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司和利未人,告訴我們什麼? 林鴻祐 撰於 14 0622 祭司 祭司,英文稱 priest,此字源自希臘字 presbyteros,同這個字也衍生出後 來英文的 presbyter,也就是「長老」教會之「長老」。原文的意思很簡單, 就是「主事者」。至於「主什麼事」呢?很顯然地,從遠古的埃及文明,各 地方的原住民族之宗教與文化裏,我們都看見主事者有政治上的主事者,宗 教上的主事者,甚至,後者往往比前者還具有高度的權力與意義。 出埃及記 28:1 告訴我們,祭司的職份從亞倫的家族而出。之所以翻譯成 「祭」司,當然,祭司就是主事獻祭者。「給亞倫和他兒子束上腰帶,包上 裹頭巾,他們就憑永遠的定例得了祭司的職任。又要將亞倫和他兒子分別為 聖。 (出埃及記 29:9)很清楚地,祭司是亞倫家的傳統,也只有亞倫家可以。至 於出埃及記 28-29 章關於祭司的各項細節,例如穿著、獻祭等等之規定,反應 出當時的敬拜內容。這些,當然離今日都已經很久遠了。甚至,這些是否和 後來所羅門時代建造聖殿之後的敬拜相同,或者,相反地,成為後來聖殿崇 拜之溯源根本,都是我們今日對這段經文之參考。至於,今日是否還這樣做 呢?我們只緊緊地抓住祭司的根本信仰:「分別為聖」。 分別為聖,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堅持。「以色列中凡頭生的,無論是人是 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別為聖歸我。 (出埃及記 13:2)在這段經文之理解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一個美好傳統, 就是家庭裏的老大,「凡頭生的」,都要分別為聖,獻給上帝。也就是,老 大通常要成為聖職,成為牧師,在教會裏事奉。當然這是信仰的衍生,至於 合不合適是另一回事,但是,信仰的堅持才是重點,分別為聖才是重點。之 所以如此在乎分別為「聖」,顯然地,我們知道這是個「俗」世,而俗世自 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不一定符合「聖」事。所以,對敬畏的人而言,活在俗 世裏,卻必須「分別為聖」。這也是耶穌向上帝的禱告所說的,「我不求你 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 1
(約翰福音 17:15)我們不是離開世界,不是脫離世俗,乃我們求上帝保守 我們脫離那惡者。 不過,祭司在福音書的時代裏,卻是負面的角色。祭司往往和文士、法 利賽人放在一起,成為敵對耶穌的集團。這不代表祭司職份之錯誤,而是顯 明耶穌挑戰當時已經僵化的宗教制度與禮儀---因為他們把敬畏上帝變成一套 公式,甚至,變成一套商業牟利的機制。為此,他們和耶穌起了紛爭,甚至 , 想盡辦法入耶穌於罪,最後釘他死在十字架上。這有其時代的背景意義,倒 不在祭司職份有什麼妥與不妥之處。畢竟,任何的組織、任何的行動,都需 要主事者。關於獻祭之事,就是祭司之職。舊約傳統下,祭司唯有亞倫之家 族。不過,我們當然也好奇,這個家族之傳承能延續多久呢?一般認為,出 埃及距離大衛王之年代大約三四百年;又,大衛王距耶穌的年代又一千年… 那麼,耶穌時代的祭司,「依然」還是亞倫家族的子孫?其間,經歷了 587 年的南國滅亡、被擄巴比倫、歸回、重建…太多的悲慘經過。一個規矩能不 能歷經一千四百多年而不滅? 當然,對我們基督徒而言,我們已經不在乎聖殿的那一棟建築物,也不 在乎古老希伯來人獻祭的瑣碎細節。因為耶穌基督,照希伯來書所說的,成 為我們的大祭司。「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 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 (希伯來書 9:11)這清楚地,希伯來書作者回應出埃及之記載,同樣是帳幕, 如今這帳幕不屬於這世界了,也不出於人手造的,乃出於大祭司耶穌基督。 在他的獻上,一次完成,我們不需要這地面上的帳幕了。為此,我們成為上 帝的子民,也不透過血統傳承的猶太人關係。所以,歸正教會之基本信仰: 唯獨聖經、萬民皆祭司。這意味著,我們都成為祭司,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 寶座前。「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 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希伯來書 4:16)這是我們最大的歡喜,隨時可以禱告上帝,隨時可以支取 屬靈的幫助! 利未人
利未,雅各的一個兒子。摩西、亞倫是利未的後代。利未,成為一個支 派,但是,不計算在十二支派裏,因為利未是事奉上帝的,沒有分配到土地, 僅僅只有居住的城地而已。照民數記 1:50 之記載,「只要派利未人管法櫃的 帳幕和其中的器具,並屬乎帳幕的;他們要擡(擡或作:搬運)帳幕和其中 的器具,並要辦理帳幕的事,在帳幕的四圍安營。」這是最初記載利未人的 工作,在帳幕裏事奉,單單事奉這件事而已。所以,照這樣理解,祭司和利 未人都出於上帝選召。但是,兩者之主事不同,祭司在於獻祭之職,利未卻 在關理會幕一切的事務。但是,兩者都是專心事奉上帝者。「我從以色列人 中揀選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利未人要歸我。 (民數記 3:12)換言之,原本的十二支派,利未人被上帝選召歸祂,代替一 切頭生的。於是,十二支派少一支派,而約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便雅憫 頂上,於是,十二支派依舊還是十二支派,外加上事奉上帝的利未支派。這 構成了最初敬拜上帝的族群組織。 至於利未人在聖殿的時代,是否還繼續存在;在被擄歸回的年代,是否 還繼續執行他們本來的職份。這就需要考證了。新約經文中很少提及利未人 及其職份。我們不太清楚是否耶穌時代,利未人還繼續像出埃及時代那樣地 執行職份。畢竟,亡國是一個非比尋常的事件,讓族群的整個制度規章都破 壞了…倒是,耶穌在路加福音的好撒瑪利亞人比喻裏,提到利未人也是看看 就走過去的那人。很可能,耶穌引用猶太人對於利未人之傳統瞭解,來對比 宗教職份與行善是兩件事情。這也是我們所參考的。 今日,我們成為基督徒,乃在耶穌基督、保羅之後,尤其在保羅之後。 這是非常重要的點。因為保羅傳福音給各地區的猶太人、外邦人,很顯然地 , 這不關乎猶太人的聖殿---猶太人的聖殿對猶太人有意義,卻對外邦人一點意 義都沒有。何況,我們在乎的是那屬於天上的恩賜,不屬於這地面的。為此 , 基督徒不會在意那地面上的地點,也不會在乎那地面上的時間。所以,我們 說,時時都是好時,各地方都是好地方,因為都出於上帝的創造。基督徒不 會宣稱某一個地理位置是「神聖的地方」,因為神聖出於上帝,不出於地理 位置。基督徒也不會宣稱某一個神聖時間、日期,因為神聖出於上帝,不出 於黃曆。這是我們最大的自由,也是基督徒生命最大的釋放。 3
會堂 至於「會堂」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原本出埃及時代有會幕,王國時代有 聖殿,那麼,一般推論,亡國巴比倫之後,猶太人四散各地 ---請注意,被擄 到巴比倫不意味猶太人統統被抓到巴比倫,也有的被放逐到各地方去…這些 流浪的子民為了紀念上帝,漸漸地,形成了「會堂」。當第二次聖殿建築時, 會堂也同時在各地方都還存在著。這會堂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日,年代久 遠甚至其歷史比聖殿的歷史還要長久。因為太久遠,連猶太人自己也不清楚 會堂何時成立的。 會堂裏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約櫃」,這和出埃及的約櫃既像又不像。 像,乃櫃子裏頭裝的是律法書、先知書等等,不像是它不移動了,就是被界 定在會堂之特殊地點。因為會堂散佈在各個地方,沒有那麼多的祭司、利未 來事奉。於是,漸漸地形成,會堂由「長老」和某些重要人士組成。長老, 言下之意,就是長者。共同管理會堂,不需要拉比也沒有祭司,同樣可以運 作。另外,這管理者會從一般的信眾中選出一位「管會堂的」 (路加福音 8:41)。管會堂的人,乃安排每個安息日的崇拜的內容,比較像今天我們說的 禮拜組。至於管會堂的人之外,還有執事,通常是負責會堂之行政工作的, 例如維持會堂之清潔、燈油等等。變化至此,我們就發現越來和今日的教會 組織越像了。 不過,對我們而言,教會更重要的是,我們成為聖靈之殿。我們成為上 帝的使者,甚至,人人都是祭司。坦然無懼來到上帝面前,支取生命的幫助 。 這也是新約和舊約最大不同處。我們在乎上帝的感動與同在,我們根本不在 乎這地點在這或在那,最在乎的是上帝的同在。我們也不在乎這個時辰那個 時辰,因為我們最在乎的是上帝同在之時候。因為以馬內利的主已經來到, 我們歡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