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义

Page 1

《心经》讲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是心经的纲要大意,是对上根者的解说。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的部份,所 说的对象是比上述的还要来的下根的这些对象。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所依有法」,在「所依有法」的五蕴 里面说到所见缘起皆空即是「自性空」的道理,所以「五蕴皆空」也包含 世俗谛以及胜义谛的道理,详细说的话包括楞伽经中说到十种性空。譬如 在会场中我们看不到大象,台湾只有在动物园里可以看到大象,在会场里 面没有大象,所以大象空了、没有了。空的依处─会场以及所要破的(所 遮的)─大象,两者是不同的,所破除的(所遮之法)与所依有法毫无相 关,这称为「他空」。这十种空性的法,我并不是完全想得很清楚,所以 要事先声明,跟你们说声抱歉!假使你们有问题,我将无法解答。 「自空」,自己并非是自己,自己不属于是自己,也就是说所空的这 一法的性质,并不属于这一法的性质的话,其它的法也不能属于这一法, 所以这法根本不存在。如果是「自空」,则一切没有;一切没有的话,修 空者也没有;修空者没有的话,就无法安立修空者所观修的空性。因此, 现在所说的空性,并不是这种自空。现在所说的性空的道理,针对所依的 这些「有法」,我们看成了「自相有」、「自性有」的一种欺诳的幻相, 如同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欺诳之相,实际上有自性吗?是没有的。现在所说 的性空就是针对于「所依有法」而产生自性的一种幻相,这种幻相的内容 1


实际上存在吗?不存在,是这一种性空。 在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中观的论师中分二派,(一)如寂护、莲花戒论 师等,他们认为在名言上有自相的存在;(二)龙树菩萨的心子佛护论师、 月称菩萨、寂天菩萨,认为名言上没有自相。现在我们看到的色法,或者 是听到的声音,无论是任何的色声香味触、甚至于内心的苦乐等感受,看 到这些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些的性质是从境上本身而有的,从境本身现起 的一种真实作用,针对这一种现相而言,两派中观论师有不同的看法:(一) 清辨论师等,他们认为:我们看到一切的法,会觉得从他那边现起、从他 本身而有的,这一种看法并没有错误,是正确的,这称为「自相」。因为 他们认为这是存在的,所以他们在名言上安立有自相。(二)但是,另一 派中观论师主张「无自相」,他们认为我们现在虽然可以看到这些从境上 面自性有、自相有的这种幻相,但是实际上如果这些法从境本身而有的话, 那去寻找之后,应该找到这种自性的作用、真实的作用,但是全找不到。 假设这一法是真实的话,从境本身产生作用的话,在寻找自性的时候应该 是愈来愈清楚才对,但是并没有愈来愈清楚,反而愈来愈模糊,甚至于找 不到,这一点已经代表实际上并没有自性、真实的存在。所以这时候以七 相的道理,甚至于以断四生的道理,而去做寻找。所生与能生不是自性而 有。虽然我们看到的「所生」及「能生」是自相有、自性有,但是寻找之 后是找不到的。没有「他生」,为什么呢?所谓的「他」,去寻求假义之 后,那里是一个真实的「他」?找不到!所谓的「生」,寻求生的一个中 心性质,也找不到「生」的真实性质。既然没有真实的「他」,没有自性 的「他」,又没有真实自性的「生」,则没有真实的「他生」。因此破了 「自生」、「他生」等,破了「四生」。 所以在《佛护论》里面有说到:如果有自性的话,在那一个当下安立 就好,何必要唯意识安立而有呢?就是因为寻找之后找不到,又不能否定 2


他的有,所以这种「有」的方法,就变成唯意识安立而有。虽然我们现在 看到的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实际,但是这一种自性的相是一种错觉,是 因为无始以来无明的污染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以幻相而言,会看成自性之 相,但是以实际状况而言,却没有自性,而是依意识安立而有,这也是为 什么佛在说《般若经》的时候,一直说唯意识安立、唯名言而有,会一直 强调这种性空的原因。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佛所说的法,都是因为有二谛为基础而 建立的整个佛法。」同样的,在月称菩萨《入中论》中解释二谛说:(一) 思察胜义谛的理智,最究竟的这种智能,所获得的真理,称为「胜义谛」。 (二)无寻求、无思察的名言意识所安立的这些法,称为「世俗谛」。 《入行论》又说,(一)看到自法的现量去看自法的时候,并没有能 所二相存在的话,这一法称为「胜义谛」。(二)看到自法的现量看自法 的时候,具有能所二相存在的话,这一法称为「世俗谛」。这是针对现量 而来安立二谛的内涵。在外道的宗义里面,也时常可以看到「二谛」这一 名词,同样的在内道四部从「有部」一直到「经部」、「唯识」、「中观」 的各派,也都有对二谛不同的解释。今天在此最主要的是以「中观」二谛 的宗义而来做解释的。 在解释二谛的时候,曾经在《入中论》说到一切法的(无论是有为法 或是无为法)的性质皆有两种:第一种是胜义的性质,第二种是世俗的性 质,这二种性质是同性但却是异体。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法与色法的性空,这二者并不 是异性的,因为色法的存在,它本身就具有了性空的性质,这并没有办法 分开呀!因为色没有办法与它自己的「色的空性」分开的缘故,所以「色 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法最究竟的性质就是性空的这种性质了,这 一种性质并没有与它所依的色法另外安立存在,因为「色」和「色的空性」 3


这二者是同性的。「色」与「色的空性」同性,「色的空性」又与「色」 同性,并不是「异性」而有。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色法本身」就是「自性空」,完全是依赖因缘而有的,它本身并 不是自动的、自相的,不是从它自己本身自性而有,而是完全依赖因缘而 有。「色即是空」色和色法的究竟性质指空性,这两者无法分开,是一体、 一性、同性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色法的有并不是自性而有、它本身而有; 它的「有」是完全依赖其它的因缘、其它的法而有,因此说到「空即是色」。 所谓性空的道理,「自性空」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说「缘起而有」, 假使我们认为自性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话,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正因 为诸法自性空,所以更加能证成诸法的有(存在)是依赖缘起的有。假使 我们认为反正都是自性空了,何必在意呢?当作什么都没有的话,这种想 法是错误的、是颠倒的。佛经所说的性空的道理,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诸 法的「究竟性质」而说的。假设没有诸法,那里来的这些「究竟性质」呢? 那就不可能有了。相反的正因为有了诸法,佛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诸法究竟 的性质而说了「性空」道理,所以性空并不是否定一切法。 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性空是存在的话,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的 心力去学空性的道理呢?它太深奥了,把它摆在一边,我归我,空性归空 性,不要管它好了。」会有这种想法,正是不了解空性的重要。所谓佛法 主要内容就是讲「涅盘」。所谓「涅盘」(一)即是「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的意思,也就是「断除痛苦」这四字。痛苦来自烦恼及烦恼的根源。断除 烦恼和烦恼的根源得到涅盘,这就是佛法。(二)涅盘之另外一种角度解 释:这些痛苦来自「自性相」这种执着。这种自性的执着会带来痛苦,为 了断除这种痛苦,因此而建立了「性空」,断除这种自性而说到「自性涅 盘」。总而言之,我们所有的这些不想要的痛苦都是由于颠倒执着而产生, 为了断除颠倒的执着,我们必须要生起对治力来破除颠倒执着,这一种对 4


治力必须透过实际真理的认识,才有办法对治。否则的话,烦恼是没有办 法断除的。为了要断除烦恼,为了断除颠倒的执着,认识真理非常的重要, 因此,认识空性就非常的重要。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希望断除三毒烦恼。正如在回向文中 说「愿消三障诸烦恼」。但是以实际的生活而言,我们却把这三种毒物误 认为是修心的心要跟精髓,一天到晚都在做修持。怎么说呢?这从我们经 验上就可以体会,当我们看到悦意境、悦意相时,无论内悦意或外悦意相, 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执着,不想与这种悦意、可爱的东西分开,进而我们的 心完全溶入于这种可爱的境物,就是紧紧的把他抓住、不想要让自己远离, 因此产生极为强烈不想分离的意念,就称为「贪着」。若只是看到可爱、 悦意的境界,还不是贪着。所谓「贪着」,就是透过这种可爱相、悦意相 之后,当内心对这种境产生极为强烈的执着,就想取有,希望我能获得, 这种特别的有力量的执着产生后,我们称之为贪心。同样的看到不悦意境、 不可爱的事物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排斥与厌恶,自然地想要远离它, 这种有力、坚固的执着生起后,我们称为嗔心。贪和嗔这二种,只要我们 专注观察平时的生活,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到,无论白天或是晚上,甚至于 作梦的时候,都一直徘徊在我们的脑海里,一直无法舍离这种不好的贪嗔。 我们仔细的观察贪嗔的形成,首先在还未生起贪心的时候,会让自己 看到可爱、喜爱的东西、境物,在那时,会觉得这东西很好、很漂亮,就 是如此单纯而已,会产生一种念头,之后慢慢的我们会产生一种希望自己 得到这东西,会去捏造可爱境物之好,于是会产生一种执着,这时就叫贪 心。这二种心态里面,都有看到可爱境、悦意境的自相、真实,但是在后 者的心态时,他不只看到悦意境的自相而已,而且会去执着就是那样的好、 那样真实的好,对境本身产生强而有力的自性执着,因此而产生贪心。在 前者心态的时候,只是看到真实的好,但真实好的执着却不会强烈的产生, 5


但在后者却会。只要好好地在体验上去做观察,我们多多少少可以体会到 烦恼的产生与自性真实的执着很有关系。同样的,生起嗔心时也是如此, 促成嗔心的等无间缘,也就是由真实执着而去促成这种因缘。真实执着就 像刚刚所说的,无论是看到可爱境或不可爱境,这种自相、自性的幻相, 认为它与实际上吻合,实际就是如此,这是由痴心的自性执着、真实执着 而产生的。痴心可分为不懂的痴心与一般颠倒的痴心,这里是针对痴心自 性的执着、真实执着而说的,在贪嗔痴三毒之中,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由 真实执着而产生的。 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里面有说到:由因缘而产生的法,若有自 性,则不会依赖因缘而有,因为法的存在是依赖他力而有,依赖他力而存 在,就不是由自力而存在。虽然不是自力而有,但是我们郄认为自性有、 自力有。这种真实的执着、自性的执着产生了「萨迦耶见」,由于「萨迦 耶见」而造作了业,因此而生起了十二因缘生死的流转,所以整个轮回及 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真实自性的颠倒执着」。 提婆菩萨如此说过:轮回苦海的种子(也就是轮回的根源),是由烦 恼意识而生起的,烦恼意识的根本,就是真实有、自性有的执着,由真实 执着所污染的无明就是轮回的根源。假使自性执着是烦恼的根源的话,那 这种轮回的根源要如何破除呢?所以又说到了这种自性执着是缘内外的一 切法所生的一种真实的感受。假使针对于同样的所缘境,能去了解到无自 性、无真实的话,原有的自性和真实的概念则会被破除。也就是说,自性 执着所缘的境,他认为这是真实,这个境是自相有;空正见缘同样的境, 但是他郄说这个境没有真实、没有自相;所以是透过所缘一处、所执相违 的空正见去破除自性执着,而断除轮回的根源。 龙树菩萨的《中论》说:所谓解脱是永远断除烦恼的意思,止静烦恼。 使烦恼止静并不是说前前烦恼消灭,不是由业灭了这种角度来作解释,而 6


是说意识的续流前前意识接着后后意识,源源不断的持续下去,在这种续 流的持续当中,由于对治的力量,使后意识不会受前意识烦恼的污染,永 远远离烦恼的污染的话,这种断除烦恼的当下称为得到解脱。所谓法、涅 盘、解脱的性质为何?凡夫与圣者的心都是无自性的,但是在凡夫心识的 时侯,这种无自性的心被烦恼所污染,透过了对治力慢慢去除了污染之后, 得到了清净,在那个当下称为「解脱」。解脱如何获得?因为轮回由业所 形成,业由烦恼所造作,烦恼由非理作意所产生,非理作意由真实执着的 戏论所现起,欲断除真实执着的戏论必须证得空性的智能,所以是透过性 空的智能去远离「诸法真实执着的戏论」而获得解脱的。 在此作个总结:证悟色法的自性空智能,它并没有造成执色意识的危 害,它并没有伤害到色法的存在,虽然在证悟「色之空性」的当下它没有 看到色法,但并不造成损害。在证悟性空当下不会看到色法的原因,是因 为它在观察色之究竟性质的时候,没有找到色的自性;在寻找色的自性的 时候没有找到自性的话,伤害了自性但郄没有伤害色(没有否定色的存在) , 它否定的是色的自性,因为它所寻找的对象是色法的自性。因此了解到色 之空性的智能,它破除了色的自性执着,郄没有否定色法的存在,没有损 害到执色意识。 但是它郄可以同时损害缘色法所生的贪心及瞋心,因为 缘色法所生的 贪、瞋心都是看到并且执着了色自性有、色真实有而产生的,所以看到色 法无自性、无真实的智能,对于由这一种执着所带来的贪、瞋能一并遮挡 对治,并且造成损害,但是对色法而言并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并没有否定 色法的存在,长时间的串习空正见,在看到性空之后再去反观一切外相的 自性,会觉得这一切如同梦幻泡影一样虚假,这种了解虚假无真实的智能, 会不会影响善心的增长?是不会的,反而更会帮助善心的增长。空正见可 以对治烦恼,但不会造成善法增长的障碍。譬如以悲心而言,悲心是不忍 7


他人受到痛苦的怜悯心,尤其菩萨们这种清净悲心力量更强大,菩萨们生 起这种强而有力悲心的时候,假使能体会到痛苦是可以断除的,就会对对 治痛苦的法更加精进修持。而且透过性空的认识确认痛苦可以断除之后, 不只对对治痛苦更加精进,同时对他人的痛苦也会更加怜悯。假使痛苦没 有办法断除的话,那我们只能抱怨而己,除此之外,我们能作什么呢?这 就是心力无法提起的原因。总之,透过空性的认识了解痛苦可以断除,因 此断除痛苦的心,以及不忍他人的痛苦怜悯心的力量就会增大;也就是, 看到空性及诸法如梦幻泡影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慈悲心、善心的增长,同 时可以断除自性执着颠倒见的产生,而且会阻碍强烈贪、瞋心的生起。总 之空正见可以帮助我们一切证量的成长,以及避免一切由颠倒执着而生起 的危险。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指感受,想是一种心所,色以外所余的蕴 体(也就是受、想、行、识)都是无有自性,都是与性空同是一体,所以 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净、不增、不减」,中文还加上无性相一句话,所以总共有八种空性,在 此中文只讲七种。这是讲到三解脱门,第一个空解脱门、第二个无相解脱 门、第三个无愿解脱门。「诸法空相」是讲空解脱门,诸法无有自性。「不 生不灭」,没有自性的生,没有自性的灭,生灭都无有自性,因此说到「不 生不灭」。「不垢」,烦恼并不是有自性,所以说无有自性的烦恼污垢; 「不净」,断除烦恼的涅盘,这种清净的灭谛也没有自性,因此说「不净」; 所以说「不垢不净」。为什么断除烦恼的涅盘没有自性?在此说到性空本 身的自性。断除烦恼的涅盘它是一种空性的性质,针对空性去做寻找之后, 无法找到空性的假义,因此它没有自性,也是自性空,所以「不净」。「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这四法讲无相解脱门。「不减」是指烦恼可以 由对治力而减退,但不是由自性真实而减衰,烦恼不会以自性减衰;「不 8


增」不会因由自性而增长功德。「不增、不减」主要是依果位而说,是说 无愿解脱门。所以在「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减」,讲到了空性的内容。空性的解说有二种:由境或识而作解说,现在 最主要是针对意识而说。 「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针对十二处、 十八界而说空性的内容。因此诸法自性空,从自性空中没有自性的色法、 没有自性的受、没有自性的想、没有自性的行,也没有自性的识,以上是 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讲到了无有自性的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 讲到了无有自性的六境。「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讲到了无有自性的十八 界。「无明明亦无明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十二因缘流 转、还灭的次第也是没有自性的。 佛当初在初转四谛法轮的时候说到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之后又说 到了要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后又说到了虽然知苦但不得知,虽然 要断集但不得断,也就是说要了解痛苦但不要以自性执着去了解痛苦,要 断除集谛,但是不要以自性执着去断除集谛。虽然四圣谛非常殊胜,但是 四圣谛也没有自性,所以「无苦集灭道」。「无智」,由苦集灭道的四谛 十六种行相所产生的智能也没有自性;「无得」,因为这种智能没有自性, 所以由这种智能所获得的涅盘也没有自性。「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 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罫碍」,因为菩萨们在观修性空的当下远离了一切 戏论,没有任何自性和真实相所获得的缘故,菩提萨埵依着般若波罗密多 的修持而使得内心无有罫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这些烦恼都无有自 性、无有真实,因此不会产生真实的恐怖、真实的痛苦。「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透过这种空正见的修持去对治烦恼以及烦恼障所留下来的习 气(所知障),远离颠倒梦想而得到了佛果位这究竟的涅盘,这是以大乘 角度而说。若以小乘角度而说,因由观空的缘故,断除了烦恼障而得到了 9


小乘的涅盘。 「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是清净的意思,或是正确的意 思,「三菩提」是圆满佛果位的意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佛依由这种般 若波罗密多的修持而得到无上清净的果位,现在的佛依由般若波罗密多正 见的修持正在得到无上清净正确的佛果位,未来的佛也将会依由般若波罗 密多的缘故而得到圆满的佛果位。第二种:如同《现观庄严论》说到:十 地菩萨因为接近成佛果位的缘故,也称为佛,所以此处也包括十地菩萨藉 由修「金刚喻定」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是智能的意思,波罗密多是到彼岸的意 思,所以中文也可以翻成智能度、智能到彼岸。在《般若八千颂》里有说: 真正的般若波罗密多只有佛果位才有,因为到彼岸是到达的意思,但是我 们正在往智能的彼岸去,以智能去彼岸也可以把它取名为般若波罗密多, 也就是说现证空性的证量也可以取名为般若波罗密多(智能度),因为它 正在往那个地方走。真正的般若波罗密多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只有在佛果 位才有,因此在《现观庄严论》有说到:「经般若波罗密多、道般若波罗 密多、果位般若波罗密多这三种,这里所讲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也就是经典 般若波罗密多。」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在此说明为什么是大神咒的原因, 因为现证空性,透彻了解性空的缘故、现观空性的缘故,所以是「大神咒」; 因为是去除无明的智能的缘故,所以是「大明咒」;现证空性的智能,因 为没有任何一法比它更殊胜的缘故,所以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第一个「无等」是指佛陀的意思,因为没有能跟佛陀相等的,佛陀无上的 缘故;可以与佛平等的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因此般若波罗密多是「无等等 咒」,与无等相等之咒。亦由般若波罗密多「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10


为什么呢?因为在性空当下,证空性的智能所见和所存在的是一致的,而 且它可以圆满成办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与功德,因此「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就是以梵文说的)接下去是 咒语,藏文多加了一句「怛雅他」,就是「如是」的意思,这二字有深奥 的内涵存在。可分为三种解释,一、在大悲心、大慈心的感召之下,导师 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而修学了性空的正见,首先让自己生起了证量,之后 再生起了断烦恼的灭谛功德,如是生起了灭和证两种功德之后,自在的成 办利他的事业,因此成为无上皈依的对象、无上的导师,所以「如是」此 二字说到了说法者本身殊胜的功德。二、导师释迦牟尼佛如实的现证空性 得一切遍智,最主要是由认知性空道理而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的缘故, 所以也说到了空正见殊胜的功德,以上是第二种角度而说如是。第三个内 涵:佛这些功德不是无因而生,而是由同类性质的因缘而生,因此佛也像 我们一样先听闻后思维,反复的串习修行,依闻思修的次第慢慢的缘空修 习,因由缘空的修所生慧,加上缘空止观双运,使得二相慢慢的减少,净 相慢慢的增长,最后以现量证得了空性,这时获得了见道位,之后再反复 串习,获得了修道位,最后成办一切遍智佛果位,因此也说到了整个现观 的道次第。所以「如是」这二字里面阐述了三种功德,第一是说法者的殊 胜功德,第二深妙空性殊胜功德,第三现观道次第殊胜功德。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之前说的是 显意,乃空性的内容,此处的咒语讲到了隐意:现观的次第。「揭谛」是 去的意思,要快去!快去!「波罗揭谛」,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 正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是安住于菩提的意思,由五个层次作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此岸,要前进到彼岸,所谓的彼岸就是佛果位,我们 正在凡夫的这一岸。当然以阿罗汉及得到佛果位这些圣者及菩萨,他们在 对方彼岸看我们的时侯,我们这一岸是彼岸,他们那一岸是此岸;但是在 11


此,所谓此岸、彼岸是依凡夫而作解释,我们现在很安祥、很舒服的在这 个轮回里面,觉得这个轮回跟自己很接近,所以轮回就是此岸。为了解脱 成佛,为了到达彼岸要了知如何去的方法,于是讲到五种道次第(注:一、 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学道;五、无学道即佛果)。这 五种现观的道次第最主要的都是透过智能的增长,而让自己进入下一步。 圣者和凡夫的差别,最主要是有没有证得空性,如果获得证空现量就是圣 者,假使没有修证空性的话那就是凡夫。 依着现观道次第而言,在「资粮道」的时侯最主要的是为了让智能的 增长累积资粮,这时是对空性修闻思,成办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为了获 得缘空止观双运,就必需要累积很多资粮,因此在那个阶段我们称为「资 粮道」 。当他获得了缘空止观双运,缘空的修所生慧的时候称为「加行道」, 加行道又可以分暖、顶、忍、世第一法,缘空四个次第。在这四个次第中, 依由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观双运去反复观空的时侯,这种二自性相会慢慢 的减少,空相会慢慢的清楚。虽然他没有办法像现证空性那样清晰的去了 解性空,但是他那种自性的二相的幻觉一直在减少。透过反复的修学,当 获得现量证悟空性的时侯,彻底的断除二相,我们称为「见道」,这是以 现量见到空性的缘故,这时候就称为圣者。见到了空性之后再反复串习, 就称为「修道」。以大乘而言经由反复串习从初地升为二地,二地升为三 地,到了第六地菩萨会得到不共的智能功德,因为得到这种功德的缘故, 在第七地的时候可以在瞬时的剎那间出入于空性定,这也是证空殊胜智能 的不共功德。总而言之,整个道地的增长,都是依由智能的增长而来安立 上上道,智能没有增长则后道不会得到。因此第一个揭谛是讲「快去」, 指资粮道;第二个揭谛也是「快去」,指加行道;第三波罗揭谛是到彼岸 去,这时侯己经到圣者的彼岸;因为现证空性,得到见道位,已到圣者的 彼岸,但还没有到佛果位的彼岸,因此还要继续的修学,正到彼岸去,如 12


实正确的努力到彼岸去,所以波罗僧揭谛是修道;如此的修学,当我们得 到佛果位的时候就安住于菩提,因此菩提萨婆诃就是讲到佛果位也就是无 学道。所以在最后一句咒语里面讲到整个现观道次第五道的修学。

1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