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哥林多後書13: 5-14
信心端正 主同行 林鴻祐牧師講於14 0914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語重心長 「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 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哥林多後書 13:5) 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最後的勸勉,也是最後語重心長的提醒。為什 麼我說他語重心長呢?在本書信裏保羅一再提到他對信徒的嚴厲要求,尤 其對那些犯了罪的,「和其餘的人」說,「我若再來必不寬容」(13:3)…嚴 格矯正、處罰「犯了罪的」人,在任何的社會、團體、組織裏,都是名正 言順。可是,「其餘的人」呢?到底保羅這裏提到的是指哪樣的人?書信 裏沒有清楚交代,然而,我們可以想像,犯罪是明確的,必須接受矯正、 處罰。可是,程度比犯罪輕的呢?有沒有僅僅「逾矩」?什麼是「逾 矩」?這不是犯罪,也不是什麼違規,但是,「不合規矩」,甚至更輕的 「不合習慣」,再輕的是「和別人不同」。 這些都有程度上的差異,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罪犯。可是,對初建立 的教會而言,保羅卻希望有一個好的開始,建立好的習慣和傳統,當然更 不希望裏頭有人犯了罪。至於「不合規矩、不合習慣」與「和別人不同」 有什麼差異,就比較糢糊。尤其在今日個人主義至上的世代裏,「和別人 不同」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反而,還突顯個人之訴求、特色與作為。現代 式的觀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人在乎「差異」,和別人的區 別。可是,傳統的思維卻是「一起」,雖然不一定彼此沒有「差異」,但 是,卻要和大家「一起」。我們清楚,人與人不會完全一模一樣,人與人 總差異。然而,人願不願意和大家「一起」,卻是今日社會很嚴肅也嚴重 的問題。古代的人們因為大家一起,所以,才會有例外「特立獨行」的 人。現代的人不願意在一起,根本上就是「裝模作樣」,刻意不同。 同心一起 保羅當然知道:教會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有富貴人家,也有平民, 甚至奴隸;有羅馬公民,也有希臘族群,還有猶太同胞等等。各式各樣的 成分,不能同一而論。然而,保羅在意的是,「教會」就是大家「在一 起」。那麼,為了在一起,大家必須有所體認,特別在兩千年前的階級社 會裏,要富貴人家不看自己優越地位,視奴隸彼此一起而論,這些都非常 不容易的。然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大家彼此在一起。即使各自社會成 1
份不同,各自的恩賜不同,卻同樣整全於基督的身體。這就是同心。教會 就是我們在一起,我們同心,不是同床異夢,各有所思。因此,保羅必須 在這剛開始的教會,建立比較嚴格的規矩。然而,各人有各的做法,難免 各有各的逾矩。 怎麼辦?保羅語重心長地勸信徒,「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 也要自己試驗」。這段經文之希臘原文直譯,「要試試(省察)你們自己,是 否你們是處在信仰(的情況裏)。試驗(或譯證明)你們自己,或者不知道你們 自己那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除非你們不是可棄絕的。」保羅提出一個特 殊的講法,「省察你們自己是否處在信仰裏」(英譯比較接近原文的意 思,Be trying yourselves, whether you are in faith.)和合本譯為,「你們總要 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之意思卻稍稍和原文不同。關鍵在於「faith」,和 合本譯為「信心」,這比較應該譯為「信仰」。在漢語,「信心」比較在 乎個人的、私密的、主觀的投入,困難用來比較,也沒辦法自我察驗,因 為「我」必須在個人主觀投入裏頭,無法分離出自己。「信仰」,則比較 強調信心的「內容」,信心的「展現」,所謂比較客觀的對象,即,我們 可以抽離自己用第三人稱在審視自己在信仰的展現如何。當耶穌說,「你 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也 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馬太福音 17:20)這是生命的 主觀投入,心無旁騖,全然進入信心裏,就算我們個人微小像芥菜種般的 丁點大,卻能夠生出生命浩瀚的能力,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至於「信 仰」,保羅認為,基督徒必須省察自己是否在信仰裏。好像老師考核學生 的成績! 在基督裏 什麼是「省察自己在信仰裏」?更直率地問,試試自己是否處在信仰 的狀態裏,問問自己:「我有沒有常常禱告?」「我在乎不在乎聖經的話 語,常常讀聖經?我在乎謹守十一奉獻否?」「我是否照基督的教導而 行,樂意和弟兄姐妹一起,分享生命,分享生活?」「省察」,原文用的 是很簡單的用語,「試試」。然而,重點卻在於「試試自己」,這成為保 羅語重心長之勉勵。我們容易試試,但是,都是試試東西,試試環境,試 試別人,卻不試試自己。例如,有一種新發明或新樣式,我們會試試看, 合不合自己。可是,要省察自己信守十一奉獻,卻往往連想也不想。我們 自我解釋地說,十一奉獻只是參考的建議….也不是什麼必要的…可是,問 題就在於省察自己,乃必須自己問,自己答,旁人無從得知,只有上帝知 道。信仰最珍貴之所在,就在於只有自己知道,不受制於人;然而,生命 的墮落,最可怕也單單在於這個只有自己知道,旁人無從幫助。 2
所以,保羅自我澄清、見證,述說某位親密者之最特殊屬靈經驗,他 還是覺得無法叫哥林多教會信徒明白,唯有勉勵他們「省察自己是否在信 仰狀態裏」。在兩千年前的哥林多信徒如此,今日你我也同樣如此。我們 多少都有信心,我們信上帝,尤其在生死關頭,我們更是信上帝。可是, 我們不太常、不願意、不喜歡省察自己是否在信仰裏。因為這必須把自己 脫離出來,好像自己成為老師在打學生的成績 ---自己打自己的分數,而 且,自己必須成為嚴格的老師,審查學生是否勤勉力行。出於自我,誰也 不喜歡自己對自己嚴酷省察、打分數!面子,我們常常以為是用來給別人 看的,卻更多時候,那是自己對自己的偽裝,甚至欺騙!明明自己知道自 己不行,卻還是扛出面子來,自己說服自己還不錯。明明自己已經跌入墮 落裏,卻還是顧著面子說項自己,以為自己還是比別人好。人對自己的面 子,是最大的自我欺騙。因為這欺騙不需要旁人成為被騙者,自己既騙也 被騙。人,如同雅各、天生的騙子,而且,第一個騙的是自己。 信心端正 「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或者 不知道你們自己那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除非你們不是可棄絕的。這話翻 譯成漢語,更清楚地說法是這樣:若你們是可棄絕的,那麼,你們就不知 道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或譯,在你們中間)。「可棄絕的」,原文直譯是禁 不起考驗的。這回應著,自己省察自己、自己考驗自己是否在信仰之情況 裏。這是非常嚴肅的自我檢視---我,是不是在信仰的狀態下?我,是不是 照信仰化為實際的生活行動?為知道更多而讀聖經,還是,為了過基督徒 生活更多的實踐?東方思想講究「悟」,而「悟」乃吾心。而「吾」,就 是「我」之音。更有意思的,就是「我」,照考據,古代使用的「殺」 字,因為兩隻「戈」相對。很自然地,「我」對世界有接觸、有所瞭解、 有所描繪。然而,「我」要真誠地面對「我」自己,描述「我」自己時, 就必須要「殺」!為什麼?因為人面對自己,卻只有自己知道。是否真心 誠實省察自己,也只有自己知道---那麼,要成為真誠面對自己的人,必須 「殺」!因為太多時候,如耶穌所說的,「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馬太福音 7:3) 保羅希望信徒「作完全人」,行事端正,不管他人看我們是被棄絕的 (13:7)!這是基督徒信心最寶貴之所在:我們信上帝,在耶穌基督裏,坦然 向祂祈求,也誠實地面對自己。一個人是否真誠面對世界,是否行事端 正、努力作完全人,在乎自己,而且,唯有上帝知道。的確,一個人是否 在信 仰之 實踐 裏生活,只有自己 審察自己,只有上 帝知道。「作完全 3
人」,原文的語態是名詞,不是動詞,直譯是:(保羅希望信徒)你們的整全 裝備。什麼是完全人?就是,人必須接受 (信仰)之裝備。或者,更精確地 說,人必須透過裝備使自己知道何為善,走在端正的道路上。人世間紛紛 擾擾,因為人人各以為是,各吹一把號。尤其在今日資訊氾濫之年代裏, 怎麼說都有理,怎麼論也都不讓。根本上明明違背的顛倒講法,卻人們侃 侃而談、大言不慚。這情況似乎也在哥林多教會發生!保羅要他們靜下 來,真誠地面對自己,想想自己是否走在信仰的道路上。 「行事端正」指什麼?這是一個有趣的觀念,什麼是「端正」?好人 說他所做的是好,壞人說他所做的也是好。在一個相對至上的世代裏,我 們對於「是非」、「善惡」等等之端正與否,越來越喪失立場。因為狡辯 的說法無處不在,各自成理。基督徒是不是就漸漸喪失立場呢?照希臘字 使用的傳統,「(行事)端正」,直譯是行事。但是,這個「行事」之動詞專 指上帝的作為。即,保羅所說的,基督徒的「行事」,就是「上帝的行 事」。我們要以什麼為端正呢?就是依上帝的旨意而行,就是端正。為了 使自己行事端正,我們必須誠實地省察自己,我們必須接受裝備,更多瞭 解聖經的話語,我們必須過屬靈的生活,讓聖靈透過這些信息、經文對我 們說話。叫我們行事端正!# 問題討論 1. 人要控制或約束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 例如,人要約束自己的飲食,卻越約束長得越胖。人要過早睡早起的新 生活,卻往往幾天就放棄。人知道許多事情不可以做,卻偏偏去行 ---老 闆難道不知道餿水油不可以用嗎?然而,廿、三十年來,一直有人鋌而 走險。談談我約束自己的經驗。 2. 省察自己是否在信仰(屬靈)的狀態下!分享我的基督徒生活---我在每天 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堅持基督徒的方式進行的?例如,謝飯禱告是不分 有沒有外人在場,必定要執行的。例如,當朋友講論到宗 教的議題時, 我也不避諱不提自己的基督 教 信仰。例如,我堅持讀聖經、禱告的生 活…等等。 3. 「省察」,就是「試試、試驗」。分享我的基督徒生活得到上帝賜福之 經驗。我們活著就是基督,不是我們變成基督,乃是,基督透過我們顯 明。談談我的生命故事。 4. 行事端正,作完全人。現代社會,人人各說各話,誰也不服誰。談談我 的經驗,在這些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我如何依然行事端正,作完全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