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時輪金剛說法前行《中观宝鬘论》和《亲友书》(已校)2

Page 1

宝鬘论

——第三十三次时轮金刚法会前行说法

龙树菩萨

造论

法王尊者

教授

蒋扬仁钦

口译

汤雷

记录整理


目录 说法前课诵 ........................................................... 1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 “显明三信祈请文” ... 2

说法前行 ............................................................. 25 正行解释 ............................................................. 40 中观宝鬘论 ........................................................ 41 亲 友 书 ......................................................... 158 结行 ............................................................... 180


“ 显 明 三 信 祈 请 文 ”

至 高 那 烂 陀 寺 十 七 大 班 智 达 之

说 法 前 课 诵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 “显明三信祈请文”

天的这个时轮金刚前行,在平时我都会先介绍佛法的教义,在 此要讲授的教义,是以龙树菩萨著作的《宝鬘论》和《亲友书》

这两部论为主。《宝鬘论》的口授传承,是从色贡称嘉仁波切那里获得的, 也就是《中观理聚六论》所有的传承,都是从色贡仁波切那里获得的。我 从库努喇嘛滇津嘉措那里也获得了《中论》的传承,《亲友书》的传承从 库努喇嘛滇津嘉措那里也获得过,所以这两部论的讲义传承都从他老人家 那里获得。 平常我们在讲法之前都会先唱诵《随念三宝经》,这个由巴利语系所 建立教义,是一部不分大小乘日常唱诵的经典,所以我们先念《随念三宝 经》(念诵从略)。下面是十七班智达的祈请文,不需要你们跟着一起唱 诵,我念下去,中间会做一些的解释,就以这种方式进行。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1.

2.

恒念利众悲心所造作

得胜断证救护天之天

缘起语令有情度脱者

如日宣说能仁稽首礼

佛母密意离边真实义

善以甚深缘起理明说

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3.

4.

5.

6.

7.

8.

9.

10.

11.

依教明辨大乘中观轨

龙树菩萨足下我祈请

其之心子善巧成就尊

达彼内外宗义大海岸

持守龙典诸师顶奇宝

圣天佛子足下我祈请

诸圣密意究竟缘起义

假有唯名甚深扼要处

明辨已登殊胜成就地

佛护论师足下我祈请

遮破宝成事物诸生边

承许正量共显与外境

创开此宗一切班智达

清辩论师足下我祈请

仅有依此缘起之因缘

尽灭二边明空中观理

善授深广显密圆满道

显明善说月称我祈请

希有最胜大悲心佛道

依彼深广理论诸多门

即于有福所化善说者

寂天佛子足下我祈请

随机创演二空中观道

善辨中观释量诸理论

阐扬佛陀圣教于雪域

静命论师足下我祈请

离边中观见及二止观

同顺显密善释修次第

圣教无谬明示雪域中

莲花戒师足下我祈请

慈氏随摄遍大乘经藏

善巧弘传并示广大道

随教辨示唯识之车轨

无著菩萨足下我祈请

阿毗七论执持二空轨

有经唯识宗派善显示

普称第二遍知大智者

世亲菩萨足下我祈请 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为以事势理示佛经轮

善巧宣说诸多量理门

施予智慧之眼量理师

陈那论师足下我祈请

内外量理扼要皆通达

有经深广诸道由理论

令解最胜法理善授者

法称论师足下我祈请

无著兄弟所传般若义

犹如远离二边中观轨

燃点显明庄严论义炬

圣解脱军论师我祈请

得佛授记开演般若义

犹如慈尊祜主其教授

明示三母般若圣教典

闍黎狮子贤足我祈请

善摄万藏律仪诸密义

随顺有部善说别解脱

无谬善授坚稳胜智者

功德光前我今作祈请

三学功德宝藏得自在

为令无垢律教恒弘扬

善解广大教义持戒师

戒师释迦光前我祈请

遍诸能仁言教深广轨

显明摄为三种士夫道

传流胜教雪域具恩者

尊者阿底峡前我祈请

如是南瞻庄严智者最

希有善说源流处诸尊

坚固清净意于其祈请

自续成熟解脱祈加持

通达基法道理二谛义

次以四谛证轮回还灭

正量引生坚稳三实信

安立解脱道根祈加持

欲求止息苦集解脱者

出离心及欲度诸衆生

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22.

23.

24.

25.

遍布十方悲心为根本

加持修成任运菩提心

极大车轨教典一切义

波罗蜜多金刚乘深处

诸道扼要闻思而修持

易获定解此心祈加持

愿能世世善得三学身

说证二教宣讲及修持

如斯持守以及令遍布

如诸轨师于教尽奉行

一切集教皆由闻及思

讲修如是渡日断邪命

诸贤成就大师极增长

令玆南瞻大地恒庄严

愿依此趣显密诸道地

二利任运一切种智位

速急证得殊胜佛果位

利诸有情乃至虚空尽

如是,导师世尊善示深广等法理,由诸上述天竺先贤大德对彼造作诸 多无比善说,能令具慧士夫开啓慧眼。虽至今已近于(人年)二千五百五 十年,然可供闻、思、修之论典仍未衰退,故念昔诸先贤善巧大师之恩惠, 并生起不动摇信心,愿能彷其行。 近来,世界上科学及物质已臻于巅峰且于极具喧扰世代之此刻,吾等 身为世尊弟子,应于佛法生起正理信心,此极重要。故要以正直不偏党之 心兼具怀疑且加以观察而去寻求正确理由,而后为起通达道理所生兼慧之 信,故于前了知名称遍扬之二圣六庄严、佛护论师及圣解脱军等所造作的 深广完美著作是不可或缺的。故将原有二圣六庄严画像,加画剩余深观广 行九位传承上师,而成为十七那烂陀寺大班智达之新唐卡。 吾心诚欲于诸善巧士夫撰写虔敬祈请文,亦由若干求法心切法友之殷 诚劝请,且因吾于彼等善巧士夫诸善说生起真诚胜解信而撰此《至高那烂 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修学诸智者善说但才疏学浅之释 迦比丘滇津嘉措于上座部派导师圆寂后二千五百四十五年,亦即藏年胜生 (六十年为一胜生)十七铁蛇年十一月一日(公元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十五 日)与印度西马加省岗惹市达兰色拉之大乘法林,圆满完结。 阿旺扎西

恭译

现在用的这个《十七班智达祈请文》的版本,是由阿旺扎西所翻译, 我从后面一段开始念诵: “如是,导师世尊善示深广等法理” 导师世尊的教法、佛世尊所说的法语,像太阳的光芒般让信徒们心续 的向日葵打开了。然而,不能因为我是佛教徒就去执著佛教,不应该这样! 不应该像迷信般去盲目的追求,而应该以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佛所说的教义, 必须是要以观察来建立法理! 佛陀自己也说到了四种观察: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 信受非为敬。比丘和智者们,应当要好好的观察我所说的话,如同如炼金、 截金、磨金般的反复考察之后,再来相信、再来受持,不要马上的相信。 佛陀自己说他所宣说的教法,并不是完全的相信、无条件的接受,不是这 回事!而是要让弟子们以四理——法性、作用、因果、成立的方式或理由, 去好好的观察。

“由诸上述天竺先贤大德对彼造作诸多无比善说,能令具慧士夫开啓 慧眼。虽至今已近于(人年)二千五百五十年,然可供闻、思、修之论典 仍未衰退,故念昔诸先贤善巧大师之恩惠,并生起不动摇信心,愿能彷其

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行。” 就像龙树父子等对于佛世尊所说的教义,也是透过这四理或四理来作 观察的。也就是每一法都有它不同的作用、每一法都有它不同的性质,这 种不同的性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力,这种不同作用的 东西互相的触碰,会产生不同的因果变化,之后而成立,所以而成立。 如果世尊的教义,与正理有所违背、相违的话,那么即便是佛所说的 也不会接受,因为在词义上、在字面上所表达的内容已经跟正理产生了矛 盾。如果字面上的内容跟正理没有矛盾,世尊的教义透过正理去观察的时 候,不但看不到违害,反而跟正理完全契合,去修行的时候却又刚好可以 派到用场,可以去调伏内心,产生定解,因此佛所说的这种教法,龙树父 子才会接受,并不是马上就去接受,他们还会修持。 在这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每一个宗教信仰又有它不同的导师, 在过去的很多世纪里确实帮助了上亿的众生,在现在也会帮助很多的众生, 在将来也会帮助无量的众生。就像刚刚所说的,这些传统的宗教信仰带来 的贡献,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值得我们尊敬。但在众多的导师当中,唯有 佛教的导师释迦世尊亲自说:“我的教法、我说的话,你们要透过好好的 观察来相信,不要马上就相信。”其他的导师都没有说出这么有魄力的话。 佛教,尤其是那烂陀寺的传承,必须是要透过正理去作观察,这一点我们 一定要记住,先贤大师们就是这样示范给我们看的。

“近来,世界上科学及物质已臻于巅峰且于极具喧扰世代之此刻,吾 等身为世尊弟子,应于佛法生起正理信心,此极重要。” 近些年来,在这世界上物质方面的生活水准提高了许多,科学家们最 主要是透过用仪器做实验的方式来作观察的,所以获得了很多的成果。我 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们很多人,包括佛教徒,如果追求外在物质的话,就像密勒日巴所说的: 看似佛教徒、看似修行者,但实际上是很普通的一个凡人,连佛教徒也不 是。确实会变成这种的危险。 佛法的见、修、行这三者,再加上三学的内容,如果我们产生了见理 所生的信心,那么就不应该对外在物质产生放逸或散乱,我们不会喜爱或 打从心里去追求外在的物质。我们有很多人、或者是大多数人,对外在物 质的这种追求是有的,以客观的角度来讲确实会把外在物质看为追求的重 点和对象。对于僧侣而言,真正对佛教的教义产生见理所生信心的,其实 也很少、不多。 无论做任何的事情,要了解实际的状况,符合实际情况的事情才去做。 同样的,对于修行而言,口是心非的话是既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 所以学佛之前必须要认识真理而产生信心,这叫见理所生的信心,为了能 够生起它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了“此极重要”。

“故要以正直不偏党之心兼具怀疑且加以观察而去寻求正确理由,” 在《四百论》里面说到了弟子的定义,说到了器的三种特征,如果我 们没有一个客观的态度、没有一个正直的态度,那么就可能与实际的状况 发生偏差,把好的看成坏的、把坏的看成好的,会有这种的危险,所以说 到了正直。 如果不“兼具怀疑”的话,就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不会想要观察了。 但假使有怀疑的话,就会觉得:“咦,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平常在经典 里面说到了疑烦恼,这个非理作意的烦恼疑是另外一回事,在此的“怀疑” 的意思是:不要马上的相信,你要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知道到底是怎么 一回事?不要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无条件的接受,是这一种的怀疑。加 以观察而去寻求正确的理由,反复的、一次再一次的观察,如果完全没有 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任何正理所违,这样才会产生相信、产生信心。 因此佛教的一个不共的方式是以四谛来教导的,所以对苦谛产生定解, 苦谛的因是集谛,而认识集谛。集谛的根本是无明,那无明是什么呢?无 明是不了解实际状况的颠倒执,它的所执境是可以被正理所违害的、是可 以被正理所损害的。 如同经典所说的看到无我之后轮回的根本可被断除般,如果能够看到 无明可以被断除这个事实的话,那么远离集谛的这个灭谛我们会觉得这是 有可能的,而且是可以被成办的,这样的话就会想要去追求了。而不是别 人这么说的、或是经典上这么说的,最主要是自己要去观察、反复的观察, 会觉得:“喔,真的很特别、真的很奇妙,真的是有一个东西存在。”这 样才会相信解脱是存在的。为了使这个无我的正见能够有效的断除我执, 必须要有定学,而定学的根本必须要有戒学,是透由三学走上解脱之道的。

“而后为起通达道理所生兼慧之信,故于前了知名称遍扬之二圣六庄 严、佛护论师及圣解脱军等所造作的深广完美著作是不可或缺的。故将原 有二圣六庄严画像,加画剩余深观广行九位传承上师,而成为十七那烂陀 寺大班智达之新唐卡。” 以上是我想要跟你们作的这一方面的介绍,因此我写了这个十七班智 达的祈愿文。 还有一个我想多作解释的是,在过去西藏的佛教被称为喇嘛教,被认 为并非是印度佛教流传下来的完整的教法,不是佛教而是喇嘛教,有这种 的说法;同样的,有一些佛教的国家说:西藏的佛教是密教(虽不是很懂 密法但却非常的兴盛的缘故),所以藏传佛教是密教而不是真正的佛教, 也有这样一种说法。 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我平常都会讲这个故事,几年前我参加了在麦奔这个地方召开的一个 会议,有两位来自缅甸的非常好比丘来看我,于是我们就见了面,他们曾 经这样对我说:“我们虽然很不同,但我们都是追随佛陀的弟子。” 当下我立马就想到:“哦,西藏里面有密教且非常兴盛的缘故,他们 可能会认为我们只修密、不修戒。”于是我就说:“是的,虽然有区别, 但就根本而言,我们是以戒学为基础而来学习的。” 藏传佛教的戒学是一切有部的戒学,这是从第八世纪寂护论师来到藏 地之后,把这个一切有部的戒传承从印度带到西藏的。一切有部的戒传承, 是由佛陀的儿子一直流传到了龙树,龙树传到了清辩,之后传到了寂护, 寂护到了西藏后就传授了这个一切有部的戒传承,所以我们藏传佛教的戒 体,是一切有部的戒传承流传下来的。 阿底峡尊者是大众部的戒体,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后曾经有人请求他 传授大众部的戒体,于是阿底峡尊者说:“一切有部的戒条和大众部的戒 条有少许的不同,但一切有部的戒条较为严谨,既然在西藏有寂护父子流 传下来的一切有部严谨的戒体,那我就不传授这个比较宽松的大众部的戒 体。”因为是阿底峡尊者亲自这么说的,所以这个别解脱的基础在藏地就 很坚定的成立了。 平常我们所念的这个别解脱戒的戒体里面,在恶作上的解说好像有一 点不同,光是我们的法裙就说到了七项,但是在巴利的这个戒条里面在法 裙上只有一条,所以这两者有点不太一样,不过这只是很微小的戒条,以 基本的结构来讲的话,如何受戒?受戒的过程是如何?最主要的戒条基本 上都是一样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我们西藏的别解脱戒有二百五十三 条。” 这两位比丘非常吃惊:“哦?有这二百五十三条吗?原来西藏的喇嘛 也修戒啊!”他们似乎有西藏喇嘛不修行戒学的那种感觉。总之,藏传佛 1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教并非佛教的那种看法是有的。 同样的,在大、小乘的这种说法上,也会造成两者之间的一个距离。 虽然我们的分别心会跟随着声音而走,不过我们不要太在意这个大乘、小 乘这个名称的用法。在此所谓的大乘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称为大乘呢? 像龙树菩萨和提婆菩萨(龙树父子)是大乘最主要的精神导师,如果要了 解什么是大乘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好好的读他们的著作,去仔细地看 这些那烂陀寺大师们的著作。 那烂陀寺的这个传承所秉持的原则是:外持声闻戒、内修菩提心、密 修金刚乘!他们在学戒律的时候,都会学到一切有部的这些戒条;在学因 明的时候,会学到经部的这些内容;在学般若波罗密多的时候,会去学到 唯识派的内容;在学《释量论》和《因明学》的时候,也有学到唯识派的 内容;之后也学中观;所以是都去了解四派之间的一个宗义和差异。在这 些大师的著作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四派之间宗义的不同。所以西藏所保留 下来的佛教,以方便而言是大乘,但是以最基本的一个修持来讲,是完全 符合原始佛教的小乘的戒律,透过这些大师们的著作我们才可以知道。 那些既搞不懂藏传佛教真正的内容,也没有学过大论典的人,只在那 里随便乱讲,还写成了书籍和文字说西藏教是喇嘛教、是婆罗门中的密教, 于是很多人就会去相信这些书本上的内容,这是完全不懂藏传佛教丰富内 容而产生的一个错误! 因此,我说你们要好好的学习,这很重要!要学的这个课本、要学的 这个讲义,最主要是以大论典为主,虽然仪轨文也很重要,但最主要让我 们了解到佛教的这个纲要,是要依据大论典才对。所以西藏所保留下来的 佛教,是无有污垢的由那烂陀寺所保留下来的完整传承,只有透过大论典 我们才有办法了解这个事实,才能够避免上述所说的错误。 我们西藏人说自己是宁玛派、说自己是萨迦派、说自己是觉囊派,以 1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前有人这么说,格鲁派的人好像不能把宁玛派的经典摆在自己家里,有这 种的想法;宁玛派的人看到格鲁派的经典时,会说“我好像闻到了黄色的 臭味”;格鲁派的人看到宁玛派的经典时,会说“我好像闻到旧臭的味道”, 因为宁玛就是“旧派”的意思。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可悲的现象!无论是宁 玛、萨迦、格鲁、觉囊等,都应该要互相学习,我们所学的都是同样的大 论典嘛。现在在笨波教的寺院里面,学中观、也学因明,学那烂陀寺的这 些大论典。所以,那烂陀寺所留传下来的这个传承,囊括了宁玛、萨迦、 格鲁、觉囊,就连笨波教也包括其中。 以前我们说十三部大论典的时候,尤其在康区是四派加上觉囊共五派 都共同学习的内容,这十三部大论典都是来自于那烂陀寺的,所以我们讲 到那烂陀寺的传承时,其实就是代表了我们西藏的传承、代表了现在我们 西藏所保留的佛法。 噶举本身又分四大派和八小派,最主要是修胜乐金刚、那洛六法;萨 迦说到了道果法,最主要是修喜金刚、金刚瑜伽母;宁玛派讲到了九乘, 如果是讲到玛哈瑜伽的话就说到了八手印等,又说到了伏藏法,伏藏的传 承等,又说到了莲花法灌的这种修持等。但是这些最主要的根本还是来自 于大论典! 以宁玛派来讲,最主要的修持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由寂护论师父子 来建立了戒的传承和中观的思想、学说等,那时候寂护父子最主要是以瑜 伽行自续派的见解为主,而来建立中观思想的;龙钦让绛巴、蒋姆杨囊松 等等这些后来的宁玛派大师的见解,是以应成派的见解为主。 总之以大论典来讲,基本上藏传佛教的四派加上觉囊派共五派,所学 的都是一样的,只有在密乘的时候会有少许不同的修法而已。我们要知道, 藏传佛教这五派,最主要的根本就是大论典,这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是一 致的,但是像各别口诀那就不一样了,然而根本都是一个的,所以在此我 1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们为什么会说到十七班智达祈愿文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下面我边念边作解释:

1.

恒念利众悲心所造作

得胜断证救护天之天

缘起语令有情度脱者

如日宣说能仁稽首礼

在礼敬佛陀的时候,陈那菩萨在《集论》里面,是以悲悯心的方式来 赞叹佛陀;同样的,龙树菩萨是因为佛陀能够自在的宣说缘起见而礼赞佛。 所以,在此我是以“缘起语”和“如日宣说”这两大原因,来礼拜佛陀。

2.

佛母密意离边真实义

善以甚深缘起理明说

依教明辨大乘中观轨

龙树菩萨足下我祈请

在佛陀所说的三藏经典里面,最殊胜的就是《般若经》,《般若经》 的显义是道次第、隐义是中观正见,此中观正见是由龙树菩萨来弘扬光大 的缘故,所以在此礼赞龙树菩萨。 无论是唯识派、抑或是中观派,都以《般若经》为主来解说道理的, 但是以缘起而来说到空性的这种不共的解说,是龙树菩萨才有的。就像我 们之前念诵的那个偈颂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 中道义。依由缘起的道理来想诸法的自性空,才有办法真正的体会到为何 自性是空的。

3.

其之心子善巧成就尊

达彼内外宗义大海岸

持守龙典诸师顶奇宝

圣天佛子足下我祈请 1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在此是祈请圣天菩萨,也即提婆菩萨,提婆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心子, 我们可以阅读到的他著作的就是《四百论》。

4.

诸圣密意究竟缘起义

假有唯名甚深扼要处

明辨已登殊胜成就地

佛护论师足下我祈请

这是礼拜佛护论师,佛护论师著作了《佛护论典》,虽然《佛护论典》 并非很广,但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5.

遮破宝成事物诸生边

承许正量共显与外境

创开此宗一切班智达

清辩论师足下我祈请

这是礼拜清辩论师,清辩论师著作了许多重要的中观论典,遮止了唯 识派的见解,而建立了随经部行的自续派的见解,就是承认有外境、但却 说有自相,说到了共相有法,所以清辩论师也被称为自续下部。

6.

仅有依此缘起之因缘

尽灭二边明空中观理

善授深广显密圆满道

显明善说月称我祈请

月称菩萨著作了《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这是我们平常要阅读 的,我们必须要背诵此根本颂,逐字的去解说这个解释。如果要去参与辩 论的话,我们最主要辩论的内容就是《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我们 是以遮他宗、立自宗、断他驳的方式去辩论、去观察教理,透过教理的观 察来成立这个教理,是非常强而有力的! 月称菩萨还著作了《明显句论》、密集金刚的“卷叁”(《明句》), 《明显句论》也是不可思议的论典,这是我们平常需要阅读和学习的论典。 1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7.

希有最胜大悲心佛道

依彼深广理论诸多门

即于有福所化善说者

寂天佛子足下我祈请

这是礼赞寂天菩萨,寂天菩萨著作了《集论》,《集论》里面的略义 和不清楚的地方,以补充的方式而来写了《行论》,所以《集论》和《行 论》这两者要互相的学习,这两部论典在噶当派里面深受重视。

8.

随机创演二空中观道

善辨中观释量诸理论

阐扬佛陀圣教于雪域

静命论师足下我祈请

这是礼赞静命论师,《般若经》如果按照词义来成立的话,可能会堕 落于断边,依由这种危险的缘故,所以配合着众生的根基,把“诸法无自 性”这句话解释为“诸法根据三种的法性而说到了三种的无性”,在此破 除了外境,识也没有真实,而来安立了自续上派,但是名言上却有自相、 有自性。 第八世纪时赤松德赞迎请了寂护论师,那时候寂护论师是那烂陀寺最 主要、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虽然当时寂护论师已经非常年长了,但是他 觉得在雪域的这块净土里,将来那烂陀寺圆满、无误的法脉传承可以弘扬 光大,于是他来到了西藏,并且创建了桑耶寺,建立了翻译班智洲、清净 戒律洲、不动静虑洲、白衣咒士洲。 在松赞干布的时候跟汉地的佛教徒之间已经有了密切的来往,所以在 赤松德赞时期主要是以修禅、修定的方式来修学的,给予这种修行者一个 特定的部门,这个部门叫做不动静虑洲。 如果没有莲花生大师支持或护持的话,寂护父子会遇到许多人和非人 的种种障碍,以莲花生大师慈悲和神通力去除了人和非人的障碍,再加上 1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藏王赤松德赞的大力支持,在第八世纪的西藏,不但建立了严谨的戒学基 础,同时密法也兴盛起来,由此而建立了白衣咒士洲。 我们把寂护论师、莲花生大师、赤松德赞叫做堪、洛、确三尊,他们 对我们藏族人民而言是非常有恩惠的。

9.

离边中观见及二止观

同顺显密善释修次第

圣教无谬明示雪域中

莲花戒师足下我祈请

在寂护论师的命令下莲花戒大师也来到了西藏,莲花戒大师著作了《中 观庄严论》及其注释等,寂护论师一个不共的著作是《参尖》,这部论非 常的难懂。在陈那菩萨和法称菩萨时代跟外道互相争论的很激烈,法称菩 萨圆寂之后这种争论一直延续着,在第八世纪时寂护论师也跟当时候的外 道互相争论,于是寂护论师写了这部《参尖》。寂护论师的大弟子莲花戒 大师写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中观庄严论》,在我们的《丹珠尔》面有 两卷关于《参尖》的解释。 当时在西藏里面,有来自汉地的两派和尚,有一派主张可以透过不作 意获得一切遍智,什么都不要去想、什么都不需要去学。寂护论师在世时 的汉地和尚是没事的,但是后来有一派的和尚却说到了不去作意、不去想 这样才会成就的论点。即便是现今在汉地里面还有这种思想,在日本里面 也有这样的思想。最近我去日本,有位日本的佛教徒跟我说:“要成佛不 需要学习吧?只要好好的修行就可以了。” 是一定要学习的!闻、思、修这三者必须一定要有!首先是闻,让自 己会意教义,这时候的会意并不是完全的通达,反复的去思维观察已会意、 已听闻的教义,就像上述所说的透过法性、作用、因果、成立这四量来作 观察。

1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其实这也是科学家作研究的方式,虽然他们对内在的心类的解说并不 多,但是外在物质的解说却非常的深入,像是量子力学的研究对中观的解 说确实是有帮助的。在很多年前,有个印度的物理科学家曾经跟我说:“量 子力学在科学界是属于一个后来的理论,但是在印度却是早就有了,因为 龙树菩萨早就说过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所以在跟科学家讨论的时候,我 们讨论有关诸法的法性、诸法的作用、互赖的关系等。 莲花戒大师被迎请到藏地之后,他所要负的责任就是与认为不需要作 意的这一派支那和尚辩论,在赤松德赞的呼吁下莲花戒大师写了《修次三 篇》,《修次三篇》的传承我是从萨迦堪仁波切那里获得的。萨迦堪仁波 切自己也不是记得很清楚,他去桑耶寺朝寺时听说从康来了一位大圆满的 上师,是从这位上师那里获得了这个传承。堪仁波切本身是具有成就条件 的上师,于是我就想应该要从他那里获得这个《修次三篇》的传承,因为 这是很重要、很殊胜的传承。莲花戒和寂护论师对西藏人民来讲确实是有 不共恩惠的。 以上是属于广大行和深见行之中的深见行的部分结束了,接下来是广 大行的部分。

10.

慈氏随摄遍大乘经藏

善巧弘传并示广大道

随教辨示唯识之车轨

无著菩萨足下我祈请

以广大行的鼻祖无著菩萨个人来讲,所诠释的角度是以唯识派的方式 来传授的,所以在此说到了“随教辨示唯识之车轨,无著菩萨足下我祈请”。 像是我们平常读到的《集论》等是由无著菩萨著作的。

11.

阿毗七论执持二空轨

有经唯识宗派善显示 1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12.

普称第二遍知大智者

世亲菩萨足下我祈请

为以事势理示佛经轮

善巧宣说诸多量理门

施予智慧之眼量理师

陈那论师足下我祈请

世亲菩萨最著名的著作是《俱舍论》及其自注释,这也是我们平常学 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12.

为以事势理示佛经轮

善巧宣说诸多量理门

施予智慧之眼量理师

陈那论师足下我祈请

陈那菩萨是一位不可思议的、非常有智慧的大学者,透过他的著作我 们可以知道他的辩才确实是无碍的。他也是世亲菩萨的大弟子,在世亲菩 萨的弟子里面,有四位弟子超越了世亲菩萨,在因明学方面超越世亲菩萨 的就是陈那菩萨。

13.

内外量理扼要皆通达

有经深广诸道由理论

令解最胜法理善授者

法称论师足下我祈请

在此祈请是法称菩萨,有无比智慧、辩才无碍的法称菩萨著作了七部 因明论,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 论》、《悟他论》、《诤理论》,这些都已经完全翻译成了藏文。 尤其在《释量论》第二品里面讲到两句话,这两句话确实是不可思议 的!“尊者是具量士夫”,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对佛理的信心必须要 是见理所生的信心才可以;“无明与无明所执境相违的空正见”,如果空 正见的这个解说,能够配合着龙树父子所说的空正见,再加上陈那和法称 菩萨的因明学,那真的是圆满的学习了佛教的教义。 1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14.

15.

16.

无著兄弟所传般若义

犹如远离二边中观轨

燃点显明庄严论义炬

圣解脱军论师我祈请

得佛授记开演般若义

犹如慈尊祜主其教授

明示三母般若圣教典

闍黎狮子贤足我祈请

善摄万藏律仪诸密义

随顺有部善说别解脱

无谬善授坚稳胜智者

功德光前我今作祈请

虽然胜解脱军也是世亲菩萨的弟子,但是在《般若经》上却比世亲菩 萨更为通达,世亲是以唯识的方式去解释《般若经》的,但是胜解脱军却 觉得这样不行,必须以自续的方式去解释《般若经》。

15.

得佛授记开演般若义

犹如慈尊祜主其教授

明示三母般若圣教典

闍黎狮子贤足我祈请

这是礼敬狮子贤!

16.

善摄万藏律仪诸密义

随顺有部善说别解脱

无谬善授坚稳胜智者

功德光前我今作祈请

我们平常所念诵的戒本及戒本的注释等戒律时,最主要都是功德光等 这些大师们所著作的。

17.

三学功德宝藏得自在

为令无垢律教恒弘扬

1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18.

善解广大教义持戒师

戒师释迦光前我祈请

遍诸能仁言教深广轨

显明摄为三种士夫道

传流胜教雪域具恩者

尊者阿底峡前我祈请

噶当派可分噶当口诀派、噶当大论派、噶当道次派三大派,我们最主 要应该依据的是噶当大论派。像我们讲到三相等的这种修持,最主要的就 是噶当道次派的修持,但其最主要的后盾是来自大论派的经典、大论派的 修持,噶当口诀派是含摄了噶当大论派和噶当道次派的修持和教义。

19.

20.

如是南瞻庄严智者最

希有善说源流处诸尊

坚固清净意于其祈请

自续成熟解脱祈加持

通达基法道理二谛义

次以四谛证轮回还灭

正量引生坚稳三实信

安立解脱道根祈加持

首先讲二谛,二谛的内涵除了佛教各派都宣说以外,外道也说四谛的。 在此的二谛最主要是以中观论典来诠释的,最明显的部分是《入中论》里 所说的这种二谛的内涵,也就是以这种缘起现性空、性空现缘起的内容为 基础来思维,对因果的缘起也能够无误的通达。了解了二谛对取有的缘起 也会有帮助,取有的缘起会意的话,对因果的缘起能够完全的坚信,因果 缘起能够完全坚信的时候,那么对四谛也有帮助的,所以在此说到“次以 四谛证轮回还灭”。 了解了四谛之后了解了轮回解脱,解脱认知之前必须要了解法宝—— 道谛和灭谛的功德,现证道谛和灭谛的圆满功德的这个佛宝我们才能够认 知,为众而圆满一切自他事业的这种佛宝的功德我们才能够彻底的了解, 因此“正量引生坚稳三实信”。 2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如果仅是认知到所谓的佛是在印度出生的人、他所说的就是法、他的 弟子就是僧,那么我们对三宝的认知就是太肤浅了!什么叫做佛、什么叫 做法、什么叫做僧?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必须要通过道灭功德才有 办法了解这三个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什么是道灭功德?什么是法宝?为了 能够了解这一点,所以必须要了解取有缘起和因果缘起,再加上大悲心的 摄持、菩提心的摄持,才能够成为这种诸相俱胜的空正见,这个诸相俱胜 的空正见才有办法对治细微的所知障、才有办法成就法宝,这样我们才有 办法对佛产生发自心底深处的信心,否则仅仅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僧是没有力量的。

21.

欲求止息苦集解脱者

出离心及欲度诸衆生

遍布十方悲心为根本

加持修成任运菩提心

当我们在学密乘的时候,如果对空性完全不了解的话,那么对“嗡 所 巴瓦 速达 萨尔瓦 达尔嘛 所巴瓦 许多 杭”这句观空咒而言是没有任何 意义的,因为在内心里面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但是如果了解了中观大论典 所说的中观的内涵时,当念到“嗡 所巴瓦 速达”时内心里面才会有感受, “萨尔瓦 达尔嘛 所巴瓦 许多 杭”那时候才会知道这个咒语所要表达的 内容是法无我和人无我,这时内心里面才有感受。如果内心里面没有感受 的话,那么念这个咒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了能够从凡夫相获得救护, 首先必须要以空正见转为本尊才有办法,假使空正见不存在的话,那么密 的根本就不存在了、密的基础就没有了。

22.

极大车轨教典一切义

波罗蜜多金刚乘深处

诸道扼要闻思而修持

易获定解此心祈加持 2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23.

愿能世世善得三学身

说证二教宣讲及修持

如斯持守以及令遍布

如诸轨师于教尽奉行

如同世亲菩萨所说的,可分教正法和证正法两者,唯有透过了推广教 正法和证正法,才有办法真正推广佛法、才有办法持教,如果没推广教正 法和证正法,而光是盖寺庙是没有用的,光是印经典也是没有用的。唯有 透过教正法和证正法的推广,才有办法推广佛教、才有办法持教!

24.

一切集教皆由闻及思

讲修如是渡日断邪命

诸贤成就大师极增长

令玆南瞻大地恒庄严

我们很多学密的人很难避免邪命哦!虽然自己所修的是清净的法门, 但是因为邪命的关系,所修的却没有相应清净的法门。

25.

愿依此趣显密诸道地

二利任运一切种智位

速急证得殊胜佛果位

利诸有情乃至虚空尽

这以上我边解释、边念完了这个十七大班智达的祈愿文。《十七班智 达祈愿文》就像是一把钥匙,启开我们对于佛法教义理解的大门,如果对 大论典的内容产生定解的话,我们再去读《般若十万诵》、《般若一万二 千颂》、《般若八千颂》等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喔,原来佛陀讲的 这一段话是这个意思,原来佛陀讲的那一段话是那个意思。” 佛陀所讲的教义基本上可以分基、道、果这三部分,基、道、果就是 刚刚所说的法性,基就是实际的状况什么,我们所修的佛法必须要根据实 际的状况,所以法性、正理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这种不同的性质,实际 2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的状况是如此,所以每一法都有它一个不同的作用,根据它不同的作用, 我们再来了解到它互赖的关系为何,再来了解到它因果关系为何。 就以物质层次来讲,现在科学家的解说是不可思议的、是非常圆满和 完美的,但科学家们所研究的对象最主要是针对外在的物质为主,并非是 内在的世界,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科学家慢慢的对内在的世界 产生好奇心,他们现在慢慢的想要去研究了。 在佛教的大论典里面,很早就广泛说到了内在的世界、已经探索内在 的世界了,所以讲到了如何改变内心的这种方法。所谓的法就是改变的意 思,透过方法而去改变、去调伏我们的内心,并不是说只是改变外相而已, 我们都会认为修法是改变外相,这是错误! 我们很多人穿着僧服、觉得自己是出家人,于是就受着供养,但是内心 却没有改变。以戒、以定、以慧来修持人生的大义,并非是以袈裟而去满 足。阿罗汉萨噶惹在戒经里面说:“出家人不应该这样而感到满足,而应 该以戒和定来取得人生的大义。” 因为在佛教里面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早早就已经做到了,所以我们看到 《甘珠尔》、《丹珠尔》时,好像它们就是摆在佛台上面的感觉,让它们 摆在上面好好的睡觉。真正要去阅读的,就是摆在上面的这些大藏经!在 很多年前我就说我们要去好好的去阅读、去亲近这些大藏经《甘珠尔》和 《丹珠尔》。在大藏经里面讲到了很多跟内在世界有关的内容,应该要把 它刻意的引用出来。 我们所了解的实际的状况分外在物质和内在的世界,识如何去了解境? 境如何被识所了解?识了解境的时候,像颠倒识是以颠倒的方式去了解境 的。透过自己的经验我们会知道:“喔,首先会产生疑惑,疑惑之后产生 会意,会意之后产生了通达等等,这种心的一个次第是怎么产生的?我们 心了解境的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一种过程?” 2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至高那烂陀寺十七大班智达之——显明三信祈请文

当心去通达境的时候,如果讲到肉眼所看到的话,这种以现证去了解 现前分的时候并不难了解;但是以比量来讲的话,以比量如何去了解境? 如何透过正理去了解境?因为以比量去了解境的时候必须要透过正理,所 以这时候就要搭配着陈那菩萨和法称菩萨的著作。 在佛教的教义里面说到要断除两种邪执,一个是添增的邪执、一个是 减损的邪执,如何去断除这一些的邪执?类似这方面可以跟科学家吻合的 内容,在场的这些格西们和大成就们,在过去的这几年来反复的讨论,最 后编辑成为这一本书,所以今天我要隆重的介绍这一本书。这是以学术的 观念来观察的一门学科,这里面讲到了佛教的科学、佛教的宗义以及佛教 的宗教。佛教的宗教只是属于佛教徒所拥有的,但是这里面科学的部分、 不同的想法,这是以学术的观点来衡量的,这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是七 十亿人口都可以去学习的,因为这是以学术观点而来作研究的一门学科。 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内容,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有直接密切的关系,现在 有许多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们认为,目前的教育制度没有办法真正的满足、 没有办法真正带来快乐的家庭、快乐的人生、快乐的社会,他们觉得在哪 一点上面应该需要补充些什么。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这个点上,把过去 古人的这些经验、以及他们研究的智慧的结晶搭配起来,来帮助这一些人, 帮助我们现代的教育制度。 我们的师长们对现代的这个科学并不是很在意,但是过去的这些先贤 大师们的智慧结晶,却对今天的社会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心理学上,所 以我非常的高兴。在过去好几年,我们一直习惯这种物质的生活,觉得可 以从物质生活上去取得快乐,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所以在此许多的格西 们和学者们,透过讨论的方式而来完全了这本巨著,所以我非常感谢你们!

2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说法前行 皈依发心

听闻任何佛法的时候,都必须要以清净的意乐来听闻。同样的, 上师在讲法的时候,也必须要以清净的意乐来讲授佛法,以不

共皈依摄持的情况下来发心;如果可以的话,观想诸法如同幻化般尽可能 的来思维空性的内涵,一如梦幻泡影般。而不是以嫉妒心、竞争比较之心、 贪嗔我慢心等等而来讲授。 弟子们也不应该以今世的这种世间八法的意乐来听闻佛法,而应该要 做到所听闻到的佛法要相应于真正的佛法,除此以外还要相应于大乘的佛 法、相应于金刚咒乘,必须要做到这样! 对于所修的内容,过去的先贤大师也说到了,除了所修的法是法以外, 修法者本身的意乐也必须得清净,因此师徒两者都要以清净的意乐来进行 这次佛法的法会和讲课。 清净意乐就是皈依发心,与劣乘作区别的皈依、与小乘作区别的发心, 什么意思呢?“与劣乘作区别的皈依”,因为皈依,所以你就是佛教徒, 并不是外道徒;“与小乘作区别的发心”,依由发起菩提心的这种意乐, 所以我们所修的、这次进行的法会,就不是小乘,而是相应于大乘。 我们现在一起念(三遍)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2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三转法轮的内涵 佛经说到: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 法性谛令解脱。佛陀教导我们、或者是让我们解脱的途径,并非透过像用 恒河水来洗尽众生的罪业般,佛陀的手也没有办法直接取走众生身上的痛 苦,佛陀的道证一切功德也没有办法像礼物般的转送给他人。佛陀生起了 菩提心,在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内修六度万行,既然佛陀做了那么多,但 是佛却非以水能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那佛到底能为 众生做些什么呢?佛到底怎么来解救我们呢?于是说了“示法性谛令解脱” 这句话,佛陀透过了法谛的开示,让众生们的无明去除,那么无明怎么去 除呢?就是让众生们了解实际的状况,佛陀是通过开示真谛让众生去了解, 而来获得解脱的。 法谛可以分两者,一者是因果的法谛、一者是缘起的法谛。而缘起可 以分因果的缘起和取有的缘起两者:透过因果缘起的认知,去除了因果或 业果义愚,让我们能够获得增上生、获得人天的果位;透过了取有的缘起、 透过佛陀的开示,让众生了解了实际的状况之后,去消灭真实义愚,而来 获得解脱的。所以法谛最主要是因果缘起和取有缘起这两者。 我们现在所遭遇的一切痛苦和快乐,都是由因而生,不是无因而生的, 这个因必须要是同类性质的因而产生,但光有因也不行,还必须要有缘。 我们一切的痛苦皆是由烦恼所产生,烦恼根本由无明所产生,在此烦恼的 根本无明指的就是真实执著。这个真实执著所带来的一切痛苦称为苦谛, 苦谛的因缘,真实执著相应的烦恼,称为集谛,这是污染谛的因果两者, 2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又称为苦谛和集谛。那么它的正对治是什么呢?因为真实执著是颠倒了解 实际状况的一种邪执,虽然并非有真实,但是我们却认为有真实、添增为 有真实,为了能够断除这种真实执著,我们要了解实际的状况,生起无我 正见,由此而说到了清净谛的因果两者。 依由无明的这个因,烦恼缘所产生的一切,这是属于污染谛。在此的 无明指所执真实的无明,这个无明是透过实际的状况并非有真实的这种无 我的正见而来断除的,因果义愚和真实义愚者两者都由无我见彻底的断除, 这个果实就是解脱,称为清净谛。 所以污染谛有二因果,因就是集谛、果就是苦谛;清净谛也有二因果, 因是道谛、果就是灭谛。由污染谛的因、果两者与清净谛的因、果两者, 而说到了四谛,四谛就是佛法的根本! 平常我们在寺院里也会这么写到与缘起相关的偈颂文和咒语,最主要 就是二缘起,这句话翻译成藏文就是“一切法都是由因缘所生的”。诸法 皆由因缘而生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的感受等,都是 由与它相应性质的同类的因缘而产生的,并非是无因突然间而产生;而且 这个因也不是由常因而生,是由无常因而生,无常因并非是无常因就可满 足,是透过了与它相应的顺缘才有办法产生,所以无著菩萨说到了能立缘、 无常缘、不动缘这三种缘。 诸法皆由因缘生,此因缘被如来所说,遮挡这个因缘,佛说即为解脱。 所以佛陀成佛之后,到瓦拉那西(鹿野苑)这个地方转四谛法轮。佛陀在 宣说四谛的时候,说到“这是集谛、这是苦谛、这是道谛、这是灭谛”, 这是以四谛的自性、或四谛的性质而说的。如果四谛的性质是如此的话, 我们要如何去取舍呢?由此而说到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谛的 作用。 如果按照这个四谛的作用来作取舍的话,我们会有什么好处呢?于是 2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佛陀又说到了“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证灭不可得灭、修道不可 得道”的法义。也就是痛苦的因彻底断除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痛苦 可以去体会了,也没有多余的集谛可以去断除了,也没有多余的灭谛可以 去获证了,也没有多余的道谛去证得了。如同经上所说的,一旦证悟了证 灭的最高境界、进入了无学道之后,就不需要再次地从头学灭、道二谛了。 四谛各有四种的特质,四乘四等于十六,所以四谛有十六种行相。苦 谛的四相是:无常、苦、空、无我;集谛的四相是:因、集、缘、生;灭 谛的四相是:灭、静、妙、离;道谛四相的四相是:道、如、行、出。 什么是苦谛呢?苦谛的第一行相是无常,这个无常不是指粗分的无常, 而是细微的无常。什么是细微的无常呢?是每一刹那都在转变着的无常, 如果只是藉由外缘来转变的话,这个是属于粗分的无常。每一刹那都在转 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正在转变的这个法、促成这个法的因,它本身就 具有每一刹那都在转变的性质,藉由此因而产生的缘故,所以此果每一刹 那都在转变当中,只要是无常法、只要是有为法,一定是每一刹那都在转 变的。那么“每一刹那都在转变”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完完全全依赖着 前因而产生的,是被因所转、被因所控制。 现在我们的身蕴和心蕴的因缘来自于哪里?促成身蕴和心蕴的性质是 每一刹那都在转变的性质、是完全被因所转,并非是无漏因、并非是快乐 之因,既然不是快乐的因,那么这个因是什么?这个因就是无明和烦恼, 所以我们的身蕴和心蕴是被无明所转的、被无明所控制的。无明所表达的 意思就是不知道,如果当你察觉到是被一个不知道所控制的话,那是不是 意味着痛苦呢? 因此《释量论》里面说到了“由无常而说苦,由苦而说无我”,在《四 百论》里面也说到了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身蕴和心蕴都是每一刹那都在 转变着,由此可以知道,我们的身心是完完全全被因所操控。这个因是什 2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么?不是无漏因,而是有漏因,是有漏因里面的无明,无明就是不知道, 我们是在被一个不知道控制的状况下生存着,这个就是痛苦,所以由无常 说苦、由苦说无我。 “由苦而说无我”这部分有多种的解释,有一派的解释说,依由无明 而产生的身蕴和心蕴所安立的独立的我是不存在的,因为是每一刹那都在 转变的缘故,所以不依赖的、自主的我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补特伽罗独立 之实体有的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讲到不依赖的我是没有的话,那是细微的 人无我,所以是由此而来解说四谛十六行相。 同样的,以集谛来讲是因、集、缘、生,并非是无因而有,是有因而 有的,是由无常因而有的,不但是由无明因而产生,再加上贪心的缘来滋 润而产生。在灭谛上的灭、静、妙、离,由对治力的灭,这是彻底的永静, 彻底的断除痛苦所以是妙。 道谛是完全了解实际状况的道,因此道就是如理的意思、或是如同实 际状况的意思,因为完全按照实际的状况、按照真谛所行而离开轮回,所 以是出。由道、如、行、出的道谛,去获得了灭、静、妙、离的灭谛,是 这样来解说四谛十六行相的,这是佛教最主要的一个概要。巴利语系所建 立的一个佛教,是如此而说;梵文语系所建立的一个佛教,也是这么说的。 所以我们在解释佛教教义的时候,必须要以四谛和四谛的十六行相来介绍 佛教,这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西藏因为密教非常的兴盛,马上直接跟他讲上师瑜伽、依止善知 识、无上密的话,过去那时候说不定可以。但在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 首先我们要去了解佛法的教义,佛陀自己也没有马上就直接讲咒乘,佛陀 成佛之后马上转的只是四谛法轮而已,并没有直接传授密咒。所以我们初 学者先必须要从四谛来认知何谓佛法,从四谛上至少会意到解脱是有可能 存在的,哪怕没有通达解脱的存在,但至少要有所会意吧;慢慢的再逐步 2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引导到共乘,像是三学;之后再是菩提心的教授,六度的教授;之后再引 导到金刚咒乘、密乘;之后再说到空乐不二的这种三摩地。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介绍密学、授予灌顶的话,则真正金刚密乘的悉地 是很难获得的,或者是所修的一切很难相应于金刚密乘,因为没有菩提心、 没有空正见的话,你根本没有基础去相应金刚密乘。金刚密乘为什么会有 不共悉地的主要原因是,唯有菩提心摄持情况下的空正见才有办法去断除 所知障,唯有具足这种诸相俱胜的空正见才有办法。如果没有菩提心,再 怎么修学空正见,都没有办法成为对治所知障的对治力。 所以,如果想要使所修的一切要相应于法,想要使所修的大乘法要相 应于大乘法,想要使所修的金刚密乘要相应于金刚密乘,那么就要像刚刚 所说从四谛十六行相开始逐步的引导而去认知,这就是佛陀一开始转四谛 法轮的主要原因。 之后转第二次无性法轮,宣说无性法轮的主要原因是,四谛里面的灭 谛非常得难了解,无自性的内容非常得难懂,所以佛陀为灭谛作了更详细、 更广泛的解释,由此而宣说了无性法轮。每一派的宗义都有其解脱之道, 都有其关于真谛的一个解说,但如果要彻底的了解到空性的内涵、彻底的 了解解脱之道的内涵,那么《般若经》所诠释的这个空性之意必须要了解, 唯有透过这种空性之意的了解,才有办法去认知到解脱之道是存在的。我 们在《般若经》里面可以看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等等很多的否定词,这个指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从境那边自性 的呈现让我们看到的,但实际上我们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实际状况是 根本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以自力呈现而让我们看到。 至于第三次的善择法轮,有两种不同的诠释。有一派的诠释说,善择 法轮是解读了世尊在二转无性法轮时说到诸法无有自性,这没有办法以词 义来安立,我们必须要根据法的不同的性质、三种不同的法性,而来说三 3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种不同的无性,这是唯识派的解说。以《宝性论》、《如来藏经》为主的 另外一派,却认为善择法轮不是第三法轮,第三法轮是《如来藏经》,在 第二次法轮所讲的主要是指境上的光明、境上的空性,只是说到诸法无有 自性而已,但是并没有强调了解空性的这个识必须要是细微的识,并没有 强调、也并没有谈到任何了解无自性的这个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一个状 态。 但在第三次《如来藏经》的时候,除了讲到境上的光明、境上的空性 外,更进一步讲到了识的光明和识的空性。透过《宝性论》我们可以认知 到:“喔,原来无性法轮最主要是指境上的,但三转法轮不但说了境上的 空性,更讲到了识上的空性和识上的光明,是搭配着密乘的俱生原始之光 明这个最细微的意识去了解空性的。”以大圆满和大手印来讲是说到了证 空无二,即普贤智慧,这个就是所谓的道谛了。 所以佛陀自己在转法轮的时候,首先是铺设地基,地基稳定了之后再 建造第二层、第三层,是这样渐次来引导我们众生的。平常我们在西藏是 从一开始就直接跳到了第三层,就直接跳到了金刚乘、密乘上面,这种做 法说不定在当时特殊的因缘、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是可以的,有一些的大喇 嘛会直接的传授密法。但是这种方法却不适合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我 们必须要实事求是,我们现在所学的一切都要搭配着目前的状况、搭配着 实际的状况,如果搭配着佛陀亲自所引导的一个次第来学习教义是更为圆 满,所以我觉得应该要随顺这实际的情况,来引导众生去了解佛教的教义。

戒定慧三学 如是了解了四谛十六行相的这样一个佛陀的概要之后,我们就要去了 解何谓戒定慧三学。在灌顶正行的时候,我们会受居士戒、发心之后来接 3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受菩萨戒、也会受金刚三昧耶戒,所以我们会有戒学。定学就是专注一境 的三摩地的禅修,一般这是内外都要去共同学习的内容,虽然是如此,但 如果没有禅定的话,智慧、慧学是没有办法增上的,尤其是没有办法产生 这种缘空的毗钵舍那,可能会获得资粮道下品,但没有定学、没有三摩地 的话,是没有办法当资粮道中品的。有时候会觉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内 外道共修于是就有点忽略的感觉,但如果没有奢摩他是没有办法到达资粮 道中品的,所以我们忽略这种止观双运的想法是错误的,戒学、定学、慧 学是内外道共同拥有的。 那么为什么内道的三学会被称为胜戒学、胜定学、胜慧学呢?主要原 因是透过了无我正见才获得解脱的这样一个认知,因此而来学戒学所以叫 做胜戒学;以无我正见才能够获得解脱的这个认知而去学定学,所以称为 胜定学。以这种认知再来解释像是居士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因为 有了这个正知为基础,所以我们所修的戒、或所学的这个戒学,就不是一 般的内外共同的戒学,而是成为了胜戒学,因为它是以无我正见才能够获 得解脱,在这样一种认知摄持的情况下而来学习的。尤其是在定学的时候, 不是以世间这种粗细为相的这种止观双运来专修,而是以无我正见来修学 止观双运的缘故,所以称为胜定学。 由这种定而产生的缘空智慧,或者是以空证智慧为基础的情况下所了 解的一切尽所有性这种世俗谛的智慧,都可以称为内道的胜慧学。在学慧 学的时候有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但在此最主要的基本是以无我正见为基 础而来学习的缘故,所以说到了胜慧学。

三十七道品 在世俗谛里面最主要修学的内涵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有四念 3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三十七种。三十七 道品是佛陀教义的基本,也是大小乘佛教徒最主要修行的一个根本。 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身念住是思维不净观, 说到了这种不净观的观修方式,以前我在泰国的寺院里看到在大殿的旁边 陈列着一组照片,照片上拍摄的是人死亡后不同时段内尸体膨胀、腐烂、 化脓、烂掉等的情况,这就是身念住嘛!我们应该也需要这样的照片,通 常我们在寺院里面会挂上许多非常精美漂亮的唐卡,但如果我们摆上一些 这样的照片的话,可能会使我们认为自己身体很干净的执著减少。像四谛 十六行相的正颠倒就是四谛十六种颠倒执著,所以苦谛的颠倒执著就是常 净乐我,这里的净指的就是我们一直执着自己身体很干净,因此会去执着 它,所以这时候身念住对这种邪执的减少会很有帮助。 受念住也很重要,受念住就是去了知内心的负面情绪、贪嗔等的过患, 因为我们会很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了解或修行了受念住之后,那么对自 己内在的感受就不会过分的执著了。 心念住,所谓的心是一直在改变当中,它没有办法在同一种性质里面 持续地保持,它一直在转变、它一直在变化当中,所以你找不到一个所谓 的“现在的心”,我们现在讲“现在心”的当下,那个心态就已经变为过 去时了。透过心念住让我们知道每一刹那都在转变当中,心既无法寻找、 也获得不了,如果心没有办法获得的话,当我们想到“这是我”、产生这 个我执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似乎是这个心控制着我的身体,会觉得心就 是我。 承许名言上有自相的自续派认为,寻找任何东西的时候必须要找到, 一切的性相或名相去寻找的话一定要找到一个比喻或基础,所以我寻找到 最后就是心,即“性基意识”这个特别的说辞,也就是我们正在现证空性 当中,唯一的心就是这个现证空性的智慧,那个时候的身并没有办法认为 3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是补特伽罗,唯有第六意识这个心才是补特伽罗。 但认为有阿赖耶识的唯识派却说,在现证空性的当下,我们没有办法 说现证空性的智慧就是我,所以必须要讲到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我。但是 中观应成派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心是我的,即这种“性基意识”也是不存 在的,寻找到最后是什么也找不到的。 以金刚乘的角度而言,当我们仔细去寻找心的时候,粗分的心是我吗? 粗分的心不可能是我,因为粗分的心会被遮断,那时我还是仍然存在的。 细微的心是我吗?细微的心可以分不同的层次,哪一种心才是我呢?如果 你要说最细微的心(俱生原始之光明)才是我的话,那也很困难啊,因为 俱生原始之光明不是永远都浮现的,在死亡的时候光明会现起,但那却是 非常短暂的,更何况我没有所谓现起或随眠之意,现在的我是现起的、现 在的我是随眠的,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然而俱生原始之光明却是有的, 所以我们不能说俱生原始之光明就是我,因此我是寻找不到的,难道你要 说我是不存在的吗?因此我去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并没有什么所谓的 “性基意识”等等。 法念住就是防护罪心、增强善心。 透过这样一种角度去思维这身、受、心、法四念住,我们就有办法去 产生四正念或者是四正断。如此专注的时候我们就有办法四神足,之后产 生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于是获得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 道、无学道。所以三十七道品的学习非常的重要!这绝非是内外共同的道, 这是内道不共的学习,要好好的去学习、要好好的去思维,这是佛法最基 本的内容。

3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无我智慧 我们被痛苦折磨着,我们不想要这个痛苦,那么我们永远都在痛苦当 中吗?不是的,四谛十六种行相详细的讲到了痛苦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心 是可以改变的,所有的痛苦都是源自心未调伏,痛苦即是由此而产生的, 但如果仔细去思维的话,心是可以被调伏的,透过无常的思维、透过无常 的观修,用四种正确的观修来对治这四种的颠倒执。 像是把无常视为常、把不净视为净、把苦视为乐、把空视为有,这种 常乐净的颠倒执让内心无法调伏。比如身体原本是不净的,但是我们却产 生这个净的执著,因此会去贪著我们的身体;同样的我们产生贪嗔的时候, 会觉得这个贪嗔的境,很真实的在前面产生了贪相、产生了嗔相,于是而 令我产生贪嗔的,好像不需要依赖着因缘,它本身完完全全就具有吸引我 的能力、它本身完完全全就具有让我嗔恨的能力,好像有完全不需要依赖 因缘的那种看法。这些都是错误的,跟实际情况不吻合,所以透过了四谛 十六种行相,来断除这些与实际颠倒的执取。 我们世间人会去追求世间的快乐,认为这是我们人生的目标、人生的 意义,在世界上七十亿的人口里面,几乎都是把坏苦视为乐、把无常视为 常,好像所有一切快乐的感受都是来自于外缘。为什么会有这种把痛苦视 为快乐的想法呢?就是因为有我执的关系,觉得是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的 这种执著,会觉得我好像可以控制身心,既然我是自主的、我是独立实体 的,那么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独立实体的、也是自主的。所以,透过这种 无我的认知来对治,透过这种对实际状况的认知,来对治对实际状况的颠 倒的执著。 此外,了解俱生原始之光明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即:a.了解空性、了解 无有自性;以及b.了解俱生原始之光明,这两者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透过 3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这两者来相信解脱的存在;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痛苦是有止尽、有永尽 的时候,于是对解脱产生追求心和欢喜心,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目标。 或许我有点夸大其词,但平常我会这么说:我们佛教并不是去恐吓你。 以前在西藏康定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某天一个人去寺院看望主持,但侍者 说:“主持今天不在。”于是他问:“那么主持今天去哪里了呢?”侍者 回答说:“主持今天去恐吓那些老太太、老先生们了。” “你不应该造恶业,若不这样就会堕落地狱„„”,如果就这样去恐 吓的话,那么你只会想要生起追求增上心,而不会想要去生起追求解脱之 心的。佛陀宣说的“知苦”,是指行苦,而不是坏苦!佛说四谛最主要的 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增上生而已、不是让我们获得人天而已。透 过佛法的认知让我们会意解脱是存在的,即便没有办法通达解脱的存在, 但至少会去相信、会去会意:“噢,解脱必须要存在。”因此产生欢喜心、 去学习教义,而不是以恐吓的方式来宣说教义的。 就如同昨天所说的,我对所有的传统信仰都保持尊敬,虽然在佛教的 教义里面有破斥这种世间造物主的存在,像是在陈那菩萨和法称菩萨的这 些著作里面我们都曾学习到。然而依由众生不同的根器和不同的接受程度, 对某一些人讲有造物主的话对其而言是有帮助的,这个帮助是不可否认的、 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因此我们要去尊重他人、尊重这些传统的宗教信仰, 因为这些宗教信仰对人类是带来贡献的。不过,他们也说相信上帝才会去 往天堂、不相信上帝的话会堕落到地狱,这也有点恐吓的感觉。 所以,我们佛教徒不应该以这种的方式去引导,好像说你不信佛的话 就会堕落地狱去,不是这么回事!佛陀说到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是跟我们讲到了长远的将来,是彻底的断除痛苦,让我们知道这一张地图, 让我们知道这一条解脱之道,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内心有潜能是可以彻底的 永远断除痛苦和苦因的,而不是在无奈、恐吓的情况去介绍佛教的,如果 3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你觉得我讲大话的话,在此我先说声抱歉! 佛教里面所说的痛苦,不是用来打击我们的信心,而是让我们不要被 世间的安乐迷惑住了眼睛,于是而丧失了更大的利益。假如你仅为了贪著 五分钟的快乐,而失去一辈子快乐的话,那么这是一件非常冤枉的事情, 所以不要被暂时的世间安乐所迷惑,我们应该往更长远的角度去想。因为 我们要的是完完全全的自主、我们要的是自己真正能够操控自心,但是现 在自己没有办法掌控自心,我们随时想要快乐却快乐不起来,我们不想要 痛苦却偏偏有痛苦,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离苦得乐,这里面必定有一个问题,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主的能力,这个“没有自主”一定是被某个人操控了, 被谁操控了呢?是被无明所操控!因为被无明操控的缘故,所以就长远的 将来而言我们一定要解脱,这是唯一能够让自己快乐的方式。 为了让自己从无明的手掌当中获得解脱,所以佛跟我们说:“不要被 暂时的痛苦迷住了眼睛,现在你还处在无明的控制之下,你要知道这是痛 苦。”所以知苦不是为了打击我们的信心,这不是佛陀要强调的用意,佛 陀强调知苦的用意是要让我们知道有一个更长远的快乐在那里,知道现有 的痛苦是为了追求将来永恒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去努力、要去精进。 站在这个现代社会的生活角度我们可以去观察一下,几乎每一个人都 把现在的生活视为是最重要的,尽可能的去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好像这 就是人生的唯一了。我们要追求的快乐变成是五根直接接触的感受而已, 像是眼根直接接触的是美妙的形色、耳根直接接触的是悦耳的声音、鼻根 去接触美好的味道、舌根去接触可口的食物、像淫行就是追求美好的触觉 等,所以仔细的去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绝大部分的人所追求的快乐, 都是跟五根直接有关的快乐感受而已。 研究大脑的这些科学家也研究跟五根有关的识,而针对意识去作观察 的几乎没有,所以我时常说心可分分别心和非分别心两者,这从脑部绝对 3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可以区分得出来,我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建议,所以科学家他们现在也慢 慢的在做观察和研究。 真正的快乐不需要跟五根有关,是可以直接从意识生起快乐的;透过 五根所产生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因为它是随境所转的,因缘聚合的时候才 快乐、因缘不聚合时就快乐不起来。 以基督教徒来讲,有些修行者让他完完全全专注上帝的恩惠时,于是 他们会感动、流泪,或生起鸡皮疙瘩等,这代表跟五根无关的情况下,透 过意识的念力可以让自己很快乐;同样的回教徒对于阿拉的专注,也可以 做到这样一个程度。 所以像是信心、慈心、悲心这跟五根无关,是直接从意识去产生的快 乐,最主要是由意识而产生的,所以从意识所产生的快乐,是不需要随境 所转的,这是更强而有的、这是更坚固的。如果意识的快乐存在的话,就 算是五根遇到的是恶缘、坏缘、苦缘,也没有办法影响到意识的快乐;但 如果意识是痛苦的、是烦恼、是忧虑的,那么即便五根接触到的都是好缘、 善缘,我们也会快乐不起来。这也正是在现今这个世界里面,一直追求物 质生活、但却又缺乏内在安乐的人,真的很难快乐的原因!这是我们亲眼 所见的。 我听到在喜马拉雅山区像拉达克、锡金等地,过去几乎没有自杀等事 件的发生,而如今这类事情越来越多了。最主要是他不懂从意识当中、从 内心当中去成办快乐的方法,他认为只有五根去接触到五境的情况下才会 产生快乐,因此心就很容易产生痛苦,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选择自杀 了。在物质水平发达的日本、瑞典等国家,虽然物质生活方面非常得富裕, 但是没有办法去建立内在世界意识上的快乐,所以自杀率一直在上升。假 如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只是满足于五根接触五欲的感受,那是不够的,必须 要从意识去成办。这跟佛法一点关系都没有,这跟宗教信仰一点关系也没 3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说法前行

有,最主要是跟道德观念有关,从意识上去建立这个道德的基础。 因此学习佛陀的教义,好好的去认知、了解,对佛义产生见理所生的 信心是很重要的!可以这么来说吧,在这个教法里面,如同第二世尊般的 龙树菩萨是《般若经》显义空性——深见行最主要的负责人,他著作了这 部《中观理聚六论》之一的《宝鬘论》。以龙树菩萨个人来讲,是那烂陀 寺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学者,很多那烂陀寺的大成就者都是他的跟随者,所 以当我们讲到龙树菩萨——Nagarjuna时,几乎可以把他视为这个教法里面 的第二尊佛。

3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正 行 解 《 亲 友 书 》

《 中 观 宝 鬘 论 》


中观宝鬘论

中观宝鬘论 明增上生决定善品第一

1.

解脱一切障,众德庄严者, 有情唯一友,敬礼一切智。

在此的礼赞文说到了“敬礼一切智”,可以说是宣讲了皈依。第一句 话 “解脱一切障”是灭谛功德、第二句“众德庄严者”是道谛功德。 这一切并非是无因而有的,首先透过闻所生慧来有所会意,透过思所 生慧来产生定解,之后再由思所生慧来产生觉受。首先针对所修的内容, 从意识上去很清楚的看到,先去观想,这样去延长、延伸之后会产生一种 信心,之后再产生一种蓄意、刻意的观修,也即想的话马上就产生觉受, 不想的话觉受产生不起来,再如此的持续的话,觉受一遇到因缘就会自然 而然的产生,这个就是自然任运,透过这样一个次第,慢慢、慢慢的走上 去了。佛陀往昔在有学道的时候,从无量劫以前就是慢慢的透过这样一个 学习的方式而来成就果位的。 龙树菩萨自己在《六十正理论》的回向文里面也讲到“此善愿众生, 集修福智粮;获得由福智,所出二殊胜。”即,愿一切善能够让一切众生 累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来成办色身和法身。佛陀的果位分他利色身和 自利法身两者,他利色身和自利法身来自于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两者,他 4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利色身和自利法身最主要是缘世俗谛的智慧和缘胜义谛的智慧而产生的, 由缘胜义谛的智慧产生了智慧资粮、由缘世俗谛的智慧产生了福德资粮, 是由这种二资粮来产生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的。最详细的相关内容在《入 中论》第六品里面讲到: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 如观掌中安摩罗,由名言谛入灭定。

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 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也即,佛法的这种修行方式,是透过二谛的认知而来成办二资粮,最 后成办二身的。同样的,在另外的一本论典里面也说到藉由二谛产生二资 粮,由福德资粮缘幻相、由智慧资粮缘空性,而来获得了如同幻化般的二 身。 如同刚刚所说的,透过了诸相俱胜的空正见,为了能够生起它的缘故, 必须要生起大悲心,被大悲心所转。像我们在讲世尊时,会说是“被大悲 心所转的世尊”,因此这里说到了“有情唯一友,敬礼一切智”。 “诸相俱胜的空正见”的意思是,空正见可分两者,一者是完全了解 诸法无有自性的空正见,仅是这种智慧,即便是现证空性也没办法叫做诸 相俱胜,这种智慧只能够对治烦恼障而已。所知障就是当我们证得佛果的

4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时候一切都会了解,这个叫做一切遍智,为什么要了解一切呢?主要原因 是要救度一切的众生,同样的一句话,可能对这个人适合、但不一定对另 外一个人有用,所以佛陀会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器说不同的话,因此我们说 佛陀是善巧引导,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切遍智,他能够了解一切。这个遍 智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所知障,心本身是具有了解一切能力的,但却长时间 被这种不知道的无明所熏陶太久了,所以我们会不知道很多事,这个“不 知道很多事”就归类于所知障。为了能够断除所知障,仅有空正见是不够 的,还需要菩提心摄持,这种菩提心摄持的空正见,就叫做诸相俱胜的空 正见。 佛陀具有如此的智慧,看诸法就如观看手掌中的安摩罗果般一清二楚, 但是当看到痛苦中的众生时,却不由自主的流露大悲,这么有智慧的人, 心地却是这么的柔软,真的不可思议,非常的不可思议! 真的如同佛所说的,佛陀的教法如同光芒般的去开启了我们众生的向 日葵,确实是如此!即便是把佛陀所讲的一句话去好好运用的话,我们也 会产生非常受用的觉受。如果这个觉受慢慢的累积到越来越多的时候,真 的确实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我现在还没有办法产生这种自然任运成就的觉受,但是少许蓄意、刻 意的觉受我是有的,哪怕仅是有少许蓄意刻意的觉受还没有到达自然任运 觉受,我也都觉得内心非常快乐、非常满足,觉得世间的这一切没有什么 意义、没有什么味道。 这绝对没办法用嘴巴说的出来,是要自己去修、自己去尝试的味道, 自己这一生会变得更快乐、更有意义,如同《入行论》所说“故应除疲厌, 驭驾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确实如此!倘若有一点点菩提 心感受的话,你会觉得、这也是我平常所念的一句话:“梦幻自相赤朗朗, 未有理智明朗朗,无言性中空朗朗,极大欢乐喜悦悦。” 4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佛法不是像摆设经典一样,而是自己要去学习的,会有一种感受产生, 你会闻到那个味道、你会尝到那个味道,即便仅是品尝到一点点的味道, 你真的会从心底里面去感恩佛陀、感恩龙树父子,会觉得他们为什么会有 如此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人生带来如此大的利益,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如此 有意义。 在这世界上有很多的科学家不懂佛教的教义,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佛 教的教义——像是龙树父子的著作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这是内心的科学! 他们是用“内心的科学”来这样形容佛教的,因为是以不同的理由来成立 这种内心的调伏方式,所以不讲理的、不符合实际的这种颠倒执著,好像 逐渐变成没有自性了,好像有慢慢退却的感觉,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会有 惭愧的慢慢离开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有真实现象为后盾、有实际状况为后 盾、有真谛为后盾。

2.

为王修法故,说唯一善法, 谁是正法器,则能成办法。

《戒经》里面说到“未请不应说”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真的很好!如 果没有人邀请你,你拼命去讲,这有何意义?我们传授佛法,并非别人有 无兴趣你都霸王硬上弓,并非硬逼着别人来听你讲佛法,不是这么回事, 而是需要别人先请法。首先要谦虚的说“我不懂”,如果有人来请求,并 且他是真正的打从心里来请求的,而不是为了自己世间八法等名利的情况 下来请求的,透过观察他确实是以清净的意乐来求法的话,那么这时再来 讲法、再来开示,这样就是所谓的在因缘聚合的情况下来传授佛法,如此 才会有帮助;否则,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来传授空性是会有伤害的。“我 是佛教、我是上师,你必须要听我说的法„„”,不应该这样来传授佛法,

4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不是这样的!你要知道对方有没有在这样一个因缘聚合的情况下成为正法 器,如此所修的法才能够成办。

3.

先增上生法,后生决定善, 由得增上生,次生决定善。

我们人类、包括动物界的禽畜,都是想要快乐而不想要痛苦的。我们 有增上生,这个只是暂时的追求、暂时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是决定胜、决 定善,这是我们最究竟的追求。 增上生又可以分后世的增上生和今世的增上生两者。讲到后世,如果 一直把自己折磨得要死,这没有什么意思,我们问“为什么那般不快乐呢”? 回答说“是因为思维无常的关系,所以很不快乐”。若是这样的话,就会 没有什么意思呀!不止是后世的增上生,就是今世的增上生我们也要享受 嘛,要快快乐乐的去成办后世的增上生。 如果我们今世好好学习菩提心、空正见的话,在今世快乐的氛围下, 也能够成办后世的快乐,更能够成办将来的决定胜,今世好好的学习菩提 心的话,后世百分之一百绝对可以获得增上生!因此,慈尊菩萨说到了“断 除诸恶趣,得诸增上生,离已生老死,礼敬菩提心。”如果好好学习菩提 心的话,后世绝对可以断除恶趣、投生于善趣,而且还能够让我们获得决 定胜、一切遍智,断除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好像看起来我已经获得了解脱、断除了烦恼障,不是哦,我还没有, 但是好好学习菩提心的话,是绝对有这样一个胜利的,是绝对有这样一个 殊胜利益的。如同噶当上师所说的:“只要学习菩提心的话,一切的资粮 由此成办,一切的障碍由此断除,一切的长寿由此达成,一切的助伴由此 形成。”我们暂时、究竟一切的安乐,只需修学菩提心一法就能够圆满,

4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所以菩提心确实是一个非常强而有力、非常深广的法门。

4.

增上生即乐,定善谓解脱, 成办此二因,略说即信慧。

要生起决定善之前要先获得增上生,所以在此说到了“增上生即乐, 定善谓解脱,成办此二因,略说即信慧。”

5.

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 二中慧为主,信是彼前导。

以上说到了成办增上生的主因就是因果缘起的信心,成办决定胜的主 因就是无我智慧、了解如所有性的智慧,所谓“如所有性的智慧”,是指 取有缘起的这种法性。 为了能够了解取有缘起,必须要了解因果缘起,为什么呢?透过因果 的认知,来彻彻底底的相信完全依赖着他者的性质,而来相信取有的缘起。 所以在取有缘起之前要先去思维因果的缘起,因果缘起互赖不诳之后、认 识了因果缘起不爽之后,因为完完全全相信果依赖着因了,所以依赖的概 念由此而产生、由此而成立。 不仅是果依赖着因而有,因也是依赖着果而形成的,因之所以叫因, 是它要生果的缘故,因是依赖着果而成为因的,所以是籍由因果的缘起而 来了解到取有的缘起,因之所以取有为因,是依赖着果而有的嘛。 因果之间是完全互相依赖的关系,因不是自己本身成为因的、果不是 自己本身就成为果的,因并非自力成为因、果也并非自力成为果,所以果 并无有自性、因也无有自性。所以,龙树菩萨说:“依由缘起,破除自己 的力量所产生自己的性质,所以自性不存在!” 4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所谓的果的形成,是因为依赖着这个因,以此我们才会说这个果形成 了、这个果被生了,依由因果、依由依赖,对是否自力而有会产生疑惑, 所以透过了因果的缘起,慢慢、慢慢的来思维到取有缘起是有道理的。 取有的缘起不只是果依赖着因而已,因也依赖着果,确实是如此嘛! 因会生果的缘故,所以才叫做因,假如没有果的话,因如何取有为因?这 是没有办法的。因之所以称为因,是将来会生果、具有生果的能力,虽然 那时候果并不存在,可以依赖着将来会生的果,而来取有、取名为因的。 所以,透过果依赖着因的这种因果缘起,让我们间接的去了解到了因也依 赖着果的取有缘起。 如果仔细去思维何谓因、何谓果的话,真的找不到啊!所以,一切的 存在,是在唯名当中而产生一切的作用,唯名本身也是唯名的,唯名的作 用也是唯名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并非是自力而让自己存 在的。 我们讲到“有”的时候,好像一切的境,是以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存在, 扎实的就在那里嘛。我们对佛产生很强烈的信心、见理所产生的信心,但 是佛陀到底是在哪里?如同《中论》(第二十二品)里面所说的:“非蕴 不离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蕴,何处有如来?”确实,如来也是不存 在的,如来也并非以自力来让自己存在的。 “我到底是在哪里?”这样去寻找之后,真的是找不到啊!如果“我” 真的是以自力让自己存在的话,那么应该扎扎实实的在境上找得到才对, 然而却是找不到的! 所以,透过因果的缘起来成办增上生,透过取有的缘起来成办决定胜, 这两者都是依由缘起见而来形成的功德,故而在《亲友书》里面说到了: “在佛陀所说的教法里面,缘起见是最殊胜的教法。”因为两者的功德最 主要都是由缘起见而产生,所以缘起见相当的重要。 4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缘起见之所以能够生起,是透过了智慧。像是在场的动物,这儿好像 没有很多的动物,在达兰萨拉每逢讲法都会有许多的猴子跑来跑去,虽然 我们在讲法,猴子却听不懂,还有那些鸟类们也听不懂,但是我们人具有 智慧,不但听得懂,还会去思维。如果增上生不成办的话,那么这种通达 如所有性的智慧也没有办法生起,因此这里说到了要生起决定胜之前必须 要生起增上生。 “二中慧为主,信是彼前导”,首先我讲的藏语你们听不懂,即便是 翻译成拉达克语你们也听不懂。上个月我去孟买对那里的佛教徒讲授佛法, 那些平常我所讲的教义他们觉得太深听不懂,问我可否讲简单一点,于是 我就很不高兴,正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要学嘛,如果已经知道了,我干 嘛还要讲?如果难就代表他们不学习,不应该说听不懂而不去学,要我不 要讲,这不是很奇怪吗? 以我个人来讲,当初从家乡来到拉萨的时候我只是喜欢玩耍而已,对 佛法是一概不了解,大约在八、九岁的时候开始背诵《现观庄严论》,接 着背诵《入中论》,然后去学习第五世达赖喇嘛的《现观庄严论》、《般 若经》的解释,之后慢慢、慢慢的对佛法的教义有兴趣了。大约在十二、 三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辩论,逐渐的开始觉得有一些感受,在十六岁的时候 真的想要好好修行,于是比较认真的去学习佛法教义,一直在思维佛法的 教义,这样去回想过去的六十多年,内心确实是一直在改变当中。尤其是 在一九五九年之后,首先我先思维空性,那时候因为觉得空正见的缘故, 所以我觉得解脱是绝对存在的,有这方面的会意和信心。虽然那时候对菩 提心方面还没有产生很强烈的信心,可是逐步的透过学习,菩提心的这种 味道慢慢、慢慢的被我尝到了。 如果你讲到是大悲心的话,那就不可能是内外共同道的,大悲心必须 要在智慧辅助的情况下才会有,而且真正的大悲心是完完全全了解到众生 4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是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是可以从自性执著获得解脱的,于是我必 须救一切众生的这种具有责任感的悲悯心才叫大悲心,而不是一般的悲悯 心,一般的悲悯心是内外共同都有的,连动物都具有,但是大悲心则是另 外一回事。 为了能够生起这种智慧,我们必须要去知道何谓真谛,真谛要确认之 前,必须要保持客观的态度、正直的态度,如果不客观的话,就像一开始 就以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有常一自主的我那般。 很多年前,在比哈尔省有一位教授,他最后受戒成为了比丘,有一次 我们讲到了补特伽罗无独立之实体,他听了之后非常害怕,身体在颤抖着, 于是我就劝慰他:“所谓的无我,是因为依赖而说的无我,是依有来说的 无我,而不是没有了我来说无我的;所谓的无我,是有的一个东西完完全 全的籍由依赖,不是以自力而产生的这种我,因此而说的无我,并不是否 定了我。”然后他就好一点了。 在我见强烈的情况下,如果突然跟他说无我的话,很容易堕落断边, 这很危险!最近我去荷兰访问,在介绍佛法时谈到了各个传统宗教的不同 教义,我说到了数论派、赤裸派以及佛教不认为有造物主存在,在随后与 大家进行互动问答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提到“如果没有造物主的话,我 觉得很不高兴、很不快乐,因为我觉得造物主必须要存在,如果没有造物 主的话,那怎么有办法来证明这一切法的存在?”于是我就跟他说:“没 事、没事,如果你认为有造物主存在的话,那你就相信有造物主,你就继 续相信下去,但是我个人觉得没有造物主对我比较好,我相信我的教义。” 这个就是根据自己的所需、根据自己的一个接受程度,来相信自己所信的, 这个没有任何的矛盾。 以前我有一位非常熟的基督教的朋友,我们两人会时常交流一些有关 慈心、悲心的内容,尤其在三摩地方面我们也进行过交流,有一天他问我 4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空性方面的内容,于是我就跟他说:“这不是你要去管的闲事,这是佛教 的一个不共的教义,你不要去想,这是佛教的专利。” 因为每一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每一个人的思想也不同,他已经有了 很强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认定了有某种东西,如果突然间没有的话, 就很容易堕落断边,这很危险。

6.

诸不由欲瞋,怖痴而越法, 说彼是具信,决定善胜器。

所谓的信心,最主要是来自于观察而有,观察最主要是来自于客观的 角度而有,客观的角度还包括着怀疑的态度,这两者慢慢、慢慢的会产生 信心,所以在此说到了欲、瞋、怖、痴四相。 “欲”,是说我的教法最好,因为完完全全执著于自己的宗教了,所 以谁反驳了我的宗教我就生气,这个就是“瞋”。像现在这个社会上,我 们时常会看到欲和瞋这两种现象,这是不应有的。在佛教徒里面也有这种 欲和瞋,就像我是宁玛派、我是格鲁派、我是噶举派,噶举派里面又分我 是迪贡瓦、我是岗仓、我是竹巴,会产生这一种的偏党,这个就是随“欲” 而转、随“瞋”而转。 因为你是这个教派的,所以你必须要如此这样学,否则的话会如何、 如何„„,这个就是“怖”了,有点类似于恐吓的感觉。有时候就是因为 有这一些烦恼的缘故,原本是要修行佛法的、有宗教信仰的,但是却变成 了政治的那种味道了,这一切都是由“痴”相而产生。所以透过欲、瞋、 怖、痴这四相,而做出了与法不相应的这些负面行为。

7.

谁能善观察,身口意诸业,

5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恒饶益自他,说彼为智者。 在此说到为了能够获得增上生必须要行持善业。

8.

不杀不盗取,不邪淫妄言, 离间粗恶语,绮语正防止。

在此说到了防护身的三种黑业、语的四种恶业以及心的三种恶业。

9.

远离贪欲心,瞋恚及邪见, 此十白业道,翻此为黑业。

“远离贪欲心,瞋恚及邪见”,这个就是心的三种恶业,“此十白业 道,”,这个十白业道是成为增上生最主要的因素,“翻此为黑业”,十 白业反过来就是十恶业。

10.

不饮酒净命,无害意敬施, 供应供修慈,略说法如是。

“净命”就是远离邪命,邪命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自己本身没有这个 权利得到这些,但却想尽办法去获得,这个就是所谓的邪命。“无害意” 就是不要去损恼他人、损害他人。“敬施”是以尊敬的心态来对他人布施, 而不是以轻视的心态来布施。“供应供”是供养应供,应供就是资粮田, 像是自己的上师、自己的长者、自己的父母亲等,应该被供养的对象。“修 慈”就是修学慈心等等。 “略说法如是”是讲到了十六法,就是十恶业的防止即十善业,十善 业再加上不饮酒是第十一、净命是第十二、无害意是第十三、敬施是第十 5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四、供应供是第十五、修慈是第十六,这十六法是增上生的因缘。 “不饮酒”,如果能够彻底断除不饮酒,那当然是非常好的,但假使 没办法彻底断除不饮酒,至少不要让自己喝醉,喝一点点,不要喝醉酒。 你们拉达克人非常喜欢喝酒,还有西方人也非常喜欢喝酒,因为你们的文 化背景就是如此,尤其是在开派对或吃饭的时候会喝一些红酒之类的,这 是你们的习惯,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特别开许的话,叫你们完全不喝酒会有 点困难,不过要尽可能的减少,不要让那自己喝醉。 佛陀曾经说过不应该喝的酒的量,连发尖上能够承受的酒滴都不应该 喝,这最主要是因为喝酒容易喝醉,喝醉之后会去打架闹事,最主要这是 为了这个,所以佛说不要喝酒。与其用很多的青稞做酒,还不如用很多的 青稞来做糌粑,无论你是用汤匙的方式来吃糌粑、或者是用手掌拈起的方 式来吃糌粑,都可以呀。 如果是出家男女的话,是连酒的味道都不应该闻的。有时候在西藏、 在喜马拉雅山区,出家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出家人,总之是一瓶又一 瓶地喝酒,这是不行的!在寺院僧侣的宿舍里面,好像闻到酒的味道,这 是绝对不行的! 大约在三、四十年前我在毕蒂这个地方传法,当时我住在一个寺院里 面,有一位照顾佛像的出家人、执事,他确实是一位非常好的比丘,光是 看到他就会产生欢喜,他以前曾经去扎什伦布寺读过书,于是我们俩就开 始聊天,我半开玩笑地说:“西喀泽的酒好喝呢?还是毕蒂的酒比较好喝?” 他不经思索地说:“西喀泽的酒比较好喝。”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他在 西喀泽的时候也是一瓶一瓶这样喝下去的。 在毕蒂的寺院作结夏安居差不多快结夏的时候,他们可以到下面去露 营,早上他们是穿僧服这样非常端庄的下去,可是到晚上回来时连走路都 是歪歪斜斜的,赤江仁波切曾经跟我说到过这么一回事,绝对不能够这么 5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做! 不能说从以前到现在我们都是这样喝酒过来的,现在我们还要继续喝 酒,绝对不能这样做!我们以前的很多的恶习,这是要去改正的。像是教 派之间的分歧,这是绝对要改的。而且对于戒律不谨慎、不严谨的部分, 我们如果再这样继续错下去的话,那么佛法会消失的,佛法将没有办法安 住在这世间,这是我可以百分之百决定的。在以前,在一个家庭里面,觉 得小孩子比较笨、对家族没有什么帮助的话,会把他送到寺院里面去,如 果仅只这一点是不会毁灭佛教的,佛教就是因为上述所说的这些恶习才会 被毁灭的。 寺院里面的僧侣们,是在家人、居士尊重的对象,永远要记住这一点! 他们想要修学佛法,把我们视为榜样,是为了能够断除今世的贪著、为了 能够断除后世的贪著而出家的,如果我们僧侣能够好好的保持这种最基本 戒律的原则,我们才有办法真正受到居士的尊重,假使随着过去的痴心、 愚痴而走的话,那么佛法是没有办法安住的。 西藏虽然有很多的僧侣,但却像收税一样的让很多人出家,这种的做 法是落后的一种做法,是恶习。一旦出了家,就要好好的学习三学,戒律 非常重要、戒学非常重要,这样才有办法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虽然没有 办法百分之百的做到,但是至少要做到《戒经》里面所说的戒条的百分之 二十到三十吧,如果连这都做不到的话,就干脆不要出家了!我现在是以 清净的意乐来说的,我是为了你们好而说的,如果整个拉达克都变成外道 徒的话,那对我而言也无所谓。

11.

若唯苦逼身,决不生善法, 未除损恼他,益他亦非有。

5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我们说在修法,那么所修的法是什么呢?就是从痛苦当中救护之法。 怎么救护呢?防止痛苦之因的造作,由此而救护痛苦。法的真正意思,就 是不要去损恼到他人,要去帮助他人。 我平常会这么说,佛法可以分“见”和“行”两者,“见”是缘起见、 “行”是无害行。为什么要做无害行?原因是伤害到别人的话自己会痛苦, 但是帮助别人的话自己会快乐,因此佛法的精髓是: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去 帮助别人,如果没办法帮助别人的话,那么至少伤害别人,防护对他人的 损害,这个叫做法、这个叫佛法。 如果没有这样去修行的话,自己还认为自己在学法,所以我要折磨自 己,这样不叫修法,所以第十一颂说到“若唯苦逼身,决不生善法”,只 修苦行的话决不会生善法,为什么呢?在此说到了理由“未除损恼他,益 他亦非有”,因为没有远离损恼他人、也没有帮助他人的缘故。

12.

施戒忍光明,正法大坦途, 若弃习苦行,如牛行险道。

13.

趣生死旷野,剧苦众生树, 烦恼蛇缠身,长远于中行。

在此说到了,若不了解法的精髓,只是(苦行)折磨自己身体的话,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4.

杀生寿短促,害他损恼多, 偷盗乏资财,邪淫多怨敌。

15.

妄言招诽谤,两舌亲乖离,

5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粗语闻恶声,绮语言失信。 16.

贪欲摧所求,瞋恚多恐怖, 邪见生恶执,饮酒心狂乱。

17.

不施感贫穷,邪命逢欺诳, 骄生卑种族,嫉故少威德。

18.

由忿形貌丑,不问智者愚, 此果在人道,先当往恶趣。

为什么要防止杀生、偷盗等的十恶业?因为杀生对他人产生了伤害, 偷盗会让别人不高兴,邪淫会令他人痛苦等等,所以要去防止十恶业,这 里分别说到了理由。

19.

诸不善异熟,如前所宣说, 一切善业报,翻彼而生起。

20.

贪瞋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无贪瞋痴等,所生业是善。

总之,被贪、嗔、痴三者控制的情况下,由此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直想 “我”的关系而产生的,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而去产生的,“因为这样做 的话会对自己有利,我喜欢所以我去偷盗„„”等等,由此而去造作了苦 因,再由苦因而感得了身、语、意的苦果,所以在此说到了“贪瞋痴及彼, 所生业不善”。 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忽略了他人的立场,会觉得伤害他人也无所

5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谓了,所以为了自己会去控制他人、去利用他人、损恼到他人。但是如果 真正喜爱他人的话,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着想,不会想要去欺骗他人、 利用他人。因此,以自己的利益来断除杀生,以自己的利益来断除偷盗。 所谓的“自己的利益”,就是为了要让自己快乐,更应该去帮助他人、更 不该杀生等。 去行善法的时候,比如同样都是不杀生的行为,但是意乐会决定这个 不杀生的善行会有多大,“我不杀生只是怕自己将来会被杀、或自己将来 寿命会减短的话”,如果是怕自己将来会获得苦果,以这样一种自私的心 态来学十善道的话,虽然出发点是自己,但这是善业没有错,可是这个善 业的力量相当的微薄不会那么强大,因为最终还是为了自己;但如果不杀 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怕他的生命受到伤害、或他的家人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的话,那么这个善业就会非常的强大了,因为你修十善业道最终的意乐是 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着想的。 站在一个人的立场上去着想的话,其善业是乘以一倍;站在五个人的 立场上去着想,其善业是乘以五倍;如果你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成就无上 菩提,因此任何杀生的恶业我不应该做,那么同样是不杀生的这种业,其 善业就是乘以一切众生数量的倍数。

21.

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 由善感乐趣,诸生中安乐。

22.

当从身语意,遮诸不善法, 应常修善行,故说此三法。

23.

由此法解脱,地狱鬼傍生,

5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且能得人天,王位圆满乐。 在此说到了这种世间贪欲的过患如何去对治、如何站在他人立场上去 着想的内容。世间的安乐,也即所谓的乐苦,把它视为是痛苦的性质,不 应该贪著,要远离世间的安乐。在此说思维内在禅定的这种安乐,来追求 色界和无色界的这种禅定。

24.

定无量无色,感梵天等乐, 略说增上生,因果法如是。

以上是说到了这种略说增上生的安乐,“因果法如是”是跟我们说到 了这种增上生的因缘。

25.

诸决定善法,细深智者见, 离闻诸异生,生怖是佛说。

一切最究竟的善果就是决定胜,所以在此说到了决定胜,这是透过取 有的缘起见而来获得的,来去除了真实义愚的这种无明。我们从无始以来 到现在,一直有一个“我”的感受,很强烈的执著,平常把自己看得很重 的这个“我”好像是世间的主宰,是最主要的一个东西;如果说这是不存 在的话,如同自己所看到般的是不存在,那么会有内心不安的感觉,就像 我刚刚讲的那个比哈尔的比丘般,所以在此说到了“离闻诸异生,生怖是 佛说”,他们会产生这种怖畏。

26.

我无当非有,我所现未无, 凡夫闻此畏,智者怖永尽。 5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不但“我”是没有,就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没有,那么还剩什么? 于是会很害怕、产生畏惧。 在佛法的宗义论师里面,像无著菩萨在《集论》里面曾对于“名言上 有自相”的这种中观论师去反驳,虽然他自己秉持的是名言上无有自相的 这种中观见解,但因为他示现为唯识派的宗师,所以他会对中观派提出一 些强烈的反驳。 在佛陀的弟子里面,也有示现出没有办法接受空性的弟子,所以佛陀 针对这些弟子们而说到了粗分的空性,像是有部和经部的经典里面,是看 不到法无我的,只能够看到人无我而已。 如果一直反复去思考的话,贪嗔痴这三者真的是害死我们了,它是我 们痛苦的因素、主因。那么贪嗔是怎么产生的呢?仔细这样去观察,如同 龙树菩萨所说的——“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 灭”。如果仔细这样去思考:轮回之所以生起、轮回之所以形成,是因为 有漏业而产生,这个有漏业是由烦恼而产生,烦恼是由非理作意而产生, 非理作意是由自性的戏论而产生,龙树菩萨是这样解释的。 我有一位认识的美国科学家,年纪蛮大的,现在应该有九十岁了吧, 他的名字叫爱伦拜克,在很多年前他观察研究内心不安的主要原因,他是 在这方面作研究的一位科学家,他跟我说:“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所看 到的生气对象是不高兴的、是不欢喜的,这一种讨厌的现象百分之九十是 自己内心去投射而产生的,实际上是没这么讨厌的。”这是科学家研究后 这样说的。 这跟佛教的教义讲得非常得像,因为佛教的教义讲到了烦恼产生之前 必须要非理作意。非理作意就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糟糕,但会去添增不讲 理的这种元素,从而导致越来越讨厌,最后产生嗔心。 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觉得好和坏都是从他力而产生了好和坏,是 5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由他力呈现让我看到,依由这种看法,再加上我们又没有刻意的去观察这 种看法是否正确,马上就去针对我们的看法而产生执著了。 仅仅是看本身这还可以,但是看了之后我们没有经过观察而产生执著 的时候,就是从自力而有、以自己的力量产生自己的性质了,但实际的状 况并不是如此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凭自力让自己形成,而是完全依 赖他者而有的,当我们这样去认知实际状况的时候,会觉得:“啊?那到 底还剩什么?”于是就会很害怕,所以在此说到了“智者怖永尽”。 一讲到“无色声香味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 异色”的时候,突然间这样去听闻的时候,会觉得:“佛陀怎么讲那么多 矛盾的东西?”但是仔细这样去想的时候,加上龙树菩萨父子的著作:因 为并非自力让自己产生的,自己的力量产生自己的性质是空的,所以他的 性质、他的作用完完全全是依赖着他者而有的,依由性空而现缘起,因为 缘起所以而现性空的,这一种的力量、这一种的会意慢慢、慢慢产生的话, 看到有时候几乎就看到空了,看到空的时候就会看到有了。这个是必须要 仔细的思考去了解、去学习,慢慢的,我们就会在心里面才会有这种感觉。 诸法的存在,唯名相安立而存在,除此外没有其他的道路;如果从他 力产生、呈现让我看到的话,由他力而存在的话,那么寻找之后应该找得 到才对,但是却找不到! 世间所拥有、安立的这一切,一切的世俗幻象,在不观察、不寻找当 下是存在的,在世间共许的情况下是存在的,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在唯名共 许的情况下存在;除此以外,如果你不被此而满足,想要去寻找它到底是 在哪里的话,那么没有任何一法是可以被你找到的。 所以我们在烦恼产生的时候,“为什么非理作意会去添增境上的好或 境上的坏?”只是这样去观察的话,真的如同佛经所说的空性是不二的解 脱之门,确实是如此! 5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27.

一切诸众生,皆是从我执, 我所执而有,佛唯利彼说。

轮回中被苦所转的这些众生,光是祈求希望他们远离痛苦是没有帮助 的,或者是念经也没有帮助的,或者是祈求上师加持、佛加持也没有办法 让众生脱离痛苦获得的,最主要是众生自己要努力的去学习、了解法谛, 这样才有办法获得解脱。在此说到一切的众生,都是由我执、我所执而产 生痛苦的。

28.

说有我我所,胜义中颠倒, 由于如实智,不见此二故。

没有一切是胜义中而存在的,但众生却因为没有看到法谛而轮回,因 此非常可怜!具有善根的菩萨修悲悯心的时候,是以这一种方式去修学悲 悯心的。在人我执和法我执里面,是先有法我执再生人我执的。

29.

我执生诸蕴,我执义中妄, 若种子本妄,所生云何真。

30.

由见蕴不实,我执则断除, 我执既断已,后不起苦蕴。

31.

譬如依净镜,虽现自貌影, 此影真实性,少分亦非有。

6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32.

如是依诸蕴,虽能起我执, 亦如自貌影,全无真实性。

所谓的“我”,是完完全全依赖的而有,除此以外是找不到的。我执 是怎么产生的呢?是透过了蕴体的看法,去产生了“我”的这种影像,而 来执着“我”的。如同《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亦皆空”,不但五蕴没 有,五蕴所安立的“我”也不存在,这样才能彻底的断除一切真实之所依。 总之,所看到的一切内外之法,无论是色声香味触、或者是内在快乐 和痛苦的感受等等,仔细去寻找之后,在无寻无找当下都有作用,但是并 非如同我们所看到般的那么真实,是幻化般的存在。

33.

如不依净镜,不现自貌影, 若不依诸蕴,我执亦如是。

34.

圣者阿难陀,证得如是义, 得净法眼已,为诸比丘说。

透过了空正见的思维和观修,慢慢、慢慢的减少了贪嗔痴,最后贪嗔 痴能够彻底的断除,正是因为空正见的缘故、也唯有空正见的缘故。

35.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

36.

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 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6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37.

彼自他及俱,三世不见故, 即能尽我执,业及生亦尔。

总之,轮回和涅槃的这一切万法是由因缘所生,从因的角度去观察的 话,是从自生?他生?无因而生?还是由自他两者而生? 无因而生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因而生,如果是有因而生的话,是跟 自己同性的自因而生?还是跟自己异性的他因而生?这样去观察的时候, 也是寻找不到的。如同《中论》所说的“诸法非自生、亦非从他生”,所 以这样去寻找之后,是完全找不到的。

38.

如是见因果,生尽真实性, 即不思世间,实有及断无。

按照词义来讲,是并非有、也并非无,这必须要有一个意思嘛,如果 仅是以词义来讲有也不是、无也不是,那么怎样去观察呢?就没有办法去 观察嘛。 首先我们先决定境上的一个性质,它是因果而生的话,是怎么一个生 法?是自生还是他生?是一生?还是多生?是先有一个基础再来做观察的, 如果说有也不是、无也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去做观察? 在现证空性的当下,是看不到一切世俗的,所以是远离一切的戏论; 同样的在大圆满、大手印的时候,在现证光明、现证空性当下的情况下, 以毫无作意、毫无妄想的角度来讲,是可以说没有佛、没有众生等等,这 是可以的。必须要依赖一者才可以说到有或没有,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 只是说有也不是、无也不是的话,那么这是矛盾的!

6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39.

愚人若闻此,能尽诸苦法, 于无畏处瞋,不知故生怖。

在此说到了生起畏惧之理。

40.

涅槃中无彼,汝若不怖畏, 此处说无彼,汝何故生怖。

这是针对说实派的下二部论师而说,尤其是有部,有一派的有部论师 认为,在无余涅槃的时候意识的续流永远被间断。 “涅槃中无彼”,在无余涅槃当中没有意识的续流,“汝若不怖畏”, 如果你都不害怕意识的续流永远被间断的话,“此处说无彼”,我中观论 师说意识的续流没有任何间断的时候,它既没有开始、也没有止尽之时, 更何况是透过无自性的道理可以让我们断除一切的苦厄,我说此处没有自 性,“汝何故生怖”,你有什么好害怕的?

41.

解脱无我蕴,设许如是者, 此处除我蕴,汝云何不喜。

在此说到了有蕴无蕴、有余无余的这种概念。有余、无余的这种用词, 可以根据不同的一个角度切入。像中观派讲到有余、无余的时候,跟有部 所说的有余、无余是不一样的。 中观派在讲到余、无余时,有时候指有没有剩下真实相、或者自性相 的有余、或者在入定时没有任何的二相或真实相,而说到了无余等。这个 我们要去分别,因为中观派在讲到有余、无余时,有它一个特别的用意, 有它一个殊胜的用意。 6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42.

涅槃尚非无,何当是有法, 有无执俱尽,当知名涅槃。

“涅槃尚非无,何当是有法”,这跟《中论》里的一句话“如果有为 法都没有实有的话,那么无为法怎么可能有实有?”很相似。 “有无执俱尽,当知名涅槃”,如果把涅槃执为自性有或真实有的话, 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执著,除了在经典里面对这种主张作反驳以外,在《中 论》里面也有,而且在到彼岸的大论典里面也说到了解脱与涅槃无二的论 述,是由此而来反驳的。

43.

略则无见者,谓拨无业果, 非福恶趣因,经说名邪见。

什么都没有的这种说法、或者只有今生没有后世,这一些都是属于断 边。

44.

略则正见者,谓信有业果, 福是乐趣因,经说名正见。

有业、有作用、有因果,只是有的方式并非像我们看到般存在,因为 我们看到的是从自力呈现而让我们看到,这一种是常边。获得增上生是不 需要无我正见的,只需要世间的正见即可,不需要无我的出世间的正见。

45.

由知有无寂,超越福非福,

6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彼离善恶趣,佛说名解脱。 不动业、福业或非福业等,都是由邪见和我执所产生,若具有正见的 话,将不会去造作不动业、福业或非福业等的。 因为了解了空性的缘故,所以对治了真实义愚的无明,而获得了这种 远离生死的解脱。

46.

由见生苦因,远离于无见, 由见灭苦因,亦不许有见。

“由见生苦因,远离于无见”,在此是说到了因果缘起,因果缘起是 仅存在有为法上,但是如果我们讲到观待缘起的话,那么就可以布遍一切 有为、无为法上。 通常我们讲因的话,可分能生因和能知因两种。所谓空性的意思并不 是没有,而是观待、施设而有,所以真正空性就是缘起的意思。对缘起的 解读有两种:一者是因果缘起的解读,这只限于因果有为法;另一者是观 待缘起的解读,它可以遍布于万法。 “由见灭苦因,亦不许有见”,如果一切都是以自力让自己的性质和 作用存在的话,那么就不需要依赖他者了,因为它的性质是以自己的力量 让自己的性质存在的,如此这一种实物的性质就不需要依赖其他的因缘了, 如果这样的话它要是存在的话就会永远的存在,或者它要是不存在的话就 会永远的消灭。但实际上并非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变化,因为依赖、因 为观待了,所以观待处变化的时候,观待者本身也会随着观待处的变化而 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完完全全的依赖他者而有,所以没有任何 的性质和作用,是可以凭事物自己的力量让自己产生的。

6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47.

前生及俱生,非因实因无, 假立与真实,生皆不许故。

“前生及俱生,非因实因无”,“前生”,在此指的是自生的概念, 也即在因时就具有果时候的性质,只是未明显的安住着,这是一种自生的 主张。“俱生”,几乎属于一种他生的主张,因为依赖着他缘而生,而且 这种他缘而生是以自性的途径去依赖着他缘的话,那么依赖者和所依赖处 两者必须要同时产生;而果是依赖着因而生的,如果果依赖着因而生的那 个依赖性是自性有的话,那么在依赖的那个当下就要从境上找到才对,因 为他不是名识施设而有的,果依赖着因而生的同时,果和因两者就必须要 同时间产生,这就是俱生,所以在此破除了自生和他生,去寻找生是怎么 生的?是自生?还是由他生?去寻找之后都无能获得,所以“非因实因 无”,去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 “假立与真实,生皆不许故”,以假立的方式去寻找的话找不到,因 此以事物实相的真实性来讲也找不到,所以“生皆不许故”,无论怎么找 都找不到生了。

48.

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 此生故彼生,如由灯有光。

“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这是说到了观待的缘起;“此生故彼 生,如由灯有光”,这是说到了因果缘起。 如同仲敦巴大师所说的:“火是无自性的、手是无自性的、燃烧的作 用也是无有自性的,可如果你把手放进火里面,是会被燃烧的。”这两者 意思是一样的。一切东西是存在的,可是它存在的方式去寻找之后是找不 到的,因此所剩下的存在方式,就是一种抽象化的唯名识施设而有的存在 6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方式而已,并不是实体的、或实物的存在方式。 因为存在方式就只有两种,一种是实体的存在、一种是抽象的存在, 去寻找之后实物上没有任何的存在了,只有剩下抽象化的方式而已,这个 就是名识施设而有的存在方式。 我们讲到缘起的时候,像寂护论师的心子嘎玛拉希拉莲花戒大师,他 曾经将缘起作了“因果缘起”和“施设缘起”这两种的区别,像是四圣谛、 十二缘起等这种缘起,他最主要是以因果缘起的角度去做切入的,但是我 们讲到决定胜或者解脱的时候,莲花戒大师最主要是以施设缘起的方式而 来做诠释的。 这种的用词我觉得有他特别的用意和目的,他确实这样用的,我觉得 这很重要,因为我们讲到缘起见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因果缘起上, 应该要将因果缘起更深入化,让它延伸到观待或施设的缘起。 又如同宗大师在《缘起赞》里面所说的,“尽尊一切所垂教,唯以缘 起性而转;彼为涅槃解脱故,尊汝无不趣于寂。”,这里的缘起就不是很 单纯的因果缘起了,应该要讲施设缘起是才对,这样的话才有办法遍布一 切。 寂护论师和莲花戒大师,在很细微的中观见解上虽然会有少许不同的 主张,但基本上来讲这两位大师的学问毋庸置疑是非常渊博的,真的是位 大成就者。

49.

有长故有短,非从自性有, 如无有灯故,光亦不能生。

就像以无名指来讲,它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如果有人这样问你的 时候你将没有办法回答,它必须要观待某个他缘才有办法,观待中指它是

6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短的、观待小手指它是长的,所以它的长与短的性质和作用,是完完全全 依赖着他者名识施设而有,是抽象化的一种存在而已,光是事物本身—— 无名指,到底是长?是短?这没有办法讲。 所以一切的诸法都是如此,都是互相的依赖、互相的观待而已,观待 了之后被意识或名识施设而有,除此以外不被如此而满足、从境上想要去 寻找到的话,那是什么也找不到的。 我们可以把缘起分三种:第一个是因果的缘起;第二个是依赖支分安 立而有的缘起,这是自续派或名言上主张有自相这派论师也认同的,就是 依赖着支分而有的缘起;第三个最细微的缘起,就是唯名、唯识或者是施 设而有的缘起,这是只有名言上不承许有自相的这一派中观论师,才有办 法去解读的、才有办法去主张的,如果了解了这种空性,或者会意了这种 空性之理,那么就没有任何实执所依了,实执没有任何的依据了。 否则,如果按照自续派所说的有和没有的标准,一半来自于识上、一 半来自于境上,那还会剩实执的所依嘛,它并没有办法完全的断除。因此 自续派说:要断除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自力产生自己的性质的那一点;要 断除的,是事物的谛实有、事物的真实有,而说到了所遮并不被根识所见。 但是,在名言上否定有自相的这一派论师说:所遮会被根识所见。这有很 大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在名言上主张有自相的这一派论师说到了共相有 法等等的原因,会有这样一个差别,这是我们要透过深思熟虑来理解、来 厘清的一个非常难懂的内容。

50.

见从因生果,此世间如是, 许从戏论生,不成无见者。

一切都是完完全全依赖着他者的缘故,所以就没有任何的自力所现起

6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的性质和作用了,一切的作用和性质观察到最后,其存在方式并不是实物 的这种存在方式,只能剩下抽象或者是名识施设而有的存在方式,除此以 外就没有其他的存在方式了,因此无奈的被名识安立而有、或名识施设而 有。

51.

灭非戏论生,即成真如性, 不许非有见,离二得解脱。

由寻找之后找不到,来破除了以自力所形成性质、或以自力所形成作 用的这个理由。 找不到,并不代表它没有,它是存在的,可是它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 无奈的被名识施设而有!以这种缘起现性空、以性空现缘起的一个正见, 来获得解脱。

52.

远处所见色,近见更明了, 阳焰设是水,云何近不见。

53.

犹如诸远者,见世间实有, 近者则不见,无相如阳焰。

54.

阳焰现似水,其实并非水, 如是蕴似我,非我非实有。

55.

计阳焰为水,是故往彼处, 执水后变无,此是愚痴者。

6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56.

如是如阳焰,谓世间有无, 此执即痴暗,有痴不解脱。

57.

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 如实知正义,不依二解脱。

这以上最主要讲的内容,就是相空无二的道理、相空无畏的道理。也 就是说具有利害作用的法是有的,确实具有这种带来利益或伤害的作用, 只不过这种利益和伤害的作用它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存在的方法是什么? 它的一个存在如果不被所看到的而满足,想要去跨越未看到的这个范畴外, 想要去寻找利害的这种作用的话,从境上去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 明明看得到,但是寻找之后找不到,从相中无有自性、无有任何境上 的作用,所以从相中现空;因为寻找之后找不到,但是又可以被看到,所 以从空中又显相,所以是相空无二的道理。 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也说到,“轮回和涅槃等一切世间的万物、以 及世间五花八门的万法,在无自性的当中呈现让我们看到,也因为无自性 当中我们世间共许、安立了,所以才产生这些作用的。” 所以,如果不被世间共许的当下就足以满足它的存在,觉得这是错误 的,想要跨越这个范畴外找到它的一个真实存在到底在哪里的话,那什么 又没有了,从空中又产生这些作用,但这些作用去寻找之后又是空的,所 以“相空无二的概念”或“相空无畏的概念”就是在此所要说的道理。 如果诸法是有自性,所谓的自性并非是说诸法没有自己的性质,而是 如果诸法是以自己的性质形成自己的性质的话,以自己的力量形成的自己 的性质的话,那么应该找得到才对,可是却找不到!

7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58.

如实正知故,不许有成无, 无见者若成,何非有见者。

59.

若言由破有,义即属于无, 如是由破无,何故不属有。

60.

诸不许全无,不行心亦无, 依菩提道故,何说彼堕无。

这以上说到了中观派所说的无有自性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说不是 以自己的力量形成的自己的性质,由此而说到了无有自性,并不是否定诸 法的存在。 相反的,因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所以诸法更应该要 有,因为它没有独立的能力嘛、它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嘛,所以它必须要 依赖他者,因此更需要有了。因为更需要有的缘故,所以就更需要去行善 断恶了,菩萨们更需要去行这些利众的事业了。 确实也是如此!因为没有自性,没有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性质,一 切的性质和作用就更需要依赖他者才有办法产生;因为更需要依赖他者了, 所以业果才有办法形成,由此四圣谛才有办法产生,才有办法产生决定胜。 如果不了解上述所说的内涵,会觉得:“喔,导师释迦摩尼佛说了好 多的空,这个只有你才知道,我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就会有这种的危险! 如此就是依人不依法了,这是不要对的!因为佛陀自己说了,要依法不依 人。所依的法要依义不依词,所依的义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赖的了 义的内容,是以智来依赖的,而不是以识来依赖的,所以是依智不依识。 又如同我们谈到的“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 为敬。”,不要以虔诚的态度或信心直接相信我说的话,要观察、观察、 7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再观察。故此对于龙树父子而言,即便是佛亲口所说的,也都严谨的拿过 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来区分哪一些佛所说的内容是了义经、哪一些佛所说 的内容不是了义经。 像《解深密经》龙树父子认为这是不了义经,因为它所诠的内容并非 是胜义谛。在真相里面,了义的真相是胜义谛、不了义的真相就是世俗谛, 所以哪一部经典说到了最究竟的真相,那么这一部经典就成为了了义经; 这一部经典所要诠释的主要内容是属于不了义真相的话,那么这一部经典 就属于不了义经。因为《解深密经》并没有诠释到最究竟的空性,并没有 诠释到最究竟的了义的真相,因此是属于不了义经。哪怕是在《解深密经》 里面释迦摩尼佛跟胜义生菩萨两者进行问答时,佛陀还信誓旦旦的跟胜义 生菩萨说:“这一部《解深密经》是最殊胜的经典,其它的经典是不了义 的,这一部才是了义的。”虽然佛陀这样很明显的说到了,但还是被龙树 菩萨列为是不了义经。像《楞伽经》来讲,也说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等, 这些都被破斥了。所以,从这一个历史的公案里面我们可以说,学佛的这 种系统必须要靠理、而不是靠经。

61.

说我蕴实有,世间数论师, 胜论裸形前,试问离有无。

这是讲到了破除外道的主张,外道的教义确实是非常渊博,也是因为 有这些外道的教义,而使得那烂陀寺这些学者们的知识水准获得了高度的 发展。为什么呢?尤以因明对于佛教的哲学思想来讲,正是因为有了外道 的争议,互相的挑战、互相的竞争,使得佛教的教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 明显,从而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不但龙树菩萨在世的时候有非常强势的外道,提婆菩萨在世的时候、

7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佛护菩萨在世的时候、清辩菩萨在世的时候、寂护菩萨在世的时候、寂天 菩萨在世的时候,都有着同时代的非常著名的外道学者来挑战,于是这些 大学者们根据外道的反驳再来回复,因此在那烂陀寺整个的知识系统里面 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这有点类似英文里面的一句话——哪里有挑战、哪里 就有发展,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从《入中论》里面、从《四百论》里面, 都可以看到跟外道之间的一种争议。 然而外道们不讲无我,他们最主要是以常一自主的“我”的论述为主, 所以在此被龙树菩萨所破斥。

62.

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 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

63.

灭生无去来,刹那亦不住, 超越三世体,世间岂实有,

“三世”是有的、“三世”是存在的,可是“三世”的存在并不是一 种以实物、物理化的方式存在,而是以抽象化的方式存在。哪怕是以一种 抽象化的方式存在,但也是存在的;虽然是名识施设而有的,但其作用却 是可以被安然的安立的。 我们有过去时,因为我们可以想起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有未来时, 因为我们可以去计划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依据过去和未来,所以就有了现 在时。这些都是存在的,是在世间共许的当中,抽象化的存在,也即名识 施设而有的情况下,才有办法去安立它的作用。 如果不被如此而感到满足,想要去寻找一个它的存在的话,那我们去 寻找吧:什么叫一世纪?什么叫做一百年?什么叫做十年?什么叫做一年? 什么叫做一月?什么叫做一周?什么叫做一日?什么叫做一小时?什么叫 7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做一分钟?什么叫做一秒?如果我们去寻找现在这一秒,在讲秒的时候秒 又可分前半段和后半段,前半段就是过去时、后半段就是未来时,你找不 到现在的这一秒呀! 所以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只是在一种世间共许当中被模拟化、 抽象化的安立而有,除此以外并不是自性而有,或者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 的。如果必须要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才有所谓的现在时的话, 那么在现在时的今天里面不应该说早上是过去时、下午是未来时,这样就 不存在了。或者说现在时的这一世纪也不应该存在,因为这一世纪里面也 可以分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这是不应该有的,因为现在这一世纪里 面、在整整的这一百年里面,都应该属于现在时才对,不应该有现在时和 未来时。 所以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质,一切的东西 都是名识施设而有的当下才有办法产生作用,这个真的是很奇怪的一点! 即便是很抽象,但抽象当中却有作用,真的是很难理解,但是实际上确实 是如此。 像心来讲也是如此,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到底是在哪里?寻找之 后找不到。那么“我”到底是在哪里?在根识上、心识上去寻找之后,也 是找不到的。 以密续的角度来讲,心又可分粗、细、极细等不同的层次,极细的意 识就是光明,而光明又有所谓现起和随眠的时候,光明不可以说是“我”, 因为光明有随眠和现起的时候,可是“我”并没有所谓有随眠和现起的时 候,没有这种“现起的人”、“随眠的人”的说法,然而光明却是有的, 所以光明不是“我”,故此“我”去寻找之后找不到。因此我们在修密的 时候,只要谈到“成空性”、“于空性中”这种词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 马上想空性、积极的去想空性。 7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否则,产生的本尊瑜伽哪怕再如何的明显,只会成为辅助我们坚定真 实执著的因缘,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好处,它只是帮助我们的真实执著、 帮助我们的自性执著而已。这样所修的任何的息、诛、怀、灭等等的事业, 都是相应于真实执著的事业而已了,这还不如直截了当的像外道一样去修 学“阿特玛”,“阿特玛”——我,是一切轮回和涅槃的主要的依据,如 此说不定还更好,至少它很清楚的就是外道的主张,不要模棱两可。

64.

由世间涅槃,无实去来住, 故彼二真理,何当有差别。

在此的“二真理”就是轮回和涅槃两者。

65.

由无有住故,生灭非实有, 则生住灭三,云何有自性。

在此讲到了“生、住、灭”这三者,生、住、灭这三者去寻找之后, 也是找不到的。 像一切有部来讲的话,因为他们是属于说实派,像是物理论述般的一 切东西必须要很真实,从实体上去存在,所以他们会讲到生、住、坏、灭 这四者,并且是实执有的、很真实的存在。这种三世实执有的说法,在此 都被破斥了。

66.

法若常变异,岂是非刹那, 设是无变异,云何转成余。

在此是破除胜世派的主张,他们认为有细微的微尘,这是一切万法的 7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依据,所以在此作了破斥,至于详细的情况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有时候我们说破斥外道,把外道的主张列出来再去作破斥,“有这么 简单吗?”有时候我会怀疑地问自己。就有点类似根敦朱巴自己曾经说过: “在我们的佛学经典里面,好像外道的主张被我们轻轻松松的破斥了,但 假使真的外道来到这边,说不定我们说‘原来是这样的,这个我没有听过。’ 说不定会抛出这种的说法。” 色贡称嘉仁波切曾经也说到:“我们在读中观大论典的时候,看到清 辩论师是如何驳斥了佛护论师的论点,之后又被月称菩萨所反驳,即清辩 论师对佛护论师的反驳又被月称菩萨所否定,如果真的清辩论师来到这世 间争论的话,可能就不会那么简单就被反驳了吧?”说不定是如此。

67.

一分或一切,尽故成刹那, 未见不同故,此二俱非理。

这是破除胜论派主张细微的微尘为一切事物之所依之理。

68.

刹那无不变,云何有故物, 恒故非刹那,故物云何成。

在此说到了这种细微的刹那,到底常法呢?还是非常法?如果是无常的 话,那么他的主张就被破斥了;如果是常法的话,那就不应该有变化了; 如果是半变、半不变的话,也会有问题等等。

69.

刹那有后际,亦应观初中, 三刹那体故,世刹那非住。

7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70.

初中后三际,如刹那应思, 初中后三者,非由自他成。

71.

异分故非一,无分全非有, 一无多亦无,有无无也无。

72.

由坏或对治,有亦可变无, 有本非有故,坏对治何成。

73.

因此由涅槃,减世间不成, 世间有边耶?问时佛默然,

74.

如是甚深法,非器前不说, 故智者了知,佛是一切智。

75.

如是定善法,甚深无执著, 诸圆满佛陀,一切智所说。

76.

怖畏无住法,众生深喜住, 未越有无边,诸无智受损。

77.

怖畏非怖处,自损亦损他, 王莫为彼损,应当如是行。

78.

为王不受损,故依出世轨, 不落二正教,如实而宣说。

79.

超越福非福,甚深解释义, 7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自他怖无住,因此未领纳。 80.

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 非识非一切,何者是士夫。

在名言上主张有自相的这一派中观论师,他们会把人无我和法无我作 粗细的区别;可是,在名言上否定有自相的中观论师,会觉得人无我和法 无我的唯一差别是空依有法,除此以外,以空相来讲,是没有任何粗细差 别的,是一样的。 如同我们之前在《宝鬘论》第三十五句说到了“何时有蕴执,尔时有 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就是法我执没有断除之前,我执是断 除不了的。 所以,在名言上否定有自相的这一派中观论师认为,要断除我执的话, 法我执必须得断除,因此人我执和法我执就以所要执取的“我”的一个理 解程度上来讲,没有任何粗细的差别,是一样的。即人无我和法无我就以 理解上来讲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空依有法上有不同而已。 “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非识非一切”,士夫不是“地、水、火、 风、空、识”六界。我们的蕴体是身和心两者,心蕴就是属于第六蕴—— “识”蕴,前五蕴“地、水、火、风、空”是属于“身”蕴。在身体里面, 有关湿润的元素,叫做“水”;有关坚固的元素,叫做“地”;有关暖的 元素,叫做“火”;有关动摇的元素,叫做“风”;在脉里面有空间,这 个空间我们称为“空”。 “何者是士夫”,当我们寻找“我”到底在哪里的时候,去一一解剖, 从“地”上找、从“水”上找、从“火”上找、从“风”上找、从“空” 上找、从“识”上找,从六界的每一处去寻找的话,是找不到的。因此“我” 的安立,是由六界和合之后,施设而有的。 7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然而,这一种的观点并不被所有的佛教的宗义论师所认同。以清辩论 师来讲,他是非常著名、非常有学问的中观论师,可是他却说了“事例意 识”这种专有术语。事例意识是说,“我”去寻找之后必须要找到,我的 事例是什么呢?从我的第六意识去寻找之后,第六意识将会成为我的事例, 我的事例就是属于我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般若经》 的解释里面,会看到一个专有术语——“称悉给囊博且”,就是“事例意 识”的这种术语。 清辩论师认为,无论任何一法,它必须要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 质,它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相、自性,因此“我”去寻找之后到底在哪里呢? 必须要从我的身心里面找到一个我的事例,找到最后就是第六识意识,所 以而说到了“事例意识”这种用词。 可是以《宝鬘论》的究竟意趣的观点来看,“我”再怎么去寻找,哪 怕是从识上也是找不到的,因为什么东西都找不到了,所以“我”的存在 无奈的只能被名识施设而有而已,因为它不是一个实体化的存在,所以它 唯一的存在方式只能是一种抽象化的存在方式而已,这是无可奈何的情况 下必须得这样子了。 所谓的唯名而有的“唯”字,并不是遮挡“名”字后面所要表达的内 容——这个“义”字,并不是驱除了“名义”二字里面的“义”字;“名” 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有的,这个“义”是有的。在此唯名的“唯”字,所要 遮挡的是什么呢?“义”是有的,可是“义”去寻找之后找不到。因为寻 找之后找不到了,所以从境上、从事物本身,它们没有办法以自力形成自 己的性质了,所以它唯一的存在方式就是完全靠“名”施设而有,这就是 唯名的“唯”字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从识上去寻找“我”的话也是找不 到的。 以密续来讲的话,说到了清醒时候的意识,细微的做梦时的意识,更 7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细微的熟睡时候的意识,熟睡时的意识又可以分粗细不同的层次,在最细 微、最细微时候的意识叫做光明。如果光明是“我”的话也不妥当,我们 说这是“我”的“光明”时候,就会变成“我”的“我”,这会很奇怪呀; 而且如同之前所说的,光明有现起和随眠的时候,可是我并没有现起和随 眠的时候,所以讲光明是“我”的也会很奇怪! 这样去寻找的话,找不到“我”,可是找不到,不代表“我”没有, “我”是有的,因为“我”有伤害别人的能力、“我”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我”有这种利、害的作用,那么这个“我”是怎么存在的呢?是在无可 奈何的情况下唯名识施设而有,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所以宗大师在《广论》后面的“毗钵舍那”的章节说到了:“一切事 物的作用都在抽象化当中而存在,是在唯名识施设当中而存在,虽然这很 难理解,在抽象化当中如何产生作用这很难理解,但是我的学生你们要往 这个方向去坚持。” 同样的,宗大师在在《正理海》里面也说到了:“有法就是两者,一 个是境上有、一个是施设有(即一者是实物的存在,一者是抽象化的存在), 既然从境上存在的话会有正理的违害,那么我们无奈的只能选择后者了, 所以弟子你们的心要往后者的方向去学习。” 之后宗大师又著作了《善解密义疏》,在《善解密义疏》里面说到了: “中观的最难扼要也是如此,就是仅靠名识施设之后而产生事物的性质和 作用。” 贡唐仁波切也说到了:“修心者们自己有了经验,去理解了之后,在 完全遮挡了自性之后,所剩余的这种感受是什么呢?就是唯名识施设而有 而已,没有其他任何的剩余。” 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在他的《四念教授》的解说里面也说到了: “具有经验的上师们,他们去观察任何外在色法或内在感受的时候,虽然 8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看到了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幻相,可是在这些幻相都是在‘无基、离根’ 当中而产生的。” 这个“喜麦扎泽”——无基、离根的用词,跟宁玛派大圆满教授里面 的用词一模一样。一位大圆满的修行者、非常有成就的成就者吉美丹珠宁 玛曾经说过:“如果要真正了解这个‘无基、离根’术语的话,我们必须 要参考印度的大神通师和大学者们的著作来学习、来理解。” 同样的学习大手印的时候也是如此,像米拉日巴来讲,虽然他并没有 接受过大论典的学习,可是他的老师玛尔巴大师的上师——那洛巴,确实 是一位那烂陀寺的大学者,他也是月称菩萨的弟子。这个传承流传到了玛 尔巴,玛尔巴传给了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传给了冈波巴,而形成了玛、米、 塔三尊的传承。米拉日就说到了:“胜义分两者,一是闻思而理解的胜义, 一是所遮的胜义。”在此所指的是所遮的胜义,在所遮的胜义当中没有佛、 没有魔,什么都没有,所讲的扼要也是如此。同样的,萨迦派也是如此。 不了解这一些的要义之人,只会说“我这个好,你那个是错的„„” 等等,这是不了解扼要的人而来作区分的,哪怕是在格鲁派里面也有。所 以第五世达赖喇嘛在传授“将贝锡隆”的时候就说到了:“带上黄色的帽 子是很简单的,可是真正要了解到教义扼要的话,是相当困难的。” 同样的,章嘉活佛在《知母歌集》里面也说到了:“远离覆蔽母容中, 并未说有摇晃物,并非显要之解说,怀疑慈母而逃弃,虽有显现相违相, 实际未能见此理,父母恩爱和睦处,由此平坦安乐住。”在名言上完全遮 挡自相之后,能够安然的安忍唯名识施设而有的这种作用和性质,是相当 困难的;但是,如果真正能够做到的话,就能够圆满一切的正见。 这不是很容易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要反复的去阅读大论典,反复的 往这方面去思维、往这方向去思考,以闻思修的这种方式反复的去提醒自 己,因为这是唯一的途径! 8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非识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寻找了士 夫的假义之后找不到,士夫是没有吗?不是的,因为第八十一句说到了:

81.

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实有, 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实。

“士夫六界合,故非是实有”,士夫不是没有,士夫是有的,可是他 的有法是什么呢?士夫是透过六界和合的缘故,因此他并不是实有的。 同样的,在《入中论》里面也说到这么一句话:“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彼亦速入真实义,故如是许彼成立。”这与第八十句、 第八十一句的解释是同样的意趣。寻找之后找不到,可是士夫是六界和合 的缘故唯名识施设而有,而产生了士夫的作用,所以士夫并非没有,士夫 是有的。 “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实”,不但士夫没有自性、没有自相,像是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也是一样的,是和合的缘故亦非实。

82.

蕴非我及无,亦非互相依, 蕴非薪火杂,是故我何有。

寻找假义的时候是找不到的,在此是以五项的方式来寻找,这跟《中 观根本慧论》五项的寻找方式是一样。

83.

三大种非地,非互依非离, 余各亦如是,故大如我妄。

在此说到了大种和大种所造寻找之后也是找不到的,至于大种来讲的 8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话,因为它是非常细微的缘故,所以只能从它的的凡体里面去了解到这是 地大、这是水大、这是火大、这是风大,除此以外几乎是看不到一个个体 的。

84.

地水火及风,一一无自性, 三无一亦无,一无三亦无。

这一切都是互相依赖而有,如果是有自性、有自相的话,那就不需要 依赖他者了,就像长与短一样,都是互相观待而有的。

85.

若三无一无,一无三亦无, 各各非自有,合岂自性生。

86.

若各各自有,无薪何无火, 动碍及摄持,水风地亦然。

87.

余无火亦无,三大何自有, 三大与缘生,亦不应相违。

88.

一一有自性,如何相待有, 一一无自性,彼岂相待有。

89.

若一一无性,一有余亦有, 不杂非共住,杂则非各有。

90.

诸大非各有,岂各有自相,

8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无各无遍多,自相唯世俗。 于是就反问:“我们说地本身是坚固的、水是湿润的、火是温暖的、 风是流动的,这种各别的地、水、火、风的定义我们不是都可以安立吗?” 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的时候,在此就说到:这一种的定义,都是在无寻 无找、世间共许当中安立的,如果你不被这种无寻无找、世间共许当中而 满足,想要去寻找的话,又找不到了。

91.

色香及味触,亦是同此理, 眼识与色等,无明业及生,

92.

能作所作作,数相应因果, 时和长短等,名有名如是。

93.

地水火及风,长短粗细性, 善等智前灭,是能仁所说。

94.

识不可指出,无边遍主前, 地水火及风,住处不可得。

95.

此中长与短,粗细善不善, 名及色等法,一切皆寂灭。

在此又说到了寻找之后又找不到,如同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说到 的“觉相戏论皆消灭„„”等内容是一样的。

96.

由不知彼故,识未见本有,

8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知彼故识前,后见是寂灭。 97.

此一切行法,是识火之薪, 由具分别光,燃烧即寂灭。

98.

无知故先计,后了知真如, 有既不可得,无云何可得。

99.

色体唯名故,虚空亦唯名, 无大何有色,故唯名亦无。

因为有法本身无有自性,所以遮挡了自性的空性本身也无有自性,唯 名本身也是唯名的。

100.

亦应当思惟,受想行及识, 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以上就结束了对国王开示的《中观宝鬘论》第一品。

(注:) 本次《中观宝鬘论》讲经的中文版本,在现场录制的过程中缺少了一 部分内容,缺少的部分是从第一品“明增上生决定善品”的第47颂到第一 品最后一颂,然而这部分内容却是有关空性方面最为重要的关要,相当相 当重要。 约几个月之后,尊者于11月11日至13日对韩国请法团再次开讲了《宝 8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鬘论》,在总共三天时间的教授过程中,尊者详细地讲解了“明增上生决 定善品”第一品的内容,现场中文口译还是蒋杨老师。 经与蒋杨老师协商,决定把此次对韩国请法团的一部分内容,增补到 “《宝鬘论》和《亲友书》——第三十三次时轮金刚法会前行说法”中所 缺失的部分里面去。考虑到前后上下文的衔接与自然过渡的关系,选取了 尊者对韩国请法团教授《宝鬘论》第一品第40颂至最后一颂的内容,补进 了“《宝鬘论》和《亲友书》——第三十三次时轮金刚法会前行说法”里 面。 就个人而言,认为这一增补不但没有什么不妥,反倒觉得更加的完美。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7月6日至8日)尊者在法会现场,要用三天的时间讲 完《宝鬘论》和《亲友书》这两部经典,就时间而言是相当紧迫的,所以 尊者也说了他只能挑重点来介绍,其它的简略带过,特别是在讲《亲友书》 的时候尤其如此。而(11月11日至13日)对韩国请法团传授《宝鬘论》的 时候,尊者用三天的时间只详细讲授了“明增上生决定善品”第一品的内 容,两者在内容上的丰富程度,自然清清楚楚。因此,将后讲的、几乎是 精华的部分,补充到前讲中去,就内容上来讲,反倒是锦上添花,更加精 彩!

杂说品第二 为了使教法能够长久住世,佛陀宣说了真谛语,我们要知道,使教法 能够长久住世并非是无因而有、无缘而生的,所以佛陀自己也说到了:“为 了利益一切有情,一如母亲对待自己的独子般,以大悲心平等的对待一切 有情众生。在这样一个大悲心摄持的情况下,以具足自然任运的菩提心来 修学六度万行,最后累积无比的资粮,而成就果位的。以这样的一种成就 8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力、以这样的一种真谛力,愿我过去所造一切资粮的福德力,让教法能够 长久住世、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佛陀的真谛语和祈愿文。 佛陀身语意的功德是无边无量的,但在身语意三者的功德里面,最主 要的是悲心的功德。如同之前所说的,具有恩惠的导师所流传下来的教法, 是以悲心为基础的一个教法,为了能够增上,所以就说到了大乘菩萨的这 些经藏,因此龙树菩萨在《宝蔓论》里面也说到了:“欲自及世间,得无 上菩提,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也就是, 如果想要追求一切遍智的话,必须要以悲心为根本来发起菩提心,在悲心 和菩提心辅助的情况下,来生起空正见,菩提心、大悲和不依二边智。也 即“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必须要有的三大条件。因此,龙树菩萨在 《菩提心释》和《宝鬘论》里面也说到了菩提心的修持,非常的重视菩提 心的修持,最主要是以一种自他相换的方式,劝弟子们来修学菩提心的。 以悲悯心为主、以菩提心为主,完美的、圆满的诠释这一切的论典, 就是寂天菩萨的《入行论》。在《入行论》里面也说到了:“所有世间乐, 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确实是这样!不只是世间的安 乐,就是出世间的安乐,也都是从利他而产生;一切世间的苦,不要说将 来得不到解脱、得不到一切遍智,就是在轮回的当下,所有的痛苦都是由 爱我执所产生。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仔细地去观察世界上的这一些动态的时候, 从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直到微观层面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不 和谐,这一切所有的灾难或不吉祥,真的都是由爱我执、自利作意而产生 的。 如果是以暂时的利益来讲,是家庭之间一种和睦的氛围,能够欢欢喜 喜互相的照顾,甚至大层面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和平相处,以及世界 的和平,不仅仅是今世的安乐,还包括了后世所有的安乐。 8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以佛教徒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嘎代、嘎代、巴日嘎代、巴日桑嘎 代,保地梭哈”。菩萨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如是五 道十地这样的增上,最后到达一切遍智,这一切的功德皆是来自于利他心。 寂天菩萨说到:如果没有自他相换,随着爱我执而走,那么即便是在 轮回中也都无有安乐的;但如果自他相换的话,让自己的心随着爱他心而 转,那么即便身处轮回当中也是快乐的。 也就是内心没有去修正的话,如果我们把心交给爱我执,让爱我执完 完全全操控自心、占满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说将来会获得一切遍智或解脱 了,就连在轮回的时候都是痛苦的。哪怕你周遭有再多的顺缘,别人再怎 么对你好,你的内心都是空虚的、孤独的、寂寞的,你是永远都快乐不起 来的,因为你的心被爱我执禁锢得死死的,永远都想着自己是最重要的。 可是相反的,如果你愿意交换的话,你愿意把心交给爱他心,再也不 把心交给这个无始以来的仇敌——爱我执,你让爱他心去去控制你的心, 这样的话不但可以让你成就一切遍智、获得解脱,就算是在轮回中有再多 的逆缘围绕着自己的时候,你的内心都是快乐的,所以即便你是在苦海里 面,也都是快快乐乐的苦。 什么叫做菩提心呢?慈尊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了“发心为 利他,求正等菩提”。菩提心最主要有两大希求心,一个叫做希求他利之 发心、一个叫做希求菩提之发心,这两颗希求心是心所,以希求他利之发 心为因,而产生了希求菩提之发心为果,与这颗希求菩提之发心相应的心 王就是所谓的菩提心,当然这是在自然任运成就的情况下才叫做菩提心的。 希求他利之发心和希求菩提之发心这两者,都必须要以智慧为助伴的情况 下才有办法产生,所以又说到了以慈悲缘众生、以智慧与去行菩提。 今天我们接受时轮金刚灌顶的前行、真正的前行,就是菩提心和空正 见,这两者必须要好好的思维!之前我们在摄持弟子的时候,已经好好的 8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为你们大家做介绍了,因为这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再次的强调。 什么叫做自然任运呢?不需经过思索,只要遇到因缘,瞬间菩提心就 会产生,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且是每一次遇到因缘每一次都屡试不爽 的话,那么这个就叫做自然任运。在这之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才产生的话, 这个叫做蓄意、刻意。在蓄意、刻意之前藏文称为“酿望得促巴”,“如 果我去修的话,我应该能修成的这种把握”叫做“酿望得促巴”,藉由这 个把握再来蓄意、刻意,再来是自然任运的成就。我们所说“生起菩提心”, 是指生起自然任运的菩提心,在这之前都是属于观修菩提心的状态。 如果要修学菩提心的话,《入行论》是以一部必须要参考的论典,这 里面说了一段话非常得重要:“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 且观此二别!”。要快乐、要痛苦,我已经跟你解释了,我不需要再多说 了,愚夫之所以为愚夫,就是随着爱我执所走,牟尼之所以为牟尼,就是 为了利他。 今天要念的经典很多,我就是以念诵为主了,如果觉得有重点的话我 会做一些解释。

1.

如剥芭蕉树,支分尽无实, 士夫析六界,无实亦同彼。

2.

一切法无我,是诸佛所说, 故为王抉择,六界等无我。

3.

如是我无我,实有不可得, 是故佛尽遮,我无我二见。

在世尊的佛经里面所说的空性,可以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者,再可以 8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延伸到四空性、十八空性等等,虽然以空性的角度来讲都是一样的、没有 差别,但是因为所依有法不同,所以说到了内空、外空、空空等等,依由 有法的性质的不同,而说到了不同的空性。 就像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所以而说到了空空,为什么说空空的主要 原因是,有一些人认为诸法无自性,无自性本身必须要真实有,也就是无 自性、空性本身必须要真实,去寻找假义的时候找不到嘛,遮止了完全的 自相,在完全遮止这个自性的当下呈现了空性;但是在呈现空性的同时, 又有可能会认为这个所呈现的东西是真是有的,因为会有这样一个危险的 缘故,所以而说到了空空。这也正是这里说到“是故佛尽遮,我无我二见” 的原因,“我无我二见”也被遮止的意思,即是空性本身也是空的。

4.

佛说见闻等,非实亦非虚, 违品亦非有,故彼二非实。

5.

如是胜义中,世间离实妄, 因此佛不许,有无是实有。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所谓的虚假也会现为真实,在此说到了无论 真实或是虚幻皆无有自性。

6.

如是一切法,全非自性有, 佛不记有边,无边及二俱。

7.

无量佛过去,未来及现住, 度生俱胝数,密意住三世。

9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8.

尽故住三世,非是增长因, 佛如何不记,彼前际有边。

在此说到了前际、后际等远离四际,说到了十六种无记法。

9.

于异生秘密,即彼甚深法, 世间如幻化,是佛教甘露。

10.

犹如幻化象,虽现似生灭, 然在事实上,无生亦无灭。

11.

此如幻世间,虽现似生灭, 然于胜义中,生灭皆非有。

12.

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 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

13.

世间如幻化,无来亦无去, 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

14.

超越三世体,唯名言安立, 诸法有或无,世间非实有。

15.

佛即由此因,于有边无边, 二俱四句中,不授记非余。

16.

此身不净相,粗及现量境,

9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恒常显现者,心中尚不住。 17.

况正法无住,极细难通达, 甚深非现量,心岂能易入。

了解细微的无常,必须要透过反复的思考,以比量才能够了解,因为 我们很容易产生常执,所以不是马上能够了解到无常;同样的,身体是不 净的这个概念也并不是很容易了解,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时候会产生悦意相, 并不是不净相。

18.

此法甚深故,众生难悟解, 故佛成道时,默然不说法。

19.

若倒知此法,能损诸无智, 由如是无见,沉没不净坑。

20.

若邪执此义,愚起智者慢, 诽谤具粗犷,倒首堕无间。

自宗的论师说到了缘起见、也说到了无我见,但是他们说的缘起见最 主要指的是因果缘起,认为无有造物主、但是世间一切皆由因果缘起所生。 有一些外道者他们可能也会说到因果,在这个同时也会说到了造物主。 但如果仔细去思维因果的话,因为因果这种互相的观待的关系,如果 仔细地去解剖的时候,跟造物主的见解是有矛盾的,因此因果的这个享受 者的我不应该是常一自主的,所以佛教的宗义论师就完全遮止了常一自主 的我,而说到了常一自主的无我,这种无我见是内部的宗义论师一致共同 承认的。最主要是透过了因果论,而来说到了无常一自主、无造物主,所 9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以我觉得这一句话可以以此来做解释。

21.

若不善饮食,致招诸衰损, 善食获长寿,无病力安乐。

22.

如是倒执者,亦当获衰损, 善知得安乐,及无上菩提。

23.

是故应弃舍,毁谤和无见, 为成诸义利,殷重求正知。

总言之,这上面是说空正见并不容易了解,必须要透过努力的、长时 间的苦行学习,在这个同时祈求上师以及本尊,必须要众多的因缘聚合的 情况下,才有办法对空正见产生觉受,除此以外没有一步登天的方式。

24.

若不知此法,即随我执转, 而集善恶业,致感苦乐趣。

25.

何时若未知,遣除我执法; 尔时应殷重,修施戒忍法。

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生起空正见,但是在学习空正见这个资粮的时候, 我们可以学习布施、忍辱、持戒等这种六度万行,为了空正见的获得、为 了空正见的生起而修,这样的话也可以累积空正见的资粮。

26.

业前思善法,中后亦具法,

9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如此行国王,现后世无损。 因为这是对国王所教诫的缘故,所以在此龙树菩萨对国王说:“如果 你这么做的话,不但现世快乐,后世也会快乐,除了受到别人的尊重外, 还会有很多的朋友,总言之你将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善法和善果。”

27.

由法获称乐,现及死无怖, 后世乐增长,故应常依法。

28.

法是正规律,由法世间喜; 世间喜乐故,现后无欺诳。

29.

若非法定律,世间即憎恶; 由世憎恶故,现后不安乐。

30.

无义恶趣道,欺他生剧苦, 此等错乱慧,岂是义利明。

31

若唯欺诳他,如何具正义? 由此百千生,唯成自欺尔。

32.

欲令怨懊恼,舍过依功德, 由王得自利,怨敌亦不喜。

在此说到了八种异熟果的功德以及异熟果之所依。

33.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

9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以此摄世间,亦摄持正法。 34.

若王说实语,令生坚固信, 如是说妄语,极能令不信。

在此说到了要具有正直的态度,不要撒谎。在这世间上,如果一个人 很会说大话的话,那么会认为此人很能干、很有口才,正是因为有这个错 误的观念,所以导致了我们每一个人想要离苦得乐最终却是离乐得苦。 如同《入行论》所说的,虽然想要获得快乐,但却活生生的把这个快 乐之因给摧毁掉了,确实是如此!我们仔细看,在这世间上人与人交谈的 时候,只要时间讲久一点的话,所听到的几乎都是怨言。这很直接的代表 着什么呢?代表每一个人真正的觉受大部分都是苦难的,就是因为他内心 深处有苦难,一开始谈的可能是些吉祥的问候语,但是慢慢讲久之后就开 始说怨言了。 以前在瑞士的一个城市里面,有以色列的小孩、还有其他名族的小孩 等,他们都可以在一起玩耍,因为小孩子都很纯真,彼此间把对方视为人。 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呢?就会有所谓种族的分别、或者是宗教的分别了, 即便是同一个种族、同一个宗教,却会因为贫穷的差别而说这个人如何、 那个人如何,我们都忘记了最初的纯真的这种想法,忘记了我们都是人的 这种想法。 我们是寄居在社会里的一个动物,因为我们寄居在社会,所以我们必 须要互相的关怀、互相的爱戴、互相的关照。因为我们在身体上需要被关 怀,所以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为他人而着想的这一颗善心,是非常非常 重要的!不要觉得这是在利他,而是确确实实对自己有帮助的,如果我们 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了解到这个事实的话,不仅自己会快乐,周遭也会 快乐,导致整个社会、以及整个世界都会快乐。 9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所以这一颗善良的心,如同刚刚所引用的《入行论》的偈颂般,虽然 我们想要快乐,可是我们却去取有很多的苦因,因为我们非常高兴的去跟 人说大话,我们高兴的跟别人撒谎,我们跟别人撒谎的时候内心没有惭愧 呀,但是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却会想:“是不是要帮他?他以后会不会 再要求我帮他?”等等,明明是有快乐的因缘在那里了,可自己却因怀疑 等等的态度,而放弃了快乐之因。

35.

无欺是实语,违心非真实, 利他是实语,不利则为妄。

36.

王有诸过失,施明能映蔽, 如是由悭吝,能坏彼众德。

37.

寂静甚深故,能生殊胜敬, 由敬具威信,故应修寂静。

总之,在此龙树菩萨对国王劝导说:国王要有做国王的样子,要有长 远的眼光,要有正直的态度来帮助别人,如果没有正直态度的话,时间久 了大家就会说这个国王说的话都是假的,不撒谎,永远都是透明化的,这 是相当重要的!就是内明、外明,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长远的计划、长 远的眼光,当我们讲到长远眼光的时候,就不能以单一的角度为出发点去 看待每件事情或做计划,要以全方位的角度来作计划、作筹划。

38.

具慧心难夺,坚不随他转, 亦不被欺诳,故王应修慧。

9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在以全方位的角度来作计划时要“坚不随他转”,不应该别人说什么就 相信什么。

39.

谛施寂静慧,王具此四法, 如四种妙法,为人天赞叹。

“谛”是真谛,“施”是布施,“寂静”是内心的寂静、禅定,“慧” 是智慧。

40.

直言意清净,慧悲无垢染, 与此人作伴,慧法常增长。

41.

说益语者难,听者亦复难, 逆耳知有益,速行者更难。

42.

因此虽逆耳,有益宜速行, 医病慈爱我,苦药亦应服。

43.

命无病王位,恒念是无常, 须应具精进,专一修正法。

为了能够避免堕落恶趣,在此说到了无常的观修。

44.

若见定当死,死后罪招苦, 暂时虽安乐,亦不应作罪。

45.

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有怖, 9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若于一心安,汝何不畏余。 46.

由酒世间讥,误事亦耗财, 痴迷行非事,故应常断酒。

以上说到了酒的过患。

47.

赌博生贪忧,瞋谄诳掉举, 妄绮恶语因,故应常断除。

这是说到了赌博的过患。

47.

贪爱女人者,多计女身净, 实则思女身,全无一毫净。

世间的贪欲最主要是行淫的贪欲,这会让我们衰退。我们身体本身有 传宗接代的能力,但是过分乐取的话会害了我们的身体。《宝鬘论》针对 的对象国王是男性,因此而说到了贪著女身的过患;如果假设《宝鬘论》 的修持者是位女性的话,那么就要去思维贪著男身的过患。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面,为了能够断除这种淫行贪欲,于是说到 了女身的种种过患。因为寂天菩萨在讲《入行论》的时候,是针对男众出 家人而说的,是针对男出家众在做布萨的时候而说,所以说到了女性的过 患、女身的过患;假设说法的对象是女众的话,那么寂天菩萨就会说到男 身的过患。同样的,如果一位女性要过修行这部《宝鬘论》或者是《入行 论》的话,那么就要去思维男身的过患。

9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49.

口是唾齿垢,诸不净器具, 鼻流脓涕洟,眼出泪眵处。

50.

腹中粪尿聚,及是肺肝器, 愚未见不净,贪著女人身。

51.

有类由不知,贪不净美瓶, 世人痴无智,爱女人如是。

52.

身境极臭秽,本是离贪因, 世人若爱彼,以何引离欲。

53.

犹如猪极贪,屎尿呕吐器, 一类爱粪尿,呕吐处亦尔。

54.

身城是不净,出生之穴孔, 愚人于彼处,计为生乐因。

55.

汝见屎尿等,一一为不净, 于彼合集身,如何生悦意。

56.

由精血混合,不净种子生, 知是不净身,于此何生贪。

57.

由彼不净聚,湿皮所缠裹, 若与彼同卧,如同不净眠。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累积各种不净物的和合体,以身体的一个性质来讲 9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的话,跟其它动物是一模一样的,都必须要透过食物来养活我们的身体, 既然需要以食物来滋养身体,那么自然就会产生粪便、屎尿,这是一定会 有的。所以如《入行论》所说,我们的身体确实是一个制造粪便的大机器, 送进去是美妙的食物,排泄出来的却是肮脏的屎和尿,因此这个身体没有 什么值得吸引我们的,没有什么值得去贪著的。

58.

身色好及丑,年老或青春, 女身皆不净,汝从何生贪。

59.

粪团虽色美,极新及形好, 于彼不应贪,女色亦如是。

60.

内腐外皮裹,此腐臭尸体, 所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

61.

皮非如粪秽,是如衣云者, 犹如粪堆皮,如何能令净。

62.

粪秽所满瓶,外饰亦应厌, 身是不净体,粪满何不厌。

63.

若汝厌粪秽,香鬘及饮食, 本净令成秽,此身何不厌。

64.

如于自或他,粪秽起厌恶, 自他不净身,云何不厌恶?

10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65.

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 故于内外体,非应离贪耶?

66.

九孔流不净,自虽常浣濯, 不知身不净,对汝说何益?

67.

诸于不净身,装饰作赞颂, 奇哉谬且愚,奇哉士所耻。

68.

无知暗所蔽,众生多如此, 为欲事兴诤,如众犬争粪。

69.

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 如是世欲乐,无欲更安乐。

虽然随着贪欲而走似乎会获得满足,但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让你满足的! 因为世间的贪欲是有一要十、有十要百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内心会 充斥着怀疑、更多的期望,没有达到期望的时候更多的是沮丧、失望。 所以,平常我们所谓的乐、爱,这个必须要分两种: 以生理所需的爱是一种层次,这是不完美的、不完全的,它是偏执的 爱,因为它是依赖着对方的反应而来产生作用的一种爱,也是因为如此, 所以别人对自己好、自己才会爱他,别人对自己不好、自己就不会爱他。 B、现在我们所谓的传统的宗教信仰一致所说的乐、爱或者慈悲,这是 另一种层次,不应该依赖着对方的反应或表现,最主要是针对他因为是人、 他因为是生命体,哪怕是不喜欢自己、哪怕是对自己的这种反应并不是那 么的良好,但因为都是人,所以我必须去关照他。这一种慈爱,就不是偏 执的爱,因为它是能够遍布一切人类、遍布一切生命体的爱,最主要是因 10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体,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如同我想要离苦得乐 般、他也是想要离苦得乐的,我们都是相同的,以这为出发点来尊重他人 的立场。 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要爱自己?没有理由呀,自己为么要爱自己?因为 自己想要离苦得乐,自己痛苦的话会感到不舒服,自己快乐的话会感到舒 服愉悦,所以我就要爱自己;如果只是因为离苦得乐的这种想法必须要爱 自己的话,那么他人也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为什么不爱他人?没有理由啊! 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去说服自己要去爱自己?所以,透过了这种人类的智慧, 我们绝对可以把往昔这种非常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 然而畜生、动物是做不到的,因为它们没有这样一个智慧,它们只是 透过自己身体的一种结构、在身体的这种所需上,可能会有某种程度上的 爱和关怀,就到此而已,再也没有办法去提升、升华它们的爱的层次了。 像回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等等,虽然他们承认有造物主的存在, 无论是否针对所有的生命体,但至少对一切的人类来讲,因为这一切的人 类都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所以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由造物主所创造出 来的,因此我们有遍爱的基础。 以佛教徒的观点来讲,如同自己想要离苦得乐,而会自己爱自己般的, 因为他人想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要爱他人。 所以,爱的层次分两者:一者是生理所需而产生的乐、爱和慈悲;一 者是透过了训练来产生爱和悲心,这是不偏执的、能够布遍一切的。生理 所需的这个爱,是后者不偏执爱的种子,有了这棵种子,我们让它发芽、 我们让它成长,使它转为了无偏执之爱、大爱。 在这世界,东边依赖着西边、南边依赖着北边,这是没办法分离的, 如果要自己未来快乐的话,就必须要依赖着四方、依赖着更多的人,这个 是实际的状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自己想要快乐,就要让别人快乐, 10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如果你周遭的人不快乐的话,你如何能快乐的起来?这跟宗教一点关系都 没有,不需要引用任何的佛经,凭自己的经验就可以知道了。 现在科学也讲到了,内心里更多的畏惧、更多的猜疑、更多的嗔恨, 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吞噬我们的免疫系统;但如果我们的内 心充斥的是爱、关怀,这一种人的身体的免疫系统都会获得改良,这是科 学家和医学家们都这么主张的。以这样一个理由、以自己身体健康的理由 来讲的话,我们也就更需要爱护他人。所以,我们的人性,确实是在需要 一个爱和被爱的本质下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充满爱和被爱的话, 我们的身体会跟着受到损害、我们的身体会随之衰退,身体会没有办法健 康;可是如果我们内心充满着爱和被爱的话,我们的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而且是活得越来越快乐。 因此,我们这种暂时的淫行的贪欲,如果过分乐取的话(乐取就是欢 乐的去取有),那么这样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会造成伤 害的,心理层面的话,就是永远不满足,甚至导致他人的嫉妒或嗔恨等等。 如果反问道“难道不需要爱吗”?爱是需要的,我们需要的爱,是需 要修行的爱,而不是那种我们与生俱然的那种偏执的爱,我们要把那种与 生俱然的、偏执的爱,转为不偏执的大爱。 也就是说,无论他人对你的反应是如何,从你的那方面而言,你都是 永远关照他人、爱他人的。为什么要爱仇人呢?哪怕仇人对你是有伤害的, 可是因为他人想要离苦得乐的缘故,所以我要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想。

70.

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 然由欲渐薄,于女不起贪。

71.

短寿怖及苦,地狱之主因, 10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由暴恶畋猎,故应常断杀。 以前古印度的国王会去打猎,并把获取的猎物展示出来以此炫耀自己, 这时候龙树菩萨对此就特别交代国王。

72.

如不净涂身,恶蛇流毒涎, 依谁令有情,生怖者暴恶。

73.

大雨云起时,诸农民生喜, 如是依谁人,有情喜者善。

必须要做一位深受大家尊重的国王,因为在国王的管辖下,大家都会 觉得很安全,受到大家的尊重。

74.

故应舍非法,不懈依正法。 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

从“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开始的偈颂,是说到了决定胜,尤其 是一切遍智的成就之法。

75.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如同刚刚上述所说的,菩提心、大悲和不依二边智,是三种最主要的 条件。 修学菩提心有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两种方式,以善根者来讲是自他相换, 善根者先生起空正见,由此来了解、通达菩提是存在的,或者对此生起定 10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解之后,之后再去缘遍虚空有情,为了能够利益他们,所以自己想要去成 就无上菩提,而产生了菩提心,因此是先有空正见、再有菩提心的,而且 在大悲心之前就已经有空正见了,是先有空正见、再有大悲心、再有菩提 心的。这时候善根者菩萨的大悲心,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是想要让众生远离 痛苦而已,而是在具有责任感的情况下——我要让众生远离痛苦。 除了大悲心、菩提心生起之前有空正见外,善根者的菩萨在出离心之 前也会有空正见,因为自然任运的出离心生起之前,他就会了解解脱是存 在的。同样的,在生起坚固的这种皈依之前,因为他了解三宝的存在,所 以之前也必须要了解空性。因此在《四百论》里面说到了:“若于佛所说, 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佛所说的教法,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 讲到一切遍智的时候,这很难了解、很难理解,尤其是佛地种种的殊胜功 德,这是属于极细微隐蔽分。 也就是粗分的隐蔽分,像是解脱或一切遍智等,这必须要透过比量, 慢慢的去思维,以逻辑的方式去观察,才有办法去了解、以比量来成立。 但是大地的这种功德,哪怕是极细微隐蔽分,但透过了这种比量去了解粗 分隐蔽分的解脱以及一切遍智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推类大地有这些的功 德等等,而来间接的去了解极细微隐蔽分。很细微的这种业果关系是没有 办法以比量来推理的,这唯有一切遍智才能够知道。 总之,烦恼是可以被断除的,所知障是可以被断除的,解脱是存在的, 一切遍智是有的,这一种的粗分隐蔽分是可以用比量去观察,并且去了解 产生定解的。所以决定胜、解脱以及一切遍智是存在的,不只是可能存在 而已,是存在的!并且是自己可以去成办的,这是以智慧去观察,这必须 要配合着空正见去观察。因为产生定解的缘故,所以许多的细微隐蔽分哪 怕是没有办法直接以比量去了解,但是也有办法相信,这时候就要透过三 伺察才有办法了解。 10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我们可以以共相来说、也可以以别相来说,以共相来说的话,就是远 离现量之损害、远离比量之损害、远离信许比量的损害,再加上经文本身 没有内外矛盾、没有前后矛盾,以这些种种的理由去相信这些细微隐蔽分 的道理。所以远离极成比量之损害、远离度喻比量之损害、远离信许比量 之损害,再加上经文本身没有前后矛盾等,以这样一种方式,去相信这些 共相的极细微隐蔽分的内容。 如果没有上述所说的只是钝根的菩萨,那么最主要是以清净性、欢乐 性的方式,来相信一切遍智的存在。是先发菩提心、先发出离心、大悲心、 再生起空正见的。但是在此《宝蔓论》和《般若经》所度化的特别对象是 以善根者为主的,所以是先生起空正见之后,再发出离心、大悲心和菩提 心的。所以在此说到的“不依二边智”即是指空正见,“大悲遍十方”就 是大悲心,所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正见这三者,是得无上菩提最主要的 三大因缘。 以善根菩萨来讲,为了能够获得菩提心,最主要的助伴就是空正见嘛。 那么菩提心和空正见这两者要怎么修行呢?首先必须要获得增上生,让自 己能够确保无有间断的能够获得增上生,在增上生的时候来成办解脱和一 切遍智的这种决定胜的这些资粮,因此《宝蔓论》先说了如何成办增上生 之理,之后再说到如何成办决定胜之理。 这个次第在《四百论》里面也说到“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 一切见,知此为智者。”首先先遮挡一切非福业,因为非福业会让我们堕 落于恶趣,也即所谓的十恶业,这是第一步骤,遮遣之后会确保我们到善 趣。“中应遣除我”是第二步骤,最主要是以人无我的观修为主,以断除 烦恼障为主而来观修空性,透过各种各样的理由,并非是诸相俱胜的空正 见以断除所知障来修学空性,当然这个解说有不同的解说。“后遮一切见” 是说,以菩提心摄持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对治所知障,所以以诸相俱胜的 10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空正见,来对治这个所知境。 如此,就是刚好讲到了三士道,在经典里面说到了很多三士道的内容, 《四百论》里面其实也说到,阿底峡尊者知道了如此殊胜之义后就写了《道 炬论》 ,而说到了三士道:“先遮遣非福”——下士道,“中应遣除我”—— 中士道,“后遮一切见”——上士道。 平常我们在下士道的时候,有一种的方法是先讲到了暇满、无常、皈 依、业果等,业果是归类于下士道,为了能够从苦苦当中获得脱离,而说 到了业果的修持。如果真正要完全了解佛教的皈依这个定义,达到皈依的 标准的话,那么就要了解到轮回的根本无明是颠倒执,在这之前要了解到 “实际的状况并非像无明所执取般的存在”,这时候就要了解空正见。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我们首先要介绍佛教的教义、介绍四谛,其实就 是在介绍解脱,让自己对解脱有所会意,产生欢喜心,为了能够获得解脱, 所以我必须要为此铺路,不只今生能够获得增上生,后后世也要获得增上 生,这样再来引导的话才会恰到好处。如果没有透过这样一个介绍,只是 直接介绍下士道而不介绍中士道的话,那我觉得这跟外道的引导方式就很 相似了。 有些外道者会折磨自己的身体,透过苦行而说到了今世贪著的过患, 所以他们也会讲到五欲的过患,会对治五欲的贪欲、五欲的贪著等,他们 对于自己导师的皈依也非常的强烈。像我认识的一些基督教的朋友们,对 于自己造物主的上帝,在讲到其功德的时候,确实是会情不自禁的掉下眼 泪等等。从这个表现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对自己的上帝的这种信心是非常 坚定的、不会动摇的,因为皈依了上帝,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所以他们 有他们的学处。至于邪见来讲,每一派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但是所有传 统的宗教信仰都讲到十善道和断除十恶业。 如果佛教只是这么单纯的一种皈依和十善业这种修法的话,那跟外道 10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当我们介绍佛法的时候,首先透过了二谛来介绍四谛, 由此再去介绍解脱是否存在,解脱唯一的途径就是空正见,以此对导师产 生无可动摇的信心,最主要由法宝的认知而产生。所以透过这样一种认知, 再去学习暇满、利大、念死无常、业果等等的话,这样才会更有意义。《圣 道三要》和《现观庄严论》也说到了,“为了断除今世的贪著,而说到了 暇满和业果;为了断除后世的贪著,而说到了轮回的过患。”这样一个思 维。 接下来是讲到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身语意之功德,首先 先讲到身功德:

76.

大王若欲用,大士卅二相, 庄严汝身者,诸事应谛听。

在此说到了转轮圣王的相好庄严,转轮圣王是由广大的福德资粮而来 获得善果,所以会有许多的功德等等。

77.

善事塔供处,圣者及尊宿, 吉祥手足轮,庄严成转轮。

在此说到,为了能够获得这些庄严、塔像需要做什么呢?

78.

王于所受法,常坚固受持, 由此当得成,安足之菩萨。

79.

由布施爱语,利行及同事,

10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感吉祥手指,密网连接纹, 80.

由施妙饮食,及极丰盛故, 感手足柔软,身高手及足,

81.

双肩与后颈,满故七处高, 不害救死犯,感身严修直,

82.

长寿手纤长,足跟宽广等, 阐扬正受法,感吉祥妙色,

83.

足踝骨不现,毫毛向上严, 于明及工业,敬受并授人,

84.

感阿勒耶腿,及聪利大慧, 若他求己财,不舍誓速施,

85.

感臂圆体健,为世间导师, 亲友若乖违,正直作和解,

86.

感吉祥阴藏,向内而隐没, 施舍宅卧具,舒适且美妙,

87.

感纯净无垢,极光滑金色, 施无上权位,如理顺师长,

88.

感一孔一毛,白毫庄严面, 说和雅爱语,随顺他善说, 10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89.

汝感臂髆圆,上身如狮子, 承事诸病人,痊感臂头圆。

90.

自己安稳住,得最上妙味, 引导顺法事,汝顶髻善住,

91.

如诺瞿陀树,纵广量相等, 由长时宣说,谛实和软语,

92.

王当得舌相,广长具梵音, 由恒常相续,说诸谛实语,

93.

两颊如狮子,吉祥他难胜, 由恭敬承事,随顺正理行,

94.

感齿极洁白,整齐平正相, 由长时串习,实语无离间,

95.

感齿具四十,整齐且细密, 由无贪瞋痴,慈心视有情, 得眼青且光,睫顺如牛王。

96.

如是略说因,及三十二相, 应知彼即是,大士狮子相。

97.

随形好八十,由慈等流生, 余恐文辞繁,故未为王说。

11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一切如《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同样的 在《宝性论》里面也说到。

98.

一切转轮王,虽有此诸相, 净严及明显,不逮佛一分。

99.

转轮王所有,相及随形好, 说由于能王,一分净心生。

100.

经百俱胝劫,专积诸善根, 亦不能出生,佛一毛孔相。

101.

日光与萤等,唯少许相同, 佛相与轮王,相同亦如是。

以上就结束了对国王教诫的《宝鬘论》的第二品。

摄菩提资粮品第三 第三品是无上菩提的二资粮之开示。

1.

从不思议福,出生佛妙相, 大乘教中说,王应如是听。

2.

诸独觉所生,学无学所生, 11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世间所生福,如世间无量。 3.

以此福十倍,感一毛孔相, 佛一一毛孔,与彼福相等。

4.

生一切毛孔,所有诸福德, 以彼之百倍,感一随形好。

5.

所有福国王,成一随形好, 如是至八十,所生福亦尔。

6.

感八十随好,所有福德聚, 此等之百倍,成一大士相。

7.

三十二相因,是大福德聚, 以此等千倍,感毫如满月。

8.

白毫相福聚,亿倍共合集, 能感无见顶,救怙之顶相。

9.

如无见顶福,百亿俱胝倍, 当知能感得,具十力法螺。

10.

彼福虽无量,如说与十方, 世界等无余,略说为有量。

11.

由于色身因,如世界无量, 所以法身因,云何成有量。

11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12.

一切因虽小,能感广大果, 佛具无量因,果有量难思。

13.

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 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

14.

因此二资粮,即是成佛因, 如是应常依,此福德智慧。

15.

由说正理教,令得安慰因, 于成菩提福,不应生懈怠。

在说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些因缘的时候,会觉得:“这太不 可思议了,怎么可能有办法做得到呢?”于是这里说到不需要灰心。

16.

如十方空地,水火风无边, 如是许具苦,有情亦无边。

不需要灰心的理由是:虚空无尽,所以有情也无尽。

17.

彼无边有情,菩萨由大悲, 从诸苦拔济,令安住佛位。

18.

彼心坚住者,未眠或眠时, 从正誓受起,虽有时放逸,

也就是说生起了菩提心受菩萨戒,菩萨戒生起的话,尤其是只要获得

11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了菩萨戒之后,无论是睡觉或是放逸、散乱甚至于昏迷的时候,因为之前 这种强烈的悲悯心、发愿和承诺,所以会一直累积资粮的。

19.

有情无边故,常积无边福, 由彼无边因,证佛果不难。

在此说到了菩萨们因为是为了利益一切遍虚空的有情众生,而且并非 是说在短时间内利益众生而已,是乃至虚空未尽之前,为了利益有情众生 我住在这世间。透过这样一种方式,打从心里面去发起如此的心力,以此 而来祈愿和承诺的缘故,“由彼无边因”,为了能够成办一切无边的功德, 所以证佛果不难。

20.

诸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 求无量菩提,作无量善法。

所谓的成就菩提,并不是说我们要在这个时候必须要获得无上菩提, 我们获得无上菩提最主要的初衷原因是什么?“因为一切有情众生想要离 苦得乐,所以我必须要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着想,为了让他人离苦得乐而负 起责任。无论有没有获得菩提,只要让众生能够获得安乐、离苦得乐,不 管让我做什么,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不应该把自己利众生的时间作为一个时间上限制,虽然有这种所 谓的三年零三个月的观修,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好像讲到这一世就可以成佛, 或者是三年零三个月的闭关之后就可以成佛,这就像共产党的宣传那样是 很假的,这个是做不到的,或者是在这一世就成佛这很困难,几乎是不可 能的,必须要长时间的累积无比的资粮,有很深厚的这种习气,透过这种 因缘让他在几世成佛或者一生成佛,这种是有可能的,但却是属于非常少 11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数的。 “我要赶快的成佛,我要赶快的获得道谛功德”,这种想法本身如果 是远离众生责任感的话,那么这是错的!所以“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只要具有这种心力的话,何须要去在乎时间 的长和短呢?如同龙树菩萨所说的“地水火风等,草药及野树,自身极短 暂,当令人受用。”,“只要众生未尽之前、虚空未尽之前,我会为了众 生而来努力”,只要保持这种心力的话,那么一切的资粮也是由此而成办 的,这才是无误的做法。 如同《入行论》里面又说到了“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 槃,愿成资生因。”,于是我们可能会觉得,时间这么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再配合《入行论》这句“ 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驹,从乐趋胜乐, 智者宁退怯?”,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菩提心生起来的确很难,可是真正生起的话,我们真正是快乐的,快 乐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了,这真的是我们遇到了佛陀的正法,而且确实是值 得的,我们这一生值了,不只是这一生值了,生生世世都值了,都可以获 得很有意义的生生世世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21.

菩提虽无量,由四无量聚, 无须经长时,如何不能得。

22.

由无边福德,及无边智慧, 身心所有苦,迅速得消除。

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由烦恼和业所产生的这个五蕴的一个臭皮囊, 虽然我们身体是苦、是臭皮囊,可是我们的心却可以透过智慧来改变,像 是罗汉一样的清净,最主要是由菩提心这种观修的缘故。 11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23.

罪感恶趣身,生饥渴等苦, 彼止恶修福,他生则无苦。

24.

由痴生心苦,贪瞋怖欲等, 彼因无依慧,速离诸心苦。

身体的这种痛苦再怎么的大,但因你内心生起了菩提心的缘故累积了 无边的资粮,所以身体再怎么苦,你也不会觉得真正的痛苦。再加上透过 空正见的一个思维,如同幻化般的这种见解,哪怕有再多的苦因和苦缘, 可是在内心里面永远都具足把握、自信和安稳的。 “彼因无依慧,速离诸心苦”,贪嗔等这种怖畏,如同昨天所说的, 最主要是跟无明有关。所谓的无明是一个颠倒执,是与实际状况完全颠倒 的一种邪执,它去执著一个完全没有过的东西,当这种的执著被破斥的时 候,了解了实际状况之后这种执著被推翻的时候,由无明所产生的这种贪 嗔痴的烦恼就没有所依了、就没有基础了。

25.

所有身心苦,不能损恼故, 直至世间尽,度生如何厌。

所以这时候我们可以思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 尽除众生苦。”确实是可以做到的。

26.

有苦时虽短,难忍何况长, 无苦而安乐,时无边何妨。

11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27.

彼既无身苦,心苦云何有, 悲愍世间苦,由此长住世。

28.

成佛时虽长,具慧不怯弱, 为尽过德圆,此应常励力。

29.

贪瞋痴等过,知已应全断, 无贪瞋痴德,知已殷重依。

30.

由贪堕饿鬼,瞋恚感地狱, 痴多趣傍生,翻此生人天。

31.

舍过取功德,是增上生法, 由智尽诸执,是决定善法。

32.

佛像及佛塔,殿堂应广造, 广设诸卧具,殊胜应具备。

33.

众宝之所造,佛像极庄严, 又应善绘画,坐宝莲花上。

34.

正法比丘僧,应殷重护持, 金及宝璎珞,供佛塔等上,

35.

金银花金刚,珊瑚及真珠, 帝青吠琉璃,蓝宝等供塔。

36.

供养说法师,利养承事等, 11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作诸喜悦事,六法敬依止。 37.

事师及敬听,服事和问讯, 及诸菩萨前,常恭敬供养。

38.

汝莫于外道,恭敬供养礼, 无知由彼缘,于有过生爱。

39.

能仁经及论,书写施经纸, 诸笔及墨等,亦应先惠施。

40.

于国起学校,聘诸教授事, 给田固基业,愿增长智因。

41.

为除老幼病,有情之苦恼, 医生剃发师,给田令安居。

42.

造旅舍花园,桥池聚会厅, 渠衣食草薪,令诸巧慧作。

43.

于村城伽蓝,修建雅亭馆, 诸缺水道中,应为臵水渠。

44.

病无依苦逼,下姓或贫穷, 常悲愍摄受,抚育敬彼等。

45.

应时新饮食,啖食谷果等, 乞求诸物人,未给不先用。

11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46.

靴伞滤水囊,及拔刺器具, 针线与扇等,安臵凉亭中。

47.

三果和三辛,酥蜂蜜眼药, 消毒臵凉亭,书咒及药方。

48.

涂身足首油,婴儿床及粥, 妙瓶刀斧等,请臵凉亭中。

49.

芝麻米及谷,饮食糖油汁, 净水灌满缸,阴凉处布施。

这里是说到了做出对人民、社会有贡献的事,像修建医院、学校、造 桥、凉亭、予饮水等等。

50.

蚂蚁窝穴门,臵食物水糖, 及诸谷米堆,常令堪信施。

给予蚂蚁等动物食物等等,有时候给予一滴水或者是一碗米都行,在 一个仪轨文里面说到,在有很多蚂蚁的地方,给蚂蚁食物和水之后如何念 咒、如何修法等。

51.

食前与食后,亦常施饿鬼, 犬蚂蚁鸟等,随宜施饮食。

52.

侵害饥馑年,损害和瘟疫,

11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被敌战败域,随世广摄受。 在有瘟疫的地方,或有战争的缘故,这些受到损害的地方,我们应该 尽量的去帮助当地的人们。

53.

农夫受苦恼,应给种饮食, 殷重蠲赋税,田粮亦减少。

在这世界上有很多可怜的人民、百姓,在地震、水灾的时候会得到世 界各方的支持,这确实一件很好的事情。

54.

救济债累者,免税及减税, 住诸门苦恼,亦应善解除。

55.

自境或他境,群贼须平息, 货润须平衡,价值令合理。

在此的“货润”跟社会主义很相似,“货润须平衡”,货多的时候储 存起来、等到货少的时候再卖出去,不要这样去做的意思。

56.

群臣所禀白,自当全了知, 有益世人者,一切应常作。

57.

如有利己者,汝常殷重为, 如是利他事,汝应殷重作。

像蚂蚁等其它的动物,都是为自己的离苦得乐而在努力当中,同样为

12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自己离苦得乐而努力般的,为了他人的离苦得乐你也要努力。

58.

如地水火风,药草林木等, 于一须臾间,可令他享受。

在此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他人。

59.

若行七步顷,起心舍诸物, 菩萨所生福,如虚空无量。

60.

童女身端严,赐与诸求者, 由此得正法,总持陀罗尼。

61.

释迦佛往昔,施八万童女, 具一切庄严,及诸资生具。

62.

种种色光华,衣服庄严具, 香鬘受用物,愍施诸乞者。

63.

诸缺乏法义,生极苦恼者, 若立即惠与,无施能胜此。

配合着实际的状况和别人的所需,而来倾听百姓们的意见,这是很重 要的。

64.

若于何有益,毒亦可布施,

12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于他若有损,妙食不应施。 65.

如人被蛇咬,说断指有益, 佛说若利他,不乐亦应为。

66.

于正法法师,汝应胜承事, 恭敬听闻法,亦恒行法施。

这是说到了智慧资粮。

67.

莫爱世间语,应乐出世言, 如自生功德,亦应令他生。

有一些人会说:“我看了很多年的经典,我已经是格西了,所以我不 需要再去学习经典了。”这是错误的! 如同“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般,一有时间就要尽可能 的去阅读大论典,这是非常重要的。

68.

闻法无厌足,摄义应分析, 于师修供养,常恭敬陈白。

经典并非只是阅读而已,而是要去了解文字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很重 要的。有些人阅读了二、三十次的《甘珠儿》,但若对文字所要表达的内 容不是很了解,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我们每一天都在念诵《文殊真实名 经》,但是不懂内容的话,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念诵《般若八千颂》是 非常好的,如果是了解内容之后再去念诵,才更加的圆满;同样的,念颂 《金刚经》也是要这样。 12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在萨嘎这个地方的人祈求希望我来传授《金刚经》,《金刚经》的文 字仔细地去思维的话,确实是不可思议,而且这里面最主要的内容真是如 同《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空 法四门。 如果能够真正的了解的话,《般若八千颂》、《般若二万颂》、《般 若十万颂》,无论看任何的经典,只要这空法四门能够了解的话,我们就 能够运用这个道理来阅读其它所有的《般若经》。 否则只是念这个文字,不去思维文字里面所要表达的内涵的话,这很 难让内心有所改变,所以“闻法无厌足”,就是阅读经典的时候不应该厌 足。 “释义应分析,于师修供养,常恭敬承白”,是以智慧来作观察,不要 以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正直的、客观的态度来阅读经典,以正理反反复复 观察的话,我们的智慧才会变得更大、更深、更远、更高,才会有大智慧、 才会有深智慧、才会有明智慧。 所谓的明智慧不是什么东西都混淆在一起,而是A就是A、B就是B、C 就是C,把它分得很清楚的方法,这是智慧的明分;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 索或考虑,马上就可以知道彼定是此、此定是彼,这个叫做智慧速分;而 且还有深分,除了A是A、B是B、C是C以外,还可以了解到更细微、更深 层的内容,所以叫深分。 这一切都是透过学习,而不是一生下来就俱生而有的,很多都是籍由 后世的学习才有办法的。宁波索瓦是格鲁派的修行者,但是他会去听闻大 圆满的教法,大圆满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他曾经说到:“为了能够成办 智慧的这种功德,比起观修文殊师利菩萨一个月,还不如学习一个礼拜的 《释量论》、《摄类学》更好。”确实是如此,他所说的的确是如此! 增长智慧是要让智慧去作用,让我们去运转智慧,学习本身就是运转 12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我们智慧最主要的动力。在这世界上,到处都说到要去读书、要去学习, 这是因为智慧相当重要的缘故,所以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智慧是重要的、学 习是重要的。同样的佛教徒更应该如此,好好运用我们的智慧去了解佛教 里面所说的基、道、果的这些内涵,而不是光祈求或发愿而已。 要不然,可能会觉得“学不学佛好像没什么意义,因为我们好像都没 有办法远离轮回的感觉”,这一种的态度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要去运用 这个智慧呢?因为烦恼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加上 真实执着一直蛊惑着:“我在帮你的忙,招到了更多的亲友,帮你去除了 更多的仇敌。”所以真实执着和爱我执一直在蛊惑着我们、诱惑着我们, 在说:“我才是真正帮助你的人、我才是真正让你离苦得乐的人。” 如果没有足够广大的、强大的智慧,怎么有办法对治无始以来把自己 诱骗得死死的这两大仇敌呢?如果你觉得在学法的时候觉得不需要智慧的 话,那么干脆就成为爱我执和真实执着仇敌的奴隶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 够把这两大仇敌赶走。 我们先贤大师们所著作的这些大论典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像是陈那菩 萨的这些因明的经典,再加上后来雪域的这些大师们的注释,像是恰巴确 杰森给父子、萨迦班智达等这些注释,真的是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西藏人 的荣耀,这是我们语言的荣耀、文字的荣耀,所以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 们是西藏藏传佛教徒”,如果了解这些大论典的内涵,我们真的会感到自 豪。如果不了解这一些的背景,只是做做仪轨、敲敲鼓、吹吹笛等等的话, 这可能只是比没有稍好一点而已,没什么好值得随喜的,所以学习大论典 真的非常重要。 总言之,大论典的学习真的相当重要!我们西藏过去的一些陋习、恶 习,很大的一点就是,只要这个喇嘛有个名字的话,就恭请他坐在高高的 法座上面让他加持,但他本身却既不学习,又不懂大论典的内容,所以这 12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些是我们的陋习。 所谓“持教者”,只要有“持教者”的绰号,就必须要了解证正法和 教正法,要有这一种的成就,除此以外光是在高高的法座上,这有什么帮 助呢?对持教上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所以,对大论典的学习不,只是背 诵它而已,而是要真正了解里面的内容。 从基本的这种大论典的学习、到最后灌顶时候,要依据一个具德的上 师才可以。就像去一个学校的话,不光是这个学校有名就可以了,教导我 们的导师必须要是一个好的老师,如此才有办法真正学到东西。老师必须 比学生要更有学问,同样的身为佛法的上师,必须要学习三藏的内容、要 有三学的经验,比弟子要更有学问、更有觉受,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办法教 学生。不然,自己本身丝毫功德都没有,坐在这个高高的法座上,有个名 字在那里,这是错误的。 所以宗大师在讲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说到了善知识所必要具备的条件, 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依止善知识很重要,确实是很重要,为什么很重 要呢?正是因为他很重要,所以上师必须要具足上师的条件。像是以我来 讲的话,如果你们只是因为尊者这个名称,而从我这里来听法的话,这是 错的。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说到,上师为了能够调服弟子,首 先必须要调服自心。也就是说,一般学校里的老师若欲教导学生,他自己 首先要懂所教的内容;同样的,在说法、在教法的时候,因为法最主要是 为了调伏自己而说的一个内容,假使所说的内容自己内心没有一点觉受、 没有一点经验的话,那么讲法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为了能够调伏他人的内 心,上师首先必须要调伏自心。调伏之法并非这是某某口诀而满足,绝非 如此!必须要配合着大论典所说的三学和三藏的内容而来调伏。 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到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 12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十种的功德。像我们泰国、缅甸等 都有所谓的戒师,一如戒师必须要具有戒师的条件般,同样的老师、学长 或僧侣就有与之相应的条件,一直到金刚乘的金刚上师所具备的条件。所 以我们要依止上师之前,必须要了解上师具备的定义,上师是否具备这样 一个定义,再去依止上师。在上师的功德里面,最主要的就教正法和证正 法这两者,因此说到了上师的条件。同样的也说到了弟子应有的条件,如 同《四百论》里面所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质直、具慧、求义 这三者是弟子的条件。所以,具备条件的上师对具有条件的弟子而来传法 的话,如此所讲闻的佛法才有办法真正相应于佛法。 在二、三十年前的达兰萨拉,那时候来自内地的人很少,他们曾告诉 我:很多从西藏来的人声称自己是法王,这些法王来到汉地的时候,一开 始这些信徒们非常的虔诚,给予了很多的供养,最后这些喇嘛说他需要钱、 需要太太。他们问我能不能去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于是我说:“我现在 身在印度,实在没办法去做些什么。但是你们,如同《庄严经论》里面所 说的这十种功德,你们必须要去了解,你们要去学习上师十种条件的内容。 从藏地里面如果有自称是法王的人来汉地的话,那么就要看他是否具有 ‘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 厌’等这些功德。尤其在金刚乘里面说到了,弟子必须要观察上师、上师 必须要观察弟子,哪怕花上十二年的时间也是值得的。所以弟子们必须要 好好观察、反复的观察上师,一直观察到你有完完全全的自信和把握,要 不然你就不应该依止这位上师。你们要好好的了解上师应有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是金刚上师的话,那么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些条件你 都必须要去知道,上师的定义你都必须要去知道,如果这个人自称是金刚 上师的话,那么首先先以法友为主而来讨论佛法,不要马上的把他视为是 上师。”我只能这样来劝导他们,除此以外我没有其他的办法来阻挡此类 12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事情的发生。 在美国、欧洲、蒙古,有很多的假上师、假喇嘛,虽然真的有上师的 这个名称,但实际上却没有上师这种定义的人很多,所以有一次我无奈地 说上师和转世有四边的关系:“转世不一定是上师,没有学习的转世;上 师也不一定是转世,像是今生获得格西的学位;有一些即是转世、也是上 师,有一些是两者都不是。”所以我说到了四边的关系。 最近在蒙古国有很多蒙古的和尚,实际上他并不是和尚,我们称做“蒙 古和尚”,所以看到穿僧服的蒙古和尚的时候,就会问:“你是有太太的 蒙古和尚呢?还是没有太太的蒙古和尚?” 如果看到穿着袈裟的人,却要问有太太的穿着袈裟的人、或是没有太 太的穿着袈裟的人,如果我们需要说到这种问题的话,那么这就代表我们 的正法已经在衰退了、佛法已经在坏灭了,这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不要成 为让佛法衰败的这种寄生虫,我们对佛有信心的话、我们对佛真的有一份 虔诚的话,当看到这种败坏之相的时候,我们就要去阻止他们,而且所有 佛法的执教的过程都必须要内明、外明的透明化,不要以一个没有意义的 名字来欺人欺己、害人害己。 汉语里面把“喇嘛”说成是“活佛”,这是错的!在梵文里面“活佛” 叫做“古鲁”,“古鲁”的藏译叫“喇嘛”,“喇嘛”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具有功德的人,比自己功德更上的人,因此而说到了“上者”的意思, 比凡夫的功德更为殊胜所以叫喇嘛,并没有任何“活佛”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我们讲“Live Buddha”就是活生生的佛,这是错误的。如果最后活佛 的行为很糟糕的话,那么岂不是也糟蹋了佛的名称?这岂非很奇怪吗? 所以去寻找一位具有定义的上师,如果内心里面又把握的话,再去身 语意的皈依他、依止他,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要去学密的话,必须要 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是一切密的道之根本,没有上师瑜伽什么也做不了, 12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无论是萨迦、宁玛、噶举、格鲁甚至于觉囊,密乘的这种修持成就的悉地 都是由上师瑜伽而形成、而成办的。以米拉日巴来讲,他依止了玛尔巴大 师而去学了上师瑜伽,玛尔巴是依止了那洛巴大师,那洛巴是依止了帝洛 巴大师等。 在这之前,必须要好好的观察上师有没有具足条件,虽然上师瑜伽很 重要,但是不要因为急着找上师而去随便依赖一位,这是错的!一旦我们 有把握可以确定这位上师是具足条件的话,在依止的过程中可能会看到上 师的缺点,那么这个时候就应当想:“这是上师故意为我们示现凡夫相, 因为上师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我们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我们没 有福报去见到,所以上师为了救我们,来刻意、蓄意的示现凡夫相,因为 示现凡夫相,所以我们才有办法看到他,从他那里听到他的说法。” 像是无著菩萨修慈尊菩萨修了很久,但却看不到慈尊菩萨,有一天他 生起了不可思义的大悲心之后净除了罪障,于是才看到了慈尊菩萨、才看 到了弥勒菩萨。如同之前噶当先贤大师所说的,现在因为自己的罪障太大 了,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看到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的化身相, 上师为了救众生,只能示现凡夫相让我们看到,也是因由这一种的恩惠, 我们才能够从上师处获得口诀去修行。如果上师是示现无有缺点的报身相, 那是我们根本看不到的,因为报身相唯有上地菩萨才可以看到,我们凡夫 是看不到的,所以唯有上师示现凡夫相,我们才能够受到戒体,我们才有 办法修行而得到觉受。因此,上师比释迦摩尼佛更有恩惠,因为他们示现 凡夫相最主要是为了救我们。

69.

莫读顺世论,远离诤执慢, 自德不赞叹,仇德应宣扬。

12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70.

莫攻他要害,及不以恶心, 举发他过非,恒应观己过。

71.

他由何种过,常为智者责, 自应断彼尽,亦应遮止他。

72.

他害莫瞋恚,应念宿业感, 为后不受苦,自应离诸过。

73.

不希望报酬,于他作饶益, 有苦唯自受,乐与求者共。

74.

虽具天圆满,亦不应骄傲, 穷困如饿鬼,亦不应怯弱。

过分怯懦的也不行,这对修法来说也是一种障碍;或者是太自傲的话 也不行,这对修法来说也是一种障碍。应以正念、正知来修法。

75.

由说真实语,自死失王位, 亦应常说彼,不说其他语。

76.

如所说而行,誓愿应坚持, 由此具吉祥,地上成胜量。

表里要一致,嘴巴很会讲,自己却没有任何的修行,这是不行的。

77.

汝恒于一切,应善观察行, 12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由见真实义,故不随他转。 78.

法生王位乐。遍诸十方界, 大名盖当生。群臣尽敬服。

79.

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 此等亦死缘,故当常修法。

在此说到了念死无常。

80.

如此恒修法,自与诸世间, 心得喜悦者,即以此为佳。

81.

由法睡时乐,醒时亦安稳, 由内无过咎,梦中亦见乐。

82.

虔诚孝父母,敬事族姓尊, 善受用忍施,软语无离间。

83.

实愿尽寿行,感得天王已, 后仍为天王,故应修彼法。

84.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不及须臾顷,修慈福一分。

85.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 意喜身多乐,无毒刀损害。

13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86.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 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87.

若令诸有情,发坚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坚固菩提心。

88.

由信离无暇。由戒生善趣, 由修习空性,即得不放逸。

89.

无谄具正念。思惟增聪睿, 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90.

由不障闻法,及行法施者, 当与佛值遇,所求亦速得。

91.

无贪成法事,无悭增受用, 无慢感尊主,忍法获总持。

92.

由施五精华,及施无怖畏, 诸魔不能侵,具殊胜大力。

93.

佛塔供灯鬘,暗处臵火炬, 灯中施油类,能获净天眼。

94.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音乐, 钟及螺鼓等,能得净天耳。

95.

不举他过失,不说缺支等, 13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常护惜他心,当感他心智。 96.

施履及车骑,搀扶羸弱人, 乘骑奉师长,智者得神变。

97.

为法建伽蓝,忆念法文义, 由净心施法,故得宿命通。

98.

诸法无自性,如实正了知, 得第六神通,诸漏永断尽。

99.

为解脱有情,真如智等具, 修悲以润泽,成最胜胜者。

100.

由种种净愿,成佛净刹土, 以宝献能王,得放无量光。

101.

由此知业果,相应义如是, 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

国王规则品第四

1.

忍不忍难知,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给养者于王,

13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2.

多加赞美故,益无益难觉, 若对任何人,逆耳益难说。

3.

况于大地王,我比丘何言, 令汝喜悦,及愍众生故, 逆耳若有益,我一定启白。

4.

佛说对弟子,实柔具义合, 悲愍应时言,故今说此语。

5.

坚定若宣说,无瞋谛实语, 如涤垢妙水,可听闻受持。

6.

我为汝宣说,现后有益者, 知已应修行,自他有益事。

7.

由昔施来求,事成若不施, 忘恩起贪著,后难获义利。

8.

如世间路粮,无资不能负, 施乞虽不念,后世获百倍。

9.

愿常发大心,欢悦作大事, 由作广大业,定感广大果。

10.

大王应当作,劣者难思事, 法事三宝依,得名称吉祥。 13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11.

若作何法事,他身毛不竖, 死后无善誉,王不作为上。

12.

作诸广大事,全离骄生喜, 诸劣者息慢,至一切财尽。

13.

汝弃一切物,无主寻去处, 唯有如法行,来至汝面前。

14.

先王诸财富,虽属新王有, 然能得先王,法乐名称否。

15.

有财此世乐,施感他生乐, 不用施损失,唯苦何有乐。

16.

临终诸恶臣,轻汝重新王, 诸欲慈爱者,无权不行施。

17.

故在有权时,速舍为法事, 常住死缘中,犹如风中灯。

18.

诸先王所建,法事天庙等, 一切善制度,应如昔保护。

19.

彼不害善行,住戒慈新来, 实语忍无诤,常处精进行。

20.

盲病劣无依,穷苦缺肢节,

13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切勿遮彼等,平等获饮食。 21.

具法无希求,或住他王境, 亦尽力摄受,随宜善处理。

22.

一切法事主,应委精进人, 不侵蚀聪智,如法不损伤。

23.

明规具法亲,净贴心不瞋, 上姓禀性贤,知恩委大臣。

24.

能舍无贪勇,柔和适当用, 坚常不放逸,具法委将军。

25.

法轨清净作,识事了经义, 如法平柔和,委老宿为首。

26.

王每月于彼,听一切收支, 听已即应于,法事作权衡。

27.

汝王位为法,不求名五欲, 因此有胜果,反之果无义。

28.

人王现世间,多互相损害, 如是汝应听,政法不相违。

29.

智耆宿上姓,知理能畏罪, 善良见重要,汝应常招纳。 13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30.

罚系打骂等,虽属应执行, 汝以悲心润,恒常赐摄受。

31.

于造极重罪,一切诸有情, 王亦应常起,悲愍饶益心。

32.

于造极恶者,尤应起悲心, 彼等自受损,大士悲愍处。

33.

一日或五日,放诸弱小囚, 余亦随所应,勿全不释放。

34.

汝思不放谁,即生非律仪, 从彼非律仪,相续积罪恶。

35.

何时囚未放,尔时剃发师, 沐浴及饮食,医药令安乐。

36.

如欲不肖子,成为可造材, 悲心行治罚,非瞋非为财。

37.

极瞋行恶人,观察善知已, 不杀不损害,驱摈出境等。

38.

所辖诸境内,派专使视察, 恒念不放逸,愿作顺法事。

39.

自于功德处,善施敬承事,

13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广大随顺行,余亦如理施。 40.

王树忍阴凉,恭敬花繁盛, 善施果广大,民众鸟来栖。

41.

若王性好施,有威众亦喜, 如豆蔻胡椒,所包沙糖丸。

42.

若依理观察,汝王位不失, 亦不成非理,离非法成法。

43.

王位从正法,非前世带来, 携至后世故,不应行非法。

44.

王位如货物,若苦价相传, 则将无成就,愿王努力行。

45.

王位如货物,若王价相传, 则应当更换,愿王努力行。

46.

虽得四洲地,转轮王安乐, 许身及与心,唯此二乐尔。

47.

身所生乐受,仅苦逼变坏, 心乐想自性,唯分别而已。

这一句比较重要,转轮圣王身体的快乐,仔细去想这种身体快乐的感 受,也是一种苦的性质,也是行苦所含摄的,所以没有什么意义。

13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总之,坏苦也是苦,我们世间人所谓的快乐,如果一直去享受它,这 种快乐就会变成痛苦。就像我们很冷的时候在太阳底下会非常快乐,但是 在太阳底下待太久就会觉得很热了,原本觉得很高兴、很舒服的感受,让 它长时间持续下去的时候就会变成痛苦了;如果太热的时候到凉的地方去, 一开始会觉得很舒适,但是时间一久会觉得很冷,就会觉得痛苦了。 所以,世间的快乐,如果持续的去享受它的话,永远不可能会快乐, 因为它最终都会变成痛苦的性质,而这又会造成其他痛苦的因缘,因此而 说到了坏苦。

48.

世间一切乐,唯苦逼变坏, 及唯分别故,彼乐非真乐。

49.

洲境处及家,乘椅衣卧具, 饮食及象马,女人等受用。

50.

何时生乐心,尔时称彼乐, 余由心不缘,尔时境非境。

51.

眼等五种根,缘五种境时, 若无分别执,不知何者乐。

52.

何时色等境,为一根缘知, 尔时不缘余,尔时无境故。

如果眼识专注于这个悦意境的话,耳识是不会产生作用的,在此说到 这样一个道理。

13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53.

诸根只能缘,过去境行相, 意缘起分别,便执为乐想。

54.

此由某一根,而缘某一境, 境无根亦无,根无境亦无。

55.

如说依父母,后乃有子生, 如是依眼色,后乃说识生。

56.

境唯过及未,不越此二故, 彼有根无境,则现亦无境。

57.

如由眼错乱,妄见旋火轮, 如是由诸根,缘现境亦尔。

58.

诸根及诸境,许是大种性, 大种别无境,此等无实境。

59.

若大种各异,无薪应有火, 和合当无相,其余如是知。

60.

大种二相中,无境合无境, 和合境无故,色亦无实境。

61.

识受想及行,一切亦如是, 别体无境故,胜义中境无。

62.

于苦变坏位,起真乐我慢, 13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如是乐变坏,起真苦我慢。

接下来说到了无我,说到了大小乘共同主张的空正见。

63.

由于无自性,断除乐受爱, 以及离苦爱,是故见解脱。

64.

由何心能见,依名言中说, 无心所无心,无境不许俱。

65.

如彼真实性,知众生无实, 如无因之火,无住得涅槃。

66.

菩萨亦如此,求圆满菩提, 彼唯由大悲,受生至菩提。

声闻、独觉必须要通过空正见才有办法获得菩提,菩萨也必须要透过 空正见的这种修持,才有办法获得大菩提。

67..

如来从大乘,示菩萨资粮, 于彼愚痴者,极瞋兴毁谤。

在此,对毁谤大乘的人,说明大乘也是佛所说之理。

68.

不知德与失,或想德为失, 或于德起瞋,而诽谤大乘。

14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知损他是过,利他为功德, 69.

不顾自利故,一味喜利他, 大乘德根源,瞋彼遭焚烧。

70.

具信由恶取,另方由瞋恚, 具信尚说焚,况余瞋背者。

71.

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 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

72.

诸法意前导,说意为上首, 饶益心利他,虽苦岂无益。

73.

作现苦后利,何况为自他, 引广大利乐,此法是常规。

74.

若舍小安乐,能见大安乐, 愿王见大乐,而舍小安乐。

75.

设若不舍彼,医师为病愈, 而给诸苦药,病减不应瞋。

76.

见为损害者,智者见有益, 了知总别者,诸论极称赞。

77.

大乘经中说,先具大悲行, 及无垢净慧,有心谁谤彼。 14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78.

于广大甚深,懒惰己未修, 由痴谤大乘,实为自他怨。

79.

施戒忍进禅,智慧悲为体, 此即是大乘,有何错误语。

80.

由戒施利他,进忍行自利, 定慧解脱因,总摄大乘义。

81.

自他利解脱,总则佛圣教, 六度中全有,因此是佛语。

在此说到了六度的修持,也即显教六度的修持是这里要诠释的内容。

82.

佛说菩提道,福智资粮体, 此即是大乘,诸痴盲不忍。

83.

德如虚空量,说佛德无量, 因此于佛陀,大乘说当忍。

84.

圣者舍利弗,犹不知戒蕴, 故佛大功德,无量何不忍。

85.

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 尽无生义同,是故应忍许。

86.

空性法身体,若如理观察,

14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二乘于智者,如何不相等。 在此说到,你对大乘的教法,没有办法去接受这是佛所说的,就如同 《宝性论》里面所说到的那样,你对这种已尽和不生的智慧能够忍受,却 不能够忍受大乘是佛所说的,这是很矛盾的!

87.

如来密意说,非易了知故, 说一乘三乘,存臵护自身。

88.

由臵不造恶,瞋毁集非善, 故欲爱自者,不应瞋大乘。

佛亲自说到了一乘究竟、三乘究竟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在《庄严经纶》 里面也说到了三乘究竟,在《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了一乘 究竟。

89.

彼小乘经中,未说菩萨愿, 诸行及回向,岂能成菩萨。

90.

加持成菩提,故佛未曾说, 此义较佛胜,定量更有谁。

91.

加持四圣谛,及顺菩提道, 共诸声闻行,佛果由何胜。

92.

安住菩提行,彼经未曾说, 大乘中说故,智者应受持。 14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93.

如诸声明师,先教学字母, 如是佛为他,先说堪忍法。

世尊有时候说到了“五蕴乃包袱、众生包袱者”,有时候又说到了“无 我、有业、有蕴、无外境、唯心造”等,像这种不同的说法,最主要是世 尊根据众生根器而说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了“如是佛为他,先说堪忍 法。”

94.

或者为遮止,众罪而说法, 或为成福德,或者依二法。

95.

或二俱不依,分别怖深法, 为修菩提者,说空悲心要。

96.

是故诸智者,应舍憎大乘, 为成办菩提,尤应起净信。

97.

由信解大乘,及依彼说行, 成无上菩提,兼得一切乐。

98.

施戒忍辱法,特为在家说, 大悲心要法,愿依教修习。

99.

由世不驯服,王位若乖法, 为法及名称,汝即应出家。

14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以上就结束了为国王开示的《宝蔓论》第四品。

菩萨共学品第五 为了能够快速获得解脱的缘故,所以开示了出家。

1.

复次出家者,初应敬学处, 于别解律仪,多闻善抉择。

2.

次知微细罪,诸事应断除, 所说五十七,应精进了知。

3.

忿令心扰乱,随彼行名恨, 覆谓覆诸恶,恼于恶坚执。

4.

诳谓极虚妄,谄心曲为性, 嫉忧苦他德,悭于舍怖畏。

5.

无惭及无愧,于自他不羞, 傲谓不恭敬,怒为瞋所损。

6.

憍高举放逸,不能修诸善, 慢相有七种,当分辨解说。

7.

此中慢相者,劣己劣等等, 劣计胜或等,是故名为慢。 14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在此说到了七种慢相。

8.

于劣计己胜,是名为过慢。

9.

于胜而计胜,名为慢过慢, 犹如疮上庖,有极大过患。

10.

五取蕴本空,于彼等愚昧, 计我起执著,故名为我慢。

11.

未得果计得,故名增上慢, 称赞造恶业,智者知邪慢。

12.

谓我无作为,轻毁自己者, 名为卑劣慢,是略说彼等。

接下来说到了五种邪命。

13.

矫为利敬故,伪现根防护, 媚为利敬故,先说柔软语。

14.

侧面求所得,称赞他财物, 方便求利故,当面讥谤他。

15.

欲以利求利,赞叹先所得, 说过即一一,说他人过失。

16.

无勤不观察,由病缘意昧,

14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遍贪自资具,由贪生懈怠。 17.

自与他异想,由三毒遮障, 若不起作意,于心不观察。

18.

于随顺法者,懈怠不恭敬, 于师非佛想,许是恶异生。

19.

耽著小缠缚,从欲贪而生, 遍著谓从欲,生起大缠缚。

20.

贪谓于己物,具贪欲之意, 耽著他财物,名为非理贪。

21.

贪所断女色,赞颂非法贪, 恶欲无功德,现德相矫诈。

22.

大欲谓极贪,违少欲知足, 得欲谓欲他,知己具功德。

23.

不忍于损害,及苦等不忍, 无规于阇黎,师长事不敬。

24.

教诲心不乐,不敬顺法语, 亲眷寻思者,于亲起慈贪。

25.

如是于方处,生爱赞其德, 不死寻思者,于死怖不虑。 14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26.

顺了别寻思,欲令他了知, 自有何德相,为他作师长。

27.

贪爱他寻思,于他起贪爱, 由彼损害心,思利己损他。

28.

不喜无坚固。欲合浑浊意, 懒惰无精进,身迟缓懈怠。

29.

变由烦恼缘,令身语变化, 不思食过量,令身不安乐。

30.

心最下劣性,是说心怯弱, 欲贪于五欲,起贪欲希望。

31.

害心我伴仇,三时非理疑, 损害他人心,皆从九因起。

32.

身心沉重故,离作业惛沉, 睡眠掉举者,身心不寂静。

33.

悔于恶作悔,后生诸忧苦, 于谛三宝等,怀二心曰疑。

34.

菩萨应断除,勤戒尤应断, 已离彼等过,功德等易依,

在此说到菩萨戒最主要是守护自利作意,菩萨戒要守的是什么呢?就 14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是要去防止把自己视为最主要的这种自利作意,要把此作为所要守护的对 象,要去防止自利作意。

35.

略说菩萨德,谓布施持戒, 忍辱与精进,静虑智悲等。

36.

施谓舍自财,尸罗为益他, 忍辱远离瞋,精进总持善。

37.

禅一境无惑,慧抉择谛理, 悲于诸有情,悲愍一味慧。

38.

施受用戒乐,忍光泽进威, 禅寂慧解脱,悲成一切义。

39.

此七等无余,由波罗蜜多, 得不思议境,为世间依怙。

40.

如声闻乘中,说声闻八地, 如是大乘中,说菩萨十地。

在《入行论》里面说到了十地的功德,其实在《宝蔓论》里面就有了, 是依止《宝蔓论》而说的。在《中论》里面说到了有甚深和广大趣入之法, 在此是以广大趣入之法所说的。

41.

彼等初欢喜,菩萨欢喜故,

14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三结永断除,生如来种姓。 42.

彼所感异熟,施度极殊胜, 能动百世界,作阎浮提王。

43.

第二名离垢,身语意十业, 清净无垢故,任运住彼等。

44.

此所感异熟,戒度极殊胜, 作吉祥七宝,利生转轮王。

45.

三地名发光,智放寂静焰, 起静虑神通,永尽贪瞋故。

46.

此所感异熟,忍辱行殊胜, 作帝释天王,能遣诸欲贪。

47.

第四名焰慧,发正智焰故, 一切菩提分,增上修习故。

48.

此所感异熟,作夜摩天王, 善能破一切,萨迦耶见等。

49.

第五极难胜,诸魔难胜故, 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故。

50.

此所感异熟,作睹史天王, 能破诸外道,烦恼恶见处。

15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51.

第六名现前,佛法现前故, 由修止观力,得灭及增广。

52.

此所感异熟,作化乐天王, 声闻不能夺,能灭诸我慢。

53.

第七名远行,由数远行故, 刹那刹那中,能趣入灭定。

54.

此所感异熟,作自在天王, 现证圣谛故,为胜阿阇黎。

55.

第八童真地,不动无分别, 不动身语意,行境不思议。

56.

此所感异熟,千主大梵王, 抉择诸法义,声缘不能夺。

57.

九地名善慧,如王太子位, 得无碍智解,故此名善慧。

58.

此所感异熟,二千主梵王, 有情心所问,罗汉等无夺。

59.

第十名法云,降正法雨故, 菩萨得诸佛,光明灌顶故。

60.

此所感异熟,为净居天王, 15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 61.

如是彼等十,菩萨十地说, 佛地与彼异,广大不可量。

62.

此处但略说,与十力相应, 彼力又一一,如众生无量。

63.

诸佛德无量,如方隅虚空, 及地水火风,仅略说彼相。

64.

若佛因仅此,则不见无量, 于佛德无量,难生决定信。

65.

在佛像塔前,或余处亦可, 于此二十颂,一日三时诵。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去念诵七支供养的话,会很圆满、会很殊胜。

66.

于诸佛正法,僧众及菩萨, 恭敬皈依已,顶礼堪供者。

67.

消灭诸罪业,广修众福德, 诸有情福善,一切皆随喜。

68.

我顶礼合掌,请转妙法轮, 直至有众生,诸佛久住世。

15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69.

我以所作福,已作及未作, 愿一切有情,皆发菩提心。

70.

愿有情无垢,根圆离无暇, 正行得自在,正命悉具足。

71.

愿诸有情等,手中具财宝, 诸资具无量,尽生死无竭。

72.

愿一切女人,恒为胜丈夫, 一切有情明,戒足愿成就。

一般修法的时候,我们说到了八种异熟果,也说到了成为男性、成为 男众。《俱舍论》里面也说到了,在成佛前的一百劫里面,必须要获得男 性的身体才行;但是在无上瑜伽部里面,成办佛陀色身的近取因并非是从 血肉之躯。 不过在显教里面也不是从这个血肉之躯,是从意身所成,也即无明谛、 无漏缘所生的这个意身,这是《宝性论》所说的。但他是从无明谛所生, 这个无明谛所生的意身,没有办法与断除二障的这种法身成为无二,因此 必须要从俱生原始之光明来现起色身才有办法。 以“时轮”的专有名词来讲就是空生,这跟大圆满“泰给法”所现的 这种色身是很像的;以密集金刚来讲的话,就是幻身;还有不同这种密学 的彩虹身,这也是很像的。像这种空生、幻身、彩虹身等,无论是男身或 女身都是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这个色身的近取因,不一定是要男身,女 身也可以的。

15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73.

愿有情妙颜,端形大威光, 见者悦无病,得大力长寿。

74.

成方便善巧,愿诸苦解脱, 安住三宝中,佛法财具足。

75.

修慈悲欢喜,离惑住等舍, 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庄严。

76.

诸资粮圆满,相好极显明, 不思议十地,愿不断进行。

77.

我亦以彼德,及余而庄严, 远离一切过,于有情胜慈。

78.

有情意所求,诸善修圆满, 愿恒常断除,诸众生苦恼。

79.

诸世间异生,为怖所懊恼, 愿但闻我名,远离大恐惧。

80.

见念闻我名,诸异生净信, 离错住真实,定圆满菩提。

81.

愿一切生中,五神通随行, 愿于诸有情,恒常作利乐。

82.

诸世间异生,欲作众罪业,

15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愿彼等无损,恒时顿遮止。 这以上就结束了自他相换的偈颂文。有时候我会去念诵下面这一句话: “如地水火风,药及旷野树,愿众生恒常,随意而受用。”

83.

如地水火风,药及旷野树, 愿众生恒常,随意而受用。

84.

于生如爱命,随彼极爱我, 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85.

何时有有情,未得解脱者, 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

86.

上所说福德,设彼有形体, 恒河沙世界,亦不能容受。

87.

彼是世尊说,此中亦有因, 饶益众生界,无量者同彼。

于是龙树菩萨对国王说到了:

88.

如是我为汝,总摄说是法, 汝如爱护身,恒常作爱护。

89.

为爱彼法义,即是爱己身, 若欲益所爱,彼由法能成。 15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90.

如我依止法,依如法修行, 如修行依慧,如慧依智者。

91.

清净慈具慧,由辩说饶益, 谁怀疑衰损,彼必失自利。

92.

善知识德相,略摄应了知, 知足具悲戒,有断烦恼慧。

93.

彼若教诲汝,汝应知恭敬, 法规圆满修,当得殊胜果。

94.

众生谛软语,安祥严可畏, 有理不轻毁,自在应善说。

95.

调伏离随眠,威严心寂静, 无掉亦无怠,无谄决定作。

96.

决定如满月,光辉如秋日, 渊深如大海,坚固如山行。

97.

解脱诸过患,以众德庄严, 诸有情受用,一切智愿修。

98.

此法不唯独,专为国王说, 亦为余众生,随应饶益说。

99.

令自及他等,成正等菩提,

15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中观宝鬘论

国王对此论,应日日思惟。 在此虽然直接是对国王所说的,但间接的是对我们而说,所以龙树菩 萨不只对国王说,也对我们说。

100.

具戒敬上师,忍辱无嫉妒, 离悭不希求,利他财具足。

101.

饶益贫乏者,胜非胜持舍, 正法常住持,求无上菩提。

以上就结束了对国王开示的《中观宝鬘论》第五品。

15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亲 友 书 龙树菩萨

索达吉堪布 译

梵语: 色哲达累卡 藏语: 西波张耶 汉语: 亲友书

顶礼文殊童子!

接下来给予你们《亲友书》的口授传承,这本《亲友书》的解释是息 内洛追注释,你们要好好的去阅读它,我是没有时间去读,所以我给你们 口授传承、你们给我教授传承喔!因为我很忙,没有办法去读这本解释。 总之,空正见以及十善道等的这些内容,跟《亲友书》的内容是很像 的,但《宝鬘论》是更为广范的解说上述的内容。《法界赞》最主要的依 据就是《宝性论》,《宝性论》的依据是《如来藏经》,会时常说到“烦 恼具法性”这样的用辞,《如来藏经》是属于第三转法轮。

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说, 稍许集成圣梵音,汝当恭敬而谛听!

15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于是很谦虚、很尊敬的请我们听。

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诗虽拙劣,依妙法说勿轻蔑。

请你不要太注重于我的遣词用句,最主要是了解用词所要表达的内 容。

于大能仁之众教,王汝虽先已精通, 犹如石灰依月光,岂非较前更美妙?

虽然你已经了解,但如果你能够更加的坚定去了解之前已精通了的内 容,这会对你有帮助的。

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 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在此说到了六种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师、随念戒、 随念天尊。佛、法、僧,如同之前所说的,透过“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 菩提我皈依”这个偈颂文来回忆皈依,在此的佛法僧如果是以因皈依境来 作皈依,而非以果皈依境来作皈依,这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念诵“诸佛 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这主要是以果皈依境为主。 “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自己要成佛的话,就可以是 15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果皈依境,也就是自己将来会成为佛、自己将来会成为法、自己将来会成 为僧。所以,对于因皈依境产生清净性和欢乐性,对于果皈依境生起胜解 性,而来念诵“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所谓的菩提,能够成办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如来藏的缘故,所以 菩提是自身可以成办的、是自心上可以成办的。《宝性论》说到了佛、法、 僧、戒、菩提,自身会获得的功德和利益他人的事业,而讲到了七种金刚。 无论是六般若密多抑或二资粮等等善德,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回向 无上菩提,所以“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一句偈颂是强 而有力的!

身语意门当常依,奉行十种善业道, 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

如同刚刚在《宝鬘论》里面所说的,增上生不只是今生,为了能够获 得生生世世的增上生,其资粮就是要去修十善道。

知财动摇无实质,如理施比丘梵志, 亲朋贫者为他世,施外无余胜亲友。

为了生生世世远离贫穷的这种困境,所以叫我们布施。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16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为了能够防护伤害他人的这种别解脱,以菩萨戒来讲,是为了能够防 护自利作意的菩萨戒。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闍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说到了八斋行,也就是对于尽形寿这种戒体没有办法接受的,佛陀开 许这些人去受斋戒等。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学习菩提心的修心者,如果以强烈的我慢去轻视他人,把他人看作比 自己低下,这是完全不可以的!如此会很容易不尊重他人而导致伤害他人, 这是不行的!永远把别人视为比自己重要,永远把他人视为比自己还要来 16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得高尚,这才是真正菩提心的修心者应有的精神、最基本的原则。

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 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

过去我们身语意所造作的一切恶业,是可以透过忏悔来断除的。

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 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如是无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机乘, 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我为此人相责骂,殴打击败夺吾财, 耿耿于怀起冲突,断除怀恨即安眠。 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

因为心会时常产生妄念,有一些的妄念像是在水上画画一样,有一些 是像在土、石上画画一样,在这三种里面,所有烦恼要像在水上画画般。 也即烦恼产生这是可以的,但不要让它藏在你的心里面,像是我们生 气可以,但不要让生气转为像是在石头上画画般的恨。 同样的贪也是如此,贪嗔产生的时候很类似大圆满的那种修法,当贪 嗔痴产生时,不要去太理会它,因为它也是被光明所遍化的、它本身也是 光明的,所以从遍化当中安住着,安住在光明当中,专注在光明当中,哪 16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怕是贪嗔痴正在生起,这样贪嗔痴就会自然的来、自然的去了。

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

像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要反反复复的去思维、去学习,必须 要像在石头上画画一样。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 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 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 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 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随其年龄, 作母女儿姊妹想,若贪真观不净性。 当如闻子宝藏命,守护动摇之内心, 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

16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一切欲妙生祸殃,佛说如同木鳖果, 世间人以其铁镣,缚轮回狱当断彼。 知伏六根诸对境,恒时动摇不稳固, 沙场胜敌此二者,初诸智者真勇士。 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 如肮脏器难填满,皮饰遮掩亦不净。 如麻疯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 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 为见胜义于诸法,如理作意而修习, 与之相同具功德,他法少许亦无有。

在此说到了要学“闻”、“思”、“修”三学。

族貌闻虽俱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以三学来通达、来生起定解,因为“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 供”。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16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在此说到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也就是 我“利、誉、称、乐”的时候高兴,我“衰、毁、讥、苦”的时就不高兴, 这是世间八法。

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实时如刀砍, 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 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赌博以及看聚会,懒惰依附恶劣友, 饮酒夜晚入村落,断毁名誉之六法。 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 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如同噶当派的上师说到,国王虽然非常富有,但是内心却像乞丐一样, 乞丐虽然没有任何的财富,但内心却非常得富有,因此“是故应当常知足, 知足无财真富翁。”

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

16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性如联敌刽子手,轻凌夫君如恶女, 微财不放如盗匪,当弃此等三妇人。 随顺自己如姊妹,情投意合若挚友, 仁爱自己似慈母,听从如仆敬若神。 了知饮食如良药,无有贪嗔而享用, 非为骄横体健朗,唯一为使身生存。 贤明君主勤度过,白昼上夜及下夜, 睡时亦非徒无果,于中夜具正念眠。 恒常真实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 纵然未证正等觉,亦得梵天无量乐。

如果这样做的话,即便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但是也可以获得善趣的人 天之道。

以断欲行喜乐苦,四种禅定次第生, 梵天光明遍净天,广果天之四天界。 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

16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时常做的、具足贪著的、不具对治法的、功德主的等这五种,无论是 作善或恶,它的力量会更重。

数两盐转少水味,非能改变恒河水, 如是当知微小罪,无法摧毁大善根。 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 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 信心精进与正念,等持智慧胜法位, 当勤于此称力根,乃为顶位之本体。

如果没有禅定,是没办法生起毗钵舍那的,而没有毗钵舍那,就断除 不了烦恼,以此缘故,这里说到了必须要修学止观双运。 尤其要去断除止观双运的障碍,所以说到了“信心精进与正念,等持 智慧胜法位,当勤于此称力根,乃为顶位之本体。” 在加行道的时候,暖、顶、忍、世第一法,在暖和顶的时候说到了信 心等五力。

病老死及爱别离,如此业即我所造, 如是反覆思维者,彼对治门不骄矜。 若求善趣与解脱,理当修习世正见, 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

16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善趣,也就是这个增上生的人天之道,这是由因果缘起见闻思修来获 得的;解脱以及断除所知障,必须要透过取有缘起见来获得。这个“世正 见”,就是指因果缘起见和取有缘起见。

当知人本无安乐,无常无我不清净, 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当知蕴非随意生,非时节及自性生, 非体自在非无因,乃由无明业爱生。

这以上说到了痛苦及痛苦之所依的蕴体。

理应了知戒禁取,萨迦耶见及怀疑, 结缚有中此三者,阻塞解脱城市门。 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具足广闻戒定者,应当精勤修四谛。

解脱必须要自己去成办,他人是无法帮忙的,像缘僧宝产生欢心的这 种助伴是有的,但真正能让自己获得解脱,他人是没有办法直接帮助的。

理当恒常勤修学,殊胜戒律及慧定, 二百五十余分戒,真实摄此三学中。 16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自在忆念所属身,如来所示一捷径, 彼当策励勤守护,丧失正念诸法亡。 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 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身际成灰干腐烂,终究不净无实质, 当知一切皆坏灭,各自分散之自性。

在此说到了身体无有意义而说了不净观。

大地山王与海洋,终为七烈日所焚, 有情无余化为尘,弱小人身岂堪言? 如是无常与无我,无依无怙无存处, 轮回无实如芭蕉,人君汝心当厌离。

接下来说到了暇满:

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 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 谁以宝饰之金器,清除肮脏呕吐物, 转生为人造罪业,与之相比更愚蠢。

16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 己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

以上说到了已经具足暇满中的内缘。

依止真实善知识,梵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多士得寂灭。 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 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 长寿天生任一处,此等即是八无暇, 远离此等得闲暇,为不转生当精进。 智者于此求不得,病老死等众多苦, 根源轮回当生厌,亦应倾听彼过患。 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 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 每一众生所饮乳,胜过四大海洋水, 今仍流转投异生,未来所饮更过彼。 过去每世所遗骨,堆积一处超山王, 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召亦堕地, 17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 纵然长期于天界,享用婀娜之天女, 复堕地狱遭碎断,感受极难忍受苦。 长久居于山王巅,随足起伏极惬意, 复沦煻煨尸粪泥,同熏难忍之苦味。 与诸天女相倚喜,美丽乐园共嬉戏, 复将为诸剑叶林,斩断手足与耳鼻。 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艳彩容, 舍身步入无滩河,炽门难挡受热浪。 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 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 获生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世间界, 死后复至黑暗处,伸展自手亦不见。 如是知成罪恶后,当撑三福之明灯, 独自趋入日月光,无法遣除之暗处。 屡屡造罪之众生,复合黑绳极烧热, 众合号叫无间等,诸地狱中恒受苦。

在此说到了寒地冰狱、炎热地狱等这些无间地狱的痛苦。

17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有被压榨如芝麻,另有碎成如细粉, 有者以锯锯割之,有以难忍利斧劈。 有于沸腾溶液中,灌注炽烧之铜汁, 有被炽燃铁戈刺,周身缠绕利荆棘, 有被铁齿之猛犬,撕扯双手仰向天, 利喙飞禽尖爪鸦,持执身已不由己。 有以各种昆虫类,万数黑蝇蜂触食, 遍体鳞伤实难忍,辗转反侧出哀号。 有者臵于火烬堆,不断被焚口亦张, 有于铁制巨锅中,身成小团被烹调。 诸作罪业之恶人,断气受苦存活时, 闻诸地狱无量苦,毫不生畏如金刚。 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 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 所有一切安乐中,灭尽三有堪乐王, 如是一切痛苦中,无间狱苦最难忍。 于此一日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苦, 彼较地狱最微苦,难忍之分亦不及。 如是剧苦极难耐,百俱胝年亲感受, 172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乃至恶业未穷尽,期间必定不离命。 诸不善果之种子,即身语意造恶业, 尽力不染纤尘许,汝当如是而精勤。 旁生生处亦遭杀,捆绑殴打各种苦, 弃离趋寂诸善法,相互啖食极难忍。 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 毫无自由受人打,鞭抽铁勾等役使。 饿鬼所欲不遂意,屡生痛苦不可转, 飢渴寒热疲畏惧,所生极其难忍苦。 有者口小如针眼,腹如山丘飢所缠, 虽得少许不净物,然无享用之能力。 有者裸体皮包骨,瘦骨嶙峋如干薪, 有者夜晚口燃火,投火飞蛾吞入口。 有者劣种排脓血,粪等脏物亦不得, 相互殴打从喉中,出生肿瘤化脓食。 诸饿鬼界春季时,月亮亦炽冬日寒, 树木不生诸果实,仅望一眼河亦干。 连续不断受痛苦,有为所造罪业索, 紧紧束缚之众生,五千或万年不死。 173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如是一切诸饿鬼,一味获得种种苦, 彼因爱财如命士,非圣吝啬佛所说。

以下说到了欲界的天道、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因为没有办法远离真 实执著所带来的这种近取蕴,所以会获得无有间断的痛苦。

天界虽具大安乐,死堕痛苦大于彼, 如是思维高尚士,不贪终尽之天趣。 身色变得极丑陋,花鬘枯萎不喜座, 衣染污垢身体上,前所未有汗汁流。 天境天人已出现,天界死堕之五相, 犹如地上临终者,所示一切之死兆。 由天界中死堕者,设若善根毫无余, 后不自主而投生,旁生饿鬼地狱处。 非天嗔恨天福故,心中生起大痛苦, 虽具智慧以趣障,无法现见真实谛。 轮回自性即如此,天人地狱饿鬼畜, 生于何趣皆不妙,当知乃为多害器。

这以上是说到了轮回苦海中的苦苦和坏苦,但最主要的痛苦就是行苦,

174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被烦恼所转而无有自主叫做行苦。如果能够了解行苦的真正性质,那么我 们才有办法真正体会到佛所说的知苦的内涵。 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变成了业和烦恼的奴隶,是在被业和烦恼 的控制下无有自主的出生的,为了能够从此获得脱离,是谁让我们无自主 的?是谁控制我们的?这必须要去了解,从此而获得了脱离。自杀是没有 用的,必须要从心理上去断除这种业和烦恼之因缘,因此空正见更重要, 必须得皈依空正见,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方式! 无论有没有学习菩提心,但是你要解脱的话,必须依靠空正见,要解 脱的话,唯有无我见,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所以在《般若经》里面说到了: “为了获得声闻菩提,必须得学此;为了获得独觉菩提,必得学此;为了 获得大菩提,也须得学此。”在此的“此”字,就是解脱的不二门——空 正见。

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 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

学习空性,不是说在快乐的氛围下去学习,这是没有用的,所以在此 说到了“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 更重要。”

以戒定慧趣涅槃,寂静调柔无垢染, 无有穷尽无老死,得离四大日月果。 正念择法及精进,心喜轻安及等持,

175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等舍此七谓觉支,证得涅槃之善资。

这是说到了七觉支。

当知无慧无禅定,无有禅定亦无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轮回海成蹄迹水。

下面是说到了十二支缘起。

所谓十四无记法,世间日亲所言说, 于此等法莫思索,依之非令心寂灭。 无明生行行生识,由彼中生名与色, 由名色中生六处,从中生触能仁说。 触中生受彼生爱,由爱生取彼生有, 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

“无明生行行生识”,总而言之,我们的这种近取因是由无明而来, 由“无明”生“行”、“行”生“识”,这个“行”又可以分身语意的这 种业,业在它的第二刹那时会灭,这个业灭安置在识上,这个时候叫做因 时识。 “由彼中生名与色”,这个“识”的续流一直往下流,它的果就是后 世另一个近取蕴的识,这个叫“果时识”,因此而来产生“名”和“色”。 176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名色中生六处”,“名、色”生起之后产生了“六处”;由境、根、 识这三者,而来产生了“触”;由“触”生“受”;由“爱”而产生“生”; 由“生”而产生“老”和“死”。 “由爱生取彼生有”,有了“爱”和“取”之后,会去滋润之前的业, 这个业成熟之后会再次地让我们去投生,所以当这个也成熟的时候,我们 称作“有”。 “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由这个“有”,再次的出生 后世。所以如同《中论》里面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在痛苦里面旋转。

死与畏等剧苦蕴,生灭则令一切灭。 此缘起乃佛语藏,弥足珍贵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见此,已睹真如佛法身。

为了能够断除生灭,透过因果缘起而来了解到这十二因果缘起生灭的 这种次第,透过了因果缘起再进而的去了解取有缘起的无有自性,来对治 烦恼的根本“无明”。

正见正命与正勤,正念正定与正语, 正业正思八圣道,为获寂灭当修此。

这是讲到了八正道。

此生即苦称谓爱,爱即彼之集谛因, 177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灭尽此等即解脱,能得即八圣道支。 事实如此故为见,圣者四谛恒精勤。 未抛舍财诸俗人,了知取舍越惑河, 现前圣法之彼等,亦非从天而降临, 非如庄稼由地出,昔随惑转之异生。 离畏何须更繁述,有益窍诀此义藏, 汝当调心世尊说,心乃诸法之根本。

我现在所说的一切的重点,就是你要好好地调服自己的内心!

如是奉劝汝教言,纵是比丘难尽行, 随力能修其一德,当令人生具实义。 随喜诸善三门善,为得佛果普回向。 如是以此善福蕴,汝于无量生世中, 拥有天人世间福,犹如圣者观自在, 摄受数多苦难众,出世除老病贪嗔。 犹如阿弥陀佛尊,世间怙主寿无量。 戒慧施生净大名,遍及虚空大地上, 人类天众妙龄者,喜乐生爱定寂灭。 尽息惑缠苦有情,坏生死证如来性, 178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超离尘世名亦息,证得无惧无罪果。

阿闍黎圣者龙树劝勉挚友乐行王的《亲友书》撰著圆满。 印度堪布遍知天萨瓦匝德瓦,大罗匝瓦万得即噶瓦拜则于前弘时期翻 译并校对审订。

179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结行 以上就结束了时轮金刚灌顶的前行说法部分,也就是龙树菩萨这两本 著作的教授已经圆满的结束了,如果有时间的话你们要好好的去阅读。当 然,这一次我没有时间逐字的做解释,你们已经获得了这个口授传承,经 典也已经在你们的手上了,没有时间每天都念诵的话,那么有时间就尽可 能地去阅读、好好地去思维,以前我们有在这边进行佛法的讨论,那就针 对这两部著作来进行讨论,我现在讲授的这个法有录像,可以根据翻译来 听闻。 我们一切顺缘都已具足了,经典也都交到了你们的手上,这是要让你 们去学习、要让你们去阅读而给你们的,而不是为了摆放在你们的佛龛里 面,最主要是为了让你们看而给你们的,所以有时间就要去好好的阅读、 学习。 我自己获得了这个口授传承,今天我也把这个口授传承给予了你们, 从今天起你们要好好的调伏自己的内心,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烦恼得 以调伏、让自己的内心安宁。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自己的内心充斥着自利 作意,不要让自利作意控制你们的内心,要多多的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 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一个善良的人,如此我觉得我讲的法才有意义,也算 是值得了。否则的话,你们只是来到这个会场而已,身语意却没有获得改 变,尤其是意没有任何改变的话,那么我们真的是浪费时间而已。 从后天开始的三天时间,是灌顶前行以及进入坛城之后来传授灌顶, 所以灌顶的前行加正行共三天。因为自生的仪轨非常得长,所以我早上做 自生仪轨,故而灌顶的前行和正行是从中午开始。 因为非常炎热的缘故,所以如果你们有阳伞的话可以带上阳伞,我建 180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亲友书

议你们也可以学我用一块湿毛巾放在头顶上,应该会有些帮助吧。僧侣们 如果是用法衣包住头的话,应该不通风而会很热吧?你们可以把法衣折叠 起来放在头上,这样会更好,有些上座部的长老擅于折叠法衣放在头上, 这看上去很庄严,既通风、又遮挡阳光,不是很好吗?!因为酷热的关系, 你们要好好的去防护,不要让自己中暑喔。 谢谢大家,扎西德勒!

181 ——提示:请随力购买正版书籍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