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2:1-11
上帝是萬民之上帝 林鴻祐牧師 講於14 1012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歡喜快樂 一個地區或國家通常發展越來越進步富裕後,人們要求更多更大的自 由,這是民主國家發展的過程。因為人們為了發展及更好的生活,付出許 多努力,也希望能夠守住所得到的成果,同時,也因為開擴更廣的眼界, 為此,人們希望能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不願意受拘束---這是民主社會的 進程。這也說明了,台灣在五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農業時期,人們的經濟 條件有限,生活非常艱苦困難,人們的慾望很少,僅求溫飽就歡喜滿足。 那個時代的人們,沒有政治權力的欲求,也沒有物質享受之想像,內心擁 有僅僅安分守己的安貧樂道,逆來順受,只要擁有一點點,就滿心歡喜, 心存感恩。如今,我們擁有越多,卻反而越計較自己的不夠不足,比來比 去,慾望越來越多,沒有止境。我們期待個人的自由越多,希望個人空間 越廣,一點也不願意受拘束。這是個人主義也是民主主義之進程。只是, 當世界往來貿易越來越頻繁之後,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往來互動越 多,人們是否依然自在自由?外勞往來於國界,提供勞動力,還是搶奪在 地人的工作機會呢?移入的外籍配偶建立了家庭,還是建立了外來族群 呢?於是,富足的社會依舊問題許多,紛爭不斷。 我們的生活比上一代的祖先們過得好,這是不必懷疑的。我們擁有享 受比上一代的更多,這也不必懷疑的。因為他們只能耕作過日,我們卻有 各種工作職業的選擇。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卻可以廿四小時享 受也工作。他們一生就活在故鄉附近,我們卻世界往來各地,遊歷各國。 他們一生只活在自己的社區,我們眼睛看盡全世界。可是,我們活得有沒 有他們來得踏實、幸福、快樂呢?這,不是經濟數據的比較,也不是財富 累積的多寡,乃是生命價值的確立與否。人生踏不踏實,幸不幸福,快不 快樂---當然和這些經濟發展數據有關,但是,卻未必全然有關!不然,人 們怎麼會說,不丹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度呢!因為,這關係著你我選擇的 生命價值。請問,我踏實嗎?每一天都感受到幸福嗎?時時都覺得自己歡 喜快樂嗎?可是,壓力大是現代人的通病,失眠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胃 潰瘍是身體的一部份,面臨崩潰也時有所聞。我們在乎財富,我們在乎歡 喜滿足嗎?我們在乎享受,我們在乎內心平靜嗎? 1
批評論斷 羅馬書第 2 章 1-11 節,保羅似乎針對某一群信徒而發言,他們自恃猶 太人身份,以為自己是上帝選民,擁有特權恣意言行;卻保羅警告他們, 若不悔改,若不回到生命價值本身,即使猶太人並不比外邦人好,難逃上 帝的忿怒。首先,他指出上帝的審判是公平的,引用舊約經文闡明:上帝 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並不特別照顧誰(2:1-11)。第二,保羅警告猶太 人,即便已經擁有摩西律法並遵守之,不代表能逃離上帝的忿怒(2:12-16)。 第三,猶太人倚靠律法,同樣,也必須面臨審判(2:17-24)。第四,不要以為 受過割禮,就凡事可做(2:25-29)!第五,猶太人宣稱擁有特權,保羅認為有 待商榷(3:1-9)。最後,保羅認為所有人,不論猶太或外邦,都必須面臨上帝 的審判(3:10-20)。關於 2:1 和合本譯為「論斷」,漢語的意思是批評、評 斷、論斷(他人)之意思。可是,原文本意是「審判」,不僅僅批評而已。這 「審判」乃法庭上的用語,聖經記載上帝行「審判」,就是用這個字。 即,這不單單只是說長道短的批評而已,乃是關乎法庭上論是非、論生死 的審判之意義。 和合本譯為「論斷」,漢羅譯本譯為「擬斷」,都弱化了原文「審 判」之意思。「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 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 一樣。」經文之前半段,原文直譯:你無可推諉,噯呀!人類,每一位行 審判的…保羅在行文裏,既已經提到「人類」,卻又再一次強調「每一 位」,讓解經家不得不特別留意,是否他特別點出弦外之音!照猶太人的 習慣,猶太人自以為上帝選民,高於所有人類之上。保羅卻強調,世人皆 然,每一位(包括愛行審判的猶太人,極可能包含了保羅寫本書信要給的對 象)皆如此!猶太人,習慣把自己和世人隔離出來,以為自己是上帝選民, 不同於其它的外邦人,這些外邦人之集合才是世人,猶太人不在其中。可 見保羅跨越了他的時代,他並沒有被自己出身的猶太文化與優越所矇蔽, 反而,清楚看見猶太人和其它人皆然。若保羅活在今日,他也會清楚地指 出,不只猶太人沒有比其它人高貴,連同都市人也沒有比鄉下人高貴,現 代人也沒有比古代人高貴,男生也沒有比女生優越!不要以為擁有享受越 多,就「自然地」比其它人優越!不要以為住在大都會裏,就比鄉下的人 優秀呢! 看見自己 羅馬書的讀者,顯然地,有部份或全部乃自以為義的人們,他們以為 自己比其它信徒優越。雖然行文裏並沒有描述他們的背景及情況,但是, 2
從保羅的語氣就可知道,保羅對他們相當地不以為然,嚴嚴地警告他們: 不要自以為審判別人,而自己就不在乎、不會接受審判。反而,常常自己 所行的和他人沒有兩樣,卻以為自己能夠逃離上帝的審判。這從來都是人 性的問題,如耶穌所說的,看見弟兄眼中的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 木,在意並審判旁人的舉止,卻一點也看不見自己如何。這是哲學討論的 爭辯裏,千百年留下來的問題:「我」能不能看清楚「我自己」呢?認 識,通常從「我」至「世界」之單向過程,將「世界」納入我的認識裏。 那麼,「我」看得見「我」自己嗎?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 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馬太福音 23:25)不單單看見自己「外 面」,還能不能看清楚「裏面」?保羅相信:上帝的義,本於信以至於 信,上帝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是為了領人悔改(2:4)!「悔改」,本 意是轉頭,調一個相反的方向。然而,並不是受迫而如此,乃在於自己願 意轉頭。「願意」,乃不受迫於任何人情、壓力與脅迫,甚至,不出於自 己的勉強,也不是不甘願的作為。「外面」,人人都看得見;可是,「裏 面」,卻常常連自己也不知道、甚至不認識、拒絕面對。太多時候,「裏 面」裝著我的好處、利益、自我保護、自我驕傲、自以為是…這些在在蒙 蔽「我」認識我自己。 重新出發 悔改,打從心底重新出發。這是生命價值觀的重新確立,簡言之, 「改變」---決定那關乎真正持久的、不是暫時的福氣。「凡恆心行善、尋 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羅馬書 2:7)原文 直譯:的確,對那些堅持、忍耐行好事的 (人們),堅持、忍耐榮耀的(人 們),和堅持忍耐尊貴價值的(人們),和堅持忍耐那不會朽壞的(人們),他們 尋求永遠的生命!這關乎一個人的價值選擇---我們當然照自己喜歡做人生 之選擇,尤其廿一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們宣稱自由、民主、個人至上。我 們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切價值,無可厚非,甚至,這是理所當然。我 們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寬裕的條件,尤其在今日競爭激烈、金融 經濟變動劇烈的時代裏。這是剛剛所講的,外在的價值。然而,對於「裏 面、內在」的價值,我們堅持什麼呢?自從春秋戰國以來,形成歷代朝代 與帝王鬥爭的各樣官場現形,所謂的臉要厚、心要黑的厚黑學,難道這就 是人性所追逐的內在價值嗎?生命裏,有沒有堅持行善之價值、追求榮 耀、在乎尊貴榮譽、追求永恆價值呢?量,當然值得追求;然而,人性的 質?誰在乎?請問我在乎嗎?生命,存活七、八十年的歲月,甚至更久, 3
意義是什麼?難道這一切都是偶然、剛剛好,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競爭下 活著且活得比別人豐富? 人性有沒有價值,這不單單是哲學的問題,也是你我生命意義與價值 的問題。「我」是誰?「我」為什麼活著?科學家告訴我們,「我」是 「大自然」協調運作完整的生物機制總成。然而,怎麼那麼剛剛好!一切 只是物競「天」擇之結果?那麼,這「天」是誰呢?難道只是天空藍藍之 上而已?人,之所以不同於萬物,因為他管理地面上一切!照聖經所說, 這是上帝給人的使命,因為人擁有上帝的形像。那麼,這形像要彰顯出來 的,就是行善、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的價值。而這不單單哪一族群特有 的形像,乃在於「上帝不偏待人」。 上帝不偏待人 這是基督徒之所以成為基督徒,我們在乎的不是血統、傳統、文化, 乃在於上帝是萬民之上帝,不分種族、地區、文化之上帝。這不是廿一世 紀教會發現的認知,而是兩千年前的使徒保羅清楚的體認,我們說這是出 於上帝的啟示,跨越了保羅時代的想像,甚至,也跨越今日世代的想像。 我們必須從心底誠實相信、並接受:上帝並不偏待人,並以此成為我們行 事為人的準繩!實際上,我們偏心軟弱,隨著一己喜好而有親疏差別。為 此,我們是人,不是上帝。可是,我們卻必須清楚,上帝不偏待人,不 然,上帝就不是上帝了。人世間太多的差別,太多的偏見,太多的不合理 對待。除非,人願意真誠面對自己的偏見,並努力建立生命崇高的價值與 意義。不論被如何對待,我們依舊相信:上帝不偏待萬民。# 問題討論 1. 這個世界充滿許多不公平的情況,談談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最不公平 的情況。在那樣的情況下,我的心情、遭遇及結果。這事情對事後的我 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及立志。試分享之。 2. 在社會裏,我們必須和其他人競爭,考試、甄選、考績、得 獎輸贏等 等。這些都必須靠我們的努力來完成。在這些競爭下,談談我的心路歷 程,是否在某些更高價值的追求下,吾人願意暫且放下激烈的競爭… 3. 「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 們。」(羅馬書 2:7)這是保羅的觀點,談談我讀這段經文的想法,特別從 我的經驗裏來驗證看看,有沒有特殊的際遇和見證,因 為追求內心的價 值,而所得生命美好的經驗。試分享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