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6林牧講章

Page 1

主日講壇 詩篇103:8-18,使徒行傳17:26-31 (62A 193 444A,36)

恩典上帝 慈愛憐恤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 17 0806

生命至寶 使徒保羅在亞略巴古之講道,或者,希臘雅典人以為的,傳講新奇 道理或胡言亂語(或台語聖經翻譯成,拾人牙慧,直譯,話粕)。當然,意 思很明白,就是眾人聽聽而已,當成奇人異事聽聽看,或者,吹牛奇 談,信不信當然是另一回事。這是雅典人的態度。其實,哲人之間的辯 論,也正由此而起。這一群貴族,有錢有閒的,天天生活無虞,閒聊也 好,新奇論調也好,鬥嘴或者,辯論吵架…這些情況就天天在希臘廊柱 往來人間發生。智慧的話語,來自生活的話語;哲思的智慧,來自每天 生活的辯論、詰問。這就是希臘哲學的源頭,哲學家之所以產生,不在 學院、學校,而在市集、市場、公開園地。其實,辯論的派別眾多,此 處,經文特別舉出兩派,伊比鳩魯派和斯多亞派。伊比鳩魯派,由哲人 伊比鳩魯而起,門生眾多,漸漸成為一派,觀點強調:沒有上帝,凡事 在乎可以摸著、可以看著,人生在乎「享樂」,用自己的手完成。雖然 這派流的思想,後來也衍生許多細微差別的不同派別,但是,「享樂」 成為最明顯的標誌。用現代觀點描述,可以稱他們為,享樂主義者、 物質主義者。簡言之,人生就是自己奪取一切可見的物質,享受之叫我 快樂。這樣的思維,直到今日,並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盛行,到處 皆可看見這樣思想的人們。 斯多亞,本譯為希臘廊(列)柱,創始者為哲人芝諾,Zeno,凡事萬般 皆歸回「自然」。因為神明就在一切的自然裏,在山在水、在地在天、 當然,也在你我的心裏等等,所謂的泛神論觀點,到處都有神明,反 之,凡事凡物都有神明,反之,凡事凡物也都可成為神明。從這個角度 來看,台灣民間宗教正是如此:神明永遠不夠多,只要人間需要,就有 新神明產生。現代人類學稱呼這樣情況,拜物教,物質成為神明,可見 的事物成為神明…這相當程度意味著,靈性的、非物質的到處可見!那 麼,作者路加為什麼特別指出這兩派別呢?另外,柏拉圖派,一般認為 最大派別的,怎麼沒有呢?還有,亞里斯多德派呢?顯然地,若我們細 細思考,伊比鳩魯、斯多亞,前者強調物質與快樂、後者強調自然與泛 神,其展現出來的生活倫理,居然是一模一樣的呢! 台灣民間宗教之哲學,正好,是伊比鳩魯派,也是斯多亞派!「有 拜有保佑」在乎的是快樂,膜拜神明只為求我的幸福。「有拜有保佑」 在乎的是自然,即,任何神明都可以拜,只要保障我的幸福。任何自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