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入行论》略讲

Page 1

《入菩萨行论》略讲 尊者嘉瓦仁波切讲授 中文翻译:蒋扬仁钦 目录 第一天

佛法概说

.................................................... 1

附:现场问答 .......................................................... 15

第二天 《心经》浅释

............................................... 22

第三天 《入菩萨行论》略讲

....................................... 43

第一天

佛法概说

这个地方曾经我有来过,现在再次见面。我们原本的计划是三天 的讲法,《入行论》两天,加上最后一天的灌顶。我也有时间,就为 你们传授三天的《入行论》,一天的灌顶,把原本的三天的时间改为 四天。 无论任何宗教信仰者,尤其是具有佛教信仰的人,比起信仰,更 重要的是要了解佛法的教义。因为你不了解佛法教义的话,这种信仰 变成一种传统信仰,变成一种习俗,和传统相应的一种趋势而已。也 就变成了我的父母是佛教徒,所以我是佛教徒。除此以外,你不知道 为什么自己是佛教徒,或者是成为佛教徒的利益好处是什么,佛法的 教义是什么。所以必须要知道上述的内容,不应该把佛法的信仰转为 一种传统的趋势。 1


以前在西藏,大部分的人确实不懂佛法的教义,但是却有强烈的 虔诚的佛法信仰,我们就这么过了。可是今天,我们在 21 世纪,所 以不应该将佛法这套系统转为一种过去祖先留下的传统习俗而已。我 们必须要认识佛法的教义为何,透过这样一种认知,再加上自己客观 的观察和反复的体证,如果对自己有帮助的话,你就好好去实践;如 果对自己没有帮助的话,你就放弃。这样做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所以 我在讲法的时候一直都会强调佛法的教义为何,介绍佛法的教义给你 们听,让你们去了解。这次我们就以《入行论》这部讲义,希望透过 接下来三天为你们讲授,你们能够透过这本讲义认识佛法的教义。我 会先做佛法的介绍,之后再讲《入行论》《心经》。如果没有讲完的 话明年再继续讲。这是我的计划。之后为了能够让你们获得加持,为 你们传授千手千眼观音的灌顶。这是我们的计划,这一次要这样安排。 无论我们听任何佛法的时候,都必须要有一个清净意乐和动机。 我们不是一个欢愉的聚会而已,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要 让我们未调伏的心让它获得调伏,让不幸福的心让它变得更幸福,以 这样一个目的来听闻佛法。所以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希望你们是以这 样的目的,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的幸福,让自己的未调伏的这些负 面的情绪能够获得调伏,以这样的意乐和动机来听闻佛法。 这一生的名气还有衣、食、住、卧,这一生的财富,以这样的一 个目的,如果坐在法座上面来去讲法的话,所说的虽然是法,但是并 不相应于法,这种行为是不妥当的,所以哪怕是讲者而言,也必须要 以清净的意乐来去讲法。同样的听者而言,也必须以清净的意乐来去 听闻。或者是你们有这样一个想法的话,也是不行的。我从十四世尊 者这边获得了《入行论》的教授了,所以我可以跟别人传授,所以我 可以变得很有名气,我可以出名,以这样一种世间八法的意乐来去听 闻佛法的话,那所听闻的佛法,并不相应于正法,这也是不行的。 所以以讲者我来讲的话,我会以清净的意乐来讲,尽可能的脱离 世间八法的这种妄念;那同样的以你们来讲的话,也远离世间八法的 妄念来去听闻。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所听闻的,所讲的法才能相应 于正法。而且我们现在所听闻的法是大乘经藏,所以希望我们所听闻 的、所讲授的大乘的法,真正的能够相应大乘法,所以今天我们听的 不仅是佛法,更重要是大乘经藏的缘故,最主要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 2


众生成佛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听闻的动机里面,必须含有着皈 依发心的心态,皈依发心的这种动机。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念诵皈依“诸佛正法众中尊”这个偈颂文,所 以我们大家一起来念诵三次。边念诵时边回忆皈依和发心的重要性。 好好的祈祷上师,随喜自己的功德,回忆三宝的功德来去皈依。“诸 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这句话说的是皈依。一般所有的宗 教都会说到皈依自己的导师,对自己的导师要有专注的信心。我认识 一位基督教的修行者,我们是在加拿大还是美国见面,那我们一起见 面的时候,她以非常虔诚的心赞美了上帝,念诵了礼赞文。她在对上 帝做礼赞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她真的是不经自主的一直在流泪,我真 的很随喜她,我觉得非常好。在现在这个时代,居然能够对自己的这 个导师,有着如此强烈的信仰。像回教来讲的话,对阿拉有极为强烈 的信仰,像基督教来讲的话,对上帝有极为强烈的信仰。所以每一个 主流的宗教都对自己的导师,自己的造物主有着极为强烈的信仰,虔 诚的态度。所以通过自己宗教的皈依,来去帮助他人,来去利益他人。 总之,这一切的主流宗教所强调的内容,是要保留善心,保持善心, 要保持基本的伦理道德,这是非常好的。 那佛教呢?皈依的对象就是佛、法、僧三者。在月称菩萨的著作 里面有说到了,如果想要获得解脱的话,所皈依的对象就是三者-佛、法、僧。所以在《皈依七十颂》里面说到“佛法僧三者,求脱者 依处”。我们在佛教里面要皈依的话,其目的是什么呢?为能从生死 的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如果要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的话,所皈依的 对象就只有佛、法、僧这三者。那佛、法、僧三者中最主要的正皈依 就是法宝了,什么叫法宝呢?因为痛苦的因缘,就称为集谛。我们讲 四谛的话: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就是痛苦,我们不要的痛 苦,它的因缘称为集谛,集谛是我们从内心去造作的,是在我们内心 的世界里。为了要从内心消灭集谛,我们只能透过对治力的增上,逐 渐地让它减弱,削弱、削弱,最后连根拔除。连根拔除的时候这种断 灭的这个功德,我们称为叫做灭谛,这个是真正的正皈依,也就是法 宝了。我们讲到我们如何断除内心的烦恼,内心的集谛的这一套的道 次,这是由导师释迦摩尼佛为我们说的,所以我们皈依导师释迦摩尼 佛,所以我们皈依导师佛宝。真正正皈依是法宝,因为唯有法宝的生 起,从内心生起法宝,才能彻底的断除内心当中的集谛的。所以道、 3


灭这两者的功德,才是真正的法宝正皈依。所以我们说到由道、灭所 摄的这个法宝,才能够使我们真正从生死轮回当中获得救护的最主要 因缘,所以我们称为叫做正皈依。能够作为我们皈念,效法的对象呢, 称为叫僧宝。所以叫佛、法、僧三者。 “诸佛正法众中尊”众中尊,在众人当中为最殊胜的尊者,像菩 萨来讲的话,确实是如此,就是众中尊,众人之中的尊者。透过佛法 僧的这个皈依,我们可以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利益呢?“直至菩提我皈 依”,“直至菩提”就讲到了我们究竟目的了。菩提是透过对治力来 去净除,菩提是梵文,藏文叫“qiang qiu”也就是净觉的意思,透 过对治力来去净,因为彻底断除了所知障,所以能够发挥内心本身了 解事物的这种能力,让它淋漓尽致,所以去觉悟,净觉,所以获得了 “提”。“菩”是净的意思,“提”是觉的意思。“直至菩提我皈依” 就是“直至净觉我皈依”。为了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必须要成 就一切遍智,能够了解众生根器,所以为利有情我必须成佛,直至菩 提来去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以布施等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在 此说到了发心。所谓的发心,是我们所谓的身心两者里面的心,这个 心发起的意思,并不是说因缘发起了该果实的意思。这里的“发”是 发大的意思,我们一般的心,凡夫的心,是心眼狭小的,是只想自己 的。因为只想自己的关系,他没有办法发展扩展到其他有情众生。现 在“发心”的意思是说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应该只想到自己而已,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和我一样的一切生命体,所以将这个心发展扩大。 所以在此发心指不是只有想自己而已,更重要是想一切有情众生,遍 虚空有情众生。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去想一切有情众生。如同 自己想要离苦得乐般的,一切有情众生一切生命体都和自己一样,都 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但是我们很愚蠢的是我们帮助自己的方式是以想 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这不是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方式,因为他人 也是想要离苦得乐的,所以我们也要为他人着想才对呀。透过这一种 内心发展到他人,延伸到他人,利益到他人,体会到他人的方式来让 自己发起这颗心。如果能够真正的从自己内心深处自然任运的做到菩 提心,发起这颗心的话,由此发心我们能够承办自利事业,也能够承 办他利事业,能够获得一切遍智果位,能够成为众人皈依的对象。所 以我们成佛靠的不是一种发愿祈祷,更重要的是自己努力去改变我们 的心态。导师释迦摩尼佛也是因为改变了他的心态从凡夫心转为这一 颗圣贤的心,最后累积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修苦行之后累积了无 4


比的资粮之后,而获得了一切遍智的果位的。所以同样的,我也是, “我以布施等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句话说到的是发心。 我平常有这么说,如果讲到“我以布施等福报”的话不是那么好, 如果“我以布施等资粮”的话会更好。为什么呢?因为像“布施等”, 这个“等”字应该包含智慧的资粮才对,应该包含六度才对,不应该 只是福报资粮而已,还要包含智慧资粮。所以如果你讲“我以布施等 福报”的话,好像智慧资粮不被包括的感觉。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 我们念诵“我以布施等资粮”,表示智慧和福报两种资粮都已经含括 在内了。智慧必须被包含的缘故,智慧属于资粮嘛,所以与其念“我 以布施等福报”不如念“我以布施等资粮”,我觉得更为妥当。所以 “等福报”应该改为“等资粮”。我们一般念法“我以布施等福报”, 这样很容易被解读为我以布施等福报的资粮而已,好像智慧资粮不被 包括。所以“我以布施等资粮”,这“资粮”两个字是必须要包括智 慧资粮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 皈依”的时候,见到一个“我”字,而且在后面的“我以布施等资粮” 念到一次“我”字,当我们在念“我”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包含了智慧 资粮所要思考的内容,当我们在讲“我”的时候好像一个可以控制身 心的控制者,一个主宰的我,好像这个主宰的我是存在的。有一个身 心被我控制,我可以控制身心的一个控制者的我,仿佛可以被抓到的 这种很强烈独立自主的我的感觉。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这种的我是 不存在的。所以在此说到了空性的思维。像《入行论》第九品也会说 到。我们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对“我”的错误看法,因为所看到的我和 实际上是不吻合的。但是因为从无始以来的串习,我们会有这种谬见, 或者谬觉,会有这种错误的感受。但是因为这种感受会让我们产生烦 恼,要时常反复提醒自己透过空性的思维。当我们念“我”的时候, 要想这个“我”并非是控制身心的我,而是由身心施设而有的我而已。 由身心的缘故所以我被施设的一个“我”,仅此而已。所以“直至菩 提我皈依”的时候要这样想。 “我以布施等资粮”的时候也要这样想。 我们一起念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布施等资粮, 为利有情愿成佛。” 讨论佛法的教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内心的烦恼。所谓的 烦恼,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烦恼了。因为它会让你的内心烦恼, 会让你的内心哀苦,会让你的内心不欢喜,这种情绪,这种心态,或 5


者这一类的心识我们称为烦恼。在经典里面有说到了“令内心无法寂 静,令内心无法调伏的这种心识的作用就是烦恼的作用。”我们每一 个人都想要快乐,都不想要痛苦,如果有一种心态让我们的内心无法 快乐的话,如果这种心态只会带来内心痛苦的话,我们不应该是通过 酗酒的方式来去借酒消愁,这是错误的。如果它有一个可以正面解决 的方式,为什么不去解决。或者是刻意逃避的话,这不是一个解决问 题的方法呀。佛法的教义是有说到透过对治力来对治这种烦恼的。我 们内心不快乐的话,哪怕外在五根所接触的境是再怎么悦意的、欢喜 的,这是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内心的痛苦的。 谁让我们的内心不调伏, 谁让我们的内心不寂静,这种心识它有没有对治力,有的话,那就去 解决。所以这是为什么烦恼必须要调伏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佛法最主 要的教义。所以今天我们来听闻佛法教义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呢?就是让我们内心不快乐的这个烦恼,看有没有办法尽可能的把它 减少,把它的力量削弱,透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去减少。佛陀会说烦 恼不好,所以我不应该被烦恼控制,我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来去学佛 的。这是错的。而是要通过自己个人的觉受和经验,内心里产生烦恼 的话到底对自己是好还是坏,透过自己的觉受经验来去察觉,而不是 因为佛说烦恼不好,我不应该被烦恼所控制,这不是佛教徒应该秉持 的精神。所以透过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去判断消灭烦恼对我到底有什 么好处,不消灭烦恼有什么坏处,透过这种利害的辨别来去做决定, 让自己的内心不受烦恼的控制。 以历史来讲的话,佛陀是如何为众生引导佛法的呢?以一般历史 的共同说法来讲的话,一开始在印度生为释迦族,以殊胜化身的方式 示现到这个世间。以我们大家共同所看到的方法来去解释的话,首先, 太子到皇宫外面巡视的时候看到了生老病死的个别的个案,于是内心 感触极多。“我必须要去解决这个生老病死的痛苦”下定了决心,于 是剪了自己的头发出家,到苦行林中苦行六年,在拉霍这个地方,我 从小在布达拉宫也看到六年苦行的照片,我觉得在世尊众多的照片当 中,苦行的照片,佛陀非常瘦,看起来像皮包骨的这种法照,看的时 候会产生很大的信心。听说拉霍的这尊佛像被请到了日本,后来我去 日本的时候刚好看到这尊佛像。你看我们的导师,我们的老师,我们 的世尊,他自己也要透过多年的苦行煎熬,他不是很轻松的来去获得 果位的。这个是以身作则的教导我们,对我们很严肃地说“如果要获 得果位的话,必须要有很强大的意志力、坚持力来去对付内心的烦恼”。 6


我们没有办法很轻轻松松的,或者很简单的方式来去获得果位。这是 佛陀示现的目的。最终暮时降魔、午夜入定、清晨成佛,获得正觉果 位。于是获得正觉果位的时候,佛陀第一句话说的是“深寂离戏光明 无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无语 深林中。”那时候如果佛陀和他人讲无我的正见的话,是没有办法被 接受的,因为那时候除了佛陀外,所有的婆罗门教都是相信有我的论 述。那时候在印度所有的宗教的教义都是说到了有我的。不只是有我, 还坚定了这个我执,也就是说控制身心者的我,或者是能够脱离身心 的我,它是一个独立个体,所以说到了强烈的阿特曼的这种见解。不 只是有俱生的我执以外,还更加增添强调了我的独立性和坚固性。所 以说到了常一自主的我。我的身体是无常,可是我是常。我是有不同 支分,可是我却是单一的。所以一,常、一,而且身体来讲的话,它 需依赖其他的因缘,但是我是自主的不需要依赖,这种见解是当时除 了佛以外,所有的婆罗门教的都相信的一套论述。所以如果佛说无我 的话,大家就会说你是不是疯了? 我就在这里呀!会拍自己嘛!你怎 么能够说无我呢?所以佛陀这么说是有道理的。“若示于他无有谁能 知,不如住于无语深林中”,所以这种无我的见解非常的深奥,所以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必须要仔细的思维才能够理解,所以“深寂”, 极,如果我仔细的去思维无我的道理,真的感受到的话,许多的烦恼 还有非理作意,它们的基础自然就能平息,就能够寂静,所以“深寂”。 因此心里面不会再受到烦恼的控制,烦恼的困扰,所以叫“深寂”。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可是我现在不想要 为你们传授,“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无语深林中”。 所以佛陀成为正觉果位之后,在四十九天之内并没有说法。因为 那时候每一个人都说有我、有我,所以突然说无我的话,没有办法被 他们所以接受。如果那时候无我是可以被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观念的话, 不需要说到了“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而且大家靠的只是一种信心 的话,那佛也不需要说到“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所以佛法的教义 最主要透过智慧的方式来去辨别法意为何,来去产生信心的。所以对 佛法的信仰应该是以智慧辅助的情况下产生的信仰才对。如果佛法靠 的只是信心的话,那干嘛需要说“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呢?没有意 义的。

7


所以佛陀成就了正觉的果位之后,四十九天之内并没有讲法,之 后因为佛陀的内在的这种一切遍智等不可思议的意功德,和不可思议 的语功德,不可思议的身功德,所以使得佛陀的相好庄严,令人不得 不屈服。之前佛陀在行六年苦行的时候,因为喝了牛奶,享受的这个 牧羊女的这个供养,所以遭到了他的同伴五比丘的唾弃,于是就离开 了佛陀,但是因为佛陀具有这些不可思议的身功德的时候,从远处佛 陀接近五比丘的时候,五比丘一开始从远处看到佛陀要过来接近他们 的时候,他们私下协定说:“悉达多太子来的话,我们也不要对他有 任何的反应”,他们私下做这样一个决定,可是当佛陀真正靠近他们 的时候,他们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对佛陀礼拜,于是向佛陀请法。 那不只是五比丘,像帝释天王等,也向佛陀请法。所以佛陀在五 比丘、帝释天王的祈请下,于是说了“四谛”,也就是说到了“苦谛、 集谛、灭谛、道谛”这四者,所以叫做“四种真谛”。那四谛依据什 么说的呢?依据污染地而说因果二相——而说的苦谛、集谛。所谓的 污染地,我们要的是快乐,我们不要的是痛苦,根据不要的痛苦这个 污染地,所有佛陀说了苦谛,也就是痛苦本身以及痛苦是从什么而产 生的,痛苦的因是什么?说到了集谛。根据了清净地,也就是我们想 要追求的快乐,佛陀说了因果二相——灭谛、道谛,也就是痛苦是可 以被消灭的,所以灭谛。那痛苦消灭的因缘、方法,那这个道谛就是 灭谛之因,灭谛为果,所以针对清净地而说因果二相灭谛、道谛这两 者。所以在讲到苦谛和集谛的时候,佛陀说到了集谛它并非是不可改 变的,如果痛苦的因缘——集谛是不可改变的话,那佛陀说“四圣谛” 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最好就快快乐乐的享受我们这一生就好了。但是 如果集谛是可以被消灭的话,那我们就应该正面去面对这个问题,我 们不是自我幻想我好像很幸福一样的,但是自己却负担很多痛苦,并 不是如此。所以佛陀说到了痛苦的因缘最主要来自于对真相的不了解, 所以一切痛苦和烦恼、贪、嗔等,最主要的根本是来自于无明。无明 的意思就是对于真相的不明白,对于真相的不明了。那这个无明是不 是在心的本性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话,那就不可能有“明”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去观察的一点无明是否就在我们心的本性当中存在。 可是我们仔细的看,那些小孩子他们从小不懂 b、p、m、f,不懂 ga、 ga、ka、a,或者 a、b、c、d 的话,他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老师慢 慢的教他 a、b、c、d 的时候,他慢慢可以知道什么叫做 a、b、c、d, 所以原本对 a、b、c、d 这个不懂的无明,透过了讲解的方式来去断 8


除。所以无明本身就在心的本性当中存在的话,那我们就不可能有有 明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小时可以通过学习,可以通过教导,可以让我 们有明,依由这个理由,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无明它是有对治力,可 以去对治的。因为无明是可以被对治的,可以通过有明来去对治,所 以无明不只是可以被压伏以外,它可以彻底的被连根拔除,在这个的 阶段,无明被完全彻底消灭的时候,这个叫“灭谛”。灭的这个真谛 是存在的,无明是可以被彻底的消灭的。那这个灭是有灭的方法的, 那这条的途径、道路,我们叫“道谛”。所以才说道了“苦、集、灭、 道”这四者。 佛陀说了“苦、集、灭、道”之后,他最主要的用意是什么呢? 他的作用是什么呢?所以佛陀不只是以“四谛”的自性,“四谛”这 种性质而去说到了“苦、集、灭、道”这四者以外,更以“四谛”的 作用来去说到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我们对于“苦谛”我 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要知苦。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很快乐的话,那 就不会想到去学佛了。自己知道被烦恼所压迫,被烦恼所控制的时候, 我们才知道说,“原来我被烦恼、心被烦恼所控制,所以我苦啊!” 透过这种知苦的方式,才会想到去解脱。所以对于“苦谛”来讲的话, 我们要知苦。知了痛苦之后,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受到烦恼控制,知苦 之后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断集,去寻找苦因是什么?看能不 能被断除?要如何断除?所以“断集”为第二步骤。“断集”之后要 做的就是“证灭”,那如何“证灭”呢?那就透过“修道”。所以透 过“四谛”的这种作用,来去诠释“四谛”,也就是“知苦、断集、 证灭、修道”这四者。其果是什么呢?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 证灭不可得证,修道不可得修这四者。什么叫“知苦不可得知”呢? “知苦不可得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彻底了解痛苦的形相,你真 的断除一切痛苦的话,痛苦因为连根拔除被你断除了,就没有再新的 痛苦让你遭受了,所以叫知苦不可得知,无法以经验再次的得知痛苦 为何了。“断集不可得断”的意思就是说,痛苦的因缘,烦恼的根本 彻底的断除的时候,就没有再新的烦恼让我们断除了,所以断集不可 得断。“证灭不可得证”,如果你已经获得了灭功德的话,就没有新 的灭功德让我们获证,所以证灭不可得证。“修道不可得修”,如果 已经彻底的修学圆满一切道功德的话,就没有新的或者更殊胜的道功 德被我们所证悟了,所以修道不可得修。所以透过这个四圣谛自性的 9


诠释,四谛的作用的诠释方式,四谛果实的诠释方式,来去诠释佛法 的整个一个教义,这个就是佛法的纲要,也是佛法的结构。 所以佛法的结构是建立在“基、道、果”这三者,“基”基础的 基,指的就是真相,真相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可是离苦得乐因缘是 什么?所以佛陀先给我们讲这个真相是什么。之后再跟我们讲道,根 据这个真相我们要去如何取舍?要取什么?要舍什么?要如何取舍? 如何决断?之后会获得什么样的果位?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因由 四圣谛的自性、作用、果实,来说到了佛法的“基、道、果”这三者, 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获得一切遍智的果位,获得解脱最主要是在基法真 相上面,一切的因果都是互相观待依赖而有,这是真相,因为有了这 样一个真相,所以我们如此的去行持或去取舍的话,我们才有办法获 得果位的,所以佛家一直在强调一点,只是透过祈祷或是透过发愿的 话,是没有用的,最主要是、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去实践,自己要去努 力。所以佛家强调的并不是祈求诸佛给我们加持,或者诸佛菩萨遍满 虚空给我们灌顶,这并非是佛家所强调的,佛家所强调的是要认识真 相为何,根据真相来去做取舍为何,来去如何取舍这才是重点,所以 我们必须要彻底的了解我们内心的世界是什么,佛陀以他的经验跟我 们讲到了他之前走过的路,所以跟我们说到了心是可以改变的,但是 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佛陀所说的缘故,马上相信,我们要自己透过理由 来去判断,自己的经验来去觉受,来去证悟说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可 以获得改变,以上大概介绍佛法的整个一个结构,希望你们一定要知 道。 所以佛陀一开始初转 fa 轮的用意就在这里, 所以不仅讲了四谛, 如果我们仔细的接过四谛内容的话,我们就要搭配“四谛十六行相” 来去讲了。苦谛来讲的话四种行相“无常、苦、空、无我”;集谛的 四种行相“因、集、缘、生”;灭谛四种行相“灭、静、妙、离”; 道谛的四种行相“道、如、行、出”,那这些都要了解。而且还搭配 着三十七品来去学习的话,那更好。像四念住,四正勤,还有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来去学习。四念住的话, 身念住,观想我们这个血肉之躯的这个身,它是不净的,它是痛苦的, 透过这个方式来去思维无常,所以搭配着“四谛”但是苦的四种行相 “无常、苦、空、无我”的无常,搭配着身念住来去观修。透过受念 住来去知道说,针对乐受和苦受的我们容易产生贪嗔,因此容易产生 10


“集谛”,所以来去思维苦谛、集谛。那透过心念住,让我们知道其 实心它本身也是各个续流结合起来之后,我们来取名为心的。所以我 们的这个设施处,也就意识,根据意识的续流来取名为意识以外,如 果仔细的去解剖、分析,前一刹那的意识才叫意识,还是后一刹那的 意识才叫意识,这样去解剖分析的话,意识是找不到的,所有去思维 空,所以无常、苦、空,搭配着心念住来思维空。那搭配着法念住来 去思维无我。以我的经验来讲的话,四谛十六行相还有三十七道品这 才是佛陀真正的口诀,这才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改变内心。如果我们把 这个佛陀最好的口诀搁在一边,自己却觉得透过本尊瑜伽的观修方式 或者念咒、持咒的观修方式才能够改变自己的话,对不起,这个是大 错特错,这个是我可以以自己的经验来跟你们百分之百保证的。 像我个人而言,我从小就学金刚乘,我就要去观想本尊,要去念 诵许多的咒语,可是这个对内心的改变没有很大的帮助。那不只在西 藏到了印度之后学习大教典,反复的去思维空性的道理,反复的去了 解真相为何,去了解烦恼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因为对真相的不 了解,因为对真相的错误了解,这个错误是什么?反复的去思维这个 道理。 像我从小的时候,接触了金刚乘,念诵的方式、闭关的方式,但 是我觉得这个对心没有直接的帮助,可是透过过去六十年间对空性的 反复思维,因为从心里相信空性的这个真相,所以让非理作意没有基 础能够发起,因此捣乱我们内心的这种寂静的贪嗔痴大量的减少,这 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靠的就是空性的思维。我并不是自己完全没有经 验,跟你们讲一个好像天方夜谭的事情,这样的话有什么意思?没什 么意思,绝对不是这样的。也不是说经典上这么说,所以我做如此的 阐述,来跟你们这样讲解,也不是的。就像听说以前有个人说到了我 的旃檀有多好、有多好,最后有个人被他说服了,那麻烦你卖给我旃 檀吧,对不起我手上没有旃檀。那这样的话有什么意思?所以跟你们 讲一大堆佛法的好处,但是自己一点也觉受和修行都没有的话,这种 的讲解的方式是不对的。 那大乘四摄的教法里面也有说,不仅要和别人说以外,自己也要 如此的行持。我就是因为如此的思维空性的道理的缘故,所以让我觉 得我的内心真正的获得了平静,而且烦恼真的减少了很多。而且我觉 11


得大乘资粮道我今生绝对能够生起,而且我还想要在今生未死之前, 能够获得大乘加行道。这是我的想法,我有这样去铺路。 佛陀对众生讲解了四谛 fa 轮所说的四谛十六形相之后,接下来 所讲的,就是“无相 fa 轮”就是二转 fa 轮,又称般若经,但是在 般若经是否是佛陀所说的这个论述上,是有争议的。因为大部分的历 史家不认为般若经被佛所说。像我在五十年前遇到了一个佛教的教授, 他说佛陀不懂梵语,所以佛陀不可能讲般若经,他曾经跟我这样讲, 我那时觉得很诧异,真的有点儿惊吓到了,我觉得很奇怪他怎么会这 么说。无论般若经是否是佛所说,但是我们仔细去研究般若经的内容 的话,会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非常深奥的、而且和四谛十六行相吻 合的一个内容。像我们在讲四谛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的时候, 像无常来讲的话,可以以粗分的方式来去解释,以细微的方式来去解 释两种诠释的方式。粗分的诠释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死无常或者 是坏灭的,事物坏灭的这种现象,这个叫粗分的无常。粗分的空无我 呢?没有常一自主的我,这个叫做空,由常一自主我的享受处或者他 的蕴体不存在的这个无我,这是空无我的无我。但是以细微的诠释方 式,也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细微的诠释方 式来去解释的话,无常指的不只是死掉或者坏灭,事物坏灭的粗糙的 无常而已,更重要的刹那间坏灭的无常,刹那坏灭的无常,一切由因 缘所生之法,他每一刹那都在改变当中、每一刹那都在坏灭当中。这 种坏灭靠的不是其他的外缘,而是他本身的因缘就具有坏灭的性质— —刹那坏灭的性质。由此所生的缘故,所以它本身就有刹那坏灭的性 质。所以透过般若经细微的无常诠释方式,我们仔细这样看的话,当 然乍看之下会觉得它生灭怎么会同时产生?但是仔细的去想的话,生 和灭确实是同时产生。你一旦有了生,你在生的那个当下就已经存在 了正在坏灭的性质了。而且正在坏灭的性质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外缘, 它本身在生的当中就已经存在了——正在坏灭的性质。为什么呢?因 为它的因本身具有一个正在坏灭的性质,由此所生的缘故,在生的那 一秒,生的那一刹那当中就已经具有正在坏灭的性质,所以从此我们 可以知道一切的果都是随因而转,都是受到因所控制的,依由这种细 微的无常,所以般若经里面讲到细微的苦的思维,因为一切的果都是 随因所转的,所以我们现在的血肉之躯、我们的五蕴、我们的身蕴也 好、心蕴也好,它也是随因所转的。那这个因是什么呢?因是烦恼, 是无明,如果你被一个无明所控制,被烦恼所控制的话,那么你真的 12


要烦恼了。因为你的主宰者是烦恼,你被烦恼所控制,你被一个无明、 笨蛋、不知道的人所控制,这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透过细微的无常 思维细微的苦。那透过这种细微的苦来去思维细微的空和无我的意思 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像空来讲的话,在五蕴当中去寻找我的话,是 找不到我的,所以我呢是由身心施设而有而已,一个假象而已,仅此 而已。所以透过离一离异的正因来去破除了这种补特伽罗之实执有或 者实体有的这种我执。那不只是我以外,我所接触的受、用、触的法 也是如此,而去说到了空和无我的。所以在《宝鬘论》里面,有说到 这个详细的解释,“乃至有蕴执,以致有我执”的解释,这是我们要 去仔细的阅读的。所以在般若经里面都有说到,所以透过般若经内容 的这种观察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般若经的内容是非常的深奥的。而且 是和四谛十六行相非常相吻合的。如果你说《般若经》并非是佛所说, 是一位印度大师所说的话,那岂不这位印度大师比佛陀所说还要来的 好?如果这样承许的话,有点儿说不过去,而且更何况是说般若经的 这个印度大师他还礼赞了佛陀呢。如果他说的比佛陀好的话,他干嘛 礼赞佛陀?这样没有道理呀。所以大乘是否是佛陀所说这个争议以前 就有了,但是清辨论师以及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面、寂天菩萨在 《入行论》里面,都说到大乘是佛所说的。 《般若经》有分不同的版本,最短的般若经叫做《般若一字经》, 也就是“阿”字而已,就是一个“阿”字,这是最短的般若经。那我 们通常所念的《般若心经》呢,是叫《般若二十五句》。那还有《金 刚经》也是般若经,还有《般若八千颂》、《般若两万颂》、《般若 十万颂》等。那在中国对《心经》的念诵时非常重视的,那由中国再 传到越南、韩国、日本等地,那同样西藏对《心经》也同样重视,之 后传到蒙古等地。《般若心经》我们非常的重视,在念诵的缘故,哪 怕我没有这方面的口授、教授的传承,所以我想要对你们介绍《般若 心经》一个内容,大概的解释一下。有些人可能认为说没有口授传承, 没有教授传承的话,那就不要讲了。我觉得这种想法是非常落伍的、 过时的一个想法。哪怕我现在没有这个口授、教授的这个传承,可是 我觉得这个内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也应该去了解才对,这并 不是说不能讲。像佛陀在初转 fa 轮——四圣谛的时候,说到了苦谛 等,四谛十六形相,佛陀之前也没有人传授这个传承呀。所以《甘珠 尔》、《丹珠尔》是没有传承的情况下传承下来的嘛。有时候我开玩 笑的说,像龙树菩萨写了这个《中论》之后,可能清辨论师只获得龙 13


树菩萨《中论》的口授传承,所以他对《中论》的究竟的内容并不是 很了解,所以才说到了“共相有法”这样的论述。可是龙树菩萨的教 授传承被佛护论师所获得了,所以佛护论师写了《佛护论典》,能够 完整无误的解答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这是我开玩笑的这样说了,不 是真的,我只是开玩笑这样说而已。 那时候我们来到印度,很急迫的,匆促这样过来,所以我们没有 接受到《心经》口授和教授传承,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我们还是可 以解释的,因为《心经》的内容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在没有传 承的情况下,为你们这样的讲解呢,我觉得这个并不矛盾。像《般若 八千颂》一开始,来自一些雍增益西耿增,可雍增益西耿增他的传承 来自哪里呢?雍增益西耿增觉得《般若八千颂》很重要,所以很语重 心长的对大众解释,从此才有了口授和教授的传承。所以我觉得可以 这么做没有问题。如果我们真的对佛陀、龙树菩萨有信心的话,我们 就要好好的去阅读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教典,而不是说没有口授、教 授传承,我们就搁在一边,这样的话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写这些著作 是为了我们而写的,不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这个传承而写的,这一点一 定要搞清楚,我们不要本末倒置。所以如果我们对龙树菩萨有信心的 话,龙树菩萨的著作我们就要去阅读,哪怕没有传承都没有关系。最 主要他写的内容我们必须要去思维,要去了解。同样的,世尊所写的 这些《甘珠尔》来讲的话,没有传承也可以去阅读,这并不矛盾。所 以十七班智达的著作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阅读。那像般若经的显义, 空性来讲的话,最主要的依据,最主要的——也是最佳的解释就是《中 观理聚六论》,要好好的去阅读。隐义来讲的话,就是现观道次第, 也就有慈尊菩萨所说的《慈氏五论》,有好好的去解释。那我们再去 读这个补充《庄严经》以及《二辩论》等,都必须要去阅读的。 那至于慈尊菩萨是否是人,还是菩萨的化身,这个有两种不同的 说法,我觉得两种都有可能存在。像我以前阅读了圆测《解深密经》, 就是韩国大师圆测的这个著作里面,翻译成藏文,后来我阅读这本著 作的时候,他里面有说到了,慈氏父亲、母亲的名字,如果在兜率天 的慈尊菩萨,应该没有父亲还有母亲吧,更不用说他们有名字了。但 是无论如何他们的这个著作,仔细的去阅读的时候,真的是不可思议。 像般若经的隐义现观道次第,分成八品来做解释,所以仔细的阅读这 八品的时候,他的内容是非常的博大精深的。真的可以让我们去预测 14


说慈尊菩萨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一位圣者。所以如果要好好了解般若 经的隐义,我们一定要好好阅读《现观庄严论》;如果要了解般若经 的显义,我们要好好阅读《中观理聚六论》,其中的《中论》更为重 要。尤其我们的华人朋友们,如果你们是佛教徒,想要了解般若经的 内容的话,一定好好的阅读《中论》及《慈氏五论》,一定好好的去 学习。 平常我在讲法的时候,我都会拨出时间进行问答的交流,因为今 天这边很多人,如果让你们直接上来提问的话,可能有些困难,可是 你们可以把问题写下来,写在纸张上面,传递给我们,那明天我们也 会这样进行,大概从十点半开始进行,这个问题的交流吧!如果有什 么问题都可以写下来,或者是你们觉得我讲的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 不对的地方,也欢迎你们来反驳我,都没有问题。 像世亲菩萨有四大弟子,其中有比自己更懂得般若经的弟子,叫 做解脱军,解脱军写著作时反驳了他的老师世亲菩萨,因为世亲菩萨 是以唯识的方式来解释般若经的,解脱军觉得这个不妥当,所以以中 观的方式来解释般若经。这个反驳我们在《明义论》里面可以看到。 所以印度这个古老的佛教传统,并不是说自己的上师说什么,自己都 无条件的接受,因为佛陀已经授权给这些印度大师们,佛陀说到了“比 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你不要马上的 无条件的接受,你更重要的是反复观察之后觉得有道理,你再去接受。 这是佛陀赐予的权利,所以印度的论师他们有好好去享用佛陀赐予的 这个权利。像近代的大师来讲的话,像密庞大师而言,在一部中观的 解说里面,说到了宗喀巴大师的反驳,那密庞大师的弟子——阿拉唐 却又反驳了密庞大师的反驳。这个是哲蚌寺的长老悉却乌住跟我说过 的。后来阿拉唐却的朋友就跟阿拉唐却说,密庞大师是你的老师,阿 拉唐却你怎么可以反驳你的老师?于是阿拉唐却说我的老师说错的 话也可以反驳,没有关系。如果我说错或者不妥当的话,欢迎你们反 驳。如果我们可以进行问题的话,我觉得大家互动会更好。所以明后 天也会这样进行,从十点半开始。 现场问答 问: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性? 15


答:在《宝性论》里有说到 “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生”,众 生的法性跟佛陀的法性作为法性来讲的话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在《中 论》里面讲到如来品时说到“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来?”也就是如来在观察之后找不到的,哪怕是无漏的如来 ——无漏蕴体的如来,去寻找之后的无有自性,和众生的无有自性是 一样的。佛陀的法性跟众生的法性都是一样的,在法性上没有任何差 别。所以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这里说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 性指的就是我们心本身的空性,所以众生心的空性和佛陀心的空性作 为空性来讲的话,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如来藏。但 如来藏要彻底了解的话,必须要去学习无上密的内容,需搭配无上密 的解说来去了解大手印、大圆满的这种俱生原始光明或者如来藏本性 究竟为何。总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的自性空,这个就是如来藏,所 以每一个人都有佛性。 《中论》中的这句“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 处有如来”是以五相的方式来去追寻我在哪里,如来在哪里,这是五 相寻求的方式。但是《入中论》是七相的方式,“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彼亦速入真实义,故如是许彼成立”。这是以七相 的方式来去寻找的。就像我们看到一个很贪婪的人,或者很容易生气 的人,他不代表说一旦有了心识的话,他就拥有属于贪婪的状态,或 者一旦有了心识的话,他就拥有处于生气的状态。如果贪婪和生气, 烦恼它是住在心的本性当中的话,那变成这个人只要有了心识,他就 会有了贪婪的现象,就会有生气的现象,但不代表二十四个小时都是 如此,或者一直都是如此。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知道,这种烦恼的本 性不用说在心的胜义的本性当中不存在,就连世俗的本性都不存在。 所以烦恼等不仅不存在于心的胜义的本性当中,世俗的本性中也不存 在。

问:在这世界激进派的犯罪非常严重,我们做什么能减少激进派 的暴力行为? 答:所谓的关心、爱心或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着想这方面的一 个善心来讲的话,一般未透过训练的人,通常是对自己的亲友才会发 起这一类的善心——正面积极的心态以外,对仇敌是没有办法发起的。 16


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现有的慈心、爱心是属于有局限性的,是偏倚的 慈爱。为什么说是偏倚的呢?因为对方的反应是好的,你才有办法产 生,对方的反应是不好的话,你就无法产生。所以变成了要对方对你 好,你才有办法爱他,对方如果没有给你相同的反应的话,你没有办 法爱他。如果我们只是对亲友的贪执、慈爱,他并不是真正的慈爱, 是跟贪有关的慈爱,并不是无限的慈爱,并不是大悲、大爱。所谓真 正的大悲、大爱是什么意思呢?它能够延伸到不只是亲友以外的其他 的所有的生命体,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悲、大爱。真正的慈爱是不须依 赖对方反应的慈爱。像我们说我们爱自己,我们爱自己不是因为说我 们对自己很有恩惠,因此我爱自己,并不是如此。我为什么爱自己呢?。 因为我想要离苦得乐的关系,所以我有权利来维护我的安乐,所以我 爱自己,如果我爱自己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我对自己有恩,只是很单纯 的有离苦得乐的想法的话,那我也应该爱其他的生命体,因为其他生 命体跟我一样有离苦得乐的想法,其他生命体跟我一样有相同的权利 能够维护他的离苦得乐,其他的生命体也跟我一样有相同的潜能和能 力,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这种的理由,相同的理由来延伸自己对他人 的关怀和关爱的。像仇敌来讲的话,因为他某种的行为伤害了自己, 所以我们把他取名为仇敌。但实际上,如果我的爱心只是针对我的亲 友才爱,对仇敌无法爱的话,我跟畜生有什么两样?畜生就是这样子 的,谁为它好、对它好,它就爱谁,谁不对它好,它就咬谁嘛!如果 我们人的智慧所展现出来的慈悲心只是跟畜生没有两样的话,那我们 没有好好运用到智慧了。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运用人的智慧,透过生命 体的相同点来去延伸对于不只是亲友以外,能够延伸到仇敌的这种的 慈悲心、这种的慈爱心。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办法真正做到普及一切众 生的慈爱,如此才能减少激进派的暴力行为。所以大慈、大爱的观念 必须去推广。

问:空正见、菩提心没有办法在一起产生怎么办? 答:要让空正见、菩提心走在一起是很困难的,确实是很困难的。 所谓的空性呢,并不是说寻找之后找不到而已,如果你这样想的话, 这个是对空性的一种错误思维,那就变成你修学慈悲的对象,去寻找 之后是找不到的,那慈悲心本身去寻找也是找不到的,修慈悲的这个 17


人寻找之后也是找不到的,所以寻找之后完全找不到,在这样一个情 况下去修学慈悲的话,这是很困难的。所以空性的解读不应该是寻找 之后找不到而已。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里说到“众因缘生法,我 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所以在此远离断边。所以空 性的解读并非是寻找之后找不到而已,空性的正确的解读是缘起。如 果缘起的道理真的彻底了解的话,所谓的空性指的是并非是以自己的 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和作用,而是一切的性质、作用都是在因缘观 待情况下、抽象化存在而已。所以如果对空性解读正确的话,那就有 办法悲空双运了。 那烂陀寺的这些大师们,他们对空性的论述的解说有不同粗细的 层次。像是无我的话,其实毗婆沙宗也说、经部也说、唯识也说、中 观也说,中观本身又可以分名言上有自相和名言上无自相这两派,都 有说到空性的解读,但是真正的空性的正确的解读就是名言上无自性 的中观论师的解读,也就是以缘起的方式解读空性,也就是“众因缘 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佛护论师在他的《佛护论》里面说到非 常详细的解释,月称菩萨也说到这方面的解释,还有清辨论师也说到 了这方面的解释,但是如果要彻底了解这两句话的内容的话,要好好 阅读这些大教典的内容,并没有办法马上的理解的。像寂天菩萨来讲, 他也是属于名言上无有自相这一派的中观师,他们为什么名言上无有 自相,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承许?就要反复去阅读大教典的内容,中观 教典的内容,必须反复的去思维、一次次去探索、思维,如此才有办 法,因为有而现起了自性空,因为自性空才有办法现起有,就是“无 相现有边,有相现无边”才有办法产生这种的觉受和经验,在这种觉 受下,再来思维悲心的话、观想悲心的话,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反而 非常的相辅相成。之所以能够悲空双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现实的情 况下,因为自性空的关系,所以更需要名言有,所以那烂陀寺的许多 大师他们都很头疼,在怎么解读空性的这个论述上,所以要我们短短 的时间来做出正确的空性解读也是有困难的,因为这些大论师他们也 是非常的头疼这个问题。总之你们要努力去学习这才是重点。

问:(略)

18


答:佛教的学习方式是首先要闻所生慧,再有思所生慧,再有修 所生慧。首先要反复阅读、学习大教典的内容,念《心经》的时候, 不要不经思维的直接念诵,这样是不对的,要反复思维每一个字的内 容及前后文搭配后的内容。有所会意后,看能否为他人解释。首先从 文字的认知来了解,这个叫闻所生慧,这是不稳定的。所以从他人听 闻,或从他人的解释来听闻的,这样的闻所生慧,只是这一点是不够 的,需要反复地搭配其他的大教典,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或者反复 对自己的问题从中观察,来去获得结论,这个叫做定解。从内心深处 百分之百的相信,就是如此,除此外没有其他第二条路了。这个时候 产生定解时叫做思所生慧。思所生慧到了高程度,这个叫做比量,之 后搭配止观双运,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方式反复的去思维,专注思所 生慧的内容,来去生起修所生慧,就是获得加行道。这些都是逐渐来 去承办,并没有办法突然间、瞬间的承办。如果认为说内容不了解, 所以我不需要念的话,也是错的。

问:慈尊菩萨将来到这世间说法会不会和世尊说法有所不同? 答:从空性的这个解说来讲,不会不同。贤劫千佛来到这世间, 世尊也来到这世间,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而来到这世间的。有情痛苦的 根本是无明,所以为了断除无明——有情痛苦的根本无明,所以来到 这世间的缘故,都会说到相同的空性,并不会有不同的空性。我们有 些人或许会说,这一世导师释迦摩尼佛的教法大概我是不会有什么成 就了,我要等到慈尊菩萨的这个教法的时候,我才会有所成就,我觉 得这是愚蠢的说法。因为现在世尊所说的教法,没有比此更殊胜的教 法慈尊菩萨可以说的出来的。所以“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如同刚 刚所念的这个偈颂文般的,现在导师释迦摩尼佛的这个教法之中,我 们可以听闻到龙树父子的这些著作,他们的智慧结晶,他们仔细的解 剖、分析何为自性空的道理。现在量子物理来讲的话,他们也说到了 寻找之后找不到了,就是以任何的物质来讲的话,任何的物质寻找、 解剖、分析之后是没有最究竟的粒子存在的,这个跟唯识所说的破除 外境,及中观所说的寻找之后找不到,是非常相似的。他们没有任何 的宗教信仰,他们只是很单纯的去研究物质在哪里?物理究竟的立足 点在哪里?但是他们找不到任何最细微的粒子存在。像我们这个非常 19


时代来讲,我对科学家的交流非常的积极。无论慈尊菩萨来到这世间,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龙树菩萨的著作,龙树的著作有现代科学量子 物理的佐证,所以我们会更相信龙树菩萨所说的这一切,因为科学家 们是以仪器的方式来试验,而不是某某人说了,马上相信。正直、客 观的科学家的做法是如此的。所以找不到和找到没有是有差别的,看 不到和看到没有是有差别的。科学家已经确定的这个结论,是我们可 以接受的。所以很多的佛教徒会去塑造慈尊菩萨的佛像,在世尊的教 法,我没什么成就了,希望以后慈尊菩萨来到这世间,我能获得成就, 就是保持这种的态度。我觉得这是一种懈怠的态度。明明现在世尊的 教法这么精辟的佛法,能够让我们去学习,我们不去学习却拖在后面, 这是种懈怠的态度。这样其实也是给慈尊菩萨制造了头疼的问题,慈 尊说你们之前世尊教法说的那么好,你们不想学,现在寄托在我身上, 我要怎么救你们?也可能会这样想。说不定慈尊菩萨还想骂我们呢! 第二点,贤劫千佛里面真正讲密法的只有世尊,没有其他的佛, 以及最后一尊佛,两尊佛,这三尊佛以外,没有其他的贤劫千佛会说 密法,所以能值遇世尊的教法的时候,我们努力的让自己的内心可以 生起道次第,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现在都不努力,只是期待后世会 有人来救我,那是一种奢望的期望。

问: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可以真正做到大慈爱吗?你可以真正 发起大慈悲心吗?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如何发起大慈悲心呢? 答:首先,也就是科学实验后,我们人性是慈悲的本性,是需要 爱和被爱的本性。我参与了一个科学的会议,他们让五六个月的还没 有说话能力的这些小孩子们,让他们看卡通影片。一类的内容,两个 小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玩球,互相的协助,互相的玩耍;另一类是互 相的抢夺球,不给对方玩,互相的伤害。不同的影片,给相同的孩子 看的时候,看第一类的时候他们都面带微笑,而且非常喜悦,想要参 与;看第二类的时候,这些小孩不想看,想要离开现场。从这个反应 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小孩子最纯真的天性是需要爱和被爱的。而且科学 家又说到了,如果某人时常生气的话,它会影响到我们的免疫系统, 会吞噬我们的免疫系统,所以哪怕是生理的一种反应来讲的话,也是 需要爱和被爱,不需要嗔心的、不需要嫉妒的、不需要我慢的。所以 20


我们遇到医生的时候,医生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说,要保持心灵的 愉悦,从这一点我们知道,生理的反应、需求也是需要爱和被爱的。 在这世界上有很多的杀戮行为、贪污的行为、互相欺压的行为及贫富 间的差距,互相斗争的行为,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慈悲而产生的后果, 这是很明显的。为了减少贫富的差距,为了减少贪污的行为,更为了 减少杀戮的行为,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让这些人为的问题继 续的持续下去?我们要不要让我们的社会充斥着这些暴力、贪污、杀 戮的行为,你们问自己,这是应该要发生的吗?不是吧!每个人都会 说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不应该发生的行为,但是我们要面对残酷的现 实,现在正在发生的这一切都是人为的问题所产生的。所谓人为的问 题是什么呢?就是自利主义,过分的只是想自己所产生的问题。过分 的、极端的自利主义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个必须要减少,这个跟佛 法的信仰或者宗教的信仰没有关系,跟前后世没有关系,跟生死轮回、 解脱没有关系,跟天堂地狱没有关系,只是很单纯去寻找这些问题的 症结就是过分的想自己,贪婪自己的利益所产生的,不懂得体谅他人。 这是有科学佐证的。所以我坚信只要在我们现在教育体制里面,推广 内心的价值观,以世俗的伦理方式去推动,加入在现在教育体制的元 素里面,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最主要的是注重在物质的发展上,如果 在教育体制里面我们不只是有物质发展的元素以外,还有内心如果往 正面、健全的方面发展,来去推动世俗伦理的话,我相信我们的下一 代会变得更美好!这世界绝对可以获得改变的。这个跟宗教信仰无关, 哪怕没有宗教信仰,也是需要慈悲的,因为生理需求就是如此。如果 我们透过教育让小孩子从幼稚园就可以知道这个概念的话,他们没有 宗教信仰也会知道慈悲的重要性,也会知道极端的自立主义是错误的。 总之《入行论》里面说的世间所有的衰损、痛苦都是来自于自利 主义所产生,爱我执所产生,世间所有的安乐都是来自于利他的爱心 所产生。“所有世间乐,昔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有自利成”“若 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所有我们现在 计划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这期间的教育的课程当中加入世俗伦理 的元素,世俗伦理就是如果我们内心懂得去体谅他人,具有慈悲心的 话,对自己来讲是幸福的。如果自己要幸福的话,自己的内心就要获 得改变,就要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更多的慈爱。如此自己才有办法幸福, 自己幸福家庭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幸福。我们正在拟定这一套的教育 课程。 21


第二天《心经》浅释 念诵《十七班智达祈愿文》

我有说到为什么写这个祈愿文的一个缘起和目的,所以我想念下。 “如是,导师世尊善示深广等法理,由诸上述天竺先贤大德对彼造作 诸多无比善说,能令具慧士夫开启慧眼。虽至今已近于(人年)二千五 百五十年,然可供闻、思、修之论典仍未衰退,故念昔诸先贤善巧大 师之恩惠,并生起不动摇信心,愿能仿其行。” 所谓的“依共教乘,依别众生”的两种不同的传教方式,十七班 智达主要是以依共教乘的方式来传授的。但是这些大神通师是依别众 生的方式。我们为了教法将来的长久住世,我们必须要依寻依共教乘 的方式来传授教法。就像我们在念上师荟供的时候,我们念完米子玛 之后,会念“班杂沽如白玛色地吽”,我对莲花生大师有专注的信心, 但是莲花生大师却未著作任何的大教典。他是有一个著作,但是非常 的简略,我获得这个的传承《净光智》这本书名,所以在看大教典的 时候,并非是以莲花生大师的著作为主的。总之佛陀的教法,我们通 常在传授的时候,佛法的讲师好像只是教你怎么皈依,怎么产生信心, 我觉得不应该讲为是佛法的讲师,应该把他讲为佛法宗义的讲师,这 样的话比较偏哲学的这种讲法,而不应该是在强调信仰而已。因为佛 法真正的教义是从哲理、哲学来去了解佛法的教义的,而不是靠信仰。 所以在那烂陀寺的这些大学者里面他们互相的辩论,在哲学上互相的 争论,有不同的立场,所以让佛法的宗义能够更发扬光大。这是我们 的宝物,要好好的珍惜。 “近来,世界上科学及物质已臻于颠峰且于极具喧扰世代之此刻, 吾等身为世尊弟子,应于佛法生起见理信心,此极重要。故要以正直 不偏党之心兼具怀疑且加以观察而去寻求正确理由,”透过理由来观 察之前比较疑惑的,如果没有任何的疑惑,只会无条件的接受而已, 这样的话是不会观察的。知道吗?因此上根随法者,无论任何的征象, 他不会马上的接受,他会看这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它的要义是什么。 所以我平常有说到了,上根随法者的这种教授传授的方式来去传授佛 法的传承的话,我们佛法传承还会保留几百年。但是如果以下根随信 的这种传授方式来传授佛法这个传承的话,那我们的佛法传承会消灭 的。所以我时常跟大寺院的这些学生们讲,在此我也想再次的强调。 22


所以怀疑的这个态度是很重要的。在《广论》我们可以看到主要 是以信心为主,好像跟怀疑无关。这是因为根据当时的众生来善巧的 说道,但以客观正直的角度来学习佛法教义的时候,无论有任何的问 题请尽管说,不用怀疑、不用犹豫,那烂陀寺的这些大学者们说到了 破他宗,立自宗,反他驳透过这种方式来建立教义的。因此以正直不 偏党之心,如果只是上师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的话,这并非是正直不 偏党之心,这个是已经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我个人的觉受、经验来讲 的话,科学家的精神——真正的客观的科学家的这种精神,这才是正 直不偏党,有时候我们这种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反而更先入为主,缺乏 了这种客观、不偏党的、不偏不倚的这种客观精神。所以以客观的精 神,什么样的可能都会有,以这种的基础之上再以怀疑的态度来观察, 观察之后的内容,若能实践在生活上帮助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的人 生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坚信这个真理是可以继续的遵循下去的。“故 要以正直不偏党之心兼具怀疑且加以观察而去寻求正确理由,而后为 起通达道理所生兼慧之信,故于前了知名称遍扬之二胜六庄严、佛护 论师及圣解脱军等所造作的深广完美著作是不可或缺的。故将原有二 胜六庄严画像,加画剩余深观广行九位传承上师,而成为十七那难陀 大班智达之新唐卡。吾心诚欲于诸善巧士夫撰写虔敬祈请文,亦由若 干求法心切法友之殷诚劝请,且因吾于彼等善巧士夫诸善说生起真诚 胜解信而撰此《至高那难陀寺十七大班智达祈请文能明三信》。”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要背《现观庄严论》、《入中论》这是从小 就要背的,现在已经有点儿忘记了,而且我也背诵了《俱舍论》的本 文,《释量论》的本文,零散的背诵。终生一直在背诵,我就零零散 散的去背诵,现在也忘的差不多了。对于这些善巧士夫的善说生起真 诚胜解信。来到印度之后确实读了许多的《丹珠尔》这些大师的著作。 我不会只是完全依赖一本著作,会阅读不同的著作,而且我会去对比, 通过对比之后发现龙树父子的究竟的意趣而产生了不共的信心。从内 心深处发起了无法形容的信心。因此如同佛所说的“比丘与智者,当 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所以佛陀给予我们这样一个 权力,授权给我们,我们能够有足够的权力去观察佛经,才能生起见 理所生的信心。 刚刚尊者讲的是“下根随信”,我说不定会说大话,你们拉达克 的人大部分我觉得都像是下根随信的。“上根随法”的这个法字并不 23


是说出世或世间法的这个法,而是说哲法智慧的法,具有智慧的意思, 也有辨别的意思。昨天我已经说了,佛陀说到了“比丘与智者,当善 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所以佛陀授权给他的弟子们, 而且要求他的弟子要去观察佛经的内容,再来去相信,而不是因为佛 所说的理由就无条件的接受。所以十七班智达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依 据,所以如实的实践,这样去实行。 《入中论》里面月称菩萨说到了, 《解深密经》等十部经,在《入中论自释》里面说到了这些都是不了 义经,并非是如言可取的,这种的说法是非常好的。 科学在过去的两百年间非常的兴盛。以前在西方最要是以基督的 信仰为主,然后就是犹太、天主等,之后慢慢、慢慢有了观察的趋势, 所以形成了现代科学的概念。大约四十年前,我小时候是非常喜欢科 学的,因为我喜欢去观察事物,会去解剖机械。大约四十年前,我跟 外国的朋友们说到了我对科学有兴趣,如果有机会能够跟科学家们交 流的话,我真的很有兴趣。因为这样表达这个意愿的缘故,所以我的 朋友跟我说,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科学是宗教的杀手,所以你必须 要特别的小心、谨慎,他这么说的。那时候我想,导师释迦摩尼佛也 是透过理由的思维、反复的观察再来利众的,并不是叫我们无条件的 接受、相信,有了这个基础后,科学家也是透过观察的方式,实验的 方式再来做出结论。因为透过实验去推论,如果他们可以透过观察去 做出结论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行?有一次在德国的时候遇到一个记者, 记者说到了,科学家已经决定了没有前后世了,于是我的想法是什么? 我说科学家并没有决定,他们只是没有看到并不是看到没有,没有看 到跟看到没有是必须要分清的。普遍世人会认为说科学和宗教是两者 背道而驰的趋势,导师释迦摩尼佛所说的经典,还有这些大师们的观 察之后的结晶——智慧结晶,都是透过反复的观察再来做出结论,这 一点跟科学的精神没有两样,科学家也是做出结论之前必须要通过实 验,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跟科学家进行交流。所以过去三十年间,我们 双方都得到了无比的利益。什么是我们跟科学家交流的基础呢?这个 基础就是我们是根据宇宙学、神经学、物理学也包括了量子力学、量 子物理,以及心理学,针对这四个领域来讨论。以我们教典的内容而 言,在这世界上如同恒河沙数般无量的大千世界是存在的,我们说到 三千大千世界又会有成、住、坏、灭,但不是只有一个大千世界,我 们银河系来说是无有止境的,这是我们教典里所说的内容。所以过去 24


的世间坏、灭之后,在新的世间成、住,这是我们佛家所说的,所以 说了“成、住、坏、灭”的四劫。 这些无量的器世间是从五大所产生的,之后也融入的时候也融入 于五大,如同《宝性论》里面所说的。同样在咒乘里面有说到 “地、 水、火、风、空”这五大,这和科学的说法非常的相似。而且我们说 到了大爆炸,科学家说只有一次大爆炸,之后现在慢慢地现在有了不 同的说法,说到多次大爆炸,而且透过很精微的望远镜去看这些星球 的时候,发现星球的数目是无可测量的,这根佛家所说的内容是一样 的。 “日月弥录半,五十五十一”《俱舍论》曾经有说到这句话。我 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在第五世纪的时候,那烂陀寺有位大师说到了地 球是圆的。那时候外道徒反驳这位那烂陀寺的大师,说到地球是平的。 总之那烂陀寺的大师他们的著作里可以看到他们真的是绞尽脑汁来 观察立论的。这三千大千世界,及第一劫、第二劫,有说到无量劫数, 这些都是从五大来发起、生起,之后再融入于五大当中,这个跟科学 的说法是一样的。从宇宙学的角度来讲的话,基本上科学家的说法跟 佛家的说法是很相似的。 神经学来说的话,我们咒乘说到的气、脉、明点的观修,以及佛 教医典里面有说到了气、脉、明点。我们讲到微尘的时候讲到了物理 学,在佛教的典籍里面有说到了《微尘论》,这个我觉得是非常粗糙 的,比起科学来讲的话。科学的物理论是真的非常细微的,我们讲到 外在物理的这些论述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佛家有很多从科学这边学习 的内容,当我们讲到第四心理学的时候,古老印度的心理学是非常的 博大精深的,现代的心理科学家们,他们也可以从古老的印度心理学 当中收获许多的利益。古印度的心理学之后衰败了许多,以前印度来 讲的话,遮遣而趣入,成立而趣入等,这是印度的大师们的论述,但 是现在几乎都没有人在说了,所以古印度的这些心理学在外道的婆罗 门的学术里面也大大的衰退了。所以古印度的心理性其实最主要的完 整的保留是藏传的佛教,由寂护论师的恩惠,将佛法的法脉传承留到 了藏地,藏传佛教的教育系统让我们从小就必须背诵经典,逐字的解 读、消文,透过量学所说的逻辑理由来观察,这是我们西藏上千年的 传统。所以今天这个世界上,在现代的心理学中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25


可以由古印度的心理学来作为补充,所以藏传佛教占有非常重要的角 色,能在这上面提供协助。 所以有人说到了,不能跟科学家保持联系,因为科学是宗教的杀 手,虽然有这样的说法,但是现在实际的证明,我们可以相信说科学 和佛教可以肩并肩的进行,而且是好朋友。在几年前,德里有个会, 那时我跟他们说,佛教的这些大师们,在他们的著作里面,首先会提 出外道的立场,所以在四纪的时候,那时候这些外道他们对于心理学 的认知是非常深奥的,从他们立场的论述就可以知道,但是现在你们 婆罗门的宗教变成一种念诵、课诵的传统,并没真正的去学习古老的 这些心理学,所以我呼吁他们一定要好好的保留以前这些古老的心理 学,然后去钻研,并且发扬光大,不要变成只是一种法会仪轨、举行 仪式的传统。 你们一开始在学《摄类学》的时候,说到了有和没有,什么叫做 有?有的定义是什么?我们说到了量之所缘,这是有的定义。有或没 有最主要是看缘取该境的这个识,是否是具有不欺诳的性质,如果吻 合实际的情况而去缘取这个境的话,那这个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的 叫做量之所缘为“有”的定义。佛教的教义做出立论的时候,有说道 两种邪见,一个叫增益邪见,一个叫减损邪见,把没有的说成有的叫 增益,把有的说成没有的叫做减损。所以这两者的邪见都必须要排除 了之后,才能确立真相,为了能够确立真相必须要把增益邪见和减损 邪见两者都要排除,所以我们在讲有的定义为量之所缘的时候,这样 解释的时候说到了,所量的论述以及能量这是证量的论述,以及量如 何了知境,说到这三种不同的论述。当我们讲到所量论述的时候,说 到了现前分,粗分隐蔽分以及细微隐蔽分三者。量的论述中说到量可 以分,现量、比量两者,比量的最终必须要有现量为依据。我们有说 到了盲目的比量,有这种的说法。因为推理最后的究竟依据必须要以 现前分现量为主,现在的科学家针对现前分去观察,是以这一点为主 的。在二十世纪末之前,科学家最主要都是根据外在的物质来做研究 的,可是从二十世纪末期,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像是量子力学来 讲的话,说了没有任何一个物质是以它最细微的粒子作为立足点能够 成立。而且现在科学家慢慢觉得心理的健康会带来身体的健康,所以 心理的健康很重要,呼吁心理的健康,所以他们现在的主题不只是外 在物质世界而已,而且对内心、内在心识的世界有了兴趣,有去做这 26


方面的研究了。他们在原本的现前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现在慢慢的走 进了粗分隐蔽分的研究。所以佛教的研究方式,在现前分现量所知道 的情况下,再以推理的方式来去推理什么是粗分隐蔽分。佛陀所说的 教言,并没有前后的矛盾,这个教言正量不只是没有前后矛盾以外, 还需要没有现量的违害、需要没有比量的违害,透过诸多的理由来确 认这个细微隐蔽分的。所以在现前分的这种研究上我们可以从科学家 这方面学习很多的内容,但是在粗分隐蔽分内容上我们绝对可以提供 许多有利的资讯来帮助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对这种缘起的论述非常感 兴趣。在科学的观念里面,我曾经问有没有缘起的概念,他们说没有。 但是这个缘起的概念现在很急迫的想要进入科学的领域,现在在科学 的学术界里面,我们已经有一个位子摆给缘起概念的。所以我想“有” 的这个定义就是量之所量,比量最究竟意趣必须要依赖者现量——现 前分,所以科学家他们是在研究现前分的缘故,所以我们有一个共同 的基础,这是我的想法。 因此如同刚才所说的,在四十年前西藏的这些寺院,平常主要是 仪轨为主的这些寺院,我们称为咒乘寺院,针对咒乘寺院我曾呼吁必 须要读大教典,且对尼寺我也呼吁必须要学习大教典。而且十五年前, 我对三大寺也呼吁了最好能学习科学,刚开始时说到要学习科学的时 候有些大师们、长老们好像不太赞同,但是他们现在都完全支持了, 至少现在有在支持。科学只是去观察外在的真相是什么,这个跟内心 的快乐和痛苦的觉受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它是一种知识的一个论述, 但是佛教的教义里面虽然说到了色法等的论述,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 为了让我们的内心获得调伏,能够让内心建立幸福。所以虽然科学只 是观察真相而已,但是因为跟心理学有关的缘故,可以知道说当科学 家听到内心未调伏会带来痛苦的时候,许多的科学家他们会对佛教里 面所说的内心如何获得调伏的方法感到兴趣。 有些科学家也非常的顽固,坚持己见的这也是有的。在 1979 年 的时候,我去莫斯科遇到一些科学家,我们谈到了五根识还有意识等 这些的差异,于是我说到了意识的时候他们说这是宗教的,这是跟宗 教有关的,他们听都不想听。在共产的国家里面,他们很坚持自己的 见解、自己的立场,比较偏一言堂的教育方式。有次在美国跟一位医 师交流,我有说,我们仔细想的话,我们透过身体的变化让我们脑部 的变化,让心里不宁静或者是心里不快乐这种的情况是有的,是我们 27


大家可以看到的。但是有时候在身体非常舒适的情况下,且脑部也没 有很异常的状态下,因为细微的妄念使得我们脑部产生的变化,我们 的身体颤抖等,这也是有可能的嘛!于是这个医生,他说应该要有但 是不会有。什么叫做应该要有不会有?这个不就是坚持己见的顽固的 科学家吗?所以科学家也要分类,有些正直、客观的科学家,具相的 科学家,真的具有条件的科学家,他会保持、坚持这种客观的精神的。 但是有些科学家他是非常顽固的。 在我们的藏人社区里面,我呼吁大家都要好好的学习,所以无论 对咒乘寺院或者尼寺来讲的话,我要求他们要学习大教典,并且呼吁 三大寺能够去学习科学,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强迫性的去学习,比如色 拉、哲蚌他们有自己独立科学的课程,来学习科学。这些科学的老师 大部分都是义工——来自美国的,他们非常的高兴,因为在三大寺教 学的时候,虽然他们不懂语言、也不懂数学,但是他们观察的能力相 当的强,且非常尖锐,所以学的很快,所以这些老师非常的欢喜。因 此你们拉达克的百姓们,尤其是出家男女众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佛 法的教义,并且要反复的讨论学习。如果不行的话是另外一回事,但 是如果能力范围之内,哪怕有没有佛法的信仰要好好学习佛法的教义, 因为这个教义会让我们知道说,我们人心里的这个幸福和痛苦是来自 于哪里?它是怎么产生的?这一方面内心世界的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可以透过佛法的教义来得知的。所以这是不分男女,不分在家出家都 应该去学习的。有位阿罗汉曾经说过,如同这句偈颂文说的,光是有 出家的衣服,如果缺乏闻思的话,是没有办法对佛法产生贡献的,所 以穿着袈裟之后,必须有闻所生慧、思所生慧的方式来对教法做出贡 献,否则只是穿着袈裟的衣服来去做法会和仪轨的话,这没有什么好 稀罕的,我是很直接的跟你们说。 最近我去一个尼寺,她们也辩论了、也学习大教典的内容,这是 非常好,值得我们随喜的。我去这边的学校,看到小学生们他们有在 辩论,这是非常好。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才有未来,如果我们不去 学习佛陀教义的内容,只是透过一种传统的方式来做这些仪式、仪轨 和法会,以这种方式来传承佛法的法脉的话,我可以直接跟你们说我 们佛法活不过百年。现在有一些老公公、老婆婆们如果他们走掉的话, 下一代上来的时候几乎就不会有佛法存在了。如果我们佛法只是透过 一种盖寺院的方式或者塑雕佛像的方式来持有的话,这并非是真正的 28


持教的方式,因为持教的方式是教证法和证正法来持续,这才是真正 持教的方式。如果没有人讲授佛法、没有人学习佛法,没有证量的话, 其实佛法就不存在了。哪怕有这些寺院和佛像。 在《俱舍论》里面有说到了不同的世界,器世间的这个论述,由 业生起各种各样的世间。在外道的经典里面有说到了由梵天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世间,但是佛教的典籍说到了由业产生了不同的各种世界。 就像一个房子来讲的话,首先先有一个人,像是鸟巢来讲的话,先要 有一个生命体去建筑这个巢,它才会有这个鸟巢。所以同样的,像这 些房间来讲的话,有一个人想要住进去,由他的这种欲望,来盖造这 个房子。业分共业和不共业,那我们这个世间是由大家共业所形成的, 我们所谓的大爆炸等。为什么会有大爆炸?它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吗? 还是有常因产生的?这些都需要观察的。如果是常因而有的话,要么 永远存在,要么永远不存在。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代表是由因缘 而有的。一方面来讲的话,这些的色法必须有它构造的一个基础,哪 怕成、住、坏、空,在空劫的时候,细微的色法能够形成的结构、能 够产生的基础也是存在的。所以《时轮金刚》里面说到空成,这是极 细微的微尘,由这个微尘形成了我们的器世间及我们的血肉之躯,在 《四百论》说到事物并没有开始,但却有止境,以构成事物的究竟色 法为微尘来讲的话,它是没有开始的,随着业力慢慢形成器世间慢慢 形成我们的血肉之躯。我们说业主要是由贪产生,所以并非是无因无 缘产生,也并非由常因而产生,并非由摇动因缘所产生,所谓摇动因 缘是说并非由造物主摇动了它的动机、意乐而产生的。只是无常也不 会产生,必须要有同类因才能感的同类果,所以我们说到了三缘,不 动缘、无常缘以及能立缘这三者,所以佛教是这么解释的。我们现在 看到的太阳,以太阳来讲的话大约是五十亿年太阳形成,慢慢人类的 形成,一开始没有文字,慢慢形成人的语言。现在二十一世纪了,外 在的物质发展的非常快速,高度的发展,所以让我们交通方便,透过 手机通讯非常的方便,而且医疗设备非常的良好,可是只是物质的发 展让我们的心里更加的快乐了吗?并没有。哪怕物质高度的发展,只 是让我们更加的贪婪,因为更贪婪的关系,让我们更容易忧虑、紧张, 不懂得满足。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这些主流的宗教,一方 面我们应该以不分宗教的方式,以世俗伦理的方式来推动慈爱,主流 宗教都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现在来讲跟我们有关的是佛教——那烂陀 寺的这个传承。我们明明有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可以去学习,如果我们 29


不去学、忽略的话这是我们的错误、我们的过失。我现在跟你们强调 的是,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中,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帮助他人。 如同我平时所说的不只是佛教徒,我们必须做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 虽然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可是我们的做法像过去十八、十九世纪 的话,这并非是实事求是,这是不切实际。 我是跟随释迦尊者的一位平凡的比丘,如同经典里说的,我真的 对佛法的传承有着强烈的信仰。如果我们对佛法真的有这个虔诚的态 度和信仰的话,那我们就要好好实事求是来去做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良 好的佛教徒。把书拿出来,我们出版这些书就是让你们学习,让你们 看的,不要我在讲解时,你在睡觉。 《心经》的背景昨天已经介绍了,首先说到前序,也就是佛陀涅 槃之后,在结集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有一些阿罗汉他们具有不忘陀罗 尼,所以他们结集的时候说到了,以“如是我闻”的这句话,来去证 明这是佛所说的。“如是我闻”的这句话有很多的用意在,由此影射 了结集者阿罗汉他们具有大智慧,且这是稀有难得的教法等,有这些 内涵在,我们不需要多做说明。佛在王舍城灵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 大菩萨聚,跟这些断除烦恼障的阿罗汉、大比丘众、大菩萨众,在此 菩萨指的是以菩提心摄持空正见或以空正见摄持菩提心的情况下,来 追求一切遍智的因缘的大菩萨众。如同昨天所说《心经》并非是普遍 大众看的情况下而说,因为我们看灵鹫山的时候,灵鹫山位子很小, 在这个很小的位子上,怎么有办法聚集这么多人,这很困难。所以在 净相上,业净相上会有办法看到的。所以所在处并没有变大,人也并 没有缩小,这是由业清净的关系所看到的缘故。随着共业还有福报的 力量会产生不同的所在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心经》是舍利弗和 观世音菩萨之间的问答,他们之间的交流,所以这个眷属当中,如果 他们没有足够的福报、业不够清净的话,他看不到观世音菩萨,看不 到观世音菩萨的话,只有看到舍利弗而已,这样的话,舍利弗变成自 言自语,这很奇怪呀!所以在眷属里面必须都是业清净的,具有一定 福报程度的这个众生,因为能够看到观世音菩萨才有办法知道说他们 之间的问答题。所以照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性,再此说到了“甚深”, 甚深指的是空性,照见指的是缘起,我觉得可以这么解读。总之在当 时导师释迦摩尼佛专注在缘起性空的三摩地当中。缘起说到了照见, 在这个无有依赖的缘起性当中来去引发了自性空。在外道的典籍里面 30


没有空的这个词汇。有一位基督教的朋友他有说到了空性,他说因为 我是被上帝创造的缘故,所以并非上帝所创造的我是不存在的。我们 觉得我们好像是独立自主本身就有,并非是上帝所创造的,这种的我 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位基督教朋友说的。我有跟你们说过吗?昨天好 像没有谈到这个事情。有位基督教的修女她曾经说,我执非常强烈的 时候,要如何去对治?于是我说一方来讲的话是以爱他心的这种思维 来减少我执,二方面,以我个人的解读来讲的话,佛教徒是会思维无 我的,但是你呢,可以这样想,因为这一切情器世间,都是由上帝创 造的,所以以个人来讲的话你只是上帝创造物当中的一个小小的沙粒 而已,因为这一切情器世间都是由上帝创造,如此想的话,你就不会 觉得自己很高大或者自己很重要,或者觉得自己非常的珍贵,这种的 感受可能会减弱,我这么说。所以在此照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性, 所以照见甚深指的是缘起性空的意思,如同宗喀巴大师说到了顶礼佛 陀最主要的理由是以缘起的理由来顶礼佛陀的。所以照见甚深的时候, 我觉得这句话指的是缘起性空。没有自性的理由的主要的、究竟的原 因是因为完完全全依赖他者所产生的缘故,这才是自性空的究竟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被下部论师解读的话,他们是没有办法立论,所以我觉 得照见甚深应该指的是缘起性空。 在此说到了观自在,就是一直观照有情,最主要是以悲心观照的 关系,以悲爱心专注的观照有情,以他的眼睛慈悯的观照着有情。所 以观自在其实是三世诸佛的慈悲所现,文殊师利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所 现,观自在或者文殊师利有可能一开始是个凡夫之后成佛,这种可能 性也是有的,或者另外一种解读,三世诸佛的智慧所现为文殊,三世 诸佛的慈悲所现为观自在。永远不放弃众生,一直观照有情的缘故, 所以叫观自在。因五蕴照见自性都空,什么叫做自性空呢?要到般若 波罗蜜多的这个众生,必须要般若波罗蜜多境——也就是五蕴自性空 的这个境,必须了解。如果已经到达彼岸的话,那就是果位到彼岸了, 就是佛果位。如果是正在去或者还未去的话,就在凡夫地、道地都有。 如果我们说到了已经到达彼岸的果位的话,那就是无学道了。所以般 若波罗蜜多最主要指的就是空正见,空正见必须要了解境,才有办法 成为空正见,就像我们讲叫执瓶意识的时候,必须要执取瓶子,才能 叫执瓶意识或执瓶识,同样的证悟瓶子的心识,叫做证瓶心识,所以 空正见指的是证悟空性的意识或者心识,这个叫空正见。 31


如同七世尊者所说的“犹如秋空起浮云,无二见中自心界,谬相 戏论皆灭已,我乃虚空瑜伽师。”所说的空性的现起必须以遮挡自相 的方式来现起,这种空性现起的方式是以无遮的方式现起,是实事求 是的一种说法。并非是自己喜欢来产生的这种无遮现起方式或者是不 喜欢来产生这无遮的现起方式,因为空性的现起只能单纯的遮挡自性 之后现起,这是为什么说到了空性的现起方式是无遮的现起方式。所 以照见五蕴皆空,所谓的空性是因为空依有法之后再来说他的自性空 的。如果没有任何的空依有法说到空性的话,这种空是不存在的。所 以在空依有法补特伽罗之上说到了自性空,这个叫人无我。总之,粗 分人无我是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的这种空。如果讲到常一自主的我 的空,这个属于遍及执的我的空。如果以俱生执来讲的话,俱生执的 我执又可以分粗分和细分两者,粗分的话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的这 个我执就是俱生我执的粗分我执。有一派认为这种补特伽罗独立之实 体有的我执为十二缘起里面的最初无明支,由此来造业,来形成十二 缘起轮回苦的。所以只是了解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空的话,就能够断 除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的执着,来断除生死轮回。但是名言上认为 无有自相的这一派的中观师来解读的话,认为这种的补特伽罗独立之 实体有的我执它只是粗分的我执而已,并非是细微的我执。如果要断 除细微我执的话,必须要断除细微的法我执,因为龙树菩萨在《宝鬘 论》里面决定的说到“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 而有身”,所以只是断除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的我执是不能够断除 烦恼的根本的,必须断除补特伽罗自性有的我执,才能断除生死的根 本。了解了补特伽罗自性有的我执的过患,为了能够断除这种的我执, 必须在我的施设处的蕴法上也能够了解无有自性,要不然的话,“乃 至有蕴执”对蕴上产生的自性执着的话,就会缘我上产生自性执着, 所以“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贡唐仁波切在一礼赞文里面说到 这样一个偈诵文,有时候我对这个内容产生疑惑,以正见来观察施设 处会被遮挡之后,就不会有任何的剩余。这个施设处去寻找之后也不 会找到,如同我去寻找之后找不到般的,我的施设处蕴体去寻找之后 找不到。我觉得贡唐仁波切这个话怪怪的,说不定是我理解的错误, 因为观察之后彻底的都被遮挡了之后不会有任何的剩余,但是为什么 贡唐仁波切要这样讲呢,不清楚。这只是顺便的提到而已。 在此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正在专注,照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怎么 样去专注照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施设 32


处,观照五蕴无有自性的缘故,由此所施设的补特伽罗也肯定无有自 性,这是一种解读,也可以这么解读,另外一种解读是,在初转 fa 轮 的时候,如同昨天所说的空无我嘛,这个空无我最主要是针对人无我, 就是常一自主的我或者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空的这个无我来说的。初 转 fa 轮说到了蕴、界、处等广大的论述,诸法的自相、共相,如同 了义不了义善说里面所说的,说到这些广大的蕴界处的论述,如同自 己看到般的好像是存在的。但是在次转发轮的时候,解剖了无我的正 见,说到了更深微的无我正见,说到不只是人无有谛实有以外,蕴体 也无有谛实有。什么叫谛实有?什么叫否定谛实有呢?这种解释在中 观师里面有不同的粗细差别。所以照见五蕴亦皆空,藏文有多加一个 “照见五蕴亦皆空”,这个“亦”字就是不只是人无有自性以外,五 蕴也空,这是我们在译文里面并没有看到这个“也”字或者“亦”字, 玄奘大师的翻译里面也没有看到,这是我个人补充的部分。 在宗大师的中论的解释《正理海》有说到,还有宗大师的毘鉢舍 那部分说到,我们存在的方式只有两种,一个是从境上所存在的,一 个从意识施设处而存在的,就这两者。那从境上没有的,这一点其实 量子物理学也说到了。既然不是从境上存在,只能无奈的安立了境上 施设而有的存在,所以一切都是意识所反射的抽象化的存在而已。量 子物理说到,所谓的有和没有既然是意识施设而有的话,并非是从境 上而有的话,跟佛家所说的俱缘决定的这种论述是一模一样的,但是 遗憾的,科学家不知道什么叫名言识所安立而有,他们不知道如何安 立这个施设的意思,施设的形式。以中观来讲的话,分自续派和应成 派两者,自续派又分随经的自续派和随瑜伽自续派两者。自续派还可 以分两种,一种是下部自续派,上部自续派,随经自续派叫做下部自 续派,唯识派比经部较为高深,或者是更为上部,所以又说到了随瑜 伽自续派,成为叫做上部自续派。如果要理解里面的内容的话,我们 就要将分类分的很细,而且都要了解。 所以初转 fa 轮里面说的无我这个正见,不只要了解以外,次转 fa 轮无相 fa 轮所说的无我正见也必须要了解。所以“照见五蕴亦 皆空”,这是一种解读。第二种解读就是说,不仅人无我必须要了解 以外,法无我也必须要了解,所以“照见五蕴亦皆空”。

33


(译者补充:在此我做个补充,藏文的《心经》跟中文的版本有点不一样, 藏文的《心经》有多加一个前释,我刚刚发给大家这个藏文的《心经》,但我们 大家普遍念的是玄奘大师翻译《心经》。所以接下来的解释,也就是《心经》最 主要的部分我还是以玄奘大师的翻译为主,念完“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 揭谛,菩提萨婆诃”,我再回到藏译的《心经》,本文的部分我以玄奘大师的为 主,这样大家在念诵的时候比较容易对兑到。刚尊者一直在讲“照见甚深般若波 罗蜜多行性”,照见解读为缘起,甚深解读为空性,所以缘起性空嘛!这个在我 们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里面也可以看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时”,行指的是缘起,深指的是空性,所以缘起性空的概念来去观修般若波罗蜜 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藏文的话,尊者一再强调多加一个“亦”字,照见五蕴亦 皆空,这很重要。这段话是前续,所以这个在玄奘大师的翻译里面没有的。)

“就成佛成立,请问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当云何修学,说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 萨告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行者,当如是 观照。”如果想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怎么修呢?应该如是观照,要这么 修的。在此说五蕴皆空,因为一切的蕴界处所存在的东西都被五蕴所 摄,所以说到了十八界或者是十二处等,这一切都被五蕴所摄。也就 是眼、耳、鼻、舌、身等,以及由此作为增上缘所生的眼识、耳识、 鼻识等,这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要如是的观照,以色法来讲的 话,色法在无寻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到色法,可以看到色法的大小, 可以看到色法的好坏,但是如同我们去施设的好与坏、或施设的大与 小般的去寻找这个色法在哪里,不被意识的抽象存在感到满足,想要 跨越这个界限去寻找境上的好与坏的话,又找不到了。没办法找到一 个究竟性的。我们看的时候,会觉得说很独立的从它的境上所产生, 让我们看到。像我们看到树木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树,大家会知道 说这是树,鸟类也会知道这是树,而且会觉得说这个树的存在是从境 上呈现了它的性质和作用。如果是从境上呈现的话,从境上去寻找它 的作用、性质在哪里的时候,又找不到了。同样的看我的时候,会觉 得说好像从我们这边某个地方所产生的我,但是这种的我去寻找之后 找不到的。 所以外在的色法去寻找之后找不到。如同我们所看到般的这么真 实的我是存在吗?或色法是存在的吗?是不存在的,所以叫做“色即 是空”。既然是空的话,是没有的吗?也不是没有的。因为色法以自 34


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作用是空的,所以它的性质、作用更需要 依赖他者来产生的。因为并非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的性质和作用,他 没有办法以自己力量,只能完完全全依靠他力来形成,如同龙树菩萨 说的,如同偈诵文所说,如果诸法真的像我们看到般的存在的话,干 嘛需要依赖着因缘?如果依赖着因缘的话,它就并非是自性而有了, 并非是自立而有。“色即是空”因为色并非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 的性质、作用的缘故,所以更需要依赖着他者来产生,所以“空即是 色”。色法形成的当下就在无有自性的性质当中形成的,空依有法形 成的当下,它的特征空性都是同时产生的,如果没有空依有法的话, 空性是不会产生的。空性和空依有法这两者是性质一反体异的这种关 联。所以说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 到了四解脱门,平常我在念《心经》的时候,我会在这方面好好的下 功夫去思维。 宗喀巴大师在做法会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并没有说示现证悟空性, 因为专注在空性当中,哪怕这个法会结束了,但是宗大师还是专注在 空性当中。就像量子物理的结论来讲的话,说到了没有任何一个物理 是可以以自己最究竟的一个粒子的立足点所形成。做出这样一个结论, 这只是知识层面上的认知,跟我们内心的这种幸福没有直接的关系。 听到这种结论的时候会觉得说,哦!真的,像听到一个新闻般的,让 你很惊喜,但是它并没有办法去实践。同样的道理,佛教里说的空性 是不是这样的一种知识层面上的一个认知而已,对日常生活没有帮助 吗?我一个认识的朋友说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导师释 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才有用的,现在这个世纪没有用了,不符合现在 的世纪。导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在佛当时我们内心的这种痛苦 和快乐的感受,跟我们的实执是有关的,实执的对治力在两千六百年 前说到了空正见,如果两千六百年前空正见能够对治真实执着的话, 今天的空正见也能够对治真实执着,这是没有差异的。要不然的话我 们会觉得空性是很复杂的一套论述,好像不能实践于生活当中,还不 如直接吃个水果更好、更实际。所以我们要知道说修学空性的理由, 必须要背诵《中论》的这句“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这句偈诵文你们必须背诵下来。 今天从第十四世尊者这边听闻到《心经》的教授,并没有任何的 承诺、并没有任何的功课,除了这句话“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35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这是你们这次听经必须要做到的承诺,你 们把它背下来。“业烦恼灭故”这是四部都这样讲,也就是轮回的主 因,业和烦恼没有的话就获得解脱 ,所以“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 脱”。“业烦恼非实”这句话非常的重要,让我们轮回靠的是业—— 有漏业,业是由烦恼造作的,这种的烦恼是由非理作意所产生,不符 合实际的执取的这种非理作意所产生的,非理作意就是不符合实际的 这种作意。它会添增事物的好或事物的坏,所以称为叫非理作意。 我有位认识的科学家朋友,之前见了一次,他那是 84 岁,他所 作出的报告,我非常的欢喜,去年再去见他的时候,他已经 97 岁了。 他花了好几十年的时间,研究有忧郁症的病患,尤其是对容易生气、 脾气暴躁的这些病患者来研究的,他跟我说在很生气的时候,我们会 看到这种讨厌的现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内心反射出来所创造的一 种假象而已,与实际不吻合的,这个跟龙树菩萨所说的一模一样,由 非理作意来添增事物的好和坏,来产生贪嗔的。所以非理作意越强烈, 贪嗔就越强烈,非理作意从哪里产生的呢?非理作意的所缘境就是从 境上而有,认为所有的性质和作用都是从境上扎扎实实的产生,这种 说法非常的精美,所以“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那业烦恼要如 何消灭呢?业来自于烦恼,烦恼来自于非实的非理作意,非实的非理 作意是怎么样去解除的呢?“入空戏论灭”。真实执着的戏论,会去 执取从境上产生的性质和作用。我们在还没有现起幻像之前所看一切 的有为法,都会看成是从境上所产生的,所以“入空戏论灭”。真实 执着的这个戏论如何消灭的呢?在遮挡自性的空性如果可以了解的 话,就能够灭除实执的戏论,从内心深处彻底的决定,如同我看法从 境上产生的性质和看法这是不存在的,从内心里面产生决定、定解的 时候,由这种的空正见来灭除真实执着的戏论。 我《中论》的这个传承从色格仁波切那里有获得,因为这个教授 的传承确实很稀有,我从那里获得教授传承,从昆敦喇嘛丹增坚参那 里获得了教授传承,那昆敦喇嘛丹增坚参说到了,两种的解读。“入 空戏论灭”这个梵文有两种解读,一个叫做依空戏论灭,另一个叫做 入空戏论灭。如果我们讲到入空戏论灭的话就是灭谛,依空戏论灭就 是讲到道谛。虽然有一些的说法说到了灭谛并非是空性,但是灭谛去 寻找的话只剩下心的空性而已,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法了。在宗喀巴大 师的中论解释里面说到了,心的空性可称为涅槃。所以依空戏论灭的 36


话,就道谛了。于何处为灭呢?入空戏论灭,在心的空性当中来灭除 真实的戏论,入空戏论灭。这种的解释不是很好吗?这句话你们一定 要背下来,你们要不要一起背,要背的话请举手。(笑)这句话要反 复的思维,念诵咒语的仪轨文的时候,也要反复的念诵这一句偈诵文, 反复思维。如同我昨天所说的,佛陀所说的教义的结构就是四谛,佛 陀为了利益有情来转四谛 fa 轮,四谛 fa 轮的内容如果要彻底的了 解的话,就必须要彻底的精通这句话“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 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所以我们一般的说到了轮回指的是痛苦, 涅槃指的是快乐,不了解究竟真相的话,就会轮回,会随着十二缘起 的第一支无明,无明分两种,业果愚与真实义愚两种,在此指的是真 实义愚,由真实义愚来轮回的。轮回的根本主要是由真实义愚产生的 缘故,所以唯有了解究竟真相,才能够获得涅槃。不了解究竟真相的 话就会轮回,了解究竟真相的话,就能获得解脱。所以轮回和涅槃, 主要是针对究竟真相有没有了解来区别判断的。所以刚说到“依空戏 论灭”,依赖着了解诸法究竟真相就是空性,而去断除真实执着的戏 论或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所产生的贪嗔痴等,也会随着空正见而去 消灭。如果你反复的去思维这个道理的话,我们可以相信说内心深处 可以发起灭谛,真正灭谛产生的话,这才是永恒的安乐呀!我们为什 么说这个是永恒的快乐的原因,是因为它会彻底的将烦恼连根拔起, 不会再次的产生,内心永远处于不受烦恼所控制的状态,所以叫做出 离,所以灭、静、妙、离,灭谛的四种行相灭、静、妙、离,才有办 法真正的做到。在名言上无有自相的这个究竟真相的论述,如此反复 的思维的话,很明显的讲到下一步我们该怎么走,再下一步要怎么走, 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并不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无关的,不是说两千六百年前有关的一 种真相而已。导师释迦牟尼佛还有龙树父子等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学位 而说的这么一套论述,而是为了我们的安乐,为了我们不痛苦而说的 这套深奥的论述。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等都是如此,所谓的空并不是没 有,而是说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的真实,我们看任何东西的时候从境 事物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作用、性质,这种的有法是完全不存在的, 而不是否定它的有。所以在此说到了在无寻无找当中,世间的共许下 抽象化的存在也会产生作用的。 37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再此说到了八空 相,个别解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一种广泛的 说法,简略的说法“三解脱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因此我们眼识所看到的这些事物,因为我们有色体的关系,所以眼识、 耳识、鼻识是很重要的形式,对色体来讲的话。但是仔细想的话这些 都并非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的,所以在此“无受想行识,无 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没有的意思,去寻找之后找不到它的自性, 所以“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 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 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我想跟你们开个玩笑, 你们可能也听过,有次两个安多人走在一起他们去朝圣,有个安多人 会念《心经》,另外一个安多人不会念《心经》,会念的安多人他大 声的念《心经》,另外那个不会念《心经》他觉得奇怪,你有什么好 炫耀的,他就说你干嘛要讲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没有嘴 巴,你干脆说没有头不是更快吗。 在此说到了名言是存在的,“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 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在此说 到了名言的有,并不是没有的意思,因为在名言上是有善、恶的作用 的,所以并不是没有。以前宗大师在解释空性的时候说到了在名言上 断除了一切实执所依的时候,喜饶僧格觉得完全都不存在,产生了畏 惧害怕,于是他就抓自己的衣服,想说并非是完全的没有,是有的。 于是宗大师跟喜饶僧格开玩笑说,你说名言有是抓着你的衣服才知道 的。有时候彻底的断除真实执着所依的时候会觉得什么都没有,哪怕 剩余一点点的实执所依就会产生真实执着了,所以实执所依彻底的断 除的时候才有办法彻底的摧毁真实执着的基础,因为缘起的关系完完 全全依赖着名识安立而有,所以真实执着所依彻底的断除的同时又可 以留下来抽象化的存在的名言有,所以真的是很不可思议的一套论述。 其实很粗略的这种因果法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其实鸟类、 禽兽等也都可以知道的,细微的这种因果法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用 理由去推理的,之后再慢慢思维这一切都是以意识施设而有,仅此而 已,这并不是一周可以获得的,这也不是一个月可以产生感受的,像 我个人来讲的话,我是思维了 60 年的时间,慢慢、慢慢的无我的这 种感受会越来越强烈,由此让我不会现起这个粗分的贪嗔,这并非是 38


世间道的粗境为相的这种禅定来减少烦恼,而是仅仅依空正见的这种 思维而减少了烦恼的。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在中观派里面有许多的论师认为法 我执是所知障,人我执是烦恼障,如果获得解脱的话只需要断除人我 执就好了,不需要断除法我执,有一派的中观论师这样讲的。但是名 言上无有自相的这一派中观论师认为轮回的根本也是由法我执所产 生的,所以如果要断除烦恼障的话也要断除法我执,这边有这么说。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 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对治所知障、烦 恼障的正见来讲的话没有差别,可是正见的背后的支持的资粮却是有 差异的,一者是有菩提心的这个资粮为支持,一者是缺乏菩提心为资 粮。有菩提心支持的空正见是能够对治所知障的,如果缺乏菩提心的 资粮支持,这个空正见再怎么样观修,它也不能对治所知障的,所以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空正 见般若波罗蜜多。如果你对空性有所理解,首先会由因果缘起的见解 帮助施设而有的缘起,施设而有的缘起也会帮助因果缘起的见解,所 以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缘起见当中由因果缘起见来获得了增上生, 由施设而有的缘起见获得决定胜。在嘎玛拉西拉《真如集论》解释里 面很明显的说到了,如同宗大师在《缘起赞》里面所说的这个偈诵文, 也说到了业果缘起、施设而有的缘起来成办增上生、决定胜的意思是 相同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 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达 耶他,嗡,嘎帝嘎帝,巴 ra 嘎帝,巴 ra 桑嘎帝,菩提耶娑哈。”三 世诸佛并不是只依靠空正见就能获得诸佛的果位的,如同刚才所说的 菩提心的资粮支持的情况下观修空性,才有办法去成办资粮道、加行 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依梵文来讲的话,“嘎帝嘎帝”是命令式 的意思,就是去吧!去吧!“巴 ra 嘎帝”是到彼岸去吧!“巴 ra 桑 嘎帝”是正确的到彼岸去吧!“菩提耶娑哈”是建立大菩提,在此说 到了五道十地。以菩提心摄持的空正见的情况下,从我们凡夫地到佛 地去吧!所以第一个去吧是资粮道,第二个去吧是加行道,巴 ra 嘎 39


帝见道,巴 ra 桑嘎帝修道,菩提耶娑哈就是佛道、佛果位。这以上 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回答。 舍利弗问说,想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要怎么修?这整个般若蜜心 经正文里面可以看到,这个是观自在菩萨的答案。舍利子菩提摩诃萨 经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定起,赞曰:“善哉、善 哉”。当观世音菩萨回答完之后,世尊从三摩地当中而起来,于是赞 叹的说到,“善哉、善哉”,观世音菩萨说的非常的好,观自在菩萨 如是,如是。若善男子如汝所说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佛如来亦所 随喜,世尊说是语已,聚首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一切眷属、天、非人等 多信受奉行。 接下来我们会有一个拍手的仪式或者说是习俗,就是把所有的障 碍断除,我们真的要断除的是内心里面的真实执着,但是真实执着我 们紧紧的抓住,把它放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来去断除外在的这个障碍的 话,那有什么意思?没有意义嘛!真正一切障碍的来源都是真实执着, 只要有这个真实执着放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话,永远都会有障碍的。如 果我们可以把人我执的力量消灭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仇敌视为亲友。 所以真正的要去消灭灾难的话,好好的去修学爱他心还有无我见,如 果这样去修学的话才有办法去除一切的障碍,才能像《入行论》所说 的“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心经》。昨天是佛法的介绍,今天也是佛法 接受,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因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那烂陀寺 十七班智达他们所确立的论述确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极为重 要的。 今天虽然没有时间来进行问答,但是我想讲一下《入行论》大概 开个头。《入行论》Bodhisattvacaryavatara,西藏话叫做 Byang chub sems dpa’i spyod pa la’jug pa 第一句“法身善逝佛子伴,及诸应敬我 悉礼”在此说到礼赞文,礼赞的对象是三宝。善逝有分断善逝和证善 逝两者,这个在《释量论》第二品,也就是如同陈那菩萨在《集论》 里面有说到“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如同《集量论》 里面说到《释量论》第二品有说,断善逝和证善逝。灭道所摄之法是 属于果位之法,从初地到十就能够获得灭功德了,这称为有学的灭道, 40


这是相应法身的灭道,所以“法身善逝佛子伴”,在此我诚心的顶礼。 不只如此,连凡夫的菩萨们还有方丈们“及诸应敬我悉礼”。 “今当依教略宣说,佛子律仪趋行方”,今当依教的意思是,这 并非我自创的一套论述,而是有佛陀的教言作为依据的。如果佛已经 说了,那你干嘛还要再讲呢,那没有意义呀?他说有的,因为我是简 略的说明,所以“今当依教略宣说”。接下来谦虚的说到造论的目的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 此论”所以在《释量论》的造论承诺的时候,也这么说到。如同偈诵 文里面所说的,直接说到了弃弟子的过患之后,来显示利他的目的, 所以同样的道理。直接的说到了弃弟子的过患之后,间接的是想要帮 助他人,显示了利他的目的,昆敦喇嘛仁波切有这么说。“诗韵吾亦 不善巧”这个亦字藏文由另外一种解读,“是故未敢言利他”这一句 话里面摆的“亦”字,不是在诗韵的善巧这个部分摆“亦”字的,所 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像布施平等最主要在《入行论》里面说到了布 施平等这些最终都是为了智慧品而说的。佛所说的一切八万四千法门 都是为了获证空正见来说的。 我们看第九品,一开始的时候说到“此前诸要目,佛为智慧说”, 第八十三页。 “此前诸要目,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的,在此的智慧 不是变成一位学者,而是断除一切烦恼的根本,为了能够断除真实执 着和真实执着所留下的习气,而说到了生起空正见,为了生起空正见 而说一切的法门。 那什么叫做智慧呢?通达五明的世俗智慧以及通达胜义的空性 智慧,有分两种。我们一般在这世界上的知识都可以分成这两者,像 现代的科学来讲的话,都是属于通达世俗五明的智慧,但只是这一点 是不行的,只是这一点不能够断除痛苦——断除究竟和暂时的痛苦。 所以只是现代的科学对物质的理解或者这方面的一个知识是不够的, 就像我们刚刚才说的二十一世纪的物质非常的高度发展,但是仍然有 许多的痛苦。以前互相的杀戮是拿着刀、兵刃或者是刀剑来杀害的, 这样的话他的杀伤力不会那么强,但是现在的杀害是透过按钮的方式, 能让千万亿的生命瞬间的消失,是非常恐怖的。只是有现在物质的这 种发展并不能解决内在的问题,如同刚刚所说的“业烦恼灭故,名之 41


为解脱,业烦恼非实”以这样的思维我们可以知道说空正见的认知是 相当重要的。要认知空性的话,必须要认识二谛,所以说到了“世俗 与胜义,取之为二谛。”如同《心经》说到空性四相“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此搭配着来思维。“胜义非心境, 说心是世俗”,胜义并非是心识之境的话,那变成了没有了知胜义的 一切遍智,这样会有过患的。在咒乘说到了见、增、得没有断除之前, 哪怕有千劫的时间修学菩提心和空正见是不可能获得佛果位的。但是 如果见、增、得能够灭除的话,将空正见转为道用的话,绝对成佛是 不用产生任何的疑惑的,这是龙树菩萨的弟子龙觉菩萨所说的。由此 来区分事与觉的差别或者事与明的差别。 我的这个《入行论》是从昆敦喇嘛丹增坚参那里所获得的,他因 为懂梵文的关系,所以搭配了梵文的解读跟我说,“胜义非心境”的 心和“复应慧差别”慧字,藏文来讲的话是一样的,虽然是同样的用 词,但是所指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胜义非心境”的心指的是具有二 相的心,“复应慧差别”的慧呢?是指了解或者承许空性的这个慧。 在藏文里面同样都是讲心,可是在梵文里面所用的词是不一样的。所 以“胜义非心境”是说胜义并非具有二相心这种心识的境,所以叫做 “胜义非心境”。因为现证空性的时候会远离一切的二相,所以“胜 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具有二相的心识所看到的方式来安立 的,这个叫做世俗,无寻无找的当下来安立的存在,这个叫世俗。 “世见两种人,瑜伽师一般,一般世间师,前者所论破,复应慧 差别,层层更超胜,以二同许喻,为果不深查。世人见世俗,分别为 真实,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以上说到了佛法的整体结构介绍。 如同龙树菩萨在《入中论》里面所说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因为我们要断除一切的痛苦还有痛苦的 根本,所以必须要透过智慧了解究竟的真相是什么,来成办决定胜的 因缘,如同之前的“依空戏论灭”。如果我们没有人类的智慧,投生 于动物的话,我们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遇到痛苦的话我们 只能为他回向,除此外我们没有什么办法。我们虽然祈求一切众生都 能够离苦得乐,但是这世界上的这些鱼、鸟、禽兽或者野兽动物等, 虽然都想离苦得乐,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办法为它们做些什么,但是我 们人类是有智慧的,哪怕语言不同,可以慢慢透过不同的翻译来让他 们知道真相是什么。为了能够获得究竟决定胜的话,没有获得增上生 42


是没有办法的,所以首先先以因果缘起的方式来修善断恶获得增上生, 在增上生的时候因为具有智慧的关系再去学习究竟真相,最后来确立、 确认缘起性空的究竟真相,再获得决定胜。所以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 法,也可以这么解读。首先要了解空性之前必须先知道“空依有法” 是什么?因为没有有法就没有它的特征空性,所以以缘起的理由来确 认空性的缘故,首先先有缘起的有法,再来说有法之上的特征空性, 跟有法毫无相关的飘在天空的空性这并不是我们要说的空性。 这以上介绍了佛法的整体的结构,今天应该停在这里,今天没时 间就不做问答题了,明天要做长寿法会。

第三天《入菩萨行论》略讲 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们做长寿法会可以做广也可以做略,所以 我们选择做略的方式念诵长寿法会,所以让我的法座变高了,其实做 长寿法会的时候跟法座的高低没有特别的关系,弟子们对法座的高低 很在意,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有一次我去泰国的时候,泰国的僧侣 他名字叫布达哒萨,我去的时候他已经过世了,但是我曾经一个说法 的会场我看到他的座位,其实他的法座是在森林里面的一块大石头— —平平的大石头,听说就在那里为大众说法,我真的感触良多。导师 释迦牟尼佛、龙树父子也是在这种的大石头上为大众说法的,但是我 们藏人却自己制作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座,因为我是西藏的喇嘛,所 以我接受你们长寿法会的时候,我必须坐在这个高高在上的法座。 今天的传授要念诵长寿法会本生祈请文,虽然我只是一个凡夫人, 诸佛菩萨认为随着我的业力、愿力、福报可能觉得我适合在这个法座 上面,之所以能够坐在这个法座也需要依赖着历代的 DL 喇嘛尊者的 加持,所以我想说如果我们能够念诵却西仁波切著作的《历代 DL 喇 嘛尊者本生祈请文》的话,会更为殊胜,这是我的想法。就一起念吧! 前两天因为介绍佛法整体的要义,所以我们的花了许多的时间, 最主要我的重点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实事求是的作为二十 43


一世纪的佛教徒。哪怕佛教有两千六百年的历史,与二十一世纪的今 天是有关的。昨天讲到了《心经》的解释,我们平常会念诵《心经》, 在念诵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够思维内义再来念诵《心经》,这是很重要 的。“达耶他,嗡,嘎帝嘎帝,巴 ra 嘎帝,巴 ra 桑嘎帝,菩提耶娑 哈”是般若咒,尤其在念诵咒语的时候要反复的思维,我的今生必须 要留植佛教的善良种子,透过这颗种子让我未来的这条光明大道上能 够顺着“嘎帝嘎帝,巴 ra 嘎帝,巴 ra 桑嘎帝,菩提耶娑哈”慢慢走 上去。如是的来走上这个五道十地,每个人的心续当中都有如来藏, 而且都有唯明唯观的心识,加上我们又有辨别善恶的智慧,所以这些 基础都是存在的。就像我们做生意的话我们有基本的本钱,有了本钱 之后我们才有办法赚更多更多的钱。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有这样成 佛的本钱——如来藏,还有众多的顺缘,所以我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努 力好好的栽培这颗种子,让自己走上更好的道路,获得成佛的果位, 这是我们的将来目标。 如同昨天和前天所说的,佛法当中最重要的是《般若经》,换句 话说,佛所说的教法当中最重要的也就是《般若经》。《般若经》的 内容可以分两种,一个叫显义空性和隐义现观道次第两者。为了能够 让自己了解显义空性的缘故,要生起缘空的闻所生慧,缘空的思所生 慧,缘空的修所生慧。透过缘空的闻所生慧让自己听闻空性学习空性, 将学习的内容发起定解的时候就生起缘空的思所生慧,来相信解脱是 存在的,于是才会心服口服的走上解脱之道。在这个同时,搭配着现 观道次第的解释也就是《现观庄严论》的学习,来了解如何成就成佛 之道的道次第。《入行论》呢,实际上说到了广大行的菩提心这方面 的论述,以及如实的诠释了龙树和月称对空性的最究竟的解读,在这 本论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菩提心的修持龙树菩萨写了《宝鬘论》、 《菩提心释》等,里面说到了自他相换的内容。这自他相换的内容就 是这本《入行论》的依据。《宝鬘论》、《菩提心释》最主要是以自 他相换的方式来修学菩提心的缘故,一般来讲的话,也可以透过七因 果的思维方式来生起菩提心的。无论是从七因果修持的方式所生的菩 提心或者自他相换的方式所生的菩提心,就以菩提心来讲的话是一样 的,但是以自他相换方式的观修方式所生的菩提心会较为强烈,这也 是为什么我们把自他相换这种修持的方法所修的菩提心的广大行,又 称为伟大行。 44


觉窝有说到了噶当三派,噶当大论派、噶当道次派、以及噶当口 诀派。由此传到了博多瓦、夏热哇这是属于噶当六论。噶当六论是哪 六论呢?《集学论》、《入行论》,寂天菩萨先作《集学论》然后再 作《入行论》,《集学论》最主要是引用佛陀所说的经文、所著作的 论典,《集学论》里面说到的许多内容不明显的地方在《入行论》里 面说到。《入行论》没有清楚的地方在《集学论》里面说的非常的详 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的话,最好能够将《集学论》和《入行论》两 者互相搭配着学习这是非常好的。之后噶当六论除了《集学论》、 《入 行论》以外还有《庄严经》、《菩萨地》、《本生论》、《集法句》 这六部论典叫做噶当六论典。以此为主要的依据为学习的内容,这一 派的噶当传承叫做噶当大论派。没有足够的智慧、根器来学习噶当大 论派,像隆钦然降巴说到了《隆钦七宝藏论》,这里面说到了《宗论 藏》、《如意藏》,说到了九乘,尤其在阿德要噶的时候,无上瑜伽 的时候说到了《法界藏》、《妙乘藏》。针对共乘的修法有说到了《三 休息论》,心性安息论、如幻安息论、静虑安息论。这个跟噶当大论 派所说的是完全相似的,之后才说到了大圆满,说的非常好。 同样的噶举派来讲的话,冈波巴大师写了《解脱庄严论》这个和 《广论》所说的是很相似的。一开始是从如来藏开始来做解说的,在 如来藏的解说当中引用了《宝性论》、《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说的如 来藏相关的论述,搭配着这些大论典来了解如来藏的话就能够广泛的 学习。像萨迦派来讲的话,像道果里面所说的三相,共相的净治的修 法,这个跟一般的道次第论所说的是一样的。最后说到三续的时候, 说到了遍及相续,也就是俱生原始光明为主要的所诠内容来做解释的。 以格鲁派来讲的话,宗喀巴大师说到了广、中、略道次第教授,在咒 乘说到了《密宗道次第广论》,这部论典说到了事部、行部、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这些内容。有关密集金刚的修法又写了许多的著作,最主 要是《五次第的明炬论》。像这部论典来讲的话,就非常的不可思议, 非常伟大的一部著作。如同班坚洛桑却坚所说的,虽然这些大师们的 用词不同,班禅喇嘛说到“具经验上师,观亦成一处”,虽然用的词 汇不同,但是仔细的观察之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大师所要讲的最主要 的要义都是同一个的,如果不懂的人他会觉得说这是有区别的。 总之藏传的佛教,哪怕是觉囊派来讲的话,最终也都是依据印度 大师的著作来流传下来的,之后哪怕是苯波教来讲的话,几年前我去 45


印度迈瑞这个地方,我去过那边一两次,苯波教的这些学僧们,他们 也在辩论,辩论时引用了《入中论》还有印度大师的论典、著作。以 前佛法还没有到西藏之前,那时候的西藏苯波教是另外一种模式,但 自从佛法流传到藏地之后,苯波的这些大师们慢慢、慢慢的学习了那 烂陀寺的这些大师们的著作。如同图克仁波切所说的,苯跟佛法几乎 没有差异。为什么叫佛法跟苯成为无二呢?以前苯波教他们的仪式、 习俗,会在很高的山上去烧桑,而且他们烧的时候,我曾经有亲眼看 到他们是在一个活生生的绵羊上面烧树木,还有香的。现在苯波教里 面有说到了闻思修这个三学的修法,现在苯波教他们有受比丘戒,而 且他们还受菩萨戒,受具足戒的时候还要受菩萨戒。如同我们藏传佛 教的一切有部的比丘戒。比丘尼戒要传授的话,传戒的戒师必须要男 性的戒师和女性的戒师两者都具有才行,否则的话不会成为圆满的比 丘尼戒。所以我想要重新恢复藏传佛教的圆满清净的比丘尼戒,这并 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必须要有许多的精通戒学的律师们,大家一 起讨论,所以我有邀请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的律师们,因为我们 大家都同样都在学习律学嘛,都在持戒。无论是上座部的传统或者是 梵文的传统都是一样的,在学律学这个角度而言都是一样的,所以无 论是上座部的律师或者是汉地的戒师,我们大家都应该聚集在一起, 一起讨论来确定这个事情,哪怕我有这样一个恢复比丘尼制度的意愿, 但是这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因为就像比丘戒得到传授必须五 个比丘聚合在一起,而且这五个比丘互相的商量之后,透过僧团的力 量赐予具足戒,只是一个戒师来决定的话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如法的 一种做法。这个跟灌顶、传菩萨戒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外国人觉得 说只要尊者你说了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了解律学所产生的问 题,我确实很希望很渴望能够恢复比丘尼这个制度,我也可以以我的 权利希望现有的沙弥尼能够去学习大教典,能够考格西玛,具有这样 一个学位,这是我可以做决定的,但是至于比丘尼戒律的这个制度是 否能够恢复,这并不是只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这是要透过僧团 的力量才有办法的。所以我有遇到一些汉地的戒师让他们也希望恢复 比丘尼的制度。但是在汉地的戒师里面有两派得到说法,有一派认为 比丘尼的传承曾经没有间断过,有这么一派的说法,但是有另外一派 的说法认为说曾经间断过了,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去讨论的内容。透过 大众部,或者是法护部,透过这些律学的典籍,我们研究的方式一起 来集思广益互相讨论,再来做决定,不能是一个人做决定的事情。 46


总之藏传的,不分教派的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等都是依据那 烂陀寺大师的著作所流传下来的,为什么我一直要强调那烂陀寺的传 承呢?因为在我之前几乎很少西藏的大师们会去强调那烂陀寺的传 承,让大家忘本,而且很多的人会把藏传佛教解读为喇嘛教,好像跟 佛教无关的感觉,会觉得这个是跟喇嘛教的,尤其又说到了喇嘛教是 密教,密教呢是印度婆罗门教,所以根本与佛教无关,也有这一派得 到说法。曾经有一段让很多人误会藏传佛教并非是佛教,像是巴利语 系所建立教义来讲的话,这个巴利佛教传统真的是我们佛教的基础也 是原始佛教的象征,有严谨的戒律,还有严谨得到定学,还有慧学。 而且巴利佛教传统里面有很多的成就者,透过三学的途径来获得成就 的。有次我去泰国的时候,一般来讲的话,这些持戒者们,他们真的 是去乞讨、乞食的方式,完全如律法里面所说的来行持他们的日常作 息,所以他们非常满足现状,比起他们的话我觉得我们西藏的喇嘛们 更加的贪婪。 所以藏传佛教这些传承都是从那烂陀寺所流传下来的传承,像宁 玛派来讲的话是从寂护论师传下来的,因为寂护论师是那烂陀寺的学 者当中的顶严学者,由此而形成了宁玛派;噶举来讲得到话由玛尔巴、 冈波巴、米拉日巴,最主要是来自玛尔巴,玛尔巴的老师是米提巴, 但最主要的老师是那若巴,那若巴上半辈子是在那烂陀寺一个非常有 学问的学者。在那时候那烂陀寺有四个门,每一个门都有一个守护的 学者,因为有人来辩论的话那这个守门学者会负责回复反驳的。那若 巴就是北门的守护学者,也是龙树、月称的传承的继承者;像萨迦来 讲的话,萨迦道果的这个传承是来自于毕瓦巴,毕瓦巴也是那烂陀寺 的大学者,在那烂陀寺学习之后,他的名称叫做塔玛巴拉,法护论师, 跟唐僧也是有关的,因为唐僧的老师是戒贤,戒贤的老师是法护。圆 测的《解深密经》解说里面引用了许多法护的著作,如果有时间的话 我们应该好好的看引用得到经文是不是在我们的《丹珠尔》里面是不 是有一模一样的经文,应该想要去做研究,但是我没有时间。总之法 护论师是那烂陀寺非常著名的一位学者。噶举也是、萨迦也是、宁玛 也是。 阿底峡尊者为了能够兴盛教法,住在贝噶玛拉西拉,贝噶玛拉西 拉是继那烂陀寺之后最主要的一个寺院,所以贝噶玛拉西拉的所有传 承都是来自于那烂陀寺,那烂陀还没有形成之前是达西喜拉。从玛噶 47


达的这个传承喀津纽窝巴,还有喀秋切拉玛主要是从达西喜拉这里所 流传下来的。至于细节的历史的内容,我并不是很清楚,大概是这个 意思。总之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甚至于觉囊派等最终都是依据那 烂陀寺,是由那烂陀寺这个传承所流传下来的,这是事实。为什么要 这么强调?第一方面这是个事实,第二方面我们很容易忘本,所以我 们的做法变成本末倒置了。我们只注重枝节萨迦、噶举、宁玛等的区 别,但是我们却忘了大家的根本都是来自于相同的根源的。但是我们 却注重在不同枝节的差异上面,所以我希望各教派的导师们或者讲师 们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强调我们大家来自于同一个根本。而且这些 萨迦、噶举、宁玛等这些大师们的著作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都是依 据那烂陀寺大师的著作,十三本主要的著作,像我们讲《中论》、《四 百论》、还有《入中论》来讲的话,是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等共 同去学习的论典。像泰国的上座部的僧侣们,我跟他们见面的时候, 我们都会交流有关律学的内容,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基础。如果你们 泰国的僧侣想要来学习无上密的本尊修法的话,这个是属于不共的修 法,这个我们就没有共同点了。 几年前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参与了一个国际的佛教会议,我去了 很多次,本来去年要去但是因为不方便,所以没去。我也很直率嘛! 在澳大利亚的时候他们说学术会议——佛教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 请我过去,于是我说我可以去,但是你们的这个团体都没有一个实际 的作为,只是在开会而已。我说你们像是一个睡眠的团体,正在睡觉 的团体。有一次去美国的时候,他们的代表来到我这边,他说我们不 会睡觉了,我们会真的做出一些行动了。我一开始也鼓励他们,我说 非常好,之后我生病,所以我没去。 我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呢?在澳大利亚我们佛教国际会议的时候, 有两位来自缅甸的僧人,他们想要跟我见面。在我住的饭店跟他们见 面,我刻意的穿着黄色的法衣袈裟,跟他们讨论戒律。缅甸的僧人说 我们虽然都是追随导师的弟子,但是我们有很多的不同,于是我就想 到了他们可能是因为喇嘛教这三个字所以产生了误解,于是我们开始 讨论有关律学。从未生生起,生起不衰退这个戒体这个原则开始讲起, 又说到两百五十三戒条,在巴利的传统来讲的话,罪行跟一切有部的 罪行是不一样的,基本上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三十舍堕。至于单体 来讲的话,有些是九十,有些不太一样,有少许的不同,他们可能是 48


七十五,这并没什么太大差别。像一切有部四?、一百一十二罪行, 巴利语系好像是七十五多,其实这个并没有矛盾,因为我们在讲到法 裙来讲的话,必须要七项,说到哪七项等,说到这个细节,但是在巴 利这个传统只说必须要如法的来去穿着法裙,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说 在一切有部里面说到所谓的如法的意思把它分成七种模式来形容。讨 论完之后他们很惊讶说你们西藏的喇嘛也持戒呀?就是因为有像是 咒师的缘故,可能他们认为说西藏喇嘛都是咒师吧!所以他们很欢喜。 在甘丹寺、色拉寺,我们也迎请了缅甸的、斯里兰卡的、泰国的 这些僧人们让他们来讨论律学。从斯里兰卡有些戒师来到印度,我也 跟他们见面。我们相互的交流来讨论我们三藏学习的内容,之后慢慢、 慢慢的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因为我们都是相同的佛弟子,所以我们产 生了我们都是佛弟子的共识,我们所学的都是相同的共识,要不然的 话,没有这样主动的去交流的话,会觉得说你们是喇嘛教,我们就说 你们是小乘,就各忙各的事情互不关心对方,就没有办法交融在一起。 同样的道理,我们同样是藏传佛教的弟子里面,我们还要区别萨迦、 噶举、宁玛、格鲁来区分的话,有什么意义?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根本 来自于同一个的,具有这种共识。 你们慢慢、慢慢就会去学习藏文和藏语,无论你们要去西藏,但 是最主要的重点是你们必须要去学习大藏经。像蒙古来讲的话,他们 有蒙古语言,蒙文应该是萨迦班智达所创造的,还是国师巴斯巴所创 造的有点儿忘记了,总之他们蒙古的佛教呢又分旧译、中译、新译这 三译,中译是从西藏这边流传下来的,新译是从第三世尊者索南加措 所流传下来而开始的。他们蒙古人在念诵、辩论的时候主要都是以大 藏经的语言来念诵、辩论的。你们可能有些人听到蒙古的格西们在辩 论的时候,如果自己熟悉的这个领域的话,他们的藏文就讲得非常好。 如果有人辩论时故意辩到一个他不熟的领域的时候,他会说:“我不 太懂你在讲什么藏语。”于是就开始讲蒙语,他们想要逃避人家尖锐 的辩论。无论你叫他藏语、藏文也好,或不叫他藏语、藏文也好,总 之《大藏经》里面所使用的文字这个必须要去好好学习。实事求是的 来讲的话,真正的能够完全诠释那烂陀寺完整的教法的最好的语言工 具就是藏文。三 fa 轮所要诠释的内容,完整的诠释再加上那烂陀寺 的十七班智达这些著作,都完完整整的翻译在藏文里面的。我们不是 说因为我们是藏人,所以对这个种族有极大的执着所说的这句话,不 49


是的。佛法的教法已经过了两千六百年的考验,导师释迦牟尼佛和那 烂陀寺的大师们的意趣能够如实的诠释的主要工具真的只有藏语而 已,这个你们必须要注意的一点。 这部《入行论》说到了菩提心还有空正见的内容,菩提心的内容 主要依据是来自于龙树菩萨的《菩提心释》,《菩提心释》一开始的 时候反驳了外道的立场,反驳了唯识的立场,透过自他相换的方式说 到了菩提心的修学,讲得非常的深奥。像《宝鬘论》来讲的话,说到 了如何修学增上生还有决定胜的方法,在最后的时候说到了“欲自及 世间,得无上菩提。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 边智”,而说到了菩提心内容。以我个人的解读来讲的话,寂天菩萨 在讲到了空性的时候最主要是依据龙树、佛护、月称的,在讲到菩提 心的时候最主要是依据龙树菩萨简略的这种说明。寂天菩萨他负起责 任,将龙树菩萨所说的菩提心修学的法门广泛的说明。 以我个人来讲的话传承是从昆珠喇嘛丹增坚参那里所获得的,直 到 1967 年,反复的接受了《入行论》的传承,也因为这样的传承反 复的去学习和听闻《入行论》的缘故,所以我觉得跟菩提心越来越接 近。小时候会觉得菩提心很好,但是我觉得菩提心跟我距离好远,但 是自从接受这个教授传承,反复的听闻和思维的缘故,觉得说菩提心 跟我的距离越来越近,而且觉得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像是在法庭 辩论,被告和原告的律师在辩论般,我会时常跟自己的爱我执辩论, 我的爱他心和爱我执会时常在进行辩论,最主要是透过这部论的学习。 所以寂天菩萨在这本著作里面含有着广大行和深见行的所有的口诀, 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部论典。 如果你是下根菩萨的话,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上根菩萨必须先 有空正见再有菩提心,以空正见为辅助的情况下来生起菩提心的。在 《菩提心释》的后面有说到,透过空正见的生起,透过空性的思维让 我们知道烦恼可以彻底的断除,因此没有疑惑的绝对会生起对于众生 的贪着,在此的贪着指的是爱心的意思。确实也是如此,例如,就像 小鸟、禽兽等,我们看到这些鸟类是会觉得说我们想要帮你,但是不 知道怎么帮忙,看到这些痛苦的、可怜的这些鸟类、禽兽的时候,因 为我们没有具体的一个方案能够帮助他们嘛,所以只能对它们产生怜 悯的心态而已。就是觉得很可怜而已,我们没有办法很积极的想要去 50


帮助它们,因为没有一个解决的方案。但是对人来讲的话,因为他有 智慧,透过语言的表达,可以让他改变他的思想,所以会觉得因为有 这样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的缘故,所以就会想要积极的帮助他人了。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的话,我们只会保持一个怜悯心, 保持一个伤心的状态而已,除此以外我们没有办法积极的想要去帮助 他人。同样的道理,看到了众生的烦恼是可以被解决的话,众生的痛 苦是有止境的时候,这是对众生这种具有责任感的悲悯心才有办法产 生,否则的话,只是一种怜悯的状态而已。所以透过空性的思维,在 此我们昨天所说的“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这个偈诵文所说的, 我们可以看到众生的痛苦是有止境的,众生的烦恼是可以被解脱的。 就不会仅存在于怜悯的这个状态当中,因为众生的痛苦是可以被解决 的,有这样的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缘痛苦的这个悲悯心分很多种, 像月称菩萨著作中所说的,有缘取众生的这个悲心、缘取法的这个悲 心等,随着辅助它的智慧不同,来说到了不同的悲悯心。同样的还有 一种只是远离,只想让众生远离痛苦的悲悯心,还有一个我愿意让众 生远离痛苦的悲悯心等,有不同的悲悯心的种类。在《庄严见论》里 面曾经说到由悲心缘众生,智慧缘菩提,如果没有空正见的话,是没 有办法产生大悲心的,这是根据上根菩萨所说的。《中观庄严论》中 有这样讲,同样得到龙树的著作里面也这样讲。那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总之观修菩提心的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工具,也就是人的智慧。如 果没有获得人身的话,什么都做不了嘛!哪怕获得人身,但是没有值 遇这个教法的话,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寻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 得暂增长,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第一个说到了暇满人身,“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说到了暇满难得的意思。说到 身工具和心工具两者,身工具就是暇满,心工具是什么呢?“由于乌 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如同《庄严论》里面所说的此根本为悲悯心也。菩萨们最主要的资粮 都是来自于悲心,悲心越强的话,增上意乐的责任感才会越强,这样 菩提心才会越强。为了能够产生悲悯心,所以要空正见为助伴的情况 下来产生。犹如在乌云的暗夜当中产生了刹那的闪电,这是非常明亮 的闪电,再次说到了我们能够投生于人道是相当困难的。投生人道之 后值遇佛法更为困难,值遇佛法当中能够值遇圆满的教法是极为困难 的,就像乌云黑夜当中产生的刹那的闪电般。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果, 51


如果是稀有的话,他的因必修是稀有的,如果这个果是极为稀有的话, 这个因是极为稀有的。所以在此说到了由自性说到了稀有,由它的因 说到了稀有等,所以“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如同阿 底峡尊者说到《道炬论》般,在《集学论》也这么说,同样的龙树菩 萨的《集信论》里面应该也是这么说的。以前我有阅读过这本论典, 已经好几年没有阅读了,透过次第来修习的这种修习方式,在《道炬 论》里面菩提心是上士道的修法。因为悲心需要非常的强大,才有办 法生起菩提心的缘故,为了能够生起强烈的悲悯心必须要什么呢?第 一必须要爱众生的心以及知道众生遭遇的痛苦为何的智慧,这两者是 需要的。爱他心可以透过七因果就是知母、念恩、报恩的方式来获得 以及透过自他相换,必须反复的思维爱我执的过患,爱他心的功德, 透过这种方式来获得。 正在遭遇痛苦的众生们的痛苦为何的这个智慧,为了生起,我们 必须知道他所遭遇得到苦性是什么,所以出离心必须要发起,为了能 够生起上士道的缘故,必须要发起中士道。中士道里面所说的反复的 思维苦、集的过患,还有轮回的过患等。为了能够生起苦集的过患, 必须要发起厌离今世还有厌离后世的贪着。总之要反复的思维苦苦、 坏苦、行苦的内容。为了能够真正生起对于行苦的厌倦,必须首先发 起对苦苦的厌倦,说到了就是思维死无常以及三恶道的痛苦等,来厌 倦三恶道的痛苦。为了避免堕落三恶道说到念死无常,说到死无定期, 决定会死,死时除了善法以外没有其他法能够帮助我们。所以透过三 恶道的痛苦的思维发起对苦苦的厌倦,透过善趣的痛苦的思维对于坏 苦产生厌倦,最后思维行苦。从自己的身上思维只要自己被烦恼所控 制的话,在这段期间当中是绝对不会有幸福,不会有快乐的,不只是 自己从他人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道理一切有情众生,一切 遍虚空众生凡是被烦恼所控制的话,就绝对没有幸福的时候,才有办 法对这些众生发起悲悯心。 如果我们要盖个房子的话,你要从基础开始慢慢建起,不可能一 步登天的,开始就盖屋顶嘛!同样的道理,内在的功德要建立的时候, 不只是善心、善德要建立的时候,必须要从基础开始,没有办法一步 登天的。以前有些大师,他们遇到小小的因缘就获得了证量开悟的, 这是因为他的前世有强烈的善的种子还有随眠的缘故,所以遇到一个 小的因缘他就突然间会开悟,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之前他的前世有累 52


积广大的福报资粮还有成就才有办法的,如果之前根本没有这样一个 基础的话是不可能的。先必须要透过这样一个次第逐渐的增长才有办 法的。因为在一个人身的工具上能够获得成佛果位的缘故,我们叫丹 贞或者是强久朗忍,也叫菩提道次第。说到了道的次第为何。 如同《相关庄严论》里面说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 心是为了利益有情能够究竟他利事业的缘故,所以我必须要知道一切 众生的根器,生起一切遍智,故发起了菩提的希求心。菩提心是由利 他希求心为因以及希求菩提之发心相应的心王,这个叫做菩提心。所 以这颗心为了能够发起,我们必须努力,我们无论在做任何的事情的 时候,要死心塌地的去坚持这些事情的时候,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去仔 细的判断这件事情不做的话有什么坏处,做的话是什么好处?它为什 么是值得我去做的?来分析。所以同样的我们说要做这道菜的时候, 先了解这道菜对身体的健康有什么帮助,要怎么做才会好吃等,我们 也会大概的了解。更何况是我们内在的功德,如果我们要坚持想要自 愿朝这方向来努力的话,我们首先先要知道这颗心发起的话有什么好 处?看到利益之后才会想要去做嘛!如果没有看到利益的话,那我们 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在此说到了菩提心的利益。 《入行论》有十品, 第一品说到了菩提心利益,这个具有利益的菩提心,透过观修的方式 产生对菩提心强大信仰的觉受。 之后说到了修学菩提心的顺缘,如果我们从上师、本尊面前许下 发心承诺,接受愿心仪轨的话,让我们菩提心的观修更加的坚定。为 了接受愿心仪轨的缘故,必须做七支供养,说到第二品忏悔罪业。为 了使菩提心增上的缘故,必须守持学处,说到第四品不放逸。这里面 并没有特别说持戒品,因为以不放逸来涵盖了持戒品。之后说到了护 正品以及安忍品,在静虑品的时候说到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的观修方式, 其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在第六品安忍品的时候看到。有这样一个基础之 后,再说到静虑品的自他相换,跟第七品精进品也是非常殊胜的一品。 最后第九品智慧品,再最后就是第十品回向品。 首先从第一品菩提心利益,说菩提心利益的时候说到了,第五句 “由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 福意”“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堪,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 余善能胜彼?”没有比菩提心更强烈的善心,而且菩提心生起的时候 53


会让你带来内心的自信和把握,会让你觉得你去做的话,你不会后悔, 不用隐瞒、不用欺瞒,你所做的一切透明化,非常的正直。因为透明 化的关系,所以内心你根本不需要去掖着藏着,不需要隐瞒什么,让 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的坦荡荡的。如果我们要内心的和平、内心的幸 福、内心的宁静的话,需要好好的打从心里面去体谅别人,在他人的 立场着想去利益他人。如果只想自己的话,不要说帮助他人,就连自 己都帮不到,因为自己的内心心眼狭窄的关系,只想自己你不会快乐 的,身体也不会因此而健康。自己获得什么好处?根本就没有。无论 是暂时或究竟的利益,如果具有菩提心的话他可以圆满、满足我们暂 时、究竟利益。因为有了菩提心的缘故,使我们能够瞬间的累积无量 资粮,而且能够瞬间净除许多的罪障,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集资净障。 这也是为什么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 此,顺利能获最胜乐”。非福业会让我们堕于恶道的,福业会让我们 获得善趣的、增上生的。如果我们怕堕落三恶道,所以我们行持十善 业的话,行持十善业的力量呢,果报并不会那么的强大的。但是如果 是为了爱他心的方式来守十善业的话,不仅仅是为了怕自己会堕落三 恶道,为了爱他心的方式来行十善道的话,同样都是行持十善道但是 其果报却是不同的。如同《四百论》里面说到了“先遮遣非福,中应 遣除我,后遮一切见,如此为智者”。同样的作为,随着意乐的不同, 区分了你的作为是属于相应下士道的或者中士道的或者上士道的。无 论做任何的行为的时候或者修行的时候,如果是以菩提心的动机来修 持的话,这样我们所做的一切才有办法满足最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在 修行的时候,生起的次第虽然是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最后上士道 来生起的,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如果把菩提心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再 来修学的话,共下士道、中士道会随顺的成办的。否则的话我们很有 可能永远就在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打转,不可能跟上士道接上缘,这 个危险你们必须要知道。生起的时候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 这样生起没有错,可是修行的时候现观次第来讲的话,要以菩提心为 主,生起的时候会按照我们刚刚所说的生起次第来产生,所以现观次 第和生起次第必须要去区分的。“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 切见”,空正见之所以能够对治所知障,最主要是因为有了菩提心支 持的缘故。佛说了透过多劫的深思,发现到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法门, 没有比菩提心更殊胜的法门。“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因为由此能够圆满我们暂时和究竟的一切的利益。 54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 舍菩提心。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真实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 间人天应礼敬。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 故应坚持菩提心。众生导师以慧观,徹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 者,宜善坚持菩提心。”导师以他的一切遍智看到这一切的功德之后, 彻见彼心极珍贵,看到最殊胜的、最珍贵的法门就是这个菩提心。相 应福报的善业,相应解脱的善业,相应遍智的善业最主要是根据动机 来做决定的。如果你只是为了后世获得增上生来念诵六字大明咒 108 遍的话,这个果实因为是为了获得后世增上生而念诵的缘故,之后获 得了人身或者增上生的话,之前所累积的功德就彻底的用尽了。所以 相应福报善业等,他们的果实是非常的有限的,这个会不会真正相应 于佛法,是不一定的。但是很现实的一点是这个果实成熟的时候,这 个功德就不见了。相应解脱的善业来讲的话,如果是为了获得解脱来 累积这样一个善行,或者形成这样一个善法的时候,这个善法的功德 会直至到解脱之前都会存在的,但一旦获得解脱涅槃的话,这个善功 德就用尽了。但是如果是为 了利益有情来成就无上菩提果位的话, 之所以想要成为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遍虚空有情众生能够获得利益, 来成就佛果位的缘故,所以乃至虚空众生未尽之前,我们的福报功德 永远都存在的,因为之前的目标设定在“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的缘故,以这样一种心力、这样一种愿力、 这样一种承诺来受持这样一种善行的缘故,所以虚空众生未尽之前, 我们的功德不可能枯尽。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 尽反增茂”因此我们为了长寿,不要有疾病,以这样一个目的来行法 的话,不是说不行,但是如果只是为了长寿,并不妥当吧!应该是我 长寿的这个身躯能够让我去累积更多的福报和善缘,让我能继续的获 得增上生最终能够获得决定胜,以这样一种目的来累积善业、行持善 行,因为这条长远的路是需要一个良好的人身,是需要延长寿命的缘 故,以这样一种方式再来修长寿,再来修财法等,这样的话才是好的。 否则的话,只是想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想那般的,只是为了今世的长寿, 不是为了后世的将来,以这样不同的动机修善法的话,获得的福报功 德会有很大的差异的。

55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 人何不依?”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这一生又没有杀人,我也没有偷盗, 我也没有做坏事有什么好紧张的?可能会这样想。但是仔细想的话, 我们从小开始,我们知道说烦恼要生起的话,是非常自然的。像我们 小时候就很容易去碾死蚂蚁,刻意的。像我小时候在罗布林卡的湖里 面有很多的鱼嘛,我对鱼还是不错的,给它们吃糌粑,有时候我会丢 石头去打这些鱼,来欺负这些小鱼。仁波切曾经跟我说过,到河边如 果看到河水快干枯了,仁波切会去放生,有时候放生,有时候把鱼给 狗吃。这是因为过去世对烦恼的串习太强烈,或者是没有同理心的过 患所导致的。总之这是我们现在的血肉之躯也是由烦恼所产生的,因 为是由烦恼所产生的缘故,所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就会产生,使得我 们生生世世从无始来到现在因为对烦恼的串习力太强烈了,容易伤害 他人,我们才会自然而然的发起只想自己缺乏同理的心态。我们可以 从某些人的转世,可以看到这个转世的仁波切从小就很有善根,而且 有很强的同情心、同理心。同样的同一个父母亲所生的双胞胎兄弟之 间也有不同的性格嘛。这是跟前世的串习有关的。如果我们好好的反 观自己今世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知道确实我们随着烦恼犯下了很多 的重罪了。因为从无始来到现在为止,我们真的跟随、甚至皈依了爱 我执还有真实执着,透过佛法的值遇,我们才知道说这两颗心是害我 们的最主要的究竟仇敌。从无始来到现在,真的太听信爱我执和真实 执着,所以犯下了极大的重罪。 “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 畏罪之人何不依”。其理由是什么呢?“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 诸重罪”。没有比菩提心更强烈的善法能够去净除这些的重罪了。虽 然念咒语是有办法的,但是没有比菩提心更强烈的。通常我们的重罪 只是两种,一种是针对上面的资粮田所累积的重罪,另一种对下面的 有情——可怜、无辜的有情所累积的重罪,这两者。因为菩提心以悲 心缘众生,以智慧缘菩提的缘故,所以能够让我们快速净除无始来所 累积的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觉心利益无限量”具有如此利益的菩提心, 他的自性是什么,以自性来分类的话有什么呢?“略摄菩提心,当知 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什么叫愿心呢?愿心的意思是只 是想要为利有情而成佛的这颗心而已,行心不只有想要成佛的想法, 更是想要将自己的身语意付诸于利他的行为,并且实际的去做,不只 是想的阶段而已,这个叫行心。那愿心和行心的解读,印度的大师里 56


面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们最主要是依据《修次中篇》,也就是宗喀 巴大师引用了《修次中篇》所说的获得了菩萨戒之后,在菩萨戒摄持 的情况下的菩提心叫做行心,在这之前的菩提心叫做愿心。这种的解 读就非常的明确,我们就可以很直截了当的了知愿心和行心的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欲行和正行的差别,一个只是想要 去而已,一个是正在去,所以欲行和正行的差别,“如人尽了知,欲 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愿心行心的福报有很大的差 别,为什么呢?“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 德,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从今起 我已经许下了承诺,我绝对不会放弃这颗心的缘故,具有这颗心的补 特伽罗哪怕他是在睡觉的时候,或者有时候错误或者恶行的时候,因 为他之前所许下的强烈的承诺,也是能够累积福报的。所以在此说到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为信小乘者, 妙臂问经中,如来自说故,其益极应理,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 有情无量德,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他人为自利, 尚且未能发,生此珍贵心,稀有诚空前,珍贵菩提心”真正的想要去 帮助他人的这颗心,无论遇到任何的人,都不想伤害他人,而想利益 他人。如果发起这颗心的话,周遭才会有真正的朋友,哪怕是动物遇 到我们,它们也是欢喜的。至于动物来讲的,像蚊子来讲会不会对我 们好,这我不敢确定。有时候我问科学家像动物我们对它好,它懂的 感恩,它会对我们好吗?在它们脑部说不定有这种化学反应,如果蚊 子没有传染病危险的话,我也布施我的血给它们。后来蚊子喝完血, 它的肚子就鼓鼓的,变成红红的,于是它大小个便后就飞走了,它根 本不会跟你说感谢。但是狗和猫的话,我们对它好,它们会摇摇尾巴 或者是舔我们,会觉得说谢谢你,会有一种表达。哪些动物或昆虫懂 的随喜或者懂的感恩,这个需要做研究,就是诸如此类的这种昆虫我 们把他撇开之外,对一般的有情生命体来讲的话,我们对谁好谁就对 我们好嘛!你不觉得我们人很矛盾吗?只想自己不去想别人,但是又 想要更多的知心朋友,这个是很矛盾的。你真的想要知心朋友,真的 想要一个好的朋友的话,那就敞开自己心胸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着想, 以同理心而去对待你的朋友,要不然的话因果是颠倒的。你只想自己 的方式去想要得到真心的朋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丝毫不爽。 57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仅思利 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众生欲除苦,奈何苦 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 去努力,这有什么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的话,“众生欲除苦, 奈何苦更增,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确实是如此,这是我们可 以亲眼看到的。在这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口,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 利益、自己的安乐而努力着,每一个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可是许 多的痛苦却是自己来成办的, 这些苦因是自己欢喜的累积的而产生 了更多的痛苦,所以“众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没有的话有没有 的痛苦,有的话有有的痛苦,没有亲友的话觉得说孤独一个人会有孤 独的痛苦,有了亲友之后要去照顾亲友的痛苦。 “有”有有的痛苦, 太多钱的话不知道怎么守财的痛苦,没有钱的话有完全没有钱的痛苦。 在这世界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穷人。所以“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 仇”。我们虽然想要安乐,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安乐的乐因怎么累积, 其实真正的乐因是什么呢?快乐的因缘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着想, 去爱护他人,照顾他人,以这种利他心来帮助他人。但是我们会觉得 说你干嘛要那么善良?你是不是头脑坏了?会这样讲,会觉得说这个 人怎么心这么软,如果这个人懂的去骗人,懂的去赚钱的话,我们就 说这个人能干,从因地上就已经颠倒了。这叫做“众生欲除苦,奈何 苦更增”就是这个意思。“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我们每一个 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可是我们却忽略了真正的乐因,也就是如何 去爱护他人,如何站在他人的立场着想。真正的乐因被我们忽略了, 真正的苦因却被我们珍惜了。苦因是只想自己,只要自己好的话哪怕 损害他人也无所谓,这种真正的苦因自利的心,我们却好像摆在心的 深处当中,去珍惜的维护着它。所以说导致的痛苦是什么呢?众生想 要离苦可是苦更增,“奈何苦更增”。愚蠢的人凡夫想要求乐,可是 对真正的乐因——利益他人的这颗心,我们却当仇人一样毁灭。其实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幸福、快乐最主 要是来自于我们所依赖的这个社会,所以我们这个社会安宁、这个社 会幸福我们才可以随之幸福、安乐。所以我们不应该只为自己着想, 应该为我们社会大众、周遭的人一起着想,这样自己才能够幸福。像 我个人来讲的话,以前因为有个名称“DL 喇嘛”这个头衔在,会觉 得我是一个很尊贵的人,其实这种的想法会让自己造成很多的烦恼。 后来慢慢的改变我的想法了,我觉得我们同样都是人,以人类一体性 58


的观念改变了我原本的想法。无论看到谁,我都觉得说能够更融入于 他们的社会,更融于人群当中,这个的结果是什么呢?不只是他人快 乐以外,我也跟着快乐。否则的话自己会觉得说,因为我的地位,所 以我必须保持我的尊严,于是有时候会说出一些违心的话,会产生烦 恼。但是从内心深处把这种爱我执的副作用给它放弃的时候,这一切 的痛苦就一起放弃。只要我们的心胸放宽大的话,我们的心就会更坦 然、会更舒服、会更幸福,身体会更健康。 有些我的朋友跟我说,你现在的脸还长的很年轻,你的秘密是什 么?你如何保持你的年轻?于是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我不跟你讲这是 秘密。我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我根本没有服用什么特别的药, 我只是像一般人吃饭而已。如果真的有个秘密的话,无论我们称为秘 密或者是什么,我觉得最主要的能够保持年轻的主要的理由是因为, 我的内心非常的舒适,透过上述所说的理由,令我们的内心坦然的安 住,所以导致身体更加的健康,我觉得这是唯一的秘密吧! 如同《修心八颂》里面所说的,看到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尊重一切 众生,把众生视为我们的贵宾,将自己视为比众生更次要、更卑微的 人。以这种的心态,保持我们平常生活的作息的这种心态的话,无论 见到谁,我们都觉得可以融入于他们的社会融入于他们的世界。有时 候我们还不如一只昆虫,昆虫不知道好和坏,所以哪怕它做坏事的时 候,它是不知道的情况下去做的。可是我们是出家人,明明知道出家 不应该这么做,可是我们还做的话,我们不是比这个昆虫还要卑微吗? 所以如果一直想自己的话,连这种高傲、自大要尊严的这种、爱面子 的这颗心,有时候会把你架在一个高处上,让你产生不需要的烦恼。 但是一旦从内心深处放下身段的话,许多的烦恼就随之减少了。 思维菩提心,对我膝盖是没什么太大帮助,膝盖痛还是要痛。 “于 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更复尽其痴,宁 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何 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 敬为善士,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如果产生“乃至有虚空,一切众生住”的这种心力的话,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这能够投生于增上生。“若人生净信,得果 较前增,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谁令 59


怨敌乐,归敬彼乐源”所看到、听闻到、所行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 三门所造的一切都是为了有情的利益。以这种的发心和愿力,哪怕是 有人伤害我或者是辱骂我或者是毁谤我,因为透过这样诽谤我们结上 缘的关系,透过这个缘的这条线希望我能够将来帮助他们。具有这颗 菩提心的话,内心的这股善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以上是圆满的第一 品,菩提心利益。 接下来是七支供养“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 子功德海,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巍 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世间妙芳香,如 意妙宝树,自生诸庄家,及余诸珍饰,莲缀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浩 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 悯纳吾供,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愿 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七支供养有两 个目的,身外之物不是我们一生下来就有的,但是我们的身体是一生 下来就有的,所以如果供养身体的话,比供养一般的身财之物还要能 获得更大的福报,这是一个目的。第二个我们最珍惜的就是我们的身 体,如果把这个身体供养给诸佛菩萨,让这个身体转为了利他的工具, 能够帮助他人。让这个身体不再属于自己,让他成为一个利众的工具 的话,绝对在供养的当下让我们的爱我执瞬间的减少,这是第二个目 的。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尊既慈 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馥郁一净室,晶地亮 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备储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 歌乐,诸佛佛子浴”这里说到了七支和八供,因为印度很热,所以在 进到一个人家之前,首先要先洗脚,给你吃的,给口水喝,以音乐的 方式来服侍这个贵宾等,所以说到了七供和八供。“亦以细柔服,最 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 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 诸妙花鬘,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亦 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广厦扬赞歌,悬 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 妙极庄严,常展供诸佛,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顾息有情苦,乐 云常住留,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60


刚刚讲到了供养的部分,接下来是礼赞的部分。“犹如妙吉祥, 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化身微尘数,匐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 正法最胜僧。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亦礼戒胜者、方丈阿阇黎。 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我于十方佛, 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 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作为,见此罪过已,佛 前诚忏悔。惑催身语意,于亲及三宝、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因 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接下来说到无常,“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 祈速救护!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因 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作诸罪业。仇敌化虚无,诸 亲亦湮灭”。像我个人来讲的话,我已经 81 岁了,在过去这 81 个岁 月,无论发生是快乐还是痛苦的,好的或者坏的现在都变成一种记忆 而已,过去已经过去了,如同湮灭般。“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我们时常接 受到某某人往生的消息,其实这是反复的提醒自己要念死无常。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因吾不 甚解,命终如是骤,故起贪嗔痴,造作诸罪业。昼夜不暂留,此生续 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 苦痛,唯吾一人受。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 曾修。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若今赴 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何况形恐怖,魔使所 执持,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谁能善护我,离此大怖畏?睁大凸 怖眼,四方寻救护。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彼处若无依,惶惶何 所从?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如是亦 皈依,能除轮回怖”,在此说到了透过无常的思维做忏悔。 “我佛所悟法,及诸菩萨众,因怖惊颤憟,将身奉普贤;亦复以 此身,敬献文殊尊。哀号力呼求,不昧大悲行,慈尊观世音:救赎罪 人我!复于虚空藏,以及地藏王,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护。皈依金 刚持;怀嗔阎魔使,见彼心畏惧,四方速逃逸。昔违尊圣教,今生大 忧惧;愿以皈命尊,求速除怖畏!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何况贪 61


等惑,宿疾恒缠身。一嗔若能毁,赡部一切人,疗惑诸药方,遍寻若 不得;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若遇寻 常险,犹须慎防护;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或思今不死,安逸此 非理;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倘若必 死亡,为何今安逸?除忆昔经历,今我复何余?然因执著彼,屡违师 教诫。此生若须舍,亲友亦如是,独行无定所,何苦结亲仇?不善生 诸苦,云何得脱除?故我当一心,日夜思除苦。吾因无明痴,犯诸自 性罪,或佛所制戒,及余众过罪。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礼 诸佛,忏除一切罪。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尔后誓 不为”,以上念完了第二品,忏悔罪障。 以下是第三品,还有剩下的七支供。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随喜三学行,二乘菩提因”,为了能够累 积后世获得增上生,所以说到了随喜。为了能够获得决定胜,又说到 了其因的随喜。所以随喜增上生、随喜决定胜。“二乘菩提因,随喜 众有情,实脱轮回苦。随喜佛菩提、佛子诸果地。亦复乐随喜:能与 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 痴迷众,燃亮正法灯!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遗 世间迷!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乃至 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盼天降食雨,解除 饥渴难!放诸灾荒劫,愿成充饥食!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愿诸 资生物,悉现彼等前!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财诸受用、三世 一切善。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与其死方舍,何若生尽施?吾既 将此身,随顺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纵人戏我身,侵侮 并讥讽,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一切无害业,令身力行之。愿彼 见我者,悉获众利益!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 众利因!惟愿毁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长菩提缘!路人 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求岛即成岛,欲灯 化为灯,觅床变作床,需仆成彼仆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 灵药、如意诸宝树!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 根本!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如同《宝鬘论》中所说的 “如地水火风,药及旷野树,愿众生 恒常,随意而受用,余生吾暗昧,随彼及爱我,众罪咸归我,我善施 众生,何时有有情,未得解脱者,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这是 62


《宝鬘论》里面所说的一句话,非常的强而有力,“如地水火风,药 及旷野树,愿众生恒常,随意而受用”。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我的暂时究 竟的利益完完全全回向给众生的安乐,你不觉得这种的心力强而有力 吗?真正的菩萨们的发愿,菩萨们的心力。我们在没有学习之前,会 觉得这个天方夜谭吧,这怎么可能做的到呢?但是我们慢慢的接近它、 慢慢的学习它,如同《入行论》里面所说到“久行不成利,此事定非 有”,只要反复的习惯的话,就会成自然,绝对我们能够做到这种强 大的心力,我们绝对能够跟菩提心更加的接近,而让内心获得改变。 宗大师说到了“心随串习所转”这是心的性质故,寂天菩萨说到了“久 行不成利,此事定非有”。 最近奥林匹克正在进行当中,我们看这些的运动员,他们也是因 为反复的训练,透过这种串习、习惯的力量,所以可以做到一般人无 法做到的运动。可是因为这是跟身体有关的缘故,所以身体的发展再 怎么样都是有个极限的,他是有个限制在的。所以他们每一次都必须 暖身再来做运动,但是这个运动有最极限的限制在,不可能超越。因 为这个运动的所依的基础是来自于身,那身体的色法是有限制的。可 是心的功德他的所依是来自于无形的心,无形的心的续流是无止亦无 终的,所以他的所依是非常坚定的,只要我们串习的话,串习的发展 是没有受到限制的,依赖着心的功德能够发展至无限的,这是《释量 论》里面所说的。 所以我们仔细的去想的话,心可以分不同粗细层次,粗分的心识 是跟脑有关的,跟我们身体有关,粗分的心识、气流随着我们的身体 有关的缘故,所以随着身体的变动粗分的心识和气流会随着变动。但 是心到越来越细微的状态的时候,他像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人一样,就 不需要依赖着身体了,但是粗分的心识的时候就要依赖着我们得到脑 ——人脑。可是到了细微的心气的时候,他就越来越独立了。所以我 一些认识的朋友,他们透过禅定观修的方式到了细微的心识的时候, 让细微的心识现起,依此想起前世的细节。我认识的朋友他们确实可 以看到前世发生的事情。因为细微的心识是唯一从前世到今生一直到 后世,从无始来到现在的续流者——具有续流的具有者。所以我们所 谓的习气或者前生的种子都是留在这颗细微的心识上,这是我们必须 要知道的。现在的科学家们好像慢慢也仿佛察觉到这件事情,就是说 63


心识有分粗细两种不同的状态。并且有些人死亡后,他们能够以这个 瑜伽力来住在持心法当中,也就是说以医学证实他血流已经停止了, 他的大脑已经死掉了,心脏已经停止了,可是那个时候他的血肉之躯 并不会老化,好像活着的时候,他的血肉仍然非常新鲜的。在过去五 十年间有许多的这种案例出现,这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原因,但是却 被科学家看到了。有一些科学家们他们想要针对这个课题做研究的计 划。所以住持心法的瑜伽师们,他们脑部插满了管子,脑已经死掉了, 但是他们觉得很特别的是有些很奇怪的现象,很细微、微妙的现象发 生,但是他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以佛家的解释就是说,因为我们细 微的意识现起,他不需要依赖着身体,我们是以这种方式解释的。所 以我的一些朋友之所以能够想起前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细微心识现 起的缘故,这个能力发挥更好的话就能够见到未来了,就是所谓的神 通。我并没有说很多,只是说有一些。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 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智者如是持,清净觉 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复生佛 家族,喜成如来子。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 贵种。犹如目盲人,垃圾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灭死胜 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是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 提心。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迎众离恶趣。彼是除 恼热,清凉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 醍醐。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今于怙 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这是已经结束了第三品。剩下的部分我们就留下一次给你们再继 续传授。你们不要只看这前三品,你们有时间的话,你们就要从第一 品一直念到第十品,至少要好好的回向。我可以这么说你们应该是没 有问题吧?如果你们对我有信心的话,你们就必须要好好的学习《入 行论》。《入行论》的智慧品还有忍辱品里面说到了常一自主我,说 到如何破斥外道的梵天的说法,需要搭配《释量论》,你就必须看大 论典,尤其在智慧品说到空性见的所有,你自然会想说学习《中论》, 还有大教典的内容。否则我们只是观修本尊,那也不需要看《入行论》, 也不需要看中观的大论典,我只要观想庄严的本尊,让自己好好的念 咒,把念珠念到断掉为止,只会这样想而已。 64


接下来是长寿法会,所谓的长寿法会,上师为了能够长久住世来 做的法会。

2016 年 8 月讲解于 Ladakh

6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