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哥林多後書9:1-9
多種的多收 林鴻祐牧師講於14 0629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給與得 人生在世,給與得。或者,更精確地說,人生在世,得與給。不論我 們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我們一旦成長能思考時,我們已經從社會得 到許許多多的照顧。因為人類不同於牲畜,出生以來,必須被社會長時間 地照顧,被呵護被照顧,被文明各種條件支持,否則剛剛出生的嬰孩無法 存活,不像許多野生的動物幾乎一出生很快就站立、行走…嬰孩卻不只無 法生存,還要透過文明體系的教養、馴化,漸漸地年歲增、經驗累積,終 於成年。這也是為什麼在各族群各國之傳統文化裏,「成年禮」是一件無 比尋常的大事!這意味孩子終於透過層層的學習和考驗,可以獨當一面, 成為男人女人。許多原住民族的成年禮之最後關卡,通常是最嚴峻之考 驗,例如,給他一隻短刀,要求在一天裏獵山豬而歸;或者,讓他在山裏 生活七日…等等,藉以顯現他所學習的一切,能夠成為自我獨立的展現與 證明。這是「成年」之記號。然而,在成年之前,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 「得」來的。從母親父親及家族成員的照顧中,得到餵養、保護、照顧、 教育、學習…各樣的「文明」特徵。畢竟,「我」和「文明」無法區分。 「我」身上,有著父母的生物特徵,也有父母、家族的文化特徵,更有環 境、社會的文明特徵---使用之語言就是最大的文明特徵。 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有一極端的特例,「狼兒」之尋獲。父母在野地 受害,留下孤獨的嬰孩被狼群收養,吸允母狼奶長大,直到十幾年後才被 找到。此時的「人」說是「狼」更精確,因為「牠」無法站立行走,用四 肢爬行,發出吱冽咆哮聲像狼一樣,行為舉止完全像狼而不是「人」。它 必須接受長時間的照顧和學習,進入「人類」的社會。人,永遠是「社會 人」、「家庭人」,不是絕對無他人之「孤獨者」。即使不喜歡和他人相 處,我們卻已經是社會人。因為我們已經從父母、家庭、社會汲取各樣的 經驗、學習、文化,成為徹徹底底的社會人。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出於 得著。在我們施給之前,我們老早已經得著了。然而,我們卻依舊緊緊地 抓住,得著還要更多,卻以為這些都是我的 …我們也從前輩得到許許多 多,卻以為今日是我的成就!「我」得到,是因為他人給與!所以,給 與,才是人生的本質。 1
施比受有福 當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這意味我們領悟了生命的給與得之 循環。可是,今日之我們被競爭的社會關係教育太成功 ---我們只看見那 「競爭勝利而得到的」、「緊緊抓住在自己手中的」,而看不見「給與」 才是人生的本質。太多的私心阻隔了人與社會之關係,太多的貪婪阻隔了 人與家人之關係,太多的為己更切斷人與好友的關係。於是,到處傾倒垃 圾、排放污水,只要不在我家就可以。到處傳播腥色羶不實的消息,只要 不牽連於己就好。到處不實謊言連篇,只要騙得過就沒有什麼不可以。人 必須回頭自省:施比受更為有福。這不是犧牲自己,卻是體認自己的今日 乃出於許多旁人、前人的施給,滿心存著感恩而為。施與,一點也不是犧 牲自己。只是,我們麻木成一毛不拔的鐵石心腸而無動於衷。 保羅誇獎哥林多教會(亞該亞信徒)熱心,不只鼓勵他們,還提醒他們準 備好捐款(9:1-5)。顯然地,他派提多和兩位弟兄先前往亞該亞,為要確定這 些捐款都已經準備妥當。換言之,「準備妥當」的被稱為「出於樂意,不 是出於勉強」。這是保羅明白的陳述:「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 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請注意,只要「準備妥當」,就不為難, 也不勉強,因為我們已經想過了,也準備好、妥當預備了。這雖然講的是 捐款,卻也是保羅間接指出的基督徒生活態度。「犧牲」,在和合本的翻 譯裏,大都是指「獻祭」之犧牲,不是我們一般講的奉獻財物之犧牲,因 為這不算聖經講的犧牲。另外,「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 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 9:23)此處的「捨己」, 英譯本譯為「deny oneself」,漢羅翻譯成「看無家己」(即,看不見自己)。 後兩者才接近原文的意思,因為此處的「捨己」,並不是『給出自己、或 犧牲自己或放棄自己』,乃是積極意義的「否定」自己、明明自己的需要 很清楚卻「看不見」自己。換言之,不是自己沒有缺乏,也不是自己沒有 欲求,乃是「否定」、「看不見」這些。 歡喜樂意 「不要作難,不要勉強」,翻譯得非常傳神,原文的意思是,「不要 出於哀傷的心也不要出於強迫(的心)」,並沒有和合本的翻譯好。也許不必 到哀傷的階段,但是,人的內心會左右為難,因為要奉獻嗎?奉獻那麼多 嗎?為什麼不是別人而是我奉獻?…因為心中有顧慮,不同的考量。英文 譯本將「不要勉強」翻譯成「不要出於必須」,更強烈地表達出奉獻之本 意。奉獻不是出於左右為難的,也不是出於必須、必要、規定的。「因為 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樂的」,原文比較簡單地陳述,上帝喜愛那快 2
樂、愉悅的給與者。換言之,我們奉獻是我們給得歡歡喜喜,給的充滿愉 悅!如此,上帝就喜愛我們,因為我們歡喜愉悅地給與。記住,不單單捐 樂意,照原文意思是,快樂、愉悅的捐與者!兩者翻譯有點不一樣:前 者,捐本身是樂意的;後者,這捐與者本身是歡喜的、愉悅的---不只捐是 樂意的,捐與者在各樣的事上都歡喜的,愉悅的。 捐,怎麼會是樂意歡喜的事呢?一捐出,我們就少了、沒了,怎麼還 會是樂意歡喜的呢!為此,我們會說,量入為出,連奉獻也當如此。不 然,自己都沒有了,何來的奉獻。的確,這是現代人計算的思考。只不 過,保羅並不是這麼想,他既不是現代人,也不是計算縝密的會計師。保 羅是屬靈的信仰者,他說,「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加給你們,使你們 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的善事」!這是保羅的相信:施與者因為有恩 惠一直加添,故可以成為常常的施與者;缺欠者、老向人要的人、向上帝 埋怨之缺乏者,往往永遠都是缺乏者,只想要握在自己手裏,只念著自己 手裏還缺多少,卻看不見恩惠進來,是為了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一個人之 雙手能握住多少呢? 原文直譯,「上帝的恩典在你們(身上)滿溢,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滿足 的,叫你們豐富滿溢於(做)各樣的好事」。希臘文的形容很誇張,做好事不 是用「做」的,乃是「滿溢」各樣的好事---擋不住的,恩惠多到自然而然 滿溢出來,因為「我」這個容器裝不了,多還要更多,像湧現不止的泉 水。井,不必大,甚至,也不必深,只要泉水一直湧現,就永遠不會乾, 永遠滿溢到處。然而,我們祈禱上帝,卻老惦記著「我的井」不夠深,不 夠大,不夠水多…我們老弄錯了方向,以為深才能夠給,大才能夠給,卻 忘記只要潺潺細水不斷湧現,我們就能夠歡歡喜喜的奉獻、給與,一直如 此。 多種多收 「少種少收,多種多收」,這話講的是努力耕耘與收成之關係,不言 而明,我們都知道種多,自然將來收成就多。兩千年前的人們,和廿一世 紀的我,都明白這話是「真的」,因為迎合我們的生活經驗,也是人類生 存的經驗。因此,我們期待耕作更廣大的禾場田地,我們努力更加努力, 希望將來的收成更多。詩篇也告訴我們,「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 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126:5-6)的確,從農耕的 經驗裏,人類明白付出和收成之間的關係,並努力為之。我們也應當如 此,要如何收成,就要怎樣努力下種。不過,這段經文放在此處,保羅講 的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我們可以配合他在加拉太書也講過的一段經文當 3
參考:「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 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6:7-9) 問題除了收成之多寡外,我們還要進一步問,到底收成收到什麼?保 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多種多收,少種少收,指的不是收穫多少,勞力 和所得相不相稱。很顯然地,保羅認為屬靈的原則也相同,多種多收,少 種少收---乃在於捐得樂意的人乃是上帝所喜愛的,而且,上帝將各樣的恩 惠多多加給這樣的人!為要讓這捐得樂意的人,繼續地,常常充足地, 「多行各樣的善事」!這是所得的多,多行善事,多得上帝恩惠。這才是 我們應當在乎的,我們也為此而歡喜快樂。 我們理所當然捐得樂意,我們更應當成為歡喜愉悅的樂捐者!這人是 上帝所喜愛的。出生時,我們一無所有,漸漸地,我們接受各樣的所有, 人生的飽足、成長、教育、地位、面子、財產、歷練…;死亡時,我們卻 什麼都帶不走,留下每一樣在世間的擁有。再大的墳墓座裏頭裝的,也不 過是死人骨頭,日久化為灰燼消失在大地裏---生死之間,我們老以為緊緊 地抓住在手裏的是保障,卻保羅提醒我們,更多的放開、施與反而帶來更 多的恩惠!恩惠在哪裏?恩惠在生命之踏實裏,在生活的實在裏,在天天 的心情裏。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原因正在於此,上帝的恩典多多的加添,凡 事常常充足,為了能夠隨時繼續多行各樣的善事。這是我們的信仰,也是 我們所堅定相信的。願我們真實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也願上帝的恩典 滿溢我們的人生。# 問題討論 1. 人生在世,擁有資 產很重要 ---因 為 我們賴以維生,我們也因此享受人 生。在這些林林總總的資產裏,請問我感到最重要的資產是哪一項,又為 什麼這是最重要的資產呢? 2. 我們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把資產儲存起來,例如,存款就必須儲金簿、股 票就必須開戶、房產就必須有產權、車子就必須有車主聯 …等等,這些都 是表明我們所擁有的資產。請問您,有沒有擁有無形的資產呢?有哪些無 形的資產也是被我所看重的呢?試分享我的經驗。 3. 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談談我對這段話的實際經驗。 4. 生命,從出生往死亡前進,沒有一刻停止過。我們在乎生存,然而,常 常我們忘記天天朝向死亡而行。在生死之間,我們必須確立清楚的生命價 值。談談我的生命價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