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哥林多後書11:1-15
謹慎守住真理 林鴻祐牧師講於14 0810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人性寬容 荷蘭裔美國歷史學家,Hendrik Willem van Loon,漢語翻成房龍,從西 方歷史的回顧與研究,提出他的人性觀研究:人類的歷史進展,朝向寬容 也朝向不寬容的拉扯緊張中進行。所有的寬容,都有生命最高尚的捨己、 愛心之付出;所有的不寬容,都有生命最自私、最人性的黑暗、「人不為 己,天誅地滅」。在他的書裏,他提到「恐懼 (恐怖),是所有不寬容的起 因。」因此,寬容,成為人類歷史最困難的目標,因為人活在恐懼裏。所 有的不寬容,都有光明正大的說辭掩蓋,堂堂皇皇高言各樣無可反駁之道 理,使得「不寬容」舉動不得不執行。其實,真正的核心單單在於「恐 懼」,只是害怕而已。「我們怎麼知道在這群人當中,有沒有恐怖份 子?」「我們怎麼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公義、道德感滿滿的正直之士?」這 些問題,都是我們無法回答的恐懼問題。於是,一切觀點都變得嚴格、縝 密審察,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能放過一個。古代中國為什麼有東廠、西廠 的秘密特務,現代的集權政體為什麼有警備總部、調查局、特務機構…原 因很簡單,這些當權者「恐懼」,於是,用盡一切嚴峻方法,為要嚴格地 控制百姓。 皇帝「恐懼」臣子叛變,皇帝「恐懼」被人下毒,皇帝「恐懼」被不 滿人民抗議…於是出巡時,堂皇名之的「維安」,成為無上的最高準則--一切為了保護最高領導人,什麼都可以犧牲、什麼都無所謂。不為什麼, 只因為「恐懼」。然而,民主國家之瑞士,總統是聯邦委員會七位成員之 一,每年換一個人擔任。他或她,只是委員會的代表,基本上,沒有擁有 高於委員會的權力。而且一年換一個,很快就過去,人們也不太清楚現在 的總統是誰,既不關心也不重要,因為關心和重要是委員會的決定。因 此,就算總統出門,在人群當中,在公車電車裏,顯然,大多數人都不知 道他就在身邊,根本不在意他在不在自己身邊。因為,「不恐懼」,就不 必害怕維安之問題。因為,對人有最高的尊嚴,民主社會必須堅持任何人 根本上是「無罪推定」、「活著是沒有恐懼的」,除非有非常清楚證據證 明。 生命價值 然而,人性並不是那麼堅定的。我們不恐懼,卻很多時候、當情況改 1
變了、局勢劣敗,我們不禁地滑入恐懼裏,就不再是寬容的,雖然曾經高 喊寬容是人類最高的美德,也無法堅持下去。房龍指出,「我們一旦認清 了這個事實,馬上就有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人們在沒有恐懼(怖)籠罩的 時候,是很傾向於正直和正義的。但到現在為止,人們很少有機會實踐這 兩個美德。」前者,他講的是上帝給人的良知,遇到事情時,「自然地」 認清楚事實,就「理所當然」地知道應當如何解決問題。遇到陌生人問 路,「自然地」我們熱心地幫助他,甚至,陪他直到目的地。遇到旁人跌 倒,我們「本能地」伸出援手,扶他一把,不希望看他跌落地上。我們 「理所當然」地做了許多選擇---一點也不功利考慮,甚至,奮不顧身,在 所不惜。這是生命最高貴的價值。 然而,當我們身陷於恐懼裏,是否我們還堅持公義、正直、寬容之美 德!事不關己時,我們很客觀很理性,也能夠堅持生命價值。然而,當事 情成為自己的恐懼時,沒有客觀也沒有理性,甚至,沒有生命的尊嚴價 值,只有保住自己,不擇手段。我們說,這是動物性之自我掙扎。然而, 人究竟是什麼?只是比較高尚的動物嗎?人就是人,不是動物!房龍更直 接地描述,「只要不寬容是我們自我保護法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要求 寬容簡直是犯罪。」或者,更精準地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寬容根本不存 在,只有完全消除敵人,甚至,任何妨礙、競爭者通通都必須除滅…這個 時候,沒有寬容,一點也沒有。只是,這是我們所相信的人性嗎?靈性在 哪裏?生命的價值呢? 純一清潔 哥林多後書11章,保羅繼續敘述與哥林多教會之緊張關係:一方面, 保羅要他們知道自己的心情,不是刻意挑剔也不是懼怕而不寬容。另一方 面,保羅陳述自己真誠地愛哥林多教會,希望他們能在真理上堅固,不被 世俗、私心之飄搖而喪失信仰。也不希望他們假借信仰之名,卻沒有真誠 彼此相愛之實。這我們從哥林多前書13章之愛的真諦,就瞭然於心。只是 保羅強調,這些指責、甚至憤恨、不留情面的責備,「我只怕你們的心或 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原文直譯,「我擔心你們的 心可能被墮落了,遠離了那在基督裏之單純。如同蛇用它的靈巧迷惑了夏 娃。」短短這段經文,保羅說明了人性之三部份,第一,人心可以是單純 的,在基督裏純一清潔。第二,人可能會被墮落,而變得複雜矛盾。第 三,誘惑者之靈巧,遠高過我們想像的。而有趣的是,正因為人心可以是 單純的、純潔的,就不會受誘惑。可是,也正因為單純純潔,誘惑者的靈 巧有機可趁。單純的嬰孩,不受誘惑---他們只在乎直接反應,餓就餓、飽 就飽,不多取也不多要,不會多想多慮。可是,我們多想了、多慮了,於 2
是,一步步走向墮落之路。 伊甸園裏的眾樹果子,皆可飽食。既飽就知足,何來的誘惑?而正因 為飽足無慮,人性卻是被誘惑、作惡之開始。因此,當我們恐懼時,我們 不寬容他人;當我們飽足時,我們落入誘惑裏。當我們害怕沒東西吃、經 濟力不夠時,我們一點也不願意寬容他人,取要取,不當不應取也拼命 取。因為恐懼。於是,爭功諉過成為人世間的紛擾,責任往往困難釐清, 彼此關係也因此惡化。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巴勒斯坦人恐懼;同樣 地,巴勒斯坦人恐懼,以色列人也恐懼。最親近的鄰居,甚至,血統最親 近的親戚,成為彼此互不容忍、甚至彼此殺害、屠殺平民百姓在所不惜的 仇敵。人際之間,能不能彼此寬容?保羅在愛的真諦之第一,開宗明義地 確定---愛是恆久忍耐。恆久忍耐,就是寬容。羅馬天主教會思高版聖經譯 本,譯為「含忍」。含在口中,既不能咬碎,也不能吐出。既不能放棄, 也不能吞嚥。恆久的忍耐,是用「含」的。 生命真實 保羅繼續講述關於教會遇到的情況,出於各樣的傳道者,或真實的傳 講者,或虛偽假冒的傳講者,各自宣揚自己的福音。有些是出於真心,有 些乃假冒使徒的行事,「裝作基督使徒的模樣」。我們不清楚到底保羅遇 到什麼樣假使徒,也不清楚這些假使徒對哥林多教會造成什麼影響。然 而,我們卻清楚,保羅認出這些假裝的基督使徒。「裝作」,在希臘字原 文直譯,「在做出形象之後」。簡言之,把自己預先想像給他人看見的樣 子,做作出來後,再呈現給人們。這正是我們常說的,人的真實,不容 易。成為真實的人,不簡單。在保羅的時代,判定是否真誠的基督宣講 者,比現在更困難。因為保羅沒有新約正典當依據,也沒有教會會議當裁 決,單單就是靠著他從耶穌基督領受的信息判斷。因此,保羅沒有文字依 據,也沒有教會權威的助力,就靠著聖靈在他身上的感動。這感動正確 否?在保羅的當時,並沒有當機立斷的審判,然而,今日我們已經明白他 是正確的。因為保羅書信存留下來,卻這些裝作的使徒卻被掃入歷史的洪 流裏。 「裝作」,使我們看見的只有表面,只有他想給我們看的部份,此 外,其它的我們無從得知。可是,人心有所感,並不是人人都這麼容易被 裝作矇騙,反而,我們透過觀察、洞見,即使沒有證據,卻總覺得事情不 是照眼睛所看見的那樣。世人說,眼見為憑。然而,在眼睛看見之外,更 在乎心靈之眼睛是否也看清楚。在人們的面前,我們多少都裝作。從衣飾 外觀到言行舉止、透露多寡…等等,我們樣樣在乎。然而,是否更在乎內 心與外觀的一致呢!外觀是整齊清潔的,那麼,內心是否也如此。外觀可 3
愛親近人的,內心是否也是…外觀正直公義的,內心也依然如此堅持。保 羅,直率地指責哥林多教會,不是為了顯出自己權威,倒要導正教會,回 覆原來屬於基督的樣子。保羅,不在乎自己外在形像,說話也許粗鄙,外 觀也許不怎麼樣,他在乎的是生命真實屬於基督,並為基督顯明呢! 堅持真理 保羅並不是天真、不知道人性醜陋的人。接著他說,即便看見光明的 天使及其差役,我們也不能大意。因為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差役也裝 作仁義的差役。保羅在書信中,坦蕩蕩地這麼描述---即使天使在眼前,也 不能盡信!這是何等的心胸與信仰。真實,才是生命的根本,否則,一切 都只是虛浮的表面。現代人大都接受:人是環境的產物,什麼環境造就出 什麼樣的人格、人性。自然地,我們看見野獸般恣意殺戮的人們,就不足 為奇了,因為一切都是環境造成,隨波逐流,沒有任何抵抗…。然而,人 性僅僅如此?人類只能活在以暴制暴,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一報抵一報的 無止境循環?房龍認為,就是如此。猶太人說,也是如此。可是,耶穌卻 不是這麼說的,他沒有教導我們一報還一報啊! 生活不在鋪金貼銀的奢華,卻在豐富歡喜的享受裏。朋友不在權貴能 力如何,卻在彼此疼惜、犧牲相助,一路相伴。信仰不在有求必應、隨求 隨應,卻在生命踏實,坦誠真實。金錢不在多寡,卻在精采發揮每一分最 高的價值。真理也永遠不在深奧,單單在於我們誠心相信,堅持到底。# 問題討論 1. 高雄市大氣爆,造成無數的傷亡,也叫我們震驚無比。與哀傷的人同哀 傷,這是主 教 導我們的。竟然,每一天走在馬路上,平凡出門,平凡回 家,居然是上帝完全的恩典呢!氣爆,因為有許多人的疏失過錯,促成這 次的大悲劇。每一天能平安經過,都是上帝無比恩典。談談我的經驗。 2. 世局轉變,我們無力抵 擋。社會觀念改變,我們也無力左右。人謀不 贓,我們也無從糾正。似乎,在每一次人禍災難裏,我們都無能為力。然 而,我們的生命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卻是我們的選擇。談談我的選擇。 3. 仁慈父親的比喻,天父等候二兒子歸來。保羅提醒我們,就算眼前看到 的是天使,卻也要提防是否撒但所裝扮的。人生在世,我們是什 麼樣的 人,成為什麼樣的父親、母親,或什麼樣的子女?寬容在我們生活裏嗎? 我們願意施比受更為有福? 4. 談談我們生命裏曾經錯失過的機會,因 為錯失了,後來的發展大不相 同。而這對我們生命的體會,留下什麼樣的影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