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ry Magazine
Voice & Verse
聲韻 總第 54-55 期
詩刊
總第 54
期
55
July to October 2020
二 〇 二 〇 年 七 至 十 月
訂閱 Subscription
2020 年 7 月至 10 月
Issues 54-55 July to October 2020
「蒙面」專輯| Special Feature “Masks”
卷首語
我們怎能區分舞蹈與跳舞人? 文 鄭政恆
這
期《聲韻詩刊》有二百多頁,夠分量吧,足 夠陪伴大家由炎夏走到晚秋。 除 了 鄭 念 太 的 學 術 文 章〈 雲 從 龍: 觀 念 詩 學 —— 析 飲 江 的《 於 是 搬 石 你 沿 街 看 節 日 的 燈 飾》〉和〈太極筆法:時空的探索 —— 專訪飲江〉, 鍾國強的長文〈在學童當中 —— 讀楊牧詩中的學 童、孩子和年輕一代〉,也旁及韓愈,而且教我想 起許多事情。 鍾國強說他最迷楊牧詩的時候,是以 1980 年 為起點,當年楊牧一口氣推出了《禁忌的遊戲》 和《海岸七疊》兩本詩集,直到楊牧推出詩集《有 人》,下迄 1986 年。我不禁一拍大腿,一邊想: 世事無獨有偶,我也一樣,我第一本買到的楊牧詩 集正是《禁忌的遊戲》。當然,八○年代早就過 去了,詩集也已成為舊作,但好詩總可以歷久常 新。我迷上了《禁忌的遊戲》中,取道於洛爾迦 (Federico Garcia Lorca)的抒情筆調,其後再陸續 買到《海岸七疊》、《有人》和散文集《搜索者》 等等。(世事連環互扣。執筆之際,收到須文蔚老 師傳來電郵,說要出版楊牧追思文集。)鍾國強是 楊牧的知音。從楊牧寫孩子、學童、年輕人的〈在 學童當中〉,到〈學院之樹〉,再及於名作〈有人 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鍾國強看到葉慈(W. B. Yeats) 晚 年 哲 理 詩〈 在 學 童 當 中 〉(“Among School Children”)不絕如縷的影響。 葉慈寫作〈在學童當中〉時,正擔任愛爾蘭 自由邦上議院議員。他巡視一所學校,思緒卻在無 邊漫遊,葉慈想到了昔日苦戀過的革命家毛德崗 (Maud Gonne)。我們都知道他們沒有走在一起, 一個主因是葉慈不願意改宗天主教,而另一主因是 政見不同。葉慈太溫和了,毛德崗是勇武派。她在 自傳中坦言:「我一直討厭戰爭,本質和理念上是 個和平主義者,但英國人卻向我們施加戰爭,而戰 爭的首要原則是殺死敵人。」葉慈對毛德崗念念不 忘,在學童當中,他心中冥想麗達(暗指毛德崗) 的身影,而毛德崗彷彿是活生生的學童,出現在葉 慈面前。於是,葉慈想到柏拉圖的理型論、亞理斯 多德的實在論、畢達哥拉斯的數學原則,但不論何 種關於肉身、心智、靈魂的希臘古典哲學,也無法 扭轉人的衰老宿命。
楊牧的譯筆別具他個人的神韻,然而,我喜 愛的 “Among School Children” 中譯本,是卞之琳收 錄於《英國詩選》的〈在學童中間〉。至於關於這 首詩的闡釋,詩歌研究學者海倫•文德勒(Helen Vendler)在 Poets Thinking: Pope, Whitman, Dickinson, Yeats 一書中,就有獨具慧眼的分析。文德勒說〈在 學童中間〉是多組互相對照的雙連畫,充滿種種矛 盾。詩作由敘事起,第二段就陷入沉思,到第七首 中段成為一首頌詩,但落得絕望與嘲弄。於是第八 首帶出安頓之處。第八首是〈在學童中間〉的終章, 是不容易理解的一章,鍾國強引用了楊牧的譯詩, 我就抄錄原詩和卞之琳的版本: Labour is blossoming or dancing where The body is not bruised to pleasure soul, Nor beauty born out of its own despair, Nor blear-eyed wisdom out of midnight oil. O chestnut tree, great rooted blossomer, Are you the leaf, the blossom or the bole? O body swayed to music, O brightening glance, How can we know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 辛勞本身也就是開花、舞蹈, 只要軀體不取悅靈魂而自殘, 美也並不產生於抱憾的懊惱, 迷糊的智慧也不出於燈昏夜闌。 栗樹啊,根柢雄壯的花魁花寶, 你是葉子嗎,花朵嗎,還是株幹? 隨音樂搖曳的身體啊,灼亮的眼神! 我們怎能區分舞蹈與跳舞人? 栗樹可以開花生長,重見生機,但我們知道, 栗樹還是要面對衰敗,於是,葉慈再帶出另一形象: 隨音樂搖曳的身體(楊牧譯為旋向音樂的肢體)。 音樂如時間的命運,但眼神還可灼亮,身體還可在 限制中創建自我,與外加於我的命運共舞。行動(舞 蹈)與命運(音樂)交織,而且與自我(跳舞人) 已不可再分。 與命運共舞,在限制中實現自我,也許這就是 當下香港人的公共生活了。 V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
印刷 藍馬柯式印務有限公司 ALICE WOO 小姐 awoo@lammar.com.hk 電話 2597 6800
發行(香港)
訂閱 Subscription
第 54-55 期
2020 年 7 至 10 月
ISSUES 54-55
出版
PUBLISHER
JULY - OCTOBER 2020
石磬文化有限公司
MUSICAL STONE
社長
DIRECTOR
主編
何麗明
澳門編輯
邊度有書|澳門連勝街 47 號地下 季風帶書店|台灣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198 號 2 樓 詩生活 - 詩人雜貨店|台灣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 75 巷 37 號 草根書室 Grassroots Book Room | 25 Bukit Pasoh Road, Singapore 089839
稿例 • 本刊園地包括詩作、評論、專欄,全年公開徵稿;風格、字數不拘,惟不接受一稿兩投。 若兩個月內未獲通知採用,可自行處理稿件,不設退稿。
EDITOR-IN-CHIEF
• 來稿一經刊登,將寄奉詩刊乙冊以表謝忱。為鼓勵本地詩歌創作,香港地區之詩作(以 聯絡地址為準),凡獲採用,將致薄酬。
ACTING EDITOR-IN-CHIEF REVIEWS EDITOR ENGLISH EDITOR
TAMMY HO LAI-MING
MACAO EDITORS
洛書 ININ WONG
• 賜稿請寄 swpoetry@gmail.com,並列真實姓名、 郵寄地址、電話及電郵地址,以便作業。 • 本刊收集投稿者之重要個人資料(地址、電話及真實姓名)只作編輯用途。本刊會透過 來稿所附電郵,提供詩刊/出版社的活動消息以及約稿。如閣下不欲接收電郵及活動邀 請,或查閱、修改聯絡資料(即刊登稿件上之名字及電郵地址),可電郵賜示。
SUBMISSION GUIDELINES •
We seek unpublished poems, translations of poems, and critical articles about poetry. The magazine is copyrighted, with rights reverting to the author on publication. We are open to all styles in contemporary poetry.
•
Submissions should be sent to swpoetry@gmail.com as a WORD document with all texts typed, single-spaced (double spaces will be interpreted as blank lines). Your name, email address, and mailing address should be included on the first page of the attachment.
•
We are unable to reply personally to unsuccessful submissions. In the case of no reply within 60 days of submission, please consider the submission unsuccessful. We regret that we are unable to engage in correspondence or give feedback.
•
The local author will be paid at a modest rate for poems upon publication and will also receive one free copy of the issue in which her or his work appears. Our rate for translations and critical articl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length. Please consult swpoetry@gmail.com.
•
You may subsequently republish piece(s) first appeared in our magazine. We would, however, appreciate a published acknowledgment.
雪堇 PANSY LAU
編委
EDITORIAL BOARD
鄭政恆 MATTHEW CHENG 周鉑陶 PACO CHOW 何麗明
TAMMY HO LAI-MING
雷暐樂 PETER LUI
宋子江 CHRIS SONG
助理編輯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LADY HO TUNG HAL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S.A.R. cup-bus@cuhk.edu.hk TEL: 3943 9800
• 惟篇幅所限,每位詩人每期刊登篇數隨行數而定:五十行內詩作最多二首、超過五十行 者最多刊登一首,組詩則作一首計算。
鄭政恆 MATTHEW CHENG
英文編輯
DISTRIBUTOR (HONG KONG)
LIU KIN CHUNG
宋子江 CHRIS SONG
署理主編 評論編輯
LAMMAR OFFSET PRINTING LTD MS. ALICE WOO awoo@lammar.com.hk TEL: 2597 6800
澳門、台北、吉隆坡、新加坡定點銷售
ISSN 2308-2216
廖建中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新界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 何東夫人堂 cup-bus@cuhk.edu.hk 電話 3943 9800
PRINTER
ASSISTANT EDITOR
劉梓煬 LESTER LAU
校對
PROOFREADER
周怡玲 ELAINE CHOW
活動策劃
CURATORS
江祈穎 KONG KEI WING
譚嘉慧 TAM KA WAI
顧問 陳國球
ADVISORY BOARD CHAN KWOK KOU
鍾國強 DEREK CHUNG 廖偉棠 LIU WAI TONG
王良和 WONG LEUNG WO
香港藝術發展局邀約計劃 This project is commissioned by the ADC.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 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Contents 目錄 卷首語 1
我們怎能區分舞蹈與跳舞人?
專欄 72
文 鄭政恆
專欄
讀音
7
與曾侯乙編鐘相遇在華盛頓
9
草地
11
鹿
12
45 度溫水
14 17
呼喚梁蘇記 活著,來組一道明亮的人鏈 詩 劉偉成 影像 杜錦榮
角落羅卡 Miguel Torga
詩十首
譯 夏簷 畫 洋小漫
Poetry and Art 79
At the risk of the unknown Anne Dufourmantelle Trans. Jeremy Fernando Artworks by Yanyun Chen
「蒙面」專輯 82
鄭潔明/外科口罩
82
冼文光(馬來西亞)/所幸窗花不會雕萎
18
落葉樹
83
孫維民(台灣)/可能的益處
20
黑雨
83
良耳(澳門)/沒有愛人的愛情
23
與馬月明
83
吳見英/風琴
25
天主教小學旁
84
李彥(台灣)/看我一眼
26
mountain carrier
84
林宏憲(台灣)/她活像一本雜誌封面
上野動物園
85
應亮、正念/發夢
詩 周漢輝 影像 梁山丹
85
語凡(新加坡)/時間的真相
30
爛謠曲
85
翌/洗澡
33
已死去的中年
86
梁璧君/蒙面
34
持夜者
86
今文/面具
36
亞公角的餘息
86
冼冰燕/害怕
39
誤會
87
莊元生/瘟疫在遠方
40
致虛像
87
方聲(台灣)/面具哲思
88
小野譽技/小野譽技
88
許哲偉(台灣)/蒙面人
89
陳秀鈞/四月的廚房
89
龔灝浚/未淨
90
盧真瑜/無人
90
文其/學習生活
90
王深/回神
91
律銘/面
91
余言/蒙面的日子
92
席格/春祭
92
鄧煒儐(馬來西亞)/家暴
93
蕭欣浩/幾秒鐘的約會
永恆的雕琢
93
曾詠聰/十月五日
文 麥華嵩 畫 洋小漫
94
黎凱欣/亂世
94
黃敬源/面罩下的時間
95
盧偉力/屍體發現
檸茶的意象
96
萍凡人/多臉人
文 鄒芷茵 畫 洋小漫
96
林江泉(中國大陸)/蒙面戀人 II
29
詩 黃潤宇 影像 羅月眉
評書賞藝 42
雲從龍:觀念詩學 —— 析飲江的《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文 鄭念太
詩人訪問 60
太極筆法:時空的探索 —— 專訪飲江 文字整理 鄭念太
專欄 64
專欄 67
專欄 70
風物小識
文字餐桌
形象觀詩
97
成語/薄荷糖
97
鍾國強/招魂幡
色彩的假名詩
98
宋子江/門神
文 梁冬莉
98-101
Edward Luper(畫)
專欄 102
無聲地 重新認識阿拉伯半島 —— 台灣波灣詩論存在嗎? 文 印卡
歌詞探微 105
內乎?外乎? —— 略析〈女神〉的自信之境 文 栩晉
前言後語 110
114
121-153 122 124 126 127 128 129 129 131 132 132 133 134 135 136 136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8 150 151
Ho Fuk Yan, trans. Teresa Shen / Keeping You in My Mask Ho Fuk Yan, trans. Teresa Shen / Mask Discarded
Pierre Vinclair, trans. Joshua Ip / Five Pandemic Sonnets Louise Leung / Irre(cover)able
Jason S Polley / Masque vs. Mask
澳門專欄「緘默」 幽子/城市依舊安靜
154
袁嬋/迷霧
154
甘遠來/少年的雪
155
良耳/你向我伸出一隻手
平常生活色彩本
155
良耳/默悼時,我的三個疑問
李家昇
156
安足/通車風景
157
大端黑螢/磁力共振
157
大端黑螢/不可泳思
157
龔灝浚/換頭
158
張彩慧/逃離
Xi Chuan, trans. Lucas Klein / Returning to My City from Cologne via Istanbul on January 27, 2020, Amid an Epidemic
158
文靜/「你不知道光的下面其實也就是沉默」
159
甘草/毀滅的塵埃
Xi Chuan, trans. Lucas Klein / Ode to Facemasks
159
甘草/假設我必須表態
Xi Chuan, trans. Lucas Klein / All Right, All Right
160
洛書/我病了
Xi Chuan, trans. Lucas Klein / For Those Who Share My Interests, At a Time of Plague
160
鳴弦/沉默檢測
游動詩寫室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120
147
Ho Fuk Yan, trans. Teresa Shen / Lov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154
《果實微溫》自序 —— 夢,在秋肅與春溫之間,結出果實 文 劉偉成
專欄
147
Tammy Lai-Ming Ho / Is There a Face behind This Mask? Gianluca Costantini / Drawing Series: “The Voyage of Italy”
Chris Song / Song of Despair in the Time of Pandemic Edith Knight Magak / The Masks We Don
詩歌評論 161
Gary Lai / Scenes from Hong Kong Last Winter in Five Haikus
文 鍾國強
Kate Rogers / The Plague Doctor Derik Cumagun / Mask
Rubén Antonio Sánchez / Personae Sara F. Costa / Sanitization
譯介天地 168
Papa Osmubal / render them faceless Papa Osmubal / life is a masquerade D.J. Hamilton / Solitaire
D.J. Hamilton / Theodicy
Koel Chu / On Forgetting
F. Jordan Carnice / It Is Safe Here
Andrew Barker / Dulce Et Decorum Est, 2020: It’s Never Sweet or Fitting… Andrew Barker / Victorian-Age Masks
Heather Bartlett / Stand Here, You Said, and Wait Martha Fox / Quarry Walk, Day 40
Jacky Yuen, trans. Nick Admussen / Dreamwalkers Jeromy Verayo / Masks
Suzanne Lai / facade / façade Akin Jeje / Too Long
Phoebe Poon / The Precious Prop Jon Ng / A Year Behind Jon Ng / Sickness
漢字之骨,平假名之皮肉 文 四元康祐 譯 陳卓姿
Nicole Lai Kwan Yee / Trio of the Masks Cheng Tim Tim / SAR(S) Babies
在學童當中 —— 讀楊牧詩中的學童、孩子和年輕一代
170
羅塞塔 詩 四元康祐、阮文略 譯 阮文略
173
P!Report 番外篇: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2019 文 四元康祐 譯 陳卓姿
175
在創傷的城市 —— 詩人眼中的香港 文 四元康祐 譯 陳卓姿
本地創作 179
鄭點/火車
179
蕭欣浩/博多燒鳥店
180
房小鈴/我一定是有些難過了
180
樓樓/鳥槍
181
吳耀宗/摸索,如潮汐以發光的手指
181
盧真瑜/最後一次文聚
182
梁惠娟/ A Lover’s Discourse:關於那些聒躁
183
藍寂雪/低賤物種
184
呂永佳/旭川雪人
184
村正/事界之內
185
蔡炎培/病中人語
185
蔡炎培/貓鬚與詩刊
185
靛瓷/色盲
185
靛瓷/企街
186
周漢輝/圖書館
187
梁璧君/剪夢
187
夏簷/自畫像
188
今文/富國雲吞麵(大隴街)
189
曾繁裕/居家
189
水先/火柴女人
189
鄭詠詩/連島沙洲
190
林希澄/上帝
190
葉微/癲倒
190
毛森/屏鎖
190
李顥謙/柏德遜
191
邢凱婷/當妳們還是蝴蝶的時候
191
水盈/耳機
192
紅紅/填海
192
紅紅/溝
193
吳見英/石斛
193
曾魂/紅磚牆的輓詞
194
施勁超/諒解
194
張彩慧/越界
195
李浩榮/雨天
195
李浩榮/列車
196
陳妮莎/月台間的人
196
阿曹/正在活著
197
嚴瀚欽/舊宅
197
嚴瀚欽/無題其五
198
袁嬋/鄉村醫生
198
左悠文/木魚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編 葉嘉詠 199
路漘/像.我
200
王芝/影子
202
張周夢蝶/中大校園組詩 (三首)
203
陳意林/玻璃杯紀年
204
唐灝湲/夏之葬
204
葉可欣/恰如其分
205
湯婉兒/不說出口
206
香彥君/關於馬來西亞的記憶
域外創作 207
王晉恆(馬來西亞)/集體歌頌恐懼症
207
蔡昀庭(台灣)/逐浪
208
楊采菲(台灣)/土豆
208
鄭琬融(台灣)/我的願望在死
209
呂佳機(台灣)/晚禱攝錄(二則)
210
呂佳機(台灣)/如果模尚不存在
210
呂佳機(台灣)/無題(二則)
211
鄧煒儐(馬來西亞)/空椅
211
陳偉哲(馬來西亞)/地理課
飲詩 Drinking Poems 212
Six Poems from The Wine Cup: Twenty-four Drinking Songs for Tao Yuanming 《酒~爵:獻給陶淵明的二十四首飲酒歌》選六 Richard Berengarten Trans. Chen Shangzhen
詩 李道 譯 陳尚真
影像:杜錦榮 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與曾侯乙編鐘相遇在華盛頓 —— 和何師福仁的〈詠曾侯乙編鐘〉 劉偉成 聽說出土時,即使水土 一起來淹,你們還堅持 守穩大架上的崗位,本來 一心通天的音階,回到人間 都成了身分象徵,張開闊口 似要擠破尋常散步的眼球 之後目光即使竭力變焦 願意耐心拆解你們身上的紋刻 大概在歌功稱霸以外 露不出甚麼新戲碼
大家好啊!不用怕,我也帶著 相同的紋飾來尋求另類的傾聽 且把身上的直刺化為 三星堆的縱目遠眺 一輪拆解以後,或許他們 始終聽不明白,或許終會走出 紋飾迷陣,體會到我們的自豪 不源自話語,而是背後那片渾然 如你們瘖瘂的胸臆中 滋養著天籟的種子
初識你們的名號 非自魁梧的胄甲 是從老師的詠頌 說你們會唱遼闊的歌 響徹傳承的甬道,尋求 另類的傾聽,你們來到這異鄉 猶張著大大的啞口 似乎還未能收歛驚愕的神情 從夙世依附的架子降下來 平躺在展櫃內 彷彿是格列佛的鼻孔 噴出茹毛的呼息 給牢牢地束縛在地 紋身既已作了不超身的古 何必要以外文把滿布沁痕的 龍的訪問話說回來 ? 還以立體打印技術複製分身 跟隨時喊威脅的消防鐘並排 任人敲打,比對 投映出來的音波圖 拆解你們胸腔中的共鳴 如何吐納、發聲,話語怎樣 折射倍大和遠揚,兌換權力 晾曬成迷宮的則圖,怪不得 身上定音的乳釘,今天,讓你們 存在如落單的刺猬捍衞青春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
影像:杜錦榮
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草地 劉偉成 1 高低
2 橫飛
寂寞為未來沉澱時代 當你的眼光找著渴望的泥層 它便閃亮,謙遜失色 成為黑夜的蛻殼
明明不遠處便是整片青嫩 不知為何,他們要隔著 小徑投擲,縱使似乎沒有行跡 又怎確保沒有好奇的腿毅然選上? 因著攔路的橫飛 我是否該繞到另一邊的風景?
草地上最閃亮的 是高樹中段伸展出來的傘蔭 樹頂沒有亮若節慶的星 垂顧地面的低枝更為黯淡 我們聚在一起談寫作,就是為了 令那不高不低的層次 閃爍著俯瞰的超然? 每棵樹都是一個學院 只見到他樹的閃光 地面的草,有些並肩搖擺 像觀賞足球的浪,有些糾纏 如夙世的怨偶,太陽已在中天 露珠告別了大地,草地 沒有目光點亮,依然晶瑩 蹓躂的時間,開始結晶 謙遜回復盈滿 最後, 嘭 的一聲 落為寂寞的墓誌銘
飛碟向高空騰飛 如自我亢奮的念頭 起初帶些靦腆的搖擺 彷彿還未決定表現的姿態 終於穩定自轉,日夜乘便車 在上面循環 —— 輕靈、飄逸 似乎無從捕捉,即使矯捷的狗兒 奮力躍跳,也無從攔截 它在半空就是自足的存在 完美的弧度,拿彩虹來當尾巴 另一邊又怎可能接得住? 他只是架著厚鏡的美國小孩 似乎較熟悉超級英雄間揮拳的直線 小孩提起單腿,向一邊欠身 瀟灑地接著飛碟,托托眼鏡 向我展露勝利的微笑 本來選上這小徑,是為了展示 擲飛的身手,現在我卻欣然 當上觀眾,給他們標示 自己同樣需要的,擲飛的高度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
1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鹿 劉偉成 我曾在詩中,以鹿茸頭蓋 感念先鋒在革命中釋放閃電 導引風暴經過,讓我童年的筆劃 可在家族經營的中藥店,安穩地 舒展,散步,跳起街舞 最後,我將筆劃換裝成字母 帶到這異地朗讀,放風,和散佚 我沒踏過你們的火毯 沒法在歷史的灰燼中 以腳印的里數,兌換 倖存的勇氣,我只想表達 自己正在珍惜的心神 在異國的文法中,珍惜 不存在進行的時態,但明明 我還在沉澱你們激起的煙硝 猶在滴溜傳奇的淚光 結果縱使是一片黝黑 當中定有你們的遺志輕拂 我要站很久才能 一邊翻譯你們的志向 一邊根定如一根旗 牠就在車子前橫過 對於現代快速的輪子 毫不畏懼,彷彿自己 才是這路的主人 牠低頭嗅嗅雨齋後的草 打個噴嚏,然後昂首看我們啊! 那頭蓋上的靈目 緊閤多年,終於再次睜開 風靜止,時間垂軟下來 原來戴著那鹿茸頭蓋的 一直是我,當牠悠然走進樹林 進入我滴溜出來的漆黑 時間重新流動,而我的珍惜 終於完成,我的筆劃如是,字母亦然
影像:杜錦榮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
45 度溫水 劉偉成 臨睡前得拔掉 熱水瓶的電荷 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經歷一夜的寂寞 重新啟動的標板上顯示 水,只剩下 45 度
45 度溫水,在降至冰點前 是否適合注入水馬,待凝結後 封存幾顆死心不腐,在夜的核心,不動如山 抵擋幾根水炮,甚至整師坦克? 還是漂浮若冰山,潛出習慣圈 在歸於虛無前,創造一則鐵達尼
這溫度,這溫度,最適合 調一杯蜜糖,讓凝結的花貌鬆開 活躍招紙上註明的抗體 去創作更多症病的隱喻 就在想像的鬥爭中 相信自己已變得更堅強
45 度溫水,就這樣滑入我的深喉 內在的黑暗,雖盲,卻因飢餓而醒來 吞噬了蜜糖,花貌,和水馬 再吐出滿滿一杯自我 一盆顧盼的自我,最後是 一座尋找名字的自我
45 度溫水,距離沸點確有點遠 卻依稀記得那汩汩爆破的轟烈 彷彿是在進退的猶豫中 打開了一道時間的隙縫 回憶不再翻滾,甘心沉澱 清晨因得著酣睡的雜質而閃爍 45 度溫水,適合用來澆花嗎 ? 混入了昨天的奔波 泥土會肥沃一點嗎 ? 透進盲根後,45 度溫水 該向上蒸騰,爆放更繽紛的窗 締造更多供採擷的甜蜜? 還是向更深的盲點鑽流? 45 度溫水,流失了一半熾熱 還容許我鑽得多深? 還要鑽得多深,才能抓住 那黑暗中醞釀的虛無的自由 將一扇開向黑暗的窗舉成徽章?
1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影像:杜錦榮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3
呼喚梁蘇記 劉偉成 在迷信的年代,我們呼喚西門豹 但在信念失落的年代,神棍多得無法 通通扔進維港祭神,只可呼喚 一位本土的造傘匠,以半世紀心血 研製讓人撐過風雨的支架 傘骨要挺,管壁要厚,中通外直 那麼即使有風雨像警棍 無差別襲下,也可頂上好一陣子 如要談屈伸,頂多兩折,龜縮太過 滑動的軌道,層層相套,彼此因循 主軸內的彈簧,壓縮太久,會因金屬疲勞 失去彈性,不能扣緊扳掣,令傘子 在該合時賁張,該張時卡著 開合失據如墮落寒塘的蓮蓬 沾滿了淤泥,再無緣擎起荷掌 讓雨保持天上清圓的初心 在黑暗的年代,我們呼喚伽俐略 但在黑白難分的年代,縱使 在摩天大樓再扔下各種球兒 印證墮落的速度,從來無關質地 在於能否抵禦吸力,所以只可呼喚 一位本土造傘匠,以半生心思 令傘子變得輕盈又堅固,可隨時撐起 一個原始洞穴,讓人哆嗦取暖,再圍攏成家 在壁壘上繪畫天色,揣測命運 一位造傘匠讓我們戴起同一片天 —— 傘面布質相當緜密,很輕,卻不能飛 每道駁口均雙行縫接,跟傘骨縫紥 紮 的針口 都留在內翻的駁口上,不會刺穿傘面 可安然將墮落的雨點、棒打和胡椒水 都擋在傘圍外,擎傘的力度 沿堅實的主幹,輻射向八方分支 我們必須尊重,同樣的雨,滑到 不同的簷牙,會有不同的墮落節奏
1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在社會秩序潰散的時代,我們呼喚蔡元培 一邊是以美育代宗教的浪漫 一邊是原諒激情的胸襟,徹夜央求孫中山營救 縱火的學生,但在世界強調接軌的年代 只好呼喚一位上個年代的本土傘匠 他以半百的心算承諾一世保用 現在的傘都是曇花,無論作矛還是當盾 只能熬上一天,有些傘骨給打得斷成幾折 單靠傘布連著,布上還沾滿了多層次的辛辣 在求救熱線都下閘的年代,只好呼喚信實的老字號 以專業匠人的尊嚴,示範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為每位撐傘者,推遠自我的樊籬 當日子有了共傘的對望,外面的雨 彷彿也有了歸向,隨波中珍視自覺的實在 然後敞懷融入大海,共同將炙照翻滾成氣象 讓夜與寂寞,停止互相拖累
影像:杜錦榮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5
影像:杜錦榮
1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活著,來組一道明亮的人鏈 劉偉成 活著是對無端死亡的凝視 活著是讓陽光通過葉隙化為點化的汗水 活著是在消耗體能的遊玩中爭先恐後 (為了活著,就要迴避人潮集結的車站?) 活著是去按跟母親隆起的肚子一樣圓的鍵 活著是在世俗目光的框外執著你的手 活著是感恩還有向日葵把我的心擰向光明 (為了活著,就要把陌生人當作喬裝的鬼?) 活著是在店舖的魚缸外體味浮沉 活著是在閣樓咖啡店鬧翻後俯瞰眾生如常 活著是在步步公車站上目送今天遠去 (為了活著,就要避開所有拍攝的鏡頭?) 活著是在為子孫的憂愁中找著笑意的裂縫 活著是在沉甸甸的西瓜中讀出季節的跑步 活著是思念突如其來的黑屏後的繽紛畫面 (為了活著,就要甘心當口罩後的平面角色?) 友人在電話裏的排序因通信次數而更迭了? 家人在新聞直播中都抹去了面目? 個人近日用遺忘挖出的深坑倏忽消失? 行人有不同的方向與步速為啥都停下來? 山人沿山線組發亮的人鏈只為了活著? 今夜,行人在不知不覺間 醒悟自己並非苟且活著 體溫本應在血氣不足的指頭流失 卻在他人掌心的虛懷中 成為給世界的一點呵氣 我的血氣暢旺起來 感覺到活著的欣悅 世界正以它的偉大注視我們的渺小 默默聚成激光向宇宙宣揚文明之誕生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7
落葉樹 周漢輝 老家浮升而旋藏於樓背 湯上的氳氤 氲 。 你挽妻的手 手還涼,步上新建的橋,遊看 多年來的來路,冬日劃過午後 鄰街公園入土為根支起鏡面高樓 單車、膝蓋、淚水、血、初吻 不留鏡象。鏡照回去公共屋邨 起居在紙黏土玩具中褪色、脆軟 停步,熱湯流經腸胃,目光隨移 落葉樹轉立橋下,一根禿枝 一串創口,默忍皮肉年年脫飛 以為,一場痛雨,像你們受傷的神 —— 妻重新戴上口罩,你把手伸進衣袋暖和 指頭擦著塵,碎細,粗礪,你略覺刺癢 剛才觸過獎座,銅葉上可有指印? 指紋間夾藏微塵,待洗的手 接下紅封包,「利利是是吧。」 父親沒待你看清楚他缺了門牙的 笑,往餐桌打點午膳,妻從廚房 端出大碗熱湯,翁媳同為一頓飯 生輝 —— 雲外日照搖過窗框 自你的眼角,半邊餐桌乍亮了 飛塵只沿著光浮現自身,打你身後 漫飄,或散隱在光外,卻沒有甚麼 在塵外 —— 回頭,銅葉獎座漸沉 塵屑閃著紛騰,填充成頭上樹臂間 透見的太陽,落葉還打轉,晃蕩 晃蕩,妻還按耐著感冒的鼻子 站定祈禱,不見葉落腦後,你代接 枯亡,塵體蠢蠢爬過葉脈與掌紋
影像:梁山丹 1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9
黑雨 周漢輝 光和照片消失,手機 黑屏上照出我一身黑衣
在黑鳥眼中推進 像下探城市的深度
一對黑衣情侶步出住所 我也剛好從隔壁外出
回音碰壁而起,升降機 穿行於未來與記憶
像三枚城市的零件 在升降機中默默相認
去年今日的合照上 我終於靠向父親
湊巧各自檢查照相機 一枚零件掉下,落入
臨終病床容納我們同望 一個方向,以同一副表情
機門的隙縫,直墜井道 回音碰壁而起,公義於當中
像已預見我在照片外 獨自看回來的樣子
呼喊正烈,像一隻黑鳥 向馬路俯衝,在意 一場黑雨並非下在地上 而是橫流推進,因為 城市傾側歪倒已久了 我正融於滂沱雨勢 恰被鳥影掃脫手上 素白的紙花,許多朵紙花 交疊鮮花替代昨夜的血跡 沿路邊相送我們走這一程 我的鏡頭仰拍棚架和烈日 像你在棚架上舉頭所悟 獨自承擔黑夜的重量 躍下,盪起我們的雨勢
2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影像:梁山丹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1
影像:梁山丹
2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與馬月明 —— 記相識十年 周漢輝 其二 居室迫窄,城市也在沸鍋中 動搖,泡麵,午餐肉,窗下 你難得煮食時,我推窗,見火雨 與硫磺俱下,焚城像打開經書 有記 —— 合書,氤氳拂過書脊 外望樓群頑固完好。我們起筷 吞吃城市,消化街道與路人 病態與不義維生。餐後食具 待我清洗,你摺疊彼此衣服 收納在抽屜間,像操練手藝 像我先重閱前輩詩集,想通 另一種寫法 —— 生活是清潔劑 自來水,風乾,我剝開橙皮 給你果肉,給這一場私祭甜香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3
2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天主教小學旁 周漢輝 風吹老幾棵榕樹,鳥自來 一窩幼鳥相爭,趕出一隻 可最早試飛,跌宕著,越牆 牆後小學辦開放日,操場 諸般遊戲,讓孩子們耍樂 更讓眾教師賭博,收生多寡 校外公園窄小僅容幾張長櫈 無人時你來坐下,家當坐在鄰櫈 已顯眼像坐擁兩座樓房 鳥歸巢便不再年幼,家巢空著 成長沒甚麼好不好吧?張嘴低鳴 無意喚動樹下的你,但你隨聲 仰見一鳥離巢,求偶,枝葉間 互追。你不常有伴,有過的 也不常記起,除了朝日夕陽 和那一對灰貓,天天出入園旁 麵檔,行經你身邊歇成溫軟的 心,有時候惹得清道夫歇下勞動 暫坐撫貓,你暫借掃帚打掃 自己的地方。雙鳥並飛中一起 便溺,撒於歌聲後,禮堂高處 聖像收束人群的眼光,祭台上 神父代神說話,鳥聽不懂人言 像人群聽懂也沒有在每次彌撒後 發現你。鳥影飛出校舍,在你的 白髮髻上築新巢,餵養一窩幼鳥 風自古吹來,進入你的空腹取暖
影像:梁山丹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5
mountain carrier —— 觀黃進曦同名畫作有感 周漢輝 你開始種山 山也開始種你 書上,或許電影中 見過山,以為山都一樣 你的山只具輪廓 像陰影蒙蔽了眼 想山,山自會生長 不種山時,你更像人 —— 工作糊口,虛度的日子 你可漸吐山澗,也引光 袒露巖石與草木,鳥 在築巢,甲蟲推糞球 待山外傳,才發現 還有人種風,種火 種雲 —— 山的堅實上 從此總有雲的輕渺 像有時候你怠倦於 栽種兩個自己 想山,想白雲常隨青山 搭一程便船迷航不返
2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7
影像:梁山丹
2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上野動物園 —— 東京散策,詩二 周漢輝 渾忘地球自轉並公轉 不忍池深諳晝夜與季候 拓印出天道,比如櫻和蓮 從不開花互見,比如我們 終究來了,而不在春夏花期 但你不再沿途嗟怨,我倒寬心 枯花消隱在蓮葉遍池繁疊間 風恆像視線劃過,撩探、窺望 浮世下的底蘊,當我們也像雙葉 執手在池外,辨認生命的本相 —— 玻璃牆後有猿攀繩,跟女童一樣 好奇對觀,給少女從旁素描到紙上 我們在一步之後,像目睹人的由來 遊人們在背後流去,我們留步張望 獸欄內,矮樹草叢下,伏著一團陰影 你說是獅子,告示牌說獅尾折傷 餵獅的肉骨倒餵了飛蠅,像鴉群 帶著智慧空降東京,從人所廢棄的 飽吃。一隻鴉站在道旁,張開翅膀 有桌子般大,向我們或天空厲叫 我們一驚 —— 近晚了嗎?八月夏日 尚烈,象,羊駝,河馬,動物園裏 我們最沉迷鯨頭鸛。牠一動不動得 與時間同在,我們看久了也像與牠 共悉好些奧秘 —— 可知蓮池緣何 取名不忍?我們還不知情,夕陽 還依時降臨。我喜聽園外蟬鳴 具日本動畫中的節奏,你說想吃 魚生丼 —— 玻璃牆後我們大肆 吞噬,不時跟路人木然相看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9
爛謠曲 黃潤宇 福之將至 禍都闖在彼端 冬天視網膜是層冰雕,禱告者 正用一萬個理由脅迫我們退後 東北季候風籠罩著群鳥向北掉頭 大限之所至。 那一場悄然若有聲 悲亢至細蚊流淚的 錯落,稍不覺意咬住那一枝 枯薧。枯薧,為自己蒙福 誰人能離此? 六臟五腑四海為王的枯薧 切斷了那廢園裏唯一的疼痛 所有人的手心,皆是你的手心 阿門。佛陀。失效的強度 流螢抽動著最後的空間 山水。厥詞。擴大的奏鳴 —— 福之將至,十二月初一
3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影像: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1
影像:羅月眉 3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已死去的中年 黃潤宇 「 說 著, 他 一 隻 手 扶 著 一 塊 大 墓 石, 輕 快 靈 便 地 一 跳, 跳 到 那 墓 石 後 面, 隨 即 拔 腿 走 開, 擺 脫了他們。」——《十日談》 嘶嘶下墜的雨粉 嘶嘶使得這夜空灼熱 一匹老馬最後的誕辰,賜給世界 一次粉紅色的分娩 啜煙、灌酒、他們用口水裹挾的指尖拈起 廢紙簍裏唯一的金色 —— 汗血寶馬川河尊駒嘶嘶 銅褐盔甲天下為攻嘶嘶 已死去的中年在這夜空下遊蕩 無罪嘶嘶,買剛出生的馬 —— 票 根在虛弱的風罩裏搖動 留下笑聲嘶嘶 雲也蝙蝠也,焉知死焉知生 馬在跑舞在跳山底滾熱的溶鐵注射入誰臂胛 流過茅廁的嘶嘶的海水 透露本世紀要贖的罪 那晶體 sing hallelujah 人第一次為自己梳頭時 也曾看過交疊飢弱豐盛美滿 那體徵 從黑暗中落向自己 這一再重現的巧合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3
持夜者 —— 予取忘卻意義之人 黃潤宇 匿身在此,龐大的心若苦若 失靈。橋的落點姍姍來遲 二十四橋,零星的仙居 我錯誤地走進了其中一所且關上門 捧你捧過的飯兜子 住你住過的靈山堂 偶然忽略沉潛在燈光下 影動的位置,電鳴尖酸呼號可畏山市 粉紅尖翼,靜靜養著尊神,亟待 影動。影克隆之影 恍神游過不整潔的陸地 敲打空若無人頭蓋骨裏我反覆錄下: 陷害,陷溺,獻醜, 現在:劃火柴劃你慎重劃過的火 那樣臉龐較為突出 那樣火就亦能載舟亦能忘舟亦能 任人讀取任人封存
3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5
亞公角的餘息 黃潤宇 山火逢生,經年朔望了幾次 發過多少馬蹄滑落的夢 只在亞公角走過一段回頭路 只曉得那些摔倒了盤踞在野泥中的香樟 不是隱喻,也不是現實 死亡曾經捎來挫敗,或者 不能。舉目及天 舉目在天上望著床邊的那雙呆滯耳垂 錯過了多少閒話 製造過多少幻覺 而目前,共同的:蒼白,原始,無瑕 好與壞否? 最後的登陸者呵 邊境在失控中撞擊為懸峰 深谷化整為零,消滅了「消滅」 覆壓在亞公角的顱骨上是一記完整的嘆息 可有多少駱駝終其身倒行? 可有甚麼沉降時 依然在上升?
3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影像: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7
影像:羅月眉
3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誤會 黃潤宇 我們一直誤會鏡子 就像我們一直誤會革命 革命把鏡子的邊緣切開 我們抬頭就能看見它的盒子 而盒子裝甚麼,都不夠 稱量左手和右手: 平衡的鐵器。 有時呼吸平和如睡前不倒 如手中有把戲 甚麼都能牽動,除了 誰這時從正面走來 為了一個蕭條的答案 嘗試掐滅永劫的熱情 不復,當我們處子般 黝黑的身影已經懸空,同時 解索的船夫已經走遠 當我們抱著不一的幻覺,處子般 停留在難產的門前: 總有一個聲音模仿鏡子碎裂的聲音 總有一個盒子裝著另一個盒子中 空無一物的勝利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9
致虛像 黃潤宇 假如行雷是假的 鴉片是假的 聊勝於無,飛上天去 一朵蓮花也是假的 假如令人發怵的 過去是假的 普渡是假的 闔一闔眼睛做夢是假的 只有魔方在我手上 無解是真的 打亂是真的 有時滿瀉的懷疑是真的 你織構的半圓無疾而終 正要走進別的橫流
4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影像: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1
評書賞藝
雲從龍:觀念詩學 —— 析飲江的《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文鄭念太
江,生於 1949 年,本名劉以正,是香港其中 一位無學院背景的本土詩人,1970 年開始創 作新詩,曾獲職青文藝獎、工人文學獎、青年文學 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等。他出版過兩本詩集,其中 《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獲第五屆「香港中文 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首獎,2010 年出版第二本詩集 《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獲得外界好評。 惟賞識他作品的人雖多,但以學術角度研究他作品 的人卻很少。他的詩給人一種淳樸中見玄奧,童稚 中語帶機鋒的印象。本文目的是為了解開詩人悉心 布置的玄機,讓詩中重重機關背後的意義呈現。 飲江的作品不拘一格,主題和風格往往呈現出 複雜多變的面貌。作品常與其他文本互涉,引經據 典以輔助詩文延展;也會為經典重新註釋另闢見解; 更有部分作品為故事新編。他坦言自己由於閱讀比 較廣泛,容易受不同思想所影響,因此作品中常有 《聖經》、道家、佛家,甚至存在主義等不同思想 的呈現。1「引用」成為飲江創作中的一種常用的手 法。而在修辭學上,「引用」是指以引用名人說話、 名人所提出的事、物或俗語、格言、諺語等,來支 持作者的立場。以上只能為飲江詩中的引用情況下 基礎的定義。然而,飲江借韓愈《雜說一•龍說》 為他詩作運用「引用」這種技巧所帶出的作用和重 要性提供較具體的說明:2
飲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 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 1 見附件(一),〈引用:是為了讓詩走得更高更遠〉。 2 同注1。
4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變化,水下土,汨陵谷,雲亦靈怪矣哉。雲, 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 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 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 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 從之矣。 根據飲江解釋:「詩」就是「龍」;所引用的 文字或概念就是「雲」。透過援引其他文字和概念 令詩本身的主題思想延伸得更遠,或者更趨向詩人 預計的主題核心。比如〈你來就是〉中: 我思 故我是 道 路 你來 就是 你來 清掃 就是 你來 拉直它
飲江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3
就是 你來打個結 未嘗不可以 詩的開首與笛卡兒名句:「我思故我在」和《聖 經》金句:「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 福音 14:6)互涉作鋪墊,令「它」得以語帶雙關: 思想、道路、絲帶,使「它」得以被「清掃」、「拉 直」、「打個結」從而增加作品的趣味,借助引用 的鋪墊也令抽象的「我思」化為具體的意象。此外, 詩集中更常以暗引來表達詩人的想法。如〈無題詩 三首.(三)〉中,借奧菲爾斯的神話故事表達出 他對「永恆」與「短暫」、「對」與「錯」、「困難」 與「容易」這些命題的見解。 因此,飲江借「引用」解釋《雜說一•龍說》 的內涵,只能作為一種權充的作用,而實際上他所 指的引用既指修辭上的引用,同時也包含文本互涉 的含意。這種「『飲江式』引用」並非單指修辭上 的支持作者的立場,而有時甚至藉此「引」出主題, 或作弓的引,借引用或互涉的文本射向目標(主 題)。故「『飲江式』引用」契合海德格爾「Da」 (緣在/或譯境遇)的哲學思想。「『飲江式』引用」 本身成為一種具牽引性的黏附物,由詩人自由操控 挪用、借用、改造或擴展其他文本,通過這種手段 以較迂迴的方式進入主題,或可視作進入主題的跳 板。、故「引用」成為詩的一個重要構成成分,讓 本來借用的句子或概念,由客體嵌入變成一種自然 融會於詩中的狀態,成為主體的一部分。引用內容 的本身也就是詩主體的本身。比如〈拉牛上樹〉中:
徘徊於斗牛之間 又間或 降臨在 他兒子 的兒子 哞哞拉動 又拉不動 一隻牛 的牛 角 尖尖 上 以「天地玄黃」〈千字文〉的內容記述幼年讀 書的情境,再以「日月盈昃」和〈前赤壁賦〉(蘇軾) 的「徘徊於斗牛之間」引用自然融匯,將去世的父 親帶到現在。又如〈Those little days〉中,引用李 白的「玉階生白露」、「海上生明月」、多恩的「for whom the bell tolls」,到結尾更將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一句轉 化並融入詩中「你」的一個情境: 扭轉頭來 扭轉頭來我總看見 你嫣然 靜默 的一笑
父親硬要我騎在牛背上唸書而我 天天如是 拉……牛……上樹 天地玄黃 拉牛 上樹 如今 日月盈昃 牛在樹上
「引用」的本身以失去「支持作者立場」這種 技巧性的本義。反而引伸出成為推進詩的一種延展 機制。修辭技巧已不足以解釋「引用」在飲江詩集 《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的本身,而它足 以成為詩人一個重要創作觀念。這個說法正符合韓 愈《雜說一•龍說》中「雲從龍」、「雲亦靈怪矣 哉」的說法。若「引用」(雲)只作為詩的踏腳石 (技巧),就不需理會它是否「靈」這個問題。除 非它除了具備輔助的功能外,同時具有作為詩的主 體成分的條件,否則「引用」就不需要「靈」。但 韓愈《雜說一•龍說》認為「龍」與「雲」除了表 面含意是「主客『二體』」外,實際更應是主客合 為「一體」。因為「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
樹在 父親 頭上 而父親
證明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為彰顯。而這個處境不是 一種強加的情況,而是「乃其所自為也」,一種「自 為」,自然就會發生的創作狀態。由此可見,飲江 對「引用」的意識並不限於停留在修辭技巧的層次,
4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甚至左右他在《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中 創作的一個「觀念」,成為作者自構的一套思想意 識,影響或主導作者創作過程。這是「引用」作為 「技巧」時沒有的作用或影響力。因此飲江認為的 「『雲』從『龍』」,在「『觀念』從『詩』」這 關係中得以彰顯。透過「引用」為創作觀念,以建 構出他詩集中所呈現的「觀念詩學」。
意;「遇」指遭遇、際遇,具「開顯」意)的 妥適性:「本質上由『存在於世界之中』構成 的存在者,其自身(itself)總是這存在者的『境 遇』(Da)。依照此語的日常含意,『境遇』 意指『此處』和『彼處』。『我於此處』的『此 處』總是就『彼處』某稱手事物,亦即朝往『彼 處』而有所『消弭隔閡』、『掌握方向』、『操 勞交往』之存在得到領會。」5
觀念本質:讓處境呈現 「引用」本身就具備援引其他思想進入作品中 的特性,在詩集中起了一種有效為其他觀念或概念 導入詩中的積極作用。而「被引用」的概念正因為 「引用觀念」緣故,令其本身由作為客體的一種輔
「Da」一詞,「緣在」或「境遇」的解釋,飲江在 訪談中認為: 我會試圖去想這是否一個處境的問題。你不會 單一見到景或物,我會思考例如一個人處在這
助物成為作品的主體或主題本身。這個情況能促使 詩人有效地將不同他者觀念為他所用,內化為詩人 的一種獨特風格。例如將詩作為呈現「處境」的一 種載體,明顯是受到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 「Da-sein」(緣在)觀念所影響。3 根據《海德格 爾傳》對「緣在」含義解釋: 緣在是用來表示存在者,它(他/她)總是處 在解釋學的情境構成之中,而且總是在彼此的 相互牽引之中打開一個透亮的(有意蘊的)生 存空間或存在的可能。所以「Da」具有相互 牽引、揭示開啟、自身的當場構成、以自物的 生存活動本物為目的、生存的空間和境域、與 世間不可分、有限的卻充滿了發生的契機等意 義。4 除了張祥龍對「Da-sein」翻譯成「緣在」外, 另有李克寰對「Da」的中文語意「境遇」理解: 下面這段話約略道出海德格何以將人的存在稱 作 Da-sein,以及中文翻譯成「境遇(Da)之 在(sein)」(「境」指情境、處境,具「空間」
個情況,他為何會身處這個情況,而在這個情 況當中會有何反應,我多數都寫一個處境。我 會思考當一個處境入面,如何呈現或如何述 說。……我認為我的詩多數是身處在某一情境 中,某一時空中去應對較多。6 另外,在討論到連詞運用時再次提及到他詩作的本 質:「我的詩只是給予一個機會,讓真實的處境呈 現。」7 飲江所指的「處境」具有哲學層面中「事件」 作為存在現象的含意。他的創作含高含量的理性的 「知」(know);但須注意他的作品之所以為詩, 是因為本應屬理性的「處境」中具備感性的「感」 (feel),8 令詩的意境不受理性的思路所堰塞。朱 光潛《詩論》指「散文的功用偏於敘事說理;詩的 功用偏於抒情遣興」9 似乎只道出飲江作品一半。因 為飲江的作品帶有很強的理性批判或思考的意識。 他在創造詩的「處境」以營造「意境」的同時,也 透過「意境」進一步令讀者進入宇宙生命中的理性 哲思。無怪乎香港的青年人(特別是參與社會運動 人士)對於飲江的詩作有一種偏好的傾向。這是因 為他的詩隱隱包含「理」。而「理」的包含對讀者
3 見附件(一)的〈太極筆法:時空的探索〉中,詩人創作時會想主題是否一個「處境」的問題。一個人在這個情況會有何反應; 詩人又會如何將之述說或呈現。希望藉此對該處境以達致新理解。 4 張祥龍著:《海德格爾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57-158。 5 李克寰:〈海德格爾的人文關懷及教育心聲:兼論Da-sein之中文語意〉,《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4卷(2009年3月),頁 56。 6 同註3。 7 同註3。 8 朱光潛著:《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87。 9 同註8,頁90。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5
閱讀來說具有一種猜謎語式趣味。以〈事件之二(墮 樓)〉為例,詩的開首就是要呈現一個處境: 有人從匯豐銀行最高處躍下 壓碎天井玻璃 那天聞訊遲來了一步 舉頭四顧 始終要向當值人員打聽 但個人的說法不同 原來有許多版本 究竟那塊玻璃破碎 瞬間成謎 對讀者而言,以上的詩句仍只能使他們停留 在「知」的理解,但接下來的篇幅,詩人帶讀者由 「知」走向「感」:
有人朝雪的幕牆打個呵欠 又尖叫 熙攘人叢中 臉龐驟現 黑濕濕枝頭一朵花 像報攤一頁 葉玉卿 封面 有了之前處境的建基,詩人再不是理性述說 或呈現墮樓的情況,而是由墮樓的事件所出現眾說 紛紜的處境中,展開感性的聯想和抒發,「熙攘人 叢中/臉龐驟現/黑濕濕枝頭一朵花」指涉龐德的 《在地鐵站》,借此營造出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群,
地上的碎片與血漬 沖刷乾淨 扶手梯與透明的 齒輪屐帶 循環無聲 人潮從外向內 從內向外 竊竊驚嘆 後現代依然完整 一個人的死 又一次見證 破碎 與破碎後 複製的威力 企立其中 光從四方八面湧至 一隻迷途企鵝 望著頭頂玻璃 像置身南極 像置身北極 雨過天晴此情此景 遠遠有人駕一輛雪橇 滑過,像一陣輕煙
頓然混亂迷失環境,極富時代感的大都會式印象意 境和困惑之感。詩人之所以設立一個「處境」框架, 目的不單能夠創造出一個「主題」,而且還能在主 題中製造出一個「話題」。而在製造一個話題前, 主題的創造,就是透過「緣」(Da)牽引出處境「去 揭示世界,讓它不受觀念框架干擾和遮蔽地顯現出 來」,10 而詩人或讀者置身於其中的反應和感受, 就產生出「意境」。「處境」本身的形式根據海德 格爾指是一種「打開狀態」,11 就令「處境」本身 的「主題」成為詩人與自己或詩人與讀者可以展開 對話的「話題」。 在〈遭逢你自己〉中,飲江解釋:「讀詩寫詩 就是給自己機會,遭逢你自己。和發現這世界。像 是一種魔法綜合,回憶也是想像。仇與友、愛者與 不愛者、已逝的終將誕生的、顯赫卑微,一一活現。 好像又一次被籲請,被理解,你創造也承擔它們的 命運。」處境的來源可以直接來自詩人親身的經歷, 也可以憑詩人得到的資料而以意創造。在〈遭逢你 自己〉中飲江又指:「你在別人的世界裏遭逢你自 己。你發覺你從未如此覺知自己和別人的可能,但 同時也發覺,你對此一無所能。你欣悅這一無所能, 猶如你欣悅你的詩,和你的詩的,未知的命運。」 詩集中很多的處境並非詩人個人的經驗,詩 集中的副題和註釋正是詩人創造處境的材料。因此 借助副題與註釋的幫助是其中一種進入飲江詩中處 境的有效方式。若不能夠進入詩中的處境,就不能
有人叮叮從電車下來 抱一立方雪
理解處境中製造的話題,令對話就會未開始便已結 束。所以詩集是有意識地盡量令讀者獲得創造處境
10 同註4,頁223。 11 同註4。 4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的材料(註釋與副題),好讓讀者能夠進入處境之 中。一首詩的處境是令作者或讀者以進入或喚起的 方式在詩中「再存在」,這正是海德格「緣在」 (Da-sein)觀念在文學上的具體操作示範。因此飲 江的處境設計具有其中一個特點:只是創造處境, 然後將自己和讀者帶進該處境中;用處境製造話題, 但不給予答案,企圖任由無限可能繼續發生。由是 詩就成為一種酵母,等待讀者帶著經驗、想法、情 感等材料與詩觸踫生成,製造不同可能。 虛詞.矛盾.故事新編:讓真實的處境呈現 讓一個處境呈現容易,但要讓一個「真實」的 處境呈現就相當困難。所指的「真實」當然不是指 還原現實的情況,而是在詩中創造的虛構處境中仍 能感受到那種「真」。但上文提到飲江創造處境是 為了將作者和讀者置身其中,要置身其中才能展開 對話。因此,他的詩不單止要創造處境,還要創造 出真實的處境。 所謂「真實的」,其實意味著它能將隱藏的可 能揭示。張隆溪在探詩藝術的真理和本義時,引用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藝術與歷史的比較,認為: 「歷史講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事,詩講述的是可能發 生的事。由於這個原因,詩比歷史更帶哲學性,嚴 肅性;詩所說的是普遍的事物,歷史所說的則是個 別的事物」。由此,詩是真的,而且是揭示本質的 真。12 因為足以呈現真實處境的詩,就具有多元可 能性。處境中蘊含豐富的素材,令處境不是一種單 一的趨向,而是應該充滿著未知的可能。所謂的發 展不是「必然」發生,而是「自然」出現。「自然」 出現意味著出現是一種可能,但同時也兼具其他不 這樣發生的可能。處境由單一變得多面,甚至立體, 以至全面,真實的處境就能呈現出來。王良和在《打 開詩窗 —— 香港詩人對談》中與飲江談論過如何 在「走向『大眾的地平線』時,怎樣在題材和詩藝 上克服『經驗的距離』」,當時飲江直言「我未能 在詩藝上克服『經驗的距離』,這其實是困擾我的 問題」。13 若能夠克服「經驗的距離」在很大程度 上是能夠呈現真實處境的反映。詩集中,詩人以虛
詞、矛盾和故事新編的方法,將處境中潛藏或掩蓋 的可能打開,克服「經驗的距離」。 在詩集〈一個人的聖經 或核戰翌日〉、〈拋 石〉(秤斤搲子)、〈第三岸〉三首詩中,均引用辛 波絲卡〈可能〉14 中「多虧,因為,然而,儘管。」 句。閱讀〈可能〉一詩,便會發現飲江在句式,或 連詞的運用上受此詩的影響頗深。〈可能〉一詩中 的連詞運用: 你倖存,因為你是第一個。 你倖存,因為你是最後一個。 因為你獨自一人。因為有很多人。 因為你左轉。因為你右轉。 因為下雨。因為陰影籠罩。 因為陽光普照。 詩中的連詞「因為」本來有限制處境的作用, 令處境的發展單一化。但兩個「因為」就會使單一 化抵消或補充;三個或更多的「因為」就能使一個 處境拼發更多甚至延伸至無限可能。這個觀念,飲 江在訪談中這樣解釋: 為何我要引「多虧,因為,然而,儘管」呢? 因為我發覺真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原因就足以說 明。而是我們不斷的增加減少增加減少才能愈 來愈接近那件事物的本質。處理事情是一種方 式,但我們很多時不能夠處理完一件事就當完 成。因為處理完它可以仍然繼續發生。現世很 多事我們會用一句「因為……」、「然而……」 就被單一的處理掉。逢是單一的,就只是你處 理了那件事情而已。當你處理掉,就意味著你 掩蓋、忽視、刪除、抗拒很多東西。有時的處 理,是為了逃避;你以為已經解決,其實未解 決。而我的詩只是給予一個機會,讓真實的處 境呈現。15 飲江的說法,無疑是呼應著海德格對存在的解釋。 上文提及過緣(Da)是為了牽引揭示自身與存在的 空間。但在時間之中,從來沒有一個處境是孤立存
12 張溪隆著:《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頁91-92。 13 王良和著:《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176。 14 辛波絲卡著,陳黎譯:《辛波絲卡詩集》(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頁84-86。 15 附件(一):〈引用:是為了讓詩走得更高更遠〉。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7
在,它們總是處在緣構域式的相互牽扯之中。16 而 構成這些存在空間的副詞、連詞和介詞(虛詞)沒 有能被指稱出來的對象意義,只能通過稱手運用而 冥會於心。17 海德格更認為:「通過連 — 介 — 副 詞所顯示出的緣由,賦予了處境以原發的意義和空 間」。18 因此飲江就是嘗試將本來已處理的事件, 其掩藏在處境背後的「掩蓋、忽視、刪除、抗拒很 多東西」讓它們顯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真 實的處境。例如在〈安息日謠曲〉,作者創造出一 個處境:「星期日在工廠工作的孩子想些甚麼呢」。 然後他反覆運用「那麼」、「如果」、「就」 等連詞和介詞造成的轉折,將「『安息日』會是哪 天?」這一主題的可能答案釋放。利用「如果」的 假設;「那麼」引出相應的結果;「就」的可能安 息日被確立。所有的答案只是一種可能性。作為一 個處境,處境的真實就在乎處境的可能有否被開 啟。這個觀念,與《易》卜筮的時空觀念 19 有異曲 同工之妙。又如〈驚髮〉一詩最尾兩句:「所以一 無所知/彷彿一無所知」。「所以一無所知」一句 本已完整,大可以此作結,但詩人在最後再加上「彷 彿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故意阻止後句出現。後句 的出現並非一種含糊,而可能會是修飾、限制或補 充前句。根據飲江說法:「這是自然的出現,我只 是不加以阻止。因為我比較忠實地表達那時那刻的 語句語調出來。」20 因此飲江打破故有連詞運用的 法則,將本來是為了設立條件或限制的功能打破, 令處境在單一可能的語境習慣的中引發出更多可 能。由於他對處境背後蘊藏的可能不加阻止地讓它 們顯現,真實的處境才能呈現。 〈可能〉一詩中另一個特點,就是矛盾對立形 式的詩句。矛盾即反義,反義是互相排斥,互相對 立。基本上,一個句子同時存在兩個對立的詞,就 是違反邏輯。然而,在詩集中〈蘋果〉、〈復發性 傷痛〉、〈偶成一二三〉(三)、〈小詩三首(一) 震驚〉、〈黃金分割〉都出現這種矛盾現象。飲江 在〈文字的觸踫生成〉中曾說:
寫詩使自己豐富,哪怕缺失,也教人得益, 這 是 文 字 之 故, 這 會 是 文 字 之 踫 觸 隱 喻 之 故。……詩的言說矛盾,必有間隙。前者使張 力瀰滿,氣韻鼓蕩,有物生成,「在解蔽中嬉 戲著一種給出」(海德格)。 這段文字指出兩點:一、矛盾能夠令詩充滿張 力;二、能夠解放處境中隱蔽的可能。由此可見, 矛盾對於飲江來說是一種解放處境中隱藏可能的手 段,與虛詞運用的目的相同。這種觀念,在詩集的 組詩〈銅樣的安靜〉始見端倪: 我是永恆 你可以用鑿子試試 我是剎那 因你輕輕撫觸 而超越 此一組詩是 1986 年 2 月至 3 月,詩人參加了 英 國 雕 塑 家 亨 利• 摩 爾(Henry Spencer Moore) 在香港舉辦的大型銅像雕塑展後而寫。21 亨利•摩 爾銅像雕塑的特色:主體包含孔洞或穿透,外形是 簡潔起伏的曲線。雕塑的線條和構造本身,與銅的 質料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就呈現出既是 「永恆」,又是「剎那」、堅固與柔軟、剛強與柔弱; 鑿子猛烈的雕鑿與「輕輕撫觸」對照。又如(十) 中:「我憂傷的面容/能否感染你/快樂呢」,「憂 傷」與「快樂」對照;(十三)中:「山羊與綿羊 /聆聽/銅樣/安靜」,「聆聽」與「安靜」對照。 以上例子,可以為了解詩人在矛盾對立的詩句形式 中找出佐證。另一首詩〈一夜〉: 向上的路是向下的路 奇怪的話不奇怪 你始終都不明白 就這樣我們
16 同註4,頁163。 17 同註15。 18 同註15。 19 《易》卜筮的時空觀念是假設人身處某一特定處境中,為他將作的決定提供可能的答案。故一個處境有無限可能被掩藏,但《 易》將可能的答案簡單地以陰陽六十四卦本卦與變卦處理。 20 附件(一):〈引用:是為了讓詩走得更高更遠〉。 21 按:詩集的創作時序:1986年2月2日夜。飲江著:《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香港:文化工房,2010年),頁264。 4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相視而笑相視 而擁抱 而發覺 陌生的昨天 與乎更陌生 的明天 (如果有) 那就是 天荒 那就是 喂 「喂D乜」 地老 詩人透過反覆使用對立的詩句,去使讀者意 會的剎那的覺悟就是「天荒地老」。此一覺悟就是 一個處境。覺悟就在「向上的路是向下的路/奇怪 的話不奇怪」和「陌生的昨天/與乎更陌生/的明 天」中產生。能夠明白到此一覺悟是其中一個可能, 不明白的又同一處境的另一可能。另一例子〈偶成 一二三〉(三): 一個觀念暫作 有限被無限欣賞 無限被無限收藏 把你的名字寫在水上 日後好思量 詩人將對立矛盾的詩句形成一種矛盾的觀念, 而最後一段「把你的名字寫在水上」指涉慈濟的墓 志銘「這裏睡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上」。墓 志銘鐫刻的永恆句子與寫在水上剎那的名字所產生 的矛盾性,似乎是飲江取用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未 必是濟慈當初的觀念,甚至只能知道是飲江的個人 構想,令末句引證了首句,這只不過是「一個觀念 暫作」。但「暫作」的暫時性看似是剎那的,但寫
恆,那管是暫時性的借用。故「有限」——「無限」、 「剎那」——「永恆」將顯現,利用矛盾來帶出真 實處境。這個觀念,可借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中 〈第一章:否定的起源〉作解釋。在〈虛無的辯證法〉 中,「天地萬物無不自身內兼含存在與虛無兩者」,22 透過「否定」,能將同一的相對概念同時置於面前。 這樣,本來掩藏的被顯現。相對概念的任何一方都 只能代表著整個概念的一半,但矛盾就能夠將概念 的全部顯現。沙特根據這個辯證法得出「虛無糾纏 著存在」23 的說法。沙特的否定辯證法,將對立的概 念呈現,就是要呈現出真實的存在。飲江明顯是引 用此一觀念來創造出他的真實處境。此一觀念可參 考詩集中其他作品:〈Somewhere……〉、〈復發性 傷痛〉、〈黃金分割〉等。 故事新編與虛詞和矛盾式詩句不同,它不是一 種技巧,是一種想法。然而在整本詩集中,帶有故 事新編傾向的詩作如下: 〈七段狐言〉 〈守株待兔〉 〈四十大盜的兒子與小阿里巴巴〉 〈皇帝的新衣〉 〈破鏡〉 〈斑衣吹笛〉 〈施水大娘〉 〈牛頓從樹上掉下來和一則掌故〉 〈掩耳盜鈴〉 〈賣火柴的女孩〉 〈掌故〉 〈等待虛擬〉 〈等待果陀〉(練習一至七) 將故事新編的想法,飲江與王良和對談中曾有提及: 一個故事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遭遇帶出另一種 遭遇,不是教人驚奇,惶惑又興奮嗎?世事如 棋,對既定觀點的懷疑,只是想打開多一隻窗, 窺探另一方可能,別開生面都只是為了引入新 的聲音……一種理解帶出另一理解,使得對話 繼續下去。24
成了詩,「鐫刻」在詩集上,無疑就由剎那成為永 22 尚—保羅.沙特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頁93。 23 同註22,頁96。 24 王良和著:《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頁187-188。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9
對飲江來說,故事新編就是要將同一個處境中 的其他可能打開。因為詩集中的新編故事,其原來 故事的解讀都已被讀者定型,或成了一種既定的觀 點。如本來〈掩耳盜鈴〉講的是一個愚蠢盜賊偷鐘 的故事。〈掩耳盜鈴〉與〈守株待兔〉成為中文的 成語,意味著它們的意思已經被世人約定俗成,單 一化了。至於西方童話〈狼來了〉和〈國王的新衣〉 出現同樣情況。但飲江似乎故意挑戰這種單一化。 在詩集的〈掩耳盜鈴〉中,他將愚蠢的角色改成平 民,因他們耐不住盜賊煩厭的故事而全部人掩著雙 耳,令大鐘被盜賊偷去。飲江似乎要指出每一故事 在每人心中都應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解釋,而不應受 既定的思想定型。這個觀點切合墨西哥詩人帕斯的 說 法:「 每 一 個 讀 者 是 一 首 詩, 每 一 首 詩 另 一 首
對話的形式需要回歸到飲江對詩這種文體的看法。 他認為詩是一種「開放性文本」,在〈遭逢你自己〉 中指:
詩」25。一個故事是一個真實的處境,而一個解釋就 是一個可能。由此可見,故事新編、虛詞和矛盾式 詩句都是同一個目的:在呈現真實處境中,製造處 境背後的種種可能。
在詩集裏是其中一種敘事的方式。透過對話展開去 將詩的主題延展。下列是詩集中以對話形式敘事的 詩:
對話觀念:讓處境成為話題 上文曾提及,詩集中的詩不只是一個「主題」, 更是一個「話題」。成為話題的目的,就是為了對話。 所謂「對話」,曹慶順在《比較文學論》中認為: 「對話」就是以對等的方式交談。平等對話就 是對話各方尊重對話,對文化傳統的歷史的尊 重, 充 分 展 露 各 自 的 歷 史 分 歧, 進 而 從 分 歧 或差異處找到共識和返本開新之機的一個過 程。……透過不同層次和多角度的意見交流, 來找尋各方對「同一問題」表層分歧下的更深 共識。26 對於飲江這部詩集來說,這是個籠統的定義, 但為對話本身有了一個基礎的認知。根據飲江個人 認為:「對話是一種即時的回應,我享受回應,所 以我的詩有對話。」,另外,「對話一方面是指說話, 另一方面是指傾聽。」27 到底是否需要達成共識,並 非飲江所關注。因為根據飲江的邏輯,對話的一個 更重要目的是為了幫處境打開尚未打開的「可能」。
讀詩寫詩就是給自己機會,遭逢你自己。和發 現這世界。……好像又一次被籲請,被理解, 你創造也承擔它們的命運……你正被閱讀,你 正被你閱讀的人帶進另有意義,別有意味的人 世。你在別人的世界裏遭逢你自己。28 這句話意味著詩中的對話包含兩個面向:一、內延 對話;二、外延對話。 內延對話是指作者在詩中自我對話以為他所訂 立的主題得以深化或趨向命題本身。明顯地,對話
〈嬉遊驚夢〉 〈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打招呼〉 〈當我行將瞑目之際(酸曲二)〉 〈把豉汁抹在倉魚的身上〉 〈彌留〉 〈爭戰〉 〈七段狐言〉 〈家常二〉 〈人皆有上帝〉 〈蝴蝶拍翼〉 〈陌生人是天使〉 〈不死者對不朽者說但願所做的一切〉 〈薩依德西瓜傻瓜〉 〈終將又被壓低的語調〉 詩集中的對話,有時會以「我」、「你」的第一、 第二人稱身分出現;有時更會以第三人稱,如:「上 帝」、「亞當」、「夏娃」、「她們」、「戰爭」、 「和平」、「主」、「耶穌」、「Matthew」、「魚」、 「妖狐」、「書生」等。例如在〈打招呼〉中:
25 飲江著:《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頁88。 26 曹順慶等著:《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03年),頁388-389。 27 附件(一):〈對話:傾聽與即興的趣味〉。 28 飲江著:《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頁224。 5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上帝說 你都唔同人打招呼 你祈禱甚麼呢 有呀,上帝 可能太細聲 你聽唔到 第一與第二段是上帝與我的對話內容。整首詩 以對話形式發展,一問一答,似乎是詩人想尋找答 案,同時也是想顯露問題和處境。由於詩人經常創 造不同角色,當中很多以「上帝」身分出現,致使 令人以為飲江有質問或思索基督教的傾向。與此同 時,在他的詩中又出現佛教(如文殊菩薩),或莊 子的引文,或「知魚之樂」中的「魚」,令人對他 思想傾向感到惶惑,甚至難以捉摸,感到玄奧。例 如〈人皆有上帝〉中: 耶穌說 係你自己攞黎既 連同唔係你自己攞黎既 我都知道 我都願意知道 我聽到魚對魚說 這人世 有懲罰 有知道不知道 甜蜜悲哀有奧秘 有懊惱 你聽 子在川上曰 我願意是魚 再舉一例,這次詩人在〈陌生人是天使〉中以智者 夾雜佛家內容:
遇到智者 而除非你是智者 如何 你會 遇到 智者呢 朋友 陌生人 不比 你對你 自己 更陌生啊 成為智者吧 智者如是說 努力成為智者使得 與你 相遇 的人 (比如我) 或佢 得以 成為 智者又相與 成為智者 智者 咁 唔係好爽咩 如此發現,這些角色只是一種扮演,或可以視 為詩人的「代言人」,是為了表達詩人的思想,或 增加趣味。當然角色本身或者代表到詩人當時的想 法,但不足以判斷他是受哪種思想影響而成為某種 思想定勢。但是,這個「你」,對於飲江而言,是 有重要的作用。他在訪談中解釋對話中的「你」:
陌生人是天使 他者文殊 五台山在你握手的手裏
如果無人理解你,你就創造一個人理解他,當 你創作一個人去理解他的時候,同時自己就會 被理解。我說甚麼都是跟自己說,但我創造一 個人,我理解他時同時就能夠理解自己。理解 對方的同時也能理解這個世界,也不會以單一
上山的路 猶如下山的路 必有所見 每個人都是智者如果
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即使你創造一個人時, 他也會改變你。而對話就從中產生。在對話中 就會自然生發一些成形或未成形、好或壞的不 確定的東西。當然我在創作時會先知道自己會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1
想說甚麼,但從對答之中可能會偏離或趨向本 身,但我並不會將趨向定形,而對話會令我更 易處理我心中的問題。29 可見「對話」是飲江的思考模式。這種對話觀 念詩人甚至將它引入詩中,成為敘事方式,令讀者 窺見詩人較原始的思路。同時也為詩製造出一種即 興的效果。這就是內延對話的目的。 而其另一目的,就是為詩製造話題,即外延對 話。為讀者提供一個與詩或詩人對話的機會。詩人 愈將他的思路顯現,愈能製造對話契機,這也符合 開放性文本的目的。但在對話前,就是先要對詩有 所理解,飲江認為這種理解是一種「會意」。他指 出:「會意就是作者有一個意思,然後去等待另一 個意思」。30 這個說法就能回溯詩就是讓一個「處 境」呈現的層面,去作進一步解釋。飲江的觀點遙 應海德格爾對「領會」的理解:「緣在向來就已經 『全物心地』化入了它的世緣中;就是它的緣或生 存的可能性,也因此具有了一種對於這個世緣或這 種在世處境的領會,盡管根本不是概念的反思和理 解。」31 詩集〈企放石頭〉為「會意」提供一個示 範。皇帝的「有一點兒尷尬不好意思的原因」,正 因為他理解哥倫布「眼光光看著土人將雞蛋輕敲企 放石桌」,但最終贏得美洲。縱然贏得不光彩,但 終歸是一大收穫,眼見此刻哥倫布反客為主在眾臣 面前賣弄,皇帝的尷尬就是一種心領神會後的自然 反應。32 當然「意會」本身並不代表讀者自然會與作品 或詩人對話,但對於飲江來說,詩是一種邀請。他 認為: 邀請時可以是好甜美的,但挑戰時就可以激發 讀者自己的經驗和體驗,令他不會成為一種被 動的讀者,他可能會帶一些東西(自己的經驗
或看法)進入我的作品之中。他可以是和我辯 論和我一起思索,他不可以讀完就此算了。33 作者之所以傾向較積極向讀者對話 34,是源自 他的一個想法:「道生一,一生掌故,掌故生二, 二生讀者,三生萬物,萬物生奇迹並我們對此一奇 迹的理解。」35 詩既是一種讓處境呈現其他可能的 「生成物」,也是透過與讀者對話而令更多「可能」 產生的「反應物」。為達到此一目的,詩人在〈渾 忘的瞬間生成〉中表達對詩看法:「詩是一種透明 狀況。或致力於使透明成為一種狀況。」36。即是 上述的內延對話,旨在製造與讀者的「話題」。要 成為話題就要有推動讀者得以「會意」的力量,因 此,飲江指:「它同時又是一種喚起力和賦予力。」37 喚起是為了意識到詩人或詩希望與讀者對話,就是 詩或詩人所發出的「邀請」;而賦予就是讀者對詩 人的回應,亦即接受邀請。若要理解飲江如何製造 「喚起力」和「賦予力」,就要理解他對「作品對 讀者的作用」的看法。飲江分為四個情況: 一、 作品要引發讀者的期望,這個期望可以是 一個邀請、引發、引誘、誘惑、挑戰、趣 味; 二、 滿足人的期望; 三、 既滿足他的期望,又能打破他的期望; 四、 不單打破別人的期望,而且同時能打破自 己的期望。38 當然,這並不表示詩集中的詩能夠完全滿足上 述的要求。因為這視乎作品與讀者有沒有產生交感 的緣分,但可以看成詩人的一個創作要求和目的。 從而了解到「喚起力」和「賦予力」如何產生。能 夠做到第三項時,讀者對詩的要求就出現鬆動。因 為他己經打破了原有對詩的要求,也等待著新的要
29 同註27。 30 附件(一):〈會意:打破讀者與作者期望的嘗試〉。 31 張祥龍著:《海德格爾傳》,頁175。 32 飲江著:《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頁185。 33 同註27。 34 在〈渾忘的瞬間生成〉中,詩人對「對話」的期待:既濟未濟在苦戀般的企盼中,期待冥冥中一個「你」,賦形,撫觸,釋讀。 由此可見詩人的積極。飲江著:《於是摋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香港:文化工房,2010年),頁88。 35 王良和著:《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頁187。 36 飲江著:《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頁88。 37 同註36。 38 同註30。 5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求再建立。在這時刻,趣味便能從中衍生。當「喚 起力」和「賦予力」兩種力量產生後,對話就能發 生。 由此我們發現飲江的詩一直期待著一種相遇。 創作時期待著自己的「我」與「你」的相遇。詩成 後,作者的「我」與讀者的「你」的相遇。詩集中〈你 來就是〉,反映出詩人對與讀者對話的渴望: 我思 故我是 道 路 你來 就是 你來 清掃 就是 你來 拉直它 就是 你來打個結 未嘗不可以 「道路」一語,應出自海德格對《老子》中 「道」的理解。39 作者反覆以「你來就是」向讀者 發出邀請,目的不是透過對話尋求單一的共識,反 而是借助對話引發出更多找尋「道」的可能。因此 有「清掃」、「拉直」、「打個結」之語。對話的 結果,就能從處境中產生更多可能:「使自己和 『你』,(即如墨西哥詩人帕斯所指:)『每一個 讀者是一首詩,每一首詩是另一首詩』。」40 這是 一個令處境引發無限可能的觀念,同時也是一個上 文提及到處境觀念的具體操作機制。作透過一次又 一次與讀者的邂逅相遇,詩中的「可能價值」就有
發揮的機會 41。 忘川觀念:洗滌與更新 詩集中第一首詩就是〈家常〉,詩中最不尋常 的就是這一部分:「我看見我的靈魂/隨同我的小 書友/到忘川嬉水」。忘川是中西方神話各自出現 的意象。在西方神話中,忘川即是冥界的冥河,亡 靈需要乘坐由一位長鬚老者駕著的小舟才能重返世 間,他們要飲下忘川的水,將前生的記憶忘卻,才 能獲得新生。在中國的神話中,忘川同樣是在地獄 中,亡靈投胎轉世前經過忘川,在孟婆亭前喝一口 孟婆湯,將前世因緣忘記,才能重返陽間。到底飲 江詩中的忘川屬於中西方哪種,已經不重要。因為 忘川本身的重要性不在於呈現地府的景象,而在於 他具有另外的意義:時空性與功能性。 在時間性意義上,忘川為詩中的時間領域找到 一個起點。忘川對於飲江來說,是一種既不離開現 世,又最能接近前世的想像空間,或可視作詩人經 驗時間的時間邊緣。42〈叩門〉一詩中,表達出忘 川作為時間邊緣的意義: 你獨自叩響 母親的門 來到這世界 也將作為不速之客 回到你陌生的地方吧 忘川一轉你認識了我 並我的一切 你將在那裏 等你 詩中的「你」就是另一個「我」。由「忘川一 轉你認識了我」到「你將在那裏/等你」講述一種 在輪迴中自我相遇的情景。又或如〈戲水忘川〉中: 輪迴永在
39 張祥龍著:《海德格爾傳》,頁352-366。 40 同註36。 41 王良和著:《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170-173。 42 附件(一):按〈忘川:一個更新的機制〉:我不能返回上世,最多只是接近忘川;我仍然限制於現世的事,最多只能是接近河 邊嬉水或是想像一種生命不同的狀態。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3
你我相遇 同一的河流 輪迴永劫 你我相邀 繫此 不繫之舟 在忘川等待,隱含著不能踰越的意思。詩人之 所以不踰越忘川,是因為他一但踰越,時空就再無 限制,過去的時間被延伸至無限以前。這種失控的 情況會使詩人從過去中的歷史和經驗失去意義。若 過去只淪為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則與未來無 異,過去就沒有憑藉的需要。因此,詩人為過去設 限 —— 忘川 —— 令過去的時間最多只能局限於現 世之中,即前世渡過忘川之後始。這無疑是源於詩 人對詩:作為呈現一種處境的文體 —— 順理成章 而構成的時空領域。 飲江的時空觀認為:「它不是單一的一個點; 也不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條線。」43 他的時空 觀,是從教孫兒寫字時獲得靈感。他引述:44 我教孫兒的寫書法的經驗領悟到一個觀念,我 們寫個「一」字(橫)時,中國書法是:逆筆 起鋒 → 按 → 行 → 提 → 頓 → 回筆收鋒。欲 左先右,欲進先退。我發覺這是很自然的,書 法的「一」字頭尾是有呼應的,在呼應中你會 看到一個空間,這是自然出現,而非故意令它 出現。所以我要強調,我並非故意令這種對時 間處理的寫法出現,也不是故意做一種將來或 回憶,時間本身就是如此,當我寫的時侯,就 自然呈現這種狀況。而我或多或少正在探討一 個關於時間線性、迴旋的問題。45 根據中國書法中「一」字的寫法,「一」字的 表面是一條直線,一道「線」性;實際上會呈現出 一個S型的「面」。在寫字的過程中,所謂「按」、 「提」、「頓」等,若在時間上是一種逗留。在逗 留中,一方面可能是對未來的嚮往,另一方面是對 過去記憶的留戀。寫字的轉折是寫字的需要,是一
種自然發生。而在時間中的逗留同樣不是故要令自 己逗留,或阻止自己前行,因此也是自然發生。當 在時間中逗留,人就會不其然地向過去回憶或留戀; 或對未來產生嚮往。人就在這個時間中不斷「回憶 ← 逗留 → 嚮往」,現在、過去、未來互相呼應, 如是發現時間並非單一一直向前的線性。飲江的詩 就是顧及到這個時間性的問題。這個所謂自然的出 現,看他一系列以家人為題的敘事詩便可看出端 倪,如〈靜夜思〉中: 那些深秋的蟲聲 和砵仔糕一同消失 是打那時開始呢 …… 一段關於對「過去」的回憶,就像一個要用力 將石頭命中目標的投石車一樣,過去愈遠,著墨愈 重,能拋到的距離也愈遠。然後拋到「現在」: 彷若當年矮牆日影 給轉響手上的搖鼓迷亂了 叮咚逶迤 便都到了眼前 尾隨著 …… 聽過算命銅鑼 和流浪的三弦琴響 隨便一歇 回頭便驚覺 多少個杏仁茶夜 多少個芝麻糊冬天 如今,我送學當年的大人 盪一壺酒 …… 何時呢我像我飄泊多年的父親 也望著悠悠月色 …… 由「那些深秋」的過去,借搖鼓一轉「便到了
43 附件(一):〈太極筆法:時空的探索〉 44 同註43。 45 按:在王良和:《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訪問飲江一節中,飲江以筆法、筆勢、筆 意來解釋他的詩作大量運用短句,部分詩作頻密迴行的情況。而飲江將這種情況理解成是為了:「永恆慘烈地和終將消逝的線性 時間對抗」和「迂迴是為了進入,進入是為了尋找一個消失點」,見頁179-181。
5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眼前」的現在,作者本應可以敘述現在就結束。但 作者一句「回頭便驚覺」將時空再次返回過去,「如 今」又跳回現在,到回想過去的父親作結。這種時 空跳躍交錯的處理就形成了飲江所指的「S型」時 空。其實飲江大可以將過去與現在分開處理(即: 過去 —— 現在),而不是現在般以梅花間竹式呈 現(即:過去 —— 現在 —— 過去 —— 現在 —— 過去)。這是因為他認為「過去的力量」能為時間 向前推進,甚至反過來說,時間的推移正倚靠著過 去力量的總和而促使。在〈家常〉中出現同樣情況: 大概四五歲光景吧 那時我病得沉重 …… 我看見我的靈魂 隨同我的小書友 到忘川嬉水 母親說 那時你真嚇人 …… 淒楚地笑 後來呢,母親 後來你批判社會 我們遠遠看著你一天天 痊癒了 全詩是理解飲江時空觀的一個典型例子。「大 概四五歲光景吧」先以倒敘法(過去)起首,然後 再將時間倒退至時間邊緣:「我看見我的靈魂/隨 同我的小書友/到忘川嬉水」,然後賣白糖糕的叫 聲將時空拉回「大概四五歲光景」,而全段內容是 由母親憶述,因此就由「大概四五歲光景」的過去 跳躍到現在。「後來你批判社會」成為現在與「大 概四五歲光景」間時空的補充,有這句的助力,令 力量足以跳到「痊癒了」的結尾。而「了」有完成 的含意,這個「了」也意味著這首詩的時空也無前 進的餘地。從這首詩中,不單看到飲江的時間界限;
在的重要。也就是過去的力量。 飲江相信過去的力量就是歷史、經驗、記憶。 因此,過去不能無限擴張,只能局限於現世,因此 就出現了「忘川」意象。在說明過去的力量時,詩 集中〈蝴蝶拍翼〉一詩,以引用「蝴蝶效應」此一 概念,來說明過去 —— 現在 —— 未來之間的推進 和影響。如是便意識到當下的處境不是單獨的存 在,而是由過去各種元素總和所推動。將現在擺動 到過去,是為了更易向前推進。顧後是為了瞻前之 故。這個時空觀念的構成,成為飲江敘事詩中的獨 特敘事風格。在寫家人為題的作品尤為明顯。「忘 川」也好,其他過去的事件也好,插敘是為了向前。 這種傾向與他對「引用」的功能有著相似的看法。 但分別是飲江所指過去(插敘)不是「故意出現」, 而是「自然出現」;其實是「讓」它出現,非「令」 它出現。前者是「無為」的自然發生,後者是「有 為」的結果。這一直是飲江所強調。其實無非就是 運動力學中向前輸出前必先向後提供動能的反作用 力原理。因此,這種魔幻寫實 46 給人一種自然而生, 渾然天成,無雕琢之跡的美感。 上述處理過忘川觀念的時間性問題,接下來 就是它的功能性意義。飲江對「忘川」此意象的功 能有兩個解釋:歇息和洗滌。所謂歇息,仍然將忘 川保留在前世與今世間的神秘境地的概念,讓它來 安撫我們波動的生命。飲江指出:「忘川並非一個 單一的意義去安撫生命靈魂或甚麼,借助這種神秘 它是可以令你想前想後,你並不局限於這一世的 事情,你借助這種神秘就可以讓自己稍為調適一 下。」47 如在〈叩門〉中,自己靈魂「你將在那裏 /等你」的神奇相遇,彷彿不羈的靈魂就會找到撫 慰的對象 —— 另一位自己 —— 最明瞭自己的靈魂。 由此忘川起了令心靈平伏的作用。 另一方面,忘川也意味著洗滌與更新。忘川在 過去曾經出現,也會在未來出現。它可以隨時隨地 發生,因為它就意味著一種死亡,死亡就是一種更 新。當然這種死亡並非單純指生理上的死亡,而是 宗教上的「舊我」死亡,然後有一個「新生」的我。 飲江指這與基督教的受浸相類似。48 在〈終將又被 裝置的謎及其打開〉(詩四首):(一)〈我們猜 不出的謎〉中:
也能看清他詩中的時間運動規律,特別是過去對現 46 按王良和在《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評〈飛蟻臨水〉語。 47 同註42。 48 同註42。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5
我們猜不出的謎 等著你出世 忘川一轉你遇見 誰呢,何曾你是,你自己 一個謎是另一個謎 打開,同時關閉 滴水沾唇所謂 吻,如何,是你的吻 滴水沾唇便是 別一番人世 「滴水沾唇」就是詩中更新的儀式,又如〈戲水忘 川〉: 與你 共飲 一種 死 雖生猶死 雖死 猶死 波濤在上 波濤在下 滴水沾唇便是 別一番 人世
作為過去的忘川,它是一個後退的方向,讓 人得以理解飲江詩中的時間概念與運動規律。功能 上它可以令詩人歇息。在敘事方面上忘川觀念與引 用觀念相類似,同樣起了將詩延展的功能。在處境 呈現上,沒有過去的積疊,提供可能性的可能,當 下的真實處境不足以被呈現。過去是為處境提供足 夠的動能(資料),也就是為詩人或詩與讀者對話 提供有用的信息,促使有效的對話得以進行。因此 忘川不僅是一個意象,也是構成飲江詩觀的重要成 分。 彼岸觀念:讓新觀念誕生 「彼岸」一語多見於詩集中,它是承接著「忘 川觀念」衍生的另一觀念。 基本上,彼岸有代表著渡過忘川後「今世」的 意象。在〈戲水忘川〉中: 涉水之先 便已濯足其間了 歌亦如是 詠亦如是 默默旋舞 亦復如是 唇齒輕顫 彼岸的漣漪 便漫越 此岸 無涯涘 的意識
「滴水沾唇」緊接著必然會發生的是「別一番 人世」。它所指的不單是死亡,而有從此別一樣生 命的含意。這就意味著是一種更新。更新不用等待 死亡才出現,到了死亡才出現就不能做到「從此別 一樣生命」的結果。因此這裏的忘川意象不是一個 過去的忘川,而是在現在或未來出現但不是指死亡 後的忘川。忘川是一種令人(最少是作者)達到更 新的觀念。飲江更指出:「我的忘川你可以說成裝 置、機制、令其他東西生發的東西等。」49 它可以 是一個人、一個吻,但不是指任何人都能成為忘川,
上文分析過忘川在時間性和功能性的意義,彼 岸便是作為前生橫渡忘川後的今世落腳點。這僅屬 於詩集中彼岸的具體意象層面,另一方面,它更含 有一個抽象的觀念。飲江在對談中對「此岸 —— 彼岸」的解釋:「現實來生理想之類都是此岸與彼 岸,但此岸與彼岸之間一定有分隔。有時這個分隔 不會是很實質的東西。」50 詩人所說的「不會是很實質的東西」似乎意味
而是冥冥中命中註定的「那個誰」:特定的某人、 某事或某物。
著「彼岸」並非指一個具體的空間,而是一個抽象 的觀念。在詩集中〈群山分界〉可找到一些解釋:
49 同註42。 50 附件(一):〈彼岸:一個新觀念的發生〉 5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荷爾德林說:「生命之旅迴異/猶如歧路/或 群山分界/此地之所是/神於彼處/能以和 諧,永恆的獎酬及寧靜充實之」。 寫詩讀詩,就是「此地之所是」吧。「猶 如」,則如魔法咒語。明喻隱喻每每有那麼個 時刻,你把它念出,此岸彼岸,「這裏」就是 「那裏」了。 詩人引荷爾德林語,當中「神於彼處」句的 「神」不應指上帝,而應指希臘象靈感的女神繆斯 或感悟。靈感與領悟古往今來都是一種較抽象或難 以具體言明的文學理論概念,對於此一理解總會變 成「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潛在〈飲酒之五〉 詩中的似解非解的說明。而飲江正是企圖以「此 岸 —— 彼岸」說明靈感與領悟這種抽象的感受。 在〈第三岸〉一詩中,詩人將「彼岸」從忘川的時 空意象中抽離: 只有死者生前 對生者死後的懷想 51 在河的第一岸 在河的第二岸 只有生者生前對死者死後的懷想 多虧…… 因為…… 然而…… 儘管…… 傾拎 筐躪 在河的 第三岸 河的第三岸,無關乎生與死而關乎想像的可 能。上文提及過,「多虧/因為/然而/儘管」出 自辛波絲卡〈可能〉一詩,52 而連詞運用目的是為 了讓一個處境引發更多可能。處境的引發就需要倚 仗想象或聯想。因此,在〈第三岸〉一詩中,詩人 再次引用辛波絲卡〈可能〉一詩詩句。「此岸 ——
彼岸」象徵著一個思考會意的過程,是解釋無中生 有有生無限的過程。因此,彼岸不單止是一個意象, 更是與處境和忘川觀念緊密聯繫的觀念。作為抽象 觀念的彼岸,飲江是這樣理解: 我認為人身處在此岸之中,不會在不知何時被 彼岸的因素進入你的此岸之中,這時你的此岸 就是彼岸。你不知道何時你會被敲響你的頭, 令你發現彼岸,這可能出現或不出現,出現的 可能是神秘性的。53 關於這種神秘性的因素,詩人嘗試在〈蘋果掉 落和只是一首民歌〉和〈牛頓從樹上掉下來和一則 掌故〉兩詩中,透過製造一個處境來呈現和說明。 在〈蘋果掉落和只是一首民歌〉中: 我看著蘋果從我頭頂掉下我能思想些甚麼呢 一任蘋果從我的頭頂掉下而已 他有點兒沮喪把頭垂下 這時候恰巧上帝經過 上帝經過看見蘋果從樹上掉下 上帝發現蘋果掉下那落勢是好的 而且美麗 彷彿頭一次才看到自己的設計 和創造 無名一種感動祂要為自己的奧秘命名 於是上帝微笑著伸出祂那不無惡作劇的 可愛的小(?)手 輕輕敲了一下牛頓的腦殼 一個靈感的出現,或想法的誕生,可能只是來 自有個上帝善意惡作劇,而不是來自自身的巧思。 但如果以為這是作者唯一的想法,這就錯了,因為 在〈牛頓從樹上掉下來和一則掌故〉中,另有一種 想法: 一個早熟的蘋果 轟的一聲掉到了牛頓的頭上 牛頓的頭隱隱作痛 但「地心吸力」這一奧秘
51 詩句引用塞弗爾特(1901-1986)回憶錄中一詩:「陰影籠罩著墳墓/鼓手與世隔絕/那知死者也會嫉妒!/頹喪的垂柳以自己 的沉澱將人聲撕裂/死者在冥冥中說生者的閑」。另見詩集〈巴士過橋〉一詩副題。 52 同註14。 53 同註50。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7
還嬉戲著在即將到來的途中 一次又一次耽於幻想的牛頓還在樹下等待兔子 等著一個寓言一個夢境實現 卻一次一次被現實中那些早熟的蘋果紛紛掉落 擊中 牛頓的腦袋如是隱隱作痛直到 一天,彷彿聽見神秘召喚他聽到一個聲音 抬頭看見樹頭上一個奇異無比的蘋果 搖搖欲落 迷糊中他爬上那棵蘋果樹 又在迷糊中掉了下來 跌在地上他驚奇地不住在想 奇怪,怎麼我會從樹上掉下來 而不是飛上天呢 而 那最高的枝頭那一枚最終熟透了的蘋果 終於掉落 掉落在牛頓欣喜若狂的頭上 不可思議的萬有引力和地心吸力就這樣獎賞了 牛頓 兩首詩中,主角同樣是牛頓,主題同樣是蘋果 掉下來,然後牛頓發現「地心吸力」那一刻的情景。 詩人巧妙地將發現那刻的覺悟分別理解成牛頓個人 的覺悟,以及上帝惡作劇而產生的「被覺悟」。除 了顯示出詩人一直所追求的對處境的可能性探討 外,更見到詩人對「此岸就是彼岸」的神秘性探 討。飲江以一體兩面來分別解釋覺悟的可能。旨在 說明既可能有一隻「無形之手」(上帝)將你開導, 也有可能是自己忽然的覺悟。後者與禪宗的無理頓 悟有相似之處,但飲江似乎無意說明他的彼岸是甚 麼。而非禪宗頓悟後達到無餘涅槃的境界。他所顯 示的不是彼岸的情景(覺悟的結果),而是由「此 岸」到「彼岸」的過程(覺悟的過程)。54 這種覺 悟就如同卡繆〈西西弗斯神話〉中,對於荒謬的覺 悟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的覺悟就在不斷重複中突然 發生。情況就如西西弗斯將大石推上山後又絕望地
看著它滾下,但仍然如是者重複工作一樣。但有一 日,忽然覺悟到此一工作的絕望並非工作勞動,而 是工作勞動永劫輪迥的觀念。因此,當西西弗斯忽 然明白到不能改變工作,但卻可以改變想法。這個 就是處境的突破。〈牛頓從樹上掉下來和一則掌故〉 一詩就是西西弗斯的另一版本。詩中「一天,彷彿 聽見神秘召喚他聽到一個聲音」,就是促使牛頓在 重複中突破的契機,才引領他接續: 迷糊中他爬上那棵蘋果樹 又在迷糊中掉了下來 跌在地上他驚奇地不住在想 奇怪,怎麼我會從樹上掉下來 而不是飛上天呢 由此可見,作者對於「此岸 —— 彼岸」的覺 悟過程中相信有一種神秘力量的存在,令重複的事 件中出現覺悟的契機。這種神秘力量不能忽視海德 格爾「Da」—— 境遇 —— 意指「此岸」——「彼岸」 的含意。而「彼岸觀念」不單成為理解詩作的重要 啟示,更應視為飲江對於文學理論「意會」的註釋。 當會意產生,對話才得以進行。會意是對話的前提, 也是上文提及到讀詩的四種情況的進一步闡釋。因 此「彼岸觀念」與「對話觀念」有緊密關聯。 觀念詩學:複合的機制 飲江的詩似乎不是要去辯證某種哲學觀念或原 理,正如海德格是以詩作為解釋他哲學的工具一 樣,飲江只是引用海德格或其他人的哲學觀來豐富 他的創作。本文也無意圖將詩集推論至為體現某一 哲學觀點,或指出作者有為達此一境界的意圖。本 文只是按詩人思想傾向或其詩作的趨勢。分析海德 格對這部詩作所起的意義和作用,以及與飲江創作 的關係是不容忽視。這似對應著詩人對引用中「雲 從龍」的解釋,令「觀念從詩」這種獨特的觀念詩
54 飲江在訪談中借〈無題詩三首(三)〉解釋「此岸就是彼岸」:「世人啊/你們怨惱奧菲爾斯甚麼呢/那種愛的懷戀/上天入地 的思慕/頑石也要回頭/此岸 便是彼岸了/『錯』——永恆如斯/又豈是一輩子的『對』能守護得住呢」一般人就會抱怨為何 奧菲爾斯只差一步,為何就此回頭呢?但當我們代入其中的情境,我們也會回頭。出到去陽界本來就是奧菲爾斯的彼岸,你要得 到的東西就是彼岸,但去到陽界就幸福嗎?其實不然,只要一回頭就是你的幸福,因此此岸就是彼岸。錯,錯在回頭,是否真的 錯?這個會變成一個永恆。而「對」就是回到陽間,但假設回到陽間後快快樂樂生活下去,都只是一輩子;但眾樹仍然存在,所 以一輩子又怎能和永恆對抗呢。我這首詩就是解釋為何奧菲爾斯要回頭。這個情境只能用我們的經驗嘗試去進入和體會,所以 我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是不同,所以我沒有打算帶人去我的彼岸,因為我的彼岸未必和別人的相同。詳見附件(一),見附件( 一):〈彼岸:一個新觀念的發生〉。
5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學促成。 若將上文若干觀念有系統地重組,就不難發 現 它 們 能 作 為 詩 的 一 個 複 合 機 制。 由 創 作 意 圖 「讓……呈現」以製造一個真實的處境;到令詩在 處境的單一可能中引發更多可能的結果。每一觀 念都是互相補足和緊扣。忘川觀念既在詩中構成時 空觀,同時作為一個觀念令讀者或詩人「更新」, 以達到彼岸。彼岸一方面既能作為渡過忘川的立足 點,也是象徵著覺悟的境界,與彼岸相對相生,從 「此岸 —— 彼岸」中令人得以理解「會意」的神秘。 如是透過各觀念的貫穿,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一首 詩:借助引用或虛詞來呈現真實的處境 → 忘川 → 彼岸 → 引發更多可能 → 製造話題 → 與讀者對話 → 引發更多可能。這種想法可對照雅克.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延異」(différance) 的觀點,認為閱讀文本是:「一種創造性的詮釋活 動」和「一種不斷產生差異的自由遊戲或差異活 動」。55 但飲江並不承認作者已死論。反而主動以 詩人身分,透過作品積極與讀者交流互動。 由此可見,不同觀念在詩中構成了一個複合機 制。機制的出現是為了達成飲江對一首詩的功能和 期望。由能打破讀者的期望,同時打破作者本身的 期望中,引發無限可能。因此,我們會發現每一個 觀念都包含著讀者與詩人兩方面。每一觀念既可看 成創作的方法,同時也是讀者理解和進入的方法。 上述的機制或框架與海德格對詩本質的討論有相似 之處。56 但不同之處,海德格將詩設置框架後,處 境的可能會由多元趨向集中,最終走向單一。57 但 飲江力圖將此種單一的結果打破,意圖創造更多以 至無限的可能。 整個創作的運思源於他從韓愈《雜說一•說龍》 中領悟出對引用手法的獨特見解,而促成這個創作 觀念的出現。當然他所引用或指涉的文本都經過深 思熟慮,往往帶出另一種有趣或特別的全新闡釋, 這也是他能夠成為讀者印象中哲理性較強的詩人的 原因。但以此不禁要問,著重引用的話,模仿者便 很容易瞞混過去,以引用為手段的「偽詩人」便容 易產生。另一方面,若能夠解得通詩中隱含的哲理 後,詩歌仍否雋永?餘韻是否有剩?詩歌的超越性
和與宇宙生命的連結會否受考驗?這是飲江詩歌所 面對的挑戰。 理解不足容易會被視為玄奧。但打開玄奧的機 關,就能更容易與詩人和作品對話,讓忘川的滴水 沾上我們的唇,然後,達到宇宙生命中屬於彼此各 自的彼岸。 V
參考資料 王良和著:《打開詩窗 —— 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 有限公司,2008 年)。 奧維德著,呂健忠譯:《變形記》(台北:書林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年)。 飲江著:《於是摋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香港:文化工房, 2010 年)。 辛波絲卡著,陳黎譯:《辛波絲卡詩集》(台北:寶瓶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2012 年)。 尚 — 保羅.沙特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台北:左 岸文化,2006 年)。 君特.菲加爾著,魯路、洪佩郁譯:《海德格爾》(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張祥龍著:《海德格爾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曹順慶等著:《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分有限 公司,2003 年)。 陳蒲清著:《寓言文學理論 ‧ 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2 年)。 朱光潛著:《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張溪隆著:《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香港:三 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 年)。 Jacques Derrida, “2 Differance,”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l’s Theory of Signs, trans. David B. Allison, (Evanston, IL: Nort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李克寰:〈海德格爾的人文關懷及教育心聲:兼論 Da-sein 之中 文語意〉,《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4 卷(2009 年 3 月),頁 53-67。
55 Jacques Derrida, “2 Differance”,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l’s Theory of Signs, trans. David B. Allison, (Evanston, IL: Nort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56 海德格爾認為詩能讓人進入其中揭蔽真理狀態的方式,是神與人之間交感的獎品。這裏可發現飲江是受海德格爾和荷爾德林(見 〈群山分界〉)的詩觀所影響,張祥龍著:《海德格爾傳》,頁284-297。 57 張祥龍著:《海德格爾傳》,頁295。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9
詩人訪問
太極筆法:時空的探索 —— 專訪飲江 文字整理鄭念太
鄭念太(下稱「太」):你如何在詩中處理時間的 問題? 飲江(下稱「飲」):現在的時候,總帶著過去, 總是與將來有關,但這不是故意這樣做:當你 覺得現在不夠味道的時候便加點將來,也不是 說你總有一些東西要伸展,便寫一些將來。第 一,這不是單一的一個點;也不是過去、現在、 未來的一條線。而是除非我們將現在要說的話 壓縮,作為一個單一的訊號,一個符號。假如 是作為語言的時候,並非是單一的一條線。從 我教孫兒的寫字時領悟到一個觀念,我們寫個 「一」字(橫)時,中國書法是:逆筆起鋒 → 按 → 行 → 提 → 頓 → 回筆收鋒,1 欲左先右, 欲進先退。我發覺這是很自然的。書法的「一」 字頭尾是有呼應的,在呼應中你會看到一個空 間,這是自然出現,而非故意令它出現。在寫 字的過程中,所謂「按」、「提」、「頓」等, 若在時間上是一種逗留。在逗留中,一方面可 能是對未來的嚮往,另一方面是對過去記憶的 留戀。所以我要強調,我並非故意令這種對時 間處理的寫法出現,也不是故意做一種將來或 回憶,時間本身就是如此,當我寫的時侯,就 自然呈現這種狀況。而我或多或少正在探討一 個關於時間線性、迴旋的問題。2 太:我留意到你的詩少有空間或景物的描寫,更
多是對話、情節或解釋,是否因為創造了一個 「S」型空間而取代現實的情景? 飲:不會是一種取代,可能對我來說是一種欠缺, 沒有一種具體的情景去浮現。但我試圖會去 想,這是否一個處境的問題。你不會單一見到 景或物,我會思考例如一個人處在這個情況, 他為何會身處這個情況,而在這個情況當中會 有何反應,我多數都寫一個處境。我會思考當 一個處境入面,如何呈現或如何述說 ? 會意:打破讀者與作者期望的嘗試 太:在王良和《打開詩窗 —— 香港詩人對談》一 書中,曾提及到你的藝術觀是一種「現成物」 觀。但我反觀你的詩作,卻不像杜象般認為「作 者已死」,反而看到更多的是你的積極參與, 甚至在詩中引導或帶領讀者。 飲:「作者已死」是一套文學理論,我看過相關的 理論可能會受過其影響,但我都不會想到「作 者已死」或作者是一個主宰。作為一種開放性 的文本,可以讓讀者進入,可以不理會作者, 可以和作者相遇交談。反而我覺得重要的是 「會意」。第一是有沒有意思?第二是意思的 作用是甚麼 ? 意思是自成一體,還是等待另一 個意思。你不能阻止讀者去曲解或扭曲你的原
1
飲江說法後對照大公書畫網中毛筆字基礎(一)講解「一」寫法而修訂。
2
在王良和:《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訪問飲江一節中,飲江以筆法、筆勢、筆意來 解釋他的詩作大量運用短句,部分詩作頻密回行的情況。而飲江將這種情況理解成是為了:「永恆慘烈地和終將消逝的線性時間 對抗」和「迂回是為了進入,進入是為了尋找一個消失點。」,頁179-181。
6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意,但你可以激起讀者更大的投入去與你的作 品踫撞。「會意」就是作者有一個意思,然後 去等待另一個意思。好的作品,能否引發別人 對它的興趣;引發別人興趣之後讀者會投入一 些想法,便會得出第三個想法,這是一種有趣 的「生成物」,正如我曾經有過有趣的想法: 「道生一,一生掌故,掌故生二,二生讀者, 三生萬物,萬物生奇蹟並我們對此一奇蹟的理 解。」3 我認為自己寫的詩未必是由我去帶動, 我會看成是一種邀請,而且帶著挑戰。邀請時 可以是好甜美的,但挑戰時就可以激發讀者自 己的經驗和體驗,令他不會成為一種被動的讀 者,他可能會帶一些東西(自己的經驗或看法) 進入我的作品之中。他可以是和我辯論和我一
寫作的一種習慣。而事件的背後牽涉到甚麼? 意味甚麼?想意味甚麼?其實能夠意味甚麼? 往往是在我寫完的時候才發現深層的含意。所 以我不是要故意寫一個寓言;寫一個故事更深 的意味,可能有,但並非我所追求的事。因為 世界不可能這樣單純,通過寓意就能促使世界 變得美好。黑黑白白中總有好多東西令到這色 調重設。至於寓意若真的存在於詩中,只是我 在寫後才發現,因為我會受這世界、社會、 成長、真善美等的一些事所困擾,因此這些困 擾自然在寫詩時影響我騷擾我去表達。而我的 詩通常都沒有教訓,就算有都只是一些意味。 意味不是我一開始就想到,只是有一些趣味發 生,或隱約中發現一些問題,我就會把它寫出
起思索,他不可以讀完就此算了。 太:你的詩是否成為一種酵母,去激發讀者的想像 使詩有多樣的變化?又或你的詩會成為一種機 器或框架,等待讀者的投入,然後產出。 飲:如果它能起到作用就會是一種酵母,又或者可 以這樣想像其實這首詩也正等待一種酵母(讀 者),等待讀者去令這件事發酵。至於能夠令 人投入而有所產出,這是未嘗不好。在寫文學 有一段日子會漸漸明白到:一、作品要引發別 人的期望,這個期望可以是一個邀請、引發、 引誘、誘惑、挑戰、趣味;二、滿足人的期望; 三、既滿足他的期望,又打破他的期望,令詩 讀者對詩的要求出現鬆動後,趣味容易從中衍 生;四、假如一個人寫首詩不單打破別人的期 望,而且同時能打破自己的期望,這不是更奇 怪,更奇異,更好嗎?
來。至於到底意味著甚麼,我有時會寫完才發 覺,甚至是很多年後重讀才發現。所以我的寫 作會嘗試擺脫機心的控制,但嘗試擺脫都是一 種機心,我不能阻止它出現,只能減少它對我 寫作的影響,這都算是我寫作的一種困擾。但 我不認為機心一定是一件壞是,因為它可以作 為一個跳板,去達到某些事情。只是經常被機 心左右你去思考、觀察、觀物的方法,這就是 一個問題。 彼岸:一個新觀念的發生
太:我發現你的詩較多以故事形式呈現,為何有此 傾向?有些故事甚至是一個寓言,你是否想透 過寓言去引領讀者去體會你想帶出的訊息或寓 意? 飲:可能與敘事有關,經歷過都是一件事件,不論 是經歷還是思想上,敘事較完整時可能就會成 為一個故事。至於寓意,有時會有的。當我寫
太:你曾在詩集〈群山分界〉中提及到詩是「此 岸 —— 彼岸」的過程,你心中的「彼岸」是 指甚麼呢? 飲:現實來生理想之類都是此岸與彼岸,但此岸與 彼岸之間一定有分隔。有時這個分隔不會是很 實質的東西。在我一首詩〈無題詩三首(三)〉 中曾說過「此岸就是彼岸」當然此岸彼岸有宗 教上和物理上的說法,而我在詩中以奧菲爾斯 這個故是去思考此岸 —— 彼岸的觀念。此岸 就是得不到,而彼岸就是得到。「世人啊/你 們怨惱奧菲爾斯甚麼呢/那種愛的懷戀/上天 入地的思慕/頑石也要回頭/此岸 便是彼岸 了/『錯』—— 永恆如斯/又豈是一輩子的 『對』能守護得住呢」一般人就會抱怨為何奧
完一首詩事,如果是事件,在事件表層背後是 有個意味(深層),但我典非刻意為了表達深 層的想法才去寫一件事件,以故事敘事只是我
菲爾斯只差一步,為何就此回頭呢?但當我們 代入其中的情境,我們也會回頭。出到去陽界 本來就是奧菲爾斯的彼岸,你要得到的東西就
故事:只是一個故完整的敘事
3
王良和:《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187。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1
是彼岸,但去到陽界就幸福嗎?其實不然,只 要一回頭就是你的幸福,因此此岸就是彼岸。 錯,錯在回頭,是否真的錯?這個會變成一個 永恆。4 而「對」就是回到陽間,但假設回到 陽間後快快樂樂生活下去,都只是一輩子;但 眾樹仍然存在,所以一輩子又怎能和永恆對抗 呢。我這首詩就是解釋為何奧菲爾斯要回頭。 這個情境只能用我們的經驗嘗試去進入和體 會,所以我的理解和別人的理解是不同,所以 我沒有打算帶人去我的彼岸,因為我的彼岸未 必和別人的相同。我認為人身處在此岸之中, 不會在不知何時間被彼岸的因素進入你的此岸 之中,這時你的此岸就是彼岸。你不知道何時 你會被敲響你的頭,令你發現彼岸,這可能出
中:「我們猜不出的謎/等著你出世/忘川一 轉你遇見/誰呢,何曾你是,你自己……滴水 沾唇便是/別一番人世」6 人與人相遇,或者 接觸,當你能在冥冥中遇到命中注定的「那個 誰」,某人、某事、某物後,從此人就會有不 同。屆時「此岸就是彼岸」。至於忘川是否我 去接近,我也說不定,因為忘川在時上空間上 其實也沒有確定,而忘川也可以隨時地發生。 忘川就意味著一種死亡,死亡就是一種更新。 基督教的受浸,就是一個人經過水就有所更 新,兩種是相類的看法。對我來說忘川這個意 象是重要的,因為它是一個神秘又可探望,讓 我歇息的空間。而我的忘川你可以說成裝置、 機制、令其他東西生發的東西等。
現或不出現,出現的可能是神秘性的。 引用:是為了讓詩走得更高更遠 忘川:一個更新的機制 太:忘川於你而言有何吸引力令它在你的詩中經常 出現?它的作用又是甚麼? 飲:忘川本身就令人著迷,你說取巧又可以,智 慧又未嘗不可以,若果我們有前生,為何忘記 前生的事呢?喝杯茶或水(孟婆茶)就忘記 是一個精彩的說法,這樣很巧妙地安撫我們波 動的生命。無論中西方美學都有這樣的說法。 而忘川並非一個單一的意義去安撫生命靈魂或 甚麼,借助這種神秘它是可以令你想前想後, 你並不局限於這一世的事情,你借助這種神秘 就可以讓自己稍為調適一下。而我不能返回上 世,最多只是接近忘川;我仍然限制於現世的 事,最多只能是接近河邊嬉水或是想像一種生 命不同的狀態。〈叩門〉一詩:「你獨自叩門 響/母親的門/來到這世界/也將作為不速之 窩/回到你陌生的地方吧。/忘川一轉你認識 了我/並我的一切/你將在那裏/等你」,5 你 就是我。假如有忘川的話,輪迴之後你會在哪 裏與你遇合。至於定的作用,有時可以是一種 洗滌,但有時並不是,在〈我們猜不出的謎〉 4
太:在你的詩中引用典故是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徵, 其中辛波絲卡〈可能〉一詩中「多虧,因為, 然而,儘管」7 被你最少三次引用,為何你會這 樣做?以及你的詩中也有很多與她相類似的矛 盾性的詩句,為何要這樣寫?想表達甚麼的一 種觀念?另外你的詩喜用連詞去擴充、引伸你 的詩,為何會有這種意識,兩者是否有關? 飲:我愛看辛波絲卡的詩,可以可能不自覺在語法、 語句上受她的影響。很多說話可以簡單講也可 以複雜去講,帶有矛盾的詩句這個問題,正如 我一首詩〈發現外殼〉說:「生命短促/有話 直說/但一隻雞蛋/不只是/一隻雞蛋」8 為何 我要引「多虧,因為,然而,儘管」呢?因為 我發覺真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原因就足以說明。 而是我們不斷的增加減少增加減少才能愈來愈 接近那件事物的本質。處理事情是一種方式, 但我們很多時不能夠處理完一件事就當完成。 因為處理完它可以仍然繼續發生。現世很多事 我們會用一句「因為……」、「然而……」就 被單一的處理掉。逢是單一的,就只是你處理 了那件事情而已。當你處理掉,就意味著你掩
根據《變形記》,奧菲爾斯的妻子重死,他來到一座山上自彈自唱,變成了卡歐尼亞橡樹,也(創造)吸引了一切樹木,任其與 他永恆地繼續在大地唱歌。奧維德著,呂健忠譯:《變形記》(台北:書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頁261-263。
5
飲江著:《於是摋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香港:文化工房,2010年),頁229。
6
同註5,頁238。
7
辛波絲卡著,陳黎譯:《辛波絲卡詩集》(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頁84-86。
8
同註5,頁184。
6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蓋、忽視、刪除、抗拒很多東西。有時的處理, 是為了逃避;你以為已經解決,其實未解決。 而我的詩只是給予一個機會,讓真實的處境呈 現。例如在〈驚髮〉一詩中最後兩句:「所以 一無所知/彷彿一無所知」。9 前句的出現意思 本身已經完整,我並非製造一種含糊的感覺, 但我的感覺並非只是一無所知,所以沒有阻止 後句出現,所以我會說是「彷彿一無所知」。 後句出現後,可能會是修飾、限制或補充前 句,但這是自然的出現,我只是不加以阻止。 因為我比較忠實地表達那時那刻的語句語調出 來。至於典故,我有一個想法,是從韓愈〈雜 說一〉10 中悟到。龍借助雲的幫助可以上天入 到做牠想做的事,雲在詩中是一個鋪墊,令龍
時,他也會改變你。而對話就從中產生。在對 話中就會自然生發一些成形或未成形、好或壞 的不確定的東西。當然我在創作時會先知道自 己會想說甚麼,但從對答之中可能會偏離或趨 向本身,但我並不會將趨向定形,而對話會令 我更易處理我心中的問題。而且對話是一種回 應,是一種即時的回應,我享受回應,所以我 的詩有對話。另外,對話一方面是指說話,另 一方面是指傾聽。 V
(詩)趨向他的目標或提昇更高。典故是為了 令我的詩走得更遠,所以才吐出一塊雲(引用 典故)。 太:在你的詩作中,上帝和《聖經》內容出現頻率 頗高,而字裏行間卻又包含一些道家的觀念, 可否談及這些思想對你的影響? 飲:我是一個閱讀比較廣泛的人,所以很容易受 不同思想所影響。你所說的道家,或多或少是 有的。至於齊物論,我有時會思考同一又會怎 樣?差異又會怎樣?絕對同一的影響,或是差 異帶來的變化,可以是怎麼的一回事等。我會 思考這些問題。而我並沒有受特定的思想所影 響,這都是我創作的養分。 對話:傾聽與即興的趣味 太:在敘述方面,對話是你較常採用的形式,為何 在詩中經常出現我與你的對話?對話會出現很 多即興的效果,對於你的創作會否造成偏離命 題等問題? 飲:如果無人理解你,你就創造一個人理解他, 當你創作一個人去理解他的時候,同時自己就 會被理解。我說甚麼都是跟自己說,但我創造 一個人,我理解他時同時就能夠理解自己。理 解對方的同時也能理解這個世界,也不會以單 一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即使你創造一個人 9
參考資料: 王良和:《打開詩窗 —— 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有 限公司,2008 年)。 奧維德著,呂健忠譯:《變形記》(台北:書林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年)。 飲江著:《於是摋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香港:文化工房, 2010 年)。 辛波絲卡著,陳黎譯:《辛波絲卡詩集》(台北:寶瓶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2012 年)。
同注5,頁112。
10 〈雜說一〉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 谷。雲亦靈怪矣哉!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 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仍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3
專欄
風物小識
永恆的雕琢 文麥華嵩
畫洋小漫
卡 繆(Albert Camus) 的 小 說《 瘟 疫 》(Le Peste),已是很多年之前的事;坦白說,已 是上世紀九○年代初的事了。當時我們仍未聽聞禽 流感和非典型肺炎,遑論新冠,還有種種大小悲劇。 但是,你不要誤會上世紀都是好日子:我們總以為 久遠的過去比較簡單、比較純真,然而世界一直充 滿喧囂與躁動,就連禍害千萬人的瘟疫,從歷史的 角度看,也是「不太久」就出現一次。我可以跟大 家開列一張天災人禍的清單,但現在找資料這麼容 易,各位自己看看就會明白。 說回《瘟疫》。我想到它,當然因為現在是 2020 年的春之際,全世界(除了一些世外桃源太平 洋島國之外)都受瘟疫陰霾籠罩,據知《瘟疫》的 銷量也忽然急升,有網上書店甚至賣斷存貨。現在 正值大自然繁花盛開的好日子,一切美景卻只加深 可憐人類的自嘲,正如艾略特〈荒原〉劈頭一句: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分」。 我當年買的《瘟疫》企鵝版本,現在在一個迷 你倉的漆黑封閉中靜靜躺著,和一箱箱舊書一起, 等待重見天日 —— 因為我近十年到了英國工作, 至今已搬家三、四次,一直住的房子又不很大,因 此不少過去的東西仍在寄存中。寫這篇文章時,我 在網上搜尋過一些關於《瘟疫》的資料,此外就只 靠記憶和印象,隨意寫一些看法與聯想。只靠記憶 和印象也可以很有趣,因為腦海中殘存的零碎片段 是經驗的去蕪存菁,讓我明白那本書甚麼地方最觸 動我 —— 而最觸動我的,不是與瘟疫奮戰的醫生 主角,或跟他並肩作戰、最後在瘟疫末期犧牲的戰 友,而是一個叫 Grand 的五十開外小文員。貫穿
讀
6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全書,小文員一直低調地、孜孜不倦地為城市的病 情作統計記錄;他性格謙卑,從沒以為自己是了不 起的抗疫戰士,只將個人貢獻看成是正當而應分的 事,亦正因為此,他成了主角眼中的真正英雄。 該書有一段我十分喜歡的情節:小文員一直想 寫一部小說,但寫來寫去,都只是不住改寫第一句。 小文員想以第一句描繪一個「麗人行」的浪漫景觀: 五月早上,一個貴氣年輕女子,在鮮花盛開的道上 騎馬漫遊。在小說中月復一月的日子裏,小文員不 斷刪去一個字又添另一個字,或為了某個形容詞要 或不要而想了又想。我覺得小文員的努力不是毫無 意義的,因為我相信他在過程中一定感受到文字的 美 —— 因為寫作就像行山遠足,到達目的地跟途 上的風光,一樣重要。 我對小文員十分尊敬,因為自己過去曾當副刊 記者,經常被編輯勒令要下午六時交一千幾百字的 當天訪問稿,「軍令有違者炒魷魚」,因此養成了 寫稿不計較字句,總之依時扔一篇貨色過去的壞態 度,這麼多年來只勉強有所改善,但求編輯與讀者 包容。我又只能姑妄地說,陀斯妥也夫斯基當年也 是在時間極之緊迫的情況下完成一部又一部長篇小 說巨著,有評者甚至認為,正是死線的壓力令他 的文字更有黑暗的戲劇張力 —— 但人家是天才, 我只是掙扎著爬格子,最好不要沉迷於自我感覺良 好…… 既已提出了一個急就章天才的例子,就不妨來 一個花時間雕琢的正面典範:杜甫。杜甫寫詩愛斟 字酌句、千錘百鍊,以致李白取笑他說:「借問別 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有人懷疑李白不會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5
這麼取笑好朋友,詩句可能是偽作,但其實,既然 是好朋友,不取笑一下才怪!也讓我冒昩問問各位: 有沒有被好朋友取笑過?我自己就經常被相熟的人 取笑,包括(尤其是)我的家人。反過來說,若是 不相識或相識很淺薄而仍會取笑對方的,一時之間 我只想到名人政客被傳媒公眾取笑,或老師教授被 學生取笑,但那些是另當別論吧。 說回杜甫的雕琢:直接秉承那種精神的唐代苦 吟派如孟郊和賈島,都是寫詩寫得要了自己的命似 的。例如賈島在「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 之間猶疑至不能自拔,最後要靠韓愈建議「敲」給 他解圍;賈島亦曾自況「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 流」,儼然是卡繆筆下小文員的大詩人祖師。其實 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與李 白的「銀河落九天」式一揮而就是完全兩個極端, 但都成就了好詩,說明一些理論家的「詩必須這麼 寫」或「文章必須這麼作」的指引,頂多只能作為 參考而已。可惜的是,古典文學自盛唐發展下去, 李杜和其他大家的詩風、文風,竟然成了學派教條, 各學派每每主張仿誰仿誰,一味只顧翻版製作。又 例如北宋江西詩派不知怎的,從杜詩等前人作品推 導出「無一字無來歷」的教條,還愛用生僻典故, 令作詩賞詩都變成知識界的上流玩意,窒礙了文學 的自由表達。 由此聯想起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一些類似演 變。 現 代 主 義 開 山 作 曲 家 魏 本(Anton Webern, 1883-1945)寫的篇章都是極短、極凝鍊,像精雕 寶鑽,並得到他的恩師荀伯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讚許說:「一揮灑等於一部小說」。 魏本之後,二十世紀中西方現代主義音樂全盛期, 作曲家都爭著寫一些其實十分刺耳的音樂,作曲方 法從凝鍊變作晦澀,以種種枯燥理論為依皈,似是 學術論文多於抒發情意,令藝術音樂在大眾之間成 了沉悶的同義詞。 說到精雕寶鑽,一個虛構的工匠的故事,在我 心裏浮現。不妨勾略這個故事,聊為本篇作結: 工匠一生不住製作精緻的金器銅器,手藝精 湛,逢迎時尚,產品很好賣,是富戶人家的流行裝 飾。他有一個美滿家庭、妻子漂亮賢淑、孩子聰明 乖巧;在很多人眼中,他的生命是完美的。
6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直至有一天,已近古稀的他發現自己不斷咳 嗽,痰中帶血,身體很虛弱。檢查之下,醫生說他 已患了末期癌症,只剩下半年性命。他回顧一生, 想起自己年輕時在藝術學院修習,一心要當驚天動 地的藝術大師,到頭來沒有驚天動天,卻以自己的 天分在俗世中豐衣足食。他感到十分悔疚,於是跟 自己立誓說,他要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洗心革面,放 棄隨波逐流的陋習,要創造特立獨行的完美花崗雕 塑 —— 一尊可以永恆地屹立於歷史風雨中的花崗 像。 他的大宅在郊外山邊。從大宅往山裏走十多分 鐘,就是他的私人工作室。自那時起,他整天待在 工作室裏,不管身軀的疲弱與崩壞,終日咳嗽著, 一心設計他的完美作品。他不住琢磨、構思,花了 大半個月作了一個黏土模型後,一個不滿意就將模 型毁掉,重頭再來。妻兒一直都見不到他,只在工作 室外聽到從清早到深夜的咳嗽;他們在門外怎麼叫 嚷勸告他都沒有用。傭人每天在工作室門口放下食 物離去 —— 那就是他唯一與外界的聯繫。 半年飛逝,他沒有完成過一個模型,更碰也沒 碰過一塊花崗石。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他雖然拒 絕治療,不住咳血,終日苦幹,病情沒有好轉,卻 也沒有惡化。家人以為,他的工作為他止住了病情, 唯有由得他了。 幾十年過去,他沒有死、病情沒變,仍是不住 咳血的瘦弱老人,亦沒有造出完美的作品。他仍然 沒有完成過一個模型,因為一切嘗試在他眼中都不 夠完美。他的工作室已變得簡陋破落,但他只顧在 其中繼續努力。他的妻子比他先去了,兒女也長大 成家,孫子都有來探望他。他當時早已耗盡先前的 家財,被迫偶爾做一些商業製成品去掙錢,完美雕 塑的進度就更被拖慢。但他從沒放棄。 再過了不知多少年,連孫兒都去了,有曾孫玄 孫和聽過他的故事的人去探望他,但他從來沒有理 會他們,連工作室的門也不開。他已成了一個被完 美囚困的永生軀殼。他不再需要吃喝,只是一天又 一天地以同一塊黏土作他的模型,作成後又毁掉。別 人都說:他受了詛咒。 直到今天,他仍然在山中的工作室裏,終日咳 著血,與永恆和完美拉扯。 V
專欄
文字餐桌
檸茶的意象 文鄒芷茵
畫洋小漫
近
日很多漫畫都完結了。我有時在想,如果香 港明天也要大結局了,大家都散場的話;我 們想在香港吞下最後一口的,是甚麼呢?我想很多 朋友的答案,會是叉燒飯、魚蛋腸粉、茶樓點心, 或者是茶餐廳食物。 我自己則希望,到時候能帶著一杯檸茶擠進候 機室。在茶餐廳買也行,出門前在家泡好也行,這 是我最想要再嚐一口的味道。凌冰寫於一九七○年 代的詩〈咖啡店裏的道別 —— 給然〉,也與檸茶、 檸樂有關: 妳那張有著外國人輪廓的臉 肩後的長髮 披上一層薄薄的 暈黃的光 啜一口檸檬茶 以異乎尋常的神態 妳告訴我妳決意離去 [……] 「三年的同學,兩年的朋友,」 你說:「不短也不長。」 就像我那檸樂杯子裏吸管的長度 妳離去 因妳不甘於做杯子裏的冰塊 [……] 「也許是幸福的,」 妳捏著那盛檸檬片的碟子,淡淡地說: 「但也許不是。」 —— 凌冰〈咖啡店裏的道別 —— 給然〉(節錄)
檸樂我也喜歡,但有汽的東西易引胃痛,不能 常喝。凌冰的朋友將赴「焚滿楓葉的國度」與「那 幸福的男孩」結婚。她們二人面對前程,似乎也有 點迷惘。就像一杯沖泡過急、茶湯太熱的凍檸茶: 熱茶一旦碰上冰塊,就會乳化,變得混濁。有些朋 友以為,那點混濁,是檸檬所形成的變化。我們嘴 裏喝著的,心裏想著的,其實都朦朦朧朧。 最受歡迎的港式飲品,本應是奶茶。每次喝過 放了奶類的東西,我都想要立刻刷牙,所以很少在 外面喝奶茶,都是自己在家泡;餐廳裏都點檸茶或 檸水。康夫在散文〈到深圳去〉裏,也提到自己在 餐廳點檸茶的事。那回他不在香港喝,而是逛過深 圳書城後,在東門喝: 那個時候,大約是下午三點鐘。 餐廳很大,卻又非常安靜。 我們叫了些類似香港下午茶的小吃,例如腸仔 煎豬扒,雞翼沙律之類,飲一杯凍咖啡或 凍檸茶。 旁邊的顧客都是衣著很好的剛過中年的男女。 沒有孩子。 我們就是那樣看看錶,閒談了七十五分鐘。 —— 康夫〈到深圳去〉(節錄) 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喝檸茶的經驗,我也有一 回,跟康夫的情況差不多。那時候,上海的新天地 剛剛開幕,很多店舖仍然在裝修。當時正值炎夏, 天氣非常熱,我和母親就隨便找家食店坐下來避 暑。最後居然找到一家港式茶餐廳。母親要凍奶茶, 我要凍檸茶。奶茶非常合乎常理的難喝;檸茶倒沒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7
6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很大問題。奶茶就是這樣的東西,很難在香港以外 的地方喝到合心意的。人在異地,還是檸茶比較容 易斟滿鄉愁。 檸茶總是予人清澈、純淨的意象。小凡在散文 〈咖啡、凍檸茶〉中這樣形容咖啡的苦與檸茶的甜: 那邊一個男的與一個女的很斯文的坐著,說話 之間男的喝口茶,女的啜一口奶昔,大概說的 都是今年天氣反常昨晚的電影真無聊那種話。 女的五官端正,眼睛的化妝不多不少的,穿一 件闊袖白毛衣,指甲塗得整整齊齊,必定是男 的眼中仙子,娶一個喝奶昔凍檸茶的女人,必 定比娶個喝咖啡或者生啤的幸福吧。 —— 小凡〈咖啡、檸檬茶〉(節錄) 廖偉棠也曾在小說〈放逐 —— 或一個妄想症 患者的激情〉裏,以檸茶來形容女人: 昨天在冷清的茶餐廳的一角,他坐著,茫然若 失,眼神不時游移到鄰座一個女孩身上。一個 清純得像一杯凍檸茶的十四歲女孩,左耳戴著 兩隻小耳環,和她母親坐在一起。她是否注意 到他的眼神?在她離去的時候,對他撇了一下 嘴,這表示甚麼?他應該打碎自己的眼睛?或 者他應該馬上死去? 這個時候他知道她叫作洛麗塔。 —— 廖偉棠〈放逐 —— 或一個妄想症 患者的激情〉(節錄)
的奶茶好喝的話,檸茶通常不好喝,或者要叫「檸 茶淡茶」,否則一定過度苦澀;但要「淡茶」的話, 茶香又會減少。普通加了糖水的凍檸茶最穩妥;熱 檸茶的味道比較不可靠,我一般不搗檸檬片。不熟 悉的地方,則會點檸水。我有時候會自備一個香片 茶包,點杯熱檸水,把茶包放進去,就變成檸檬綠 茶。 從前在台灣的要喝杯港式檸茶,聽說不容易。 香港人和台灣人,都會搞不清檸檬(lemon)與萊 姆(lime)。香港人常吃的是黃檸檬、青萊姆(即 「青檸」);台灣人主要是青檸檬,也會用黃、青 萊姆。台灣朋友曾於十年前告訴我,他們很少吃黃 檸檬,因為本土種的都是青檸檬,進口黃檸檬不便 宜;檸檬愛玉用的是青檸檬,喝港式凍檸茶的地方 也不多。我那時候完全沒吃過青檸檬。台灣近年開 始出產黃檸檬了。假如到了香港大結局時,我的目 的地是台灣的話,下機後也要先找一杯,浸了黃檸 檬的檸茶。 關於檸茶,我還記得一件奇怪的事情。中學附 近有家開在街市的雲吞麵店,會供應沒有說得很明 白的「學生餐」—— 就是穿校服的中學生點麵食就 送飲品,但只能是凍檸水或凍檸茶。我們都曾覺得, 這些倒進半杯砂糖水的凍檸水、凍檸茶味道不錯, 而且免費,每次都喝得很高興。這大概是因為,我 們無論男女,都曾是別人眼中那些清純、幸福的洛 麗塔。 V
參考資料
如果甜味是「斯文的女人」,凍檸茶是「清純」; 那麼,苦味是怎樣的女人呢。這組意象挺有趣,讓 人想起張愛玲的糖醋排骨和粉蒸肉。有一點我卻不 大同意小凡:走甜的檸茶其實最好喝,滿口的茶香、 檸檬香。 檸茶難喝起來,真的可以像杯苦茶。某次喝到 的,居然還用了青檸來泡。父親從前說過,茶餐廳
凌冰:〈咖啡店裏的道別 —— 給然〉,《詩風》第 53 期(1976 年 10 月),頁 20-21。 康夫:〈到深圳去〉,《文學世紀》總第 25 期(2003 年 4 月), 頁 17-19。 小凡:〈咖啡、凍檸茶〉,《大拇指》第 71 期(1978 年 2 月), 第 3 版。 廖偉棠:〈放逐 —— 或一個妄想症患者的激情〉,《文學世紀》 [總]第 7 期(2000 年 10 月),頁 39-41。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9
專欄
形象觀詩
色彩的假名詩 文梁冬莉
日
語中的平假名借用漢字的草書演變而來,因此 稱為「假名」。對應五十音創作的四十五首具 象詩,反借平假名的形態,以漢字字源為詩「頭」, 並與顏色結合賦予詩的意義。 第三組:粉紅 在眾多顏色中,粉紅也許是遭受了最多的偏見,又經 歷權力蛻變的顏色吧。它行走在高雅和通俗之間。在 十八世紀的法國,龐巴度夫人帶領洛可可藝術風格, 讓輕柔的色彩和線條走入城堡宮殿,龐巴度玫瑰色的 塞弗爾瓷和粉紅色禮服在當時也代表了貴族階層的時 尚。相較之下,粉紅在今天更容易讓人聯想到稚嫩的 女性,是因為二十世紀產生了「女孩粉紅,男孩藍色」 這樣的商品指南,通過顏色標籤進行性別規範。代表 柔弱無害的「女性化」顏色,在一九七○年代末的美 國為權力機關所用。他們把拘留室和體育更衣室粉刷 成一種膩死人的貝克米勒粉紅,試圖軟化罪犯和少年 的的攻擊性。 時到今日,從可愛嬌柔到堅強和新女力的象徵, 粉紅色所代表的社會意義不斷擴展。女權團體「游擊 隊女孩」抗擊藝術界的性別主義,調侃博物館用比例 失衡的粉紅裸女像情慾化女性。再觀看現今華人的討 論空間上一個備受爭議的詞「小粉紅」—— 它泛指帶 有民族主義的網絡暴民通過抱團攻擊異見的群體。另 一方面,這標籤也容易變成隨處可扣的帽子。網民借 助嘲諷網絡群體以鞏固男性在政治上的話語權。從前 只關心網絡流行文化的愛國少女橫空出世,用千篇一 律的大詞參與政治議論,於是許多人便可以通過譏笑 其低水平進而大舉攻伐,同時也壓抑著整體女性對社 會議題的參與。 儘管粉紅色總是沾染了各種隱性的嘲弄,它還是 在世紀的交替中展示著自己獨有的魅力。而今我們更 樂於看到它鮮亮溫柔的一面展現在多元共融、世代並 存的生活裏。 V 7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さ 字源(左) 貝克米勒粉紅 Baker Miller Pink 房間像馬克龍氣球膨脹 左右我身體的意識進入了休眠期。 夢膩死在粉紅色的囚室裏
し 字源(之) 粉紅 Pink
す 字源(寸) 龐巴杜玫瑰色 Rose Pompadour
之一:只許女嬰穿戴 之二:只適合對岸的年輕女孩
手捧百科全書路過狩獵森林 寸角變弧線,優雅代剛健, 龐巴杜夫人揮袂沙龍劇院 薔薇的柔軟帶進宮殿。
せ 字源(世) 桜色 Cherry Blossom
そ 字源(曾) 莓色 Strawberry
世轉千百回,花見如初會。 風搖它吹落,片片冰花玉。 萬人栽種川櫻道,再盼來年春神到。
曾有長輩說台灣年輕人是一壓即爛的草莓, 但香甜多樣抗氧化強的世代 不應被鮮食者隨意採摘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1
專欄
角落羅卡
Miguel Torga 譯 夏簷
畫
詩十首
洋小漫
米蓋爾•托爾加(Miguel Torga),真名 Adolfo Correia da Rocha, 生於 1907 年 8 月 12 日,於 1995 年 1 月 17 日去世,是二十世紀葡 萄牙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和作家之一。 他以詩人,短篇小說作家和紀 念主義者的身分脫穎而出,但亦出版小說,戲劇和散文。
7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開始 我在出生的地上 弄傷了腳 憤恨的痛楚 在脆弱的軀體留下痕跡 我終日背著軀殼 流著驚恐和痛苦的眼淚 為了麵包 付出大地 花費大自然 來換取人的認知 猶如坐在桌旁的野獸 驅走內心的疑慮 吞吃你撒下的汗水 用雙倍的悲傷 把子彈上膛
鳥巢 我知道有個鳥巢 巢裏有蛋 圓滾滾的 裏面是雛鳥 不用關心我 我不要教導 不要射殺 我要成為好孩子 保守 這秘密 然後與懂得倒立的 在空中飛翔的 交朋友
母親 —— 聖馬丁尼奧•德•安塔,六月一日 母親: 你遭遇到甚麼不幸 變得如此麻木和冷漠? 是甚麼使你的表情 變得如此僵硬和嚴肅? 像雕像 像厭倦言詞與溫婉的人們 像我 在你的床上 存在於石塊裏 胸懷沒有一顆心 我呼喊你 你不回答 親吻你的手和臉 我感到冰冷 你 或變了 或騙我 或躲藏 在虛空的驚恐背後 母親: 至少睜開眼睛回應我! 說你仍看到我 告訴我 你是永恆存在的女人 即使死亡 亦不能讓你離開我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3
身分 我殺了月亮 月光灑落一地 我要鐵和水泥般的詩句 捨棄押韻 運用痛苦的輔韻 宇宙展開 我的靈感 來自於痛苦的掙扎 用盡力氣: 在每一次呼喊中 譜出華麗的雋文 如岩石上的刻文 永垂 日以繼夜地 讓情感的文字 不朽
7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5
這幾乎是一首愛情詩
日復日
我已好久沒有寫 愛情詩 我最擅長寫愛情詩! 我們的本性 源自盧西塔尼亞 幽默 有魅力 能把最感傷的 變得華麗 酒樂 變得沉鬱
又開始⋯⋯ … …
或者說 我年華已去 得不到愛 或那份舊愛 一直藏於心裏 沒勇氣展露 —— 我已很久沒有寫 愛情詩了
自信 世界因生命的活力而美麗 在每一個夢裏的 經典光景 載著另一個夢的 冒險色彩 那份甜蜜 不用猜疑 漸變 更純潔 更清新的 甜美
7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若可以 不痛 不忙 你行走在這艱難的路上 通向未來 讓步伐獲得自由 在你到達前 別停下來 不然半個果實 你都得不到 不要滿足 在果園裏採摘無盡的夢 不斷夢想和觀看 夢幻的旅程 別忘記 作為男人 應放膽前行 方能尋得自我
求你了 寂靜是平靜的海洋 我可以在海上 漫無目的地航行 你不用回答 我急著要知的事 讓我感受快樂 就這樣 遠離你 遠離我 太多的渴求吞噬生命 我們已知道苦 但在我們仍會愛 時光已逝 平靜的 平靜的 不要打擾我的平靜 再次聽到你的聲音 如要喝下鹽水解渴般難受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7
寓言中的寓言
啟航
從前 有則著名的寓言 教誨世人 警世之言 在詩歌和散文裏 每個人 聰明的 謹慎的 博學的 都反覆吟誦 對子女 孫兒 曾孫 寓言裏 有許多不值一提的 細小昆蟲 且曰: 唱頌的人 定必餓死
渴望與松樹林 轉化為脆弱的帆船 啟航 依靠猶如密密麻麻的針葉的 指示航行
事實上 簡單說 寓言裏 提及神秘的魔獸 在每一隻生物的耳邊 密言曰: 誰不歌唱 必為財亡
7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一次又一次的相擁 出現在祖國的大地 寡母在冰冷的沙灘 振聲呼喊 死去的愛兒 碼頭聽到 對幻想的反覆的憧憬話語 讓航海的漢子 吹動著燭光的火焰 甲板上 抱著信念的航海員 懷著夢想 日復日地在翻動的大海上 堅毅地站著
Poetry and Art
At the risk of the unknown Anne Dufourmantelle
Translated from French by Jeremy Fernando
Artworks by Yanyun Chen
Yanyun Chen, Study of the last goodbye, Charcoal on paper, 2017
At the risk of inviting a woman to rock dance and whispering to her: “close your eyes”. At the risk of leaving in a car for dinner in the city and ending up in Rome, the next day, after having rolled all night, because of a change of mind. At the risk of having seen your man, for the fiftieth time, declining the offer of the small Pakistani seller of (withered) roses, and buying from him the entire load to offer to all who were there in the room. At the risk of sleepless nights. At the risk of writing to one, almost unknown, a love letter brought on by an almost nothing which will have just then crossed you in a dazzling unknown. At the risk of not ceasing to make love. At the risk of praying without the help of any God, or even with. At the risk of friendship, hidden, mad, profound, infinite. Worse than a love. At the risk of ennui, and loving that ennui without help.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9
At the risk of walking alone in a city and waiting for, at that instant, the sense of a lifetime, knowing that the next day everything will disappear. At the risk of listening to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aint Matthew by Bach endlessly. At the risk of taking on oneself the responsibility devolved to another, everything except a principle of precaution. At the risk of going back to the beach of small glass pebbles frosted by the sea and then dispersing them, in the evening. At the risk of a communism of thought. At the risk of joy. Original text in Anne Dufourmantelle, Éloge du risque. Paris: Payot & Rivages, 2014, pp115–116.
Yanyun Chen, Dorian Gray, Charcoal on paper, 2015. 8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Yanyun Chen, Experiment with Johannes Brahms’ Trio: Movement 3, Charcoal on Japanese Linen, 2017.
Yanyun Chen (b. 1986, Singapore) is an artist. She runs a charcoal-based drawing and installation practice, and her works respond to writing— fictional and philosophical—as well as aesthetic traditions and techniques. She was presented with the People’s Choice Award for The scars that write us at the President’s Young Talents 2018 exhibition at the Singapore Art Museum, and is the winner of the 2019 ArtOutreach IMPART Visual Artist Award. She received her PhD (Summa Cum Laude) from The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She is a full-time lecturer in the Arts & Humanities division of YaleNUS College in Singapore, and is the founder of illustration and animation studio Piplatchka. She lives and works in Singapore.
Anne Dufourmantelle (1964–2017) is a French philosopher and psychoanalyst. She posits that risk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an integral part of living, of being alive: for, “being completely alive is a task, it’s not at all a given thing. It’s not just about being present to the world, it’s being present to yourself, reaching an intensity that is in itself a way of being reborn”. On July 21, 2017, Anne died whilst attempting to rescue two children caught in dangerously turbulent waters off Pampelonne beach in Ramatuelle. Lifeguards eventually reached the children, who survived; but she could not be resuscitated.
Jeremy Fernando reads, and writes; and is the Jean Baudrillard Fellow at The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He works in the intersections of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the media; and his, more than twenty, books include Reading Blindly, Living with Art, Writing Death, in fidelity, and resisting art. His writing has also been featured in magazines and journals such as Arte al Límite, Berfrois, CTheory, Cenobio, Full Bleed, Qui Parle, TimeOut, VICE, and 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 amongst others;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French, German, Italian, Japanese, Spanish, and Serbian. Exploring other media has led him to film, music, and the visual arts; and his work has been exhibited in Seoul, Vienna,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He has been invited to perform a reading at the Akademie der Künste in Berlin in September 2016; and in November 2018, to deliver a series of performance-talks at the 4th edition of the Bienal de la Imagen en Movimiento in Buenos Aires. He is the general editor of both Delere Press and the thematic magazine One Imperative; and is a Lecturer & Fellow of Tembusu Colleg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1
「蒙面」專輯
外科口罩 鄭潔明 從前你跑上前線,抵擋 暗角亂飛的子彈 槍聲飄散,你被送進 密封的病房 多年以後,你每天翻開報章 都看到未來的動向 長滿瘡孔的身軀,流轉成 各國爭奪的天窗 縱然你的風琴 拉不出聲響 鐵劍只懂戍守邊疆 一雙雙快要炸裂的眼睛仍晝夜 吸啜屏幕 懸浮在街上 你伸出藏在身後的雙手 輕扣在燙紅的耳朵背後 讓臉頰的震顫 包覆在呼出的溫柔 哪管你即將 抱緊黑影,蜷縮在 腥臭的鐵箱
8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所幸窗花不會雕萎 冼文光 (馬來西亞) 接下來日子怎麼過 妳想過麼;一時興起 一時衝動,憶起內疚的事 淚心中暗淌,望著時尚女裝 艷麗晶亮;情路上等待的人 甜品店舖裏的中年男女 希望激烈些許;曾寄居城市 跟兩隻偶爾飛來的黑鳥 窗台上對望入夜的街燈; 心形瓶、瓶中的美人魚; 掙扎著要活得精彩 誌異小說裏女狐白日飛昇 留下一縷青煙: 無毛獅子徹天飛 蛤蟆樹上披毛衣。 新移民初來報到踩著黃線 轉眼到了危險期; 昨日不可能重現 轉角遇到愛情 任性地以為只有意外 外面的世界下雨 裏面的人乾著急: 「妳一個人來啊?」 黎明曙光不要來 有些歌多年迴盪腦海 藥品價格繼續昇高 泳池底下抱著自己 周末夜晚妳橫躺 紅色高跟鞋對著後窗 歲末多雨冷颼 所幸窗花不會雕萎 橫著看妳似蛇 「我就是這樣。」坦白說 蟬鳴是怎樣我不知 迷茫浮現台面 理智的人沒幾個 日子夾縫裏妳孤獨麼? 冷雨白天艷陽黑夜 我想再遇見 孤島上的妳 蒙著面抽泣 ⋯ … …
「蒙面」專輯
可能的益處 孫維民 (台灣) 被口罩阻擋的話語 變得真誠 缺少了嘴部表情 事情多麼簡單 如果眼睛也能隱藏 還有挑眉、蹙額、撥髮 脖子、乳房、臍、私處 都被遮住 (像鳳梨切除外皮 如果使用比喻) 我就可以更清楚地 看見你
沒有愛人的愛情 良耳 (澳門)
風琴 吳見英 你們把風琴懸在臉上 我沒有聽到樂器的奏響 除了呼喘,穿透牆上的月曆 在日子中蔓延,我們學會忽略 周數,如四條吐舌的黑蛇並列 吞食嘆詞,打一個唏噓的嗝 或組成一個家,蜿蜒順著家中 被消毒多遍的內壁爬行,再爬行 持續進食而肥胖,像貪吃蛇 等待哪天熬不住咬斷身體 然後掠過超市貨架,補購 一袋泰國米和一杯合味道,一條生命 麵包和一條失落的尾巴,臉上風琴 囤積濕氣,孕育暗瘡與疲憊,發酵 不欲言喻的情緒,省下的句子 像兩個省下的口罩,只管沉默 在路上,我戴上眼鏡 漠然的眼沒有因此變得明亮 只清晰看見你們漠然的眼 酒精噴霧勉強能消卻一點猜疑 我們注視彼此,卻 不曾握手
在回憶的島嶼追逐太陽 或者跳上星星 去捉會飛的影子 這是你教會我的事 想起你的夜晚 我擁有發光的骨頭 此刻,唯有歸期未定的歸途 在眼前展開 恍若沒有愛人的愛情 沒有頌歌被寫下 所有的筆都自知難以勝任 而我們 在那個沒能給出的吻裏 變為刻刀,機械地雕琢 時光拋來的每一塊石頭 直至成為星星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3
「蒙面」專輯
看我一眼 李彥 (台灣) 自我規制 你以塗畫課本古人 粗黑的橫槓 看都不想看一眼 就把我保護起來 隱蔽下的私密 走了位 撕裂成布幔掉落 露出通風的眼睛 那些被擁有的想像力 在漆黑中填補我 最美的樣子 拼命意淫 扒露 犯罪者的隱私 迂腐且禁慾的 魅惑 重建你 看都不想看一眼 舊時代泛黃的頁 拿起筆塗黑: 自制點 好不好 只有我知道那非保護 你們在黑布下給我的 眉 鼻 唇 甚至平凡的眼的增色 都超乎我原先所有 所預期 眼不能拯救眉 鼻 唇 但眉 鼻 唇能 拯救眼 於是你 看都不想看 我一眼
8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她活像一本雜誌封面 林宏憲 (台灣) 他握緊拳頭 四月的清晨,送報伕蒙面唱著輓歌 頭條抱著膝蓋 膝蓋以內有水的聲音 另一個他 從沒想過一張紙條丟出去以後 會成為一團火球足以灼傷 母親的眼眶 灰燼全被風聲帶走了 頭條寫著 「媽媽救我。」 她活像一本雜誌封面 返家從她變成他 在一個又一個熒幕的轉換 他不知道她是誰 抑或他是誰 於是蒙面成為一種選擇 他站著 站在玫瑰色的墳前 他握緊拳頭 她生前最愛吃的冰棒 他說 「來世吃不完的冰棒 記得以後讓時間陪你分享」 翌年一月的黎明 送報伕胸口橫出一朵玫瑰 衣襟有水 手裏握緊著一張透明的選票
「蒙面」專輯
發夢 應亮、正念 孩子說 原來在白天 也可以發夢 就在小巴上 車窗外 汪洋一片 彩虹色的 海水裏 包裹著一顆地球 透明的黃 地幔中 包裹著哥哥姐姐 蒙了面 衣著日常 海水 把警察 染成七彩 保安 將他們 攔在一旁 黃色地球 轉成艷麗的紅 又成素靜的黑 哥哥姐姐們 從裏面 望出來 一言不發 神清氣爽
洗澡 翌
時間的真相 語凡 (新加坡) 你住在天台 但不是煩躁的陽光 住在樓梯口 但不是鞋聲 像個無目地的遊人 戴著微風 隨我走過人群 聽到眾人的油嘴滑舌 經過光鮮華麗的城市 捏鼻走開 我們被虛情追逐 你在我的耳朵說話 夢裏重複過去 牆的油漆因你剝落 風中的髮絲被你染成 灰白
猶疑了很久還是 扚起手掣 冷眼,落在身上 走過,在,如影子的在
所有的愛和語言 寫在你臉上 住在你鐵軌上的我 像一列停不下的火車 你我都深感疲憊
頭不沾濕,塵中 揉出雪水 這降水 從浮白中劃下 一圈 一圈休止符的島
我們有各自的功課 我與你走漫長的路 聽你吟唱 不管世人的嘲諷
聽逝。聽那觸不到半點質感 忘記這動作本身 性涼,味甘,帶點被動 彷彿夏天一顆將說話的冰
你在我孤獨的窗 眨眼 輕啟面紗,輕拍肩膀 童年與暮年重逢 在某一天
餘溫在洞口 築構大海 此刻毛髮已流化迴盪 奔向另一個大海的喉管 一支長恨歌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5
「蒙面」專輯
蒙面 梁璧君 一種需要於是成為了 潮流時尚 各式各樣的屏障 製造距離 保護隔離了的 我和你。 今後,我只能憑回憶 思想和重構 你有的樣貌和輪廓 帶點朦朧的清晰 或許,這樣反而更美 眼目內的每一個 至少某一個部分 總是某程度上, 像是不多不少的你。 即或不然, 我們再也無法透過唇語 讀出彼此 所有隱密的心事 就是連聲音也被蒙蔽 那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 最終以不同顏色的屏障阻隔 敞開的墳墓 失去了懾人傷人的尖銳、 鋒利和毒氣 我無法再認出你了, 那個不盡完美的你。 而我們的臉面, 從此, 不見天日。
8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面具 今文 還未得到性愛的愛情 對方的臉容竟是如此的美麗 佔有的目的無人知曉 偽裝自己心愛著對方 擁吻,脫掉一絲不掛的偽裝 從此,不再關心真實的胴體 爭吵是暴露眼前的一粒胸痣 冷戰是一堆堆凝固的嘈吵寒冰 一場場吵鬧的變臉 各自抱著各自流淚的枕頭 假如回到得不到性愛時 假如性愛可以白頭到老 如今的冷戰只是想起一粒胸痣 解不開無性婚姻的枷鎖 沒有性愛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盡頭 一場變臉的婚姻,最終 各自撕開隱藏多年 變臉術的假面具
害怕 冼冰燕 我害怕黑夜 害怕急速的列車 害怕無故帶走的雙手 害怕閉上的眼睛 害怕白布蒙著的面孔 害怕開始凝固的血液 害怕那麼多來自心底的害怕 對未知的茫然 對已知的恐懼 擊碎透明的玻璃 我害怕 那寂靜中清脆的破碎
「蒙面」專輯
瘟疫在遠方 莊元生 黃昏站在梧桐河橋上 夕陽在回憶裏吹著微風 電話響起,遠方 友人在城中高樓,已經 許久,沒有下樓 外出 疫情困了整日的老人 河堤上運動手腳 繼續彎腰膜拜 財經股票數字 從隨身手機聲演 源源流水播出 河畔寺廟門前的貓狗 水泥地上曬完最後 一絲陽光,轉身 搖晃迷離的背影 走入荒墳墓地 樹叢下的梵聲裏 渺渺香煙隨風聚散
面具哲思 方聲 (台灣) 退縮到無可退縮的內在 止步於德爾菲神殿入口的你 想問有沒有無可再分割的自己 是誰有資格評比這不需面具的我? 只有小丑不再需要面具 他一出門便是禁止面具的國度 不能戴面具的我們才能被追蹤 我們只是被收集被演算的數據 你的消費你的欲望你的行動軌跡被記錄 在一個禁止販售那面具的國度 那連提及面具的語言都要擔心的生活 那連戴不戴面具都要被追蹤的世界 你的內在要多深才不需要面具? 臉部辨識需要的是一張還沒死去的臉 從偏鄉車站監視器鏡頭到都市電視牆上 被看見的便是張違不違法的臉 你思忖著戴上或不戴上面具的自由 試著擠弄出那哭笑不得的臉部表情 短短的幾秒鐘也好過沒人敢提這世界不能戴面具的事 原來,他們怕的是你不怕被看見的自己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7
「蒙面」專輯
小野譽技 小野譽技 我要知道你活著的消息 然後繼續為你寫著一首詩 在和你毫無關係的土地上 這裏的一切也都不屬於你 這裏沒有冰水 這裏沒有解藥 這裏存在著我的一面
我前世是個普通人 浮沉幾世我擁有的也只是一些轉身 我的家鄉 不在南方
我 不願意讓他們和你生活在一起 因為他們不配 他們說著雜亂無章的話語 他們時常喊幾句振興
在註定告別之前 在如此著相的生涯 我將我 如數敗露給你 無需救藥
我 不停的念叨 人潮人海 有你有我 攜手淹沒理想 我 已經活了幾世 依然會感動 我 在漫長的一天中 在短暫的五分鐘後 出現在南方 昨天過去了 老式肥皂的濃重鹼味若隱若現 如今的我 由我和我父親的一意孤行養育而成 餘下的整個人 沉浸式的鋪灑在時間裏 呼吸理想
8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生命是由許多小的告別組成的 餐前的告別 屋後的告別
蒙面人 許哲偉 (台灣) 以夢蒙面露出回夜的眸光 一座城市浪遊 腳跡聲微波床海 練習上岸所必須的七秒記憶 黎明後,我們用生活的匠刀 割出皺紋,說是歲月掠奪 其實,只是泥塑的面具 隨時可摘換七情六慾 遮掩口鼻躲避一場瘟疫 就像星子,對著光害嘆息 眼睛,成了惟一孤獨的北極 瞻望天之將明 至少蒙面法沒禁止的心情 吶喊,素顏的世界 沒有隱匿,相信 總有一條路明亮清晰
「蒙面」專輯
四月的廚房 陳秀鈞 廚房最近抱怨 超市買不到酵母 沒有高筋麵粉 麵包就會乾脆如砂 四月的心情輕撒 小梳打在焗爐發酵 如城市落幕的榮華 牛油似的雲也不見許久 逐漸擴張的冷凍空間 沙甸魚早已離家出走 寒煙墮進真空 血水逐漸有了筋肉 如果解凍就是生活 溫度總是難以操縱 剪開冰封的年年月月裏 保鮮紙纏擾的過去 躲進壞了時計的焗爐 嘗試磨合過熱的粗糙 導管消退赤紅 關係早已裂如焦土 無用的小修小補 終究只是徒勞 只好在超市返貨的日子 期待下一次成功
未淨 龔灝浚 •眼 墨鏡折射陽光 頭上的嫩葉,人的腳步 成了詭秘的剪影 呼吸,然後白了一片 •耳 聽不見拿咪的人唱甚麼 聽不見身旁愛侶的絮語 聽不見新聞報道的雜音 在一片吶喊中 僅聽見自己的迴聲 •鼻 用窒息換取歡愉 用孤獨換取呼吸 缺氧之前,我們早已被自己 悶死 •舌 舌頭與舌頭 彼此掛念 •身 我們捨棄輪廓 在車廂中將肌膚貼緊 彷彿此城的維生系統裏 眾生一相的血球 •意 一座積雪經年的山 寒冬過去,逐漸見她的棱角 分明。那遲來的 第二春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9
「蒙面」專輯
無人 —— 於一座空山、一片深林,見苔與光 盧真瑜 青苔的亡靈復甦時,不再 帶來腳跟,提起 一座荒山,只指涉另一座。空山 於留白處藏起語言 無面目,鳥群結聚 深林深處 仍然只有沉默,迴旋 跌盪。水聲,從澗間 慢慢浮現,一隻渡鴉 倏忽望向天空 它的明天,將被濃重的霧氣所擁有 它預見 大地將生長城市,城市將包裹人群 人群將為世界蒙上面具 一層暗影 蒙上眼睛,而眼神明亮 如夕光,一座永恆的空山 只閃爍苔痕上
回神 王深 如是我第一次看見你的 眼睛,指的是那作為獨立 個體的,而非面部器官的一名 我這才窺見你潛藏眼內的忍忍 與無明。午夜一湖水月 我把你從水面打撈,放定掌心 靜審,你婉轉,欲化作無形攀昇 許是你把我錯當解人,而我 只是一趕路的旅客。渴一瓢 月光,洗濯我的乾澀靈魂
9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學習生活 文其 學校的鐘聲不再響起 木桌抽屜疊著尚未遞交的通告 敏感的花粉在黑板前紛飛 校服與背包在街上消失 來不及的約定與道歉 讓電話綿長的電波接駁 沙啞的聲線融合彼此的煩憂 青春的襟章瞬間剝落 替校服結上她們的領帶 翻開陌生的書頁 未明的詞語擁有各種詮釋 所有的疑問如神秘的星羅 烏雲比地上的潮水炭黑 窗外有起伏不定的躁動 有人擠壓每天進出醫院的人數 有人家裏的鎢絲日夜燃燒 追趕一再延遲的考期 我們戴著複印的口罩前赴考場 把預默的內容抄寫在試卷上 而試題企圖拆散我們未來的路徑 消失的嘴巴隱藏掙扎的秘密 寬闊的間隔剖開所有的流言 筆尖流瀉我們孑然的願望 相信課室內的留言便條柔韌依然 相信某天將牽手繞著校園歌唱 相信某天能在石門面前誦詩
「蒙面」專輯
面
蒙面的日子 律銘
面具掛在面上已不能模擬 我們的廣袤 一百人就有一百張面貌 二百條腿就行出一道河 寧靜,卻能致遠 黑色不夠反映今日濃度 眼神溫柔,和聲音無關 永遠有一個內心,無法向外 就如翻開一瓢水,有些人欣然 有些人 —— 觸手就縮 水仍為此自豪 永遠有一小部分自己,藏在蓬鬆 埋在淩厲,潛入深邃 不用翻出來,只有光能照入 暗無法溢出,臨摹 時雨與土地的互諒 面巾,掉在地上 照樣和鏡面比長 水:從不留神
余言 我們開始蒙起面來 在六月飛霜的盛夏 顏色連接起隱密的身分 黑白被重新定義 有人四處投放灰色的煙霧 城市的傷口就此加速腐爛 我們用黑色遮蓋身軀 悼念那些失去光明的眼睛 我們用黑色遮蓋面目 悼念曾經天真的自由 褪色的星星告訴我們應該慶幸 幽黃的月亮還未被天狗擄走 我們繼續蒙起面來 在氣溫日昇的冬末 一片橫蠻的紅色擴散後 大地被點燃了 火苗像黴菌一樣傳染開來 是有甚麼比火山更可怕的在爆發 灰燼不一定使人窒息但絕望可以 穿透最堅固的鎧甲 我們用天空和湖水的顏色 嘗試阻止噩夢蔓延 可是沒有淨化的彩虹 並不願化成一束光離去 我們何時才能遠離蒙面的日子?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1
「蒙面」專輯
春祭 —— 戴口罩的清明備忘 席格 黎明被偷走後 天亮了 我恨這白盲盲的天!更恨 猶抱春心的落英
一江春水凝噎 漁人恍悟和魚蝦的平等 摘了口罩 獨自在江邊飛奔的人 請原諒他 把呼吸重新練習
不如黝黑的凍雪 拒絕將冬的傷痕罩進太平 四月 以殘忍的寬厚擁吻眾生 春天被偷走後 春來了 她誓讓已熄滅的眼 重新倒映出盛景 為新墳添把鮮花 再把淚溝犁平 催我們吃亡者遺下的寒食 領取明天的出院證明 不要再提玫瑰的名字 它紅得勝血令人心驚 偏要再提玫瑰的名字 它還要在覆轍之上冒出蓓蕾 紀念碑太重,我們 就在身上建造 哨聲太短,我們 用心跳為自己致哀 紀念被偷走後 祭儀開始了
9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家暴 鄧煒儐 (馬來西亞) 家暴者 假借血緣關係所滋生 一家原則的霸凌意識 像夜空暗地裏無限延伸 屋內的瓷磚地 像拼圖式的領土 三房分立的構造 是不必要的空間障礙物 撞破房門 打通屋內的每一處角落 看我赤身露體 引申為一家之主的權力 我忍著疼痛,以枕套蒙住頭 拒絕你平常的偽面具 顛倒語,酗酒後的猙獰與酒臭 從眼耳鼻植入 堅守人性與信念的最後一道防口
「蒙面」專輯
幾秒鐘的約會 蕭欣浩 眼波早已輕敲你窗 不經意閃斷了靈魂接通 印象如風捉得到影 依稀勾勒出幾道明媚的線 你再次瞥眼過來看我 試探彼此拉近的距離 有沒有逾越道德界線 還是在判別穩妥的類型 心思驅趕著步調 呼 吸 呼 吸 氣息溫潤循環 加速了小鹿碰撞的節奏 不織布埋藏隱密風景 猜想是苦中的甜 答案何時能夠揭盅 或者不解謎團早已經註定 細想你日系配搭的妝容 也能超快適應倉促的往來? 言語被隔離得太久 誰來救救這叫人窒息的世界
十月五日 曾詠聰 氤氳後面,摺機鏡頭上有時鐘 接通十年以後,電視直播焦距外的濃煙 漫散,鏡頭罩在手機的另一個時鐘 —— 生日快樂。他們說,臉上圍著餐巾的我 迎來快門和強光,都褪落吧 十九歲的風景 兩款蛋糕都沒有默契 可以分一個給斗室裏的我嗎? 靜音畫面只負責光,而我 惦掛午後一節口齒不清的安全廣播 道路迷失,引喻失當,影子 曲折在無人的大廈外牆,我們害怕搜捕者 如十年前躲進公園裏的追逐遊戲 忌廉滿臉,照片僅能辨認的眼眸沒有瞪視 分明的軌跡和街燈,頭髮裏潛出一隻塑膠叉 笑著鬧著 —— 拋蛋糕儀式我從沒存活過 卻一直活埋於相同體 殻 , 退化,偶爾昏迷 保留視覺繼續盯著天空脫水,再沒有甚麼 不被焚毀,濃煙填密的解像度我不能吹熄 原來仍未學會呼吸 懷疑給撕去多少個具象的面容 我們依然欺騙自己⋯⋯ 從前覺得光年以外的幻想 被站滿陌生人的列車迅速輾過 一卡一卡乘客走入月台,卸下面罩 仍舊在笑的無數個我給擠上車廂 載走,留下來的人揮手道別 生日快樂,他們說。一種變壞了的氣味 連掩鼻都要思索是否有罪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3
「蒙面」專輯
亂世 黎凱欣 你說時代容得下細細碎碎的夢囈循環 卻容不下那一抹模糊的口罩 戴上了口罩彷彿就遮蔽了表情 掛上了眼鏡便是同一個臉孔 同一種保護方式迎戰 因有著借來的勇氣 才有著絕望的心態 你摘下口罩,吸下帶病菌的空氣 同時吸入那一股莫名的恐懼 你一方為搶到物資而安心 一方為數字的上昇而擔憂 你被疲情生活下的汗水困著 卻怎麼也守不著城市的最後防線 口罩薄如綻放的蟬翼 體積雖小卻尤其重要 於無人的夜晚重複擔當著某些徬徨 你雖擋住蔓延的瘟疫 卻蓋不住人們的一臉愁容 封城後的萬家燈火 點燃了不由自主的顫抖 眼睛猶如空無一人的靈魂空洞 花如肆虐的病情無情盛開 恍如亂世下的紅塵呈現耀眼焦灼的美態 蒙上了便帶著朦朧 看那城市最初的模樣
面罩下的時間 黃敬源 路面的煙霧沒有散去 十年時光被藏在面罩之下 我們以為音樂的旋律 會緩和子彈撞擊時的悶響  所以流血時會哼起些音樂 就像焦土填補馬路邊 花漕的缺口 尚記得某些拋起磚頭的日子 有時,會撞花了天 那些不允許被超越的高度 連拋物線都長出了角 陽光便將人們的信念裹成黑影 然後在槍口前 吟誦一些開始被燒 毁 的 經文 和十年的徒刑 只當路邊揚起的蒲公英 夾雜了硫磺 少年尖叫的聲音也逐漸發酸 就像伊甸園裏長出的禁果 和十八歲蒙面的少年 他們有著被亂槍掃射時 更頻密的腳步 只是在那些散不去的霧裏 或巷的盡頭 某些被找回的面容 或許早已溶爛得 不用再遮掩,也不用再查證 死因不明
9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蒙面」專輯
屍體發現 盧偉力 腐爛屍體墮樓 警察說:「無可疑。」 這是這一年的新聞
解放耳朵 不同世界的震動 波濤洶湧
為不正常死亡找說法,說成正常 配合掌權者指令,製造恐懼 歷史上並非新鮮
船決不辜負大海 拖著湮沒了的夢 載浮載沉前行
蛆蟲大量繁殖 戰爭時、革命時、疫症蔓延,以及 二加二等於五的時代
噪音沒有邏輯 卻有訊息 緊鎖於日子中
大屠殺、人為大饑荒、民族浩劫 都曾經冠以非常漂亮的說法 這是一種歷史的幪面
時間在角色扮演 輪迴,幕起幕落 舞台上鏡子在說話
「從來就沒有甚麼救世主!」 於是,他們拆除十字架,重新 定義信仰,以及神,所以
張開眼睛 面對世界與自己 意志就是鑰匙
是哲學家宣告上帝已死 而非已死的上帝向人類展示 祂的解體
把不同時代的翅膀併在一起 飛一段一段旅程 悼亡
燈泡昏沉,房間狹小 靜靜觀察飛蛾 想像生命的可能 傳說 盤古開天闢地 死後身體化為世上萬物 夸父追逐太陽 飲盡河水口渴而死 手中之杖生出一片桃林 花開有時花落有時 我們從街頭的風雨聲 聽到四季的更替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5
「蒙面」專輯
多臉人 萍凡人 多臉人數不清自己有多少張臉 面具煩惱著怎樣歸位 反正不用塗口紅 回歸素淡統整亂象 別跟我談論主義只知亂象在這國度奔馳 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一張臉惟有做個影子 蓋著另一個影子將所有光的背面混作一 團揭開就看見受傷的 象 受傷的人相隨 披著風衣 前面的臉是終極保護網 甘願做多臉人的頭像 時刻統整自己 練習以同一表情巡遊 總缺一角的棋盤 一隻棋子在邊境晃蕩
9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蒙面戀人 II —— 與文貞姬聊天,她說:譯事是蒙面接吻。 林江泉 (中國大陸) 難道密集的彤雲不會在你腳底湧出? 滯留生存平原之前,隨 沉睡者躺在山上 猶如目睹一個印滿月光的抱枕。 鳶尾香驅動人間,從每晚 MoMA 午夜降臨時 墜落在河床淺灘的 顏色允許值 史前的大地塗鴉 平靜的天空中黑尾鷗舞出 踹息軌跡,這滯留永恆的圓角歸途 從不止步。骨骼乾枯的地圖在 月亮活塞中靜止 上昇,冬日悅目的穹頂 匆匆上昇,昇進冬日的 你,與可感噴霧器的形態 對視,趴下身軀 伏著 —— 寒流氣息 —— 雪白的 海洋。在海面上屏息著的瞎火 是柔弱的花冠 —— 和慢慢爬行的 草龜動態 —— 你靜窺。火焰熄滅 沉睡者朝午夜幽藍的禁區上昇。 進入呼吸通暢的平原 在覺悟中向內航行 —— 入睡。
「蒙面」專輯
薄荷糖 成語 離開槍膛之前 子彈是子彈的模樣 沒有人看見底裏的火藥 是深不見底的黑還是 冷酷無情的黑 色溫無法分辨,槍手如是 愛國主義讓人類變成畜牲 被摸頭便嗜血 敵人的同伴的,自己的 而槍聲遮掩所有異相
招魂幡 鍾國強 在橋下我又看見你 獨眼,一面破布幡的 孔洞,讓風可以 從前面來,也可從後 如一縷意志穿過 如一縷意志穿過琵琶 即使受制,也能 看見你,割下的左耳 貼著瀝青傾聽 裏面,骨的鏗鏘
失救和失語是死亡的一體兩面 把球扔到這邊 把球扔到那邊 鷹犬與極權玩遊戲 獎勵是散落一地的薄荷糖 煽動風,踐踏草 噢不,正名是空氣流動和消除雜草 這個語言佩戴面具的年代 看穿把戲的人自我拯救 獎勵是一夏天剩下的薄荷糖
當骨白色的煙又在尾隨 棺材一樣的容器 鼻子,我又看見你 碑狀雪糕筒,不斷 嗅逐,最嗆的花 當花開不再是吶喊 在每條拆開的繃帶上 我又看見你,嘴巴 還在苦苦咬著 一路走過來的秘密
我們吃了同一顆糖 其實是個吃糖的故事 一糖兩食:咀嚼和鯨吞,堅持與無謂 朋友啊,趕快來排隊吧 把選票給你最喜愛的 或摧毀你一生的美味 品嚐權力慾望充血的快感 青春的列車已經脫軌 你回不去了 我們也是
黎明前我將最後一次看你 鏡子,一勺還沒進化完成的 後腦,同看前方的悖論 之間,只有一方白色 為缺席的五官招魂
我倆之間隔著一面單面破璃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7
「蒙面」專輯 門神 宋子江 新春門神是霍去病和辛棄疾 你我戴上口罩,蘋果肌緊實 樓下看更疲乏,互祝新年 薏米煮茨實,肉丁撈米線 雪櫃清存,菜餚色彩回到 疫前,新潮丞尉令你想起 關張的臉。穿過門板上的 刀劍,走進真相的歉年 外賣騎手敬畏敲門。新聞送飯 攪動熱湯,翻起幾片金不換 想起我們都是浪子,碗碟中的 喜怒哀樂分你一半。神荼鬱壘 從不拒絕召喚,擋邪安宅款款 難阻門外人禍,瞞、瞞、瞞……
© Edward Luper 2020. 9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蒙面」專輯
© Edward Luper 2020.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9
「蒙面」專輯
10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蒙面」專輯
© Edward Luper 2020.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1
專欄
無聲地
重新認識阿拉伯半島 —— 台灣波灣詩論存在嗎? 文印卡
海
珊一詞在二十一世紀的印象已經隨著他在大 眾的腦海中消退不再被提及,變成陌生的名 詞。2006 年年底,伊斯蘭神聖節日「宰牲節」的第 一天,海珊被伊拉克處以絞刑。當時完整的處決過 程被放置在網路上,蔚為當時全球重要的新聞,此 一奇詭的行刑畫面像是把影像霸權從電視機交給了 網絡,在日後的恐怖主義形成了固定的影像暴力形 式。 從 1990 年 8 月 2 日 至 1991 年 2 月 28 日, 以 美國為首的由三十四個國家組成的聯軍和伊拉克之 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沙漠風暴震撼了當時的全 球經濟跟政治局勢。當時波斯灣戰爭作為二戰之後 人類史上再次發生的大型熱戰來說,在世界各地引 起許多討論,比如法國哲學家布希亞寫成《波灣戰 爭不曾發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發生,而日本在地 也發生了反戰詩論的再生。而波斯灣戰爭詩論在日 本做為整個詩歌歷史反戰的延續,在台灣的情況則 大為不同。 1990 年 3 月 16 日至 3 月 22 日在台灣是三月學 運的發生,後來也被稱為「野百合運動」。在台灣 二十一世紀的記憶政治中,三月學運的政治重塑, 被描述成為台灣認同政治重要的時刻。三十週年的 慶祝活動,因為許多學運成員已成為政治中堅而更 具記憶政治的複雜面目,一方面有著國族想像、另 一方面又顯得聲調簡單。在時序上,三月學運的存 在,使得台灣的波斯灣戰爭詩論與當時國際上的討 論有著不一樣的面貌,至少與日韓有截然不同的面 目。日本的波斯灣戰爭詩論又稱湾岸戦争詩論關注反戰傳 10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統,而韓國在反戰之外還因為韓國分斷政治的投射 討論起波斯灣戰爭是解放戰爭還是侵略戰爭。但台 灣的情況是如何呢? 相較於發生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伊拉克戰争台灣 發起了反戰詩詩選,台灣在一九九○年代對於波灣 戰爭的態度顯然與學運帶動起的認同政治有關。當 時台灣新聞登起了偌大的消息「陳若曦的小兒子 也被徵召上沙場」。陳若曦是台灣小說家,以《尹 縣長》為名,後來移居美國。此一消息則從美國傳 回來,報紙刊載起當時台灣人因為移民美國的徵召 從軍的許多案例。而文學方面,相對於反戰主題, 不如說波灣戰爭提供了台灣重新認識阿拉柏文學的 機會。 當年的民生報記者林英報導了出版市場「阿拉 伯世界有點『距離』 想窺究竟國內出版品寥寥可 數」。這個報導指出了台灣長期忽視了阿拉伯世界 文學的面目。一九八○年代台灣有不少人前往阿拉 伯世界擔任移工,但顯然這樣的現象並未讓台灣文 壇注意到阿拉伯文學。而整個冷戰期間台灣的海外 文學深受美國為主的自由世界主導,亞拉非文學的 傳播方式相當受限。某種程度來說,這篇新聞表達 出了台灣文學領域在面對波灣戰事發現了對阿拉伯 世界的陌生。 雖然當時戰事緊張造成了經濟相當大的衝擊, 台灣的副刊風景卻呈現了相當異國情調。例如木心 〈我紛紛旳情慾〉雖寫同志情慾但也表達了當時戰 爭氛圍,如文內提到「要去殉道的壯士們,為信仰
而戰,他們難道不知,更高尚些的殉道的志士乃是 被朋友所殺而非死於敵人之手」。而當時的人間副 刊與《中時》副刊,則陸續介紹了阿拉伯文化、伊 拉克詩歌的譯介。李章儀則在副刊發表了一系列阿 拉伯人文化的介紹。《人間》副刊則有多篇阿拉伯 旅遊文學的介紹。這一方面表露了台灣當時發現對 於阿拉伯世界認識的缺乏,也呈現了副刊對政治議 題的距離。這些文章有時甚至與三毛的旅遊文學沒 有太多的衝突,甚至與戰事無關。 而這股因為戰爭而凝視阿拉伯半島的目光,則 缺乏本土作家的聲音,在副刊中有不少是移民作家 因為美國的國家動員而寫起這場戰爭的反映。例如 當時仍在國外的楊牧〈疑神六集〉就寫起一則美國 當時的詐欺案:「一九九○年八月初,就在西雅圖 不遠一陸軍基地路易士堡(Fort Lewis),軍牧凱 瑞 ‧ 普洛布士特少校被送上軍事法庭。這本來並 非大事,但一方面因為那幾天美國剛開始調兵入沙 烏地阿拉伯,準備和伊拉克正面敵對,又因為被送 去審判的普洛布士特不但官階頗高,而且還是基地 牧師,乃引起大家的注意。」「誰都知道假如有一 天美軍和伊拉克軍要真打起來,基本上可以說是基 督教徒和回教徒的衝突。即使沒有人願意明白那樣 講,許多當事者心裏有數。普洛布士特少校是軍牧, 被控欺詐,在那種時機,這當然是重要新聞。」楊 牧這篇文章,也透露了台灣文學在當時有著亨廷頓 多元文化論的氣息,而與木心一樣對阿拉伯文學、 文化常透過穆斯林的宗教色彩作為修辭槓桿來達到
一種文化差異的表達。不僅楊牧、旅美的王鼎鈞、 張系國都是當時針對波灣戰爭有反應的作家。這現 象可說是透過美國的眼睛來重新認識阿拉伯、認識 波灣國家。 王義森、林同安、徐衛新、李琛、吳垠、劉文 焱等人,則牽涉到台灣譯者與副刊編輯如何透過英 譯資料與中國譯本來補充當時台灣欠缺的視野。尤 其中國譯本部分涉及到亞拉非文學在台灣的潛流, 這些書籍哪來的?是否來自於台灣地下的左翼人 脈,至今仍不得而知。而除了伊拉克詩歌的介紹外, 由於資源的缺乏,副刊強調著文化面向的介紹,也 表達了當時中央文壇對於同一年台灣發生三月學運 的冷淡態度。政治面向被壓抑,縱使介紹了少數伊 拉克共產黨作家的文學作品,在選題與內容編輯整 體上也是親美的角度。在波灣戰爭期間,也是薩 伊徳 在 副刊上傳輸到台灣的期間。愛德華•薩伊德 (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批 判西方帝國,在此時扮演從反帝論述到後殖民的認 同重造,波灣戰爭開起了一段因台灣特殊時空環境 的發酵期。 在文學上的反戰色彩除了伊拉克詩人的譯介, 大多其他文章不如日本有著強烈的反戰論述,即使 當時許倬雲發表的〈波斯灣歌〉在詩意上也是挪移 中國邊塞詩的詩情,來描述美國以掠奪石油目的發 起戰爭的抒發。也就是說,反戰除了學術社群受到 美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有所討論,在文學中,毋寧是 波灣戰爭的各自表述,不僅與真正戰爭情況脫離,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3
甚至對比起台灣本身的政治運動也是相當不政治 的。那我們還可以問台灣波灣詩論存在嗎? 波灣戰爭在台灣引起了文壇注意到長期以美國 為主的文學視野對於阿拉伯半島是陌生的。其次, 一九九○年代初期從副刊的翻譯活動,亞拉非文學 的材料已變得可見,所以副刊可以在戰爭期間翻譯 部分相關作品。但到底亞拉非文學的可見是原本左 翼人士因為自由化得以發言還是因為海外書籍取得 相對容易才浮現則仍待探究。在當時,阿拉伯文學 除了詩歌之外,多介紹其旅遊文化,這一方面投射 出了早期全球化的旅行熱。而在這樣的基礎上,那 我們還可以問台灣波灣詩論存在嗎?也許不能,但 從台灣因為波灣戰爭發生的詩歌書寫與詩人反應, 在波灣戰爭過後十年的伊拉克戰爭,去關注一個距 離相當遙遠的戰爭,則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可以說 這是一個台灣文壇主動關注遠方的轉換期,也是台 灣認同劇烈改變下主流文壇的特殊例子。今天我們 若要深究台灣波灣詩論,不同於日本的反戰,討論 認同政治與遠方文化的認識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 尤其是在台灣文學媒體在波灣戰爭三十年後已不再 關注其他地區嚴肅文學的發展時,或許三十年前這 股阿拉伯文學的熱潮足以是重探台灣媒體生產的新 起點。 V
Photograph from Wikimedia Commons.
10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歌詞探微
內乎?外乎? —— 略析〈女神〉的自信之境 文栩晉
「女
神」—— 讓人魂牽夢繞的名字,令人趨 之若鶩的存在。「女神」的魅力不獨虜 獲不少少男、熟男的眼神與掌聲,亦是不少少女、 熟女爭相仿傚、追慕不已的稱號和身分。然而,何 謂「女神」?「女神」的定義又是甚麼呢?觀乎坊 間認同的女神、BB(「女神」的同義暱稱),成 為「女神」的條件實不外乎「美貌」、「身材」、 「妝扮」等等。當然,以上種種亦無統一定義,不 一而足,但當我們細心歸納、分類,可知「主流」 是必要的屬性。所謂「主流」,即以眾是為是,以 眾非為非,排除少數和偏離大眾口味的潮流。誠然, 作為大眾心中的「女神」自必以大眾喜惡為標準, 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正因如此,不少少女、熟女竟 為此削足適履,不惜犧牲天生我材,亦要隨波逐流, 成為大眾「女神」。 但「神」又應否如此「從俗」呢?試問盲隨主 流,甚至為此失去自我的「女」,又是否堪稱為超 於眾人之上的「神」呢?對此,筆者以為「女神」 自必有出塵脫俗之處,即是一種自內而生,散發於 外,能夠感動人心、帶領風潮的自信。另外,試問 一名具傾國傾城之貌、婀娜妙曼之姿,但面帶萎靡 不振之容、口吐有神無氣之聲的「女」,又何「神」 之有?對此,筆者以為數年前,由黃偉文填詞、藍 奕邦作曲、鄭欣宜主唱的〈女神〉( 下稱〈女〉) 及 其 MV,正能道出「女神」真義,說明支撐「女神」
的絕對條件,正是那分重視自身的內在所有,又能 超越大眾的外在限制的「自信」。以下,筆者將透 過歌詞內容及 MV 細節,略析〈女神〉那據內而超 外的自信之境。 首先,〈女〉初段刻意地選用了一段極具本土 代表性,能充分說明「主流」對「女神」的定義的 音樂作背景,除了易於引起共鳴,亦能簡單直接地 將聽眾帶入「女神」的氣氛之中,從而領起下文, 討論及反思「女神」的既有形象。〈女〉甫始,聽 眾便能聽到一段耳熟能詳,集莊嚴、高貴、優雅等 「美」的感覺於一身的音樂。的確,〈女〉選用了 近似本地選美經典 ——「香港小姐競選大賽」主題 曲的音樂作領起。對此,筆者以為正是作曲者有意 為之。 「香港小姐」向以「美貌與智慧並重」作口號, 務求將其打造成內外兼備、才貌俱佳的象徵,並向 全球展示東方人的審美觀。正因如此,此段音樂即 能喚醒聽眾的相關記憶,並聯想到那婀娜多姿的身 影。但同樣地,這亦會讓聽眾有一先入為主的想法, 「美貌」畢竟是「香港小姐」的先決條件,「智慧」 已是其次,遑論其他。加上,MV 又安排三位外貌 及身材均相對突出的女角,自信地站於台前,似以 王者之姿傲然審視後來者般,不獨強烈地呼應了背 景音樂,亦使「女神」的概念更形象化,讓聽眾更 易投入歌與詞的世界。此舉正能以「欲抑先揚」及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5
「先立後破」的手法,為全詞作一鋪墊,以引起後 文對「女神」定義的討論和反思。 然後,MV 中的鄭欣宜自黑暗中緩緩步出,其 肥胖身型自與三位女角形成強烈的對比,不獨在視 覺上帶來強烈震撼,亦帶出了全曲進入主題:「女 神真就是『美貌與智慧並重』……而已嗎?」「望, 在仰望,誰又會像妳像妳,高貴上殿堂。評判席大 家一臉不爽」,可謂鄭欣宜的出道寫照,亦是〈女〉 的出現原因。 鄭欣宜作為名人鄭少秋及沈殿霞的女兒,自小 便在鎂光燈下長大,加上其甜美的歌聲,更備受外 界期待。儘管如此,鄭欣宜卻因遺傳了其母的肥胖 身型,星途浮沉不順。因此,當她帶有無比自信, 自黑暗中步出時,歌詞亦似有呼應般,指出她一舉
或幫兇的無理行為,加強了批判及諷刺的力度。 接著,鏡頭一轉,MV 出現了六位女角,然而 這些女角卻不如前三位般討好,真可謂「燕瘦環 肥」、「青絲白髮」、「陰柔陽剛」( 註:僅作描 述及方便後文之用,筆者絕無任何貶損之意,如令 讀者及演員不快,謹此致歉! ),應有盡有!但正 因如此,〈女〉的歌詞及 MV 得以更緊密地配合, 營造更深刻的意境。此時,歌詞似為上文作了一小 結,直指要害,「標準的審美觀」方是一切不公的 始作俑者。所謂「標準的審美觀」正是前文所指的 「主流」。據乎此,顯而易見,此六位女角的確多 有違和之處,亦是歌詞所指的「碰撞」之處。然後, 隨著歌詞推進,六位女角亦分批進入鏡頭,「文字」 與「圖象」進行了激烈「碰撞」,形成強烈的對比,
手一投足,便為世人所仰望、稱羨,而其自信地步 出幕前,便如女神般「高貴上殿堂」。但大眾始終 是現實的,眼見鄭欣宜那肥胖的身軀後,實覺有違 「女神」的一般指標,也就表現得「一臉不爽」。 前恭後倨的反差,正是〈女〉欲帶出的訊息:「大 眾過於膚淺,以為『美』便是外貌而已」。 面對如此反應,鄭欣宜已是心中有數,絲毫不 受影響,更一往無前,侃侃而唱,表示「望,任意 望」,此不獨充分顯示其「不以外譽、不以外毀」 的氣度,更散發出一種凌駕眾人之上,敢於我行我 素,完全無視旁人評頭品足的自信。接著,歌詞的 焦點從鄭欣宜身上,進而聚焦在其手中。眾所周知, 「權杖」為權力、王者的象徵,歷屆「香港小姐冠 軍」( 即「女神」) 均會從評判或上屆冠軍手中,接 過及傳承這極具象徵性的「權杖」。但歌詞竟直指 「權杖已在妳在妳手裏,在發光」,完全跳過了「自 外傳承」的手段,說明「女神」實在毋須外界加冕, 反而是每人均能手執「權杖」,並根據自己的力量, 以發光發熱,根本不用旁人置喙及「欣賞」。此句 不僅強調了每個人的「自我價值」,以及人皆可「發 光發熱」的可能性,更向社會的所謂「主流」,作 出尖銳的批評。這種立足自身內在條件,無待社會 外在認同的心胸,便是〈女〉意欲營造的自信之境。 此外,觀乎上句,歌詞及 MV 均刻意迴避了 使用較具指向性的「我」,其用意在於淡化鄭欣宜 的形象,並將此不公正的遭遇,置放於「你」之
似在呼應歌詞所指:「控訴妳未符俗世眼光」。 面對如此有力的控訴,鏡頭亦準確地捕捉了六 位女角的表情,突顯了她們各自的「問題」:有的 年過花甲、有的剛強如雄、有的「有口難言」、有 的「有眼無珠」,總之就是「未符俗世眼光」。但 與此同時,歌詞卻又為此場面,給出了一個呼應上 文的解釋。「妳既自然閃亮,沒有說謊」一句,直 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舞台,都有其特有的發光 點,只要能不畏外界目光,沒有說謊、沒有掩飾, 大膽地表現人前,便能「自然」地「閃亮」,發揮 內在價值,成為真正的「女神」。既然如此,所謂 「標準的審美觀」、「俗世眼光」,都不過是外界 強加於「妳」身上的、不合理的枷鎖而已,任何人 實不用為此妥協、求恕,更不應放棄每個人都應該 珍惜的「自信」,使自我形象「迫降」於地,從俗 如流。 前文已為「女神」描繪了一清晰的形象圖,指 出所謂「標準」、「目光」都不是應該考慮的範疇; 相反,「自信自重」才是「女神」的必要條件。接著, 歌曲便進而勸勉各位女神,當面對那些無理枷鎖和 壓迫時,又當如何是好。正如上文所指,〈女〉所 營造的「女神」擁有強烈的自信,能無視外界的不 爽目光和無理標準,形象比較強烈。為此,歌詞便 提出為「女神」所不屑的兩項事情:「低頭」及「講 和」,以為「女神」為之,只會自降身價,令作為「光 環」及「威嚴」,破碎一地,驟然失去作為「眾女
上,意即這故事每天均無時無刻地發生在「你」、 「妳」,甚至「祢」的身上。此舉不獨能引起大眾 共鳴,想及這無日無之,且自己隨時便是下一個受 害者的環境,更能讓人自然而然地反思作為加害者
之神」的華彩。所謂「落難鳳凰不如鷄」,掉落「光 環」和「威嚴」的「女神」,便像只失去戰意的鬥鷄, 任人欺凌、輕視,再難鶴立鷄群地傲視眾生,「神」 也就不足為「神」了。
10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在此,容或有人以為懂得「低頭」及「講和」 正是立身處世的法寶,更是得道多助的寫照,故 〈女〉所言,實是不敢恭維。但筆者以為讀者及聽 眾均須將此置放於全文脈絡,方能知其底蘊。正如 上文所指,「女神」必須面對「主流標準」和「俗 世眼光」的評頭品足,而這些外在限制不過是一群 人以其審美觀,強加於整個世界及異性所致,完全 漠視了每個人的「天生我材」和「自我價值」等內 在條件,是一自外而內的支配模式。這就好比坊間 經常使用的比喻:「如果讓猴子和魚比賽游泳,答 案是否可想而知」。如此強加不公正的規則於世界 之上,再以劃一的界線評判絕不一樣的眾生,我們 又應否與之「講和」,甚至「低頭」呢?為此,歌 詞更進而向眾「女神」,作出呼籲:「不要為俗眼
最後,關於那段「呼籲」的文字,旋律及唱風又能 作出適當調整,平和的聲音甚具不卑不亢的意味, 非在作出強烈的情感宣泄,而是真誠地勸勉後來 者。此舉既使人易於接受其想法,亦能加強全曲的 感染力。 接著,詞人又指出「女神」之所貴處,正是其 充滿勇氣的自信和大愛的胸襟。承上而言,成就「女 神」的是其自重自信的內在價值,而非從眾如流的 外在標準。為此,歌詞便進而指出「怒放的妳 ( 女 神們 ) 面朝大海」,以為自信如女神仍得面對如浪 濤翻湧的所謂審美標準和俗世眼光。與此同時, MV 中的鄭欣宜竟自顧自地以手工,將不同材料裁 剪成不同形狀和尺寸的皇冠,對如浪似濤般的評頭 品足、流言蜚語,渾然不覺,淡然處之。此畫面實
收斂色彩」及「不要被下價的化妝掩蓋」,以為「從 俗」只會限制內在優點,使妳失去華彩,而那些所 謂「標準」不過是外在的「下價化妝」,與無價的 「自信自重」相比,實是不值一提,藉此帶出「女 神」應建立據內而超外的自信之境。 另外,我們又不得不佩服詞人的用詞謹慎。「低 頭」與「講和」都具有犧牲自己,以成就及獲得較 大利益的意思。但當我們細味當中異同,便能發覺 「低頭」意味著「投降」、「退讓」的人尊我卑;「講 和」則指雙方處於較平等的地位,相互協議,得出 能為雙方同意的條件,前者程度遠比後者為重。由 此可見,詞人透過「遞降法」,說明「女神」絕不 應「低頭」,向外界搖尾乞憐,就是退而求其次, 與外界「講和」,達成任何不平等條約,亦是不屑 之行。由此可見,詞人以其高超的用詞技巧,表達 對「自尊自重」的執著和謹慎。 其實,此處不獨見詞人功力,亦極見詞、曲及 唱的默契和火花。回顧前文,可知〈女〉以「選美」 為主題,訴說「女神」面對的困難和成功的條件。 曲首以類似「香港小姐競選大賽」主題曲的音樂為 背景,已是先聲奪人,盡得領起之效。然後,歌曲 依然保持低調,用以襯托鄭欣宜的出場。此舉不獨 讓聽眾及觀眾感受其「不以外譽、不以外毀」的淡 然及不欲驚動全場的想法,又能與「女神」那艷冠 全場的一貫形象,形成強烈對比,以便引起下文。 接著,「圖象」與「文字」便正如上文所指,透過
似在呼應歌詞,說明「女神」之美實是自然純粹, 毋庸人工;時刻怒放,只看自身,一切均滿足於內, 且無待於外,藉此為「女神」營造一無畏無懼,坦 然面對外界風浪的英勇形象,強化〈女〉的據內而 超外的自信之境。 除此之外,歌詞再明言:「這選美是個很小的 舞台」,認為一切批評都不過是一時一地的小圈子 的主觀表現,超於眾人之上的「女神」實毋庸為此 斤斤計較,反應著眼於更高、更廣、更闊的舞台, 並以其魅力和自信,發揮更強大的影響力。但這分 影響力絕非如上述的「女神」般,帶有輕蔑眾生及 排拒異己的氣息,而是能包容眾生、求同存異,充 滿大愛的胸襟。誠然,大眾眼光雖具所謂的客觀優 勢,但正如上言,這不過小圈子的主觀表現而已, 目光短淺,視野狹窄,未能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性,而「女神」則應能一視同仁,以大愛擁抱眾人, 並逐漸感染身邊的人,這才是歌詞所指的「妳滿載 大愛」的表現。 另外,此處亦極見詞人的功力之高及與製作人 的配合。在此,歌詞及 MV 均運用了「對比法」, 以此突出「女神」與大眾的差距及營造全詞意境。 首先,詞人刻意以選美的「舞台之小」與女神的「胸 襟之大」作對比。正如上言,所謂「舞台」,其真 意不過是主流標準及俗世目光。稱之為「小」,筆 者以為實有意貶抑其地位及突出符合條件的人不過 是小眾而已,並藉此為下文作鋪墊。接著,詞人又
對比,以呼應歌詞提及的「衝擊」。然後,歌曲旋 律變得急速和強烈,完全配合歌詞中,對社會現狀 的批評和嘲諷。再加上,歌手以帶有義憤難平的感 情演繹,更將那份無奈和不滿,完整地昭示於人前。
提到「大愛」,亦即女神超於眾人的可貴之處。稱 之為「大」,實有意呼應「舞台之小」,指出「女神」 絕不能鬱抑於小小的「舞台」,因其「胸襟之大」 理應廣披四海,擁抱眾人。大小之間,即見「女神」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7
與眾人的差距。 然後,MV 部分又刻意安排首三位女角先表現 得風騷一時,似在向眾「女神」示威和炫耀。但鏡 頭一轉,三者卻又同露尷尬之情,似被歌詞觸動般, 為自身的無知和自以為是,感到羞愧和不安,形成 前倨後卑的反差。此外,觀乎 MV 發展,三位女角 自此即能融入眾人之中,似在呼應上句:「妳 ( 女 神 ) 滿載大愛」,為「女神」所感染,放下那高高 在上,無視眾人的傲氣。如此反差,再配合歌詞, 極能突出大眾的無知。綜合而言,詞人先以「大小」 作比;製作人再以「倨卑」為對,不獨合力對大眾 的標準及無知作出強力諷刺,及突出「女神」之大, 既在其「自信」,亦在其「胸襟」,更能進而說明 唯有超越眾人之小,方能成就「女神」之大,此亦
接著,全曲便正式進入最激昂的部分,這亦似 在暗示對「女神」的終極挑戰,實自始而起。正如 上言,歌曲推展至此,已有明顯的上揚、激昂之勢, 故前段之淡實可看作為後段儲力,希望藉著旋律的 巨大轉變,帶出真正的「女神」雖能輕易超越外界 的攻勢,但「女神」為人,故亦有其致命處 ——「愛 情」。緊接而來,歌詞指出「最痛是,原應伴著你 那位,話若不改到再無稜角,別再交往」。誠然, 人是感情動物,渴望愛情滋潤;害怕孤獨,希望有 人作伴,這都是合理不過的事情。但「女神」竟由 於種種「未符俗世眼光」之處,遭受「原應伴著」 的伴侶背叛,更語帶要脅,迫令自己與大眾「和光 同塵」,且不得存有稜角,生怕傷及自身和旁人, 否則只好各走各路。
即〈女〉的據內而超外的自信之境。 承接上文,詞人繼續訴說女神面對的困難。在 此,MV 又建一功,以豐富的畫面,配合歌詞的推 展,並使其內容能更具體地展現人前。歌詞明言: 「井底之蛙,當它古怪症狀;也有過路人,贈你耳 光」,指出「女神」周圍總會出現一些自以為是, 總愛以一己是非為標準的人,對那些「未符俗世眼 光」的人,評頭品足、說三道四。但到底那些人, 如何「未符俗世眼光」呢?人們又是否真應予其耳 光呢?對此,MV 給出了一個答案。此時,鏡頭已 離開那三位女角,並將焦點重新置放於另外六位女 角身上,而其中兩位更在鏡頭前,清楚展示其「問 題」:一為充滿陽剛氣息的男性打扮,與坊間所輕 蔑、嫌棄的「死人妖」、「男人婆」形象,不謀而合; 一為雙臂充滿燒焦紋身,一眼便知其所承受的傷痛 (筆者在此致歉,望各位體諒!)。 面對如此狀況,相信不少人都會報以憐憫、體 恤的目光,就如 MV 中,有前三位女角在接觸真相 後,便露出了不安、尷尬的神情,似為先前的傲慢, 表示歉疚。但正如上言,社會上,總會有些以一己 標準,衡量一切的「井底之蛙」,對這些不大討好 的人,投以鄙視、厭惡的眼神,或以其患上不知名 的「古怪症狀」,又或在不同場合上,作出無數刁 難行徑;甚或在精神上,搧上無數耳光。對此,詞 人僅以「井底之蛙」為回應,以指出其眼光短淺、 見識淺陋及胸襟狹窄,便算了事。加上,當時的音
其實,「女神」之伴便如上文提及的「井底之 蛙」般,僅以一己之是,衡量天下,實在不值一提。 但問題是尚未成為「女神」的人們,大多曾「放下 身段」,迎合「標準審美」和「俗世眼光」,以「換 到真愛」。但如今竟入室操戈,全盤否定「女神」 的價值。面對「人生最痛」,「女神」又該如何是 好呢?為此,「女」重複了上文提及有關「低頭」 和「講和」的句子,除了呼應上文外,筆者更認為 詞人希望再三強調「女神」面對庸俗之輩的攻擊時, 絕不能有絲毫退讓,藉此說明「自尊自重」的重要, 更是成為「女神」的必要條件。明乎此意,人們方 能瀟灑地擺脫感情的枷鎖,「不志在」地將那「真 愛」「撇下在人海」,盡顯那據內而超外的自信之 境,成為獨一無二的「女神」。 除此之外,歌曲推展至此,已達尾聲,旋律亦 漸見高亢之聲。為此,詞人竟能調整方向,進而談 及「自尊自重」的另一層意義。觀乎上言,可知「自 尊自重」是成為「女神」的必然條件,屬於「守」 及「成」的一面。但除此之外,它亦是開拓未來, 使「女神」之路更見平坦及華彩的利器。前文曾以 「權杖」象徵「女神」的自主性,強調「自尊自重」 才能「發光發熱」;如今,當人們手握權杖,成為「女 神」之後,僅具象徵性的「權杖」,便會蛻變成「手 裏面利劍」,供「女神」破除一切迷茫,開拓前路, 這便是「攻」與「取」的一面。 在此,曲的旋律已達到頂點,詞亦斬釘截鐵地
樂與旋律雖有上揚、激昂的趨勢,但不難發現此句 仍處於較平和的位置,再配合「女神」的平淡反應, 完全展現了「女神」面對刁難時,仍能淡然處之的 心境,說明其胸襟實與大眾不能同日而喻。
指出「手裏面利劍,不要鬆開」,後再由唱者以高 揚、激動的感情,加以演繹;曲、詞、唱配合得天 衣無縫,這已非如上文般的「呼籲」,而是發自心 底的「吶喊」,像向世人宣布「我是女神;我不會
10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放棄自尊,更不會媚俗隨波;我會靠自己,活出一 條光彩的『女神』之路」。如此,「女神」正能以 其「胸襟之大」,淡然面對所謂的「標準審美」及 「俗世眼光」,「撥去一切的感慨」,並保持溫柔 的儀態,擁抱眾人。有此覺悟,便不難明白「愛情」 只是「很小的舞台」,實在毋庸為此自降身價,刻 意遷在。所謂「有得必有失」,當人們不再鬱抑於 此,眼界亦得以放開、擴充,便能發現及得到更多 人的尊重和疼愛,這便是「配有大愛」的真意。及 此,MV 更刻意安排鄭欣宜及女角們,為大家戴上 自製的皇冠,除呼應上文外,亦有互相加冕、鼓勵 的作用,讓聽眾及讀者明白「人皆為女神」及「大 愛」的深意,而這一切亦得歸功於「女」那貫徹始 終的自信之境。 最後,激情過後,畫面回復平靜,文字變得平 和,旋律亦得重回全曲之始。此時,MV 的眾人再 次踏上選美台,但不同的是,鄭欣宜再非起始之角, 而那三位首先出現的女角,亦與鄭欣宜及另六位女 角並肩為一。此舉不獨寓意「人皆為女神」,更打 破了「女神」的舊有定義,並為「女神」賦予了全 新的內涵:「自尊自重」。為此,歌詞亦刻意引用 了全詞之初:「望,在仰望;望,任意望」,指出 新生的「女神們」能憑其自信,「高貴上殿台」, 接受眾人的評頭品足;但儘管如此,「女神們」已 不會再為評判的「一臉不爽」,有所動搖,更能豪 言:「人類看不起,我都好看」。此番豪言不獨為 全詞作出最強力的總結,更能凝合全文,展示那「據 內而超外的自信之境」。 人,自古至今,便是群居動物,溝通、交流更 是生活的應有之義。久而久之,人們便會自然地為 融入社會,不惜隨波逐流、和光同塵,甚或為遷就 他人而失去自己。這一切雖難言過錯,但在此個體 性高揚的時代,又令人不禁有此一問:「至於此 嗎?」此問就如當頭棒喝,讓人反思「我是誰」、 「這些規範是否合理」。經過不斷質疑和實驗後, 便產生了〈女神〉一曲。「女」不單是鄭欣宜的心 聲之作,更是小眾反擊主流的最強音。在此,筆者 望各位聽眾及讀者能感受「女神」的真意,並謹以 此文,向「女神」致敬! V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9
前言後語
《果實微溫》自序 —— 夢,在秋肅與春溫之間,結出果實 文劉偉成
魯
迅在創作《野草》前曾寫過一首名為〈夢〉 的新詩。詩人賦予夢以主體性,夢彷彿成了 有機生命體: 很多的夢,趁黃昏起哄。 前夢才擠卻了大前夢,後夢又趕走了前夢。 去的前夢黑如墨,在的後夢墨一般黑。 去的在彷彿都說:「看我真好顏色。」 顏色許好,暗裏不知; 而且不知道,說話的是誰? 暗裏不知,身熱頭痛。 你來你來,明白的夢! 它們會在「黃昏起哄」,而起哄乃因它們快將進入 黑暗,從後面「顏色許好,暗裏不知」一句可知, 夢本來是帶著好顏色的,但只要進入黑夜,它們便 只能變成墨一樣的顏色,陷入絕望,失去自我。詩 中有問:「說話的是誰?」顯示有更高的權威指示 夢逐一墮進黑暗,令結句「明白的夢」成了「說話 者」自我炫耀的話 —— 就是親身見證「好顏色的 夢」給自己模塑成麻木,甚至不知有痛的「黑夢」。 所謂的「明白的夢」可說是矛盾的,「明白」是現 代性所強調的理性冷靜、清晰、透明特質的反映, 而「夢」則可視為現代性中講求「主體性」的投射, 予人混沌和虛渺之感,將兩個相互矛盾的特質強迫 組合在一起,令人彷彿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惆悵:一 方面渴求保有自我本色,可以清晰觀照世界,涵納 世界的色彩;另一方面又怕落單,於是躊躇是否該 聽從不知身分的說話者,跟從主流,進入麻木人心 的黑夜。這樣雖然會失去自我,但至少可以獲得掩 11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護,跟其他的夢一起依偎哆嗦,苟且存活。換句話 說,夢的主體性不是為了變化成誰的美夢,而是為 了抵禦自己給黑暗吞噬的宿命,可說是蠻符合魯迅 作品的一貫主題。 尋夢,對於魯迅來說,是將虛妄的夢變成現實 中的依存的過程,期間個人主體大多經歷不同程度 的妥協,始能結出果實。我當然不敢自比魯迅,但 和魯迅一樣,寫詩,於我,也是將夢打上重重折扣 以換取結果的試煉,當中不知經歷了多少價值考量 和道德底線的劃定,才能將折扣率維持在良心可接 受的水平。今次結果距離上次四年,期間的種種掙 扎全都記錄在這部詩集中。詩集共收逾百詩作,其 中六十首是啟發自愛荷華三個月的深層生活體驗。 「果實微溫」,為愛荷華大學五十年歷史的國際 作 家 工 作 坊(International Writer Programme) 中 「grocery run」這環節的音譯。逢星期二早上大學 會派專車接送三十多位作家到當地大型超市選購日 用品。寫作要結出果實,可能就是要把那浪漫轟烈 的想望還原為如此日常的層次:從不同的衣食住行 的架子上選材,將之化入混沌的生活中,不留痕跡, 一切是如此理所當然,習以為常。漸漸,我體味到 「果實微溫」是怎樣的心路歷程。 在果實成熟的過程中,適中的溫度,有助促進 植物的呼吸作用,將果實內的有機酸氧化分解,增 加含糖量,果實也會較甜,色澤豐潤。另外,在中 醫藥的角度,生果有寒、涼、溫、熱四性。詩是抒 情體統,當然不走寒涼一方,但我亦不欲作品盡是 熱血沸騰的吶喊針砭,只盼能做到微微帶甜,替人 消津解喝之餘,不易生膩又耐嚼,可以給渴望輕盈 的身心帶來扎實的咬勁。 至於怎樣才可以給詩作注入如此恰到好處的微
溫?果實微溫,既是個尋夢過程,也是一場跟現實 的博弈,能否成功,端看結果者能否把握時機,在 秋肅與春溫的隙縫間,努力沉澱心神,充實信念成 果。魯迅有一首名為〈辛亥殘秋偶作〉的舊體詩:
此詩寫於 1935 年 10 月,日本已控制了大東北 地區,而且節節進迫,詩中「秋肅」和「春溫」乃 指外在和心理上的相對格局。這其實是源自蘇軾詩 〈送魯元翰少卿知衞州〉有句:「時於冰雪中,笑
有點「隔」,又不夠現代感,很難力挽狂瀾。但在 那大鐘面上,詭譎光影似乎屬於荷李活未來世界的 電影場景,同樣不適合反映現在的時代,似乎重要 的是投射其上的感情是否真誠。我於是將「龍頭香」 的構思告訴顏,他耐心聽罷後,還以為他會嘲笑, 但他一臉認真地說:「這是屬於香港的史詩,你一 定要將之寫出來啊!」飲罷咖啡,他送我到電梯口, 還再叮囑一定要寫出來啊!我只好點頭。隔天再碰 面時,我又說了一點寫這詩的難點,他跟我說了自 己如何為了寫鄭和歷史事跡跑了半個地球搜集資 料,還說只要將自己的生命能量統統注入其中,還 擔心甚麼?不錯,既然感到那是天賜的璞玉,如果 還躊躇於秋肅和春溫之間能否結出果實,那只因自 己愛得不夠,對這命題愛得不夠,對出現外間的秋
語作春溫。」而魯迅正式將兩個概念相對起來則見 於其早期以文言寫成的〈摩羅詩力說〉,文章起首 便道:「人有讀古國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於卷 末,必淒以有所覺,如脫春溫而入於秋肅,勾萌絕 朕,枯槁在前,吾無以名,姑謂之蕭條而止。」在 舊詩中,魯迅所描述的是從「秋肅」到「春溫」的 自我期許,而在〈摩羅詩力說〉中,開宗明義便道 出一個從「春溫」而入「秋肅」的大我文明墮落的 斷語。魯迅認定「文化枯槁」的原委在於民族的詩 力殆失。 如果沒到愛荷華三個月,寫詩,於我大概只屬 自我期許的層次,但在異國不斷體驗到不同地域作 家帶來的衝擊,令我不禁思忖,自己土生土長的彈 丸之地是否蓄養了足夠的詩力撐起社會的人文素 養?就在這樣的憂思中,我嘗試以我心中的春溫來 燃點創作的摩達,結果創作了六十首詩,詩所關顧 的層面亦拓闊了,常念及香港文化的盛衰和承傳, 遂有第一輯「古箋香語」,以〈龍頭香〉這首「三 部六節詩」開局,此詩以置於峭壁懸臂上的香爐投 射香港的地緣政治上的特殊處境和身世。記得作家 團隊到達紐約後的首個晚上,由於顏忠賢房間備有 即沖咖啡機,我在酒店附近買了便餐後,便到他的 房間吃。我倆望著落地窗外的時代廣場大鐘不斷在 射燈照射下變化色彩,我突然感到時空錯置的荒 誕 —— 想起了魯迅〈影的告白〉的場景,覺得自 己的影說不定會來跟我告別。又想起安徒生的〈影
肅和內在的春溫都愛得不夠,壓根底對詩也愛得不 夠。 只是下筆幾趟,每次都夭折,總覺不滿意,常 質疑自己能否駕馭得來。這時羅樂敏邀我跟鍾國 強來一次對談當作是其新詩集《雨餘中一座明亮的 房子》的發布會。集中點題的詩作乃是向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致敬的「六節詩」體例。在準 備過程中,我靈機一觸,心諳何不嘗試用「三部 六節詩」的模式?如此六節詩那種迴環往復的句 末詞匯,不斷按規律重複,予人螺旋昇華之勢, 模擬了歷史循環之態。詩終於在去年年中脫稿,以 「香爐 —— 龍懸 —— 禁步」三部組成,第一部寫 香港的自身成長,第二部記中港關係,第三部縷述 掣肘中的盼望,當中包括的不同的人物均變成了一 個「他」,「他」可說是香港人的文化基因圖譜。 此三部曲的相互牽動,突顯了秋肅,而綜合出來的 「他」則以內心的「春溫」抵禦消弭。想不到的 是,此歷史循環在 2019 年 6 月掀起了前所未有的 風暴,現在重看此詩尤其感受到魯迅所云的「摩羅 詩力」—— 摧毀與重建(摩羅,為梵文「Māra」 之音譯,相當於「魔鬼撒旦」(Satan),又可意譯 為「擾亂」、「破壞」等含意)。感謝國強兄跟我 分享寫六節詩的心得,關鍵在慎選句末循環出現的 詞匯,三部的循環「詞彙鏈」分別為:「天色—窗— 風聲—爐火—希冀—沉香」;「蜃樓—本性—夢— 點燃—話圈—螢火」;「膜拜—匙孔—解脫—吶喊—
子〉,可能自己的影子想登陸到對面的樓頭去看過 究竟,從此獨立成個體。這時顏問我回港後有甚麼 創作大計,不知為何,我想起擱下了多時的「龍頭 香」題材,之前覺得這架構對於香港讀者來說可能
眼淚—句號」,單看三道詞彙鏈,便彷彿感到輻射 出來的讖語的張力。鍾國強跟畢肖普都以這種詞彙 張力來令一間屋,將一個家的含蘊,螺旋昇華為一 個家族的記憶,於是我便想能否以同樣的螺旋遞升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滄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1
的模式來推衍和訴說香港的身世?而第一輯的詩作 也脫不了這三道螺旋牽引,同輯的五首「箋紙」詩、 〈雪糕車〉、〈不打烊零食店〉屬第一道螺旋的涵 納;〈珪藻土〉(諧音「歸祖土」)、〈望水觀音〉 屬第二道,其餘的〈水炮車〉、〈撐起的謎語〉等 屬第三道,令這三道螺旋不致變得鋒利,而是滿有 躊躇跌宕,呈現如果實一樣的豐腴。 第二輯「風吹又生」乃暗喻「野草」的頑強生 命力,也是向創作散文詩經典《野草》的魯迅先生 致敬,故此輯中全是散文詩。本輯首篇〈影的搶白〉 明顯呼應《野草》中的名篇〈影的告白〉。寫此篇 時,正是對著紐約時代廣場的大鐘面,映在鐘面上 的時針分針的影子,異常奪目,令我不禁心生甚麼 都應趕著做的倖存者的愧疚。而從「告白」到「搶
人)過世後便一直原封擱了廿六年的舊柴,當中所 包含的思念和情意,大概足以熬過人間最嚴酷的冬 天和等待,故此輯中以〈在保羅 ‧ 恩格爾墓前〉 和〈舊柴〉兩篇作品開局,接著都是我向相識相知 朋友致意之作。 第八輯「塵物浮世」,乃記一些有緣相遇,予 我極大震憾的物品,如在華盛頓看到的曾侯乙編 鐘,在聶華苓老師家中觸摸過艾青所贈的紫砂曲 壺,都因其漂浮過漫漶的時空而得著謎樣的身世, 從中輻射出來的寄意無不教人動容,令人心生如不 提筆記錄,便枉為創作人的悸動和銘感。本輯為全 書最後一輯,而此輯最後一首為〈龍頭骨架〉,呼 應開卷的〈龍頭香〉,以一首短詩收結全書,以簡 樸的「骨架」回應「三部六節詩」的大架構未嘗不
白」,從「不捨」到「戲謔」,反映主體性增加之 同時,亦突顯了主人的身影變得相對矮小,不知最 終會否汭為安徒生《影子》中的主人,給影子誣衊 並處決掉。 第三輯「荒謬笑我」,以第一人稱記生活裏跟 荒謬抬槓的點滴。在卡謬的《薛西弗斯的神話》中, 「荒謬」彷彿是個立體角色,讓人每天跟它交鋒, 而它每每回以嬉笑和揶揄,故以「笑」字概括心底 裏「我見荒謬多驕恣,料荒謬見我應如是」的豁 然。這輯最後一首為〈果實微溫〉,其實是想藉此 詩呼喚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筆下的果實生 態 —— 兀自膨脹,在孤獨中努力將自己趨向成熟。 第四輯「單峯駝吟」乃是旅途中的所思所感, 以「單峯駝」喻之,乃因其不畏寂寞,耐苦不怨的 特質,而《單峯駝》更是早夭詩人侯汝華擬出版卻 從未問世的詩集存目。我們得知此名目,乃現有李 金髮的賜序存世。這種尚未完成的狀態,煞是迷人, 投射到旅途上的風景更成為旅途上的意義。第五輯 「我借木遁」,顧名思義,是借樹木寄意,無論怎 樣變調,也不脫其中心意象「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的含。 藴 第六輯名稱中的「鈍角」乃指涉翅膀張開的 角度,故輯中各詩作或多或少指涉到「鳥」的意象, 這跟家中多有鳥形擺飾的情況相近,而能引本欲振 飛的翅膀「低迴」,自是教人戀戀不捨的情致。 第七輯「果陀儲柴」,誠然是指涉《等待果陀》 這部經典,用上「儲柴」乃因在野外求生技能中,
是一種反璞歸真的自我冀盼。 這本詩集之所以得以成功結果,不得不感謝為 本書作序和後記的師友,首先是羅貴祥老師,我隨 他攻讀博士學位六年,每章初稿經他循循善誘的點 撥後,我都很甘心地大幅改寫,尤其在文化理論的 掌握上,羅老師讓我受益匪淺。本來我是邀請顏忠 賢大哥作另一書序,但他來稿後堅持作後記,我惟 有遵他的意願。另外,謝謝黃怡撰寫了一篇我很喜 歡的後記,跟她也是因愛荷華而結緣,從美返港後, 跟她還不時互傳作品交流,與其稱之為相互打氣, 不如說是集氣,成為維持創作摩達運轉的推力。最 後,就是創作中另一位重要的集氣文友就是這本詩 集的主編羅樂敏,感謝她總讓我看到自己新的可能 性。 完成這本詩集之際,適逢是「秋肅臨天下」, 慶幸自己還有許多師友加持,難以一一言謝,他們 令我有心力「敢遣春溫上筆端」,無論寫出來的作 品水平如何,只要能擁有如此流暢寫作的年月,對 於我來說已具相當療效,必須感恩。我期望有讀者 會因這部詩集而感到心中的果實已在微溫中漸趨成 熟,在黑夜中也不會因「明白的夢」而認為世界不 再令人著迷,我們必須明白縱然看不見,但從內心 經筆端透現出來的色彩,斧子是無論如何也砍不掉 的。 V
原來以此動作最能消弭無助感,通過儲備有用資源 來強化心理素質。「儲柴」一語,首次浮上我意識 的表層,乃由於聶華苓老師的「安寓」門外那堆自 保羅 ‧ 恩格爾(Paul Engle,國際作家工作坊創辦
11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3
11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5
11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7
11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9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Is There a Face behind This Mask? by Tammy Lai-Ming Ho
F
rom mid-April this year, I was harassed for nearly five weeks by an individual who masked himself (I am almost certain it was a man) behind a number of fictitious social media accounts. The harrying was intense and constant and during that five weeks, I felt distressed, anxious, and distrustful of people who contacted me out of the blue. Fortunately, the harassment died down. I count myself relatively lucky, compared to many others who have been horrendously intimidated and psychologically abused for years. When we think about “masks”, we often understand them to be metaphorical, denoting dissimulation, a reluctance to show one’s true face to the world for whatever reason. Xi Chuan, in the present issue of 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 “Others of the new era, internet trolls online, are probably wearing facemasks too. To post anonymously is to post while masked.” Poets love to use “masks” as shorthand for the duality of our inner self and exterior appearance. Walt Whitman: “Out from behind this bending, rough-cut mask, / These lights and shades, this drama of the whole, / This common curtain of the face, contained in me for me, / In you for you, in each for each.” Whose face is not “rough-cut” at some point or other? Some in history have felt the need to put on metaphorical masks to veil their emotions and expressions because of prevailing mores, be they related to race, class or gender, or simply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political repression. Paul Laurence Dunbar: “We wear the mask that grins and lies, / It hides our cheeks and shades our eyes— … / With torn and bleeding hearts we smile, / And mouth with myriad subtleties.” This brings to mind Winston Smith in George Orwell’s Nineteen Eighty-Four, who has trained himself to wear “the expression of quiet optimism” when facing the seemingly omnipotent telescreen, an instrument of the all-seeing Big Brother. You might say there is a spectrum, perhaps, of totalitarianism, felt by individuals. In Hong Kong, wearing masks—physical ones—has taken on multiple meanings, including political ones. Throughout the protests last year, many demonstrators took to wearing masks because of a fear of reprisals from authorities using facial-recognition technology. Masks also had their practical use, to protect people from the regular barrages of tear gas that were unleashed, even in residential neighbourhoods, by police. Last Octobe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banned the wearing of masks, 12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a decree that was later judged unconstitutional by the Court of Appeal (though subsequently validated when applied to illegal gatherings). Within four months,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even as it was appealling that ruling, was asking citizens to wear face masks to help stem the spread of COVID-19. In my own writing, “masks” have begun to appear more frequently, because of the pro-democracy protests and the pandemic. Here, in a nightmare sequence: Some are singing or praying, but no sounds come out from their mouths. Some have hands that are no longer shaped like hands. Some have broken collarbones on which industrial face masks grow. Some lose their sense of smell and lick graffiti on cement walls. We have become a city of freaks. Face masks grow on people’s collarbones, becoming part of the human body. If we all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others’ faces, will humans, globally, evolve to become a highly facially literate species? I fear one day only lovers will unmask and kiss, and hum half made-up songs, and do things with each other's mouths, lips. Chin to chin. In another poem, more optimistically, I have written: Fearful but defiant trapped birds, we are in a deadlocked situation, but still tuned to the tone of freedom, dreaming of breathing free, sighting streets of regular traffic, each others’ faces. May we meet agai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mask. 21 June 2020 V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Gianluca Costantini is an activist and artist who for years fought his battles through the drawing. Accused of terrorism by the Turkish state and anti-Semitism by the American right, he angered many French readers for a short comic about Charlie Hebdo’s terrorist story. He actively collaborates with ActionAid, Amnesty, Cesvi, ARCI and Oxfam organisations. His drawings mapped the story of the HRW Film Festival in London, the FIFDH Human Rights Festival in Geneva, the Human Rights Festival of Milan and th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in Ferrara. Since 2016 she has accompanied the activities of DiEM25 Democracy in Europe Movement 2025, movement founded by Yanis Varoufakis and actively collaborates with the artist Ai Weiwei. In 2019 he received the Art and Human Rights award from Amnesty International. His latest book is Libya for Mondadori.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1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Returning to My City from Cologne via Istanbul on January 27, 2020, Amid an Epidemic by Xi Chua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Lucas Klein The inescapable year of the rat. An unavoidable destination. White clouds and black clouds bearing me back, the epidemic teaches me the meaning of my family and nationality. In your face. Head on. Empty street on empty street. Facemask avoiding facemask. The person wearing a facemask while jogging is frustrated but still won’t give up hope of a long life. The sky that snows like it used to agrees with the sunlight shining after a dark night like it used to. No matter which paradise the bus is driving toward it’s driving breathlessly, because there’s nobody on it. Wangfujing, sixteen years ago, I wandered the streets in search of a dictionary, and it felt like I was the last man in the city. Now I seem not even to be a man, but to be panting in a doubly unreal world, and find myself a bit indifferent all of a sudden. Online the people who’ve cursed for a whole week, then napped for a while only to wake up and curse another week, are lying to themselves, scaring themselves, getting themselves high, and encouraging themselves all at once. The people at home who’ve gone stir-crazy in a locked-down Wuhan wriggle over to the window and pass each other wishes to “stay strong.” Oh, to praise the people who make things “mad good”!
12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A roar of donations, and the GDP disappears in a chain reaction. The retrograde choose greatness! Hipsters grow up overnight and learn how to make their own dumplings. What secrets, what grievances, made the director of Huanggang Health Commission admit to ignorance before the Central Steering Committee and the TV cameras? What must happen is: after winter, flowers will still bloom in spring, inhaling all this virus—ironic on the face of it—this virus doesn’t know who it is. What must happen is: life will carry on, the new waves of the Yangzi will see off the old but the new waves and old will more or less resemble each other. Thinking of Meng Haoran returning to Deer Gate at night, of Wang Wei back at Wangchuan Villa at dusk, I return to my city amid an epidemic, grasping the poetry of empty mountains at the sight of the vacant streets. But I can’t do anything: I don’t dare cough, and I don’t dare get a fever; watching official news broadcasts about the epidemic you end up coughed a little closer to rumor and gossip. After walking past drugstores where facemasks are out of stock and restaurants closed for business and markets that have taken a hit, I silently and silently close my door, shutting out the crowds of maybe and perhap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3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Ode to Facemasks by Xi Chua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Lucas Klein If I could, I would put on a facemask and walk into the desert to meet with fairies and angels. I put on a facemask to resist sandstorms, put on a facemask to resist smog, put on a facemask to make it through days of the avian flu and days of SARS and days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The old boat has passed ten thousand mountains, but there are another ten thousand mountains before me! I’ve worn a facemask to be fashionable, worn a facemask for my identity, worn a facemask to avoid the mass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worn a facemask to shout and to talk to myself. My tenure wearing facemasks is just as glorious as the tenure of those in antiquity who didn’t have facemasks! But I haven’t gone so crazy I’d rob a bank. Facemasks have their own insanity and brute force, though, so bankers should fight back with their own facemasks, so their own bright eyes will triumph over the blurry, bewildered, brutal eyes of the robbers. Others of the new era, internet trolls online, are probably wearing facemasks too. To post anonymously is to post while masked. If they put on sunglasses along with their facemasks, they’ll be footmen to hackers, waiting to be crowned with blocked accounts. But after all, from doctors and nurses, people wearing facemasks are just scared citizens, facemasks protecting their trembling. The gangsters you see in movies never wear facemasks. They save the cops a lot of trouble with their oldschool good looks. Scared citizens put facemasks on their dogs, put facemasks on their cats, even dream of putting facemasks on pangolins and mice. I have to say, this is the reality surrealist poetry is rooted in! The node of surrealist poetry’s victory is: wear a facemask to eat, wear a facemask to smoke or drink, wear a facemask to make love, wear a facemask to spit, wear a facemask to die. The surrealists come back to haunt us again and again. Mom dug through the cupboard in search of facemasks for me to wear. Since she keeps a tidy house and hates to waste anything, she’d managed to keep a stash of facemasks for seventeen years, ever since the SARS crisis. I said to her: Now that facemasks are out of stock, I can’t believe I didn’t open a facemask factory back when I had a chance—I’d be rich! I spent a whole week lamenting my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economics, and history. But after a week I figured my understanding of fate had deepened, so as soon as the drugstores were selling facemasks again I started stockpiling them, unethically looking forward to next Facemask Season. There have been Chinese people getting beaten up on Sydney streets for wearing facemasks, or ordered to remove their facemasks in Berlin. How can the naked mouths of Sydney and Berlin understand, this is our way of life and means of existence! If I could, I would put on a facemask and walk bare-assed into the desert to meet with fairies and angels. People don’t recognize me in a facemask, and because I wear a facemask I don’t recognize myself. In my own mind, I confirm who I am over and over, but my facemask always denies me. When I take off my facemask, though, it turns out to be nothing—nothing at all.
12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5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All Right, All Right by Xi Chua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Lucas Klein All right, all right, I won’t sneeze, I won’t cough, I’ll wait a whole month before sneezing or coughing; if I’m still not allowed to sneeze or cough in a month, then I’ll put it off for another month. But at some point I’m going to have to sneeze, going to have to cough. If you don’t let me cough or sneeze, ye gods, I’ll try to take the whole situation into account, but you’ll owe me one. You owe me so much already. All right, all right, I won’t spread rumors. To keep from spreading rumors I once plugged my ears, shut my eyes, but then I couldn’t hear or see the proper truth, which always comes a beat too slow, so I unplugged my ears and opened my eyes. If I say something wrong, ye gods, then give me a position in government, so I can have a chance to take the long view. All right, all right, I won’t die, and I won’t let my family, friends, or coworkers die. I call each one up. They ask me if I’m all right. They want to come see me, even if it means risking their lives. I say it’s nothing, it’s nothing, it’s just that I’ve had my consciousness raised. After which they get even more worried. So I have to go out and see them, as if the streets belonged to someone else, and I just happened to be passing through. After all sorts of lies, I finally manage to get my hands on the exit permits, and have to remember the secret codes of various neighborhoods. I find my friends and coworkers in a daze, playing on their cellphones, singing, eating, cooking, writing poems; whenever they refuse to see me I know they’re making love. I remind them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door: making love is fine but no porn! The eyes keeping track of the spread of the epidemic are also keeping track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spread of pornography. All right, all right, I won’t cause trouble. I rearrange my bookshelf, disinfect the flowers on the windowsill, tell stories to the cat. I put away my thoughts, put away my curiosity, and find that pair of wings I hid in the shoe cabinet all those years ago. Sorry, gods, I have to fly! I need to fly for just a little while at least in the clear blue sky! But before takeoff I need to lose some weight, clear my lungs, have an enema, and look in the mirror. Looking down with the blue sky at my back, I have to say, I do love this city and all its people. I’ve just been badmouthing myself, not the whole human world. I love these people, as flustered and funny and vulgar as they can be, even though most of the time I am one of them. Everyone is making fun of this epidemic, except for all the people dying because even doctors can’t save them— they never got ready for death.
12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For Those Who Share My Interests, At a Time of Plague by Xi Chua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Lucas Klein Peace halts with a screech at the Year of the Rat. Things are not right. And just like that, all of Wuhan is sealed and Lunar New Year falls upon a dark Prid. Kal. Do you have enough isopropyl or any N95 facemasks? Now dogs run empty streets, and all the while I dream ten dreams each night but do not really sleep. We seem to keep other distant, but my claim is that avoiding the wide world is shame. I think of China while I wash my hands, but wonder: what is there to understand behind shut doors? So I relish the snow and all its slight and light descent, but know that heaven’s will is terrible. I pour another cup of tea, but then I howl to clear the smoke out of my lungs. Instead, all of a sudden Li Wenliang is dead, benevolence’s star just plucked out from the sky. The only true remaining crumb of prophesy are words by Zhong Nanshan.
The days are clouded out by rumor and the reckless callout things that loose lips say, with bold words boasting to while time away. I ask each morning at the East Gate shops “Uh, how much is the price of ginger up?” Then I go home to hide inside my books, in dust a hundred eras deep. Now look: see clouds drift, mountains move, as demons get eradicated from the towns. And yet to dispel demons, man must first be known, and human harmony means being done with filth: sweep it away. We’ve been indoors for two months now, but pity all the more those working in health care. What used to be small rebuses of joy—bats—now, we see, have just themselves to blame. They are maligned, but dare we hope for more auspicious sign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7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Song of Despair in the Time of Pandemic by Chris Song We share atypical memory Some died obscured We sing our grief; riot control echoes Still purging tear gas from the heart we resigned ourselves to blood buns The drugstore clerk, masked in the dark, rolls down the shutters, his eyes aglitter dead set on the pneumonia Some fall silent but fulfilled Others speak but emptied
Silhouettes show up on the cruise deck and soon disappear into the mist We wave ambiguous hands from the shore How should we meet them after the mist lifts? We cut short the travel and rush back for shelter Capricious on the border is the body temperature Contagious in Lan Kwai Fong are tears and laughter Sober up, go to the gym, and get another round in! Some spread panic wearing masks So do others not wearing one
We choke on water and cough Eyes doubt, bodies lean off elbows panic, as indifferent as sensitive The mask puffs with breathing The number of cases grows every day The sun sets to grill the officials making efforts not to close the border A breach remains forever closing Some decide to go on strike Others plan to settle scores
The fridge is stuffed with frozen dumplings Can we regain the warmth of home? Self-isolated in the small flat the relatives we miss are always far off We follow a recipe to make a family dish but still we lack the seasonings of lineage Rationing affection and toilet paper let’s practise living life in the apocalypse Some roll deprived of sleep during the day Others sneak out to line up for masks at daybreak
We draw a neutral stick in the temple Spring drizzle muses on the growth of mould Haven’t worshipped door gods for many years Let’s have the ones auspicious for health Stew a soup, get rid of the damp-heat and cleanse the lung. Speaking of which, Qingming is approaching, let’s burn some paper masks to replace the offerings Some want to go out for a mask hunt Others stay in, unwilling to speak
The corona iris stares down the world A pandemic crystalizes the hostility of eyes unimmune from the colour and tongue of hatred The poet who pondered on virtue and justice passed on. You and I continue to lyricize Shadows of the virus bewilder our strok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o the vernal equinox The summer still seems far. Will I see you again? An outcry bursts from the lion rock Earth and sky echo a whimper of despair
12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The Masks We Don by Edith Knight Magak
Scenes from Hong Kong Last Winter in Five Haikus by Gary Lai
We don the masks at the dawn of day. This thing of sawbones, now part of us to hold and behold, for better for worse till when?
The air-con is off; the air, humid and sticky. My face needs wiping.
We sanitize and isolate Isolate and sanitize. Six feet away, or six feet deep, We don the masks at the dusk of day, of fear.
Well into winter, the air pierces my body, to take a shower.
How many died today? Where How many infected today? Why How many recovered? How We don the mask at the dusk of day, of courage.
Lunch at Budaoweng, steam emanates from hotpots. The tables are filled.
Dial the numbers of blood and bones, of friends and foes, Are you safe? Are you home? Are you home? Are you safe? Stay safe, stay home We talk of days gone by, at beaches, at parties, How we hugged and cried, and played and loved How we kissed and fought, and danced and laughed Ignorant of the future
People on the street, faces covered with green masks to stave off the flu. Beside Goose Neck Bridge, shoppers with their grocery bags stomp on the wet street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9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13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The Plague Doctor by Kate Rogers 1. Some riders peer sleepily over winter skyblue paper masks, accordion folds stretched snug nose to chin, elastic hooked over ears. They squint smiles and nod as I lurch through the moving streetcar without grasping a pole, to a vacant, green plastic seat. I keep my parka hood up, wolf fur ruff low over my eyes, zipper above my chin. A window glimpse of my reflection in profile: my N-95 mask originally round as a D cup bra pokes from my cinched hood like a Plague Doctor beak. I inhale short sips of air. Panic tightens my chest. I can’t fill my diaphragm. When I couldn’t sleep last night, in spite of chamomile tea, a wafting lavender candle, I searched online for soothing potpourri to slow my heart. Stumbled into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Hieronymus Bosch. Among his naked corpses, a discovery of bird men: physicians goggled beneath top hats. They stuffed their long bills with mint, camphor, a vinegar sponge to disguise the sweet stink of rotting flesh
2. The streetcar trundles past storefronts, restaurants darkened at noon. Low cloud nests on top of buildings. I push the red stop button, alight, walk south towards the lake’s blue brooch, pinned on a loose weave of trees. I seek the Trumpeter Swans, their growing flock of survivors. The sleeping white islands of adult birds, young with pale grey throats paddling behind. (Ornithologist Audubon preferred a swan-quill pen for his ink sketches of birds.) The Trumpeters’ black bills swivel towards me as I crunch along the snowy path, clatter onto the bridge in my hob-nailed boots. This time, my pockets are heavy with corn. Will my pointed profile help me pass? Black webbed feet splay as they rock their broad white hulls onto land. I love how their beaks stab my black leather palm as they pluck my golden offering. Would Hieronymus Bosch paint this scene—the swans his angel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31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Mask by Derik Cumagun
Personae by Rubén Antonio Sánchez
Like placing a hand over each stem of the “M”
My words are phantoms that inhabit the night, they hang in the air waiting to be collected, March is here but the harvest is not ready so we all pretend that spring won’t be late for another month.
and how you would say it is how you stretch it over your mouth; and what it sounds like is what silence sounds like humming when silence is a question asked and hummed—but inwardly and invisible; though its ends cling like a wet film over your skin, tucked in against ears and fingers, sweating, Is this your face, may I ask
13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Every now and then faces come to haunt me, who traced a celestial map over these skyless eyes and why does the past extend its arms into my sleepless body? Prayers get lost somewhere at dawn. We exchange tips and stay cheerful for another morning. Someone rearranged the furniture at home. Someone else didn’t have a home. We learn to read compassion between the lines using the moon as a night lamp even during daylight.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Sanitization by Sara F. Costa i have a mask in my womb it's a cosmopolitan mask in a cosmopolitan womb i’ve drowned a thousand times in the corners of the memory to flood the dictionary, twist the verses get pregnant only once from all the men I loved. libido of sugar derived from childhood dehydrated bibliography i have a sanitary napkin in my womb because this book will be born menstruating will bring blood on the eyelids will return to the nakedness of war, smell borders to be quarantined.
untamed numbers explode on screens of discipline, normalization surveillance evaluation. i bring a mask for the unborn plague. a ruined mouth, a lap of vertigo the fire of a remote galaxy. a virus flapped its wing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and thousands died in Europe. i mask death inside the womb. a face mask to sanitize everyone’s thought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33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Trio of the Masks by Nicole Lai Kwan Yee 1. masks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black. white. blue. red. yellow we see no colour. only blackness, colourless in each day we mask ourselves from fog and fear. hollow fellows as if we became some sort of malleable masks today masking our pain once again in the season of rains trying to exorcise the unmanageable pain I do not know a thing 2. masks are the illusions of coldness and bleakness fighting against the powerless army that took lives and breaths away. in pain. in chains ash, ash— a high school student in this city could know much better than me the masking of truths the night when the white stormed into the blackness where white is right and all blacks ignite we burn I do not know a thing
13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3. masks tell us more than faces look into our gazes the burning rages under these cold masks empty masks recall our memories of sweat and stains mourn for the vacant ones beaten. imprisoned. destroyed. let words unmask and be our history where 7218316161234567890 will still be learned by our future kids remember what they did I do not know a thing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SAR(S) Babies by Cheng Tim Tim —between Oct 2019 and April 2020 It was a Friday, after lunch, someone, then everyone caught wind of some emergency announcement. No lessons. We gathered at the library for another press conference always proudly late. I was holding my coughs for days from that dusty morning after that bloody national birthday but I finally cared enough to put on a mask, most of you too. Opposition is muscle memory: How we talked back to the regime’s logic on gatherings proper, how teeth clenched—sighs, swear words, rebukes didn’t weight as much as dumbstruck circles of faces on friends’ immobilised shoulders. After the mandatory passing of letters still warm from printing, our reading club on The Memory of Fire proceeded more needed than ever. We didn’t go home. Our excuse was the now usual traffic disruption between molotov-throwing noodle arms and raptors too geared for a change. Deep down, we knew, leaving the neighbourhood signalled a no turning back. Since then, stationing vehicles, new lampposts, photo-taking uncles stood out even more than before as you saw not many wear a mask to give the finger, as you did
(think of how sand could make towers— topple). You stopped persuasion with big, loud words, a realisation as moot as footprints on half-dried cement masking roads incessantly unpaved. That morning after was all leer from faces covered with bare hands, choking on tear gas remnants, exhaust fumes and grit sand: it’s a crime to be young, to be you. Walking behind you, I was secretly honoured to be cursed by confused pedestrians too— “Babies born right after SARS’d make a student body too few for teaching posts.” A lecturer said a few years ago— There we were, saving each other from sayings, saving necessities banned as sensitive to Beijing’s feelings— You too have missed last year’s daily taking to the street, a wild patience you didn’t know you have, just as how you unearthed masks your age, 17, as you cleaned your room in quarantine. Preemptive distrusts, though unheard, lurk, lurking to unmask the fabric of living: World’s hard pause may not end in gentle re-start. You’ll take that in heart.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35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render them faceless by Papa Osmubal —a random thought in time of coronavirus I know the empires And I know who makes them And of course I know Who the empires hold Pharaoh is pharaoh Slave is slave I allow them make merry I make them cry Under the same roof In the same old room I am the dust I sing for both I am the wind I give them names I am the mirror I render them faceless
13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life is a masquerade by Papa Osmubal They are at it again. The wonted confabulation at the office full of books no one reads, of smell of coffee, Burmese curry, Indian masala, wine-smelling sweat, underarm odors, branded perfumes. The usual laughter in various accents— ah, all accents are funny. Laughter has accents, too. Interesting how English guffaw differs a lot from Chinese. One sounds kitschy depending on one’s taste or mood. But laughter is a mere mask— everybody wears it, wears it comfortably, audaciously, you know, as the story goes, an ill man said he was feeling strong as a horse, he smiled, he cackled like a clown, then dropped dead. Life is a masquerade— a tormented pitiful sick soul behind every mask. One in a corner enjoys his coffee and the gossips. Pretty amazing how gossips mix well with coffee. One in another corner puts on to be not of the same plumes, feigning to be busily leafing through the morning daily— he has freshly-brewed gossips to impart to the entire world after the day’s work. One in his frequent corner looking at everybody wearing their daily mask.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37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13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Solitaire by D.J. Hamilton ‘The new light above my desk is a great improvement. With all this darkness round me I feel less alone. (Pause.) In a way.’ —Samuel Beckett, Krapp’s Last Tape. Italy. In the village, a lone bicycle glides down the silent street. An old man plays solitaire. The soft slap, slap, slap, of cards upon the table is the only sound for miles. Every night at eight o’clock an old woman sings from her window. Tonight her window is closed, the shade pulled down. Silence hangs heavy in the piazza like an abandoned piano. Empty tables at the café, the waiter whispers, “Last Call” to himself, pours a whiskey and turns out the lights. Busses and trains stand idle at stations. All the carpenters are unemployed. The hospitals are overflowing, even pregnant Maria is turned away. No room at the Inn. The quarantine barracks are full. The morgue hangs out a no vacancy sign. The bearers of the dead don’t have to stop and think they proceed directly to the skating rink where bodies coolly wait their turn for final rest in grave or urn. Solitaire is not a game anymore.
Theodicy by D.J. Hamilton The distant siren wails it’s welcome call to announce the latest victim of the plague. The gravedigger’s worn out his shovel. The crematorium is out of fuel. All this suffering, all this death. Liars and thieves hold the reins of power And rain down misery on the poor. Taking mine, and yours, and everyone’s was not enough for them. Now they steal from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he Virus is fake, the fakers say, and pollution is a hoax, cry the hoaxers. Global warming is laughed away. All of Science, dismissed with a shrug. When I think on human history, those centuries of slavery, murder, rape and war with its endless flavors of brutality, I must ask, Why, if there is a god, and god is good, does god allow this evil? One. There is no god. Two. There is a god. But he is not good. He hates us. To see us suffer brings him joy. Three. There is a god. And this god is good indeed. All light and love, goodness, and all-knowing and this god knows us, and knows that humanity cannot be rescued from evil because we are not just the victims, but the cause of all evil and for the world to survive humanity must end.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39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On Forgetting by Koel Chu Pillowcase pressed to my temple, a cold gun barrel. Eyes closed, I drift as figments of your face burn into darkness, their edges fraying. At nights when shadow envelops halves of our faces, I hazily recall how your nose twitches when you hold back a laughter, your slightly crooked teeth only visible in rare moments of joy. On days when rain thickens through our respiratory system, I learn to suck in air until my lungs expand, like balloons just before they burst, until the pain from my ribcage testifies to the existence of my lungs—my existence. This has always been a place where slivers of sky wedge between tapered buildings, where bodies shuffle, replacing emptiness with the palpable absence of intimacy. If our masks are a veil of forgetting, then let me at least remember the end of this city in broken sentences.
It is Safe Here by F. Jordan Carnice ‘Paglaum Tech, Kenneth-Clark, 3NM and other manufacturers today announced a voluntary recall of their face mask products which, as observed since September 26, begin to disintegrate even when not in use and pose a safety risk to users. Leaders worldwide find this an unprecedented disaster. Both companies, federal and state authorities, are now working together on an investigation.’ — The Calcettan Chronicle, 28 September 2025. Because almost every person in a time of crisis either believes one could still go to the beach next month or it is safe here where the fridge is full and the mattresses thick, masks everywhere begin to lose utility: Seal and seams abandon their grip, folds of filter open like hastily-made paper flowers, elastics stretch and snap like unfortunate tendons. All types of mask come undone from faces, or mostly from chins, as if by reverse invention. It makes no sense, but what is when a four-tier wedding cake has to be delivered on Saturday and Zumba at the gym later, five sharp. Scientists soon ball their research drafts next to a pile of masks and sleep on chairs that have braced the weight of a pandemic. Backs hunched as low as the patients in beds, the last of the doctors and nurses leave the hospitals— fragile cocoons without the concluding butterflies. The streets are quiet, people careful not to disturb an enemy slinking through cracks and onto open spaces. At night, news delivers another scripted message. Authorities and politicians then recite their routine of assessments: Okay, okay, that’s just okay, okay… It is safe here, each of them keeps saying dutifully, but no one is asking for a long while now.
14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Dulce Et Decorum Est, 2020: It’s Never Sweet or Fitting… by Andrew Barker I thought of froth-corrupted lungs as gone With trenches, Five-Nines, gas masks that don’t fit, And suffocating nightmares where the young Are blood-shod, smothered when the next wave hits. The new lies come upon us every day, And lame, blind, drunk, and deaf we fear the tweet Of leaders who deny, disown, downplay What’s happening before our helpless sight. To watch the white eyes writhing in the face Is something few of us will have to see. But those who do have spoken. Our disgrace Is not to heed a hero when they say, “This isn’t something that you’ve seen before, And all we need of you is stay indoors!”
Victorian-Age Masks by Andrew Barker “But behind sorrow there is always sorrow. Pain, unlike pleasure, wears no mask.” —Oscar Wilde The choice of mask says much about the man, They told u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masks were not just metaphors; when fans Where held for semaphoring coquetry Though esoteric etiquette now lost; Disguises placed before the face would show Not who men were, but how much masks had cost. Facades then facile fun for belles and beaus While gruesome, dull pea-soupers hung outside, Like filthy soaking blankets on the air, In which the poor died unidentified And unprotected, coughing through their prayers. That privilege of mask as metaphor! Now angels stand in tears, their worn masks torn.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41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Stand Here, You Said, and Wait by Heather Bartlett —after Rene Magritte’s “The Lovers”, 1928 Here has become a place we steal away to: hand & hip & breath against neck. Looking but not looking we loan each small part as if the offering of fingertips, leaning of a shoulder blade, lending of a collarbone, could be an act of penance. It is the giving back we regret most. We are voyeurs watching as we move around ourselves, taking in what is not shown & aren’t we amazed how close this holding back has brought us. Here we are almost what we’d hoped for: bound & tied & wanting like two masked lovers, blind to touch, hoping to feel through thick cotton, moving into each other anyway.
14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Quarry Walk, Day 40 by Martha Fox What is more frightening than a pack of teenage boys without masks? Back-slapping, hurling stones like curses at the placid water, shattering reflections of April’s tight-bud branches and pure blue sky. No contrails connect the dots of continents. Only suffering links us Earthlings now, and the will to live we carry— a quiver into what remains of our days.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Dreamwalkers by Jacky Yue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Nick Admussen I see death in a dream, I see a war In a dream I see a fly from a crack in the era’s crevasse fly into an iron-gray building, dream the glow of memory illuminating language, in my dream I see death surrounded Each person shares the weight of the whole I also dream of advancing and hesitating, stones spraying black smoke at the ocean, I dream of feeble, aging wolves searching for prey to keep living I see the dark night in a dream, on the street everyone wears raincoats They stand scattered, their heads lowered, breathing silently but I don’t know where language is hiding the characters disappear the moment they’re written on the pillars and walls Who will cry out, who will leap I dream all hope is here Here: where it falls, flowers blossom letting life and death meet in dream Let us dream the dreams of others like fireflies converging on the river of roof tiles We have nothing to our name we have removed the last mask singing a song for the dark nights of Hong Kong
Author’s note: Having had nightmare after nightmare, rather than searching for the end of dreams, it’s better to shed hot blood in the dream, and then sing to your heart’s content. Translator’s note: This poem refers to many revolutionary and transformative artworks, including Lu Xun’s book Nahan (Call to Arms or Outcry, line 13), Gu Cheng’s “One Generation” (line 9), and Cui Jian’s song Yi wu suo you (Nothing to My Name, line 19).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43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Masks by Jeromy Verayo
facade / façade by Suzanne Lai
A new year had just come The volcano in the middle of a lake erupted Plumes of ash made its way to the heavens and descended Far and wide across many towns and cities It was then that I first needed you To prevent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entering in my breathing tubes Something else made its way a few weeks later To every continent, nation, and border An invisible enemy, unforeseen Zoonotic in nature Like an armor of metal You grant protection to the wearer Unequal and unbalanced Depending on the material
That zealous intensity when they hammer at the Ionic columns; The facade cannot hold. They tear down the principal front of a principle. Alabaster lovers are trying to get down to something, anything— rotten and decayed. We slouch towards the elusive flags with what remains; While lugging the pluralities that we can retain. The after images of Yellow are glimmering in the impossible cracks of granite. A low humming is said to be heard— surely—and awkwardly slimy; Essentially adhesive as it is to hold the long arm together. “My days are not their days. My ways are not their ways.” We shouted to the facade, masking the beyond, backing the truth of— a missing Themis. Then/Now, “can blindness be desired?”
No longer a fashion statement but a created necessity It’s hard not to look at people from a distance and wonder, “Are they sad or happy?” This is the new normal Ironic, isn’t it? A vast ocean of people wearing masks Exposing the ills of society 14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Too Long by Akin Jeje
The Precious Prop by Phoebe Poon
They have been exposed for far too longThe revel with die with the revelers
As she draws near— the good lady with the brows thinly lined and perhaps a peachy lipstick under her veil— he jerks up the mask
Bright, shining oblivious faces on midnight stoops and terraces— Perfectly vapid reflections of lunacy— Stand and slouch too long chattering, spirited and wined— Primed for imminent decline. Masses mulling past Hollywood Road, Mute, masked, focused and tasked, Will survive, Behind the muffled gauze gaze, Most are still prudently alive Not so for the gilded ones, The heedless young, Living in a previous world, Exposed too long. Say a prayer for those Who will be truly out of sight, If they allow the invisible swarm, a covert alarm, That parades and cascades around their merriment To continue, like the enveloping March mist, To place the deluge out of minds. Curious, banners around cheeks mouth chin, Wound around laugh-cry lines, 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scendancy and demise. Here, in the fragrant harbour, we closed our faces, When we opened our eyes. We plead that you do likewise.
pressed into a boat at his chin although the other day when his hideout under the flyover was consumed in non-lethal smoke, he only pulled on a respirator thrusted on him by a kid for a mere few seconds, his head spinning in the nostalgic stench of vinyl—he would rather leave it with the young warriors. He would still rather swap it for a Happy Meal now that they are measuring wealth in terms of masks. But he must keep it even though it is pilling more than the sweater he has unearthed from rubbish heaps, even though it stinks worse than his like who have not showered since sport facilities were shut, lest he be turned off a bus or a clinic like a virus; he must keep his face hidden lest she who is coming with a new change of props be turned off.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45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A Year Behind by Jon Ng
Sickness by Jon Ng
The same songs warble over naked streets As bare as a home just sold round the block; The storefronts shiver, hollowed out, while the Grand marble markets meditate, flesh-void, The bright lights practicing morse code.
If we can cough out any lesson From out of this city, perhaps It is the callused thought that Uniformity brings solidarity; Though not in mindlessness, Not in being a drone, nor in Being blanketed in the black Where sin sleeps so deep One’s immune to both penance, And the parsing of people’s grief—
In the meantime, classrooms sit, dim, The fate of ideas twisted and hewn down by absence. Thoughts drop, discarded into the shadows of rusting doors, Falling to dust while faces fill screens from everywhere, Everyone wondering what, and if they’re learning at all. Still, what remains hidden behind the veil of this year Is not just the robbery of youth, of sunshine’s rays, But the uncertain worry of the look of tomorrow, Since these days, neither chanting or silence brought change, The wonder now, is when or if, there will come better days.
14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No, if anything, we’ve discovered The banners to rally under, Hacked out an a sphere of an economy, Sneezed out our rage in phlegm So viscous we’ve had to turn from Our media to scrub it away. Nothing’s for certain yet, The battle’s far from won, Yet for as long as this city’s Still feeling sick, together, Masks are what we’ll don.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Lov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by Ho Fuk Ya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Teresa Shen
Mask Discarded by Ho Fuk Ya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Teresa Shen
I cannot help but admire your eyes Through my glasses I can still make out twin gems sparkling in their luminosity I want to admire the luster in your hair the poise and sureness of your nose or the warm rosy lips you must possess complete with tidy sparkling teeth But I can only imagine in rhetoric too broad and wide Hidden under headgear and mask I cannot hear clearly your words Your eyes, full of misgiving full of sadness, why?
A mask laid on the dirt ground It wasn’t where it should be Once it was much cherished, in high demand to protect certain faces Comely faces, homely faces Faces old or young Hooked onto the side of the ears from which the entire barrier is based The metal strip on top is pressed gently, snugly contoured to hug tightly the ridge of the nose Then softly the bottom is tugged adjusted, in each other’s embrace At this moment, the face in all earnestness, true thankfulness to the mask, its entire being entrusted is moved beyond tears Yet, an impassioned night now over the relationship destined to be severed Ripped out, ditched without a kind word Discarded off-hand It is now abandoned by the roadside
Keeping You in My Mask by Ho Fuk Yan,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Teresa Shen I keep you inside my mask snug and warm This is only partial quarantine to maintain a safe distance out, a safe distance in Only partial closure, complete lock-down is out, for the eyes that watch the road ahead for the ears on either side of your head and for the ten fingers constantly being washed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watch what you say No more contraries No more kisses Any exchange of saliva is a deeply dangerous act It could betray you It could push a great dynasty over the edge
Some people, some faces treat love this way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47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Five Pandemic Sonnets by Pierre Vinclair,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oshua Ip 2.
9.
Over the confines of the cinema, we chose the park. Across, serious Sainsbury shoppers came, heaped triple-ply with TP— the well-fluffed anus of the anima
Yet life insists, in the middle of the common breakdown—I see, insolent, the spring reviving as I write this good-for-nothing, fruitless time to death, in my rear cabin,
is irritated. Kids splutter and yell contagion on the slides, audacious in the knowledge they can scrub their palms, then fingers in a hydroalcoholic jizz of gel.
above the plane tree this small room dominates— I’m thinking of editors, an indie press, of friendly booksellers, other distressed shops—on the street the front door castigates,
The post this morning: a hipster smoker fumed, Leaving as I came, his barrel thrusting Virally at me: ahem, ahem!
till when? Till when? Already this is something this shaft of sunshine that the spring deposits on our faces in the shade. Less than a promise
in extremis, I escaped the ball of doom because—bemusement in the face of peril— I held my breath—what, cheek!—and wiped at them.
impossible, less than words that seek to bless, less than a hope: a saudade, a caress that moves us—while we’re waiting, while we’re waiting.
14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11. You raise your head post- more than eight eternal livestream hours for students of all ages to the world outside your window for the seeing. In St Paul Avenue, the evening despairs like a somber suit of corduroy and lint a well-worn don, his elbow-pads threadbare, head cycle-spun by all the classroom sundry rumors, tossed upon the pile of jackets in the wicker basket for the dirty laundry. In the dim penumbra, some fixtures glint like a phone forgotten in an inner pocket. Descending, you revisit those three faces in the infinite confines of the internal which grant your room the measure of the Being.
12. Yes, I inhale, I inhale! But I only feel the frissons… To howl a sonnet—through this flu-gripped jail how do we go on? My eyes burn through my brain! My mother texts, zeugma by-the-by, —Take your pain with patience and a Doliprane, And beddy-bye! One day it may be said of your victory à la Pyrrhus ‘I am a veteran of the Coronavirus.’
But while in the tank, leave your damn verse half-blank, and go to bed!
13. This piss-blue cock-crow morning, face a-crumple, contrite in wet pajamas, says Amael, “Dad, I did it…”—Nosing through the rumple of clear blue sheets, I sniffed, but could not smell. Ball the jammies with the other soiled material! Drying her tears, she scales the empty chaise and soothes herself by working on her cereal; my doppio’s full-bodied, with no taste. Renouncing the anosmia of the virus and tensing till my nauseous jaws distend, I suffuse my nose (I summon all my little strength) with Arabica’s astringent brand, my words’ ammonia, their sour piddle, long lines of incense tickling the sinu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49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Irre(cover)able by Louise Leung Do you not know when to cry? Tears holding onto the edge of your godknowshowmanytimesyouhaveusedthis mask, like raindrops clinging upon the windows on that lonesome minibus ride. You never knew how quiet the world was, not before you tried burying that underlying itch at the tip of your throat, back of your tongue. Cracks on the walls where the Whistler blows To drain and deafen the voices dazzling within your head— Curse at all the gods while you still can. Not long after, our lips would be sealed. Needles penetrating air like a thin wall of clothes waiting to be sewed. The screeching tone of the speeding alert does not startle you. You're too used to it. nothing covers rocks like paper. nothing covers mouths like masks. nothing covers truth like lies. nothing covers coughs covers coughs covers coughs covers Getting off the bus but you've left something behind. nothing ever covers. Don't bother asking for answers when you can't ever get away from godknowshowmanytimesyouhavetoldyourself it. You don't want to cry at all.
15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Masque vs. Mask by Jason S Polley 1512- 2019Intendid by the Queene to be presented to the Kinge Nurses protest régime’s refusal to close borders Apparatuum omnium singulorum jocorum, larvatorum, Chief executive bars civil servants from wearing vocat surgical masks Maskes & Reuels W.H.O. Allegoric specters Actual pestilence Pastoral Pneumonic The Throne of Honor Physical distancing ‘She had resumed her proper character’ ‘It’s just going to disappear’ Genteel pageantry Genpop quarantine Ceremonial accoutrement Accessory injunction Comus Tedros At Court On Zoom Myths, Disguysings, Commociouns, Revelles Decameron, Betrothed, Moloka’i, Severance Arcane programmes Worldometer Love and death had performed their several parts Pipo to no dey touch dia face Little Devil Doubt Comorbidities ‘A garment of his god’ ‘Flattening the curve’ Animal sacrifice Overexerted canines Agriculture festival The longest March Pomp & Glory ‘Back to normal’ Contagious magic Catching covidiocy Pantomime Task force Dumbshow Press brief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Cognitive dissonance Epiphany spectacle Illness as masquerade Domesticke traytors, bosome theeues Falsos profetas, deplorables Antimasque grotesques Anti-lockdown rallies Fiends & furies Tyrants & trolls ‘The First, Of Blacknesse’ #AfricansAreNotLabRats ‘The blind delinquence of despair’ The Grim Reaper seaboard surveils Harlequin Elon Musk Perennial scapegoats Essential workforce Noblest poetry Fight Island Medieval mummings The Triumph of Death Phansie Mass grave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51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15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Mask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53
澳門專欄「緘默」
城市依舊安靜 幽子 鬧墟安靜了 街道張開嘴巴 法院門外的草壇 船長沿石子路步行 浮沉的故事 依舊開講
迷霧 袁嬋 霧總沉默著 濃濃地昇起來 淡淡地退下去 秩序齊整像一株梨樹 春天笑出白色的牙 就算憂鬱你也是看不到的 她總沉默
港口安靜了 船錨撥開浪濤 舊日的銅像 今天的臉孔 交織在現代的燈塔下 在風停的日子 兒子想起故鄉
吃過酒的風頷首走過 餐席上的四季便 都知曉了 —— 霧在沉默 於是便聽見雲在破碎 流水傷心,她在雲之下水之上
安靜 如今天空是白色的 無聲的海鷗適時回巢 泡沫擱淺在灘上 是人們修起的浮屠 宣稱那是他們的家
在沉默 和語言一樣越過 寂寂的山尖,遙遠的星河 越過自己悲傷 夜晚的鳴蟲,沉默 將白色的身體 留駐在那白色的扃牖
安靜 歷史會被遺忘於眼下 蓮峰廟外的血跡 花花世界的誘惑 通通於此拋進大海 而一片白色混濁了浪 捲進來的 都說喜歡故鄉 一場春霧一過場 愛異鄉的人收起細軟 再度擁抱蓮花港 城市依舊安靜 以緘默親吻每顆歸來的種子 蓮花地依舊安靜 歸航的人迷失方向 不甘吶喊在太平洋 誰是愛澳門的姑娘? 也許魚販在回答: 四月八 木龍生箇來 15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少年的雪 甘遠來 春季大三角與氐宿四之間 還是太擁擠 也許有一天維納斯不再需要斷臂 指揮星星,像失焦的螢火 灑下粼粼的星屑 咻的。像打了石膏的腿 青葡萄與青橄欖樹 獨自打量生命的寬窄,或與影子商量 釣魚時需要投放多少心力以及魚餌 寒夜生霧彷彿百鬼幽歌 江邊的昏黃是否已沉澱,少年 雪一般的愁緒,終究是易化的
澳門專欄「緘默」
你向我伸出一隻手 良耳 你向我伸出 一隻手 它沒有表明任何意圖 以字盡詞窮的方式,它 把下一秒高聲誦讀 若我訕笑,即是剝出它冷峻的骨骼 若我親吻,它也可能化成溫軟的雲團 若我自恃 —— 將它懸置,就無需回答 它會宣布: 這就是你給出的回答。 像是一個答案在等待問題 像是一個結果在填補過程 你向我伸出這隻 看不見的手, 我將它握緊,用我的手。 於是,沉默 與沉默 達成一致, 為我們簽下告別的契約。
默悼時,我的三個疑問 良耳 我們讓車流緘默 竪成紀念碑,很快 碑碑碑碑碑碑碑碑碑碑碑碑碑 變成林,林成為谷。 活著的人在墳墓中 挖掘光亮,死去的人意願全無。 往往死者更容易獲得 生者所求: 鮮花,美名,巨額鈔票, 甚至健康與愛情。 是否讓告別告別, 下葬的方式就可以更加體面? 是否讓過去過去, 源頭的問題就可以歸咎成謎? 是否讓再見再見, 健忘的頭骨就可以打上烙印? 寂靜如此完整。 沒有人試圖給出答案。 三分鐘到了,我們再次啟程。 緘默與緘默組成的一生, 沒有人再去回望。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55
澳門專欄「緘默」
通車風景 安足 我將視野拉成直線 知道一切已然太遲 一小時後到站,此刻 海保護著我們 耐心編織寬寬的白衣裳。而鳥群突然轉向 詢問彼此的名字。彷彿要躲避甚麼的 每一隻 每一朵飄過的雲, 被從另一個建築, 帶到另一個 他和他的房子 在小溪中央的一片倒影,但首先是 屋頂的風標雞。硿硿。悾悾 明天的生活該如何訴說 我們 更野的夜。被顛倒運動的 鐵軌長長的臂彎裏 加速駛向一個意料外的黎明 很久以前 這種姿勢意味著,在失望的拒絕中 彎曲,遺忘 多數的山崗。日子 鐵與鐵的角力 ( 希望託付給我們的 並不只是呼吸與話語吧。) 然而陸地 以及陸地 堆積陰影 它質樸的磚頭臉。或早或晚 沿海岸線緩緩走來,它將停留很久 以強調它能改變磁極和鳥的飛行 同時我們坐著,在肺葉吸入著柴油灰。
15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同時我們幾乎不敢說話 只剩下引擎震盪 同時我們在車廂學會如何變老並顯得快樂 鳥兒一樣抓搔著窗 (一隻風標雞。寂寞。他: 「我但願它寂寞。」 在夜晚生長的古老事態 返回,變成一座房子 把我們及獸帶入更深的睡眠,沉默的 我記得最多的 是每個人多麼鎮靜地接受了這件事)
澳門專欄「緘默」
磁力共振 大端黑螢 躺在白色隧道裏 用最大的緘默與靜態 逼使身體說出真相 以往無數的共處 日光中 都難得如此造影 它終於釋出 或善意或惡意的 言語組織的微小變化 與壓迫
不可泳思 大端黑螢 魚缸裏的嘴巴沒有口罩 孩童指著輕快閃動的身肢交錯往來 水的氣泡連續上昇 新聞稿變成語音: 海洋裏無數窗戶張望著安全的停靠 終於實現。 沒有密集的人群 新花園泳池注滿了水 吸啜的泳鏡掩護不了我們的口腔鼻腔 氯氣在等待 那些鳥喙空曠的呼叫日復一日 此刻只有水能夠 給予你在藍色海洋滑翔與伸展的感覺 口罩像果實摘掉又結在枝頭 這是夏天的律動 足量的希望都緊勒耳背
換頭 龔灝浚 法例規定 凡是年滿十八歲的人 都要劈掉自己的腦袋 他們有兩個選擇 要不,接個新的機械頭腦 延續生命 要不,接回原本的 走進旁邊的行刑室 絞刑。 於是 街道上充滿了機械式的笑 每張銅臉皮上都掛著人造的眼神 港灣兩旁種了一片鮮紅花海 偶爾有幾塊花瓣乘著海風 混和香甜的血腥 吹到和諧的鬧市裏去 城裏的人察而不覺 它們忙著用鐵的舌頭交纏 以幻想出來的溫度互相取暖 卻忘掉了那是誰的幸福 若然悶得要死 便灌入奶精沖成的機油 換來酩酊 續命。 太陽之下,那些被斬首的腦袋 堆積成一個個名勝景點 供人打卡 看客們發出陣陣悅耳的哀號 成為了新世界的 國歌。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57
澳門專欄「緘默」
逃離 張彩慧
「你不知道光的下面其實也就是沉默」 文靜
少說一句 是 爭吵時旁人的 勸喻,有理沒你 真心 —— 或多或少一句 拔河之繩就能往左 或往右
我們都知道 一群黑犬在身後緊緊跟著我們 金屬項圈 把夜摩擦得 哐 噹 噹 黑犬不斷與更深的夜婚媾 讓所有陽光無法抵達的影子 都隸屬於牠們
用棉花棒清空耳道 聽,閉口聽 客廳之內的唇戰 新聞為導火線,無法直播
稍一落後 就會失足於光的下面 墮入黑犬口中 以鯨落的姿態 被深淵長久禁錮 曾經信仰的光 如今被剝落成一塊一塊 我們只剩下水溝裏的視力
避免戰事蔓延洗手間 嘴巴關上門,拉埋鎖鏈 在吹風筒的掃蕩下, 聯同頭髮慢慢蒸發 勇氣,從鼻孔進入身體 逃離鼻涕 乾燥和人緩緩昇騰 熱氣爆了洗手間
也有人記得大聲呼救 當語言脫離自己的嘴巴 就任黑犬用以反芻 消化成一座失語的城
戰後的地表 躺著一張又一張 透支的唇舌
最後我們只能發出: 「呃」 這甚至不是欲言又止 只是旁人飯後的一聲飽嗝。
誰缺水少糧?
註:「你不知道光的下面其實也就是沉默」一句, 借用自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裏的〈辯術之城〉。
15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澳門專欄「緘默」
毀滅的塵埃 甘草
假設我必須表態 甘草
我翻開書的內頁 熟練地尋找當中的求救訊號
你假設我是最終的敵人 假設大家都急於向自己的信仰表態
有人說:我們來自荒蕪 是歷史一彈而逝的鼻垢 沒有甚麼值得懷念
手上的蛇是代表理性 卻企圖用慾望塞滿我的絕望
他也說 我們的愛是無堅不摧 也只是城堡裏那對鱷魚們 慣性地取得歡愛 我離開時 他也已離開了 只留下一支生鏽的笛 在月亮托起那雙翅膀讓我明白 誠實的愛情也不過是被時間 遺棄清單中 一些真實 至少我們的星球 共同相信那些虛構的光 是來自遠古的月球
但我畢竟不從上帝而來 相機的快門專注地觀察著 所有毛孔間溫度的變化 我的心臟 一半埋在汗裏 一半埋於 對話裏的詩意 那種微笑是多麼耀眼 也是一種表態的標準 假設你堅持你的想法 讓你的信仰暗渡 那些委屈在深夜的敵意 被抽離的那個月亮 也是流亡者的天堂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59
澳門專欄「緘默」
我病了 洛書 隔著一扇窗戶 我們相處了三百三十六個小時 就像兩條在海裏游走的魚 互相取暖 卻叫不出名字 他們說,這是最安全的社交距離 所有的恐慌、不滿、無所事事 被隔絕的安靜 打亂了整個宇宙的系統 進入無法安睡的清醒中 連呼吸都帶著消毒水的味道 不,這是連消毒水都無法拯救的蒼白 在白天曝曬的陽光中期待被粉碎 甚麼時候?還要多久? 這是個比生與死更形而上的問題 一陣風吹來,一場雨下過 我看到你遠遠離去 隔壁的窗戶是關上了? 還是又換了人入住? 人滿為患的酒店裏 我與世界徹底斷了關聯
16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沉默檢測 鳴弦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安全 於是接受檢測 採樣棒伸進軟弱的心 傾聽內核的聲音 是酸的 是不能說的話 讓它拉出了社會的恐懼 和愛的教育 都必須接受檢測 人們戴上了白色的沉默 就不容易脫下來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和平 像掩蓋了就很難再被接受的 信任和真相 都會被歧視 淹沒
詩歌評論
在學童當中 —— 讀楊牧詩中的學童、孩子和年輕一代 文鍾國強
一
記
得最迷楊牧詩,是一九八○年代初由楊牧一 口氣推出《禁忌的遊戲》和《海岸七疊》兩 本詩集,以至八六年推出《有人》的時候。 《有人》尤其石破天驚。〈有人問我公理和正 義的問題〉固然讓我眼前一亮,這於楊牧來說是屬 於非常破格的詩,慷慨激昂與婉轉低迴處,俱動人 心神,乃楊牧寫詩生涯以來極少數的主要以「氣」 駕馭而非一味以技巧操作的詩。 然而,相對於氣魄寛宏的大哉問,這些詩集裏還 有一些小片段,至今仍留在我的印象中久久不散, 如〈在雨後的水涯遊戲〉1: 我時常在紫藤影中認識流水的 形象,於書籍的摺痕裏看到 針線盒和木馬。遠方城市 有人在沐浴前散步,以星星的速度 過街。左手花籃,右手牽著孩子 在麵包店前停下,弓身 將孩子的鞋帶繫好
「弓身/將孩子的鞋帶繫好」、「又停下來/ 將孩子的小白帽扶正戴好」⋯⋯這是一幅一再凝定的、 靜美而溫馨的親子景象,於楊牧當時而言自有特殊 意義。在「眉批和註釋,校斟,類纂,和翻譯」中, 在「玄學的枝節」中,在楊牧長期而孤寂的書齋與 鑽研學問的生涯中,一再摻入孩子的形象和細物, 那種關顧之情,溢於言表。那也應是楊牧當時新婚 不久並剛誕下孩子的心情具象,雖然,我們也可廣 而及之,以這孩子象徵一種希望,一種對前途還有 所慰藉,還有所盼待的願景;而這願景,必須以莫 大的心力與忍耐來維持。這種充盈春天氣息與陽光 味道的盼待,也在稍前的、寫於其子即將誕生時的 〈海岸七疊〉2 一詩中看到: 這時日光已經越拉越長了 照滿你的院子和我的書房 春天即將來到,下一代 會比我們活得更充實放心 在台灣,辯才無礙而剛強 雖然他是在外國出生的孩子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 有人傍著柳條餵水禽,又停下來 將孩子的小白帽扶正戴好
「下一代」的迴響,復見於楊牧兩個月後因事 而作的〈悲歌為林義雄作〉3:
1
此詩寫於1981年,收入《有人》詩集。
2
此詩寫於1980年1月,收入《海岸七疊》詩集。
3
此詩寫於1980年3月,初刊於1980年9月出版的《八方》第三輯,由於政治原因,不見於台灣刊物,也沒有收進楊牧一九八○年 代出版的三本結集(《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和《有人》)裏。其後此詩終於收進1995年10月出版的《楊牧詩集II》,歸 入《有人》項下。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61
逝去,逝去的是年代的脈絡 稀薄微亡,割裂,繃斷 童年如民歌一般拋棄在地上 上一代太苦,下一代不能 比這一代比這一代更苦更苦 相對於〈海岸七疊〉明朗、從容而自信的聲音, 〈悲歌為林義雄作〉無疑因事情的陡變而變得不能 自已地聲嘶或近於吶喊了。發生於 1980 年 2 月 28 日的林宅血案中,美麗島事件被告、台灣省議會議 員林義雄的母親和一對七歲雙胞胎女兒慘遭刺殺身 亡,九歲長女重傷;事涉「下一代」,怎不為這懸 而無告而兇嫌幾乎呼之欲出的血案更添一重悲慽與 憤怒;楊牧發言為詩,江河直下當然是有以致之。 而看著胎兒成長,以至呱呱落地、襁褓學步的過程 中,由此孩子念及彼孩子,由美國北西北一隅小天 地念及台灣故鄉的廣漠大地,楊牧筆下亦隨之激盪 或婉轉起伏,而我們也從中歷歷可見其詩的關懷與 變化。 二 楊牧寫孩子,寫學童,其來有自。楊牧心儀愛 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不 僅 譯 了 大 量 葉 慈 的 詩, 早 年 還 步 趨 葉 慈 名 詩 Among School Children, 寫 了 同 題 作〈 在 學 童 當 中〉,收入《北斗行》詩集裏。 楊牧此詩開首,還引了葉慈原詩最著名的末節 四句: O chestnut tree, great rooted blossomer, Are you the leaf, the blossom or the bole? O body swayed to music, O brightening glance, How can we know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 (啊栗子樹,偉大深根的開花者, 你究竟是葉,是花,抑是幹? 啊旋向音樂的肢體,啊閃光一瞥! 我們怎能自舞辨識舞者? —— 楊牧譯) 葉慈原詩,是寫自己六十歲時,以一個「公眾 人物」(葉慈時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的身分探訪 一家愛爾蘭學校;葉慈在老修女的陪同下,很細緻 16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地觀察學生的活動:「孩子們練習計算和唱歌,/ 學習各種讀本,以及歷史,/剪裁,和縫補,凡事 整齊清潔/盡可能符合現代要求 —— 孩子們/詫 異的眼睛一時都盯著我看,/一個面帶微笑的公眾 人物」。當然,我們都知道,葉慈在這詩裏寫得 最多的,還是對其多年縈繞在心的意中人毛德崗 (Maud Gonne, 1866-1953)的追憶與戀慕(單戀), 以及時光的不可逆轉,生而為人之徒勞,等等。他 在孩子的臉頰和髮色中看到戀人昔日的形象:「於 是,我的心境大大為之狂亂:/她是活生生的學童 站在我正前方」。學童喚來昔日的時光,但也同時 赫然讓詩人驚見時光的飛逝:戀人文藝復興式的美, 如今變成「彷彿灌飲了風」的「空洞臉頰」,而詩 人自身,也成了「一種屬溫馨的老朽的稻草人」, 以「舊衣衫掛舊桿子上嚇飛禽」,在學童面前「保 持微笑」如他現在的樣子。時光的不可逆轉,也見 證了生育之徒勞,一切「實存」到最後也只會「照 樣粉碎人心」,這詩無疑充滿了詩人的感慨與無奈; 然而,詩人的人生智慧啟迪又豈止於此:在最後一 節,葉慈以「開花」和「舞蹈」為喻:「開花或舞 蹈莫非勞動,當/肢體不是為取悅靈魂而創損,/ 或者,當美不是因其絕望而發生」,這裏「勞動」 在原文裏是 labour,也有「分娩」的意思,因此, 葉慈在這裏是以一種充滿生命力、創造力的「開花」 和「舞蹈」為喻,並指出由此創造出的美,與生命, 乃渾然為一整體的:栗子樹不是個別的葉、花和幹, 而是它們的總和;舞者不能與其旋轉搖擺和動作分 開;推而廣之,生命的年輕與老朽也如是,美與醜 也如是,乃渾然為一整體;而詩人與其所戀慕的人, 如詩中所喻,毋乃「蛋白和蛋黃」,也是在「一個 殼子裏的」。 是以葉慈此詩,畢竟還是在閃爍的智慧中透現 一層積極的意義。楊牧寫於 1975 年 12 月的〈在學 童當中〉,裏面自然充滿了葉慈的回音;而這首詩, 也是情詩無疑,只是楊牧那時不過三十五歲,心境 自與六十歲的葉慈有別,不過,對時光的敏感還是 相通的,如詩的開首: 樹影向東移動 那是時間的行逕 我們挪向七里香下 衣上沾滿秋天 脫落的葉子。蓮花在 水池裏,白火雞
棲息枯木上。我們 在學童當中 這種時光的消逝也在詩末呼應: 樹影向東移動 那是時間的行逕 你戀愛著,戀愛著 間奏的橫笛,我們 在學童當中 詩中的「你」,自是詩人傾慕的戀人。而當中也不 無兩種情緒狀態的對應,如「不是陌生,也不熟悉」 便一再出現,又如「遺失/尋覓」、「回落/昇起」、 「滿天似雪的花朵/苦澀的果實」等等。而「學童」 的作用,在葉慈詩中,是勾起昔日回憶,與戀人形 象疊合,並映照一種今昔之別的時光命題;在楊牧 詩中,則無疑發揚了更為積極開朗的一面: 然而我們,我們 在學童當中 —— 不是陌生,也不 熟悉 —— 今早遊戲的 圓圈比蓮花的 水池寬闊,歌聲 比噴泉生動⋯⋯ 除了「花」,「樹」和「舞」這兩個葉慈詩的中心 意象也同時出現: 我彷彿看到你,真的 在學童當中 你在學童和我當中: 一棵光榮的果樹 我不能擁抱的 華麗;一名舞者 我不能追隨的 旋律。你沒有名字 我發覺,我也沒有 他們也沒有名字 然而,這裏楊牧跟葉慈不一樣,他沒有向上推及至 哲理層次上的化解,而是耿耿於「不能擁抱」、「不 能追隨」的區分,雖然,從「你」、「我」與「他們」
俱「沒有名字」這一點上,仍有與葉慈渾然一體論 相通之處。 無論如何,因為學童,因為愛戀,楊牧這首詩 還是跟他同期的大多數作品有別。或許,正如他在 《北斗行》後記裏所說,這首詩不同於〈月光曲〉、 〈淒涼三犯〉和〈孤獨〉等比較有名的詩,是他那 時期寫得「比較開朗的詩」。雖然,這首詩以後來 的詩來衡量,還是遠遠未臻佳境,但可以說,楊牧 的詩已從古典浪漫與抽象憑虛的境地中漸有部分變 得具體落實,而這,或許得力於他第一次從美國返 台,擔任台大外文系客座教授一年的關係: 「這一年在台大教書,使我有機會和幾乎脫節 的昔日生活連結起來,對於我讀書和寫作都有許多 好處。〈在學童當中〉所要表現的也有這點意思。 但我所指的學童,真是有一天我在榮星花園碰到的 一群小學生;後來我班上的大學生以為詩中的學童 是他們,我笑而不答,有意將錯就錯。」 我不敢說楊牧在美國就必定與昔日生活,甚或 與日常生活脫節,但從楊牧詩中的表現看來,他久 不久回台灣教書,面對莘莘學子和故鄉母土所帶來 的跟自己血肉相連的回憶與現實當下的激盪,總是 帶來讓我們讀得比較愜意或更有共鳴的詩。 三 而其中,就是收在《有人》裏的〈學院之樹〉: 在一道長廊的盡頭,冬陽傾斜 溫暖,寧靜,許多半開的窗 擁進一片曲綣兇猛的綠 我探身端詳那樹,形狀 介乎暴力和同情之間 一組持續生長的隱喻 劇痛的葉蔭以英雄起霸的姿勢 穩重地覆蓋在牧歌和小令的草地上 屏息安定,乃有千萬隻金鳳之眼 仰望天上慢慢飄流的魚狀雲,又 如大航海時代錯落兀立甲板上的水手 在長久節制的尋覓過程裏 凝視平靜燠熱的海面,北回歸線之南 南回歸線之北,不期然 發現一群季候性的水族 正沉默地向西泅游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63
「彩色蝴蝶,」一個小女孩輕聲 驚呼道。我回頭看見她 戀慕地(肯定是教授的女兒) 瞪著身邊一扇半開的窗說: 「我想要這隻彩色的蝴蝶 ——」 我們趨近那憩息的三色堇 兩翅疊合在夢裏:「我想 把它捉到,我想然後我想 輕輕將它夾在書裏。不疼的」 不疼,可是它會死 留下失去靈魂的一襲乾燥的彩衣 在書頁的擁抱裏,緊靠著文字 不見得就活在我們追求的
這首詩的詩藝圓熟程度,已跟八年前的〈在學 童當中〉不可同日而語。楊牧寫這詩時,是 1983 年 11 月,也是他再度返台擔任台大外文系客座教 授的一年。所謂「學院之樹」,正是「一棵具體長 在台大文學院中庭的印度黃檀木」(見《有人》後 記〈詩為人而作〉)。 這首詩一開首,便充滿楊牧常見的優而為之的 寧謐溫婉、夢境一樣的語調氛圍和參差滲染的學院 典故和用喻: 「一組持續生長的隱喻/劇痛的葉蔭 以英雄起霸的姿勢/穩重地覆蓋在牧歌和小令的草 地上」;然而,這首詩能讓人出奇地端詳,細細跟 隨其迂迴有序的鋪展,而終至於抵達一種超然而崇 高的象徵境界,還是得力於一個「小女孩」的角色。 這小女孩「肯定是教授的女兒」,但她無論是
同情和智慧裏。我低頭看那小女孩 淡淡的黑髮淺淺的眉,有一天 她將成長在書裏,並且倚窗 注意到一棵奮起拔高的樹,驚奇 以無數垂落的手勢訴說同情和 智慧,鳳眼仍然仰望天上的雲 —— 因歲月而帶著慈藹的神色 —— 像旗幟一樣招展著,又像 成群的彩蝶在春天的風裏飛 「那時我是老人了,」我說: 「然而我會永遠認得你」 她開心地笑:你喜歡看 一串一串的肥皂泡麼?」 對著半開的窗子
誰其實也沒有多大關係;她就如之前所說的學童一 樣,代表一種天真、直覺的存在,一種與大人們有 所對照的存在。是以小女孩看見美麗的東西,如「彩 色蝴蝶」,便會「驚呼」,會要求捕捉它,擁有它, 「輕輕把它夾在書裏。不疼的。」 「夾在書裏」,不過是「輕輕的」,然後還補 充一句:「不疼的」。這是小女孩的天真一面,也 是詩人調度文字想要達到的效果:因小女孩這些話 語鋪陳,以及具體語境,我們讀來才會覺得格外投 入,以至後面緊接而來的道理述說便沒有障礙了:
在一道長廊的盡頭,冬陽傾斜 溫暖,寧靜。那小女孩 勾起一串斑斕的泡沫 吹向虛無。薄薄的幻影逸入 罩滿猛綠的庭院,如剎那的美目 瞬息眨過交錯的日光 消逝在風裏 我兩手扶著欄杆外望 一串又一串的泡影從眼前閃過 那棵樹正悲壯地脫落高舉的葉子 這時我們都是老人了 —— 失去了乾燥的彩衣,只有甦醒的靈魂 在書頁裏擁抱,緊靠著文字並且 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裏
16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不疼,可是它會死 留下失去靈魂的一襲乾燥的彩衣 在書頁的擁抱裏,緊靠著文字 不見得就活在我們追求的 同情和智慧裏。 這幾句話在詩末稍稍變化又複述了一次,可見 是此詩題旨所在。而這一番話,正正是身處學院中 的楊牧所時刻警醒著的:學院中的工作緊靠著文字、 學問,但若然失去靈魂,所謂學問,或文學,便只 是「一襲乾燥的彩衣」而已,那是「死」的文字, 「死」的學問,沒有「活」在我們追求的「同情」 和「智慧」裏。 是以,若然「活」在同情和智慧裏,是可以在 「書」裏「成長」的,這是詩人對小女孩,也就是「下 一代」的期盼: 有一天 她將成長在書裏,並且倚窗
注意到一棵奮起拔高的樹,驚奇 以無數垂落的手勢訴說同情和 智慧,鳳眼仍然仰望天上的雲 —— 因歲月而帶著慈藹的神色 —— 像旗幟一樣招展著,又像 成群的彩蝶在春天的風裏飛 「那時我是老人了,」我說: 「然而我會永遠認得你」 「那時我是老人了」,詩到這裏,我以為,便 與葉慈〈在學童當中〉一詩滙流了。葉慈的栗子樹 渾然一體,包容一切,六十之齡的葉慈以詩的智慧 啟通時間的秘道;這裏的印度黃檀木,也在時間的 起落裏成為象徵。而詩人那時已是老人了,然而因
無論內容與語言,俱比〈學院之樹〉更進一步:內 容上,借一個台灣年輕人對時局和歷史的困惑和控 訴,反覆詰問詩人關於有沒有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而論及的範圍,涵蓋國族、文化、語言、教育諸問 題,可說是借年輕人的際遇和思考,把台灣面對的 各種問題集於一詩,而這,若楊牧不處身台灣,不 與台灣年輕人與學子共處一段時日,是不大可能有 此切身感受而訴之於此一氣呵成的詩的。在語言 上,這詩也如內容般解放,打破一向被平庸詩人緊 抱為詩歌特質而墨守不變的成規:此詩敘事鋪陳與 議論夾雜,不避「署了/真實姓名和身分證號碼/ 年齡⋯⋯/⋯⋯籍貫,職業」、「他是善於思維的,/文字也 簡潔有力,結構圓融/書法得體」、「也許我應該 先否定他的出發點/攻擊他的心態,批評他收集資
為同情,因為智慧,「我會永遠認得你」,永遠, 不就是超越了時間麼? 隨後小女孩勾起的一串一串斑斕的「肥皂泡」, 不為增添詩的夢幻色彩,而是強化了一種「虛無」 和「消逝」:畢竟現實裏,時間乃不可逆轉,大樹 終會「悲壯地脫落高舉的葉子」,而「這時」,「我 們都是老人了 ——」,注意,是連小女孩都是老 人了,然而在精神感通的層面上,這又有甚麼相干 呢?老了,以至死了,只是「失去了乾燥的彩衣」, 但還有「甦醒的靈魂」,它「在書頁裏擁抱,緊靠 著文字」,並且會一直「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和 智慧裏」。 雖然楊牧在《有人》後記裏說:「具體的樹在 經過詩的處理之後,難免就轉化為某種象徵。」誠 然,「學院之樹」已由台大文學院中庭的一棵樹, 經詩轉化為象徵;然而,也不得不說,此詩所寫的 具體的樹,與具體或也有可能是虛擬的學院內的小 女孩,也因其落實的述說與互動的對白而多了貼地 或可讓讀者追隨的人間味,而這也是楊牧返台一段 時間內漸而開啟的詩的其中一面,這變化,我認為 是可貴的。同樣寫樹,兩年後楊牧回到美國所寫的 〈秋探〉4,便又是另一回事了;縱然〈秋探〉的用 喻、聲律節奏均極其出色,「慈和的殺戮」也讓人 印象深刻;緃然,楊牧在後記裏也說過:「變化的是 詩的表達方式,可並不是詩的意圖和關懷」。 《有人》詩集裏的扛鼎作〈有人問我公理和正
料/的方法錯誤,以反證削弱其語氣/指他所陳一 切這一切無非偏見/不值得有識之士的反駁」等看 似冗贅或套語式的文句及四字句;而在技巧上,也 任其內容坦裎直露,以沒有技巧為技巧,以維持此 詩以氣所御之勢,是以有「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 問題/這些不需要象徵 —— 這些/是現實就應該 當現實處理」、「這名不見經傳的水果/可憐憫的 形狀,色澤,和氣味/營養價值不明,除了/維他 命 C,甚至完全不象徵甚麼」之句;當然,詩人不 是完全放棄象徵,如「一顆二十世紀梨」,畢竟還 是一個象徵,甚至是貫串全詩的一個重要象徵,而 所謂無技巧,實際上卻是一種難度更大的技巧:如 何在氣的駕馭中調度語言、節奏(如「有人問我公 理和正義的問題」一句,即在各節開首中出現不少 變奏),在語言的表面和深層裏來回切換(如詩行 中插入不少被「括號」的關於天氣、細物的散景描 述),暗渡陳倉,都在在要求詩人更高的技巧。 要之,〈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無疑是 楊牧突然破殼而出,後來也莫之為繼的奇詩。而其 中突破的關鍵,我想,可以在《有人》後記中的這 一段看出端倪: 「我記得那整個上午都在寫〈有人問我公理和 正義的問題〉,雨水時大時小,但曾幾何時室內的 陰冷已不再困擾我,而室外車馬的喧嘩更早已失去 平時撼人的聲勢。我寫了三分之二,午後帶到台大, 正好那天我的『英詩』班上期末考。我把卷子發給
義的問題〉,固也和年輕人有關,也是楊牧客座台 大時期的力作,詩成於 1984 年 1 月,亦即〈學院 之樹〉完稿後兩個月。詩太長,這裏不全引。這詩
學生,就坐在講台桌前振筆疾書。偶爾文思凝滯,擡 頭看教室裏一張張認真的臉,不免豁然開朗,悲慽 和快樂交織昇華。下課鐘響的時候,學生們交卷,
4
此詩寫於1985年10月,收入《有人》詩集。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65
我一首詩的初稿也完成了。」 是的,詩的醞釀是其一,因緣際會,時機成熟 了詩自會水到渠成。然而,這裏詩人要告訴我們的, 是在面對一群年輕的考生時在寫台灣整整一代人的 問題;「文思凝滯」時,只要看到那些年輕的學生 的臉,便會「豁然開朗」;因此,這詩無疑是要在 這種與在地的年輕人感通的情況下才能寫就,才能 一氣直下,才能寫成後來也無以為繼的如今浩氣凛然 語言淋漓的樣子。
強光氾濫,我看到成群的學童 自早先的大門擁出來
四
偉大的發現理應在猶豫 多難的世紀初率先完成,我 轉身俯首,無心機的觀察參與 且檢驗科學與人文徵兆於微風
2006 年 4 月楊牧出版了他的第十三本詩集《介 殼蟲》。當年一讀,無獨有偶,裏面最喜歡的詩就 是寫於 2003 年的〈介殼蟲〉,也是楊牧在 2002 年 開始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 員兼所長期間,在路上遇見一群學童時有所觸動而 寫就的詩: 蘇鐵不動在微風裏屏息 暖冬野草依偎前排欄杆喧鬧 開花,我以遲緩的步伐 丈量巨木群後巍巍的暮色成型 沉默折衝,學院堂廡之上 一個耳順的資深研究員 小灰蛾還在土壤上下強持 忍耐前生最後一階段,蛻變前 殘存的流言:街衢盡頭 突兀三兩座病黃的山巒 —— 我駐足,聽到鐘聲成排越過 頭頂飛去又被一一震回 完整的心律隨斜陽折射 在前方:波谷明亮顯示掃瞄器 金針下常帶感情,然而,相對 於遽爾,即刻,啊記憶裏 那悠遠的鐘,這時撞擊到我的 無非是一種回聲猶不免誇誕,張揚? 況且,真實的接觸反而不曾在 金屬肉身引發感應,或者 悉數掩藏在垂長的台灣欒樹裏 就在我失神剎那,音波順萬道
16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我把腳步放慢,聽餘韻穿過 三角旗搖動的顏彩,他們左右 奔跑,前方是將熄未熄的日照 一個忽然止步,彎腰看地上 其他男孩都跟著,相繼蹲下 圍成一圈,屏息
當所有眼睛焦點這樣集中,看到 地上一隻雌性蘇鐵白輪盾介殼蟲 這詩,也讓我立時就想起葉慈的詩〈在學童當 中〉,不僅因為都是面對一群學童,而且因為楊牧 寫這詩時,跟葉慈當年一樣,都是年屆六十,是以 詩的開始,便說自己是一個「耳順的資深研究員」, 而從「我以遲緩的步代/丈量巨木群後巍巍的暮色 成型」之句,也可見出詩人正披著一身揮之不去的 「暮氣」。 然後,是借「小灰蛾」寫一種「蛻變前」對「前 生最後一階段」的「忍耐」,寫街衢盡頭「病黃的 山巒」,寫「鐘聲」喚起的回憶的撞擊,在在呈示 一種對時間的敏感,與乎對其不可逆轉的無奈。 再然後,便是一群學童在地上發現「一隻雌性 蘇鐵白輪盾介殼蟲」了。詩人先不道出那個發現到 底是甚麼,而是不厭其詳地逐步描述學童們奔跑、 止步、彎腰、蹲下,圍圈,觀察的過程,也把自己 跟隨其後的過程,「轉身俯首,無心機的觀察參 與」,一一道出。其中,詩人的「暮氣」投射:「前 方是將熄未熄的日照」,也與學童身上源源煥發的 光彩、朝氣和活力形成強烈對比。而這,在學童出 場的一刻尤為明顯: 就在我失神剎那,音波順萬道 強光氾濫,我看到成群學童 自早先的大門擁出來 這不啻在學童身上,披上一層龐沛的、純粹的 透明,就如學童那種好奇的、直覺的、專注的力量,
「當所有眼睛焦點這樣集中」,便產生一種物莫之 逆的、渾然沛然的童真之光 —— 目光,心靈之光, 回憶之光。 而「無心機」置身在學童當中的詩人,也該能 在那一剎間穿過時間的通道,接通回憶,回到一切 的初心裏去,與之渾然為一吧。 楊牧在《介殼蟲》的後序裏,反覆申衍了是次 經驗關於好奇、單純、專一、透明之義,而其中最 能一矢中的,便是這句話: 「然而,或許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考慮,我現 在自然不會否認我是繼兒童之後彎腰探頭才看到地 上的介殼蟲,但我似乎又於困惑之餘,懷疑當我趨 近他們的圈子的時候,看見那領先蹲下的兒童原來 正是我。」
漸讀出這個共通的天地:好奇,天真,直覺,閃耀 著記憶之光,人情之美,且勇於探索,問難,敢於 犯險,求變。這是年輕的優勢,映照在詩的創作上 亦然。楊牧在《介殼蟲》的後序裏,便點出了他心 儀的詩人韓愈的這句話:「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 間」。5 是的,長年如蠹書蟲般在文字間出入,要「制 定奇法」,敢於冒險犯難,才有變的可能,才有「創 作力不窮」的可能,才有讓死去的文字 —— 或死 去的靈魂活過來的可能。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楊牧晚年的詩還是詩力 不墮,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而我們也可以發現, 楊牧的詩在求變創新之餘,在孜孜追求完美之餘, 還是力守自然之道,力守一種語言的自然,一種言 情狀物的自然,毋濫情,毋誇飾,毋太過,因為過
而這分「單純」和「好奇」,楊牧又在後序裏 指出,根據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的理論,「乃是一切創作的動力,生而有之, 也隨我們的心智之成長展開,和宇宙山川的遞嬗變 化離合交接⋯⋯」,然而,華滋華斯終而失望地發現, 他的單純與好奇,忽然對他中止啟迪,他的直覺或 思維的天真,竟提早結束。對華滋華斯來說,人之 初生,乃是從有知多識的前生睡去,「僅保留的殘 存記憶在童年階段閃爍發光,與神異世界的性靈交 接,互動,但也勢必因今生歲月的推移和折損,因 肉體成長,接受新知識,而逐漸遺忘淨盡,甚至失 去孩提曾經擁有過,親密的少許,我們慣習的『天 真』,終於蕩然無存」。因此,華滋華斯嘗試「以 通過童年追憶去接近永恆的途徑,在一首轉折無窮 的頌詩裏深刻自剖,砉然嚮然,為自己的精神世界 再創前景」。 因此,楊牧是次經驗,無乃同時倒映著創作的 危機與化解之道。在學童當中,追隨,俯首,參與 其中,甚至通過童年閃亮的記憶,與其疊影,渾然 為一。這種童心、天真、直覺、與神異世界性靈交 接的力量,也就是保持創作力之源,不致為消沉的 暮氣所累。
猶不及。 而我以為楊牧的詩最可貴的,還是裏面常有的 一種人文情懷,一種人情之美。正如他在《一首詩 的完成》 6 中所說的,「詩人服膺美的嚮導,但美 不只是山川大自然之美,也必須是人情之美」(見 「抱負」篇)。而在詩的語言上,我們也樂見楊牧 在同書「記憶」篇裏,把與其通信的年輕詩人的書 信文字,排列成這兩行:
五
小時候我們常帶著削鉛筆的小刀 到泉水旁邊割回大束的野薑花 楊牧說這樣重新排列而成的句子,「很清楚很 明朗的敘說,簡單的意象,實在的情節,不帶任何 渲染,卻有詩存在其中。那是記憶的動力,當它準 確地發生的時候,從容不迫,彷彿不須任何雕鑿, 詩就來了」。 是以,我讀楊牧的詩,最受觸動的不是其演示 了高超技巧,在神話與典故中高密度來回,意象恍 兮惚兮的詩,而是他在抒情中從容摻入敘說,具體 地狀物言情,充滿人文精神與人間氣息的詩。 而在詩藝的追求上,也許要破除許多詩人的迷 思,誰說這些詩易寫了? 詩之情,詩之美,詩之難,在學童當中。 謹以這篇文章送別楊牧。 V
學童,孩子,年輕人,下一代⋯⋯讀楊牧的詩便漸 5
這二句出自韓愈〈雜詩〉。楊牧心儀韓愈,《介殼蟲》裏便常引用韓愈詩句,如〈心兵四首〉詩前即引韓愈句「詰屈避語井, 冥茫觸心兵」,以為自己創作的參照。
6
此書出版於1989年2月,副題為「給青年詩人的信」,內分十八篇,涵蓋抱負、大自然、記憶、生存環境、歷史意識、古典、社 會參與、形式與內容、音樂性、詩與真實等關於詩創作上遇到的各種問題。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67
譯介天地
漢字之骨,平假名之皮肉 文四元康祐
我
譯陳卓姿
從年輕時期開始便一直待在歐美地區,直到 花甲之年仍對亞洲一無所知。正在我反省自 己活得太像明治維新後富國強兵、超英趕美的日本 時,我在去年末獲得了參加在香港舉辦的詩歌節的 機會。那是由北島主辦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在香 港度過一週後,接下來的一星期,參加者被分成若 干組,到訪中國大陸各地。我被分配到杭州和南京, 兩地都是初次到訪。 幾年前,我曾到成都參加另一場詩歌節。那次 活動規模比香港的大得多,導致我對當時的詩歌沒 留下甚麼印象,反而是成都的行人、擔當活動工作 人員的學生,他們落落大方而又容光煥發的樣子令 我印象深刻。這幅光景反倒比不受一黨專制囚禁、 每人都標榜自由與民主的日本更加自由自在。果然 這裏是大陸。我回想起約十年前翻譯卡爾・ 桑 德堡 (Carl Sandburg)的詩作時,驚訝於其與唐詩予人 的印象十分相似一事。 香港無論是詩還是街道都予人強烈的印象。自 去年春天起因修訂逃犯條例而引起的示威浪潮在我 去香港時被推到最高峰,甚至作為詩歌之夜會場的 大學校園都成為了戰場。人們等待著星期天舉行的 被視為公民投票的區議會選舉,整座城市瀰漫著異 樣的靜寂。因為害怕選舉會因示威活動而取消,因 此市民暫時停止了行動。 因為詩歌之夜在這種環境下舉行,所以邀請到 的詩人、工作人員、觀眾(多數是年輕人)的情緒 都與以往不同。香港詩人傳達出寫詩的迫切需要。 16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詩帶有切實的物質性,同時也洋溢著悲劇性質。即 使寫了多少詩,其中的力量也遠遠不夠反抗現實。 他們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勝算。他們做好輸的覺悟外 出示威,回家後便寫詩。這群詩人笑著向我的到來 表達謝意,希望我將他們的身影深深在烙印在眼 中,使我十分難過,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淚。 * 這次詩歌之夜也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詩人。他們 的英語沒有香港詩人好,也有完全不能說英文的 人。毛子便是這樣。即使我們經常遇見,也只會點 頭打招呼。一開始我們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 我有點在意他的眼神。那個眼神就像是在凝視黎明 之前黑暗的大地一樣。我那時完全不知道,那雙眼 睛竟然在凝視著我的身體內側。 詩歌之夜即將結束時,北京一家詩歌雜誌找我 取材,那時他突然靠近我,問我可不可以一起坐。 我們倆的一問一答,他都透過口譯認真地聆聽。不 久後他冷不防地開口說了甚麼。譯成英文就是「你 在日本人之中也是少見地外向,和誰都能友善地交 談,但內心有著深深的孤獨。中文稱它為『萬古 愁』。從你的詩作也能感受到這種愁緒。」我打從 心底震驚了。不僅是「萬古愁」這樣的詞語,甚至 是我們這幾天內沒說過一句話卻能探索彼此的靈魂 一事,都讓我十分驚訝。 這樣令人難以忘懷的相遇,到了中國大陸也讓
我碰上了。比方說與翻譯並朗誦了安妮・ 塞 克斯頓 (Ann Sexton)大膽的詩作的張逸旻相遇一事。剛 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她,捕捉到了詩蘊含的超越特定 時代和文明,體現普遍的智慧的特質,跟編寫了翻 譯詩選《智人詩集》(Homo Sapiens Poem)的我意 氣相投。 在南京,我跟兩位詩人變得熟悉。其中一位是 寫出富有理智、機智與形而上特質的詩作的黃梵, 另外一位則是當過工人,後來出家,藉著寫詩探索 認知的深度的楊鍵。我也不會忘記出發到南京那 天,先鋒書店店員李新新在半夜三點半特意來到酒 店大堂目送我。「我做夢也沒想過,僅僅約八十年 前,在祖父那輩的人難以用筆墨盡訴地施暴的這個 地方,我還能受到如此溫暖、洋溢著詩歌的歡樂的 招待」—— 在我這樣說的同時,她的雙眼變得濕 潤,我也忍不住用衣袖拭淚。也許是我年紀大了, 變得容易掉淚了,但讓我擁有這樣高昂感情的詩歌 節,這還是頭一次。 * 再來談香港與中國。自回歸以來,兩者形成了 激烈的對立關係,這關係非常複雜,而且具有多層 意義。香港現在仍然繼承著中國文化的傳統(不管 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同時繼續由以英國為 首的國際資本支配著經濟。另外,在中國大陸的勞 動者理應因為共產主義盛行而獲得解放,現在他們 的資本反倒被化為經濟大國的中國給榨取了。我甚 至聽說有香港維權活動者潛入深圳的工廠去支援他 們的工會,如此這般的逆轉現象出現。 從大局來看,亞洲國家受到歐美大國殖民支配 的餘波,現在仍然在多處泛起漣漪,交織成更複雜 的事態。在這個過程中,日本附和歐美成為侵略亞 洲的加害者,結果成為了戰敗國。美國的文化霸權 令日本自身的傳統變得空洞,可說是將中國與香港 兩者之間支配與被支配的歷史自導自演地重複一 遍。就被歐洲產生的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所擺布的 東方而言,中國人、香港人、日本人又有甚麼不同 呢。 這次詩歌之夜也有來自韓國和台灣的詩人參 加。他們也不例外,以英文作為交流詩作時惟一的 共通語言。為了互相理解,引以為例的多數是歐美 的詩人。這樣的對話持續時,我感到自己被相對化
了。彼此的詩作之間雖然有著巨大的分別,但似乎 正是那些差異讓我們分享了同一種命運。對於站在 身處「外國」的「日本」詩人這種易於理解的位置 的我而言,那是一種伴隨著戰慄的新鮮體驗。 一次論壇上,我說了這樣的話。「漢字在我的 詩中作為骨的存在,而平假名就是皮肉。漢字給予 我思考的能力,然而也需要平假名才能讓肌膚有所 感知。我希望自己的詩是思考與感覺的結合體。」 這種想法至今也沒有改變,不過我意識到事情 沒有那麼簡單(雖然有些遲了)。 * 最後來談談這次與我寫作對詩的對象阮文略 吧。我第一次與他交談,是在從香港島開到九龍的 船上(參考對詩 17)。我乍看以為他是學生,但想 不到他已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生物化學科的博士學 位,並在中學教授生物科(對詩 1),同時也是一 名孩子的父親,更是出版了五本詩集的堂堂詩人。 最新作《紙飛進火》收錄了自去年春天以來一口氣 寫出的抗爭詩,為了避開當局的打壓,去了台灣出 版。當晚我與他在九龍碼頭踱步時,他便向我談及 了因民主示威而生的鮮明的現實(對詩 12、18)。 詩歌之夜時也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羅馬尼亞 詩人安娜.布蘭迪亞娜(Ana Blandiana)朗讀完詩 作後,有位青年上前向她遞出一張小紙片。上面手 寫著「她昂然走向自由時代/我們也昂然走向專制 時代」。在希奧塞古的獨裁下依然堅強不屈的逆權 詩人安娜,因為這出乎意料的禮物而感到高興,同 時也歎息著說:「他們知道這場戰役只會帶來絕望。 即使如此也不能不戰啊。」 那位青年便是阮文略。我本就想找位詩人與我 對寫詩,可以迅速、即興作詩的他正合我意。我 們倆每天將詩譯成英文傳給對方,再譯成各自的母 語。就這樣,我們以「紙飛進火」的氣勢寫完了 二十首詩。他教書的學校因為新型肺炎的影響而關 閉了,他要在家網上教學這一情況,說不定也是促 進這次對詩的因素之一。 在寫作對詩的途中,我問及寫給安娜的那首短 詩的事,他說那首詩還有後續。 「酒的價格沒有甚麼不同/死也沒有」 即使痛苦,但也因為能夠對酌同一缸葡萄酒而 感到喜悅。我細細品嘗這份喜悅。 V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69
譯介天地
羅塞塔 詩四元康祐、阮文略
譯阮文略
註︰此詩的形式為現代連歌(れんが),由兩人合作書寫,並參考部分傳統的書寫規則。
1 幾個高中生 手拉手行走在完全荒蕪了的 銀座街道上。他們的臉藏在防毒面罩後面 你不知道他們在笑還是哭。 但是最少他們現在自由。 (四元康祐)
2 千萬不要拆開他們的面罩 裏面可能是一個個被蟲蛀穿的疽洞 可能是牙齜目裂的野獸 如果是這樣還好 萬一是一張張中學男女生的姣好臉龐 萬一他們的眼睛仍有希望的光彩 萬一是這樣? (阮文略)
3 「希望 —— 一個對生存的熱切夢想 以及它最低限度的或然率」 一台沒有化妝的人工智能愛情娃娃如此說 「它也可能是 一個在崩潰之前的日本發行的香煙牌子」 (四元康祐)
4 「我們不知道」 我們國家裏最老的人的遺言在瓦礫中迴響 最後的童軍把其拾起 咀嚼、吞下及離去 要是你把他的防毒面罩除下 而那面罩開始重複地說︰
17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我們不知道」? (阮文略)
5 如果日本是英國的殖民地 我會否也有個英文名字? 更自覺地喊著單數的「我」而不是沉默的「我們」 或者我們也會為自由和獨立走上街頭? 南京……本來是可以倖免的。 (四元康祐)
6 或者在平行世界裏 他們在街上玩著槍戰遊戲 時間在他們的手裏像一顆待放的燃燒彈 天空直到深夜仍然一直亮著。 我只能告訴你 我曾經在地鐵站裏遇上過他們 在月台上嬉笑,與我一同等待列車 但他們沒有上車。 「我們決定不回到過去。」 他們笑著對我揮手︰「保重啊,再見了。」 (阮文略)
7 向前方筆直延伸的兩條導軌 實際上只是巨大曲線的一小部分 像兩條蛇 纏繞成一個環 我從不知道 直至它轉世為榕樹。 (四元康祐)
8 我記得小時候玩過一個遊戲 用兩根在一端固定的鐵棒運送小木球 小心翼翼地控制鐵枝之間的距離 讓木球在其上滾動 直至掉進下方的洞穴裏。 我在想,到底我們是那顆小木球 兩根小鐵棒,還是那對操控距離的手? 或者我們是那個正在等待的洞穴 在下雨的日子,在有人掉下來的日子 ……我已忘記了太陽的碎片如何閃耀我們的童年。 (阮文略)
9 挖一個洞 把屍體埋進去 加入大量消毒劑 在以前我國的人會用鐵筷子撿拾骨頭 拿著鐵鍬的女孩這樣說 然後開始挖掘另一具 (四元康祐)
愛就像病毒 眼睛看不見它 甚麼面罩都保護不了我們 它無法被識別 (四元康祐)
12 當公正之鎚仍然懸在半空 惡魔的天秤上 左方是時間,右方是慈悲 我們提著燈連夜趕路 在雷電交加的街道上 那些年輕的學生到哪裏去了? 那些被掀開的傷口與布帛一同失蹤 我們只聽到暴雨和海浪咆哮 公正之鎚…… 一代又一代人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 在日光來到以前死去 一代又一代人期望著鎚子敲響桌面 然後犯人列席,一個個低著頭 但是我們甚麼都沒有
10 我們當然記得昨夜的事情 但是誰都不聲張 在沖調咖啡的時候只談論今日的天氣 像一顆自動導航避開碎石的宇宙船
這裏不是橫濱外海或者藍巴勒海峽 載著無數人的不是郵輪或戰船 而是指向遙遠未來的星空 我們就這樣停在宇宙的中心 當流星雨如子彈飛墜 我們在禱告中 思考著生命和死亡、罪惡與救贖
航向死亡 洞穴底下甚麼都沒有 最古老的惡意在裏面都沒有質量 當星星在我們的身旁高速後退、消逝 我們手中的咖啡仍然冒著蒸氣
神的鎚子終究沒有敲下來 一千年來我們重複聆聽人類的心跳聲 如果真的有神明 他的右手早已酸軟不堪。
我們當然記得 昨夜 (阮文略)
11 警棍精準地揮下來 朝著敵人最脆弱的部位 湛藍的水全部濺向同一個方向 它們永不困惑
(阮文略)
13 風在何處生成 你看到了嗎? 可有見過風的氣絕? 春季第一縷風吹拂在兩者之間 比水更快 (四元康祐)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71
14 窗花結霜鏽 戶破家空碩鼠侵 明月滿小樓 註︰漢俳中「明月滿小樓」一句借自南唐李後主李煜的名作 〈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傳 說因為演唱此詞觸怒了宋朝皇帝而被賜死,所以成為了他的 絕命詞。 (阮文略)
15 從人類文明的廢墟裏挖掘出來的平板電腦 修復好的記憶體中 出現了這把歌聲 它與約 9,000 公里外另一個考古現場發現的這首歌 「當東風吹拂時憶起梅花盛放 即使屋主已經不在亦莫要忘記這個春天」的關連 尚未清楚 譯註︰引號內的和歌為日本平安時代學者、詩人、政客菅原 道真所寫,當時他被陷害流放至九州,被逼懷著悲痛之情離 開京都的家。 (四元康祐)
16 李後主失去了國家,菅原道真失去了朝廷 我們呢?現代的我們沒有甚麼可以失去 除了記憶裏的城市和人面 若神的鎚子此刻敲下來,雷聲響徹天空 李後主正在唱出他的絕命詞,清涼殿裏曾經死傷 枕藉。 註︰菅原道真死後日本遭受很多天災,皇室子裔夭折,最著 名的事件為「清涼殿落雷事件」,多名大臣在醍醐天皇面前 被雷擊死。因此傳說菅原道真含冤死後化為厲鬼,令皇朝雞 犬不寧。 (阮文略)
17 冬莉帶我們乘搭渡海輪 在碼頭的年輕人架好麥克風正在唱歌是吧 我們就擁在一起自拍 像提前告別一樣…… 夜空蔓延到瞬間之間的縫隙以外 當我偷看時,永恆詫異地別過臉去。 (四元康祐)
17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18 我記得渡海輪一直避開漂浮的屍體前進 兩岸燈火通明,但彼岸無所在 我們在迷宮一樣的尖沙嘴尋找失蹤的波蘭作家 維多利亞式建築與戰後唐樓的牆上被用廣東話寫 滿了詛咒 (阮文略)
19 輕輕地呼吸 盡可能安靜卻既深、又長地 就如那個戴防毒面罩的母親推著嬰兒車穿過戰地 就如松尾芭蕉大概瞥見過的「事物的聖光」 仍然 —— (四元康祐)
20 又一千年以後 這首詩是否終於被發掘出土 它背負的是如此之重 可是未來的人無法得知 這只是一段遺失的歷史嗎? 我們哭過、笑過,在世上流連過 遺跡裏一張古老的防毒面罩 在接觸氧氣之後 一路化作灰塵,一路唱著美麗的歌 (阮文略)
譯介天地
P!Report 番外篇: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2019 文四元康祐
譯陳卓姿
年 11 月下旬,我去了香港一趟,參加北島主 辦的國際詩歌之夜。到達香港那天早上,學 生與警察起了激烈的衝突,超過一千名學生在大學 範圍裏防守。一週後,香港舉行了被稱為公投的區 議會選舉。我身處了從去年 3 月發表的逃犯條例修 訂案捲起,自 6 月起變得激烈的民主運動的現場。 8 月,機場被市民佔據了,詩歌之夜前的最後 關頭,作為會場的大學亦關閉了,所有人都認為活 動無法舉行,但北島等人仍然鼓起勇氣將它辦下去 了。我從此事隱約感受到了他們不尋常的覺悟。他 們大概是覺得正是在香港的自由遭逢危機時,更不 能停止這場向世界開放的詩歌盛宴。當我在新聞上 看見擠滿街道示威抗議的男女老幼的身影,或是與 詩歌之夜的工作人員事前交談,聽到他們的心聲
去
時,前往香港一事對我而言便改變了含義。詩歌之 夜讓我能夠去直面他們的現實。 9 月初,我寫了一篇名為〈給香港的年輕人〉 的詩,傳給了活動的負責人。當我到達香港,我驚 訝地發現不少香港詩人已經讀了那篇詩。負責人將 詩翻譯成中文,載於文學雜誌的網頁上。 「謝謝你來到香港,」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請 好好看著我們的身影。」 他們的言語讓我羞愧得無地自容。抗爭的對手 過於強大,事情也絲毫沒有妥協的餘地。無論怎麼 看,香港都沒有勝算。這樣下去,這座小島終有一 天也會被一黨專政的支配所吞噬嗎? 「他們自己也知道不可能贏的,但也只能繼續
尼亞的老詩人這樣說。她的作品也曾遭獨裁政府禁 售多達三次。 我有甚麼能為香港的人們辦到的事嗎?從出發 前開始就一直在想的問題,在我實際到訪香港,與 當地詩人交流期間,答案自然而然地浮出來了。我 能夠將他們的聲音傳遞出去。香港現在的問題已經 遠超於政治的範圍,甚至威脅到這座島上的市民的 生命,為他們的精神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能夠傳 達他們內心的吶喊的,就只有詩的言語了。 例如下面這首詩 —— Disintegration 1 當五線譜失掉音符之後 我便啞了 失語是為了保存最初的心 於是在高音譜號與低音譜號的落差之間 我踩著玻璃跳舞 2 暈眩的河岸 我找不到可以站立的據點 負荷的雲抱著鉛重的呼吸 霹霹靂靂打響結束的節奏 我把白色的絲線縛在河岸的樹上 風聲便沉入河底
戰鬥下去。就像曾經的我們一樣。」一位來自羅馬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73
3 這是一個比喻的姿勢 跟風景無關 樹上的燈泡一直努力追認 月亮爆滅的位置 當整個城市被警棍鞭打的時候 兩岸的燈火便碎裂了 這首詩的作者是女性詩人洛楓。這首詩出自與 詩歌之夜同時出版的最新詩集《愛在創傷的城》 (Love in the City of Trauma),詩集封面是一幅「開 往冥界的地鐵」的插畫。插畫的創作背景是白衣男 子襲擊支持反修例活動的人,以及政府為了妨礙示 威活動而封鎖地鐵站的事件。地鐵在帶有政治意味 的同時,也作為在冥界彷徨的亡者身處的街道,比 喻了香港精神上的現狀。 另外一首詩是與我同輩的男性詩人鍾國強的作 品。他強調這次的示威活動並不是無中生有的,而 是繼承了六年前的雨傘運動的浪潮,不可避免地產 生的。香港人的自由與身分逐漸但又確實地被奪 去,所以他們認為這次是最後的機會了。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 詩援雨傘運動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不等雨也不等風 承著腳步那麼多天了 只有瀝青可退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綻開了石壆邊的兩片葉 夜涼了腳踝縮回營帳 天末一燈如豆仍黃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是尾站的空巴士 給遺忘了的一些甚麼 角落的黑,沒有一聲呼喊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沒有像傘一樣合上 開在雨傘上的馬路 也沒有像路一樣好走
17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兩首詩的原題目分別是〈Disintegration〉與〈開 在馬路上的雨傘 —— 詩援雨傘運動〉。我參照顧 愛玲(Eleanor Goodman)與何麗明(Tammy Lai-
Ming Ho)的英文譯本,並向作者詢問有所疑惑的 地方,將詩作譯成了日文。 我手邊還有幾本詩集。我也與不少詩人與譯者 成為了知己。我想要繼續向日本的人們傳達香港深 層的聲音。 V
譯介天地
在創傷的城市 —— 詩人眼中的香港 文四元康祐
譯陳卓姿
第一集 年 11 月,我去了香港。原本是為了參加大約 一年前就決定好舉辦的國際詩歌節而去的, 沒想到我剛好身處了民主運動的漩渦之中。那天超 過一千名學生堅守在香港理工大學的校園裏。第二 天香港舉行了被市民當成公民投票的區議會選舉。 「我是一名高中老師,但困在理工大學裏的學 生之中有很多仍是然未滿十八歲的小孩子。」 在當地認識的青年如是說。「已經有很多高中 生被逮捕了,而他們的遭遇大多都十分相似:被警 察毆打、起訴,雖然暫時被保釋了,但之後仍然需 要出庭。那段期間他們必須回到學校上課。」 那時候我們正在乘坐從香港島開到九龍的船。 對岸的夜景簡直就像電影畫面一樣璀璨炫目。 「我身邊的學生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深深的衝 擊,老師們亦如是。但校長就不一定了,他們當中 為了保身而行消極主義,甚至是親中派的也有。」 當我問他認為選舉結果會是如何,他的面色暗 下來了。「不清楚。樂觀的話一半一半吧,但我想 親中派一定會取得超過一半議席。香港本來就並不 團結,特別是年長一輩大多都討厭這次民主運動。」 他有一個兩歲的女兒。「直到香港完全落入中 國的支配前的這段時間,我都想讓女兒學到自由的 精神,但以現在的教育制度能夠做到嗎?女兒上學 的期間我又無法插手。」「一國兩制是直到二○ 四七年為止吧。那時你的女兒是三十歲……」我這 樣說時,他露出了悲傷的眼神。
去
「你覺得中國真的會等到那個時候嗎?」 這時,一位擔任網絡媒體記者的青年加入了對 話。 「我的父親是警察,所以現在也在支持警察的 行動,與我起了激烈的爭執。母親與妹妹也和我同 一個立場,指責警察對市民施行暴力。父親被孤立, 最後離家出走了。這是今年夏天的事。」 不用為明天的投票取材嗎?當我這樣問道,他 就像是害羞了一樣地笑著,脫下了頭上的貝雷帽。 他瀏海那裏禿了方形的一塊。「一個月前,我直播 示威情況時,被不知道誰擲的磚頭砸中了,所以這 個禮拜放了很多天病假。星期一開始我便會回到現 場工作。」 為了避免混亂,地鐵從晚上十時起便停止行駛 了,所以我從九龍乘的士去酒店。的士司機是一 個七十歲上下的男人。他打算從理工大學那頭穿過 去,但道路因為安全原因而被封鎖了。他慌張地打 算調頭,但被後面陸續上前的車堵住了,無法動彈。 「警察一來,每天,甚至每個小時封鎖的地方 都會變來變去!」 但他的怒氣不是向著警察,而是向著民主運動 那邊發泄的。「就是因為他們觸犯法律,才會給我 造成這麼多麻煩!」 * 我去年初就從住在著名詩人北島那裏收到了詩 歌之夜的邀請函。那時香港仍然十分和平安詳。但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75
同年 3 月發表的逃犯條例修訂案引起了示威。當我 還在想示威甚麼時候結束時,參加示威的人數不斷 增加,6 月時甚至超過了一百萬人。以香港七百萬 的人口數字而言,這算得上很大規模了。8 月,市 民佔領了機場。我不知道詩歌之夜還能不能辦下 去,但主辦方仍然寄來了一份認真地準備的活動資 訊。幹勁滿滿的。我該怎麼辦呢? 8 月尾,兩位年輕人被逮捕了。他們是從學生 時代開始便率領民主運動的黃之鋒與周庭。兩人都 只有二十三歲。當我看到他們剛被釋放時的照片, 便生出想到香港去的心情了。他們的身影與我的兒 子和女兒重疊了。那天,我寫了一篇名為〈給香港 的年輕人〉的短詩,將詩的英文版本送到了詩歌之 夜的宣傳者 M 手上。當我和他電郵聯絡時,我得知 他也強烈支持民主運動。 「兩個被捕的逆權人士/像我的兒子與女兒, /男的鋸齒頭,女的黑長髮。……拋棄他們無異於 /出賣我們未來的兒女。」 逃犯條例修訂案在 9 月撤回了,但示威未見衰 退的跡象。人們不停歇地追求更加全面的自由與民 主。10 月警察射了實彈,擊中了一名十五歲少年的 胸腔。11 月初,終於出現了死者。因為示威白熱化, 所有大學關閉,在香港的留學生陸續回到自己的國 家。按照計劃,詩歌之夜的會場本應是在大學裏面, 但現在也不可能在那裏舉辦了。但是主辦者也沒有 通知參加者活動取消。11 月 17 日早晨,我帶著覺 悟出發到機場去。 第二集
剛
到香港時,我發現當地出乎意料地平靜。不 論是機場還是通往香港島的公路都一如往常, 懶懶閒閒的。但巴士開到市中心時,我便看見了塞 滿馬路的群眾的身影。 「在這一帶工作的人利用午休時間進行示 威。」迎接我的人這樣說。 在酒店休息一陣子後,我獨自走到黃昏的鬧 市。下班的人塞滿地鐵,簡直跟東京一樣擁擠。白 天用來示威的馬路已經變得清靜,但塗鴉仍然隨處 可見。上面寫著「香港加油」、「五大訴求,缺一 不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字句。也有寫 著「SOS 請美國救救我們!」的塗鴉。「Carrie 啊, 不要剪頭髮了,整個頭砍了吧」中的 Carrie 是指香 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吧。
17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這些混亂的塗鴉充斥在名牌店並排林立的空間 裏,看起來就像覆蓋無耳芳一全身的符咒一樣。後 巷的餐廳每間都十分熱鬧。看起來像是外派人員的 外國人也很多。周圍多數是外資的大型企業,因此 這一帶全是高聳入雲的摩天樓。這讓我再次想起香 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一事。即使在政治層面上, 香港已經「回歸」中國,但仍然受到由國際資本作 出的經濟的支配……我感覺自己瞥見了香港這一地 方的多重性。 * 第二天,從世界各地請來的約三十名詩人聚首 一堂,與當地的記者召開記者會。記者拋來這樣的 問題: 「這次詩歌之夜的主題是『言說與沉默』,身 處當前充滿危機的政治狀況之中,詩人能夠保持沉 默嗎?如果沉默並不是好的方法,那你們打算作何 種言說呢?」 話語柔和但本意明確。你們會為我們寫下甚麼 嗎?會向全世界訴說我們直面的困難,將我們的聲 音傳遞出去嗎?還是只會寫詩給友人祝福兩下子而 已? 詩人對此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回應說,正是 在這政治色彩濃厚的言說充斥的時期,詩人更不能 只在自己的圈子中寫政治宣傳一樣的詩,而要下降 到更深層次的現實。在冷戰時代的獨裁中保住性命 的中東歐詩人則提及沉默對詩人的意義,以及這種 沉默的說服力。陸續也有其他詩人要求發言,但是 沒有一個詩人抱著詩可以促進民主的天真幻想。但 與此同時,所有人都傳達出這樣的訊息:正是為了 去面對這樣嚴峻的現實,並詢問包含沉默的詩的意 義,才來到這裏的。聽北島說,受邀的詩人之中, 沒有一個人臨陣退縮。 第三集
記
者會後的晚宴上,坐我旁邊的是年輕詩人鄭 政恆。他對我說「感謝你來到香港。我讀了 你那篇〈給香港的年輕人〉了。我很高興你能夠將 香港的問題與自己家人聯繫在一起思考。」。宣傳 者 M 早前將這首詩譯成中文,載於當地文學雜誌 的網頁上。這時有幾位年輕女性走近鄭政恆,說著 應該是祝賀的話語。詢問後我才得知鄭政恆上週剛
剛結了婚,對方是一位美國女性。但婚禮尚未舉行。 他說「這種狀況下很難準備婚禮……」。即使如此 也決定入籍,這份決心的背後經過了何種思慮呢。 與我同輩的男詩人鍾國強強調這次的示威活動 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這次示威活動是從六年前的 雨傘運動開始便一直連接下來的。香港人的自由一 點一點,但又確實地被奪去。我們認為這次是最後 的機會了。即使知道將來只會變得更加嚴峻,但我 們也決不放棄。請將我們的身影烙印在眼中吧。」 他說。 與他們對話後,我明白了瀕臨存亡邊緣的,不 只是香港人在政治上的自由,還有香港這一共同體 的身分本身。這一事實動搖了這座島上所有人的存 在,將許多年輕人推入不安與絕望的深淵中。 他們之中多數人都認為遠遠超越香港警察數目 的中國解放軍偽裝成香港警察,混入他們的部隊 裏。也有人流傳中國政府有意增加從大陸流入香港 的移民人數,達到文化層面上的種族清洗。到了今 年,不論是自殺還是患憂鬱症的人都有所增加。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不只是詩人,也有不少學 生和詩歌之夜的工作人員寫了詩。他們的詩中滿是 雨傘、催淚彈、口罩、棍棒,還有流血等意象。地 鐵的隱喻也經常出現。白衣暴徒在地鐵站襲擊示威 者的事件,到了現在仍然對市民造成深深的衝擊。 地鐵公司的主席阿附權貴,在示威舉行的地方關閉 地鐵站,為了抗議,有人不乘地鐵,能走過去的地 方就努力地徒步走去。 女性詩人洛楓在詩歌之夜舉辦的同時出版了 詩 集《 愛 在 創 傷 的 城 》(Love in the City of Trauma)。詩集封面也使用了開往「冥界」的地鐵,以 及聚集在那裏的死者和怨靈們的插畫。詩集收錄的 全部都是自雨傘運動以來的詩作。在 2019 年 10 月 2 日寫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 「香港正處於『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的關鍵時刻。我正為創傷的城而寫。……(書 寫)是對發誓的需求,吐口水、嘔吐的需求,為了 拒絕,為了克服愛、恨和痛苦的情感的需要。」 這段話毫無疑問代表了聚集在詩歌之夜的每位 香港人的心聲。 第四集 歌之夜來到後半段,宣傳者 M 變得無精打采, 經常跟一位年輕的女性工作人員 O 發牢騷。
詩
當我問他發生了甚麼事,他說他寫的文章不獲中國 大陸的媒體刊登。 「我知道你寫的〈給香港的年輕人〉在大陸是 不能發表的,所以我一開始將文章稿發到內地時已 經把它抽走了。我已經自我審查了。但是羅馬尼亞 詩人的採訪文章從一開始就提及了共產主義的專 制,所以我不能加工也不能修正。因此報導無可奈 何地不被採用了。 他捕捉到這次的示威與他三十年前剛當上新聞 記者時報導(也同樣地被審查了)的天安門事件之 間的關連。為了每篇報道而耍的巧妙手段,以及看 不見前方的狀況帶來的閉塞感,使他身心俱疲。 而我除了抱著他的肩膀之外,甚麼都做不了。 M 像小孩子一樣啜泣起來。他將被眼淚濡濕的臉靠
到我的肩上,一邊說著:「這裏是我的故鄉,我不 能離棄香港」。 之後 O 走過來,對我說:「謝謝你剛才安慰 了 M」。我回答她:「你們真的很勇敢,在這樣的 巨大壓力之中,仍能繼續朝著希望前進,相當令人 敬佩。」。她也泫然欲泣。我以為 O 也是香港人, 沒想到她其實是從北京趕來替詩歌之夜幫忙的中國 人。這使我認識到重要的只有一個人的人性。 話說回來,M 提及的羅馬尼亞詩人是安娜布蘭 迪亞娜。她的父親因為逆權運動而被抓入監獄,她 自己的著作也三次遭到禁售,但她仍然意志堅強地 以抗爭詩抵抗專制政府。她的詩歌頌人類的痛苦與 溫柔,在我耳中如同鎮魂曲一般回響。安娜朗誦完 詩作後向我說: 「剛才有位年輕人走近我,贈送了一首在我朗 誦同時創作的詩給我。詩裏是這樣寫的:『她昂然 走向自由時代/我們也昂然走向專制時代』。」 然後安娜用有點可怕的口調補充道:「那群孩 子的戰鬥註定是贏不了的。但是除了繼續戰鬥下去 也別無他法了。我們的戰鬥持續了四十年以上,他 們可能還要更久。他們自己也知道這點的。」 後來我才知道,當天的年輕人是阮文略,一位 已經出版了五本詩集的堂堂的詩人。最新作品《紙 飛進火 —— 致香港革命時代》中並列著〈擊傘者〉、 〈抗爭者〉、〈墜落者〉、〈殉道者〉等詩題,亦 收錄了自己參加示威時候的照片。這本抗爭詩集收 錄了他自去年春天以來一口氣寫出的抗爭詩。為了 避開當局的打壓,詩集是在台灣出版的。 阮文略給安娜即興寫的短詩還有這樣的後續: 「酒的價格沒有甚麼不同/死也沒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77
第五集
11
月 24 日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日,也是詩歌 之夜的最後一天。當日上午有一場討論會, 傍晚則有詩歌朗誦會,之後還有音樂會,一直到晚 上十點時才完結,行程十分緊湊。我是沒甚麼問題, 但詩歌之夜的工作人員有時間去投票嗎? 他們大多在早上九點半,投票站開放前便排了 隊,成為第一批投票的人。沒法早上投票的人則在 朗誦會完結後馬上離開會場,爭取在晚上十時半投 票結束前趕上投票。票站是根據每個人的住址編排 的,因此有工作人員前往票站單程便要花費近兩小 時。 他們無論如何都想在選舉中投下一票,能夠投 票對他們而言是值得驕傲的事。選舉前夕仍有傳言 指政府會將選舉延期,市民為了不讓它成真,便停 止了示威活動。到了選舉當日仍留下了會否有過激 的親中派挑起騷動,使選舉結果失效的懸念。 隨著時間過去,新聞報導這次選舉獲得了破記 錄的投票率。詩歌之夜的工作人員直到活動最後一 天仍在通宵努力工作,同時不斷交換選舉情報。但 因為開票工作半夜才開始,到了早上才能知道結 果。 參加者回到酒店後,M 邀請我到工作人員聚 集的房間去。工作人員吃著客房服務提供的三文治 和杯麵。他們從早上起就沒怎麼吃過東西。終於吃 飽後,他們開了一瓶紅酒,氣氛逐漸放鬆,像是在 開一場慶功宴一樣。香港人以及從上海或北京趕過 來的中國年輕人圍成圓圈,肩並肩坐在地上。他們 靠得很近,談得入神,不時捧腹大笑。沒有一個人 打開電視確認選舉結果,他們將不安的未來拋到一 旁,專注於當下,祝賀這一瞬間的自由,互相分享 喜悅。不論明天的結果如何,我一生也不會忘記這 群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像兄弟姐妹一樣聚在一 起的光景。我這樣想著,從房間的角落注視著他們 的笑臉。 * 我在凌晨約兩點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想著 M 他們應該會很晚才起來,但是在早上七點,我已經 看見大量的訊息交錯彈出。所有訊息都是在分享民 主派壓倒性勝利(最終取得了超過八成的議席)的 新聞。文章開頭介紹的青年教師的預測沒有成為現
17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實。他一定比其他任何人都要更開心吧。 我到樓下大堂準備乘搭九點半的機場巴士時, 看見 M 在等我。當我跟他說「恭喜」時,他回答: 「謝謝。但是戰鬥現在才開始。」 我點頭,想起羅馬尼亞的安娜的那一番話。這 群孩子的戰鬥註定是不能勝利的。他們自己也知道 這點。 我們擁抱對方。從緊緊抱住我的 M 的身體內 側,傳來了「這裏是我的故鄉,我絕對不會拋棄香 港」這無言的訊息。 V
火車 鄭點 山野的燈火晃了進來 疊影一幀又一幀 倒影著腳下的浮木 我是透過兩面窗去看見一個你 光和影子襯著的臉 像五月才飛過的木棉花絮 綿軟得分不清真假 有人告訴我 火車從來不會並肩而行 我總是在尋找對面的那一列 等到窗外的木棉花絮綻放出冰的紋路 沿著軌道跑的小孩把雪球砸進來, 下一秒熱氣球不斷膨脹然後爆竹聲炸響,遠山騰起的蘑菇雲, 視野模糊了,又漸漸清醒 —— 最後一幕是你嫻熟而安靜地躺進洞穴, 抱著綠色衣裳和霧氣一起發酵 我彷彿聞見了陳年老酒 冬天外公用烈酒烹羊肉 叫我把白乾一飲而盡,才配稱國軍的好兒女 今年是瑞雪兆豐年 童年裏有多少次聽過瑞雪兆豐 二十歲都沒去看過一場大雪 火車的腳是被碎雪磨出的血泡 可是人們騙我說是被鐵水灼燒 白日焰火,鮮紅滿地 所以外公把軍袍交給保姆扔掉 我唱到「山川壯麗,物產豐」 「快停!」,媽媽會衝過來尖叫 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尋找對面的火車 木棉花絮攢成了碎雪 疊影掌控著節奏一年又一年 你從來不在的這節車廂
博多燒鳥店 蕭欣浩 醬缸內玉液輕沾 如同提起父親的訓誡 點滴甜辛 積疊成炭爐的四壁 油掃左右往復 沒腳的燒鳥盤轉 尋找機遇著陸 完成火神布下的祭禮 一撮雪花灑落 白菇銀杏得到嘉勉 緊縮收乾 直至完整 直至沒有半分瑕疵 豬柳與紫蘇對望 期待完熟彼此的一分鐘 姻緣始於偶然 歸屬永遠是前設 經主宰一聲呼喊 萬物都離開了煎熬 四散到各自暢坦的世界 逐漸趨向相同的終點
一生中 能等來多少場瑞雪 駛過多少趟終點筆直地躺在未來 甚麼東西又被人遺落在河流裏 鐵軌磕碎的幾顆烤瓷牙 還在寂寞的望著遠山 我透過兩面窗去望見的一個你 腳下的浮木漂走了 幾點星光長眠在隧道之前 閉幕時刻 看見銀河永遠流淌在你的眼簾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79
我一定是有些難過了 房小鈴 我好像有些難過 看見如血的斜陽無力的掛上了天際 幕,不該這樣的降下 半撩起樹的影 孤獨,是黃土揚起,漫無邊際 慌亂的草叢裏 野兔子四處逃竄 獵人的腳步在黑暗到來時 一步一步靠近 河流的水,終日沉迷 有人在那裏訴說起有些悲傷的往事 藍色的浪在黑色中漸成慘白 像伸出萬千的爪牙 相互撕扯,又漩入夢的渦輪裏 我一定是有些難過了 卻又顯得愈加的高貴 那一動不動的姿態 在黃昏中矗立成一座碑的樣子 你聽,那是甚麼聲音 忽遠忽近,如歌如泣 呼嘯而過的萬馬千軍 夜 終於撲向了我
18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鳥槍 樓樓 三十七歲的麥田,是一片霧 和另一片白霧 在霧和霧中間較為稀薄的地方 亂葬崗一樣豎著許多「禁止通行」 不知道搖晃的夜車要載我去哪 一件,又一件 想要抓住的事物炸裂的聲音 我和我的影子對話 藉著經過的別人的燈火 「喂,我們要不要跳車?」 「你不害怕嗎?」 「你在嗎?」 他面無表情(並且黑面) 黑暗向我懷中投擲一枚木棉花 然後它就在那裏生長起來 我想我就要成為一棵樹 在這車上老死 那時我想起了畫家的那桿鳥槍 砰 —— 不管是誰開的槍 子彈擊中他 而烏鴉終於飛走了
摸索,如潮汐以發光的手指 —— 悼楊牧 吳耀宗 拜占庭以外,抑揚 述說著平仄的平衡 經歷過暴力與美,孤獨的頓挫 崢嶸如傘,找到它 應有的位置 與您對坐 在二十年前的西雅圖 春服既成,三四人追隨 句讀工部,譯解太白 樓上,諸橋轍次小心翻查康熙和集韻 樓下,滿樹的櫻花給我們詩句 以剎那的生老病死 以穿雪取火的跳躍 北西北以外,我們各自 摸索生命,如潮汐以發光的手指 每過一段 太陽或月亮隱蔽 每過一段 時間會悄悄到來 把自己收回去 一橫山嵐,一捺海雨 寫下家鄉故里寧靜的皈依 一句俯視,一句仰望 之間輕輕舉起啤酒杯 與您對坐 在二十年後的花蓮 浪花折疊,齊整如衣 七星潭交付它所有的藍
最後一次文聚 盧真瑜 我們最後安靜下來 找一個乾淨草地圍坐 看著手機屏幕裏自己的臉龐 浮上漆黑水面。水聲 彷彿蜉蝣在遙遙的山谷 只能找到微小的心跳 炎炎下午 虛偽任由寒冷,空間在 關係裏徘徊。它們啃咬名字 彷彿為了失去。大家都在 手機上劃動,劃去一個又一個 影子無法關門 對話可以離開 讀到川端康成時 他端坐在雪女懷內,而老師落到 我們的圈子,一塊渾圓沉寂的石 沒有沖涮的痕跡,埋藏 土壤發芽,果實 留待酵母醞釀,時光自有其步伐 語調從容 我們關掉冷氣 走到將要和暖的時代 泥土和露水圍在草叢,像我們 養分層層嬗遞,葉脈跌盪 明亮的語言折射永恆的死亡 像我們曾一百次枯萎,一百次成長 才可看見各自的模樣 彼此在影子 朝生慕死,鑿壁流光
當奇萊峰巒沉睡如獸 當敦厚的文明腐爛如肉 已知的行旅,您說過 在將盡未盡的地方中斷,靜 這裏是一切的峰頂 而未知的,動 從今往後 打開鵬鯤垂天的雙翼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81
A Lover’s Discourse :關於那些聒躁 梁惠娟 一. 清晨的霧喚醒了雀鳥 牠們除了只懂咿咿呀呀外 一無是處 二. 那些蚯蚓聞到些微顫抖的鼻息 鑽出春泥外 濕潤的狂喜使牠們糾纏劇烈扭動以致 打結了。一個完美的 緊緻的死結。 三. 天空逐漸滲出紫紅色 那是神的憤怒的眼睛在注視著罪惡的模樣 —— 「他和夏娃竟斗膽 做彼此的神」 四. 當夏娃說:「要有聲音」 亞當看到的聲音便有了形狀 「要有顏色」 亞當摸到的顏色便有了頻率 「我要有亞當」 . . . 他便生了長久的 一場高熱,清醒而 迷糊 五. 她開了燈,微塵飛揚 他極力想忍住咳嗽 他努力想裝出一副健康的模樣 他自己不知道 在她看來,他是一個如此可笑的 差劣的演員 六. 高燒不退,喉嚨很癢 嘴唇很乾舌頭很燥 體內深處住著若干的 迷宮般的紐纏的發熱線,有深夜的鳥在桿上持續 吚 呀 18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有一隻呢忍不住 吃了兩瓣又大又圓又酥軟的月亮 七. 一扇門裏住著兩枚圓月 月裏有洞 洞裏有流水簾 青的岩石上,兩片收攏著的花瓣 內裏有一個銀色鎖孔 等待破饒之時 —— 揮動禾桿解鎖 八. 他把自己的臉埋在被單裏 他想把自己變成 一幅柔軟蓬鬆的 軟性無脊椎又充滿彈性的破了的布被 穿上 ⋯…… 他不記得自己本來是 赤身裸體而不會感到羞恥 七. 工蟻整齊地排成一行攀過他起伏的枕頭 他後頸上的毛髮他的眉稍 他唇上的汗毛他的指關節骨 而他只是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同一頁書頁整個下午他戴 的眼鏡 都被濕汽霧化 八. 他對著書抄寫「desire」,但他把 desire 左右倒轉來寫 他把希臘的發音讀錯 而他自己不知道自己都錯了一切 他的眼目只注視到鏡子的倒影 不斷讀錯寫錯而 亢奮的樣子 九. 夏娃嚐了一口蘋果便很喜歡 於是她開始每天吃一個蘋果 然後她開始厭煩 她厭煩著自己在厭煩 後來,她很擅長厭煩任何事
低賤物種 藍寂雪 十. 亞當開始很勤力打掃地板 不停打掃撿拾夏娃的蘋果碎屑皮蘋果核 還有她的孩子 他整天都忙著打掃並且 他時時刻刻都忙著打蠟自己 讓自己變成光滑的 無可挑剔無可厭煩的地板 十一. 她開燈,他披上衣裳 她吹熄了火種,他擦火柴 一隻豐滿的黑色羽獸在她面前 溫柔地猙寧的 瞪著她 十二. 那獸注定被神詛咒 —— 牠註定永遠永遠 被自己的黑色羽翼 弄瞎 十三. 那邊荒原上有棵誘人的蘋果樹 豎立著一個牌子:路過的人, 請隨便採吃。 留下的核, 請埋在土裏吧。
今天的槍口又頂著誰的腦門? 空無一物,皆剩著劍齒般的嘴舌 默默坐上皇椅 指尖舞動著 繞過千里外的赤道 跨過不具名隔閡 擊斃聚光燈下 目眸閃爍的花光 時間編寫的歷練 深深躲藏著 黑白相間的諧灰 小房不起眼角落 一言一句 追踪著 狙擊著、狙擊著、狙擊著 直至期望撲滅燈火 披著善良皮殼譏笑著 弱如泡沫一抹而散 自豪著 猶聞震耳掌聲 妄以為黎明創造者 家廚烹調一味佳餚 辛辣且嗆喉纏繞著鼻息 一行雨露劃過肌膚 眼皮負擔不著闇夜的黑 展開自由的翅膀 殘存的低喘 一躍而下 驅殼零散,朱紅噴灑大地 夾雜著四四方方的硬塊 不知是誰家的鍵盤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83
旭川雪人 呂永佳 它註定被創造,在一個有雪的旅行勝地 用俗套的語言,像愛 把雪擠成球,一大一小 一個紅蘿蔔鼻子 星星般的一閃一閃的童話燈飾 這樣的浪漫才顯得完整 像在黑夜裏打開一個空空的信封 它經歷的漫長荒夜,一隻烏鴉曾經站在它的頭上 在我們轉身離開之後 從街角拐彎而來的電車聲音 才是永恒。它用盡氣力吐出一個字 輕靈如在水中浮起又頓化成煙 它的樣子終會融掉 我們反覆在相片裏看著的 是它的屍體 我想起當時本想跟它說話,在漫天飄雪下 圍著它跳舞,像結婚時奏起圓舞曲 但忘了為它造一雙耳朵 終有另一個雪人會代替它 而我站在一旁,在車站前 像要點起第一根煙看著 那抽象的年輕
18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事界之內 村正 火正在燃燒 床單一角首先燃起,像荒誕的夢境被逐步解析 繼而是朦朧的月,向銀色的田野 滴下了雪白的蠟 冷風的弧線圈劃了隱藏的獸穴 死亡像雪花般在庭院積厚 我們坐在壁爐前取暖,欣賞庭院上細碎的石頭 像是丈量著禱衣的鈕扣 夢境就是青苔,覆蓋了荒廢的廠房 工人已忘了生產的手勢 枯樹的枝椏抓緊了天空,泥裏的樹根終於鬆懈 人的步伐輕盈了,登月的念頭 提起了眾人的衣領。許多人 漸漸忘記 萎靡的侵略節奏 書寫已然鬆動,它們始終澄清 它們從來都寡言,被禁箇卻溫柔敦厚地蹲著 語言顯得不太重要了,我們下巴就放鬆了 我們願意把手伸向 抒情的樹幹,學習新的溝通方式 告訴冰川,可以終止漫長的倒退了 曾經肆虐所有花園的病菌 正在茫茫的宇宙中漂流,感染一些 背光的石頭。那裏沒有季節交替 沒有床單與地板之間的河流 只有絕對的寂靜。行星和恆星都聽懂 疾病的告白
病中人語 蔡炎培 從隔離病房 轉進疑似新冠病毒者 入門三件事: 探熱、量血壓、心電圖 之後驗血、驗尿、驗頑痰 七孔之中兩個孖煙囪 打埋病從口入喉嚨椗 大話夾好彩 沒事沒事 冇廢冇廢 也不是甲型流行性感冒 小小阻塞要命的妻管嚴 四月三夜後 居然給我發明斷煙的秘方 ――不吸煙,我不會死翹翹的 (勇武者除外)。
貓鬚與詩刊 蔡炎培 總統先生,請問你對疫情擔心不? 「我一點不擔心。」大統領胸有成竹。 目下,你要擔心也擔心不起來了, 死亡人數與日俱增。 打開公仔箱,南山先生話, 歐美封城不見成效, 癥結在於社交距離不足。 是了,飲飲食食卡拉 ok 時會開口中 與其呼吸機不足 自製貓鬚 無妨人手一本《呼吸詩刊》啦, 係冇? 註:呼吸機別號貓鬚 2020 年 4 月 5 日清明節後一天
註:氣管炎,寶島潮語叫作「妻管嚴」。 2020 年 3 月 18 日聯合 6A 病房
企街 靛瓷
色盲 靛瓷 若下一顆是黃色 我們便踏上下一班列車 找個最陌生的站 走上從未拆封的街道 隨意走直到忍不住再吃下一顆 若下一顆是黃色 我們今晚便去吃避風塘炒蟹 呼吸油膩熱氣 冒著汗狼狽的吃 橙黃相間的二寶果汁糖 你問 若下一顆是橙色又如何 我答 結束不斷拖延的計劃 那就不再相見吧 但下一顆是 你說我的橙色是你的黃色
在入黑的廟街企街 仍被上班服包裹 左手一串鹵香牛雜 我的胃吸收牛的肚 右手一串金香豬大腸 想起人類反轉 豬肚便是屎 工作上的不如意事 惟有 再吃一底雞蛋仔 街角天真行人 牆上百年油垢 剝落與失修七零八落 炸蠔餅的千年地獄油池看著便覺口乾 抬頭游過飛機 魚肚潔白欲墜 紅眼眨眨 如果能 還是不能 終究意難平 惟有 鮮榨檸檬汁滅火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85
圖書館 —— 致愛荷華城的兩座圖書館 周漢輝 當身經黑暗 頭上便有感生光
從洗臉盤取水拭擦,僅穿上 內褲的自身。還在你返回
無形中定下了形體 —— 書與書架,在你兩旁
演說室時,擠出皂液盥洗衣服 趕及到場聽幾句結語,開始
顯現,像長廊上回聲 有待你聆聽,談及
吃喝免費的薄餅與汽水 已期待下一趟演說
與對話。沿此 你在書架間尋找
或其他活動 —— 身在作家們 當中,像他也可以寫作
一冊絕版小說,還是你 未有概念的下一本詩集?
遂於傍晚走進二樓的 社區寫作室,卻尚未知悉
尋至盡頭有一扇大窗 你的視點在窗外延伸
這裏倒沒有吃的喝的 與退休夫婦、失學青年同在
像橋的彼端,由學院進入 市區,大門後有書架又見門
分享年輕時未完成的小說 請教如何寫好一封求職信
你開門會合各地作家 聽其中四人公開演說
只有他,活像惠特曼 即場湊寫生命中的第一首詩 ——
寫作初衷 —— 童年,傷害 國族,流亡。你再按耐不住
「如果詩可像薄餅吃下 我便相信有天堂」
尿意,外出在走廊瞥看 一塊銅牌,刻記十餘年前 此地桂冠詩人的演辭,以誌 這座公共圖書館完成擴建︰ 多少語言失落了?物種呢? 這一本書好嗎?可以存留多久? 演辭提出的問題黏著你 尿斗前你遇見一個中年白人 淺褐色長髮與長鬚同垂 像大詩人惠特曼從未辭世
18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剪夢 梁璧君 黑夜就把往事 歸還給天空 錯過了的遺憾 連同失落了的曾經 於是在寧謐中悄然飄飛 棉絮般隨處散落 而你總是捕捉不來 輕易讓她們跑掉了 潛入我無人看守的夢境 我只好趕緊在醒來前 匆匆把不同形狀的夢剪下 零零碎碎地丟給你 好讓你能分擔我 每個夜晚的疲憊 然而總是徒勞 無法拼湊出的圖案 從黑夜中奔逃 打著呼嚕的你 依舊沉睡 無夢到天明
自畫像 夏簷 畫家銳意創造代表作 在一幅白色的畫布上 試圖畫出完美的人像 顏料一點點落在布上 色彩運用得宜 大膽的畫風 新派的畫法 獨欠合意的模特兒 筆觸和光影 盡顯畫功 毛孔清晰可見 血管的脈絡恰當呈現 惟尚有一空白處 令畫家不安於吃 不安於寢 電視播放野態追蹤 記錄森林動物的習性 爬行類生存的本能 獵食者的兇惡 被獵者的求生 觸發畫家敏感的神經 為人像畫上狼的眼睛 獅子的鼻 蛇的舌頭 老鼠的牙齒 兔的耳朵 畫家放下筆的一刻 看著人像 與身後鏡子裏的自己 有著相同的長相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87
富國雲吞麵(大隴街) 今文 六點鐘的店舖已經醒了 黑貓繞腳喵喵叫 妻剝蝦殼卜卜響 蝦殼烚熟是貓的食糧 黑貓呼嚕呼嚕拉風箱 夫挑蝦腸,手捧小鮮肉 蝦要紮紮跳,雲吞彈牙笑 豬肉要上肉,攪碎,嫩滑 一個雲吞,三分豬肉四隻蝦 雲吞皮要薄,包好大大個 排排坐,坐在大盆上 食客一打一打買,皮薄餡多 雲吞夠分量,回頭都是熟客 七點鐘起爐,黑貓喵喵叫 「有貓女又唔去拍拖, 叫叫叫叫乜春。」 夫是火頭軍,熬湯 大地魚湯,鮮甜奶白 碗是日本產,塑膠造,跌不爛 四個雲吞半碗麵,大大碗 一碗雲吞麵,吃完碗底見 牛腩,坑腩,七成瘦三成肥 切厚件,飛血水,鎖住肉汁過冷河 起鍋,熱火爆香薑片 柱侯醬兜勻,落牛腩加花椒八角 文火炆五小時,滿店飄香 沒有蝦時牛腩是鎮店之寶 天生一絕配,河粉配牛腩 先盛湯底,河粉白烚 牛腩還浸在火爐旁 叫時斬厚件鋪河粉面 河粉薄如紙,一條通透牛腩汁 牛腩鬆化不留渣 河粉吞下雪雪聲 黑貓伸伸舌頭,喵喵叫 貓爪舔口水洗洗貓臉 一碗牛腩河撐起一間店
18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十點鐘開舖,黑貓呱呱叫 「叫叫叫乜春,食飽去拍拖啦。」 樓面辭工不再請人,妻是樓面打雜 食客入店門,放下打點先敬客 「坐啦,食 D 乜?裏面坐有電視睇。」 「一碗雲吞麵,一碗牛腩河粉不要葱。」 「8 號枱,細蓉 1,腩河走葱。」 ( 快手抄起台號,寫上食物名號 : 8 容南河走 ) 聲調高亢而悠長,快而準 像唱一首不準走音的歌 火頭軍也聽得明明白白 像一個鼓手聽清一個台上歌手的音調 擊出準確而對接的鼓樂 連鎖最無良,大舖吞小本 吞不下夫妻釀造的自家雲吞店 自家雲吞店,小本經營,樣樣自家製 首選時菜腐乳通菜是自家製的 通菜切段,過油走青,新新鮮 腐乳攪成茸,點通菜,疏疏爽 一碟腐乳通菜,吃著住家飯的味道 店外的世界攪風攪雨 走入茶餐廳不會餓肚子 「來啦!三碗雲吞麵。兩碗牛腩河。 一碟腐乳通菜加小辣。一杯凍檸茶小甜。」 夫妻打緊仗,黑貓不見了 有客人看見黑貓遛去了公園
1. 細蓉:雲吞麵。
居家 曾繁裕 感覺與不算屋的小單位相連 肌膚貼上牆身 牙齒陷進地板縫 雨 不過下在窗外,反正 到處都是自然之物 比如三個木瓜、含積雪草的潔面乳 如此一天,或一輩子 愈漸不重要 新聞數字不重要停了呼吸不重要 一杯茶 不懂世事只知自己放涼 也是自然之物 澄綠的肉身用力排出輕煙 藏著一座工業之城,由盛而衰 某本講盛衰的書 也已貼上牆身 神在這小單位內 開啟網上崇拜便與我們同在 另一位神 精緻切成的種種室內,許多人 努力造謠與清算 是屍體裏的蜂巢裏的小蜜蜂接連居所 釀我們想像的仇恨與盛景
火柴女人 水先 猶豫的時候,她開始懷疑 她還是不是火柴 一盒火柴 一盒滿是亮光、希望的火柴 愛情一次次將她 擦亮,每燒取一枝 就用一段日子的光熱和餘溫填補 現在,只剩一根火柴 她不確定,是否仍可大膽劃下 而這最後一次的光熱 能否填補 一個偌大火柴盒子的空曠
連島沙洲 鄭詠詩 沙礫沉積成堤 成我們的短暫通往 在島嶼、與島嶼 之間;海浪 替代它們 叫喚彼岸的名字 一晝夜,兌換回來 一次漲退 它們以流亡、碰擊 的沙石回應傳遞的海 緩慢以整夜的汐聲 僭建瓦解的橋 風聲受潮 初生的視野 已然,囤積成憂傷 磧上足印 始終沉默著 踱過;終是消散 霧休止在最初的岸 你我的閃爍 相峙,孤懸海上 以不斷濯洗的眼睛 灌溉海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89
上帝 林希澄
癲倒 葉微
是不存在的 不過他作為一個意象又格外合適 他是,他不是,愛,他不愛 他承包我們的愛恨與絕望 而他知道希望只是一場誤會 或多場,如果萬物裏面都有上帝 就能夠確定他是假的 聖經的意象於我們何其有益 淵面、洪水、鹽柱 我們能輕易複述他的作為 壯闊而輕慢,自足 我們剽竊上帝,上帝剽竊我們 無可否認,在我們的創作中 上帝獲益最多,他以各種矛盾的面貌 並生,單是這一點,就使他偉大 雖然有眾多矛盾 他仍然一直保持男性的形象 不容置疑,他掌握的權力 他父親的身份 因此上帝一定是男人所造的
心情好的時候就下雨 得不到結果的時候就出太陽
屏鎖
柏德遜
毛森 可以了 來吧,把手指放在這裏 就這樣 對,沒錯 多試幾次就可以 ⋯⋯ … … 現在我們再上鎖試試能否解開 (解鎖失敗) 嗯?再來一次 (解鎖失敗) 我看你的手指,媽 就像是開滿刺的薔薇 ⋯⋯ … … 沒關係,我們換一根手指試試 對,還是把手指放在這裏 (解鎖失敗) (解鎖失敗) ⋯⋯ … … 19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可以的話人死了掛彩虹 誰在笑就給他一場暴風雨 日落時帶走幸福的人 日出了就殺一隻鳥 每日殺一樣東西就天晴一次 有人生小孩便打十行雷 從此不呼吸的人摘光 吸氣的人摸黑偷生 愛自由時下雪 喝有血的冰水換快樂 一公升等於一秒笑容 只準愛哭鬼坐在雲上 與神接吻
李顥謙 烈日當空,我舉起雙手如鬆開軚盤 詞語一無往前地奔前,苦澀盪進海中 生活就像一齣公路電影 群鴉於高空掠過,介入視野 於是人就會狼狽就會被銳利的眼神淹沒 寫過的詩句悉數捲進引擎 修理的聲音清脆,工具箱竟無雜質 外衣在風霜染藍 翻開口袋,從深淵挖出濕潤的泥巴 在如此壓抑的中午裏 我想豢養一頭英國鬥牛犬 讓牠咬噬梳化上的草稿,讓牠裹腹 而我也能繼續誤讀窗外的噪音,髮膚無損
當妳們還是蝴蝶的時候 邢凱婷 默默祈願 妳會聽到我的聲音 在窗前沉睡 在夢內是一本日記 我們在那兒爭吵 那隻蝴蝶到底是 同一個倒影 是屬於海灘的 還是她的朋友
耳機 水盈 耳機給我濫用 隔絕外面的聲浪 反覆聽一首歌 讓耳朵成為胎盤 旋律在耳窩裏成孕 耳朵奶香初溢 為免長繭 聽膩之後換另一首 不斷孕育胎兒 卻都沒有誕下來的意思
輕輕拍打柵欄 眼睛與我們對上 沒有說過一句話 只是揮手示意
是因為捨不得 而且一旦在這個世上長大 便回不去當初的那首歌
我看到妳幻滅了 正正在旁邊 蝴蝶標本無聲的撕毀了
所以 我一直把歌深種 種在耳底
牠是一隻蝴蝶 放下了盆栽的聲音 顯示妳和牠是相同的
切勿隨意採摘
我依然在陽台寫生 刻畫妳們的故事 隔壁也是蝴蝶的樂園 牠們隨時為我引路 把我鎖在夢的暗喻 像一朵努力向上的玫瑰 連名字也一樣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91
填海 紅紅 那年我離開海洋 以哭聲上岸 開始習慣兩足站立 那年我來到一個港 窗戶很靠近但看不見海 我身上的陸地 每每在返鄉的旅程暈嘔 破碎的窗、酒瓶、鋪滿水泥的稻田 我身上的海 每回到陸地就迫切出發 灰白的珊瑚、擱淺的鯨 漂浮的塑膠瓶,來回叩問 達岸,是界限 抑或一條不斷變形的鄉愁? 海啊海海!能否稀釋 陸地上過於密集的黑 海啊還還!推開那些不斷擴張的 貪索,乳汁般的給予 在一次煙硝陷落的土地 再一次陸地消失的女孩 在一次政府徵收的家園 再一次海洋失去的海洋 海還回來。
19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溝 紅紅 她的人生,自那場意外開始 劃開一條分界,那條溝 將雙人床一分為二 那條溝 攀生的枝節悄悄竊取屋內氧氣 每夜有獸,自天花板孵出惡夢 牆上時鐘齒輪,一圈圈 逐次索回,租借的 完美人生。或許從父母分開那天起 再無法胎生複製 回縮的記憶,被截斷至 陷落那天,頭接著尾 迴圈。每日她噙著淚 啄咬,另一半死去的自己 振翅盤旋 窺伺於陰暗的制高點 陽光下嬉笑路過的人們 臉上被歲月被脂粉遮蓋的 大小深淺疤痕 都將一一 被她的眼睛撕開
石斛 吳見英 舊年從貴州把你買回來,沒想過 那天導遊在車頭的歌頌會成為今天 保健廣告的標題,旅遊巴傳閱時 眾多的你在罐子裏顫顫的搖滾 內斂推翻著彼此,身體捲曲的顆粒 像一團金線捆綁僅餘的理想,藉車窗 滲透隱晦的光,待水把你浸泡成金箔 回港後我把你擱在雪櫃封藏 大半年來的剩菜和飲料把你越推越深 依仗橘色燈箱的內層,寒冷的你 仍否對世界抱有希望?只有母親 堅持冲泡的習慣,杯底縱然昏暗 狹小的圓形空間裏你終究舒展開來 像驕傲的蟲,順著傾側的水流蠕動 我蠕動到廚房拉開雪櫃,抓起 顆粒,敲響保溫瓶盪起金屬的聲音 腰纏萬貫的你還聒噪著甚麼呢? 當你重拾對世界的信任,莖蒂 不再忸怩,鬆弛緊繃的情緒 終會洗淡鐵鏽腥味,嚐到 一口平凡的甘甜
紅磚牆的輓詞 曾魂 日出以前,死亡何患無辭 浮塵與峰火之辯 他是罪的喉嚨 我們是犯禁的彼岸花 過路人踮起腳尖,影子長出耳珠 天堂封了地獄鎖了 剩下喘息的島? 血腥之名、冬夜、馬路的脈博和面罩 遺書比結冰的海晶瑩 澄清著夢,蹊蹺的清明 行間布滿愈裂愈深的縫 不夾雜一絲絲 哀求的贅言 十一月,世人都記得 這經已是失判的月分 我們記得飛滅的魔幻寫實主義 記得紅磚牆的輓詞 你若沉默,終會化作死水 你若呢喃,我們就像遠方的橋
(石斛:藥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歸胃、腎,肺經。 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93
諒解 施勁超
越界 張彩慧
不再砍伐老樹(生活已經夠累) 太陽已把他們照成瞎子,至少 枝幹爬滿皺紋 —— 無從選擇老去的速度 遺失太多的記憶
退讓是美德 邁出的前腳在未落地前往後 退 一步便能望到 海 沒有盡頭
找個機會 向他們道歉(但欠缺誠意) 大風暴來臨以前 根本無法選擇 倒塌的方向 但每一次倒塌都是一場賭注 —— 試著欣賞執迷不悟的勇氣
退縮須知:範圍內都是危險 請離開案發現場 於是,手套潛入垃圾桶 屠殺無法再現 血腥滿地,青白 聞不到看不到的 手為自己求情, 道出真兇是 ——
年青的樹木自有生長的方向 譬如積極或消極向上或顯露狂放的姿態 任小松鼠隨樹幹攀升 年輪淺薄似乎掌握更多權利 可以讓風掠過、叫囂、虛張聲勢 難免被捲進 數十年的旋渦 但仍立於原處 除非被移植或人為砍伐 仍會被蟲蛀食,直至腐壞、衰亡 令人無法辨認生前的模樣 刻鑄紀念碑 大概 樹不能有文化
19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刀 退到大後方 用近視眼看新聞直播 朦朧溢出電視螢幕 沙發難移,唯有將眼鏡架到最高處 眼睛站在小人耳後望風景 站得越高,忘得越全 關燈,上床 夢裏有無限距離 棉被摀熱達不到的 安。
雨天 李浩榮 伊利沙白,在亞熱帶的鬼雨裏 我們逆流而行,往不能到達的起點前進 雨,從兩旁的摩天大樓落下,從電線杆上 落下,雨,從遊行的黑傘間,點滴落下 如哀慟的淚,自長幡落下,伊利沙白 隊伍裏有人抬舉棺槨,為昨日的法治送殯 政府總部外,殘黃的紙錢兒 鋪撒滿地,旋轉翻飛,陰厲的風 自海邊吹來,呼呼地掌摑我們的臉,雨 從天橋落下,從昏黃的燈柱 從便利店的簷前,落下,伊利沙白 雨,從天橋落下,欄邊站滿 穿著雨衣的記者,雨,從攝錄機前 爍爍閃過,長鏡瞭望,南中國海上 一場巨型風暴的形成,看,伊利沙白 老報館的大銀幕上,電光叱咤 五顆金星升躍自紅色的土地上 伊利沙白,異兆引起遊行隊伍的驚惶 噓吁連連,愈漸繁密的雨 落在我們的背包上,落在我們的 鞋子裏,落在城市的大道時 伊利沙白,我始發現瀝青的路途 如此凹凸多艱,積水浸泡我們的腳跟,雨 從天上落下,又從水窪回彈 從海港的上空,雨,滾滾落下 從維多利亞公園的樹頂和葉梢間 伊利沙白,雨,匯聚成人流 群眾以激光向烏黑的天空投射 綠光交錯,如此淒迷的訊號 伊利沙白,億萬光年之後,也許 仍有人會望見今天的雨,曾悲壯如銀河
列車 李浩榮 伊利沙白,關於我們這一代青年 我漸始相信,注定要成為帝俄小說裏的一個章節 見證革命的人群,黑色的巨流 自身旁呼嘯遠逝,奔向茫然的命運 頭盔與面罩亦難掩民眾眼眸裏的怒火 那是時代的燈塔。你瞧見沒有? 伊利沙白,我還聽見一句接一句的口號 自月台地下,傳至馬路中央 澎湃地在城市的胸中激盪 誰,哪個冷血的人可以安眠? 經過數小時的跋涉,伊利沙白 我登上最後一班的列車,慚愧與惶恐 均使我不敢想像外面失陷於極權的世界 而今車廂寂靜,只有風聲無休止地迴響著 縷縷的魂魄踟躅蹓躂,煙霧冪冪 伊利沙白,我看見一對夫婦跪饒地上 滿頭濡濕,嘶啞悲號 —— 他們緊緊擁抱,單以手掌擋格亂棍 我看見少年瑟縮角落,背包扁癟 糧斷水絕,困於冥冥的陰曹 伊利沙白,去國久矣的你根本無法想像 如你一般金髮燦爛的少女 倒臥隧道,血眼模糊,再難以瞻望未來與幸福 如果列車失控,火花四濺,錯入西北的軌道 伊利沙白,而你恰巧又與我同座 在荒草悽悽的異域扣查遇襲 月黑風高的夜晚,又有誰 可以打開逃生的閥門,讓我們奔跑回家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95
月台間的人 陳妮莎 從腳踝到足底 纏上了密匝匝的碎步 催促你在 行與不行裏摔跤 月台是一條深不見底的溝渠 一怕失足 跌進聚散循環的死胡同 對岸的你與我對視 雙目與唇鼻之間 隔了一層薄紗 布幔背後是一面在都市中神秘的倦容 不用說穿 也不必耐不住好奇掀開面紗 過份赤裸不是現代人的詩 這座城 再沒有更多的擦肩而過 旁人足膝與我小腿 有過一點五米 足以連接生死的羈絆 月台下會不會有另一個我 在深處凝望 竊聽 要吞噬我的靈魂 此岸與彼岸的我們 好像跨不過冥河的空隙 一架列車迎面駛過 瞬間被敞開的兩岸 好像濺過了甚麼
19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正在活著 阿曹 偌大的落地玻璃窗 陽光穿透 倒映支架和 囚禁室內的兩棵樹 樹的旁邊豎了數十株亞克力膠片樹 像後現代主義抽象畫 繞著冷冰的膠檯櫈 未亮的射燈射著連鎖的食物森林 林內無人無物 只有守衛 攜能量喘息 因不符合經濟效益 樹林停售食物 沒有殺戮追逐 沒有茹毛飲血 潦潦數筆的抽象樹裏 依舊冰冷 病毒熱愛越國繁衍 人類愁於禁制 欲卻不敢進出 堆造的象島 不負蟻望 成了寂寥的存在 膠片側 株守了兩棵 豢養於一小方泥土的兩棵樹 其一向陽微彎 翠綠如常 枯黃的 矗立未亡 陽光穿過假意圍護 正在死去的 真正活著 於四月廿六(港珠澳人工島)
舊宅 嚴瀚欽 舊宅失火以後,逃遁至此的墨跡 無家可歸,詩人亦然 我突然想起仍在竄落的前輩 書上說他們留下的氣味早已消散 我卻嗅到那些眼睛,不安,遍布床的周圍 年夜已過,窗外有斷續的苦雨 香火不再能夠驅趕成群的獸,四處前來 —— 院子外帶笑的來客 用酒、用煙草、用盤纏 拆解一篇冗贅的夢話。而我面目枯薧 在每個夜晚失去睡眠的權利 和義務。宅子外 敲門造訪的生人像母親 像不久前的童年,目光穿過鎖孔的聲響在抖動 而這樣的夜晚我總是學習畏火者的姿態躺在床上 聽雨,聽寒冷 聽樓下逐漸稀疏的叫賣 聽南來的雲日漸成為預言 然後做一個夢,夢中把自己睡成一張床 有人醒來被叼走 有人仍閉著眼:就這樣吧
無題其五 嚴瀚欽 我在一條不夠通暢的路上 沾染你。灰濛的夜晚 一切都在沉降 人們撣去僅餘的月色 和輕盈小身軀 像在通幽處沿途折返 手裏緊緊拽著舊時間 —— 三月總是如此黏膩 而你任風吹動 只需一段乾爽的舞步 便可在我的眼裏掀起春天 但城市沉重,總是會降下的 總是需要另一陣風 讓歲月變得更加清新 就像我無法要求你承載我的島嶼 仍要永久飄懸在空中,小粉塵 當你再度揚起 我只能靜靜依附在路口 為無謂的留駐 做最後的思忖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97
鄉村醫生 袁嬋 瘟疫時期的村莊 沒有一處是熱鬧的 衛生所的燈已熄 人們都睡了 她踱步從宿舍走到村口 只有元宵節的月亮才能照見她 病毒的界碑是人的身體 溫柔的身體、虛白的身體 疲憊的身體、清寂的身體 它們還沒有來 一個人的第十五天 一個村莊的新年 夜界低矮 心飛不高 意象隔離只能感覺雲與樹 她也沒有打算看遠 情緒如飛沫至多不過十米 明天,她還有最後一個口罩
木魚 左悠文 刀鋒拿起了堅定的手 沉香木生出了靖寧的線條 每次雕鏤,刮出了一季秋水 等待木魚雕刻出 今世祈願者 清晨的思緒 彷彿是念誦了千百年的頓悟 琉璃瓶裏剝離出浮光 映照進你的窗 讓你眼裏生出了魚 游走於思念之河 每一下敲響,掉一塊鱗片 逆流而上至回憶上游 直到已抵達漸漸乾涸 零碎回憶都散落沖刷的石灘 我,甘願在這 低頭喝下苦稠之露 靜候擱淺 那些浮游的石頭 想必是記起 自己曾經是躍動的魚 所以有了求生的重量 要流進時光的大海 在您 忘掉以前
19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編
葉嘉詠
像.我 路漘 木桿子一下下地划過 無數次完結的始初 —— 斗轉星挪 日子依然迴盪著蹉跎 像我這樣的一個船夫
(西班牙的雨大多落在平原上) 不用刻意拾起甚麼 也毋須忍痛扔掉甚麼 私語迎痛躍動,漩渦 在不遠處磨亮枷鎖
那天,妳偶然乘上這隻輕舸 「往那裏去,不管路途多麼顛簸」 我沒理會妳臉上的辛楚 畢竟日子總是得過 像我這樣的一個船夫 經歷春秋,行過荊楚 我漸漸看見妳的更多 我看見妳,在停泊時放聲高歌 「這歌叫甚麼?」 妳呆了一會兒,笑著邀我加入唱和 像我這樣的一個船夫
妳無謂地笑了:我們這麼努力 不都只為成為一個平凡的人麼 平凡地活著 —— 沒有淑女、沒有皇后、沒有 地平線後的靜謐和狂野 還能有甚麼
「如果能乘上自己的小船,盪漾 在無垠中 —— 晴空、白雲、青鳥和數不盡的夢」 遙望遠方 妳竟說妳想成為 像我這樣的一個船夫 「往哪裏去?」 妳回以沉默,對了 妳看過的只有斗室、亭台和分崩離析的天地 妳怎會知道自己 想去哪裏,想做甚麼
我凝視被困漆黑中的迷雛 別擔心,妳終能握上自己的舵 而路上,會有幻光、有歌 還會有像妳這樣可愛的伴夥 驪歌倏然奏起 —— 「哦,船長,我的船長」 不,別這樣叫我 我沒有羅盤,不知航道 只願能成為妳眺望遠方的木板 不執意給妳甚麼 也不向妳索求甚麼 當妳迷途於這浩淼的煙波 請記得妳曾遇過 像我這樣的一個 —— 木桿子不徐不疾 —— 划過 剛剛落幕的始初
「天色尚早,不如我們繞道到處看看好麼?」 妳的雙眼如黑夜中熠熠發光的星子 照亮了陽春、照亮了白雪,也照亮了 往天使之城、迷霧之都的路途 Any way the wind blows 不管明天吹來怎樣的風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99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影子 王芝 棋盤桌子很討厭 上面有光頭伯伯的煙灰 筆尖會突然陷進楚河和漢界 工作紙背後也總印出另一副士的行軍圖 乒乓球桌的學名是在十二點曬鹹菜鹹魚陳皮柿乾的台 排球場上沒有球網只有很多很多棉繩和尼龍繩懸掛起數十戶的旗子 這裏是 A 座 G 樓跑 —— 過 —— 去 —— 就是 B 座 9 樓 跑 | | 過 | | 來 | | 你 猜 是 幾 樓 ? 是 C 座 5 樓 我是這聯合國的頭目所以可以肆意巡視我的領地 我會丟失我的跟班但不怕因為可以順便玩捉迷藏 爆丸玩具吹泡泡塑膠搖搖和一共七件的煮飯仔 因為苦苦思考了三分鐘都不知道選甚麼 所以我墊高腿在泛黃的玻璃櫃台放下五塊錢,叔叔我要五個一蚊 扭出一個彈彈波兩張 YES 卡 剩下兩塊錢輸在了彈乒乓波機中
20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 | 連綠牌也沒有 早知道就用來買兩顆波子汽水味的汽水糖 暑假甚麼都很好除了四點的過雲雨 踢踏著拖鞋回家濺了兩小腿的水 雨水傾瀉而下 沿著牆壁水被上面排列固定的方格劃破 沖撞成我的私人尼亞加拉瀑布 晚飯後大人是電視的 換我來保家衛國 注意注意!敵人即將來襲! 收到!子彈將於五秒後發射 —— 五、四、三、二、一 ——fire ! 敵人轉過頭 不解仍銳利的目光在對面很模糊 我收起放著綠光的武器 和身旁的戰友用棉被覆蓋身影逃避他的追蹤 夜很長 不怕敵人看見 也不怕我們睡去 小孩子跑得快 追鬼追雀追飛機 後來我跑成了大人 追巴士 也追時間 凌晨兩點和四點 未歸的大叔和夜更清潔工 叮叮噹噹咕嚕咕嚕沙啦沙啦 驅走了整棟大廈的惡夢 我的影子 將永遠伸展往鹹蛋蒸肉餅的方向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01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中大校園組詩 (三首) 張周夢蝶 不敢高聲語 —— 致地面站
結廬在人境 —— 致大學站
夜是一隻船 旅行黑暗 不掩蓋群星的光輝 你隱去白晝裏耀眼的潔白 天上 人間 星辰冷峻 燈火煦暖 然而有人知道 星光是源於最熾烈的燃燒 塵世的溫暖卻容易冰消 人比星辰孤獨 因為心的距離 難以用光年丈量 地面站 在山上 晚霞拉開 深紫色的夜帳 樹影團團 匍匐在你的腳邊 風吹著風 時間追逐著時間 歲月的光華不過沉澱成了你身上的塵埃 鳥雀不語 蟲聲漸斷 夜色濃重你是那朵未開的梨花 銀河 太遠 無法照亮黎明前的夜 但你總是最先 發現太陽
港鐵奔跑成紅藍 人匆匆成影子 分針和秒針 延續著不公的競爭 時候 到了 廣播不厭其煩 腳步不厭其煩 拍卡不厭其煩 清晨 夜晚 芸芸眾生的面孔匯成不息的流川 西裝 短褲 領帶 涼拖 鐘錶 古龍水 眼鏡 背包 在街邊早點的騰騰熱氣裏浮現 帶上各自的主人 又開始一天的征程 黧黑的女神高舉自由 —— 不滅的火 飛揚的發似凝固的黑煙 令你目眩的霓虹是城市的夜妝 令人心愛的還屬一日的晨光 鳥鳴 啼碎落花 日光 傾瀉而下 大學不過人生的一站 無論你後到還是先來 抵達便意味著離開
20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玻璃杯紀年 陳意林 曲徑通幽處 —— 致無名小徑 此時 此刻 分界點 晝與夜 曖昧繾綣 宇宙淺眠在胡桃中 那胡桃裂開 一道淺淺的縫 水聲 鳥鳴 不過 宇宙的呼吸聲 清晨 太冷 我懇請 榕樹 —— 土中長出的猛 獁 們 讓我 像那只松鼠 把你茂密的長髮當做披風 路燈 未眠 誰又是你漫漫長路裏唯一的明燈 虹橋如夢 靜水流深 吞咽著你微涼的媚影 尋尋覓覓只覓到冷冷清清 教堂 你黎明的燈光過分溫柔 誤導腳步聲空洞的行人 你就是天堂 或者故鄉 來日若能再次踏上 這條無名小徑 請給我一匹白馬 馬蹄敲碎寂寞 馬身映出曙光
他們說還不壞 輸液瓶、酒精棉 他們帶來新果籃。替換 腐爛的那個 告別 他們扣上最後一粒 終於床頭的玻璃杯成為玻璃杯 晶狀體和視網膜 惱羞地 假性冬眠 那個慎重的、補誘溫度的語塊失竊了 作容器咬合涸轍之鮒 凛凛 骨 架淋淋 填乳汁的甜 晨晨沉沉昏 昏昏疼 含住傷口和雪 水鳥速凍十二個缺失月 他們 剥 奪 花蜜施捨 蜂群溺斃 好在 魍魎扎入你的井 可井底穿幫了 玻璃杯一併跌碎 可太陽要浮起他們又降臨 拾你 和你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03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夏之葬 唐灝湲 淺藍色 夏至 我籠在燃燒了穹蒼的直線 對天空想到了一方雪白的紗巾 因為這是無言以述的相思 我的仲夏夜之夢 流星劃過兩遍 環繞著潺潺的泉水聲似 人生寄給我倒浸著花綠青 沒有字的書信 一次向青春傾瀉出來 我閉緊了眼皮 盼望著那湖水深處的音樂 容下深藍色的空際 我的快樂是詩意自然的末路 水光洗過迷藏的幻景 不知曉神靈的模樣 如薔薇上最後一瓣殘花盲目忘了自己的世界 臉頰上仍殘留著夏意 獨木橋就是無涯的盡頭 寥落的星點散滿晚霞泛起芬芳 我握住墨水見底的雲霓 希望的心如空空開洞的心 這就是為人間的一切啊 說夢話的日光 任最後一粒節拍飄零 一剪孤影 看此海水嗚咽 怎奈它流水似的華美 我向著理想的紺青裏飛落 這樣的夏日中的疼痛 或許 或許 就能 就能 止住了吧
20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恰如其分 葉可欣 經歷意式烘培的咖啡豆 一百一十六分鐘的法國電影 和 高聳入雲的牛排餐廳 來的剛好 於是我們有了 四點半的舞蹈課 六點四十五分的游泳班 還有 週六早晨的英語會話 他們說 這樣才會剛剛好 夕陽落下了 我在十四樓的大廈中佔著一格窗子 看著帶霧的太陽 它恰好落在山 與 山的縫隙中 於是我拾起生活的碎片 讓它們零散地蕩漾在天涯之間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不說出口 湯婉兒 (一) 說著善意的謊言 包裝一擊即碎的我們 好朋友才是你最重視的人 不斷努力了解你想要甚麼 從相識走到相戀 哭求你別放棄做個理想情人 卻說 等待不會珍惜自己的人 注定是場災難 我的付出竟變得徒勞 只能死心成為完美前度 回家的路漫長又漆黑 孤獨的軌跡如斯深刻 來不及再擁抱已飛遠的你 (二) 我蒼白滿繭的掌心長出一根根刺 一旦牽手就會流血 門鈴響起安慰的信號 友人警告我要學會灑脫決絕 一生一世的情書被放進小盒子 拋諸腦後 定情一吻的合照會蒸發成雨滴 決不邂逅 都被風吹得破碎你摺的紙玫瑰 都被風吹得破碎 會喝酒的人別想後退 這晚乾脆把自己灌醉 好奇她長甚麼模樣 是否比我溫柔 願新戀人不會離你而去 好強人飾演你的點頭之交 不再使你煩憂 說著記恨讓人疲累 的話,不打擾是前度該有的責任,須後退 (三) 可以把空出的時間 走出自在的姿態 別耍賴 惜別換來新鮮氧氣 擺脫伴侶的禁戒 便長大 分分秒秒都在心裏拍掌 手空空才可抓緊機會 牽起下個約會對象 後來的我們獨自尋覓出路 別感激像我這樣稱職的前度 不必徬徨過度 戴上耳機放空自己去跑跑步 能不能播一首 C AllStar 的〈再不再見〉 當個翱翔天際的飛鳥 沒有瓜葛 朋友領導專屬各自的歸途 失去感覺 友誼是二人不刺破的保護膜 最佳遺作 (四) 便接受一切的無謂 錯認愛人,承諾瓦解,失敗不畏。 過去,再見,謝謝你,下一位。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05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藝創作」科學生作品選
關於馬來西亞的記憶 香彥君 循著 你 的氣息 我穿梭於雲 霧中 從冬寒穿越 到夏暑 降落在位於蕉賴的山坡上 我們終於再次相遇 在充滿香氣的山林裏 那是受雨露沐浴後 獨有的鮮靈 我沾上與你一樣的氣息 期待成為山林的兒女 一頭機靈溫馴的野豬走向我 湊近後抽鼻嗅嗅 我並不害怕 因為你說牠是守護林木的巡山員 我們隨著牠輕快的腳步 沙沙地走向山林的更高處 環顧四周的繁枝茂葉裏 有一處能漏進夕陽餘暉的大孔 旁枝伸出參差的葉片 點綴成天然的相框 我們走上前 遠眺在晚霞中隱隱約約的雙子塔 我們的影像 收錄在那黃色的幽靈裏 忽而 泥濘的土地裏伸出兀立的腐根 又猶如猛獸舞動的爪子般 纏繞我的身體 將我捲進地底的深淵 幾經掙扎 我終於躍出水面 擺脫海底群魚的追逐 再次走向山林尋回你的氣息 你 不見了 氣味也散失了 我不覺婆羅洲雨林裏 生命的豐富精彩 我只想尋回 你獨有的 氣 息
20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集體歌頌恐懼症 王晉恆 (馬來西亞) 1. 巾幗
3. 虛擬人物
性慾不值得被歌頌 月經被恥為話題 眼淚屬於弱者 長髮只配英雄擁有
誰活在比現實更真實的虛構 誰相信比虛言更虛偽的真相 在眾神昇天的年代 我自虛構的深淵中誕生 手握第一朵罌粟
對鏡剪貼 最後一片花黃 鏡裏鏡外 女子憔悴如兩朵木蘭 金鐘罩之下 安能明辨雄雌? 遭逢亂世,生命不過 贊歌中一枚被塗改的樂符 神台上一尊無法安居的懼高癥神像 大數據裏一組失去性別的 零和壹 2. 鬚眉 夜班輪替的黃昏 烏鴉群起而至 吞沒大樓 斂聚在他黑色的頭顱 上司目光銳利 像刀鋒從果蒂,順時針 將他的亂髮剃度幹凈 去掉果核使其中空 無慾則剛方能壁立千仞 方能頂天立地 接受歌頌成為一名 男子漢,大丈夫
逐浪 蔡昀庭 (台灣) 風與海崖間 深黑色安山岩 幾十萬年對話 稜角鋒利 鷗鳥啣走無謂的鬱結 風剪樹 礁岩嶙峋 貝殼與石礫 嵌入暗藏的尖銳 新生的海藻嵌入死 誘人的普魯士藍 渴望泅泳 不必知道 要往哪裏去 赤腳逐浪 在日落以前
太平盛世,往石碑更高的位置 刻下自己的名字 他們在天國彼此奴役 禁止罷工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07
土豆 楊采菲 (台灣) 早市要收了 一大盒蕃茄三十五元 付錢時望見土豆在旁邊 妳愛吃的土豆在手邊 我拿起又放下 往事浮起又沉下 竟落了中間十一年 妳已遷至新址 還沒帶走那句 在生ㄧ粒土豆 較贏死後拜豬頭 妳已遷至新址 舊家還是我的戶籍地址 土與厝分屬,如今 地主說過往五十年只是租 有天緣盡就和記憶形同陌路 過往五十年只是租 祖孫情緣只是租 把妳交還那日不拜豬頭 知道妳喜歡土豆 妳喜歡落花生 不喜歡落花死 然而花落怎能不死 花落怎能不死 妳在插花班學的那些 讓人生開展的樣式 或明或暗,或濃或淡 都使眉眼舒展 心上靜安 彷彿道別那日 早市要收了 人世還未收 今日餘願先擱下 今世餘愛先割下 待到歸去那日 再來買袋土豆 待到相聚之時 再如往日共食 20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我的願望在死 鄭琬融 (台灣) 手穿衣架 五點鐘 面陽 手臂漏出山藍色 以及對於海的渴望 突然想起 從沒甚麼和大海對談過 我總是看著他 向他扔石子 扔腳趾 扔破鞋一般的往事 然後我就走了 變成枯焦的 一張黑色的皮 太陽一樣下了山 我安放傷心在 我以為的一片安詳裏 鳥有刺 時時飢渴著波瀾 雷在遠方悶了起來 時過半刻 所有漂亮的光又去其他地方度假了 儘管這樣我還是 盯著 鐵一般 不動聲色的海面 我的臉頰抽蓄 我的毛髮僵結 我的步履蹣跚 我的呼吸加快 我的預感倍增 我的願望在死 牽著手 要找誰一起 離開沙堡善於隱沒 堤防善於淹比人高 吐息 我把靈魂留在沙灘上 待雨驟降 期許它五日必乾 遇鳥能逃
晚禱攝錄(二則) 呂佳機 (台灣) I. 天候
II. 鏡像外
一次言說 一種逸散 聲氣逡巡空中 漢方藥包留守 結塊的病痛
黑幕裏 我完全相信你 在一切清晰之前 這樣寫下 . 我完全相信你 被一群烏鴉堵塞 而不是荒漠 . 相信你 眼裏聚過湖水 便依然是湖水 . 我完全地相信你 選擇夜盲 是為了觸及持杖的一隻 新的手 . 完全相信 如果有一天不回頭 是因為害怕看見 即將到來的 這些句子: . 我完全地相信你
惘然,光潔十分 向你討教 真實的逾越 晚風翻譯過黑暗,粉末 隨灰塵飛馳 他們將雙膝跪得 麻木異常 沉默要求 等候,等候要求 光圈 濕氣裏聽聞 雨是在月間發作 無人在意 雲的預兆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09
如果模尚不存在 呂佳機 (台灣) 信仰無異於焦慮的下午,我忘記夜晚已經到來。 一種隱遁的戰慄……我感覺自己不再想粉碎既已 成型的,過去在直覺中支架的詩觀。 我認為更根源的慾望是粉碎本身,然而如何去完 成粉碎,如果模尚不存在? 我記得了。那些下午慢慢沉落,就在一盞櫥櫃裏 找 到 的 檯 燈 中。 母 親 睡 在 身 後 的 床, 我 記 得 了, 那些出於對創傷的遮蔽,而曾經遠去的其他下午。 需要更多情事嗎?檯燈的座落,使老家塵埃顯明。 那些曾經深深贖我的書與畫報,曾經在一個下午 透光。我該說那是另一個下午嗎?它們感覺如此 靠近。 是以我分不清。
21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無題(二則) 呂佳機 (台灣) 1. 低調的人 你們都在想些甚麼 藏匿的光是 誰的球 它經常滾動 到我腳邊 我在光暈裏看見一群 被鎮壓的羅漢果 2. 越過了海脊 有人詢問 現在的時間 一批海鷗掠過 問題 瞬息清淡 被忽略了
空椅 鄧煒儐 (馬來西亞) 復工了 我工作的部門 有四張椅子空著 憂傷不宜過於表露 我們剛打贏了一次 不得追問緣由的戰役 比較多的人 活下來了 四張空椅子 上報組織高層的態度 不宜過於渲染 西裝筆挺的公關同僚 自會安排專業的哀悼儀式 外宣部門也將按慣例 發表充實的免責論述 如自我佑護的符咒 苦難擱置在異度空間 以口耳相傳,演繹成 近代的民間神話 我接到指令要把空椅收起時 不忍撢掃椅面 虛數化的個體生命 至少在體制內留點 塵跡
地理課 陳偉哲 (馬來西亞) 1. 慢慢念出 一個國家的名字 蓋在護照上 籍貫在裏頭暖身 彷彿出家的飛機選擇回家 2. 山巒成群盛開母愛 鼓動烏雲聚集雨 乳汁般灌輸風水 把大地養得 白白胖胖的 3. 這一路臍帶似走下去 整個下午遠征 太陽融進血管的 每根岔路 我在課本上中暑了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11
飲詩 Drinking Poems
Six Poems from The Wine Cup: Twenty-four Drinking Songs for Tao Yuanming 《酒~爵:獻給陶淵明的二十四首飲酒歌》選六 Richard Berengarten
詩
李道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by Chen Shangzhen
譯
陳尚真
Richard Berengarten (Chinese name Li Dao, b. London 1943) is a British and international poet who has published over 30 books. His writing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100 languages. His most recent book, Changing is, among other things, a poetic homage to the I Ching. This ambitious poem has been greeted by critics as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ongoing dialogue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and modern poetry and poetics. Changing took the author more than 30 years to complete. Berengarten’s awards include: the PEN Slovenia guest-ofhonour (2020), Xu Zhimo Silver Willow Award (2017), Manada Prize (Macedonia, 2011), Morava Charter Prize (Serbia, 2005), Jewish Quarterly-Wingate Award (1992) and Eric Gregory Award (1972). He has lived in Italy, Greece, the USA, and former Yugoslavia, and recently has enjoyed visits to China,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poetry events in Chengdu, Xichang, Luzhou and Gulangyu. In 1975, he founded and ran the now-legendary international Cambridge Poetry Festival, and in 2015 was one of the co-ordinators of the first Xu Zhimo Festival. He lives in Cambridge, where he is a Bye-Fellow at Downing College.
Chen Shangzhen teaches at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China). As a Fellow of the English Poetry Studies Institute (EPSI)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having been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2007-2009), he focuses his academic study on English poetry and poetics. His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book Sidney’s Poetical Construction and a series of critical essays on English prosody.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Cambridge (2015-2016). Dr. Chen began collaborating with Richard Berengarten in 2017.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with Professor Xiao Xiaojun (Shenzhen Polytechnic) in translating Berengarten’s Changing, and he is also coediting a book of critical essays on this work.
李道(1943 年出生於倫敦),著名英國和國際詩人,出版著作 超過三十部。他的詩歌已經被翻譯成逾百種語言。他的最新著作 《易》是對《易經》的詩性敬意。評論家稱讚這首雄心勃勃的詩 歌,是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古代思想與現代詩歌和詩學之間持續對 話中最為激動人心的貢獻之一。《易》耗費了作者三十多年時間 才得以完成。他曾獲眾多詩歌獎項,其中包括斯洛文尼亞筆會榮 譽嘉賓獎(2020),徐志摩銀柳獎(2017)、美娜德獎(馬其頓, 2011)、摩拉瓦河獎(塞爾維亞,2005)、猶太人季刊 - 溫蓋特 獎(1992)、埃里克 - 格利高里獎(1972)等。他曾經在意大利、 希臘、美國和前南斯拉夫等國家生活過,近年也曾愉快地多次到 訪中國、參加在成都、西昌、瀘州和廈門鼓浪嶼舉辦的國際詩歌 盛會。1975 年他發起並舉辦而今如傳奇般的劍橋國際詩歌節,他 也是 2015 年第一屆徐志摩詩歌節的協調人之一。他居住在劍橋, 任教於劍橋大學唐寧學院。
陳尚真博士現執教於嶺南師範學院英語系。他是中山大學英語 詩 歌 研 究 所(EPSI) 成 員, 南 京 大 學 外 國 語 學 院 出 站 博 士 後 (2009),劍橋大學英語系訪問學者(2016),英語詩歌愛好者 和研究者,學術代表作品有專著《錫德尼的詩學建構》和一系 列有關英語作詩法的論文。他於 2017 年開始與李道先生合作, 目前與肖小軍教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一起翻譯李道先生的 《易》,同時也在參與關於這部著作評論的論文編輯。
21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13
Dark Blaze The way that can be wayed isn’t the Way of Ways How many of us find the way of ways that has no name? There’s one reply: Who knows? I sip my wine and relish its dark blaze. I pour another cup. How the light plays changing across the sky in streaks and glows! How many of us find the way of ways? Tracking the rising moon through summer haze after my work is done, as the light goes I sip my wine and relish its dark blaze. Dissolve desire? Stop searching? Simply praise? Another cup, perhaps, before repose? How many of us find the way of ways? See fireflies flicker in their damp arrays down by the brook. Longing for dreamtime grows. I sip my wine and relish its dark blaze. Dusk thickens and my eyesight ebbs and sways. Forgetting is a way too, I suppose. How many of us find the way of ways? I sip my wine and relish its dark blaze.
21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幽幽烈焰 道可道非常道 眾道之大道有多少人發現 無以名狀之道?有人回應:誰知道? 抿一口酒我享受它那幽幽烈焰。 再倒上一杯。那跳蕩的光線, 划過天空變換的條痕閃耀! 眾道之大道有多少人發現? 透過夏日霧靄尋跡升起的桂蟾 在這工作之餘,當光亮游走 抿一口酒我享受它那幽幽烈焰。 消解願望?停止搜尋?僅僅稱讚? 再來一杯,或許,然後再去睡覺? 眾道之大道有多少人發現? 看流螢閃爍成群散髮微弱光線 沿著小溪流淌。渴望夢幻時光成熟, 抿一口酒我享受它那幽幽烈焰。 暮色漸濃我的視力搖曳衰減, 我猜想,遺忘也是道之一條。 眾道之大道有多少人發現? 抿一口酒我享受它那幽幽烈焰。
Over the stream An old man brings me wine and says, “Drink – and feel like a god! So I drink a bit. And all sensations blur. A second cup. So who gives a toss about Heaven? Isn’t that Heaven, just around the corner? Over the stream, the gnats of summer dance— an insect cloud, a clustered mist of wings, and that’s the way things are, by change or chance. Two drinks bring pleasure, not deliverance, so pour two more, see what two doubles brings, Over the stream, the gnats of summer dance. Now, after four, the lies of circumstance stop clinging, and the whole of nature sings and that’s the way things are, by change or chance. Never mind wills and won’ts or shalls and shan’ts— after two precious more we’re sloshed as kings. Over the stream, the gnats of summer dance. Past six, the lives of men, insects and plants merge with the One and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nd that’s the way things are, by change or chance. So is it fate, old friend, or happenstance, we stretch here—singing—plucking fortune’s strings? Over the stream, the gnats of summer dance and that’s the way things are, by change or chance.
溪流之上 故老贈餘酒 乃言飲得仙 試酌百情遠 重觴忽忘天 天豈去此哉 溪流之上,夏日蠓蟲翩翩 —— 昆蟲的雲,翼翅匯聚成輕霧, 那是事物本源,皆因變換又或機緣。 兩杯帶來歡樂,卻非釋然, 再斟兩杯,看看加倍何如, 溪流之上,夏日蠓蟲翩翩。 眼下四杯之後,命運的謊言 不再糾纏,整個自然都在歡呼 那是事物本源,皆因變換又或機緣。 從不在意是否「應該」或者「意願」—— 再飲兩杯美酒我們飄飄如君王威武。 溪流之上,夏日蠓蟲翩翩。 六杯過後,人與飛蟲草木生命相連 合而為一還有那萬千事物, 那是事物本源,皆因變換又或機緣。 是那命運,老友,或是緣分, 讓我們在此舒展 —— 歌唱 —— 把幸運之琴弦鼓? 溪流之上,夏日蠓蟲翩翩。 那是事物本源,皆因變換又或機緣。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15
The evening star
晚星
We’ve got a lute ... so let’s have a song
有琴……載彈載詠
When we’re drunk we totter home and rest
既醉還休
You sang old songs. I strummed on a guitar. We reminisced. We mixed up fact and fable. We drank all day. Out came the evening star. You brought wine in a round-lipped clay-glazed jar. I asked you in. Your jar sat on the table. You sang old songs. I strummed on a guitar. We bantered – how things were and how they are, friendship our knot and wine its plaited cable. We drank all day. Out came the evening star. We solved the world. Our talk got circular. We fell about, increasingly unstable. You sang old songs. I strummed on a guitar. You tottered home, which wasn’t very far. I sat and watched gnats clouding the west gable We drank all day. Out came the evening star. Who could compare with this? What silk-clad Czar? What Emperor of Zhou? What Queen of Babel? We sang old songs. I strummed on a guitar. We drank all day. Out came the evening star.
21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我撥弄琴弦,你唱起古老的歌。 我們追憶,混淆了現實與虛幻。 我們整日暢飲,直到晚星來和。 你用圓唇的陶釉酒樽攜了歡伯 我請君進屋,酒樽放在桌邊。 我撥弄琴弦,你唱起古老的歌。 我們相戲 —— 事物本原,事物現在如何, 我們結下友誼,酒就是那結緣的絲線。 我們整日暢飲,直到晚星來和。 我們求解環宇,談話得以傳播。 我們跌跌撞撞,越發失態狂亂。 我撥弄琴弦,你唱起古老的歌。 你踉蹌歸家,不遠的房舍。 我坐看蚊蚋雲集在西山牆邊 我們整日暢飲,直到晚星來和。 誰能與這相比?甚麼沙皇綢緞穿裹? 什麼周之天子?甚麼王母在西天? 我撥弄琴弦,你唱起古老的歌。 我們整日暢飲,直到晚星來和。
The long-winged cranes My cloud-soaring cranes have miraculous wings They return from the world’s far corners in an eyeblink The long-winged cranes fly by. Who knows where to. I wonder where eventually they’ll die. Like us, they pass. Pass by, pass on, pass through. Raising a glass, dear friends, I drink to you buried beneath the sorghum and the rye. The long-winged cranes fly by. Who knows where to. Bands of wild angels, how they whoop and mew! Like aerial wolves, they howl. Like ghosts, they cry. Like us, they pass. Pass by, pass on, pass through. Passion is but a flower. It drinks in dew. Love loves to drink but withers when it’s dry. The long-winged cranes fly by. Who knows where to. When they have settled amid tall bamboo will they breed there, these wind-blown Samurai? Like us, they pass. Pass by, pass on, pass through. Come out, dead friends, and drink. Against vast blue, what silhouetted forms criss-cross the sky! The long-winged cranes fly by. Who knows where to. Like us, they pass. Pass by, pass on, pass through.
長翼仙鶴 雲鶴有奇翼 八表須臾還 長翼仙鶴飛過,誰知道它們飛向哪裏。 很好奇牠們最後會壽終在哪邊。 經過、向前、穿越,像我們一樣,牠們離去。 舉起杯,好友,我祝福你 祝你長眠於高粱和麥田。 長翼仙鶴飛過,誰知道牠們飛向哪裏。 成群的荒野天使,牠們是那樣高歌嬉戲! 像天上狼群,牠們嚎叫。像幽靈,牠們呼喊。 經過、向前、穿越,像我們一樣,牠們離去。 激情就是一朵花啊,它把露水汲取。 愛喜歡縱飲、也會凋謝當酒杯枯乾。 長翼仙鶴飛過,誰知道它們飛向哪裏。 當牠們在高高的竹林棲息 這些豐翼遊俠會不會在那裏繁衍? 經過、向前、穿越,像我們一樣,牠們離去。 出來,亡友,飲酒。廣闊藍色天際, 什麼樣的剪影交織在藍天! 長翼仙鶴飛過,誰知道牠們飛向哪裏。 經過、向前、穿越,像我們一樣,牠們離去。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17
Hills and mountains
山丘
My heart is truly not a stone
我心固匪石
High mountains swallow up my shadow
山嶷嶷而懷影
Shadows of hills and mountains steal my own and swallow it with minimal delay. But I’ve a heart. I’m not a rolling stone. Autumn again. My garden’s overgrown, and though light drenches everything by day shadows of hills and mountains steal my own. Com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climbs down, my shadow lengthens, blurs, and melts in grey. But I’ve a heart. I’m not a rolling stone. As if dusk clutched me in long arms, breeze-blown, and coddled me, protectively, in play, shadows of hills and mountains steal my own. When cloudy night, black-robed, ascends her throne she’ll squeeze my shadow till it drains away. But I’ve a heart. I’m not a rolling stone. I’ll be engulfed soon—breath, flesh, entrails, bone— a creature fashioned out of mud and clay. shadows of hills and mountains steal my own. But I’ve a heart. I’m not a rolling stone.
21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山丘的影子還是偷走我的身影 又將它吞噬,絲毫沒有遲疑。 但我有一顆心,不似滾石無法堅定。 又是秋天。花園草木叢生, 儘管白晝陽光浸透所有東西 山丘的影子還是偷走我的身形。 來吧黃昏,在太陽落山前, 我的身影拉長、模糊,融入暗灰。 但我有一顆心,不似滾石無法堅定。 縱有暮色輓我入長臂,拂過微風, 寵幸溺愛,小心呵護,與我嬉戲, 山丘的影子還是偷走我的身形。 當陰沉的黑夜,身著黑袍,寶座君臨 她會壓榨我的身影直到它流失枯竭 但我有一顆心,不似滾石無法堅定。 即將被吞噬 —— 氣息、內臟、骨骼、肉身 —— 我這用塵與土創造出來的生命體。 山丘的影子還是偷走我的身形。 但我有一顆心,不似滾石無法堅定。
The long-winged cranes I’ve a fine wine-cup here. I’ll share it with you ‘I’ve a good wine’ I enjoyed it with you A crane is calling in the shade Its chick answers it (I Ching Hexagram 61, line 2) Ineffable the ways the Way remains, unspoken, all-enduring, never-ending. Love, drink with me until this liquor drains. And pity the self-hater who abstains, refraining from desire, stiff and unbending. Ineffable the ways the Way remains. Ingredients of fruits, herbs, berries, grains— what inner fire resides in their fine blending. Love, drink with me until this liquor drains. Its tastes – so complex! How the mouth retains echoes of subtle flavours, time-suspending. Ineffable the ways the way remains. Threading through tunnelled arteries and veins its fire fans out, ever itself-extending. Love, drink with me until this liquor drains. Come, sit outside with me and watch the cranes fly overhead. Heart-warming? Or heart-rending? Ineffable the ways the way remains. Love, drink with me until this liquor drains.
直到把這酒喝乾 鳴鶴在陰 其子和 我有好爵 吾與爾靡之 鳴鶴在陰 其子和 (《周易》,卦六十一,九二) 大道維繫之道妙不可言, 不可言說,盡皆恆久,從未有終。 愛人,與我共飲直到把這酒喝乾。 可憐忿恨自我的人,他棄權, 禁絕慾望,固執又僵硬。 大道維繫之道妙不可言。 水果、芳草、漿果、穀物的成分 —— 這內在的火棲息於它們的精美混合中。 愛人,與我共飲直到把這酒喝乾。 它的滋味 —— 這樣複雜!這嘴如何留存 微妙味道的回響,時光的懸停。 大道維繫之道妙不可言。 游絲穿過動脈和靜脈的脈管 它的火成扇狀擴散,總是自我擴充。 愛人,與我共飲直到把這酒喝乾。 來,與我一起坐外面一起看 仙鶴飛過頭頂。心可溫暖?還是撕裂的心情? 大道維繫之道妙不可言。 愛人,與我共飲直到把這酒喝乾。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19
POSTSCRIPT
後記
This selection of six poems comes from a longer sequence. In February 2019, an unexpected invitation arrived from the Luzhou Laojiao Distillery in Sichuan, to write some poems on the theme of ‘poetry and alcohol’. At that time I happened to be reading som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poems by Tao Yuanming (365–427 CE). As soon as the invitation arrived, an idea struck me. I started writing straight away and, relatively effortlessly and spontaneously, a set of twenty-four poems flowed from my pen. During composition, at times it even seemed that Tao Yuanming was sitting beside me, that his voice was echoing in my head, and that through these incipient new poems, his voice was telling me exactly what needed to be said and how they wanted to be written. All I needed to do was to accept and follow this inner voice, at once intimately familiar and strangely other. Among the very many things I love about Tao Yuanming are his vulnerable humanness and his Daoism. These two aspects seem to me inextricable. I’ve called this set of poems The Wine Cup and have dedicated it, of course, to the immortal memory of Tao Yuanming. I hope this small homage will fully clarify and endorse my belief that Tao Yuanming is a great and noble Lord of Poems and, equally, a great and noble Lord of Wine. Most of the poems have an epigraph f rom a poem by Tao Yuanming. The first poem’s epigraph is the mysterious and profound opening line of the Dao De Jing. The poems are all villanelles. This verse-form creates a song-like pattern of rhyme and resonance that itself embodies and echoes the cyclic rhythms of nature. I believe that the villanelle’s structure also reflects at least some aspects of the strict formality, economy and delicacy of Tao Yuanming’s own poems. The two-volume bilingual Chinese-English text of Tao YuanMing’s poems I’ve relied on in making these poems is T’ao Yuanming,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 by A. R. Dav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first published b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3). This scholarly edition has the advantage of delivering Tao Yuanming’s thoughts into English in a literal, modest and transparent way, without frills, affectation or adornments of any kind. A. R. Davis’s erudite notes, glosses, questions and uncertainties make it all-the-more valuable.
選取的這六首詩出自一個較長的詩集。 2019 年 2 月,我意外收到四川瀘州老窖酒業發來的邀請, 邀我提交作品、寫一些以「詩與酒」為主題的詩。那時候我碰 巧在讀一些英文翻譯的陶淵明(公元 365-427)詩歌。接到邀 請函那一刻,我頭腦里閃過一個念頭。我馬上動手寫作,由 二十四篇詩歌構成的一組詩篇相當輕鬆自發地從我的筆尖流淌 而出。在我創作的時候,陶淵明彷彿就坐在我身邊,我的頭腦 里回響著他的聲音。通過這些剛剛誕生的新詩,他的聲音準確 告訴我必須說甚麼,這些要說的又要怎麼寫。我所要做的就是 接受和聽從這內在的聲音,既親切又陌生的聲音。 我熱愛陶淵明的這許多東西之中,是他那容易被損壞的人 性和他的道教。對我而言這兩方面似乎不可分割。 我把這組詩叫做「酒 ~ 爵」,當然也把它作為獻給陶淵明 的永恆紀念。我期望這小小的獻詞會充分表明並代言我的信念, 那就是,陶淵明是一位偉大而高貴的詩壇領主,同樣也是一位 偉大而高貴的酒之爵爺。
Richard Berengarten Cambridge, 2020
22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這些詩大部分包含出自陶淵明詩行的引語。第一首詩的引 語出自《道德經》開篇的神秘而深邃之言。 所有詩歌都採用了十九行的「維拉內拉」詩體。這種詩歌 樣式創造出如歌的韻律和回聲模式,它本身具體表現和回蕩著 自然的循環節奏。我相信「維拉內拉」詩體的結構至少在某些 方面也反映了陶淵明自己詩歌形式的嚴謹及其簡約和精巧。 我依據創作這些詩歌的陶淵明詩歌出自 A.R. 大衛的兩卷 本漢英雙語版《陶淵明:作品及其意義》(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9;首次出版,香港大學出版社,1983)。這個學術性的版 本有這樣的優勢,即把陶淵明思想以一種完全遵從原文、也因 此十分節制又相對通透的方式用英語傳達,沒有任何虛飾、嬌 柔或者裝扮。A.R. 大衛博學的注釋、難詞表、問題和存疑都使 得他的著作阿拉蕾他和更加有價值。 李道 2020 年於劍橋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