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豪 ARCHITECTURE PORTFOLIO 2014-2017
記憶, 我們在城市中丟失 卻在夢裡尋回
設計, 有時就該如生命般猛烈; 卻應在結束後歸於沉靜 ......
About me 我是一位來自台灣淡江大學的學生,熱愛於建築設計以及探索空間的過 程,對於建築抱有極高的想像,認為空間本應生長自基地而服務於使用者, 它就如同一個舞台一般,人們既是演員也是觀者,我們所做的是如同導演一 樣的將劇本、取景安排穩妥,任由其生長、發展。 在設計操作中,不斷地探究不同領域的建築類型,並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切 入去發展設計,在各種不同面向中尋找空間本質的可能性,形隨本質,不以 純粹形式操作的方式去看待建築與空間,而是任何的造型與動作都應對著我 們觀看事物的角度與態度。 在過去三年的學習中接觸過細部、裝置、1:1 構築、地景、自宅、公共建 築等設計操作,並於過去三年有前後進入台灣建築與室內設計公司實習。也 曾經於求學階段接觸過風工程與電子電路設計等相關領域。 張志豪 Jonathan Chang 21 Taipei, Taiwan 淡江大學建築系 u10000205@gmail.com
對於未來,希望能以更寬廣的視野了解到真實構築背後的細節與組構方 式,並透過不同領域的學習,挑戰,所未曾經歷過的思考模式。
Software
Eduacation 2014
淡江大學建築系
2011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
now
AutoCAD 2D
2014
Sketch up Rhino Grasshopper
Work Experience 2015
向登群建築師事務所
2016
2017
瓦建國際設計公司
2017
Revit Artlantis Studio Lumion
2013 2015
旺宏科學獎 佳作
- 智慧型斷電系統
亞太青年科學家會議 金牌
- 以誘導氣流增進風力使用效益
觀音教會立面改建專案
Adobe Lightroom Adobe Illustrator Adobe Indesign Microsoft Office 威力導演
Skill & Hobbies
Awards & Products 2012
Adobe Photoshop
( 個人 )
( 團隊 代表 )
( 個人 )
3D Modelling
Music
Hand make model
Photography
Adaptability
Travelling
Team work
Writing poetry
Epressive
Organizing
CONTENT 01
擬境
- 空間裝置器
聆聽自然
02
- 樹 . 屋 . 空間
城市中繼站
- 中山遊客中心
03
可視與不可視
04
- 小提琴之家
世代交流空間
05
- 日間照顧中心
流浪者之歌
- 社區合作載體
06
- 關於自然 -
擬境 - 空間裝置器 設計年級 :EA1 秋 基地位置 : Yingzhuan Rd., Tamsui Dist., New Taipei City , Taiwan 作品屬性 : 裝置 -風 風是飄忽不定的,現實是破碎而凌亂。 當空間被無視;當空間成為奢侈的裝飾時。 重釋,創造新的可能性…… 設計概念 在這個基地上我首先感受到的是風 再者 是不斷穿梭的人群與混亂的景象 因為平台並非任何行進的動線,所以空間成為奢侈的裝飾。 改變與銜接,創造平台新的可能性。 設計說明 - 以規律排列的長條量體 去捕捉風吹拂的軌跡,將無形的風轉化為可見的律動 - 改變 人群流動與環境的關係 當虛幻的想像與現實重疊,所呈現的是空間新的可能 - 由基地下方延伸而上的折板 圈定了新的空間,也產生了人 / 物件 / 空間的關聯性
Detail
延伸於基地,如基地本身所生。
聆聽自然 - 樹 . 屋 . 空間 設計年級 :EA1 春 基地位置 : Yingzhuan Rd., Tamsui Dist., New Taipei City , Taiwan 作品屬性 : 地景空間 - 場域 你不能擁有寧靜,是這裡自然所述的語言。喧嘩與不斷的窺視, 將人們無形的介入表達的粼粼盡致,人們不曾踏入此處, 那是被一切行為所遺棄的場域,這裡擁有屬於自然的獨立, 以及 曾經被期望成為人們口中綠地的宣示,但是 人們不會介入, 因為習以為常的規範,人們習慣步行於路上,那是框定後的界線, 人們懼怕自然,關於付出與被自然的擷取,步道逐漸被人們遺忘, 它失去了意義後,成了早該存在的風景, 那完全符合人們對於自然的既定印象。 它擁有只屬於符號化的語彙以及語彙,界定了擁有與邊界, 座落在一片柏油間喧嘩,卻以最低調的沉默凝視著人們的遺忘。 基地說明 位於新北市淡江大學校園內,是學生上下學、課間移動、中午外出用餐必經道路的交 會處,也為校園內外、停車、人行道路的分隔空間,但並無使用機能,只被作為景色 的美化道路。 設計說明 利用基地的聲音、觸感、落葉逐漸枯黃的時間性開始轉化,延伸自然的生與死,利用 金屬的鏽蝕記錄著這片樹林的生長,樹葉枯萎時水分的的釋放,同時也是金屬鏽蝕的 開始,並利用基地上不同時段的聲音源,對應不同空間操作手法創造出聆聽自然的路 徑。
蜿蜒的小徑上微風纏繞著,如紫藤般的綑綁。
原步道路徑
樹木群集分析
人活動與感受位置分析
葉的脈絡分析
分析保留圖
隨後,在日子裡 被風與陽光洗盡色彩 成為一片片泛黃平凡 的葉,如死亡般的褪色 但卻再度歸於大地
水分
葉與金屬的循環
枯癟與生鏽對應
聲音影響分析
聲音循環時辰
路徑分析
23:00-6:00
溪水
第二音源介入
6:00-8:00
19:00-23:00
自然影響
蟲鳴、溪水
人聲介入
鳥鳴、溪水
14:00-19:00
8:00-11:00
鳥鳴、人聲、溪水
人聲、鳥鳴
全音源影響
11:00-14:00
人聲
材質 軟性材料 木材石材
金屬
聲音 質感
清脆
悶
堅硬
回聲走廊
自然影響 內部活動空間
全音源影響
滲入
材料與落葉廊道
自然影響
人聲介入
聲音暫留
牆面與時間
休憩與表演
光與聲音自石縫間滲透 / 在寂靜中選擇 / 聆聽的方式 .....
雨與樹葉開始 在材質上嘻鬧 時間慢慢的 腐朽了現實 ...
- 關於城市 -
城市中繼站 - 中山遊客中心 設計年級 :EA2 秋 基地位置 : Nanjing W.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Taiwan 結構系統 : 鋼構、木構 - 城市綠洲 當有一天,狀態能在空間中改變,那麼是怎樣的空間能使人開始思考自己 ? 那麼,場域的矛盾,是否不再那麼混濁,而擁有著自己的獨立 ? 若,人們開始停步在城市裡 ...... 走進這塊基地,開始想像,關於反向的城市, 在這個建築中嘗試,建構屬於意象的空間 ....... 基地說明 基地位於台北市的中山區,是台北鐵路地下化所留出的捷運地面綠軸,四周區位使用 為極為繁榮的商業百貨公司與辦公大樓,在後方的街弄中仍保有著部份的老舊社區。 設計說明 延伸由捷運地下化所留出的城市綠色軸線,藉由點的介入形塑出一處綠色軸線間 的中繼站,並向左右擴散,容納附近商業與商辦區域的繁忙,藉由這樣不同區位的交 錯,讓不同狀態的使用者能同時利用這樣一個城市綠洲,轉換自身原有的狀態,如同 世外桃源一般的將舊有的雜念屏除,休息,而再次出發。 結構上利用斜柱的方式撐起木結構樑板,形塑出不同尺度的空間,並利用量體的 圍塑與隔絕將不同虛空間給區隔開來,讓其中的空間氛圍應對到各種不同的使用者。 這樣一處的城市綠洲不只支應著遊客的詢問與協助,更提供了在地使用者另一 種逃離城市的臨時棲地。
在商業城市中的綠地擁有著一 個獨立的世界,任何進去的, 都將不再相同
狀態轉換 匆忙 疲倦
悠閒 愉悅
悠閒 疲倦
匆忙 疲倦
主要活動時間 悠閒 煩惱
精神
悠閒 不確定感
愉悅
悠閒 愉悅
精神
悠閒 愉悅
精神
目的
平日
無憂
經過 休息
中午
安定感
經過 休息
晚上
中午 晚上
愉悅
運動 休息
早晨
早晨
愉悅
經過 休息
晚上
中午 晚上
假日
行為描述 將基地當作休息的 綠帶,作為上班休 息的場域,休息時 間短,且固定 將基地作為旅遊的 中繼站,可能從這 稍作休息 早晨沿著此綠帶慢 跑可從此接續南北 軸向城市綠洲,同 時因為南京西路的 原故,也會在此停 留 在此附近的商圈採 買累了,或陪伴來 的人會在此休息
機能間互相關係以及可能發展的集合
機能關係
將戶外空間置後,擁有獨立領域的活動空間
獨立領域
將服務核置中,將所有戶外空間朝外 ,形成中介空間的序列
核心排列
散狀的空間機能排序,包含在廣大的 戶外空間之中,人們可以在之中穿梭
散狀排列
主要的休息空間是由水池、建築量體 屋頂的投影所界定出來的獨立領域藉 由這些元素的圍塑將主要的中庭空間 與四周原有的環境脫離開來,讓基地 上矛盾的場域關係在此處被獨立出來
將遊客中心與 ATM 連結,在空間上 共同擁有一個半戶外空間,在空間 序列上,主入口處也可藉由下方狹 長的通道以及上方主空間的水池進 入
將室內休息區與室外做連結, 提供一個可休息、閱讀且寧靜 的空間
針對由綠地方向來的運動者, 提供半戶外且具有隱私性的休 息站
石膏板(12mm)
C鋼(300X600mm) 木板(10mm)
浪板 (15mm厚)
防水層 木條(30X30mm) 鋼板(3mm)
防水層
次樑
牆板系統
木板 (10mm) 主樑 裝飾木板
柱系統
屋頂系統
中繼站是一種轉換的空間 將有進入的事物加強或轉換成另一種狀態
可視與不可視 - 小提琴之家
設計年級 :EA2 春 基地位置 : Linyi St., Zhongzheng Dist., Taipei City, Taiwan 結構系統 :RC、鋼構 - 靜謐與存在 何謂公共何謂私人 ? 當那樣的領域被區隔開來,是否就只有那一道冰冷的牆面 ? 空間,開始在穿透與分隔間乍現;光,將這裡的一切顯影 人們 開始步入黑暗的巷弄裡 ...... 走入這塊基地,開始停步,關於空間的反思, 另一種介面的描述,建構不再唯一的關係 ....... 基地說明 基地位於台北市日治時期重要的發展區位,中正區的舊式日本官員居所群,舊稱幸町 職務官舍群,約建於 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是台北仍保留著極大量的日本舊式官 舍的文化區位,基地鄰近華山文創園區與光華電子商場。 設計說明 從基地附近的巷弄中找到其所構成的元素、尺度,並藉由內外立面的區隔將巷 弄這樣的社區型態延伸進入基地內,形塑藝術家那種想要展現自我卻同時保有部分隱 私的開放性,利用尺度的差異將私人入口與開放中庭區隔開來,並利用玻璃層次的穿 透性,創造出空間的可視與不可視,讓活動成為開放與否的依據。 以光來控制人視覺的可及性,保有著創作者與參觀者的距離,卻又能在這樣的 機制下使創作者展現部分的創作歷程。而中庭的部分圍繞著基地原有的老樹塑造出一 個展演的氛圍,利用上層的居住空間與下層的琴房,形成以下方主奏為主,上方弦樂 為輔的立體演奏空間,利用這樣的方式,讓藝術家所生活其中的音樂滲透進各個開放 與空共的空間之中。
光 - 暗示性
城市窗櫥 - 可視性
光 - 暗示性
窗 -- 空間重疊
聲音-共鳴(錯層)
聲音-共鳴
窗-穿透與反射(光線控制)
窗-穿透與反射(高低、錯位)
縫
窗、路徑-可見與不可見
光-序列、引導
巷弄-路徑
巷弄 - 不可預期性
巷弄 - 不可預期性
植物共生 -- 時間
光-引導與穿透
光-暗示
圍籬 -- 分割
路徑、負空間
聲音-共鳴
開放性
光、聲音
巷弄 - 滲透
私人
公共 核心區
日照--核心空間
基地--使用分區
路徑--生活網絡
量體--隱藏空間
窗--連續空間
巷弄--可親與私人
隔離空間
連續空間
入口暗示
- 關於行為 -
世代交流空間
- 日間照顧中心
設計年級 :EA3 秋 基地位置 : Huanggang Rd., Beitou Dist., Taipei City, Taiwan 結構系統 :RC、鋼構 - 世代之間 如果世代不再是一如已往的分隔 / 不再只是獨立的生活 如果城市的關係能被投影在建築上 / 如果空間成為年齡交流的媒介 從分析 尋找行為的脈絡 / 創造屬於世代的記憶 ..... 踱步在時間裡 / 看見 / 我們所擁有的過往, 一種四維的空間經驗 / 交融分割的界線 ...... 基地說明 基地位於台北市新的重劃區上,過去早期開發此處皆為農田,在面對都市的擴張後, 開始出現超大街區的都市規劃。而北投區,也是一個位於都市近郊的區位,具有極高 的老齡化趨勢,附近設有傳統市集 , 老舊社區,溫泉景點等高密度社區型式。 設計說明 老齡化是世代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每個人終將老去,但老年生活,是否如同一 般長照中心那樣,如學校、補習班般的課程化、制度化 ? 那樣脫離人性使用而以管理層面去規劃的生活,是否是我們每個人面臨老年時 願意面對的生活模式 ? 世代交流,是創造不同年齡層互相了解、學習、使老人找到被需求感的必要方 式,在相處、聊天、一起活動的過程中讓年輕世代更認識老年生活,讓他們自主陪伴、 幫助,有助於老年生活更趨於日常化的方式。 藉由活動與行為分析,重解人一日的活動需求,找出不同世代與時間的交集, 並再次組構出新的活動與空間模式。
基地訪談與老人需求整理
簇群交流
休憩空間
空間捷徑
聊天
環繞路徑
整齊
活動尺度
> 休憩空間
路徑氛圍
材質溫度
概念--駐步與停留
移動速度快速 動線上聚集人數
該族群自有的活 動行為 為 該族群自有的活 動行為
不同族群,卻具 有相同活動,但
節點與世代交流
機能節點與活動
移動速度緩慢 動線上聚集人數
由停留的暫時與選擇更深入的參與活動 ,讓不同世代、族群間的個體能在同個 空間中產生交流與活動,讓日照中心不 再只是既定課程的照顧單位,而是成為 人們分享與陪伴的場域......
散步/登山 跑步
寧� 行為
日常 行為
動態 行為
睡
散步/登山 跑步
思考/發呆
思考/發呆
冥思
冥思
下棋
坐
下棋
聊天/討論/唱歌
聊天/討論/唱歌
丟球 辨認復健 洗澡
丟球 辨認復健 洗澡
想
泡腳
泡腳
吃飯
吃飯
點心 運動 按摩 閱讀 電影 電視 睡覺 跳舞 種植
看
點心 運動 按摩 閱讀 電影 電視 睡覺 跳舞 種植
捏 寫 畫 說 拿 洗 挖 彎 吃
�
散步/登山 跑步 思考/發呆 冥思 下棋 聊天/討論/唱歌 丟球 辨認復健 洗澡 泡腳 吃飯 點心 運動 按摩 閱讀 電影 電視 睡覺 跳舞 種植 聽故事
聽故事
聽故事
畫圖/塗鴉
畫圖/塗鴉
畫圖/塗鴉
烹�
烹�
烹�
講授
講授
講授
書寫 分享 鬼抓人 捉迷藏 使用電腦
書寫 分享 鬼抓人 捉迷藏 使用電腦
書寫 分享 鬼抓人 捉迷藏 使用電腦
做手工藝
做手工藝
做手工藝
散步/登山 跑步 丟
族群與活動喜好程度
思考/發呆 冥思 下棋
睡 坐
丟球 辨認復健 洗澡
說 看 走 想 拿
泡腳 吃飯 走
跳
睡覺
冥思
發呆
思考
閱讀
書寫
電影
電視
畫圖
吃飯
點心
使用電腦
下棋
聽故事 泡腳
按摩
塗鴉
洗澡
辨認復健
講授
種植
丟球
散步
運動
鬼抓人 跑步
跳舞
Behavior Ability
聊天/討論/唱歌 打
Level 1
Level 2
Level 3
看
點心 運動 按摩 閱讀 電影 電視 睡覺 跳舞 種植
想 坐 說 走 拿 彎 睡 走 跳 彎 看 說 拿 想 坐 睡
聽故事 畫圖/塗鴉 烹�
Level 4 做手工藝
Level 5 唱歌
���
Level 6 捉迷藏 登山
講授 書寫 分享 鬼抓人 捉迷藏 使用電腦 做手工藝
走
跳
彎
看
說
拿
想
坐
睡
聊天
分享
活動程度與時間關係
睡覺 思考 電影
發呆 閱讀 書寫 畫圖 使用電腦
吃飯 按摩 聊天
電視
點心
下棋
Activity Level
種植 唱歌
Level 1
睡覺
冥思
發呆
思考
Level 2
電影
電視
畫圖
吃飯
Level 3
下棋
聽故事 泡腳
按摩
Level 4
做手工藝
Level 5
唱歌
Level 6
捉迷藏 登山
運動
辨認復健
散步
泡腳 分享 講授 冥思 丟球
跑步 跳舞
洗澡
辨認復健
做手工藝 登山 聽故事 ���
年齡
鬼抓人
塗鴉
烹煮
時段
捉迷藏 活動程度
電視
睡覺 發呆
吃飯 點心
聽故事
烹煮
冥思
丟球
鬼抓人
登山
塗鴉 捉迷藏
偏小孩活動
講授 種植
偏休息活動
丟球
散步
鬼抓人
跑步
閱讀
書寫
點心
使用電腦
塗鴉
洗澡
講授
種植
聊天
Group A
電視
聽故事 塗鴉
捉迷藏
鬼抓人
Group B
睡覺
冥思
發呆
吃飯
點心
Group C
講授
種植
唱歌
烹煮
丟球
散步
運動
電影
畫圖
泡腳
按摩
分享
登山
跑步
Group D 下棋
聊天
思考
閱讀
書寫
洗澡
分享
辨認復健
Group E
運動 跳舞
跳舞
使用電腦
做手工藝
思考 唱歌 運動
下棋 聊天
散步
閱讀 書寫 畫圖 使用電腦
電影 泡腳 按摩
辨認復健
跑步
分享
跳舞 洗澡 做手工藝
偏動態活動
長時間活動
偏靜態活動
活動與空間使用分析 10人
Common Level
電影
10人
閱讀 做手工藝
運動 運 動
10人
80人
洗澡
按摩 摩
10人
40人
使用電腦 使 腦
20人
吃飯 吃
唱歌 唱 30人
電影
10人
種植
散步
烹�
電視
10人
跳舞
登山
5人
洗澡
8*10
按摩
3*1
5*
冥思
跑步
3*4
塗鴉
2
登
捉迷藏
吃飯 睡覺
170人*0.5=85*2/1,1
18*4
20*4
60人*1=60*1/1,1
10*2
8*15
6*12
8*16
40人
電影 種植
170人*0.3=51/7,3 110人*0.2=22*3/1,1
10*1
10*1
30人
聽故事
40人*0.8=32*1/7,3
8*4
9*4
使用電腦
120人*0.2=24*3/1,2 20人*1=20*1/1,2
12*1
10*1 8*10
電視 講授
90人*0.3=27*2/1,1
8*6
7*5
5*1
5*10
閱讀 書寫
120人*0.3=36*2/1,2
6*15
7*18
110人*0.2=22*2/1,1
6*15
4*11
90人*0.3=27*1/7,3
使
8*4
鬼抓人
30人
80人
聽故事
塗鴉 塗 聽故事
10人
18*4
泡腳 做手工藝 散
8*4
20人
吃飯
7*3 跑步
丟球 球
冥思 思
10*2
10*1 20人
講授 授
20人
30人
點心
睡覺
種植 種
睡覺 6*12
辨認復健
發呆
60人
分享
泡腳
思考
10人 80人
畫圖
書寫 書
10人
20人
泡腳
60人*0.3=18*4/1,1
7*3
6*3
10人
洗澡
60人*0.2=12*4/1,1
3*
做手工藝
120人*0.3=36*1/7,2
8*10
10*1
按摩
60人*0.1=6*8/1,1
散步
120人*0.2=24*3/7,2
2*8
2*80
塗鴉
40人*0.3=12*1/7,2
2*
點心
90人*0.3=27*1/7,5
5*6
6*8
捉迷藏
30人*0.6=18*4/7,4
8*5
分享
120人*0.2=24*4/7,3
8*5
10*6
鬼抓人
30人*0.5=15*8/7,5
8*5
跳舞
90人*0.3=27*3/7,5
5*12
7*16
丟球
70人*0.2=14*3/7,4
3*
唱歌
140人*0.2=28*4/7,3
8*5
11*7
170人*0.2=34*3/1,1
烹�
運動
8*1
80人*0.3=24*2/7,9
10*6
12*7
60人*0.2=12*5/1,1
8*4
辨認復健
5
使用空間大小與關係 使用空間大小與關係
塗鴉
捉迷藏
使用電腦 12*1
散步
鴉
2*8
登山 6*10
*1
5*
*8
8*6
點心
2*8
講授
電視
分享 8*5
5*6
捉迷藏 鬼抓人 8*5
下棋
8*5
聊天
5*3
5*1
跳舞 5*12
丟球 3*8
發呆
5*3
5*2
閱讀
書寫
唱歌
烹�
6*15
8*10
3*4 2*1
洗澡
洗澡
按摩
按摩 泡腳
辨認復健
鬼抓人
發呆
鬼抓人 冥思
10*6
辨認復健
發呆 睡覺
冥思
睡覺
辨認復健
思考
8*4
點心
畫圖
5*3
6*4
吃飯
冥思
60人*0.1=6*2/1,1
8*4
10*5
跑步
60人*0.1=6*2/1,1
3*4
3*40
登山
聽故事
泡腳
140人*0.05=7*4/7,4
6*10
運動 登山
聊天 分享
吃飯 下棋
14*
下棋
80人*0.1=8*4/1,2
5*3
8*5
5
12*
聊天
120人*0.1=12*10/1,3
5*3
12*7
5*2
7*3
*8
4*6
發呆
140人*0.05=7*6/1,4
10
8*1
思考
140人*0.05=7*5/1,2
5*3
7*4
4
10*
畫圖
170人*0.05=9*3/7,4
6*4
10*7
��� 聊天 畫圖 分享 思考
下棋
畫圖 書寫
思考 書寫
運動 登山
使用電腦
閱讀
唱歌
唱歌
做手工藝
做手工藝
跳舞
跳舞
使用電腦
閱讀
6*10
5
點心
烹�
丟球
5人
電視
聽故事
捉迷藏
丟球
4*1
電視
6*15
8*5
運動
塗鴉
電影
種植 講授種植
電影 講授
1.
2.
3.
4.
6. 7. 5.
9. 8. 10.
11.
1. 手工藝空間 2. 大廳 3. 服務與醫務站 4. 展示空間 5. 棋藝與交誼空間 6. 運動空間 7. 歌唱空間 8. 種植農田 9. 閱讀與討論空間 10. 服務站 11. 圖書空間
流浪者之歌 - 社區合作載體 設計年級 :EA3 春 基地位置 : Sec. 1, Dihua St.,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Taiwan 結構系統 :RC - 城市間的流浪者 一群在追群家鄉記憶的人們,他們在各個城市間徘徊,尋找著當地居民所能帶 來的記憶,他們試圖融入,但確認在相熟前抽身離去。 他們不期待著於一地永遠地定居,而是在找回自我所應有的意義。他們懷疑, 期待著了解;他們否認,卻堅信著尋找。他們是充滿著矛盾與獨特的一群城市浪人 ... 基地說明 基地位於台北市早期發展的區位,大稻埕旁的迪化街上,這條街道是台灣早期清領與 日治時期重要的城市發展道路,聚集著大量老式建築,傳統市集,社區文化與歷史資 源 , 卻同時有著社區老化 , 都市邊緣的困境存在。 設計說明 不斷在城市間旅行的國際青年,是一群質疑國際化下國家所失去的地域特色, 而選擇出走外地尋找家鄉記憶的流浪者,他們所反映的是城市繁華下的那種單一性, 以及所失去的情感,他們不被認同,卻又渴求自己的歸屬。 設定將要居住的使用者為這樣的國際旅者以及未來將容納的在地弱勢族群,單 親家庭以及獨居老人,並藉由他們的共同情感與狀態,去尋找在微型社區中,能讓彼 此交流互動的公共領域以及各自獨立的動線與空間,讓這麼一群社會所邊緣的人們, 能彼此在社區中相互了解,卻又保有自己族群所希望擁有的獨立性。 藉由家在家之外這樣的方式,讓使用者走出家這樣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讓彼 此相互了解所經歷的故事與過往,讓孤寂不再只是一個人的故事
在城市間 行走 滲透......
進入日常的記憶裡。
流浪者... 尋找一條逃離城市的道路 詢問自己...何謂家鄉?
Activity
共有活動 開放公共性
旅行
工作
運動
下棋
私公共性
創作
種植
遊玩
聽故事 聊天
私公共性
吃飯
電視
烹煮
閱讀
私有性
電腦
冥思
發呆
思考
交誼
共享/合作 品酒
私有活動
居住/合作 洗澡
睡覺
書寫
紅房活動
社區共享模式
++
烹飪
讀書會
創作坊
旅行分享
在地故事交流
烹飪小舖 社區書店 藝術工坊 在地故事館 品酒會
相遇或者不遇 / 家在家之外
公共與個人性
日常在空地上發生, 成為習以為常的場域 卻是城市間最不被預期的孔隙
路徑與節點策略
UNIT
巷弄與空地是屬於在地人所生活的記憶 卻也是流浪者尋找自我的路徑
UNIT
UNIT
UNIT Red Room & Community
烹飪小舖/社區書店/藝術工坊/在地故事館/活動場
SCALE:1/100
一樓平面圖
二樓平面圖
四樓平面圖
六樓平面圖
三樓平面圖
五樓平面圖
七樓平面圖
外來者,那群不屬於這裡的過客,他們是否融入 ? 這裡,是否需要他們 ? 回到人情感的本質,尋找彼此孤獨的交集 你若在那日歸來,而我應在此等待 你是否會在那個冬季離去,從這片面的鄉愁中消散 ......
所以你是否尋回 來自家鄉的記憶 一種由片段鄉愁所虛杜的
Jonathan Chang u1000020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