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6:1-5
基督徒 新生活 林鴻祐牧師 講於15 0118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新布舊衣裳 基督徒大概都對耶穌的比喻印象深刻,例如,浪子(或更精準地說,慈 父)的比喻、失羊尋回的比喻。還有,新酒不要放在舊皮囊等等之講法…路 加福音 5:36,「耶穌又設一個比喻,對他們說:沒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塊 來補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就把新的撕破了,並且所撕下來的那塊新的 和舊的也不相稱。」當耶穌說,「沒有人」如此這麼做時,言外之意就 是,「居然你們當中有人」這麼做!比喻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極誇大的反 差,對襯兩者之間差異、矛盾、不可思議的落差。換言之,明明就「沒有 人」會把新衣服刻意撕下一塊,拿來補舊衣服之破洞;可是,你們當中居 然「有人」就這麼做!明明是不可想像也不會發生的事情,居然有人照著 做,甚至,連這做的人自己也知道這不可想像、不應該如此,卻還照著去 做! 人生有多少事情,我們想說這「不可能」發生的,也「絕對不會」做 的事情;卻它就發生了,它就在自己的身上!信誓旦旦地說,「我絕對不 會落入歧途…那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卻就這麼落入歧途,而且越陷 越深。「我絕對不會被欺騙,我清楚得很,我瞭解人性如何…」卻就這麼 金光黨還是活躍在人間,一個接著一個受騙。「一年之計在於春,我下定 決心,今年一定要奮發圖強,好好讀聖經、過禱告的生活…」卻,一年很 快就過了,每年的春天,講得都是同樣的一年之計在於春…每每痛改前非 的毒犯,卻一次又一次落入癮誘的困頓裏,無從逃離…「我絕對不會落入 試探,我一定能夠抵抗誘惑…」卻只是讓我們想起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故 事,再怎麼說也沒用,到頭來還是落入那最深的困難裏。 沒有人會從新衣服撕下一塊來,只為了要補一件舊衣服的破洞。這不 符合人們的基本想像:一般新衣服通常比舊衣服更被人們珍惜!完整的一 件新衣服,怎能刻意撕下一塊,卻只為了補舊衣服的破洞呢!沒有人會這 麼做,照常理判斷,除非有很極端的情況,絕然如此。這和馬太福音 9:16 講法稍稍不同:「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而壞了那 衣服,破的就更大了。」這裏告訴我們的,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新舊 的伸縮程度不同,當新布縮水時,反而拉扯破了舊衣服的原本破洞,破得 1
更嚴重!馬太福音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新舊之間困難同步協調進展,無法 相容愉快。可是,路加福音多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沒有人會為了舊衣服, 把新衣服撕下一塊,即,破壞新的,為了成全舊的!光光用想的,就知道 這太不合理!除非這舊的是高級古董或深具特殊價值之古衣,不然,沒有 人會破壞新的成就舊的! 罪新生活 保羅用希臘思考方式,重新闡述了耶穌所講新舊難合的比喻。既然沒 有律法之先,惡已經在世上(5:13),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 了(5:18b)。律法本是外添的(本來,律法就是因為事情產生了,規範、規 矩、規定因應而生),叫過犯顯多(本來,還介於兩者之間的似是也似非的舉 止,因律法之界定,就顯得清楚、明確),只是罪在那裏顯多,恩典就更顯 多了(5:20)。此處保羅用亞當成為第一人,「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豫 像」(5:14)。後來要來的人們,包括今日的你我,都不是亞當,卻統統都有 亞當的型態、剪影、樣子。照西方基督教教義之傳統,罪(如奧古斯丁所說 的)乃透過代代遺傳而衍遞下去,是以有所謂的原罪論觀點。然而,5:14 之 另一可能瞭解,乃在乎人,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任何人,都必須面對自己 就是亞當的型態、剪影、樣子。 奧古斯丁之「原罪」論,指人的出生就已經遺傳了罪性,在始祖犯罪 時,人的本性,無論是肉體上或心靈上,統統已經完全敗壞。更嚴格地 講,這成為上帝懲罰亞當而後續的影響,雖然我們在未出生前並沒有做什 麼,但是,一出生就被帶上罪性,完全墮落,唯有基督恩典可以救贖。這 是最嚴格的原罪論觀點,從神學而言,的確人的罪性與墮落深不可測。然 而,因為太嚴格,難道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內心存有一點點的良善,或 做一些些的好事,甚至,即使做不出來,念頭上難道都沒有任何一點點的 悲憫良善!因此,在實際上,奧古斯丁嚴格的原罪論並不符合我們的生活 經驗。好像我們沒有辦法,因為罪被遺傳給我們,不問我們任何意見…顯 然地,這嚴格的原罪論不符合人們的期待,尤其今日自由社會的人們重視 個人自由之際,豈能接受毫不經過個人自由意志就被強塞的事情! 不過,這裏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保羅之這段經文:事實上,我們 都不是亞當也不清楚他如何,只知道聖經說他是人類的始祖。可是,亞當 夏娃在那樹下面臨選擇之情況,卻也是我們的真實生命情況,為此,我們 也都是亞當的型態、剪影、樣子。換言之,我們不會講亞當的母語、不知 道他講什麼話,也不瞭解亞當的文化和習慣,對這位始祖的瞭解幾乎沒 有,唯一最清楚的只有他和夏娃在那樹下發生的情況。可是,我們都是某 2
部份、某程度的亞當。那麼,這「某部份、某程度」指什麼?保羅說亞當 只是「豫像」,這豫像包含了夏娃,也包括了後來的所有的人們,包括你 我都在內。縱使我們不是中東人也不懂亞當夏娃的語言和文化,卻同樣和 他們一樣,在那分別善惡果子的樹下,必須做一個決定:要堅持良善,還 是順著慾望?要行善,還是惡念?吃那果子,只是後來的行動,更在乎的 是,在樹下的那一瞬間,亞當夏娃之決定,同樣,也是你我在人生中時時 必須做的決定。這就是我們的豫像! 因此,我們不能說這事必然發生,就任憑罪(惡)自由發展,因為「罪在 那裏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5:20)。保羅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作法,既然 已經知道罪(惡)了,我們怎可以活在其中,沾沾自喜說因為恩典也會顯多, 根本不在乎呢!如同耶穌所說的浪子比喻裏,難道慈父願意赦免他的孩 子,就支持孩子可以更任性、隨心任意、肆無忌憚、放蕩、墮落...反正,最 後只要回頭,事情就會有幸福的結局?這也是常常人們想問的問題:只要 死之前最後一刻悔改,在這之前一切都是自由任意、放蕩墮落,也沒有關 係?保羅回答說,「斷乎不可」!因為我們已經蒙受恩典了! 蒙恩 「我們在罪上死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這就是恩典!恩典為 要使我們在罪死,在恩典活。換言之,蒙恩典的人,就開始新生活。恩 典,並不是出於我們,為此,我們不能宣稱「做惡得以為了證明恩典豐 富」!因為恩典不出於我們,乃在於上帝全然毫無保留、不需要代價也無 從用人能提供之任何代價換取之恩典。「恩典」,照聖經之講法,乃出於 上帝賜下聖靈之賞賜,對我們靈魂產生神聖的影響,賜下喜樂、歡樂、積 極、甜美、愛心、仁慈、良善、正向話語…光明向上的樂觀態度,更重要 的,我們就脫離懼怕、擔心、恐懼、茫茫無助之困頓。恩典也叫我們明 白,上述這些光明向上的樂觀態度不是我們個人的能力,也不出於自己專 營賺取,卻單單在於上帝之賞賜。「恩典」這一詞,在羅馬書裏出現 22 次,乃新約聖經最多的一卷書。 這是關乎靈魂品質之問題,也是關乎我們在乎生命價值與意義之問 題,面向生命的光明態度。現代人強調正向力量會改變人生,的確,積極 正向人生觀會帶來人生之改變。然而,人生之價值卻是生命之奧祕,不是 出於市場價格,也不能用事物換取,唯有在恩典裏,我們才能坦然面對, 內心篤定清楚。畢竟,關於亞當成為我們豫之善惡樹下選擇,這不是世上 物質之爭,雖然看不見卻在我們真實的生命裏掙扎受困。善與惡,完全在 乎人。世上的萬有、動物,沒有刻意分善惡也沒有分美醜,卻在人之眼 3
中,統統被歸類區分。熊貓被當成可愛,鱷魚則被當成醜陋,沒什麼道 理,全然不出於動物本身,卻在乎人類。鑽石、黃金與否,對大自然並不 在乎,只是諸多礦石之一種,然而,價值卻全然在乎人類。 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篤定內心信仰,誠實面向上帝說:「我實在有罪 (惡),在善惡樹前往往無法把持自己,落入亞當的困境。我要悔改,我要回 頭,我要倚靠耶穌基督的救贖,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6:4) 真誠的悔改,上帝必賜下恩典,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這不關乎 人的壽命長或短,也不關乎人的老化程度快或慢,卻關乎我們心靈的生與 死!保羅特別強調,「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與他在復活的形 狀上與他聯合」。講的不是生理之死亡,卻是靈性、靈魂之死亡與復活, 關乎生命價值之死亡與復活。 有人天天忙碌,卻幾乎沒有生命。有人天天過日,卻和死了無差。我 們形容一個人說,他醉生夢死。什麼是「醉生夢死」?其實,我們不會形 容過往的死人「醉生夢死」,反而,我們都安慰死者家屬「慈容宛在」、 「慈暉永昭」、「碩德常昭」…等等。唯有「醉生夢死」的是活生生的 人,卻被說死了。顯然地,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除了身體的生死外,還有 『生命的生死』!老一輩的老阿嬤罵小孩子 …『猴死囝阿』,『死去哪 裏』…卻是活蹦亂跳的孩子,甚至最有活力的孩子!的確,現代社會,許 多人在醉中反而最清楚的,醒過來卻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知道;許多人作 夢一步登天,卻醒著的時候什麼都沒辦法,什麼也都沒法要。生命的歡 喜,乃對所遇到的事情有把握,有確信,不論任何困難,都清楚上帝恩典 夠用,主必與我同行。信者,上帝必為我們開路。# 問題討論 1. 談談我們生活或生命經驗裏,親人或朋友當中,有著醉生夢死的例子, 談談他或她的遭遇。又,我如何幫助他或她… 2. 現代社會強調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追求更好的生活, 賺取美好人生。 我們也都希望朝這方向努力。然而,每一天的新鮮事,每一天的新鮮態 度,我們需要上帝賜下恩典。談談我的每一天新鮮感、新鮮事! 3. 傳福音,最直接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新生命活在 best 當中,新鮮的 生命態度、每一天都有新鮮事、遇到任何困難依然新鮮態度面對 …接 著,邀請 best 來教會,和大家在一起!這是一個理論太多的世代,我們 需要生命「在一起」。談談我準備如何邀 best 來教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