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及「佛子行37颂」开示

Page 1

「菩提心」及「佛子行37颂」开示 在《般若经》里面的隐义上,有说到「发心」,所谓的「发心」使心 更加的开放、宽大,原有那一颗狭窄的思绪和想法,透过理由的思维,使 狭窄的心放更宽大。发心的意思,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已,而是为了无边 的一切有情﹔因为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发心的所缘是无边的,他为了利 益有情而成办无上菩提的缘故,他具有无量功德﹔为了利益有情的究竟安 乐,我必须使他得到涅盘,得到涅盘必须要让他人了解到:何谓成就之道? 什么是所取?什么是所舍?所以自己需要为他们宣说教法,就必须先知道 适应众生根器的教法,加上自己对解脱道的认识和经验,才能成办一切有 情的利益,所以自己需知胜义谛、世俗谛,以成就一切遍智。所以菩提心 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誓愿成就佛道的发心,而经由利他的因缘,则能 成办稀有菩提的发心。 假使我们能生起这一颗不可思议、稀有殊胜的发心,在发心的当下, 我们就称为菩萨,称为大乘者,入大乘道,成为佛子。有了这种发心所造 的一切善事,纵使是多么的细微,可是所累积的功德,因由发心力会变成 无量﹔当生起这一颗心,因由发心力量的当下,可以净除无量的罪障、无 量的业障,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的噶当派的上师,都一直劝人要多多的发 心,未生起的菩提心要发起,已生起的菩提心要更增长,这是修法最究竟 的精髓。当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一切的资粮都是由这一颗心成办的, 一切的罪障也是由这一颗心消除,所以这一颗心是凈罪集资最好的方法。 解脱之门唯有「空正见」,除了空正见以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可以让我 们得到究竟的解脱﹔一切遍智最主要的因缘也是由菩提心成办的,有了菩 提心就有了一切遍智,没有菩提心则没有诸佛的智能一切遍智。 1


菩提心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无法形容,不可思议,当有了此圆满、强 大的心力时,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发心成办一切遍智,因由这一种力量, 他们愿意承担众生的一切痛苦,而让自己沦落在「金刚地狱」里,受千亿 劫的痛苦,可见菩萨们的心力是非常的强烈。 我们在修法时,时常遇到逆缘的障碍,也会经由顺缘而让我们宠坏。 在遇到逆缘时,容易失望,或是沮丧,当没有办法圆满自己想要的东西时, 假使对菩提心有所体会,能修持菩提心的话,在沮丧失望的困境里,我们 可以透过菩提心来对治失去自信的困境,没有比对治沮丧更好的法门了, 除了菩提心以外。 这一颗心是一切善心里最殊胜的,最究竟的心,有了这一颗心,他无 论以身、口、意去造作任何的行为,都会变成殊胜的善行,因为这一颗心 无时无刻所想的都是为了有情的利益,所以自己的五大也是为了配合一切 有情所需要而付出,不曾抱怨众生享受这一些,有了菩提心之后,会觉得 我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有情而生存,我的生我的死我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人 的。 当有了此种心力的时候,偶而时我们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慢心,当我们 遇到别人的赞美或得到更多财富时,我们会生起极为强烈的傲慢心,但是 冷静的思维菩提心的内容,将会觉得原本高昂的慢心完全的摧毁,变得非 常的谦虚和冷静,非常的安祥,这也是由菩提心的力量所感召的。这一颗 心未曾想过要伤害任何一人,这一颗心一直想着如何帮助他人,使他人快 乐,不用谈对自己周围的朋友或亲人是如此,就连一直伤害你的仇人,因 由你的态度,终究有一天会使他们变成你最好的朋友,因由这一颗心使你 四周无论是人或动物,都会因为你的这种态度,而获得感动、感恩。 这一颗心无论那里,不只自己快乐也会影响到他人的安乐,所以自他 两方都会非常的安祥,我们假使能生起这一颗心,我们的生活会过得非常 2


的充实,安祥及快乐。我们在这世间的时候,能努力修学这一颗殊胜之心, 会有快乐的生活,而且获得有意义的内容.平常修学无上菩提心,在快往 生时,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因为会深深感觉到活在世间时候,我真正的对 众生付出,有真正利益到众生,因此会安祥的迎接后世,而且生生世世处 于安祥的增上生。能如实修学菩提心,虽然所想的完全是他人的利益,但 是所获得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故着想他人的同时又可以随顺成办自利。 有时我们在思维菩提心内容的时候,因为要承担一切有情众生的众大 责任,会感觉自己的责任已经受不了,怎么会有心力去承担一切有情众生 的责任呢? 在自己的身上所发生的痛苦是无奈的,不是来自于自愿。当我们生起 了这一种痛苦的时候,因为无奈的接受,必须接受,没有自主的去接受, 自然会产生恐惧,以及沮丧,甚至于忧虑负面的影响;可是透过长时间的 思维,能让自己体会到一切有情众生的重要,因此会自己愿意承担众生痛 苦的担子,负起责任,这时候的心力是无量的、强烈而且坚稳。虽然所想 的都是痛苦,前者所想的是自己的痛苦,后者所想的是一切有情众生的痛 苦,这两者的心绪上产生极大的差距。为了利益有情什么都作,这一种勇 气,真是非常的稀有和殊胜,这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勇气,这一种勇气会 让你感到欢喜,又喜又悲,喜悲交加。可是前者因为无奈的接受痛苦,所 以他们没有这种心力,也没有勇气,反而因为一直想自己,被它绑在狭窄 的范围,内而升起无奈痛苦和顾虑。 有时候我们虽然了解菩提心殊胜的功德,但是会有一种想法及疑惑, 既然过去诸佛为了众生己经成佛,众生得救的因缘成熟的话,众生应该会 得救,诸佛菩萨会救度他们,何必要让我去救他们,承担这一切的痛苦呢? 有时候虽然想要尽力的帮助他们,从自方而言,我们己经尽力去做了,可 是他人会不会一定得到帮助呢?这是不一定的,这也必需要依赖对方,才 3


会产生双方利益,说不定我们想要帮助他人,可是他们会错意,会觉得这 是一种欺诈,原本想要利益帮助他人,郄弄巧成拙,变成损害。所以要真 正去帮助他人,产生双方利益的话,这跟双方的业缘有关。无始以来到现 在,我们和所有众生的业缘是一致的,以近几世因缘比较下,与我们业缘 接近的众生同样是不可否认的,因为这些众生与我们业因缘接近,所以我 们早日成佛的话,他们得救的速度会比较快,因为业缘接近的缘故,虽然 诸佛菩萨会救度他们,可是因为业缘距离遥远,所以没有办法使他们快速 成佛,当自己早日成佛,我们则会靠业缘让他们早日得救。 我们是追随释迦尊者的弟子,也认为导师所说的教法最圆满、最正确, 因此我们皈依佛,当我在忆念恩师的身口意三业功德的时侯,可以体会佛 陀的功德,是非常的圆满,只要忆念佛就会欢喜,而且完全的相信恩师释 迦牟尼佛,假设是如此的话,我们更没有理由去排斥他人,恩师释迦牟尼 佛为了有情的利益、安乐而发心,在六度万行的时候修了多少的苦行,牺 牲了多少自己的身心给予众生,我们可以从佛的本生故事就可以了解,佛 在这么多劫苦行当中所作的一切,完全都是为了一切有情,因此而成就佛 果位,佛纵使在果位的时候,他对自利毫不在乎,但郄对他利非常的重视, 佛陀连自己的事情都不管,他所想的、所爱的、所珍惜的都是每一位有情。 今天我们是完全相信佛陀的弟子,怎么可能放弃,甚至排斥佛陀最信赖的 宝物呢?我们是不能放弃的,因为我们皈依了佛,假使对佛有信心,相信 佛的话,更没有理由排斥其它众生的利益,在皈依佛的同时我们对他人的 立场毫不在乎的话,嘴巴所讲的皈依和所实践的皈依是完全相违的, 菩提心是非常的难升起,可是,要尽量的去做、去努力。以我个人来 讲,我真的对恩师、导师释迦牟尼佛有强烈的信心,我真的有这一种的信 心。这一种信心绝对不是光了解到佛陀的身功德,而产生的信心-也就是 佛的头上有肉髻,佛现比丘相,或什么等等,这些身功德的认识所产生的 4


信心。我对佛的信心的来源,是因为佛有菩提心的功德,佛有空正见的功 德,而产生的信心。这两者的功德,仔细的去思惟,真的是非常的稀有, 龙树父子以及无着兄弟今天具有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或 者是有渊博的学问,而获得的成就。这一些的成就者是靠着菩提心的修持 而获得了成就的。 虽然要发菩提心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对佛有极为强烈的虔诚以及 皈依;相信这些上师,所以我们必须要尽量追随着他们的足迹而对此向往。 我之前跟你们说过菩提心,他是非常非常难获得、难生起的,但只要 努力坚持去观修,刚开始我觉得菩提心跟我的距离也是很遥远,但是透过 认真的修持、认真的学习,我觉得菩提心现在跟我的距离非常的接近。我 并不是说我生起了菩提心,我没有生起菩提心,我不是菩萨,我也没有空 正见,可是呢,在场说不定有一些人你们会察觉到,当我在说菩提心或者 是空正见的时候,内心又喜又悲。在你们心中里面,假使你们相信洛桑嘉 措的话,不需要红包这个东西,我希望你们多多的观修菩提心,我可以给 你们一个保证书,这个会让你们过的更快乐。 那你们非常欢迎,以及欢喜我来到台湾,但是我却没有任何的礼物给 你们,我唯有的礼物就是这颗菩提心的修持和菩提心的内容。因为这一颗 心帮助了我,我相信这颗心也可帮助你们。所以我劝你们应该坚持的修学 这颗无上菩提殊胜的发心。 导师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来到世间,虽然我们没有机缘可以亲眼的 见到恩师的容颜,我们没有办法亲耳听到他的法语甘露,可是透过龙树父 子等大论师,我们却可以听到恩师法语的精髓-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的 修持。菩提心和空正见的内容在思惟的时候,会让你生起觉受,当你在修 持的时候,可以让获得安乐;不只是一种知识,也可以拿来实践在生活, 不只实践,它是可以获得真正安乐的那股强而有力的勇气。所以,我们应 5


该了解到现有良好的机会,应好好珍惜这短暂的宝贵人生,努力地在这两 个内容上,好好的专修、学习、思惟并且行持。 在汉文里,《中论》已经翻译了。而且同样的像那烂陀寺的大论师龙 树或者是无着写的这些大论典,虽然有一部分可能没有翻译成中文,可是 慢慢的我们将从事翻译的工作,把他翻译成中文。同样的,在许多经典华 文上已经翻译,但是在藏文里却没有,透过文化的交流,希望能弥补双方 的缺失。有一位中国的比丘长老─道海长老,就在会场上,当初他有来达 隆沙拉参加比丘尼会议,之后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安排与他见面,这位长 老他曾经说过,他去过中国的五台山,那时候我就跟他许下承诺,以后我 们两个一起去五台山朝圣的时候,你以中文来念诵《中论》,我以藏文来 念诵《中论》,能更圆满的话,我们应该请一位印度的比丘来为我们以梵 文来念诵《中论》,这样的话是最圆满不过的。因为当初龙树菩萨是以梵 文来写《中论》,我有一些认识的朋友,当他们以梵文来念诵经文的时候, 我那时候的内心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感受。我想,可能当初龙树菩萨在世的 时候,我是在他旁边打扫的清洁工人,那再加上一点点的毁谤。总而言之, 龙树菩萨他是以梵文所写成《中论》,这就是我们最主要的根据。依据这 部梵文的《中论》,而延续了两大语言的佛教,一则是藏语的《中论》, 一则是汉语的《中论》,形成了两大派。所以我的师长先念诵。梵文的《中 论》,之后再念诵汉藏两文的《中论》。 修菩提心的方法有「七因果」以及「自他换」,两种方法。透过了四 谛的认识,而生起了希求解脱的发心,了解烦恼为仇人,为了要彻底断除 自己以及他人的烦恼,我必须要生起无上菩提心。 首先,我先介绍生起菩提心的方法,也就是「七因果」。首先,先观 等舍。平等舍也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对象,大致上有三种。一种,自己喜爱 的亲友﹔另一种,憎怨的敌人﹔第三者,非亲友也非敌人的中庸者。对于 6


这三种对象,前者,我们会产生贪心,次者会产生瞋心,后者会没有任何 的贪瞋,处于中庸的状况。 对于这三种境,前者贪心,次者瞋心,会产生不平衡的一种情绪,对 于这三种的对象,假使在这一种的处境去修学平等舍的话,会非常的困难。 所以没有这种平等舍而希求利他之发心,是很困难生起。所以首先必须针 对喜爱境的贪,不喜爱境的瞋,做个平均、平衡。例如:为什么我们面对 悦意境时会生起这种喜爱的贪心呢?因为这些接近我们的亲友、我们喜爱 的人,当他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忍受,希望他早日离开这种困境。 这种悲心是烦恼的悲心,并没有远离烦恼的悲心,我们现在所要追求的大 悲心是不能有任何烦恼污染的,悲心的境不能对一些对象好,另一些对象 坏,甚至于觉得距离更加的遥远,这是不允许的,在我们的思想里面会有 这种偏向的请示。所以首先必须对所有的有情作平等的看法「平等舍」才 能对于一切的有情生起真正同等的大悲心。当我们对悦意境生起贪心的时 侯:我们应该思维这只是暂时的因缘形成的亲友,在前世说不定他也当过 我的仇敌,后世说不定也会当我的仇敌。同样的遇到了憎怨的敌人,当我 们生起瞋心的时侯:应该思维这只是暂时的因缘而变成了我不想要看到的 敌人,可是在前世说不定是我最要好,对我最有恩的人,在未来也是有可 能的。对于记不清,也不憎怨的中庸者;我们应该思维过去世或未来世他 们都有可能当我们的亲敌。当仔细的思维这些道理的时侯,我们在看这三 种对象则不会产生爱、恨这种亲疏的感觉,这种是「平等舍」的修法。 修到「平等舍」之后,我们应该作「知母」的修持,所谓「知母」的 修持就是要把一切有情众生透过前世今生的认识,相信都当过对我最有恩 惠的恩人,如同母亲一样,还没有修「知母」之前,我们必须要认识有「前 世今生」的存在,说到为什么有「前世今生」的道理?意识的续流是从无 始以来就有的,并没有一种开始。不是意识的因缘不可能变成意识的性质。 7


每一种法、每一种果都是与它同类性质的因慢慢的形成与它同类性质 的果,无论任何的内外法都是由它同类的近取因而有。同样像色法而言, 之前我们说过现在的身躯以及外在的物质都是由细微物质慢慢变化形成的, 这一种的变化来自于更细微的物质而形成,如此追溯下去,每一个外在色 法的物体,它的因缘在世界刚开始形成的时侯,都已有那一种的因缘,同 样的意识也是由之前的意识之性质而产生后者的意识。以眼识来讲,它是 透过眼根的增上缘,外在物质的所缘缘等众多的因缘所产生,但是眼识本 身的「唯明唯知」之体性,必须由之前同类性质因、意识才会产生的。就 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甚至于在睡觉的时侯都会有 感受,透过了悦意境和不悦意境会产生许多快乐及痛苦的感受,我们不只 可以看到梦境,会随着梦境而产生觉受,这一些性质从那里来?由之前具 有同类性质「唯明唯知」之性质而产生的,在沉睡的时侯只要因缘一到, 我们马上可以醒来。可见从沉睡意识会变成粗分意识的过程中,虽然依赖 其它的因缘,但是在沉睡的时侯也必须要有唯明唯知之体性才可以变成粗 分的意识。今世的开始我们称为结生,也就是过去的意识投生于今世的身 驱里,而形成了今世,因此取名为结生。那时的意识非常的细微,细微的 意识慢慢成为粗分的意识,而形成了人身。死的时侯临终的时侯,粗分的 意识慢慢的溶入于更细微的意识,在无上密里有说到了见白、红、黑三相; 也可以称为白相溶入于红相、红相溶入于黑相,黑相最后溶入于「唯明唯 知」俱生原始光明之体性。以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死亡」也就是说在 「唯明唯知」「俱生原始光明」现起了粗分的续流及意识的时侯,我们称 为「生」。而这一些初分的续流和意识溶入于光明的时侯,我们称为「死」。 虽然根识非常的粗分,粗糙,可是它光明的性质也必须由同类的因缘── 之前同样性质的近取因而有的。 色法是不可能成为非色的意识,因为它的性质不同,所以意识的近取 8


因不可能是色法,色法的近取因则也不可能是意识,因此我们认为每一个 意识之前,都必须要有同样光明性质的因缘才有可能产生后者的意识,没 有第一个意识的存在。如果有第一个意识那这一个意识从什么而有的呢? 无因而有不能成立,也不是由色法而有,不可能从异类因而有,所以必须 要依赖同样性质的因缘而有。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推测意识没有一个开始。 这也是为什么佛家时常说到从「无始以来」这一个名词。在现今的社会中, 不只是佛教徒,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可以想起过去世所发生的事 情,而且被一一的证明了。从例子而言,也有证明前后世的实际状况。 另外一个角度,虽然透过脑细胞互相的运作可以产生意识,使得意识 生灭。可是所有思绪的感觉,所有意识的形成完全是透过细胞互相变化所 产生的作用。在身心非常舒适的状况下,因由我们想到了未来或过去而产 生不同的幻象妄念。由这种妄念的力量而使得脑细胞产生了作用。所以妄 念先有,才使细胞感得作用,当然多数的意识是透过脑细胞互相变化而产 生,但郄不一定。好比现代科学家及医学家对于禅师们作过研究,有不可 思议的现象产生。襌师们以禅定的力量,他们的脑波与平常人不同,但是 科学家还没有办法获得答案。只要我们更深细的努力研究观察下去;我相 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意识最究竟、最细微的性质,必须由俱生光明性质才 可以形成,这是将来我们一定可以察觉到的理论的,所以现在必须不断的 研究。假使意识的续流有个开始的话,则会与许多实际问题产生矛盾,无 法作更详细的解释,甚至于三千大千世界如何形成的理论也不能成立,如 果认为意识的续流没有一个开始,则可以非常合理的解释这些困扰的问 题。 今世的母亲属于今世的,但我们的前世是存在的,而且前世是无止尽 的,我们可以推测每一位有情都有机会而且可以肯定都曾做过如同今世母 亲一样的爱过我,都曾做过我前世的恩人,没有当过我前世母亲的众生是 9


不可能有的,透过这种理论来认识一切有情都当过自己的母亲,这一种的 修持称为「知母」,由此修学:缘一切众生的「爱心」。 修持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十颂,「无始时来悯我者」这是讲到「七因 果」的修持,第十一颂「诸苦由贪自乐起,佛利他心所生,故于自乐他诸 苦,修正换是佛子行」讲到了「自他相换」的修持,有了我的一种认识的 缘故,自然会产生离苦得乐的追求,这是一定的,而且这一种的想法是一 切有情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观念,这是一致的。以一生而言透过了心识是 「唯明唯知光明体性」的认识,又加上了不想要痛苦的认识,去寻求苦因 的来源;透过空性的思维,了解到痛苦的根源是一种颠倒的执着,真理的 认识去对治颠倒的执着。藉由真理的认识因为是符合实际真理而产生了智 能。但另一者郄扭曲了颠倒而产生了执着,对真理认识的愈深,越依赖着 真理。所以颠倒的执着可以慢慢的减少,痛苦的根源则可以永远的断除, 这是一个理由。 第二、因为心绪意识的续流会永无止尽的持续,空正见的力量通过串 习会永无止尽的持续下去,这第二个理由。其余的理由是因为每一个意识 的产生,不需要刻意让后者的念头生起,只要之前心力强大随着串习的力 量自然会形成后者的意识,透过这些种种的道理来认识解脱是存在的,而 希求解脱了解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如同自己的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同样的 他人的烦恼也是可以断除的,同样离苦得乐之权利,同等的权利、同等的 想法、同等的能力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的呢?自己永远都是一个人,他人 永远都是无数人,牺牲一己的利益成办多数无量的利益是值得的,牺牲无 量的利益来成办自己的利益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思维爱我执的过患过失, 及爱他心的功德。

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