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世尊者 教授 (1997年12月尊者于印度色拉杰学院新大殿开光时,为僧众讲克主杰之《现 观庄严论释本》之前言。) 翻译:见悲青增格西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其中佛教是一个伟大且广泛流布的宗教。 人不一定要信仰宗教,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仍可以活下去,而且享有富裕 的生活。但是若仔细想,拥有广大的财富或名声仍难以为我们带来可靠的快 乐。反之,若有一颗温和的心,时时都能有安稳的快乐。总之,快乐主要自 于内心,外在的朋友、亲戚、资产、权力等,只是助缘,不是真正的因。因 为即使拥有外在丰富的资具与眷属之缘,如果没有能生快乐的主因—温和的 心,此人一生终将汲汲于财富、名声,若没有得到,心怀忧恼,得到了,又 心怀疑虑,总是沮丧难安。反之,心若温和,虽然贫困,仍可以悠闲地活着, 缺少眷属,仍可以平和地独自生活。这就是内心的想法才是我们快乐或不快 乐主要因素的最好例证。整体而言,仅有外在的诸缘,没有心这个因缘,不 会产生快乐;快乐必从心而得,这是很明显的。 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似乎无所不能,但是我们的快乐却未随物质进步而 提升,反而产生不少压力,我们难道不是为了快乐、安稳的生活而努力?我 们付出了代价,却事与愿违,这就是忽略了心、只重视外在物质的结果。最 近,科学家开始注意心的研究,以心为主题的研究增多了。以前的科学家研 究外在物质,因为他们相信外在物质能解决一切,所以在这上面寻找快乐的 根。当代先进的科学家开始观察心,如近代医学提到:心若弃舍苦恼,对病
后复原有助益。因为只以物质来解决人生的问题是行不通的,进阶的科学才 谈心的重要性,说心是主导者。我们佛教经典也说:“违害自己的是心,扫 除违害也是心”、“一切道谛、佛果功德皆从心得到”、“总之,由法智慧 身所生之色身,其根本是从心来谈”等。佛教有许多有关细微心识的说法, 这对心的研究很重要。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若有利他心、忍辱、不贪等宗教所提倡的功德, 也会得到平和、快乐。反之,不具有这些特质,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世 界各宗教,对有情的幸福有很大的益处;其中,饶益最大的是佛教。为什么 呢?因为其他宗教大多主张有创世主,如《释量论》提到:他们承认世间是 由一个恒常自在的我创作出来的。当然各宗教对造物主的特性有不同的看法, 但他们一致承认有造物主是没有异议的。由于人是由造物主所造,所以这个 世界的一切都掌握在他手里,我们必须臣服。即便是如此不完好的教义,它 还是能为有情带来一定程度的益处。至于我们佛教则是说“自己是自己的 主”,也就是我们并不是释迦世尊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心无始以来就有, 因为有情是无始以来就有。在此,我们要知道苦是可断尽的,要懂得断除痛 苦的方法,且要如勇士般将之高执于手上。当自己的苦因断除时,就能得到 脱离痛苦之果。无与伦比的佛世尊也是依这个方法,自凡夫起,学习无误的 道,令自心生起不颠倒的正见,最后将自己的苦因及种子、习气一并断除, 得到究竟的快乐。所以,“自己是自己的主,一切掌握在我们手上”的这个 信念,对生起信心有很大的作用。总之,佛讲的法与其他宗教根本不同之处 在于:我们承许有来世、自己是自己的主、苦可灭尽等。若不承认有来世, 我们就不会追求来世的快乐,那么,也就不会生出如上种种观察及学习离苦 得乐的方法。 虽然,外教也承认来世、承许业果有好坏,但其本源是仰赖造物主的造 作。佛教则认为一切是业的造作,推究本源,是不调顺的心所生。所以,佛 初转法轮时,宣说四谛—何谓苦、苦之因、息苦之相、达此之法。宗喀巴大 师在《广论》中士道也提到四谛为法之大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四谛。总的 来说,身为佛弟子,多多少少知道些四谛的内涵;但是因为四谛非常重要, 所以今日我仍想再讲讲。 从生起的角度来看,苦、集、灭、道四谛各分为染污与清净二组因果。 苦谛与集谛属于染污的因果,灭谛与道谛属于清净的因果。苦之果是我们不 想得到的,其因是集谛;因业与烦恼而无法出离苦,这是染污的因果。快乐 之果-灭谛—是我们所追求的,其能修成之因是道谛;由道谛而得灭谛,这 是清净的因果。如是四谛的二组因果,是在不欲苦、要得乐的基础下谈的。 不欲苦、要得乐是属于粗分有为法,是因缘所生。灭谛的自性为已永断一切 苦、证得究竟乐—非属五蕴中受之快乐,并不是因缘和合而生,这种
“离”—灭谛—是常法。有另一角度,宗喀巴大师所作中论释有说,因为是 依我们有情的行动而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依靠因缘而生。所以是依靠道谛生 起究竟的灭谛。 一般我们头痛忍不住时,会想应该如何医治?吃什么药止住疼痛?而要 对治烦恼与业为我们所带来的苦,亦如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提及,除要 对苦苦生起不欲之心,更要对众苦之根源-行苦—生起认识与厌离,行苦虽 非苦受,然而它会带来为具苦性之坏苦及引生众苦之苦苦。行苦来自于我们 的烦恼及业,是依他而生起,没有自主,所以是苦。它不只是今生痛苦的根 源,也是来生继续受苦的因素。 虽然我们都只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而且时时为此目标而努力,但是 为什么仍脱离不了苦?即便稍有乐受,也无法长久?佛陀向我们掲示原因: 一切苦都由无明而起。无明又有粗细许多层次。总的说,有不知取舍的无明 及轮回根本的无明,后者是执自性有的无明—对现象本质的颠倒认识。我们 因无明而轮回,就如眼未盲者往悬崖边跳,是因为不懂或颠倒心所致。对此, 须从十二支因缘之集谛生起次序来谈。这些在《释量论》或现观论著有清楚 的解释。要得到究竟的解脱,如果没有深入了解烦恼的行相,是无法做到的; 为了辨明细微烦恼,要依中观论著或宗喀巴大师所作《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所述之应成派对烦恼的解释来认识。我们见任何法,都现其从境上自己有, 随后生起好恶之心。因此可知,贪瞋的根本即无明之自性执。 我们不只一生,已多生想离苦得乐,却还是随着烦恼转,根本原因是什 么?对这点要多加思惟。因为无明而生起贪瞋等烦恼,导致我们虽然不想要 苦,所得仍是苦。烦恼未断,必将继续牵引我们于苦海中,如不断投石于水, 水上的涟漪延续不断。只要我们还受烦恼所转,如烦恼之奴仆的我们是不可 能有快乐的,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再者,唯苦之行苦,其所依的烦恼与业中, 烦恼是主要的引生者。烦恼实是一个不吉祥的词!这个不吉祥的烦恼,是我 们主要的敌人。《入行论》说:“如斯烦恼劫贼群,常时乘隙伺人便,遇隙 乘机劫善根,能坏一切善趣命。”三界有情都化为我们的敌人,也不能毁灭 我们;若未能战胜烦恼,只要存有一点烦恼,它就可以摧掉我们好几世甚至 几劫的快乐。由此可知,心中有烦恼,就无法令人安稳。认识烦恼是依他而 起是很重要的,烦恼虽然能引生众苦,却能促使我们生起极大想离苦的心, 也就是我们对烦恼有多少厌离,就能生出多少欲灭之心。 至于,烦恼能不能从根断除呢?烦恼可以愈来愈小,如原先脾气很大的 人,一直修忍辱,想瞋恨的坏处,不知不觉间他的瞋恨心就会变小,这个我 们平时都能察觉。贪心也一样,会随着因缘时大时小。然而,能根本断除贪、
瞋吗?粗细贪、瞋皆由无明而生,在中观书籍中,特别是宗喀巴大师的论著, 有清楚的解释;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及去思惟,定会生起烦恼可断的心。 我们一日二十四小时,连作梦都会显现境是自性有,执境自性有而生种 种贪瞋。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无明-自性有执—的违害,对自性有执有概念, 就容易掌握自性有执为何。同样,思惟法无我的理由,我们心也会现出所破 —实有。烦恼之根本—自性有执,虽然有力,且无始以来一直在我们心中, 但是它是没有依据且颠倒之识。而另一边,空正见是符合事实的一方。现在 我们未懂空性,但是如果提起精神,不断努力,终有懂得的时候。当获得空 正见,对诸法无我的认识更加深入,无明之自性有执将会被动摇,从而会愈 来愈薄弱,最终被断除。 《释量论》第二品及《究竟一乘宝性论》以正理抉择:烦恼于我们的内 心是客尘式的存在,心的本性是清净无垢的。既然烦恼是客尘式的存在,就 是可断尽的。涤尽一切尘垢,原本自性清净光明无垢的心自然显现出来。一 旦知道直到现在还一直安住在我们内心、违害我们的这个烦恼是可断尽,与 由道谛可正对治这个一直违害我们的烦恼,灭谛永离功德是可得时,这种能 有所作为的情形将带给我们很大的信心与欲求心,从而得到最究竟的快乐。 即“由知此道时,乃成真正乐。”由道谛之力而灭之灭,不是后刹那自然灭 的灭,是直接正对治、连根断除烦恼,无烦恼之灭。由此,我们可知世尊确 实转了令众生睁开眼的好法轮,若我们还不好好修,那就太不应该了! 要真正解四谛,就要深入探究前面所谈的无自性的义理,了解中观论著 所说的世俗谛及胜义谛、一切法显现自性有与实相的区别。就像我平时一直 说的,可依《现观庄严论》次序学习,《现观庄严论》云:“修行及诸谛, 佛陀等三宝”(“修行”:指二谛;“诸谛”:指四谛。)中观论云“基二 谛”(以二谛为基础)。虽然上下宗派皆用“二谛”一词,但是我们此处要 依中观宗主张之二谛义涵来了解。如《明句论》说:“缘起可成,苦果可成; 苦果可成,因集可成;灭谛、道谛亦可成”及“此(四谛)若可成,法宝定 可成”、“此(法宝)能成,具法宝之有情,当亦成圣者”、“此(圣者) 若可成,当证无学佛”,即由了解二谛的内涵而了解四谛,再透过对四谛的 了解,对法宝等生起不疑的认识。依着这些内涵去思惟,我们才不会在口念 佛祈求佛加持时,心里对佛的认识仅停留在祂是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出现 过的珍贵之人,而是会对佛宝生起整体概念,从而如法地思惟佛的功德,并 希欲证得佛之功德。清楚了解佛的四身才算是认识了佛;如果只知道传记中 的应化身,那是不够的。如果对佛的自性法身,未能生起实是合理之心,则 对佛坚定之依止心也难以生起,所以必须认识到自性法身是合理的才行。 虽然我们都会说“所有来世善乐道,皆依佛法乃能成”,但是要先认识 佛法的优越,才可能对其生起信心。平常说“法宝是真正依止处”,内心要
先对法宝生起真正的依止心;否则平时在寺里,穿着僧服、读经论,看似老 实、有修行,但是一到热闹的场合,行为就变了,原本的老实,不出几日就 显得滑头,被八风灌满,这就是内心未被佛法所转的表征。以前西藏雪域几 乎离世独立,罕有机会见识花花世界,所以内心不调顺的人,还能被清净的 环境保护;现今,我们随时会遇上各种因缘,我们的信若不依于认识而起, 那么原本就不坚固的信也将很容易随着外缘而崩解。然而,透过闻思经论, 乃至胜解经论,所生起的信心就不同。所以我常说,我们大家都要看经论, 要学习佛法,如道次第、修心等,认识内外教的差别,要学四部宗义,了解 教内四宗的差异。了解这些后,当说到佛、佛法时,内心会忆念出法的内涵, 才算有清楚的认识。否则,佛陀、耶稣、穆罕默德,都没有什么差别,那可 不行! 我没有要贬低其他宗教的意思,也没有要大家不尊重其他宗教。只是强 调了解自己宗教的特点很重要。再者,也没有必要对其他宗教不恭敬,因为 所有佛教徒结合起来,也无法压制其他宗教的言说。我们世尊在世时,也没 有将印度的外道都改成内道,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做到呢?我平时也对印度
的宗教信仰者说:“印度教徒只是上午诵功课,念几个咒,献个花,点个好 香,这并不够,应该好好学习教内所说的心一境性三摩地。”我们内道也是 一样,大多也是诵个经、手上拿着念珠,但是真正的法是心要调顺或心有所 改变。对这些不重视,天天只是做些功课、念咒、拜佛、绕塔,就认为完成
了做为佛教徒的目的。这在我们藏人圈非常普遍,但这是错误的。我一再劝 大家要学经论,因学经论的人才有机会认得法的内涵,透过法的教授,引导 转变我们的内心,这才是我们念诵、拜忏、读经、研习经典的目的。 如有人依着上师教言,矛尖转向内确实做,他将会得到修行上真正的进 步。反之,未将矛尖转向内,只是辩经、争论,嘴巴或许会变得很锋利,但 是内心未调顺,也还是不如法,就像藏人俚语所说“不要与竹子碰面,不要 与格西争论”,心未调伏,即使成为辩才无碍的格西也没有用。如果临死时, 利嘴有好处,那倒还可以,但是没有一点利益啊!无论如何,不把矛尖向内 的话,很难在修行上有进展。另外也有“不作好格西,会变成驴蹄”的说法。 所以,心调伏很重要。宗喀巴大师在晚年的讲说中,常常提到只争论是一点 好处都没有,要调心。贾曹杰的《心要庄严疏》也有同样的叮嘱。所以学习 经论,要趋向调心及修地道上才有意义。即便最先教导红白色,老师就要把 教小孩经论的目的放在令他内心生起地道功德,不是只是数数经论;学习经 论者,也不能只是数数地道的功德,是要令自己心识上有地道功德可数才行。 学习时,以生起地道功德为目标而研究经论,是很重要的。 又,世尊所说的佛法是可观察,但是不要混淆,以自己的偏见来看。如 以自己的不相信为理由来看佛法,这样的研讨,反而会造成邪慧,非常危险。 一般来说,我们多数不会有这种危险,因为我们都会念上师瑜伽相应法,向 文殊菩萨及宗喀巴大师祈求加持,加持而得的智慧,自然不会成为邪慧。相 对地,全不研讨经论,一昧只凭他说,也是无益。应该先了解佛法的差异, 对佛陀生起胜解信;有了胜解信,才会肯定“唯依靠佛法方能得到灭烦恼的 解脱”,而进一步学习。 《缘起赞》说:“达圣教理,于大师信忍常充满。”《善传记》说:“唯 有法教是欲解脱者之津梁。”其中,认识“唯有法教是欲解脱者之津梁”有 特别的意义。对属于隐密法之四谛、解脱,透过多方观察,也就是对世尊的 教言用正理来观察,当确认它是无矛盾、具足正理,没有违背世间名言时, 我们对此教法,必然会生起“其是欲解脱者唯一之津梁”的确信。然而,对 极细微的因果,如能拥令人凉快的电扇的是什么因缘,是由因缘和合而有是 显而易知的,但是基于往昔的什么样因缘而有,就只有已灭所知障的佛才讲 得出来,也就是能指出某时、某苦乐等极细微因缘,只有佛才有能力。所以, 我们可以用理由推论是由因缘所生,但是极隐密的部份,无法用理由推测, 只有依第三者—量士夫(佛)—之语来相信。此相信的基础是此人必需是可 信的。因此,我们应在自己能研究的范围,对佛法做透彻的研究,确认其理 全不相违;在此基础下,才对此人做取舍。我们确认对此人所讲说的前后内 容不相违,认识到此人是不欺诳的,因此,相信此人所说的其余部分。
陈那论师也有同样的推论。陈那论师:“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 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具烦恼之现有近取蕴,能再度引生 未来的烦恼,及为新起近取蕴的近取因,其本质是苦。此苦的根本若是外在 的敌人,我们或可想办法逃避,然而此近取蕴本身即有着现在及未来之苦, 即使自杀也无法逃避,所以断除生之质流—近取蕴—非常重要。为了断除这 个依业、烦恼而起,无自主的生之质流,牵涉十二支因缘的爱取,再推究, 一切皆由根本无明而起,所以是以对治无明的方式来断生之质流。依烦恼与 业而起之轮回-生之质流(近取蕴),何时存在,何时就没有根本快乐可言, 这就是陈那论师对四谛理所做的说明。那么,于如上这些情况下,依谁能得 成就呢?能依的对象有何功德与证量?所依的法又是什么?所依是已断除了 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佛。其功德为具三特色的断德,及具三特色的证德。 所谓具三特色的断德,不是只断障碍之一分而已,是具善断、不退转断、无 余断三特点的断德。仅具断德,还不够,还要了知道,善于取舍。“谁具足 一切功德”,此一切功德即是具了知道、坚固了知道、遍知之三特点的证德。 又,佛在未成就果位前,就修学自他相换之菩提心,于菩提心的带动下,行 难行之行,终而圆满成就,所以是具大悲心之觉者。我们可以相信对我等有 大恩惠的佛事业何时也不会动摇。因此,具有断德、证德,且恒安住于大悲 的佛,一刻也不会被弃舍我等。因为佛具足智、悲、力功德,不欺诳故,所 以为可依止处及可信受其教言。 为了安住其法上,我们一定要如《赞此人且恭敬》所说,对佛修礼拜、 供养等,其中,以修行供养为主要。且要思惟能获得人身是稀有胜难得的。 得到人身却不好好运用,会带来很大的祸害;反之,善用人身修学佛法,必 可成就一番好事业。我们要向好处学,不要向坏处看。在寺院中,见到持戒 或与闻思修相应的行者,要向他们学,也要随喜他们的事业。 (以如下之讲词,为对色拉寺寺内之提示,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