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1:1-17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 林鴻祐牧師講於14 0921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羅馬教會 為什麼我們稱之「羅馬」書,因為1:7,15,17提及保羅寫信給羅馬、傳福 音給羅馬的信徒,而照保羅書信的書寫習慣,很明顯地,這是他寫信給地 方教會之一封信,並不是給特定某人,為此,雖然書信本身沒有定名稱, 我們還是稱本書信為保羅達羅馬人書,簡稱羅馬書。不過,我們會進一步 問,既然他寫信給羅馬的教會,那麼,這個教會什麼時候設立的呢?一定 是比保羅寫這書信更早的時候,教會就已經被建立了,那麼,誰建立的 呢?一個問題接著另一個,我們會追問這教會的起源及成立情況。實際 上,新約聖經書寫的時代,作者們並不是為了立史,或為後代書寫經書, 反而,他們是為了向某一群人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而已。因此,對我們今 日提出這些教會起始、創立者等等之類的問題,一點也不感重要。反倒他 們在乎當時某一群信徒遇到迫切的問題。例如,羅馬書的內容關乎信仰的 根本,或者說,什麼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從其它經文,我們也可以找到羅馬信徒之蛛絲馬跡,例如,使徒行傳 2:10記載聖靈降臨時,有些猶太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也在其中。彼得向他們 傳福音後,他們帶著信仰回到羅馬,漸漸地,形成基督徒社群,成為羅馬 的初代教會。這是我們一般推論的羅馬教會之形成。不過,羅馬天主教會 因為首尊羅馬教會為眾教會之首。照他們的傳統認為,羅馬教會是門徒彼 得所建立的,同時,這地也是彼得為主殉道之所在。當然,這樣的講法才 能為所謂的教皇之首彼得建立正當性。不過,對基督教而言,我們在乎的 是新約聖經本身的記載內容,不在於這些教會傳說、傳統。畢竟,每個教 會各自淵遠流長的傳統與故事。例如,埃及教會也有自己的傳說,如宣稱 耶穌小時候在那裏住過;又衣索匹亞教會更宣稱,舊約猶大國亡國之際, 約櫃被移藏到他們那裏,…等等。然而,我們接受聖經本身的記載,其餘 的只是當參考,並不是確定的事。 書寫目的 保羅開宗明義地認定自己,第一,是耶穌基督的僕人。第二,奉召成 為使徒。第三,特派傳揚上帝的福音。這清楚地說明了自己的認同---耶穌 1
基督是主,我是僕人。保羅受召命成為使徒,而這使徒乃為傳揚上帝福 音。接下來,保羅就說明「福音」是什麼。那麼,到底寫信的時候,保羅 已經去過羅馬教會了沒?這是個疑問。照經文記載,沒有提到過,很可能 他在寫本書信前,沒有去過羅馬城。可是,他又對這地方的教會有很大的 興趣與負擔。因為「你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羅馬書1:8)可見得這教會 的信心,已經讓大家聽到了。為此,保羅禱告「不住的題到你們…常常懇 求或者照上帝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裏去。」(1:10)為什麼 呢?保羅之目的是,「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 (1:11) 保羅清楚認為,福音就是耶穌基督。按肉體,他是大衛的子孫。按聖 靈,他是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這非常重要,基督徒是 因為相信福音,而福音就是耶穌基督,沒有其它。這也是宗教改革之主 旨:教會之首是耶穌基督,不是教皇也不是任何人,我們都是耶穌基督的 僕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福音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我們認識 耶穌基督。人生在世也許多的需要,或吃或喝…生活有許多需要。同時, 生命有許多困難、患難、辛苦、病痛、死亡威脅等等,這也是我們急於要 勝過的。生病時的福音,要得到痊癒;缺乏時的福音,要得飽足。然而, 保羅更直接地說,福音單單就是耶穌基督! 想要什麼 常常人們問牧師,「我信耶穌,會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這個 問題之根本是台灣人對宗教的基本理解:台灣人認為宗教就是「有拜有保 庇」、「有拜有靈聖」。相反,若沒保庇就不必拜了,若沒靈驗也不必拜 了。換言之,我們是非常實際的民族,非常現實的種族,非常功利的百 姓。什麼是「功利」?就是有付出一定有收取,不然我們就不付出。這也 是民間宗教所講的「做功德」,我在地面上做好事,為了積我在天上、將 來的好處、庇蔭,甚至子子孫孫的興旺。不過,這也不是台灣人的獨有, 各國的人們也有相類同的想法。即使十五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也逃離 不了這樣的想法:人敬拜上帝做好事,為了積存將來上天堂,或家人上天 堂的福份。這也是改教家馬丁路德時代的社會氛圍,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會 為了籌募資金建造禮拜堂及東征北討的軍隊,扭曲基督教信仰教義,發售 「贖罪券」。買這券,可以「保證」自己將來上天堂。若行有餘力,多買 則不只自己,連同家人甚至已經死去的家人也都「保證」上天堂。這完完 全全是「做功德」之想法:我出錢購買券,我得到上天堂之保證。 2
馬丁路德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靈魂得救能不能用買的?若能的 話,那麼,天堂都是有錢的人,因為窮人連吃飯都不能,哪來關心自己的 上天堂!馬丁路德進一步問,我也努力做功德,我能不能救自己脫離罪惡 邪念之作為?馬丁路德是一位非常耿直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夠脫離罪之束 縛,不只沒有做壞事,而且,連任何一點一絲的邪念通通都沒有!然而, 他卻發現很困難,因為往往一轉眼間,邪念又闖入心頭。刻苦極簡樸的修 道院生活,照理說自主處身於修道的環境,乃主動刻意排除任何欲望雜念 的修道境界。那不是一天兩天的研討會,也不是三天五天的靈修會,那是 三年五年的自我鞭笞,刻苦己身。使徒保羅並不是沒有這樣的經驗,他 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 了。」(哥林多前書9:27)「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希臘字原文直譯是,我 鞭打我的身體,叫身體成為我的奴隸!這話不是優雅形容心境如何,乃真 真實實用鞭子鞭打自己身體,叫身體之欲望無法成為我的主人。 我真是苦 自古以來,身體就是修道者最大的敵人。因為修道者要達成的境界, 卻都是身體反其道而行。修道者想超凡入聖,身體卻喜歡怠墮安逸;修道 者想進入空靈,身體卻喜歡紅塵花綠。所以,修道者自古以來,獨行、靜 默、不語、節食、素食、禁食、少睡、不睡、鞭打身體、故意處身惡劣、 不接觸旁人周遭…等等。早期基督教修道主義者遂有「石柱西門」之封 號,因為該修道者用人生的大半日子獨處在石柱頂上,刻意自苦,尋求生 命解脫。東方修道者期待進入「涅槃」,即,漢語翻譯的圓寂,進入最終 的圓滿而寂靜,不再有生命的任何苦難、煩惱與痛苦,甚至不會再有其它 的苦。而這個詞之本意,就是無煩惱而已。相對地,東方宗教也認為人生 逃離不了煩惱,而煩惱離不開身體。於是,修行修道的苦行主義成為東方 宗教的主流。 保羅強調鞭打自己的身體,叫身體成為我的奴隸。卻,保羅也知道這 事是困難的,因為他也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 呢?」(羅馬書7:24)保羅清楚明白「我」無法脫離「我的身體」,可是,明 明「我」高於「我的身體」,卻被身體所累。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 呢?如此體認,人的煩惱免不了,更逃不掉。不要自以為信仰宗教,就煩 惱跑光光,或者苦難跑光光。不,保羅認為這個問題,我們只能說,真是 苦啊。可是,並不是因此就絕望。保羅清楚地陳明,「我不以福音為恥, 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不以….為恥,希臘字之原意 3
直譯,不以….矇著臉,意譯就是不以為恥,本意是不會為福音矇著臉,正 面翻譯就是,我為福音感到坦然、理直氣壯、歡喜抬頭、毫不膽怯退後… 因為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大能」,原文或譯,權能、能力、爆炸的力 氣。而不是一個人修練成正果,也不是一個人修道就能脫離身體束縛,乃 單單在於一個人信!信這福音,就蒙受上帝的大能力! 上帝大能 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也不是靠自己行功德,單單在於這福音!這福音 是耶穌基督,乃上帝的大能。上帝的義在這福音顯明出來,本於信,以至 於信。「信」,在保羅之理解中,不是個人心理現象,乃是個人的行動, 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的行為。這不是一般所說的「相不相信」、「信不信 任」,因為通常我們這麼說,乃當這是人內心的遊移或確定,被當成個人 內心的心理現象。可是,保羅強調的「本於信,以至於信」,英文直譯是 from faith into faith,福音從信而出,也單單在於信。什麼意思?信這福 音,乃信耶穌基督,即人從他的世界束縛裏釋放出來。這不是說人脫離了 煩惱、苦難、憂愁、甚至死亡,不,我們依然面對這些生命的否定。可 是,因著信,我們在這些否定裏,看見盼望好像天上的門開了小縫,飄灑 出生命的光茫,叫我們不氣餒。 我們不再是世界的囚犯,乃是生命的巡夜者、守望者。在最深的黑夜 裏,四處漆黑,什麼都看不見,然而巡夜者卻忠心耿耿地守望著,因為巡 夜者知道再不過多時,天即將開,光明即將來到!這個世界還是紛亂,戰 爭依舊,爭奪競爭並不停止,我們依然處身其中。在最深的黑暗裏,我們 存活,我們受苦,我們相信。因為上帝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 問題討論 1. 分享我自己在信主(真確明白自己信仰,確認接受耶 穌基督 為個人救主 ) 之後的改變,將之前、之後的改變列出來,尤其是個人之特質、品性之 改變,與大家分享。分享上帝賜給我超乎想像的改變。 2. 分享我曾經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討論信仰之情況,雙方有極大的差距, 或者,雙方能夠找到相同的共同點。這樣的經驗對我而言,有什 麼樣特 別的體會和提醒?會不會改變我先前「先入為主的誤解」? 3. 信耶穌基督是救主,乃是基督徒的信仰。我們成 為時代的守望者,即使 在最深的黑夜裏,我們依然相信黎明即將來到。談談我成 為基督徒,在 即使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信仰之見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