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白白得來 白白捨去」-林牧師講章(電子書版)

Page 1

主日講壇 羅馬書3:9-24(62B 285 296(啟應15,詩篇65))

白白得來 白白捨去 林鴻祐牧師 講於14 1102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作惡行善 自古以來,善惡之區別,一直是人類討論、追求的目的。哲學家不斷 地辯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更重要的,善惡區別後,人們進一步問, 「作惡、行善」之結果又如何?在善與惡區別之後,人們追求人間公義: 作惡者得惡報,行善者得善報。若非如此,人無法滿足內心對善與惡之最 後意義。因為若作惡的人,卻沒有受到報應;行善者反而辛苦到老、甚至 遭遇悽慘,那麼,善與惡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彰顯出來!善,本意就是 「好」,直接關乎人認為「好」,所以,並不困難瞭解。可是,若追究什 麼是「好」,那就成為深層的人生哲學問題了。因著文化、環境、社會習 俗不同,所謂的「好」各有不同所好。然而,縱使如此,我們也不因為各 有所好,就放棄了共同的良善或好之追求。畢竟,人與人之間,語言、文 化、社會不同,卻有共同的期待,而這最終也是最具有價值的目標,我們 稱它是人性的價值。善,是人性的價值。惡,是人性的墮落。 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學習,一直是哲學家爭辯不休的問題。到底, 良善、邪惡是與生俱來,天生自然?或者,來自後天在家庭、社會、環境 下的學習?然而,兩者似乎都有道理,因為一方面我們感受到「良心、良 知」,另一方面我們也學習「良善」的事。惻隱之心,顯明了人特殊性 質,我們說,來自上帝創造的特殊恩賜。另一方面,我們也從父母、朋 友、社會學習許多的良善,或者邪惡的事情。因此,哲學家有兩種主張, 一是人性起初像一張「白紙」,一切都靠著學習而來的。二是人性起初已 經被裝置上「良知(良心)」了。「白紙」論觀點認為,人性學善,就成為 善;學惡,就成為惡,並沒有固定原本的性質。然而,我們卻不禁要問, 即便罪大惡極的惡徒,難道沒有對人、甚至對自己孩子、家人一絲絲的疼 惜、憐憫的心與作為!又為什麼現代社會極盡一切的努力,教導人們知善 行善,卻人性的惡行卻不減反增!人心裏的人性,有良善,也有邪惡! 善惡之間 使徒保羅清楚認為,猶太人並沒有比其他人高等,「猶太人和希利尼 人都在罪惡之下」。聖經告訴我們,「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參見詩 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20141102「白白得來 白白捨去」-林牧師講章(電子書版) by MNCTw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