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政府 客家事務委員會 TAICHUNG HAKKA CULTURE SEMIANNUAL 臺中客家文化半年刊 市場,是溫暖的陪伴力量 07 半年刊 TAICHUNG LIFESTYLE 2023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112學年第一學期 客家社會與文化 碩士學分班
將在9月份首度東勢開課囉!
在 YouTube、Instagram 及 Tiktok 等自媒體頻道
與個人創作短片快速興起及近年疫情隔離下,遠距即時 視訊的大量使用,影片的創作已不再是專業的工作,而 是逐漸成為一般人對日常生活的記錄與表達方式。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運用目前的影音創作技術,針 對客家文化或在地的客家相關議題進行紀錄、宣傳、教 學等傳播之工作,授課的重點在於影片製作技術的學習 與運用,課程內容涵蓋數位攝影、數位剪輯等相關的實 務製作技術,並教授創作紀錄片應有的構思、田野調查 及拍攝規劃等製作要素、課程最後將由修課同學以分組 方式自行提案並完成一部相關客家主題之影片。
地 點 臺中客家樂活園區─山城客庄傳習中心 3F 多媒體教室 (3-3)
(臺中市東勢區圓樓街1號)
收費標準 招生對象
每學分 5,000 元(共 3 學分)。
對客家社會文化有興趣,欲精進碩士班等級專業知識,可先修學分,於考 取 碩士在職專班入學資格後,依相關規定辦理申請抵免。
(按本校學分抵免辦法,學分班不授予學位,僅獲本班授予之學分證明。
倘日後於本校相關研究所碩士班進修,依法取得學籍後,得依各系所規定酌予採認其已修及格之科目及學分) 大學畢業或三專畢業滿 2 年,二專或五專畢業滿 3 年。
聯絡方式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推廣教育學分班
(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一段一號)
星期一至五(下午)
TEL:(03)513-1541 FAX:(03)658-0677( 鍾小姐 ) E-mail:mesh@nycu.edu.tw
上課總時數
詳細開課、註冊資訊,將公告於: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 在職專班官方網站 - 招生訊息
科目名稱
授課教師 預收人數
開課時間 客家紀錄片 規劃與製作 張宏宇 15 54 112/ 9 /16-17 112/ 9 /23-24 112/10/14-15 112/11/18-19 112/12/23 3 (與本校學期安排一致)
學分數
1 .
2.
2023 半年刊 TAIC HUNG LI FEST YL E
CONTENTS 目次
市場, 是溫暖的文化地景。
跟我一起逛市場, 買一個溫暖的人情味
市場, 點點微光
活動集錦
發 行 人 / 江俊龍
編 審 / 魏瑞伸、黃貴財、張妗如、張素蓮、劉孟富
編輯統籌 / 謝呈祥、林柏瑋、葉典翰
出 版 者 / 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地 址 / 臺中市豐原區陽明街36 號3 樓
電 話 / (04) 2228-9111
傳 真 / (04) 2526-0735
網 址 / www.hakka.taichung.gov.tw
發行日期 / 中華民國112 年6 月
36 44 48 52
駐足,暖色調…… 市場裡的客家味。
38
百貨商場裡的, 人生「土」味
專訪:土博士 傅文忠
市場就像我的孩子, 和我一起慢慢變老
專訪:新隆發醬園 蔡鈴欽
嚴選香料 獨門研發的好味道
專訪:萬家香 劉運財
專訪:詮馨養生堅果 堅果職人家庭
味食物的原味 傳遞濃濃的人情味
專訪:小庭找茶 詹士杰
全家都是老闆, 市場裡的堅果職人 56 60
一家子開店: 每天都有好食光
專訪:好客食光 陳智偉
企劃製作 / 黎歐創意有限公司
總 編 輯 / 郭玫芬
美術總監 / 王志中
執行編輯 / 鍾彥琳
編輯插畫 / 魏嘉興、吳芯維、黃柔瑜、曾巧慧
文字攝影 / 邱亦倫、徐彩雲、張簡敏希、周向容、 鍾彥琳、林心怡、林芳嫺
地 址 /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二段200號
電 話 / (03) 658-5879
生活, 處處精彩 04 05 06 14 市長說, 主委說,
文化論述 當我們一起走過 專訪: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李逸安 市場裡的客家美食, 是溫暖的陪伴力量。
譜寫山城情感, 是遊子返鄉的路
專訪:編曲家 陳傳禹
譜寫的故事, 是家鄉 66 70
有一個市場, 在第三橫街
專欄作家/插畫:劉彤渲
NEXT 未來,進行式
74 78 84
本街市場裡的五金行: 我家是全東勢最老的店……
專訪:富源五金行 鄭萬淼
NEXT ……
專訪:東勢角文創協會前理事長 林銘通
藝術家 張鳳奇 大茅埔老屋改造再生藝術村創辦人 蘇志遠
東安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趙善德
打造東勢特有的本街市場文化 我在紐西蘭,用客家文化
專訪:紐西蘭客家同鄉會 江文通理事長
GPN 2010900807
紙 本 ISSN 27084698
電子書 ISSN 27084701
* 本半年刊相關論述代表坐著觀點不代表本會意見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禁止轉印或轉載
讓世界更認識臺灣
半年刊 TAIC HUNG LI FEST YL E
天初亮,旭陽溫煦地照拂市場,將熙來攘往的人群鑲上一層金邊,更為臺中染上一 抹鮮活的暖色調。城市的每日都從市場出發,因此市場生活,就是臺中市的底蘊。
非常榮幸,秀燕見證臺中市在2022年的經濟部名攤市場評比中,拿下將近五千顆星 的評分,第三度成為全國冠軍,還創下「全臺唯一突破四千顆星」的紀錄。除了市場攤 商用心進步,市府同仁亦給予全力支持,每年編列預算投入公有市場的設備更新與環境 優化。這是我們共同締造的榮耀,秀燕與有榮焉。
秀燕曾在有百年歷史的第三市場旁生活六年,對那裡的攤商如數家珍。每次採買、 與攤商話家常時,都能感受滿滿的人情味,還有各種特色小吃也是市場的一大亮點。以 客家為例,臺中市年年舉辦的新丁粄節,除了分享客家「分福」的文化精神,也向市民 朋友介紹客家經典粄食。在大家的推廣下,有越來越多的市民朋友喜愛我們的客家美食 與文化,我們可以在市場裡買到更多樣化的客家小吃:三角圓、水粄、粄條、客家粽…… 等,也因為美食,臺中市場更有客家味了。
市場中熟悉的氣息,是許多市民心中「家」的味道。臺中市的幸福指數在六都中排 名第一,有九成以上的居民願意長期定居於此。市場,像是一種溫暖的生活陪伴力量, 匯聚市場裡的文化多元性,更是友善城市的具體呈現,我們深信:友善讓宜居臺中更宜居。
市長
4
市場裡的客家美食, 是溫暖的陪伴力量。
記得兒時逛市場的回憶嗎?鮮豔的傘棚下,熙攘的人群做著生意。數十 年過去,臺中的傳統市場紛紛轉型、革新,展現不同面貌。然而市場並不只 是一個買賣空間,它對城市的重要性,遠超乎大家的想像。
人類的生活造就環境,也受環境潛移默化影響。經歲月積累,形成各地 區的文化與地景多樣性。因此,從市場就能觀察一個地區的生活樣貌。包括: 如何保留傳統市場蘊藏的文化價值、珍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市場中的 客家人又是如何與他人、與地方互動,形塑獨特的臺中客家面貌?
本期「聽看臺中客」半年刊,將帶領讀者循著熟悉的味道,走入客家人 集體記憶中的市場光景。伴隨悠揚的客家樂聲,吃著美食,聽客家人在菜市 場討生活的故事,感受庶民的生命力之美;從客家人的觀看視角,建構多元、 豐富的市場生活場景。
在市場生活時,不僅從吃食看出當地的季節變化,也參與地方發展的變 化歷程。讓我們一起走入臺中的市場,重溫生活純粹的本質,感受人情的關 懷,讓客家的市場故事不斷言說下去。
臺中市政府 客家事務委員會 主委
市場, 是溫暖的文化地景
5
生活,處處精彩|文化論述
#跟我一起逛市場
買一個
溫暖的人情味
專訪: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李逸安
小時候住梧棲,對市場的記憶就是假日跟著爸媽去採買、吃點東西,
像是花生、菱角、切仔麵……都是小時候最喜歡的市場美食。市場人
情味非常濃厚,一句:「你來囉!」像是老朋友般的話家常,媽媽跟
攤商們混得很熟,不一定買東西,但總會一起聊天,逛市場就變成聊
天大會,一攤聊完又一攤,滿載而歸。
臺中市經發局副局長 李逸安
6
市場,是城市生活的縮影,旅人也常常藉由逛市場來體驗在地的常民生 活。在市府經發局的經營下,臺中市集與名攤續三年獲得全國優良市集及樂 活名攤總星數第一名。提到對市場的記憶,李逸安副局長像是進入了時光機, 回到小時候,那是一種期待假日跟著爸媽逛市場的熱切眼神。「市場最可貴 的,就是大家情感交流的場所!」他更以國外為例,強調市場要有在地特色, 也要有未來性,導入現代化的經營觀念:以冷凍和冷藏櫃可降低食物耗損跟 異味、推廣行動支付、裝置綠能屋頂、符合節能減碳,都是翻轉舊有形象。
本期以文化地景為主軸,藉由李逸安副局長帶領讀者「逛市場」,進入 臺中市民的生活日常,也看見臺中這幾年的轉變。臺中市共有42處公有零售
市場,山城、海線、屯區、都會區各自擁有不同的人文特色,市場周邊各式 歷史人文景物皆不盡相同。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學系 學士、曾任臺中市政府經發局主任秘 書、經發局工商課長。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副局長李逸安小簡介:
7
生活,處處精彩|文化論述
逛市場
霧峰公有零售市場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出
自平埔族貓羅社所居之地的原住
民族阿罩霧社(Ataabu社,或譯 阿他霧社);或謂東半部山區經常
煙霧繚繞,因而得名。市場位於臺
中市霧峰區臺三線省道鬧區內,是 屯區較具經營規模與歷史的傳統 零售市場,迄今已有30多年的歷 史,販售的商品應有盡有,多數都 是10幾年以上的老攤商。
豐原第一公有零售市場
豐原舊名「葫蘆墩」,
早期因地理關係,位處山城 (石岡、東勢、新社、和平、 后里、神岡)出入交通樞紐, 農產品聚集於葫蘆墩南側空 曠地上交易販售,隨人口增 加交易日盛,就地改建大樓 設立市場。
向上民有零售市場
向上市場與水湳市場、東 興市場為臺中最主要的三大民 有市場。位於臺中市西區,是 麻園頭地區及其周邊最早發展 的民有零售市場,並以成衣、 蔬果及小吃聞名,曾榮獲「無 車市場第一名」。
第二公有零售市場
建於大正6年(1917),已逾百年的第二市場是臺中 市歷史最悠久的公有零售市場,保有百年歷史日治時期建 築,古樸的牆垣堆砌著濃烈的懷舊思緒,市場內各通道以 六角形放射狀排列,在中心會合,名為「六條通」,以精 美的貨品品質聞名、過去稱為新富町市場,也有「日本人 的市場」別稱。經過積極轉型活化,成為年輕朋友喜歡打 卡的景點。現已成為現代化、觀光化兼具的消費型態,實 為中區市場再生典範。
南屯公有零售市場
南屯老街是南來北往的正中 心,也是南屯區重要民生物資供 應中心,早期因應墾殖,打鐵店 鋪、商店、販仔間林立,有許多 製造農具的打鐵店,其中又以犁 頭最為出名,於是有了「犁頭店」 舊地名的稱呼,曾是閩西客籍移 民的大本營,也是臺中市南屯區 發展最早的聚落。
8
大甲第二公有零售市場
大甲第二市場源起於民國 47年間少數民間自耕農沿街設 攤形成,每年農曆三月鎮瀾宮舉 辦的大甲媽祖遶境,吸引無數信 徒造訪大甲。
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東協廣場
有「小東南亞」之稱的東協廣場, 是明治41年(1908)開設的第一市場, 過渡到民國80年(1991)改建,歷經 環境變遷,逐漸轉型成為販售外籍移工 所需之日常用品、3C產品、服飾配件以 及東南亞美食為主的百貨商場模式,是 一個成功轉型的複合式市場。
生活,處處精彩|文化論述
建國公有零售市場
臺中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市場之一, 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公有市場,也是全國擁有 最多停車空間的公有市場,建築設計結合在 地文化,以中區日治時期街屋為主要建築語 彙,擁有復古的巴洛克風格外觀。
第五公有零售市場
位於忠孝國小後門,文教氣 息濃厚,過去有「第五百貨」(旭 町消費市場)之稱,建於昭和12 年(1937),附近保留了很多重 要的歷史建築,可欣賞臺中州廳、 臺中市役所華麗的建築之美;臺 中文學館老榕樹壯觀的氣根,同 樣種滿大樹的臺中刑務所演武場, 是舉辦假日市集的好地方。
東峰公有零售市場
迄今,營業逾31年,目前一樓於102 年辦理委外經營,沿街店鋪有13間,2~ 3樓設有全臺第一座最大公設民營的托嬰中 心,以及市區首座兒童專屬國民運動中心, 為一幢結合零售商場及區里集會功能建築 物。盧秀燕市長從母親和女性的視角出發, 用溫柔的信念,讓在地居民跟新移民找到認 同,也讓人跟環境產生真實的連結,守護臺 中的小小市民。
友善城市
廣場內設置「國際移工生活照顧服務 中心」、「東協廣場溝通互動平臺」、「東 協四國駐臺辦事處巡迴服務中心」3個服務 中心,提供移工各項權益諮詢,增加移工 及新住民在臺中歸屬感,每月辦理主題活 動,成為多元族群友善的環境。
9
走過路過不能錯過的
美食
推薦小物 人情味
客家三角圓
童年住在苗栗銅鑼的巫大姐, 賣的是阿婆教的「客家三角圓」, 特別強調「有包菜脯」。
黑糖桂圓水粄
從賣水果起家,後來轉行開了 「登喜味傳統客家米食」的何老闆 夫妻,老闆的母親是東勢人,老闆 娘的父母是新竹跟苗栗的客家人, 現由女兒負責製作跟行銷,最搶手 的「黑糖桂圓水粄」,獲得107年 農糧署主辦的「第一屆臺灣第一 碗‧最強碗粿爭霸賽」中區初賽 優選,20幾年來賣的不只是粄,還
麻薏(麻芛)
客家話叫做「黃麻葉」,成 熟的黃麻採收後,覺得嫩葉棄之可 惜,便將葉梗挑掉,沖水把苦澀搓 揉掉,加入吻仔魚、番薯、秋葵一 起煮,耗時費工,是最具臺中特色 的經典美食。
10
生活,處處精彩|文化論述
客家粽
娘家在東勢巧聖 仙 師廟匠寮巷的林雪美,
在豐原市場經營「粿之坊東勢客家米食」,料
多實在的粽子,吃得到豐饒的變化。
滷味
在和平街開業34年的「芃傑城滷味」, 老闆宋兆琮來自屏東萬巒的宋屋夥房,年輕時 在潮州學做滷味,霧峰是妻子魏麗真的娘家。
絲瓜絡
住在東關路的小農陳玉珠阿姨,母親
是下新庄人,父親是豐原人。攤位上,長 長的絲瓜絡是早年農村時代的洗澡好物, 也是傳統市場的特色商品。
宋老闆切滷味根本不用盯著看,三不五 時跟客人講客,「很多客家鄉親來買,像米血 糕的客家話叫『血塊』,我們做酸酸甜甜的糖 醋口味,一定要灑胡椒鹽跟鹹菜。」還解釋 了老家最有名的「豬腳」,不同部位有不同 發音,「蹄膀加豬腳」叫做「zuˊ kaˇ」, 底下有蹄印(指蹄花、豬蹄)的叫「zuˊ giogˋ」。攤位上,炆得入味的滷蛋、豬腳、 鴨翅、筍乾⋯⋯爽脆的黑木耳和毛豆等小菜, 散發油潤的香氣。
麻芛糕
傳承到第五代的「林金生香百年 糕餅店」所開發的麻芛糕點,是相當 受到歡迎的人氣伴手禮。
11
米篩目
只有老客人才知道的 「米篩目」,一吃就上癮, 嚐得到職人精神的口感。
粢粑
是超過一甲子的老攤位。
全素早餐「客家本色」,凌晨5點半營業,往往不 到9點就全部賣完。
第一代掌門人張陳碧霞回憶創業的甘苦談,因為先 生從小茹素,又為了要照顧6個小孩,所以開 了早餐
店的人生。父親是東勢客家人,母親喜歡在廚房忙東忙 西,耳濡目染下承襲了技術。店名本來叫「心蓮素食」, 遷移之後,就想要取一個跟客家有關的名字,張陳碧霞 說:「客家本色,我覺得又響亮又好記!」
第二代掌門人則是貼心的小女兒張妤姍和女婿,每 天凌晨2點鐘,尤其天冷當大家都還在被窩時,張妤珊 和先生就得風雨無阻地早起備料,她笑說:「我們如果 不做生意,大家要吃什麼?我從七歲就開始幫忙,到現 在也有幾十年了,我這輩子大概是脫離不了這樣的生活 了。」在物價漲聲不斷的情況下,小店裡大份量的素食 早餐居然都是銅板價(一份15或20元),一家人從夜 裡忙到天亮,忙過春夏秋冬,簡單樸實,讓人百般回味。
大甲鎮瀾宮媽祖回鑾的日子,也是他們免費發送早 餐的日子。他們每年都會早早備妥誠意,大方發送早餐, 還寫了贊助者的名單,感謝媽祖的庇佑。
市場,是日常,也是寶貴的文化地景。
不同的市場,不一樣的氣息,但市場裡的人, 永遠是最美的風景。如果您到臺中,歡迎大 家逛市場,傾聽市場人的故事。
現包現賣的「麻糬之家」
12
守護市場 就是守護市民日常
921地震後,建築物損傷,臺中市對所有的市場建築進行
評估,了解優先處理的順序,從108年到111年,完成42處 公有市場共131棟建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作業,並且完成10
處公有市場補強工程。李逸安副局長表示,不只結構,也美化
了外觀,電梯更新也是重要課題,基於長年使用安全,過去花
費3,200萬元整體更新,汰換8個市場,15座電梯、地震感
知系統,也設置了操作盤、扶手、點字、語音報樓及指標
等人性化與友善設施。就連過去為人詬病的公廁,也都逐一改 善,並爭取環保署經費,以3,500萬經費設置友善廁所,完
成整修。
李逸安副局長進一步提到,停車場規劃也很重要,既有老 舊市場大部分位於商業較發達地區,周邊巷道普遍狹小,許多
市場已使用超過40年以上,已無法滿足現有的停車需求,因 此,新建市場例如:建國市場、豐原市六市場,均有考量停車 需求,分別提供超過800及600個停車位,方便顧客停車。
是市場 也是文化
經發局每年透過辦理各式市場行銷活動,結合周邊人文、 歷史等,協助推廣市場特色,帶動市場經濟、吸引人潮。
第三市場的百年紀念,2022年底舉辦「探索名攤遊程小 旅行」,邀集學童在磁磚上畫出招牌美食,組成童趣的創作 牆,媽媽市長盧秀燕寫下祝福:「賀第三市場百週年慶生意興 隆」,也到信仰中心玉聖宮祈求市運昌隆,市民平安。
透過在地導覽老師的帶領,對於第三市場周邊環境與生活
(如:敷島町歷史、挽面文化、綠空鐵道文化 ⋯⋯),民眾可
藉由深度文化走讀,更加深入了解百年市場與在地常民的情感 連結。
13
生活,處處精彩|文化論述
上半年活動 活動
14
2023
集錦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15
相約 全國客 大節 正月半
2023 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盛大登場
眾貴賓齊心摸上光球的瞬間,主持人朗聲預告2023年的新丁粄節即將來臨。 在1月12日的早晨,臺中市府客委會在陽明市政大樓大廳舉辦宣傳活動,邀請 東新國小的扯鈴隊與合唱團孩子們,帶來精彩又充滿活力的開場演出,並舉行公 益義賣致贈儀式,將愛心贈予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和臺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
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代表盧市長,與市府團隊、地方貴賓攜手 動光球,
一同宣布今年度臺中東勢新丁粄節即將到來。江主委表示,「2023臺中東勢新 丁粄節」入選為中央客家委員會112年全國「客庄大節」之一,為讓活動更具 文化底蘊及節慶價值,不僅保留傳統原汁原
味的 粄比賽,也為民眾進行具有特殊文化
意義的求子儀式。立法委員江 臣表示,新
丁粄節是客家傳統文化節慶,不但代表一年
之中全國客庄活動的開始,更象徵新生兒誕
生、新生命的開始。去年臺灣新生兒已降至
13.8萬名,希望透過一年一度的山城盛事, 鼓勵大家生男、生女都是值得喜悅的事,今 年新丁粄節不但結合文化、觀光、產業,更 結合公益活動,非常有意義,歡迎大家2月 4日、5日一起來東勢「鬥鬧熱」。
16
立法委員江 臣致詞。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CONGRATULATIONS
得獎名單
七間宮廟 得獎者:
雙福祠(北興里) 李德興
永光祠 林忠進
永安宮(鯉魚伯公廟)吳俊全 米粉寮樂善祠 吳日南
永安宮(興隆里)賴阿添
泰安宮 康景旭
芎蕉下伯公 詹勳廷
新丁粄節社區成長教室班 創意展示 得獎者:
第一名: 中寧社區成長教室班
第二名: 延平社區成長教室班 福隆社區成長教室班
第三名:
福興里家政班、石城社區成長教室茂興班 慶東B社區成長教室班
佳作:
新盛A社區成長教室班、下城社區成長教室班
慶東A社區成長教室班、田寮家政班
上新社區成長教室班、石城社區成長教室泰興班 廣興社區成長教室班、水井家政班
17
從米到香 揭開超級新丁粄的誕生過程
1
將糯米、蓬萊米磨成米漿。
2 3 4
脫水後成米糰。
蒸熟。
加入適量糯米粉後攪 拌,接著加入少許食 用色素,揉搓均勻。
18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在模具中刷芝麻油,鋪上蒸熟的桃 紅粄團。填一層內餡,再蓋上一層 粄團。此時,新丁粄連粄帶模可 達300多斤,因此進行關鍵的翻 轉剝模前,需在四周鎖上螺絲穩固 底盤,至少四位壯丁合力翻面、脫 模,最後刷上花生油,完成年度超 級新丁粄的製作。 完成!
5
19
新丁粄節在東勢
「2023臺中東勢新丁粄節」於2月4日及2月5日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盛大登場, 由臺中市副市長王育敏代表市長盧秀燕主持開幕典禮。開幕式邀請中信兄弟啦啦隊演 出,王副市長、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佐銘與現場來賓一同切開120斤超級新丁粄龜 粄與桃粄,為活動帶來高潮。
新丁粄節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 粄文化」,東勢區在地有7座宮廟舉辦 粄競賽,
臺中市府客委會期望持續透過獎勵金,鼓勵民間積極復興 粄文化。
今年活動以「榮耀臺中」為題,主視覺創意的金粄設計代表鼓勵生育。還特別創建 專屬臉書粉絲專頁,經營社群媒體為新丁粄節行銷宣傳;邀請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劉劭 希、吉那罐子、FEniX、高爾宣等藝人登台演出,吸引更多年輕族群參與。兩天活動成 功吸引逾19萬7,000人次造訪,人數為近年來最多,整體效益超乎預期。
新丁粄節結合傳統、創意與公益,不僅有大型扭蛋機,可以扭出文創產品,更延續 去年廣受好評的義賣,將150份的「新丁粄【 】(changˋ)木提禮盒」與100本《掌
聲想起 鳳飛飛》紀念專書贈予社福團體義賣,除了禮盒預售100份售罄外,現場販售 更於一個上午秒殺,所得都將資助在地公益團體,期盼愛心綿延。隔日也規劃捐血活 動,參與即可獲贈「金磚」平安米,捐500毫升再加贈東勢新丁粄紀念刺繡小方巾,熱 心民眾踴躍參與,共捐出百餘袋熱血,拯救血荒。
王副市長指出,大家來到東勢參加新丁粄節,可參觀客家園區,後續期望中央客委 會持續支持市府的建設工程,一同打造東勢為觀光休閒又充滿客家文化的地方。
20
生活,
21
處處精彩|當 我 們一起走過
本次受獎的本土語文績優教育人員分別為110學年度的薛玉麗、張逸嫻、彭秀妹、童惠湘、江孟聰、柯瑞蘭、張月惠、 蕭珠慧、張錦秀、呂淑惠、許碧月;111學的年度蔡連真、陳米英、江澄樹、李品 、汪秀卿。
頒獎典禮上,臺中德芙蘭國小的學生身穿泰雅族的傳統服飾,唱跳著 充滿活力的族語歌曲,好不熱鬧。這天是聯合國提倡的「世界母語日」, 為了促進母語傳播、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性,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於2月21 日在惠文國小舉辦「母語教育推動績優人員頒獎典禮」,表揚本土語文教 育績優學校及人員外,同時辦理閩、客、原、新四大母語的校園成果展覽 及體驗攤位,由本土語文輔導團統籌各校帶來「愛本土 躍科技」、「uwah mani la!來吃飯了!」、「兔rich『泰』有錢」等成果體驗攤位,以具 體行動表達對世界母語的重視。
臺中市府教育局長蔣偉民認為,先創造多種語言的學習環境,才能促 使小朋友自然地轉換語言,他說:「語言要能用,才能流利。」故此,教 育局每學年度辦理本土語文課程,分區到校諮詢、輔導、訪視,深入了解 學校的本土教育推動現況,包含本土語文課程開課情形、良好的教學情境 營造、臺灣母語日活動規劃等項目。
22
表彰臺中績優學校與人員 傳承 本土語文之美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教育局長蔣偉民、南屯區長林秋萬、市議員朱暖英、劉士州等均到場,市議員朱元宏、古秀英、黃仁也派 員共襄盛舉,與獲得績優的學校合照。
績優學校分別為龍井區龍峰國小、大里區美群國小、東區力行國小、豐原區葫蘆墩國小、和平區自由國小、 和平區博屋瑪國小、北區中華國小、太平區太平國小、太平區中華國小、新社區新社國小、太平區東平國小、 東區大智國小、三光國中、東山高中國中部、安和國中、中山國中、光德國中、和平國中。
臺中市長盧秀燕亦十分重視母語教育,除了自110學年度起開辦本土語文績優教育人 員獎項外,臺中市的國中及高中自111學年度起,正式將本土語文課程納入語文領域課程 中。而因疫情停辦的本土語文績優教育人員獎,也在今年恢復頒獎,表彰這兩學年來選拔 出的16名績優本土語文教育人員及18所特優學校。
(上圖)110年度本土語言績優獲獎人員 彭秀妹老師(大埔腔),於東勢區中山國 小(及附幼)進行客語教學、於東新國小 進行客家及閩南語教學。
(中圖)111年度本土語文績優教育人員 李品 老師(四縣腔),於北屯區建功國
小、北屯區僑孝國小、東區進德國小進行 客語教學,111年榮獲「臺中市政府推展 客家文化有功人員公共事務類個人獎」。
(下圖)111年度本土語文績優教育人員 陳米英老師(四縣腔),於111年榮獲「臺 中市政府推展客家文化有功人員文學類個 人獎」。
23
見證 客家
全球臺灣客家聯合總會在墨爾本成立! 世界母語日:
2月21日是世界母語日,也是「全球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成立的日子。臺中市府 客委會主委江俊龍率團跨海參加、見證總會成立,並發表賀函「四海皆有客,跨洋拓 墾霽日月;五洲無非鄰,越界移樽共聲音」。
「全球臺灣客家聯合總會籌備會」由全球各大洲臺灣客家團體聯合組成,為推動 成立全球臺灣客家聯合總會,志在團結全球客家鄉親。當選首屆總會長的葉義深僑務 委員肩負重任,他表示:「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未來會與政府建立良好的共識, 並且全力支持協助海外事務。
全球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成立,多位澳洲國會議員及政商代表出席祝賀,包括駐澳大利亞代表處副代表陳慧蓁、駐墨爾本臺北經濟文化 辦事處處長呂明澤、駐墨爾本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組長王偉年、僑委會駐雪梨文化中心主任施博祥、歐洲臺灣商會名譽總會長暨歐 洲客屬總會總會長黎萬棠、非洲臺灣客屬聯合總會總會長羅應肇、秘書長黃志博、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榮譽總會長巫達霖、諮詢委 員湯銓進、大洋洲客屬總會總會長江秀琴、全球客家聯合總會監事長高晴宏、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會長江文通、澳洲墨爾本臺灣商會名 譽會長劉國強、墨爾本客家聯誼會會長張展智及多位僑務諮詢委員、海外客家相關社團等貴賓皆出席。
24
客家鄉親分布於各大洲,拓荒闢土,成就非凡。
江主委說:「維繫全球客家情感的,就是客語!」 客家人無論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是一家,都有共同的 聲音,期盼未來可以透過網路打破疆界,開設線上 課程,讓海外客家鄉親有更多機會向專業教師學習。
來自臺中詔安客的駐墨爾本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 長呂明澤也回應,未來將和臺中市政府合作共同推 展客家文化。
為期三天的議程中,同時也舉行大洋洲客屬總 會第二屆和第三屆會交接典禮,江主委特地代表臺
中市長盧秀燕帶來梨山茶葉及臺中客家文創禮品給 新任和卸任的總會長。成立大會和交接就任典禮貴 賓雲集,盛況空前,來自全球100多位代表齊聚墨
爾本,展現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堅定支持和發揚客家 文化的決心,慶祝晚會中,澳大利亞也有多位國會 議員出席祝賀,活動圓滿成功。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上圖)市府客委會江主委代表臺中市長 盧秀燕祝賀葉義深總會長當選。
(下圖)全球臺灣客家聯合總會成立大會, 江主委致詞。
大洋洲客屬總會第二、三 屆總會長交接,市府客委 會江主委與駐澳大利亞副 代表陳慧蓁監交。
25
魅力
2023 國際自由車環臺賽 臺中
臺中客庄魅力躍上國際舞台
臺三線兩邊的觀眾熱情地搖旗吶喊,比賽終點線近在咫尺,自由車選 手們爆發最後的力量,埋頭 衝刺 向前、力求突圍,這是今年國際自由車競 賽在臺中的激烈戰況。
由臺中市政府配合中央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共同籌辦的 「2023國際自由車環臺賽-浪漫台三線站」於3月14日熱血登場。來自 全球31個國家、共184位國際頂級自由車好手齊聚臺灣,由北一路往南, 展開為期五天的競輪比賽。「浪漫台三線站」是唯一跨縣市的比賽,從新 竹縣、苗栗縣到臺中市,一共經過15個客庄鄉鎮市區,沿途設立了兩個 衝刺站、兩個登山站,是環臺賽五站中風景最多樣、地形變化最大的一站, 對選手挑戰性十足。同時,考慮到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比賽全程利用 由中央客委會副主委周江杰、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石岡區長劉素幸、東勢區長翁培真、亞洲自由車總會榮譽副會長 Mr. Dato Amarjit Singh Gill及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執行長李開志等出席,手持六國語言歡迎牌與獲獎選手合影。
26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比利時樂透隊選手DE DECKER Tijl 在激戰中率先抵達終點。
在地鄉民熱情為選手加油。
空拍機記錄臺三線質樸的客庄風貌與在地熱情,並透過歐洲體育台以20種語言同步於 YouTube全程直播,讓賽迷得以透過網路一同參與這場盛大的國際賽事。
中午12時55分,參賽選手們陸續騎入東勢區,並沿臺三線經東勢大橋進入石岡區, 展開最後一里路的決戰。此時賽事的終點,石岡旅客服務中心,邀請石岡國中太鼓隊列 陣演出《春漫》、《NANAMA》;瓊瑢舞蹈團手捧白花跳著《舞漾桐花》,為所有完成賽 事的選手喝采。本日重頭戲終於揭曉,單站冠軍由比利時樂透車隊的DE DECKER Tijl 拿下,接著四位優勝者們站上獎台,穿著象徵榮譽的彩衫開香檳慶祝,現場氣氛歡快又 熱鬧。
這場比賽能圓滿落幕,還要感謝臺中市各局、處、會背後的付出。市府客委會主 委江俊龍說,臺中市境內的賽道有14.5公里之長,為了確保賽事順利、保障選手安全, 於賽前召集了17個機關單位展開協調會議及 賽道沿線勘查。此外,為展現臺中客庄的好
客精神,特地號召約1,400位市民朋友組成
客家特色加油隊,讓國際選手感受客庄的熱
情與人情味,也盼透過此國際賽事,推廣臺
中客庄得天獨厚的知名景點,如石岡水壩、
東豐自行車道、東勢林場、東勢客家文化園
區、臺中客家故事館及臺中客家樂活園區等,
提升山城觀光知名度,帶領臺中走入國際視
野、行銷客庄風情。
國際自由車環臺賽「浪漫台三線 站」馮俊凱第4 【客家新聞20230314】
27
共寫
臺中客家未來
盧秀燕市長親自頒發第七屆委員聘書
22位新任委員陸續走上 臺,面帶沈穩與自信,從臺中 市長盧秀燕手中接下第七屆臺 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
的聘書。十分重視客家事務的 市長,排除公務行程滿檔的困 難,於3月27日親自來到市府 惠中樓,出席新任委員會的初 次會議;王副市長育敏亦到場 向每位委員致意。
盧秀燕市長、江俊龍主委與第七屆市府客委會委員:余寶錞、李品瑱、 吳維章、吳尚鷹、吳光雄、林若蓁、邱鴻章、胡幸枝、范揚名、張 瑞僑、陳乙升、曾秋仁、詹煙墩、葉清貴、鄭淑雲、劉明和、劉珂均、 謝美珍、謝隆發、羅文正、羅淼文、饒錦奇合影。
委員中新聘10位,續任 12位,皆依據市府的組織規程 聘任,分別為客屬社團、客家 族群代表、熱心客家事務專家 代表或對客家文化及教育熱心奉獻人士,並符合區域平衡及腔調多元性遴聘。同 時,依據性別比例原則,選入女性委員計8位,占本屆委員總額3分之1以上, 可看出市府對性平及客家政策的重視。
盧秀燕市長希望透過歷屆委員們的參與,輔導與監督客委會相關客家政策、 強化並優化客家文化建設,厚植客家文化底蘊,打造屬於臺中的客家節慶品牌, 增進客家藝文續航力;同時發展客庄經濟、形塑客家文化軸。市長承諾,委員們 的建言將成為市府施政之參考。請大家共同協助推動臺中的客家幸福政策,一起 為客家事務貢獻心力。
市府客委會江俊龍主委說:「委員都是熱心地方公益的賢達志士,來自各個 區域,包括四縣、海陸、大埔及饒平等各腔調的代表。我希望與各位優秀的委員 們共同努力,以文化深耕、合作交流、美學建設、品牌創新、環境友善為核心價 值,朝本會『浪漫樂活、永續傳揚』的願景邁進!」
28
開創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新氣象
非洲臺灣客屬總會交接典禮
非洲黑人朋友敲響東方大鼓,為非洲臺灣客屬聯合總會 2023年會暨交接換屆典禮揭開序幕。這場非洲客家界的盛會 於臺灣時間5月14日凌晨3點結束,在約翰尼斯堡由卸任會 長羅應肇,交棒給新任會長黃志博。
桃園平鎮出身的知名僑會律師黃志博,於今年3月11日 返臺拜會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由江俊龍主委親自接 待,陪同走訪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臺 中客家故事館、巧聖仙師祖廟。江主委充當一日導覽員,認 為客家人五洲四海皆為知音,展現臺中客家熱情。黃志博則 表示,透過參觀對客家文化經典有更深刻的理解,以身為臺 灣客家子弟為榮!
黃志博
出身桃園平鎮,後隨家人移民至 南非。畢業於南非金山大學商學院。
考取南非高等法院律師執照後,運用 自身專業為非洲僑民提供諮詢服務, 對海外臺灣人的權益保障貢獻良多。
今為非洲臺灣客屬聯合總會會長、南 非黃志博律師事務所所長。
未來,黃志博期望在任期裡成立更多分會,例如近期能 到模里西斯成立分會,也想要拜訪在喀麥隆的客家鄉親,以 凝聚非洲的臺灣客家向心力。
江主委(右三)、黃志博律師(右四)、 Henk Louw律師(左三)和東勢客家文 化園區工作人員,完成一趟文化之旅。
29
鳳凰山步道桐花秘境
春風一吹,五月桐雪紛飛,在后里鳳凰山步道上,延山徑 鋪成綿長的花毯。每逢五月花雪紛飛,來訪山林的人總是絡繹 不絕,「桐花祭」儼然成為指標性的活動。
臺中市府客委會在4月29日以「2023臺中桐花祭」為大家 揭開五月雪的序幕,系列相關活動有伯公祭儀、小農市集、品 茗茶席以及客語互動闖關等。市府客委會副主委魏瑞伸表示, 感謝中央客委會歷年來的支持,也謝謝伯公讓鳳凰山步道桐花 盛開。除了活動,根據不同場域特色,市府客委會還有安排藝 文表演,有在地無樂不奏薩克斯風樂團、臺中市后里客家協會、 線性室內樂團,還有外埔客家文化協會、臺中市土風舞協會等 優秀的表演團體進行演出,讓參與民眾有不一樣的視覺與聽覺 感受,感受「桐靚后里」的魅力。
30
相約 五月漫山雪 后里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桐花祭結合在地小農市集, 吸引遊客駐足購物。
系列活動中包含品茗茶席, 帶民眾體驗客庄之美。
今年桐花祭首度和后里區公所合作,規劃「走訪五月雪后里采風行」產業小旅遊 行程,從桐花祭會場串聯后里周邊景觀及產業,推廣民眾對環境友善,在自然的氛圍
中體驗人與環境共好,落實聯合國SDGs環境永續發展目標。
中央客家委員會參事江志成表示,期盼透過桐花祭活動傳達感恩山林土地的理 念,讓大家享受各地客庄的浪漫風情,也希望提振在地客庄產業的經濟效益。
臺中市的賞桐景點還有:東勢區「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及「東勢林場」、外埔區 的「水流東桐花步道」、霧峰區「中心瓏步道」以及大里區「塗城公園」,期待能在 花瓣編織的山徑,與自然來場美麗的邂逅。
臺中桐花祭首次移師鳳凰山 活動精彩多元 【客家新聞20230429】
31
來自 客家文化推手 民間
臺中桃園聯手發揚客庄粄食文化
一個長125公分、寬89公分、厚14公分的「超大型龜粄模」,在 李聯慶先生一家人的護送下,於5月11日順利抵達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由臺中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親手遞出簽贈證書,完成「東勢客家文化 園區龜粄模簽贈儀式」。
超大型龜粄模的身世來自於桃園,捐贈人李聯慶先生說,自己從民
國76年搬到桃園平鎮後,隔年就開始做油飯營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
32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八月初二伯公生,住家附近主祀三官大帝的三崇宮會辦乞龜平安活動,剛開始還願時都是自製 小型米糕龜供祈得信眾分食,大獲好評,於是特地請雕刻師傅尋找楠木料製大粄模,開始做大 型米糕龜。
製作米糕龜工序繁複,首先須將糯米蒸熟加糖攪拌,再加上龍眼乾、芝麻等配料增添口感, 另拌入米酒防腐,過程中還須用電扇吹涼,最後將米糕裝入龜殼後推平壓實,先放置一片玻璃 紙後再上板子翻過面才完成,因此需要多人製作,相當耗時且耗力。由於小孩都在外就學、上 班,家中人力不足,李先生感嘆無暇再製作。
此次恰逢女兒李美齡於國立中央大學就讀客家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時期,聽聞時任授課教 授、今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課堂中提及,臺中有不同於桃園的龜粄及桃粄等粄食文化,又從 新聞中得知今年臺中東勢新丁粄節辦得非常熱鬧,便想將家中珍藏的粄模捐出展示於東勢客家 文化園區,讓粄模繼續傳達分享意念,更發揚客庄的粄食文化。
客庄粄食文化全臺各有特色,如東勢新丁粄節
便是以粄食文化而 發展 出的全國「客庄大節」,今 年度更締造19萬人次參與的盛況。江主委補充道, 「其實做粄的意涵在於『分享』,東勢新丁粄是因 為家裡增添新成員會打粄與鄰舍分享,李先生則是 因為事業有成,將成功與喜悅分享給地方鄉親,才 有今日這個粄模的誕生。」
江主委非常感謝李聯慶先生一家遠道而來,專 程捐贈粄模、共同為發揚客家文化盡心,也為臺中、
桃園兩市的文化交流留下佳話。園區目前的常設展 示也有一個120斤的新丁粄龜粄模,此次受贈的粄 模將置於園區中「共同展示」,讓民眾在觀展時能
認識各縣市客庄粄食的文化多樣性,發現客家文化 特色。
江俊龍主委和李聯慶先生共同完成簽贈儀式。
33
提升 客 新活力 山城
豐原三陽客庄禾埕多功能場域正式
今日 用典禮,立法委員江 臣、市議員 張 分、陳本添、邱愛珊、市府客委會主 委江俊龍、勞工局長張大春、中央客家委 員會副主委范佐銘、豐原區長洪峰明、豐 原區謝見忠、涂力旋、林清水、陳麗鳳、 林汶垚、胡慧玲、林隆源、鄭文鑫、許全 木、唐志勇、劉醇權、劉瑞銓、羅茂榮、 張靜宜等14位里長及市府客委會陳乙升、 詹煙墩、謝隆發、曾秋仁、劉珂均、劉明 和、吳維章、羅淼文等8位委員出席,市 議員陳清龍也派代表共襄盛舉。
繼東勢、新社之後,臺中市第三座客庄禾埕多功能場域5月21日,在豐原三陽運動公 園正式 用!讓市民、學童無論晴雨都能盡情活動、跑跳,提升客庄居民的生活品質。
今日代表市長盧秀燕共同主持 用典禮的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與勞工局長張大春皆表 示,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斥資2,700萬元,促成嶄新的運動集會場地,期待該體育休閒、 社會教育與藝文的多元活動空間,能成為當地活絡客家文化的重要推進場所。盧市長上任 以來,貼心照顧市民的健康運動與休閒需求,積極向中央爭取建設富客家文化意象且有綜
合活動空間功能的場所;立法委員江 臣在國會大力協助爭取營造臺中;中央客家委員、 歷任豐原區長與在地議員、里長合作推動,打造出里民休閒運動、育樂及聚會活動的最佳 場所。
江主委說,「禾埕」(大埔音voˇ changˇ)客語意思為曬穀場,是早期客家人曬、 打穀的場所,希望藉由禾埕建置計畫,讓客庄居民在多功能的活動空間中,透過集會交流 的過程,加強族群彼此間的分享與聯繫;立法委員江 臣則親自出席開工與完工 用典禮,
他致詞表示,好的建設需要好的團隊來執行,希望中央繼續協助臺中山城客家重點發展區, 讓大埔客家文化成為臺中之光;豐原區長洪峰明說明,位於三陽運動公園的客庄禾埕空間 的設計包括綜合球場、停車場與周邊景觀綠美化,提供區域內長者及孩童有更安全的活動 學習場所及友善樂齡環境。
34
111學年度師資培訓計畫成果發表
東勢蜻蜓谷農場陷在膠著的氣氛之中,所有評審委員面色凝重
的反覆確認手上筆記是否無誤,原來,是因為「大家都太優秀了!」
111學年度臺中市沉浸式客語教學師資培訓計畫成果發表在6月
11日精彩呈現,本學年度共有10所幼兒園參與本計畫,充分展現臺
中母語向下扎根的決心和熱情,教師們犧牲假日時間特別遠到農場為
了要將教學的成果一拚高下,希望在較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把最好 的教育資源和點子帶回學校,提升孩子們對母語的認識及認同。
江俊龍主委親臨現場感謝第一線辛勤付出的教保人員,為客語 言札根不斷努力,也恭喜私立一心園、石城國小附幼、石角國小附 幼三所獲獎院所。評審們則坦言,其實所有院所的分數真的不相上 下,令大家在選擇時十分苦惱,要抉擇出三間院所真的十分不容易。
臺中至少連辦三年客語教學師培計畫,在討論「客語沉浸式教 學」融入教保活動的同時,更加注意的是每年遇到的困境,以及在 來年的因應策略,透過幼兒園教師們熱情的參與,相信臺中的母語 運動必定能夠落實至每個孩子心中。
計畫主持人孫扶志教授進行沉浸 式客語教學成效分析報告。
實踐 臺中市沉浸式客語教學
35
生活,處處精彩|當我們一起走過
駐足,暖色調……
36
市場裡的客家味。 37 市場,點點微光
第六市場
百貨商場 人生「 」味 裡的, 土
專訪:土博士 傅文忠
撰文:張簡敏希
今日推薦
“ 當時年紀輕,我對自己許下的承諾是, 我既然選擇做了,就不能把它做垮,跟虧 損無關,而是我們對這個產業的信心會被 磨掉,所以無論如何我都要想盡辦法把它 做起來。 ”
~~傅文忠
營業時間 10:00 ~21:00(週一公休)
38
市場,點點微光
傅文忠
臺中客家人,土博士養生菜園負責人,本身從事 食品行業、研發食品加工機器,二十多年前,從關心 親友的飲食健康為起始,開始推廣生機餐飲。又因為 懷念兒時年節美好記憶,一心希望傳承與延續客家文 化,而創立土博士,融合生機飲食概念,以「土」為本, 製作不污染、對土地好的食物。
39
「第六市場」四個大字高掛在金典綠園道商場外牆上, 從位在三樓的市場向下眺望,夜間的臺灣大道車流不斷,四 周新大樓、百貨公司林立;市場內來客零散,攤位皆以木製 為主,周圍擺上夜市常見的紅方桌和板凳。第六市場是全臺 灣第一家進駐百貨商場的傳統菜市場,可裡頭的氛圍與環境
更像是菜市場與市集的集合體,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乾淨、 整齊劃一及高價位。
「土博士杏仁豆腐道地客家手作米食」的創辦人傅文 忠大哥坐在紅方桌前,那是他忙碌了一整天後,難得可以 稍作休息、喘口氣的片刻,「我們早上是十點前要完成 所有的準備,打烊通常是晚上八點半。」儼然是比一般
的傳統市場要拉長一倍的時間,可這對曾經營 將近五十 家連鎖門市的傅大哥而言,已算是輕鬆、愜意了。
(上圖)土博士有一系列的杏仁 相關產品,其中以杏仁與米取代 黃豆,製成的杏仁豆花,是夏季 大受歡迎的涼品。
(下圖)傅大哥改良客家水粄而製 成杏仁豆腐,作法是先磨出米漿, 再混合杏仁漿下去蒸。
40
走一條 人煙稀少的路
販售杏仁相關的產品與客家米食, 是傅大哥人生五十之後重新開始的事 業,在此之前,他曾是大型食品公司在 臺灣中區的總負責人,過程中因經常參 加國際食品展,而接觸到健康、養生的 概念,而當時有機的體系在臺灣還未開 始萌芽。
民國86年,傅大哥決定要自行創
業,第一步就往有機產業直奔而去,開 設有機專賣獨立門市,赫然發現客人不 會使用有機食材,又轉而做有機早餐店, 在沒有有機供應鏈的年代,自己種芽菜、 到各地學做有機饅頭、烹飪早點。
「每天除了做饅頭、磨豆漿,還要
種菜,在家裡從一樓種到四樓,那時每 天凌晨三點就起床工作到凌晨一點,一 天睡不到兩個小時。」傅大哥無奈又自 豪地笑了笑,但這一起步,就把自己做 成了全國第一,成為全國第一個把精力 湯商業化的人,也創了第一個有機早餐 連鎖系統,「我是精力湯之神!」當時 的傅大哥才30幾歲。
「當時年紀輕,我對自己許下的承 諾是,我既然選擇做了,就不能把它做 垮,跟虧損無關,而是我們對這個產業 的信心會被磨掉,所以無論如何我都要 想盡辦法把它做起來。」
可是再偉大的夢想都經不起整體經 濟社會的崩解,2000年左右大量臺商外 移,將原本就所佔比例相當低的有機消 費群帶離了臺灣,2007年又遇上金融海 嘯,面對已無法扳回的局勢,只好將門 市一家家關掉,如今面對這件事,傅大 哥只是坦然地說:「我常常開玩笑說當 時燒錢好像燒金紙。」
土。博。士。
每個人都知道要吃健康的食物,但 在食安風暴前,決心一股腦投入友善產 業的人屈指可數,尤其還是在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狀況下。傅大哥說土博士的 「土」代表萬物之母,土地滋養、孕育 生命,「博」是指包容,「士」則代表人, 土地接納生命萬物,人對待土地的方式, 決定著人類得到的反饋。
50歲左右結束了前一份事業,人生 陷入恐慌,恐慌使人痛苦,但也更願意 去看見自己,於是傅大哥想起了自己的 家鄉—苗栗,童年在苗栗生活的美好回 憶,讓傅大哥對人生有了不同的反思。
「民國50-60年時,整個客庄農業 時代的背景,我們是全程參與的,我國 小時我媽媽就去世了,所以大部分是跟 著阿婆一起生活。」隨著節氣、節慶變 化,傅大哥曾跟著阿婆一起搓湯圓、曬 蘿蔔乾、踩鹹菜。
「土」代表萬物之母
「士」則代表人
41
「博」是指包容
市場,點點微光
所以他把自己關進工作室,日以繼夜地回
想與阿婆、媽媽相處的時光,透過這些時光尋 找兒時的味道,一次又一次淚流滿面,又再次 重複試做不同口味的粄,傅大哥決定人生的下 個階段,要投入到客家文化產業中。
不僅投入,他還要把客家粄食結合養生、
時尚、創新,於是從水粄延伸出杏仁豆腐, 又將發粄做成米蛋糕,不斷地發展新的產品,
「我們做一件事,如果它永遠只是30塊,會
生活不下去,要去提高它的價值跟價格,所以
要將菜市場的東西做創新。」
下一步是開設米食手作課程,將自己的手
藝傳授出去,深怕這些味道會再次流失。2017
年第六市場於金典綠園道開幕,土博士也進駐 其中,傅大哥開始包辦所有手作課程,依據節 氣,每個月開設一堂米食課,一做就是三年。
每一份堅持背後⋯⋯
「我母親在我國小時就走了,她是因為癌 症離世的。」
傅大哥的母親出生在醫師世家,舅公開了 全苗栗第一家綜合醫院,其兒、媳都是臺大醫 院的醫師。憶起母親,傅大哥形容她是個女強
人,擁有170幾公分的高挑身材,民國60年初, 30幾歲的傅母與傅父各自有自己的事業。當時
傅家正在蓋全苗栗第一棟樓房,蓋到一半,媽媽
身體突然不舒服去醫院做檢查。
「那時都講絕症,不講癌症,因為得癌就 死路一條,後來我媽媽去臺大醫院治療,當時 還沒有勞健保,她隨便一個治療費就可以買好 幾棟房子了。」
疫情前,傅大哥每個月在第六市場內, 依據節氣開設不同的客家米食手作體驗 課程,得到相當熱烈的迴響。
在臺大醫院治療半年後,傅媽媽被送回苗 栗醫院,後續再見已是最後一眼,傅大哥眼中 含著淚說:「我們家那麼多醫師都治不了她, 所以我印象很深,認為『癌症就是絕症』」。 堅持健康飲食、友善食材的背後,是傅大哥心 靈深處對母親的思念,「我們儘量讓自己的身 體負擔少,細胞就可以活得很快樂。我母親那 個年代沒有這個概念、環境,所以我多少都有 一點補償心理。」
" 或許「土」指的不只是大地之母, 更多的是作為客庄子弟, 對鄉土、阿婆、母親的懷念與不捨。 "
42
市場,點點微光
人生沒有死路
土博士:你要給自己一個很堅定的方向
為推廣有機飲食,傅大哥加入了合樸農學市集的團隊,金典綠園道前總經理陳懷呈 邀請團隊在大樓下成立市集,時隔兩年,將場地移至大樓內,以臺北士東市場為藍本, 而有了第六市場。這座市場藏在綜合型商業大樓內,客源廣泛,疫情前以在飯店住宿的、 來自東北亞的觀光客為主,全盛時期有些攤商一個月能有百萬收入;疫情後,一個月營 收甚至不到三萬。人生又進入轉折,傅大哥決定投入食品設備的研究,為此他四處網羅 人才,找尋能維修機器、做IC板、電機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加入土博士技術團隊, 「因為設備對一般的小生意人來說,是很高的成本,動輒幾十萬,我會自己跟廠商進材 料、組裝,然後用合理的售價賣給需要的小生意人。」
傅大哥也從過程中找到人生的快樂,因為過去在食品業界總是閉關埋頭苦幹,現在 能為了銷售機器四處拜訪客戶,他將出差視為旅遊,豁達地笑說自己已環島兩次。
「人生這三十年來,每個坎都是意外,都不在我的規劃裡,人生是沒有死路的。」
米食與杏仁茶仍持續賣著,那都是傅大哥一生中重要的回憶的集合體,杏仁茶是小 時候住在苗栗老伙房時,每天早上挑擔的小販到家門前,盛入碗中時最溫暖的味道,傅 大哥以杏仁代表健康,米食代表文化,希望將自己的理念延續下去。
他說:「我們做每件事都要有一個信仰,你要給自己一個很堅定的方向。」 43
市場
就像我的孩子, 慢慢變老 和我
一起
專訪:新隆發醬園 蔡鈴欽
撰文:周向容
蔡鈴欽
臺中客家人,新隆發醬園第二代負責人,現 為建國市場自治會會長。新隆發醬園傳承六十年 的醃漬技藝,主要販售素食醬菜,以四個醃漬程 序「乾、洗、醃、醬」為基本功,延續蔬菜的風味。
如今醬園傳承至第三代,更輔以科學方式,讓醬 菜跟上潮流,甚至引領潮流。
醃
菜 菜 頭 、 菜脯
漬 醬
今日推薦
營業時間 05:00 ~12:00(週一公休) 44
市場,點點微光
以四個醃漬程序「乾、 洗、醃、醬」為基本功, 延續蔬菜的風味。
大家對傳統市場即景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模樣呢?臺中建國傳統市場改建後,換裝成如 百貨公司的時髦風格!不變的是,民眾依舊可以採買到新鮮的批發食材,許多攤鋪位 兼顧傳統與創新,當民眾將產品放置菜籃中時,也帶回了它們的悠長故事。
臺中建國傳統市場早期為國軍部隊副食品供應地,其後各種攤商陸續進駐營業,逐漸 形成整個建國批發零售市場;如今因應鐵路高架化與中區再生計畫,於105年搬遷現
址-東區建成路500號,共711攤鋪位,系統分類成黃金五區,搭配現代化軟硬設備, 明亮、乾淨、整齊,有如高級百貨。有趣的是,許多二、三代接棒傳承父母攤鋪位竟 逾八成,包含這次走訪的「新隆發醬園」,套一句老闆蔡鈴欽蔡爸說的:「傳統做法; 創新想法,成就了現今的新隆發醬菜園。」建國傳統市場的「蔡爸」,同時也是大家 的蔡爸,除了特別照顧其他攤鋪接手的年輕人外,同時也提供「愛心食材交流平台」 將新鮮的食材提供給社區中有需要的民眾。蔡爸的大愛讓傳統商場變成充滿人暖之味 的交流平台,相信代代相傳需兼具創新,方能延續,而蔡爸獨門的客家醬菜魔法,則 要從六十年前開始說起。
45
從路邊的攤位到店鋪⋯⋯
作為第二代的蔡爸憶起兒時第一代父親蔡餘師的創業過程,當時建國傳統市場為國軍 部隊副食品批發商,凌晨三點便開始聚集許多買家,各種攤商皆使出渾身解術販售自己的 農產品。身為農家子弟,印象中從一開始的甘蔗、蕃薯到菜頭,到漸漸找到自家定位,販 售客家傳統的醃漬醬菜菜頭、菜脯等。對蔡爸來說,建國市場不僅是家庭生計落葉生根的 地方,更像他的兒時樂園。隨著民眾口耳相傳的好味道與高評價,產品漸漸為人熟知,蔡 爸決定跟隨父親與建國傳統市場的腳步,隨著建國傳統市場轉型一起成長。始終令他難忘 的就是市場永恆不變的「熱鬧人情味」。也許是因為這股懷舊,讓現今裝潢再生的市場, 依舊保持著過去的溫情魅力,如換了治裝,但氣質依舊如初。
敏銳的市場觀察力 保留傳統同時與時俱進
聊天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蔡爸的樂觀與質樸,同時還有對於市場生態變化敏銳的觀 察力與包容度。雖然蔡爸以自家醬菜為傲,但他也觀察到隨著時代演進,民眾對於醃漬醬 菜的口味也改變了,如果不經改良,隨時都有被時代淘汰的風險,所以決定從老一輩較看 中的「重鹹」味道調整為「低鹽低鈉」,相對更符合現代人重視健康卻也不失美味的喜好。
蔡爸為創造新局面從符合時宜的口味開始轉型,他的兒子,第三代蔡官典,自小耳濡目染 下,長大後就讀食品相關科系,成為食品技師與食品乙級分析師。多次問到蔡爸是否會常 與兒子對經營店鋪有意見不合的時候,蔡爸笑到:「當然!一開始也許不太能接受,但有 時候又覺得滿有趣的。但他讀的是相關專業,自然懂得比我多啦!」剛開始蔡爸無法認同 兒子對於品牌再度轉型的改良方式或宣傳做法等,但蔡爸的包容與對新事物的接納度,不 禁讓人感受到他彷彿也是一個「好奇寶寶」。
46
讓新血加入
你沒看過的粉紅色菜頭醬菜
蔡官典利用真空、活性包裝及柵欄技術來提升傳統醬菜產業,讓醬菜產品能多元化發展 同時能推廣至地方產業。柵欄技術:利用水分含量、溫度、pH值、水活性、抑菌劑等方式, 像柵欄一層一層阻止細菌通過,達到食品保存之效果,更研發了許多新鮮有趣的醬菜口味, 例如「粉紅色」的菜頭醬菜,即是在其中加入火龍果製成,同時還有百香果口味等,購買者 不再只是上一代或老主顧,而是年輕的新客群;同時推出客家伴手禮盒,加入醬菜菜心手工 皂添增創意新鮮感,讓醬菜禮盒吸引民眾,成為體面又能發揚客家文化的伴手禮。蔡官典也 多次參加不同類型的比賽,讓新隆發醬園逐漸打響知名度,蔡爸笑說:「能夠得獎,就好像 老天爺給我們一個機會要讓大家吃吃看」。
蔡爸:建國市場就像是我的孩子
和我一起變老
新隆發醬園經營一甲子,令人感動的是,父子三代對於自家產品的驕傲是一起跟著建國 傳統市場轉變的。就像蔡爸說過去的建國傳統市場就像個孩子,一起同他成長變老。然而新 隆發醬園沒有被養成一個一成不變的孩子,而是即便成 長,也能不斷提供給民眾新的味蕾感 動。新隆發醬園的醬瓜既有祖傳的醬汁,也有新奇的醬菜菜心手工皂。最後,蔡爸說道:「感 謝父親當年在建國傳統市場打下了好基礎,才能讓他發揮,了解大眾對產品需要新鮮感,也 感謝兒子的努力,讓品牌有了不一樣的新階段。」
五十年的建國傳統市場,依然在臺中人心中屹立不搖;走過一甲子的新隆發醬園,透 過三代相傳同心,永續經營,讓每一章節都鮮明精采。建國傳統市場是充滿文化歷史的一 塊場域,而攤鋪位們就是注入市場靈魂的活泉,代代相傳的經營,如泉水不斷灌溉不生苔 蘚,建國傳統市場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存在。如此的特質有點像蔡爸,不忘父親經營的初 衷,卻能因應時局試圖調整產品,雖然碎念兒子古靈精怪的想法,卻又有顆好奇的心與多 元接納度,這樣的思維,心靈永遠都是年輕的,帶動了自家的品牌,同時也影響了周邊各 攤鋪的經營氛圍。
建國傳統市場與新隆發醬園,再換上一層華麗新裝之後,依舊保有豐富底蘊的魅力,不 論你是新人或是故人來訪,都能嘗出箇中韻味。
47
市場,點點微光
嚴選 香料 獨門研發的 好味道
劉運財
逢年過節,很多老顧客一定會光顧,他們 說過年餐桌上沒有萬家香的肉品就不像過年, 回饋給這一群始終支持萬家香的老顧客,我 可以做的就是不在過年前漲價。 ” ~~劉運財
“
撰文:邱亦倫
專訪:萬家香
今日推薦 營業時間 05:00 ~12:00 週一 06:00 ~12:00 48
市場,點點微光
劉運財
臺中客家人,萬家香臘肉店創始人,曾北上向各 個師傅學習肉品加工工序,打破單一加工工序的肉品製 作流程,持續研發新的臘肉風味,並且建立萬家香的口 碑。目前將工法傳承至第二代,讓封存在肉品的好味 道,以及體貼客人的初心,隨著店面繼續傳承下去。
49
從滷味到臘味 誤打誤撞進入食品業
差不多15-16歲時,因為年輕、有憨膽, 就到臺北闖蕩。劉運財誤打誤撞進入食品業, 最早在餐廳做學徒,也跟著餐廳師傅學習肉品 加工技術;早期大多數從事這類肉品加工的師 傅,只專精於同一種方式與工序;但劉運財則 是多方學習,請教各種燒臘加工的師傅,了解
不同肉品的加工方法,且不斷精進與研發,也 因此讓他對於加工肉品瞭若指掌,不管是肉品 製作方式與烹飪方式都難不倒他。
因為習得了不同技能,原本做鹹水鴨也已 做出名聲的劉運財,卻在民國70多年毅然決然 改做臘味,劉運財說,「因為臘肉可以提前半 年慢慢做,香腸可以兩個月前就準備,但鹹水 鴨不行,所以多方評估後,決定投入臘味生意 的行列。」
加工肉品 料好實在
有別於一般批發商,劉運財堅持手工製 作,每一道肉品的香料配方,都是劉老闆在造 訪各個老師傅、打聽到不同的配方後,調配出 自己的香料,研發自己的醃製與煙燻過程,懂 得利用現代科技,呈現傳統工法;也因此每到 逢年過節,萬家香的店面總是被顧客擠得水洩 不通,劉運財笑著說,「顧客說過年一定要吃 到萬家香的肉品,才像在過年。」
說到萬家香最自豪的產品,劉運財大力 推薦已經快要失傳的金銀肝,金銀肝的好風 味,連曾經來訪的澳洲市長都讚不絕口;劉
店內擺滿各式臘味食品,口味、種類眾多,應有 盡有。
運財很自豪地說,「這種外省口味的商 品,我一直持續調整作法,除了跟別人 有不一樣的風味,我的肉品不用醃到死 鹹也不會壞掉,成色也漂亮,不會有白 白的鹽霜。」
另外懸掛在店裡牆面上的金華火 腿,也是店內的人氣商品,將豬後腿肉 以食鹽在低溫下反覆進行醃製翻壓,然 後風乾、發酵,繁複的製程,製作出令 人回味無窮的好滋味。
因為跟不同的肉品加工師傅請益, 融會貫通後的劉運財,保留了各省傳統 臘味的原始做法,口味獨特,且持續研 發新口味臘味食品,讓客人有多重口味 可選擇。 50
勇闖臺北學藝 定居臺中創業
因兒時家住在山裡面,劉運財很早 就決定要到外面闖闖看,那時還沒退伍 連店名都想好了,退伍後就從基隆開始,
一路往南找,最後在臺中定下來;最初 在臺中中區綠川邊做生意,後來因該地 區房屋改造而搬遷,建國市場完工後, 剛好有人要賣,傻人有傻福的劉運財, 就在那邊買到自己喜歡的店面,繼續做 臘味生意。
由於肉品加工要有空間,劉運財曾 在建國市場的周邊租房子,加工完成的 肉品再拿到市場賣。說到新舊建國市場, 劉運財惋惜地說道,「那邊的市場是比 較髒亂啦!可是這邊的市場在空間的規 劃上、地板的設計上都有些問題。」可 以感受到在市場做了一輩子的劉老闆對 市場的關愛與疼惜。
子承父業 臘味傳世
劉運財沒有勉強兒子一定要接這個 臘味肉品加工的生意,但對比從前,「現 在年輕人要創業真的容易多了。」劉運 財感慨的說道。兩個兒子十幾歲就開始 在店裡幫忙,對於這個行業並不陌生, 所以當劉運財希望兒子們能接手生意 時,沒有遇到家庭革命之類的困難,兒 子們就自然而然地接手,繼續父親臘味
肉品的生意。
劉運財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與做 法,所以我不干涉,讓他們放手一搏;但因 為大兒子沒有跟著我學,他自己研發一套風 味,所以我沒有讓他沿用萬家香這個品牌, 避免老顧客以為年輕人接手後,萬家香就變 味了。」不過,跟著父親學醃製技術的小兒 子,風味承襲父親獨特的香料配方,也因此 將萬家香這個招牌持續延續下去。
永保初心 萬家飄香
問劉老闆當初做生意的初心是什麼,他 說,「我堅持過年、過節不漲價,我也要求 小孩跟我一樣,不要過年到,就調漲價格。」
做了50年的生意,遇過許多從國外回來過 年團聚的客人,到萬家香買臘肉,除了肉品 好吃外,很多都是因為從臘味中吃到那份念 念不忘的家鄉味,這些顧客誠摯的回饋除了 讓劉運財堅持要將這份好味道傳承下去外, 心中也是萬分感動。
劉運財說,「我們只求平安、快樂,知 足常樂,客人快快樂樂的,大家都開心,我 們不用賺太多!」也就是秉持著這份初心, 一代傳一代,讓萬家香持續飄香⋯⋯。
51
市場,點點微光
營業時間 07:00 ~12:00(週一公休)
全家 市場裡的 都是老闆, 堅果職人
專訪:詮馨養生堅果 堅果職人家庭
今日推薦
撰文:張簡敏希
“ 許多阿姨到市場的目的有二,一是消費,二是聊天, 掌握了聊天技巧,等於掌握大半客群。 ”
若不經意在苗栗、臺中、南投、彰化大大小小的市場中, 都看見詮馨養生堅果的攤販,就能想見這個將攤販當家族企 業經營的攤商,經營版圖有多麼廣闊,一家四口各據山頭, 但也能看出父母對女兒的寵愛,是自己包攬、奔波各地,而 將固定的攤位留給女兒們各自發揮。
劉爸爸穿著象徵威嚴的綠軍裝T恤迎接來客,堅毅的臉 龐上堆滿笑容,先是打開杏仁酥餅提供試吃,一開口說話便 讓周圍的氣氛都和樂了起來。
「傳統市場要跟客人互動,你互動就當朋友啦!每次來 市場經過,你跟他打招呼,如果沒跟你買他會不好意思,除 非他繞道,傳統市場就是這樣子。」
跑一個市場是建立基本固定客群,當一家攤商長年在中 部20幾個大大小小市場做生意,那本身就是在建立客群大數 據與洞悉消費者心理學,劉爸爸用寥寥數語就說出入木三分 的見解,市場是他的地盤,人不必在市場內,但舉手投足都 透露生意人的經驗。
劉爸爸說話時,力綾坐在一旁,專注的望著父親,嘴角 掛著親切地笑容,嵌在臉上的小酒窩,是婆婆媽媽一瞥就會
~~劉力綾
52
覺得有眼緣的女孩,身為詮馨養生堅果第
二代老闆娘,劉力綾二十出頭歲,卻已經 有十年的攤販經營年資。
屬於市場孩子的DNA
力綾從小和姊姊一起,跟著父母在各 個市場擺攤,菜市場是生活、是家、是學 校、是遊樂場的一部分,當其他孩子才正 要體驗升學考壓力時,國一的力綾已經開 始自己擺攤賺學費,到了高中更在學校開
起團購賣自家堅果,「做生意」對力綾而 言,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飯、洗碗那般稀鬆 平常。
「她讀卓蘭高中,上課時一邊是書包 一邊是手提袋,手提袋裡全是堅果,教官、 老師每次放學前就會廣播叫她過去。」
「沒有到廣播啦!我覺得做生意很簡
單,就是從分享開始,然後老師也開始訂 東西。」
眼前笑容爽朗的女孩嘴上說著做生意 很簡單,似是這個能力本就在市場孩子的 基因裡,事實上是歷經了突破、學習與練 習,一點一滴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在 力綾的印象中,小時候的自己是內向的, 總躲在父母身後,畏懼於他人的眼光,不 敢幫忙叫賣,「後來我想說我要突破,我 要試試看,我就在心裡倒數3、2、1,然後 大聲叫賣。」短短三秒的過程,睜開眼那 一刻,一個年幼的孩子克服了恐懼,面對 陌生人不再害怕,也從此變得外向。
若要說有什麼是市場孩子必備或渾然 天成的技能,那大概是要有一雙隔絕噪音
市場,點點微光
的耳朵,讓他們睡在車內、桌子下方, 全然不覺世界紛擾,這雙耳朵也無時 無刻在聽父母做生意的訣竅。
如今,一家四口各自佔據山頭, 企業管理系畢業的力綾,畢業即創業, 獨自將豐原市場「分市」經營得有聲 有色。
學校沒教的事 菜市場經營學
「爸爸的秘訣是會放同學會的照 片在桌上,因為爸爸沒有白髮,超好 笑,真的賣超好!」
「他就是很幽默,所以婆婆媽媽 很喜歡聽他說話、跟他消費,他是賣 臉、賣嘴,最重要的是他的心,他講 話不會讓人聽了不舒服,人若懂得幽 默,客人自然就喜歡跟你消費。」跟 著丈夫一同白手起家的劉媽媽,帶著 淺淺的笑補充道。
幽默感是與人建立關係的利器, 網路上甚至有從小培養幽默感的課程, 對劉爸爸而言市場即學校,「你想要 做這個,那你就用心做筆記,市場的 好處是你可以聽到、學到很多東西, 把它學起來,一百天學一百句就用不 完了。」依他的觀察,許多阿姨到市 場的目的有二,一是消費,二是聊天, 掌握了聊天技巧,等於掌握大半客群。
下一秒劉爸爸便爽朗地喊著:「拜 拜拜土豆,呷嘎老老老」、「老闆娘, 不要走了!回頭是岸啊!前面沒有比 較好啦!」
53
講完後自己先笑了笑,然後說道:「在 市場要怎麼生活全看自己要怎麼去經營這個 早上的時光。」
以一抹笑、一句話雲淡風輕帶過,劉爸 爸厚實、寬闊的肩膀上,是長年在市場中炒 花生糖留下的疲勞堆積。他說20年前,在 臺中有五、六個同樣在市場販售花生糖的攤 商,約做個十年後就都不做了,其中一個原 因是職業病,長年炒花生糖,手甚至痛到晚 上無法入睡。
「久病成良醫啊!也是命啦!適合做這 一行,若沒辦法適應就不行了。」劉爸爸一 語道盡一切。
除了懂應對、調適職業病,還要不斷 提升產品品質。都以為古早味零食是幾十年 如一日的口感與味道,但他們在經營的過程 中,確實遇到來購率、營業額下降的困境, 「就再去研究、找方法,因為我們常去拜土 地公,所以祂晚上會托夢給我。後來我就在 家裡研究,突破後就變得酥酥脆脆的。」
(左上)劉媽媽的擺攤時間與地點是: 每週一、四在臺中東勢市場、每週二 在臺中東光市場、每週三在苗栗三義 市場、每週五在苗栗大湖市場、每週 六在南投中興新村第一市場。 (左下)幽默風趣的劉爸爸也是每天 在不同的市場出沒。每週二在彰化 埤頭市場或臺中東勢市場、每週五 在臺中南屯市場、每週六在臺中大 里塗城市場、每週日在南投中興新 村第三市場。 (右上)姊姊劉彥含平時是瑜伽老師, 只有週五、日在臺中東勢本街市場, 與週六在苗栗卓蘭市場才能遇到她。 (右下)妹妹劉力綾每週二到日,主 要駐守在臺中豐原第一市場公有攤位 198號格。
民國81年,劉爸爸與劉媽媽以做花 生糖、芝麻糖起家,在突破口感後,更於 民國91年開始研發、自行烘烤各類堅果, 後續品項陸續上架,也因應顧客喜好不定 期調整。市場的地景由人來構築,看似平 凡無奇的攤商日常,每天都在積攢經驗, 在突破中求生,在人與人各取所需的過程 中共同建立情感。
改變:行銷通路多元化 不變:對品質的堅持
「爸爸是我上輩子的情人!」其實整 個對話的過程中,力綾一直很深情的望著 劉爸爸的側臉。力綾在父母身上學習,一 路來累積經驗,如今從上輩子的情人手上 接下經營、管理的權利,也於實踐的歷程 裡,慢慢摸索新方向,首先是改掉原有的 包裝,加上更符合現代視覺觀感的包裝。
「爸爸、媽媽沒有走這一塊,我會 維持他們原有的,然後再加自己新的東 西進去。」
54
「這個包裝重新設計過好幾次,都是 他在弄啊!我們以前就用一個袋子寫個字 就去賣了,比較陽春啦!我是注重品質, 他們一接手,包裝就換了好幾次。」劉爸 爸拿著手上的杏仁酥餅挑挑眉說道。
「爸爸覺得浪費錢。」
「對啊!我想說這些東西弄弄就好, 還花錢去弄幹嘛?現在年紀大了,好玩就 好啦!」
儘管有所不解,但還是報以尊重,「尊 重」是這家人相處的最高原則,一家四口 在不同的市場管理攤販,互相學習,但不 干涉彼此,也慢慢出現了不一樣的經營風 格。新一代的改變其二,當然就是順應世 代,將產品上架網路平台,往電商的方向 打開整體市場性。
「不改變就會被淘汰嘛!我還是比較 喜歡市場人情味的部分,但一部分還是要 跟上時代的演變。」力綾補充道。
寶貝女兒接班
劉爸爸:遇到瓶頸,就努力突破。
劉爸爸在退伍前後賣過廣東粥及家鄉 東勢盛產的水梨,而後在同學的引薦下開 始做花生糖,白手起家的初始,總在摸索 如何打入市場的區塊,在夜市、黃昏市場、 早市、廟會打轉一圈,最後選擇了早市。
一路走來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經歷 過,知道箇中辛苦,因此更努力將基底打 得結實再交到兩個女兒手上,說到傳承這
市場,點點微光
件事,劉爸爸的聲音稍微變小了些,盡量 淡然地說道:「當然會希望有人承接啊! 畢竟是自己辛苦奮鬥下來的,還是要看他 們,有的話最好,沒有的話也要看開啊! 我們先穩定,他們要接的話就去發展。」
看著寶貝女兒,劉爸爸也將市場生 涯,自己一直秉持的信念交給她,他說: 「你要成功一定要努力,但努力不一定會 成功,你也要認。進去後要認真做,遇到 瓶頸要想辦法突破,一直上進。」
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劉爸爸 其實內心很清楚,未來更深入擴大經營與 打入市場的方法,但他只是淡淡帶過想法, 若有所求,那成功大概是看著女兒用自己 的方式找出經營方針,心中小小情人的「快 樂」就是他內心最深的期待與盼望。
劉力綾 臺中客家人,詮馨養身堅果第二代 負責人,從小跟著父母走跳市場,至今 已有十多年生意經驗。目前在豐原第一 市場推廣養生堅果,堅持使用天然食品 烘烤,並且投入新一代人對商品包裝的 美學,讓詮馨堅果不只保留老客戶,更 打進青年市場。
55
營業時間 07:00 ~17:00(週一公休)
味
第二市場
濃濃的 食物的原味 傳遞 人情味
專訪:小庭找茶 詹士杰
今日推薦
“ 小庭找茶這個品牌,建立在傳遞古早味,它是食 物的原味、是傳承的美味、是濃濃的人情味;我們 不變的信念是用簡單找到最初的感動。 ”
~~詹士杰
在不順中順利展開
民國100年剛好是塑化劑風波最嚴重的 時候,新聞每天報導的食安風暴,讓許多做餐
飲的店家都傷透腦筋,但小庭找茶卻在此時開 店;開店初始,也是會猶豫,畢竟整體食安環 境令人不安,所以才會思考與其他相關產業的 差異性,與人區隔才有辦法異軍突起。
小庭找茶的老闆詹士杰說,「因為前一份
工作是做與中藥材相關的,認識了一位在埔里 的中醫師,跟這位中醫師取得烏梅洛神花茶的 藥方授權後,就開始做這道傳統飲品,並取名
撰文:邱亦倫
56
叫做『梅煎茶』。」
市場,點點微光
詹士杰
臺中客家人,小庭找茶的創辦人,曾任中藥材業 務員,透過對藥材的認識,創立中藥材配方熬製的古 早味飲品店。除了推廣講究食品安全的古早味飲品, 也透過店內發行的《小庭誌》,讓民眾更貼近小庭找 茶匠心製茶的理念。
57
不要小看這道傳統飲品,它需要花費16
個小時,經過五道工序才能完成;詹士杰說,
「一開始先大火燒煮,再來燜燉溫潤,然後
炆火慢煎,接下來是黑糖入味,最後是急速
冷卻;這五道工法,缺一不可。」用大火煮
會香,小火燉會回甘,用比較溫潤的方式去 釋放食材的味道。然而愈是天然的東西,也 有愈難掌握之處,如何每次都可以煮出一樣 的味道,是最辛苦的地方。
當然,想要維持一樣的味道,透過調味
滴個幾滴去平衡一下味道,不論春夏秋冬, 不用擔心溫度差異,味道永遠都會一樣,且 非常快速,但這不是小庭找茶最初開店的想
法,因為做過食品原料,了解原物料的特性, 所以在規劃開店時,就決定以自然無添加的 方式來製作,詹士杰提到,他媽媽曾經說過,
「不賺錢沒關係,可以生活就好,重要的是 這是吃的東西,一定要對得起良心。」也因 此,再怎麼辛苦,都堅持這五道工法,製作 出健康又好喝的古早味飲品。
從小耳濡目染 客家人遇事堅韌
爸爸是卓蘭人,媽媽是竹南人,結婚後 就來到臺中豐原,做鞋子批發買賣的生意, 詹士杰在豐原出生,從小跟著父母送貨、幫 忙生意上的事情,耳濡目染之下,對於創業 做生意並不陌生;長大後,自己開始創業, 發現需要學習的東西不少,於是到處去上課, 與其他同業老闆互相交流、學習,透過意見
也許是父母勤奮的身影,還有客家人遇 到事情時的韌性與堅毅,不論在身教上、血緣 上、基因裡,都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不管 多辛苦、多困難,詹士杰都能咬牙撐過,也 漸漸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也逐步打響了「梅 煎茶」這道主打飲品。
前進第二市場
聚焦古早的風味與風格
來到第二市場,也是在開店後比較後期 的事;當初創立小庭找茶,就一直想推廣梅煎 茶這個明星主力產品,但在豐原,梅煎茶的知 名度與接觸度其實都還滿有限的,於是詹士 杰開始思考轉型,從一般的飲料店轉型,將 飲品的風格與風味聚焦在比較臺式的古早味。
一旦飲品風味聚焦後,伴隨而來的是如何在視 覺上、氣氛上,也能讓客人感受到古早氣息!
於是,詹士杰開始到處去逛、去看、去體 驗,後來發現有百年歷史的第二市場六角樓, 詹士杰說道,「若要做古早味,就必須從臺灣 的文化母體去深耕,用這種文化背景作訴求, 結合我想要做的古早味,當初就有這樣的想 法。」於是為了聚焦古早味,來到第二市場的 小庭找茶,修改菜單,專賣梅煎茶、杏仁茶 與冬瓜茶;另外,搭配古早的風格,找了舊 木板搭建與裝潢店內,以環保再利用的概念, 讓視覺上與味覺上都很古意盎然。
而到第二市場開店的另一個理由,是看 上了來到此處的觀光客較多,可以接觸到來自 四面八方的人流,與之前在社區做生意的型態
交換,收穫滿滿。
58
完全不同,更可以考驗梅煎茶這個產品的市 場性。詹士杰說,「自己就憨膽,對梅煎茶 一直很執著,一杯20元的紅茶不賣,要客人
品嚐價格較高的梅煎茶,其實很不容易啊。」
不只賣飲品
小庭找茶還出刊《小庭誌》刊物
喜歡古早味,可能是因為詹士杰體內有 著古早魂,收藏了許多老舊的物品,藉由店
面,展示這些收藏品,讓懷舊的客人來到店 裡一解相思情懷。
現在是電子化的時代,很多東西都在網 路上、在虛擬空間裡,小庭找茶當初會做《小 庭誌》,就是想要用比較獨特的方式,去傳
遞他們想法和理念,透過這種方式,找尋跟 小庭找茶有相同想法的人,進而產生共鳴; 詹士杰說,「透過紙本的方式,讓人們去翻 閱,那會更有這樣的味道,然後用這種方式 去傳遞,讓更多人知道說我們是在這樣的一 個文化思考與方向去做。」於是,《小庭誌》 就這樣誕生了,雖然每天都忙於飲品製作, 詹士杰仍持之以恆的固定出刊,讓來到小庭
找茶的客人,多了一個不同的管道了解他們。
市場,點點微光
(左圖)小庭找茶的熱門、主推 產品--古早味梅煎茶,以傳統 古法製作,要花費16個小時、 五道工序才能完成。 (右圖)小庭找茶推出品牌刊物 《小庭誌》,除了介紹自家產品, 也帶大家認識在地具相同理念的 優良商家。詹士杰驕傲地說:「這 些都是我女兒自己設計的喔!」
簡單 找到最初的感動
講求速食的現代,只要濃縮汁跟水混一 起,做出來的飲品不僅速度快、且保證口感 一致,但對於消費者而言,卻是沉重的負擔; 建立小庭找茶這個品牌的初衷,就是要讓消 費者品嚐到原汁原味,不放任何添加物,傳 遞古早味,而這份古早味,是食物的原味, 是傳承的美味,還有濃濃的人情味。詹士杰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因為他堅持「用簡單, 找到最初的感動。」
59
(週一公休、週日營業至15:00)
一家子 每天都有 開店: 好食光
專訪:好客食光 陳智偉
今日推薦
撰文:張簡敏希
“ 簡單中又不簡單是我們的堅持,希望客人來這小 店都能有回家的溫度,好客食光,等您來撩。 ” ~~陳智偉
東山黃昏市場位在臺中十期重劃區黃金地段, 和福路與和順路交錯的街區,內部熟食、點心的攤 位多於生鮮蔬果,方便上班族外帶即食,整體乾淨 明亮,一掃傳統黃昏市場帶給人的印象。從鄰近和 福路的入口進入,便能看到「好客食光」的攤位, 大大的「粄」字搭配花布紅燈籠,中午時段,所有 的攤商都正在為傍晚的人潮做準備。
繞過在地地標大坑圓環福德祠,進入巷子內, 「好客食光」的店面坐落於成排的透天老屋中央, 開放式廚房靠近門口,老闆忙著備餐,老闆娘負責 點餐與結帳。老屋被一個方正的中庭隔開,用餐區 分成三塊,狹長的房屋愈往裡走,愈有古樸的味道。
老闆的媽媽拉了兩、三張板凳,在最後方的 用餐區包完豬籠粄,又接著包起粽子,大片粽葉在 小小的掌心上顯得乖巧,被折了又折、壓了又壓, 直至粒粒結實飽滿,被綁上繩,轉眼間就出現三大 「款」粽子。
在黃昏市場的生意開始熱絡前,一家人聚在店 面內各做各的,坐在這吃飯,好像晚歸的孩子回到 家,沒人刻意寒暄,但隨時為你準備熱熱的飯菜。
粄
艾草
60
市場,點點微光
陳智偉
臺中客家人,好客食光的主理人,過 去從事電機產業,為了照顧父母,轉行學 做米食料理,並開設餐廳。傳承媽媽的手 藝,和妻子共同經營好客食光,一人負責 製粄,一人負責炒料,分工合作各自專精 是他們的經營之道,也是夫妻相處之道。
61
循味 尋味 開啟 第二人生的鑰匙
「好客食光」的幕後操盤手陳媽媽,人 稱徐姊,20年前在苗栗市開雜貨店,後來便 利商店陸續進駐,他們也就順勢收掉生意,搬 到臺中過起退休生活。「退」這個字陳媽媽做 到了,但「休」倒是綁不住她什麼都想嘗試的 靈魂,先是從廚房內場做起,甚至考到廚師執 照,後來又動起做生意的腦筋。
陳媽媽最早在大坑九號步道租下鐵皮屋開「徐姊客家美食」,每個品項都只賣20元,物 美價廉、料多實在,因此名聲快速在遊客、登山客與老饕間傳開,說到價格,陳老闆忍不住 叨唸陳媽媽:「我們的東西CP值很高,我媽媽以前賣20塊,大湖都沒有這個價錢,我覺得 這樣不會賺錢,她不聽啊!她說夠就好了。」
站在陳媽媽身邊,阿偉哥放下了拘謹,談話間更顯的自在,看到竹篩上的艾草粄,陳 老闆下意識地問:「我的芋頭呢?這個艾草粄裡面包什麼餡?我沒有紅豆了,為什麼你有 紅豆?」陳媽媽只是淡淡的回道:「這是我昨天 做的。」
「嚇死我了!她都隨心所欲啊!她想怎樣就
怎樣,又不能罵她。」看似抱怨,但內裡是以嘮
叨包裝對母親的關心,實際上兩個人的相處很自 然也很親暱。
陳媽媽的手藝來自婆婆,她笑稱自己只是愛 吃,其實對料理並不那麼厲害,可轉頭看到粽子,
又溫柔地說起以前兒子很愛吃粽子,一次總能吃 個兩、三個,於是她開始跟婆婆學。
從門口經過就能從窗戶看見內部的開放式廚房, 老闆與老闆娘的身影在其中穿梭。
62
好客食光的水粄分成葷食、素食、甜食與鹹食,
照顧不同飲食習慣、喜好的顧客。
「我的婆婆很會做,她做的粽子就很漂亮,內餡也很香,我本來做得沒那麼 漂亮,我後來就跟她學一點,一點一點的皮毛,累積多了就會了。」
沒想到有天自己會因為當初的無心之舉,開始做米食的生意,也沒想到這個 味道,會將在臺北與海外工作多年的兒子帶回家。
傳接妳的手藝 也陪妳到老
阿偉哥過去從事電機產業,長年被公司外派至東南亞建廠,弟弟也長年在上 海工作,兩兄弟都與家人相隔兩地。6年前,因為妹妹要結婚了,阿偉哥覺得自己 身為長子,有回家照顧父母的責任,也為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妻小,毅然離職回到 臺中。
她沒想到事情這麼多。」阿偉哥說完,還不忘回頭瞄一眼廚房。
2017年,阿偉哥回到臺中後,就到九號步道幫忙媽媽做生意,而陳媽媽則是 抓住機會,跑去學油畫。如今店內擺了幾幅,有湖泊、花束、鄉村生活樣貌等, 點綴於各個角落。
「一開始是媽媽想擺,我不要,後來先 拿兩幅來,沒想到很有感覺,我就全部都搜 刮過來。」
「反正不是賣的,我就是畫高興的啦!
看人家畫油畫,我想說這麼簡單,油漆拿來 我就畫一畫,其實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阿偉哥提到陳媽媽曾說過自己小學時,美 術是全校第一名,可是身為大姊,底下有五、 六個手足,因此只能讀到國小畢業,所以她只 是欠栽培而已。
傍晚時分,陳媽媽搬出板凳開始包粽子, 每顆粽子都被壓了又壓,包得鼓鼓的。
「我把我老婆騙回來,我跟她說:『你就當老闆娘就好,每天在櫃檯收錢。』
63
市場,點點微光
「我想說這樣玩看看看,會不會年輕一點。以前做生意都一直接觸客人,一下子沒 有接觸,換他們的時候,內場我就做得很無聊啦!沒有去陪客人哈啦,交一些朋友。」
兩人像拌嘴般,你一言我一語,終於在鬥嘴到尾聲時,阿偉哥說出了內心最深處的 那句話:「我怕她累啊!她這樣很辛苦!」
屬於現代人的黃昏市場
依據客源的屬性,在觀光步道上販售,顧客的購買力較低,五年前東山黃昏市場開 幕,內部規劃了四、五十個攤位,此區塊一路延伸到太原路全是重劃區,附近僅有一個 規模非常小的軍功早市,對在地人而言,東山黃昏市場不外乎是地方新景點,阿偉哥看 準上班族、小家庭與全職媽媽們的購買力,而加入了市場的行列。
黃昏市場每天下午會有兩波人潮,一波在3-4點左右,另一波則是下班後,6點過後 再到黃昏市場看,「好客食光」攤位上已僅剩下空托盤。阿偉哥提到附近的婆婆媽媽們 平均兩、三天就來逛一次市場,因此很快便建立了固定的客源。
「我們現在的客人大部分九成都是 固定的,因為是社區型的,最多附近的 人,他們會買哪一家,他經過我們就知 道了。」
黃昏市場與早市除了販售時間、客源 不同,最大的差異處是早市多屬公家,黃 昏市場則是由私人向政府申請設立,隨著 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攤商人看準商機, 臺中也出現愈來愈多黃昏市場,但其中也 存在因景氣而倒閉的隱憂與風險。
「來蓋這個市場的人是神岡人,他們 早期也是做傳統市場的攤商,後來可能退 休了,他們找了這塊地來做黃昏市場。」
阿偉哥補充道。
剛做好的粽子和艾粄,陳老闆 說臺中以閩南人居多,較喜歡 買艾粄,客家人則喜歡白色的 豬籠粄。
64
洄家 回家 開創人生第二條道路
為能不再擠在家裡的廚房做粄,也希望真正開始創業,2020年,在疫情最嚴峻的 時刻,阿偉哥決定要危機入市,退掉九號步道的租約,轉而開 了店面。
「雖然說看起來很可怕,但這就是準備最好的時候。」
此舉讓一家人成為生意夥伴,也真正開始磨合,阿偉哥笑說陳媽媽是個很有智慧的 母親,她將自己的手藝分成細項分別傳授,兒子做粄,媳婦則學炒餡料,如此一來,為 了做生意,吵架時夫妻倆就必須和好,但阿偉哥也抱怨道:「你們女生真的很奇怪,我 都先低頭了,可是我老婆會說:『你跟我道歉是因為等一下要炒料了』。」
餐點則由陳媽媽手把手教媳婦烹飪,教會後,也適時知道要放手,並尊重媳婦在餐 點上做的調整。「因為我親家母吃得很清淡,所以她做的菜吃起來比較淡一點,我媳婦 會慢慢調整成她自己的風格,我覺得這樣也不錯啊!」談起媳婦,陳媽媽的語氣比對兒 子說話時溫柔許多。
走過觀光步道、黃昏市場與店面,「好客食光」整體的設計風格愈趨於年輕人喜歡 的樣貌,但始終堅持留著媽媽的味道,甚至不惜每個月回苗栗採買梅乾菜。世代間,留 有老一輩的智慧,與新一代的衝勁,彼此磨合也拿捏分寸,於是家以它最樸實的樣貌, 生成了一家帶給人溫暖的店。
櫃檯的設計結合傳統與當代,走文青風,每個擺設、細節都很用心。
65
市場,點點微光
撰文:張簡敏希 專訪:編曲家 陳傳禹 譜寫 情感,
1 # 2 3 4 5 歌曲 身上的翅膀 陳傳禹 那年的二月 陳傳禹 狼嚎 陳傳禹 op.1 陳傳禹 最美的和弦 陳傳禹 04:30 03:30 03:30 03:05 66
是遊子山城返鄉的路
少年心中的《十八姑娘》
樂音陣陣悠揚,時而俏皮、時而顯
露優雅,好似油桐花落下的瞬間,轉身 成為山城少女,於城鎮裡悠然嬉戲。作 曲家陳傳禹以《桐花情》一曲,譜寫客
家意象,並以此曲向「臺灣歌謠之父」
鄧雨賢致敬,在2022年底由臺中市政府 文化局主辦的「大墩國樂團《聽見臺中》 創作暨多媒體音樂會」中演出。
講起《桐花情》,陳傳禹露出靦腆 笑容表示:「聽見或看見桐花時,就能
聯想到漂亮的美女。我用鄧雨賢這首曲 子的旋律素材,再加上新的和聲編配, 也加入我對這個意象的發想。」
在陳傳禹的心中,臺中與客家相 連,藉由輕快、耳熟能詳的音樂,讓客 家文化得以被新生代聽見,「我覺得音 樂最能直接接觸到年輕人,有些國中小 的社團,會拿我的曲子去練習、演出, 他們可能沒有聽過《十八姑娘》,但藉 此有機會更了解客家文化。」陳傳禹說。
除了《桐花情》外,陳傳禹也以東 勢的意象「龍馬大橋」為題,編制譜寫 《龍馬情》一曲,講述面對返鄉的期待 與焦慮感,內心的波濤隨音符浮動,佇 立於橋兩側的龍馬似是化身為嚴謹的家 長,注視著僕僕歸來的孩子。
兩個世代 兩段對東勢本街的記憶
「我活動的範圍都在東勢最熱鬧的街 上,我們那邊是本街,主要回到東勢都是在 阿嬤家裡面。」
921大地震發生時,陳傳禹才5歲,只 記得街上有龍眼樹,他會與孩子們拿石頭丟 龍眼來吃,東勢在他的記憶裡,已是地震掃 蕩後,生活回穩與重生的狀態。可在陳傳禹 的母親眼中,山城像是經過一番洗刷,街景 變得整齊劃一,但同等代價是繁榮消逝。
「我記得小時候,東勢人算很有錢,他 們種很多水果。現在的差別是幾乎所有的年 輕人都跑到外面去工作了。原先的好山好水 在921之後就有沒落的感覺。」回憶往事時, 陳媽媽臉上一直掛著和煦、輕柔的微笑。
在陳傳禹的印象中,阿嬤是個「很慓 悍」的女性,使得鄰家的孩子都不敢來串門 子,而現在的阿嬤已壽登耄耋之年,但還是 很健朗,不僅將家裡打理得乾淨整齊,更每 天早上去種菜、賣菜。
「以前本街有很多菜攤,最大的市場都 在斜坡,本街街心的部分。她以前在我外婆 家有一塊地,就在旁邊的小溝種菜,之前身 體比較好時,她就會拿到市場上去賣,因為 我媽媽種的菜很好吃,大家都很喜歡,她也 種得很開心,但是年紀愈來愈大,我們就會 勸她少做一點。」談起母親種的菜,陳媽媽 眼底滿是驕傲,不亞於望著兒子受訪時充滿 崇拜的眼神。
67
譜寫的故事,是家鄉
陳傳禹
臺中客家人,國樂編曲家,畢業於國 立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主修揚琴、副修鋼 琴與理論作曲。至今製作過電視配樂、遊 戲配樂、廣告配樂與各類型編曲。以兒時 穿梭在東勢大橋的記憶,為東勢在地創作 〈龍馬情〉,並於2022年《聽見臺中》音 樂會上演出。
音樂之行 離鄉之途
這段音樂的航程在陳傳禹五歲時,便 被母親拉起船錨,在懞懞懂懂的年紀,順 應著安排,又逐漸成為習慣與日常。
「我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想讓他去學
音樂,他當時會拒絕,所以他小時候都會 跟他姊姊說:『媽媽強迫我去學音樂』」 陳媽媽說道。而這段音樂旅程的第一個航 程標記,是在陳傳禹準備上小學那一年, 父母聽說臺中光復國小有音樂班,決定帶 兒子去小試身手時開始被記下,也讓陳傳 禹與國樂、揚琴結下緣分。
陳傳禹憶起過往,半帶自嘲地笑著說: 「我本來想學打擊,因為覺得很酷,然後 我爸爸就說:『我跟你講,揚琴也是打擊 啊!而且在指揮的正前方,是C位』。」
一個聽起來不經意的決定,卻奠定了未來20年的方向,只是後來掌舵者逐漸變成自 己,而父母只管守護在後方。轉捩點是在陳傳禹上國中時,陳媽媽決定放手讓孩子掌握 人生。
「我們一直沒有放棄音樂啦!我只是希望他在國高中的時候,有一個自己的選擇。因 為我覺得這麼小的孩子,不需要馬上就決定將來是否就要走這條路。」而陳媽媽是對的, 學習音樂所培養的自信與自我展現的渴望,讓陳傳禹儘管不再就讀音樂班,仍沒有放掉對 音樂的熱愛。
「因為社團的關係,我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所以想往演奏這條路前進,後 來讀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又進入師範大學的流行音樂在職專班。」在回憶這段歷程與講 這段話時,陳傳禹的眼中閃現著光芒,彷彿能看到航行的目標就在前方,如今他在臺北生 活、深根,也不時參與演出,而臺中始終是他內心充滿鄉愁的家鄉。
因此更珍惜每次返鄉演出的機會,他的音樂為臺中留下許多美麗的篇章,如於《聞韶 2016年度音樂會》,陳傳禹以《1949序曲》演奏出時代巨輪下的悲歡離合,音樂的起伏、
68
力道,讓故事裡的情緒刻畫進聆聽者心中。
又如於《臺灣揚琴發展協會-臺灣音樂比賽
揚琴作品創作發表會》,陳傳禹及演奏家、
作曲家們來到臺中演出,龐大的陣容在臺上 一字排開,或許他在《龍馬情》中想表達的 返鄉焦慮,是希望每次回到這片土地時,總 是能展現更好的自己。
牽聲
將聲音傳回思念的地方
研究所期間,陳傳禹以製作人的身分, 完成一張創作專輯《很固執的》,講述人生 道路上,狀態、心態、身分隨著社會的打磨
而轉變,於是開始想念曾經熱血、洋溢著神 采的自己。這股回顧過往的執著,也體現在 他對於客家音樂的創作上。
「真正去認識客家音樂是讀研究所 時,才知道聲韻是非常有意涵的。我之所 以沒有把這些寫在我的作品裡,是因為 我覺得要懂山歌,一定要知道客家話怎麼 唸。客家音樂最精華的就是聲韻跟詞彙的 連結。」陳傳禹說道。
難得的是在這位青年作曲家心中,客 家傳統的聲音是文化重要的根基,於是更 顯《桐花情》與《龍馬情》,在創作時, 他是歷經多深刻的深思熟慮,才將意象臨 摹於國樂中。
無論是在創作專輯中回顧過往的自己, 抑或著迷於傳統的音樂,都像牽聲一樣, 一直有一股聲音,拉著他更清楚看見家鄉 與自身文化的樣貌,逐漸在他的創作中, 伸展情感的傳遞,向外牽動著更多的人。
陳傳禹(右二)參與《2019珠虹韻玉—虹雲演唱會》,與諸多音樂家同台演出。
《慢慢地》陳傳禹 69 譜寫的故事,是家鄉
「我要好好抱著/抱著那些重要的人/ 在我就快忘記了自己過去其實/是很固執的」
有一個市場,
在第三橫街
專欄作家/插畫:劉彤渲
當我「突發奇想」料理魂上身時,就會轉進那個硬頸的市場。
東勢有幾個市場:果菜市場、黃昏市場、第一市場 應該就這幾個。
為什麼用「應該」?因為在在地人腦中內建的導航裡,我們不會去輸入那個夾 了鯊魚夾、套上拖鞋、轉個彎就能買菜的地方究竟叫什麼名字。
「去魚仔啊那裡買一盤午仔!」
「今天長睫毛的會來,蝦一斤。」
「叫大陸妹多送兩根蔥!」
魚仔啊那裡是哪裡?長睫毛的睫毛有多長?大陸妹的蔥?這些像是暗號
的對話在我們家不用多做解釋,話語一出、使命必達。這樣的默契來自於我 們從小就跟著母親一起上市場的潛移默化。
71
譜寫的故事,是家鄉
其實呢,剛剛說的果菜市場、黃昏市場與第一市場,這些是檯面上「外地人可以查到的 漂亮市場」。對於一個真正的東勢人,我們買菜的目的地,很精準的只定位在一條人車爭道、 警察取締、吵雜混亂,但就是可以把人吸好吸滿的一條街──第三橫街。
看,它就叫第三橫街,沒冠上什麼了不起的市場名,這條街的名字還是我上網查才知道的。
時光先倒溯回三十年前,那時候的第三橫街,是真正東勢人的市場。從出生有記憶以來, 那條街就塞滿了市場味。不知道是真的被規劃為市場用地,還是當地居民約定俗成的攤位聚 集處。跟著街廓兩邊延伸近300公尺的攤販,幾乎沒有秩序但卻又毫無違和的圍塑出超接地 氣的販售區。機車、大車通通很有默契的遠離這裡。
印象中,每每從路口踏進市場街開始,鼻尖氣息總是塞滿濃郁的菜與肉與腥,腳底步伐 永遠踩著厚重的溼與膩與滑。當時候的市場,不只有活魚活蝦,還有現在被禁止的現宰活雞 活鴨,說是市場,更像動物園。一處攤販特別多的轉角口,各色的雨遮與綁布把天空和陽光 擋在視線之外,那裡特別暗、特別濕、特別好逛。我會緊緊的抓住母親的手,努力抬頭想看 清楚比我高的攤子上都放些什麼?有點神祕、充滿期待、那麼好玩。
72
譜寫的故事,是家鄉
更別說每個月的初三、十七,因為不殺豬,大家趁著豬攤休市,其他攤販更無所不用 其極的傾巢而出:賣布的、賣糖果的、賣五金雜貨的、賣針線零件的 ⋯⋯ 花樣之多,讓人 熱血沸騰。每個月這兩天的市場,是孩子我心目中最盛大的迪士尼樂園。
但是,時代在走,有些事不留。
長大外出念書、工作的那幾年,初三、十七的傳統已經消失。而那個五味雜陳的第三 橫街市場,也被規劃為立體停車場,然後在隔幾條街之外的一個空地,政府很有心的規劃 了一處每攤方正、乾淨明亮、整潔有序的第一市場。
不過,時代在走,有些事不走。
第一市場的開張,是每個東勢人津津樂道的新鮮與熱鬧,但隨著一陣陣腳步踏進踏出 幾回後,莫名個奇妙,那些菜、那些肉、那些吆喝與那些夾了鯊魚夾、套上拖鞋、轉個彎 就想買菜的人,又通通擠回第三橫街。
可是立體停車場已經穩穩在那,所以這個回鍋的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人與車(通常 是外地人的車)相讓又不相讓的活絡俏皮,氣息也在菜肉味之間夾雜一股喇叭鳴響的心驚 膽戰。人車置身其中,全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澎派感。
這樣的人、車、攤亂象,一開始警察很勤奮取締 驅趕,可是這個市場是東勢人的血與肉與揮不去記憶 啊!慢慢的驅趕變通融、取締變勸說,這裡的亂象就 自然而的留在原地,任其發展。第一市場呢?不知道, 因為除了開幕當天,我就再也沒去過。
直到今天,當我「突發奇想」料理魂又上身時, 無須思考的還是會轉進超亂象的第三橫街。雖亂,卻 如魚得水、滿滿親切感。這個市場旺盛的生命力,就 在這三、四十年間,從起到落、從落再起,完全體現 打不倒的客家硬頸精神。勵志極了。
劉彤渲
臺中東勢客家人,一直在「染渲森 森」插畫、設計與生活。對於客家文化 有一顆炙熱且溫暖的心,希望藉由筆下 色彩讓大家更認識客家的美好。出版作 品有:《畫家帶路–漫遊客家庄》、《畫 家帶路–對台中上癮》、《真可愛! 只要有筆就能畫》、《一輩子只有你–我的第一本狗狗照護書》等。
73
本街市場 裡的五金行:
鄭萬淼
臺中東勢客家人,富源五金行 第三代經營者,一生守護東勢本街, 以五金百貨業者的身分,見證了伐 木業、高山蔬果產業促使東勢極其 繁榮的時刻。當今五金行主打「舊 物尋寶」,庫存超過四百萬的貨物, 成為舊物玩家、收藏家的最佳尋寶 勝地。
最老的店
我家是全東勢 ……
口述:富源五金行 鄭萬淼 口述整理:張簡敏希
「為什麼住在這裡的客家人會變成今天這個局面?原本 留在本街的老居民所剩無幾,我是真真正正在本街從小 打混到現在的,要像我一樣在這裡出生,且沒有離開過 的人,我還找不到幾個,整條街的商店很多都換掉了, 因為老人家去世後,年輕人選擇賣掉房子,或租給人家, 自己就搬走了,這裡沒有就業機會啊!導致我們客家人 在本街都流掉了……」
......
74
富源家庭五金行位於本街158號,以透 天厝一樓為店舖,店外最顯眼處掛著老闆娘 手作的編織藝品,店內各式五金、生活用品、 鍋碗瓢盆在老貨架上層層疊疊,沿長型空間 向內不斷延伸。這樣的老店是古物尋寶獵人 們的最愛,不同年代的物件交錯縱橫,述說 著本街的世代交替、生活樣貌、居民交疊的 身影。鄭老闆是天生的說書人,娓娓道出本 街的古今脈絡。
在地人最熟悉的店舖 世世代代傳承的五金行
我的阿太也是經營五金行,所以我們是 超過100年的老店;我祖父名叫鄭木桂,以 前這家店的店號是「鄭源順發」;後來我三 哥要在協和醫院對面開玻璃行,我爸爸將「鄭 源順發」這個名字給哥哥用,這家五金行則 依據我父親的名字鄭阿富,改為「富源」。
東勢最早的起源是從下面那條南片巷為 起源,當時我阿太也是在那裡做生意,待本 街做好後,經濟的方向轉向本街。一直到60 年前,我7歲的時候,有了豐勢路,以致商 店都移至豐勢路,加上豐原客運以豐勢路為 總站。過去汽、機車不發達,大家都仰賴公 車,所以附近的、山上的居民的採購行為都
一部車只能載一根木材,由此可知樹木有 多大。載木材的人從大雪山開車至此大約 是40多公里,抵達東勢鎮上正好能下車休 息、吃飯,我們的居民就會趁這個時候, 拿鏟刀鏟樹皮,鏟下來後就能用以燒火。
接著梨山開始開發了,產出高山梨、 蘋果、水蜜桃與高山蔬菜,經濟效益非常 高,人們當時都要往梨山去,我們東勢的 居民也有很多人跑去山上租地耕作。
早期東勢客家庄很少有外地人,幾乎 都是客家人。住在山上的人,都要從我們 家的五金行採買鐵皮、三合板、鐵絲、鐵 釘、鍋具,以及許多生活必需品,那時雜 貨店的生意也超好,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都 要在雜貨店購買。
每天早上5點半,大卡車司機就來家 裡敲門了,我們一早就要把貨物都堆上車, 能看到卡車上放滿食物、五金用品、木柴 等,每次採購的數量都很龐大,因為這些 東西上去梨山起碼要能維持十天以上,所 以每家店都很賺錢。那時東勢本街有很多 酒家、茶室、小旅館,因為開車進梨山大 概要5個鐘頭,路面又都還是石子路,而 且若遇到天氣不好,落石很多,所以很多 人會花個1-2天在這採買,我們做生意都 是留單子,拿到貨車 司 機的單子後,就會
那時最先開發的是大雪山,以伐木業為 主,那時日本有很多的木材都是臺灣運過去 的。我還記得載木材的卡車有長長的車頭,
開始推貨上車。我小時候還常常拉里阿卡 (人力車),載水泥、鐵皮之類的貨去貨 運行,貨運的人會把東西搬上貨車,然後 載去山上。
75 NEXT
未來,進行式
...... 再更早期,東勢還沒有建橋的時候,要辦貨、採購貨物的人,都要渡竹橋,將物品從臺中 挑過大甲溪來東勢。
打鐵店那時生意也是好得不得了,東勢有很多家打鐵店,每家都從早打到晚,幾乎沒能休息; 當時的東勢連開棺材店都賺錢;到高接梨出來後,我們東勢農會的存款甚至是全臺灣第一名。
東勢這麼小的地區早期就有4家電影院:東勢戲院、東宮戲院、衍延戲院、金城戲院,最 後一場電影看完是晚上11點半,這裡的店家會等最後一批看電影的人潮離去才開始打烊,第二 天早上5點半卡車就來敲門了,可見當時做生意有多累?但看到錢就不累了。
重陽節店家辦桌
攏絡與客戶間的情感
重陽節時,每家商店都會辦桌請客,我們五金行就會把東西往旁邊移,在店門口、店內擺 三桌,接著與山上常來與我們光顧的客戶約時間要請他們來吃飯,我們會找辦桌團隊來,跟每 家店確認桌數後,就等他們煮好端到每家商店。當時等於是一個農業社會要轉型成商業社會的 時期,大家感情還是很濃厚,所以會以辦桌的方式聯繫情感。
一個921地震造成我們東勢鎮蕭條得很嚴重,所有神明生的文化都變了,也沒有再辦桌了, 不然以前要吃辦桌的次數很多,這當然也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方式都有點洋化了。
地震成為永久的傷痕 也是改變市場的契機
921大地震時,我這棟房子剛好在重建,混凝土打到第五樓,當晚凌晨兩點,地震就來了。 我們是這裡第一戶重建的房子,那時建房子必須到有關單位去申請滅失證明,結果我一看申請 下來的執照,發現舊房子是民國3年建的,而當時周圍所有房子都是土角厝,而且是統一建的, 因為我在重建時,發現我們屋頂的樑柱都是連接在一起的,才會全部一起倒,前面的房子和街 心往上的房子都倒了,本街上甚至有一棟一樓是土角厝,又往上建四樓的房子被連根拔起,整 棟垮下來。而我這棟房子因為在重建,把旁邊土角厝連接的樑柱塞進混 凝 土的一半,鄰居從這 裡經過時,就跟我說:「我們的命是你救的,你這一面牆壁讓我們有活命的機會。」
921發生時,我們的鎮長是張錦湖,因為本街幾乎全倒,所以他順著本街把道路拓寬,以前 沒有拓寬時,道路只有剛好是雙向道的寬度,一台大卡車進來就無法會車了,本街下面更窄的 地方,甚至連貨車都無法通過。
76
未來,進行式
以前舊市場在大樓裡,那裡很髒、很濕、很多不好的味道,那時因為地震舊市場就垮了,攤 販後來才往道路的兩側擺攤,像對面那位賣菜苗的老人家,因為很有錢,所以地震結束後,他就 把對面那棟房子買下來,把東西都搬到這邊。
繁榮如煙花 如今本街的樣貌
其實我們現在門口這一條,擺攤的其實大部分都是閩南人,沒幾個客家人,現在客家人擁有 房子的都在當房東,租用的都是外地人。另外,本街上有超多小蜜蜂(流動攤販),他們擺流動 攤販就不用付租金,很多都是阿婆級的,他們都很賺錢,蹲在那裡賣菜的阿婆都是富婆級的,買 房子都用現金。
我們東勢商圈的發展,從小型超級市場林立開始,超級市場鼎盛沒有幾年,像萬客隆這樣的 大型商場進駐,小型超級市場就開始沒落。小型的超級市場影響到我們一般傳統產業的商店,我 們的生意也開始沒落,接著大型商場進駐後,就愈來愈厲害了,他們間接打擊到所有的傳統產業 了。人都往那裡去採購,我們傳統市場的人潮都跑掉了,當然就不能生存啦!後來市場就換成這 些小型的流動攤販,他們都賣單一的產品,如鍋子、瓷器等。本街在鼎盛的時候,光是攤販就賺 死了,但現在網路這麼進步,大家都網購,所以現在連攤販也很難混。
客家、本街都已經式微了,老的會離去,年輕的沒辦法承接,連豐勢路都不大能經營了,更 何況是本街!我店裡的東西都是30年前的價錢,不會因為是古物,就另外加價,因為五金行這 個行業也在消逝。
舊日美好 省思 喚起 重生
「富源順發將要斷送在我手上了,我兒子也不可能接,我又已經勞退了,我的庫存裡還有超過4-5 百萬的貨,我就賣多少算多少,現在也沒有再進貨了。」
在地人口中沒落的早市,依舊人情濃厚,人潮熙來攘往,只是少了年輕的身影。過去鄭老闆 的兒子也曾返鄉,專注投入於文化保存,可最終還是走上離鄉一途,父母是不捨的,但也僅以尊 重表達內心最深的企盼。
大量人口外移對比曾有的榮景,讓人們更清楚意識到延續的重要性,於是彼此更珍視相鄰、 相識的地域情感,而本街的故事也在人們的流動中,被保存在因山區開發、市鎮樣貌改變、地震 重建等種種時光脈動裡。
77 NEXT
Next……
打造東勢特有的本街市場文化
提到東勢,一定要提到本街,本街曾經是東勢最繁華、熱鬧的 地區;這天,因為我們的到訪,工作繁忙的東勢角文創協會前理事 長林銘通、大茅埔老屋改造再生藝術村創辦人蘇志遠、藝術工作者 張鳳奇、東安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趙善德,特地撥空前來齊聚一 堂,跟我們述說東勢的過去與未來。
說到本街那裡的市場,曾經有一個特色,就是每個月的農曆初 三跟初十七,全臺灣有很多的攤商會來到東勢,以傳統市集的方式 做早市,各式各樣的攤商從豐勢路一路擺到消防隊那裡,那時人山 人海、盛況空前,進去逛都要用擠的,那兩天的市場,是什麼東西 都有賣,採購不到的東西來這裡逛就對了。這樣喧囂繁榮的歲月風 華,是老東勢人最美的回憶。
Q:對於本街的印象是什麼?
小時候,聽說要到街上,我們都好興奮,因為到寮下就等於 出國一樣,我的阿嬤他們每次去街上都要盛裝打扮,所以來
蘇志遠
寮下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所以我從小對寮下這兩個字很有感 覺。以前街上老房子很多,且蓋得很密,我每次穿梭其間, 都在想我是不是到別的國家了,給我一種很神奇的感覺。
早期的市場面臨第三橫街的道路是未開通、面臨
舊街的道路,是很窄921後才拓寬、當初本街我
們這一段是精華地段,也是最熱鬧地區。
林銘通
78
未來,進行式
Q:初三、十七是如何形成的?
林銘通
那時候市場這邊是用鐵架蓋起來的,兩旁是攤商,中間的部 分就是初三、十七,那時候初三、十七沒有殺豬,所以沒有 賣豬肉,他們就這一天市場休市。外面的攤商本來是幾攤而 已,後來去招商,集合外面的商人過來,每一攤收些清潔費, 後來慢慢地外面來的攤商越來越多,所以越集越大,本來差
不多幾十攤而已,只有在路中間那塊區域,後來擴充到旁邊, 最鼎盛的時候,交通常常打結。
這個與第三街不一樣,這邊進來都是小巷子, 巷子與巷子之間都可以連接,包括連接市場到
攤販、豬肉攤什麼的,都可以連接在一起,所
以攤販來的時候叫初三、十七,是一個集市。
Q:當初在這邊生活的時候,對本街的記憶 或者是菜市場最深的記憶是什麼?
趙善德
我們這邊的市場,早上是本地的人會來賣自己種的菜,但他們的位 置會卡在路中間,從早期就有這種情況,因為市場裡面大概三分之 二都是外來的,在這裡賣豬肉、魚肉這些,賣蔬菜的大部分都是我 們在地的比較多。
而那邊的市場離車站太遠,老人家要去不方便,所以他們還是選擇 離車站比較近的市場,也因為大家仍習慣在這裡的市場買菜,所以
賣菜的攤販又回到這個市場,雖然說現在這邊的市場不是合法的, 但就是有生意,真正老市場還是有它的吸引力;反而新市場慢慢的 也都經營不下去,像第二市場就做不起來,現在是一個空地。
林銘通
79
NEXT
Q:對外地來的遊客而言,會發現本街其實是 一個生活味很濃厚的市場,在地的你們對本 街的觀察是什麼?
之前我們這條街打鐵店滿多的,因為我們東勢果 農多,所以說他們用的器具,很多會需要添購或 整修,那時候靠果農、菜市場這些,整條街就非 常熱鬧。
張鳳奇
其實外地人也常常騎腳踏車來這邊,也有一些 豐原、臺中的朋友,會進來這邊買菜、買肉, 因為我們這邊號稱就是黑豬肉,所以有時候一
週兩次會專程來這邊買豬肉。
蘇志遠
林銘通
提到東勢,就要提到本街,提到本街就會提到市場,提到市場就 要提到初三、十七,我們是希望能夠呈現出在地道地的味道。我 們以本街的特色,規劃了一條導覽路線,介紹打鐵店、洗鋸子、 榻榻米店、酒莊、老戲院等;不過,本街經過921大地震之後, 它有拓寬、改造,因此原本老街的味道似乎不是這麼明顯了,所 以當我們想要做文化事物的時候,會試著想要把以前的東西,包 括工藝、美學等這些都帶進來,然後來推動客庄文化。
Q:本街除了因為地震後慢慢沒落之外, 大賣場的進駐是否對其造成影響呢?
我覺得還好,大家似乎還是覺得傳統市場比較 好,因為比較有生活味,東西又新鮮,你看像豬 或雞、鴨,都是一早殺了載過來,很新鮮。
林銘通
80
趙善德
我們這邊的住民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就是早上 去市場不一定要買東西,而是要跟大家串門子,每 天去市場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去交流情感,買菜 這些反倒是其次了。
像我初到每個地方,一定會去走市場,且都是一大早 就去,從別人的市場可以了解那個地方,也可以觀摩 或參考其他人的市場是怎樣規劃的。
平常的時候感覺不像市場,但在週六、週日,或是逢年 過節的時候,就滿滿都是人,黑壓壓的人潮,要出入都 很困難。
我常常會去觀察其他的市場,發現東勢市場有一個特色,就是東勢 的居民喜歡騎摩托車逛市場,但對於走路逛市場的人來說,排煙與 廢氣真的令人很難受;另外一個現象是,因為很多外地的攤商會來
東勢市場擺攤,而東勢市場假日人潮洶湧,我發現這些攤商從最開 始用小發財車載貨,一路開到以賓士休旅車載貨,可見東勢市場的 生意非常興隆,很值得來看看。
我們去參訪過很多市場,我都覺得沒有比我們這邊好, 本街的生活感跟氣味,真的比其他地方好太多。
張鳳奇
林銘通
林銘通
蘇志遠
81 NEXT 未來,進行式
Q:看到別人的市場後,再回來看自己的, 覺得自己的特色在哪裡?
Q:到目前為止,東勢人還是喜歡傳統市場,
甚至會吸引外地人來逛,你們覺得會吸引外地 人來的原因是什麼?
蘇志遠
我多年的觀察下來,我覺得是飲食。東勢有幾樣東西很有名,一個是三 角圓;另外是陽春麵、牛肉麵、水餃。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何都是 麵食類呢?早期客家人從事農活,一定要吃飯才會吃得飽,才有力氣做 事,所以麵食不會是主流。後來因老榮民開發中橫,逐漸帶進來北方的 飲食文化,包括麵、水餃這類食物,演變成東勢很有名的餐點是陽春麵。
麵食原本是外來文化,來到客庄後,融入變成客家式的麵食文化,所以 若在東勢說水餃是外省的,一定沒人相信,這一定是客家的啊 …… 這是 我們這邊客家庄共同的味覺記憶,也是我們說的東勢味。
由右至左,分別為東勢角文創協會理事長林銘通、藝術家張鳳奇、 大茅埔老屋改造再生藝術村創辦人蘇志遠、東安社區發展協會前 理事長趙善德。
82
Q:對於本街,未來的願景與想像是什麼?
未來我很想把東勢打造成文創工藝鄉鎮,因為目前協會中的成員 大部分擁有特殊的技藝,像竹編、木作、石雕、皮雕等;加上中 央客委會有一個新南向政策的計畫,我們預計會去清邁跟曼谷與 當地的客家協會做交流,我們會帶工藝師過去,也介紹我們的工 藝給對方;我想在有生之年,為社會做一些事,讓東勢成為國際 工藝村。
未來,進行式
蘇志遠
本街是東勢較早發源的一條街,我們從小就對這個地方有情感,經過 921大地震,很多老的建築物、風貌都改變了。我們當年返鄉時,有 想過要重塑本街;它現在早上是菜市場,其他時間我們將它打造成工 藝本街,重現本街、工藝這一塊。我的願景是希望本街上有腦館,空 間目前屬於林管處,閒置超過三十年了,透過工藝本街的想法,希望 能跟林管處合作,把工藝帶回本街,讓工藝師進駐,透過民間協會與 傳統工匠的力量,重塑這裡,讓工匠文化再回到東勢。
本街當初還有很多老的建築物,地震後,重新蓋了房子,比較 現代化,所以要重新思考。客委會當初也有規劃,希望能做得
像鹿港老街那樣,但大家都反對,政府經費下來後,房子不能 動,現在是想用腦館,規劃工藝街的方式來帶動。
林銘通 張鳳奇 趙善德
我以前就一直想要將本街規劃成老街,從本街到鯉魚巷, 轉下來到匠寮巷,以此來重現老街的風貌,可是有些住戶 不贊成。
東勢本街受到921大地震影響,繁華不再;但不論是返鄉青年 或在地青年才俊,仍為了推廣客家文化與介紹東勢文化地景,持續 努力著,期盼著大家齊心努力,打造出屬於這裡獨有的東勢味。
83 NEXT
專訪:紐西蘭客家同鄉會 江文通理事長
撰文:徐彩雲
疫情解封,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理事長江文通,回到久別重逢的臺灣。
隨即,與臺中市客委會主委江俊龍相互交流文化推廣工作,言談中,兩 人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將臺灣的原生客家文化介紹給更多的國際友人認識。 江主委表示,江理事長接任紐西蘭同鄉會以來,不但邀請我們東勢客家女兒 (執行長:劉育伶)、女婿(團長:羅正楎)的竹樂團到紐西蘭進行文化交流, 也將陸續推出許多語言與文化推廣計畫,對文化的絕對支持讓人敬佩。
我在紐西蘭,用客家文化
84
讓世界更認識臺灣
(左圖)江文通理事長最喜歡的客家美食就是阿嬤跟 母親都會做的草仔粿(艾草粄),「每次坐飛機回去, 至少帶100顆草仔粿和50個紅龜粿,這是最好的伴手 禮,大家讚不絕口,尤其那個草仔粿,我是百吃都不 會膩⋯⋯」,他手裡的老照片是不同世代的全家福, 站在相同的古厝前合影,定格的是客家人神情裡的堅 定,不管移居到何處,臺灣是永遠的家鄉。
(右圖)江理事長與親友和江主委合影。
建於1936年的詔安堂,位於曾是抗日戰役的溝背 古戰場,樸實的一堂二橫,融合閩客特色的三合院 建築。主要採用竹材、茅草、土埆等材料,反映常 民生活樣貌。右側大阪式菸樓牆體及太子樓屋頂構 造形式,極具代表性。
紐西蘭同鄉會江文通理事長出身臺中市北屯區「詔安堂」,族譜裡的來臺第20世子孫, 繼承了客家開疆闢土的DNA,不但在年輕時勇闖紐西蘭,還打下了深厚的根基,行商國際。
這位待人親切、熱衷文化的江理事長,他的成功故事,堪稱臺中客家的一頁傳奇,更是客 家人行商世界的典範。
提到童年,民國37年(1948)出生的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江文通理事長說:「阿公、 阿嬤從二分埔搬來三分埔,我在這裡出生長大,特別有感情。」阿公江福祿用「詔安堂」
作為堂號,意思就是不忘本。14世來臺祖江剛毅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人,跟著雲林張廖 家族渡海來臺,落地生根超過兩百年。
「去上學都是打赤腳,也沒有書包可背,就布巾包著打個結綁在身上,我們家族就是 種香菸、種香菇 ⋯⋯ 如果有一點積蓄就買土地,慢慢累積起來。」江理事長回憶小時候在 臺灣的生活提到,身為長子的他,因為家境的關係,沒有考初中,跑去汽車修理廠當學徒。
雖然眼神閃過一絲遺憾,但是精熟的技術,埋下日後勇闖天涯跟創業的契機。
85 NEXT
未來,進行式
1989年紐西蘭首次開放移民
「我一句英文都不通,跨出這一步相當困難,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新天地觀察一年,氣候舒 服宜人,景色太美了,便決定住下來。」他在北島的商業中心奧克蘭從事汽車進口的生意,膽 大心細的決策,站穩第一間亞洲人開業的好口碑。「每個人都需要買車,服務對象不限臺灣人, 必須到很多國家談生意,我不是帶著錢享受,而是靠雙手努力的服務業。」受日本教育的父親, 並不贊成冒險投資,特地飛去了解兒子是否真心想闖蕩一番,江文通用實力讓父親放心,其後 不論是開餐廳、麵包店⋯⋯,擁有做生意天份的他屢屢創下佳績。
當我們在紐西蘭的棒球場,
聽到國歌、看見飄揚升起的國旗⋯⋯
江理事長點開手機照片,跳出去年底「棒球臺灣日」的精彩花絮,贊助單位正是紐西蘭
客家同鄉會,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號召鄉親購票,組成「臺流棒球應援團」,加油聲震撼球場 夜空,吉祥物「喔熊」也擄獲小朋友的心。「有人從南島搭飛機,有人開了2個多小時的車, 就為了一睹臺灣球員的英姿。」由駐奧克蘭辦事處處長陳詠韶開球、江文通理事長擔任打擊、
張明和監事長擔任捕手,當中華民國國歌響起,身穿國旗裝的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秘書長許文 旖領唱,讓2千多位觀眾沈浸在「驕傲時刻」的感動裡,現場5、6百位臺灣鄉親最能體會這 種「在海外聽到國歌」的滋味。「大螢幕飄揚著我們的國旗,沒有人不知道客家僑團為國家做
了這麼棒的國民外交!」
推動文化外交, 「客家」在紐西蘭⋯⋯
1994年成立的「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是第二大僑團,接下第十五屆理事長的江文通親切 地說:「很願意為客家貢獻!」,2017年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澳紐客家藝文巡演」、2019年 「海外客家行動灶下-紐西蘭廚神大賽」,吸引了其他族裔的朋友欣賞及參賽;疫情期間的「毛 利語復振學習交流」⋯⋯同鄉會辦理過許多客家文化節、客家美食大賽、天穿日健行等活動, 客家活動就像是擺動的文化翅膀,蝴蝶效應般,產生莫大的影響。以2016年辦理至今的「臺
86
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活動。
未來,進行式
臺中市客委會主委江俊龍(右)和理事長江文通(中) 與其堂弟江儀文(左)相見歡。
灣日」來說,參觀者有數萬人,紐西蘭客家同鄉會邀集客家青農擺攤,推廣優良的臺 灣農產品;今年安排多種試吃好料,黏住紐西蘭人的味蕾。「像財務長廖鈞樞、夫人 林瑞美準備麻糬、鹹湯圓的材料;名譽理事長郭少奇、夫人梁勤瑾準備擂茶,都是團 隊的功勞。」客家文化的「多元」與「獨特」變成亮眼的關鍵字。
現今,江理事長更希望集結各行各業的軟實力,用文化讓國際友人認識臺灣。 在他的支持下,文化的翅膀持續前進。活動接踵而至的是歡慶30週年音樂會、端午 宴⋯⋯。目前江理事長更規劃語言課程,提升客語社群的活力,打造傳習母語的環境。
退而不休的江文通理事長,不僅經營企業成果斐然,推廣文化活動更是行動派。他廣 邀大家熱情參與,爽朗的他還笑笑地說:我叫我兒子也要多參加、多支持,我先把我 自己的兒子貢獻出來!
紐西蘭客家同鄉會 Hakka Society of New Zealand
87 NEXT
引領 「台灣竹樂團」把客家音樂吹向國際 用音樂創造國民外交 讓客家文化遍地開花
「台灣竹樂團」要出國啦!在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推動下,6月21日臺灣第一個成 立的「純竹樂團」要到紐西蘭奧克蘭出演30週年「臺灣風情音樂會」,還要和奧克蘭 東區小學及鳳新書院交流,向世界推廣客家音樂之美,也推動臺灣和紐西蘭進一步的合 作契機。
市府客委會指出,台灣竹樂團是國內第一支立案成立的純竹樂團,由團長羅正楎 的帶領與一群演技精湛舞台經歷豐富的青年演奏家所組成。台灣竹樂團使用由宜蘭大 學教授吳四印製作的竹製打擊樂器及傳統的管樂器搭配使用,這些樂器都具有臺灣本 土的特色。
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江俊龍主委表示,臺中市和奧克蘭市是姐妹市,此次推 薦台灣竹樂團代表臺中市至紐西蘭奧克蘭演出,將進行推廣和傳承客家音樂文化讓國際 聽見、看見客家音樂文化的軟實力,更讓客家音樂遍地開花。
台灣竹樂團將代表本市出席紐西蘭客家同鄉會30周年慶並受邀演 出,臺中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特別設宴祝福演出圓滿成功,並將 賀函經由江榮祥代表交由樂團羅正楎團長代轉紐西蘭客家同鄉會。
88
(已額滿歡迎旁聽)
豐原第一公有零售市場 霧峰公有零售市場 第二公有零售市場 向上民有零售市場 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東協廣場 南屯公有零售市場 東峰公有 零售 市場 第五公有零售市場 大甲第二公有零售市場 建國公有零售市場 07 市場, 是溫暖的文化地景 半年刊 TAICHUNG LIFESTYLE 臺中市政府 客家事務委員會 TAICHUNG HAKKA CULTURE SEMIANNUAL 臺中客家文化半年刊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