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8:18-25(聖詩70 123b 127,11)
歡喜盼望主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14 0419
奴隸與子 羅馬帝國,甚至更早的希臘、波斯、巴比倫、亞述等帝國,以奴隸為 征服異邦之重要收穫。奴隸,古代帝國的重要勞動力,甚至,我們可以這 麼說,比任何牲畜還重要的勞動力!雖然跑不過馬,拉不過牛,力量比不 過龐然大物的大象,不像羊、雞提供肉品等等,奴隸卻擁有語言溝通能 力、一流的頭腦與靈巧雙手,能夠完成任何牲畜無法替代的工作!於是, 在機械力發明之先的年代,奴隸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之重要角色。從生產 勞動力建立文明而言,奴隸不得不如此,可是,這卻是人類文明最悲慘的 情況:人淪為物件,被擁有、被交易、被如物對待。不只如此,奴隸的兒 女出生就是奴隸,永不翻身。既然奴隸,就永遠不是兒子,被主人對待之 方式截然不同。奴隸沒有任何地位,就等於財產、物件一樣;主人和兒子 卻是父子關係,自古以來,非同小可,沒有其它關係如此密切。 處身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人們,到處奴隸、身為奴隸、虐待奴隸…理所 當然,一切合乎社會運作,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畢竟帝國的運轉動力就是 奴隸還有更多的奴隸。為了奴隸的供應來源,帝國不惜發動戰爭,一次又 一次,征服再征服,掠奪資源,也掠奪奴隸人力。在遠古的帝國時代裏, 全球化已經悄悄地進行了,亡國的不幸百姓被擄異地,成為什麼都沒有的 奴隸。自己成為奴隸,子子孫孫也繼續成為奴隸,沒有任何理由,幾乎沒 有改變的機會。雖然,羅馬帝國也開啟了一些些空間,例如,特殊功勳的 奴隸可以獲得自由,成為自由人,但是,畢竟這是千萬人中之一,幸運中 的幸運。還有更多特殊功勳的奴隸,依然繼續奴隸身份,什麼都沒有改 變,直到死亡。從信仰角度思考,奴隸意味著生命的「沒有改變」、「沒 有可能」、「沒有希望」。一切都沒有,只有奴隸之命運---一生勞動直到 死亡為止,沒有改變、沒有可能也沒有希望。 生命如何 人生在世,日子短暫。一輩子的努力,如何延續呢?人們寄望於子 孫,孩子成為父母最大的期望,父母對生活改變之最大想像,期待孩子比 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因此,自古以來,父子關係一直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