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哥林多後書5:11-19
不憑外貌 林鴻祐牧師講於14 0323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可畏的 舊約傳統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是創造主,我們是受造者,我們只有 敬畏上帝,因為祂是可畏的。敬畏,fear,希臘字 phobos,就是後來英文 phobia(恐怖、恐怖症)之字根。希臘字之起源動詞,phebomai,逃離之意思。 引申的意思乃,因為某事某人帶給我們的情感變化而逃離,這變化就是 fear,譯為害怕、恐懼、敬畏。換言之,因為害怕,人情感的變化而逃離這 叫人害怕的情境或對象。當然,phobos 之譯為英文 fear 外,還有更強一點 的 panic 或 fright 都是。換言之,這不只單單怕、害怕而已,還有恐懼、恐 慌、畏懼等等。遠古的希臘宗教裏,Phobos 乃神明之名字,是神明 Ares 之 兒子,而神明 Ares 是戰爭之神明。在古老的斯巴達遺址,有一座 Phobos 之 神廟殘跡。那是一種恐懼之神明,帶給人害怕之神明對人的情感激發恐懼, 將那還未發生的害怕事情,提前實現化為真實的情感與知覺。換言之,在 還沒有任何恐怖或畏懼之真實傷害前,這恐懼已經深深擄住人心,這就是 Phobos。例如,光光聽到牙醫師的鑽牙機高速轉動聲響,患者之內心已經 不寒而慄了。獨處的漆暗黑夜裏,光光聽見莫名的疑似腳步聲,雖然什麼 都看不見也沒看見,卻已經落入最深的恐懼裏。 自古以來,希臘傳統就非常在意恐懼對人之影響,這也是希臘悲劇之 典型---恐懼那未知的恐怖未來,恐懼那無能為力的恐怖,恐懼那註定必臨 到的悲慘命運等等。這是人生的一部份,無從逃離。而講起來也是非常矛 盾,正因為恐懼一字的本意是「逃離」,卻我們永遠逃離不了恐懼。尤其 悲劇的吟唱詩歌,帶動觀眾的是內心恐懼,雖然觀眾都不是遭遇極慘悲劇 的劇中人,卻真真實實被觸動了真實的恐懼。亞里斯多德更進一步認為, (希臘悲劇)詩人應該敏銳觸動的是人類命運之陰晦不明,即,我們並沒有辦 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何時要發生什麼事情,操之不在我,我們必然落入命 運裏。人,最後的結局落入自己的命運裏,逃離不了也避免不掉。難道就 此沒有任何出路? 清楚明白 舊約裏的「恐懼」一詞,本意是顫慄、顫抖,含有「尊敬」之意思, 即,又敬又畏。在這傳統下,耶穌和保羅沿用這敬畏之講法,尤其保羅認 為信仰和敬畏是息息相關的。羅馬書 11:20,「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