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TAIPEI HAKKA CULTURE QUARTERLY WINTER ISSUE 82 臺北市客家文化季刊 神,遊,去哪兒?
www.hac.taipei.gov.tw
中華民國111年12月
A. B. 跨世代轉身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神,遊,去哪兒? 06 口述 / 徐世勲 主任委員 | 文字整理 / 編輯室 插畫 / 魏嘉興 發 行 人/ 徐世 編 審/ 池婉宜、彭文美、劉春香 編輯統籌/ 李靜美 出 版 者/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地 址/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 GPN:2009105822 ISSN:17292875 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 電 話/ (02)2702-6141 傳 真/ (02)2325-2341
攝 影/ 黎歐創意有限公司 地 址/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二段200號 電 話/
目次 SUMMER 鸞筆不只寫下神明說⋯⋯ 22 採訪報導 / 莊心宜 | 照片提供 / 莊興惠 專訪:莊興惠 搜神記, 搜出寶島「神」視角。 16 採訪報導 / 編輯室 | 照片提供 / 角斯 專訪:角斯 翻開尋龍訣, 祖師爺說⋯⋯ 28 採訪報導 / 莊心宜 | 攝影 / 黎歐創意 專訪:張玉正 搜神記——全臺35座義民廟圖鑑 32 神明啟航, 即將降臨元宇宙⋯⋯ 08 口述/劉冠廷 | 文字整理 / 莊心宜 | 照片提供 / 劉冠廷 專訪:劉冠廷
網 址/
發行日期/
企劃製作/ 黎歐創意有限公司 總 編 輯/ 郭玫芬 美術總監/ 王志中 執行編輯/ 鍾彥琳
(03)658-5879
目次 ISSUE *本季刊相關論述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會意見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印或轉載 D. 我家的客家菜 鳳林人說: 「我們有幸住在慢城,所以能過兩次年⋯⋯」 專訪:李美玲 50 採訪報導 / 邱亦倫 | 照片提供 / 李美玲 E. 客家, 變成我喜歡的樣子了! I said maybe,客家是⋯⋯? 56 C. 神一樣的存在? 後生畫符令, 用網路迷因爭取客語存續的聲量 專訪:好客棧出來!臺灣客家行動聯盟Suka Hakka成員 「傳統」有沒有價值? 「信仰」是迷信?還是? 有一種穿越, 是虛實之間的相遇 36 42 46 採訪報導 / 林芳嫺 | 照片提供 / 林湧思 | 攝影 / 黎歐創意 採訪報導 / 林芳嫺 | 照片提供 / Ballboss 採訪報導 / 林芳嫺 | 照片提供 / 李柏廷 專訪:Ballboss 專訪:李柏廷
客家文化季刊的元宇宙號持續關注各個面向議題,冬季號更以信仰為題。 客家信仰,從客家先祖渡過黑水溝冒險來臺,為了能平安踏上未知的新 天地,庇佑守護原鄉的三山國王、開漳聖王等神祇們,也伴隨著先人渡海來 到臺灣,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信仰支柱。之後,以黑令旗號召客家魂的義民 爺精神,護佑二次移民的客家人在臺灣開荒闢土、繼續冒險。當元宇宙生活 成為不可逆的未來趨勢時,客家信仰又將如何陪伴新一波的元宇宙移民潮? 神,遊,去哪兒? 06
口述/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徐世 主任委員 文字整理/編輯室 「當元宇宙來臨時 信仰可以移居?」是本期我想拋出的提問,邀請受訪者們一起 想像與思考,在未來,客家的神祇、信仰與崇拜的儀式,在人們移居元宇宙之後,將會成 為什麼模樣?如何繼續守護數位世界裡的客家?首先,元宇宙裡的神祇現身前,虛擬的寺 廟、神明、祭祀科儀等,如何栩栩如生地展現?如何隨時隨地讓信徒能參拜?透過專訪打 造出全球唯一「宮廟元宇宙」服務的XRSPACE總經理劉冠廷,為我們講述關於元宇宙神明 村的藍圖,或許,我們也可以聊聊:如何建構客家神明村,讓眾人能帶著自己的守護神, 一同入住元宇宙客家莊? 隨之,邀請《寶島搜神》的插畫家角斯,在他一筆一畫描繪的臺灣眾神裡,找到屬於 客家神祇的模樣,客家信奉義民爺(南部稱忠勇公),客家也信仰自然神,除了伯公,本 期邀請命理風水師張玉正,帶領我們理解風水地理,一起尋找龍神;文史教育工作者莊興 惠校長,以引路人身分帶領我們一探鸞堂信仰文化。為了更貼近新世代共鳴,我們也採集 年輕創作者們的故事:以符令瘋傳網路世界的客家迷因、信奉傳統價值的Ballboss,還 有透過VR科技互動裝置,實體與虛擬並置參與的李柏廷,以臺灣信仰文化為底蘊,年輕 世代面對未來,豐富多元、充滿想像與創作力。 持續一整年的探討,元宇宙號持續航向數位世界,我們又將 神,遊,去哪兒? 跨世代轉身 07
眼前宏偉而莊嚴的朝天宮廟埕廣場熱鬧非凡,造型各異的人群頭上分別閃爍著獨樹一幟 的特效,此起彼落的聖筊、笑筊,求籤者專注神祇賜予的籤文解說,更求心安者,則緩步踏 入香煙繚繞的正殿內,雙手合十、誠心祈求媽祖傾聽訴願……若想點上一盞光明燈護佑全家 平安,毋需排隊等待廟務人員的空檔,有需要,隨時可突破時空限制,沈浸在宗教體驗,這 間與眾不同的廟宇,正是XRSPACE所打造的朝天宮元宇宙…… 2021年號稱「元宇宙元年」正如火如荼大爆發,5年前成立的XRSPACE,就已開始打造 一個比「元宇宙」還要早的故事…… *以下文章為劉冠廷口述,莊心宜文字整理。 每一個立體的記憶點,元宇宙逐漸成形 XRSPACE創辦人,也就是HTC創辦人暨執行長周永明先生,在全球智慧型手機時代透 過創新締造許多世界第一,以及創造屬於臺灣品牌的HTC,Peter(周永明的英文名稱)是 國際通訊產業裡佔有影響力的重量級人物。這些產業的先進們,看的則是10年、20年後的 未來。當smartphone剛起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預見未來的科技進程,開始想像人類下一 個體驗將是什麼。 所以5年前創立公司的願景,就是為了讓人能夠不受空間、距離等限制 相聚,因此,那時候叫做「虛擬世界」,一旦踏入這個世界,透過你的虛擬人,就可以做任 何現實生活中也可以做的事,甚至更好 。這5年以來,我們累積許多經驗,包括:虛擬 人怎麼互動、如何呈現,推出的VR頭盔裝置中,就有虛擬世界。去年,我們將這些累積的 經驗整合聚焦在虛擬世界:一個是GOXR元宇宙社交平臺,現在朝天宮元宇宙的所在地,另 一個是PartyOn音樂社交平臺,提供專屬唱歌的體驗。 神明啟航, 即將降臨元宇宙⋯⋯ 專訪-劉冠廷 10
PartyOn的誕生是非常有趣的。最初,我們發現剛進入在虛擬世界中的使用者都會迷失, 使用者從過去習慣手機與電腦的瀏覽,到進入3D虛擬世界,每個人馬上成為內容創作者,每 一個行為都會成為內容,包括講話、點頭,或是旁邊的人拍照,只要有「動作」就會產生「內 容」。疫情期間,在真實世界無法相聚歡唱,我們就以「音樂」為主題,提供世界各地的使用 者聚集,「PartyOn音樂社交平臺」就這樣應運而生。我們提供虛擬包廂,讓使用者可以持 續進入,馬上累積大批鐵粉在上面長時間的歡唱,驗證了使用者的剛性需求之外,也凸顯透過
口述/劉冠廷 | 文字整理/莊心宜 照片提供/劉冠廷 這些 的先進們, 看的都是 10 年、 20 年後的 。 未來 產業
積,在元宇宙裡的體驗,能夠真正產生在現場唱歌、互動的感覺,而使用者更能記住發生有趣 的回憶。前兩年疫情嚴重時,眾人都透過螢幕以視訊軟體開會、進行社交等,由於人類的視覺、 聽覺是立體的,此刻卻受限於平面螢幕,很難讓大腦真正融入眼前活動。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曾說,「如果今天開會是立體的話,兩個禮拜後我還會記得。」如何 記得? 記憶是靠圖像的形成的,人類對於視覺上的需求永無止境,當這些內容轉成為3D之 後,就形成元宇宙。 現為XRSPACE總經理,過去於hTC任職時,建立hTC的官方粉絲社群平臺及VIVE社群(為 hTC和Valve共同開發之虛擬實境系統)頻道,擔任VIVE社群行銷總監,以及數字王國臺 灣區總經理。XRSPACE旗下元宇宙業務有:GOXR元宇宙社交平臺與PartyOn音樂社交平臺。 劉冠廷 跨世代轉身 11
元宇宙一起互動的樂趣,比在實體KTV有更不同的體驗。 相較其他平面APP,使用者在元宇宙平臺裡能產生更多記憶,因為人類記憶是透過圖像累
元宇宙,就是滿載儀式感的日常生活
回想2000年,大家爭先恐後打造.com網頁,一開始沒有什 麼功能,就只是文字、幾張圖片、沒有互動,全都是瀏覽。快轉 來到22年後的2022年,我們做的GOXR元宇宙社交平臺,就是讓 2000年時的那些企業品牌,或個人創作者,能夠擁有自己的3D網 頁與空間,這就是Metaverse。在專屬的元宇宙裡,一定想上傳 自己相關的內容,也想設計能和來訪的人,進行互動的功能等等。 當然,也要放上一些物件、內容,甚至辦活動,這樣有人來我的元 宇宙空間時,就可以展示,也可以去講自己的故事,開始與對方產 生互動。簡而言之,未來的GOXR就是從手機時代,變成到元宇宙 時代,web2.0到web3.0,就是從2D的體驗轉換成3D的體驗。
GOXR在元宇宙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需要有大量的內容來支撐、建立,我們選擇 「臺灣文化元宇宙」作為建構原點;遊戲產業早就有這樣的概念,遊戲就是一個元宇 宙,裡面有3D視覺、有故事、有內容,但為何這些國際企業,還要投入大筆經費打 造一個「真正的元宇宙」?正是這個時間點當下所掌握的技術,可以開始邁入下一階 段,跳出遊戲產業更貼近日常生活。打造「臺灣文化元宇宙」,需要以日常且簡單明 瞭的內容進行溝通,讓使用者產生參與感和生活感。在學習與搜羅資料的過程中,看 到臺灣文化裡許多豐富的題材:夜市文化、原住民文化、新住民文化、臺灣新銳當代 的數位藝術,當然也包括客家文化。另外,元宇宙也需要遊戲,讓使用者在元宇宙裡 累積價值,透過遊戲機制獲得成就,以吸引年輕人持續回流;在眾多臺灣文化內容中, 率先選擇宮廟文化,因符合黏著度與參與感的兩面向,使用者不會因為不同宗教有所 差別,而是出於自身的習慣而參與,所以透過元宇宙來發揮宮廟文化的特色,並且把 它打造的更好。 元宇宙的開發, 要 既有的東西, 也要能突破傳統、接受 。 創新 保留 12
好。如果打造的完全一樣,使用者會認為,「我去實體的就好了」,而元宇宙主要的使用對象,都
是依然有虔誠的心。從宮廟的角度思考,就是要抓住這些年輕人,所以要如何經營,怎麼觸及年輕 人,是朝天宮的目標,他們從願意放手,用開放的心態,和我們不斷地來回溝通、一起設計,建造 北港朝天宮元宇宙。 當然,北港朝天宮是非常具有正統宮廟精神的寺廟,所以當我們一拍即合要開始打造元宇宙之 後,朝天宮的董事長也虔誠地請示媽祖,獲得連續7個聖杯的首肯我們才能正式開始。 位在GOXR平台上,北港朝天宮元宇宙3D外景廟埕中心,提供上線的使用者進 行虛擬求籤、解籤活動;若使用者有透過線上點燈等加值活動,即可獲得額外 「虛擬賦能」,如:擲筊杯問神請示時所展示的特殊動畫或專屬限定配件等。 跨世代轉身 13
7 個聖杯 媽祖也要去元宇宙⋯⋯ 經過與文策院多年的合作,他們認為,「內容不再只是內容,而是要結合科技」,要如何讓未 來內容,與國內有創意的內容創作者合作?我們希望讓創作者不要只是做代工,而是能做出屬於自 己喜歡的、貼近生活的IP,能說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再往前走一步,用宮廟文化讓這些內容 創作家,透過元宇宙平臺被國際看到。我們跟北港朝天宮合作,因為他們是傳統單位中比較前衛、 開放的。元宇宙的開發,不只要保留原有的東西,也要能突破傳統接受創新,很多傳統單位認為, 「我就是要打造一模一樣」,但在元宇宙裡,不需要打造一模一樣,而是要保留元素,還要做得更
是從千禧年出生到Z世代的年輕人,家裡早已沒有佛堂,生活又忙碌,雖然沒時間到北港拜拜,但
元宇宙,不用一模一樣⋯⋯ 當然,我們也想和更多單位合作元宇宙,但是大多在初步溝通後,雙方對於「要一模一樣」這件事 情上,很難達成共識,我們提出「想要的不一樣」,是為了未來有更大的擴充性而做準備 ⋯⋯ ,因為如 果完全跟實體相同的話,容易失去新鮮感。因此,打造元宇宙必先掌握兩項重點,第一,視覺上要有一 定的彈性,讓使用者覺得好像可以擴充,更加有想像力;第二,更注重與使用者的互動,例如,朝天宮 的虛實同步點燈活動,希望讓線上點燈的使用者可以獲得特別的限定服裝,或特殊動作讓虛擬人替換, 讓其他人能看到專屬自己形象的貼圖,我們稱之為「虛擬賦能」,這些虛擬所賦予的能力,才能更吸引 年輕的使用者願意黏著在宮廟元宇宙中。 除了寺廟內景服務之外,我們更重視宮廟元宇宙的外景規劃,不只打造讓使用者產生置身其中的感 覺,更給予內容創作者在外景空間發揮創意,能辦演唱會、拍照、或者開藝展等活動,晚上可以找道長 解籤算命,解籤後道長會贈送虛擬平安符,或者特殊的視覺符號,也能更增加用戶黏著度 ⋯⋯ ,這都是 現實世界無法提供的功能,也是元宇宙中,最重要的「跨域共創」場域,去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的用戶 參與互動,逐漸了解元宇宙的優勢。 我們「想要的不一樣」, 是為了還要 東西進去⋯⋯ 放更多 以高度還原北港朝天宮正殿現場的設計,提供進入元宇宙朝天宮內參拜的全球 信徒們,都能做到許多平常到宮廟會做的事情,包含擲筊、參拜、點燈、蓋鐘 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的宗教文化。 14
劃在這張藍圖裡。但在正式開始進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客家最想傳達的訊息與內容,這樣所 設計的客家元宇宙形象,才更容易提供年輕使用者互動,進而產生想更近一步了解客家文化內容。 我們認為從「語言」著手是最好的進入點,元宇宙的真實感,來自於立體影像和語音即時同步,不 管使用者本人身處海外或臺灣,都降落在相同的元宇宙空間,要產生讓大家真正在一起的感受,語 音就非常重要。例如,在元宇宙裡使用結合3D物件的圖像,在導覽的過程中產生互動,讓學客家 話變成更親身的體驗,更有記憶點,過程更有趣。下一步,元宇宙留言板新增聲音功能時,使用者 可以用客家話互動,在客家元宇宙虛擬房間,塑造一個以客家話和訪問者互動的IP代表人物。 元宇宙是一個未來必然的趨勢,以北港朝天宮這樣的大型宮廟,為何也想打造宮廟元宇宙?廟
採訪後記: 提問: 在這麼龐大的元宇宙世界裡,劉總經理您希望您的虛擬人是什麼樣子? 劉冠廷: 我就是當我自己,或許比較古板一點,不像現在年輕人一樣,在虛擬世界 裡,用不同的帳號身分去做不同的事情,結交不同的朋友。我不管在哪裡,都是Kurt Liu,我希望在元宇宙裡結交不同的朋友,然後從他們身上學習更多的事情。 用客語敲開下一座元宇宙大門
宮元宇宙裡聚會,能帶給使用者們更多互動與串連,從這一小步開始,最後以科技能提供的賦能, 讓使用者達成更多可以超越現實生活的限制,元宇宙也能透過軟體不斷的更新,持續讓內容更豐 富,未來能產生更多深刻的記憶體驗。 跨世代轉身 15
當初,開始打造「臺灣文化元宇宙」的原生文化時,就已經把臺灣很重要的客家文化,同時規
方除了希望年輕世代能透過元宇宙認識朝天宮,更以產生新的社群為目標,鼓勵所有人一起到朝天
插畫家,角斯,神仙作品《寶島搜神》,被喻為「臺灣神明百科全書」。 翻開百科全書,角斯筆下的神,不同於廟宇裡莊嚴的神像形象,而是選擇從故事的情節 出發,將故事情感轉譯成畫面。他說,那是一種「感受性對照關係」,不只是神明個性與性 情的描繪,還有神的相貌、身形、手持法器……等故事關鍵元素的運用,結構更以一神一配 角巧妙配置,角斯認為自己的創作有時更像是「幻想式」的表現。跟隨插畫家的創作,不知 不覺中,走進神祇文化的小宇宙。角斯用自己的筆,以特殊的視角,演繹臺灣文化。 搜神記, 搜出寶島「神」視角。 專訪-角斯 花蓮客家人,現為角斯角斯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致力於用藝術和故事推廣臺灣「原生文化」。以畫 臺灣妖怪打響名號,出版《台灣妖怪地誌》、《台灣妖怪卷壹──巨人怪說》、《台灣妖怪卷貳── 怪生島》、《台灣妖怪 陣》桌遊,並開展《假鬼假怪》為大家說一個帶有臺灣記憶的童話鬼故事。 2017年開始說臺灣神明的故事,繪製漢人信仰《寶島搜神》、原住民神話《牟吉》。擅長用「商品」 包裝文化,把民眾的日常購買,變成支持臺灣文化的新行動。 角斯 16
電影系畢業的他,在影城做過行銷工作,那是全臺沉浸在好萊塢娛樂的時代,國片一片
登「八十老翁在溫泉燙死」的報導,旁人眼裡的一則社會新聞,卻被角斯捕捉,成為筆下的第一 隻妖。「有時候,只是一個滿簡單的東西,就是畫畫看,然後就一直這樣下去 ⋯⋯ 」。不只畫妖, 角斯有鑑於日本浮世繪中有許多創作者的作品,以妖聞名,他想著,臺灣是不是也可以有自己的 妖怪?角斯陸續田調,搜查出一百多則臺灣各地的傳說故事。2014年,工作室第一個臺灣妖怪 作品《妖怪地誌展》誕生,以「故事」結合「鳥瞰地圖」,耗時兩年勾勒細節,全長80、120公 分的裱框大圖,不僅展出的妖怪來自臺灣民間故事,就連資金也出自民間,角斯參與平臺的圓夢 計畫,以群眾募資妖怪展,在一片期盼中,他把巨幅的妖怪掛上牆壁,插畫家開始說起「臺灣的 故事」 。「牆上滿滿的便利貼,印象很深刻,因為我們一直補貨,一直感覺不夠。」角斯回 憶《妖怪地誌展》,大家在牆上貼滿回饋,對於角斯再詮釋這些原來在地方流傳的事蹟或傳說, 大家覺得非常有趣。角斯後來更把展覽集結成書,回饋募資者。也因為妖怪展,結識前來看展的 八腕目工作室的Erich,兩方合作桌遊《台灣妖怪 陣》也得到熱烈迴響。 「他要用自己的 , 畫出屬於自己的 。」 筆 文化 採訪報導/編輯室 照片提供/角斯 跨世代轉身 17
角斯:我喜歡有生活感的文化老街區 花了11年的時間,角斯用自己的步調,去建構創作裡的異世界。創立工作室前,
慘淡。從替外商行銷西洋片,到轉進設計界,幫設計公司代工,都讓角斯感覺自己一點 一點地被腐蝕。創作與文化的被剝奪感,一種不甘心和壓抑,讓角斯決意跳出來自創品 牌「角斯角斯」,他要用自己的筆,畫出屬於自己的文化。2011年落腳大稻埕,是角斯 創立工作室的第一步,當時臺灣原生文化概念還未獲得重視。幾年過去,文化部透過市 集活化文化街區,文創店家和藝文工作者接連進駐街區紅磚屋,大稻埕才逐漸形成以文 化為主軸的新聚落。「在臺北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地方,可以熱鬧,但是到晚上就安安靜 靜」。大稻埕的「生活感」讓角斯把工作室「定」在這個充滿臺灣味的老街區。 神之前,有妖。 在日常裡,找到第一隻「妖」。 「定」下生活,角斯開始留意藏在日常畫面裡的靈感。2012年的夏天,報紙小角落裡,刊
畫妖之後⋯⋯ 為什麼要「搜神」?
「因為媽媽的信仰,我那時候其實不太理解,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跟費用給宗教?」 角斯的「不理解」讓他開始研究神明,他自嘲自己當時對神的理解也跟媽媽一樣,停留在 「信仰」的概念。「走進廟裡,好像也只知道這是一個什麼名字的神,卻對祂的故事完全 不了解」,所以做這本書,第一個原因是為了媽媽,更多的,就是他也想要知道,這是繼 「妖」之後,角斯嘗試給自己的功課,一本關於神明的書,不只是信仰,還有更多 ⋯⋯ 。 「真的很大膽,因為這個功課基本上滿大的,其實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做到?」角斯開 始海量閱讀,也結識了民俗專家謝宗榮老師,透過田調,找到許多神明落腳臺灣的故事,
他舉例說明,就像清水祖師,也被稱為落鼻師,為什麼叫「落鼻」?起因是木雕神尊到臺 灣,每當落鼻師落鼻(木鼻掉落)時,就會發生一些災難,因此被認為是災難的預報師, 這就是臺灣獨有的部分。角斯試著去梳理,也尋找趣聞,更在乎神明如何落腳臺灣!
「我爸爸是花蓮的客家人,我媽媽是閩南人,但我並沒有刻意要選客家或閩南,我希 望這本書是臺灣的眾神」,角斯透過創作,以介紹神明的方式,為讀者說了許多關於神明 與族群的故事,這本會說臺灣故事的《寶島搜神》 以神的視角,帶我們知道更多,不 一樣的臺灣。 角斯:我選擇用老三王神像的故事來介紹「三山國王」。 客家移民渡臺,以三山國王作為精神寄託,但到日本時代, 皇民化政策要大家改奉日本天照大神、神宮大麻,多數臺灣 神像都被拿去火化,因此出現了很多落難神明。那個時期,
臺灣人把「藏神」當作運動,其中,雲林大埤鄉的老三王神 像被偷藏到信眾家。二戰一結束,大家馬上熱烈迎神,還集 資重雕神像,又修葺廟宇。短短的故事,既能想像雲林客家 的輪廓,又能傳遞時代氛圍。但其實三山國王早期的傳說, 講的是明山、巾山跟獨山三座山的山神,跟土地公一樣,是 自然神演變而來。我想,既然起源對山神的崇拜,我反而想 要嘗試保留最原始的狀態,直接把神明的頭畫成三座山。 18
角斯:畫開漳聖王是比較有趣的經驗,我有夢過祂, 也有人說我長得像祂,還拿捲軸出來給我看!然而,開 漳聖王的故事,幾乎是臺灣的武史。移民來臺之後開始 爭地,早期在八芝蘭(就是現在的士林),有很嚴重的 泉漳械鬥。原本都是漳州人贏,泉州人將敗陣的原因歸 咎於對方有開漳聖王的保佑,因為開漳聖王都會騎石馬 下山助陣。泉州人不敢對神明不敬,在道士的指引下, 便搗毀山下的那匹石馬,使開漳聖王無法幫助漳州人, 漳州大勝的時期才就此結束。我畫開漳聖王騎著石馬, 前後都各有一個冤魂,代表神明把他們隔開,祂擋在泉 州人前面,要保護自己的漳州人。
說到族群,泉州移民也有自己的守護神-池頭夫人。這
是角斯創作《寶島搜神》 最核心的想法。 「落地生根」 跨世代轉身 19
角斯:
也是在艋舺的族群械鬥故事,漳州人夜襲泉州人,剛好被一個泉州 的孕婦發現,婦人馬上大聲呼救叫醒大家,泉州人才保住萬華這個 地方,但警醒泉州人的婦人也因此死去。後來泉州人為紀念這位有 功的孕婦,將她作為泉州人的守護神,也就是池頭夫人,而後也慢 慢地演變成保佑孕婦安胎的守護神。其實在中國也有池頭夫人,但 不是守護安胎,反而是在懲罰難產而死的婦女。同樣的名稱,但是 有屬於臺灣的狀態,這種就是我特別想收錄的故事。
為角斯筆下的畫面,民間傳奇轉譯成創作,再轉化成平易近人的文化作品。 當力量握在手裡,你想讓你的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很會說故事的插畫,讓角斯的作品受到歡迎,最新繪本《牟吉》也在今年入選〈波隆那 拉加茲獎Amazing100〉,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在繪本《牟吉》中曾問:「當力量握在手裡, 你想讓你的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故事主角牟吉要找太陽一決勝負,現實中的角斯卻笑說: 「當時把話寫大了」。創作《牟吉》時,他認為過於執著於某件事情,太過用力於表象,反 而容易讓自己迷失,想藉故事傳達執著帶來的孤單和無奈。經過一年,他有不同的詮釋:「力 量,是把握住當下的能力」。對於創作,角斯認為,如果遇到自己有感覺的東西,想要往下 耕耘,就必須要「快」,盡快讓自己投入,因為那反而是最珍貴的。如若,我們邀請既「畫妖」 也能「搜神」的角斯,把創作力搬到元宇宙,裡面會裝什麼? 「我會打造一座客家叢林。」 20
神明在臺灣,著重在地的供奉思維、趣聞和神蹟。插畫家的神明扎根在地方故事裡, 更加的有血有肉,也更親切。無論是不是信徒,都能夠透過故事認識神明,認識臺灣。「其 實,臺灣典藏很多文化史料、考察紀錄,因有研究目地,史料必須精準表達或引述,文字 略顯生硬,很難作為商業出版大眾讀物。」角斯認為,在出版物上,文化在轉譯的過程中, 要讓閱讀感覺到「有趣」、「有意思」,基礎來自於找到符合時代脈絡的選題。,角斯認 為文化在轉譯的過程中,「有趣」很重要!透過田調、閱讀海量的文獻,文本漸漸內化成
叢林裡,參與者可以選擇扮演一個神話人物,親身體驗角色完整的 故事歷程,也可以遊晃叢林之間,觀看其他神話在不同的角落發生。說 不定你會巧遇正在修補天空的女媧;也可能你正好是騎石馬下山助陣的 開漳聖王 這座叢林裝滿角斯對神話的情有獨鍾,這就是他的瘋狂。 他強調用故事理解世界,唯有親身走過客家的傳說故事,你才能擁有屬 於自己的文化感受。 採訪後記: 提問: 在角斯「神與妖」的異世界裡,最期待觀者看到什麼? 角斯: 我比較希望大家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不是單一的答案,這個才是我的期待。 跨世代轉身 21
搜神記——神明跟著鄉民走 鸞堂 Luan - tang 22
搜神記——神明跟著鄉民走 先祖的足跡,是客家的來時路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23
在那個醫療與科技都尚未開化的時代,當前往未知境地拓荒開墾時,一旦遇上疫病作 祟、身體久病折磨,或不安的心靈需要慰藉與寄託,常民們總會企圖透過各式道具解讀神諭, 達成身心療癒 ……。最初,渡過黑水溝來臺灣開拓的客家先民,藉著以鸞筆傳達神諭的鸞生 們,尋求各種治病的濟世藥方;作為守護早期客家先民日常生活禮俗,有著舉足輕重的鸞堂, 卻隨著時代轉變,逐漸地淡出客家莊的舞臺……。 不只寫下神明說 ⋯⋯ 鸞筆 專訪-莊興惠 飄洋過海請神來 「其實文林閣也是以前的客家鸞堂其中一個發源地,你們知道嗎?」正當準備探訪相傳臺 灣客家鸞堂起源地之一,芎林飛鳳山代勸堂時,編著《芎林鄉志》的總編輯莊興惠校長,引領 著我們從芎林老街出發,一邊指向前方矗立宏偉莊嚴的文林閣說道,「雖然新竹這邊的鸞堂, 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已經不扶鸞了,不過,對後面中南部的客家鸞堂推動發展來說,新竹鸞堂是 很重要的關鍵之一。」 有感客家鄉土文化教育逐漸產生斷層,退休的國中校長莊興惠為了協助鄉里留下一本正式 的鄉志,他在史料的調查過程中,驚喜地發現「九芎林鸞堂」與「正鸞生楊福來」的關鍵字, 多次在各地鸞書,與鸞堂發展的研究論文中出現,「到目前為止的紀錄,都是將臺灣鸞堂大概 粗分作三大系統,不過,關於來源,從留下來的紀錄可以知道,源頭都是清末的時候,從廣東 的原鄉飄洋過海傳來臺灣。」莊興惠在溯本追源的過程中,從俗稱「善書」的鸞書字裡行間, 確認客家鸞堂的版圖擴散關鍵人物之一,「注意楊福來這個秀才,他是中南部客家鸞堂發展史 中,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之一。」莊興惠翻著鄉志的〈芎林人與鸞堂戒煙〉,娓娓道來。 24
新竹州境內的鸞堂,雨後春筍:
莊校長: 後來,鄉親們聽聞彭殿華用扶鸞戒煙法幫數十位癮君子成功戒鴉片,霎時 間,前來尋求戒煙的人數暴增,彭殿華只好將家中的鸞堂移到芎林的文林閣內,先後開 設明復堂與復善堂,幫鄉親戒煙。因為芎林這邊鸞堂的戒煙效果很好,當時的讀書人會 四處分贈善書,同時,也在文林閣的文社學術交流時傳揚開來。當時的新竹州範圍很大 的,從桃園到苗栗都是新竹州的範圍,所以那些地方的鄉紳和讀書人,來新竹的鸞堂戒 煙時,也想順便求鸞法回鄉經世濟民,開分堂。之後,另一群人就到了飛鳳山蓋代勸堂, 當時參與建廟的,除了彭殿華之外,還有林學源、楊福來等這些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 真正操持代勸堂鸞務的,就是正鸞生兼堂務生的楊福來。要知道,鴉片是當時統治者很
⋯⋯ 。其實北部的扶鸞戒煙的活動持續也沒有很久,大概 到了1901年左右開始被大量取締,之後很多地方的鸞堂都銷聲匿跡,暫停扶鸞。 鸞堂下一站,立足中部: 莊校長: 後來隨著日本政府的監控和打壓,又加上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影響全臺 的宗教,新竹這邊的鸞堂受到很大的打擊,幾乎完全停止宗教性的扶鸞,不然就是轉型。 不過,早期從這邊學到鸞法的中部客家人,雖然也回去設立鸞堂,但是西來庵事件之後, 很多鸞法不是失傳,就是沒有人會。原本以前負責主持代勸堂鸞務的楊福來,被苗栗那邊 的鸞堂邀請,前往重新傳鸞法。楊福來離開芎林後,開始往中部去推動鸞堂發展,他從南 庄獅山勸化堂開始,只要是客家同鄉學成後出去設堂的,都算是從代勸堂傳過去的鸞法, 中部各地的鸞堂,如果有需要楊福來過去協助的,他也會前往直接傳授。 A. B. 老校長說:鸞堂就是一張臺灣客家的移動地圖 為何神明選擇新竹作為西部第一站:
在臺灣客家鸞堂公認的三大系統中,新竹這支鸞堂可以確定的,是從廣東客家原鄉直接傳
醫術的,所以祖先渡海來臺後,有許多讀書人就用扶鸞問神的方式,幫人開藥治病。雖然最早有讀書人 也從廣東傳入鸞法,在宜蘭開堂濟世,所以彭殿華也曾先從頭城喚醒堂,請吳炳珠來家裡扶鸞戒煙,不過, 不知道為什麼效果不好,所以隔了一年之後,還是到廣東陸豐請了五位鸞生,直接到竹東彭家開堂幫人 戒煙,之後便將鸞法傳到了芎林。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25
重要的稅金來源,用扶鸞的方式有效戒煙,日本政府當然反對。所以,後來專門幫人戒 煙的代勸堂和復善堂就被盯上
莊校長:
入鸞法,也是後來往中南部擴散分支出去的源頭之一。因為來臺開墾拓荒的客家移民先祖,先後在南、 北兩地落地生根,我們客家人因為很重視教育,後來陸續培養出許多當地的秀才,從清末開始,臺灣很 多人都染上吸食鴉片的惡習,特別是讀書人跟有錢的鄉紳。1897年的時候,樹杞林人(竹東)彭樹滋回 到彭氏家族的原鄉,在廣東陸豐尋求扶鸞戒煙成功,竹東赫赫有名的鄉紳彭殿華聽到消息之後認為,能 用扶鸞幫人戒煙是一種善舉,也是身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 。至於起初臺灣為什麼會傳入鸞堂,主 要原因是,以前的人如果身體有病痛,多半都是求神賜藥,或者請神明保佑。當時的知識分子有些是會
客家 , 絕大多數都是抱持著 , 視社會教化為己任的儒生骨風。 行善積德 鸞生的信念 在信仰之外,人文關懷才是儒生的致命吸引力⋯⋯ 最早傳入臺灣的鸞堂功能,一開始只是為了能透過請神問事的力量,抓藥治瘟疫,所以起初 是私設在仕紳書房作為扶鸞問事的場所,莊興惠說到,「其實,不管是閩南還是客家,都會有扶 鸞,也就是扶乩的活動。自古以來,在知識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凡事碰到生活疑難雜症或是身體 病痛時,任何人都會想求神解厄救難,這時候,就得透過乩童來跟神明溝通,解讀神意了。」日 本時代的臺灣鸞堂,被視為「儒教」的宗教信仰。由於關聖帝君有著忠義精神,是保家衛國的歷 史人物,身為儒生,也是佛教裡的菩薩,所以作為三教合一的神明,臺灣的鸞堂,主要就以祀奉 關聖帝君為首的「三恩主」,另外兩位是孚佑帝君(呂洞賓)與司命真君(灶神張單),有時也 會增加為「五恩主」,但不同鸞堂或者地區傳承精神,而有所不同的組合。 「要知道,用扶鸞戒煙,那是傳神的旨意,還得開藥方,旁邊要有人記下鸞筆畫出來很藝術 的字,不是誰都能讀懂神的文字。」身為教育者的莊興惠認為,充滿濃厚人文色彩的臺灣鸞堂有 別於一般宗教,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做為教義,鸞生扶出著作的善書內容,帶有佛教因果報應 勸說,透過道教宣講方式勸民眾為善,主持鸞務的成員,因為都是飽讀儒家經典的仕紳文人,因 此,客家鸞生的信念,絕大多數都是抱持著行善積德,視社會教化為己任的儒生骨風。莊興惠回 憶說到,「除了在文林閣裡開辦私塾講學以外,像是我小時候淘氣跑進去玩耍的存仁院,就是復 善堂到芎林街上開設的慈善教育機構,裡面的仁濟藥舖,免費幫地方窮人義診、抓藥。」 一路隨著鸞書走,南下高屏,開枝散葉: 莊校長: 楊福來是真正充滿儒家精神的讀書人,他認為扶鸞宣講是很大的善舉,而且開堂也不是 自己想開就開,也是要扶鸞之後問神才可以開設,他就跟著神明的指示,後來一路到了月眉協助樂善 堂開堂,有時候也往南投、竹山、埔里的中部地區,到那些之前從新竹分堂出來的鸞堂,傳授鸞法, 所以很多善書裡面都有記載楊福來的名字。要知道,能夠扶鸞寫出優美的神諭,需要很深厚的漢學底 子,南部高雄屏東的鸞堂,是從西來庵事件之後才蓬勃發展推動鸞務,人才中斷很久的關係,所以就 請楊福來南下協助扶鸞寫書。也因為有楊福來這種漢學根基深厚,又熟悉堂務的正鸞生協助,後來南 部的鸞堂大概從日治後期逐漸開枝散葉。 莊興惠帶領我們初窺客家鸞堂的變遷史,他也感佩當時的鸞生們無私付出,莊興惠說到,「雖然 新竹鸞堂這邊運作的時間很短暫,但是,隨著楊福來把客家鸞法傳到中南部之後,他的足跡自北到南, 一路踏遍當時的新竹州、臺中州、高雄州三州的客家村落,他更是推動了各地客家鸞堂發展。」 C. 26
另一支由漢醫魏盛唐與林學源等人開設的復善堂,就是彭殿華之前的明復堂,雖然同為鸞堂,但 由於不以宗教扶鸞活動為主,專注於公益教育與慈善事業,進而蓬勃發展成為財團法人存仁院 雖然日本時代所留下氣派典雅的存仁院洋樓,在1971年早已拆除,但在建築物背後所經營的慈善事 業活動,至今依然未曾中斷而持續活躍著,各地鸞堂後來除了發展慈善事業,提供藥舖功能之外,更 是兼具私塾教育意義,「那些鸞生都是飽讀詩書,漢學底子非常深厚的讀書人,所以他們把鸞書當成 啟蒙教材。」莊興惠認為,當鸞堂功能從戒煙逐漸轉型成為以教授漢文為主的私塾,同時身為鸞生的 客家教師們,用從事儒學交流的詩社為名,在鸞堂集結相互吟詩作對,悠遊於文學的國度,抒發情感, 找到精神的寄託,除了彰顯自己的文采風雅,並以此作為交際酬酢,也代表客家人崇文尚德的一種精 神,各地區鸞堂的鸞生,也藉著扶鸞著書、互贈善書的交流,保存漢文儒學及普及推廣教育。「不過, 在日本政府成立正規教育體制的公學校之後,又頒布法規來管理私塾,文社私塾也逐漸停止運作。」 莊興惠對於鸞堂轉型後的私塾也隨著走入歷史,不免感傷。
莊興惠 新竹客家人,現為竹北社區大學「客家鄉土文化采風課程」講師、新竹縣書畫 藝術協會副理事長。曾任新竹縣五峰、二重、芎林、橫山及關西國中校長,新 竹縣文化局文獻徵集委員,自退休後積極協助新竹地方鄉志與中小學鄉土補充 教材著作,並持續進行客家文史田野調查。 客家鸞堂跟著鄉民再次一起走,到元宇宙重新開堂⋯⋯ 「其實,客家鸞堂式微的原因,除了受到當時政府打壓,加上知識教育水準日漸提升之外,主要 還是鸞生與鸞務工作人員的培養,青黃不接。」莊興惠感嘆,操持鸞務需具備相當深厚的漢文才學底 蘊,還得培養出願意長期投入地方公益與傳承教育的徒弟,人才凋零才是客家鸞堂式微最大的關鍵。 對於幼時似乎曾被母親帶去參與過扶鸞活動,有著薄弱印象的莊興惠認為,「客家鸞堂最主要的 功能就是教育,宣講勸人為善的正向能量。」有感現代家庭結構改變,客家文化傳承,也不如往日能 直接從傳統大家庭生活中,獲得客家文化與禮俗薰陶的機會,身為文史教育工作者的莊興惠也期望, 未來客家再次大遷徙登上元宇宙後,往日作為在客家地區推廣教育、進行公益慈善活動的鸞堂,登上 元宇宙裡重生開堂時,元宇宙鸞堂繼續作為年輕世代聚集交流場域,在裡面重新扶出客家人文精神的 正能量鸞書,作為傳遞客家文化的靈丹妙藥。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27
翻開尋龍訣, 祖師爺說 ⋯⋯ 專訪-張玉正 尋龍祖師爺是⋯⋯誰? 從事風水命理近40年,身為中華易經風水命理協會第一屆理事長,也是關西地區中醫世家 出身的張玉正認為,客家有很多應該被視為文化遺產的知識,他說到,「比如說風水,十多年 前我寫過一篇『風水是客家人的文化遺產』專欄,刊登在全球客家郵報。」慣於從多視角觀點 切入鑽研風水命理的張玉正,對客家聚落受風水影響建造格局的看法表示,「因為基本上,風 水師的起源都是客籍為主。」在張玉正著寫的《風水祖師楊救貧堪輿實證》中提及,風水界所 公認生於唐朝末年的楊筠松(楊救貧)祖師,正是客家人,也是風水術的推廣者之一,張玉正 分析,「最早的風水,得從唐朝末年開始談起,因為唐朝以前,所有的風水師都是皇家御用的人, 只有皇宮內能藏風水的典籍,絕不能外傳。」 隨著客家先民一路飄洋渡海來到臺灣落地生根,生活環境也與原鄉產生極大差異;然而,無 論是建於臺灣山區,抑或到了南部平原開枝散葉的客家夥房,總能從屋宅座落的周遭環境,到公 廳、屋脊的建築設計符號中,看出臺灣早期的客家先民們重時敬天,以及對土地神祇的謙遜態度, 遵守節氣遞嬗的耕作,並依循祖師爺的智慧,千挑萬選一塊興家龍脈之地……。 新竹客家人,現為張玉正風水網經營人,內政部立案中華易經風水命理協會第一屆理事長,並 於新竹縣文化局、新竹園區科技生活館等單位,擔任易經風水與紫微斗數講師,為全球客家郵 報風水命理專欄作家。其著作同時於臺日兩地發行中文與日文版。 張玉正 28
著南遷往贛州、福建與廣東的客家莊,比鄰而居,「風水祖師四大姓『楊、曾、廖、賴』定居在客家莊時, 就將從宮中帶出的風水術,流傳至客家莊內。」翻著他認為應將風水作為客家文化遺產的資料,張玉正 指著古書的佐證提出:「最好辨識客家人的方式,就是客家話,風水祖師楊筠松在《撼龍經》內寫下:『一
「有沒有聽過,『山主人丁,水管財』?早期客家人都住在山邊,為的是什麼?求人丁興旺。」張 玉正以傳統客家聚落的地理位置為例說明,「所謂風水,並不是像現代電視節目講的,教大家看裝潢、 物品擺飾這種旁枝末節。祖師爺教我們看的風水是大環境,背後必須要有靠山,前面要有水流過,這就 是風水的基本概念。」身為資深風水命理老師,張玉正認為要在現代環境裡尋找龍神之前,得先認識龍 脈是什麼,「說穿了,龍脈就是山脊線。」張玉正揭開令人意想不到的龍脈真面目,「古代的龍脈,就 是指山脈,過去的人為了以示慎重,講山脈不好聽,所以就改稱龍脈。」
張玉正認為,客家人仰望龍的信仰,有兩種可能來源,一種是源自中原文化裡所建立以龍為首的觀 念,在大遷徙之前的客家人便以「龍脈」代稱山脈,表示對天地的敬重,將龍脈停止的地方,視作龍神 居住之處。另一種則是隨著時代變遷,後來在龍脈停止的地方建立祠堂,當地居民把風水、宗教與信仰 結合,開始產生土地龍神崇拜。張玉正以各式傳統客家夥房祠堂的照片解說,「要找到真正的龍神,必 須要在後高前低的地勢中軸線正後方,八尺的位置設立龍神碑,這樣才能定龍神。現代有些人會在自家 風水中,做一個土地公,或把神龍碑立在前方,其實那是不正確的。」張玉正說,原屬於家族風水前方 的守護神「后土」,也因為後世的人以訛傳訛,被許多人誤以為那是伯公,結果請來管區伯公當家神, 守護自己的家族。 根據祖師爺撰寫探討風水與龍脈的古書《撼龍經》與《疑龍經》,張玉正進一步說明,「雖然龍脈
雖然 就是俗稱山脊線, 但風水所看重的,是 。 山脈的樣貌 龍脈 想挑選好龍脈, 祖師爺教說:那就先看哪條龍最肥⋯⋯
隨著發生唐末黃巢之亂,客家人再次展開大遷徙,張玉正認為,當時從皇宮出逃的風水師們,也跟
轉一換,大生細』,這個『生細』就是客家話,也是風水祖師爺就是客家人的證據。」
泥土視為山的肉,必須經過一層一層剝除,由大轉細之後,讓質地更好,這才能形成好的龍脈。」 原來,對照古書中所提「好龍脈」的格局,其實與現代的山林保育觀念正不謀而合,選擇山脈質地 穩定的地方,也才能守護落腳此地的居民們長居久安。 採訪報導/莊心宜 攝影/黎歐創意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29
就是俗稱山脊線,但風水所看重的,是山脈的樣貌。風水學上認為,山脈必須要很寬,叫做『肥龍』, 這也是最好的龍脈,而且,山脊的兩側比較低,山是不能見到石頭,因為在風水中將石頭視為山的骨頭,
光有靠山還不夠⋯⋯ 前面再挖一個水池,等龍神降臨 隨著老師的指點,雖然看懂以前祖先怎麼尋龍,卻不曉得該怎麼追上現代龍神的腳步,「風 水學中有一個口訣:『界水則止』,只要碰到水,龍脈就停在那邊。」張玉正不藏私的分享尋 龍祕訣,他說到,「現在人大多改定居平地,哪裡有山?風水裡所謂的山,只要相對高的就可 以了。」原來,祖師爺教的風水訣竅,就是以中軸線為基準,記得「前、後、左、右」四字訣, 後方就算種樹高上一吋,前方挖個水池,只要打造出「後山、前水」的環境,現代客家人就算 遷徙到平地生活,也能引水龍來定居,「所以,有丘陵地的地方叫龍脈,沒有山的地方,就叫 水龍。」張玉正說到,「所以,風水看重的是大環境,好的開局才是關鍵。」
認為好風水可以興家旺丁,因此先人們不惜跋山涉水,也要千挑萬選一個好龍脈的所在地 定居,「為了打造前低後高有靠山的好環境,就算後來遷到平原地區選址蓋夥房時,也要在正 後方種些大樹,前方打造一個水池,引龍而居 。」張玉正指著南部著名的客家劉家祠堂設 計,解說先人的智慧。過去的人認為,就算住在看不到龍的平地,也可以打造一個讓龍神駐紮 的生活環境,建在龍脈上的祠堂公廳,位中軸線阿公婆牌的正下方,正是家宅最重要的區域, 將土地龍神單獨設香位供奉,也代表將龍脈神氣引入公廳內守護後代子孫,也蘊藏著客家人重 時、敬天,崇尚自然,以及對土地的謙遜與感恩。 在都市叢林裡,祖師爺的尋龍秘訣還能用⋯⋯?
對於住在都市的現代人來說,要像祖先一樣開局就是打造好的風水環境,除非財力雄厚,不然無疑是緣 木求魚,看遍各式風水環境的張玉正感嘆,「如果在最初的選址設計上,無法挑選好的大環境時,至少和生
活息息相關的小環境,房屋內部設計就得依照法度來規劃。」以往,無論是從大環境的地理位置選址,或建 祠堂夥房的屋宅,首重正中央的中軸線設計,也代表絕對地位。然而,現代的公寓、屋舍在設計時,卻將洗 手間設計在中軸線上 ⋯⋯ 。「我們對中軸線是最尊敬的,想要在家裡找龍神,就要往正中央方向找。但是, 現代這種對中軸線不尊重的房屋設計,只是因為那個位置距各個房間最近 。」張玉正說,無論是過去立 於街坊牌樓透過中軸線的後方,必有雄偉山峰作為靠山,或在客家夥房公廳正坐中軸線的,絕對是祖先牌位 與下方供奉的土地龍神。 張玉正觀察先人所選擇的地理環境,他認為,風水所勾勒的,正是一幅充滿藝術的「對稱中軸構圖」, 張玉正表示,「不管以前還是現代,尋龍的方式就是一種,先從厚實肥龍脈開始綿延,遇水則停,沿著平地 蜿蜒的水流,徐緩安靜的逐漸匯聚成湖泊,這是大環境。眾人依水而居蓋房子,若沒有水脈橫流前方,那就 自己挖鑿一個俗稱玉帶水的設計,也象徵尋龍脈而居的客家人,遵守後山前水的尋龍口訣蓋家族祠堂,祈求 龍神守護後世的子弟晴耕雨讀,做學問、成大器,這是生活。整個組合起來,就是客家人的尋龍訣。」 在生活上,客家人遵循24節氣與地理方位的配合,在環境上,順應一年四季的生長與收穫,「風水說 穿了,就是一個小宇宙,也是人和環境互相配合的天人合一,如此而已。」在張玉正看來,流傳上千年風水 學,早已建構一個元宇宙的世界。 30
也是人和環境互相配合的 , 如此而已。 天人合一
在元宇宙找龍脈,Google 大師教你一起看
「以前的人比較厲害,沒有衛星定位幫助卻能夠滿山找半年,靠個羅盤就可以精準的定位龍脈。」隨著 時代變遷,被歸類為老派的風水命理印象:得拿個羅盤,千山萬水的到現場堪輿找龍脈的畫面,早已透過遠 端定位的方式請出Google大師,來幫世界各地的客戶看風水所取代,「其實我也是受到疫情的影響,沒辦 法出國到現場看。」拜現代科技所賜,張玉正認為,未來到元宇宙看風水,也是理所當然的趨勢發展,「雖 說用Google來定位誰都會,但是在看風水時,其實都還必須包含磁偏角的校正。」如果沒有計算磁偏角校 正,就算再精準的衛星定位的角度,也可能會相差一山之遙,而這就是身為風水命理師無法被學走的祕訣。
遵循傳統風水學的張玉正,踏遍各地歷代的風水建物,他認為,現代人不應該只是把風水視為神祕又虛 幻的信仰,而是去欣賞與學習先人們在每一座建物所留下的設計印記,從坐向、方位、角度,到所對應的山 川、水脈等符號,張玉正說,「現在年輕人,幾乎整天都生活在網路上,看風水也可以不用辛苦出門,只要 到元宇宙裡就可以學到各種山勢怎麼走、水脈怎麼流,可以在網路世界中,用一條龍的具體形貌來代表龍神, 這就是元宇宙版的尋龍。」從20多年前就開始遠距線上教學的張玉正認為,未來客家人要尋龍,不妨先登 上元宇宙開課教年輕世代如何懂風水、追龍神開始,因為在那裡,既可以打破年齡隔閡,沒有時間、空間的 限制,更不會有語言翻譯傳達的困難。
風水理論或許老派傳統,卻依然可以隨著科技進步跟上時代腳步,張玉正也期待,當未來客家大遷徙登 上元宇宙後,所有人一起跟著元宇宙的龍神漫遊天際,透過Google地圖去尋找元宇宙裡的風水龍脈,讓龍 神繼續守護元宇宙客家莊。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31
YI MIN YI MIN 2022 召喚 HAKKA SUMMON 跟著義民祭環臺! 晚清紛亂不斷,平亂有功的客家人,被奉為——義民爺,是客莊必備守護神。今年臺北客家 義民祭,35週年、35間宮廟、35尊義民爺,以令旗為號召,環島搜廟,搜出客家來時路。 新埔褒忠義民本廟 新竹縣 01. 苗栗義民廟 苗栗縣 02. 西勢六堆忠義祠 屏東縣 03. 搜神 記 全臺 35 座義民廟圖鑑 32
MIN TEMPLE TEMPLE 2022 HAKKA SUMMON 南 永昌宮 苗栗縣 13. 高雄市旗美褒忠義民廟08. 巧聖仙師祖廟 臺中市 05. 新竹縣關西金錦山義民廟 苗栗縣頭份義民廟09. 新竹縣竹東惠昌宮12. 芎 新竹縣林廣福宮 11. 花蓮縣鳳林壽天宮 07. 嘉義市褒忠義民廟06. 桃園市平鎮褒忠祠04. 國姓鄉護國宮 南投縣 14.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33
國姓鄉褒雄宮 南投縣 15. 三灣五穀廟苗栗縣20. 大臺北新店褒忠亭 新北市 19. 臺北褒忠義民廟 新北市 18. 大湖義民廟 苗栗縣 三灣三元宮苗栗縣 22. 南湖護安廟 苗栗縣 獅潭義民廟苗栗縣24. 獅潭三聖宮 苗栗縣 26. 草屯中原褒忠宮 南投縣 25. 水里義民廟南投縣 16. 鳳林長僑褒忠亭 花蓮縣 17. 34
信仰作為號召,藉著義民爺的令旗,我們搜出35宮廟,同時看見客家人在臺灣各地的落腳處。 現在……搜神下一站! 臺中市和平烏寶宮35. 埔里南村義民祠 南投縣 31. 28. 彰化縣芬園忠義廟30. 南投縣乾溝義民祠34. 南投縣埔里廣福宮33. 草屯無極褒忠義民宮 南投縣 27. 國姓碧雲宮 南投縣 32. 桃園市南崁褒忠亭29. 搜神記 神明跟著鄉民走 35
「令」字一出,信仰號召創作青年,從網路、山林到 36
「令」字一出,信仰號召創作青年,從網路、山林到 web3.0 ,出擊。 神一樣的存在? 37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在說客語,只有你不會說,那是什麼感覺?——林湧思 「同學的客語都講得比我好,我開始覺得有點丟臉,才自己學客家話。」花 蓮四維高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域,在那裡客語是主流也是日常,剛進青春期的林湧 思,才正要展開他的講客人生。畢業後去警校唸書,客語成為出外遊子的身分證, 同期的一句「說得不錯」,讓他信心大增。林湧思從「語言」開始,培養對客家 的認同感,甚至打算用客語和世界「結善緣」。 林湧思的社群帳號常常更新客語梗圖、分享客語翻譯的流行用語,從年輕人的 角度拋話題。用客語當引子,他在FB上把客家人從人群中引出來,FB、Line到 Clubhouse,完美「話」出客家在社群軟體上發展的軌跡。「言語有靈,客家話就 像我們的公婆牌」,在10年社群經營的路途上,林湧思發現不同意識形態的人竟 能放下成見,因為客語聚攏成為網友,也透過網聚,帶著客語走出螢幕、真正走 進彼此的生活。 「好客棧出來!臺灣客家行動聯盟Suka Hakka」為臺灣最大的客家FB粉絲社團,10年的經營歷 史,以及1萬6000名粉絲。最初作為都會客家後生討論客語的平臺,隨著粉絲踴躍參與,演變成客家 文化生活交流的開放平臺。今年平臺管理員——林湧思與友人粉專-畫舫(@lafufang)合作,推出「客 莊迷因守護神」8張迷因圖,令人會心一笑的常民語彙,讓客家話再度掀起一波討論熱潮,按讚的人 很多,質疑的聲音也沒少,討論一炸開,剛好正中客莊迷因的創作用意。客語存在生活中,只要有開口、 有討論,就有活下去機會。林湧思從近代人的共感出發,寫出正在「活著」的臺灣客家。 A. 後生畫符令, 用網路迷因爭取客語存續的聲量 專訪-好客棧出來!臺灣客家行動聯盟Suka Hakka成員 38
教「做 」這件事,只有用客語才能做最好的溝通——王湘仁
王湘仁是「客語薪傳師」,也是龍潭有名的粄食師傅,最自豪的就是透過香暖 軟糯的「粄仔」推廣客家話。不只做粄,他也教粄:「有些名詞,我用華語不知道 要怎麼講,可是用客家話講,就可以直接跟學員溝通!」那些翻不了的名詞,其實 就是和粄緊緊鑲嵌的文化,如果少了語言支撐,就沒辦法完整的傳承客家記憶。其 實當初20歲的他,客語也講得七零八落,在一次和阿婆相處的經驗中,他發現客家 是藏滿故事的寶箱,而鑰匙是客語,他才立志找回自己的客家話。 王湘仁覺得「客家意識」很重要,他靠著客家意識撿回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也 看到社群上,大家因為客家意識逐漸聚攏,但是真正成功的傳承,現在才正要開始。
「我的意思是,永遠都是現在才開始」王湘仁補充,世界不斷翻新,傳承也不斷繼 續,客家文化越累越厚,就像FB社團裡日積月累的討論,成為豐富的資料庫。
我是翻譯,我想把我的母語列在證照網站上——Vita 從澳洲留學回來的「澳客」Vita,是客語網路社群裡的新生代。從小被嚴格 要求講客語,客語在她身上留下生活的痕跡,但是海外留學時卻發現:「我在學翻 譯,大家拿到執照後都可以把他們的母語列在翻譯證照網站上。我是客家人,但我 沒辦法列上去,我沒辦法翻,我沒辦法把客家話對翻成英文。」原來家庭生活用語 和大環境下的「主流母語」之間,還是有很大的間隙。
Vita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本想從墨爾本找到客語同好一起鍛鍊,但又擔心 沒人理她,一路輾轉才來到Line的聊天社群,認識「好客棧」的成員,找到適合 開口練習的環境。這次回臺,入群半年的她踏出Line的介面,主動邀約大家聚會, 努力建構支持自己的客語社群,為往後的客英口譯之路鋪建堅實的基礎。
客家 FB 社團,比 Meta 早一步的虛實的交流 Metaverse主打虛實互動,其實「好客棧」在2016年早已搶先實驗這個概念了!在上百個客家社團中,「好 客棧」是難得還保持著多人「按讚、留言、分享」的高黏著度FB社團,成功要訣是:把線上討論變成線下活動, 拉網友進真正的「客家生活圈」。不只如此,他們更順應世界脈動,碰到科技發展,FB社團嘗試創Line上群組;
採訪報導/林芳嫺 照片提供/林湧思 | 攝影/黎歐創意
遇到疫情阻攔,他們則前進轟動全球的Clubhouse,連結到來自東南亞、澳洲、美國等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 實踐異地連線的同步交流。 跟著世界脈動,「元宇宙」是必然的下一步。「好客棧」會怎麼在元宇宙裡建構客家社群?林湧思想像他在 元宇宙蓋一棟「圓樓」,他認為客家的意象很重要,因為人會在視覺象徵上建立認同;王湘仁則想要打造一個「客 家樂園」,在裡面只要跟客家有關係的都可以做,他希望年輕人可以從他們喜歡的東西上開始接觸客語。但他也說: 「無論是什麼形式,我都希望能影響到線下,也就是現實生活。真的在生活中大家一起說,那客語才是活的。」
C.
B. 神一樣的存在? 39
道羊梅B. 錐紫C. 客莊迷因守護神起源介紹 1.用華語諧音,讓更多人輕鬆開口講客。 2.取客語說唬爛「畫虎膦(fa fuˋlinˋ)」,八張客莊守護神的「符令」, 從胡說八道,道出客家小孩的共同回憶。 3.花串的設計來自佛經,梵語稱經典為「sutra」,指開悟的人說話像花串一 樣芳香漂亮。暗示開口說客的人,口吐芬芳。 4.每個神都有自己的腔調,介紹開頭一定是「華語客家話(臺灣語oo腔)」, 從設定上的巧思加強客家人的臺灣意識。 註:靈感來自閩南12神獸。 「我想要讓大家覺得:欸!客家話當生趣!」——客莊迷因文案 林湧思2022.10.30 逞兇鬥狠的人,常把「道羊梅」掛在嘴邊耍狠壯膽。除了 承載年少輕狂的街頭記憶,更多是小時候不懂事,逃學在 家又不小心說溜嘴,被大人訓斥的共同回憶。 誠念神號,靈即護體:遇到壞,你更壞,碰到妖魔和鬼怪, 大喊「道羊梅」後,快逃!!! 錐紫是桃竹苗客家的流行用語,在南部又叫「錐面」,祂手上 拿著苗栗的特色熱狗——黑輪。看過這張圖的介紹,下次去苗栗 點熱狗記得不要鬧笑話,免得被人笑「錐子」。 誠念神號,靈即護體:「心中有錐紫,不會變錐子」,在馬路 上保持清晰的思慮,守護眾人的交通安全。 狗魔頭A. 狗魔頭是客莊裡拿來罵小屁孩的話,林湧思最常被媽媽罵狗魔頭,這個詞反 而變成他和家鄉鳳林的連結。據說鳳林人都稱車輪餅為hello,狗魔頭喜歡的 食物,就設定成鳳林遊子最愛的「hello」。 誠念神號,靈即護體:「狗魔頭」和「孤盲子」交替唸,有斥退小屁孩的功效。 40
細魅凍降H. 口說海陸腔的細魅凍降,是愛情的守護神。因為凍「降」,美女背著畫滿 愛心的降落傘降落,喜歡〈細妹恁靚〉、〈中意你〉這類甜甜的情歌。 誠唸神號,靈即護體:看到喜歡的女生多唸幾次,能夠增加追求成功率。 「細魅凍降,皮膚當好」除了追愛還有護膚的功效。 鰓鮑暢酣F. 鰓鮑暢酣是一尾肚子吃撐的神魚,愛吃新屋漁港討海人的「鹹醢飯」 再來 㘔 一壺酒,酒壺大到可以衝浪。一臉醉意的聽著山狗大後生樂團 的歌,在禾浪上唱「慢慢推送,像你靚靚个花裙」。 誠念神號,靈即護體:「鰓鮑暢酣、鰓鮑暢酣」,多背幾次就毋會枵欸。 巔馬D. 「巔 嫲 戴笠 嫲,頂背寫隻阿比百」,東勢小孩都有聽過 「不乖要帶去找阿比百」,巔馬阿比百在東勢可是比警 察還有威嚇力。巔馬喜歡的歌手比較冷門,但他們都是 聽阿比百長大的東勢在地人! 誠念神號,靈即護體:當世界太負面,默念兩句「巔馬」, 從谷底找回正能量。 神萌乳E. 「承蒙阿姆降 」南部客家婦女如果生育哺乳需要營養,有做「乳菇粄」給 阿姆吃的說法。形象食物,乳菇也拿來形容長得像胸部的山。其實乳菇山有 很多座,不過最有名的還是神萌乳的家鄉龍潭區乳菇山。 誠念神號,靈即護體:禮多人不怪,「神萌乳」一方面祝婦女生產順利,另 一方面感謝婦女的辛苦生育,回家記得和媽媽說一聲「承蒙汝」。 竹修 欸 G. 竹修欸是小時候共同的惡夢,厚道的長下巴和綠色的臉, 就像板起臉的大人。特色是說「六堆腔」,大家知道高屏 六堆一帶說南四縣,但是其實南四縣還分成三大語系, 2020年出版了《六堆字典》,讓大家認識六堆語言與文化。 誠念神號,靈即護體:不用多說,只要「竹修欸」一出場, 皮癢的人都會乖乖守法。 神一樣的存在? 41
跑路的土地公⋯⋯逃到客家莊 「未來的一切都能被手機、便利商店取代,在智慧 又方便的都市裡,去土地公廟拜拜,這樣的傳統行為, 都被政府視為迷信、超不科學的事情。土地公只好從都 市輾轉逃到鄉村,尋找仍然信仰祂們的信徒。14位來 自城市的落難土地公,偷偷在客家莊落腳 ⋯⋯ 」 這是導演Ballboss和勤美學合作的環境互動劇 場,科幻又超ㄎㄧㄤ的劇情,在苗栗造橋的客家聚落上 演,遊客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變成窩藏神明的通緝犯, 帶著神明在林間逃跑,甚至還要逃上月球! 因為生態體驗課程,鄉下出生的Ballboss發現都 會人居然會花錢「體驗自然」?他認為這是一種城鄉對 於價值的差距,他開始想著:未來城市的極致發展會如 何?又或者,人類發展是否應該還要存在更多的可能? 所以,《跑路土地公Run Away》以不一樣的思維, 邀請前來體驗自然的都市遊客,擔任劇場的主角兼 觀眾。 「我在想這個故事的時候,不是從宗教出發, 反而是從生活,從人際關係出發」,Ballboss觀 察到都會生活,讓人跟自然環境變得隔閡,漸漸 地,人們需要透過另外的方式去重新學習。超級便 利的便利商店或者是手機取代所有,土地公這種傳 統價值,變成「超不科學」、「好low」、「不時 尚」。所以,故事就以這樣的政治科幻設定:未來 政府希望大家「民智大開」不要再去接觸這種反智 的信仰,所以開始取締所有的宮廟,取締所有的土 地公。情節發展就是政府派遣了秘密警察,調查這 些土地公是不是被村民藏起來了?編導這齣戲的過 「傳統」有沒有價值? 「信仰」是迷信?還是? 專訪-Ballboss 42
程中,一位飾演秘密警察的演員,跟導演Ballboss 分享自己演出時,內心覺得非常痛苦,「你知道嗎? 我從小就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原住民小孩,所以我很早 就離開部落了,我到城裡去上學,我讀到了很好的志 願。每當我回到部落,我就教他們『你們應該要怎 麼樣』,『你們不要再搞這些很傳統的、很錯的東 西 』」有很長一段時間,城市的觀念扎在腦海, 反而模糊了灌溉自己成長的記憶。然而,隨著年紀越 大,他越來明白傳統的意義是甚麼,也後悔自己曾經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和部落離得那麼遠。 觀眾不斷地在林間奔跑, 重新走進自然,也重新思考 和「發展」之間的價值衝突。 「傳統」 劇情中,還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參與劇情進行的 觀眾會被要求從五花八門的素材中,拼湊出「跑路土地 公」的形象和落難身世,Ballboss說,「造神」的過 程,其實是觀眾生活經驗的投射,「那個神明形象是你 做的?你去哪裡找那麼多莫名其妙的資料庫?一定是本 來就看過的東西、經歷過的事情,你才會把他們組合在 一起。」Ballboss舉例,有人認為土地公是從下水道 逃跑的,所以拿水管作為神明的鼻子。當觀眾的生命經 驗開始融入,演出繼續,直到政府警察追查土地公的那 一刻,每一組觀眾都翻山越嶺、拚命守護! Ballboss 臺中大甲人,創有個人品牌「Ballboss&Stories」,跨足插畫、劇場、策展等藝術領域。 「草根性」是作品中最強烈的氣味,以臺灣為創作原點,出版《出大甲城》、《從烏鴉洞 起飛》等繪本,也執導《薛仁粿征東》、《跑路土地公》、《菠菱仔與豆花》、《糖果屋》 等劇場創作。2019年入選波隆那插畫獎的《開窗計畫》:用畫作側寫人物的私密空間, 帶觀眾一窺臺灣文化底下,不同人群的真實生活。自稱「筋很開」的故事家,透過轉譯, 賦予傳統文化新的面貌,讓年輕人重新和臺灣文化接軌。 採訪報導/林芳嫻 照片提供/Ballboss 神一樣的存在? 43
傳統「信仰」是? 「我是大甲人,我拜的是媽祖,但其實我每次面對神像說話的時候,都不是很確定我是在跟媽 祖說話?還是在跟我自己的媽媽講話?」是導演也是插畫家的Ballboss,多次入圍波隆那童書插畫 展,他的插畫創作《出大甲城》是一本以媽祖遶境為題材的繪本,但是內容卻不是畫媽祖,反而以 遶境的人和居民的互動,堆疊出媽祖在小鎮的存在感。繪本透露出Ballboss對信仰的詮釋:或許, 神明是我們記憶庫裡投射出來的實象。Ballboss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我信媽祖,其實是信所有 在大甲的回憶?或是和媽媽共有的記憶?」 「土地公也是!那時候很妙喔!」Ballboss想起回臺最初,他以留英碩士學成回到大甲,但是, 迎接他的,卻是那個沒錢又寒冷的冬天,他還笑稱自己是「噗攏共」的狀態。記憶中,就是最冷的 那幾天,媽媽打來的一通電話:「要過年了,莊頭上的土地公要找你做爐主。」突然,Ballboss在 未來一片茫然的情況下,感覺被自家小村落裡的神明安慰了,好像聽見祂說:「我相信你可以做好」! Ballboss執導《薛仁粿征東》,把廟會搬到百貨公司門口,在都 市營造「一起看戲」的過年氛圍,讓急追潮流的腳步緩下來,因 為看戲,重新和人群「在一起」。 幫傳統「翻譯」出當代的樣貌 「我的工作就是要幫傳統找到一個適合的面貌,翻譯成當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然後,把原 本的概念說出來。」Ballboss說,「《薛仁粿征東》其實就是在幫傳統的布袋戲,說一點話,但是, 當時沒有直接採用傳統的布袋戲戲偶」,強調田調重要性的Ballboss,提起在採集傳統布袋戲元素 時,訪問的對象不斷地表達:「這個沒有用啦,這個沒有人要看」。在這樣的田調結論下,假設傳統 的戲偶真的不吸睛,Ballboss認為自己就必須要把它翻譯成另外一種形式,他尋求另外一位插畫家 前輩協助設計並製作巨型戲偶。但是,這樣的「翻譯」還是不夠,Ballboss認為廟口已經不像過往 農業社會容易聚集人潮,既然大家現在都不在廟口看戲,「我就把廟口帶來百貨公司找你們」。 44
所以,這些信仰,會不會是我們行為記憶的形象化?我信的是 土地公?還是信我所有在這村莊的成長跟生活記憶?我信的 是媽祖?還是我媽媽怎麼跟我互動?包括有她參加的各種 節慶儀典,像是我結婚。會不會我思念的是我的記憶?所以 我去做這些事情,可能是我想要記住:我是什麼樣的人?記 住我的過去,我才比較知道未來要怎麼走。 ——Ballboss 採訪後記: 提問: 面對元宇宙世代即將到來,傳統信仰有沒有機會? Ballboss: 我更在意的是,什麼會跑進元宇宙?什麼會被元宇宙取代? 提問: 您的劇本裡,土地公要逃到月球;如果,我們要帶土地公逃到元宇宙呢?您的想像是? Ballboss:你知道,所有的NFT都會有一長串的code,我可能會把這個土地公廟裡所有擺神像的地方, 都變成一堆code,這是一間只有代碼的土地公廟,你可能會看不出來,那我就會跟你說:「你要相信: 人類的集體想像,才會創造未來」。 提問: 我在想我去參拜的時候,要有什麼樣的回饋? Ballboss: 不用有回饋啊,趕快打開你的狐狸小錢包,把比特幣傳到我們的香油桶裡面。(笑)XD 故事家:認同自己的文化,說自己的故事。 Ballboss希望自己的故事像「藥引」,帶領觀者以自己的生命經驗融入,戲劇系畢業後,在英國主修 插畫,既是導演也是插畫家的他,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也因此成就了「故事家」的身分。過去他慣用黑 色幽默表達觀察,隨著創作取材廣泛,有了更多的田野調查,「所有的人都是那麼的不同,但也那麼的相同,
「認同自己的文化,說自己的故事」多次陪伴Ballboss前往「波隆那」,屢屢獲得國際肯定,現今, 他仍然努力從事自己的「翻譯」工作,不斷地讓傳統價值找到更適合當代的樣貌。故事家,要一直為自己 的臺灣文化,說故事。 神一樣的存在? 45
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好像會變得不需那麼的砲火凌厲了。」Ballboss創作初期,多以批判來表達,「更 多的實戰經驗後,我開始發現,能夠為他們說一點故事,都是一個很大的榮幸。」讓Ballboss再度入選 今年波隆那童書插畫展的《從烏鴉洞起飛》,他改以另一種溫柔的語氣,訴說臺中清水的眷村故事,一代 生命的沉痛,隨著時間,似乎也像極了那些逐漸被淡忘的傳統,在世人眼裡慢慢變輕。
有一種穿越, 是虛實之間的相遇 專訪:李柏廷 身體消失之後,記憶如何留存?過去,我們祭拜、懷想、書寫…… 在數位的世界裡,藝術家李柏廷以AI技術,保存記憶,甚至大膽地認為 未來可以讓記憶產生意志。 積 一生的記憶,在元宇宙裡復活了⋯⋯ 2018年臺灣傳奇舞者蕭賀文病逝,留下大量的影音資料,裝載東亞文化的身體,在瞬間成為平面的回 憶。「我們去拜訪他的家人,感受到很多溫暖,他們支持我們做嘗試,告訴我們就算失敗也沒關係。」李 柏廷回憶起,蕭賀文的姊姊慎重的把檔案交給他,希望紀錄舞蹈生涯的影片,能有典藏之外的可能性。經 過電腦反覆分析,影像中的肢體被辨識、記住、轉換成大數據,也邀請蕭賀文的大弟子參與,在影片和真 人之間比對,抓取最精準的數據,透過AI讓記憶延伸出意志。 歷時兩年,影像精華濃縮成《Project ZERO|首部曲》在高雄電影節亮相,期待蕭賀文可以在未來透 過演算法再度起舞,記憶在VR裡被重啟。「我們希望賀文對舞蹈創作的見解和她開創出來的姿態,透過 AI整合,讓世界因為她的經驗,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計畫持續推進,也許未來記憶數據能夠編舞,甚 至跟舞團合作,科技支持的記憶,再次被演出、被舞者的肌肉記憶,舞蹈成為媒介,讓意識在虛實之間流動。 46
Laboratory,指的 是一個設備完善的數位製造實驗室,提供機具和空間讓大家自由實作交流。FabLab是跨度虛、實
兩極端的溝通實驗室,在虛實交錯的概念裡,創作沒有邊界,想法越過海洋,成為世界另一端的實 驗室裡的創新點子,被討論、實驗、實踐,甚至變成創業。他深受從想法到實踐之間大量交流的氛 圍吸引,「我希望在臺灣創造一個這樣子的環境。」2013年FabLab Dynamic落址臺北。
採訪報導/林芳嫺 照片提供/李柏廷 「本質是交流,技術只是介面, 重點是想要 什麼。」 傳遞、創造 Open source:穿梭全球創作者的大腦 李柏廷首次在荷蘭接觸到open source的概念,open source就是「開放程式碼」,世界各 地的創作者在網路上公開作品的骨幹,可能是3D模型,或是控制機械的一段code,開放大家自由 改造、下載,在FabLab裡作成實體的物件。FabLab的全名為Fabrication
大家為了實踐想法相聚,也在實驗室裡激發出更多討論、更多可能。以狗輪椅為例,原本只是 一個狗主人要借用工具幫他的狗做輔具,想法一出,李柏廷腦袋動得更快,「那時候我們就想是不 是可以做成衍伸式設計,結合來這邊的人,有做工業設計的、醫療的、生物的,還有軟體工程師, 把它做成新的實驗。」合力設計的成果,只要輸入身高和腿長,就能在程式裡自動生成客製化的狗 輪椅,製作成本大幅降低,也更容易使用。 狗輪椅團隊不僅開發設計,也預計在網路上公開作品程式碼,達到open source的概念。「對 我來說虛實之間的過渡、轉換是很有趣也重要的事情,因為這些程式碼,我們能在網路上跨時間空 間的交流,互相激發出更多想像。」open source帶給李柏廷很多樂趣,創意在重複上傳和下載之 間累積,當交流越來越頻繁,微小的推進就能堆積成新的發明,影響世界。 神一樣的存在? 47
FabLab Dynamic的運行需要電力支持,和電緊密相依的日子裡,李柏廷更加著眼能源的永續。 「我們一直想要達到一種狀態,讓能源回歸自然、更有自由度,讓大家都有電、有光、有燈。」2014
年FabLab Dynamic啟動「再生能源計畫」,把植物行光合作用的排泄物酸轉換成能源,只要有水、 有種植的土壤,就能直接發電。從供電給LED燈開始,這幾年陸續推動《自由螢火》、《流動》等小 型實驗,2020年他們更受邀「臺北雙年展」,一個機會、一筆基金、一股壓力,新實驗《暗流》獲 得一大推進,轉換出來的能量已經足以驅動路燈。
看不見的地方,能量正在轉換
李柏廷出生旗山美濃,相對保守的客莊在山上自成一格,用最簡單的方式和自然共存。回憶兒時, 生活在客莊,他對「省」的概念印象深刻。小時候不能浪費錢買玩具,因為玩具是短暫的娛樂,卻可 以買高品質的文具或是電腦,雖然單價高,但品質好、可以「用很久」就是有省到。對他來說,省的 概念就是永續使用。 土壤產電不用通過集中電網、原料沒有汙染,比風力或太陽能更適合偏鄉使用,捨棄遠遷電纜線, 只要好好養護土地上植物,就能獲得日常所需的能源。「在客莊,我們一直維持一個很簡單的生活模 式。」李柏廷把從小的生活習慣融入設計,用隨手可得的鋁當原料,讓再生能源更加容易實踐。下一 步,他希望帶著這個計畫,前往有需要的地方,把實驗變成實踐,讓永續的理念在各處發光。 《自由螢火》螢火蟲生活在充滿水的自然環境,過去賞螢 人常在手電筒的光害和失足之間兩難。透過特殊的發電裝 置,只要有土壤和水流就能點燈,選用不干擾昆蟲的紅色 LED燈,讓賞螢人和螢火蟲可以自在共存。 《暗流》植物產生電能推動路燈,恆定燈光刺激植物生長,透過實 驗室研發的電極高壓驅動器具,能源和自然首度成為互利關係。 《流動》在長滿植物的平臺上,種植120個發電裝置,藉 由轉換植物的代謝物,點亮LED燈。憑藉自體能量的轉換, 把發電和種植變成一種永續的循環。 48
是開工、初一十五都要拜拜等等,不過隨著科技介入,一切將有所改變。例如行天宮,現在已經全
萬變的科技發展裡,無論從1D到6D,其實都只是使用者表達的工具。一如其他的工具,「元宇宙」 也只是另一個溝通介面,李柏廷提到,就像1896年法國的第一部電影《真實電影》,大家都被進 站的火車嚇壞,但終究會習慣。「重點還是人跟人之間的溝通,透過不同的介面可以達到多深入、 多互通,這件事情是才最重要的。」科技和人相輔相成,只有大家願意使用,技術才會真正發展起
來。雖然科技會等人,但李柏廷也提醒大家:「先適應的人,其實會先得到機會。」科技發展是必
然的,每個人終究會逐漸跟上,但面對新事物的態度,決定我們會成為付費者還是收費者。介紹完
時下的數位科技走向,李柏廷最後再次提及實驗室的初衷,本質是交流,科技只是介面,重點是—— 你要說什麼。
sign in ⋯⋯ 想邀請荷蘭朋友參拜臺灣宮廟 李柏廷的科技帶有社會的溫度,愛玩的他靈感常來自生活。他認為生活是無形文化的堆積,像
腦,那時候還是撥接的時代。」李柏廷不是數位原生人,卻蹲點網路世界30多年,他發現在瞬息
面改成線上點香,連線就能拜。「假設我在荷蘭透過數位的方式來拜拜,那我是不是可以同時推薦 給荷蘭的朋友呢?這些外國人又會怎麼樣去想像這個APP呢?」李柏廷想像數位化的文化,除去 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多了新的可能性,也許臺灣信仰會變成更全球性的事情。接下來,面對外國人 我們如何產生誘因?文化要改版嗎?更多人加入後會有什麼改變?數位世界裡文化將延伸出更多有 趣的思考面向。 科技是介面,重點是你,你想說什麼 電腦和顯卡一直進步,科技呈曲線性發展,未來會越來越快。「我小四還是小五才有第一臺電
美濃客家人,動態自造實驗室Fablab Dynamic創辦人。不只狂熱於科技,更喜歡自己動 手實踐和交流,希望藉「社會設計」解決社會議題和能源困境。創有《自由螢火》、《流 動》、《暗流》等自然能源系列作品,從土地廢料中汲取天然電能;以及《一即一切| IMBALANCE》、《小太陽の養成計畫-同化不童話》、《故宮暑期AR工作坊》等文化結合 新媒體的創新展覽。實驗室的新作《project ZERO | 首部曲》更嘗試結合大數據和VR, 透過科技拓展記憶的價值,發揮數位之於社會的更多可能性。 李柏廷 (左一) 採訪後記: 短短一個下午的採訪,破解了航向元宇宙未知的不安感,原來元宇宙也只是 一種溝通介面,就像書、收音機、電視、電影、電腦,都是溝通工具的其中一種 選項,但值得思考的是,未來我們想用什麼方式,才能更完整的向外傳遞想法。 神一樣的存在? 49
「其實鳳林是一個很寂寞的老人村,以前只有過年會這麼熱鬧,因為兒子、女兒、媳婦、孫子都回來了。 但現在一年會熱鬧兩次,一次過年,一次是農曆七月,大家都會回來扮鬼參加活動;現在感覺一年過兩次年 了,老人家很開心;這也是我當初設計百鬼夜行活動時所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李美玲 我以為我在國外, 原來是北林客家莊⋯⋯ 剛嫁到花蓮鳳林,還沒摸清楚外在狀況,就在老人聚會的地方辦起了活動,李美玲笑著說, 「一開始老人家們很自然的聊天,整個聚會的現場全部都講客家話,然後非常的熱絡,那一瞬間 我覺得我好像到國外了。」因為在地人會覺得嫁進來就是自己人了,所以他們先入為主的觀念, 認為外來的媳婦聽得懂客家話了,後來一起聊天後,才發現原來語言上還是有距離,於是這群可 愛的老人家們很體貼,會立刻從客家話轉成華語或閩南語來溝通;這件事讓剛嫁到鳳林的李美玲 印象相當深刻。 對於剛來到花蓮的李美玲來說,好多東西都很新鮮、很有趣,北林是一個很純的客家村, 可以深刻感受到客家文化在這裡是比較強勢,但也發現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李美玲說,「剛嫁 來的時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兒童課,因為發現我們的路邊阿婆、阿伯都很厲害,所以我就帶 著小朋友去認識這些阿婆,請阿婆當老師,教小朋友做米篩目、艾草粄,或是到田裡看芭樂怎麼 種。」透過這樣學習的過程,彼此互相認識,感受非常不一樣。 鳳林人說: 「我們有幸住在慢城,所以能過兩次年 ⋯⋯ 」 —《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 專訪:李美玲 50
生活非主流,也能成為臺灣第一鎮
對當地人來說,習以為常的生活,卻讓外地 媳婦李美玲感覺特別,這也為她日後從事文化工作 時,提供了不同的觀點與想法。現代人的生活步調
急,常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在街上快走、奔跑,似乎 很少有機會看到大家在路上緩步慢行。在生活質樸 的鳳林,年長人口多,許多人家仍維持較傳統的生 活方式,已經變成在地人的李美玲思考著,該如何 規劃鳳林的未來,李美玲表示,「找到『慢城』, 我非常開心,因為慢城是最接近鳳林未來可以走的 方向,而且它不是一個空泛的理想。」
慢城強調環境跟永續,李美玲發現這邊的阿公 阿婆一直遵循著節氣在生活,看在這位外地嫁來的 媳婦眼裡,感受很深刻,李美玲說,「你在某一個 季節的時候,會發現家家戶戶都在曬蘿蔔,不論是
否因為居住空間或環境跟以前不同,你會因為這個
氣味,知道某個季節到了。」在都市裡成長的李美
玲,看到家家戶戶至今還在燒柴火、用大灶煮飯, 覺得不可思議,住在這邊的居民自己劈柴,並依據
大小枝分類擺放,疊得像藝術品一樣,讓李美玲嘖 嘖稱奇;也因為至今依然保有40年前客家村的生 活模式,很符合慢城強調的環境跟永續,李美玲表 示,「雖然慢城的價值跟主流想得不一樣,但透過 慢城的認證,讓我們有能力去跟主流對話;我們有 自己擁護的價值,可以走自己的路。」於是,鳳林 成為臺灣第一個受國際認證的慢城,運用這個特 點,走出鳳林獨特的一條路。
度低,沒有情感,許多人都只想要打掉蓋新房舍, 但對於老一輩的鄉親來說,那是曾經與自己的生活 息息相關的記憶,怎麼樣都想要保留下來,即使不 再運作,仍期盼將這份情感延續;正好民國98年時, 來自臺北的大學學者傅茹璋老師所規劃的「菸樓文 化與單車之旅」的活動,啟發了李美玲想要賦予菸 樓新生命,也想要創造菸樓的價值,於是,菸樓的 文化與在地的文史故事,結合單車小旅行,開始帶 動鳳林的觀光。
選擇菸樓也是一個意外,對於做鄉土文化研究 的李美玲來說,會深受這種老建築吸引,隱約覺得 有份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這樣的田園景觀是別 人無法模仿的,這份特殊是無可取代的。李美玲說, 「當初並不是要推觀光,而是發現如果不把這文化 的獨特點出來的話,菸樓就要消失了。」於是,一 方面以菸樓作為當地的發展特色,另一方面,藉由 創造其價值,達到文化保存的功能。透過李美玲的 努力,如今菸樓已成為鳳林的地方特色,相信100 年後,仍能看到這份被費心保存下來的文化。
一切都是, 從爬出古井的第一隻「鬼」開始⋯⋯
提到最初辦「百鬼夜行」的機緣,李美玲表示, 因為當時北林三村的社造幹部前往其他社區觀摩 時,看到別人只在一口古井放一個牌子寫上「荷蘭 井」,就可以吸引人潮前來觀光,大家覺得很有趣, 於是七嘴八舌的討論,因為北林也有兩口井,於是 仿效「荷蘭井」,還把很紅的電影貞子結合在裡面, 拍了一張貞子從井裡面爬出來的照片,沒想到這張 照片放上網路後,吸引上萬人來按讚,這個迴響讓 大家很開心,從那時開始,李美玲就決定要做「百 鬼夜行」。
在鳳林的北林里和大有里,就有40幾棟菸樓, 這些已經廢棄不用的菸樓,因為與年輕世代的連結 「因為 是最接近 未來可以走的方向, 且它不是一個空泛的 。」 慢城 鳳林 理想
現在留下菸樓,百年後我們就有古蹟!
採訪報導/邱亦倫 照片提供/李美玲 我家的客家菜 51
「現在回頭想想,鳳林其實早在94年、95 年的時候,就開始在做現在所謂的長照。」李美 玲回想,當年舉辦這些活動的目的很單純,就是 讓長輩聚在一起聊天、唱歌、共餐,因為沒有政 府資源,所以一直以來都是民間自發性的進行, 李美玲說道:「老人家很可愛,他們會自己帶茶 具、點心,甚至把家裡不用的沙發也搬來,大家 出錢搭棚子,讓更多人可以一起來參與。這裡就 很像老人互相照顧站,大家有主見、有想法,真 的在參與,真的在生活。」
當然,在農曆7月舉辦「百鬼夜行」的活動 前,李美玲也有先跟村子裡的長輩們溝通,讓他 們了解活動的目的,也透過這種打破禁忌的活動 將鳳林的文化資產保存下來,讓年輕世代與外來 的遊客可以認識和重視。讓李美玲最感動的是, 雖然這群長輩不見得能聽懂她想要做的事,但他 們就是百分百支持,當李美玲詢問是否會介意扮 鬼時,有些生性樂觀又豁達的長輩反倒回應她: 「搞不好明天我就變鬼了,最接近鬼的就是我們 啊!」李美玲一說起這群可愛的長輩,忍不住哈 哈大笑。
雖然有不介意扮鬼的長輩,但也有一批長輩 很怕鬼,擔心活動過後這些鬼賴著不走怎麼辦?
李美玲在收集完大家的心聲後突然頓悟,「鬼」 是信仰問題,既然如此,那就用信仰的方式解決。 為了讓大家可以開心自在的參與「百鬼夜行」, 李美玲做了兩件事,一是請大廟壽天宮來發平安 符,另一個,則是在活動前一天辦普渡,並請道 士來誦經,讓這些鬼在活動辦完後全部離開。
當然這樣的活動並不會獲得所有村民的支 持,不過,讓李美玲覺得欣慰的是,有些長輩會 替她解釋,讓大家知道這其實是文化藝術活動, 大家聚在一起好玩、熱鬧、開心就好。活動過後, 許多長輩會來跟李美玲反饋,她說,「百鬼夜行 給我最意外收穫是,很多長輩跟我說:以前只有 過年才會這麼熱鬧,這裡是一個寂寞的老人村; 現在很好,一年會熱鬧兩次,一次是過年,另一 個就是農曆七月,大家全部會回來參加扮鬼活動, 因為孫子覺得很有趣,玩得很開心。所以以前是 過一次年,現在是過兩次年。」從李美玲開心的 語氣中感受到,至今已舉辦多屆的「百鬼夜行」 對她來說意義重大。
「現在很好,一年會 兩次, 一次是過年,另一個就是 。」 熱鬧 農曆七月 「百鬼」愛熱鬧, 就從《宴》的體貼再升級⋯⋯ 在辦「百鬼宴」前,李美玲先去做了田野調 查,隨著時代的變遷,人的口味會改變,食材的 供應也會不同,她說到,「我問了總鋪師,在鳳 林這邊消失的菜色,他講的幾道幾乎消失的菜, 一道是豬肚,一道是蝦子。現代人或許是健康觀 念改變,所以『豬肚』這道菜慢慢在宴席上消失; 另外一道,則是以前人抓不到那麼多蝦子,所以
透過田調的結果,李美玲了解早期鳳林的辦 桌文化,所有食材、道具、桌椅,都是主人家自 己要準備,總鋪師只要帶著一把菜刀、一根勺子, 跟鍋碗瓢盆就可以了,也因著那時農村人力充足, 隨便叫就很多人來幫忙,於是家家戶戶自己帶桌 子、板凳、碗筷,為了避免拿錯,大家會在桌子、 長板凳底下寫名字,吃完後,大家又各自把東西 扛回家,這些早年的生活場景也已經看不到了。 現在因為人口減少,很難找到鄰居、鄉親來幫忙, 所以才會演變成現在這種專業化的模式。 52
宴席上也幾乎不會出現。」田調結果讓李美玲大 感意外,也直呼有趣。
而田調的另一個發現,就是「喜宴的時候送麻
糬」這件事讓李美玲深感意外,「我滿驚訝居然是
鳳林人發明的,我到處問人才發現,這個是從鳳林
擴散出去的,因為大家覺得很好,於是紛紛模仿。」
鳳林這個特殊習慣,是李美玲在田調過程中印象最
深刻的一件事。
通常辦活動的時候,都會伴隨許多攤商,沿
路形成小小市集,當初「百鬼夜行」活動的時候,
就像園遊會的形式,發餐券給大家,各自光顧自己
喜歡的攤子;但在辦到第四年時,李美玲發現,因
為北林村是老人村,許多長輩都是移工姐妹推著輪
椅,來到活動現場,但因為當初活動的設計是給年
輕人,沒有考慮到年長者,所以很多長輩都是在角 落默默看,李美玲才驚覺這樣不對,不論是誰,都 應該可以高高興興的參與活動,但像園遊會的形
式,對於長輩是不方便的,因此,李美玲認為,「那
時候我就思考,怎樣的方式讓長輩可以很優雅、很
有尊嚴的吃飯,然後坐在最好的位置欣賞表演,想 來想去,只有用宴會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這樣我 還可以安排位置。」除此之外,她還去做了美食調 查,為了讓宴會可以吃得更好、更豐盛,於是,李 美玲把在地的農特產品與宴會活動結合,發揮餐廳 師傅的手藝,也因為有這份體貼長輩的心,「百鬼 宴」就這樣展開了。
就算登上元宇宙, 用《宴》,依然能召喚眾人一起繼續搞鬼⋯⋯
李美玲感性的說,「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 會這樣做,我之所以會想要做《宴》,是因為我 發現飲食文化,最能代表家族或族群的特色,它 透過家庭去傳承,且不容易被快速的大量改變, 也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即使到了下一個世代,來到網路世界的元宇 宙,「百鬼宴」仍會持續下去,因為食物佔了重 要且特殊的地位,李美玲強調,除了要吃在地生 產的,也要將自家的烹調習慣傳承下去;畢竟, 食物可以傳承家族百年的味道與作法,在族群文 化中,亦可彰顯其價值觀。
李美玲對這個一手催生的在地活動,有著無 盡的溫暖回憶,她說:「舉辦活動這麼多年下來, 我最大的感動,就是感受到大家的心意,也感動 於他們的自發。」第一年舉辦「百鬼夜行」時, 李美玲其實沒有請阿公阿婆要做什麼,反而是這 群長輩就自己討論,要準備多少份量,大概會來 多少人,要花多久時間,到了活動當天凌晨5點 他們就自己來了,看到現場大家各自分工,同心 協力做麻糬,這份心意讓李美玲久久不忘。
「百鬼宴」的菜色也增添新的變化,李美玲告訴我 們,其實最早一批嫁來臺灣的外籍配偶,以印尼客 家人居多,除了語言上可以互通,在飲食上也受到 印尼菜的影響,多了許多的變化;像在「百鬼宴」 推出的百鬼蜂巢蛋糕,就是融合了印尼風味,且幾 乎每一位印尼姐妹都會做。除了活動結合當地景觀 特色,連飲食也是從生活出發,無怪乎大家的參與 度這麼高。
我家的客家菜 53
內餡調味料:胡椒粉 2 小匙、醬油3大匙、糖1匙、鹽 2 小匙 5. 粽葉40片、粽繩20條 作法: 1. 糯米與十穀米洗淨泡3小時,蒸熟備用。
我想來點⋯⋯ 今晚, 客家百鬼宴
A.
放入紅蔥頭、香菇、蝦仁、菜脯,加入調味料炒香。 5. 料都備好後,挑選兩片粽葉,光滑的正面在上面,兩片粽葉相疊, 小張的在上面(如果用到背面粗糙面的話,糯米就有可能會黏葉子)。 6. 將粽葉從三分之二處折起來,交叉形成漏斗狀,轉折處末端要折一個 折角,將炒好的料放入接著壓一下讓糯米扎實。 7. 左手按住粽子的兩邊保持外型,右手將粽葉蓋下來,再將粽葉往下包 覆兩個邊角(特別要注意兩個角落,要往內壓緊,才不會漏米出來)。 8. 前面多餘的粽葉順著粽子向右或向左折。 9. 最後用粽繩將粽子繞兩圈扎緊,綁上活結,蒸熱就完成了。 54
客家鹹粽(十穀輕食粽)
(製作份量:20個,100g/個) 食材: 1. 圓糯米1350g、十穀米 適量 2. 糯米醬汁:紅蔥頭6粒、沙拉油適量、胡椒粉 2 小匙、醬油3大匙、 糖1匙、水2杯、鹽 2 小匙 3. 內餡:菜脯300g、瘦肉片300g、沙拉油適量、豆乾10個、香菇6 朵、 蝦仁30g、紅蔥頭6 粒 4.
2. 漿汁作法:放入沙拉油,加入紅蔥頭、調味料爆香。 3. 將(1)+(2)攪拌均勻。 4. 內餡做法:先將瘦肉片滷好,菜脯乾炒好備用。沙拉油加入豆干炒香,
冰皮月餅 C.
作法: 1. 粉類+糖+鹽混合均勻。 2. 加入牛奶與煉乳後拌勻倒入鐵盤(深度約5公分)。 3. 水煮滾,轉中大火蒸35分鐘,30分時可先用竹筷測試不黏即可離火。 4. 蒸皮的時候,切分餡料(25g/個)並滾圓。 5. 出爐後倒除上層水分,趁熱加入沙拉油揉製光滑均勻。 6. 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分別加入色粉揉均勻,一份留白。 7. 米糰切分25g/個(大量時上面要覆蓋避免表皮乾燥)。 8. 捏成碗狀包入內餡,收口滾圓完成。 (製作份量:1個,1500g/個) 食材: 1. 艾草180g、水800g、二砂糖380g 2. 樹薯粉200g、中筋麵粉500g、酵母9g、沙拉油40g 作法: 1. 艾草放入果汁機加一些水打成泥(切碎也可以)。 2. 倒入炒菜鍋加入糖炒至糖融化,再加入剩的水關火拌勻, 靜置40分~50分倒入容器。 3. 依照順序將食材 (2) 拌勻。 4. 大火蒸10分鐘(鍋蓋旁要插筷子),轉中火15分鐘才可 開蓋檢查,再蒸10分鐘用竹籤刺有熟取出冷卻完成。 5. 依喜好切適量大小即可。 艾草 B. 高雄客家人,北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擅長用外地人的角度觀察鳳林,發掘藏在日常的生 活特色,在平凡中創造奇蹟。2014年推花蓮鳳林獲得「慢城」國際認證,讓在地居民提升對 家鄉的自信心,而後又持續舉辦夏日「百鬼夜行祭」活動、「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創 造鳳林觀光人潮。活動皆著重文化和環保,帶領鳳林以慢活的態度,跟自然和在地共生。 李美玲 我家的客家菜 55
(製作份量:14個,50g/個) 食材: 1. 餅皮(25g/個):糯米粉60g、在來米粉40g、玉米粉30g、細砂糖30g、鹽1g、 牛奶180g、煉乳25g、沙拉油20g、色粉(紅麴、薑黃、抹茶) 2. 餡料400g(25g/個):豆沙、芋泥、手粉、熟糯米粉 適量
#變成我喜歡的樣子了! #我的客家VIBE 「客家是⋯⋯?」 劉冠廷、角斯、莊興惠、張玉正、林湧思、王湘仁、Vita、Ballboss、李柏廷、李美玲 在元宇宙中的客家VIBE,就是透過 語言同步傳輸的一種互動記憶點, 無論實體身在何處,客家話都會降 落在同一個元宇宙中,讓眾人能真 正感受到在同一個空間內互動。 劉冠廷 徐世 主委 神,遊,去哪兒? 屬於 你們的客家VIBE是⋯⋯ 帶著信仰移居元宇宙 唯有你親身經歷,才會擁有 自己的文化感受。 角斯 B. A. 56
#神一樣的存在 #文化沒有消失 SUMMER ISSUE 早期客家建築依照龍脈選址建屋宅,在 尋找龍神同時,也要知道風水堪輿的起 源、發展與客家人密不可分。 張玉正 C. 我個人認為的客家VIBE就是要發揮客家 「硬頸」的正向特徵符號: (1)擇善固執(2)勤儉刻苦(3)晴耕雨讀 (4)崇宗敬祖(5)重視家庭(6)不畏強暴 莊興惠 D. 客家,變成我喜歡的樣子了! 57
E. 大家一起在生活裡面說客語, 那才是真正的活著。 王湘仁 客家不是單向輸入,而是雙向溝通,才 會走出不同以往的路。 Vita F. G. 58
「我媽媽是這樣教我的,所以我也 這樣傳下去」,這是一種對家鄉、 對媽媽的記憶。 Ballboss H. 李美玲 客家是一種生活的美,是 人與人互相在一起的美。 J. #變成我喜歡的樣子了! #我的客家VIBE 客家是融合的藝術,在天地之間, 族群之間,接納宇宙萬物尊重多元 且保有客家的主體與信仰。 李柏廷 I. 客家,變成我喜歡的樣子了! 59
WINTER ISSUE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