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6林牧講章

Page 1

主日講壇 詩篇103:8-18,使徒行傳17:26-31 (62A 193 444A,36)

恩典上帝 慈愛憐恤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 17 0806

生命至寶 使徒保羅在亞略巴古之講道,或者,希臘雅典人以為的,傳講新奇 道理或胡言亂語(或台語聖經翻譯成,拾人牙慧,直譯,話粕)。當然,意 思很明白,就是眾人聽聽而已,當成奇人異事聽聽看,或者,吹牛奇 談,信不信當然是另一回事。這是雅典人的態度。其實,哲人之間的辯 論,也正由此而起。這一群貴族,有錢有閒的,天天生活無虞,閒聊也 好,新奇論調也好,鬥嘴或者,辯論吵架…這些情況就天天在希臘廊柱 往來人間發生。智慧的話語,來自生活的話語;哲思的智慧,來自每天 生活的辯論、詰問。這就是希臘哲學的源頭,哲學家之所以產生,不在 學院、學校,而在市集、市場、公開園地。其實,辯論的派別眾多,此 處,經文特別舉出兩派,伊比鳩魯派和斯多亞派。伊比鳩魯派,由哲人 伊比鳩魯而起,門生眾多,漸漸成為一派,觀點強調:沒有上帝,凡事 在乎可以摸著、可以看著,人生在乎「享樂」,用自己的手完成。雖然 這派流的思想,後來也衍生許多細微差別的不同派別,但是,「享樂」 成為最明顯的標誌。用現代觀點描述,可以稱他們為,享樂主義者、 物質主義者。簡言之,人生就是自己奪取一切可見的物質,享受之叫我 快樂。這樣的思維,直到今日,並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盛行,到處 皆可看見這樣思想的人們。 斯多亞,本譯為希臘廊(列)柱,創始者為哲人芝諾,Zeno,凡事萬般 皆歸回「自然」。因為神明就在一切的自然裏,在山在水、在地在天、 當然,也在你我的心裏等等,所謂的泛神論觀點,到處都有神明,反 之,凡事凡物都有神明,反之,凡事凡物也都可成為神明。從這個角度 來看,台灣民間宗教正是如此:神明永遠不夠多,只要人間需要,就有 新神明產生。現代人類學稱呼這樣情況,拜物教,物質成為神明,可見 的事物成為神明…這相當程度意味著,靈性的、非物質的到處可見!那 麼,作者路加為什麼特別指出這兩派別呢?另外,柏拉圖派,一般認為 最大派別的,怎麼沒有呢?還有,亞里斯多德派呢?顯然地,若我們細 細思考,伊比鳩魯、斯多亞,前者強調物質與快樂、後者強調自然與泛 神,其展現出來的生活倫理,居然是一模一樣的呢! 台灣民間宗教之哲學,正好,是伊比鳩魯派,也是斯多亞派!「有 拜有保佑」在乎的是快樂,膜拜神明只為求我的幸福。「有拜有保佑」 在乎的是自然,即,任何神明都可以拜,只要保障我的幸福。任何自然


甚至不自然的神明都沒關係,只要保障我的好處。只也是為什麼連鬼神、 任何鬼怪都有人在拜。使徒保羅向他們述說,耶穌與復活的道(17:18)。其 實,保羅並沒有講論什麼希奇古怪的道理或故事,單單講論耶穌成為拯 救,復活帶來更新。這卻叫希臘人大大驚奇。首先,宗教上的拯救故事, 都是神明顯靈、出現、出手拯救。卻沒有拯救透過犧牲,還尤其經過十 字架、最殘酷的死刑!宗教上的更新、再生故事,都是生命再來一遍、 再出生一次、斷了又長出來…等等之類。可是,卻沒有如保羅所講的, 復活帶來人的更新,重生(從上頭而生)!換言之,改變不在於年紀外貌、 也不在個人經濟條件,卻在乎這人從天上而生!這人內在完全從天上出 生! 源自上帝 保羅的講道從創造天地萬有開始,給我們豐富的提醒:「祂從 一本(有古卷作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 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 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 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17:26-28)簡言 之,保羅從創造一切萬有的上帝開始,萬族在全地上,各有自己居 住的年限和疆界,這為叫萬族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 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這給我們一個寬廣的想法---上帝和我們(萬 族)之關係很近,並不單單上帝獨愛希伯來人,卻我們(萬族)也都是 祂所愛的,造出我們(萬族)來!「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若照原 文直譯,意思更直接:祂從一個血脈、血統、血緣造出人類的每一 個族群。只不過,讓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年限及居住的疆界。這是非 常跨越時代的觀點:世界上各個種族、族群,居住地區不同,語言 文化不同,可是,卻全部出於相同的血脈而創造!也許,科學還質 疑,怎麼萬族的血統都出於一呢?可是,從另一方面思考,出於 靈,那麼,萬族都歸於上帝所賞賜的靈魂,沒有人例外!全然在乎 上帝的靈,在人之生命裏! 不只出於相同的血脈,更進一步,即便在福音還沒有傳揚抵達 的地區,萬族尋求主,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呢!換言之,透過人在自 己的文化、區域裏,依舊尋找上帝,或者,「揣摩而得」,原文,摸 索、觸摸、探索。這是人主動的摸索、探索,迎向自己能力之外的 更高者。保羅認為,並非不可能,而這是上帝給人類重要的心靈探 索。因為祂離我們不遠!真的,祂離我們,每一個人,不遠呢!並 不是只有某人、某些人有特權,乃祂離每一個人不遠。因此,我們 在不同的年限、不同的居住疆界裏,形成各自不同的語言、文化、 傳統與思想,卻在這些一切的不同裏,揣摩而得這創造萬有的上 帝!因為我們都是出於祂的創造,祂也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身 3


旁、心裏、周圍。這觀點顯然地,很容易地被斯多亞派所接受,因 為兩者觀點很相近。 可信憑據 既然上帝離我們不遠,那麼,就不應該用手所雕刻的金銀石,當 成上帝。因為上帝的性質,神性,自然不會透過人雕刻的金銀石來顯 現。31 節,「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 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這部份,就進 入福音,即,上帝要世人悔改,在那日子裏,藉著耶穌基督,按公義 審判天下,並從死裏復活,給我們萬族當成可信的憑據。叫人悔改、 按公義審判,為要建立人生命的基準。不然,人世間沒有標準。 如同,伊比鳩魯派的觀點,武力、強權就是公平;奪取就是正義!因 為在唯物之下,沒有理想、沒有看不見的公平正義、更沒有人性至高 的精神,一切只有靠自己手奪取的享受。這也正是保羅回應伊比鳩魯 派之觀點:難道這人世間就是一場殺戮豪奪,而沒有任何公平正義的 基準? 有,可信的憑據,在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成為我們的信仰和倫 理之堅持。這成為基督徒的信仰與盼望,並不是這世界沒有公義,雖 然我們眼前的世界如此,黑暗且看不見光明,然而,我們相信基督是 人的光,帶來生命的真理。為此,我們堅持人性悔改,在基督裏,得 著生命的復活更新。這是希臘人引以為希奇的道理,居然,上帝在耶 穌基督,成為人,受苦受害,死而復活。的確,在希臘神話裏,神明 有人世間各種關係,甚至,嫉妒、勾心、鬥角、爭競、怨恨等等無一 倖免。上帝成為人的樣式,受限制於人世間的關係;卻,耶穌提出了 福音之新倫理,生命的新可能---不是勝者為王,更不是強者通吃; 反而,施比受更為有福、為朋友犧牲性命、彼此相愛。為世人,他沒 有反駁也沒有抵抗,被送上十字架,罪名也莫須有。本來就這樣,他 照說沒沒無聞地消失在羅馬統治下,卻從來沒有消失過,反而,福音 從他而出,生命性質之扭轉顯明在人間。這是死而復活的生命! 恩典上帝 慈愛憐恤 詩篇 103 篇詩人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 憐恤敬畏祂的人!」(103:13)這是慈父的樣式,也是天父的樣式。憐 恤,原文有更強的意思,珍惜、憐惜、體諒。這必須放入舊約古希 伯來人的社會關係瞭解,乃父與子之關係本來全然在於父,子一點 權力或權利都沒有!換言之,這是關係絕對不對等的,父是強者, 子是什麼都沒有。可是,這慈父並不因此看輕子,反而,憐惜他所 缺乏的一切,體諒他的無能為力,願意也主動地扶持他的兒子。詩 人交插這樣的體會告訴我們,「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 4


不過是塵土。」(103:14)的確,人什麼都沒有,竟不過是塵土,風一 吹就不再復有。「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祂的人,從亙古到永 遠;祂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就是那些遵守祂的約、記念祂的訓 詞而遵行的人。」(103:17-8) 人世間的道理,往往事情過了,就什麼都不記得。這是忘恩, 有時候,還加上負義,即,惡待對己施恩的人。蒙恩教會的奉獻者 林長老,因此堅持教會的名字是「蒙恩」,因為台語蒙恩和忘恩, 只有一音之差。他一生在教會出入服事敬拜,深深的體會是:人人 蒙恩,卻人多忘恩。他期許,這是一間蒙恩感恩惜恩的教會,每位 信徒都以一生回應上帝的大恩。恩惠,其實,存在於人世間,只 是,人們視之為無物,單單只看見自己的欲望和邪惡。因此,人 是塵土,只能被風吹散,什麼都無法留存。也如傳道書所言,塵土 歸於塵土。終究,就只是塵土。可是,有靈的活人卻知道敬畏上 帝,體認到生命有公義、世間有真理,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並不是 靠強權就能統治世界。 世人認為,上帝只是有求必應,其餘的,通通不用管。為此, 上帝只是人祈求事成的精靈神祇而已,供人祈求而滿足所需。然 而,我們卻認為,人一無所有,單單只有生命氣息,這出於至高上 帝之創造,我們才得以享受豐富。只不過世人不認識祂,也不想認 識,只在乎自己想要的。這成為世界的亂源,也是所有惡的起源。 然而在基督的恩典裏,我們被上帝憐恤,被珍惜,被看為重要,單 單被挑出來,受重視。這是恩典慈父的愛,憐恤的愛,不看輕能力 不足的我們,不在乎我們一無所有,卻樂意施與恩典慈愛,並用公 義審判世界。這是我們的信仰!# 問題討論 1.華人傳統社會裏,父親和子女之關係疏遠,也比較嚴謹。很明 顯地上對下之關係,鮮少下對上之互動。現代社會,漸漸地打 破這樣的族長關係,父親和子女之關係變得互動,甚至,子女 成為這關係的核心。分享我經驗裏的父子、父女關係。 2.傳統社會裏,父親之愛,往往顯得矜持、保守。可是,這卻不 影響慈愛之顯明。現代社會裏,父親之愛,顯得直接、光明。 然而,愛之本質依舊不變,顯明的是父親對孩子之愛。分享我 成為父親之親子關係之心得。或者,我觀察到父親和子女關係 之心得。 3.天父的愛,在於創造、在於我成為祂的孩子、在於我得著生命 的光明,不被這世界的黑暗和污濁淹蓋。這是天父上帝的恩 典。分享我體會到生命之美好及天父上帝的恩典。# 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