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何為痛苦?何為快樂? 文宋子江
香
港新冠肺炎疫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我們 深愛的城市出現了更多荒誕的現象,實在令 人啞口無言。中國內地爆出「鎖鏈女」事件,相關 討論和詩作卻被無情地刪除,人口販賣何時止?與 此同時,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造成生靈塗炭,核電 廠受轟炸,實在令人憂慮。這就是 2022 年殘酷的 春天,或許詩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安慰。 本期內容十分豐富。「創作時空」和「Boar」 英文詩創作部分都繼續體現一眾詩人旺盛的創作 力,劉偉成的「新常態」十首更率先道出此刻我城 之心聲。評論方面,詩歌批評家西渡尖銳且深刻地 指出中國內地詩壇的問題,劉偉聰談美國文學理論 家 Harold Bloom 晚年的著作,鄭政恆則鉤沉近期 逝世的詩人古蒼梧當年在愛荷華的轉變。我也特別 策劃了一個中英雙語專輯,邀請江婉靖訪問了在香 港任職家政助理的菲律賓詩人 Cecil Calsas,並將 她的詩作翻譯成中文。譯介方面則有夏簷的「角落 羅卡」專欄,譯有現代葡萄牙詩人 David MourãoFerreira 的作品十首,配有洋小漫的插畫。疫情嚴 峻,本刊的編輯、生產和寄送等方面的工作都受到 了影響,因此在出版上多有延宕,請大家見諒。 遙聞戰事,希望烏克蘭詩人都平安。不如在 此介紹一位當代烏克蘭詩人吧。伊亞•吉娃(Iya Kiva)生於烏克蘭頓巴斯地區。眾所周知,2013 年 底,烏克蘭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簽署與歐盟的 自由貿易協定,引發席捲全國的抗爭,後來進一步 引發烏克蘭政府軍和克里米亞地區親俄分子之間一 直延續至今的武裝衝突,再進一步演化成今天俄羅 斯與烏克蘭的軍事衝突。2013 年,許多人不得不 撤出陷入戰爭的頓巴斯地區,其中就包括伊亞•吉
娃。她是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和猶太人的後代,用 烏克蘭語和俄語寫作,還將俄羅斯、波蘭和白俄羅 斯等國家的文學作品翻譯成烏克蘭語出版。某種程 度上,她複雜的語言背景反映了烏克蘭縱橫交錯的 文化版圖。可想而知,烏克蘭文化身分是一個十分 複雜的議題,不宜妄斷。 伊亞•吉娃自然而然寫了許多關於戰爭的詩。 從她的個人經歷可知,戰爭確實深刻地影響着她的 命運。但是,除了引吭高歌的戰爭詩,她還結合自 己的個人經驗,書寫更加普世的情感,以下這首詩 正式關於不可言說的痛苦: 用嘴含著沉默的鋼針 用白縫衣線編織詞語 被口水淹沒時低聲嗚咽 以防尖叫時吐出血絲 用舌頭墊着語言的開水 漏洞百出如生鏽的水桶 修補仍然有用的器皿 重新接起斷了的十字架 如在醫院用繃帶包紮傷口 學會尋找生命的根源 而生命仍未學會寫自己的名字 即使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時代和地區,也會感受 到許多不可言說的痛苦。人類相同的情感,正是互 相理解的基礎。我們也可以讀伊亞•吉娃的詩,想 想此處的和平,想想遠方的戰火,想想大家有着怎 樣的不可言說的痛苦,也許會更理解何為快樂。 V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
印刷
訂閱 Subscription
ISSUU
ISSN 2308-2216 ISSUE 63
出版
PUBLISHER
February 2022
石磬文化有限公司
MUSICAL STONE
社長
DIRECTOR
廖建中
主編
何麗明
澳門編輯
DISTRIBUTOR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新界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 何東夫人堂 cup-bus@cuhk.edu.hk 電話 3943 9800
邊度有書|澳門連勝街 47 號地下 季風帶書店|台灣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198 號 2 樓 草根書室 Grassroots Book Room | 25 Bukit Pasoh Road, Singapore 089839
稿例 • 本刊園地包括詩作、評論、專欄,全年公開徵稿;風格、字數不拘,惟不接受一稿兩投。 若兩個月內未獲通知採用,可自行處理稿件,不設退稿。
EDITOR-IN-CHIEF
• 來稿一經刊登,將寄奉詩刊乙冊以表謝忱。為鼓勵本地詩歌創作,香港地區之詩作(以 聯絡地址為準),凡獲採用,將致薄酬。
ACTING EDITOR-IN-CHIEF REVIEWS EDITOR ENGLISH EDITOR
TAMMY HO LAI-MING
MACAO EDITORS
洛書 ININ WONG
• 賜稿請寄 swpoetry@gmail.com,並列真實姓名、 郵寄地址、電話及電郵地址,以便作業。 • 本刊收集投稿者之重要個人資料(地址、電話及真實姓名)只作編輯用途。本刊會透過 來稿所附電郵,提供詩刊/出版社的活動消息以及約稿。如閣下不欲接收電郵及活動邀 請,或查閱、修改聯絡資料(即刊登稿件上之名字及電郵地址),可電郵賜示。
SUBMISSION GUIDELINES •
We seek unpublished poems, translations of poems, and critical articles about poetry. The magazine is copyrighted, with rights reverting to the author on publication. We are open to all styles in contemporary poetry.
•
Submissions should be sent to swpoetry@gmail.com as a WORD document with all texts typed, single-spaced (double spaces will be interpreted as blank lines). Your name, email address, and mailing address should be included on the first page of the attachment.
•
We are unable to reply personally to unsuccessful submissions. In the case of no reply within 60 days of submission, please consider the submission unsuccessful. We regret that we are unable to engage in correspondence or give feedback.
•
The local author will be paid at a modest rate for poems upon publication and will also receive one free copy of the issue in which her or his work appears. Our rate for translations and critical articl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length. Please consult swpoetry@gmail.com.
•
You may subsequently republish piece(s) first appeared in our magazine. We would, however, appreciate a published acknowledgment.
雪堇 PANSY LAU
編委
EDITORIAL BOARD
鄭政恆 MATTHEW CHENG 周鉑陶 PACO CHOW 何麗明
TAMMY HO LAI-MING
雷暐樂 PETER LUI
宋子江 CHRIS SONG
助理編輯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LADY HO TUNG HAL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S.A.R. cup-bus@cuhk.edu.hk TEL: 3943 9800
• 惟篇幅所限,每位詩人每期刊登篇數隨行數而定:五十行內詩作最多二首、超過五十行 者最多刊登一首,組詩則作一首計算。
鄭政恆 MATTHEW CHENG
英文編輯
發行(香港)
LIU KIN CHUNG
宋子江 CHRIS SONG
署理主編 評論編輯
NEW ARTWAY PRINTING PRODUCTION LTD. RM A, 4/F, SHING KING IND., BLDG 45 KUT SHING ST., CHAI WAN, HONG KONG ann@artwayprinting.com TEL: 2552 7410
澳門、台北、吉隆坡、新加坡定點銷售
第 63 期
2022 年 2 月
PRINTER
新藝域印刷製作有限公司 香港柴灣吉勝街 45 號 勝景工業大廈 4 字樓 A 室 ann@artwayprinting.com 電話 2552 7410
ASSISTANT EDITOR
劉梓煬 LESTER LAU
校對
PROOFREADER
蔡明俊 SIMPSON CHOI
活動策劃
CURATORS
江祈穎 KONG KEI WING 楊喜盈
JOYCE HEE YING YEUNG
顧問
ADVISORY BOARD
陳國球
CHAN KWOK KOU
鍾國強 DEREK CHUNG 廖偉棠 LIU WAI TONG
王良和 WONG LEUNG WO
香港藝術發展局邀約計劃 This project is commissioned by the ADC.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 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Contents 目錄 卷首語 1
何為痛苦?何為快樂? 文 宋子江
專欄 5
角落羅卡 David Mourão-Ferreira 詩十首 譯
夏簷
畫
洋小漫
創作時空
29
嚴瀚欽/夜話
29
周漢輝/領便當的人
30
廖偉棠/運動倒影(組詩):擊劍者、游泳者、射箭者、 揮拍者
澳門專欄「稚言童詩」 32
譚俊瑩/我向布偶小小兔訴說
32
黃君榑/過馬路
33
李文靜/愛情
33
李文靜/世界上最深的是甚麼
34
玥英/秋季遊樂園
34
詩子/秋風起
34
洛書/剪指甲
35
席輝/無論活了多少歲,我們仍是世界的孩子
12
梁匡哲/偕友人散步
12
水先/雪落
12
水先/現實的爪子將他牢牢抓住
13
歇泉/每一處
13
黎柏璣/晨靄
13
陳靖暘/黑水嚮
14
袁嬋/當歸
14
亦善文/隘
14
陳偉哲(馬來西亞)/靜物之詩
15
萍凡人/章魚紀行
15
李毓寒/訊息
15
千雲/牌匾
16
今文/流水天潭(小夏威夷徑)
17
鍾國強/石頭的思考
17
劉子萱/波的流淌
18
鄧煒儐(馬來西亞)/野草
18
靜藍/街燈
18
李浩榮/尋找桃花源
19
湯少鈴/賭場外的空白
52
19
莊元生/廢屋與時計
54
20
王文(中國內地)/世界咖啡之旅
55
22
石堯丹/目光
55
22
村正/植物學
23
梁惠娟/給獄中素未謀面的 V
23
詩歌評論 36
中國詩人的「阿基琉斯之踵」 文
西渡
專輯| Special Feature: Cecil Calsas 41
Cecil Calsas: What I Know Is What I Read Before I Can Remember Interviewed by April Kong
43
Cecil Calsas: Five Poems 詩五首 譯
江婉靖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56
郭子澄/音樂離開了我的身體
24
夏簷/小城
56
24
劉梓煬/雲與蝶
57
24
施勁超/魚鱗雲
24
卡卡/夜行生物
57
25
趙浩錀/排名不分先後
58
25
夕下/失語時代
58
26
水盈/茶座
58
26
彭依仁/枯葉
59
27
彭依仁/反光玻璃
60
27
陳意林/藍的藍
60
28
麥燕飛/竹葉
61
28
劉旭鈞(台灣)/後博物學時代的標本師
61
Cleo Adler / Omen 2021
Lian-Hee Wee / Was Not Guilty Wendelin Law / As Wild As
Andrew Barker / Sonnet 528. A Factory Farmed Pig Responds to a Boar Cull.
Ilaria Maria Sala / The Hand That Feeds (do not ask me if I am your metaphor) Ilaria Maria Sala / For Us. With Us.
David W. Landrum / Hunting the Boar in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Marc Nair / Tower 31
Alistair Noon / Deer Hills Alistair Noon / The Bend
Jhilam Chattaraj / Boar Benediction
Robert Hogg / The Boar’s Head Tie Pin Simone Sales / Chew
Ramzzi Fariñas / Nightboars
Andre Magpantay / Boars in Nasugbu
F. Jordan Carnice / A Boar in the Attic of a House in Bohol
專欄
抵抗抒情 62
65
抵抗的抒情詩的現狀:抵抗對象的喪失與回復
93
深宵的火車站
文
94
親愛的,今晚,你可否載我一程?
97
當靜物因為運動而紛紛解體
98
行人橋
101
Aubade
中村不二夫(日本)
譯
陳卓姿
抵抗的抒情詩:兼論韓國詩的多面性 文
佐川亞紀(日本)
譯
歐建梆
詩論評介 68
102
劉偉聰
詩史鉤沉 古蒼梧的詩、詩評以及在愛荷華的轉變 文
鄭政恆
歌詞評論 78
放乎?執乎? —— 略論〈是但求其愛〉的真愛觀 文
栩晉
時代特輯 「新常態」十首 86
無形之手
87
變形的婚戒
87
醬油小碟的禱告
88
地縛靈
88
白蘭花香
89
水橫枝
89
高樓上看瓢潑的雨
90
文學噴泉
90
在太空,為甚麼不用鉛筆
91
熊貓玩具 詩
劉偉成
櫃桶 詩 彭依仁 影像 杜錦榮
向晚意不適:讀 Harold Bloom 最晚書 文
75
讀音
105
入口
106
橋下的人們
109
山
110
沙漏
113
往微藍,她一躍而下
114
回去 詩 陳李才 影像 羅月眉
117
無可疑
118
中途站與黑鳥
121
公屋
122
在柴灣海角旁的工廠大廈
125
在酒吧裏等人
126
七月十四日的華爾滋 詩 鄭政恆 影像 羅月眉
專欄
角落羅卡
David Mourão-Ferreira 譯
夏簷
畫
詩十首
洋小漫
大衛•穆朗 - 費利拿(David Mourão-Ferreira,1927 年 2 月 24 – 1996 年 6 月 16 日), 葡萄牙作家詩人、小說家、翻譯家、劇作家、散文家、編年史家、文學評論家、教師, 畢業於里斯本藝術學院(1951)。其後任職於藝術學院,教授葡萄牙語和法國文學。 詩人曾任葡國文化部部長(1976-1979),並獲得來自葡萄牙、巴西和法國的最負盛名 的若干獎項。詩人作品深受葡國文學界認同,其作品亦被翻譯成主要的歐洲幾種語言。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
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偶爾夜持續數月
夕照
偶爾夜持續數月 偶爾在海上 偶爾相擁 不再復始 偶爾
此刻 臥室的鏡子感到無聊 夜在窗簾後探頭 肉體殘留唾液 唾液 品嚐鬆軟的肉 意志力蘇醒 腳踩進鞋子裏 下午七點 宣告一天的結束 卻在我們的靈魂裏 點起蒼白的光 燃亮告別
數年的黑夜 換來短暫數月的重逢 偶爾點綴裝作的記憶 偶爾記起 感受海洋的樂趣 夜的殘渣在身體深處浮現 笑聲與哭泣交錯 偶爾 偶爾 啊!偶爾 轉眼間已是歲月滄田
繾綣的戀人-潘妮洛碧
選擇
風與利刀 我選擇風 綠與紅 我選擇藍 如鏡 彌留時亦如是 風繚亂思緒 肉體與悲哀 我選擇太陽 手伸向隱藏之處 探向那未知的剩下 草叢飄散一毫米的薄霧
騷動的心劃破夢境 目眩 激動 夜 我的手是你唯一的 衣服 你穿上 我不經意編織的 驅散羞怯 羞怯 一張無意義的薄紗 應我的要求 除去 除去 又穿上 正是我倆美好日子裏的 愛情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
釋放
我離開後的每個聖誕節
我走到海灘 淤積的泥沙中 看到了糾結的生活 戀人啊!若逃走 無人會察覺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飯桌會出現我的空缺
街道的拐角處 總有影子跟隨 透過目光 便心生懷疑 走到田野 看見樹枝折斷 扭曲 戀人啊!若留下來 可憐的情感將無處安放 必須把驚濤的愛海 化為平靜的湖水 把淤泥圍起 不然得不到原諒 我看到一切的邊界 愛的邊界 遠離這裏 無論你想去哪裏 將豁然開朗 對上天的祈求 不足以讓這份只屬你我的愛情 歸來 愛情 只能深埋在地裏
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他們思念的情感沒那麼強烈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只有一把聲音能喚起我孤獨的靈魂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再看不到我熟悉的臉孔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這首詩給遺忘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我將獨享這虛無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聖誕節已沒了意義 終會在一個聖誕節 從那一刻起 虛無重染永恆的色彩
島嶼
呼喚的聲音
你是躺著的島嶼 海面甚少出現像你這般的 延伸著長長海岸的島嶼 有海灣 有茂盛的森林
雪松 冷杉 幼嫩松樹 沙漠之上的穹蒼 叫喚是唯一的聲音 一切只屬我倆
海岬高突 在黎明的照耀下 反映清晨山丘的光輝 青葱平原不期而遇
你睜大的雙眼 如湖泊般廣闊 只流淌我的柔情 一切只屬我倆
你是躺著的島嶼 我徒步之上 探索最黑暗的區域 可是 你不會聽到 我的呼救聲
我乾裂的雙唇 遊走在你的身體 由一端點到另一端點 進入你的胸懷 從一肩膊到另一肩膊 我看見你的雙眼 再聽見你的呼喚
也許 我向你展示的 只是我迷醉於你 是友情 愛情 戀情 親情 我將在與你的日子裏 死去
雪松 冷杉 幼嫩松樹 再來 城市沉靜的一角 是你的家 你的房間 又是一陣叫喚 夜一直延伸 我們使勁拍翼飛翔 風如刃 如幻影的玫瑰 慾望消去 柔情而生 你的屋內重現 沉靜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
1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沒有扶手的樓梯
當你跪下時
螺旋的樓梯 沒有扶手 通往太陽 可從未離地 梯級越高 越殘破 不驚不懼 如訓條一樣 怕者別爬 心懷夢想者別來 人棄的良知 爭先恐後的往上爬 無意義的危機 這就是生活 沒有扶手的樓梯
當你跪下時 如世間的動物 毛皮光亮 從黑暗中萌芽 沉重的嘴唇 如永不乾涸的粘土 乳房間沒有感恩的歌聲 雙腿間沒有呼喚 一切源於指間 那原始的指甲 雙眼綻放春天的氣息 肚皮長出茂密的林木 一切流淌於秘密的河道 你跪著 總是跪著 給予我世上一切果實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
創作時空
偕友人散步 梁匡哲 我們與誤會合租一套房子 而善意是捕獸器 閉上眼 夏日像大型動物出沒 喚醒某座橋的時候 那一瞬間縮小的光圈,你開始讀秒
雪落 水先 她躺下來 在雪覆上自己前 閉上眼 黑暗和冷意湧向她 她躺在如刀鋒般 浩蕩閃亮的雪落中 像大地裸露的一塊岩石 更像揭開的一個傷疤
花朵在陽光下紛紛燃燒 無法逃生 整座無知且偌大的校園 保證了那些衝動的美 而對於松果來說 有過跳傘的經驗總是好的 所有暫存的記憶 像我輕輕踏進湖面,魚低泣的聲音 你如是安靜 撫平衣服的摺痕、風的層次 我將惦念 深入地底的樹根 即使置身在那些缺水的時候 你把受傷的手伸進我的胸口裏 那次你指著遠處 那片意味不明的天空 我們並肩卻幾乎感覺不到對方 此意識乃漫長的行刑,在寂寞裏 我確信我所擁有的不過 一根事後的捲煙
1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現實的爪子將他牢牢抓住 水先 簡單控制著方向 爪子在準確的位置起落 透明櫃子裏 毛絨公仔被夾起 接著被成功夾出 有一瞬間 他彷佛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 抓住了準確的方向 儘管現實生活中 夾子總是在半空就無力鬆開 或者在目標處 虛無地一抓
每一處 歇泉 每一處都是你的風 闔眼:我的泛紅無處可逃 在童聲笑語中流溢、蒸發 盈盈,通體透藍 你不記數,但雲和鳥拍翼的 頻率是你的酸鹼度計 當頭音暢遊,時雨也 順著共振顯得隱密而豐富 即使我每是默讀 平白;也是暗地留念的好 辦法,我沒意見,誠如 天要下⋯ … …我沒留神可能你 是需要搽幾滴眼藥 但晦明都是你的風;我想 懂得去穿上
晨靄
黑水響 陳靖暘 回聲 不回家 雲 行流 水的張力中 重構 我 斜面的哀求 (沙子跌盪 滾滾成石成山) 一排斷壞的木柵 想法 一致的跑 鳳凰山背過臉去 花落 蔭成 鳥的嗓子被偷去了 鎖。久坐的寂寞 漸寬
黎柏璣 濁池混上一抹血絲 隨時間徐徐蕩開 魚肚染血 傾吐些烏雲 撈起旭日 掩蓋、驅趕 然後世界甦醒 僅在黎明前 恃著黑夜的擁抱、 幽靜的慰藉 我才敢為傷口稍稍放血 然後悄然沉睡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3
當歸 袁嬋 在夏夜窗口尋找 上海的屋簷 月下簷角如滬語 早從舌尖退了回去 舊時光景說來如做夢 遠行的身體翻起白雲 徬徨在故園的清空 別再上坡 那霧已經向你落來 高原之城茫茫 續你的生命如長雨,如長巷 你也不知如何處理這份離別 寫了滿途的歌謠在山中 你在地底 風過後,墳墓杳如嵐煙
隘 亦善文 我與你之間 沒有適切的位置 從前的巴士 「熱狗」的啡皮椅 沒有間隔 一座多坐 炎日穿過並不澄明的 從前雨水打落的斑斑駁駁 有虛空和混濁半透明白點 反射陽光的油亮啡色人造皮 是兩個半成人、三又三分一個小孩的容量 灼熱又易燃 然我不是貓 非液態且不可被重塑 於是屈仄 於是擠迫 進不屬我的空間 那是半瓣屁股的咫尺
1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靜物之詩 陳偉哲 (馬來西亞) 一、 踏上安靜,落雪 從消音的跳傘尖叫 停滿山巔 也停滿了體膚外層 白光哀戚閃爍 像前世的靜電終於圓夢 遇見體溫而死在 小孩歡悅的舌尖與掌心 就足夠體會冬天可能會凍死的涵義 二、 冷天你呼出赤道 近乎腐朽的煙氣 溫度早被候鳥叼走,振翅中 一呼一吸的:它沒有雙腳 也沒患上時差的癮 怎麼能夠偏離 裊裊設下的軌道而美麗 或許完美主義,在靜物身上 唯有蠕動是天生的回應 三、 山巒風雨不改 不改性別地 依據童年的排排坐演習 好幾次無法自拔的蹲坐 像如廁灑過的汗水 流離山頂 結成一坨晚年的冷漠 四、 我隔山觀雪 依然是它們眼中靜物
章魚紀行 萍凡人 全城的人掛上白幕 在臉上在空白的城中 仿效章魚嘴巴 永遠堅定的圓從不落幕 這城的海病了 海星病了 螃蟹病了 章魚的早午晚餐沒有著落 如同餐桌前 惶惑等待的人 一塊隔板干擾食物鏈 龍蝦在城外 過門不入 眾人賣掉房子 建造另一幢房子的未來 章魚計劃集體搬家 儲蓄墨汁 攻下另一座城 有人悄悄生火 章魚游進更寬廣的澄藍 不知道自己 一旦睡著 醒來就是章魚燒
訊息 李毓寒 像石器中點燃的白燭,每次停電後, 世界都在剖開我,數層沉積岩,然後迅速 被拋諸腦後。推開村裏的木門 在風裏忽明忽滅,上下對望,告知 每一頭,都是可犧牲的料,誓要 將漆黑,照出一條崎嶇小徑 通向夢的邊緣,在散步的時候 深淵總是在 脚 邊 ,吸食最多的光 而讓我佇立,凝視黑水上湧的訊息 警示它們,燭光因蕊心吐露, 在白與黑的截面,磨損它自己 如同你所轉述的語言,都包含 太陽的猛烈和明晰,無數個白晝 急急望我之華髮,指證我過去的烏絲 摔砸在堅硬的水泥地,石器破裂成塊狀 光輕輕搖曳,悄聲帶路,我們仍在對話 「我尚有未吐露的心事」 生存和祭奠。在淺水清澈的游魚 被打撈起擺在冷的攤檔上,大力地 撲閃眼睛,蠕動嘴唇,在市集裏 聲嘶叫喊:「救我!救我!」
牌匾 千雲 尋找,虛線上行走 散失的招牌,以及 沒有人理會的嘉年華 舞台是失蹤的釣竿 序幕熏黃 深夜在浪漫的梯田 散步,津輕的蘋果 沒有渣,偷窺自己 像髮廊一地的 碎髮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5
流水天潭(小夏威夷徑) 今文 1. 小瀑布
3. 流溪潭水一尾不幸的錦鯉
連尼千山萬水從加拿大遠道而來 連尼在井欄樹與魷魚灣的溪流 築了幾道製作麵粉用水的堤壩 井欄樹和魷魚灣如果是個風水寶地 連尼就不會在山澗擦傷跌倒留下一灘血跡 就不會生意失敗自絕在鯉魚門 連尼如果是今天的商人 如今疫情肆虐生意難做 生意破產大不了申請破產 用不著去鯉魚門跳海自盡 吊頸嶺現在的調景嶺 調景嶺和連尼吊頸並沒有關係 連尼死後人們才記起有個連尼 連尼死後有人將麵粉廠及堤壩建成游泳場 十四米高的堤壩淹死過幾個小童 一月的溪流清澈見底 「切勿游泳」一個紅色殘跡的指示牌 像當年連尼走石澗留下幹透的血跡 如果到了夏天攔溪堤壩滿瀉的瀑布 月色濃濃的溪水,樹影淒淒的漣漪 又浮起當年幾個溺斃的小孩 在小瀑布嬉水歡鬧
兩邊是沒人敢下山澗的崖石 山澗巨石阻擋下瀉的溪水 一窪水潭映照山澗的樹林 一尾錦鯉從石縫游出,穿梭 悠閒水潭藍天下的白雲 一個好事者歷盡險惡 撈起這一尾錦鯉 放在他日夜觀賞的金魚缸裏 好事者又日夜去找更好看的錦鯉 那尾不幸的錦鯉 不久就缺氧死了
2. 常春藤
我曾經是一滴露珠 融入一棵樹的脈絡 萌生一朵嫩葉的初芽 花蕊綻放後長成一片綠葉 只是森林綠色的邊緣 枯葉承載了季節的滄桑 掉落溪澗,日夜飄浮 融化成流水的塵埃 我日夜依附一塊石頭 終於邂逅一尾紅衫魚 慢慢將我吞服
攀爬,緊貼大樹堅實的肩膀 枯死後留下堅硬的筋骨 墮落,舒適躺在途人的腳下 枯萎得比野草更快
1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4. 水澗石 一塊石頭 一顆夢想大海的心 日夜漂流 磨成一粒石子 流落溪澗的盡頭 才知道是大海的浪邊 5. 流水塵埃
石頭的思考 鍾國強 石頭方角 在圓模裏方生 即死 留下歲月 慢慢去磨 很多字詞 都朝相反的方向解讀 石頭放棄了銘刻 讓自己在水面上浮
波的流淌 劉子萱 是一個隔離的地方 文字在紙頁上流淌 汗珠落在紙頁上一併流淌 究竟一座橋被炸毀以後 將如何? 江如何?人如何? 是魚兒最先感受到波的能量嗎? 這些能量與火紅的太陽有關? 逃竄的魚兒與人
石頭軟化下來時 便想天 天在底下 倒影上面的地獄 石頭想破開自己 操斧斤的上者仁慈地笑說 別去思考 血還未蒂落 要就暫且去聽一聽 裏面 花開的聲音
不久便是那火紅的日子 人人的心中都裝有一個紅太陽 (或者並不包括那些舊社會的人) 少年用槍炮打倒書本 也打倒他的母親 逐漸被浸濕的紙頁 文字也隨著紙頁模糊
石頭不知自己的來歷 (身份,國籍,與乎信仰 等等等等) 待別人拓出來 它才被看見 黑紙白字 確證一切 與生俱來 石頭思考 是石 不思考 是石 石頭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思考 一僧一道與乎外國勢力的上帝都不耐煩倒頭便睡了 石頭永恆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7
野草 鄧煒儐 (馬來西亞) 野草 出現於人們習以為常 和意料之外的 時間與地點 它們在白天播種 在夜晚亦不止歇地,傳播 由風,由電,由人工 近乎自然地移植 長在泥,在石縫間 蔓延入眼球,耳膜 經口腔,種籽散播入聲帶 肺葉,裏外多重合圍 獵捕思想,它們像 以數量壓倒一切 集中發行的宣傳單 於草民復興的大時代
街燈 靜藍 街燈把馬路渲染成白色的影子 模糊雲上的星球 抑壓人類文明的獸性 她小心翼翼亮起手機燈 劃破沒有刺眼色海的黑暗 卻忘了抬頭 看星空塵埃般大的光亮 街邊石壆大概不習慣 從橙子色調倒影變成 灰白的線 映襯人們黑壓壓的眼袋 蒼白口罩在街燈下 刷白未知的未來
1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尋找桃花源 李浩榮 太守聽畢稟告 心中不禁鄙視漁人的行徑 桃花源的村民殺雞設酒 待你如上賓,送別時 只求不要洩露村裏的秘密 這漁人算是忘恩負義抑或奉公守法? 太守臉色變青,不怎麼熱心 緝捕那群秦朝遺民,他計算起 上任已好幾年了,管轄區內 竟然存在一群戶籍冊外的百姓 從不曾繳稅服役,萬一朝廷怪責 追究他瞞報人口,私吞稅款 可真要獲判重刑,從漁人的描述中 太守得知,桃花源芳草鮮美 田土肥沃,男女耕作織衣 生活得比他管治之下更加美好 他慚愧,臉紅,感到罪咎 其實未必關乎太守個人操守 縱使他不貪污,上頭也會壓榨 必是制度出了問題,否則 怎會整個國家皆嚮往桃花源呢? 太守釋懷了,腦袋變得開闊 想到私下找尋這一片淨土 先把情婦兒女父母妻子移居進去 日後政局幻變 自己也可以偷偷潛逃入內
賭場外的空白 湯少鈴
廢屋與時計 莊元生
等待是留白 我獨自填色
推土機前種花 意象在回憶裏盛放
靜候
幻化成泡影
走在石湖新村回家老路上 沿途盡是封條與拆毀廢屋
下注
我是 你輸掉的籌碼
詭辯 真假
成為你的問候 在白霧中交纏
喧囂將我拒之門外 我把泡影 逐一篤破 時間在反覆等待中 瞌睡了 夢裏
144 隻鳥 在綠色天空飛
香口膠機扭出 六個小球 夢裏
我為賭場 外的空白填滿色
一間廢屋前 地上拾得一隻 自動機械手錶 不用電池沒有上鏈 時間停止,在某時某日 凝固的鄉村小路 塌陷的一邊,陽光碎葉下 長滿移動的青苔 發展新界東北 剷泥機的怪手盡責 推倒一排排石屋 如一塊塊無字墓碑 堅硬麻石,在履帶高壓下 吱吱叫醒,安睡多時的老人 戴上手錶,有了擺動力量 世界又再如常,年青運轉 註釋:自動機械手錶,配戴時,錶內擺陀因手腕擺動而旋轉, 達至上發條效果。往日勞工多,現在坐在電腦前,運動量少, 普遍有手錶停走現象。上一輩男人,收入不多,手上戴不起「勞 力士」,也要戴一隻「山度士」,充撐門面,看得讓人心酸。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9
世界咖啡之旅 王文 (中國內地) 瑰夏 咬下這枚聖潔的漿果 苦澀的盡頭 大海堆疊日光 明亮地皺起眉 咽下這些嚼爛的果渣 從正午沙漠 浮起仙槎 渡你去潮濕的摩卡港 那裏垂蔭匝地 葉子與葉子的罅隙間 藝伎赤腳在水面起舞 當她揮動起真絲寬袖 成群的銀色鱒魚 在你舉起的空杯之上 游弋而出 彷彿一個 我們未曾默記的暗號 緩慢駛過夏天的咽喉 曼特寧 雨後深山 湧起霧和砍斫之聲 這也許是一種互為隱藏的手段 但採摘的過程是溫柔的 它們安靜地掛在枝頭引頸受戮 絕不會讓那雙手套沾染血污 即使呻吟 也清澈如 夜鶯滑向黃昏的湖面 清新的微酸來自於永久濕潤的泥土 濃郁的苦澀來自於遮天蔽日的濃霧 淡淡的回甘來自於突如其來的暴雨 這枚赤紅的果裏裝載著多少層秘密 彷彿那些在樹木後整宿亮著的眼睛
用群象的蹄踩爛 用山洪裹挾巨石的力撞開 但再殘酷的自然也 不會用麝香貓口服後 排洩出來(是為所謂貓屎咖啡) 那是一種幻想美味源自於痛苦的 熱帶 癔 病 藍山 推開窗 大海佈滿署名的情書 對風仰起高聳的桅杆 彷彿莊嚴起誓 今生只駛向你去的方向 有的信緩慢移向遠方的心臟 有的信還死死捏在港灣手中 午後,在陌生的海濱城市逡巡 半因為時差 半因為天色 而困倦 走進一家路邊咖啡館 在荷蘭語菜單中尋找 熟悉的名字 卻因昂貴的價格而錯愕 比如高達幾十歐的藍山 選擇最便宜的卡布奇諾 並安慰自己 在靠窗的位置,天氣晴朗 能看到遠處蓊蓊鬱鬱的群山 四周水霧反射著蔚藍的海光 彷彿前世的記憶 那就是我的藍山 此時喝下多少風平浪靜的海 晚上就會在 失眠的夜空裏數多少顆星星 雲南小粒
除了昏睡的共生植物 誰都渴求這枚赤紅的果 包括 癔 病 般的雨林 用鳥的喙去啄破
2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從東非高原遠嫁而來的小姑娘 為了抵禦鐵鏽而 踮起腳 跳起復古的波旁王朝宮廷舞
山上的晝夜溫差 如一種古老的虹吸法 提取你緊閉的核裏 脈脈流動的青春 在風中伸開小腿 曬成小麥色 繼而沉澱,堆積焦糖和色素 用不了一季就會熟透 汩汩流出經血 那些粗糙的手掌 日復一日 撫摸你旋轉的紅裙 直至磨損成 細小的顆粒 每一粒都被眼淚浸泡過 微苦,鹹澀 而我將在千里之外的咖啡館 舉起折耳馬克杯 與你 用另一種腹語交談 一生的風和日麗和 百感交集 雲南小粒
在某種程度上 瓜地馬拉咖啡繼承了瑪雅帝國的遺產 並通過舌頭征服了全世界和我 花魁 美貌和美味都會繁殖 一個靠鏡子 另一個靠香氣 就像你走路的聲音 只消從屏風後悠悠傳過來 就堪稱煙視媚行 頭髮是結滿草莓的樹 鎖骨長成粗糲的堅果 雙乳流出蜂蜜和奶油 腹部盛滿甜腥的熱帶水果 「四美具,二難並」 你從宛若波斯手工地毯的濾紙上 留下赤足經過的痕跡 一束束蜿蜒 進入我的杯口 最後一抹餘韻是 你解開腰帶後露出 肋骨上的蝴蝶胎記
週末上午閉門不出 在家讀《石像、神廟與失落的文明》 讀瑪雅人在潰逃叢林後消失 留下石頭堆砌的古都 和沉默不語的雕塑 疑惑他們最終結局的我 出門去覓食 路過便利店 外面招牌上寫著 100% 瓜地馬拉咖啡豆 於是並不困倦的我走進去 點了一杯冰美式 坐下來 搖晃杯子裏逐漸溶解的冰塊 這是我離那群消失的武士 最近的一次 然而我很快得知 在今天的瓜地馬拉 舶來的咖啡豆代替了瑪雅人 成為叢林真正的主人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1
目光 石堯丹 場館內 鏡頭下 連接直播 廣場內的大屏幕引人注目 我看見五環懸掛 在你的頭上 披上白袍,束緊腰帶 踏上這個崇高的舞台 這豈止是競賽 你挺直揮動堅硬的拳 時而蛻變成破風的掌 步伐源自心跳的節奏 沉溺於空白 素描藝術的自由形態 時間,我沒有留意 下意識引領遙望,緊握雙拳 你目光如炬,彷彿 無形的氣勢轟立於跟前 視線聚焦的,沒有確切位置 或許是自己的影子 每個轉身、前進、後退 總有秀髮殿後,優美 小墊步敲起的拍子 清脆悅耳,毫無半點雜訊 心神沉溺於空白 勾勒無形的自由 時間,我沒有留意 卻已經傳達了喜訊 足趾折返原點 地板有你思緒的痕跡 你輕輕放鬆肩膀垂下手臂 仍然目光如炬
2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植物學 村正 我無法企及你們的境地 看一場雨水接近自己 跟自己發生關係 我也無法像你們 在適當的時候繁殖,又擱置 對居所的依托,沉默地 闡釋季節的殺意 就像一具古老的日晷,時時刻刻 在日光下缺席 在惹人思念的一天 你們代表了祝福 或者過於糾結,而 說不出的絮語 我無法那樣坦然地 轉化自己的表達 變成容易理解的 搖曳的符號 有一些故事永遠追隨火車 穿過最暗的山洞。我無法 像你們那樣暗自 閱讀那些不屬於自己的來龍 去脈,而保持姿態 成為山峰的 內臟 我大概只能 冒認天氣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 彎腰俯首 成為你們最皺褶的 圖鑑
給獄中素未謀面的 V 梁惠娟 烏雲從這邊,挪到那邊 一幢幢瘦長的墓碑插在城市地表上 無名無味無話,延開去 狹窄的街道千足般游向海 一滴水落下,漫開去 網羅這座巨大的 精神病院 回音谷,回音谷 底下多隻禿鷹盤旋尋找可吞吃的屍首 多少次,多少次 投進去,投進去,投進去啊 你們投去,按捺驚弓的心臟 帶著淋濕的藍色翅膀 投進去 —— 即使翅膀濕答不能起飛 石頭般硬與頑,在漆黑無聲裏許願 不會只有一個白晝的聲音的 不會只有一個火燒得滾燙的風的形狀 願天上地上的所有禿鷹,被自己貪婪的舌頭哽死
一棵古樹扭出腫脹的臉 我說,拉開它吧 黑暗,始終不會變得溫暖 我們只能拿錐骨的痛交換 暖呼呼的濕涼的詩 我們握手,一同伸入詩的臟腑 在最衰的歌調裏 攫取雪造的衣,暖著冰涼的硬殼 相遇於從未夢到的地方 從此,眾熊的居所被河水聲改變 伸入河裏去 —— 影影綽綽 泥淖的緩坡 被更新了一個天文宇宙
音樂離開了我的身體 你看烏雲從這邊,挪到這邊(你在搬開 雪櫃的自己) 窗框禁閉黑雲的腳步 太陽被鎮壓到石屋內,以殺戮的眼神盯著看 天空被利刃斲傷了裂開 裂開紫紅色的傷口 雨會滲入,絲絲滲入 生命的形態流出來 落到地面到地底又 越過鐵鏈的咽喉迴反到自己身上 三角的鐘擺聲念著咒語 「報告長官」 月亮被砍成條狀 正方形的腳步過濾精神需求 你緊閉唇,拒絕交出 笛的嘆息
郭子澄 自那天起 音樂離開了我的身體 重複又重複卻捉不住節奏 像拍子出錯的華爾滋般 一二 三 一 二三 在意識通往潛意識之間 是哥本哈根的奧雷斯塔德大道 收緊腹部因為 平衡是關鍵 注意呼吸 想像日落時分的單車徑上的微風 就可到達 大廈天台 的邊緣有隻貓 我抓緊牠 以一種願能抓緊你的方式 而我口中有腐爛的血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3
小城
魚鱗雲
夏簷 小城的天空 被參差的大廈 擠壓成一道隙縫 光芒被掛在大廈外牆的衣服 弄得忽暗忽明 空間被烏黑交纏的電線畫亂 前方小路橫行蟑螂鼠輩 不小心飛來的白鴿 將等待死亡把牠烹煮成 烏鴉的晚宴
雲與蝶
施勁超 每次陽光不問情由地拆卸由苦悶 構築的煙。原地僭建的釘子戶,總會 從欲望裏盜取劣質的材料 迅速偷換概念(他最近運用流行的組裝合成法) 思緒突變,一切轉瞬又被迷霧淹沒 崩裂的塊土鋪展,在天邊 以晚霞為底色。每次黃昏拖著痠軟的軀殼 —— 抬頭凝望天空像一幅純美的布 看她掏出鏡子,把逐日的風景困進畫框 如果,他說如果所有壓抑都必須得到疏洩(但這裏沒有如果) 那麼剩餘的人性將在第七天以後被毀滅 事後,她清點鱗片的數量 竟發現一片也沒有遺失,甚至還意外的多出了幾片 在光線下透著十色的幻彩 對於她,鱗片開始變得多餘(那些只是肉體表面的負載物) 她重奪了選擇的權利
劉梓煬 ──讀陳滅〈香港浮沉〉
前方來去的影子我跟不上 有人招手道別 飛機在雲層升升降降 一團烏雲從遠方飄到前方
夜行生物 卡卡
我走入雨區 街燈亮起如雷──
(漆黑中沒有凝視,只有存在:) 雨水道有花狹口蛙 疏水管裏有黑眶蟾蜍 成對
風捲殘蝶 拍翼的風吹開微光
還有第一次遇到(但無法拍下)的螢火蟲和野生刺蝟。 螢光微弱只有伶仃一顆,刺很尖銳隱藏了本體
雨點在碼頭上浮沉 陽光堆疊在雲後不下
一隻野貓在石階佇立,肯定是沒有人養的 我們的視線一直沒有對上
雲層比高山再高一點 回聲比低谷再低一點
電筒掃向石澗的反光不是水而是蜘蛛的眼睛 像沙的顆粒 「如果你有留意,動物園的動物雙眼無神,與現在不同。」 是的,動物園的眼晴更像是人
蝴蝶依舊破繭拍翼 天堂依舊跌宕如常
短褲餵蚊。那夜我提供很多養分 山中應該充滿我癢癢的孩子 2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排名不分先後 趙浩錀 盯著那龍虎榜 在樹叢裏尋找微小的名字 在隱隱作痛 整個世界都倒置 相差了一圈的地球 從未有重疊的意識 無論,乘著那破風的船 無論,乘著那破光的戰機 一一都被灑在灰暗的油畫當中 微笑,聽說能鎮痛 聽說 黴菌的舞蹈 能使你上癮,幻象 產生出歌聲 翩翩起舞 那一個心,兩個心 發著溫暖的光 但從來只有一個心 都只在發出黑色的光 一顆黑色的心 烙印在你的指頭上 不能磨滅 淌著那剩下的血
失語時代 夕下 你,提及過 風箏 能夠取代凝視 夕陽下的夢 你,繪畫過 黑夜 醫治未曾披上 彩虹幻變朦朧 我們 暢遊過 宇宙荒蕪遍野 就是 為了觀看 仍未落畫,為靈魂紋 上晝夜的電影 即使白雲 喧鬧 落下過的雨點都因你 憧憬眼神 而靜謐 風箏有口 但 我們難言 聽到過,夕陽 用餘暉作畫 談及過,黑夜正 灌溉茂盛的鬱金香 寫映過,宇宙辯證著 世間 將要發生的事 落葉四散 卻將 我想講的話,寫過的字 切斷成 零 零 又 碎 碎 聽不懂,摸不著 頭緒的含意 因為 我…… 偏偏面對你講話時 患上了 失語症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5
枯葉
茶座
彭依仁 ──給 T.
沿星街尋覓陡峭的坡道 綠蔭在馬路盡頭驚現—— 那地牢,你在裏面舉行婚宴 如果這小型婚宴只是朋友聚餐 你肯定會興致盎然,介紹 餐廳烹調的開心果醬伴比目魚柳 我們在豆莢和菜葉的插畫下 把酒暢談古代詩歌和英雄傳說 你的動作比今天更靈巧 她的小腹微隆如土墩 你的手肘片刻不離那裙襬 家長們喝了點酒,體態輕盈起來 你卻神情嚴肅,唸荷馬的詩句: 「⋯ ⋯ 你 何必問起我的家世呢? 正如樹葉榮枯,人類世代也當如此, 秋風將枯葉灑落一地,春天來臨 林中又滋生出許多新的綠葉, 人類也一樣,一代出生一代凋零。」 站在走廊邊緣見證這一幕 前面是擠迫的人群,我的腳跟 踏在後巷斜坡上,冷氣機滴下污水: 十月的多雲天氣總教人出汗 在柔和的燈光下,你緩步走向證婚人 臉上長滿鬍鬚,語音固定不變 就像那晚,我們逐段朗讀和討論 每一段的出處和意義,你分享 不知從哪裏鑽研出來的想法 在賓客的身影中我發現 腹中孩子也想站著分享見解 我們熟知各種風速、氣壓和雨量 枯葉上寫滿了時代的景況 也許天氣該為我們占卜未來? 我期待,他會翻開我們讀過的書⋯ ⋯ 這時候我們拍照,分享臉上的悅容 腹中的他會否為我們感到哀傷? 喜悅或哀傷,終會成為我們的底色
2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水盈 一杯玫瑰花茶 兩盒蜜糖 讀一本比手掌要薄的小書 掛上耳機 音符流入耳朵 遇上喉際的茶香 身旁雜聲和形相 分不出人類和外星人 也聽不出有意義的內容 席間存在了一個我 看一陣子書又看一眼手機 餘下少許的茶一旦放涼了 便失去了喝茶的初衷 忽然肚子一痛想起月事近 玫瑰花正好善待子宮 兩盒蜜糖幾朵乾玫瑰 下午的歲月靜好 手上一本簡體書 分心時腦海拂過的你 款款的服務員和有禮的客人 剛好剛剛好 約定一樣
反光玻璃 彭依仁 日落時我倚近窗台,透過玻璃窗 怔望對面大樓的反光玻璃 反光玻璃經過日曬雨淋,光滑表面 佈滿雨水的蝕痕,然而 經過清潔工長期抹拭 反映我身處的唐樓背後 新建的月租酒店 窗框扭曲,頂層玻璃投以白眼 牆身逶迤蛇行,陽台 與陽台底部拼出拓撲序列 不管晚霞或陰雨亦睨視天際 另一幢唐樓的天台
我想像自己被他觀看,俄然 發現:天台上空無一人 華燈在下,夜色填滿反光玻璃 上一秒的陽光仍是那麼眩目﹕ 它刷白我身後的大廈! 只有迴避它,才看得見整個宇宙
藍的藍 陳意林
上面佈滿電線杆,抓緊 後面大廈整潔的窗戶 不似這一幢唐樓,只留下 一個方正出口,線條寡淡簡陋 人們從裏面走出來,抽煙、危坐 俯瞰街景或討論私密的事情 我像默劇觀眾坐下但無法代入 懸在我頭上的黑洞 像魔術師打開偌大的皮箱 把人們從裏面釋放出來 放鴿子、吐煙圈,幻想自己 站在鋼索上俯視塵世 不管怎樣顯眼,街上的行人 全然察覺不到他們的動靜 恍惚錯過感情戲的演練 我也想順著樓梯 摸上去,俯視西洋菜街的傍晚 打量情侶的囈語和吵架 不理視野如何失真 也不管上演著齷齪或沉溺 就讓洪流中另一個我 憑藉俯仰角,觀賞 —— 玻璃窗上的倒影,肢體 隨貨櫃車的噪音起舞,直至落幕
某種進入 很深就像滑稽劇 帷幕斬斷 小丑的紅鼻子和花皮球成為配角 最後的旁白無人朗誦 這裏沒有旋律也沒有抒情 眼睛向內生長 折疊以後只剩下井水 夜夜遙想 那些赤足跋涉的旅者 更淺比起睡眠 沉默正盪漾 蹣跚的風頻頻變換中心 沙粒幾度溶解 喑啞繁殖了集體 我乍死於消失 並且原因不明 遺漏一滴淚水流竄人間 當音樂偏離琴弦,朋友 那不是我的道別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7
竹葉 麥燕飛 片片竹葉朝天 柿子樹和葡萄藤蔓的小院 在耙梳,一步一指爪 幽深黑暗的地底 幼細的蟲子 挑剔以金色的注目 連綿如翻滾的海浪 泯滅昨天今天和明天 那些雞食 艱澀的尋覓 遠古熟悉的行為藝術 一場自我的步伐 使疾飛的啄,更忠誠 使遲暮的世間 映襯出哀傷,從不消失的年齡 既卑微 又何必宏偉 一節紋理,透視宇宙 倏地 一隻雞用牠那微弱的爪 奮力站立 植根在矮處 壓得沒哼一聲 也許,知道牠 也許,不在意 只知漂泊,非它回事 但將自己的圓潤 獻上一口 藤上的紫葡萄
後博物學時代的標本師 劉旭鈞 (台灣) 穿針,懸心於橫越暖洋與流光的圓弧 雨林,潮水,與花粉,層次重構 翼展,理想氣流於野性南方 遠超海流與風帆,蛺蝶徙過大洲 裂解,粉碎與墜亡,所有殘跡拾掇 整足復展翅,融合理型與狂熱 宏偉的視覺必有靈異的指尖 向外除蔽,指路,或求索 知識與造物的信仰,周全物種如星圖 面向所有生命的沉思與疾行,先於統計定年 顯微出秘聞與暗碼之前,看透初春融雪 如何在山的北面 凍結出萬年後 掩葬蝶群的第一場瑞雪 拄杖,面朝地表,翻礦石與地衣 羊齒坡上,登高是謙卑的朝聖 萬物照應,萬物安放,他從不虛索 眾神棲居的恆星,灼燒先賢的眼以黑洞 眩惑帝國的飛船與量子;簡潔,他料想 奧秘與物自身,輕盈,完美 不合時宜的博物學家,蒼白削瘦 卻生成偏執的硬骨 外於機械與公式 妄想無法化約且禁絕消減的 標本時間 流水,靜止於流動 一切工藝與匠心,原是向死而生 且反抗流變的⋯ … … 後博物時代,一種向內的悲涼 心搏節律,而骨裂暗生 傾聽體內分秒的遺跡,自我的科學: 存活的每一維度,皆是標本
2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夜話 嚴瀚欽 為詞語化上濃妝 在街上遊走 十月的尾巴,嚇人 影子在移動 上帝用無處不在的口吻 宣告這個夜晚的缺席 零點,夜色燃燒 你大可以用一枚鬼影的晃動 讓我皈依。鐘聲大作 就像我用歷來的搗蛋 換取糖,以及與糖相關的 另一些說辭 瘋的深處 一些不願意睡覺的人 在街上裝扮自己 魔鬼是一種名字 輕輕喚著 守夜人的耳朵 而爛醉的夜晚 當南瓜燈露出微笑了 我恰好是個聾人
領便當的人 周漢輝 你在職務中頻密死去 在喝令聲間活過來 領便當,隨其他完工的人 咀嚼飯菜及道理──多番遇有 信徒談及死人復活的未來 像說著你的職業日常 你多番對邀約善意說不 相信神蹟,倒像戲劇替代現實 你也不信佛,鄰居常常敲缽連聲 無礙你跟手機上的披頭四虛彈指頭 像手上有吉他:Let it be, let it be…… 一通來電告知你一場喪禮 童年好友中尚存的三四人 出席其中一人娶媳的喜宴 同一天你來到靈堂,喪家 有兩個孩子受長輩喝止追逐 恰如逝者與你的初逢 遺照遠比年少的樣子寬容 你向如此一生鞠躬 瞻仰遺體時倏想那也是你── 另一通來電讚許你死得很像樣 拍攝電視劇消耗不少便當與角色 你死於凌晨三時,下一趟受死 被安排在清早。兩次死亡之間 還有一通來電,打錯了 但聲線聽似你的獨子 總欠一份劇本,寫有你們重逢 可以笑談從前彼此苛待 活像一對很像樣的冤家父子
Voice & Verse | 聲 韻 | 29
運動倒影(組詩) 廖偉棠
擊劍者
游泳者
擊劍者站在被告席而不是領獎台 他衝向一團正在腐朽的虛無 得分。他的護具被扣押。 他的劍高舉的時候 被宣佈是閃電 而閃電必須被囚禁。
游泳者只留下走出電梯的背影 供死因裁判員一再倒放 一再一再,跳下她一個人的跳台。 誰能泅渡那個砲火連天的十五歲? 當她沉下,我們開始浮瓜生涯 搖搖晃晃在被隔離的水族館內 幻見屬於她的那面獎牌。 幻聽:溺亡她的 那首進行曲。
而旗幟必須飄過囚籠。 被宣佈是旗幟 他的劍高舉的時候 得分。他的摩托觸電而鳴。 他刈開一團正在衛冕的白霧 革命者的領獎台永遠就是被告席 2021.7.27.
那首回魂曲。 獨奏:扶乩她的 獨戰屬於她的那聲發號槍。 搖搖晃晃在穿不過的十字路上 當她起飛,我們在機場告別 誰能迫降一座被劫機的滿城煙火? 一再一再,點燃她一個人的生日蠟燭 供水底游魚一再吹熄 游泳者只留下相濡以沫的笑渦。 2021.7.28.
3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射箭者
揮拍者
他始終引弓未發 當圍城的枝葉紛紛倒下 露出果實:虎視眈眈的是世界 而不是他。他的心率 也下落近乎零,然後急升 150 他是俯衝的鷹,叼起自己的影 然後發現刺蝟是亂箭穿心的心
他的球拍沒有帶上快艇, 留下在他曾捍衛的城 跟網眼上的硝煙一起; 今夜他當然為所流亡的 這一座島嶼、這一支球拍吶喊, 雖然那些眼球、胡椒彈和瓦斯的呼嘯 依然喚醒命中的賽點 他聽到她說:「今天不是你的局」。
然後夢見靈魂是金剛不壞的蘋果 他是迴轉的弓,瞄準自己的牙齒 也鎖定了十環,最後逸出靶外 他的攢眉。當然不是他 飛矢不動的是我們:面壁之蛋 當混蛋的化石砸向指節 他突然奏響孤弦 2021.7.30.
「今天是你的局。」他對自己說 無限逼近的賽點又咬下 那些警棍、盾牌和拒馬所雕琢的稜角 那一座島嶼、那一支球拍飛翔 那夜他躍起不再落地 跟網眼上的傷口一起決眥; 俯瞰這城燈火縱橫斷續 他的夢沒有停止編織。 2021.8.1-2.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1
澳門專欄:稚言童詩
我向布偶小小兔訴說 譚俊瑩 我向布偶小小兔訴說 內心最大的恐懼 像一隻可以套進整個地球的襪子 沉重的腳掌在黑暗宇宙奔跑 小小兔的眼神很篤定 它記得身體裏有潔白棉花 像雲朵,保持內在的輕盈 我向布偶小小兔訴說 每天的見聞印象 像離開冷藏的雪糕一點點融化 那麼迫切卻不怎麼美味 小小兔的耳朵豎起 它記得洗衣機裏滾筒的節律 聽到的,都安靜地收藏不打斷 我向布偶小小兔訴說 所有未來的計劃 像不斷瘋長的頭髮茂密而烏黑 髮絲的光澤需要恆常護理 小小兔的絨毛仍在 它記得被撫摸的感覺輕柔 要安頓,我所有美好的想像
3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過馬路 黃君榑 紅燈時,馬路逆流成河 翻騰的露水與塵埃會延展身軀 像要觸碰兩根燈柱間最後的大限 卻只撞倒了路邊最小的不倒翁 搖晃間,它會罩上斑馬線的頭套 打橫滾著滑向馬路的中央 列隊排成渡河舟,供大人們 趁著綠色,駛離海島 離排水溝最遠的那片小白舟 在雨後會被潮漲浸過船沿 每次奮力邁過去,我都希望 能在積水的空影中,尋找一隻 身體乾燥的蜻蜓,嫻熟於晴雨 才能壓抑住踩水的頑皮 盡量不浸濕那雙前往糖果店的 白球鞋。紅綠包裝的糖衣小人 忽然很適合倒數。下次 我要留一包糖給躲在盒子裏 永不渡河的人,好請教他 偏科也能當好紅綠燈小人嗎
愛情 李文靜
世界上最深的是甚麼 李文靜
過馬路要手牽手 直到跨過最後一隻斑馬的背脊 我們取笑對方 跌倒在馬屁股後頭的樣子 擦傷的膝蓋比我們更早臉紅
「世界上最深的是甚麼?」 靠近馬里亞納海溝的時候 你告訴我,這就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我搖搖頭,指向天空 卻失足在你咫尺的眼神
「跑最慢的人當鬼」 我們玩起假裝不是自己的遊戲 合起來是含羞草 蹲下來是石頭 從高處落下就會生出翅膀 趴下來是路是土是肚子微涼 是螞蟻搬一塊早上吃剩的菠蘿包 也是腳 「喂,當鬼的人不能用腳走路」 當鬼的人總是輸
「最安靜的聲音是甚麼?」 你為了一個笨拙的答案 尋找整片海 最後把海豚的聲波收藏 在陽光做的瓶子裏
輸了就一起躺在滑梯上 數口袋裏的糖果 「你知道喜歡的意思嗎?」 「就是草莓牛奶糖,西瓜糖和可樂糖。」 「那最喜歡呢?」 「就是西瓜糖和可樂糖再好吃,我也只會選草莓牛奶糖。」 「那大人們說的愛呢?」 「噓!那個字會害羞,不能說。」 我們沒有說話 你掏出口袋裏最後一顆草莓牛奶糖 放到我手上
「火融化之後會變成甚麼?」 你一臉正經 認定火是真理 不會融化 我笑著說,火融化之後是春天的小熊 「一個人的情緒藏在哪裏才夠隱密?」 角落。 那是你的回答 於是你把自己沿著牆角折疊。 因為我的回答 「甚麼是最苦的?」 我們一起攪拌 這些浸泡在黑咖啡裏的日子 直到時間被耐心研磨成碎粒 帶著甜味落下
「喂,有牛奶糖吃的人當鬼」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3
秋季遊樂園 玥英 月影昏睡午後 山丘下的秋 哼著、漫天的和弦 無聲,偷偷告訴昨日 想念,小溪前的山徑 等待、繁星飛鳥 寫下枝頭的村莊
剪指甲 洛書 那裏鋪滿褐色的土壤 所有的記憶 沿著血液流轉的脈絡 潛藏在厚重的鎧甲下 如年輪般 一圈圈生長 它堅硬,在躁動的陽光下 用雙手撐開一方小小的棚架 在陰影中追尋白鷺散落的聲音 它也柔軟,掌心貼在窗玻璃上 遙望樓與樓之間逐漸亮起的一盞盞燈 冰冷的守候無法澆滅眼中的熱情
秋風起 詩子 一片黃葉從樹上 離家出走了 另一片便追著出去了 又一片跟著跑了 一片一片 紛紛從樹上跑落到 泥地上嬉戲 跳飛機 糖黐豆 紅綠燈 何濟公 還有麻鷹捉雞仔 跌跌撞撞 嘻嘻哈哈 天黑了 玩累了 大伙兒便攤在地上 呼呼入睡了
3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它更多時候,捧起母親的臉 用撫摸一本書的力度 撫平她嘴角的皺紋 它如今,更像黑暗裏的岩石沉默 他說他很怕,但是會學著勇敢 他閉上眼,咔嚓一聲 接住舊的指甲 殻 為新的指甲騰出記憶的道路
無論活了多少歲,我們仍是世界的孩子 席輝 颱風
為甚麼海水是鹹的
其實它是「人來瘋」 呼呼吼吼一通,搞到亂七八糟 然後跑掉
因為 海裏的魚啊蝦兒都是鹹的 我們流的汗也是鹹的 泡啊泡啊泡 鹹味就被泡到海裏面去了
換季 夏天不想回家 又跑回來和秋天 打了一架 鞋 為甚麼一定要穿鞋? 因為要留下鞋印 好讓朋友找到 謊 「小孩子不可以說謊!」 是不是 長大後,就能說了?
「挑剔的小孩」 食物衣服帽子鞋子…… 統統都是大人作主 有問過我的想法嗎? 星 媽媽說 死掉的親人會變成星繼續守護我們 可是它們長得全都一樣 到底 哪顆才是外公哪顆是外婆?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5
詩歌評論
中國詩人的「阿基琉斯之踵」 文西渡
新
詩自誕生百年來,一直危機不斷。在各個 不同的時期,都有人宣稱新詩將死或者新 詩死了。這種說法不但在一般讀者中有市場,一些 著名的文化人乃至文學、詩歌研究的專家也持類似 的看法。 1950年代錢鍾書曾對來訪的美國客人評價新詩 說:「50年以後就不會有人再聽到這些東西了。」 儘管新詩已有眾多優秀的作者和作品,但對於那些 懷疑新詩的讀者和批評家,這些都不夠。他們會用 不屑的語氣反問道:「新詩有李白嗎?有杜甫嗎? 」——當然如此反問的時候,他們忘了舊詩在更長 的時間內也沒有貢獻出另一個李白,或者另一個杜 甫。但無論如何,沒有公認的大詩人要算是新詩的 軟肋之一。新詩要得到完全的承認,還需要跨越這 樣一個關口——以一個或數個眾望所歸的大詩人, 征服讀者和批評,特別是那些新詩的懷疑家,同時 為新詩提供一套建立於現代中國獨特經驗和現代漢 語自身獨特性基礎上的審美的、詩藝的標準,這些 標準要能使新詩既有別於古漢語詩歌,同時又獨立 於西方現代詩歌。 迄今為止,新詩人朝向這一目標的努力還未成 功,至少還沒有那種公認——這種公認應該包括詩 人、讀者、批評三個層面——的成功。海子認為在 成就偉大詩歌方面,從浪漫主義以來,西方詩人經 歷了兩次失敗。海子的偉大詩歌是指但丁、歌德、 莎士比亞這類他稱為詩歌王者的創造,這類詩歌王 者本身乃不世出的天才,除此之外,成就他們還需 要多種歷史條件的配合,在一個並不算太長的歷史 時期內,失敗實屬必然。我這裏所說的大詩人不是
3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這個意思,而是指一個時期內為讀者、詩人、批評 幾方面所公認,詩歌成就可以匹敵同時期世界上最 優秀詩人的作者。回顧百年新詩史,中國現代詩人 在朝向這一目標的道路上可以說已經經歷了多次失 敗。 第一次失敗是現代詩人的失敗。從1918年新 詩初創到1949年,現代詩人實現這一目標至少有過 三次機遇。第一個機遇屬於郭沫若。郭在感受性、 想像力、語言敏感性、學養以及綜合能力(抒情、 戲劇、敘事兼長)上都顯示出大詩人的氣象,但他 在《女神》之後向標語人、口號人的急速轉向,使 新詩喪失了這第一次機遇。第二個機遇屬於艾青。 艾青以美術出身,因為入獄的緣故,不得已以詩筆 代畫筆,在數年之內迅速征服詩壇,不能不說具有 過人的才華,而且他在歐洲學畫階段直接接觸了當 時法國的後期象徵主義,對蘇俄未來主義也有所了 解,可以說站在當時現代詩發展的前沿。但是,艾 青1941年到延安以後,便發生了既有詩藝和解放區 所要求的大眾主題的矛盾,詩人向後者的妥協導致 其詩藝迅速從抗戰初期的高峰滑落,其獨特個性也 隨之萎縮。第三個機遇屬於穆旦。穆旦直接師從英 國現代詩人燕卜遜,對當時英國最先鋒的詩潮和詩 藝有深入了解,加上其誠摯的人格和豐富的戰時經 歷,可以說具有成就大詩人的優越條件。但出生於 1918年的穆旦,歷史給他的時間太短暫了——現代 詩歌創造的規律很難允許一個人在三十歲之前完成 大詩人的成長過程。此外,新月的兩員大將,徐志 摩、聞一多先後死於非命,使他們過早退出了競爭 大詩人的行列——實際上,徐、聞即使不死,從其
既往的詩歌氣象來說也很難擔此重任。馮至、戴望 舒、卞之琳等在詩藝上各有所長,但以大詩人的要 求衡量,則都顯得格局有限,而且他們最好的作品 都完成於四十歲前,卞之琳更是在三十歲前,此後 便都走了下坡路。 第二次失敗是朦朧詩人的失敗。從1949年到 1976年是新詩在詩藝上不斷敗落的過程,詩意的創 造本身面臨斷種的危險,更談不上成就大詩人的目 標了。1970年代末,朦朧詩重新接續了新詩的現代 血脈,而且湧現了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輕詩人,讓人 們對大詩人的現身又有了期待。但結果令人失望。 所謂朦朧詩「五大領袖」中,舒婷、江河很快停 筆,北島、楊煉的寫作也在1980年代中期以後呈現 僵化的趨勢,顧城雖然以個人特出的語言才能在詩 藝和詩意的表現上時有突破,但其殺妻自殺的結局 也暴露了其人人格、心理上的重大缺陷。多多幾
目標而被迫中斷的教訓。這一教訓在這些詩人看來 主要就在於青春寫作的不可持續性。要改變這種狀 態,必須在寫作方法論、寫作心態、學養和生命狀 態上作出相應調整。這應該是「中年寫作」這一概 念的基本內涵。 從1993年歐陽江河提出中年寫作的概念,到 現在差不多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一代詩人真正步 入了中年(第三代主要詩人大多過了五十五歲,有 的超過了六十),按照過去的標準,也可以算晚景 了。這一代詩人在四分之一世紀中,在「中年寫 作」理念指導下的寫作,其成色如何,也到了一個 可以檢驗的時候。敬文東的兩篇長文〈從唯一之詞 到任意一詞〉、〈從超驗語氣到與詩無關〉,對駱 一禾、海子去世以後這代詩人中最為引人矚目、自 我期許最高的兩位詩人——歐陽江河和西川,以嚴 格的批評觀點進行了衡量。敬文東得出的結論是歐
乎成了朦朧詩人中唯一持續保持了創作活力的詩 人——當然,多多並不承認自己是朦朧詩人。 這樣,成就大詩人的歷史性任務就落到了第 三代詩人身上。第三代詩人在1980年代中期的詩歌 熱潮中登場,擁有人數眾多的才華特出的詩人,這 個數量上的優勢超過了新詩史上任一時期。與終告 失敗的前輩詩人相比,第三代詩人還擁有許多額外 的優越條件:完整、系統的教育經歷;開放的知識 環境,特別是西方現代詩歌資源的廣泛譯介;相對 自由、活躍的思想、文化氛圍;大體和平、穩定, 同時充滿變化和生機,也不乏危機、極具張力的社 會環境;日趨成熟的現代漢語和之前數代詩人艱苦 努力的詩藝積累。個人的、社會的這些有利條件讓 很多人對第三代詩人充滿期待。1980年代中期,一 批第三代詩人年少成名,意氣風發,也有一種捨我 其誰的自我期許。駱一禾、海子適時地提出了「大 詩」概念,正是這種自我期許的外化。海子欲「融 合中國的行動成就一種民族和人類的結合,詩和真 理合一的大詩」,駱一禾則要實現詩與精神合一的 「博大生命」,讓詩的語流「作為最高整體開放出 它們的原型」。從才華、精神人格、詩歌抱負來 看,駱一禾和海子是第三代詩人中成就大詩人理想 的最佳候選者,兩人在1980年代末的驟然去世是 第三代詩人朝大詩人目標挺進之路上的第一個挫 折。1990年代初,歐陽江河、蕭開愚等詩人提出「
陽江河晚近的寫作「從他原本前途無量的正午,走 向了黯然無趣的黃昏」,西川則從前期的超驗語 氣,幾經轉換,最終走向了一種詩人自稱為「說話 體」而實為饒舌的廢話詩——第三代詩人的兩支, 超驗寫作和世俗寫作,最終殊途同歸於廢話的狂 歡。這既令人意外,也有其邏輯的必然性——但這 裏不是分析這一問題的場合,我們且放一邊。按照 敬文東的判斷,第三代詩人在衝擊大詩人的目標上 可以說又一次失敗了。這是繼海子、駱一禾等詩人 夭折之後,第三代詩人衝擊大詩人目標的再次挫 折。 當然,就年齡而言,多數第三代詩人仍處盛 年,現在就斷言其失敗,似乎為時尚早。但從這一 代詩人目前總體的創作狀況來看,我基本同意敬文 東的結論。在這樣一個判斷裏,我們當然不單以作 品的數量、詩作篇幅的長短數位化地衡量詩人的成 就,而是以生命的完滿和實現程度,詩意的獨創和 豐盛的程度,也包括兩者之間以行動為中介的關係 之和諧程度來考量,簡言之就是人格、精神和詩藝 的完整與和諧程度。陶淵明的詩作不多,但其生命 的完滿、心靈的深廣,詩意的豐盛,以及兩者的高 度統一,足可以媲美所有中外大詩人。卡瓦菲斯的 情況也是如此。這位希臘詩人不但詩作不多,題材 和主題也有限,但他所擁有完整的、強大的精神性 讓他實現了自我生命的完滿,故仍可稱為不世出的
中年寫作」的概念,是第三代詩人一次重要的自我 調整。這個自我調整正是基於大詩人的目標,並吸 取了前代和同代詩人包括駱一禾、海子,衝擊這一
大詩人。以此衡量,眾多的第三代詩人作為個體取 得的成績,我以為並未超越駱一禾、海子二十五年 前已經取得的。二十五年之後,一代詩人仍然在同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7
一關口前徘徊,而未能邁步從頭越,確實令人遺 憾。其實,海子、駱一禾所缺少的只是生命的長 度,如果他們活得再長一點,而且其後的生命能夠 一直保持其精神的完整——簡單說,只要他們在後 來的生命進程中沒有走向精神的自我解體,他們必 為大詩人無疑。從一個更長的時間序列來看,當人 們能夠擺脫同代人對「年輕」的偏見,也許他們總 有一天會被追認為大詩人。 新詩百年來這種反覆的失敗確實值得我們深 思。這種失敗屬於個別的詩人,還是屬於詩人這個 共同體?造成這種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內在 的原因,哪些又是外在的原因?甚麼是中國詩人最 要命的阿基琉斯之踵?這些問題都值得認真的探 究。1949年以前的第一次失敗,文學史家和批評家 常常歸因於嚴酷的社會、歷史環境,認為現代中國 戰禍綿延、內外交困的嚴酷環境打斷了詩人自然成
在同樣甚至更嚴厲的處境下,布羅茨基依然成就為 無可置疑的大詩人。可見,朦朧詩人的失敗還有更 深層的原因。 第三代詩人在擁有前述優勢的情形下,依然 沒能打破魔咒,尤其值得我們反省。敬文東的文章 分析了歐陽江河和西川的個例,認為他們在某種程 度上仍然受到毛時代的精神結構和毛語體的影響。 這是有道理的,但恐怕也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還 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現代漢語本身的限制,或 許現代漢語作為詩歌語言不夠成熟,或許它就不是 詩歌表達的理想語言。如果這個理由成立,倒是可 以解釋百年來現代漢詩的屢次失敗。但是,現代漢 語的詩歌翻譯實踐可以反駁這樣的推論。馮至、戴 望舒、趙蘿蕤、穆旦、羅洛、李野光、王央樂、智 量、江楓……等一大批傑出的詩歌譯家已經成功轉 譯了里爾克、洛爾迦、惠特曼、普希金、拜倫、瓦
長的進程,讓一代詩人錯失了成長為大家的機會。 這種說法表面看有一定道理,但細想卻站不住腳。 試想,蘇聯、東歐的詩人,像帕斯捷爾納克、曼傑 斯塔姆、阿赫馬托娃、茨維塔耶娃、米沃什、赫貝 特……,人家還不一樣生活在類似的,甚至有過之 而無不及的嚴酷環境中,他們取得的成就又豈是郭 沫若、艾青可比?唯一可以用這個理由開脫的可能 是穆旦。穆旦寫作的中斷帶有被迫的性質,後來他 轉而以極大的毅力和熱情從事詩歌翻譯工作,並取 得重大成就,為現代漢語詩藝探索積累了豐富而寶 貴的經驗,其頑強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但是,翻譯 畢竟不能替代創作。穆旦晚年重啟寫作,這些作品 曾得到很高的讚譽,但我個人看法,與其早年作品 相比,它們失去了意識和感受的複雜和精微,並不 能算穆旦的成功之作。穆旦的情況和最好的蘇東詩 人比起來,也還是有所遜色。 朦朧詩人的失敗,多歸因於其教育經歷的不完 整所造成的學養的欠缺,多方面的感性、理性潛能 的未及開放。其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其精神結構的缺 陷。朦朧詩人在其精神發育的關鍵時期,長期生活 在物質和思想都定量配給的單一集權體制下,其精 神結構深受這一體制的規訓和影響,而與之具有內 在的同構性。雖然他們在成年後成了這一體制的反 叛者,但其內在結構並未因這種反抗而得到根本的 清算。相反,他們越是反抗,這一結構就越是變本
萊里、埃里蒂斯、塞菲里斯、艾略特、奧登、聶魯 達、博爾赫斯、狄金森等西詩的大家和名家,其中 有些詩人的作品是以表達的幽微複雜和難解難譯著 稱的。這種成功的翻譯實踐證明現代漢語作為詩歌 表達的語言具有足夠豐富的表現力和韌性,經得起 不同語種、不同詩人、不同風格作品轉譯過程中的 強力敲打和揉捏,體現了巨大的適應性。這樣看 來,把詩人的失敗歸於現代漢語實在沒有足夠的說 服力。 那麼,到底甚麼才是中國詩人的「阿基琉斯之 踵」?百年來,幾代中國詩人的歷史、社會、文化 處境各不相同,但都在某個關鍵時刻陷入滑鐵盧的 尷尬,顯然需要我們越過詩人的個別情況,尋找其 背後更為普遍的、深層的原因。我認為這個原因很 可能在於百年來幾代詩人都未能徹底擺脫的一種精 神結構。從更長時期來觀察,宋亡以來,元明清三 代五六百年間漢語詩歌一直未能出現原創性的大詩 人,也和這個精神結構有關。當初胡適倡導新詩, 改變了詩歌的書寫語言,但詩人的精神結構、人格 原型並沒有因為這一語言層面的改變而改變,也沒 有因為我們引進西方的科學、哲學、藝術而改變。 我們最優秀的作者、譯者對西方文學、西方詩歌的 譯介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我們的詩人孜孜不 倦地閱讀西方詩歌的原作和譯作,不遺餘力地學習 西方詩歌的表達方法、表達技巧,乃至直接移植西
加厲地控制他們,猶如悟空頭上的緊箍咒。這就是 反抗詩學的內在悖謬。從寫作技術層面講,反抗詩 學也從主題和題材上限制和縮減了寫作的可能。但
方的詩體,但那個內在於我們的東方靈魂、東方人 格並沒有改變。也許,在詩歌領域,也像在其他諸 多領域一樣,我們仍然深陷在「中學為體,西學為
3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思維中。我們以 為引進了科學,其實引進的只是科學之用,只是技 術,科學精神並沒有在我們這裏生根;我們以為引 進了新式的教育,但學而優則仕的想法不變,高考 也只是科舉的變種;我們以為引進了西方現代詩, 用現代語言、現代技巧寫詩,但其實西方現代詩的 內在精神,仍然與我們絕緣。很可能,這才是新詩 越百年而未有公認之大詩人的原因。 這個內在地約束詩人創造力和詩人成長的精 神結構,我稱之為世故市儈型人格。這是中國人群 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人格模型,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 功利和勢利。市儈敏於利,世故精於算;市儈為其 內,世故為其外。這一人格以功利主義為基礎,其 根源可以追溯到漢文明的實用理性。蒙元以來,漢 民族長期屈服於外族的威權,其中又滲入了屈己從 人、圓滑機變、怯弱自餒等因素,對權力和暴力的
層層相嵌,每層各有幫主、長老、精英、幫眾,入 會要拜幫主,敬長老,內要兄弟團結,外要結交同 盟,如此方得風調雨順,江湖穩固。1999年初,百 曉生(王來雨)曾作〈中國當代詩壇108英雄座次 排行榜〉,拿當代詩壇比擬千年前的江湖黑幫,其 中透出的消息耐人尋味。而此類排行榜古已有之, 有人甚至稱為「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詩學批評方 式」,說明詩這個罈子其實古今如一,並未因我們 用白話,他們寫五七言而有甚麼變化。 其三,它抑制了詩人精神上的成長。世故可 以說是精神最大的對立面,它之扼殺精神,比惡更 甚。惡自有其精神,而世故完全是精神的反面。世 故市儈型人格最大的危害,乃是它把誠摯、善良、 美,這些詩的品質全都擺攤出售,使詩淪為贗品。 精神的自由,高貴的人格,微妙的感受,美的領 會,在市儈的眼裏全無價值,如果有甚麼價值,也
崇拜和畏懼也達到極點。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 精神主體的消失。陳寅恪1928年在〈王觀堂先生紀 念碑銘〉中首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 此精神的獨立與思想的自由自那以來便不斷遭受種 種慘酷之荼毒,終致在「文革」十年間消磨殆盡。 如此,欲以喪失獨立、匱缺自由之身,而求為大詩 人,戛戛乎其難哉。我們可以用這種世故市儈型人 格來解釋中國詩壇的很多奇怪現象。 首先,它造成了一種功利主義的處世和寫作 態度。東風吹來往西倒,西風吹來往東倒。一會兒 為人生,一會兒為藝術,一會兒為大眾,一會兒為 精英,口號種種雖然不同,其為利則一,其中並未 有一種自在的根性。詩壇種種變臉,種種魔術也根 於此。為文學史寫作是一種功利;為漢學家寫作, 為英語讀者寫作,是另一種功利。在市儈—世故型 人格的操控下,甚至成為大詩人的目標,也成為一 種功利,而無關於詩人生命的完成與實現。這種種 功利既扭曲詩人的寫作,也扭曲詩人的心理。在中 國,成名詩人對於後進詩人的壓制已成慣例,如老 兵之虐新兵一般。艾青壓制北島,北島成為江湖老 大後,再壓制更年輕的一輩,更年輕的壓制更更年 輕的。這種狀況和阿赫瑪托娃在自身極其困難條件 下對年輕詩人的獎掖、提攜,完全兩種人格,兩副 心腸。 其次,它造就了詩壇的江湖化、山頭化。甚
只有在它們可供出售的時候。在世故者那裏,真理 也是精明的,是算計的結果。它造成了一種駱一禾 所謂「油亮的性格」,精神就為這種性格徹底犧牲 了。中國詩人往往未到中年,就驟然衰老,停止生 長,其根源在此。世故既扼殺了精神,我們就不難 理解詩歌中會有那麼多虛假的表達,無論是官方 的,還是民間的,也無論是忠誠的,還是反叛的。 在很多詩人的作品裏,沒有真實的感動,只有感動 的表達;沒有真實的同情,只有同情的表演;沒有 愛,只有愛的表白。在某些詩人那裏,人和面具已 成一體。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怎麼可能洞察歷 史,並作同情的表現呢? 其四,世故市儈型人格也造成了中國詩人突 出的青春寫作現象。青春是反世故的,因此是詩 的;反過來說也一樣,青春是詩的,所以是反世故 的。在青春時代,世故還沒有佔據詩人人格的全 體,詩人還保有可貴的天真,詩人的感受力、想像 力是自由的,思想也是開放的、自由的。所以,三 十歲以前,中國詩人有能力寫出好詩,寫出傑作。 然而,隨著青春的消逝,世故的一面越來越成為詩 人人格的主導,詩人的感受、想像、思考越來越受 制於現實的利害,詩人的創造力消失了,創作也就 停滯了。也就是說,青春寫作現象的成因不是詩人 沒有能力在詩中表現智慧,而是詩人根本就沒有智 慧——因為詩人對世故的屈服已事先把智慧排除在
麼是江湖?江湖就是分贓的市場。中國詩壇山頭之 多,派系之林立,關係之複雜,令人驚嘆。全國是 個大江湖,各省是小江湖,下面還有更小的江湖,
詩人的精神結構之外了。 自從馮至在1930年代把里爾克「詩是經驗」 的名言譯入中國,詩人們便想方設法在詩中引入敘
Voice & Verse | 聲 韻 | 39
事、戲劇成分,以為那種片斷的、零碎的敘事和戲 劇便是「經驗」,並視為對天真的超越。我以為這 是絕大的誤會。從根上說,天真是想像力的發動 機,是詩人營造詩意、點鐵成金的法寶。實際上, 里爾克即使在其最後的哀歌和十四行中,也沒有失 去其本性的天真;布萊克的《經驗之歌》力圖呈現 經驗的真實,但它對經驗世界的洞察仍有賴於一雙 天真之眼。天真和經驗絕非矛盾,而是彼此相成。 佛教有所謂「正法眼藏」,「朗照宇宙謂眼,包含 萬有謂藏」,詩人亦須有此境界。「朗照宇宙」, 「包含萬有」,就是要求詩人超越唯我主義——唯 我主義和世故是絕配,天真則是其仇讎。孩子的天 真出於童稚,成人的天真則以克服唯我主義為前 提。它不是一種自然的、被動的狀態,而是一種主 動的、精進的狀態,是主體的自由之體現。 然而,中國詩人一旦步入成年,其出於童真的 天真品格固消失殆盡,而以超越唯我主義為條件的 那種成人的、有修為的天真又沒有養成的機會與空 間,世故便徹底主宰了其人格。然而,詩的創造離 不開這樣的「眼藏」,失去這一「眼藏」的詩人, 不得已就只好摹寫和重複以往的寫作了。實際上, 中國詩人中,在青春期結束以後仍保有寫作的活 力,一直維持較高水準的,也正是那些在其性情中 保持了本性之天真而對世故市儈型人格具有某種程 度的免疫力的詩人,穆旦、昌耀、多多、顧城、臧 棣、陳東東等,均是如此。而我們之所以對海子、 駱一禾、戈麥這些詩人的早逝感到超乎尋常的痛 心,就是因為他們擁有最大的天真,使我們可以對 他們有更高期待。毋庸諱言,海子、顧城等詩人的 天真,某種程度上仍停留於童稚的狀態,而未能超 越唯我主義,進入一種「正法眼藏」。照我看來, 上述詩人的寫作實際上已有大詩人的氣象和格局, 他們所缺的只是一個世俗的承認。一旦某個大獎落 到這些詩人中任何一位的頭上,人們便會紛紛拜倒 在他們大詩人的名頭之下了。 V
4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專輯| Special Feature: Cecil Calsas
Cecil Calsas: What I Know Is What I Read Before I Can Remember Interviewed by April Kong
April Kong (hereafter “April”): I was looking for your poems online, but it was very hard to find. Have you published any of your other poems online or in other formats? Do you have a plan for a book? Cecil Calsas (hereafter “Cecil”): No official publication yet. I am planning. My friends in Peel Street Poetry have been urging me to publish. And most of them of course, they are professionals, professor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 And I’m the only domestic helper who joins the club where people are so warm and welcoming. The first time I read my poetry there, I could hear a pin drop. They were lawyers, doctors, CEOs, and writers. I was wondering why I was in this place in this case. And when I introduce myself. “I am Cecil. I am Filipina. I am domestic helpers.” When they heard me said “I am a domestic helper,” they paid attention. And so that was the very first time I read my poem in public, in March 2018. In June, I was invited to the TED Talk stage. That was very quick, very fast. I really couldn’t believe it. The curator happened to be the girlfriend of the founder of the Peel Street Poetry. She approached me. I didn’t know what Ted Talk was. I went home and googled it. I tried to be more courageous and said, “Why not? If people think this is powerful, then why shouldn’t I share it to a bigger audience?” When I’m fine, 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When I’m a little bit sad, I have beautiful things to write. When I’m just thinking, I am too lazy to
record it or write it down. The next day it’s gone. That’s why I’m always telling people how I wish I have an automatic recorder in my head that can capture those beautiful words. Maybe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my work. I think having a book will be my boldest, gravest, and most ambitious plan. I just write poems but then sometimes I lose them. I could not even remember some of them, but I know they’re beautiful. I wish I could retrieve them. April: You had all sorts of feelings, but you didn’t have time to write everything down. Usually, you only have Sundays off. A 2017 interview says you often go to Wan Chai to write. Now during the pandemic, some of the public spaces are closed. Do you still go to the same place to write? Cecil: That kind of poems are momentary intuitive observations. I was curious even though I have been in Hong Kong for a while already. I came in 2009, started to write poetry in 2015 or 2016, and just kept writing it. It was drizzling in three or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that day. I was stuck at the Southorn Playground. I was sitting there. There were old men playing chess and people playing the guitar. Filipinos were playing basketball. One portion of that bleachers was a really very busy area for Filipino and Indonesian domestic helpers. I had never had time to sit down and observe life. It was raining. I saw a group of women hurry into the dressing room under the bleachers. After thirty minutes, they came out,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1
wearing jeans, mini-skirts, dangling earrings, and shining lip balms. That area is a notorious area for night life. They were giggling and going there. I was curious what they would feel during that time because I know that these girls have something like a curfew. Most of us do. I heard a friend talked about how happiness has evolved in the place. During that time, I had words in my mind. When I went home, I wrote them down and it was done. I kept it, but I did not even share it on Facebook immediately. I only shared it on Facebook after getting it published in print. April: After it was published in print, somehow you felt differently? Cecil: Yes, I felt encouraged. I only write about what happens around me. I don’t write about false hope or fairy tales. I try to be honest and use simple words, but of course we have different styles. April: Where do you keep your poems? Cecil: I had a notebook. I scanned the notebook over and I found my poems there. Sometimes, I didn’t even recognize them. Maybe, during the time, I really just wanted to write, and I wrote it down. I usually send boxes to my children in the Philippines. I put the notebook in the one of the boxes. I told my daughter to keep it because I may need them in the future. At the time, I didn’t have a cell phone. I only had a pen and a notebook. When I change my phone, I would lose the poems I’ve written in it. I still believe in pen and paper. After I wrote in my phone, I would take a screenshot and save it to my gallery. April: I see, like one of your poems is about COVID-19, “Silent Storm.” Cecil: Yes, one night, I woke up and wrote it. I did not even edit it. I know there are some lines that I really must change. April: Which poem is your favorite? Cecil: “Cecilia.” April: It is a very nice poem. Norm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the helper are not that clo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m, you are talking abou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hospital. It’s a little bit depressing. When it goes on to the part about the woman who draws you closer and starts to ask you to turn on the light, the poem becomes warmer. Cecil: I still would want to cry every time I think of the 4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poem. Cecilia was rich. Her daughter was always travelling, and I had to attend to her. No sister. No family. I realized that wealth cannot really help you much when you are dying, fragile and cold. The burden was on me. The job was not really that difficult, but it was very emotional. It was so sad that sometimes I struggled to leave her, wondering how long I would be in this situation. I was paid to do the job, but the love I could give her was not that much. One day I took her out of her room and pushed her on a wheelchair to the garden for sunlight. She had dementia. Sometimes it came, but other times her mind was clear. And all of a sudden, she told me she did not want to go back to that place. I told her this was her place now. She said if only she could come with me. I was crying so hard. That’s the sadness I worked with. Her name sounded like mine, but it’s a mismatch. That was one of a few conversations before she passed away. Because her visions were already lost, I had to wear her perfume to bring back her memory. She spoke very good English, and she was such a beautiful woman. She must have lived a very vibrant life. Maybe I did not improve anything. I couldn’t lie to myself. After she passed away, I moved to another employer. One night, all of a suddne, I thought about her. I missed her. I wrote the poem. I sent the poem to her daughter who had moved to Shanghai. And she asked, “You wrote this?” She didn’t know, or maybe she didn’t care, that I had a passion for writing. I said, “Yes.” She sent it to her son Jonathan in the UK. He was surprised, “She can write?” Their reactions were interesting. She showed it to her friends who agreed that I was good at writing. She said the poem was beautiful and powerful. She was crying when she was reading it. She asked me why I wrote it. I said I just missed her. Writing it as a tribute to her was a right thing to do. During that time, there were just Cecilia and me. Her daughter was not there. She was cremated the day after my birthday. People were drinking and laughing, but I was like the saddest person. It’s very sad to think that in her last days she didn’t feel much love. I performed this poem at the Peel Street
Poetry. There were three Chinese ladies sobbing when seeing the performance. When I was performing the poem, you would see me feeling sad. It’s like I had to be strong to finish performing it. Otherwise, I would break down like the Tsetserella. In the meantime, I tried not to forget any line. It was a live performance. I couldn’t afford to skip any line. I memorized it. The good thing about poetry is that the poem has a sequence that helps you memorize it. It’s an orderly presentation of what you have experienced or what you have witnessed. And that’s also why I couldn’t write anything that I haven’t felt or seen. April: Do you feel restricted being a domestic helper and writer at the same time in Hong Kong? Cecil: Domestic helpers and their lives are very difficult. It wasn’t like they left home for a better life in Hong Kong. Their life has been completely broken when they are in the position to leave home. I was in that position. Most of us are educated. If we choose the right group with the right passion, the right path to walk through, I think no one would fail. The life of domestic helpers in Hong Kong has two sides. One is a little bit dim, if not dark. The other is full of life and colors. They can party or drink, but they must think of their families. They could just stay in between, but some of them totally fall off to the dark. Prostitution. Drugs. It’s sad. They would go home with so much debt to pay. Their sons might be a drug addict. Their husbands might be in jail. They might end up with a lot of burdens. The first three years in Hong Kong was the most difficult time in my life. My marriage was ruined. My husband was involved with another woman. It took me three years to realize that. Mine is a typical story of a broken family of being cheated by the now ex-husband, and of failing relationships with my children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from me they grew up. Now, I have a very comfortable arrangement for myself. I don’t have much. I don’t drink. I don’t do drugs. I don’t smoke. All I want to do is to read, laugh, and have fun. Life is not miserable all the time. I need to have this ability to adapt to a situation by not feeling self-pity all the time or turn the situation around from the inside. Such ability helped me
overcome the very difficult life in Hong Kong. It helped me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autonomy. It helped me help someone else in need. April: I’m intrigued by the fact that you’re writing in English. Do you think you would have a different experience if you write in Tagalog? Cecil: I write English poems but not Tagalog poems, because Tagalog is my second language. It’s very difficult for me to write in Tagalog as I did not study in Manila. Although I can competently translate English to Tagalog, my spoken Tagalog is not very good. My written is fine. In the Philippines, over the years, the new generation uses a language that’s a mix of everything. It’s like a slang of everything. In the Philippines, even small kids can speak English. Filipinos mix Tagalog with English. They could use one sentence with more English words than Tagalog words or vice versa. Although Tagalog is the main language in the Philippines, I grew up in Iloilo where we have our own dialect—Ilonggo. We speak Ilonggo, the language of the whole Iloilo city. We have a very sweet tone. When I was two years old, I started to read. I loved reading, but I had very little things to read. As far as I can remember, I read the old newspaper that was used to wrap the soap. At the time, soap was usually wrapped with old newspaper. That was probably my very first reading materials. We didn’t have electricity. We only had an oil lamp. I used to read until I got tired and sleepy. What I know is what I read before I can remember. V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3
專輯| Special Feature: Cecil Calsas
Cecil Calsas: Five Poems 詩五首 譯江婉靖
Cecilia The pungent smell of clorox is hostile and unwelcoming to my sunflower patterned blouse. Floor is wet and sticky of spilt congee and saliva. I picked up the white ceramic spoon that Gong-gong dropped while forcibly taking the bib off his neck. Helpless, he cries out for help, I loosened it.
On bed 304 lies a tired demented soul whose life back then was full of vibrance. My monotonous voice greeting hello is reciprocated with a captivating smile. She asked if I can turn on the lights so she could see how do I look like. “It’s nap time”, that's the first instance I lied. Diabetes robbed the colors and made her blind. I did not let the truth spoil the day.
The caregiver gave me a blank look. Her white surgical gloves concealing guilt I can read her mind, she cared less. Popos’ whizzing sound gasping for breath jives with the clattering of aluminum tray full of bowls of lukewarm mashed choi sum adorned with minced meat and carrot on top. The meal of the day has been served, no one dared to appeal for a refill.
She gently drew me closer, creased hands clasping over mine. Her favorite perfume that I am wearing, brought her to reckoning the wonder of lost time. What is your name beautiful woman? My name is Cecilia... Whenever you forget my name just remember yours. She giggled and said “what a small world”. I wept in silence, heart drowning in tears.
I traversed the hallway of sadness on the third floor of block C. My pace in the rhythm of Chinese opera blaring over public address speakers. The smell of medicine and urine backdropped by checker pyjamas adult diapers, wheelchairs and gurney. Frail bodies behind the beige curtains, sorrow is an understatement.
Two months later, a white urn sits on my lap. Cover engraved with a name that happens to be mine.
4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Note: Cecilia is one of the most sentimental poems I wrote. Surrounded by her three daughters whom she hasn’t lived with most of their lives, their separation was bittersweet. It’s a goodbye and reunion. She was a beautiful and vibrant woman who eventually lose to illness that made her blind. I fell in love with her on the first day we were introduced. The poem is sort of a memoir. We have same name and every line in the poem is based on the real scenario that transpired while she was at the homecare.
Where I am from
The silent storm
I am from the Island of Guimaras, from the barn and haystack. I am from the lump of mud in the paddy field, the color of the earth smudged on my face. I am from the herd of buffaloes grazing. The pungent scent of dried fish cooked over charcoal that clung to my skin has faded.
Silent wind howling uncertainty, shutting borders, denying travelers. Close friends became distant. Flowers are selling fast like hotcakes even though we skipped valentines and wreath destroyed the art of ikebana.
I am from the hills and mountains, from Nicanora and Felipe. I am from the parables and the hand me downs. I am from the barrio that share viands and sorrow. I played hide and seek under the lunar eclipse. I was told that the moon was devoured by a serpent.
Birthdays aren’t as happy as when we’re born for candles melt beside white urns and only the grieving time diffuse flame. Hoarders uncluttered piles of memoirs to make room to a house that has never been a home until restriction reunited families, for them to realize the dining table has no sides.
I am from my Grandparents’ wisdom served in the portrait of the mango bloom alongside the aromatic rice coffee. My arms became strong from hammering nails that kept the bamboo slabs of my bed to unity. In front of my birth home is the breathtaking sunrise dramatically peeping over Mount Kanlaon. A hammock gently lulls me back to the world of fairy tales.
There’s not much gratitude uttered on Thanksgiving, Christmas cards arrived too late for the occasion.
When the storm passes and fear settles, where will you bring your defeated love? The ocean is wide and the valleys too deep for ashes to fathom. Rosary beads fiddled by anguish and relentless tears are thinning because death became redundant.
I am from pure innocence until I towed my baggage into the land of deceiving neon light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5
A dozen years in Hong Kong The misspelled words scribbled on a piece of primary pad paper has faded to smudge of tears I shed at two o’clock in the morning. I wasn’t able to kiss you goodnights, but the child of a stranger hugged me tight. Her arms I wore around my neck, miraculously kept my sanity intact. Most of the time I craved for yours but my dream of a good life handcuffed me to insurmountable bail. On Decembers,
I curl up in bed with my earphones belting yuletide carols. I refuse to look at the blinding neon lights, because the stars on our hometown shine brighter. I weep over deaths of women whose hands that held mine were unwilling to be abandoned in the valley of loneliness. As soon as they breathed their last my soul crumbled to crystal shards. I laid flowers on their graves, and started writing memoirs. I let my grieving heart wander until it’s totally numb and defiant of the elaborate way of self harm. I was guided by the rosary beads of Mother praying thousand miles afar. Greying hairs are gleaming pearls against the blue light. If I could turn back time to your innocence I’d rather hear you gently ask, “Mama when are you coming back?”
4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But everytime... your interrogating eyes meet mine, I can see the silent metallic anger horded beneath the shallow smiles. Whenever I set foot on our doorstep, I am but a stranger in my own home. It has been twelve years... I am not up for another.
Tsetserella Busy Saturday night is almost gone, She piled the plates back as they’re done. Floor gleaming, ironed clothes hung, Facebook status update “tomorrow will be fun”.
The clock is pointing at half past eight, Heart beating fast, she can’t be late. Washed off the paint of a masquerade, Sunday happiness is over, to the flat she left.
Turned on the tap then started singing, Washing away the six days of pain. Her legs are sore, back is aching, Nursed under warm the shower rain.
Note: I wrote “Tsetserella” back in 2015 when I was nursing a broken heart over the passing of my ward. “Tsetserella” is about a short-lived flirtatious day off intended to create an identity of a wildflower that blooms and disappear. There’s not much mystery but pretention so she could at least be the woman opposite her six days self.
She crawled to bed to hug the linen, Teary eyes glowed on a picture frame. Polished nails now glimmering pink,
Carefully outlining the red pouting lips. Long black hair cascading her shoulders, Skimpy tube on top a miniskirt. She grabbed a fancy Gucci bag, Pointy stilletos crackled out loud. She sprayed a scent of Victoria secret Sashayed her hips out the metal gate. Breathing the air of one day freedom, In the city where flashing lights are neon. She scanned the sea of foreign faces, Amidst blinding strobelights and wineglasses. Shoulder pats and kisses on her cheeks, While inviting dance floor gladly awaits. She cared less, she ruled the world, Loud laughter booms on a party groove. A pair of strong arms enveloped her waist, Into the dim corner they embraced. She fooled a guy like she did a while, Told ’em she’s Ana, Diane, Ruth and Carla. None of those names she is best known, Simply a sweet loving Tse-tse back home.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7
西西莉亞 卡樂氏的味道刺鼻排外 和我向日葵襯衫格格不入 地板灑著粥和口水,又濕又粘 一旁公公強行拉下脖子上的圍嘴 落下一隻奶白色的調羹 我把它撿起來 公公無助地大聲呼救 我只好又把它放下 看護瞥來空洞的目光 白色醫用手套封住她的內疚 我能讀懂她,她才不在乎 婆婆嗖嗖作響的呼吸聲 伴著器皿相碰的咔嗒聲, 鋁盤裏裝滿了碗具 一碗碗溫熱軟菜心, 由肉碎和蘿蔔蓋著 今天的飯上齊了 沒人敢續餐 我穿過 C 座 3 層 這條悲傷的走廊 廣播裏放著中國戲曲 順著節奏行走 藥水和尿液氣味混雜, 映著背景裏的格子睡衣、 成人紙尿褲、輪椅和病床 米黃色窗簾擋著虛弱的身子 這裏,悲傷也只是輕描淡寫 304 號床上的人疲憊痴呆 舊日子裏的精氣已不再 我無趣地向她問好 她卻報以迷人的微笑 問我能否開燈 看看我長甚麼樣子 「午睡時間到了」 我第一反應便是撒謊 糖尿病奪走她眼裏的色彩和光亮 我不能讓真相毀掉這天
4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她輕輕貼近我, 牽住我的手 我身上她最喜愛的香水味 讓她回想逝去的時光 漂亮的人兒你叫甚麼名字? 我叫西西莉亞…… 哪天你忘掉我的名字 想想你自己的就好 她笑了,說:「世界真小」 沉默,我無聲哭泣 兩個月後 膝蓋上的白色骨灰瓮 寫著一個 和我一樣的名字
我來自何方
無聲風暴
我從吉馬拉斯島, 穀倉和乾草堆裏來 我來自稻田裏的一片泥土 大地之色模糊我的臉頰 我來自牧田的水牛群 魚乾被炭火烤過後, 粘在我臉上刺鼻的氣味 已經慢慢消失了
無聲的風哀嚎著不穩定的一切 封鎖的邊界、被禁的遊客 親密朋友變得生疏 就算人們不過情人節, 就算花圈摧毀花道的藝術, 鮮花仍賣得像煎餅一樣快
我來自丘陵和山脈, 是尼卡諾拉和菲利浦的孩子 我來自聖經寓言, 以及家族的二手衣物 我來自我的村莊 我來自我們共渡的痛苦和哀傷 在月蝕夜下玩捉迷藏 他們說月亮是被蛇吞掉了
感恩節不覺太感恩 聖誕卡來得太遲 生日也不似出世時那樣開心 因蠟燭在白骨灰瓮邊溶掉 能蔓延火光的只有悲傷 囤積狂整理好回憶錄 為家裏騰出空間 可惜家不成家 直到限聚令將一家團聚 讓他們意識到飯桌上不分彼此
我來自祖父帶給我的智慧、 香米咖啡、和一旁點綴的芒果花 為了釘穩床上的竹板, 我的手臂變得強壯
當風暴暫停、恐懼消失, 被擊敗的愛會被帶到哪裏? 海寬山高, 塵埃何以看透
在我出生的家門口, 天邊的日出連著坎拉昂山 一切美如戲 吊床輕輕地把我帶回童話世界
弄珠為苦痛轉著 淚水越顯稀薄 因連死亡也變得多餘
我來自無暇純真 直到我收起包袱 來到謊言滿天的霓虹之城
Voice & Verse | 聲 韻 | 49
在港十二年 一張原稿紙 一堆亂寫的錯字 由淚水浸潤褪色 凌晨兩點我流下淚 無法吻你入睡 緊抱著我的是誰? 陌生人的孩子 掛在我脖頸上的手臂 如奇蹟般阻止我睡去 我盼望她是你 奈何關於生活的美夢 將我與無盡的保釋債牢銬 每年十二月, 在床上蜷縮著身子 聽著耳機裏的聖誕頌歌 我不要看迷眼霓虹燈 因故鄉的星點更明亮 為一些女人的死亡而哭泣 牽過我的一對對手, 曾不願被拋棄 在那寂寞的村莊 她們咽氣的那一霎, 我的靈魂如水晶,碎作一地 我帶鮮花到墳墓 回憶錄逐漸在紙上浮現 放任悲痛的心四處遊蕩 熬盡苦心地自殘, 直到完全麻木無懼 手裏的念珠,母親的祈禱, 在千里外指引我 白髮泛光 如珍珠對抗藍光 若時間逆流,重遇你的純真 我願聽你溫柔的一句: 「媽媽,你何時回家?」
5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但每次…… 遇著你疑惑的眼光, 我見到你藏於淺笑中 金屬般無聲冷酷的怒氣 每次離開家門, 我也不過是自己家中的陌生人 十二年經已消逝…… 我不願再續一次
灰姐姐 忙碌的週六快到了盡頭 碗碟洗淨排好 地板擦到反光,衣物也打理好了 臉書狀況更新:「明天一定很好玩」
時鐘指向八點半 心跳加速,她可不能晚回家 脫掉舞會的面具 自由週日已經過去,是時候工作了
打開水龍頭放聲歌唱 洗去六天工作的勞累 她腿酸背疼 在熱水澡下緩口氣 她擁抱亞麻質地床單 目視一張照片,淚眼朦朧 新抹的粉色甲油閃閃發光 細心勾畫的翹唇性感動人 烏黑瀑布長髮落在肩頭 性感抹胸襯上迷你裙 手拿一個古馳包包 尖尖的鞋跟落地有聲 她噴上維秘牌香水 扭臀走出金屬大門 呼吸著這座霓虹城裏 只有一日期限的自由空氣 掃視一群外國人的面孔、 耀眼閃光燈和紅酒杯 有人拍她肩膀,有人親她臉頰, 舞池也在向她招手 她才不在乎,在這裏,她做主 嬉笑聲四起,氣氛越演越烈 一雙強壯手臂摟過她腰間 二人在灰暗角落激情相擁 她挑逗一個又一個男人, 然後告訴他們,她叫安娜, 戴安娜, 露絲或者卡拉 沒有一個名字真正屬於她, 回到家只被喚作 任勞任怨的「姐姐」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1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Hong Kong Boars Omen 2021 by Cleo Adler In the twilight a pink afterglow hovers over the tide as it rises. Its summoner, the waxing moon, soon turns and gently pushes this world, whether it wills or not, to the threshold of another year.
Two boars tread on a deserted shore in between the edges. Tails waggling, their feet brushing against the sand. That year is their turn. An act opens and leads to its own closure. The bygones have found their place, a bigger share falls on those that stay.
Cordons, billows, fences, all cut out for setting us apart from the wilderness.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line, be it an orbit, a blindfold, can cast a shaky shadow we dare not trespass.
The bypassers watch, agape, as if we, not they, dwell here. A circle is drawn, only to find its head the tail— the first to come, the last to be joined. A slaughterer never sees his subjects for he must first make them himself.
5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As they march on, an ivory staircase unfolds at their back, layer piling on layer, towards more bloodshed, or less. A vision telling of deceit, or revelation. A small procession for fellows felled, or the last chance to return before dusk.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3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Hong Kong Boars Was Not Guilty by Lian-Hee Wee Right, we know. Animals, all of us. Of course, Better to just say living things, Or even more encompassing, All Rest in Buddha nature. Why then was the officer attacked? Although we know boars do not attack, unless Someone was not so innocent. Alas! The dead cannot argue, When the aggressor is the plaintiff, law enforcer, judge, and jury. Trap, neuter, release. Only it was claimed, by those who cared least Not to be effective, hence human(e) genocide. Other than the coincidence That perhaps certain vainglorious cowards might favour roasts or stew. Growth and urbanisation, that’s Usually, exquisite, because being Intelligent and compassionate, the enlightened Live comfortably without Trees, air, water, wildlife. Yes, concrete, electricity, economics, synthetics, inter alia are real necessities. To save nature, speed up evolution. Let only that which survives intercourse the second person. Instant heaven as HEC (i.e. Highest Evolved Creatures). “Unfallacious at all,” the hairless one said. “Better living!” G.O.D.?
5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Hong Kong Boars As Wild As by Wendelin Law a forest, impaled by sprawling concrete roads; a tree’s bulging roots, cracking through bricks; the land, which is our land no more; this turf, the executioner’s rightful turf; the sound of dart guns, the clashing police shields; the smell of breadcrumbs, the sweetest baits; us vermin, weeded out by the most humane dispatch; us sought-after game meats, salted and smoked; the laughter, of our counterparts living in barns; the cleaver, hanging above their unheeding necks; the plunge to death, as an untamed soul was pushed to the edge; the loaded waggons, with carcasses, bound for the largest abattoir —the city, squeaking, in a wild boar’s dream, the wildest wails amidst the shots and gore, stood a grassy home on a concrete land; a democracy, in the cackles of feral winds.
Sonnet 528. A Factory Farmed Pig Responds to a Boar Cull. by Andrew Barker You know they’re made of pork and bacon too? Could I still breed, then they could breed with me. Though piglets I produce and wean for you, Inseminated artificially, Don’t look so real, look far too much like food, For you to raise objections to the way Our kind are slaughtered. Here it just sounds rude To point out 3.5 million pigs are killed on this planet every day. But you don’t want to know that! You get shocked When 38 wild boar are killed in sight. This righteous indignation you concoct? Your breakfast just before it hits the plate. Your factory farms are never made of glass. You’re scared of what’s inside them. And don’t ask.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5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Hong Kong Boars The Hand That Feeds (do not ask me if I am your metaphor) by Ilaria Maria Sala
For Us. With Us. by Ilaria Maria Sala
Wait They say we bit the hand that fed us Of course we will not get to the bottom of who bit first
For us.
Wait What did they even feed us in the first place Was it even meant for us Throwing scraps at the beast for a giggle to then get upset over a bite A small, a little bite. A lil, just a little, a lilbite So, wait. Because they took more than they ever gave Yet got offended and branded us ungrateful Death? Truly? Took our home through years and years Expected us to purr like some neutered cat Imagine coming here just to regard as a nuisance What they found You know. Beware. Beware the hand that feeds It grabs and traps and holds the tool With which it carves what it will say has happened
5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With us.
For us.
Each other. Our words Touch and Dreams The Boars The Egrets The Buffaloes The Snakes All of this body Hills and plains The pictures we took and those we painted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Elsewhere and Erstwhile
Hunting the Boar in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by David W. Landrum First deer became the hunters’ victims, slain en masse. They offered no resistance and were heaped in piles, laid out, cut up and carved, food for the Lord, for his household and slaves. But when the boar, old, grizzled, fierce appeared, three huntsmen fell, unhorsed, slashed by his tusks, bloodied and hurt. The dogs took up the chase. He tore and mauled them. Archers drew, let fly, but none could pierce the pig’s thick hide. And though at last he fell, he left a memory etched in their hearts. He stood against the hounds, horses and hunters. They would recall him as the one whom none could best, who raised his head to slash his foes and dogs to dethe endite; who left behind a promise, not a threat— a promise spelled in their blood and not his.
Tower 31 by Marc Nair The first time I saw a boar I was holding a rifle. This sounds like something out of a MidWestern hunting season trip or a fortunate safari through the African savannah; the boar, coaxed from its lazy morning near the watering hole, clambering out with mud still spattering its coat, swinging its tusks to clear its head of sleep. Then the bore of the rifle, sighted from a safe distance and the kill of an amateur. Muddy dreams, this. The first time I saw a boar I was up a hastily erected guard tower, built in the lee of 9-11. Planes had crashed not just into the World Trade Centre, but all over the world, raising defences; lifting fences against the spectre of war. In my army camp, I was a sentry, guarding an ammunition base from monitor lizards, potential terrorists and now… wild boar. My two guard mates were asleep and I nudged them awake. We stared at the wild boar, trotting across the open ground under Tower 31, our tower, headed towards the tree-line. We debated if we should load our rifles with the live rounds we had. But the paperwork that would ensue if we fired even one round was more onerous than being gored by a wild boar. So we radioed it in. And nobody believed us. They thought it was a prank. I wanted to wave a flag, get the boar to chase me, provide some cause to fire, give a reason for these interminable hours; staring out into nothing, waiting for the next meal, playing poker with our bullets. Being gored by a wild boar felt only incrementally worse than being hoisted upon the horns of time. The boar, to its credit, disappeared, ignoring our rifles and our young hearts, thudding louder than birdsong and the rustle of the wind.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7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Elsewhere and Erstwhile Deer Hills by Alistair Noon
The Bend by Alistair Noon
The name’s unclear: no leaping deer currently lope this bush-dappled slope, their noses wet like that of a pet
We sneak along the beaten track and listen hard. I grip my spear. Peeling off from the hunting pack, I sense my sudden, separate fear. I round a bend, and staring back, tight-eyed, wire-haired, grunts the idea.
woofing at leaves, whose scoop retrieves its rubbery prey that bounced away, a trophy borne home to no horn.
Boar Benediction by Jhilam Chattaraj
The athletes of yore have dropped us no spore: their tracks have vanished, the clubhouse banished onto the infoboard installed and ignored. Only the boar prospect this floor behind their fence. Oh the suspense as they snuffle and dine in their open-cast mine, the lurching girder of broken verdure in their snouts, cross rut and dip to their hut on the mud-stamped site and dump it out of sight. Damp-sniffing nature is a grumpy teacher in its hairy kit, a competitive git, as the sapling knows under that pig-nose, and potentially why I identify not with a paw or hoof but the boar and their grunting skills in the misnamed hills. 5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All through the dense night, they waited for the boar. Hungry brothers seized a forest ripe with cashews— bruised air, electric fences mapped the meat of heavy bellies, of sniffs and snouts that never meant harm, just like their sister. Lithe legs in search of firewood—unalarmed, dropped into the staged inferno. Withered leaves—incarnadine, the blood of beauty not beast. Rumours of violation, a mad lover, a murder. Scathed flesh. Later, mangled and stripped by her own kin. None dignified her familiar name, except the boar; perhaps, the same song echoed through their hearts and reached the bailiff like divine benediction, like Vishnu’s third avatar—Baraha, half man, half-boar; created to preserve the vitals of the earth, to punish those who poach the precision of mothers and trees. Men, women handcuffed to penalties, to choric prayers of the woods. Clear verdure—vigorous brutes, inch by inch, moon after moon, they oinked alive; away from the omens of ancient men.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Elsewhere and Erstwhile The Boar’s Head Tie Pin by Robert Hogg Stuck with this solid gold boar’s head
small shop in Finchley earn enough for
white tusks acurl red tongues aflame
two diamond eyes a fanciful collar studded
little gold trinkets like this so it might
a tough lot to tangle with don’t mess with
with more diamonds still family
go back generations some minor laird
me they say I’ll take your eyes out
heirloom my father passed down to my brother
in the Cheviot Hills perhaps a sense of
spill your guts before you can raise
George and me second son
humour honour maybe as well takes
a spear now dainty in gold a mere
and now somehow it’s mine like almost
the Hogg name back not just to swine but
pin to hold that boar’s head to a tie
everything else Dad an only son no doubt
wild boars threatening crops had to be slain
nobody even wears anymore
inherited from his father in turn
good eating too no doubt bellies round with ravished
passed on to my second son in
had at least one brother so how did he
grain our family crest shows three boars
California kept the family name
a London tailor later tobacconist
two above one below facing left Voice & Verse | 聲 韻 | 59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Metaphorical Boars Chew by Simone Sales after Tessa Violet in my sacrifice, i was crisp and burning and ancient. smooth as gristle and bone, lithic flake. what a morsel— crust and slipping meat. fold me into a blade that you can swallow, that i can rest among the things you never got to say. i shed my pelt. it lay lonesome by the fire, coarse hair tips glowing red like prints on limestone. i wrote you a letter, signed in clay, baked hoof, and brown dust. this note, a wedge. an archaeology of displacement. how sure are you of what is yours? we are all teeth in the end and today you bite into my grin.
Nightboars by Ramzzi Fariñas Along this line of units dark: this room’s light a piano key pressed, a window of yellow signifying the art and the artist. Past midnight—I am still writing. Present in the series of morceaux choisis, futured by another rigid edits, the night is day for the pages. As shadows drill their places, what will mind and heart discover? I am charging through the reeds, until a firefly comes, lands on my horn, and there, the strobes of its blaze ask me to go out. I drop the pen. In the forest of night, all the stars are leaves near to fall. In the desert of the real, the city rises to the unreal. Why do we hurt ourselves to appear beautiful? Why art, not love? I am not wild, I am only yearning. The firefly leads me to the street; then baby boars with brown furs come, their feet rushing in little steps, but quick. At the centre, we are magnetised. Through grace and empathy, it will coalesce: All these nocturnal souls coming towards me, all these words becoming poetry.
6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Voice & Verse Special Feature: “Boar” - Boars in the Philippines Boars in Nasugbu by Andre Magpantay The news spread as a hearsay, there was a boar in town walking along pavements, lost in the bustling highway. People passed on cars with shocked faces, their mouths wide open. They might have feared for their lives. After all, they knew the dangers of the wild animal from the mountain. Soon, the boar disappeared with no trace. The town slowly forgot their existence again. In the mountain, two of them lived, not boars, but humans in flesh, fighting crocodiles and pigs. It came again as a hearsay. They were shot with guns mercilessly, bullets to the lungs and heart. They were a danger, the killers said, to the town below. No other people saw it, only their helpless child bore witness, hidden in a spot close to the ceiling. The town kept mum, it was not as shocking as the news of a boar in town.
A Boar in the Attic of a House in Bohol by F. Jordan Carnice “Deaths due to the typhoon climb to 397. Rose, a resident of Calcetta and whose house remains flooded since Thursday, December 16, said nobody seemed prepared for the strength of the storm, that its landfall arrived early in the evening around 6PM like a wild boar rampaging into everything.” —The Daily Calcettan (29 December 2021)
It first came with a malevolent cadence on the roof, grunts whole neighbourhoods could hear. There was no mistaking the boar had found us in this wilderness despite our rites and suburban attempts at concealment: technicolored holiday lights, home cooked meal, patter, loud running jokes. A darkness that had struck us before we could wash the dinner plates also weighed like it, unmistakable mass and muscle on our tense shoulders, trying to pin us on the damp floor as we pinwheeled our outstretched arms to something familiar, a space of safety. Then the boar entered the attic through a window unhinged from its mere presence, with winds that neither push nor slice but with an intent to obliterate. Floorboard planks popped out of their slots, forgotten cartons of accumulations suddenly cherished for a second or two. There was no time for sleep that night. Only intervals of restlessness in varying degrees of unkempt beds, soaked walls and ceilings, G.I. sheets slingshot to the next deserted street. We climbed the attic stairs, proverbial men ready to face proverbial nature. We all knew how this would end, how the boar would stare us straight in the eyes cold, its own like the souls of hurricanes, how its immensity would trample on everything we hold dear, and how, no matter the case we plead, it wouldn’t fail to remind us we are never equals.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1
抵抗抒情
抵抗的抒情詩的現狀:抵抗對象的喪失與回復 文中村不二夫 (日本)
譯陳卓姿
1
在
進入正題之前,我本想先談一談抗爭對象, 但我也不清楚詩人到底在反抗甚麼。可以得 知的是,詩人在戰爭時期遭受了無法反抗極權主義 的創傷,因此決心不再參與戰爭,並終止愛國詩的 創作。但是,這種想法早已變得空洞,詩人對於抗 爭一事只剩下迴避的態度,不再敢於挑戰。鮎川信 夫對於《原子塵詩集》發表了這樣的看法:「對於 那些已經將政治抗爭公式化的詩人,(中略)這種 現象是與大戰前夕曾將許多詩人捲入困境之中的心 理擬制極度相似的東西。」(〈《原子塵詩集》論 戰的背景〉,1955 年),並在詩人對社會現象缺乏 關心一事上敲過警鐘。但是這個問題僅被遺留到波 斯灣戰爭、九一一恐怖襲擊,或是三一一大地震主 題的詩作中討論。若根據鮎川的詩論,那些詩並不 是為了抗爭而寫,而僅可看作是對現象的追認或贊 同。換而言之,如果我們向詩人尋求的不是「他們 寫了甚麼」,而是「他們如何書寫」,並將其視為 一切的答案,便不能發揮以史為鑑的效果,對未來 作出警醒。 戰前的精英官僚以天皇軍隊的名義企圖向海外 擴張,他們精心策劃了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 由於篇幅所限,我將省略這方面的內容,但無可否 認,數以億計的日本國民被殘酷無情的英美等國的 言語所煽動而參加了戰爭,這是個沉重的事實。連 學生們也在 1943 年 10 月 21 日加入「學徒出陣」 計劃,出發前往戰場。全體日本人都被愛國心所驅 使,全面配合國家的陰謀行動。我們應該意識到被
6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皇國的言論一致地唆使的局面有多可怕。從某種意 義上來說,鮎川的問題意識在於人們對自己在最終 局面應該具備的態度感到灰心,也就是說,他們面 臨著理智崩壞和言語變得無力的現實。 與此相對,現任內閣因為官僚力量正在弱化 而擺出反民主的態度,但是這個姿態極端反智且粗 暴。不斷用喇叭向人們詳細解釋的街頭宣傳也只是 虛有其表,無法傳達言語的真相。另一方面,我甚 至在想如果語言的力量弱成這個樣子,是不是連引 導國民發動戰爭都做不到了。 更甚者,安倍政府當初揚言擺脫日本戰後體制 的呼聲也不知道去哪了,日本政府不知不覺間勾結 上特朗普政權,不斷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日復一 日對美國越加依賴。只有金融經濟能保障當前的政 權了。日本股價在野田政權末期一度跌至 8,000 日 元的低位,但現在已經回升至約 23,000 日元。大企 業拜日元貶值所賜累積了留存利潤,同時日本的土 地價格卻下跌了,很多土地被中國企業等所收購。 我內侄女的丈夫是美國人,來往日本與美國工作。 他對我說過,他很高興東京的租金只有紐約一半左 右。但是,股票價格上漲只對富人帶來了好處,貧 富差距擴大、黑心企業橫行、老年人死於窮困等等 已經成為日常。打著新自由主義的名號,政治在一 個對他人缺乏關懷的社會中越來越專門化。詩人一 昧專注寫詩,對這些深刻的社會問題卻不予關心, 日以繼日大量生產毫無特色的現代主義詩歌,以及 日常抒情詩。詩人若將不寫愛國詩的意義理解成只 需旁觀社會事件便好,則是大錯特錯。然而,現在 的詩人說不定連反抗的象徵都不放在眼裏。
2 我雖已年逾七十,但仍未退休,繼續上班賺取 工資。在工作中,我有機會結識不同行業的人士。 他們大部分是在企業工作的上班族,但也有一小部 分專業人士,例如國會議員、律師、會計師、醫生 以及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等。他們可以說是站在貨幣 經濟的頂點,從安倍經濟學受益的一批人。這些人 當中沒有一個知曉我的詩人身份,我跟他們至今只 有商業上的來往,從未有任何私人方面的交談,今 後我也不打算向他們聊及我自身。但是,當我寫到 這裏,試著重新觀察他們的心理時,我發現他們的 言談中完全沒有「應該保障詩人去抗爭的國家或人 士」這種抽象的概念。他們以實用主義劃分一切事 物,公司、個體對他們來說沒有分別,都以賺取經 濟利益作為唯一的使命。雖然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人 也不好,但不得不說,連這個境界也不放在眼中的 人更加糟糕。他們要成為業界的專家,本來不就應 該以哲學和文學支撐他們的思想嗎?他們的思想中 正正缺少這兩者的蹤跡,這簡直可以說是一場嚴重 的危機。 不久之前,直到昭和時代結束,文學仍然能參 與我們的對話,談話中甚至產生了令我們意想不到 的,真真正正的哲學思考。其中一人是註冊會計師, 他掏出自己全部積蓄,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開了一 家書店。他還曾夢想開一家文具店,可惜這個夢想 夭折了。我與這名會計師私下關係也變得很好,他 知道我新出版的詩集賣不出去,但仍願意在他的書 店上架拙作。他還當過幾家知名銀行的監察人,所 以他並非「離地」,而是踏實地基於自己的事業成 就,將經營書店及開設文具店寫進個人計劃。然而, 現在周圍已經見不到會有這種念頭的經濟人了。人 們只對存錢投資、利益滾雪球的金錢遊戲有興趣。 平成時代奪去了人類的浪漫,將不能返還為貨幣價 值的思想和文學要素統統捨棄掉。詩人明知道搞文 學賺不了錢,但還是堅持下去了,稱之為「和尚的 極致」也不為過。也因此,詩人雖然能夠堂堂正正 地反抗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但是下筆時一直找不 到抵抗的對象。 多數人都會將現代詩跟晦澀難懂劃上等號,因 此當詩人在現實社會中談詩,對方也只會覺得他在 說奇怪的異國語言。由此,詩人在日常中必然會被 孤立,最後只能在詩人之間溝通。詩的用字也逐漸 脫離現實,像是在記錄「詩學研究的實驗成果」一
般的詩集被量產,甚至成為候選得獎詩集。這其中 根本沒有「抗爭」一類詞立足的餘地。 這不就是因為詩人無法確認抗爭的語言,其確 切的表達形式嗎?即使如此,若他們仍然選擇去寫 詩,比起想做出甚麼實際成果,倒不如說是為了一 直以來所堅持的事物的自尊心而已。簡單而言,戰 後石原吉郎被關押在蘇聯集中營的經歷、鮎川信夫 對戰爭的體會、谷川雁對革命的渴求、辻井喬提出 的在經濟高速發展下,經商與寫詩的二律背反,諸 如此類經驗,都可見抗爭的藍圖。谷川的情況,更 可視為對「不可能」的一次挑戰,革命的夢想已經 化為詩人的內在精神。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找不到 像這樣具時代意義的抗爭物了。 3 詩人所抵抗之物已經消失很久了。最極端的情 況是官僚答辯的「白飯論法」(按:日本政客一種 轉移話題焦點,企圖瞞天過海的話術)成為一種常 態。部分官員為了顯擺大正時代的教養文化而濫用 漢語古文文句的表現也很令人頭痛,但像鵺(按: 日本傳說中一種四不像的妖怪,因藏於烏雲後方, 難以得知其真實面目)一樣令人不得要領的答辯更 加離譜。是不是像話劇一樣,一轉場,最好的頭腦 就退化成了最差的頭腦?現代的政治可笑得像童話 世界一樣,老奸巨滑的狐狸跟貉上演爾虞我詐的戲 碼。 現在就是這樣的時代,有權力的人企圖向事物 隱藏自身才能,以此作為高度的戰略。最近幾年, 不少彷彿在召喚昔日亡靈的法案被多數派強行通 過,但這與戰前的極權主義實際上似是而非。在諧 星表演般滑稽可笑的答辯背後,即使暗藏重新武裝 的企圖,以及無論何時都在防備戰爭的恐懼,但是 官僚的話語並不具足夠的威懾力,能夠引導國民參 與戰爭。最多也只是像麻生太郎一樣在納粹政權修 訂威瑪憲法的手段上打壞主意,如同模仿藝人的程 度而已。儘管如此,官僚們為甚麼還要重複「白飯 論法」這種幼稚的言語行為呢?以前日本流行一種 說法:即使政治是二流的,但我們有一流的官員, 因此國家十分安寧。但仔細想想,戰前的日本以東 條英機那幫高官為中心,他們太想出人頭地,甚至 為此犧牲國民的性命,毀掉了國家,這種不負責任 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官員一流」的說法顯然只 是錯覺,他們不過是剛好碰上時勢才發了跡。若以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3
佐川宣壽這位靠「白飯論法」一舉成名的長官來打 比方,自然能夠得出同樣的結論。我們可以允許國 家僅以一流大學畢業為條件,冒著誘發戰爭的風險 將管理國家的任務交給這些官員嗎?話雖如此,將 這個重任交給從普通大學畢業的人更加危險。原因 是滿足於普通大學學歷的人多數不會拚命學習以求 突破入學考試的難關。考慮到這一點,我覺得有必 要每年佈置一些考核,持續檢測這群人是否具有適 合擔任官職的能力,而不是說通過了大學畢業的精 英考試就能一勞永逸。今時今日的相撲比賽中,大 關階級的相撲力士被攻下城池也是常見不過的事, 力量不夠的選手當然會被降級。因此,只有擁有覺 悟,會永不休止地學習的人,才是管理國家的合適 人選。 所以,詩人到底在反抗甚麼?若沒有抗爭的 對象,就這樣空洞地抵抗著,詩自然會淪為文字遊
夠抵受鮎川嚴苛的質問,並且解答「反戰詩是否愛 國詩的反面」這一疑惑。這本書無疑能打破日本抗 爭詩僵化、死板的格局。要立刻創作抗爭詩當然還 很困難,但是如果要著手創作,我們只能跟隨帕默 這位詩人所暗示的語言的方向前進。帕默基於自身 的越戰經歷出版了抗爭詩集《圓門》(The Circular
戲。以藤富保男為例,這位詩人身處體制外的特殊 位置,他寫出了以下的文字:「欺騙、愚弄以及避 重就輕,對寫詩的人來說是最重要的職責。不能光 明正大地表現虛偽以及欺瞞他人的人,就跟患有鼻 炎的狗一樣可悲。」(《一發》,1995 年,矢立出版) 在藤富保男的時代,權力這一反抗對象仍然對 詩人可見。因此,詩人可以用言語諷刺強權。但是, 藤富的論點現在已被偷天換日,成為官員們的「白 飯論法」詭辯。他們甚至能理直氣壯地引用藤富的 言論。正是現任內閣任命了這幫易被權力擺弄的官 員,尤其安倍首相要負上很大的責任。經濟變動跟 著內閣跑,媒體「忖度」(按:義同揣測,於 2017 年成為日本年度流行語,諷刺日本政界的不良風 氣)權力的意志,在野黨放棄奪取政權,日本人曾 擁有的智慧根基如今盡數崩塌。只有詩人不曾受到 波及,也只有詩人的語言文字能夠阻止智慧退化。 這是因為詩人不受任何權力管束,也不必向體制奉 承、尋求政治分肥。只有詩人擁有與權力對峙的力 量,但他們竟然沒有打算使用這件最有力的武器。 儘管日本法律保障言論自由,詩人們還是沒有嘗試 去對抗權力。即使敵人像鵺一樣捉摸不定,詩人也 不應掉以輕心,而是立即開始為抗爭做準備才是。 僅靠上文內容,仍然不足以回應四元康祐先生 編撰「抵抗抒情」香港專輯的初衷。在四元先生的 介紹下,我饒有興致地閱讀了山內功一郎的《米高.
也不能容許自己一旦缺乏抗爭的媒介便對現狀袖手 旁觀。我們必須通過帕默的抗爭詩論說,學習如何 重新創造出抗爭對象。我希望透過確認這一點來收 結全文。 V
帕默:尋找另一種視象》(Michael Palmer: Searching for an Alternative Vision,2015 年,思潮社)。這本 書確實在設想抗爭詩的同時建構了結實的理論,能
6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Gates)。山內功一郎對這本書有以下的說法:「比 起高喊反戰,更應揭露『欺瞞的困境與虛偽的言語』 的真實情況 —— 那總歸是他作為詩人所採用的方 法。」(頁 57)「不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去掩蓋 事實,反而要嘗試將其揭發。換言之,這是反將一 軍的一招,正好利用不穩且危險的語言來暴露當權 者巧妙地隱藏起來的事實。」(頁 60) 我本該以此為起點開始論證,但我無論如何都 不能縱容圍繞在我身邊的語言上的貧乏,急欲追尋 真相,為此用盡了篇幅。詩人不可甘於不作抵抗,
抵抗抒情
抵抗的抒情詩:兼論韓國詩的多面性 文佐川亞紀 (日本)
民
譯歐建梆
主運動既鼓動人心,也教人深存敬意。抗爭 者冒著生命危險,與不公的政權搏鬥。不惜 鋌而走險,甚至有機會禍及自己的親人。在探訪的 過程中,抗爭者家屬為子女感到擔憂的同時,也為 子女願意挺身而出而感到驕傲。 雖然一般來說,詩歌主要為詩人傳情達意,但 倘若能理解不同語言、文化和歷史,不是更能看到 栩栩如生的光輝,以及鮮明地瞭解到實際情況嗎? 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及文化引以為傲,犧牲經濟也 要捍衛自由的意志,使我感激難言。 反觀日本,我不得不承認自己不中用。日本人 的「對抗」、「反對」聲音柔弱,讓一切捲入資本 主義與政治權力支配的濁流之中。污水不停沖洗, 人的內在也隨之變得污濁。我希望找出頹廢的根 源,讓更多人在亞洲,甚至在世界各地高聲呼喊著 對新詩的期盼,要求恢復對生命擁有的權利。 儘管日本也有打壓自由與禁止言論,但是日本 人缺乏民眾追求和捍衛自由的意識。例如,即使沖 繩人民反對邊野古基地的建設,日本政府仍然漠視 人權和人民的生活,毫無道理地強推政策。自福島 核電事故以來,福島的避難人士慘遭歧視,政府卻 坐視不理。更甚者,「愛知縣的三年藝術展中止」 一事,美術館無法自由展覽藝術作品,不就正反映 言論自由受打壓的危機嗎?另外,肺炎肆虐,引發 日本政府官員修改憲法,開創危險的先例。雖然日 本不是一黨專制的國家,卻非常閉塞。我們正長期 處於這厚此薄彼的政權之下。 從 2019 年的夏天開始,我面對著兩個問題: 日本對韓國與居日韓國人的仇恨言論越發嚴重,以
及日本政府對韓國半導體的輸出管制日益收緊。韓 國市民喊著「NO 安倍」表示抗議,訪日人數亦從 2018 年超過 750 萬人減至約 200 萬人(資料來自日 本政府觀光局)。原因是韓國大法院裁定,承認前 徵用工人被迫強制勞動,要求日本企業賠償。根據 日韓條約,日本並無須為殖民統治而觸犯的罪名自 責或賠罪。我認為這引發一連串人權問題,包括前 徵用工人遭受非人道和不當的待遇。有鑑於此,我 參加了由關注日韓問題人士舉辦名為「韓國是『敵 人』嗎」的聲明,並在臨時集會中朗讀拙詩〈我們 不是敵人〉。歷史問題與詩人無關。也許歷史應涉 及更為普遍的問題。但是,「後殖民」是自二十世 紀以來重要的問題。語言的支配/被支配正在現實 中出現。 對韓的仇恨言論愈趨激烈的同時,慶祝令和改 元的活動也隨即遍及全國,毫無疑問緊張感相比平 成改元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深感恐懼的,正是從明 治維新開始,在日本人的精神深處,天皇制徹底地 被神化,而且他們支持天皇制的態度似乎愈發牢不 可破。 此外,2019 年 10 月,我參加了由居日詩人丁 章先生、《尹東柱評傳》的譯者愛澤革先生等人, 以及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延吉學術委員 會舉辦的「邂逅尹東柱 —— 以中.日.韓三國語 言為媒介」。我的心情從那時開始變得複雜。雖然 我後悔用半吊子的韓文朗讀尹東柱的「輕而易舉寫 下的詩句」,但是聽到延邊大學的學生用日文朗讀 同一闋詩,我發現自己仍舊對日文依依不捨。即使 男性的髮型要剪成韓流般的薯仔頭才算時尚,但是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5
美國等流行文化仍極具魅力吧。當我想到滿州及朝 鮮的殖民地時期日文的語言政策,對於學習日語的 人,我既深懷感激,亦存歉意。 這趟旅程中,我有幸認識金海洋和李惠善二 人。金先生的父親金學鐵曾於日本法西斯主義戰爭 時參加中國軍麾下的朝鮮義勇軍,後寫下批判毛澤 東的小說,引起回響和關注。李惠善則是中國朝鮮 一族的重要作家。 遭到封殺的抵抗的抒情詩 韓國女詩人羅喜德的〈檔案名稱、敘情詩〉所 寫的是關於德國詩人萊納.孔策(Reiner Kunze) 的詩。詩歌名稱取自前東德情報局所收集的公安資 料。這證明任何權力也會打壓抒情詩,而乍看之下 弱不禁風,十分平靜的抒情詩,也蘊含反抗的力量, 就像尹東柱的詩一樣。生於 1966 年的羅喜德是非 常出色的詩人,我亦於 2014 年認識他。 他們把他禁錮在一名為「敘情詩」的檔案中 因為他們想要相信 即使敘情詩也有危險 舉例來說 檔案中發現了以下的東西 一撮頭髮 數不清的指甲印 某個角落磨破了的手帕 格仔上衣一件 舊的公事包與書本數冊 匙與餐叉 未經修飾的原稿一疊 銀絲眼鏡與綠色的眼鏡盒 沉默 一瓶 從森林中拾回來的葉子數枚 繃帶中殘留的體臭密封在玻璃瓶之中 他的作品放進了「敘情詩」之中嗎 理所當然與他的敘情詩一起 (羅喜德「檔案名稱、敘情詩」節錄,韓成禮譯【日】, 曾刊登於日本詩誌「PO」176 號。*題名原為「Deckname 〈Lyrik〉」 前東德情報局所收集有關詩人萊納.孔策的 資料集名稱。)
但我想強調的是,羅喜德只是思考國家對自由 的打壓、詩與詩人之間的關係,並無特別批判前社 會主義的國家。戰後日本遭受 1960 年日美安保條
6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約反對運動的挫折,變得更積極批判史達林主義, 有甚於日本本身的歷史責任,以致蘇聯解體,矛頭 變成指向中國、北韓的批判。 生 於 1965 年 的 樸 正 大 一 直 敬 重 哲. 古 華 拉 (Che Guevara; 艾 尼 斯 圖. 古 華 拉 Ernesto Guevara), 在 韓 國 一 片 嘲 笑 聲 中, 終 於 出 版 了 名 為 《哲.古華拉萬歲》詩集。雖說韓國實行民主化運 動,透過人民的力量取得勝利,政權交替得以實現, 但另一方面急速的經濟發展導致貧富懸殊加劇,加 深人們內心的虛無與孤獨。樸正大是「國際詩歌急 進野蠻人樂隊」的成員,「無加糖香煙俱樂部」的 創作同人,曾獲大山文學獎和金達鎮文學獎。 埃內斯托,雖然你執起手槍隨時能朝世界的心臓 出擊,但是我已無法抓起任何東西 現在我能抓起的唯一武器是虛無,緊握虛無的 堅硬的孤獨 我緊握虛無,變成一點蒸氣,猛烈地往世界的 內部深潛 埃內斯托,我的摰友 每天早上我吸著來自革命的領土的香煙 假如我呼出的香煙能動搖整個世界,而我是喚 醒沉睡中的靈魂的旗幟,那是多麼美好 假如能一邊毆打貪婪的權力與其寄生的追隨者 們的後腦,一邊使勁地搖動著現在眼前蔓 延著的腐敗資本主義風景,那是多麼美好 追隨者們所訂的法規令每天每天許多人連呻吟 聲也無力發出而死去 (節錄自《樸正大詩集 哲.古華拉萬歲》,權宅明譯 【日】、佐川亞紀監修)
承認多重現實的同時超越相對主義 但是,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榮獲奧斯卡 獎項,為亞洲電影爭光。電影以黑色幽默與懸疑橋 段,諷刺韓國社會 IT 產業急速發展的同時,貧富 懸殊問題十分嚴重。故事中,無論是居住在豪華大 宅的 IT 社長、生活在半地牢的家庭、還是住在地 牢的人,都非常反映現實以及韓國的生活百態。原 題「寄生蟲」所指的,也許是吸著百分之九十九的 血的那百分之一的有錢人吧。 雖然韓國透過一百萬人上街遊行打倒前樸槿 惠政權,但是超高學歷社會與階級撕裂問題仍然存 在。都鍾煥、安度眩等與文在寅總統同輩的詩人,
發起市民運動與工人運動,重視少數人士的觀點。 都鍾煥、安度眩,1989 年因加入全國教職員工會而 被免職,後來於 2002 年得到平反。 另一方面,緊接而來的世代,生於 1963 年的 庚河等人針對在像日本東京的青山、原宿等街頭的 年輕文化,寫下〈風吹之日一同遊鴨鷗亭洞〉的作 品,吹起一陣新的熱潮。例如 2020 年 1 月底,像 六本木一樣的首爾江南區內的大型書店入口處放著 巨大的招牌,上面以隱約的文字和柔和的插畫展示 尹東柱的一節詩,詩集擠滿數個書箱(而不是書架, 是八層高的書箱),以時尚的品味展出不同作品, 除了平放著很多書籍之外,亦列出最暢銷的詩集 (!)排行榜。 談到日本的小說家,東野圭吾很受韓國歡迎。 雖然自日本實施輸出管制政策,即使是懸疑小說的 受歡迎程度也大減,但是 2020 年特設的專題區依 舊存在。 另外,書店附近的是一排閃閃發亮的整容醫 院,吸引世界各地的客人光顧。醫院内外裝修漂亮, 像我這類人,只喜歡堅持民主鬥爭的韓國詩人,來 到這裏感到現實的可怕之餘,也使我消化不良。總 括而言,韓國變化的速度真的很快。 另一方面,雖然標榜女權主義的韓國小說《82 年生的金智英》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成為暢銷書之 一,但是文學界中的 #MeToo 社會運動也正在廣泛 傳播。從 2020 年 1 月 27 日至 29 日,我與著名的 女詩人文貞姫和翻譯家.詩人韓成禮見面。我認為應 更重視女性的詩作與發言。 我的筆桿不是陰莖 我的筆桿是血 天空啊 鳥兒啊 吃吧 來吧!在這裏 我的黑暗 我的身軀 新的土地 給你的禮物 唯一的 1
另外,1974 年金芝河因發表「五賊」、「蜚語」 等作品而違反反共,被逮捕、坐牢、判處死刑。出 獄後,近年像否定過去所做的一切,真令人惋惜。 二零零九年,學會雜誌「社會文學」與金芝河取得 聯絡,對方也應邀賜稿,寫下「東亞詩人的任務」。 文中反映金芝河從一九七○年代開始醉心探究東學 思想的宇宙觀,亦提起以韓莎林運動(環境運動) 為支柱的思想。 儘管為韓國民主化運動付出的詩人,現在受到 好壞參半的不同評價,但肯定的是,他們加深了運 動在不同方面的影響。1987 年民主化實施後,就女 權主義和環境問題等的討論越來越廣泛。在韓國, 詩人之所以受到敬重,是因為回顧歷史的時候,他 們參加民主運動,思想上、實踐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們曾遭受逮捕、坐牢、禁止出版等不同的打壓。 現在流行以女權主義的角度進行批判,雖然有點不 及以往,但這也是民主化過程的一部分,對內的批 判也許能製造新的潮流。 最近讀到馬爾克斯.加百列,雖然仍是一知半 解,引用他的著作令我感到不好意思,但是他所提 出的「新現實主義論」實在引人入勝。所謂「世界 不存在」, 既否定一元的世界觀,又不支持完全包 容多元主義的看法。應該根據事物的多義性,達到 多元自主選擇的價值。不應依靠 AI 代替人類思考, 而應該承認現實的多面化和多重化,不應墮入一元 論與國家主義的陷阱,也不應相信相對主義、虛無 主義 —— 我們應該從詩歌得到的,不就是回復對 未來的想像嗎? 談到詩歌的意義,沖繩石垣島詩人八重洋一郎 曾說過以下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也許正因為我們 生於世界欲望的焦點,反而我們的多重意識被不停 鍛練,變得結實,也許正因如此,一切生活的價值 思想和存在形態被孕育出來。我認為詩是用來打賭 那種可能性。」(〈打賭〉,詩歌雜誌《阿修羅》 第 57 號)。近期,著名歷史學家鹿野政直的論著《沿 八重洋一郎從生命直搗歷史與文明》(洪水企畫) 出版。從多重的支配中想像「一切生命的價值思想 和存在形態」才是詩的可能性。詩雖無力,但我仍 希望剛柔並重的抒情詩能成為地下水川流不息。我 聽著沖繩、韓國、香港、世界詩人的不同聲音,以 詩歌作賭注,渴望詩歌能為一切生命正面臨危機的 現在開拓新的未來。
V
(文貞姬〈我的筆桿〉,佐川亞紀譯【日】) 1
譯者按:原文為「두 번은 없다」,直譯為「沒有第二次」。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7
詩論評介
向晚意不適:讀 Harold Bloom 最晚書 文劉偉聰
楔子
「偶
從陶令問前身,微笑拈花悟夙因。寂寞 疏窗無个事,一鐙如對古詩人。」 詩是清同治間楊紹和的詩,題《對菊偶成》, 收入氏著《儀晉觀堂詩鈔》1。楊氏乃清季大藏書家 海源閣主人楊以增次子,自然能詩,但中國詩人太 繁星太希臘,楊氏詩未必入流,我在陳衍所編《近 代詩鈔》中便屢尋未獲楊氏詩。我引楊氏這一首, 只因他吟詠的蓋是人間共相,寂寞時你我或會燃燈 (「燈」「鐙」互通)一盞,讀詩而尚友古詩人。 Harold Bloom 是縱橫上庠逾半世紀的文學批評 大家,2019 年過世,米壽已逾,九秩未臻,病榻上 念茲在茲的還是詩與詩人,身後刊出了一卷大書, 說 的 正 是 詩 人 與 詩, 題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那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殿下 “To be or Not to be” 以外的又一閃閃金句,Bloom 更怕我們心眼 不明,遂以副題 The Power of the Reader’s Mind over a Universe of Death 揭出一番心事 : 既知死神在暗角窺 伺,正不懷好意訕笑,文學批評人是讀書人,以詩 為劍為盾為 arms,誓要打一場死仗,然而,這場必 敗無疑的 mortality war 怎生打好? Bloom 在書上的 《緒言》上便登高一呼:Reading to stay alive! 果然,這卷大書是 Bloom 在他最後的病榻歲 月中恆矻矻以默好寫好:「… in old age and back in the hospital dictating this 」2 栩 栩 然 Reading and
writing to stay alive 吧! 不必唯大詩人才可寫人間共相,我想起不以詩 名的電影理論人林年同先生,他在最後的日子裏, 也寫詩,寫的也是陶淵明,其《黃菊詠》之三云: 飄然於南山之下 陶淵明拈了一年野生的黃菊花 像風像了無痕迹的風 像莊周逍遙 逍遙 像老聃游於無何有之鄉 無有無有之鄉 3 那「無有無有之鄉」,餘音若斷若續,游絲游 詩,fading out 一般的淡出,猶餘生之綣戀,死亡 之輕叩心扉:「喀喀喀! Anybody home?」 我想 Bloom 的回應許是鏗然一聲:「諾!」 還要在 Take Arms 上唱出 Percy Bysshe Shelley 寫於 1817 年的斷章 “Prince Athanase”:
His soul had wedded Wisdom, and her dower Is love and justice, clothed in which he sate Apart from men, as in a lonely tower, Pitying the tumult of their dark estate—
1
見《儀晉觀堂詩鈔》,收入周廣騫、丁延峰校注:《海源閣楊氏詩文校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頁212–213。
2
見Harold Bloom,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0, p. 460。
3
見《林年同文集》,次文化堂,1996,卷首,無標明頁數。
6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Bloom 隱隱然以這孤獨王子自居,更喻之為 一位遺世而獨居穴中的老去靈媒 —— “an aged oracle dwelling in a cavern”4 !我讀著讀著,總要想起 楊紹和、林年同和文學史上的陶淵明,當然還有 Bloom。 我猜 Bloom 在最後的日子裏,欣臥病榻之上, 形神一如 an aged oracle,一邊口述,一邊讓助手錄 下他的文評神諭(oracle),一如聖靈降臨,起死 復生。Bloom 一定憶起他的老友兼文評大家 Frank Kermode 有 關 “Divination” 的 一 番 話:”For divina-
tion … is a power traditionally required by those who wish to distinguish between variant readings, and to purge corrupt texts.”5 文評即神諭:Literary critic as oracle Bloom 是西方正典守護人,守護的既是 Canon,也是因 Canon 一脈而來的文學道統,讀 Take Arms 不 能 一 蹴 即 就, 盍 興 乎 來, 須 細 細 尋 繹 Bloom 的從前曲折。 Bloom 經年是耶魯大學高眉大教授,頭銜是 Sterling Professor of Humanities,本應不入尋常百姓 家。那年是 1995,我正在大律師事務所中學藝, 昏悶出鳥來,便躲懶跑到樓下置地廣場的書店觀 書,瞥見前一年出版的大部頭 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是時也,西方正典正飽 受一眾學院前沿理論如女性主義、文化多元主義、 後殖民主義及後結構主義等等等等的輪番挑戰,一 併揶揄,Bloom 惱火看不過眼,以上庠經典守夜人 之姿,寫了這部大書,奉諭世人:「在事到如今的 歷史中,我們該讀那些書?」(what shall the indi-
vidual who still desires to read attempt to read, this late in history?)6 此書出版社既是大路 Harcourt Brace7, Bloom 甘心與庶民遊,授庶民以經典之志,昭然若 揭。
Bloom 心上筆下的經典是英語西文的文學經 典,自莎翁而下,大珠小珠,稍遠的是旦丁、喬叟、 穆爾頓、約翰遜;稍近的是奧絲丁、惠特曼,狄更 遜與乎托爾斯泰、易卜生,更有紛亂當世中的佛洛 伊德、普魯斯特和喬哀斯云云…… Bloom 一以貫之,暮年歲暮讀的也還是如斯正 典,不為甚麼,且聽 Bloom 在 The Western Canon 上 開宗明義的夫子自道:「西方正典啟人神智,驅使 你我面對一己的孤寂,而那孤寂歸結於我們孑然靜 對一己之生也有涯。」(“All that the Western Canon can bring one is the proper use of one’s own solitude, that solitude whose final form is one’s confrontation with one’s own mortality.”)8 臨終自是孤獨。 差不多三十年後,Bloom 在 Take Arms 說的是 詩,引的是 Giambattista Vico 的詩論:“… the function of poetry was not to liberate, but to define, limit, and so defend the self against everything that might destroy it”9,甚麼會 destroy 我們的 self ?我自想起 隨 死 神 而 來 的 mortality, 那 是 Bloom 在 寫 作 Take Arms 時揮之不去的終局對手。 在「 大 限 」 之 前, 眾 生 與 群 芳 泥 塵 同 列。 Bloom 說,一切經典文學,不過是與死神搏鬥, 不讓你我灰飛煙滅:“A poem, novel, or play acquires all of humanity’s disorders, including the fear of mortality, which in the art of literature is transmuted into the quest to be canonical, to join communal or societal memory. Even Shakespeare, in the strongest of his sonnets, hovers near this obsessive desire or drive. The rhetoric of immortality is also a psychology of survival and a cosmology.”10 文學和文學研究究竟有何神通,堪可對抗死 神?這其實頗不易明白,我們且從 Bloom 另一小段 文字著手:“The study of literature, however it is con-
ducted, will not save any individual, any more than it will improve any society. Shakespeare will not make us better,
4
同注2,p.462。
5
見 Frank Kermode, An Appetite for Poet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152.
6
見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 Harcourt Brace, 1994, p.15。
7
Harcourt Brace為美國老牌出版商,自90年代以還,經歷一番收購合併後,Harcourt Brace的招牌早已不存。
8
同注5,p.30,文中漢譯乃拙譯。
9
同注2,p.14。有趣的是,Bloom的文章一貫注釋欠奉,我們不熟書便不知袖裏坤乾,例如這裏引的Vico,只說引自New Science,沒章沒節,更沒有版本譯本之什,我笑笑,花了好半天翻遍Jason Taylor & Robert Mine的新譯本(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0),獨不見Bloom引文一類的話,自然,那還是無礙我們閱讀Bloom。我油然想起另一大儒Isaiah Berlin引文的隨心所欲。
10
同注5,p.19。
Voice & Verse | 聲 韻 | 69
and he will not make us worse, but he may teach us how to overhear ourselves when we talk to ourselves.”11 雖然 Bloom 此處針對的是其他功利的文學理 論,但剝蕉見心,他對優秀文學作品一往情深,即 文學正典未必能有甚麼社會功能,但其意義卻在於 讓讀者變成孤獨者,在閱讀中自我觀照(overhear ourselves),發人深省(talk to ourselves)。 我不以為 Bloom 這一高見很不尋常,《文心雕 龍 · 神思》上即有非常相類的說法:「古人云:形 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 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 通視萬里……」 「寂然凝慮」不亦 “the proper use of one’s own solitude” 之謂乎?然而,「寂然凝慮,思接千載」便 能對抗死神,昇華至 the rhetoric of immortality 嗎? 在 The Western Canon 上我委實找不到一個令人 滿意的答案,倒是在後來的另一本書上卻找到那麼 一 點 端 倪, 那 是 刊 於 2011 年 的 The Anatomy of In-
fluence,開首一章彷彿為少年人痴人說夢:“When I was very young, freedom beckoned through the poets I first loved: Hart Crane, William Blake, Percey Bysshe Shelley, Wallace Stevens, Walt Whitman, William Butler Yeats, John Milton, and above all William Shakespeare in Hamlet, Othello, Lear, Macbeth, and Antony and Cleopatra.”12 讀 詩 授 人 以 自 由, 使 人 愉 悅! Bloom 續 說: “The sense of freedom they conferred liberated me into a primal exuberance.”13 我靜下來想想,可曾讀詩讀得如 斯亢奮,如斯高歌? 情緒情感難於直接比附比較,我的亢奮也不必 等 如 Bloom 的 primal exuberance, 尤 是 這 裏 的 freedom 和 exuberance 可 能 也 不 是 字 典 上 的 exuberance 和 freedom,畢竟 Bloom 時刻提醒我們:“imaginative
literature is figurative or metaphoric. And in talking or writing about a poem or novel, we ourselves resort to figuration.”14 呵呵! Bloom 咳金唾玉,詩語翩翩,道可道, 非常道,詩猶不可直說。15 Figuratively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 Bloom 說的 Literature as a way of life 與乎 Reading to stay alive? 我們 一回眸,即見到 Take Arms 緒言上的詰問:“In what
sense does deep reading augment life? Can it render death only another hoyden?”16 Bloom 素來政治不正確,又或晚年一無所懼, 愛理不理,連死神也給貶成一介吱喳婆 Hoyden !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將死亡譬作 Hoyden「吱喳婆」許是個不倫之喻, 但無論如何,Bloom 心上筆下俱明明白白,不會誑 說讀詩竟能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畢竟:“When I say to myself and to others that reading helps in staying alive, I am aware that I am being metaphorical. Returning to Dante or Milton will not prolong my existence by a single minute…”17 而 “Staying alive is augmented by thinking in metaphors…”18 肉身也好靈魂也好,我們如何透過閱讀西方正 典,透過文學想像以強其筋骨,廣其精神? 我們且先回到 Bloom 念茲在茲的生與死,生死 是人間何物? Bloom 如此點出副題 The Power of the Reader’s Mind over a Universe of Death 的深意:“Secu-
lar and disenchanted readers in time may well confront something like the chaos through which Milton’s Satan heroically voyaged, named by the poet: ‘a universe of death’. How shall such readers augment the power of mind to sustain their own voyage?”19
11
同注6,p.31。
12
見Harold Bloom, The Anatomy of Influence: Literature as a Way of Lif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3。
13
同前注,p.3。
14
同前注,p.13。
15
繼The Anatomy of Influence之後,相隔差不多十年,在Take Arms書上,Bloom尚不忘figuration: “Emotional stimulation and poetic truth-telling can be linked only through figuration.” (p.15),為免枝蔓,不贅,權錄於此。
16
同注2,p.1。
17
同注2,pp.1–2。
18
同注2,p.2,此處Bloom說自己受教於Angus Fletcher的Colors of the Mind,又說自己一屋書,找不著 Fletcher!我也一屋書, 倒找到 Fletcher (只是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的 print on demand 本),唯沒翻過,不知道Bloom受教的是哪一章哪一節。
19
同注2,p.11。
7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稍後,在提及 Frank Kermode 時,Bloom 又說: “Through the years we exchanged so many views on the trope of the poet’s mind over a universe of death…”20 持此觀之,詩人、文評家和普通讀者也會面對 同一或各自的 universe of death,他們和我們各藉寫 作、評點和閱讀來浮過那死亡之海?這裏 A universe of death 也是「詩人之喻」,即 Bloom 一再掛在唇 邊的 poet’s trope,那 trope 還要來自他禮讚的大詩人 John Milton。綜覽 Bloom 一生著作,他最推崇的是 Shakespeare21, 然 後 是 Milton, 而 Milton 又 是 踵 步 Shakespeare 而化古典為新典的巨人 22,是以我們得細 細尋溯這一款「詩人之喻」。 首 先, 何 為「 詩 人 之 喻 」(Trope)? 容 我 偷 懶, 借 用 The Princeton Encyclopaedia of Poetry & Poetics 的 現 成 說 法:“In its moot restricted definition, a trope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uses a word or phrase in a sense other than what is props to it.” 在修辭學上! “As device of rhetorical style, tropes give language what Aristotle calls a ‘foreign air’, using strange words to refer to familiar concepts or assigning novel meaning to ordinary words.”23。 “A Universe of Death” 如何令我們重新認識我們 的大限、我們的 mortality ?也許我們要回到此喻之 初典,即 John Milton 的 Paradise Lost 第二章,寫的 是撒旦如何挑戰上帝,隻身飛越上帝一手創造的地 獄,其間自有苦海自有無邊的混沌: O’er many a frozen, many a fiery Alp, Rocks, caves, lakes, fens, bogs, dens, and shades of death, A Universe of death, which God by curse Created evil, for evil only good, Where all life dies, death lives, and Nature breeds, Perverse, all monstrous, all prodigious things… 撒旦要逃脫的竟是上帝的地獄!且來賞賞朱維之的 譯文:
越過許多冰凍的峰巒,火燒的高山, 岩、窟、湖、沼、洞、澤、 以及「死」的影子。「死」的宇宙, 是上帝用咒詛製造的「惡」, 那兒只有「惡」話得好,在那兒, 一切生者死,一切死者生, 反常的自然所繁殖的,全是 極其猙獰……24 我得老實承認,沒讀過整部 Paradise Lost,只取 巧跳讀過 John Carey 編的 The Essential Paradise Lost, 却 偏 偏 Carey 刪 去 了 上 邊 “A Universe of Death” 的 一節,僅代之以如下幾句:“Other devils explore the terrain of hell and view with ‘Shuddering Horror’ the torment that God has created for ‘The damned ’—That
is, for human beings in the future who, condemned by God, will spend eternity in hell. Meanwhile Satan starts his flight to the earth.” Carey 的撮述非常精準,將撒旦與群魔對照,多 得他,我方才覺得 “A Universe of Death” 之後的一小 段委實飛躍光明: Meanwhile the adversary of God and man, Satan with thoughts inflamed of highest design, puts on swift wings, and towards the gate of hell Explores his solitary flight… 朱維之將末二句翻作:「(撒旦)心熱如火, 乘健翮,試作孤獨的飛行」,我稍嫌尾句拖沓,何 如 換 作「 孑 然 一 飛 」? “The Power of the Reader’s Mind over a Universe of Death” 這款詩人之喻,寄寓 的何妨是叫我們於大限之前,燈下讀詩,涵泳於大 詩人的恢弘宇宙間,猶如撒旦懶理上帝,孑然一飛, 不與群魔凡人同列?! Take Arms 是 Bloom 獨對歷代詩人的自說自話, 試看 2019 年 2 月 23 日那天,他身在耶魯大學醫院 心臟科病室,口中吟著的是 D.H. Lawrence 的 “Ship of Death”25:
20
同注2,p.28。
21
只消翻翻Bloom的七百頁大書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Riverhead, 1998),即知一隅。
22
同注2,見第一章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John Milton: In Every Deep, a Lower Deep”。
23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 Poetics (4th ed.) (edited by Roland Greene et a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1463–1464.
24
見彌爾頓,朱維之譯《失樂園》,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頁70。
25
同注2,p.469。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1
Now it is autumn and the falling fruit and the long journey towards oblivion… [...] And it is time to go, to bid farewell to one’s own self, and find an exit from the fallen self. Have you built your ship of death, O have you? O build your ship of death, for you will need it. The grim frost is at hand, when the apples will fall thick, almost thunderous, on the hardened earth And death is on the air like a smell of ashes! Ah! can’t you smell it? Bloom 一定嗅出那灰煙味道,否則在病榻上緣 何會翻出這一首來,果然,Bloom 笑笑:「恕我未 遑修築我的死亡之舟,但不遠矣!」(拙譯)26 可 是詩中那隻墮下來的蘋果卻曾叫 Bloom 出奇地窩心 (curiously heartened)。為甚麼? Bloom 拈花不語, 我反覆誦讀全詩十節,恕未能看出為何那天 Bloom 偏偏會有如此細細的喜悅。其實書上有許多話, Bloom 也不在乎你我會否同意,會否首肯:「許多 人嫌 “The Ship of Death” 太淺露太絮絮不休,但我就 是喜歡……」(拙譯)27 又如 Bloom 引過 “Ship of Death” 第四節最末一 句:“How can we this, our own quietus, make ?” 隨即說 Lawrence 的詰問乃來自 Hamlet,沒有進一步的引文, 也沒有多餘的話,累得我又搔搔頭,紅了耳根。當 然,上邊 our own quietus 的一問自會使我們想起哈 姆雷特的猶豫:To be or not to be? 又或者,我們想 起的會是《哈姆雷特》戲中戲裏 Player King 的話: Our wills and fates do so contrary run
That our devices still are overthrown. Our thoughts are ours, their ends none of our own 28 沒有對對錯錯,詩無達詁之餘,浮想聯翩自 也沒有天羅地網,更何况,Bloom 屢屢提醒我們各 自身懷的 the power of reader’s mind ! Bloom 自 身 的 power of reader’s mind 也 澎 湃 如潮,病榻上讀詩,既想及將臨的終結,也憶起摯 友的離去,其中有三幾位友人最終惜別時要 Bloom 唸 的 是 Hart Crane “At Melville’s Tomb”。Crane 是 Bloom 自少至老深愛不渝的詩人,更譽之為「奇跡 詩人」29,Bloom 自然義不容辭: Often beneath the wave, wide from this ledge The dice of drowned men’s bones he saw bequeath An embassy. Their numbers as he watched, Beat on the dusty shore and were obscured.30
Melville 是寫《白鯨記》的 Herman Melville,也是一 位 Mariner,故詩尾末二句是: Monody shall not wake the mariner. This fabulous shadow only the sea keeps. 悼亡詩不虞驚醒航海人 魅影英靈,唯留海深(拙譯) Bloom 沒有說,如換了是他的葬禮,席上吟的會是 甚麼詩?如若航海人魂歸海底,一流文評家的 Fabulous shadow 也宜詩國追封? Bloom 病榻上醒著讀詩,睡夢中也是詩。某個 晚上,他夢見雪萊筆下的 The Witch of Atlas,還要 跟自己同舟順流而下,Bloom 起勁跟伊私語,伊卻 狠心一路無言。31 可憐 The Witch of Atlas 長生不老, 身邊許多的精靈俱要老死,逐漸轉身離去: If I must weep when the surviving sun Shall smile on your decay—oh, ask not me
26
同注2,p.470,原文是 “I am not yet prepared to build my ship of death, though I may soon need it.”。
27
原文是 “For many it is too simplistic and repetitive in its urgings. It works for me…”同注2,p.471。
28
Bloom曾在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中討論這段話,見書上pp.425–426。
29
可參看Bloom為 The Complete Poem of Hart Crane (Liveright, 2001) 寫的序,尤是p. XV。
30
同注2,p.505。
31
同注2,pp.231–232。
7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To love you till your little race is run; I cannot die as you must—over me 如 若 “The Witch of Atlas” 在 Bloom 的 夢 中, 居然啟朱唇、發皓齒,說的怕也是上邊一段不近人 情的仙話。 Bloom 記憶蹦躍,浮想聯翩,忽地又念及學 生時代,那是 1954、55 年間,向耶魯請了假,翩然 來到劍橋的 Pembroke 書院,續寫他的博士論文, 論文主角便是 Percy Shelley,一學期完結,隻字未 書,Bloom 便 躲 到 老 遠 的 威 爾 斯, 在 那 兒 的 Saint Deiniol’s Church 靜修用功,某天下午,發呆望著天 上的朵朵白雲,想的原來還是那一首 The Witch of
Atlas…… 少年時代的雲中之詩,迄病榻上的魂牽夢縈, 相隔睽違逾六十年,不必唏噓,卻是回雪流風的詩 意,我貿然想起俞平伯寫於 1975〈讀陳寅恪《秦婦 吟校箋》〉的起首弁語:「昔於戊辰(一九二八)春, 與陳君寅恪共讀羣莊《秦婦吟》,寅恪囑我寫一橫 幅張諸壁間,以借諷詠,又作一文載一九三六年《清 華學報》後……改名《秦婦吟校箋》。其中論點多 與疇昔傾讀有 関 者。偶檢塵封,得此小 册,幾度滄 桑,先後將五十載。寅恪久已下世,雖有愚見,就 正無由。」32 Bloom 和 俞 先 生 相 同 的 是 經 歷 了「 幾 度 滄 桑」,不同的是,一位「偶檢塵封」,另一位是午 夜夢迴,舞若流風之回雪。 我一路細讀或跳讀 Take Arms,想到的不免是 俞先生的《清真詞釋》上下卷與乎錢先生的《談藝 錄》,俱是文人詩話,不是學人的悶人文章,彷彿 論文之中亦可翩翩有詩。 有趣的是,《談藝錄》上有一條議及「學人 之詩」,謂:「顧昌黎掉文而不掉書袋,雖有奇字 硬語,初非以僻典事驕人……學而自畫,已異於博 覽方聞。」33 拈出的是韓昌黎作詩雖掉文但不掉書 袋,恃學而自畫,依然詩人(我即想起 Bloom 不喜 歡 Nabokov,說 “his precocity, linguistic exhibitionism,
vanity shine through everywhere.” 正是掉書袋而不掉文 吧?)。 回到 Bloom 鍾愛的 Giambattista Vico,他的《新 科學》上有此一語:「因為能憑想像來創造,他們 就叫做『詩人』,『詩人』在希臘文裏就是『創造 者』。」34 Bloom 筆下本本大小之書自然掉文(是否掉書 袋當要看看讀者的腹笥豐儉啦!),而 Take Arms 中 則多有「學而自畫」,而此中自有「創造」之思。 Bloom 在討論佛洛伊德(卷中唯一的 non-poet!)的 一章,曾有一段似虛如幻的故事,話說 1965 年, Bloom 人在倫敦,身罹抑鬱之症,去看一位心理醫 生叫 Masud Raza Khan。初次見面,Khan 醫生居然 翻出一本 Bloom 寫雪萊的專著,上邊密密麻麻寫滿 蠅頭批注,Khan 並謂如由他寫雪萊,一定更高妙, Bloom 聞言即掩面狼狽疾走,逃之夭夭。35 如果那本 書即是 Bloom 由博士論文擴展而成的 Shelley’s Mythmaking(1959),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本書,會否亦是 他自身的 anxiety of influence 的原頭或變奏?於此我 一定要引用 Bloom 在 The Anatomy of Influence 的一段 相關語:“What could a poet-dramatist do after writing
King Lear? Bewilderingly, Shakespeare added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 Coriolanus, The Winter’s Tale, and the Tempest, among others. Shakespeare like his protagonists, overheard himself, and like them he overheard ‘Shakespeare’. Like them again, he changed.” 36 Bloom 應該也 overheard “Bloom”(記得上邊引 過的 “overhear ourselves” 嗎?)吧?在最後的日子裏, 他憂慮的會否是 Shelley’s Mythmaking 以後(即 1959 以還)的作品究竟地位如何? Khan 的故事又是否他 的 anxiety by trope ?用佛洛伊德在《夢的解釋》裏 的話來說,Bloom 也許是在 “makes a voice within us ready to recognise the compelling force of destiny … to recognise our own inner minds.”37 凝視鏡中一己的深淵,好認清漣漣漪漪的六十 年過去? 細讀跳讀 Take Arms 是一番既愉快也痛苦的旅
32
見《俞平伯全集》卷三,花山文藝出版社,頁376。
33
見周振甫、冀勤編著:《談藝錄導讀》,洪葉文化,1995,頁353。
34
見朱光潛譯《新科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頁162。
35
同注2,p.564。
36
同注12。
37
轉引自Catherine Bates, “Recognitions: Shakespeare, Freud, and the Story of Psychoanalysis”,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edited by Vera J. Camd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p.50, note 9.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3
程。我學殖荒疏,腹笥中藏不了幾首詩,常常要鼓 起想像的勇氣去猜謎,如何連點成線,連線成面, 好不痛苦!愉快的是猜錯又如何?料 Bloom 不會怒 起於九泉之下,且會寬懷一笑,畢竟他的作品既如 創造也如詩(依維柯的定義),不囿於理論,大可 得魚而忘筌,全杖 the power of the reader’s mind,因 此「晚期理論」云乎哉大可不管用不必提了。 Edward Said 應不會介懷吧,他的 On Late Style 雖然提出了一種或更多種的 lateness,但我真疑心他 有否興趣將之衍成普世理論。他的第一種「晚期風 格」是 the serenity of “ripeness is all’’,另一款則是 “stir
to die the death. For death comes when he will not when we will him. 一轉念間,Bloom 也許唸起杜甫的〈野望〉來: 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沉。 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V
up more anxiety, tamper irrevocably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closure, and leave the audience more perplexed and unsettled than before.” 38 按諸 Take Arms,我們看到的感到的是 Bloom 一生沉澱過後,在身體日漸萎衰之際,跟歷代大詩 人亦正視亦對話,此中既有 unsettling 的惶惑,如面 對 D.H. Lawrence 的 ship of death;也有滿心舒泰的 serenity of ripeness,如一再絕讚他的 Shakespeare! 在 同一衰萎之軀,憑藉 the power of the reader’s mind, 也能有著兩款不同色彩的「晚期風格」,沒有一錘 定音,竟可將 splendid 的 Bloom 歸於一隅!「晚期 風格」不見得是神奇子彈,在評論中可任性「再飛 一會」。39Bloom 是敏感文人,在夕陽無限好之際, 驅車登古原,唸詩讀詩。其實在米壽那年,他已寫 好在八十九歲時所當為之事:“When you are dying you will recite Shakespeare and the other poets you have loved most: Milton, Blake, Shelley, Walt Whitman, Wallace Stevens, Hart Crane, and many more.” 40 Bloom 果然如言,口誦心惟,勒成了好一大 卷書,我也隨他老人家的喜惡 (留意,卷中沒有 Auden 也沒有 Eliot ! ),高低起伏,走了好山好水 的一程,詩界朝聖,卻失禮董理不出一條涵攝全書 的 continuing thread 來,只除了那書頁間細讀深讀的 隨喜聯想,還有那憑閣下腹笥心智而來的 power of the reader’s mind ! Bloom 未必洞悉終將長逝於 2019 年,但他一 定熟稔 D. H. Lawrence 如下一首 “Difficult Death”: It’s not easy to die, O it’s not easy 38
見Edward Said, On Late Style, Pantheon Books, 2006, p.7.
39
也許,晚期風格理論易給人家囫圇吞棗,用得爛了,新近的失敗例子,可見於周芬伶〈生活性與空間性:張愛玲的香港書 寫與晚期風格〉,收入氏著《情典的生成》,印刻文學,2021,頁105。
40
見 The Bright Book of Life: Novels to Read and Reread, Alfred Knopf, 2020, p. 512.
7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詩史鉤沉
古蒼梧的詩、詩評以及在愛荷華的轉變 文鄭政恆
2
022 年來到,華文詩壇迎來兩個不幸的消息。 九葉詩人鄭敏在 1 月 3 日去世,香港詩人古蒼 梧(原名古兆申)在同月 11 日去世,享年 77 歲。 我第一部接觸的古蒼梧作品,應該是 1995 年牛津 大學出版社的《備忘錄》,窄窄的書度,加上詩文 雜置,令我留下印象。後來才陸陸續續買到素葉版 的《銅蓮》、三聯版的《一木一石》以及牛津版的 《書想戲夢》。 關於古蒼梧的生平經歷,盧瑋鑾、熊志琴合著 的《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 1963—2003 (古兆申訪談錄)》已有十分詳盡的回顧,我的簡 單回顧集中於以下三個要點:古蒼梧的詩、詩評, 以及古蒼梧在愛荷華的轉變。 詩:意境的繼承與空間的拓展 古蒼梧在 1945 年生於廣東省高州市(現屬茂 名市)。一九六○年代中開始在《中國學生周報》 和《大學生活》撰寫影評、劇評、藝評、詩評和詩 作等,也參與文社活動。1967 年,他與友人創辦 《盤古》,也開始合編《現代中國詩選》(1974 年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1968 至 1969 年與戴天 一起主持創建實驗學院「詩作坊」。 平心而論,古蒼梧的詩作在質量和數量都不算 十分驕人,卞之琳的評文〈蓮出於火 —— 讀古蒼
梧詩集《銅蓮》〉也是有讚有彈,但古蒼梧勝在不 斷探索,帶來詩作的風格轉變。 古蒼梧的詩集《銅蓮》並沒有選錄一九六○ 年代發表的早年詩作,所以當我編輯《香港文學 大系 1950–1969:新詩卷二》時,就要翻閱文學 刊物,尋找詩作,終於在《中國學生周報》第 869 期(1969 年 3 月 14 日)找到中英對照的「古蒼梧 近作四首:三重憶、秋日、話後、節日」,四首中 文詩俱收錄書中。而這四首詩就如林年同〈意境的 繼承與空間的拓展 —— 序古蒼梧的《銅蓮》〉所 說:「吸收了王辛笛、卞之琳等詩人早期作品那種 古典主義的含蓄細緻的寫法。」這種「辛笛風」或 「卞之琳風」,帶有古典美,如今看來或許不算獨 樹一格,但當時現代主義詩歌如日中天,古蒼梧回 歸到民國以至古典主義,也算是別出心裁。 古蒼梧的詩作歷程,經歷了古典主義和批判 寫實主義兩個階段,又從直白的批判走出來。我個 人尤其欣賞 1980 年發表的散文詩〈冬晨〉(刊於 《素葉》第一期,收於《銅蓮》),詩中展現出更 多慎思明辨,是相當沉鬱的作品,可惜未收於《古 蒼梧卷》。 《備忘錄》和《銅蓮》收錄了古蒼梧另一首 佳作〈第二次見雪〉,詩人從家庭的憂患,擴展到 波蘭時局的憂患,留下的足印何嘗不是歷史與時代 的: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5
趁著殘餘的天色 讀母親自故鄉的來信: 爸爸看了西醫 病還不能根治 肺部積水過多 影響心臟 足腫,不能走動…… 窗外 鉛雲壓著鉛雲 拿起笛子想吹 吹不成調 雪 就紛紛地落下了 灑向近處的樓房 遠處的禿林 扭開收音機 是廣播員平板的聲音 : 波蘭軍方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一切對外交通媒介均被截斷 瓦文薩被捕…… 街燈亮了 雪愈下愈大 淹沒了路的去向 一個行人 打著傘 冒著風雪 一步一步艱辛地走著 留下一串深深的足印 詩評:請走出文字的迷宮、新詩的出路 古蒼梧的詩評比詩作更出色,以下選談兩篇。 1967 年,張默、洛夫、瘂弦合編的《七十年 代詩選》出版。1968 年,古蒼梧就寫了〈請走出文 字的迷宮 —— 評《七十年代詩選》〉(刊於《盤 古》第十一期,收於《一木一石》),宣告現代主 義詩人走入窮巷: 他們自封為文學的貴族,而高傲地切斷了與讀 者的交通,沉溺於玩弄文字的魔術而忽略了詩
7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應該有更豐富、更深邃的內涵,忽略了詩除了 現代主義的技法以外還有更多樣的表現方法, 這樣便造成了近年來港台詩風的沉滯。因此對 於一些觀念,我們以為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古蒼梧抨擊葉維廉與洛夫的詩,並肯定三、四 ○年代詩人何其芳、辛笛、羅大岡的詩。古蒼梧這 篇書評論點尖銳,比台灣在 1972 年開展的現代詩 論戰(又稱關唐事件、唐文標事件),更早反思到 港台現代主義詩歌走入文字象牙塔的問題,確有先 見之明。 1970 年,古蒼梧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 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留美 一年。1971 年,他寄柬回香港,在《中國學生周 報》第 975 期發表了書信形式的文章〈新詩的出 路〉。古蒼梧提倡:「要寫出大多數人所感所受, 在表現的手法上,要誠實,不要玩文字魔術」,而 且把詩恢復為表演藝術,恢復詩的音樂效果,又引 入「電視詩」television poetry、「詩表演」poetry performance 等新概念。 〈新詩的出路〉引來持續了幾個月的迴響,如 溫健騮提倡政治上的覺醒比「詩表演」重要,但更 多回應者(如關夢南、李家昇、藍笛、路雅)關注 詩、表演與推廣的問題。 古蒼梧的詩評文章不少,較早期的詩評如〈 阿瑟韋理和中國詩〉、〈再看意象派〉、〈文明古 國中的革命詩人 —— 彥尼斯里索斯簡介〉、〈詩 可以不怨 —— 讀西西詩作的一點感想〉、〈論鷗 外鷗〉、〈大地的聲音 —— 讀中國新一代詩作有 感〉, 收 於《 一 木 一 石 》。 其 中 1984 年 發 表 的 〈文明古國中的革命詩人 —— 彥尼斯里索斯簡介〉 (刊於《文藝》第十一期),介紹希臘革命詩人里 索斯(Yiannis Ritsos),就打開了讀者的視野,古 蒼梧更附上詩作選譯,其中〈那不可少的〉令人再 三沉吟: 他笨拙地在外衣上縫上鈕, 用一枚粗針,一根粗線。 他跟自己說: 你吃過麵包了嗎?睡得好嗎? 能說話,能伸手嗎? 你記得打窗口往外望嗎? 你聽到有人敲門的時候有沒有微笑?
如果死亡常常是第二個來, 自由便常常是第一個。 從愛荷華回來了 1970 年,古蒼梧是繼戴天和溫健騮之後,第 三位香港代表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1971 年,古蒼梧在《中國學生周報》第 976 期發表 的詩作〈二十五歲見雪〉、〈別〉、〈雪月吟〉, 還是走新古典的路線。 在愛荷華,古蒼梧經歷了思想上的轉變,他參 加北美學者和留學生發起的「保衛釣魚臺運動」, 隨著同在愛荷華大學的香港詩人溫健騮提倡「批判 的寫實主義」,古蒼梧也向左轉了。 溫健騮因癌症英年早逝,終年僅 32 歲。古蒼 梧與黃繼持合編《溫健騮卷》(1987 年香港三聯書 店出版),書中附錄了古蒼梧文章〈你去了,還有 我們 —— 悼健騮〉的節錄本,古蒼梧在文中憶述: 我們回來了,因為我們都受到了保衛釣魚台運 動的衝擊,都看清楚了歷史的方向,我們都覺 得,香港有許多工作在等待著我們去做。 他們都回來了,1971 年底從美國回港後,古蒼 梧任教於西貢公立學校,繼續編輯《盤古》,又與 友人創辦《文學與藝術》雙月刊、《文美月刊》、 《八方文藝叢刊》等等。 到九○年代,古蒼梧擔任台北《漢聲雜誌》主 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學術總監、出版國際寫 作計劃創辦人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詩集《美 國孩子》(American Child),以及瑪格麗.杜哈絲 (Marguerite Duras)《中國北方來的情人》(The North China Lover)的中譯本,香港回歸前一度擔任 《明報月刊》總編輯。古蒼梧又大力推動崑劇,持 續多年。 古蒼梧的一生不斷推動文化藝術,努力不懈, 成績當然有目共睹。我未能向前輩多加請益,悔之 已晚,在此謹向古蒼梧先生深深致意。 V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7
歌詞評論
放乎?執乎? —— 略論〈是但求其愛〉的真愛觀 文栩晉
日
前,筆者在社交媒體上,閱得一篇〈是但求 其愛〉( 下稱〈求〉) 的歌詞評論:〈我們都 用問句傷害著對方 ——〈是但求其愛〉歌詞分析〉 ( 下稱〈問〉),這亦是筆者首次接觸〈求〉。閱畢 〈問〉後,筆者以為此文擅以文字運用作微觀切入, 並配合不同詩作作對照,剖析歌詞的意蘊,足見作 者嚴兄瀚欽的視野、感悟力和馭文能力,實在令人 贊歎。既然如此,筆者也就不便嚴門 ( 如若弄錯稱 謂,還望海涵 ) 論詞了。接著,本文將一如既往, 根據文句和詞組的鋪排與 MV 的推進,深入〈求〉 的底蘊,從宏觀佈局作切入,略論當中的真愛觀。 〈求〉的 MV 甫始,便以一段灰沉而悲觀的文 字:「在每段關係裏尋求身分,墜入互相傷害的輪 迴;是但.求其.愛」作領起,揭示不少現代人因 抱持「是但」、「求其」的愛情觀,終釀成傷人自 傷的慘局,再加上陳奕迅憂鬱獨酌的場景,與低迴 的曲調非常配合,成功營造一股十分抑壓的氛圍, 讓聽眾及讀者不自覺便掉入漩渦之中,脫離不得, 繼續聆聽及感悟〈求〉的深意。但話雖如此,當我 們留心陳奕迅在 MV 的定位,便能知悉製作人尚有 深意,〈求〉絕非一首普通的悲情「情」歌而已。 觀乎整個 MV 的的推進,可見 MV 雖以陳奕 迅為始,但其定位實更像一名旁觀者,並正以其眼 光見證男女主角四人 ( 容或有人以緊接陳奕迅登場 的甲乙二人為主角,但丙丁二人的作用與前者實是 相互滲透,難分軒輊,故筆者以為四人均是主角 ) 的戀愛歷程,再以吟唱的形式,訴說其愛情觀。以 下,筆者將以 MV 及歌詞的內容相互闡述,以帶出 全曲的意境,亦即其「真愛」觀。進入分析部分之
7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前,筆者希望在此先交代〈求〉的表達手法,實在 於「詞景並進」。縱觀全詞,我們不難發現〈求〉 的製作人,對歌詞及 MV 的配合實極具深意。 〈求〉藉歌詞不斷對不同人的愛情觀提出叩 問,再將之融會、歸結於人生的平常,指出人與人 在不同的時空,相遇、相愛,無論是「你」還是 「我」,趨喜避悲自是必然,但過程中必然伴隨著 不同的觀念、想法,或喜或悲、或傷人或受傷,都 不過是人生的「一體兩面」,自是平常不過,唯有 以無我、無執的心境,坦然處之,方能感悟何謂「真 愛」;以「蒙太奇」電影剪輯技術手法將四位不同 打扮的主角在 MV 中,不斷穿插、交纏,意欲將代 表不同愛情觀的角色所交織而成的故事,濃縮、呈 現於鏡頭之前,讓聽眾及觀眾能以詞配景,更深刻 地帶出人生的「一體兩面」,從而領略無執的「真 愛」。 首先,關於歌詞的解讀,筆者以為詞人小克 的填詞功力實是非同小可。所謂「文從字順」,漢 文十分注重字詞的先後配搭,除視乎朗讀的順口與 否,亦非常講究詞意表達的清晰。故此,字詞組合 對文章的水平實有決定性的影響。一般而言,作者 及讀者均慣性根據「既定詞組」以闡述觀點及閱讀 文章,但填詞人小克於〈求〉中,竟能靈活運用及 自由組合不同的「既定詞組」,使詞意表達得到飛 躍性的提昇,亦使全詞更具層次及韻味,聽眾及讀 者均需反覆吟誦及仔細咀嚼,方能全方位解讀詞 意,並領略當中意蘊。 承上而言,正因〈求〉的歌詞絕不能只據其表 面意思作解讀,故筆者於下文闡述歌詞意思時,多
會不斷重覆及靈活拆解同一詞組。其實,〈求〉的 歌名已能充分反映詞人的填詞功力。一般而言,「是 但求其愛」明指主角的戀愛心態非常馬虎,甚至有 點「濫」的意思,而「是但」、「求其」都是廣州 話俗語,較具通俗、淺白之意。取「俗」捨「雅」, 除能突出「馬虎」而非「正經」之外,亦能帶出歌 詞背後的「真愛觀」的通俗性,使歌曲更易引起廣 泛聽眾的共鳴。 此外,若我們能突破「既定詞組」的限制,再 將之重塑而成,即成「是!但求其愛」。如此斷句, 句子則又可解讀成向對象表達「堅定不移」( 是! ) 及「專注於情」( 但求其愛 ) 的意思。「馬虎」之 句頓成「認真」之語,一高一低,形成強烈對比, 使層次變得十分豐富、多變。再者,詞人將兩個極 端不同的詞語置放於同一詞組上,讓人在解讀之 時,能立刻感到兩者不過是「一體兩面」,都是人
人的答案正是「不置需否」。這從後半部的歌詞中, 可找到啟示。 「論盡半生不懂愛,回頭沒有心,計劃未來」, 明言有些人雖已活了一半,甚或大半輩子,但仍不 懂「愛」是甚麼。既然如此,儘管人們驀然回首, 在走馬燈的人生回憶之中,也就不會亦不懂如何計 劃未來,因「愛」在這些人的心中,不曾佔據重要 位置,與真愛也只會「擦身而過」。唯有當「才來 獨處」時,面對孑然一身的自己,人們才會「好好 檢討,甚麼叫愛」。當明白甚麼是「愛」時,人才 會遇到「真命天子」或「真命仙子」。因為儘管遇 到了「對的人」,但卻出現在「不對的時間」,「對」 也就是「不對」,亦很難修成正果的。在此,詞人 強調了人對「愛」的覺悟的重要性,認為「懂」才 能「愛」;既然如此,情路上的「開心」與「傷心」 也就無關重要了,重要的在於「悟」,只要能助人
生的平常而已。 進入歌詞的解讀部分,詞人刻意將全詞分作數 個部分,分別對應整段關係的不同時段,而每個部 份又以「若愛是但求……,我 / 你問,要不要 / 怕 只怕求其……」作引起。對此,筆者以為正顯詞人 的匠心,先將「一體兩面」的人生平常融鑄詞中, 再藉反覆吟唱,不斷摺加其力度,使這種「平常」 之感能「重擊」聽眾腦海,從而大大增加其感染力。 另外,每一部分既各有主題,旨在從不同範疇,叩 問一般人對「愛情」的觀念,同時又在同一主題下, 以另一角度提出「疑問」,既可使該主題變得更立 體及全面,又能突出「一體兩面」的觀念,實是高 明之至。此外,當詞人提出另一角度時,又能以音 近而義異的詞組,提出「疑問」,除卻反映其功力 外,又能突出只要出自同一主題,儘是不同的「觀 念」,亦不過是「一體兩面」,難言對錯、高下, 從而突顯人生的平常。 第一部分,「若愛是但求開心,我問……要不 要求其傷心」。在此,詞人正直接了當地從「感覺」 出發,所對應的正是感情之始 ( 起承轉合的「起」), 從而叩問「愛情」為人們帶來了甚麼,到底是悲是 喜呢?一般而言,人們在開展任何一種感情,甚或 經營任何一段關係時,其前題多是「趨喜避悲」, 因此「若愛是但求開心」不過是帶出一般人的觀念 而已。然而,詞人緊接便又提出一問:「要不要求
們領悟「真愛」的,兩者都是人們所求、應求。 同時,承上而言,此部分又能作另一種解讀, 並更能突出「悟」的重要性。若我們將首句斷成「是 但」「求開心」及「求其」「傷心」,作「馬虎」 之意;「論盡」則解作俗語中的「輕忽」、「大意」、 「不認真」,則詞人於此指出有些人大半生都在「遊 戲人生」,非「不懂」愛,而是無所謂「懂不懂」 愛,完全呼應了上句「是但」、「求其」的「馬虎」 之意。如此一來,「當下」「開心」才是重要的, 「未來」不過是時間的延續而已,「計劃」也就可 有可無,更遑論「傷心」了。正是這種「是但」、 「求其」的心態,便難有所「悟」,既無所「悟」, 也就無所「愛」。在此,「愛」與「無愛」便融會 於「一體兩面」的人生,因「『愛』」也『人生』; 『無愛』也『人生』」,而關鍵正在「悟」。 接著,詞人便以一個十分普遍且平常的人生故 事,為此部作一說明。「混亂裏結識到你」中,「混 亂」絕非代表客觀環境,而是「我」即一切情路的 「主體」的「心理狀態」,甚或進而是「心境」。 就「心理狀態」而言,一個人在意亂情迷時,很容 易過份投入感情在一段不清不楚,充滿朦朧、浪漫 感覺的關係中,結果招來意想不到的傷害;就「心 境」而言,主體若未有充足準備,迎接一段前所未 有的關係時,便很難在「感性」和「理性」的爭持 中,保持清醒及拿捏平衡,或沉淪、或亢奮,難以
其傷心」,人們在一段感情及關係中,又是否需要 感受其帶來的傷心呢?若以前句為答,則後句又是 多餘的,甚或是違反人性的。但對此,筆者以為詞
預料。總而言之,始也「混亂」、終也「混亂」,「真 愛」自是遙遙無期。然後,詞人便進一步指「混亂」 帶來的問題。
Voice & Verse | 聲 韻 | 79
「浪漫叫一切,粉飾同盼待」明確指出「浪漫」 作為情感的催化劑,改變了一切,使「美好的」叫 人「盼待」,樂於投入更多感情;「缺憾的」得以「粉 飾」,讓人易於忽略一些必須審慎的元素。總而言 之,「浪漫」使關係得到爆發性的發展,或好或壞, 難以定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在「浪漫」的作用 之下,很容易便覺得「某一剎驟覺,感情深得可愛」 的感覺。「剎那便是永恆」,正可為此作一注腳。 然而,「浪漫」終難持久,當主體自「混亂」恢復 或「心境」提昇,與友人「傾吐」時,驀然回首, 那段時間、關係便會在腦海不斷回響,進而醒悟「感 情從不是愛」。如此「悟今是而昨非」,正好指出 人在「悟」前「悟」後的不同。若人們不能在「浪 漫」中,保持清醒,計劃未來,抑或依然「遊戲人 間」,「馬虎」了事,得到的只是關係的基礎 ─「感 情」而非昇華 ─「愛」。「感情」與「愛」均是「一
既已開展關係,自然希望修成正果,而「終身」便 是歸宿和目標。但詞人卻未有「接著說」,並描繪 一幅甜蜜、完整的人生藍圖,而是直接了當地感嘆: 「怕只怕求其終生,被困」,為這兩段「混亂」的 關係,打上令人唏噓的感嘆號。其實,這兩段關係 早已結束於開始之時,只是彼此都受「浪漫」所誤, 以為幸運地找到「真愛」而已。假若四人都未能及 早醒悟,計劃未來或放棄「遊戲人生」的態度,認 真面對彼此的關係,勉強結合,恐怕最終只會變成 怨偶,或得過且過地,「是但」、「求其」地被關 係所束縛,「馬虎」度日。 所謂「日光之下無新事」,上述故事實是在日 常生活中,無日無之地不斷上演著,不過人生的平 常而已。儘管四人關係既定,但由於心仍「混亂」, 仍未「覺悟」真愛,故不打算或未能成熟地該如何 處理彼此關係和自身思緒,甚或逃避面對問題,「相
體兩面」的人生平常,關鍵在「悟」。 除了歌詞外,MV 製作人亦巧妙地將上述內 容濃縮於不足一分鐘的片段中 ( 官方 MV 的 00:45–
01:35)。承上而言,陳奕迅作為旁觀者,旨在以第 三身角度訴說四位主角的感情故事。當歌曲進入第 一部分時,男甲正式登場,但不難發覺心神恍惚的 他像剛經歷了一段情感敗仗般,情緒異常低落;同 時,女乙亦有類似表現,失落之餘,更有一股十分 疲憊的感覺,可見其對上一段關係及對象,已是無 奈之極。如此一幕,正好呼應了歌詞中的「混亂」 狀態。正當兩人處於「混亂」狀態時,男丙及女丁 亦相繼登場,而當男甲遇上女丁,女乙遇上男丙時, 各自都表現出了放下心頭大石,頓感輕鬆,甚或得 到救助的神情;年輕、野性打扮的女丁正能為頹唐 不已的男甲注入活力,而男丙衣著雖較輕狂,但又 同時散發一股世故、成熟的氣息,又正好能了解女 乙的心靈,使其得到救助。然而,儘管如此,四人 是否已找到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從而修成正果呢? 筆者相信歌詞部分已透露了答案。所謂始也「混 亂」、終也「混亂」,剎那之愛雖浪漫之極,但這 不過是處於彼此付出「感情」的起步階段而非「相 愛」的纏綿關係,只是在「對」的時間遇上「不對」 的人。心未悟,情又何以真? 上部揭示了歌詞 MV 都將焦點指向兩段「對」 亦「不對」的關係之中。接著,詞人便會在第二部
處」變成「形式」,考驗彼此耐性;「磨合」不過 是「消磨」,不斷傷己害人而已。彼此雖「貌合神 離」,但又迫於對「但求終身」的想法及「求其終 生」的理想,以致變成「是但」「求終身」的輪迴, 終致「求其」「終生」的結局。如此發展,又正好 呼應了全詞之始句:「在每段關係裏尋求身分,墜 入互相傷害的輪迴」。 除此之外,詞人於此又以其高超的文字技巧, 突顯「悟」對於「一體兩面」的人生平常的重要性。 正如上言,「是但」及「求其」實有不同的拆解方 法,但此部卻有另一詞組整得細味,這便是「終身」 及「終生」的理解方法。對此,筆者以為可從讀音 及詞義兩方面,作深度解讀。 就讀音方面,「身」及「生」無論在粵語或普 通話,其發音都是非常相似的。粵語當中,「身」 當讀作「san1」,而「生」則是「sanng1」;普通話 當中,「身」為「shen1」,而「生」便是「sheng1」。 細聽兩組發音,可知兩者差別只在於前後鼻音,差 距不大。若慮及一般人的懶音,「恆生」常誤作「痕 身」,兩者更是毫無差別。如此情況,筆者以為詞 人實是有意為之,將兩組發音極其相近的詞語,置 放於同一部分,不獨讓聽眾在聆聽時,產生一種相 似,甚至相同的錯覺,便能以疊加的技巧,加強語 意的表達,更能進而使兩個意義不同的詞語,凝聚 成「一體兩面」的組合,意韻亦變得更加深遠和具
份,將故事推進到四者所面對的感情問題,藉此深 究和叩問「真愛」為何。「若愛是但求終身,你 問……怕只怕求其終生,被困」一句,便透露四人
層次感。 再就詞義方面而言,「終身」及「終生」又是 一對「貌合神離」的組合。表面上,「身」有「身
8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體」之意;「生」為「生命」之語;配「終」而組, 則代表「整個身體」及「整個生命」的意思,均指 向「人生」,兩組詞義十分相似,但筆者以為就深 入而言,兩者實具「肉體」與「精神」的不同意思。 「若愛是但求終身」,平白地展現了一般人對「愛」 的憧憬,那就是能「修成正果」、「白頭偕老」, 但若我們將整之與下句並觀,則更見深意。其實, 「但求終身」有一潛台詞,那就是「求其終生」, 承諾一生一世均只以一人為伴,矢志不渝。 然而,若關係只始於「浪漫」之時、「混亂」 之心或「是但」之意,彼此或能容易接受伴侶的缺 點,甚至抵受外界的「更佳選擇」,但相處既久, 又有誰能確保「承諾」不會變作「緊箍咒」呢?屆 時,情侶雖仍得以在「肉體」上,保持「終身」的 關係,但這又不過是「精神」上,「終生」脫離不 得的「輪迴」傷害而已,又或演變成兩者均出於「求
求終身」所驅使,終致「求其」「終生」的「被困」 之局,又是否幸事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始也 混亂,終也混亂」或許尚有可憐、可憫之處,但「成 也善良,敗也善良」卻是令人婉惜的。 〈問〉的末部,曾引用叔本華對悲劇的評論, 以為「最悲劇的應為第三種,即故事中並不存在壞 人,也沒有突發的厄運,每個人都是好人,卻由於 他們所處位置之不同,或是性格之不同而注定會出 現衝突。」的而且確,二人為善便無所謂對錯、優 劣,但衝突卻自此而生,二人又該如何是好?事實 上,任何形式的妥協都犧牲了正確、應為的善德。 既然如此,筆者以為「悟」及人生,便是唯一的解 脫之道。然而,此處的「悟」實又與前文所指不同。 承上而言,可知前文之「悟」乃對開展關係時 的一種覺悟。當時,人們應清楚自己的心態、心境, 不「是但」開展一段關係,或能時刻保持清醒,了
其」的「馬虎」想法,勉強湊合的「被困」之局。 在此,「肉體」與「精神」藉「身」與「生」融成「一 體兩面」的詞組,鑄就「貌合神離」的人生。 接著,詞人便以一人生平常事,為上文作一說 明,使其更具「平常」意味。所謂「若要人似我, 除非兩個我」,強調的是人與人經常出現比較、攀 附的時候,但不同的人終究是兩個獨立、獨特的個 體,所以無論如何相似,兩者都會出現意見相左, 甚至衝突的情況。此時,不少人都會深究當中對錯、 優劣,必欲爭一時高下。然而,世事紛紜,儘管有 些事很容易辨其對錯、優劣,但更多時候實如詞中 所指般,令人無奈、婉惜。 假若前文訴說的是「關係」開展之時的「一 念」,則本部便是隨時間推演至關係確立之後,兩 人不斷摸索及經營關係時所面對的「無奈」。本部 中,〈求〉提及「你寵愛父母親,我為良朋憐憫」, 除卻突出人生的無奈、婉惜外,更望藉此平常之事 突出「悟」於「一體兩用」的人生之中的關鍵作用。 本句將「你」和「我」塑造成「孝順」和「友善」 的人。古語雖有云:「百行以孝為先」,但「友善」 仍是善德,絕不能因「孝」為行先,就將其餘善德, 視作「不善」,甚或「邪惡」。在此,筆者刻意以 「孝順」及「友善」並舉,正為突出「你」和「我」 的理念雖不同,但仍結穴於「善」,「怎都算是個 好人。」既然二人為善,則一切非道德的行為,如
解自己的需要,不「求其」與人建立關係,以免混 淆「一體兩面」的「感情」與「愛」,終致「貌合 神離」的人生。此處的「悟」即為經營關係的「悟」。 觀乎上言,可知詞人藉此令人婉惜、無奈且諷刺之 極事情為例,說明不少人雖一心為善,但因執拗於 「但求終身」的想法,竟無視彼此的問題,勉強為 之,終致「求其」「終生」的結局。為免於此,詞 人提出的「悟」應為反問自身:「需要」與「想要」 孰輕孰重,勿為一時之迷,而誤及「終生」;同時, 人又必須有一敢作敢為的堅強之心,能從錯誤中, 及早抽離,又能忍受傷痛,並作出最適當的決定。 唯有如此,才能放下執妄、及時清醒,避免慘局。 然後,根據歌詞推展,詞人於提及此平常事 後,便將矛頭直指每個人的「心」。「若愛是但求 衷心,我問……要不要求其忠心」提出人們若想維 繫、經營良好的「愛」的關係,「衷心」與「忠心」 都是關鍵,然而兩者又能否並存呢?很遺憾,答案 是不能的,因兩者本具「貌合神離」的關係。對此, 筆者以為同樣應從「讀音」及「詞義」兩方面作解 讀,並藉此突出兩者含有「一體兩面」的特性,亦 正是這特性促成了這段「貌合神離」的關係。 就讀音方面而言,「衷心」與「忠心」的粵語 發音十分相似,普通話發音更是一模一樣、同出一 轍。「衷」與「忠」的普通話發音均為「zhong1」; 粵語發音中,詞中的「衷」為「cung1」,「忠」則
背叛、離棄等應不會出現。但話雖如此,筆者以為 這實有一潛台詞:「至死不渝」。誠然,「至死不 渝」為任何關係的極致,但若如前文所指,實是「但
是「zung1」,兩者韻母、聲調完全一樣,差別僅在 於聲母的破音與否,足見兩者在朗讀或演唱時,實 容易混淆不清,予人相似,甚至相同的感覺。同樣,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1
筆者以為詞人此舉,有意將兩者塑造成「一體兩用」 的關係,提醒人們:「一切由心」,但又「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務必小心應對,否則便會萬劫不復。 至於詞義方面,則「衷心」與「忠心」正是「殊 途同歸」的關係。表面上,「衷心」與「忠心」都 代表了人們言行均能出於己心,完全依據一己意願 而行,毫無任何計算、機心,只以最純粹的心願而 行。然而,「忠心」卻又有另一意義,即「忠於對 方」,或對上司、親人、伴侶等。總而言之,就是 一切以對方為尊,毫無背叛、出賣的惡意。在此, 筆者以為「衷心」與「忠心」分別代表「人」「己」 的關係,說明人在不同的關係中,到底應「忠於己 心」,還是「忠於情人」呢?正是這種兩極的張力, 更容易擊中人心,促人反省、反思。 無論哪一種關係,「人」和「己」都必然存在 一定程度的張力,一高一低、一左一右自是必然,
如此尷尬、無奈的情形,便正如詞中所指:「縱理 念多相同 ( 皆善 ),卻不相融 ( 彼此皆「衷心」、「忠 心」)」般,勉強走在一起,只會為難了對方。既 然如此,二人實是「莫論配襯」了。誠然,當關係 發展至此,便只餘下無奈、婉惜而已。但詞人之意 是否只此而已呢?對此,筆者認為不是,「問題」 與「答案」又是「一體兩面」,互為根本的。所謂「小 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上文不過是將該事 作一刀切的理解,非「你」即「我」,全無任何「折 衷」、「中庸」之意。 其實,「忠心」除了以上二解外,尚有一解, 那就是「反問本心」。就儒、釋、道三家而言,「本 心」皆絕非一己之心,而是「覺悟」後的,具贊天 地化育的「心」。此「心」至大無限,能容納一切 對立的事,再加以了解、改造,甚至作進一步的「融 和」,找到最佳的折衷方案,這才是「和而不同」
問題在於「如何面對、應對」。有人認為「但求衷 心」,以為關係雖是兩人的事,但仍應由「己心」 出發。況且,兩人既已決定開展關係,自需更深入 了解,甚而接受、包容彼此,因此「愛」便是「但 求衷心」地表現自己,一切按「己心」而行;同時, 又有人認為關係既是兩人的事,自需更大程度地考 慮、顧及對方的感受,甚而有人因此而失去自己, 一切以「忠於人心」為前提,亦是屢見不鮮。在此, 「衷心」與「忠心」便如一場零和遊戲般,彼此南 轅北轍,難以平衡。誠然,這場遊戲不過是人生的 平常而已。但究其內蘊,筆者這又實指出了「悟」 對「愛」的重要性。 其實,「衷心」與「忠心」的這場遊戲,實 是「一體兩面」的循環而已。假若一人「為己」, 「但求衷心」,希望能在關係之中,最大程度地保 有自己,其潛台詞便是要求伴侶「為人」,「求其 忠心」,能作最大程度的犧牲,以成全自己。「為 己」與「為人」本就是「光」與「影」的「一體兩面」 的關係,既相對又並存,兩者絕不可能完全獨立、 分離。正因如此,詞人便又有以下一嘆:「縱雙方 理念多相同,卻不相融,莫論配襯!」對此,筆者 以為這實為點睛之筆,將上述的平常事及「衷心」 與「忠心」,三者融鑄成全詞的高潮,既向人生拋 下了最有力的叩問,亦為此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不二 法門 ——「悟」。
的「中庸之道」。容或有人以為筆者之言實有過份 解讀之嫌,但當我們與詞末部份,合而析之,自然 真相大白。在此,筆者望各讀者能稍作忍耐,因筆 者於解讀本部的 MV 之後,便會再作說明。 隨著歌詞推進至高潮,MV 亦加以配合,將兩 人對伴侶的要求及因此而生的「無奈」,以「蒙太 奇」的手法,融會成「一體兩面」的平常事。MV 繼續以陳奕迅作旁觀者為始,親眼見證男甲及女乙 不知因何事而吵得臉紅耳熱,女乙更憤怒地撞開男 甲,繼而拂袖而去,只留下滿臉悵然的男甲。然而, 鏡頭一轉,憤容滿臉的女乙竟作一百八十度轉變, 滿臉笑容及期待地轉身。此時,男丙突然出現,並 露出自信的態度,胸有成竹地拉走女乙。及後,鏡 頭再轉,失望透頂的男甲跌跌而起的同時,又露出 久違的笑容,迎接姍姍而來的女丁。接著,關係「混 亂」的四人再次在鏡頭中,不斷穿插,男甲與女乙 同因另外兩人而充滿活力和笑容。但與前不同的 是,本無關係的男丙與女丁竟有一幕,如情侶般, 於鏡頭前嬉戲,且言談甚歡。此幕稍縱即逝,兩人 再次回到男甲與女乙的身旁。四人關係越趨複雜, 似在預示無人及「悟」的混亂。但又正是這種「混 亂」的情況,方能使〈求〉的「真愛」觀得以明朗化。 觀乎第二部分的 MV,製作人誠如此前,將大 量訊息及隱義,濃縮在不足一分鐘 (01:35-02:30) 的 片段之內。對此,筆者以為男甲與女乙的突變,正
正如上言,二人皆善,任何形式的要求或妥協 都是虛偽、無效的。這就如上文所指般,不管你「衷 心」,抑或我「忠心」,都不過是場零和遊戲而已。
8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是「蒙太奇」手法的精義所在。製作人以此法,將 男甲與女乙的前後轉變,作無縫銜接,此前的爭吵 與不快頃刻煙消雲散;之後的歡悅與快樂就如平地
一聲雷般,霎時出現,影像的急劇轉變只為突顯兩 者的依存關係。表面上,此事不過是無日無之的情 侶爭吵,但歸根究底,這又是主角們的「咎由自 取」;實際上,這又寄寓了主角們「真心真意」, 希望覓得「真命天子」。虛實之間,正能表現主角 們徘徊於「忠心」與「衷心」、「終身」與「終生」, 這兩組「一體兩面」的無奈與掙扎。至於,男丙與 女丁的事情既隱寓了兩段關係的問題所在,又能開 啟下文,將四人的關係置放於更現實、更殘酷的環 境之中,從而叩問「真愛」。 觀乎上文,可知四位主角已開始及發展彼此的 關係,而問題亦隨之而生。接著,四人已然進入人 生的下一階段,而彼此關係亦再次出現更深層次的 問題。若以第二階段為發展期 ( 起承轉合的「承」), 則此部分便是轉變期 ( 起承轉合的「轉」)。「再會 時」明確指出男甲與女乙已然分手,並各自與男丙
內容。接下來,詞人便無情地安排了另一難關,進 一步考驗「你」和「我」的「悟」,希望透過將「人」 逼往「無從逃避」的死胡同之中,以突出「真愛」 的內蘊。 若前事中的「你」和「我」雖殊途同歸,衝突 容或仍有可解之處,則後者可謂為一死局。據詞所 指,兩人均為「努力」、「拚搏」的人,並無任何 本質上的差別。既然如此,兩人在價值觀上應更同 步,更能體諒對方的「忙碌」,亦更能踏上「愛」 的階梯。然而,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卻正正反映了衝 突正處於一個完全平衡的天秤之上,「你」和「我」 注定不能和平相處。一高一低,便是終局。故此, 兩人面對衝突時,便都「怎可再另有心神」,難以 擠出半點力氣,以思量解決方法。既然如此,兩人 便很容易因一時之疲,「將就將就」,明知對方絕 非那「命定之人」,仍「不理好醜,但求就手」,
及女丁開展關係。同時,請留意「再會時」並無復 合之意,但根據 MV 推進,我們又可見到四人的繾 綣纏綿,可見四人關係錯綜複雜,並不穩定。然而, 筆者以為正是這種混亂不堪,更能引起聽眾及讀者 進而思考及注意四人的感情現況。 發展階段中,「你」和「我」具備相同的價值 觀,但又無奈地糾纏於「此善」與「彼善」的角力, 徘徊於「人」與「己」之間,終墜入「終身」與「終 生」的「一體兩面」的慘局。然而,隨著時光往前, 更大、更難的情況便在不遠處,讓人再次體會「戀 情」帶來的無奈。「再會時」,「你」和「我」不 再是懵懂少年,能無憂無慮地沉湎於親情與友情之 中,而是「為前途勤奮」,盡力「工作覓滿分」的 職場人士。理論上,隨著閱歷漸豐,洗盡鉛華的人 應更明白「感情」和「愛」的分別,從而更成熟地 處理問題,亦即掌握「悟」的境界。 在此,詞人便清楚指出「再會時」,舊情復熾 的「你」和「我」在「深深擁抱」之時,便「合力 擦出了火花和意外」,「戀情」亦因而燒得更旺, 甚至讓人有一種「可一可再」的「幻覺」。但正如 上言,「你」和「我」再非「吳下阿蒙」,已能不 為一時的激情所惑,進而理智地回想「再會時」的 一切,參透到彼此關係雖已超越關係的基礎 ─「感 情」,進入關係的發展 ─「戀情」,但仍非心中所 追求的關係的昇華 ─「愛」。然而,儘管如此,「你」
退而求其次,終致同樣的慘局。所謂「天作孽,猶 可恕」,但如此「自作孽」,又豈是「惋惜」可活。 面對如此難題,詞人仍以「衷心」與「忠心」 作問。在此,筆者以為此處的「心」比前部更添一 層深意,那就是「活在當下」的「決斷之心」。 誠如上言,「你」和「我」已然明瞭「戀情全不是 愛」,面前的伴侶絕非自己的「真命天子」或「真 命仙子」,但因「忙碌」、「麻木」等理由,竟不 敢直面「當下」的「真心真意」,進而「揮慧劍, 斬情絲」,從「戀情」的牢房中,得到解放,迎接 「真愛」的到來。若真如此,便又會如歌詞所指: 「縱雙方理念多相同」,但彼此都在逃避「當下的 心」,「卻不相融」,不能尊重、包容彼此的真心, 便「莫論配襯」,因為此段關係不過是「貌合神離」 的合襯,而非「天作之合」的「配襯」。當然,「見 異思遷」絕不要得,但「為合而合」亦不過是另一 種罪孽罷了。故此,人若能直面己心,以「決斷之 心」取締「拖沓之意」,更能走出「終身」與「終 生」的「一體兩面」的困局。綜合上言,筆者以為 此部分的「悟」則是講究人們處於情感的「去留」 時,是否有足夠的「覺悟」,面對「必要」的「斷」。 畢竟,有些時候,「斷」才是尋得「真愛」的階梯。 隨著歌詞進入高潮,MV 亦迎來最具衝擊性的 畫面。當男甲與女丁、女乙與男丙準備進入「各自」 的房間時,冷眼旁觀的陳奕迅並無任何表情,就像
和「我」的「悟」又能否保證他們將迎來「真愛」 呢?很遺憾,答案仍是否定的。正如上言,〈求〉 的背景正是平常的人生,故此一切的情況都是詞的
眼前一切都不過是想當然而已。但正是這種「冷」 的表現,配合下一幕的「熱」的演出,一冷一熱的 衝擊便將全曲帶入豁然開朗的高潮。然而,高潮卻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3
又伴隨著五里迷霧進襲觀眾們的腦袋,對接著下來 的發展,更顯百思不得其解。 正如上言,男甲與女丁、女乙與男丙的關係已 然十分明朗,以後的發展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鏡頭一轉,螢幕竟見久違的男甲與女乙正演繹著 「再會時」的激情,就如情侶般繾綣、纏綿。此時, 鏡頭又突然跳往男丙與女丁身上,兩人又在床上嬉 戲,談情。但請各位留意「四人」又是身處同一房 間之中。如此轉變,實在令人費解。對此,筆者認 為這正好反映了製作人的細心,望以「蒙太奇」的 手法,將四人緊緊地聚攏一起,說明四人均為彼此 的伴侶,兩段關係又是互為表裏,無主副之意,且 相互穿插,更能不斷推動彼此發展。 言歸正傳,當男甲與女乙調情時,從女乙的視 角中,竟赫然發現男丙的身影。這一幕雖僅僅一剎 而過,亦正能說明兩人雖已「再會」,但女乙仍處
淡泊;抑或貌合、神離均不斷穿插、播放,就如走 馬燈般,恍如紀念這兩段早已結束於開始前的關 係,令人唏噓。然而,筆者認為 MV 中,有一幕極 具代表性,對於帶出〈求〉的「真愛」觀有著畫龍 點晴之效。但為配合歌詞演繹,筆者將於下文詳細 說明。 隨著 MV 進入終結部分,歌詞亦迎來歸穴之 處 ( 起承轉合的「合」),將一切意、象收攏為一, 對「真愛」作出最後的叩問。「若愛是但求安心; 怕只怕求其安穩」,其意與前文數問大同小異,同 是「安心」和「安穩」此音、義相若的詞組,帶出「安 心」與「安穩」之別,正在「悟」。「安心」意指 人們因感情而得到滿足,代表精神方面;「安穩」 多指生活環境的穩定,指向物質方面。觀乎上文, 可知詞人欲藉此指出「悟」即能感悟「真愛」,從 而「安心」;「不悟」即安於現狀,與「真愛」無緣。
於意亂情迷的混亂之中,故接下來的一切便能呼應 歌詞中「某一剎幻覺,戀情可一可再」,亦即一切 不過是幻覺而不真實,此刻的「戀情全不是愛」。 接著,四人「激情」曳然而止,且同時望向對方, 表現得若有所思的樣子,將彼此從那份所謂的「幻 覺」中,釋放出來,面對真實的人和事。 然後,男甲獨自坐於床沿上,十分惆悵。女乙 與之對望一下,便失望地走向房門,整理衣冠,準 備離開。突然,男丙從後而至,將女乙抱起,兩人 又開始纏綿起來。對此,女乙顯然較為受落和滿意。 但話音剛落,女乙竟意興闌珊,推開熱情如昔的男 丙,且顯得十分不耐煩。筆者認為女乙有此轉變的 原因,正在男丙的衣著轉變。其實,男甲與女丁的 關係亦有類似情形。女乙走後,鏡頭一轉,女丁接 力而出,投入男甲的懷抱之中。此時,男甲對女丁 仍愛惜有嘉,但女丁竟又顯得悵然若失的樣子,心 神顯然不在男甲身上。對此,筆者認為答案便在其 衣飾之上。 回顧上言,可知男甲與女乙衣著本較穩重,男 丙及女丁則較隨意。對此,筆者以為衣飾正能象徵 四人的性格和對伴侶的要求。不少人認為關係應如 凹凸,互補不足;或許,男丙的狂野和女丁的新潮 正能滿足男甲與女乙的正經。但隨著時光推進,男 丙與女丁亦有其自身的想法,或迫於時勢,或出於 本心,兩人均放棄舊衣,換上成熟、優雅的衣飾。
接著,詞人再對「真愛」作出沉重的叩問。「若 愛是但求今生,抱憾;要不要求其他生」一句,詞 人以「今生」與「他生」作對,旨在呼應上文,指 出「愛」是一生一世的事,故必須「活在當下」, 直面一切問題,藉此強調無論身處何種階段,均須 時刻警悟,否則「今生抱憾」,便只能「求其他生」 了。同樣,根據「是但」和「求其」的詞組,又可 知詞人欲藉此警示世人,若「是但」「今生」,必 招「抱撼」,如此便只能指望將來,但人既不悟, 則又只會「求其」「他生」。一來一往便只是惡性 循環,難達「真愛」彼岸。「悟」正是「達」與「不 達」的關鍵所在。 至於此階段的「悟」便是後句所指的「本能」。 所謂「本能」,多指人們與生俱來、「不慮而得」 的能力,在此應為「愛人」、「被愛」的能力和需 求。然而,正如前文所指,人生的內容非常豐富, 「起」、「承」、「轉」、「合」帶來形形式式的 問題,極待面對和解決,而且這些問題又是「一體 兩面」,難以分而觀之的。所謂「萬法由心」,一 切問題皆由「心」而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正是寫照。既然如此,唯有「悟」方能不惑表相, 才是獲得「真愛」的不二法門。至於「愛的傷痕」, 指的便是人們久歷情傷,方能累積經驗,「漸悟」 人生,並能不惑於事情的表相,從而獲得真愛,此 亦是詞人所希望表達的「一體兩面」的「真愛觀」。
因此之故,男丙再難給予女乙激情和體貼;女丁亦 不再滿足於男甲的成熟和穩重。自此,MV 便進入 最終部分,一系列有關四人的關係畫面,無論激情、
最後,筆者希望從「禪」思的角度,剖析〈求〉 的「一體兩面」的「真愛觀」。《心經》有云:「色 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
8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即事物的表相、外表;「空」即事物的本相、本質。 禪宗以為萬物皆因「緣」而起,亦因「緣」而滅, 絕無萬世不易的事物及其本質。正因如此,呈現為 人的「視」、「聞」、「味」、「嗅」、「觸」五 覺的,便只是因「心」而起的,變幻無常的虛象。 回顧上文,可知詞中的一切問題:「開心」與「傷 心」、「終身」和「終生」、「衷心」和「忠心」、 「真愛」和「虛幻」都是反映「心」「悟」與否的 「一體兩面」的問題而已,實在不應受「世俗」所 限,忽略本心,盲目追求所謂的「真愛」。「無執」 正是〈求〉所講究的「真愛」。 至於歌詞的最後數句:「愛七色五味多紛陳, 更多灰塵,落入五蘊」更是「禪意」盎然,值得玩 味。首先,筆者以為「愛七色五味多紛陳」有兩 種解釋,一是「愛七色五味多紛陳」,意即人生而 有「愛」的本能,而對象便是這花花世界;二是
視而笑,可知如此狀態才是彼此的「真愛」。若真 如此,則此前一切不過是四人本心同受「灰塵」蒙 蔽,以致「求愛越甚,真愛越瀰」的慘局。當四人 能擺脫「灰塵」蒙蔽,不執於一已之見,回復本心, 便赫然發現本心所求,實在不過如此。 據本文所見,詞人小克深受「禪」思影響,認 為人雖是群體動物,易受外界規範影響,但凡此種 種又不過是人心賦予自己的枷鎖,唯有正視本心, 不偏於一己之見、不執於一隅之限,才能走出困惑, 達到彼岸。當然,全文念茲在茲的「真愛」,絕非 僅僅的「愛情」的小愛,而是對待萬事萬物的「大 愛」。總結而言,〈求〉的「真愛觀」乃敢於直面 一切「一體兩面」的困局,以「悟」為鑰,超越外 在規範,絕不盲目追求的「無執」的「大愛」。 V
「『愛』,七色五味多紛陳」,意即「愛」這東西, 因人心而生,且變幻不定,內容豐富,且時刻誘人 心神,亂人心性。對此,筆者以為這又是「一體兩 面」的組合,前為因,後為果,更清晰地指出「悟」 才是獲得「真愛」的不二法門。 先依前解,可知人生而愛,或愛人、或愛事、 或愛物,不一而足,但正因所愛「紛陳」,易使人 心蒙塵,進而五蘊混亂,不知所然。所謂「五蘊」, 即整個人生的聚合體,包括「色」( 物質 )、「受」 ( 對外界事物產生的情、感 )、「想」( 對外界事物 的理性知覺和表象感受 )、「行」( 行動 )、「識」( 意 識作用,主區分、認識等 )。由此可見,詞人以為「人 心」易因「愛」的龐雜和豐富的內容,不斷受到影 響,從而偏離達到「真愛」彼岸的正軌。 再依後解,則可知人心蒙塵,本心喪失,故未 能達到「真愛」彼岸。至於「解決之法」,正在「更 多灰塵」一句。禪宗神秀曾有一偈:「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即人 心已喪,修行者更應時刻警惕,注重本心的修練和 把握,清除蒙蔽人心的「灰塵」,從而使本心常照。 以之觀詞,可知詞人承此偈,希望人能注重本心的 修練和把持,始終堅持對「真愛」的追求,避免一 切蒙蔽本心的「灰塵」。對此,筆者僅以上文談及, 具畫龍點晴的一幕為例,加以說明。 正如上文所指,衣著象徵人物性格和對伴侶的 追求。當時,男甲與女乙衣著狂野、潮流、男丙與 女丁打扮成熟、穩重,一反其 MV 的既定形象。再 加上,男甲與女乙竟能把酒言歡;男丙與女丁則相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5
時代特輯
「新常態」十首 詩劉偉成
無形之手
小時候,我相信 無形之手,會因禱告 啟動,會給相信的人 都配給一個煙 囱 在靈魂蒸騰逸走前 給童年的荒蕪 注入語言的迷煙 將抽象的斑斕 換成虛渺的具象: 飛天的魚 深潛的鳥
當我習慣幸福非必然 成為生活必然的守則 無形之手,將綑紮變成了 常態,將預防侵害的 方寸,逐一扯離口鼻 以便識別人臉,復將方寸 向外翻摺,以內在矛盾 包起外在閃爍的目光 試著把左右兩圈聆聽的彈性 拉至極限,摺疊的方寸 給壓成不知該墜落
走出校園後,無形之手 在我習慣的幸福中 發酵成詩意的園丁 市場四周的樹蔭 在一夜間,化為 擱淺的魚 墜落的鳥 落在老媽洗碗什工的手 與水蹉跎出無數水泡 有些張著牡蠣 欲爆的火山口 露出索食的赤紅 提示供求的天平 端正立姿,不要 隨處依傍,好好 演活大我佯裝 承擔的肩膊
還是擱淺的一尊沉默 無形之手,陰陰地笑話 自己終於領悟到 石化之樂 —— 無須飛行,無用深潛 寧願在所有仰望中 載浮載沉,直至 所有門因自卑而關上 世界成為石頭的 專用量詞,不知何時 我們開始信奉 此一世界石頭
8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寫於 06/10/2021
變形的婚戒
醬油小碟的禱告 —— 贈別美筠
在週年紀念日端詳 已滿佈劃痕的變形婚戒 或許近年那些刻意遺忘的日子 將歲月的流域,間出 太多記憶的禁區 那些與我耕耘無干的人 硬要在每個禁區 供奉配給的承諾 讓它成為空虛的點睛 說甚麼五十年不變 說甚麼不會剝削彼此的自由 可保有原來的價值觀不變
時代早遠離了圍坐的牽絆 所謂主菜,不過是虛懷的燈罩 在催熟燦爛的想像,只要略去 現實的蚊蚋盤繞,已不失是 得體的擺盤,倘將所有犧牲 均以性價比支撐的尊嚴換算 在供瀏覽的迴轉帶上,該還可說服 自己接納標示身價的顏色碟子 不過是童玩的棋盤上魚貫飛行的姿態 報讀名校、排隊追星、斥資移民 誰還會介懷飛越了甚麼的山頭 藏匿著怎樣的日出與日落?
今天從西窗切入的餘暉 擠過遮光簾的隙縫 在渴望平淡的螢幕上 繾綣,我彷彿看見記憶裏 那些間隔的牆,在寒夜中亮起 爭吵的磷火,開始扭擺 逃避我發洩的拳鎚 青筋爆發至指頭,難道 婚戒便是如此給擠扁?
主啊,如這不懂流轉的位置 是祢刻意的安排,請安撫我躁進的心 不因珍藏衝鋒的背影而愧疚 不以掩埋羶腥為提味的藉口而自責 當味蕾變成了齒突,外邊的街道 以同樣的速度迴轉 —— 靈魂給削掉感官 還可以重新亮起來嗎?當硬化的邊界 膨脹至燈罩的邊圍,一街的殞石 便如此煉成,原來墮落可以如此寂然
我退出這圈制約,以兩指拈起 迎向金光,它是洩氣的變形蟲 藏起觸手,盤算四周座位為何 驀然空著:有些為了趕赴接送 默默扎根的孩子,有些抗疫期間 戀上了在家工作的新常態,當然 還有給移民的橫流倏忽淘去 我單起眼望進指環,便見你 正在打點隔離的應急品 全部在旅行箱中像萬花筒的瑣屑 鋒利地輾轉,拌和陰霾與日照 我的指頭醒起,提挽滿袋時 賁張的蠻勁,該足以令生活的漣漪 在圓舞的盪漾中感念拉扯
我知,卑微如我,甚至無法預告 沒有飛行的墮落,只求在邊緣的位置 接住小片光明的瑣屑 像蚌一樣,讓不動的巉巖 蹉跎成欲動的圓潤 我信顫抖的頻率再多 也能在我如浪的禱告中 逐一疊合成把持的靜定 寫於 09/11/2021
15/12/2021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7
地縛靈
白蘭花香
這是從鬼故事中聽回來的術語 莫道繫於一地的怨靈 是甘心自橫的舟,難道大地 無端長出纏蔓,只為留住 不開花的夙願,再向天誇說 這才是真正的包容?
清新的芳香該搭配薄翅 率性地點破記憶的頂蓋 歲月的溶洞倏忽淌出日子 讓人相信清澈中不止空虛 即使蒼白垂軟的形象,每天 都在新聞衝擊波中加速萎謝
許多熟悉的身影都遁入 天的虛空,削下的冀盼 無論還予誰,在未接收前 便給藤蔓纏身,還以為夢醒 頂多像格列佛,躺在傳統的淺灘上 身上是一條條習慣交錯成網
花瓣給推向凝固的腳步 碰撞處慢慢浮出故事的瘀斑 反正在慣於瀏覽的時代 盲點都不受拘束地流蕩 隨意修改馨香的記憶,我們 還可怎樣量度一個港口的成長?
被迫躺平望天,在意識裏向雲吐涎 怨自己心底藏不住善良 怨自己的骨氣溶不進血裏 怨自己的自信揚不到臉上 怨自己的堅持刻不出里程 怨自己的怨紮成一大把放不出風
不知多久,港口才能完成一次開合 彷彿是在等待遙遠的行星 完成繞行的宿命,那時 說話的本意給獸化成口號 或如雨的數據,給爭取連任的 嘴臉辟臭,填塞空虛
就是如此變成了自我綑綁的妖藤 依附高牆才能直立,以一圈圈怨念 加長脖子,去嚼陽光的嫩葉 再反芻成更多被縛的怨念套頸 沒勇氣開花,卻隱隱聽見頸後 陰森的牆內,有靈魂的花苞迸裂
花比港口更習慣開合,一朵朵 並排在膠袋中,如戰後的遺骸 還有千言萬語藏於無名的溶洞 世界或許再淌不出清流 我會努力以共養的芬芳 在清澈中刻你們名字的花朵
花綻得比雞蛋撼牆更清脆 縱然給許多小人縛在地上 一夜間成了巨人,腦中還是 昨日尋常的比例,只好努力在牆內 尋找最舒適的坐姿,提筆 在紙上的天空,開一朵朵燦爛的太陽
09/09/2021 速寫於上班途中
如每朵都靈動如望穿雲翳的盼眼 那麼,高牆便如小人法規所述 是脆弱的蛋殼,支撐不了 眾多的依附,且脫掉怨念的頸環 讓長頸挺立為縛地的使命 將守樹果掛在鬼故事以外的高枝 寫於 16/09/2021
8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水橫枝
高樓上看瓢潑的雨
—— 記西營盤正街頂的四棵百年石牆樹被砍 傷口要多大 才能 容納 一個 城市的 心臟? 比干城市 反復 追究 傷害的 源頭 理據 排開來,看似 馬路井然 原來是 年輪環繞 空虛的圓心 等待歲月來孵 新的心 臓 還未夠大的 傷口上,年輪 盪著蕭邦的心跳 驚惶的微顫,在斷樹邊兒化為野勁 在每一下的間隔中,擺脫嫡傳的封鎖 逐寸變異成新種的水橫枝
在高樓上最愛的 不是明亮的風水 是瓢潑的雨,反復 改變降落的姿態 彷彿正跟我說著 夢與我的嫌隙 風雨越大,看見的啟示 便越響亮,跟天的距離 也越近,誰說跟風雨 只能聊勝負?遠方 瓢潑的弧線,是在描摹 我的身影,為我標注 夢該擲往的彼方? 懸浮半空,只靠風的時間 承托,時刻為自己的存在 凝神,就此跟天聚合 一起聆聽期求從四方湧來 加劇雨勢,我終於明白自己 一直在躲避主流的陽光 天的意志彷彿便來到腳下 讓探索的根接受 窄路上的許多孤獨 並原諒自己 —— 輕鬆接受 即使熬過日後的錯失,還是 編不出躲避的藉口可兼容陽光 16/12/2021
路過的比干 從追究中回首,驚呼 老樹不死,水橫枝 答以傷口邊陲的蕪雜 迎著八方的風 抖擻,掩護拒絕癒合的 傷口,以寂寞封存 痛楚時的心跳 讓子回到川上 沿十多億的丁字牆隙 延綿萬里 寫於 18/09/2021
918 速寫於回家車程上
Voice & Verse | 聲 韻 | 89
文學噴泉
在太空,為甚麼不用鉛筆
這是我替小學教材 設計的欄目,就在 課文書眉,以提問引導 孩子想像,學習說清想法 期望童真不致一朝變稠 可噴灑如鯨柱
為甚麼不用鉛筆 堅持要為太空人 研發無重狀態下 依舊可自行派生 地心吸力的原子筆 不過想讓內心的墨 像根一樣,逆光 向黑夜最深處鑽探 讓記憶的星輝 因依戀而滲漏,於是 每點光便曳着連線 那是要在戶籍的太空艙外 漫步的繫索,感謝它 供氧,同時得慎防 它像臍帶勒斃新生 於載浮載沉
記得那是投票日的清晨 我猶在思忖欄目的名稱 下望屋邨平台的噴水池 以繡球狀的噴嘴 張開彩虹的扇面 連起 U 形人龍的兩端 他們正在輪候投票 有說有笑,熱烈討論 投票後在哪裏會合 然後上哪處吃美味的早餐 彷彿完全習慣了 水柱搶噴的喧囂 現在水池給膠布圍封 再沒有水,就像一株 蒲公英跟風鬧翻了 不再趨鶩流浪的歷奇 本來賁張的時代縮回齒突 每個鐘面都是葬心的龜柩 說甚麼怕孩子會溺水 說甚麼水霧散播病毒 說投票人龍擴散疫情 說投票率不反映民意 說喧囂的水花是妖言 說解穢的彩虹在惑眾 文學噴泉在同一平台上瘖瘂 彩虹禁忌成童言遺落的屍尾 之前給欄目圖符多加的水點 全退回喉頭,鯨魚沉到冰淵 木偶的長鼻替代呼吸的水柱 將一帆抖顫說成風順的啟航 寫於 12/01/2022
9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為甚麼不用鉛筆 因鉛筆容易變鈍 寫下的筆劃也隨着變粗 就像起了繭的神經 世界本該變得麻木 只是關懷的脈衝 傳輸時沾上了 顛簸的焦躁,筆跡反而 顯出歇斯底里的敏感 縱然這年頭,書寫 都是留給自己看 —— 那是唯一可避過 監控的陳情,字字都是 懂性的牛於待宰前的淚 慨歎此生留下的碳軌跡 不過跟鈍鉛筆一樣粗淺 只是一個給斧子 砍劈在地上,一個漂浮 在太空,靜待褪色 或乾脆一下子擦掉
為甚麼不用鉛筆,在太空 因好不容易變鈍,適應 骨質漸漸流失到隔離的孤獨 無法再挺直,擔起往日的重擔 極目艙外是無盡的黑暗 鉛筆的鈍頭又有了 根尖挖掘的衝動 削筆的木碎會夾雜黑屑 漂浮起來,就像蝴蝶沾着花粉 描擬想像翻飛:倘能在 原子筆管注入重力 同樣原理又可否封住 原子彈內自瀆的亢奮夢 寫於 17/01/2022
熊貓玩具
1 原來有這樣的比賽 為熊貓設計玩具 評審準則是盡量 延長牠把玩的興致 喚起覓食的本能 既已走不出保護區 一舉一動,儼如 黑白分明的慢鏡重播 容不下追趕的身影 發酵任何灰濛的瞹眛 膨漲本我吐納的氣孔 日子的圓拱下始能 迴盪笑語和頌詞 倘此溢出設計的原意 那麼連覓食也是叛逆 原來比賽是為了徵集 測試豢養忠誠的點子 2 原來有這樣的玩具 特為熊貓設計 為了提振牠的食慾 玩具裏藏着高壓 製作的綜合營養丸 還滲了不同的水果香味 聽說我們園內那頭 最愛草莓,那可是我的最怕 —— 因孩提的咳藥水總愛摻雜 飢餓既已改寫了肉食的基因 並引牠遁入竹林的葉香淡逸 難道如此變異已給定義為 不符世情的抑鬱病態?不然 何須以濃郁的糖衣哄騙服用? 原來玩具是為重新撩起 沉澱到本能河牀的貪念
3 原來有這樣的熊貓 一把年紀,還要別人 為自己張羅玩具,期望 愉悅的心境可激發 交配衝動,不致絕種 可維持種族的競爭力 既已演化成獨立類屬 更是國家特有的生存模式 便不用擔心宏觀調控 究竟是一胎還是多胎 園內有足夠的天眼 代為看護,應像病毒一樣 恣意變種,繁衍眾多 何以過了發情期的陽具 還是躺平如苦行的清教徒? 牠忽爾將玩具熊抱如枕 彷彿幻想那是交配的對象 卻略嫌太僵硬不解懷柔 忽爾將之勃立為戰狼的雄根 求籤一樣上下搖動,占卜未來 即使只能掉出統一口味的丸子 觀眾還可在數目上賭單雙 如納悶於久久搖不出來 藴 那正好伺機引導牠明白 吐納的窗口不能太狹隘 原來熊貓需要的是促進 智力適應新世代的教具 寫於 30/01/2022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1
攝影:杜錦榮
9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深宵的火車站 彭依仁 1.
3.
小販擺賣的聲音 早已被遺忘了,而深夜 仍不過是個回聲 車站外仍然坐滿水貨拆家 廢棄的紙箱,堆疊 在單車停泊處的間隙 疏落的人影,抽起一頓香煙 等到汽車來接她,就撒下 便利店買來的哆嗦
燈光,隔著欄杆從屋邨走廊 流淌到路上,無所不在 小販隨木頭車鑽入屋邨的死角 食環職員站在橋頭上監視 食客們顧盼手中零錢,回望 巴士站前空蕩蕩的馬路 抽起一串烤肉或者豬骨粥 一頓寒暄變成了告別
我等妳姍姍的抵達 趁尾班列車未到 像一個旅行家似的 蹓躂於路燈下幽暗而喧鬧的 人行道上,盯著手機 屏幕,像一隻烏鴉發呆 光秃秃 的 樹枝 探向未可知的維度 不知道,黑夜寫上了甚麼詩行 2. 黑色的碎石上壓著 兩對刀鋒外露的幹綫 一列火車不再奔馳 人聲撲向疲乏的燈火,從市中心 下班的勞累在此墜落。 八達通,未曾以這種方式宣告 歸家的時刻 —— 凌晨一點 不再有回程列車 也不再有過境列車 歸家者眼望銀河,過境客焦灼地 尋找通宵小巴,想盡辦法 提取足夠零錢並攜走生活所需 回家 —— 只有我們才會稱呼這裏是 家,它晦暗、醜陋、貧瘠 缺乏繁華都市的氣象
來自屠房的員工專車停在路邊 司機躲在擋風玻璃下瞌睡 「如果,我們不用上班⋯ ⋯ 」 念頭閃過、消逝。在他身後 一輛貨車靠近便利店停下 另一個司機忙於送貨,他睜眼 看見兩三人影抽煙步下階梯 閒聊昨日發生的事情 4. 白晝很短暫,黑夜很漫長 一切都靜默了,但變得無比清晰 連熟悉的路線也耐人尋味 車站的欄杆背後,總潛藏著一堆秘密 夾竹桃樹抖動可疑的花萼 白千層的表皮不斷腐爛卻沒有死亡 驀地,一段清脆的嗓音 喚醒我們,那是一頭流浪貓 透過腳步認出了我們 她守候在我們身後,然後走進花叢中 像一個保安員回到崗位 確認我們安全就隱身而退 2020 年 9 月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3
親愛的,今晚,你可否載我一程? 彭依仁 親愛的,今晚,你可否載我一程? 我還沒有抵達終點,那裏沒有人陪我上路, 你知道,道路永無盡頭,各人趕赴 各自的歸宿,中途站多不勝數, 你會迷失於蛛網之中,將目的地遺忘。 親愛的,今晚,你可否載我一程? 我們的休假,不過是重覆又重覆的勞累, 旅程以時間延展它的長度,但無限 並不是我們的口糧:我夢見另一個你, 你的影像不斷重覆直至歸於幻滅。 巨鷹的影子將浮動的島嶼叼走, 貝殼在沙灘上發臭,星宿逐一殞落, 你知道,我們將抵達一個無名的車站, 而黎明遙遙無期,飛蛾將背負我們的記憶 穿越鐵絲網,飛進一幅巨大的靜物畫。 親愛的,今晚,請你不要昏睡, 不捨晝夜的風景,已把我們追捕得煩厭。 當野獸咆哮於深巷,打鐵伐木之聲 早已從原野深入河灣,我甚至看得見 火焰的行列,吞噬了山谷裏的房屋。 黑夜是一陣陣漣漪,映照著失眠的你, 驚愕如同月色,棲息在你的肩膀上…… 今晚,請與我一起上路,這漫長的旅程 本來就是我們的居所,你不會找到一座城市 在山谷、海濱,或世上任何一個角落。 2013 年 11 月 9 日凌晨
9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杜錦榮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5
攝影:杜錦榮
9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當靜物因為運動而紛紛解體 —— 題 Clara Peeters 的早餐靜物畫及連儂牆 Memo 彭依仁 當靜物因為運動而紛紛解體 途人紛紛在靜物面前悼念自己 悼念自己再怎麼努力 也無法,讓解體的靜物完成任務 悼念靜物瞬間被時間之輪輾碎 然後遺忘的使者收納,在垃圾堆中
成功。光試圖安慰人們的虹膜 但活在黑暗的年代,人們看見的 只有不公和暴虐,挫折積壓在心中 成為不得不傷痛的理由。希望 他們說,希望像一頭七色鳥飛越天際 但找不到落腳點,所以世界
我走過荷蘭的畫廊,凝視著 一幅三百年前的靜物畫 陰暗的空間攀附桌面,光停駐在 木訥的櫻桃表皮,慎重地 蹓過麵包切面上密佈的彈孔,凝視 乳酪被切割的痕跡
依然灰暗。光走進隧道,察看 人群經過牆邊便箋紙的神情,它看見 有些人興奮,有些人憤怒 光照看便箋紙上成堆排列的文字 又是疑惑,又是好奇,想不出 這些文字與臉上的神情有甚麼關係
光知道靜物,不過被人拼湊出來 靜物各就其位,也不過是為了完成一種 隱喻的佈置,隱喻深入人的頭腦 從記憶庫解鎖,變成道德訓誡的語言 然而靜物無視腐朽的結局 仍努力展現身上的光澤和紋理
牆總是陰森而鬱卒 巴士穿梭送來細微的塵粒 像一件無傷大雅的遺憾粘附在牆上 漸漸形成一塊巨大的、沉默的膜 它告誡我們哪裏可以觸碰 哪裏不可以進入
它們說:正是記憶讓靜物不朽 光粲然一笑,摸著龍蝦鮮紅的甲 殻 或者略帶惋惜地數算石榴果 被掰開而暴露的籽粒。玻璃杯 盛載高聳而 匀 稱 的酒,拒絕光的介入 於是光離開,讓陰暗掌管它的身後
他們充滿怒火,他們充滿熱望 如果世界就是一塊巨大的、沉默的畫布 他們總要在上面排列七色的願望 總要用色彩釋放光,從修長的隧道 到缺憾的人生,相信顏色之間互相勉勵 以冷暖色調分享希望
光走到平民的街道、廣場和隧道 瞧見散落一地的靜物,不再 言語,只是解體,等待仵作工回收 那些殘存的雨傘,鋼骨折斷 從關節穿上的針線也不知所終 催淚水劑漂滿帶紅的馬路
現在光凝聚紙上,它擦亮文字 一如它曾經照亮悄悄地呢喃的靜物 光知道麵包必會漸漸腐爛 酒水乾涸,便箋紙會失去最初的美麗 但他們知道記憶會被光貯存 一個不相識的人來悼念……
光經過警署大樓,它凝視牆上 淌滿的蛋汁,蛋黃在牆上結成焦黑的繭 而蛋 殻 早 已在路邊破碎,螞蟻沾過 從破口滴下的蛋白,嚐了一口 又匆匆離開,光佇立靜思 重組蛋殼在牆上解體的經過,但不
在鬱卒的角落,直至遺忘的使者來收納 2019 年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7
行人橋 彭依仁 小時候,父親帶我到旺角 洗衣街的二樓書店看書 他牽著我手,走過火車站的行人橋 我回望欄杆內沾滿機油的碎石 每當火車經過,身後總有聲音在顫動 前面是亞皆老街一直向西延展 背後是火車站和嘉道理山 當時我年紀小,只記得正午的陽光 照遍勝利道、梭椏道,更多的 連名字都沒有的冷巷
今晚,我順著天橋的欄杆步下 沿亞皆老街的街景,找妳 我早已習慣了街上不再塞滿汽車 路人架設路障的情景。多少個晚上 我躲在妳的書店,在旺角的心臟地帶 耳畔傳來滿街叫喊和哀號 不知從哪裏湧來受苦的靈魂 被折磨得發瘋,發出了絕命的咆哮 然後傳來幾下槍聲,清脆像雨點 化成煙霧在十字路口繚繞
不知哪天傍晚,或許是下班來找妳 我站在火車站的行人橋上 注視著一位少年站在橋邊,把相機 放上三腳架的駁口 專注朝向夕陽的方向並深深著迷 我靜靜觀察他如何調校鏡頭,彷彿 貓頭鷹張開瞳孔,而車燈 正撲向朗豪坊那方向的殘暉 亞皆老街一直向西延展 從陰冷的角落追逐光,追逐人聲
人群如螞蟻消失又回來,馬路上 槍聲再次響起,我早已習慣 現實被重新鍛造、被裝修,就像我 透過玻璃窗瞧見對面街角 一輛燃燒中的汽車。第二天清早 我們如常上班,只是腳下不再有街磚 只有泥沙,我們如常穿過廣告音響 沒有交通燈亦如常衝過馬路 沒有人責怪我們的疏忽 只有腳下的泥沙作弄我們的腳
父親不再牽我手了,我總愛一人 在旺角街巷中蹓躂,尋找新鮮食店 或者走到有長凳的角落 比如在球場的觀眾席 那樣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看書 和朋友聊起數千公里外發生的事情 我以為很了解這街景,踏遍每一寸街磚 對擦身而過的背影毫不理會 直至那天傍晚,我注視著那位少年 才發現旺角擁有那種色彩
再一次站在火車站的行人橋 馬路上寫滿抗議的字句 天空在嚎哭過後忽然清澈見底 我順著梯級而下,成為街景的一部分 不知哪一夜又再聽見槍聲 只知繼續上班、吃飯、看書、上網 偶爾,還會拾起路邊的催淚彈 殻 拍照記念。也許,我還看見另一位少年 他站在橋邊,也靜靜地調校 相機的位置,並觀察我們的動作 像貓頭鷹尋找牠的獵物 2019.12
9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杜錦榮
Voice & Verse | 聲 韻 | 99
攝影:杜錦榮
10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Aubade 彭依仁 I.
II.
那不是我,也不是 那個空腹男子在走廊裏,等待 半價二人套餐時段 是時候了,我們要講究一些禮儀 導入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題 就像冬季穿上一件貼心毛衣
想像我在約定的時間接你 穿越棕櫚樹的浪齒,陰影裏浮盪著 不安的婆娑,抖下夾竹桃的花瓣 在靜止中,摩托車也有了清晰的輪廓 剩餘的燈光烘亮月台出口 列車在巴士開行之際突然到達
杯子揮汗如雨,不管是 你,還是某種日積月累的習慣,也 彷彿熱氣球從地表上溶化 如果微生物在桌布上屏息冥想 而歌聲,仍舊散播著漫不經心的念頭 手指總會不成熟的停頓不下來
想像最後一班列車 釋放出她的影和他的影 想像人群如同肥皂泡飄散 各自尋找家的意識 在巴士站匯合成寂寞的河流 動作緩慢但很快靜止
我們仍要坐下,咀嚼一聲嘆息 追逐唇上消失的味道,飯粒仍佔據著 碗角一壁,機房的冷仍未淹沒臉龐 我需要連綿無盡的黑夜,補充 燈芯失去的水分。明早,我們會在 夢中告別,然後各自烹調
想像他向她獻吻道別 她把思念放進手機,目送 行道樹吞噬唯一熟悉的衣領 想像當街燈失落於馬路的盡頭 她便睡在玻璃窗的塵垢裏 夢見他,像肥皂泡消失於床沿
不在場的遭遇……
然而鬧鐘將會響起,床畔 是哪一種耳語,將不再重要 巴士穿越教堂、醫院、學校和屋邨 他們會投入各種節奏,假裝成 熱衷於生活的動物,直至 夜幕低垂,另一場芭蕾舞劇上演 2017 年 8 月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1
櫃桶 彭依仁 如果櫃桶是一所浩瀚的宇宙 剩餘的時間都藏在裏面 任一扇木門也無法闔上它的誘惑 想要逃進去的動物,也只能 將頭堆進奇蹟,身體卻彌留於塵世 躲不過朽壞的命運 直至肉身被溶解於符號的波浪 成為蒼涼的楔形字母 就像尼布甲尼撒 —— 那失去意志的 幽靈,尋回失落多年的戰馬 從穴居人的墓穴 歸來,咀嚼千年的古柯 醶 葉
日落時殘留在海濱的霧靄,將把你 催眠,你從舊式雜貨店尋回 各種狂歡、怒嚎和抽泣的模樣 知識貧乏的青春將不堪一擊 你必須以最決絕的方式向家人道別 然後無畏走進盒子深處 咀嚼字裏行間的駭浪,彷彿 自己把自己熬煉夠了,就想念一種激情 流淌於掌心並裝成世故的想法 你曾經夢見她的肩膀因裸露而對稱 「假如你萌生新的概念……那很好…… 至於內容,那只是你的經營。」
我們在小小的衣櫃中約會 赤身露體藏進一件巨大無縫的百鳥衣 陰冷的風,穿過無人加油站 我們神色慌張,從褲袋裏掏出 難於啟齒的小秘密……「究竟是凱撒 還是上帝?」而動物的眼睛 早已作弊,牠們更早進入方舟 撕下歷史的最後一頁 又戴上長喙和鼻托假扮先知 我們必須首先學習牠們的喉頭音 才能體會撒嬌和講道理的味道 玩味貧賤夫妻的恩愛模樣
假使門鉸沒有鬆脫,生命潛藏於 保鮮袋裏,你的情事和痛史 也可以編寫成一本離奇的百科全書 不管你走到最遙遠的冰川,勘探世界 和你的距離,阿蒙森長眠於熊島 司各脫客死於南極,他們都警告你: 不要在豺狼的瞳孔裏尋找…… 沒有路標的苔原和荒地 但門鉸誘使你打開一個又一個秘密 直至完全陌生的戈壁灘 裸露出猛 獁 象 和直立猿人的骸骨 你成為盒子的一部分
邁著小小的貓步跨過木門 三面圍牆將不復存在 空氣送還個人一切凝視 與呼吸的自由,只有門縫在身後 見證勇氣:如果你稍一猶豫 便會聽見牆壁後的吵架聲 那不過是娃娃屋的窗台,不值得留戀 但日光依然喚醒門楣上的掛鉤 門後有門,盒子裏是更大的盒子 外人無法進入,你不用上鎖或解鎖 就可以解除世人的魔咒 不用乞求凳子的喝彩,與白眼
10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2017 年 4 月
攝影:杜錦榮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3
攝影:羅月眉
10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入口 陳李才 今晨天色特別灰暗 彷彿未來缺席永不到來 雲層聚攏遮蔽頭上風景 雨也猶豫似落未落 這時的潮濕異常窒息 於是扣上風衣不敢停步 恐懼靜止時有人窺看 藏在懷中被憤怒燒傷的雙手 恐懼擱在路旁凌亂枝椏 一堆一堆像無數屍體 幻覺,大概幻覺 就像以為樹木是數據燈柱 就像以為麻雀是航拍相機 看著別人眼睛難保不是錄像鏡頭 手機關掉時黑屏如鏡只見自己 臉容扭曲,難保那個人 有天終於告密或背叛 街道盡頭只有通往地底入口最為明亮 不絕湧進是飛蛾是螻蟻 還是我們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5
橋下的人們 陳李才 橋上 誇張的廣告板,行走的車 恆常如橋下 由她們繪成的一幅靜物畫 或坐或站,在悠長的陰影裏 唱著無伴奏的歌 織成一條一條異國絲巾,蕩於半空 從購物商場的迷宮中尋路回去 遠方的家,或這裏的家 也晾衣,煮飯,照顧孩子 偶爾造夢 —— 記憶的海水,烈陽下緩慢蒸發 多年後可有結出閃耀的鹽 像生活把她們遷移後,那種距離 填充了多少通電話多少次匯款 週末,蕪蔓的人海之間 她們把自己拴在顏色鮮明的墊子上 縱使短暫 像野花,像天空,像樹的果實 不屬於任何人
10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7
攝影:羅月眉
10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山 陳李才 —— 你走吧 山不會這樣說 因為山一直敞開 把門關上的 是人,翻土砍樹 毀掉山的一半 然後把山的名字歸還 給荒蕪的城巿 如果在此舉行葬禮 需要契約 需要靈堂牌匾 與擺設 而你最好不要相信自由 不要介意真實 其實葬禮早已開始 其實葬禮早已開始 從前你踏草而行 每步細碎微弱的聲音 山都記住 有天當你成為死者重回這裏 林中有片透光的樹葉 像一張便條 —— 請進來吧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09
沙漏 陳李才 我在清洗碗碟 狹小的廚房,門半開 看見不完整的她 門上月曆是新的 日子是舊的 手上結疤的地方 昨年或者更早 已忘記皮膚 如何像乾掉的油漆 無聲剝落 有時候電視代替我們說話 談著別人的生活,還有世界 未解的糾紛 凌晨一時 黑暗開始成形 於睡房 我總習慣把手放她枕下 她總轉身靠近我 像倒置的沙漏
11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1
攝影:羅月眉
11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往微藍,她一躍而下 陳李才 往微藍 她一躍而下 夜裏 游泳池的水 仍有白日的暖 彷彿重回 早晨的夢境 雙手撥動 推開一扇扇透明的門 穿過,然後浮升 時間好像倒退了一些 她濺起無數水花 來回穿梭上下 兩個不同的世界 她知道,漂白水刺鼻的氣味 早已換了另外一種 只有水中曖昧的風景 依舊熟悉,還有身後 不擅游泳的我 像一隻笨拙的陸上生物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3
回去 陳李才 到達五樓 世界暫時不再下沉 走出升降機後,左轉 明亮的白色長廊 陰影無處可藏,而油漆 從牆壁逐層剝落:一場緩慢的雪 從未離開南方的她沒有 關於雪的記憶 至於石路,後巷,舊房子 至於我 被她長久的沉默撫過 臉龐,像窗簾底下影子晃動不定 —— 還沒習慣吧 消毒藥水的味道,陌生的天花板 單人床上她一直蓋著 滿佈皺褶的歲月 如果一切還在,如果那襲蚊帳 可以永遠斑駁下去,代替現在 床邊抽屜,她常打開 又關上,確認屬於她的東西 有甚麼還在 最後一次回去 原本荒蕪的地方,人越來越多 購物商場越來越大 必須經過的路口有了路標 她住的那所醫院彷彿搖搖欲墜 我把窗戶半開,扶她從床上起來 披著外套,穿好鞋子 —— 出去走走就回來
11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5
攝影:羅月眉
11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無可疑 鄭政恆 今日天空多雲 而我們已不在了 這片土地 增加了一點重量 也失卻了一點說話與氣息 暴力啃咬衰弱的心靈 黑暗壓碎幾根骨頭 沉默撞向堅強的死亡 有聲音呼叫但沒人聽到 今日天空多雲 明日也許更加和暖 而且有零星的驟雨 但只有你們可以知道 (2020.4)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7
中途站與黑鳥 鄭政恆 當我在中途站裏 等待一個小時後來到的火車 這一刻頭上的雲就慢慢散開了 兩隻黑鳥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 就停靠在火車的高壓電線上 無聲看著前方 像恍神的啞巴或者無話的夫妻 你們是兩隻 我 一 人 中間是一小時 我們都耐心等候 小火車或者雨水 我應該往更遠的地方去 探索地圖以外的陌生風景 你們也想過往更遠的地方去 找一口涼水 但我們都被動 而且有點懶 你們等候下雨天 我在等候火車和一首可以放在大背包裏的詩 月台和電線都啞口安靜 我們在上行下行的火車中間停息 這一刻頭上的雲又聚攏起來 卻還沒有下雨的想法 (2010.5.9,台灣集集線上 )
118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19
攝影:羅月眉
120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公屋 鄭政恆 牆上的可口可樂是平面的 你不能喝 雜貨店旁邊的雪碧是平面的 你不能喝 鷹牌煉奶的罐子是空的 混和了最後一杯奶茶後 伙計將它帶回家中 在奶茶被喝掉後的第二十三天 罐子成為小孩玩具的居所 存放著會動的發條藍色小吉普車和綠色巨人 冷氣機被兩個黧黑的工人搬走了 鐵架在缺少寒意以後變得更加落索 鏽蝕啃咬鋼鐵的手肢 總有一天餘下一地的白骨 抽風機停頓了就缺少空氣 水龍頭關掉了就缺少水分 手套沒有一雙手的撫觸 頹唐一如無人書寫的素紙 舊日的公屋 在鐵絲網中沉吟 是孤獨的獸在自言自語嗎 穿上綠色的絲網就不再寒冷了 十三天後平地廢墟上升起了一縷白煙 門上的「出入平安」「天官賜福」是平面的 你不相信 吉祥的祝福語它並不發揮具體的作用 拆 毁 了 的房子並不會原地復原 雖然世上有太多稀奇的事情 但你並不相信 (2008)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1
在柴灣海角旁的工廠大廈 鄭政恆 這一排的窗子都染成淺藍色 窗外的事物都好像等待著 破曉晨光熹微的降臨 海上一孤舟(並沒有簑笠和江雪) 我欣賞這一種茫然的境界 水動無聲 實在地反映出對象的模樣 變幻異常的光景 大船將一立方一立方的碎紙 從岸上吊往半空 那裏可能有廢紙、過期的雜誌 或者一本你還在尋找的書 我喜歡這一種茫然的境界 沒有喧嘩的叫嚷 船身蓋上了防雨的黑色帆布 一支鋼鐵掉落地上 打破了岑寂的共識 我的眼睛緊緊跟著孤舟上的人 水中並沒有甚麼 他在船上也不為甚麼不做甚麼 自然地伸展著我們之間的距離 形成了長久的新的岑寂 (2007.4.21)
122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3
攝影:羅月眉
124 | 聲 韻 | Voice & Verse
在酒吧裏等人 鄭政恆 這一刻我坐在整個酒吧最安靜的角落 看著人們走過 黑色面孔的剪影 投射到凹凸不平的牆壁 有人到電錶房開燈 黯然燈光投射 綠色的頭髮黃色的鼻子 有人剖開一個西瓜 紅色汁液流遍黑色長桌 紫色的眼睛藍色的嘴唇 有人點算帳單 單據旁邊的門票堆疊整齊 天花板垂下缺氧的足球 世界盃早完了 音樂節拍仍然強烈 陌生的外語歌詞 夾雜了一兩句英文 實在難以推想其中的內容 聲音開始喧嘩嘈吵 電視機鬧劇的對話絮絮無止 有人推倒了桌子的物件 玻璃酒杯翻碎 一地都是枯草和死灰 (2006.7.22)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5
七月十四日的華爾滋 鄭政恆 街巷是最大的舞池了 沒有影子的雙人舞 夜是醉了的漢子 街上沒有一支煤氣燈 只有我們在巴黎的屋檐下起舞 三拍子 華爾滋 七月十四日 我們踏過的石磚路 沒有為我們留下痕跡 誰也不知道 我們偷偷地在街的中央 跳舞 擁抱 接吻 而明天的早晨 斑點狗經過這裏 賣麵包的老頭子會經過這裏 上學的孩子也經過這裏 總有人一次、兩次 踏在我們起舞的腳步上 將拍子的起跌踏成平坦的步伐 七月十五日的晚上 貓睡了 足球隊隊長睡了 總統和將軍也睡了 沒有一支煤氣燈讓我們看見對方 我們也要在黑暗裏跳雙人舞 巴黎城市的步伐會為我們敲打 熟練的三拍子 我們跳著愉快的華爾滋 我們跳著憂鬱的華爾滋 (2005.5,《七月十四日的華爾滋》是法國攝影師 Robert Doisneau 的作品。)
126 | 聲 韻 | Voice & Verse
攝影:羅月眉
Voice & Verse | 聲 韻 |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