2021年07月13-14日菩提道炬论

Page 1

菩提道炬论 ⼤阿阇黎耶吉祥燃灯智造论 法尊法师于⼴其寺由藏译汉 2021年07⽉13-14⽇ ⽹络直播地点:北印 达兰萨拉·寝宫 应拉达克佛教协会、拉达克贡巴协会和提克⻄仁波切祈请,法王达赖喇嘛 尊者透过⽹络讲授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 达赖喇嘛尊者藏语讲授 蒋扬仁钦博⼠同声翻译 格赖却英(妙善法界)⽂字记录

今天在此要讲解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拉达克不分在家出家、男众女众的信 徒,为你们讲解阿底峽尊者造作的这部《菩提道炬论》,你们如是的祈请,我 也非常的⾼兴能有这样⼀个机缘为你们传授。 藏传佛教分旧译前弘期和新译后弘期两个阶段,有⼀阵⼦藏传佛教受到了 破坏,那时候在阿⾥的地⽅有⼀个⼩国,从朗达玛起佛教被灭之后佛教受到了 重挫,当地的⼈想要重新振兴佛教,就从印度邀请了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于 是阿底峡尊者来到了托丽这个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讲义《菩提道炬论》 就是当时在托丽写下的。 阿⾥的法王(菩提光)真的是非常直接,他向阿底峡尊者请求说不需要对 我们讲解非常复杂和⼴泛的内容,如果讲到非常详细、复杂的内容就要参考许 多⼤教典,因为之前藏传佛教受到了巨⼤的冲击,所以阿⾥藏王祈求阿底峡尊 者以简略的⽅式为我等藏⼈开⽰。阿底峡尊者当时非常得欢喜,欣然写下这本 《菩提道炬论》。阿底峡尊者写这本《菩提道炬论》,跟他说的供养多少⽆ 关,只是单纯的因由贤弟⼦菩提光的劝请⽽决定写下这部论著的。 我们藏地的萨迦派也有道果⽅⾯的著作,这跟道炬论所说的道次第是⼀样 的。以噶举派来讲有《解脱庄严论》,所说的内容其实就是道次第。以宗喀巴 ⼤师⽽⾔,也写了《菩提道次第⼴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论》是搭 配着⼤教典⽽去写下的其内容非常博⼤精深,之后写了《菩提道次第略论》, 最简略的就是《证道歌》,这是以歌集的⽅式⽽写下的。所以在⻄藏,⽆论萨 迦、噶举、格鲁、宁玛等都有与道次第相关的教授,这些教授最终的依据就是 阿底峡尊者写下的这部论著《菩提道炬论》。 今天你们拉达克的信徒殷重祈请,希望我能为你们讲解,明天(7⽉14⽇)

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吉祥⽇,导师佛世尊第⼀次对佛弟⼦们转四谛法轮,就是明 天这个吉祥⽇。


佛陀的传承,分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和梵⽂语系的佛教传承。但⽆论任何 ⼀个传承,四圣谛是每个佛弟⼦都要了解的内容。明天就是佛陀第⼀次为弟⼦ 讲解四圣谛的吉祥⽇,我想搭配着做讲解的同时为你们传授发⼼仪轨,我想这 么安排。 我的《道炬论》的传承,是从达扎仁波切那⾥获得的,也从林仁波切那⾥ 获得过,从⾚江仁波切那⾥获得过,从库努喇嘛滇津坚赞那⾥得到过这个传 授,从许多的上师座前获得了这本《菩提道炬论》的传承。 就以《⼴论》修⼼部分的修持⽽⾔,我每⼀天都会修学⼴⼤⾏菩提⼼的法 ⻔。就以有关深⻅⾏的部分即深奥空性的⻅解⽽⾔,我会参考《中论》等的这 些典籍。有关密教的传承,我会参考不同的教派,像是萨迦派喜⾦刚的传承、 ⾦刚瑜伽⺟、咕噜咕哩佛⺟等这些本尊瑜伽,也是我每⼀天都要去修炼的内 容,这是属于加持传承。伟⼤⾏的传承,最主要是指《入菩萨⾏论》的传承, 也就是以⾃他相换的⽅式修学菩提⼼的传承,这是我每⼀天都去修炼的内容。 所以我每⼀天都会去修炼⼴⼤⾏、深⻅⾏、加持⾏以及伟⼤⾏的传承所流传下 来的内容,这是我每⼀天都会去思维的内容。

敬礼曼殊室利童⼦菩萨 ⼀开始的时候说“印度⽂曰”,之后说“藏⽂曰”,接下来是“敬礼曼殊室利童 ⼦菩萨”。 由印度翻译成藏⽂所有的经论,⼀开始都会写“印度⽂曰”,会以这种的⽅ 式来作为开端。只有⼏部经论是从汉地翻译过来的,其他百分之九⼗九以上都 是来⾃印度⽂的翻译,所以在《菩提道炬论》的⼀开始就说到了“印度⽂曰”, 在让我们种下了解印度⽂的良好习⽓的同时,也可以忆念这本经论的译师的恩 惠。 我们会礼赞观⾳菩萨、会礼赞⾦刚⼿菩萨、会礼赞⽂殊师利菩萨,在这⾥ 是礼赞⽂殊师利菩萨,意为修炼菩提⼼的时候,要以智慧协助的情况下来修炼 菩提⼼;同样的,修炼密咒⾦刚乘的时候,也要以智慧协助的情况下来修炼密 咒⾦刚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此敬礼⽂殊师利菩萨的原因。 我们打⼩起就必须要去念诵⽂殊师利的⼼咒,⼤约在⼆三岁的时候我就被 要求这么去做。在郭奔的旁边有个叫强康的殿堂,那时候我是去看表演的,有 很多⼈在⾥⾯进⾏礼拜、绕寺等,我就在旁边走着,有⼀个⼩孩⼦就在我的旁 边⼤声念着“嗡啊惹巴扎那谛、谛、谛……”,也就是他正在持诵⽂殊师利的⼼

咒,从⼩我就在这个环境和氛围⾥⾯时常听到⽂殊师利⼼咒的持诵,⽽且看到 ⼤家都在做⼤礼拜,我那时候更关⼼⼈群的⼀个热闹程度,对其他的修炼是不 关⼼的。 之后来到拉萨我开始修炼⽂殊师利,作为圣本尊平常也都会持诵⽂殊师利 的⼼咒,这对提升辨别是非善恶的智慧的确有帮助。⾸先我会念诵⼀句礼赞⽂ 殊师利的礼赞⽂,在这句偈颂⽂⾥⾯说到⽂殊师利的智慧能够去除三界的⿊


暗,由智慧的光明净除⽆明的⿊暗,除了去除⽆明的⿊暗之外,由⽆明⿊暗所 带来的⽣老病死等痛苦也⼀并去除,之后再念诵⽂殊师利的⼼咒。 这些译师们在翻译的时候,会以“敬礼⽂殊师利”作为论藏的开头;如果是 律藏的话,就是敬礼⼀切遍智;如果是经藏的话,就是敬礼诸佛菩萨,像是 《现观庄严论》就说到了礼敬三智等。所以我们透过这个敬礼的对象,可以知 道这部经论是归类于经藏、律藏、论藏哪⼀者,可以透过敬礼的对象⽽去做区 别,这是译师们的善巧。 1.敬礼三世⼀切佛 及彼正法与众僧 应贤弟⼦菩提光 劝请善显觉道灯 ⾸先敬礼三世⼀切诸佛,在贤弟⼦菩提光的⼀个祈请下,我要为你等写下 这本《菩提道炬论》。 2.由下中及上 应知有三⼠ 当书彼等相 各各之差别 《菩提道炬论》的⼀个殊胜,就是根据不同众⽣的根器⽽说到不同修炼的 ⽅式,所以⽽分下⼠道、中⼠道和上⼠道,会随着接受程度的不同,⽽去说到 修炼的⽅法。 下⼠夫就是只想让后世获得安乐的⼈,⽽去跟他解释下⼠道怎么去修;对 于不想再继续轮转于⽣死苦海当中的中⼠夫,跟他们讲解中⼠道的法⻔。下⼠ 道的戒最主要是以断⼗恶业的⼗善道为主,中⼠道最主要是以闻思修戒定慧的 四圣谛为主。 上⼠夫是不但⾃⼰要获得解脱,也诚⼼祈愿⼀切众⽣都能够获得解脱,为 此必须要了解⼀切众⽣的根器及其不同希求的程度,才能够说出最适合他们的 法⻔,才能够真正的帮助他们、救护到他们,为此必须要断除所知障能够获得 遍知,这个遍知的果位就是正觉的果位,也只有获得正觉的果位才能够遍知⼀ 切,才能够知道⼀切众⽣的根器和接受程度为何。针对这个上⼠夫,在《道炬 论》⾥⾯也提供了上⼠道的⼀个法⻔。 3.若以何⽅便 唯于⽣死乐 但求⾃利益 知为下⼠夫 什么是下⼠道呢?畏惧后世可能会堕落于三恶道,依由这种的畏惧相信三 宝能够让我脱离后世堕落三恶道的恐惧,因此我要好好的遵守和持受⼗善道 者,此为下⼠道。 4.背弃三有乐 遮⽌诸恶业 但求⾃寂灭 彼名为中⼠ 为了使⾃⼰能够脱离轮回,以这个出离⼼⽽去修学戒、定、慧三学,这种 的修道是属于中⼠道,这个希求者就是中⼠夫。

5.若以⾃⾝苦 比他⼀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夫


以⾃⾝的苦来体谅他⼈的痛苦,因为⾃⾝的痛苦并非⽆因⽽有,⾃⾝的痛 苦的主因是由三毒烦恼所产⽣的,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夫。 6.为诸胜有情 求⼤菩提者 当说诸师⻓ 所⽰正⽅便 7.对佛画像等 及诸灵塔前 以花香等物 尽所有供养 8.亦以普贤⾏ 所说七⽀供 以⾄菩提藏 不退转之⼼ 在此说到七⽀供养。 9.信仰三宝尊 双膝着于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皈依 10.次⼀切有情 以慈⼼为先 观恶趣⽣等 及死殁等苦 11.⽆余诸众⽣ 为苦所苦恼 从苦及苦因 欲度脱众⽣ 立誓永不退 常发菩提 ⼼ 从⾃⾝上深刻体会到三毒烦恼如何让⾃⼰要⽆奈的承受⽆有中断的痛苦 般,由此转移到他⼈的⾝上去体会到他⼈的⽆奈,去理解、谅解这些正在轮回 苦海的众⽣们是如何随着烦恼的操控被烦恼完完全全的掌控下即便想要离苦得 乐可是最终的结果都是离乐得苦,《四百论》说到了痛苦的根本为何,在此说 到“如⾝中⾝根,痴遍⼀切住,故⼀切烦恼,由痴断随断。”那么痴要怎么断 呢?“若⻅缘起理,愚痴则不⽣,故此⼀切⼒,唯应说彼语。”《四百论》就是 这么跟我们说的。 痛苦的因缘有很多,像是非福业、恶业等,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恶业最终 都是来⾃烦恼。烦恼的种类有很多,最主要的根本就如同《入中论》所说的“慧 ⻅烦恼诸过患,皆从萨伽耶⻅⽣,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也就是 我执和我执所留下来的习⽓,让我们⽆论看到什么东⻄仿佛都具有⼆元或⼆相 的错误谬⻅,这就是依由所知障所导致的,但凡我们⼼续当中还余存着所知障 的话,我们就⽆法了解⼀切众⽣的根器,就没有办法圆满因材施教的这个善 巧。 为了能够真正的帮助到他⼈,我们必须要遍知⼀切,必须要知道⼀切众⽣ 所有的根器、通达所有众⽣不同的需求,因此必须要把真实执著和真实执著所 留下来的习⽓彻底的断除,才能够获得正觉的果位、才能够遍知⼀切,只有这 么做才能够圆满利他事业。想要帮助遍虚空⼀切有情,唯有获得⽆上菩提,除 此以外没有其他的选择,所以立誓永不退,常发菩提⼼。

12.如是发愿⼼ 所⽣诸功德 如华严经中 弥勒应宣说 13.或读彼经或师闻 了知正等菩提⼼ 功德⽆边为因缘 如是数数发其⼼ 14.勇施请问经 亦⼴说此福 彼略摄三颂 今此当摘录 15.菩提⼼福德 假使有⾊者 充满虚空界 其福尤有余 16.若⼈以宝珍 遍满恒沙数 ⼀切佛世界 供献于诸佛 17.若有⼈合掌 ⼼敬⼤菩提 此供最殊胜 其福⽆边际 18.既发菩提愿⼼已 应多励⽅遍增⻓ 此为余⽣常亿念 如说学处当遍护


第⼗八句说到愿⼼的修炼,⼀个是以七因果的⽅式去修炼菩提⼼,还有⼀ 个是以⾃他相换的⽅式修炼菩提⼼。 以七因果的⽅式修炼菩提⼼的话,先观平等舍,然后是念恩、报恩……等, 是以这种⽅式来修炼菩提⼼的。以⾃他相换的⽅式来修炼菩提⼼,是透过思维 爱我执的过患和爱他⼼的功德⽽去转移焦点,以这种取舍⽅式来发菩提⼼,即 吸⽓的时候取⼀切众⽣之苦,呼⽓的时候舍⾃⼰的⼀切善业给众⽣,这对⾃⼰ 有很⼤的帮助! 19.除⾏⼼体诸律仪 非能增⻓正愿⼼ 由欲增⻓菩提愿 故当励⼒受此律 20.若常具余七 别解脱律仪 乃有菩萨律 善根余非有 在此说到别解脱,像是居⼠五戒、沙弥和比丘戒,比丘戒是最后。这个别 解脱的律仪是菩萨戒的基础。 21.七众别解脱 如来所宣说 梵⾏为最胜 是苾刍律仪 导师世尊⾃⼰也是以出家比丘的具⾜相的⽅式为众⽣传法的,之后⼜有七 代付法藏的传承祖师。我们看那烂陀寺这些伟⼤的学者也都是比丘,导师为弟 ⼦说两百五⼗三条比丘梵⾏的戒律,这是很重要的戒律。 (译者注:薄伽梵即入涅槃前,将正法托付给⻓老摩诃迦叶,圣者摩诃迦 叶托付给阿难,阿难托付给商那和修,商那和修托付给优婆鞠多、优婆鞠多托 付给提多迦,提多迦托付给⿊天,⿊天托付给摩诃善⻅。众所周知,这七位圣 者⼜称“七代付法藏师”。) 22.当以菩萨地 戒品所说轨 从具德相师 受持彼律仪 在《菩萨地论》的菩萨戒品⾥⾯,说到如何受菩萨戒这⽅⾯的⼀个细节, 非常详细。我有时候会以这种《菩萨地论》的⽅式为弟⼦们传授,因为我发现 有⼀阵⼦这个传承确实有所衰退了,所以我第⼀次以《菩萨地论》的⽅式为弟 ⼦们传授菩萨戒是在菩提迦耶。 23.善巧律仪轨 ⾃安住律仪 堪传律具悲 当知是良师 24.若努⼒寻求 不得如是师 当宣说其余 受律仪轨则 这是说从菩萨佛像⾯前获得菩萨戒之理。 25.如昔妙吉祥 为虚空王时 所发菩提⼼ 如妙祥庄严 佛⼟经所说 如是此当 书

26.于诸依怙前 发⼤菩提⼼ 请⼀切众⽣ 度彼出⽣死 27.损害⼼忿⼼ 悭吝与嫉妒 从今⾄证道 此等终不起 28.当修⾏梵⾏ 当断罪及欲 爱乐戒律仪 当随诸佛学


29.不乐为⾃⼰ 速得⼤菩提 为⼀有情因 住到最后际 为了能够断⼀切过具⼀切德、快速的成佛,我们的成佛之⼼不应该只是为 了⾃⼰赶快断⼀切过具⼀切德⽽已,⽽是为利⼀切有情众⽣,为⼀有情因,住 到最后际。 第⼆⼗九句的内容如同《入⾏论》的“乃⾄有虚空,以及众⽣住,愿吾住世 间,尽除众⽣苦!”哪怕是为了每⼀个有情众⽣我需要住世间的话,我也愿意住 世间,发起如此的⼼⼒,这很重要。 30.当严净⽆量 不思议佛⼟ 受持于名号 及住⼗⽅界 31.我之⾝语业 ⼀切使清净 意业亦清净 不作不善业 32.⾃⾝语⼼清净因 谓住⾏⼼体律仪 由善学习三戒学 于三戒学起敬重 33.如是勤清净 菩萨诸律仪 便当能圆满 ⼤菩提资粮 如同《入⾏论》所说的,如果我们打从⼼⾥⾯诚⼼善待他⼈的话,⼀如 《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发⼼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以及《入⾏论》所说的“所 有世间乐,悉从利他⽣,⼀切世间苦,咸由⾃利成。”⽽且还说到“何需更繁 叙?凡愚求⾃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别!” 这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为因素所造成的灾难?就是因为我们⼤家只 把焦点摆在⾃⼰的利益上⾯,相互不退让的时候、⼤家都只讲⾃⼰利益的时 候,往⼤的讲就是战争、往⼩的讲就是家庭的分裂,所以“故应除疲厌,驭驾觉 ⼼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 《入⾏论》说到的种种殊胜,为利⼀切有情众⽣我必须要成就⽆上菩提的 这⼀颗菩提⼼,它是多么的重要、是多么的殊胜!因此《入⾏论》说到 “今⽣ 吾获福,幸得此⼈⾝,复⽣佛家族,喜成如来⼦。” 我们今世能够值遇到那烂陀佛教⼤学留给我们的这么完整的讲理的这个教 育体系,我们可以学习到这么博⼤精深的教法,⽽且在这个传承体系⾥⾯我们 ⼜可以学到密咒⾦刚乘。 之所以修炼密咒⾦刚乘的原因,最主要是为了能够提升他利事业的能⼒, ⽽不是为了去诅咒他⼈、去伤害他⼈,绝非如此! 34.福智为⾃性 资粮圆满因 ⼀切佛共许 为引发神通 35.如⻦未⽣翼 不能腾虚空 若离神通⼒ 不能利有情 36.具通者⽇夜 所修诸福德 诸离神通者 百⽣不能集 37.若欲速圆满 ⼤菩提资粮 要勤修神通 ⽅成非懈怠

佛正觉能够随着众⽣不同的根器因材施教,会搭配着众⽣的根器顺应着众 ⽣的根器会去为他宣说最适合其根器之法,⽽去满⾜众⽣当下暂时的利益以及 究竟的利益。 为了能够圆满的做到这⼀点,我们必须要知道对⽅宿世及当下的因缘为


何,即便你以清净的意乐想要对他说⼀句你认为最好的法⻔,当你对他表述你 认为是最好法⻔的时候,对⽅在因缘不具合的情况下可能会反驳你、误会你, 甚⾄会毁谤菩提⼼,这是有可能的,会觉得菩提⼼根本就不需要,所以搭配着 众⽣的⼀个因缘、契机来对众⽣说法的⼀点,真的很重要! 38.若未成就⽌ 不能起神通 为修成⽌故 应数数策励 在此的“⽌”指的是奢摩他,也就是由⾝⼼轻安摄持的情况下所以产⽣的⼀ 个特殊的三摩地。当我们内⼼专注于某个境的时候,能够随⼼所欲的、⼼会听 我们的操控⽽专注在这个善所缘上⾯,这个的前提条件就是⽌修。应以观修先 去分析⼴⼤⾏和深⻅⾏的内容,打从内⼼⾥⾯去相信这是唯⼀的选择,之后让 内⼼安⽌在这个上⾯,这个叫做⽌修。 这个⽌、观⼆修,是我们每⼀天都应该要去学习的,⽽不是说为了成办奢 摩他我们要特别地去修这个⽌、观⼆修,不是这⼀回事,⽽是每⼀天都应该要 搭配着⽌修和观修两者的结合,去进⾏每⽇的修⾏。 39.⽌⽀若失坏 即使勤修习 纵然经千载 亦不能得定 40.定资粮品中 所说诸⽀分 于随⼀所缘 意安住于善 奢摩他的所缘和毗钵舍那的所缘并没有差别,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并不是依 由所缘的不同⽽去说到该⼆的差异,并不是如此的。就像也可以缘空来修奢摩 他,同样的也可以缘空来修毗钵舍那,所缘是⼀样的。 41.瑜伽若成⽌ 神通亦当成 离慧度瑜珈 不能尽诸障 奢摩他最主要是以⽌的⽅式去缘所缘,毗钵舍那是以观的⽅式去缘所缘, 所以不是由所缘的差异⽽说该⼆的差异,⽽是以如何缘取该所缘的⼀个⽅法⽽ 产⽣其⼆的差异。 在出离⼼、菩提⼼和空正⻅这三者的修法⾥⾯,即便你对出离⼼有很强⼤ 的感受或对菩提⼼有强⼤的感受,但如果没有空正⻅的话是没有直接对治真实 执著的,的确是如此。 42.为⽆余断除 烦恼所知障 故应具⽅便 修慧度瑜珈 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就没有办法断除真实执著的烦恼障;可是有了空正⻅ 却⼜缺乏菩提⼼的话,是没有办法断除所知障的。 如果你只是断除烦恼的话,那光是空正⻅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要让你的 空正⻅转为诸相具胜(什么样的⽬的都能够达成或圆满)的空正⻅,那就必须 要由菩提⼼摄持的情况下,才能够成办诸相具胜的对治所知障的空正⻅。 这时候的“⽅便”,指的是由菩提⼼或由菩提⼼所带来的般若六度等的这些

⽅便品。


43.般若离⽅便 ⽅便离般若 俱说为系缚 故⼆不应离 44.何慧何⽅便 为除诸疑故 当明诸⽅便 与般若差别 45.除般若度外 施般罗密等 ⼀切善资粮 佛说为⽅便 从布施⼀直到静虑,佛说这是⽅便品般若密多,只有菩提⼼和空正⻅的结 合才能够对治⼆障。 总之,我们内⼼最⼤的障碍,就是看到诸法是真实存在、真实发⽣的真实 执著。在真实执著之前,会有⼀个真实的看法,会有⼀种真实的显相。像是声 闻或独觉罗汉他们会去断除真实执著,可是他们看诸法的时候,这个真实存在 的⼀个显相或表相的这种看法,是仍然存在的。 只有透过诸相具胜——什么样的⽬的都能够圆满的这种空正⻅的修炼,才 能够彻底断除真实执著的表相或真实执著的显相,才能够彻底断除看到诸法是 真实发⽣的看法,所以《入中论》的学习就非常重要,以我个⼈⽽⾔每⼀天的 修炼最主要就是以菩提⼼和空正⻅为主。 如同《入中论》说:“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 勒,由名⾔谛入灭定。虽常具⾜灭定⼼,然恒悲念苦众⽣,此上复能以慧⼒, 胜过声闻及独觉。”在这之后说到了“世俗真实⼴⽩翼,鹅王引导众⽣鹅,复承 善⼒⻛云势,⻜度诸佛德海岸。”《入中论》的这些偈颂⽂所说的内义是非常强 ⽽有⼒的、令⼈震撼的。 ⽆论我们内在的感受也好,还是看待外在的事物也好,我们去看这⼀切诸 法的时候,会觉得事物是以⾃⼰之⼒⽽形成的、是从他⾃⽅⽽有的,也就是以 ⾃⼰之⼒⽽让⾃⼰存在的,会产⽣这种真实存在的看法。 如果诸法真的是⾃性⽽有,也就是以⾃⼰之⼒⽽让⾃⼰存在的话,“若谓⾃ 相因缘⽣,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性。”就是观察因 的这个⾦刚屑因,以及破有⽆⽣因来观察,以及离⼀离异的这个正因来观察 性,所以在这句话⾥⾯也说到四应成⾥⾯的第⼀应成,即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 过患。“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 谛。” 上述这两句偈颂⽂很清楚的跟我们说到,⽆论是内在的感受还是外在的⾊ 法,当我们去看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这些事物是真实发⽣,什么是 真实发⽣呢?就是事物以他⾃⼰的⼒量让他⾃⼰从他那⾥⽽存在的。了知这个 并非真相之后,因为深信诸法并非是真实存在、并非是⾃性⽽有,所以⾃性⽽ 有的看法会随着这种⽆⾃性定⽽慢慢、慢慢的减缓。 “于真性时以何理,观⾃他⽣皆非理,彼观名⾔亦非理,汝所计⽣由何 成?”那么难道你要说这些诸法都不存在吗?也不是!如果我们这样去观察之

后,这⼀切的事物都是在名⾔当中⽽去安立、⽽存在的,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 选择。因为从境上没有,这是决定的;但⼜不是彻底的没有,不是完全的否定 诸法的存在,所以会产⽣诸法的存在并非我们看到般的这么真实。


所以透过真相的认知,让我们减少对真实存在的执著,让真实的⼀个看法 慢慢的减少,让我们产⽣诸法如同幻化般的⼀个看法。“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 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彼⾏相识,如是⼀切法虽空,从空性中 亦得⽣。”不是没有,还是有!因为是幻化⽽有的缘故,所以搭配着菩提⼼去结 合空正⻅来做修练。 46.苦修⽅便⼒ ⾃善修般若 彼速证菩提 非单修⽆我 47.遍达蕴处界 皆悉⽆有⽣ 了知⾃性空 说名为般若 48.有则⽣非理 ⽆亦如空花 俱则犯俱过 故俱亦不⽣ 有故非有⽣,⽆故非⽆⽣。也就是说我们看⽣、灭等这些作⽤的时候,会 看到这些⽣灭的作⽤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并非是如此。 如果他是以⾃⼰的⼒量⽽产⽣的话,那么在⽣的过程当中⼲嘛要依赖他 者?没有道理呀!所以“有则⽣非理,⽆亦如空花”,如果这些像虚空花朵⼀样 完全都不存在的话,这也不是的。 49.诸法不⾃⽣ 亦非他及共 亦非⽆因⽣ 故⽆体⾃性 去观察事物怎么⽣的时候,事物并非⾃⽣、并非他⽣、并非⾃他共⽣、并 非⽆因⽽⽣,所以说到了⽆⾃性⽣。在此,就以因位⽽⾔,是⾦刚屑因;或者 是以他的性质离⼀离异⽽⾔,观察的时候都是找不到的。 50.⼜⼀切诸法 ⽤⼀异观察 ⾃性不可得 定知⽆⾃性 在此,是以观察性质的⼀、异之因,去做观察的。要不是⼀、要不是异, 这两者都不是的时候,就可以否定诸法的⾃性。 51.七⼗空性理 及本中论等 亦成立诸法 ⾃性之空性 由缘起⻅,来断除⼀切的⼆⻅、谬论。以及《四百论》说的“如⾝中⾝根, 痴遍⼀切住”,我们看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是以事物之⼒从他那边⽽有的,⼀开始 会有这个看法之后就会产⽣真实的执著,在这个真实的概念下会去认为我你他 都是真实⽽有的,随着这种真实⽽有的执著,⽽产⽣⼲扰我们内在平静的这些 负⾯情绪,也就是所谓的烦恼。 如同《中论》所说的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 灭。未曾有⼀法,不从因缘⽣,是故⼀切法,⽆不是空者。众因缘⽣法,我说 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三句偈颂⽂真的是非常博⼤精深,⼀开 始说到了“诸法不⾃⽣,亦不从他⽣,不共不⽆因,是故知⽆⽣。”在《中论》

的每⼀个章节⾥⾯,针对某⼀个内容,⽽来特别说⽆有⾃性道理。 《中观根本慧论》也称《中论》,这是最主要的⼀个中观思想的根本。虽 然它的注释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最明显的解释就是《入中论》。⼀开始我们在


三⼤寺⾥⾯对《中论》的学习并不是那么的重视,但是现在慢慢的对《中论》 的学习越来越重视,从⼩起我们就被要求必须要去背诵《入中论》,所以我也 将《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都背诵下来。在《中论》⾥⾯说到了七相的观 察,在《入中论》⾥⾯也说到离⼀离异的这种对于⾃性的观察等,透过这些分 析观察的正因来破除诸法的⾃相。 52.由恐⽂太繁 故此不⼴说 仅就已成宗 为修故⽽说 ⽆论是内在的⼼法、还是外在的⾊法,我们都会觉得这是真实⽽有的,我 们会觉得这⼀切的法仿佛是从他那边⽽有的,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 的。 53.故⽆余诸法 ⾃性不可得 所有修⽆我 即是修般若 54.以慧观诸法 都不⻅⾃性 亦了彼慧性 ⽆分别修彼 就以中观这个⽆我的词汇⽽⾔,其实毗婆沙宗和经部他们也会讲⽆我,因 为在四法印或三法印⾥⾯说到诸法⽆我,但是要了解到很细微⽆我内容的话, 我们也可以透过唯识的观点进⽽更深入的去了解中观的观点。唯识最主要是以 破除外境的⽅式⽽去做⽆我,可是就以⽆我的⼀个诠释⽽⾔,最深奥的莫过于 中观。 在中观师⾥⾯⼜分两派,⾃续派认为名⾔上是有⾃相、有⾃性的,可是应 成派说在名⾔上连⾃性、⾃相都没有,也是因为没有任何⼀个属性和作⽤是以 ⾃⼰的⼒量⽽形成的缘故,所以让我们的真实执著、负⾯执著完全没有了依 据,所以我们从⼩起就要去背诵《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 我每⼀天都会去思维《入中论》的内容,慢慢、慢慢的让⾃⼰⽣起了闻所 ⽣慧、思所⽣慧以及修所⽣慧,因为内⼼对空正⻅的体悟或经验越来越深刻的 缘故,慢慢的我们就会随着这个空正⻅进入到资粮道、加⾏道,以⼤乘的⻅道 ⽽⾔是初地、⼆地……⼀直到未清净的七地,之后进入到清净三地——从八地开 始⼀直到⼗地,也是因为有这个空正⻅的修炼,所以让我们能够获得这个道地 功德的增上。 55.三有分别⽣ 分别为体性 故断诸分别 是最胜涅盘 56.如世尊说云 分别⼤⽆明 能堕⽣死海 住⽆分别定 ⽆分别如空 在此的“⽆分别”不是说毫⽆作意的禅定,⽽是搭配着空正⻅⽽产⽣的⽆有 ⾃性真实执著分别之定。 57.入⽆分别陀罗尼经亦云 佛⼦于此法 若思⽆分别 越分别险阻 渐得⽆分别 58.由圣教正理 定解⼀切法 ⽆⽣⽆⾃性 当修⽆分别

:

这种⼤乘道,也就是以分别⽽⾔是菩提⼼,为了能够利益遍虚空的有情众


⽣,遍虚空的有情众⽣明明想离苦得乐却离乐得苦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烦恼的 缘故,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菩萨们会为了 菩提⼼⽽去思维空性,所以当修⽆分别。 59.如是修真性 渐得暖待已 当得极喜等 佛菩提非遥 我也通过多年来观修菩提⼼和空正⻅,确实这两者花了我很⻓的时间去做 修练,“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 定。”这是我所期待的!我觉得,类似、相似、渐似的这个入灭定我应该已经获 得了,这个功德我应该已经有了。 有⼀次我对林仁波切说到我到⽬前为⽌对空性的思维为何,就是说我对空 性的理解是这样的,向林仁波切禀告之后,林仁波切说:“你所理解的空性, 确实是如此没有错,在不久的将来,你将会成为虚空瑜伽师。”我主要的善知 识、上师曾经这么对我说过。我也从⾚江仁波切那⾥获得过《⼴论》的教授, 虽然《⼴论》的教授⽽⾔是以⾚江仁波切为主,可是就⼤教典⽽⾔最主要的依 ⽌的上师就是林仁波切,林仁波切对我说在不久的将来你会成为虚空瑜伽师。 因为我的上师这么对我说了,所以我感到非常的⾃信! ⼴⼤⾏菩提⼼的修炼和深⻅⾏空正⻅的修炼,这是我每⼀天都会⽆有间断 去思维观修的内容。菩提⼼的部分我会去参考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论》,这 是我每⼀天修⾏的精髓,我这么观察⾃⼰内⼼的证量到哪个程度的时候,我真 的发现因为每⼀天的坚持,让我每⼀年在菩提⼼和空正⻅的修炼下,我的成⻓ 的的确确在增⻓。 以⼴⼤⾏和深⻅⾏的双翼,让我们从凡夫地的此岸到诸佛菩萨的彼岸,我 的确已经明确的看到这个⽅向了,⽽且我确实也在往这条路上走。虽然这⼀种 的进步,在⼀天或⼀周内不会那么的明显,透过⼀⽉或⼀年这种⽉跟⽉、年跟 年之间的差别,确实可以看到我的进步。 60.由咒⼒成就 静增等事业 及修宝瓶等 八⼤悉地⼒ 为了能够成办他利⽽说到密咒⾦刚乘的这个悉地,当然密咒⾦刚乘的悉地 是在菩提⼼和空正⻅的基础之上去建立的。 61.欲安乐圆满 ⼤菩提资粮 若有欲修习 事⾏等续部 所说诸密咒 62.为求师⻓灌顶故 当以承事宝等施 依教⾏等⼀切事 使良师⻓⼼欢喜

密咒⾦刚乘的修炼,⼀开始都要以灌顶让⼼续成熟,这是第⼀步骤,透过 灌顶才能够进入事部、⾏部、瑜伽部和⽆上瑜伽部。 在⽆上瑜伽⾥⾯,不仅针对明⼼⻅性的这个明⼼去做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 观察,除此以外还会搭配着⽓、脉、明点的瑜伽的不同,⾸先以九轮数息的⽅ 式,搭配着⽓、脉、明点的瑜伽,让我们的⼴⼤⾏和深⻅⾏能够获得如上弦⽉ 般的增⻓。“深寂离戏光明⽆为法,有如⽢露此法我已得。”“深寂”是四谛法


轮,“离戏”指的是般若经所说的空性,“光明⽆为法”是俱⽣原始之光明,这个 最圆满的诠释在⽆上瑜伽部⾥⾯会有光明⼼的最完整的诠释。 也就是,由粗分的这个⼼⽓停⽌其运转之后,以瑜伽⼒让现起的这个光明 ⼼去思维空性,不应只是观想⽣起光明⼼⽽已,⽽是要透过⽓、脉、明点的瑜 伽让光明⼼现起的时候去思维空性。所以在⽆上密⾥⾯说八⼗分别⼼遮⽌之 后,也就是“⻅”三⼗三、“增”四⼗、“得”七,这八⼗分别⼼遮⽌之后只会剩下俱 ⽣原始之光明,这个光明⼼是最细微的⼼识,其实我们将来成佛变成遍智的时 候,就是⽤这种最细微的光明⼼成佛的、转为遍智的。 密教与显教很⼤的不同,就是显教虽然也说空性,可是却不说要以什么样 的粗、细之⼼了解空性;可是在密教⾥⾯说,不⽌境光明空性我们要了解,除 此以外要⽤最细微的⼼去了解空性的话,才能让你的空正⻅发起最⼤的效应, ⽽说到了具境光明也即识光明。 63.由于师⻓⼼喜故 圆满传授师灌顶 清净诸罪为体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64.初佛⼤续中 极⼒遮⽌故 密与慧灌顶 梵⾏者勿受 在此说到,在还没有获得圆满具相的这个条件之前,不应该依业印⺟双 修,这会有很⼤的问题。 65.倘持彼灌顶 安住梵⾏者 违犯所遮故 失坏彼律仪 我们出家⼈学习⽆上密的时候,只能⽤观想出来的⼿印⺟,不能真正的依 赖业印⺟。 当然,如果你有强⼤的瑜伽⼒⽽且不是出家⼈,你能够以瑜伽的⼒量让⾃ ⼰的菩提⼼完全不会遗漏,让⾃⼰在溶解明点的时候,就是在从顶部到喉部、 喉部到胸部、胸部到脐部、脐部到密部顺降四个部位,之后让菩提⼼都不会遗 漏,再从密部到脐部、脐部到胸部、胸部到喉部、喉部到顶部逆流四个部位, 能够来来回回这样去做顺降逆流的时候,你就会在快乐当中、⼤乐当中让你的 ⼼变得越来越细微。在这个⼤乐⽣起的过程当中,⼼变得越来越细微的缘故, 才有办法现起俱⽣原始之光明。 通常我们在死亡的时候,会现起⼀次俱⽣原始之光明,那就是死亡光明; 可是,现在我们讲的是未死前透过修道的⽅式,以⽓、脉、明点的这个瑜伽⾃ ⼰现起光明之⼼。 66.其持禁⾏者 则犯他胜罪 定当堕恶趣 亦⽆所成就 67.若听讲诸续 护摩祠祀等 得师灌顶者 知真实⽆过 68.燃灯智上座 ⻅经法等说 由菩提光请 略说菩提道

菩提道炬论 ⼤阿阇黎耶吉祥燃灯智造论圆满 法尊译于⼴其寺 ⼀九七八年八⽉八⽇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菩提道炬论》的解释,《菩提道炬论》的内容虽然并 不多,但其诠释的内容却是非常⼴⼤的。

问与答 问:阿底峡尊者说到以七因果的⽅式去获得菩提⼼,但是以七因果的⽅式 来修炼菩提⼼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知⺟,对于不相信有前后世的⼈能以七因果的 ⽅式发菩提⼼吗? 答:是的,七因果是知⺟、念恩、报恩、悦意慈⼼、增上意乐、⼤悲⼼、 菩提⼼,如果不相信有前后世的话,那么对他讲知⺟、念恩、报恩等确实是有 困难的,因为你必须要搭配着其他的⼤教典去让他相信有前后世。 我觉得,你应该以⾃他相换的⽅式去让他修炼菩提⼼,那就是参考《入⾏ 论》,像我刚刚引⽤的这个偈颂⽂所说的“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 佛,⽣死亦⽆乐。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切世间苦,咸由⾃利成。”透过

《入⾏论》所说的我们也可以搭配着⽣活经验能够知道,打从⼼⾥⾯为他⼈着 想的⼈,他的⼼是安宁的、他的内⼼是快乐的。 我非常重视菩提⼼的修炼,⽽且我也非常坚持菩提⼼的修炼。我真的觉得 七因果的话比较复杂,要透过前后世的种种理由来说服⾃⼰;可是透过⾃他相 换的⽅式来修习菩提⼼的话,是直接从我的⽣活经验就可以做印证的。 我觉得寂天菩萨这个⾃他相换的法⻔很直接,⽽且跟我们的⽣活有着密切 的关系,透过⽣活经验我们可以深知,打从⼼⾥⾯善待他⼈的那个⼈的内⼼状 态是更加快乐的,即便他否定前世、否定后世。但因为打从⼼⾥⾯善待他⼈, 其实⼀直在⽆形当中累积福报;因为打从⼼⾥⾯善待他⼈,他⼀直在⽆形当中 净除罪障,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式应以⾃他相换的⽅式去说服他⼈修炼菩提 ⼼。 若是以七因果的⽅式修学菩提⼼,那就要跟他⼈讲前后世存在的理由,这 样的话需要绕上⼀⼤圈,可是透过⾃他相换的⽅式不需要讲出这么多的理由 呀,我们直接⽤⽣活的经验就可以去印证。 ⽽且科学家们也证实说,如果我们要让内⼼安乐的话,那么我们的内⼼就 需要充满慈悲,⼼怀慈悲是现在科学家们也认同的⼀个观点。科学家们不讲前 世、不讲后世,只是单纯的说为了今世的利益,因此我们运⽤⽣活的经验和科 学的佐证去证实⼀点,我们内⼼如果要安乐的话,就要⼼怀慈悲、善待他⼈。 ⼼怀慈悲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体会更健康!像我现在这个年 龄,应该是满头⽩发才对,可是在我的⽩头发⾥⾯还有很多⿊发,有时候我会 开玩笑说我的⽩发和⿊发在互相⽃争,现在好像有⿊发获得胜利的感觉,所以 ⾃他相换来修学菩提⼼对我来讲是非常直接和有效率的。 ⽽且当我看到有⼈批评我、伤害我的时候会特别的对他产⽣怜悯⼼,⼜如 同《入⾏论》所说的我们的仇敌、我们讨厌的对象是我们修⾏忍辱最好的善知 识,“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起如是的善⼼


之后,真的不需要去修学什么护⾝轮或除障法,我们只要思维菩提⼼就够了, 即便有⼈或非⼈想要伤害我们,可是他们也是属于我们要去邀请的贵宾之⼀ 呀,哪有什么要去赶走或去除的对象呢?如果你内⼼产⽣畏惧的话,最好的⽅ 式就是修炼菩提⼼;如果你想要去累积⼴⼤的福报资粮、去除障碍的话,最好 的集资净障⽅式就是修炼菩提⼼。 哪怕你否定前世后世、否定轮回,可是如果你愿意修学⾃他相换会很容易 的去体会到诚⼼待⼈的好处为何,不需要以什么同类因的⽅式去讲解⼼识必有 前因的这些理论,单纯的只是以⾃⼰的⽣活经验我们就可以印证到,诚⼼待⼈ 的话内⼼真的是没有恐惧,内⼼确实是宁静的。 问:在阿底峡尊者的著作《道炬论》⾥⾯,先说显教般若乘,之后再说到 密教⾦刚乘,这么说的理由和⽬的是什么? 答:阿底峡尊者实事求是的为弟⼦说法的缘故,因为显教般若乘⾥⾯说到 了菩提⼼的修炼和空性正⻅的修炼,如果没有这两颗珍贵的⼼——没有空正⻅ 没有菩提⼼的话,根本没有基础修炼密咒⾦刚乘。所以导师世尊为弟⼦们先初 转四谛法轮,之后⼆转⽆相法轮即《般若经》,最后第三转法轮才说到了具境 光明或识光明⽽引导众⽣到密咒⾦刚乘的。 实事求是的讲,没有菩提⼼、没有空正⻅所修的密法绝对不可能成为成佛 之因,没有菩提⼼所修的⼀切即便有空正⻅也不会变成成佛之因,更何况是修 密咒⾦刚乘。如果没有空正⻅的话,就根本没有修学本尊瑜伽的基础,因为本 尊瑜伽是⽤空正⻅转为本尊的瑜伽,没有空正⻅的话哪来的空正⻅转成的本尊 瑜伽? 密咒⾦刚乘所有的悉地和成就都是源于具境光明或识光明,要了解具境光 明或识光明的话⾸先要了解境光明为何,境光明不了解的话根本没有基础去了 解具境的光明是什么。也就是境光明这个诸法究竟的体性为何,如果这个不了 解那么⼼本⾝的真实执著就会仍然存在,就没有办法明⼼⻅⼼、就没办法⻅到 ⼼如何存在的究竟性以及⼼的唯明唯观的体性,所以如果没有空正⻅就没有学 习密咒⾦刚乘的基础。 “深寂离戏光明⽆为法,有如⽢露此法我已得。”这⾥⾯的“深寂”指的是四 谛法轮,“离戏”指的是远离⼀切戏论的⼆转⽆相法轮,“光明⽆为法”指的是⽆ ⾃性的俱⽣原始之光明,也即具境的光明或识光明,讲详细⼀点就是⻅增得⾥ ⾯的⻅——三⼗三、增——四⼗、得——七,在这八⼗分别⼼之后⽽去⽣起了俱

⽣原始之光明,透过⻅增得的还灭⽽去现起俱⽣原始之光明,以这个最细微的 光明⼼去证悟空性。所以⼆转法轮的境光明,以及三转法轮的具境光明或识光 明,这两者是要结合起来去做解读的。 我们藏传佛教⾥⾯有圆满的巴利语系所建立的佛教传承,像是比丘的戒条 为何、律的⾏宜为何等除了这些完整的诠释以外,还有四圣谛、三⼗七道品等 这些佛教哲理的基础都有完整圆满的诠释。 ⽽且我们从⼩起就透过辩论的⽅式去了解经论,在辩论的时候我们有⼀套 辩论的语⾔,这⼀套辩论的语⾔是由恰巴确杰森给创造的,他真的对我们有极


⼤的恩惠,因为有了这⼀套辩论的语⾔,我们可以在这套辩论语⾔的规则⾥ ⾯,⽤简洁、清楚的逻辑⽅式,透过辩论的⽅式去深入经意。但是这⼀点在巴 利语系的佛教⾥⾯就没有这样的⼀个传统。可是在那烂陀语系的佛教传承⾥ ⾯,也即那烂陀传佛教⼤学的传承⾥⾯非常重视这个量学的学习,藏传佛教⼜ 有藏⼈创造的辩论的语⾔来进⾏经义的切磋,对我们的帮助是很⼤的。 以前寂护论师来到藏地之后,他的⼤弟⼦莲花戒⼤师随后也来到了藏地, 当时来⾃汉地的和尚们最主要是以修禅为主,并不⿎励佛弟⼦们要⼴⼤的学习 经典,但是莲花戒⼤师看到了学习⼤教典的重要性。 虽然来⾃汉地的禅师修炼可能也不错,但因为他们刻意忽略⼤教典的修 学,他们最主要是以不作意的⽅式去修学禅定,所以藏王⾚松德赞看到中国和 尚这么宣导教义的时候,就请⼈去印度调查佛教正规的传统为何,于是迎请那 烂陀寺顶尖的⼤师寂护论师前来藏地。 寂护论师到了藏地之后,⼤⼒宣传⼤教典学习的重要性,⽽且寂护论师⾃ ⼰既是量学的作者也是中观的作者,所以在我们藏传佛教⾥⾯有种说法,就是 藏传佛教由量学和中观这两⼤巨狮坐镇。在寂护论师宣传佛法的时候,最主要 以量学的⽅式去针对经论的内容来作辨别分析,再以中观的⽅式完整的建立了 佛教的哲学,⽽去呼吁佛弟⼦们要去⼴⼤的学习⼤教典。 虽然密咒⾦刚乘有它的⼀个不共之处、有它的悉地,但是我们要知道,密 咒⾦刚乘的成就有多⾼,得要根据你之前显教的基础有多扎实。⽽且我们在密 咒⾦刚乘的仪轨⾥⾯都会说到“嗡 索巴瓦旭达 萨瓦达玛 索巴瓦旭多 杭”这么⼀ 句咒语,这句咒语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呢?“嗡 索巴瓦旭达”指的是⼈⽆我、补 特伽罗我,“萨瓦达玛 索巴瓦旭多 杭”指的是法⽆我。如果在内⼼⾥⾯对⼈⽆我 和法⽆我⼀点感受都没有的话,岂能做到由决定空性的正⻅转为本尊的瑜伽 呢?这个本尊的瑜伽是根本没有基础的。 只有⼀开始好好的以闻、思、修的⽅式,建立⼀个完整的显教的基础,让 ⾃⼰先⽣起闻所⽣慧再⽣起思所⽣慧,让⾃⼰建立了某种程度坚定的思所⽣ 慧,再来修⾏密咒⾦刚乘的话,这种的学习⽅式、学习次第才是正确的。在所 有密咒⾦刚乘的仪轨⾥⾯都有“嗡 索巴瓦旭达 萨瓦达玛 索巴瓦旭多 杭”这句 话,如果你在那个时候只是去想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是⼀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如果要去修炼名副其实的密咒⾦刚乘,那就⼀定要建立好显教⾥⾯菩提⼼和空 正⻅这个良好基础,这个基⽯必须要奠定好。 在修炼密咒⾦刚乘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修炼密法的过程当中,顺便成办奢 摩他和毗钵舍那,以空正⻅转为本尊,因为把所有专注的焦点摆在这⾥持续修 炼的缘故,⽽去成办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所以透过道次第的教授,让我们先⼴⼤学习显教的内容,之后再来学习密 咒⾦刚乘的内容,这是实事求是的⼀个引导⽅式。如果没有显教这个基础的 话,密咒⾦刚乘是完全没有成就可⾔的,只有在完整的、圆满的显教之上再来 修学密咒⾦刚乘的话,密续经典⾥⾯所说的成就才能够发⽣。

问:在《道炬论》第⼆⼗九句⾥⾯说到“不乐为⾃⼰,速得⼤菩提,为⼀有


情因,住到最后际。”我的问题是,这种“不乐为⾃⼰,速得⼤菩提”的想法,与 “为利⼀切有情众⽣想要快速成佛”的想法,两者之间不⽭盾吗?可否请尊者对 此做详细的解释?谢谢! 答:成佛的想法是基于想要利他——为了能够真正的帮助他⼈,什么叫真 正帮助他⼈呢?就是唯有知道他⼈的希求为何、他⼈的接受程度为何、他⼈的 根器为何,才能够做到最好的因材施教,否则要真正的帮助他⼈会非常的困 难。为了能够利他,所以我要真正能够成佛!成佛的想法是因为基于利他⽽产 ⽣的,⽽非为了⾃⼰的利益⽽产⽣成佛的想法。 “不乐为⾃⼰,速得⼤菩提”,不是为了⾃⼰的利益⽽快速的成佛,不是这 ⼀回事,⽽是:之所以要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我不忍⼼看到他⼈继续受 到烦恼的操控,为了能够真正的帮助到他们,我要快速成佛、我要成佛,这个 才是产⽣成佛的主要正因。 我们很多⼈学习密咒⾦刚乘、修密法的时候只是为了⾃⼰的成佛,完全忽 略了利他的这个想法,没有这⽅⾯的基础啊,只是想要让⾃⼰快速的成佛⽽ 已,这本⾝就是⼀个没有基础的成佛的想法。“不乐为⾃⼰,速得⼤菩提”指的 就是我们很多⼈想要成佛的想法只是为了⾃⼰好⽽已,他想要成佛的想法不是 基于帮助他⼈的想法,这么殊胜的密咒⾦刚乘的修法不是为了利益他⼈,⽽是 变成让⾃⼰更有权势、让⾃⼰更有威仪、让⾃⼰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绝对不是 密咒⾦刚乘开始的初衷啊。所以为了使我们所修的法必须要相应于正法般,我 们所修的密法如果要相应于正确的密法的话,那么爱他的菩提⼼就不可缺少 了。 问:在《道炬论》的第三⼗五句说到“如⻦未⽣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 ⼒,不能利有情。”我的问题是,为何利益众⽣⼀定需要神通呢? 答:在此“不能利有情”是指能够⼴⼤的利益有情,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以 他⼼通知道对⽅在想什么再去对他讲解的话,那么这对他⽽⾔是会有更⼤帮助 的。佛法⾥⾯说⼀切都是⾃性空,有很多⼈觉得你讲⾃性空就等于什么都没 有,认为讲空性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在佛陀教义⾥⾯基道果没有彻底了解的情 况下,当你对他讲⾊即是空、空即是⾊的时候,他就会认为是四⼤皆空什么都 没有,他会觉得你这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明是有的但你为何说四⼤皆空

什么都没有呢?有⼀些⼈确实是有这些想法,所以说到了佛教是否定⼀切的⼀ 种宗教。因此当因缘际会的时候,在最适合的时间点对他说法的话,才会对他 产⽣最⼤的利益。 导师并不是在⼀开始的时候就对五比丘众说深奥空性的,不是啊!是在四 圣谛的时候慢慢引导他们,跟他们讲苦集灭道、知苦断集修道证灭;之后到更 深入的程度才说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修道不可得修、证灭不可得 证,⽽帮助《般若经》铺路,即:你要知苦,但不要以⾃性执著知苦;你要知 苦,但不要以表象的⽅式去知苦,如果我们以表象的⽅式知苦的话,你会觉得 我们现在看到的苦是如此的真实独立⾃主客观具体的存在,实际上是这么存在


的吗?不是的!所以不要以这种表相的、独立的⽅式去知苦。 导师世尊获得正觉果位之后在四⼗九天之内并没有对众⽣说法,“深寂离戏 光明⽆为法,有如⽢露此法我已得,若⽰于他⽆有谁能知,不如住于⽆语森林 中。”导师世尊在⼏周内并没有说法,之后五比丘众等他们看到了导师释迦摩尼 佛的相好庄严,看到了导师释迦摩尼佛的不共庄严,以世间共同的⼀个共业所 现来讲,就是帝释天王来到了⼈间、⼤梵天王来到了⼈间,⼀起向导师释迦摩 尼佛请求转法轮,于是导师释迦摩尼佛看到了因缘聚合之后才为众⽣说法的。 ⼀开始导师正在讲四谛的时候并没有所谓的《般若经》,之后随着众⽣的 智慧越来越强⼤、辨别是非的能⼒越来越强⼤的时候,导师世尊才到了灵鹫⼭ 这个地⽅为佛弟⼦们说《般若经》。如同刚刚所说的《般若经》主要的所诠内 容就是境光明——诸法⽆有⾃性的内容,之后⼜随着众⽣根器的成熟对众⽣ 说:“光是了解空性是不够的,我们要注意到了解空性本⾝的⼼识的性质为何, 应该以最细微的⼼去了解。”那这个⼼性本⾝是什么样的⼀个属性呢?所以导师 世尊由此⽽去转第三转法轮,说到了具境的光明。 所以导师世尊是搭配着众⽣根器的不同、智慧的不同、接受程度的不同⽽ 去说法的,导师世尊搭配着众⽣的根器⽽去说法的时候,对导师⽽⾔是没有⼈ 任何的隐蔽分,因为他遍知⼀切,他可以搭配着众⽣不同的根器⽽去因材施 教,所以这个叫做“如⻦未⽣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不能利有情。” 如果我们有神通的话、或有他⼼通的话,或者有宿命通能看到他过去世相 应的法⻔为何,如果有这⽅⾯条件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他⼈。因为我们可 以从很多⼤师的公案看到,上师虽然说得是很深奥的法,可以因为因缘不具 ⾜,⽽且在错误的时间点上为他讲解这个深奥法⻔的缘故,导致了弟⼦的毁 谤、谤法、造业。 虽然我们没有神通,可是我们可以⼘卦,所以我们神通的代表就是⼘卦。 有时候会有⼈来请法,⾄于显教的话不会有太⼤的问题,如果是密咒⾦刚乘的 话我就会⼘卦,好好的去做观察,虽然没有神通但可以透过⼘卦来看适不适合 传授这个法⻔,我们是透过⼘卦的⽅式来做决定的。

问:能否将所有劝⼈⾏善的宗教整合为⼀个宗教? 答:我平常⼀直在说劝⼈⾏善不需要讲前世讲后世,劝⼈⾏善也不需要讲 轮回和⽣死涅槃的这个遍知⼀切的正觉果位,这是不需要的。因为⼀切主流的 宗教都⼀致说到了劝⼈⾏善的道德观,⽆论是基督宗教、回教、印度教、还是 佛教等,都⼀致说到慈悲的价值及劝⼈⾏善的道德观。所有的主流宗教都⼀致 的说到要善待他⼈、诚⼼带他等的价值,在这个交集的共同基础之上我们有和 谐的基础。 以那烂陀佛教⼤学⾃⼰为例,虽然同样都是佛教徒,可是随着根器的不同 ⾥⾯⼜分四部宗义,不是吗?毗钵沙宗、经部、唯识、中观等内部有着不同的 歧义。 以宗⻅⽽⾔有不同的宗⻅,像基督宗教、回教等都主张有造物主,可是耆 那派、佛教等否定有造物主,所以就以哲学的观点⽽⾔,有⼀些主张造物主,


有些否定造物主。 宗教之间虽然在哲学观点上有所不同,可是却⼀致的说到要好好的善待他 ⼈、诚⼼待他,这⼀点是⼀样的!我们能够整合所有的宗教为⼀个吗?这是非 常困难的,⽽且也不需要。因为这些当地的宗教跟当地的传统和历史有关,所 以我们最好尊重他⼈的宗教、尊敬他⼈的宗教、保留他⼈的宗教。因为我们这 些主流的宗教都传递了⼀致的讯息,所以我们有和谐的基础呀。 以印度来讲,这世界所有主流的宗教⼏乎都存在于印度这个国家⾥⾯,虽 然⾃⼰的⼀个哲学观点会根据⾃⼰的选择⽽来解释⾃⼰的哲学观点,但我们都 相同的传递了慈悲的价值、爱的价值、善待他⼈的价值,所以我们有交集。不 同的宗教之间即便我们所持的观点不同,可是我们仍有交集,仍有共同的基 础、合作的基础。 我是佛教徒,以哲学观点⽽⾔,我持有的是佛教的哲学,可是因为我看到 其他主流的宗教是这么认真、殷重的劝⼈⾏善,所以我尊重其他的宗教,因此 我会主动地去跟其他主流宗教的学者、其他宗教的精神领袖们会⾯及交流,完 全没有障碍啊。 不要说其他的宗教了,佛教⾃⼰本⾝也有不同的思想,因为众⽣根器的各 不相同、接受的程度不同、想法的不同,哪怕我们有不同的想法,但有⼀点我 们是需要的,这⼀点是相同的,这就是慈爱,这⼀点往往都被主流的宗教所传 递。 问:出离⼼如何成为⼤悲⼼之因? 答:⼤悲⼼,指的是不忍众⽣仍然饱受烦恼操控的痛苦,由此⽽产⽣的不 忍的怜悯⼼,所以我要帮助他们从烦恼的掌控当中获得解脱。 那么众⽣饱受什么样的痛苦呢?苦分为苦苦、⾏苦、坏苦三者,在这三苦 ⾥⾯最主要是⾏苦。出离⼼为什么成为⼤悲⼼的前因?因为众⽣正在遭遇的⾏ 苦是我必须要去解决的问题,在产⽣这种怜悯⼼之前⾸先要认知⾏苦为何,也 只有认知⾏苦,才有办法因由众⽣深陷⾏苦的困境——我必须要解救他们、帮 助他们的怜悯⼼才会产⽣,这就是从⾃⾝体会⾏苦的出离⼼是⼤悲⼼的主因或 前因的原因。

问:《菩提道炬论》⾥⾯说到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为了受菩萨戒⼀ 定需要受别解脱戒吗?当我们有了别解脱戒再去受菩萨戒的时候,别解脱戒会 变成菩萨戒吗? 答:别解脱戒⾥⾯分居⼠戒和出家戒,居⼠戒就是居⼠五戒,我们接受居 ⼠五戒之后再来接受菩萨戒的话会更为圆满。如果完全没有别解脱戒的基础直 接接受菩萨戒的话,应该不会不⽣菩萨戒,还是会⽣起菩萨戒,只是说有了别 解脱戒再接受菩萨戒的话,会更为圆满、会更为强⽽有⼒。 当你有了别解脱戒之后再受菩萨戒的时候,别解脱戒会变成菩萨戒吗?不 是这⼀回事的!所遮的罪⾏是⼀样的这没有错,但不是说别解脱的戒体会转为 菩萨戒体,不是这⼀回事。 ⼀开始在解释别解脱戒的时候,是从传戒的⽅丈那⾥获得别解脱戒的;⽽


菩萨戒的戒体是从诸佛菩萨的座前获得的,从上师座前获得也可以的。但是别 解脱戒的戒体获得的时候,它的因缘跟菩萨戒体如何获得的因缘是不⼀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具三戒体者的原因,也就是有了别解脱戒的戒体、加 上菩萨戒的戒体、加上⾦刚乘戒的戒体,才叫做具三戒体者。⽽不是说别解脱 戒的戒体转为菩萨戒的戒体⽽变为了⼀者,不是这⼀回事。 问:当今的世界⾥,在宗教、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极端主义的崛 起,有这⽅⾯的困难,我的问题是,根据佛教典籍所提供的⼀个⽅法,我们如 何解决这种极端主义的崛起? 答:宗教的分裂之所以会产⽣,是因为忽略了每⼀个主流宗教的精髓。其 实,在主流宗教⾥⾯,像基督宗教、回教、犹太教最主要的精髓就是善待他 ⼈,诚⼼待他是所有主流宗教的精髓,我们不应该以宗教作为满⾜⾃利的借 ⼝,真正的宗教的精髓是什么呢?就是善待他⼈、诚⼼待他。 以政治⽽⾔,我们是以⺠选的⽅式来选出代表的,在选举的过程当中这些 候选⼈也要秉持着⼀颗善待他⼈、诚⼼待他之⼼,如果有了这⼀颗⼼并且表⾥ ⼀致的话,他才会获得⺠众的选票。如果要双⽅真正都互利的话,只有在诚⼼ 待⼈的基准下,才能够在政治上获得利益。以经济来讲,其实现在⼤家都不是 愚⺠,⼀切的资讯都是非常透明化的,如果只想⾃⼰⽽未曾诚⼼待⼈的话,即 便在经济上也没有办法获得他⼈的⽀持。 所有的主流宗教都⼀致说到要诚⼼待⼈,佛教典籍⾥⾯更是将⼀切有情众 ⽣视为⾃⼰的贵宾,在贵宾前我们是要表⾥⼀致的去帮助他⼈、善待他⼈,更 不会想要去害他⼈。如果真正做到的话,怎么会产⽣宗教之间的分裂呢?如果 你只是把宗教挂在嘴边作为⼀种借⼝的话,那当然有分裂的现象。如果你秉持 着宗教的核⼼精神诚⼼待他的时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不会有宗教分裂的问 题。以政治⽽⾔,如果你诚⼼待他的话,你会获得政治上的胜利。以经济⽽ ⾔,如果你诚⼼待他的话,你会获得经济上的⽀持。 真的如同《入菩萨⾏论》所说的“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 ⽣死亦⽆乐。”好好的去思维我们应该把焦点摆在哪⾥的时候,如果把焦点摆在 我⾝上的时候将永远是单⼀的个数,可是你摆在他⼈⾝上的时候将是不可计数 的,应该要把焦点摆在他⼈的⾝上才能够获得最⼤的利益。所以《入菩萨⾏ 论》说得没错,“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死亦⽆乐。”做出 了斩钉截铁的决定。 不要说将来会成佛了,把焦点仍然摆在⾃⼰⾝上的话,在⽣死轮回当中你 也没有安乐可⾔;如果把焦点摆在他⼈⾝上的话,除了在⽣死轮回当中获得安 乐以外,也会因此⽽累积⽆量的福报于将来成佛的。

问:修⾏⼤乘需要下⼠道和中⼠道的修⾏吗?如果需要的话,该怎么做? 答:上⼠道、中⼠道和下⼠道之间不是毫⽆相关的,不是这⼀回事。为了 令⼀切有情众⽣都能够获得利益必须要成就遍智,所以在中⼠道的时候跟我们 说到轮回的过患,这⼀切都是我们要去了解的。下⼠道的时候跟我们说念死⽆


常、后世避免堕落于恶趣、以及善趣的功德,这是我们要去修炼的第⼀步骤 呀。 ⼩学等同下⼠道;之后进入到中学,这是属于中⼠道;当你更有智慧的时 候,再进入到⼤学,也即为了利益⼀切有情众⽣我必须要成就⽆上菩提,透过 ⼀切遍智的成就来帮助⼀切有情众⽣来成办上⼠道的。所以就像⼩学、中学、 ⼤学般渐次的引导,最终进入到上⼠道的⼤乘精神修炼菩提⼼。 问:现在有很多年轻⼈会去吸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答:吸毒这个现象其实是源于⽆知呀,就像酗酒,意思是⼀样的。虽然喝 酒会⿇醉⾃⼰,但实际上喝酒对解决事情没有任何帮助,⽽且还会退失我们的 智慧。在我们⻄藏社会⾥⾯也有吸⿐烟的现象,听说在快睡觉之前吸⿐烟的话 会比较不容易入眠,常吸⿐烟不但⿐⼦变得很脏甚⾄连⽑⼱也会很臭,⽆论吸 ⿐烟或是抽烟亦或过分饮酒只会获得短暂的快乐,⻓久⽽⾔也不利于⾃⼰的⾝ 体健康,等同为了短暂的安乐⽽去丧失了⻓久的利益,所以我觉得跟他们要晓 以其利害,这很重要。 因为内⼼当下不快乐所以就去吸毒嘛,但是吸毒没办法解决内⼼不快乐的 主因呐,只是暂时将之延后⽽已,所以内⼼不快乐的主因来⾃哪⾥这是⾃⼰要 去分析的,就像刚刚说的是来⾃爱我执,是把焦点摆在了⾃⼰的⾝上⽽导致的 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去去除爱我执才对,对他好好的晓以⼤义,我觉得对他会 有帮助。 问:诸法皆⽆⾃性,并非像看到般的这么真实的存在,我的问题是诸法如 何在名⾔当中存在? 答:量⼦物理的专家们也是这么说的,我们看这些古典⼒学的物理现象仿 佛都是可被衡量的、都是⼀个客观独立的存在,但实际上到了量⼦状态微观世 界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物理现象是可被衡量的,并没有客观的⼀个物理现象, 除非有观察者出现,这是量⼦⼒学的观点。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中观典籍⾥⾯早就已经讲到了,⽆论我们看任何东⻄的 时候,都会觉得这个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仿佛是以他⾃⼰的⼒量从他那边⽽有 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去寻找之后没有任何⼀物可被找到所以说到不可 得,像是刚刚引⽤的《入中论》和《中论》⾥⾯说过。 ⽽且宗喀巴⼤师在《三主要道》⾥⾯也跟我们说到“此复现相除有边,及以 空性除⽆边,若知现空显因果,不为边执⻅所夺。”我们看万法的时候会觉得万 法仿佛是以他⾃⼰的⼒量⽽有的,假使真是如此那么去寻找之后应该要越来越 清楚的看到他是怎么以⾃⼰的⼒量⽽有才对,但很奇怪的是当你去观察的时候 他越来越模糊反⽽还找不到了。由此可⻅,我们看诸法存在的时候,会有⼀个 真实存在的看法,会有⼀个真实发⽣的看法,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是由有 相除有边。 因为诸法并非以⾃⼰的⼒量⽽有,就像《入中论》所说的“若谓⾃相因缘

⽣,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性。设若观察此诸法,


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谛。于真性时以何理,观⾃ 他⽣皆非理,彼观名⾔亦非理,汝所计⽣由何成?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 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彼⾏相识,如是⼀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 ⽣。”因为不是以⾃⼰的⼒量⽽有,所以才能够依赖他者⽽有;因为依赖他者⽽ 有了,所以不是没有,是有的,所以由空性⽽除⽆边。 所以名⾔有不是特别的去成立的,⽽是说你不能说他不存在呀,既然他不 是真实存在的话,那就是概念化⽽有或名⾔化⽽有,是在认定当中⽽有,是在 世间通俗的说法当中⽽有,只能剩下这样⼀个选择呀。 问:我很容易⽣⽓,我的脾⽓真的非常不好,这对非暴⼒(Ahimsa)会有 负⾯的影响,请问我如何对他⼈修忍辱? 答:愤怒确实是⼀种强烈的情绪,可是它并没有理由为依据啊。⼀⽅⾯他 会觉得这个⼈真的值得我去⽣⽓,这个⼈的存在是真实存在的,由真实存在的 这个执著⽽加强了你的愤怒,我们要知道这是⼀个错觉。另⼀⽅⾯你的愤怒对 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因为我们要的⽬的⽆法达成,他障碍了我们,让我们⽆法 完成⽬的,所以我们很⽣⽓。但是,你对他⽣⽓的话,你的⽬的仍然达成不了 啊,我们应该学政治家那样,为了达到他们的⽬的哪怕内⼼很⽣⽓也不会把愤 怒写在脸上,所以我们要以智慧好好去做观察——我们要的⽬的是什么?愤怒 会不会带来帮助,不会的话从内⼼⾥⾯就要深知愤怒是⽆⽤的。 ⽽且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类是群居动物,群居动物的幸福是源于这个群居 动物所在的社区成员,我们所在社区的成员其实是我们幸福的起源,是值得我 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照顾的对象。换个⾓度来讲,这个⼈不应该对他愤怒, 反⽽更要去关注他的福祉才对。为此,我觉得你要好好地去阅读《入菩萨⾏ 论》的忍辱品以及静虑品,⾃他相换的内容要好好地去参考阅读,多多学习的 话对你会有帮助。 我们平常会这么说,⽣⽓的时候会脸红脖⼦粗,这时候如果别⼈看到的话 我们会觉得非常尴尬,这种情况下老⼀辈的⼈会跟我们说,如果你要⽣⽓的 话,为了让⾃⼰不要进入尴尬,你就咬⾃⼰的拳头吧,让⾃⼰冷静下来。但如 果你还是非常愤怒再继续咬⾃⼰拳头的话,其实受伤的是你⾃⼰。总之,愤怒 对解决事情是⼀点帮助都没有的,它没有办法帮我们满⾜我们的所需,只有好 好的诚⼼的待⼈、善待他⼈,这才会满⾜我们的⽬的。

问:我觉得我们⼈类不应该区别性别、种族和宗教的信仰,我的问题是, 为什么这世界上不同宗教的⼈⼠都会非常尊重你,其主因是什么? 答:我这边能够做的是什么呢?我深信所有主流宗教最主要的精髓就是诚 ⼼待他、⼼怀慈悲,这是所有主流宗教的核⼼精神,虽然他们持有的观点像是 主张造物主或否定造物主,就以这⼀点⽽⾔是不⼀样的,可是即便你主张造物 主其⽬的也是为了⼼怀慈悲呀,也就是说主张造物主的这⼀派说造物主是⼤ 爱,因为我们被⼤爱的象征所创造,所以我们要⼼怀慈悲、要诚⼼待⼈。 ⽽且,除了⼈以外,你诚⼼待狗、诚⼼待猫的话,狗猫都会对你表达友善


的态度,所以慈悲或慈爱的价值是普世的价值,是不分⼈、狗、猫的,所以所 有主流的宗教都⼀致说到慈爱的价值、都⼀致说到愤怒的过失过患。所以我⼀ 直都在做区分,宗教哲学的观点不同这是另外⼀回事,可是我们⼀定要知道什 么是这种不同哲学观点背后的⽬的,背后的⽬的就是推动主流宗教的⼀致精 神,那就是⼼怀慈悲。 我⼀直都在推动这世界主流宗教的和谐,也因为看到这些主流宗教对⼈类 社会带来的贡献和价值,我打从⼼⾥⾯尊重其他的宗教。当你打从⼼⾥⾯去尊 重其他宗教的时候,别的宗教也会对你产⽣尊重。普遍⽽⾔,其他宗教为什么 会喜欢我的作为,就是因为我打从⼼⾥⾯诚⼼对待他⼈,所以我觉得诚⼼相待 这是很重要的⼀点。 ⽽且⽆论遇到谁我都会以微笑去迎接所有的⼈,我不会以很严肃或愤怒的 这种表情来接待其他的⼈,说不定跟我的微笑迎接也是有关联的吧。当⼈们有 ⼀个印象,就是如果达赖喇嘛常常以非常严肃或愤怒的表情接待客⼈的话,我 相信我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可是我打从⼼⾥⾯的⽆论遇到谁,都会想着他是 我另⼀个⼈类的兄弟姐妹,我都秉持着七⼗亿⼈皆是⼀体的信念,以此⽽去接 待其他⼈的缘故,我想应该是因此⽽受到尊重的。

发⼼仪轨

观想在前⽅有我们的导师释迦摩尼佛薄伽梵,导师的右⼿边是智慧本尊⽂ 殊师利,为我等净除⼀切愚痴的⿊暗;因为最近有新冠病毒⼤流⾏的缘故导致 很多⼈受难,所以观想导师的左⼿边有帮助我们净除这个新冠⼤疫情的⾄尊度 ⺟,这么观想的话会很适合⽬前的这个时候。 在导师的周边,围绕有观世⾳菩萨、弥勒菩萨等。接下来是七代传承付法 藏的阿罗汉,也在前⽅的虚空。在旁边有龙树⽗⼦、⽆著兄弟等那烂陀寺的班 智达,这⾥⾯包括了深⻅⾏的传承上师和⼴⼤⾏的传承上师,深⻅⾏的传承上 师像是龙树⽗⼦等,⼴⼤⾏的传承上师像是⽆著兄弟等,他们真的就在我们前 ⽅的虚空,仿佛我们可以亲眼看到般。此外还有伟⼤⾏的传承上师像是寂天菩 萨,以⾃他相换修炼菩提⼼的传承上师也在前⽅的虚空。 以前在我的梦⾥⾯很清楚的梦到,也就是我们佛教的教义⼀开始要以闻所 ⽣慧建立,之后以分析推理⽽去建立思所⽣慧,之后以⻓时的坚持去建立修所 ⽣慧,过去的龙树⽗⼦和⽆著兄弟他们也是这么去做的。在他们这么努⼒的过 程当中,这些护持百法的天神们会⼀直在我们的周边护持着我们如法的去修 ⾏,我曾经做了这么⼀个清楚明晰的梦。就是觉得⾃⼰的证量⼀直卡在某处⽆ 法增上的时候,某天晚上我就祈求护法法王可否协助,在随后的梦⾥⾯梦到护 法法王持着吉祥八物来协助我和帮助我。 如果我们好好的修炼菩提⼼和空正⻅的话,光是这⼀点你就能够吸引到你 周边这些护持百法的天神众,因为这些天神众从佛世尊⾦刚持开始⼀直到现 在,他们都已经答应了这些佛菩萨及祖师们会护持正法,所以哪怕你没有修它 们,它们也会全⼼全意的帮助你们,因为它们正在期待有这么⼀位表⾥为⼀的


修⾏者。如果你没有这么表⾥⼀致的去修⾏,你修再怎么多的护法,护法也不 会帮你的。所以⽆论是这些获得了初地以上的这些⼤地护法也好、还是世间护 法也好,绝对对因为我们表⾥⼀致地修学菩提⼼和空正⻅⽽⼀直在我们的⾝ 边,围绕着我们、护持着我们。 观想有圆满的资粮⽥之后我们先念七⽀供养,我们以“诸佛正法众中尊,直 ⾄菩提我皈依,我以布施等资粮,为利众⽣愿成佛。”来传授发⼼仪轨。 观想前⽅有诸佛菩萨之后请思维:我们离苦得乐的想法其实所有众⽣也是 都有的,我们应该去了解什么是快乐之因、什么是痛苦之因,我们今天有⾜够 的资源去了解如何取乐因、如何舍苦因,我们如果这样如法去取舍的话,那么 我们今世的⽬的就能够满⾜啊,这样的话值遇佛法也算达成⽬的了!为了让我 能够发起这样⼀颗菩提⼼,我以前⽅的诸佛菩萨作为证⼈,我要许下承诺⽆有 间断的去修炼菩提⼼。请跟随着念,如果能够跪着或蹲着的话,请你们跪着或 蹲着。 我就像是⼀个牵线⼈,是导师与你们之间的⼀个牵线⼈,观想这个偈颂⽂ 是导师世尊亲⼝为你们传授的,你们跟随着念⽽许下承诺每天⽆有间断的去思 维菩提⼼。“为能成就⾃他利,我要⽣起菩提⼼”这两句真的非常重要,⽽且非 常令⼈震撼,要成就⾃利的话就要观修菩提⼼,要成就他利的话就要成就菩提 ⼼。噶当派的先贤⼤师们也说到,要尽可能的令未发的菩提⼼发起、已发的菩 提⼼增⻓,只有这么做,所有的福报才会因为思维菩提⼼⽽成办,所有的罪障 才会因为思维菩提⼼⽽净除,请跟随着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 直⾄菩提我皈依 我以布施等资粮 为利有情愿成佛 我趋皈依于三宝 ⼀⼀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他利 我要⽣起菩提⼼ 愿我⽣起殊胜菩提⼼ 然后接待⼀切众⽣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 为利众⽣成就佛果位 这以上结束了发⼼仪轨,其实我们也可以借“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这句话 的表述来获得菩萨戒。 我们这⼀世,能够听到菩提⼼的法⻔、能够听到空正⻅的法⻔、能够将这 两者结合,有如此难得的机缘,真的是非常的难得!所以,我们在诸佛菩萨⾯ 前许下承诺“我每⼀天都会思维菩提⼼和空正⻅”,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办法做到 像《入菩萨⾏论》所说的“今⽣吾获福,幸得此⼈⾝,复⽣佛家族,喜成如来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垢尊者种。”⽽且,《入菩萨⾏

论》的这两句话也说得非常好,“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


皆欢喜。复是璀灿⽇,能驱⽆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发起这颗愿⼼,透过这样⼀个发⼼仪轨,让我们许下承诺,每⼀天都要⽆ 有间断的都要去思维菩提⼼的内容。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