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06日《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Page 1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2 0 1 9 年 11 月 0 4 - 0 6 日

达 兰 萨 拉 ·大 乘 法 苑

天竺阿阇黎

智亲友造

法王尊者

藏语传授

蒋扬仁钦

同声传译

滇津旺觉

记录整理

~1~


目录 佛 法 介 绍 ............................................................. 3 讲 法 缘 起 ..................................................... 3 现 代 社 会 需 要 宗 教 吗 ? .................................. 4 慈 悲 心 和 无 害 行 .......................................... 16 以 观 察 和 推 论 的 方 式 来 学 习 ......................... 18 《 圣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释 》 ................................ 24 《 三 主 要 道 》 ................................................... 84 结 行 部 分 ........................................................ 101 愿 心 仪 轨 ................................................. 101 爱 和 慈 悲 是 一 切 主 流 宗 教 的 价 值 观 ............. 101 自 己 才 是 自 己 的 救 怙 主 .............................. 102 做 二 十 一 世 纪 的 佛 教 徒 .............................. 105 愿 心 仪 轨 ................................................. 108 发 心 前 行 ................................................. 108 观 想 资 粮 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4 七 支 供 养 ................................................. 121 发 心 正 行 ................................................. 125 结 语 ........................................................ 132

~2~


佛法介绍

佛法介绍

讲法缘起 这次讲法的对象,最主要针对你们这些经常前来听 法的韩国信众们。前几天我们也谈到了,如果讲解一些 比较简单易懂的(经论)可能会比较好,而你们有这样 一个请求,可是我觉得虽然《心经》学起来很困难、不 好理解,但我们还是会每天念诵它嘛,所以我想为你们 做《心经》的解释。 今天会为你们作一个佛法整体介绍的讲解,(我看 到)下面有一些南传佛教的比丘僧人,问问看这些泰国 的僧侣们是不是要留在听法的会场,如果是的话请安排 到 法 座 前 面 来 听 法 。今 天 说 不 定 会( 部 分 )讲 解《 心 经 》 的内容,要是没有讲解完的话明天就是继续讲,之后会

~3~


佛法介绍

再增加一个《三主要道》的讲义,考虑到这个《三主要 道》的概要对你们会很有帮助,容易修行,因此我想为 你们传授《三主要道》这部讲义,《三主要道》已经翻 译成汉文了。

现代社会需要宗教吗? 首先(我们)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二十一世 纪的今天,外界物质发展的非常迅速,到达了一个非常 高端的水准,在这个时候宗教对人类有帮助吗?宗教难 道只是一种祝福的仪式吗?如果只是一个祝福的仪式, 那么确实所带来的帮助就不会很大了。可是,宗教对于 今天的这个世界而言,它的帮助是存在的吗?这是第一 个问题。 这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主流宗教,这些主流的宗教 都一致的说到了慈悲和爱的价值,慈悲和爱的价值观不 只是人类天性所需的一个内容,而且我们人类也的确是 ~4~


佛法介绍

需要爱和被爱的,为了能够推广慈爱的价值观,每一个 宗教采取了他的一个不同的方法,因此有不同的途径。 一般来讲,宗教大致分为两派。 一者主张有造物主,也就是说这一切的情器世间以 及 在 此 世 间 所 居 住 的 生 物 ,都 是 由 造 物 主 所 创 造 出 来 的 , 造物主所说的内容最主要就是慈悲心,因此主张造物主 的这个教义跟世人说我们要修慈悲。 即便是主张造物主的这一派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 这一派的说法是相当有说服力的,(这一派说:)我们 的 一 切 都 是 由 造 物 主 所 创 造 ,而 造 物 主 本 身 是 慈 悲 之 主 、 是无限慈悲的象征,因此我们等同是无限慈爱的造物主 的子孙,我们都是他的孩子,这世界的七十亿人同样都 是属于慈悲之主的子女,我们都是源自同一个父亲所生 的子女,所以我们要相互的敬爱、相互的珍惜。我们不 应该造成内部之间的伤害和杀戮,这是无法想象的,就 像同样一个家庭、同一个双亲的子女之间相互斗争般,

~5~


佛法介绍

那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如果你表里一致的、好好的 去修学主张造物主的教义的话,确实是很有帮助的! 另一者否定有造物主,这种否定造物主的教义在印 度里面早在三千前就已经有了。一开始是婆罗门教里面 的无神数论派,这派的教义不主张有造物主,他们却说 到了共主相的形成等,共主相并不是造物主。之后的耆 那派也否定造物主。 再之后的佛教也否定造物主,佛陀说到了自己的苦 乐 完 全 掌 控 在 自 己 的 手 上 ,自 己 才 是 自 己 的 依 怙 。也 即 , 如果自己好好做的话,自己就能够获得幸福;如果自己 不好好做,伤害他人的话,那么自己就会获得痛苦和灾 难。因此,自己的苦乐,最终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而 说到了自己是自己的依怙。 否定造物主的无神数论派、耆那派和佛教,都一致 说到了:“伤害他人的话,自己会受到伤害;帮助他人 的 话 ,自 己 将 会 获 得 利 益 。”由 此 而 说 到 了 因 果 的 论 述 。

~6~


佛法介绍

透过因和果之间的一个观待的关系,而去说到了:“如 果我们在因地上种下了对他人的好的这个因缘,将来我 们就可以获得善果;在因地上如果我们种下了伤害他人 的因,那么将来我们会反遭痛苦的果。”所以而说到了 前世、后世。 外道他们说,从前世到今生、再从今生到后世的一 个轮转,是因为身心之外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这 个我既没有开始、也没有止尽,是由这个我从前世到今 生、再从今生到后世去的,所以这个我又称常、一、自 主的我,又称身心之外独立出来的我。因为它不依赖蕴 体的无常性所转的缘故,所以是常;因为它可以从蕴体 分隔出来、独立出来的缘故,所以是自主;因为它不像 蕴体一样有多种不同的种类,是单一性的缘故,所以是 一。虽然有这样一个解释,但是整体上(三派)都说到 了造善业将会获得利益、造恶业将会获得痛苦,否定造 物主的古印度文明里面有三大宗教传统是这么立宗的。

~7~


佛法介绍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哪怕是一只微 小的昆虫,当看到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也会想要躲避这 个危险、要脱离这个危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包括昆 虫在内的一切生命体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而且这一点 是不需要理由去证实的,是自然而然都有的想法。 佛法讲的是改变我们内心的内容,苦乐可以分生理 层次的苦乐和心理层次的苦乐,如果我们没有感受、没 有 心 法 的 话 是 不 会 有 生 理 感 受 的 ,生 理 感 受 之 所 以 存 在 , 是因为有心法的缘故、有心识的缘故。在《阿毗达摩》 的这些论著里面说到了心王和心所,心所又可以分五遍 行等,就是随他性四者,在《阿毗达摩》的这些论著里 面 都 有 说 到 。当 然《 阿 毗 达 摩 》下 部 的 论 著 是《 俱 舍 论 》, 上部的论著就是《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当然《大乘阿 毗达摩集论》所说的更为严谨和精准,因为有五遍行里 面的受,所以才会有所谓的觉受,当我们谈到苦乐的时 候,基本上是无法离开心法的,根据心识的基础之上而

~8~


佛法介绍

说的。 可是,现在的教育体制,只讲物质发展这方面的内 容,不谈心法的内容,这是远远不足的,就以追求离苦 得乐的一个目标而言,这些资讯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 教育体制教导我们怎么赚钱、怎么提升物质的享受,却 不跟我们讲解心灵上面的资讯。所以相较之下,古印度 的文明当中就已经说到了很细微的心法,像是什么叫分 别心?什么叫做离分别心?什么叫心王?什么叫心所? 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虽然这些内容是来自宗教的典籍,但这些内容跟我 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平常会这么讲:“这 些的内容虽然来自教典,可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的内容 视为宗教去关注的议题,而应该把它独立出来作为现代 教育必须加入的一个元素。”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确实都 想要离苦得乐,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好好的去研究、观察 苦乐之因来自哪里,知道了苦因之后我们就要去拔除苦

~9~


佛法介绍

因呀。这个是否可被拔出、这个是否可被预防,这是我 们要去知道的。因为我们想要快乐,那么乐因是什么? 快乐来自什么样的因缘?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累积乐因让 自己更加的快乐。 以 外 在 的 这 些 水 果 来 讲 ,因 为 我 们 想 要 吃 这 些 水 果 , 所以我们会刻意的去播下种子,这个种子为主因,我们 播种之后会去加入水分、会给予适当的温度等,光有主 因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众多的助缘聚合之后,才会慢 慢的长成果树,才会结出果实。同样的道理,内在心法 的这些苦乐也是来自因缘呀。 所有主流的宗教都说到了信仰的重要性,可是佛教 并不主要依据信仰,而是以理由推证的方式作为主要的 依 据 来 观 察 真 相 ,所 以 佛 自 己 也 说 到 了 :“ 比 丘 与 智 者 , 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为敬。”这的确是一 个与众不同的美德! 因为导师释迦摩尼佛跟我们说:“我所说的内容,

~ 10 ~


佛法介绍

你们比丘和学者,不要因为是我说的话,就马上无条件 的接受,不要以信仰而接受,我所说的话你们要好好的 观察,你们要去做检视,要搭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如 果有对你帮助的话再来接受,如果你觉得没帮助的话就 不用听取。” 这种的说法,与其他的主流宗教相比,确实是与众 不同的说法!当然其他的主流宗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也是很大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就以宗义的一 个思维而言,的确佛教的哲学立场真的是浩瀚无边、非 常的广泛,这也是为什么能够跟科学与时俱进、并肩同 行的原因。 以量子物理的核心思想,也说到了在微观世界没有 任何的绝对性,量子物理的科学家们不谈心法(方面的 内容),现在科学对于心法的一个诠释的确还处于一个 非常初级的阶段而已,比起古印度文明对于心法的一个 诠释而言,古印度文明当中对于心法的论述,的确像研

~ 11 ~


佛法介绍

究生的层次一样。 苦乐都是依据心识的基础而来说苦乐的感受的,如 同刚刚所说的觉受分痛苦和快乐两种不同的觉受,心识 本身有六种不同的种类,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五根识,以及依赖着意根的第六意识,这 个才是最主要的心识。 五根识之所以有觉受,最主要是因为第六意识存在 的 缘 故 ,像 眼 睛 看 到 了 悦 意 的 色 法 ,由 第 六 意 识 来 感 受 , 意识就像是一个传递讯息的人,它并不是这个感受的享 有者,这些的内容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佛教的典籍里面说到了非常详细的心理学,像这一 类的心理学我们不应该把它们视为只是宗教才应该去学 习的议题,应该把这些的内容独立出来,作为现代学术 界的一个教育的学术。 像我现在的眼识、耳识等感官的觉受会给予我们第 六意识讯息,第六意识再来区分其是非、好坏,在区分

~ 12 ~


佛法介绍

的同时也会产生感受等,所以当我们谈到苦乐的时候, 最主要是依据第六意识而去说的。同样的,贪嗔也是因 为有第六意识才有办法形成,就像我们在睡觉的时候, 感官觉受不会产生它的效应,那时候只有第六意识,即 便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也会产生贪心和嗔心,这个就是第 六意识所形成的贪嗔。 因为心里的这种郁闷造成了身体的不舒服,最主要 的 原 因 就 是 来 自 贪 嗔 ,所 以 在 我 们 的 大 教 典 里 面 说 到 了 , 不管你生起什么样的情绪,如果它会让你的内心无法平 静、会让你的内心获得干扰和痛苦的话,那么具有这种 作用的情绪或心法叫做烦恼,我们之所以想要离苦得乐 反却离乐得苦的主因就是因为贪嗔。 这世上有七十亿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即便再小 的 痛 苦 也 不 想 要 ,即 便 再 小 的 快 乐 也 都 想 要 拥 有 的 同 时 , 却不知道苦快乐之因是在于我们的心有没有调服而产 生,因为没有去关注这方面的议题,所以我们痛苦的时

~ 13 ~


佛法介绍

候觉得好像这是身体带来的痛苦,仅此而已。我们能够 解 除 心 理 痛 苦 的 唯 一 方 式 就 是 酗 酒 ,更 糟 糕 的 是 去 吸 毒 , 企图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生理 层次的苦乐之外还有一个心理层次的苦乐。 那么这个(心理层次的)苦乐来自于哪里?在第六 意识基础之上而形成了这个贪嗔是否可被灭除?这是必 须要去知道的,这个很重要!其重要性不是因为我们要 解脱或者我们认为有后世,即便你不认为有解脱、即便 你不认为有后世,可是你也想要有内心的平静呀。你想 要内心平静的话,那就要减少贪嗔嘛,因为随着强烈的 贪 婪 和 随 着 强 烈 的 愤 怒 ,你 的 内 心 是 不 可 能 获 得 平 静 的 , 这是很明显的。 贪婪所执取的境是不同的,在对同一个境、同一个 事物产生贪婪的同时不会对它产生愤怒,像这种执取境 的 不 同 ,这 一 切 的 资 讯 ,我 们 都 要 了 解 ,要 全 面 的 掌 握 。 所以才有所谓的:为了对治贪婪我们要观修不净观,为

~ 14 ~


佛法介绍

了对治愤怒我们要观修忍辱。为什么要这样去观修它们 的对治力呢?因为这些的贪嗔会造成内心的干扰、内心 的痛苦,会让内心无法平静,所以我们就要去寻找它的 一个对治的方法、解决的方案。虽然我们在做梦的时候 都会有贪嗔,可是随着平常的修炼,我们就可以做到即 便在做梦的时候,都能够去观修慈悲或不净观等,透过 训练这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资讯发达的今天,科技发展到了 一个非常高度的水准,可是这些外在科技的发展没有办 法让我们内在更加的幸福、更加的快乐,幸福和快乐最 主要是透过内心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有足 够的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够让自己提升心灵安乐境界的 原因。 所以我一直在说,古印度的这个知识是值得我们去 学习的,也就是印度先贤们为我们带来的这个人类的瑰 宝是必须要再度恢复的,不应该把它视为与宗教相关的

~ 15 ~


佛法介绍

知识(而忽视或加以排斥),应该把它视为现代学术界 应该要加入的元素才对。

慈悲心和无害行 古印度的知识里面一直在强调非暴力和慈悲心的这 个良好传统,这个良好传统我们必须要恢复,这是我最 近一直在呼吁的、努力推动的项目之一,所以我们一定 要把这些内容视为是学术界的议题,而并不是宗教界相 关的内容。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完整资讯的话,每一 天能够活得更幸福,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真心的朋友。因 为内心存有慈悲、懂得尊重他人的话,所以我们自然而 然内心会更加的宁静,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知心的、真心 的朋友,而且我们看到任何的人都会觉得对方跟我一样 都是人,在这种人类一体性的基础之上我们会更珍惜他 人 、尊 重 他 人 ,看 到 任 何 的 人 都 会 觉 得 这 是 我 的 好 朋 友 , ~ 16 ~


佛法介绍

因此内心就不会有畏惧、就不会有疑惑,这种畏惧和疑 惑绝对会减少。 内心不具足慈悲,随着贪嗔所转的话,就很容易产 生疑惑、胡思乱想以及畏惧等,这种的负面情绪就会随 之产生,因为这是缺乏慈悲的缘故,这也是为什么在这 世界上我们需要极力推动慈悲价值观的原因,这跟推动 宗教无关,我们可以以世俗的方式去推动。 我认识的科学家朋友们也说到了,因为人类是群居 动物,他必须要依赖着所在的社区才能够生存下去,就 像鸟类或哺乳类动物等。我们虽然说到了独觉乘阿罗汉 等的这种修行者,这个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一般而言群 居动物都是需要爱和被爱的,同样的人是群居动物,所 以我们必须要心怀慈悲,因为我们需要爱和被爱。 我们在心怀慈悲的同时,也必须要以智慧好好的去 结合我们的这颗慈悲心,我们要以智慧去了解心怀慈悲 的好处、心不怀慈悲的坏处,就是以智慧去判断!这种

~ 17 ~


佛法介绍

推动的方式,并不是透过祈祷、持咒的方式,而是要透 过智慧去了知真相的方式,去推动这个慈悲的价值。

以观察和推论的方式来学习 一切的痛苦,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以自我为中 心 的 这 种 思 维 所 产 生 的 ,再 加 上《 入 中 论 》里 面 说 到 的 : “ 最 初 说 我 而 执 我 ,次 言 我 所 则 着 法 ,如 水 车 转 无 自 在 , 缘生兴悲我敬礼。”再加上(认为)诸法都是绝对真实 的这种执著,看诸法在表象上都有一个绝对性的看法, 因此产生了执著,而带来了诸多的痛苦。 以佛教的观点而言,我们看事物的时候、看诸法的 时候,在表象上诸法都有它的一个绝对性,所以当我们 看到好的时候,会看到这是绝对的好,因为当你看到绝 对的好,而产生如是执著的时候,那你就会添增境上的 好。 爱 我 执 过 分 的 在 乎 自 己 的 利 益 ,比 起 他 人 更 爱 自 己 、 ~ 18 ~


佛法介绍

更重视自己,这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这是非常明显 的。由自性执著、真实执著所带来的这些负面情绪是怎 么带来的呢?在《中论》里面说到了“业烦恼灭故,名 之为解脱”,烦恼是来自于哪里呢?烦恼是来自于不符 合 真 相 的 非 理 作 意 ,所 以《 中 论 》说 到 了“ 业 烦 恼 非 实 , 入空戏论灭。”那么这个不符合真相的非理作意来自于 哪里呢?是来自于戏论,戏论要怎么灭除呢?就是“入 空戏论灭”! 而且《中论》在之后又说到了:“从忆想分别,生 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因为我们太执 着这种表象的绝对性的看法,就是执著自性的缘故,而 产生了非理作意,再由非理作意产生贪嗔痴,所以“净 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当我们看到好与坏的时候, 在表象上会看到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因此而产生绝对 的好或绝对的坏的时候,就会产生贪婪和愤怒了。 当我们说到:“事实的真相并非像表象般这么真实

~ 19 ~


佛法介绍

的存在。”的时候,就等同量子物理里面说到的:“宏 观 世 界 看 似 都 有 物 理 的 绝 对 性 ,可 是 在 微 观 世 界 的 时 候 , 尤其在量子状态的时候,任何的粒子是完全没有绝对性 可言的。”两者的说法是一模一样的,也就表象和真相 的不同。 我 有 一 位 印 度 原 子 物 理 学 家 朋 友 ,他 的 名 字 叫 Raja Ramana, 他 曾 经 对 我 说 过 :“ 量 子 物 理 的 核 心 思 想 , 对 西方来讲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可是早在两千五百年前 的印度,就已经有了量子物理的核心思维了。”随后他 就引用了龙树菩萨《中论》里面的一句偈颂文。的确是 如此,因为《中论》里面说到了:“业烦恼灭故,名之 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这句话所要表达 的意思,就是刚刚所说的意思。 量子物理的这个核心的思维,搭配着心理学所说的 一些有关我们内心世界这方面的完整资讯,如果两者能 够 结 合 着 去 学 习 的 话 ,会 对 人 类 的 社 会 带 来 极 大 的 贡 献 。

~ 20 ~


佛法介绍

因为量子物理说到了表象和真相的不同,这跟中观与唯 识所说的是一模一样的。唯识说,无论我们看什么的时 候,这个事物是从外境而产生的,仿佛外境有一个绝对 性的存在,(这种绝对性)去寻找的时候是找不到的, 于 是 而 说 到 了 无 外 境( 的 理 论 )。这 跟 量 子 物 理 所 说 的 , 在 典 型 物 理 当 中 ,一 切 的 物 理 都 可 以 被 论 式 所 推 算 出 来 , 都有它的一个绝对性在,可是当你到微观世界粒子状态 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绝对性可言。 为了能够去除对诸法的一个绝对性的自性执著,我 们必须要去认知一切性质和作用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而 存在,仅此而已,因此无有自性!这方面的资讯我们要 好好地去学习。一方面,我们要去思维菩提心,来对治 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我执;一方面,我们要透过缘起 空性的思维,来对治诸法表象与真相的不同,透过这种 的 方 式 来 对 治 自 性 执 著 ,所 以 这 两 者 的 结 合 是 很 重 要 的 。 而且我们在四念住的时候说到了身、受、心、法,

~ 21 ~


佛法介绍

由 身 念 住 让 我 们 了 知 苦 谛 ,由 受 身 念 住 让 我 们 了 知 集 谛 , 由心念住让我们了知灭谛。有时候我们会用另外一个续 字 来 代 替 心 ,续 就 是 心 的 意 思 ,续 其 实 就 是 续 流 的 意 思 , 由 续 流 而 被 施 设 者 这 个 叫 做 续 。这 个 就 是 心 的 意 思 。续 , 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有前者的过去识、后者的未来 识、以及当下的现在识,通常我们讲到一个唯明唯观体 性的心法的时候是指现在识,可是这个现在识在哪里 呢?这是找不到的,因为现在识又可以分前后两端,前 端变成过去识、后端变成未来识,那么现在识到底在哪 里呢? 我们这样去寻找这个所谓的绝对性在哪里、自性在 哪里的话,是找不到的!所以诸法存在的真相,绝非像 我们看法诸法表象般的存在。因为我们在表象上看任何 的诸法,都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体性方式而存在, 都有他的一个绝对性的存在,但实际上绝非如此,所以 这么思维是有道理的。

~ 22 ~


佛法介绍

我们佛法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美德,就是透过智慧去 观 察 真 相 ,只 有 透 过 真 相 的 认 知 ,我 们 才 能 够 减 少 烦 恼 。 我们透过智慧去观察这些烦恼的起因为何,这些起因是 否可被灭除,这些都是要透过智慧去了解的,因此佛学 等同心理学。

~ 23 ~


三主要道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天 竺 阿 阇 黎 智 亲 友 ·造 蒋 扬 仁 钦 ·译 注 校订协助:格西拉朗巴丹增南卓

格西拉朗巴蒋巴索

南 丹增尼玛法师

丹增达瓦法师

今天为你们讲解的是《心经》,导师释迦摩尼佛转 了三次法轮,巴利文佛教传承的主要依据就是初转法轮 的内容,而说到了律藏、经藏、论藏的三学三藏,这是 巴利文的佛教传统所学习的内容。像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老挝等,都是属于巴利文佛教传统的国家,因此 他们律仪是非常严谨的。 通 常 律 的 传 承 可 分 四 种 ,上 座 部 、中 国 的 法 藏 部( 梵

~ 24 ~


三主要道

文 Dharmagupta) , 现 在 还 有 , 许 多 汉 系 僧 人 的 戒 最 主 要是以法藏部为主,以西藏来讲是从龙树菩萨流传下来 的一切有部的传承。西藏的戒的传承最主要是一切有部 的传承,一切有部的这个根本的戒经,是以梵文作记录 的,所以释迦光和功德光是以梵文记录的根本戒经来宣 导戒的传承,所以在初转法轮的时候说到了律仪,那时 候五比丘众等随着导师释迦摩尼佛所说的律仪而出家, 而形成了这个戒律的体系。 二转法轮是在灵鹫山所说的,即所谓的《般若经》 是在梵文佛教的传统里面才有的经典,在巴利文佛教传 统 里 面 是 没 有《 般 若 经 》的 。现 在 我 们 所 念 诵 的《 心 经 》 就是属于《般若经》之一,《般若经》分广、中、略不 同的版本,广者有《般若十万颂》、中者有《般若二万 五 千 颂 》、略 者 有《 般 若 八 千 颂 》,一 般 来 说《 般 若 经 》 有母子十七经。我们今天念诵的《心经》是《般若二十 五颂》,最简略的《般若经》叫做《一字般若经》,就

~ 25 ~


三主要道

是一个“阿”字,“阿”是否定词,这个否定词的意思 是 说 ,诸 法 的 存 在 并 非 如 同 我 们 表 象 看 到 般 的 这 么 绝 对 , “阿”字的意思就是遮挡了真相和表象一致的概念,而 说到了真相和表象的不同。

对于《心经》的解释,在大藏经里面有不同的印度 大师的著作,加纳密德腊(智亲友)也写了一个非常好 《 心 经 》的 注 释 ,智 亲 友 所 写 的《 心 经 》的 注 释 叫 做《 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注释,值得 我们去参考。 “圣”的意思,就是从凡夫地而超越,所以叫做圣 地。我们一开始要以闻、思、修的方式来了解真相,首 先要学习听闻,了解表象和真相的不同;不应该只满足 于听闻而已,更要对听闻的内容反复去观察,让自己产 生定解,而产生思所生慧;已思维和决定的内容,再反 复的去观修,而产生修所生慧,让我们生起了缘空的毗

~ 26 ~


三主要道

钵舍那。这时候再反复的去观修,直到现证空性的时候 就获得了见道位,那时候称为圣者,就超越了凡夫地达 到了圣地。 “深”乃深奥之意,通常我们在累积资粮的时候分 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两者,智慧资粮是非常深奥的,它 所缘的这个内容并非像福德资粮所缘般的,它是属于广 大的一个内容,更是需要去专研、了知的内容。这些福 德资粮之所以能够称为般若波罗蜜多,主要原因是在空 正见辅助的情况下才有办法;而空正见之所以能够称为 般若波罗蜜多的,主要原因也是在广大的菩提心摄持的 情况下才有办法。 般若波罗蜜多指的是以智慧让我们到一个究竟的阶 段,究竟的阶段就是遍智。般若波罗蜜多又可以分经典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道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以 及 果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 为了能够获得果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必须要去累积智慧 资粮的功德。龙树菩萨在《六十正理论》里面说到了:

~ 27 ~


三主要道

“ 以 此 之 善 根 ,回 向 诸 众 生 ,集 福 智 资 粮 ,愿 得 福 智 身 。 ” 在此的福德资粮,指的是菩提心摄持的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静虑等的这些功德;在此的福智慧资粮,指 的是空正见。透过福智两种资粮,来获得法身和色身。 《 心 经 》就 是 指 心 要 的 意 思 ,就 是 在 不 同 版 本 的《 般 若经》里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同心要般的经典,所 以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 文 : 阿 雅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达 雅 ·巴 雅 嘎 雅 藏 文 : 帕 巴 ·谢 日 给 帕 若 度 磬 北 宁 波 ·囊 巴 谢 巴 (汉译:)《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

藏译的大藏经,这三百多本厚厚的巨著,几乎都是 来自印度,为了能够感恩法源清净,首先会说到“梵文

~ 28 ~


三主要道

曰”,之后再去礼赞诸佛菩萨或文殊童子等,这是为了 使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能够顺利的缘故而去说到的礼赞 文。 就以佛教的知识来讲,藏译的这三百多本厚厚的巨 著,的确算是诠释佛教最完整的资料了。当然还有一些 经典是巴利文里面有,而藏译里没有的,这个我们就必 须要去做研究,哪一些的经典是巴利文里面有、而藏文 里面没有的,哪一些的经典是藏文里面有、而巴利文里 面尚未翻译的,如果有人去研究相互弥补的地方,这会 非常好。就以佛亲自所说的经典来讲有一百多本巨著, 印度的大师们针对这些著作而撰写的论典大约有两百多 本,总共有三百多本厚厚的巨著。 七世纪的藏王松赞干布新创了西藏的语言文字,之 后藏王赤松德赞迎请了寂护论师(又称静命论师)来到 藏地,那时候寂护论师对藏人说:“既然你们拥有自己 的语言,那就应该把梵文三藏经典翻译为你们自己的语

~ 29 ~


三主要道

言,而不应该只是学习梵文言已。”我认识的一些朋友 也跟我说过,那时候寂护论师自己也学习藏文。 寂护论师对藏人的期望确实非常珍贵,正是因为如 此,在桑耶寺里面有一个部门叫做班智翻译洲,专门负 责这些大藏经的翻译工作;那时候为了能够去除非人的 干扰,又邀请了莲花生大师入藏,所以在桑耶寺里面又 建立了一个白衣咒士洲的部门;以及支那和尚们所居住 的地方,叫做不动静虑洲。寂护论师都很好的照顾到这 些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需求的这些修行者们,而建立了 不同的部门。之后,慢慢的像萨迦班智达也反复的去翻 译一些经典,这些都是由世世代代的祖师大德陆陆续续 翻译下来的,所以那烂陀寺的这个传承法脉最主要是以 理推论为主的法脉。 有一次我在德里,见到了一些来自曼谷大学的佛教 学者,我们一起进行了交流,我们所讨论的议题就是四 谛 十 六 行 相 和 三 十 七 道 品 等 ,因 为 这 是 我 们 共 同 的 内 容 ,

~ 30 ~


三主要道

所以我们就此相互讨论。 我问这些佛教学者们:“上座部的佛教学者你们, 在学习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主要是以引经据论的方式 去学习的呢?还是以理论证的方式去学习的呢?”他们 说:“是以引经据典的方式去学习的。” 但 是 法 称 论 师 在 写《 释 量 论 》的 时 候 ,尤 其 是 在《 释 量论》的第二品首先说到了量的定义为何,最主要是里 面 说 到 一 句 话 :“ 敬 礼 定 量 欲 利 生 , 大 师 善 逝 救 护 者 。 ” 导师释迦摩尼佛之所以能够成为具量士夫,最主要是以 理由推论的方式而来立宗的,这也是为什么逻辑学(即 因 明 学 )非 常 重 要 的 原 因 ,如 果 是 甲 的 话 应 该 要 成 为 乙 , 如果是乙的话应该要成为丙,以这种应成的方式而来论 证。 如果你只是引经据论的方式的话,那么我们最终的 依据就仅是信心而已、信仰而已。可是那烂陀寺的这些 大学者们,他们不是以这种信心、信仰为主,他们更是

~ 31 ~


三主要道

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而来立宗的。 所以这些陈那的著作和法称的著作,像是《量学七 论》等都已经翻译成了藏文,除了翻译成藏文之外,我 们 还 努 力 的 去 学 习 它 们 ,所 以 我 们 在 冬 季 大 辩 论 的 时 候 , 三大寺的这些僧人会借此机会来更深入的讨论量学,而 且萨迦班智达也写了《量藏论》。 虽然汉传佛教里面也翻译了很多的经典,可是量学 这部分的著作汉译的并不多,因为汉传佛教本身就缺乏 了量学这方面汉译的资讯,所以导致了由汉传佛教传入 的日本、韩国等对量学的关注也是很微弱的。 可是西藏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像是恰巴确吉桑给、 萨迦班智达等,他们针对量学会相互激烈的辩论。萨迦 派对量学的辩论一开始确实做得很不错,之后又慢慢的 衰退了,但是现在在康地听说他们做的很不错,而且像 宁玛派的南卓林这个大寺院以辩证的方式来学习的体系 也不错,就以这四派的一个辩论来讲,格鲁是最好的。

~ 32 ~


三主要道

以前在藏地我们说到了五部大论,现在在印度我们 也讲五部大论的学习。在藏语里面,这些祖师们所翻译 的内容我们今天仍然在努力的学习,而且是透过辩论的 方式来学习。所以那烂陀寺的这些大学者们,以量学的 方式、逻辑推证的方式去寻求真相,寻求真相的途径并 非以引经据论的方式,这是我们要去知道的。 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来到印度之 后写下了一本《佛法科学总集》,也就是佛教典籍里面 心理学的内容,应该属于佛法科学的内容,以及佛教里 面哲学方面的内容,是属于佛法哲学的内容,我们也说 过必须要将佛法的典籍分成三大类——佛法的科学、佛 法的哲学、佛法的修行,前两类的内容是非佛教徒都可 以 学 习 的 ,像 佛 法 心 理 学 就 是 属 于 佛 法 科 学 方 面 的 内 容 。 《佛法科学总集》的藏文版就要出版了,《佛法科 学总集》已经翻译成汉文了,也传到了汉地中国大陆, 有一些大学已经收到了这些翻译,因为对普通百姓来讲

~ 33 ~


三主要道

这是一部禁书嘛,所以普遍的人是拿不到的,有一些大 学的教授们看到了这部《佛法科学总集》之后说到了: “藏传佛教的的确确是那烂陀寺的清净法脉,是以量学 为主的这个法脉,因此能够跟当今的科学并肩同行。” 量子物理的这些科学家们也说到了,因为深信量子 物理的缘故,所以相信没有物理的绝对性,当你打从心 里面相信量子物理,相信诸法没有它的一个绝对性的时 候,你的内心会更加的开放,会减少你的负面情绪。这 跟佛教所说的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我们在西藏的一些文 献里面,有一些学习量子物理的科学家们提出这些想法 和反映,我们也可以从一些藏译的文献里面看到。因为 在寂护父子的恩惠下我们有系统的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 系,所以就以完整的包括量学的学习而言,藏传佛教才 能够给予最完整的诠释。 我们在《阿毗达摩俱舍论》里面说到地球是扁的, 这中间有一座须弥山,太阳和月亮绕着须弥山转,像这

~ 34 ~


三主要道

一 类 的 说 法 我 们 是 没 有 办 法 接 受 的 ,我 只 能 说 声 对 不 起 ! 虽 然《 俱 舍 论 》里 面 这 么 讲 到 ,可 是 我 们 不 需 要 去 承 诺 , 因为佛教主要的内容最主要是为了获得解脱和遍智,而 说到了缘起空性的论述,这才是佛教核心的精髓法义之 所在,就这一点而言并没有受到损害呀!至于这个须弥 山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反驳啊,因为这种说法确实 有违现量,如果你是遵循那烂陀寺传统的话,即便是引 用了《阿毗达摩俱舍论》,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需要承 诺,因为你是遵循那烂陀寺法脉的这个传统,是以理由 为主的,而不是以引经据典为主! 像世亲论师、法护论师,他们是针对当时印度一种 普遍的宇宙学的说法,而来说到须弥山的论述,所以我 们不需要承诺啊。如果你要更谦虚一点的话,你先把你 的法帽拿下来,你觉得这个跟现量有违的话,你就说: “对不起,我无法主张,我无法立宗。”像这一种的做 法就非常好!因为他搭配了一个多元的宏观而来很清楚

~ 35 ~


三主要道

的知道自己要立的宗是什么,而且这个立宗既非常的客 观、又确实符合科学的精神。 像我们大脑的一个结构,跟佛家所说的五根或五根 识之间的一个关联,在我们医学的典籍里面有,密教的 典籍里面也有,可是却没有像科学家所说的这么详细; 科学针对人脑的一个解剖分析所提出的诠释是非常完整 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来学习。而科学家们,也可以从 我们佛教典籍里面所说的心理学,去获得许多有益的内 容,能够跟科学并肩同行的就是藏传佛教。 我之所以要讲这些内容也是因为般若波罗蜜多,般 若指的是智慧,在佛学的修行里面智慧的修行是很重要 的。佛陀的二转法轮就是《般若经》,是以梵文为主而 留下来的经典,梵文的佛教传统主要的依据也就是《般 若经》。 三转法轮最主要是《如来藏经》,《白月智慧经》 也是属于三转法轮的内容,这本经典我以前也拜读过,

~ 36 ~


三主要道

里面也说到有关具境心识的一个内容,《般若经》最主 要 讲 的 是 空 性 ,但 是 三 转 法 轮 的 时 候 除 了 讲 到 空 性 以 外 , 更是详细的说到了了知空性的智慧必须要具足什么样的 体 性 ,所 以 贡 唐 仁 波 切 说 到 了 :“ 三 转 法 轮 的 引 导 次 第 , 如同从低处往高处爬山般的,非常善巧的引导弟子们慢 慢的从低处往高处走。” 平常我会这么解读、我会这么解说,导师释迦摩尼 佛获得正觉果位的同时就说到了这么一句话:“深寂离 戏光明无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于他无有谁 能知,不如住于无语森林中。”在“深寂离戏光明无为 法”这句话里面,我觉得导师释迦摩尼佛已经安排了将 来要传的三转法轮的内容。“深寂”指的是初转法轮四 谛 的 内 容 , 尤 其 是 “ 寂 ” 字 指 的 是 灭 谛 和 道 谛 ;“ 离 戏 ” 指的是二转法轮的内容;“光明无为法”指的是三转法 轮的内容。这个如果是我自创的话,那么抱歉,我说声 对不起,不过我觉得这么解读是很不错的。也就是导师

~ 37 ~


三主要道

释迦摩尼佛获得了正觉果位之后,他已经安排、已经计 划好将来要怎么转法轮了。 大圆满和大手印,其实是根据三转法轮的这个具境 光明(识光明),去做识和明、或识和觉的区分,区分 之后而去说到了普贤明或普贤觉。

(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佛 母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要 ”,谓 其 经 之 义 ,故 称《 佛 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经首未取经名,则不能确定 何经,故示经名。不仅如此,没有任何一部经典不被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摄,故称“经中之经”。 “薄”,谓消灭四魔。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之义,蕴 魔等一切魔皆不能寻获、不得所住,故为“薄”。 “伽”,谓具六善。一切智德皆由般若波罗蜜多之 ~ 38 ~


三主要道

加持所生,故为“伽”。 “梵”,谓无住涅槃。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之义,净 化一切心、意、识、习气,故为“梵”。 “母”,三世一切诸佛皆由行持般若波罗蜜多之义 所成,由般若波罗蜜多之义所生,般若波罗蜜多乃诸佛 之母,故称“母”。 “般若”,由闻思修三慧正确如实了知,故称“般 若”。 “波罗蜜多”,慧不见任何一法,从而远离有相、 二边、生死,故称“波罗蜜多”。 “心要”,般若八千颂等一切至上深义皆摄于此略 经当中,故称“心经”。

释论云:“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

“顶礼般若波罗蜜多”,既便是在《般若波罗蜜多 ~ 39 ~


三主要道

十万颂》也提到,顶礼般若波罗蜜多时,就如同顶礼三 世诸佛。为能累积资粮及供养,故做顶礼。 今 说 正 文 。由 七 相 诠 释 此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经 的 前 后 义 。 七相为何?序文、智慧趋入、空性之性相、智慧行境、 智慧功德、智慧之果,以及智慧之咒。 从“如是我闻”至“而共围绕”乃序文。 至“观见五蕴自性亦空”乃智慧趋入。 至“无所得,亦无无得”乃空性之性相。 至 “ 无 得 故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相 应 行 故 ” 乃 智 慧 行 境。 至“究竟圆寂”乃智慧功德。 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智果。 末端的咒语乃智慧之咒。 今说序文之义。

(宋译心经):「如是我闻」 ~ 40 ~


三主要道

圣者文殊听闻一切大乘经典,将其结集,故说“如 是我闻”。 “如是”,谓《般若心经》之所诠内义。 “我闻”,谓于佛前听闻,即是以耳根亲闻吉祥法 歌。

(宋译心经):「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峯山中, 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倶,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 围 绕 。」( 译 注 :藏 译 心 经 中 无“ 千 二 百 五 十 人 ”之 词 。)

“ 一 时 ”,谓 宣 说《 般 若 心 经 》的 时 间 并 非 在 他 时 , 而是挃薄伽梵在王舍城中,仅于此次、对彼等眷属众传 法之时。 “世尊”,谓说法者是谁?于何处?对何弟子众? 集聚后做何事? ~ 41 ~


三主要道

说法者乃佛薄伽梵。说法处是王舍城鹫峯山。弟子 众是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众。集聚后做何事?即是 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名之释如前已言。 “ 王 舍 城 鹫 峯 山 ” , 因 影 坚 王 ( Bimbisara 频 婆 娑 罗 ) 之 德 而 闻 名 , 以 总 称 命 名 其 景 地 之 城 。“ 鹫 峯 山 ” , 谓其景地宽阔。鹫峯山亦高亦集众鹫,故名。 “大苾刍众”,谓力大且众多。 “诸菩萨摩诃萨众”,存在诸多菩萨住于般若波罗 蜜多,且已现证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之义。 “而共围绕”,谓薄伽梵由众多弟子围绕而住。以 上是序文。 今以智慧趋入之义而释。

“一时”这两个字跟“密集金刚”所说的是很相似 的,佛陀说到了不同粗、细的法门,有一次、某一次叫 做“一时”,在众多的说法的某一时叫“一时”。

~ 42 ~


三主要道

“ 一 时 ……而 共 围 绕 ” 这 一 段 是 属 于 共 前 序 。

(宋译心经):「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 法三摩地。」

薄伽梵悲悯其弟子众及一切众生,为加持彼等而入 三摩地。 “甚深光明宣说正法”,谓彼法典说诸法不可得、 离边,通达其义,故称“甚深光明。” “入三摩地”,谓入定于彼甚深义之中。

“ 尔 时 ……宣 说 正 法 三 摩 地 。 ” 这 一 段 是 属 于 不 共 前序。 “甚深”指的是胜义谛空性。 “光明”指的是这个胜义谛的空性,也是因为缘起 的缘故才有办法被成立的,如同有相除有边、无相除无

~ 43 ~


三主要道

边 般 , 龙 树 菩 萨 也 说 到 了 :“ 众 因 缘 生 法 , 我 说 即 是 空 ,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在此的光明指的是无 污染的缘起,所以甚深缘起其实就等于性空缘起。 那时候,世尊正入定在缘起性空当中。

(唐译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 宋 译 心 经 ) :「 时 , 观 自 在 菩 萨 摩 诃 萨 在 佛 会 中 , 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 性皆空。」

“时”,谓弟子聚集及佛入定之时。 “观自在菩萨”至“观见自性皆空”谓圣观自在大 士悲悯其弟子众及一切有情,故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且 思 :“ 蕴 等 皆 是 不 可 得 的 自 性 空 ,除 此 外 ,绝 无 他 性 。” “五蕴”,谓色蕴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 ~ 44 ~


三主要道

行如芭蕉,识如幻境。 “自性皆空”,谓五蕴皆以自性之相而空,远离诸 边,无相,故为空性。

在此藏译《心经》是“观见五蕴亦自性皆空”,这 个“亦”字很重要!代表我的施设处也无有自性,不只 是我无有自性而已,我的施设处的蕴体也无有自性,所 以就要“观见五蕴亦自性皆空”。 所以,除了观见补特伽罗无有自性,补特伽罗是空 以外,观见(补特伽罗的施设处)五蕴也是自性皆空。 东方的这些国家,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佛法信仰的国 家 , 斯 里 兰 卡 、 缅 甸 、 泰 国 、 老 挝 、 中 国 (大 陆 )、 韩 国 、 日本、蒙古、西藏、以及俄罗斯里面一些小的共和国, 对我们这些国家来讲佛教并非新引进的宗教,而是由祖 先流传下来的宗教。但更重要的是,一般来讲佛法是需 要透过理由的认知来改变我们内心的,所以修行佛法的

~ 45 ~


三主要道

人必须要去学习,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东方的这些国家,虽然祖先给予我们的信仰是 佛教信仰,可是我们学佛的时候大部分还是偏向于只是 祈祷和做法会而已,不会真正的去学习大教典,这是非 常不足的一点,所以我一直在呼吁我们一定要成为二十 一世纪的佛教徒。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的意思是好好的学习大教 典,倘若有一个人问你们:“你们是佛教徒,那么请问 什么是佛教?”于是你能够立马回复说:“有基、道、 果三个不同的论述,而去说到了会获得果位的佛陀二身 ——色身和法身。”你能够给予(什么是佛教的)完整 的诠释,这一点很重要。 而且可以跟他们解释,导师释迦摩尼佛在初转法轮 里面说到了四谛和十六行相,之所以要说四谛十六行相 的理由是,释迦摩尼佛(虽然)是我们皈依的导师,但 并不是我们的正皈依,真正的能够因由皈依而让我们获

~ 46 ~


三主要道

得救护的是(三宝里面的)法宝,我们能够效法的一个 圭念和模范就是僧宝,所以真正能够救护我们的皈依的 对象是法宝,也就是自己心续上生起法宝的当下,自己 才能够真正获得救护,佛宝和僧宝只是引导我们而已, 所以在四谛里面的灭谛和道谛这两者很重要,这两者就 是法宝正皈依。 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灭谛的话,哪怕我们说了皈 依法,可是这种说法只是表象上的一个表述而已,并不 是实质上的皈依。那么要如何了知这个灭谛的实质内容 呢?就必须要搭配着佛所说的无我的论述,即“无常、 苦、空、无我”里面的“空”和“无我”的内容就必须 要 去 认 知 了 ,由 此 才 能 够 获 得 灭 谛 的“ 灭 、静 、妙 、离 ” 四种的功德、四种的行相,所以我们佛教徒必须要认知 四 谛 十 六 行 相 ,在 这 个 基 础 之 上 好 好 的 认 清 灭 谛 和 道 谛 。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生起证量,但是至少我们 要对灭谛和道谛有所会意、有所了解。光是了解这还不

~ 47 ~


三主要道

够,每一天必须需要搭配着观修和止修的方式来串习, 这么做的话,我们除了对灭谛有感受以外,对于如何成 办灭谛的道谛才会有所感触。 最近我一直在说灭谛——无我的这个观念,当我们 要搭配着诸佛的究竟意趣去做解读的时候,那烂陀寺的 这所佛教大学说到了不同的哲学立场,所以才会有所谓 的毗婆沙宗、经部、唯识、中观等不同的哲学立场,并 且内部又有不同的说法和立场,虽然同样都是导师释迦 摩尼佛的弟子,可是随着自己慧力和接受程度的不同, 所以对佛陀所说的无我的内容产生了不同的解读。 当我们都了解到这一切之间的一个差异之后,我们 就能够很坦然的总结,并且看到了毗婆沙宗等同上接到 经部的阶梯,而且透过经部可以看到毗婆沙宗的问题, 同样的经部等于上部宗义的阶梯,而且透过上部宗义可 以看到经部的问题。透过这一种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 到:原来毗婆沙宗和经部所说的无我,是属于粗分的人

~ 48 ~


三主要道

无我概念而已;细微的法无我的概念,透过上部宗义的 诠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去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 必须要努力去学习的原因,这一点很重要! 导师释迦摩尼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说到四谛十六行 相,还说到了律仪等这方面的一个内容,而且对五比丘 众 等 说 到 了 要 穿 着 法 衣 等 这 些 律 仪 ,于 是 而 形 成 了 僧 团 。 导师释迦摩尼佛是我们教法的导师,在导师释迦摩 尼佛的引导之下,我们现在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可 以看到这些僧人们托着钵去乞食,这非常符合导师在世 时候的作为,因为即便身为导师,释迦摩尼佛也是以托 钵乞食的方式而生活的,由此而建立的僧团。 这个就是巴利文佛教传统的良好作为,这一点他们 真的做的非常好,所以巴利文佛教传统的一个继承者, 就以佛教历史的观点来讲,算是佛教弟子当中的学长, 在此有巴利文佛教传统的僧人,你们算是我们的学长。 后来随着那烂陀寺如日中天的发展,慢慢的一些主

~ 49 ~


三主要道

要的著作就用梵文(这个语言工具)记录下来,并且他 们更是以理由、辩证的方式去安立了诸多的论述,最主 要是透过量学的一个方式而来对真相做观察。导师释迦 摩尼佛自己也说到:“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 截磨金,信受非为敬。”如同之前所说的,导师释迦摩 尼佛也对我们说了:“你们自己要观察我说的话。” 今 天 要 为 你 们 传 授 的 是 二 转 法 轮 的 内 容 ,也 就 是《 解 深密经》里面所说的无相法轮的内容。《解深密经》里 面 说 第 三 转 法 轮 是 善 择 法 轮 ,这 是《 解 深 密 经 》的 用 词 , 而说到了依他起无生性、遍计执无相性、圆成实无实性 等,因此诸法无自性这句话并非如言可取,不能按照词 义而安立,因此三转法轮的《解深密经》是唯识派的依 据 ,所 以 在 初 转 法 轮 的 时 候 说 人 无 我 。根 据《 解 深 密 经 》 的说法来讲,所谓的法无我是指无外境,可是心识的谛 实确实存在的,而说到了二取空的这个概念。 其实这种(无外境)的说法也是非常受用的,因为

~ 50 ~


三主要道

我们许多的贪嗔都是缘取外境而产生的,所以当我们说 无外境的时候,随着这种外境的看法所产生的执著而带 来的贪嗔也会随之减少,所以除了人无我以外,还说到 了二取空的法无我的概念。 中观师说到了,不但外在的境无有谛实,内在的心 法也不应该有谛实,你用什么样的方式破除外,就用什 么样的方式破除内。但唯识最主要是针对外在的执著而 去做破除,中观师不是如此,中观师说:“如同外在去 寻找之后找不到般,你内在的心法去寻找之后也是找不 到的,这一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安立而有的存在,仅 此而已。随着内法我们可以设定或施设外法,就像随着 外法的依赖我们可以设定或施设内法,所以外境就以名 言来讲是合理的。” 这些不同的哲学立场,显而易见我们负面的情绪都 是来自对于事物绝对性的执著,现在量子物理专家也发 现 到 ,因 为 对 量 子 物 理 的 深 信 ,所 以 相 信 没 有 绝 对 的 善 、

~ 51 ~


三主要道

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所以 他 的 思 想 会 更 加 的 开 放 。这 些 量 子 物 理 专 家 的 生 活 经 验 , 确实非常吻合佛教典籍里面所说的内容。 “观见五蕴亦自性皆空”,在日语的《心经》里面 并 没 有 这 个“ 亦 ”字 ,因 为 日 译 的《 心 经 》是 来 自 汉 译 , 而汉译《心经》里面也没有这个“亦”字,所以我就请 梵文的专家去寻找梵文原版,在梵文原版的《心经》里 面是有一个“亦”字的,有了一个“亦”字的话其解读 就会更好!在初转法轮的时候说到人无我,在二转法轮 的时候不但讲到了人无我,人的施设处的蕴体本身也不 应该有谛实,所以而说到了法无我。这个“亦”字在梵 文的原版里面是有的,这个我曾请人去研究过。 当 然 你 们 在 寺 院 里 面 平 常 念 诵 的 各 种 版 本 的《 心 经 》 就这样继续念诵下去无妨,但是就以个人来讲我们在念 诵 的 时 候 至 少 要 知 道 ,在 我 们 的 思 维 上 有 这 样 一 个“ 亦 ” 字的话会给予更好的理解,也即除了人无我以外、人的

~ 52 ~


三主要道

施设处——法亦无我。要反复的观察真相,对真相做反 复 的 解 释 ,这 一 点 是 很 重 要 的 !这 只 是 我 突 然 间 想 到 的 , 想要跟你们表达我的意见而已。 “自性皆空”的意思是,内外一切法都会觉得有它 自己的性质、定义和体性,像我们讲到量和非量的这个 区别的时候,如同这个量所执取般的如果是吻合真相的 话,那么这个能取识我们称为量。这个能取识是不是颠 倒,要看他所执取的境是不是吻合真相,如果不吻合的 话就是颠倒识,吻合的话就是量。 以经部和唯识的共同的一个说法来讲,就是我们在 执 取 的 时 候 会 觉 得 必 须 要 从 外 境 的 事 物 而 有 、而 去 执 取 , 但是唯识派说:“你认为外境是存在的这种看法、这种 的表象是不存在的,是不吻合真相的,这种的看法是错 误的。这么确定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该能执识是 颠倒的,因为他所执取的内容是不吻合真相的。其实, 境和识是由习气的种子它的能力成熟所现起为境和识,

~ 53 ~


三主要道

除此识之外,是没有境的。” 名言上承许有自相的中观师说到了:“我们现在看 任何事物的时候,针对事物的看法本身不应该做更进一 步的观察,因为这是存在的基础。也就是我们看事物的 时候,会觉得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它自己的性质和 作用,这种看法本身没有错,这个是存在的基础。如果 在 这 之 上 你 再 去 做 观 察 的 话 ,这 才 叫 做 对 胜 义 谛 的 解 释 、 对胜义谛的观察。” 中观师里面最殊胜的,最吻合龙树究竟意趣的这个 中观师是否定名言上有自性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中观应成派,龙树大学士的这个《中论》被他的弟子佛 护论师写下了解释,被称为《佛护论》,在《佛护论》 里 面 说 到 了 :“ 如 果 是 自 性 而 有 的 话 ,何 须 观 待 而 有 ? ” 确实是如此啊,这个说法非常的强而有力,非常的具有 说服力!因为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体性和作用的 时候,干嘛需要观待而有其体性?这是没有道理的。所

~ 54 ~


三主要道

以,这一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世间共许当中而有, 一切的性质和作用绝非从境自己的力量而产生,这一切 都是在观待施设当中而有的。 对于在根识上是否会看到所遮的谛实,自续派和应 成派有不同的说法。自续派认为在根识上不会看到所遮 的谛实,因为存在的基本就是从境上以自己的力量形成 自己的体性,这种看法本身并没有错,这是存在的基本 准绳。可是应成派却说,光是这个看法本身就已经产生 错误了,因为如果任何的属性和作用是以境自己的力量 而 产 生 的 话 ,那 么 去 寻 找 之 后 应 该 要 找 到 其 绝 对 性 才 对 、 应该要找到其真实性才对,可是找不到啊!所以中观应 成派这个的结论在宗大师的著作里做了一个总结:因为 从境上找不到任何以境自己的力量所剩余的东西,所以 一切的作用和性质都是在无奈中由名识施设而安立,仅 此而已! 章嘉活佛在《知母歌集》里面也说到了:

~ 55 ~


三主要道

远离覆蔽母容中,并未说有摇晃物, 并非显要之解说,怀疑慈母而逃弃。 虽有显现相违相,实际未能见此理, 父母恩爱和睦处,由此平坦安乐住。 所以无论是外在的色法还是内在的心法,我们看任 何一法的时候会觉得这绝对是从他那边而有的,会产生 一个由他那边而有的绝对性的性质和作用,会有一个绝 对性的存在,会有一个真实的点,这个是不被名言所容 许的!

(宋译心经):「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 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声闻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承蒙如来的加持力,请 示圣观自在大士。

~ 56 ~


三主要道

(宋译心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 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

“善男子”,谓由大乘典籍所生,是如来之子。 “若”,谓正住大乘的任何一者。(译注:藏文直 译为“某”。) “ 于 此 甚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法 门 ...修 学 ” , 谓 修 学 般 若波罗蜜多,故正行甚深、不可言之法性。 “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谓问此言:欲修般 若波罗蜜多之义者,应如何知、应如何修?

(宋译心经):「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 利子言:」

此言即是回覆。

~ 57 ~


三主要道

(宋译心经):「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 善 女 人 , 乐 欲 修 学 此 甚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法 门 者 , 当 …」

欲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观下述之义。

(唐译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宋译心经):「观五蕴自性皆空。」

五蕴皆是自性空。无相故,前时不生,今时不住, 后时不灭。于一切时中,生、住、灭皆不成立,其不住 性不可言诠,故为空性。 “观”谓如实观见,不见其他。以上是智慧趋入。 今以空性之性相而释义。

(唐译心经:「色即是空」)

(宋译心经):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 ~ 58 ~


三主要道

空,」

“ 即 色 ”,谓 不 知 空 性 ,故 以 扰 心 见 色 法 、起 妄 念 , 或以言词而取其名。 “是空”,谓无自性故,于前时无相,故不可得。 今时及后时也无相,不可得故,远离诸边,一切事物皆 不能住,故称“空性”。

(唐译心经:「空即是色」)

(宋译心经):「即空是色,」

空性是不可得性,故以言词施设是色,若非如此, 色将不在,故即空是色。

(唐译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宋译心经):「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 ~ 59 ~


三主要道

一 切 色 是 不 可 言 之 空 性 。离 开 色 而 寻 空 性 将 不 可 得 , 故说色无异于空。于言词之名言中,将一切不可言之空 性施设为色,若非如此,(色)将不在、不可得,故说 空无异于色。

在此说到了空相四门的内容,也就是要学般若波罗 蜜多的话,怎么学呢?于是观自在菩萨就回答说,要学 般若波罗蜜多的话,当观五蕴自性亦皆空! 如 果“ 色 即 是 空 ”的 话 ,难 道 色 是 完 全 不 存 在 的 吗 ? 不 是 的 , 所 以 才 回 答 到 : “ 空 即 是 色 !” 在 此 的 “ 空 ” , 指的是并非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和作用。这个 性质和作用并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的缘故,因为自力 所形成的属性和作用为“空”(无自性),所以其属性 和性质是透过其他的力量、其他的因缘才有办法形成。 也是因为“空”(无自性),色法才能够称为色法,所

~ 60 ~


三主要道

以是“空即是色”。也是因为以自己的力量所形成的属 性 和 作 用 为“ 空 ”,所 以 才 能 够 更 合 理 化 的 去 依 赖 他 缘 、 观待他者,因缘的结合而有的。更是因为自性空,所以 色法才能够存在啊! 如果是以自力而有,以自性而有,以自己的力量而 有,并非“空”(无自性)的话,那么观待他者而有的 色法就不存在了,所谓的空性绝非完全的否认、什么都 不是,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所谓的“空性”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诸法是存在 的,它是怎么存在的呢?这样去观察的时候,无论是外 在的色法还是内在的心法,都是互相观待而有的,都是 依 赖 它 的 一 个 支 分 或 部 分 而 有 的 ,远 离 了 它 的 一 个 支 分 , 你完全找不出任何所指的色法在哪里、所指的心法在哪 里。因为无有自性,并非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性质和 作用,色法的形状、颜色等等才能够被坦然的安立,所 以“空即是色”!

~ 61 ~


三主要道

空 性 的 解 读 ,如 同 龙 树 菩 萨 在《 中 论 》里 面 所 说 的 : “ 众 因 缘 生 法 ,我 说 即 是 空 ,亦 为 是 假 名 ,亦 是 中 道 义 。” 这 是 空 性 的 一 个 解 读 ,所 以 空 性 的 解 读 并 不 是 否 定 一 切 , 绝对不是如此的!而是我们在看事物的时候,(觉得) 事物所呈现的表象是绝对有它一个真实性、独立性、绝 对性的,就一点而言这是“空”(无自性)的,而不是 代表没有事物呀。 因为我们在表象上看事物的时候,觉得事物的属性 或体性好像绝对是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形成,把这一种 的表象执以为真的话,那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了。当我 们说这个表象不应该执以为真,因为这个表象跟真相不 吻合的时候,瞬间就摧灭了我们负面情绪所依的基础, ( 负 面 情 绪 ) 它 就 没 有 依 据 了 , 所 以 ( 《 中 论 ·观 颠 倒 品》说到了:)“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 倒,皆从众缘生。” 又如同我们昨天说到了,当我们在讲量子物理时也

~ 62 ~


三主要道

讲到表象和真相的不同,我们去看典型物理的时候,会 觉得一切物理都有一个可被衡量的绝对性存在,可是到 达微观世界量子状态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绝对性可被衡 量出来,这是西方的量子物理所说的。 虽然西方在心理学这方面并没有办法给予完整的诠 释,他们最主要还是根据感官觉受或色法上去说到心理 学的论述,可是就以量子物理的核心思维——表象与真 相不同的这种说法来讲,是非常吻合佛教的观点的。所 以在量子状态的时候,虽然没有办法被衡量,但很妙的 一点是:当有观察者在观察的时候,这时量子就可以被 衡量了,粒子可否被衡量要看有没有观察者。 这 个 理 论 跟 唯 识 派 所 说 的 是 很 相 似 的 ,( 唯 识 派 说 ) 只有能取识在的时候,才有所谓的所执境、所取境,而 形成了二谛的原因也是如此啊。二谛本身是否体性为异 呢?不是的,所以“空无异于色、色无异于空”!也就 是“ 事 物 本 身 ”和“ 事 物 存 在 的 究 竟 性 — — 色 法 的 空 性 ”,

~ 63 ~


三主要道

这两者(二谛)寻找之后找不到,但又不是体性相异。 通常我们在讲法性的时候,是在解释二谛的时候所 说的发心,当然二谛我们也可以搭配着无上密来说到了 七 相 胜 义 等 ,有 这 种 二 谛 的 一 个 说 法 ,这 是 另 外 回 事 了 。 所以即便是二谛的用词,但是我们要看这个二谛诠释的 背景,再来决定这个二谛要怎么解读。 除了事物空性之外,能够找到另外一个事物吗?也 是没有的,除了事物之外,能够找到事物的空性吗?也 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在念诵《心经》的时候,一定要反 复的思维这个空性四门的内容。 接下来,是属于一个广泛的补充的部分,所以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等,这就不需要再逐字解说了。

(唐译、宋译)心经:「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应以色的解释,同观其余四蕴。 ~ 64 ~


三主要道

(唐译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宋译心经):「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

“ 舍 利 子 ”,乃 呼 唤 之 词 ,令 其 心 无 散 乱 及 善 谛 听 !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应以五蕴的解释,同观六 处至遍知之间的所有出世间法,应知彼等皆是空性。 “空相”,谓如同虚空无性相,烦恼亦无性相,清 净 品 亦 无 性 相 。( 译 注 : 根 据 藏 译 心 经 , 在 此 的 “ 无 相 ” 或“空相”应解读为无性相。根据全文的阐述,此论中 的“ 性 相 ”一 词 不 应 理 解 为 名 相 与 性 相 的 性 相 或 是 定 义 , 而应理解为由境己之力所形成的性质及行相。)

( 唐 译 心 经 :「 不 生 不 灭 ,不 垢 不 净 ,不 增 不 减 ,」)

(宋译心经):「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 净、无増长、无损减。」 ~ 65 ~


三主要道

“ 不 生 不 灭 ”,现 在 生 乃 前 无 后 有 ,灭 乃 前 有 后 无 。 空性乃不可得故,从前时起便无生,无生故无灭。 “无垢染、无清净”,垢染乃由识等进行执取的所 持能持。空性乃离识,故无垢染。 “无清净”,谓垢染非有,故无离垢染。 “无増长、无损减”,损减乃有情,增长乃正觉。 “无”,谓寻找有情及佛陀时皆不可得,故说无増长、 无损减。

( 唐 译 、 宋 译 ) 心 经 :「 是 故 空 中 无 色 , 无 受 、 想 、 行、识;」

“空中无色”,色乃可坏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 非色。(译注:“色乃可坏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非 色”,此句乃直译。简单的说,色是种可坏性,且其坏 ~ 66 ~


三主要道

性由境己之力所成,但自性空中无一法可由自己之力形 成任何性质,故说“空中无色”。以此类推下述种种有 法,破其自性。) “非受”,同理,受乃领纳之性相。 “非想”,想乃持之性相。 “非行”,行乃现行之性相。 “非识”,识乃各持其别之性相。空性不可得,故 非识等。 “ 非 … 等 ”,谓 五 蕴 皆 是 有 漏 之 性 相 ,空 性 非 五 蕴 。 (译注:现在普遍流传的藏译中并无此句,就以这段的 叙述,估计此论引用的是其他藏译心经的版本。)

( 唐 译 、宋 译 心 经 :「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非眼”,眼是见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性非 眼 。( 译 注 : 现 在 普 遍 流 传 的 藏 译 心 经 译 为 “ 无 眼 ” 。 ) ~ 67 ~


三主要道

“非耳”,耳是闻之性相。 “非鼻”,鼻是嗅之性相。 “非舌”,舌是味觉之性相。 “非身”,身是触之性相。 “非意”,意是断别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性 非意。 如是,六根乃持取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性非 六根等。

( 唐 译 、宋 译 ⼼ 经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

“非色”,色乃颜色、形状之性相,空性无性相, 故空性非⾊。 “非声”,声乃好不好听之性相。 “非香”,香乃嗅之性相。 “非味”,味乃食味之性相。 ~ 68 ~


三主要道

“非触”,触乃柔、粗之性相。 “非法”,法乃别相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性 非法。

(唐译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宋译心经:「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 无意识界;」)

“境等”,谓缘取的助缘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 空性非境等。 “非眼界、非意界,乃至非意识界”,十八界乃猛 苦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性非十八界。

(唐译、宋译心经):「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69 ~


三主要道

无明乃至老死十二缘起是持取轮回的性相,空性无 性相,故空性非无明乃至老死。 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乃清净品之性相,空性无性相, 故空性非无明尽乃至老死尽。

讲 到 了 十 二 缘 起 ,从“ 无 明 ”起 ,一 直 到“ 老 死 ”, 也是如此;同样的,四圣谛苦集灭道等,亦是如此,寻 找之后是找不到的!

(唐译、宋译心经):「无苦、集、灭、道;」

苦乃烦恼性相。集乃近取性相。灭乃寂之性相。道 乃智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空性非四谛。

(唐译心经:「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宋译心经:「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 ~ 70 ~


三主要道

“非智”,智乃现证诸法之性相,空性无性相,故 空性非智。 “非得、亦非无得”,得乃无上正等正觉;无得乃 有情尚未获证无上觉。 “非”,谓于空性之性相中,既无有情亦无无上菩 提,故无得,亦无无得。由此理由诸法皆无自性,空性 亦 如 是 。( 译 注 : 在 此 的 性 相 及 此 论 中 的 “ 空 性 之 性 相 ” 应理解为空性的定义,意挃于空性的定义或无自性中没 有 由 自 己 的 力 量 所 形 成 的 有 情 及 佛 。于 此 中 ,得 既 非 有 , 无得岂能有?) 以上乃空性之性相。 今说智慧行境之义。

( 唐 译 心 经 :「 菩 提 萨 埵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 )

(宋译心经):「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 ~ 71 ~


三主要道

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

若念已证“未证”,故说乃具足般若波罗蜜多之行 境,即是执空相。(译注:在证空时若念:“我已证悟 曾经未知的空性。”此非空正见,只是缘空所产生的执 着而已。) “如是”,谓诸法皆空。 “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行 ”,正 住 大 乘 菩 萨 们 ,不 得 任 何 五 蕴 至 遍 智 间 的 诸 法 、 不见一切微尘,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皆空,虽无住性,却因无知、无明的谬识所暗 蔽,从而轮转及徘徊于三有苦海之中。若以三相慧检视 其谬识为何(译注:如前已述,在此的三相慧是闻思修 三慧。),心乃不可得故,不见烦恼、不见清净、不见 五蕴至遍智间的诸法,亦不见空性、无相、无生、无灭 等。智慧亦不见真实性,不见一切,此乃见心性。见心 ~ 72 ~


三主要道

性者即见菩提,见菩提者因法性故即见如来。因法性见 如来者即能圆满无上菩提正等正觉! 此时,疑惑者问:如是无任何一法之说,莫非不令 外道堕断见、声闻堕寂灭? 答:非也。以无所得之法,利益众生、回向无上菩 提、行六度。彼等皆以不可得之法而为,故无彼过。以 上乃智慧行境。 今说智慧功德。

(唐译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宋译心经):「心无所着,亦无挂碍;以无着无 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

以闻、思、修,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之空性义,将无 恐怖,故净化一切心、意、识、习气,故说心无挂碍。 ~ 73 ~


三主要道

至极远离凡愚般的外道、声闻、独觉之行境,断除一切 烦恼障及所知障,臻至大涅槃。以上乃智慧功德。 今说智慧之果。

总之,我们一切贪嗔等都是由实执的戏论而产生非 理作意,由非理作意再产生贪嗔的。 为了能够对治这些负面的情绪,虽然有一种压服的 对治力,像是贪婪的对治是不净观、嗔心的对治是慈悲 观等,这是属于当下暂时压服的一个作用而已。 可是,我们现在讲的是连根拔起的这种对治力,只 能透过空正见,没有其他第二条路了,因为一切贪嗔最 终是来自于痴,痴的唯一对治力就是空正见!

(唐译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宋译心经):「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 ~ 74 ~


三主要道

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方世界的三世如来亦皆持此般若波罗蜜多,且念 诵 、持 诵 、 观 修 、开 示 于 他 、实 践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从 而 圆满无上正等正觉。三世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而生、 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成,故般若波罗蜜多乃诸佛之母。以 上乃智慧之果。(译注:念诵与持诵的不同是:前者不 一定是每日必诵功课,后者更像是平⽇诵持的功课。) 今释义智慧之咒。

(唐译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 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 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宋译心经):「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 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 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 ~ 75 ~


三主要道

罗蜜多大明曰:」

“ 如 是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 是 真 实 不 虚 ”中 的“ 如 是 ” 谓如上已述,故说“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咒是真实不虚”中的“咒”谓以智 慧实践般若波罗蜜多。⼀一切世间法依此将成无上菩提 的大乘自他亦能成就无上菩提,故说:“真实不虚”。 “大明咒”,般若波罗蜜多的明咒宣示,贪瞋痴及 轮回诸苦皆为不可说的无自性,故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 咒。 “无上咒”,般若波罗蜜多成办无上菩提,故为无 上咒。 “无等等咒”,般若波罗蜜多不与世间、声闻、独 觉之⾏为相等,与诸佛智慧相等,故为无等等咒。 “应知息除一切苦恼咒”,手持、念诵、持诵、如 义作意、为他说法般若波罗蜜多,将能息除一切眼疾等 ~ 76 ~


三主要道

病,且获十方诸佛及天龙等救护。实践般若波罗蜜多便 能息除一切恶趣及轮回大海,故为息除一切苦恼咒。即 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

( 唐 译 心 经 : 「 揭 谛 ·揭 谛 ·波 罗 揭 谛 ·波 罗 僧 揭 谛 ·菩 提 萨 婆 诃 。 」 )

( 宋 译 心 经 ) : 「 怛 宁 也 他 ·唵 ·誐 帝 ·誐 帝 ·播 啰 誐 帝 ·播 啰 僧 誐 帝 ·冐 提 莎 贺 。 」

空 性 的 内 义 如 是 的 思 维 、这 样 观 想 的 时 候 ,所 以“ 揭 谛 ·揭 谛 ·波 罗 揭 谛 ·波 罗 僧 揭 谛 ·菩 提 萨 婆 诃 ” , 这 句 话 翻 译 成 藏 文 的 意 思 就 是 :去 吧 ,去 吧 ,到 彼 岸 去 吧 , 正确的到彼岸去吧,建立大菩提! 也就是,我们现在是属于未得道的众生、未得道的 凡夫,好好的思维空性,生起了自然非造作的出离心之 后 ,像 声 闻 和 独 觉 他 们 就 会 产 生 自 然 非 造 作 的 出 离 心 嘛 ,

~ 77 ~


三主要道

以菩萨来讲就会产生自然非造作的求佛之菩提心,不但 看到了解脱和佛果位,而且还是自己可以成办的,因为 当你以理由去分析,深信这一点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 这种追求解脱和追求成佛的希求心,所以当产生这种自 然非造作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时候就会获得资粮道,这 是第一个“去吧”的意思。 第二个“去吧”指的是专注空性、思维空性之后, 除了以奢摩他缘空以外,更是在奢摩他缘空的基础之上 而生起了缘空毗钵舍那,当然这个前提条件是在资粮道 的时候还要累积广大的福报资粮,以这个广大福报资粮 为后盾生起了缘空毗钵舍那之后,就会进入到加行道。 如是的反复思维空性,就会进入软、顶、忍、世第 一法,依序的这样去提升加行道的证量,当时候还是属 于比度了知空性的状态并不是现量,直到这种长时的观 修以现量的方式现证空性的同时,就获得了见道位,那 时候就远离了凡夫地,就已经进入到圣者地,这时候的

~ 78 ~


三主要道

补特伽罗叫做圣者。已经远离了轮回,更接近解脱了, 所以叫做“到彼岸去吧”。 “正确的到彼岸去吧”的意思是,现证空性之后还 要反复的观修证空的现量,虽然已经断除了这些见道所 断的这些烦恼,可是仍有修道所断的烦恼尚未断除,所 以还要正确的、长时间的这样去学习证空现量,随后才 有办法“建立大菩提”,也就是最后一句话“菩提萨婆 诃”。 这些都是透过思维空性、修行空正见,让我们的内 心 获 得 提 升 , 透 过 “ 揭 谛 ·揭 谛 ·波 罗 揭 谛 ·波 罗 僧 揭 谛 ·菩 提 萨 婆 诃 ” 的 这 个 咒 语 , 让 我 们 了 解 整 个 成 佛 的 线路图。 “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的佛也是这么思维空性,如同上 述所说的是透过这种的方式进入到资粮道、加行道、见 道、修道、无修道,过去的佛都是这么成佛的,没有其

~ 79 ~


三主要道

他第二条路;现在的佛,也是这么来成佛的,没有其他 第二条路;未来的佛,也包括我们在内,也是以这一种 的方式,首先透过闻、思、修,生起闻所生慧,再生起 思所生慧,之后再生起修所生慧,而去进入五道,获得 一切果位,所以这是守护自己最好的咒语!

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咒能自然成办诸深至胜之总摄, 故为加持咒。

(宋译心经):「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 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三世诸佛皆因实践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故趋入大 乘的菩萨摩诃萨们亦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宋译心经):「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 ~ 80 ~


三主要道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

“世尊从三摩地而起”,因薄伽梵的甚深三摩地之 力,令舍利子发问,观自在回覆其完整内义后,世尊出 定且对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说:“善哉!” “善哉,善哉!”,所释般若波罗蜜多之心要,与 诸佛所言相同、无误,故赞善哉。

( 宋 译 心 经 ) :「 善 男 子 ! 如 汝 所 说 , 如 是 , 如 是 ! 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 亦皆随喜。」

观 自 在 所 言 一 切 皆 与 诸 佛 所 言 相 同 ,故 为“ 如 是 ”。 如同圣者观自在所示般若波罗蜜多,正住大乘的菩萨们 应当如是修学。 “ 一 切 如 来 亦 皆 随 喜 ”,既 然 如 来 随 喜 观 自 在 之 说 , ~ 81 ~


三主要道

他人应勿疑,无须多说!

(宋译心经):「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一切大 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欢喜说此经已”,因已说般若波罗蜜多故,令 诸弟子众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之义,于大乘中无有挂碍, 故佛欢喜说此经已。 舍利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天、人、阿修罗、干 闼婆等一切眷属皆于佛之所言皆大欢喜。 天竺阿阇黎智亲友造《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这以上就结束了《心经》的讲解。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念诵《心经》嘛,如果能够了解 其内容再来念诵的话,会更为殊胜,更有利益。

~ 82 ~


三主要道

否 则 的 话 ,如 果 你 念《 心 经 》只 是 用 来 去 除 这 种( 外 在)障碍的话,那真是太可惜了!我们念诵《心经》最 主要的目的,是要对治内心深处的真实执著,如果你念 《 心 经 》只 是 以 这 种 三 思 维 的 方 式 去 除 非 人 的 障 碍 的 话 , 那你把这么好的工具使用在如此肤浅的用途上面的话, 真的不值得! 接下来讲《三主要道》。

~ 83 ~


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师

造论

《 三 主 要 道 》是 由 十 四 世 纪 的 一 位 西 藏 大 师 所 著 作 , 在(也不知道是谁著作的)《虚空赞》里面有一句话说 到了仁达瓦大师和宗喀巴大师,由此可知宗大师对空性 非常关注和有研究,这其实也是受到了仁达瓦影响的缘 故,而说到了仁达瓦的一切行住坐卧皆在空性之中,因 为仁达瓦只要一开口讲的都是空性,所以《虚空赞》的 这句话一开始先礼赞了罗扎瓦大译师,之后再去礼赞仁 达瓦、以及一切圆满教法之教主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出生在安多,从小在确吉顿珠仁千的照 顾下学习教法,那时候顿珠仁千开示他去卫藏学习大教 典,在宗大师的一些传记里面也说到了确吉顿珠仁千送 给他四句偈颂文,但是宗大师说他忘记了,总之确吉顿

~ 84 ~


三主要道

珠仁千最主要说的是你要去卫藏学习,因为那时候大教 典的学习中心都在卫藏,于是宗大师就离开家乡到了卫 藏。宗大师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有多好呢?宗大师跟其他 人一起背诵的时候,他们做了一个比较、竞争,总之在 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背诵很多页数的内容,的确宗大师是 很聪明的一位。 来到了拉萨之后,又去了桑波寺等这些学习大教典 的寺院,又到了臧的这个地方去学习大教典,最后成为 一名大学者,而且为很多弟子教学、传授经典的内容。 那时候喇嘛邬玛巴作为牵线人,因为喇嘛邬玛巴从小就 可以看到文殊师利,是在牧羊的过程当中他见到了黑色 的文殊师利,从那时候起喇嘛邬玛巴就可以像人见人般 的一直见到文殊师利,于是喇嘛邬玛巴作为宗大师的牵 线人,最后在嘎瓦东的这个圣地宗大师自己见到了文殊 师利。 我们可能会觉得见到佛菩萨之后能够马上生起证

~ 85 ~


三主要道

量,会有这种感受,可是不是这样喔!宗大师见到了文 殊师利之后,问了文殊师利一些有关空性的内容,文殊 师利的回答宗大师说他听不懂,于是文殊师利就对宗大 师说:“你要好好的看大教典,现在听不懂我说的这句 话,你慢慢的才会知道,最后你才会获得空正见。”文 殊师利菩萨也是这么劝宗大师要好好的去学习大教典。 而且生起空正见需要广大的集资净障,所以文殊师 利 菩 萨 叫 宗 大 师 去 做 苦 行 ,那 时 候 宗 大 师 是 一 位 大 学 者 , 有很多的弟子都从他那里学习教法,宗大师就回复说: “有很多的弟子希望我能留下来,如果就这样放弃他们 去苦行的话,不会被别人批评吗?这样对教法可能也不 利吧?这将没有办法真正的帮助到教法。”于是文殊师 利就说到:“会不会对教法有利是我知道,如果有人批 评你的话就去修忍辱。”于是就叫宗大师去修苦行。 宗大师就带着八大眷属弟子到了沃卡的这个地方做 了广大的集资净障,宗大师供养曼达拉的这个石头听说

~ 86 ~


三主要道

以前还可以看得到,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在这个同 时也一有空就去学习大教典的内容,有一天在梦中梦到 龙树父子五尊正在讨论空性的内容,佛护论师身现深蓝 色颜色的模样拿着《佛护论典》放在宗大师头顶上,宗 大 师 醒 来 之 后 ,不 管 是 那 一 天 有 人 新 给《 佛 护 论 》也 好 、 还是自己阅读《佛护论》也好,总之那天宗大师阅读了 《佛护论》的时候,看到了《中论》第十八品第一句偈 颂 文 的 解 释 :“ 若 我 是 五 蕴 , 我 即 为 生 灭 , 若 我 异 五 蕴 , 则非五蕴相。”就突然间生起了空正见,证悟了空性。 这位能够亲眼看到文殊师利的大学者,他不会因为 以净相看到佛菩萨而马上获得证量,他自己还是要非常 努力的透过苦行学习大教典,才有办法获得证量的。生 起了空正见,通达空性之后,在这个同时也努力的学习 密咒金刚乘的内容,让自己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证量提 升的同时,也改变了内在的气、脉、明点,慢慢、慢慢 的就以净相看到了坛城、本尊及眷属等。所以当我们的

~ 87 ~


三主要道

证量如同上弦月般增上的时候,就会看到大威德金刚及 其眷属和坛城等,如同经论里面所说的。 宗大师是否是大学者,透过他十八本厚厚的巨著我 们就可以知道了,布敦遍智确实是一位公认的大学者, 而且他写下的巨著有二十五本之多,这些我都看过了, 可是我不觉得他是对于深奥的一个理解上可被认定的一 位 学 者 ,我 不 这 么 认 同 。因 为 我 看 了 他 关 于“ 密 集 金 刚 ” 的一个解释,他只是逐字的解释而已,对于很深奥的内 义并没有做广泛的解释,所以虽然他有二十五本巨著, 可是就以深奥的程度来讲,宗大师的著作确实非常的深 奥、令人称奇。宗大师的著作除了深奥以外,他还会跟 你清晰的分析,并且分析的内容运用在生活上的时候又 可以获得证量。 宗大师的心子之一就是擦阔阿旺扎巴(语自在称) 宗 大 师 对 他 说 :“ 你 应 该 回 到 自 己 的 家 乡 去 弘 扬 教 法 。” 他到了家乡之后,写信给宗大师请求赐予一个修行的口

~ 88 ~


三主要道

诀,于是宗大师写下了这本《三主要道》。

敬礼至尊诸上师

“ 至 ”字 就 是 远 离 了 下 士 道 的 缘 故 ,想 要 获 得 解 脱 , 所以是“至上”;“尊”字是厌离了轮回,由此想要获 得脱离,而说了“尊”;“喇嘛上师”指的是比我们更 高、更优越的功德者。

一切佛语心要义

诸圣佛子赞扬道

有缘求脱者津梁

我当随力而宣说

一开始说到了著作前的承诺,出离心、菩提心、空 正见我当随力而宣说,这是一种谦虚的表达方式,也就 是我会尽可能的用简练的词汇或描述来形容《三主要 道》。

~ 89 ~


三主要道

在《宝鬘论》里面,龙树菩萨也说到了成办增上生 之理和成办决定胜之理,所以首先要追求增上生,再来 成办决定胜。决定胜是要透过闻、思、修的方式才有办 法获得的,如果没有人的这个身躯,没有这一颗睿智的 人脑去辨别是非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走上决定胜这条 道路的,所以我们先要确保后世能够获得这一颗人脑, 有了这颗人脑之后,我们才有办法好好的去持戒,以此 为基础再来学习三摩地作为摄持空正见的助缘,才有办 法去思维空性。

彼不贪着轮回乐

为令暇满不空过

劝依佛喜道诸贤

具清净心善谛听

无真出离难止息

舍求有海安乐果

贪着有乐能缚身

是故首当出离心

~ 90 ~


三主要道 先讲到生起出离心的理由,再讲到出离心的性质。

暇满难得寿不留

修习能断今世欲

业果不爽轮回苦

数思能断来世欲

佛陀在初转法轮的时候一开始说到了无常,无常又 可以分粗分的无常和细分的无常,细分的无常就是讲到 刹那转变的无常,通常我们看到的像死无常这是属于粗 分的无常,也就是某个续流终止的无常,这种的无常是 属于粗分的无常,所以在此的“寿不留”指的是粗分的 无常。 首先认知暇满,远离八无暇的过患,获得十种圆满 之 功 德 而 说 的“ 满 ”,具 有 这 十 八 个 暇 满 的 修 法 的 工 具 , 无论是以因地上来讲是非常的难得,或者以他的一个属 性来讲也是非常难得。像我们这地球上有七十亿人,但 真正具有暇满功德的人是少之又少。

~ 91 ~


三主要道

我们决定会死,而且死时无有定期,能够让我们心 向修法的一个助缘其实是念死无常,因为我们常执的关 系,会认为还可以活着,我们不会死,所以决定会死、 且死无定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心向于修 行善法或修法。 在轮回的这些享受的身躯,都是来自它的一个因缘 像是业等而有的,造了好业就会获得好的善趣、造了坏 业就会堕落恶趣等,所以因果不爽。同样的,轮回的总 苦,无论是六苦也好、还是八苦也好的思维,总之我们 近取蕴本身是一切苦蕴的基础,这种的思维是很重的。

至于轮回圆满事

不生剎那之希愿

昼夜恒求解脱心

生时即起出离心

在此说到了生起出离心之量。如同《中论》里面所 说的看到了烦恼是一切过患的根本,想要彻底的消灭烦

~ 92 ~


三主要道

恼的话,我们自然就会想要追求灭除烦恼的解脱,由此 而生起出离心。 接下来,是讲到菩提心为什么需要的理由:

出离若无净发心

执持修习终不成

无上菩提圆满因

智者当发菩提心

四大瀑流猛漂激

业绳紧缚难挣脱

既入我执坚铁网

复被无明大闇蔽

在此说到如何观修菩提心之理。

无边生死生复生

三苦逼害恒相续

审思如斯众慈母

当应引发殊胜心

出离若无净发心

执持修习终不成

~ 93 ~


三主要道

无上菩提圆满因

智者当发菩提心

这句话是说到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方式,通常我在念 诵的时候会这么讲:“审思如斯自我身,当应引发出离 心。”我会这么来思维。 因为在第七句的时候讲得非常好,我们在生老病死 这四大瀑流当中猛漂激,如果那时候我们没有被绑缚住 那还很好,至少我们还有挣脱的机会,可是被业绳紧缚 而难以挣脱,即便我们做梦也都会有我执,所以是既入 我执坚铁网,我们看任何的事物都会觉得有自性、有自 相的,这种自性的看法、这种自相的看法,让我们的自 性执著更加的强烈,所以复被无明大闇蔽。 在这种特别无奈的、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无边生 死生复生,三苦逼害恒相续,审思如斯自我身,当应引 发出离心。”在此的“殊胜心”指的就是出离心。所以 我们会这么来思维出离心。但是如果你把它转为“审思

~ 94 ~


三主要道

如斯众慈母”的话,就可以思维菩提心。 接下来,是为何要需要思维空性的理由:

不具通达实相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

应勤通达缘起法

宗大师并不讲“应勤通达空性法”,却说“应勤通 达缘起法”,这是因为中观应成派与众不同的对于空性 唯一的解读是缘起,是因为缘起所以而说性空的。那么 怎么观呢?下面第十句偈颂文:

能见世出世间法

果随因行永不诬

能灭实执诸所缘

此乃正入佛喜道

像是因果等,或缘起的论述等,这些都无有污染, 以这个为理由。又如同《缘起赞》里面所说的:

~ 95 ~


三主要道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稀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有一派说到了有自相的理由是因为因果,你看善因 感得善果、恶因感得恶果,因此因果是要有自性的,要 有他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他的一个绝对的作用,像善因感 得善果、恶因感得恶果,这个就是绝对的,所以它是有 自相的。 可 是 ,中 观 应 成 派 却 颠 倒 的 说 了 ,因 为 因 果 的 关 系 、 因为观待的关系,那就更不应该有自性、更不应该有自 相才对。 说实派他们说,有的基础这是绝对的;可是应成派 他 们 说 ,因 为 因 果 所 以 更 不 应 该 有 自 性 更 不 应 该 有 自 相 。 以前我读《中论》的著作的时候,一开始是说到了 缘 起 ,之 后 说 到 了“ 我 并 非 身 心 以 外 的 一 个 独 立 的 个 体 ”,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里面感触非常的深刻,那

~ 96 ~


三主要道

时候有我好像真的不存的这种强烈的感受,在我的身上 虽然有这种强烈的空朗的感受,可是去缘取其他的法— —施设处或蕴体的时候,我不会产生这种强烈的空朗的 感受。 之后又看到了《宝鬘论》里面所说的:“何时有蕴 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于是我 就知道,原来之前所产生的缘我身上这种强烈的空朗的 感受只是粗分的人无我而已,并不是了解到细微的人无 我,如果我要彻底断除细微人我执的所执境的话,那么 我 必 须 要 断 除 法 我 执 的 这 个 所 执 境 ,否 则 的 话 就 会 有《 宝 鬘论》所说的“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法我执 存在的话,就会有人我执。 最近,我去看无论法也好、还是人也好,都会觉得 无有自性的这种概念和空朗的概念,因为我每日修行的 最主要的精髓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即便我念本尊瑜伽 (仪轨)、学习密法,我也是以菩提心和空正见为主要

~ 97 ~


三主要道

的依据而来学习的,所以在做梦的时候都会梦到菩提心 和空正见。

现分缘起不欺诳

空分远离实执意

若时二者别现见

尔时仍昧牟尼旨

所谓的“别现见”,这个要特别的主要喔!空性指 的是遮遣法,缘起指的是成立法,丹达塔让巴曾经对此 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并不是说同一个心识看到空性 的同时而看到缘起,不是这样解读的。

现见缘起全不诬

即灭实执取境相

若时同起非更迭

乃圆成正见观察

此复现相除有边

及以空性除无边

若知现空显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 98 ~


三主要道

“此复现相除有边,及以空性除无边”,我们看任 何法的时候会看到这种自性和自相,这时候我们一定要 好好的去思维所遮谛实是否能被根识所看到的内容,如 果这方面的理解很深刻,而且反复去思维这方面内容的 话 ,我 们 慢 慢 的 就 可 以 做 到“ 依 由 现 相 除 有 边 ”以 及“ 依 由空性除无边”,就能够做到了。所以,好和坏、轮回 和 涅 槃 等 ,都 是 在 相 互 观 待 当 中 被 施 设 而 有 ,仅 此 而 已 。 “若知现空显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当我们讲 到了空性的时候,其实就要马上听到他是观待而有并非 以自力而有的意思,因为观待而有,所以更能够坦然安 立因果才对。这以上是说到了空正见。

如是圣道三关要

若得如实通达时

子应依静勤精进

发奋速即修究竟

~ 99 ~


三主要道

宗 大 师 对 擦 阔 阿 旺 扎 巴 说 到 了 一 个“ 清 净 ”的 用 词 , 就是这个“子”字。有一次宗大师对擦阔阿旺扎巴说: “ 当 我 以 后 成 佛 的 时 候 ,你 会 成 为 我 第 一 个 眷 属 弟 子 。” 所以他们有不共的师徒的关系。 当然,在此的“子”字也包括了我们,我们针对宗 大师的著作好好的学习,好好努力去实践的话,我们就 能够包含在这个“子”字里面,要将这个《三主要道》 最为修行的精髓,永不放弃,好好的坚持!

~ 100 ~


三主要道

结行部分 愿心仪轨

爱和慈悲是一切主流宗教的价值观 在此上座部的比丘们,以及梵文佛教传统的韩国的 法友们,今天我们在此汇聚一堂。我们都是导师释迦摩 尼佛的弟子,亚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而且很多都是佛教的国家。以前从印度传到斯里兰卡、 缅甸、老挝、越南、中国、韩国、日本等,当然也包括 了西藏、蒙古以及俄罗斯的一些地区,所以整个亚洲大 陆都受到佛教巨大的影响,很多都是佛教的国家。 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主流的宗教,就像我平常 所说的这些主流的宗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极大的,因 为这些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说到了我们需要爱和慈悲,我 们在学习慈悲、训练慈悲的时候,自然就会修炼满足、

~ 101 ~


三主要道

宽恕、自律等,如果你对你的教理、教条是表里一致的 实践于生活当中的话,那么这些都是我们要去修炼的内 容,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主流的宗教对人类社会贡献是极 大的原因。因为如果我们愿意实践对自己所信仰的一个 教条、坚持这些善良的品质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好 人。

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怙主 亚洲的这些国家虽然之间持有不同的哲学立场,虽 然世界其他大多的国家主张有造物主,但是佛教否定有 造物主的存在,导师释迦摩尼佛说自己的苦乐掌控在自 己的手上,所以自己才是自己的依怙主,也就是自己未 来的苦乐,是根据现在我们的身语意的行为来决定的。 导师释迦摩尼佛也跟我们说:“我跟你们讲解脱之道, 可是要不要走上解脱之道,是由你自己来做决定的。我 已经跟你们讲了完整的(解脱和成佛)线路图,至于你

~ 102 ~


三主要道

要不要实践于生活当中,要不要走上这成佛之道,这是 由你自己来做决定的。” 所以,解脱绝非从外而求,也并不是净土,所谓的 解脱是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也就是在自己 的相续上,依由对治力的生起,净除了业和烦恼,消灭 了业和烦恼,不再被业和烦恼的控制下去轮转,这时候 才叫解脱。解脱是从我们心续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功德, 透过对治力的生起,去除烦恼障,所获得的解脱、涅槃 的功德。 遍智佛果位或正觉佛果位指的是,不仅仅是断除烦 恼障而已,还更进一步把烦恼障所留下来的习气所知障 也一并断除,这一切都是透过心续上生起对治力来去除 二障所获得的功德。因为净除了所知障的缘故,所以能 够 让 自 己 的 心 识 于 同 一 时 间 内 瞬 间 了 解 万 法 ,现 证 二 谛 。 所以佛说了:“我为你讲了成佛之道,要不要走上去, 这要看你自己的努力了。”

~ 103 ~


三主要道

在《宝性论》里面说到了:“依一切众生,平等法 性生,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依一切众生”,也就是过去佛以及现在佛,以现 在佛来讲我们是跟释迦摩尼佛有关的嘛,因为以释迦摩 尼佛为首的其他三世诸佛都是随着大悲心所转的缘故, 所以诸法的事业都遍布到我们一些众生当中,因为他们 一直都在怜悯的悲视着我们,所以他们的加持力永远都 在。另一种解读是,我们本身的俱生原始之光明就具有 成办四身的能力。 “平等法性生”,我们心识的空性、心识的无有自 性,跟将来成佛时候的自性法身,也就是断除一切障碍 的这个心识的法性,就以法性的角度而言没有差别,所 以 叫 做 平 等 法 性 生 。因 此 ,“ 知 一 切 众 生 ,皆 有 如 来 藏 。” “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 成佛的能力,每一个有情也都有成佛的能力,这个佛性 又可以分自性住佛性和增成佛性两者,具有这个光明心

~ 104 ~


三主要道

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潜能,成佛的因缘也就是 佛性嘛,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的这个道理是应该要 了解的,这《宝性论》所说的内容。所以我们本身就具 有这些的条件,至于我们要不要唤醒这种成佛的条件, 那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看自己愿不愿意去做了。

做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 我们都是导师的弟子,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你们来自韩国的弟子是这次主要讲法的对象,当然还有 越南人、华人、西藏人、内外蒙古人、以及来自俄罗斯 北方区域的信众们,刚刚在接见大众的时候遇到一位内 蒙人,我跟他说我主要的老师之一是来自内蒙。 对这些的国家而言,佛教并非新引进的宗教,是本 来就有的,所以有时候我会这么说,导师释迦摩尼佛的 思想,的确如同亚洲的太阳般照耀了整个亚洲大陆,整 个亚洲大陆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具体影响。

~ 105 ~


三主要道

现在这世界文明的发展非常迅猛,在诸多的主流宗 教当中,佛教的一个不共的特点就是佛教所说的教理是 经得起勘察的、是经得起检视的,而且是值得我们去观 察的,我们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好的文化结晶,就以佛教 徒而言,我们确实很有福报,能够继承这样一个智慧的 结晶。 我们在自己所在之处是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而且 佛法的文化遍布于我们周遭的氛围,所以我们就更需要 知道佛法与众不同的特征在哪里,因此学习大教典就变 得非常的重要了,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佛教与众不同的 特征在哪里。 我 们 每 一 个 人 都 很 有 信 心 ,也 很 虔 诚 ,都 会 念 诵《 心 经》,可是我们不足的是什么呢?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去 好好的学习大教典,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遗憾和缺陷,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我们一定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佛教 徒,什么是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呢?就是要好好的学习

~ 106 ~


三主要道

大教典,这样的话你才有办法真正的凸显身为佛教徒应 有的美德。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科学一直在发展当中,在佛教 典籍里面所说的心理学里面,讲到非常详细的心理学方 面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慢慢的吸引了科学家们去关注 佛教典籍里面的心理学的原因。从此我们也可以知道, 佛教能够为世人展示的一个不共特点,就是来自于它所 说的一个真理是经得起勘察的、经得起检视的,所以我 在此呼吁在场的法友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大教典。 以我个人来讲已经八十四岁了,一有时间我一定会 去看经典、一定会去看大教典,一有时间我一定会学习 的,既然我都这么做了,那么希望作为我的法友你们一 定要努力的有空就要学习大教典。 当然,做仪轨、做法会、祝福、祈祷等,这些都是 次要的,都不是主要的,这一定要了解,你们应该把重 心摆在闻、思、修上面。闻、思、修的前提条件就是要

~ 107 ~


三主要道

闻呀,闻的意思除了听闻以外还要去学习,如果你没有 学习和听闻这个基础的话,岂能去思?就没有思修了, 所以在闻、思、修之前必须要先有闻,这个闻就是要好 好的学习。 所以在此我要对来到这里的法友们这么呼吁,你们 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麻烦为你们认识的朋友们好好的 引导,请他们好好的学习,你们可以跟朋友们说:“即 便是高龄的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但是一有空他就会 学习大教典,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大教典。”

愿心仪轨

发心前行 今天是三天法会的最后一天,之后我们就会各自返 回自己的家乡,可是我们在心里面绝对是没有距离的, 我们(师徒之间)都是非常清净的,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 108 ~


三主要道

你们、遗忘你们,也希望你们不要遗忘我,这样的话我 们心里的联系永远都会存在。虽然在生理上我们处在不 同的区域,可是心理上我们不会分离,我们要这么做! 一般而言,佛教是去劝导佛弟子们要去解脱,但是 还 有 更 殊 胜 的 果 位 叫 做 遍 智 ,通 常 我 们 会 讲“ 玛 哈 雅 那 ” 和“嘿那雅那”这种大乘和小乘的词汇,这是我不喜欢 去使用的用词。因为当我们讲到小乘的时候会有一种贬 视的意思,我觉得这不适合我们去使用,我们必须要搭 配事实的情况务实的去选择另外一种替代词,我们可以 说巴利文的佛教传统以及梵文的佛教传统。确实南传佛 教都是根据巴利文的语系所建立的佛教,所以我们讲巴 利文佛教传统的话会更适合。 像是橋陈那等五比丘众,那时候他们交流所记录的 语言最主要是巴利文,那烂陀寺这些大学者们所使用的 语言最主要是梵文,所有由两个不同的主流的语系而形 成了两个不同的佛教传承,的确也是如此。

~ 109 ~


三主要道

今 天 在 场 的 上 座 部 僧 人 ,你 们 是 以 巴 利 语 来 唱 诵《 吉 祥经》,这是非常符合我们佛教的一个演变历史,确实 佛教的演变历史是先有巴利文的佛教传承,之后慢慢的 这些大学者们所使用的语言就变成梵文,那烂陀寺的大 学者们随着那时候的一个趋势的所需他们也专研了梵 文,所以那烂陀寺最主要使用的语言变成了梵文,由此 而形成了梵文的一个佛教的传承。我们今天在此要明确 的知道,学佛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解脱,更是为了遍智— —也就是梵文佛教传统所提及的目标,为此我要传给你 们发心仪轨里面的愿心仪轨。 宗喀巴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到了: 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 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 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如果我们有发心的话,就有遍智的基础;如果没有

~ 110 ~


三主要道

发心的话,就没有办法获得一切遍智的果位。之所以会 成为菩萨的学处,靠的是发心的摄持,它又像金料般的 来点缀我们的资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空正见如果缺乏了菩提心的 摄持,它只能对治烦恼障而没有办法对治所知障;如果 你 的 空 正 见 要 对 治 所 知 障 的 话 ,唯 有 透 过 菩 提 心 的 摄 持 , 才有办法生起对治所知障的空正见。 所以如同二大资粮的金漆般,即便你累积的善业再 微小,但是因为在菩提心摄持的情况下就会转为遍智之 因,这靠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啊!在生起菩提心的一个 基础之上,哪怕只是念诵一句祈祷文,都能够成为具二 净 、除 二 障 的 这 个 遍 智 的 广 大 的 因 ,会 累 积 广 大 的 福 报 , 因此追求佛子行的这些勇士们一定勿忘菩提心。 如同《入菩萨行论》里面又说到,修学菩提心,我 们能够从快乐的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快乐的城市:“故应 除疲厌,驭驾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仔

~ 111 ~


三主要道

细去想的话,的确这是可以被证实的,只要你内心里面 生起了菩提心的心力。 “如地水火风,药及旷野树,愿众生恒常,随意而 受用。”我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他人,而且这种的 利益不局限一世而已,而是生生世世,“乃至有虚空, 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生起了如是心力的时候,又如同《入菩萨行论》所 说的:“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 皆欢喜!”又如同愿心仪轨里面所说的:“愿我生起殊 胜菩提心,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当我们看到任何的 有情时,都会觉得这是我们要去珍惜的对象,我之所以 能够获得增上生的果位,也是因为至尊有情的存在,我 才有办法获得增上生的果位,我才有办法累积投生增上 生的资粮;我之所以能够获得解脱和遍智的果位,也是 因为有至尊有情的存在,我才能够累积解脱和遍智的资 粮。所以从各方面去思维的话,无论是暂时的、还是究

~ 112 ~


三主要道

竟的所有的利益,这一切都是因为至尊有情的存在,我 们才有办法累积的。 通常我们的做法是如母有情,这句话非常的强而有 力,因为你看到一切生命体都如同自己母亲般的要去珍 惜、要去敬爱,当我们打从心里面去爱护、珍惜一切有 情 众 生 的 时 候 ,真 的 无 论 你 看 什 么 都 是 高 兴 的 、欢 喜 的 、 悦意的,都是所要珍惜的对象。 又如同《入菩萨行论》里面所说的,佛果的功德如 果可分的话,一半是来自菩萨这没有错,可以另一半却 是来自至尊有情啊,正因为有至尊有情的恩德,我们才 能够成佛,唯有透过资粮田的至尊有情,我们才能够成 佛。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只尊敬佛菩萨却不尊敬至尊有 情的话,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成佛的功德一半来自佛菩 萨、一半来自有情。 今 天 在 此 我 们 要 生 起 愿 心 ,要 为 你 们 传 授 愿 心 仪 轨 。 传戒的戒师本身是需要有菩萨戒体的,我每一天都会搭

~ 113 ~


三主要道

配着密教的仪轨自我接受灌顶的同时也会自我接受菩萨 戒,所以上师具有菩萨戒体,在上师的座前而获得菩萨 戒。为了能够在菩萨戒之前获得愿心仪轨的缘故,而说 到了今世不衰退之因缘、以及后世不衰退之因缘,这些 都要了解。 当然以菩萨戒来讲,分十八条根本罪以及四十六条 恶作,虽然有不同的这些戒条,但最主要的是要保护自 心不要受到爱我执的污染,如果这一点做到的话基本就 不会犯根本罪和恶作了,要让自己的心随时随地的相应 爱他心。

观想资粮田 通常我们会在佛像面前接受戒体,会有这样的一个 传统,刚刚我从至尊观世音瓦帝桑布像的座前已经自我 接受了戒体了,在此你们观想前面导师释迦摩尼佛的佛 像不仅是佛像而已,更是一位真正的导师释迦摩尼佛安

~ 114 ~


三主要道

住在我们的前方。 我们说到了语事业嘛,在宗大师的《缘起赞》里面 说到:“随彼大师正出家,修学胜教未退劣,勤瑜伽行 一比丘,于彼大师如是敬。”我们好不容易在今世遇值 了佛法,今天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因缘、殊胜的因缘能够 接受如此殊胜的教法,所以在此我们就更应该观想前方 虚空有真正的导师释迦摩尼佛。 在 他 的 旁 边 有 观 音 、文 殊 、慈 尊 、普 贤 等 八 大 菩 萨 , 在八大菩萨的身旁有龙树父子等深见行的传承上师以及 (无着等)广大行的传承上师,我们的传承上师也都在 前方的虚空,这时候我们也可以观想本尊和眷属等也都 安住在前方的虚空之中。 宁 古 素 热 巴 曾 经 使 用 了 “依 共 教 承 ” 和 “ 依 别 众 生 ” 这两个词汇,来区分佛教不同的传承或传统。以密咒金 刚 乘 的 说 法 来 讲 是 属 于“ 依 别 众 生 ” 的 教 法 ,即 依 据 个 别 众生的利益所建立的教法的传统或传承;一般的《般若

~ 115 ~


三主要道

经 》和 显 教 的 内 容 是 属 于 “ 依 共 教 承 ”, 即 依 据 共 同 教 法 传承的利益所建立的传统或传承。 导师释迦摩尼佛现比丘相,为大众说法的这些显教 的 内 容 ,都 是 属 于 “依 共 教 承 ”;以 密 咒 金 刚 乘 来 讲 ,只 有少数的是由导师释迦摩尼佛现比丘相而来传授的,其 他基本上都是导师释迦摩尼佛生起无量宫,作为无量宫 之主本尊的模样而来为弟子传授的,这种传授的方式并 非为了教法整体共同的利益而去传授的,是为了个人众 生的利益而去传授的。 宁古素热巴是一位大学者,而且他无分别的去学习 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的教法,特别的谦虚,学问又 非常的渊博,是大约在两代前的一位学者,他使用了这 两个词汇,从此我也学会了这些词汇的使用,并且我给 予它们一个更广义的解释,也就是显教《般若乘》的内 容 都 是 属 于 “ 依 共 教 承 ”的 教 义 ,密 咒 金 刚 乘 的 内 容 是 属 于 “ 依 别 众 生 ”的 教 法 。

~ 116 ~


三主要道

你们韩国绝对有大日如来的这个传承和金刚界的传 承,因为是从汉地传过去的缘故嘛,汉地就有金刚界和 大日如来的传承。像是汉地的佛教徒们在密咒金刚乘这 块,他们普遍、广大的去学习金刚界和大日如来,好像 日本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在日本的时候我察觉到有五 方佛金刚铃,铃上有五方佛各个不同的面孔,而且还有 宝生佛的铃、阿弥陀佛的铃、大日如来的铃等,由此我 们也可以知道密咒金刚乘在当地是普遍被接受的。所以 密咒金刚乘的传统或密咒金刚乘的内容,是属于“依别 众生”的内容。 密咒金刚乘在藏地,几乎可以这么说是太普遍、太 普及了,而且大家都觉得密教真的非常深奥,因此大家 对密教也非常的关注,所以西藏所有的寺庙都在念诵密 咒金刚乘的仪轨或是做其法会,虽然对密咒金刚乘的理 解可能不够,可是却一定会修密咒金刚乘的这个法会和 仪轨。

~ 117 ~


三主要道

如果你没有显教的基础,密咒金刚乘的真正的深奥 的精髓,是来自空正见转为本尊的一个本尊瑜伽,如果 你对空性完全不了解的话,那么你如何以空正见现起本 尊呢?这是无稽之谈啊,根本没有基础嘛! 而 且 你 在 念 仪 轨 文 的 时 候 ,都 会 念 到“ 嗡 娑 巴 瓦 旭 哒 萨瓦哒嘛 娑巴瓦旭多杭”这句咒语,这句咒语里面 就说到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有一些仪轨文里面即便没有 这句观空咒语,但是还有另外一句话“嗡 修哇吶达 嘉 哪 班杂松帕瓦 唉玛郭杭”,在此也是说到了空正见的 内容、空性的思维。 无论你进入到什么样的仪轨文或修法,一开始你必 须要观修空性,正在观修空性的智慧把它转为本尊,这 才叫做本尊瑜伽。所以,为了能够获得“依别众生”的 悉 地 成 就 ,一 定 要 有“ 依 共 教 承 ”的 广 大 的 思 维 和 认 知 , 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你获得不了“依别众生”的成就。 我们西藏非常流行不同本尊的庄严相,这种不同的

~ 118 ~


三主要道

庄严相也是依据不同众生的根器,而去显现出息、增、 怀、诛等不同的法相,这些法相有不同的颜色、持有不 同的法器,这是根据各个众生不同的根器和气脉明点的 需求所呈现出来的模样,所以“依共教承”和“依别众 生”的区别一定要认清呀。这个“依别众生”的密咒金 刚乘的修行,无论怎么修,都一定要有菩提心和空正见 为基础,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了。 所以今天为你们传授愿心仪轨,观想在前方的虚空 有广大行的传承上师和深见行的传承上师,通常我们还 有一种叫做伟大行的传承,我觉得伟大行传承的这种用 词我不大喜欢,因为除了广大行和深见行以外哪还有什 么伟大行的传承?因为我们所修内容就是菩提心和空正 见,之所以会有密咒金刚乘的这些不共的悉地成就,也 是基于这个菩提心和空正见,所以除了广大行和深见行 以外,还再要去建立一个伟大行的话,我觉得这是很困 难的,这是说不通的。所以观想在八大菩萨的旁边有龙

~ 119 ~


三主要道

树父子等十七班智达等。 过去我们西藏称“南瞻二圣六庄严”,在此之上我 再 多 加 了 几 位 大 学 者 ,像 是 寂 天 、解 脱 军 、提 婆 菩 萨 等 , 因为他们的著作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教材,所以我们应 该要把他们加入到我们学习的对象中去,并且我又写下 了《十七班智达祈愿文》。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也安住 有十七班智达。 佛法流传到藏地之后,一开始是藏王松赞干布(创 立文字和翻译经典),之后由藏王赤松德赞邀请了寂护 论师来到藏地,随后形成了旧译的宁玛派,之后是新译 的萨迦、噶举、噶当、格鲁等,以及觉囊派。总之,在 藏地里面不分教派的这些持教士夫都安住在我们前方的 虚空。 以韩国来讲,因为佛法是从汉地流入的缘故,玄奘 大师曾经来到那烂陀寺学习,所以观想玄奘大师体系的 这些传承上师等也在前方的虚空,以及韩国本身的这些

~ 120 ~


三主要道

传 承 上 师 也 在 前 方 的 虚 空 。同 样 的 ,其 他 国 家 的 信 徒 们 , 佛法一开始传入到你们国家的时候那些努力奉献的大师 和 祖 师 ,也 都 安 住 在 我 们 前 方 的 虚 空 。请 做 如 此 的 观 想 ! 而我只是你们的一个引荐人,我代表着导师释迦摩 尼佛、代表着十七班智达。

七支供养 我们念七支供养,请你们观想七支供养的内容。 首先是礼拜,如此的思维前方资粮田身、语、意的 功德之后,做身、语、意的礼拜,观想我礼拜前方的资 粮田。 接下来是供养,不只是要有外在的供品可以供养, 虽然这很重要,但比起这更重要的是自己依教奉行的功 德作为供品而供养,这才是更重要的!也就是我们每一 天听闻的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言,每一天自己努力的学习 菩提心和空正见,哪怕是非常短暂的时间,可是我们把

~ 121 ~


三主要道

这种修学菩提心和空正见的功德作为供品来进行供养, 这是最好的供养,这是让诸佛菩萨悦意我们、欢喜我们 的最佳礼物,因为他们希望我们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在 我们的心续上留下这个菩提心和空正见的习气,所以在 此观想供养令诸佛菩萨悦意的供品。 接着是忏悔,到目前为止我们随着烦恼障所转、受 到烦恼障的控制,因此我们的身、语、意三门都相应于 恶业和罪行,即便在做梦的时候我们都会犯罪、造孽,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受到烦恼的操控所做出的行为,所 以我不再被烦恼控制了,因为被烦恼控制的话,不但对 自己不利、也会伤害到他人,不只当下没有快乐、究竟 (的安乐)就更不用说了,一切都是痛苦的,所以我不 要再受烦恼的操控了,我从心深处忏悔被烦恼操控所犯 下的一切罪行。 于是随喜,观想前方的资粮田,诸佛菩萨等一开始 在生起资粮道之前都是透过努力让自己生起了道地的功

~ 122 ~


三主要道

德,没有一开始都是成佛的。而且导师释迦摩尼佛旁边 的八大菩萨和十七班智达等,虽然八大菩萨化身所现, 可是他们一开始也是一位平凡的补特伽罗,后来透过听 闻佛法,无论是过去佛还是现在佛,都是通过同一种道 路来成就道地果位的,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而来获得道 地的证量的,所以我随喜你们所做的一切的努力,你们 的所作所为是我最好的典范,我要好好的效法你们,我 要欢喜的踏上你们的足迹。 接下来是请佛转法轮,我们因为随着无明所转,为 了能够去除内在愚痴,所以我们只能靠佛语的甘露来净 除我们内心的愚痴黑暗,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直接看 到导师释迦摩尼佛,没有办法直接听闻导师释迦摩尼佛 的说法,可是导师释迦摩尼佛留下来的语言就是大藏经 的内容,像是甘珠尔——佛陀亲口的教言,和丹珠尔— —由这些印度大学者针对佛陀教言所撰写的注释,这些 都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如果我们真的请求佛来为

~ 123 ~


三主要道

我们转法轮的话,我们就要好好的去看这些大藏经的内 容。 有时候我会开玩笑的说,如果我们跟龙树父子或佛 陀请转法轮的话,他们可能会说:“我已经转了那么多 的法轮了,只是你们不去看大藏经、不去阅读而已。” 所以我们真正的请佛转法轮,我们真的有这种强烈的希 求心的话,那就更需要每一天拨时间来学习大教典。不 是说只要做法会、做仪轨,或祈求、祈祷等,不是这一 回事!而是自己要去拨时间学习大教典,这样做的话我 们才是表里一致的请佛转法轮啊! 接下来是请佛住世,过去已经圆寂的这些诸佛菩萨 的 著 作 现 在 仍 然 还 在 ,这 是 去 除 这 世 界 黑 暗 最 好 的 光 芒 , 希望诸佛菩萨的这些语事业能够世世代代的相传下去。 能够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的主要的恩德是来自于我们传承 的祖师,所以现在正在为我们讲解佛陀教言的导师也能 够继续的长久住世。

~ 124 ~


三主要道

最后所造的善业福德,不应该只是回向给自己的身 体健康和自己的今世顺利而已,回向给后世的安乐也不 应该有,也不应该回向给为了自己个人的解脱而已。那 么应该回向给什么呢?我所造的一切大大小小的善业, 都是为了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无上菩提,这一 种的回向是很重的! 这以上已经做完了七支供养。

发心正行 请蹲着或跪下,如果脚不方便的话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方便的话请蹲着或跪着。如同我刚刚讲解般的,我 们前方观想的这些资粮田诸佛菩萨等,他们所说的一个 最究竟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没有比这个更殊胜 的法门了。 但光是祈求或祈祷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们受到爱 我执的操控、自性执著的操控而无法自主,从现在开始

~ 125 ~


三主要道

我们就要许下承诺来去除爱我执和生起爱他心,而且表 象 和 真 相 的 不 同 ,透 过 这 种 真 相 的 认 知 来 去 除 自 性 执 著 , 我要以这种的方式来追随诸佛菩萨的足迹,因此我要承 许发下菩提心! 前方的资粮田当中有皈依的导师,他们相续当中的 证量——灭道的功德,才是真正的正皈依,他们以自己 亲身经历的经验跟我们分享,为我们讲解菩提心和空正 见的殊胜,跟我们讲解无常、苦、空、无我的内容,诸 佛菩萨对我们所讲解的这些道理,我们皈依的导师佛等 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皈依境,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正皈依法 宝的缘故,以及我们最好的典范像是龙树父子或无着兄 弟等,看到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会激励我们想要继续的 走上发奋图强的善心之道,因为他们这么善巧的引导我 们,所以是我最好的一个典范,值得我去追循,是我们 皈依的助伴,所以我要好好的遵循皈依的学处,由此而 说到了“我趋皈依于三宝”。

~ 126 ~


三主要道

“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若要成办 自己的利益,没有比修学菩提心更好的方法了,真的要 为自己好的话就要修学菩提心,因为菩提心生起之后, 没有比这更强而有力的、更殊胜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利 益 。因 为 菩 提 心 直 接 或 间 接 思 维 的 都 是 为 了 他 人 的 利 益 , 所以要成办他利的话也要修学菩提心。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 这句话真的是非常强有力的,因为我生起菩提心之后, 我要做的是什么呢?我就要对一切众生好,三界一切有 情都是我要去敬重、爱戴的对象,都是我的至上贵宾, 然后去接待一切众生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从此我再也没有讨厌的人,从此我再也没有仇敌,我没 有所谓的仇敌和亲友之别,对我来讲都是要去珍惜的对 象。即便伤害我的人,也都是我要去更加怜悯的对象, 如此的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这种不但能满足自利和他

~ 127 ~


三主要道

利、还能够满足当下和究竟的菩提行,我一定要好好的 去遵守、学习,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在此说到“悦意”二字,因为它只会帮助他人,而 不会带来伤害,并且这种菩提心生起的时候,会给予我 们心力,会给予我勇气,会给予我们自信,会让我们觉 得活得有意义,所以这种的行为是悦意的行为,这一种 的悦意菩提行我要去遵守。而且遵守的时间不受限制, 是乃至虚空未尽之前,并且也不受对象的限制,我要利 益一切有情众生,直至虚空未尽之前,我要帮助他们。 请你们回想上述我所说的解释,然后跟随着念: 我趋皈依于三宝

一一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心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

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

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 128 ~


三主要道

请跟随着念第二次: 我趋皈依于三宝

一一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心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

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

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在第三次念完的时候,观想我们生起了愿心的这个 承诺,也可以观想生起了菩萨戒,因为我们讲到悦意殊 胜菩提行,就是说我要遵守一切的菩萨学处,为利一切 有情众生,我不只是想要成就无上菩提的果位而已,而 是我要很接地气的去遵守一切的菩萨学处。 随着爱我执的这种“自赞毁他图利敬、悭吝财法不 惠 施 、 拒 他 忏 谢 忿 不 忍 ……” 等 的 十 八 条 根 本 罪 , 就 会 随着爱我执的减少而预防。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要防

~ 129 ~


三主要道

护的就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利作意的思维、免受爱 我执的影响,要保护好内心不受到这种爱我执自利主义 的影响,从此之后我要好好的遵守菩萨学处,如果这么 想的话我们就会生起菩萨戒体。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的 去学习十八条根本罪和堕四十六条恶作为何,最主要的 就是防护这个爱我执的作祟。 刚刚我已经自我接受灌顶了,如果你们观想受的是 菩萨戒体的话,如同达赖喇嘛尊者相续所拥有的菩萨戒 体,我也拥有一模一样的戒体,这是能够让龙树父子等 欢喜的最好的供品。

我趋皈依于三宝

一一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心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

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

~ 130 ~


三主要道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

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虽然在这世界上有七十亿人,但是真正能够发起这 一颗心并许下承诺的却少之又少。可是我们不但生活在 佛教的国家里面,还能够听闻到菩萨乘的经典,到目前 为止我还找不到一个修行的核心,可是从今天起我们知 道了修行的核心,那就是生起菩提心——未生令生起, 以及遵守菩萨的学处,(所以《入菩萨行论》里面说到 了:)“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喜成 如来子。”既然生起了这一颗发心之后,那么我就有责 任了:“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污染此,污垢 尊贵种。” 发起了这一颗心,接受了菩萨戒之后,要如同《入 菩萨行论》所说的如同盲人找到珍贵的真金会好好的珍 惜般,同样的我们获得了这一颗发心之后要好好的珍惜 它,所以《入菩萨行论》又说到了:“灭死胜甘露,即

~ 131 ~


三主要道

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 此菩提心,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度 众离恶趣,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复是璀灿日,能 驱无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今于怙主前,筵 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虽然我们现在被业和烦恼所操控正在轮回当中,可 是当你生起菩提心这种心量的话,我们会比阿罗汉还要 来得快乐,因为你觉得活得很有意义、活得很值得,所 获得的安乐可以超胜过声闻和独觉所获得的安乐,这以 上是说到了生起欢喜,现在请坐下。 这以上给予你们愿心仪轨和菩萨戒,今天的发心仪 轨就结束了。

结语 这次讲法的对象最主要是来自韩国的这些法友们, 在过去的三天时间里我为你们讲解了佛法的纲要,那么

~ 132 ~


三主要道

如何实践于生活当中?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这个你们 一定要好好的修行!对自己周围的朋友们,一定要劝导 他 们 好 好 的 行 善 ,如 果 你 这 样 去 引 导 的 话 ,会 非 常 的 好 , 会非常的完善。 以我个人来讲,我的第一个使命就是推动人类的价 值观,如果人类真的认清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就会 减少战争、减少杀戮,我们作为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 推动慈悲的价值。其依据就是科学的佐证,因为科学家 也证实了我们人类的天性是善良的,科学家说我们是群 居动物,我们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是我们居住的这个 社区,如此才有办法生存下来。以我个人来讲,从出生 起一直到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是在母亲的爱和关怀当中 才有办法成长的,这也是为什么推动慈爱的价值非常重 要的原因。 我的第二个使命就是推动宗教的和谐。我的第三个 使命就是有关西藏的,西藏的问题不只是政治的问题,

~ 133 ~


三主要道

而是如同刚刚我说的,那烂陀寺所流传下来的这一套完 整的知识,是我们藏人的祖先所保留下来的一套非常完 整的瑰宝,这个对世界整体是有帮助的。过去的这几天 我们都一直在交流嘛,我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些内容,不 是说我很能干,而是因为我从小就学习大教典,所以才 会有这些内容跟你们一起分享,这一种完整的知识就是 西藏的文化,也是西藏人所流传下来的知识,这算是我 们南瞻部洲这世界的文化瑰宝,可以这么说。这一套知 识如果能够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我们是有真正帮 助的,会受用极大的。 我的第四个使命就是,我们的这些知识都是来自于 印度,所以我们藏人会把印度视为圣地印度,我们父母 亲所流传下来的这个文化,希望能够在它的起源地再次 恢复。 你们是我的朋友、是我的法友,无论你是我的弟子 也好、还是法友也好,作为你们的上师或法友,我想要

~ 134 ~


三主要道

跟你们分享我肩膀上扛起的责任是什么,希望你们能够 一起来推动,我们明年再见!

(完)

~ 135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