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8:12-17
同苦同榮耀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15 0329
什麼能滿足 人們總以為,「握在自己手中」才滿足才確定才有保障---這是今日世 代的共同理解,也是我們對財產的觀念,甚至,對人生圓滿之看法。為 此,人們汲汲營營這世上可握住在自己手中的生活,以為唯有看得見的這 些事物,才是手中握得住的東西,才是唯一靠得住的事物。也正因為如 此,全世界為這些身外之物傾其全力競爭,耗盡生命的絕大部份的時間與 精力。工作超過八小時的,大有人在;十二小時、十六小時的老闆、員 工,被當成今日世代的楷模。問題是,活著為了工作嗎?更進一步問,握 在自己手中,掛在自己名下,果真就真能僅僅掌住而不消失?人與人之間 的信任,情感,生命交流…這些,如何「握在自己的手中」而篤定確實? 就像一本存摺,來存記人間的友誼嗎? 沒錯,經濟在某程度上我們「握」在自己手中,那麼,若我握住它, 就滿足保障了?然而,人的心智欲求,能用什麼事物來滿足呢?這個世界 的財富、名聲、權力、任何社會的美好,都無法滿足人內心的意志。雖然 這些事物,叫人垂涎,渴望追逐。然而,這些在在只是有限之物。人的內 心意志,唯有渴求那超乎這一切,絕對無限的至高者---上帝,在利害關係 之上、在權力統治之上的至高者。其實,人最大的困境往往來自:自以為 擁有就能擁有人的意志,擁有上帝,擁有指揮一切的權力。其實,我們連 晴天或雨天都無法決定,更不用提指揮另一個人的意志了。信心,看不 見,卻真真實實。信心,握不在手中,卻使我們內心篤定安然向前。眼見 為憑,卻看見的統統是假象! 人世間手中握得住的滿足,很重要,卻往往很短暫,一下子就覺得沒 什麼了。美好食物、快樂時光、成就輝煌、好友相聚、親人歡喜團圓等 等,都是我們所喜歡,也滿足我們的心,卻很短暫。甚至,持久的美好滿 足反而成為我們生命的負擔,被餵壞了胃口,被寵壞了的欲望---天天美好 食物,叫我們失去胃口;無止盡的快樂宴席,雖讓我們快樂也成為負擔。 似乎,人無法抵擋長久、一直而來的相同。可是,一旦失卻這些擁有,卻 人們馬上落入悲慘的缺乏裏。於是,我們緊緊地抓住,免得自己落入一無 所有的悲慘,然而,越緊緊地抓住,越有把握之際,內心卻越不踏實,反 1
而越多的內心空缺趁虛而入。於是,人們緊緊地抓住,不問內心如何,更 不在乎生命如何。可是,如此能逃避生命的空虛嗎?我們都在失去之後, 才知道擁有的可貴;擁有之際,卻覺得一切理所當然。 內心追逐的生命滿足,在乎意志的圓滿。這也是聖經所論述的內容, 不要以為公義不重要,不要以為智慧不要緊,不要以為信心不重要,這些 在在成為我們生命內在的根本基礎。公義、公正,雖然這世間不容易找 到,卻永遠是我們內心的嚮往。好運的人,可以天生就不必工作,家產留 給他吃喝不盡;可是,沒有心靈好運的人,每一個人都必須思考自己生命 的內容,每一個人都必須思想自己生命的滿足,別人無法代勞,更無法替 換。這也因此,未必富人就滿足,也未必缺乏者就自怨自艾。智慧,叫我 們看穿物質的束縛,心靈的貧窮卻老叫我們注目在這世上的它物,看不見 心靈本身的滿足。 順從肉體 這是一段意思容易分歧的經文翻譯,8:12,『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 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然而,另一翻譯也可以是,我們是欠債的 人,但不是欠肉體(的債),而是照肉體活著的。於是,和合本的譯文,產生 一個問題: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不』,否定了後面整個句 子)。或者,不是欠肉體的債,而是順從肉體活著(『不』,只否定了前半段 的句子,不包括後半段)。照英譯本是採第二種譯法。換言之,我們沒有欠 肉體什麼,只是我們常常順從肉體而活。若照這譯法,我們的理解:我們 並不是欠肉體之債。肉體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強制、或無法推卻的約束力, 只不過,我們會順從肉體去活而已。換言之,這本是我們可以抗拒的,我 們可以做不同選擇的,我們不一定順從肉體,也可以照著聖靈而行的。這 也是 8:5 所說的,「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 靈的事。」這是可能的,這是會發生的,並非人只能被肉體控制,像欠它 債、被追討債、無處可逃。然而,只是我們心靈軟弱,常常順從肉體而 活!只是我們體貼肉體,順從肉體而行。 看來,保羅反駁當時的一種論點,這論點直到今日也常常聽到。那就 是,人們宣稱,我沒有辦法,因為我被肉體所深深制約,無法照我的意 志,只能順從肉體之牽動,就像我欠肉體的債一樣,肉體是我的債主,強 迫我照它的意思,威脅我一定照它的意思行...保羅反對這種肉體是人的債主 之觀點。然而,他也不認為我們因此勝過肉體。雖然,我不欠肉體的債, 可是,卻常常順從肉體活著,沒有抵抗,也沒有反駁,就好像一切正常又 平順,就這麼放下自己的堅持。沒有被迫,可是卻順從肉體而活。顯見 2
地,我們可以拒絕肉體之誘惑,卻常常像夏娃那樣,隨蛇試探的問話越陷 越深。俗話說,色不迷人,人自迷。沒有被迫的,卻人故意偏往邪路走。 我們只挑想要的、想看的,說自己想說的。 世人在乎天底下唯有我參與最重要。可是,天底下這麼多的人口裏, 何獨我一人呢?正因為我在乎我一人,顯出「我」之所以重要。既然我能 思索何獨我一人,正顯出我之自我反省之不可替代。猶大國自以為是,豐 豐富富,希西家王自以為是,卻逃離不了朝向滅亡之途。彼得自信滿滿, 以為自己絕對不會出賣主;卻時候到,情勢轉變,他連忙三次不認主。然 而,人們總是事後的先見之明,卻在事前一點也不在乎一點也不以為意。 法國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孟德斯鳩認為,「人在悲哀之中,才像個人」。人 必須在某些苦難裏,某些貧窮困苦裏,才明白人的價值與意義。富人和窮 人之不同,只是多了錢推砌的外貌。窮人和富人之不同,卻更接近自然, 不作做,不矯飾。當然,窮不是極致的物質缺乏,卻是心境、需索雖有卻 不多,不太夠卻還有。 因征服企圖,人類開發地球上任何的資源,踏遍任何的地方;即便如 此,心靈上,人們依然必須面對生命的價值與毀滅。我,既是肉體的我, 也是屬乎靈的我;至於,兩者交會之處卻在乎上帝,不是人能窮究。愚頑 的人,固執於自己的愚拙,看不見智慧,也看不見自己的愚拙。這也正是 保羅所講的,(哥林多前書 3:18),「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 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智慧,未必表現在錦衣玉食, 愚拙卻常常穿金戴銀。自以為智慧的,常常穿著國王的新衣,誠然愚拙者 才明白智慧之真實所在。 同苦同榮耀 路加福音 19 章記載,耶穌以君王的態勢被接納進入耶路撒冷,卻看見 城,「就為他哀哭,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 事』」。顯然地,耶路撒冷看不出這關係平安的變化,以為一切如往昔, 人來人往,富足豐碩,繁榮美景。眼之所見盡繁華,何來的毀滅死亡呢! 大地震之前一刻,所有的城市繁榮依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交易辦 事,宴樂交際…所有天天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異樣。人所倚靠的文明, 一點也不被撼動,反而,自豪得很,人手建造高度文明何等偉大。同樣, 耶穌的時代,他看見耶路撒冷城的繁榮景像,人們忙碌於生活,注目在斤 斤計較、錙銖必爭的市場競爭…卻老早已經忘記,這耶路撒冷是屬靈的城 市,約櫃之所在地,象徵上帝與人同在之記號。 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 3
你…」(19:43)這是圍城的講法,意思有兩層,一是戰爭雙方的對峙,刻意 包圍讓對方耗盡資源,不戰而勝。另一個意思是,讓你的繁榮繼續,歌舞 笙天,燈紅酒綠,卻已經被四面困住,還自以為天下太平。如同所有偉大 城市的人們一樣,耶路撒冷的百姓也不相信這偉大的城陷落,更不會被剷 平!然而,耶穌警告,「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 的時候。」(19:44)『眷顧』,這個希臘原文的名詞,就是「主教」一詞, 動詞乃照顧、敦促、督責、導正,甚至有懲罰之意思。因為既然成為主 教,就是督導者、導正者,必須用盡各種辦法讓事情回歸正途,使用懲罰 也在所不惜。因此,翻譯上,可以成為「因為你不知道督責你的時候」、 「因為你不知道懲罰你的時候」、「因為你不知道照顧你的時候」等等。 所以,耶穌如此強調,為說明耶路撒冷的百姓還活在自以為是的日子, 「受照顧」卻以為自己能力夠,自己在照顧自己。更進一步,他們根本上 「不知道懲罰你的時候」已經到了。假如已經行岔路,雖然一路自以為平 穩順遂,卻不清楚上帝的時候。 清明,我們追思祖先前輩,倒不在於他們能庇蔭我們,卻在於他們曾 經立下美好的見證榜樣,提醒我們今日學習。這也是基督徒必須追思故 人,立下家庭的根源,為信仰建立美好的見證。信仰不能繼承,卻透過父 親的見證,讓兒子感受上帝的恩典。既是兒女,我們便與基督同為上帝的 後嗣,我們與祂一起受苦,也必與祂一同得榮耀。因為我們不是憑肉體, 單單在乎屬乎靈。肉體,在乎的是血統、家族血脈。靈,卻在乎心靈契 合。前屬物,後屬靈。我們共苦同榮耀,深深感受生命的合一。夫妻不是 屬血脈,卻單單在乎屬靈。反倒是屬血脈的親生子女,未必能與父母相 合。「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8:16)。是的,聖靈,求 祢來,進入我心裏。# 問題討論 1. 心靈契合,乃人生之樂事,也常常可遇不可求。我們希望找到心靈契合 的好朋友,卻人世間不多見。友直友諒友多聞,卻更多友離友棄友多 騙。談談我的人生歷練裏,心靈契合之美好經驗。 2. 清明時節雨紛紛。既是思念祖先的日子,也是下雨的節期。懷念,總有 感傷;失去,總有遺憾。既已經遺憾,就想想未來,讓後人不遺憾!談 談我的親子關係,我與父母、我與子女的關係如何。 3. 上帝是我們的天父,坦然無懼,呼叫阿爸父。這是耶穌基督帶給我們人 生最大的權柄---直接來到上帝面前祈求、呼叫!願上帝的慈愛感動我 們,歡喜迎向生命的歷程。分享我的大聲禱告,或者,無聲禱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