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 听 : 中 观 宝 鬘 论 ·第 ⼀ 品 》
——尊者与台 2019 年 03 月 31 日 达 主
滇津旺
拉
位:台
法王尊者 藏 仁
四
教授
同声 整理
弟子的视 & 国父 国际藏
念
法脉总会
目录
佛法介绍 ................................................................................. 1 释义四句回向偈 .............................................................. 1 初转四谛法轮 ................................................................. 5 次转无相法轮 ................................................................. 9 自续派和应成派之间的差别 ......................................... 11 缘起见和无害行 ............................................................ 12 应以闻思修的方式来学习 ............................................ 19 正行解释 《宝鬘论·明增上生决定善品第一》 ................... 21 问答互动 ....................................................................... 46 结语 .............................................................................. 58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佛法介绍
释义四句回向偈 今天,我们与台湾的法友们透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结上法缘, 如同之前我们所讨论般的,今天的讲题是圣者龙树菩萨的《中观 理聚六论》里面的《宝鬘论》,而且是以《宝鬘论》的第一品为 主,因为第一品简单扼要融摄了许多的内义,所以想要以这一品 为你们做讲解,来作为今天的讲题。 如同我们的法友们在唱诵完《心经》之后,会念诵:“愿消 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 道。”这四句偈颂文,佛法主要的核心都已经含摄在这一偈里面。 第一句“愿消三障诸烦恼”,这句话里面说到了佛法是来自 天竺印度,在佛还未来到这世间之前印度就已经有了婆罗门教, 像数论派是最悠久的,之后有了耆那派,随着数论派的增广之后
~ 1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又形成不同的支派。这些婆罗门教的宗义或哲学的观点也说到了 烦恼,他们所说的烦恼最主要指的是欲界的烦恼,为了使我们的 心不要往外去缘取五欲、流失,透过专注一境的禅定的方式来成 立了色界和无色界,因此形成了一个有系统的修禅的制度,所以 说到了一个广大的断除欲界烦恼的内容。 欲界的烦恼,最主要是来自色、声、香、味、触的五欲,(是 由此五欲)而产生的,那么这会有什么问题呢?因为缘了五欲之 后,当我们得不到色、声、香、味、触、的时候,就会生气、愤 怒,所以在印度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无损害的行为。 无害行指的是不仅不伤害他人更要去爱他人,因为爱他所以 才不会害他,无害行之所以能够成办,是因为我们打从心里面去 爱护他人,所以而说到了“嘎鲁那”就是指慈悲的意思,这就是 印度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一个立场——无害行以及慈悲观,这个 就是印度的祖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珍宝啊! 导师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之后,也受到了无害行以及慈悲 观的影响,所以就以无害行来讲的话是由数论派所流传下来的。 数论派分有神数论派和无神数论派,在这两派里面的无神数论派 说到了自己的苦乐最终由自己掌控,而说到自己是自己的怙主, ~ 2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也就是自己未来的前途掌控在自己的手上,如果我们伤害他人的 话我们会受到其果的伤害,也即我们会受到痛苦的果报。外道耆 那派又称赤裸派,耆那派对苦行非常的重视,而且坚持吃素不食 荤腥,这种的行为真的是不可思议令人尊重的。 之后佛陀来到这世间,佛陀也是强调了无害行的价值,那么 佛法的一个不共特点在哪里呢?(佛法)在哲学的立场上(与外 道)形成了很大的不同,在哲学的观点上(与外道)形成了很大 的差异,所以佛法在这一点上是与众不同的。 佛陀获得了正觉果位之后,一开始说了:“深寂离戏光明无 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无 语森林中。”这句偈颂文说了什么呢?其实已经为将来的三转法 轮做了计划,当然这只是我的解读。因为第一句说到了“深寂离 戏光明无为法”,“深”和“寂”指的是四圣谛,也就是烦恼谛 的因果以及清净谛的因果,这个叫做“深”、“寂”;“离戏” 是讲到了二转法轮时候的深奥空性,这是二转法轮的主要内容, 所以“离戏”的空性是二转法轮主要诠释的内容;“光明无为法” 这五个字指的是后转法轮(即三转法轮),当然对三转法轮如何 定义有两种不同的解读,有一派认为《解深密经》才是三转法轮, ~ 3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但是有另一派认为《宝性论》的主要依据像是《如来藏经》以及 《大涅槃经》等,在这些经典里面说到了唯明唯观的心识为何、 心的属性体性为何。 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获得了正觉果位之后就说了这句偈颂 文,说这句偈颂文的时候是有计划的,也就是他将来会宣说清净 谛和污染谛的一个因果——四圣谛的一个法轮,以及离戏空性的 二转法轮,以及最终诠释到境光明的属性为何的三转法轮。所以 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念的“愿消三障诸烦恼”这句话,就已经跟我 们说到了烦恼的去除靠的不是祈祷、发愿而已,这是没有办法做 到的! 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其他不可计数的佛已经成就正觉 的果位了,如果他们帮助我们远离一切烦恼的话现在我们都已经 解脱了,可是我们没有呀,因为已经有那么多的佛来到这世间了。 以这个贤劫千佛的劫数来讲,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之前有大 迦叶佛等其他的过去佛,导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世间已经有两千 六百年了,在这世界上的烦恼者几乎没有变少啊。如果导师释迦 牟尼佛可以透过他加持力发愿的力量去除我们烦恼的话,那么今 天的世界不应该有烦恼才对呀,但这是做不到的。 ~ 4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烦恼要如何去除呢?因为一切的烦恼都是来自于颠倒执,对 真相不了解、甚至于颠倒执著的这种无明错误的认知而产生,所 以唯有透过“愿得智慧真明了”——对真相的认知、透过真相明 了了之后,才有办法去除三障烦恼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内外 的障碍,所以是“普愿罪障悉消除”。 最后的“世世常行菩萨道”指的是大乘经藏的论典所要表达 的内容,所以我的解脱并非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已,更是为了 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希望一切有情众生能够从烦恼(烦恼障)和 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所知障)当中获得解脱,为此大乘佛子们 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这些的佛子行、这 些的菩萨行,这个就是佛子们应该做的行为、菩萨们应该做的行 为,所以是“世世常行菩萨道”嘛——在此说到了大乘经藏的内 容,所以刚刚你们所回向的这四句偈颂文里面已经说到了佛法的 核心思想,知道了吗?
初转四谛法轮 “愿得智慧真明了”,我们要使智慧真正的明了真相为何, ~ 5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智慧的光芒要现起,辨别是非的智慧是来自什么呢?修行可以分 两者,一者叫观察修、一者叫止住修,简称观修和止修。 如果要改变我们内心的话要透过观察修,我们很多汉传的法 友们,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时候也发现这么一点,许多的日本学者 问我:“难道什么都不想,透过毫无作意,没有办法成佛吗?” 问我很多类似的这种问题。 虽然什么都不想的话会让内心感到安乐,因为有那种止住的 感受,但是它不会增长我们的智慧呀!唯有透过观察是非善恶为 何的智慧,反复的观察,以观察力来增长智慧。所以修可以分观 察修和止住修,在这两者里面,如果能够让我们智慧成长的话, 最主要的能力靠的是观察真相的观察力——观察修。 如果我们仅凭专注一境的禅定,完全没有毗钵舍那的这种圣 观,光是这一点就够的话,那佛不需要宣说三转法轮啊,何须要 去转三转法轮呢?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说到了:“深寂离戏光明 无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 无语森林中。”这时候佛他自己也这样想:“这么深奥的教法如 果为你们讲解的话,应该是没有人能听得懂,还不如沉默的待在 森林里面。” ~ 6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之后陈桥如等五比丘随着因缘聚合的时候请求佛为他们转 法轮,于是佛初转了法轮,称为四谛法轮。四谛法轮所诠释的四 圣谛是佛教教义的基础,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被称为四谛, 而每一谛又有四种的行相,所以称四谛十六行相:无常、苦、空、 无我;因、集、缘、生;灭、静、妙、离;道、如、行、初,总 共有十六种行相,苦谛上面的四者、集谛上面的四者、灭谛上面 的四者和道谛上面的四者。 学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脱烦恼,从烦恼当中获得解脱的缘 故,一切的业是来自于烦恼,烦恼是来自于贪、嗔、痴这三者, 而说到了三毒烦恼,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说三 毒烦恼是可以去除的,是可以生起对治力将其烦恼去除的,只要 我们恒久的坚持这个对治力的观修,对治力的力量越强大的同时, 它所对治的烦恼的力量就可以慢慢的逐渐减少、削弱、衰败,这 个就是法性。 好比哪个地方的光明越强,那个地方的黑暗范畴就会越小, 这个就是法性,本来就是如此!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内心里面, 如果了知真相智慧的光明越来越强烈的话,不了解真相、颠倒执 著的无明的黑暗自然就会慢慢的减少,是以这种的方式来去除烦 ~ 7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恼的,所以初转法轮是说了四谛十六行相。 四谛十六行相是很重要的内容,尤其在今天的世界、今天的 这个时代,像泰国、缅甸、越南等这些都是属于佛教的国家,他 们所持有的这个传统是巴利文的法脉。 巴利文的法脉里面说到了戒定慧、四谛十六行相、三十七道 品,这些都是一样的,知道了吗?我有时候会跟一些法友们说: “不要这样讲——我们是大乘者、你们是小乘者,不要这么说!” 我不喜欢“大、小乘”这个用词,因为当讲到小乘的时候会 有一种歧视的感受,其实并非有歧视的意思,四谛十六行相是佛 一开始初转法轮时候所说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就根本 没有基础让我们去思维空性。 在四谛法轮之后佛又说到了律学方面的内容,在这个世界上 所有的佛教国家所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律学和巴利语法脉所流 传下来的四谛十六行相、三十七道品的内容,这是能够遍及一切 佛教国家的。
~ 8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次转无相法轮 之后导师释迦牟尼佛又到了灵鹫山,随着利根者、上根者的 化机们,这个时候就不属于公开的演讲或讲法了,针对少数的上 根者为他们讲解《般若经》。佛在讲解《般若经》的时候,像是 我们平常念诵的《心经》里面说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 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切色法都无有自性,所以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就是《心经》的主要的 核心思维,又称“空相四门”。之后又说到“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等,针对个别的有法而来说到不同的空性,但 是最主要的核心思维是建立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这个空相四门上面。 要好好的了解《心经》的内容的话,我们就要知道“色即是 空”的意思!如果你说“色即是空”是否定色法——色是不存在 的,那么在讲“空即是色”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了,既然你已经 说色不存在了,那你还说空即是色,这不觉得很奇怪吗?你不是 自相矛盾吗?如果能够这样讲的话,那就会觉得导师释迦牟尼佛 是不是神经错乱了,(佛陀)你明明说色不存在,却又要说这个
~ 9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不存在的是色,这不是很矛盾吗? 佛陀在经典里面说到了:“何故缘生而无生,于此无能有深 信;何者依缘故说空,何者知空不放逸。”在这句经文里面说到 了因为依赖着因缘而生,所以其生并非是以事物自己的力量所产 生,因此并非自性生。生,只是在世间的通俗、名言的说法当中 存在而已,除此以外想要跨越了这个门槛去寻找的话,那是找不 到的!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说到了是怎么生?自生?他 生?自他二生?还是无因而生?要去寻找的话是找不到的!因为 是依赖着因缘、依靠他力而生的缘故,该生并非以自己的力量产 生,所以说到了“何故缘生而无生”。 “何者依缘故说空”,因为他的性质、他的属性都是完完全 全依赖着他者而有的,所以任何的属性靠自己的力量所产生的皆 为空!所以在《中论》里面非常明显的说到了:“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 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龙树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 里面很明晰的说到这句偈颂文。
~ 10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自续派和应成派之间的差别 龙树菩萨对导师释迦牟尼佛无有自性、诸法皆空的解读是什 么呢?就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完完全全的依赖、 观待他者而产生的,所以并非像我们看到般的都是自性有的。 像我现在看你们的时候,会觉得是从你们观众个别的境上而 产生个别的作用,这是我对你们的看法;你们看我的时候,会觉 得达赖喇嘛好像就在这个法座上,是从法座上形成达赖喇嘛的作 用和性质,你们会产生这一种的看法,那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在此有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这两派不同的意见,中观自续派 认为这种看法本身没有错所以而说到名言上有自相(的观点), 可是中观应成派却否定了这种名言的自相。 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的诠释者,像是佛护论师、月称菩萨, 他们才有办法真正的诠释到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那就是名言上 无有自性、无有自相。清辩论师虽然是龙树菩萨的弟子,但是清 辩论师觉得:“有和没有的基础,必须要从境上而去决定,如果 从境上没有办法去确定有、无的话,那么有、无根本没有办法去 区分了。”所以宗大师在他的著作里面说到了:“自续派认为‘所
~ 11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遮谛实不能被根识所看到’,但是应成派却说‘所遮谛实能够被 根识所看到’,由此而形成两大的差异。” 就像我现在在看你们的时候,会觉得:“有汉系出家师父坐 在这个坐席位上让我看到。”,我觉得是很明显的从境上产生了 你们的作用让我看到,自续派认为这种的看法是没有错的,可是 应成派说这是错的! 我们看任何的事物时,会觉得这个事物的属性和作用是从他 那边而有的,这种看法本身是没有错的,所要遮的谛实并不会被 根识所看到,所以并非被不损害识所不共安立,从境上的不共而 有的这个才叫做他们所遮的谛实,这是自续派所说的。 在中观师里面又可以分两派,名言上认为有自相(即中观自 续派)和名言上否定自相(即中观应成派),这种区分的认知是 很重要的。在雪域的学者里面,虽然有很多人去研究自续派和应 成派的差别,但是讲到最详细的我觉得是宗喀巴大师。
缘起见和无害行 《入中论》里面说到了四种的应成,如果是有自性的话,将 ~ 12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会有四种应成的过失(即: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应成世俗 谛为理智所堪能之过患、应成无有胜义他生之过患、应成无自性 为非自空之过患),而且圣者们在观察事物为何的时候应该要寻 找到才对,可是找不到啊,所以就有第一个应成的过失,叫做“应 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观察事物在哪里的时候,如果是从境上而有的话,将会违害 到世间通俗的这个名言说法,我们现在看到了不同的五花八门的 事物,这只是在一种看法当中而来安立其作用而已,除此以外不 应该去跨越这个门槛从境上去寻找,所以在《入中论》里面又说 到了:“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无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 世间所有名言谛。”所以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是由月称菩萨和佛 护论师所诠释,尤其是佛护论师在《佛护论》里面说到了:“如 果是自性而有的话,何须要去依赖、观待?”的确是如此啊!如 果他是自性而有,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体现的话,那么干 嘛需要去依赖他者?这种的说辞是非常强而有力的!所以在《中 论》里面去寻找生、灭的这个施设义为何之后,这些生、灭的自 性都被破除了,在做结论的时候,(龙树菩萨的心子之一)龙觉 菩萨也说到了:“这些都是施设而有!如果并非施设而有、是自 ~ 13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性而有的话,何须要去观待?” 所有的佛教徒都说“无我”,可是“无我”的内容怎么去解 释、怎么去诠释的时候,那烂陀寺的这些大师们、大学者们之间 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无我”又可以分“人无我”和“法无我” 两者,虽然“无我”的见解是佛教四派都共同去诠释的内容,可 是“法无我”的论述是由唯识派和中观派去建立的。 去寻找施设义在哪里的时候,世亲菩萨在《二十颂》里面说 到了,去观察细微的粒子在哪里的时候,因为有东、西、南、北 四方,所以是具方分的,并不是无方分,而说到了不依赖方分的 和合体是存在的,这一切都是相互依赖着方分而被安立为粒子的 这个合体。即便再细微的粒子、最小单位的物质,它都会有东、 西、南、北、上、下的六方,所以它都会有这六个方分,每一个 方分再仔细解剖下去,它还是会有这个六个方分。 现在我们讲到原子的时候,在跟科学家们一起交流的时候, 我透过显微镜看到(物质)到了最细微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光和 波的状态,它一直处于动摇当中,因为粒子会动摇,以佛教术语 来讲叫做微尘,如果微尘会移动的话它就有往前或往后移动的两 端,如果没有前端和后端的话它怎么移动?或者没有左端或右端 ~ 14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的话它怎么移动?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现在量子物理也是这么说的,去看微观世界的时候没有任何 的决定性可以被衡量的。我有很多认识的量子物理科学家他们也 是这么说的:“我们在宏观世界的时候,所有的事物看起来仿佛 是有决定性可以被衡量的,会有这一种的看法;可是在微观世界 的时候,去寻找最细微粒子的时候是完全找不到的,是没有任何 的决定性可以被衡量的。” 这个(理论)跟唯识派所说的是一模一样的,唯识派说:“色 法并非外境有,所谓的色法之所以成立、之所以存在,是由执色 识安立而有,仅此而已!并非从外境而形成了色法。”这个跟科 学家的说法是一样的。尤其在《释量论》里面说到了俱缘决定的 这个说法、这个论述,也就是有执色识存在的时候才会有色法, 如果没有执色识的时候就不会有所执的色法,所以执色的这个心 识——能(执识)和色法——所(执境),是同时间产生的。 现在的科学家们,尤其是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们,他们也说到 了:“在微观世界的时候,只有观察者存在的时候,才有被衡量 的这个决定性。”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下去的话科学家也会遇到 难题,这么仔细的、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深入了解,如果并不是 ~ 15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那烂陀寺的大学者的话,确实是很困难的。 我有位认识的印度的核武专家,他曾经这么跟我说过:“量 子物理的核心思想,对于西方的学者来讲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可是早在两千六百年前的印度,佛已经说了这个量子物理的核心 思想。” 的确是如此啊,以哲学的观点去思考的时候变得越来越细微 了,当我们讲“人无我”的时候说到了身心之外没有一个“我”, 认为身心之外有“我”的是外道婆罗门教,这种“我”的否是粗 分的,并非是细微的。“我”是在有了身、有了心之后而被施设 而有的,但是“我”并非是身心之外的“我”,可是我们会有一 种感觉——仿佛身心背后有一个操控者的“我”,也有一派的佛 教论师说到了心识是“我”的事例嘛,“我”在哪里?寻找之后 而说到了心识是“我”,因此仿佛在身心当中要找到“我”。 中观师在观察的时候,蕴体是所取处,能取者是补特伽罗, 所以所取处和能取者不可能成为一者,如果你从所取处上找到了 能取者的话,变成所取和能取变成一体,说此过失。 在《中论·第 22 品(观如来品)》观察如来在哪里的时候, 说到了: “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 16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我们现在很尊重的佛、如来在哪里?寻找之后也是找不到的,如 来只是被施设而有,仅此而已,除此以外没有如来啊!这种空性 的思维,会帮助我们去除从境上而有的执著。空性的最佳的解读 就是缘起,因为缘起——依赖着他缘而形成、而生起,所以而说 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因为空,所以色才能够产生。 我们平常回向的时候,会回向到“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 诸烦恼要消除的话,需要透过长时间的观察修,最终才能够让我 们的我执和真实执著减少。《中论》里面说到了:“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而且《中论》在后面 也说到了:“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 生。”烦恼之所以产生是来自非理作意。我有位认识的美国朋友, 老人家的名字叫做艾伦派克,现在应该一百岁了,他曾经说过: “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会觉得这个生气的对象具有决定性的这 种讨厌的作用是从境上而有的,而且会产生一个讨厌的看法,在 这个看法里面百分之九十是内心反射出来的假相,仅此而已,并 不符合真相。”这跟《中观根本慧论》里面所说的:“业烦恼灭 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是一模一样的! 烦恼是来自于不符合真相的、不符合实相的非理作意,烦恼是由 ~ 17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此而产生的。 “愿得智慧真明了”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生起了知空性智慧 的这个光芒,这种的法要去修行的话不是一天的事情,也不是一 个月的事情,也不是一年的事情。这个证量不像开关那样一开启 就会产生了,这种证量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一百年,长时 间的坚持,而且要生生世世的坚持,才有办法慢慢、慢慢的产生 空正见的领纳体悟,这是我可以像你们保证的! 我现在八十四岁了,空性的思维我从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认 真的在思维了,在四十五岁的时候也深入的思维,这样算下来已 经有七十年的时间了,所以当我在思维空性的时候会有很深刻的 体悟,这对我烦恼的减少有很大的帮助。 “世世常行菩萨道”的这个菩萨道的行为,指的是菩提心的 行为、菩提心的修行,以慈和悲为基础而产生了菩提心。思维菩 提心,虽然其他大乘的教典也不错,但是对我来讲没有比寂天菩 萨著作的《入菩萨行论》更好的了。《入菩萨行论》里面的第六 品“安忍品”说到了烦恼里面的嗔心的过患、愤怒的过患,第八 品“静虑品”说到了爱我执的过患、爱他心的功德,对我们的利 益极大! ~ 18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应以闻思修的方式来学习 我大约在五十岁的时候,接受了《入菩萨行论》的口授传承 和教授传承,之后也为他人这么讲解,透过思维长时间的坚持, 爱我执的力量慢慢的减少,爱他心的功德慢慢的增上,让我的内 心获得很大的改变,所以只要愿意坚持的话是绝对能够改变的! 以前的噶当派的先贤大师曾经这么说过:“要反复的去思维, 因为是有为法——依赖着因缘而改变的,所以只要你坚持下去的 话,迟早有一天你的内心会获得改变。”不要认为这很困难,我 都已经观了一两个月了并没有什么改变,不要这么讲喔,你要有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准备,时间久了慢慢、慢慢的 内心会获得改善。 而且在经典里面说到了佛修行的时间是三大阿僧祗劫的概 念,并没有说到几个月就可以成佛,是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这么 长久时间;之后六年苦行,确实经历了六年难以忍受的苦行,如 果我们觉得佛陀需要苦行而我们不需要苦行的话这是错的,知道 了吗?所以你们一定要坚持思维,长期的思维。 ~ 19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那要怎么思维呢?首先要闻,广大的听闻、学习;所听的内 容反复的去思维、观察,而产生思所生慧;思所生慧生起了之后, 因为你会产生定解——“喔,真相就是如此!”而产生一种决定; 以定解的内容,反复的再去习惯、串习,而其生起修所生慧。 所以在《心经》后段说到了“嘎代,嘎代,巴日嘎代,巴日 桑嘎代,播谛梭哈”,“嘎代”不只是一个“阶段,有两个“嘎 代”、有两个阶段,之后是“巴日嘎代”和“巴日桑嘎代”,最 终才是“播谛梭哈”。我们的心,是这样透过闻思修、止观双运 的方式,慢慢、慢慢的获得了改变,获得了第一个“嘎代”资粮 道,以及第二个“嘎代”加行道,以及第三个“巴日嘎代”的见 道,以及“巴日桑嘎代”的修道,最终到“播谛梭哈”的无学道, 是以这种的方式道地增上的,所以你们要好好的学习大教典。
~ 20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正⾏解释 《宝鬘论·明增上⽣决定善品第⼀》 ——龙
梵文曰: 藏文曰:中
匝巴
嘎塔
菩
造
那马累
宝蔓
今天我们要讲解《宝鬘论》,龙树菩萨在梵文的法脉里面如 同第二尊佛,在佛教深广的内容里面、尤其是深奥的内容里面, 没有比龙树菩萨更杰出的作品了。龙树菩萨的作品里面最主要的 《中论》,全名叫《中观根本慧论》,共有二十七品,是令人称 奇的作品。 咋看之下会觉得很难理解,但是搭配着其注释《佛护论》, 以及清辩论师所著作的《般若灯论》——从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 一派的中观认为名言上有自相。其他另一本不共注释月称菩萨的 《入中论》,《入中论》是《中论》的内义的注释,就以词句的 解释来讲是《显句论》。《中论》已经翻译为中文,是由鸠摩罗 ~ 21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什所翻译的,你们要好好的去阅读。今天要为你们讲解的是《中 观理聚六论》的第一论《宝鬘论》,是《宝鬘论》当中的第一品。 我们学佛者在学佛的时候,最重要的修行就是观察修和止住 修,在这两者里面若要二选一的话是观察修。因为透过观察修的 方式才能够减轻烦恼的力量,去除烦恼唯一的法门就是智慧的增 上,刚刚已经说了“嘎代,嘎代,巴日嘎代,巴日桑嘎代,播谛 梭哈”的时候,这种的证量能够增上,靠的是入定当中而增上的, 并非在后得道的时候而增上。在讲十地的时候,从初地到二地、 从二地到三地、从三地到四地……这种道地的增上,都是在入根 本定当中而增上的。为什么呢?是因为以智慧正对治的关系才有 办法断除获得了灭谛的功德,因此才有办法增上道地,所以方便 品的这些福德资粮只是辅助智慧让智慧更强大而已,真正直接正 对治烦恼的是智慧啊! 为了能够修行智慧,如果我们没有这颗人脑的话是没有办法 做到的,所以说到了暇满的这个良好的工具才能够成办大义啊, 如果没有人身、没有这颗人脑的话,我们无法深入的辨别是非善 恶、了知真相。成佛是我们究竟的目的,就是成办一切遍智,但 是这个前提是闻思修和戒定慧,所以我们需要良好的工具去闻思 ~ 22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修、去修戒定慧,我们必须要这个增上生的工具啊,所以《宝鬘 论》的第一品里面说到了“如何成办增上生的方法”以及“如何 成办决定胜的方法”,这是第一品的内容。
1、解
一切障,
德庄
者,有情唯一友,敬礼一切智。
跟《中论》最后面的:“瞿坛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 切见,我今稽首礼。”这句话是一样的,透过佛的悲智功德的思 维、忆念而对佛做了礼敬,“有情唯一友”指的是悲功德。
2、
王修法故,
唯一善法,
是正法器,
能成
法。
3、先增上生法,后生决定善,由得增上生,次生决定善。
所修的法是什么呢?所修的这个法,就是增上生以及决定胜 两者!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先让我们能够确保生生世世获得增上 生、能够获得拥有人脑的智慧,我们才有办法知道真相,所以而 说到了戒定慧,这是需要(人脑)这个工具的。
~ 23 ~
聆听:中
4、增上生即
,定善
解
宝鬘
•第一品
,成
此二因,略
即信慧。
“增上生即乐”,增上生是什么呢?像是人、天等安乐;“定 善谓解脱”,决定的善是什么呢?就是解脱的意思。 “成办此二因,略说即信慧”,也就是成办增上生的“信” 以及成办决定胜的“慧”。这里讲到了“信”字,要成办增上生 是要透过因果的相信,如同我们安立空性般的对细微的因果有一 些是没有办法以推理的方式去了解,它是属于极隐蔽分的内容。 通常所知道的内容可以分三者,一者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叫 现前分,一者是透过理由、推理的方式、比度的方式去了解的叫 略隐蔽分,一者是唯有透过一个证量的士夫所说的话去了解的叫 极隐蔽分,很多细微的因果这方面的内容是透过佛所说的教言, 或者是透过有前世通、宿世通的这些士夫的教言而来了解的,因 此说了“信”字。 为了能够成办更好的智慧,我们也是这样呀,首先是先信佛, (然后按照)佛所说的话我们再去行持,由此产生智慧。 但即便是如此,我们要知道上根者和下根者的差别,《现观 庄严论》的注释《明义论》里面一开始的时候说到了“上根随法、 ~ 24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下根随信”,上根是随法理、下根是随信仰。对上根者说到了基 智、道智、遍智,是透过了无谛实的一个推理而来对三智产生信 心,这是上根随法产生信仰的一种方式;对下根随信来讲,你只 要说基智、道智、遍智很珍贵要好好相信就行了,于是他们就相 信,这个叫做下根随信,不需要经过推理。 上根者是随着推理的方式、随着法理的方式而去产生的,这 才是我们需要的信仰呀,这才是佛教徒应该要拥有的信仰!因为 我们现在已经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所以我们要成为二十一世 纪的佛教徒,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观察佛理,透过理由、推理, 再来产生的信仰,才是二十一世纪的信仰,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内容。 我们的父亲、母亲很虔诚的去拜佛,他们并不怎么去推理, 这是一种过去的传统,只是沿袭着过去的一种传统而已。像你们 汉族法友们虽然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你们也不是真 正很懂法理,不是吗?这是下根随信啊,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 透过理由来思维、推理,因为佛教的不共特点是透过理由、分析 来了解它的一个不共之处。 像我这几年来一直跟顶尖的科学家们交流,也跟佛教徒们之 ~ 25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间交流,有些佛教徒这么说:“佛法,尤其是那烂陀寺所流传下 来的法脉,是非常符合科学的。”我跟科学家们进行严肃的交流 大约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根据这些交流的经验我可以做这么 一个结论:“像是我们谈到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内容的时候,我们 可以跟科学家们平起平坐的相互交流;我们可以从科学家们那里 学习到有关物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比如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形成 的,像水劫、火劫等是怎么形成的,这种宇宙学方面的内容我们 可以从科学家们处学到解释方式,以及最细微粒子的状态是什么, 科学家们说到的这种光波的状态对我们来讲是有帮助的。”所以 透过相互的交流双方都能够获得利益,这是佛教尤其是龙树菩萨 的弟子所流传下来的法脉才有办法做到的。如果我们只是相信佛 所说的——因为佛这么说所以我这么相信,那是没有办法透过推 理的方式跟科学家们平起平坐的交流,这是做不到的。
5、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二中慧
主,信是彼前
。
不应该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因为父母亲是佛教徒所以我 就信佛,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如果具有智慧的话应该去观察,并 ~ 26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非以嗔心、并非以迷信的方式而作为这个前导的。
6、
不由欲瞋,怖痴而越法,
7、
能善
察,身口意
业,恒
彼是具信,决定善胜器。 益自他,
彼
智者。
善业是由身语意来造作的,恶业也是由身语意来造作的,所 以身语意所有的作为都要善观察,观察的时候需要正念和正知, 以正知让我们知道什么改做、什么该说、什么该想,以正知去了 解,以正念去防护我们的心不要乱想、防护我们的语不要乱说、 防护我们的身心不要乱做,总之伤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应该做,如 果是帮助他人的行为那就应该去做。 既然是如此的话,什么是不该做的呢?什么是该做的呢?在 此说到了增上生十六法。圣天菩萨在《四百论》里面说到了:“先 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这是《四 百论》里面说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修心者修行的次第:一开始是“先遮遣非福”,这种伤害他 人的非福业、恶业先要遮遣;这部分做好了之后“中应遣除我”, 这意思是说看到了诸法皆无有自性,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四谛 ~ 27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十六行相里面的灭谛的内容好好的去深入了解,为了能够获得解 脱而去思维空性;“后遮一切见”,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如果要 断除的话光靠空正见是不够的,必须要依靠强大的福报为后盾来 支持这个空正见,才有办法断除所知障。 通常我们搭配着《广论》的次第的话,“先遮遣非福”指的 是下士道,“中应遣除我”指的是中士道,“后遮一切见”指的 是上士道。
不
8、不 9、
离
取,不邪淫妄言,离间粗
,
欲心,瞋恚及邪见,此十白业道,翻此
正防止。 黑业。
在这十善道之上,还要做到下面的六法:
10、不
酒
命,无害意敬施,供
供修慈,略
法如是。
增上生的因缘为了能够圆满,要做到(第十一法) “不饮酒”, 你们有办法不饮酒吗?尤其是你们在家人真的做得到吗?哈哈、 哈哈!我的比丘戒的传戒和尚林仁波切有一次在达兰萨拉传居士 ~ 28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戒的时候,一位来自后藏的老人家在仁波切座前接受传戒,林仁 波切跟他说:“你不应该喝酒。”这位老先生于是摸着后脑勺为 难地说:“这很困难啊!”林仁波切就说:“没关系,喝一点点 可以,不要喝醉酒就行。”这是非常善巧的一种引导!喝醉酒的 话,既浪费钱也会导致发酒疯乱打人,喝一点点没关系,不要喝 醉酒跟别人打架,哈哈、哈哈! (第十二法)“净命”指的是不邪命,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 利益,以阿谀奉承的方式、以谄媚的方式而去做出邪命的行为。 (第十三法)“无害”,在十恶道里面已经讲过的内容这当 然是一定不能有了,除此之外的非十恶业的其他损害的行为也都 不要去做。 (第十四法))“意敬施”,布施的时候是以一种尊重的心 态而去为他人布施,不应该以小瞧或轻视他人的方式去布施,应 该要感恩对方可以让你累积福报促成这种的善因缘,因以尊重心 来布施。 (第十五法))“供应供”,以尊敬心去供养应供的像是父 母、上师等。 (第十六法))“修慈”,对所有人修慈。 ~ 29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在十善道之上,而去说到了不饮酒、不邪命、无害、敬供施、 供应供以及修慈这六法。
他,益他亦非有。
11、若唯苦逼身,决不生善法,未除
苦行,如牛行险道。
12、施戒忍光明,正法大坦途,若 13、趣生死
野,
苦
生
,
蛇
身,长
于中行。
十恶业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下面 14-18 句):
14、
生寿短促,害他
多,偷
,两舌
乖离,粗
15、妄言招 16、
乏
声,
欲摧所求,瞋恚多恐怖,邪见生
17、不施感
,邪命逢欺
18、由忿形貌丑,不
,
,邪淫多怨
,
。
言失信。 酒心狂
。
生卑种族,嫉故少威德。
智者愚,此果在人道,先
往
趣。
所以“增上生十六法”好好去修行的话,会获得增上生的善 果。
~ 30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19、
不善异熟,如前所宣
,一切善业
20、
瞋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
,翻彼而生起。
瞋痴等,所生业是善。
“贪瞋痴及彼,所生业不善”,随着贪嗔痴所转,所做的伤 害他人的身语意的行为都是恶业;“无贪瞋痴等,所生业是善”, 无贪瞋痴等,所生的业是善。 善和不善,是要根据我们想要的快乐来说的嘛,每一个人都 想要快乐,即便是昆虫也是想要快乐,想要的东西就是善,因为 这是我们想要的,痛苦是我们不想要的,如果我们某一个业会造 我们不想要的果的话,那么这个就是恶因。
21、不善感 22、
从身
23、由此法解
苦, 意,遮 ,地
趣亦如是,由善感 不善法,
趣,
生中安
常修善行,故
鬼傍生,且能得人天,王位
。
此三法。 。
外道婆罗门教也说到了欲界的烦恼,他们为了断除欲界的烦 恼而去成办色界的四禅天以及无色界的四天等。
~ 31 ~
聆听:中
宝鬘
24、定无量无色,感梵天等
•第一品
,略
增上生,因果法如是。
这以上讲完了增上生十六法,接下来是决定胜——“无我” 的内容。
25、
决定善法,
深智者见,离
异生,生怖是佛
。
如同我刚刚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我”好像是一 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当我们在讲“无我”的时候,会觉得:“这 怎么可能?我明明就在这里啊!”会觉得不安呀。 有一次我在接见群众的时候,有位妇女说她内心一直被干 扰,很郁闷、很忧郁,于是我问她:“那个忧郁的‘我’在哪里 呢?”她说就在胸口这边。我接着问她:“那个‘我’是正方形 的?还是圆形的?”她说是一个圆形的“我”在胸口这里,我就 安慰她说:“观想在那个圆形的‘我’旁边,有达赖喇嘛在安慰 着你,这样的话对正在忧郁的你在减少痛苦上会有帮助。”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有“我”的概念,一直觉得有个独立自 主的个体的“我”就在这边,所以当我们说“无我”的时候内心 ~ 32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会产生不安。“我”的这个执著要去除的话,唯有透过“无我” 的正见才有办法做到! 但是“无我”并不是否定“我”的意思喔,不是的!因为有 “我”,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人,我们要去成办一切遍智,我们要 成佛,这些都是因为有“我”才能够去成办无上菩提的;那么“无 我”的这个“我”指的是什么呢?指独立自主的个体的“我”, 因为这种的我执会帮助我们产生烦恼啊!如果你要去除烦恼的话, 那么烦恼从什么执著而产生?这个我们就要去观察。 透过了菩提心的观修,可以从爱我执当中获得暂时的栖息, 因为已经去除了爱我执和有了强烈的爱他心,所以当看到所有的 生命体都会觉得这是你的贵宾,你都可以接纳所有的生命体,这 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 当我们在接受菩萨戒的时候,我们将一切有情众生视为自己 要去接待的客人,所以说到了:“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然后接 待一切众生客,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当我们打从心里面这么 去为众生而思维的话,所见的一切生命体都是你要迎待的贵宾啊! 我们在凡夫地的时候之所以能够获得幸福,也是因为有至尊 他人的存在,我们才能够获得幸福;我们之所以在行道的时候获 ~ 33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得道地功德的增上,也是因为有至尊他人的存在,我们才有办法 做到;我们成佛,也是因为有至尊他人的缘故,才能够获得成佛 的果位啊!所以《入行论》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 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 且观此二别。”而且《入行论》又做了一个结论,说到:“若不 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在这世界上有七十亿人,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想法——那就 是离苦得乐,可是很多人会去制造痛苦、制造麻烦啊,那是因为 他把自己看得太重,随着这种眼光短浅、内心狭小的这个爱我执 的缘故,只要对他有一点点的侵犯,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制造麻烦。 如果你把这一颗心放下了,以爱他心接受一切的生命体的话,那 种原本眼光短浅的爱我执就不会产生。 我一直在思维爱他心、菩提心的内容,因为思维菩提心的缘 故,所以看一切的生命体都会觉得那是我要去迎接的贵宾,因此 在传授密咒这个仪轨的时候,有一个流程叫做“以朵玛去除非人 邪魔的障碍”,透过这种很庄严的本尊,手持着法器来去除这些 邪魔,这是我不想要去做的事情,所以当我在进行这些仪轨文的 时候说到了以朵玛去除障碍这是我不想要去做的。 ~ 34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我哪有要去驱除的众生?真正要去去除的障碍是我们内心 里面的贪嗔痴烦恼、是我们内心里面的爱我执,并非是外在的仇 敌。外在一切的生命体,即便是非人、即便是邪魔,也是我们去 怜悯的对象才对,没有任何要去驱除的对象啊! 所以这种(跳过以朵玛去除障碍流程)的做法我已经坚持了 几年了,在几年前我做这个密咒的仪轨文的时候我不会以朵玛驱 除障碍,我不觉得(放弃这一流程会)不合适。(一方面)我们 说要皈依佛,但(另一方面)却驱除了佛最为重视的众生,这不 是矛盾吗?并不是很好啊,这种的思维对内心很有帮助。 在你们很多汉传的寺院里面有愤怒相的不动明王,我在看不 动明王的时候,我会对不动明王说:“你要吓谁呀?你为什么要 这么做?”菩提心好好去思维的话,对内心的帮助是极大的!的 的确确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的:“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确实是如此。 像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灾难,大至从美国的贸易战开始,一 直到其他许多这些人为的灾难,最终都是因为这些领导者的爱我 执所产生的,是因为他的眼光短浅所产生的这些人为的灾难。如 果他们都具有爱他心,那么这种人为的灾难绝对可以减少。 ~ 35 ~
聆听:中
非有,我所
26、我无
宝鬘
未无,凡夫
生,皆是从我
27、一切
•第一品
,我所
此畏,智者怖永
。
而有,佛唯利彼
。
凡夫、众生等都是随着我执而去造业,让我们再次堕落生死 轮回当中,所以无止尽的轮转。
28、
有我我所,胜义中
倒,由于如实智,不见此二故。
在我们自然的想法当中会觉得“我”是独立的个体,这是不 可动摇的、这是不可侵犯的,在这个很扎实的基础之上,再去说 这是我的亲友、这是我的亲眷、这是我的朋友,而产生自方和他 方。
29、我 30、由见
生
,我 不实,我
义中妄,若种子本妄,所生云何真。 除,我
既
已,后不起苦
。
去除了我执、断除了我执的缘故,如同《入中论》里面所说 ~ 36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的,因为执著“我”的缘故所以“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 敬礼”。
31、譬如依
,
32、如是依
,
33、如不依
,不
34、圣者阿 35、何
有
陀, ,尔
自貌影,此影真实性,少分亦非有。 能起我
,亦如自貌影,全无真实性。
自貌影,若不依 得如是义,得 有我
,我
法眼已,
;由我
亦如是。 比丘
。
有业,由业而有生。
这句讲到很细微的破除我执方面应该关注的内容,“何时有 蕴执”只要有法我执存在的话人我执都会有,这是龙树菩萨的一 个不共的印章!如果没有去除缘蕴的执著、缘蕴的我执,就没有 办法去除缘人的我执。 像是自续派他们会去区分“人无我”和“法无我”有粗细之 别,但是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说到了“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如果你要彻底的破除人我执就必须得破除法我执。
36、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
,
~ 37 ~
如旋火轮,彼此互
因。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37、彼自他及俱,三世不见故,即能 38、如是见因果,生
我
,业及生亦尔。
真实性,即不思世间,实有及
无。
接下来说到了“法无我”。
39、愚人若
此,能
苦法,于无畏处瞋,不知故生怖。
40、涅槃中无彼,汝若不怖畏,此处 41、解
无我
,设
42、涅槃尚非无,何 43、略
无见者,
无彼,汝何故生怖。
如是者,此处除我
,汝云何不喜。
是有法,有无
俱
,
无业果,非福
趣因,经
知名涅槃。 名邪见。
否定一切——否定了有情、否定了生死轮转等,这个是堕落 于断边,并不是空性的正确解读!
44、略
正见者,
信有业果,福是
趣因,经
名正见。
龙树菩萨说到了:“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这句话能够很有效率的去除(常、断)二边进入 ~ 38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中道。 空性的正确解读并非否定一切,不是的!我所谓的空性指的 是无有自性,事物并非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体性,这一切都 是因为缘起的缘故,一切性质和作用都是完完全全依赖他者、观 待他者、“缘”他者而“起”的,所以并不是没有,但又不是我 们看到般的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 是空者!”讲得真好,令人称奇。
45、由知有无寂,超越福非福,彼离善 46、由见生苦因,
离于无见,由见
趣,佛
名解
苦因,亦不
。
有见。
因为是缘起的缘故,并不是没有,所以远离无边。因缘聚合 的时候是生,生的因缘解散的时候就是灭。
47、前生及俱生,非因实因无,假立与真实,生皆不
故。
48、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灯有光。
这些都是相互观待、依赖而有的,如同长、短。 ~ 39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49、有长故有短,非从自性有,如无有灯故,光亦不能生。 50、见从因生果,此世间如是, 51、
非
从
生,即成真如性,不
生,不成无见者。 非有见,离二得解
。
刚刚我们讲到了量子物理,如果如同我们在宏观世界看的一 切的这个决定性是被衡量的话,那么去寻找之后应该要被找到才 对,可是找不到啊!
52、
处所见色,近见更明了,阳焰设是水,云何近不见。
53、
如
者,见世间实有,近者
不见,无相如阳焰。
54、阳焰
似水,其实并非水,如是
似我,非我非实有。
55、
阳焰
水,是故往彼处,
即痴暗,有痴不解
。
趣,有见生善道,如实知正义,不依二解
。
56、如是如阳焰, 57、无见
58、如实正知故,不
世间有无,此
水后变无,此是愚痴者。
有成无,无见者若成,何非有见者。
59、若言由破有,义即属于无,如是由破无,何故不属有。 60、
不
全无,不行心亦无,依菩提道故,何 ~ 40 ~
彼
无。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我们并不是说没有!
61、
我
实有,世间
,胜
裸形前,
离有无。
《中论》的第二十四品,你们要好好的去学习、要好好的去 阅读,在《中论· 第二十品》里面(他方)说到了,如果这一切 都是空性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有四圣谛、就不应该有八贤圣等, 提出了诸多的反驳。 对于这些反驳,龙树菩萨在《中论·第二十品》里面一一举 例之后,说到了自宗无有此过,于是说到了:“我所说的空性并 不是没有,而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果没有因缘而生、 观待施设而有的话,四圣谛是不能成立的、八圣道是不能成立的。” (龙树菩萨)所用的这个逻辑是非常尖锐的。
62、故 63、
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 生无去
,
那亦不住,超越三世体,世间
64、由世间涅槃,无实去
住,故彼二真理,何 ~ 41 ~
实有, 有差
。
聆听:中
65、由无有住故,生
宝鬘
•第一品
非实有,
生住
三,云何有自性。
66、法若常变异,
是非
那,设是无变异,云何
67、一分或一切,
故成
那,未见不同故,此二俱非理。
68、
那无不变,云何有故物,恒故非
69、
那有后际,亦
初中,三
成余。
那,故物云何成。
那体故,世
那非住。
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刹那转变的,所以观察三世为何的时候 是如何刹那转变的一个观察。
70、初中后三际,如
那
思,初中后三者,非由自他成。
71、异分故非一,无分全非有,一无多亦无,有无无也无。 72、由坏或
治,有亦可变无,有本非有故,坏
73、因此由涅槃,减世间不成,世间有边耶? 74、如是甚深法,非器前不
76、怖畏无住法, 77、怖畏非怖处,自 78、
王不受
佛陀,一切智所
生深喜住,未越有无边, 亦
他,王莫
,故依出世
佛默然,
,故智者了知,佛是一切智。 着,
75、如是定善法,甚深无
治何成。
彼
,
无智受
。
如是行。
,不落二正教,如实而宣
~ 42 ~
。
。
聆听:中
79、超越福非福,甚深解
宝鬘
•第一品
义,自他怖无住,因此未
。
非一切,何者是士夫。
80、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非
现在观察“我”在哪里,士夫也好、补特伽罗也好、有情也 好、众生也好,我们会觉得是依赖着我的身、我的心而去认定为 这是“我”,但是“我”在哪里?这样去寻找的话,“我”是地 界呢?还是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呢?“我”是我的心呢?还 是我的身呢?这样去寻找的话——非火风及空、非识非一切,那 么何者是士夫?
81、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实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实。
导师释迦牟尼佛本身也被观察自性在哪里,所以“非阴不离 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如来在哪里?去 寻找之后也是找不到的,意思是一样的。
82、
非我及无,亦非互相依,
非薪火
,是故我何有。
83、三大种非地,非互依非离,余各亦如是,故大如我妄。 ~ 43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观察这个大种的话,三大种非地、非互依非离,其实大种也 是相互依赖而有的,我们没有办法说这是地大、这是水大、这是 火大、这是风大,因为它很细微,余各亦如是,故大如我妄。
84、地水火及风,一一无自性,三无一亦无,一无三亦无。 85、若三无一无,一无三亦无,各各非自有,合
自性生。
86、若各各自有,无薪何无火,动碍及
持,水风地亦然。
87、余无火亦无,三大何自有,三大与
生,亦不
88、一一有自性,如何相待有,一一无自性,彼
相
。
相待有。
如果有自性的话,干嘛需要观待和依赖呢?
89、若一一无性,一有余亦有,不 90、
大非各有,
非各有。
各有自相,无各无遍多,自相唯世俗。
91、色香及味触,亦是同此理,眼 92、能作所作作,
非共住,
相
93、地水火及风,长短粗
因果,
与色等,无明业及生, 和长短等,名有名如是。
性,善等智前 ~ 44 ~
,是能仁所
。
聆听:中
94、
宝鬘
•第一品
不可指出,无边遍主前,地水火及风,住处不可得。
95、此中长与短,粗 96、由不知彼故, 97、此一切行法,是 98、无知故先
善不善,名及色等法,一切皆寂 未见本有,知彼故 火之薪,由具分
。
前,后见是寂
。
光,燃
。
即寂
,后了知真如,有既不可得,无云何可得。
99、色体唯名故,
空亦唯名,无大何有色,故唯名亦无。
“色体唯名故,虚空亦唯名”,色法指的是具有遮挡性,虚 空指远离了遮挡的有为而说的虚空,既然色法是唯名的缘故那么 虚空也是唯名的。所以,色法寻找之后找不到的缘故、遮挡法找 不到的缘故,远离遮挡的这个离分——虚空,也是寻找之后找不 到的。 “无大何有色,故唯名亦无”,我们说诸法皆是唯名而有仅 此而已,唯名本身寻找之后也是找不到的,故唯名亦无是指这个 意思。
100、亦
思惟,受想行及
,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 45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以上结束了《宝鬘论》的第一品,这是你们今天获得了《宝 鬘论·第一品》的口授传承和教授传承,我是从赤江仁波切那里 获得的,《中论》的传承从库努喇嘛滇津坚赞那里获得过一次。 《中论理聚六论》都会摆在我的身边,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 阅读、我都会去思维,《入菩萨行论》和《中论》是我一直都会 去阅读的书,你们也要反复的去阅读、反复的去思维。
问答互动
:《入行 或放逸,福德相 即便是在放逸
》中
到行心利益
生,量多等 福德也能相
到了“即自彼
空。”
,
起,
什么《入行
眠 》
生?
答:获得了菩萨戒之后,因为承诺了我要遵守菩萨行、菩萨 学处,具有这种承诺心,因为这种承诺的力量的影响力仍然还在, 所以即便是在放逸的时候也会让福德生起的,原因就是这样。
:唯由分
心安立、唯有无害心上 ~ 46 ~
之力而安立、唯心
聆听:中
上的
气成熟之力而安立,
宝鬘
•第一品
三者要如何
分?
答:中观和唯识的差别,和中观派内部“名言上有否自相” 的差异,都是在这个问题里面,会提到。 唯识派并没有办法安立心无谛实,因为唯识派说不了心无谛 实,所以才说二取空。二取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色法, 都是阿赖耶识上面留植的这个习气成熟之后,这个能力转为了色 法和执色识,而产生了俱缘决定,决定能缘和所缘同时而有。如 果没有执青识的话就不会有青色,就像刚刚量子物理所说的微观 世界的这种状态是一样的。 到了中观派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切都是境上而有的,认为名 言上有自相的这一派(即自续派)说到了:“这个看法本身是没 有错的,我们觉得这一切事物的作用是从它境上而有的,由境上 的力量而产生,这种的看法本身是没错的,这个就是它存在的法 性,这并没有错,这个不应该观察。”名言上认为有自相的这一 派是这么说的。 那么要破的谛实又是什么呢?要破的谛实就是由违害心上 显现之力而安立的从境上而有的不共存在,如果认为名言上没有 自相的话那么什么都不应该有了,这是自续派的观点,唯名安立 ~ 47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的这个论述是没有办法接受的,这派论师认为有和没有不是你说 什么就变什么、你想什么就变什么,而是境上本身要有它一个有 和没有的界别,境上本身要有一个能力,所以而产生了共相有法 的问题了。 中观应成派认为共相有法是被否定的,因为名言上认为无自 相的这一派认为从境上是完全没有的,“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 实性无可得”,观察从境上而有的任何的作用是找不到的,“是 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在世间的通俗的说法上才会 产生这些的作用,这些作用不需要从境事物本身而有啊! “虽以七相推求彼,真实世间皆非有,若不观察就世间,依 自支分可安立。”所有的作用和属性都是在无寻无找当中看到的, 生死轮回也好、涅槃解脱也好、自己和他人也好,都是在世间通 俗的说法当中而有的,仅此而已,要为此而感到满足;如果不被 此而感到满足,想要跨越这个门槛去寻找的话,什么都没有了! 这种的说法只要应成派讲,没有其他的佛教论师可以接受这种观 点。 宗喀巴大师在《辩了不了义善说经藏》里面特别的说到了四 种应成的过失: ~ 48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一、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二、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 三、应成无有胜义他生之过患; 四、应成无自性为非自空之过患。 这个的结论是非常美的,说到了事物的是非善恶等作用是存 在的,并不是没有。如果它是存在的,那么它是怎么存在的呢? 要不就是如同我们看到般的是独立真实的、要不就是名识施设而 有仅此而已,就只要这两种存在的方式。如果是要从境上而有的 话会跟着正理产生矛盾,因此我们只能无奈的选择第二个选项— —那就是名识施设而有,仅此而已。 而且《正理海》里面又说得更明显,有的方式就两者,一者 就是如同我们看到般的从境上而有,另一者就是唯名识施设而有 仅此而已,在这两者当中前者——与正理相违,所以只能无奈的 接受后者——唯名识施设而有,所以智者们应该要从这方面去想、 朝这方面去想。 世间的一个通俗的说法上名言而有仅此而已,这个就是有。 有和没有的界别是在于这种世间共许、名识施设而有仅此而已, 跟境上一点关系都没有。 ~ 49 ~
聆听:中
:
宝鬘
•第一品
什么一切遍智的空性被命名
身?
答:内外的一切法都是名识施设而有,在大迦叶的这个品章 里面也说到了诸法皆是自空,因为没有任何的体性和作用可以以 境自己的力量而产生嘛,而说到诸法皆自空。 但不是没有作用喔,像心本身的作用就是唯明唯观,而且心 识有不同的刹那,它是由不同前后的刹那衔接起来而被施设为心 识的,所以心识是随着续流而有,因此我们会讲心续,所谓的心 识其实指的就是它的前后的刹那所组合的续流。 去寻找续流在哪里的话,过去识已经过去了,未来识还没有 形成,现在识又可以分前端和后端两段,前端是属于过去识、后 端是属于未来识,哪里有现在识? 如果你硬要找现在在哪里的话,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 哪一小时、哪一分、哪一秒叫做现在呢?找的话是找不到的,三 世——过去识、现在识、未来识寻找之后找不到,没有任何一法 是可以找得到的。 由心识的续流所安立的心识也是找不到的,因为心识的安立 处、它的一个施设处——心识的续流是找不到的,你们听得懂我 ~ 50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在说什么吗?这一切的存在只是在一种世间共许当中而去产生了 它的作用,除此外不被此而感到满足去寻找它到底在哪里、从哪 一个点上而有的话,是找不到的。 所以无有形色的心识续流有不同的前后刹那,去寻找的话都 找不到它的一个安立点,无论是外在的色法还是内在的心法,这 一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世间共许当中而有,仅此而已。 “名识施设而有仅此而已”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中观的最 难处也就是在这里,这是在《入中论善显密义疏》里面说到的, 所以中观最难之义也是如此。这一切都是名识施设而有,可是名 识施设而有就会变什么吗?也不会,这个就是中观的最难之处。 这个我上述所说的内容你们要反复的去思维,但是最终的选 择就只有这一条,没有其他的方式。一切的性质和作用都是在名 识施设当中而存在是这样没有错,可是施设什么就变什么吗?也 不是!从境上而有吗?也没有!所以最终你只能剩下这个选择而 已。 仲敦巴大师说到:“以这个境上的角度来讲,火无有自性、 嘴巴无有自性,但是如果你把嘴巴放在火上去烤的话,你只会烧 焦而已。”确实是有利害作用在,不是没有,但是这个口你要怎 ~ 51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样去安立?寻找它的施设义的话是找不到的,在无寻无找当中这 一切都是有的、作用都是存在的,所以结论是什么呢?这一切都 是名识施设而有,仅此而已。这是最好的结论! 心的空性,如同刚刚你们提问般的,就是指心的无有自性, 就像身无有自性般心也无有自性。现在我们的心有不同的粗细层 次:跟根识相应的这个意识是属于粗分的;在做梦的时候根识没 有作用,可是那时候的意识变得比醒来时的意识还要来得细微; 如果熟睡没有做梦的话还有更细微的意识;在昏倒的时候粗分的 意识都会遮止。 尤其是在死亡的时候,心脏不再跳动,血液循坏也不再输入 到脑部,大脑那时候已经确诊为死亡,脑已经衰退了、都没有作 用了,通常我们会说到的许多心识其实是跟脑部有关的,脑死之 后跟脑有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这些心识都被停止了,但是这时候 不代表没有心识,还是有心识的,这个心识是最细微的心识。 跟脑部有关的心识是属于这一世而已,它并没有什么前世和 后世的问题,或者无始无终的问题。跟人脑有关所产生的心识指 的是俱生缘是人脑,可是它必须要有等无间缘——之前相同的这 个心识,才有办法产生。 ~ 52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以外在的色法来讲,它有它的助缘、它有它的主因,主因必 须要透过跟它性质相同的因缘才有办法产生,这个是它的一个主 因,又称近取因。以俱生缘或助缘来讲,像是演化论有其他一个 辅助的因缘,这不一定要有相同的性质。 同样的,既然色法是如此的话心法也是如此,我们讲人的心 识是跟我们身体有关的情况下我们说人的心识嘛,因为跟人的身 体有关所以而说到人的心识,但是心识之所以能够成为心识,是 因为之前有一个主因跟心识的性质是相同的。当我们这一生一开 始父精母血结合成为今世的这个当下有一个心的话,那么这个心 之前必须要有相同性质的其他的心,否则的话会无因而有,如此 追溯下去心识的续流是无始亦无尽的。 外道这时候他们说到身心之外有一个“我”,身心会停止, 可是“我”从前世到今生、从今生到后世;然而佛教否定有这种 的“我”,但是到最细微意识的续流的时候几乎是完全可以脱离 身体的一个依赖性,因此意识的续流是没有开始的。 现在我们的心,既没有开始、也没有止尽,最终是会成佛的, 当他成佛的时候现在心识当中所拥有的污染最终都会被遮止,只 剩下最细微的光明心,而且在光明心上以瑜伽力去除了所有的烦 ~ 53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恼障和所知障,之后这个光明心的空性称为灭谛,又称自性法身。 法身分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两者,自性法身又可以分去除暂时污 秽的自性法身和去除原始污秽的自性法身两者,这是属于去除原 始污秽的自性法身。心本身的一个唯明唯观的体性,最主要是在 无上密里面说到了这叫做俱生身,由此而成办了智慧法身。所以 我们的身可以分粗分的身、细微的身、极细微的身,以无上密的 观点来讲所谓的身指的是气。 在无上密里面说到了心无有自性,但密里面的不共特点是说 粗分的心识不会成佛,是要透过最细微的心识才能够成佛的。所 以贡钦喇嘛蒋扬协巴在他的一个《宗义》的著作里面说到了:“虽 然在显教里面说到了可以破除所知障,但是真正破除所知障的方 式并没有完整的诠释。虽然显教里面说了境的光明,可是却没有 说到识的光明。也就是虽然在显教里面说到了空性的说法,可是 如何了解空性的这个俱生原始之光明怎么被安立的内容却没有说 到,因此断除所知障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要断除最细微的所知 障,必须以俱生原始之光明了解空性之后才有办法做得到,因此 而断定了——断除最细微的所知障唯有透过无上密才有办法做 到。” ~ 54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所以第三转法轮讲到了光明无为法,这部分最详细的解释是 在“密集金刚”尤其是龙树菩萨的《五次第论》里面讲得非常清 楚。龙树菩萨对“生起次第”的这个解说有“总作”(Mdor byas) 和“结经”(Mdo bsres),而且针对“圆满次第”的部分说到了《五 次第论》,这是龙树菩萨自己的作品。这个(《五次第论》的) 注释由圣天菩萨写了《摄行论》(Spyod bsdus),之后龙觉菩萨 写了《安立论》,之后月称菩萨又写了《明句论》。 龙树父子们都一直在解释俱生原始之光明为何,一直在解释 “密集金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最主要的目的就 是“如何能够以最细微的光明心来证悟空性、断除最细微的所知 障”,以这个目的而去讲解的,所以“密集金刚”一直在强调“如 何透过瑜伽力让我们生起最细微的光明心”,所以在无上密里面 说到唯明唯观的心的这个属性叫做俱生身。在显教的时候,自性 法身一定是无为法;可是在无上密的时候并不这么说,自性法身 也有有为法的,就讲到了最细微的光明心。
:在《 性必
要
了不了义》里面提到
起空性所
知空性的所
实成立的异共相, ~ 55 ~
经
,要 的
候在
得空 面
聆听:中
上会
宝鬘
很多空性的界限等等,但要
•第一品
起
异共相是非常困
的,
要怎么努力? 答:空是空什么?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远离一切戏 论。戏论可分有法的戏论、异共相的戏论、二相的戏论,有不同 的解读。 在了解空性之前,必须要确定要空什么!如同刚刚所说的“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观察色在哪里的时候是找不到的。我们看 到的色法,是根据某个事物的形状、颜色等而去施设为该物的, 这个事物的颜色并非这个事物,这个事物的形状也并非这个事物 呀。 像人的形状并非人嘛,人指的是我们的身?还是我们的心? 心是我的心呀、身是我的身呀,后面仿佛有个操控者的“我”, 这个“我”是存在的吗?(如果是存在的话)他在哪里? 比如这位提问者,他的头挺大的,那么“我”是那个大大的 头吗?还是“我”的身体是这个大大的头?随着这个大大的头而 被施设为“我”的身,而被施设为是汉族的“我”、藏族的“我”, 而形成不同的“我”,这些都是在施设当中存在,仅此而已。去 寻找的话都找不到啊,无寻无找当中才会有“我”的身、“我” ~ 56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的心。若不被此而感到满足,想要去寻找施设义在哪里的话是找 不到的,既非我的身、也非我的心,从头顶到足底去寻找这个主 宰者的“我”在哪里的话,也是找不到的。 无上密里面说到,在我们的心间有一个俱生原始之光明,如 果“我”是光明心的话这也是会有矛盾的,因为光明心有现起和 随眠的时候,如果光明心随眠的时候难道意味着“我”要随眠吗? 这也很奇怪! 最好的说法就是龙树菩萨和佛护论师所说的,这一切都在名 识施设当中存在仅此而已,去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因为他不是 自性有啊,本来就是无有自性的,但是你却认定有自性的话,在 自性的一个认定当中去寻找之后当然是什么都找不到了,听得懂 吗?谢谢!
:
什么因
所做一定是
那性的呢?
答:毗婆沙宗说到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四个不同的 阶段并非同时产生。可是经部以上这些的佛教学者们说到了,形 成的当下生本身就是灭,所以生、灭可以同时形成。因为生就是 正在灭嘛,所以就已经有了灭的作用,并非像毗婆沙宗所说的首 ~ 57 ~
聆听:中
宝鬘
•第一品
先是生、随后住、之后灭等,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生的当下它就 已经形成了正在灭,正在灭的性质是不需要依赖外缘而有的,但 毗婆沙宗却认为灭的阶段的形成是需要有外缘而有的,但是经部 以上的佛教论师说到了生的因缘本身就让它正在灭了。
结语
一方面我的身体如果要长时间在飞机上旅行的话也是很困 难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如果中国官方不同 意(访问台湾)的话也是有一点困难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去台湾, 但是可以透过现代的科技,我们可以像见面般的跟你们交流。 今天针对台湾求学的这些信徒们,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缘 能跟你们互动、跟你们进行问答交流,现场我看到了很多老朋友 的面孔,几乎都是我认识的人,我也老了,你们也跟着老了。总 之我们今天能够再次的见面,能够有这样一个机缘再次跟你们交 流,我非常得高兴,谢谢你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有机会 能够像这次一样再次的会面。 ~ 58 ~
聆听:中
宝鬘
(完)
~ 59 ~
•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