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五)、(六) 如何放得下孩子?/不打不罵怎麼教?

Page 1


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 5、6


推薦序

航向幸福的指南針 年少時,聽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雖然 不全懂其中的深義,真的有些震撼,有些驚悸,但 因為一直還在長輩的翼護之下,還沒有真正的嚐到 苦的滋味。年事稍長,慢慢懂得商人經商有苦,農 夫耕作歉收、豐收也有煩惱,醫生醫病人有煩惱, 教授、老師教學生有苦惱,父母養育孩子更不簡 單;可見商人經營有成,農夫收穫滿滿,老師們看 到有成就的學生的喜悅背後,都有無法形之於筆墨 的辛勤。父母呢,用在兒女身上的不只是金錢、時 間,而是無法用金錢、時間衡量的精神。每每看到 一些父母,只要孩子有那麼一點點可以在人前炫耀 的事,平時再謙虛再客氣,也唯恐搬不出天下最美 的形容詞來讚美自己的孩子!那種神情真是令人為 之動容。 然而養育兒女,究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 是身為現代父母,養兒育女的方法和觀念,已經和 過去大不相同!過去,家庭富裕的孩子當然豐衣足 食,接受較好的教育;家庭貧窮的,父母縮衣節食, 2


為了顧好孩子的成長;在教育方面,父母則盡力而 為。貧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能體恤父母。 然而近幾十年來,社會急速轉型,讓現代父母 在教養孩子方面有很多迷失。許多爸爸媽媽都不要 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於是,你的孩子在稚齡 時送去某某補習班,我的就多你幾個才藝班;你的 會彈鋼琴,我的會三、四種樂器;你家的三、四歲 回家會講英語,我的不只會講英語,還會唱歌跳舞; 你的孩子小小的就穿名牌,我們的治裝費也不輸你 們家,…… 大人為了小孩能與別人的孩子相比,日夜想辦 法去賺錢,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忽略了孩子成長過 程中最主要的德育問題。我碰到許多許多淚眼汪汪 的父母,提出許多問題,「我孩子才十多歲,抽煙 酗酒,都勸不聽……」「我的孩子什麼名牌衣服、 手機都有了,我省吃儉用他還不斷要錢,不給就怒 吼,砸東西……」「我的孩子不知什麼時候染上毒 癮……」「我的孩子離家出走了……」「我的孩子

3


家裡明明給了他錢,他卻和人去搶劫……」這些問 題層出不窮,怎麼辦?怎麼辦 ?! 求佛菩薩怎麼求? 要念什麼經、什麼咒? 天下父母愛子女的心都是一樣的,可是也許投 注在兒女身上的關切和方式卻有所不同;過份的溺 愛、放任,或在兒女不懂事的時候,沒有及時輔導、 改正一些錯誤的言行,讓幼小的孩子認為那些言行 沒有錯,直到大錯鑄成,才來怒罵、責備都為時已 遲。 例如,小孩子在牙牙學語時,學會罵人,大人 還笑著鼓勵,孩子認為得到稱許,罵成習慣,…… 偷了人家的東西還認為這孩子腦筋太好了,予以肯 定,甚至還有大人帶著小孩去護航偷東西……。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江洋大盜,在刑 場要被行刑前,要求母親再讓他吸一口奶,就在刑 場把母親的乳頭咬斷,這個臨死的大盜竟告訴監斬 官,「要是小時候做錯,媽媽不放任我,也不至於 我今天要被砍頭……」 4


我想,天下的父母也不是故意要讓自己的子女 走錯路,只是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所以不應該等 到錯已鑄成,再來求佛菩薩幫忙。 盧桂櫻老師從教養自己的女兒和觀察許多年輕 的父母迷失中,發現了許多教育兒女的方法,數 年中,在許多父母的要求下,到全省各地做巡迴演 講。現在已將《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講題內容集 結成冊,要陸續提供給有心親子教育的父母和師長 們作為參考,這應該是現代父母的一大福音,所以 我樂見其成。 若有父母以前用錯方法,現在快快改變,從迷 失父母的苦海中快快回頭,孩子在你的努力關切 下,一定會航向正確的航道。並不一定做壞事才要 「回頭是岸」,用正確的方法為迷失的孩子導航, 一定能讓父母再也不必淚汪汪的為孩子苦惱,願每 一個人的家中,都充滿歡笑,幸福滿滿!

於寂光寺 養愚齋 5


作者序

願普天下有更多 溫暖的父母、貼心的子女、幸福的家庭 許多父母承認自己教孩子,也許不是很有辦 法,但疼孩子絕無問題。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 嗎?現在容我來說幾個故事給大家聽。 有對年輕夫妻,牽著孩子的小手,走向百貨公 司,並一起步上電扶梯,突然不知怎的一鬆手, 兩人倒退回扶梯旁的原地,把孩子單獨留在行進中 的階梯上,任由電扶梯載著嚇呆了的孩子往上走, 這時孩子死命地哭叫,這對夫妻互看一眼,笑了起 來,同時小跑步登上扶梯,追到孩子所站的位置, 把孩子抱起來,對孩子說:「別哭別哭,膽子好小 喲!嚇成這樣!」這是不久前,我親眼看到的一個 畫面,那個孩子真的還很小,看起來應該才剛學會 走路而已。 不知這對年輕父母是為了什麼而這樣做?是想 提早訓練孩子膽子學獨立嗎?若是,就真的是名 符其實的揠苗助長;或者只是純粹想把孩子嚇哭取 樂?世界上會有這樣的父母嗎?真的有!我曾看過 6


不少以「把孩子逗怒嚇哭教壞」為樂的大人,這樣 的大人,誤以為孩子的哭、怒或有樣學樣,是孩子 的天真可愛,卻不知這樣的印象,一經烙印,長大 後孩子的心靈會有他們萬萬也想不到的不良影響。 另有一種父母,明明關心孩子,用的卻是恫嚇 的方式,我認識一個本質很好的青少年,他卻表現 得很自卑,不敢與人互動,害怕失敗會挨罵……等 等。因為他胖,為了健康,父母想要節制他的飲食, 所以常警告他「沒人願意跟胖子做朋友」、「胖子 讓人看不起」,他總是離別人遠遠的,因為媽媽告 訴他「胖子很臭」,換言之,他把爸媽的話當真, 並用這些話來羞辱、否定自己。 父母這種關心的方式,不但無法幫助孩子瘦下 來,反而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設下種種障礙的關 卡,未來這孩子在自我認同上,必然會比別人多出 許多像「我是沒用的人」等等負面的概念。 「疼」孩子是如此,那麼「教」呢? 7


有次我在某公共場所,聽見一位兒童用嫩稚的 聲音喊了好幾次「xxx」,聽起來連名帶姓,像是 在叫某人。不過卻久久沒人回應,於是有位中年婦 女很大聲地對坐在斜對面一位正在閱報的男士,用 台語叫說:「孫仔在叫你,你是臭耳人(耳聾)喔? 不會應一下嗎?」原來他是孩子的阿公。他說:「我 是阿公,他這樣叫我,為什麼我要應?」接下來, 孩子便一直「臭耳人」、「臭耳人」對著阿公叫個 不停,嬤孫兩人樂此不疲地玩了起來。 聽到這裡,請問大家,現代孩子不聽管教、不 懂規矩或仇恨父母師長,真的都只是大環境或別人 的錯而已嗎?做為現代父母的我們,為什麼需要學 習呢?因為不知道為了什麼或從什麼時候開始,在 「疼」與「教」這兩件事情上,不只自己,我們也 讓孩子一起都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分寸。 十五年前(西元 1996 年),我應「高雄市家 庭教育中心」之邀,在社教館以「如何做現代父母」 為名,開辦了一系列共十五堂親職教育課程,每堂 課有一個主題,前一半在講「父母如何經營和諧的 親子關係」(這是父母可輕鬆把孩子教好的關鍵); 8


後一半在講「父母如何經營自己」(這是孩子可輕 鬆過一生的關鍵)。當時全程都有錄音,並製作成 錄音帶發行,本系列就是由錄音內容逐字而成,目 前規劃一個主題做成一冊,從《如何做稱職的現代 父母》到《現代父母開步走》一共十五冊,陸續會 不定期出版,與關心父母教育的讀者們見面。 不過由於已經事隔十五年,現在讀起來,文中 所述的事都已變成陳年往事;所提到的人,也已由 孩子變成大人,或像我,也由中年變成白髮斑斑年 過六十的老媽媽了。不過師父慈悲,認為雖然「古 早」,卻都是父母教育的基礎。只要一天有新生 嬰兒誕生,就一定會有新手父母需要它,使得這套 叢書才在我擱置多年後又能問世。也請讀者們閱讀 時,發揮一下「時光倒流」的想像力喔! 對於成就這套叢書出版的每一個因緣和推手的 恩德,絕不是我用一句「感謝」就能回報的,如果 書有絲毫利眾的功德,我願迴向給大家,並祝福普 天下能有更多溫暖的父母、貼心的子女以及和樂的 家庭。 9


目錄

Contents

02

推薦序 航向幸福的指南針 慧深法師

06

作者序 願普天下有更多溫暖的父母、 貼心的子女、幸福的家庭 第五堂 如何放得下孩子

14

壹 前言

15

提醒

16

放不下的後遺症

23

貳 什麼叫「放得下孩子」

24

放下不必要的牽掛

32

放下自以為是的心態

35

親子轄區互不越界

36

讓孩子做自己

38

參 如何才能放得下?

39

就「理」來說

54

就「法」來說

70

肆 補充教材

72

伍 作業題


79

第六堂 不打不罵怎麼教 83

壹 現代父母的矛盾與難處

87

貳 打罵的界定

88

會造成身心傷害的外力與言語

90

體罰不是教育也不是處罰

91

參 父母贊成體罰的原因(棒下出孝子的迷思)

92

打罵,孩子才不會變壞?

93

打罵的效果,立竿見影?

94

打罵,才會磨練人的好品格?

99

肆 不要打罵的理由

100

愛他,就不要打他

100

就宗教的觀點來看

107

伍 不打罵,怎麼教?

108

平時

121

碰到想打孩子的狀況時

140

陸 補充教材

150

柒 作業題 社團法人高雄市尋聲父母教育協會 簡介

152

認識尋聲



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 第五堂

題目

如何放得下孩子

地點

高雄市社教館演講廳

13


前言

14


提醒 夥伴們大家早!今天的課程大概分成三部份來 講。第一部份:什麼是放下?要放下什麼?第二部 份:如何放得下?有兩個方法:從道理上來講,和 從方法上來講。第三部份是作業、介紹好書、補充 教材及實踐習題。 五堂課下來,你們認識了多少朋友?別忘了到 第十五堂課要評分,看看你的友誼分數是多少,現 在已經是第五堂課了,過去如果你忘了這件事情, 今天要開始做了。前面空位這麼多,請先到的人往 前面往裡面坐。把後面及左右靠走道的位子,留給 等一下來的人,替會尷尬的人著想。其實坐前面、 坐中間有好處,第一是為自己,能夠看到桂櫻很多 表情,這要近距離才看得清楚,我們說過很多肢體 語言不是講得出來的。第二個理由是為別人,給後 到的人方便。再來,看看你的鄰座,如果今天這位 鄰座,是過去四堂已經同座過的,現在你就換個位 置,跟新鄰座握個手打個招呼。今天就下定決心,

15


至少跟你的前後左右鄰座要認熟,下一堂課再換四 位新的。這就是擴展人際關係的方法。我們不只來 聽桂櫻講課,還要有些附加價值。如果只是聽課其 實很簡單,借錄音帶去聽就可以,或桂櫻的書買回 去讀一讀也差不多了,很多理念都在裡頭,為什麼 一定要來上課?一定有些好處是錄音帶和書本無法 代替的。既然來了,就多認識一些朋友。來到這裡, 一定要一舉數得:包括友誼、學著給人家方便等等 概念,希望大家都能得到。 還有如果你不能來,就要請個假,向班長或組 長,乃至請同學帶個口信,這都是凡事給人一個交 代的美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既然是一個團體, 對眾人應守的規矩,還是要遵守。好不好? 放不下的後遺症 我們一共連續休息兩個星期,這個春假很長, 差不多放了九天假,直到這個禮拜一,所有該上 班、上學的,才都恢復正常了。所以這個禮拜天晚

16


上,有沒有覺得很鬱悶?會!這就是放假症候群。 我們的孩子會不會說:「好討厭喔!明天又要去上 學了!」會!上一堂課我們講「聽」,現在就以這 個來練習看看。 假設孩子對我們說:「媽,好討厭喔!明天又 要去學校!」這一句話進來了,我們說過,無論 是「消極聆聽」或「積極聆聽」,第一步驟是要先 察覺他的心情,你聽出孩子講這句話的心情嗎?是 什麼呢?對!孩子「討厭上學、不喜歡去學校」, 這是我們所聽到的他的心情。聽到了之後,第二個 步驟,我們要回應,讓他知道媽媽爸爸懂他的心 情。你怎麼回應?我們可以同理他的心情,說: 「嗯,聽起來好像對明天要上學這件事,你有點鬱 卒喔!」若孩子點頭答「是」,表示我們聽對了, 接著我們就可以繼續問他,例如為什麼呢?等等其 它問題。如果一開始你就問他為什麼不想去上學, 他可能不講。因為可能他不敢講,怕被責備;也可 能是根本沒有原因,只是不想上學。人總是這個樣 子,不是不喜歡學校,也沒有特殊的理由,放久了

17


就是不想上學而已。我們也曾經有過這種心情,不 必太緊張。 假如孩子回答:「對呀,學校的老師很沒良 心,放假九天,明天要考八科。」很多學校老師都 是這個樣子,放假就是溫書假,休假以後要考八科 是常有的。別說孩子討厭這種作法,大人也是討厭 死了。如果你能同理他,說:「對呀,明天要考八 科,所以你覺得老師沒良心。」這是將心比心。接 著談話就有來有去,很舒服;否則,結局就全然不 同。以下我舉一些溝通障礙的例子給你們聽。 孩子說:「媽媽,明天要去學校了,好討厭!」 我們過去的習慣,可能就是溝通障礙,例如我們 會批評或糾正他說:「已經休假那麼久了,你還想 繼續放假嗎?當學生的,上課是本份吔!」我們講 話的習慣就是這樣,不知道講這樣的話讓人很不舒 服。孩子若不舒服,接著要問為什麼不想上學的原 因,孩子可能就不說了,因為我們已經下斷言了。 有的媽媽可能不會說得這麼決斷,而會說大道理:

18


「人不能一直都在休息,有時要動一動,有時要靜 一靜。」這是說道理。他會覺得很沒趣,只不過說 一句話,就惹來長篇大論的教導。這是我們為人父 母的毛病,因為總覺得我們負有教育的責任,其實 沒必要隨時隨地都要修正他,或馬上告訴他一個道 理。 大家或許發覺祖父母帶孫子比較輕鬆,因為祖 父母心理上沒有擔負教育孫子的壓力;父母則是經 常將這些嚴肅的道理掛在嘴邊,罵人的話也隨時隨 地都要出口。因為我們比較緊張,以為如果沒有隨 時教導他,以後就完了。不過事實上人生沒有那麼 多機會完了,沒有這種事的,那是因為我們把父母 親的責任壓得太重。 今天我就開始講這個問題:「如何放得下孩 子?」 我們的孩子不管在大或小的階段,回憶一下, 我們是否常常牽掛孩子?這牽掛是因為我們很愛

19


他,擔心他的前途、健康、品行;擔心他有沒有好 朋友以及好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太愛孩 子所致。許多父母看孩子排積木排了老半天沒能排 出個樣子,就會說:「來,媽媽排給你看!」一切 重新來。看孩子寫作業,也常說:「這樣怎麼行? 擦掉!撕掉!重寫!」然後在旁邊盯著看。有個孩 子對我說:「盧阿姨,我媽媽是不是常跟妳告狀, 說我寫作業很慢?」我說:「是呀!媽媽說其實半 個小時可以寫完的,你為什麼每次都摸到半夜三 更?」他說:「我偷偷告訴妳,妳不能跟我媽媽講, 我是故意的。拖那麼久,媽媽就比較不會來找麻 煩。如果我寫很快的話,媽媽接著就拿出單元測驗 卷,或自己指派作業,要不然就坐下來檢查。我做 得很晚,媽媽不讓我睡覺也不行呀!只好隨便看一 看,作業就留給老師檢查。本來要給我做的一大堆 家庭作業也免了。」你看!孩子的應變措施,豈不 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時孩子做一件事 情,做到一半,或剛開始著手而已,我們就馬上接 手,干涉這麼多,這就是放不下。這樣有沒有後遺 症?有。大家都同意有,可是為什麼又愛這麼做?

20


古時候的父母親比較不會這樣,因為太忙了, 孩子又多,養孩子唯恐不及,哪有時間教功課?為 顧及三餐,工作很忙,老大帶老二,老二帶老三, 他們哪有時間跟精力管這些事情?眼睛一張開就是 在想哪裡有錢可賺?哪處有工作?牽掛的是這個, 沒多少心力牽掛孩子。現在的人物質生活比較不成 問題,不牽掛生活,就牽掛孩子的事情,所以盯孩 子盯得很緊。再加上孩子生得少,假如今天我有八 個孩子,即使不必牽掛物質的生活負擔,八個孩子 也不可能都盯得很緊。你們知道這麼做,孩子很痛 苦嗎?知道!可是我們又偏偏讓孩子受這種苦。你 們一定會說我們疼孩子,沒辦法呀! 疼,為什麼會造成孩子沉重的負擔和壓力?這 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有一句話很好:「愛要像 棉花,有溫暖,沒有重量。」可惜我們不是這樣, 可能有溫暖,但是表達不好的話,也許連溫暖也不 見了,何況我們往往還加了重量在孩子身上,對他 的壓力很大。這就是現代父母的愛。

21


今天我們看看能不能透過學習,對孩子不再那 麼牽掛,要給孩子愛,但不會帶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與重量。

22


什麼叫「放得下孩子」

23


現在開始講,什麼叫做「放得下孩子」? 第一、放下不是放任。很多人誤解,以為孩子 都不必教了嗎?孩子要教,但不是用那種放不下的 心態來教。 第二、到底要放下什麼﹖要放下因為愛孩子而 造成父母肩膀上的重擔。這個重擔來自於愛孩子的 心理。 我先將這兩個重點講明白,接下來才說方法。 放下不必要的牽掛 (一)牽掛造成負擔 大家都同意,因為我們牽掛孩子,才造成孩子 沉重的負擔。我們愛孩子為什麼變成孩子的負擔? 因為我們表達出來的愛,是擔心,把對孩子的擔心 當作是愛的表示。

24


(二)牽掛造成壓力 我來講一個自己的經歷。有一年,我的健康狀 況不好,一感冒就拖很久。小女兒當年是國中一 年級學生,她說:「健康教育老師講,人過了三十 歲,每一年都要做一次健康檢查,媽媽現在已經 四十幾歲,從來沒做過檢查,趁這個機會去做一次 檢查好不好?」各位,如果孩子對你這麼說,你會 不會很開心?有沒有感覺到孩子對你很關心?有! 這個愛我感受到了。我說:「好,妳很乖!媽媽會 去。」接下來的好多天,每天放學回來的第一句話 就是:「媽媽今天去了沒有?」她開始牽掛我。並 一直問我為什麼沒去﹖一直催我一定要去,我總是 說:「明天再看看吧!」其實我因為太忙也只是敷 衍著而已。我是打算找一個較長的連假或寒暑假去 檢查,只是還沒講出來。可是孩子每天都問我去了 沒,我開始覺得有了壓力。本來第一次聽她建議我 去健康檢查時,我覺得滿窩心的,後來逐漸形成了 負擔。有一天我妹妹打電話給我,問我最近怎麼 了?她說:「喆雅打電話給我,說妳最近身體不大 好,因為妳很忙,沒辦法催得動妳到醫院去,所以

25


要我幫妳去醫院預約時間。」我說:「這個孩子竟 然替我安排起來了!」我有一種不受尊重的感覺。 她打電話給阿姨,也沒先打個照會,如果阿姨真的 去預約,我勢必非去檢查不可了。我開始有不舒服 的情緒啦! 大家想想看,我們呈現出來的是愛、體貼,然 後成了牽掛,接著就替他安排,甚至乾脆代替他做 了。相愛的人常常會有這一連串的步驟做下來。我 們換個立場來看,首先是關心他,然後對他要求, 要求不來的時候聲音就大,接下來就是罵或打。孩 子當然還不至於對我大小聲,可是我還是感受到愛 的壓力,只是易地而處,換個立場,這種感受就很 鮮明了。 後來我跟孩子講:「孩子,妳有妳的角色該做 的事,媽媽有媽媽要做的事,我們各自有轄區,好 像警察有管區一樣,妳管妳的區,我管我的區,我 們不要越界,好不好?」她說:「媽媽,怎樣才叫 做不越界?」我說:「妳做女兒的,向媽媽表達一

26


份孝心,我知道妳關心我就夠了,接下來媽媽什麼 時候去,去哪家醫院,怎麼安排,那是我的轄區, 妳不要跨過來,讓媽媽覺得壓力好大!」她說: 「喔!好啦!」孩子真的有智慧,馬上就放下,以 後就真的不再談這件事。後來我當然也去做檢查 了。可是我們做父母的,卻比不上孩子的智慧與豁 達,放不下就是放不下。 (三)牽掛導致依賴 此外會不會變成依賴?會。因為牽掛很多,孩 子變得越依賴我們,到最後孩子認為都是媽媽的 事,總要等媽媽開口了,才來看看要做什麼,不會 主動的為自己的事情積極去策劃、設法。舉一個我 自己的例子,今天禮拜四,我在小港這兒上課。禮 拜三在前金區的社教館,那裡沒辦法停車,每次開 車過去,為了找停車位,往往遲到。後來學乖了, 不敢開車去,有時搭計程車,可是站了老半天計程 車也不來,很急,老是遲到。後來先生配合我,先 載我去社教館後,他才去上班。剛開始,八點四十 分出發,到社教館差不多五十五分,還有五分鐘可

27


以爬樓梯上樓,時間很充裕。因為我動作慢,先生 擔心我會遲到,每到八點二十分就催我。後來我養 成了依賴心,反正到時候他一定會催我出門。今天 小港這邊是我自己來,因為沒人催,還不到八點, 我就趕緊換衣服準備出門。同樣是上課,同樣是我 這個人,因為有沒有人催,我的主動性就差很多。 你看!一個將近五十歲的人,都未免如此,我們的 孩子豈能例外?當然會養成依賴性。很多父母常為 孩子強烈的依賴性而煩惱,孩子好像機器人,喊一 聲才動一下。其實若反省一下,我們對他的教養方 式、態度有沒有問題?往往就會發現,孩子的依賴 是來自我們對孩子的牽掛、擔心以及替他做太多。 就像我,禮拜四沒人催,我一定會準時來,禮拜三 有人催,有時反而還會遲到。大人尚且會這樣,何 況是孩子?這是擔心、牽掛,放不下孩子造成的結 果。這種例子有很多,嚴重的還會造成傷害。 (四)牽掛反成傷害 有個孩子已經高中了,因為住的地方離學校很 遠,所以媽媽都開車送他上學。媽媽是職業婦女,

28


要上班又要送他上學,所以時間很趕。有一次他下 了車,媽媽的車開走了之後,才發現美術課要用的 畫具箱還留在車上。孩子倒是很放得下,他想:「算 了吧!如果老師要罰就讓他罰吧!」放不下的是母 親:「糟了,昨天忙了一個晚上,結果作品沒交給 老師,到底會有什麼結果?」於是明知上班會來不 及,還是決定將畫具箱送回學校給孩子。 你們有沒有這種情況,孩子只要一通電話說他 什麼東西忘了帶,我們就會以限時專送的速度送達 孩子手上,可是接下來便一直罵孩子?疼他,卻又 傷害他。這個媽媽也一樣,她走到教室門口,孩子 心想:「這下完蛋了!」低著頭走出教室準備挨罵。 媽媽果然很不高興的把整個箱子丟給孩子,孩子恰 好沒接住,東西撒落一地。媽媽丟完,竟然轉身就 走。眾目睽睽之下,孩子覺得無地自容,哭了一 整堂課,再也沒心聽老師講課。轉述給我聽的朋友 說,那位媽媽很莫名其妙。我說:「站在媽媽的立 場,我能夠體會媽媽,因為她很擔心孩子會受到處 罰。」朋友說:「這樣講是沒錯,可是既然愛孩子,

29


為什麼又要傷害他?」這就是一個後遺症。大家想 想看,這孩子會不會感謝媽媽替他送來﹖我相信可 能不會,因為不送去,該罰就被罰。說給我聽的朋 友也說:「頂多就是被罰,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媽 媽既然不忍心孩子受罰,可是又這樣傷害他,這樣 好嗎?」想想看,衡量之下,是讓他受老師處罰好, 還是因牽掛而替他送東西過去,卻又造成那樣的傷 害好?最好是送去又不傷害他。但是我們這些平凡 父母,有很多情緒,忍不住將情緒發洩出來,往往 造成傷害。源頭是愛,結局卻變成嚴重的傷害,豈 不都白做了嗎? (五)牽掛變成操控 還有一個情況:由於我們的牽掛、擔心、不放 心而做出來的一切,會讓被愛的一方,覺得我們 在操縱他。有一次我先生在某個刊物看到一則報導 說,呼叫器的消費者,有兩種族群最多,一種是當 兵的,因為家人打電話到營區找他不容易,有呼叫 器就方便了;第二種是青少年。這種說法我已第二 次聽到,第一次是一個上大學的孩子對我說的,他

30


說:「詹媽媽,您如果有什麼事情要跟我聯絡,我 的呼叫器號碼是xxx。」我驚訝的說:「你這種 年紀有呼叫器?」他說:「詹媽媽,我已經大學一 年級了!連國中生都有。」我問他學生要呼叫器做 什麼?他說:「父母親給的。這是父母親控制我們 行動的工具。」後來談了才知道,父母常常要知道 他們的行蹤,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我們往往是自討 苦吃,不知者不氣,知道了反而很生氣,偏偏又很 想知道,擔心變成操控了。 這次連假,我的大女兒回來,跟我談到一件事 情。她說:「媽媽,有幾次妳是不是從高雄打長途 電話到我的宿舍,已經十一點以後了,妳還找不到 我?其實我在外面還沒回到宿舍,可是我的室友都 不是這樣講,對不對?」我說:「對呀,她們說妳 在別的寢室或正在洗澡,難道不是這樣嗎﹖」她說: 「不是。她們是在替我掩護。因為很多父母親聽到 那麼晚還沒回宿舍,擔心孩子不知道在做什麼,可 能會生氣、會擔心。」我說:「我們不會啊!」她說: 「她們哪知道妳們不會呢?她們只是將心比心。」

31


原來父母親是擔心、牽掛。既擔心孩子的安危,又 想知道他在哪裡或有沒有在讀書,可是得到的結果 卻是什麼呢? 放下自以為是的心態 另有一種情況﹕除了用擔心來呈現我們的愛, 父母還可能因背負著「必須教育孩子」的壓力, 因此經常陷入一個自以為是的陷阱──總覺得我們 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多,人生歷練比孩子多,聽我 們的準不會錯。所以我們總是用我們的價值觀來糾 正、要求他。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反應,不聽我們的 話似乎不行,要聽卻又不高興。因此,這種愛常造 成孩子極大的痛苦。 舉個例子來說,之前有堂課我給的一項功課 是:回家盡量用笑臉面對家人。結果下一堂課作業 檢討時,有個媽媽提出一個問題。她說:「我按照 老師的方式做了。以前孩子回家我很少笑,只會問 他考幾分,以他考的分數多寡,來決定他可以看多

32


久的電視。自從聽老師講課以後我就不再這麼做 了,看到孩子平安回家就覺得高興。可是老師,我 每天都笑不久,一段時間就忍受不了。」她說她的 孩子讀國中三年級,要考高中了,每天傍晚回到 家,五點半到六點半之間,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 休息、洗澡、晚餐,再去補習班。孩子每次都說: 「媽,我很累,我先去睡一下。等一下叫我,我簡 單吃一下就去補習。」可是她認為全身髒兮兮的, 應該先去洗澡才會舒服些;孩子認為睡覺才能夠恢 復精神,補習才不會打瞌睡。每次為了這事爭執, 她總是生氣,沒辦法擺笑臉。心中有怒怎麼笑﹖她 認為先洗澡是比較好的方式,但是孩子認為先睡覺 才有精神。彼此想法不同,互不相容,就會造成很 多問題。 再舉最近一個例子來講,連續九天假期,我們 到花蓮旅行。四個人睡在同一個房間,很難得。結 果就發生親子不同習慣的事情了。譬如,我一進入 房間打開行李袋,該掛的衣服就掛起來,不會皺的 才放在袋子裡頭;東西用完,就整整齊齊的放回袋

33


子,於是我不自覺地也要求她們不要在床舖上堆滿 東西。孩子卻不這樣認為,她們說:「媽媽何必那 麼瑣碎的整理那些東西?來到這裡要完全放鬆,要 盡情的享受。整理東西是在家裡做的,反正明天要 走了,這些東西隨便放有什麼要緊?」她們的價值 觀跟我的價值觀顯然不同了,我要不要放下我的干 涉與自以為是?如果我無法放下,可能會說:「我 的女兒怎麼這麼懶?」衝突起來,硬要孩子跟隨 我的方式,孩子一定也會不高興的想:「真倒楣! 跟媽媽睡同一個房間。本來以為大家可以睡在一起 快樂渡假。結果是自找麻煩,不如我們分房比較 好。」很多價值觀不同,造成處理方式不同。假如 我們又自以為是,總覺得我們的方式比較好,我們 是父母,堅持孩子就是要聽我們的才對;處理這件 事情,我是媽媽,以前怎麼教的,孩子當然也要依 著規矩來做。不是這樣嗎?還好我現在已經學到很 多放下的概念,我說:「好!妳們覺得好就好,我 做我的。」這樣子就很輕鬆了。 這是第二點,我們常常用教育的理由,再堅持

34


用自以為是的方法去干涉、要求孩子,所以衝突很 多。我們輕鬆嗎?不輕鬆。孩子堅持她的方式,我 也堅持自己的方式,怎麼辦?孩子那麼大了,孩子 小的話,我不高興還可以主動替她整理,孩子大了 就不能這樣,不然會弄得很不愉快。 我們今天講的是親子關係,其實生活中有很多 的狀況也都如此,越放得下的人,煩惱越少,表 示越有生活的智慧,包括對生死的看開。當然我們 還做不到這樣,卻可以先從放下身邊瑣碎的小事做 起,今天我們講這些,期待彼此互相鼓勵。 親子轄區互不越界 第三點,要放下的意思是,親有親的轄區,子 有子的轄區,彼此將自己的轄區照顧好,不要越 界。像我對女兒說的那樣:「妳只要表達對媽媽的 貼心關懷,關心我的健康就好了,至於我什麼時候 去檢查、到哪家醫院,那是我的轄區,妳不要超越 過來,否則媽媽會覺得有一個愛的負擔,喘不過氣

35


來。」所以放得下並不是放任,而是自己的轄區要 做好,只是不要越界。我們常常用擔心、教育的理 由;用自以為是、堅持自己價值觀的方式,對待孩 子,其實我們是越界了。我舉那麼多例子,不知道 大家明白了沒有? 讓孩子做自己 第四個所謂的放下,就是允許孩子做他自己。 什麼是讓孩子做他自己?例如我的兩個女兒,雖然 都是我跟先生生養、教大的,兩個女兒卻有很多非 常不同的面貌。例如不同的性格、興趣、優缺點、 特質等等,各方面都大大的不同。不只她們彼此不 同,連她們做事的方式,也跟我這個一手帶她們長 大的媽媽不一樣,就整理行李這件事情來看,就有 很大的差異。因此,所謂允許孩子做他自己,換句 話說就是允許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速度、興趣、 特長等等,去安排、處理自己,走他自己的人生路。 能這樣的話,就是我們允許孩子做他自己。真能如 此,孩子慢慢的就會有各自不同的風貌。拿整理行

36


李袋來說,同樣是我教出來的孩子,如果我能允許 與尊重,願意成長與反省,有時聽聽孩子的想法, 看看孩子的做法。那麼最後呈現的,便是她自己的 想法與做法。真的,我們有時還不如他們想得開, 因為我們常常咬住舊的東西,很固執按照那個方式 一直做,也從來不想改變一下,孩子沒有這些舊習 性的包袱,反而容易看得開。 以上談的是「放得下」的四個意思。

37


如何才能放得下?

38


接下來談「如何放得下?」怎麼樣放得下一點 點?要我們一下子全部放得下當然很不容易,可是 希望大家能透過這樣的課程,聽完回家再思考桂櫻 講過的種種,加上作業,跟孩子一起實踐,看看自 己能不能一點點、再一點點的放下,逐漸讓自己的 煩惱、牽掛、重擔一點一點的減少,讓我們的智慧 可以一點一點的增加。 就「理」來說 第一個部份,從道理上來講,怎樣透過對道理 的明白,讓我們自己比較能夠放下? (一)放得下,愛比較不變質 首先我們要常常把親子雙方綁死的那條牽掛的 繩子鬆開,愛就比較不會變質,教育孩子的品質也 會好一些。經常這樣提醒,我們會比較能夠放得下。 (二)放得下,親子都輕鬆 其次,回憶一下,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不

39


是只期待孩子健康就好?另外再預想我們自己臨 終、即將斷氣時,是不是也只會期待孩子回來看看 我們,跟我們講講話,甚至讓我們看看,這樣就滿 足了?能把這兩件事都想好,中間無論怎麼變化, 就很輕鬆了。否則到頭來要斷氣的時候才知道早知 如此何必當初,那又何苦呢? (三)瞭解人之不同的來龍去脈 第三個理由,從影響人的四要素:遺傳、學習、 天生特質、福報來看。從遺傳的觀點來看,我們與 孩子都無能為力去改變。沒有一個父母或孩子不希 望遺傳到好的基因,可是遺傳這件事情,根本不是 可以任由意志來決定的,牽掛何用呢?再從學習來 看,大人其實可以大大的影響孩子。與其要擔心牽 掛孩子 , 不如好好的以身教來給他們做學習的好榜 樣。當然孩子的學習,還有其它的機會與管道。之 前我提過我的小女兒,有一次在學校自動的把便當 盒洗得很乾淨的例子。我問是誰教的,她說沒人教 她,她只是看了一篇文章有所感觸。各位想想看, 此刻我們教孩子教不來,不妨暫時把它擱下,孩子

40


的人生那麼長久,總會有機會看到書、聽到朋友的 話、從某些事情的體會,或手足之間的互動,自然 學會了那些我們要教的東西,我們何苦那麼急、那 麼擔心?因為教孩子不是只有父母才能做的工作, 孩子的一生,包括大自然的一切現象,都能把孩子 教會,對不對?因此,我們可以放下,不要因為此 刻教不會就很擔憂,心理負擔很沉重。這是從學 習的方面來說的,父母親對孩子的學習固然影響很 大,但仍然有很多管道、很多機會,在他的一生中, 把我們教不來的讓他學會了。把這個道理想清楚 了,我們就會比較安心放下。 再來是孩子的天生特質,若從宗教輪迴觀點來 看,我們都不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上。前生我們 所做所為,總會有很多好習慣和壞習慣的種子存 在,這些習慣、想法等等的種子,都會帶到這一世, 變成這個人的天生特質。就是生來就有,不是遺傳 或學習來的特質,像我的口才,可能過去生我做 過許多跟用嘴巴相關的事情,所以此生此刻來到這 裡,時間一到,很自然的我站在眾人之前不害怕,

41


好像也沒什麼負擔,但其他很多能力,我都不足, 可是唯獨講話這個能力好像還不很差,這是天生特 質。所以孩子天生該是什麼,身為父母親的我們煩 惱有用嗎? 我認識一對在市場賣木瓜的年輕夫妻,他們叫 我「盧姊」。上禮拜天我去買木瓜,老板說要送我 一張國畫,我問是誰畫的?他說是他本人,我嚇一 跳,完全想像不到。我問他:「你學過嗎﹖」他說: 「沒有。」我再問:「那你會畫什麼?」他竟回答: 「只要國畫的東西我都會畫,山水、蟲鳥、花草等 等,妳要哪一種?」隨我挑選喔!他太太也在旁邊 幫腔,說:「盧姊,真的,他畫得很漂亮,曾經有 大企業家的夫人,想要栽培他,可是他不敢,他說 只要看到人群就嚇死了。」我非常好奇又問他:「你 爸爸、媽媽有人很會畫嗎﹖」他回答:「沒有。」 又補充袓父母、手足都沒人會畫,只有他這樣。你 看,這就是他的天生特質。我再問他,有沒有期待 孩子以後傳承下去?他說:「孩子能傳承最好,不 能傳承也無所謂!」好灑脫啊!這是不是「放下」?

42


我故意又問他會不會逼孩子學習國畫?他說:「不 會,他想學就讓他學,不想學何苦逼他?」這就是 放得下的智慧。一個賣木瓜的爸爸,學歷、社會地 位都不如多數的父母,可是他有放得下的智慧,我 非常佩服。我說:「好!非常好!隨便你願意畫哪 一種都可以,我把它裱起來,掛起來。」他很歡喜。 就天生特質來講,我們能牽掛什麼?甲有的特 質乙沒有,牽掛乙有什麼用?何況「特質」只有不 同,沒有好壞。這個「有」的爸爸,並不擔心孩子 「沒有」,非常有智慧。父母很需要學習這一點, 特別是能力很好、學歷很高的父母親,越會要求孩 子跟他們一樣。這位賣木瓜的爸爸就不會要求孩子 一定得跟他一樣,他認為他跟孩子天生就不一樣, 怎麼能要求以後一定得跟他一樣呢?不一定要一樣 呀!他說:「孩子如果有最好,沒有就讓他不一樣 吧!」很簡單的幾個字,道出「放得下」的態度與 智慧。我好欽佩呀!處處都是我們學習的老師。那 一天我好開心,開心的回家去,將它變成我的一個 新教材。

43


所以只要瞭解人的各種不同,就知道其實都需 要放下,不當期待或期望太多也是枉然。 (四)孩子雖不是龍鳳,卻都是可貴的獨立個體 很多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但 是可不可能如願?我們明知道很不可能,卻又很希 望如願,結果就變成一個根本做不到的期待!可 惜我們這些當父母的人就是傻,都覺得兒女再用功 些、多些栽培就能成功了。世界上有沒有龍鳳?當 然有,可是不多,多數的我們都不是,包括我們的 孩子也都不是。可是即使是普通人,難道就不能有 一個很好的人生嗎?當然可以,並不是只有龍鳳才 能對人生做最好的安排。不過,我們這些做父母親 的就是牽掛、放不下。擔心孩子現在不會讀書,以 後怎麼辦?非得好好替他安排不可,在有生之年, 我做得到的就盡力去做。我們都是這個樣子。到底 安排的結局能不能成功,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可是 在我們很執意要做這些事情時,負擔就很沉重了, 特別是孩子越生越少的情況之下,我們更容易這 樣。現代父母出發點說是疼愛孩子,但是用這種方

44


式來呈現,很苦。因為孩子本來不是龍鳳,硬要把 他們往成龍成鳳的方向去教養,彼此都很辛苦啊! 很多父母親買了資優班的考古題,透過各種人 事管道,讓不是龍鳳的孩子硬擠入龍鳳的族群,結 果下場很慘。這種例子我看了很多,最後不只做不 成龍鳳,連普通的小蟲都做不成。因為,在勉強擠 身龍鳳圈的那段時間,孩子已經喪失太多自信心, 受到太多挫敗,完全沒有勇氣面對打擊。我們真的 要將這一點想透:龍鳳很少,我們的孩子可能都不 是龍鳳;所以我們要放下一些執著,不把普通孩子 當龍鳳來帶領、來教養他們。但是如果父母覺得培 養自己的孩子成為龍鳳,臉上有光的話,當知,孩 子即使成為龍鳳,也未必能讓我們看得到,說不定 將來我們走了,他才成為龍鳳,這種例子很多。 雖然我們的孩子都不是龍鳳,可是我們要有一 個想法,孩子不是龍鳳,只是普通平凡的孩子,但 是這些都是可貴的、獨立的個體,上蒼讓他有機會 來到這世界做個人,自有必要的地方。有一句話說:

45


「活著本身就是可貴。」我們的孩子還很健康的活 著,沒有因為生病而夭折、沒有因為被綁架而失散、 沒有因為車禍而沒命,活著本身就是可貴。這樣看 待,很輕鬆。再想想我們要斷氣之前期待孩子怎麼 樣?很輕鬆呀。我的意思不是不必關心、教育孩子。 而是不要那麼牽掛他! 我曾經聽林清玄先生講的一則小故事,很有意 思。他說雖然我們都不是龍鳳,但是每一個人都有 他存在的價值。當年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一顆掉 落的蘋果打中,而想出了「地心引力」的定律,成 為一個世界偉人。他想:「今天我的年紀與當年的 牛頓差不多,也坐在蘋果樹下,我可以發現什麼定 律?」後來他想,蘋果樹這麼大,長出來的果實這 麼小;西瓜只是細小的蔓藤,長出來的果實卻那麼 大。這到底是什麼道理?他努力的想著。結果也有 一顆蘋果掉下來,也正巧打在他的頭上,他用力的 喊了一聲:「好痛喔!」那一剎那他真的發現了一 個定律:還好打下來的不是西瓜,要不然我這一顆 頭就不保了。因此他了解:「該長在哪裡的就應該

46


讓它在那裡,如果勉強要改變它,可能就不好了。」 這就是智慧。我們剛才說,一個孩子該用什麼面貌 來呈現,我們要改變它,結果往往不太好。 我曾舉過一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的孩子,從 很小就看得出是個做生意的人才,父親卻硬要把他 改變成建築師,最後沒能改成,白白耽誤孩子好多 年。每個人都有他的可貴、天生特質,以及個別差 異,該在哪裡就讓他在那裡。像桂櫻適合在講臺上 就讓她在講臺上;張小燕該在舞臺上,就讓她在 舞臺上發揮,我們兩人如果對調,可能都不大好, 對不對?我們想通了這樣的人生真相,就會很有智 慧。該擺在哪裡的棋子不要亂擺,讓孩子呈現他的 本來面貌其實是很好的。我們常常不願意這樣,造 成很多煩惱,孩子也不一定因為你把他擺在那裡就 真的變好。 (五)父母不一定都比孩子行 第五點是父母親要鼓勵自己學會謙虛。父母親 常常自以為是,我們都覺得比孩子行。我告訴大家,

47


這不一定,真的不一定。 我剛提到孩子的休閒概念,給了我很大的啟 發,怎麼這麼簡單的事我沒能發現,反而是孩子想 到了?她的話很有道理,我的頭腦太直了,沒想到 外出旅行的目的,就是要將身心放鬆,為什麼還要 跟在家裡一樣的規律?這就是孩子教我的概念。 再說我的大女兒喆君。有一次一位有神通力的 朋友對我說:「桂櫻,妳這個孩子過去生是一個法 官。」我細細的思考這句話,細想她平常的種種言 行舉止、想法,包括她的性格,真的很像一個法律 人。所以以後當我自以為比她強,還要堅持糾正她 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她過去是一個法官,我 大大不如呢!」透過輪迴,她來到這個世界上,所 帶來的很多種子,是我這做父母親的人所不如的, 我哪有能耐,什麼都能教她呢?只是因為她現在年 紀還小,機緣未到,那個種子還沒萌芽茁壯、開花 結果,還沒能表現出更像她該有的樣子而已,我怎 麼可以不謙虛一點?


的確,孩子一天天在長大,更懂事、並增長見 聞;而我們做父母親的,卻一天天的變老,生理、 心理、思考力都逐漸在老化,做很多事情越來越不 行。每當想起這些,做父母的我們,真的需要更謙 虛,姿態放得更低才是啊! 所以,父母的安排未必是最好的。我有一些社 經地位很高的朋友,跟我講過相同的話。說當年讀 醫學院,是父母親的安排和要求,可是他們發覺當 醫生並不是最快樂的。有一位女醫生還說她最喜歡 園藝,一有空就想玩玩花草。打算有一天把錢賺夠 了,就要把醫院收起來,經營園藝店。還有一位教 生物的老師,原來父母親要求他考醫學系,沒考上, 只好讀生物系,現在才教生物。他們說最大興趣都 不在這裡。 各位想想看,若我們的孩子一到中年,才突然 發現父母親為他安排的路,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不 是他認為最好的,這是多麼令人心痛的結局啊!可 是,當年父母親一定認為所安排的就是最好的。各

49


位想想,像那個賣木瓜的朋友說的,彼此本來就不 同,畫國畫可能是他自己最有興趣的事,可是孩子 的人生,不一定跟他相同,不見得安排相同的人生 方式就是最好的。 從以上種種觀點,包括時代性的不同,現在我 們的安排,一、二十年後,孩子開始要獨立走他們 的人生路時,那個時代需要的是什麼,已經跟目前 完全不一樣。我們來想想,我們安排孩子做什麼行 業、讀哪個學校、讀到哪個程度、應該表現到哪一 個範圍?其實我們的想法都不一定是最好的,因 為親跟子的人生本來不同。所以,乾脆全盤放下, 讓孩子自由呈現自己,該商就商,該工就工,該積 極主動的就讓他積極主動,將來選舉時,拉票、喊 口號的就是那樣的孩子;慢吞吞的孩子就讓他慢吞 吞,因為那是他本來的方式和速度,也就是他的本 來面貌,將來選舉的時候,寫文案的、想選舉策略 的就是那種孩子,都各有他們的存在價值,未來的 社會原本如此。想通這一點,你會不會放下一些? 讓孩子順其自然的發展。這不是放任,不是不教、

50


不管、不指導,而是我們不要干涉、安排那麼多, 我們的煩惱就會少一點。很多孩子小時候的成績並 不出色,以後卻成了另一個李遠哲,不是沒有這種 實例呀!小時候脾氣壞得很,長大成了彌勒佛那樣 的,我的親友就有這種人,我的書裡面也提到這種 例子。幾十年後的事情不是我們看得著的,何必牽 掛那麼多? (六)尊重生命順其自然 最後一點,如果我們做得到「放下孩子」,其 實正是我們對孩子這個生命個體的尊重,對大自然 生命的尊重。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到菜市場買柳丁, 因為那一天我去得晚,只剩下一籃皮黑黑的柳丁擺 在地上,外表很難看。老闆問我要不要它?我說它 實在太難看了。老闆說:「妳有所不知,這是內行 人吃的,柳丁最甜的就是這種。」他當場切了一個 給我吃,好甜。最後我包了一大包回家。後來他跟 我講為什麼這麼甜的柳丁,長這麼醜?因為這樣的 柳丁樹長在比較高的地方,果農照顧不到,受風吹、 日曬、雨淋等等大自然的考驗比較多,這樣的樹長

51


出來的柳丁就是難看得很,可是汁多又甜美。所以, 越少照顧它,反而生命呈現得越好。最近蓮霧生產 很多,我不會挑,要求老闆幫我挑,他也是挑一些 小小的、樣子醜醜的給我。我說:「拜託挑一些好 看的,我要拿它來拜拜的。」他問:「你不吃嗎﹖」 我說:「拜過才吃。」我在家只要有水果都是先供 佛再吃,因為要供佛,我總覺得用外表太難看的水 果,有一點不恭敬。老闆說:「是這樣喔!只是換 掉有點可惜,這種很甜,外表難看而已。」他的講 法跟那黑皮柳丁一樣,因為那種蓮霧受的照顧比較 少。 我的外公已經過世二十年。在我童年的印象 中,外公很會養蘭:養卡多利亞蘭。古早的卡多利 亞蘭一年只開一次花,而且紫色的居多,很大,很 香。現在因為配種的關係,一年四季都看得到,但 香味沒了,比較小朵,各種顏色都有。外公養蘭的 棚架上常掛滿了花,每次快過年時也是它的開花 期,滿室生香,還將一些送給親友、鄰居,等到花 謝了,他們再把花株送回來養,養到開花再拿去送

52


人。外公因為養蘭結交了很多朋友。很多人知道他 是養蘭高手,請教他怎麼養。他對朋友說他的養蘭 方法很簡單。首先,明白它是什麼品種,國蘭或洋 蘭,各是哪些品種。這個品種需要多強的陽光、多 少水分、多少肥料,這是第二步要了解的。第三步 就是依照它需要的陽光、水分、肥料適時給它。剩 下的往往連看都不看,擺著,開不開花全看它的造 化。以前有一首歌叫「蘭花草」,歌詞說「一日看 三回,看得花時過,苞也無一個」,每天看它,怎 麼不開花呢?可能水太少了,多澆水,最後不只花 苞長不出來,連根也爛了。 剛剛提到的「轄區」概念,意思是說親與子各 有應負的責任。外公的轄區就是先了解它,給它需 要的東西,每一種蘭花需要的各有不同,這像孩子 的個別差異,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東西,這是父母 的轄區該做的事,放下不是放任式的什麼都不給, 而是自己轄區的責任要做好,但是不要越界。放著, 該開的花,讓它自己開,那是花自己的轄區。外 公的經驗是聽任它們自然發展,結果幾乎每一盆都

53


會開花。他對蘭花的愛,有溫暖但沒有重量,它就 開得很好。我們以前都認為這會不會是不負責的態 度?絕對不是,這是「放得下」的智慧。外公也有 愛,要不然不會給花陽光、水分、肥料,還去細心 的了解它的品種,這是他為蘭花所盡的本份。 從這個例子來回想我們自己,這些植物越不照 顧它越甜,何況我們的孩子是人,怎麼會沒有「使 自己更好」的本能呢?當然會有,只是因為我們放 不下,太擔心、不放心,總覺得我們做的安排比較 好,所以就用各種不當的方式和手段,來呈現愛, 結果不但沒有把孩子養得更好,反而互動得煩惱 叢生,孩子也覺得百般痛苦,我們則常感嘆不知道 重擔到什麼時候才能卸下。其實,任何一天我們都 可以將重擔卸下,是我們自己執意要揹著它而已。 如果用養蘭的觀點來看,該不該開花是花的事情, 只要我將該做的做好,其他的交給花自己去做。對 嗎? 就「法」來說

54


剛才是從道理上來講,我們可以將道理一一思 考,想通一些事情,看能不能幫助自己稍微放得下。 現在要從方法上來說,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比 較能夠放得下孩子。 (一)自我提醒 第一、「人生很無常」,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 與孩子分離。這個觀念過去講很多,不再重複。不 是孩子離開我們,就是我們離開孩子,離開孩子以 後,誰來牽掛、安排孩子的事情呢?總歸他仍然要 走他自己的路。當然,最理想的是我們為他預備夠 了才讓他上路,可是人生的無常讓我們無法一切都 確實掌握。因此,盡早放下,盡早讓孩子用他的方 式、速度、特質、長處、本來的面貌,來處理他自 己的事情、來安排他自己的生活,當然比較好。 有一位修行人曾分享一個經驗:每天睡覺之前 一分鐘,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準備夠了嗎?」如 果次晨不再醒來,你覺得都準備好了嗎?我們要提 早讓孩子有他自己獨立的能力,不要一沒了父母就

55


活不下去。 第二、「人生很長」,此刻教不會的事情,以 後他還有很長的時間,總有機會自己學會、改變。 因為人生很長,所以「不要緊」。不只在親子關係、 其他人際關係或在處理很多工作,因為這三個字讓 我放鬆很多。原來我不是這樣子的人,每天要睡覺 時,想到明天的事情還沒準備好,緊張得很。自從 想通了「不要緊」的概念後,我就可以睡了。例如 孩子拿一個裝有垃圾的袋子甩來甩去,我說袋子這 樣甩會掉下去,孩子就是不信也不聽,有一天果真 掉了,垃圾撒了滿地。我氣急了,罵他:「不聽話 的結果就是這個樣子!」後來想通了,「不要緊, 掃一掃,擦一擦,不要緊。」衝突沒了,事情也解 決了。我要孩子拿掃帚又提水來,她自己處理乾淨, 我只在旁邊稍作指導,就是這樣而已。「不要緊」 三字很好用。為什麼不要緊?因為人生哪有什麼大 不了的事?開始上課我就講過,我們總愛擔心不如 何就完了,其實人生哪有那麼多機會讓孩子完了? 要完了也得有會完了的因果啊!

56


第三、孩子的潛力無窮。潛力是他生而帶來的 特質,目前還沒發揮出來,很可能以後我們不在了, 才呈現出來,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孩子能力不夠,什 麼都沒有,將來要怎麼辦?孩子的潛力非常大,只 要給他機會,他就有可能顯現出來。怎麼讓它有機 會顯現出來呢?就是放手,不必替他做太多。 最後還要提醒自己「分離」。我在某一篇文章 讀到一段文字覺得非常好,轉述給大家聽。作者說, 有智慧的父母會了解一件事情:從孩子剛生下來, 臍帶剪斷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要明白,這個孩子 每天都走在跟我們分離的路上。所以,父母親若有 足夠的智慧,就要接受「本來孩子就是要跟我們分 離的」,不要守得太緊,以免將來分離時增添更多 痛苦。這本來就是人生無法避免的,而且每一天都 在朝向它進行。 不只親子,夫妻何嘗不是如此?有一天聽某位 老師講《佛說阿彌陀經》,我很受感動。他說,其 實再相愛的兩個人,從結婚的那一天開始,就注定

57


每天都朝向分離,長相廝守是不可能的,而且一開 頭就逐漸要分離,因為會逐漸的老化、死亡;即使 離婚,也是從眼前一直衍生到感情破裂再離異的。 離婚是分離,死亡也是分離。把人生必然要分離的 真相看清楚,就知道應該怎麼放下。所以照顧丈夫 也沒必要像照顧孩子一樣,哪一天我們不在,他才 不會頓失依靠。有人老婆不在了,他連泡杯牛奶都 不會,老婆眼睛要閉上的那一刻,能走得了嗎?走 不了又能怎麼辦? 用以上的種種提醒自己。今天我們講課不只講 親職教育,也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我用多年來不 斷體會的人生狀態,包括宗教的陶冶、生活的經驗 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常常提醒自己。 (二)不要管太多 下面說第二個方法:不要管太多。 我的意思不是放任不管他。記得有一次我看到 大女兒給小女兒的紙條,很有意思,比我們有智慧。

58


有一次星期六我跟先生外出旅行,留兩個孩子在家 過夜。那時候姊姊讀高中三年級,妹妹是高一。姊 姊禮拜天早上去上音樂課,她提早起床,當時妹妹 還在睡覺,就留下一張紙條,寫著:「喆雅,我 去上課了,今天因為放假所以我不叫妳,妳睡吧! 早上起來要吃什麼,要怎麼做,妳自己看著辦!拜 拜!」紙條就放在妹妹的枕頭邊。做父母親的可能 這樣嗎?不可能的。會擔心自己先出門,孩子要吃 什麼?所以會先為孩子準備好。紙條留的字也一定 是:「早餐吃ⅹⅹ,放在某處。媽媽出去了。記 得要月考了,早上要複習 x x 功課。」有時在外頭 還不放心,打電話回家,看看該起床的孩子起來了 沒?打電話回家就說:「早餐吃了沒?書讀了沒?」 遙控!孩子對孩子之間,她們覺得自由選擇是最好 的,就任由她所愛的另一方自己看著辦。所以讓孩 子帶孩子,帶出來的孩子可能都是很行的人才。而 我們帶出來的孩子,就變得很笨拙,因為我們太牽 掛,太放心不下。所謂「不要管太多」,我們當然 很難做得像孩子這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 我們比較不管他們一點?我有幾個建議:

59


第一,刻意保持距離。我跟孩子或全家一起出 去逛街,我們會先在某處分手,各自到自己想逛的 地方去,再約好幾點在某處集合,一起去吃飯。甚 至吃飯時,孩子的口味不同,讓她們自己找喜愛的 去吃,我們兩個老的吃自己的,回家時再一起回去。 我們刻意不在一起,是因為父母親跟孩子在一起, 都太愛管人了,不管她們就很不習慣;孩子要買的 東西,十樣有九樣我們不同意,雖然有零用錢給他 們,說好讓他們自主花用,我們卻還不准他們買這、 買那的,因為我們不滿意。我們要放得下,就任由 孩子自己處理他的事情,在無生命安全的威脅之 下,刻意的讓自己「眼不見為淨」。美好婚姻的祕 訣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管太多。有的 太太管先生好像在管孩子,包括生活細節,有的先 生說:「倒楣,又被妳逮到了!」不是外遇被抓到 了,而是有的先生比較粗枝大葉,或者舉止比較隨 意,牙膏用完了也不蓋蓋子,諸如此類的生活細節, 太太都有意見,看管得很緊。太太很累,先生回到 家裡也很緊張。我們常常愛管人,不是惡意,其實 是出自於自己習慣的堅持,要一家人盡量配合,弄

60


到最後我們變成家裡的訓導主任,孩子看我們也是 個訓導主任的樣子。不只是媽媽,有時訓導主任是 爸爸。總歸一句話,我們常常都愛管人。所以,有 時候要刻意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刻意的離 開,像剛才舉的例子。這是第一個方式。 第二個方式是,盡量拓展我們自己的生活空 間,讓自己的視野,從孩子身上擴展到別的層面, 關心的範圍拓展開一點。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有許 多擔任志工的人,生活忙碌之後,得到的心得是: 同樣的行為以前看得很嚴重,後來參與社會服務 了,看到孩子相同的行為,竟覺得那不算什麼大 不了的,何必把孩子盯成那樣?因為生活層面拓展 了,就會發現不只自己的孩子那樣,別人家的孩子 也是如此;而且有時因為自己參與社會服務,比孩 子晚回到家,還抱著一點歉意。以前一定會很瑣碎 的管孩子的一些行為,後來也覺得不見得需要干涉 太多,就不理會那些行為了。現在高雄有一家糕餅 店很有名,那家糕餅店的老闆夫妻,前兩天和我 聚餐,老闆講到現在西點成了目前臺灣人的主要早

61


餐。古時候我們都吃粥、饅頭,現在的人都是買西 點當早餐,他說:「現在的家庭,多數的廚房成了 裝飾品。」過去不是這樣,所以西點麵包打不進市 場,因為當時很多婦女都全心全意在家相夫教子, 在廚房忙一整天,完全沒有別的空間。那位老闆說: 「不過我實在想不通,婦女的生活空間如果只有廚 房,她要怎麼樣相夫教子?」有沒有道理?有道理。 因為丈夫和孩子一直在外面不斷成長,有他們的空 間;我們成天固守在家,眼光如豆,到最後什麼都 不大懂,我們如何去照顧一直都在外頭見世面的丈 夫和不斷在長大的孩子呢?這句話很有智慧。我們 一定要多多拓展我們的生活空間,不要只是留在家 裡拖地、煮三餐,弄到最後真的成了管家婆。有時 我們還會用「我為家裡做牛、做馬犧牲奉獻」的理 由,來壓不聽話的人,到最後大家都被綁死,自己 也被自己給綁死了。很多爸爸也一樣全心全意的工 作,就是為了要給孩子更好的將來,自己也沒有拓 展與成長,也沒有別的關心層面,最後也落入相同 的結局,不只是媽媽有這種結局而已。未來的社會 已經不再是這個樣子了,層面要越來越廣。這是我

62


個人的第二個經驗。 還有一件事是「轉念」。每當放不下的時候, 就把念頭轉一轉。我的父親很有意思,七、八十歲 的老人。我弟弟是父母唯一的寶貝兒子,跟爸爸 住在一起,偏偏這個寶貝兒子生的三個都是兒子, 男孩好動活潑,三個分開來還會安靜,可是一湊在 一起,不是打就是揍,要不,就是跩或是相罵,沒 有一刻安靜的。老人家一來怕吵,二來怕孫子容易 受傷,好像一打架就會受傷,所以孫子只要稍微動 個手,他就開始一直唸,弄得很緊張,大家都不舒 服。有一次我對他說:「爸爸,看不下去我們就看 別處。」他說:「就是發生在眼前啊!」我說:「爸 爸,來!我跟您說。您有沒有發現我們兄弟姊妹之 間感情很好,為什麼我們手足的感情會這麼好?因 為我們有共同的回憶。」小時候我們的生活空間窄 小,親子七個人睡通舖,很多發生過的事情,我們 都共同參與,只要有人說什麼,其他的手足都知道, 我們就是因此顯得更親密。我說:「現在您的這三 個孫子這麼做,就是在培養他們未來共同的回憶。

63


他們在培養感情,您卻煩惱成那個樣子!」老人家 很有智慧,一聽這話,同意了。後來當三個孫子又 吵起來,他就說:「好,你們去培養感情吧!」有 時轉個念頭,看同樣的事情就覺得無所謂了。我們 常看那小狗咬來咬去,有沒有因此咬死對方的?他 們在玩啊!很多父母親為孩子吵架、打架煩惱得不 得了,其實他們正在培養感情呢!常常我們還在生 氣,他們已經和好了。只要沒有生命安全的顧慮, 讓他們自己去處理紛爭,是沒有太大關係的;不要 緊,放輕鬆,不要急。把我們的注意層面多放寬些, 你會覺得生活充實多了,而且視野會比較廣。目光 如豆的人,聽這聽那,整天管那些瑣碎的事情,最 後我們變得很瑣碎,嘮嘮叨叨的。關心層面廣一點, 去關懷別的,看哪裡需要幫助就去關心幫忙,你就 會變得比較開闊。 (三)做允許的父母 轉念、保持距離、拓展生活空間。剛才講的都 是不要管太多。

64


第三個方法是「做一個允許的父母」。就是以 上提過的,允許孩子呈現他自己的本來面貌,用自 己的方式、速度去長大等等。怎麼做一個允許的父 母?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多給孩子機會」。譬 如給孩子自己體會的機會,讓他們自己想。像我舉 孩子自己洗便當盒的例子,如果我早看開,讓她自 己想,哪一天她自己想通就會洗了。等到孩子自己 看到一篇文章,知道拿一個臭臭的空便當盒給媽媽 聞,是不孝順的行為,她體會到了,就會自己做了。 留些空間讓他們去體會,不要每件事情都教得太 滿,因為有些事情要教會也得有機緣。釋迦牟尼佛 也說「佛度有緣人」,像釋迦牟尼佛那麼有智慧的 聖者,也有渡不了的人,換他的弟子去渡就成功了。 所以在某一點我們教不會自己的孩子,他還是有很 多機會,有人會教他,或他可以自己思想、體會, 想想我們自己這幾十年的人生不也是如此?我們會 的東西,許多並不是父母親直接教的,對嗎? 此外,多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很多父母親打罵 孩子,就是因為孩子犯錯。下一堂課我們要講「不

65


打不罵怎麼教」。我們常誤以為犯錯不得了。其 實犯錯很正常,犯錯是人生的常態。人生就是經由 不斷犯錯,再不斷修正,一直改到「對」的累積。 犯錯本來就是一個過程,累積不斷犯錯與修正的過 程,最後完成了人生。所以,犯錯越多,修正越多, 學到對的也就越多,你人生的功課就完成越多。有 的父母親還會刻意的讓孩子犯錯,你相不相信?比 如要孩子這麼做,他偏偏不肯,有的父母親會強硬 的逼孩子聽話,有的父母則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動 手做自己的,明知結局絕對是錯誤,還是聽任孩子 試試自己的方法。一旦孩子錯了,就會自己 ( 或父 母再協助他 ) 修正,自己去體會「對的」是什麼。 在《親子緣》、《做溫暖的父母》、《陪他走一程》 這三本書都舉了很多這種例子,請大家去參考閱 讀。我的孩子從讀幼稚園、小學直到高中,有時我 會刻意的讓孩子去嚐一點苦頭。她不聽我的話,就 讓她去嘗試,明知她會犯錯,那些錯如果不太要緊 或無安全的顧慮,就讓她去試。我們往往很擔心孩 子犯錯,太擔心犯錯後的結果苦楚無邊,不忍心孩 子受苦;不忍心,乾脆就替孩子做,到最後就像那

66


位趕著上班的母親,送美術箱給孩子的情景,東西 摔了一地,不但母親很生氣,孩子也哭了一整堂課。 孩子自己很覺悟,沒帶美術用品就甘願接受老師的 處罰,他很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偏偏看不開的 父母親不願意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弄到最後,不 但她的愛孩子沒感受到,孩子還很傷心,包括他的 朋友都打抱不平,說媽媽很莫名其妙。 還有,多讓孩子有做決定的機會。決定對了增 強自信,決定錯了承擔責任,利用這些機會讓他明 瞭自己是怎麼樣的人,盡可能給他這樣的機會。 (四)循序漸進 第四點,雖然我們說要放,卻也要慢慢放,依 孩子不同的程度來放。例如今天聽桂櫻講完,你的 孩子才三歲,就讓孩子獨自過馬路,這一放就糟了, 被車子撞了怎麼辦?要依照孩子的年齡、個別差異 種種狀況。像我的外公,他的轄區責任就是先了解 蘭花的品種,來決定給它多少水、陽光與肥料。我 的大女兒國小一年級就自己搭公車上學。但是我會

67


先循序漸進,訓練孩子搭公車。先是用摩托車載她 慢慢走一遍,沿途有什麼或站牌附近的景物也都說 得很明白。第二步則是帶她一起上公車,認每個停 靠站的特色。第三個步驟,則讓她自己上公車, 而我騎摩托車在公車旁邊慢慢跟,讓她看得到媽媽 在車旁跟著,她就比較不會害怕。因為當時她才小 學一年級六歲而已。我說「放下」是得依照他的年 齡和程度一步一步漸進的來放。第四個步驟,我先 騎車到她的學校那個站牌,讓她到那個站,下車跟 我會合。我只花了一小段時間她就學會了,其實孩 子學習得很快,但是要很具體有步驟,而且多次練 習。從那時候我就很輕鬆了。放下之後,會不會有 一些是原先想不到的意外事情發生呢?當然會有。 有一次孩子回來就說她下車都很緊張,因為她拉不 到鈴。個子很小,乘客很多,她根本被擠在中間懸 空站著,腳不能著地,拉不到鈴。我問她那怎麼下 車的呢?她說:「我都請旁邊的大哥哥大姊姊幫我 拉。」有些事情我們想不到,可是如果我們放得下, 孩子平常就有機會累積很多經驗,一旦他面臨意外 狀況時,也就有足夠的基礎能力去解決;我們可以

68


很放心,只是看我們願不願意放,有沒有放的步驟 與方法而已。同樣的,孩子很小我就教她們過馬路、 騎車、打電話、接電話,一步一步教會了,就放手 讓她們去做,她們變得很能幹。我說的「放下」不 是放任不管,不懂也不用理會,大家不要誤解了。 (五)祈求 第五點,我要用我常常祈求的內容來跟大家分 享,所謂放得下的意思是這樣的:譬如我的孩子要 考高中或大學時,做父母的我們難免有所祈求,我 是佛教徒,早晚禮佛時我會說:「請求佛菩薩賜給 孩子足夠的智慧、勇氣和定力,去面對他的考關, 去他應該去的地方,考他應該考的學校。」我的意 思是,父母親該做的我做了,孩子的努力也做了, 剩下的是他應該去哪裡,佛菩薩,就讓他去吧!這 就是放下。

69


補充教材

70


來介紹好書: 跟今天主題有關的有幾本書: 一、《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人本教育基金會叢書。 二、《心靈雞湯》第一冊第四卷「論學習」。 三、《做溫暖的父母》第一單元:「緊張父母聲聲 催」;第三單元「我這樣愛你錯了嗎?」;第四單 元「給青少年作主的機會」。 四、《親子緣》第四個單元:「讓孩子學著自主」。 五、《陪他走一程》第六單元:「讓青少年做他自 己」。

71


作業題

72


接著講作業,實踐的部份有兩題: 第一題,在這禮拜之內,試著找一點來練習「放 下」。比如過去你覺得不吼叫,孩子就不肯動,這 個星期就少吼一些,慢慢放一點看看。有位媽媽就 有這種經驗,是家裡的訓導主任。有一次她的聲帶 發炎,醫生警告她一個星期不可以開口,那個禮拜 她真的成了啞巴。一個星期讓她體會到孩子沒有變 得更被動,家裡的氣氛品質卻好很多,而且自己也 不必那麼勉為其難的當訓導主任,她體會到不吼叫 的結果並不壞。過去她不放心,以為不吼叫不行。 第二題,試著不打孩子。如果你已經不打了, 這一題就不必做,如果你還在打,因為要配合下堂 課主題,你不打試看看。下一堂我們講課時,你再 體會這之間有什麼不同。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堂課有一題有關「聽」的作業:三句話,

73


有沒有寫﹖ 第一題:有一個孩子看到一杯牛奶翻了,他說: 「我不是故意的!」老師要你們寫兩個步驟,第一 個步驟是,你想想他說這句話的心情是什麼? ( 很 害怕 ),接下來將你猜到的心情講給孩子聽,讓他 知道媽媽了解他的感受,你怎麼說?「沒關係,擦 一擦就好了!」還是「不要害怕!」?那是溝通障 礙的「安慰」。我的回應是這樣子的,我會說:「喔, 你怕挨揍吧?」這是他的心情。媽媽將他害怕的心 情講出來,但是因為他還小,你不要講太長。講完 後要教他善後,如果孩子很小,不會處理,你要教 他,譬如拿一塊抹布來擦乾淨,碎玻璃怎麼清理。 教他、帶著他做或做給他看,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事 情,他就會處理了。孩子也學會「犯錯好像不大要 緊,趕緊收拾就好。」這就是我們的積極面。但是, 我們過去的習慣不是這樣,一看到茶弄翻了,尤其 父母親急著要出門,更會破口大罵,說:「我已經 忙得很了,你還弄出這麼一個大麻煩來!」一面罵 一面卻動手替他收拾。弄到後來,我們覺得孩子老

74


是犯相同的錯誤,怎麼教都教不會,其實只是因為 我們的方法不對。 第二題:一個小學孩子看著作業說:「我不要 寫了,我不要寫了,我不會做!」你們聽出他的感 覺是什麼?他覺得很煩?碰到困難沒辦法解決? 對!不過這都只是我們做父母親的,站在透過孩子 的動作和話語,來猜測他的心情而已。怎麼將猜到 的這種心情說給他聽?我可能會說:「怎麼樣?是 不是寫得很煩呢?」如果你是孩子,也真的覺得心 煩,媽媽這些回應是不是會讓你覺得媽媽聽到你的 心聲了?如果他是碰到困難,我可能會說:「好難 喔!不會寫喔!」如果他真的是碰到困難,他可能 會說:「對呀,這個好難,我都聽不懂,不會寫。」 這樣就表示他的心情,媽媽聽對了。如果我們用溝 通障礙,可能就不是這樣回答。譬如說:「來,媽 媽教你!」這是直接要給孩子答案。很可能還會訓 他說:「你上課一定在講話,沒聽,所以你看,現 在不會做了!」這是訓斥,都算溝通障礙。

75


第三題,「某某人的媽媽好討厭喔,又拆了我 給她女兒的信!」我們聽到孩子是什麼心情?「不 滿」,不滿那個同學的媽媽;還可能有一點「動 怒」。還有一點,可能他覺得信上寫的都是兩人間 的祕密,怎麼被大人看到了?這種被拆穿了的感覺 「很不舒服」。回應時,我們可以說:「她拆你的信, 你覺得很不滿喔!」這麼說就可以了。他說:「對 呀,大人怎麼可以這個樣子?很不道德呢!」類似 這樣子來練習。 一個禮拜不打孩子,看看你能不能忍受得住? 謝謝大家,再見!

76


77


78


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 第六堂

題目

不打不罵怎麼教

地點

高雄市社教館演講廳

79


大家好,又一個禮拜了,有沒有期待這次的上 課?孩子總是說:「唉!明天又要上課了!」大家 會期待來上課,可見這裡比學校快樂,對不對?

今天的主題是「不打不罵怎麼教?」講的是體 罰的問題。我先把補充教材與作業講清楚,再來談 講課的內容。 跟今天主題有關的好書: 第一本:《愛的手冊》人本教育雜誌社出版。 這本書是幾年前,人本教育基金會發起全國「與孩 子立約」這項活動時,特別編的小冊子。這本手冊 寫了許多不打罵孩子可用的教育方法。史英老師在 冊子裡,特別針對各種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提出不 打不罵怎麼教的具體例子與方法;朱台翔老師在裡 面有篇文章:「走進孩子的生命」。講到父母若不 用打罵,其實可以有更多的方法教孩子,這些方法 可以讓父母更易於走進孩子的生命裡。她說的方法 就留待各位自己去看。

80


第二本書:《怎麼辦?》作者史英,也是人本 教育雜誌社出版。其中有一個單元「戒除體罰八週 方案」,史老師主張用八個星期的步驟,慢慢的、 漸進的把我們體罰的習慣戒除掉,是依序而又很具 體的方法。 第三本書:《與孩子們立約》。這本書是為了 配合「與孩子立約」的活動,由民生報出版。作者 是民生報的記者張慧中小姐,她每週採訪一位各行 各業的代表人物,有政治家、宗教家、家庭主婦、 傳播界名人等,共有三十一位。由每位受訪者談自 己的成長經驗,很值得看。 還有三本書,這三本書都是我的著作。 如果你現在有張老師出版社出版的《做溫暖的 父母》這本書請拿出來,翻開第五單元,全部是我 自己不打不罵如何教孩子,如何處理孩子問題的經 驗。 另一本書:《親子緣》,慧深佛教基金會出版。

81


其中有幾篇文章跟今天的主題有關,「會生氣的媽 媽」、「做一個讓孩子愛又敬的父母」、「節制」、 「給那弱勢的一點慈悲」、「管或不管」。 最後:《陪他走一程》,慧深佛教基金會。其 中的「生氣時怎麼辦?」、「誰先觸怒誰?」、「我 們錯怪青少年了嗎?」都有提到生氣時怎麼辦﹖怎 麼做一個可以生氣、又會收拾善後的爸媽﹖

82


現代父母的矛盾與難處

83


現在就來談主題:不打不罵怎麼教? 現在你還在打罵孩子的,請舉手!(大家都舉 手了。)請放下。通常父母親遇到別人這麼詢問時, 一定都會覺得很為難:如果不舉手就不誠實,因 為確實還在打;如果舉手,又好像顯得不夠資格當 個好爸爸、好媽媽,怎麼這個時代還在打孩子?這 種矛盾的心情不只各位有,我過去也常常有。因為 我們是在傳統時代長大的人,在舊時代的價值觀裡 頭,認為本來就應該打罵,否則怎麼教孩子?甚至 於說「棒下出孝子」、「愛之深,責之切」,所以 打你就是教你、就是愛你,這在當時似乎是個顛撲 不破的真理。但是,我們長到今天變成大人,生了 下一代,變成現代父母,我們的孩子是現代以及未 來世界的人,而我們是過去的時代培養出來的人, 於是便陷入兩難的局面。我們會想:拼一輩子,為 的就是要讓孩子有比較好的成長及教育環境,盡可 能的不打罵。可是真正下定決心不打罵孩子之後, 卻又不大放心!因為怕這樣下去如果罩不住孩子, 那會演變成什麼局面?於是那根鞭子就永遠沒辦法

84


放下。也有可能曾經一兩次放下鞭子,可是發現孩 子變得更「白目」,於是又不得不重新拿起鞭子。 其實,我們要換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時,一定會 有一段雙方都在摸索、適應的過渡期,讓你特別 煩惱,非得等過渡期過了,才慢慢的會上軌道。這 是個必然的程序。可惜,有些父母親只給自己及孩 子一兩次機會,看孩子短時間內未變好,就很不放 心,以為新方法沒效,就又回到原點了。其實孩子 的成長,非常的快,熬過那個階段也會很快,只是 父母親不放心而已。 今天我來講父母想不打、不罵,情況也一樣。 各位想想,史英老師那一篇文章,還主張花費八 週來完成方案,至少要給孩子兩個月試探父母決心 的機會,這兩個月你度得過去嗎?有的可能還要更 久。假使我們過去也打,但打得不太厲害,八週就 有效了;但過去我們如果只憑打和罵,當作唯一管 教孩子的方式,八週是絕對不夠的,因為孩子已經 很皮、很難調教了。所以過渡期到底有多長,也是

85


因家庭、父母、孩子而異的,但是各位,我們絕對 要有信心度過這個階段。 在互相試探的階段當中,你還要有一些其他的 方法來補足,記得把過去幾堂課講的觀念和方法都 要應用進去,雙管齊下。不是說八週不打不罵,就 放任孩子八週。不打不罵不等同放任。如同我一直 強調,我們要做溫暖的父母,可是溫暖不等同放任; 做個放得下的父母,放得下也不等同放任,不能誤 會這個意思。

86


打罵的界定

87


所謂的打罵界定在哪裡? 會造成身心傷害的外力及言語 第一,所謂的打跟罵,是指大人透過打與罵, 造成孩子身體跟心靈的傷害。各位相信語言也會傷 害孩子嗎?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更甚於打。打,傷的 是皮肉,語言傷的是孩子的心。我曾看過一篇退休 教授寫的文章,六十幾歲的他,有次帶著老婆到花 蓮,在花蓮火車站遠遠的看到一位中年人跑過來, 一路喊著:「老師,老師!」這位教授不記得什麼 時候教過他。對方說:「老師小學時候教過我。」 這位教授很高興,心裡想:「一定是我讓孩子印象 很深刻,要不然怎麼幾十年了,他還記得我這個老 師?我都變個樣子了,孩子也成了中年男士。」於 是問對方,不料對方的答案竟然是:「我當然記得 啦,老師常打我呀!」。 不只是打,還有罵也是一樣,若不恰當,也可 能每一句話都傷了孩子的心。

88


我舉一個個人的親身體驗,在這裡我無意批評我的 父親。我的父親雖然是一位讓我非常敬愛的老人 家,可是那個年代的父母,卻常說出一些話來傷孩 子。記得民國六十二年我剛大學畢業,第一年在鳳 山高中教書。爸爸有一次拿一疊鈔票對我說:「阿 櫻仔,這些錢幫我數一數。」我數了一遍不放心, 又數了一遍,才放心的交給爸爸。可是他不放心, 自己又數了一次,果然我還是數錯了。爸爸火氣來 了!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妳這麼大的一個人, 受過這麼高的教育,還在當老師,這麼簡單的工作 也不會,虧妳還數了兩次。」於是他罵我說:「我 看妳,沒有一件行的!」那時候我二十四歲,這句 話一直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那句話有沒有後 遺症?有!直到今天,我拿到整疊的鈔票,我還是 不敢數。有時候先生拿薪水回來,我數了又數,還 得要孩子再數一遍比較安全,這是不是後遺症?這 可能是當時就被傷到了,才引發的後遺症。我做家 庭主婦多久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來,真是太 離譜啦!數錢都不會了,何況是理財?由這個例子 來看,別說是棍子、棒子,連言語的傷害都會留在

89


心中,變成陰影。 體罰不是教育也不是處罰 第二個,孩子有問題的時候要處理,有偏差時 要糾正,有不對時也要處罰。換句話說,教育孩子 當然要處理他的問題、糾正他的偏差行為,以及要 處罰他的犯錯。但是處理、糾正、處罰不等同體罰。 我要說的就是,請大家不要誤解當孩子犯錯 時,不必處理、不必糾正、不必處罰。很多人誤認 為,若不體罰,孩子都被放縱得無法教育了,絕對 不然,我要把這個說明清楚。體罰不是教育,也不 是處理孩子問題的唯一方式。教育,還有很多好 的、正確的方法。 雖然將體罰的界定說明清楚了,可是,我相信 在座很多父母親,包括過去的我,還是有一個疑惑: 體罰有很多好處啊!

90


父母贊成體罰的原因 ──棒下出孝子的迷思

91


打罵,孩子才不會變壞? 各位認為體罰好嗎?相信會體罰孩子的父母, 必定是認為體罰還是有好處,所以才會一直用著。 連當年的吳敦義市長,都對去拜訪的人本教育基金 會的高雄志工說:「你們要推廣不要打罵,很好, 很好!我真的是一個不打罵的父親,不過我是因 為太忙了,沒時間管教孩子。但我想有時候,打罵 也不是那麼的不好。我年紀這麼大,想想以前,還 是滿感謝過去老師、父母曾經打過我,我才會變成 今天這個樣子,沒有變壞。」各位,我們曾經有過 這樣子的想法嗎?「感謝父母親打過我,讓我沒有 變壞。」其實這句話有一點似是而非,我想這個想 法可分成兩個層次來想:我們感謝的是父母因為愛 我,想要糾正我不對的行為而打我,感謝的是打的 背後那一份愛我的心意,而不是父母打我的這件事 情。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高興被打一頓的。不說孩 子,就說貓、狗等動物,只要你棍子一拿起來,或 者作勢要踢牠,你看牠走不走?所有有情眾生都是 有感覺、會貪生怕死,不管是人或動物,沒有願意

92


挨打或願意受苦的。所以所謂「感謝父母親打我」, 其實感謝的是「背後的那一份愛意」,而不是「被 打」這件事情。不過因為我們變成成熟的大人之 後,會用一種同理的心意來想,當年父母親其實是 愛我們的,只是除了打罵,他沒有別的方法可想。 假使當時的父母親,除了打之外,知道還有別的方 式可以教孩子,相信他們也會選擇別的方式。仔細 想一想﹕一個高貴的人格,不就是這樣子嗎?動物 覺得痛就逃了,何況是高等靈性的人類?這是我要 澄清的。所以說「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打我」,應 該分成兩個層次來想,想開了就會明白,我們感謝 的不是打罵這件事情。 打罵的效果,立竿見影? 第二個,打罵有沒有效?有,而且是立竿見 影。例如叫他關掉電視他不聽,棍子拿起來,他乖 乖的就關了,這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這個效果 很容易變成假相,效果也會逐漸減弱,慢慢的隨著 他的成長而沒有效力。第一他的身體長高了、腿長

93


了、壯了,就打不動了。以前幼稚園時打他,他就 跪地求饒,小學時他可能會說:「我不是這個樣子, 你冤枉我。」把鞭子抓住,不讓我們打。到了青少 年、國中、高中階段,他甚至於不屑搶鞭子,門一 開就出去了、逃了,怎麼打得到?他們長壯了,打 他的量要加大才有效果,鞭子也要加粗才有用。而 且打罵的後遺症有很多,我在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份《拾穗雜誌》盧桂櫻專欄,曾經寫過一篇「愛他 就不要打他」的文章,作為本次主題的補充教材, 裡面寫了很多後遺症,有些我們連想都想像不到。 打罵,才會磨練孩子的好品格? 除了以上,還有第三個原因,很多人認定傳統 的孩子,就是因為小時候不斷受到打罵,才鍛鍊出 很不錯的規矩品格。你們同意嗎?很多人認為今天 我們這麼守規矩,這麼有禮貌,是從小被打罵的成 效。因為一犯了規矩就挨打,以後不敢再犯,一而 再,再而三就變得守規矩、有禮貌了。

94


我曾聽有位名嘴張教授說過,其實今天的父母 親對孩子很放任。例如有些演講場合,父母任由幼 兒在會場跑來跑去,甚至跑到講臺前面,對講師做 鬼臉、逗講師。可是卻沒有一個父母親出來管教他 們,他不禁要問:「這是什麼教育?」他說,他的 媽媽雖然沒受過什麼教育,是很傳統的人,但會要 求孩子守規矩。譬如跟長輩打招呼,不照做就得挨 打。這麼說來,是不是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比較有 品質?我想,也許這句話用在以前的環境是對的; 但是,所謂對或錯,是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改變,我 們的孩子是未來時代的人類,用這種方式,品質會 變得好一點嗎?不然,現代整個世界潮流講究的 是人權,打罵不一定有用,不一定會養出更好的孩 子。例如現在有很多團體,針對這問題對孩子做問 卷調查,結果反而是很多行為有偏差的孩子,在家 裡經常被打罵。我在「愛他,就不要打他」的那篇 文章就談到,這一類的孩子比較退縮,攻擊性比較 強。因為他在家裡學了許多榜樣,用打、用攻擊來 解決所有的紛爭。他學的就是這樣,這是打罵的後 遺症。我們的孩子是現代以及未來世代的人類,用

95


過去的價值觀來教育孩子,不一定會有效,這是第 一個觀點。 第二,第一堂課談到如何做個好的現代父母, 我也提到現代父母難為的原因,是因為現代孩子的 承受力,跟我們過去的孩子不一樣。最近我正在讀 一本書,書名叫《密勒日巴尊者傳》。密勒日巴尊 者是密宗的一位上師,全書一大半的篇幅在描述他 學佛之前,因為犯了許多過錯,他學習施咒害了很 多人畜。後來他找到一位好老師,知道他造作了太 多不好的事情,所以用許多方法來消除他的惡業障 礙,像不斷的給他肉體上的折磨,這些折磨以現代 的眼光來看,不只打罵而已。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 用各種懲罰、體罰,折磨他、鍛鍊他,透過不斷的 受苦,讓他消一點過去做壞事的業障。果然把他鍛 鍊成一為非常好的修行人。後來他要下山,辭別老 師,老師對他講一句話:「過去師父如此對你,你 明白我的苦心嗎?」密勒日巴尊者說:「我明白。」 這好比我們感謝父母過去打我們、罵我們。老師又 說:「不過,以後如果你收了徒弟,不能再用這個

96


方式對待,因為以後你的徒弟,乃至之後的眾生, 他們經不起這樣的磨練。」這句話我的體會很深。 現代的孩子,已經承受不起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方 式了,有時還適得其反。先不說打罵,就以對抗大 自然的種種能力,現在的孩子已經大不如我們了。 現在孩子稍覺得熱就急著打開冷氣,開到攝氏十六 度這麼低的溫度來吹。各位,如果你的孩子如此, 你要擔心了。記得我的兩個女兒考高中時、考大學 也如此,七、八月份,最熱的在高雄,卻沒有一間 教室有冷氣,孩子一面作答一面揮汗,那樣子心會 不散漫嗎?心會不浮躁嗎?他如何用安定的心作 答﹖一定受影響的。以後有一堂課「如何教出體貼 感恩的孩子」,我會談到很多鍛鍊孩子的方法。今 天孩子的善根、品質已經大不如前,我們要用以前 的方式來教育現在的孩子,不一定有用的。這是第 三點我要澄清的:打是不是真的可以鍛鍊人的好品 質?以現在的觀點答案是不一定。 大家如果過去有誤解,根深蒂固的認為打罵是 好的、是對孩子有用的,經過我這樣的澄清,你可

97


以從不同的角度慢慢思考這些事情。想通了,跟自 己對話,把自己說服了,慢慢的就能從一個新的角 度來看事情,這樣子我們就有改變的機會,不會老 是堅持「我就是這個樣子」。如果跟時代脫節了, 教育孩子就變得很困難,總是要改、要修正。

98


不要打罵的理由

99


愛他就不要打他 以上談的是「打罵有什麼好?」現在談「為何 不要打罵?」聽了以上那麼多理由,就會知道真的 不應該再打罵了。剛才那三點誤會我澄清了,至於 不打罵的理由,以下我再補充幾個觀點。 就宗教的觀點來看 (一)要瞭解親子關係的各種因緣 一般學者、專家,比較少談到宗教的觀點。宗 教的觀點怎麼看待打罵這件事情?剛才提到補充教 材《與孩子立約》,三十一位名家裡頭有幾位宗教 人士,其中有一位是聖嚴法師,他有提到宗教的觀 點。我現在另外再提一個宗教觀點。在《親子緣》 這本書的序文,我就提到:每家的孩子都各以不同 的因緣,投胎到各自不同的家庭。我簡單說幾個。 第一個因緣,他可能是我們過去生很親愛的 人,與我們很相愛,但是斷氣的那一刻卻捨不得

100


走,於是他會想再來跟我們續緣,不論做夫妻或做 子女,乃至成為家裡的貓或狗,這種情況是絕對有 的。今天在座的每個人,彼此印象很好,我講什麼 你們聽了都很高興。全高雄市那麼多人,就只有你 們來上課,我們之間絕對有著很特殊的因緣,過去 生我們一定結過緣,有深有淺,何況是投胎到我們 家的孩子?他過去生可能是我們很親愛的人,想跟 我們再續緣,帶著這一個念頭來投胎。因此當我看 到父母親把孩子打得很慘,我有時會說:「這孩 子可能是你前世的媽媽,想想看,你打到媽媽了 呢!」當然這有部份是鼓勵的話。孩子需要教,但 不一定要打。 另外還有其他的因緣,各位回去仔細看書就明 白,就能多一層思考,鞭子高高舉起時,有多一些 思考進來,就比較容易改變心意。此外,也可能是 過去我們跟他結過惡緣的孩子,如果過去你跟他結 過惡緣或傷害過他,他今天來討債,他能不氣惱你 嗎?從因果的觀點,他非氣你不可啊!如果你不甘 願還債,甚至打他打得更兇,結的惡緣更重,下一

101


輩子他又來了,這筆債何時還得了啊? (二)要瞭解孩子善根的多寡 佛法還講「善根」,即為善的根本條件。我們 的孩子之間都有個別差異,總會有比較乖,比較聽 話,少惹你煩惱的;但還是有孩子讓你比較煩惱。 大家一定想不通,明明都是我們生的,哪有品質不 同的道理?當然有,因為他們都有他們的過去生。 宗教講輪迴,每一個人,包括孩子,包括我們每一 個人,都不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前都來過 了。每個人從過去生所帶來的習慣、想法、個性等 等是不同的,這就是之前談過的「天生特質」。那 個比較常讓我們煩惱,氣到非動手打他罵他不可的 孩子,其實,如果從宗教的觀點來看,他就是善根 比較不夠的孩子,卻仍然會到你家去,可見他的動 機很強,很想做你的孩子。各位想想看,他自知善 根差,修行少,為什麼想到你家?如果不是討債的 理由,就是他認為你這一家比較不會讓他受苦,會 有一個好的環境讓他長大,讓他這一輩子比上一輩 子能做更好的修行。他如此尋尋覓覓,好不容易找

102


到你了,今天你又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他,好可憐 呀!其實如果這個孩子投胎過來,就是什麼都懂、 什麼都會,品質很好,這種孩子不必教,生來享受 就好了,我們這些父母做什麼用呢?就沒能發揮功 能啦!生到不好教的子女,你才有更多成長的機 會。「煩惱即菩提」,有煩惱才會想辦法去超越, 就會變得有智慧,菩提就是智慧。所以,人不要怕 有煩惱,不要怕生到難教養的孩子,否則,我們不 會有菩提,不會成長。很多會去聽演講、會看書籍、 會找專家學者求助的父母親,就是有了煩惱的人,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可能就會有菩提。從這個觀點 來看,孩子如果他不乖,其實正是成就我們成長的 人。我都把這些孩子叫做小菩薩。如果把父母路當 作修行路,孩子就是成就我們修行的菩薩。我一直 抱著這樣的信念,用這種信念看所有的孩子,沒有 一個是壞的孩子,都有他的因緣。 (三)要有足夠的慈悲、智慧與定力 這是講到宗教部份:輪迴的觀點、投胎的因緣、 善根多寡等等。還有一點我要補充,佛教說 :「萬

103


事萬物都由因緣所生」,因此沒有一樣事情是絕 對該如何或不該如何,而是要憑智慧去判斷,什麼 情況可以,什麼情況不可以。因此若從這個觀點來 看,其實也不是絕對不可以打孩子,要憑智慧看情 況。現在我來介紹佛教中的「不動明王」。上個月 我們有一個團體,到高雄縣高樹鄉不動寺,住持是 上

唯 下 勵法師,當天我們看到三尊佛像,中間一尊

是毘盧遮那佛,左邊一尊拿了甘露瓶有柳枝,是觀 世音菩薩,右邊一尊面相看起來很兇,左手拿一綑 繩索,右手拿一把劍,師父介紹祂是「不動明王」。 他說,眾生有很多不同的根器,根器比較好的,只 要點一下就懂了,這種眾生要用觀世音菩薩的方式 來渡他。用溫暖、用愛、用慈悲就可以渡他們;可 是還有一種眾生很難渡、很剛強,講什麼都不聽, 說甚麼也不相信,必須要勞動這位不動明王,拿繩 子又拿劍去渡。當時我問:「師父,繩與劍是要打 眾生嗎?」因為我是學教育的,第一個念頭想的就 是,要渡剛強的眾生是不是祂也打眾生?他說:「當 然打。」我舉這個例子是要告訴大家,其實從佛法 的觀點來看,不是不可以打,而是要看情況打,憑

104


智慧來判斷。第一個要判斷的是,這個眾生是不是 真的剛強而頑冥不靈;第二是要用什麼方式打,什 麼時機打才會比較有效;各位,我們在打孩子之前, 有沒有這麼分析過?沒有,往往是一生氣就打人, 先打一頓再說,我們沒講究那麼多,一氣起來就亂 罵亂打,我們的智慧不如不動明王。 可以打的條件,除了剛才說的靠智慧判斷和了 解之外,還有第二個條件:你的內心真正要有慈悲。 上

唯下勵師父說:「別看這個難看的不動明王很兇,

他外相顯現兇惡,是要震懾你,要制伏你,內心其 實很慈悲:我要渡你。」祂打,只是為了不忍眾生 犯錯造惡受苦,祂的內心其實是真正為他打的這個 人設想,而不是為發洩自己的氣憤;所以祂打這個 眾生的動機是從慈悲出發的。反觀很多父母親打孩 子,是因為氣不過,要發洩,不打就受不了。不動 明王內心慈悲,外相兇惡,我們不同於祂,不只我 們生氣的臉難看,當下的內心也很難看,因為當時 我們很生氣。這是第二個條件。

105


第三個條件,為什麼祂叫不動明王?因為祂在 打眾生的時候,情緒是如如不動的,祂並沒有動 怒,內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一切目的只為渡 化眾生。反觀我們,在打孩子的時候幾乎是抓狂 的,如果不是抓狂,我們不太會打孩子,因為我們 也明白打孩子很痛苦啊! 各位,如果我們能像不動明王那樣,有那麼高 的智慧去判斷、去了解;又跟不動明王一樣有無 限的慈悲,完全是以愛對方、教育對方為主;又有 不動明王那樣如如不動的情緒,可以打嗎?當然可 以打了。我願意用佛法的觀點來解釋這個層面,這 樣子比較圓滿。就因為我們父母親缺少這三個條件 ──慈悲、智慧與定力,所以,我還是認為,在我 們沒有自信心做到像不動明王那樣的工夫,我們不 要打。不打,還是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

106


不打罵,怎麼教?

107


接著就來說不打怎麼教? 如果只要求你放下鞭子,卻不告訴你怎麼教孩 子,大家就只能忍耐又忍耐,這是無法持久或根本 做不到的。總要有一些方法是既可以教育孩子,又 可以紓解自己的壓力,才是有用的好方法。我把它 分成兩個狀況。第一個狀況:平時;第二個狀況: 碰到想打孩子的時候。 平時 放下鞭子,不是在氣憤情境當頭才放下鞭子, 平時就要做準備工夫,這是很重要的。 (一)要把親子關係建立好 平時做什麼?親子關係要建立好。過去好幾堂 課都在講:孩子是人,我們是人,人跟人之間關係 好,一切都好說;感情好,互相愛著對方,說什麼 都會聽。我們會打孩子是討厭他不聽話,讓我們生 氣;如果你家裡的親子關係很和諧,很不錯,當然

108


孩子聽話的機會大得多,讓我們動怒、動鞭子的機 會就減少了,這是平時的工夫。 我總覺得,現在的父母親花太多工夫在家裡 「當老師」,忙孩子學校的功課和成績,父母真正 該給的功課反而沒做。父母該給孩子什麼功課? 第一、給孩子生活教育。像剛才提到張教授說 的,講師在臺上演講,聽眾還讓孩子在現場跑來跑 去,沒人管,這是家庭教育欠缺了,我們沒教好, 放任孩子。孩子長大後,出了大問題,我們再來責 怪說:「都是這些所謂的專家學者,要我們不打罵 孩子才會這樣。」不對,是我們弄錯了。家庭教育 不能不下工夫的。 第二、我們要下工夫、花時間跟孩子培養起良 好的感情。現代父母每天光是接送孩子上學、補 習、輔導課業,就已經夠忙了,哪還有心力做什 麼?我常鼓勵現代父母,不要重複在家裡做太多 「老師的工作」,要不然孩子會很苦。白天已經看

109


了一天老師的臉,回家又要看「另一個老師」的臉。 孩子回到家應該看到的是爸爸跟媽媽。爸爸跟媽媽 的角色工作,當然跟白天的老師有所不同:(1) 教的東西不同,學校老師教的是知識課業,父母教 的是生活教育,當然不同。我們要讓孩子換另一種 心情,面對不一樣的教育。(2)他看到的父母親 跟老師不大一樣,父母親應該跟他很相愛,是可以 輕輕鬆鬆自自在在,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人。老 師往往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他站在管人、教人的 角色。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要重新用心思考:我是 什麼樣的父母親?我做了什麼父母親這個角色該做 的事情?或者我都一直在重複老師的工作,而忽略 了做父母親的工作呢?如果老師派的作業少一點 時,我們還不太滿意,還打電話跟老師抱怨說:「孩 子整個晚上沒作業可寫,不知道該做什麼?」現在 我們要換一個想法:感謝老師作業派不多,因為課 業不多,壓力比較少,有足夠的時間與心情培養感 情、談話、一起做事;也有比較多的時間給孩子生 活教育。這個想法要改,不要一直鼓勵老師分派的 作業最好讓孩子永遠寫不完。

110


這是講到平時要建立好親子關係,把親子關係 的經營,當作經營你的人生。因為經營事業,總 會有退休的時候;而親子,是一輩子的事情,一直 到斷了這口氣,他跟我們還是親子;要放多一點份 量,要回歸到這個點。從第二堂課一直講到上一堂 課「如何放得下孩子?」,包括今天「不打不罵怎 麼教?」,點點滴滴都是在告訴我們要建立好親子 關係。 (二)建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 平時工夫的第二點,要建立父母的威望。 不要聽了我的課,講尊重、放下、愛,就認為 父母要像麻糬,讓孩子捏在手掌心玩弄,乃至丟到 地上踩,不是這樣的。而是要做一個有威嚴、讓孩 子可以仰望的父母。現在很多父母親真可憐,完全 沒有威嚴,好像麻糬,被孩子踩在腳底下,才說孩 子一句,孩子就頂回來五、六句,而且態度很惡劣, 父母親還能若無其事。我告訴大家,不要讓孩子有 這種習慣,特別是不能允許孩子對父母有惡劣的態

111


度。那麼如何做一個有威望的父母呢?我來說說有 哪幾個條件。 1. 父母要有好的榜樣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這是建立威望最重 要、首要的條件。沒有好榜樣,我們講話不能服人。 要求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先做到。例如我對孩子說: 「電視看太久了!」她會馬上就把電視關了。為什 麼我不用打罵而講的話會這麼有效?因為我平時看 電視的時間很少,她們從小就知道媽媽這個行為指 標。現在媽媽開口了,就會自動將電視關起來。如 果我們要孩子有空、無聊時候看看書,她們就會去 看,不管看教科書或課外書,因為她們從很小到現 在這麼大了,看到的就是媽媽一有空就看書,這是 榜樣。我教她們的,我自己都先做到了。我們為什 麼那麼難教得動孩子?因為,我們沒有做孩子的好 榜樣,所以我們的要求,一旦被孩子頂撞回來,我 們也無言以對。惱羞成怒了,還會說:「我是大人, 你是孩子!」這句話已經說服不了所謂「未來的大 人」了。過去時代的孩子會乖乖聽,「大人可以做

112


的事情,小孩子不可以做」這句話,未來世代的人 不是這樣子,所以用這種話來壓孩子已經沒有效用 了。 我曾舉過許多好壞榜樣的例子。例如一個孩子 在話劇中扮演組頭的角色,表演得那麼精彩,因為 他父親就是組頭。這樣的孩子可能如父母的願,長 大以後不當組頭嗎?不容易,孩子一定會頂嘴說: 「你過去就是組頭,為什麼我就不能當?」爸爸 喜歡罵三字經、喜歡抽煙,卻要孩子不這樣做,好 難!現在的孩子又聰明,自己的主見很多。要教得 動、要讓孩子很容易聽你的話,首先的條件就是要 有一個好榜樣。我過去也講過一個例子,雖然政府 當時沒規定,但是我開車一定繫安全帶,不論上不 上高速公路,所以當孩子一考到摩托車駕照之後, 根本不用我說,她自動的就戴上安全帽。我還會進 一步說道理鼓勵孩子說:「戴安全帽並不是怕被罰 錢,因為生命是我們自己的,我對我的生命有承諾 ──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我希望在這一生,還能 夠好好的去完成。我不要命怎麼行呢?流汗沒關

113


係,不要流血。」戴安全帽確實有很多的不舒服, 可是無論怎樣,都沒有比繼續活著來得更好的事 情。 回到剛才說的榜樣,有沒有曾經我們要求孩子 而自己做不到的?有。我後來慢慢修正,只要我 自己不能做好的,我就不要求孩子做到。即使有時 候看不過去,我也會比較客氣的說他。譬如我的書 桌沒有一天是乾淨的,很亂,堆一堆書,因為我很 多工作都在書桌上做。上一堂課我講給大家聽過, 我整理行李是一樣一樣做得好好的,可是書桌特別 亂,可能是因為方便。因此,孩子書桌很亂的話, 以前我會管她們,她們也會回我說:「媽媽的書桌 也沒整理好呀!」為了讓孩子對我信服,要做一個 合理的父母,自己不整理書桌,怎麼要求別人整 理?後來我修正到,實在看不過去,才對孩子說: 「喂,孩子,這個樣子實在難看,現在我們一起動 手整理,妳做妳的,媽媽做媽媽的。」頂多只是這 個樣子,這是合理的要求。有好榜樣的父母才是合 理的父母。

114


2. 父母要讓孩子有信心 讓孩子有信心這件事情就是:第一、平常講話 有信用。第二、講出來的話、要求的事情,是合理 的。第三、自我成長,鼓勵自己做一個能夠講道理 的父母。我發現很多父母親想教孩子,可是卻沒辦 法教,或者教不動,原因之一是不會跟孩子把道理 講明白。為什麼父母要不斷的學習?因為,不會講 道理,就沒辦法說服孩子接受所要求的事情。舉個 例子:我有一位親友的孩子很乖。可是,這麼乖的 孩子,卻很沉默,別人叫他的時候,都不會回應, 跟他講話也不回答,讓跟他講話的人懷疑,他到底 有沒有在聽?有一天,我開車,孩子坐在後座,我 一面開車一面跟他聊天,我妹妹坐在孩子的旁邊。 我跟孩子說了很多話,然後問:「我這麼說,對 不對?」孩子習慣不回答,我問了幾次他也都沒回 答。當時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我無法回頭看他,只 是不斷的問:「這樣說,對不對?」妹妹說:「姊 姊,他說對,他一直點頭。」我說:「唉唷,我沒 看見。」妹妹立即跟孩子講道理,她說:「你這樣 一直點頭人家看不到,你要出聲才行。要不然人家

115


看不到你在點頭,很擔心你聽到了沒,也不知道你 認為這些話對不對。你知道了嗎?等一下如果又跟 你講話,你要出聲,好不好?」孩子說:「好!」 果然,接著跟他講話,他都會出聲回答了。 這樣的長輩會講道理給孩子聽,說清楚若不出 聲會帶來什麼問題。例如有的長輩只會罵,說:「你 是啞巴嗎?講了老半天怎麼都不回答?」孩子受 苦了,莫名其妙的挨罵了,因為他一直在點頭呀! 點頭如搗蒜,可是我沒看到,不跟孩子把道理講清 楚,孩子不知道他的行為為什麼會造成人家的困 擾,為什麼他會挨打挨罵。我妹妹把道理講清楚, 孩子懂了,行為也改變了。 很多父母親可能不是這樣子,會責備孩子說: 「怎麼不會回答?長輩說話要回答!」表達出來的 只是「不回答不行」,而且一直要求孩子要回答, 沒講出一番道理,孩子不明白不回答會造成什麼後 果,人家會產生什麼困擾,自己也會吃什麼苦頭。 兩種不同的對待,給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因此,

116


一個會把道理講明白的父母親,要求的或講出來的 話,當然孩子比較肯聽,因為他聽得懂,心服又口 服。 能夠對孩子講出一番道理,當然自己要先能思 考。從過去我一再提及,某些事情以前我們如何 想,現在可以如何想,不斷的說「人要會思考、會 表達」,會思考加上會表達,人家就比較願意跟你 配合,你就無往而不利。表達這件事情,其實不只 是表達而已,內在的東西要能想清楚。這是成長的 一部份。所以要做一個有威望的父母,要合理、守 信用、會講道理。在《陪他走一程》這本書中有一 篇文章「做個理直的父母」,就是談如何建立父母 的威望,提到一些我的經驗與作法。 上星期六,我到海青工商演講,講「如何陪青 少年走一程」。會後有媽媽問一些問題。她說因 為孩子讀工商,所以他的書櫃裡面很多商業方面的 書。她家做生意,也經常要參考商業方面的資料, 有時候她或先生必要時會去拿孩子的書,卻忘記放

117


回原位,孩子找不到,總是很生氣,甚至罵:「你 們的作法跟賊一樣!」她無力的說:「老師,這孩 子太難教了!」我說:「不然,不然。」並分析給 她聽:第一,不告而取也算偷,孩子若學到這個概 念,認為父母的作法是小偷的行為,他只是如實講 出來而已。第二,平日教孩子物歸原位,自己卻沒 做到。這兩件事情是父母犯錯在先。她辯說:「這 個錯是不得已的,孩子不在家,怎麼跟他說?」我 說:「妳可以事後補充說明。」「還有第三,孩子 罵妳是賊,這件事情絕對不容許!」她問那該怎麼 教?我告訴她,父母犯錯,當然要向孩子說明那件 事情是媽媽做得不夠好,鄭重的向孩子道歉。做錯 就認錯,但不許孩子做的事,不可以的就絕對不可 以!罵別人賊尚且不恰當,何況是對父母?她問我 怎麼跟孩子說。我說,這件事情剛發生不久,久了 再處理就沒什麼效力。我要她等孩子回家,雙方都 心平氣和時跟孩子說話,如果當時很急,不能靜下 心來談話就不要說,找一個對一點的時機,跟孩子 坐下來談,跟他說:「這件事情媽媽深刻的思考過 了,第一、媽媽不告而取讓你很生氣,可是媽媽當

118


時情非得已,因為你不在家。第二、媽媽用完了沒 立即放回去,讓你要用的時候臨時找不到,我跟你 道歉!」並要告訴孩子:「我不許以後你再罵我 賊!這是我非常痛恨的事情。」你生氣的時候,可 以讓孩子明白你生氣的原因,但是你也不必打罵或 羞辱對方,這是表達的技巧。我覺得罵的方法若用 對了,罵是一種愛也是一種教育,不會造成傷害。 我們說不要打罵,因為很多打罵會造成傷害,如果 能夠說得好,其實是可以的。 這是一個例子。做一個有威望的父母,不是做 一個像麻糬的父母,否則,這種愛的教育寧可不 要。別誤會了所謂「愛的教育」,愛的教育不是放 任,不是讓父母親做個濫好人,讓孩子踩在腳底 下。 以上是講平時的第一點,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 係。第二點,建立父母的威望,大家不要誤會,聽 完課回到家就開始兇起來。威望不靠兇,一個有威 望的父母,當孩子犯錯時,不必打罵,只要臉色變

119


了,孩子馬上知道那件事情做錯了,光是肢體語言 就會有威。以力服人或以德服人?德,你的行為榜 樣讓孩子信服了嗎?這個很重要。例如從我們的孩 子在說他學校裡的老師,就可以聽得出來老師有沒 有威望,以德服孩子的老師,都是孩子比較信服的 老師。如果孩子提到某些老師,從他們的口氣跟表 情是嗤之以鼻﹕「自己不先照照鏡子!」那些老師 可能是以力服人──平常很兇、常打孩子,孩子在 他面前不敢造次,可是這股力量不長久。 3. 父母要常常鍛鍊定力 第三點,平時就要有定力的訓練,避免衝動。 有的人天生就很有定力,生下來的幾個孩子中, 有的就是那麼大方斯文,坐有坐姿,站有站姿;有 的孩子動個不停,像蟲一樣,一刻也不能安定。這 動或靜跟他前世的修行有關係,有的人前世修行很 好,所以今世投胎過來,從很小就是舉止大方。有 的孩子才一兩歲,很坐得住,我想他過去學過禪 坐,骨骼很軟。 不打罵孩子其實很難,火氣一上來,不得不有

120


些動作,所以平常要常常讓自己有「能止火」的 鍛鍊。日子是一樣,環境是一樣,每天仍然都要發 生那麼多事情,但是一個可以讓自己火氣不上來的 人,跟一個動不動就大發脾氣的人,結局一定是很 不同的。一定要從自己改起,不能要求那些逆境不 來。現今的社會,多麼難使人不生氣?只有從自己 訓練起,這是可以訓練的。安定的訓練,以後有一 堂課「情緒知多少」,我會詳細講,現在先跳過去。 碰到想打孩子的狀況時 (一)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現在講特殊的狀況:孩子讓我真的生氣了,非 打罵不可的狀況。有幾個步驟﹕第一,別急著處理 那個狀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不先處理自己 的情緒,很容易就會因情緒動手打他。 1. 覺察→閉口→離開現場→轉念 通常那個情境一來,我個人處置的步驟有幾 個,先說給大家聽,這純粹是我個人的經驗。第一

121


步,自我提醒:動怒時不開口,只有肢體語言,臉 拉下來而已。這樣好不好做呢?很難。過去幾十年 以來的習慣,生氣就是罵人,念頭動氣了,到嘴巴 罵人,這中間不到兩秒鐘,很快就罵人了,而且是 連續的,罵人的話接連不斷的出來,罵到最後自己 也亂了。事後往往後悔罵了太多,傷了孩子,可是 已經罵過了,徒增悔恨而已。所以,安定自己的情 緒,是很重要的。原來不打算那樣罵人的,可是一 克制不住,還是罵出來,包括跟配偶也是如此。所 以,動怒的時候不開口。但是,在這之前還有一 件事情,先要覺察,覺察自己是不是已經快要生 氣了,即將生氣的那一刻要覺察到。學佛學一個 「覺」,包括覺悟、覺醒、覺察。很多很敏銳的人, 一有狀況馬上覺察。不能覺察的人,以為自己沒有 動怒,但表現出來的一切,卻使問題越來越糟,終 至難以善了。所以,第一步要覺察,我覺察好像將 要動怒了、有些不愉快了,一有了這種感覺,趕快 閉上嘴巴。因為動怒的時候出口,有理往往也會變 得無理,而且會造成很多要花費更多時間去收拾的 局面來。不過嘴巴閉起來很不好受,你們有這個經

122


驗嗎?沒經驗的憑想像,難受嗎?如果沒有第三步 來接續,我們很難受得了。第三步就是離開現場, 不要看,把讓我們憤怒的情境切掉、離開,到看不 到的地方就可以了,不一定到門外,或離開家,這 個房間換到另外的房間也行。第四步,請問你們, 離開現場以後,會不會越想越氣?會的,越想越 氣,所以第四步要「轉念」,把孩子讓你生氣的事, 以及孩子的樣子,都轉移到別的事物上。從第一到 第四個步驟,其實只是很短暫的時間。這跟我們開 始動怒,到一直打罵孩子,也是很短時間是一樣的 道理,短短的工夫而已。 2. 轉念的方法 轉什麼念頭?我個人的經驗是,從現場到另一 個房間這短短的路途,沿路我都在念佛。前面說 過,安定的工夫有一個方法就是念佛,以佛號使心 安定,我慢慢的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到我自 己能聽得清楚明白,一個字一個字分明不雜亂,把 我專注的心力放到這幾個字,比較不會想到那氣憤 的情境。這其實是情緒管理的一個方法,因為我是

123


一個佛弟子,我用這個宗教的方法。我一面念一面 觀想,要不然口念佛號,心裡頭還是很容易想著那 氣憤的情境,我把念頭轉向觀想阿彌陀佛的樣子。 平常我們在佛寺看到的佛都很像,有一尊大家很容 易判斷祂就是阿彌陀佛,祂往往是站著,右臂垂 著,掌心朝前,表示祂要接引所有的眾生。我就想 著阿彌陀佛的聖像,阿彌陀佛那麼慈悲,再壞的眾 生祂都不捨棄任何一個,祂都要接引到西方極樂世 界;我是這個孩子的媽媽,這個孩子是我最疼的寶 貝,現在他有一點點錯,我就氣得這麼厲害,一點 都不肯慈悲他,那我學佛到底學了什麼?學佛,還 要學習佛的行為。阿彌陀佛慈悲心很殷切。我學 佛,可是對自己最親愛的孩子卻一點點慈悲心都沒 有,我學了什麼佛? 此外,還有什麼念頭可以轉呢?有時候我會 想,從輪迴投胎的觀點來看,孩子是生來讓我們疼 的、生來愛的、來教的,不是生來打的、來結惡緣 的。如果他知道會來結惡緣,他一定不肯來,我們 也不要生他。源頭看清楚,親子之間的緣是怎麼來

124


的?有時想一想,其實不是只有孩子使我們生氣, 或孩子讓我們忍耐他而已。在同一個屋簷下,配偶 也好,孩子也好,一個屋簷下的人跟人之間是互相 配合的,有時候他讓我生氣,有時候我讓他生氣, 有時候他要我忍耐,有時候我需要他忍耐。只是, 可能家人的修養好一點,沒有表現出來,我修養比 較差,馬上動口罵人。氣先生、孩子時,我們想想 看,有時候我們也很惹他們生氣,他們都忍下來 了,沒講出來而已。用這樣的角度去想共同生活的 一家人會比較公平,要不然會老覺得我們很委屈, 一直覺得人家對不起我,都是我在為人家犧牲。事 實上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的,站在女性的觀點看先 生,這個不順眼、那個也不順眼,就批評他。我們 的先生會不會看我們不順眼?會!只是他修養好, 少說我們而已。人家比較寬大,不計較這些瑣瑣碎 碎的事情。我們卻越要求越多,越來越覺得人家不 好,管的也越來越多。換這個角度去想事情,你們 就會更好相處。 那麼不是佛弟子的人,可以轉什麼念呢?我有

125


時候不想阿彌陀佛,我想別的。我會想:奇怪!此 刻為什麼我氣成這個樣子?我追蹤我那個情緒的來 龍去脈,因為孩子同樣的行為,以前並非沒見過, 當時並不氣呀,怎麼今天我氣成這個樣子?試著追 蹤這個情緒的來源,有時候會發現:原來孩子不是 原始讓你生氣的人,你只是遷怒他而已。可能在這 之前你已經心裡有氣了,心中有些垃圾在裡頭,只 是這個孩子比較倒楣,「掃到颱風尾」;又有點白 目,我們於是把所有的氣都發洩到他頭上,才會這 麼失控。追蹤情緒的來龍去脈,這也是一個情緒管 理的方法之一。把它想清楚,也許就會降溫。有時 候,甚至會覺得我這個媽媽很不可理喻,孩子那麼 倒楣,我還氣成這副德行,溫度一降,再回到現場。 這些都是我情緒轉移的經驗,今天把它分享給大家 聽。為什麼同樣的日子,同樣的有很多不如意,有 些人常覺得愉快,有些人常覺得不滿意,就是念頭 的轉移而已。佛法教我們轉念,這個方法很好用, 我從佛法當中得到太多好處了,我把這個經驗分享 給大家。

126


3. 再回來處理問題 各位,非常奧妙的,念頭轉一轉,心頭的火氣 立即降下來。這得各位親自試驗。很多事情都要實 踐,不只是聽我講,試過就知道效果好不好,跟我 的方法有哪些差異。火氣慢慢降下來以後,我再回 到現場處理孩子的問題。我告訴各位,處理好自己 的情緒,最終還是要回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剛才講 過,不打罵不等同不管孩子,孩子讓你生氣,你還 是要處理他,還是要教育他,但是經過兩三分鐘離 開現場情緒轉換再回去的工夫,情緒就不一樣了。 這時你從課堂上,所學習到的一些方法和經驗,再 回去面對同樣的孩子,你就用得出來、做得出來。 要不然學得再多,若抓狂了,所學的都做不出來, 那就白學了。我曾經有過很多這樣的經驗,深深的 體會到這一點,情緒若沒辦法管理好,不論學了多 好或多少,根本什麼都用不上,只會用我們習慣的 方式,幾巴掌打過去而已。以上是我面臨特殊狀況 時,會用的方法,從覺察我在生氣,直到又回到現 場,時間也許不超過兩三分鐘,可是這麼處理的結 局往往是很圓滿的。所以第一步,要先處理自己的

127


情緒。 (二)再回到現場處理問題 1. 先聽他怎麼說 自己的情緒處理好了之後,再來,要處理他的 問題。處理他的問題的方法,第一步,先聽他怎麼 說,這時候比較能夠聽懂,因為心火降了。 有個媽媽說一個例子。她的孩子讀幼稚園小 班,有個禮拜天,她在廚房工作,孩子在房間裡很 安靜,她覺得很奇怪。想知道孩子到底在做什麼? 於是她從廚房趕過來開門一看,差一點沒昏倒,孩 子拿著他的玩具小水桶到浴室取水倒到床上,一桶 一桶的倒,把整張彈簧床都潑溼了。這個媽媽覺得 孩子實在太可惡了,生氣得一連打了幾巴掌,還加 上罰跪。打完後氣消了,才靜下心來問孩子為什麼 這麼做﹖她把這個程序顛倒,先打了再問原因。她 後來弄清楚孩子的想法,原來是孩子聽爸爸媽媽 說:「今天這種天氣實在太熱了,睡個午覺滿身大 汗!」孩子認為在床上灑水,睡起來比較涼爽。

128


各位想想看,我們都很疼孩子,我們怎會傷害 他呢?不是的!只是因為我們處理的方法不對,程 序顛倒了。佛法說我們眾生沒有修行,經常做顛倒 的事情,像這個就是顛倒。如果我們能先處理自己 的情緒,再來處理他的問題,先問他為什麼要這麼 做?你才能知道原來他這個行為是出自善意,疼他 猶恐不及,哪會生氣?只是你要告訴他:「你要孝 順爸爸媽媽不能用這個方式。」這樣就夠了,因為 孩子還小,不能判斷這樣做是不可以的,但是他卻 知道要愛父母親,不要讓父母親覺得熱。你教他正 確的作法就可以了,不必打孩子。 有一次我在某個媒體看到一則調查報告,常常 打罵孩子的結果,其中一個標題就是「棒下打走孝 子」,這個孩子其實是孝順,可是你因為不明白, 老是動不動就打他,一次、兩次、三次,這個孝心 便逐漸消褪,終至沒了!因為他覺得每次孝順得到 的都是一頓毒打,何苦孝順?所以棒下不一定出孝 子!有時候因為不明白狀況,棒下打跑孝子。有這 種狀況,這就是真實的例子,不是我編的。

129


2.再想解決的方法 在處理問題想各種辦法之前,先聽他說。聽完 之後,再決定用什麼方法處理他的問題,該糾正 的就糾正他,該講道理的就講道理給他聽。不過, 我請問大家,你在問他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他有 沒有可能說謊?有!為什麼孩子會說謊?害怕。為 什麼害怕?因為有過之前的痛苦經驗,例如他曾經 犯錯,我們有打過他的不好經驗,於是他學會保護 自己。有情眾生,如貓狗都會保護自己,知道人家 要踢他,他早就跑了,這是生物的本能,他有安全 的需求。前面講過,人類的基本需求,最底層的, 連動物都有,他要保護自己的安全,所以他只好說 謊話,他認為說謊話人家就不會打他。可是我告訴 各位,講一句謊話,要再講九十九句謊話來圓那個 謊。所以為什麼說過謊話的孩子,越來越是臉不 紅、心不跳,因為他說謊話的次數一直增加,弄到 最後真的完全相信自己不是在說謊。我們則覺得這 個孩子說謊話還不害怕,真是無可救藥。其實,這 是經過一段歷程的結果。不是孩子生下來就會講謊

130


話,只因為過去有過太多痛苦經驗的累積。 孩子會說謊話,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他的父母 或師長處理不當。如果父母能讓孩子明白誰都會犯 錯,連爸爸媽媽都無可避免,我們可以說:「你說 實情沒關係,如果你的道理不正確,媽媽會告訴你 怎麼做才對。」當然相對的,如果孩子錯得太離譜, 我們也要講清楚處罰的原則,讓孩子負起該負的責 任。但是,處罰不等同體罰,例如取消掉他心愛的 東西,或不讓他看電視,這都是處罰的方式。外國 處罰學生不一定記過,因為記過會留下記錄,他們 會要孩子到社區勞動服務,用勞役來抵消孩子犯的 錯,這是處罰,但不是體罰。這都是在打罵之外, 可以教孩子、處理孩子、糾正孩子的方式。 但是各位想想看,如果你出手打了孩子,接下 來的這些方法還需要想嗎?不必想了,因為已經打 過了,很多孩子犯錯,被打罵之前其實是有一種心 理:糟糕了!我怎麼錯成這個樣子?可能還會有一 種對不起爸媽的心。可是,如果你不問青紅皂白,

131


也不像我們剛才講的這些過程來處理,只是打一 頓,甚至打到自己抓狂。一旦孩子受到身心傷害之 後,他會想:「我已經被你打了,你還能怎麼樣?」 認為被打就扯平了,羞愧心、覺得對不起父母的心 就慢慢消失了。孩子會越來越皮、不知慚愧,其實 是這樣的歷程來的。我們總是不解,也不是沒打 罵,怎麼結果會如此?其實,正是因為打與罵累積 來的,如果打罵之外你還有一些比較好的方式,像 剛才講的,然後該糾正的就提出來糾正,該處罰的 就處罰,說得彼此雙方都心服口服,這才是很好的 方式。 我個人還有一個經驗,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 大,我逐漸改變作法,除非她犯的錯非常大,大到 父母不幫她、協助她處理不行,我才會找她來,很 鄭重的談,叫她來認錯。如果是小的、不傷大雅的 小過,我則不處理,但是我會跟她說:「去佛菩薩 面前跪一下,自己想想看,先告訴佛菩薩,你錯在 哪裡?」我家裡有一個佛堂,供桌上有佛菩薩。我 覺得這一個方式,比我們處罰他更管用。這個過

132


程,讓孩子透過自己內在的反省,去改正自己的錯 誤。這是他對自己更能負責任的作法,甚至於連他 犯什麼錯都不必跟我講,自己去佛菩薩面前跪著反 省懺悔。我覺得這一招非常好用,孩子的品質比較 好。你家裡如果有其他任何宗教,這個方法都可以 試試看,讓孩子去自我反省,去對佛菩薩講,你可 以讓佛菩薩替你教孩子,或讓你的神來替你教孩 子。這個方式對人內在品質的提升很有幫助。 這是第二個過程:聽完他說以後,你再來判斷 要用什麼方式處理他。 (三)生氣時,如何有效責備而不傷他 第三點,你生氣的時候怎麼說,比較不會造成 孩子心理的傷害?我再重提之前教過大家的「我 訊息」概念。像剛才我說過,父母親沒經過孩子同 意,就到他的書架上取書本,我舉的說法就是「我 訊息」的技巧,只說那些事情,只說我感覺怎麼樣, 像說:「你罵媽媽是賊,這件事情我無法接受。」 只說為什麼我有這種感覺:「因為我是你媽媽,你

133


竟然拿賊來罵我,我不接受,我非常的痛心。」 「我訊息」就是只說我自己。我們過去往往是指著 對方一直罵:「枉費把你養得這麼大,卻什麼話都 罵得出口,連罵別人的話,竟也用來罵我。」一直 罵下去,然後幾千年的舊帳都翻出來,最後我們罵 亂了,孩子也聽亂了。到最後問孩子說:「知道你 錯在哪裡了嗎﹖」孩子卻不知道。「我訊息」技巧 就是把事情是什麼,明明白白的說出來,錯在哪裡 也說清楚。這件事情令我感覺如何?是生氣、悲 傷、或痛恨都可以講;為什麼會造成我那麼生氣、 悲傷、痛恨的原因,也講得明明白白。那樣,讓孩 子聽懂了。然後你要孩子怎麼改進,也可以說。他 錯了,你的責任就要教他改成對的;對的要怎麼 做,你要說明白。很多大人罵了之後,究竟怎麼做 才對,卻不提了,反正罵到最後自己覺得爽快就好 了,和孩子的關係惡劣到極點。其實罵他除了發洩 怒氣之外,是出自一片愛,罵完彼此的關係卻變得 很惡劣,這是大家都不樂見的。 再譬如有一個情況是:突然家裡來了一些客

134


人,做主人的我忙著倒茶水、弄水果。很忙!很 忙!而我的孩子好幾個在房間裡面,沒有一個出來 幫忙拿雙拖鞋給客人穿等等。當時我會生氣嗎?當 然會!覺得孩子太笨拙了,不知道父母的需求,不 會看情況來幫忙。有的父母親在客人面前會忍耐, 不在客人面前罵孩子,等到客人走了,脾氣來了, 大吼一聲:「統統給我出來!」孩子知道該死了, 一一走了出來,我們開始罵了:「生你們這些有什 麼用?我在忙時你們都瞎了眼嗎?」真的,火氣來 了,什麼話都罵出來了──罵人沒好話。其實我們 真正要教孩子的是:客人來訪,孩子應該出來幫忙。 可是一罵出口,心情亂了,沒辦法很清楚的告訴孩 子,為什麼這樣子媽媽很生氣;往往一直罵到最後 離題了,不能控制自己,而真正的焦點不見了! 如果用「我訊息」的技巧,應該怎麼講?你可 以試著這樣說:「剛才有一群客人來訪,媽媽好忙, 在廚房弄這個、弄那個,你們沒有一個人出來幫忙 拿個拖鞋給阿姨穿…。」就這件事情講清楚了沒? 有!講得清清楚楚的!而且孩子也會聽懂媽媽的

135


需要。再來「這個行為我非常生氣,因為我一個人 忙不過來呀!你們平常都說要孝順媽媽,沒過來幫 忙,你們的孝順在哪裡?」把自己的感受和原因說 得清清楚楚,讓孩子明白「要對媽媽好,就得學著 看媽媽的需求出手幫忙,要不然媽媽忙不過來,又 急又累又生氣。」接下來要孩子改善行為,我們可 以接著說:「下一次再有客人來,知道怎麼做了嗎? 至少拿個拖鞋、或幫媽媽端茶。聽到了沒?」這叫 做「愛的責備」,完全沒有羞辱孩子的任何一句話 在裡頭。如果不這樣,而是說:「你們真是笨!」 甚至把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都扯進來,孩子心裡 一定會想著:「我只是沒拿一雙拖鞋而已,你那麼 有辦法,把我書讀不好也連在一起來罵!」這就是 不好的責備方式。 不是不能罵,也不是不能打,但是你要是有不 動明王的定力就可以打;如果非罵不可,孩子不 對了,還是可以罵他,但是罵的方法要對。用「我 訊息」的技巧比較好,這麼說也可以發洩自己的情 緒,把自己的氣憤講出來了。當然,在用「我訊息」

136


技巧責備孩子的時候,肢體語言也要配合做出來。 生氣就是生氣的樣子,父母的威嚴要做出來,但不 是氣得發狂的樣子。 最後再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到社教館,到 了社教館,才想起出門前好像沒關瓦斯,如果等 到活動結束,瓦斯早就爆了。我很緊張,可是那一 刻我來不及回去。我坐計程車快到社教館時已經覺 察了,時間很緊迫,只好下了車趕緊找一個公用電 話,向我先生求助,拜託他趕回去看看瓦斯關了沒 有。後來我先生回去看了,其實我已經關了。這是 我的錯誤,因為還勞煩先生為我收拾善後。 各位,如果我們的孩子這麼勞煩我們,我們會 有怎麼樣的反應?孩子忘了關瓦斯,他打電話請求 我們回去幫忙關,我們會怎麼反應?是不是說:「都 是大人了,怎麼還做這種事情?」這件事情有一半 的機率是我真的沒關瓦斯,非常危險。 各位想想看,我們這麼大的人了,也常常犯各

137


種錯誤,誰來打罵我們?沒有人會打罵我們!但 是,為什麼孩子小小的年紀,犯的錯誤並沒有大到 具有這麼樣的危險性,只是一點點小小的錯誤,我 們就大聲的罵,用力的打他!這樣子公平嗎?不公 平!我們總是寬以待己,但對孩子卻太嚴了,所以 以後我們不能再經常向孩子說:「我待你們最好。」 其實我們對自己比較好。這是一點。 第二點,你誠實的想想看,當你在打罵孩子 時,你那一個念頭,是不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居 多?當然也會有教孩子的心意,不過這個比例往往 很小,氣得受不了,不先打一頓就處理不下去。先 發洩自己的情緒,使自己舒服一點,這種成分,蓋 過我們要疼他的成分。因此,各位想想看,我們做 父母的其實不大公平的。你用這樣比較清明的心, 往內想自己,有時候我們其實愛自己畢竟比愛孩子 多一點。但是,我們不覺察,往往只是拿一個冠冕 堂皇的理由罩下去:「媽媽很疼你!」很多時候我 們的作法不合理。 我覺得,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漸漸懂事了,你

138


讓孩子逐漸明白爸爸媽媽是個合理的人,是一個有 反省能力的人,發覺自己不對也會有勇氣跟孩子道 歉的人。這樣子,慢慢的可以建立起你的威望。威 望是這樣子建立的,不是靠大吼大罵。以力服人, 有失效的時候;以德服人才是一輩子的效用。我在 這裡用這樣的人生經驗,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也 是修正過來的,不是從一開始就能這樣,我是因為 走過不對的路才回來頭,今天才能夠那麼大聲、那 麼有信心的來跟大家分享這方面的經驗。相信大家 一定會比我更好,因為你們起步早,你們都比我年 輕時就知道這些觀念。謝謝大家!

139


補充教材

140


愛他,不要打他! 體罰的後遺症不少,如助長其暴力傾向或使其 變得缺乏自信,尤其容易造成孩子對愛的誤解, 激發出人性的惡質面…,總之,教育子女有很多方 式,為人父母首應切記:愛他,不要打他! 我曾經在許多不同的場合,問過無數的大人﹕ 打不打孩子?結果是不打的仍然佔少數。問他們 為什麼打孩子?原因最多的是打罵有立竿見影的效 果。有的大人是受不了孩子挑戰大人的權威,也有 的是為了面子掛不住,不得已打孩子給別人看。很 多父母有疑惑:不打,要怎麼教呢?古人說的呀: 「養不教,父之過」,不打,孩子怎會成大器呢? 可見千古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已深植在 父母心中。不過由於時代價值觀急遽變化,讓身為 現代父母的我們,陷於打或不打的兩難困境。特別 是愈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既想給孩子一個不打不 罵的成長環境,卻又不放心或下不了決心放下那根

141


揮之已久的鞭子,而掙扎矛盾,不知如何是好? 下不了決心,是因為還沒有完全弄明白打罵的 壞處;不放心則是因為不打不罵之後,不知會有什 麼後果?會罩不住孩子嗎?還能教得了他嗎? 體罰的三種觀點 法律上,違反人權且犯法;教育上,遷就大人 反教育;宗教上,惡緣宜解不宜結。 這次,我先和大家談一談,既然打罵效果那麼 快,為什麼還是不要把打罵當做教育孩子的方式; 下一次再和大家分享不打罵也可以把孩子教得很好 的許多實際的經驗和做法。 先就法律的觀點來看。隨著時代的進步,為了 保障人權已有許多新的法律條文,不只對老師也同 時對家長,針對體罰孩子的行為加以約束。也有不 少熱心人士,開始關心體罰這件事情。體罰不再只

142


是家務事或關乎傳道、授業、解惑的事了,已變成 是一件犯法的事,近年來這類事件時有所聞,相信 大家都明白。 再從教育的立場來看。體罰是管訓的一種手 段,教育是以孩子身心的發展為中心,處處以孩子 的立場設想,而管訓卻只是遷就大人的喜怒及方 便,不管孩子的感受,那不是教育。 另外,教育的目的是在教人學會免於恐懼,體 罰卻正好相反。畢竟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是教會 孩子如何在長大後的社會生存自處,而體罰卻只是 教會孩子在一定規格中守規矩(一如實驗中的白老 鼠),根本無法應付未來複雜的社會。 愛孩子,當然要給他教育,而不是反教育。 最後,宗教如何看待體罰呢?任何一種宗教, 無不提倡博愛與慈悲。佛教稱眾生平等,許多有宗 教信仰的父母,對待動物很慈愛,卻唯獨打罵自己

143


最疼愛的孩子。 特別是佛法講輪迴,認為每一個人都不只一次 來到這個世上。因此,和我們有親子關係的那個孩 子,跟我們必有很深的因緣。他很可能是再來續緣 的祖先或親友;也可能是孩子經由尋尋覓覓找到他 認為可以被愛的家庭才投胎而來;當然也可能是來 報恩或來討債。 這麼一來,我們還忍心在他不順我意,不聽我 話的時候,便任意的吼他、罵他、責打他嗎? 佛法又講因緣果報,認為眾生都有佛性,只因 惡緣(如壞的環境或條件)才讓孩子變壞。可見一 個難教的孩子,正因為他修行不夠、善根較少、條 件福報比別人差的緣故。這樣的孩子,不是該讓父 母用更多的愛去關懷、扶他一把才是嗎?打罵,不 正是把他推向一個更黑暗悲慘的深淵? 體罰的後遺症

144


體罰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不是消極、退縮、沒 自信,便是助長其暴力傾向。如此,他長大後將不 顧一切反抗權威乃至法令。 表面上看來打罵有快速的功效,但施行起來要 真正有效也會面臨許多實際上的困難。比如說體 罰的時機、輕重或內容,若運用不當,反而變成一 種變相的鼓勵,這些專業性的技術層面,只有專家 才有辦法拿揑,一般父母想要利用打罵收到教育功 效,是不容易的。 此外,打罵教育還有許多後遺症,比方說── 許多明星高中高一就留級的學生,大多來自靠逼 迫、體罰方式而提高升學率的國中。可見體罰的效 果很短,也容易造成假象,體罰一旦停止,不是失 效就是再犯,甚至變本加厲。這種情形,國外也有 許多研究報告可以證明。體罰也會影響孩子的性 格,不是消極、退縮、沒自信(為了少做少錯、少 挨罰,因此變得不敢負責任或逃避、被動),便是 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為什麼呢?一是來自模仿,

145


孩子學會用打罵方式來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二是 因為體罰只能遏止一時,卻沒有對被體罰的人做情 緒疏導。因此孩子一有機會仍會設法報復或抗爭、 發洩(近年來許多國中在畢業典禮日便不得安寧, 即是一證)。三是常挨打罵的孩子個性多屬好動、 攻擊性強,被體罰後內心需求受到挫折,又激發他 的攻擊性,因此又再度被體罰,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攻擊→體罰→挫折→攻擊→體罰…),結果形成 孩子的抗爭侵略性格,小時候對抗家人、師長,長 大後便反抗一切權威,甚至法令,終至萬劫不復的 地步。 體罰激發人性之惡 一般孩子犯了錯,本有懊悔想改過的能力,一 旦遭受體罰,便會認為一切扯平互不相欠,往往只 知被打,反而不知錯在哪? 體罰更會破壞親子關係的和諧。第一種影響是 對愛的誤解,特別是幼兒,誰打罵他,認為誰不

146


愛他。有些倔強的孩子還會故意犯錯挨打,以換得 父母心疼、心煩,當做是一種報復。若是因某人某 事而挨打罵者,也常會遷怒,以為都是對方害的, 讓打他們的父母,還得花許多心思去化解。第二種 影響是孩子常因怕被打罵而小錯不敢說,以致犯了 大錯來不及說,甚至逃家,最後導致親子只好在警 局相見的痛苦局面。第三種影響是孩子會記恨,記 恨的時間之長、印象之深,常令打人的父母大為吃 驚。 另外,體罰還會激發出人性的惡質面。一般孩 子犯了錯,本有不安懊悔想改過的能力,一旦遭受 體罰,便會認為一切扯平互不相欠,更因為每次只 知被打,並不知錯在哪 ? 對的要怎麼做?慢慢便失 去反省知恥的善性及改過的機會。況且打皮了的結 果就像上了毒癮一般,劑量要逐次加重,否則便失 去嚇阻效果。 許多很愛孩子的父母,打完後因有心疼、不安、 歉疚的感覺,便在事後做不當彌補(如該糾正的不

147


忍心再糾正,不該給的卻又給了),結果造成極大 的矛盾,孩子也感到迷惘。 許多大人都以為打罵孩子是因為愛他,果真如 此嗎?況且,「愛」只能用打罵來表達嗎?有沒有 更好的方式呢? 我和外子在成長過程中,挨的打罵都很少,現 在身為孩子的父母,也很少對孩子施行體罰,更因 為學會自省、思考,多年來已經完全放下鞭子,但 是兩個女兒一路成長過來,只有愈好沒有更壞,在 我的周遭也有不少這樣的實例。 剩下的,下期再一起分享吧 ! ( 原刊於拾穗雜誌 84 年 11 月號盧桂櫻專欄 )

148


作業題

149


現在就留一些實踐的作業。 第一題,請把你家裡的家法(打孩子的工具), 這個星期七天之中,收到不能輕易拿得到的地方 去。史英老師主張要有八週做到這件要求,我先要 求大家一週做到這一點。試試看!不過,也許一週 更難做到,因為沒有機會養成習慣,這只是一個起 頭。這道作業,如果今天失敗了,明天再來,明天 失敗了,後天再來。也許你也可以給自己一個評估 表,今天打幾次,明天打幾次,後天打幾次,看看 第七天有沒有比前面幾天少一點?如果有,表示你 已經有改善了。 第二題,請在本週內練習不用辱罵和體罰的方 式管教子女,並記錄一下其間的過程(包括父母 內心的歷程──不安、掙扎或排斥以及子女的反 應)。

150


151


社團法人高雄市尋聲父母教育協會 認識尋聲 這是由創辦人盧桂櫻老師與一群用心學習成長 的父母,於 1996 共同組成,並在高雄市社會局立 案的公益團體──「社團法人高雄市尋聲父母教育 協會」。專注於主動尋找需要關懷的聲音,希望能 協助家長成為溫暖的父母、教出貼心的子女,經營 幸福和樂的家庭。迄今已培育出數十位親職課程講 師、帶領人、專線輔導員與百餘位志工耕耘付出。 服務電話 (07) 330–7327 平日 上午 8:30–12:00

下午 1:00–5:00

親子專線 (07) 330–7553 大人或小孩都可以打電話來 平日 下午 1:30–4:00

教養資訊交流平台 部落格 www.wretch.cc/blog/sspea 臉書 www.facebook.com/sspea 電子信箱 sspea.ss@msa.hinet.net

152


課程 每年 3–6、9–12 月開課 對象:關心親職、品德教育或開發覺性的父母及一般民眾

〈如何做現代父母〉 基礎班:學習正確的親職理念及生活運用 進階班:1)親子溝通 2)看影片學親職教育 〈品德教育〉 基礎班:弟子規研習 進階班:看影片學品德教育 〈現代父母的覺性教育〉 講座:盧桂櫻老師 主講 研討班:研讀覺性的經典及探討如何在生活中運用

親子活動 不定期舉辦或為社會局承辦 對象:一般或弱勢家庭

153


好書與大家分享── 《清涼地系列》叢書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 / 煮雲法師 佛門異記(一)至(四) / 煮雲法師 《慈光普照系列》叢書 做個得體的學佛人 / 慧深法師 《口袋書系列》叢書 解惑(一) / 慧深法師 《妙音系列》叢書 親子緣 / 盧桂櫻 陪他走一程 / 盧桂櫻 愛的盲點 / 盧桂櫻 現代父母的省思 / 盧桂櫻 從惜生護生談養生 / 道音法師 吃出健康美麗 / 楊濟鴻醫師 養愚齋隨筆 / 慧深法師


《現代父母覺了沒?》叢書 現代父母覺了沒?(一) / 盧桂櫻 《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叢書 做稱職的現代父母 / 盧桂櫻 瞭解期待與管教 / 盧桂櫻 愛,要如何說 ‧ 尋聲救苦是觀音 / 盧桂櫻 最新出版消息 寂光寺網站 http://www.jiguangtemple.org

電子書 issuu 線上閱讀 http://issuu.com/jiguang

請書地點 寂光寺 嘉義縣中埔鄉隆興村中正路 480 號

詢問電話 05-2536851 05-2536546 隨喜助印,讓好書繼續流通 劃撥帳號 31298656 慧深佛教基金會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如何放得下孩子 不打不罵怎麼教 / 盧桂櫻作. -- 初版. -- 嘉義市 : 慧深佛教基金會, 2013.07 156面 ; 15x21公分. -- (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 ; 5) ISBN 978-986-88697-2-1(平裝) 1.親職教育 2.子女教育 528.2

102013526

<如何做現代父母系列>

如何放得下孩子 / 不打不罵怎麼教 作

盧桂櫻

出 版 者

財團法人慧深佛教基金會

董 事 長

慧深法師

總 編 輯

釋法塵

尋聲父母教育協會編輯群、慧深佛教基金會編輯群

封面插畫

詹斯匡

美術設計

黃讌婷

孫薇景

法律顧問

林維堯律師

嘉義市吳鳳南路1 6 6 巷7 1 號

連絡地址

嘉義縣中埔鄉隆興村中正路4 8 0 號

連絡電話

(05)2536851

2 0 1 3 年7 月

www.jiguangtemple.org

電子信箱

jiguang.temple@gmail.com

本書為非賣品,為尊重著作權及確保品質,請勿翻印。 歡迎助印流通: 劃撥帳號 3 1 2 9 8 6 5 6 慧深佛教基金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