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建造与美觀 計劃經濟時期城市住宅形象的三種特征 周伊幸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宅与今天的商品住宅在形象上截然不同,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会认同存在一种 计划经济的风格样式。那么,计划经济时期的住宅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是从哪些要素和机制中发展 形成的呢? 长期以来,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住宅的研究集中在对于社会空间生产的讨论,而谈到这些建筑通过建 造体现出的品质时,通常仅限于批评它们因为资源匮乏而表现出的千篇一律。然而,尽管这个时期的建设主 旨在于经济和适用,仅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我们仍不应该低估美观在住宅实践中的价值。因为 建筑在今天表现出的形象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对于美观问题的讨论,并且进一步落实在具体的物 质、材料,以及建造的技术与方法上。由此,三种典型的计划经济住宅形象,千篇一律、艰苦朴素和杂乱无 章,实际上和单元体模块、饰面以及非土建的构件这三类物质要素以及他们的建造方法有关。 计划经济时期的住宅实践尽管资金有限、在技术水平上落后,但是在材料、构造和技术的种类上却并不 匮乏,它们在创造出丰富的住宅类型的同时,也发展出丰富的建造方式和技术手段,无论这些策略是否以形 式为导向,最终都深刻地塑造了住宅形象在某一方面的特征。出乎预料的是,这些特征并不仅仅是限制与落 后的物质再现,而更多地是试图超越各种规则与限制的实践过程的反映,因而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形容词去概 括。所以,本文对于计划经济时期住宅提供了另一种判断,即当时的设计师、建造者和使用者懂得怎样正直 而体面地对技术与材料加以利用,从而造就了计划经济时期住宅稳定而具有深度的外观形象。 这些城市住宅在今天仍然大量存在,并且构成了建筑设计在场所和文化意义上的双重背景。如果认同新 的设计必须从过去的经验与智慧中来的话,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每一种过去,试图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