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现代世界 : 尊者如是说如是说

Page 1

尊者如是说 试着不要拒绝那些外形惹人 嫌,衣衫褴褛,以及生病的人。试

乃 至 有 虚 空

着不要认为他们比你低下。如果可

以 及 众 生 住

能,试着不要认为你比最卑微的乞

愿 吾 住 世 间

丐还优越。当你在墓中,你会发现

尽 除 众 生 苦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1


祈愿 ............................................................................................ 1 布达喇嘛如是说 ........................................................................ 5 『新世纪道德观』演讲摘要 .................................................. 19 汉藏佛教对谈 .......................................................................... 22 心灵小语 .................................................................................. 30

2


祈愿 洛桑嘉措 人生就像读一本书一样,也是有尽头的,光阴飞逝,一晃眼,我们就 会面临这一天。我,丹增嘉措(达赖喇嘛的姓名),恐怕再过不了五十年, 就只是大家的一个记忆。而诸位读者,一百年后,想必也是一样吧。时光 流逝,挡它不住。当犯错时,我们不可能要时钟倒退,重新来过。我们所 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 人,当走到人生尽头时,回顾以往,如果是活得充实、有贡献、有意 义的话,至少我们会感到些许安慰。如果不是,可能就会非常沮丧。要得 到哪一种结果,就看当下的我们如何选择。 想在走到人生尽头时,不至于悔恨交加,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当 下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有同情心。事实上,这样做,倒不全是为了在 未来获得什么好处,而是为自己好。就像我们看到的,同情心让我们生活 变得有意义,可以带来永久的快乐与喜悦。而且同情心是善心的基础,因 为先有同情心,才会有善心的行动去帮助他人。只要透过仁慈、爱心、诚 实、真理,以及公正去对待他人,我们就能从中获益。

【庙堂就在我心】 这不需要复杂的理论,这是常识。请不要怀疑;体谅他人,对你我都 有益。请不要质疑:别人快乐,我们也就快乐。请不要否认:社会动荡, 我们跟着不安。也请不要置疑:愈多坏心眼占据我们的心,我们就会有愈 多的苦难。因此,我们可以拒绝接受宗教、意识型态,以及各式各样的智 能箴言,但是我们不能逃脱爱与同情的需要。 1


上述所言,是我最真的信仰、唯一的信念。就这点而言,世上不必有 寺庙或教堂,不必有清真寺或犹太会堂,不必有繁复的哲学、教义,或是 信条。庙堂就在我们内心深处,同情心就是我们的教义。我们所需要的不 过是:当我们面对任何人,都能爱他(她),以及尊敬他(她)的权利和 尊严。只要我们每天都奉行不逾,那不管我们识字与否,信的是佛祖、上 帝、其它宗教的神,或是什么都不信,全都不再那么重要。只要我们对别 人有同情心、对自己有责任感,那我们一定活得很自在。 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很难做到呢?那是因为多数人自认 对别人有爱心,到最后都忘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轻忽抑制邪念以及控 制情绪。我们不像农夫那样,季节一到,就毫不犹豫地下田耕作。我们浪 费太多宝贵的光阴,去做无意义的事。我们放着真正重要的事不做,了无 丝毫悔意,却对像赔钱这样的琐事懊丧不已。我们只是尽情享乐,却不会 满怀欢欣地去做有益他人的事。我们总以为自己太忙,所以无暇关怀他人。 我们忙进忙出,忙着算计及打电话,忙着想怎样做才最有利。我们手中做 着甲事,却烦恼如果乙事蹦出来了,最好改做乙事。 上面这些举动,都是人性中最粗糙以及最初步的层面。更有甚者,由 于对他人冷漠,我们最终无可避免地伤害了别人。我们自认聪明绝顶,但 我们有善用才智吗?我们通常把这种小聪明用来骗邻居,占人便宜,好图 利自己。而当一切不顺遂的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怪罪到别人头上。

【倾听良知的引导】 然而,常存的满足感是无法从拥有外物而获得的。即便我们结交满天 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朋友可以帮我们获得心灵解脱。而纵情声色最终只 会导致受苦受难,因为这就好比利刃上的糖蜜。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应该 鄙视自己的臭皮囊。相反地,没有形体,我们无法助人。我们只是要防范 2


过分所带来的伤害。 当过于专注现实世界的各种利害时,我们就会看不到人生中最朴实得 真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一直兴高采烈地周旋利害之中,那这样的人生 也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没有烦恼。充 其量,我们只能减少麻烦。当问题突如其来时,而且毫无例外地一定会来, 我们却一无准备。这时我们才体会自己的无助。最后失望及难过萦绕在我 们的心中,怎样都挥之不去。 因此,我在此双手合十,恳请诸位,让你的下半辈子尽可能地活得有 意义。如果可以的话,让良知良能导引你。我希望我已经说得很透彻,因 为这真的不是很玄妙。总归一句话,就是关心他人,就是真心诚意、持续 不停地关心他人。只要这样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久而久之,你自然会改变 想法及态度,变得愈来愈关心他人,愈来愈不在乎自己的得失。最后,你 不只内心安泰,而且时时刻刻都是满心欢喜。

【宇宙的过客】 去掉忌妒,不要老是想赢过别人,这样许多烦恼就会一扫而空。试着 过这样的生活,很快你就会从中获益。心中满怖仁慈、勇气,以及信心, 你就会发现成功无所不在,你随时随地都能笑脸迎人。要率直、尽量无私, 视人人如好友。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是会转世的达赖喇嘛,或是有什么 神通,我没有这种特异神力。我是以一个人的立场,就像你一样,祈求真 心欢喜,而不被俗欲牵绊受难。 如果基于任何原因,你无法帮助他人,最起码请你不要伤害别人。请 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宇宙游客,地球只是你的景点之一。当快接近地球时, 你发现它是多么渺小、无足轻重,却美丽多姿。在地球这一站停留时,真 的可以伤害他人而获得好处?难道安详地放松自己和自得其乐,不是比较 3


好,也比较有理,就像我们造访异地那样? 因此,当你在欣赏这个世界之际,有额外时间的话,试着去帮助那些 被践踏的人,即便是用最微不足道的方法;以及无法自助的人,不管他们 是基于什么原因。试着不要拒绝那些外形惹人嫌、衣衫褴褛,以及生病的 人。试着不要认为他们比你低下。如果可能,试着不要认为你比最卑微的 乞丐还优越。当你在墓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在结束前,我要和各位分享一篇祈祷文,这篇祈祷文在我追求助人中, 给我极大的启示: 愿我生生世世,从现在到永远, 都是无所依靠者的保护人 迷路人的向导 汪洋渡海人的船舶 过河人的桥 历险者的庇护殿堂 黑暗中人的明灯 流浪者的收容所 以及所有求助着随侍在侧的仆人。

(本文摘译自洛桑嘉措新书『新千禧年的伦理』)

4


布达喇嘛如是说 关于慈悲 慈悲不但是所有人类进化的大道,也是人类存亡绝续的道路。凡能生 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对象。因为内心生 起无限利他之心,不只是个人世界喜悦和幸福的泉源,更能利益无数苍生, 凡是有缘能与此人相遇亲泽之人,即使是十恶不赦之徒,都会在生命中受 到极大震撼而改变一生。 人间彼此的相互慈悲可分两种:一种含有烦恼,另一种不含烦恼。不 含烦恼的慈悲,愈审察愈稳定、愈清楚,历久弥坚。但含有烦恼的慈悲, 过一两天就没了。 当我在陌生之地遇到陌生之人时,我的心里没有障碍、没有隔阂。即 使我们是初次会面,我也能像对老朋友那样与你交谈。在我心中,我们既 都是人,你们就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们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我能畅所 欲言,如对老友。有此感觉,我们就能毫无困难的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不是只说几句漂亮的话,而是真的心心相印。 爱与慈悲是人类基本的品质,从佛教徒的观点看来,爱是一种希望帮 助他人获得快乐的态度,慈悲是一种愿他人脱离痛苦的渴望。慈悲不是一 种自私的心态,并不因为「他人是你的朋友,你才希望他们脱离痛苦」, 真正的慈悲甚至扩充到包容敌人,因为慈悲来自看见其它生命的苦痛,其 中包含你的敌人。当你看见敌人受苦,即使他们曾经伤害过你,你都能发 出真正的慈悲心。 虽然讲悲心的主要是菩萨乘——大乘——的经典,其实所有佛教的理 念都是建立在悲心上。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两句话来表明。第一句是:「你 必须助人。」这包括了所有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能助人,亦应不害 5


人。」这是全部的小乘法。这表达了一切道德的基础,那就是不害人。大 乘法和小乘法都是立基于爱心和悲心。佛教徒如能助人,即应助人,若不 能助人,至少也要不害人。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人 一点帮助。慈悲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不由自主的希望众生脱离苦痛,你不 能忍受他们受苦,希望解除他们的苦难。第二种慈悲不只是希望他们离苦 得乐,更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感,一种解除他们苦难的承诺,使他们脱离困 境。当你觉悟众生都处于不恒常的状态,却又执着有一个坚实的自我,因 此,他们困惑又受苦,你更加深了这种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引发出为他人 谋福利的责任感,鼓励我们把责任担负在自己的身上。当我们觉悟虽然众 生在本质上是互相依赖的,但他们仍然紧抓住自我存在的观念,这种理解 加强了第三种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了这份了悟,是最高层次的慈悲。 敌人对我们很有益处,我们需要修练容忍、宽恕与耐性等控制忿怒的 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个制造问题的人,给了我们学习容忍、宽 恕与耐性的机会。 当一个被忿怒所掌握的人伤害了你,你与其感到忿怒,应该对这人产 生一丝慈悲与怜悯,因为他正在受苦。当你如此的反观,它将帮助你减轻 忿怒的冲击。当你如是训练自己的心念,你将逐渐能够扩展自己对众生的 慈悲心,其中并包括你的敌人。 慈悲或是利他的动机真是太美好了。有时,我有一种赞叹的感觉:人 类能够培养出这种利他的心境,它真是获得内心的力量、快乐、以及未来 成功的一种宝贵资源。 假使我们的幸福或他人的幸福都是完全独立,与别人毫不相干,我们 或许可以不管他人,但情况不是这样,我无十不予他人相关,而且还深深 的依赖他们:当我是一个普通人,当我走上菩萨道,当我有一天得成正觉, 6


思及于此,利益他人的重要性自然出现。

关于智能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只重理智,不 顾感情,会为世间带来更多的问题与痛苦。另一方面,若只重感情,不顾 理智,则人与畜生之间就没什么分别了。智与悲必须平均发展,若能如此, 其结果将是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感情与理智合作无间,才会产生一个和 平、友爱的人类大家庭。

误用能力之恶 我们之所以会尊己卑人乃是基于错误的理由,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念人 之善,思己之恶的方法对治我慢,就以这只围着我嗡嗡飞绕的苍蝇为例。 从一方面来看,我是人、是比丘,当然比这只小苍蝇重要得多。但从另一 方面来看,这知微弱、卑贱、常被无明所蔽的苍蝇为能从事宗教修行,实 不足为怪;再说,这只苍蝇也没从事那种高度技巧才能完成的恶行。而我, 身为满具潜能和复杂头脑的人,则误用我的能力。一但我----被认为是修行 者、比丘、人、修利他心者的「我」----误用了自己的能力,我就远比这只 苍蝇更坏。 在禅观中修悲心或利他心,必须有智能为辅。据说有慧为辅,悲心才 能成为无量。这是因为烦恼乃发无量大悲之障,若要消除烦恼,则必须了 知现象之性。理由是烦恼言过其实的把善恶加到现象上去,这种情形显示 在当贪、瞋等强烈烦恼消退之后再看同一事物时,我们会有与前完全不同 的看法,甚至还会嘲笑自己。为了对治此种妄加增添,避免生起烦恼,我 们必须对现象终极之性有正确的认识,不予增添;我们必须了知一切现象 皆无自性。 7


不应视空为否定一切,而应视空为否定自性有--自性有的否定与缘起之 义相合。若把空与缘起看作两回事,误认空为虚无,则此种观念不仅是对 空的误解,毫无益处。而且犯了落入断见的大过。 事物一经分析,你就找不到所要找的东西了,此一事实显示一切现象 皆非全靠自力而存在。事物不是客观自成的,但确是存在的;尽管在分析 之下我找不到所要找的桌子,然我若用拳打它,我的手指关节就会受伤。 因此,桌子的存在,是藉我自己的经验而显示出来的。 欲知无我,须知什么是「我」,须先认清那本不存在之我,然后才能 了知与我相反的无我。无我并不是说过去有我,现在没了;而是说从来就 不曾有过。我们所须做的是确认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是无,因为我们之所 以被卷入贪、瞋等烦恼和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就是由于未作此项确认。 没有修养的人很容易就动怒、动气;有智能、有修养的人,则能观察 到无我、无人,既无辱者,也没有受辱者,两无挂碍,自然没有苦恼。 愚痴的自私者光想自己,结果事与愿违,想要快乐,却与快乐愈走愈 远;而有智能者则是多想别人,结果自己与他人同感快乐。 众生数目有无量无边,可是「我」却只有一个,因此别人要比「我」 来得重要。

关于宗教 世界上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与信仰,但是都传达了同样的讯息:爱、 宽容、仁善。各宗教的哲学固然不同,可是大家都是在发扬爱与慈悲。人 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人生就需要这种爱与慈悲。 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理虽异,目标则一。从目标来看每一种宗教 都强调人类的改善、爱心、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从哲理来看,自 是不同,可是这没关系,因为哲理不是目的,不是你服务的对象。只要目 8


的是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支持此一看法的哲理都是可贵的。我们若只看 哲理上的不同,而互相争论,互相批评,则毫无用处。这种争论将永无休 止,主要的结果将是激怒对方,一事无成。 组成一种世界宗教很难,也非特别需要。不过,既然爱心是一切宗教 之本,我们倒可以把爱心当作世界宗教。至于发展爱心和得救或永得解脱 的方法,则各宗教间的差别就多了。因此,我不认为哲学或宗教可以定于 一。而且,我认为信仰不同是有益的。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解说同一之道, 正是一种丰富的表现。人既有多种,性向又不同,不同的信仰并存自有其 用处。 因为我们彼此息息相关,邻居的发展就是你的发展,邻居的毁灭,也 就是你的毁灭。我们应该对爱、慈悲具有信心。所有的宗教都来发展这个 爱、慈悲与责任感,所有宗教都站在同一个基础上,彼此尊重,彼此了解、 彼此关怀。 不同宗教间,我们应如何相互尊重? 世界上的宗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信仰有神的宗教;第二类就是 没有神的宗教。这两大类的宗教,基本上差异非常大,前者相信有一位造 物主;后者不相信有造物主,只相信自己的心就是创造主。 在不同宗教间,存有这么大的基本差异,我们如何来达成真诚而长远 的互相尊重呢?根据我与一位西班牙天主教教士的会面经验,以及后来我 跟基督教的教士、印度教的教士、耆那教信徒会面的经验,我们发现大家 都有一种潜能,可以发展人类善良慈悲与爱的心。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一 样的,也就是要培养善良的人,培养具有温暖心的人类。

宗教和谐 物质上的舒适,可以经由金钱来提供,而精神上、心灵上的舒适,就 9


必须藉助于宗教。各种宗教的修持与现代社会,固然是息息相关,可是在 某些情况下,也产生了分歧和动乱的来源。因此,人类固然需要宗教来安 顿身心,更要经由宗教的共同努力,来泯除人类所发生的种种问题。所以 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必须透过宗教的和谐来达成。而达成宗教和谐的方式 有: 第一、透过与各种不同宗教团体的学者见面,彼此交换意见,互相了 解其中的差异。 第二、与各种宗教团体的修行者见面,来交换彼此的纯真性。 第三、由各种宗教团体的信徒,组成一个朝圣团,到不同的宗教圣地 朝圣,如果可能的话,大家可以一齐祈祷,否则也可以用静坐冥想的方式 进行。 第四、初期由教皇召集的世界各宗教领袖,在意大利举行领袖会议, 这样也可以对世人发出强而有力的讯息。

信仰 人类信仰充份开发,有赖于人权和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人类社会生存 的盘石。 对我来说,佛教是最好的,最适合我的。它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 教。 但对其他人来说,也许基督教是他们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教。如果 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不同根性的人,所以必须有多元的宗教,我 们又能够接受每一个人所信仰的宗教,则一切的宗教可以共存,这世界可 以成为一个大家庭。 佛法众多,而且甚深。有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心学;也有人 说佛教徒是无神论者。无论如何,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 10


道,它不着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佛说:「你是自 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 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继续信仰父母本有的传统信仰 当我有机会对不是佛教团体的团体谈话的时候,我内心里压根儿都没 有所谓怀疑,或者是戒慎恐惧的感觉。为什么? 那是因为他们就像我所信仰、所修持的,都是父母传统的本有宗教, 所以在我讲说时,心里会觉得没有疑虑;反之,如果他不是信仰父母本有 的宗教的话,我若对他讲说佛法,心里就会觉得很不安乐,故我通常只有 说一说感觉而已。 所以,我认为自己父母本有的传统宗教应该继续信仰,不要轻易地随 便去转变宗教信仰。 有时有人问我,佛教这个来自东方的古老宗教,是否适合西方人。我 的答复是,一切宗教的教义无不针对人类的根本问题。只要人类,不管是 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不管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还是红种人,只要人 类有生、老、病、死之苦,就都一样。只要有这些基本的人类之苦在,就 没有佛教适不适合西方人的问题,因为佛教的精义所讨论的即是此苦。

汉藏一家.显密相融 就佛法弘扬及流传的时间而言,先期流传是中国佛教,西藏佛教流传 较晚,对同为如来弟子而言,汉传佛教是学长;西藏佛教是学弟,学长与 学弟能互相切磋,是一件令人欢欣的事情,学弟一定要向学长学习,但学 长也有可能向学弟请益。

11


在显乘基础上修习密乘 我们应该在显乘的基础上来修习密乘,因为如果没有以显乘为基础, 根本无法修学密乘,所以显密并非毫不相关。 世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先建立整个佛教的体系,二转法轮时则广 说空性的教义,三转法轮时,在空性的教义之外,谈到「心」这个问题, 这和密乘就有关联了。 故佛陀先建立小乘教法后,再宣说大乘教法,于大小二乘圆满之上再 宣说密乘教法。由佛陀三转法轮的教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得知,佛法 是层层铺叠,前后相续的。

关于和平 和平只有在人权受尊重、人民温饱、个人与国家有自由的地方才可持 久。惟有透过心灵和平的开发,方能达成我们个人及我们周遭世界的真正 和平。 和平是起自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我们内心平静,我们就可以与 我们周遭的人和平相处。当我们的社会处于和平的情况时,就可与近邻的 社会分享这一和平等等。当我们感到对别人的爱与亲切时,这不仅使别人 感到被爱及被关心,亦同样有助于我们内心愉快及宁静的滋生。 我们皆是人类,也许我们的衣着不同,我们的肤色不同,或说不同的 语言。这仅是表面现象,但基本上我们同为人类,因此我们结合在一起。 亦因此我们能彼此了解及增进友谊及亲切感。 我们共同分享此一微小的地球,我们必须学习彼此及与大自然融洽、 和平相处。这并非梦想,而是必须如此。我们在很多方面互相依赖,不复 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社会里,而不理会外界发生的事。当有困难时我们需 要彼此协助,我们亦必须分享我们享有的幸福。 12


当前的世界,不仅在国与国之间,而且在洲与洲之间,都有着重大的 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心怀善意,真诚合作。这样,我们才能解 决很多问题。开诚布公的良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绝不可少。一切全靠 善意来成就。 假若我们每个人皆自私地仅追求我们自认为是我们本身利益的事物, 而不顾别人的需求,其后果不仅可能伤害别人亦可能伤害我们本身。在上 世纪的历程中,此事已变得十分明显。例如,我们知道今日从事核子战将 会是一种方式的自杀;或污染空气、海洋以求获得短期利益,是在毁灭我 们的生存根本。当人与人及国与国之间变得日益相互依赖,我们已无其它 选择,除了发展本人所称的宇宙责任感。 对世界和平的谋求,我们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的心灵如果被 忿怒所支配,我们会失去人类智力最高超的部分--智能,也就是明辨是非的 能力。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忿怒。

关于心灵物质 经济发展和知识的追求只是一种工具,决定这项工具是建设性或毁灭 性,主要关键在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要进步 接受与学习现代的知识,我认为几乎大部分只是跟促进物质进步有关 而已。但是,就人类而言,只有关乎促进物质进步的知识学习,够吗?我 认为不够! 因为过度重视知识,真实说来,会带来如下的状况:在知识水准很高 的地方,却经常会发生一些譬如杀人,或心里不安乐,乃至吸食毒品等等 的事件发生。 13


因此,我认为在学习知识与促进物质发展进步的同时,如何让我们的 心也得到内在的进步,这双管齐下的运作也很重要。 食物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的食粮,一种是肉体的食粮。因此物质的进 步与精神的发展,二者合一,最切实际。我认为,许多美国人,尤其是年 轻的美国人,都已体会到,只是在物质方面进步并不能彻底解决人生问题。 目前,所有东方国家都想效法西方的科技。我门东方人--如西藏人,就像我 自己--仰望西方的科技,觉得一旦我们在物质上有了进步,我们的人民就能 获致某种永恒之乐。但当我到了欧洲或北美,我看出在美丽的表面之下, 仍有心情不快和精神不安的现象存在。这就显示出光是物质进步,并不能 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 正如佛陀以身作则,示现知足、忍辱和毫无私心的为他人服务,耶稣 基督亦复如是。几乎所有大师过的都是圣者的生活--不是像帝王般的奢侈, 而是像普通人那样简单。他们的内在力量极大、无限,但他们的外在表现, 则是生活简单而知足。 当我们审察轮回中美好事物之时,不是发现它们实具苦性吗?它们并 非无论我们使用多少都能老是令我们感到愉快的。例如,假如你有多所房 屋,由于你只是一个人,当你用某一所时,其余的空着。当你用另一所时, 原先用的那一所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同样的,即使你有很多钱,储存了大 量的食物,你也只不过有一张嘴,一个胃,你吃不了超过一人之份;你若 吃两人之份,就会撑死。是故最好一开始就有节制,知道满足。 若不知足而贪得无厌,要这个又要那个,则你永远无法满足你所有的 愿望。即使掌管整个世界,你还是会觉得不够。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而且, 在你不断贪求之时,你所面临的是多种障碍、失望、不幸和困难。大欲非 但不知止,而且自找麻烦。 我们人有复杂的头脑,因而在物质上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若此外在的 14


发展能有内在的发展与之配合,则我们就能对物质善加利用,使我们在享 受物质进步的同时,不会忘了人道的价值。

关于苦乐 非暴力是慈悲、关怀及不伤害一切众生的动机。所以非暴力有二种层 次:一、有能力就帮助别人,二、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也要做到不伤害 别人。 由此可知,非暴力是慈悲的展现。善良的心和平静的心,是寻求快乐 人生的必要条件,这种心境无法向外求得,大家应该经常观照内心。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障碍,我们要体认这点,才不会失望无助, 因而产生各种悲剧。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若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就比较容易处理,事情也不至于愈变愈糟。

文化在于内心 文物代表部分过去的文化,但文化的主要部份不在绘画等文物,而在 于内心。如果某种文化盛行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就可以知道那种文化是有 用的。例如,由于受西藏文化的影响,西藏人大都快乐。我们自己还没注 意到这一点,但许多去过印度的外国人都注意到了,他们问我有何「秘诀」。 我逐渐想到那是由于我们的佛教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强调菩萨的大悲理想。 无论有没有学问,我们都惯于耳闻和口讲「一切众生为母为父」。即使是 貌似恶徒的人,也是把「一切众生都是母」挂在嘴边。我觉得这种理想就 是我们快乐的原因。在面对严重问题的生活,这种理想尤为有用。

善用人类智力可以成办离苦得乐 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是一致的欣乐厌苦。所有的生物乃 至有情众生,对于他本身离苦得乐的方法,都是相顺于他自己的能力而尽力去成办的。 15


在厌苦欣乐上,人与其它众生是相似的,是一致的。但是,在离苦得乐的方法上, 在致力于寻求离苦得乐的方便上,人类却与其它众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因为人类有 特别的智力。 如果人类的智力,能够善巧好好的运用,无可置疑,可以成办很多的离苦得乐; 相反的,如果人类的智力用在颠倒的地方,人类的痛苦会增多,而且会危及伤害到更 多的生物与众生。

痛苦快乐由因缘和合生起 佛教大致可从意乐以及行为两方面来说,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意乐,以 及不损恼他人的行为。 所谓不损恼他人,就是以慈悲心去对待他人。如果我们有「无害」他 人、不损恼他人的行为,那么不只邻居和睦相处、社会能安乐,整个世界 都能和平了。 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一切法都是缘起相,必须要因缘和合才有办法 生起。透过这种思惟,我们能进一步更广大的了解一切法。换言之,我们 现在所生起的,不管是痛苦或是快乐,都是因缘和合才有办法生起。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是看到暂时的,眼前的快乐或痛苦,我们就没 有办法广大去对待。 什么叫做快乐?什么叫做痛苦?一般说来,假使快乐的因缘完全聚合, 你不须要去追求快乐,快乐就会自然生起,痛苦的生起也是如此。 所以,透过这种缘起的思惟,我们现在就会去积聚一切快乐的因,去 种这些因,让这些因结合,这样我们才有办法生起永恒的快乐啊!

内心的烦恼是真正的怨敌 所谓的怨敌是指让我们自己受苦的人。让我们蒙受痛苦者,称之为怨 敌。如果我们好好思惟,会发现真正让我们生起痛苦的,其实是自己的心 思模式生起的痛苦,单靠怨敌的伤害,让我们生起的痛苦,反而没有。 16


我们与其它任何一个人一样,对于所谓的怨敌,谁都不需要、都不想 要,都愿意让他愈来愈少。 但是调伏怨敌的办法,到底是以调伏自己的心态去降伏怨敌呢?还是 去降伏外在的敌人?但如果要以制服外在敌人的方式降伏怨敌,是很困难 的。 诚如《四百论》所说:「世界上的勇士不管是百千万种勇士,到目前 为止,还没有勇士能够完全的摧毁自己的怨敌。」如果是站在一种要降伏 敌人的方式除去怨敌,那摧灭一个怨敌还会滋生一个怨敌,降伏了两个还 会滋生三个怨敌。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那才是真的能够胜过所有的 怨敌,而且摧灭、调伏外在所有的怨敌。

修学忍辱 不管怨敌如何,皆不重要,只要自己一心祈愿利益怨敌。 如此,本来会导致你痛苦的怨敌,现在却可能让你升起感恩与感谢的 心。 对方的伤害,在我们心里可以增长忍辱的修学,菩萨必须修学忍辱。 而修学忍辱,就必须靠怨敌才能够修学忍辱。怨敌是来帮助我们成就修学 忍辱、修学佛法的助缘。 仔细想想,我们要做一个菩萨,忍辱的修学是极端重要的。那么忍辱 的修学,我们可能依着佛陀世尊而修学忍辱吗?或是以利益我们的众生为 所缘而修学忍辱呢?想必答案是否定的。 忍辱的修学,其实是必须靠别人伤害的时候,才能够真实的修学;唯 有碰到敌人,碰到伤害的时候才能够修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入菩萨 行论》里提到说,让我们自己能够修学忍辱,能够成就一切种智的佛果位、 17


最超胜的善知识,莫过于怨敌。

成就佛果,一半靠众生 所谓的欲求利他,这个「他」是指虚空一般的如母有情,特别是对个 别来说:他跟我一样的不要痛苦,同样的欲求快乐,而且跟我一样希望离 苦得乐,同样具有离苦得乐的权利,各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自他有 什么差别呢?差别是「自」的话:只有一个人;「他」的话,是无量无边 的。 仔细思惟,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苦乐是与别人有关系的,是观待于他人 的;所谓的行持十善业、断十恶业,是能够断除对众生的伤害而行持的。 所以要能够行十善业、断十恶业,也取决于他人。 佛教的教法里,一向视为非常重要的慈悲心,也是取决于他人。所以 修习慈悲心,必须依靠、取决于缘念的众生。 因此,究竟彻底来说,要能够成就一切种智佛的果位也是依靠着众生。 入菩萨行中提到,成就佛的果位,一半的恩泽是靠着佛,一半是靠着众生 而成就的。 所以由实际情况来看,从最微细的今生的安乐,到最究竟的成佛的安 乐,都是依靠他人——众生而成就的。

18


『新世纪道德观』演讲摘要 布达喇嘛指出,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伊始,反观过去,我们一直以为二十世纪是人类最热 闹喧哗的世纪,这个世纪科学和机械生产突飞猛进,经济管理以及思想产 生强大改变,所以思想家、科学家为决解决人类痛苦而努力,但是,眼前 的痛苦虽然减轻了,痛苦的本质却没有改变。 他表示,二十世纪初人们相信军队有能力掌握人类,二十世纪后期, 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却希求和平而不欲战争。二十世纪初人们不觉得个人 的行为会影响环境及生态,二十世纪后期,人们已有觉醒,人类与大地是 息息相关。以整体发展而言,二十世纪主要是针对外在环境的改善,以为 金钱愈多愈快乐,实际上,人的快乐与「真谛」有关。如果只求物质改良, 是不会得到真正快乐。二十世纪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因为要解决 痛苦而产生的。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思考模式来迎接二十一世纪,那么我们 除了二十纪的痛苦外,还会增加许多新的痛苦,问题是一样的。所以,透 过反省我们应用不同的思考模式来面对二十一世纪。 「光是从物质面追求快乐是不够的,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所以我们 应提升精神食粮。」布达喇嘛说:人类社会中,「真谛」与「正直」十分 重要!「真谛」是对真实状况去了解后做取舍,分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以物质而言,例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真实状况为基础,来创造、更新机器与 生产,但是用炸弹为例,它是依真谛认识而产生,不过结果却是害人,所 以除了真谛的认识之外,还须有「利他」动机。 因为外在物质的改善,人类讯息距离拉近,使世界缩小,人与人互相 依赖的关系更密切。所以要了解世界问题,须从宽广的眼光来看待,而且 19


身为人类,依赖社会而生存,不可能不依赖他人而快乐生活。实际上,人 与人之间的安乐与处境,彼此有密切关系。但是,一般人却以为「这是我」 「那是你」,而产生距离。自己的自由重要,一切只想到自己。布达喇嘛 说,个人的自由的确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由而不顾他人。如 果罔顾他人的自由,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乐,因为真正的安乐,是来自 于社会互助。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实际的状况,多思惟人类的未来,把人类当成一 个整体来思惟。布达喇嘛说:「这是我常常抱持的观念─也就是地球村的 意识。」这个与佛法「视一切众生为如母有情」的概念是相同的。如果真 的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安乐着想,我们应该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能关顾到家 庭、生态环境以及全人类。布达喇嘛指出,一般人的眼光都很狭隘,都选 择眼前、短暂的快乐,而忽略永恒、究竟的快乐;但是智者为了永恒、究 竟的快乐,宁愿舍弃短暂的安乐,这就需要靠智能的抉择,并提起心力, 遭遇任何困难都不退失信心。我们在生活中,常因为遇到一点好事或者成 就,就得意忘形;遇到一点挫折或低潮,就很失望,这是两个极端,所以 我们应该有勇气承担一切。我们应该做个正直、诚实的人,只要目标正确, 没有走错,就是最好的依靠。其次,要有利他的心,至少不要伤害别人。 我们一直以为快乐来自外在及物质,所以倾全力放在物质的追求及改 善,从二十世纪的经验可知,这样无法达到真正的快乐,必须加上内心的 提升。布达喇嘛说:「一般人遭遇挫折、不顺时,瞬间会生起一股勇气, 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以为这股勇气可以保护我们,实际上,这是愚勇,别 人不一定被我们伤害,我们却先伤害了自己!既破坏内心平静,又使自己 失去理智,伤害别人,当下就失去快乐。」 而发展爱心与慈悲心,帮助别人,内心充实安祥满足,当下就利益自 己,所以布达喇嘛鼓励我们:「我们应多思惟瞋恚的坏处,多保持爱心, 20


利益别人。这不是宗教,而是人生所必须,因为人人追求离苦得乐。

21


汉藏佛教对谈 美国纽约的玫瑰广场展开一场跨世纪的「汉藏佛教大对谈」

布达喇嘛曾经和世界各领域的菁英对谈,但一直未有机会和汉传佛教 界的专家对谈,再加上,圣严法师是当今汉传佛教的代表人,所以布达喇 嘛非常希望和圣严法师针对汉传佛教的制度、思想、学术、修行等课题做 一次交流。 1998年5月,圣严法师与布达喇嘛终于在诸多因缘的促合下,于美国纽 约的玫瑰广场展开一场跨世纪的「汉藏佛教大对谈」。这场历史性的对谈 中,圣严法师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且是世界公认的藏传佛教代表布达喇嘛, 在美国纽约这样的国际舞台上,针对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不同的观点进行 对谈,无异是将汉传佛教的触角伸向国际间,因为在此之前汉传佛教不但 罕闻于国际间,即使是在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也是受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所混淆,而对汉传佛教认识不清。经由这次会谈,圣严法师首次在国际媒 体的焦点下向西方社会介绍汉传佛教,尤其是中国禅法,让国际间对汉传 佛教的认识更一层。 透过这场跨世纪的对谈,这两位当代的国际宗教家针对汉、藏佛传的 共通点与相异之处,提出见解与呼应。其实,汉藏两个佛教系统,虽然各 有不同传承,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缘起 的性空思想、济世的慈悲观念,一旦提起缘起的性空和无我的慈悲时,彼 此就会互相肯定。而圣严法师也深信汉、藏佛教会在存异求同的原则下, 互相接触砥砺,把正信的佛法发扬光大。 对谈中,布达喇嘛不时的称赞圣严法师是一位非常谦虚且有学问的修 行人,又说:「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跟一位汉传佛教的阿阇黎(老师)直接 22


对谈」,而圣严法师也谦虚的响应着。所以这一场对谈可说是在兄弟相认 的共识下进行的,它的成功,与其说是佛法的弘扬,不如说是汉藏两流的 互融。特别是这一场对谈的重点在于智能,渐悟、顿悟,皆不能离开空慧 的人间性及实用性,所以彼此都以空性的知见为准则,因此,在场的媒体 于报导时一致认为圣严法师与布达喇嘛是「只谈智能,不谈其它,出招极 高」。

对谈摘录 (上) 圣严法师:佛教传到中国大概是第二世纪,传到西藏大概是第七世纪 左右到第八世纪,中间相差大概四百到五百年的时间,但这个过程之中, 从印度透过汉译传到中国的经论,大部分西藏都有,也有一部分西藏没有; 至于在西藏所翻译的圣典之中,则有不少是汉译部分所没有的。 汉传佛教的译经工作曾有一千多年辉煌的历史,发展得非常蓬勃而完 整,几乎早期、中期印度佛教的经论,汉传佛教都有;而晚期印度佛教的 东西在汉地不是没有,只是很少,有一大部分只传到西藏。 就我所知,有几部论典汉传有,藏传则没有,例如《大毘婆沙论》、 《大智度论》、《成唯识论》等。另外关于律藏(毘奈耶)部分,在部派 佛教时代一共有二十个部派,二十个部派中应该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律藏, 可是汉传只翻译过来四个部派的律藏,我推想藏传的律藏是一切有部,大 概有一部分是汉传有而藏传没有翻译的。 两个系统的传承中,因为汉文化有自己思惟的方法及文化背景,如儒 家、道家的背景;藏文化也有它本有的背景,如苯教,就因为两地文化背 景不一,所以发展出来的佛教,渐渐就各具特色。 23


长久下来,因为交流、来往较少,造成彼此都在互相批评,汉传佛教说藏传佛教 迷信,说藏传佛教不行,而藏传佛教也认为汉地的佛教大概也不行。

其实汉藏两个系统的佛教,本来像是同一个母亲的两兄弟,只是后来 兄弟分了家,如今兄弟再聚,彼此应该互相慰勉。听了这两天的法会,我 感觉藏传佛教非常有内容,特别是教理的次第组织非常严密,修行次第也 非常谨严。 布达喇嘛的开示让人觉得藏传佛教非常丰富,但也好象很难,先要把 显教次第理解得非常清楚,才能够学金刚乘,也才能够成就金刚乘。 布达喇嘛: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圣严法师来作这次的会谈,我是 一九九七年在台湾和圣严法师第一次会面,之后,我们还会面了几次。今 天,则是我第一次正式跟一位中国禅宗的阿阇黎直接对谈。我认为世界各 宗教之间,进行类似的对谈,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大家才能互相学习及赏 识各宗教的主要教义和观点。这点对于佛教中的各个宗派尤其重要,因为 我们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圣严法师:现在我要把中国的佛教简单地介绍一下,所谓中国的佛教, 是印度传到汉地,汉传之后再发展而成的十个宗派,其中八个宗派是大乘, 两个宗派是小乘。 大乘佛法当中,直接从印度传来的,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宗派,一个是 三论宗,一个是唯识宗,另外一个是律宗。 而在中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把印度佛教重新组织的,则有两个大宗 派,一个是天台宗,一个是华严宗,这两个宗派的教义部分,有非常严密 的组织和具有次第的分析,对修行的次第,也有严密谨严的发挥。

对谈摘录﹙中﹚ 吸收天台与华严精华的禅宗 但是这两个宗派全部都是用印度的经典和论典,由于时间有限,我无 24


法详细解说这两个宗派的内容,只能简单地说。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顗大 师把龙树菩萨的真俗二谛观,发展成天台的空假中三谛观,并且把止观修 行次第作了严谨、有系统的组织。天台宗的一些修行法门跟藏传的道次第 (Lam Rim)教义相当接近。 华严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平等、互融、互摄的。华严宗主要的教义 是四法界: (一)由小乘的教理所显的事法界。 (二)由唯识及中观的教理所显的理法界。 (三)由《维摩诘经》等所显的理事无碍法界。 (四)由《华严经》所显的事事无碍法界。 因此,华严宗实在是印度佛教各宗派的融和。 由于天台宗的禅观和教义,加上华严宗的教义和禅观,才成熟了禅宗。 也就是说,禅宗跟华严宗及天台宗有关,把两个宗派的精华全部吸收就成 为禅宗的内容。 不过禅宗并不是从开始形成以后就没有再改变,而是渐渐地成为中国 最主要的宗派。 禅宗的主要经典是《楞伽经》,它的内容有唯识也有如来藏,天台宗 则以《法华经》为主,依据的论典则是《中观论》。华严宗以《华严经》 为主,但也用《大智度论》、《十地论》。而这些宗派一定都不离《阿含 经》和阿毘达磨。此外,禅宗最主要经典有三部,一部是《楞伽经》,一 部是《金刚经》,另外一部则是《维摩诘经》。 《六祖坛经》整合中国佛教思想 可是中国文化向来不喜欢繁杂的东西,希望愈简单愈好,于是反应在 禅宗最重要的一部圣典--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这部经整合了所有的佛 教思想。 25


中国禅宗最伟大的祖师是惠能,而惠能是怎么开悟的?就是听到《金 刚经》里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主要是讲发菩提心 和空性;《楞伽经》主要是讲如来藏,我们要相信人人都有如来藏,也就 是每个人要相信你可以成佛。而《维摩诘经》主要是告诉我们,如果真正 要开悟,一定要放下分别心与执着心,也就是放下烦恼心。破烦恼就是离 烦恼分别,就是离所知障、烦恼障,当我执放下之后,烦恼和菩提平等, 生死和涅盘平等,善与恶平等,不去计较当下就与佛相应。 早在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度化二祖慧可时,慧可就希望菩提达摩给他 安心的方法,因为心中有很多烦恼,无法安住。菩提达摩并没有给他方法, 只是问他:「你那一个心不能安,你找找看,找出来以后,我替你安。」 其实这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智能,在经典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 问文殊菩萨:「你是三世一切诸佛的老师,请问你什么时候成佛?请问你 已经修行多久了?」文殊菩萨的回答很奇怪,也很好玩,他说:「我问你, 这样的问题你要问多久?」 其实禅宗教人家开悟,没有一定的方法。主要是要你找自己的烦恼心 究竟是什么?印度早期的修行方法实在很难,要先从五停心的数息观等开 始,要经过寻、伺、喜、乐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次第的禅定,依四念住 修行,经过暖、顶、忍、世第一,而证声闻初果,从这点来看,要成佛实 在很不容易。但是禅宗呢?只叫你当下不要思索,妄心生起的当下,找找 看它是什么?找不到时,自然就会了解空性。 因此有人认为,懒人修禅宗最好,其实不然。禅宗也讲戒律,也讲定、 慧。如果心不清净,行为不清净,就必须先持别解脱戒,从持戒开始。同 时真要学禅宗,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也必须受持菩萨的三聚净戒。

26


对谈摘录﹙下﹚ 持净戒修善法度众生 三聚净戒就是「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或是「持一切 净戒,修一切善法,愿度一切众生」。其实我认为这三聚净戒,就跟布达 喇嘛所讲的宗喀巴圣道三要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见一样。 但如果已经见到佛性,已经解脱了烦恼,行为就能不受有形的拘束。 以禅宗的百丈禅师为例,他就说他不违背大小乘的戒律,也不需要被大小 乘的戒律所拘束。 禅宗讲的定,要跟空性的智能完全一致,才是正定。它不注重次第, 而特别重视智能,空性的智能如果发起,才是真正的定,否则不承认你是 得大定。所以即定即慧,定慧是均等的。 至于怎么修?简单地说,信心很重要,要相信佛说的,我们每一众生 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如果当下就能无分别心,也有可能当下开悟。例如 释迦牟尼佛时代,就有很多阿罗汉只听佛说的一句话,马上就证得阿罗汉 果。在《阿含经》里,就有这种例子,有人去见佛,释迦牟尼佛只跟他讲 一句话,他马上就证阿罗汉果,禅宗也有听到一句经文马上开悟的六祖惠 能。 不过一般人做不到的话,还是可以从基础开始。首先是把身体放松, 其次,把头脑放松。可以用数息的方法,也可以不用,如曹洞宗默照禅, 就是叫我们只管打坐的感觉,然后注意你的心在做什么,把心安定之后, 最好修绝观的方法。绝观就是叫我们离开四大,离开五蕴,离开心、意、 意识,到这个时候,你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你面对外境 或内境时,不管是心里的念头或心外的事物,都不要给它名字,不要形容、 不要比较、不要思索。 27


很多人喜爱开悟,以为像古代禅师,拿个棒子在你头上一打,就能达 到当头棒喝的悟境。但是很多人弄不清楚什么是当头棒喝,认为骂一句或 打一下,让妄念、烦恼暂时不起就叫做开悟。其实这只是在有分别、烦恼 时,在攀缘、执着非常重的时候,禅宗会用这个方法,突然之间打一下子、 骂一下子,是有用的,但不是开悟。 如果这个方法不得力,不容易用,曹洞宗之外还有一个临济宗的方法。 那就是问:「是谁有这么多的烦恼?」「是谁在攀缘或乱想?」「是谁有 这些习气、无明?」「是谁啊?究竟是谁?」不断地问,问的时候,要使 自己这些无明、烦恼、习气渐渐不生起,一段时间不生起以后,假如有人 给他打一棒,大概是有用的。 建设人间净土 根据这些原则,我正在推动一个运动,叫做「建设人间净土」,希望 让佛国净土在我们人间出现。这要从心的清净开始,然后是行为的清净; 当自己的身心清净后,也能影响周遭的人清净,然后逐渐扩大影响力,让 其它的人也能够一个一个心清净、行为清净,那么,佛国的净土就可以在 我们人间出现。 不过心的清净确实不容易,真正的清净至少要实证空性的智能后,才 能没有烦恼,才能清净。但是我们不用失望,修行一定是从凡夫开始,一 定是从有烦恼的心开始,如果没有烦恼的心,我们根本无从修行起。 天台宗说我们现在任何一个念头的心,其实跟十法界任何一类众生的 心,完全相同。虽然我们无法马上跟空慧相应,但是只要和烦恼不相应, 或是烦恼不现行,也比总是在烦恼之中打滚好得多。 对治烦恼分为三个步骤:知烦恼、伏烦恼、断烦恼。甚至只是知道有 烦恼也不错。一开始只能知道有烦恼,然后能够伏烦恼,最后才能断烦恼。 能够知道有烦恼,其实就已经跟清净心相应了。 28


所以当我们知道有烦恼,晓得这是烦恼心,要马上把它放下来,不要 太难过,不要后悔,但是要改进、修正,可以用参话头的方法,也可以注 意呼吸,使自己的妄念、烦恼心不那么容易起伏,这时候你的心跟清净佛 性就是相应的。 佛法认为,如果一念心清净,这一念之间,就跟佛相应,就是佛。这 就如同《法华经》中所说的,若有人进入寺院,能称念一句南无佛,这人 已经成佛了。不过这是因地的佛,不是果位的佛。当每一个人都能承认这 个事实时,至少我们的行为会改善很多,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佛国净土! 布达喇嘛:今天稍早在一项我们私人的会晤中,圣严法师告诉我,他 曾闭关六年,这使我非常敬佩。现在听到您对禅宗教义的阐述,我马上就 深深感觉到,我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大修行者的智能之语。对所有的 人,能了解佛法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佛法的知识落实于修行。

【节录自法鼓山智能随身书「心的对话-圣严法师与布达喇嘛的对话」】

29


心灵小语 

寂天菩萨在提倡众生应修行安忍时,并非要大家一味地对于他人的虐 待和剥削逆来顺受,也不是在倡导众生以不质疑的态度,单纯地接受 生命中的苦难和横逆。他宣扬的是一种对抗逆境的坚定态度。

唯有当一个人自觉地采取立场, 不对实际出现或预见的伤害进行报复, 他的内心才会真正生起容忍之心。

身为修炼安忍的人,我们希望能做到“无论遭遇任何事,都不扰乱自 己欢喜心情”的定力。欢喜心代表一种宁静或安稳的心境,这是一种 跟个人内心不满足或不快乐相反的情况。一个人之所以决定不让自己 的欢喜心境受到干扰,是因为人若陷入不快乐或不知足的泥潭,就不 可能达成心中所愿,所以,让自己闷闷不乐根本没有意义。这行为本 身同时还具毁灭性,因为人一旦失去心灵平静和欢喜愉悦之情,就会 让愤怒和憎恨有可乘之机,从而减损一个的功德。

一般对煎熬痛苦的反应,很自然地会倾向完全不喜欢的态度,而且我 们这种难以容忍的憎恶感会更加强化。经由沉思苦难(苦谛)的本质, 以及藉着熟习苦难(苦谛)而寻求改变态度的可能性,我们便能减低 那份嫌恶感,而使自己不再像以往那般对痛苦难以忍受。

愈怀疑别人,就愈会从人群中孤立自己,结果当然也就愈孤独。

利他的慈悲,必须与智慧相伴。

真正道德的生活是将他人的需要置于第一位,想办法使他们快乐。

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以便能秉持正念,活在每一个当下,我发觉这 30


对我个人的生命有很大的助益。

虚空尚存,轮回未尽,愿留世间,普渡诸厄。

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真正的智慧在于谦虚。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善良的心。

爱与慈悲,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快乐与满足,最大的泉源来自于服务人群。

慈悲心,不只是对朋友,而是对所有的众生。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的心,这才是生活原则。

发心为一切众生完成最高的利益便比如意宝殊胜我今善最无上。

每次与人相往来就从我心最深处把自己看的最低,恭敬别人为最尊。

只顾自私自利过活而不管他人死活的人,下场通常会寂寞而悲惨。

只要动机纯正,就无须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愿珍惜恶性众生及重罪苦逼众生,一如难过遇珍贵宝我今有幸皆得 遇。

当别人出于嫉妒、羞辱、詈骂、亏待我,一切损失我承担,胜利全皆 送给他。

我以大愿利益者忘恩负义亏待我,我要恒持平常心尊为无上殊胜师。

一切大众无例外,全力协助给安乐众生,我母诸苦难我皆恭敬愿承担。

这个人正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中,虽然他希望离苦得乐,却不知道如何 止恶行善,因此他就不会开乐可言。我发愿承担他的痛苦,并把我的 31


快乐给他。

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的心,这才是重要 的原则。

只要天长地久,只要人类存在,我将坚持不懈,驱除世上苦难。

唯有借着耐心,才能克服种种障碍,使人获得大悲心。

敌人却是非常有益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好老师。

要发如是悲心,我们必须能忍。

没有爱心人类社会非常难处,没有爱心我们未来将面临极其严重的问 题。

念及他人之恩,自会思更要报恩。

能发善心则自他均将因而获得暂时的和永久的幸福。

要知我们的个性并不会在我们力求发展上述心念时突然或完全转变。

如果我们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痛苦,我们就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方 法。

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稀奇,很有钱也没什么好稀奇,只有当一个有颗 温暖的心,这些特质才会变得有价值。

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啊,都出在彼此之间种重重的籓篱,所以 问题不在人家,籓篱都是我们自己建的,只要拿开它,一切就没有问 题。

爱与慈悲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当我们与别人互动时,我们应该尽力对每个个别的情境保持敏感性。 32


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如此强而有力,为了要对治他们,持续的努力是必 须的。如果我们持续地修行,我们一定会改变的。

每天都能以正念检视自己,关照我们的念头和动机,以及它们的外在 活动与现象,我们就能因此而改变,开展出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

我爱阻碍了我们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由于自我中心也限制了我们对外 产生真正的关怀。

生而为人,我们原本是群居的动物,因为如此,我们只有靠着别人的 合作、帮助和仁慈才能生存。

我事实上给了对方制造恶业的机会,那就是否代表因为我引起此人是 否堕落。

只有借着彼此尊重的滋长,以真实的心相对待,友谊才会产生。

爱与慈悲、忍耐、安忍、宽恕、满足、责任感、和谐感等,能给自己 和他人带来实在的快乐。

不论何种原因让你无法帮助其它人,至少不要伤害别人。

我们犯了错,也无法让时间倒转重新来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擅用 现在。

只要我们能重新定位自己思想和情感,并在行为的层面上拨乱反正, 不仅能从容地面对苦难,还可以从根本做起,避免苦难的发生。

维系我们对快乐的伟大追求的是希望。

不要想「我无法做」而让自己灰心,要想「我有能力做,我有办法做」。

我们可回想自己所做的善,并继续下去;回想他人所做的善,并随喜 33


他,而不要嫉妒斗争。想想!他与我同在无明大黑暗中,而他能行善, 实在伟大。

如果你想改变世界,首先改善你的内心。

我们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来制造心灵的平安。

如果有人能实践佛法,一定能令自他获益。

我们所不能没有的东西是这些基本的心灵特质。

只要我们以所有的人都想离苦得乐的这个观察为起点。

如果我们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痛苦,我们就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方 法。

伤害人的行动,或暴力的行动,就是违反伦理的行动。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几乎没有一刻我们的生活不是获益于他人的行 动。

我们愈关心别人就愈不担心自己。

我们愈不担心自己,我们痛苦的感受就会较不强烈。

聪明的自私是为别人谋福利,因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你成佛了。

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以平衡对他人所造成的长期影响,结果我得到了 平静和真正的满足。

当人的心性起嗔恨心就会扰乱原有良善美德和心灵宁静。

一个人能否获得喜悦和快乐,取决于个人的心境如何。

绝望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最大的失败。

34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自对他人的关怀,连周遭的人也会分享到他所带 来的内心平静。

痛苦全随着你的想法,以及你对待痛苦的方式,而改变它的本质。

当我们遭遇苦痛,因而灰心丧志的时候,重要的是,要能鼓舞自己。

如果你有勇气来面对逆境,正视难题,就能保持心智上的平衡。

我们发现自己能生存是依靠他人协助,事事都仰赖他人的协助与恩 德。

我们应该经常注意自己对人的态度,小心反省,如果发现自己的错误, 就须立即改正。

在跳脱出狭隘的自我利益空间后,人的内心全充满力量。平静与喜悦 将时时刻刻伴随我们。

我们愈是真诚地造福他人,就愈能培养出自己的力量与信心。

只有在最艰苦的困境中,我们的智慧与内在力量才能格外茁壮。

社会的福祉与任何人都息息相关,不会因为职业贵贱而有所不同。

真正的合作不是出于强势,而是相互的尊重。

宽恕或耐心,并不意味着你完全屈服于他人加诸你的任何事。

在心灵深处,储存着应对负面事物的智慧。

容忍与耐心不是软弱的象征,它们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慈悲、爱、利他,兄弟情是人类发展的锁钥。

仁慈与善心是此生成功的基础,是我们在菩提道上达到圆满成就的根 35


本。

如果你是自私的人,至少要做个有智慧而不愚昧的自私人。

内心平静,做为快乐的一种主要特质,是无法与愤怒和平共存的。

只要你的心中有慈悲、爱与仁厚,你的心中那扇紧闭的门就会自动打 开了

我坚信人性的本质是充满善意、怜悯、温柔的。人类的价值也就在这 里。

要成功的击败烦恼,我们所缺乏的是必备的意志和努力。

问题不在别人,藩篱都是我们自己建的,只要拿开它,一切就没有问 题。

如果真的要学习,我们应该认为敌人是自己最好的教师。

那些轻易地失去耐心的人们,才是缺乏安全感而又不稳定的。

事物存在的方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依赖,共存共荣。

个人的幸福不仅和他人的幸福血肉相连,也和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

如果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痛苦,我们就无法分辨是非。

那些积极主动关怀他人的人,总是非常受人尊敬。

忍耐或耐心的最大好处,在于它是治疗愤怒这种苦恼情绪的最佳药 方。

需要考虑我们的行为在影响环境的同时,可能带给他人什么影响。

绝望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最大的失败。

36


关心别人的苦痛更容易保持心灵的平静。

我深信人类的未来是决定在我们手上。

真诚与慈悲是发展我们的自信与意志力的关键。

我们的心态会决定我们的外貌。

如果透过不断的反省,我们才能让心灵更平稳。

如果你是真正的自私,就应格外的利他才对。

自己的利益以及未来的快乐都与他人息息相关,并根据这个原则做人 处世。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时,我们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 予对方一些帮助。

生气并没有伤害别人,却先伤害了自己。

将自己定位为「一介凡夫,一个不经意走上僧途的人」,谦逊而诚恳 地走访各地,传述佛法精义,致力使人心趋向和平。他尊重不同的信 仰与生命,认为每个人都能修行慈悲之心,负起对宇宙的责任。四十 年来,他的足迹已然超越现实国界,引导世人走向更宽阔的心灵国度。 而他行脚中说法的清音,化为文字记载成书册

世上所有的主要宗教都强调爱、慈悲与容忍的重要,佛教尤其如此。 佛教传统认为,爱与慈悲是所有修行的基础。人类与生俱有爱与慈悲 的潜能,要发展这种潜能,就必须对抗与爱和慈悲相反的势力——愤 怒与憎恨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

37


人一点帮助。慈悲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不由自主的希望众生脱离痛苦, 你不能忍受他们受苦,希望解除他们的苦难。第二种慈悲不只是希望 他们离苦得乐,更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感,一种解除他们苦难的承诺, 使他们脱离困境。当你觉悟众生都处于不恒常的状态,却又执着有一 个坚实的自我,因此,他们困惑又受苦,你更加深了这种慈悲心。真 正的慈悲引发出为他人谋福利的责任感,鼓励我们把责任担负在自己 身上。当我们觉悟虽然众生在本质上是互相依赖的,但他们仍然紧抓 住自我存在的观念,这种理解加强了第三种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了 这份了悟,是最高层次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是基于明确的接纳或承认别人,如同自己一样,都想要 享有快乐,都有权利去克服困难。根据这个原则,不论他人对自己的 态度如何,都能关怀其它人的福祉,这便是慈悲。」 慈眼视众生

眼睛富于表情,认真听人说话时发出令人敬畏的光芒。当他想到什么 有趣的比喻时,会突然变成一副顽童的眼神。他的姿势常把重心放在 左右的一方,视线经常盯住讲话的对方。他整个面貌表情变化之多, 令人惊讶。他虽是一个人,却能让人觉得好象面对数百个人一样。」 万善根本从师出

每次在正讲经论或正传灌顶之前,必先讲述这是向哪位上师学得的, 而上师的老师又是谁,学习的过程又是如何的艰辛,然后如何用心地 教导自己,以及自己与上师间互动的有趣小故事。常常也会因此忆念 到上师强烈无比的恩德而泪流满面,从未见他夸赞自己学识顶尖的成 就以及佛法中高量的修持,总是笑脸迎人,谦虚地告诉大家:「我只 不过是个平凡的比丘。」 38


享受快乐——从关心他人起

从事心灵层面活动这件事没有任何神秘性。它只是要大家把心里对别 人的关怀表现到行动上。只要你诚心,持之以恒地这么做,那么一点 一点、一步一步地,你就能够慢慢地重整自己的习惯与态度,然后少 想一点自己狭隘的事物,而多关心他人。这么做,你将会发现自己享 受到了和平与快乐。

 (完)

3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