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的本性” ——尊者 2009 年 4 月 24 日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演讲 蒋扬仁钦协助并完成后译编 这次主题是有关心的本性,我所讲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佛教经典,所以在一开 始我想要念一段偈颂,龙树菩萨所写的礼赞佛的偈颂文: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 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
各位兄弟姐妹们,当然还包括校长,还有我的这些老朋友。 (尊者指着英文 口译员)即使现在他不再是比丘,但我有时候还是会喊他「比丘」。 我觉得很荣幸能够在大学里面给这么多人演讲,所以我很荣幸。这两天我感 冒了,这里(鼻子)流了很多水,我的声音有点不太正常,但是是可以的。我想 平常我的声音比起今天我 的声音更加的好听。 原本的演讲主题是「佛教的概念」,内容有点长,所以相关的人帮我安排这本 讲义。因为我的演讲时间缩短了,所以现在我不会讲那本讲义。所以新的主题是 「心的本性」。 即使所有主流的宗教传达相同的讯息,传达爱与慈悲,这些包含原谅、宽限、 宽恕及自我约束的精神,认清负面的后果来自负面的情绪,为了知道这点,自律 是需要的。还有物质上的满足等修行,在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这些善良的心 理素质是跟爱心,慈悲有关,还有来自如何让生气、憎恨、恐惧、怀疑等降到低。 当然,这些负面的情绪也是心的一部分。基本上快乐与痛苦这两种情绪是内心经 验的觉受,所以基本上所有主流的宗教,当然还有信仰也是心的一部分,所有主 流的宗教,都带有提升心的讯息、练习等方法,都是一样的。 但是,随者主流宗教的教义不同,分主张造物主的宗教和否定造物主的宗教。 主张造物主的宗教强调信仰的重要性,这是他们提倡的方法;否定造物主的宗教 如:耆那教、佛教, 还有一些印度古老传统宗教,数论派(无神数论派),这些 都属于否定造物主的宗教。否定造物主的宗教精髓是「自己是自己的造物主」的理 念,以及因果规律。心识终像是造物主般住在我们的心中,苦乐的造物主不是这 个身体。身体固然重要,它是心的基础,例如: 「人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了「人 身」。因为跟身体有关联,所以我们才可以区分不同的心,人的心、动物的心、 昆虫的心等。另外,根识得完全依赖身体才能存在,但是身体的动作包括言行, 终依赖动机,动机的意思是「心」。根据因果规律,我们所想的及我们不想的终都 跟我们的动机、心有关,所以现在能够让我们达到快乐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我 1
们必须照顾好我们的心与动机。为了能够克服痛苦及减少痛苦,我们必须要去面 对负面的破坏性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后果。这些否定造物主 的宗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重要性的原因也在于此。 符合逻辑地说,当与心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了解心的全方位知识。 在心识中,在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别的心,上千种类。唯一能够解决这些破坏 性的情绪也只有心。不是透过注射或开刀,不是这样的,只有透过源于心的对治 力。例如:生气、憎恨不会因 为服用药物或酒而减少,即使很生气的时候,可 能睡觉会有帮助,隔天早上你的气会有点减少。基本上对于这些负面的情绪,唯 一能够让这些情绪减少的方法,是生起与其相违的 心——与烦恼相违的心。首先 认知什么是与烦恼相违的心,然后增长这种相违心,这是唯一的方法改变或减少 负面情绪。换句话说,为了能够减少负面情绪,唯一的方法式提升正面情绪。再 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心、想法终是具有破坏性的,什么样的心与想法是有建 设性的。 有个很大的问题,负面的情绪可否被消灭呢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想要知道 这个答案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心的究竟本性是什么,还有这些破坏性情绪 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然后才能知道到底破坏性的情绪是否有可被消灭的可能 性。所以在佛教的经典中讲到了许多跟情绪和心有关的讯息。 还有,特别在密乘中,密乘也包含气脉明点的观修,所以提到不同层次的心: 粗分的心识、更细微的心识、再细微的心识。这只有在密乘经典、教授中有提到。 例如:在这个当下,我们的根识是活跃的,并具有全方位的功能,即使想法不断 的同时产生,但仍被根识所主宰;在根识是没有作用的梦境时,又是另一种层次, 只有想法;在沉睡时,没有梦境,又是另一种细微的意识层次;还有在晕倒的时 候,即使没有呼吸,也是另外一种深层的心。在死亡的时候,身体的器官停止运 作的时候,例如:心脏停止,流到大脑的血液瞬间停止流动,所有的神经细胞停 止运作,所有粗分心识也随之停止,像是人心已不复存在。唯一我们可以知道的 迹象是,有些人在死亡的当下,身体死亡,以医学的角度被证实为死亡,肉体处 于不老化、非常新鲜的状态。以我的主要亲教师为例,死亡后十三天身体保持不 腐化、非常新鲜的状态。不久前,一位年长的西藏喇嘛,前任的甘丹赤巴,在去 年他去世后,身体保持不腐化的现象大约快要三周。很幸运的,在那个时候,当 我听到仁波切的身体还保持不腐化的现象,因为我们留了些仪器在达兰萨拉的医 院,我马上叫他们去检查这位保持不腐化现象长者的身体,因为有些简单的仪器 可以使用。然后他们派一些人拿这些简单的仪器在头部上插了些管线,虽然并未 有详细分析的结果,但是从医学的角度证实死亡后的几天还有些微弱的脑波讯号 仍在,他们说这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我们相信细微的意识 还存在于身体里面, 所以才对身体产生一些影响,我们将此心识称为「主要细微的意识」。 2
心识有很多层次,我想我应该用藏语说, 《俱舍论》说等无间缘及等无间果的 概念,也就是善心、恶心、无记心之前的等无间缘。因为这么说,所以也说到了 死时的善恶之心。但是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中说,细微死识一定是无记,因 为这么说,可见死识相当细微。粗识才分善与恶,到了细微的时候一定是无记。 咒乘说,在死亡时,可由瑜伽力令死识转为善心,但死识永远不可能转为恶念。 在动摇八十分别心的时候,才会产生恶念,八十分别心停止,现起四空的时候, 是不会产生恶念的。不善念只会在粗识中存在,但是可将俱生原始的光明转为善 心。从此可知,若以方便及智慧的瑜伽力,可令细识被善所摄持。但细识时却不 能生起恶念,有这么一种差异。 现在我觉得,为了要全面了解或解释什么是心,我想我们必须要包含密乘经 典及观点。在密集金刚的典籍里,说道: 「续称之为续,续具三种相。 」总之,说到 了三续:基续、方便续、果续。事实上,意识可分三种层次:第一种是基相的心 识、第二种是对治的心识、 第三种是对治后的纯净心识。另一种说法是,第一 为当下的真相,跟这有关的解释我叫做「科学」;第二种对治是种方法,也是种哲 学或观点;第三种是结果。像是四圣谛,当佛陀第一次转法轮时,说到了四谛性 质、四谛作用、四谛果实。四谛性质指的是基相,因为真相是如此,所以得这么 取舍,而说四谛作用。因为如实取舍,将会产生知四尽、知四无生的果实。 通常我把佛法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我列为佛法科学、第二个是佛法概 念或佛法哲学。佛法概念或哲学是来自于现今的真相。所以先是佛法科学,然后 是佛法概念或佛法哲学,然后才是佛法的宗教。因为有了佛法科学及宗义,才有 可能消除我们的所有负面情绪。所以开始修行是非常值得的。在此,这本经典里 面也有讲,首先说到心的当下本性,第二说到,因为心的当下本性,应该如何取 舍,从此获得何种果实。在过去 20 多年间,我们很严肃地与科学家们进行交流 讨论,透过对话,双方都有学到东西。基本上,根据四个领域讨论:宇宙学、新 生物学、原子物理学(像是量子物理)以及心理学。就以量子物理学而言, (佛 家与科学家之间)有着相似的观点。 (佛家与科学家之间的)宇宙学,基本上是 一样的,但有些(佛家的)描述,如地球是平的、地球位于中心,以及须弥山等 这些已经 是过时的说法。当然,在佛教经典里,对宇宙学的解释皆有不同,所 以我们选项有很多。 我很感兴趣的量子物理学,跟超过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观点有很大的共同点。 根据物理专家的新发现,这两者的确有很多的共同点。总之,有关物理方面,佛 教有很多地方可以从现代科学中学习,真的很值得从他们听闻学习。有关神经生 物学,在密乘里说到心与气,以及寻找「情绪和神经的关系」等内容都是非常有趣 的。有关物质方面,现代科学的解释是较为先进的,所以跟现代科学学习是非常 3
实用的。但神经跟意识之间连结的内容 依然没有很清楚,有关这点,一些佛教 的解释和一些修行者的经验是非常有用的。 在现代科学里,通常他们把心理学称为灵魂科学。我觉得(西方心理学)非 常的年轻,像是幼儿园,古老的印度心理科学远超过(现代心理学),有很多的 讯息,有些对现代科学非常有用。几乎是十年前,为了能够测试,我的科学家朋 友们,提供了简单的仪器。那些仪器放在那,但我们等着看有没有修行人(能够 以持心法)死去。当设备都有了,但是没有人以持心法的方式死去。在过去有蛮 多(修行者)以持心法的方式死去,但都没有设备。去年好不容易两者都有了。 这些事情是非常有趣的,更深入的调查是需要知识和努力双结合,这是非常好的。 关于我们跟科学家交流心的内容:在印度,超过两千多年,可能三千年上下, 一些跟根识和意识有关的知识,虽然在现代科学中,对根识和意识此议题并没有 做出明显的区别,但区分根识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根识跟身体有着密切的 关系。在意识的层次中,粗识与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微识是独立的。所谓 的动机并非指向根识。为了能够认识具有利害作用的意识,光从根识上去寻找答 案的话是很困难的。 藏传佛教实际上是那烂陀寺的清净传承,很清楚的, (西藏)在第七世纪时, 就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并在那时开始发展及学习。但有系统地学习或修行佛法的 教义是从第八世纪才开始,主要负责教学并给予具足戒的是寂护论师。在八世纪 时国王赤松德赞邀请两位大师, 一位是莲花生大士,另一位是寂护论师。如同 我之前所提到的,他们主要是负责教学及给予具足戒。主要负责的是静命论师 (即寂护论师)。寂护论师在那烂陀大学里,是位顶尖的学者。寂护论师是位中观 师,也是位伟大的逻辑学家。 从公元初期时,就开始有了那烂陀大学。龙树菩萨还有很多其他大师都是来 自那烂陀大学。 在这些大学者中,伟大的哲学家以及逻辑学家也是这个传承的。 寂护论师是位中观的哲学家,也是位伟大的逻辑家。你可以从他的藏译著作里, 得知他是位优秀的逻辑家以及哲学家。自然的,藏传佛教的主要讲授师,是位来 自那烂陀的优秀的学者、修行者以及比丘。所以,以逻辑来推的话,老师是位哲 学家、逻辑家,他自然会想要让他的学生跟他一样。 不是吗 ? 直到现在,基本上,西藏(持有的佛教传统)是那烂陀的传承,这是非常的 清楚。我时常告诉大家,当我学习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是从六七岁开始学习,因 此,须要背下那些主要经典。以我的例子而言,六七岁时对佛教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不认为,如同主持人介绍般的,我是十三世尊者的转世。当我还小开始学习背 下那些经典时,一点都没有想要学习的兴趣,我唯一的兴趣就是「玩」,所以我的 4
私人教师必须准备一个鞭子。那时我跟我的哥哥也是出家人,一起学习,所以我 的私人教师准备两个鞭子,一个是平常的鞭子,另一个是黄色的鞭子。所以黄色 的鞭子可以看成是神圣的鞭子,黄色神圣的鞭子是给神圣的 DL 喇嘛。但你们可 以想象,如果使用那神圣的鞭子时,我不觉得有神圣的疼痛,我想疼痛的程度是 一样的。因为害怕被打,所以我学习这些经典。重点在于这些我已经学习过的经 典都得熟读在心,哥哥也是一样。我的这位翻译,也是前任的出家人,也有相同 的经验。这些主要的经典都出自于这些那烂陀的学者,如龙树、提婆、无着、世 亲菩萨大师等经典,所有都源自于那烂陀学者。当然在这之中,我们也学习这些 经典的解释,学了很多印度的论典以及西藏的论典。我们也阅读这些经典的解释, 但原始的经典来自那烂陀。在这些解释中,每当提到重点,总会引经据论这些著 名的印度大师,所以非常清楚的知道是那烂陀的传统。还有莲花生大师,他特别 负责介绍密乘。我们相信,在丹珠尔(论藏)中,有大约两百本厚书是从不同的 印度大师的著作翻译过来的。在这之中,有很多密乘经典或论典是龙树、提婆和 其他大师等的著作,所以西藏佛教是来自那烂陀传承,也是正统完整的佛教。根 据巴利传统,所有律学的原始语言,皆是以巴利语文为主,像是律藏,主要是以 巴利语文为主。巴利佛教中虽有经藏和论藏,但是大多的经论藏却是以梵文为主, 像是般若经,以及上部阿毘达磨和下部阿毘达磨等。 西藏在八世纪开始有完整正统的佛教,我们通常称之为旧译宁玛派。在 9、 10、11 世纪这段期间中正法的传承受到波折,西藏王朝的体制也变得四分五裂。 在之后的新译时代,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还有宝贤大译师等人。之后是格鲁传 承。这一切都是完整佛教,也就是具有大小乘显密圆满的教法。旧译宁玛说九乘: 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称为世俗三乘;密乘的作密、行密、瑜伽密为苦行三 乘;大瑜伽密、无比瑜伽密、无上瑜伽密为自在方便三乘。所以大小乘显密全部 都圆满了。就以细微心识而言,根据大圆满,也就是「大」、 「无比」、 「无上」三者中的 「无上大圆满」,是以「俱生原始的普贤明」作为主要修持而讲述的教授,有个不共 的修持法门,将明与明分(Rig cha)区别。这里的明并非「心、明、识」中的「明」, 而是经常使用的名相—「觉明」,具有觉明的意思。主要是说,将暂时性的心识取 名为「心」,无始以来未曾改变其性的心取名为「明」,无始亦无终。 大圆满又可分为心部、界部、口诀部。口诀部又可分:外部、内部、密部、 极密无上部(心髓部)。这种「俱生原始的普贤明」又称「无始为佛」,其明本性清净 诸秽。当「具有暂 时污垢的无始为佛」去除(暂时)污秽时,又称「再次成佛」。般 若乘说, 「自性涅盘」、 「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涅盘」。 「自性涅盘」所以从无始 以来就已圆满涅盘自性了。若无「自性涅盘」,就无法产生「去除暂时性污秽的涅盘」。 同样的道理,若无「无始为佛」,自然不能有「再次成佛」。 所谓的「九乘」,并非只是因为教义分为九部分,而是因为某一补特伽罗在修 5
持道上,需要经历这九种次第。有经论这么解说,这种解说非常棒。九乘是什么 呢 ?观修四谛为声闻乘;之后,深入四谛的修持内容,以趋遮十二缘起,了知轮 回如何趋入的次第,以及轮回如何遮遣的次第,并以遮遣次第讲灭谛,这是独觉 乘;之后发心、六度、止观的修持为菩萨乘,也就是因般若乘的菩萨乘;之后观 修本尊瑜伽的时候,若以事部普遍所度化的弟子而言,将本尊视为(外在)主尊 的模样后,自身从主尊获取息等悉地而说道: 「作密、行 密、瑜伽密」等修持次第; 令本尊瑜伽越来越深入, 「大瑜伽」及「无比瑜伽」谈及了气脉的修持;之后,大圆满 则说了「普贤明」的修持。让一个补特伽罗能够圆满修持九乘,并包括前行,像是 《龙钦七宝藏》也明显地这么说,平常我会这么介绍,为能闻思修《七宝藏》,好先 读《龙钦七宝藏》里面的《宗派宝藏论》,之后学习《如意宝藏论》,之后再学习《三 自休息论》里面的《心性休息颂》。好是以「日观」的方式学习。若以简略日观法的 话,是用一百四十多天的时间作观修,之后再学习《胜乘宝藏论》及《法界宝藏论》, 并实践其内容,将会非常殊胜。了解道的整体是相当重要的,对于特别有善根的 补特伽罗,极有可能因为某个口诀的传授而获得证量,这种传授法叫「依别众生」。 就以教法的整体而言,了解教法正体的结构而去修持,叫做「依共教承」,好遵循「依 共教承」的方式。 下一个是噶举。噶举的传承主要来自那洛巴,西藏马尔巴大师从许多印度大 师获得传承,尤其是他从米谛巴获得中观哲学的传承。很明显的,米谛巴继承了 月称菩萨的思想。噶举有大手印教授,格鲁也说了大手印教授。大手印教授分为 显密两种,仅属显教的大手印,主要指的是中观正见,是种搭配着四法印而延伸 的教授;不共的是与咒乘的光明有关,在那洛六法里说到了光明的修行,这种的 修持叫做「大手印」,主要是让俱生原始之光明本身转为道用。 接下来是萨迦。萨迦派的传承来自毗卢巴(Virupa),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萨 迦道果」。 果时咒续的密修持是搭配着喜金刚而修持的,进而说了「三相」及「三续」。 三相指的是显教之道:烦恼相、不净相、于瑜伽者的清净相,共说三相。在三相 的修持中,含括了前述宁玛的「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至于「作密、行密、瑜 伽密」的内容,此中没有特别说明;能够代替「大瑜伽、无比瑜伽、大圆满」者,则 是萨迦派的「三续」,这些都是基于无上密而说,这是很重要的。三续的内容,如 同前述引用的密集金刚续文,谓因续、 方便续、果续三者。 何故称为「唤醒三续」 ?现在或「基续」,也就是当下我们凡夫所拥有的状态。 以大圆满的典籍而言,称为「普贤明」。在明如何修持上, (萨迦及宁玛)可能会稍 有不同,以及如何介绍可能也会稍有不同,但所有派系的主要重点、究竟关键都 是相同的。 认识因续,从经验觉受上去认知。萨迦班智达说:「前识后识间,光明现不断。 」 6
在阿赖耶因续时,分别心可分两类:粗细两类中的细微分别心,这并非「本智」。 「前 识后识间」是说那怕是噶举派的大手印观修也是如此,噶举派大手印及格鲁大手 印都是一样的。首先不让自心随着过去的记忆,也不让分别心被未来的计划所影 响,停止缘取事物的过去念,不令生起,停止未来计划的妄念,只停留在当下的 心识,无有造作,令心持续停留(在当下的心性)。因此,会现起细微分别心。 这就是粗细二分别心中的细微分别心。如果要认知大圆满「普贤明」的本性为何的 话,经论谈及法身,有这一类的说法,是种与法身有关 的解说,在此并非与法 身有关,而是一般的细微分别心。想办法让心停留在这种状态,这样一来,诚如 扎・巴楚仁波切在《三句击要》中说: 「愣住将成善」,令心「愣住」、令心「安住」,不 要生起其他的想法,让心停留在当下不造作的心,不做作、自然、放松。以大圆 满而言,就是在这种状态中认清什么是「明」。正所谓「加持从彼移」,这是种需要经 由加持再去认清「明」的方式,在认清阿赖耶因续时,是认清这种细微心识。虽然 这并非俱生原始光明,却具光明种类的成分。 大圆满中,又分「明」及「明分」(Rig cha)两类。所有暂时性的心识都是明, 也是明的技能。所有暂时性的心识都是明的技能。在所有明的技能中,都遍布了 明分。因此,明可分为性明、基明、技明等多种类别。现在,当我们暂时性的心 识现起的当下,因为这一切 (心识)都是从明的技能所现起的缘故,都被明分 所周遍。因为被明分所周遍的缘故,相续成熟的瑜伽师,就能以经验在烦恼—— 随所执而称的「烦恼」,也是所谓的「具相烦恼」——现起的当下不被烦恼所转,在烦 恼现起中,令心安置在烦恼的究竟本性光明之上,所以不随执着而转。 凡是从俱生原始光明的本体所现,其本性究竟就是俱生原始之光明。若能将 心持置这种本性光明之中的话,就能成就所谓的「虽未断烦恼,却使处清净。 」但 这并不简单。同样的道理,要做到令心「愣住」的话,先从认清粗分阿赖耶因续— —细微分别心开始做起,从此方能生起瑜伽的缘故,唤醒了基续及道续,因为又 将于尔等安置果时佛慢的缘故,则唤醒了三续,不是吗 ? 一般咒乘说,在生起本尊的时候要将空正见转为本尊,尤其无上咒乘的「空 正见转为本尊」,并非是「将粗分空正见转为本尊」,而是将空正见胜解为俱生原始 的光明之后,所谓的「胜解」并非光是跟随着词义即可,而是令心现起光明的行相 后,再观想这种光明证悟了空性,再(将这种空正见)转为本尊的形相。因此, 下三续的「空正见转为本尊」与无上咒乘的「空正见转为本尊」意思不同。总之,生 起本尊的时候, (一切派系)都以俱生原始之光明作为修持的关键。在圆满次第 证量的时候,依赖气、脉、明点的修持要义。令粗分心识进入随眠、融入的状态, 令粗分心识停止作用、不再活跃的时间越久,就越会令细微的心识更加活跃。修 持大圆满时,在粗分心识强烈现起的当下,因为(粗分心识) 被明分所周遍, 若能以经验摄持的话,将会从中认知什么是「明」的本质。但在新译咒乘的时候, 7
只说仅存光明的时段,并非是与粗分心识有关的「明」,而是停止一切粗分心识 之 后的「光明」,所以在这之前需要先修气、脉、明点等。 萨迦说「明空双运」,谓「明者,心之性相」, 「空者,心之本性」, 「双运,远离言语」。 又说,阿赖耶因续本身具足了轮回、涅盘、修道三者。怎么具足的呢 ?「阿赖耶 因续以性相门具足诸轮回法」,因续指的是现在有学的状态、凡夫的阶段,因为 现在轮回诸法正在现起,故说「以性相门具足」、「诸道以德相门具足」,像是信心、 空正见越加强大,本尊瑜伽越加深入。这一切都是在心识的基础上发生,哪怕是 现在也会有少许的改变, 故说「诸道以德相门具足」。即是所谓的「证量皆以『可生』 门具足」」, 「可生」也就是「可以生起」的意思。所以「阿赖耶因续,有与脱无二」就是这 个意思。
答疑部分 (这些问题是来自于网络,是何塞卡韦松教授递给的) 1. 第一个问题是在我阅读尊者您的一些著作,您说细微的心识是无记,但在其 他的书籍, 您说我们的俱生本性是善良的、慈悲的,可见心的原始本性是正面 的,并非无记,可否请尊者您解释。 尊者回答:一般(讲到人的心性时)我们不会谈及究竟本性或原始微识,就以原 始微识而 言,在这个当下只是一种说词。我们基本的人性,我想在下午我或许 会解释些,下午不会参加的人,你可以询问有来参加下午演讲的人。 2. 尊者,第二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原因观修心的本性,或可以观修其他的如 观修自我, 或其他法相 ? 尊者回答:这主要是参考密乘的教授,原因如同我之前提到的,终是取决于动机。 动机是心的一部分,正所谓「由心性力成有情,以及各种器世间。经说有情从业 生,心若断已业不存。 」刚才说的明空无二、觉空无二、乐空无二等,虽然都指向 空性,但明空双运的空是「心性的空性」。当然,瓶子的空性及幼苗的空性也都是 空性,但能与「明」转为无 二性质的空性只有「明」本身的空性,自己能够现证自己 的性质,所以真正的觉空无二的空性,只能是在心识的空性上去理解。例如提婆 的《五次第疏》也说,了知心识的空性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一切轮回与解脱的根 本。这种说法来自密法。以显教而言,随着有法的不同,说先观修人无我,再观 法无我,这是一般的说法。与密有关的时候,说必须得观心 识的空性。例如一 个常念的梵文咒语,也就是「嗡修涅达嘉哪班杂娑巴瓦唉玛郭杭!」这 时候的「娑巴 8
瓦」(本性)指的是,所观修的究竟真相,正是有法本身的性质。 「嗡修涅 达嘉哪 班杂娑巴瓦唉玛郭杭!」「嗡娑巴瓦修达萨瓦达玛娑巴瓦修多杭」这两个咒语的娑巴 瓦内容是不一样的。 3.我在想你是否觉得是否美国人比较难集中注意力,所以比较难成道 ?我们的文 化寻求兴 奋的刺激快感,并迅速做每一件事情。生活在美国社会,冥想及控制 自我是相当困难的。 你是否觉得对于美国人,如果我们住在步调较为缓慢的国 家,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在每日的 生活,可能会更容易。 尊者回答:基本上我不觉得西方或东方人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我的一些美国朋友, 他花好几年的时间在闭关,其闭关的结果令人惊讶。这些都是美国人,不是西藏 人。这显示我们 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人类的心智都是一样的。外在的影响是很 重要,但终心的本性更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潜力,心的素质是一样的。 我想这位提问者如果你真的觉得 这问题很重要,你应该彻底的研究,访问更多 人,或许你可以有更清楚的答案。我不觉得 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你说佛教是心的科学 ? 尊者回答:这句话的来源不是来自于我,一些西方的学者形容佛教不是宗教,而 是心的科学,所以问他们。 5. 你对使用迷幻药等来达到高层次灵性的意识有何感觉 ? 尊者回答:首先当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根据有这些经验的人,既然不服用药 物都有幻觉了,何须要多添加幻觉,这样没有意义吧。严格来讲对于认真修行的 人,好不要过度依赖外在的物质,单纯的去发展心的原始本质会更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