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覽》175期

Page 1

擁抱復刻

數位 時 代 的 黑 膠 聆 賞

卡 拉揚「馬勒第 九」 全 球首刻 文/郭漢丞 圖 / 環 球 國 際 唱 片 股 份 有 限公司 郭漢承

嶄新的大盒裝唱片,從紙盒裡拿出黑膠,退去 內袋,把唱片擺在唱盤上,移動唱臂,順著溝槽放 下唱針,音響唱起卡拉揚指揮的「馬勒第九號交響 曲」LP 黑膠。 為了讓唱片更有賣點,盒裝唱片外面貼著一排小 字,寫「全球首刻版」。 是的,這是我不久前才 買的唱片,要講發行年份就是 2016,時間是不折 不扣的數位時代,但這套卡拉揚的「馬勒第九」類 比黑膠,卻是數位時代的「全球首刻版」。 數位時代的黑膠聆賞,題目讀起來就顯得矛盾, 既然我們已經到了數位時代,又怎麼是在講純類 比的黑膠唱片呢?這不是從開內燃機汽車的時代, 倒退回去騎馬?唱片與音響工業走過了百年,從蟲 膠、黑膠、卡帶這些類比載體,轉換到數位時代的 CD、MP3、網路下載,發展到了現在的網路串流, 回頭把 CD 打得落花流水,數位串流儼然成為勢不 可擋的主流。 可是黑膠呢?當年 CD 打敗黑膠, 成為音樂載體主流,而現在 CD 卻被網路打敗,數 位雲端應用勝利在望,實體 CD 苦撐待變,但是黑 膠卻無聲無息地來了場「文藝復興」。 關於這場黑膠文藝復興,英國 BBC 文化版記者 Stephen Evans 在 2014 年 10 月的報導有著生動 地描述:「去年(2013)美國賣出了 4600000 張 黑膠,與五年前相比,成長了將近 500 % ;而英 62


數位時代的 黑膠聆賞

國賣出了 389000 張黑膠專輯,成 長了 50 %。 以全球來看,黑膠唱 片 銷 售 總 額 達 到 了 1 億 7000 多 萬 美金,比起 5 年前的 5500 萬美金, 這數字不管怎麼算都是大幅度的成 長。」 報導中更有趣的部分是黑膠買家 的 調 查,Stephen Evans 指 稱: 「你也許會覺得這個市場都是年紀 大的人在支撐 — 那些古典癡 — 不過事實上比你所想像要年輕得 多, 而 且 多 得 是 根 本 趕 不 上 80 年 代黑膠盛世的那群年輕人。」 根據 BPI(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 英 國 唱 片 工 業 協 會 ) 的 研究指出:35-44 歲的人是最大消 費 群(28.5%), 而 年 輕 族 群 也 受 到黑膠所吸引,35 歲以下消費者比 例佔了第三位(35.3%)。 不到一 半的受訪者已婚,且大多數的受訪 者都是男性(佔 87.4%)。 從報導中,不難察覺黑膠復興之 勢,若比對實體 CD 退潮之速,黑 膠似乎是對抗高解析度音樂檔案與 數位串流的唯一載體。 不過,音樂 載體之爭,在音響發燒友之間已經 激 戰 多 年, 從 LP 到 CD,1980 ∼ 90 年代的音響雜誌,幾乎都在比拼 究竟數位好還是類比好,而從 CD 進化到 High Resolution,這類比較 依然是熱門話題。 可是作為音響評論者,又是音樂 愛好者,我總覺得不管唱片的形式 為何,都是帶我「接近音樂現場」 的方法、工具,如果沒有承載錄音 的載體(數位類比都好),人們如

© Siefried Lauterwasser 著的指揮大師卡拉揚。

DG 對人類錄音技術貢獻卓

63


擁抱復刻

何聽到已經不可能再來一次的現場,而 唱片與音響最美的風景,就是透過聆聽, 把人的思緒想像拉到錄音的那一刻,彷 彿就在那裡一般,在音符的流動當中, 感受音樂現場的蛛絲馬跡。 讓我們回到卡拉揚的「馬勒第九號交 響曲」。 這是 1982 年在柏林愛樂廳的 現場錄音,CD 在 1984 年發行,但是 從來沒有發過黑膠,所以,就算是老 資格的黑膠發燒友,這張卡拉揚的馬 勒第九都是「第一次」,貨真價實的 「 全 球 首 刻 版 」。 問 題 來 了,1982 年 錄 音,1984 年 發 行, 那 還 是 LP

© Siefried Lauterwasser

DG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當道的年代啊! CD 當年還是新玩意 兒,貴得不得了,怎麼可能只發 CD 而不發 LP 呢?

of-the-art),製作全世界第一流的錄音。

黑膠就是有這個好處,尺寸大,

文末特別提到,「馬勒第九號交響曲」全球首度刻片,

連帶解說印刷文本的尺寸也大,可

是在卡拉揚的錄音技術顧問督導下,遵循卡拉揚的藝術傳

以容納許多文字,當年的樂曲解說

承,把 1980 年代的錄音以最新的技術重整,目的只為了把

保留了下來(可是字體為什麼不能

偉大指揮家對音樂的意圖,完整重現。 所以說是把數位母

加 大 呢?), 還 加 了 一 段 新 的 說

帶重新處理過嗎?那個年代沒有硬碟?所以音樂是記錄在

明,內容不算明確說明為什麼當年

盤帶中嗎?這些錄音工程的細節,文字當中沒有提到。

沒有出 LP,但也交代了若干線索。 1980 年代初期,數位錄音技術剛

為此,我打電話給南方音響主人黃裕昌,請教他對這件事 情的看法,沒想到卻得到一段精彩的故事。

剛問世,但卡拉揚已經為此著迷, 即便 CD 發明不久,卡拉揚便要 求唱片公司採用數位錄音,1980

起啊!」電話那頭這麼說著。

年錄製的「莫札特:魔笛」便是

「寫卡拉揚,怎麼會扯到伯恩斯坦?」我問。

DG 首度數位發行。 看來,當年

故事開始講起。

要求數位錄音是卡拉揚的意思, 因為他是卡拉揚,所以「值得」 採 用 當 代 最 新 的 技 術(State-

64

「寫卡拉揚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那該從伯恩斯坦講

1979 年,國際特赦組織邀請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指揮柏 林愛樂演出,曲目中便有「馬勒第九號」,這也是伯恩斯坦


數位時代的 黑膠聆賞

南方主人生動地形容:「在這場深入敵 營的示威性演出之後,馬勒第九號交響 曲從此消失在卡拉揚的演出曲目當中。」 好精彩的故事,我聽著 1982 年的首 刻黑膠,心裡面也忘不了 1979 年伯恩 斯坦與卡拉揚的錄音,埋首在 CD 群裡 面尋找。 找到了!兩套都是小花版,1979 年 的伯恩斯坦是伯恩斯坦的半身照,背 景 是 柏 林 愛 樂 廳, 而 1980 年 的 卡 拉 揚 也 是 雙 CD, 收 錄 馬 勒 第 九、 悼 亡 兒之歌與呂克特之歌。 此外,日本還 以 SHM CD,復刻過 1982 年卡拉揚 版,之所以沒有選 1979 年的版本復 刻高規格 SHM CD,答案不言而喻, 這 1982 年的錄製的版本,境界高得 首度與柏林愛樂合作。 據稱彩排之時,伯恩斯坦不時發出 哀鳴,他告訴柏林愛樂,他們拉奏得太美了,而這首曲子 並不是這樣的面貌,大師與世界一流樂團之間,展開一段磨 合,同一年 DG 也發行現場錄音的唱片。

太多了。 不管卡拉揚與伯恩斯坦之間的恩 怨,回到 1982 年的「馬勒第九號交 響曲」,兩張一套的黑膠,紙盒裝,

在此之前,卡拉揚沒有把馬勒列入演出曲目當中,但在伯

跳 躍 黑 膠 當 道 的 時 代, 延 遲 30 年

恩斯坦指揮過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卡拉揚便在同一地點

才「全球首刻」的 LP 黑膠,竟是

指揮同一曲目,錄音在 1979 年,而唱片在 1980 年發行。

如此吸引人。

據說當年卡拉揚彩排的時候,向柏林愛樂的演奏家們說,相

DG 的刻片水準,一直維持得很

信各位對這首曲子已經很熟悉了,因為不久之前我的助理指

好,兩張一套,180 克重盤,強調

揮才跟大家一起練習演出過。 看來,這首「馬勒第九號」扯

Audiophile Virgin Vinyl, 代 表 是

出了大師間相互較勁的恩怨了。

處女膠,而不是再生膠,比較起

1982 年,卡拉揚把「馬勒第九號」列入音樂會表定曲目, 那一年 9 月 30 日,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在柏林愛樂廳第 8 次演出,DG 現場實況錄音,那就是這套 LP 的原始定版。 同 一年 10 月 23 日,卡拉揚帶著柏林愛樂,前往紐約卡內基廳, 演出的就是「馬勒第九號」,而且是那一年第 9 次的演出。 在

來,再生膠雜質較多,音色相對 比較燥,而處女膠音樂背景安靜, 真的是為了發燒友所設想。 類比 母帶後製由 DG 御用錄音室 Emil Berlin Studios 製 作, 工 程 師 是

65


擁抱復刻

Maarten de Boer,不過錄音室網站對他的介紹

開封套,手指頭伸進內袋中央,順勢把 LP 抽出

甚少,只說他刻黑膠數十年,對純類比的豐厚聲

來,注意手指頭不要摸到 LP 表面,那會把手指

音有著狂熱。

頭的髒污與油漬留在 LP 表面。 拿出 LP 之後,

聽黑膠與聽 CD 有什麼差異?我講的不是類比

兩手摸著 LP 的邊緣,對準黑膠唱盤的中心,輕

之聲或數位之聲的差異,假如您使用的訊源系統

輕放下去,右手輕托唱臂,膽子大的人不用舉臂

推到了極致,黑膠有黑膠的好處,數位也有數位

器,順勢將唱針帶入第一軌,膽子小的人,把唱

的好處,當一切設備都到「絕頂」之時,最終的

頭對準第一軌,放下舉臂器。 經過這一連串的動

聲音表現各有千秋,沒辦法簡單地說 LP 比 CD

作,LP 才會乖乖地唱歌,您說,數位時代的人

音質好,或是 CD 比 LP 細節多。

怎麼會不覺得類比聆聽麻煩呢?

我講的差異,是對音樂投入專注聆聽的差異。

聽 LP 當然麻煩,但是,或許數位時代的聆聽

黑膠是「一刀到底」,刻片機一直線地刻入溝槽,

者取得音樂太容易了,反而像 LP 這麼麻煩的東

有如熱刀切奶油一般,把聲音刻在金屬母盤上,

西,才讓人對音樂本身更加尊敬。 不只如此,大

然後拿去壓熱膠做成 LP。 聽音樂的人,只能在

尺寸黑膠的裝幀、內文,甚至有錄音現場的彩頁、

唱片溝槽的空白之處聽見無聲,區隔樂章。 可是

花絮,不管是文字或畫面,視覺的閱讀加上音樂,

聽馬勒,每個樂章都很長,所以「馬勒第九號」

都能強化我們接近音樂現場的聆聽體驗。 我又在

一套兩片,每一面就是一個樂章,沒有空白,四

比較數位與類比了嗎?不,我講的是不同的聆聽

面剛好是四個樂章,聽完第一樂章,就要起身換

體驗,不是誰好誰不好的問題,而是兩者有所不

面,聽第三樂章時要換第二片,等待第四樂章再

同。

換一面。 純數位時代的聆聽者,肯定不懂得換面或換片

是一刀到底,這一條長長的勾痕當中,沒有辦法

的樂趣,可能還覺得麻煩。 聽 CD 不用換面啊,

標註時間,所以黑膠唱盤不能給您正確的播放秒

聽數位串流更是方便,換曲子手指頭滑一下就好

數,而 CD 卻是一連串按照時間標註的數字,所

了。 但是聽黑膠更像是一種儀式,找到唱片,打

以 CD 每一秒鐘都必須跟著時間,校正時鐘成為

卡拉揚的「馬勒第九」類比黑膠,卻是數位時代的「全球首刻版」。

66

數 位 與 類 比 還 有 什 麼 不 同? 我 講 過 了, 黑 膠

兩張一套的黑膠,紙盒裝,跳躍黑膠當道的時代,延遲三十 年才「全球首刻」的 LP 黑膠,非常吸引人。


數位時代的 黑膠聆賞

CD 唱盤關鍵的組件。 以卡拉揚的「馬勒第九」 來 說, 兩 張 LP, 四 面 各 記 錄 一 個 樂 章, 而 CD 版本也是兩張,每一張各兩個樂章,可是第一張 CD 的第一樂章分為 8 軌,第二樂章分為 7 軌,

出強烈的情感。 這段文字只講了第一樂章不到五分鐘的音樂, 可是,如果您聽的是 LP,只能聽著音樂,努力 地從音樂中找到文字描述的段落。 可是,如果您

加起來 15 軌,而第二張 CD 的第三樂章分為 7

聽的是 CD,那我可以告訴您,轉調的變化從第

軌,第四樂章切了 8 軌,加起來又是 15 軌。

一軌的 1 分 36 秒架橋過去,1 分 54 秒慢慢強化

分軌?很重要嗎?很重要!有了 CD,音樂可

音樂情緒,掙扎的力道在 2 分 30 秒不斷翻滾,

以「無縫」分軌,所以,28 分 16 秒的第一樂章,

推到 2 分 50 秒銅管迸發出希望的光芒,而 3 分

中間切成了 8 軌,可是如果您聽 CD,不去注意

04 秒弦樂群在嘆息聲背後,尖銳地累積情緒。

CD 唱盤顯示第幾軌、第幾秒,您根本不會感覺 到一張 CD 切成 15 軌,卻只有 2 個樂章。 可是, 就因為這個「準確的時間切割」,所以唱片評論 從黑膠時代開始,但卻在 CD 時代才推向高峰!

有了 CD,我們有了時間的線索。 作曲家貝爾格曾經這麼描述馬勒第九:「我把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總譜仔細端詳過後,覺得他在 第一樂章做了令人驚訝的事。 它表現了對世間的

有 了 分 軌, 有 了 時 間, 唱 片 描 述 可 以 變 得 精

熱愛與生活的平靜,同時流露出在死神尚未襲擊

確。 我們繼續來「聽」馬勒第九,第一樂章的導

之前,想好好享受大自然的願望。 的確,當時死

奏用豎琴撥奏單音,四個簡單的聲音,由低而高,

神已經咄咄逼近,因此整個樂章中都摻進了死神

再由高而低,上下之間彷彿呼吸、嘆息,而意味

的徵兆。 這種預感明顯而確切,也就是說,在洋

深遠實際上是嘆息。

溢生命的幸福之中,死神卻以無與倫比的粗暴姿

弦樂群輕飄飄的進入,銅管群應和,嘆息背後

態來臨。」

卻是又美又暖的音樂襯底,美麗的音符畢竟不能

對照馬勒自己的敘述:「唉,我往日的青春已

持久,調性一轉,音樂蒙上一層陰影,馬勒開始

經消逝 ..... 唉,我的愛已經消耗殆盡!」貝爾格

聲部交織的掙扎,而這段掙扎推到極點之後,四

的文字更為詳盡。 馬勒點出了嘆息,兩句話都

個音的嘆息背後,弦樂群激烈尖銳的聲響,累積

唉著聲、嘆著氣,那不就是豎琴撥弦四個音的嘆

卡拉揚的「馬勒第九」,兩張 LP,四面各記錄一個樂章。

大尺寸黑膠的裝幀、內文,甚至有錄音現場的彩頁、花絮,不 管是文字或畫面,視覺的閱讀加上音樂,都能強化我們接近音 樂現場的聆聽體驗。

67


擁抱復刻

當年 CD 打敗黑膠,成為音樂載體主流, 而現在 CD 卻被網路打敗,數位雲端應用 勝利在望,實體 CD 苦撐待變,但是黑膠 卻無聲無息地來了場「文藝復興」。

息?馬勒嘆著消逝的青春、消逝的愛,但貝爾格

符、一個音符地聽下去,不要費心找尋死神的蹤

卻告訴我們,死神藏身其中。

跡,時間到了,死神自然會現身,在這個過程當 中,聽馬勒怎麼描寫對世間的熱愛,而死神又怎

死神在哪裡?在第一樂章裡面! 究竟在哪裡?我只能用 CD 的時間來告訴您, 在第六軌的 1 分 47 秒,定音鼓打出來那四個音! 哪四個音?就是豎琴撥奏單音的那四個音,嘆息 的音。 如果死神是定音鼓打出來的嘆息,那麼真

了出來。 如果您聽的是 CD,大可以照我所標示 的分鐘、秒數,找到「準確」的音符,找到貝爾 格所說的:「死神來了!」究竟在哪裡。

正死亡的陰影,實際上從樂章開始的豎琴撥奏,

可是,就像看恐怖片一樣,如果只看嚇人的鬼

死神就已經藏在裡面,只是藏在人的嘆息聲背

怪跑出來,可能會變成笑點,因為一看就覺得假,

後,無聲無息地,一直到銅管群咆哮到頂點,死

而恐怖片最可怕之處,是明知道鬼怪要出現,卻

神才從定音鼓當中鑽出來。

一直不出現,而在最恐怖的時候來嚇人,沒有累

CD 有時間,LP 呢?沒有。 如果我把 CD 的時

積的恐怖氣氛,虛假的鬼怪不恐怖。 音樂也是這

間全部加起來,死神出來的時間在第一張 LP 的

樣,線性的聆聽,從頭聽到尾,在黑膠連續的溝

18 分 40 秒,可是,沒有辦法顯示時間的黑膠唱

槽當中,時間流暢地向前邁進,聽馬勒訴說青春,

盤,又怎麼能讓您快轉到 18 分 40 秒呢?我想,

訴說愛情,這些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如何地美好,

您可以試著用「比例」來找,第一樂章有 28 分

又如何地變調,終於迎來死神現身。 而第一樂章

16 秒, 要 找 18 分 40 秒, 大 概 在 刻 片 的 2

在豎琴撥奏單音、木管吹奏長音,最後收尾於弦

3

位置。 試著找找看,我保證您試上個 100 次,大 概都不會有一次對的。 所以,LP 是線性的聆聽,順著溝槽,一個音 68

麼無聲無息地緊隨在後,又是如何面目猙獰地鑽

樂的長音當中,馬勒的青春與愛情就這麼逝去。 卡 拉 揚 自 己 描 述:「 馬 勒 第 九 號 交 響 曲 來 自 另一個世界,來自於死後的來生。」是的,馬勒


數位時代的 黑膠聆賞

第九迎來他的死亡,作曲家提早寫在第四樂章當

數十萬張唱片,聽個幾十年都聽不完。 可是,這

中。 由低而高的大跳音符,弦樂群張力十足的拉

反而凸顯了 LP 可愛之處,LP 不便宜,LP 不好

奏著,每一個音符都像是馬勒對生命的吶喊,終

保存,很佔空間,聽了會磨損,放久會長霉,可

於落下,長長的嘆息化為美麗的音符,但是藏在

是在數位發展到極致的今天,黑膠卻反而復

流動的弦樂群底下,又有四個音的動機。 那四個

興了起來,這不光是趕流行的復古風潮,

音與第一樂章的嘆息不同,改為由高而低,半音

而是對音樂的尊重。 我用 CD 來研

下行,再由低而高,方向變了,不過與第一樂章

究音樂,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切

相同,四個音的動機蔓延在第四樂章當中,盤旋

割,可是如果單純想要享受

不斷,難道這是死神的變形?

音樂,用黑膠更能安心聽,

第 四 樂 章 的 結 束, 彷 彿 是 解 體 一 般, Adagissimo,極慢板,弦樂群的長音無邊無際, 卡拉揚指揮著柏林愛樂,一句又一句,藏著半音

按著時間一分一秒地聽 下去。 在「 數 位 時 代 的

階的四音動機,只剩弦樂群拉奏著,緩慢的長音

黑膠聆賞」專欄

拉奏的,直到最後一次四個音的動機出現,弦樂

中, 我 會 繼 續 找

群的長音慢慢消逝在空氣當中。

尋數位時代的發

可 是, 最 後 一 次 的 四 音 動 機 變 了, 本 來 是 往 下走再往上的半音階,卻轉換方向,由低而高再 落下,那是一線生機嗎?不,弦樂群的長音就這 麼地消逝在空氣當中,LP 多刻了幾秒鐘的「無 聲」,但這段無聲卻讓我們彷彿看見了卡拉揚的 手,凝結在半空中,弦樂群的聲音消失了,可是 指揮沒有停,弦樂群有如定格一般,停在尾音消 失的那一刻,音樂停了,音樂廳的人沒有停,依 舊沉醉在音符消失的那一刻。 雖是現場錄音,但是掌聲沒有錄進來,我不知

行, 不 管 是 新 刻片或是復刻 片, 從 音 樂 中 描寫聆聽的樂 趣。 穿 插 其 中 我會試著找一 些數位時代的 「 黑 膠 玩 具 」, 介紹類比 LP 如何 變成數位檔案。 用 卡拉揚相隔三十多年

道現場聽眾停留了多久之後,開始有稀稀落落地

才首刻黑膠唱片的「馬

零星鼓掌,然後才像大夢初醒一般,熱烈地喝采。

勒 第 九 號 交 響 曲 」, 作

「馬勒第九」以無聲結束,這個無聲勝有聲,指

為 第 一 次 的 見 面 禮, 下 一

揮、樂團、觀眾在最後一個音符消逝之後,情緒

期我會談談全新錄音刻片的新

凝結在無聲的那一刻,短暫的留白,彷彿最深刻

作,小提琴家慕特(Anne-Sophie

的生命思索。 指揮入神了,樂團入神了,聽眾也

Mutter) 的「The Club Album from

跟著聽入神了,那短暫的留白,成了聽「馬勒第

Yellow Lounge」與鋼琴家薩洛(Alexandre

九」最美的享受。

Tharaud)的「郭德堡變奏曲」,故事就是數位

我常覺得,收集唱片是為了拓展音樂視野,這

下載與純類比黑膠的對決了。

個想法在數位串流的時代已經失去意義,因為您 不需要收集唱片,就能聽遍網路音樂資料庫上面 6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