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 (一) 在修学道次第时,声闻、独觉及阿罗汉,只能圆满自利,安住在自我 解脱的涅槃中,无法利益一切有情,因为爱他的力量,不够坚强的缘故。 菩萨在修学道次时,可以在剎那间累积无量的功德,有如此强大的心力是 因为缘一切有情的心,希望一切有情可以离苦得乐的清净意乐而能快速的 累积资粮。如没有一切有情,则菩提心发心的心力,无法如此强大,所以 《入行论》中说: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是由至尊及一切有情而得到的。因 为佛果是由希求利他的发心,加上希求佛的功德而成办,所以成就佛果的 功德上一半靠佛陀,一半由众生。而得到此功德,因此在感恩佛陀时,也 要感恩一切有情。否则即没有道理。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上说:佛果位的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须有无 量的福智功德方能成办,所以须要具足四无量资粮——所缘一切有情无量、 时间无量。「时间无量」是指:我们利益众生的时间没有限量。在此长久 的时间里,可以提起心力利益众生,因为我们以强大心力的缘故,所以我 们许下承诺而快速成就佛果(注原文:1诸住无量时;2.为无量有情;3.求 无量菩提;4.作无量善法。菩提虽无量,由四无量聚,无须经长时,如何 不能得。);另外一种人没有此强大心力,觉得佛道太遥远,所以想要快 速的成就佛果,实际上,因为心力不够,反而产生与佛果的境界更加遥远 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如《入行论》说的:「乃至有虚空、有众生,我一 定要住在世间,为了尽除一切有情的痛苦。」(注原文:乃至有虚空,以及 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自己的身体、受用和一切安乐,从内心深处,都认为是属于他人的, 当有此想法时,心力会非常强大。在未证道谛功德前,不管是资粮道、加 1
行道的菩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因有此心力而获得殊胜的功德。 达到十地菩萨位,或成就佛果位时,也是由此不可思议的心力而能广大的 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这个心力是非常希有的,值得赞叹的。 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佛陀,导师释迦世尊有如此无量、殊胜的功德,反 观我们,又有何功德可与佛陀相比呢?佛陀,能远离一切的过失成就一切 的功德是因为爱他心;我们充满一切缺失,由此缺点及所有的烦恼形成了 蕴体。我们不想痛苦,却无奈的受无量痛苦的原因是因为爱我心。我们一 直想着自己的利益,从意识形成到现在,无始以来一直想要帮助自己,一 切的离苦得乐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得到快乐,不惜牺牲一切有情,但是没 有得到真正的快乐。想想看:我们快乐吗?如果没有,问题出在那里?这 要好好的思惟!在思惟时、在梦中,都觉得「我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唯 有「我」的过分贪着,和「我是真实」的自性执着,我们总是站在「我」 的立场下,伤害我自己。 佛陀也有我执,这是由「我」的认识而产生的,因为有我,所以有他, 这种我的认知是不需要否定的,佛陀也会缘我而有我的念头,这种我是不 能、不需要、也无法破除的。因为每个人的立场都有我的概念,这是确实 的而不是颠倒的。所以爱自己而求乐是可以的、需要的。成佛时有「自利 法身」的原因在此。并不是说因为爱他,所以有关爱自己的事都不要做, 正因为爱我,所以在自利和利他的比较中发现利他较为重要,这并不是要 对自己毫不理睬,因为不在乎自己则不会在意他人,所以首先要爱自己, 进而爱他。因为爱自己,加上离苦得乐的推动,佛以智能找出爱自己的方 法--在自利、利他的事业中,应以利他较为重要,以此认识来爱自己、行 善,可圆满一切功德。爱自己是需要的,但是方法错误,我们在自利利他 的比较中,永远不要他人,在此狭隘的思想下,反而绑住自己让自己受苦, 糟蹋自己的究竟目标,有时候我会一半开玩笑,一半认真地说:真正为自 2
己的就是菩萨,因为菩萨的内心深处是完全为他人着想的利他事业,所以 菩萨非常善巧地成办自己的功德事业。相反地,我们因为无明、愚蠢,只 为自己而不在意他人,所以痛苦源源不断。总之,菩萨是非常为自己着想 的。 「我」这个强烈的念头不一定是坏的,这是需要的,为了利益一切有 情,所以我有承担一切有情利益的责任,我愿意做而且我想做的念头是应 该的,为了他们而有强大心力的我之概念是合理的;但是,因为无明而有, 因为有我而伤害别人不在乎别人,则是必须断除的,这是所有恶罪的祸害。 总而言之,从无始至今,真实的执着和爱我的执着,一直深沉地存在 我们的内心中伤害我们,所以无奈的受到此二执着的伤害而痛苦无量,如 果这两种情绪、执着不断除的话,未来必会伤害我们而令我们痛苦,所以 我们对此二执着必须视为仇敌而断除之。如何断除呢?首先须保持距离再 对治之,但是这对治非由发愿、回向而来,非由早晚课诵、修法而来,非 由禅定而来。爱我执的对治是爱他心,真实执着的对治是空正见,所以佛 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是菩提心和空正见。 所以为了能生起爱他的菩提心,我们应该多多阅读龙树菩萨的《宝鬘 论》和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透由内容的学习和实际的修持,才会生起 极大的觉受;为了能生起空正见,我们必须学习龙树菩萨所写的《中论》, 提婆菩萨著作的《四百论》以及如实解释龙树父子的月称菩萨的著作,如 此的学习,我们就能生起空正见。 至尊的龙树菩萨是那兰陀寺大论师之顶严,所以无论是汉系或藏系佛 教徒,有机缘能看到龙树菩萨的论典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如同龙树菩萨的 善巧论典所说的:当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有觉受等,再看其它经续的 论典,将会体会其中深奥的内涵,所以菩提心有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经续之 门而更能体会其内容。如此的了知爱我执的过患和爱他执的功德,加上数 3
数的思惟串习,则无论众生对我们的表情如何,我们都会对一切有情产生 悦意的爱心。 这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矛盾或钻牛角尖的想法:我有什么理由要承担这 一切众生的苦呢?他们又不认识我,这样做岂不是很无聊吗?他们没有帮 助我,又不认识我,为何要帮着他们、在意他们呢?生起这想法时,应思 惟:假如我们爱一个对象或重视这对象时,会要求对方爱自己我们才尊重 他吗?假如是的话,涅槃果位是无为法,并没有任何的想法要爱我们、帮 助我们,但因为涅槃的功德、利益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追求涅槃、想得涅 槃,同理,空性、道谛,它并没想要如何帮助我们,但由于我们可依此获 很大的功德而想证得空性与道谛的功德。所以,想证圣者的功德更应尊重 一切有情,无论他对你好或对你坏,一切的有情都会让你获得无边成佛的 功德利益。 就如同我手上的手表,我非常的在意它、珍惜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对我 有帮助,而它并没想到要帮助我,这表在我睡时或醒时,日夜的跑着,不 是只戴在我手上才会跑,在仇人的手上也会跑,纵使戴在不认识的人的手 上也会继续跑,我愿意去擦它使它保持干净,并把它放在不潮湿的地方, 是因为它对我有帮助的缘故。 这时,可能又有另一个问题,当对方不想帮助我时,我们有理由帮助 对我们有利的人,但仇人伤害我、困扰我,那我有什么理由去帮助他呢? 一般而言,对自己好,爱自己的人,遇到苦时,我们会悲悯他,遇到快乐 时,我们会替他欢喜。对自己喜欢的人生慈悲心,不必刻意的作意,大家 都有,甚至没宗教的人、动物也都有。而我们是佛教徒又追随佛陀导师的 教诫法,他教我们要对伤害我们的人生慈心。假如我们所学的慈心与常人 的慈心是一样的话,那我们所修的法就不是与众不同,这里要求的慈心是 不共的,我们是佛陀的弟子,要学佛陀对敌人应该生起慈悲的力量。 4
以另一角度思惟悲。佛果位的功德,一半属于佛陀的教导,一半由有 情而得到。仔细想,我们皈依佛,对佛产生强烈虔诚的心,这对佛没有帮 助,如果对别人、一切众生生慈悲心,反对他们有帮助的。所以对佛生虔 诚的信心,倒不如直接对众生帮助是更有利的。 如是反复的思惟、去想、去做,自然对自他相换有更深的体悟。这不 是一下就做得到,但长期努力是可获得改善的。自他相换并不是把自己变 成他,把他换成自己,而是把爱自己的心转到他人,把排斥他人的心转向 排斥自己。「排斥自己」就是在他利自利比较下,抉择他利是比自利更重 要之后去修取舍。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由悲心希望让自己取代一切众生的痛苦 及苦因叫做「取」。由慈心把自己的一切快乐、善业回向一切有情,舍于 有情叫做「舍」。取舍次第无固定。悲心是希望众生的苦由自己承担,自 己的一切善与一切众生分享。虽然很困难做取舍,但透过取舍的修持,可 令我们的心力变强大。佛因此心圆满无边资粮,使弟子获得相当的利益。 所以反复的修持取舍会令我们的心力变得非常强大,有时候觉得修取 舍,可使自己累积无量资粮。而众生苦反正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样的 想法是没有作用的,由心深处真正想取代一切苦,将自己好的回向一切有 情,由心做起才可累积无边资粮,由爱我执去做的取舍是无明的取舍。 因为如此取舍,爱他人的离苦得乐是我的责任的心力就会生起,可是 我们现在凭什么力量帮助他们?除了自己的发愿,此外无实质可帮助的, 这是非常困难的,佛曾说,众生的恶业、苦非由甘露水可洗除,非用手可 去除。那要靠什么力量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由此宣说真理,过去的佛如 此,现在的佛也如此,所以佛说解脱,至于会不会解脱就看你们。为你们 宣说解脱之道,这道理自己要先知道,自己先了解才能教别人,因此要给 众生圆满的利益,我们必须成就无上菩提的发心。 5
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次第是先让我们自己了解菩提心的修法及内容。 之后产生精进,如是不断地串习、反复修学,之后会感受到「我只要努力, 菩提心应该会生起」的想法。再继续修学下去,遇到因缘时,我们只要努 力想,就会生起强而有力的觉受。若没仔细想时,感受不会生起,此为蓄 意、刻意的菩提心。再反复不断地长期串习,之后遇因缘时不须刻意花心 力去想,菩提心的感受自然流露,称为任运菩提心,此为真正菩提心发起 之量。 同样以「空正见」而言,无论看到悦意境或不悦意境而生起贪、瞋时, 会觉得作用真实从境上产生,会完全相信诸法真实从境上而有,生起完全 真实的执着。透由《中论》的学习,反复不断听闻中观正见的解释,会生 起「咦!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时已去除了完全真实的执着,内心产生了 疑惑的状况。再反复不断串习生起「应该是无自性才对!」的想法。再继 续反复串习完全通达空性,这是比量证得空性。当反复不断串习,对空性 的二相慢慢消除,对空性的现象越来越清楚之后,就能现证空性。现证空 性时,刚开始根本定和后得道是有次第生起,之后反复串习,根本定及后 得道可以在同一时间一起成办,我们的心会随着因缘愈来愈细微,功德愈 来愈增长。 这种证量,也就是福德资粮的「菩提心」和智能资粮的「空正见」, 这二者是成佛的二大主因。因为这二者,所以证得佛果时,由空性而成就 自利法身,由菩提心而成就他利色身。因为因果论,所以在缘起下能产生 这样的因果作用。因为菩提心与空性而成办二种资粮,最后成就二种果位。 密乘功德也是透过菩提心和空性的基础下才能获得密乘的成就,没有这二 者,密乘成就是不可能的。 密乘讲「生起本尊」是以空性智能净除凡夫相,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 必想。没有空正见,本尊就无法观修,依缘空智能观本尊之修持,若无空 6
正见则不能成办。而且观修本尊的目的是为了成佛,没有菩提心纵使有强 而有力的空正见,也不可能成佛,所以密乘的成就也是建立在菩提心之上。 这是密乘最下限的基础,所以般若波罗密多(显教)的菩提心和空正见必须 成办,才能进入密乘的修持。
(二) 接下来说到圣道三要(三主要道)。佛子无着贤菩萨出生一百年后, 宗大师就来到世间,宗大师所写这「圣道三要」,所传授对象是「昂旺札 巴」,在汉藏边界学得,主要内容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 「圣道三要」的传授方式简单却扼要。透过破除今世后世的贪着,所以生 起出离心,再把这种出离心的内容,自他人身上体会生起悲心、菩提心。 之后说到空性修学。第一颂是礼赞文 一、一切佛语心要义
诸圣佛子赞扬道
有缘求脱者津梁
我当随力
而宣说 (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
是诸贤善佛子所赞道
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
我今应随己力而宣说) 二、彼不贪着轮回乐
为令暇满不空过
劝依佛喜道诸贤
具清净心
善谛听 (于诸三有安乐不贪着
为成暇满义利而精进
唯愿依于佛陀欢喜道
具法缘法净意善谛听) 第三颂讲出离心,为什么要生起出离心呢?,痛苦分三:苦苦、坏苦、 行苦。「苦苦」即痛苦的感受,想从此出离,畜生都有。「坏苦」是针对 世间安乐虽然快乐,但是因为业和烦恼产生,所以是有漏的乐,仔细去想 还是痛苦的性质。只要从业和烦恼生,虽不一定有苦受,但因是无自主的 接受,由业导致的轮回,随时都会痛苦,苦源源不断。外道(四禅天)虽 7
然自「坏苦」出离,只是暂时压伏苦乐感受,自「坏苦」解脱。「苦苦」 的解脱是共畜生,「坏苦」是共外道,「行苦」的出离在轮回的众生无法 做到。所谓「行苦」是由业和烦恼带来无自在的痛苦。了解「行苦」过患 而愿断除,若无「出离心」所做一切善业,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三、无真出离难止息
拾求有海安乐果
贪着有乐能缚身
是故首当
出离心 (倘若无有清净出离心
何能息灭有海乐希求
由贪有乐众生遭系缚
是故先当寻求出离心) 第四颂讲到暇满,说到苦苦和坏苦的关系(观修)。 四、暇满难得寿不留
修习能断今世欲
业果不爽轮回苦
数思能断
来世欲 (修习暇满难得寿无长
能断贪着此生耽着乐
业果实不须诳轮回苦
数思此义能断后是欲) 第五颂圆满出离的量。有出离心可成办解脱之因。 五、至于轮回圆满事
不生剎那之希愿
昼夜恒求解脱心
生时即起
出离心 (修已故于轮回诸盛事
剎那希愿亦不暂生起
昼夜恒常唯求解脱心
此生起时即为出离心) 第六颂若无菩提心无法成办成佛之因,为生起菩提心,应反复思惟行 苦内容,生起菩提心的量,之前说到生起出离心的量,在此同样运用之。 六、出离若无净发心
执持修习终不成
无上菩提圆满因
智者当发
菩提心 (虽已发生求脱出离心
若无菩题胜心所摄持
不成无上菩提盛乐因
是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七、四大瀑流猛漂激 8
业绳紧缚难挣脱
既入我执坚铁网
复被无明
大闇蔽 业力绳索紧密所系缚
(四大瀑流冲激难遮止
堕入我执铁网罟洞中
无明大闇周遍所蒙蔽) 八、无边生死生复生
三苦逼害恒相续
审思如斯众慈母
当应引发
殊胜心 常遭三苦迫害恒无间
(无边生死大海生复生
陷此境地一切如母众
情状思已策发殊胜心) 第七、八颂是行苦的过患,透过认识「行苦」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第九颂生空正见,第四句不说通达空性法,然说先「通达缘起法」是 有很殊胜的理由,空性的道理在唯识及中观都有解释,空性这两个字用缘 起代表它,是因为真正深奥的空性须透过缘起的认识才能知道。 九、不具通达实相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
应劝通达
缘起法 纵虽修习出璃菩提心
(若不具足通达法性慧
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
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 第十颂缘起的利害作用,在无错误的情况下,如理安立空性道理,会 了解真实空性的内涵。 十、能见世出世间法
果随因行永不诬
能灭实执诸所缘
此乃正入
佛喜道 (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
从因生果真实不虚诳
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
彼乃趣入佛陀欢喜道) 第十一颂对缘起内容认识,但是不接受自性空,认识自性空但排斥缘 起,代表对缘起性空未彻底认识。 十一、现分缘起不欺诳
空分远离实执意
若时二者别现见
尔时仍
昧牟尼旨 9
(现相缘起真实不虚妄
性空不执远离诸承许
若时见此二理各别现
仍未通达能仁深密意) 第十二颂宗大师在「缘起赞」中说到,因为缘起,所以可灭除常断二 边,常边的断除是因为不依赖自性而存在,所以断除常边;因为缘起互相 依赖而有,所以否认名言的断边就能去除,对缘起认识愈深,对空性的认 识也愈深,反之亦然。有此体会,表示对缘起性空的了解圆满无缺。 十二、现见缘起全不诬
即灭实执取境相
若时同起非更迭
乃圆成
正见观察 (空与缘起同起非更迭
若唯观见缘起不虚妄
即而灭除实执所执境
尔时正见观察乃圆满) 第十三颂对缘起性空的道理能合一融入,产生详细体认,透彻证悟, 每个宗义都说到由现相除无边,由空相除有边,因为自性空、依赖他力而 有,因为依缘起有故而断有边,又因为无自性所以断无边,更善巧地断二 边见而安立于中道。因缘起而有的,所以空相可断无边,因为自性空,因 果更加依赖,如果自性有,不依他则缘起就不存在。 十三、此复现相除有边
及以空性除无边
若知现空显因果
不为边
执见所夺 (又由现相断除有边见
乃由空性舍离无边见
了知性空显现因果理
不为边执耶见所劫夺) 第十四颂首先须了解圣道三要的内容,透过思惟,反复串习,获得涅 盘,亦不应安住于解脱之乐,因为菩提心,更应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努力 精进。 十四、如是圣道三关要
若得如实通达时
子应依静劝精进
奋速即
修究道竟 (如是于此三主要道义 10
自若如实通达珠扼要
当依寂静处所起精进
愿汝速即成办究竟愿) 以上就介绍了整个佛法的架构,接下来二天为你们传授「大悲观世的 灌顶音」前行和正行,所以必须先让你们了解法义,在这方面对上师而言 已经圆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