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
2019 年 06 月 03 日 达 兰 萨 拉 ·大 乘 法 苑
佛子无着贤
著
作
法 王 尊 者
藏 语 教 授
蒋 扬 仁 钦
同 声 传 译
滇 津 旺 觉
记 录 整 理
目录 佛 法 介 绍 ........................................................... 1 西 藏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 1 七 世 纪 时 创 立 了 藏 文 字 ............................... 2 各 种 宗 教 互 相 和 睦 相 处 ............................... 5 三 转 法 轮 的 内 涵 ......................................... 7 量 学 的 重 要 性 .......................................... 16 正 行 教 授 ......................................................... 22 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颂 ........................................ 22 礼 赞 文 ..................................................... 22 发 愿 造 论 文 .............................................. 25 次 说 论 文 ................................................. 30 回 向 ......................................................... 53 结 语 ............................................................... 54
佛法介绍
西藏有悠久的历史 今天在此,如同平常我会对年轻的学生们讲解般, 在此也做同样的讲解,我们采用的讲义是以《佛子行三 十 七 颂 》为 主 ,你 们 每 一 个 人 都 有 这 部 讲 义 吧 ,都 有 吧 , 《十七班智达祈愿文》你们刚刚念诵完,就不需要再多 念其他的说法前课颂了,这样的话有一点浪费时间,我 们就直接切入主题。 你们年轻的学生拥有西藏种族的骨肉,虽然出生在 印 度 或 其 他 的 地 方 ,即 便 是 如 此 我 们 同 样 的 都 是 藏 族 人 , 这个藏族的头衔一直在我们的肩膀上,直到死亡之前这 个标签是不会消失的,这个责任、包袱一直都在我们的 肩膀上。 什么叫做藏族人呢?以历史来讲,虽然说到了由父 1
猴子、母菩萨而流传下来的种族,但对于这种说法的准 确性我自己本身是不相信的,因为这种的故事已经有了 千万年的历史,有时候会搭配着自己这种过度的信仰去 加油添醋、去点缀,所以这个的准确性实在很难以令我 相信。 但是我们可以很确切看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雪域 西藏的这个种族从形成起到现在大约已有上万年的时 间,因为在西藏的地底下已经挖掘到了人类文明的一些 古迹,无论是人骨也好、还是工具也好,都已有上万年 的历史。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这些文物从地底被挖掘 了出来,从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在这个地域存在的历史 有多久。
七世纪时创立了藏文字 光是人的种族本身并不一定与众不同,因为从人类 形成起一直到现在,我们要知道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
2
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创新的贡献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去思 考的。 在 七 世 纪 的 时 候 ,藏 王 松 赞 干 布 创 造 了 藏 文 的 文 字 , 它的依据是参考了印度梵文的母音、韵音而创立的,印 度的文字是迪非亚那格立,依据着这个迪非亚那格立而 来改革了或创新了西藏的文字,由此而形成了西藏的文 字。所以西藏的语言及文字的依据并非依赖着中文,而 是西藏人参考了印度迪非亚那格立的字母和韵因,而去 做创新的。 在这个西藏的文字里著有《大藏经》,这个的历史 是什么呢?因为第八世纪的时候藏王赤松德赞邀请了寂 护论师来到了藏地,于是这位那烂陀寺的大师寂护论师 说:“既然你们西藏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 虽然你们藏人可以去印度(求学),但是你们完全可以 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你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所以应 该要想尽办法的,将这些梵语的经典或巴利语的经典译
3
成藏文。”做此呼吁之后,逐渐形成了西藏的藏文《大 藏经》。 所以有时候我会跟一些认识的朋友说:“我听说寂 护论师自己本人也想要去学习藏文,也曾经努力的学习 藏文。”总之,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甘珠尔》和《丹 珠尔》——即西藏的《大藏经》,总共有三百多本非常 厚厚的巨作,完完全全就是因为寂护论师如此的呼吁, 我们西藏的祖先们努力的将这些外国的语言翻译成藏 文,所以有了《甘珠尔》(即经典)一百多本厚厚的巨 作,以及《丹珠尔》(即论典)二百多本厚厚的巨作, 总 共 有 三 百 多 本 厚 厚 的 巨 作 。所 以 一 开 始 我 们 看 这 些《 大 藏经》的时候,都会看到“梵文曰”或“印度文曰”, 之后再说“藏文曰”,而说到了书名或经名,由此来知 道这个的根据和依据。 藏传佛教之所以如此的深广,是因为我们用藏文翻 译了这些《大藏经》,以西藏自己的语言来思维自己翻
4
译的经典,让内心产生感触、产生证量。无论是旧译的 时代也好,或者是新译的时代也好,总之在西藏里面, 诸多具有着不但有学问还在修行上有成就的这些大师 们,陆陆续续一直在产生当中。
各种宗教互相和睦相处 现在我们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在这世界上, 我一直这么说,佛法的哲学思维,确实像这个地球的东 方 生 起 的 太 阳 。如 果 以 西 方 来 讲 ,过 去 确 实 有 基 督 宗 教 , 而且基督宗教对人类带来极大的贡献,确实是如此。中 东大部分是回教,在印度有印度教,印度教有不同的种 类,像是耆那派等等,印度是一个不共的与众不同的国 家,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国家能够融入这世界所有主流 的宗教,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回教、犹太教、所罗亚斯 德 教 ( Zoroastrian) 等 。 以 所 罗 亚 斯 德 教( Z o r o a s t r i a n )来 讲 ,其 信 徒 是 非
5
常少的,少到什么样的情况呢?为了能够延续他们的信 仰,他们会在亲戚内部里面联姻,透过这样的方式来维 持他们的信仰,我听到的是这样一个情况。总之在孟买 的某个地方,大约有十万个信徒,仅此而已。这是以前 来自一个波斯的宗教,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畏惧,不需 要 任 何 的 恐 惧 ,可 以 很 大 方 的 修 行 ,可 以 很 自 由 的 修 行 , 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 并且在孟买,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个印度教徒和回 教,在这种大环境下却没有丝毫的畏惧,能够非常安心 的学习,信奉自己的信仰,这个就是印度与众不同的特 点啊。 在这世界上,所有主流的宗教都能够在这个国家和 睦相处,虽然每一个人信仰的立场不同,可是这些不同 立场的信仰都是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在这个认知下大 家能够相互的尊重。
6
三转法轮的内涵 印度现在也有少数的佛教徒,以历史来讲,导师释 迦摩尼佛涅槃之后,一开始佛教的主要的大学是达西西 拉,在现在的巴基斯坦,那时候这所大学是非常闻名的 大学,听说世亲菩萨曾经在这所大学求学,细节我不是 很懂,之后慢慢的最著名的大学就是那烂陀。 导师释迦摩尼佛在世的时候,那烂陀这个地方有一 个小小的学习机构,我听说是这么一个情况,但是佛陀 在世的时候有多少位僧人在这里学习,这就不是很清楚 了。总之,这个小小的机构、小小的学习中心,慢慢变 成了名扬四海的大学,之后从那烂陀寺这个大学、研究 所,我们可以看到诞生了许多佛教的大师、大学者,像 我们念诵的《十七班智达祈愿文》,基本上这些学者都 是来自那烂陀。至于他们的学问有多好,我们不需要透 过这种感应的事件来说他们飞天遁地,不需要这样讲, 我们通过直接阅读他们的著作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学问有
7
多么的深广,由此而生生世世的流传下来。 所以这些有学问的祖先们所写下的著作,像龙树所 写下的《中观理聚六论》传到了提婆论师,总之这些学 者们对教法所作出的努力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的著作即 便是今天我们也是仍然可以看到的。 因为寂护论师如此的呼吁,对我们藏人有如此大的 恩 惠 ,所 以 我 们 才 着 手 进 行 藏 译《 大 藏 经 》的 翻 译 工 程 。 虽然这些藏传佛教的依据都是来自印度,主要的依据是 梵语的经典,但是我们西藏人不只是翻译而已,此外还 针对这些译品好好的去学习。 所以在不同的佛教国家里,像斯里兰卡、泰国、缅 甸、老挝等这些的国家,是以巴利语法脉或巴利语所建 立 的 教 义 为 主 。以 前 我 们 会 有 一 种 说 辞 叫 做 大 乘 和 小 乘 , 我们在菩提迦耶的时候会看到穿黄色袈裟的僧人们,会 轻视的跟他们说这是小乘者,这种的说法是错的! 导师释迦摩尼佛转了三次法轮,初转法轮的时候说
8
到了律学,在律学的基础之上又说到了定学、慧学等, 这是初转法轮所要诠释的内容,而这个法脉的持有者就 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这些巴利语法脉的继承者。 这些巴利语法脉的继承者,的的确确完全符合律学 所说的戒行,而来思维四谛十六行相等,真的是如法的 修行!导师释迦摩尼佛,是在瓦纳拉西鹿野苑的这个地 方初转法轮的,而说到了三藏的内容,这些已经译成了 巴利语,这是佛法的基础。 之后,导师释迦摩尼佛在灵鹫山,针对有智慧的上 根者讲说《般若经》。《般若经》有不同的版本,广本 是《 般 若 十 万 颂 》、中 本 是《 般 若 二 万 颂 》、略 本 是《 般 若八千颂》,还有一些更为简略的《般若经》等,所以 说到了总共有十七部佛母《般若经》,这些就是在灵鹫 山佛为上根众生宣说的内容。 就像,我们平常一开始念诵的《心经》里面,说到 了“ 照 见 五 蕴 亦 皆 空 ”、“ 色 不 异 空 ,空 不 异 色 ”、“ 色
9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后 做此结论“答雅他,嘎代,嘎代,巴日嘎代,巴日桑嘎 代,播谛梭哈。” 所谓“自性空”的意思,并不是跟存在的事物毫不 相关的情况下所说的真理,好像漂浮在虚空一样,不是 这一回事的!而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存在的事物,他 到底是怎么存在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存在的事物有他 一个利害的作用,这个利害的作用、具有形色的事物, 是否像我们看到般的那样存在?不是的! 因为我们看到的时候是非常真实的,但是如果他就 是这么真实的话,那么去寻找之后应该要找到才对,可 是找不到啊!寻找之后找不到,但是这利害的作用又存 在的时候,我们唯一能下的结论就是什么呢?是完完全 全观待他者、依赖他者而被施设而有,仅此而已,并非 像我们看到般的这么真实。 所 以 ,色 法 去 寻 找 之 后 ,从 它 的 形 状 上 找 不 到 色 法 、
10
从它的颜色上找不到色法、从色的因上也找不到色法, 色法本身在哪里?是找不到的,无法安立。现在的量子 物理家们也是这么说,在细微的一个量子的状态下,找 不到任何可被衡量的一个标准,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看起来好像每一个东西都可以被衡量,看起来 好像每一个东西都很真实,但实际上去寻找到微观世界 的时候,是什么都没有。所以色法是怎么存在的时候, 这样去寻找的话是找不到的,所以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的性质和作用是 从色法自己的力量所产生的缘故,现有的利害的所有的 作用都是完完全全观待他者而有的,自性空的意思就是 说这个色法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立足的,而是完完 全全依靠他力才有办法产生利害的作用,因为自性空的 缘故、因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的缘故,所以色法才 能够成为色法,色法才能够依赖他缘而成为色法,所以 “ 空 即 是 色 ”,说 得 真 的 是 相 当 强 而 有 力 呀 ,所 以 像《 般
11
若经》等这是属于二转法轮或次转法轮的内容。 之 后 佛 陀 在 广 严 城 等 这 个 地 方 说 了《 解 深 密 经 》等 , 在二转法轮的时候说到了很细微的空性的内容,在三转 法轮的时候说到了:“这个细微的空性的内容,要以最 细微的心去了解。”所以,(二转法轮时)在境空性的 深奥的一个诠释上,(佛陀)并没有多加注释。 像我们现在在思维空性的时候,无论根识看到什么 基本上我们都不会去在意的;在思维空性的时候,耳识 听 到 什 么 样 的 内 容 或 声 音 ,也 会 被 我 们 所 忽 略 ;同 样 的 , 对于舌识、鼻识、身识等所感知的内容也不会去在意, 因为那时候我们正在专注空性嘛。 就像现在的心理学家们所说的感知,最主要都是透 过 器 官 的 感 知 来 做 诠 释 的 ,他 们 不 讲 心 识 、意 识 的 内 容 , 因为他们不觉得人脑以外有一种心识的存在,感官觉受 都是直接连接到我们人脑的,所以他们觉得除了感官觉 受以外没有所谓意识的觉受,这是现代的心理学家所说
12
的。 但是还有一派的脑神经学家,他们说在我们人的后 脑勺这个地方有一个区域,这应该是跟意识有关的。他 们在脑的前端和解说上是非常的详细,可是讲到后脑勺 这一块区域的时候,他们的解说就有点模棱两可了。因 为这个心识的状态是相当复杂的缘故,所以光是透过人 脑来诠释所有心识的领域的话,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在印度,佛陀的后传法轮即三转法轮,详细的 说到了细微的心的性质为何、属性为何。所要追求的目 标就是我们的心有不同粗细的层次,像烦恼等负面的情 绪都是属于粗分的心识,但是我们心识的层次从粗到细 的时候,从粗分转为细微的状态下这些烦恼会逐渐的消 失,而且心的最细微的时候它的本性是一种唯明唯观的 属性。 对于三转法轮有不同的解读,有一派的解读认为三 转法轮是《如来藏经》,《如来藏经》最佳的诠释就是
13
《宝性论》,在《宝性论》里面很明显的说到了细微心 的一个属性应该为何。西藏的噶举派、宁玛派等,像萨 迦派说到了明空双运,明空双运的这个见解,最主要是 搭配着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两者的结合而说的,这也是 很重要的一点。 透过三转法轮让我们佛教的心理学变得非常的深 奥、非常的广博,透过三转法轮我们可以知道光是了知 空性是不够的,要以最细微的心去了知空性,为了让我 们生起最细微的心去了知空性的缘故,我们需要调整我 们自己的气、脉、明点,因此而形成了密咒金刚乘。 在密咒金刚乘里面又可以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 无上瑜伽部,三转法轮就是以这种的方式引导我们进入 密咒金刚乘的。为了能够透过气、脉、明点的堪能性让 自己以最细微的心了解空性,所以下三部事部、行部、 瑜伽部是为无上瑜伽部而铺路、奠定基础的,所以导师 释迦摩尼佛就是这么来引导弟子的,从凡夫到佛地是以
14
三转法轮的方式而去引导的。 二转法轮《般若经》的内容是那烂陀寺学者们所一 致关注的内容,所以《般若经》的核心思想被那烂陀寺 的学者们发扬光大。所谓的空性指的是自性空,自性空 的意思就是并非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和作用, 这一种的说法不是因为佛去说了而这么相信,而是透过 诸多的理由和比喻而来建立的。 就像,如果只是以引经据论的方式去相信的话,那 我们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点,比如佛自己也说了“五蕴 乃包袱,众生包袱者。”看似身心背后有一个操控者的 我的感觉,那么这个佛经你要不要依据?所以光是依据 佛经而来建立自己的理论的话会产生很多的矛盾点,佛 自 己 也 说 了 :“ 比 丘 与 智 者 ,当 善 观 我 语 ,如 炼 截 磨 金 , 信 受 非 为 敬 。”你 们 不 要 无 条 件 的 马 上 相 信 我 所 说 的 话 , 要先观察我所说的话之后再来相信。这以上是对你们做 一个整体佛教教义的介绍。
15
量学的重要性 我们西藏人在学习的时候要去背诵这些(经典的) 根本文,而且为了要了解每一部根本文中的每一个字, 我们要去搭配着不同的著作,但是著作之外还有著作, 不只是每一个字要去了解,前段和后段的连接也是我们 要去关注的内容,这些都会一一的被老师明晰的为我们 做指导。指导完的内容如果没疑惑的话,我们拿到辩论 场 上 就 说 : “ ‘ 地 ’ 如 所 有 性 ‘ 有 法 ’ ……” , 于 是 开 始辩论,我们就开始用应成故或应成等的论式来辩论。 辩论的依据就是量学,令量学发扬光大的就是陈那 和 法 称 这 两 位 大 师 ,他 们 的 完 整 的 著 作 只 被 译 成 了 藏 文 , 并 没 有 翻 译 为 汉 文 ,在 印 度 几 乎 已 经 算 是 消 失 的 状 态 了 。 过去我们西藏的大师们非常关注量学的学习,而且萨迦 班智达贡嘎坚赞也写下了量学方面的著作,像是恰巴确 吉桑结在萨迦班智达的一百年前也写下了量学的著作。
16
以前我们在萨迦派里面说到了十三部大论典,之后 格鲁派最主要是以五部大论为主而来做学习,学习的方 式就是背诵这些根本论,为了要了解每一句根本颂中的 每一个字,我们会去引用这些大师们的著作、以及这些 著作的注释,而去了解每一个字、每一段之间的连接。 这种的认知,不是一言堂的方式——老师说什么就 是什么,不是的,而是透过辩论的方式。这种的学习方 式真的非常好,因为以应成推论的方式去推论——如果 甲 是 乙 的 话 、那 么 乙 应 该 是 丙 ,即 甲 应 成 乙 、乙 应 成 丙 , 所以我们不会说经典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接受,我们会 想要知道为什么经典上要这么说,它这么说背后的理由 是什么、依据是什么,采用的理由、比喻是什么,会给 自己很多的问题,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敏锐,因为平常 就在做这方面的训练,这是我们藏族人文化的结晶啊, 也是透过这样的一个文化的结晶,我们对佛教的法脉上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这一点来知道藏人们的一个象征
17
为何,这也是我今天想要为你们藏族年轻的一代讲的。 以 前 我 们 1 9 5 9 年 刚 来 的 时 候 ,我 们 这 群 年 轻 人 在 加 尔各答的时候,别人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会很羞愧的 说我们是来自西藏,因为那时候觉得西藏是一个很落后 的地方,但是慢慢的十年、十五年过后,这些年轻人再 对别人说我是藏族人、我来自西藏的时候,都会非常骄 傲的说我是藏人。尤其在国外,当你说是藏人的缘故会 得到一些特别的尊重。所以,依由我们西藏的祖先所流 传下来的血脉传承,所传承下来的这个种族的精神,是 多么的伟大,你们要知道,因此要骄傲成为西藏人。 我们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来自那烂陀,那烂陀流传下 来的核心思想可以分心理学、哲学、物理学,这些的内 容我们应该把它独立出来,不要以信奉、信仰的方式为 主,要把它独立出来作为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个元素,这 样的话会对世界带来很大的贡献。 在过去快将近四十年间,我遇到了许多顶尖的科学
18
家,跟他们进行了严肃的交流,尤其是在量子物理这个 领域,我遇到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跟他们交流。过去 我们所学的内容,在跟他们交流过程当中都一一的浮现 出来,像是我们在很多论典里面可以看到心理学方面的 内容,在跟现代心理学家们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知道, 他们所说的内容只局限在表面并没真的很深入,可是我 们古印度所流传下来的这一套心理学是非常深奥的。 再加上陈那和法称的量学,因为我们从小就会学习 《摄类学》嘛,你们也会《摄类学》、《因类学》,这 些 你 们 也 都 会 学 习 , 再 加 上 这 个 《 摄 类 学 》 、《 因 类 学 》 辩论的基础,所以在跟这些学者们讨论的时候,我们就 会觉得:“如果甲是乙的话,那么乙应该成为丙,但是 因为你又说甲并非丙,所以就产生矛盾了。” 以前我在跟科学家讨论的时候,首先会听他们的发 表,虽然看起来很美丽,但是仔细去想的话,就像我刚 刚所说的应成的论式,透过这种推论的方式会看到他的
19
矛盾点。所以先让他们发表,讲完之后我会很尊重的跟 他说:“你刚刚说了甲,但你又说了甲应成乙、乙应成 丙,可是你又说甲非丙,那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曾 经发生过这么一些状况,后来一些学者居然说:“你提 的确实是蛮有道理的,我必须要重新思考这些内容。” 透过严肃的讨论所摩擦出来的火花,靠的就是量学 的学习啊!所以在现在的佛教国家里面,以量学的方式 去学习那烂陀寺的这个完整的法脉,而且能够如此完整 的诠释、讲解,以现在的一些大学者的说法来讲,藏传 佛教确实是一个符合现代科学、且完全传承自那烂陀寺 的一个清净的法脉。 所以我们西藏的这些祖先们,是如此努力传承下来 的这个文化遗产,是我们要好好去珍惜和保留的,因为 这是值得我们去保存的,而且对这个世界带来很大的贡 献,我们应该要好好的运用祖先们所流传下来的文化遗 产,来帮助这个世界。帮助这个世界不是让这世界的所
20
有人都成为佛教徒,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而且透过这个 文化遗产的一个内容来提升这世界的教育体制。
21
正行教授
今天为你们讲解的这本讲义,是来自邬瞿佛子无着 贤大师,是由他而著作的。
佛子行三十七颂
邬瞿佛子无著贤 著作 严定法师
翻译
如石法师
补译
后经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注疏,略微修改
礼赞文
22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
恒以三业恭敬礼
第一句话是礼敬文,因为这本讲义说的是菩提心, 所以在此顶礼慈悲的本尊观世音。那么他是怎么样礼赞 的呢?“虽见诸法无来去”,无论是内法或外法皆无自 性的来去。 《中论》在顶礼文的时候,说到了因为善说缘起的 缘故而顶礼佛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 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生、灭、来、去等这些戏论,就是五花八门的种种的现 象 ,我 们 会 觉 得 生 、灭 等 是 本 来 就 从 事 物 境 上 而 形 成 的 , 这是我们的看法,根据我们的看法这样去寻找事物所有 的作用和性质的话,那什么都不存在了。根据我们这种 真实的看法,去找生的话,生不在;去找灭的话,灭不 在 ; 去 找 来 的 话 , 来 不 在 ; 去 找 去 的 话 , 去 不 在 ……。
23
所 以 ,根 据 性 质 而 说 到 生 、灭 ,根 据 时 间 而 说 到 常 、断 , 根据性质来说到一、异,根据作用来说到来、去等,这 些都不在。 我们会觉得一切的作用和性质好像是从事物本身所 带来的,这种的看法是错误的,根据这种看法来讲的话 是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以这种无自性、缘起的方式自在 的宣说缘起的缘故,在此而顶礼佛。同样的方式,应见 诸法无有自性,所以“虽见诸法无来去”。 虽然在一个自性的观点上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以 自性的角度来讲所有的性质虽然是找不到的,但是月称 在《入中论》里面说到了:“如观察车七相无,由余世 间共许有。”无论任何一法,寻找之后都是找不到的, 如果没有寻找的话,在一个世间通俗的说法当中却是被 施设而有,所以一切性质和作用不是不存在,它是在一 种世间通俗当中、世间共许当中,而被施设而有,仅此 而已。
24
虽然在自性的观点上,一异、来去等这些都是不存 在的,但是不代表佛家否定了一异、来去等,我们想要 的离苦得乐这些也不是要被否定喔,以自性的观点来讲 是否定,但是以世间通俗的说法来讲这些是存在的,所 以可怜的众生也是存在的,因此在世间共许当中唯一勤 行 利 众 生 ,在 这 个 上 师 观 自 在 尊 之 前 ,恒 以 三 业 恭 敬 礼 !
发愿造论文
正等觉佛利乐源
从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复依明行要
故当宣说佛子行
在藏文里面佛叫做“桑结”,“桑”是净的意思, 指去除障碍、净化障碍;“结”是觉或增广之意。在此 是根据众生的根器和希求,能够一切遍智的、所有的障
25
碍被净化了之后,因为净化了所知障的缘故,所以让我 们的心识了知境的能力、这个潜能发挥到极致,所以而 增广一切遍智,获得了如此的觉悟,所以而说到了“桑 结”两字。 “桑”,就了知一切事物的障碍所知障被净化、被 净止,所知障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知道,所知障是烦恼 所留下来的习气,如果要去除烦恼障所留下来的习气、 要断除所知障的话,首先要去除习气的安置者——烦恼 障,所以净化的意思是说去除一切的过失、去除一切的 过患、去除一切的障碍,指的是烦恼是一种与真相不吻 合的执著。 因为我们眼睛看色法、我们耳朵听声音,都会觉得 我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从事物本身而有的,不会觉得我 们现在看到的事物的性质或它的作用是一种施设观待当 中而有的,不会觉得是世间共许、世间通俗说法当中而 有的,我们不会这么想啊,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抽象的存
26
在,会觉得这是一种实物的、实体的存在。这个时候, 就要冷静的以理由来分析思考这个性质是怎么来的,知 道这不是从事物本身而有的话,我们才有办法去了解这 些性质和作用是在施设当中如何存在的。 这需要年复一年、十年复十年这种方式去学习,才 有办法慢慢所有体会的。之后再去看一切事物的时候, 虽然会觉得在我的看法上是从事物本身上形成了事物的 性质和作用,但事实上绝非如此!又如同宗大师在《圣 道三要》里面所说的内容般,当我们了解空性的同时又 能够现起缘起的话,就能够通达佛陀的正见观察,因此 以有相除有边、以无相除无边。 以宗大师来讲,为了能够通达空性也做出了许多的 努力,他在前半辈子透过多年的苦行和广大的学习,他 并不是生起了净相、看到了本尊相之后就马上生起空正 见 的 ,不 是 这 一 回 事 的 。宗 大 师 会 直 接 的 看 到 文 殊 师 利 , 宗大师问文殊师利有关空性的内容的时候,对于文殊师
27
利的回复宗大师说他听不懂,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跟宗大 师说:“那你再继续学习大教典。”所以不是说看到了 佛菩萨马上就能够获得证量,也不是这一回事。 透过龙树父子等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这确实是一 把 开 启 我 们 的 智 慧 之 门 的 钥 匙 ,如 果 能 够 长 时 间 的 学 习 , 反复的去观察其著作所说的内容的话,我们真的有一天 能够做到以有相除有边、以无相除无边这种缘起性空互 相双运的内容,这种证量就能够发起。 那么发起这样一个证量的话有什么好处呢?因为 《中论》里面说到了:“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 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这个就是最主要的一个依据 了!我们不要的痛苦是业所带来的果报,因为业的苦果 所 以 我 们 会 形 成 痛 苦 、我 们 会 感 受 痛 苦 。业 来 自 于 哪 里 ? 业来自于烦恼;烦恼来自哪里呢?烦恼来自于不符合真 相的错觉——非理作意;这个错觉来自于哪里呢?来自 于真实执著;而且《中论》又说到另外一句话:“从忆
28
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总之,这些清净或不清净的非理作意也好、错觉也 好,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是觉得:这个境是很真实的存 在,从事物本身而形成了他的作用,而产生的这个错觉 或非理作意,这是很明显的。 所以佛的藏语“桑结”——净觉这两个字,是透过 净的方式而觉的,因净而觉,依由净除了烦恼障和所知 障,才能够净除所有的障碍,获得了一切遍智的正觉。 当去除所有的所知障的时候,由二谛所摄的一切的 事物、一切的万物,能够同时间现起,最主要的是一切 众生的根器及其想法、希求等,都能够同时间的了解, 这 个 一 切 遍 智 生 起 。尤 其 在《 现 观 庄 严 论 》里 面 说 到 的 :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法相。”之所以能够生 起一切遍智的主要原因是净除、净化了障碍的缘故,所 以由净而觉。 “正等觉佛利乐源,从修正法而出生”,是由他的
29
一个灭的功德而去净,透过智的功德而觉。这个正等觉 佛,他并不是透过祈祷方式、发愿的方式获得的,而是 透过自己的努力、长久的坚持。而且这个坚持不是说教 我们去念佛、念咒或是礼拜、绕山等这种坚持,不是这 一回事的,而是要长时间坚持的去学习,学习的内容反 复的去思维,是如此而去获得的。
次说论文
1. 此 生 幸 得 暇 满 船 故于昼夜不空过
自他须渡生死海 闻思修是佛子行
在此就是要我们好好的去学习,要学习的理由是什 么呢?因为透过学习大教典——一种是自己来学习、另 一种是透过他人的指导来学习,这些都称为闻,即闻所 生慧。
30
不过,仅仅透过闻所生慧,你不一定能够生起坚定 的信仰。所听闻的内容或自己所学习的内容,透过量学 的一个方式,或者是搭配科学的精神,什么叫搭配着科 学的精神呢?像是我们可以搭配着量子物理的这种方式 去思维空性的内容,透过这种反复的观察、切磋之后才 会生起思所生慧。 一开始只是因为别人这样跟你讲了,所以你相信而 产生的智慧,这个叫做闻所生慧,可光是这一点是不坚 定的、不稳定的,所听闻的内容要反复的观察,看会不 会产生矛盾,或者是搭配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 生起思所生慧、没有生起这种信心之前,很有可能会受 到他人的另外一种说法而产生了动摇。 但是如果你透过思所生慧,经过长时间的切磋、观 察,真的完全相信的时候,即便别人说出了另外一套理 论,你也不容易会受到影响。因为你在建立自己的一套 逻辑的时候,你已经透过一个前后的联系,以及足够的
31
理由和比喻,即便有他人说出了另外的一套理论,你会 马上的反驳,而不会立刻就接受他人的主张。 虽然这个用词可能不妥当吧,不过我们都是自己人 嘛,无所谓了,如果我们只是以闻所生慧来相信的话, 那么我们的佛法就真的变成迷信了。但如果你生起了思 所生慧的话,当别人讲另外一套理论的时候,你在内心 里面会说:“哎,这是白痴。”因为你的内心当中已经 有一套原则了、有一套定解了,所以当别人在那里胡说 八道的时候,你会说:“唉,他是个白痴。” 当你生起了思所生慧这种很坚定的信仰和定解的时 候,接下来就是要去熟悉它了,这个叫串习。搭配着日 常的生活,反复的去习惯它、反复的去熟悉它,在内心 里面反复的去思维自己相信的这个内容,透过这种修所 生慧来改变内心。 也是我们平常一直在说的,就是虽然烦恼很强烈, 可是烦恼可以被断除的,因为烦恼没有真相为后盾,它
32
没有真相为依据呀!烦恼的依据是错觉呀,错觉的依据 来自于跟真相完全不吻合的自性执著。 可 是 另 外 一 边 ,像 是 慈 爱 、忍 辱 等 这 些 正 面 的 情 绪 , 其最终的依据是爱他心,是有理由的,所以它有真相为 依据、为后盾,这些正面的依据可以无限的发展,而且 他是符合真相的,像《入菩萨行论》里面有说到,这里 也有说到。 像这世界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人为的灾难,大至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小至家庭之间的不和谐,最终都是 因为自我主义、爱我执,都是由这种爱我胜过爱他的偏 执所产生的,所以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的:“所有 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若不 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的 确是如此,这是要反复去思维的一个内容。 我们看这世界的宏观,真的可以打从心里面相信爱 我执的过患和爱他心的功德,因为爱我执的关系所以这
33
世界上一直反复的、断续的出现人为的灾难。如果我们 的心随着爱他心、相应着爱他心而走的话,无论在世界 任何的人地方,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朋友,看到的都 是自己珍惜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入菩萨行论》说到 “ 若 不 以 自 乐 ,真 实 换 他 苦 ,非 仅 不 成 佛 ,生 死 亦 无 乐 。” 的原因,所以透过《入菩萨行论》我们可以知道爱他心 的功德和爱我心的过患。 爱我执后面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自性执著、真实 执著,这个就是透过智慧了知真相,让我们知道自性执 著没有真相为后盾、为依据。可是无自性的空性的正确 的见解确实有真相为后盾和依据的,而且只要反复的去 串习它、习惯它的话,它的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这 个就是我们的希望曙光啊。 爱我执看似非常强大,可是它没有真相为依据和后 盾,但正面的情绪却是有真相的依据,而且你越熟悉它 的话你内心是会越加的满足、越加的安乐,最终它可以
34
成为无限功德之源一切遍智。虽然从无始以来我们串习 着烦恼,可是烦恼的串习并不会成为圆满究竟呀,它是 有限的,因为它缺乏了真相为后盾、真相为依据。
2. 贪 爱 亲 方 如 水 动 痴昧取舍犹黑暗
瞋憎怨方似火燃 离家乡是佛子行
所谓的离家乡,因为在家乡有很多的亲戚、眷属、 好友等,会有很多贪著的依据,所以远离贪著的依据才 是离家乡的重点,而不是一定要离开那个人。
3. 远 恶 境 故 惑 渐 减 心澄于法起定见
4. 常 伴 亲 友 还 离 别 识客且遗身舍去
35
离散乱故善自增 依静处是佛子行
勤聚财物终弃捐 舍现世心佛子行
接下来是思维无常,如果只想自己今世利益的话, 那么最终我们会有离开的一天,有生必有灭、有长必有 衰嘛,最终都是有衰退的一天。
5. 伴 彼 若 使 三 毒 长 能转慈悲令丧失
并坏闻思修作业 远恶友是佛子行
贡唐仁波切说,不是头上长着角才叫恶友的,而是 这个人你在跟他在一起之后,时间越长,在他的行为的 影响下,让你更容易产生贪嗔等烦恼的话,那么这个叫 做恶友。这个恶友,会让你堕落到世间的享受、或世间 八法的操控当中,远离这种的恶缘而说到了远恶友。
6. 依 彼 若 令 恶 渐 尽 则较自身尤爱重
36
功德犹如初月增 依善知识佛子行
无论跟谁在一起,受到他的行为、言语的影响,让 你更能够产生善法、善心,让你能够自然而然的去思维 善法的内容,帮助你走上解脱之道或成佛之道,这种人 会带来正面影响力的话,你应该要把他视为善知识而依 止。 关于善知识的定义,在《庄严经论》里面说到了善 知识十法,这是很重要的!总言之就是要广闻多学,而 且自己要努力修行,《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静近 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 止 。”总 之 ,就 是 以 三 学 为 基 础 ,在 此 上 面 说 到 了 德 增 、 具勤、教富饶以及慈悲等。
7. 自 身 仍 陷 生 死 狱 故于依止不虚者
37
世间神等谁能救 皈依三宝佛子行
在此说到了皈依三宝,在所皈依的对象里面最主要 的是法宝,佛宝是我们的导师,是以导师的身份而去皈 依的,但是真正能够让我们获得救护的,是自己内心上 生起法宝的当下,才有办法让自己获得救护啊,所以正 皈依是法宝。 要好好的了知三宝是什么,佛说:“佛说罪莫能洗 涤,佛手无能取众苦,佛证无能转他人,唯示法谛得解 脱。”佛陀也是这么说的,所以佛是我们的导师,他会 跟我们讲解内心的烦恼、情绪要怎么样减少,跟我们讲 解这些正面的情绪、善良的情绪是怎么增上的。 佛陀自己所获得的证量,是没有办法像礼物般转增 给他人的,那么佛是怎么救护我们的呢?唯示法谛得解 脱!唯有透过跟我们开示法谛是什么来让佛弟子们获得 解脱的,因为佛弟子们如实的按照佛所说的内容去行善 断恶的缘故,所以断除一切的障碍获得解脱。
38
8. 诸 极 难 忍 恶 趣 苦 是故纵遭命难时
能仁说为恶业果 终不造罪佛子行
第八句偈颂文也就是断除十恶业的意思,提婆菩萨 在《四百论》里面说得非常好:“先遮遣非福,中应遣 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以这种的方式我们 要知道修行的次第应该为何,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 面也说到了增上生十六法。先遮遣非福——先断除十恶 业,由十善道让自己获得增上生;中应遣除我——透过 空性的思维断除烦恼障;后遮一切见——空正见的背后 因为有大悲心、菩提心作为后盾的缘故,所以能够断除 一切所知障。
9. 三 有 乐 如 草 头 露 故于无转解脱道
39
是须臾顷坏灭去 起希求是佛子行
烦恼一旦被消灭的话,它是不会再产生的。之于解 脱的论述,导师释迦摩尼佛在第一次转法轮的时候,说 到 了 :“ 这 是 苦 谛 , 这 是 集 谛 , 这 是 灭 谛 , 这 是 道 谛 。 ” 说到了四圣谛的内涵。 这个四圣谛跟我们讲到了,我们不要的痛苦的因缘 叫 做 集 谛 — — 业 和 烦 恼 ;因 为 业 和 烦 恼 是 可 以 被 消 灭 的 , 所以而说到了灭谛;如何消灭的方法,而说到了道谛, 总之就是要让我们弟子们生起现证空性的智慧,这个就 是 真 正 的 道 谛 ,透 过 这 个 现 证 空 性 的 道 谛 直 接 对 治 烦 恼 , 见道所断的烦恼。 所以一开始需要专注的缘故,而说到了身念住、受 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身、受、心、法的这个四念住 的说法非常好,透过身念住而思维苦谛,透过受念住而 去思维集谛。 因为心念住的关系,心是每一刹那都在转变的,心 去寻找之后也是找不到的,如同外在的色法寻找之后是
40
找不到般的,内在的心法是依赖着某个续流而被施设而 有的一种体性,这个续流的前后刹那去寻找之后也是找 不到的,所以由此而去思维灭谛。 透过身、受、心、法的四念住,在这个思维的基础 之上建立四正勤,在四正勤的基础之上再去生起了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而去建立三十七 道品。
10. 无 始 时 来 悯 我 者
母等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
发菩提心佛子行
如同刚刚《四百论》里面所说的“后遮一切见”, 所需要的主要的因缘就是发菩提心。如果我们完全不站 在他人的立场去着想的话是另外一回事,遍虚空一切有 情众生都跟自己一样想要离苦得乐的,如果真的好好去 思 考 这 个 内 容 的 话 ,这 世 界 上 看 到 这 些 诸 多 灾 难 的 时 候 ,
41
真是的确让我们感到很遗憾的一件事情,这世界上真的 缺乏了慈悲、慈爱的体现而形成了诸多的人为灾难。 我们人真的都是需要慈爱的修行,所有的主流宗教 也都一致的说到慈爱的价值,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充满着 慈爱的话,我们先不谈空性的内容,如果每一个人都具 足慈爱的话,那么这种无止境的人为的灾难才会减少, 所以我们生起了菩提心,我们所回向的内容、发愿的内 容,就是尽自己所做的一切去影响到周边的人,让我们 周遭的人都能够拥有一颗慈爱的心,即便是一句话也不 要吝啬的跟他人分享,好好的跟他人建议,去影响周遭 的。
11 . 诸 苦 由 贪 自 乐 起
佛从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乐他诸苦
修正换是佛子行
一直都会想自己,以自我的利益为出发点,其实这
42
种自我主义、爱我执的想法,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佛 陀究竟道地的这个所有圆满的福德,靠的是什么呢?靠 的是爱他心、靠的是爱他胜过爱己的心,而去获得的。 因此,你要为了自己快乐就要去交换原本执著的角 度,原本我们是以爱己为主、舍弃他人为主,那么交换 这个角度,修正换是佛子行,以爱他为主,忽略自己的 利益。 如同《宝鬘论》里面说到了:“何时有有情,未得 解脱者,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宝鬘论》最主 要的一个注释就是寂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 行论》的第六品忍辱品是一定要学习的,因为这里面说 到了如何对治愤怒。即便你不是佛教徒,那你也不想要 愤怒吧?哪怕你不是佛教徒,如果你能够学习《入菩萨 行 论 ·第 六 品 》 的 话 , 当 你 心 中 充 满 着 愤 怒 的 时 候 , 至 少你知道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的内心减少怒火。 这个跟(有没有)前后世无关,也跟(有没有)宗
43
教信仰无关,即便是为了今世的安乐,为了让自己的内 心能够更加的宁静,为了让自己不要钻牛角尖,抱着这 种小心眼的状态减少愤怒,哪怕是为了如此,也要学习 《入菩萨行论》的第六品。
12. 彼 纵 因 贪 亲 盗 取
或令他夺一切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
回向于彼佛子行
13. 吾 身 虽 无 少 过 咎
他人竟来断吾头
于彼还生难忍悲
代受罪是佛子行
他人轻视我、他人侮辱我、他人伤害我、他人毁灭 我的时候,我更加应该去思维慈悲、站在他的立场着想 才对,由此而来修学取舍。 如果这么想的话,内心的宁静就不会因由他人的诋 蔑而毁坏,相反的你因为想要去承受他人痛苦的缘故,
44
内心的勇气是更为强烈的。
14. 纵 人 百 般 中 伤 我
丑闻谣传遍三千
吾犹深怀悲悯心
赞他德是佛子行
15. 纵 于 众 人 集 会 中
攻吾隐私出恶言
于彼还生益友想
倍恭敬是佛子行
16. 我 以 如 子 爱 护 人
彼若视我如寇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17. 同 等 或 诸 寒 微 士
虽怀傲慢屡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18. 虽 乏 资 财 为 人 贱
复遭重病及魔侵
众生罪苦仍取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45
身体患上了越来越多的疾病,而且做什么事情也不 顺利,这时候很容易丧失菩提心的这种增上的行为,这 时候就更应该去修学取舍,更应该去观想慈悲,以此来 提起心力。否则,这时候很容易会产生修法的大障碍。
19. 虽 富 盛 名 众 敬 敬
财富量齐多闻天
犹观荣华无实义
离骄慢是佛子行
有时候别人会赞美或夸赞我们,于是我们就会自我 膨胀,这时候也是修学菩提心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即便 自己再怎么有名,也要特别的小心,不要让他人对你的 赞美形成自己修学菩提心的障碍。
20. 倘 若 未 伏 内 瞋 敌
外敌虽伏旋增盛
故应速兴慈悲军
降伏自心佛子行
46
这是教我们断除瞋这个敌人。
21. 五 欲 本 质 如 盐 卤
任几受用渴转增
于诸能生贪着物
顿时舍是佛子行
这是教我们断除贪心。
22. 诸 所 显 现 唯 自 心
心体本离戏论边
知已当于二取相
不着意是佛子行
在此说到了思维空性的内容,这个也可以搭配着唯 识的角度来讲解。所看到的好、坏等一切,最主要是内 心反射出来的一种现象而已,除了这个现象以外并非从 境事物本身而有,这跟量子物理所说的一样。当有观察 者去观察的时候,微观世界的粒子才能够被衡量,如果
47
没有这个观察者在的时候,那么这个粒子是无法被衡量 的,意思是一样的。 当我们去区分了事物的方分之后,没有任何的东西 可以被找到,在无寻无找当中而去说到这是瓶子、这是 柱子,是在世间共许当中而有。远离了这个所看到的瓶 子和柱子的现象以外,这个事物是存在的吗?是不存在 的,(唯识派)而说到了无外境。如果远离了执瓶、执 柱的心识所现的瓶柱之相以外有一个瓶子或柱子的话, 那么去寻找之后应该要找到才对,可是找不到啊,所以 说到了无外境、无二境,这对减少烦恼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中观师说到了,不只外在是事物而已,无论 任何内外一切的诸法都无有谛实,都是世间共许而有, 这种的说法又更上一层楼了!如同观察事物找不到,影 像以外的事物都找不到,你才说无外境;同样的,你观 察心法的时候也是找不到的,因此内在的心法也是无谛 实。所以不需要说事物的执著要破除,可是缘起心法的
48
执著不需要破,不需要这样讲!
23. 设 若 会 遇 悦 意 境
应观犹如夏时虹
虽见美丽然无实
离贪着是佛子行
24. 诸 苦 犹 如 梦 子 死
妄执实有起忧恼
故于违缘会遇时
观为虚幻佛子行
接下来就是说到了六度的修持:
25. 求 觉 尚 须 舍 自 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于身财尽舍却
不望报是佛子行
26. 无 戒 自 利 尚 不 成
欲成他利岂可能
故于三有不希求
勤护戒是佛子行
49
27. 欲 享 福 善 诸 佛 子
应观怨家如宝藏
于诸众生舍怨心
修安忍是佛子行
这句话的确是如此啊!
28. 唯 求 自 利 二 乘 ⼈
犹见勤如救头燃
为利众生启福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29. 甚 深 禅 定 生 慧 观
能尽除灭诸烦恼
知已应离四无色
修静虑是佛子行
一般色界的禅定和无色界的禅定是没有办法断除烦 恼的,要断除烦恼还是得透过空正见。
30. 无 慧 善 导 前 五 度
正等觉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智慧是佛子行
50
接下来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31. 若 不 细 查 己 过 失
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当相续恒观察
断己过是佛子行
32. 因 惑 说 他 佛 子 过
徒然减损自功德
故契大乘诸行者
不道人过佛子行
33. 贪 图 利 敬 互 争 执
闻思修业将退失
故于亲友施主家
离贪着是佛子行
34. 粗 言 恶 语 恼 人 心
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欲
绝恶言是佛子行
35. 烦 恼 串 习 则 难 治
勇士明持正念器
51
贪等烦恼初生时
即摧坏是佛子行
36. 随 于 何 时 行 何 事
应观自心何相状
恒系正念与正知
修利他是佛子行
最主要是观察着自心的起心动念,身体的行为、嘴 巴所说的话,对于说什么样的话的观察虽然都很重要, 但 比 起 这 个 更 重 要 的 是 内 心 在 想 什 么 ,这 是 更 为 重 要 的 ! 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相应于善法、是否相应于恶法,这 种的观察是最重要的。
37. 勤 修 诸 行 所 生 善
为除众生无边苦
咸以三轮清净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52
回向
我依经续诸论典
及众贤圣所说义
为欲修学佛道者
撰佛子行三七颂
才浅学疏文不精
硕学阅之难生喜
然依经教圣者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然佛子行诸巨浪
愚钝如我难尽测
故祈智者慈宽恕
违理无开诸过失
吾以此善愿众生
皆发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
咸成怙主观世音
佛子无着贤是一位大学者,他也写下了《宝性论》 的著作,所以就以学问来讲是非常广博的,是一位具有
53
广博学问的学者。 这部经典我是从哈尊仁波切那里获得的,哈尊仁波 切从拉萨拓印出来,有一次在菩提迦耶的时候他把这部 经典送给了我,他是一位上下密院的僧人,从林仁波切 那里获得了很多的传承,也算是我的传承师长之一。
结语
我们在学校里面讲到了传教师的这个用词,我觉得 传教师的用词不是很恰当,传教师做的就是教我们怎么 样做法会、教我们怎么样祈祷发愿等,我觉得这不是很 恰当,我觉得应该要换一种名称——叫做哲学的老师, 因为佛教的哲学值得我们学习。 请问现场有没有哲学的老师?喔,就你一位嘛,记 得有一次在果芒的学校里面说到佛法的介绍要从依止善
54
知识开始做起,我说不是这一回事,当时我所针对的对 象就是你吗?(回答说不是!) 有一些人认为到佛法的介绍要从依止善知识开始做 起 , 这 是 错 的 ! 要 搭 配 着 《 现 观 庄 严 论 》 所 说 的 :“ 修 行 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着不疲,周遍摄持道。五眼 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要 以这种的次第来介绍佛法才对。 一开始说修行的体性是二谛,二谛的论述才是介绍 佛法的开始,透过二谛的介绍让弟子们去了解四谛,由 此再去了解三宝,所以“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 先跟他人介绍二谛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去讲解四谛的内 容,再去讲解三宝的内容,所以《现观庄严论》里面这 种引导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口诀啊,这才是正确引导佛教 解说的一个方法。 所 以 ,要 对 你 们 年 轻 的 一 代 讲 解 二 谛 的 内 容 是 什 么 , 在讲解二谛的时候说到了毗婆沙宗是怎么说的,经部的
55
二谛是怎么说的,唯识派的二谛是怎么说的,中观的二 谛 是 怎 么 说 的 ;中 观 又 分 两 派 ,名 言 上 认 为 有 自 相 的( 自 续 派 )是 怎 么 说 二 谛 的 ,名 言 上 认 为 无 自 相 的( 应 成 派 ) 又是怎么说二谛的,这个就是我们哲学的教授,所以我 觉得不应该取名为传教师,应该取名为哲学的教授。 要获得这个哲学教授的职位之前自己要先懂嘛,不 懂的人去教不懂的人那就是一盲引众盲呀,所以你们要 好 好 的 去 学 习 ,这 是 很 重 要 的 !佛 法 的 哲 学 思 想 是 什 么 , 它的立场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跟科学家们平起平坐的讨 论?它的要义在哪里?以及佛教哲学里面这个基、道、 果的论述是什么,这些都要去学习和了解。 我们刚刚也说嘛,介绍佛法的总义,尤其是介绍那 烂陀寺法脉的时候,那烂陀寺的法脉真的是这世界东方 的太阳!最近遇到一位来自韩国的记者,在媒体采访的 时 候 ,我 跟 他 们 说 :“ 这 世 界 西 方 的 太 阳 是 基 督 宗 教 等 , 中东哲学的太阳受到了回教的影响很大,这也很好!无
56
论是西藏的佛教、还是亚洲其他的佛教国家,我们世界 的东方透过了佛教太阳的生起,让我们提升了佛教哲学 这方面的学问。” 在那烂陀寺的这个法脉里面,龙树父子的著作真的 的 的 确 确 展 现 出 太 阳 般 的 灿 烂 ,所 以 我 们 要 好 好 的 学 习 , 不要一开始就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去信奉,这是过时的做 法,要好好的去学习,透过观察、了知真相之后,再去 信奉。 在佛经里面曾经预言到,佛法会从北方传到北方, 确实如此啊,佛法从印度传到了西藏,再从西藏传到了 蒙古。虽然藏传佛教中间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我们 许 多 的 藏 人 以 强 大 的 心 力 ,代 表 着 藏 地 六 百 万 的 藏 人 们 , 在异国他乡、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面,可以完整的为世 人 展 现 如 此 深 奥 和 广 博 的 精 神 ,而 且 这 种 的 展 示 是 以 闻 、 思、修的方式来展示的,我们要很自傲、自信的来做出 这种展示,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57
(完)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