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3:9-24(62B 285 296(啟應15,詩篇65))
白白得來 白白捨去 林鴻祐牧師 講於14 1102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作惡行善 自古以來,善惡之區別,一直是人類討論、追求的目的。哲學家不斷 地辯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更重要的,善惡區別後,人們進一步問, 「作惡、行善」之結果又如何?在善與惡區別之後,人們追求人間公義: 作惡者得惡報,行善者得善報。若非如此,人無法滿足內心對善與惡之最 後意義。因為若作惡的人,卻沒有受到報應;行善者反而辛苦到老、甚至 遭遇悽慘,那麼,善與惡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彰顯出來!善,本意就是 「好」,直接關乎人認為「好」,所以,並不困難瞭解。可是,若追究什 麼是「好」,那就成為深層的人生哲學問題了。因著文化、環境、社會習 俗不同,所謂的「好」各有不同所好。然而,縱使如此,我們也不因為各 有所好,就放棄了共同的良善或好之追求。畢竟,人與人之間,語言、文 化、社會不同,卻有共同的期待,而這最終也是最具有價值的目標,我們 稱它是人性的價值。善,是人性的價值。惡,是人性的墮落。 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學習,一直是哲學家爭辯不休的問題。到底, 良善、邪惡是與生俱來,天生自然?或者,來自後天在家庭、社會、環境 下的學習?然而,兩者似乎都有道理,因為一方面我們感受到「良心、良 知」,另一方面我們也學習「良善」的事。惻隱之心,顯明了人特殊性 質,我們說,來自上帝創造的特殊恩賜。另一方面,我們也從父母、朋 友、社會學習許多的良善,或者邪惡的事情。因此,哲學家有兩種主張, 一是人性起初像一張「白紙」,一切都靠著學習而來的。二是人性起初已 經被裝置上「良知(良心)」了。「白紙」論觀點認為,人性學善,就成為 善;學惡,就成為惡,並沒有固定原本的性質。然而,我們卻不禁要問, 即便罪大惡極的惡徒,難道沒有對人、甚至對自己孩子、家人一絲絲的疼 惜、憐憫的心與作為!又為什麼現代社會極盡一切的努力,教導人們知善 行善,卻人性的惡行卻不減反增!人心裏的人性,有良善,也有邪惡! 善惡之間 使徒保羅清楚認為,猶太人並沒有比其他人高等,「猶太人和希利尼 人都在罪惡之下」。聖經告訴我們,「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參見詩 1
篇 53:1)因為人行惡,所以,人知道善的,卻行惡;否則,罪惡就不稱之為 罪惡了。「罪惡」,希臘原文的意思:沒有走在應該的道路上,射不中目 標。當我們說,射不中目標時,很清楚地,我們知道目標在哪裏,只是射 不中。沒有行義的人,不是我們不知道義,而是非常知道卻無法將之實行 出來。這也是保羅所講的,「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 的…」,簡言之,律法所規範的一切內容,都是針對那些屬律法管轄下的 人們而發。上帝將「應該」這個必須做到卻常常做不到的動詞,安放在人 的內心裏,叫人們良心不安、受譴責,因為這「不應該」。善惡之間,差 別單單在於「應該」與否。「應該」,不是後天學習來的,乃是出於人內 心的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上帝。 保羅認為,人在律法之前,就明白自己是不義之人,無法誇口自己如 何,因為太多的「不應該」卻反而去行,太多的「應該」卻無法去作, 「叫普世的人都伏在上帝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 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3:20)此處所講的「律法」,不是我們一般 說社會上的法律、規矩、規定,乃是出於猶太傳統所承載的上帝的誡命、 律例,此外,保羅還相信,律法尚包括了上帝對普世之人的定準,「這是 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2:15)基督徒不 採人性「白紙」說,乃相信上帝在人的心裏種下良善的種子,只是各人是 否長大結實,各不相同。我們相信有良善,只是,有一股力量拉扯我們遠 離良善,那是超乎想像的邪惡力量。我們有良善,才得以明白我們遠離了 良善,我們知道「應當」走的道路,才清楚自己沒有走在這「應當」的道 路上。「因為律法是叫人知罪。」(3:20)原文直譯更坦白地說,透過這律法 (我們擁有)罪之瞭解。因為律法,我們更多瞭解罪,對罪的知識更豐富、更 透徹!這是極其諷刺的結果啊! 上帝的義 知道善,也知道惡,知道行善不易,知道不想行惡卻無法根除,人性 顯出高貴的氣度,卻也顯出最墮落的無助。保羅認為,人的無助不是生命 的終點,乃因為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 分別。」(3:22)保羅明白告訴我們:在人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層次裏,人沒有 區別,都在律法之下,都在上帝的義之恩典之內。猶太人和希利尼人沒有 區別,有先有後,都在律法之下,也在上帝拯救恩典之內。現實上,保羅 當然也清楚,當時羅馬社會的嚴格階級制度,貴族、自由民、軍人、奴 隸…完全不容混淆,人的出生已經決定他一輩子絕大時候的命運與遭遇。 2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13:1)保羅並不是社會無感,也不是不 懂人間權力運作。然而,他更在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上帝的義之下, 沒有人被排除在外的!凡信靠耶穌基督的,上帝的義就臨到他們,不管他 們是哪樣的人,只要他們相信,沒有區別!這是最大的應許,這也是最普 及的恩典。上帝不是種族主義者,也不是文化優越主義者,上帝乃是創造 萬有的上帝,萬族萬民從祂而來!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 (3:23)剛剛提到過, 「罪」在聖經上的意義,不是指一個人犯了法律之條文,也不是一個人犯 了社會習俗、規範,罪乃在於「不應該」,即,沒有走在原本應該的道路 上、沒有射中原本應該的目標,偏離了應該。那麼,什麼是「應該」?用 哲學家康德之講法,「應該」就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目的或好處,我就自 然而然去做。幫助路人指點迷途,不是為了讓對方感謝。幫助受困者,也 不是為了社會的嘉獎。做好事、功德,本然如此,不是為了上天堂或競選 好人好事代表…好,本身就是結局、目的;良善,本身就是目標。此外, 沒有其它任何。若用信仰的解釋,良善,就是上帝本身,此外,沒有良 善。因為「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一 個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馬太福音 19:17) 生命源頭 其實,真理只有至高、沒有瑕疵的純然光明、全然良善,絲毫沒有任 何一點點的污點。這是我們內心對於真理最高的崇仰,也是追求永遠的盼 望。我們深深知道身體天天漸漸衰老,即使年少長大成熟,身強力壯,卻 終究退化。完美的運動員,終究巔峰只是短暫年日,漸漸地,經驗比體力 老到,最後,只能擔任教練卻永遠無法再創高峰。同樣,我們也清楚人世 間的墮落與污濁,即使教育改變人格,卻永遠無法提升人性,社會進步改 善生活,卻永遠無法提升生命。我們清清楚楚看見人心的醜陋和險惡,甚 至,許多看不見、不知情的時候,也被這些險惡欺負。然而,即便如此, 我們依然期許那永遠的光明是真理,縱使人世間沒有淨土,卻依然期待光 明的烏托邦,至少,我們努力把家建造成為安全、溫暖、舒適的堡壘…不 然,傳統台灣人為什麼這麼在乎風水,期待家族的興旺能夠一代又一代下 去呢!不正因為對於永遠有盼望嘛! 不管環境如何惡劣,生活如何墮落、競爭,充滿許多的人心詭詐、欺 騙等等,我們還是教導孩子成為正直的人,希望他們走在光明的道路上。 只有極少數的極端組織,像伊斯蘭國之類的恐怖組織,才會教導孩子殺 3
戮、仇恨、死亡為正業。我們難道不期待一個和平、自由、人與人無爭的 歡喜舒服的環境!就算在貧窮困頓的環境下,我們一切的努力,依然還是 希望下一代能過得比我們好,自由、充滿歡喜。當這樣想時,我們的內心 朝向那永遠的真理,光明的源頭,也就是耶穌所說的,「除了上帝以外, 沒有一個良善」的意義。 白白捨去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馬太福音 10:8)原文的意思是,你們毫不費力取得,一點也不需要代價取得,你們也 要毫不費力給與(他們)。和合本譯為「捨去」,在漢語的瞭解上,不夠積 極。因為我們說「捨」,有不太願意卻必須這麼做的意思,為此,我們常 常說「捨不得」,因為給出去時,我們的內心會有感覺。可是,原文的意 思是「給與」,意義上是積極的,樂意的,願意這麼做,而且,這麼做出 於心甘情願、理所當然。照耶穌說這話的上下文,他勉勵門徒出去傳道, 服事需要的人們,原因很簡單,因為從上帝領受白白的恩典,自然地,也 要歡喜甘願地沒有任何回報或要求地給與周圍需要的人們。這是基督徒的 信仰,也是身為耶穌門徒最光榮的盼望。 今日,因為社會競爭壓力大,人與人之關係緊張、衝突,往往人變得 孤獨,沒有真心朋友,也不願意有。什麼是生命裏最珍貴的事情呢?聖經 告訴我們,就是白白得來,白白給與。我們當然在人生過程裏付出許多的 努力,甚至代價,然而,生命裏美好的事物,卻是我們體會白白得來的恩 典,從真心朋友的勸告到弟兄姐妹和睦同居,這些都是美好的事。而且, 還要加上,我們也歡喜、甘心樂意地給與,幫助他人,成為恩典的使者。# 問題討論 1. 我們常常說,在社會裏,防人之心不可無。可見得,我們擔心有人的詐 騙與險惡,充斥在我們生活中,一不小心,就落入壞人的圈套裏。談談 我的生活經驗,曾經面臨旁人的無理提告、誣告、甚至陷害,在那樣的 情況下,我又如何面對,心情的心路歷程如何,試分享之。 2. 耶穌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這訴說上帝的恩典,臨到 我們並不是因為能力好或努力如何,乃單單出於上帝賞賜。為此,生命 成為上帝給我們最大的禮物,我們也應當在生命裏,歡喜樂意的給與、 付出,與周圍的人分享恩典。談談我的經驗與見證。 3. 我身邊有沒有福音慕道朋友 best friend(s)?和弟兄姐妹分享:我如何和 best 相處,為 best 禱告,關心並付出實際行動,帶領 best 到教會,參加 小組或主日禮拜。分享我的傳福音行動與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