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 臺中客家文化半年刊《聽・看臺中客》第十期刊

Page 1


TAICHUNG HAKKA

半年刊 TAICHUNG LIFESTYLE

CULTURE SEMIANNUAL

母語路上, 採集......

TAICHUNG LIFESTYLE

半年刊

發 行 人 | 江俊龍

編 審 | 魏瑞伸、黃貴財、張妗如、張素蓮、劉孟富

編輯統籌 | 林永鈞、葉典翰

出 版 者 | 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地 址 | 臺中市豐原區陽明街36號3樓

電 話 | (04)2228-9111

傳 真 | (04)2526-0735

網 址 | www.hakka.taichung.gov.tw

發行日期 | 中華民國113年12月

時光,

步入知識通學巷

04 05 06 12

市長說

通往家的路 串聯臺中文化根基

主委說

文化採集中 走在母語的路上

文化探路

從生活常態、音樂中採集族群元素

撰文:楊宜真

記憶採集籃

活動集錦

企劃製作 | 黎歐創意有限公司

總 編 輯 | 郭玫芬

美術總監 | 王志中

執行編輯 | 鍾彥琳

美術編輯 | 魏嘉興、吳芯維、嚴品佳

文字攝影 | 鍾彥琳、林心怡、劉韋琪、張弘政 地 址 |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二段200號

電 話 | (03)658-5879

做一顆溫柔的皂,是祝福,也是阿婆的「客家豐味」

採 染料中的氣息 專訪:臺中永客文創工坊 曾泳瑜

採 旋律裡的韻腳

「不能只有客家人聽到!」採集童年植入多元曲風的跨界音樂家

專訪:微立方音樂工作室 音樂製作人 賴建宇

採 旋律裡的韻腳

指揮文化共振,散播愛的頻率

專訪:台中藝術家合唱團藝術總監 莊璧華

採 旋律裡的韻腳

跨國饒舌make it rain!唱出新世代的客家態度

專訪:2024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林宥鋅

歲月, 點亮一條街的故事

58 66 62 70

這些客家人,那些臺中事

我只是想為東勢好 鄧禮舜:我願做好一切能做的事

這些客家人,那些臺中事

我想讓東勢再次熱鬧起來

專訪:東勢牛稼莊總經理 李宗霖 專訪:東勢牛稼莊主廚 李浡紳 專訪:阿舜師現炒老闆 鄧禮舜

這些客家人,那些臺中事 待。續

李宗霖:讓孩子再次看見我兒時的東勢榮光 我想帶東勢走出去 李浡紳:必比登之後,我想創造更多的必比登

做伴共行!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一年

GPN 2010900807

紙 本 ISSN 27084698

電子書 ISSN 27084701

本半年刊相關論述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會意見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印或轉載

通往家的路

市長說

串聯臺中文化根基

建造城市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回應市民親人的期盼與託付,隨著山城的產業發展 愈發進步,為了跟上需求,現在國道4號豐原至潭子段已經順利通車,串聯起山、海、

屯區;東豐快速道路也正在團隊推動下積極興建,秀燕與同仁們總想著讓每位客家鄉 親可以安心外出打拚,也能平安回家。

像每一位掛心孩子的母親,身為臺中的大家長,我常期盼為城市發展鋪上最好的 路,守護大家的出入安危,規劃更多機會讓每位市民家人都能找到發光發熱的舞臺。

在臺中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有許多國內外交流活動、博覽會、各大藝文節日,市府 同仁也積極挖掘每個地區與族群的亮點,鼓勵市民更多投入本土文化的傳承。這些年 我們持續看見校園的客家母語教學、青年客庄創生、及客家美食推廣等,不但深耕母 語文化、向下紮根,同時為城市帶來創新刺激。

今年7月,我親自在市府大樓向臺中優秀的客家有功人員致上最深的祝褔。從語 言、文學、藝術到海外文化推廣,他們跨越地域限制,展現族群精神的堅毅並與時俱進。

感念前輩們對臺中長久以來的付出,他們的努力讓客家文化走向國際,也讓世界看見 臺中。

放眼山、海、屯、都,臺中每個地區都擁有獨特的生活風景。我們擁抱每個文化 的特色,也珍惜彼此之間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讓城市充滿生機,成為多元共融的家。

我很高興能在這路上陪市民們邁步前進,更歡迎大家一起來感受臺中的友善與熱情, 探索更多屬於我們的故事。

市長

文化採集中 走在母語的路上

什麼味道會讓您想起客家呢?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對在地居民來說,可能是

阿婆祈福時衣角縈繞的香火氣、一道兒時餐桌上的家常菜;對於初到臺中的新朋友,山城 的美食和傳統山歌,或許成為連結客家的契機。

而我,想起了說故事活動中,可愛的孩子與社區長輩,跟著後生歌手熱情合唱母語歌 謠、動手搓湯圓的畫面,特別溫馨動人。伯公站裡熱騰騰的香氣與歌聲、每位親自參與的 身影,都讓我看見探索母語路的不同可能。

「味道」有如一把鑰匙,透過不同感官的刺激,喚起回憶與情感。為了捕捉這些無形 的感動,本期半年刊以「文化採集」的概念出發,「採集」從古老的生存方式,演變為現 在的一種文化實踐。想起孩子與阿婆聊天時的笑容,我相信採集也像是生命經驗的交換, 滋養文化的路不斷延伸。

翻開這一期《聽 ・ 看臺中客》,我們沿著繽紛奇幻的母語路走入各行各業,看每個故 事如何「採集」生命裡的客家印象、並注入熱愛的領域。隨著閱讀,嗅見恬淡的皂香、聽 到婉轉的山歌、磅 礴 的合唱曲,甚至還有新世代饒舌。單元「歲月,點亮一條街的故事」,

還要帶讀者來到進出東勢的街道,在大火快炒的香氣中,看見不同世代以美食陪伴家鄉的 心意。這些從日常採擷的「味道」,除了蘊含對家鄉、對母語推廣的愛,還是臺中客家最 美的沿路風光。

在母語的路上,我們共同鋪路,也共同行走;是共創者,也是採集家。更邀請每位讀 者參與,在一步一步中看見客家在彼此生命留下的精彩,一起來採集我們的客家WAY。

臺中市政府 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 主委說

文化探路

從生活常態、音樂中 採集族群元素

孩子的歌聲 傳唱著未來希望

週日午後,當人們紛紛外出享受悠閒假日時,我和一群熱愛歌唱的台中少兒阿 卡人聲樂團的孩子們待在團練室,架起音響、拿起麥克風,圍著鋼琴調整每個小節 的節奏、音準及和聲,面對鏡子不斷重複排練。他們為了在舞臺上呈現最完美的自 己,不斷挑戰自我。今年,他們決定挑戰全新的曲風,報名參加客家合唱比賽。對 這些舞臺經驗豐富的孩子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於陌生的客家語言。猶記得,陪伴 他們從基礎的客語發音開始,一句一句示範教唱,調整語韻、轉音的軟硬度、音樂 風格的掌控,最後還配上舞臺走位動作。在反覆的排練中,彼此鼓勵。當他們用流 利的客家話在舞臺上演唱,並拿下阿卡貝拉學生組冠軍,心中為他們感到無比驕傲。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楊宜真

臺南人,現為台中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暨指 揮。2008年於美國西敏學院合唱指揮研究所 畢業,回國接手台中室內合唱團。熱心投入 合唱教育且逐年帶領團隊榮獲獎項肯定。台 中少年兒童人聲樂團成立於2017年,持續 陪伴孩子藉由音樂認識本土文化之美。

如今,這群孩子不僅持續學習客家歌曲,更將代表臺灣,於明年遠赴韓國參加 世界青少年合唱音樂節,擔任開幕演出嘉賓,把客家歌謠的優美旋律傳向世界。

許多人好奇,非客語家庭出生的我,為何如此熱衷於推動客家文化? 從小的成長環境

打造對文字的藝術美感

身為道地的臺南囝仔,從小浸潤在濃濃的閩南話中。外公和舅舅幽默風趣的 諺語,傳遞深厚的母語文化,也點燃了我對語言藝術的熱情。高中就讀長榮中學, 這所百年老校的合唱團,是我最美好的回憶。李瑪寶老師帶我領略世界各國的合唱 音樂,而鄭加泰牧師將外文聖樂翻譯成閩南語,讓我深刻體會到語言背後的文化 底蘊。特別是第一次接觸用羅馬拼音呈現的閩南語歌詞時,我被深深震撼了。那些 熟悉的音調和語氣,勾勒出臺灣人的純樸與真誠,更讓我發現,語言不僅是溝通工 具,更是文化的載體。

與客家文化結緣

2000年,是我與客家歌謠的初次相遇。當時身為大元國小音樂老師,帶領學 生們參加全國學生鄉土歌謠比賽。從指導獨唱學生演唱〈羊咩咩十八歲〉和〈月光 光〉童趣十足的客家歌謠中,讓我對客家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直到2008年,我從國外學成歸國,接任台中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一職。頻繁 的國際交流不僅拓展了我的音樂視野,也讓我對臺灣的客家民謠產生了更深一層的 認識。

從合唱音樂指導、演唱中 採集生活裡客家文化的味道

猶記得,第一首學習的客家合唱曲,是作曲家蔡昱姍老師將流行歌手謝宇威的 〈花樹下〉改編的合唱曲。優雅浪漫的旋律,描繪長年盛開著美麗花朵而得名的花 樹下,如今僅剩藍衫店及老師傅,一幕幕的回憶,如同人生跑馬燈,充滿著懷想。

於是我腦海中開始勾勒出客家懷舊風情的畫面,對客家文化有更多的好奇。

之後,又演唱改編自陳永淘詞曲的〈春水〉,開頭的哼唱,彷彿看到晨曦微露, 萬物從 沉 睡中甦醒。隨著旋律的推進,山嵐氤氳的梯田漸漸清晰,一曲客家山歌響 徹山谷,喚醒大地生機。不同聲部的交唱,如同一群農民在田間勞作,熱鬧非凡。

而歌曲演唱到尾聲的「嘿~嘿~嘿~」鏗鏘有力的人聲,展現客家人充滿了對土地 的熱愛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展開深度的語言學習

為深耕臺灣合唱音樂,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於2013年成立了中部合唱中心, 串聯全臺資源,打造最豐富的合唱交流平台。然而,在擔任合唱比賽評審時,發現 許多參賽隊伍演繹客家歌謠時,往往因語言隔閡而無法充分表達曲意。為了有效推 廣客家合唱,提升客家歌謠的演唱品質,我們團隊展開正式學習客語之路。聘請客 語薪傳師吳宜燊老師,也是台中室內合唱團的男高音,以客語初級認證的書本作為 教材,設計活潑多樣的課程。他不僅教授客語語法,更透過遊戲、情境模擬等方式, 從火車、高鐵的客語廣播,認識日常生活的客語;介紹客家美食,讓我們從味蕾開 始,身歷其境地感受客家文化。

(左圖)比賽前,楊宜真彈著琴, 持續帶著台中少年兒童人聲樂團的 學生們做最後的準備。(右圖)今年 「2024客家合唱比賽」在新竹縣文 化局舉辦,楊宜真帶領的少年團隊 展現美妙的歌聲與穩健臺風,奪下 現代阿卡貝拉類學生組冠軍。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將客家歌謠推向國際

今年5月帶領台中少兒阿卡人聲樂團參加客家合唱比賽,就是將所學習到的 能量,注入團練。透過比賽指定曲〈拾想 柴歌〉,從歌詞中了解早期客家人如何 用歌曲描繪男女之間含蓄的愛慕之情;明快的旋律節奏,充分展現客家山歌獨特的 音樂風格。而自選曲〈客人的腳跡〉以流行電音搖滾的全新編曲,為傳統客家山歌 注入一股現代活力,帶來耳目一新的聽覺體驗。歌詞描繪客家人散居世界各地的故 事,更展現客家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和客家人的堅韌精神。

透過紮實的客語學習與對客家文化的深入了解,除了在比賽脫穎而出,肯定了 我們傳承客家歌謠文化的努力,還培養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更為我們開 了一扇通 往國際舞臺的大門。

唱客家歌 愛上客家文化

每首客家歌謠彷彿是一條「母語路」,在音樂的引領下,引領我們欣賞沿途 的美景。這些歌詞和旋律不僅與我們的情感緊密交織,更展現了客家音樂的獨特魅 力,激發了我推廣客家文化的熱情。我也誠摯邀請大家一起踏上這條客家文化的 路,透過歌曲細細品味每段風景,用歌聲承載母語的情感與傳承,共同讓這份美好 歷久彌新,永續傳唱。

表揚客家文化推手

中市有功人員名單出爐

今夏,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帶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繼111年後, 臺中市政府再次舉辦客家文化有功人員表揚活動,由7位專家經過謹慎的討論 和評審,選出16位傑出的得獎者。由盧秀燕市長親自在7月9日的市政會議 中一一表揚,頒贈「振興客家有大功」獎座及證書。

從盧市長手中接過七彩琉璃的獎座時,受獎者各個面帶穩重與自信的笑 容.盧市長特別感謝各得獎先進對客家文化的付出,讓臺中的多元文化蓬勃發 展,並勉勵大家持續推展客家文化。

市長盧秀燕和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一同與得獎者們合影。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左上)文創產業類個人獎得獎者林昇偉和盧市長合影。(右上)客庄創生環境營造類個人獎得獎 者張東海和盧市長合影。(左下)海外推廣類個人獎得獎者張媜玲與盧市長合影。(右下)語言類個 人獎得獎者徐蘭英和盧市長合影。

16位得獎者中,有12位個人獎得主。包含語言類的彭秀妹和徐蘭英,文學類 的何卿爾,藝術類的龍蘭香和羅玉秀,公共事務類的謝美珍和邱民雄,海外推廣類 的張媜玲和江文通,文創產業類的林昇偉,客庄創生環境營造類的張東海和鄧文光。

此外還有兩個團體獲獎,分別是臺中市石岡客家美食促進協會和大屯客家藝術團。 市府觀光旅遊局和臺中市東勢地政事務所則榮獲機關獎。

語言類得獎者彭秀妹長期從事客語教學工作,榮獲110年度臺中市本土語文績 優教育人員表揚:文創產業類得獎者林昇偉,作為東勢土牛客家小吃的主廚,積極 研發新客家美食,以客家五寶飯榮獲中華美食文化國際高峰論壇亞太年度十大名菜 殊榮。文學類得獎者何卿爾出版客家詩集《寫一首自家 詩》,對客家書寫貢獻良多; 客庄創生環境營造類得獎者鄧文光,以客家文化為元素帶領居民參與社區營造計畫。

海外推廣上,現任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理事長江文通,在海外舉辦客家同鄉會天 穿日、臺灣日活動,獲得熱烈迴響。市府觀光旅遊局積極推廣客庄小旅行;東勢地 政事務所則設立客語專責櫃台,並打造具有客家風格的候車亭,讓公共設施增添文 化色彩。

江主委最後勉勵,無論是否獲獎,每一位對客家文化發展付出心血的人士都值 得尊敬和感謝。希望大家能持續關心、共同努力,為客家的未來打拚。

玩中聽故事 祖孫來共學 唱出屬於孩子的客家記憶

「來!跟我們一起唱!大、大 圓桌頂~恁多好食 ~」9月11日,一

個晴空萬里的上午,東勢石城伯公照護站傳出孩子稚氣活潑的歌聲。當代人常 因忙碌選擇外食,家常菜已經成為長輩與孩子之間珍貴的回憶,於是臺中市客 委會特地結合去年出版的母語繪本《吾屋家 味瑞》,舉辦一場熱鬧的「客話

說故事」活動,讓學童跟著長輩們一起回憶,共同創造美食背後的故事。

桌上放著一盤盤色香俱全的九層塔蛋、客家小炒和番茄炒蛋,這些常見的 家常菜不僅僅是繪本提到的食物,更承載許多臺灣家庭的回憶。薪傳師劉宏釗 老師一面講故事,一面引導孩子思考,來自石城國小附設幼兒園小朋友也紛紛 聊起自己家裡的味道。一位綁著辮子的小妹妹面對採訪說:「我家裡的味道就 是高麗菜!阿嬤炒的!」純真童趣的回答,讓每個人都想起關於自家的味道。

專心聽故事的過程中,小小孩們興奮地舉手搶答。接著滿臉笑容的明哥菜 車樂團主唱陳映潔,與彈著吉他的團長丘克少帶領著大家又唱又跳,用母語童 謠進入故事的世界。說故事活動也吸引許多長輩熱情參與,聊起過去吃的在地 料理。石城伯公照護站的學員劉先生感動地說:「這樣的節目讓我們老一輩和 小朋友有機會一起學習、交流,非常好!」

(左圖)薪傳師劉宏釗老師生動引導孩子思考最 喜歡的味道是什麼?(右圖)石城國小附設幼兒 園的孩子們積極舉手回答。

(左圖)社區長輩帶著孩子一起搓湯圓,體驗老幼共學的歡樂時光。(右圖)東勢明哥菜車樂團團長丘克少 與主唱陳映潔,帶來活力的客語童謠帶動唱跳。(下圖)臺中市客委會辦理客語深根服務計畫,當日市府客 委會副主委魏瑞伸與貴賓們來到東勢石城伯公照護站辦理客語說故事活動,現場一片熱鬧溫馨。

這也是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長期推動 的客語深根服務計畫之一,透過說故事、童謠、 文化活動等,讓客語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客委會 副主委魏瑞伸在開場時對大小朋友鼓勵道:「我 們想更多邀請長輩走出家門,來外面和大家交 流,也把小孩一起帶出來,老幼共學,才能達到 我們客家傳承的目的!」

活動最後,孩子與長輩拿著一張張彩色貼紙 來到白板前票選出最喜歡的一道菜,最終由客家 小炒拔得頭籌!歡笑過後,長輩們準備好天然彩 色麵糰,帶著孩子一起動手搓湯圓,在溫馨的氛 圍中,實現世代共學的意義。

中市客委會 客語深根計畫 從家常菜學客語

(上圖)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向全體樂迷朋友致謝,感謝大家對客家音樂的 支持。(下圖)演唱會現場樂迷熱情踴躍,現場座無虛席。

撫慰記憶的音樂之旅 記得客家演唱會 2024感動返場

今年9月21日,臺中港區藝術中心迎來一場由臺中市府客委會特別舉辦 的音樂盛會——「記得-2024臺中客家演唱會」。延續2022年第一屆的熱烈 迴響,再次邀請多元風格的客家表演團體,融合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以「記得」 為名,希望觀眾在動人的樂聲中,聽見客家的不同面貌。

觀眾熱烈的掌聲中,臺中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代表市長盧秀燕上 臺 分 享,臺中市擁有50萬的客家人口,是融合都會與客庄型態特色的城市。不同 語言與文化構築出豐富的族群樣貌。「每位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的努力與付 出,都是臺灣社會韌性與生命力的重要證明。我們希望透過音樂,讓更多人了 解客家文化,感受背後的奮鬥精神與力量。」

(左圖)明哥菜車樂團帶來歡快的搖滾樂、將現場氛圍推至高峰。

(右圖)台中少兒阿卡人聲樂團唱作俱佳,活力展現全新編曲的客家音樂。

(下圖)歌手趙倩筠、音樂人黃培育及大提琴家葉盈汝合作,唱出山城的溫暖。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江主委笑著回憶,第一屆演唱會在葫蘆墩文化中心舉辦時,許多向隅的觀 眾相當遺憾。因此兩年後,市府客委會決定再次舉辦,並將這份感動帶到臺中 海線,觀眾反應熱烈、踴躍搶票,今年的演唱也一定會讓大家記得。

今年的演唱會特別邀請客家藝人小鐘(鐘昀呈)與冬冬(彭佳冬)擔綱主 持人,以幽默的對話和自創曲〈夏天的風〉帶動全場氣氛。隨後,「台中少兒 阿卡人聲樂團」以全人聲演唱詮釋客家流行音樂,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 接著各行各業菁英組成的「香頌合唱團」,則以優雅的歌劇唱法演繹傳統山 歌,為傳統客家曲調注入新生命。

隨著舞臺燈光漸暗,坐在中間的音樂創作人趙倩筠唱著歌,與兩旁彈吉他 的金牌製作人黃培育、大提琴家葉盈汝,共同演出〈 細漢時 阿媽 屋家〉, 溫柔的嗓音與琴聲,令全場動容。壓軸登場的在地樂團「明哥菜車」,展現搖 滾風格的樂章,以活力的自創曲,帶動觀眾隨著樂聲搖擺。

整場演出從懷舊、深情到熱血澎湃,唱出屬於臺中、屬於客家的故事。江 主委特別感謝參與民眾的支持,讓臺中成為客家文化多元共融的典範。未來會 繼續規劃更多優質的客家藝文活動,吸引年輕族群走進來,從不同角度理解、 認識客家之美。隨著演出畫下完美句點,溫暖的歌聲、音樂的故事,也會繼續 留存觀眾的心中。

桂花香中 說出「她們」的故事 臺中客家志工戲劇好評再演

秋分過後,伴著桂花香,山城客家飄出一個交織著愛情、家庭與族群間動 人的故事……。

延續去年獲得廣大迴響的志工戲劇《東勢之夢》,這個秋天,由臺中市 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所成立的志工戲劇團,在9月28日再次帶來全新劇作《戀 戀桂花香》。這部以客家文化為基底的戲劇,除了展現客家傳統性別意識與現 代價值觀的碰撞,更傳遞對故鄉的愛。首演日一連演兩場,吸引數百名觀眾, 甚至有民眾特地從大雪山前來欣賞。

故事以東勢的客庄生活為背景、桂花為象徵,細膩描繪客家族群的傳統。

觀眾們隨著劇情一同穿越到40、50年代的東勢,透過三代女性的生命故事, 感受當年的婚姻期望、家庭倫理,以及客家女性在不同時代面對的韌性與挑 戰。劇中人物對愛情的勇敢追求,更讓現場觀眾深受感動。

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與現場民眾、志工演員們笑著大合照。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全體謝幕!第二年的志工戲劇《戀戀桂花香》演出圓滿完成。

再次領銜志工劇團的李美齡導演特別採取「環 境劇場」及「讀劇」的演出形式,將東勢園區的景 觀與現成文物融入演出,讓觀眾不僅觀看表演,還 能親身感受山城的客家文化風情。其中一位演員劉 秀梅是第二年參與志工戲劇演出,這次的劇本靈感 正是來自她的親友,讓她在演繹時感受深刻。而她 的家人更連續兩年全家到場觀賞,為她支持打氣。

為發展創新服務模式,近年臺中市客委會持續 規劃多樣化的志工培訓交流,去年起便以「戲劇」 作為推廣客家的新亮點,邀請專業劇團導演指導 志工,從角色扮演、劇本撰寫到服裝、燈光音效都 在細心指導下逐步完成,團員也建立深厚的革命情 感。當天首演落幕後,隨著臺下泛淚的觀眾,臺上 導演與9位志工演員們更是激動,與觀眾分享幕後 的故事與創作歷程,場面溫馨感人。

當桂花飄香,觀眾重溫客家文化的美好,更產 生對生命、對愛情的重新思考。即使劇終,這股溫 暖的力量,也將持續在心中蔓延。

(上圖)在導演李美齡的巧思下,全劇以東勢文 化園區作為「環境劇場」呈現。(下圖)故事細膩 傳達三代客庄女性的故事,演員們展現精彩的對 手戲演出。

TAICHUNG LIFESTYLE

「說客.租稅」演講比賽

挑戰客語傳承新面貌

秋陽和煦的週六,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廣場架起整排紅棚子與充氣樂園, 好不歡樂;走進園區,又能感受另一種文藝氣氛——儀容整齊的大人與孩子 們端正並坐,神態認真。原來10月5日這天,是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首次攜手地方稅務局舉辦的「說客.租稅」演講暨朗讀比賽。來自各地的客語 好手齊聚一堂,從小學生到社會人士,以激昂的聲音,展現客家文化碰撞租稅 知識的火花。

在兩位大埔腔後生主持人吳泓勳、羅雅昕同學的暖場後,選手們各自準備 精彩的講稿,以熟練的客語、生動的故事、趣味的道具,講述雲端發票、載具 歸戶、繳稅建設國家等主題。其中以大埔腔客語佔多數,四縣腔次之,還有難 得一見的詔安腔參賽者參加,共同創造多樣性的母語交流。

賽前,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特別鼓勵大家:「今天的比賽是全國唯一首 創!臺中的地方稅務很健全,市府也有我們客家精神,不浪費!今天是考驗我 們參賽者的客語表達能力,結合知識、教育、藝術成份的競賽.也是推廣客家 文化的舞臺。」為了公平評比,特別邀請三位在客語文學與教育領域深耕多年 的評審,分別是臺中市政府參事葉國居、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教授徐貴榮,以及 大埔腔客語推廣者張瑞玲老師。他們以嚴謹的態度,為每位選手細心評分。

(左圖)評審委員們認真地聆聽每一位參賽者的呈現。 (右圖)競爭激烈的朗讀比賽過程中,每位小選手都拿出最好的表現。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與評審、來賓及演講組、朗讀組全體參賽者大合照。

本場比賽的選手們也以各自的專業詮釋客語魅力。如東勢國小的客語支援教師 詹玉如,憑藉深厚的語言功底與豐沛的情感,獲得一致好評。而潭陽國小的客語教 師羅英華,以清晰的表達和穩重的臺風,展現客語教學者的專業風範。

還有朗讀比賽中的兄弟檔,陳柏諺與陳柏諭同學,從小就接受陳儀君老師的指 導,長年在各大客語競賽中嶄露頭角。這天,他們運用純熟的大埔腔客語與表達演 繹,再次驚艷在場的觀眾與評審。

活動當天不僅有精彩的演講與朗讀比賽,地方稅務局也在園區廣場設立攤位, 邀請大人、小孩一同捐發票做公益。地方稅務局局長沈政安親自分享,稅收是城市 建設的重要支柱,透過客家與稅務主題的合作,可以讓更多市民了解繳稅對於家園 建設的意義。

最後,隨著戶外舞臺上頒獎儀式的合照,活動在一片掌聲與歡笑中圓滿落幕。 期待選手們將繼續在生活中,將客語的種子傳遞到更多不同的領域。

充電也放電!2024臺中市民野餐日 在中央公園與玖壹壹一起搖擺

卸下平日工作、上學的忙碌,在風和日麗的週末,來到臺中市與家人、朋 友們來一場野餐盛會吧!

11月10日,盛大登場的第三屆2024臺中市民野餐日「野餐充電‧草地

放電」首次連動全市29個區域同步舉辦,在好天氣的加持下,吸引將近19萬 名市民熱情參與,創下歷史新高!臺中市長盧秀燕笑盈盈地說:「今天請大家 好好享受臺中的公園建設!大家充了電之後,躺在草地放電,享受愉快休息的 一天!」盧市長也換上週末舒適的便服,拎著裝滿美食的野餐籃,來到公園與 市民朋友同樂。

民眾們興奮地和市長打招呼,歡笑聲此起彼落。造訪興大康橋水岸公園後, 盧市長再前往中西區美術園道與民眾同歡。一片片草地上,臺中各區的民眾帶 著帶著野餐墊及餐點落腳,大人在草地上放鬆充電、小朋友在草地上盡情放電, 共同度過悠閒的假日時光。盧市長分享,臺中秉持人本精神,興建上千座充滿 特色的美樂地公園。前年首次推出野餐日,深受市民們歡迎,今年再度擴大規 模,結合在地特色打造「區區有野餐日」,拓展29個主題活動讓市民遊玩,進 一步推廣臺中的多元地方特色。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來到這次遼闊的主場區「中央公園」,除了有5大主題區、18項活動,還 有兩大盛會同時登場!包括一年一度的市民野餐日,以及「玖壹壹南北貳路音樂 節」,重磅邀請本土天團——玖壹壹在公園水湳中央球場活力開唱!市民朋友早上 參加野餐日,下午就能接著聆聽精彩的戶外音樂節。還有許多家長帶孩子來到公 園的飛行美樂地遊戲場排隊,等著體驗好玩的主題式飛行組合滑梯遊具,和全國 最長32公尺溜索。

當午後的樂聲響起,園內歡騰的氣氛逐漸升溫。今年正值玖壹壹成軍15週年, 他們懷著對家鄉的熱愛,週末兩日都在公園演出,並帶來最新專輯的首唱現場。

除了玖壹壹,還邀請如金曲組合「動力火車」、雙金歌王「沈文程」、演歌雙棲巨星 「王識賢」、人氣天團「八三夭」、金曲樂團「麋先生MIXER」、在地樂團「固定客」 等30多組藝人輪番熱唱,以音樂節的形式讓歌迷大飽耳福。

正式演出前,盧市長特地前往探班,恭喜玖壹壹成為首組登上中央公園舉行 售票演唱會的藝人,更感謝他們回娘家辦演唱會,吸引人潮來到臺中。這不但是 中央公園落成以來首次舉辦的大型售票活動,也是中部最大場售票音樂節。除了 售票演唱外,主辦單位特別規劃大型遊戲氣墊給親子共遊的親子區、可以享受音 樂用餐的野餐墊區及美食區,還有DJ舞臺引領觀眾隨節奏搖擺。

野餐日與音樂節不僅是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的戶外活動,更是凝聚家人情感 的機會。願大、小市民朋友更多體驗「走出家門就能野餐」的快樂,笑聲不斷、 玩得開心!

拓繪在地風景 與綠色同行

走入東勢SDGs野餐日

彩色風車旋轉,泡泡漫天飛舞,東勢在週日的陽光下迎來今年的野餐盛 會。民眾陸續帶著自家的拿手菜和客家美食走入鯉魚伯公公園,市府客委會主 委江俊龍親切地向大家問候:「大家恁早!今天我們一起去鯉魚伯公廟參拜, 祈求活動順利!」在鯉魚伯公的庇佑下,臺中東勢野餐日展開一場大型藝術共 創挑戰「與鯉藝起野」,成為最亮眼的野餐區之一。

「2024臺中市民野餐日」11月10日在臺中市29個行政區遍地開花,為 了展現客庄風情面貌,市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與東勢區公所決定將野餐結合藝 術與環保理念,邀請東勢在地青創團體「大茅埔調查團」協力創作,邀請600 位市民朋友,在鯉魚伯公公園共同拓繪出驚豔全場的大型藝術品。

創作過程中,運用去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裡日本藝術家岡部昌生傳授的拓 繪技法,拿著一根蠟筆,一筆一畫拓下樹葉、石頭的紋理,透過視覺與觸覺捕 捉大自然百變的細節,更拓下不同於照片的感動。家人、朋友們圍坐綠地間, 分享彼此的發現,留下屬於東勢山城的美好記憶。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此外,創作的媒材使用也別具意義。採用 在地農業廢棄的梨套袋打成紙漿,重新抄紙製 成再生紙,孩子們在現場體驗手抄紙DIY,親自 參與SDGs「2050淨零排碳」設計活動。還有在 地文化體驗:客家特色闖關、認識客語、「環 保鯉 旗」及東勢特產造型拼豆手作DIY等等。

野餐現場一片熱鬧,江 臣副院長共同挑 戰600人藝術共創,象徵客家團結、敬天惜物 及愛護自然的精神。看到大家的笑臉,東勢區 長翁培真也特別感謝民眾共襄盛舉。活動倡導 零垃圾產生,不管是打包帶走、資源回收再利 用、或使用環保餐具,都是為打造綠色幸福城 市盡一份心力。

不只停留在分享客家文化,這場結合多元 體驗的野餐日,讓市民朋友在大自然中度過了 一段好吃、好玩又有收穫的時光。呼應聯合國 永續發展目標SDG12,練習重複利用、回收、分 享,鼓勵大家為綠色生活邁出第一步。

(上圖)市民朋友體驗手抄紙DIY,宣導多使用再 生紙環保愛地球。(下圖)大茅埔調查團團長吳 哲銘帶領當天的拓繪教學,也體驗用梨套袋再製 不同花樣的再生紙。

象徵美好祝福的氣球升起,當天活動由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代表市長盧秀燕,與東勢區長翁培真 頒贈紀念相框,立法院副院長江 臣、臺中市議員吳振嘉、立法院副院長江 臣服務處陳繼華主任、 蔡成圭議員服務處執行長劉坤增及各里里長也到場獻上祝福。

牽手走過半世紀

東勢佳偶共慶金、鑽石、白金婚

想像一下,偌大的禮堂中,與自己並肩相坐的人,是相伴50、60,甚至 70年的先生、太太,這是一段多麼得來不易的佳緣!10月19日,在這個天 公作美的日子,臺中東勢區舉辦「東勢幸福佳偶,美滿牽手到白頭」金婚、鑽 石婚暨白金婚紀念表揚活動,共有265對結縭超過半世紀的夫妻前來,齊聚臺 中客家樂活園區的樂活運動館接受祝福。其中包括13對白金婚、74對鑽石婚 與178對金婚夫妻。每對賢伉儷都攜手走過漫漫歲月,真摯的情感讓與會嘉賓 動容不已。

這場充滿愛與敬意的表揚活動,由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江俊龍主委 代表市長盧秀燕,與東勢區長翁培真,向出席的伉儷們獻上祝詞,並頒發紀念 相框留作珍藏。立法院副院長江 臣、臺中市議員吳振嘉及多位地方代表也到 場祝賀,共同見證難得的幸福時刻。

現場的氣氛一片歡樂,每對伉儷登臺領獎時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記錄經 典合影的瞬間,雖有靦腆卻也格外溫馨。活動現場更設置「棚拍區」,讓他們 能與家人留下難忘的回憶。愛不僅是年輕時的悸動,更是歲月中相守的平凡與 美好,祈願每對佳偶繼續相互扶持,共度未來的每一個日子。

保鯉安康 護佑後生

時光,步入知識通學巷

2024東勢鯉魚伯公文化祭百年祈福

這個秋天,山城迎來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典——2024臺中東勢鯉魚伯公文化祭。

這場代表客家傳承與信仰的活動,於9月7日在東勢的鯉魚伯公廟(永安宮)隆重 登場。上午整個廟前廣場充滿熱鬧人潮,有展現力與美的武術表演、虔誠的祈福活 動,古老的戴絭儀式則為孩子戴上來自神明的庇佑,象徵祝福的巨型鯉魚造型米糕 也在此展示,傳遞客家文化的代代薪傳。

今年祭儀特別與永安宮入口揭牌的 用儀式同步進行,展現鯉魚伯公的神威顯 赫。同時,東勢鯉魚伯公公園內還安排多姿多采的演出——東勢幼兒園的小朋友以 活潑的客家歌謠揭開序幕,隨後東新國小表演精彩的扯鈴技藝,令現場觀眾驚嘆連 連。演出之外,現場還有限量DIY手作、親子客語闖關,結合客語推行的年度主軸 邀請大、小朋友一齊參與。也與時俱進舉辦性別平等宣導及文化藝術等活動,讓大 家體驗客家文化的多元。

除了分享歡樂,更重要的是緬懷先民辛勞以及感念神明眷顧。鯉魚伯公祠的後 方有一條形似鯉魚的古老石崁,長久以來護佑一方。因此每年中秋,廟方都會依古 禮向鯉魚伯公和石母娘娘奉上生日祝禱,並為孩童們戴上祈福絭,願他們平安成長。

鯉魚伯公文化祭不僅是一場慶典,更是屬於在地信仰與每位居民的故事。

(上圖)一年一度的文化薪傳「臺中 東勢鯉魚伯公文化祭」,由市府客委 會主委江俊龍、立法院副院長江 臣、東勢區長翁培真、永安宮主委李 益盛及全體貴賓等帶領現場民眾共 同向「鯉魚伯公」及「石母娘娘」祈福。

(下圖)江主委親自為現場孩子戴上 祈福絭,護佑每個小朋友健康平安地 成長。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臺中永客文創工坊 曾泳瑜

做一顆溫柔的皂

是祝福,也是阿婆的「客家豐味」

桃紅色的祈福丁粄、切半的玉米、一紅一白的米發糕、深褐色月餅……湊近一 看,咦?飯糰上怎麼會有兩顆圓圓的眼睛?原來,這一桌「好菜」全部是「永客文 創」美學手作 庄 園的手工皂,創辦人曾泳瑜老師紮著低馬尾,笑起來親切:「小 朋友看到好像吃的!都會很好奇!」

不同於四四方方的常見款式,結合生活觀察與客家成長背景,曾泳瑜創造的每 塊肥皂都有自己的故事。製作中更發揮來自阿婆的簡樸精神,喜歡使用草藥、蔬 果等天然食材,「姊姊還會說,吃水果的果皮不要丟、留給她!」課堂裡的最佳拍 檔,妹妹曾鏸萱也在一旁打趣。這些年致力教學推廣、傳遞阿婆祝福的曾泳瑜, 當年做皂的出發點其實很單純:先把孩子的身體洗乾淨!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為了孩子 踏上做皂旅程

成長在雲林客庄,婚後來到臺中生活,曾泳瑜因為生產迎來人生的轉捩 點。原來抱回家的雙胞胎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一洗澡就起疹子,敏感的肌膚 無法負擔市售的洗劑,但每天吐奶的新生兒,只用清水怎麼能洗乾淨?

雖然照顧辛苦,可當看到醫院開出類固醇處方籤,曾泳瑜猶豫了起來。家 人用了幾十年類固醇,積累不少身體上的負擔。自己的孩子還這麼小,有沒有 其他解決之道?這時醫生為她遞來一盞明燈:「還是,妳試看看手工皂?」

為母則剛,20多年前曾泳瑜透過醫生認識手工皂後,奔波在臺北、臺南 間拜師學習,細心製作、親自試用確認後才給孩子用。皇天不負有心人,孩子 正好適合這個清洗方式,放下心裡重擔的同時,曾泳瑜也在做皂的過程發掘自 己的興趣,將全程紀錄分享到Yahoo奇摩部落格,意外被東海大學的推廣教 育部挖掘邀請,從此展開她的授課旅程。

永客手工皂大集合!

客家粽

傳統獅

曾泳瑜(右)與身邊的妹妹曾鏸萱(左)情感深厚, 兩人在推廣永客文創的路上互相扶持、打拚。

草本植物

客家鹹湯圓

客家開口獅

採集文化靈感, 製皂無限創意!

(左圖)曾泳瑜在臺中大里客家協會的春酒活動中,與 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親切合照。(右圖)在英國倫敦設 計選品店的臺灣文化客家人日展示會中,曾泳瑜製作 紅麴丁粄福氣皂,融合國旗包裝推廣臺灣文化。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左圖)暑假在圓環南救國團開班,曾泳瑜教孩子做出自己的 幸福鴨杯子蛋糕肥皂。(右圖)在臺中市花博外埔園區的智農館, 曾泳瑜耐心教導孩子完成作品。

珍珠奶茶小熊

曾泳瑜全心投入肥皂教學,課程全部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我會在群組請 學生『點菜』,一起決定下學期的課!」雖然五花八門的要求常令她想破頭, 卻也催生出香氛蠟燭、艾炙錐、植物染髮劑等有趣的創作。今年暑假,曾泳瑜 還帶凱昇基金會的孩子把卡通人物貼紙放進肥皂,結果大受歡迎。「我都說學 生要把我挖空了!但我就喜歡創意,很好玩!」

除了鑽研可愛的創意肥皂,曾泳瑜關於文化再創的想法也源源不絕。創立 「永客文創」就是想透過創作展現客家先民的智慧,從製作步驟到成品造型都 非常「客家」。番茄、絲瓜、生眉草、西瓜、酪梨,這些蔬果經過曾泳瑜巧手 處理,成為不同「口味」的天然食材,將客家精神發揮到極致,「我都說果皮 不要丟啊!連西瓜皮也可以用!」將食材物盡其用的習慣,更是客家人與自然 環境共處、惜物精神的展現。

從「食文化」出發,迷你的新丁粄、桃粄呼應臺中客庄傳統習俗,早期農 業社會期望多子多孫,製作「米粄」供品向神明祈求添子,願以更多粄還願, 漸漸演變為「新丁粄」。開口獅是阿婆詔安客的重要象徵,曾泳瑜還特地開模 製作誇張趣味的大嘴。此外,她更活用客家文化的傳統植物入皂,如從前婦女 坐月子淨身時使用的大風草、可以辟邪除煞的抹草等。細數每一顆客家創意皂, 還讓曾泳瑜想起參與客委會產業創成班的難忘回憶。

一種傳遞 就是客家

2016年,曾泳瑜參與客委會的客家產業創新育成計畫,和中部入選的公司 們齊聚到中興大學上課。當時同學特別積極,不但組織到臺北大葉高島屋百貨 公司辦市集,還額外設計滾著花布邊的藍衫制服,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團結的客 家元素。即使要早起開車、互相宣傳、晚上同擠一個房間,再苦,回憶也是甘

甜的。曾泳瑜笑著說:「當下大家有(同)一股力量、一個思想,就是客家! 我覺得這很重要。」

與夥伴奮鬥的激情,回憶起來除了熱血,也有悵然。前幾年疫情衝擊下, 小品牌經營遭遇重重挑戰,曾泳瑜也在製作品牌LOGO開口獅的肥皂時,注入逆 境向上的信念:將原有的杯材切出一個口子,設計一頭向外爬出探索的小獅子。

「要突破,就一定要改變,要先走出來。」

做一顆客家風味的手工皂!

以臺中新丁粄造型為發想,為洗手日常增添在地韻味。

材料:

1.天然紅麴染色的手揉皂黏土

2.迷你丁粄模具

3.葉片

4.黏土刀

從保鮮膜裡取出事先準備好的手揉皂 黏土,揉搓成橢圓狀,輕壓扁,確認 其中一面光滑無縫。 1.

2.

將光滑面朝下放入丁 粄模具,壓實。

輕輕挑起肥皂。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將阿婆的精神 鎔鑄每一顆肥皂

拿起永客文創特別製作的品牌傳單,照片裡細心 替換香火袋的銀髮身影,是曾泳瑜離世的阿婆。作為 被隔代養大的孫女,阿婆響亮的招呼聲彷彿還迴盪在 她耳邊。

小時候家裡開了一家雜貨店,大家開店都是要賺 錢,阿婆卻總做另一門「人情味」的生意。「阿婆有 一個欠賬本,有些鄰居還沒領到錢時,可以先寫本子 換東西,有錢的時候再來還。」生活雖然辛苦,可是 阿婆總和曾泳瑜說沒關係,「信任就是她教給我的, 相信人性的善。」阿婆的堅毅、勤儉、認份,是曾泳 瑜體會到的客家女性榜樣。永客,是指「永遠是客家 人」,也是她想放進每一顆肥皂的精神。

「很多人說,我笑起來就像阿婆一樣。」曾泳瑜 溫柔的嗓音有幾分哽咽。以前過年時全家會一起去大 廟,阿婆在神明面前虔誠祈願,親手替換新的香火袋, 叮嚀家人記得帶上。說到最後,她輕聲卻十分堅定: 「對,阿婆是最重要的。」曾泳瑜將阿婆的愛注入每 一次手作,伴隨肥皂的清香,這份無添加物的祝福, 她還想傳遞給更多人。

丁粄肥皂的背面沾水後,即可黏上裝飾葉。 靜置2-3天後即可開始使用。

(上圖)特別在航空杯上剪一個洞、 設計爬出困境的開口獅,是永客文創 不斷創新的堅持之一。(下圖)阿婆 活出的堅強與勤儉,是曾泳瑜最想透 過肥皂分享給使用者的精神。

信任就是阿婆教給我的,要相信人性的善。

曾泳瑜

雲林客家人,創立品牌「永客文創美學手作 庄園」,現為手工肥皂等多項課程教師。20多 年前投入手工肥皂製作,希望帶給自己的孩 子更天然的洗劑。曾參與客委會「客家產業 創新育成計畫」,受客家阿婆精神影響,持續 研發客家元素設計的皂款。

採 旋 律 裡的韻腳

專訪 微立方音樂工作室 音樂製作人 賴建宇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不能只有客家人聽到!」 採集童年植入多元曲風的 跨界音樂家

你對客家歌曲的想像,是什麼呢?

集創作者、音樂總監、演出者、老師於一身的賴建宇,觸及古典、流行、 搖滾等各種曲風的創作與演出。熱愛爵士樂的他,思想也有著即興、搖 擺的自由性。他深信,客家不該受到固有框架束縛與停滯於舒適圈;而 跨界音樂,便是那把開 啟 新方向的鑰匙,為客家音樂譜出更多可能性。

「不務正業」卻走了一輩子

「小時候外公看著我的手說,『哇! 這雙手真好!』但他不是說我很適合彈 琴哦,而是說很適合開刀。」由於外公 出身醫生世家,再加上當時的社會氛圍, 賴建宇從小就背負著當醫生的壓力,年 少的他,只能將對音樂的熱愛壓縮,儲 存在內心最深處的角落。雖然後來大學 並沒有選擇念醫,但也沒能追隨夢想踏 上音樂的道路,而是和父親一樣念了土 木系。然而,夢想的火苗早已種下,可 不會隨意熄滅,它只是靜靜地等待適合 燃起的時機。退伍後,賴建宇便開始了 「不務正業」的音樂人生,他笑著說:「感 謝家裡有這麼多唱片,還讓我學鋼琴,啟 蒙了我對音樂的熱愛。」

從《星際大戰》的John Williams 到《全面 啟 動》的Hans Zimmer,再到

揮灑極簡音符的久石讓,這些音樂都成 為了賴建宇的靈感源泉。「我甚至將久 石讓的音樂運用在學校的芭蕾配樂上, 學生們都很喜歡。」聊到古典,他特別 推崇音樂之父巴哈,「他的作品都經過 數學精算,對我來講,就像手工藝般精 美。」擅長融合古典與現代領域的他, 也將提琴雙傑2CELLOS、搖滾小提琴鬼才 David Garrett等跨界音樂家,視為參考 原型,也讓他開始思考:音樂演出是否可 以不再受制於傳統?是否可以在經典與 現代之間找到一條全新的路?這也促使 他踏進了跨界領域。不過,賴建宇坦言, 其實初嘗創作時相當不順利,「我意識到 自己遇到了瓶頸,為什麼我寫出來的歌, 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好聽?」為了解開困惑 與癥結,他在不惑之年,送給自己一個人 生中最大的禮物──讀研究所。

賴建宇榮獲臺中市政府頒發客家之 光獎牌後,與徐登志老師、徐月里 (徐登志老師妹妹)及劉宗岳(作詞 人夥伴)合影。

人生急轉彎

意外發現更絢麗的世界

在世俗認為要「定下來」的年紀,突 然來個急轉彎,賴建宇沒有特別感到壓力 與害怕,他坦然地說,在這個時間點去念 研究所對自己來說反而更好,「人家說學 以致用,但我是『用以致學』,我在研究 所驗證了很多過往在音樂工作上遇到的問 題。」在精進創作技巧的過程中,他同時 思索著,音樂真的是寫得好聽就好了嗎? 難道沒有一些要背負的文化?也正是這一 連串的思考,與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 究所的簡上仁、吳素霞與徐麗紗老師們給 予的幫助,開 啟 了他做田調的契機,「所 有一切的根源都在這個地方,也是因為這 樣,我的身分變得更多采多姿。」

在進行《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 之研究》時,賴建宇深入客家山歌「老山 歌」、「山歌子」、「滿山趖」等曲調結

構分析及探討大埔腔的聲韻,這不僅讓他 對客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漢語音 韻的複雜性,「我們的聲韻如果不按照旋 律走,會很難聽,這也改變了我對音樂創 作的思考方式。而客家山歌就更有趣了, 它完全是按照情緒起伏改動音律,難以量 化。」賴建宇認為,音樂的模樣和語言密 不可分,也交互影響,同時他也強調「不 要用西方文化的邏輯來理解東方文化」, 雖然自己當初在看工尺譜很痛苦,但那才 是符合東方樂器、音樂邏輯的產物,而不 是硬生生將其轉成五線譜,「不需要為了 某一個文化,去貶抑另一個文化。總不會 在看素描的時候,要求它是彩色的吧!」 賴建宇此時夾雜著感慨與期待的複雜心 情:「在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包容 著如此多元的民族,非常神奇。各種不同 的文化,密集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交 織,沒必要產生衝突,這甚至是優勢。如 果我們團結合作,不要仇視彼此,我們的 文化會非常璀璨。」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專心盯著琴譜,2017年賴建宇在臺中中山堂演出的韻聲 音樂劇《阿美》擔任音樂製作、和聲編寫及現場演奏。

「若閩南語可以打入流行樂壇,客語也可以!」

「創作來自生活」這是許多創作者的共同信仰,賴建宇 也深信不疑。〈盡尾一夜〉靈感源自東勢火車站(今東勢客 家文化園區)於1991年關站前的「最後一夜」,由於歌詞充 滿惆悵和不捨之情,他特地選以藍調(Blues)風格來訴說熟 悉事物逝去的傷感;為兒童專輯《 ㄤ牯ㄤ牯咕咕咕 》創作的 〈奇怪毋奇怪〉,則採集自他的童年生活中玩捉迷藏的日常; 另外,〈阿垂伯打嘴鼓〉中提到的阿垂伯也是真有其人。「歌 曲中的兒童念白,是使用30年前、徐登志老師還在當國小老 師時的錄音;唱歌的部分,我們找來當年那些國小學生兒子、 女兒那一輩的小朋友來唱,有種另類的跨世代傳承感。」他 熱切分享於歌曲中精心埋藏的彩蛋。

2012年賴建宇受客家電視台委託,為 製作兒童大埔腔專輯《ㄤ牯ㄤ牯咕咕 咕》創作歌曲〈奇怪毋奇怪〉,封面風 格不僅饒富童趣,還結合了東勢在地的 新丁粄文化,別具巧思。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在台中圓滿室內樂團的新年音樂會 中,賴建宇與團員們帶來《Bach VS Beethoven》小提琴與踢踏舞的精彩對 決演出。

客語的快速凋零,是賴建宇在田調 過程最震驚的發現,「在做第一手資料 搜集的時候,發現『哇!只剩這樣了? 只有這些嗎?』」恐懼之情席捲而來, 但責任感也油然而生,「再不做真的不 行,我必須把樂譜重新校對整理,留給 後代。」他意識到,很多文化遺產正以 驚人的速度消逝,尤其過去以口耳相傳 的方式傳遞文化,無法系統化又難以考 證,令他焦慮不已。不過,隨著科技的 進步,讓文化的紀錄方式更加精確,傳 播範圍更為廣泛,賴建宇也漸漸釋懷。

「我對傳統文化的保留,不僅僅限於客 家,而是希望能夠涵蓋所有文化。這些 文化都是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 彼此之間交織影響。」賴建宇選擇以自 然語創作,因為這才是能反映臺灣真實

社會的方式。即使是被殖民的日本時期, 他依然尊重那個時代的文化,「如果沒有 那個時代的影響,就沒有後來的閩南語 歌。」他堅信,客家音樂不應該僅僅局限 於客家人聆聽,「江蕙、林強和五月天都 能將閩南語歌帶入流行樂壇、占有一席之 地,那客語也一定可以!」

在遼闊無邊的土壤,賴建宇施予從 研究所獲得的肥料,從生活、記憶裡採集 著各個故事,再將它們注入一顆顆音樂 創作的種子,向沃地播灑 然而,接 下來會長出來什麼樣的樹,他坦言真的 無法預測,但仍舊滿懷希望,只願這些 作品之樹能夠結實纍纍,供下一代採集, 而我們也彷彿從他閃爍的眼眸中,看見那 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森林。

臺中客家人,現任樂團總監、音樂創作人與大學講 師,演出資歷超過20年。畢業於臺中教育大學音樂 學系研究所,以《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 究》為論文主題。將古典、藍調、爵士等曲風融合傳 統客家音樂,榮獲2013年「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創作 大賽」客語組亞軍。 賴建宇

TAICHUNG LIFESTYLE

指揮文化共振 散播愛的頻率 專訪

台中藝術家合唱團藝術總監 莊璧華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屏息,全神貫注。所有人的眼神緊緊跟隨著指 揮的手勢,情緒或隨之激昂,或在平穩中醞釀。

莊璧華形容指揮的過程如同坐雲霄飛車,隨著 音樂的高低起伏時而緩緩上升,時而急速下 墜。「作曲家的音符中其實都有故事,你必須 順著這些線條走,才能展現出每一個音符的力 量。」而有著客家血統的她,也藉此將客家文 化的元素融入音樂中,讓所有參與演出的人員 和觀眾,感受到最純粹的文化共振。

(左圖)坐在寬敞的排練室,莊璧華笑著分享合唱團團員 與她攜手打造空間的過程。(中圖)「2024臺德交流音樂 會」彩排時,莊璧華與樂手及德國波茨坦室內合唱團團 員們相處氣氛和樂。(右圖)2016年莊璧華指揮靜宸合唱 團(現台中藝術家市民合唱團)演出《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窗》呂泉生百年紀念音樂劇。

合唱團的抑揚頓挫很重要! 莊璧華:「我們又不是SIRI。」

「我不能容許我的合唱團變成擺 飾。」莊璧華語調溫柔纖細,但仍散發出 作為指揮的強烈霸氣。她曾以一首巴哈清 唱套曲〈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驚豔全場,並 受指導教授Edward Maclary博士讚賞「唯 一見過可以在半小時內改變合唱團聲音的 指揮」與「本世紀最棒的一場排練」。自 2006年取得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學位回臺 後,熱愛音樂、舞蹈與戲劇的她,即積極 帶領合唱團嘗試各種跨界演出,包含人們 耳熟能詳的音樂劇,如:《媽媽咪呀!》、 《變身怪醫》、《歌劇魅影》等。「當我 聽到音樂,腦海就會浮現畫面,那我一定 要把它呈現出來,否則無法干休。」跨界

創作最大的挑戰,就是元素太過混雜最終 變成四不像,因此她非常謹慎,致力讓每 個元素完美融合,「有些場景是合唱與舞 蹈共同呈現,有些則是獨唱與馬戲相互搭 配,但絕不會出現合唱團只唱自己的、馬 戲團只演自己的這種割裂狀態。」其中, 最令她引以為傲的是入圍台新藝術獎的跨 界作品《命運的劇場—布蘭詩歌》,「我 設計了結合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朱宗 慶打擊樂團與王奕盛老師(大越影像團 隊)的影像,這個作品完整了我對音樂畫 面的設計,也實現我夢想中真正的跨界合 唱劇場。」

除了專業合唱團,莊璧華也擔任兒 童團、樂齡團等的指揮,無論年齡層或經 驗水平,她一視同仁,毫不吝惜地教導歌 唱技巧,「合唱,不僅是一個追求精緻的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藝術,它也是一種最直接接觸音樂的方 式。」若觀看過莊璧華指揮的合唱演出, 可發現她的要求極高,「我永遠朝著完 美前進,儘管完美無法達到,也不會停 下腳步。」她強調,只有將作曲家的意 圖完整表現並完美達成,才能讓觀眾真 正理解音樂。「若我們能把作曲家的故 事說得清楚,觀眾就不會覺得古典音樂 無聊。」她認為,合唱團最重要的基本, 就是清晰的咬字、音色的協調與指揮對 音樂的詮釋,「咬字一定要清楚,該有 什麼樣的情緒或力道都不能忽略;音色, 是整體融合的關鍵,要讓大家的聲音達 到1+1>2的效果;音樂詮釋則隨著指揮 的不同,呈現出相異的色彩與個性。」

或許是源自北藝大黎國媛老師的影響, 莊璧華尤其強調articulation(運音 法),「我常說,鋼琴是死的,但卻能

彈出布拉姆斯厚重的聲響、拉威爾多變的 色彩與玻璃球般地晶瑩剔透。鋼琴都做得 到,人聲也可以。」「唱歌要有抑揚頓挫, 我們又不是SIRI。」她幽默地說:「你必 須把情感都注入每一個語詞,再以精準的 情緒與口氣表達出來,觀眾才能感受到音 樂中的每一個變化,就不會覺得古典樂好 無聊,甚至聽到睡著。」

從客家歌採集文化 把母語還給自己

經歷過不能說母語的時代,莊璧華坦 言,自己對閩南語和客語都不太熟稔,「我 還在國外指揮時,華人團員因為思鄉,經 常選唱閩南語歌曲,結果我因為發音不好, 還被他們笑。」然而,指揮的過程卻成了 她重回母語懷抱的契機。客語,正是她在

(上圖)莊璧華將母語、戲劇與合唱結合,於今年9月帶領台中藝術家合唱團在 臺中國家歌劇院用全客語演出《那些日子/恁久以來》。(下圖)《那些日子/恁 久以來》的視覺呼應演出編排,藉由客家庄小孩長大後返鄉貢獻的故事,期盼更 多年輕人為文化傳承付出。

一次次的選曲中,逐漸將這些文化碎片採 集回自己身上,再透過音符的交織,拼湊 並修補曾有的裂痕。她坦言,一開始要指 揮客語歌曲真的很痛苦,最初是先是去請 教客語專家徐登寶教授,後來幸好台中藝 術家市民合唱團裡有林月嬌、黃玉美,以 及女聲團的詹千黛,這三位熟悉客語的團 員指導,「一開始大家音都發不好,還要 求大家團練前提早一個小時來練習,還好 大家都不嫌煩。」而她開始選擇客家合 唱曲的原因除了好聽外,也希望能夠接地 氣,「希望透過合唱音樂與文化建立深刻 連結,用母語讓大家體會到『哇!原來臺 灣音樂這麼美。』」

發粄、一早就背著籃子出門賣菜的 阿婆、重要祭典義民祭 這些日常, 在2024現代客家歌謠合唱劇場《那些日 子/恁久以來》中一一化為歌曲〈食飽

〉、〈匍背〉、〈褒忠讚歌〉,主題無 一不取材自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來都沒 有在打高空戰,這些客語歌曲通通都和生 活有關,全都來自你我的日常。」莊璧華 說:「就算是不同族群,也能感同身受, 畢竟這就是生活。」而針對客語音樂,她 則認為:「客家山歌作為一種傳統文化, 固然值得保留,但若要走得更久遠、吸引 更多年輕人,就必須提高人們對歌曲的接 受度。只要歌曲本身夠好聽,人們就會想 唱。而現在大家透過歌曲學習母語是一個 非常聰明的方式,唱著唱著,自然而然就 學會了。」

與愛的頻率共振 音樂讓靈魂再昇華

在宏偉古老的建築中,所有聲音匯聚 共鳴,與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共處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一室,此時此刻,你我彷彿沒有任何區別,所有靈魂交融為一。陽光,從圓頂 中心灑落,仿若是蒼穹為靈魂點亮的一抹光芒 …… 在萬神殿的這場演出,令莊 璧華倍感榮幸。回想起來,仍覺得像是一場夢,「我妹妹是催眠師,因此我在 被催眠時看見,我有一世是僧侶——當我在萬神殿指揮時,台中藝術家室內合 唱團的大家在祭臺前唱著4首宗教無伴奏合唱曲,我邊指邊想歌詞意思,當下 一度彷彿回到僧侶那一世,正在做彌撒的錯覺。」雖然聽似玄奇,但催眠確實 給她帶來莫大幫助,不論是在人生抑或是指揮職涯上。「尤其是對我老師這個 身分,影響特別大,我對團員有了更多的同理心。有時候會不理解他人,覺得 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改不了,但接觸身心靈後,我更能同理。」莊璧華的 語氣中盡是愛與溫柔,「因此,我學會變得柔軟,當我整理好自己的狀態,也 會反映到我在合唱團的指揮上。我會以更溫和的方式,讓團員放鬆,達到合適 歌唱的身心狀態。」唱歌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無論是壓力還是創傷, 所有情緒都得以釋放。「當每個人的身心靈都提升時,這種能量會逐漸擴散, 不僅能讓社會更純淨,還會引導世界走向更美好的境地。」

莊璧華的每一首選曲,都集結了文化底蘊,亦承載了濃厚的愛,她臉上泛 著溫暖的微笑,「希望人們都能有柔軟的心,再透過音樂的滋養,帶領社會前行, 每一位觀眾靈魂都能獲得昇華。」

這些客語歌曲通通都和生活有關, 全都來自你我的日常。

莊璧華

臺中人,美國波士頓音樂院合唱指揮碩士、美國馬 里蘭大學合唱指揮博士,教育部審定助理教授, 2009年創立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擔任藝術總 監暨指揮,並跨界管弦樂指揮、編舞與導演。帶領 台中藝術家合唱團多次出國征戰奪金。2024年指 導台中藝術家女聲合唱團及市民團聯合演出《恁 久以來》現代客家合唱劇場,大獲好評。

2024年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林宥鋅 專訪

跨國饒舌make it rain! 唱出新世代的客家態度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的藝文展演上,綁著藍色花布頭巾的少年,紮

起長髮,戴著黑色墨鏡、銀色長鏈,站在臺前氣場滿分。當饒舌曲《台灣 SONG》的前奏響起,17歲的他意氣風發,唱出親自改編的客家話remix版本:

這條歌 代表客家 講吾等Formosa!

左手隨音樂高舉,右手緊握麥克風,他是林宥鋅,來自臺中,正在用大埔客 家話,唱出Z世代客家少年心底的認同。

採訪報導

一字一句 撿回母語的曲折路

桌上恁多仙草茶 若等儘採拿 頭戴笠嫲 手舉紙遮

打粄 逐年都係盡大粒

出生在板橋、國小二年級搬家到臺 中北屯。客家,對林宥鋅來說曾是存在 母親口中,一段模糊卻美好的印象。「我 知道我是客家人,因為媽媽都會講他們 小時候在東勢的故事。」那段母親與阿 奶(母親的阿嬤)在客庄相處的時光, 令他既嚮往,卻又生疏。因為每次回到 東勢都聽不懂親戚交談,語言、節慶做

粄等習俗,每一樣都距離遙遠;即使自 己有心親近,求學過程卻沒遇到適合的 老師。一年一年積累的,是少年心緒中 淡淡的遺憾。「我覺得有點可惜。」對 客家的好奇不斷增加,又在國三考試中 看到「年輕客家人會講母語的程度,跟

原住民族語的比例差不多」相當衝擊, 「真的有這麼少嗎?不然……我來學一 下好了。」

一開始,林宥鋅笑說自己是「亂 學」。坐捷運、公車時聽廣播,或是去 網路上聽客新聞,滑到什麼資訊就一個 一個字拆解、記下來。但他很快發現, 每次學到新的字詞拿回家問媽媽和阿婆 時,她們都說「不是這樣」,為什麼我 聽到的跟妳們講的都不一樣?林宥鋅有 些挫折。

「那時我不知道客家還有腔調差 別。」原來交通工具上播報的幾乎都是 四縣腔客語,想講大埔腔客語,林宥鋅 得再次從頭開始學。看到孩子的積極, 媽媽和他去年一起報考客語初級認證, 學音標後用教材聽單字、唸題目,終於 能分清腔調的差別。然而基礎教材漸漸 無法滿足他,林宥鋅期待的是日常對話。 可是網路上很難找到大埔腔日常對話的 素材,家人又很少使用客語對話,「所 以後來變成,我會先聽一遍四縣腔的 對話,然後在腦裡想像,用大埔腔怎麼 講?」等他「轉換」完再去找媽媽和阿 婆「對答案」,正確率卻經常不高,反 而是想學的時候,才意識到事情沒這麼 容易。

千錘百鍊 挫折中進步的客家話

所以,得知通過徵選、進入2024 年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對林宥 鋅來說如夢一般。自己接觸客家話兩年 左右,真的可以代表客家子弟出國交流 嗎?前往臺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培訓的 路上,他連吃進嘴裡的便當都沒味道。 「現在回想,真的很緊張。」

左邊一群團員是母語家庭出身、右 邊同學從小跟著薪傳老師比賽,作為唯 一一位「閉門修煉、半路出家」的團員, 一切不安在當晚發下集訓手冊時來到最 高點。老師宣布開幕式中,每位後生要

穿越,跨界百變劇場

用自己的客家話唸出學員誓詞。「你們先練 習,等一下一個個來。」突如其來的測驗打 亂他的陣腳,趕緊求助團內另一位在東勢長 大的學姊,低頭努力寫註解、翻譯,搜刮記 憶裡的印象拼出客語講法,卻收到善意建議 說:「聽起來像是四縣腔。」老師見狀也打 趣放過:「現在還要看注音喔?」知道大家 都沒惡意,但讓林宥鋅難受的是,他真的不 知道大埔腔客語應該要怎麼唸。

當晚的他承受巨大心理壓力,也一度陷 入激進的自我懷疑:「自己真的有資格嗎? 我是不是在消費文化的人?」幸好,緊繃的 心在後續課程中逐漸放鬆,隨著展現英語、 人文史地、表演等準備,他逐漸找回信心; 與團員互相了解與合作,也使感情增加、更 能體貼彼此的狀況。

心態重建後,林宥鋅持續和學姊請教、 精進客語。後來更發生一件令他感動的插 曲。其中一堂培訓課邀請到北藝大的吳榮順 老師教學員們唱山歌。他卻發現老師的單 字發音,聽起來有點耳熟?課後好奇地問: 「先生,你係哪位 个 客人?」沒想到教授第 一句就說:「你是東勢人對不對?」「我知 道他只是問問題,可是我那時聽起來,是很 大的稱讚和肯定。」林宥鋅有些激動,這是 第一次有人說他講話像東勢人、第一次有人 肯定他的客家話。「我覺得像是稱讚啦!」 少年笑的有些靦腆。

(上圖)林宥鋅在駐澳大利亞代表處向長官自我介紹。 (下圖)每天擠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電梯,是青訪團少 年們集訓的例行公事。

紐澳交流 跨越語言的真心

忒多搞rap 个細人想愛學國外

乜看無厥等作麼个

係正經嘻哈台客 真像劉劭希

出來 台中乜會做大水

結業後,客家青訪團前往澳洲與紐西 蘭,展開為期兩週的訪問,這場旅程打開 林宥鋅對族群交流的想法。他與團員們合 力編排一套20分鐘的演出,有串場戲劇、 有演布袋戲、有唱山歌、有跳舞,「還有 不務正業在饒舌的。」他開著玩笑,其實 演出影片裡的號召力令人驚艷。他們在澳 洲Olympic公園的公演收到一片響亮的歡 呼與掌聲,還有許多觀眾前來攀談,給林 宥鋅與團員們很大的鼓勵。

另一場印象深刻的交流在紐西蘭威 靈頓的毛利族集會所,那天族人會以傳統 開會迎賓的儀式來歡迎臺灣團隊,按照規 矩,主人唱完自己部落的古謠、禱詞後, 換客人唱他們部落的音樂。青訪團員自然 要回唱客家山歌,結果越說越興奮,竟 然臨時決定加一段新的山歌子。於是當晚 的飯店相當熱鬧:一群少年在交誼廳、甚

至淋浴間大唱客家山歌。林宥鋅回想起來 又好笑,又十分懷念那種全體一心的團結 感。隔天交流的氣氛肅穆,團員們也心神 領會,一個呼吸就同時開口,「我也不知 道我們怎麼會有默契,當時真的有一種以 傳統音樂交流異文化的感覺。」

生根臺中

唱出屬於他的客式饒舌

這是麼个歌(台灣song)

去哪裡盡爽(台灣爽)

來到副歌,少年們齊聲喊出「台灣 song!」來自都會的後生正在用音樂開 疆闢土,林宥鋅小六開始學吉他、高中開 始寫饒舌歌、創立嘻哈研究社。這首《台 灣SONG》主歌由他重新填詞,副歌以原 歌詞直翻客語。關於為何選擇嘻哈饒舌? 林宥鋅解釋:「嘻哈音樂有一種很強烈的 精神。」最初從美國發展,講貧富差距、 講種族暴力,成為一個媒介去反抗現實中 的不平等。因此當嘻哈傳播到世界各地, 最大的特點就是「與空間、在地文化高度 連結。」他形容:「就像聽頑童的專輯, 幾乎都會提到木柵。」他來寫詞,自然就 是臺中、嘻哈和客家。

澳洲Ngunnawal公共公園展示本土植物和原住 民文化的藝術作品。林宥鋅與夥伴們一同參訪, 也帶來自彈自唱的音樂。

來到紐西蘭奧克蘭市時,青訪團受到客家會江文通會長、王年生前會長和奧克蘭臺北 經濟文化辦事處陳詠韶處長熱情招待,更驚喜遇見姐妹市——臺中市客委會主委江俊 龍拜訪同樂。

雖然語速慢,所幸自己的客語發音愈發標準,阿婆也開始認可,用客家話回 孫子,一來一往間,家中凋零的客家話正漸漸復甦。回想起自己第一句會講的大 埔客家話,其實是「阿婆」——在他還不知道那是客家話之前。「我想追求的不 是會講客語就好,而是我的母語。」

Make it rain,是嘻哈俚語中賺大錢的意思,林宥鋅在歌詞中寫「做大水」, 就像加強版本,特別在臺中這個不容易下雨的地方,渴望再做些什麼。看似貧瘠 的母語環境,被他一字一句唱出一條路;來自客家山歌的養分,更讓林宥鋅看見 「取樣編曲」的可能性:轉調、加速,再配上新的節奏與歌詞,新風味客家饒舌, 他還想持續唱下去。

我想追求的不是會講客語就好, 而是我的母語。

林宥鋅

臺中客家人,現就讀文華高中。出生在河洛與 大埔客家結合的家庭,長大後開始自學客語, 將母語一步步撿回來,期待用自己擅長的rap 加入臺中東勢的客家文化,讓更多人認識故鄉。 入選為2024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遠 赴澳洲及紐西蘭進行跨文化交流及志願服務。

阿舜師現炒老闆 鄧禮舜

我只是想為東勢好 鄧禮舜:我願做好一切能做的事

沿著國道3號,從東勢大橋進入東勢區新豐街後,便可看見右側「阿舜師現炒」 的招牌。有歲月痕跡的紅色燈箱、傳統親切的鐵皮建築,這間隱身於空地與修 車廠間的餐廳,是當地饕客才知曉的隱藏名店。

午後,鄧禮舜夫妻準備了一大桌佳餚,與山城慈善會的兄弟們在店中笑談暢聊。

原來除了提供美食,阿舜師現炒還是東勢許多地方團體的聚會場所,匯聚一股 股團結的力量。「我都是做在地客的。」說起話來不疾不徐,鄧禮舜淺笑著環顧 店內,沉 穩銳利的眼神穿透鏡片,彷彿一眼望盡東勢50年來的光陰。

出生於東勢的鄧禮舜,年輕時北上拜師學藝,學徒期間展現極高的料理天 賦,任何風格的料理只要淺嚐,便能知曉食材與做法。僅僅訓練兩年,便成為獨 當一面的「阿舜師」,在臺北的高級餐廳帶領學徒、穿梭在各大分店。那一年的 他年僅18歲,盡顯少年的意氣風發。

看過大城市的繁華,打拚多年後,他回到家鄉經營「熱炒99」。大火隨油 一轟而起,精準的翻炒、拋鑊,轉眼就能端出一盤盤熱炒。無論菜系,任何料理 都是一盤99元,搭配免費的豬油拌飯,每到飯點,排隊人潮綿延百餘公尺。時 至今日,仍有老顧客懷念當年的滋味,希望讓豬油拌飯回到餐單。

然而,除了佳餚,老天似乎有意讓鄧禮舜為家鄉貢獻更多。

(左圖)阿舜師的筍絲炒大腸,是店中必點的美食。(右圖)經過數十年的 相互扶持,女兒長大後,現在的鄧禮舜與太太一起經營現炒店。

重生 在困境尋見突破的力量

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東勢,成為 全臺中縣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鄧禮舜的 親友也在意外中離世。天災巨變讓東勢 鄉親別無他想,捲起袖子投入重建的行列。

「那時山城慈善會成立才幾年,就 遇到這麼大的天災。」憶起當年,鄧禮 舜的語調也帶著辛酸。憑著滿腔熱血與 對土地的情感,東勢鄉親克服了物資與 人力匱乏的困境,一點一滴走出災後的 陰霾,也讓鄧禮舜看見「團結合作」的 力量,並專注投身慈善行列至今。

2020年,新冠病毒再次重創這片土 地,許多弱勢家庭失去收入來源,甚至 在親屬離世後,沒有辦後事的餘裕。這 時,曾任慈善會總幹事的鄧禮舜受推舉 成為會長,當時家人一度憂心他不堪負 荷。但看到這麼多鄉親的需求,加上媽 祖信仰支持,鄧禮舜選擇扛下這份重擔, 只願為家鄉盡份心力。

上任後,他清點各個家庭需要的 物資與支援,主動發掘沒有說出口的需 求。「有個家庭只募了喪禮的錢,我一 看孩子這麼小,又多募了幾萬塊,讓他 們可以吃飯上學。」鄧禮舜的負責與細 心,也打動父母加入募捐的行列。不同 於以往經營模式,他帶入自己在組織、

餐廳累積的人脈,讓每一份善意匯聚成 更大的力量,想方設法突破東勢發展的 「停損點」,展現最大的誠意感染別人, 期待地方成功翻轉,迎向未來的轉機。

創意

用料理翻玩出自己的招牌

不同於專精單一菜系的廚師,聊起 烹飪的鄧禮舜露出好玩的笑容。他喜歡 將料理重組,打破顧客的既定印象。鄧 禮舜認為,一再強調道地、正宗,還不 如將「老菜新做」,讓口味符合現代客 人的喜好。許多顧客都評價阿舜師現炒 是間味道奇特的餐廳,但只要一試便會 成主顧。

歲月,點亮一條街的故事
不是東勢需要我,我只是做好能做的。

在改變與協調之際,鄧禮舜也堅守部分原則。如不用鰹魚、雞精等調味粉,堅持 以食材的鮮美滿足客人味蕾。必點的「筍絲炒大腸」也是以自製的筍絲拌炒。他說酸 菜才是客家大腸傳統配菜,用本身的酸鹹帶出大腸的滋味。是店內年尾限定供應的熱 銷料理,只用傳統製程醃製的酸菜,也是希望透過料理鼓勵在地農民,促進經濟。

「我跟很多朋友說,食材是死的,但要料理成活的,這才重要。」因自信而獨特 的料理手法,讓菜色難以「歸類」,只能透過地區,粗略地分類為「客家料理」。鄧 禮舜覺得自己的菜不代表客家,也不代表東勢,「我只代表我自己」。

等待 為了看見更好的東勢

「我只是想為東勢好。」聊著過去點滴,這句話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豪氣的鄧 禮舜也停頓片刻,不同於談起料理的自信堅決,他的語調漸漸柔和。走過半生的風光 起伏,放下城市霓虹、回到故鄉的決心背後,是家人始終如一的支持。他看向一旁熟 練地打點環境、不太講話卻笑得靦腆的太太,輕聲說:「老婆和女兒的幫助很多。」

這些年,他與居民仍期許連結豐原與臺中的快速道路儘早全線通車,能帶回東勢 的榮景與熱鬧,不管還需要等待多久,鄧禮舜願意相信東勢的前景與可能,更對未來 保持期待。

「不是東勢需要我,我只是做好能做的。」彼此碰杯後,鄧禮舜再次笑開,在知 天命的年歲中,一位主廚、會長、父親的氣魄與胸懷盡現。或許東勢的復興仍需時間, 但鄧禮舜夫妻會持續用料理與慈善守護他們的家園。

鄧禮舜

臺中客家人,現經營「阿舜師現炒」,是東勢 在地美味平價的餐廳,擅長客家經典料理。

疫情期間更接下臺中山城慈善會會長,至今 不遺餘力投入公益救助,為臺中東勢慈善會 榮譽會長。

TAICHUNG LIFESTYLE

東勢牛稼莊主廚 李浡紳

我想帶東勢走出去

李浡紳:必比登之後,我想創造更多的必比登

今年9月,香氣四 溢 的客家小炒大賽在臺北花博園區熱鬧展開。這天,東勢 牛稼莊的主廚李浡紳帶著兩位夥伴與親友團北上參賽,臺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更親自到場為東勢子弟加油打氣。桌上擺滿大小一致的豬肉、芹菜、 魷魚,李浡紳與團隊展現流暢的配合、典雅的擺盤,最終奪下傳統組第二名 的佳績!創下歷年參賽的最佳紀錄。

「傳統客家小炒差異不大,比的就是刀工,和火候控制。」李浡紳如釋重負笑 了出來。在東勢經營超過一甲子的牛稼莊是許多饕客的口袋名單,已連續4 年榮獲必比登推介,連市長都大讚好吃。不過,這道中區冠軍小炒其實不是 家傳的老味道,而是第三代主廚李浡紳翻開的全新篇章。

歲月,點亮一條街的故事

全牛料理是開創牛稼莊的祖父留下的特色,不過牛肉上桌的歷史集中在中橫公 路開發前後的時期,多數客家族群仍維持農業社會不吃牛的習慣。為了照顧在地客 家鄉親,李浡紳與哥哥李宗霖決定將東勢客庄的料理加入菜單。「我們發現融入在 地的客家菜,留下來的客人接受度也會變高。」

體貼他人視角,是李浡紳一路學來的精神。因 爲 父親早逝,他退伍後便回到家 幫忙,即使從小在餐廳長大、高中就讀餐飲科系,他也得從頭開始,學端菜、洗菜, 缺人手時才有機會進到後廚。因為不忍母親與姑姑日夜辛勞,李浡紳下定決心走進 廚房、執起家鏟。然而書本上的知識與實作有著極大差距,「連挑菜都沒這麼簡單。」 但這些學習反倒讓李浡紳更全面了解餐廚,也對「研發」產生更多想法。

TAICHUNG LIFESTYLE

維持經典 不代表要一成不變

「創新必須保持『本味』。」李浡紳 從身體原始的感受聊起。人的味蕾、市場 喜好都隨著時代而改變,所以每道菜都需 要不斷調整。但料理不單顧及口感與味道, 也代表著文化精神,廚師如何協調市場與 傳承經典,成為每間老字號的必考題。

另外,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客家料理 常出現的醃菜愈發少見。但醬缸文化承載 客家愛物惜福的精神,更是常民文化的展 現,如何保留便成為主廚們的一大挑戰。

例如他將東勢特產的甘露梨切成薄片,以 豆腐乳、破布子與薑 嫲 等醬缸元素調配出 新口味,並以當地的美東醬油調味,古法

釀製的柴燒醬油讓整道料理甘醇不死鹹, 突破「傳統等於守舊」的印象。平日,李 浡紳也會嘗試各家料理,透過同業靈活運

用元素的方式,拆解、重組出屬於自己的 味道——如同賽中脫穎而出的客家小炒。

「其實每間店的客家小炒味道都不一 樣,要說老味道,我覺得就是『自己愛(喜 歡)的味道』。」維持經典,不代表要一 成不變,「保留原味、創新味蕾、結合在 地」,就是李浡紳料理的核心思想。

團隊默契 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除了味道,技法也是料理的重要環 節。「天地人和,鍋杓要合。」除了熟 悉的團隊、稱手的工具,天氣與溫度也 是影響料理成敗的關鍵。正式烹飪前, 李浡紳總會先炒兩、三鍋,熱過鍋爐後, 後面的料理才會是「正確的味道」。火 的大小、鍋的溫度、杓的速度,這些決 定成敗的細節都不是可以口頭傳授的知 識,他自覺不是靠天份,而是多年練習 的積累才熟練掌握。

無論是蟬聯必比登推介的殊榮,還 是客家小炒爭霸戰的成功,李浡紳始終 不忘團隊,「榮譽不是只屬於我一個人 的。」他經常在採訪中強調。一行人在 凌晨苦練數十回積累的默契下,「一個 動作、一個眼神,夥伴們就知道你需要 什麼。」透過無間的合作,年輕的團隊 終於「炒」出漂亮一戰。

用飲食教育陪伴孩子

比賽當天,李浡紳的兩位「幸運星」 孩子也到現場為爸爸助陣加油。聊起小 孩,李浡紳認真的神態逐漸放鬆,平日

(左圖)2024年,牛稼莊帶著好 味道第4度登上《臺灣米其林指 南》必比登推介的榜單。(右圖) 得獎的客家小炒也是東勢牛稼莊 裡的人氣料理。

忙碌的廚房工作中,能陪伴孩子的時光十分珍貴。

而他很欣慰看到小孩會跟阿婆一起去市場買菜,甚 至學怎麼挑菜。「你們知道要怎麼挑絲瓜嗎?」李 浡紳循循善誘:絲瓜老了就沒有水分,像菜瓜布就 很輕,要年輕的絲瓜才有重量。他模仿著教孩子甩 絲瓜的模樣,輕快的語調中滿是對他們的愛。

因此,李浡紳積極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教他 們認識食物、認路、開家門,即使未來父母不在身 邊,孩子也能填飽肚子、好好生存下去。「我會教 怎麼用卡式爐、怎麼煎一顆荷包蛋?煎得不好看也 沒關係。」李浡紳盡所能地傳授,採買也好、煮飯 也好,其實國小就可以開始進廚房練習,他相當支 持也身體力行孩子的飲食教育。

從祖父投入的老東勢全牛餐,到現在融合在地 客家菜,聊起這麼多菜系中最喜歡的料理,李浡紳 毫不猶豫:「我還是會選牛肉料理,這就是我們家 裡的味道。」談起未來,他的雙眼更加明亮,「我 想創造更多必比登,然後帶東勢走出去!」家傳的

牛香從大火中再創新味,也是李浡紳想留給孩子、 留給東勢的一片心意。

歲月,點亮一條街的故事

(左圖)2024客家小炒全國爭霸戰總決賽頒 獎臺上,李浡紳的兒子與女兒與他一同舉起 獎牌,共享喜悅。(右圖)總決賽中,李浡紳 團隊細心將成品分為一份份送交裁判。

採集臺中好味道:東勢牛稼莊 #市長來推薦 #美食在臺中

我還是會選牛肉料理, 這就是我們家裡的味道。

臺中客家人,現任東勢牛稼莊主廚、第三代傳人。

東勢牛稼莊創立於1960年,以全牛料理為特色。

與哥哥李宗霖接手後加入客家料理,回客率相當 高,連續4年獲得必比登推介肯定,帶領團隊拿 下2024客家小炒全國爭霸賽中區初賽傳統組冠 軍、全國賽傳統組亞軍。 李浡紳

東勢牛稼莊總經理 李宗霖 專訪

我想讓東勢再次熱鬧起來

李宗霖:讓孩子再次看見我兒時的東勢榮光

人來人往的豐勢路上,轆轆滾動的車輪揚起塵土,李雲淡賣力踩著三輪車前往 自己的店——阿淡牛稼莊。這間在轉角的全牛小吃攤,鋪著波浪鉛板屋頂、台 啤黃色籃子成疊堆在門口,走進去還會看到客人邊吃邊划酒拳。

那張1960年代的老照片,如今掛在新豐街「東勢牛稼莊」(臨時館)的牆上, 只要看到有客人佇足欣賞,李雲淡的孫子——李宗霖總忍不住熱情走上前開 始講故事。現在的東勢牛稼莊由他和弟弟李浡紳共同經營,傳承三代的在地 味道,兄弟倆接下的不只是店面與手藝,還有東勢一甲子的歲月與濃濃人情。

歲月,點亮一條街的故事

山城新味 阿公的全牛料理

伴隨中橫公路開通,1960年東勢牛稼莊正式創立,正好乘上東勢人潮最熱鬧的時 期,牛肉料理也是外省移民帶來客庄的新味道,那時東勢最多有5、6間全牛料理店, 阿公李雲淡就承接一位外省師傅的手藝。後來師傅回老鄉,把店面留給李雲淡與他的結 拜兄弟。念及李雲淡有6個孩子要照顧,結拜兄弟又將店面全部傳給阿公,才由李雲淡 接下牛稼莊。

偶爾有老客人滿懷興致地向兩兄弟聊起阿公的趣事,說古早的抽風系統比較陽春, 「所以你阿公炒菜的時候一邊搖擺、旁邊油也一邊在滴!」甚至碗筷的模樣都津津樂道。

憶起騎著三輪車、好脾氣的阿公,李宗霖有些感慨:「我阿公就是文鄒鄒、很可愛的人。」

而勤奮的李雲淡最終因為過勞而離世,店面由他的妻子與孩子們接力經營。

不畏強震 父親對家的堅守

其實李宗霖的父親李枝榮上頭還有 兩位哥哥,不過大伯、二伯選擇各自創 業。他打開相簿細數,東勢人都叫大伯 「李炒手」,也成為他的店名,開在老 店旁邊的東宮戲院裡,甚至有一根柱子 就寫著「東宮戲院李炒手」,也是賣牛 肉料理。去年東宮戲院拆除時,李宗霖 還特意請人幫忙拍下字跡,笑著說:「我 覺得那根柱子有太多我們家的歷史。」

後來二伯也到臺中市開店,輪到三 兒子李枝榮才接下家業。正好1990年遇 上道路拓寬政策,那年李宗霖6歲,懵 懵懂懂跟著爸爸將牛稼莊遷往山下。阿 公李雲淡的好味道開枝散葉,留在本家 的李枝榮卻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999年驚天動地的921大地震,讓 東勢近30年的繁華轟然倒塌。面對天災 打擊,李枝榮咬牙堅持,在兩年後重建 起店面。不料2004年,李枝榮因食道癌 惡化過世。當時李宗霖還是大學生,連 忙與讀高中的弟弟李浡紳回到家,與家 人們共度悲傷,一點一點協助母親與姑 姑重整餐廳。

再次蛻變

2012年,兩兄弟正式接過牛稼莊, 成為第三代傳人。當弟弟李浡紳埋首廚

房研發新的客家料理時,哥哥李宗霖的 目光則專注在開拓更多經營模式,共同 發展他們期待的品牌面貌。

若在幾年前造訪牛稼莊舊址,一定 會對4層樓高的鮮豔塗鴉外牆印象深刻。

2015年底,李宗霖特地邀請噴漆藝術家 BOUNCE打造巨幅彩繪牆。亮眼的紅色背 景、花布與柿子的客家元素,以及帶有 牛角的嘻哈男孩,讓牛稼莊成為熱門的 打卡景點。這是李宗霖第一次嘗試以藝 術的魅力,為東勢拋磚引玉。

這些年,他還積極為店內夥伴規劃 職涯發展,不只為牛稼莊,更為東勢留 住更多年輕人。這兩年牛稼莊暫居在舊 倉儲改建的「臨時館」,計畫在未來搬 入的「旗艦館」是一棟4層樓的氣派建 築,包含中餐廳、婚宴廳,甚至還有觀 景包廂,期待再次以新的地標,吸引大 家走進東勢。

不放棄 兒時的東勢榮光

一台兒童腳踏車在豐勢路上疾速前 進,5歲的李宗霖從牛稼莊旁騎上坡後, 熟練地穿過電玩店,「好像整條街就是 自己的家。」李宗霖揮舞雙手描繪童年, 興奮的語氣裡有懷念,也有悵然。「你 們知道東勢以前有多少電影院嗎?」曾 經,這裡有數十棟高樓大廈,兩、三間 百貨商場、酒店與戲院林立,甚至有棒 球打擊場、保齡球館。

歲月,點亮一條街的故事

「現在小朋友都不相信東勢很熱鬧,但我有經歷 過!」生氣蓬勃的東勢,是李宗霖心底屬於「家」的樣貌。

聽見老饕客指著照片滔滔不絕當年榮景、甚至對店面搬遷 史如數家珍,這些居民與牛稼莊相互陪伴的故事,是兩兄 弟覺得開店最珍貴的禮物之一。為了創造更多與在地的羈 絆,即使拓展的路再曲折,李宗霖也想繼續走下去。

「放棄,只需要一個念頭;堅持,卻要不斷的說服自 己『不要放棄』。」這是李宗霖在臉書上對自己的喊話。

接下家業10年,透過弟弟炒出的好味道、自己彈性的經 營策略,他們不只想發揚家業,更希望讓孩子們看見家鄉 曾經的榮光。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牛稼莊在一次次重建 中成長,說起阿公與父親,李宗霖總是敬佩與驕傲,現在 輪到他與弟弟接手,兄弟倆不但要讓牛稼莊成為走進東勢 的第一站,更要——「讓東勢再次熱鬧起來!」

我想讓東勢再次熱鬧起來!

李宗霖

臺中客家人,現為東勢牛稼莊、再咖啡總經理, 與弟弟接手家業後負責外場與行銷,帶入品牌 集團經營理念,創立沅臻國際食品股份有限公 司,引入技術股份創立「再咖啡」,正積極打造 牛稼莊旗艦館。

(上圖)李宗霖兒時與老店鄰居珍貴的合 照。(中圖)1960年代,進入東勢與中橫谷 關的重要橋梁——東豐大橋舉辦落成典禮 (921地震後拆除重建,更名為東勢大橋)。 (下圖)李宗霖回憶起過去繁榮的東勢, 人來人往相當熱鬧。

共下來尞!

做伴共行!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一年

2024年悄然接近尾聲,還記得那天與孩子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歡樂 時光嗎?我們精心收藏整年度的動人瞬間,更是彼此採集客家的珍貴回憶。

一起來回顧今年的點滴吧!

7/13~7/14

等行!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的一年

基礎級暨初級多梯次(六)臺中場: 114年6月14日(星期六)

基礎級暨初級全國認證:

第一梯次114年9月6日(星期六)

第二梯次114年9月14日(星期日)

客語能力中級暨中高級認證: 114年3月15日(星期六)

114年10月18日(星期六)

歡迎大家共下來講客!

凝聚, 我們的客家WAY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