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时轮金刚》 2011年灌顶前行说法 讲述:达赖喇嘛尊者 尊者中译:蒋扬仁钦 日期:2011年7月6日上午 前行说法-1 在经论里面宗大师有说到,希望教法能够在还没有兴盛的地方 兴盛,已兴盛的地方能够增上,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成办增上生、 还有决定胜的这个利益,为了能够圆满暂时和究竟利益的教法, 能够在某些的区域,也就是过去已经兴盛过教法、但是后来衰退 的,或者是未曾兴盛过教法的这些区域,或者是有些区域慢慢的 对教法有兴趣,为了这些地方的教法长久住世、还有兴盛,所以 今天在此为弟子们传授《时轮金刚》。所谓《时轮金刚》的灌顶, 必须要有基本共同的基础,当然最好是获得了显教共同基础的成 就。哪怕没有获得这个成就,但是至少也要先具足「显教共同基 础要如何成办」的这个知识,在这个基础下我们才有办法为了圆 满显密二乘的定义,来接受这个《时轮金刚》灌顶,今天在此我 们要进行的就是这一方面的活动。 首先上师透过仪轨,有一些的仪轨里面,因为弟子们必须要先 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去祈请上师成为我们的传戒上师、或者是传灌顶的上师,所以上 师透过观察之后再确定时间,再来接受仪轨,现在我们要作的就 是接受弟子的一个仪轨。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上师对这些弟 子们,会有守护的作用(就是保护弟子)。也就是说在灌顶之前, 上师因为答应了弟子的请求,所以会给予守护,所以你们不要认 为今天获得了守护(上师的这个加持),于是去喝酒、或者是乱 开车,这个我是没有办法保护你们的,这是我守护不了的,这个 我没有办法承诺。总之,所谓弟子的仪轨,最主要是说到,因为 有祈请上师作为传授灌顶的金刚上师,上师答应之后,给弟子们 作保护或者守护的加持,一直到灌顶结束为止,不会受到非人的 干扰。 我传授过很多次的灌顶,这是第31次的《时轮金刚》灌顶。第 一次《时轮金刚》是从林仁波切在布达拉宫那里获得的,大约是 在1954年的时候接受的,也就是我受具足戒的那一年。总之,从 林仁波切那里获得《时轮金刚》灌顶的。之后,在最后快结束的 时候,在无量宫(就是主坛城)的前面,在文里面有这么一段, 就是「愿我成为这个传承主要的一位弟子」,那时候林仁波切非 常的感动,所以那时候我有发大愿,应该是如此。 在西藏我大概传了两次《时轮金刚》,来到印度之后的第一次 《时轮金刚》,是在达兰萨拉大昭寺里面。传授《时轮金刚》完 之后,有一天我在梦里面,梦到了我在坛城里面的座位上,许多 的出家人在坛城的外围绕着。那个时候我坐在坛城的中间,在旁 边就是围绕着这些出家人,他们在「修哇陆谷」的这种状态里面。 我想这一个梦境,可能是将来我会传授《时轮金刚》,使《时轮 金刚》教法弘扬光大的一个缘起吧!我在想。所以之后我在宣传 传《时轮金刚》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我的宣传是说传《时轮金刚》, 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可是实际上我真正的目的是想要趁《时轮金刚》灌顶的这个宣传 来讲法的。因为讲到《时轮金刚》的时候大家都会来,可是说要 说佛法的时候,很多的观众就认为:「我自己都知道佛教了,我 为什么要来?」所以讲到介绍佛法的时候没有人要来,可是讲到 传《时轮金刚》的时候,虽然并不是很清楚《时轮金刚》,但是 大家都很愿意来,所以今天同样的,我虽然采用一些不道德的手 段,但是我还是把重点摆在灌顶的前行说法。 这次的说法最主要是《修次中篇》,也就是莲花戒大师所著作 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缘起,而且在这部 论典里面说到非常圆满的「止观双运」的内涵,虽然并非是以中 观应成派的角度去作诠释,但是在止观双运的内涵上有非常圆满 的诠释,我觉得这跟《时轮金刚》有直接密切的关系。至于大乘 佛行的部分,会传授《佛子行三十七颂》,因为《佛子行三十七 颂》对于大乘的修行者,每一天的作息有直接的帮助,所以我要 传授这一部经典。 就是让自己入定,后来再以本尊相的方式出定,这叫「修哇 陆谷」。于是达赖尊者就坐在中央,旁边外圈的这些出家众,以 「修哇陆谷」的这种方式入定,后来再出定,现本尊相。这是我 能够使《时轮金刚》教法弘扬光大的一个缘起。 前行说法-2 接下来是祈请上师,祈请上师的仪轨文,为了能够使一切有情 众生集资净障,其偈颂文的内涵如同之前所说的。《时轮金刚》 的传承是属于无上瑜伽部的传承,它是咒乘的最高乘。首先必须 要有般若显乘的基础,才有办法到达咒乘(或者是上乘)。在般 若乘的时候,有说到为了追求自己的解脱,也就是大家共通的小 乘精神,这种四圣谛、或者是别解脱的追求,这是属于共同的基 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础。也唯有这些共同的基础,才有办法使上上乘的殊胜建立起来, 如果没有下下乘的基础,上上乘的胜利是不可能获得的。 所以在此为了能够获得无上瑜伽,得到这个加持,不只是有了 别解脱追求的出离心,还需要菩提心、还有空正见。因为没有菩 提心的话,空正见不会成为一切遍智的因缘,没有空正见的话, 没有办法作本尊瑜伽的观修。因为菩提心并非是为了自己个人的 利益而去追求的一种心态,它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去追求无上 菩提果位的缘故,所以为利一切有情众生能够集资净障,远离一 切的苦和苦因,获得一切的「乐」和「乐因」。当然一切有情的 「苦」和「苦因」能够解除吗?实际上要让一切众生「苦」和「苦 因」是没有办法解除的,可是至少心要有这种非常强烈的心态。 在菩提心、空正见,还有这些显教的基础坚定的同时,也能生起 皈依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的这种心态。在这 个上面如同刚刚所说的,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已,而是为 了一切有情众生的离苦得乐,让自己生起菩提心的强烈感受。 在实际的状况来讲,所谓的「解脱」是存在的,而且不只是存 在而已,必须要让自己知道这种实相是存在的。如果自己本身对 解脱有所疑惑,但是却又说:「愿我能够追求解脱,或者让我能 够生起出离心」,这样的话是有一点类似谎言的感觉,它并不是 真实的。所以我觉得这一句偈颂文,就是透过皈依的基础,了解 了法宝的存在,再来皈依法宝、皈依佛宝、皈依僧宝。其目的是 为了什么呢?不只是为了断除烦恼障的解脱而已,更是为了利益 他人的目的,所以能够成办圆满菩提。于是再来就接受菩萨戒、 还有金刚三昧耶等。所以首先先是皈依,之后再解脱戒。解脱戒 的话,比丘就是具足戒、或者是沙弥戒等,出家人比丘戒或沙弥 戒等,在家人就是居士五戒,之后再菩萨戒,再金刚三昧耶。这 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样的话,才有办法圆满一切的成就之道,请上师成为我们传授《时 轮金刚》的主要上师,为了能够圆满一切显密二乘,就是作这一 种的回向、还有祈求,上述所说的是这个偈颂文的内涵。 之后,上师答应了弟子的邀请之后,由某一位弟子代表上来丢 放尺木,去观察佛性为何?因为尺木的顶部朝向上师,所以代表 会获得最殊胜的成就。只是早晚的事情,我们最终的究竟目标, 当然是成就正觉果位,也就是远离了两种的障碍,获得了究竟的 清净身。以《时轮金刚》的专有名词,叫做净身,当我们的心无 有自性的话,其实就代表我们迟早有一天会获得净身的。了解了 这种心无有自性的道理,了解了这种原始的清净,自然暂时的这 种污秽,就会透过了解原始清净的这个智慧而来净除,而获得了 自性法身、还有智慧法身,所以在四身里面,我们就有办法圆满 自利法身了。所以在此就说到,弟子们必须要了解这个法义、这 句经文的内涵。 生日讲法-1 亲爱的兄弟姊妹们,尤其是甘地的孙子以及玛德堪斯的儿子。 通常我不认为生日是很重要的节日,我觉得没什么!在我们的传 统里面,认为死亡纪念日比生日纪念日还要来得重要,我觉得这 个是比较聪明的抉择。因为某一些伟人,他作了一些贡献、或者 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在他去逝之后,为了怀念他,再去作有关这 方面的纪念等等活动,那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庆祝 生日,而这个人变成坏人的话,那所谓的「生日快乐」就没有什 么意义了,因为作了很多的坏事。所以我希望这个七十六岁老人, 应该不会有太危险变成一个坏蛋吧! 身为佛教的一位出家人,我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 都是生日,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都是在改变、在变更当中,因为 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有了这种经验、还有知识为基础,我们的想法也会随之而改变, 以这种角度来讲,每一天都是生日。最主要的是您必须要好好的 利用新来临的这一天,要用正当的途径,如此才能够一日过一日, 一月复一月,一年又一年的使自己做出真的有意义的事情,让自 己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什么叫「有意义的」呢?可以的话,就尽 量的去帮助别人,以你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如果没有办法帮到的 话,至少不要伤害到别人,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的精髓之所在。 摒除了复杂的哲学问题,我觉得现有的这一个人身,如果创造 出更多的复杂问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最多也只能活一百岁, 我希望在仅活一百岁的人身当中,我们能够尽量去应用所谓的人 身、现有的人身来帮助别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其他的 人也能够获得快乐、也能够获得利益。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 快乐,所以我们要有这一种的责任感,「我想要去帮助别人,我 一定要帮助他人」。 首先我想感恩、感谢我多年在宗教上的一位学长,那就是比丘 彻度,刚刚这个讯息让我有非常深刻的感触,我想要感谢他。我 怀念一件事情,因为当我们会面的时候,我们都会互相欺负对方、 开玩笑的,今天没对象可以欺负了、没对象可以开玩笑了,所以 我觉得有一点失落的感觉。因为今天没有对象可以开玩笑,在这 个因缘所以我想要去南非找他,在他生日的时候(大概十月份), 当然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去,但是我突然间有这个想法。如果有这 个机会,在他生日的时候,我不只会给予他一些真正来自内心的 祝福,在这个同时我一定会跟他开玩笑的,而且他本身也这样形 容我,认为我是很糟糕的达赖喇嘛,类似这样的用词。 同样的,对你们两位也是如此,我一直都是非常的仰慕这两位 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对于社会所带来的贡献,间接的,对人类所带来的贡献,我不只 是敬佩这两位伟人以外,而且我也尽自己所能来坚持他们两位伟 人非暴力的精神。如同您所说的,所谓的「非暴力」,并非只是 远离暴力而已,所谓的非暴力是与悲心、爱心有直接关系的。这 种的悲愍心和爱心,是因为想要利益到他人的这种悲愍和爱心。 因为你的内心充满了想要帮助他人、利益他人的这种想法了,所 以根本没有空间去存在伤害他人的想法。 有时候会因为畏惧、因由某种的压力,而去远离暴力,暂时不 去作暴力,但是内心里面充满了畏惧、害怕,这个不叫做非暴力, 真正的非暴力并不应该是内心充满了畏惧,而产生的非暴力的行 为。非暴力的行为,应该是内心充满了爱、和被爱、关怀等的这 种温暖的心态,而去做出的行为,这才叫做非暴力的行为。所以 我非常的随喜您刚刚所说的这些,真正非常精典的话语,我觉得 这是对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所以让我来承诺,继续的坚持这个非 暴力的途径,所以我非常的感谢您! 生日讲法-2 当有人希望我开示的时候,或者是想要给我生日礼物的时候, 我对他们说:「对我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修悲心」,这是最好、 最好的生日礼物。您刚刚说到的,甘地和玛德堪斯这两位都已经 过逝了,可是他们的精神仍然活在我们人类的心中。过去的这些 伟人们,像是佛、玛哈西拉⋯ 等等,几千年前,他们来到这世间, 但是他们的精神仍然还活着,同样的,这些伟大的老师还活着。 对我们人类造作无比贡献的这些老师,他们不只是对人类表达了 非暴力的讯息,他们更重要的是实践了这种非暴力的精神,所以 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的精神好好的保留下来,为了能够作到,所以 首先必须要「自信」,这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点。 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还有什么别的呢?我不知道耶!在这两位伟人的前面,我想要 跟您报告我的志愿。首先我只是快要到七十亿人口里面的其中之 一位,在这个基本的概念上我们都是一样;虽然不同的颜色、不 同的类别、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这并不重要。 因为在基础点上来讲,我们都是人类,我们忽略了最基本的第一 步,只是去在意互相的差别的话,这并没有办法产生共同点,所 以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志愿永远都是推广人类的价值。 我们想要快乐,我们想要快乐的社会、快乐的家庭,快乐的根 本不是来自于物质上的享受,或者是金钱、权力、力量,而是来 自于和平的内心、宁静的心灵,具有着完完全全的自信,这个带 来了内在的和平,这个会减少了内心的畏惧,这个会减少内心的 瞋恨,所以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快乐的泉源,其实是来自于我们 内心的;因此内心的和平不一定是透过祈祷,而是透过自己的智 慧,再加上现有的科学家实验出来的结果,让我们去建立健康的 心灵,带来健康的身体,这个是我的第一个志愿,那也是推动、 或推广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因为每一个人,都想要快乐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但是我们却以外在物质的这种条 件,而去满足所谓的快乐,但是实际上更多的钱带来更多的忧虑、 更多的不信赖、更多的畏惧,更高的权利、更高的忧虑、更多的 害怕,所以真正快乐的泉源是来自于我们内在的。无论是有信仰、 或者是没有信仰,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想要快乐的,所以推动 人类价值这是我的第一志愿。 第二志愿就是推动宗教之间的和谐。在此甘地的孙子,您的宗 教信仰是印度教,另外一位您的信仰是天主教或者是基督教。您 们一个印度教、一个基督教,对一个佛教徒,表达了您们的问候, 我觉得这个已经形成了宗教之间和谐的一个象征。因为我觉得我 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们是真正的在信仰上是兄弟姊妹,所以我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的 随喜。在此也有来自不同区域的代表,像是蒙古、日本、华人, 以历史上来讲,我们跟这些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达赖 喇嘛的这个承传,过去六百年间,跟这些区域的一些群众们,是 有历史上不可分开的关系,所以非常的谢谢你们来到此地。 还有在此我们再看到这些年轻的西藏人,他们刚刚唱诵得非常 好,我曾经想到他们每一天要花多少个小时来训练,但是我觉得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小孩的教育了。有两种的教育方式,第一种我 觉得就是现代的教育方式,当然这个是跟物质有关的一种教育。 但是另外一种是有关道德教育,那就是有关内在价值的一种教育,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圆满、完完全全的西藏人,你必须在脑 部受到教育训练的同时,你的内心也必须要作到教育训练,所以 你必须要透过这两种的方式去教育自己。所以无论哪里有藏人, 我觉得你们都必须要去注重刚刚所说的这一个观点。 我现在慢慢透过一些现相,我发现到越来越多西藏人,他们对 这两种的教育文化越来越重视,对西藏文化越来越重视,我觉得 这是非常好的现相。我不希望在此只是这三个人在台上做的表演, 我也希望在此同时,你们能够透过这个机会,增长你们内在的和 平、慈爱、关怀。 生日讲法-3 有些人跟我说,媒体有办法传到内地里面去,所以我现在开始 讲藏语,这个是你们不能知道的,因为这个媒体会传到藏地里面。 银幕在哪里?(尊者在找银幕)。对西藏的兄弟姊妹们,无论是 在流亡小区里面,或者是广大的西藏人民,我们的身体、身躯随 着他力没有办法自主,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可是我们内心的思惟 保持着雪域者的这种精神。今天在此,你们庆祝我的生日,我非 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常的感谢!我问候你们! 最主要的我们藏人,以前藏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西藏 人不同的、不共的一个独特的语言、还有文字。现在在这世界里 面,为了能够了解大小乘显密圆满的教法,哪怕是连现在的科学 家,因为佛所说的这些经典的内涵,还有这些大师们论典的一些 内涵,针对心类这一部分的学说,他们深感兴趣,所以为了能够 了解、厘清这里面的扼要,所以对于藏文、藏语深感兴趣而去学 习,事实上越来越多学藏文的人、学藏语的人。 还有另外一个学藏文、藏语的原因,是对于佛教的兴趣,现在 越来越多人对于佛教有兴趣了。能够真正诠释圆满的佛教精神, 大小乘显密圆满的教法的话,唯有藏文的语言才有办法做到。所 以我们雪域,无论是人天众,所有的这些有情,我们必须要把祖 先留下来的遗产,尤其是西藏的语言和文字要好好的保留它。 现在的教育,在学习过去祖先留下来的文化财产的同时,我们 必须也要去注重现代的教育。也就是所谓二十一世纪今天的这个 现代的教育,不只是能够圆满的去毕业完成,而且还要让它专业 化。我觉得现代的年轻人(或者是下一代),都必须要好好的去 接受现代的教育,再来好好的保持原有的文化遗产。虽然我们在 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我们会接受到很多如何提升物质生活的知 识,但是在这个同时,我们必须也要去补充「如何使内心提升」 这方面的知识,也要接受这一方面的学习。 要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的态度必须要正直、要 诚心待人。这一种诚心、正直的态度,在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语言 里面就已经有了,而且别人都在学习当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接 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把祖先世世代代留下来的遗产好好的 保留。这一种保留,并不是不了解目的,只是凭着遗产所以我们 1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要去保留,不是这个意思的,而是要去了解它的目的。 就像佛在为弟子传授教法的时候,佛并不是一味的要去坚持、 一味的要去持有这个教法,完全不了解目的和理由的情况下,因 为这是佛所说的我们就要去保留,佛并没有这么说。佛跟我们讲 到厉害的关系,叫我们厉害去作选择,之后弟子再把这个佛教保 留下来的。所以同样的道理,世世代代祖先所留下来的遗产,要 透过了厉害的认知再来保留它,而不是说这是父亲所留下来的, 所以我必须把它留着,并不是这个意思。 经济如果没有办法获得发展上的话,也会有生活上的困难,所 以我们经济上一定要发展。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经济上 的发展重视了。可是很遗憾的一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人 却产生了赌博的兴趣,无意义的来装饰自己,但是内在却没有任 何的知识。内心里面不美丽,外在用再多的装饰去美化自己,没 有什么意义啊!所以当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要从卫生上、经济 上去提升。在这一些偏僻的、没有发展的地方,我们要过去那边 提升他们当地的经 济发展。 在藏地里面无论任何的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寺院,在这些各 寺院里面,出家的男女,无论在何处,过去我们只是念诵佛经来 作法会,但是对佛法真正的教育,就像什么叫做基础的「基」, 什么叫做道路的「道」,什么叫做果实的「果」,「基、道、果」 或者是「根、道、果」的这种内涵完全不了解,只是想说这是父 母所留下来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传统的文化,凭着这一种的方式 而来持有佛教的,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我不只对藏人这么说, 我对华人、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缅甸人等等,我都是讲相 同的讯息。 1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所以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要成为二 十一世纪的佛教徒。什么叫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呢?不只是佛教 徒而已,是要透过理由,来认知厉害关系,再来抉择为什么要去 选择佛教,而去保留佛教。唯有透过理由,才有办法真正生起由 见理所生的皈依,这样的话才有办法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真正二 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否则的话,我们不了解佛、不了解法、不了 解僧,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而来念皈依的话,那跟录音机所播 放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又有什么差别?那跟畜生、或者 是鹦鹉所讲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没有差别。所以现在各 寺院对于过去印度那烂陀寺留下来的这些大论典,听说有作这方 面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寺院有在学习,我听到这方面的消息, 这是非常好的,非常随喜你们的,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不是 只是作法会仪轨而已。 生日讲法-4 在藏地里面这些广大群众,到目前为止,你们非常勇敢的坚持 到今天,我非常随喜你们。我遇到一些华人的朋友们,他们说西 藏人非常的正直、非常的善良,这一种的习惯,你们一定要好好 的保留。我非常的高兴,也感到非常的骄傲,这一种的文化遗产 绝对不能舍弃,一定要好好的保留。我们西藏人善良的习惯、还 有正直的这种习惯,在流亡的藏人小区里面,我觉得慢慢的、慢 慢的有在衰退的现象了,我不希望在藏地里面会有这种现象存在。 因为在内地里面贪污的现象非常严重,我不希望这种贪污的现象, 会影响到我们。因为我好像也有听到这方面的消息,所以我现在 针对这些内地(就是藏地)里面的这些藏人,通常在我的生日的 这一天,并没有作特别的庆祝,可是因为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 所以我想要把握这个机会,想把我内心真正的想法跟你们讲。 1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在不久之前,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达赖喇嘛的这个制度,从噶 丹颇章一直到现在,大约快六百年的历史。但是在前四世达赖喇 嘛(前四位达赖喇嘛)的时候,只有宗教、但是并没有政治领袖 的这种角色,从第五世达赖喇嘛形成了政治和宗教的领袖角色。 在现在的社会趋势的改变而言,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只是迟早的 问题。在现在这个非常的时刻,我具有第十四达赖喇嘛的名称, 大约百分之九十九的西藏人相信我、敬仰我,在这世界上大约有 千百万人认识我、也喜欢我。在这个非常时刻,并非由他力而来 改变自己的未来,而是由自己的力量,以欢喜、自愿的方式。因 为过去的这种旧习,或者过去的这种模式,因为配合着现代的改 变,所以我觉得必须要去终止了、要停止了,加上民主的这一种 运作,我觉得是更符合现代的一个趋势。 所以我们透过选举的方式,在过去这十年,我是属于半退休的 状态,让投票所选出的这个首相内阁,来持有所有的政治权力, 我是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但是这一次,因为年轻人是在印度出生, 完完全全受到了现代正式的教育、圆满的教育,他获得了人民的 票选,非常好!这个代表我们西藏人的知识水平有提升了。所以 在四百年后,也就是噶丹颇章占有着政治领袖的角色,我觉得现 在刚好是必须要终止的时候。 所以在不久前跟流亡的国会,我们互相的讨论,详细的讨论之 后,我说到我小时候,从十四岁、十五岁,那时候就有想到说, 我们的这个旧制度是不行的,我那时候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在 瑞地、还有答达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一些不是很圆满、不是很正 常的政治模式在运作着。所以在1952、1953年的时候,我那时候就 特别成立了一个小组,想要去改变这些的缺陷。成为流亡之后, 因为我有完全的权力来改变,所以流亡政府成立之后,我马上让 1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政治的运作模式,转为了民主的模式(民主化)。之后由人民去 选举,去票选我们主要的一个总理,由这个总理来承当政治领袖 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当中,透过多年的观察,我们并没有往下坡走,我 们做得非常好。我觉得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应该是把过去 的这一种旧制度给放弃的时候了,所以我决定放弃,而完全的退 休。我觉得这一种的作法,跟现在中国当局、或者中国政府他们 所说的是背道而驰,因为中国政府认为所有藏汉的问题,完全都 是一个人去造成的,但是绝对不是这一回事,因为我们现在流亡 政府所投票出来选举的这个总理,他是完完全全透过民主的制度 所选出来的。这一种的改变,并非是因为我沮丧,或者是我对西 藏人丧失了信心,绝对不是如此。以藏文来讲的话「流亡政府」, 我们讲到这个用词的时候,它是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单位,它是 一种政府。我们以前不讲总理,我们是讲到了流亡政府的领导者, 所以透过一个流亡政府的制度,总言之,现在投票选出来的这个 首相内阁,是为了将来这个流亡政府,在藏汉问题未解决之前, 能够继续的保留下去,所以做出这样决定的。 至于有关达赖喇嘛的这个制度,过去是透过达赖喇嘛个人的名 誉,好像这是达赖喇嘛的政府、或者是流亡政府,好像又有一点 混淆不清的感觉,但是现在开始就已经非常明显了,我们可以去 区别了。所以为了将来印藏之间的关系能够明显化,为了能够内 外明显,知道我们到底做些什么?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所以在不 久前我做出了这种重大改变的决定。所以无论是藏地里面的藏人 们,或者是流亡的藏人们,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必须要了解实际 的状况,为什么我要这么做的原因,不要在这个中间制造谣言, 而让别人去担心。尤其是在藏地里面的这些百姓们,因为他们一 1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直在期待我们这边有没有什么好消息,但是在这个同时,不只没 有听到好消息,反而听一些别人所制造出的谣言的话,那没有意 义啊!如果你有不同看法的话,把这种不同看法、还有理由讲出 来,不应该夸大其词,这你们必须要去记住了。 所以不久之前我做的这个改变,这是有目的的、是有理由的, 而且我觉得是适合的时机。这也是多年来,大约在五、六十年前 其实就已经有的想法,这个内涵现在把它实现了。如果这样做的 话,对噶丹颇章、对历代的达赖喇嘛会更有帮助的,所以你们不 用担心。谢谢! 生日讲法-5 对于海外的藏人、还有海内的藏人,说到了我们真正的责任感 就是接受教育,所接受的教育必须有两者:第一个是现代的教育 以及内心的教育,内心的教育是跟内心的价值有关的。 我们要赚很多的钱,虽然我们讲说今世没有什么意义,在这个 同时我们说要赚更多的钱,因为没有钱的话,你没有办法拥有着 健康的家庭;但是更多的钱,有可能会去赌博,这是非常不好的 行为,喝酒、还有吸毒,这些是非常糟糕的,会伤害自己的。赚 更多的钱,这些钱必须利用来健康的教育,尤其是拿这些的钱去 帮助偏远的地方,因为这些偏远的地方他们没有教育,所以用你 赚到更多的钱,去帮助这些偏远的地方。不要拿这些钱来赌博、 喝酒,或者是像戒子、耳环等等,因为脑部里面空空的、心里面 空空的,那手和脸上带了这么多的东西,那不是很丢脸的一件事 情吗? 西藏的文字、还有西藏的语言,是非常独特的,是已发展的语 言和文字,而且它算是最好诠释圆满教法的一个工具。所以就以 这一点来讲,我们要保持西藏的语言和文字,还有寺院、咒师等 1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这一切。我们必须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对于教理的认知,再生起内心对佛教 的信仰,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如果只是说我是佛教徒, 但是完全不了解什么是教育,这个是过时的佛教徒。所以你必须 要拥有对于教育的认知,再来自称为佛教徒。最后我说到了,我 个人最近的一个决定。四世纪的达赖喇嘛政教合一的这个角色, 配合着现在的趋势来讲的话,迟早会终止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十 四世达赖喇嘛(有时候我开玩笑的会刻意的去拉长第十四⋯ 的达 赖喇嘛),所以无论是藏人、或者是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喜欢 我,所以这一种非常有名的受到万人爱戴的这个达赖喇嘛,他自 愿的、欢喜的,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决定,来结束这一个政 教合一领袖的角色,我觉得更合适。因为我自己对别人说「宗教 和政治必须要分开」,可是我自己却是合一的,那不是矛盾了吗? 因为我说的内容,和我所作的、所扮演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现在 我可以很坦诚的、无有顾虑的,对他人讲说「宗教和政治必须要 分开」,因为我自己已实践了这一点。所以现在我这方面的宣言, 就会变成真话,而不是假话了;否则的话别人会说,你看这个人 他做的是一项,可是他说的又是另外一项。这一种的改变,绝非 是因为沮丧、失望而作出的决定的。谢谢大家! 日期:2011年7月9日修次中篇-1 以无为法、或者是常法来讲的话,是不需要其他的因、或者是 缘而产「生」,但是需要依赖其他而「有」的,这一种互相依赖、 或互相观待的缘起,是中观派不共的缘起诠释;至于其他派的这 些宗义者,他们就会讲到了因果缘起。你们有书吗?你们有讲义 吗?第98页(英文讲义)。 《修次中篇》的讲义,是出自于那烂陀寺一位非常杰出的大学 1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者寂护论师,他的一个大心子莲花戒大师所著作的。大约在第八 世纪、第九世纪的时候,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花戒大师到藏地。 寂护论师、莲华生大师、还有莲花戒大师,这三位大师是从印度 邀请到藏地来传授佛教教义的。藏传佛教真正的起源,最主要是 来自于寂护论师,他对佛教教义的教授及介绍;当寂护论师来到 藏地时已经是七、八十岁了,有一些历史家记载,寂护论师虽然 已经年纪很大了,但是他还想要亲自学习藏文。他曾经呼吁藏王 说:「你必须要负起责任,让所有佛教的经典,能够用西藏的文 字和语言流传。」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后的两三百年,整套西藏的 大藏经(只有少数的十部是来自于中国以外),其他的几乎都是 来自于印度的,只有非常少数来自于尼泊尔。在这个同时,由寂 护论师的著作,可以知道他的逻辑确实非常的严谨,他是一位非 常著名的逻辑家,他的大弟子(心子)莲花戒大师,就是这一本 《修次中篇》的著作者。在《修次下篇》曾经有明显的说到,《修 次三篇》是依由藏王的邀请而著作的,今天我们要传授的是修次 三篇(上、中、下三篇)里面的中篇。 所谓的「修次」这两个字,第一个字「修」,决定了某件事情 之后,让自己的心反复去习惯已决定的内涵,反复的去串习它、 反复的去习惯它,这是「修」的意思。「修」又可以分为两者: 一个叫做止修,一个叫做观修。「观修」就是反复的观察,「止 修」是针对观察的内容,让心不要动摇、而安住在上面,叫做止 修。 「修」又可以分两种的修法:一个叫做「修识」,一个叫「修 境」。所谓的「修识」,比如要修的是慈悲,但是这种慈悲的修 法,并不是把它当「境」的方式去修,而是让心转为慈悲的方式 去修,所以叫「修识」。但是像无常、空性等等的这种修法,它 1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并非是意识,无常本身不是意识,它最主要是以看待「境」的方 式而去修行;它最主要是以所执,由某种的意识,透过认知、或 者是观察的方式去执取无常、或者是认知无常、或者是认知空性, 以这种取境的方式来修学,而并不是把识转为无常、或者把识转 为空性而修的。 「无常」,就是在第二剎那的事物、在第一剎那的时候是不存 在的,如果就以这一点来讲的话是「所遮相」;可是它在第一剎 那的时候就有坏灭的性质,这个就是「成立相」,并非是「所遮 相」,因为这是在第一剎那就存在的。可以听得出这个差别吗? 一个是第一剎那就「具有」坏灭的性质,一个是在第一剎那「遮 掉」坏灭的性质,在心呈现的相貌上是不一样的。像我们讲到在 这个会场上并「没有大象」,因为「没有大象」所以「没有大象 的事实」在这个会场是存在的,所以「没有大象的事实」是可以 用我们的心去执取的;因为如果有大象的话应该看到才对,可是 因为看不到的缘故,所以可以知道在这个会场「没有大象」。所 以我们了解到「没有大象」的时候,所呈现的相并非是「成立相」 而是「遮遣相」,它是遮挡了大象之后所产生的相。 总之所谓的「修」,最主要是针对所修的内涵,让自己的心跟 所修的内涵距离接近,慢慢去习惯它、串习它,有这种力量的。 无论是去执取它的时候,或者是转为这个性质的时候,不需要透 过思考,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相应于它,这是「修」的目的。 修次中篇-2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说到了,所修的目标是为了获得一切遍智, 一切遍智是依赖着因缘而有的,在这一段话里面,其实已经讲到 了因果的观念,所以在此说到了因果缘起。「缘起」可以分为「因 果缘起」以及「取有的缘起」这两者。首先「因果的缘起」,如 1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同刚刚所说的,四圣谛最主要形成的根本也是如此。佛陀以「四 谛的自相」来诠释四圣谛、以「四谛的作用」来诠释四圣谛、还 有以「四谛的果实」来诠释四圣谛。 什么叫以「四谛的自相」去诠释呢?在此佛陀说到了「基、道、 果」里面「基」的部分。 痛苦是可以完完全全远离的,因为痛苦是可以远离的缘故,所以 说到了「灭谛」。虽然自己并非具有灭谛的功德,但是如果针对 灭谛的内涵,反复的去串习、反复的去熏习、反复的去修的话, 我们可以获得灭谛,所以说到了「道谛」。因为我们的心反复去 串习、反复去修习的话,对所修的内涵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 实际的状况;如果没有这个实际的状况的话,是没有道谛的。这 是第一点,「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此是灭圣谛、此是道圣 谛」。 第二点,因为无明有正对治的缘故,所以无明才有办法被消灭、 痛苦才有办法被消灭,所以佛陀在讲四圣谛的时候,一开始以「自 相」的方式去诠释四圣谛,最主要是以「基」的方式去作诠释的。 之后,佛陀在讲到「四谛作用」的时候,佛陀说到了粗分的痛苦 虽然我们了解,但是细分的痛苦并不了解,必须要了解所以说到 了「知苦」。了解了细微的痛苦之后,要作什么呢?细微的痛苦 来自于哪里?我们必须要去追求它的苦因来自于何处,于是说到 了「断集」,所以知苦、断集。远离了苦谛、还有集谛之后,会 获得完全断灭痛苦和集谛的「灭谛」。这种的断除并非第一剎那 的集谛在第二剎那不会形成,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原本因为没 有生起对治力,它会一直无有间断的持续下去,但是现在透过某 种对治力,所以它的续流不会再继续的延续下去,这种灭谛是必 须要生起、必须要获得的,所以叫做「证灭」。为了获得这种灭 1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谛的功德,所以佛陀说到了「修道」。因此以四谛的作用来诠释 四圣谛,「苦谛是应该了知的,集谛是应该断除的,灭谛是应该 现证的,道谛是应该修习的。」 之后佛陀以「四谛的果」去诠释,就说到了「苦应知而无所知」, 因为我们彻底的了解痛苦、断除痛苦之后,就没有痛苦可以去体 会了,所以「苦应知而无所知」。「集应断而无所断,灭应证而 无所证,道应修而无所修。」 之后又说到了四谛十六种行相,每一谛有四种行相,所以说到 四谛十六种不同的行相。苦谛的四种行相最重要的是「无常、苦、 空、无我」这四者,在此的「无常」指的是细微的无常。在集的 时候说到了「因、集、缘、生」这四种的特质。灭的时候说到了 「灭、尽、妙、离」这四者。之后在道谛的时候说到了「道、理、 成、出」这四种的行相。 总言之,在四谛里面的第一谛,苦谛的四种行相是最主要的。 集谛的时候,「因、集、缘、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必须要透 由因缘而来形成的。「灭、尽、妙、离」这四个行相最主要是说 到了,灭谛并不是不生起对治力的情况下能够去成办的,而是现 有的东西透过了某种对治力的生起,透过了某种违缘的生起,透 过了后者对治力生起的力量而永远的远离、永远的消灭,这是灭 谛。「道、理(明)、成、出」,「道」就是完完全全的远离, 透过这种的道理,让我们去远离了集苦之道,让我们去追求到集 止之道,也就是灭谛之道。不一定要是「理」,说「明」也可以。 如果是「明」的话,就是说这种的对治力,知道实际的状况而生 起了道;如果是讲理由的「理」的话,或者因明的这个「理」的 话,因为这个道谛必须要成为正量,这个正量必须要符合道理。 「成」,成立的意思,由此可以成办圣果、或者是正确的果位。 2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出」,由此而远离苦集的缘故,而说到了「出」。 我再重复一下,刚刚的十六种行相,苦谛的四种:无常、苦、 空、无我。集谛的四种:因、集、缘、生,灭谛的四种:灭、尽、 妙、离,道谛的四种行相:道、理(明)、成、出。 修次中篇-3 四谛里面苦谛的四个行相,第一个行相「无常」。在此的「无 常」,是指每一剎那的转变不可能有停顿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讲 并不是生疏的,因为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大楼、这个大厦是在什么 时候建造的,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大厦什么时候坏灭,从表面上我 们可以看到这种的转变。但是这种的无常相、这种的转变相,只 是表面上而已;或者是说几年之后、或者几十年之后,我们可以 知道这种的破裂、或者是转变,这个算是粗分的无常(表面上的 无常)。 所以透过表面的、或者是粗分的、明显的无常相,我们可以透 过理由去推理几十年后的变化,像是树木的形状、或者是树叶的 改变,这种明显的变化。像是每一个月明显的变化,必须要由每 一天的变化去形成的;每一天的变化,是由每一时辰的变化去形 成的;每一时辰的变化,是由每一分钟的变化去形成的;每一分 钟的变化,是由每一秒的变化去形成的,所以每一剎那都在变化 当中。透过这种的逻辑、透过这种的理由,因为有这个粗分的无 常,所以细微的无常、每一剎那转变的无常,是一定存在的,没 有停顿的时候,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常观念。这个无常观可以对治 我们的常执,颠倒四执里面的「无常视为常执」的部分就会产生 对治力。 每一剎那会转变,并非是由第三者的因素,而是因为形成这一法 的因,它本身就具有这样 2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的性质──每一剎那转变的性质。它是由这一种性质而产生的果, 所以它必须有每一剎那转变性质的本质,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知 道说,一切的果都是随因而转,被因力所控制的,所以一切的事 物,哪怕是佛陀的色身也都是无常相,也都是每一剎那在转变的; 佛陀的意识,也是每一剎那在转变的。 由无常而说到了苦谛的特征,以苦谛为基础而说到了剎那转变 的特质,为什么是这么说的呢?因为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剎那转变 的特质。一切的苦都是随因力而转的,这个「苦」它既然是随因 而转的话,因在哪里呢?因是集谛,所以随集力而转。这代表什 么呢?这意味着现有的身躯,是完完全全被之前的前因所控制。 这个「前因」是什么呢?就是无明、无知。所以所有的东西、现 有的一切,都是被无明、无知所控制的话,这不是痛苦吗?我们 现有的身心被无知所控制,它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痛苦可以分:苦苦、坏苦以及行苦这三者。现在要讲「行苦」 的部分,当我们知道了行苦的性质,无论是我们的身躯、或者是 外在的这一切事物,再怎么样的漂亮、或美好,这些都在行苦的 性质当中,完全都是随无明所转、无知所转,于是才会想要从无 明所控制的痛苦下去产生远离、产生出离心。所以由无常而知苦, 由苦而知空,由空而知无我。 「空」和「无我」这两者又有不同的解读,我觉得我们可以这 么解读,在此的「空」说到了没有独立自主的我。这又可以分两 者:就像非佛教徒的宗教信仰者,他们说到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 这个是不存在的,而说到了空,所以「空」的意思是指没有这种 独立自主的我。另外一者是说,在我们自然的想法上,说到「我」 的时候会说「我的身、我的心」,好像有一个印象会觉得说,我 是一个独立的主宰,而去控制、拥有着身、拥有着心。这个比之 2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前的那种身心独立以外的这个「我」要来得轻微,好像在身心里 面的某一部分,但是却又觉得它可以主宰着自己的身、主宰着自 己的心。这一个「我」是没有的,不可能存在的,而说到了空; 是不可能有的,而说的空。所以这是无常、苦、空的这个「空」。 第四个「无我」,针对无我的解读,是说所有事物都无有自性, 诸法皆自性空的这种无我。所以从这四点,已经显示说到了痛苦 最主要的根本,是对于实相的不了解、以及颠倒的了解真实的执 着而产生的。独立自我的这种执着,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所谓的 「无明」就是对独立自主的这种坚执。 为什么独立自主的执着,是一切贪心、瞋心、我慢的根本呢? 为什么所有的烦恼、或者是负面的情绪,都是来自于无明而产生 的呢?从我们的经验上,很明显可以知道,一切的负面情绪产生 的时候,都有一个非常独立的对象让他抓住,之后才产生的;还 有很多负面的情绪,也必须要透过常执而产生。当我们对某个人 产生非常负面的情绪时,如果这一个人跟我们讲说:「你瞋恨的 对象并没有那么坏,其实这个人他是赞美你的。」那时候我们直 接的反应是:「不可能!他不可能赞美我。」因为你的内心里面, 已经认定他就是坏人,完完全全独立真实的坏人,而且他是永恒 的坏人,所以他几乎没有空间可以改变了,他不可能会改变成为 好人。所以从这一个反应,我们可以知道说,这种强烈负面的情 绪,是奠定在一种真实独立的执着、以及某个程度上的常执而产 生的,所以透过无常观,对于独立的执着会有减少的帮助。至于 其他部分的内涵,明天我们可以再多作解释。 还有四正念(四念住),讲到「身念住」的时候,观察的身相、 身形、身色,它看起来很漂亮,可是把这一层皮扒开之后,看到 的是血管、还有肌肉,剥开这一层皮就很恐怖了,完全不好看了。 2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这个身体看起来很漂亮,可是当你打开的时候很多肮脏的东西, 但是它却是很精密的。 修次中篇-4 我们内部的器官是很容易坏灭的,所以必须要很多层的东西来 保护,所以这种生理是很奇妙的一种现象,很奇怪的,哪里脆弱、 哪里需要保护,自然而然的会有所谓的头骨、或者头发等。所以 有些的女士,她们会用化装品去装饰,但实际上我们的体内是很 肮脏的。无论多好吃的食物,从嘴巴进去之后,从下面出去都是 肮脏的。为什么可口的食物,会变成肮脏的粪便呢?就是从我们 的身体去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很珍惜的这个身体,其实它是一 个制造粪便的机器,它是非常肮脏的。而且身体是带来所有疾病 的根本,疾病并非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于身体本身。当然有 一些细菌可以从外在去感染,但是身体本身是有承受外在细菌的 能力,它本身具有这种吸收的作用,但是我们却很珍爱、珍惜自 己的身体,透过这种实相的认知,对于身体的 执着自然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身念住」。 「受念住」就是谈到我们的感受,这个跟集谛有直接的联系。 强烈痛苦的感受,会生起瞋恚心,珍惜的感受又会产生贪心,所 以由此而知道四谛里面的第二谛──集谛。 「心念住」是所缘心,观察心。观察了心之后,慢慢的会有一 种感觉,好像除了心以外什么都没有了。所以透过这种观念,可 以知道这个主宰的我,几乎是没有存在的空间了,所以由此而跟 第三谛──「灭谛」有所联系。 第四就是「法念住」,如何在法念住上说到了所取和所舍。 之后而说到了「四正断」,所以四念住、四正断。当我们对教 育理解而产生信心的时候,才会志愿的去取「所取」,而去舍「所 2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舍」,而真正的去实践三十七道品。透过「四正念」、「四正断」 而来获得「四神足」,这一个的顺缘需要有五根、五力、七等觉 支以及八正道。 「八正道」可以分两种的解读方式,在道谛、或者是见道位之 后的八正道,以及凡夫地时的八正道。像是正语、或者是正命等, 这个是属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习惯,这就是在行住坐卧的时候, 要有自律的方式来行住坐卧,其实它本身就是一种对戒的实践。 在偶而的时候,透过专注的力量让内心安定下来,这是属于三摩 地的一部分。正见、或是正念,这是属于智慧的部分。所以在八 正道里面,其实就已经包括了三学:戒学、定学、还有慧学。因 为将来会生起圣道的缘故,所以说到八正道,其实也是可以这么 说的。所以在三十七道品里面,就说到了从凡夫地到圣道位之间, 要如何修行的道理,这是佛教徒一致共同认同的观点。 有时候人们会有这种印象,会觉得上座部、或者是巴利语系所 建立的传承,与梵语系所建立的传承是分开的,这种想法是完全 错误的。其实巴利语系所建立的佛教传承,是所有佛教的基础; 更上一层的,对菩提心上比较专业的这种修持;或者是更复杂的 无我的这种观念上,更多的研究、更多的诠释,在梵文语系的传 承上,我们才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般若波罗密经》 里面,说到了非常详细的内涵。所以对于灭谛、还有道谛更多的 诠释,如何成就圣道?带来更深层的解释,更广泛的诠释,从《如 来藏经》可以看到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心上的这个空性),因 为是存在的缘故,所以说这个是佛性。以盖房子来讲的话,地基、 或者是最基本的基础,是由巴利语所建立的传承;之后第二层就 是梵文系所建立的传承,显教的部分;第三者也是梵文系所建立 的密教的传承。所以这三者完完全全都必须要依赖着巴利语系所 2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建立的传承,尤其是戒律的这个传承而来发扬光大的,这是相当 重要的。所以佛陀自己也说到:「只要有戒在,我的法就在,如 果戒不在,我的法就不在。」这是佛陀亲自讲的,所以戒行是佛 教所有的基础,无论是斯里兰卡、或者是越南、泰国等等,这些 南传佛教的国家们,他们对戒行是相当、相当重视的。而一切有 部的十八部,虽然在戒律上是有少许的不同,但是在四条的根本 戒条上是一样的。以藏传佛教的戒的传承来讲的话,是一切有部; 汉传佛教是法藏律,还有一个大众部的传承,还有一个是上座部。 所以总共有四个不同戒的传承,今天我要讲的部分,就到此为止, 明天再见。 时间:2011年7月10日达赖尊者讲法-1 达赖尊者讲法-2 有关不同宗教信仰的介绍,昨天已经讲述了。我想我们可以这 么观察,大约七十亿人口里面,每一个人都有相同想法的权利, 那就是「离苦得乐」。从某个角度上,人类可以分成三者:一种 就是主张有宗教、并且有宗教信仰,而且主张所谓的天人、或者 上帝、或者超能力的生物存在着,而且他的修行最主要是修慈悲、 修爱心,所以会去懂得原谅他人、自律、以及知足,这是一者。 第一者就是说,不只是有宗教信仰以外,也相信所谓的超能力的 这种生物,而且对慈悲有严肃的、认真的在修行。另一者,对于 宗教信仰不太在乎,而且对内在的价值也没有去关注,而且可能 还觉得不是需要的,甚至于以负面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信仰。第三 者,认为宗教信仰是坏的。第二者不认为宗教信仰是坏的,他只 是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而已,他并没有去否定、也没有去肯定; 那第三者认为说,所谓的宗教信仰是迷信的,所以强烈的批评宗 教信仰。 在这三种的类别里面去作区别的话,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2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第一者他有宗教信仰,以及第三者他完全批评宗教信仰,这是两 者,前一者和第三者都想要获得快乐的人生,都是想要离苦得乐 的。可是如果我们透过观察,尤其是这两者(第一者和第三者), 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者他因为有修行宗教信仰,所以当 他遇到一些极大的、重大的困难,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去面对的 时候,但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既望,所以在比较之下会比其他人好 很多。可是第三者,遇到强大挫折的时候,他会有很大的忧虑、 而且瞋恚,所以由瞋恚带来暴力的行为。由此可以作出一个结论, 当我们遇到了没有办法控制的困境时,「希望」对我们来讲是非 常重要的,所以宗教信仰在那个关键时刻,可以带给我们希望的 光芒。 从另外一个角度,七十亿的人口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者认 为道德是有一定的价值,(我们不是讲上帝是否存在,当然也包 括在里面),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对内在的这个道德价值。至于 之前所说的三者里面的第二者,他对于宗教信仰不是很肯定,也 不是否定的。他们虽然对宗教信仰没有兴趣,却认为人类内心的 价值观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他还是主张道德观念是需要的,这 都是属于第一类别。第二类别,他们对于内心的价值完全忽略, 只是关注金钱而已,如果只要有机会能够赚钱的话,会采用各种 的方法,哪怕是违背道德也无所谓,无论是欺骗别人、或者是伤 害别人,所以大概可以分这两大类别。第一类别,他认为内在的 价值观是需要的,我们必须要有道德观念;而第二者,就认为不 需要,金钱代表了一切,权力、金钱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者因为他相信有所谓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我认为有道 德价值的这个人,无论他有没有宗教信仰,以长远的角度来看, 这些人会比后者还要来得快乐许多。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透明化的, 2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因为在道德的基础上,所说的一切和所作的一切都是符合的,所 以不需要去隐瞒什么,可以很正直的去说你所信仰的任何东西; 所以第一者会比第二者更加来得快乐,因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透 明化的。 第二者的类别,如同刚刚所说的,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所以 透过贿赂的方式、或者是贪污的方式、或者是不正当的方式、骗 人的方式、或者是欺压的方式;虽然可能会获得更多的钱,但是 这只是短暂的利益而已、短暂的安乐,看起来好像获得了些什么, 可是这个人在人类的社会里面,他所作的一切并没有办法透明化。 不只是人类的社会里面,哪怕是动物像是狗、猫等,如果你真心 的对牠们好、真诚的对牠们好,牠们会欢喜的;如果你用一些小 手段,为了其他的目的而喂牠们食物的话,牠们可能不会真正的 想要对你好,所以哪怕是动物的世界里面,还是有某种程度上的 道德原则的,那更不用说人类了。在人类的社会里面,是更需要 有这种道德的原则,因为人有不可思议的智慧,尤其是哺乳类动 物,正直、诚实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去认定它的。所以第二类别 的人,因为不认同这种道德的价值,所以我觉得以长远的眼光来 讲,他没有办法获得快乐。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遗 憾、或者是寂寞,所以一直要去隐瞒、或者是隐藏些什么东西, 所以一直会做出跟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矛盾的事情。内心的想法和 自己的表态口是心非的时候,代表这个人没有自信;如果内心没 有自信、内心没有勇气、内在的力量不存在的话,就没有办法去 面对所谓的「畏惧」,因为内心有一种不完全感会笼罩着。 在今天的社会里面,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真的很不错,可是却 有很多的道德灾难存在着;我们教育制度很不错,我们生活不错, 可是在道德的实践上,还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我不觉得这是缺 2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乏着宗教信仰,但是很确定的一点,这些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了 对道德观念的认可。所以可以把它分两大类别:第一类别,因为 他是完全认可道德;第二类别,他并没有这种的认可。无论是个 人、或者是家庭,具有标准的道德观念的话,以长远的角度来讲 都是比较快乐的。 就是因为缺乏道德观念,才会有所谓的贫富差距;今天可以看 到贫富差距这么的悬疏,这是因为缺乏道德观念的缘故。就像最 近世界的经济灾难,这也是因为缺乏道德观念而导致的,这些工 厂、大公司他们并没有真正遵守商业道德,他们只看到自己所赚 取的利润,所以他们隐瞒这些事实、或者是夸大事实。所以太多 的贪欲、过分的贪欲,造成了经济上的灾难,还有世界暖化的问 题,也是因为缺乏道德观念而导致的;所以过分的贪着、过分的 贪心、以及短浅的眼光,最主要也是因为没有道德责任感而导致 的。我们现在的世界罹患着许多不同的疾病,我觉得身为世界里 面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感来拯救世界。 达赖尊者讲法-3 主要传统的这些宗教信仰,或者是非宗义的道德观,跟今天的 这个地球、跟今天的世界是有直接密切关系的;我们人类的想法 是非常复杂的,只要有人类的想法在,道德观念永远不可离开、 不可分离,希望我们大家对于道德观念的推动,还有不同的宗教 信仰,能够带来某一种程度上的贡献。当我讲到宗教的时候,你 们不要马上联想到法会、或者只是祈祷而已;印度的传统、还有 西藏的传统、还有中国的传统里面,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各 种各样不同的这种法会。如同我昨天讲的,无论我们是否相信宗 教信仰,这是个人的问题,但是一旦相信的话,必须要严肃、或 者是认真的看待自己的信仰。 2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现在我们回归到佛理、佛教的教义。之前我们讲到了四谛十六 行相、以及三十七道品,这两者是佛教教义的基本、基础。有一 些人说到了藏传佛教是喇嘛教,这个也是很明显的无知、或无明 的一种说法。大约在193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我读了 他有关历史的著作,他礼赞了佛,对于佛教给予了肯定,但是后 来他谈到有关西藏的内容时,他说到了:西藏是不一样的,如果 佛陀诞生在西藏的话,他会觉得很惊讶!我觉得他参考的根据, 可能是来自一些无知、或无明的人,因为这些人说到了藏传佛教 是喇嘛教,他不讲藏传佛教的。 虽然有一些的佛教徒认真的在修行,也懂佛理,可是这是不够 的,因为现在大多数的人还是注重在法会的修持上、或者仪轨上。 还有一些转世的认证,好像变成社会地位上的一种认可,我觉得 这也是完全错误的一种作法,所以我要批评自己了。因为在过去 六世纪里面,最高的喇嘛地位的制度,像我个人因为是达赖喇嘛 的关系,所以我想要批评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因为是旧制度 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完完全全的接受,我觉得这个旧制度是不符 合理由的,这是过时的制度了。以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也没有 办法去怪罪于那些人,(认为只有喇嘛教,没有所谓的藏佛佛教 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而我们的作法上本身也有错误。 佛陀非常明显的说到,为了能够成为喇嘛上师,你必须要具备 什么样的条件。但是以西藏的传统,看起来好像是哪一个人的法 座高,他的成就就高,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完全全错误的,这是愚 蠢的想法、愚笨的想法。有一些人他是怎么样去判辨这位喇嘛的 成就是高的、或者是低的,是要看他的眷属多或少,迎请的人多、 眷属多的话,他的成就就更高。 达赖尊者讲法-4 3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有一天扎班鲁仁波切,他是一位非常、非常杰出的喇嘛,他所 在的地方有许多的弟子。他觉得有一点怪怪的,于是远离了那个 地方,到达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马、没有眷属,只有他个人以 及他的背包而已。他独自的离开,找到一个小小的村落,有一户 人家,住着一位老太太,他就停在那户人家的门口,因为那位老 太太有尿瓶需要清理丢掉,他就要求这位喇嘛帮忙丢,于是他帮 助了这位老太太。过了几天之后,有一些出家人到了那个小村落, 于是就问到:我们的上师在哪里?请问扎班鲁仁波切有没有在这 个区域呢?到了那户人家,就问到了这位老太太,有没有看到这 位非常有成就的扎班鲁仁波切。于是老太太就说:有一位老和尚 来到这里朝圣,于是就问到他的长像为何?这个老太太就知道, 喔!来朝圣的这位老和尚,也就是曾经帮他丢过尿瓶的人,确定 是扎班鲁仁波切这位大成就者,而那个老和尚确实是帮她丢过尿 瓶的,于是那个老太太非常不好意思就逃走了。这些才是真正的 上师,非常杰出的上师。 在寂天菩萨的著作里面也说到了,他时常到各处去说法,他到 哪个地方说法的时候,都会有黄色的花朵开放,因此对《入行论》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词,叫做《黄色入行论》。所以如果认为成就 的高低,是由法座的高低、或者眷属的多少来认定的话,那是错 误的。还有帽子,黄色的帽子、黑色的帽子、红色的帽子,到目 前为止是没有绿色的帽子,我想可能有一天我要弄一个绿色的帽 子,这样的话代表这个喇嘛对环保比较重视。像是缅甸的出家人、 或者是泰国的出家人,他们对环保就很重视了。 我第一次的《时轮金刚》灌顶,也就是在明尼苏达洲,我曾经 说到:我们西藏喇嘛做出了不同颜色的法帽,但是我们亲爱的导 师释迦牟尼佛,却没有任何的帽子。但是我现在的这个帽子,是 3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真的很有用的帽子,它是真的很有用处的,它也不是黄色的帽子、 或者是红色的帽子、或者是黑色的帽子。(尊者刚刚说不是红色 帽子,是因为法帽通常是尖尖的、三角形的样子,但是他现在带 的这个不是。) 如果想要成为佛教徒的话,必须要很认真的、严肃的成为真正 的佛陀的弟子。为了能够成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必须要具有圆满 的认知,佛陀到底跟我们讲说些什么?传佛教教义的目的可以分 两者:一个是暂时的目的、一个是究竟的目的,两者。暂时的目 的是增上生,后世再成为人、或者是天道,为了什么呢?为了能 够无有间断的来修行佛法,所以透过人类的智慧,完全的把人类 智慧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过人类最大的智慧能力来学习佛 教。所以为了能够确保下一世,能够再继续获得具有人类的这种 智慧、具有人类的这个血肉之躯,这是我们当下(现在)的目的, 这个叫暂时的目的。所以利用人类的血肉之躯为修法的工具,透 过人类的智 慧,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再来改变内在的心灵,使我们 凡夫的心获得改善。当我们原本凡夫的心,彻底的远离了一切障 碍时,叫做解脱,这个是究竟的目标。 达赖尊者讲法-5 「缘起」可以分两种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就如同昨天所说的是 「因果的缘起」,因为有因果缘起的概念,才会有所谓的四圣谛、 或四谛的这种解说。至于四谛跟十二缘起之间的关联,「苦谛」 来自于集谛,这是怎么形成的呢?由这个问题而说到了十二缘起。 第一支「无明」,第二支「行」,第三支「识」(无有间断), 尤其是「因位识」,也就是业做完当下的意识,它会带有业的成 果的能力到后世去。在某时生起了强烈的贪欲,贪念可以分两种 3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不同的程度,由这种的贪念之滋润、去帮助之前所造的业的能力, 使业感果成熟到后世,这个时候叫「果位识」。在这个同时就会 产生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 「有」,最后就是「生」、还有「老死」,这就是整个十二缘起。 所以从此我们可以知道,痛苦是由其因缘而形成的,没有人明 知道是苦果而刻意的去滋长的,但是为什么明明不想要苦果,却 又获得了苦果呢?是因为无明(无知)。无明(无知)可以分两 者:一个只是单纯的不了解而已,这是一种无知(无明)就像对A、 B、C的不了解,就是不知道而已;另外一者是颠倒的了解、或颠 倒的执取、误解、或是扭曲,就像一个人不知道英文的ABCD,把 B看成A,或者把C看成A,这一种就是颠倒的执着。所以我们可以 知道,有这两种不同类别的无明(或者是无知)。颠倒执取的这 种无知,是更为强烈的、更为严重的,所以在十二支缘起里面的 第一支(初支)的无明,最主要指的是第二种的无知,那也就是 对实相颠倒执取的无知(或者是无明)。当然这个无明,也是来 自于对实相的不了解才有办法形成的。所以逻辑上无明的正对治 就是对实相的了解,而不是透过祈祷、回向、或者是襌定,而是 对实相真实状况的了解,才有办法直接的去对治、或是消灭对实 际状况的不了解。佛法直接的点出痛苦的根本,是来自于对实相 的不了解、或者是颠倒的了解,所以佛法一直在强调智慧的修持, 一直在强调对实相的认知、对真实状况的了解。 要了解的实相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因果论」,因果丝毫不 爽的直接关系。第二者就是取有的缘起,就是互相依赖、互相观 待的真实状况,「取有」的这种缘起。认识佛教的四部宗义是很 重要的,因为这四部宗义,是根据我们不同的智慧、对实际状况 的了解程度,而去安排这样秩序的。有部、经部、唯识、还有中 3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观,在这四部里面又有不同的支派。以中观来讲的话,又可以分 成两派(两个支分):就是完完全全依赖的缘起,以及依赖着它 的支分而安立的缘起,「依赖着支分」就是由支分说到了聚支者, 由聚支者而说到了支分,这一种取有缘起是一者;但是另外一者 却说到了,从境上完完全全没有自相、没有自己的能力呈现,唯 有名、识安立而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有法,这种取有的缘故 所以分两者的缘起。 这种的「无明」,不只是痛苦的究竟因缘,也是业的究竟根 本。所谓的「业」就是讲到了动作,这又可以分「无漏业」跟「有 漏业」两者。现在讲到了「有漏业」,指的是会带来后世行苦的 这种有漏的动作。所以「无明」之所以称为无明,是因为无明会 带来许多负面的情绪,像是贪心、瞋心、我慢等等,这些也会去 影响坏业(或者恶业)。因为无明,尤其是对实相的颠倒执着的 这个无明,它是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本来源,所有带来负面作用的 情绪,都是由这种真实看法而产生的。 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这种错误的看法是什么呢?这一种的看法 是永远没有办法跟实际符合,这种错误的看法才会产生负面的情 绪。也就是说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对境的看法实际上是不存在 的。所以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负面的情绪它必须要有「无知」为 基础才有办法产生,所以对治这些负面情绪的唯一方法,那就是 透过实相的了解。无论看法上是对的、或者是错的,为了确定实 际的状况是否符合我们的看法,所以必须要知道实相到底是什么? 至少要去作观察,否则在这之前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体会,哪 个看法是对的,哪个看法是错的,这很难了解、很难厘清。 所以在梵文的传统里面有说到了「二谛」,哪怕是非佛教徒也 有说到了「二谛」。在佛教的四部宗义里面,也同样都主张「二 3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谛」的想法。就像《俱舍论》里面有说到,所谓的胜义谛是什么 呢?就是没有办法剥开的、解开的,这个叫胜义谛;有办法被解 剥、有办法能够被分裂的话,这个叫世俗谛。所以无论是透过物 质上的、或者是用意识上的,能够被解剥的那个事物、那种东西, 这个叫做虚假的、叫做世俗谛;没有办法透过意识、或者是物理 的方式,而去解剥 的话,这个叫做胜义谛,这是「有部」的说法。 「经部」的说法,最主要是说到了,只要有作用的,叫胜义谛; 没有真实作用的,叫世俗谛,它会去定义二谛不同的区别。 以「唯识派」来讲的话,虽然它的用词有点困难,最主要是说 到了清净道的究竟所缘,这个就是胜义谛,非清净道的究竟所缘 就是世俗谛。也就是说在所空的依他起上,断除了遍计执的这种 空性,断除了遍计执的这个圆成实,叫做胜义谛;在所空的依他 起上,并非是断除遍计执的这种圆成实,就是世俗谛。因为以唯 识派来讲,清净道的究竟所缘,必须去除了遍计执的圆成实。 在「中观派」二谛的定义是什么呢?如同经典上所说的,在无 寻无找的当下,能够看到的、能够获取的,这个叫世俗谛;去寻 找它的自性之后,不能够获得的,这个是胜义谛。 达赖尊者讲法-6 因此唯一的对治力,能够去消灭所有的邪见,就是只有了解实 际的状况而已。实际的状况又可以分:世俗谛的实际状况、还有 胜义谛的实际状况。在讲世俗谛的时候,其实配合着缘起的观念 来讲的话就是「因果的缘起」,这是属于世俗谛的实际状况的认 知。更深一层的去认知实际的状况,就必须要透过另外一层的缘 起见,也就是「取有的缘起」。 因此圣者龙猛菩萨说到了,佛所说的缘起见是一切诸佛最主要 3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的心要,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的珍惜。他对导师释迦牟尼佛的礼 赞,最主要就是因为导师自主的宣说了缘起,而来说的礼赞。这 以上是对佛法整体的介绍,至于我们要如何的去实践,如同之前 所说的,最究竟的目标是一切遍智(成佛果位)。 「若问一切种智果位之因缘,彼等为何耶?若视我犹如天生盲, 无法视彼等。」所以在此就说到了,如果一切遍智它是依赖着因 缘而有的话,这个因和缘是为何呢?于是莲花戒大师回答说:这 个并非是我自己自创的,而是透过经典来说的。由莲花戒大师的 回复当中,我们可能会有疑惑,佛教的教义是可以透过逻辑、或 者透过理由来安立就好了,为什么需要透过经典来了解呢?如果 有这一方面的疑惑的话,在此我要作更深一层的回复。 所谓的「存在」可以分三种:现前分、隐蔽分、极细隐蔽分。 了解这三者不同实相的正量,又可以分:现量、比量。比量又可 以分:性比量、理比量两者。透过经文来成办、来了解的这些法, 叫做「极细微隐蔽分」;「现前分」,就是用肉眼就可以看得到 了;「隐蔽分」,是没有办法用肉眼看到,可是透过理由反复的 去思惟,最后以自己的觉受来判断的时候,是可以获得定解的。 就像是极细微的无常,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仔细去想的时候, 可以透过粗分无常这样的理由和逻辑来知道「剎那」的转变,因 为唯有这条路,否则无法产生粗分的无常,所以一切的东西都是 剎那转变的。同样的,「无我」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用肉眼看 到,但是透过理由,一次再一次反复的思惟,透过所见和所在的 不吻合,或者是不同的思惟,慢慢的去了解。这是属于「隐蔽分」 的部分。 「极细微隐蔽分」,就像我们以自己的智慧没有办法去了解的, 因为以现在的智慧能力,再怎么样透过理由都没有办法理解的, 3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这种实相也是有的。就像我平常所说的,在生日的那一天,我在 哪一个时辰生?几分、几秒生?必须要透过第三者才能够了解。 第三者就像是自己的母亲,因为是母亲生我们的,她有亲身的经 历;光是这一点还不够,虽然母亲有经历生我们的经验,可是如 果母亲的脑部出问题,记不起来的话,那也麻烦了,所以必须要 依赖一个可以值得我们信赖的第三者;还有可能是因为某种的目 的而来撒谎,这也是有可能的,也摒除这方面的因素。「极细微 隐蔽分」是因为自己不可能了解的,必须要透过第三者去知道的, 这第三者必须要头脑清楚,而且不需要因为某种目的而来骗我们, 必须要确定了之后,由第三者所说的为证据,才有办法得知自己 的生辰是在几日、几分、几秒出生的。所以我们在修五道十地的 时候,有一些的觉受是我们可以自己去经历的,但是有一些我们 未曾达到的这种觉受,是必须要透过经文才有办法了解,因为现 有的意识没有办法了解。这个经文好像上述所说的第三者一样, 必须要去成立它是可信赖的经文,所以说到了远离三者过患:第 一个「远离现量所证」,就是没有现量的过患; 「远离比量所证」, 没有比量的这种过患;「远离性比量所证」,也就是没有性比量 的这种过患。也就是说经文的前后文并没有矛盾;再加上说经文 的这个导师,衪具有悲心,衪不需要欺骗我们,透过这些种种的 理由,再来说依由经文来相信,而不是很单纯的只是依赖着经文 而已。如果单纯的依赖着经文而去相信的话,那 就不需要辨别所谓的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了。因为佛自己说到了, 我所说的经文不要完全依照词句去相信,你们要以自己的理由去 判断;所以光是佛所说的,不一定要完全的依赖。在此所谓的「依 赖着经文而去相信」,是要有很多的因缘、还有前题条件的。 时间:2011年7月10日达赖尊者讲法-7 3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成就一切遍智的因缘,最主要说到了悲心、还有菩提心。《方 便品》最主要指的是般若六度,般若六度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后者 《静虑品》、还有《般若品》。现在讲到悲心,慈心和悲心是不 一样的,(当然我的英文很糟糕,而且我知道的生字也不多,虽 然我这个破烂的英文,可是好像还蛮有用途的样子,至少我可以 直接的跟你们沟通、交流。有时候我的这种破烂的英文,好像比 较强而有力,比起这些学者、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绕着圈、很 修饰的这种言语,我的话就非常直接了。) 「悲心」,就是看到对方遭遇到困难,从内心深处想要去帮助 他,从这种暂时的困难、或者是困境获得脱离,这个叫做悲愍心。 「慈心」就是希望他人能够获得安乐、或者是获得乐因。所以希 望他人获得快乐及乐因,这是慈心;希望他人能远离苦及苦因, 这个叫悲心,慈、悲的差别,是快乐和痛苦的区别。这一种的修 持、或者是修行,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相同的、共同的。我们看 基督教的圣经,很明显的它上面说到,你必须要爱护所有其他的 生命。有一次我的一个回教朋友,他曾经这么表述说到了:「是 真正的回教徒,必须要伸展自己的爱心,延伸到所有造物主所创 造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因为这一切的 生命,都是由无限的爱、无限的关怀;也就是造物主所创造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去珍惜。虽然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同、途径也不一 样,可是目的是相同的。所以有关《方便品》,慈心、悲心的修 持都是一样的,虽然随着宗义不同的观点,虽然途径、或者是表 达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基本上修持是相同的。 为了能够训练、或者是练习慈悲,有很重要的两大因素:第一 个就是必须要去了解什么是痛苦?并非是我们现在明显看到的这 种痛苦的感受,这一种痛苦是畜生道、或者动物也能够了解的, 3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这个我们称为叫做「苦苦」。还有另外一种痛苦的层次,就像是 名利、或者是享受、受用,或者是健康,我们通常会觉得这是应 该有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有的、理所当然应该拥有的,可是从佛 教的角度来讲,这算是一种痛苦(苦质),为什么呢?因为更多 的钱、就会有更多的忧虑,我可以保证。 有一些的家庭,当他们家境并不是那么好的时候,可以看到他 们互相同心协力、或者是和睦的这种气氛,这氛围是可以保持下 来的;可是当越来越有钱的时候,慢慢的,这个家庭成员之间互 相的勾心斗角、或者是互相的不信赖了,所以更多的钱,造成了 更多的不和睦、更多的障碍、以及互相的竞争。当你没钱的时候, 没有竞争比较的这种心态,但是当你越来越有钱的时候、或者越 有权利的时候、或者是受到更多教育的时候,虽然这一些是正面 的,但是它有它的副作用,副作用还是会隐隐约约随着情况来影 响你。 有一些的家庭,他们一生可以简简单单的、朴朴实实的度过, 虽然有挫折,但是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去面对,并不会遇到太大的 困难,哪怕经济状况并非那么的好,有一些世人认为这是一种快 乐的泉源,或者世人认为这是真正的快乐,但实际上它是真的快 乐吗?我不认为。因为世人认为真实的快乐,其实它是有副作用 的,它会带来痛苦的副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到了,这个叫 做「坏苦」,它的快乐性质会坏灭的,最后会变成痛苦。为什么 这种快乐会有坏灭呢?是因为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们的「业」, 这个「业」最主要是来自于无明,也就是「行苦」。 所以在此当我们找到了佛教徒要修学慈悲的时候所认知的痛 苦,其实指的是第三种层次的痛苦。第一个层次的苦「苦苦」, 那是畜生道也会了解的。第二种「坏苦」,非佛教徒像是外道者 3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印度婆罗门教,他们在修学色界的襌定、或者是无色界的襌定的 时候,他们会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因此以他们的传统也能够 了知「坏苦」是苦,并非是快乐。所以为了能够获得色界、或无 色界天,他们必须要知道欲界是痛苦的;所以为了能够从欲界获 得脱离,而到了色界、或无色界天。 所以佛教的不共修持,要去了解的这个痛苦是什么呢?最主要 是第三者的痛苦,叫做「行苦」。对行苦越多的了解,就会产生 越多的厌离;越多的厌离,就会产生越多的想要从无明出 离;想要从无明出离,当我们远离了无明,心中彻底从无明获得 解脱的话,这才是真正的涅盘、解脱。所以要修学大悲心的话, 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昨天我在公开演讲的时候,我有说到悲心可 以分为两者:一个是由生理状况而产生的悲愍心,这是我们人类 本身就拥有的,这是与生俱有的,这个是修学大悲心的一个种子; 好好的培养这颗种子,可以到达第二种层次的大悲心,这个就是 无限的悲愍心,是真正的大悲心,它不会有任何贪着的污染。当 然这种无限的大悲,是要有足够的智慧作为后盾、或者支持下, 才有办法增上的,最后才有办法断除无明。 所有内在的烦恼,才是我们真正的仇敌。最大的仇敌是谁呢? 是无明。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所努力的一切,最主要是要消灭 内在最大的仇敌──无明,这是佛法修行的方法。为了能够对他 人产生这种真正的爱心,所以首先必须要先认知「行苦」,从自 身去体会,这样才能够容易的去体会他人的痛苦,所以在悲心之 前必须要有出离。 达赖尊者讲法-8 第二个修大悲心的主要因素是慈心──「悦意慈心」,看到他 人会产生悦意相的慈心。通常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朋友,很容易产 4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生悦意相、悦意的慈心;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喜欢的人、或者是制 造麻烦的人,我们不只不会对他产生这种悦意慈心,还会想要去 诅咒他,让他更痛苦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真正的、无有区别的, 对一切有情生起悦意慈心。 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一切的有情要去训练生起这种悦 意相,之后再去了解行苦。这两者「悦意慈心」还有「行苦」的 认知配合之后,才有办法产生大悲心。所以这部讲义里面说到如 何生起大悲心?为了能够使我们同等的对待一切有情,这种对一 切有情的慈爱,它并不是能够马上做到的,所以要先修「平等舍」。 所以有说到「次一切有情先修平等心,再修慈爱。」 之后说到了六道轮回的痛苦。首先先以自身去体会修学出离心, 之后再转移到他人的身上去修学悲心。之后说到修学菩提心,在 101页(中文讲义是第2页), 「次串习根本悲心已,当修菩提心。」 这个时候我们先讲《佛子行三十七颂》,以藏文来讲的话是第 92页。 礼敬世间自在。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这一句是说到对于佛世尊的礼赞。礼赞的方法是说,在观察尽 所有的现证当中,无有动摇的去了解了如所有性;在了解如所有 性的同时,却又能够见到尽所有的一切有情,而来产生悲愍心。 之后说到了所谓的「佛果位」,是要透过方便、还有智慧这两 者双运才有办法获得,光是透过祈祷、发愿,是没有办法得到的。 因为方便、智慧双运,才能够获得佛果位,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 如何双运之道。在印度的这些大学者,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最主 要是以教法的共相的方式来引导。在西藏雪域里面,过去的寂护 论师、还有莲花生大师,透过他们的发愿力,建立了深奥广大的 4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佛教之后,中间有衰败过,在第十世纪或十一世纪的时候,阿底 峡尊者来到了西藏,又再次的树立起佛教的法幢。 那时候菩提光(藏王)对阿底峡尊者说到:我们不急着要深广 的佛教,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简略的、实用的佛教。于是阿底峡尊 者著作了《菩提道炬论》。《菩提道炬论》最主要是根据无着菩 萨的著作,针对三士夫而写的三士道。三士道或三士夫的这种次 第的安排,就像我们现在受的世间教育,小学、中学、还有大学 这样次第的安排,所以说到了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有 三士道的差别,最主要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下士道相应 的这个下士夫,他就修下士道;如果他的根器成熟了,可以到中 士道,跟中士道相应的话,再来修学中士道,成为中士夫;之后 上士道、或者上士夫。下士道最主要是增上生,中士道最主要是 个人的别解脱,上士道最主要是断除二障、获得正觉的果位。 1、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度生死海, 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2、贪爱亲方如水动,瞋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闇,离家乡是佛子行。 接下来在第一句、还有第二句的时候,说到了暇满的利益,这 是很难获得的,而且我们好不容易获得了,所以不要浪费它。在 此说到了闻、思、修三种智慧,首先从他人听闻到了、或者是透 过阅读的方式让自己了解,何谓所取?何谓所舍?这个叫做「闻 所生慧」。针对所听闻的内涵,反复的去思惟观察,生起了定解 之后、决定之后无有疑惑,这个叫做「思所生慧」。应该可以这 么说,在思所生慧的时候应该算是「比量」,这个时候我们的思 所生慧就非常稳定了。因为在闻所生慧的话,还是会有疑惑存在, 只是听闻有所会意而已。所以第三者、或者是其他人,有另外一 4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种说法的时候,会很容易动摇。「思所生慧」跟「闻所生慧」的 不同点,思所生慧是反复的思惟,透过了观察而去做最终的决定, 所以虽然有其他的声音,但是也不会马上的去相信,因为他的内 心里面已经没有疑惑了。所以虽然是佛亲自说的经典,但是透过 观察,为什么佛要这么说?他不会按照佛所说的这个文字的意思 来相信。 「思所生慧」生起之后,对于所思的内涵,不只生起定解而已, 已生起定解的内涵,反复的、一次再一次的去习惯它、串习它、 熏习它,已定解的内涵反复的去串习思惟的缘故,让内心获得改 变,这个叫做「修所生慧」(在经典里面也有其他的定义,获得 了止观双运之后才叫做修所生慧)。修所生慧是很重要的,因为 它是直接改变我们内心的工具。 达赖尊者讲法-9 所谓的「四慧」,首先「成立慧」,就如同刚刚所说的,透过 观察去成立何谓实相。实际上因果是存在的,因果的关系是有的, 由此而说到「依赖慧」。因果本身它有不同的类别,像是物质有 物质的类别,心有属于心的属性,所以它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 所缘。以物理(物质)来讲的话,不同的物质组合之后,又会产 生另外一种的变化;同样的,不同的心识、或者不同的感受,聚 合在一起之后,又会产生另外一种的作用,所以说到了「作用慧」。 「法性慧」,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因素?这是因为法性的关系, 因为法性轨则本身就是如此。在《入行论》里面很清楚的说到, 像是莲花不同的颜色作用,这是由何而来的呢?这是由它的前因 而来的,它的前因会产生这种不同的形状、颜色、还有味道。因 为是它的前因依赖着而有的,所以这个是由「作用」、或者是由 「依赖」这两者的性质而产生的。 4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这之后又说到了,无始以来一切的快乐和痛苦,都是由业而产 生。所以无有意识、或者无有感受的这种物质,它只是由它的前 因而有;可是跟快乐或痛苦感受有关的,这是由业力所产生的。 我觉得这是有理由的,因为当我们讲到快乐和痛苦的时候,其实 它是一种感受,感受是跟意识有关的;所以意识有关的果,它必 须要跟与意识有关的前因而去产生。虽然业有分所谓的形色的业, 但是最主要是讲到了心所的业力,所以最主要是跟意识有关的; 因此而说到了,无始以来快乐和痛苦就是由业力所形成的,我觉 得这是有道理的。在此多作补充,刚刚法王一开始讲三慧:就是 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现在讲的是四慧:成立、依赖、 作用、法性,这四者的关系。透过四慧来观察,其实跟科学家观 察的过程是一样的,就像每一个元素它不同的作用,有一些元素 它的性质互相配合、或者是互相的混合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元 素?其实这种四慧的过程,跟科学家去研究的过程都是相同的。 《宝鬘论》里面有说到,如果四大、或者是五大没有自性的话, 那由四大或五大所产生的一切都不应该有自性了,所以说到了四 大或五大,以及四大或五大所产生。因为有说到这个话题,所以 我想在大爆炸的时候,应该是属于五大、或者是四大的状态,之 后再变成四大后或者是五大后。一开始在非常细微的物质、非常 细微的微尘的时候,应该有四大的能力隐藏存在的,但是并没有 办法很明显的说出这是地大、或者是水大,所以在大爆炸的时候, 我觉得应该是在四大的状态而已,大爆炸之后才变成了四大后。 所谓的「四大后」就是四大的果,四大形成之后的这种后果。外 在的这些微尘,它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在此最主要是说到了,不 是只有外在的这种放逸的因缘,最主要是要远离内在的这种放逸 因缘。 4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3、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物质的生活看似值得去珍惜的,而且会觉得内在的价值是来自 于外在的物质,这也包括了像是电影院、或者是运动、或者是音 乐等等,好像透过这些外在的因缘,才有办法获得内在的满足。 所以这一种内在的享受,好像是完完全全依赖着外在的因素,所 以当我们没有看到这些好看的、或者是好听的,就觉得很无聊, 不是吗?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年纪比较大的这些旅客们,他们很有 钱,觉得家里很无聊,所以到不同的地方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 知道这些人的内心是很空虚的,蛮可怜的!内心的享受并非是依 赖着外在的物质,如果从内心里面去锻练、去培养出内心的这种 享受,那就不需要透过看到好看的、或者听到好听的,可是内心 却可以一直获得 满足,可以独立的居住一月过一月,或者是一年过一年,可是却 活得非常有意义,而且非常的享受。 所以我觉得现代的这种富裕的生活,好像是故意的去修行我们 的放逸、修行我们的散乱,因为有这种过分的放逸、或者是散乱, 所以会减少我们内在提升的能力。我们先不讲后世、就讲今生, 我们也应该要从内在的世界里面多下功夫,这样的话我们内心提 升的能力才有办法成熟、才有办法持续提升;否则的话,过分的 依赖外在的、或者物质上的外缘,心提升的空间就会大大的减少, 这是很遗憾的,其实也是蛮可怜的!因为那么可爱的面孔,那么 漂亮的衣服,而且头脑那么的聪明,可是实际上内心却是空虚的。 我只是想要告知你们,内在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而且 是很重要的。至少我个人、在过去的二、三年,我都不看电视频 道,我只是听广播,最主要是要了解到世界的趋势、还有新闻等, 4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因为看电视对我的眼睛不好,所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它影响到 我内心提升的能力。但是听广播的话,我觉得更好,因为可以去 想、去观察、去得知世界的一些讯息,比起看还要来得好。所以 如果你对我上述所说的内容有兴趣的话,希望你们记住,好好从 内心上去下功夫。之后在第四句说到了无常。 达赖尊者讲法-10 4、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掮, 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持,因为我们会失去很多的机会,去做 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最主要是「常执」所导致的。有四者的颠倒 执,「无常视为常,苦视为乐,不净视为净,无我视为我」,这 四种的颠倒执,严重的伤害了我们有意义的人生。 5、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 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 6、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 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 尊者又讲了第五句是远离二友,第六句是依止善知识。善知识 就像我们的老师,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读得好与不好跟老师 是有关系的。同样的,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闻思修是否会获得成 就,这个跟善知识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什么佛世尊在戒经的 时候,说到了戒师需要具备的条件,还有密乘阿阇黎、还有每一 个不同阿阇黎的定义,还有他需要具备的条件等等(不同的职位 说到不同的定义),而且佛陀也说到了,咒师、或金刚上师他必 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所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或者是根据不同的 内容,而说到了不同善知识的定义,这些我们都要了解。 大约是在十五年前,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信徒来见我,他跟 4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我说现在有一些西藏的喇嘛来到大陆内地,自称为法王,于是有 很多的华人信徒相信这些法王,或者是非常热心的供养,其实这 「法王」的名称是用来骗钱、骗色用的。于是他跟我说,可不可 以请尊者做些事情?于是那时候我跟他说:我没办法做什么,我 什么都做不了!最主要的是这些信徒,必须要知道上师必须具备 的条件是什么?经典上是怎么说的?当遇到自称法王的这些人, 必须要观察他、监视他,而且不是一天、或一个礼拜,而是一月 复一月的去观察他、监视他,之后就会慢慢的发现他是否具备了 基本的条件在?他是否值得我们信赖?之后你再视他为善知识, 而从他那边获得传承、或者是教授,这是唯一的途径。 同样的,在西方、在蒙古也是这样子,自称为很特别的上师, 但实际上如同我之前说的,只是为了骗财以及骗色,所以我们一 定要小心。你们也要监视我,这是很重要的,你也可以判断我今 天所说的、和十年前所说的、或十五年前所说的是否有一致性? 还是跟龙树菩萨的说法比较相应?还是跟寂护论师的说法比较相 应?还是跟世尊的说法比较相应?你们可以观察,这是很重要的, 你们必须要观察。 7、自身犹筑生死狱,世间神等谁能救, 故于依止不虚者,归依三宝佛子行。 在第七个偈颂说到了有关皈依、说到了三宝。以历史上来讲, 佛以胜应身的方式来到这世间,为我们转法轮、传授教法,跟随 着佛陀的弟子获得了果位成为了僧宝,所以以历史形成的过程而 言,先有佛、再有法、再有僧。但是以因果来讲的话先有「法宝」, 无论谁内心里面对于空性生起了现证的现量;当获得了这种觉受 的时候就变成了「僧宝」;透过更深层的训练,对于空正现量反 复的串习、串习,使得我们的心彻底的断除一切的污秽,这个就 4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是正觉,这个就是「佛」。所以先有法、再有僧、再有佛。 如何使内心净除所有的障碍呢?因为心性本身是清净的,像 是水。其他的障碍、或者是污秽、或者是负面的情绪,都是由因 缘而成、是暂时性的。就像水因由暂时的因缘而成为污浊的水, 可是这一种的污浊性并非是水性,这种污浊性它不会影响到水本 身的清净性;再怎么样污浊的水,可是水的那个性质本身,它是 一种清净的性质。因此心主要的心性是唯明、唯知,这个是不需 要透过其他第三者因缘,这本身就是心的性质、或者是原始的性 质,这也是成佛最主要的种子。 当然以咒乘来讲的话,「粗分的意识」像是眼识、耳识、根识 等等,像根识这种意识是非常粗分的,在作梦的意识是更细微的 了,熟睡的时候又更细微了,或者昏倒的时候的意识又更细微了, 还有死亡之后的意识这是最细微的。如同我之前有说到,粗分的 意识、细微的意识、极细微的意识、最细微的意识。粗分的意识, 不可能成为一切遍智、或者是佛陀的智慧,只有最细微的、最细 微的这种意识,它是没有开始、也没有止尽的时候,这个才会成 为佛陀的心智,这个我们称为叫做佛性。 「佛性」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未断除污秽当下的这种心之空 性,这个叫做佛性;还有最细微的心这也叫做佛性。因此《相续 本母》里面所说的,我觉得说得很好,佛、法、僧的加持让我们 的佛性获得了滋润,远离了一切障碍的时候,这个叫做「菩提」。 因为获得了菩提,所以说到了获得了自利的这种功德、利他的这 个事业,所以说到了佛法僧的加持、菩提、自力以及他力。 8、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 故虽遭遇命难缘,终不造罪佛子行。 接下来这句偈颂文,就是谈到了业果,也就是说到了十善道。 4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其实十善道最主要所要做的是避免自己去造十恶业,这个是真正 增上生的主要因缘。所以透过十善道,让我们满足暂时的利益、 满足暂时的目的。今天的部分到此为止,谢谢! 时间:2011年7月11日达赖尊者讲法-1 达赖尊者讲法-2 我们介绍了有关变化的诸法,剎那变化的这些属性都是有它的 续流存在的,所以就以深层的思惟、或者角度来讲的话,哪怕是 外在物质的因素,它也没有一个开始。虽然现在科学家是说大爆 炸是宇宙的一个启源,但是大爆炸必须要有无法负苛的能量聚合 之后,才能呈现所谓的大爆炸,所以在大爆炸之前必须要有「前 因」。 因此在提婆菩萨的《四百论》里面曾经有说到,心的前因、还 有外在物质的前因都无有开始。快乐和痛苦的感受都是属于心的 一种属性,所以具有心、或者是唯有感受、唯有觉受的这种属性, 它的前因必须要有与心相同的一种属性,才可以成为心的前因,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心的前因追溯下去是没有开始的,而且这个心 会一直持续到后世去,想要离苦得乐的想法,也会随着这一颗心 一直的延续下去。我们先不谈后世,以今世来讲,为了能够成为 更快乐、具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不能够远离道德观念、或道德原 则的,这是很明显的;所以想要快乐的话,根本没有理由去放弃 道德原则,因为唯有道德的准则,才能够使人生走得更为踏实、 更为快乐。 如果有人相信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的话,尤其是认为有造物主 的这些宗教信仰者,他们相信死后会到天堂、或者是地狱,当然 是希望能够投生到天堂;至于否定造物主这一派的宗教信仰者, 是说到了许多的后世。当然在否定造物主的宗教信仰里面,都是 共同的说到解脱的性质都是远离痛苦的「灭谛」,就是共同主张 4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有彻底的断除「苦」和「苦因」的这种解脱。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面有说到了,身为佛教徒要追求的目 标有两者:一个是暂时的目的,另一者是究竟的目的。暂时的目 的就是增上生,最终的目的是决定胜,也就是涅盘。为了能够确 定解脱轮回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要在心性的认知上面下功夫,要 反复的去观察。因为在心的世界里面,有很多的因素是互相对治 的、互相抵克的。就像现在,如果这个会场太冷的话,我们就调 高温度,温度的提升自然就会使冷却的感受减少,当冷却的温度 较为强烈的时候,热的温度自然就会减少。又像是黑暗和光明, 有光明的地方没有黑暗,有黑暗的地方没有光明,它们没有办法 同时相处。温度的这种高低,虽然看似没有像光明和黑暗一样, 一瞬间的消灭另外一者,可是很明显的它们也没有办法同时间和 融的相处,而是互相对治、互相抵克的。同样的,内在的世界具 有相同的轨则,也就是心本身的性质是无形色的,可是它的世界 里面,却有一个互相对治、或者是对抗的另外的一种元素、或者 因素存在。因为心没有形色,所以它虽然并非像形色般的可以很 明显的找到这种矛盾,可是却因为有性质的不同,而产生了所谓 的矛盾。就是因为有上述的这些内容,所以我们内心改变的可能 性会存在。 心本身的性质来讲的话,它是不受污染的,因为实际上有这些 的基础,所以我们才可以真正的生起对解脱的信心。提婆菩萨在 《四百论》里面有说到,我们要如何修心之理。《四百论》里面 说到了: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如此为智者。」 所谓的「先遮遣非福」,也就是说由烦恼力所产生的这种恶劣的 行为,称为叫做非福行,或者这种业称为非福业。「遮遣」这是 属于第一步骤,如同昨天所说的十恶业,就是属于「先遮遣非福」 5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的第一阶段。 达赖尊者讲法-3 「十恶业」,对所有的宗教信仰来讲,都是属于真正的恶业的。 像是「杀生」,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反对杀生的这种行为,而且 杀人的这种行为,以法律来讲也是不容许的。同样的,「偷盗」 还有「邪淫」都是一样,尤其是强暴、或者是强奸的这种恶行, 就连法律来讲也是不允许的,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这一种的善行 是必须要遵守的。 同样的行为,只是在防护的时候、或者在遵守这种善行的时候, 不同的动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产生善业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如果守护这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只是因为担心会坐 牢的话,它不会有善业的力量的,不会产生善果的。但是为了能 够达到后世的增上生,或者是为了投生到天堂(也就是最后在审 判的那一天,必须要请上帝帮助),如果是以这种动机来遵守这 些善行为,就会获得一些善业。 如果其动机是想要获得个人的别解脱,其真正的障碍是无明、 无知,对实相颠倒执着的这种无明,所以为了能够到达个人的别 解脱,所以必须要断除一切错误的行为。为了能够消灭这种愚痴 (像颠倒执着的无明),和由无明所产生的所有负面的情绪,像 是瞋心、贪心、或者是愤恨等这种的心态,我必须要去禁止。因 此第一步骤,就是要去禁止一切恶行,再来断除其恶行为的制造 者──也就是这些负面情绪、或者是负面的意乐,才有办法获得 别解脱。因为这些的负面情绪,最主要是来自于对实相不了解的 无明,尤其是对实相颠倒执着的无明,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 过智慧的方式去消灭这一切。因为这一切负面的情绪和无明── 也就是所有烦恼的根本,最主要是来自于我执的产生,所以唯有 5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透过智慧了解实相、无我的见解,才有办法去除这些。 所以在佛教的教理里面时常说到了无我。「无我」有两者的意 思,也就是透过菩提心而来断除我执,而去说到无我的;另外一 者的「无我」是说没有独立自主的我,尤其是我们生起了瞋心、 或者是愤恨、嫉妒、或者是贪心,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一种情绪, 好像有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我,从自方这边呈现出来。了解了这 一个「自性」、了解了这种的「我」,认知这个「我」的感受是 一切负面情绪的来源,这种的修行方式是佛教的修行方式。 如同我之前有说到了,完完全全把自己奉献给上帝,我觉得这 种完全奉献自己的身心给予上帝,对于我执的减少也是有某种程 度上的帮助。我有一个已过逝的天主教的朋友(是天主教的神父), 他对于佛教教义,尤其是菩提心、还有慈悲等非常有兴趣,以及 襌定他也非常有兴趣。他跟我说,基督的教义有「空」的这种观 念、概念,所谓「空」的概念就是说「把自己完完全全奉献给上 帝」,所以你没有一个独立自我的灵魂存在,因为你把自己所有 的一切献给上帝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有某一种程度的 「空」的概念存在了,好像跟空性有关。 他也对「缘起性空」有兴趣,于是我就直接跟他说,这个不是 你应该管的,这个是佛教徒才去学习、才去关注的。因为以佛教 的这种性空的概念,「无有自性」这一种性空的内容,如果你要 去了解的话,可能会否定这种非常强烈实执的对上帝的信仰。因 为当你对上帝产生强烈信仰的时候,如果你听到一个讯息说「这 个上帝也是缘起性空的」,这个可能会动摇了原本对上帝的坚固 信仰、或坚固的信心,所以我跟他说:这个不是你应该管的事情、 或者你要去关注的事情。 以佛教的观念而言,无论有没有前世、后世,虽然我们都有自 5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己的途径,为了后世安乐而说到不同的修行。所以在《楞伽经》 里面有说到:人天乘、梵天乘、声闻独觉乘、以及菩萨乘,这四 乘,其目的是因为「愿未远离而令远离,未解脱令解脱,未修习 令修习」等的缘故。如同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里面说到,「透 过人天乘,远离了苦苦」。「人天乘」也就是刚刚所说的断除了 十恶业,至于「邪见」的话,可能每一派的解释不同;但是除了 邪见以外,像是身的三业、以及语的四业,这个几乎都是一样的, 只是在邪见的见解上不一样而已。总言之,透过十恶业后世会堕 落为三恶道,所以为了能够避免后世堕为三恶道,所以「透过人 天乘,远离了苦苦。」 在此又说到了「梵天乘」,透过了专注一境的襌定,透过了襌 定的辅助,修行粗境为相而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这是属于 梵天乘。「未远离令远离」这是属于梵天乘,从欲界而暂时远离, 因为它断除了欲界的烦恼,远离了苦苦和坏苦,这是属于「未远 离令远离」。那透过「声闻独觉乘」,而说到了「未解脱令解脱」, 也就是说从烦恼障未解脱者令解脱,这是声闻独觉乘。之后圆满 了二利「未修习者令修习」,这是属于菩萨乘。 暂时的目的,也就是后世的增上生,这个最主要成就的因缘就 是信仰;其目的是为了究竟的追求解脱,其主要的因缘是智慧。 在此的「智慧」,指的是对究竟存在的究竟义的认知,也就是空 性智(空正见)。如同我之前所说的,所有负面的情绪、或者带 来伤害的情绪,都是由无明而产生的。我之前也说到了,当我们 生起了贪心、或者是瞋心,看到这个境要嘛就非常喜欢、非常的 悦意,要嘛就非常的厌恶,所以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是跟我们 的看法有直接密切关系的。所以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对事 物的看法本身已经远离实相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了知「实 5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际的状况是什么」。 当然我个人并没有很深层的这种经验,可是对空性上仍然有一 些的感受,当我想起空性的时候,无论看法上是怎么样的真实, 我会觉得这个看法是虚假的、是虚构的,当下会帮助我减少这种 强烈的执取、或者强烈的执着。所以也可以从经验上去知道说, 透过这种认知,让贪、瞋好像瞬间变成虚空、空洞了、没有力量 的感觉。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智慧、以及之前所说的《方便品》 的这种互相双运的修持。像是出离心叫做欲求,菩提心也叫做欲 求、或者是希求,所以欲求的《方便品》、还有智慧这两者结合 的修持。 达赖尊者讲法-4 智慧也就是空正见,同样的空正见,因由不同的动机、或者是 希求,一者只是为别解脱(个人的解脱),另外一者动机所缘的 是为了一切的有情。因为动机不同,可是其智慧的这个工具是相 同的。所以在此说到了第九句: 9、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 故于无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只要被烦恼所转的话,哪怕暂时能够远离苦苦、或者是坏苦, 可是痛苦的根本「实执」,因为没有办法去遮挡、或者坏灭的缘 故,所以仍然还是会轮转于痛苦当中。虽然没有了苦苦和坏苦, 可是因为行苦还在的缘故,所以还是在痛苦当中,并没有办法获 得永恒的安乐。增上生是暂时的一个利益,所以也不应该因此而 感到满足,所以必须透过增上生来成办决定胜,要去追求决定胜 才对。 这里并没有讲到「解脱的方法是什么?」,但是我想多作一些 解释。「解脱」的意思是说,从与实相颠倒执取的无明当中获得 5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解脱,所以真正对治无明的就是空正见。空正见可以分三者,如 同昨天所说的,一者是透过「闻所生慧」;二者是透过「思所生 慧」,思所生慧就是听闻了内涵,反复的思惟观察而生起了定解; 第三者是「修所生慧」,不只是观察,而且是完全的习惯了、或 者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了,不需要蓄意、刻意,不需要经过努力, 自然而然任运的一种美德,就是第三者的修所生慧,这才是真正 能够对治无明的对治力。 为了能够达到第三者的智慧,必须要有专注一境的三摩地。心 其实是非常容易散乱的,像我们在华盛顿这边想要去修行、或者 是入定的话,是很难入定的,因为会时常听到警车的声音等等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非常宁静的地方。虽然我们到一个非常宁静的 地方,远离喧哗了,可是我们的心还是会跑东跑西的,所以必须 要以一个适宜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心,让它不要太散乱,那是由 心来控制内心的。想要去控制内在的因素的时候,必须要透过自 愿的方式,而不是透过他力、他人施压的方式。 专注一境的三摩地,其实是内外道共同的一种修持。在印度里 面,尤其是古婆罗门教,他们有上千年的历史来修学三摩地。有 时候我发现我们西藏人,好像有一点忽略了三摩地的修持,因为 他们会觉得这个是内外道共同所修的,所以就忽略了它、轻视它, 我觉得这是错误的作法。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讲的话,我觉得我有 某部分对空性的认知和理解,当然也是因为有过去五十多年努力 学习累积起来的经验。其实我在西藏的时候,就对空性很感兴趣, 来到了印度之后,我日常还是保持着对空性的学习,所以我对空 性的会义上有某部分的感受;但是因为专注一境的襌定不够,所 以没有办法让空正见更坚定。如同《心经》里面所说的「谒谛、 谒谛、婆罗谒谛、婆罗僧谒谛」,除非你拥有专注一境的襌定, 5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否则的话「谒谛、谒谛」是不可能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真 的非常严肃、或者是认真想要去「前进、前进、再前进」的话, 就是「谒谛、谒谛、再谒谛」的话,你就必须要开始学习三摩地, 这是相当重要的。 专注一境的襌定的主要方便(方法)就是「正念」还有「正知」 这两者。所谓的专注一境的三摩地,指的是完完全全能够抓住自 己所要缘的这个所缘境,抓住那个影像而不让它遗失,这个叫做 专注一境。不只是如此而已,并且这个心要非常的尖锐,而且是 完完全全醒来的一种状态,不应该有任何松驰的感觉;有一点疲 软的感觉,就并非是正确的三摩地。不仅是要抓到所缘境的这个 影像,而且要非常的尖锐、很有精神,不应该是疲软的感觉;因 为有疲软的感觉就会有「细微的沉没」,这必须要透过「正知」 来观察,所以「正知」和「正念」这两者,是生起三摩地最主要 的两大工具。在我们每一日的日常生活里面,包括自己在作梦, 还是可以保持正知和正念来抉择何谓是所取?何谓是所舍?透过 「正念」来记住何谓所取、何谓所舍,透过「正知」来观察我们 现在的心,或者是心的行为、身的行为、语的行为,是否有相应 于所取、或者是所舍。 反复的观察自己的身语意这三业是否相应于正法,也就是身体 所作的,或者嘴巴所说的,这个就是「戒律」的修习。三学里面 「戒律」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最根本的基础,也就是修学定学 之前最主要的基础。第二学就是「定学」,当我们有了襌定的这 种觉受之后,无论所缘任何一法的时候、或者是缘空性,无论我 们的心安住于何处,它就能够瞬间专注于那个境上,这会产生对 于修行上直接的、非常快速的帮助,来帮助我们的空正见,就是 第三学「慧学」,透过这三学让我们获得解脱的。 5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无论是上座部,或者是菩萨乘的这种修持都是一样的,因为唯 有三学才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成就;因为没有这个基础,没有 戒学、定学、慧学这三学,没有办法增上的。这以上说到了如何 获得解脱之理,以上的内容就是说到了三士夫里面、或者三士道 里面的中士道的内涵。 达赖尊者讲法-5 10、无始时来愍我者,母等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11、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从下一句我们称菩萨乘也好、或大乘也好,当我们讲到「大乘」 就是更殊胜的、更好的解脱之乘,所谓的好跟坏其实是互相观待 而有的,除有一些人会觉得我是大乘,你是小乘,有这个想法是 错的。所谓业乘、或者是小乘,最主要是因为思想接受的程度, 或者是根器的不同,因为只想到自己,他的范围缩小了,而说到 了小乘,他的思惟范围比起前者(大乘)更小,所以叫做小乘。 因为大乘思惟的是一切有情,所以他思惟的范围是更大了,大乘 不只是想到自己而已,而是为了布施于他人,所以透过了这种利 他的作意来帮助他人;不只是在动机上他的思想更广大,在行为 上最主要是以利他行为主,由此而产生的果实。像说到了声闻和 独觉的果位──无余涅盘的时候,几乎只有在入定的状态而已, 如果以三身来讲的话,只有在法身的状态而已。可是大乘他在意 乐上、或者行为上,是以他人为主的缘故,所以在二利圆满、在 果位的时候,是非常广大的利他行为、还有事业,是以这一种的 角度而去说到了大小乘的差别,并非说小乘是所舍,绝非是这个 意思。 5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以佛教的历史来讲,佛陀涅盘之后,有一些佛教徒有这样的诤 论,「大乘是否是由佛所说的」?慈尊菩萨(弥勒菩萨)、以及 龙树菩萨、以及清辩论师,这些的大论师,也是大学者、大修行 者像寂天菩萨,他们也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些人怀 疑大乘是否是佛所说的?龙树菩萨在他的解释里面,我觉得是非 常圆满的,他说:大乘精髓之所在是「菩提心」还有 「空正见」,他说:这有什么错的?我觉得这是千真万确的,如 果大乘的精髓就是「菩提心」或者「空正见」,这两者是大乘的 修行的话,无论是以修行的角度、以宗义的角度,真的是非常好 的,这根本就不需要被批评。这么好的教授,并非是由佛所说的, 而是由他的弟子所说的话,那不是很奇怪吗?是不是可以间接的 说,我们必须要说到了第二尊佛、或者是第三尊佛?大乘根据小 乘的精髓,像是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大乘以这个为基础而说到 了更深一层的,当然小乘也非常重视大悲心的这种修持,但是大 乘说到了更详细的解释,来增上、来发扬光大而说到大乘的,所 以没有问题啊! 有一些佛教徒,虽然是在大乘的环境里面,也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没有咒乘、或密乘」?认为说密教是印度教的一个支派,也 就是有一些印度人他们以自己的修行,把它取名为是佛教的修行, 而形成了这种所谓的密教、或咒乘、或金刚乘的。在此如果以历 史的角度来诠释的话,是相当复杂的,更重要的是实质的金刚乘 的内涵是什么?如果不依据梵文语系所建立的传统、或者是佛教 传承的话,那很难去说「这是佛所说的」。在佛亲自所传授的佛 言里面有一些矛盾,所以在佛经里面我们要去做很多的观察和辨 别,所以在梵文语系所建立的传承里面,针对于了义和不了义的 区别上有做出很多的解释,透过了这种解释的学习,我们才有办 5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法去认知,原来这个大涅盘是有可能的,为什么佛经会产生种种 的矛盾等。 大乘显教同样说到了四身,佛陀色身的这种主因、还有近取因 是从哪里来的呢?以显教的角度来讲很难解释,像阿罗汉、还有 大地的菩萨,他们有说到由无明、习气、以及无漏业所产生的意 身,这个意身是由无明、习气、以及无漏业所产生的,而说到了 不可思议的意身,说到了非常细微的一种行法。又说到了四魔: 天魔、蕴魔、烦恼魔、死魔。讲到「蕴魔」的时候,也说到了这 个无明、习气、以及无漏业所生的这个意身,而说到了蕴魔。讲 到「细微四魔」的时候,细微的烦恼魔就是指所知障。所以用无 明、习气所产生的东西,成为了佛陀的色身这很难解释的,所以 成办佛陀四身的这种因缘,在显教里面并没有办法给予完整的诠 释,我们只能说这是佛所说的而已,但是从理由上很难说服自己。 可是透过了咒乘、还有金刚乘的诠释,在所有的大小乘的基础上, 又说到了心识的不同的层次,在最细微的这种心的时候,我们虽 然用词是说「身」或者是「气」,但是我觉得用英文的「能量」 的话可能会更适合。在最细微心的同时,有一种非常细微的能量 在,以佛教的专有名词叫做气、或者是身,这个是与心无法分别 的。如果没有透过金刚乘的这种解释的话,我们很难说佛陀会有 四身、或者佛能够成办四身。 同样的,如果否定金刚上师他们所说的《金刚续经》的内涵的 话,那佛的四身又很难安立,没有办法有完整的诠释。所以主张 佛说大乘的经典、以及佛所说的四圣谛成立的话,我们就要成立 佛有「胜应身」还有「报身」,所以由胜应身所说的法、由报身 所说的法,是我们必须要去主张、要去成立的。如果有报身的话, 那报身就会随业清净的众生而示现无量宫,这是有可能的,这样 5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的话就不需要依赖着时间了(因为佛陀涅盘之后才有密乘)。所 以认为「密乘并非佛所说的」,那是不是代表已经否定了四身的 成立? 如果佛陀像小乘的宗义所说的,在金刚大菩提寺之前只是凡夫, 之后在大菩提树下获得了最究竟的果位的话,那小乘的宗义他们 又说到,佛陀累积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获得了无上菩提的果 位之后,讲法的时间大约在四十多年(三十六岁的时候获得正觉 果位,到八十一岁)。从三大阿僧祇劫获得的资粮,如此长远的 时间之内所累积的资粮,所享受的果实就这么短的时间的话,「因 果丝毫不爽」这个要怎么解释呢?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修 行者,他们还可以亲耳听到世尊说法、亲眼看到世尊。我有一个 法友曾经跟我说到,在泰国有位获得罗汉果位的人,他获得了罗 汉果位的缘故,所以他可以亲眼的看到世尊,所以他非常坚决的 说到「世尊还仍然存在着」,世尊获得了无余涅盘果位之后,并 没有完全的消失,世尊还仍然存在。有一些人可能是假的,但是 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所有的人都是假的。所以如果我们成立了有四 身的话,那咒乘就应该要成立了,因为唯有咒乘的诠释,才能够 真正的圆满说到了为何有四身的理由。 时间:2011年7月11日达赖尊者讲法-6 我有一些朋友,他们有一种超越凡人的能力,还有一些不可思 议的现象,透过四身的这种诠释,可以相当有效的帮助我们,从 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里面获得答案。现在是讲到了菩提心,第十 句。10、无始以来慈我者,是故为度诸有情, 诸母若苦我何乐,发菩提心佛子行。 菩提心并非是很难了解的一颗善心,但是却是很难生起的一颗 善心;空正见一开始的时候「缘起现性空、性空现缘起」这个很 6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难去了解的,也就是「唯名取有」的这个缘起、和实际上诸法是 有作用的,这两者的配合是有一点困难的。但是当我们了解了空 性,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思惟,一次再一次的去思考,就会越 来越清楚,就会产生对空性的感受。菩提心很容易了解,可是要 生起相当困难,但是没有办法,没有其他的选择,这是我们唯一 要努力的。 以我个人来讲,大约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对空性有一些的认知; 可是那时候我仍然觉得菩提心的修持非常困难。我非常敬仰菩提 心的伟大、还有它的加持,可是我觉得菩提心跟我太遥远了。但 是逐渐的,透过了寂天菩萨的著作,慢慢、慢慢的,我去思惟菩 提心、反复的去思考、还有去修行,慢慢的我跟菩提心距离拉近 了,我现在有完完全全的把握、自信,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我 觉得我可以生起这菩提心、还有空正见,在今世我觉得我可以成 办这两颗心。但是我现在借口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如果你们有 足够的时间,那你们没有其他的借口了,你们必须要去实践了。 有一次,在巴斯罗那的这个地方,当我去朝圣的时候,有一位 天主教的神父来看我。当时候的邀请单位跟我说,这一位神父他 在深山里面闭关修行了五年,只有服用非常少数的食物,一点点 的饼、面包,于是他来看我。那时候我问他说:你花了五年的时 间在深山独自的修行,那你到底修什么呢?于是他说到:「我修 行爱」。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面是放出光芒的,所以 我那时候非常的敬仰他、非常的尊重他、尊敬他。五年不食人间 烟火,所修的最主要是爱心,我觉得他确实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 成就。 我现在七十六岁,再过十年八十六岁,之后再十年九十六岁, 于是就准备跟你们说再见,但我不敢确定是否可以活这么久。如 6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同我之前所说的,以我个人的经验,如果你恒常的,每一天无有 间断的这样去修行的话,心是绝对可以改变的,这个我可以跟你 们保证。这绝非是天方夜谭的这种故事的诠述,而是在透过脑部 反复的观察思惟,并非是来自于外在因缘的改变,最主要是要透 过内在。透过脑部的思惟改变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 为的宁静,遇到挫折的时候,绝对可以轻易的去面对所遇到的挫 折、去面对困难。 「菩提心」修学的方式,以传统来讲有两者,第一者是回忆母 亲对我们的爱;但是有些母亲是很恐怖的,并不是那么善良的。 有一天,在一次公开演讲里面,我曾经说到这个问题,有些人的 母亲确实非常坏,「对一切的有情知母、念恩、报恩」他觉得相 当困难,因为他母亲对他非常不好,当然有一些人真的是如此。 但是一般来讲的话,母亲给了我们现世的身体,而且非常细心的 照顾我们,哪怕是畜生道的动物里,我们也可以知道母亲对牠的 幼儿的关爱。所以透过这种关爱的认知,透过这种思惟将来延伸 到一切的有情,因为一切的有情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做 过我的亲友。有时候我半开玩笑的说,当我们讲到「如母有情」 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句话非常的悦耳,如果说到「如父有情」, 怪怪的!尤其是西藏话,当我讲到「母亲」心里很有感觉,讲到 「父亲」其实有困难。所以这是一种方法,延伸「知母、念恩、 报恩」的内容到一切有情,这是一者。 11、诸苦源于欲自乐,故于自乐与他苦, 诸佛利他心所生,如实交换佛子行。 第二者是更强而有力了,那就是思惟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种态度,很明显的这种态度制造了畏惧、不信赖、嫉妒、瞋心、 贪心,所有制造问题的情绪,都是由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而产生的, 6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最后会伤害到自己,无论是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友谊,所有的负 面的影响、一切的负面影响,都是来自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 法。可是相反的,拥有着爱他的这种心,根本没有空间让我们去 嫉妒、没有空间让我们去生气,而且会完完全全的减少畏惧,因 为完全的爱护他人、保护他人的心态,它是透过非常强烈的自信 和勇气去保护他人,所以自己根本没有空间容纳让自己害怕的余 地。 无论是有宗教信仰者、或者没有宗教信仰者,以心理上的法性 而言就是如此。因为一直想到「我」的时候,所有想法都凝聚在 非常狭小的、狭窄的一个点上,所以当你放松了这个点,让它延 伸扩大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放松下来。现在的科学家,他们慢慢 的也发现到这一点,所以结论是健康状况更好,会有更多的朋友, 会有更多的笑容,所以自然的会觉得更加的快乐,可以成为一个 真正快乐的人。 以佛教的观点来诠释的话,当菩提心生起的时候,根本没有基 础让我们想要去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等的这种恶行,这是自然会平息的。他不是因为畏惧、或者是顾 虑到将来的后果,而是很单纯的因为爱护他人,因为站在他人的 立场着想,所以根本就不会想去杀他、骗他、伤害他,根本没有 任何的矛盾点。所以《入行论》里面有说到,菩提心可以断除一 切的三恶道,菩提心会带来决定胜,菩提心不只带来决定胜以外, 也可以带来自他二利的圆满,真的是不可思议的菩提心,在此我 敬礼。 12、彼纵囚贪亲盗取,或令他夺一切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迥向于彼佛子行。 13、吾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头, 6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于彼还生难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14、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谣传遍三千, 吾犹深怀悲愍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15、纵人于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 于彼还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我以如子爱护人,彼若视我如寇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愍是佛子行。 17、同等或诸寒微士,虽怀傲慢屡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达赖尊者讲法-7 菩提心修行的这个果实,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证,后世是绝对可 以投生到善趣的,不需要有任何的疑惑。而且这一种内心的态度, 可以直接的帮助我们的思考模式,将来也会让我们获得个人的解 脱、以及圆满自他二利的正觉果位。而且这是最好消灭敌人的工 具,当有敌人制造麻烦的时候,如果你瞋恨他、或者是想要反手 的话,敌人对你的伤害就真的成功了,因为他让你烦恼;但是当 仇敌想要害你的时候,无论是有形的、或者是无形的,(有形的 话你可以逃走,像恶狗来的时候你最好跑走,如果你还说慈悲心, 这是非常愚蠢的。)无论是以有形言语的方式、或者是无形瞋恨 的方式,但是这一种的伤害并不会真正的伤害到我们。 寂天菩萨所著作的《入行论》的第六品里面有说到,「言语和 他人的想法,没有办法直接的伤害我,为什么我要因此而烦恼呢?」 所以当敌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内心还是保持非常的平静,那 对方的伤害就没有办法真正的成功了。当我在西藏的时候,有一 个西藏官员,他平常不太容易生气的,当他真的很生气的时候他 就开始笑了,而且他的行为会非常的平静、会非常的温柔,于是 6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他会寻找机会去伤害你。同样的道理,内心里面保持平静,于是 看他、去计算他的弱点在哪里,再去寻找机会,当有了正当机会 的时候再去还手,不是吗? 当然不能是因由想要去报复的这种动机,而是由真正的悲愍心,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想,如果我们放纵他继续去做这种害人的事 情,他会受到伤害。透过这种的悲愍心,站在他的立场,透过正 当的途径,而来防护他、帮助他不去继续的制造恶行,这是非常 聪明的作法。所以最好消灭敌人的工具,那就是修行菩提心,让 你的心保持宁静的状态,而且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这 样的话如果是讲理的敌人,最后才有可能成为你最好的朋友,所 以利他的菩提心,是真的值得我们去珍惜的。 虽然在佛经里面有说到菩提心的修行,可是我觉得这种修行是 大家可以共同修持的。无论是基督教、或者是其他的宗教,你们 不需要去改变对上帝的信仰,但是可以用同样的途径、同样的方 式来学习慈心、悲心,因为这是属于共同的一种修持。于是再继 续念这个偈颂文,接下来的偈颂文都是跟菩提心有关的,在第十 八句。 18、虽乏资财为人贱,复遭重病及魔侵, 众生罪苦仍取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19、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富量齐多闻天, 犹观荣华无实义,离骄慢是佛子行。 在第十八句、第十九句这两句,强调了修行者遇到相当严重的 困境时,在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很有危险会丧失菩提心,所以在 那个时候要特别的小心。在第十九句的时候说到了,相同的,非 常成功的人生,很多人赞美的时候,在这种时刻也会很容易丧失 菩提心,所以那时候要特别的小心,所以讲到这两者。 6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20、倘若末伏内瞋敌,外敌虽伏旋增盛,故应速兴慈悲 军,降伏自心佛子行。21、五欲品质如盐卤,任几 受用渴转增,于诣能生贪着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第二十、二十一句,这两者是教诫弟子们贪心、还有瞋心的过 患。 22、诸所显现唯自心,心体本离戏论边, 知已当于二取相,不着意是佛子行。第二十二句,谈 到了空性,这一句话可以由随瑜伽行自续派的角度去解释, 或者是以佛护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 23、设若会遇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虽现美丽然无 实,离贪着是佛子行。24、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 实有起忧恼,故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 接下来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句就是说到了后得道,如幻象的这 种修行。 25、求觉尚需舍自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于身财尽舍 却,不望报是佛子行。26、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 他利岂可能,故于三有不希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于诸众生 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28、唯求自利二乘人, 犹见勤如救头燃,为利众生启德源,发精进是佛子 行。29、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知已 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佛子行。30、无慧善导前五 度,正等觉佛不能成,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 佛子行。 接下来说到了六度的修持。31、若不细察己过失,道貌岸然 6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行非法,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第三十一 句,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经典里面,有一位罗 汉在偈颂文里面说到了,修学三学的这些修襌者,不应 该只是因为穿着袈裟而感到满足。 达赖尊者讲法-8 身为一位出家人,身为一位修行者,我们必须要恒时的观察自 己、监察自己,我是否真正的做到了与法相应的身行为、与法相 应的语行为、与法相应的意行为?我是否是真正做到了与法相应? 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否则的话,看似修行者、或者是信仰者(像 现在来讲的话就是佛教徒),看似修行菩提心,而实际上我们真 正的生活形态,并没有相应于正法,所以我们必须要恒常观察自 己。戒经里面最主要是禁止身体、还有语的这种恶行为,可是大 乘的经典里面,最主要是禁止「心」的这种恶行为,所以自律、 反复的监察自己是很重要的。以上结束了三十七道品。 《修心八颂》是由一位非常具有成就的大乘修行者所著作的, 只有八个偈颂而已,我个人每一天会去念诵《修心八颂》。尤其 在机场,时常会遇到时间误点一个小时,于是我就反复的念诵《修 心八颂》就不会觉得无聊。如果没有这样做的话,只要误点十五 分钟、或者是误点二十分钟,内心就觉得很不舒服,如果有其他 的内涵可以思惟的话,那当然没问题,哪怕是要延误二、三个小 时都可以,这是内心的一种作用,这个跟外在的因缘没有关系的。 所以《修心八颂》我小时候就背诵起来,我时常去念诵它、反复 的去思惟其内义。 现在我们回到了莲花戒大师的《修次中篇》。菩提心可分二: 世俗和胜义,这以上结束了世俗菩提心。接下来说到第二个胜义 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了解空性、而且远离二相的智慧。至 6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于《心类学》,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去认知,心的种类可以分为「分 别」和「无分别」两者,或者是「正量」和「非正量」两者,这 种的类别、区别,我们必须要去知道,所以《心类学》很重要。 尤其是「分别」和「非分别」(或者无分别)它对境的所取的方 式,「无分别」是以成立的方式,「分别」是以遮挡的方式去执 取,我觉得这两者的区别必须要去知道。 就好像你们往上看的时候,眼识本身是无分别心,所以你们的 眼识在看我的时候,在这个范围里面的东西都可以看得到,上面 如果飞个什么东西你也可以看到,也就是说现在有什么你都可以 看得到。在眼识的范围里面虽然可以看到,但是心没有办法记住, 心能够记住是在看到的东西里面,特别的专注于某一个东西、或 某一个境,这个就跟意识的分别有关了。从现有的影像里面,这 个分别心(这个意识)它刻意的去专注某一点,是遮遣其他的影 像之后而来执取的,这个跟意识有关。所以它是分别了其他,或 者是过去(之前)所看到的把它记住,或者是将来可能会发生的 刻意的去选取(择取)之后,远离了现有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 分别心去了解境的时候是以遮遣的方式,它放弃了其他的因缘而 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但是无分别心,它不会去分别其他的境,无 论有什么它无有分别的都会看到。 分别心去取舍的时候,因为是跟义共相有关,或者是跟它的声 音、或者是影像有关的情况下,做出了区别、做出了分别之后, 再来执取,所以叫做分别心;但是根识却是无分别,这个差别必 须要了解。我在跟科学家讲话的时候,时常跟他们说「分别心」 和「非分别心」一定要知道。我们从经验上可以知道,看有没有 办法透过脑部来作这方面的诠释。 在此多作补充,「分别」和「不分别」的这个专有名词,跟唯 6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识宗义里面的「分别」和「不分别」的名相诠释是不同的。这并 非是爱恨亲疏的这种分别,在此的分别指的是从境中去选择什么 要、或什么不要,而说的分别、非分别,所以在此分别和非分别 的专有名词,是来自于因明的这种论典。同样的名相,可是它所 指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这个我们要注意,对亲友的好、或对非 亲友的坏产生分别心,在此的「分别心」跟我们平常所认定的分 别心是不一样的。 达赖尊者讲法-9 现在说到了修学止观,所谓的「奢摩他」或者「止」,是说只 有缘现有要缘的这个所有缘,除此以外不会去缘取其他的境,如 此的专注一境。缘取的方式不只是看到而已,如同刚刚所说的, 非常有精神的、紧紧的抓住,这个是奢摩他、或者是止。之后再 由这种的专注力,生起了身心轻安,由这个身心轻安,而产生了 专注一境的三摩地,才是真正奢摩他的定义。 胜观、或者是止观的观、或毗钵舍那,所谓「胜观」的意思是 什么呢?对于所要观察的这个境,由观察后如实的看到,所以叫 做胜观;它不只是看到而已,而是殊胜的观察、殊胜的看到,所 以叫胜观。「胜观」是属于智慧,它不只是观察了解,而且是要 透过观察力去产生身心轻安,身心轻安之后所产生的这种智慧, 这个智慧必须要先有奢摩他才有办法产生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 要先有「止」后有「观」。可是在《无上瑜伽部》里面有说到止 观同时生起。如果是瑜伽部以下,所有的毗钵舍那必须都是「观 修」,可是无上瑜伽部里面又有说到毗钵舍那也有「止修」,这 是唯一无上瑜伽部和瑜伽部以下的不同点。 105页,说完了七支供养之后,而说到了身的行为、身的坐姿。 大约是在中文的第3页,说到了随行之后到第4页,在此说到眼勿 6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太张、亦勿太闭,垂注鼻端,身勿太弯或太仰,而说到了八项的 这种坐姿。在呼吸的时候不要出声、不要过猛、或者是过缓。如 果修襌定很容易散乱的时候,透过这种呼吸数息的方式,会有直 接的帮助。 达赖尊者讲法-10 所谓的「九次数息」, 《那洛六法》里面也有九次数息的方式, 我们要不要一起做呢?可能我们要保持距离,否则可能会打到旁 边的人,如果无法保持距离也无所谓,但是如果有办法、有空间 的话,可以保持距离。就是坐直,手掌往下放在自己的膝盖上, 双手伸直慢慢的往上,再往右侧伸。之后用右手的食指,遮住左 边的鼻孔,从右边的鼻孔呼气,之后再吐气,在吐气的时候丹田 的部分是凝固的、是紧的,这么做三次,之后再换另外一边,同 样的,吸气之后再换另外一边吐气,三次。之后大姆指拈住中指 之后,半握掌的方式放在膝盖上面,用两个鼻孔深呼吸、两个鼻 孔来吐气,于是气就是顶在丹田那边。当我们吸气的时候,好像 手是握着的感觉,但是吐气的时候手指尖就慢慢、慢慢的放松, 三次,总共九次。如果你想要去打你旁边的朋友,你可以说我现 在在做九次数息的瑜伽,于是就狠狠的往你的旁边打一下吧!这 么做九次 数息的话,会马上把原本那种没办法平静的心,起伏非常高扬的 心,慢慢的获得调伏。 达赖尊者讲法-11 至于要观的所缘境,现在说到的是佛像。我们观想的时候,绝 非是透过眼识去观修,当然在还没有正观之前先看佛,有一尊佛 陀的影像,记住那尊佛的影像,就是透过意识上来作观修的。观 7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想这个影像在你的前方,不是很大的一尊,但是要非常有重量, 而且要有非常强烈的光芒。以咒乘来讲的话,要观想自身为佛、 或者是不同的本尊。以大手印来讲的话,就是观想轮、或者是种 子字,专注于此。 还有所缘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心,也就是现在我们刻意的把过 去的记忆停止,而且对于未来的计划、或者是想法,也刻意的去 停止,于是瞬间你会觉得好像有一种空朗朗的感觉。一般我们的 心,在经历了所看到的、或者所听到的就会有觉受,所以我们的 心一直配合着内在的觉受和外在的看法(随着境)而走,所以一 直有境上所产生的不同的像,而随着这种不同的像,它也在转变 当中。 「识之境」,是看到了境,有了境相之后,而说到了识之境的。 只有「有部」说到了这种「无相识」以外,其他的宗义者都说到 了「有相识」,识是具相的。跟科学家交流的时候,科学家以根 识了解境的时候,我觉得科学家的解说偏向于「具相去了知境」 的这种看法。看到、或者是具相的方法,又分「个相」、或者是 「半相」、还有「同相」等,三种不同的说法。我觉得科学家的 说法有一点偏向「全相」的说法,就是单一的向,也就是说意识 去看境的时候,境上所有的这种特质,好像把它融为一个境、或 者一个相,之后去看到的。 「根识」我觉得所谓的「一相」、或者是「全相」的说法是对 的,但是至于「意识」来讲的话,用「全相」或「一相」来诠释, 我觉得很困难。因为当意识去缘取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 不同的境,根识来讲的话是一个识,可以看到不同的境,这没有 错!但是如果意识的话,那可能又不一样了,意识可能会变成像 「半相」,这个可能要去思惟。我现在多作一个补充,就是刚刚 7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我说到半相,什么叫「半相」呢?就是说当意识产生的时候,一 半的作用来自于境,一半的作用来自于识,这是「半相」。我们 通常讲到了彩色的眼识,有没有说到执取彩色的意识?有这种说 法吗?或者执取彩色的分别识、分别执?我们在讲「全相」、或 者是「半相」、或者是「多相」的时候,是针对根识而说的,但 是在讲分别心的时候,一样的说法吗?根识所看到的一切,并不 代表分别心都看到。 有一句偈颂文是来自《释量论》,我只记得下一句,上一句好 像没有人记得。当我们刻意的去遮挡过去的记忆,或遮挡未来的 想法,在那个当下,你会觉得好像什么都没有了,这种空的感觉, 这个绝对不是空性。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的心一直属于一 种运作的状态、随着境而走的状态,而且习惯了心有各种各样幻 象的看法的状态,所以当你刻意的去摒除这些杂念的时候,把这 种状态持续久一点,于是你会有一种感觉、或者是一种觉受,好 像是一个「唯明」的状态,好像是镜子本身什么都没有,但是却 可以反射出所有的影像,这个就是我们心的属性。所以我们心的 属性,是属于中立的状态,它属于一种「唯明」的状态当中。于 是抓住了所缘境,抓住了心的属性之后,成为了襌定的所缘境, 再来修襌。当我们熟悉了心性,把它作为襌定的所缘境,再去作 观察。 这个心是由意识的续流所取有的,所以它是由它的续流的不同 支分组合的和合体。心在哪里?也找不到!于是去观察,甚至去 研究心上的性空,这是一个所缘境。还有另外一个所缘境,(比 起佛像、或者是心)比起外缘的观想更细微,比起内在的心的所 缘更为明显,所以最好的就是「数息」。只是很专注的去缘取数 息,完完全全的专注于数息上,吸气、吐气,吸气、吐气,甚至 7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你可以去数多少次吸气、吐气,四次、五次⋯ ⋯ 一百次,这是让 心平静的方法,来控制我们的心不要一直往外跑。 我察觉到在萨坦那的这个地方,持续的这样去修仪轨,在念诵 经文的时候,心会跟随着经文的念诵而去思惟,所以两、三个时 辰瞬间就可以渡过,不像之前。我觉得这次我可以恭喜自己,像 今天早上我在作自修的时候,我的心跟平常不一样,可以跟随着 所念诵的经文走,代表说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受到自己的控制。 这以上是有关襌定的修行。 至于毗钵舍那,因为没有时间,但是还有后天、就是《时轮金 刚》一开始之前,我们会谈到有关空正见、菩提心、还有奢摩他、 毗钵舍那的这些道理。所以跟这些内容有联系的,我先保留到后 天的讲法。谢谢你们!谢谢! 达赖尊者讲法-12 当我传授灌顶、或者是传授菩萨戒的时候,我一直很明确的说 到,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像是演讲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不需要 师徒之间的三昧耶,或师徒之间的一种誓言,并没有这方面的问 题。师徒之间的三昧耶是没有的,因为只是演讲的方式进行,到 目前为止。可是我将来三天,实际上是因为要给你们戒体、戒行, 而且会传授你们菩提心、菩萨戒、还有金刚三昧耶、还有灌顶等, 于是我们现在的关系,就会转为了像是师徒之间的一种关系了, 所以就会有所谓的三昧耶的问题了。 我一直都很明确的说到,过去我曾经有修凶天,但是之后我发 觉到凶天的这种修法是不应有的,我个人的这种抉择是错误的。 于是我做了非常的仔细的研究观察,于是我找到了第五世达赖喇 嘛的著作里面,所以很明显的我可以确定了,凶天是由「血怨」 转为的邪魔,会去伤害教法和众生。 73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首先我个人放弃了凶天的修法,我也报告于两位的老师,我的 两位老师里面林仁波切他是没有修学的,所以他是没有问题,赤 江仁波切他个人有修这个凶天,当我在解释的时候,我把观察的 所有过程跟他诠释,于是他觉得说我这么做一定有我的道理,于 是我也非常的满足。之后也有一些人,遇到一些有预期的后果, 于是我发现透过这种的观察,我发现到这跟凶天有关。于是我非 常明确的说到、正式的说到,因为透过这种仔细的观察,虽然有 人反对我的这种决定,但是我还是要在此明确的跟你们说。要不 要修是你们个人的决定,因为是你们自己的权力,如果你想要修 凶天的话,拜托不要从我这边得到任何的灌顶、或者是誓言、还 有戒条,因为这个师徒的三昧耶会有所损害。不只是第十四世现 在的我,在五世达赖喇嘛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禁止了,所以在此的 任何一位,如果有人有修这个凶天的话,拜托你不要来这个会场, 这是我想要说的。如果有人已经修过的话,那现在你知道了,这 是不应修的、或者你不想修了,想要放弃的话,没有问题!如果 有人放弃凶天的这个修法,你不用担心、不用畏惧,我可以给你 保证,百分之百不用担心。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我们真正的皈依 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而并非是这个凶天,我们必须要知道。谢谢! 晚安!后天再见! 时间:2011年7月13日达赖尊者讲法-1 达赖尊者讲法-2 《心经》,中文的翻译和藏文的翻译有一点不一样,但是其他 的并不是很重要,最主要的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藏文里面不只「照见五蕴皆空」,而是「照见五蕴『亦』皆空」, 有一个「亦」字。在梵文里面的「亦」字,这并非是助词、或者 是不需要的,这个「亦」字是代表什么意思呢?不只是五蕴而安 立的这个我、施设者的这个我没有我以外,施设处的这个五蕴也 74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没有我,所以说到不只人无我以外、也是法无我,所以叫做「照 见五蕴亦皆空」,「亦」字有它的特别用意。 在场的听众里面,如果这些西藏人你们不懂英文的话,只听得 懂藏文的话请举手。(翻译提醒尊者说,你必须要对那些人讲藏 文,否则的话他们听不懂英文,因为刚刚尊者这个问题是用英文 问的。)这是非常明显的矛盾,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犯错。在 此会场里面,我们藏人只听得懂藏语,听不懂英文的话,请举手。 好像没有啊! (英文翻译说在那边有一些,在下面好像还有一些), 因为听众最主要是听得懂英文,为了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我会 尽量的用我这个破烂的英文来跟你们作解释。继续讲上一次还未 讲完的部分。 我们之前说到了「如何修学奢摩他之理」,奢摩他最主要的逆 缘就是散乱、也就是所谓的掉举。「掉举」,又可以分一般放逸 的这种散乱,还有一种是对悦意境贪着而产生的掉举、或者是散 乱。还有一种障碍叫做「沉没」,虽然心安住在这个境上,可是 心好像没什么精神,有一点松懈的感觉,这是因为「沉没」在作 祟的关系。掉举和沉没这两者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心的起伏过 于高扬容易产生掉举,(当心的起伏过于高扬的话,要尽量让心 的起伏降低),心的起伏过于低沉的话,又容易产生沉没。就像 我们思惟痛苦的话,心的起伏自然就会有一点低沉、沉落的感觉; 但是心的起伏过分低沉的时候,又容易产生沉没,这时候就要思 惟让内心欢喜的内容。就像从身体的表态可以知道,当内心痛苦、 或沮丧的时候,身体好像也会有驼背的那种感觉;可是当我们很 高兴、很快乐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坐得那么的挺直?所以 随着 心的起伏高低的不同,会产生所谓的掉举和沉没,所以我们必须 75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要透过正知来调整内心的状态。 如是,我们必须要善巧的去学习襌定,如果能够按照经典里面 善巧的去观察、修行的话,其实奢摩他是可以在几个月内就可以 成办的。一般我们的心,因为没有刻意的去训练它,所以心很容 易随着五门而走,五门很容易随着外境而走。「襌定」就是使心 往内收摄,让自己的心随心所欲的安住在(或者是止定在)所要 缘取的所缘境上。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安住几秒,之后几分钟,之 后慢慢的到十分钟、或二十分钟,让自己的心一开始是「内住」、 再来「续住」。大部分的时候有办法安住在境上,可是偶而还是 会随着掉举去放逸、或者是散乱,这时候马上以「正念」、「正 知」来调伏,而说到了「调伏」、「寂静」等等。所以当我们察 觉到有了掉举、还有沉没,来障碍襌定的时候,看当时的状况以 正念和正知马上(瞬间的)去作调伏。最后不需要透过任何的努 力,却可以自然任运的让心安住在这个境上,大约是四个时辰、 或者是五个时辰,都能够无有动摇的、没有任何掉举和沉没的障 碍安住在境上。 如果只是单纯的奢摩他,就是色界襌定、还有无色界的四个襌 定(也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 处天),这个襌定都是属于内外道共同的一种修持。成办上界天 之后,有说到了上界为静、下界为粗的这种粗静为相,而说到了 止观双运。于是又说到了,成办初襌之前六种不同的作意,接着 说到获得了初襌、二襌、三襌等。 以佛教不共修持来讲的话,获得了奢摩他之后,这个所缘不应 该是以粗静为相,而是应该以「无我」为主,于是获得了缘无我 的止观双运。所以「止、观」这两者,并非是由「所缘」的不同 而说它的差异,而是由它「修持」的不同而说到了止观两者不同 76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的差异,或者是「缘起」的方式而说到了止观两者不同的差异。 当然在密教里面的说法又不一样了。以显教的说法,就是因为让 心安住于境上而说到了「止」,有了这个奢摩他之后,再以智慧 去反复观察境上,由这种的观察力而生起了身心轻安,之后的智 慧叫做「观」。这以上说了「止」,我再略说「观」的部分。 达赖尊者讲法-3 所谓的「无我」,在经部和有部最主要是说到了「人无我」。 因为四法印里面的无我、还有空有不同的诠释,就说到了「我」 还有「我所」的空,或者另外一种说法像是「常一自主的我」, 另一者是空性的「空」。如同之前所说的,像四念住来讲的话, 透过身念住而说到了苦谛,由透过受念住而来说到了集谛,透过 心念住而说到了空性。透过心的念住来思惟什么是「我」?去找 「我」的时候,好像最终就从心上可以找到我;但是去寻找「我」 的时候,可以推理知道说,「我」是没办法存在的。所以有部和 经部,最主要是以「人无我」为主。唯识和中观,快乐和痛苦这 个享受者的「我」,不只没有自性以外,我的施设处的五蕴,也 不应有自性,而说到这两大内容。 人、还有法,因为有一个享受者的人,还有一个享受处的法, 因为它的空性而说到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者。我们可以 这么去想,当我们去思惟补特伽罗之独立实体空的时候,这种好 像非常强烈的、有实执性的「我」,它可以透过补特伽罗之独立 实体空的思惟来减少;但是它对于享受处的法的执着,却没有办 法直接的伤害。「我」的这种实执,或者「我」的独立执越强的 时候,与「我」有关的这个法的执取,(像是我的身体、我的家 庭、或者是我的家人)就会跟着强烈;但是针对「我所」的事物, 要刻意的、或者是专门的来断除它的执着的话,好像没有办法直 77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接的造成伤害,这也是为什么要说「法无我」的原因。如同人无 有「我」般,人的享受处的法也不应该有「我」。所谓要破除的 「我」是什么呢?如同《四百论》有说到了,所谓的「我」、要 破除的「我」,并不是否定「我」的名言,而是说与正见正相违 的一个所执,就是「独立的我」是没有的。 所以在此说到(中文是在第5页第二大段),「若问何为真实? 谓其胜义上一切事实,空掉补特伽罗及法我二。」于是刚刚尊者 就针对上述的这一句话做了解释,我大概再补充一下,就是有部 和经部是强调「人无我」,他们并不讲「法无我」;可是唯识和 中观,他们不只讲「人无我」,也讲「法无我」。其主要的目的 或原因,是因为我们可以透过「人无我」的这种概念,断除了缘 人的这种执着,跟人有关的这种执取会随之减少;可是就以法上 的执取,却没有办法直接的伤害,这个执着仍然存在,所以光是 「人我执」的消灭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要说到「法我执」的消灭, 也就是必须要有唯识和中观「法无我」的诠释,才有办法更圆满 的去诠释空性的道理,这是刚刚上述所说最主要的内涵。 达赖尊者讲法-4 这一部论典是属于中观派的论典,中观派见解的诠释跟唯识派 是不同的。因为唯识派说到境、识两者,「境」不应该「外在有」、 或者「外境有」。所谓的「外境」,就是与事之间好像有距离感 的这种外在的境,这一种是不存在的,因为从外境呈现让我们看 到的这一切,都是由缘色声的这个意识、或者是分别所留下来的 习气成熟让我们看到的,所以为了能够减少缘色声等的这种贪着 的缘故,而说到了无有外境。说到了无外境的时候,对于色声香 味触的这种五欲、或者是外在的色法、或者是享受处的执着,会 有某种程度的减少。因为说到了无有外境,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78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都是由习气呈现让我们看到的,所以外境并非是真实有的,它不 是「外境有」,并非如同我们看到般的这种存在的方式,所以说 到了无有外境的这种观念,绝对会让我们对于减少外境的执取, 有一定的帮助。 可是内在的这种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它是属于「识」,去缘取 内在痛苦和快乐的执着仍然会存在,透过无外境的认知,并没有 办法直接的伤害这种内在的执取。所以中观派认为说,无论透过 什么样的理由,如同破除外在境上的执取般,应该用相同的理由 来破除内在的这种执着,这样的话境和识的破除方法才能够相同, 于是中观派说了更广大的、更深奥的空性内涵,因为识境两者不 应该分开。中观派虽然这么说,可是中观派本身又分两派。像是 清辨论师就认为「名言上有自相」,境和识这两者都无有胜义有、 并非「胜义有」、「真实有」,但是却说了「自相有」或者是「自 性有」。 在此寂护论师的心子莲花戒大师,所讲的内涵是什么呢?「无 有外境」这如同唯识派所说的是一样的,境和识是同构型的、而 并非是异质的;可是清辨论师说到了境和识是异质的,所以自续 派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了,就是「随经部行自续派」和「随瑜伽 行自续派」两者。 还有另外一派的中观派,认为说名言上连自相都没有,像是佛 护论师、月称菩萨、寂天菩萨,以这种名言上无有自相的中观师, 来看待之前所说的这些中观论师的时候,因为在名言上有自相, 所以我们平常去看任何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是从它自己那方面呈 现让我们看到的,而实际上存在的方式就是如此,以这个为存在 的基础再来破除所谓的胜义谛、或者是真实有。这一种「无真实」, 当然可以破除某一部分的执着,可是因为实际上它最细微的、从 79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那方面呈现的自相的执取还仍然存在的,所以与此相应的烦恼还 会存在。所以龙树菩萨说到了,只要细微执取的境存在的话,细 微的烦恼是永远会存在的。所以虽然名言上认为有自相的中观论 师的见解,是非常深奥、非常好的,可是很遗憾的是因为他主张 「有自相」,所以缘着自相的这个烦恼,还是仍然会存在,并没 有办法破除所有的烦恼,所以佛护论师、月称菩萨、寂天菩萨所 说的这种中观正见,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议。如果仔细的去学习思 惟的话,我们可以从中去体会到它的一种法味、甘甜的感觉。 唯有透过对空性产生定解、无有错误的通达,他在了解空性、 甚至不遗忘空性之前,只要空性的这个意念在,这种强烈执着的 遍计执是不会产生的。如果只了解到粗分无我的见解,因为并没 有破除细微的我执,所以细微的我执还是会存在。所以虽然了解 粗分的无我,可是粗分无我,它只能够断除粗分的我执、或粗分 的我见而已;因为无法了解如何破除细微我执的所缘、或者是所 执,所以哪怕有粗分的正空见、或者粗分无我的见解,但是这种 细微的执着还是仍然存在,所以我执还是会存在的。唯有透过破 除了名言上的自相、名言上的自性,才能够真正完完全全破除一 切的所执,这样的话就没有任何我执的基础了。因为如果认为「有 自相」、「有自性」的话,还是会有某一种的执着,认为我的所 见和所在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看到的诸法是有自相、有自性的。 如果是如此的话,是不是代表很细微的所执,它仍然没有破除? 那为什么要破除这个自性呢?因为这个自相、或自性没有破除的 话,烦恼是永远会产生的。 《四百论》里面又说到了,如果诸法有自相、有自性,实际状 况是如此的话,那为什么还要学习空性?没有意义了。为什么要 修学无有自性、或者是空性呢?如同《入行论》里面也有说到, 80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如今所说修学空性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断除贪瞋,断除贪瞋并不 是说只是诅咒贪、或是诅咒瞋,那没有什么意义啊!它没有办法 直接伤害我们的贪瞋。贪瞋是属于非见的烦恼,非见烦恼最主要 的根本是来自于见烦恼。所以贪的对治像是不净观,或瞋的对治 像是慈悲心,只是属于暂时性的对治力,但是这种对治的方法(像 是不净观、或者是慈悲心)现起的时候,针对这个境是不会产生 贪、不会产生瞋,可是并没有办法连根拔除,它只是暂时的压制 而已,所以我们叫做压制性的、或者是暂时性的对治力,并非是 连根拔除的对治力。那什么是连根拔除的对治力呢?贪瞋最主要 是来自于无明,如果无明没有办法消灭的话,由这个根本而产生 的贪瞋 还是仍然存在的,所以唯有断除无明,才有办法真正的让贪瞋连 根拔除。因此而说到了修学空性、或者是修学正见。 同样的,论典里面有说到,为了断除烦恼、还有贪瞋等,因由 这个目的而来学习空性,所以我们在佛教里面,一直强调空性这 两个字。所谓学习空性并非是这种目的,并不是像为了拿到博士 学位而去写论文,而是说内心里面,随着这种负面的情绪所转, 最主要是因为无明在作祟,所以我们要去学习空性,为了消灭这 个作遂者的无明。所以透过经典的内容,再配合自己日常生活上 怎么样去执着境的状况,应该可以去体会到,对境上的真实概念 越强的话,对境上的执取就会越强,这个执取越强的话,负面的 情绪就容易产生了。 达赖尊者讲法-5 菩提心和对实相了解的空正见,尤其是梵文语系所建立的那烂 陀寺传承的佛学教义而言,这两者是最主要修行的精髓。如同之 前所说的「菩提心」,体谅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着想,完全 81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只图他人的利益,但是自己却获得了最大的收获。通常我们的想 法是什么呢?只想自己,忽略了他人,甚至于更糟糕的,为了让 自己获得某一些的利益,而来伤害他人、或者是欺压他人,结果 是什么呢?伤害了自己,自己没有办法获得快乐,所以菩提心的 这种修持,真的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利益,我觉得这是自己 内心和平、或内心宁静的最究竟的根源。不只是自己、家庭、社 会,甚至于全球、甚至于全宇宙的真正和平,最主要是由这一颗 善良的心而带来的。这一种的方便行,都是属于一种追求、希求、 欲求的类别。在这个层次上是不可能伸展到无限的,所以必须要 拥有智慧才能够伸展至无限。虽然有不同的智慧,在此的智慧最 主要指的是了解空性的智慧,这两者必须要双运结合,才有办法 真正产生带给你内在自信的力量。这样的话才有办法对于《入行 论》里面,「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 苦」的这句偈颂文,产生强烈的信心。 实践了菩提心,慢慢的才会产生强烈的渴望,会想要奉献自己 的身、语、意三业,所有的一切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而且在如 此实践菩提心的当下,你会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非常有 意义、很实在。如此的一天复一天,一月复一月,一年复一年, 你真的会觉得,「我的存在真的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这个 是我们最主要要去修持的。当然我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强迫你们 什么,因为我本身也不是很有成就,可是我对菩提心有非常强烈 的希求和渴望,而且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小的经验,而且这种的 经验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所以我想要这样去劝你们。也因为 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经验,至少我的开示不会像是没有实心的外 壳一样。 藏文117页,中文是最后一页,「如是恒敬悲心、方便、菩提 82
时轮金刚 2011 年灌顶前行说法
心,长时修习。」就是透过上述所说的方法,长时间持续修持的 话,我们的心会慢慢获得改变。真正让我们获得改变、或者是地 道增长的话,最主要是透过智慧,是以根本定的入定方式,让我 们获得地道增长。以上根者的菩萨来讲的话,先有空性的认知, 先生起空正见,再生起出离心,再生起菩提心的。以极上根的菩 萨来讲的话,先有空正见,再生起皈依的。所以由《智慧品》来 辅助《方便品》,慢慢的增上地道功德,而生起了资粮道、加行 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以小乘来讲的话,为了自己而获得解 脱的出离心生起的时候,是资粮道。以大乘来讲的话,大乘资粮 道的标凖是什么呢?自然任运菩提心生起的时候,是大乘的资粮 道;当生起了缘空的止观双运的时候,变成大乘的加行道;现证 空性的时候,是大乘的见道;获得见道的同时就是初地了,之后 二地、三地、四地,而说到每一地不同的功德;最后在第七地末、 或第八地开始的时候,断除了一切的烦恼障;由断除了烦恼障之 后,再开始断所知障;当所知障完全断除的时候,就是正觉果位 了。这以上是属于显教的说法,接下来是咒乘的说法。这以上《修 次中篇》结束了。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