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二谛

Page 1

今天在此所传授的对象是意⼤利佛教联盟的成员,你们对佛 法的教义也深感兴趣,所以今天我会为你们讲解佛法教义中的 四谛和⼆谛的内容,当然这也是你们所祈请教授的。

这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这些不同的宗教都⼀致说到慈爱的 价值,所有的主流宗教虽然持有不同的宗教哲学立场,可是却 ⼀致说到了慈爱的价值。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在过去的⼏千年 间,⼀开始佛陀还没有来到这世间之前,印度古代的⽂明当中 就已经有了宗教的信仰,⽽且这个时间⻓达三千多年,印度的 这些宗教也⼀致说到了⽆害⾏非暴⼒(Ahimsa)的价值以及慈 悲⼼(Karuna)的价值。这世界上拥有最多不同宗教的国家就 是印度,之后⻄⽅国家与东⽅国家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所以越

四圣谛&⼆谛 2021年04⽉07⽇ 达兰萨拉·寝宫 尊者藏语教授 蒋扬仁钦博⼠同声传译 格赖却英记录整理 藏传佛教以逻辑分析为主
来越多的⻄⽅⼈会去关注佛陀的教义,并且关注者越来越多。 佛法的传统,可分巴利语系的佛教传统(和梵⽂语系的佛教 传统),佛陀涅槃后在印度⾥⾯建立了那烂陀⼤学,在这所⼤ 学当中许多的学者对佛教很有兴趣,⽽形成了梵⽂语系的佛教 传统,佛教的传承如⽇中天遍扬⼗⽅。 我们藏地所拥有的佛教的传承,是寂护论师到了藏地之后⽽ 流传下来的,当时候的⻄藏国王⾚松德赞邀请了寂护论师,⽽ 且寂护论师将佛法传到藏地的时候,是以那烂陀⼤学的这个传 统为藏⼈们流传了藏传佛教。

以三种⾓度诠释四谛

在场的意⼤利的法友们,你们请求我传授四谛和⼆谛的内 容,所谓的四谛是佛法教义当中的基础,导师释迦牟尼佛⼀开 始是在瓦拉纳⻄转法轮的,世尊获得正觉果位的时候说到了这

寂护论师⾃⼰是量学的⼤学者,他也是中观的⼤学者,写下 了量学的《真如集论》和中观的《中观庄严论》,他⾃⼰确实 是位精通量学和中观的⼤学者,这也是为什么⻄藏⼈非常注重 量学和中观的原因。在藏语⾥⾯有句俗语,叫做以量学和中观 两头巨狮⽽坐镇,有这种的说法。在这种量学和中观两头巨狮 ⽽坐镇的传统下我们去学习⼤教典,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学密 咒⾦刚乘,但是我们藏传佛教最主要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就是 量学和中观。 在讲解量学和中观的时候,我们不是以引经据典的⽅式去诠 释的,⽽是以逻辑分析的⽅式去诠释。因为释迦牟尼佛⾃⼰也 说到了:“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信受非为 敬。”所以藏传佛教是以逻辑分析为主的⼀个宗教。这也是为什 么,即便是在今天佛法的教义当中尤其是哲学的部分,越来越 多⼈会去关注的原因。特别是在科学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 去关注佛教典籍的⼼理学和哲学的内容。
么⼀句话:“深寂离戏光明⽆为法,有如⽢露此法我已得,若⽰ 于他⽆有谁能知,不如住于⽆语森林中。” 也就是世尊获得了非常深奥的教法⽽且是以⾃⼰的经验觉悟 了,可是当时印度普遍的观念是⽆法接受这个深奥观点的,因 此导师释迦牟尼佛获得正觉果位之后并没有⻢上为他⼈讲法, 在获得正觉果位的四⼗九天内静坐着完全不说法。 那时候有五比丘,他们在佛陀证悟正觉果位之前就已经认识 佛陀了,因为佛陀获得正觉果位的缘故,他们看到了佛陀的庄 严,于是请求佛陀为他们传授教法,在这个因缘下佛陀为五比

最主要来⾃于三毒烦恼。虽然烦恼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但最主 要的就是这三毒烦恼。巴利语系的佛教传统也说到了业集谛和 烦恼集谛,但是更细微的烦恼的根本来⾃于哪⾥,这个就要搭 配着⼆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才有办法去了解更细微的烦恼,以及 如何透过⽆我的正⻅断除这个烦恼的根本。

所以,初转法轮的四谛的第三个⾓度 也就是以四谛的果

丘众转四谛法轮,所以在梵⽂语系的传统⾥⾯说到了初转法 轮、⼆转法轮、三转法轮。 初转法轮是四谛法轮,佛在讲四圣谛的时候是以四谛的性质 ⽽说、以四谛的作⽤⽽说、以四谛的果位⽽说,从三种⾓度去 解释四圣谛,这个很重要! ⾸先,四谛的性质为何?⽽说到了这是苦谛、这是集谛、这 是灭谛、这是道谛。 四谛要如何取舍呢?佛跟我们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也即对于苦谛我们要去彻底的了解、要精通、要知道。即便是 昆⾍也都想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这个痛苦来⾃于什 么因缘,于是说到了集谛,针对集谛佛说我们要去断除,故⽽ 叫做断集。 集谛可被断除吗?集谛可分业集谛和烦恼集谛⼆者,业集谛
位来了解四圣谛的话,佛陀说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 修道不可得修、证灭不可得证,在此是搭配着⽆我的正⻅⽽来 做解说的,这种引导⽅式的确是非常善巧、非常有智慧的。 我平常会这么解读,“深寂”指的是在瓦拉纳⻄转的四谛法 轮;“离戏”指的是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修道不可得 修、证灭不可得证的⽆我的内容,也就是空性的内容,离戏这 两个字指的是⼆转法轮⽆相法轮,即佛在灵鹫⼭为弟⼦们传授 的⼆转法轮《般若经》的内容+灭谛详细的内容,比如烦恼是否 可被断除、要如何断除等的内容,在《般若经》⾥⾯做了详细 的阐释,以离戏来讲《中论》也说到八种戏论。

籍⾥⾯可以看到,所以⼆转法轮的时候说到了境上的光明,三 转法轮说到了识的光明(即俱境的光明)。

初转法轮以三种不同的⾓度诠释四圣谛,之所以会这么诠释

“光明⽆为法”以我的解读来讲是指三转法轮,有⼀派解释为 《解深密经》,可是另外⼀派解释为《如来藏经》即《宝性论》 主要的依据,在这本经⾥⾯说到了⼀切众⽣皆有佛性,所以在 《宝性论》⾥⾯我们可以看到九义、九喻,这个主要的依据就 是《如来藏经》。 光明⽆为法指的是我们的⼼是唯明唯观的性质,任何的烦恼 都是属于客暂性的,并不是融入于⼼识的本性当中。贪嗔痴的 根本以中观的⾓度⽽⾔就是真实执著,真实执著是颠倒执,八 万四千种烦恼最终的根本是三毒,三毒当中最主要的是痴,虽 然各派对痴的解读不同,但就以龙树⽗⼦的意趣⽽⾔在此的痴 指的是真实执著。《四百论》⾥⾯说:“如⾝中⾝根,痴遍⼀切 住,故⼀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若⻅缘起理,愚痴则不⽣,故 此⼀切⼒,唯应说彼语。”《四百论》非常明晰和清楚的说到, ⼀切烦恼会随着它的根本 痴的断除⽽断除,加上⼼本⾝是 ⼀个唯明唯观的属性,⽽烦恼⼜是客暂性的,因此烦恼可被断 除!⾄于光明⽆为法的⼀个最究竟的解释这在密咒⾦刚乘的典
也是因为搭配着将来要讲解的⼆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如果我们 知道佛陀⽤意的话就能明⽩佛陀的⽤⼼良苦,⽽且这种次序是 非常深奥的安排。 藏传佛教由量学和中观两⼤巨狮坐镇 如同刚刚所说的,这世界上的科技发展已经到了非常⾼的⼀ 个⽔准,但是就以⼼理学来讲⻄⽅并没有这么深奥的⼼理学, 虽然在⻄⽅科学界⾥⾯没有这么深奥⼼理学的内容,可是他们 ⻄⽅⼈也是需要获得内⼼的宁静和内⼼的平静呀,为了使内⼼ 能够平静我们必须要去正视和⾯对甚⾄去除⼲扰内⼼平静的烦 恼。

故⽆性。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 察,世间所有名⾔谛。由于诸法⻅真妄,故得诸法⼆种体,说 ⻅真境即真谛,所⻅虚妄名俗谛。

所有主流的宗教都会说到爱的价值、慈悲的价值,但是佛教 除了说到爱和慈悲的价值外,还更深入⼴泛的解释了贪嗔等烦 恼⼲扰内⼼平静的这些负⾯情绪要如何断除,加上这些贪嗔等 烦恼都是以真实执著为基础的情况下所产⽣的,所以认知真 相、断除烦恼的这个理论就建立了,⽽说到了在佛的果位当中 可以获得圆满的觉悟和圆满的净除,即灭证的功德。 由此我们可以深思龙树⽗⼦的恩德,因为龙树⽗⼦对此做了 非常详细的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论》后来⼜被⽉称这位⼤学 者做了解释,⽉称论师针对《中论》的内义写下了《入中论》, 针对《中论》的词义写下了《显句论》。《入中论》⼀开始先 礼赞⼤悲⼼:“悲性于佛⼴⼤果,初犹种⼦⻓如⽔,常时受⽤若 成熟,故我先赞⼤悲⼼。” ⽽且《入中论》的这句话是我每⼀天都会去想的内容:“若 谓⾃相因缘⽣,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
”那么寻找之后找不到,难道 是没有吗?也不是!⽽说到了:“如观察⻋七相⽆,由余世间共 许有。”这是我每⽇都会去思维的内容。 确实,⽉称论师也是⼀位非常直率之⼈,因为他在《入中论 ⾃释》⾥⾯说到了:“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论师, 彼等是否闻⽂⽣怖,弃舍⽆倒显⽰缘起义者,即如是答。如何 乃能通达此义?颂曰: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習 者,能善通达。”世亲陈那等论师,难道以他们的智慧⽆法理解 缘起性空,因此他们背弃了缘起性空的这个正⻅吗?⽉称论师 说是的。可⻅量学和中观的典籍是多么的重要! 《俱舍论》⾥⾯虽然说到量学许多⼴泛的内容,这是可以参 考的,但是在⾥⾯说到须弥⼭及其四周等内容,我觉得这不符 合真相,是非如⾔可取的。就像《俱舍论》说到:“⽇⽉迷卢 半,五⼗⼀五⼗。”如果你们引⽤世亲这个《俱舍论》的时候, 我们会回答说:“这个经论⽂我们不承认,我们不认为这是如⾔

来断除,真实执著会看所有的诸法为⾃性有但实际上并非有⾃ 性,所以空性的⻅解会让我们相信表象与真相的不同。

我们虽然会看到⾃相、会看到诸法的真实存在,但实际上这 些都是错误的看法,事实上没有任何⼀法是以⾃⼰的⼒量真实 的存在。所以⽆我⻅与我⻅针对同⼀个所缘但却产⽣完全正相 违的所执、是相互抵制的,同样的空性与真实执著也是如此。

因为内⼼的烦恼都是源于真实执著和我执的缘故,我执和真 实执著⼜可以被⽆我和空性⻅所断除,所以灭谛是可以成办 的!要了解灭谛的话,我们必须要了解完整的胜义谛的论述,

可取的,它有它的依据,它有它其他的⽤意。”因此量学和中观 相互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透过⼆谛了解四谛 即便是今天在场的你们意⼤利学者,因为你们要去了解四谛 的内容,所以你们就要好好的学习⼆谛,只有透过胜义谛的认 知才能够了解灭谛,否则佛说烦恼可被断除就⽆法理解这句话 的内容。 烦恼是可被断除的,是透过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个⻅解
透过⼆谛再来了解四谛。 以闻思修的⽅式学习⼤教典 当我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念诵⽽已,应该要 去反复的厘清甚⾄于了解这些经论⾥⾯所说的内容,搭配着⾃ ⼰⽣活的经验绝对能够受益,希望你们能够多多的关注⼤教典 ⾥⾯所说的内容,好好的学习。 我们许多的佛教徒,说是佛教徒,但所做的只是做法会、做 祈求。我们说会打坐,可打坐的⽅式基本上属于⼀种毫⽆作意 的打坐,摒除了⼀切的念头,这种的做法被莲花戒⼤师所破

⽉称论师的《入中论》⾥⾯⼜说到:

世俗真实⼴⽩翼,鹅

王引导众⽣鹅,复承善⼒⻛云势,⻜度诸佛德海岸。

透过名识 施设⽽有仅此⽽已的这个世俗谛,以及观察后没有任何⼀法是 以⾃⼰的⼒量⽽形成的这个胜义谛,好好的了解⼆谛的话,我 们就会像鹅王具有双翼般,复承善⼒⻛云势,⻜度诸佛德海 岸。

不只是这句话出现在经典⾥⾯⽽已,⽽是反复思维的时候会 觉得这个内容是立体的,是可以被取得能够运⽤在⾃⼰⽣活当 中的。这⼀切的前提是你们要好好的学习,学习真的非常重 要,再加上⾃⼰的经验去分析观察。

斥,所以在藏地⾥⾯破除了这种想法。唯有透过⾃⼰反复的学 习⼤教典,运⽤在⽣活当中,才能够从内⼼⾥⾯对佛法的教义 产⽣定解。 我现在所期望的是,如同《入中论》⾥⾯所说:“如是慧光 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 定。”也就是透过空性的思维,虽然现在并没有专注⼀境的奢摩 他,但是我会反复的以⽌修和观修的⽅式思维空性,让我对空 正⻅这⽅⾯有更深奥的觉悟和经验。 像我们所做的这 ⼀切确实是实事求是的⼀种做法,因为它 不仅是⼀个佛教典籍⾥⾯所说的内容⽽已,它的确是可以运⽤ 在⽣活当中让我们感受其殊胜性、有所体悟。
佛教教义的好处在于它是值得我们去观察的,⽽且如果你愿 意花时间去观察的话,会从中获得许多肯定的答案。我不是说 轻视其他的主流宗教,因为每⼀个⼈的想法不同、追求不同、 根器不同,所以不同的宗教的确会适合他们,⽽且这些主流宗 教都⼀致说到了善⼼的价值,因此我尊重⼀切的宗教,他们确 实对⼈类的社会带来极⼤的利益。 但是就以哲学观点⽽⾔,印度古老的⽂明当中的确是非常丰 富的,在这个丰富的⽂明当中,佛教的典籍所说的哲学观点非 常的博⼤精深,尤其是龙树⽗⼦所建立的这个完整的中观的哲

学是非常的博⼤精深,所以我们⼀定要好好的学习。博⼤精深 不是⼀种表述⽽已,⽽是让⾃⼰透过闻所⽣慧、思所⽣慧、修 所⽣慧让这种的表述转为内⼼的觉受,这是我想要呼吁在场法 友的⼀个内容。

所以,以四谛的性质诠释四谛、以四谛的作⽤诠释四谛、以 四谛的果实诠释四谛,尤其是在果实这⼀块的时候就是引导这 个四谛法轮的众⽣去了解⽆我空性的内容,即内⼼的负⾯情绪 是可以断除的,这是透过胜义谛的思维

同、我们现在所⻅的并不符合真相的这个思维⽽来断除,内⼼

透过量学和中观这两者结合之后去思维的确非常重要,因为 我在跟巴利语系佛教传统的学者们交流的时候,我会说:“如果 没有量学的⼀个训练,就等同没有牙⻮的咀嚼,这时候食物很 难消化,如此我们只能引经据典⽽已;可是,那烂陀佛教⼤学 跟我们讲逻辑的重要性、观察的重要性,有了量学的训练等同 有了⼀⼝健康的牙⻮,我们在咀嚼食物的时候会有更好的吸收 能⼒。”寂护论师对藏⼈们介绍的佛法传承就是结合量学和中观 这两者,这是我希望意⼤利的佛教徒们能够记住的⼀点,其他 意⼤利的佛教中⼼希望你们能够记住上述所说的内容。

虽然藏传佛教是量学和中观这两头巨狮坐镇的传统,但⼀开

表象与真相的不
会产⽣定解的。
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从《摄类学》、《⼼类学》、《因类学》 开始,会根据我们的能⼒慢慢引导上去,由此⽽引导到般若和 中观。过去的这些⻄藏先贤⼤师设计这套课程内容确实花了很 多的⼼思,⽽且设计得非常好,加上他们在辩论的时候另⼜设 计了⼀套辩论的语⾔,会以“应成故”等的这个表述很简洁的进 ⾏辩论,因为我们要断除内在烦恼的时候的确需要⾜够的智 慧,这时候如果能够搭配着这套辩论的语⾔会更为加分。所以 在印度的学校⾥⾯我们也会要求去学习阿嘉雍增的这个《⼼类 学》,我以前也背诵过这个《⼼类学》,我也呼吁⻄藏的学⽣ 们能够背下这个《⼼类学》,你们应该加⼤⼒道的去关注⼤教

在八世纪的时候⻄藏的国王⾚松德赞邀请了寂护论师,寂护 论师在讲授佛法的时候对⻄藏的国王说:

既然你们拥有⾃⼰的 语⾔⽂字,就不应该先去学梵⽂之后再来学习佛法,应该将梵 ⽂经论译成⾃⼰的⽂字再来学习才对。

印度的⽂字创造了⻄藏⼈⾃⼰的⽂字,因为我们藏⽂是根据梵

典的学习,这是我想要呼吁的内容。下⾯我们可以进⾏交流互 动。 问答交流 问:佛法在亚洲的历史是悠久的但在欧洲才刚开始,我的问 题是对欧洲⼈转述佛法的时候,哪些内容必须要保留?哪些内 容是可以做调整的? 答:在藏地佛法还未兴盛的时候有苯波教,所以苯波教的传 统是我们藏⼈原始的传统,寂护论师来到藏地之后,其实在寂 护论师到来之前⻄藏的国王松赞⼲布就已引进佛法到藏地了, 因为那时候与中国的公主联姻,中国的公主把佛法引入藏地, 拉萨⼤昭寺⾥的释迦佛像就是由中国公主带过来的,那是藏⼈ ⼀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
”在这之前松赞⼲布根据
⽂的语法和⽂字为参考⽽改良的,所以藏语本⾝的底蕴是非常 深厚的。 再加上在寂护论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着⼿进⾏翻译的⼯ 程,提升了藏语的⽔准。⽽且我认识的⼀些朋友也说,寂护论 师在藏地的时候也想要去学习藏⽂,有⼈这么跟我说过。总 之,藏译的佛陀亲⾃所说的《⽢珠尔》有⼀百多部浩瀚的巨 作,以及根据佛亲⾃所说教⾔的注释印度⼤师的著作《丹珠 尔》有两百多部浩瀚的巨作,总共有三百多本浩瀚的巨作。 ⼀开始佛法引进到藏地时过去的苯波教的确有感到不安的时 候,但是苯波教的传承⾄今还在呀,像是透过苯波的传统仍然 会有修地⽅的天龙八部和招财法等这些传承,这个我们佛教徒 也会做。就像在拉萨的⼤昭寺上⾯有⼀个很⼤的招财瓶,这个

就是根据苯波教的传统⽽去建立的,所以有时候会邀请苯波教 的信徒⽽去招财,寂护论师将佛法引进到藏地的同时苯波教的 传统仍然继续保留。

那么,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调整呢?当然宗教的信仰是 个⼈的选择、个⼈的决定,我们没有办法强迫别⼈要拥有宗教 信仰,像你们欧洲的传统宗教是属于基督宗教、犹太教,所以 请你们以⾃⼰传统的宗教信仰为主,这个比较妥当。当然在千 百万⼈中仍然会有⼀些⼈会更相应佛法,这时候你要转为佛法 信仰也没有问题啊,可是当你转为佛法信仰的同时也务必尊重 原本的信仰,这样的话就会更加的圆满。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所有主流的宗教都⼀致说到了爱和

宗教之间相互和谐。

以哲学的观点⽽⾔基督教、佛教、回教、犹太教虽然不同, 造成这些不同差异的原因是根据⾃⼰所接受的程度,但是我们 都传达⼀致的讯息 慈悲的价值、如何帮助他⼈。

像基督教他们会去贫困的地⽅帮助当地的⼈们,⽆论是以医 疗还是教育的⽅式,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强⼤的⼼⼒?就是因 为他们内在的信仰!所以,我们可以相互保持尊重的同时,也 能够持续⾃⼰不同的哲学观点,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慈悲等的价值,这对⼈类社会的确是有贡献的,所以我们有⾜ 够的理由应该去尊重其他的宗教,我的使命之⼀就是推动不同
问:僧⼈的戒律和不依任何宗教的世俗道德当中,在这两者 ⾥⾯,根据当今的社会,什么是对佛教徒最为合适? 答:世尊⾃⼰出家,也让五比丘出家,所以佛教传承的持教 者最主要就是僧团,戒定慧⾥⾯的戒非常重要,其实那烂陀佛 教⼤学⾥⾯也是如此最主要是以僧团维持的,像是缅甸、泰 国、台湾等地都是如此,最主要是以僧团的⼒量维持了佛教的 传承,佛教的这个律⾏、戒学是能够让佛教传承延续下去的主 要依据。

解脱的问题,只是单纯的想要让⾃⼰成为⼀个善良的⼈,因此 ⽽来关注佛教典籍的这种⼈也是存在的呀。

在学校的教育⾥⾯应该要去推动道德伦理,在推动的时候并 不是叫所有的⼈都成为佛教徒或都要受戒,不是这⼀回事!科 学家们也证实了⼈类的天性是善良的,因为我们是群居动物, 所以我们的本性是需要依赖他⼈、是需要爱和被爱的,像这⼀ 类伦理道德的观念去推动的时候,就不需要改变他⼈的信仰。 在现代的教育界⾥⾯对伦理道德的教育确实不够,这是我们要 去⼤⼒推⼴的。

佛陀给予的别解脱戒⾥⾯分出家戒和居⼠戒两者,你可以受 出家戒,你也可以受居⼠戒,或者哪怕你没有受出家戒和居⼠ 戒,但是你对佛教典籍⾥⾯的⼼理学很有兴趣,或者你对佛教 典籍⾥⾯的量学很有兴趣,或者你对佛教典籍⾥⾯所说的奢摩 他和毗鉢舍那的内容很有兴趣,因此去学习的话,你不⼀定要 去成为佛教徒啊,你把它作为⼀个知识实践于⽣活当中,这是 可以做得到的,这个就是印度传统⾥⾯的世俗的作为。 有⼀些⼈秉持着非常虔诚的信仰来接受出家戒或居⼠戒,这 也可以呀;或者是,你不想拥有任何宗教信仰,只是单纯的让 ⾃⼰这⼀⽣过得更好、想要帮助更多的⼈,这两种都可以有。 因为⼈类的社会当中有不同根器的众⽣,有⼀些⼈可以依循佛 教的戒律⽽去修⾏,有⼀些⼈不会去想后世的问题、不会去想
问:您如何看待未来五⼗年佛教在世界社会的发展和走向? 答:这很难说啊,因为以全球变暖的问题来讲会越来越严 峻,我认识的⼀些科学家朋友们说,在数个⼗年后⽓候变暖所 导致的恶化现象会让许多的湖泊⼲涸,我认识的科学家是这么 跟我说的。 像过去佛迦叶佛等在这世界的时候会为众⽣转法轮之后⽰现 涅槃,之后世尊来到这世间,所以有⼀些佛会来到这世间传法 之后⽰现涅槃,之后⼜有⼀些佛来到这世间,这种成住坏灭的

循环是会有的。加上我们现在⽓候的恶化现象,让我想起在经 典⾥⾯看到我们这个南瞻部洲会经历⽔灾、火灾等这个四⼤的 灾难,现在正⾯临火这个灾劫的问题,如果都没有⼈的话我们 怎会知道佛教的发展呢?这时候,我们只能远离这个地球迁移 到其他的世界,再继续的修炼佛法来为他⼈讲解。

但这个贪嗔的对象是真实存在吗?是以它⾃⼰的⼒量⽽存在 吗?如果它不是以⾃⼰的⼒量⽽存在,只是⼀个名识的概念化 当中⽽有的话,那就不是真实存在了。

现在量⼦物理的专家们会说:“我们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 在表象上⾯是可以被衡量的;但是在量⼦的真相当中,没有任 何的⼀个物理现象是可被衡量的。

问:为什么有了实执,就会产⽣贪执和愤怒?为什么有了缘 起的理解,妄想就不会产⽣呢? 答:刚刚我已经引⽤了《四百论》的内容:“如⾝中⾝根, 痴遍⼀切住,故⼀切烦恼,由痴断随断。”⼀切的贪嗔等烦恼, 都会去执著这个贪的对象和嗔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觉得 这贪的对象是真实存在所以⽽产⽣了贪,由嗔的对象是真实存 在的缘故⽽产⽣了嗔。
”⽽说到了表象和真相的不 同。 唯识派是说,表象上⾯我们看到⼀切都有外境,但实际上的 真相是并没有外境。中观、尤其是中观应成派说,我们看任何 事物时会觉得这是以⾃⼰之⼒⽽有的事物,当我们知道真相并 非如此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贪嗔的依据,因为贪的产⽣必须要 认为这个贪的对象是真实发⽣才会产⽣。 为什么不是真实⽽有呢?因为这是⼀种概念化⽽有,并不是 具体⽽有,并不是真实存在,是⼀种在概念化当中⽽有的存在 仅此⽽已,是⼀种相互依存在当下被认定⽽有的存在仅此⽽ 已,所以叫做“若⻅缘起理,愚痴则不⽣。”愚痴会让我们看好 与坏的任何⼀法都是以⾃⼰的⼒量独立的呈现了它的属性,我

体性相同,所以事物绝非外境,这⼀切都是⼼的⼀个属性。虽 然对外境的执著是会减缓这没有错,可是即便持有这种⽆外境 的想法,仍然没有办法直接的对治真实执著,没有办法对治中 观、尤其是中观应成派所说的真实的执著,所以只有中观和中 观应成派这个⽆真实、⽆⾃性的观点才是最强⽽有⼒的。

量⼦物理的说法是讲真相和表象的不同,量⼦物理的学习对 中观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量⼦物理不会说诸法是怎么存在 的或者名识施设⽽有的概念。

们会这么看到,也会这么执著。⽽事实上并非像看到般的这么 存在,这⼀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有仅此⽽已,因此⽽减缓 内在的贪执和嗔执。 问:应成哲学否定⾃性有的分析,和量⼦物理对外部现实的 分析——如观察者在的情况下才有量⼦可被衡量的现象等,这 两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答:就像我刚刚讲的量⼦物理说表象与真相的不同,确实是 跟唯识的说法非常相似,但是量⼦物理表象与真相不同的解说 更偏向于⽆外境的⼀个说法。 所执和能执⼆元的距离感,只是表象上的⼀个呈现⽽已,实 际上并不是如此,因此⽽说⽆外境,事物与执事之识这两者的
问:当很多⼈遇到苦难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不把苦难当成 是⼀种障碍⽽是⼀种资源呢? 答:可以透过发⼼的⼝诀做此思维,也就是正在遭遇内⼼的 不安乐及⾝体的痛苦时,可以想这是过去业所感得的果报,我 应承受这个业障的果报,愿此⽽净除业障,这么去想的话会让 内⼼获得宁静,当我们遇到苦难的时候,因为是⾃愿的接受痛 苦,所以会让内⼼获得平静,由此将逆缘转为道⽤。

八正道是属于巴利语系佛教传统和梵⽂语系佛教传统所共同 学习的内容,⾄于《修⼼八颂》⾥⾯这个视他⼈比⾃⼰更重要 的谦卑,这只有在梵⽂语系的佛教传统⾥⾯才会说到,为此⽽ 减缓爱我执⽽提升爱他⼼。

以⾃⾝的经验为例,观想⼀切众⽣也会有相同的痛苦,愿我 的痛苦代替⼀切众⽣的痛苦,愿⼀切众⽣的痛苦由我来承担, 产⽣这种更⼤⼼⼒的时候就可以将逆缘转为道⽤。《上师荟 供》⾥⾯说到,在世尊、上师的加持下,让⼀切众⽣的痛苦由 我来承受,愿我的快乐分享给⼀切有情众⽣,⽽说到了取舍 嘛,这⼀类发⼼的⼝诀就非常强⼤。 问:我认为谦卑是发展菩提⼼和修习慈悲的重要基础,在您 看来谦卑在八正道中应该放在哪⼀个位置? 答:维持谦卑的态度,确实在发菩提⼼的过程当中是需要 的,如同《修⼼八颂》⾥⾯说保持⼀个谦卑的态度永远视他⼈ 为最上,⽽且这也是我每天思维的内容。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切⻅,知此为智者。”
⾥⾯的“后遮⼀切⻅”也是由这个发⼼⽽有的,当然这句话也是 我每⽇思维的内容。“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切世间苦, 咸由⾃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 ⼆别。”这是非常强⽽有⼒的,我们世界上这种诸多种种的痛苦 最主要是爱我执所导致的,因此“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 仅不成佛,⽣死亦⽆乐。故应除疲厌,驭驾觉⼼驹,从乐趋胜 乐,智者宁退怯。”如同《入菩萨⾏论》所说的的确是如此,菩 提⼼的修炼会让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度思维爱我执的过患、思 维爱他⼼的功德,⽽减缓爱我执提升爱他⼼。 因为它是在智慧辅助的情况下⽽产⽣的,所以这种的谦卑不 会让⾃⼰失去⼼⼒,相反的它让⾃⼰的内⼼更有⼼⼒,因为他 想要去承担⼀切众⽣的痛苦。虽然把他⼈视为重要⾃⼰视为次

觉并非如此,所以两者之间会有很⼤的差距。

问:⼤悲⼼的主因是什么?

答:爱他⼼的⼒量越强⼤的时候,为了他⼈会产⽣即便牺牲 ⾃⼰性命也在所不惜,⽽且会完完全全将焦点摆在他⼈的⾝ 上,这种维护他⼈之⼼就是⼤悲⼼的主因。

不忍众⽣的⼼其实声闻独觉都会有,但是以强⼤的⼼⼒我要 去帮助他⼈的这个爱他⼼就是⼤悲⼼的主因。这个爱他⼼也需 要搭配着智慧产⽣,这个智慧像是要知道烦恼是客暂性的、⼼ 的⼀个唯明唯观的体性等诸多的因缘来产⽣⼤悲⼼,这绝对不

要,但绝对不是说我⽆⾃性、我⽆法做到、我⽆能为⼒,不会 这么想的,虽然是谦卑可是内⼼⾥⾯却充满着勇⽓和⼼⼒。 问:声闻独觉阿罗汉的涅槃和佛陀法⾝之间的差异为何? 答:这⽆法⽤我们⾃⼰的觉受去讲解,但是根据教典声闻独 觉阿罗汉他们只断烦恼障并没有断除所知障,可是佛陀因为获 得了⼀切圆满证灭的功德,彻底断除实执和实执所留下来的习 ⽓,所以连实执的看法、⾃性的看法也没有。我们学习⼤教典 的话,可以知道佛陀圆满⼀切的证功德和灭功德,⽽声闻和独
是来⾃单⼀的因,⽽是要搭配着深⼴的众多的资粮聚合之后, 才会产⽣对他⼈的这个爱惜之⼼越来越加的强烈。 问:思维空性时,我们应该要去思维的偈颂⽂是什么呢? 答:《中论》是最主要的,“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 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众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 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法,不从因缘⽣,是故⼀切法,⽆ 不是空者。”这些偈颂⽂是非常强⽽有⼒的!

⽽且当我们在学量学的时候,会觉得成立时必须要有⼀个⾃ 相的存在才有办法成立,但是即便可以成立也不⼀定要有⾃ 相,因为在名识施设当中仍可成立,所以这种的思维真的是更 加的深入,因此要反复地去思考《中论》的内容和《入中论》 的内容。

像刚刚引⽤《中论》的这些偈颂⽂我每天都在思维,《中 论》和《入中论》的这些偈颂⽂对我的帮助很⼤,每⼀天反复 地思维、反复地去理解它,对我的帮助很⼤!应成圣者定灭事 物之过患、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应成⽆遮胜义他 ⽣之过患、应成⽆⾃性为非⾃空之过患,这⼀切都是在名识施

这个解释,我们可以参考⽉称论师“若谓⾃相因缘⽣…… ”等 的这些偈颂⽂来了解四应成:“⼀、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三、应成⽆遮胜义他⽣ 之过患;四、应成⽆⾃性为非⾃空之过患。”在讲最后⼀个应成 的时候⽉称论师引⽤了⼀些经⽂⽽去说应成⽆⾃性为非⾃空之 过患。像这四应成的思维就很重要,的确会改变我们的内⼼! 如果是有⾃相,以⾃⼰的⼒量形成⾃⼰的性相的话,当你以 五种观察或七种观察去寻找的时候应该要找到才对,可是找不 到啊。因为以⾃⼰的⼒量⽽有了嘛,所以寻找之后应该要找到 才对,可是⼜找不到啊,这代表什么呢?没有任何⼀法是以⾃ ⼰的⼒量⽽形成⾃⼰的属性和作⽤,因此就会有“应成圣者定灭 事物之过患”,如果是有⾃性的话。
设当中⽽有,仅此⽽已!当我们讲“名识施设当中⽽有”的时 候,绝非由⾃⼰的⼒量⽽形成,但⼜不是没有,也确实有他的 好、坏或他的利、害的作⽤;但这些(好、坏或)利、害的作 ⽤,都是在施设当中⽽有,仅此⽽已。 主此⼈:尊者,请接受我等的⾄⼼感激,非常感激您传授给 我们的珍贵教授和建议,我们祈求您⻓久住世、祈求您能够继 续的利益众⽣,我们诚⼼祈愿尊者您能够早⽇来访意⼤利,因

我们在场的每⼀位都是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导师世尊到 ⽬前为⽌确实利益了⽆边有情,导师之所以有这么⼤⼀个利益 的效应,是因为⼀开始为我们发⼼,之后累积了三⼤阿僧祗劫 的功德,在三⼤阿僧祗劫当中去断⼀切的障碍、证⼀切的功 德,所以我们每⼀天要反复的发⼼,这⼀点很重要!

观想在前⽅有导师释迦牟尼佛,旁边有慈尊、⽂殊等八⼤菩 萨,八⼤菩萨的周围有⽆著兄弟、龙树⽗⼦等现为⼈相的菩萨 们,⽽且在⾃⼰的周边有⼀切有情众⽣,我们以这种观想⼀起

为在这⾥有很多⼈想要⻅到您,想要从您那⾥获得珍贵的教 法,谢谢尊者! 发⼼仪轨 接下来我想为你们传授发⼼,在《六座瑜伽》⾥⾯说到了我 们应该要在昼夜六时思维菩提⼼,菩提⼼的思维很重要!通常 我会⽤“我趋皈依于三宝……”这句偈颂⽂来⾃我接受菩萨戒,因 为这⾥说到“修习殊胜悦意菩提⾏”的菩萨学处的缘故,所以我 会⽤这句来接受菩萨戒。这句话是我每⼀天都会念诵的内容, 每⼀天都会靠这句话发⼼、接受菩萨戒,我每⼀天早上起来会 修⻓寿法、会观想度⺟,在度⺟的座前我会念诵三次“我趋皈依 于三宝……”,以这种⽅式发⼼和接受菩萨戒,所以我想⽤这种 ⽅式为你们传授发⼼仪轨。
持诵发⼼仪轨。 我刚刚已经引⽤了《入菩萨⾏论》,再讲⼀次的话“若不以 ⾃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死亦⽆乐。故应除疲厌, 驭驾觉⼼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的确是如此,这是我 每⼀天都会去思维的内容。 具有恩惠的导师所流传下来的教法我们今天仍然还可以值 遇,光是值遇没有⽤,最主要⾃⼰要去修练和学习,⻓期的坚 持,三世诸佛都是以这种⽅式修练⽽成佛的,我也要这么做。

除。在现在这个非常困难的时刻,我们不会受到外境的影响, 内⼼仍然保持非常的平静不受⼲扰,这个就是菩提⼼的思维所 导致的,的确是如此。

⽣起了菩提⼼之后然后接待⼀切众⽣客,观想遍虚空的有情

哪怕是伤害教法的这些众⽣,比如伤害藏传佛教的这些众 ⽣是我们应该去怜悯的对象,我们要把你视为贵宾好好的去接 待。

接待⼀切众⽣为贵宾之后,因为要表⾥⼀致的帮助他们,所

我要发起这颗菩提⼼,是为了帮助⼀切众⽣同时也帮助⾃ ⼰、为了能圆满⾃利也为了能圆满他利⽽来接受的,所以为能 成就⾃他利,我要⽣起菩提⼼!若要对⾃⼰好,要⽣起菩提 ⼼;若要对他⼈好,也要⽣起菩提⼼。若要让⾃⼰当下好,要 ⽣起菩提⼼;若要让⾃⼰究竟好,也要⽣起菩提⼼。 不⽌如此,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了使困难转为顺缘也是 要思维菩提⼼。没有比菩提⼼更好的集资净障,比起念⼗万遍 的百字明咒还不如思维菩提⼼更好,比起百千万的供养也不敌 思维菩提⼼的功德,确实如此! 噶当的先贤⼤师说,要尽⼰之⼒来发起菩提⼼,如果能够发 起菩提⼼的话,⼀切的资粮由此⽽获得,⼀切的罪障由此⽽净
以我要做的是修学殊胜悦意菩提⾏。这是⼀个令⼈悦意的⾏ 为,因为它会带来暂时和究竟所有的利益,所以请你们好好的 思维这句话,这句话真的非常强⽽有⼒。 为能成就⾃他利,我要⽣起菩提⼼!当下和究竟的利益都是 透过发起菩提⼼⽽获得,不仅是亲友、即便是仇敌也会因为思 维菩提⼼——我所想的只是帮助我的仇敌⽽会将此中的逆缘转 为顺缘。 观想前⽅有诸佛菩萨,在他们的座前我们先念七⽀供养(三 遍):“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及佛道。”做完七⽀供养后接下来⼀起念诵这个偈颂 ⽂,打从⼼⾥⾯的去遵守菩萨戒以及发起菩提⼼的承诺,我在

藏,即此菩提⼼;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彼为泊世途,众 ⽣休憩树。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彼是除恼热,东升⼼明 ⽉。复是璀灿⽇,能驱⽆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的 确是如此的,只要我们思维菩提⼼的话,我们虽然受到烦恼和 业的操控、虽然有很多的困难,可是打从⼼⾥⾯的所做⼀切都

这⾥引导你们去接受这个发⼼仪轨,在此引导你们的上师每⼀ 天真的很努⼒的在发菩提⼼,所以你们弟⼦也要这么做喔(念 诵三遍): 我趋皈依于三宝 ⼀⼀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他利 我要⽣起菩提⼼ 愿我⽣起殊胜菩提⼼ 然后接待⼀切众⽣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 为利众⽣成就佛果位 在第三次念完“为能成就⾃他利,我要⽣起菩提⼼”的同时, ⾃⼰许下承诺:每⼀天都不间断菩提⼼的思维,我要发起愿⼼ 菩提,如同达赖喇嘛尊者平⽇如这么思维菩提⼼般我也要每⽇ 这样思维,许下这样⼀个承诺。接下来“愿我⽣起殊胜菩提⼼, 然后接待⼀切众⽣客”这句话是接受菩萨戒。 《入菩萨⾏论》说:“灭死胜⽢露,即此菩提⼼;除贫⽆尽
是为了他⼈的缘故,会觉得我们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哪怕再多 的障碍、再⼤的苦难都会觉得⾃⼰所做是有意义的。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这 么想的时候就不⽤担⼼非⼈的障碍和妖魔⿁怪的伤害,并没有 什么妖魔⿁怪、邪灵可⾔,因为任何的有情都是我们要去珍惜 和爱惜的对象,它们也想要离苦得乐,因为我思维菩提⼼、思 维⼀切有情众⽣的利益,所以普愿皆欢喜,会打从⼼⾥⾯的获 得安详、安宁,这以上已经结束了发⼼仪轨。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