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赞教授》 龙树菩萨着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教授 朗望扎熙译颂 2003年蒋扬仁钦教授口译 2019年赖郁文校编
初转法轮—四谛法轮,次转法轮—无性法轮,即《般若经》,对 《般若经》的解释,有龙树菩萨的中观理聚六论。第三转法轮—无相法 轮,一般认为是《解深密经》,但是中观宗不这么认为,认为是《相续 本母》(宝性论)的根本经—《如来藏经》。仔细观察《如来藏经》的 内容,与次转法轮很接近。《如来藏经》是精华十经中之一,有说与 《解深密经》的意思一样。龙树菩萨所着的《法界赞》是属于第三转法 轮—《如来藏经》的解释。
礼敬文殊童子 1何法若未证 轮回于三有 恒住诸有情 法界我礼敬 首先礼敬文殊师利菩萨。《法界赞》的法界有二种涵义,一种是诸 法究竟性质的法性,一种是自性空的唯明唯知的体性。在此礼敬法界— 本文所诠的内容,本文主要是依所诠内容而命名为《法界赞》。 至于《法界赞》的解释,有位名隆登底嘉措大师,对慈尊的大论典 很有研究,我曾经看过他的《相续本母》注释,写得非常好;同样的, 对《法界赞》也做了解释,因为他是以偈颂方式,简明扼要的注释。之 后有位智海上师,也做《法界赞》的注释,比前面的更详细,但其中对 !1
宗大师父子三尊提出一些反驳,不过释论还不错。之后就是已故的洛桑 嘉措院长,他也作过《法界赞》的解释。 礼赞的对象是法界。一切法依他缘而有,唯名言观待而有,一切法 都是自性空,但是在此的“法界”,是针对心的法性解释。“法界”不只说了 心的空性,也指从凡夫到佛地的心是唯明唯知的体性—明光。尤其在无 上密中,有时也把这唯明唯知、能够到佛地的明光称为胜义光明。 “何法若未证,轮回于三有”,因为不了悟诸法的究竟性质、无明,所 以在三有中轮回。无明有二,对事物未了解的无明,及对实相颠倒执着 的无明。此处是指对实相颠倒执着的无明,因为不了悟心的法性,颠倒 执着为真实而轮回。既然由不了悟法界而颠倒实执而轮回,所以了悟法 界则能获得解脱;因此,解脱和轮回,是由是否了解法界来安立的。 法界是从无始至今都存在的,有情形成时,心也形成,心的空性— 法界—也形成,所以说无始以来跟随着一切有情,必定与有情同住,在 此我要礼敬法界。因为了悟心性空,就可以获得解脱,不再轮回。这是 一种解释。第二种就是心,此处的心并不是心王、心所的心,而是指意 识;能使唯明唯知体性的明光了解境的能力圆满发挥,就是佛果位。如 果随着无明转,就是轮回。因此,从无始至今、与一切有情恒安住的唯 明唯知体性的明光—法界,在此向它礼敬。第三种是说唯明唯知体性的 明光是“有法”,明光的性空是特征,有法和特征二者都是法界,于此法界 我礼敬。 因为后面说到法界是智慧,所以就不是空性,空性不是智慧,所以 “法界我礼敬”之“法界”含有唯明唯知明光的意义。至于唯明唯知、没有任 何妄念的明光,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也就是《相续本母》的主要内 涵,称为如来藏,也称为普贤识。
!2
《释量论》曾说我们内心的功德,可以不断地增长,直到究竟圆 满,因为心的所依非常坚定。心的所依非常坚定,即意会着明光的续流 是无止尽的,只是没有明说。如果要详细了解,就要研读无上瑜伽续; 在无上瑜伽续说到心有多种粗细不同层次。尤其在密集金刚所说的四 空,空、极空、大空、皆空。这里的空不是空性的空,因为空性的所遮 一定是不存在的,此处空的所遮是存在的,它的所遮是粗分的意识,也 就是去除粗分意识之后,才能现起细微意识,细微意识现起时,粗分意 识空掉,所以把细微意识层次取名为空、极空、大空、皆空。首先遮挡 自性(八十种自性)的妄念,再遮挡了现相、增相、得相(空、极空、 大空)。把现增得及一切妄念完全去除,一切粗分意识空掉之后,唯有 一切都空,剩下细微的明光。一般而言,意识可以分粗、细、极细三 种,在第四空是属于极细微意识状态,因为前三空仍可以被遮挡,所以 是属于暂时性的,真正永久性的是第四空—具生原始明光,它是不可能 消失的。虽然密续有“明光被遮”一词,其意是指粗分意识现起时,细微的 意识无法显现。 宁玛派的续经说一切意识都遍存着明光,就像胡麻油遍布于胡麻仁 一样;就是说一切意识都具有了解境的能力,这是由明光而产生,因此 在修学大圆满时,无需遮挡粗分的六根识,经由上师的指导和加持,能
!3
让弟子直接认识明光。同样的,修学大手印时也说到明光。无上瑜伽最 究竟的内涵都说原始具生的明光。 如果能够了解原始具生明光的定义以及性质,安住在此三摩地当 中,永远不再出定时,就是佛果位了。明光从无始至今都是存在,而且 是无止尽,以性质来说没有任何烦恼的污染,因而称为普贤识—普遍殊 胜及贤的意识。因为当烦恼现起时,是依粗分妄念而现,烦恼是在粗分 意识的情况下才有,当粗分意识现起时,明光被遮蔽,不会现起。以明 光性质而言,不会受到烦恼的污染;当明光现起时,烦恼会被遮挡,因 为粗分意识必先消除,细微的明光才能现起。明光本质不会受到污染, 所以称为普贤识,也是最究竟了解境的能力。了解境的能力可分为粗 细,最究竟、最细微的称为明光。我们不需特别去修一个明光,是无始 至今本身就具有的能力,所以烦恼是暂时性的,但明光的功德是永恒 的。明光及明光的空性,在此称为法界,所以说“法界我礼敬。”
2三有轮回因 若经净除故 清净即涅槃 法身亦是此 之前说法界所诠的第一个内容是能依的空性,第二个是所依的唯明 唯知的光明体性。 首先配合法界的第一个内涵—能依的空性—解释。“三有轮回因,若 经净除故”,其实轮回是自性空;了悟轮回自性空的道理,慢慢观修空正 见,令空正见增长,将会获得涅槃。了解轮回是自性空,净除了不了悟 自性空的无明、颠倒执着自性有的实执;因为破除了实执,在心原始自 !4
性清净中,净除了暂时污垢,得到涅槃。因为暂时污染断除,及原本自 性清净,因而获得了具二清净的自性法身,称为涅槃。“经净除”,是由了 悟空性而净除。未现证空性,令自己现证空性而净除。因为实执是执一 切法有自性,了悟与有自性正相违之无自性的道理,破除执自性有的所 执境—自性,断除暂时的污垢,证得具二清净的自性法身,所以“清净即 涅槃,法身亦是此。” 《般若经》说:“于心非有心,心自性清净。”“于心”说到有法。这是 对佛陀在《十地经》说“三界唯心造”的解释。轮回及涅槃是以心为主,由 心取而成。所以,无论轮回或涅槃,三界或出三界,一切的作者是心, 除心以外并无其他。也就是说,如果内心调伏,则会得涅槃;如果内心 未调伏,就在三界轮回。因此三界轮转,或能不能解脱,是由于心有无 调伏而现;“三界唯心造”,心就是三界最主要的作者。“由心所现”指的是 个人,如果个人的心未调伏,个人就必须轮回,若个人的心调伏,调伏 者会获得涅槃。否则只是笼统地讲,心与个人毫不相干,那么,说“由此 而现轮回与涅槃”就太难了。 “于心非有心”是说寻找心的本性,心并非在心的究竟性质中可以获 得。当我们提到心时,会觉得从境上存在,是常恒,但实际上每一刹那 都在转变。因有转变,表示它是变化无常。变化是因缘使它转变的,既 然依因缘而生,就不是本身自力而有。心若是心的自性,不需造作就能 成立自性,那么,心就是心的本质,但并非如是,心非心的本质,非自 性成立,非真实成立,非胜义成立,所以说“心非有心”。 “于心非有心”说到“心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是暂时污染的清净。 因为心的性质是唯明唯知的体性,烦恼等污染并不是一开始与心融成一 体,心本身是自性清净的,并无暂时的烦恼污染,暂时的烦恼污染是可 以净除的。因此,前一句说到能依的空性原始清净,第二句说有法—明 光—是无污染的,说到暂时清净。 !5
至于心的体性为明光,第七世法王有解释,以唯明唯知的性质来 说,是属于世俗的性质,心的体性—明光—的究竟性质是性空,有这二 种解释。体性明光是说心能了解境的性质,名为唯明唯知;能够见境, 能够明显境相的能力。这唯明唯知的体性,并无烦恼污染存在。如前说 到死亡时,现起最细微明光时并无烦恼。由此可见烦恼并非一开始就与 心的唯明唯知体性融成一体。唯明唯知的体性能够持续不断,没有任何 阻碍。烦恼因为所执与实际不符合,当了解实际状况后,自然就会对治 颠倒执,所以烦恼就有了对治力障碍。因为烦恼有障碍,所以烦恼可以 遮止,可以断除。唯明唯知的体性本身并无障碍,色法无法障碍无形的 唯明唯知体性,且烦恼本身也不是跟唯明唯知体性融为一体,所以唯明 唯知的体性没有任何的障碍。离系外道说:有心则有烦恼,所以烦恼断 心则断。但是内道以明光解释,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当讲心性时,可 以说心之性质—明光,或心之究竟性质—空性,有这二种意义。因为唯 明唯知的体性,本身不是具有暂时污染的性质,而且没有任何障碍可以 阻挡,所以可永恒持续。唯明唯知体性虽现起暂时的污垢,因为污垢可 以去除,《释量论》说:心之性质为明光,但烦恼污染为暂时,是可以 断除的。 如是,心的世俗性质—明光、唯明唯知的体性,本身没有被暂时烦 恼所污染;轮回因—无明—也是意识,因为是意识,所以现起时是从明 光而现。《金刚顶续》中说“轮回是依明光续流安立”。其实解脱也是依续 !6
流而成立的。也就是,明光的续流未净除暂时污染,这明光的续流称为 轮回;依由对治力净除暂时的污垢,这清净续流称为解脱。轮回和解脱 是这样安立的。 “三有轮回因,若经净除故”,“轮回因”就是无明。唯明唯知的明光续 流,依对治力净除了暂时的污垢。“清净即涅槃”,明光续流因对治力断除 了暂时污垢,使其续流成为清净。此处“法身亦是此”之“法身”就不是自性 法身,因为是针对明光而言,所以是“智慧法身亦是此”。前面解释为自性 法身,是配合空性解释,现在是配合明光配合解释。 前面依空性解释为自性法身,在能依—空性—成为自性法身的同 时,能依空性的所依—原始明光,将成为佛陀的智慧,称为智慧法身。 第七世法王解释时曾说到因为自心了解空性而断除了污染。当自心彻底 断除二种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这颗心就智慧圆满,所以称为智慧法 身。心的究竟性质—空性,是由性空中断除了一切障碍,所以空性本身 就成为灭谛。灭除二种障碍的灭功德,称为断功德,佛陀圆满的断功德 称为自性法身。因此,佛陀的法界与凡夫的法界,只是有无暂时污染的 差别而已。以法界的性质来说是相同的。为什么呢?无论是佛陀或凡 夫,一切法界是无始以来就存在,而且无止尽。凡夫的明光无自性,佛 陀的明光—智慧法身—也是无自性,所以以无自性来说是一样的。以法 界唯明唯知的体性来说也是一样的,差别是有无被污染,也就是凡夫的 明光有暂时的污垢存在,无法成为一切遍智。但是暂时污垢以对治力对 治净除后,即可成为一切遍智。因此,佛果位不是从其他地方去寻找, 是就自心上安立的,是由自心慢慢演变而成,只要净除自心的暂时污 垢,即可以成为佛陀。所以应该努力精进呀!《密集金刚续》说:“菩提 并非他人赐给,也并非由加持力获得”。是自己了解自心的究竟性质,就 自心上去证得菩提。因此,凡夫的心有了转化,可以成佛。只是就转变 中,安立凡夫与佛陀的界限。 !7
因为我们都拥有成佛的基础—心,所以把明光称为如来藏。第七世 法王的解释中,以显教的角度,如来藏有三种解释。因为一切众生都能 获得佛陀事业的加持,而称为如来藏。这种解释与《相续本母》“凡夫的 心可以获得佛事业的加持”很相似。以米旁仁波切的解释,就是从自心上 可以成就佛陀事业。是从自心作的解释。其他续经说:我们可以获得已 成佛(过去佛)的事业加持,因此我们内心具有佛陀的加持。总之,第一, 我们内心之明光能够接受如来事业的加持,所以称为如来藏。第二,心 的空性称为如来藏。明光究竟性质是无自性,我们的明光的性空与佛陀 的心性空无差别,所以称为如来藏。第三,我们自心将来可以成就如来 的三身,所以把我们的明光称为如来藏。成就三身的近取因是有为法。 在《相续本母》中说成佛的如来藏,所谓的种性也就是这个内容。 因为佛性分自性佛性和庄严佛性二者,到底属于那一种佛性,我不能作 决定。《现观庄严论》说“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 而解脱”,《相续本母》中也提到同样的偈颂。虽然二者用语一样,可是 在解释有所不同。 以我的想法,《现观庄严论》主要是讲自性佛性的内容,就是断除 烦恼污垢自心上的空性,空性的所遮是自性。自性是未曾有的,所以说 “此中无所遣”。并不是本来有自性,之后空性成立,再去遮挡自性,是无 始来没有所遮的自性,所以说“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是说空性的安 立,并不是遮挡自性后再安立空性,或瑜伽者了解空性后,空性才新的 显现,不是如此,空性是诸法的性质。“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若能 了解这真实(诸法究竟性质),将能够断除一切过患,获得解脱。 同样的偈颂,《相续本母》的解释却不同。《相续本母》主要是针 对明光—唯明唯知的体性—而说,明光的所遮属道之所遮,即粗分的意 识或暂时的污垢。“此中无所遣”,明光无所遮遣。明光本身并无融入烦恼 污垢,因此明光性质中无所遮的暂时污垢或暂时烦恼,所以说“此中无所 !8
遣”。“亦无少可立”,成佛之后,依十力的功德,佛陀可以了解一切法, 能了解一切法的原因是有明光—唯明唯知的体性,能了解境的能力。这 能力显现圆满,使佛陀了解一切。如果没有明光能力,佛陀不可能具有 十力功德,如瓶子不具有十力功德,因为其没有明光的能力。明光的能 力是原本就有的,并非佛陀证得十力后才培养得到。明光的能力是具有 了解境的能力,只是是否圆满而已,并不是新安立的,所以说“亦无少可 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明光圆满了解真实相,即可获得解 脱。如果再去除了现增得三相,了解明光真实,将会获得一切遍智。阿 阇黎龙菩提曾说:若能遮除现增得三相,一定会获得一切遍智。现增得 三相是细微意识的前三阶段,四空的前三空。没有去除前三空—现增得 三相,即使菩萨长久修行,累积无量福德资粮,也无法得到一切遍智。 唯有在遮除现增得三相,才能圆满了解具生原始明光,获得一切遍智。 最详细解释如来藏—能成办佛陀三身的近取因的明光,是在无上密 续中。尤其密集金刚续论里说了如何透过最细微原始明光成办佛陀三身 的完整内容,其内容是如此深奥。为成办果位三身而说道位三身;成办 道位三身的基础而说基位三身。基三身是凡夫就有的,如何借由凡夫所 有的基三身成办道三身,得果三身,是龙树菩萨的口诀。其最主要是依 于具生原始明光的教授而说。“明光”在密续典籍常可见到,在《般若经》 也有用到。同样说到“明光”,意思却有粗细之别,原始明光意识,在显教 是指唯明唯知的体性,但以密续来解释,是指遮除现增得三相后,剩下 的最细微的状况。 “三有轮回因,若经净除故,清净即涅槃,法身亦是此”已包含《相续 本母》的主要内容,也是《法界赞》最主要的偈颂文。“法身亦是此”的“法 身”有二义:自性法身、智慧法身;以空性的角度解释,“法身”是自性法
!9
身;以明光—空性的所依—的角度解释,“法身”是智慧法身。先认识此, 后文中,“法界”有时是指明光,有时指空性,意思为何应以颂文的内容去 判断。
3如牛乳混淆 不见酥醍醐 烦恼混惑故 法界亦不显 4如是搅拌乳 醍醐成无垢 净除诸烦恼 法界极清净 我们的心自始就是无自性,可是因为烦恼杂染,无法见到自心的究 竟性质—空性。例如牛奶本身具有成办酥油的质存在,却无法见到酥 油,除非搅摇牛乳,酥油才会浮现;因为有暂时烦恼污垢,法界亦不 现。
5如是瓶中灯 尔时不能照 住烦恼瓶中 法界亦不见 6瓶身任何处 若是有穿孔 由彼穿孔处 照耀光明体 前说到的能成就三身的能力,为什么无法现起?因为有暂时污垢遮 挡。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现证空性,是因为有暂时污垢遮挡,当暂时污垢 慢慢去除,去除了见道所断的烦恼、修道所断的烦恼,断除了一切遍计 执及具生执,现证自心的空性,此是“照耀光明体”的内容。 7尔时定金刚 摧灭此宝瓶 彼时虚空中 无边遍照耀 “定金刚”就是金刚喻定。从初地到第七地时,以现证空性之智断除了 实执;实执所留下的习气,由第八地到第十地空正见断除;最后,以金 刚喻定断除了实执所留下的最细微所知障,在正断所知障的第二刹那, 获得一切遍智。 !10
8法界不是生 绝非有坏灭 恒时无烦恼 初中后离垢 “法界不是生”说原始明光的内容。也就是说具生原始明光首先在污染 的烦恼中,因由对治力对治,转变成智慧法身。所以是每一刹那都在转 变,每一刹那都在坏灭,是由因缘而坏灭转变的。大圆满说到“普贤识”, “普贤识”其实就是具生原始明光。如同之前所说,在大圆满的教义里,把 “心”、“识”做不同的解释,“识”或“名”是暂时性的,“心”是成无始至今, 且无止尽。总之,具生原始明光是无始以来到现在都存在的,并不是有 一个因缘让它以前未有而后产生的,所以说“法界不是生”。 原始明光并非由其后因缘新生,故也非新灭,所以“绝非有坏灭”。因 为可以改变,可以成为一切遍智。每一刹那都在坏灭,但是这种生灭, 并不是以前未有而后新生或新灭,所以“绝非有坏灭”。因为明光并不是由 新的因缘新生,它无始以来就存在,是恒常久住的,所以在某些经典会 说是“无为法”,也有称为“常遍”。 “恒时无烦恼”,在最细微的状态当中,都没有任何烦恼污染。 “初中后离垢”,凡夫地时,明光现起时,因为烦恼属于暂时性的,是 粗分意识,所以这时没有烦恼的污染。同样的,修道对治烦恼,具生原 始光明现起时,也不会有烦恼,更何况是成佛后,当然完全没有烦恼, 所以““初中后离垢”。 “法界不是生”也可以以空性的角度解释。因为空性是无为法,所以没 有生,也没有灭。如果空性的有法灭,其特征—性空—将会一起消失, 但它并不是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的法。
9如是琉璃珠 恒时光照曜 若是置石中 其光不能见 10纵使烦恼覆 法界仍极净 轮回中不显 涅槃则光明 !11
“如是琉璃珠,恒时光照曜”,具生原始明光虽然自性清净,但被烦恼 障蔽,如吠琉璃“若是置石中,其光不能见”。 这个譬喻的内容就是“纵使烦恼覆,法界仍极净,轮回中不显,涅槃 则光明”。 这二句用法性解释或用明光解释都可以。
11有界而作业 可见体纯净 无界纵造作 唯是生烦恼 此处的“界”是指如来藏,就是法界。法界的暂时污垢,以对治力净 除,法界就显明。黄金具有金的本质,无论外表是如何污染,只要经过 冶炼,金的光明就会呈现。同样,我们具生原始明光本质是纯净的。 “无界”,没有如来藏,没有法界存在,我们再怎么集资净障也没有意 义。如果法界不存在,污染不能去除,就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会生气的 人就永远在生气,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实际状况不是如此。一个生气的 人应该可以了解生气的过患,思惟观慈心的功德,思惟利害得失后,他 可能在上辈子容易生气,下半辈子却觉得内心非常平静,不容易暴躁。 这并不是因为他上半辈子没有心,下半辈子心忽然跑出来,是他内心的 原始明光是无始以来就有的。如果这种瞋心的污垢与具生原始明光融合 为一体,那么,下半辈子就不可能改变,事实不是如此,可思惟利害而 转变暂时的污垢。所以,烦恼像包覆在具生原始明光外面的皮,具生原 始明光是非常纯净的。 同样的,我们可以就原本不知道的内容,经过学习,让自己了解, 因为明光具有了解境的能力。如果明光本身没有了知境的能力,无论如 何学习,终究无法了解境。虽然明光有不了解的部份,这并不代表明光 的性质是无明,如果明光的性质是无明,我们再怎么学习都不可能了 解。也就是说,具生原始明光是非常纯净的,当我们给它涂上一种颜 !12
色,涂好的颜色,它就变得很漂亮,涂坏的颜色,它就像受到污染。好 的颜色是如慈心、悲心等,是属于暂时性的;坏的颜色是如瞋心、贪心 等,也属于暂时性的。我们可能会问:既然好的慈心和坏的瞋心都是暂 时性的,为什么我们可以使慈心至究竟,而瞋心不能至究竟呢?这就要 以空性的道理来回答。因为一切烦恼是由实执产生的,而慈心或悲心不 是依赖真实执着生。空正见能辅助慈心和悲心增长,又能破除瞋等烦恼 及执着。因为一切烦恼的根本—真实执着—与实际不符合,没有正量为 依靠,不能够持续,虽然短暂的因缘使其看起来非常有力,但仔细寻找 后,它没有任何依靠,所以它会灭,不能恒久存在。慈心和悲心却不 同,观修空正见,空正见不仅与实际的情况符合,而且还能帮助慈心和 悲心的增长;再加上所依—明光—是恒久的;且心有一种功德,经由串 习的力量,可使心不需努力而自然现起;所以持续修学慈心、悲心将可 以至究竟。
12犹如不追求 被糠裹之米 如是烦恼覆 不安立为佛 因为被烦恼所障覆,无法现证二清净的法身。 13如谷去其糠 米体自然见 若远离烦恼 法界极明显 14芭蕉终无实 世间作是喻 然果实甘甜 世间享用之 15若离无义轮 烦恼之竹笼 其果成佛位 有情之甘露 虽然轮回如此痛苦,可是都暂时的。“若离无义轮,烦恼之竹笼”,能 成为有情之甘露—佛果位。
16如是诸种子 生果似其因 何智者能立 无种而有果 17许彼种子界 是诸法能依 由次第净化 能证佛果位 !13
一切外在事物都是能改变的有为法,且是同类因而生的果,有那位 智者主张无因而生果? 既然如此,法界是成就佛果位的同类因、基础,“是诸法能依,由次 第净化,能证佛果位”。
18日月虽皎洁 被云晨雾烟 罗喉面尘等 五盖所遮覆 19如是光明心 贪害心懈怠 掉举以及疑 五盖所遮覆 日月具有光明,但因为有五种障碍,所以光明无法显现。同样的, 因贪瞋等障碍,使明光本具有的功德无法显现。
20譬如火浣衣 若有众污染 置放于火中 垢焚衣犹存 21如是光明心 智慧火能焚 贪欲等染垢 非是光明体 有一种特殊质料的衣服,若衣上有污垢,把它丢入烈火中,只有衣 上的污垢会被焚烧,衣服本身不会被烧坏。以此为喻,说以空正见之智 慧火焚烧具生原始明光上的暂时污垢时,对明光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伤 害。我们并不是以等待的方式让烦恼自然的消失,是透过生起对治力断 除烦恼。
22世尊诸演说 诠述空性经 彼等尽烦恼 非令界衰退 观修饰世尊所宣说深奥空性的内容。我们了解空性时,与空正见所 执正相违的实执,或是实执所生的烦恼,或是与实执相应的烦恼,这一 切都将会衰退的;但是与空正见不相违的具生原始明光,并不会衰退。 因为空正见是由明光而现的,所执又不相违,所以空正见只会损害与空
!14
正见所执相违的意识,却不会损坏明光的存在。“非令界衰退”的“界”是法 界,非令明光之意识衰退。
23地中之水泉 清净无污染 如是染中智 亦是无污染 水和土混在一起,水看起来很混浊,但是水的性质不会被泥土染 污,表面上看起来污浊,但经过一段时间,污浊沉淀后,水的清澄性就 会呈现。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具生原始明光,在此取名为“智慧”。凡夫没 有了解空性前,其智不是了解空性的智慧,此处是因立果名,即因为将 来会成就空正见,所以在此先把它取名为“智慧”。虽然它被贪瞋痴三毒的 烦恼包围,但是明光没有受到烦恼的污染,所以“亦是无污染”。
24因法界非我 非女亦非男 远离诸所取 岂能计是我 法界由无始以来延续到现在,而且也没有止尽,是无始无终的。“因 法界非我,非女亦非男,远离诸所取,岂能计是我”,说缘法界不会生起 实执戏论。 如果是思惟普贤识的内涵,其性质是无始的、自性成就。在具生原 始明光显现的当下,没有粗分意识实质的存在,因此远离了实执戏论。
25无贪之诸法 男女不可得 为贪所苦者 示慧于男女 “无贪之诸法,男女不可得”,也是说法界远离了一切实执的戏论。 “为贪所苦者,示慧于男女”,为了调伏贪瞋等烦恼,以名言宣说空性理。
26以无常苦空 三事净化心 最胜净心法 是无有自性
!15
“以无常苦空”,说断除烦恼污染的方法。无常—刹那转变—的认知, 或死无常之粗分无常的认知;无常者是如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暇满思 惟,依无常见断除我暇满是常的常执,了解这暇满是苦断除乐执,所以 “无常苦”。就暇满体会粗分无我,断除粗分我执、我所执,暂时松缓我 执,“三事净化心”,就是暂时松缓我执。要彻底断除我执的一切根本,是 这句“最胜净心法”;加“最胜”的意思是说,唯有透过空正见才能正对治我 执。
27孕腹中有婴 然眼不能见 如是烦恼覆 法界亦不见 28我我所分别 皆由名想因 而生四分别 此复生己生 虽有具生原始明光,为何无法见到?因为还有四种障碍:我之分 别、我所之分别,及名想、因相的分别。
29诸佛之愿力 无相亦无性 别种趣别门 恒常佛法性 “愿力”,由诸佛的愿力而现起的佛陀色身。《般若经》说由无明习气 为基础,加上无漏的业缘,所现起的意身成办佛陀的色身。虽然显教说 了成办佛陀色身的方式,但是在无上密说到能成办佛陀色身的因素是幻 身,以幻身成办佛陀的色身。 “无相亦无性”,色身无自性。 “别种趣别门”,佛陀三身是由不可思议的无边资粮累积而成。 “恒常佛法性”,三身恒常。此处的“常”,不是无为法是常法、有为法 是无常法的常、无常,怎么说呢?佛陀的法身可分为自性法身、智慧法 身,自性法身是无为法,因为性质是常,所以取名为“常”。佛陀的报身, 因具备五种圆满功德,续流清净且永远安住,所以取名为“常”。因为报身 存在,所以佛陀的化身、胜应身能一直现起,即在这个世界,佛陀已经 !16
示现涅槃相了,在另外一个世界,佛陀正在示现诞生相等,佛陀的事业 及示现是无止尽、无间断的,一直延续。所以把佛陀的三身取名为“常”。
30犹如兔头角 妄执实是无 如是一切法 妄执真非有 如果解释为“如兔子头上没有角,一切法是没有的”,那就错了,这种 说法否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否定了诸法的存在,则述说成佛之法 等,岂不没有意义了?所以这句话是说,兔角是不存在的,可是执兔角 的能执识可以现起兔角的相。在执兔角的意识显现兔角的相,除此以 外,境上并无兔角。同样的,一法就境上去观察是找不到的,唯有执此 法的意识看到而已。也就是,法是存在的,但是从境上又找不到,那就 只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唯名而有。就像安立兔角的意识能执取兔角,执 诸法的意识执取诸法,诸法并不是从境上而有。 执兔角的意识执取兔角,执诸法的意识也执取诸法,两者都不是从 境上而有,都是由意识安立而有,安立的方式一样,为什么说兔角不存 在,而色法等却存在呢?差别在那里?差别是以有无名言识违害决定一 法是否存在,世间共许兔角不存在,世间共许色等存在。
31微尘之体性 牛角亦非有 如过去未来 于此何能计 牛角是存在的,牛会用牛角撞人啊!经过仔细分析牛角,牛角是在 牛角的顶端、还是中间、还是底部?若牛角在牛角顶端,顶端还有它的 顶端、中间、底部,到底又在那里呢?牛角细微的方分也有东西南北之 分。这样去解剖分析时,找不到牛角的存在,所以“微尘之体性,牛角亦 非有”。任何一法都不是从境上成立,只是名言安立而有,如《般若经》 说“诸法仅名言有,名言安立而有”。
!17
法是因缘和合而有,所以法的存在是唯有依靠他力、他缘而存在; 因为依他缘,所以不是以自性、依自力存在,是自性空。“如过去未来, 于此何能计”,一切法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这一法形成时就已存在了。 如过去未来是互依观待而有,不依他缘的法是不存在的。
32依赖而生起 依赖而灭故 无一者存在 童稚岂能悟 法完全是观待他缘而有,所以不会有不观待的自性成立、自主而 生。若法是自力或是从自性而生,观察之后,应能找到一种从自所生的 性质,却看不到。因为其是完全依赖他缘,并不是自性有,凡夫再怎样 观察自性有,都无法了知它的存在。 如《宝鬘论》:士夫在那里呢?经分析后,找不到。于是讲到士夫 是六界所摄的,士夫非真实有。《入中论》也说到,透过七相正理观 察,也找不到车;找不到,但车存在,其存在是由它的支及支分安立而 有。色法等,不要说胜义中,就是于名言中去寻找,也找不到。透过七 相观察,既不能获得,那么如何安立它的存在?是以世间共许之名言量 安立有或无,这一切完全都是依赖它的支及支分安立而有。 缘起正见非常重要,了解甚深空性最有力的道理就是缘起理。提婆 菩萨的《四百论》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 断。”在五根里,身根可以遍布其余的四根,身根灭,其余四根就消灭 了。相同的,三毒烦恼中,痴心遍布于一切的烦恼,如果痴心断除,一 切烦恼将可以断除;痴心要由缘起理断除。
33何以兔角喻 善逝成立此 诸法皆中观 免角是不存在的,牛角是存在的;不存在的兔角与存在的牛角,于 境上皆不存在,没有任何差别,可是牛角因为在世间名言共许具有作 !18
用,所以我们不否定它的存在。即使兔角被世间共许,但是被其他的名 言识损害,所以不存在。因此,虽然兔角、牛角皆无自性,并不能以此 理由说名言有无都要同等。既然是存在,又不是从境上而有,即是唯名 安立而有;由此解远离常断二边而入中道。
34如日月星相 清澈器皿中 水清见其影 圆满亦如是 用一个器皿盛水,清净的水中可以反映日月等影像。影像是存在 的,但是日月并不在器皿中,器皿中不是本来就具有影像,是日月和器 皿的清水等因缘聚合使可以看到日月影像。轮回和涅槃等诸法都如同影 像、梦幻,虽然可以看到物体,物体也有作用,并不是从境上有;亦如 谷响,也是幻化、虚假的,虽然可以听到,但不是从境上有。
35前中后皆善 稳固无欺诳 如是无我性 不计我我所 具生原始明光,在前、中、后,因为没有烦恼污染,故皆善;不会 变化,故称“稳固无欺诳”;并非是有我(自性)、并非是真实的,也是依 赖他缘安立而有。
36犹如夏际水 谓其是温热 若于寒天际 则谓是冰冷 37如烦恼网覆 谓其是有情 若离烦恼缠 则谓是成佛 第三十六句是比喻,第三十七句是内容:明光续流有暂时烦恼污 垢,称为有情;明光续流远离烦恼和所知障的纒缚,就称为佛陀。
38如依于眼色 离障能明现 远离无生灭 法界善了悟 这是依五根识而了解五境的无自性,先由眼识说起。 !19
因根、境、识种种因缘,眼识看到某种形色。虽然能清楚看到现 象,但是仔细观察眼识到底在哪里时,寻找它的假义,又不能获得;因 为不能获得,就远离生;既无生,就无灭、无住。无真实生、灭、住 等,所以“远离无生灭”。
39如依于声耳 生起三净识 无性之法界 有分别能闻 以阿阇黎说法为例,现在我讲说的声音,你们听者借由耳朵听到声 音,之后了解讲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产生了利害等作用,而生起三种 净相识。在整过程中,仔细观察声音从哪里来?是由上颚、舌头,还有 之间的气互相配合而有。声音在哪里?因为我们的耳朵能听到,所以称 它为声音,除此以外,不是还有很多很细小的虫类,牠们会发出很细微 的声音,但是我们耳朵无法察觉,所以就不把这种的声音归类为声音, 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听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范围里,我们把它取名为声 音,声音主要是因耳识能听到而安立的。 以菜为例,对人类而言,菜是一种食物,但对虎、豹而言,牠们不 会把菜当作是食物。以衣服来讲,对人类来说,是穿在身上的衣服,但 对住在衣服上的蛀虫来说,衣服是食物。所以一切可食或不可食,可穿 或不可穿,完全观待当时的因缘而安立这是可食、这是可穿,除此以 外,没有自性的可食、可穿。依各观待处,我们的名言识安立了许多名 言。 在共许的情况下,因为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我们安立名言“过去 时”、“未来时”。如果没有现在时,不可能说“过去时”和“未来时”,所以 过去、未来依现在而有,因为从现在时算起,它已经过去了,所以名过 去时,因为从现在算起还没形成,将要形成,所以称为未来。仔细观察 现在时到底在哪里?从年、月、星期,或一天、一时、一分、一秒,这 !20
样仔细找,找不到现在时,因为前一秒就是过去时,后一秒就是未来 时。去找,但找不到的情况下,又会随着世间的名言安立,互相观待安 立有现在时、过去时、未未时。仔细找时找不到,不找时又有名言安立 存在,诸法皆是如此。 “如依于声耳,生起三净识”,透过声音,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声音要表 达的而生起三种净相识。“无性之法界”,仔细观察后,又找不到。我们仔 细寻找声音在哪里而无所获,却可以听到声音,可以了解这声音要表达 的内容。
40如依鼻香嗅 此乃无色喻 如是以耳识 观察于法界 能嗅的鼻子和所嗅的味道也是如此。嗅有作用,但寻找之后又找不 到,只是名言存在而已。 41舌根自性空 味界亦远离 了知法界体 意识无是处 42清净身根体 诸触缘体性 远离诸因缘 称谓是法界 43于主意识法 断分别伺察 诸法无自性 观此是法界 所触也是如此,是依缘而安立,经仔细观察之后又找不到。 能观察的意识和所观察的境,虽然有作用,但是观察它们在哪里? 又找不到。找不到却能产生作用。
44见闻嗅尝触 如是一切法 瑜伽行持者 通达而圆满 45眼耳鼻舌身 意识亦如是 六触皆清净 此即彼体性 第四十四句是说明六境,第四十五句是说明六根。六境及六根是并 非真实有,名言上,因为有作用,所以是存在的。即内外的十二处是名 !21
言有,而且这种作用是因众多的因缘安立,并非以自力存在,是依他力 而有。 一切千变万化的万相中,透过六根,我们能够享受到色、声、香、 味、触、法等,这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同现在,我们可以享受 各种各样的相,眼识看到影像,耳识听到声音,鼻识闻到味道等,万相 存在,而且变化非常多,但这些都是没有真实基础的。没有真实基础, 却能呈现万相,这就是现空二聚。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因为实际状况都 不是自性有,于是我们可以体会得到所现和事实不同的幻相。如是观 修,见到诸法的显现,内心深信诸法无自性,所以见到诸法时,能看作 幻相。见到诸法,相信它是自性存在,就是被真实执着欺骗了。所以, 修习空性的信众们,不要被自己所现的真实欺骗了。内心不应该散乱, 应保持一种无自性的正见,不被真实相所转。了解无自性之后,看万相 时,会觉得所现与实际存在不符,见诸法时有如梦之感,再以如梦幻的 觉受引生诸法无自性的定解,如此,根本定和后得智互相双运。
46见心有二相 世间出世间 由我执轮回 自证则解脱 有三种状态:暂时污垢不清净状态、已经去除了部分暂时污垢的状 态、彻底断除暂时汚垢状态。一般而言,分为未清净及清净具生原始明 光二种。“见心有二相”,如世间及出世间二种性相,明光具有暂时污染及 远离暂时污染二相。具有暂时污染、未清净的具生原始明光,是因为有 我执,被我执束缚,所以无法由轮回中解脱。“由我执轮回,自证则解 脱”,我执所执境的正对治—无我见—了解心的究竟性质,了解究竟性质 而获得涅槃。
47息贪是涅槃 尽断嗔及痴 灭彼即是佛 亦是有情归 !22
涅槃分为断除部份障碍的涅槃及断除一切障碍涅槃。“息贪是涅槃”, 一般而言,要断除三毒的烦恼才能获得涅槃,为何这里特别针对贪而说 “息贪”能获得涅槃呢?因为经中说贪而让我们堕落轮回,而且在有部宗说 圣者的种性是无贪。因为贪心而让我们堕落轮回,所以轮回主要是由贪 造成的。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有时候会善巧地以贪为助伴行利众事。所以贪 并不是全都是过失,而嗔是一定要遮挡的。此处的“痴”是不了解实相的无 明,或实有执所留植的习气。若此等彻底断除,“尽断嗔及痴,灭彼即是 佛,亦是有情归”。
48依了悟迷执 由身起一切 自分别缠缚 自悟得脱离 无明对身口意三门任何境见为实有而执着,由此分别妄念使我们一 直在轮回中。若能了悟我及我所依的五蕴是无自性,将会获得解脱。
49菩提非近远 非来亦非去 于烦恼牢笼 唯是见不见 了悟空性,菩提将不再遥远,不了悟空性,菩提离我们就很遥远, 菩提之远近是由了悟或不了悟空性而有差别。 “非来”,如果认为菩提是透过佛陀加持可以得到,而等待佛陀的加持 即可,这是错误的想法。“亦非去”,如果认为菩提是个地方,能向彼去, 这也是错误的想法,菩提不是一个地方。 “于烦恼牢笼,唯是见不见”,“牢笼”是有缺点之意。了解烦恼及烦 恼的缺点才是重要的。透过空性而了知烦恼的缺点,则能见菩提,因为 已经见到空性;不了知烦恼的缺点—实质所执是颠倒的,则不能见菩 提,因为不见空性。
!23
50若住智慧灯 能最胜息灭 恒常住于我 诸经藏是说 了悟空性使内心改变,最后获得菩提。 51十力于孩童 加持同初月 具烦恼有情 不能见善逝 了悟空性之后,自心续流慢慢清净,会得到佛陀的加持。具粗重烦 恼的有情,由于污垢障碍,不能见如来。
52如是诸饿鬼 见大海干涸 无明覆盖之 妄计无诸佛 53劣卑福鲜少 世尊何能为 如于盲掌中 置放珍贵宝 54诸造褔有情 光明且殊胜 三十二灿烂 世尊现其前 55依怙其色身 安住于多劫 为调有情故 界非成别异 这不是指诸佛法身皆相同,是说虽然法界是同一味,但诸佛的相续 是不同,有种种色身行相。
56心境了达后 于此入止观 若自证清净 诸地其体性 此说法身的殊胜。原始明光已经净除一切实执所留下的习气—所知 障,此时永远安住在现证空性的三摩地中,绝不会再出定。在现证空性 的根本定中,又能够了解到尽所有法。因为一切世俗相都能如实了知, 所以根本定和后得智已融为一体。
57大自在胜地 密严此庄严 吾说三意识 是一并相融 “大自在”指十地。三意识是指十地菩萨的圆满、密严净土庄严、十地 菩萨的智慧法性。亦有指作者、作事、作处的解释。
!24
萨伽派的却登大师有其他的解释。这位大师是位很有修行的学者, 在论典中说到他空的主张,并曾破斥萨伽班智达所造的《三律仪论》, 但被另一位学者—果然巴—反驳。有位对因明非常有研究的外国人曾赞 叹却登关于量的解释,但我没看过。这位大师曾作过《法界赞》的注 释,他解释“三意识”,指的是报身功德、密严净土庄严、十地菩萨的智慧 法界。
58孩童中遍知 圣者中多种 大自在光佛 何为劫寿因 因凡夫有不同的根器,所以佛陀会示现不同的相去度化。只要凡夫 的因缘成熟,佛陀就会示现,如示现桥、石头、花草等,帮助他们。 圣者分声闻圣者、独觉圣者、菩萨圣者、佛圣者。对声闻缘觉圣 者,佛陀示现胜应身相,满足他们的需求。对菩萨圣者,佛陀示现报身 相,让菩萨亲自见到报身;声闻缘觉无法见到佛的报身,唯有菩萨才能 见到。所以说“圣者中多种”。 “大自在光佛”,大自在是具二清净的法身,无量是报身的意思。 “何为劫寿因”,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法身都安住,因此没有时间的限 制。
59外之圣贤者 于无量劫中 何能护其命 诸有情寿命 60其因复无尽 其果亦无尽 由无相分别 是为慧善住 61菩提非近远 非来亦非去 无有六境相 如实见真实 “菩提非近遥,非来亦非去”,前已解释过了。了解空性,菩提就离我 们很近;不了知空性,菩提就离我们很遥远。
!25
“无有六境相,如实见真实”,反覆串习六根六境的究竟性,专注空性 时,一切世俗幻相将慢慢消除;后如《中论》所说,远离一切实执戏 论,而获得涅槃。所以空正见的观修能获得清净法身。
62如水乳混淆 置于器皿中 鹅吸饮牛乳 而非饮其水 63如诸烦恼覆 于身智一体 瑜伽师取智 无知则弃之 牛奶与水混杂时,天鹅能只喝水中的奶,不会把水一起喝掉。具生 原始明光的续流虽有妄念,但明光现起时,瑜伽师取所需要的智慧,排 除负面的妄想等,无明者舍弃智慧。
64若我我所执 乃妄执外境 了见二无我 有种则息灭 有了我执、我所执,执自身或外境实有,会使烦恼更加坚定,故轮 转三有。若观修人无我及法无我,即能灭除轮回的种子—实执。
65是故佛涅槃 净常善基净 童愚计二者 瑜伽住无二 佛陀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得涅槃,故“净”。佛永远清净安住在轮 回和涅槃不二的法性中,所以“常”。“善法”指由无漏智慧而累积的善法。 “计”就是执着,执着二种相—所取的色法和能取的意识为实有。瑜伽者不 会安住在这二种执着。
66多种苦行施 律仪有情摄 利有情忍辱 三者令界增 行布施自己的身财善根等难行,以戒摄受行善法,为利益一切有情 而忍辱。此三种能增长佛种性。
!26
67于诸法精进 于禅定入心 智慧恒坚固 此亦菩提长 智慧有多种,此处指般若智慧—了解空性的智慧。如来藏的增长是 由禅定与般若。 前二颂是说六度。 68方便兼智慧 誓愿极清净 住力之智慧 界增长四法 有些经典说十波罗蜜多,就是六度加方便、愿、力、智四度。
69不礼菩提心 此说是恶说 若无菩提心 法身亦不生 此解释大乘法是佛说。小乘认为大乘非佛说,主要的原因是大乘经 有“出家众可礼在家菩萨众”,这与戒律不符合,还有“若菩萨在马车中, 却无人驾驭马车,佛陀可以驾这辆马车”,这也很不合理,以种种理由说 大乘非佛说。这个偈颂说,否定了菩提心,就永远不会有法身,佛将不 再说法了,因为佛是智慧法身而说法,智慧法身要有菩提心才能成就。
70嗔蔗种无用 却欲享糖味 若无蔗种子 糖则不能生 71如守护蔗种 珍惜且培养 由此必得生 诸蔗糖砂糖 72善护菩提心 珍惜且培养 生起阿罗汉 亦证诸佛果 73如同稻谷种 农夫守护之 胜解大乘者 诸如来守护 因为有菩提心,故能累积利益有情的广大资粮,成就佛果位。因 此,才能以佛语使声闻缘觉证得阿罗汉果位。三乘的资粮,皆由菩提心 而生。
74如下弦十四 能稍见月亮 胜解大乘者 能稍见佛身 !27
75如见月初光 刹那刹那增 见登地菩萨 渐渐而增长 76如上弦十五 月亮极圆满 若初地究竟 法身明圆满 内心的污垢是暂时性,必须经由正相违对治才能慢慢减少,最后完 全断除,其断除方式并不像光明一现,黑暗立刻消失般。 初学者修学大论典的内容,渐能相信佛果是可以获得的。如果能反 覆串习观修空正见,则粗分的烦恼会减少。如果配合菩提心的观修,就 不会被爱我执宠坏,能较具惭愧心。爱我执的行为肆无忌惮,若观修菩 提心,爱我执也会收敛,变得较为温柔。由此可见因修学菩提心,内心 会逐渐转变。之后再配合止观双运修学空性,就会慢慢了解断除烦恼之 解脱是存在的。 如同每月初一,只能见到上弦月—月亮的一小部分。同样的,最初 现证空性时,因已经断除了某些烦恼,如遍计执,这些烦恼永不再现 起,见到法身的某部分。如是渐渐增长,从初地、二地、三地,就好像 月亮初一至十五渐渐圆满。直到金刚喻定的第二刹那,成就佛果位,就 圆满法身功德。
77于佛法僧宝 恒坚固胜解 此心善发后 不退反复生 这是说大乘资粮道。为利一切有情而发心,发心后令增长,依各种 广大资粮配合。如同《现观庄严论》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说 到发心相应的二十二种譬喻,如大地之发心,如金之发心,如月之发心 等。经由累积种种广大资粮,增长我们的发心。 在资粮道累积无边资粮,从资粮道下品转为中品,中品转为上品。 资粮道中品以后,一定要生起空正见。以一般而言,中品资粮道一定要 生起空正见,这是下限。从资粮道中品以上,菩提心就非常坚固了。上 根菩萨在大悲心生起前,就生起空正见,因空正见而生起悲心。如果是 !28
初学者,依次第,由暇满、念死无常减少对今世的贪着,由思惟业果及 轮回过患,减少对后世的贪着。当然这是对趣入大乘者而说,主要是以 上根者的修持次第,如是,再观想自他换的利益、爱我执的过患及爱他 心的功德,而减少爱我执,思惟无我而减少我执。当生起菩提心,就是 大乘资粮道。 前面先讲到暇满,后说到皈依,必须依皈依而行。虽然所皈依对象 是导师释迦世尊,但是我们无法亲眼见到,然而我们可见如同释迦世尊 的代表—上师,而且可以从上师处听闻世尊当时对弟子所说的法,因此 说到依止善知识等。如是观修道次第。 至于上根和下根的差别,是如《现观庄严论》所说,于加行道生起 不退转功德,是上上根者,另一者是初地见道时获得不退转功德,下根 者于八地获得不退转功德。
78断除诸黑基 善持白基法 尔时了悟彼 谓其是欢喜 这是说加行道。加行道分煖、顶、忍、世第一法,慢慢观修,断除 了对色法及能执—意识—的实执,现证空性的当下,便获得初地—欢喜 地。
79贪等种种垢 恒常具垢染 无垢净除故 谓是离垢地 此是二地离垢地。
80绝断烦恼网 无垢慧极明 灭除无量暗 此是发光地 此是三地发光地。
81常净光而明 断除散乱相 智光极围绕 此地是焰慧 !29
此是四地焰慧地。
82诸明技工艺 多种禅定相 烦恼极难断 断故极难胜 此是五地难胜地。
83三种菩提果 含摄诸圆满 承许尽生灭 乃为现前地 此是六地现前地。
84轮回貌恒常 光明网照曜 跨越苦海泥 谓此是远行 此是七地远行地,断除了一切实执烦恼。
85佛定论于此 趣入本智海 无勤任运成 魔眷不能动 此是八地不动地。开始断除所知障,所知障分三地断除,八、九、 十称清净三地。
86四种无碍智 于众说法言 瑜伽者圆满 此地名善慧 此是九地善慧地。
87本智体性身 无垢等虚空 由诸佛执持 法云恒常现 十地菩萨利众事业几乎与佛相等,唯一差别是佛陀能在入根本定 中,同时广大利益一切有情。佛的根本定和后得智同时任运,十地菩萨 无法做到。得了法云地之后,再由金刚喻定对治最细微的所知障,这时 候入根本定后不再出定。顺着根本定续流,第二刹那断除一切所知障, !30
圆满佛果位。之前无明习气种子所成及无漏业形成的意身,成为佛陀的 色身;而金刚喻定成为佛陀智慧法身。
88诸佛之法处 遍持行为果 故转依尔时 称名为法身 89离习不可思 轮习可思议 汝极不思议 何者能知汝 90远超语行境 非诸根行境 意知所通达 随一作礼赞 断除习气的内容,真是不可思议,非言思境。 91以次入形式 诸闻名佛子 以法云本智 见法性空理 在第十地时,诸佛放大光明灌顶, 92尔时除乱心 超越轮回笼 善安住于此 大莲华性垫 93数珍宝叶光 所欲求花蕊 由具胝莲华 广大而环绕 94十力所圆满 无畏正教授 佛法不思议 离戏无退失 95由善行诸业 勤积福德慧 满月众星拱 环绕且安住 96佛陀掌中日 无垢宝光照 灌顶于佛子 遍赐予灌顶 97大瑜伽住此 迷惑令劣世 承受苦难迫 由天眼见后 98其身诸光芒 无勤而生起 入愚痴暗者 开启诸其门 99有余涅槃者 皆欲无余涅 此即是涅槃 无垢心转换 100诸有情无物 本质亦其境 见其是菩萨 极无垢法身 101于无垢法身 住有本智海 如多种珠宝 饶益诸有情
!31
安住根本定中,又能随顺众生根性行广大利益,乃至虚空未尽之 前,因为菩提心缘故,只要众生存在,佛会在根本定中行任运利众的誓 愿。
《中观四百论》说:“先遮非福业,中应除我执,后断一切见,知此 为智者。”我们要成就最究竟的目标是一切遍智,而一切遍智是个遥远的 目标,要依暇满人身的工具获得。虽然今生已获得暇满,为了使后世能 再得到暇满人身,所以今生要好好准备。堕三恶道的主因是恶业,为了 后世不堕落三恶道,所以“先遮非福业。”先遮挡不善业,才不会被恶业所 引而堕入三恶道,这样在成佛路上才不会有障碍。所以,第一要断除损 害他人的恶业,或断除粗猛烦恼所造成身口恶业,不断除的话,后世很 难获得善趣。“中应除我执”,第一步做好,接下要追究烦恼的根本,观察 烦恼从何而生。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我执就是无明,要由空正见对治。 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断除一切烦恼后,要断烦恼遗留下的习气等。由 空正见,辅以广大的福德资粮,对治烦恼所留下的习气—所知障,如此 可以得到一切遍智。能如此观修,是学者的善巧。整个佛法内容都包括 在此偈中。 实修道次第的第一步就是断十恶业、行十善道。然而如果了解整个 道次第的轮廓,我们走在这条道上会更有心力、更有勇气。例如断除杀 业的善行,每地方都有法律禁止杀人,如果只是因为杀人要坐牢或被判 死刑,而防护自己不杀人,只是怀抱这种意乐而持不杀,与法是不相应 的。如果认为造物主存在,因为造物主说不准杀人,而行不杀生的善 业。以内道来说,是因皈依而行不杀生的善业,或为了后世能得增上生 而行不杀生的善业,或为了个人解脱而行不杀生的善业,或为了成就一 切遍智,因为爱他人,所以不应杀他人,以此意乐而行不杀生的善业。 同样是不杀生的善业,因为意乐层次不同,所累积的善业力量有很大差 !32
别。虽然要一步一步行道次第,没有一步登天的可能,但是能了解整个 道次第的话,在走第一步时,才会做得更好。 有种种经论或一些简略的修心文,如《佛子行三十七颂》,要好好 学习,让自己了解内容,并配合于每一日实践。行任何善行时,尽量让 自己刻意地想:“为利益一切有情,我必须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行此善 行。”依刻意的菩提心摄持而行善法,慢慢所累积的功德就不可思议。 透过《释菩提心论》及《法界赞》的内容,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推测 一切遍智是存在的。透过《释菩提心论》所说的空性道理及菩提心的内 容,使自己相信空正见能断除烦恼,解脱是可以成办的;一切烦恼的根 本是无明,无明是真实执着,真实执着可由空正见断除,因为二者所执 是正相违。既然烦恼可断,菩提心和空正见配合下,可以断除烦恼留下 的习气,佛陀的断证功德是可以得到的。再加上《法界赞》说到烦恼的 染污是暂时的,内心原始明光永远存在,所以内心功德可以持续增长, 永无止尽,最后达到圆满。如此,由学习大论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相信 佛果不是捏造出的,而且与自己很接近。因为已经了解成佛的因缘,而 且自己有能力可以成办,所以佛果就不是那么遥远。 仔细思惟《法界赞》及《释菩提心论》,会了知解脱及一切遍智的 存在。萨迦派有说到四证量—经证量、论正量、上师证量、觉受证量。 自己没有特殊觉受,但有一般的粗浅觉受,将修法者与未修法者作比 较,就可可以知道修法的觉受存在。学习过藏传佛法的修心者,若患癌 症,决定会死,他会觉得:“没有关系,我要承担宿业。”已下决心,对死 亡就不会有畏惧感,而面对死亡,这是因为修法的关系。我有认识的朋 友,是癌症患者,却连“癌症”二字都不敢说,二者差别很大。因此,我们 虽无特别觉受,但至少会有肤浅的觉受,证明修法之后确有不同。由个 人的觉受可以推测殊胜的觉受是存在的,由这种觉受证明上师证量,进 而证明论证量,再证明佛陀的经证量。虽然理由是大论典说的,但是以 !33
个人相信的次第,是由个人觉受而相信上师证量,由上师证量而相信论 证量,由论证量相信而经证量,这样解脱、一切遍智就不是不存在了。 佛法一直强调断除增益及损减二边而入中道。佛法是针对实际情况 解释,生活上有的痛苦或快乐是从哪里来?要如何减少痛苦、增长快 乐?教理是依实际状况去解释,而不是捏造的。我一直强调基道果,基 就是实际情况是怎样,因此而修道的次第,及最后证得果位。总之,实 际上存在,如果认为它是没有的,这叫损减见;不存在的却认为有,这 是增益见。远离了增益见与损减见,配合实际状况而行取舍之道,趣入 佛果位。 不正确了解实际情况,会有把没有的视为有的增益执,及把有的视 为没有的损减执。所谓减损执是如认为只有现在存在,未来不存在。有 损减执会带来无法想像的严重后果,因为只想到现在,绝对不会为未来 着想,眼前有利于我的就做,不想别人,甚至自己未来会有什么后果都 不想,有可能什么坏事都做。或认为没有后世,虽然可能没有足够的理 由或证据证明后世存在,但是也没有足够理由否定后世存在。例如明光 续流能延续到后世,如果要否定这说法,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而否定, 要举出强有力的理由而否定。很多人因为自己不了解就说没有,这是因 为他有损减的邪见,如此一来,今生即使拥有顺缘也不会为后世作准 备,白白错失机会。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业果观念,就不会想到他 人,永远只想到自己,对自己有利益就尽量争取,为了自己好,什么事 都做得出来。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持这种想法,只看暂时利益,也就 造成许多问题,这都是因为有减损的邪见存在。 没有的视为有的增益执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会有许多的疑虑、妄想 等。如《释菩提心论》有说,外道把不是常一自主的我认为是常一自主 的,坚定了我执,由此我执而生的贪瞋就更强烈了。像这样的增益执是 要断除的。又如有部宗、经部宗主张有无方分微尘,因此对色法的真实 !34
执着更加坚固,这是增益执所生。唯识派认为无外境,但执心实有。因 为强调感受的意识是真实有,所以对感受的执着更坚固,这也是由增益 执而生。自续派认为诸法皆由无害识安立而有,不是从它不共相而有存 在,但他们又说无害识所见到的是正确的,因为见诸法从境上有,因此 而执着诸法从境上而有,自然对境的好坏产生贪瞋。这种细微执着带来 的贪嗔仍然存在,无法断除,其问题也是来自有增益执。 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最究竟:一切法不是从境上有,是唯名言安立而 有。如此,贪瞋就没有了基础。这种微细的甚深缘起,符合实际状况。 佛说了此甚深法门,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而入中道。 佛教内部四宗经常相互辩论,原因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能更清楚、更 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啊!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