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25日《佛子行三十七颂、释量论》

Page 1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量论》 尊者传授 蒋扬仁钦中译 2018年12月24日于菩提迦耶 2018年菩提迦耶法会第一天之开示

今天在这个殊胜的圣地,也就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我们能够再次的见面, 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而且我们真的是累积诸多的善业福报,才有这个机缘大家 再次的在这个圣地能够一起研讨佛法。 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的方式并非是透过回向、祈愿、发愿即可,因为佛他 自己也说到了“佛说罪莫能洗涤,佛手无能取众苦,佛证无能转他人,惟示法谛 得解脱”。所以都得靠自己努力来去了知真相,才有办法从内心里面获得改变, 这个就是佛教一个不共特征。虽然其他的主流宗教也非常好,值得我们去尊重, 可是在主张有造物主这派的教义,就以这一派的立场来讲的话,明明说世间一 切万物皆是由造物主所创造,而且造物主本质是万能的,而且恩泽大于天、慈 悲大于天,他具有无限的爱,以及万能的主宰的能力;可是明明正在这么解释 的同时,这世界上却有诸多人为因素无法操控的痛苦,那这些痛苦又是被造物 主所创造,可是造物主又有慈爱大于天的说法,以及万能的说法,那岂不矛盾 吗?这种的解释确实有困难,如果要给合理解释的确有困难。

!1


所以佛家最主要的诠释是,佛为我们讲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我们讲 解什么叫做所取什么叫做所舍;取舍之处为我们分析之后,佛自己也并非是常 一自主的士夫,佛一开始也跟我们一样都是凡夫,透过对真相的认知,反覆的 观察,所以才有办法做到如同心经所说的: “揭地揭地,波罗揭地,波罗僧揭 地,菩提萨婆诃”。就是透过资粮道获证加行道,之后获得见道,之后再获得修 道,最终无学道;以自己的经验、自己所经历的觉受,为我们讲解真相为何。 所以让弟子们从一开始未入道的一个状态,透过真相认知,自己努力的修行, 搭配着方便和智慧二资粮,让自己生起证量,慢慢慢慢利他事业的能力增广, 最终断除一切的障碍,获得一切的证量,透过这种方式圆满自心。如同刚刚念 诵巴利文的吉祥经里面所说,初转法轮四谛法轮,也就是佛在鹿野苑为弟子传 授的这些内容,最终以巴利语整理为大藏经,三藏经典,这个就是佛学的基 础。 之后佛在灵鹫山的这个地方,为弟子讲解二转法轮,无相法轮,这就属于 梵文法脉的依据。二转法轮的内容最终并非是由人道的结集者进行结集的,而 是以现化身的菩萨们,像是文殊、慈尊、普贤等,来去结集二转法轮的内容。 像是般若心经来讲的话,般若心经最主要的讲说者就是观世音,所以二转法轮 内容的结集者并非是以人道所现,而是以化身所现的菩萨,像是文殊、弥勒、 普贤,或是金刚手菩萨为主进行结集的。 四谛法轮里面有说到了苦谛和集谛,苦谛和集谛就是痛苦和苦因,这是属 于我们不想要痛苦的因果二项,所以我们不想要的苦因果叫污染谛,我们想要 追求的乐因果叫做清净谛,所以根据污染谛说到了因果二者,以及针对清净谛 说到的因果二者,而形成了四圣谛的,污染谛的因果二者就是苦谛和集谛,清 净谛的因果二者,果为灭谛因为道谛,是以这种方式来为我们了知真相,让弟 子们能够离苦得乐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去思惟灭谛的功德,四谛十六行相,即 是每一谛都有其四种行相,像是苦谛说到了无常、苦、空、无我,集谛的时候 说到因、集、缘、生,灭谛的时候说到灭、静、妙、离,道谛的时候说到道、 如、行、初等,这四谛十六行相真的仔细思惟的话,会让内心产生极大的感 触。会想说,佛所说的法真是妙不可言,真的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感受。 像是透过空性真相的认知,我们就可知道灭、静、妙、离的灭就是这些痛 苦有终究被止灭消灭的一天;静是这种灭苦的方式不只灭除苦以外,是连苦的 因连根拔除,特别是集谛,连根拔除的断除了苦,所以叫静;妙是如此的断除 了苦跟苦因之后,其觉受是妙不可言;离是说即便将来遇到了产生烦恼的因 缘,因为烦恼已经连根拔除的缘故,即便遇到因缘,也不可能再产生烦恼;彻 底的出离,彻底地远离,所以说到了灭、静、妙、离。因此在四谛十六行相里 面,最主要要去多做诠释的部分是属于灭谛;之所以有去除暂时污秽的清净自 性法身,是因为有去除原始污秽的自性法身才有办法做到,这也是为什么在二 转法轮的时候要针对灭谛的主要的依据,也就是空性的部分,做了非常详细的 解释。

!2


也就是說現有我們內心上一切的污染,一切的烦恼,负面情绪,都是来自 于对真相的颠倒执着而产生的,只要是颠倒执着,他就没有真相为依据,只要 是颠倒执着,只要有一天我们了知真相,这种的执着都被断除。所以颠倒执着 是因为没有真相依据的缘故,只要我们了知真相的话就可以获得解脱,这也是 为什么宝性论说到了,“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生,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的主 要原因,我们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成佛,因为真相永远存在,只要了知真相, 我们终究都会成佛。 那成佛的时候,不只是了知真相的同时,了知真相的心识的本质为何,这 也是需要了解的,于是形成了三转法轮。三转法轮就是后转法轮,或者第三转 法轮,最主要诠释的内容是了知空性的光明心为何。所以不只在境的光明,所 谓境光明指的就是空性,事物的空性的内容;境光明上,二转法轮做了很深入 的诠释以外,在三转法轮针对具境,或者识光明,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三 转法轮为何在此有二种不同的解读,有一派认为三转法轮指解深密经,解深密 经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有一些众生他没有办法如言可取的接受二转法轮般若 经的内容,如果如言可取的话将会有堕落断边的危险,为此根器的众生佛陀为 他们讲解解深密经;可是却有另外一派认为,解深密经是不了义经,真正的三 转法轮应该指的是如来藏经,还有月光慧经等。 所以贡唐仁波切说到了,佛之所以以三转法轮方式引导我们,最终是为了 让我们能够修学密法而这么引导的;的确是如此,因为密的不共的是在圆满瑜 伽里面才有办法体现出来。圆满瑜伽、圆满次第里面有说到了,造作瑜伽跟非 造作瑜伽二者里面是以非造作瑜伽为主;所以我们看无上瑜伽部的续典里面, 有说到非常广泛对光明本质为何的解释。所以当我们全面认知,了知了无上密 里面对光明的诠释之后,再去看具舍论、宝性论所说的这句话,“依一切诸佛平 等法性生,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才会更有感触,才会有所体会,才可以感 !3


到法的甘露、法的甘味,才会真正打从内心里面愿意去学佛,一心学佛。所以 佛是以他自身的经验为弟子们分享他自己曾经走过的这条路。 对世界所有主流宗教我是非常尊敬,因为他们都一致都说到了慈悲的价值, 爱心的价值,教导我们劝人行善,这就是主流宗教一致要去宣导的内容;所以 在过去二千年、三千年间对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贡献,将来也肯定会对人类社 会带来行善的作用,因此就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去尊重。因此宗教之间的和睦 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和谐的推动是一定要去成办的;我们会以宗教的名义 造成相互杀害这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一切主流宗教都一致说到爱和慈悲,明明 正在说爱和慈悲的宗教,怎么可能以此为借口产生相互杀戮的行为呢?这是无 法理解的事情,也是令人相当遗憾的事情。因此推动宗教的和谐是必然的,是 重中之重,要去推动的项目。

首先,我们可能会想问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确是物质发展非 常迅速的一个世界,无论是科学、科技、机械等各方面的技术都非常成熟,而 且还在继续的研发当中,一直在发展当中,即便如此,这些现象能够真正带来 世界的安乐吗?仔细的去思考的话,没有办法。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已发展 的国家,物质发展非常的好,机械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也非常的好,但是却由于 过度的贪婪及强大的愤怒、仇恨,即便在这些已发展的国家里面,物质很优渥 的富人里面,内心因为充斥着这些负面情绪,所以没有办法把自己定义为幸福 的人,所以仍然有许多的痛苦。所以这一点,已经很明确的确定了一点,物质 的发展不一定能够带动幸福的指数,所以即便有再多物质的发展,只要内心随 着负面情绪所转,受到负面情绪控制的话,你只会被痛苦所折磨,没有办法成 为幸福的人;所以这种无有间断的痛苦,可以透过经济的改善去解决吗?没有 !4


办法。这种无有间断的内心折磨的痛苦可以透过外在的技术研发去改变吗?没 有办法。内心的负面情绪所产生的内心折磨,只能够透过调伏内心负面情绪才 有办法做到。这种内心的调伏,无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无论你相不相信有前 后世,无论你相不相信有解脱或轮回,即便你有不同的立场,可是我们每一个 人都想要幸福,想要成为幸福的人,如果你想要幸福,那就要从内心上去除负 面情绪,因此调伏内心就是必要的。无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无论你有没有认 为造物主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都想要幸福的,这种内心的调伏,靠 的不是祈愿的方式可以做到,不是透过祈求的方式调伏内心,不是的;而是透 过真相的认知。所以很多人在修法的时候,会觉得说,所谓的宗教仪轨或宗教 集会,就是大家跑到某个寺院或某个教堂,一起祈祷,这样就满足了,这种想 法是错误的,宗教给予世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提升慈悲;无论是基督教、回教 都是这么讲的,印度婆罗门教也是如此说的。 尤其印度婆罗门教在过去三千年历史里面,可以看到在印度传统里,一直 有一个优秀的传统,叫做Ahimsa,也就是无害行,你不要伤害别人叫无害行; 无害行之所以能够建立,靠的是Karuna,靠的是对他人的尊重;慈悲的对待他 人、慈爱的对待他人。你真正不想去伤害他人,不只是身语的伤害要去禁止以 外,最主要的是背后的动机,背后动机都是来自Karuna就是慈悲,你对他人尊 重的基础之上,才有办法真正产生Ahimsa无害行。所以一切主流宗教都一致劝 导世人向善,要去提升内在的慈悲。 所以一切主流宗教对这世界的帮助是绝对有的,像是基督教的这些修女, 或者是神父们,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对人类社区里面盖很多医院学校,像 Mother Teresa,他之所以有这么强大心力帮助这些穷人,也是因为她对自己的 信仰非常的坚定,不可动摇而产生的。同样的佛教也是如此,透过因果的论述 来提升慈悲。这世界上多数的主流宗教都主张有造物主,造物主的本质就是慈 爱的本质,无限慈爱的代表,无限慈爱的象征,没有人说造物主每天都在生 气,没有人会这么讲,没有人说造物主都在忌妒,自大傲慢的,没有人会这么 说的,只要一但主张有造物主的话,一定会说造物主是万能的,而且他的慈爱 大于天,都会这么讲。我们被这种无限慈爱的代表所创造出来的缘故,我们每 个人都有慈爱的种子,而且我们都是被这样的造物主创造的缘故,所以我们都 是兄弟姐妹,因此可以将原本分裂的人们团结起来,具有这种效应。如果是打 从心里面的,表里一致的去修行,好好去实践造物主对世人的开示的话,那对 提升慈悲是绝对有帮助的。 不主张有造物主的教派,像是无神数论派、耆那派还有佛教,都说到了自 己的幸福和痛苦是掌控在自己手上。所以佛说了,自己是自己的依怙,自己是 自己的怙主。而且又说到了我是无始以来到现在,虽然对我如何安置的这个论 述上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因为我是无始以来而有,所以并不主张有造物主,如 果自己想要快乐的话就好好帮助他人,因为因果丝毫不爽,我们越帮助他人最 终我们会获得安乐,我们如果不想要痛苦就不应该伤害他人,是以这种因果的

!5


方式去提升慈悲,这种说法也非常的好。你要不要有宗教信仰是自己的自由, 即便是如此,可是,每个人是必须都要提升慈悲的。 因为以科学家的说法,有说到人类天性是善良的,七十亿人都是来自母亲 的胎,靠的是母乳成长,而且在成长过程当中,都要母亲的关怀,或其他亲友 的关怀,我们才有办法长大的,我们都是以这种型态而形成了我们的人生,所 以我们人类的属性是什么,是Social Animal,是社会性动物,是群居性动物, 我们必须依赖某个社区某个社会才有办法成长,如果我们依赖的这个社区这个 社会,是被我们所排斥,或者我们所憎恨的话,我们在这个社会是没有办法快 乐的,如果你想要在这个社区这个社会安然相处的话,首先要从你这边去爱护 这个社区,将这个社区的人们团结起来,结合起来才有办法,结合靠的是什么 呢?靠的不是愤怒,靠的是慈爱慈悲,靠的是Karuna。而且科学家们也说到了 如果这个人内心保持慈悲慈爱的话,对健康也有帮助,而且对免疫系统的提升 也有帮助。可是相反的,一贯的愤怒或仇恨的话会吞噬我们的免疫系统,所以 只有慈爱能够将我们人类的社区团结起来,将我们人类团结起来,但是仇恨跟 愤怒会将我们分裂。 这次要为你们传授大威德金刚的主要目的是要为你们传授文殊法类的加持,

要传授文殊法类加持之前你们必须获得无上密灌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为你 们传授独勇大威德金刚。独勇大威德金刚的作法可以前行正行合而为一,以一 天的方式来为你们传授,所以我想以这种方式为你们传授。一开始的时候想说

!6


文殊法类传授的时候是在寝宫里面另外传授,但是因为现在很多人,所以我想 说搬到外面来为大家传授也可以。 可是你们必须要做的功课是,每一天一定要观想菩提心跟空正见,这是你 们受了文殊法类之后的功课。受了独勇大威德金刚的话念诵独勇大威德金刚的 自生仪轨。像我个人来讲的话,每一天就会透过自生仪轨的方式念诵“我趋皈依 于三宝,一一忏悔所造罪”,首先先观想长寿本尊在前面自我接受菩萨戒,“然 后修行悦意菩提行”的时候特别观想菩提心这部分,“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 提我皈依”的时候会想说佛在哪里,如同中论里面所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 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什么叫做空性?空性如何灭除戏论?这时候我会 思惟中论所说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我每天 会观想三大金刚——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胜乐金刚,也会观想喜金刚、时 轮金刚还有咕噜咕咧,还有普巴,以及金刚瑜伽母。不论我做了这么多的本尊, 但是最主要我的修行重心都会摆在菩提心与空正见的思惟上面。所以在此今天 你们要做的功课,就是每一天必须要修学菩提心跟空正见,这是你们必须要做 的功课,而且每一天搭配着兜率百尊祈愿文来念诵108遍的密集玛也是需要 的,这是你们要做的功课。通常受过无上密的话就要做六座瑜伽修法,在做六 座瑜伽修法的时候你们就好好思惟菩提心跟空正见;六座瑜伽修法也必须要做, 因为已经受无上密灌顶了。 在诸多不同的主流信仰当中,如同刚刚所说,佛教的学习体系,尤其是那 烂陀寺的学习体系,是以理推证为主要修学方针;所以在那烂陀寺学习体系里 面,有讲到律学,就是别解脱的主要依据。首先先从梵文翻成藏文,Prātimokṣ a 别解脱经翻成了藏文,所以我们是以这部经典为律学主要依据,而来去形成 戒的传承。上座部Theravada,他们也是有他们别解脱经的翻译,主要是以巴 利文为主。所守的罪行部分,像是一切有部是一百一十二条罪行,一百一十二 条里面,光是法裙怎么穿着的部分就有七条。而巴利语系所建立的教义来讲的 话,有关法裙的部分叫如法穿着,只有一条而已。所以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内 容,只是有少许的差异而已,所以我们所要守的戒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内容,只 是在解释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解释而已。 所以初转法轮不只讲了四圣谛的内容以外,也是因为有初转法轮而形成了 巴利法脉和梵文法脉的共同基础,也就是戒,就是律行或戒的传承。中转法轮 或二转法轮的时候,如同刚刚所说的,因为在灭谛上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尤 其在中观的思惟上,这种的解释靠的不是引经具论,靠的是以逻辑分析,所以 逻辑的分析变成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形成了量学。所以这是为什么说到了 中观和量学二大巨狮压伏着我们的颈部去学习,所以有说到了中观和量学二大 巨狮的这种说法。如果我们所学的内容最主要是引经据论的话,那我们将会非 常的矛盾,因为佛自己也说到了“众生包袱者,五蕴乃包袱”,曾经说过这样一 句话。于是佛陀又说到了无我,所以我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要依据哪个经 典,才能够知道佛的究竟意趣呢?会产生许多的矛盾。因为众生的接受程度,

!7


众生的根器还有希求都不同,所以佛会适合他们的根器去讲解对他们最适合的 法,因此佛的说法上会形成了不同的论述。 这也是为什么胜义谛菩萨在解深密经里面有说到了,佛您在二转法轮的时 候说到了诸法皆无自性,可是这个无法理解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故而形成 了缘三法性而说三无性的内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佛自己说到,“比丘与智者, 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为境”,因为佛所说的法是根据众生根器去说 的,要不要接受,要去观察之后再去相信,不要无条件接受我所说的法。这个 就是那烂陀学习体系的不共之处。确实在诸多主流宗教当中,这也是一个与众 不同之处,因为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说到要无条件的接受教主所说的话,导 师所说的话。可是那烂陀寺的学习体系并非如此,如果其内容跟正理有相违的 话,即便是佛亲自所说的也不应该接受,这个就是那烂陀寺的法脉。跟巴利法 脉所共同的,像是戒行或律行,这部分是共同,可是真正具有中观和量学这二 大巨狮而去学习的这个传统,只有那烂陀寺才有办法做到。 松赞甘布藏王早期跟尼泊尔公主结婚,也跟中国公主结婚,且从西安迎请 了我们今天在大昭寺可以拜见的释迦摩尼佛像。以前去西安的时候,我被邀请 到某个寺院,看到了此寺佛像下面的莲花垫还在,而且听说其莲花垫上的佛像 被迎请到西藏去了。总之这尊佛像是一开始从菩提迦耶迎请到唐朝西安,再迎 请到拉萨的。 我们虽然梵文法脉也有传到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方,但真正那烂

陀寺法脉的完整体系,尤其是具有中观和量学二大巨狮的这种学习体系,几乎 只有藏传佛教将其法脉保留得最完整。所以有时候我会开玩笑说,那时候松赞ེ 甘布也非常聪明,因为跟中国公主结婚,中国人很会煮饭,所以我们一些菜 !8


名,像菜本身藏文叫Tsal就来自中文,像萝卜藏文叫Laphu,这来自中文。可是 就以文字改造或新创也好,或后来改良也好,最主要依据印度的Devanagari 来 进行改造的;因为中文本身字画太复杂,所以形成藏文ཀཁགང ཅཆཇཉ等。所以这 些大藏经翻成的藏文的部分总共有三百多本巨作,这是翻译的部分。就以藏人 自己的写作来讲大概有一万多部巨作,所以这是我们的荣耀,是我们西藏祖先 们,他们作出的伟大事业。 接下来我们看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由Uchu佛子,乌阙佛子无着贤论师著作,为什么叫Uchu 呢,因为佛子无着贤,他一直在Uchu这个地方闭关修行的缘故,所以叫Uchu。 佛子是菩萨,并非佛陀的孩子的意思,是说佛子菩萨的意思。他的名字叫无着 贤,是由他所著作的。听说他的时代跟布敦一切遍智是同一个时代,而且无着 贤菩萨被普遍公认为是真正的菩萨。这本经典我一开始在1959年从哈尊仁波切 那里获得,哈尊仁波切从尼泊尔的僧人那里获得的,因为我得到这本经典的时 候想说我必须要接受到这本的传承,所以从窟努喇嘛那里获得,窟努喇嘛从一 位康地的大圆满的上师那里获得这本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传承。 我们先看礼赞文“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在此讲到了诸法无 来去的意思,其实这个礼赞文里面已经总摄了中论最主要的要义,还有中论礼 赞文的要义,“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就是佛 是诸多的教主里面与众不同的教主和导师,因为佛说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 就以诸法的性质而说到了生灭,就以诸法的时间说到了长短,以诸法的所在说 到了来去,以我来讲说到了一异;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有为的事物的时候,都会 有这八种的特征,所以才说到了在观察自性当中,这些八种的作用是否来自境 上呢?一切都不是,所以远离了八戏论。 我们讲到了诸行无常的时候就是讲到了生灭的内容,才会讲诸行无常;可 是生灭是来自哪里呢?这个生的作用和灭的作用是来自于境本身吗?不是的, 寻找之后什么都没有,所以说到了“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 来亦不出”,而说到了灭除八种戏论,在无寻无找当中这一切的作用是存在的, 可是在有寻有找当中,这一切都是不存在。所以这也是入中论里面说到,“设若 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无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有和没有 都是在无寻无找不观察当中,在世间共许当中来去安立的;如果不对此感到满 足,想跨越这个门槛,认为一切的性质和作用是从境上而有的话“设若观察此诸 法,离真实性无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是故不对此感到满足,想从境上寻找 的话,一切都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有一派的中观师认为,像是清辩论师在他 的思择焰论里面说到,“我等主张补特伽罗之意识,便是补特伽罗之事例”,曾 经有说到这么一句话;也就是说寻找之后他觉得必须要找到才对,如果你找不 到的话,没办法安立自相的话,几乎这一法的属性就不存在。所以即便是中观 !9


师里面也有一派认为是有自相的,有一派认为是无自相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自续派和应成派;如果要更明确清楚去解释的话,就是名言上认为有自相的 中观师叫自续派,名言上认为无自相的中观师叫应成派。还有一派的说法认为 自续和应成的差异是:主张有自续因相的中观师叫自续派,以应成为主要论式 反驳自性为应成派,也有这种说法。 总之这边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礼赞文“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恒以三业恭敬礼”,这里面已经简略将中论礼赞文作解释。之 后是发愿造论文“正等觉佛利乐源,从修正法而出生,修法复依明行要,故当宣 说佛子行”。所以在此而说到了正等觉佛的功德,正等觉佛的功德如果要去诠释 的话,其实这时候我们就要去看释量论的依据集量论,集量论在一开始的礼赞 文里面有说到,“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所以释量论针对集量论 这句话作解释的时候,把每一句,像什么叫成量,什么叫大师,什么叫善逝, 什么叫救护者,每一个段落都作非常详尽的解释;这么解释的时候真的会感到 不可思议令人称奇,让我们深深的知道,原来佛并非是常一自主的个体,他也 是一开始透过自己的努力,慢慢的形成具量士夫,成为具有利他心的大师。所 以正等觉佛利乐的来缘是从修正法而出生的,为了能够了知正法修行的心要, 所以在此说到了佛子行。 第一句“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渡生死海,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 佛子行。” 在宝蔓论里面有说到增上生和决定胜二者,为了得到增上生的缘故而说到 了增上生十六法,也就是十善道之后要断酒、断邪命、不伤害以及以尊敬心布 施,以及供养应供处,还有修慈心的六法。所以这搭配四百论所说的“先遮遣非 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如此为智者”来去做观修的。首先要确保断除堕 落三恶趣的十恶道,十恶道断除之后我们才能够获得增上生,后世的人天之身, 在后世人天之身,增上生的工具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办法中应遣除我。但是观 修无我只能断除烦恼障没办法断除所知障,为了能让我们获得诸相具胜的空正 见,能够让空正见断除所知障,圆满一切的利益,所以我们要以菩提心来去做 观修,所以叫后遮一切见,这种修法为智者。我每一天都会念诵这句偈诵文, 也每天都会观修这句偈诵文。 我要多做补充的是,藏传佛教可以分新译和旧译二者;新译和旧译的差别 是,旧译是莲花生大师到藏地之后,那时候最主要的修行方式是如同宝蔓论里 面所说的修行方式。但是后来西藏整个四分五裂的状态,尤其在第九世纪的时 候,朗达玛毁灭了佛教,所以听说在卫藏地方有六十多年间都没有办法看到穿 着袈裟衣服的僧人;这些僧人逃到了边处,像是逃到了安多跟康区,还有一些 逃到了后藏这些地方。这是为什么有Maydue跟Duaidue的说法,Maydue就是来 自康区和安多戒的传承,Duaidue是从Duai,就是从后藏流传下来的戒的传承。 所以那时候的西藏就以政治的型态来讲的话,是属于非常衰退的状态,跟早期 松赞德增跟赤松德增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因为在松赞甘布的时候,西藏完全所 有的势力巩固,而且非常的强大;所以有所谓的汉帝国、蒙帝国、藏帝国三大 !10


帝国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我有认识一些中国历史专家说到在唐书 里面有三大帝国的记载;可是后来在政治因素上我们确实非常衰退,所以导致 四分五裂的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因为莲花戒大师,就是写修次三篇的作者,那时候的 祈请者是赤松德增,而且赤松德增在世的时候,那时候政治的权势是非常强大 的,所以那时候的邀请,和之后邀请莲花戒大师的著作方式,比起阿底峡尊者 道炬论的著作方式,有完全的不同。因为阿底峡尊者来自小小的阿里地区法王 的邀请,而且虽然智慧光牺牲生命之后由菩提光迎请阿底峡至藏地,可是那时 候邀请的方式是说:请你不要讲得太深太广,简略的方式为我们讲解。所以邀 请的时候也非常寒酸的方式来去邀请,所以阿底峡尊者根据这样因缘写下道炬 论。比起修次中篇,像是烂陀寺伟大雄伟的写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 们可以看到,虽然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反覆说思择焰论的教授,可是阿底峡尊者 所写下的大论著,却是在大藏经里面所没有看到的。 所以从第一句话“此生幸得暇满船”起说到了跟下士道共同的修持方式。 所以噶当派本身,就是阿底峡尊者所带来的传承,要以噶当大论派的修持 为主,也就是噶当六论,噶当六部论典为主。噶当大教派没有办法那么广大学 习的话,才以噶当道次修行为主,而形成噶当道次派,如果这个再没有办法才 是噶当口诀派。所以我们看广论的一些解释,像班禅喇嘛写的乐道跟速道,就 是很简略的说明,说到上师所说的一切我们要无条件遵守等等。但是比起这这 个的话,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解释得非常清楚了。而且宗大师的菩提道 次第广论尤其后面毗钵舍那,越困难的地方讲解得越多,比起其他广论的解释 来看,一开始在依止善知识解释得很广,可是在后面毗钵舍那的部份就讲得越 来越少,越难懂的地方就越轻描淡写得带过,这也是一种学习大教典之后不同 的写作方式。 所以念到了第一句。这个世界上有不可计数的众生,在不可计数的众生里 面确实有人这种聪明的智慧,这么杰出的大脑,能够辨别是非了知善恶,这种 智慧只有人,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智慧,不要无条件 的去接受,或者引经据论的方式去接受。应该反覆运用这个智慧来观察真相, 透过真相的方式来去实践,搭配自己的觉受来去相信。所以说到闻思修这三种 修行顺序,这非常重要的。没有听闻就没有概念,听闻之后不去做反覆观察不 会生起定解,不会从内心里面生起真正就是如此的决定;光产生决定也不会改 变内心,要反覆去熟悉,一次再一次去串习,习惯他才有办法改变内心,所以 闻思修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我也会开玩笑问这些学中观的僧人们,在此有很多格西玛,你们学 了中观以后会不会反覆思惟中观的道理啊?我这么问的时候她们说:中观好难 哦,没办法想。于是我就用拳头打他们的头说:这样不行哦,你这样会丢学习 中观的僧人的脸。所以在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这个 修行顺序非常重要,修行及诸谛的“修行”指的是二谛,透过二谛了解诸谛的“四

!11


谛”;修行指的是修行的属性,也就是二谛的意思,以有世俗谛而修行,以有胜 义谛而修行,二谛的内容了解之后才有四圣谛的内容,才了解三宝的内容。 讲到第二句,如果要好好修行的话我们就要远离家乡,远离家乡的理由是 什么?第三句,接下来讲到第四句。这一些的衣食名住都是无常,所以没有什 么值得我好贪恋的,之所以有粗分的无常是因为细微的无常刹那在转变,因为 有每一秒的刹那转变,才有每一分钟的刹那转变,有每一分钟的刹那转变,才 有每一小时的刹那转变,由此才有每一天的刹那转变、由此才有每一周的转变, 由此才有每一个月的转变,由此才有每一年的转变。所以没有这种刹那转变的 话,是没有办法产生粗分转变的。而且死的时候再多亲友围绕在身边,也没有 办法帮助我们,我们死的时候再多的权力再多财富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唯一 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平常累积的善法而已,所以没有什么值得好贪着的,如果 平常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修行的话,死的时候只有后悔再后悔,只有随着后悔 懊恼而已。 当然有没有前后世问题,要证实这一点确实有点复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 有时候我讲Atma,“我”的概念来讲解前后世反而觉得比较简单,但是以佛教观 念来讲的话,我们前世意识会融入到今世父母的精血,这种的结生而形成了今 世的心识,所以今世的心识也是因缘而来的,这个主因必须要跟他相同的性 质,所以在这一世第一刹那的心识之前,必须要有之前的心识,所以说到了前 后世。我觉得虽然在释量论里面说到心识不依赖身而有,虽然有这种说法,但 是我觉得释量论所说的是针对外在,当时候外道的顺世派的主张而去做破斥的, 可是当时候顺世派的主张比起今天脑神经专家的说法来讲的话,我觉得是有差 异的,因为今天脑神经的专家们,他们解释得非常详细。尤其二十世纪末的时 候,科学家们发现,透过禅修者大脑研究跟非禅修者大脑研究产生的差别,所 以慢慢说到由第三因素改变大脑的说法。而且如同四百论说到,确实有想起前 后世的人,而且这种想起前世发生的孩子,居然诞生在不认为前后世存在的家 庭里面,所以这点我们必须要给予解释。以佛教的观点来讲,这个解释是什么 呢?意识之前必须来自跟他相同的之前的绪流而产生,就像我们现在色法的续 流,仔细去追溯的话,早在大爆炸之前就存在,所以他是没有开始的,以这种 方式而来去讲解的。 于是念到了第五句,而且在第五句的时候教我们要远离恶友或恶知识,总 之,谁跟谁在一起他会让你更容易去造恶,更容易产生烦恼的话,这些因缘要 尽量远离。第六句说到依止善知识之理,我们讲依止善知识并没有说依止恶知 识,如果我们要依止善知识的话,要确保这个善知识会帮助我们修善,会帮助 我们增上善法;以在这点上,宗大师就说得非常好,宗大师说“自未调伏而调伏 他者无有是处”,自己没有调伏而调伏他者的话是没有办法的,“故其尊重能调 他者”,如果我们要尊重这个能调他者,善知识的话,首先善知识本身必须要调 伏自类相续,必须要调伏自己,调伏靠什么调伏呢?“若需何等调伏?”如果只 是假借修行的名义来说自心调伏的话,所获得的功德只是“假证德名,全无所 益”。所以在这里说到,“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

!12


益”。调伏方法是什么呢?宗大师又再次说到,必须依赖一种随顺佛教整体的调 伏相续法,那就是三学。“是故庄严经论云:调伏等三”。是故再次说“故须一种 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于是宗大师又引用 善知识十法,知识、调伏、静、寂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 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说到了善知识必须具足的十种功德,以及弟子必须要 具足的定义为何。又引用四百论所说“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以及说到弟 子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像这种的引导方式,就是非常符合科学的精神。 否则我们一般的人很容易会觉得说:这个上师很有名气,因为他有很大的 拉章;或者这个上师很有功德,因为他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面;或者这个上师一 定很与众不同,因为他有很多的弟子,以这种非常迷信的方式来相信,这完全 错误的。真正的透过自己努力学习,具有功德的,看起来很平凡的僧人被我们 忽略,我们却受到外在这种,他很有名气,以这种方式受到这种诱惑,误认为 是善知识而去依止,我们从做法上根本就已经错了。所以像达赖喇嘛的拉章, 或其他大上师的拉章而言,我觉得这个拉章的传统确实跟封建制度有关;我们 哪里有听过导师释迦摩尼佛有自己的拉章?龙树菩萨哪有自己的拉章?寂天菩 萨、寂护论师哪有自己的拉章?根本没有听过,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 总之,如实如法的依止善知识之后,再来去学习乐道或速道的话,学习这 种噶当口诀派就会非常有用。可是在没有这些大教典的基础之上,来去用这种 口诀派的方式,想要简略修学的话,那是会有危险的。所以我们在依止善知 识,一定要了解善知识应有的定义为何再来去依止,这样才妥当。这以上已经 讲解完共下士道的部分,刚好现在十一点半,是吃饭的时候。

!13


文稿整理吕苑

2018年12月25日於菩提迦耶 2018年菩提迦耶法會第二天之開示

今天是讲法的第二天,从昨天起如果一直无有间断的讲解的话,可能有点

疲倦,所以我想今天为大众传授发心。三十七颂我们可广可略,明天为大众传 授独勇大威德金刚的前行以及正行,前正二行合并的传授,后天休息,大后天 再开始进行文殊法类。 昨天以巴利语唱诵了吉祥经,今天也是,而且昨天以华语唱诵了心经,今 天是以韩语以及越南语念诵心经。念诵心经代表什么意思呢?在亚洲里面许多 的国家,就以历史的角度而言,在这些国家里,的确佛法有兴盛过,而且我们 同样都是念诵心经的佛教徒,而且以华语唱完心经之后也唱诵了一个回向文, 也就是“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诸烦恼的消灭靠的不是祈愿而已,因此要生起 智慧真明了,所以“愿得智慧真明了”,也就是唯有透过生起证悟无我的智慧, 令其慧真明了,才能够断除三障诸烦恼,这种的说法非常好,在这条路上“普愿 灾障悉消除”,最后说到了菩萨乘的修学,所以说“世世常行菩萨道”。这句回向 文包含的内容非常的深广。 宗喀巴大师也说到了,愿佛法能够遍布到教法未曾兴盛的地方,兴盛的地 方教法也不衰退,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亚洲的国家,之前随着佛陀的教法,曾 经有修行学习过,可是这种学习的传统衰败了,变成学佛主要是一种祈愿、发 愿的方式去学习,而导致佛教衰败,变成真正了知佛法内意的人越来越少,所 !14


以这些地方属于曾经佛法兴盛但后来衰败的地区。最近在美国等地,越来越多 当地的人民对佛教非常的关注,尤其是科学家对佛教教义非常关注,所以这是 属于佛教曾经未兴盛的地方。我有一个认识的基督教教友,他以前来印度待了 一阵子,而且曾经也去这些大寺院,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几年前我们见面的 时候,因为他是以基督宗教为主要信仰,所以他跟我说,最近在欧洲里面,年 轻的一代,尤其是受过现代教育,尤其是科学的教育,对他们年轻的一代讲解 造物主的话,他们很难相信,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可是佛教的教义,对这些年 轻的一代,他们更容易接受;的确是如此。所以这些地方属于佛教未曾兴盛的 地方。 可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一个主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尊重所有的主流宗教; 以我个人来讲,当我去欧美地方,去讲解佛教教义的时候,内心会产生犹豫; 因为这些地方,他们的历史背景来讲的话,是具有基督教、回教、犹太教的背 景,所以我们不应该转变别人的信仰,因此会产生内心的犹豫及不安,但是这 些亚洲佛教国家,就以你们父母祖辈来讲的话,本身具有佛教的信仰,你们本 来就有这种传统,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佛教、兴盛佛教,对佛教做有贡献的事。 总之这些不同的主流宗教,能够相互学习,这是肯定的。就像基督宗教, 他们在人类社会里面所做出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像是建学校、建医院等,这 些公益的活动非常的多。可是我们出家男女众,在人类社区里面,我们没有办 法做得像基督宗教这么好。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我在曼谷的时候,曾经跟泰国僧 王这么说,基督宗教的信徒们,他们对人类的社区所带来的贡献非常大,可是 我们佛教在这方面做得没有那么好,所以我们能够在这方面加强的话,我觉得 可能会不错。于是,泰国僧王曾经跟我这么说;出家人应该待在寺院里面,不 应该跟社会有太近距离的接触,应该保持距离远离社会。因为戒律里面确实也 是这么说的,确实他这么考量是有他的立场没有错。所以我们可以从基督宗教 学习如何对人类社区带来更多贡献,就以信仰来讲是另外回事,但是佛教典籍 里面所说的心理学、量学的内容,如果其他主流宗教,像是基督宗教、回教、 犹太教他们可以学习的话,其实对他们是有帮助的。 接下來我們看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七句。 在广论里面有说到暇满义大,以及念死无常、皈依、业果,在此说到皈依 的部分。就以佛教来讲的话,皈依境有佛、法、僧三者,佛是以导师的身份成 为我们的皈依境,僧是以道友身份做为我们皈依境,法是以正皈依的角度成为 我们的皈依境。为什么呢?因为唯有将自己内心上生起法宝的功德才能让自己 获得救护;皈依就是要获得救护,所以只有让自心上生起法宝,才有办法让自 己获得救护的缘故,所以法宝是正皈依。但是要让自心上生起法宝必须要知道 其方法,怎么修行呢?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导师教导我们,所以皈依佛。在这条 路上其实是非常艰辛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可以效仿的对象,像模范或某种的 圭臬,他做出了令我们效仿的一些善行善道,让我们去追随,所以僧是以伴友、

!15


道友、助友的身份成为我们皈依境的。所以必须要自身上已经生起了灭谛和道 谛,以自己的经验为我们讲解,为我们引导;如果自己本身也随着业和烦恼所 转,而且自己也轮回在六道里面,而且受到痛苦的操控,无能自主的话,因为 自己尚未从业和烦恼获得脱离,因为自心上还没有生起业和烦恼的对治力,所 以“世间神等能救谁?故于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第八句,每一天身体感官觉受的安乐,以及内在内心的幸福感,并非是无 因而有,必须要由因缘而产生的,能够产生幸福快乐的因叫做白业,能够让你 产生痛苦的因叫做黑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痛苦和快乐并非是 无因而有骤然产生,都是来自跟自己相同类别、相同性质的因缘而产生的。“诸 极难忍恶趣苦”,尤其苦又可以分苦苦、坏苦、行苦三者,在此说到了,如果想 要从苦苦当中脱离的话,畜生道也有这种想法,如果想从坏苦获得脱离的话, 外道也有,因为外道可以透过粗境为相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方式,让自己投 生到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所以让自己暂时的脱离坏苦。可是为了能够获得解脱, 我们必须认识的痛苦是什么呢?是行苦,最主要是思惟行苦。导师释迦摩尼佛 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里面的知苦指的是知行苦,并非是知苦苦而 已;因为苦苦本身,我们本身已经知道,这不需要特别去学习认知。所以唯有 透过知道行苦,认知行苦是苦之后,才会想要从行苦当中获得脱离。什么叫做 行苦呢?只要有受到业和烦恼操控的行为,我们永远都是痛苦。 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来自对真相的颠倒执着,只要真相存在,我们就有办 法了知真相,迟早一天我们都会了知真相;只要了知真相的话,烦恼的根本就 !16


没有办法坚定,因为烦恼的根本就是颠倒执着真相的颠倒执而已,因此我是可 以获得解脱的,以这种方式认知行苦。平常我们在共下士道的时候说到了十善 道,断十恶业,说到断除身的三种恶业,四种语恶业,以及三种的意恶业。就 以十善道或断十恶业来讲的话,其实外道,像是耆那派来讲,的的确确在不损 害他人的行为上做得非常好。在无害行的善行上他们非常坚持;不杀生、不偷 盗、不邪淫,这三者身业来讲的话,即便不受戒,你做的话也要坐牢,所以你 会受到法律制裁。还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者来讲,大家也会觉得 你是一个下流的人;而且撒谎很严重可能会判刑;绮语就还好而已,恶口和绮 语也被世人视为下流的行为。最后的占他物之贪,想要占有他物之贪,以及想 要伤害他人之嗔,以及具有邪见之痴;这三者就以邪见的定义来讲的话,虽然 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但是除了这个不同解读以外,基本上十善道的修法,是所 有的主流宗教共同学习的内容。不是说佛典里面叫我们行善断恶所以我们行善 断恶,不是这一回事的;而是要知道说佛典里面为什么叫我们行善断恶,理由 是什么。因为我们要的是幸福不要痛苦,如果是这样的话,幸福的因缘就是善 因善道,所以我们要去做,行善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断恶的原因是我们不要痛 苦。 第九句开始属于中士道部分。如同昨天也说,当讲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讲 到了灭、静、妙、离四个行相,这四个行相的确是佛教与众不同的解读。解脱 是彻底断除烦恼的灭谛;这叫解脱。当我们获得灭谛的话,就永恒的安乐了, 不受到烦恼的控制,即便获得了顶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也不会产生粗分 !17


的心识,但是遇到因缘的时候,禅定就会衰退;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是因 为不了解烦恼的根本,所以没有去对治;如果从烦恼的根本彻底的断除的话, 烦恼就不会再次的产生,即便遇到再多的因缘,烦恼也产生不起。所以这个的 内容就要从灭谛思惟上去做的,所以如同四百论里面所说的“如身中身根,痴遍 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第九句,诸行无常,在释量论里面说到“由无常知苦,由苦知无我”,在经 典里面说到了,被业和烦恼所造作、所行的话都是刹那转变的,所以诸行无常, 行就是被业和烦恼所造作产生,或是被因缘所造作,被因缘所行的话,都是刹 那转变的。在毘婆沙宗的时候说到,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成之后才住,住之 后才坏,坏之后才灭,这种说法是非常表面的。要更深层的去思惟的话,我们 可以知道,其实在成的当下就是住、住的当下就是坏,的确是如此;每一个正 在由因缘产生的有为法,在他存在的那个当下,就已经坏灭。所以这种刹那坏 灭的性质,不需要依赖其他因缘,是因为由他的因所产生,因为因本身具有这 样一个性质,由此所生的缘故,所以由每一刹那转变性质的因所产生的果,都 具有刹那转变的性质;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一切的果都是随因而转, 完完全全受到因的操控。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现有的身心,仔细想的话,也是 由因缘产生,也是随因而转,是刹那转变的。因为他是刹那转变的缘故,所以 我们知道说他是完全受到因的操控,那这因是什么?是烦恼无明。如果我们的 身心被无明所操控的话,难到这不是痛苦吗?所以由无常知苦,由苦知无我。 所以由痛苦的认知让我们知道苦根为何,所以必须要知道真相为何,于是才会 产生追求解脱的出离心。 第九句,解脱并非是外在的净土,而是内在的烦恼透过对治力的生起,彻 底的连根拔除、灭除、断除的话,从内心上就会建立解脱了。所以解脱是从内 心上建立的,并非从外在追求、祈求的。所以透过对治力的生起,即便遇到因 缘,烦恼也不会产生的话,这个就是真正的解脱。 接下来说到了上士道。“无始时来悯我者,母等若苦我何乐,为度无边有 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第十一句“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于 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这二句话说到了佛子行。佛子、菩萨、菩提萨垛的修行精髓就是大悲心, 无论是菩萨道的初中后、各种的角度、各种的阶段而言,悲心都是很重要的。 在此的悲心不只是怜悯的状态而已,而是看到了有情正在遭遇的痛苦,也就是 烦恼的操控。这一点是本来就可以透过真相的认知断除的,可是就因为不了解 真相,让自己在痛苦当中,所以那种悲悯心是非常强烈的;就像一个人被河水 冲走的时候,如果他靠岸很近的话,他只要愿意用手划过去、游过去的时候, 我们就想尽办法的去呼唤他,让他能够靠近岸上,让他能够获得救护;如果这 个人是在大海里面,完全没有办法救护的话,我们最多是怜悯的状态,不会想 要有所帮助,不会有所谓的责任感,或者想要助益他人的心,所以菩萨们的悲 悯心是以智慧为助伴的悲悯心。

!18


因为了知真相,所以对有情现在所遭遇的痛苦的悲悯,不只是一个怜悯的

状态,而是看到了这个痛苦是明明可以被解脱的、被解除的,只是因为不了解 真相所遭遇的痛苦而已。因此,为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必须成就无上菩 提,如同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说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希望一切有情众 生能够了知真相,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如果假设要圆满他利的话,自己本身 要有所经验、有所觉受,才有办法为他人讲解、引导他人;所以发菩提心的意 思是说,打从心里面产生无造作的爱他之心,为此我要追求无上菩提;这种无 造作的爱他心发起的时候,叫做菩提心。如同入菩萨行论有说到“所有世间乐, 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其实看我们世间的现象来讲的话,的 确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入菩萨行论里面有做一个总结“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 苦,非岂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的确是如此,我们仔细看,周边所有的人,一切的众生,包括昆虫,都是 想要离苦得乐,可是最终却是离乐得苦,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离苦 得乐追求的方式都是以我为主的,因为以这个非常狭小的我作为离苦得乐的出 发点,却忽略了他人的利益,不去为他人而着想,不去体会他人的立场,所以 即便伤害他人也在所不惜,产生了这种错误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说到了“若不 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岂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做此总结。 我们不是说要所有的人都转为佛教徒,不是这一回事,但是我们呼吁所有 的人,一定要了知善心的价值,为了就是自己的离苦得乐。因为把自己摆的内 心深处,这种强烈的执着,在此所谓我的执着,并不是自性执着的意思,而是 比他人视自己更为重要这种,只想自己的自我主义,这种的我执,这种的爱我 执,比起他人更爱自己,更爱我的爱我执,如果你能够打从心里面的爱护他人 !19


的话,真的你的内心会获得解放,你就不会被这个很狭小的、很短浅,眼光短 浅的这种坚固、顽固的爱我执所束缚、绑得死死的;唯有爱他心你能够从爱我 执的这种束缚里面获得解放、获得解脱。唯有空正见能够让你从真实执着或自 性执着的束缚当中获得解放,因为我们所有痛苦都是来自爱我执和自性执着, 这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在这里说到了“修正换是佛子行”,这部论的主要精髓就是第十句和第 十一句。所以七因果在此有说到,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在此也有说到,我觉得 这二句是这部论著主要的精髓。 入菩萨行论又做了一个总结“故应除疲厌,欲驾觉心驱,从乐趣胜乐,智 者宁退却”,的确是如此。我们是具有生命的物种,这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我们 有生命、有感受,想要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自然的现象,既然是如此的话,我 们就好好利用我们这颗人脑,因为这颗人脑可以让我们透过思惟的方式,了知 深广的内容。如果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话,就要好好的对治爱我执,对治自性 我执;虽然现在我们正受到业和烦恼的操控,正在轮回当中,可是打从心里面 的真正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时候,你从爱我执的手中获得释放,获得解脱的 话,即便你现在受到业和烦恼的操控,可是你会如同获得涅槃般的安乐,内心 里面你会活得非常有意义,所以说到了“故应除疲厌,欲驾觉心驱,从乐趣胜 乐,智者宁退却”。我们既然已经获得了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血肉之躯了,既然 已经处于这种状态的话,我们可以从心境里面让自己获得安乐,所以让自己产 生强烈的爱他心,真正的尊重他人,让我们内心深处不再有爱我执的任何的污 垢,那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安乐,而且生生世世都能够安乐。这时候爱我执就 会逃之夭夭,因为我们完完全全让自己内心充斥着爱他心。 透过空正见,非常冷静理智的空正见,让我们了知真实真相,断除真实执 着,这二者的结合真的是令人称奇。而且内心里面保持如此宁静状态的话,我 们也能够更加的健康;而且内心里面没有任何的恐惧,而且产生无比的勇气、 心力、安乐;真的内心里面产生如此幸福感的话,即便身体再怎么痛苦,你也 不会觉得是痛苦的;因为心的幸福最主要的障碍是来自爱我执和自性执着,所 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修学爱他心,修学菩提心以及空正见,让自心制造幸福感。 如果真的痛苦是解决不了的话,入行论又说了一句很好的口诀,就说到这个问 题可以解决的话就用智慧去解决,何必去烦恼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话 烦恼又有何用,真的是非常实事求是,以英文来讲的话是非常Practical,非常 务实的一种做法。“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第十二句、第十三句、第十四句,当有人诋毁我们的时候,有一位噶当派 的先贤大师说:“对方既然有嘴巴,要说就让他说吧!”而且毁谤的作用只有人 才有,这是人的特征,人做了跟他特征相应的事有什么关系,因为畜生没有办 法诋毁我们。

!20


第十四句、第十五句、第十六句、第十七句、第十八句,如果心力过低的 时候,很有可能会退失菩提心,如果内心过度兴奋的话,有可能会产生自大傲 慢,那对修行会产生障碍,所以在此说到这个对治。 第十九句,离怯弱跟离骄慢,我们心的频率过高跟过低都会有危险,所以 让内心的频率保持平静、平衡的状态。 二十句说到了五欲的过患。 二十一句。 这以上说到了世俗菩提心的内容,接下来说胜义菩提心内容。 二十二句。在此又可以分二者,如同虚空般根本定的修行,以及后得道幻 象的修习,所以这个解读可以搭配着唯识派无外境的解读也可以,或者搭配着 中观师,无谛实、如同虚幻般的解读都可以。通常我会搭配着第七世达赖喇嘛 的歌集来去解读“繁华六趣入口旁,离本二法见喧哗,于此虚伪幻相在,莫念为 实见空性!”,我们现在所看的外在色法也好,或者内在感受,内在的心法,都 是在无寻无找的当下,能够随着一般世间共许,名言安立的方式,坦然安立 的。量学里面有说到,正量所执必须要自相,虽然我们会有这种感觉,但实际 上去寻找之后是完全没有的。无论外在色法来讲的话,像量子物理家他们也说 到,到微观世界,细微粒子状态的时候,是没有绝对可被衡量的状态,没有绝 对性、没有可被衡量的状态;唯有在Observer观察者在的时候才能够被衡量, !21


观察者不在的时候就没办法被衡量,这是量子物理所说的。其实这跟唯识派说 的无外境是非常相似的;唯识派认为境不从外在而有,世间人没有办法安立外 在的色法,境只是内心显现看相上存在而已,所以绝非外境而有。方分是不存 在的,因为一切的色法都可以被继续分解、解剖下去,那心法来讲的话,心 识、意识是依据续流而被安立的,所以续流是前中后刹那连结的时候才有所谓 的续流。就像我们会有意念、会有记忆,是因为之前看到了某个东西,我们之 后会想起这件事情;所以他是靠着一种续流,前后刹那的续流的衔接,而产生 了意念也好、记忆力也好、意识也好,所以过去、未来、现在也是在无寻无找 当中,随着世间共许,因由名言的缘故而坦然安立而已。如果不被此而感到满 足,想要跨越这个门槛去寻找的话,什么都找不到。所以二十二句说到了,如 同虚空般的根本定的观修方式。 二十三句说,后得道幻化的观修方式。 二十四句。这二种属于后得道的观修方式。接下来说到了六道的修行。 二十五句。 二十六句。 二十七句。 二十八句。 二十九句。 三十句。 三十一句。入菩萨行论一开始说到了菩提心的利益,就说到了忏悔品和不 放逸等,但是并没有特别说戒品,而说不放逸和护正念正知,守护正念正知和 不放逸其实就是戒的基础,所以不会独立的说出戒品。 三十二句。 三十三句。 三十四句。 三十五句。 三十六句。 三十七句。 回向文“我依经续诸论典,及众贤圣所说义,为欲修学佛道者,撰佛子行 卅七颂。才浅学疏文不精,硕学阅之难生喜,然依经教圣者故,佛子行颂应无 误。然佛子行诸巨浪,愚钝如我难尽测,故祈智者慈宽恕,违理无开诸过失。 吾以此善愿众生,皆发真俗菩提心,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怙主观世音。” !22


为了能够救护自他,Uchu无着贤写下这本著作。拉尊仁波切写下了出版的 回向文,也就是现在正在念的回向文。这以上已经为你们传授佛子行三十七颂 教授传承。 今天想为你们传授菩萨戒。今天给你们菩萨戒是明天灌顶的前行,因为密 续典籍里面有说到,《秘密共续》说,“具戒四眷属,即具大乘行”,也就是说 到了,弟子有分四眷属,四众弟子,四众弟子的说法为居士男女众、比丘男女 众,这四众。“具戒四眷属,即具大乘行”。所以具有菩提心强烈的信心;如果 是无造作菩提心的话那当然没话说,有造作菩提心的话也可以接受,或者是对 菩提心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也能够具有资格来去接受灌顶的。所以为了能够让 你们明天能够顺利接受灌顶,所以今天想给你们菩萨戒;“具戒四眷属,即具大 乘行”,因为有说到了四眷属、四众,在家男女众和比丘男女众,所以如果具有 五戒,在家居士戒的话才圆满。所以首先我想要传授五戒给你们,在场的在家 男女众想要接受居士五戒的,在此要传的是居士五戒;居士戒又可以分梵行居 士戒,还有圆满居士戒,还有只受一戒、只受二戒、只受三戒等,不同的居士 戒。 你们如果想要接受居士戒的请举手,如果你们不举手的话那我也轻松,不 用为你们传戒;但是很多人举手了,所以我现在为你们传授五戒。所以想要获 得居士戒的话,首先先合掌触碰顶部、喉部、胸部,对前方的导师释迦摩尼 佛,观想在这个圣地,导师释迦摩尼佛在我们前方虚空,然后礼拜三次,再对 我礼拜三次。无论受什么样的戒,在家戒也好、出家戒也好,最短的戒是二十 四小时的斋戒,但是你们现在要受的居士戒是属于尽形寿的戒体,也就是未死 之前都要去遵守的戒体。无论任何的戒,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是要以皈依 为基础去接受的。 所以,以想要接受居士戒的这颗心跟随着念诵。皈依如同刚刚已经解释过 的,自己将来也能够成为僧宝,也能够成佛宝,自己的心绪也能够生起法宝, 虽然是如此,可是这个因缘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起,所以首先我要好好的守戒, 我要守的戒就是居士五戒。 五戒是哪五戒呢?不杀人;你们不可能杀人吧,杀人要坐牢,无论你有没 有受戒,你也不能杀人。你也不能偷,偷盗也是没办法的。你们也不会邪淫; 不能有小三什么的,不然也会违背法律,强暴的话更是如此。大妄语你们应该 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像是我高高在上,在法座上的这样一个情况会有危险, 但是对你们来讲的话应该不会有大妄语的危险。比较有可能会发生的,比较困 难的就是不要喝酒。林仁波切在达兰撒拉,有一个老先生要从林仁波切座前获 得居士戒,于是林仁波切说:“你不能喝酒。”老先生抓着头说:“我没有办法断 酒。”于是林仁波切说:“没关系,不要喝醉酒就行,喝一点点可以。”所以我随 着林仁波切步伐,如果你们喝醉酒的话也是浪费钱,回到家里会跟家人吵架, 对健康也不好,所以烈酒或啤酒等不要喝醉,如果你真的很累的话,沾点酒是 没什么关系,沾沾酒可以。

!23


过去世尊的弟子像是须菩提等阿罗汉和跟随导师释迦摩尼佛足迹的这些修 行者们,一开始就是从居士戒起,接受了出家戒。所以这些的大师们,都是从 一开始断除杀生等行为,而来获得果位的,所以如同之前的先贤大师般,我要 这么做,请做如此的观想。 接下来为你们传授菩萨戒,而且是依据菩萨地论里面的,也就是无着菩萨 所写的菩萨地为你们传授。无着以见解来讲的话是属于唯识的鼻祖,从另外一 个角度来讲的话,是属于广大行的祖师;深见行是由龙树菩萨传授下来的,无 着菩萨写了瑜伽师地论等,深见派的祖师像是龙树菩萨的著作有中观理聚六论 等,无着的著作有大乘阿毘达摩集论等,这些都是非常杰出的著作。我们从导 师涅槃至今已经有2600年了,即便是如此,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听闻学习导师释 迦摩尼佛的教法。我对所有的主流宗教非常尊重,因为他们对于人类的贡献极 大;我不是说要转变所有人变成佛教徒,绝对不是;但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去观 察教义的话,的的确确佛教的教义是搭配着真相,能够跟科学家平起平坐的这 种的教义,而且科学家们会非常欢喜的关注佛教的教义,是这种的教义啊!所 以在过去这么久的时间内,导师的教法仍然存留到今天,而且在刚刚所说的这 些亚洲的国家里面,几乎那时候亚洲的国家,都是属于佛教的国家。在这些国 家里面,具有梵文法脉的国家里面,都会学习菩提心,以愿心仪轨的方式接受 菩萨戒,所以会学习无着菩萨的菩萨地论,从菩萨地论里面菩萨戒品为你们传 授菩萨戒。

前行正行结行这没什么好说的,从上师获得的话,上师必须要获得菩萨 戒,才能够从上师获得。以我个人来讲的话,每一天搭配着自我接受灌顶的仪

!24


轨,每天自我接受菩萨戒,现在以这个菩萨戒品又可以分二者,具师的仪轨和 离师的仪轨,我刚刚已经透过离师的仪轨自我接受菩萨戒了。 如同刚刚佛子行三十七颂里面说到,不要以今世的利益为主,不要以自我 主义、爱我执的立场为主,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颂所说的“我以如子爱护人”的方 式,来去生起爱他心。如果真正要帮助他人的话,自己本身要有足够能力才有 办法帮助他人,自己没有任何道地功德、没有任何证量,要去帮助他人是非常 困难的。如同世亲菩萨在具舍论里面有说到“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有持说 行者,此便住世间。”就说佛法就二种而已,哪二者呢,教正法跟证正法二者而 已。教正法与证正法要如何延续呢?“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教正法透过 解说和听闻,是透过讲闻的方式来延续教正法的;证正法是透过行持,自己好 好的修行而来去延续证正法;除此以外,像是盖寺庙,或者是盖佛像,光是这 一点不能够延续佛教。所以“此便住世间”,这个“便”字,指的是唯有这一条路 才能够让佛法住在世间。所以我们要了解,教正法跟证正法是唯一延续佛教的 方式。又说到僧团是延续佛教的命根,所谓的僧团并不是穿着袈裟而已,而是 穿着袈裟的人,必须透过教正法跟证正法来延续佛教,教证二法的延续,为了 能够让自己的心绪上生起证正法,在之前必须要好好学习教正法;有了教正法 之后,让自己透过守戒等方式获得证正法,所以为你们传授菩萨戒,让你们接 受菩萨戒。 如果要礼拜的话可能有困难,首先我们先合掌,对前方的导师释迦摩尼佛 以及他旁边的无着菩萨、无着兄弟等广大行的传承上师,在我们前方的虚空对 他们礼拜。这些广大行教法的依据,靠的是深见行的教义,如果没有这个依据 的话, 是没有办法建立广大行的,不只是有广大行的传承上师,其后面还有深 见行的传承上师,以这二者为基础之后,所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就能够获得。 做此观想后,你们在受戒的皈依境前,导师的教法已经留存2600年,在 过去的这些先贤大师,他们透过自己的努力,将教证二法延续至今,以藏传佛 教来讲的话,无论旧译宁玛派也好,新译的萨迦、噶举、格鲁等,所有的这些 先贤大师们,都在前方虚空,在他们座前接受菩萨戒。刚刚念的祈请文的意 思,就是请求上师为我传戒。我的答案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请谛听,你等接受 戒的主要原因,是让众生未脱离令脱离,未休息令休息,让佛教的法脉继续持 续,是这个原因吗?你们说是的。昨天也讲了,今天也讲了,你们对菩提心绝 对是有信心的,真的具有如此利益的菩萨戒如果我能够接受的话,真的是非常 的难得,而且接受的地点居然在这么殊胜的圣地,所以搭配着地点、搭配着时 机,所以天时地利等这些因缘具足的情下,我非常难得这个机缘接受菩萨戒。 接下来是累积资粮,为了能够累积资粮的缘故,对十方诸佛做礼拜;让十 方诸佛、三世诸佛都可以了解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些事情,为我们祈愿为我们加 持。十方诸佛透过一切遍智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为我们祝福。的确是如此, 到目前为止,像是天竺的十七班智达,或八十神通师等,即便是今天,听到了 龙树怙主的名字的时候,内心会产生欢喜,而且藏传佛教的萨迦、嘎举、宁 玛、格鲁等一些先贤大师名字听到的时候,都会有毛发竖起,想要掉眼泪的感 !25


受,之所以他们会有如此伟大的成就,都是因为接受现在要传授给你们的菩萨 戒;他们如此的遵守菩萨学处行菩萨行,好好的守戒,所以形成我们今天共同 称谓的伟人、圣者。弟子们透过菩萨戒功德的思惟,产生极大的悦意心欢喜心。 七支供养,我们观想在前方有诸佛菩萨,透过七支供养来集资净障,在他

们的座前念七支供养“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忏悔随喜诸善根,回 向众生及佛道。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忏悔随喜诸善根,回向众 生及佛道。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忏悔随喜诸善根,回向众生及 佛道”。结束了七支供养的积资净障。供养曼达拉。接下来祈请上师速速传与我 们戒体;接下来是念祈请文。专注一境之后,让内心产生欢喜心,的确我们有 如此殊胜的因缘,从今天起,我就可以获得不可计数的福报的宝藏。而且过去 的诸佛也是如此行持,获得了正觉的果位,一切三世诸佛也是发起这颗心,接 受菩萨戒,才能够获得正觉果位,我们也要追随他们的足迹。不是说把佛摆在 上面然后对上祈求,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要跟佛说,佛你怎么做,我也要 跟着这么做,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吗? 接下来是遮难,也就是问难。我问你们是否菩萨?虽然并不是无造做的菩 萨,无造作菩提心发起的菩萨,但是我们将来能够快速生起无造做菩提心的菩 萨,我们要往这条路走,打从心里面的对此产生无有动摇的信心,所以当我在 问你们是否是菩萨,你们以这种的意念,因为将来快要成为菩萨的缘故,就等 于准菩萨的概念来去回答“是的”。

!26


接下来是菩萨戒的正行,你们如果能够的话就要跪着或者蹲着,如果不方 便的话是特别的没关系。过去佛遵守的一切,现在佛正在遵守的一切,未来佛 将要遵守的一切,以及现在跟未来的菩萨所遵守的这一切,是否要从我这里获 得?答:我要从您这边获得,这第一次;同样的内容要讲三次。善男子善女人, 过去的诸佛菩萨,以及现在的诸佛菩萨,以及未来的诸佛菩萨,所遵守的菩萨 戒,也就是断一切诸恶,行一切诸善,以及利一切众生的戒体,你是否要从我 这里获得? 第三次回答“是”的同时,观想自己的心续上,生起了清净的菩萨戒 体。也就是我们平常,接受过灌顶的缘故,其实你们都应该有菩萨戒体,有过 而且没有衰退的话观想增长增上,如果曾经有衰退过的话,那观想获得了恢 复,如果未曾获得菩萨戒体的话,在此获得了清净的菩萨戒体,而且这个戒体 清净的程度如同龙树和无着的菩萨戒体般,在我的心上生起,请做如此的观想。 请坐下。 在如此殊胜的圣地,以我个人来讲的话,虽然我没有无造做的菩提心,可 是造作的菩提心的确可以说已经获得;空正见我也有造做的空正见,所以我们 随着因缘,这种善因缘,在这个殊胜的圣地能够接受到菩萨戒体,而且我也能 够传授给你们。如同入菩萨行论里面说的“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复生佛家 族,喜成如来子”,之后又说到了“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 垢尊贵种”。如同之前所说的,每一天我们要做的功课就是思惟菩提心,如同今 天所接受菩萨戒般的,反覆的回忆,我今天在殊胜的圣地获得了菩萨戒,过去 的诸佛菩萨,我要好好的效法他们所做的一切,我要让今生获得有意义的人 生,让我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忆念菩提心跟空正见,这是最好的破瓦法,至高无 上的破瓦法。 因为菩提心的功德来讲的话,入菩萨行论也说到“多劫佛深思,见此最饶 益”,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累积福报的方法,没有比菩提心更好去除罪障的方 式,就以自利来讲的话,没有比这个更好成办自利的方式,以圆满他利的话, 也没有比菩提心更好圆满他利的方式,要帮助教法的话,也没有比思惟菩提心 更好的方式。真的是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的“多劫佛深思,见此最饶益”,这是 一个最好的如意宝,我们如果拿到一颗如意宝的话,我们会非常的爱惜,同样 的“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污染此,无垢尊贵种”,就这个意思。“灭死 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是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迎众离恶趣。彼是除恼热,清凉心明 月;复是璀灿日,能驱无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说到了不可思议 的、不可计数的菩提心的利益。之后又说到“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 佛乐,普愿皆欢喜。”会担心会不会受人的伤害、非人的伤害,这种的担心是根 本就不需要有,真是很不可思议啊! 虽然是有人跟非人的障碍,可是我们将所有的生命体作为我们的贵宾,要 好好的去接待他们,“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将所有的人、天人、阿修罗迎请到座前做为我的上宾,这种心力是多么的强 大!所以有时候我开玩笑的说,这些天人、阿修罗或者这些魔,他可能会觉得 !27


很奇怪,这个修行者你早上说修菩提心,要帮助我们,可是下午修灌顶的时 候,又把我赶走,要把我切断、又把我火烧,那你早上说的才是对的,还是下 午说的才是你的心声?他会觉得你到底在想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传授灌顶 不会以朵玛去除障碍,因为我们邀请了一切生命、一切有情作为我要去接待的 上宾的话,哪有什么人和非人是值得我去驱除的?哪有什么人和非人是驱除的 对象?这根本就不存在嘛!虽然是有人和非人障碍,即便是如此,也是我要去 接待的上宾才对。所以“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 喜”。 所以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之后,我们是要有责任感的,知道吗?这个菩萨的 学处无论是白天晚上,甚至于作梦的时候都应该想起,那十八条根本罪,像是“自 赞毁他图利敬,悭吝财法不惠施”等,这个十八条根本罪我们要了解。其实根本 罪主要的来源是自利作意,只要好好的守护这颗心,不受到自利作意的干扰的 话,就不会有自赞毁他图利敬,也不会有悭吝财法不惠施,也不会有拒他忏谢 忿不忍,也不会其他的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觉得我很重要,这个自我 主义、爱我执,一直在内心深处珍惜着、保存着,这个要释放,我们要让内心 里面充斥着爱他心,不要有自利作意作祟。四十六条恶作,如“每日恭敬供三宝, 不随欲心而顺转”,不要有自利作意不要有爱我执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 这以上结束了菩萨戒的正行。 接下来是祈求十方诸佛得知,真正的做法是上师要从法座下来,上师要对 四正方、四斜方,以及上下二方礼拜,祈求十方诸佛得知。但是我不方便没有

办法这么做,所以没关系,因为礼拜又可以分身、语、意礼拜,最主要是意的 !28


礼拜不是吗,意的礼拜有,主要的礼拜有,次要的礼拜因为身体的障碍我不用 做。现在祈求得知,祈知的仪轨文是今天在菩提迦耶的圣地,由菩萨释迦比丘 丹津嘉措的座前,为菩萨汝等传戒,希望十方无边的诸佛和菩萨们,因为你们 具有一切遍智的缘故,希望你们能够得知,为得戒的菩萨们祝福加持。 因为弟子们你们获得了菩萨戒体的缘故,法性的缘故,所以导致了十方诸 佛的净土产生了大地震动,于是在当地的净土的诸佛菩萨,会以神通力观察震

动因缘为何;因为一切遍智的缘故,所以都会知道。于是十方诸佛会以神通力 得知,在何处从何菩萨座前,何弟子获得了菩萨戒体。所以何处指的是南瞻部 洲,这个地球印度,尤其是导师释迦牟尼佛自己获得正觉果位的圣地,对菩提 心有无可动摇的信心的菩萨你们,透过了菩萨地论的菩萨戒品,获得了菩萨戒 体;诸佛菩萨爱护一切有情众生,犹如爱护独生子般的这么慈悲的怜悯我等, 所以诸佛菩萨看到我们获得戒体之后非常的高兴,为我们诚心的祝福。 菩萨戒比别解脱戒更为殊胜,菩萨戒之上是密咒金刚乘的金刚戒,但是金 刚戒的基础必须要有菩萨戒,所以弟子们所获得的戒体比别解脱戒还要来得殊 胜;因为只要获得这个戒体的话,只要获得的那一刹那起,就能够获得无比 的,不可计数的福报资粮。别解脱戒守得再怎么好,也不及菩萨戒的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我传授菩萨戒的次数是非常 !29


多的,每次传授菩萨戒的时候,都觉得我真的对佛教做出了贡献;以那烂陀法 脉的继承者而言,我觉得我在这个法脉的继承上,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所 以今天在此,在龙树父子的座前,在无着兄弟的座前,我真的觉得非常的荣幸, 有着殊荣的机会,在这个法脉上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是酬谢,师徒二者再念一次七支供养,“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 世转法轮,忏悔随喜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不应该没有意义的对他人炫耀 我今天获得了菩萨戒,在非器之前不应该大力的宣传说我获得了戒体,因为这 没有意义,而且可能会造成别人的嫉妒毁谤,而且他方的毁谤是对于一个有不 可计数的福报的菩萨毁谤,所以他人会造极大的恶业,所以无有意义的情况下 不须对他人说我获得菩萨戒体,这以上结束了。 (口传戒律二十诵) 所以今天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个人来讲的话,我呼吁你们行 善断恶,所以以我个人而言,我也累积了无比的福报,这是让诸佛悦意的供 养。 法称论师所作量学部分的内容,有七论,叫量学七论,最广的为释量论。 释量论是集量论的解释。翻译时,首先顶礼圣文殊童子。圣文殊童子,因为远 离了声闻和独觉故称“圣”,妙音的缘故,称Manju,也是文殊的意思。此论说到 了经部和唯识的宗义,宗大师的解释里面有说到,陈那菩萨写了集量论之后跟 外道辩论,外道辩输之后用口放火毁掉了陈那菩萨的著作,于是陈那菩萨那时 候非常的灰心,想说我的著作对众生应该是没有帮助的,因为障碍很大;于是 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现身,跟他说你要继续的写下去,因为你所写著作会让所 有的,将来学习佛教教典的人,打开他们的慧眼。所以量学的著作确实是非常 不可思议。 此论会安立唯识和经部的论述。虽然中观是至高无上的观点,可是要体会 他是至高无上的话,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经部和唯识的差别是什么。所以毗婆 沙宗和经部的人无我,必须要了解;光是经部和唯识,经部和毗婆沙宗的人无 我,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有什么不够还需要补充的吗?而且心经里面说到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相四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 且说到照见五蕴亦皆空,所以我是这么解读的。在初转法轮的时候,说到了人 无我而已,并没有讲法无我;说到了我是由身心所安立的,这个施设而有,仅 此而已,并没有说到法无我。可是在二转法轮的时候,人的施设处,补特伽罗 施设处的蕴体,也并没有自性并没有自相,这是一种解读。第二种解读就是, !30


所施设的补特伽罗不只没有自相以外,人的施设处本身蕴体也无有自相,所以 叫做“照见五蕴亦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此说 到了空相四门,这是一个要义;我们每天都会念诵心经,念到这段的时候一定 要好好去思惟。 心经里面有说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是以拍掌的方式去除障碍;心经不 是拿来做去除障碍用的,而是用来去除内在真实执着用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与色之空的体性是否为一?是的。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所谓的空性并非是远离所有的有法,而说到一个独立的属性, 不是这一回事情;所谓的空性是有一个东西存在,他怎么存在的呢?他存在方 式是什么呢?将究竟观察之后而形成此法的空性,所以色法存在的究竟性,是 施设无自性;因为色无自性的缘故,所以更需要依赖他者。所以色是形状颜色 等,透过这种的因缘聚合而被认定为、施设为色法的。所以形成了缘起的色 法,如果是有自性的话,佛护论里面的用词,非常强而有力;“若有自性何须观 待”,如果是自性存在的话干嘛要观待他者?如果不是观待而有的话,果不会依 赖着因而生。以中观的观点来讲的话,不只果依赖着因而生,因也依赖着果而 成为因的,因为会生果的缘故,而被认定为、施设为,施予设定、施予认定、 或者是被施设为因,所以境和识都是相互依赖而被施设的;所以没有任何的一 法,任何的属性和作用,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一切的性质和作用都是完 完全全依赖他者而有,所以这空相四门的说法的确涵盖了一切深广的要义。 现在念到了“敬礼于具足,除灭分别网,甚深广大身,遍放普贤光”。 现在念第二句“众生多着庸俗论,由其无有般若力,非但不求诸善说,反 由嫉妒起瞋恚。故我无意谓此论,真能利益于他人,然心长乐习善说,故于此 论生欢喜”。昆努仁波切说,“故我无意谓此论,真能利益于他人”,这句的解释 上,根据藏文语法的不同,就是这个‘ang字,即“也”字不应该摆在我后,应该 摆在意后,但是我们中文是没有这段话。 之后回到达兰撒拉如果有时间,慢慢慢慢的再将下面的继续念诵。清辩论 师的著作,我想要给予你们这些的传承,以后有时间的话,我要边休息边为你 们传授,我得到许多的传授,我想说慢慢的传授给你们,结束了。 音档总长01:46:12 文字整理吕苑佩

!3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