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现代世界 : 尊者如是说 (單本)

Page 1

布达喇嘛如是说 关于慈悲 慈悲不但是所有人类进化的大道,也是人类存亡绝续的道路。凡能生 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对象。因为内心生 起无限利他之心,不只是个人世界喜悦和幸福的泉源,更能利益无数苍生, 凡是有缘能与此人相遇亲泽之人,即使是十恶不赦之徒,都会在生命中受 到极大震撼而改变一生。 人间彼此的相互慈悲可分两种:一种含有烦恼,另一种不含烦恼。不 含烦恼的慈悲,愈审察愈稳定、愈清楚,历久弥坚。但含有烦恼的慈悲, 过一两天就没了。 当我在陌生之地遇到陌生之人时,我的心里没有障碍、没有隔阂。即 使我们是初次会面,我也能像对老朋友那样与你交谈。在我心中,我们既 都是人,你们就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们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我能畅所 欲言,如对老友。有此感觉,我们就能毫无困难的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不是只说几句漂亮的话,而是真的心心相印。 爱与慈悲是人类基本的品质,从佛教徒的观点看来,爱是一种希望帮 助他人获得快乐的态度,慈悲是一种愿他人脱离痛苦的渴望。慈悲不是一 种自私的心态,并不因为「他人是你的朋友,你才希望他们脱离痛苦」, 真正的慈悲甚至扩充到包容敌人,因为慈悲来自看见其它生命的苦痛,其 中包含你的敌人。当你看见敌人受苦,即使他们曾经伤害过你,你都能发 出真正的慈悲心。 虽然讲悲心的主要是菩萨乘——大乘——的经典,其实所有佛教的理 念都是建立在悲心上。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两句话来表明。第一句是:「你 必须助人。」这包括了所有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能助人,亦应不害 1


人。」这是全部的小乘法。这表达了一切道德的基础,那就是不害人。大 乘法和小乘法都是立基于爱心和悲心。佛教徒如能助人,即应助人,若不 能助人,至少也要不害人。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人 一点帮助。慈悲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不由自主的希望众生脱离苦痛,你不 能忍受他们受苦,希望解除他们的苦难。第二种慈悲不只是希望他们离苦 得乐,更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感,一种解除他们苦难的承诺,使他们脱离困 境。当你觉悟众生都处于不恒常的状态,却又执着有一个坚实的自我,因 此,他们困惑又受苦,你更加深了这种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引发出为他人 谋福利的责任感,鼓励我们把责任担负在自己的身上。当我们觉悟虽然众 生在本质上是互相依赖的,但他们仍然紧抓住自我存在的观念,这种理解 加强了第三种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了这份了悟,是最高层次的慈悲。 敌人对我们很有益处,我们需要修练容忍、宽恕与耐性等控制忿怒的 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个制造问题的人,给了我们学习容忍、宽 恕与耐性的机会。 当一个被忿怒所掌握的人伤害了你,你与其感到忿怒,应该对这人产 生一丝慈悲与怜悯,因为他正在受苦。当你如此的反观,它将帮助你减轻 忿怒的冲击。当你如是训练自己的心念,你将逐渐能够扩展自己对众生的 慈悲心,其中并包括你的敌人。 慈悲或是利他的动机真是太美好了。有时,我有一种赞叹的感觉:人 类能够培养出这种利他的心境,它真是获得内心的力量、快乐、以及未来 成功的一种宝贵资源。 假使我们的幸福或他人的幸福都是完全独立,与别人毫不相干,我们 或许可以不管他人,但情况不是这样,我无十不予他人相关,而且还深深 的依赖他们:当我是一个普通人,当我走上菩萨道,当我有一天得成正觉, 2


思及于此,利益他人的重要性自然出现。

关于智能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只重理智,不 顾感情,会为世间带来更多的问题与痛苦。另一方面,若只重感情,不顾 理智,则人与畜生之间就没什么分别了。智与悲必须平均发展,若能如此, 其结果将是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感情与理智合作无间,才会产生一个和 平、友爱的人类大家庭。

误用能力之恶 我们之所以会尊己卑人乃是基于错误的理由,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念人 之善,思己之恶的方法对治我慢,就以这只围着我嗡嗡飞绕的苍蝇为例。 从一方面来看,我是人、是比丘,当然比这只小苍蝇重要得多。但从另一 方面来看,这知微弱、卑贱、常被无明所蔽的苍蝇为能从事宗教修行,实 不足为怪;再说,这只苍蝇也没从事那种高度技巧才能完成的恶行。而我, 身为满具潜能和复杂头脑的人,则误用我的能力。一但我----被认为是修行 者、比丘、人、修利他心者的「我」----误用了自己的能力,我就远比这只 苍蝇更坏。 在禅观中修悲心或利他心,必须有智能为辅。据说有慧为辅,悲心才 能成为无量。这是因为烦恼乃发无量大悲之障,若要消除烦恼,则必须了 知现象之性。理由是烦恼言过其实的把善恶加到现象上去,这种情形显示 在当贪、瞋等强烈烦恼消退之后再看同一事物时,我们会有与前完全不同 的看法,甚至还会嘲笑自己。为了对治此种妄加增添,避免生起烦恼,我 们必须对现象终极之性有正确的认识,不予增添;我们必须了知一切现象 皆无自性。 3


不应视空为否定一切,而应视空为否定自性有--自性有的否定与缘起 之义相合。若把空与缘起看作两回事,误认空为虚无,则此种观念不仅是 对空的误解,毫无益处。而且犯了落入断见的大过。 事物一经分析,你就找不到所要找的东西了,此一事实显示一切现象 皆非全靠自力而存在。事物不是客观自成的,但确是存在的;尽管在分析 之下我找不到所要找的桌子,然我若用拳打它,我的手指关节就会受伤。 因此,桌子的存在,是藉我自己的经验而显示出来的。 欲知无我,须知什么是「我」,须先认清那本不存在之我,然后才能 了知与我相反的无我。无我并不是说过去有我,现在没了;而是说从来就 不曾有过。我们所须做的是确认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是无,因为我们之所 以被卷入贪、瞋等烦恼和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就是由于未作此项确认。 没有修养的人很容易就动怒、动气;有智能、有修养的人,则能观察 到无我、无人,既无辱者,也没有受辱者,两无挂碍,自然没有苦恼。 愚痴的自私者光想自己,结果事与愿违,想要快乐,却与快乐愈走愈 远;而有智能者则是多想别人,结果自己与他人同感快乐。 众生数目有无量无边,可是「我」却只有一个,因此别人要比「我」 来得重要。

关于宗教 世界上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与信仰,但是都传达了同样的讯息:爱、 宽容、仁善。各宗教的哲学固然不同,可是大家都是在发扬爱与慈悲。人 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人生就需要这种爱与慈悲。 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理虽异,目标则一。从目标来看每一种宗教 都强调人类的改善、爱心、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从哲理来看,自 是不同,可是这没关系,因为哲理不是目的,不是你服务的对象。只要目 4


的是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支持此一看法的哲理都是可贵的。我们若只看 哲理上的不同,而互相争论,互相批评,则毫无用处。这种争论将永无休 止,主要的结果将是激怒对方,一事无成。 组成一种世界宗教很难,也非特别需要。不过,既然爱心是一切宗教 之本,我们倒可以把爱心当作世界宗教。至于发展爱心和得救或永得解脱 的方法,则各宗教间的差别就多了。因此,我不认为哲学或宗教可以定于 一。而且,我认为信仰不同是有益的。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解说同一之道, 正是一种丰富的表现。人既有多种,性向又不同,不同的信仰并存自有其 用处。 因为我们彼此息息相关,邻居的发展就是你的发展,邻居的毁灭,也 就是你的毁灭。我们应该对爱、慈悲具有信心。所有的宗教都来发展这个 爱、慈悲与责任感,所有宗教都站在同一个基础上,彼此尊重,彼此了解、 彼此关怀。 不同宗教间,我们应如何相互尊重? 世界上的宗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信仰有神的宗教;第二类就是 没有神的宗教。这两大类的宗教,基本上差异非常大,前者相信有一位造 物主;后者不相信有造物主,只相信自己的心就是创造主。 在不同宗教间,存有这么大的基本差异,我们如何来达成真诚而长远 的互相尊重呢?根据我与一位西班牙天主教教士的会面经验,以及后来我 跟基督教的教士、印度教的教士、耆那教信徒会面的经验,我们发现大家 都有一种潜能,可以发展人类善良慈悲与爱的心。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一 样的,也就是要培养善良的人,培养具有温暖心的人类。

宗教和谐 物质上的舒适,可以经由金钱来提供,而精神上、心灵上的舒适,就 5


必须藉助于宗教。各种宗教的修持与现代社会,固然是息息相关,可是在 某些情况下,也产生了分歧和动乱的来源。因此,人类固然需要宗教来安 顿身心,更要经由宗教的共同努力,来泯除人类所发生的种种问题。所以 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必须透过宗教的和谐来达成。而达成宗教和谐的方式 有: 第一、透过与各种不同宗教团体的学者见面,彼此交换意见,互相了 解其中的差异。 第二、与各种宗教团体的修行者见面,来交换彼此的纯真性。 第三、由各种宗教团体的信徒,组成一个朝圣团,到不同的宗教圣地 朝圣,如果可能的话,大家可以一齐祈祷,否则也可以用静坐冥想的方式 进行。 第四、初期由教皇召集的世界各宗教领袖,在意大利举行领袖会议, 这样也可以对世人发出强而有力的讯息。

信仰 人类信仰充份开发,有赖于人权和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人类社会生存 的盘石。 对我来说,佛教是最好的,最适合我的。它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 教。 但对其他人来说,也许基督教是他们唯一的真理,唯一的宗教。如果 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不同根性的人,所以必须有多元的宗教,我 们又能够接受每一个人所信仰的宗教,则一切的宗教可以共存,这世界可 以成为一个大家庭。 佛法众多,而且甚深。有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心学;也有人 说佛教徒是无神论者。无论如何,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 6


道,它不着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佛说:「你是自 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 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继续信仰父母本有的传统信仰 当我有机会对不是佛教团体的团体谈话的时候,我内心里压根儿都没 有所谓怀疑,或者是戒慎恐惧的感觉。为什么? 那是因为他们就像我所信仰、所修持的,都是父母传统的本有宗教, 所以在我讲说时,心里会觉得没有疑虑;反之,如果他不是信仰父母本有 的宗教的话,我若对他讲说佛法,心里就会觉得很不安乐,故我通常只有 说一说感觉而已。 所以,我认为自己父母本有的传统宗教应该继续信仰,不要轻易地随 便去转变宗教信仰。 有时有人问我,佛教这个来自东方的古老宗教,是否适合西方人。我 的答复是,一切宗教的教义无不针对人类的根本问题。只要人类,不管是 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不管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还是红种人,只要人 类有生、老、病、死之苦,就都一样。只要有这些基本的人类之苦在,就 没有佛教适不适合西方人的问题,因为佛教的精义所讨论的即是此苦。

汉藏一家.显密相融 就佛法弘扬及流传的时间而言,先期流传是中国佛教,西藏佛教流传 较晚,对同为如来弟子而言,汉传佛教是学长;西藏佛教是学弟,学长与 学弟能互相切磋,是一件令人欢欣的事情,学弟一定要向学长学习,但学 长也有可能向学弟请益。

7


在显乘基础上修习密乘 我们应该在显乘的基础上来修习密乘,因为如果没有以显乘为基础, 根本无法修学密乘,所以显密并非毫不相关。 世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先建立整个佛教的体系,二转法轮时则广 说空性的教义,三转法轮时,在空性的教义之外,谈到「心」这个问题, 这和密乘就有关联了。 故佛陀先建立小乘教法后,再宣说大乘教法,于大小二乘圆满之上再 宣说密乘教法。由佛陀三转法轮的教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得知,佛法 是层层铺叠,前后相续的。

关于和平 和平只有在人权受尊重、人民温饱、个人与国家有自由的地方才可持 久。惟有透过心灵和平的开发,方能达成我们个人及我们周遭世界的真正 和平。 和平是起自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我们内心平静,我们就可以与 我们周遭的人和平相处。当我们的社会处于和平的情况时,就可与近邻的 社会分享这一和平等等。当我们感到对别人的爱与亲切时,这不仅使别人 感到被爱及被关心,亦同样有助于我们内心愉快及宁静的滋生。 我们皆是人类,也许我们的衣着不同,我们的肤色不同,或说不同的 语言。这仅是表面现象,但基本上我们同为人类,因此我们结合在一起。 亦因此我们能彼此了解及增进友谊及亲切感。 我们共同分享此一微小的地球,我们必须学习彼此及与大自然融洽、 和平相处。这并非梦想,而是必须如此。我们在很多方面互相依赖,不复 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社会里,而不理会外界发生的事。当有困难时我们需 要彼此协助,我们亦必须分享我们享有的幸福。 8


当前的世界,不仅在国与国之间,而且在洲与洲之间,都有着重大的 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心怀善意,真诚合作。这样,我们才能解 决很多问题。开诚布公的良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绝不可少。一切全靠 善意来成就。 假若我们每个人皆自私地仅追求我们自认为是我们本身利益的事物, 而不顾别人的需求,其后果不仅可能伤害别人亦可能伤害我们本身。在上 世纪的历程中,此事已变得十分明显。例如,我们知道今日从事核子战将 会是一种方式的自杀;或污染空气、海洋以求获得短期利益,是在毁灭我 们的生存根本。当人与人及国与国之间变得日益相互依赖,我们已无其它 选择,除了发展本人所称的宇宙责任感。 对世界和平的谋求,我们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的心灵如果被 忿怒所支配,我们会失去人类智力最高超的部分--智能,也就是明辨是非 的能力。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忿怒。

关于心灵物质 经济发展和知识的追求只是一种工具,决定这项工具是建设性或毁灭 性,主要关键在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要进步 接受与学习现代的知识,我认为几乎大部分只是跟促进物质进步有关 而已。但是,就人类而言,只有关乎促进物质进步的知识学习,够吗?我 认为不够! 因为过度重视知识,真实说来,会带来如下的状况:在知识水准很高 的地方,却经常会发生一些譬如杀人,或心里不安乐,乃至吸食毒品等等 的事件发生。 9


因此,我认为在学习知识与促进物质发展进步的同时,如何让我们的 心也得到内在的进步,这双管齐下的运作也很重要。 食物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的食粮,一种是肉体的食粮。因此物质的进 步与精神的发展,二者合一,最切实际。我认为,许多美国人,尤其是年 轻的美国人,都已体会到,只是在物质方面进步并不能彻底解决人生问题。 目前,所有东方国家都想效法西方的科技。我门东方人--如西藏人,就像 我自己--仰望西方的科技,觉得一旦我们在物质上有了进步,我们的人民 就能获致某种永恒之乐。但当我到了欧洲或北美,我看出在美丽的表面之 下,仍有心情不快和精神不安的现象存在。这就显示出光是物质进步,并 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 正如佛陀以身作则,示现知足、忍辱和毫无私心的为他人服务,耶稣 基督亦复如是。几乎所有大师过的都是圣者的生活--不是像帝王般的奢侈, 而是像普通人那样简单。他们的内在力量极大、无限,但他们的外在表现, 则是生活简单而知足。 当我们审察轮回中美好事物之时,不是发现它们实具苦性吗?它们并 非无论我们使用多少都能老是令我们感到愉快的。例如,假如你有多所房 屋,由于你只是一个人,当你用某一所时,其余的空着。当你用另一所时, 原先用的那一所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同样的,即使你有很多钱,储存了大 量的食物,你也只不过有一张嘴,一个胃,你吃不了超过一人之份;你若 吃两人之份,就会撑死。是故最好一开始就有节制,知道满足。 若不知足而贪得无厌,要这个又要那个,则你永远无法满足你所有的 愿望。即使掌管整个世界,你还是会觉得不够。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而且, 在你不断贪求之时,你所面临的是多种障碍、失望、不幸和困难。大欲非 但不知止,而且自找麻烦。 我们人有复杂的头脑,因而在物质上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若此外在的 10


发展能有内在的发展与之配合,则我们就能对物质善加利用,使我们在享 受物质进步的同时,不会忘了人道的价值。

关于苦乐 非暴力是慈悲、关怀及不伤害一切众生的动机。所以非暴力有二种层 次:一、有能力就帮助别人,二、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也要做到不伤害 别人。 由此可知,非暴力是慈悲的展现。善良的心和平静的心,是寻求快乐 人生的必要条件,这种心境无法向外求得,大家应该经常观照内心。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障碍,我们要体认这点,才不会失望无助, 因而产生各种悲剧。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若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就比较容易处理,事情也不至于愈变愈糟。

文化在于内心 文物代表部分过去的文化,但文化的主要部份不在绘画等文物,而在 于内心。如果某种文化盛行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就可以知道那种文化是有 用的。例如,由于受西藏文化的影响,西藏人大都快乐。我们自己还没注 意到这一点,但许多去过印度的外国人都注意到了,他们问我有何「秘诀」。 我逐渐想到那是由于我们的佛教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强调菩萨的大悲理想。 无论有没有学问,我们都惯于耳闻和口讲「一切众生为母为父」。即使是 貌似恶徒的人,也是把「一切众生都是母」挂在嘴边。我觉得这种理想就 是我们快乐的原因。在面对严重问题的生活,这种理想尤为有用。

善用人类智力可以成办离苦得乐 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是一致的欣乐厌苦。所有的生物乃 至有情众生,对于他本身离苦得乐的方法,都是相顺于他自己的能力而尽力去成办的。 11


在厌苦欣乐上,人与其它众生是相似的,是一致的。但是,在离苦得乐的方法上, 在致力于寻求离苦得乐的方便上,人类却与其它众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因为人类有 特别的智力。 如果人类的智力,能够善巧好好的运用,无可置疑,可以成办很多的离苦得乐; 相反的,如果人类的智力用在颠倒的地方,人类的痛苦会增多,而且会危及伤害到更 多的生物与众生。

痛苦快乐由因缘和合生起 佛教大致可从意乐以及行为两方面来说,也就是缘起性空的意乐,以 及不损恼他人的行为。 所谓不损恼他人,就是以慈悲心去对待他人。如果我们有「无害」他 人、不损恼他人的行为,那么不只邻居和睦相处、社会能安乐,整个世界 都能和平了。 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一切法都是缘起相,必须要因缘和合才有办法 生起。透过这种思惟,我们能进一步更广大的了解一切法。换言之,我们 现在所生起的,不管是痛苦或是快乐,都是因缘和合才有办法生起。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是看到暂时的,眼前的快乐或痛苦,我们就没 有办法广大去对待。 什么叫做快乐?什么叫做痛苦?一般说来,假使快乐的因缘完全聚合, 你不须要去追求快乐,快乐就会自然生起,痛苦的生起也是如此。 所以,透过这种缘起的思惟,我们现在就会去积聚一切快乐的因,去 种这些因,让这些因结合,这样我们才有办法生起永恒的快乐啊!

内心的烦恼是真正的怨敌 所谓的怨敌是指让我们自己受苦的人。让我们蒙受痛苦者,称之为怨 敌。如果我们好好思惟,会发现真正让我们生起痛苦的,其实是自己的心 思模式生起的痛苦,单靠怨敌的伤害,让我们生起的痛苦,反而没有。 12


我们与其它任何一个人一样,对于所谓的怨敌,谁都不需要、都不想 要,都愿意让他愈来愈少。 但是调伏怨敌的办法,到底是以调伏自己的心态去降伏怨敌呢?还是 去降伏外在的敌人?但如果要以制服外在敌人的方式降伏怨敌,是很困难 的。 诚如《四百论》所说:「世界上的勇士不管是百千万种勇士,到目前 为止,还没有勇士能够完全的摧毁自己的怨敌。」如果是站在一种要降伏 敌人的方式除去怨敌,那摧灭一个怨敌还会滋生一个怨敌,降伏了两个还 会滋生三个怨敌。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那才是真的能够胜过所有的 怨敌,而且摧灭、调伏外在所有的怨敌。

修学忍辱 不管怨敌如何,皆不重要,只要自己一心祈愿利益怨敌。 如此,本来会导致你痛苦的怨敌,现在却可能让你升起感恩与感谢的 心。 对方的伤害,在我们心里可以增长忍辱的修学,菩萨必须修学忍辱。 而修学忍辱,就必须靠怨敌才能够修学忍辱。怨敌是来帮助我们成就修学 忍辱、修学佛法的助缘。 仔细想想,我们要做一个菩萨,忍辱的修学是极端重要的。那么忍辱 的修学,我们可能依着佛陀世尊而修学忍辱吗?或是以利益我们的众生为 所缘而修学忍辱呢?想必答案是否定的。 忍辱的修学,其实是必须靠别人伤害的时候,才能够真实的修学;唯 有碰到敌人,碰到伤害的时候才能够修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入菩萨 行论》里提到说,让我们自己能够修学忍辱,能够成就一切种智的佛果位、 13


最超胜的善知识,莫过于怨敌。

成就佛果,一半靠众生 所谓的欲求利他,这个「他」是指虚空一般的如母有情,特别是对个 别来说:他跟我一样的不要痛苦,同样的欲求快乐,而且跟我一样希望离 苦得乐,同样具有离苦得乐的权利,各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自他有 什么差别呢?差别是「自」的话:只有一个人;「他」的话,是无量无边 的。 仔细思惟,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苦乐是与别人有关系的,是观待于他人 的;所谓的行持十善业、断十恶业,是能够断除对众生的伤害而行持的。 所以要能够行十善业、断十恶业,也取决于他人。 佛教的教法里,一向视为非常重要的慈悲心,也是取决于他人。所以 修习慈悲心,必须依靠、取决于缘念的众生。 因此,究竟彻底来说,要能够成就一切种智佛的果位也是依靠着众生。 入菩萨行中提到,成就佛的果位,一半的恩泽是靠着佛,一半是靠着众生 而成就的。 所以由实际情况来看,从最微细的今生的安乐,到最究竟的成佛的安 乐,都是依靠他人——众生而成就的。

1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