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哥林多後書8:9-15
貧窮成富足 林鴻祐牧師講於14 0615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貧與窮 貧窮是人類歷史的問題,也是到處可見的常態。自古以來,任何社會 都有貧窮的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再富裕的社會裏,依舊如此。盡管資 源有限,我們必須清楚上帝賜給世人美好的大自然,讓我們擁有這一切, 使用、享受、歡喜,卻依然有貧窮。那麼,一個人怎麼會貧窮?貧,說文 解字解釋貝分則少,意思是「貝」(古代的錢幣)很快分散出去,留不在身 邊,自然就少了。所以,貧的意思是錢財無法留在身邊,很快就使用消 逝。因此,「貝」聚,生活闊綽甚至奢華,食衣住行講究;「貝」分,則 生活困苦,吃喝沒多大選擇。然而,這只是生活的現實,至於人對於如何 的生活態度,才是生命的關鍵。一般人們都期待「脫」貧,然而,問題在 於我們必須先想想,為什麼人「貧」?即,即使我擁有金錢,不管多或 少,為什麼這些「貝」很快就分散出去,無法握在手裏呢?記住,貧,不 是一個人沒有金錢,而是一個人握不住金錢。常常有人說,我的金錢不夠 用。問題不在金錢多或少,而在於如何才「夠」或「不夠」用,我要過什 麼樣的生活,才算「夠」或「不夠」。那麼,請問「我」是哪一種人呢? 窮,則是和「貧」完全不一樣的概念。窮,從象形字而來,意思是, 人藏身在穴裏,身體無法挺直站立,只能弓屈身子。本意是身居洞穴,行 動不自由。說文解字解釋,窮,極也,也就是洞穴裏走到不可行進之終極 處。那麼,窮是可怕的,因為已經到了極處,沒有任何可能,也毫無出 路。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窮,為什麼我會走到極 處,沒有任何迴轉空間?這是個辛苦的問題也是痛苦的回答---已經沒有任 何去處。不過,一般語言上,我們都把「貧」與「窮」連在一起使用,意 思比較傾向「貝分」,也就是沒有錢、沒有資源之意思。那麼,我們還是 必須回頭問自己,到底是「沒有錢、沒有資源」,還是「錢老是留不住, 資源總是很快就消耗光」?前者是窮,後者是貧。錢財老是留不住的時 候,我們就不應該喊沒錢。反而,我們必須問問自己,到底我對錢財之態 度如何。一旦「窮」了,一切都窮盡,沒有任何出路時,我們需要外來的 幫助。無論哪一個字,在東方人的想法裏,貧窮主要是關於人自己的態 度。 1
貧窮與富足 希臘字的窮,ptochos,本意是「向人乞討」,轉意思為貧窮,過著乞 丐的生活。換言之,它的意思比較在乎人與人之間,也就是我向人乞討之 關係。那麼,所謂的貧窮,乃著重窮者必須向人乞討之意。從這裏我們回 到哥林多後書 8:9,「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 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這是保羅神學裏一 段非常重要的信仰---在書信裏,保羅從來沒有表達出基督徒是貧窮的!反 而,好幾次強調基督徒是富足的!「貧窮」,在保羅書信裏,出現過四 次:都在哥林多後書,參見 6:10,8:9(兩次),9:9。而這三處經文強調的都是, 「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他(耶穌基督)本來富足,卻為你們 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如經上所記:他(上帝) 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因此,貧窮都是被幫助的對 象,而不是基督徒本身。對保羅而言,基督徒是富足的!因為已經在耶穌 基督的貧窮裏,我們都成為富足了。因為耶穌基督將自己交給世界,向上 帝祈求恩典,我們都臨澤無比的恩典。 11b-12 節,「…既有願做的心,也當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因為人若 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事情當 辦成,而重要的是「有願做的心」,這是基督徒的富足!人在世上,我們 做了許多事情,奉命行事是一種作法,有做沒做也是一種作法,沒有做的 動力卻勉強去做又是一種作法,收錢辦事也是一種作法 …各式各樣的作 法。哪一種作法是富足的呢?保羅認為,唯有加上「願做的心」之付出, 才是歡喜的,蒙上帝悅納的。有人在乎報酬,有人在乎交換,有人在乎值 不值得,卻基督徒必須在乎「願做的心」勝於其它。因為保羅深深相信, 「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歌羅西書 3:23)!這才是基督徒的使命與價值。願做,我們就富足了。 願做的心 「願做的心」,原文直譯,a readiness(before feeling) to will,在心志上 是預備好的,或譯,心志、意志在感官到之前已經都確立了。「感官到之 前」是什麼意思?即當我們感官體會到之前,就已經確立心志、心願。換 言之,做這些事情得到任何回饋、反應、讚賞前,就已經確立要這樣做 了。所以,當我們做這些事情的前中後,都沒有預期得到什麼樣的感官回 饋,純然就是歡喜願意這樣做。我們在世上做許多事情,都有許多的期待--努力工作,期待被長官賞賜;打拼再打拼,期待賺更多錢;幫助別人,期 2
待得到讚賞;開一家店,期待自己當老板;認真用功,期待考上好學校… 就算買獎券、摸彩,也期待自己能中獎。這些都是「已經」感覺到那事情 成了之後的結果。在這些感覺之前呢?那就是保羅所說的,準備好、願意 這麼去做的心志。這,一點也不需要代價,更不求任何期望,卻是人類最 困難做到!今日的世代,不論做什麼,人們起心動念的第一個念頭「我能 得到什麼好處?」更粗俗的是,「我能賺多少錢?」當公務人員行使公 務,同時也問自己「我能得到什麼好處」時,這個國家徹底滅亡了。 因為被規定,做事情變得無趣;因為無所得、沒好處,做事情變得不 起勁。因為沒感覺,連活著喘息也變得累贅…捷運無目標殺人事件,不就 是這樣開始的嗎!軍中的生活被當成無聊,因為規定、命令太多,沒有自 由。公務人員多做多錯,不如什麼都不作為。請問,您的人生價值是什 麼?有沒有在所有好處之上的意義?這正是保羅所說的,「因為我深信無 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 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 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 8:38-9)是否我們也體會這 深深的愛呢!若有愛,就什麼都不顧念,歡歡喜喜甘心樂意地願做一切! 若沒有愛,即便多動一下,也都覺得嫌惡、痛苦!若沒有愛,連呼吸都多 餘… 成為富足 12 節,「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上帝)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 並不是照他所無的。」願不願做的心,已經大半地決定了事情會不會成。 願做與否,關係一個人用不用心、投不投入、肯犧牲與否、甚至,奮不顧 身地參與、付出其中。照保羅之講法,一個人用心地投入,犧牲自己、奮 不顧自己地參與、作為時,這個人是富足的。因為上帝看見他所擁有的, 而不是所無的。而這人所擁有的,乃這個世界所不能給。這個世界可以給 我們資源、財富、金錢、地位、名聲、歷史留名…等等,卻一點也不能給 我們「願做的心」!身為父母的,為了孩子不顧一切,犧牲自己在所不 惜,投入、付出再多也不叫苦,更不管將來有沒有回報。因為父母與孩子 之間,連繫的僅僅就是愛。因為愛,再多的付出與代價,都不算什麼;再 多的犧牲、投資,一點也不求回報,根本算不得什麼。而當我們能夠如此 投入人生時,我們是世上最富足的人! 保羅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在乎的是我們願意做的心志。然而,這個 世界在乎的是,個人之能力、精明、擅於計算、控制一切、良好的企劃能 3
力與執行、能夠以小博大…這些被世界當成成功之要件。可是,信仰上, 卻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悅納我們唯有在於願做的心,而不是其它。雖然 這不代表人的能力、專業、恩賜不重要,卻相對地,統統都比不上「願做 的心」。許多人服事上帝,其實,只是為了顯出自己的才藝,為了博取工 價,為了博得眾人的歡喜---卻未必有向著上帝願做的心。 「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8:9)這是基督徒的富足觀: 我們從耶穌基督的捨己,看見上帝恩典在我們身上。只有在體會上帝的恩 典之際,我們才明白愛之真正意義,那麼,我們才明白願做的心之意義與 價值。因為願做,我們就不計較得失好壞,因為願做,就算損失我們也一 點不為意。然而,世界卻是計較、競爭、勝者為王的世界,沒有其它選 擇。在願做之生命裏,賠錢的生意一點也不以為意,捨己也奮不顧身,甚 至,為朋友捨命的,愛沒有比這更大!這是生命的富足,唯有在上帝的恩 典裏、唯有在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貧窮裏,我們才能明白的。 人生的富足在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滿恩典的生趣!只是競爭之下, 一切都變得沒趣,一切都只是優勝劣敗而已,那麼,物競天擇就成為這世 界的上帝。因為競爭,我們必須武裝自己,讓自己保持優勢;然而,也因 為競爭,我們變得生活越來越沉重,對生命越來越麻木,對鮮活的每一天 一點感覺也沒有,只有對金錢有興趣…那麼,我們就永遠追在這天天高漲 的經濟壓力之下,所思所想所看統統只在如此,此外生命沒有生趣了。到 底我們看見什麼呢?視力的好壞與此無關,感覺良不良好也與此無關,卻 單單在乎屬靈的看見。照著我們所有的,有願做的心歡歡喜喜事奉,歡歡 喜喜奉獻,這是生命的美好。# 問題討論 1. 談談目前我最困難的情況,讓大家分擔我的憂愁。或者,談談目前我最 歡喜的情況,讓大家分享我的喜樂。 2. 保羅說,富足的人,乃生活中充滿歡喜願做的心,甘心樂意地在其中工 作。談談我自己對這樣富足觀點之看法。 3. 台灣社會,如同許多進步國家,貧富之間的極端化,越來越厲害。到底 這貧與富之間,我們如何看待呢?富者,永遠有更富者;貧者,永遠有 更貧者。那麼,我們在信仰上如何看待自己處於這些情況呢? 4. 「願做的心」,談談我自己目前的生活裏,有哪些事情是叫我非常感興 趣,而且,充滿願做的心,一點也不求回報,一點也不在乎代價如何, 就是全然全心投入。談談我為什麼會這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