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哥林多後書8:1-8
愛心的實在 林鴻祐牧師講於14 0601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憐憫仁慈 仁慈、慈善、慈惠,英文叫 charity,和拉丁字 charitatem(其單數受格是 charitas)相同來源,在拉丁字之意思是「代價、尊重、敬重、感情、感 動」。這個字在武加大拉丁語譯本之聖經裏,是被用來翻譯希臘字的 Agape(上帝之大愛的「愛」)。因為這樣的翻譯,能夠避免把 Agape 之愛, 和希臘人一般說的男女相愛、情愛之 Amor 混為一談。換言之,charitatem 指的是基督徒之愛,即出於不變的慈愛之愛、恩典之愛;不是指男女好感 的相愛、情愛之愛。也就是,當我們說 charity 的時候,這個字之起源和基 督教信仰有深深的連繫。由於受限於東、西方語言字眼之不同傳統限制, 當東方人之我們把這個字翻譯成仁慈、慈善、善行之時,很自然地,這 charity 就被當成一般在東方哲學、宗教或價值裏所講述的惻隱之心或良 心、良善之舉。這只就是好事而已,良善之付出而已。但是,其實它 (charity)的本意比這個還要更多一些些。因為 charity 是深深滋長在基督教信 仰裏,尤其在初代教會歷史的信仰見證中,這 charity 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 見證,是我們不可輕忽的,不能只當它就是一般說的善行義舉而已。 哥林多後書 8:2,「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 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這是保羅誇口馬其頓教會 之見證,他們在「患難中」---指初代教會受猶太人宗教迫害時,被趕逐、 被打之情況下,他們還「滿足的快樂」。希臘文的描述直譯是,喜樂之超 級滿溢,superabundance。這看起來,照台灣人「正常」的價值觀理解:顯 然很不合理!保羅一定弄錯了,怎麼馬其頓教會受迫害、被打被趕逐,卻 反而不只喜樂,還超級滿足之喜樂!這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凡正常的 人,當然趨吉避凶,都不願意遇到患難、困難。哪有人遇到迫害,還歡歡 喜喜呢?若這是來自大自然的災害,不是出自社會競爭、壓迫而致,那也 就聽天由命。可是,迫害卻出於猶太人刻意的刁難、窘迫而來,居然他們 還超級滿溢的喜樂!這樣的人(馬其頓教會信徒),腦袋一定壞了吧! 馬其頓教會,不單單在患難迫害中,歡喜有滿足的快樂,同時,「在 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這更是現代台灣人所不能明白 的,怎麼,在極窮的困頓裏,反而還格外顯出樂捐的厚恩呢!原文直譯, 「在窮困的深淵裏,反而滿溢了慷慨之富有、豐富」!真應該是我們學習 的生命態度和實踐:居然,有人在窮困的深淵裏,沒有自怨自艾,沒有怨 1
天尤人,反而,還顯出慷慨的樂捐,而且這樂捐是豐豐富富的!以上,這 就是基督教初代教會信徒的仁慈、慈善(charity)。很顯然地,這仁慈、慈善 和一般我們所說的良心、善行是大不相同的。 歡喜慷慨 似乎這段講話,保羅也覺得讀者的哥林多教會信徒會以為不可思議, 因此,加上一句,第 3-5 節,說,「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 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 恩情上有分;並且他們所做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上帝的旨意先 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這是保羅見證了馬其頓教會之歡喜樂 捐。「過了力量」的慷慨,換言之,已經不是照著自己所有的,而是照 「應該在」什麼樣的事情上有份,就歡喜慷慨樂捐,來幫助「應該」的人 們。 「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 分」,這是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捐助的規模如何。常常人們說,宗教都 是勸人為善,凡叫人行善事的,都是好宗教等等之講法。的確,正派的宗 教都教人為善,除非那些旁門走道的奇怪邪教反而以行惡為樂。歷史給我 們這些正派的宗教,原則上,都教人為善,那麼,我們為什麼成為基督 徒?慈濟團體不也做了更多的善事,甚至遠在非洲國家都有慈濟志工之蹤 跡!的確,若比較善事的量,很多宗教團體的「量」很多,從關心社會弱 勢族群…到關懷生態、放生等等,各種的好事都有人在做。我們也佩服這 些善心人士之作為,並不能因為不同宗教就否認他們所努力的一切。甚 至,我們也要從他們身上學習這些善行義舉的優點與付出。 然而,基督徒的行善,到底是什麼呢?換個方式問,基督教的仁慈、 善良、慈惠(charity)是什麼?charity 起源自希臘字的 charis,就是聖經翻譯 的「恩典」;喜樂、歡喜、喜悅則是 chara,實際上都是源自同一個字根。 因此,當我們講到 charity 的時候,我們同時關連了希臘字之「仁慈」、 「體貼、諒解」、「恩典、恩惠」、「喜樂、歡喜」等等。這也是為什麼 第 9 節,保羅在鼓舞哥林多教會信徒在慈善之事上盡心時,馬上就轉入主 耶穌基督的「恩典」,在祂的「恩典」,我們成為富足。因為這是出於相 同的概念,出於一體兩面的表達。從這樣的希臘字根瞭解,我們就明白--仁慈、慈惠的行動,是我們喜樂的行動,歡喜的選擇,是我們出自內心的 體貼、諒解他人的需要。這良善的舉止,也是出於我們感受主耶穌基督的 恩典,分享這恩典的信仰見證。仁慈,不是良心之行動,更是信仰的體 會,生命見證的實踐。仁慈,不只幫助人,更是基督徒十字架的實踐。 2
真心仁慈 馬其頓教會信徒的仁慈樂捐,已經超越看自己能力如何,而是看「應 該」幫助對方否。對我們而言,這太不理智了,也太隨性了。因為現代 人,凡事都有預算,連捐獻也有計畫,不偏不倚,不可能多些,卻往往會 少一些。為什麼?因為被其它預算排擠,於是,就犧牲了這良行義舉的空 間。這是現代人的思維---任何事情都三思,再三計畫,精實的預算。樂 捐、奉獻也不例外。甚至,許多的慈善活動,現代人還要進一步問,我做 了這善事之後,能得到什麼好處?我捐獻,能不能減稅?我做這好事,能 不能得到新聞報導、在社會上得到美名?我能不能處理一些事情,順便也 做善事?最後,人們說,我做這些善事,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賞賜?我放 生這些生物,我就得到神明的護佑…等等。於是,現代人不管他人想法如 何,做善事也實際上是為自己而做。例如,人們放生,根本不管這生物在 被放生區域裏的生態關係如何,單單把關在籠裏的生物放掉,這些只滿足 自己保護生物的意志,及向神明祈求賞賜之交換,根本不管它死活!西方 社會也往往把慈善活動,辦成達官貴人、社會賢達名人的社交場合…為了 讓新聞能報導這些人的「善」舉。如此之善,果真是善? 保羅講論馬其頓教會信徒的基督徒仁慈,有三:第一,他們在被迫害 時,依然有滿溢的喜樂。他們在極窮困的情況下,依然歡喜樂捐。第二, 因為他們在乎的是「應該幫助的人」,這些被關懷的人成為他們最重要的 關心。因此,樂捐不是在乎自己富不富有、能不能,而是在乎對方。不是 關心自己捐出去多寡,而在乎對方是否我真心關懷。把對方放在我所關心 的核心,而不是自我為核心。第三,因為他們照上帝的旨意,「先把自己 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換言之,他們深深知道,自己獻給主之後,自 己擁有的都屬於主。因此,基督徒仁慈之實踐只是將主的恩賜,分享在應 該幫助的人身上。這是恩典,白白的恩典,如同我們從上帝領受般,我們 也歡喜樂意做在應該幫助之人身上。 現實上,我們都面臨考驗。即便基督徒仁慈之舉,也面臨這世界無情 的挑戰。首先,這世界是不公義的世界,太多不公不義的事情,太多受困 受苦的人們。往往我們被這太多的窮困者所麻木,因為太多了,以致於我 們自我安慰說,我的能力有限,我的資源不夠,沒辦法救所有的人,也沒 辦法救身邊的可憐人,因為太多了。更何況我要先救活自己…這是世界的 無窮,人的憐憫善心往往被這些苦難消磨而喪失了仁慈之心。再者,這世 界是充滿利害關係,誘惑我們的良行義舉。太多時候,我們考量所謂的現 實情況---太多的考慮,於是,我們不知覺中麻木了,不知覺中我們計算 了,我們連行善也當成經營的籌碼。這,我們看太清楚,台灣許多著名的 宗教團體,以行善為標誌,卻老是以此當廣告宣傳,在媒體面前處處顯露 3
自己真的很會做善事。那麼,行善不過是沽名釣譽之手段而已,窮人只是 成為宗教團體籌募更多款項之工具而已。 愛心實在 保羅考驗哥林多教會信徒之愛心,宣稱,「我說這話,不是吩咐你 們,乃是藉著別人的熱心試驗你們愛心的實在。」(8:8)最後一段的原文直 譯,透過別人的熱誠,試驗你們愛心(Agape)之真實、實在。「真實、實 在」這個希臘字之字根是,gnetos,出生之意思,真的有出生關係,而不是 領養的或非法的(子女)。由出生關係引申出「真實」、實實在在之屬於。由 此瞭解這段經文,即,試驗你們的愛心乃真真實實地出生自內心,並不是 為了做作給人看,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優越的虛榮心,更不是為了如此祈 求上帝賞賜等等。這基督徒的愛,愛加倍之愛,乃全然出生於人的內心, 因為感受上帝的恩典,歡喜滿溢地將這恩典,與那「應該」幫助的人們分 享。為此,甚至不顧念自己,反而,歡喜地付出、奉獻。 盼望我們真實地顯出愛心的實在。不是為了被人看見,也不是為了其它目 的,乃因為感受上帝的恩典,歡喜滿溢樂意地樂捐、付出,關心那應當關 心的人,顯明愛心的實在。每一次愛心的實在,在歡喜的付出與事奉之當 時,就已經完成了。其餘的,都只是這世界的多餘,並不是基督徒在當看 重的。# 問題討論 1. 善行義舉,自古以來,就是這世界的必然現象。諸宗教都勸人為善,我 們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是,人世間的複雜,往往讓行善附加上許 多其它的面紗、目的,讓行善都不單純了。談談我生命中經歷過的(自己 或別人的)「不單純」的行善,或被騙之愛心。即,雖表面上行善,卻實 際上,帶有其它許多的目的和企圖;雖然做好事,卻讓人覺得不舒服。 2. 基督徒的愛心,乃是愛加倍之愛心。談談我曾經所做過的愛心行動,在 這過程裏,特別感受自己對於這些付出的自我挑戰,因為付出的人必須 捨下,那麼,自己必須主動捨下,有沒有什麼挑戰和困難呢? 3. 其實,所有的愛心,都必須出自內心真實的實在,也就是出於信仰的真 誠和坦誠。分享我所經歷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又如何將這恩典與周圍的 人們分享分擔的見證。 4. 談談我曾經接受過,別人給您的愛心的實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