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時期相關研究成果及人權 機構等資源盤點案結案報告
委託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 計畫主持人:薛化元 協同主持人:蘇瑞鏘、楊秀菁 研究助理:林冠瑜、江子揚、林慧芬、蔡耀緯、李宗洋、邱鐘義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9
月
目 總論
次
..........................................................................................................1
壹、國內人權文史相關機構之發展與管理清查 .................................................3 ※受難者及家屬為主之團體 一、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 ............................................................... 3 二、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8 三、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 10 四(五) 、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 協會 ............................................................................................................ 13 六、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 16 七、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暨許昭榮文化協會 ...................................................... 20
※人權團體 一、台灣人權促進會 .......................................................................................... 22 二、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 ............................................................................... 38 三、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 43 四、中華人權協會 ............................................................................................. 46 五、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51 六、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 58 七、慈林基金會 ................................................................................................. 62
※官方組織 一、人權教育輔導群 .......................................................................................... 80 二、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84 三、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89 四、高雄市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 .................................................................... 96
※其他法人團體 一、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99 二、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 ...................................................................... 106 三、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13 四、財團法人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116 五、財團法人殷海光基金會 ............................................................................. 123 六、台灣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128
白色恐怖時期相關研究成果及人權機構等資源盤點案期末報告
七、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 131 八、財團法人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135 九、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142 十、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 146
※學術團體 一、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 154
貳、研究成果內容摘要 .................................................................................157 一、史料彙編................................................................................................... 157 二、學術性論著 ............................................................................................... 170 (一)專書;(二)期刊論文;(三)專書論文;(四)會議論文(未出版); (五)學位論文 三、一般性論著 ............................................................................................... 242 (一)專書;(二)期刊文章 四、回憶資料................................................................................................... 264 (一)回憶錄、傳記;(二)口述歷史專書;(三)單篇文章 五、研究計畫................................................................................................... 312
參、報紙資料初步清查 .................................................................................322 附錄:研究成果清查.....................................................................................333
總
論
本計畫係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委託,由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薛化 元主持人所率領之工作團隊所進行之「白色恐怖時期相關研究成果及人權機構等 資源盤點案」。依據原企劃書及審查意見,本工作團隊將主要工作項目分為以下 三項:國內人權文史相關機構之發展與管理清查、研究成果清查暨內容摘要,以 及報紙資料儲存狀況及整理的初步清查。
一、國內 人權文史相關機構之發展與管理清查 本工作團隊總共完成 7 家受難者及家屬為主之團體、7 家人權團體、4 家官 方組織、10 家其他法人團體,及 1 家學術團體,共 29 家國內人權文史相關機構 的清查工作。在執行流程及分工上,首先,由薛化元主持人進行相關單位的聯繫, 及基本資料、公文書的索取,再由熟習及熱心參與人權組織運作的林冠瑜負責相 關人士的主要訪談工作,其餘助理則負責相關資料的蒐集與登錄工作。最後,則 由楊秀菁負責所有資料的彙整,再由主持人進行最後的修正。其中口述部分,在 本計畫中主要是參考的性質,除補強機構資料盤點書面資料的不足,並藉由訪談 的聯繫,蒐集更多資料。
二、研究成果清查 暨 內 容摘要 本盤點案的第二項工作為「研究成果清查暨內容摘要」 ,清查結果請見附錄。 在摘要部分,總計完成史料彙編 47 筆、學術性論著(包括專書、期刊論文、專 書論文、未出版之會議論文及學位論文)229 筆、一般性論著(包括專書與期刊 文章)63 筆、回憶資料(包括回憶錄、傳記、口述歷史專書、單篇文章)142 筆、研究計畫 32 筆,總計 513 筆。 項目
原定數量
完成數量
史料彙編
30(本)
47(本)
學術性論著
專書 20(本) 論文 100(篇)
專書 20(本) 論文 209(篇)
一般性論著
專書 20(本) 文章 30(篇)
專書 28(本) 文章 35(篇)
回憶資料
100 本(篇)
專書 67(本) 文章 75(篇)
研究計畫
無
32(本)
總計
300 本(篇)
513 本(篇)
1
三、報紙資料初步 清查 本計畫主要完成《中央日報》 、 《中華日報》 、 《台灣新生報》 、 《聯合報》 、 《中 國時報》 、 《公論報》 、 《自立晚報》 、 《自立早報》 、 《台灣日報》 、 《台灣時報》 、 《民 眾日報》,以及《自由時報》的館藏清查工作。主要清查的範圍包括:國家圖書 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原國立台中圖書館),以及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 政治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等學術機構的圖書館。
2
壹、國內人權文史相關機構之發展與管理清查 ※受難者及家屬為主之團體※ 一、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 (一)成立經緯 1995 年立法院相繼通過「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與「二二八事 件處理及賠償條例」後,社會亦開始關注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的賠償、撫卹問題。 1997 年初,立委謝聰敏等人,提出「戒嚴時期不當政治審判補償條例草案」 1 。 陳英泰等「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成員,乃醞釀成立一個獨立於互助會, 專為推動平反法案的受難者團體。陳英泰認為,以一個全國性團體向內政部登 記,不易獲得許可。但若以地方性團體向地方政府登記,則有機會獲得通過。故 在獲得互助會開會提議通過後,經過陳英泰、施顯華、吳聲潤、陳鵬雲、林至潔、 盧兆麟、洪其中等人的奔走,隨即獲得台北市政府(陳水扁任市長,陳菊任社會 局長)的批准,事務所經陳鵬雲的努力,亦很快的設立 2 ,成為獨立的團體。 「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成立 1997 年 9 月 26 日,成立初期的 主要訴求包括:要求政府比照二二八事件處理模式,由行政院成立專案小組,儘 速對戒嚴時期受軍法不當審判的政治案件,給予平反補償;對受難者及受難者家 屬、遺族發給撫卹及救濟,並提供土地設置靈骨塔安葬被槍決者的遺骸,成立紀 念公園紀念死去的受難者 3 。爾後,促進會與台北市政府、立委們相互配合,舉 辦綠島旅行、立法院公聽會,並動員受難者請願、抗爭,「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 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乃於隔年 5 月順利獲得立法院通過 4 。1998 年「財團法 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成立時,促進會亦派第一屆理 事長林至潔擔任補償基金會理事 5 。 促進會成立的次年,1998 年陳英泰等會員進一步推動「台北市高齡政治受 難者關懷協會」的籌組工作,並於 1998 年 7 月 24 日,獲得台北市政府許可。而 從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幹事張瑛珏所提供的資料可 1
2 3 4 5
「院總字第 1582 號 委員提案第 1742 號」,《立法院第三屆第三會期第七次會議議案關係文 書》(1997 年 3 月 15 日印發),報 213-217。網址: http://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ccfcccfc9cfcfc5cccec9d2cccdcf (2013/1/22)。 相關內容參見「陳英泰部落格」。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yingtaichen/ (2013/1/22)。 《聯合晚報》1997 年 9 月 26 日,12 版。 相關內容參見「陳英泰部落格」。 參見附錄一的「張瑛珏訪談稿」。 3
知,至遲在 2006 年,促進會與關懷協會便一同舉行會員大會,而至遲從 2009 年起,兩會的工作報告、工作預算,以及收支決算表、經費預算表便合併處理, 不再單獨列出。而目前的兩會的工作重心則擺在受難者及其家屬的關懷、聯誼, 以及相關紀念活動的推動與參與 6 。
(二)重要人事變遷 7 第二屆(1999 年 10 月 23 日-) 理事長
林至潔(第一屆理事長續任)
副理事長
陳鵬雲
常務理事
盧兆麟、陳英泰、蘇友鵬
理事
吳聲潤、洪其中、張瑛珏、王清圳、陳景通、張雲霖、陳
萍、吳大祿、宗元魁、
黃清淵 候補理事
吳水灯、賴清鍊、林鏡明
常務監事
簡明信
監事
林義旭、郭溪海
候補監事
陳邦岸、陳文福
秘書長
施顯華
第七屆(2011 年 5 月 14 日-) 理事長
陳鵬雲、吳聲潤
理事
蘇友鵬、王文清、張瑛珏、陳景通、蔡焜霖、陳孟和、陳海清、陳文質、劉德旺、 張燦生、張常美、林麗南、閻啟明、林約幹、蘇玉鑑
監事
楊國宇、高文章、邱再興、呂沙棠、宋世興
第八屆(2013 年 4 月 28 日-) 會長
吳聲潤
總幹事
張瑛珏
理事
吳聲潤、蘇友鵬、張瑛珏、王文清、張燦生、蔡焜霖、陳文質、陳孟和、劉德旺、 林麗南、林約幹、陳景通、閻啟明、簡適性、吳水灯
監事
蘇玉鑑、高文章、阮紅嬰
(三)重要工作、活動 8 6
7
張瑛珏提供的資料包括:「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立案證書、促進會第 2 屆「台 北市人民團體理監事暨會務人員一覽表」、《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第五屆第一 次、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第四屆第二次 大會手冊》、《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 反促進會、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第六屆第一次大會手冊》(2009 年 6 月 7 日)、《五 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第七屆第一次大會手冊》 (2011 年 5 月 14 日)、《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第七屆第二次大會手冊》(2012 年 9 月 16 日)。 依據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幹事張瑛珏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 4
時間
內容概述
1997 年 9 月 26 日
「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成立
2006 年
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第 5 屆第 1 次、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 者關懷協會第 4 屆第 2 次大會,同時舉辦,但工作報告、工作計畫,以 及收支結算表、經費預算表個別處理。
94 年度(2005)
1.
召開第 4 屆第 2 次會員大會
工作報告
2.
協助政治受難者參加補償基金會各項活動
3.
主辦綠島五一七人權音樂祭
4.
協辦第 3 屆崇德春季文化祭典
5.
參觀政治受難者文學作品展覽會(台南文學館)
6.
受邀參觀總統府「白色見證」放映會
7.
多次參與政治受難者賠償協商會議
8.
協助會員著作之發表及銷售事宜
95 年度(2006)
1.
召開第 5 屆第 1 次會員大會
工作計畫
2.
爭取補償基金會擴大舉辦政治受難者權益及福祉有關活動
3.
繼續向政府爭取擴大綠島人權園區及「重視人權」宣導活動
4.
推動反對兩蔣國葬並爭取以國民黨黨產給予政治受難者合理賠償之 活動
5. 2009 年 6 月 7 日
協助蒐集及整理白色恐怖案件及危害人權之資料
與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共同舉辦第 6 屆第 1 次大會,在此次 會議中,兩會工作報告、工作預算,以及收支決算表、經費預算表皆合 併處理,不再個別列出。
2008 年度工作報告
1.
每三個月定期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議,討論會務的推展事宜。
2.
按期於 1 月 20 日京宴,4 月 19 日木柵,6 月 21 日天廚,8 月 20 日 彭家園,10 月 25 日海霸王,12 月 27 日教師會館等舉辦慶生會。
3.
積極尋找失聯會員,及會籍資料之校對整理。
4.
2 月 23 日參加「二二八國際論壇」。
5.
2 月 28 日,和平紀念日,假「自由廣場」參加紀念活動。
6.
3 月 25 日、28 日,4 月 22 日參加文資會召開之「2008 綠島人權藝術 季」活動籌備與協調會議。
7.
3 月 16 日參加迎接「台灣青年逆轉團」台北會師盛會。
8.
3 月 27 日參加「白色恐怖紀念碑」揭幕典禮。
9.
4 月 19 日與慶生會合併舉行會員大會。
10. 4 月下旬開配合文資會、台灣二十一世紀文化協會,共同籌劃組織受 難者 140 人(本會 70 人)參加「2008 綠島行」編列工作。 11. 5 月 16、17、18 日協辦「2008 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多人擔任講師。 12. 5 月 17、18 日 70 人往綠島參加「2008 綠島人權藝術季」活動。 8
依據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幹事張瑛珏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 5
時間
內容概述 13. 5 月 31 日假立法院參加謝前立委聰敏舉辦的「受難者上訴」說明會。 14. 往鳳山教會參加許昭榮烈士追悼會。 15. 6 月 12 日往司法院參加遞交「請求大法官釋憲」聲請書。 16. 7 月 24 日本會會址由哈密街遷至保安街。 17. 參加「人權之路」新版說明大會。 18. 電話訪問會員時,發現患重大疾病者報請「補償基金會」派員慰問, 曾提報 20 餘人,引起基金會全台有計劃的進行訪查中。
2011 年 5 月 14 日
與台北市高齡受難者關懷協會共同舉行第 7 屆第 1 次會員大會。
2009、2010 年度
1.
工作報告
2009 年 1 月 17 日請張炎憲教授主持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 乙冊內容討論會,出席會員非常踴躍。
2.
2009 年 2 月 9 日理、監事代表與王丹先生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人 權受迫害及轉型正義」問題交換意見與研討如何擴大能見度。
3.
定期舉辦慶生會(一年六次)大家都能踴躍參加。
4.
召開五次理、監事聯席會議,共商會務。
5.
2009 年 2 月 28 日與日本中央大學學生訪台團互談會,讓日本青年了 解台灣在戰後曾有這段悲慘的歷史。
6.
結合社團動員代表在文建會門口(透過電視台)抗議,強烈爭取「景美 文化園區」回復為「景美人權園區」永續經營展示資料。
7.
2009 年 5 月 17 日多數同學到凱達格蘭大道參加嗆馬爭取人民權益大 會,吳會長、陳文質夫婦參加全程遊行,精神可嘉。
8.
2009 年 6 月 7 日召開第 6 屆會員大會改選理、監事。
9.
2009 年 7 月 15 日為保護「自由廣場」的存在,與立委王幸男、民進 黨中央黨部共同在「自由廣場」舉辦法會及追思會,同學很踴躍參加。
10. 八八莫拉克颱風南台灣災情慘重,陳鵬雲會長等十六人會員捐助救災 款。 11. 響應全國民主聯盟聲援(要求緬甸軍政府釋放緬甸國母翁山蘇姬活 動)本會三十五個代表參加連署。 12. 響應前立委謝聰敏先生向監察院請求釋憲,由黃煌雄監委接見同學代 表。 13. 由謝聰敏前立委尋求多位人權律師研究(上訴)冤獄案件(計收件八十 餘件判決書)正在研究了解內容。 14. 西藏流亡政府三位代表由印度來台灣,參加本會慶生會了解同學受迫 害內情。 15. 經常參加學術界、各民主社團、台灣智庫等所舉辦的研討會。 16. 經常整理、訪問找回失聯同學,了解其生活和健康狀況。 2012 年 9 月 16 日
與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共同舉辦第 7 屆第 2 次會員大會。
2011 年度工作報告
1.
元月初補償基金會送來棉被、毛毯各 20 件,圍巾、毛帽、拐杖等慰 6
時間
內容概述 問品,隨即請志工學生開車協助專程送到體弱、重病同學家表示關 懷。圍巾、毛帽、拐杖則利用慶生會當場分發。 2.
多次出席補償基金會召開合辦:受難者聯誼會旅遊籌備會議。
3.
4 月 30 日會員同學和家屬合計 80 餘人參加苗栗一日遊聯誼活動。
4.
5 月 14 日召開會員大會改選第七屆理事、監事,選出陳鵬雲、吳聲 潤連任理事長,理事蘇友鵬、王文清、張瑛珏、陳景通、蔡焜霖、陳 孟和、陳海清、陳文質、劉德旺、張燦生、張常美、林麗南、閻啟明、 林約幹、蘇玉鑑,監事楊國宇、高文章、邱再興、呂沙棠、宋世興。
5.
7 月 15 日與補償基金會在紀念碑前合辦受難者追思儀式,46 位同學 代表參加,並推薦蘇友鵬同學代表受難者致詞。
6.
與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常務理事及多位大學教授到文 建會拜會主委了解籌建國家博物館的進度狀況。
7.
吳聲潤會長的「88 米壽」 ,夫婦共同邀請 100 位同學和來賓,7 月 2 日同學、來賓和家屬 100 位到桃園慶賀吳會長的「米壽」。
8.
配合補償基金會董事會到行政院拜訪吳敦義院長,請求基金會延長期 限,讓未領補償金者,能補領(原則國防部同意延長二年)。
9.
9 月 17 日補償基金會在景美人權園區舉辦佛教追思法會,本會 45 人 參加法會,也為大家祈福。
10. )林粵生同學三餐自理,不小心發生火災,頭、眼、臉受傷頗重,派 員贈送慰問金。 11. )出席文建會召開「籌建國立博物館」說明會。 12. 10 月 25 日與 228 受難者關懷總會、台灣地區受難者關懷協會共同籌 辦支持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後援會,本會有 97 人參加成立大會。 13. 10 月 28 日補償基金會第一次前往頭屋鄉英烈公園祭拜私人籌建的先 烈英靈,本會 5 人代表被邀請參加。 14. 12 月 18 日擴大舉辦慶生會,並邀請前國策顧問黃天麟董事長臨會專 題演講。 15. 定期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討論會務。 16. 同學經常參加台灣教授協會舉辦的座談會。
7
二、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一)成立經緯 1998 年 6 月 6 日,陳英泰等人假台北市哈密街 107 號(即促進會事務所) 召開「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發起人會議,開始相關的籌備工作。同 年 7 月 9 日,向台北市政府申請立案,7 月 24 日獲得許可。8 月 30 日,召開發 起人暨第一次籌備會議,推選陳英泰、盧兆麟、林麗南、吳聲潤、吳水澄、胡子 丹、紀經俊、王清圳、陳鵬雲、蘇友鵬、鄭若萍、閻啟明、謝新傑、林義旭、邱 鳳林、林至潔、施顯華等 17 名為籌備委員,並共同推選陳鵬雲為主任委員,並 於 9 月 3 日登報公開徵求會員。而依據開會所通過的「章程」 ,該會的任務如下: 第─、為高齡政治受難者爭取各種權益及福利。 第二、扶助政治受難者重建受傷之心靈,關懷其生活。 第三、參與各種促進社會公平、和諧、尊重法治之聯誼活動。 第四、有關會員福利與諮詢服務之提供及會務之推行。 凡在五十年代、在戒嚴時期,受不當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設籍 於台北市且年滿 20 歲,有行為能力者,經理事會審查通過,皆可加入該會成為 會員。而認同該會宗旨者,經理事會通過者,亦得加入成為榮譽會員或贊助會員。 該會經費來自於會員會費、捐款收入,以及委託收益 9 。
(二)重要人事變遷 10 籌備會成員(1998 年 8 月 30 日推選) 主任委員
陳鵬雲
籌備委員
陳英泰、盧兆麟、林麗南、吳聲潤、吳水澄、胡子丹、紀經俊、王清圳、陳鵬雲、 蘇友鵬、鄭若萍、閻啟明、謝新傑、林義旭、邱鳳林、林至潔、施顯華
現任(2013 年 4 月 28 日-) 會長
蘇友鵬
總幹事
張瑛珏
理事
張燦生、張瑛珏、王文清、蘇友鵬、蔡焜霖、林約幹、林麗南、陳文質、劉德旺、 張常美、陳孟和、閻啟明、呂沙棠、張雲霖、簡萬坤
監事
9 10
楊國宇、邱再興、周碧霞
以上內容依據張瑛珏提供之「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成立大會手冊」整理而成。 依據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幹事張瑛珏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 8
(三)重要工作、活動 11 時間
內容概述
1998 年 6 月 6 日
在台北市哈密街 107 號召開發起人會議,開始籌備工作。
1998 年 7 月 9 日
向台北市政府申請立案。
1998 年 7 月 24 日
經市府社字 8723831500 號函准予籌組。
1998 年 8 月 30 日
於會址召開發起人暨第一次籌備會議,推選陳英泰、盧兆麟、林麗南、 吳聲潤、吳水澄、胡子丹、紀經俊、王清圳、陳鵬雲、蘇友鵬、鄭若萍、 閻啟明、謝新傑、林義旭、邱鳳林、林至潔、施顯華,十七名為籌備委 員,並共同推選陳鵬雲為主任委員。
1998 年 9 月 3 日
登報公開徵求會員
1998 年 9 月 22 日
於本會會址舉行第二次籌備會議,並決定本年 11 月 7 日上午 9 時半於師 大第二會議室召開成立大會。
2006 年
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第 5 屆第 1 次、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 者關懷協會第 4 屆第 2 次大會,同時舉辦,但工作報告、工作計畫,以 及收支結算表、經費預算表個別處理。
94 年度(2005)
1.
召開第 4 屆第 1 次會員大會
工作報告
2.
舉行慶生會為壽星會員祝壽及同樂
3.
主辦第三屆崇德春季文化祭典(師大綜合大樓)
4.
協辦綠島五一七人權音樂祭
5.
經由法院及美國律師爭取賠償事宜
6.
舉行郊外及島內旅遊等有益健身休閒活動
7.
參加終戰六十年紀念大會(高雄市)
95 年度(2006)
1.
召開第 4 屆第 2 次會員大會
工作計畫
2.
舉辦慶生會、卡拉 OK、唱遊等文康活動
3.
經美國律師繼續爭取政治受難者賠償事宜
4.
舉辦郊外及島內旅遊等有益健身休閒活動
5.
支援全國老人聯盟爭取制定「老人年金」 、「老人福利」法案
2009 年 6 月 7 日
與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共同舉辦第 6 屆第 1 次大會,在此 次會議中,兩會工作報告、工作預算,以及收支決算表、經費預算表皆 合併處理,不再個別列出。(以下關於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請參見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的紀錄)。
11
依據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副理事長兼總幹事張瑛珏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 9
三、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 (一)成立經緯 12 從 1992、93 年起,宜蘭、高雄等地的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便開始串連,想要 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受難者家屬組織。1995 年 6 月,藉著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的 機緣,在台北成立聯誼總會,選舉張憲明為首任會長。1996 年更名為「聯合總 會」,至 1999 年在改名為「關懷總會」。參與的成員不限於受難者家屬,許多研 究者亦參與這個組織。關懷總會在 2000 年正式成立,共有十多個地方分會所組 成。高雄的王俊雄為首任理事長,接續者包括周振才、張炎憲等人,現在則由陳 儀深擔任理事長。總會的主要工作在辦理二二八紀念活動,採取分區輪流的方 式,由各分會承辦相關的活動。藉由這些活動,進行總會及各分會的理、監事, 以及家屬們的聯誼,也進行會務討論。相關的紀念活動,主要透過與其他團體的 協同合作來完成,近幾年主要跟姚嘉文所召集的「台灣國家聯盟」合作,會址設 在青島東路國家聯盟的所在地。目前尚無專職的辦事人員。
(二)重要人事變遷 13 聯誼總會 理事長
張憲明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 理事長
王俊雄(第一屆,2000 起,半年後由副理事長張憲明代理)
理事長
張憲明(第二屆,2002 年起,2003 年過世,由副理事長廖國揚繼任)
理事長
周振才(第三、四屆,2004-2008)
理事長
張炎憲(第五、六屆,2008-2012)
理事長
陳儀深(第七屆,2012 年 12 月-)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第七屆) 理事長
陳儀深
副理事長
潘信行
榮譽理事長
張炎憲
榮譽副理事長
陳重光
常務理事
楊振隆、林黎彩、江榮森
理事
楊澤民、廖榮治、莊國治、李邦孚、周寶玉、陳伯三、鄭明哲、葉添福
常務監事
周振才
監事
張淑芬、周芳如
12 13
以下資料整理自「陳儀深訪談稿」。 以下資料整理自「陳儀深訪談稿」及「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網站」。網址: http://www.228.org.tw/team.aspx。 10
★目前已加入總會的各地協會及理事長名單 分會
理事長
台北市二二八公義關懷協會
陳儀深
新北市二二八關懷協會
葉添福
基隆市二二八關懷協會
周振才
宜蘭縣二二八受難家屬關懷協會
鄭明哲
桃園縣二二八關懷協會
周寶玉
台中市二二八關懷協會
李春松
彰化縣二二八關懷協會
楊澤民
南投縣二二八關懷協會
陳伯三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
江榮森
嘉義市二二八事件研究協會
許淑霞
嘉義縣二二八關懷協會
陳水蓮(總幹事)、許玉山(會長)
高雄市二二八受難家屬關懷協會
林黎影
屏東縣二二八關懷協會
方月碧(會長)
花蓮縣二二八關懷協會
楊金源
台東縣二二八事件關懷協會
陳清正(理事長)、徐秋蓉(總幹事)
★其餘二二八組織 分會
重要人事
台北市二二八協會
陳木桂(常務理事) 、李文卿(前會長) 、廖繼斌(前理 事長) 、黃秀婉(理事長)
台北市二二八和平促進會
林明德(理事長)、張秋梧(秘書長)
台灣二二八受難者暨家屬協會
廖繼斌(創辦人)
桃園縣紀念二二八關懷協會
游景麟(理事長)、陳隆三
台灣二二八事件遇難先烈恭祭協會
張淑芬(聯絡人)、林才壽(理事長)
台中市大台中二二八協會
吳義雄(理事)、廖苓惠(理事長)
(前身為台中縣二二八關懷協會) 雲林縣二二八文史發展協會
廖正生(主任)、林樹山(總幹事)、林生貴(理事長)
高雄市二二八關懷協會
陳木晉(常務理事) 、凃世文(理事長) 、李宜宏(常務 理事)
台南縣二二八公義和平救世會
沈澄淵(前理事長) 、胡雅惠(理事長)
(三)重要工作、活動 14 時間
14
事件
以下資料整理自相關的新聞報導。 11
時間
事件
2003 年 2 月 24 日
宜蘭縣府與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共同主辦,宜蘭縣二二八受 難家屬關懷協會協辦二二八紀念系列活動,內容包括「二二八紀念展」、 「二二八紀念物動土典禮」 ,及「向二二八受難者追思悼念」等。
2003 年 2 月 24 日
彰化縣政府與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舉辦二二八紀念系列活 動,內容包括「二二八史料照片特展」 、紀念音樂會及受難者家屬懇談聯 誼等。
2004 年 2 月 28 日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台東市公所主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總會與東部中會教社部及台東縣二二八關懷聯盟會協辦舉行台東縣東縣 228 追思會。
2004 年 2 月 28 日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等單位主辦的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 式,基隆市二二八關懷協會理事長周振才代表受難者家屬致詞。
2009 年 5 月 4 日
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齋藤正樹日前一席「台灣地位未定論」 ,引 發統、獨不同立場的團體到日本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抗議與致意,立場 傾統的中國統一聯盟、中華保釣協會、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抗議齋藤 失格暴言,要求日本政府撤換齋藤;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台灣平民民 主黨等獨派團體數則向齋藤獻花,致上最崇高敬意。
2010 年 2 月 26 日
108 位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具名向台北地方法院遞狀,控告中國國民黨, 要求國民黨捐出 20 億黨產,作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運作基金,並要求 國民黨在國內外各媒體,針對二二八事件道歉。
2011 年 3 月 9 日
二二八家屬控告國民黨一事,於 2010 年 8 月遭台北地方法院駁回,經提 起上訴後,高等法院在 3 月 9 日開庭審理此案。加入該案最終駁回不 起訴的結果
2011 年 2 月 28 日
台灣國家聯盟與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舉辦的大遊行,訴求「追究責任, 實現公義」,遊行隊伍在東區頂好商圈集合,行經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抗 議,最後走到凱道舉行演講紀念會。
2012 年 2 月 18 日
台灣國家聯盟總召姚嘉文會同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張炎憲與二二 八受難者家屬代表召開「偽裝正義」記者會,宣布今年將展開的二二八 相關紀念活動,並對馬英九政權展開批判。
2012 年 2 月 28 日
台灣國家聯盟與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結合綠營公職與台派人士,在台北 市及嘉義市舉行兩場遊行,並推出座談會等系列活動。2 月 28 日當日在 台北舉行「自救護台灣」遊行,從台北市永樂市場走到大稻埕,並放水 燈,象徵迎二二八受難者的英靈一起回來自救護台灣。另一場遊行三月 於嘉義市登場,由嘉義二二八基金會與立委李俊俋舉辦。
2013 年 2 月 28 日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與台灣國家聯盟、台灣教授協會等團體發起「勿忘 二二八」遊行,從永樂市場天馬茶房出發,行經歷史景點包括公賣局、 長官公署、火車站到自由廣場,晚間則以年輕人為主舉辦「共生音樂節」 。
12
四(五) 、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 (一) 成立經緯 1960 年前後,在戒嚴時期被判刑的政治犯陸續刑滿出獄。在軍、警、特務 嚴密的管控下,出獄後的政治犯,為了生活,除了至親家族的協助外,僅能仰賴 政治犯之間的相互幫助與關懷。也因此,建立政治受難者的互助網絡。至解嚴前 一兩年,部分主張台獨的政治犯開始籌組聯誼會。1987 年 8 月 30 日,「台灣政 治受難者聯誼總會」正式成立,並在章程內明文主張台灣應該獨立。與此立場相 左的政治犯,則於 1987 年 11 月 22 日成立「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 ,並在 章程上,明文提出「促進中國統一,台灣自治,實現民主自由」的訴求。互助會 的會員,包括戒嚴時期白色恐怖受難人、受難家屬及二、三代年輕成員。 互助會除加強會員間的互助與關懷外,更鼓勵會員加入解嚴後陸續成立的各 種團體或政黨,包括夏潮聯合會、工黨、中國統一聯盟、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 等,並參與社會運動、勞工運動、中國統一運動等各種活動。目前與勞動黨聯署 辦公,有兩位年輕的秘書負責平時業務。 1993 年 5 月底在台北市六張犁公墓陸續發現兩百多座 50 年代政治受難者的 墳塚。以此為契機,互助會進一步舉行公聽會、發表會、座談會、記者招待會, 以及歌唱、演劇、文藝紀念晚會、慰靈追悼會等活動,並向立法院、監察院、行 政院、國防部等政府機構進行陳情、請願與抗訴活動,希望台灣省社會處給予生 活窮困之政治受難者,提供社會救助。此外,並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洽商合作, 進行 50 年代歷史資料與文獻之搜集整理及 50 年代白色恐怖之口述歷史編輯工 作,已有專書出版。 1997 年,在立法委員提案下,立法院開始審議不當政治審判補償條例相關 草案。互助會針對草案中失當之處,曾多次發動抗議與陳情活動。1998 年 5 月 28 日,立法院通過「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互助會乃極 力推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的立案工作,期望以一 個正式立案的政治犯團體,為受難者在申請補償時提供更有效的服務,並為未受 裁判者之受難人及被排除在補償條例之外的受難者爭取權益。該協會在 1998 年 7 月 4 日獲准籌組,並在 9 月 10 日正式成立 15 。 處理協會為互助會的與官方接觸之媒介,由林麗鋒掛名成立。副總會長、秘 書長等都由互助會的成員來兼任。互助會總共有台北、桃竹苗、中彰投、嘉南及 高屏等五個分會,由各分會推派代表,參與代表會。代表會的職權包括:選舉會 長、副會長、選舉常務代表,將議決事項提交常務代表會、議決常務代表會(簡 15
以上內容整理自吳澍培,〈白色恐怖政治下之台灣政治犯〉,《海峽評論》95(1998 年 11 月 號),網址: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95-2402.html、「蔡裕榮、許孟祥訪談稿」。 13
稱「常代會」)所提重大議案,以及修訂本會章程等。常代會成員由代表會選出, 各分會應有保障名額一名,由各分會推選之,總會會長、副會長及各分會會長為 當然代表。常代會每兩個月開會一次,有重要事情時得開臨時會。常代會的職權 包括:審核及企劃會務,並將議決事項交會長執行、審核預算決算、協助會長籌 募經費、審核、制定機構組織章程,以及行使會長所提人事案之同意權等。秘書 處設秘書長一人,為常設執行機構,每月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檢討全盤性會務。 擴大會議由會長建議召開,應包括常務代表及顧問 16 。 互助會每年最重要的工作為秋祭。此外,並長期關注六張犁公墓的維護問 題,相關工作由台北分會負責。2013 年起開始出版《會訊》。
(二) 重要人事變遷 17 互助會 創會會長
林書揚
總會長
林麗鋒(1997)
總會長
吳澍培(2000、2001)
總會長
蔡榮守(2009)
總會長
吳榮元(2010)
副總會長
郭玉崑、馮守娥(2010)
處理協會 理事長
林麗鋒(2000)
理事長
蔡裕榮(2009、2010)
(三) 重要工作、活動 18 時間
事件
1987 年 11 月 22 日
成立「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
1993 年 5 月 30 日
互助會發表「五○年代政治肅清中被刑殺者英塚」聲明。
1993 年 7 月 11 日
互助會舉辦「五○年代白色恐怖說明會」 。*
1993 年 7 月 15 日
針對 50 年代白色恐怖資料遭焚燬一事發表聲明。
1993 年 7 月 17 日
針對立法院「五○年代白色恐怖」事件受後事宜處理公聽會發表新聞 稿,並由互助會創會會長林書揚代表受難者進行報告。
1993 年 9 月 7 日
互助會在台北縣樹林鎮海明寺,以佛教儀式舉辦首屆祭拜大會。
1994 年 2 月 20 日
配合 NHK 工作日程,在六張犁公墓墓園的靈德寺舉辦年度春季追悼大 會。秋季於 9 月 4 日在同一地點舉行。
1994 年 5 月 13 日 16 17 18
針對國防部對「五○年代政治案件」之「研處意見」提出看法與反駁。
以上整理自「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章程」(互助會提供)。 以下資料整理自相關報導。 以下資料整理自互助會提供,《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簡介暨史料彙編》 (試編版 1.0)。 14
時間
事件
1995 年
從該年度起春祭地點選擇在台北市青年公園,和相隔一條馬路的河濱公 園,即馬場町刑場遺跡舉行,秋祭固定在六張犁靈德寺舉行。
2000 年 3 月 11 日
在春季追悼大會上提出請願書,要求補償基金會設法加速審查及補償金 之發放,以保障申請人暨受刑人家屬之合法權益。針對補償條例中的「排 除條款」,要求新任總統頒佈大赦令,予以實質上的解除。
2003 年 1 月 11 日
在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落成啟用會上發表聲明。
2010 年 7 月 15 日
互助會總會長吳榮元在總統府前白色恐怖追思紀念會上發表談話。
15
六、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一) 成立經緯 19 「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源自於 1983 年 11 月,吳鍾靈等人所發起的「慶 生會」。早期慶生會多集中在台北地區,後開始有南部的政治犯參與。慶生會每 兩個月辦一次,為了避免警總找麻煩,改為由壽星輪流召集的方式處理。1986 年 8、9 月間,因黨外人士醞釀正式組織新黨,而蔡有全等政治受難者亦有感「慶 生會」之不足,乃有「組織化」的倡議。但初宣布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籌備委員, 便遭到警總的約談,原訂的成立大會也不了了之。 1986 年 9 月 28 日民進黨成立後,在第一屆全國黨代表選舉時,特別禮遇 5 個名額給政治受難者,使其成為當然代表,政治受難者正式獲得政黨的重視。同 年 11 月 18 日,政治受難者黃紀男假其慶生會,宣布成立「台灣政治受難者及家 屬聯誼會」 ,率先成立政治受難者團體。但因該會缺乏「正式章程」 ,加上未經過 正式的程序,乃持續有成立正式組織之議。1987 年 7 月 19 日,林再受、黃華、 陳三興、蔡有全、林永生、邱新得等人召開「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籌備會」, 針對組織章程進行討論。該會決定以「台灣之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人民共同決定」 作為該會的基本共識,以規避「國家安全法」人民集會、結社不得主張「分裂國 土」的限制。上述內容與民進黨「台灣前途人民自決」及長老教會的聲明相似, 但更進一步強調「台灣政治受難者與台灣人民之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台灣 一旦遭受任何人或任何政黨之出賣,或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之侵略,我們誓死捍 衛之」。 同年 8 月 30 日,相關成員假國賓飯店舉行「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成 立大會。在許曹德提議下,130 多人的同意下(全場 146 人) ,原章程草案的「台 灣之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人民共同決定」修改為「台灣應該獨立」。原會名為「聯 誼會」 ,因有南、北兩區,故定名為「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 。章程明訂「公 職人員不得擔任本會幹部」 ,以防被有意選公職者運用。成立大會上選出 11 席執 委,因無特別運作,籌備會成員反全部落選。首屆會長、副會長則由內定的魏廷 朝和柯旗化(代表南部)擔任。 成立大會後,主持當天會議的蔡有全與提案人許曹德隨即因主張台灣獨立, 在 9 月 19 日接到高等法院偵查傳票。9 月 29 日,預備開庭之日,全島支持者二 百餘人靜坐台灣高等法院前,進行抗議與聲援。蔡有全、許曹德則以「家事尚未 辦理」為由向法院遞狀請假。10 月 12 日,蔡有全、許曹德出庭,隨即遭到收押。 台權會會長陳永興、辯護律師李勝雄、受難會執委會召集人楊金海、總幹事林永 生、民進黨主席江鵬堅、副祕書長邱義仁及全島聲援會團體聚集「陳林法學文教 19
以下內容整理自「蔡寬裕訪談稿」,及蔡寬裕所提供之「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籌備會邀請 函」(1987 年 8 月 23 日)、「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章程草案」、「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 章程」、「台灣政治受難會事件聲援會會議議程建議草案」。 16
基金會」會址召開記者會,會後並轉往鄭南榕的時代雜誌社,商討聲援辦法及工 作分配。會中決定聲援活動第一波舉辦 9 場演講、遊行示威抗議活動(另有兩場 其他團體舉辦之聲援活動),10 月 17 日由台中開始,至 10 月 31 日於台北老松國 小舉行最後一場。第二波活動於 11 月 6 日開始,12 月 15 日結束,全島安排 19 場,走入鄉鎮作「三分聲援、七分播種」的活動,口號由原來的「台獨有罪嗎?」 , 變成「台灣要獨立」、「獨立救台灣」! 1988 年 1 月 16 日,高等法院宣判,蔡有全與許曹德分別遭以「預備叛亂罪」 判處 11 年及 10 年有期徒刑。至此,聯誼總會除繼續製作小冊子並對外發聲聲援 曹許二人外,至該年 11 月,則進一步在聯誼總會成立「新國家運動本部」 ,由黃 華作領隊,鄭南榕任總幹事,推行建國運動。 由於當時內政部限制人民團體只能以「中華民國」 ,而不得以「台灣」命名, 聯誼總會一直以地下組織的形式存在。直至兩千年陳水扁執政,內政部准予「台 灣」登記社團法人後,才取得合法性。但登記過程中,內政部仍有許多意見,包 括:戒嚴時期才有政治受難者,民主化後就沒有了,要求加入「戒嚴時期」。另 外,還要求加上「關懷」二字。最後,則以「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 之名完成登記。 近年來,有鑑於會員邁入高齡化,活動力減退,為活化協會組織以求永續發 展,經第六屆理監事會通過,自 2012 年度起改採雙重會員制。除受難者本身為 會員外,邀請其第二代、第三代子弟加入本會。他們年青富有活動力之外,普遍 學歷高,社會經驗亦豐富。自第八屆起,理監事中,五分之四的人選將由第二代、 第三代子弟擔任,以進行世代交替。該會工作目標除繼續推動轉型正義之落實, 關懷受難者之權益外,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目前重要工作包括:第一,推動「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 例」的修正,將其正名為「賠償」條例。第二,推動「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 復條例」第 4 條,沒收財產之請求發還相關規定的修正。該條文規定「受無罪判 決確定後,得請求發還」,但根據國安法規定,戒嚴時期戒嚴地域內,經軍事審 判機關審判之非現役軍人刑事案件判決確定者,不得提起上訴或抗告。如此,又 何來「無罪判決確定」之可能?第三,要求公開檔案,重建真相,現今在「檔案 法」和「個人資料保護法」對檔案公開設下種種限制。沒有檔案就沒有真相,沒 有真相就沒有和解,故要求政府公開檔案。第四,積極參與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 館之籌備、支援戒嚴時期禁錮政治犯之歷史遺跡保存與恢復原貌,以及蒐集與展 示文史資料,並尋覓適當地點設置泰源事件紀念碑,以資紀念這一段不堪的歷史。
(二) 重要人事 20 1. 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時期 20
以下資訊由蔡寬裕會長提供。 17
會長
魏廷朝(第一屆,1987 年 9 月 5 日辭職)
副會長
柯旗化(第一屆,1987 年 9 月 6 日辭職)
會長
黃華(第二屆,1988-89)
會長
楊金海(第三屆,1989-1990)
會長
吳鍾靈(第四屆,1990-1991)
會長
姚嘉文(第五屆,1991-1992)
會長
鄭自財(第六、七屆,1992-1994)(第六屆任期時在監)
會長
陳三興(第八、九屆,1994-1996)
會長
楊金海(第十、十一屆,1996-1998)
會長
劉金獅(第十二、十三屆,1998-2000)
南區聯誼會 會長
蔡開閅、蔡財源、林金煌
北區聯誼會 會長
林清水、黃天福、李榮宗、孫秋源、林新昭
2. 台灣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時期 會長
劉金獅(第一、二屆,2000-2004)
會長
周彬文(第三屆,在任期一半時辭職,由常務理事陳進來代理,之後再補選趙 蘭芳為會長)
會長
陳進來(第四、五屆,2006-2010)
會長
陳信銘(第六屆,2010-2012)
會長
蔡寬裕(第七屆,2012 年 10 月起)
(三)重要活動 21 時間
內容概述
1986 年
吳鐘靈等人開始有籌組「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的行動,但屢遭警總 干涉而中輟。
1987 年 8 月 30 日
「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 (簡稱「聯誼總會」)在台北國賓大飯店舉 行成立大會,許曹德提議將原章程所定「台灣之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人民 共同決定」之條文修改為「台灣應該獨立」。魏廷朝擔任首屆會長,柯 旗化擔任副會長。
1987 年 9 月 5 日
魏廷朝辭會長職。
1987 年 9 月 6 日
柯旗化辭副會長職。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一次臨時委員會,會中推舉楊金 海為執委會召集人,林樹枝為副召集人。
1987 年 9 月 19 日 21
台灣高等法院發出偵查傳票,要求成立大會主持人蔡有全,及「台灣應
以下資料主要整理自「蔡寬裕訪談稿」、「台灣政治受難會事件聲援會會議議程建議草案」。 18
時間
內容概述 該獨立」提案人許曹德於 9 月 29 日出庭。
1987 年 9 月 29 日
全島支持者二百餘人靜坐台北高等法院,抗議、聲援蔡、許二人。蔡、 許二人以「家事尚未辦理」向法院遞狀未出庭。
1987 年 10 月 12 日
蔡有全、許曹德出庭,部分會員及聲援人士靜坐高院前。蔡、許二人則 在出庭後,隨即遭到收押。台權會會長陳永興、辯護律師李勝雄、受難 會執委會召集人楊金海、總幹事林永生、民進黨主席江鵬堅、副祕書長 邱義仁及全島聲援會團體聚集「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會址召開記者 會,會後並轉往鄭南榕的時代雜誌社,商討聲援辦法及工作分配。會中 決定聲援活動第一波舉辦 9 場演講、遊行示威抗議活動(另有兩場其他團 體舉辦之聲援活動),10 月 17 日由台中開始,至 10 月 31 日於台北老松 國小舉行最後一場。
1987 年 11 月 16 日
第二波聲援活動開始,12 月 15 日結束,全島安排 19 場,走入鄉鎮作「三 分聲援、七分播種」的活動。
1988 年 1 月 16 日
高等法院宣判,蔡有全與許曹德分別遭以「預備叛亂罪」判處 11 年及 10 年有期徒刑。
1988 年 5 月 30 日
於台北市基督教長老教會義光教會舉辦首次泰源事件殉難先烈追思禮 拜紀念,此後每年 5 月 30 日皆假義光教會舉辦追思禮拜,迄今不輟。
1988 年 11 月
聯誼總會成立「新國家運動本部」 ,由黃華做領導,鄭南榕任總幹事, 推動「新國家運動」 。
1988 年 11 月 28 日
聯誼總會中午於高雄市舉辦「台獨行軍」遊行,自高雄市光華路民進黨 高雄市黨部出發,經民族路、中正三、四路、大勇路、五福四、三路轉 中山路至民生路口解散。晚上在勞工公園舉辦「新國家運動演講會」 , 由柯旗化發表演說。
2007 年 5 月 19 日
教育部將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為配合教育部之掛牌儀 式,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簡稱「關懷協會」)與二二八 關懷總會、五十年代政治案件平反促進會等受難團體,共數百名參與掛 牌儀式,並接受陳水扁總統頒發紀念章。
2008 年 7 月 15 日
政黨輪替後,馬政府擬將台灣民主紀念館拆牌,數百名受難者於自由廣 場設置二千餘位白色恐怖殉難者靈位,以各式宗教儀式慰靈,以示抗議。
2010 年
兩度舉辦「推動轉型正義落實」研討會,邀請人權學者:姚嘉文、張炎
2012 年
憲、陳儀深、許文堂教授發表專題論文,並邀請人權文史工作者曹欽榮、 陳銘城、蔡宏明、李禎祥等人與談。除本會會員出席外,並邀請各受難 者團體參與討論。
19
七、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暨 許昭榮文化協會 22 (一)成立經緯 許昭榮出身於屏東水底尞的一個貧困家庭,日治時期入選加入日本海軍志願 兵,戰後為躲避二二八清鄉,加入中華民國海軍,再度展開軍旅生涯。1948 年 在糖沽外海與共軍砲艇海戰,戰鬥中同鄉好友不幸生亡。許昭榮力抗長官海葬的 安排,決定先將戰友下葬,待戰爭結束後再遷回台灣,也埋下其日後至中國搜尋 台籍老兵的機緣。1955 年,許昭榮奉派赴美接艦,恰巧得知廖文毅的消息,便 開使留意海外台獨運動的發展,並將一本宣傳文宣帶回台灣在同袍間傳閱。1958 年因該書被捕,並入獄十年。出獄後,許昭榮於 1985 年赴美考察商務,在美得 知施明德獄中絕食,乃開始參加在洛杉磯的聲援活動,也因此成為黑名單,流亡 海外。 1986 年,許昭榮獲得加拿大的政治庇護,在 1989 年持國際難民護照前往中 國,尋找 41 年前戰亡的同袍屍首。許昭榮在長山島找到同袍遺骸,也在此認識 一位台籍老兵,進而展開其瞭解台籍老兵悲慘歷史及四處探訪台籍老兵的歷程。 在探訪過程中,許昭榮也開始發起老兵回鄉的連署運動。1991 年黑名單解禁, 許昭榮將連署布條帶回台灣,四處演講台籍老兵的遭遇,並串連在 1949 年回台 的台籍老兵,爭取台籍老兵的權益及歷史上該有的地位。1994 年,許昭榮成立 「台籍老兵協會」,並在立法院遊說與舉行公聽會,迫使國防部承認台籍老兵的 軍籍及征戰沙場的歷史。但爾後,國防部並未給予台籍老兵妥當的照顧與尊重, 在 1995 年入嗣忠烈祠的活動,也只給予短短三天的預告。除繼續為台籍老兵奔 走外,從 1997 年起,許昭榮也開始陳情,希望替台籍老兵建紀念碑。1998 年, 許昭榮動員老兵至高雄市政府抗議,要求建碑慰靈。吳敦義市長同意撥給旗津一 片用地供老兵建立紀念碑與公園,但費用自籌。謝長廷擔任高雄市長時,許昭榮 曾向其陳情希望得到更多協助,但無下文,僅能動用自身積蓄,先建立一個簡單 的紀念碑。2006 年,市府開始支持紀念公園的興建,但在 2008 年有部分市議員 帶領 823 砲戰戰友陳情,希望改成 823 砲戰紀念公園,並刪除原有的「戰爭」二 字。幾經折衝,市議會與市政府達成協議,將其改名為和平紀念公園。對此,許 昭榮於該年 5 月 13 日的慰靈公祭中,預告要用生命死守戰爭與和平公園的決心, 5 月 20 日,許昭榮引火自盡表達對政府的抗議。 許朝榮先生身亡後,協助處理其後事的一些朋友們,決定接續其未完之志 業,乃於 2008 年 11 月 9 日成立「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暨許昭榮文化協會」。而 高雄市政府歷經此衝擊,也開始推動「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建制。文協協會 的成立目的包含:完成許昭榮先生未竟的遺願並整理許昭榮遺留之文物史料、為 22
以下資料整理自該會官網及會務人員訪談,網址: http://taiwan-soldier.blogspot.tw/2008/10/blog-post_1306.html。 20
二次大戰被日本徵調的台籍軍人與軍屬,以及 1945 至 1947 年國共內戰期間,被 國府強徵編入陸軍 70 軍、62 軍的戰士,以及海軍技術員兵給予歷史定位、督促 政府早日完成「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催生「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 、完成 台籍老兵紀錄片與口述歷史等。另外,近年來也將觸角擴及到二次大戰相關的人 權議題,包括少年工、慰安婦、看護婦,以及高雄外海的戰俘船事件。
(二)重要人事 理事長
江仲驊(成立至今)
(三)重要活動 時間
內容概述
2009 年 05 月 20 日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落成啟用暨許昭榮先生舉行追悼會
2009 年 10 月 25 日
秋祭台灣兵
2010 年 10 月 23 日
秋祭台灣兵
2011 年 10 月 01 日
「台灣近代戰爭史」 (1941~1949)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 年 05 月 20 日
台灣兵紀念典禮
2012 年 12 月 28 日
「台灣近代戰爭史」 (1941~1949)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 年 05 月 18 日
許昭榮文學獎頒獎典禮暨焦影紀念音樂會
2013 年 08 月 15 日
終戰紀念儀式
2013 年 10 月 26 日
「台灣近代戰爭史」 (1941~1949)第三屆學術研討會
21
※人權組織※ 一、台灣人權促進會 (一)成立經緯 「台灣人權促進會」成立於 1984 年 12 月 10 日,英文名稱為「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 ,簡稱「TAHR」為台灣第一個國際性的人權機構。 該會由江鵬堅等人所發起,在 1984 年 8 月 25 日舉行的第一次籌備會議中,參與 者江鵬堅、李勝雄、郭吉仁、張晉城、史非非、黃宗文、施瑞雲、顏尹謨針對該 會的發起與運作,決定了以下方針: 第一,本會定名為「台灣人權促進會」。 第二,會員包括基本會員、贊助會員、榮譽會員。 第三,會員入會採半公開方式,由基本會員推薦,荊執行委員會審查通過後 始成為會員,推薦對象以關心人權且未曾參與破壞人權行為者為對象。 第四,決定在 1984 年國際人權日,即 12 月 10 日對外宣佈成立本會。 第五,擬定章程草案。 第一次發起人會議於同年 9 月 27 日舉行,與會者除了原來參與籌備者外, 尚有許多知名教授,如張忠棟、劉福增、林鐘雄、張國龍、黃爾璇等人參加。與 會者一致贊同成立台權會,並強調台權會應保持公正、超然的立場,超越政治與 黨派。會中並決議成立章程專案小組,應請陳水扁、李勝雄、江鵬堅、郭吉仁、 張忠棟、胡佛、李鴻禧、張晉城等專家學者,協助修正章程草案。11 月 18 日, 召開第一次創會會員會議,審議通過台權會組織章程。章程明訂,台權會「為一 超越任何黨派之民間組織。以保障及促進人權並推動人權國際化為宗旨」,並規 定「會員不得利用本會名義或標幟對外從事競選活動」。11 月 23 日,舉行第二 次創會會員會議,選出尤清等 15 人為執行委員,並選出江鵬堅為會長、劉福增 為副會長、林永豐為秘書長,同時決定在 12 月 10 日國際人權日正式成立。 由於台權會選於國際人權日正式成立,在其於前一日記者會所發表的「成立 聲明」中便特別提及 1948 年 12 月 10 日聯合國大會所通過「世界人權宣言」 ,並 以宣言的序言:「承認人類社會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平等而不可讓與的權利, 乃是世界上自由、正義及和平的基礎」 、 「忽視與侮蔑人權,將產生蹂躪人類良心 的野蠻行為,人類享有言論及信仰的自由,免於恐懼及匱乏的自由的世界之出 現,乃是一般人們的最高願望」作為聲明稿的起始語 23 。 雖然,台權會一再強調「超越黨派之外」,但因其組織的成員,或其要求自 由化、民主化的改革,關心以政治人權為主的人權課題,都與國民黨當局呈現對 23
以上整理自〈「台灣人權促進會」成立聲明〉(1984 年 12 月 9 日)、〈創會經過〉、〈台灣人 權促進會章程〉,《台灣人權促進會會訊》1(1985 年 2 月 15 日),頁 2-3、18。 22
抗的局面,也因此被視為與當時的黨外運動,及後來的民主進步黨為關係密切的 友好團體。不過,隨著自由化與民主化的展開,以及黃文雄先生(第 14、15 屆 會長)引進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後 24,台權會對人權議題的關注焦點逐漸擴大,乃與民進黨的政治路線出現一定 程度的分歧。尤其在 2000 年民進黨執政後,台權會依舊扮演向執政者施壓,要 求人權改革的角色 25 。 台權會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除了透過每年出版的年度人權報告書外,最重 要的便是其機關刊物《台灣人權雜誌》系列。而該刊亦是瞭解台權會各項主張、 行動的最主要刊物。 《台灣人權雜誌》系列,在創會初期以「會訊」的形式出刊, 出刊並無規律。1987 年, 「會訊」改為雜誌型態出版,並定名為《台灣人權雜誌》 。 期間曾於 1993 年 3 月停刊,後在 1994 年 11 月復刊,1996 年一整年沒有出刊。 1997 年 5 月, 《台灣人權雜誌》以《台灣人權通訊》改版現身。至 1998 年 9 月, 以電子報型態出現,持續至 2001 月 1 月。2001 年 6 月,定期以季刊頻率出版的 《人權雜誌》誕生,真正成為定期刊物,並在 2008 年 6 月更名為《TAHR報》, 持續發行至今 26 。
(二)重要人事變遷 屆期
開始年
會長
副會長
秘書長
1
1984 年
江鵬堅
劉福增
林永豐
12 月
(已歿)
執委 尤
清、李勝雄、林永豐、林鐘雄、 幹事:田秋堇
洪奇昌、周清玉、郭吉仁、張晉城、 財務長:王文
10 日
陳水扁、陳永興、蔡式淵、黃爾璇、 猷(後由蔡式 謝長廷、顏尹謨
2
1986
工作人員
江鵬堅
淵接任)
白義豐、李勝雄、林永豐、林鐘雄、 幹事:李麗娟
劉福增
洪奇昌、周清玉、郭吉仁、張俊雄、 蔡式淵、黃爾璇、謝長廷、顏尹謨、 高李麗珍 3
1987
陳永興
鄭欽仁
李勝雄
白義豐、李勝雄、林永豐、林鐘雄、 幹事:陳菊 洪奇昌、周弘憲、張俊雄、張國龍、 蔡式淵、曹愛蘭、劉福增、謝長廷、 高李麗珍
4
24 25
26
1988
李勝雄
鄭欽仁
洪貴参
林玉體、洪奇昌、周弘憲、郭吉仁、 主任幹事:陳
參見附錄二「陳瑞榆訪談稿」。 例如:2005 年民進黨推出領取身份證需按指紋的規定,台權會便以召開記者會、聲請釋憲的 方式,表達反對之意。薛化元、徐佑驊、林冠瑜,〈台灣《人權雜誌》系列內容引介及其在 戰後台灣人權發展的意義(上)〉,《台灣風物》62:2(2012 年 6 月 30 日),頁 129-130、「陳 瑞榆訪談稿」。 薛化元、徐佑驊、林冠瑜,〈台灣《人權雜誌》系列內容引介及其在戰後台灣人權發展的意 義(上)〉,頁 130-131。 23
屆期
開始年
會長
副會長
秘書長
執委
工作人員
張國龍、張溫鷹、陳水扁、陳永興、 菊、幹事:李 黃宗文、蔡龍居、曹愛蘭、劉福增、 麗娟 謝長廷 5
1989
李勝雄
江鵬堅、李勤岸、李慶雄、林玉體、 主任幹事:陳
曹愛蘭
林俊義、周弘憲、洪奇昌、洪貴參、 菊、幹事:李 郭吉仁、張溫鷹、陳水扁、蔡龍居、 麗娟 黃宗文 6
1990
鄭欽仁
江鵬堅、李 喬、李勝雄、李勤岸、 主任幹事:陳
洪貴參
李慶雄、李敏勇、林俊義、林鐘雄、 菊、專職律 周弘憲、洪奇昌、張炎憲、楊青矗、 師:郭吉仁 曹愛蘭 7
1991
施明德
蘇煥智
陳菊
李
喬、李敏勇、李筱峰、林鐘雄、 幹事:吳清桂
洪奇昌、張炎憲、許瑞峰、蔡明華、 趙天儀、廖永來、鄭欽仁、楊青矗、 顏錦福 8
1992
施明德
蔡明華
陳菊
朱義旭、李筱峰、吳慶年、林奎佑、 胡慧玲、許瑞峰、蔡有全、廖永來、 陳
菊、黃爾璇、趙天儀、蘇煥智、
顏錦福 9
1993
陳菊
張炳煌
朱義旭、吳慶年、林奎佑、林逢慶、 郭吉仁、胡慧玲、施明德、莊淇銘、 蔡有全、賀瑞蕃、葉博文、劉進興
10
1994
陳菊
朱義旭、林美挪、林逢慶、郭吉仁、 辦公室主
邱晃泉
張炳煌、施明德、莊淇銘、袁嬿嬿、 任:林美挪; 陳木興、梁貴柱、賀端蕃、葉博文、 行政組:邱芳 劉進興
玉;專案組: 潘淑倩、蔡薇 薇
11
1995
邱晃泉
鄭麗文
陳
菊、朱義旭、袁嬿嬿、梁貴柱、 主任:陳怡
陳木興、林美挪、李勝雄、賀端蕃、 穎、政策組幹 王作良、鄭麗文、傅雲欽、蔡鴻章、 事:傅伊君 林峰正、張炳煌 12
1996
邱晃泉
王時思
李勝雄、賀端蕃、王作良、張春榮、 幹事:郭松 薛欽峰、林峰正、袁嬿嬿、陳
菊、 穎、唐博偉
鄭麗文、張炳煌、蔡鴻章、林美挪、 林志剛、傅雲欽 13
1997
邱晃泉
(郭 廖碧英、陳 菊、袁嬿嬿、張春榮、 王時思、 24
屆期
開始年
會長
副會長
秘書長
執委
工作人員
林美挪、薛欽峰、林志剛、鄭麗文、 松穎)張毓 林峰正、何朝棟、田秋堇、陳俊宏、 芬、BO、陳 賴秀如、許傳盛 14
1998
黃文雄
素如
王時思、田 欣、廖碧英、許傳盛、 陳明仁、
賴秀如
袁嬿嬿、林峰正、薛欽峰、陳俊宏、 BO、 田秋堇、何朝棟、蔡兆誠、陳菊 15
1999
顧玉珍
黃文雄
王時思、田 欣、陳
郭松穎
菊、袁嬿嬿、 郭晏銓、郭松
蔡兆誠、薛欽峰、林峰正、陳俊宏、 穎 Brian Kennedy、郭吉仁、魏千峰、 賴秀如、鄭文龍、艾琳達 16
2000
林峰正
許章賢、顧立雄、劉靜怡、廖福特、 郭松穎、萬蓓
陳俊宏
袁嬿嬿、黃文雄、薛欽峰、
琳、吳佳臻
Brian Kennedy、李勝雄、魏千峰 賴秀如、鄭文龍、艾琳達 17
2001
林峰正
李茂生
吳佳臻
馮建三、魏千峰、陳 建、鄭文龍、 郭松穎、吳佳 王時思、林雍昇、許章賢、薛欽峰、 珮、張斐嵐、 顧立雄、廖福特、黃文雄、劉靜怡、 林俊言 袁嬿嬿
18
2002
林峰正
魏千峰
吳佳臻
李茂生、馮建三、陳 建、鄭文龍、 吳佳珮、郭松 王時思、林雍昇、許章賢、薛欽峰、 穎、張斐嵐、 顧立雄、廖福特、莊庭瑞、劉靜怡、 曾國貴 袁嬿嬿
19
2003
魏千峰
劉靜怡
吳佳臻
林峰正、李茂生、馮建三、陳
建、 吳佳佩、陳狄
鄭文龍、林詩梅、吳豪人、許章賢、 建、張斐嵐、 薛欽峰、顧立雄、廖福特、莊庭瑞、 莊紀婷、王信 袁嬿嬿 20
2004
吳豪人
劉靜怡
吳佳臻
李茂生、馮建三、魏千峰、陳
仁 建、
鄭文龍、林詩梅、顧立雄、廖福特、 莊庭瑞、袁嬿嬿、黃居正、羅秉成、 顧玉珍 21
2005
吳豪人
劉靜怡
吳佳臻
馮建三、賴秀如、翁玉珍、王時思、 吳佳珮、莊紀 姚人多、郭宏治、顧立雄、廖福特、 婷、夏倬慧、 莊庭瑞、袁嬿嬿、黃居正、羅秉成、 陳尹暐 顧玉珍
22
2006
吳豪人
劉靜怡
吳佳臻
馮建三、賴秀如、翁玉珍、姚人多、 吳佳珮、夏倬 郭宏治、薛詠泰、顧立雄、廖福特、 慧、陳尹暐、 黃居正、薛欽峰、邱毓斌、楊政憲、 蘇建和 25
屆期
開始年
會長
副會長
秘書長
執委
工作人員
林佳範 23
2007
劉靜怡
林佳範
林淑雅
顧立雄、廖福特、黃居正、薛欽峰、 范菁文、李美 邱毓斌、楊政憲、馮建三、賴秀如、 儀、魏培軒、 蘇惠卿、吳豪人、姚人多、白裕彬、 蘇建和 希雅特‧烏洛
24
2008
劉靜怡
林佳範
蔡季勳
顧立雄、廖福特、吳佳臻、高榮志、 邱伊翎、鄒宗 劉紹華、楊政憲、馮建三、賴秀如、 翰、蘇建和 蘇惠卿、吳豪人、 姚人多 (2008 年 5 月停權)、 白裕彬、希雅特‧烏洛
25
2009
蔡季勳
林佳範
劉靜怡、顧立雄、廖福特、吳佳臻、 邱伊翎、葉亭 高榮志、劉紹華、楊政憲、夏傳位、 君、陳怡君、 吳豪人、馬萱人、
蘇建和
陳君愷(後離職退會) 郭英調、白裕彬、希雅特‧烏洛 26
2010
蔡季勳
林佳範
劉靜怡、顧立雄、廖福特、吳佳臻、 邱伊翎、葉亭 高榮志、劉紹華、楊政憲、夏傳位、 君、陳怡君、 吳豪人、馬萱人、賴中強、郭英調、 翁嘉宏、蘇建 白裕彬、希雅特‧烏洛
27
2011
蔡季勳
林佳範
和
劉靜怡、顧立雄、廖福特、吳佳臻、 高榮志、劉紹華、楊政憲、夏傳位、 吳豪人、馬萱人、賴中強、郭英調、 白裕彬、希雅特‧烏洛
28
2012
賴中強
邱毓斌 黃丞儀
蔡季勳
林佳範、吳豪人、吳佳臻、邱文聰、 財務長:馬萱 管中祥、翁國彥、李佳玟、郭英調、 人、工作人 劉紹華、劉靜怡、顧立雄
員:邱伊翎、 施逸翔、陳郁 琦、陳瑞榆
(三)重要工作、活動 時間 1984 年 8 月 25 日
內容概述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籌備會第一次委員會,決定在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宣 布成立。
1984 年 11 月 1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一次創會會員會議,審議通過組織章程。 1984 年 11 月 2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二次創會會員會議,選出十五位執行委員,並選出江 鵬堅為會長,劉福增為副會長。 26
時間
內容概述
1984 年 12 月 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一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84 年 12 月 9 日
1984 年 12 月 1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在台大校友會館召開記者會,由會長江鵬堅、副會長劉福增 及秘書長林永豐共同主持,對外發布成立聲明。 以保障及促進人權並推動人權國際化為宗旨的人權機構台灣人權促進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TAHR)成立。
1985 年 1 月 12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掃黑與人權座談會。 1985 年 1 月 2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言論自由與誹謗罪座談會。 1985 年 3 月 22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1985 年 7 月 17 日
1985 年 11 月 3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陳百齡、石佳音、邱義仁及黃天福涉嫌洩密事件在台大 校友會館舉辦「軍司法審判的分際與人權」討論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教育部擬定的「語文法」有消滅方言之嫌,在台北市議 會地下室舉行「語文法與人權」座談會。
1985 年 12 月 1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1985 年 12 月 1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二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85 年 12 月 22 日
1986 年 2 月 2 日
1986 年 2 月 22 日
1986 年 4 月 12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在台北市重慶北路中原飯店三樓會議廳舉行「政黨與人權」 座談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犯罪案件不斷增加,在台北市市議會舉行「治安與人權」 座談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釐清與檢討省籍情結,在台北市議會地下室舉行「省籍與 人權」座談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最高法院院長錢國成提出「國家利益優先於審判獨立」 的言論,在台北市議會地下室舉行「國家安全與人權」座談會。
1986 年 7 月 2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南台灣人權之夜」。 1986 年 7 月 27 日
1986 年 8 月 26 日
1986 年 9 月 4 日
1986 年 10 月 24 日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與聖地牙哥加州州立大學人力資源 發展中心在「台灣公共政策研討會」後共同發表公開聲明。 「亞洲觀察」二位律師 MR.Stephen A.Rickard 及 MR.Timothy A.Gelatt,假台 權會會所見多位出獄政治及尚在服刑政治犯之家屬。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會員林正杰違反選舉罷免法被判刑一年六個月,並褫奪公 權三年,發表公開聲明,呼籲司法人員發揮道德勇氣,拒絕政治干涉。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校園人權座談會──從李文忠事件及台大反杜邦事件談 起」的座談會。
1986 年 11 月 1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將會址遷移至新生南路辦公。 1986 年 12 月 1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三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86 年 12 月 1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1987 年 1 月 1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婦女新知及彩虹之家等三十一個民間團體為抗議人口販賣 及關懷雛妓問題而共同舉辦抗議遊行活動。
27
時間
內容概述
1987 年 1 月 1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三屆執行委員第三次會議。 1987 年 1 月 21 日 1987 年 2 月 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關懷中心與高李麗珍服務處共同發表聲明,呼籲執政 當局於除夕前釋放所有政治犯。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成立,會長陳永興,副會長李勝雄,秘書長為鄭南榕。 台權會與其他 55 個團體共同發起的「228 和平日」促進會,自 2 月 14 日起舉 辦一連串「228 事件」說明會及「228 受難者」追思禮拜、祭拜、和平遊行等
1987 年 3 月 17 日 活動,於 3 月 7 日結束第一階段的活動,接著於 3 月 17 日假台權會舉行「228 受難者登記及資料整理委員會」的準備會議,將陸續於全島各地展開登記活 動及資料收集,並籌款興建紀念碑或紀念館。 228 與國安法座談會:台權會假台大校友會館地下室,舉辦「228 與國安法」 座談會,由副會長鄭欽仁教授主持,邀請王曉波教授、林明德教授、作家李 1987 年 3 月 27 日 喬及李筱峰等人主講,約兩百多人與會。會後,台權會並發表「反對制定國 安法」公開聲明,呼籲政府站在維護民主憲政,保障人權的立場,提止制定 國安法,從速解除戒嚴,回歸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 台權會與台南高李麗珍社會服務處,例台南海學院頌恩堂,舉行「戒嚴令下 1987 年 5 月 10 日 的政治受難者母親節」晚會,同時歡迎楊金海從無期徒刑的浩劫歸來!台權 會派蔡有全幹事南下演講。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關懷中心、台北市政治受難者聯誼會、台北縣政治受 1987 年 6 月 14 日 難者聯誼會、高李麗珍服務處及基督長老教會北區祈禱會共同舉行台灣人權 之夜。 1987 年 6 月 1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1987 年 6 月 1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發表「呼籲司法單位秉公處理 612 事件」的公開聲明。 1987 年 6 月 21 日
台權會與許榮淑服務處,於晚上 7 時 30 分,假台中光復國小外操場,聯合主 辦「台灣人權之夜」,參加群眾五千多人。
1987 年 7 月 27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發表「戒嚴解除呼籲宣佈大赦」的公開聲明。 1987 年 8 月 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發表「台灣公共政策研討會延期」聲明,對於與會教授無法 順利取得簽證一事,向有關當局表示嚴正抗議。
1987 年 8 月 2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地方分會籌備會舉辦人權演講會。 1987 年 9 月 8 日
國際特赦組織倫敦總部亞洲部負責人法蘭西斯.萬戴兒小姐至台權會訪問, 主任幹事陳菊為其介紹台權會工作目標及台灣近年的人權狀況。
1987 年 9 月 1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設立高雄地方分會,在高雄皇統飯店舉行成立大會。 1987 年 9 月 1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地方分會召開第一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1987 年 9 月 17 日
1987 年 9 月 1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主任幹事陳菊陪同國際特赦組織亞洲部負責人法蘭西絲‧萬 戴兒南下高雄,訪問高雄縣良心犯。 台灣人權促進會主任幹事陳菊陪同國際特赦組織亞洲部負責人法蘭西絲‧萬 戴兒至湯金全律師處,訪問高雄縣市的政治受難者。
1987 年 9 月 2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蔡有全及許曹德的「台獨案」召開臨時執行委員會。 28
時間 1987 年 10 月 17 日
1987 年 11 月 20 日
內容概述 台權會會長陳永興起程赴美,加地區向海外同鄉報告台灣近況,並應邀在 10 月 30 日林茂生先生百歲周年紀念會中作專題演講。 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地方分會與高雄律師公會合辦「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 座談會。
1987 年 12 月 6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台灣人權之夜。 1987 年 12 月 6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四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87 年 12 月 6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1987 年 12 月 11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高檢處起訴蔡有全、許曹德案發表緊急聲明。 1987 年 12 月 1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地方分會舉行第一次會員聯誼會議。 1988 年 1 月 19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李勝雄針對總統蔣經國之逝世深感哀悼,呼籲當局體恤 民情宣佈大赦,藉促進社會的祥和與團結。
1988 年 2 月 12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南分會籌備會選出執行委員、會長及副會長。 1988 年 2 月 2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分會為紀念岡山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余仁德,亦舉行「余 仁德烈士出殯追悼紀念會」。
1988 年 2 月 2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南分會正式成立。 1988 年 2 月 28 日
1988 年 3 月 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聯合祈禱會及關懷中心在北、中、南、 高四區聯合舉辦「二二八公義與和平祈禱大會」。 台權會主任幹事陳菊前往台南神學院參加 C.C.A.U.R.M.第二屆幕層事工研討 會,在會中就“人權關懷"作專題報告。
1988 年 3 月 2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台灣人返鄉權座談會--兼談金馬地區之戒嚴與人權」。 1988 年 3 月 24 日 「全面滅刑,獄政改革座談會」下午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 1988 年 4 月 9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分會舉行座談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鑑於政治犯出獄重返社會後,因「選罷法」、「公司法」、
1988 年 4 月 9 日
「律師法」……等三十餘種相關法令之限制,致其生存權、工作權與參政權 再受剝奪,實有違人道,特舉辦「政治犯之復權」座談會。 台權會曹愛蘭執委,陪同西德綠黨國會議員漢娜洛.賽伯女士至台權會參觀, 由會長李勝雄、秘書長洪貴叁律師、財務長顏錦福議員及主任幹事陳菊共同
1988 年 4 月 28 日 予以接待,並就有關人權問題互相交換意見。由於賽伯女士係素食主義者, 因此,台權會特選擇在素食館與其餐敘,並邀請會員張俊宏先生及律師黃瑞 明陪同。 台權會接獲施明德家屬急電,主任幹事陳菊即速往三總探視施明德,經監方 證實,施明德自 1986 年 3 月 28 日起即絕食迄今,期間全係靠院方的強制灌 1988 年 4 月 28 日
食維繫生命。而施明德自今年 4 月 22 日起已拒絕院方的灌食,目前生命垂危。 台權會對當局於施明德長期絕食竟不通知家屬,更對外發怖其已進食之不實 消息的欺瞞心態,於當天發表聲明,譴責當局之不人道行為,並呼籲當局准 予保外就醫。
29
時間
內容概述 「平反雷震案後援會」於台大校友會館宣佈成立,台權會執委謝長廷律師及
1988 年 4 月 29 日 主任幹事陳菊均應邀出席此成立大會,主任幹事陳菊,並於會中代表台權會 對雷震案之平反表示關切。 1988 年 5 月 2 日
1988 年 5 月 6 日
1988 年 5 月 1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台灣關懷中心為感念多年受苦終於 4 月 22 日歷劫歸來的受 難人,共同舉辦「關懷台灣人權之夜」的活動。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其他關心人權之團體與各界人士共同發起「施明德救援 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分會會長李慶雄律師率領會員前往綠島探視王幸男、林 榮曉、陳國勳及卲翠華等四位政治受難者。 「施明德援救會」舉行遊行請願要求當局釋放施明德,由台權會會長李勝雄 擔任總指揮,於下午 2 時自立法院出發,繞行青島西路、館前路、重慶南路
1988 年 5 月 17 日
等至監察院,並推派台權會會員許榮淑及許國泰立委陪同家屬等人進入監察 院請願。當天晚上 7 時 30 分並於士林廢河道舉行救援施明德說明會,參加民 眾逾萬,會長李勝雄與執委陳水扁、洪奇昌、立委朱高正、民進黨副秘書長 邱義仁、財務長顏錦福及會員姚嘉文、楊金海、蕭裕珍等人皆到場表示聲援。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五二○農民事件」憲警公然施暴毆打民眾及濫捕無辜民
1988 年 5 月 22 日 眾的惡行,公開發表聲明予以譴責,呼籲當局立即釋放無辜並究辦違法失職 的軍警。 1988 年 6 月 17 日
1988 年 6 月 2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五二○事件律師團鑑於司法偵查違反公正原則,聯合發表緊急 聲明,呼籲司法擺脫政治干涉。 台灣人權促進會全力支持並響應學者、教授「公平審理五二○事件聲明」的簽 名運動。
1988 年 6 月 2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台灣人權之夜關懷農民晚會。 1988 年 6 月 2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國際特赦組織(A.I)觀察員陳文敏律師來台權會訪問,由主任幹事陳菊負責 1988 年 6 月 26 日 接待,就有關台灣人權問題交換意見,陳文敏律師表示 A.I 非常關心五二○事 件,希望台權會提供五二○事件有關資料。 1988 年 7 月 4 日
1988 年 7 月 5 日
1988 年 7 月 18 日
1988 年 7 月 25 日
1988 年 8 月 10 日
日本台灣政治犯救援會代表松浦壯來台權會訪問,由主任幹事陳菊負責接 待,並就台灣的人權及政治犯情況交換意見。 亞洲觀察季尊迪律師於 7 月 5 日來台權會訪問由主任幹事陳菊及執委陳永興 醫師予以接待。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五二○事件」地方法院第一次開調查庭發表聲明,說明 法院訊問之偏頗心態及警員勾串之事實。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 7 月 24 日陳婉真闖關回國被逐出境一事舉行記者會並發 表聲明,抗議當局違反憲法剝奪人民返鄉的基本人權。 台灣人權促進會鑑於五二○事件司法審訊過程瑕疵,特舉行「從五二○事件談 司法問題」座談會。 30
時間 1988 年 8 月 15 日
內容概述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聯合舉辦第二屆「台灣公共政策研 討會」。
1988 年 8 月 17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聯合舉辦「台灣現實問題演講會」。 1988 年 8 月 26 日
會長李勝雄律師代表台灣人權促進會受邀前往菲律賓馬尼拉參加亞洲法學會 (LAWASIS)主辦之人權研討會。 台權會高雄分會假高雄市中信飯店召開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並改選執委 及會長、副會長,選出執委李慶雄、柯旗化、楊金海、曾貴海、蔡龍居、郭
1988 年 9 月 10 日 俊雄、鄭烱明等七人,會長、副會長仍由李慶雄律師及曾貴海醫師繼續連任。 會長李勝雄律師及主任幹事陳菊均蒞會。當晚八時高雄分會並假新興教會舉 辦演講會,邀請台權會副會長鄭欽仁教授主講「台灣前途的歷史思考」。 1988 年 9 月 12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中國人權協會與新時代基金會合辦的「建立客觀確實之 警訊筆錄」試辦活動發表聲明。 美國長老教會 Mr.Vernon S. Broyles 由台灣長老教會李可聖牧師陪同到台權會
1988 年 9 月 23 日 訪問,由主任幹事陳菊予以接待,Mr.Vernon S. Broyles 對台灣人權問題甚為 關心,尤其關心刑求事件,並就台灣人權問題與主任幹事陳菊交換意見。 亞洲觀察理事 Mr.Edward Baker 來台權會訪問,並就台灣的人權交換意見。台 1988 年 10 月 2 日 權會並於當日晚上宴請 Mr.Edward Baker,邀請鄭欽仁副會長、洪貴叁秘書 長、陳菊主任幹事、會員姚嘉文、黃華、游錫堃及許木柱教授等人作陪。 1988 年 10 月 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主任幹事陳菊在台北國際人權聯誼會發表〈國際特赦協會與 我〉的演講。 美麗島事件唯一在監之施明德,自一九八六年 3 月起長期絕食後,於 11 月 2
1988 年 11 月 2 日 日恢復進食,台權會已將此消息傳真給國際特赦協會及亞洲觀察等關心本案 之國際人權組織。 1988 年 12 月 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李勝雄律師應北美台灣人權協會與亞洲觀察之邀請,前 1988 年 12 月 5 日 往美國參加加美人權團體為紀念世界人權宣言四十週年所舉辦的一系列活 動。 1988 年 12 月 2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致電總統李登輝,籲請宣佈特赦政治犯。 1988 年 12 月 26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中分會舉行「人權之夜」晚會。 1989 年 1 月 23 日
1989 年 2 月 1 日
228 和平日促進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台灣人權促進會等數十個團體共同發 表 228 公義和平運動聲明。 228 公義和平運動所有發起團體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召開記者會,發表給 228 事件受難者家屬及社會大眾的公開信。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抗議吳鳳銅像拆除事件,檢方濫權收押禁見涉案人林宗
1989 年 2 月 16 日 正、曾俊仁與潘健二,發表緊急聲明,表示關切。涉案人三人亦於當日交保 獲釋。
31
時間 1989 年 2 月 21 日
1989 年 2 月 22 日
內容概述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五屆執行委員第三次會議,對實施人團法是否登記事 宜,決議暫不申請登記。 台灣人權促進會鑑於桃園仁德山莊發生暴動事件,軍方卻全面封鎖消息,並 以強暴手段拒絕記者採訪發表聲明。
1989 年 2 月 2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警方發動的「安民專案」之掃黑行動發表聲明。 26-28 日為紀念二二八事件,台權會與二二八和平促進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等四十餘個民間團體共同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於 2 月 26 日、28 日分 1989 年 2 月 26 日
別於島內各地舉行紀念晚會及追思禮拜等活動,台權會主任幹事陳菊於 28 日 上午赴宜蘭參加在林家墓園舉行之追思禮拜,28 日晚上在土林廢河道舉行紀 念晚會,會後並提燈遊行至二二八事件當年發生地南京西路,由會長李勝雄 律師擔任遊行之總指揮。
1989 年 3 月 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鑑於人團法之施行,再度與社會團體共同發表聲明,呼籲當 局對違憲之人團法速作合理修正。
1989 年 3 月 1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檢方濫權羈押國大代表黃昭輝發表聲明。 1989 年 3 月 16 日
1989 年 3 月 19 日
1989 年 3 月 2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刑事警察局拘提台北市議員謝長廷之執行過程有嚴重之 瑕疵發表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當局以通緝手段對海內外政治異議人士遂其政治迫害目的 發表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台灣筆會與教師人權促進會等團體共同舉辦人團法研討 會。
1989 年 3 月 26 日 台權會高雄分會假高雄新興教會召開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1989 年 3 月 28 日 台權會台中分會假員林國中舉辦「人權之夜」。 1989 年 4 月 10 日
1989 年 4 月 1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鄭南榕自焚事件發表聲明,除以沉痛心情對鄭南榕表示無 限之追悼,並對保障言論自由的人權理念提出呼籲。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陳維都因刊載預測郝柏村將政變一事被判八年重刑發表 聲明。
1989 年 4 月 2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鑑於當局對王幸男假釋案涉入政治考量發表抗議聲明。 1989 年 5 月 3 日
1989 年 5 月 12 日
1989 年 5 月 15 日
1989 年 5 月 17 日
1989 年 5 月 22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鑑於農盟主席林豐喜遭法院以兩傳不到為由加以通緝,發表 聲明予以聲援,並呼籲當局停止迫害農運。 台權會會長李勝雄與財務長顏錦福應邀前往日本參加日本台灣人權協會於 5 月 14 日召開的會員大會,並於會中做專題演講。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陳英華涉「四○五」抗議台視事件遭通緝逮捕,顯係政治迫 害發表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遠紡勞資糾紛案,警察不能堅守中立立場,導致流血事件 發表緊急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當局擬對突破「黑名單」闖關回台成功的陳婉真究其刑責 發表聲明。 32
時間
內容概述 台權會基於返鄉權是一種天賦人權,更是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特假長老
1989 年 5 月 24 日
教會總會七樓,為陳婉真召開記者會,由台權會會長李勝雄主持,陳婉真及 其律師團律師江鵬堅、蔡明華皆出席本次記者會,重申返鄉是執行個人自彌 利。 為維護選舉的乾淨、公正與和平,台權會執行委員會(第五屆第五次)決議
1989 年 5 月 27 日 參加呂秀蓮女士發起之年底淨化選舉活動,主任幹事陳菊與會長李勝雄並代 表台權會出席在國實飯店舉行之淨化選舉聯盟成立大會。 1989 年 5 月 31 日
1989 年 6 月 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台大校方竟對勇於打破政治圖騰與偶像之學生欲將羅文嘉 退學發表緊急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呼籲國民黨當局在台灣落實民主政治,始有立場聲援六四北 京事件發表聲明。 國際特赦協會(AI)代表莫妮卡女士來台權會拜訪,莫妮卡女士此次來台最主要
1989 年 6 月 14 日 係為瞭解台灣籌設 AI 分會之經過情形並介紹 AI 之精神、理想、工作重點, 台權會並安排莫妮卡女士於 6 月 18 會員大會中做簡單的演講。 1989 年 6 月 19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廢除黑名單,尊重海外遊子之返鄉權發表聲明。 1989 年 7 月 3 日 1989 年 7 月 6 日
1989 年 7 月 17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中共罔顧新聞自由逮捕自立報記者黃德北發表緊急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及美國聖地牙哥大學人力資源發展 中心共同主辦「1989 年台灣公共政策研討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抗議當局以妨害軍機為由,法辦天相出版社、查扣民進周刊, 嚴重侵害言論自由發表聲明。
1989 年 7 月 29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人團法發表聲明,呼籲當局應尊重人民的結社自主權。 1989 年 7 月 31 日
1989 年 8 月 6 日
1989 年 8 月 8 日
1989 年 8 月 9 日
1989 年 8 月 18 日
1989 年 8 月 2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謝長廷服務處、顏錦福服務處及新潮流雜誌社,在陳林法 學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民主與人權」座談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李勝雄受邀赴夏威夷參加美國律師公會第十一屆年會太 平洋地區人權研討會。 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等二十個團體赴台北市議會請願,共同發表聲明呼籲 警政單位徹底依據管理娼妓辦法管理公娼館。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任職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專利審核委員廖彬良之工作權被侵 害發表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鑑於內政部對李憲榮發出限期離境通知,內容及過程均有可 議,特發表聲明抗議。 台灣人權促進會抗議當局以野蠻手段強押蔡正隆、羅益世二人遞解出境發表 緊急聲明。 台權會高雄分會假高雄市白金漢大飯店召開會員大會,並改選執行委員及會
1989 年 9 月 17 日
長、副會長。新任執委為蔡龍居、柯旗化、吳家銘、陳彩華、曾貴海、鄭烱 明、林弘明,推選蔡龍居及鄭烱明分任會長、副會長,台權會主任幹事陳菊 及前會長陳永興均蒞會。 33
時間 1989 年 9 月 27 日
內容概述 台灣人權促進會等三十三個團體針對 9 月 26 日「反人團法遊行」內政部處理 不當致發生警民衝突事件發表共同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 9 月 26 日反人團法遊行衝突事件,發函台北市政府警察
1989 年 9 月 29 日 局古亭分局及台北地檢處,呼籲撤回陳菊及林重謨二人之函送法辦,俾免不 實之誣陷。 1989 年 9 月 29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許信良回國事件發表聲明。 1989 年 10 月 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台北地檢處因《民進周刊》登載〈金門戰車部隊驚傳「叛 變」?〉一文,發行人郭照燕被以判亂罪嫌傳訊發表抗議聲明。 台權會台中分會假台中市西北飯店舉行會員大會,並故選執行委員及會長、
1989 年 10 月 8 日 副會長,新任執委為林碧堯、林清祥、王世勛、周德彰、利錦祥、王伯仁、 洪叡郎,推選林碧堯及林清祥任分會長與副會長。 1989 年 10 月 19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執政當局迷信重典制度,制定「危害治安防制條例草案」 發表抗議聲明。
1989 年 11 月 1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國民黨當局將法辦台獨論者發表緊急聲明。 台權會在日會員洪毓盛陪同日本國際親善交流中心常務理事及社會黨國會議 1989 年 12 月 7 日 員黨團秘書吉田勝次先生來台權會訪問,由前任會長陳永興與副會長曹愛蘭 負責接待,並就台灣人權現況互相交換意見。 1989 年 12 月 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致電總統李登輝籲請宣佈特赦政治犯。 國際特赦協會(A .I )代表團三人,Ms. Helena H\IDg 、Mr Klaus Walter 和 1989 年 12 月 16 日
IMr. Jobn Hilary 12 月 9 自來台訪問九天,觀察在台灣成立分會的可能性,台 權會會長李勝雄於 12 月 16 日偕同前任會長陳永興、副會長曹愛蘭及會員林 永豐與 A .I 代表會面,互就台灣的人權問題及故治犯情形交接意見。
1989 年 12 月 2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六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89 年 12 月 2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五屆會員大會。 1990 年 1 月 4 日 1990 年 1 月 15 日
1990 年 1 月 15 日 1990 年 2 月 5 日 1990 年 2 月 22 日
1990 年 3 月 2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黃華被以預備叛亂罪起訴發表緊急聲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前任會長李勝雄律師、主任幹事陳菊與長老教會牧師高俊 明、許天賢、紀元德等人連袂赴三總探望施明德,陪他度過獄中的生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與長老教會等廿餘團體舉辦「施明德受難廿五年暨五十歲生 日感念晚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針對中央研究院拒聘吳乃德發表聲明。 高等法院第四法庭為馬曉濱案開庭,台灣人權促進會提出人道呼籲的緊急聲 明。 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前民進周刊記者謝建平在服役中被以涉嫌敵前抗命罪嫌收 押禁見發表緊急聲明。
1990 年 5 月 1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1990 人權之夜」活動。
34
時間
內容概述 下午 3:00 召開 1990 年第 2 次會員大會,會中選出會長、副會長、財務長各為
1990 年 12 月 9 日 施明德先生、蘇煥智律師、顏錦福議員,會中並過請施明德先生做專題報告: 我的坐牢哲學。 1991 年 1 月 16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七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台灣時報於 3 月 17 日刊載台權會為主張台獨之團體,台權會特函台灣時報社 1991 年 3 月 19 日
給予更正,實因台權會無論章程,宗旨及實際運作皆明白揭示,台權會向為 人權努力乃不爭之事實,而人權的理念是超乎各黨派及各政治意識,此更正 函台灣時報社於 19 日登於二版。 陳文成家屬索回遭警備總部扣留的陳文成內臟。由陳文成的哥哥陳鑾旂、弟 弟陳文華及兒子陳翰傑提出領回內臟的聲請,上午九時五十分由陳永興等人
1991 年 6 月 29 日 陪同前往新店調查局,向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楊文慶領還。內臟暫時安置在台 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的陳文成紀念堂內,七月二日陳文成十週年追思禮拜當 天,將送往中和墓園全屍安葬。 1991 年 9 月 27 日
1991 年 10 月 23 日
1991 年 10 月 25 日
「100 行動聯盟」早上到立法院請願,會長施明德與李鎮源院士、林山田教授, 公投會蔡同榮會長等共同前往。 針對近期當局大肆逮捕台獨人士,台權會特召開緊急會議,由工作人員報告 處理情形,並就律師團慰問、救援達成結論。 「1025」遊行,台權會會長施明德擔任決策小組成員,除各地會員及幹部前 往外,高雄分會並為一遊行團體,深受注目。 台盟、台建案關懷救援會今下午在台英文化交流基金會召開,會中決議邀台
1991 年 11 月 18 日 權會會長施明德等五人擔任該會顧問,會中討論多項事宜,施會長與台權會 幹事與會。 為鼓勵每年對人權報導的優異工作者,台權會台灣人權報導獎評選委員會, 1991 年 12 月 9 日 今召開記者會,由會長施明德主持,宣布第一屆得主為自立早報記者陳銘城, 將於 29 日會員大會頒獎,將得獎座與獎金五千美元。 1992 年 1 月 5 日
台權會召開 1992 年第 1 次會員大會,改選 7 位執委,執委互選施明德、蔡明 華為正、副會長。 台權會與台灣教授協會、100 行動聯盟、長老教會等團體,於台大校友會館召
1992 年 1 月 9 日
開「維護集會結社自由」記者會,譴責國民黨繼續以司法打擊政治異己,尤 其當時司法單位草率審判台獨聯盟盟員,比軍事法庭還不如,真是「司法之 恥」。施明德、李鎮源、林山田、陳師孟、黃月桂、林逢慶等人參加記者會。
1992 年 1 月 2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八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92 年 3 月 20 日 100 行動聯盟上陽明山向李登輝請願。 1992 年 6 月 16 日
台權會秘書長陳菊結束加拿大之行,舉行記者會說明訪問加拿大國會議員和 人權團體的內容。
35
時間
內容概述 ELINOR R.ALGER,亞爾傑女士任職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of ohio
1992 年 6 月 20 日 的人權律師來訪台權會,由台權會秘書長陳菊接待解說,孫秀慧小姐擔任翻 譯,就台灣美國少數民族、台灣的雛妓問題,進行廣泛交換意見並深入探討。 礙於國安法、戶籍法的限制,許多黑名單尚未真正解除,台權會與台灣時報 1992 年 8 月 27 日
合辦「從返鄉權不打折談黑名單」座談會,由台權會會長施明德主持,邀請 律師李勝雄、蔡明憲、境管局副局長劉蓬春,黑名單人士陳芳明、鄭自才、 李應元、楊慧喬等,就有關問題進行承諾對話。
1992 年 10 月 18 日
台權會高雄分會於白金漢飯店舉行會員大會。選出會長蔡信德,副會長黃瑞 興,執行委員劉辰旦、楊秋興、蔣鴻麟、陳彩華、陳宏行。 假台美文教基金會舉行「人權海報大展記者說明會」由會長陳菊、台灣筆會
1994 年 12 月 5 日
會長李敏勇及財務長葉博文共同主持,會中邀請參展藝術家嚴明惠、陸先銘、 王金選、洪德麟等人出席,向記者界發表人權海報大展作品相關資料,並答 覆記者所提出的問題。 假台大校友會館二樓舉行「台灣人權促進會十周年紀念計人權海報大展聯合 記者會、座談會」,會中出席執委計有陳菊、邱晃泉、葉博文、賀端蕃、張
1994 年 12 月 10 日
炳煌、陳木星、朱義旭等人。座談會主題係「藝術與社會」由李敏勇主持, 出席藝術家有蘇振明、朱孟庠、劉秀美、張芳慈、林振洋、詹三原、張振宇、 張建富、郭少宗、周孟德、鄭世璠、林瑞民、洪德麟、林大洋、施並錫、羅 平和等 20 人。
1995 年 2 月 6 日
台權會「女性人權小組」召開籌備會議,由主任鄭麗文召集。
1995 年 2 月 17 日 主任鄭麗文參與「媒體改造推動聯盟」會議。 1995 年 2 月 25 日
下午二時在耕辛文教院六樓舉辦第十一屆台權會員大會,選出新任執委八 名:李勝雄、王作良、鄭麗文、傅雲欽、蔡鴻章、林峰正、張炳煌、賀端蕃。
1995 年 3 月 13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十一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95 年 6 月 29 日 AI 會員、文字工作者劉曉華及幹事黃洛斐共同討論泰北難民在台灣人權問題。 1997 年 3 月 9 日
台權會第十三屆會員大會。
1998 年 1 月 1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第十四屆會員大會。 1998 年 3 月 7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十四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99 年 3 月 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十五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1999 年 12 月 9 日 國家人權委員會推動聯盟成立。 2001 年 2 月 17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十七屆會員大會。 2001 年 2 月 28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十七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2002 年 1 月 26 日 2002 年第十八屆會員大會於台北國際會議室召開 2002 年 2 月 1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十八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2002 年 10 月 23 日 志工培訓「為何需要國家人權委員會?」,講師廖福特。 2003 年 3 月 14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十九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2004 年 2 月 21 日 第二十屆會員大會。 36
時間 2004 年 3 月 4 日
內容概述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二十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2004 年 4 月 25 日 25-29 日 FA 會員大會於曼谷 Emerald Hotel,會長吳豪人出席。 2005 年 3 月 5 日
2005 年二十一屆會員大會。
2005 年 3 月 25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廿一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2005 年 11 月 24 日 11/24-25 吳佳臻去吉隆坡參加 FA 會員大會。 2006 年 2 月 25 日 2006 年第二十二屆會員大會。 2006 年 3 月 10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廿二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2006 年 12 月 1 日 志工培訓,講師:廖福特,講題:國家人權委員會。 2007 年 2 月 1 日
台權會廿三屆會員大會。
2007 年 3 月 9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第廿三屆執行委員第一次會議。
2007 年 4 月 17 日 17-27 日秘書長林淑雅代表台權會參加 FIDH 會員大會。 2007 年 10 月 18 日 17:00 丹麥國家人權機構來訪,Peter、Rebecca 接待。 2008 年 1 月 7 日 2008 年 3 月 1 日
南非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 Jody Kollapen 訪問台權會,蔡季勳、林淑雅、Rebecca 接待。 台權會廿四屆會員大會。 監察院回函總統府有關李勝雄律師請求取得陳文成命案之秘密檔案一事: 「本
2008 年 3 月 11 日 院調查陳文成命案全部檔卷,業於 94 年 10 月 31 日移轉至檔案管理局。全部 保密中,尚未解除機密等級。」 2008 年 11 月 25 日
參與由 Forum Asia 於泰國曼谷所舉辦之第一屆「亞洲民間監督國家人權委員 會(ANNI)訓練會議」
2009 年 3 月 7 日
台權會廿四屆會員大會。
2009 年 4 月 6 日
台權會於台北律師公會召開推動國家人權委員會聯盟社團共識會議。
2009 年 4 月 29 日 抗議文建會景美園區決策漠視受難者心聲。 2010 年 3 月 4 日
參加民間監督國家人權委員會網絡(ANNI)年會於日本東京。
37
二、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 (一)成立經緯 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成立於 1999 年 4 月 6 日,鄭南榕逝世十週年前夕, 成立的目的在宣揚言論思想自由理念,以促進台灣意識的覺醒、推動台灣文化改 革為宗旨,主要業務有下列五項: 第一, 鄭南榕思想行動研究及紀念活動的舉辦。 第二, 鄭南榕紀念設施及獎學金的設置。 第三, 言論思想自由的研究與獎勵。 第四, 辦理或贊助台灣文化活動。 第五, 鄭南榕相關文物及原時代系列雜誌、圖書、出版品、資料的典藏、 推廣、教育及供公眾使用之管理。 基金會設立基金共新台幣五百萬元整,由葉菊蘭、許章賢、葉博文捐助。會 址設於台北市民權東路 3 段 106 巷 3 弄 11 號 3 樓,即自由時代雜誌社舊址,亦 為鄭南榕為自由思想殉道的現場,作為基金會所在地。同年 12 月 10 日,基金會 進一步成立「鄭南榕紀念館」,並特別保留總編輯室自焚現場,以茲紀念 27 。 基金會主要工作人員共有 2 名,至 2012 年增至三名,依工作內容劃分為活 動組、資料組,以及行政組。每年的例行活動包括: 第一,紀念館經常性營運。紀念館每周二至六開放,館內劃分「鄭南榕生平 區」、「自由時代雜誌區」、「鄭南榕推動之社會運動照片展」,並保留鄭南榕自焚 之總編輯室的原貌,以公眾人緬懷與省思。 第二,舉辦鄭南榕逝世週年追思會。每年 4 月 7 日於自由之翼金寶山墓園或 鄭南榕紀念館 28 ,舉辦追思會,邀請演講者並舉辦藝術表演。 第三,自 2009 年起,於每年 5 至 9 月,舉辦全國中小學人權教育校外教學 教案比賽。共分為高中、國中、國小三組,徵求能夠增進學生對台灣民主人權發 展,以台灣人權歷史地點為題材的校外教學教案設計徵選比賽。 第四,舉辦鄭南榕紀念館自由之旅,邀請紀念館之友參與年度旅遊及聯誼, 每年選擇具有民主、人權教育意義的地點,辦理一日行的旅遊。 第五,出版《自由之路季刊》,原則上,定在每年的 1、4、7、10 月出刊, 內容主要紀錄基金會、紀念館當季的活動、來館報導,或依主題介紹相關的人權
27
28
以上主要整理自「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捐助章程」及「鄭南榕基金會網站」。網址: http://www.nylon.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Itemid=2 (2013 年 1 月 21 日)。 鄭南榕的骨灰一直放在總編輯室。直至 1999 年基金會成立後,金寶山願意提供地方,基金會 乃著手進行墓園的修繕工作。墓園設計主要由曹欽榮負責,修繕經費由經金會募款,2003 年 4 月 7 日,「自由之翼」墓園落成。請參見附錄三「鄭欽榮訪談稿」。 38
事務 29 。
(二)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1998 年 8 月 18 日~2003 年 2 月 28 日) 董事長
李敏勇
董事
葉博文、許章賢、李永熾、釋昭慧、李喬、邱晃泉、許景河、廖敏雄
第二屆(2003 年 3 月 1 日~2005 年 2 月 28 日) 董事長
李敏勇
董事
葉博文、許章賢、李永熾、釋昭慧、李喬、邱晃泉、許景河、廖敏雄
第三屆(2005 年 3 月 1 日~2008 年 2 月 28 日) 董事長
邱晃泉
董事
李敏勇、葉博文、許章賢、李永熾、釋昭慧、李喬、許景河、廖敏雄
第四屆(2008 年 3 月 1 日~2011 年 2 月 28 日) 董事長
邱晃泉
董事
李敏勇、葉博文、許章賢、李永熾、釋昭慧、李喬、許景河、廖敏雄
第五屆(2011 年 3 月 1 日~2014 年 2 月 28 日) 董事長
許章賢
董事
李敏勇、葉博文、釋昭慧、李喬、許景河、薛化元、曹欽榮、謝明義、 林英豪
(三)未來展望 基金會目前已完成「自由巷」的催生,未來希望能繼續進行自由巷的社區營 造,也期望能重新配置鄭南榕紀念館,使紀念館國際化。此外,在例行工作部分, 則希望能夠出版「叛逆自由圖文書」、年報順利發行,並進行自由權利與憲法議 題的推動 30 。
(四)重要工作、活動 時間
內容概述
1999 年 4 月 6 日
鄭南榕基金會成立
1999 年 12 月 10 日
鄭南榕紀念館成立
每年 4 月 7 日
鄭南榕逝世週年追思會
2002 年 10 月 19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顛覆光復,歷史反思」論壇
29 30
以上主要依據基金會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 依據基金會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 39
時間
內容概述
2002 年 11 月 23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人權國家的願景
2002 年 12 月 21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市民權,市民社會
2003 年 2 月 15 日
2003 年 4 月 19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公義彰顯?和平在望?----228 的歷史與現 實反思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從在野到執政-----紀念鄭南榕,回顧八○年 代
2003 年 5 月 17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五月革命社會運動的新視野
2003 年 6 月 21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公民投票與國民意識
2003 年 7 月 19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台灣在詩中覺醒--笠的歷史與詩人們
2003 年 8 月 14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終站省思 台灣展望
2003 年 9 月 20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在台灣的日本時代與中國時代
2003 年 10 月 18 日
2003 年 11 月 15 日
2003 年 12 月 20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怎樣看蔣介石?怎樣看蔣經國?-歷史與政 治的視野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怎樣看李登輝?怎樣看陳水扁?-轉型建 構期的兩位台灣人總統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新憲法思維,新國家想像-台灣邁向新願 景
2004 年 1 月 27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台灣與世界-政治動向,發展視野
2004 年 2 月 14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覺醒與再生-228 世代台灣之子的見證
2004 年 3 月 14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一講:自由人共同體
2004 年 4 月 10 日
2004 年 5 月 8 日
2004 年 6 月 12 日
2004 年 7 月 10 日
2004 年 8 月 14 日
2004 年 9 月 11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二講:自由的近代史─從知 識和身體的兩種觀點來看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三講:自由,平等與基本 人權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四講:台灣的教育和社會 自由嗎?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五講:德國文學文化、歐 洲學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六講:他們的自由、我們 的權利:從媒體侵權到互相培力(增勇)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七講:從文學、文化理論 看自由
2004 年 10 月 9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八講:帝國夾縫中的台灣
2004 年 11 月 13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九講:生命自由的理論與 40
時間
內容概述 實踐─佛法觀點的自由論
2004 年 12 月 11 日
主辦【自由之路公民論壇】﹝自由十講﹞第十講:言論自由、誹謗與 言論免責權
2005 年
舉辦【和平系列博物館講座】
2005 年 5 月 7 日
主辦【自由之路台語歌唱】歌唱班
2005 年 5 月 19 日
主辦詹益樺追思會
2005 年 9 月 10 日
主辦【自由論壇】媒體、政府、消費者與言論自由
2006 年 1 月 4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一場:勇敢的心
2006 年 2 月 11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二場:齊瓦哥醫生
2006 年 2 月 25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三場:為 228 殉難者的鎮魂曲
2006 年 3 月 11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四場:安琪拉的灰燼
2006 年 3 月 25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五場:我的祖國、新世界交響曲
2006 年 4 月 15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六場:鐵道員
2006 年 4 月 29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七場:阿拉伯的勞倫斯
2006 年 5 月 13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八場:”Graceland” Paul Simon
2006 年 5 月 27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九場:萬世千秋
2006 年 6 月 10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十場:戰爭與和平
2006 年 6 月 24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十一場: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2006 年 7 月 15 日
主辦【自由之路週末音像研討會】第十二場:教會 The Mission
2009 年
擴大舉辦鄭南榕逝世二十週年追思會
2009 年
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網站啟用;SECOND LIFE 虛擬博物館啟用
2009 年至 2012 年
舉辦一至四屆全國中小學人權教育校外教學教案比賽
2009 年 3 月 1 日
【主辦】中小學人權教育校外教學研習營
2009 年 3 月 24 日
【主辦】「自由星火-鄭南榕殉道二十週年紀念詩集」新書發表會
2009 年 4 月 25 日
【主辦】第一屆全國中小學人權教育校外教學教案頒獎典禮
2009 年 5 月 19 日~7 月 18 日 2009 年 7 月 7 日~8 月 2 日
【主辦】詹益樺殉道二十週年特展
【主辦】社區互動-DIY 親子壓花初級班
2009 年 7 月 15 日
【主辦】「愛 追思」二二八暨白色恐怖受難者追思會
2011 年 5 月 21 日
【主辦】紀念館之友活動─五月宜蘭民主生態之旅
2011 年 10 月 22 日
【主辦】紀念館之友有約系列活動一─「落地、生根」張志群記錄片放 41
時間
內容概述 映會
2011 年 11 月 19 日
【主辦】紀念館之友有約系列活動二─「好國好民」放映會
2012 年
舉辦首次特展【叛逆。自由!攝影聯展】與第一次導覽志工招募
2012 年
辦理第二屆鄭南榕研究論文獎學金徵選 鄭南榕逝世 23 週年追思會中,民進黨代理主席陳菊及鄭南榕基金會董
2012 年 4 月 7 日
事長許章賢呼籲市府設立「自由巷」,並自行揭牌。 台北市市政會議正式通過將鄭南榕紀念館設立為「自由巷」,並加掛
2012 年 6 月 20 日
巷牌。 台北市長郝龍斌、鄭南榕遺孀葉菊蘭,及許章賢等人為「自由巷」揭
2012 年 8 月 21 日
牌。葉菊蘭呼籲市府,將鄭南榕自焚的 4 月 7 日訂為言論自由日。
(五)出版品 出版日期
類別
出版物名稱
1992 年
書籍
台灣之愛―鄭南榕逝世三週年紀念集
1999 年
紀念品
銅雕 20 公分自由之翼
1999 年
紀念品
銅雕 40 公分自由之翼
1999 年
紀念品
鄭南榕銅雕像
2004 年
音碟
自由之歌 1&2 集
2004 年 12 月
書籍
自由之路―鄭南榕基金會 1999-2004
2005 年 4 月
書籍
自由十講
2005
影碟
鄭南榕記錄片
2009 年 4 月
書籍
自由星火
2009 年 4 月
紀念品
明信片―鄭南榕殉道二十週念/紀念 519
2009 年 4 月
紀念品
鄭南榕殉道二十週年紀念 T SHIRT
2009 年 4 月
影碟
焚―鄭南榕殉道二十週年紀念 DVD
2009 年 4 月
書籍
好國好民―鄭南榕殉道二十週年紀念特刊
2009 年 4 月
書籍
鄭南榕殉道二十週年紀念集
2012 年 2 月
影碟
叛逆。自由! 紀錄片
2012 年 2 月
紀念品
自由書包-黃/ 棕 兩款
2012 年 2 月
紀念品
自由環保袋
2012 年 2 月
紀念品
迷你自由書包
2012 年 5 月
書籍
希望小提琴
2012 年 7 月
書籍
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荒謬年代
2012 年 12 月
書籍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
42
三、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一) 成立經緯 31 2007 年,吳乃德等學者有鑑於政府推動轉型正義不力,決定仿效國外由官 方所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類似組織,由民間著手,推動相關的研究與活 動。2007 年 12 月「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正式成立,主要成員包括吳乃 德、吳叡人、許雪姬、范雲、黃長玲、顏厥安、陳昭如、林世煜、曹欽榮、李禎 祥等人。一開始的組織定位比較偏向學術調查性的團體,後來則轉向相關政策的 倡議,以及法案的遊說。為達到此一目標,再網羅黃丞儀、蘇慧婕等法律專家。 目前促進會所訂立的目標有下列四項: 1. 促成政府蒐集、整理,及開放我國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檔案。 2. 推動民間及學術單位對威權時期人權迫害事件加以發掘、紀錄與保存。 3. 收集、比較與研究各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之運作及成果。 4. 透過舉辦研討會、出版及架設網站等方式,從事轉型正義理念的推廣和 教育工作。 成立之初,為了進行相關的調查報告,首先針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口述資料 進行清查,發覺留下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為彌補此重大缺失,決定率先搶救高 齡政治犯的記憶。以每年招募 20 至 30 個訪員的方式,針對從未受過訪談的高齡 政治犯,尤其是一些不為大眾所知的受難者,進行訪查。經過三至四年的努力, 已完成近 300 人的訪談,完成 4000 頁的訪談紀錄。 2009 年,文建會計畫將景美人權園區改成文化園區,讓藝文團體進駐,並 將整個園區劃分為展演區與排練區。促進會會同相關團體,包括台權會、外省台 灣人協會等發動連署,並到文建會門口抗議,迫使文建會重新加開公聽會,並決 定回復原有「人權園區」的名稱。另一方面,該年年底,「人權園區」舉辦人權 相關展覽,將「婦女人權」 、 「勞工人權」等與人權相關的議題全部納入,引發陳 嘉君(施明德之妻)破壞游文富的裝置藝術事件。該事件無形中造成藝文界與政 治受難者、人權界的對立。對此,促進會除召開座談會外,也嘗試為雙方搭起溝 通的橋樑,並在隔年 2 月,獲游文富同意,邀請受難者長輩親手將該裝置藝術拆 除。此後,促進會乃較頻繁參與文建會的各項諮詢會議,或民間舉辦的座談會。 在上述事件圓滿落幕,以及文建會同意先將焦點擺在政治人權後,促進會進 一步關切景美與綠島園區分屬不同主管單位的問題。促進會發起「威權象徵高於 民主價值?」的連署,主打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希望趁著行政院組織改造,提高 人權園區的層級。相關的連署工作在 2010 年 4 月至 5 月間完成,並送交研考會 與總統府。同年 7 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計畫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為三級 單位。 31
以下整理自「葉虹靈訪談稿」。 43
其次,關於檔案保存部分。2009 年 3 月發生安康調查局棄置檔案事件,促 進會與陳文成基金會合開記者會,關注此一事件。調查局乃邀請促進會成員參與 史料鑑定的工作,以確定哪些史料具有保存的價值。而針對檔案局不斷限縮檔案 使用一事,促進會也持續關心。2011 年 12 月,促進會與郭廷亮家屬一同舉行記 者會,呼籲檔案局揭露歷史真相。同年,促進會並成功遊說總統馬英九下令清查 受難者的檔案,並促成檔案局將相關原件返還給受難者家屬。此外,促進會並草 擬一套「政治檔案特別法」草案,並在 2012 年 9 月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但因 國民黨立委覺得在檔案法訂立專章處理即可,立法工作受阻。目前,促進會的焦 點擺在補償基金會結束後的檔案移轉問題,並持續進行監督。未來除繼續推動「政 治檔案特別法」的立法,也希望在教育與推廣方面也能有所擴展。
(二) 重要人事變遷 32 第一屆(2008) 理事長
吳乃德
常務理事
吳叡人、林世煜、林朝成、陳瑤華
理事
吳志光、李禎祥、李福鐘、曹欽榮、陳昭如、黃長玲、陳俊宏、陳慧雯、謝穎 青、顏厥安
常務監事
黃文雄
監事
林峰正、范雲、許雪姬、陳芳明
第二屆(2009-2010) 理事長
吳乃德
常務理事
吳叡人、林世煜、朱立熙、黃長玲
理事
吳志光、李禎祥、沈秀華、柯朝欽、李福鐘、曹欽榮、陳昭如、陳俊宏、陳銘 城、陳瑤華
常務監事
黃文雄
監事
林朝成、范雲、鄭梓、顏厥安
第三屆(2011-2012) 理事長
陳俊宏
理事
王昭文、吳叡人、林世煜、吳志光、李禎祥、沈秀華、柯朝欽、李福鐘、曹欽 榮、陳瑤華、陳昭如、黃丞儀、黃長玲、劉紹華
常務監事
吳乃德
監事
黃文雄、范雲、朱立熙、顏厥安
第四屆(2013-2014) 理事長
黃長玲
32
以下資料整理自「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iwantrc.org/about.php。 44
理事
王昭文、吳叡人、林世煜、李禎祥、沈秀華、柯朝欽、陳昭如、黃丞儀、黃文 雄、蘇慧婕
常務監事
吳乃德
監事
陳俊宏、顏厥安
(三) 重要工作、活動 33 時間
事件
2009 年 3 月 27 日
2009 轉型正義工作坊第一場:「轉型正義與法院之功能角色」。
2009 年 4 月 23 日
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高齡政 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外 省台灣人協會發起「要人權!要歷史!要園區!要求國家人權園區法制 化」連署活動。
2010 年 1 月 16 日
促進會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轉型正義年度論壇。
2011 年 2 月 17 日
舉行「政治受難者家屬要求總統代表國家返還遺書原件」記者會。
2011 年 10 月 31 日
台灣人權促進會、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 會、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台 灣勞工陣線發表聯合聲明:譴責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沒有戒嚴哪來民主」 之言論。
2011 年 12 月 9 日
舉辦「既公開又遮掩、有檔案無真相:人權博物館掛牌前談檔案開放迫 切問題」記者會。
2012 年 3 月 16 日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財團法人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協 辦「歷史記憶的保存與再現—威權時期口述歷史的實務與生產」工作坊。
2012 年 9 月 11 日
與立法委員尤美女國會辦公室共同舉辦研商「二二八事件及動員戡亂時 期政治檔案法」草案公聽會。
2012 年 10 月
舉辦「2012 幽暗土層中的禁錮與呼吸──家族視角下的白色恐怖文學 系列座談」。
2012 年 12 月 21 日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臺灣社會民主論壇、臺灣守護民主平台共 同主辦「SD5_社會民主星期五論壇-司法人的轉型正義」。
33
以下資料整理自「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網站,網址: http://www.taiwantrc.org/action.php?page_sel=1。 45
四、中華人權協會 (一) 成立經緯 1977 年 1 月 20 日,美國總統卡特在就職演說中,闡述「人權」為美國外交 政策道德觀念的基礎,開啟了所謂的「人權外交」政策 34 。然隔年年底,卡特政 府即宣布於次年 1 月 1 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中華民國終止外交關 係。面對此一變局,及美國新的外交思維,在前外交官員杭立武領軍下,「中國 人權協會」於 1979 年 2 月 24 日成立。成立大會上,首任理事長杭立武控訴卡特 政府的人權外交是採「雙重標準」 ,對那些徹底破壞人權的共產世界,視而不見, 不聞不問。隨後,由國內工商團體、民間組織、教育機構、文化傳播、自由職業 等 50 多位代表一致通過中國人權協會的主要工作目標,包括: 1. 促進人權觀念及民權思想的宣揚; 2. 保障人權制度之研究; 3. 加強民權制度之研究; 4. 支援大陸同胞爭取人權,實現民權; 5. 加強保障國家安全之研究; 6. 其他有關人權問題之研究 35 。 而細究其實際工作成果,成立初期更加強調為「大陸同胞」爭取人權、監獄 管理與環境的革興,以及協助泰境華裔難民等。再者,則是扮演中介角色,負責 協助國際特色組織與國際人權聯盟代表旁聽高雄事件審判及訪問綠島監獄事宜 36 。《人權會訊》為該會的機關刊物,每三個月一期,主要刊載該會活動與國內 外人權消息。 2010 年 5 月,為因應該會對內拓展業務,及對外交流合作之所需,將會名 更改為「中華人權協會」,以保障與增進「世界人權宣言」所揭示的人權理念為 宗旨。該會目前的工作內容包括: 1. 人權理念之倡導; 2. 人權相關法案之推動; 3. 人權案件之關切協助; 4. 人權研究與調查; 5. 法律服務; 6. 國際人權活動; 7. 國際人道救援 8. 原住民服務。 34 35 36
《中央日報》1977 年 1 月 21 日,第 1 版。 《中央日報》1979 年 2 月 25 日,第 4 版 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杭立武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頁 69-71。 46
未來,期盼能從社會各個層面出發,並著重「人權教育」,使人權理念向下 扎根 37 。
(二) 重要人事變遷 38 第一屆(1979-1981) 理事長
杭立武
理事
姚淇清、陳奇祿、蔡鴻文、關中、雷飛龍、王亞權、黎世芬、劉介宙、譚瀛、 陳治世、水祥雲、吳火獅、陳長文、劉鐵錚
監事
魏景蒙、李廉、葉霞翟、翁岳生、吳舜文
第二屆(1981-1983) 理事長
杭立武
理事
王亞權、雷飛龍、關中、陳奇祿、張劍寒、黎世芬、吳火獅、王作榮、陳履安、 蔡鴻文、姚淇清、孫性初、黃不撓、孫震
監事
洪壽南、李廉、田寶岱、曾虛白、魏景蒙
第三屆(1983-1985) 理事長
杭立武
理事
王作榮、王爵榮、邵玉銘、關中、王亞權、林鈺祥、洪昭男、孫性初、陳奇祿、 黃不撓、張劍寒、雷飛龍、蔡鴻文、劉介宙
監事
洪壽南、田寶岱、李廉、翁岳生、馬漢寶
第四屆(1985-1987) 理事長
杭立武
理事
柴松林、林鈺祥、李鍾桂、王作榮、阮大年、洪昭男、關中、呂亞力、雷飛龍、 王紹堉、邵玉銘、謝瑞智、黃越欽、蘇俊雄
監事
洪壽男、田寶岱、馬漢寶、姚淇清、劉介宙
第五屆(1987-1989) 理事長
杭立武
理事
王作榮、林鈺祥、阮大年、雷飛龍、李鍾桂、柴松林、洪昭男、呂亞力、關中、 朱堅章、王邵堉、陳長文、陳治世、李本京
監事
洪壽南、劉介宙、田寶岱、馬漢寶、姚淇清
第六屆(1989-1991) 理事長
杭立武
理事
王作榮、林鈺祥、洪昭男、阮大年、柴松林、謝瑞智、關中、朱堅章、王邵堉、 雷飛龍、陳長文、葛雨琴、許仲川、黃越欽
監事 37 38
田寶岱、李鍾桂、洪壽南、劉介宙、謝深山
中華人權協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ahr.org.tw/about.php。 以下資料整理自資料來源:中國人權協會編著,《關懷人權之路──中國人權協會的回顧與 展望》(台北:中國人權協會,2006)、中華人權協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cahr.org.tw/。 47
第七屆(1991-1993) 理事長
查良鑑
理事
雷飛龍、謝瑞智、李伸一、洪昭男、林鈺祥、王紹堉、劉介宙、關中、葛雨琴、 朱堅章、王作榮、王應傑、胡志強、谷家華
監事
洪壽南、田寶岱、馬漢寶、陳長文、翁岳生
第八屆(1993-1995) 理事長
高育仁
理事
謝瑞智、王紹堉、王應傑、柴松林、江炳倫、蘇俊雄、段津華、馬漢寶、李伸 一、王作榮、洪昭男、葛敦華、葛雨琴、葉金鳳、傅崑成、翁岳生、關中、楊 崇森、楊泰順、朱堅章
監事
洪壽南、李鍾桂、楊大器、田寶岱、阮大年、陳長文、許仲川
第九屆(1995-1997) 理事長
高育仁
理事
謝瑞智、柴松林、林澄汥、葛雨琴、江炳倫、黃東熊、高清愿、王應傑、葉金 鳳、王又曾、段津華、馬漢寶、楊泰順、許文彬、王紹堉、王富茂、李慶安、 劉介宙、田寶岱、洪昭男
監事
李鍾桂、張京育、李伸一、孫震、楊大器、蘇俊雄、呂亞力
第十屆(1997-1999) 理事長
柴松林
第十一屆(1999-2002) 理事長
柴松林
理事
蘇友辰、許文彬、高育仁、高揚昇、張學海、楊泰順、詹火生、李慶安、李永 然、段津華、趙永清、林信和、葉金鳳、呂亞力、姚立明、葛雨琴、陳義揚、 白秀雄、馬國光、查重傳
監事
李鍾桂、龐建國、楊大器、李伸一、朱鳳芝、劉介宙、王紹堉
第十二屆(2002-2005) 理事長
許文彬
理事
楊泰順、高育仁、蘇友辰、孫震、王應傑、李永然、李慶安、林信和、姚立明、 查重傳、馬國光、葉金鳳、葛雨琴、鄭貞銘、白秀雄、吳惠林、呂亞力、薛承 泰、欒敬、王麗容、王紹堉
監事
朱鳳芝、李鍾桂、龐建國、楊大器、劉樹錚、馬愛珍
第十三屆(2005-2008) 理事長
李永然
副理事長
蘇友辰
理事
白秀雄、王應傑、薛承泰、葛雨琴、楊泰順、鄭貞銘、李慶安、孫震、姚立明、 張學海、朱鳳芝、林信和、葉金鳳、馮定國、吳惠林、查重傳、王麗容、洪昭 男
48
監事
王紹堉、李鍾桂、呂亞力、詹火生、李本京、劉樹錚、楊大器
第十四屆(2008-2012) 理事長
李永然
第十五屆(2011-2014) 理事長
蘇友辰
副理事長
查重傳
常務理事
李永然、高永光、葛雨琴、楊泰順、周志杰
理事
呂亞力、葉金鳳、朱鳳芝、李孟奎、李復甸、王雪瞧、吳惠林、林振煌、鄭貞 銘、林天財、馮定國、周韻采、汪秋一、鄧衍森
常務監事
王紹堉
監事
李鍾桂、楊孝濚、劉樹錚、李本京、蘇詔勤、羅爾維
(三) 重要工作 中華人權協會針對不同的目標與對象,成立許多服務同與志工團,其中較為 重要的有「台灣原住民工作團」與「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其成立緣起及重要 工作內容如下: 1. 台灣原住民工作團(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Group, TIPG) 39 「台灣原住民工作團」成立於 1999 年 10 月 23 日,主要目的在發展原住民 人權、充分保障原住民族的各項權益。成立之初,該工作團曾針對原住民人權現 況進行調查,並在 1999 年 6 月發表調查報告,調查範圍涵蓋 30 各山地鄉及 25 各平地鄉。921 震災後,該工作團曾於 2000 年 2 月初分別於台中縣東勢、太平、 大里、霧峰、和平鄉自由村、日月潭邵族、信義鄉潭南村、仁愛鄉瑞岩部落等地, 深入原住民部落了解原住民災後重建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處境。2000 年 6 月 發表「台灣原住民部落重建人權調查」 。近幾年除主辦相關的座談會、研討會外, 則著重於原住民族的人權教育,在 2013 年度已分別在南投、台東、高雄、台北、 花蓮舉辦原住民族人權教育營。 2.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 40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TOPS)」前身為成立 於 1980 年的「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Thai-Chinese Refugee Service,TCRS)」。 在 TCRS 時期(1980-1993) ,該工作團服務對象從華裔難民逐漸轉向對所有難民 的人道援助。在 1993 年配合聯合國難民遣返計畫,協助 37 萬 5000 名柬埔寨難 民返家展開新生活,TCRS 在泰柬邊境的階段性任務也告一段落。1994 年,TCRS 39
40
以下內容整理自「中華人權協會台灣原住民工作團」網站,網址: http://www.cahr.org.tw/tip/index.php。 以下內容整理自「中華人權協會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網站,網址: http://www.cahr.org.tw/tops/index.php。 49
擴大改組為「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服務對象擴大到世界各個落後及 戰後地區需要援助的人們,人道援助足跡遍及亞、非兩大洲,深入中南半島的泰 緬邊境、柬埔寨,以及非洲的盧安達、坦尚尼亞、肯亞等地區。
50
五、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41 (一) 成立經緯 陳文成出生於 1950 年,台灣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密西根大 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雖人在海外,但長期支持台灣民主 與人權運動。1981 年夏天自美返台探親,7 月 2 日被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約談,次 日陳屍台大校園,案發至今真相未明。為紀念陳文成博士,在海內台灣人捐款下, 於 1984 年買下座落於台北市新生南路 3 斷 25 巷號 2 樓的房子,計畫成立陳文成 文教基金會。在申請立案之時,遭政府單位以「命案未破」為由,駁回申請。歷 經多年奔波,才於 1990 年 5 月 31 日,改以「財團法人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之 名獲准許可。爾後,基金會為「正名」始終努力不懈。直至 2000 年陳水扁當選 總統後,才於 7 月 31 日獲文建會核准,正名為「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 會」。 基金會成立初期,曾辦理台語教室、本土文化系列講座、二二八學術研討會。 爾後的重要工作包括:第一,追思活動,舉辦「島國的旋律」音樂會追思陳文成。 在 2001 年 7 月陳文成逝世 20 週年紀念,更特別請音樂家蕭泰然作曲,詩人李敏 勇作詞〈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 ,在「國家音樂廳」舉行世界首演。 第二,推廣本土文化,分別在 1993、1995、1997 和 1999 年,以台灣歷史人物為 主題,舉辦四屆「島國的顯影」活動,並集結出書。在 1996 年,則舉辦「台灣 人權電影展」 ,在台灣各地巡迴放映。第三, 《人權之路》的史料蒐集、展示與出 版,在 2000 年陳水扁執政後,配合政府「人權立國」的方針,在史料蒐集、展 示、出版,和人權紀念園區的規劃上,多所努力。具體的成果包括:2001 年 12 月在總統府 1 樓走廊舉行「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展」;在 2002 年、2004 年、2007 年相繼出版《人權之路》中文版、英文版及日文版。 以 2007 年 12 月樂生青年至景美人權園區開幕典禮,抗議陳水扁作秀為契 機,基金會開始籌設「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 ,希望青年學子對白色恐怖或二二 八的歷史有更多的認識。另外,從 2010 年起, 「基金會開始舉辦閱讀台灣‧探索 自己」閱讀心得寫作,希望透過比賽,增加青年對台灣意識的思索與對話。 基金會設有「陳文成博士紀念室」 ,於 1998 年重新開館。館內展示空間分為 四區:陳文成遺物、陳文成生平與戰後台灣大事記、陳文成事件大事記,以及基 金會活動。由於陳文成遇難於白色恐怖時期,陳文成父親陳庭茂在愛子殉難後即 燒毀家中所藏愛子書信、文件與資料,紀念室所能展示的遺物有限。
41
以下資料,依據「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提供之資料整理而成。 51
(二) 重要人事變遷 1. 台美文化交流中心時期 第一屆(1987-1988)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王憲治、李慶雄、林鐘雄、范政佑、柯旗化、陳文華、陳永興、楊維哲、彭百 顯、董芳苑、蔡龍居
第二屆(1989)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王憲治、李慶雄、李敏勇、林鐘雄、柯旗化、范政佑、陳永興、陳文華、高源 清、彭百顯、許榮淑、楊維哲、董芳苑、蔡龍居
2. 財團法人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時期 第一屆(1990)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王憲治、李慶雄、李敏勇、林鐘雄、柯旗化、范政佑、陳永興、陳文華、高源 清、彭百顯、許榮淑、楊維哲、董芳苑、蔡龍居
第二屆(1992)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王憲治、何文杞、林鐘雄、李敏勇、柯旗化、陳文華、陳永興、曹欽榮、彭百 顯、許榮淑、楊維哲、董芳苑、蔡龍居、劉祥仁
第三屆(1995)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王憲治、何文杞、林鐘雄、李敏勇、柯旗化、陳文華、陳永興、曹欽榮、彭百 顯、 許榮淑、楊維哲、董芳苑、蔡龍居、劉祥仁
第四屆(1996)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林鐘雄、林經甫、陳永興、陳文華、李敏勇、楊維哲、曹欽榮、彭百顯、何文 杞、楊黃美幸、吳錦發、蔡龍居、劉祥仁、顏惠山
第五屆(1999)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陳文華、曹欽榮、李敏勇、楊維哲、陳永興、蔡龍居、何文杞、林鐘雄、黃宗 樂、劉祥仁、陳雨鑫、吳錦發、楊黃美幸、周美錦
3. 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第六屆(2001)
52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周美錦、顏純民、曹欽榮、陳文華、楊維哲、蔡龍居、李敏勇、黃宗樂、何文 杞、楊黃美幸、劉祥仁、陳永興、林鐘雄、張豐仁
第七屆(2003)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周美錦、顏純民、曹欽榮、陳文華、楊維哲、蔡龍居、李敏勇、黃宗樂、何文 杞、楊黃美幸、劉祥仁、陳永興、林又新、張豐仁
第八屆(2004)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陳永興、李敏勇、劉祥仁、黃宗樂、曹欽榮、陳文華、楊黃美幸、沈重光、張 國龍、李勝雄、林又新、周美錦、楊維哲、何文杞
第九屆(2006)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楊維哲、何文杞、曹欽榮、劉祥仁、林又新、陳文華、陳永興、黃宗樂、張國 龍、沈重光、周美錦、李勝雄、王秀芬、謝穎青
第十屆(2008)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楊維哲、李勝雄、林又新、陳永興、何文杞、劉祥仁、沈重光、曹欽榮、陳文 華、謝穎青、張國龍、楊黃美幸、黃宗樂、王秀芬
第十一屆(2010) 董事長
沈義方
董事
楊維哲、李勝雄、陳永興、劉祥仁、沈重光、曹欽榮、陳文華、謝穎青、張國 龍、楊黃美幸、黃宗樂、吳靜慧、張富美、陳玉霖
第十二屆(2012-) 董事長
陳寶月
董事
沈義方、楊維哲、李勝雄、陳永興、劉祥仁、沈重光、謝穎青、張國龍、楊黃 美幸、吳靜慧、張富美、陳玉霖、林俊義、陳榮俊
53
(三) 重要活動 時間
活動內容
1986 年 8 月至
「島國的旋律」系列音樂會
2001 年 7 月
1986.8 紐約台美青少年弦樂團巡迴演奏;1992.7 「島國的旋律」音樂會 系列一;1994.7 「島國的旋律」音樂會系列二;1995.7 「島國的旋律」 音樂會系列三;1997.7 「島國的旋律」音樂會系列四;2001.7 「島國 的旋律」音樂會系列五;〈啊~福爾摩莎─為殉難者的鎮魂曲〉世界首演
1991 年 12 月
與「二二民間研究小組」、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合辦「二二八學術研 討會」 ,後論文收集成冊
1992 年 9 月至
台灣歷史文化之旅系列活動
1996 年 12 月
共計舉辦 15 次文化之旅 參訪地點:1.淡水之旅 2.東北角之旅 3.北埔客家之旅 4.埔里之旅 5.花蓮之 旅 6.嘉南平原之旅 7.茶鄉之旅 8.華陶窯之旅 9.冬山河之旅 10.台北建築之 旅 11.賞鳥之旅 12.福山植物園之旅 13.九份之旅 14.草嶺古道之旅 15.淡水 河聚落之旅。
1993 年 6 月至
「島國的顯影──台灣的風土與人物影像展」系列巡迴展,共計四個系
2000 年 6 月
列,於全國十三個縣立文化中心和文教機構巡迴展出。爾後,出版《島 國的顯影》系列書籍:配合島國顯影影像展,每系列精選十二位日治時 代各行各業代表人物,用照片說故事,生動且深刻的呈現歷史,各冊兩 百張照片結集成冊。共計四冊。
1996 年 7 月
台灣人權電影展,於台北市議會放映「超級大國民」、 「以父之名」、 「真 實一瞬間」、 「哈維米克時代」、 「焦點新聞」、 「致命檔案」等六部作品。 7 月 21 日起於高雄縣市、台北縣、台中縣、屏東縣和宜蘭縣巡迴舉行。
1998 年 7 月
陳文成博士紀念室開館
2001 年 12 月
於總統府舉辦「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展」
2002 年 7 月
出版《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
2002 年 8 月
觀光局東管處委託: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莊先期開放展示工程」規 劃、設計及施工
2002 年 12 月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人權證言影像記錄」
2003 年 10 月
受文建會、高雄市文化局委託,於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戰火浮生─台灣 人去打仗」的台灣老兵影像文物展。
2003 年 12 月 8 日
受文建會委託,於國際人權日於總統府前廣場舉辦「人權逗陣行」人權 博覽會活動。
2004 年 7 月 4 日
《民主化過程中的正義問題》專題討論
2004 年 12 月 10 日
出版《The Road To Freedom》( 《人權之路》英文版)
2005 年 5 月 19 日
519 戒嚴展系列活動,先後於台北火車站、高雄打狗英國領事館、台南國
54
時間
活動內容
起
立台灣文學館三地巡迴展覽,並舉行相關座談和專題演講。
2005 年 7 月 2 日
「島國正義」─紀念陳文成博士殉難 24 周年: 於紅樓劇場播放紀錄片《Long Night's Journey into Day - South Africa's Search for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中譯:長夜將盡-南非的真相和解之 路)。 舉辦關於「審視與探討:民主轉型之後」研討活動。
2005 年 12 月
接受捐助,將「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展示案」時拍攝的兩部紀錄片「白色 見証」和「青春祭」 ,重新包裝,加上說明手冊,連同《人權之路》中英 文版,和《白色封印》,致贈給全台中級以上學校和圖書館,共 2000 多 套。
2005 年 11 月至
文建會委託辦理「動員戡亂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2006 年 5 月
匪諜案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
2006 年 1 月
文建會委託辦理「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文史資料調查與研究計畫(第二期) 案」。
2006 年 7 月 2 日
「轉型期正義研討會」暨「陳文成博士逝世 25 周年祭」 :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決心試以積極公民團體的角色,推動民間版的「真 相調查」 ,由吳乃德教授規劃下,以「林宅血案」和「陳文成命案」為例, 重新調查真相,釐清「國家」在人權迫害事件中應負的責任。 邀請瓜地馬拉海倫麥克女士來台專題演講。 前台權會會長邱晃泉律師專題演講。
2007 年
出版《The Road To Freedom》( 《人權之路》日文版)
2007 年 9 月
與青年志工共同提案「台灣不會忘記─—日本對台人權救援歷史訪查與 和平教育/展示現況交流計畫」 ,獲得青輔會「台灣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 畫」補助。前往日本感念過去接受日本對台人權救援之人權工作者,也 參訪日本人權團體以及「傷痛的歷史」為主題的紀念館。
2007 年 12 月 8 日
「台灣人權景美園區」開園系列活動之一: 「台灣不會忘記-戒嚴時期台灣
至 2007 年 12 月 10
人權奮鬥之見證與感恩」 ,邀請昔日的政治受難者和國際救援者來台,由
日
官方表達感謝,表彰貢獻;邀請政治受難者與國際救援者,於園區「再 現」當年在「現地」發生的故事。
2008 年 3 月
「24 小時送愛到西藏」:邀集民間團體、作家、樂團、學者,從 3 月 20 至 21 日,連續 24 小時在臺灣民主紀念館自由廣場舉辦聲援西藏活動。
2008 年 5 月
籌辦「2008 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第一屆)
2008 年 7 月
文建會委託「綠島人權紀錄片『人權救援史』與『學童版』拍攝製作專 業服務案」
2008 年 7 月
《人權之路》2008 新版‧新書發表暨陳文成博士殉難 27 年紀念
2008 年 9 月
籌辦「2008 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第二屆)
2008 年 12 月
「我以青春為你護航」, 《火線任務》與《我的人權之旅》首映 55
時間
活動內容
2009 年 1 月
籌辦「2009 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第三屆)
2009 年 7 月
陳文成博士殉難 28 年紀念:「我的 31 歲」網路接力串寫
2009 年 7 月
籌辦「2009 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第四屆)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籌辦「2010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閱讀心得寫作(第一屆)
7 月 31 日 2010 年 2 月
籌辦「2010 白色之路青年體驗營」(第五屆)
2010 年 7 月
籌辦「2010 白色之路青年體驗營」(第六屆)
2011 年 4 月 1 日至
籌辦「2011 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閱讀心得寫作(第二屆)
12 月 31 日 2011 年 7 月 3 日
「島國的旋律」系列音樂會(系列六)
2011 年 10 月 29 日
《好國․好民》紀錄片放映座談會,影片首映,並邀請導演與影片受訪 者與觀眾面對面座談。
2011 年 11 月 15 日
推動『台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草坪設立陳文成事件紀念碑』連署書
2012 年 5 月 2 日
《白色見證》人權影片放映於二二八紀念館
2012 年 8 月 31 日
2012 火燒島之旅-白色之路青年體驗營
至9月3日 2012 年 11 月 24 日
2012 宜蘭歷史文化之旅
2013 年 1 月 25 日
2013 人權之路-嘉義青年營活動
至 1 月 27 日 2013 年 7 月 2 日
陳文成博士殉難 32 週年追思紀念晚會
(四) 出版品 1. 書籍: (1) 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 《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2008 新版,台北:財團法人陳文 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 ,2008。 (2) 人權之路編輯委員會主編, 《人権への道レポート・戦後台湾の人権》,台北:財團法人陳文 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 ,2007。 (3) 李禎祥主編,The Road to Freedom -- Taiwan's Postwar Human Rights Movement,台北:財團 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2004。 (4) 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 》,台北:玉山社,2002。 (5) 財團法人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策劃,《島國顯影》一至四輯,台 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2. 影音: (1) 陳麗貴、陳育青導演,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製作,《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
56
援錄》 ‧《我的人權之旅》(雙 DVD),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 處,2008。 (2) 陳麗貴、滕兆鏘導演,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監製, 《青春祭》․《白色見證》[台 灣白色恐怖口述影像紀錄](DVD),台北: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11 再版。 (3) 《島國旋律:啊~福爾摩莎—為殉難者的鎮魂曲(CD) 》 ,台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 金會。 (4) 《島國旋律:啊~福爾摩莎—為殉難者的鎮魂曲(DVD) 》,台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 基金會。 (5) 《島國的旋律—陳文成博士紀念音樂會(錄音帶)》 ,台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57
六、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42 (一) 成立經緯 國際特赦組織(簡稱 AI)成立於 1961 年,唯一關注人權的民間組織,總部 (國際秘書處)設立於英國倫敦,在世界各大洲 150 多國擁有逾 200 萬名成員, 在約 80 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辦事處。AI 的各國會員都必須遵守一項原則,即不 得就原本國的個案,其目的在保護會員免受政府的壓力甚至迫害,且本國良心犯 的認定有主觀的偏差性。但在特殊情況下,在代表全國會員的「國際執行委員會」 (簡稱 IEC)的特准下,得以各國分會之名直接介入本國案件。如 1995 年蘇建 和等三人的死刑案,台灣總會便得到 IEC 特准介入。 AI 與台灣的淵源始於 1969 年,其瑞典會員為彭明敏向台灣當局請願。爾後, 在 1971、1975、1979、1980 年間,AI 皆曾派研究員抵台調查或旁聽侵害人權案 件的審判。但台灣本地會員的組成,則等到 1987 年解嚴後,經國外會員多次訪 台,才於 1989 年年底分別於台北、高雄兩地正式成立,獲倫敦總部承認的幾個 小組(Groups) 。 「小組」 (Groups)為 AI 的最基層單位。隨著台灣入會成員的增 長,總會同意台灣組成更高層次的「國家協調委員會」(簡稱 NCC),來聯絡和 協調各小組救援國外良心犯的工作。NCC 組成後,必須向政府登記註冊。但因 當時主管人民團體的內政部限制人民團體不得以「台灣」之名登記,如欲登記就 必須改成「中華民國總會」引發不同立場者的對峙。其中堅決反對改名的台北一 組及台南籌備小組更全部由 IEC 在倫敦宣布除籍。但縱使除籍,相關成員仍繼 續參與國際良心犯的救援活動。 另一方面,當「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總會」在 1994 年 5 月正式成立時, 首任會長柏楊則宣告「當政府允許時,我們立即更名為台灣總會」 。至 1999 年 7 月,在高雄舉辦的會員年度大會上,正式通過向內政部更名的決議。2002 年內 政部正式同意其更名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 ,至 2011 年再更名為「國際特 赦組織台灣分會」。 台灣分會的主要任務在從事各種研究及行動,以阻止並終結所有對於身心健 全、內在良心與外在表達自由,及免於受歧視等權利之迫害,並在國際總會之政 策與規範下工作,促進普世人權之實現。
(二) 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1994 年 05 月 15 日~1996 年 05 月 14 日) 理事長
郭衣洞(柏楊)
理事
潘資仁、吳偉立、詹德隆、陳正煒、劉文超、陳美惠、邱阿生、 歐陽世昌、洪
42
以下資料整理自「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網站,網址:http://www.amnesty.tw/。 58
條根、蔡明殿、林敏澤、黃瓊華、江佩忻、高妙華 監事
徐瑛、林美惠、李永真、吳盈滿、張香華
秘書長
韓若梅、楊啟航
第二屆(1996 年 05 月 15 日~1998 年 05 月 14 日) 理事長
吳偉立
理事
林敏澤、潘資仁、李祐成、黃鼎倫、翁銘村、黃文龍、劉小華、羅文得、 黃麗 霞、張文瑞、洪條根、蕭昭君、Archie Gress、Jacob Tas
監事
邱阿生、蕭智元、陳三兒、黃瓊華、許榮棋
第三屆(1998 年 05 月 15 日~2000 年 5 月 14 日) 理事長
林敏澤
理事
簡明福、李祐成、張文瑞、陳坤崙、紀有德、劉小華、黃豐貿、白啟民、 吳盈 滿、陳三兒、黃文龍、潘資仁、翁銘村、Brian Kennedy
監事
唐啟華、蔡勝一、黃瓊華、簡鴻模、王俊程
第四屆(2000 年 05 月 15 日~2002 年 05 月 14 日) 理事長
潘資仁、陳三兒
理事
紀有德、劉小華、張素真、許文守、陳坤崙、簡明福、蔡勝一、吳盈滿、 郭淑 梅、黃文龍、潘小雪、王俊程、李啟達、楊金海
監事
沈楠、翁銘村、黃麗霞、劉觀生、張文瑞
秘書長
劉小華
執行秘書
曾威凱
第五屆(2002 年 06 月 09 日~2004 年 05 月 29 日) 理事長
蔡明殿
候補理事
曾威凱、劉詩嫈、林敏澤、龔麗香、陳麗貞
理事
翁銘村、李孟玢、洪錦珍、李勝雄、郭淑梅、陳三兒、陳坤崙、謝英士、 李惠 美、楊金海、劉小華、劉文崇、莊蕙碧、簡明福
監事
王瑞賢、周芬姿、李南衡、蔡勝一、許世楷
執行秘書
曾麗英
備註
2002.09.14 謝英士律師辭理事一職,候補理事曾威凱順序遞補。 2002.12.14 李勝雄律師辭理事一職,任秘書長。候補理事劉詩嫈順序遞補。 2003.04.10 劉詩嫈女士辭理事一職,候補理事林敏澤順序遞補。
第六屆(2004 年 05 年 29 月~2006 年 05 月 29 日 理事長
蔡明殿
理事
翁銘村、賴明灼、曾威凱、李勝雄、賴靜嫻、陳三兒、陳坤崙、 馬潤明、林淑 琴、許晴富、李正剛、薛文理、莊蕙碧、簡明福
候補理事
郭淑梅、林敏澤、李宗仁、劉小華、王俊程
監事
王瑞賢、陳賜良、翁進科、蔡松培、楊信美
候補監事
蔣鴻麟
59
執行秘書
曾麗英
秘書長
曾威凱(2005 年 8 月起,專任)
第七屆(2006 年 05 月 27 日~2008 年 05 月 27 日) 理事長
李勝雄
副理事長
翁銘村
理事
賴明灼、柯政昌、賴靜嫻、劉長政、馬潤明、許晴富、吳偉立、薛文理、莊蕙 碧、簡明福、方獻靈、陳坤崙
候補理事
許文守、葉紘麟
監事主席
楊信美
監事
蔡松培、陳居亮、陳慶福、潘義雄
秘書長
馬慶豐 (2007 年 10 月起,兼任)
執行秘書
陳怡文、楊景卉、田雅文
第八屆(2008 年 05 月 28 日~2010 年 05 月 28 日) 理事長
黃文雄
副理事長
李明璁
理事
陳賜良、賴明灼、賴靜嫻、吳佳臻、李勝雄、林詩梅、范菁文、孫友聯、張炳 煌、張鐵志、陳俊宏、莊庭瑞
監事主席
林峰正
監事
蔡松培、曹欽榮、許惠峰、高涌誠
秘書長
王興中
工作人員
陳怡文、楊景卉、田雅文
第九屆(2010 年 09 月 26 日~2012 年 09 月 25 日) 理事長
林昶佐
副理事長
陳育青
理事
吳佳臻、吳孟容、吳豪人、林淑雅、張鐵志、許晴富、曾威凱、黃居正、賴靜 嫻、簡明福、札西慈仁、范菁文(2011 年 11 月離職)
監事主席
陳慶福
監事
林欣怡、楊信美、賴昱伸、蔡松培
秘書長
李婉菁(2010 年 12 月~2012 年 02 月)
副秘書長
楊宗澧(2010 年 11 月上任,2012 年 03 月兼任代理秘書長)
執行秘書
曾麗英
第十屆(2012 年 05 月 05 日至 2014 年 05 月 04 日) 理事長
林昶佐
副理事長
林淑雅
理事
吳佳臻、歐蜜.偉浪、吳偉立、林以加、鄭文堂、曾威凱、札西慈仁
監事主席
王興中(2012 年 6 月辭職)、陳慶福(2012 年 6 月遞補上任)
監事
郭吉仁、林仁惠
60
代理秘書長
楊宗澧(2012 年 08 月離職)
秘書長
Bo Tedards (中文名:唐博偉 2013 年 7 月 8 日就任)
(三) 重要工作 目前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主要活動,都依據著國際特赦組織總部所發布 的工作而進行。其中的重點工作像是:尊嚴運動、廢除死刑、國家專案:緬甸、 救援個案、寫信馬拉松、終止對女性的暴力、反恐與人權、管制武器。而因台灣 目前人權狀況所從事的重點工作有:監督兩公約施行、莫拉克風災與原住民權利 等。具體的內容如下: 工作
內容概述
尊嚴運動
尊嚴運動主要是為消滅因貧窮所導致的人權侵害,例如:糧食、水源、 住屋、醫療、教育等權利,希望推動世界各國落實世界人權宣言中所保 障的基本人權。
廢除死刑
推動中華民國廢除死刑。
監督兩公約施行
2009 年 5 月,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批准兩公約: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 利國際公約〉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並同時通過《公民與政 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 ,顯示兩公約在 台具有國內法效力。時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理事長黃文雄號召台灣 民間社團共同組織「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共同監督政府落實兩公約。
莫拉克風災與原住
根據聯合國「救災」 、 「重建」 、 「原住民族」及其他各項國際規範為原則,
民權利
關注因莫拉克風災所導致侵害台灣原住民人權問題。
終止對女性的暴力
依據國際特赦組織「阻止對女性暴力運動」(Stop Violence Against Women)的目標:
促進落實現行法律,使強暴和其他形式性暴力的受害婦女都能得 到正義與必要的支援服務
反恐與人權
呼籲制定保障婦女人權的法律
敦促廢除一切歧視女性的法律
要求任何國家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對女性施加暴力
努力培力女性
國際特赦組織譴責恐怖攻擊也對以保護國家安全之名進行反恐行動所 造成侵害人權的行動表示譴責。其進行的宣傳工作有: 「絕不容許酷 刑」、 「終止綁架」、 「關閉關達那摩 (Guantánamo)」等工作。
管制武器
由國際特赦組織與樂施會(Oxfam)及國際小型武器行動網(International Action Network on Small Arms, IANSA)共同推動管制武器(Control Arms)運動。呼籲各國簽署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武器貿易條約(Arms Trade Treaty)。
61
七、慈林教育基金會 (一) 成立經緯 43 以拓展國民心靈視野、活化思辯體驗的空間,培養實踐崇高理想的能力為理 念,林義雄、方素敏夫婦於 1991 年 3 月成立「慈林教育基金會」,並透過 1994 年「慈林文教中心」的興建,推廣相關的文教工作。其最重要的工作「慈林學苑」 所進行的文教活動包括:慈林青年營、青年領導營、社會發展研修班、政治家研 修班、認識台灣文化營、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兒童音樂夏令營、人間智慧研修 班、書鄉之旅、蘭陽知性之旅、合唱團、讀書會、語言班、慈林之夜音樂會等。 慈林基金會下設之「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 ,成立於 1998 年,有系統地收 集和保存台灣社運團體與社會運動的資料,扮演台灣社運變遷的紀錄者、保存者 及整理者的角色。至 2003 年更進一步設置「台灣社會運動展示區」的常設展, 讓民眾對台灣百年的社運變遷有更多的認識。而 2000 年成立的「台灣民主運動 館」,則以收藏、展示台灣百年來民主運動珍貴文物史料、紀錄台灣民主發展的 歷史,並規劃民主教育課程、出版「民主」相關著作,為重要目標。 另一方面,為了紀念 1980 年 2 月 28 日,「林宅血案」受難者林游阿妹和和 亮均、亭均小妹妹,基金會特將林家故居整建為「慈林紀念館」。在「原址、原 貌」的保存原則下,重塑信義路舊宅的入口記憶。「慈林紀念館」因具歷史意義 與其年代久遠的閩南式建築風格,2002 年已由宜蘭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築。
(二) 重要人事變遷 44 第一屆(1990 年 05 月 29 日~1994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林義雄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懿亭、林秀靜、林麗貞、吳淑華、溫淑玲、吳乃德、林惠 英、陳振聲、張曼華、李正雄、黃惠榕、林坤池、林美雲
第二屆(1994 年 04 月 01 日~1997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林義雄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懿亭、林秀靜、林麗貞、吳淑華、溫淑玲、吳乃德、林惠 英、陳振聲、張曼華、李正雄、黃惠榕、林坤池、林美雲、林炎池、薛寶彩
第三屆(1997 年 04 月 01 日~2000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林義雄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懿亭、林秀靜、林麗貞、溫淑玲、吳乃德、林惠英、林碩 彥、陳振聲、張曼華、李正雄、黃惠榕、陳榮金、陳尚志、劉祥仁、葉光芃、 吳正連、楊欽年、林炎池、薛寶彩
43 44
以下內容整理自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lin.org.tw/。 以下資料由基金會所提供。 62
第四屆(2000 年 04 月 01 日~2003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方素敏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懿亭、林秀靜、林麗貞、溫淑玲、吳乃德、林惠英、林碩 彥、陳振聲、張曼華、李正雄、黃惠榕、陳榮金、劉祥仁、葉光芃、吳正連、 楊欽年、林炎池、陳金鐘、陳朝岳
第五屆(2003 年 04 月 01 日~2006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方素敏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懿亭、林秀靜、林麗貞、溫淑玲、吳乃德、林惠英、林碩 彥、陳振聲、張曼華、李正雄、黃惠榕、陳榮金、劉祥仁、葉光芃、吳正連、 楊欽年、林炎池、陳金鐘、陳朝岳
第六屆(2006 年 04 月 01 日~2009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方素敏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麗貞、溫淑玲、吳乃德、林惠英、林碩彥、陳振聲、張曼 華、李正雄、黃惠榕、劉祥仁、葉光芃、吳正連、楊欽年、陳金鐘、陳朝岳、 陳又新、李明豪
第七屆(2009 年 04 月 01 日~2012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方素敏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麗貞、溫淑玲、吳乃德、林惠英、林碩彥、陳振聲、張曼 華、李正雄、黃惠榕、劉祥仁、葉光芃、吳正連、楊欽年、陳金鐘、陳朝岳、 陳又新、李明豪
第八屆(2012 年 04 月 01 日~2015 年 03 月 31 日) 董事長
方素敏
董事
林義雄、方素敏、林麗貞、溫淑玲、吳乃德、林惠英、林碩彥、陳振聲、張曼 華、李正雄、黃惠榕、劉祥仁、吳正連、楊欽年、陳金鐘、陳朝岳、陳又新、 李明豪、黃建興
63
(三) 重要活動 45 時間
內容概述
1991/3/31
慈林基金會成立,並舉辦慈林圖書館動土典禮
1993/2/28
1. 林家血案十三週年追思紀念 2. 第一屆人間智慧研修班開課
1993/4/1
第一屆社會發展研修班開課
1993/6/4
1993 年宜蘭慈林之夜音樂會
1994/2/28
1994/3/5
1. 林家血案十四週年追思紀念 2. 慈林圖書館獻館典禮 1. 第二屆社會發展研修班開課 2. 宜蘭人間智慧研修班開課
1994/5/28
1994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台北場)
1994/6/4
1994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宜蘭場)
1994/6/26
1994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高雄場)
1994/7/3
1994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台中場)
1994/7/9
第三屆社會發展研修班開課
1994/8/22~24
第一屆慈林青年營
1994/10/7~9
第一屆社會發展研修班結業典禮
1994/12/16
本會與其他社運團體共同邀請哈佛大學教授 Mr. Gene Sharp 來台,於台 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演講「群眾為基礎的防衛」
1994/12/24
北港人間智慧研修班第一期結業
1995/1/7
慈林音樂講座系列(一)古典音樂欣賞開講
1995/1/15
慈林通訊季刊創刊
1995/1/21
慈林第二屆第四次董事會
1995/2/28
林家血案十五週年追思紀念日
1995/3/12
1995/3/18
1995/3/19 1995/3/23 1995/3/25
45
慈林音樂講座系列(二) 台灣民謠探討:台灣歌謠思想起
講師:莊永明 先生
慈林音樂講座系列(二) 台灣民謠探討:漫談歌謠
講師:黃春明 先生
慈林音樂講座系列(二) 台灣民謠探討:咱興咱个歌 講師:簡上仁 先生 慈林合唱團成立 慈林音樂講座系列(二) 台灣民謠探討:談唱台灣歌謠
以下資料由基金會所提供。 64
講師:杜文靖 先生
時間 1995/3/26
內容概述 慈林音樂講座系列(二) 台灣民謠探討:如歌似的台灣語言 講師:張清郎 教授
1995/5/31
1995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台北場)
1995/6/2
1995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高雄場)
1995/6/3
1995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台中場)
1995/6/18
1995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宜蘭場)
1995/8/19~20
慈林文學講座 主講:林雙不 作家
1995/8/26
1995/8/27 1995/9/4~7 1995/10/13~15
慈林講座系列 戲劇、舞蹈與社會人生:社會與人生
主講:邱坤良 教授
慈林講座系列 戲劇、舞蹈與社會人生:戲劇與人生 主講:羅北安 老師 第二屆慈林青年營 1.第五屆社會發展研修班課程結束 2.第八期社會發展研修班開課
1995/12/10~1/10
「人權海報大展」展覽
1995/12/17
社會發展研修班歷屆學員聯誼餐聚
1996/1/27
慈林第二屆第四次董事會
1996/1/27~30
第三屆慈林青年營
1996/2/28
林宅血案十六週年追思紀念日
1996/4/1
應邀參加台北市政府「二二八紀念館籌備委員會」公聽會
1996/4/7
慈林合唱團參加伊甸殘障基金會主辦義賣活動演出
1996/4/13
在嘉義縣圤子鎮舉辦「慈林講座系列三:台灣文學」 。(與「樸仔腳文化 工作陣」合辦)
1996/4/14
第六屆「社會發展研修班」開學
1996/4/22
慈林醫學講座:養生之道
1996/5/12
慶祝母親節舉辦「慈林快樂媽媽」親子歌唱
1996/7/27
慈林與台美人權促進會合辦電影賞析 片名:焦點新聞
1996/8/11
舉行核四公投座談會
1996/8/17~18
第一屆慈林少年營
1996/8/24~9/1
舉辦「慈林書鄉之旅─舊書展示」活動
1996/8/29~9/1
第四屆慈林青年營
1996/8/30
協辦宜蘭核四公投募款餐會
1996/10/19
慈林講座:清代玉雕藝術欣賞 主講:葉博文先生
1996/11/3 1996/11/16
講師:蔡三元醫師
1.慈林「社會發展研修班」歷屆學員聚會 2.舉辦「社運團體的困境與出路」座談會 1996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台北市政府大禮堂舉行
65
時間
內容概述
1996/11/30
1996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宜蘭蘭陽女中禮堂舉行
1996/12/1
歷屆慈林青年營學員聯誼聚會
1996/12/7
1996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高雄鳳山孫文紀念館舉行
1996/12/14
1996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禮堂舉行
1996/12/15
林義雄董事長應民主進步黨邀請,參與美麗島事件十七週年紀念會並 發表演講
1997/1/25
慈林第二屆第五次董事會
1997/1/27~1/31
第五屆慈林青年營
1997/2/12~15
第一屆慈林青少年營 1. 林義雄董事長參加民主進步黨主辦之 228 五十週年追悼大會,並於 會中發表宣言
1997/2/27
2. 林義雄董事長代表本會參與台灣教授協會及各社運團體舉辦之 228 五十週年燭光遊行 3. 慈林合唱團應邀參加--縣府舉辦 228 紀念日音樂晚會
1997/2/28 1997/3/1 1997/3/8
林宅血案十七週年追思紀念 宜蘭反對運動史座談會 主持人:吳乃德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研究員) 於雲林舉辦 1997 年「人間智慧研修班」 與望春風文教基金會合辦「鄉土文學、電影夢」--放映看海的日子、兒
1997/3/15
子的大玩偶二部片子,並邀請廖金鳳(台藝大電影系系主任) 、黃春明 (台灣文學作家)與聽眾座談
1997/3/22
1997/3/23 1997/3/30~4/3 1997/4/4
宜蘭反對運動史座談會 主持人:吳乃德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研究員) 與人本文教基金會合辦「和孩子一起面對性騷擾」巡迴講座 主講:黃祝明(人本教育基金會資深親職教育講師) 協辦「1997 年噶瑪蘭少年文藝營」 由勵馨基金會主辦,慈林教育基金會協辦「遠離兒童性侵害車站連線 行動」
1997/5/4
慈林職志工參與各社運團體發起之「504 悼曉燕,為台灣而走」遊行
1997/5/11
慈林第三屆第一次董事會
1997/5/18
慈林職志工參與各社運團體發起之「518 用腳愛台灣」遊行
1997/5/24
慈林職志工參與各社運團體發起之「524 陪台灣到天亮」靜坐
1997/6/1
第七屆「社會發展研修班」開學典禮
1997/7/10~13
第六屆慈林青年營
1997/7/26
1. 第七期社會發展研修班結業典禮 2. 慈林講座:查某人的 228 講師:沈秀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
66
時間
內容概述 理教授)
1997/8/16
慈林書鄉之旅—舊書展開幕式
1997/8/16~31
舉辦「1997 年慈林書鄉之旅」活動
1997/9/1~4
1997 年第一屆慈林青年領導營
1997/10/18
1997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台中市中興堂舉行
1997/11/8
1997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台北市政府大禮堂舉行
1997/11/15
1997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宜蘭市蘭陽女中舉行
1997/11/30
1997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善廳舉行
1997/12/22~1998/1/1
慈林第一屆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1998/1/1
1. 慈林「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開放使用 2. 慈林紀念館開放參觀
1998/1/10
慈林第三屆第二次董事會
1998/2/3~6
與社會立法運動聯盟合辦第一屆「社會改革種子培訓營」
1998/2/7~10
第七屆慈林青年營
1998/2/26~3/29
台灣人權巡迴展
1998/2/28
228 暨林家血案十八週年追思紀念日
1998/3/14
荷蘭 IAN-BURUUA 參觀社會運動史料中心及「台灣人權巡迴展」 第一屆「台灣公益團體聯合成長營」 (由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女性權
1998/3/27~29
益促進會、上班族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社會立法 行動聯盟等團體共同主辦)
1998/4/9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開始上課
1998/4/23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講座 講師:徐瑪里醫師(徐馬里婦產科診所)
1998/5/7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研討會:婦女保健小秘方
1998/5/19 1998/6/4 1998/6/18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講座:生涯規劃 講師:蔡貞貞(北醫、輔大、實 踐講師)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研討會:一家人都是成長伴侶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講座:瞭解孩子的思想世界 講師:樓元玲老師(親 子教育輔導員)
1998/7/2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研討會:親子溝通
1998/7/4
慈林協辦蘭友會十週年茶會
1998/7/14
慈林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董事會
1998/7/16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講座:婚姻路上你我他 講師:陳秀鳳、林翠雲(慈 林志工)
1998/7/30
婦女成長班研討會:夫妻吵架的 10 種德性
1998/8/13
婦女成長班研討會:完成溝通 Do Re Mi
1998/8/22~9/9
慈林書香之旅—舊書展出
67
時間
內容概述
1998/8/26~30
慈林協辦 1998 年大專女學生姊妹營
1998/8/27
第一期婦女成長班講座:生活美學 講師:林美蓮女士
1998/9/11
1998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高雄場)
1998/9/19
1998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宜蘭場)
1998/9/27
1998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台中場)
1998/10/1
第二期婦女成長班講座:婦女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講師:田秋堇女 士
1998/10/9
1998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台北場)
1998/10/29
第二期婦女成長班講座:婚姻物語
1998/11/19
講師:簡良助(羅東高工老師)
第二期婦女成長班研討會:兩性相處與溝通
主持:方素敏(慈林教
育基金會董事長)
1998/11/26
第二期婦女成長班講座:法律- -婦女權益新知 講師:廖學興 律師
1998/12/10
第二期婦女成長班講座:親子關係的藝術 講師:王祖瑤 老師
1998/12/12
1998/12/18
省政府文化處主辦 、清大人文學設協辦 、慈林承辦「認識台灣研習 班」 與宜蘭縣史館合辦 「口述歷史座談會—白色恐怖」影片介紹:超級大 國民 萬仁導演 1. 認識台灣研習班:台灣歷史發展特色 講師:張炎憲(中研院社科
1998/12/19
所研究員) 2. 與宜蘭縣史館合辦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 50 年代白色恐怖─二結中 興紙廠案」口述歷史座談會
1998/12/22~1999/1/1 1998/12/24
第二屆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第二期婦女成長班研討會:親子關係 主持:方素敏(慈林教育基金 會董事長)
1998/12/26
認識台灣研習班:台灣地理 講師:張長義(台大地理系教授)
1999/1/9
認識台灣研習班:台灣民間宗教
1999/1/16 1999/1/23 1999/1/30 1999/2/2~5 1999/2/6
1999/2/28
講師:董芳苑(輔仁大學教授)
認識台灣研習班:台灣民族認同與政治社會
講師:吳乃德(中研院
民族所研究員) 認識台灣研習班:台灣文化 講師:林哲雄(門諾醫院醫師) 1. 認識台灣研習班:台灣歷史省思 講師:林忠勝(慧燈中學董事長) 2. 慈林第三屆第四次董事會議 第二屆慈林青年領導營 1. 認識台灣研習班:台灣文學發展概說 講師:陳萬益 教授 2. 認識台灣研習班結業典禮 1. 228 暨林家血案十九週年追思紀念日 2. 慈林合唱團參加宜蘭縣政府主辦「228 紀念音樂晚會」獻唱
68
時間
內容概述
1999/3/26~4/15
旅德藝術家鄭進發先生書法展
1999/3/28~4/7
慈林舉辦德國藝術家台灣文化營
1999/4/23
親近藝文系列活動(一):淺談現代美術講座
1999/4/23~5/14
親近藝文系列活動─名家畫展展示
1999/4/24
講師:陳文石 (畫家)
親近藝文系列活動(二):從台灣歌謠來探討台灣歷史 講師:莊永明(台 灣歌謠創作家)
1999/5/29
1999 年慈林合唱團「春風歌聲台灣情」發表會
1999/7/13~15
第九屆慈林青年營
1999/7/21~24
「認識台灣鄉土文化」進階營
1999/8/21~29
慈林書香之旅—舊書展出義賣活動
1999/8/24~25
慈林國中、小學青少年安全教育講座
1999/12/17
慈林學苑第一期課程結束
1999/12/24~2000/1/3
第三屆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00/1/18 2000/2~2/20 2000/2/8 2000/2/21~28
於台北義光教會舉辦「想念妳,天堂的孩子」記者會 1. 於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舉辦「想念妳,天堂的孩子」文物展 2.「想念妳,天堂的孩子」亮均、亭均 26 歲生日追思會 「想念妳,天堂的孩子」特刊出刊 於台北義光教會舉辦「想念妳,天堂的孩子」文物展
2000/2/28
228 暨林家血案二十週年追思紀念日
2000/3/4~3/30
「想念妳,天堂的孩子」,夢回蘭陽文物展
2000/3/28~29
參加宜蘭博物館家族協會舉辦「蘭陽博物館家族互訪及博物館專家下 鄉日」活動
2000/5/14
於台北晶華飯店舉辦母親節感恩活動-生之喜悅
2000/5/20
於加拿大多倫多舉辦「慈林音樂會」
2000/7/10~15
第十屆慈林青年營
2000/7/10~23
2000 年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00/8/15~30
書鄉之旅- -好書展示義賣流通
2000/8/15~19
慈林舉辦第三屆「認識台灣鄉土文化」研習營
2000/9/22~24
第一屆「慈林政治家研修班」開學典禮
2000/10/5
贈圖書給誠正中學少年矯正學校圖書室
2000/10/11
慈林兒童合唱團應聖母醫院邀請參加「范鳳龍大夫世逝十週年紀念音 樂晚會」演出
2000/11/25
慈林第四屆第第二次董事會
2001/2/6~9
第三屆慈林青年領導營
2001/2/10
1. 慈林第四屆第三次董事會 2. 第三屆政治家研修班開學典禮
69
時間
內容概述 3. 第二屆政治家研修班 課程主題:為何要從事政治工作
2001/2/13~16 2001/2/24
教師聯盟主辦,慈林協辦「師範生冬令營」 1. 第二屆政治家研修班 課程主題:生命的意義 2. 慈林職志工參加反核遊行
2001/2/28
228 暨林家血案二十一週年追思紀念會
2001/3/17~18
第二屆慈林政治家研修班 課程主題:領導哲學與組織發展
2001/3/31~4/1
第二屆慈林政治家研修班 課程主題:延展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向度, 增廣視野 1. 第二屆慈林政治家研修班
2001/4/28
課程主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政治家
2. 鄭南榕殉難十二週年紀念演講會。鄭南榕基金會主辦,慈林協辦「台 灣自由之路」講座 主講:李高、陳儀琛 教授 3. 「台灣民主運動館」籌備會議
2001/5/16
「台灣民主運動館」籌備會議
2001/5/19
慈林音樂講座:歌謠與本土情感 講師:鄭智仁 醫師
2001/5/20
慈林自然人文講座:跟狐狸說對不起 講師:陳月霞(台灣生態研究中 心負責人)
2001/5/26
「台灣民主運動館」籌備會議
2001/6/6
「台灣民主運動館」籌備會議
2001/6/27
「台灣民主運動館」籌備會議
2001/7/13
慈林兒童合唱團成果發表會
2001/7/17~20
第十一屆慈林青年營
2001/7/26
「台灣民主運動館」籌備小組聯席會議
2001/8/1
慈林志工團成立,開始招募志工
2001/8/14~18
慈林舉辦第四屆認識台灣文化研習營
2001/8/31
「台灣民主運動館」整修工程開始
2001/9/5
「台灣民主運動館」籌備小組聯席會議
2001/9/21
2001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 -藤田梓鋼琴獨奏會
2002/2/28
1. 林家血案 22 週年義光教會追思禮拜、林家墓園追思紀念會 2. 台灣民主運動館成立典禮
2002/3/16
志工培訓講座:解說倫理與解說員角色定位 講師:張家銘先生
2002/5/12
台灣民主運動館獻館典禮
2002/6/1
慈林志工研習講座:民主的真諦 講師:林義雄創辦人
2002/7/7
慈林志工研習講座:電影賞析
2002/7/15
台灣民主運動館特刊出刊
2002/7/24
民視「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苑」節目拍攝台灣民主運動館
2002/7/25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成員參訪本會
70
講師:李泳泉教授
時間
內容概述
2002/7/29~8/2
2002 年慈林兒童音樂營
2002/8/13~8/16
2002 年慈林認識台灣文化研習營
2002/9/8
慈林講座:蘇俄藝術史 主講:陳美芬副教授
2002/10/12
慈林舉辦第一梯次民主教育研習及志工研習
2002/11/9
慈林舉辦第二梯次民主教育研習及志工研習
2002/12/14
慈林舉辦第三梯次民主教育研習及志工研習
2002/12/22~1/1
2002 年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03/2/8~9
歷屆慈林政治家研修班學員同學會
2003/2/22~23
歷屆慈林青年營、青年領導營學員同學會
2003/2/28
二二八林家血案 23 週年追思紀念會
2003/3/2
慈林講座:藝術與社會關懷 主講:陳來興畫家
2003/3/17
林義雄創辦人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靜坐行政院」活動
2003/3/21
慈林主辦第一場「課程與教學改革專業社群對話研習」
2003/3/28
慈林主辦第二場「課程與教學改革專業社群對話研習」
2003/4/6
慈林講座:心靈轉個彎 主講:林炎池老師
2003/4/25~4/27
第十二屆慈林青年營
2003/5/4
慈林講座:經營我們的藝術生活—從攝影看世界 主講:林明仁 攝影 師
2003/5/31~6/1
慈林職志工參加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宜蘭地區)
2003/6/28
慈林職志工參加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全國同步發傳單活動)
2003/7/4
慈林職志工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進站總統府」活動
2003/7/6
慈林講座:志願服務與社會力 主講:萬育維教授
2003/8/2
慈林第四屆第八次暨第五屆第一次董事會
2003/8/3
慈林講座:人民—民主政治的關鍵角色 主講者:林義雄創辦人
2003/8/4~8/8
2003 年慈林兒童音樂戲劇營
2003/9/20
宜蘭縣非核家園行動聯盟種子講師研習會
2003/10/4
慈林文教中心天井裝置藝術「萌」進行施工
2003/10/12
接待從美國、瑞典、瑞士、歐盟等地來台灣參加公投研討會的學者。
2003/11/2
慈林講座:台灣的故事 主講:戴寶村教授
2003/12/5
林義雄創辦人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於台北縣發傳單活動
2003/12/6
慈林職志工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於宜蘭縣發傳單活動 1.接待由台灣民主基金會邀請白色恐怖時期協助台灣人權救援的外籍
2003/12/7
人士蒞臨本會參訪,並進行座談。 2. 慈林講座:台灣宗教面面觀
主講:釋昭慧法師
3. 慈林職志工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於宜蘭縣發傳單活動 2003/12/12
慈林職志工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進坐國民黨」活動
71
時間
內容概述
2004/2/6~8
協辦台灣教授協會 2004 年大專冬令營
2004/2/7
慈林第五屆第二次董事會
2004/2/14
慈林職志工參加「214 誠信立國」靜坐國民黨活動
2004/2/28
林家血案 24 週年舉行追思禮拜與紀念會
2004/3/1~10
林義雄創辦人參加「立委席次減半禁食 240」誠信立國活動
2004/3/7
慈林講座:台灣媒體觀察 主講: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教授)
2004/4/2
贈送 2004 年慈林慈愷助學金
2004/5/2
慈林講座:台灣主權與國家定位 講師:李明峻教授
2004/5/14~16
第十三屆慈林青年營
2004/6/5
『教育生根與成長研習』 講師:呂嘉紋老師
2004/6/5~6
歷屆慈林社會發展研修班同學會
2004/6/8
慈林紀念館進行白蟻防治維護
2004/7/6~10
2004 年慈林兒童音樂營
2004/7/21~24
慈林「認識台灣文化研習營」
2004/7/25
慈林第五屆第三次董事會
2004/8/1
慈林講座
2004/8/10
慈林職志工至立法院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主辦之「誠信立國」活動
2004/8/20
2004/8/23 2004/9/4 2004/9/19
講題:台灣新文化
講師:林哲雄 醫師
林義雄創辦人針對立委席次減半議題,發表『癡癡地等待一塊麵包』 寓言故事一則 林義雄創辦人前往立法院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主辦之「誠信立國」活 動 慈林職志工參加宜蘭地區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發放傳單 慈林職志工參加核四公投促進會舉辦「還我民權」台北地區行動暨核 四公投促進會成立十週年紀念活動
2004/10/3
慈林講座:現代博物館新趨勢
2004/10/30
2004 年慈林慈惠獎學金贈送典禮
2004/12/5
慈林講座—藝術欣賞 講師:黃玉成 老師
2004/12/22 ~ 1/1
2004 年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05/1/25~27
第十四屆慈林青年營
2005/2/19
慈林第五屆第四次董事會
2005/2/28
228「林宅血案」廿五週年追思紀念會
2005/3/6
慈林講座:看蛻變中的台灣文化
2005/5/1
2005/5/7
講師:呂理政 先生
講師:陳郁秀(文化總會秘書長)
慈林講座:生命風華再現 主講:蔡榮美(文化總會生命教育推行委員 會副主委兼執行長) 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228 司法公義金管理委員會參訪本會,並致贈 「228 司法公義金」
72
時間
內容概述
2005/5/12
台灣民主運動館獻館典禮
2005/6/28~7/1
第十五屆慈林青年營
2005/7/3
慈林講座:建築與生活 主講:黃聲遠建築師
2005/7/5~7/9
2005 年音樂玩童夏令營活動
2005/7/7
慈林志工研習講座 主題:電影賞析 主講:李泳泉導演
2005/7/29~8/2
舉辦 2002 年慈林兒童音樂營
2005/8/7
慈林講座:台灣詩歌 主講:路寒袖詩人
2005/8/6~8/7
歷屆慈林青年營 2005 年同學會
2005/8/16
慈林第五屆第五次董事會
2005/10/29
贈送慈惠獎學金給雲林縣各國中所推薦的熱心公益學生
2005/12/4
慈林講座:健康人生‧生活中醫
2006/2/10
與亞洲台灣民主基金會亞洲民主台灣青年團團員舉行座談
2006/2/25
召開第五屆第六次暨第六屆第一次董事會議
2006/2/28
二二八暨林家祖孫受難 26 週年追思紀念會活動
2006/3/18
慈林講座:鑽石台灣 主講:陳郁秀教授 地點:台北義光教會
2006/4/29
講師:黃林煌醫師
2006 年慈惠獎學金宜蘭縣各國中及南澳鄉、大同鄉國小熱心公共事務 得獎學生頒獎典禮
2006/5/13
與傳統藝術中心合辦母親節系列活動「天頂的星---感恩母親節音樂會」
2006/6/2 ~ 4
第十六屆慈林青年營
2006/6/4 2006/7/4~7/8 2006/8/6
慈林講座:媒體文化與媒體改革運動 講師:管中祥(世新大學廣電 系助理教授) 2006 年慈林音樂玩童夏令營 1. 慈林講座:台灣教育課題
主講:范巽綠女士(前教育部政務次長)
2. 慈林第六屆第二次董事會
2006/10/27
贈送 2006 年慈惠獎學金給花蓮縣各國中學生熱心公共事務學生
2006/11/2
贈送 2006 年慈愷助學金予全國高中(職)學生
2006/11/16
慈林之夜「金希文樂展」第一場次於國家音樂廳演出
2006/12/2
慈林舉辦「宜蘭縣反六輕運動史料展」開展
2006/12/3
慈林之夜音樂會「金希文樂展」第二場次於國家音樂廳演出 慈林講座:園藝與生活 主講:許圳塗教授(台大園藝系教授)
2006/12/22~2007/1/1
2006 年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07/2/9
與台大圖書館圖書資料數位化合作案完成
2007/2/28
228 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07 年追思紀念會
2007/3/3
慈林第六屆第三次董事會
2007/5/6
慈林講座:「創意生活、輕鬆工作」 講師:簡志忠(圓神出版社的發行 人)
73
時間
內容概述
2007/7/3~7
2007 年慈林音樂玩童夏令營
2007/7/17-18 2007/8/2~5 2007/8/5 2007/8/12 2007/8/14~16
2007/8/21~23
1. 2007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惠獎學金學生 2. 慈惠獎學金頒獎典禮 2007 年認識台灣文化研習營 慈林講座:正義有多重?法律扶助的理念與實踐 主講:陳為祥(法律扶助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 慈林合唱團於台北成立 1. 2007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愷助學金學員第一梯次 2. 2007 年慈愷助學金贈送典禮 1. 2007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愷助學金學員第二梯次 2. 2007 年慈愷助學金贈送典禮
2007/8/30
傾聽福爾摩沙 - 馬修˙連恩自然音樂講唱會
2007/8/30~9/2
2007 年慈林青年營
2007/9/2
慈林講座:面對逆境的挑戰與智慧 主講:蘇拾瑩(作家)
2007/10/14
慈林第六屆第四次董事會
2007/11/24
2007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行
2007/11/30
2007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於宜蘭演藝廳舉行
2007/12/2
慈林講座:「樂望春風」 講師:林衡哲(望春風出版社發行人)
2007/12/10
「台灣不會忘記─奮鬥與救援‧見証與致敬」參訪團成員參訪本會
2007/12/22~1/1
2007 年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08/1/26~27
歷屆慈林青年營 2008 年同學會
2008/2/28
228 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08 年追思紀念活動
2008/3/16
慈林第六屆第五次董事會
2008/5/4
慈林講座:輕輕鬆鬆血氣暢通
講師:蔡志一(台灣駐馬拉威大使館
健康管理講師) 慈林講座:打造自己的媒體、走出民主的新路 講師:陳順孝(輔大新
2008/5/18
聞傳播系副教授) 地點:台北市義光教會
2008/5/24
2008 年慈林慈愷助學金贈送名單公告
2008/5/29
2008 年慈林慈惠獎學金贈送名單公告 慈林講座:心懷肯納園-現在•過去•未來
2008/6/1
講師:劉建廷(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 、徐瑪里(徐馬里婦產 科診所負責人)
2008/6/4 2008/7/2~6
臺灣民主運動 60 年--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與慈林教育基金會合作「臺 灣社運史料」數位化成果發表暨座談會 2008 年慈林音樂玩童夏令營
74
時間 2008/7/16~18
2008/7/23~25
2008/8/3
2008/8/20~22
2008/8/27~29 2008/9/4 ~ 7 2008/9/7
內容概述 1. 2008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愷助學金第一梯次參加學生) 2. 2008 年慈愷助學金第一梯次贈送典禮 1. 2008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惠獎學金學生) 2. 2008 年慈惠獎學金贈送典禮 慈林講座:聆聽東方最美的詠嘆調!台灣歌仔戲文化 講師:廖瓊枝 (「台灣第一苦旦」的歌仔戲國寶級藝師) 2008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愷助學金第二梯次參加學生) 2008 年慈愷助學金第二梯次贈送典禮 2008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愷助學金第三梯次參加學生) 2008 年慈愷助學金第三梯次贈送典禮 2008 年慈林青年營 慈林講座:公民意識自覺 講師:洪裕宏(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所 長)
2008/11/1
2008 年慈林之夜音樂會(高雄場)
2008/11/2
慈林講座:台灣生態水噹噹 講師:曾美麗 (台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
2008/12/14
慈林講座:快樂迎新更年期 講師:王漢州 (壢新醫院醫師)
2009/1/17~18
歷屆慈林青年營 2009 年同學會
2009/2/6~8
協辦社會運動青年營
2009/2/28
228 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09 年追思紀念活動
2009/3/14
慈林第六屆第七次及第七屆第一次董事會
2009/4/11
慈林講座:音樂與生命 講師:李明亮(慈濟大學創校校長) 1. 2009 慈林台中感恩音樂會
2009/5/2
2. 慈林講座:鳥瞰台灣面貌,讀鄉土人與事 講師:陳敏明(台灣高空 攝影家)
2009/5/16~24
2009 年博物館日活動
2009/5/29
2009 年慈林慈愷助學金贈送名單公告
2009/5/15
本會贊助,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主辦之「數位資料庫於臺 灣文史研究中的應用」座談會
2009/6/7
慈林講座:台灣電影與文學的熱情 講師:小野(知名作家)
2009/6/10
2009 年慈林慈惠獎學金贈送名單公告
2009/6/26
司改會主辦,慈林協辦「2009 民間司改會大專學生研習營」
2009/7/1~5
舉辦 2009 年慈林音樂玩童夏令營
2009/7/15~17
2009/7/22~24
1. 舉辦 2009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愷助學金第一梯次參加學生) 2. 2009 年慈愷助學金第一梯次贈送典禮。 1. 舉辦 2009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愷助學金第二梯次參加學生) 2. 2009 年慈愷助學金第二梯次贈送典禮
75
時間 2009/8/5~6
內容概述 1. 舉辦 2009 年慈林青少年營(慈惠獎學金學生) 2. 2009 年慈惠獎學金贈送典禮
2009/9/6
慈林講座:複製關懷 DNA 講師:連加恩(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
2009/12/5
慈林講座:《我的人權之旅》影片放映與座談
2009/12/27~31
2009 年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10/1/23~24
歷年慈林青年營 2010 年同學會
2010/2/3~5
協辦全國大專蘭友會辦理第一屆蘭陽傳承營
2010/2/28
228 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10 年追思紀念活動
2010/3/14
2010 年慈林音樂會(高雄場)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2010/3/21
2010 年慈林音樂會(台北場) 地點: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2010/4/10
2010/5/01
講師:陳育青 導演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一) 講師:邱坤良(台北藝術大學 戲劇系專任教授)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二) 講師:黃建興(黃建興建築師 事務所負責人)
2010/5/09
2010 年慈林音樂會 ~ 台中感恩之夜
2010/5/18~23
518 國際博物館日活動
2010/5/22
2010 年慈林慈愷助學金及慈惠獎學金贈送名單公告
2010/5/29
2010 年社會科學習領域輔助教學研習營
2010/6/19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三) 講師:林忠勝 董事長(私立 慧燈中學創辦人)
2010/7/6~7/10
2010 年慈林音樂玩童夏令營
2010/7/7
協辦師大歷史系「史學營隊」
2010/7/14~16
2010/7/21~23
地點:台中市文化中心中興堂
1. 2010 年青少年營(第一梯次慈愷助學金贈送學生) 2. 2010 年慈愷助學金第一梯次贈送典禮 1. 2010 年青少年營(第二梯次慈愷助學金贈送學生) 2. 2010 年慈愷助學金第二梯次贈送典禮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四) 講師:林美虹(德國達姆市國
2010/7/31
立劇院藝術總監) 2. 慈林志工團團長、副團長交接及 70 歲以上慈林志工慶生活動
2010/8/11~13
1. 2010 年青少年營(慈惠獎學金贈送學生) 2. 2010 年慈惠獎學金贈送典禮
2010/8/18
歷屆慈林青少年營 2010 年同學會
2010/8/25~28
2010 年慈林青年營
2010/8/28 2010/8/31
慈林講座 ~ 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五) 講師:鄭文堂導演(宜蘭縣 文化局局長) 『慈林語錄』續編出版
76
時間 2010/9/16-17
2010/11/06
2010/11/11
2010/12/04
內容概述 與蓮心園基金會附設啟智中心共同主辦「2010 年蓮心傳愛親子音樂舞 台劇」分別於宜蘭演藝廳、羅東中山公園巡迴演出,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六) 講師:吳靜吉 博士(蘭陵劇 坊創辦人) 與交通部鐵路管理局宜蘭服務站簽訂於羅東火車站「設置慈林圖書館」 公益場地借用契約 慈林講座-主題:淺談「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這本書 講師:鄭德昌 博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核子工程博士)
2011/1/14
歷屆慈林青年營 2011 年同學會
2011/2/28
228 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11 年追思紀念活動
2011/3/05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八 講師:許艷玲 女士(名服裝設計師、歐宣國際設計開發公司負責人)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九
2011/4/09
講師:李英茂(2010 年第九屆「噶瑪蘭獎」得主、慈林志工,善日文 詩歌創作、翻譯)
2011/4/12
客家電視台新聞部到慈林採訪「宜蘭縣反六輕運動」相關史料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十:躍動精靈--翻滾吧男孩的人生
2011/5/21
歷程。 講師:俞智贏 教授(師範大學體育室主任,國家體操隊總教練)
2011/6/04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十一:我的學思歷程 講師:賴英照先生(前行政院副院長、司法院長)
2011/7/1-2
司改會主辦,慈林協辦「2011 民間司改會大專學生研習營」
2011/7/5~9
2011 年慈林音樂玩童夏令營
2011/7/13~16
2011 年慈林青年營
2011/7/16
2011/7/27~29
2011/8/3~5
2011/8/10~12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十二:我的傳統戲曲經驗 講師:林茂賢老師(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1. 2011 年青少年營(第一梯次慈愷助學金學生) 2. 2011 年慈愷助學金第一梯次贈送典禮 1. 2011 年青少年營(第二梯次慈愷助學金學生) 2. 2011 年慈愷助學金第二梯次贈送典禮 1. 2011 年青少年營(慈惠獎學金學生) 2. 2011 年慈惠獎學金贈送典禮
2011/9/12
慈林之夜 2011 音樂會
2011/9/17
慈林第七屆第六次董事會
2011/10/07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慈林講座~作曲家現身說「樂」 主講:石青如(作曲家)與談:蔣理 容 小姐
77
時間 2011/11/05
2011/11/19 2011/12/03 2011/12/17
內容概述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十三
主講:李志文(杏輝藥品
集團總裁) 《漂泊‧落地‧生根─張志群》紀錄片放映&座談 主持:吳靜慧(製 作人)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十四 主講:游堅煜(導演) 《好國好民》紀錄片放映&座談
主談:謝昇佑(台灣大學城鄉所博
士候選人)濮思明(自由工作者)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2011/12/23-2012/1/2
2011 年慈林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
2012/1/5
慈林新館動工典禮
2012/2/10-11
歷屆慈林青年營、青少年營 2012 年同學會
2012/2/28
228 事件暨林家祖孫受難 2012 年追思紀念活動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十五:翻滾吧!你•我•他,還有喵
2012/3/10
導 主講:林育賢(導演)
2012/3/17
慈林第七屆第七次及第八屆第一次董事會 慈林講座~深耕有成宜蘭人系列講座十六:行醫、愛、蘭陽
2012/4/07
主講:李惟陽 醫師(台灣醫界消化科專家、羅東博愛醫院肝膽腸胃科 醫師) 深耕有成宜蘭人—生活經驗與人生智慧分享系列講座十七
2012/5/05-6
題目:美麗的恩典•我的宜蘭人生 講師:秘克琳 神父(「蘭陽舞蹈團」 創辦人)
2012/6/02
深耕有成宜蘭人—生活經驗與人生智慧分享系列講座十八 題目:林慶台的人生課題 講師:林慶台 牧師
2012/7/3-7
2012 年慈林音樂玩童夏令營
2012/7/11-14
2012 年慈林青年營
2012/7/14
慈林講座題目: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運動與媒體 孫窮理主講(苦 勞網創辦人)
2012/7/25-27
2012 年慈林青少年營活動第一梯次--慈愷
2012/8/8-9
2012 年慈林青少年營活動第一梯次--慈惠 慈林講座- -藝術與生活(一) 講師:邱函妮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
2012/8/25
科博士班) 題目:藝術與故鄉--如何解讀畫作中的隱藏意涵
2012/9/6-9
與建成扶輪社合辦 「2012 第一屆台灣人文再生運動夏令營」活動
2012/9/22
慈林第八屆第二次董事會
2012/10/05
新竹建功高中主辦,新竹市社會科老師「人權議題」參訪本會
2012/10/20
2012 年慈林音樂會(苗栗場)- 與郭之苑合唱團共同舉辦
78
時間
內容概述
2012/11/10
2012 年慈林音樂會(宜蘭場)-慈林合唱團成果發表
2012/11/30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景美人權園區職志工館際交流參訪本會
2012/12/01
慈林講座~藝術與生活(二)題目:藝術內/外的政治與社會 講師:郭昭蘭老師 / 獨立策展人暨藝評
79
※官方組織※ 一、人權教育輔導群 (一) 成立經緯 46 1998 年,國民教育的九年一貫課程將人權教育列入正式課程。2001 年 4 月, 教育部設立人權教育委員會,由部長曾志朗擔任主任委員,聘請相關部會、學術 界及民間團體人士擔任委員。委員會下設研究發展組、課程教學組、校園環境組, 及宣導推廣組等四個分組。委員會每四個月開會一次,各分組則視需要在開大會 前開會。其後,面對立法院「黑機關」的質疑,教育部於 2005 年 9 月起更名為 「人權教育諮詢小組」,改每半年開會一次,且無分組編制。運作方式改為行政 司處提計畫,諮詢委員提供意見,大部分計畫多為延續之前的內容,並轉為行政 司處的例行性工作。2008 年 2 月,教育部進一步成立「教育部人權教育課程與 教學輔導諮詢小組」 ,希望建立中央層級的人權教育輔導與諮詢組織。不過,考 量工作屬性與工作量,教育部決定成立專責於課程與教學的輔導團,促使人權課 程與教學得以落實。而為使地方上人權教育資源有效整合,允許地方政府由「學 務中心學校」兼辦輔導團的工作,或獨力成立人權教育輔導團。現在定名為「國 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課程與教學輔導組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簡稱 「輔導群」)。目前輔導群仍是一年一年委託的計畫,過去擺在國家教育研究院 下面,目前回到教育部底下。 輔導群的主要工作目的如下:建構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小組與中央種 子教師)與地方(縣市種子教師)教學輔導組織網絡,培訓中央與地方人權教育課程 與教學輔導人員,建立中央與地方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人才體系,協助地方各領 域教學輔導團整合運用其人力、資源,建立人權教育聯繫管道,形成區域聯盟等。
46
以下整理自林佳範,〈台灣人權教育政策的發展與問題——從校園「解嚴」說起〉,頁 3-7、 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 98-99 年度實施計畫成果報告〉(2010 年 8 月 31 日),頁 2。 80
(二) 重要人事變遷 47 97 學年度第 1 學期 召集人
林佳範
副召集人
劉恆妏
常務委員
陳浙雲、吳鈺崧、黃素貞、王秀津、鄭安住、鄭潔慧、鍾翠芬、鍾美華、洪如 玉、蕭妙香
諮詢委員
韓青菊、江海韻、簡成熙、王台琴、黃麗美、黃默、董秀蘭、林峰正、張澤平
98 學年度第 1 學期 召集人
林佳範
副召集人
劉恆妏、鍾美華
常務委員
陳浙雲、吳鈺崧、黃素貞、王秀津、鄭潔慧、鍾翠芬、洪如玉、蕭妙香、陳端 峰、蕭玉芬、陳麟祥
諮詢委員
林淑雅、許育典、蔡明殿、江海韻、簡成熙、王台琴、黃麗美、黃默、董秀蘭、 林峰正、張澤平
98 學年度第 2 學期 召集人
林佳範
副召集人
劉恆妏、鍾美華
常務委員
陳浙雲、黃素貞、王秀津、鄭潔慧、鍾翠芬、洪如玉、蕭妙香、陳端峰、蕭玉 芬、陳麟祥、張澤平
諮詢委員
江海韻、簡成熙、鄭安住、王台琴、黃麗美、黃默、董秀蘭、林峰正、吳鈺崧、 林淑雅、許育典、蔡明殿
99 學年度 召集人
林佳範
副召集人
陳端峰
常務委員
鄭潔慧、蕭玉芬、陳麟祥、陳浙雲、黃素貞、陳素秋、洪如玉、蕭妙香、李雪 菱、簡成熙、張澤平
委員
董秀蘭、劉恆妏、黃默、林峰正、吳鈺崧、王秀津、鍾美華、鍾翠芬、鄭安住、 王台琴、黃麗美、江海韻、湯梅英、林淑雅、許育典、蔡明殿
100 學年度 召集人
林佳範
副召集人
陳端峰
47
以下資料整理自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 98-99 年度實施計畫成果報 告〉、〈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 99 學年度實施計畫成果報告〉(2011 年 8 月 31 日)、〈人權教育 議題輔導群 100 學年度實施計畫成果報告〉(2012 年 8 月 31 日)。 81
常務委員
蕭玉芬、鄭潔慧、張志成、李惠芬、陳浙雲、黃素貞、陳素秋、洪如玉、蕭妙 香、李雪菱、簡成熙、張澤平、陳俊宏
委員
林峰正、董秀蘭、劉恆妏、黃默、湯梅英、林淑雅、許育典、蔡志偉、鄭安住、 王秀津、王台琴、黃麗美、江海韻、鍾美華、鍾翠芬、陳麟祥
(三)重要工作、活動 48 時間
事件
97、98 學年度
1.全體委員會議 2.常務委員會議 3.輔導群委員專題研討 4.輔導員專業培訓研習課程 5.分區團務運作座談會 6.精進教學計畫輔導、審查與追蹤 7.到團訪視 8.人權教育工作坊 9.人權教案徵選 10.年度研討會 11.專案研究 12.資源平台建制與推廣 13..編印出版品
99 學年度
1.全體委員會議 2.常務委員會議 3.輔導群委員專題研討 4.輔導員專業培訓研習課程 5.分區研討會 6.精進教學計畫輔導、審查與追蹤 7.到團訪視 8.人權教育工作坊 9.年度研討會 10.專案研究 11.資源平台建制與推廣 12..編印出版品
48
以下資料整理自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 98-99 年度實施計畫成果報 告〉、〈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 99 學年度實施計畫成果報告〉、〈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 100 學 年度實施計畫成果報告〉。 82
100 學年度
1.定期會議及專題增能(包括協助辦理台師大公領系 2011 人權影展) 2.工作坊 3.分區研討會 4.年度研討會 5.到縣服務 6.個案諮詢 7.團務:網路平台(含電子報) 8.分區策略聯盟 9.世界人權日活動 10.精進計畫
(三) 出版品 1. 2. 3. 4. 5.
人權教育 ABC—中小學基礎人權教學及活動演練手冊 廢除死刑教學手冊 人權教育教學系列 人權課綱宣導手冊 兩公約教學手冊內涵
83
二、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 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一) 成立經緯 49 1998 年 5 月 28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償條例」 ,6 月 17 日總統公布。行政院依據上述條例,為處理戒嚴時期人民因觸 犯內亂罪、外患罪或「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經判決有罪確定或裁判交付感 化教育之受裁判者認定即申請補償事宜,特設「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 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專責辦理補償事宜。 1998 年 9 月 5 日,行政院核定該會「捐助暨組織章程」。12 月 17 日基金會 董事會成立,並經第一屆第二次董監事會通過該會「組織設置要點」。該會董事 會由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法官、政府代表及受裁判者或其家屬代表共十 五人組成,其中受裁判者(家屬)代表四人,另置監視三人,任期二年。董事長由 董事互選之,綜理會務,對外代表基金會。置執行長一人,承董事會之命,綜理 會務。而為推行業務,基金會下設法律處、企劃處、行政處及會計室。另外,針 對補償申請事宜,則依據補償條例規定設審查小組,由學者、社會公正人士、政 府代表十五人共同組成,就申請之個案事實逐一認定。
(二) 重要人事 50 第一屆(1998 年 12 月 17 日至 2000 年 12 月 16 日) 董事長
陳健民(1998-2000.06.02)、葉清彥(2000.12.16-)
董事
城仲模(任期中卸任)、蔣仲苓(任期中卸任)、許朝雄、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 翁修恭、邱榮舉、林至潔、王曉波、張茂雄、歐憲瑜、謝嘉粱、蘇洪月嬌、葉 金鳳(1999.2.12 起,任期中卸任)、唐飛(1999.2.12 起,任期中卸任)、伍世文、 陳定南
監事
邱正雄(任期中卸任)、韋端(任期中卸任)、蘇振平(任期中卸任)、李金龍、姚秋 旺、顏慶章
第二屆(2000 年 12 月 17 日至 2002 年 12 月 16 日) 董事長
葉清彥
董事
陳定南、伍世文、許朝雄、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翁修恭(任期中卸任)、 邱榮舉、林至潔、王曉波、張茂雄、陳慧文、陳鵬雲、楊青矗、林榮文(任期中 卸任)
監事
李金龍、曾廣田、禚宏德、林宗勇(任期中卸任)
第三屆(2002 年 12 月 17 日至 2004 年 12 月 16 日) 49 50
以下內容整理自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f.org.tw/about.php?list=history。 以下資料轉錄自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f.org.tw/about.php?list=organization。 84
董事長
葉清彥
董事
陳定南、伍世文、湯曜明(任期中卸任)、許朝雄、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 邱榮舉、林至潔、王曉波、張茂雄、陳慧文、陳鵬雲、楊青矗、李傑
監事
李金龍、曾廣田、禚宏德
第四屆(2004 年 12 月 17 日至 2006 年 12 月 16 日) 董事長
葉清彥
董事
陳定南(任期中卸任)、許朝雄、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邱榮舉、林至潔、 王曉波、張茂雄、陳慧文、陳鵬雲、楊青矗、李傑、施茂林
監事
李金龍、曾廣田、禚宏德(任期中卸任)、吳癸受
第五屆(2006 年 12 月 17 日至 2008 年 12 月 16 日) 董事長
葉清彥
董事
許朝雄、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邱榮舉、林至潔、王曉波、張茂雄、陳慧 文、陳鵬雲、楊青矗、李傑(任期中卸任)、施茂林(任期中卸任)、李天羽(任期 中卸任)、陳肇敏、王清峰
監事
李金龍(任期中卸任)、曾廣田(任期中卸任)、禚宏德(任期中卸任)、吳癸受、傅 傳訓、劉明顯
第六屆(2008 年 12 月 17 日至 2010 年 12 月 16 日) 董事長
葉清彥
董事
陳肇敏、許朝雄、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邱榮舉、王曉波、張茂雄、張天 欽、趙永茂、吳聲潤
監事
劉明顯、傅傳訓、吳癸受
第七屆(2010 年 12 月 17 日至 2012 年 3 月 8 日) 董事長
林政則
董事
高華柱、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邱榮舉、王曉波、張茂雄、楊青矗、張天 欽、潘秀菊、張瑛珏、馮守娥
監事
劉明顯、傅傳訓、吳癸受
第八屆(2012 年 3 月 8 日至 2014 年 3 月 8 日) 董事長
林政則
董事
高華柱、徐璧湖、包宗和、許雪姬、潘秀菊、蔡明誠、趙永茂、李念祖、王曉 波、張瑛珏、簡淑姬、歐陽慧剛、
監事
吳國英、吳癸受、徐宜君
85
(三)重要工作 1. 補償工作 51 審查結果(資料日期:2013 年 4 月 23 日)
案件數
百分比
要件不符
1909
19.39%
不予補償
96
0.98%
予以補償
7838
79.63%
(已辦理回復名譽證書)
(3963) 9843
合計
100%
2. 研究計畫 52 受委託單位或個人
計劃名稱
起迄時間
洪維健(影音工作者)
臺北市「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 100 年 6 月至 10 月 歷史遺跡保存影音紀錄片
李禎祥(文字作家)
臺北市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 100 年 8 月 1 日
李坤龍(中華民國台灣地
歷史遺跡調查計畫
至 100 年 11 月 30
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處
日
理協會秘書長)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近代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訪問計畫件
至 91 年 12 月 31 日
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榮舉(國立台灣大學國
91 年 7 月 1 日
92 年 7 月 1 日
美麗島事件研究
至 93 年 4 月 30 日
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葉振輝(國立中山大學教 授) 蔡墩銘(國立台灣大學法
戒嚴時期之惡法與審判——以不當叛亂暨匪諜
律學系教授)
審判案件為主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灣史
白色恐怖文物調查計畫——以 1950 年代為中心
92 年至 93 年
94 年 9 月 15 日 至 95 年 6 月 14(延
研究所)
長至 95 年 8 月 31 日) 許雪姬(中研院台灣史研
戒嚴時期台灣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
95 年 6 月 1 日
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訪談計畫-—以有「滿洲經驗者」為中心
至 96 年 2 月 28 日 (延長至 96 年 4 月 30 日)
政治組-蔡政文(國立台 51 52
戰 後 臺 灣 政 治 案 件 研 究 (1949-1987) 研 究 計 畫
96 年 10 月 1 日
以下內容轉錄自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f.org.tw/data.php?list=statistics_list。 以下資料由基金會提供,部份職稱則根據實際職務變動修正。 86
受委託單位或個人
計劃名稱
起迄時間
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
案,分別從政治面、法律面與歷史面進行研究。 至 97 年 7 月 31 日
授)
執行時間為 10 個月
法律組-陳志龍(國立台
戰 後 臺 灣 政 治 案 件 研 究 (1949-1987) 研 究 計 畫
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案,分別從政治面、法律面與歷史面進行研究。 至 96 年 12 月 31 日
96 年 3 月 1 日
執行時間為 10 個月 歷史組-許雪姬(中研院
戰 後 臺 灣 政 治 案 件 研 究 (1949-1987) 研 究 計 畫
96 年 5 月 1 日
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
案,分別從政治面、法律面與歷史面進行研究。 至 97 年 2 月 28 日
所長)
執行時間為 10 個月
(延長至 97 年 8 月 31 日)
許雪姬(中研院台灣史研
日治時期臺灣左翼人士與戰後政治案件的關
96 年 5 月 1 日
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聯——白色恐怖中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
至 97 年 8 月 31 日
陳顯武(國立臺灣大學國
戒嚴時期(1947-1952)叛亂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 97 年 2 月至 12 月
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上)
陳翠蓮(國立政治大學台
戒嚴時期(1953-1958)叛亂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
灣史研究所教授)
(中)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台
戒嚴時期(1959-1991)叛亂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 97 年 2 月至 12 月
灣史研究所教授)
(下)
吳乃德(中央研究院社會
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受難者訪談計畫
97 年 2 月至 12 月
97 年 3 月 1 日 至 97 年 12 月 31 日
學研究所研究員) 邱榮舉(計畫主持人)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數量與類型分析(1949-1987)
97 年 9 月 1 日
張炎憲、戴寶村(協同主
研究計畫
至 98 年 6 月 30 日
戒嚴時期人民因判決遭沒收財產發還之研究」
98 年 11 月 20 日
持人) 鄭文中(文化大學法律系
至 12 月 19 日
助理教授)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
2009 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訪談計畫
98 年 2 月 20 日 至 12 月 19 日
進會(吳乃德教授擔任計 畫主持人) 陳君愷(輔仁大學歷史系
戒嚴時期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研究報告
98 年 4 月至 12 月
戒嚴時期台灣獨立運動案研究調查報告
98 年 4 月至 12 月
台灣戒嚴時期校園政治案件
99 年 1 月至 12 月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修
99 年 1 月至 12 月
教授) 陳佳宏(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 授) 張炎憲(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台文所教授) 邱榮舉(國立臺灣大學國 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鄭冠宇(東吳大學法律系
87
受委託單位或個人
計劃名稱
起迄時間
教授)
法暨財產沒收案件之調查研究
陳志龍(國立臺灣大學法 律系教授) 鄭文中(文化大學法律系
轉型正義之國際經驗
至 11 月 30 日
助理教授) 趙永茂(國立臺灣大學政
99 年 3 月 1 日
1950 年代臺灣政治案件之政經背景
99 年 5 月 1 日 至 12 月 31 日
治系教授)
88
三、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一) 成立經緯 53 1987 年解嚴後,社會各界發起二二八平反運動,要求政府正式道歉、賠償、 追求真相、公開史料、建立紀念碑、紀念館,並訂定 228 為國定假日。至 1995 年立法院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 ,為此一平反運動的里程碑。同年 12 月,行政院成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開始受理補償申請、核 發補償金事宜,並積極透過各種紀念活動、回復受難者名譽、真相調查與實地訪 查等活動,希藉此撫慰受難者及家屬的心靈創商,促進台灣社會查明與瞭解真 相,以落實平反。 基金會的組織架構可略分為決策部門與執行部門。董事會為該會的決策部 門,董事由行政院遴選之,由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政府,以及受難者或其 家屬代表 13 人至 19 人組成,其中受難者及其家屬代表不得少於總額 3 分之 1。 董事均為無給職,任期 2 年,可連聘連任。董事長由董事中選任,於董事會擔任 主席。基金會設執行長 1 人,由董事長提名經董事會同意後任命,負責執行董事 會決策並綜理會務。 基金會的會務及目標如下: 1. 核發受難者賠償金; 2. 教育推廣及真相研究; 3. 撫平歷史傷痛及回復名譽; 4. 促進族群和諧。 至 2007 年,政府決定將基金會改組為常設性機構,並朝向紀念、教育、文 化等方向轉型。基於此,政府決定設置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負責保存二二八事件 相關文物、史料、文獻及整理等業務。而在之前,政府已決定將座落於台北市南 海路的原台灣教育會館籌設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並委託基金會經營。2011 年 2 月 28 日,紀念館全面營運,成為台灣第一個兼具紀念、教育、文化等功能的國 家級人權紀念館。
53
以下資料整理自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 http://www.228.org.tw/pages.aspx?v=82D4F7824F7815C6。 89
(二) 重要人事變遷 54 第一屆(1995-1999)董事長
張京育(1996 年 6 月 18 日改聘蔡政文,1997 年 10 月 8 日改聘趙守博,1999 年 2 月 2 日改聘黃大州)
董事
黃昆輝(1996 年 6 月 18 日改聘內政部長林豐正,1997 年 5 月 30 日改聘內政部 次長楊寶發)、林美珠、馬英九(1996 年 6 月 18 日)改聘法務部長廖正豪,1998 年 2 月 10 日改聘法務部次長林鉅鋃,1999 年 3 月 1 日改聘法務部常務次長謝 文定)、郭為藩(1996 年 6 月 18 日改聘教育部次長楊朝祥,1998 年 2 月 13 日改 聘教育部常務次長林昭賢)、賴澤涵、李雲漢(1996 年 11 月 19 日改聘劉興善)、 張天欽、陳重光(1998 年 3 月 27 日改聘陳河東)、翁修恭、葉明勳、蘇南洲、張 秋梧、沈義人、楊光漢、林宗義
監事
林振國(1996 年 6 月 18 日改聘財政部長邱正雄)、汪錕(1996 年 6 月 18 日改聘 主計處主計長韋端,1997 年 11 月 13 日改聘主計處第一局局長石素梅)、蘇振 平
第二屆(1999-2001) 董事長
黃大州(2000.7.19 胡錦標)
董事
楊寶發(2000.7.19 李逸洋)、謝文定、林昭賢、白省三、黃秀政、賴建男、李筱 峰(2000.7.19 增聘)、劉興善(2000.8.11 辭)、翁修恭、葉明勳、陳河東、林阮美 姝、許國雄、廖德政、陳重光、林詠梅(2000.7.19 增聘)、蘇治芬(2000.7.19 增 聘,8.10 辭)
監事
邱正雄(2000.7.19 王得山)、許璋瑤、蘇振平
第三屆(2001-2003) 董事長
胡勝正(2002.8.5 陳錦煌)
董事
李逸洋(2002.3.26 許應深)、謝文定、范巽綠、張俊彥、張炎憲、薛化元、黃秀 政、翁修恭、黃文雄、陳河東、蔡明殿、林阮美姝、張安滿、陳重光、王克紹、 林黎彩、林詠梅
監事
王得山、許璋瑤、蘇振平
第四屆(2003-2005) 董事長
陳錦煌
董事
許應深(2004.7.27 李進勇,2005.3.23 林永堅)、謝文定、呂木琳、張炎憲、薛化 元、黃秀政、陳儀深、翁修恭、陳河東、黃文雄、鍾逸人、高李麗珍、歐陽文、 張憲明(2003.11.1 辭世)、李榮昌、王芬芳
監事
俞邵武、吳水源、吳清平
第五屆(2005-2007)
54
以下資料整理自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228.org.tw/historymember.aspx。 90
董事長
陳錦煌
董事
林美珠(2006.2.27 顏萬進,2006.9.4 林美珠)、謝文定、呂木琳、張炎憲、薛化 元、黃秀政、陳儀深、林明德、翁修恭、吳樹民、黃西川、邱杏源、吳麗鑾、 高英傑、廖國揚
監事
俞邵武、吳水源、吳清平
第六屆(2007-2009) 董事長
陳錦煌
董事
林中森、謝文定、吳財順、張炎憲、薛化元、黃秀政、陳儀深、陳志龍、林明 德、羅榮光、朱立熙、林昶佐、林燿呈、莊國治、陳雙適、葉添福、廖繼斌、 潘信行
監事
林麗貞、周國樑、吳清平
第七屆(2009-2011) 董事長
詹啟賢
董事
林中森(2009.10.29 簡太郎)、洪慶峰(2009.10.29 張譽騰,2010.2.24 洪慶峰)、吳 財順、戴一義、陳永興、陳剛信、蔡詩萍、黃圳島、吳運東、張安滿、王克紹、 陳明忠、沈澄淵、賴澤涵、陳芳明、許雪姬
監事
林麗貞(2010.7.13 改聘陳惠美)、周國樑(2010.4.26 陳烽堯)、吳清平
第八屆(2011-2013) 董事長
詹啟賢
董事
簡太郎(2013.3.25 蕭家淇)、林金田、吳財順(2012.8.31 陳益興)、戴一義、陳剛 信、蔡詩萍、黃圳島、吳運東、張安滿、王克紹、陳明忠、沈澄淵、賴澤涵、 陳芳明
監事
李順保、陳烽堯、陳惠美
(三) 計畫補助 55 年度
編號
申請者
計畫名稱
申請類別
87
87001
陳芳明
二二八事件史
教材
87
87002
嘉義市二二八關懷協
嘉雲南地區二二八事件影像展
著作 (攝影展覽)
會 87
87004
財團法人台灣和平基
「詩與畫的和平對話」徵選活動
(創作與出版)
金會 87
87
55
87005
87006
靜宜大學人文科
潘是輝
著作
靜宜大學八七年度「二二八事件」 著作 紀念活動
(音樂展演)
二二八受難者游賜壹先生口述歷
調查考證
以下資料由基金會提供。 91
年度
編號
申請者
計畫名稱
申請類別
史 87
87007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
「新聞、歷史、記憶:當歷史成為
著作
究所
新聞」從言說分析角度檢視媒介的
(碩士論文)
二二八報導 87
87008
國立中山大學
二二八事件時期台灣之經濟情勢
著作
與政府對策
(學術研究報 告)
87
87009
台北市二二八受難者
二二八口述歷史:「學生服務隊與
著作
家屬關懷協會
二二八」
(學術研究報 告或圖書出 版)
88
88002
陳翠蓮(淡大公行系副
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結社及其活動
著作
財團法人采苑藝術文
流過故鄉的河:
著作
教基金會
台灣歌謠系列一
(音樂展演)
財團法人綠色和平文
愛佮希望:
著作
教基金會
二二八台語文歌劇
(歌劇展演)
林阮美姝
受二二八事件影響之報社及報界
調查考證
教授) 88
88
88
88004
88005
88006
關係人士 88
88007
財團法人台灣和平基
在台灣相遇——族群共榮的畫譜
著作(畫展)
林麗雲(輔大助理教
二二八事件與戰後初期的民間報
著作
授)
業
(學術研究報
金會 88
88008
告) 88
88010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
二二八事件與台灣政治發展
著作
89
89002
輔仁大學
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補遺:中央警
調查考證
校台幹班的集體記憶 89
89003
健行技術學院
二二八事件時期台灣供需之研究
著作
89
89004
吳婉如
政治迫害對精神健康之影響-以二
著作(碩士論
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時期之倖存
文)
者為例 90
90
90003
90004
輔仁大學社會系陳正
二二八事件的政治社會化與國家
和副教授
認同:不同世代大學生的比較分析
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
二二八事件之經濟面剖析
盧信昌副教授
92
著作
著作
年度
編號
申請者
計畫名稱
申請類別
90
90005
台大社會科學院邱榮
二二八事件與台灣政治發展
著作
舉教授 90
90006
夏春祥助理教授
二二八事件:社會真實與歷史文本
著作
91
91001
靜宜大學蘇瑤崇助理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研究計畫
著作
開南管理學院李汾陽
開南管理學院開設二二八事件課
教材
副教授 1
程教學及教師進修教材編寫計畫
基隆市二二八關懷協
基隆市二二八事件真相調查
調查考證
當代二二八事件史述中的國族想
教材
教授 91
92
91002
92001
會 92
92004
開南管理學院
像 92
92006
洪維健
「傷痕和銅像」製片
著作
92
92007
施國政
「台灣二二八紀念碑」影像及資料
著作
出版 93
93001
洪維健
「風雲行館」影像製作
93
93002
海洋台灣文化基金會
228 小水牛出版、推廣計畫
94
94001
柯怡禎/國北師社教系
尋回遺忘的歷史—二二八歷史教
研究生
育的回顧與展望
江榮森/嘉義市二二八
嘉義縣市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製
教材著作及調
事件研究協會理事長
作/二二八事件相關法律之探討
查考證
洪維健/導演
碑情推手
影音調查著作
94
94
94002
94003
博、碩士論文
補助 94
94004
李汾陽、倪仲俊/開南
二二八事件前本土菁英的參與障
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副
礙與其我群意識之形成
教材著作
教授、專任講師 94
94005
鄭志敏/輔英科技大學
二二八事件與高雄地區的醫界人
著作(研究論
人文教育中心助理教
士
文)
南瀛二二八誌續集
調查考證口述
授 94
94006
沈澄淵/台南二二八公 義和平救世會理事長
94
94
94008
94010
歷史
翁嘉禧/中山大學副教
二二八事件時期兩岸經濟危機之
授
研究
陳林雅卿/二二八家屬
恰似朝顏映寒霜—228 大屠殺後
教材著作及調
受難婦女的心靈復原歷程與展望
查考證
93
學術研究報告
年度
編號
申請者
計畫名稱
申請類別
94
94014
余連春/文山社區大學
頂天立地
二二八事件紀 念藝術類(雕
講師
塑物品) 96
鄭志敏(高雄縣私立輔
從市參議員到悽慘議員-論二二八
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
事件前後的第一屆高雄市參議員
論文
理學院) 97
97001
蘇瑤崇 (靜宜大學專
二二八事件中的媒體宣傳戰
任副教授) 97
97002
著作(研究論 文)
王富祥院長 (國立台
二二八事件日籍琉球人被殺害冤
著作(研究論
北教育大學理學院)
死紀錄片
文)
98
98001
洪維健(紀錄片導演)
【白色悲歌】紀錄片(10/19)
紀錄片
98
98002
劉熙明(親民技術學院
再論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責
著作(研究論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任:由蔣介石運用特務的行為模式
文)
來分析(10/20) 98
98004
余金龍(新生醫護管理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二二八事
編纂供教學使
專科學校教授)
件課程教材(10/27)(團體)
用之教材
99
99001
洪維健(導演)
【蔣宮行館】(10/08)
紀錄片
100
100002
劉熙明(亞太創意技術
【檔案的玄機:二二八事件的社會
期刊論文
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
菁英被害與蔣介石之關係】(10/24)
教授) 100
100003
侯坤宏(國史館纂修)
【研究二二八】(10/31)
專書
(四) 出版品 56 1.
《二二八和平週教學手冊》 ,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2 年 2 月。
2.
《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論文集》 ,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3 年 6 月。
3.
《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 (228 事件 60 週年學術研討會) ,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7 年 12 月。
4.
《二二八口述歷史補遺》,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7 年 12 月。
5.
《二二八 60 年台灣新紀元-二二八基金會 12 年紀念專輯》 ,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7 年 12 月。
6.
《二二八事件辭典》 ,二二八基金會與國史館合著,2008 年 2 月出版,2009 年獲行政院頒 贈第一屆國家出版獎。
7.
《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全 18 冊,二二八基金會與國史館合著,2002 年至 2008 年出版。
8.
《兄弟的鏡子》(台韓人權交流論文專輯),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8 年 4 月。
9.
《大國霸權 vs.小國人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9 年 2 月。
56
以下資料由基金會提供。 94
10.
《口述歷史補遺-濁水溪畔 228》 ,陳儀深教授主編,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9 年 2 月。
11.
《二二八事件臺灣新聞史料彙編》全 4 冊,林元輝教授主編,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9 年 6 月。
12.
《第一屆台韓人權論壇論文集》,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9 年 6 月。
13.
《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論文集》 ,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09 年 6 月。
14.
《天光-二二八本土文學選》,二二八基金會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共同出版,2010 年 2 月。
1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古蹟再利用計畫暨古蹟管理維護計畫》報告書, 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10 年 12 月。
16.
《擎舉嘉農精神的火炬》,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11 年 3 月。
17.
《槍口下的司法天平》,二二八基金會與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出版,2012 年 5 月。
18.
《沈默的目擊-2012 國暨人權紀實攝影展》,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12 年 11 月。
1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二八基金會出版,2012 年 12 月。
95
四、高雄市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 (一)成立經緯 57 教育部從 90 學年度起,開始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為配合此一 重大變革,高雄市教育局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於該學年成立 「國民教育輔導團」,以推動七大學習領域與重大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至 2011 年,配合高雄縣市合併,輔導團也進行整併,成為單一課程專業團隊,以專任輔 導員搭配兼任輔導員的嚴謹制度進行專業的教育研究輔導工作。有別於其他縣市 的任務編組,隨召集人變動,而更迭辦公處所。高雄市的國教輔導團有專屬的辦 公空間,由教育局發文與學校商借老師,一年一聘。商借的老師由公開徵選而來, 有意願的老師獲得該校校長同意,並簽屬同意書後,即可參與徵選。輔導團除一 般課程外,並針對「人權教育議題」、「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資訊教育議題」, 及「環境教育議題」等四大議題進行輔導。 高雄「人權教育議題」輔導團成立於 2009 年。原先有四個團,分別為高雄 市國中、國小及高雄縣國中、國小。縣市合併後,將四個團整併為一個團。因經 費限制,專兼任輔導員的員額也大幅縮減,至 2012 年起縮減為兩位輔導員及三 位兼任輔導員。成立之初,以舉辦大型研習為主,並進入校園進行人權輔導團的 宣傳,及教案研究與實作。爾後增加「到校諮詢服務」的工作,到校諮詢前,會 先作行前問卷,以了解老師們的需求。同時,亦推出「人權達人」的活動,由輔 導團提供專家名單,在由各學校申請,邀請專家學者到各校進行分享與座談。
(二)重要人事 58 102 學年度「人權教育」重要成員 召集人
九曲國小邵秋桃校長
副召集人
苓雅國中姜正明校長、中洲國小杜昌霖校長
專任輔導員
苓雅國中韓筱玲、後庄國小莊啟文
兼任輔導員
九曲國小李佩珊、三民國中謝瑋綸、文德國小張志堅
學校兼輔
九曲國小傅偉鈞
101 學年度「人權教育」重要成員 組長
葉妮娜督學
召集人
中洲國小杜昌霖校長
57
以下資料整理自「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網站,網址: http://www.ceag.kh.edu.tw/files/11-1000-63.php、專任輔導員韓筱玲及莊啟文訪談稿。 58 以下資料整理自「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網站,網址: http://www.ceag.kh.edu.tw/files/11-1000-123.php。 96
副召集人
九曲國小邵秋桃校長、苓雅國中姜正明校長
專任輔導員
苓雅國中韓筱玲、後庄國小莊啟文
兼任輔導員
九曲國小李佩珊、三民國中謝瑋綸、五福國小洪信安
學校兼輔
中洲國小黃英振
100 學年度「人權教育」重要成員 專任輔導員
苓雅國中韓筱玲、新興國小張志堅
兼任輔導員
九曲國小蘇娟儀、獅甲國中高行仁、興仁國中陳凱強、文化國小莊文華、 九曲國小李佩珊、大華國小林靜宜、漢民國小黃麗淑、信義國小陳昭蘭、 信義國小吳依珎
(三)重要活動 59 標題
分類
開始日期
結束日期
活動地點
對象
人權教育議題
教材
2012-09-15
2012-09-15
國教輔導團 2 樓
國小;國中
「零歧視」、「反
研發
A201 教室
霸凌」教學演示 觀摩會 人權教育議題國
到校
2012-11-21
2012-11-21
路竹區路竹國小
中小到校諮詢服
輔導
2012-10-22
2012-10-22
旗津區旗津國中
2012-9-26
2012-9-26
橋頭區仕隆國小
2012-5-23
2012-5-23
林園區中芸國小
2012-4-20
2012-4-20
岡山區岡山國中
2012-3-28
2012-3-28
甲仙區寶隆國小
2012-05-11
2012-05-11
輔導團 C302 研習教
務
人權教育議題專
著作
業學習社群計
發表
國小;國中
國小;國中
室
畫:在地人權行 動研究 人權教育議題專
團員
2012-02-24
2012-02-24
輔導團 C302 研習教
業學習社群計
增能
2012-3-16
2012-3-16
室
人權教育議題專
教材
2012-04-27
2012-04-27
輔導團 C302 研習教
業學習社群計
研發
國小;國中
畫:在地人權行 動研究 國小;國中
室
畫:在地人權行 動研究 人權教育議題專
教學
2012-05-04
2012-05-04
59
以下資料整理自「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網站,網址: http://www.ceag.kh.edu.tw/files/11-1000-106.php。 97
輔導團 C302 研習教
國小;國中
標題
分類
開始日期
結束日期
示例
人權議題高屏在
著作
地人權史蹟探究
發表
活動地點 室
2012-05-25
2012-05-25
屏東市瑞光國小 3 樓
屏東市大連里興豐路
主計畫】
86 號) 教材
地人權史蹟探究
研發
2012-04-13
2012-04-13
高雄市國教輔導團 3
(804 高雄市鼓山區
主計畫】
大順一路 570 號) 團員
地人權史蹟探究
增能
國小;國中
樓(C302)研習教室
工作坊【縣市自
人權議題高屏在
國小;國中
會議室(900 屏東縣
工作坊【縣市自
人權議題高屏在
對象
2012-04-14
2012-04-14
實察高屏人權史蹟地
國小;國中
景
工作坊【縣市自 主計畫】 大高雄在地人權
成長
2012-01-19
2012-01-19
人權景點戶外實察
國小;國
史蹟探究研習班
研習
2012-01-18
2012-1-18
人發中心教學區 2 樓
中;高中
203 教室
第二期 國民中小學人權
到校
2012-12-05
2012-12-05
楠梓區莒光國小
達人深根校園宣
輔導
2012-11-28
2012-11-28
鳳山區福誠高中
導計畫【策略聯
2012-11-21
2012-11-21
鳳山區文華國小
盟篇】
2012-11-14
2012-11-14
鳳山區曹公國小
2012-11-07
2012-11-07
左營舊城國小
2012-10-31
2012-10-31
岡山區兆湘國小
2012-10-24
2012-10-24
那瑪夏區那瑪夏國中
2012-10-17
2012-10-17
鳳山區瑞興國小
2012-10-3
2012-10-3
小港區青山國小
2012-9-26
2012-9-26
大樹區小坪國小
2012-9-19
2012-9-19
桃源區桃源國小
2012-9-12
2012-9-12
湖內區三侯國小
98
國小;國中
※其他法人團體※ 一、財團法人吳 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一)成立經緯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成立於 1991 年 11 月,為台灣唯一以「台 灣史料」正是命名的基金會。設立基金共新台幣一千萬元整,由故吳三連先生的 子女捐助而成。基金會以蒐集、研究並整合台灣歷史文物、振興台灣本土文化為 宗旨,主要業務包括: 第一,設立台灣史料中心,蒐集相關台灣歷史文物、資料,並接受捐贈,以 提供治史者研究。 第二,獎助相關台灣歷史文物的研究機構或人士,以促進台灣史料的整合。 第三,出版相關台灣史料、史事及人物研究、介紹之書籍或刊物,以振興台 灣本土文化。 基金會董事會由 13 人組成,第一屆董事由原捐助人選聘之,第二屆以後由 前一屆董事會選聘之,董事均為無給職 60。董事長為陳奇祿,副董事長為吳樹民, 成立至今都沒變動。執行上是秘書長制,秘書長承董事會決議,進行各項業務工 作。秘書處下,所有工作人員職稱都是秘書。從創會之始,秘書長即由林淇養(向 陽)擔任。2008 年林淇養接任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後,因為公務 繁忙辭去秘書長一職,乃從 2009 年起,由從創會之初即在基金會運作扮演重要 角色的張炎憲教授,接任秘書長一職。 基金會下設「史料中心」,原設立於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 3 段 215 號 10 樓,11 樓為史料中心。早期基金會靠著轉投資,尚有些盈餘可以維持基金會的 運作。2000 年金融風暴後,股票大跌,基金會亦遭到財務危機。為此,基金會 遷至 11 樓,該層樓由宗親會免費提供給基金會使用,不用支付房租。但也因此, 館藏史料的空間大為縮減,很多資料擺在辦公區,或移到林口倉庫,在使用與流 通上造成許多不便。 早期基金會所定義的「台灣史」涵蓋藝術、文學等各方面,但隨著相關政府 機構的成立,以及各界投入台灣研究的範疇,尤其是 200 年至 2008 年陳水扁執 政期間,本土研究蓬勃發展,基金會執行的目標亦隨之縮減。目前主要以日治以 後,以政治、社會方面作為基金會的重心。基金會從成立之初,即關注二二八的 問題,亦蒐集許多資料。因此,1997 年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立時,亦需仰賴基 金會的協助。 基金會的業務之一為「史料出版」,常態性的出版品有《台灣史料研究》半 60
以上整理自「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章程」。 99
年刊。 《台灣史料研究》定位為「民間的」 、 「本土的」 ,因不以學術期刊自居,也 沒有固定的格式。該刊雖也刊載一些學術研究,但亦包含基金會的活動報導、基 金會所作的口述歷史,以及一些非學術性的文章 61 。
(二)重要人事 第一屆 董事長
陳奇祿
董事
吳樹民、黃天橫、吳逸民、吳俊民、吳之心、許木柱、吳巖、張炎憲、吳豐山、 林美容、林淇養、莊永明
現任成員 董事長
陳奇祿
副董事長
吳樹民
秘書長
張炎憲
董
吳逸民、吳俊民、吳樹民、吳豐山、吳巖、黃天橫、張炎憲、林美容、莊永明、
事
林淇瀁、李筱峰、何建明
(三)重要工作、活動 62 主題
時間
內容概述
台灣史料評析講座
1991 年 12 月~
共舉辦 28 場,與自立晚報副刊合辦。主講者從語
1994 年 6 月
言、考古、人類、地理、建築、歷史、藝術、政 治、外交、社會、經濟、科學、教育、宗教、家 族……等不同面向論述台灣研究之重要主題,並 介紹史料,展現研究成果或提出新觀點、新的研 究方向。
1993 年 1 月 ~
共舉辦 26 場,與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中文系合
1995 年 1 月
辦。
台灣人物與歷史講
1994 年 11 月~12
共舉辦五場,與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合辦。主題
座‧台灣政治社會運動
月
人物為蔣渭水、莫那魯道、林獻堂、雷震與郭雨
台灣文學講座
新等人。
人物系列 台灣研究先驅人物系
1995 年 3 月~5
共舉辦五場,與台灣分館合辦。講述台灣語言學、
列
月
宗教、早期歷史、台灣學與考古學等領域之研究 先驅者。
台灣研究先驅人物系
1997 年 11 月~12
與台灣分館合辦,共計六場。講述台灣哲學、衛
61
以上內容整理自「曾秋美訪談稿」。 以 下 資 料 轉 引 自 「 吳 三 連 台 灣 史 料 基 金 會 」 網 站 。 網 址 : http://www.twcenter.org.tw/ (2013/1/21)。 62
100
主題
時間
內容概述
列
月
生工程、法制、經濟、醫學與社會等領域之研究 先驅者。
1995 年 8 月 15-17
與自由時報及台灣歷史學會合辦,會後並將發表
日
之論文集結成「台灣近百年 史論文集」一書出版。
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
1997 年 2 月 20-22
與台北市政府及台灣歷史學會合辦,會後並將發
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
表之論文集結成「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一書
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
出版。 邁向 21 世紀的台灣民
1999 年 12 月
與吳俊傑慈善公益基金會、吳三連獎基金會、自
族與國家研討會
21-23 日
立晚報、台灣歷史學會等合辦,發表論文 20 篇, 內容涵蓋族群、法制、政治、產業、經濟、媒體、 兩性、文學以及美麗島事件與台灣的民主運動等 等,論文將集結出版。
鹽分地帶文藝營
1995 年起迄今
自 1995 年起接辦是項活動,於每年 8 月份在台南 縣南鯤鯓代天府舉辦,傳承台灣文學香火,培育 台灣文學新兵。
新台灣史研習營
2000 年 2 月起迄
結合各地方民俗、人文與史蹟,建構以台灣為主
今
體的新史觀,並為以台灣為思考中心的歷史教育 紮根。第一屆於 2000 年 2 月在台南縣鹽水鎮武廟 辦舉辦。
(四)出版品 63 1.重要出版品介紹 ●《台灣史料研究》半年刊 創刊於 1993 年 2 月,每年 5 月及 11 月出刊。該雜誌以建立台灣民眾史觀為目標,提供台灣史 研究者發表民眾史觀的研究成果,介紹重要史料,並作為海內、外所有關心台灣史研究的團體 或個人交換心得、共享成果的園地。 ●《台灣史與台灣史料系列》 台灣史料四處散佚的情況嚴重,基金會會有鑑於此乃著手進行珍貴史料的覆刻出版工作,以推 動台灣史料共享,目前著重於 1930~50 年代的珍貴雜誌期刊。已出版《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 1~4, 《台灣文化》 (3 本) 、《新新》 (1 本)、 《創作》 (2 本)《政經報》 (5 本) 、以及《台灣大 眾時報》、 《新台灣大眾時報》等。另一方面,基金會也將過去所舉辦的「台灣史料評析講座」 資料集結出版成《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一、二兩集) 。 ●《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系列》
63
以 下 資 料 轉 引 自 「 吳 三 連 台 灣 史 料 基 金 會 」 網 站 。 網 址 : http://www.twcenter.org.tw/ (2013/1/21)。 101
以錄音訪談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藉以增補既有的檔案資料,填 補文字資料的空隙,這在執政者壟斷所有史料資源的台灣,尤其重要。本會在藉由口述歷史銜 接「二二八事件」歷史斷層、填補歷史空缺上,目前已完成九本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包括: 《悲情車站二二八》 、 《基隆雨港二二八》 ; 《嘉義北回二二八》 ; 《嘉義驛前二二八》 、 《諸羅山城 二二八》、 《嘉雲平野二二八》、 《台北南港二二八》; 《台北都會二二八》、 《淡水河域二二八》。 ●《台灣史研究論文集系列》 1995 年台灣割讓日本一百週年;1997 年是「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在這兩個特別值得省思 的日子,基金會分別舉辦『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及『二二八 事件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與《二二八事件研 究論文集》二書便是這兩次大型研討會的成果。 ●《台灣歷史人物系列》 以蒐集具有歷史性地位的台灣人物資料為重點,為「台灣史料中心」的館藏特色。除了珍藏這 些資料外,如何善用史料,讓史料復活,使現代人明暸他們的貢獻,亦是基金會的職志所在。 經過多年的努力,《吳三連全集》、《楊肇嘉留真集》、《蔡培火全集》等大部頭的專書於 2000 年起陸續出版。
2.出版目錄 (1)專書: ★口述歷史系列 A──二二八事件系列: a. 張炎憲、曾秋美採訪紀錄, 《花蓮鳳林二二八》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年 4 月。 b.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紀錄,《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6 年 2 月。 c.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紀錄,《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6 年 2 月。 d. 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採訪紀錄,《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5 年 2 月。 e.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紀錄,《嘉雲平野二二八》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 基金會,1995 年 2 月。 f.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紀錄,《諸羅山城二二八》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 基金會,1995 年 2 月。 g.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紀錄,《嘉義驛前二二八》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 基金會,1995 年 2 月。 h.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紀錄,《嘉義北回二二八》 ,台北:自立晚報,1994 年 2 月。 i.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紀錄, 《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 年 2 月。 j.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紀錄, 《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3 年 2 月。 k. 沈秀華、張文義採訪紀錄, 《噶瑪蘭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2 年 2 月。
102
★口述歷史系列 B──面對作家系列: a. 張文義整理記錄,《回首來時路─陳五福醫師回憶錄》,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中心,1996 年 8 月。 b.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 《吳三連回憶錄》 ,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 年 12 月。
★口述歷史系列 C──面對作家系列: a.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採訪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台北:吳三連 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年 2 月。
★口述歷史系列 D──面對作家系列: a. 莊紫蓉著,《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 3》,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 年 4 月。 b. 莊紫蓉著,《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 2》,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 年 4 月。 c. 莊紫蓉著,《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 1》,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 年 4 月。
★口述歷史系列 E──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a. 廖述宗口述、莊家穎整理編寫,《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5:吃果籽 拜樹頭—廖述宗的 人生回憶》,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年 5 月。 b. 黃昭堂口述、張炎憲、陳美蓉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4:建國舵手黃昭堂》 ,台 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年 2 月。 c.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3:發芽》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 料基金會,2010 年 11 月。 d.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2:掖種》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 料基金會,2010 年 11 月。 e.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 1: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年 2 月。
★口述歷史系列 F──綠色執政實錄: a.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 《許世楷與台灣認同外交》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年 12 月。 b.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 《羅福全與台日外交》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年 5 月。 c. 張炎憲、陳世宏主編, 《吳釗燮與外交突圍》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 年 4 月。 d. 張炎憲、陳世宏主編, 《蔡明憲與捍衛國防》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 年 4 月。
★台灣文史系列: a. 賴淳彥著,《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9 年 10 月。
★台灣史料系列: a. 張炎憲、沈亮編, 《梅心怡 Lynn Miles 人權相關書信集-跨國人權救援的開端 1975-1978》,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年 12 月。 103
b. 張炎憲、沈亮編, 《梅心怡 Lynn Miles 人權相關書信集-跨國人權救援的開端 1968-1974》,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年 12 月。 c. 雷震著, 《我的母親續篇:雷震回憶錄》2009 年 2 月 28 日。 d. 張炎憲、沈亮編,《梅心怡 Lynn Miles 人權相關書信集-台灣民主 運動人士篇》 ,台北: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8 年 12 月 10 日。 e. 張炎憲、溫秋芬編,《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 ,台北:吳 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6 年 12 月。 f.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 《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5 年 9 月。 g. 《1985 年台灣全圖(單張地圖)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年 8 月。
★台灣史(論文集)系列 a. 張炎憲、陳美蓉、黎光中編, 《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年 8 月。 b.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8 年 2 月。 c.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 《邁向 21 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台灣 史料基金會,2001 年 11 月。 d.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 《20 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 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年 3 月。 e.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 《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 ,台北: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年 6 月。 f.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 基金會,2008 年 9 月。 g. 張炎憲、陳朝海編, 《美麗島事件 30 週年研究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年 12 月。 h. 張炎憲、陳美蓉,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9 年 12 月。
★全集系列/人物影像系列 a. 張漢裕總編、張炎憲總編輯, 《蔡培火全集(1-7 冊) 》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年 12 月。 b. 張炎憲主編, 《跨世紀的人格者:三連仙的一生──吳三連全集曁光碟》 ,台北:吳三連台灣 史料基金會,2002 年 12 月。 c.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圖片影像集)》,台北:吳三連台灣 史料基金會,2003 年 12 月。
★舊雜誌覆刻系列 系列一: a.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 《台灣文化》 ,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4 年。
104
系列二: b.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新新》 ,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5 年。 系列三: c.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創作》,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8 年 10 月。 d.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 《文化交流》 ,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8 年 10 月。 系列四: e.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 《新知識》 ,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8 年 10 月。 f.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前鋒》,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8 年 10 月。 g.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 《新台灣》 ,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8 年 10 月。 h.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 《政經報》 ,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8 年 10 月。 i.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 《台灣評論》 ,台北: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1998 年 10 月。 系列五: j.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資料原件, 《美麗島》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覆刻出版, 2009 年 12 月。
★台灣史學名著譯叢 a.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會,1999 年 12 月。 b.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 年 2 月。
★影音歷史系列 a. 李泳泉導演、李筱峰腳本, 《榮耀與寂寥──台灣文化協會的年代》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 基金會,2002 年 10 月。 b.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圖片影像集)》,台北:吳三連台灣 史料基金會,2003 年 12 月。
★其他系列 a. 李永熾策劃,彭琳淞、呂東熹、曾秋美撰文, 《台灣人權之旅──學習護照》 ,台北:吳三連 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年 12 月。 b. 張炎憲主編, 《王添灯紀念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年 2 月。
105
二、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 (一)成立經緯 1960 年 9 月 4 日所爆發「雷震案」 ,從逮捕、審訊,乃至最後判決確定,皆 引發許多爭議。其間更有不少同情雷震的社會人士,包括《自由中國》撰稿人、 報章雜誌、反對黨人士、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出面,期望雷震得以無罪釋放或 減輕罪責。解嚴後,雷震遺孀宋英,於 1988 年 4 月,以配偶及監察委員的身份, 請求監察院重查雷震案,並希望追回雷震獄中所寫,卻在 1970 年刑滿出獄時, 為新店軍人監獄所扣留的回憶錄及日記手稿。然而,就在監察院派員調查之際, 警備總部卻以該文稿「攻訐三民主義」 、 「詆毀國父及誣陷先總統蔣公」 ,以及「為 匪張目」為由,函送軍法局轉令新店軍人監獄處理。此一具有重要紀念性,並為 近代史珍貴史料的雷震獄中手稿,乃於 4 月 30 日慘遭焚燬。 同年 10 月,宋英在謝長廷、陳水扁與周弘憲律師的代理下,提出國家賠償 訴訟,但為國防部拒絕。2000 年政黨輪替後,雷震家屬再度針對雷震獄中手稿, 採取相關的陳情與法律行動。2002 年年初,台權會在雷德寧(雷震之子)的委 託下,接下該案,開始商討可能的司法救濟行動。雷震家屬最主要的目的在尋回 回憶錄,若已確定沒有副本,則要求國賠暨平反雷震案。該行動在「戒嚴時期不 當叛亂暨審判案補償基金會」認定當年審判不當,賠償四百多萬、國史館於該年 9 月出版《雷震案史料彙編》,以及雷德寧於該年底宣佈放棄國賠而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依承雷震遺願,雷美琳(雷震之女)則持續推動雷震基金會的成 立事宜。在 2002 年 3 月,雷美琳即曾拜會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希望市府能 夠協助家屬出版雷震手稿並成立基金會 64。2003 年 9 月,雷美琳兩度向陳水扁總 統遞陳情書,建議政府責成相關單位,針對先前所提出的國賠金額(經台權會多 次開會討論,根據回憶錄字數版稅暨當時價值、歷年之利息等損害,評估出新台 幣三億元的賠償金) ,予以公義補償。雷震後人一致同意該項補償金,在台權會 及相關熱心公益人士的協助下,推動成立「雷震基金會」 (暫訂) 。而家屬僅要求 新台幣一元補償,以象徵告別威權的陰霾,表達社會深刻反省的意義 65 。 針對上述訴求,包括國防部與補償基金會在內的主要政府機關,一直採取消 極以對的態度,尤其是國防部更主張不予道歉與賠償。直至 2005 年初,陳水扁 總統下令,由總統府召開協調會,相關的訴求才有正面的回應。在 2005 年 4 月 所召開的第二次總統府協調會中,游錫堃秘書長同意設立基金會,基金目標三千 萬元,以人權推動為目的,政府亦表明願意道歉。爾後,雷震家屬則在顧立雄律 師的建議下,決定以「公益信託」的方式運作,並設置諮詢委員會及信託監察人。 「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 ,以雷美琳捐贈的十萬元為基礎,展開序幕,並 64 65
《聯合報》2002 年 3 月 26 日,第 18 版。 以上引述自雷美琳致陳水扁總統陳情書,2004 年 9 月 29 日。 106
在政府協助下,籌措到二千萬元的資本。所有經費使用皆由諮詢委員會同意後始 得核撥,雷震家屬不經手任何費用 66。 「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在 2006 年 3 月 7 日,雷震逝世 27 週年時正式成立,成立初期致力於下列四項工作的推動: 第一, 在大學成立雷震人權與民主講座,以永久紀念雷震先生,並獎勵符 合上述精神與目標的研究與教育。 第二, 以委託的方式,對台灣人權、法治與民主的進展進行持續定期的追 蹤、調查與評估。如有餘力,並且將擴及其他華人社會。 第三, 設立獎學金,以鼓勵年輕世代從事符合基金宗旨的學習與研究。為 了表示重視,並將為獎學金得主舉辦公開成果發表會。 第四, 從《自由中國》事件的持續研究(包括雷震全集編纂的完成)調查 與責任追究做起,促進轉型正義所受的重視與落實。 2009 年 10 月,顧立雄委員、王榮文委員及雷美琳委員,進一步與文化總會 秘書長楊渡會面討論籌設雷震紀念館及募足基金差額事。最後決定政治大學台灣 史研究所教授暨公益信託基金諮詢委員薛化元,統籌此事,雷震紀念館暨雷震研 究中心亦決定設置於政大社資中心。2012 年 3 月 7 日,雷震紀念館正式落成, 總統馬英九亦親自前往政大雷震紀念館暨研究中心主持揭牌儀式。
(二)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2006 年 3 月 7 日-) 諮詢委員
王榮文委員、阮銘委員、林保華委員、林淇瀁委員、高志明委員、曾志朗委 員、黃文雄委員、黃黌委員、雷美琳委員、薛化元委員、薛欽峰委員、顧立 雄委員、顧忠華委員、雷天洪委員
監察人
金恆煒監察人、金陵監察人
第二屆(2007 年 7 月 16 日-) 諮詢委員
王榮文委員、阮銘委員、林保華委員、林淇瀁委員、高志明委員、 陳信傑委員(新任) 、曾志朗委員、黃文雄委員、黃黌委員、雷美琳委員、薛 化元委員、薛欽峰委員、顧立雄委員、顧忠華委員、雷天洪委員
監察人
金恆煒監察人、金陵監察人
第三屆(2008 年 10 月 17 日-) 諮詢委員
王榮文委員、阮銘委員、林保華委員、林淇瀁委員、高志明委員、曾志朗委 員、黃文雄委員、黃黌委員、雷美琳委員、薛化元委員、薛欽峰委員、顧立 雄委員、顧忠華委員、雷天洪委員
監察人
金恆煒監察人、金幼陵監察人(新任)
第四屆(2010 年 01 月 15 日-) 諮詢委員
66
王榮文委員、阮銘委員、林保華委員、林淇瀁委員、高志明委員、曾志朗委
相關內容參見「雷美琳訪談稿」。 107
員、黃文雄委員、雷美莉委員(新任) 、雷美琳委員、薛化元委員、薛欽峰委 員、顧立雄委員、顧忠華委員、雷天洪委員 監察人
金恆煒監察人、金幼陵監察人
(三)重要工作 時間 2006 年 2 月 28 日 2006 年 3 月 7 日 2006 年 5 月 10 日 2007 年 5 月 26 日 ~6 月 2 日
內容概述 召開第一次諮詢委員會議,出席委員暨監察人共同推舉顧立雄委員擔任本 基金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成立大會。 與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暨東吳大學政治系合辦「自由、民主與認同:傅 正先生逝世五十週年紀念座談會」,紀念雷震先生之戰友傅正先生。 協辦廢除死刑推動聯盟「Victims, we care!~看見被害人」活動。 召開第五次諮詢委員會,通過自由墓園初期整修費用、捐助廢除死刑推動 聯盟申請補助辦理【Victims, we care!~看見被害人】活動、捐助辦理民間
2007 年 6 月 7 日
司改會法治教育小組計畫出版《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Ⅲ》及《學生權利守 則》等書、捐助民間司改會法治教育小組計畫出版《大法官給個說法Ⅱ》 一書、捐助協辦「海耶克、夏道平與殷海光: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思想」 學術研討會。
2007 年 7 月 8 日
與國史館、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合辦雷 震與民主人權系列座談會一「雷震與憲政體制」座談會。 召開第六次諮詢委員會議,並通過捐助辦理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 會申請補助辦理【勞工人權、非典型雇用與工會轉型:台港工會組織工作 坊】活動、捐助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籌備《自由中國》
2007 年 7 月 9 日
紀念館】一案的活動經費、辦理 96 年 9 月 2 日第二場「雷震與反共國策座 談會」及 96 年 12 月 9 日第三場「雷震與自由人權」座談會亦委由公共電 視辦理錄製、剪輯等相關工作、委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執行 96 年雷震公 益信託獎學金、通過增聘陳信傑先生為諮詢委員。
2007 年 8 月
2007 年 9 月 2 日
協辦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如何讓我們的國會明天會更好?」公民學習圈活 動。 雷震與民主人權系列座談會二「雷震與反共國策」座談會暨雷震案史料彙 編電子書發表會。 與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
2007 年 9 月 15 日
心合辦「海耶克、夏道平與殷海光: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思想」學術研討 會。
2007 年 9 月 27-28 日 協辦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勞工人權、非典型雇用與工會轉型:台港工 108
時間
內容概述 會組織工作坊」。
2007 年 12 月 10 日
郵局發行雷震先生紀念郵票。 召開第七次諮詢委員會議,追認通過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申請補助辦理之「如
2007 年 11 月 13 日
何讓我們的國會明天會更好?」公民學習圈計畫活動、由林淇瀁(向陽) 委員、陳信傑委員擔任「傅正史料整理專案」召集人,進行相關工作、捐 助辦理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展望新國會-國會監督與改革研討會」活動。
2007 年 12 月 9 日
雷震與民主人權系列座談會三「雷震與自由人權」座談會。
2007 年 12 月 10 日
台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名人肖像郵票-雷震、傅正、郭雨新、黃信介。 召開第八次諮詢委員會議,捐助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籌
2007 年 12 月 11 日
備《自由中國》紀念館】一案的第二階段活動,並由薛化元教授委託博士 後及博士生進行整理工作,進行雷案後各界反映(預計出版一冊)與中華 民國制憲史(預計出版三冊)。
2008 年 3 月 14 日 2008 年 4 月 15 日
發函自由思想基金會辦理今年度雷震紀念獎學金、辦理中華民國制憲史計 畫。 發函撥款予聖安娜之家。 召開第九次諮詢委員會,並捐助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籌 備《自由中國》紀念館】一案的第三階段活動、捐助辦理財團法人民間司 法改革基金會申請補助辦理「2008 國會助理研習講座」及「尋找新司改尖
2008 年 5 月 7 日
兵—2008 民間司改會大專學生研習營」活動、捐助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 基金會申請補助辦理「法庭觀察部落格」計畫、捐助國史館申請執行「郭 雨新先生照片暨史料集」等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相關書籍編輯、出版計畫、 由顧忠華委員前往國史館領取 300 套雷震案史料彙編並存放於顧委員處。 召開第十次諮詢委員會,雷震講座工作小組已於 5/15、8/22 召開 2 次小組 會議討論 11 月底 Dworkin 教授來台演講事宜;9/10 發文台銀支付台大法學 基金會為辦理講座費用、捐助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執行「白色恐怖研究
2008 年 10 月 8 日
報告出版計畫」、委託自由思想基金會進行的雷震『中華民國制憲史』的 出版工作。並由全體出席委員(王榮文委員、林保華委員、林淇瀁委員、 陳信傑委員、黃文雄委員、薛化元委員、薛欽峰委員、顧忠華委員)、(含 出具委託書 2 人:曾志朗委員、高志明委員)共計 11 名委員全數通過由金 幼陵先生擔任監察人一職。
2008 年 10 月 7 日
申報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因原任監察人金陵先生逝世,特於第十次 諮委會經同意通過由金幼陵先生出任新監察人。
109
時間
內容概述 召開第十一次諮詢委員會,捐助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申請執行「雷震『我
2008 年 11 月 4 日
的母親(續篇)』手稿」、2009/03/07 雷震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辦雷震先生追思 會。 召開第十二次諮詢委員會,確認 3/7 之追思會,地點為自由墓園,將邀馬 英九總統及蔡英文主席,並安排致詞,本基金也將擬稿請家屬發表、雷震 講座演講人 Ronald Dworkin 教授將於 11/22(六)抵台,晚間 7 點由本基
2008 年 11 月 20 日
金雷美琳委員、金幼陵監察人、顧立雄委員、黃文雄委員及顧忠華委員與 台大顏厥安教授、中正謝世民教授等人於喜來登請客樓餐廳舉行接風晚 宴;11/24 演講結束當晚六點半,由本基金成員及 11/1、11/8 台大引介講座 學者與 Ronald Dworkin 教授於世貿聯誼社餐敘。 召開第十三次諮詢委員會,捐助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申請補助辦 理「蒐集檢、警、調三方違反偵查不公開專案小組」申請案、通過綠色逗
2009 年 1 月 13 日
陣工作室申請補助辦理「診斷台灣」節目申請案、捐助辦理雷震先生逝世 三十週年紀念會活動、委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辦理 2009 年公益信託雷震 民主人權獎學金活動。 召開第十四次諮詢委員會,捐助委託遠流出版社編輯印刷【金陵與我】的 出版計劃、捐助「《自由中國》紀念館」規劃案--2009 頌歌自由年,紀念 雷震、殷海光申請案、由於雷美琳委員代表家屬希望基金未來能有長遠規
2009 年 3 月 20 日
劃,本基金應優先補助以雷震先生有關主題之提案、或由諮詢委員會主動 委辦之活動,雷震講座支出,除本基金的支出外,應尋求引進其他資源補 助,或以活動之名進行募款、取消 98/01/13 第 13 次諮詢委員會議原通過由 綠色鬥陣工作室所提第二案之補助款撥付。
2009 年 4 月 21 日 2009 年 4 月 22 日
2009 年 10 月 29 日
2009 年 11 月 3 日
「金陵與我」新書發表會暨記者會。 召開第十五次諮詢委員會,並捐助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申請補助 辦理「司改十年 全新出發—2009 民間司改會大專學生研習營」活動。 顧立雄委員、王榮文委員及雷美琳委員與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會面討論籌 設雷震紀念館及募足基金差額事。 召開第十六次諮詢委員會,通過解任黃黌委員擔任諮詢委員職務一案,並 補選雷美莉女士為新任諮詢委員。 召開第十七次諮詢委員會,由諮詢委員會追認通過補助國際特赦組織台灣 總會執行「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工作及撥付補助予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 會聯盟出版《選民,你被綁架了》一書,委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辦理 2010
2010 年 4 月 20 日
雷震公益信託獎學金計畫,並配合獎學金計畫舉行論文發表會、補助辦理 雷震「中華民國制憲史」的出版計劃、捐助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申請補助辦理「司改新生,發聲囉!2010 民間司改會大專學生研習營」活 動、並授權薛化元委員與政大談籌設雷震研究中心事宜、預算、組織規模 110
時間
內容概述 及章程可參考台南大學柏楊紀念館章程。 召開第十八次諮詢委員會,補助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自
2010 年 5 月 31 日
由主義與儒學的當代對話》(Liberalism and Confucianism)學術研討會一 案。 召開第十九次諮詢委員會,薛委員報告雷震研究中心籌備進度:1、空間位 置:010214 及 010215 教室(共計 30 坪);2、經費來源:80%由王榮文 委員向曾志朗委員申請教育部經費(曾委員同意後,由政大雷震研究中心
2010 年 10 月 11 日
提出計畫,並申請政大配合款),如有不足經費,則由本基金支出、捐助 辦理 2010 雷震公益信託獎學金計畫、就薛委員提出 2010 年 12/7~12/11 邀請劉曉波先生之辯護律師來台,並舉辦研討會及公開演講,提議本基金 與台北律師公會共同辦理,同意捐助辦理。 召開第二十次諮詢委員會,年度雷震紀念講座活動邀請社會學家 Steve
2011 年 3 月 23 日
Lukes,補助辦理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申請補助辦理「司改新世代」 民間司改會大專學生研習營活動。 召開第二十一次諮詢委員會,年度雷震紀念講座活動改邀請前聯合國酷刑 問題特派專員 Manfred Nowak 主講,由本基金支付助理的機票及住宿費
2011 年 4 月 28 日
用,如台大無法付足到每日補貼金時,則由本基金補足、補助財團法人民 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申請補助辦理「司改新世代」民間司改會大專學生研習 營活動。 召開第二十二次諮詢委員會,追認通過執行撥付補助款予高雄市人民團體 聘僱人員執業工會辦理「台港勞動人權與公會組織發展工作坊」、補助台 北律師公會、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 U.S.-Asia Law Institute of the NYU
2011 年 9 月 16 日
School of Law )、思與言雜誌社及香港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共同舉辦「台 灣、香港、中國律師人權交流」活動、臨時動議:1、101/3/3(六)或 3/4 (日)舉辦研討會或音樂會,為 3/7 揭牌儀式暖身,並致贈雷震傳給參與 活動的來賓;2、101/3/7(三)邀請總統主持揭牌儀式。詳細活動流程,請 薛委員規劃。 召開第二十三次諮詢委員會,11/7~11/14 第三屆雷震紀念講座,邀請 Manfred Nowak 教授訪台演講,已圓滿完成、追認執行撥付補助款予社團 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辦理「立法院全國不分區立委選制之檢討與展望座 談會」、12/9~12/14 台灣、香港、中國律師人權交流系列活動,已圓滿完
2011 年 12 月 21 日
成、12/23 下午將於政大舉辦本年度雷震公益信託獎學金論文發表會、通過 第一期國立政治大學辦理雷震紀念館暨雷震研究中心籌建及營運事宜籌建 補助款及 2012 年營運人事補助款第一期補助金、通過第一期雷震紀念館雷 震相關史料展示規劃補助款、原則通過補助薛委員提案「今日之問題系列 社論附導讀」(名稱暫訂)一書出版。 111
時間
內容概述 召開第二十四次諮詢委員會,說明 3/7 雷震先生逝世紀念日暨雷震研究中
2012 年 2 月 21 日
心開幕紀念活動,總統府已來電確認總統可於當天上午 11:30 前往政大雷 震紀念館暨研究中心主持揭牌儀式。
2012 年 3 月 22 日
補助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辦理「2012 無限生命藝術季豎琴音樂會。影像 展。座談會」。 召開第二十五次諮詢委員會,通過委由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舉辦之 3/7 雷
2012 年 3 月 23 日
震紀念館開館活動、通過補助由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辦理成立雷震紀念館 暨雷震研究中心及 2012 年所需運作經費。
2012 年 5 月 22 日
撥付補助款予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辦理「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 草根民主交流活動」。 召開第二十六次諮詢委員會,通過補助 2012 年度雷震公益信託獎學金計
2012 年 7 月 12 日
畫,通過補助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申請補助辦理徐自強救援專案 實習生實習計畫。 召開第二十七次諮詢委員會,追認通過執行撥付補助款予財團法人自由思 想學術基金會辦理「2012 年雷震記念館展示規劃增補計劃」、通過公益信
2012 年 10 月 23 日
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委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執行 2012 年雷震紀念館暨 雷震研究中心網站構置計劃、通過補助與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北律師公會、 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及香港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共同舉辦「台灣、香港、 中國律師人權交流」活動。
112
三、彭明敏文教基金會67 (一) 成立經緯 彭明敏教授因於 1964 年發表「台灣自救宣言」 ,主張「一中一台」 , 「確認反 攻大陸為絕不可能,團結一千二百萬人的力量,不分省籍,竭誠合作,建設新的 國家」,走上被捕、坐牢、軟禁、偷渡、通緝、流亡的艱辛之路。直至政府終止 動員戡亂時期,才得以結束 23 年的海外流亡生活,於 1992 年 11 月重返故土。 還鄉後,彭明敏遍訪各地,積極鼓吹「確立台灣的主體性」,強調「台灣要為台 灣而活,不要成為其他目的的工具」,呼籲建立台灣命運共同體。彭明敏認為, 台灣如果不肯努力尋求嶄新的世界觀與宏遠的歷史視野,從事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的重整,並設計以台灣主體性為基礎的新秩序結構,台灣不但無法積極參與 後冷戰時代國際新秩序的形成,更無法為 21 世紀人類的終極和平與地球的共存 共榮貢獻心力,連生存發展的機會都恐怕會被剝奪。基於此,彭明敏於 1994 年 1 月成立「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基金會的宗旨為「研究教育、文化、社會、政 經之新秩序結構,發展具有世界視野之新文明」。基金會的主要業務如下: 1. 舉辦座談會、公聽會、演講及研討會。 2. 培育人才。 3. 促進國際文化及學術交流。 4. 發行有聲及無聲出版品。 5. 受託從事與該會宗旨有關之研究或公益活動。 該基金會由鄭紹良、洪登科等彭明敏好友資助成立,首屆董事會成員包括李 鴻禧、辜寬敏、陳水扁、謝長廷、謝聰敏等人,執行長為陳永興。 第一場大型活動為國際研討會,在國賓飯店舉行,主題為「台灣與日本:過 去、現在、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5 年彭明敏加入民進黨,並透過黨內初選 獲得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基金會的重心便轉向輔選的工作。選舉結束後,彭明敏 的重心回到基金會。基金會在 1998 年成立「HI-ON 鯨魚網站」 ,蒐集紀錄台灣相 關資訊,近三年的造訪人次都維持在幾十萬人次。2000 年起,以專款及募款所 得舉辦「『台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後因經費問題,逾 2008 年停辦。 此外,基金會並舉辦「文化教師研習營」 、 「文化之旅」 、 「文化講座」等活動。近 幾年比較知名的活動是 2010 年開始舉行的「唱台灣歌、說台灣史」的音樂會, 目前已辦了 15 場。彭明敏非常重視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會親自陪同,並在音樂 會開頭致詞。 2007 年基金會受政府委託,針對景美園區進行規劃,辦公室主任李俊達為 此投入相當的心力。委託期間,基金會聘請洪隆邦在園區蹲點,將來參觀的受難 67
以下資料整理自「陳儀深訪談稿」、HI-ON鯨魚網站,網址: http://www.hi-on.org.tw/aboutus.jsp。 113
者的影像紀錄、談話下來,留下相當寶貴的資料。2008 年,基金會利用景美園 區的場地,舉辦「國際救援與台灣民主發展」研討會,邀請唐培禮牧師、宗像隆 幸(幫助彭明敏逃亡)現身說法。
(二) 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1994-1996) 董事長
彭明敏
常務董事
李鴻禧、辜寬敏、洪登科、鄭義和、
董事
吳澧培、謝聰敏、魏廷朝、鄭紹良、張溫鷹、劉昭惠、張俊宏、沈富雄、陳水 扁、謝長廷、吳豐山、吳清友、高志誠、林正方、林保仁、陳明裕
執行長
陳永興
第二屆(1996-1999) 董事長
彭明敏
常務董事
李鴻禧、辜寬敏、洪登科、鄭義和
董事
謝聰敏、魏廷朝、林保仁、鄭紹良、張溫鷹、劉昭惠、陳明裕、陳文聰、高志 誠、林正方
執行長
戴正德
第三屆(1999-2002) 董事長
彭明敏
常務董事
辜寬敏、洪登科、鄭義和、楊素雲
董事
李鴻禧、謝聰敏、鄭紹良、張溫鷹、劉昭惠、陳文聰、李文英、林志剛、陳秀 麗、許英昌
執行長
管碧玲
第四屆(2002-2006) 董事長
彭明敏
常務董事
辜王美琇、洪登科、鄭義和、楊素雲
董事
李鴻禧、謝聰敏、鄭紹良、張溫鷹、劉昭惠、陳文聰、李文英、林志剛、陳秀 麗、許英昌
執行長
陳儀深
第五屆(2006-2009) 董事長
彭明敏
常務董事
辜王美琇、洪登科、鄭義和、楊素雲
董事
李鴻禧、謝聰敏、鄭紹良、張溫鷹、劉昭惠、陳文聰、李文英、林志剛、陳秀 麗、許英昌
執行長
陳儀深
第六屆(2009-2012) 董事長
彭明敏 114
常務董事
辜王美琇、洪登科、鄭義和、楊黃美幸
董事
李鴻禧、謝聰敏、鄭紹良、張溫鷹、劉昭惠、林志剛、陳秀麗、許英昌、張慶 惠、楊鴻洲
執行長
陳儀深
第七屆(2012-2015) 董事長
彭明敏
常務董事
辜王美琇、洪登科、鄭義和、楊黃美幸
董事
李鴻禧、謝聰敏、鄭紹良、盧世祥、劉昭惠、林志剛、陳秀麗、許英昌、張慶 惠、楊鴻洲
執行長
陳儀深
(三) 重要活動 彭明敏基金會於 2007 至 2008 年間受文建會委託經營管理「台灣人權景美園 區」。在一年的委託經營期間,基金會特設經營團對負責處理園區事務,其團隊 成員如下: 顧問
陳儀深(時任基金會執行長)
代執行長
李俊達
企劃組
邱繼宏、林園森、湯憲威
研究組
洪隆邦、陳育萱
行政組
吳慧娥、許美蜂、曾怡怡、廖晨佐
志工
蔡寬裕、郭振純、李良吉、黃平山、黃萬鎰
在管理期間並邀請各友好團體,包括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鄭南榕基金會、 慈林文教基金會、陳文成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北社等共 同參與活動舉辦,並無償提供空間使用,以發揮最大使用效率。
115
四、財團法人蔡瑞月文化基金會68 (一) 成立經緯 蔡瑞月女士於 1921 年出生於台南,1933 年進入台南第二女高,受日籍體育 教練啟蒙,對舞蹈產生興趣。1937 年隻身赴日學舞,投入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 門下。二次戰後返台,於 1947 年與中國詩人雷石榆締結連理。1949 年,雷石榆 因政治因素遭到流放,蔡瑞月也受牽連入獄。從台北保安處、內湖監獄到火燒島, 蔡瑞月不斷編舞,交獄友跳舞。出獄後,蔡瑞月於 1953 年,在台北成立「蔡瑞 月舞蹈社」 (舊名為中華舞蹈社)。1994 年在捷運工程的壓力下,蔡瑞月舞蹈社 面臨被拆除的命運。蕭靜文舞蹈劇場率先發起文化救援運動,藝文界人士紛紛響 應,發起「1994 臺北藝術運動——從這個黃昏到另一個黃昏」舉辦一系列舞蹈 史料展覽、八厘米影帶放映、24 小時接力演出活動,為承載半世紀歷史的蔡瑞 月舞蹈社請命。 1999 年,在藝文界與學術界大力奔走下,蔡瑞月舞蹈社以「蔡瑞月開創為 台灣現代舞紮根地」獨特的歷史人文意涵終獲肯定,訂定為市定古蹟「蔡瑞月舞 蹈研究社」。然而,1999 年 10 月深夜裡的一場大火,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建築 本體嚴重毀損,館舍珍藏之重要服裝、音樂、道具與史料付之一炬。2003 年重 建完成,2007 年母親節,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以市定古蹟的身份重新對外開放。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又稱「玫瑰古蹟」 ,從蔡瑞月的舞作《牢獄與玫瑰》發想而來。 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Tsai Jui-Yueh Culture Foundation)成立於 2000 年 2 月 9 日,以傳承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女士舞蹈教育及創業精神為宗 旨,研究典藏、發揚蔡瑞月女士之文史資產,推動台灣舞蹈藝術創作及教育。此 外,基金會並受市府委託,營運市定古蹟蔡瑞月舞蹈社。
(二) 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2000/2/21~2003/2/20) 董事長
蕭渥廷
董事
龐振愛、楊淑華、劉峰松、劉振乾、高李麗珍、廖末喜、管碧玲、王建斌、邱 國榮、簡林淳玲、陳林頌、蕭靜文、蕭元三、蕭清茂
第二屆(2003/2/21~2006/2/20) 董事長
蕭渥廷
董事
龐振愛、楊淑華、劉峰松、劉振乾、高李麗珍、廖末喜、管碧玲、王建斌、邱 國榮、簡林淳玲、陳林頌、蕭靜文、蕭元三、蕭清茂
第三屆(2006/2/21~2009/2/20)
68
以下資料由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所提供。 116
董事長
蕭渥廷
董事
龐振愛、楊淑華、劉峰松、劉振乾、高李麗珍、廖末喜、管碧玲、王建斌、邱 國榮、簡林淳玲、陳林頌、蕭靜文、蕭元三、蕭清茂
第四屆(2009/2/21~2012/2/20) 董事長
蕭渥廷
董事
紀惠容、魏德聖、吳炫三、陳麗貴、鄭國皇、鄭弘儀、蘇明修、吳叡人、管碧 玲、陳林頌、高李麗珍、蕭靜文、蕭元三、蕭清茂
第五屆(2012/2/21~2015/2/20) 董事長
蕭渥廷
董事
紀惠容、魏德聖、吳炫三、陳麗貴、鄭國皇、鄭弘儀、蘇明修、吳叡人、管碧 玲、陳林頌、高李麗珍、蕭靜文、蕭元三、蕭清茂
(三) 重要工作、活動 時間
活動簡介
1946
於台南開設「蔡瑞月舞踊藝術研究所」
1953
「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創立於中山北路
1994
舞蹈社因捷運工程計畫,面臨將被政府拆除的命運。
1994/9
藝文界人士紛紛響應,舉辦為期一個月「向
蔡瑞月致敬」活動。
發起 24 小時「1994 臺北藝術運動-從這個黃昏到另一個黃昏」文化救援運 動,近 40 個文化團體 200 多位藝術家響應 1997
黃玉珊完成蔡瑞月生平紀錄片《海燕》
1997/12/12
發起文化界 1212 接機行動
1998
返台進行口述歷史工作,及為蔡瑞月舞蹈館催生。
1999/7
馬英九當選市長,更改計畫,市政府發文,要求舞蹈社拆建歸還,預定舞 蹈社改建成會館大樓。
1999/7/15
藝文界聯合聲援,展演「葬屋‧葬舞」舞蹈, 林懷民、張炎憲、李敏勇、蕭靜文質疑文化政策的連續性。
1999/7/21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籌備會陳請指定古蹟, 強調蔡瑞月舞蹈家根基於此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
1999/8/6
台北市議會舉辦公聽會,廖晉儀、張南萍舞蹈行動
1999/8/7
發起 1999 文化危機搶救行動—「劇場界第一波勁爆視覺行動」。 數萬張蔡瑞月舊照貼滿舞蹈社的外牆、巷弄,表演者在細雨中上演行動劇, 展現藝術強大力量。
1999/8/14
1999 文化危機搶救行動系列—「舞蹈界暨文化界第二波勁爆視覺行動」。 數十團體群聚舞蹈社接力演出,兩舞者張南萍、林伽鎂冒雨爬上屋頂表演, 傳達捍衛決心。
1999/8/18
台北市古蹟鑑定審查會通過「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古蹟指定。 117
時間
活動簡介
1999/10/27
台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
1999/10/28
蔡瑞月返台進行舞作重建
1999/10/30
舞蹈社遭人縱火,珍貴史料付之一炬。
2000
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成立 古蹟現址進行舞作重建,包括《印度之歌》、《傀儡上陣》、《牢獄與玫瑰》 等十一支,參與舞蹈家有游好彥、賴秀峰、鄭淑姬、吳素君、陳偉誠、陶 馥蘭、魏沛霖、李曉蕾、詹曜君、李嫦春、華碧玉、李名正、戴麗芳、劉 志彥、林智偉、游杉婷、侯怡伶、呂佳霈、蔡晴丞、廖筱婷、侯當立、江 文璋、林維哲,高雄左營高中進行舞蹈重建,包括哭調仔、農村酒歌、五 指歌、請人客等,周素玲老師安排於左中演出,並邀請畫界、文化界參與 紀錄重建,包括施並錫、王美幸、王秀杞、李憶含、李錫佳、呂晨瑋、林 文強、林明良、林淑女、林耀堂、侯順利、陳代銳、陳宏勉、郭來富、郭 博州、張子隆、張正成、張弘奇、張振宇、蒲浩明、楊華、鄧仁川、鄭自 財、潘蓬彬、蕭清茂、蕭斐丹、謝里法、蘇振明、蘇憲法、汪其楣、李昂、 李喬、季季、柏楊、 莊永明、陳明仁、陳義芝、馮青、彭瑞金、路寒袖、魏子雲;獲頒台北文 化獎終身成就獎。 《牢獄與玫瑰—蔡瑞月的人生浮現》 重建國寶級舞蹈家蔡瑞月女士作品,現場結合 29 位畫家參與重建及舞蹈界 老中青三代於新舞臺展演。 與公共電視合作錄製「牢獄與玫瑰」
2000/1/22
文化局重建動作緩慢,舞蹈界暨文化界先後召開兩次蔡瑞月修復研討座談 會,與會者包括魏子雲、莊萬壽、戴寶村、陳明仁、陳明和、廖末喜、洪 銘水、呂晨瑋、陳琪、黃建業、廖世璋、蘇明修、蕭渥廷、許陽明、劉峰 松、薛琴、黃蘭翔、張勝彥、李乾朗、黃富三等人。
2000/9/2
當代創作女性談台灣舞蹈先驅蔡瑞月和她的舞蹈出席蔡瑞月、陳義芝、平 路、李昂、馮青、黃玉珊、吳素君、陶馥蘭、蕭靜文、蕭渥廷、廖末喜
2001
舞蹈家蔡瑞月獲頒台北基金會 2001 台灣人文成就獎
2002/3/22
藝術跨界—神秘喬治湖澳洲國際交流計劃《Crossing Tracks》 與澳洲現代舞先驅伊莉莎白・陶曼(Elizabeth Dalman)進行表演藝術跨界研 習,並聯合展演蔡瑞月作品,為台灣舞蹈寫下時代新意義。
2002/5/20
開始古蹟重建。
2002/10/27
,籲市政府緝拿縱火犯並重視重建。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演出《上樑祭》
2004
陳麗貴導演完成蔡瑞月生平紀錄片《暗冥 e 月光》
2004/1
因有參與競標之單位成員擔任評選委員引發爭議,文化局廢標,重新徵選。
118
時間
活動簡介
2004/8/22
文化論壇「世界史裡的六○年代─美國、澳洲和台灣的經驗」
2004/9/3~9/17
《2004 國際藝術交流─文化之匯》巡迴彰化縣、台北縣、台南縣、高雄市、 台北市三位大師「台灣現舞之母」蔡瑞月以黃文雄、鄭自財「四二四刺蔣 事件」為素材,返台編作《讓我像個人一樣的站起來!》、「澳洲現代舞先 驅」Elizabeth Dalman 以陳婉真事件為文本創作《野草》 , 「美國黑人現代舞 大師」Eleo Pomare,以鄭南榕事件為文本創作《那個時代》 ,聯手以台灣人 戰後抗戰史作為主題,也成為國內舞蹈界的一大盛事。 進行第二次舞作重建,包括《一片醉心》、《痲瘋女》、《咱愛咱台灣》等八 首。
2004/12
汪其楣教授《舞者阿月》─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演出,並由遠流 出版社出版
2005
展開創作《林義雄靜默的腳印》研究工作; 5 月 29 日蔡瑞月女士於澳洲因心臟病突發過世,享年 84 歲。 《蔡瑞月女士紀念追思系列活動》 舉辦《舞蹈禮讚—蔡瑞月文物展》、《踏著蔡瑞月的舞步—蔡瑞月女士追思 晚會》 ,並出版《啊,她何等美麗!》蔡瑞月紀念專集。
2005/8/13
文化論壇「三○年代的現代思潮─日本與台灣經驗」
2006/5/29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取得委託經營。
2006/5/31
《531・阮想伊・讓我們相約在玫瑰古蹟》 追思蔡瑞月女士逝世一週年
2006/9
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牽一頭野獸出來散步》 ,呈現蔡瑞月老師追求自由的 初衷。參展作品之藝術家包括:石井漠、石井綠、蔡瑞月、折田克子、石 井早苗、石井登、姚淑芬、吳義芳、楊美容、詹曜君、蕭渥廷。 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身體與自由」-凝視台灣文化史中的蔡瑞月, 召集人吳叡人。開館前採集藝術界 50 位藝術家進行訪談,內容關於蔡瑞月 及參與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活動。 受訪者:詹曜君、徐詩菱、蕭清茂、黃玉珊、王其楣、劉振祥、葉天倫、 陳心芳、陳麗貴、廖晉儀、葉威霆、廖抱一、劉淑英、楊艾倫、劉紹爐、 古名伸、薛琴、蔡光代、蒲浩明、陳林頌、李敏勇、馮青、陳秀惠、蘇明 修、游杉婷、陳雅萍、盧健英、陳梅毛、劉麗婷、王墨林、施並錫、李曉 蕾、李名正、鄭淑姬、吳素君、林耀堂、陳偉誠、雷大鵬、蔡瑞月老師的 八位學生。
2007/5/13
2007 年 5 月 31 日市定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開館
2007/11
第二屆蔡瑞月舞蹈節《舞蹈呆子的十二首情詩》 歡慶古蹟正式開館,同時也是表達跳舞的純淨與快樂 參展作品與藝術家: 119
時間
活動簡介 石井漠、石井綠、蔡瑞月、折田克子、埃立歐‧波瑪爾、楊桂娟、古名伸、 蕭靜文、張曉雄。
2008/3/1
第二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藝術與救贖-為暗夜點燈的舞者」召集人吳 叡人。
2008/3/6
日本國寶級舞蹈家石井綠過世
2008/3/29
由鄭自才設計「蔡瑞月舞蹈社」女性文化地標揭幕。
2008/4/25
自由的風-鄭自才油彩創作展
2008/4/26
「424 刺蔣案與台獨運動今昔」論壇
2008/10
第三屆蔡瑞月舞蹈節《青春男女.玫瑰告白》 紀念日本國寶級編舞家石井綠以及捍衛人權的美國舞蹈鬥士 Eleo Pomare, 呼籲大家莫忘自己的歷史定位
2009/2/28
第三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傳承與記憶」,召集人吳叡人。
2009/11
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給綠色台灣的備忘錄—致念 2009 年八八水災》 痛惜家園遭受巨大劫難,也感念各方援助的情誼 參展作品與藝術家:蔡瑞月、折田克子、藤田恭子、姚淑芬、陳書芸、張 秀萍、詹天甄、黃虹育、蕭渥廷、劉學軒、王明華。
2010/3
蕭渥廷、沖天、楊顓領赴日參加石井綠逝世三週年追思會
2010/4
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災後河川子民‧部落文化論展》
2010/4/10
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 「主流與支流的匯流─災後的文化再生」 ,召集人范燕秋。 發表人:汪明輝、官大偉、盧建銘、許淑真、張進財牧師、巴清雄。
2010/6
蕭渥廷、沖天赴秋田文化館 及石井綠․折田克子舞蹈研究所進行史料採集
2010/11
第五屆蔡瑞月舞蹈節《回到大自然的家》 進一步論述人與自然共生的美好,喚醒你我尊重大地孕育萬物的博愛 參展作品與藝術家:蔡瑞月、折田克子、伊麗莎白‧陶曼、埃立歐‧波瑪 爾、馬歇‧盧曼、蕭靜文、盧建銘、許淑真、張進財牧師、撒烏瓦知部落、 台新保代員工支援演出。
2011/5/7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館慶暨蔡瑞月老師 90 歲生日紀念會
2011/5/27~6/17
第五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系列活動 「珍藏‧台灣醫療價值」─王金河、謝緯、孫理蓮特展
2011/5/28~29
第五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系列活動 王金河醫師座談會+演出 「心甘情願 歡喜做憨人─王金河、謝緯、孫理蓮」戲劇演出 「如果沒有王醫師,我如何停止哭泣」舞蹈演出
120
時間
活動簡介
2011/6/4
第五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學習委身:台灣的醫療服務典範」 召集人:鄭仰恩 主持人:陳永興、賴其萬 論文發表人:鄭仰恩、宋維村、范燕秋、蔡篤堅 與談人:魏耀揮、蔡甫昌、賴允亮、陳永興、陳誠仁、周恬弘 藝術家:詹天甄、林志遠
2011/11/4~11/6
第六屆蔡瑞月舞蹈節《像山一樣思考》 積極回應當年三月份日本歷經地震、海嘯、核輻射的複合災難
2012/5
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進行第三期簽約:營運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2012/6/1~6/3、6/9
第六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系列活動「追求公義、承擔苦難」 召集人:鄭仰恩 主持人:陳俊宏、吳叡人、李敏勇、張富美 論文發表人:張炎憲、王昭文、尤美琪、鄭仰恩 與談人:盧俊義、楊啟壽、陳文珊、陳俊宏、張炎憲、蔡培慧、崔愫欣、 孫友聯、徐佳青 《追求公義,背起十字架》戲劇演出-編劇、導演 林志遠 《一個春天的童話 1947》舞蹈演出-編舞家/詹天甄(與舞者共同創作) 、 詩人/李敏勇 演出:福爾摩沙合唱團 電影: 【牽阮的手】導演/莊益增
2012/9/21~9/23
第六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系列活動「擁抱勞苦大眾的革命者─史明」 召集人:葉志平、陳儀深、謝若蘭 主持人:張炎憲、陳儀深、張信堂、謝若蘭 海外看史明:葉治平、黃界清、Felicia Lin(林佳敏) 青年讀史明:藍士博、鄭清鴻、張智程 主講人:史明 《Su Beng》舞蹈演出-編舞家/詹天甄、詩人/李敏勇 《史明歐吉桑-革命百年的獨立台灣夢》戲劇演出-編劇、導演 林志遠
2012/10/3~10/21
「2012 與玫瑰古蹟共舞攝影展」 攝影家:劉燕南、楊雅婷、莊翰祥、楊家銘、 莊三泰、蔡椏雯、林怡希、 蕭文杰
2012/11/2~11/4
第七屆蔡瑞月舞蹈節《擁抱大地─我們不是征服者》 透過大師經典作品的召喚與宣告,讓人學會節制,學會尊重與謙卑,人類 應當擁抱大地,而不是征服者 參展作品與藝術家:蔡瑞月、折田克子、伊麗莎白‧陶曼、埃立歐‧波瑪 爾、馬歇‧盧曼、蕭渥廷、李敏勇、詹天甄、米蘭達‧溫 121
時間
活動簡介 舞者:徐詩菱、呂佳芠、林瑩玲、施姵君、葉馨、劉宸吟、吳采璘、顏可 茵、吳秉錚、楊靜、陳家葳、曾鼎凱、陳紹麒、戴于修、林志遠、許哲倫、 郝繼良、蔡桂誠、鄭顏鋒、黃政翌、曾育斌、吳易叡
122
五、財團法人殷海光基金會69 (一) 成立經緯 財團法人殷海光基金會成立於 1993 年,以紀念殷海光先生闡述自由主義與 民主制度的思想貢獻,並鼓勵後來者在學術文化領域繼續為自由的價值和民主的 生活方式努力為宗旨。主要業務如下: 1. 舉辦學術講座,邀請相關領域中有卓越成就之學者舉行公開學術演講; 2. 舉辦學術性研討會; 3. 出版該會舉辦講座之講稿、研討會之論文、或其他與本會宗旨相關之學 術文化著作; 4. 其他與提倡學術文化有關之事項。 基金會由林正弘等人捐助成立,董事會由董事 7 至 15 人組成,第一屆董事 由原捐助人選聘,第 2 屆以後,董事由前一屆董事會聘任之,董事均為無給職。 每屆董事任期三年,得連任。董事互選一人為董事長,綜理會務。另由董事長提 名執行長一人,經董事會同意後任命之,協助董事長處理各項相關業務。董事長 及執行長均為無給職。
(二) 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1993-1996) 董事長
林正弘
董事
宋文明、胡佛、楊國樞、林毓生、翁松燃、趙天儀、張灝、郭博文、瞿海源、 黃榮村、陳忠信、錢永祥
第二屆(1996-1999) 董事長
瞿海源
董事
林正弘、宋文明、胡佛、楊國樞、林毓生、翁松燃、趙天儀、張灝、郭博文、 黃榮村、陳繼盛、夏鑄九、賴阿勝、陳忠信、顧忠華、陳宏正
第三屆(1999-2002) 董事長
錢永祥
董事
陳繼盛、林鍾雄、林正弘、陳宏正、瞿海源、夏鑄九、黃榮村、賴阿勝、陳忠 信、顧忠華
第四屆(2002-2005) 董事長
錢永祥
董事
林正弘、陳宏正、瞿海源、夏鑄九、賴阿勝、陳忠信、顧忠華、王汎森、李丁 讚、洪三雄、蕭高彥、顏厥安、鄭鴻生、陳繼盛
69
以下資料由殷海光基金會所提供。 123
第五屆(2005-2008) 董事長
顧忠華
董事
林正弘、陳宏正、夏鑄九、賴阿勝、陳忠信、錢永祥、王汎森、李丁讚、洪三 雄、蕭高彥、顏厥安、陳宜中、江宜樺、何信全
第六屆(2008-2011) 董事長
顧忠華
董事
林正弘、陳宏正、夏鑄九、陳忠信、錢永祥、王汎森、李丁讚、洪三雄、蕭高 彥、顏厥安、陳宜中、何信全
第七屆(2011-2014) 董事長
顏厥安(原為潘光哲,因故辭職,由顏厥安接任)
董事
顧忠華、林正弘、陳宏正、夏鑄九、陳忠信、錢永祥、王汎森、洪三雄、蕭高 彥、陳宜中、何信全、潘光哲、柯慶明、謝世民
(三) 重要工作、活動 1. 殷海光故居活動 時間
活動
2008/11/14
故居開幕暨「我所認識的殷海光」座談會
2008/12/06
故居開放暨人權紀念活動
2009/01/17
舉辦澄社與青澄社的座談
2009/01/20
「殷海光咖啡+野草莓蛋糕」下午茶聚會
2. 「自由薪傳」系列講座 時間
活動
2009/04/04
專題(ㄧ) 殷海光先生的回憶與思想【林毓生教授主講】
2009/04/18
專題(二) 自由的三種概念【蕭高彥教授主講】
2009/05/02
專題(三) 胡適、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潘光哲教授主講】
2009/05/16
專題(四) 什麼是人權?【林毓生教授主講】
2009/06/06
專題(五) 殷海光先生的科學觀【林正弘教授主講】
2009/06/13
專題(六) 平等: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與異【錢永祥教授主講】
2009/06/27
專題(七) 當代自由主義的公民行動:以台灣為例【顧忠華教授主講】
2009/07/04
專題(八) 反「主義」的思想家【王汎森教授主講】
3. 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四十周年「追求自由的公共空間」學術研討會 4. 2010 年度「殷海光故居」講座 時間
活動
124
時間
活動
2010/02/10
【師大林明照教授主持】 台大、師大 師生讀書會「莊子讀書會」
2010/02/28
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會【顧忠華教授】
2010/03/05
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98 學年度 國文/語文領域教材教演講【台大柯慶明教 授主講】
2010/03/27
1950 年代大學校園系列座談會【林正弘教授、孫森焱先生等】
2010/05/29
自由民主的深耕願景系列(一)【張博樹教授】 中國憲政改革的前景與反思
2010/06/17
NGO 焦點座談會【顧忠華教授】
2010/06/19
自由民主的深耕願景系列(二)【陳宜中教授】 當代中國「反民權的國族主義」思潮
2010/06/26
自由民主的深耕願景系列(三)【吳鯤魯教授】 當代台灣族群的政治反思
2010/08/21
【孫善豪教授】 自由主義知識人與台灣講座(一) 國家、社會與自由__從富士康員工自殺與大埔徵地事件談起
2010/09/11
【陳章波教授】 自由主義知識人與台灣講座(二) 道法自然救得了人類的永續嗎?
2010/09/18
【林正弘教授】 自由主義知識人與台灣講座(三) 邏輯與真理:殷海光的思想世界
2010/10/02
【潘光哲教授】 自由主義知識人與台灣講座(四) 胡適與蔣介石:自由主義知識人和政治威權的交流互動
2010/10/09
【顏厥安教授】 自由主義知識人與台灣講座(五) 司法改革的幾個思想問題
2010/11/06
【黃克武教授】 自由主義知識人與台灣講座(六) 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命運
2010/11/13
【徐世榮教授】 自由主義知識人與台灣講座(七) 土地正義與浮濫徵收
2010/11/20
投筆從戎的殷海光:從西南聯大的青年遠征軍說起【聞黎明教授】
5. 2011 年度講座 時間
活動
2011/01/03
秦暉教授與澄社社員座談【顧忠華教授】
2011/01/14
「新史學年會」【陳正國教授】
2011/03/19
臺灣師範大學社教系服務學習培訓
2011/05/07
溫州街花言樹語:文學中的植物 【蘇正隆先生(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負責人)】
2011/05/21
尋找城市裂縫【湯皇珍女士(行動藝術家)】
125
2011/05/28
人權理想的「在地意義」與「普世價值」 【魏千峰博士(人權律師) 】
2011/06/04
臺灣民主的曲折歷程【陳忠信先生(杭之、殷海光基金會董事)】
2011/06/11
威權體制下的學術自由:「我所知道的殷海光老師」 【趙天儀教授 (臺大哲學系前系主任)】
2011/06/21
自由主義者的文化反省:從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談起 【柯慶明教授 (臺大中文系、臺文所教授)】
2011/09/24
康青龍的自由人文生活【韓良露女士★2011 年 09 月 24 日】
2011/10/08
《亂世情愫長:從殷海光和夏君璐的情書說起》 【平路女士 ★ 2011 年 10 月 8 日】
2011/10/15
當代臺灣自由主義思潮 【何信全教授★2011 年 10 月 15 日】
2011/10/29
書緣與人緣【何新興先生(青康藏書房)2011年10月29日】
2011/11/26
人文、植物與生態【蘇振隆先生★2011 年 11 月 26 日】
2011/12/03
殷海光先生與屈萊果教授的友誼 【汪榮祖教授★2011 年 12 月 03 日】
6. 2012 年度講座 時間
活動
2012/02/10
溫州街花言樹語:文學中的植物【蘇振隆先生】
2012/04/07
在國際政經強權的陰影下:美牛和核四的多重角力 【主持人:李尚仁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與談人:傅大為教授(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周桂田教授(台灣大 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明祺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宜中教授(中 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2012/04/21
個人家庭與國家:台灣福利體系的發展與危機【呂建德教授】
2012/04/28
當今中國大陸政治與媒體文化生態【《南方周末》笑蜀先生】
2012/05/26
女權運動與自由主義思想對話【錢永祥教授、黃長玲教授、蘇芊玲教授、陳 昭如教授、顏厥安教授】
2012/06/09
自由魂:六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阮銘教授】
2012/06/16
功績至上與均平主義之間:賦稅正義的政治學 【主持人:潘光哲教授(中研院近史所) 與談人:謝世民教授(中正大學哲學系) 、王榮璋召集人(公平稅改聯盟)、 陳朝建教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2012/09/22
溫州街的花言樹語:文學中的植物 (書林出版社負責人)【蘇正隆先生】
2012/09/15
發展第一?產業轉型與勞動正義的可能空間 126
時間
活動
2012/10/13
溫州街殖民時期木造建築的前世今生 (台大城鄉所博士) 【張維修先生】
2012/11/10
白皮書自由主義與原住民族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張培倫教授】
2012/11/24
關於公共知識分子的思考:以薩依德為例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教授】
2012/11/30
海峽和世界之間:兩岸關係的思與言 (五)19:00~21:00pm
(四) 出版品 2012《殷海光全集》重編工作,21 冊已全部出完成,分別為《殷海光全集 1 ─中國文化的展望(上)》 、 《殷海光全集 2─中國文化的展望(下)》 、 《殷海光全 集 3─西方之未來》、《殷海光全集 4─到奴役之路》、《殷海光全集 5─光明前之 黑暗‧中國共產黨之觀察》、《殷海光全集 6─共產國際概觀》、《殷海光全集 7─ 怎樣研究蘇俄》 、 《殷海光全集 8─政治與社會(上)》 、 《殷海光全集 9─政治與社 會(中)》 、 《殷海光全集 10─政治與社會(下)》 、 《殷海光全集 11─邏輯新引》、 《殷海光全集 12─學術與思想(上)》 、 《殷海光全集 13─學術與思想(中)》 、 《殷 海光全集 14─學術與思想(下)》、《殷海光全集 15─書評與書序(上)》、《殷海 光全集 16─書評與書序(下)》、《殷海光全集 17─雜憶與隨筆》 、《殷海光全集 18─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 、《殷海光全集 19─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 、《殷 海光全集 20─殷海光書信錄》與《殷海光全集 21─英文著述與譯作》。
127
六、台灣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一) 成立經緯 70 台灣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 1988 年 4 月,資本額一千萬元,由曹欽 榮所創立。其業務範圍包括:博物館建築企劃、展示設計、文史調查/研究、建 築產業企劃、室內設計、施工,以及平面美工、CI 系統,與印刷設計。在 1980 年代前後,曹欽榮透過黨外雜誌接觸當時被執政者視為禁忌的民主人權議題。解 嚴後,參加元穠茶藝館(由現任雲林縣長蘇治芬所經營)舉辦的講座,也因此進 入了陳文成基金會。1996 年,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進行徵圖,乃與其學長李俊 仁、王立甫一同合作,爭取標案。透過該案,曹欽榮開始思索要如何規劃紀念館 的問題。1997 年 3 月至 6 月間,曹欽榮曾短暫擔任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副館長。 副館長卸任後,曹欽榮繼續接辦紀念館的業務,並在 97、98 年間完成五支館內 介紹影片,最後一支為家屬的訪談。此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為開端,曹欽榮及游 藝公司陸續接下許多人權紀念館的案子,包括「綠島人權紀念園區規劃案」 、 「國 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人權證言影像紀錄」 、 「總統府「人權之路——台灣民主 人權回顧展」等。
(二) 主要業績 71 時間
案件
1996
台北市 228 紀念館開館企劃、室內設計/97 年開館印刷品設計
1998
陳文成博士紀念室室內/展示設計施工
1998
台北市 228 紀念館展示內容、影片、軟體規劃、設計
1999
鄭南榕紀念館、紀念室室內/展示設計施工
2000
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建築、景觀、室內、展示、CI 整合設計施工
2001
總統府「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展」展示空間規劃、展示軟體設計 製作
2001~2002
交通部觀光局委託承辦「綠島人權紀念園區規劃案」
2002
參與、協助編輯、出版《人權之路》
2002
參與、協助「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莊先期開放展示工程」
2002
參與、協助「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人權證言影像記錄」
2002
宜蘭「慈林民主運動館」室內規劃設計/展示軟體設計
2002
協辦《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
70 71
整理自「曹欽榮訪談稿」、游藝公司簡介。 以下資料由游藝公司所提供。 128
時間
案件
2003
參與、協助文建會「『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 」台灣兵影像文物展」 ,製 作、設計展場、史料蒐集、印刷品
2003
國史館委託「總統府-歷任總統文物展」展示硬體設計/展示軟體設計與 施工
2003
國史館委託「總統府-台灣總督府文獻展」展示硬體設計
2004
交通部觀光局東管處委託辦理「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相關文史資料蒐調暨運 用規劃案」
2005
參與「不堪回首戒嚴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展」暨「巡迴展」展示空間規 劃、展示軟體設計製作
2005
參與、協助國家台灣文學館「鐵蒺藜邊的玫瑰-戒嚴時代受難作家群像」 製作、設計展場、史料蒐集、印刷品
2005
協助「 『台灣軍人海外戰歿者望鄉碑』追思奠基儀式」
2005
參與「2005 綠島人權音樂祭」規劃、執行
2006
文建會委託辦理「綠島人權紀念園整體規劃案」
2006
協助「戒嚴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匪 諜案】 」
2006
協助「台東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文史資料調查與研究計畫(第二期)案」
2007
「台灣人權景美園區」開園小冊編緝、製作/開園特展編輯、製作
2007
(台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委託辦理「再見 蔣總統 反共.民主.台灣路」 灣民主紀念館)展示空間規劃、展示軟體設計製作、印刷品規劃
2008~2009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展示規劃暨製作」案
2008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導覽手冊及摺頁企劃、設計暨印刷計畫」案
2009
綠島文化園區人權史蹟史料調查蒐集、企劃展示規劃製作、和平博物館論 壇暨人權藝術季委託專業服務案
2010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政治受難者及其相關人物獄中生活口述歷史暨文史調 查」(第一期)計畫
2010
2010 人權史蹟史料蒐集調查研究及出版委託專業服務案
2010
2010 綠島人權藝術季委託專業服務案
2011
2011 綠島人權藝術季系列活動委託專業服務案
129
(三) 曹欽榮參與之出版品 72 1. 書籍 ‧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2002 年。臺北市: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 紀念基金會。 ‧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證言白色恐佈,1950》。盧兆麟等(口述) 、林世煜、 胡慧玲(採訪整理)。 2003 年。臺北市: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 《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 。 黃華昌.蔡焜霖等翻譯。2004 年。臺北市: 前衛。 ‧ 《The Road to Freedom》(人權之路英文版)。2004 年。臺北市:財團法人陳 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 《人権への道》(《人權之路》日文版)。2007 年。臺北市:財團法人陳文成 博士紀念基金會。 ‧ 《人權老園丁 平反大推手:追思盧兆麟先生(1929-2008)》 。2008 年。五十年 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台灣游藝設 計工程有限公司、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 《回憶.見證.盼望:追思陳英泰先生(1928-2010)》。王文清等。2010 年。 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台灣 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不滅的烙記》。張大邦著。2011 年。自費出版。 ‧ 《陽光依然燦爛:追思歐陽文先生(1924-2012)》。李邦孚等。2012 年。財團 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台灣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青島東路三號》。顏世鴻 著。2012 年。啟動文化。 ‧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2012 年。書林出版社。 2. 影音出版品 ‧ ‧ ‧ ‧ ‧
72
《青春祭》/2002 年 32min/導演:陳麗貴 《白色見證》/2002 年 60min/導演:滕兆鏘 《綠島的一天》/2009 年 40min/導演:洪隆邦 《綠島 e 光》/2010 年 119min/導演:江國梁 《遺忘與記憶》/2011 年 134min/導演:謝光誠
以下資料由游藝公司所提供。 130
七、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73 (一)成立經緯 「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成立於 1994 年 1 月 8 日,柏楊為創會董事長。 成立之初,柏楊在香港《明報》發表〈人權思想是美的誕生〉一文,提出「生活 人權」的概念,認為人權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裡,應教育國人「尊重自己,尊重 他人」的重要性,培養國人「自尊尊人」的情操。 從創會至今,基金會捐助章程經過三次修訂分別於 1996 年、1999 年及 2000 年。1999 年那次修訂,係因業務需要,經董事會決議將人權教育基金會轉型為 全國性文教基金會,由台北縣政府移轉到教育部。依據現行章程,該基金會董事 會由 7 至 13 位董事組成,每屆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基金會的業務包括: 1. 編纂人權教材,透過書本、錄影帶、錄音帶、幻燈圖片等媒體工具,提 供全國幼稚園、中小學等單位做為人權教育之用。 2. 遴派適當人才研習人權教育,培訓人權教育師資。 3. 舉辦兒童、青少年人權研習活動。 4. 舉辦人權演講、座談等活動。 5. 贊助人權教育相關機構。 6. 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人權教育有關事項。
(二)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1994-1997) 董事長
柏楊
執行長
楊啟航
董事
周碧瑟、王榮文、許素朱、陳玉嚥、陳正煒
第二屆(1997-2000) 董事長
柏楊
執行長
周碧瑟
董事
楊啟航、王榮文、許素朱、張鴻仁、黃日燦
第三屆(2000-2003) 董事長
王榮文
執行長
周碧瑟
董事
卜大中、吳祥輝、周俊吉、洪清慶、許素朱、曾志朗、張鴻仁、黃日燦、楊啟 航、盧世祥、蘇進強
第四屆(2003-2006) 73
以下資料整理自「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 http://www.href.org.tw/index-c.html(2013/8/22)。 131
董事長
王榮文
執行長
周碧瑟
董事
吳祥輝、周俊吉、洪清慶、許素朱、張鴻仁、黃日燦、楊啟航、盧世祥、蘇進 強
第五屆(2006-2009) 董事長
盧世祥
執行長
周碧瑟
董事
王榮文、吳祥輝、周俊吉、洪清慶、許素朱、張鴻仁、黃日燦、楊啟航、盧世 祥、蘇進強
顧問
柏楊、卜大中、曾志朗、陳宏正、吳英輝、高志明、吳茂昆
第六屆(2009-2012) 董事長
周碧瑟
執行長
古博文
董事
蘇進強、楊啟航、周俊吉、張鴻仁、洪清慶、許素朱、璩大成
顧問
王榮文、黃日燦、盧世祥、吳祥輝、曾志朗、陳宏正、吳英輝、高志明、吳茂 昆、卜大中
第七屆(2012-) 董事長
王榮文
執行長
周碧瑟
董事
卜大中、周俊吉、吳祥輝、洪清慶 、張鴻仁、許素朱、黃日燦、楊啟航、盧世 祥、蘇進強
(三)重要活動 1. 建立人權教育概況之基線資料 (1) 辦理「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生活人權現況調查」。 (2) 出版《名家談人權教育》(作者柏楊,1998 年遠流出版)乙書。 2. 籌建人權紀念碑(原名綠島垂淚碑) 時間
內容概述
1996 年
基金會七位董事:柏楊、王榮文、楊啟航、許素朱、張鴻仁、黃日燦和 周 碧瑟,再加上盧世祥、吳祥輝、周俊吉、卜大中、曾志朗共十二人 組成建碑委員會。
1996 年 7 月 17 日
柏楊與周碧瑟拜訪綠島鄉公所,說明籌建「綠島垂淚碑」的理念
1996 年 11 月 7 日
柏楊與周碧瑟拜訪觀光局東管處蘇成田處長
1996 年 11 月 17 日
召開「綠島垂淚碑建碑發起人成立大會」 。
1997 年 6 月 6 日
建碑委員建議以綠島公館綠洲山莊前面之海濱地帶為建碑地點 132
時間
內容概述
1997 年 7 月 29 日
柏楊、楊啟航、張鴻仁和周碧瑟四人赴台東拜訪縣長陳建年,說明建碑 理念,縣長原則上支持。
1998 年 2 月 8 日
李登輝總統請柏楊夫婦到官邸茶敘,總統允諾協助建碑計畫
1998 年 5 月 5 日
柏楊、盧世祥、蘇進強與周碧瑟四人赴行政院拜訪蕭萬長院長,院長支 持建碑,但主張由公家主辦,以解決往後維護問題。
1998 年 6 月 19 日
董事暨建碑委員聯席會議討論,確定碑文為柏楊所擬之「在那個時代, 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綠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 。
1998 年 7 月 15 日
王榮文、楊啟航、洪清慶與周碧瑟四人赴綠島拜訪陳進文鄉長,鄉長表 示全力支持。
1998 年 9 月 14 日
柏楊、洪清慶與周碧瑟三人,由觀光局東管處陳水源處長親自陪同赴綠 島探勘、定址。
1998 年 10 月 8 日
董事暨建碑委員聯席會議尊重綠島鄉公館村民意見,以「垂淚」太過悲 情,決議更名為「人權紀念碑」。
1998 年 11 月 13 日
周俊吉、楊啟航、洪清慶、許素朱與周碧瑟陪同柏楊拜訪台南藝術學院 校長漢寶德教授,校長答應負責紀念碑之設計。
1998 年 11 月 23 日
柏楊、曾志朗、蘇進強與周碧瑟赴總統府拜見李登輝總統,總統答應 12 月 10 日主持動土典禮,並捐贈 10 萬元。
1998 年 12 月 10 日
假「世界人權宣言」簽訂 50 週年紀念日,舉辦人權紀念碑動土紀念典 禮。
1999 年 3 月 6 日
柏楊、漢堡德、鍾立亮、陳水源、楊啟航、洪清慶與周碧瑟,攜紀念碑 模型至觀光局,與局長張學勞等人開會討論,決議兩點:第一,4 月中 旬將人權紀念碑的施工設計書圖及預算書提出審查;第二,預算分兩部 分編列,觀光局負責公園部分 3000 萬,人權教育基金會負責紀念碑碑 體之工程。
1999 年 3 月 10 日
柏楊、簡永松與周碧瑟三人開會討論受難者名單之收集、認證以及徵求 當事人意願,是否願意被刻在紀念碑上等事宜。
1999 年 4 月 7 日
董事暨建碑委員會決定成立「綠島人權紀念碑後援會」 ,敦請簡永松負 責籌畫,並通過後援會之章程。此外,該次會議並決議與遠流出版公司 合辦李登輝總統新作《台灣的主張》之「人權紀念碑暨人權教育基金」 紀念版之發行,每冊 1 萬元,共 2000 冊。總統捐贈這 2000 本的版稅, 遠流捐助印刷費用,義賣後捐給人權教育基金會,供人權紀念碑之興建 及後續人權教育推廣之基金。
1999 年 4 月 14 日
人權紀念碑後援會成立,由政治受難者組成,推舉簡永松為會長。
1999 年 6 月 15 日
人權公園開工,洪清慶、吳祥輝、簡永松與周碧瑟四人前往綠島參加開 工典禮。李道明導演與攝影師前往紀錄。
1999 年 10 月 12 日
董事暨建碑委員會開會討論人權紀念碑落成典禮籌備事宜,決議音樂會 由陳建華先生負責,碑文書法請戴蘭村先生書寫。此外,台北市立師範 133
時間
內容概述 學院湯梅英教授亦到場說明人權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營計畫。
1999 年 10 月 22 日
李道明導演與攝影師、霍榮齡、洪清慶、周碧瑟同赴綠島,將戴蘭村的 碑文書法影本貼在牆上,李到名與攝影師拍攝此「半成品」。
1999 年 11 月 9 日
洪清慶與周碧瑟赴綠島拜會鄉長,鄉長應允補助音樂會相關經費 10 萬 元,東管處亦允列 10 萬元活動經費。
1999 年 12 月 7 日
柏楊、蘇進強、盧世祥與周碧瑟赴行政院拜訪蕭院長,院長答應給予三 名駐衛警,作為人權紀念碑完工後的巡邏與維護、管理之用。
1999 年 12 月 8 日
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人權紀念碑落成典禮暨人權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營 計畫」之記者招待會。
1999 年 12 月 10 日
「人權紀念碑」落成典禮,李登輝總統親臨主持揭幕並致詞
3. 推動人權教育落實家庭 (1) 設計、印製「人權版結婚證書」; (2) 推動辦理「人權婚禮」: 2000 年 12 月 10 日舉辦「總統府人權婚禮」 2001 年 9 月 22 日於日月潭舉辦「原住民人權婚禮」 2002 年 5 月 1 日於高雄市舉辦「勞工人權婚禮」 4. 推動人權教育落實校園 (1) (2) (3) (4) (5)
出版「人權教育活動手冊」 舉辦「人權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營」 舉辦「人權教育教案設計獎」 舉辦「國中生人權教育營」 舉辦「人權教育成果展覽國際研討會」
134
八、財團法人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74 (一)成立經緯 「財團法人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成立於 1993 年,由時任立法委員的施 明德先生所建立。成立之初主要運用施明德立法委員的身份,督促立法院完成「戒 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立法工作。爾後,則極力推動「美 麗島事件」口述歷史計畫、保留綠島「綠色山莊」等工作。近期,則積極爭取白 色恐怖相關案件檔案的全面開放。
(二)重要人事 第一屆 董事長
施明德
董事
施明德、王幸男、陳志勇、林明勇、林易煌、郭松全、張茂雄
現任 董事長
施明德
董事
施明德、許博允、呂台年、彭新淼、羅興華、陳嘉君、張茂雄
執行長
黃惠君
(三)重要工作 1. 「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計畫 總計受訪者共 95 位,訪談內容已整理成抄本或錄音帶逐字稿共計 6 百多萬 字;影音紀錄共 5 百多小時。口述訪談基本資料如下: 受訪者
訪談次數
訪問者
備註
James Decker
1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Richard Kagen
1
艾琳達、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尤宏
1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尤清
3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毛寓瀛
1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王玉雲
1
陳世宏、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王拓
6
張建隆、楊雅玲、黃惠君
已製作成抄本
田孟淑
1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田秋菫
2
陳世宏、林瓊華
錄音帶逐字稿
吉承俠
0
74
未接受訪問,僅提供手稿
以下內容依據基金會執行長黃惠君所提供之資料整理而成。 135
受訪者
訪談次數
訪問者
備註
朱堅章
1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江玉貞
1
陳世宏
已製作成抄本
江春男
2
韋本、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艾琳達
5
韋本、張建隆、黃惠君
已製作成抄本
何文振
2
陳世宏
已製作成抄本
何平
1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余阿興
1
黃惠君
錄音帶逐字稿
吳欽裕
1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吳豐山
2
韋本、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呂秀蓮
3
韋本、張建隆、陳世宏、黃建仁
部分已製作成抄本,部分為逐 字稿
呂亞力
1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呂傳勝
2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李在方
1
韋本、黃惠君
錄音帶逐字稿
李勝峰
3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李勝雄
3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李筱峰
2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李慶昌
1
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沈君山
2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汪立峽
1
陳世宏、林瓊華
已製作成抄本
周天瑞
3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周平德
3
陳世宏、張建隆
錄音帶逐字稿
林正杰
1
韋本、陳世宏、楊雅玲、林瓊華
錄音帶逐字稿
林洋港
2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林燁
3
韋本、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未授權出版)
武瑞卿
5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未授權出版)
邱奕彬
1
韋本、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邱連輝
2
陳世宏
已製作成抄本
邱勝雄
1
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金惟純
2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姚國建
1
張建隆、韋本、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姚嘉文
9
黃惠君
已製作成抄本
施明德
20
黃惠君、韋本、張建隆、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洪誌良
2
黃建仁、陳世宏、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紀萬生
2
張建隆、黃惠君、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胡佛
2
韋本、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136
受訪者
訪談次數
訪問者
備註
徐健康
1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殷允芃
2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高明輝
1
韋本
手稿
高俊明
1
黃惠君
錄音帶逐字稿
高瑞錚
2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常持琇
2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張友驊
3
韋本、陳世宏、黃建仁、張建隆、 錄音帶逐字稿 黃惠君
張俊宏
10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張俊雄
3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張春男
10
陳世宏
已製作成抄本
張榮華
4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張墨林
4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未授權出版)
張燦鍙
3
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梁肅戎
4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莊永祥
1
韋本、張建隆
手稿
許水德
1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許信良
10
韋本、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許榮淑
5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陳忠信
3
張建隆
錄音帶逐字稿
陳若曦
1
韋本、張建隆、黃建仁
錄音帶逐字稿
陳唐山
1
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陳婉真
5
陳世宏、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陳博文
4
陳世宏
已製作成抄本
陳菊
5
陳世宏
部分已製作成抄本, 部分為逐字稿
陳瑞麟
1
陳世宏、黃惠君、林瓊華
已製作成抄本
陳鼓應
7
張建隆、楊雅玲
已製作成抄本
陳履安
1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黃天福
8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黃信介
4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黃越欽
6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黃順興
1
陳世宏、韋本
手稿,訪談內容錄音帶逐字稿
楊青矗
9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楊秋興
1
張建隆
錄音帶逐字稿
楊國樞
1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137
受訪者
訪談次數
訪問者
備註
劉峰松
4
陳世宏、張建隆
手稿,訪談內容已製作成抄本
蔡有全
5
張建隆
已製作成抄本
鄭勝助
2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鄭慶隆
2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盧大才
1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盧孝治
1
張建隆、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蕭裕珍
2
林瓊華、張建隆
錄音帶逐字稿
謝秀雄
1
黃惠君
錄音帶逐字稿
謝長廷
1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歸清讚
1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魏萼
1
韋本
錄音帶逐字稿
關中
4
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蘇治芬
1
黃惠君
錄音帶逐字稿
蘇貞昌
1
黃建仁
已製作成抄本
蘇慶黎
4
陳世宏、張建隆、韋本
已製作成抄本
蘇龍江
1
陳世宏
錄音帶逐字稿
2. 推動保留「綠色山莊」 時間
內容概述
1997 年 10 月 23 日
因發現「綠洲山莊」部分牢房已遭恣意改建,施明德委員於第三屆第 四會期第十次會議提出臨時提案,協調三黨一派委員通過,以原狀保 留並設置史料館或紀念館。
1997 年 11 月 21 日
法務部來函表示,將本著「不拆建、外型及整體結構不改變」之原則, 整修綠洲山莊,並將作為高度安全戒護管理人犯之收容場所。
1998 年 11 月 20 日
施明德委員率法務部官員及政治受難者前往綠島勘查,發現「綠洲山 莊」原狀已遭嚴重破壞。
1998 年 12 月 04 日
法務部來函表示,整修工作自 11 月 23 日起暫停施工,並立即停止後 續增建工程招標作業。
1998 年 12 月
第三屆第六會期,施明德委員以「綠洲山莊」為總質詢主軸,除要求 行政院確實停止「綠洲山莊」整建工程、責成相關單位成立跨部會小 組評估且執行保留案之事宜外,並要求行政院以公函方式明訂「綠洲 山莊」保留案之相關事宜及規定。
1998 年 12 月 22 日
施明德委員辦公室函請行政院蕭萬長院長,儘速明訂「綠洲山莊」保 留案之相關規劃。
1998 年 12 月 30 日
施明德委員與法務部長城仲模溝通繼續停工事宜。
1999 年 01 月 11 日
施明德委員召開「催生白色恐怖活體博物館─保留綠洲山莊」公聽會,
138
時間
內容概述 會中達成四項結論: 一、法務部之前所發包的工程應徹底停工。 二、「綠洲山莊」應規劃成紀念館或博物館。 三、成立勘查小組實地探勘。 四、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
1999 年 01 月 20 日
依據 01.11 公聽會決議,施明德委員邀集多位學者專家及行政機關官員 前往綠島,勘查「綠洲山莊」遭工程破壞狀況,及防漏工程施工之必 要。
1999 年 01 月 25 日
法務部回函表示,以呈報行政院變更計畫,待行政院核定。
1999 年 02 月 08 日
施明德委員辦公室函請行政院長蕭萬長,儘速批示法務部之變更計 畫,以利與承包商辦理結算事宜。
1999 年 03 月 01 日
施明德委員與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商談「綠洲山莊」事宜,夏鑄九 並答應擔任「綠洲山莊」工作小組召集人。
1999 年 3 月
施明德委員多次與行政院長、秘書長溝通,儘速批示法務部之變更計 畫。
1999 年 03 月 10 日
行政院一組召開跨部會會議,決議儘速批示法務部之變更計畫,及與 承包商辦理結算事宜。並決定由法務部任「綠洲山莊」保留案之主導 籌措機關。
1999 年 04 月 27 日
施明德委員舉辦「白色恐怖史蹟紀念館特區規劃案」公聽會,除由學 者提出紀念特區初步規劃外,並達成三項共識: 一、法務部召集交通部、國防部、教育部、文建會、公共工程委員會 組成規劃小組。 二、由施明德委員和相關部會溝通,指派業務相關人員參與規劃小組。 三、小組成員應於組成後 6 個月內提出規劃報告,呈報行政院,並由 行政院指定業務相關部會為執行經營管理之主管機關。
1999 年 05 月 06 日
施明德委員拜會法務部長葉金鳳,請法務部儘速組成專案小組,並期 將「莊敬營區」納入紀念特區。
1999 年 05 月 21 日
施明德委員推薦規劃小組學者專家人選,請法務部列入參考。
1999 年 09 月 15 日
「綠洲山莊」規劃成立史蹟館或紀念館專案小組第一次委員會議,除 確認小組成員外,並制定專案小組作業要點。另建請行政院將此案移 請交通部主政。
2000 年 02 月 22 日
「綠洲山莊」規劃成立史蹟館或紀念館專案小組第二次委員會議,行 政院函示此案仍由法務部進行規劃,再決定籌辦、經營或管理機關。 規劃案原則上以委外方式辦理。經費部分原則上以「執行綠洲分監整 建工程」之剩餘款項支應,不再另行追加或編列預算。
139
3. 籌畫相關展覽 年度
地點
名稱
1997
帝門藝術中心
「美麗島事件」出土史料裝置藝術展
1998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美麗島事件」出土史料裝置藝術展
2006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初春裡的輓歌─南瀛冰寒二二八
2006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雨夜花飄望春風─鄧雨賢百年紀念展
2007
總統府
台灣之愛─動員戡亂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開園 預展
2007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台灣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常設展
2008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更新規劃研究
2009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美麗島事件三十周年暨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史料展
200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公路計畫─台北生存美學檔案
2009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傾聽與再生─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預展
2010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陳澄波與蒲添生紀念特展
2010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二二八歷史與人權戶外展
2010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常態展
金會 2010
2012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
《228 與消失的台灣生命力》─南海路 54 號的前世
金會
今生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公與義的堅持─二二八事件受難司法人員紀念特 展
4. 抗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裝置藝術不當 陳嘉君針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辦理「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當代藝術創作 展」,於「汪希苓特區」以「藝術裝置」紀念因江南案遭監禁的前情報局局長汪 希苓,扭曲歷史真相、侵害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之人性尊嚴,並公然挑戰人權普 世價值,顯有違失等情,向監察院遞案,要求調查。監察院於 2010 年 2 月 25 日提出糾正案,認為文建會未審慎規劃辦理,引致爭議,顯有違法。而文建會文 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籌備處研究傳習組副組長兼任「景美人權文 化園區」專案組長朱瑞浩有嚴重失職,已不適任現職,認為有急速處分,調離現 職之必要。 5. 爭取白色恐怖案件檔案全面開放 時間
內容概述
2011 年 10 月 7 日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旅奧台灣鋼琴家成慶齡與施明德、陳嘉君至檔 案管理局調閱「韓若春叛亂案」檔案,因檔案資料有所遮掩,陳嘉君 動手拆開檔案,遭警衛架走。經相關人士協調後,才能繼續查閱檔案。
140
時間
內容概述
2011 年 10 月 17 日
施明德辦公室說明「民國 100 年研考會與檔案局違法亂紀隱匿公文始 末」,闡述成慶齡申請韓若春檔案的侷限。
2011 年 10 月 18 日
成慶齡、施雪郁、施明雄、施明德、陳嘉君、施蜜娜、施笳發表共同 聲明「政治受難者要一個真相絕沒有討論空間」 。
2011 年 10 月 19 日
施明德辦公室簡報「韓若春叛亂案真相揭露的搖迢之路」 ,並對檔案局 相關公務人員違法亂紀和瀆職提出控訴與說明。
141
九、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75 (一)成立經緯 「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原名為「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 金會」 ,正式登記成立於 1997 年 9 月,為台灣國內少數民間智庫之一。2001 年 5 月正式改名為現在的名稱。基金會創辦人陳隆志博士,基於台灣國家主權、國家 安全、國際地位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認為亟需一超然、客觀、超黨派的智庫, 從事系統而有計畫的政策研究,以提供政府及朝野政黨做為制定各種政策的參 考,乃集台灣社會與學界菁英之力,成立此一基金會。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台 灣國家正常化」,具體內容包括「制定台灣憲法,國家正名憲法化」、「以台灣之 名加入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為會員國」與「培養正常化國家國民的素養氣度, 凝聚堅固的台灣國家意識」等。主要目標為:確保台灣的國家主權與國家安全, 提昇台灣的國際地位,樹立健全的民主憲政、尊重人權法治,發展經濟、人文科 技國,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與多元的公民社會,在地球村永續發展。 基金會的主要工作如下: 1. 政策之研究與推廣; 2. 台灣國家的正常化與人權立國理念的傳播; 3. 推動「人權立國、台灣正名、加入聯合國」; 4. 舉辦「新世紀 WTO 國際經貿法菁英訓練團」; 5. 發行刊物與出版專書。
(二)重要人事變遷 第一屆(1997 年 2 月 23 日~2000 年 2 月 22 日) 董事長
陳隆志
董事
李明亮、李泰祺、洪墩謨、葉俊榮、陳隆吉、黃東昇、楊鴻洲、謝南強
第二屆(2000 年 2 月 23 日~2003 年 2 月 22 日) 董事長
陳隆志
董事
李明亮、李泰祺、洪墩謨、葉俊榮、陳隆吉、黃東昇、楊鴻洲、謝南強
第三屆(2003 年 2 月 23 日~2006 年 2 月 22 日) 董事長
陳隆志
董事
李明亮、洪茂雄、洪墩謨、葉俊榮、陳隆吉、黃陳麗霞、謝南強、蘇進強
第四屆(2006 年 2 月 23 日~2009 年 2 月 22 日) 董事長
陳隆志
董事
李明亮、洪茂雄、洪墩謨、葉俊榮、陳隆吉、黃陳麗霞、謝南強、蘇進強
75
以下資料由基金會所提供。 142
第五屆(2009 年 2 月 23 日~2012 年 2 月 22 日) 董事長
陳隆志
董事
李明亮、洪茂雄、洪墩謨、陳文賢、陳隆吉、陳隆豐、黃陳麗霞、楊鴻洲、謝 南強、蘇進強
第六屆(2012 年 2 月 23 日~2015 年 2 月 22 日) 董事長
陳隆志
董事
李明亮、洪茂雄、洪墩謨、陳文賢、陳隆吉、陳隆豐、黃陳麗霞、楊鴻洲、謝 南強、蘇進強
(三)重要活動 1. 聯合國與國際人權議題之研討會/座談會 時間
研討會/座談會
2002 年 08 月 15 日
「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之方法與策略」座談會
2002年10月16、17日 2005 年 12 月 11 日 2006 年 05 月 21 日
「國際人權研討會」研討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Rights in Taiwan) 「國際人權與台灣人權立國」研討會 「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談如何加強對國際人權法的研究與 教育」座談會
2008 年 10 月 19 日
「聯合國與人民自決原則:東歐國家的經驗探討」座談會
2008 年 12 月 06 日
「世界人權宣言六十週年」座談會
2009 年 03 月 07 日
「台灣、聯合國與婦女地位的提升」座談會
2009 年 07 月 25 日
「圖博與新疆的人權、和平與自決權」座談會
2010 年 08 月 14 日
「國際法庭裁決科索沃獨立合法的解讀與啟示」座談會
2010 年 12 月 05 日
「國際人權日談台灣人權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
2011 年 03 月 05 日
「聯合國與南蘇丹獨立公投」座談會
2011 年 04 月 23 日
「聯合國對利比亞動亂的人道干預」座談會
2012 年 09 月 29 日
「聯合國、國際和平與人權保護」座談會
2013 年 01 月 19 日
「聯合國、台灣與國際女孩日」座談會
2013 年 05 月 19 日
「聯合國與人權保障」新書發表座談會
2. 「公民與政治權利」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議題之研討會/座談會/記者 會 時間
研討會/座談會/記者會
1998 年 03 月 21 日
「公民投票」研討會
143
時間
研討會/座談會/記者會
1999 年 01 月 10 日
「公民投票法政策建言書」發表會
1999 年 04 月 13 日
「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新書發表座談會
2000 年 04 月 15 日
「新世紀新政策」座談會:憲政法治與政黨輪替
2000 年 04 月 22 日
「新世紀政策」研討會:財經與科技
2000 年 04 月 29 日
「新世紀政策」研討會:社會文化與教育
2000 年 01 月 08-09 日
「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教育政策」研討會
2001 年 09 月 27 日
「台灣主權的重要聲明」記者會
2001 年 12 月 09 日
「台灣正名─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研討會
2002 年 02 月 02 日
「再造新國會」研討會
2002 年 12 月 21 日
「台灣文化的重建」研討會
2003 年 07 月 05 日
「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對台灣的啟示」座談會
2005 年 03 月 12 日
「反對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座談會
2006 年 01 月 22 日
「台灣民主化與國家安全」研討會
2006 年 05 月 21 日
「台灣主體意識的建構」研討會
2006 年 08 月 05 日
「如何擴大台灣原住民國際參與的空間」座談會
2006 年 12 月 23 日
「國家正常化」座談及新書發表會
2007 年 05 月 19 日
「新世紀政策建言」討論會
2007 年 07 月 21 日
「台灣國家正常化的心理建設」座談會
2007 年 10 月 20 日
「台灣正常國家進行曲:兼論民進黨正常國家決議文」座談會
2008 年 01 月 05 日
「台灣 2008 新展望」座談會
2008 年 03 月 02 日
「公投加入國際組織-歐洲國家的經驗與借鏡」座談會
2008 年 03 月 30 日
「叫選民拒領公投票是中國國民黨對台灣人的宣戰」記者會
2009 年 03 月 14 日
「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台海關係的發展」座談會
2009 年 06 月 27 日
「新威權體制再現與台灣民主發展」座談會
2010 年 03 月 06 日
「中國反分裂國家法五週年」座談會
2011 年 03 月 12 日
「紀念三一四反侵略日談台灣面臨的主權危機」座談會
2011 年 05 月 21 日
「對 2012 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政策建言」座談會
2011 年 09 月 18-25 日
「十年政綱與台灣的發展」座談會
2012 年 05 月 17 日
「台灣民主的進化與退化」座談會
2012 年 05 月 26 日
「台灣在世界永續發展」新書發表座談會
2012 年 9 月 15 日
「聯合國、台灣與永續發展」座談會
2013 年 01 月 12 日
「聯合國、台灣與世界文化遺產」座談會
3. 政府委託人權議題之研究計畫 時間
研究計畫名稱
委託單位
2001 年 05 月 01 日~
「歐洲聯盟人權外交方式及其成效評估—兼論對台
144
行政院外交部
12 月 31 日
灣人權外交的啟示」研究計畫報告(研究主持人: 陳隆志教授、協同主持人:洪茂雄教授)
2002 年 04 月 17 日~ 10 月 16 日
「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之方法與策略」研究計畫 報告(研究主持人:陳隆志教授、協同主持人:廖
行政院研考會
福特助理研究員)
4. 出版人權議題專書 時間
出版品
1993 年
陳隆志著,《台灣的獨立與建國》(月旦出版社)
1995 年
1998 年 11 月
陳隆志著,「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及獨立宣言(漢譯與解說),許世楷 編,《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前衛出版社),頁 9-52。 陳隆志總策劃、許慶雄總編輯、李明峻主編,《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 (前衛出版社)
1999 年 04 月
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前衛出版社)
1999 年 09 月
陳隆志著,《當代國際法引論》(元照出版社)
2002 年
2003 年
2006 年 04 月
2007 年
2008 年 12 月
2010 年 04 月
2011 年 05 月
2012 年 05 月
2013 年 05 月
陳隆志著,「國際法對人權的保護」,黃昭堂編,《國際人權研究》 (財團法人現代文化基金會) 陳隆志著,《新世紀的台灣國:1998~2001「民視評論」、「自由時 報」新世紀智庫評論集》(遠流出版公司) 陳隆志主編,黃昭元、李明峻、廖福特編輯,《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 與解說》(前衛出版社) 陳隆志著,《以台灣之名:2002~2005 民視及自由時報評論集》(允 晨文化) 陳隆志、陳文賢主編,《聯合國:體制、功能與發展》(台灣新世紀 文教基金會 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 陳隆志、陳文賢主編,《國際重要公民投票案例解析》(台灣新世紀 文教基金會 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 陳隆志、陳文賢主編,《國際社會公民投票的類型與實踐》(台灣新 世紀文教基金會 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 陳隆志著,《台灣在世界永續發展:2006~2012 民視及自由時報評 論集》(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廖福特著,《聯合國與人權保障:監督機制、條約內涵、台灣實踐》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
145
十、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一)成立經緯 76 「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於 2010 年,由沈學榮先生捐助成立。其發想來 自於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鄭麗君,其於 2007 年卸任後,認為有些 工作仍應延續,政黨輪替後更加深其動力。2010 年青平台成立,以培育促進青 年公共參與、文化創造、深耕社區、連結國際青年行動,並培育提升新時代青年 的公民力、文化力、創造力、就業力、領導力,擴大公民社會、豐富台灣文化、 引領社會變遷、開創多元社會、共創責任社會為宗旨。 基金會董事會由 11 名董事所組成,第一屆董事為陳正然、王丹、吳叡人、 李明璁、范雲、張鐵志、楊子葆、劉孟奇、鄭麗君、蕭美琴、龔明鑫,董事長為 陳正然。平時會務由執委會負責設計、決議,執行長由鄭麗君擔任,另設兩位副 執行長協助會務。首屆執委有何宗勳、吳麗芬、李重志、林淑娥、張國城、盤立 文、謝昇佑等人,執委會基本上一個月開會一次。 青平台的活動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CAFÉ PHILO 講座」 。第二類「Empower Action:發現改變,行動培力」,曾舉辦「培力工作坊」、「公民便贏人特訓班」、 「Co Local 行動體驗日」、「Open ampus 營隊」等活動。而延續「Co Local 行動 體驗日」 ,青平台在 2013 年提出全新的「Local Fun 計畫」 ,透過「志工籌備團隊 的建立」 、 「Local Fun 遊戲的規劃設計」以及「回饋參與的在地行動」三大階段, 讓青年朋友更親近城鄉,與土地、鄉親直接對話,並進而引導青年投入地方工作, 用實際參與和行動來實踐社會關懷的理想。
(二)重要人事 77 第一屆(2010-2013) 董事長
陳正然
董事
王丹、吳叡人、李明璁、范雲、張鐵志、楊子葆、劉孟奇、鄭麗君、蕭美琴、 龔明鑫
執行長
鄭麗君
執委
何宗勳、吳麗芬、李重志、林淑娥、張國城、盤立文、謝昇佑
第二屆(2013-) 董事長
陳正然(~2013.9) 、鄭麗君(2013.9~)
董事
吳叡人、呂曜志、李明璁、邱俊榮、張鐵志、黃國昌、楊子葆、劉進興、鄭麗 君、龔明鑫、王丹、沈清凱
76
77
以下內容依據「李重志訪談稿」、基金會捐助章程、基金會官方網站整理而成。網址: http://www.ystaiwan.org/。 以下資料由基金會所提供。 146
執行長
鄭麗君(兼)
副執行長
李重志(社會培力中心)、陳錦稷(政策研究中心)
(三)重要活動 78 「CAFÉ PHILO 講座」(簡稱「CP 講座」)是一個有別於官方、學院與商業 的另類講座型態,著重經驗與分享,希望結合知識與行動,探索社會運動的新美 學,發現改變的力量。其前身為「夜之巴別塔沙龍」,從 2010 年 7 月開始舉辦 迄今,2010 年共舉辦 34 場。2011 年增加「思想之翼不負責任講座」和「Open 講座」 ,並跨出台北,至台中茉莉書店舉辦 12 場,北中總共辦了 95 場。2012 年, 巴別塔沙龍的名稱改為「CAFÉ PHILO 講座」 ,主要是為了和另一個青平台每周 五舉辦的哲學討論會:「CAFÉ PHILO 哲學星期五」統整。 1. 2010 夜之巴別塔沙龍 時間
系列
7/14(三)
題目
主講人
我的私密旅行(現場將贈送一 前 陳 文 成 博 士 紀 念 基 金 會 總 幹 本「在異鄉發現台灣」)主持 事:胡慧玲 人: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 教授/劉進興
7/20(二)
人與動物的相遇主持人:台灣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 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 宏
7/21(三)
城市風景
7/28(三)
敏 東南亞的移工與移民
四方報總編輯:張正
獨立書店生與死主持人:中正 小小書店店長:劉虹風 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 究所助理教授/管中祥
8/3(二)
蒙古大草原‧詩的巡禮主持 詩人:李魁賢 人: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 教授/趙天儀
8/4(三)
台北的河濱散記
作家(運詩人):房慧真
台北的夜市人生
作家:房慧真 v.s 作家:陳雪.
8/10(二)
紀錄片的社會實踐
紀錄片導演:蔡崇隆
8/17(二)
紀錄片導演與被攝者的關係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
紀錄片喚起人民力量
紀錄片導演:吳星螢
我們透過紀錄片學到的事
紀錄片導演:顏蘭權、莊益增
8/11(三)
8/24(二) 8/31(二) 9/7(二)
台北與文學
Action 影像與紀實
從「台北星期天」談外勞眼中 電影導演:何蔚庭 的台灣(85min)
78
以下資料轉引自基金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ystaiwan.org/。 147
時間
系列
9/14(二)
9/21(二)
題目
主講人 Bi the way(台灣第一個雙性戀社
看見雙性戀
團)拜坊:剛朵琳、木糸口
性別人權 同志的老後
同志諮詢熱線、台灣同志家庭權益 促進會
9/28(二)
10/4(一)
面向過去而生:當歷史遇上文 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 文學與社會
學 女人寫詩‧詩寫女聲
詩人、臺大語言學研究所所長:江 文瑜
10/5(二)
台灣獨立音樂的起源
10/12(二)
從水晶唱片談獨立音樂的發 輔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東洪
五四三音樂站站長:馬世芳
展 10/19(二)
獨立音樂
10/26(二)
台灣獨立音樂的未來
前魔岩唱片總經理:張培仁
Live house 與獨立音樂的關係 The Wall Live house 執行長傅鉛文 (Orbis)、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 監陳弘樹(小樹)
11/2(二)
由軍政府主辦大選看緬甸民 台灣自由緬甸網絡發言人:楊宗澧 主與人權的發展.
11/9(二)
國際人權
11/16(二)
達賴喇嘛的慈悲政治
前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副祕書 長:翁仕杰
中國與香港的人權概況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 教授:王丹
11/17(三)
漫畫與兩性平等
11/22(一)
葡萄酒的文化想像-從漫畫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客座教授:楊
11/24(三)
動漫你和我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蕭湘文
神之雫談起
子葆
動漫、同人誌的迷思與發展
台大智活中心創新服務組專案經 理:余曜成與談人:依斯特日韓音 樂中心店長王謙謙
11/30(二) 12/1(三)
人物自傳
我的禪食慢味
食養山房負責人:林炳輝
莊子的無情與深情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 研究員、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何 佳瑞
12/8(三)
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助理 教授:陳湘琪與談人:導演蔡明 亮、李康生
12/9(四)
電影放映會
「牽阮的手」紀錄片放映暨座 紀錄片導演:顏蘭權、莊益增 談會
148
時間
系列
12/15(三)
題目
主講人
從心靈與自然談生態心理學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秘書長:陳俊霖 主持人:荒野保護協會名譽理 事長李偉文
12/16(四)
心靈對話
詩與禪主持人:前台大哲學系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教授:趙 教授楊惠南
天儀
12/21(二)
瑜伽脈動與身心靈的轉化
瑜伽修行者.中醫師王雯琦
12/28(二)
神話與占星
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 士候選人任婧英
2. 2011 夜之巴別塔沙龍 日期
系列
題目
主講人
1/4(二)
民主與溝通:如何 「人即目的, 不是工具」(康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 讓 人 聽 懂 - 給 行 德)——一個最基本的表述形 動派的六週課程 式
1/11(二)
「如得其情, 則哀矜而勿喜」 (論語) ——解讀言外之意
1/18(二)
「凡有所主張, 必然是有所反 對」(卡爾.波普)——知識的 起源與認識的法則
1/25(二)
「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辯証法與辯証思 考
2/8(二)
社會文化議題的實例探討—— 總結前四週已經舉過的例子: 蘇案、廢死、能力分班與明星 高中等
2/15(二)
政治經濟議題的實例探討—— 總結前四週已經舉過的例子: 台灣主體性、教師課稅、兩岸 發展等
2/22(二)
紀 錄 片 與 社 會 運 紀錄片與原住民人權
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
3/1(二)
動
什麼是紀錄片的真實
紀錄片導演:吳米森
3/8(二)
紀錄片與環境運動
公視新聞部紀錄片製作人:柯金源
3/15(二)
框架之外
紀錄片導演:賀照緹
3/22(二)
同志運動的影像策略
電影導演:周美玲
Café philo 與公民社會
青平台執行長/鄭麗君 v.s.輔仁大
3/29(二)
文化與政治
149
日期
系列
題目
主講人 學影像傳播系客座教授/楊子葆
4/11(一)
民族主義的永恒魅惑
清 華 大 學社研 所 副 教授 /吳 介 民 v.s.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 員/吳叡人
4/19(二)
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旅行
木菟咖啡館主人/盤立文 v.s.大數 溝通廣告公司負責人/簡國書
4/26(二)
女性的政治參與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范雲 v.s.民 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蕭美琴
5/3(二)
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張鐵志 v.s.
噪音與聲音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 5/10(二)
數位革命後的知識經濟
青平台董事/陳正然 v.s.台經院研 究員兼副院長/龔明鑫
5/17(二)
中國問題
5/24(二) 5/31(二)
獨立音樂人
6/7(二)
中國的人權概況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
中國式民主的危機
教授:王丹
台灣音樂復刻版
拷秋勤樂團:范姜、fishLIN
獨立青年的國際 ROCKER 之 閃靈樂團主唱:Freddy 路
6/14(二)
眾聲喧嘩中的溫柔呼喚-談客 音樂創作人:林生祥 家音樂與土地的連結
6/21(二)
高尚的流浪漢該不該有情緒
音樂創作人:沈懷一
6/28(二)
音樂與社運實踐
黑手那卡西樂團團長:陳柏偉
7/4(一)
台是主還是客?談音樂與認同 濁水溪公社樂團主唱:柯仁堅
7/5(二)
文學與社會
小地鼠歷險記—卡夫卡與布拉 劇場導演:耿一偉 格
7/12(二)
蘇維埃人的蘇維埃記憶
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熊宗慧
7/19(二)
隱喻的疾病
作家:陳雪
7/26(二)
11 種孤獨–變形記,異鄉人,慾 作家:胡淑雯 望街車,麥田捕手,羅麗塔,寵 兒…的"我"與"社會"
8/2(二)
普世人權
女權會代祕書長/鄭凱榕 v.s.台權
性侵犯與人權
會政策倡議部主任/葉亭君 8/9(二)
西藏人權問題的未來
前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副祕書 長:翁仕杰
8/16(二)
志工與國際救援-我的邊境漂 國際志工:賴樹盛 流
8/23(二)
自我教育
學校教育與職業生涯
150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
日期
系列
8/30(二)
題目
主講人
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念
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創校校長:張 純淑
9/6(二) 9/13(二)
台美加日四國任教經驗談 歷史與社會
台大歷史系教授:陳弱水
從日本大河劇看台灣人的歷史 作家:平路 意識(上)
9/20(二)
從日本大河劇看台灣人的歷史 意識(下)
9/27(二)
從日本漫畫看台灣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蔡增家
10/4(二)
酷獸‧鐵人‧大和魂
難攻博士
10/11(二)
宅男與腐女的反抗
台大智活中心創新服務組專案經
動漫電玩祭
理:余曜成 10/18(二) 性別與社會
酷兒飄浪
台大法律系副教授:陳妙芬
10/19(三)
身體再思考:女人與老化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 明莉
10/25(二)
早起為兒做羹湯-單親爸爸育 電視主持人:廖偉凡 兒經
11/1(二)
藝術與社會
藝術的社會實踐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吳瑪俐
11/8(二)
藝術與環境運動的接軌-以台 台灣史博物館公共服務組組長:許 西蚵貝壁畫為例
11/15(二)
秀雲
從飛碟屋到蚊子館-談藝術如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姚 何介入社會
瑞中
11/22(二) 社 運 這 條 路 - 社 公娼生涯不是夢-我為何投入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執行長:鍾君 運工作者生命史 妓權運動
竺
11/29(二)
我的工運之路
12/6(二)
社運最前線-我的苦勞你的新 苦勞網特約記者:孫窮理
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
聞 12/13(二) 綠生活
中年人的田園詩
12/20(二)
水意識:河流、溼地與海洋文 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
12/27(二)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
學
心研究員:吳明益
老男人的菜市場
自然作家:劉克襄
3. 2012 CP 講座@CAFE PHILO 慕哲咖啡館 日期
系列
題目
主講人
1/3 (二)
劇場與民主
劇場中的身體與政治
劇場工作者/王墨林
1/10(二)
演員之路─移動的帳篷,勞動 台灣海筆子成員:許雅紅
151
日期
系列
1/17(二)
題目
主講人
的身體
特別來賓:台灣海筆子成員李昀
劇場中的柔性革命-談被壓迫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頼 者劇場
淑雅
1/31(二)
表 演 藝 術 與 台 灣 江之翠劇場與南管藝術
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
2/20(一)
美學
金枝演社與台客華麗美學
金枝演社劇團團長:王榮裕
民眾劇場與民間美學
差事劇團團長:鍾喬
金融海嘯與全球債務
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
2/28(二)
歐債危機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
3/6 (二)
生來負債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樊家忠
2/29(三) 2/21(二)
3/13(二)
大債時代
原 住 民 與 土 地 正 關於《賽德克‧巴萊》的 14 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 v.s.台大 義
3/20(二)
則觀點
歷史系教授/周婉窈
我看霧社事件
電影「賽德克‧巴萊」族語顧問/ 郭明正 v.s.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 窈
4/10(二)
農業與飲食文化 從台灣農陣談勞動美學
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兼台灣農村 陣線發言人:蔡培慧
4/17(二) 5/1 (二)
248 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
新農民運動 社會正義(醫改、拆除白色巨塔
台大社工系副教授暨醫改會執行
賦稅、勞動、居住)
長:劉淑瓊
5/8 (二)
從街頭派對到派遣社會
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暨反 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堦
5/15(二)
破解房地產及都市更新神話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
5/23(三)
崩世代的未來
勞工陣線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洪 敬舒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王兆慶
5/29(二)
青年與就業
為何青年會失業
中山大學政經系教授兼副教務 長:劉孟奇
6/6(三) 6/19(二)
生活風格
6/26(二)
台灣麵包征服世界
莎士比亞烘焙坊創辦人:武子靖
把台灣穿出去
服裝設計師:許艷玲
垃圾設計
「MINIWIZ」小智研發工業設計 師:張詠竣
7/3 (二)
世界的盡頭
漫滋慢味‧PASA 廚房作者:江冠 明
7/10(二)
文學與政治
7/17(二) 7/31(二)
藝術與政治
戀舊癖
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楊翠
俄國文學與政治
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熊宗慧
創作的目的
當代藝術家:陳界仁
152
日期
系列
8/7 (二)
題目
主講人
文化告解室-藝術揭密行動
策展人:吳牧青 藝術家:孫懿柔
8/14(二) 9/11(二)
藝術做為一種反對形式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
社運、政治、街頭 上帝的能歸凱撒嗎
催生動保司行動連盟連絡人/黃泰
文化
山 v.s.苦勞網特約記者/孫窮理
9/18(二)
街頭文化如何可能-遊民與塗 台大城鄉所副教授/畢恒達 v.s.台 鴉
灣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郭盈靖
10/2(二)
媒體、性別、分手 求愛三部曲
作家:馮光遠
10/3(三)
暴力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陳明
身體再思考:女人與老化
莉 10/9(二)
分手的藝術
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
10/23(二) 高 科 技 與 人 類 未 馭 電 飛 行 ─ A Brief Intro to 破報專欄作家:難攻博士 來 10/30(二)
Cyberpunk 在月球上漫舞
科幻作家:洪凌
11/13(二) 司法改革與人權 司法改革的反挫
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峰正
11/20(二)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
1989 與 2008 民運之比較
教授:王丹 12/4(二)
社會運動形式的演變
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
12/10(一) 內在探索
女農補地,還樹於林
「女農討山誌」一書作者:阿寶
12/20(四) 主持人:劉敬文/ 社運需要英雄嗎?-從野百 與談人: 前 野 草 莓 學 運 成 合、野草莓到反媒體巨獸青年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員
聯盟
副研究員 陳柏偉/「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 兼主唱 林飛帆/反媒體壟斷青年聯盟召集 人 陳為廷/反媒體壟斷青年聯盟成員
153
※學術團體※ 一、東吳 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79 (一) 成立經緯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成立於 2000 年,主要目的在建立台灣第一個 專業的人權與教學中心,以促進人權議題的跨領域研究、人權教育推廣、人權工 作者訓練,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研究中心設置主任一人,由具副教授以上資格之 規劃決策委員會成員互推產生,負責綜理並推動中心業務。第一屆規劃決策委員 會由研究中心籌備小組成員擔任,任期三年。第二屆後各屆委員會,由中心研究 人員互推 9 至 15 人組成,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 在人權教育部分,研究中心分別在 2004 年成立東吳大學人權課程,2008 年 成立人權碩士學程。人權學程設立的目的在為不同領域背景的大專院校學生提供 系統性的人權教育。核心課程包括「人權哲學」、「人權思想史」 ,與「國際人權 法」 。目前,有超過 200 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學生申請修讀,超過 50 位學生得到 結業證書,並有多位學生大學畢業後進入人權非政府組織工作。人權碩士學位學 程成立的目的在深化人權的教育與研究,培養具碩士資格的專業人才,以期在學 術及實務領域作出貢獻。
(二) 重要人事變遷 現任成員 主任
黃默
研究人員
黃秀端(卸任主任) 、鄧衍森(卸任主任) 、王叢桂、吳志光、林正弘、葉德蘭、 劉紹華、劉惠琴、潘美玲、潘維大
79
以下資料整理自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製,〈東吳大學的人權教育〉宣傳品、東吳大學「人權 教育網」網頁,網址:http://www.hrp.scu.edu.tw/index.jsp。 154
(三) 重要工作、活動 1. 人權饗宴 活動
活動日期
鮭魚返鄉、台商回流的人權面向
2012.11.23 - 2012.11.23
中國的崛起與兩岸三地的民主與人權發展
2012.10.15 - 2012.10.15
崩世代:台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2012.05.23 - 2012.05.23
100.12.23 星期五 12:00-13:30【六輕污染和工安事故的真相和真相
2011.12.23 - 2011.12.23
的背後】 100.10.21(星期五)12:30-14:00【台灣與世界的糧食危機】
2011.10.21 - 2011.10.21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施行檢討回顧》系列演講之四
2011.05.23 - 2011.06.09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施行檢討回顧》系列演講之三
2011.04.01 - 2011.04.29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施行檢討回顧》系列演講之二
2011.04.01 - 2011.04.27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施行檢討回顧》系列演講之一
2011.03.04 - 2011.03.23
土地正義系列演講之四「崛起中的台灣新農業運動」
2010.12.20 - 2010.12.29
土地正義系列演講之三「進行中的台灣新圈地運動」
2010.11.16 - 2010.11.24
土地正義系列演講之二「農村的未來?! 檢視農村再生條例」
2010.10.08 - 2010.10.20
土地正義系列演講之一「土地正義與國土規劃」
2010.10.01 - 2010.10.01
【人權饗宴】廢除死刑? 殺無赦!
2010.05.27 - 2010.06.07
【人權饗宴&電影院】T婆工廠紀錄片暨座談會
2010.05.23 - 2010.06.02
【人權饗宴】當前中國的非經濟訴求集體抗議
2010.05.21 - 2010.05.27
人權與環境之永續發展
2009.12.08 - 2009.12.16
台灣勞工運動與勞工權利
2009.11.27 - 2009.11.27
騷動流離:台灣新移民的人權奮鬥故事
2009.10.21 - 2009.10.21
聯合國氣候談判及青年國際參與
2009.03.25 - 2009.03.25
2. 國際迷你課程 活動
活動日期
2012 國際迷你課程Mini-Course in Human Rights
2012.11.11 - 2012.11.22
2011 國際迷你課程 -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 An Evolving
2011.12.12 - 2011.12.22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0 第二彈 國際迷你課程 加拿大的司法制度與兩個國際人權
2010.12.03 - 2010.12.10
公約 2010 年人權學程迷你課程-中國憲政改革及政治社會轉型
2010.05.04 - 2010.05.28
2009 年人權學程迷你課程
2009.05.04 - 2009.05.08
155
3. 研究中心活動 活動
活動日期
2011 年國際人權公約研討會於 12 月 8-9 日盛大召開!!
2011.12.08 - 2011.12.09
「兩岸人權研究交流與對話」座談會
2011.06.29 - 2011.07.07
「臺灣獎助金」訪問學人學術討論會
2011.03.18 - 2011.03.24
【人權讀書會】Robert A. Dahl的論民主(On Democracy)導讀
2011.03.01 - 2011.04.15
「中國流亡詩人:貝嶺」演講公告
2011.03.01 - 2011.03.02
《人權風.瘋人權:人權理念的傳播與落實》國際研討會
2010.12.03 - 2010.12.06
「大國沉淪?中國模式的人權陰影」座談會
2010.02.04 - 2010.02.04
台灣NGO聲援中國維權人士 記者會
2010.02.03 - 2010.02.03
法國第五共和合憲性審查制度的變遷—以憲法委員會為中心
2010.01.12 - 2010.01.12
中國大陸婦女權益保障之現況
2010.01.08 - 2010.01.08
校園師生對性侵害案例研討會
2009.12.28 - 2010.01.09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人權座談會--台灣人權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2009.12.09 - 2009.12.20
人權讀書會:全球化、發展與弱勢族群的權利
2009.10.09 - 2010.07.09
檢視防制人口販運的國際合作策略-以大湄公河地區為例
2009.06.29 - 2009.06.29
當代中國社會觀察校園巡迴影展
2009.05.27 - 2009.06.14
六四 20 週年校園巡迴影展
2009.05.26 - 2009.06.11
六四‧學運與知識份子座談會
2009.05.26 - 2009.05.26
(四) 出版品 1. 台灣人權學刊(2011-) ,於每年 6 月 10 日及 12 月 10 日出版。 2. 人權通訊(2004-),於每 3 個月發行 1 期。
156
貳、研究成果內容摘要 一、史料彙編(47 筆)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王正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
1970 年,時任《大華晚報》董事長李荊蓀遭逮捕,被
(編輯)
案史料彙編(一)》 ,台北:國史
控參加叛亂組織而被判處無期徒刑。本書主要搜集的是
館、文建會,2008
「李荊蓀案」的史料,內容為「偵查起訴」與「筆錄與 自白書」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 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叢書乃以國防部藏 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 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 編而成。
王正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
本書是「李荊蓀案」的史料彙編第二冊,內容為「審理
(編輯)
案史料彙編(二)》 ,台北:國史
宣判與辯護」與「判決與減刑到開釋」之檔案內容。 (建
館、文建會,2008
議兩冊合併)
司法行政部
《共匪對台陰謀活動》,第 1
戒嚴時期,若干情治機關曾編輯政治案件的檔案史料,
調查局(編)
輯,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
提供內部人員參考,這本《共匪對台陰謀活動》即屬此
局,1961
類。本書不但收集了 1958 年 1 月─1959 年 12 月的案例 共 21 件,更有專章分別針對「共匪對台滲透陰謀之檢 討」與「加強檢肅工作之途徑」進行總體分析。
司法行政部
《要案紀實》 ,第 1 輯,台北: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所編印的《要案紀實》 ,至少有 5 輯,
調查局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3
(編印)
分別於 1973-1977 年間出版。就體例而言,每輯皆分為 「偵防案件」(叛亂案件)與「非法案件」兩部分;而每 輯的「偵防案件」皆選錄 40 件個案,5 輯共計 200 件 個案。對了解 1960-70 年代的政治案件,價值極高。 《要 案紀實》的第 1 輯收錄的案件有崔小萍案、郭衣洞(柏 楊)案,李武忠案、李荊蓀案、駱神助案、洪惟仁案等。
司法行政部
《要案紀實》 ,第 2 輯,台北: 《要案紀實》第 2 輯收錄的案件有廖鑑文案、陳長坤
調查局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4
(編印)
案、孫承傑案、周濟剛案、沈匡宇案、鄔來案、楊春暉 案等。
司法行政部
《要案紀實》 ,第 3 輯,台北: 《要案紀實》第 3 輯收錄的案件有紀裕常案、張蔚光
調查局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5
(編印)
案、吳力生案、史葵心案、鄧錡昌案、侯定西案、楊碧 川案等。
司法行政部
《要案紀實》 ,第 4 輯,台北: 《要案紀實》第 4 輯收錄的案件有熊傑案、沈嫄璋案、
調查局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6
李世傑案、蔣海溶案、路世坤案、周金聲案、余振邦案
157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編印)
摘要 等。
司法行政部
《要案紀實》 ,第 5 輯,台北: 《要案紀實》第 5 輯收錄的案件有王世一案、林明清
調查局(編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7(234
案、朱博能案、張先棠案、高志立案、鄭繪川案、陳寶
印)
輯沒有)
全案等。
何鳳嬌
《政府接收台灣史料彙編》,
本書以國史館所藏台灣接收相關檔案為主,彙集台灣省
(編輯)
台北:國史館,1990
政府檔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行政院檔案及中 研院近史所經濟檔日產接收史料等資料,在解嚴民主化 初期限制台灣史研究的「政治因素」消失之際問世。共 有四部分:首先是日治時期法令的整理,國府接收之始 未便全盤廢除日治時期法令規章,因此僅將為害人民的 苛法取消,其餘法令則暫予保留修正,作為施政參考, 俟新法令公布再予以廢止;其次是日人機關產業接收, 包括國府中央及行政長官公署的接收機構、法令規章, 以及金融產業、不動產、軍需物資、醫療衛生器材及司 法機構的接收情形;日僑遣送與徵用部分則包含前後五 次遣返相關紀錄、留用人員資料及管理情形,朝鮮與沖 繩僑民遣返則因與日本內地人狀況不同而專章彙整,這 部分工作為時較久,直到 1949 年仍有日僑聲請留台 案;最後是旅外台僑遣返,包括戰時定居於日本內地、 中國大陸各地,以及被徵調到南支、南洋、濠北等地服 役的台灣人,他們在戰後面臨的生計困窘及通敵清算, 要求早日返台的請願呼籲,以及國府與行政長官公署籌 措資金、調配船班協助旅外台人返鄉歸籍的努力情形, 透過檔案亦可見一斑。本書收錄檔案之時間大致以 1945 到 1947 年為主,但有部分事務在此後仍持續進 行,如日僑留用與遣返。
何鳳嬌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
湯守仁案是 1950 年代高山族匪諜案的代表案件之一,
(編輯)
案史料彙編(一)》 ,台北:國史
湯守仁於 1952 年被拘押,1953 年被槍決。本書主要搜
館、文建會,2008
集的是「湯守仁案」的史料,內容包括「成為目標」與 「天羅地網的跟蹤報告」等內容。本書屬國史館所編輯 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叢書乃 就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主,輔以檔 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供的資 料,加以彙編而成。
何鳳嬌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
(編輯)
案史料彙編(二)》 ,台北:國史
摘要見第一冊
館、文建會,2008
158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周美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陳中統
1969 年,警備總部以陳中統「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
(編輯)
案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 政府而著手實行」 ,將他判處 15 年有期徒刑。本書主要 文建會,2008
搜集的是「陳中統案」的史料,內容為「決定命運的筆 錄與自白書」 、 「無奈的等待與親友的救援」 、 「起訴與答 辯進行曲」 、 「判決確定與親友反應」 、 「財產查封問題」 、 「國際支援與減刑」 、 「刑滿開釋」之檔案內容。本書屬 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 一。該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 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 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1975 年,白雅燦在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時,因發表批評
周琇環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白雅燦
(編輯)
案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 蔣經國的言論而遭逮捕,其後被判處無期徒刑。本書主 文建會,2008
要搜集的是「白雅燦案」的史料,內容為「相關證物」、 「筆錄與判決書」 、 「查封財產」 、 「情報與資料」 、 「家書 與陳情書」 、 「質詢、絕食與釋放」之檔案內容。本書屬 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 一。該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 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 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1971 年,情治單位認為駱神助涉有匪嫌而加以偵辦,
高素蘭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駱神助
(編輯)
案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 其後警備總部以「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 文建會,2008
行」將他判處無期徒刑。本書主要搜集的是「駱神助案」 的史料,內容為「偵訊與調查」 、 「調查筆錄」 、 「自白與 陳述」 、 「起訴」 、 「開庭與審理」 、 「判決與覆判」 、 「保外 就醫」 、 「借提與還押」 、 「執行、減刑與特赦」之檔案內 容。本書收集史料以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 案》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 關人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1954 年,保安司令部逮捕曾任台灣省參議員以及省府
張炎憲、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林日高
許芳庭
案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 委員的林日高,其後軍事法庭以叛亂罪將他處死。本書
(編輯)
文建會,2008
主要搜集的是「林日高案」的史料,內容為「從共產黨 員到省參議員」 、 「巨變二二八:逃亡、被捕、自新」 、 「重 返政壇:從出獄到再度入獄」、「身陷白色恐怖」、獄中 書信」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 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 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
159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而成。
許進發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學生工
「學生工作委員會」成立於 1947 年,是潛台「中國共
(編輯)
作 委 員 會 案 史 料 彙 編 》, 台
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下轄的單位,負責全台大專院
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校學生的組織發展與學生運動的領導工作,1950 年為 台灣的情治單位所破獲。本書主要搜集的是「學生工作 委員會案」的史料,內容包括「案情辦理」 、 「組織關係」 、 「案情訊問筆錄」 、 「刑責處分」 、 「保證人等之連帶處分」 等內容。本書屬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 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叢書以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 司令部檔案》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 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許進發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簡吉案
1950 年,時任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山地工
(編輯)
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
作委員會」書記的簡吉被捕,其後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以
文建會,2008
「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將他處死。 本書主要搜集的是「簡吉案」的史料,內容為「日治時 期著作及相關記事」、「戰後初期活動記事」、「『二二八 事件』時期活動記事」 、 「山地工作委員會時期活動記事」 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 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國防 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 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程玉凰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
「沈鎮南案」發生在 1950 年,以台糖公司總經理沈鎮
(編輯)
案史料彙編(一)》 ,台北:國史
南為主、牽連該公司二十餘名員工的叛亂案。據學者研
館,2008
究指出,該案乃羅織編造而成。本書主要搜集的是「沈 鎮南案」的史料,內容為「偵查逮捕與自白書」,分別 包括從第一批到第四批被捕人員的相關檔案內容。本書 屬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 之一。該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 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 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程玉凰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
(編輯)
案史料彙編(二)》 ,台北:國史
摘要見第一冊
館,2008 1970 年,時任教台北工專的李武忠被調查局約談,其
葉惠芬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武忠
(編輯)
案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 後軍事法庭認定他「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 文建會,2008
實行」 ,將他判刑 12 年。本書主要搜集的是「李武忠案」 的史料,內容為「追蹤蒐證」 、 「扣押偵訊」 、 「移回調查」 、 160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繼續偵訊與延長羈押」 、 「日記節錄、自白與申訴」 、 「起 訴與審理」 、 「判決與執行」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史館 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 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主, 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 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1952 年,時任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南部領導
歐素瑛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媽兜
(編輯)
案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 人的李媽兜被捕,其後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以「意圖以非 文建會,2008
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將他處死。本書主要收 錄的是「李媽兜案」的史料,內容為「情報與調查」 、 「筆 錄與自白書」 、 「起訴與判決」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史 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 該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 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 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張化民是一位外省籍知識份子,來台後一直任職報社或
蔡盛琦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張化民
(編輯)
案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 雜誌社,擔任主筆或編輯的職務。然於 1966 年與 1979 文建會,2008
年,兩度因文字觸怒統治當局而入獄。本書主要收錄的 是「張化民案」的史料,內容為「逮捕與偵訊」 、 「第一 階段偵訊筆錄」 、 「延長羈押」 、 「第二階段偵訊筆錄」 、 「陳 情書」 、 「張化民密封證物」 、 「張化民案密卷」 、 「台灣警 備總司令部特種調查室對張化民案之報告」、「起訴 書」 、 「第一次開庭與答辯狀」 、 「第二次開庭與宣判」 、 「覆 判與抗告」 、 「判決確定與入獄」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 史館所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 一。該叢書乃就國防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 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 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蕭李居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
1979 年,情治單位以牽涉吳春發叛亂案為由,逮捕余
(編輯)
案史料彙編(一)》 ,台北:國史
登發、余瑞言父子,其後被軍事法庭以知匪不報與為匪
館、文建會,2008
宣傳,將余登發判處 8 年有期徒刑。本書主要收錄的是 「余登發案」的史料,內容為「逮捕與調查」 、 「知匪不 報案之偵訊筆錄與自白書」、「為匪宣傳案之偵訊筆 錄」 、 「起訴判決與聲請覆審」 、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對情 勢的因應」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史館所編輯的「戰後 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叢書乃就國防部 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主,輔以檔案管理局
161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供的資料,加以 彙編而成。
蕭李居(編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
本書主要搜集的是「余登發案」的史料,內容為「保外
輯)
案史料彙編(二)》 ,台北:國史
就醫」 、 「保外就醫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的監控」 、 「監察
館、文建會,2008
院的調查」 、 「相關證物」之檔案內容。本書屬國史館所 編輯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叢書之一。該叢 書乃就國防部黨藏之《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為主, 輔以檔案管理局與國史館所藏檔案,以及相關人士所提 供的資料,加以彙編而成。
李宣鋒等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
1998 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於出版了一套 5 冊、由李
(主編)
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
宣鋒等人所主編的《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政治案
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件史料彙編》,主要收集自國防部史政編譯處、國家安
會,1998
全局,乃至美國國家檔案館,為 1990 年代頗具代表性 的官方版政治案件史料彙編。第一冊為「中外檔案」, 內容主要包括「國防部史政編譯處檔案」 、 「美國國家檔 案管檔案」、 「大事記」等等。
李宣鋒等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
第二冊為「個案資料」,內容主要包括「基隆市工作委
(主編)
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二)個案資
員會鍾浩東等人案」 、 「高雄工作委員會等人案」 、 「台灣
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省工作委員會等人案」 、 「台北市工作委員會郭琇琮等人
會,1998
案」 、 「台灣省工委會郵電總支部計梅真等人案」 、 「吳石 等人案」 、 「蘇俄國家政治保安部潛台間諜汪聲和、李朋 等人案」、「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竹南支部曾文章等人 案」、「台中地區工委會張伯哲等人案」、「『山地武裝組 織』草屯、南投支部洪西以等人案」 、 「山地委員會簡吉 等人案」 、 「中央社會部潛台間諜蘇藝林等人案」 、 「台灣 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等人案」等等。
李宣鋒等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
第三冊為「個案資料」,內容主要包括「台灣省工委會
(主編)
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三)個案資
鐵路部份組織李生財等人案」 、 「台北監獄組織吳朝麒等
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人案」 、 「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南縣麻豆支部謝瑞仁等人
會,1998
案」 、 「蘭陽地區工委會盧盛泉等人案」 、 「中部地區南投 區委會洪麟兒等人案」、「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陳崑崙(混 淪)等人案」、「吳錦年案」、「台灣省工委會台南大內支 部楊清淇李生財等人案」 、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部武裝 組織王再龔等人案」 、 「高山族湯守仁等人案」 、 「台灣省 工委會台南後掘基地李凱南等人案」、「曹昭蘇等人 案」、「張木生等人案」、「陳明誠等人案」、「『社會主義 青年大同盟』黎子松、傅煒亮等人案」 、 「台灣青年民主
162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自治革命促進會金木山等人案」 、 「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 六機場支部傅慶華等人案」 、 「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盧慶秀 等人案」 、 「新竹地區竹南區委員李建章等人案」 、 「竹北 區委赤柯山支部林礽階等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新竹鐵 路支部王顯明等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桃園無線電台支 部林清良等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台大支部石玉峰等人 案」等等。
李宣鋒等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
第四冊為「個案資料」,內容主要包括「台灣省工委會
(主編)
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四)個案資
雲林地區組織陳明新等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中部武委
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殘餘份子李添枝、林水木等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苗
會,1998
栗地區銅鑼支部黃逢開等人案」 、 「李義成等人案」 、 「李 媽兜等人案」 、 「台灣前鋒青年協會洪養等人案」 、 「徐金 生等人案」 、 「段澐等人案」 、 「台灣『蓬萊民族自救鬥爭 青年同盟』林昭明等人案」 、 「林斯鎰等人案」 、 「苗栗油 廠支部彭新貴等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台南地委會嘉義 市支部張棟材等人案」 、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苗栗地區武 裝組織李阿春等人案」、「鹿窟武裝基地許希寬等人 案」 、 「外圍組織『綠幫革命團』李書勳等人案」 、 「孔昭 允等人案」 、 「海山基地江鳳等人案」 、 「文教界熊琰光等 人案」 、 「姚妙舟、施珍等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台大法 學院支部葉城松等人案」 、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許宜卿等 人案」 、 「台灣省工委會台南市委會郵電支部吳麗水等人 案」 、 「樹林三角埔隱蔽基地等人案」 、 「台灣民主自治同 盟高雄三民國校小組莊水清等人案」等等。
李宣鋒等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
第五冊為「附錄」,內容主要包括「海軍事件」、「相關
(主編)
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五)附
人士訪談紀錄」 、 「相關法令」 、 「台灣地區五○年代口述
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歷史統計表及受訪人名單」 、「相關照片」等等。
會,1998 薛月順、曾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
本書匯編台灣歷經戒嚴與解嚴之相關史料,而主要資料
品滄、許瑞
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
來源為國使館等所典藏之政府檔案,以及《台灣省長官
浩(編註)
北:國史館,2000
宮署公報》 、 《台灣省政府公報》 、 《國民政府公報》 、 《總 統府公報》 、 《立法院公報》 、 《司法行政部公告》等政府 公文書;,另外,民間資料則納編《自由中國》 、 《台灣 政論》等,與「美麗島事件」後所蓬勃發展的黨外雜誌 叢書。內容共分五章,首章係以戒嚴法與戒嚴令頒布為 主要史料載錄;第二章所羅搜之史料,則以政府公佈之 戒嚴相關行政命令為主體;第三章所選錄文章,包括對
163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戒嚴持贊同態度的言論四篇,反對戒嚴的言論九篇:第 四章,主要從《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 《台灣省議會專輯》 與《立法院公報》中,選錄十篇重要的質詢答辯內容紀 錄;第五章首節主要係收錄政府規劃解嚴的重要文件, 及同時因應解嚴的相關措施,如頒布「動員戡亂時期國 家安全法」;次節則收錄重新界定軍事與海岸管制區, 以及廢止戒嚴相關法規命令等文獻。
周琇環、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
此書徵引資料來源包括:各類政府檔案及公報,報紙報
陳世宏
編(二):組黨運動》 ,台北:國
導與評述,民間刊物之社論文章,反對運動組織或行動
(編註)
史館,2000
的相關人事資料、組織編制章程、會議紀錄、行動宣言 或聲明,以及私人手稿等。 全書共分五章,依序為「《自由中國》的組黨運動」 、 「民 國六○年代黨外的串聯」 、 「高雄事件後的黨外串聯和雛 形政黨」 、 「從中央後援會到公政會」 、 「組黨競賽」等。 在內容鋪述方面,首兩章,係以「乾階段運動發生關鍵 性結果的時間作劃分,文件基本上按照政治運動的進程 來編排」 ,後三章, 「則是以黨外陣營因應選舉活動而籌 劃的不同組織為梗概,參考組織化議題進行的脈絡,凸 顯各種組織策略或組黨理念的發展過程」 。
陳世宏、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
本書編纂主軸置於「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並旨
張建隆
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
在彙編 1978 年 6 月到 1979 年 9 月期間,相關黨外運動
(編註)
總部》 ,台北:國史館,2001
史料。《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 團到黨外總部》主要係以江鵬堅捐贈的史料為資料主 體,並兼佐「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歷年蒐集整理的 相關資料,分作七章,而匯整一書。首章「黨外助選團 籌組前的政治事件」,在於「透析『黨外助選團』籌組 前的政治氛圍和黨內外的互動關係」;次章「台灣黨外 人士助選團」,則闡明助選團之所以短期間內捲起空前 熱潮的過程經緯;第三章「民主餐會與競選活動」,主 要係呈現當時黨外選舉宣傳的盛況;第四章「斷交停選 與黨外人士國是會議」,則旨在呈現該時台灣「因斷交 而激起的黨內外對峙的緊張氣氛」;第五章「余登發事 件和政治救援」 ,透過相關政治救援行動史料,突顯「黨 外陣營的憂患意識和團結一致」;第六章「許信良休職 事件」,係以許信良休職案為主軸,並藉此呈現「黨內 外關係因許案而日益惡化的過程」;終章「黨外總部與 美麗島社」,主要係呈現「黨外陣營在對抗政治打壓和
164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處裡內部整合危機過程」,而最終則認為「美麗島雜誌 社的機制,實現了『沒有黨名的黨』的歷史任務」。
倪子修
《化解仇恨 超越悲情─補償
這是「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總編輯)
基 金 會 成 果 專 輯
基金會」編輯與出版的成果專輯(1999-2004 年)。本書
(1999-2004)》,台北:財團法
內容除「補償基金會大事紀」 ,還包括: 「本會沿革介紹
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
及會務運作情形」 、 「活動花絮剪輯」 、 「研究叢書、期刊
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5
成果及貴賓參訪本會介紹」,最後還有「相關法規」作 為附錄。
倪子修(總
《走過十年 迎向未來:補償
這是「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編輯)
基 金 會 十 週 年 紀 念 專
基金會」十週年(1999-2009 年)的紀念專書。本書共分
書:1999-2009》 ,台北:財團法
為七大單元,包括:「組織沿革」、「補償作業」、「紀念
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
活動」 、 「白色恐怖紀念碑」 、 「文化與出版」 、 「未來展望」
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9
以及「附錄」等等,主要在呈現該會成立十年間的重要 成果。
國家安全局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 1
這套《歷年辦理匪案彙編》,至少有三輯,目的是提供
(編)
輯,台北:國家安全局,1959
情治人員內部參考。第 1 輯收錄了 80 個案件,較著名 的案件有:蔡孝乾等案、吳石等案、計梅真等案、施部 生等案、沈鎮南等案、湯守仁等案、李友邦案、李媽兜 案、段澐等案。本輯採逐案檢討的方式,大致上,每個 案件會依序記載「偵破時間、地點」、「匪諜及處理情 形」、「案情摘要」、「陰謀策略與活動方式」、「通訊方 法」 、 「應變準備」 、 「偵破經過」 、 「對本案之綜合檢討」、 「備考」、 「檔案文號」等內容。
國家安全局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 2
第 2 輯收錄了 82 個案件,較著名的案件有:鍾浩東等
(編)
輯,台北:國家安全局,出版
案、郭琇琮等案、簡吉等案、黃紀男等案、李水井等案、
時間不詳
李玉堂等案、姚錦等案、林錦文等案、林日高等案。本 輯採逐案檢討的方式,大致上,每個案件會依序記載「偵 破時間、地點」 、 「案情摘要」 、 「偵破經過」 、 「陰謀活動」 、 「連絡通訊」 、 「應變方法」 、 「綜合檢討」 、 「涉案人犯處 理情形」等內容。
國家安全局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 3
第 3 輯收錄了 52 個案件,與前兩輯略有差異之處,在
(編)
輯,台北:國家安全局,出版
於本輯較少著名案件,且多半牽涉中共特定官方組織,
時間不詳
如湖南省公安廳、華東區統戰部、福建海防局、浙江省 政府、南京市公安局等等。本輯採逐案檢討的方式,大 致上,每個案件會依序記載「偵破時間、地點」 、 「案情 摘要」 、 「偵破經過」 、 「陰謀活動」 、 「連絡通訊」 、 「綜合 檢討」 、「涉案人犯處理情形」等內容。 165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張博宇(編)
《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本書作為「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國語文教育研討會資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料」,以歷史敘事而非資料彙編的方式,追溯台灣「國 語運動」自荷領、日治以至著書之時的發展經過。本書 敘事分上下兩篇,從「最廣義的國語」角度,將荷蘭統 治時代的(指原住民語)羅馬字(新港文)、鄭氏政權時 期漢文教育、清代推動官話正音皆納入國語運動範圍討 論,從而日治時期殖民統治者對漢文與方言的逐步限 縮,以及台灣人堅持使用漢文,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研究 與推廣白話文的努力,皆成為「保衛國語」的行動;下 篇「台灣光復後的國語運動」從戰後以閩南語、客語取 代日語作為台人日常生活所需「方言」的定位,國語推 行者「重國語以尊國體」「承接重慶戰鬥精神,在精神 上給台胞以鼓舞安慰,對日語加以打擊消除」,兼具文 化運動及實際行動的自我認知,到戰後初期國語教育的 紛亂局面,國語會組織設立與國音標準、國語政策制訂 推行,中央至地方各級國語推行機構的職能與業績,高 等教育、國民教育及社會教育中的國語環境布置及推 廣,皆有簡要敘述。附篇則彙整出「台灣光復後國語運 動大事紀」 ,自 1945 年戰後接收起,按日期記載國語運 動在台灣推行之重要措施、規定及行動,並隨時補充作 者自身見聞,直到 1974 年「國語文教育研討會」為止。
張瑞成(編)
《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
本書主要蒐集中華民國政府自籌劃、準備接收台灣,以
收》,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
至戰後接收工作告一段落之相關檔案資料。包括國民參
會,1990
政會及福建省臨時參議會戰時各項相關提案與決議,開 羅會議、波茨坦宣言載明戰後台灣、澎湖歸還中國,以 及幕後之外交談判過程,1944 年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 設計局「台灣調查委員會」成立後之歷次工作報告、會 議紀錄與重要工作方針,蔣介石主席特任陳儀為台灣省 行政長官手令,以及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等資料;受 降接收部分資料則以戰區統帥、中央政府及台灣行政長 官公署、台灣警備司令部接受日軍投降之備忘錄、命令 及報告書,遣送日僑紀實,以及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接收 處理日產之法令章程、重要議案及處理情形為主。由於 本書編輯時正值解嚴之初,海峽兩岸尚未完全開放交 流,仍有部分資料未能收入,但對於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台灣之國際外交折衝,政治、教育、經濟等各方面部署 情形,以及日軍受降、日人遣返及日產接收實施狀況已
166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能顯現輪廓。
陳世宏、
《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
雷震案發生於 1960 年,是白色恐怖時期代表性的案件
張世瑛、
案選輯》 ,台北:國史館,2002
之一。本書乃國史館依據國防部檔案的選輯,依序為「案
許瑞浩、
發之前」 、 「從逮捕到審判」 、 「判決之後(一):監察院的
薛月順(編)
調查」 、 「判決之後(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的分析報告 及對輿論的反應」等四章。本書的內容,對了解雷震案 被處置的過程,極具史料價值。例如,其中有一份史料 記載,1960 年 10 月 8 日下午雷震案宣判前,當天上午 11 點鐘,蔣介石總統召集副總統以下共 14 名黨政軍特 要員,在總統府內召開「商討雷(震)案」的極機密會議, 他們要在甲、乙、丙三個腹案中擇定其一。經過在場人 員分析這三案的利弊得失之後,蔣介石「裁決採用乙 案」 ,並做出「雷之刑期不得少於 10 年」 、 「覆判不能變 更初審判決」等指示。
陳世宏、
《雷震案史料彙編:黃杰警總
雷震案發生於 1960 年,是白色恐怖時期代表性的案件
張世瑛、
日記選輯》,台北:國史館,
之一,當時負責處置雷震的主要機構為警備總部,而警
許瑞浩、
2003
備總司令為黃杰將軍。本書資料來源為國防部史政編譯
薛月順(編)
室所藏之「黃杰將軍工作日記(警總)」,乃國史館依據 黃杰擔任警備總司令時的日記,尤其針對與雷震案有關 的日記之選輯。選輯的內容,始於 1958 年 10 月 18 日, 終於 1962 年 7 月 28 日。
陳世宏、
《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回憶
雷震案發生於 1960 年,是白色恐怖時期代表性的案件
張世瑛、
錄焚毀案》,台北:國史館,
之一。雷震在十年牢獄期間,曾撰寫數百萬字的文稿;
許瑞浩、
2003
1988 年監察院指派謝崑山委員負責調查,並索回雷震
薛月順(編)
在獄中所寫的回憶錄,然軍人監獄卻聲稱已將回憶錄焚 毀。該回憶錄史料價值極高,乃近代中國與台灣相當珍 貴的憲政史、政黨史與政治史料。本書的內容,以國史 館所藏「雷震檔案」當中重要的官方檔案為主,依序分 為「監察院對於雷震回憶錄焚毀案之調查與彈劾」 、 「國 防部軍法局對於雷震回憶錄焚毀案之偵查」 、 「國防部對 於雷震家屬申請國家賠償之處理」 、 「雷震獄中日記之發 還」 、 「雷震在監言行紀錄」 、 「雷德寧呈陳水扁總統之陳 情書」 、「雷震案口述訪談及大事記」等等。
陳世宏、
《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
雷震案發生於 1960 年,是白色恐怖時期代表性的案件
張世瑛、
手稿》 ,台北:國史館,2002
之一。雷震在十年牢獄期間,曾撰寫數百萬字的文稿;
許瑞浩
但據國防部表示,這些文稿多已遭軍事監獄焚燬,僅存
、薛月順(編)
當年情治機關審查,認為屬於內容不當的文稿影本,本
167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書即為這些倖存的資料。依序分為「雷震獄中日記存 稿」 、 「雷震獄中書信存稿」 、 「雷震獄中回憶錄存稿」 、 「雷 震獄中所撰文稿目錄」等等。
黃富三(編
《美麗島事件》,南投:台灣
本書分為兩部份,一是關於美麗島事件的學術研究,一
著)
省文獻委員會,2001
是關於該事件相關資料的彙編。關於該事件的研究,本 書以戰後台灣國家與社會長期對抗的角度,探討該事件 的緣由及其歷史意義。先後分析了「事件之歷史背景: 不安的國家、社會平衡體」 、 「事件之爆發:國家、社會 平衡體的潰決」,以及「事件之處理與影響:威權體制 之弱化」等等。至於相關資料的彙編的部份,包括「台 灣高等法院刑事卷宗」與「國際特赦組織檔案」(存目)。
葉振輝(編
《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
此書為史料彙編資料。由於書籍編著之際,相關官方檔
輯)
編》,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
案尚無法接觸與解密,因此,編者葉振輝主要係以集散
會,1999
在民間的檔案資料為主進行彙編,探究整起「美麗島事 件」發生之經過、後續影響,及其歷史意義,以藉此還 原、重建史實。內容主要分成「演講造勢新策略的發 展」 、 「美麗島事件的爆發」 、 「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 、 「野 火燒不盡的黨外勢力」 、 「美麗島事件二十週年回顧」五 個部份,就「美麗島事件」發生之前因後果進行全盤、 完整的討論。同時,並詳實記載「美麗島大事記」 、 「美 麗島雜誌的發展」 、 「美麗島雜誌的銷售量」 、 「美麗島事 件現場解說圖」 、 「美麗島叛亂成罪的邏輯」 、 「美麗島事 件被告辯護律師及終審結果」 、 「美麗島事件藏匿被告受 起訴人」等資料圖表彙整,而更重要的是,本書亦載有 兩份研究「美麗島事件」的關鍵文件:〈圓環紀實〉與 〈世界人權日紀念大會備忘錄〉。
監察院國防
《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
及情報委員
台北:監察院,2004
會(編印)
這是 2002 年監察院對於 1968 年柏楊(郭衣洞)叛亂案 的調查報告。調查重點包括:「一、郭衣洞叛亂案之偵 審程序有無違失?」 , 「二、郭衣洞刑滿未被釋放,相關 機關有無違失?」經過調查,主要結論有:一、被告指 稱,當時被羈押於調查局時,曾被調查人員威脅利誘、 非法逼供。然是否真實,軍事法庭並未詳細查證,釐清 事實。二、軍事法庭僅以兩名被告於偵查時之自白「互 證相符」,即認定被告之犯罪事實,有違軍事審判法之 相關規定。三、剝奪被告詰問證人以及與證人對質之權 利。四、調查局有球員兼裁判之嫌。五、羈押程序殆有 瑕疵。六、有政治牽連,整肅異己之合理聯想。七、郭
168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衣洞刑滿未被釋放,有違相關法令之規定。
黃富三採編
《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
此書為史料彙編資料。本書係以台灣地區戰後五○─七○
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
年代歷史文獻專輯研究計畫之成果編輯而成,並主要分
引》,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為兩部份,「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
2001
及「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報紙人名索引」。內容除對 戒嚴時期台灣百色恐怖之發生、解嚴後政府對政治案件 之處置態度進行解說外,並分別自官方檔案及民間資料 兩層面,進行總體資料的彙整。官方檔案部份,本書羅 搜包括內政部防諜檔案、國家安全局檔案、台灣省保安 司令部檔案與台灣省警務處檔案等;民間資料部份,則 收編有《中央日報》 、 《公論報》 、 《自立晚報》 、 《民族晚 報》、 《民眾日報》、 《聯合報》等傳媒報導。
169
二、學術性論著 (一) 專書(20 筆)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王宗仁
《白色煉獄─曹開新詩研
本研究以親歷白色恐怖,因「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牽
究》,台中:晨星,2007
連入獄十年的詩人曹開(1929-1997)為主角,運用大量未 刊手稿整理分析約 1,500 首數學詩、獄中詩、醫事詩及 科技詩,探討創作者如何以詩作反映時代和大環境現 象,以及經歷苦難後呈現出的精神與特色。身陷囹圄十 年,出獄後仍受情治單位監控及社會歧視的曹開,行事 雖然保持低調,卻始終堅持在詩歌創作中為親身見證的 白色恐怖留下紀錄,「獄中詩」堪稱白色恐怖時期思想 犯牢獄生活及見聞感受的實錄,將數學符號及原理融會 貫通以彰顯自我尊嚴,批判威權暴力的「數學詩」 ,更 為台灣詩壇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成就;出獄後創作的「醫 學詩」與「科技詩」 ,作者認為以推理、演繹數理觀念 為渺小個體建立一套產生特殊存在價值的哲理,是曹開 的詩藝最為動人之處。
任育德
《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
本書係根據作者碩士論文改寫出版,書中第五章特別針
展》 ,台北:政大歷史系,1999
對組黨運動及《自由中國》與雷震案的關連、雷震案的 成因、雷震案案的屬性、以及雷震案的影響進行分析作 者認為組黨運動與《自由中國》同為自由主義理念下的 產物,禍福與共,無法自外於現實政治而獨立存在。
朱德蘭
《崔小萍事件》,南投:台灣
本書分為兩部份,一是關於崔小萍事件的研究,一是關
省文獻委員會,2001
於該事件相關資料的彙編。關於崔小萍事件的研究部 分,本書首先說明台灣實施戒嚴之背景與措施,其次討 論該事件,包括「崔小萍生平」 、 「偵訊與起訴過程」 、 「申 請覆審」 、 「崔案律師之辯護」 、 「被告知答辯」 、 「崔案之 討論」等內容。作者透過對該事件的研究,試圖「瞭解 政府檢調單位如何利用國家機器來『逼良為匪』 ,如何 『無中生有』 、如何編織歷史想像中的事實來製造崔小 萍冤獄」 。本書針對這些面向,做了深入的分析;另一 部分則是相關資料的彙編,包括崔小萍的訪問紀錄、照 片與檔案資料等等。
江詩菁
《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
本文意圖透過探討政府對媒體的掌控與操縱,及反對力
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
量如何透過黨外雜誌打破國民黨政府的「文化霸權」,
奪(1975-1989)》 ,台北:稻鄉, 與(親)官方媒體展開輿論戰。文章首先言及戰後台灣的 17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2007
輿論生態(國民黨文化霸權的建構),及兩大報系的誕生 與發展。隨後介紹從《自由中國》到《新潮流》這一連 串反對勢力所籌辦的雜誌。文中對於自由中國組黨、美 麗島事件比較有著墨,不過在眾多黨外雜誌的介紹中, 也分析了這一連串黨外雜誌受言論自由打壓、查禁的歷 史。之後便開始討論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間的輿論戰, 對於白色恐怖部分,則以歷次政治案件中,兩造在輿論 立場與其交鋒,這部分則以林宅血案、江南案、蓬萊島 案為主要探討點。
李敖
《雷震研究》,台北:李敖出
書內主要收錄包括編者李敖、胡虛一等文章,而對雷震
版社,1988
個人乃至「雷震案」發生經過,所產生的種種啟人疑竇 之問題進行討論。其中,就「雷震案」最引人注目的或 莫過於案發之時,胡適的態度與意向。編者在書中納編 多篇關於討論胡適當時態度的文章,如聶華苓著〈愛荷 華憶雷震〉等,另外,亦對雷震畢生事蹟與處事為物, 進行闡述與補註。
李筱峰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
此書主要敘述台灣從戰後開始,歷經漫長的戒嚴時間,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直至解嚴後之台灣,前後四十年的民主運動發展經過。 其中,就台灣白色恐怖期間所發生的歷次政治案件,作 者主要對 1960 年代的「自由中國事件」 ,以及 1979 年 的「高雄事件」(即美麗島事件),有專篇的討論,而就 「高雄事件」而言,作者更縝密地分為「從議會到街頭 ─高雄事件前的黨外運動」與「焚燒後的鳳凰-高雄事 件後的黨外運動」進行述說。結語中,作者並將四十年 來的台灣民主運動歸類為四個階段:一、1947 年 3 月 間因二二八事件,而釀成的全島性訴求省政改革之運 動;二、1950 年代的《自由中國》與「中國民主黨」 建黨運動;三、1970 年代初期的《大學》雜誌知識分 子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四、自 1970 年初期發展至今 的黨外運動,以及民主進步黨的建黨過程。此外,作者 並對上述四個階段民主運動成果進行分析,進而指出第 一階段與第四階段產生較具體之反饋。而《自由中國》 與《大學》兩階段較無具體的反饋,其中, 《自由中國》 時期係「整個政治體系缺乏支撐民主棟樑的下層結 構」,不過,在社會教育與啟蒙民眾思想兩層面,則有 著深遠的影響;作者認為《大學》集團失敗的原因,主 要係未能與群眾結合。
17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胡平
《風雨靈旗─台灣的白色恐怖
本書是中國作家胡平以戰後台灣白色恐怖為對象的著
與紅色革命》,香港:利文出
作。本書寫作的對象,橫跨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雖
版社,2010
然討論到不少個案,但主要集中在中共地下黨份子「紅 色革命」的討論。書末還附錄一份從 1940 年代到 1980 年代台灣重大政治案件的簡表。
張炎憲、
《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 ,
本書共計收錄 116 篇短文,從各種角度揭穿中華民國
李福鐘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11
「建國百年」的真相,突顯與國民黨觀點的差異。其中,
(主編)
涉及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條目計有:四六事件 (張炎憲撰)、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薛化元撰)、 世界最長的戒嚴(薛化元撰)、白色恐怖(蘇瑞鏘撰)、蔣 氏父子與白色恐怖(蘇瑞鏘撰)、鹿窟事件(張炎憲撰)、 孫立人事件與郭廷亮離奇死亡(蘇瑞鏘撰)、雷震案與中 國民主黨胎死腹中(蘇瑞鏘撰)、柏楊與大力水手事件(蘇 瑞鏘撰)、國民黨政權的宗教迫害(董芳苑撰)、被壓制的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董芳苑撰)、美麗島事件(張炎憲 撰)、刑求與國家暴力(蘇瑞鏘撰)、國家安全法(張炎憲 撰)、刑法 100 條箝制言論自由(張炎憲撰)等。
張炎憲、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
本書內容包括以下論文:張炎憲,〈導言:白色恐怖與
陳美蓉
正義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
轉型正義〉 ;薛化元, 〈威權體制的建立〉 ;陳翠蓮, 〈台
(主編)
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
灣戒嚴時期的特務統治與白色恐怖氛圍〉 ;許文堂, 〈澎
會,2009
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冤案始末〉 ;許進發, 〈左傾知識青 年的肅清:學生工作委員會案〉;林正慧,〈1950 年代 親共或左翼政治案件〉 ;張炎憲, 〈鹿窟事件與歷史真相 的追究〉 ;陳儀深, 〈戒嚴時期台獨政治案件研究導論〉 ; 范燕秋, 〈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等叛亂案〉 ;陳翠 蓮, 〈情治機關內部鬥爭所引起的白色恐怖政治案件〉; 陳世宏, 〈戒嚴時期對民主運動的壓制〉 ;侯坤宏、王正 華,〈文字言論媒體控制:台灣白色恐怖重大政治案 件〉 ;許建榮, 〈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 美國為例〉 ;陳美蓉, 〈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 控:以日本為例〉 ;李筱峰,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犯的遭 遇與處境:政治受難者的經驗見證〉等。
張炎憲
《二二八事件辭典》,台北:
本書為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後至解嚴後所發生與二二八
(主編)
國史館,2008。
事件及其平反等相關之事件、人物、團體、出版品等詞 彙之說明。本辭典所挑選知各辭彙涉及層面廣泛,從本 辭典中所羅列之人物及組織,可從中了解白色恐怖發生 前、後的政治、社會狀況及人物。例如 1950 年代後的
17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白色恐怖受難者如:林正亨、施紹勳、柯旗化、郭琇琮、 高一生等人之生平小傳。與中共相關之人物小傳:蔡孝 乾、張志忠、林英傑等人。另如與白色恐怖相關組織: 「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 ;國民黨情治與監禁 白色恐怖受難者之單位:中統局、軍法局、保密局等; 國民黨情治人員如毛人鳳等。是除了可以簡單查詢二二 八事件相關辭條外,亦能從中了解白色恐怖時期的相關 人、事、物。另二二八事件辭典別冊收錄「已知二二八 事件受難者名冊」 、 「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 、 「二 二八事件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公園」與「二二八事件相 關人民團體」 。
張清榮
《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國際
該會議論文與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相關的
(主編)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南:
研究成果,包括:蘇瑞鏘,〈戰後台灣國民黨當局對異
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
己的整肅─以白色恐怖的結構因素、處置手法與人權侵
所,2012
害為中心〉 ;林邑軒,〈「革命」是唯一的答案:戰後初 期台灣地下反抗運動初探〉 ;王妙花, 〈日治與國府獄政 之比較─以簡吉和柏楊為例〉 ;薛淵元, 〈 「吳謠訪談錄」 呈現之「二二八」暨五○年代白色恐怖─以高雄縣為 例〉。
張劍寒
《戒嚴法研究》,台北:漢苑
作者係從學理的角度來探討《戒嚴法》之內涵、概念與
出版社,1976
執行意義,並對戒嚴法規在台應用情況作一詮釋與回 述。 首先,作者從戒嚴之基本概念:意義、概說與根據等基 本概念出發,繼而討論戒嚴權的性質,如現行較常見的 「軍令權說」 、 「政務權說」以及「非常警察權說」等。 次之,並就戒嚴與「緊急命令」間之關係、戒嚴在戰地 政務之應用,以及戒嚴與宵禁之關聯進行探討。再者, 回顧戒嚴制度在世界各國發展情況,並進行異同比較。 最終,則就戒嚴制度之潛在危機、規旅、司令官權限等 進行闡釋,同時亦對戒嚴與人身自由保障、軍事審判爭 議等,提出建議與批判。
許雪姬
《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
作者在《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紀念專輯》
件在高雄紀念專輯》
中歸結二二八事件對後續台灣政治社會所衍發之效果,
,高雄:高市史博館,2000
並進而指出雖然嚴格而言二二八僅歷時十天,不過由於 國民黨政府對台籍人士的激烈報復行徑,以及兩年後中 央政府撤退來台後,為肅清政敵、共產左翼份子而有白 色恐怖的憾事發生,如此政治的壓制行為,及對異議份
17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子的肅殺等皆延遲了台灣民主化的進行。究其實,二二 八事件後的蔣介石政權清鄉、自新與宣撫的動作,其旨 在於去除台灣人的日本化,以及獲取壓抑本地人民之效 果,然而,從長期影響言之,其衍發之後續效應「如台 獨思想的正式成為流亡海外者的共同追求,省籍矛盾日 益加溫,台人懼報復產生政治冷感症」等,皆對日後台 灣社會發展肇發深刻且難以磨滅之影響。同時就高雄地 區而言,二二八事件所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下述幾點 上:一、「高雄民間力量被削弱」 ;二、「黨團勢力的易 位」 ;三、 「學校的再重組」 ;四、 「社會上一掃日本色」; 五、 「對政治的恐懼和冷感」 ,而特須注意的是,二二八 事件對高雄所造成的影響「都非高雄所特有,應該是全 台共有的現象」。
許雪姬
《林正亨的生與死》,南投:
本書分為兩部份,一是關於林正亨事件的學術研究,一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是關於該事件相關資料的彙編。林正亨出身霧峰林家, 他是白色恐怖時代第一位被處死於馬場町的台灣人。關 於他的角色為左翼統派或右翼獨派?何時被捕?所犯 何罪?是否受到傅世明或廖文毅案所拖累?是否對林 獻堂殺雞儆猴?本書先後針對林正亨的家世與生平,二 二八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被捕、營救、審判、槍決、死 因,以及家族的遭遇等面向,做了深入的分析。相關資 料的彙編部份,包括照片、家書、日記、判決書、訪問 紀錄等。
陳芸娟
《山東流亡學生研究:
本書當中專節討論 1949 年發生在澎湖的「山東聯合中
1945-1962》,台北:山東文獻
學案」 。1949 年,澎防部以「妨礙建軍」與「匪諜」等
雜誌社,1998
理由,逮捕山東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等多人,其中 46 人被押往台北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另外 60 人被交付澎 湖天后宮的「新生隊」(臨時拘留所)處置。其後,台灣 省保安司令部以「意圖以非法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 行」的罪名,將張敏之、鄒鑑、劉永祥、張世能、譚茂 基、明同樂,以及王光耀等多名師生判處死刑。本書第 四章第三節「師生冤案的過程」 ,對「山東聯合中學案」 之來龍去脈,有清楚的論證與分析。
陳儀深
《 漂 流 台 灣 虛 擬 執 政 》, 台
作者在《漂流台灣虛擬執政》中以政論集形式,對台灣
北:前衛出版,2008
政治局勢發展進行觀察與分析。書中分為上篇漂流台 灣,並從「台灣地位問題與台獨論述」、「台灣歷史檔 案」 、 「二二八真相與論述」 、 「關於馬英九和他的黨」 、 「李
17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登輝與台聯黨的路向」 、 「兩岸關係與兩黨關係」等層面 進行探討;下篇虛擬執政中,亦由「修憲與制憲的難 題」 、 「阿扁總統的危機」 、 「虛擬執政諸般病灶」 、 「轉型 正義何在」、 「面對 2008 年選舉」等面向對整體台灣政 治情勢進行理解與推判。而每個議題下又推衍出若干子 題,其中,在『悼念蘇洪月嬌女士』中作者指出,蘇洪 月嬌所受致牽連的案件即為 1961 年 9 月發生的蘇東啟 案,總計包括蘇洪月嬌在內共有五十人被警總逮捕而判 刑處分。作者並進一步對此案分析,認為「一方面與當 時許多台籍政治人物被警總建構為『台獨陰謀判亂』的 網絡有關,另一方面就是雷震案的後續遺波」 。在『〈台 灣之音〉錄音紀錄對高雄事件的歷史再現』中,就美麗 島事件的發生經過,作者特就當時係先鎮後暴,抑是先 暴後鎮的問題進行討論,作者分析整起事件的前因後 果,認為「如果目光不侷限在 12 月 10 日晚上,而有注 意到年初的余登發案,11 月 20 日台中市太平國小的大 軍壓境,以及 11 月 29 日下午台北黃信介宅、高雄美麗 島服務處被不明人士持武士刀、斧頭等武器打砸,就知 道是『先鎮後暴』 」 。在『未被清算的歷史』中,作者從 轉型正義的價值出發,認為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相 關檔案記載, 「除了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1960 年的 雷震案、1979 年的的美麗島(高雄)事件有較好的整理和 公開」 ,其他的最重政治案件皆以偵查中案件不公開原 則為由,迄今仍懸而未決,更重要的是「讓加害者繼續 逍遙法外」。而在『回顧八○年代初的林宅血案與陳文 成事件』中,作者也就兩起事件的發生進行剖析。針對 林宅血案的發生,作者特指出「今日之民間調查報告則 根據當時的背景分析,以及目擊者、關係人的回憶,做 出時間拼圖,認為林宅祖孫三人是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 『仇恨的祭品』」。而陳文成案則雖加害者欲包裝成自 殺,不過經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狄格魯與法醫魏契的探 查,陳文成的死因為「他殺、死後墜樓」 。綜合上述兩 案「雖然美麗島政團無人被判死刑,但是林宅祖孫以及 陳文成可以說是因美麗島事件而被『處死』」 。
戴國煇(著)
《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
本書主要係從日領時期到國民黨主政期間,乃至解嚴時
魏廷朝(譯)
出版社,1989
刻,對台灣之住民情況、歷史發展以及心性變遷趨向 等,進行全盤、總體式的檢證與評析。其中,關於白色
17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恐怖時期的台灣,作者對於「自由中國事件」與「美麗 島事件」有深入的討論,並就其二者對台灣政治發展之 影響進行詮釋。此外,亦對當時風聲鶴唳的「掃紅」行 徑謂道: 「在這段期間,假借掃紅名義而排擠對手,報 復私怨等等卑鄙的行徑層出不窮,因而造成的冤獄也不 少……而掃紅的真相,……唯一明確的是:人性被扭 曲,互不信任的人際關係和陽奉陰違的社會風氣,很快 地蔓延到台灣整個社會」。
薛化元、
《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
本書在不同章節當中,分別討論了若干白色恐怖的議
陳翠蓮、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題。其中「造成全社會白色恐怖氛圍的強人威權機制」
吳鯤魯、
一節,引用若干案例,分別討論了以政治強人為核心的
李福鐘、
國家安全機構、黨國機制與黨軍、龐大的軍警情治機關
楊秀菁
系統、司法系統、監獄與刑場,以及對人民日常生活的 影響等多個處置環節。
蘇瑞鏘
《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
本書第 5 章「雷震案」 ,探討戰後台灣在修正「刑法 100
正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台
條」(1992 年)之前,發生過許多「白色恐怖」的政治案
北:前衛出版社,2008
件,1960 年的雷震案即是其中著名的案例,傅正也在 該案中被捕。當局以他發表過兩篇反對蔣介石總統尋求 三連任的文章,將他交付感化 3 年。而當他被感化屆滿 時卻又再度被交付感化,前後失去自由達 6 年又 3 個多 月。本書分別依白色恐怖/雷震案/傅正被兩度感化等 不同層次來詳加探討。
蘇瑞鏘
《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
本書第 5 章「雷震案的爆發」,主要探討雷震案,因為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
雷震案的爆發直接打擊反對黨的籌組。首先要探討此一
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
事件的爆發、偵審與定罪以及重新探討雷震等人獲判的 「罪名」 ,其次探究雷震案發生的主要原因,接著探討 統治當局處理雷震案的決策與態度,最後分析各界對雷 震案的反應。
(二) 期刊論文(64 筆)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Chen,Ketty
“Disciplining Taiwan: The
本 文 為 學 術 期 刊 文 章 。 作 者 通 過 Michel Foucault 與
W.
Kuomintang’s Methods of
Timothy Mitchell 所闡述的政治論理,對主題 Disciplining
Control during the White
Taiwan: The Kuomintang’s Methods of Control during the
Terror Era(1947-1987),”
White Terror(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對台灣之管控與規訓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同時,由於作者對白色恐怖時期,
17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Quarterly, Vol.4, No.4,
台灣僅有發生兩件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產生好奇,因此,作
pp.185-210(Winter 2008)
者又提出「台灣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五十年期間,僅有少數 具相當規模群眾運動之因何在」,以及「白色恐怖時期, 國民黨威權政府對台灣民間社會所採取之管控與規訓模 式為何」兩項研究問題,並在內文中,透過政治論理與經 驗實證,而對此一現象之呈現進行檢證與詮釋。作者指 出,Foucault 曾提到「以維繫國家主權為前提的威權統治, 其不僅透過嚴厲的法令規範著人民行為,另方面,亦由於 嚴格法規的制約,曾受迫害的人民遂不易與政府對抗,甚 或復仇」 ,而台灣的案例中,對於國民黨權統治下的台灣, 民間社會普遍體認到,若要確保個人生命與自由,唯一取 徑即為向國民黨政府輸誠。而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下的台 灣社會氛圍,亦如 Foucault 所謂「社會中的每個個體,無 論對象係親兄弟、街坊鄰居皆監視著彼此」,而逐漸形塑 出涵蓋社會各層面的「國民黨圓式監獄」國民黨圓式監獄 (the KMT Panopticon)。再者,作者援引 Mitchell 的政治論 理,對白色恐怖時間的台灣社會進行檢證,並進一步指 出,國民黨威權政府殖民台灣的過程呈現出幾項特徵:(一) 土地改革的實施;(二)教育與語言政策的改變;(三)進行 文化同化的統治策略。最終,作者在研究發現指出,藉由 Michel Foucault 與 Timothy Mitchell 的政治論理,以檢視 國民黨政權之所以能在威權統治台灣五十多年的時間,僅 發生少數幾次的大規模民眾運動,究其因,係國民黨政府 通過警告威脅、懲戒處罰、教育文化政策,以及更重要的 重建台灣意識形態等方式,進而翻轉社會態勢所致。
毛知礪
〈台灣戒嚴時期民主政論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從雷震與《自由中國》 、 《自由
的初探(1949-1960)─以雷震
中國》與國民黨政府間之互動關係以及政治對話出發,並
與《自由中國》半月刊為
通過雷震個人、《自由中國》論述與國民黨政府三個層次
例〉, 《政大歷史學報》,13
的分析架構,就《自由中國》長期倡議民主理論的因素進
期(1996.04),頁 107-133
行剖析,並歸結要項。就雷震案的爆發,作者在內文中表 示,無論雷震個人、《自由中國》編輯抑是相關研究者皆 認為,雷震被捕入獄並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其主因即在於 若「中國民主黨」成立,則「勢將公開與執政黨競爭」, 而對國民黨政權造成威脅。雷震案爆發直接促使《自由中 國》停刊,並「間接導致新黨成立計畫胎死腹中」,而就 雷震個人言之,「知匪不報」以及「為匪張目」係雷震被 控訴並判刑的主要罪名。文末,作者指出《自由中國》作
17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為戰後台灣戒嚴初期的民主政論代表,其發展主要呈現出 幾項特徵,首先,「議題方面:由國際轉向國內、由理論 學說而評議時政、由討論中央政制而側重地方選舉;態度 方面,由委婉溫和而坦率激昂;立場方面,由支持體諒變 為批評嚴責,既痛斥共黨的極權暴政,亦批評國民黨的黨 國不分;與政府關係,由和諧親近走向對立緊張,由其對 於以黨主政,最難容忍;關心政治的方式,先坐而言,再 起而行;即先立社(雜誌社)論政,再籌組政黨,圖謀參政」 。 二者,由於雷震曾位居國民黨要津,並與多位黨政高層熟 稔,因此,多次在《自由中國》與政府產生磨擦時出面協 調、弭平風波,而此亦為《自由中國》得以存續戒嚴時期 近十一年之久的因素。三者,由《自由中國》事件可以推 論, 「一九六○年代國民政府能夠允許民主政治的尺度,僅 限於政治評論,而未及於組黨抗衡」。
王文仁
〈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
本文旨在回顧台灣報導文學的發展,並論及報導文學此一
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台
文類在發展上的困境與爭議。文中以藍博洲的《幌馬車之
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
歌》為代表,探討其寫作目的與寫作筆法,並借此審視報
題〉, 《東華中國文學研
導文學的發展困境,與本文類在文學中的定位。
究》,3 期(2005.06),頁 163-182 王甫昌
〈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
王甫昌認為過去對台灣政治轉型的討論,往往聚焦於「精
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
英─政治過程」的層面,卻忽略了反對運動為引起群眾共
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 , 《台
鳴,吸引其參與,所提出的意識型態與其「道德性」論述。
灣政治學刊》 ,1 期(1996), 因此,本文便是企圖以反對運動的發展策略,探討台灣反 頁 129-201
對運動共識動員的問題。在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上,其主 要的對手是「中國民族主義」,在此框架下,透過「中國 法統」 、 「暫時遷台」 、 「法統維續」共同構成國民黨維持其 政權合法性的根據。因此反對運動為與之對抗,便提出了 「民主化」、「住民自決」,乃至於「台灣獨立」等論述。 本文透過對共識動員的分析,意圖理清兩次挑戰高峰時的 差異,認為在 1979 年之前, 「民主化」是反對運動的主要 訴求,但此一訴求因易於為國民黨以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 反擊,因而難以引起共鳴。而 1986 年之後,在國民黨的 強勢打壓下,反對運動改以較為激進的「本土化」作為主 要訴求,使雙方矛盾尖銳化,易於反對運動號召與動員群 眾,因而成為日後反對運動的主要道德性根源。
王振寰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
本文的目的在討論與分析國民黨政府在面臨兩次正當性
17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運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
危機下,所作出的政治轉型之背景與差異。在 1972 年的
刊》,2 卷 1 期(1989),頁
政治轉型中,由於國民黨政府治台之初所仰賴維持其正當
71-116
性的美國支持斷絕,因此國民黨政府轉而向國內尋求支 持,以建構其新的正當性來源,故而自 1972 年之後,國 民黨政府開始透過吸收台籍政治、經濟精英的方式,將之 納入國民黨之中,以取得台灣社會的普遍支持,於是開啟 了國民黨的台灣化或本土化的道路。到了 1986 年,由於 長期以來黨外運動的挑戰,與受到經濟發展影響產生的種 種社會運動盛行,使國民黨政府的正當性再次受到威脅, 因而使國民黨政府將這些反對運動透過吸納到制度中,以 維持其正當性的存在,於是國民黨政府便在此一局面下, 被迫走上了自由化的道路。雖然本文認為在台灣政治轉型 中,反對運動並非其”唯一”的因素,但就政治自由化來 說,反對運動卻是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王德威
〈從吞恨到感恩:見證白色
本文是作者為旅美漢學家孫康宜教授(1944-)的回憶錄《走
恐怖〉 ,《中正漢學研究》,
出白色恐怖》一書簡體中文版所作的序言。孫氏大舅陳本
19 期(2012.06),頁 1-12
江(1915-1967)為中共地下黨員,鹿窟武裝基地領袖之一, 在鹿窟基地遭軍警鎮壓前夕,其父孫裕光(1919-2007)由於 姻親關係受累被捕,判刑十年,孫氏幼年至高中期間遭受 的驚恐、屈辱與困頓,直到半世紀後才得以述說。作者回 顧孫康宜追憶白色恐怖經驗的歷程時,特別著重於「失語」 根源的追索與克服,無論是長期困擾孫氏的四種語言的牢 籠(標準國語、台語、台灣國語、英語),抑或孫父獲釋遠 走美國後對個人遭遇的噤聲;作者由此認為,孫康宜選擇 以有情之筆訴說感恩、紀念親情,不僅超脫了傷痕敘事在 無盡憾恨與控訴中失去動人力量的困境,更以仁愛與自尊 的見證走出了白色恐怖的死亡幽谷,成為紀錄現代史的另 一種資源。
任育德
〈1950 年代雷震憲政思想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雷震學成背景曾留學日本京都帝國
的發展─以「中央政體」與
大學修習憲法學,同時亦為中華民國制憲過程之協調者與
「反對黨」為例〉 , 《思與言》 參與者,因此,在研究、探討《自由中國》論述場域的憲 37 卷 1 期(1999.03),頁
政系統,雷震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與代表性。而本文中,作
97-140
者通過「中央政體」與「反對黨」兩個層次,對雷震相關 憲政思想的發展進行探析。作者並在內文中對戰後國民黨 政權遷台,在台遂行的強人威權體制建構歷程指出,韓戰 後,美國重新對蔣政權的軍援與美援,一方面穩固了台灣 的國際地位,另方面,由於外在緊張情勢的趨緩,國民黨
17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政府遂愈加進行黨政改造,政治路線逐漸走向專制統治, 並進一步建構在白色恐怖期間,強行控制、壓抑台灣社會 發展的強人威權體制。作者並認為,戰後台灣威權體制的 建構,歷經 1953 年罷黜吳國楨、1955 年整飭孫立人的過 程,此後,軍隊收歸蔣介石統御,而情治系統通過整合、 成立台灣警備總部由蔣經國掌控的國防會議專權指揮。此 由黨、政、軍所構成的嚴密體系,由上而下、全面地監控 著台灣社會的脈動,強人威權體制遂此建構完備。另方 面,在中央民意機關部分,國民黨政府通過行政命令與釋 憲申請延長其任期,而限縮公民的公職參與權,並由於無 公開競爭的政黨政治機制,遂關閉了政權替換的可能性, 而形塑出「封閉霸道政權」(closed hegemony)的傾向。 作者在研究結論中指出,韓戰後,台灣政局逐漸走向威權 體制,雷震體認到國家政治路線的劇烈翻轉,而加深其立 憲主義理念的堅持,後以實際實行籌組反對黨希望通過政 黨競爭,促使已然形成的「封閉霸道政權」產生轉向至「競 爭寡頭政權」的可能。
任育德
〈1960 年〈 「中國民主黨」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主要係希望對兩份出土的「中
創立宣言〉之初探〉 , 《台灣
國民主黨」組黨宣言─〈中國民主黨創立宣言、政綱及當
風物》 ,49 卷 2 期
前政治主張〉與〈中國民主黨創立宣言草稿〉進行真偽比
(1999.06),頁 89-117
對,將此兩份文件的內容、文字敘述,置於當時的時空背 景以理情其完成時間以及真確程度,並進而就其內容敘述 而對「中國民主黨」的政黨主張進行析論。此兩份宣言文 件經過作者的比對檢證,於文末研究結論中,作者認為〈中 國民主黨創立宣言、政綱及當前政治主張〉與〈中國民主 黨創立宣言草稿〉應皆為「中國民主黨」組黨活動的真實 文件,而〈中國民主黨創立宣言、政綱及當前政治主張〉 出現較早,〈中國民主黨創立宣言草稿〉則為整理前份文 件,並將若干句字敘述潤飾後所成。作者並進一步指出, 從此兩份文件可得知當時「中國民主黨」的幾個可能發展 走向:(一)一個奠基於「民主反共」與「和平競爭」的政 黨價值;(二)參與組黨運動的成員,泰半係以台籍地方菁 英為主,而其黨綱亦相當程度顯露出地方菁英的政治思考 取向,並期望達到「競爭性寡頭」的局地;(三)文件內容 呈現出「在地化」與「議題化」的特徵;(四)「中國民主 黨」預設的政黨發展方向為「菁英性政黨」,而非「群眾 性」政黨特性。
18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任育德
〈從口述史看 1950 年代政
本文主要以 1950 年代政治案件的女性受刑人為研究對
治案件的女性受刑人〉 , 《近
象,特別是以口述訪問為其重要的史料來源之一。另外,
代中國》 ,154 期(2003.06), 作者撰寫本文時,還引用不少一般研究者較難掌握的中國 頁 116-144
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的相關史料,此乃其掌握與運用史料 上的重要特色。本文依序討論了「1950 年代政府對政治 案件受刑人的處分」 、 「政治案件中的女性受刑人」 、 「女性 受刑人在政治案件中遭受的衝擊」 、 「女性受刑人在出獄後 面臨的困境」等。
江如蓉
〈戒嚴時期違反法治國原
本文以官方檔案、民間文獻與政治犯家屬之陳述,由法治
則的國家行為─以叛亂犯之
國原則著眼,分別就立法、行政以及司法等三個面向探討
死亡案件為例〉 , 《國家發展
戒嚴時期國家的恣意行為,並兼顧法理與實例。
研究》 ,5 卷 1 期(2005.12), 頁 109-148 江燦騰、
〈五○年代台灣組黨運動之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關於〈五○年代台灣組黨運動之重
陳正茂
重挫:記胎死腹中的中國民
挫:記胎死腹中的中國民主黨〉一文,作者主要透過幾個
主黨〉 ,《北台灣通識學
層次的討論,對五○年代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的中挫進行
報》,4 期(2008.06),頁
探析。首先,理清雷震、《自由中國》與國民黨政權間之
107-124
關係,並據此進一步呈現當時的歷史背景;再者,通過回 溯《自由中國》與國民黨政權的惡化過程,而對雷震籌組 反對黨的動因,及其後續發展趨勢進行探究;三者,討論 中國民主黨的組黨過程始末並結合上述二者,而就「雷震 案」之爆發及其對戰後台灣民主發展的影響,歸結一簡明 之歷史評述。內文中,作者首先對五○年代中國民主黨組 黨運動前,台灣的政治局勢作一摹繪。戰後的台灣,歷經 「二二八事件」過程中國民黨政權的鎮壓與肅殺,導致當 時的台籍人士普遍視政治為畏途,並對相關議題表述噤若 寒蟬。至於 1949 年國府遷台後,無論對象為台籍或中國 人士,蔣介石政權皆大肆逮捕與撲殺具共產思想的嫌疑 者,遂導致所謂「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再就「中國民 主黨」的組黨過程論之,作者認為 1960 年的地方選舉「直 接促成了籌組在野黨的胎動」。5 月 18 日,「在野黨及無 黨派人士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在民社黨總部召開,會中 決議成立「選舉改進座談會」,開始著手協調反對黨的組 織事項,此舉史稱「518 會議」,並可視為實現籌組中國 民主黨的開端。6 月 15 日,在野黨與無黨派人士,正式 發表聲明「將立即籌組一個新的政黨」 ,9 月 1 日, 更進 一步具體聲稱:「組織新黨的運動已經是海內外民主反共
18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人士一致的願望…預定在九月底以前即可宣告成立」。組 黨運動直接挑戰了蔣介石政權的政治底線,遂在三天後, 9 月 4 日警備總部為鞏固權力,以涉嫌叛亂、知匪不報為 由,逮捕《自由中國》社的雷震等人,強行阻斷後續的反 對黨籌組運動。就「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中挫而言, 作者對其所呈現出的意義指出: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無 論置於戰後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史抑是政黨發展史的脈 絡上, 「均有其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同時,過程中對台灣 社會所播下的思想種子,亦影響了其後政治反對運動的發 展。不過,隨著雷震被逮捕入獄,相關一系列政府對政治 異議者的鎮壓行為,亦對一般民眾產生震懾的作用,其後 一直到七○年代的台灣才再次出現籌組反對黨的聲浪。
何卓恩
〈黨化教育 vs 公共教育: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主要係以 1950 年代的《自由
《自由中國》的教育論述〉 中國》的論述為基調,對自由派知識份子批判國民黨政府 ,《思與言》,49 卷 1 期
的黨化教育,從而提倡教育公共化之訴求進行探討。作者
(2011.03),頁 45-80
指出:國共內戰失利,敗退至台灣後,蔣介石即明白指出, 在中國的重挫主因在於教育的失敗,而教育的失敗則歸因 於學校對學生的政治思想灌輸不足,因此,為免重蹈覆 轍,蔣介石表示日後須整頓教育機制,並強化對教育內容 的控管,實行更為徹底的教育政黨化。而戰後台灣的教育 即以蔣介石所述為要旨進行規劃、設計,其具體表現在幾 個方面:(一)為灌輸學生「以國民黨觀念為觀念」 ,遂將「三 民主義讀本」 、 「總理遺訓」與「總統訓詞」等科目列為必 修課程;(二)在中學方面,1954 年起,即在原有的黨化教 育基楚上,增設「三民主義」學科,以深化學生對黨意之 瞭解;(三)在大專方面,依 1950 年公布的《大學各學院及 各專科學校共同必修科目》所揭示,恢復「三民主義」為 必修學科,並在 1954 年復校的政治大學的四所研究所中 開設「總統學說研究」的基礎共同必修課程,而作者特別 指出政治大學在組織推動過程中,從「校長、所長,乃至 教授之聘定,都是經過總統核定」,此舉顯露出國民黨不 僅透過機制設計來進行黨化教育,甚至在學校的人事安排 上亦鑿有痕跡;(四)在三民主義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前提 下,以擁護國家元首為宗旨設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並規定「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青年學生一律參加」 。 對於國民黨政府逐次地將黨化教育廣泛地深入台灣各教 育單位中,《自由中國》即對此舉予以批判。在〈我們的
18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教育〉社論中,殷海光即指陳:黨化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 育係控制,並危害台灣教育的兩個根源。另在社論〈黨霸 教育的真面目〉中更進一步表示:黨霸教育不僅是教育政 黨化,並進而導致教育的黨霸化,教育是國家公器,不應 為政黨行政治目的之工具,並呼籲全社會應對此種毒害青 年學子的黨霸教育有所認識。而就國民黨黨化教育而言, 作者歸納《自由中國》的批判主要表現在三個層次:(一) 「通過社論和時評顯示態度」 ;(二)「通過發表讀者投書, 向社會揭露黨義教育的惡劣影響」 ;(三)「從理論上否定黨 義的神聖性和黨義教育的合法性」 。 作者總結全文指出:《自由中國》通過發表文章對國民黨 所實行的種種黨化教育措舉,進行全面性的揭露與批判, 並進而提出「文教公共空間理念的建構」概念,其後,由 於本身力量有限再加上政府的強力壓制,雖無法翻轉國民 黨政權的黨化教育政策,然而,《自由中國》勇於發聲、 揭弊的行為,亦「為幾十年後台灣地區教育逐步邁向獨立 發展播下了火種」。
吳乃德
〈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
本文主要在討論台灣民主轉型後,如何讓過去威權獨裁時
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 , 《思
代的人權受害者能回復其正義的問題。本文共分成三部
想》 ,2 期(2006.06),頁 1-34
分。第一部份,透過比較的觀點,討論新興民主國家在處 理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難題,及其面對這些難 題的不同方式。第二部分,討論台灣的處理方式:補償受 害者、遺忘有加害者、讓歷史荒蕪。本文也試圖解釋台灣 為何會出現這種的處理方式。第三部分,呼籲我們將這段 威權統治的歷史轉化為台灣民主的重要資產,使它成為民 主教育和道德重建的重要教材。
吳昆財
〈白色恐怖時期下的原住
本文主要運用國史館 2008 年編輯出版的《戰後台灣政治
民湯守仁〉 , 《嘉義大學通識
案件:湯守仁案史料彙編》兩冊,透過鄒族原住民湯守仁
學報》 ,9 期(2012.01),頁
(1924-1954)被捕受難的過程,探討國民黨政府對付湯守仁
99-124
等原住民菁英極其細緻的「政治手段」,以及原住民在其 中身不由己的悲劇。湯守仁、高一生(1908-1954)等鄒族菁 英得罪之遠因在於二二八事件中下山支援民兵作戰,近因 則是山地工作委員會案中與共黨人士的接觸;國府為避免 引發暴動而招撫湯氏等人,但僅屬權宜之計,既不予信 任,對其監控亦無所不入,而從原住民道德觀認為自首後 即可既往不咎的湯守仁,也感知國府的猜疑而有所怨懟; 一旦山地局勢進入國府掌控之中,湯守仁等原住民業已坦
18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白(卻被當局認定有所隱瞞)的罪咎也就再次遭到清算,終 於被捕處死。本文最後以鄒族歷史長時段結構發展的脈絡 檢視湯守仁事件,認為湯氏等人在二二八事件時下山支援 民軍、與共黨人士接觸,試圖另闢原住民自決之路,卻以 遭受株連鎮壓而告終。
吳叡人
〈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台
作者援引 Isaiah Berlin 所提出「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
灣民族運動與戰後《自由中
的「自由的兩個概念」,表示此兩自由概念「正好就是台
國》集團政治論述(上)〉 , 《當
灣政治思想上曾經出現的兩個思想傾向的「歷史原型」
代》,234 期(2007.05),頁
(historical archetypes)」,同時,關於這兩個自由概念論述
21-30
的摹繪過程,亦可「視為關聯理論與實踐的經驗性檢證」, 並以此為基礎對戰前台灣民族運動以及戰後《自由中國》 集團,此兩者所呈現出的自由意涵進行比較,並對彼此間 差異處提出解釋。 作者認為,將戰前的台灣民族運動與戰後的《自由中國》, 置於整體性的台灣歷史脈絡中,則可理解為兩「在地行動 者」分別對「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的實踐。首先, 就戰前台灣民族運動言之,其行動之初衷即在於,台灣民 族動者為抵抗日本欲「支配對台灣人的人格、尊嚴與文化 認同的集體剝奪與扭曲」所從事之殖民行徑,而「試圖從 心理層面到政治層面,全面重建台灣人的人格、尊嚴與集 體認同」的積極自由實踐,另方面,亦「涵蓋了共和主義 傳統對自由的兩個看法,即所謂『免於受支配的自由』 (freedom from domination)和自決(self-determination)」 。再 者,《自由中國》論述關於自由概念的提出,係為約限國 家權力對個人之侵害,呈現出「為了阻止國民黨建構中的 全體主義統治發展成國家巨靈、侵犯個人權利」的消極自 由思想傾向。
吳叡人
〈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台
作者延續上篇關於兩個自由概念在台灣實踐的論述脈
灣民族運動與戰後《自由中
絡,並聚焦於戰後《自由中國》集團的歷史實踐,進而提
國》集團政治論述(下)
出兩個研究目的:(一)在國民黨全體主義發展的基礎上,
〉, 《當代》,235 期
對中國自由主義在台之延續所呈現的侷限與簡化性進行
(2007.06),頁 60-75
探討;(二)分析《自由中國》在台之自由論述,並與戰前 台灣民族運動者的自由概念作一比較。作者研究指出,置 於整體台灣政治史的脈絡中檢視,則可發現「積極自由」 與「消極自由」的歷史實踐意涵,「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 政治哲學選項,而是在歷史上先後出現,而今同時並存的 兩種思想傾向與政治遠景」。而以《自由中國》論之,其
18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在台灣發展的侷限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本身對 自由主義的理論缺陷;(二)受制於「未融入新寄居地的『流 亡者自由主義運動』的特殊歷史限制」。再就「中國民主 黨」的組黨運動而言,雖然未竟全功,不過,此後「台灣 反對論述之中『民主(積極自由)』已經取得優位,而人權(消 極自由)則成為附從」。
吳鯤魯
〈多元社會下的公共治理: 作者嘗試以《自由中國》作者群論述的思想指引為基礎, 以《自由中國》雜誌為指引
除對「治理」的價值與意涵進行探討外,更衡諸戰後台灣
〉, 《思與言》 ,49 卷 2 期
多元社會呈現之歷史背景及政治現實,繼而由此推導規劃
(2011.06),頁 225-252
與建構「多元社會下之公共治理」所產生制度轉折與相應 政策之可能趨勢。作者對戰後台灣戒嚴時期,由蔣政權所 主導的威權政府,在「社會治理」場域進行摹繪。作者指 出,戰後國民黨建構威權體制,通過國家統合取徑對民間 社會進行滲透,並藉此以維繫其強人專制政體在台灣之統 御。再者,為遏阻自主勢力的發軔,國民黨政權藉由黨政 軍特層層掌控、壓制台灣社會團體的正常發展,其後,象 徵自由主義的《自由中國》在歷經籌組「中國民主黨」失 敗,台灣推動社會多元化動能逐漸消逝。就戰後台灣嘗試 多元社會下的公共治理,作者於研究結論提出,雖然《自 由中國》在出刊近十一年的時間中,已顯露出「要求提升 社會領域自主性及多元治理」的思想脈絡,不過,處於蔣 政權專制體系下,現實政治的侷限與壓抑導致此甫萌發的 關懷與想像夭折,但至少若干《自由中國》對此論述場域 的探討,仍在當代社會「先驅性地透露了多元社會與治理 原則的端倪」 。
呂興忠
〈早凋的青春,黎明的輓歌
本文在追索 50 年代因白色恐怖而不幸罹難的青年學生曾
─五○年代白色恐怖下被犧
錦堂。作者透過對曾錦堂家屬、難友的口述,及他們所保
牲的台灣青年曾錦堂〉 , 《彰
存下來由曾錦堂所寫的書信、短文,意圖重構曾錦堂在被
中學報》,24 期(2007.01),
羈押至槍決期間的遭遇,並有意探討台灣知識青年的政治
頁 83-107
認知與轉向。作者認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並不全然是因為對 「白色祖國」失望,而轉向「紅色祖國」,他們其實普遍 具有強烈的台灣意識,因此討論戰後台灣左派思想,不應 只在中國的大框架下追尋,也應考慮到台灣左派思想的自 主性與國際性。
沈超群
〈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
本文由政治、經濟、國際、媒體四種氛圍為背景,探討威
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
權政府下黨外雜誌的發展與其傳承的系譜。雖然作者努力
系譜(1950-1980)〉, 《史
分述了自《自由中國》 、 《文星》 、 《大學雜誌》 、 《台灣政論》 、
18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轍》,3 期(2007.07),頁
《八十年代》 、 《美麗島》等雜誌的內部組成與言論方向,
141-180
並意圖建構出這些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與言論自由發展 的脈絡。
林山田
〈論政治犯罪〉 , 《刑事法雜
本文乃針對政治犯罪的定義、特質、防制所進行的討論。
誌》,34 卷 3 期(1990.06),
首先,本文認為政治犯罪的定義,有廣義(包含反對者與
頁 1-17
統治者)、狹義(反對者)、最狹義(良心犯)等三個廣狹不一 的定義。其次,本文認為政治犯罪的特質有四:一、具有 較其他犯罪為高的相對性、結構性的犯罪、較低的倫理非 難性或社會危險性、嚴刑重罰與權利剝奪的法律效果。再 者,本文認為政治犯罪的防制對策有兩類:一、執政者的 政治犯罪的防制對策,二、政治反對者的政治犯罪的防制 對策。
林山田
〈論內亂罪〉 ,《法學叢刊》 本文主要針對刑法內亂罪的主客觀不法構成要件所進行 ,158 期(1995.04),頁 42-47
的分析,並提出修法芻議。刑法第 100 條屬普通內亂罪, 作者指出,該法內容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 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 ……」,由於欠缺構成要件行為的規定,嚴重違背構成要 件明確原則,致使本罪容易成為政府壓制政治異議者的利 器。因此,作者主張最理想的做法是廢除本罪。
林正慧
〈1950 年代左翼政治案件
本文主要以發生在台灣 1950 年代之省工委會與台盟等左
探討─以省工委會及台盟相
翼相關案件,為其討論的重心。首先,本文針對中國共產
關案件為中心〉, 《台灣文
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與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的出現與發展
獻》,60 卷 1 期(2009.03),
進行介紹。其次,討論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組織的瓦解與相
頁 395-478
關案件進行統計分析。再者,針對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相關 案件進行分類與統計分析。接著,藉由省工委會及台盟兩 個組織的相關案件,來討論台灣 1950 年代以來白色恐怖 的實際情狀。
侯坤宏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論析〉 全文分為五節,除前言以外,第二節主要探討「政府的控 ,《國史館學術集刊》,12
制方式」;第三節主要探討「兩頂最常扣的帽子: 『匪諜』
期(2007.06),頁 139-203
與『台獨』」。第四節主要探討「天羅地網跑不了」。列舉 不同身分與不同領域者涉案的情況,說明白色恐怖對台灣 人民的普遍控制。最後,結論除比較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 件,還指出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代的幾個特點,包括:一、 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一件無心的小事而被羅織入獄。二、在 社會上,政治犯是被孤立的。三、由於寒蟬效應,知識分 子大都不敢任意發聲。四、國家暴力常使人民的自由受到 無謂的干擾。
18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張炎憲
〈風中的哭泣─五○年代白
本文為新竹地區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整理回顧,作者羅列
色恐怖政治案件〉 , 《竹塹文
了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竹東水泥廠案、工委會新竹鐵
獻雜誌》,20 期(2001.07),
路支部案、工礦公司新竹紡織廠案、黃樹滋案、中國石油
頁 8-25
新竹研究所案、施儒珍案和新農會案等等新竹地區的政治 案件,再分析其抓人手法和逼供手段等等。最後總結認為 新竹地區在白色恐怖時期所發生的政治案件多為讀書會 或意圖組織各式組織,再者就是知匪不報或是書寫批判政 府的文字。
張炎憲
〈白色恐怖時期農、工、學
本文作者從「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相關政治案件量化分析〉,
會」資料庫整理出農、工、學相關檔案,並經由已解密的
《台灣風物》 ,61 卷 4 期
官方檔案判決書逐案清查職業類別與案情,進行量化分
(2011.12),頁 45-116
析,以理解共產革命視為三大主力的農運、工運、學運相 關案件在白色恐怖中的特色及隱含意義,並對重大案情簡 要介紹。結果顯示,農、工、學三類案件在白色恐怖時期 政治案件中合計佔 44.8%,將近一半;農業作為在地產業, 受牽連台籍人士佔壓倒性多數,工方面亦以台籍人士為多 數,教育方面則因官方掌控教育權,大陸籍師生被捕人數 多於台籍師生,但量刑則以台籍師生較重,大陸籍師生較 輕。農方面案件受難者以農業縣份居多,工方面以都市或 接近都市的縣市居多,學方面則因幾件株連較廣的大案而 集中於部分縣市。透過此一分析亦可發現,判決年度主要 集中於 1950 到 1954 年間,此時即是白色恐怖的高潮,農 工階層台籍人士被捕者多,校園關係則以大陸籍人士為 多,則顯示國府接收台灣後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中 共作為外來產物,必須由一批共產主義者由外界引進台 灣,積極從事農、工、學方面組訓工作才能發展。
張素玢
〈世變下的北斗林家〉 , 《台
本文作者以彰化北斗地區的望族林家為研究對象,探討在
灣學研究》,13 期
從日本統治過渡到國民黨政權期間,林家是如何因應這種
(2012.06),頁 33-63
變化。林家作為北斗望族,家中也有不同的意見,大體來 說在日治時期,林家分為以林伯廷為首的社會政治運動 派,希望在體制內改革,爭取台灣人的權利;另外還有林 文騰為代表的一支,他們離開家鄉前往中國,並成立革命 組織,希望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最後則是像林伯可、林伯 餘等人,他們在日本殖民體制當中生存,並憑藉著自身能 力和家族勢力,成為北斗地區的地方領袖。而國民黨政權 接收台灣之後,不久即發生二二八事變,北斗林家隨即陷 入了國族認定的危機中,當時林伯餘等延續日治時期在北
18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斗地區的影響力,在二二八事件中曾鼓勵北斗義勇隊至嘉 義支援反抗運動,事後也一度被監院調查,而林文騰則被 認為是台共,但事實上他在中國進入黃埔軍校就讀,對蔣 介石十分愛戴,而林伯可最後則因二二八事件有了案底, 黯然赴日。作者以北斗林家為例,說明就算是同一家族, 也同樣有國族認同問題,林家的境遇,可能也是台灣千千 萬萬家庭的遭遇。
曹欽榮
〈歷史交響詩─白色恐怖口
本文主要在討論有關白色恐怖案件的口述訪問。本文主要
述與跨領域研究初探〉 , 《中
以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視野與觀點,主張用來紀念白色恐
華人文社會學報》,8 期
怖受害者的歷史紀念館必須採取跨領域的研究取徑。此
(2008.03),頁 166-182
外,本文亦著重以人民的觀點來進行田野口述採訪的工 作,主張將口述與官方的檔案進行交叉比對與解讀詮釋, 才會豐富跨學科的白色恐怖研究,而口述歷史也才能夠成 為更具有價值的人類精神遺產。
曹欽榮
〈歷史紀念館的展示敘述: 本文主要在探討:歷史紀念館向訪客傳達受難者的生命經 身體、紀念與歷史關聯的初
驗時,這些曾經長期遭受傷害的受難者,其生命歷程的敘
步探討〉 , 《民俗曲藝》 ,161
述,會帶給我們何種歷史知識與感同身受?透過研究,本
期(2008.09),頁 185-263
文發現:一、理解抵抗者的身體,有助於理解 1980 年代 晚期台灣民主化的動能基礎。然而,我們對二二八與白色 恐怖抵抗者的身體遭遇,目前的理解卻相當有限。二、紀 念館應積極扮演「身體與自由思想」的文化探索角色;因 此,紀念館若能設立「文化研究」的部門,應是詮釋紀念 館的展示與活動之重要途徑。
許建榮
〈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
本文分析國民黨政權對於海外留學生的監控手段,主要以
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
留美學生為主,許多留美學生如柯志明、陳孟彰、邱垂正、
例〉 , 《文史台灣學報》 ,1 期
孫秀蕙、施正鋒等人,到了要回國任教時才發現自己曾被
(2009.11),頁 269-303
打小報告,而被人二列為「安全調查」有問題的名單當中, 這些學生遭遇到換發護照或是出國被刁難的待遇。而藉由 被打小報告這點,作者也帶出在美留學的台灣學生在發表 或參與政治相關議題時的小心翼翼,例如波士頓遊行和 MIT 事件,都在在顯示了國民黨職業學生對於留美學生的 監控。最後作者認為現在處於轉型正義期,希望國民黨當 局能面對歷史,真正落實轉型正義。
陳志龍
〈曲解內亂罪竟五十年〉,
本文主要是針對內亂罪遭到曲解所進行的分析。本文指
《律師通訊》 ,141 期
出,刑法上的內亂罪自從 1935 年制訂之後,其用意原本
(1991.06),頁 10-17
應該是保護民主共和國的人民。然而,該罪在司法實際的 應用上受到納粹法西斯意識形態的影響,被曲解為保護國
18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家法益,而成為用來維護統治既得利益的法寶,根本就是 徹底弄錯該法所要保護的對象。作者認為一切問題的癥 結,出於用法者恐仍受納粹時代「國家至上」的思考所制 約。
陳志龍
〈「惡立法」或「惡司法」─
刑法 100 條(普通內亂罪)之「惡」 ,究竟是惡立法還是惡司
探究刑法§100 的詮釋與立
法?這是本文論述的重心。本文認為,戰後台灣戒嚴時期
法問題〉 , 《萬國法律》 ,115
所謂「叛亂」乃出於「亂判」;而之所以會出現「亂判」
期(2001.02),頁 38-43
的情形,其前提應非「惡法」(惡立法),而應是戒嚴時期 「惡人」(惡司法)惡劣的司法心態下所做的恣意判決。也 就是說,主要是由於戒嚴時期若干司法人員恣意不當地詮 釋法條,才造成許多枉法的裁判。
陳志龍
〈白色恐怖補償修法方向─
本文重點放在對 2000 年《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
就 2000 年補償條例增修條
案件補償條例》增修條文的分析與討論。作者認為這次的
文之評析〉, 《法學叢刊》,
修法,已嚴重地逾越 1998 年法務部、國防部制訂《戒嚴
46 卷 4 期(2001.10),頁
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立法精神,將
37-63
不該當於該補償條例的案件,也都混入其中。作者認為此 次修法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有必要的修法;二是沒有必 要的修法;三是脫離補償條例性質的修法。而全文也主要 集中討論屬於後兩者的增修條文。
陳芸娟
〈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
本文主要在探討發生在 1949 年的山東流亡師生到澎湖所
案〉, 《高中歷史教學與研
涉及的政治案件。1949 年,當國共內戰情勢急劇逆轉之
究》,4 期(日期不詳),頁
際,山東 8 所聯合中學約有八千名流亡師生欲追隨國民黨
99-139
政府赴台,以繼續未竟之學業。抵達澎湖之後,7 月 13 日軍方開始進行「整編」,然只要身材合於扛槍標準者一 率編入部隊。各校為維護學生的受教權,而向軍方抗議強 徵學生為兵,其中又以煙台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的抗議最 為激烈。在馬公澎湖防衛部大操場,軍方面對安撫不成的 學生,竟命武裝士兵進場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是為「七 一三事件」。不久,澎防部以「妨礙建軍」與「匪諜」等 理由逮捕張敏之等多人,其後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以「意圖 以非法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的罪名,將張敏之、鄒 鑑、劉永祥、張世能、譚茂基、明同樂,以及王光耀等多 名師生判處死刑。作者依序分析了「所謂『知識青年從 軍』 」、 「煙台聯中澎湖罹難」以及「各方反應與影響」 。
陳瑞崇
〈論述作為一種觀看方式
作者就五○年代《自由中國》與國民黨政府的論述場域,
論《自由中國》政治論述場
指出二者雖皆宣稱追求反共、法治與自由民主,不過,字
域的重建〉, 《東吳政治學
面上的相同並非表示實質意義與概念位階的一致。作者進
18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報》,5 期(1996.01),頁
一步表示:(一)對《自由中國》與國民黨爆發衝突的代表
159-187
性事件進行探討,除可理清兩造當時所呈現的對立點,亦 為進入五十年代台灣政治論述場域的重要取徑;(二)從 〈《自由中國》半月刊違法言論摘要〉中,可發現國民黨 對《自由中國》言論的認定與解讀,「也表現出國民黨亟 力建立的論述場域中,對《自由中國》的所在與關係的期 望」 ;(三)配合國民黨改造運動的公開宣示,即可呈現出「國 民黨對各個發言位置所處之論述位置的強烈期望」;(四) 從《自由中國》的「宗旨」 、「發刊詞」以及「說明文章」 中可建構出《自由中國》與國民黨間,「逐步地但已不同 態度地辨識與詮釋自身論述」之理路。
陳瑞崇
〈《自由中國》半月刊中關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嘗試從幾個層面切入對主題
於憲政論述的歷史分析〉,
〈《自由中國》半月刊中關於憲政論述的歷史分析〉進行
《東吳政治學報》,2 期
討論。首先,《自由中國》的憲政論述可視為一結合「政
(1993.03),頁 411-431
治理念、意識形態政治語言的綜合體」主張,並在此基礎 上,作者進而對《自由中國》憲政論述所呈現的政治社會 意涵、語言意涵以及概念意涵進行檢視。二者,則從《自 由中國》論述內容所顯露的「政治秩序」觀念,對《自由 中國》所表現之政治看法,以及相關憲政理念的理解、應 用進行探討。最終,並通過歷史、方法論、理論以及人物 四個層次,對《自由中國》的憲政論述多重內涵進行分析。 文末,作者認為此篇文章的研究貢獻在於:(一)「嘗試從 『論述』層面解釋台灣民主化歷程」 ;(二)深入探討戰後初 期,台灣政治反對者的論述主張及其所呈現之政治秩序概 念;(三)檢視政治思想史學科,其方法論的自主表現,以 及研究方法發展之可能性,進而藉此翻轉台灣學術界對政 治思想史研究的既定印象。
陳瑤華
〈台灣 CEDAW 的初次國
本文嘗試由兩個角度分析 1971 年失去聯合國代表權後被
家報告與人權監督機制─一
逐出國際舞台的台灣,在 2009 年批准聯合國《消除對婦
個聯合國體系之外的獨特
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並邀請聯合國專家來台
案例〉 ,《台灣國際法季
審查第一次國家報告的歷程:台灣政府為何願意遵守聯合
刊》,8 卷 2 期(2011.06),
國的人權公約?客觀上為何需要依照聯合國的標準建立
頁 53-93
台灣的人權監督機制?前者必須由台灣對抗極權國家與 戒嚴體制的民主化發展觀照,在國家認同分歧的狀態下, 批准 CEDAW 並按照國際標準落實人權,成為超越國族認 同爭議,以落實人權保障作為鞏固民主基礎建設的途徑; 而引進世界各國普遍遵行的人權標準檢討、修正現行法令
19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與政策,則使台灣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與尊嚴的持續努力有 更多可資參照的國際經驗。台灣 CEDAW 國家報告編纂與 提交,並按照聯合國標準主動邀請審查的過程,即是援用 國際通行標準建立人權監督機制以鞏固民主人權的實際 行動,而從這第一步開始,仍有許多工作必須持續努力, 諸如獨立機構的建立、邊緣異質群體的參與、政府資訊透 明化及組織架構權責相符,以及立法部門及公眾對於人權 政策的有力檢驗,都是保障社會最邊緣群體自由及發聲空 間,普遍落實民主人權所不可或缺。
陳儀深
〈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主要透過政治學與國際法的層
變〉 , 《台灣史研究》 ,17 卷
次,對研究主題「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進行分析,同
2 期(2010.06),頁 131-169
時,並依循歷史發展脈絡,一方面爬梳前賢的想法,另方 面亦對現存之爭議進行討論,最終整合前述而對台獨論述 的淵源轉折進行闡釋。內文中,作者首先指出,「國民黨 政府從 1949 年至 1987 年在台灣施行戒嚴統治,把共產主 義和台獨主張並列為威脅其生存(正當性)的兩大來源」 。再 者,並認為戰後台灣的戒嚴時期,無論係匪諜抑是叛亂, 其判定並無客觀標準,事實上,當時僅要係較大的案件譬 如 1960 年雷震案審判,其即為蔣介石在背後下指令、裁 決。此外,作者亦引述魏廷朝的論析指出, 「五○年代的政 治案是以『紅帽子』為主,無論是否捏造事實,追溯的內 容多少都牽連到共產黨;六○年代開始『白帽子』也就是 與台獨有關的案子才多起來」。結論中作者認為「二二八 事件是二十世紀台獨運動最重要的起源」 ,台灣處於 1949 年至 1987 年長期的戒嚴統治下, 「島內形格勢禁,觸犯台 獨禁忌的台灣人必須受到軍法審判,公共領域沒有台獨的 言論空間」,爾後經過世世代代台灣意識運動者的衝撞體 制,以及無數的受囚入獄政治案,「台獨主張從當初被禁 止的『叛亂證據』到言論自由保障的範圍,到最大反對黨 的黨綱」,其共識論述基礎逐漸受到認同與接收。
陳儀深
〈彭明敏與海外台獨運動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主要係以目前已公開的 1964
(1964-1972)─從外交部檔案
年至 1972 年外交檔案為資料母體,對彭明敏與海外台獨
看到的面向〉 , 《國史館學術
運動間之連結進行剖析。並在研究問題中提出「彭明敏在
集刊》 ,10 期(2006.12),頁
風雲際會的 1970 年代流亡美國,是否如不少人所期待的
189-219
擔負起『革命領袖』的任務?若否,則是以何種方式影響 了海外的台獨運動?」,繼而以此提問為主軸展開整篇文 章的討論。國民政府對彭明敏的壓抑行為,肇發於其與學
19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生謝聰敏、魏廷朝在 1964 年 9 月所共同草擬、印製的「台 灣自救運動宣言」。由於「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中對國民 黨政權統治台灣的合法性進行批判,進而否定其國家治理 正當性,此舉無疑觸碰到蔣介石政府敏感的政治神經,後 遂遭致政府的追緝、逮捕。1965 年 4 月 2 日台灣警備總 部軍事法庭以「預備以非法手段變更國憲、顛覆政府」之 名,判處彭明敏與魏廷朝 8 年有期徒刑、褫奪公權 4 年, 以及謝聰敏 10 年有期徒刑、褫奪公權 6 年。後由於此案 引起國際特赦組織的關切,並在與日俱增的國際壓力下, 蔣介石不得已在 1965 年 11 月特赦彭明敏,然而出獄後的 彭明敏不僅無法從回台大教書,其日常生活亦受到情治單 位的監視與干擾,因而,在 1970 年 1 月初脫逃至瑞典, 並輾轉至美國密西大學,展開二十餘年的流亡。 在文末「討論與結語」中,就彭明敏與海外台獨運動間之 關係,作者認為其「強調『自決』而非獨立、強調包容『外 省人』以對抗蔣家政權的自由主義路線,不但與傳統獨盟 的革命路線不同」,亦異於 1980 年代許信良的主張。不 過,作者也指出雖然彭明敏「沒有擔負『革命領袖』的角 色任務」 ,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對「國民黨政權非法統治 台灣的分析以及主張台灣人民『自決』的出路,堪稱體系 完備的台獨論述」。
陳儀深
〈台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
白色恐怖時期案件的研究中,發生在 1970 年代之前案件
─1961 年蘇東啟政治案件
相關的研究多以左翼份子的案件為主,發表的台獨案研究
研究〉 ,《台灣史研究》,10
成果較少。而本篇論文─台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即是以
卷 1 期(2003.06),頁 141-172
白色恐怖諸多案件中的 1961 年蘇東啟案件作為研究主 題,算是此一領域少見的學術研究成果。就研究使用的資 料而言,這篇論文廣泛地應用了官方檔案,包括了國史 館、國家檔案局以及國防部門收藏的檔案,並且使用判決 書與口述資料,互相比對。本篇論文對白色恐怖的研究, 有兩個相當重要的貢獻。首先,至少類似蘇東啟的白色恐 怖案件,都帶有相當濃厚的政治性,而非法律的特質。偵 辦案件的負責人或是情治單位的指導者,乃至國民黨黨部 的高層,他們的意向往往影響一個案件的形成或者是案件 牽連範圍的重要因素。其次,一般對白色恐怖的理解,都 著重在所謂「反紅色(共產黨)」的性質。而本文中並將白 色恐怖的發展與國民黨政權的鞏固,連帶起來討論。
陳顯武
〈法律的政治分析─論戒嚴
本文以戒嚴時期的政治刑法為例,由此檢視政治與權利在
19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時期的政治刑法〉 , 《國家發
法律層面的應用。首先,作者考察戒嚴時期兩種政治刑
展研究》,6 卷 2 期
法: 「懲治叛亂條例」與「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其次,
(2007.06),頁 155-170
作者討論政治刑法下的「不法」。接著,作者討論從「有 疑必罰」到「無罪推定」的發展軌跡。最後,作者藉由賴 特布魯(Radbruch)的法哲學概念,反省法律體系以及政治 與法律之間的關係。
曾建元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
本文是針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英泰所著《回憶──見
史盡成灰[評陳泰英, 《回憶
證白色恐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一書所寫的書評。
─見證白色恐怖》]〉 , 《中華
作者以為,陳英泰寫作本書時,能善用檔案與各種文獻,
人文社會學報》,2 期
較之其他回憶錄更加詳實可信。另外,陳英泰寫作本書具
(2005.03),頁 337-345
有清楚的寫作觀點和問題意識,不同於一般流於情緒性控 訴的回憶錄。再者,陳英泰寫作本書,揭發了蔣介石和國 民黨政權對政治犯斬草除根的具體作為。
程玉鳳
〈1950 年「沈鎮南資匪案」 本文主要是針對 1950 年台灣糖業公司總經理沈鎮南被控 探析〉 , 《東海大學文學院學
資匪一案,所進行的學術研究成果。1950 年,統治當局
報》,47 期(2006.07),頁
以沈鎮南有通匪叛亂嫌疑將他逮捕。其後保安司令部以沈
235-274
鎮南「為叛徒供給資產未遂」判處死刑,而於 1951 年將 他槍決。本文根據國防部和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的判決書等 相關檔案,認為其罪名與事實完全不符。作者更從台糖公 司的檔案中有密報者自承當年行為錯誤的信函,證實這是 一件由上而下羅織而成的冤案。
黃翔瑜
〈山東流亡師生冤獄案的
本文主要是針對 1950 年前後山東流亡師生冤獄案的發生
發生及處理經過(1949-
及處理經過,所進行的研究。該為依序探討「遷徙澎湖的
1955)〉 , 《台灣文獻》 ,60 卷
山東師生人數」、「713 澎湖事件的發生」、「冤獄案的形
2 期(2009.06),頁 269-307
成」 、 「冤案之審判經過」等等主題。作者指出,過去對於 該案相關的口述、自述與相關研究然多,但多以受難者為 立場,難免流於臆測、渲染或有違史實。而本文是利用已 開放的檔案來進行研究,有助於釐清與了解以往口述與報 導等臆斷性的認知。
劉育嘉
〈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
本文是針對 1950 年代已知二百二十個政治案件的審判結
件審判結果之研究─就已知
果,所進行之統計研究。透過研究,作者提出幾點觀察:
二百二十個案件的分析〉,
第一,平民政治案件被移送軍事審判,屬違憲的行為。第
《台灣文獻》 ,56 卷 2 期
二,軍事審判採秘密審訊,有戕害人權之實。第三,軍事
(2005.06),頁 305-364
審判的結果,有量刑過重的狀況。第四,軍事審判為一審 定讞,政治犯沒有上訴的機會,更無司法救濟的管道。
劉熙明
〈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
本文以分析蔣中正、蔣經國兩位政治強人與情治單位的關
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
係等兩個主要處置環節為中心,藉由鋪陳近年公開的《蔣 19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色〉 , 《台灣史研究》 ,6 卷 2
中正總統檔案》中有關蔣中正批閱的情治單位史料,再配
期(2000.10),頁 139-187
合其它資料加以綜合分析,認為「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白色 恐怖,是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主導或默認情治單位的措 施」,而「蔣氏父子與情治單位互為台灣實施白色恐怖的 共生體」。
歐素瑛
〈四六事件對台灣大學的
作者在此文當中分析四六事件對台灣大學所帶來的影
衝擊〉 ,《台灣學研究》,12
響,作者指出由於當時中共對於校園的滲透十分嚴重,以
期(2011.12),頁 17-41
雷厲風行之姿逮捕了進行社會活動的學生,此舉被視為白 色恐怖的先兆。自四六事件後,情治單位對於大學校園的 監控也更加嚴密,也的確找出許多隱藏在校園之中的共 諜,但是校園當中的氣氛也隨之一變,變得更加封閉、保 守,直到解嚴之後才慢慢有所改善。而傅斯年校長雖被譽 為自由派學者,但在四六事件當中也不得不與軍方妥協。
歐素瑛
〈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
李媽兜在日治時期即參與農民組合與文化協會等活動,戰
李媽兜案為例〉 , 《台灣史研
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南
究》,15 卷 2 期(2008.06),
市工委會委員兼書記。二二八事件期間,曾武裝反抗政府
頁 135-172
未果。之後積極發展組織,在台南、嘉義一帶建立 26 個 支部,在情治單位眼中是「台共南部匪首」 。1952 年被捕, 其後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以「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 著手實行」將他處死,省工委會南部地下組織徹底瓦解。
薛化元
〈《自由中國》 「反對黨」主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以《自由中國》的反對黨主張
張的歷史考察〉, 《台灣風
作為研究主題,並就該主張之內涵及演變發展進行歷史考
物》,45 卷 4 期(1995.12),
察,進一步對戰後台灣政黨主張之基礎進行研究。作者在
頁 9-45
研究歸結指出,1955 年係《自由中國》與執政層峰間關 係發生翻轉的一個關鍵分水嶺,至此,《自由中國》關於 反對黨的主張除不再僅為靜態描述外,亦開始催生強有力 的反對黨,並得以在政治場域中發揮積極政黨政治功能。 其後,在「今日的問題」系列社論中,〈反對黨問題〉一 文更進一步確立牟力飛於 1957 年初所發表的文章〈略論 反對黨問題的癥結〉中,所闡述的「將反對黨與人民的支 持連帶起來」理念,同時,更呼應朱伴耘在〈反對黨!反 對黨!反對黨!〉中所強調「必須爭取取得政權的可能性」 的主張,具體而言,即謂反對黨功能係在於「用選舉的方 式以求獲取政權為目的」。至於此時雷震的反對黨主張, 與過往《自由中國》不同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地方 選舉係反對黨的政治核心目的;(二)反對黨的組成來源, 主要係以「無黨無派之台籍人士為核心」 。
19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謝開平
〈內亂罪的過去、現在與未
本文主要針對刑法內亂罪進行過去的回顧、現狀的討論與
來〉, 《輔仁法學》,22 期
未來修法的建議。首先,本文對民國以來各時期的內亂罪
(2001.12),頁 119-150
(特別是 1935 年頒布的刑法)進行歷史的回顧。其次,作者 針對現行內亂罪的規定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問題。接 者,本文還進行與日本、德國相關立法的比較。最後,作 者建議未來修法時,應該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構成要件應 改為著重客觀要件描述之立法、限制陰謀與預備之處罰等 等。
蘇瑞鏘
〈戰後台灣歷史發展「動
本文為學術期刊文章。作者認為,目前大部分研究「中國
因」與「脈絡」的再思考-
民主黨」組黨運動的論文,泰半「主流詮釋」係從「《自
以「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
由中國》與雷震為主角」為論述主軸,不過,對於這樣的
為中心〉, 《現代學術研
既定觀點,作者希望能由新黨運動的「動因」以及「脈絡」
究》,13 期(2004.12),頁
兩個層面進行討論,並進一步重新思考整起事件的過程軌
89-111
跡。並在研究問題中提出,新黨運動發展之動因,係來自 外部的民主思潮啟迪,抑是以團結勝選為目的的內部需 求。又新黨運動的發展脈絡係為中國五四運動以降,自由 主義的橫向移植,或是源自日治時期台灣民權運動的縱向 承繼。而就「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關於「動因」與「脈 絡」兩個層面之探討,不僅俾使深入掌握新黨運動的發展 軌跡,亦可藉此作為「反省戰後台灣其他歷史面向的參 考」。對新黨運動與雷震案間之因果關係,作者分析到, 1960 年爆發的雷震案,導致包括雷震在內等四位《自由 中國》成員被捕入獄,而隨著《自由中國》的停刊,此舉 雖不免對籌組新黨的活動產生影響,「不過民主人士仍宣 布繼續籌組反對黨,直到翌年一月地方選舉結束之後, 『中 國民主黨』組黨運動才正式走入歷史。」 。過去, 「主流詮 釋」關於新黨組黨之「動因」與「脈絡」,泰半強調外部 的民主思想啟發,以及中國五四運動以降,自由主義的橫 向移植作用,不過實際上,作者指出, 《自由中國》對「中 國民主黨」運動而言,其歷史重量似乎未如前述「主流詮 釋」來的渾重,並且應避免「過度放大、乃至『單一化』 其對中國民主黨『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的影響,而相對 忽視台籍民主人士的角色。」。另外,在此須特別注意的 是,「『橫向移植』與『縱向繼承』並非矛盾關係」,從歷 史時序言之,1950 年代《自由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經「橫向移植」 ,將自由民主概念、思想導入台灣,然而, 思想理路通過沉澱、內化的淬鍊過程,成為台灣歷史發展
19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的重要「生命質素」,而進一步透過「縱向傳承」予後繼 之民主運動者。
蘇瑞鏘
〈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戰
作者認為,戰後台灣政治人權侵害案件(俗稱「白色恐怖」
後台灣政治人權侵害案件
政治案件)之研究,所涉及的學術面向至少涵蓋了史學、
的研究意義與相關資料介
法學以及政治學等相關學門,所觸及的議題至少包括了民
紹〉, 《彰中學報》,24 期
主、人權以及轉型(期)正義等領域。本文分兩大部分,一
(2007.01),頁 125-152
者討論戰後台灣政治人權侵害案件的研究意義;二者介紹 相關資料:包括普遍性、地域性、個案性的資料以及其它 相關資料共三百多筆。
蘇瑞鏘
〈從雷震案論戒嚴時期政
國民黨政府在戰後台灣戒嚴時期曾製造過許多政治案
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
件,以「叛亂」或「匪諜」罪名處置過不少政治犯,對人
的侵害〉, 《國史館學術集
權造成相當大的侵害。作者認為近年來,越來越多有識之
刊》,15 期(2008.03),頁
士投入相關問題或個案的研究,但多偏重呈現國民黨當局
113-158
違法侵害人權的作為,卻未必會進一步分析當局亦常披著 「合法」的外衣來「依法」處置政治犯、從而侵害人權的 作為。然細究當局這些「合法」的手段,即便是「合法律 性」 ,卻多不具「正當性」 ,甚至常有曲解法律、玩弄法律 之嫌,乃至有違憲之虞。本文特別以 1960 年的雷震案作 為實例,討論當局違法與「合法」的法律處置如何侵害人 權的作為。
蘇瑞鏘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在政治案件的核覆過程中,蔣介石總統無疑扮演最為關鍵
不當核覆初探─以蔣介石為
的角色。其核覆的模式至少包括:直接核可、發還復審、
中心的討論〉 ,《台灣文
直接指示刑度,以及更改判決結果等等。而由於軍事長官
獻》,63 卷 4 期(2012.12),
對判決結果擁有核覆權,這無疑是身為「最高軍事長官」
頁 209-240
的蔣介石總統得以主導實質上的「確定終局審判」最重要 的法定機制。然而,擁有核覆大權的蔣介石總統,在許多 政治案件的核覆過程中卻常出現不當的核覆作為,有時甚 至連自己執政時期所訂定的相關法律與規則都不遵守。蔣 介石總統對諸多政治案件的不當乃至不法的核覆,無疑是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之所以恐怖的一個關鍵因素。
蘇瑞鏘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審判
本文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在審判過程中,這些政治案件究
過程中的不法與不當〉 , 《台
竟如何被不當、甚至不法地處置?同時,本文也討論了補
灣風物》,61 卷 3 期
償基金會補償不當審判案件之主要類型,包括:僅據被告
(2011.09),頁 33-73
或共同被告之自白、被告自白任意性之抗辯未詳予查證、 組織性質未詳予調查、證據未詳予調查等等。其次,本文 也分析了其它不當或不法的審判類型,包括:提審權被剝 奪、判決書造假、量刑不當、畸重畸輕、未斟酌國共關係
19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的變化、未考量客觀條件實難著手叛亂、先定罪後審判、 道德審判凌駕法律審判、犯罪事實未詳加調查、被告未收 到判決書、自首標準過於嚴苛、罪名相同刑度卻相去甚遠 等等。
蘇瑞鏘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相關研究,相關史料的採集與運
政治案件相關史料的採集
用是研究成果的關鍵因素。政治案件相關的史料主要有檔
與運用〉, 《台灣史料研
案、情治機關編印的資料以及回憶史料等幾大類。本文依
究》 ,39 期(2012.06),頁 2-20
次探討這些史料有哪些價值與侷限?目前有哪些單位收 藏或出版這些史料?這些史料採集與運用的過程中可能 會遇到哪些困境?
蘇瑞鏘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審
1949-1992 年間,台灣有數以萬計的人民,遭統治當局以
判─主要罪名與處分型
叛亂或匪諜罪嫌加以拘捕、審問和處罰。而政治犯被以「懲
態〉, 《中華人文社會學
治叛亂條例」與「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論處的比例最
報》,14 期(2011.03),頁
高,常見罪名則有:顛覆政府、參加叛亂組織或集會、以
134-161
文字圖書演說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為叛徒徵募財物或供 給金錢資產、包庇或藏匿叛徒、明知為匪諜而不告密檢舉 或縱容等等,然軍事審判機關所使用的證據法則常不嚴 謹。至於處分政治犯的型態,包括主刑(含死刑與徒刑, 常包含禠奪公權的宣告)、感化與沒收財產。
蘇瑞鏘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偵
戰後台灣有數以萬計的人民,遭統治當局以叛亂或匪諜罪
辦─以情治單位的不法與不
嫌加以拘捕、審問和處罰,導致白色恐怖氛圍長期籠罩全
當偵辦為中心〉 , 《中華人文
台。在處置政治案件的流程中,偵辦程序的啟動者是情治
社會學報》,14 期
單位,往往扮演關鍵角色。本文首先討論情治單位的發展
(2011.03),頁 92-132
與系譜,其次討論情治單位偵辦政治案件過程中諸多不法 或不當的作為,包括:不法或不當的拘捕,強暴、脅迫、 利誘、詐欺、疲勞訊問,以及政治考量、密決、先辦人再 找證據、未於拘捕後二十四小時內移送法院、不當羈押及 製造假案等等。
蘇瑞鏘
〈戰後台灣處置政治案件
1949-1992 年間,台灣有數以萬計的人民,遭統治當局以
的相關法制〉 , 《台灣史學雜
叛亂或匪諜罪嫌加以拘捕、審問和處罰。本文主要在討論
誌》,9 期(2010.12),頁
此一時期當局處置政治案件的相關法制,其中包括實體法
155-202
與程序法。在實體法方面,本文將討論「刑法」內亂罪, 以及「懲治叛亂條例」 、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等相關 特別刑法。在程序法方面,由於在戒嚴時期,政治犯基本 上會被交付軍事審判,因此,軍事審判的機制乃是本文另 一個討論的重點。此外,大法官的若干解釋對政治案件的 處置也發揮一定的影響力,這也是本文討論的主題之一。
19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蘇瑞鏘
〈強人威權黨國體制與戰
1949-1992 年間,台灣有數以萬計的人民,遭統治當局以
後台灣政治案件〉 , 《輔仁歷
叛亂或匪諜罪嫌加以拘捕、審問和處罰。該時期之所以出
史學報》,30 期(2013.03),
現眾多政治案件,實有其複雜的因素;其中,「強人威權
頁 167-213
黨國體制」是核心因素之一,而「強人」(蔣介石與蔣經 國)與「黨國」(國民黨)是了解該體制的重點,在這當中, 蔣介石、蔣經國、國民黨三者皆扮演重要的角色。考究該 體制發展的歷程,有訓政時期黨國體制與文化的移植,也 有戰後動員戡亂體制與戒嚴體制的建構,以及「改造」後 威權體制的強化等面向。當時國民黨當局以此背離民主人 權要求的體制作為發動機,於是出現眾多不當與不法處置 的白色恐怖政治案件。
闞正宗、蘇
〈台南開元寺僧證光(高執
高執德命喪「白色恐怖」的國共鬥爭政治氛圍下,其真相
瑞鏘
德)的「白色恐怖」公案再
一直隱諱不清,各種討論撲朔迷離。本文試著從已解密的
探〉, 《中華人文社會學
檔案中,討論各方說法,進一步追溯其中的可能關鍵人、
報》,2 期(2005.03),頁
事、物,希望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釐清疑義,釐清真相。
252-288
作者指出根據史料可確定的是:高執德被控「連續藏匿叛 徒」 、 「明知為匪諜而不告密檢舉」以及「幫助藏匿犯人」, 原判被處 12 年有期徒刑。然總統(府)卻以為高氏等「罪情 甚重,均應發還嚴為復審」,之後復判即改判死刑,1955 年 8 月 31 日被槍決。
(三) 專書論文(65 筆)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朱浤源
〈官方檔案與歷史真相─孫
本文重點在說明:官方所藏孫立人叛亂檔案與歷史真相之
立人叛亂檔研析〉,收入
間,實存在一定的距離。本文以總統府極機密檔案中涉及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
孫立人與郭廷亮涉嫌叛亂的專檔為例,參考其他相關資
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
料,經過反覆推敲,發現官方檔案在呈現歷史真相方面,
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
可能有著高度的侷限。對於孫立人是否叛亂,官方檔案給
,台北:國史館,1998,頁
的答案相當朦朧。作者認為:「檔案與書籍一樣,除了陳
1959-1993
述某些事實或真理之外,也有偏執、無知、矇蔽,甚至錯 誤的地方」,因此「盡信檔案不如無檔案」。
朱浤源
〈再論孫立人與郭廷亮「
本文是針對 1950 年代著名的孫立人與郭廷亮「匪諜案」
匪諜案」〉 ,收入:倪子修總
所進行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本文中,依序討論了「孫立人
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性格特質與國民黨當局兩波翦翼行動(民國 39 年) 」 、 「第
之法律與歷史探討》 ,台
三波翦翼: 『匪諜』郭廷亮與孫立人「叛亂」 (民國 44 年)」 、
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匪諜』郭廷亮的服刑」 、 「情報局、警總負責照顧郭家」 、
19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郭『匪諜』領導平反與『跳車』死亡」等等。
基金會,2001,頁 45-71 本文從官方資料、民間文獻與政治受難者家屬的陳述,分
江如蓉、翁
〈探討戒嚴時期國家權力
大鈞
濫用行為〉 ,收入:陳志龍、 析戰後台灣戒嚴時期若干被控叛亂與匪諜等政治犯的死 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 《台
亡案件。並透過對這些案件的觀察,對戒嚴時期國家權力
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
濫用的行為,進行法律的檢討。以凸顯在多重恣意的國家
討會》 ,台北:財團法人戒
迫害下,當時台灣的人權狀況。
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 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 頁 241-267 吳乃德
〈珍惜民主資產,告別威權
本文旨在討論台灣告別威權轉型為民主體制之後,關於轉
年代:轉型正義和歷史記
型正義和歷史記憶的重要性及其難題。本文分為三個部
憶〉,收入:陳志龍、邱榮
份,第一部份,是以比較的觀點,探討新民主國家在處理
舉、倪子修總編輯, 《台灣
轉型正義時所面臨的難題,及其面對難題的不同方式。第
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
二部份,探討並解釋台灣特殊的處理方式。第三部份,呼
會》,台北:戒嚴時期不當
籲我們將這段威權統治的歷史,轉化為台灣民主的重要資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產。
基金會,2006,頁 3-25 吳叡人
〈「台灣高山族殺人事件」─
作者根據檔案管理局近年逐步開放的白色恐怖資料為
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
本,佐以其他相關資料,並運用 Willian Sewell Jr.所提出
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
的「事件史」之重建策略,試圖重建白色恐怖時期被處死
收入:許雪姬編,《二二八
的原住民菁英高一生、湯守仁與林瑞昌等悲劇事件的過
事件 60 週年紀念論文集》 , 程。本文將戰後初期國共所代表之兩個敵對國家對台灣原 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住民忠誠的爭奪,作為此一悲劇的前提;並以此提供一個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 行動層次的描述,重建來自左右兩方的國家暴力如何逼
吳叡人
頁 323-364
近、進而毀滅高一生等人的過程。
〈國家建構、內部殖民與冷
本文主旨乃從國家建構、內部殖民與冷戰幾個角度,分析
戰—戰後台灣國家暴力的
戰後台灣國家暴力的歷史脈絡。作者認為,戰後台灣發生
歷史脈絡〉,收入:人權之
長期侵害人權的現象,主要是系統性的國家暴力所致。其
路編輯小組主編,《人權之
中有三個歷史脈絡,彼此相互關連乃至重疊,包括「中國
路 2008 新版─台灣民主人
本土的國家建構工程所涉及的政治暴力」 、 「國民黨在台灣
權回顧》,台北:財團法人
的國家建構工程」,以及「全球冷戰」。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2008,頁 168-173 呂興忠
〈黎明的輓歌‧早凋的青春
本文主要針對政治受難者曾錦堂獄中書信遺稿所進行的
─曾錦堂獄中書信遺稿初
分析。曾錦堂因牽涉「台南市工委會案」於 1950 年被捕,
探〉,收入:陳志龍、邱榮
1951 年被槍決 。在軍法處拘押候審的六個月間,寫回家 19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舉、倪子修總編輯, 《台灣
的書信共有 28 封,由曾錦堂的妹妹曾麗香保存。作者指
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
出:有關台灣白色恐怖的研究、回憶錄、口述歷史等,通
會》,台北:財團法人戒嚴
常有一個相當普遍的基調,即認為當時的受難者都是因為
時期不當叛亂曁匪諜審判
對「白色祖國」失望,殷而寄望於「紅色祖國」。然而,
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頁
這種對白色恐怖受難歷史的詮釋,往往與統派意識型態掛
453-486
勾,強調事件發生當時的紅色祖國色彩,以合理化其統一 意識的歷史正當性。作者認為,這樣的論述是偏頗的。
李敖
〈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
國家安全局於 1959 年陸續出版《歷年辦理匪案彙編》 ,李
辦理匪案彙編」序〉 ,收入: 敖掌握此一資料後,加以出版,本文是關於前兩輯彙編的 李敖(審定) , 《安全局機密
總序。在本文當中,作者說明他是從秘密管道取得這套彙
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
編的第一輯與第二輯。另外,作者也舉了若干政治案件為
(上冊)》 ,台北:李敖出版
例,清楚呈現這套彙編的價值與侷限。他認為: 「只要『個
社,1991,頁 1-25
案詳追』之下,就無不證實出這部『歷年辦理匪案彙編』, 只是官樣文章。雖然如此,它仍能幫助我們有查證的作 用,因為它畢竟是一部『萬寶囊』 、一部『死』字典!」
李筱峰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犯的
本文主要是針對戒嚴時期台灣政治受難者的遭遇與處
遭遇與處境:政治受難者的
境,進行全程性的研究。作者透過眾多政治犯的回憶錄,
經驗見證〉 ,收入:張炎憲、 加以整理、綜合、歸納、比對、與互相印證,分別就逮捕、 陳美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
刑求、判決、處決、牢獄生活、家屬遭遇、出獄後的生活
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
等各個面向,進行探討。
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 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 2009,頁 383-423 李筱峰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對於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案件,李筱峰在本文中
的類型〉,收入:倪子修總
將之區分為八大類:一、對親中共或左翼言行的打擊,二、
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對台灣獨立運動及主張者的整肅,三、對原住民精英的整
之法律與歷史探討》 ,台北
肅,四、對民主運動的壓制,五、政治權力的鬥爭,六、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
文字獄,七、情治特務單位的內部鬥爭,八、特務人員為
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
了爭功領獎製造的冤案假案等。
金會,2001,頁 117-139 沈超群
〈檔案開放與柏楊案的平
本文主要在討論柏楊(郭衣洞)「大力水手案」的成因,
議〉 ,收入:黃翔瑜編, 《戰
及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問題。除前言與結論,作者依序討論
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
了「柏楊入獄原因」 、 「柏楊的起訴與反辯」 、 「柏楊案之判
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刑」 、 「柏楊案之平反」等等。本文透過〈起訴書〉 、 〈答辯
台北:國史館,2008,頁
書〉與〈判決書〉的交互辯證,以了解柏楊在審判過程當
687-713
中的思考脈絡;也討論了柏楊等政治犯平反過程中的程序 正義與補償模式等問題。至於本文論證所依據之開放「檔
20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案」,主要參考監察院的《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
周馥儀
〈從保密局到土城生教所
本文以戰後台灣白色恐怖下幾個囚禁女性政治犯的地點
—踏尋女性政治犯足跡〉
及她們在當中的處境,作為主要的探討的對象。作者先後
,收入:范情等著, 《女人
以「保密局的非人待遇」 、 「軍法處的女廁不曾見紅」 、 「火
屐痕Ⅱ:台灣女性文化地
燒島上的女生分隊」 、 「生教所度過漫長刑期」為題,依序
標》 ,台北:草根出版公司、 介紹國防部保密局、保安司令部(警備總部)軍法處、綠 國家文化總會,2008,頁
島新生訓導處、生產教育實驗所等幾個囚禁女性政治犯的
148-163
地點,並介紹她們在這些政治監獄當中被不人道對待的處 境。
林正慧
〈1950 年代親共或左翼政
本文重新梳理官方檔案中 1950 年代親共左翼相關案件
治案件〉,收入:張炎憲、
,區分為省工委會相關案件及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陳美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
由謝雪紅領導)相關案件兩大範疇。研究顯示,省工委組
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織的破獲多半是在中上級幹部被捕「自新」供出組織之後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遭到一網打盡,自首者或可免於一死,但被供出的下級成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員、外圍份子甚至曾與之接觸的群眾卻難逃重刑甚至處
2009,頁 137-188
死,判決人數則以 1950 年省工委主要組織大量被破獲, 以及 1953 年所謂「重整省工委」最終被破獲為高峰期; 台盟相關案件數量少於省工委案,或因活動時間僅有一 年,但與謝雪紅相關人士之案件仍可看出台盟在台地下工 作與省工委互有聯繫,甚至在許多案件中,台盟幾近於省 工委外圍組織,原因或出於情治機關任意羅織,但也存在 省工委以台盟之名對外號召及吸收成員的情況。兩種案件 涉案者皆以本省籍人士佔多數,量刑輕重則不相上下,並 未因認定台盟為省工委外圍而從輕發落;資料亦顯示,判 決人數自 1951 年後逐年減少,並不表示國府由於在台站 穩腳步而改採寬大條件勸降,寬大對待實際上僅限於少數 「自新」的中上級幹部,對下級黨員、外圍份子甚至「涉 匪」群眾的重判甚至處決仍不留情。作者也對入人於罪的 軍法審判形式,以及判決在呈核過程中由國防部、總統府 乃至蔣介石本人逐步加重, 「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人」 的狀況有所闡述。文末並整理列舉相關政治案件之簡歷及 國史館、檔案管理局所藏相關檔案目錄,供研究者參考運 用。
林正慧
〈1950 年代「台灣民主自治
本文主要是針對 1950 年代「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相關政
同盟」相關案件試析〉,收
治案件所進行的研究。除緒言與結論,作者主要討論了
入:黃翔瑜編,《戰後檔案
「1950 年代『台盟』相關案件之統計分析」與「1950 年
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
代『台盟』相關案件之歸納分析」 ,末了還附錄「1950 年
20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
代『台盟』相關案件概述」。主要參考資料包括:國家安
國史館,2008,頁 715-809
全局所編輯的《歷年辦理匪案彙編》、各案判決書或其它 官方檔案資料,以及當事人的回憶及口訪資料。作者將台 盟案件概分為三大類:其一,與省工委會組織系統相關的 台盟案件,為台盟案件的最大宗。其二,與謝雪紅在香港 的台盟組織相關者,主要是郭明哲、蔡仲伯與古瑞明等 案。其三,與傅世明相關者,未與其他案件有所牽扯。本 文分析指出:就量刑而言,被視為省工委會外圍組織的台 盟案件,並未較省工委會相關案件為輕;就地域而言,以 台中縣涉案者最多;就籍貫而言,以本省籍為主(佔 94%) 。
林書揚
〈析論台灣五○年代白色恐
本文主要在分析 1950 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的時代背景、實
怖─意義與實態〉 ,收入:林
態,以及左翼運動和國民黨的心結。作者以為:「一個社
書揚著, 《從二二八到五○年
會的法制系統,即是暴力的文明化現象,也就是暴力的最
代白色恐怖》 ,台北:時報
大掩蓋物」。作者認為,白色恐怖的悲劇是雙重的,包括
出版公司,1993,頁 125-143
民族和階級的雙重悲劇。對此,作者認為:「唯一能抗禦 它的,只有人民多數的清醒和警覺和有組織的監視力量。 人民不時地做痛苦的回憶,和一再訴述那段慘澹歲月,其 意義只在這裏」。
邱榮裕
〈戰後台灣客家典型白色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發生過眾多政治案件,不少是屬於
恐怖政治事件之研究—以
客家籍的個案。本文即是以發生於 1951 年的「義民中學
1950 年代客家中壢事件為
案」為研究對象。除前言與結語外,作者依序討論了「戰
個案分析〉 ,收入:陳志龍、 後台灣客家聚落中壢地區教育設置情形」 、 「戰後台灣白色 邱榮舉、倪子修總編輯, 《台
恐怖客家中壢事件的發生」 ,以及「1950 年代客家中壢事
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
件政治受難者的悲慘際遇」。本文指出,該案的調查與審
討會》 ,台北:財團法人戒
判均是片面之詞,並無確切的真實證據,是一件明顯的不
嚴時期不當叛亂曁匪諜審
當審判案件。
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 頁 322-331 邱榮舉
〈論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
本文主要是針對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所進行的總體研
件〉 ,收入:倪子修總編輯, 究成果。作者依序討論了「戰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分為
邱榮舉、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
「1945-1949」 、 「1949-1987」 、 「1987-2000」 、 「2000 以後」
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
等四個階段) 、「台灣戒嚴時期的政治案件」(依上述幾個
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
階段所進行的分類) 、「關於政治案件的研究探討與平反」
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主要討論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
會,2001,頁 140-150
補償基金會的業務)等。
〈美麗島事件之政治解
本文討論的重點:其一,釐清美麗島事件的真相;其二,
20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謝欣如
析〉,收入:陳志龍、邱榮
探討該事件在戰後台灣政治史上的定位;其三,說明該事
舉、倪子修總編輯, 《台灣
件的性質、過程與主因,進而讓世人明瞭這些政治菁英在
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犧牲與貢獻。
會》,台北:財團法人戒嚴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有二:其一,「探討美麗島事件宜採最
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
廣義的美麗島事件之定義」 ;其二, 「有百餘件美麗島事件
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頁
的原始檔案可有助於證明美麗島事件為『先鎮後暴』且是
57-80
『雙方互動的結果』之『政治事件』」 。
邱榮舉、
〈戰後台灣客家菁英與白
本文主要在討論戰後台灣客家菁英與白色恐怖政治事
謝欣如
色恐怖政治事件─解析許信
件,特別聚焦在許信良與中壢事件、橋頭事件與美麗島事
良與三個重要政治事件之
件等三個重要政治事件之關係。除前言與結語,作者依序
關係〉 ,收入:台灣省諮議
討論了「關於戰後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研究」 、 「有關『戰
會編印, 《 「台灣民主的興起
後台灣客家政治菁英』的定義」 、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政治
與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
事件中的客家政治菁英」,以及「許信良與三個重要政治
─人物與事件論文集》,台
事件之關係」等。本文還附了一個「戰後台灣(1949-1994)
中:台灣省諮議會,2007, 有關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統計表」,這是根據 2005 年 7 頁 45-70
月 31 日國防部初步完成的「清查戒嚴時期叛亂暨匪諜審 判案件」專案報告之統計,顯示戰後台灣史上經軍事審判 的政治案件至少有 16,132 人。
侯坤宏、
〈文字言論媒體控制:台灣
本文討論對象為台灣戰後與言論自由侵害相關的一系列
王正華
白色恐怖重大政治案件〉,
案件,從 1949 年楊逵因「和平宣言」入獄十二年、李萬
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
居的《公論報》持續遭當局騷擾迫害終被關閉、柏楊因時
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
論雜文及大力水手漫畫翻譯入獄、陳映真參與讀書會被線
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
民密告而獲罪、李荊蓀捲入情治系統內鬥而受害,直到
台灣歷史學會、吳三連台灣
1980 年代江南撰寫《蔣經國傳》被情治單位跨海暗殺,
史料基金會,2009,頁
以及解嚴後鄭南榕為捍衛言論自由而自焚。本文對以上各
297-322
案件之前因後果及當局迫害手法皆有簡要敘述,說明威權 體制侵害言論自由之具體情況。
姚嘉文
〈從法政制度看白色恐
本文主要在探討白色恐怖之所以發生的多元背景。作者認
怖〉 ,收入:倪子修總編輯, 為,白色恐怖之所以發生,決不只是執法人員的殘暴不仁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
所造成,另外有國際背景、國內政治狀況,以及法政制度
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
的因素。若要避免白色恐怖再度發生,除政治民主與言論
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
自由之外,還必須有健全的法治制度,包含健全的審判制
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度與人權保障制度。
會,2001,頁 21-28 范燕秋
〈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
本文運用國史館公開出版的湯守仁案史料,以及公開的史
仁等叛亂案〉 ,收入:張炎
料選輯未收入的其他相關案卷資料,試圖探討這一同時株
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
連鄒族及泰雅族原住民領導人物的大案,探討原住民族所
20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
受的衝擊,以及原住民面對當時複雜政局的自主立場與主
文集》 ,台北:台灣歷史學
體性。整肅行動發端於 1947 年鄒族人直接涉入二二八事
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件,以及鄒族領袖高一生透過日治後期原住民族群菁英交
會,2009,頁 221-252
流網路討論「高山自治」構想未果;泰雅族領袖林瑞昌在 二二八事件中雖然有功於穩定局勢,但其後要求歸還「祖 先失地」卻引起官方猜忌,而後受委託進入阿里山收繳鄒 族部落槍枝,而與鄒族事務產生關聯。1949 年國府撤台 之際,中共地下組織台灣省工委「山地工作委員會」開始 與原住民領袖聯繫,儘管族群菁英雖同情漢人所受鎮壓, 討論族群生計問題卻未必加入組織(隨後經「自新」手續, 配合官方清理山地共黨組織),但官方全然否定其自主 性,認定接觸即已參與,從而展開綿密監控蒐集反政府「罪 狀」,同時扶植族群內部反對勢力進行分化;最後將高一 生經營新美農場、籌辦農會及其失敗虧空之處定性為妨礙 國府山地行政的「專斷妄為」 ,完全歸罪於個人貪汙侵吞, 以此為突破口將參與開墾的高一生、湯守仁及借款擔保的 林瑞昌等跨族群菁英一網打盡,除了將貪汙罪與通匪罪合 併審判,逐步加重刑期直到槍決六人,更著重向族人宣傳 其貪汙罪嫌,透過受難菁英的汙名化及族內親國民黨代理 人的扶植,實現全面鎮壓、控制原住民部落的目的。
范燕秋
〈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
本文除討論戰後初期原住民菁英議會政治與族群政治的
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
實踐面向,亦以二二八到白色恐怖為討論主軸。作者從後
初期台灣原住民菁英的政
殖民的角度,思考到原住民的歷史多為外來殖民者的紀錄
治實踐〉 ,收入:許雪姬編, 觀點;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注意到如何回歸原住民的 《二二八事件 60 週年紀念
立場,並尋求該族群的主體經驗與觀點(如利用原住民的
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
家族訪談與收藏文獻,以及對官方史料進行批判性的解讀
府文化局、台北二二八紀念
等等)。本文以二二八事件期間北部泰雅族原住民「特別
館,2008,頁 365-392
是該族群菁英樂信‧瓦旦(即林瑞昌)為核心」的動態為 切入點,探討彼等對二二八事件的因應態度,以及如何在 時代變局當中實踐其族群政治的理念。本文亦深入分析 1950 年代初期林瑞昌涉共遭槍決的案件,並以此說明戰 後初期原住民社會發展的分水嶺,不在二二八事件,而在 1950 年代初期。
倪子修、
〈戒嚴時期處置叛亂犯之
本文主要在探討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執政者制定了哪
吳祚丞
特別實體法及程序法〉,收
些特別實體法及程序法來處置叛亂犯?以及為何要制定
入:陳志龍、邱榮舉、倪子
這些法律?本文以懲治叛亂條例與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
修總編輯,《台灣人權與政
例等法規為中心,作為討論的重心;另外,也剖析了這些
20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治事件學術研討會》 ,台
法規所創設的特別制度,與民主憲政與法治精神有所背離
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之處。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基金會,2006,頁 207-240 張炎憲
〈鹿窟事件與歷史真相的
本文運用近年解密的國家安全局相關檔案,以及既有的口
追究〉 ,收入:張炎憲、陳
述訪談紀錄,探討 1950 年代株連極廣的「鹿窟武裝基地
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
事件」。從地下黨員進入山區建立基地,與村民交往的過
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程說起,而後是 1952 年底由谷正文指揮的大逮捕、刑求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吳三
審問及其他基地的陸續破獲,軍法審判與個別涉案人判決
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加重,以至於出獄時的具保宣誓及社會監控,由此檢討逮 頁 189-207
捕及判決過程中的刑求、非法拘留、株連親族,以及未經 查證對質即以秘密審判定罪,甚至任意加重刑責的種種人 權侵害行徑。作者認為,鹿窟村民先後受到共黨人士「連 坐法」牽制及國府當局刑求逼供,最後因領導人自新而受 牽連獲判重刑,乃是無辜的犧牲者。
張炎憲
〈寒村的哭泣─鹿窟事
本文是針對 1950 年代規模最大的政治案件鹿窟事件所進
件〉 ,收入:倪子修總編輯, 行的研究成果。作者依序討論了「時代的苦悶與另謀出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
路」 、 「選擇寒村做為基地」 、 「經營鹿窟的企圖」 、 「事洩被
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
捕」 、 「刑求逼供」 、 「牽親引戚,牽連無數」 、 「不當判決」、
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
「違法拘留,19 人感訓」 、 「走過時空錯置的年代」等等。
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會,2001,頁 72-82 張炎憲
〈風中的哭泣:50 年代新竹
《風中的哭泣:50 年代新竹政治案件》是記錄 1950 年代
政治案件〉 ,收入:張炎憲、 發生於新竹地區重要政治案件的口述訪談與相關資料彙 〈風中的哭泣:50 年代新竹政治案件〉一文則 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 編的專書, 《風中的哭泣:50 年代新竹
是本書導言性質的文章。本文內容包括「從二二八到白色
政治案件(上冊) 》,新竹: 恐怖」、「五○年代政治案件研究狀況」、「新竹地區五○年 新竹市政府,2002,頁 1-26
代政治案件的官方說法」 、 「受難者的親身感受」以及「不 當審判」等幾個主題。
張炎憲
〈免於恐懼的自由〉 ,收
這是一篇針對國史館所編輯、出版的《戰後台灣政治案件
入:高素蘭編輯,《戰後台
史料彙編》系列叢書所寫的導言,作者時任國史館館長。
灣政治案件:駱神助案史料
首先,本文在「從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與「時代背景」
彙編》 ,台北:國史館、文
當中,簡要描述了白色恐怖的背景。接著,說明了「探討
建會,2008,頁 1-11
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困難性」 、 「逮捕判刑與政治受難者的 心聲」以及「違反人權正義的統治」。最後,作者說明該 系列叢書「出版的用意」,主要是「為了追求真相,釐清 史實,並追究責任歸屬,還給社會公道。希望被害者能夠
20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洗其冤情,案件能夠還其事實真相,加害者也能受到批判 與譴責」。
張炎憲
〈廖文毅、台灣共和國與島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是一部記錄由廖文
內活動〉,收入:張炎憲、
毅主導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從出現到落幕的口述訪
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
談與相關資料彙編,〈廖文毅、台灣共和國與島內活動〉
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
一文則是本書導言性質的文章。本文內容包括幾個主題:
國》,台北:財團法人吳三
豈能成敗論英雄、西螺廖家的崛起、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轉
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折、台灣獨立主張的提出、海外台獨組織、台灣參與廖文 頁 1-18
毅組織者第一次被捕、第二次被捕、第三次被捕、海軍台 獨案、盧伯毅事蹟、臨時政府油隆盛到衰退、不容青史盡 成灰等等,地說明了作為戰後台灣運動先聲的「台灣共和 國」運動的興衰。其中,與白色恐怖有關的部份,分別在 第一次被捕、第二次被捕、第三次被捕、海軍台獨案等篇 章中有所說明。
張炎憲
〈導言:白色恐怖與轉型正
作為《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的導言,本
義〉,收入:張炎憲、陳美
文首先分梳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關聯,指出兩者性質
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色恐
雖不同,但前後相關,前者的平反也帶動後者平反,但後
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者的平反成果卻仍不如前者;接著分析白色恐怖整肅異己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吳
以鞏固政權的性質,前期多為共黨案件、後期多為台獨案
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件的轉變,以及島內外大環境中台灣史與世界史互動的意
2009,頁 1-13
義,由此說明白色恐怖案件平反的各項難處:包括時間下 限難以界定、被捕者身分及案情難以釐清、檔案彙整困 難、案件及逮捕人數難以估計,特別是在戒嚴體制下行政 干預司法的結構所導致檔案記載與事實的落差。最後聚焦 於二次政黨輪替以來轉型正義努力因舊勢力阻撓、牽涉統 獨爭議而停頓的現況,並介紹本論文集透過新近出土檔案 之整理分析釐清事實,探究責任歸屬的努力。 本文主要在探討遭軟禁如孫立人者,其補償的相關問題。
張家琦、
〈軟禁問題之補償─孫立人
倪子修
案〉 ,收入:陳志龍總編輯, 包括「拘禁」與「軟禁」之差異之處,以及補償時是否應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
該不同處置。除前言與結論,作者依序討論了「關於『戒
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
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新增第十五條
定與增減》,台北:財團法
之一』之修法沿革及新增第十五條之一第三款所引發之問
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
題」、 「限制人身自由─拘禁與軟禁」,以及「孫立人案」。
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2002,頁 117-136 許文堂
〈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
本文運用新近解密的國防部軍法局「張敏之等叛亂案」相
冤案始末〉 ,收入:張炎憲、 關資料,輔以既有的口述訪問成果,重述 1949 年 12 月澎 20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陳美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
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被控為共黨實施「兵運」 ,遭到逮捕、
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
刑訊、囚禁甚至殺害的重案始末。山東流亡學生在中國大
集》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陸即將失陷之際整編為多所聯合中學輾轉南下,經由台灣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警備司令陳誠協調遷往澎湖,但澎湖防衛司令官李振清欲
2009,頁 71-96
以流亡師生補充兵源,卻與師生繼續求學的要求互相衝 突;結果澎防部不僅以鐵腕鎮壓師生異見,將學生強行編 兵,更將求助於黨政高層試圖解救學生的張敏之、鄒鑑兩 位校長及多位學生誣為匪諜,最後共有七人慘遭槍決,兩 人瘐死獄中,近百位學生強徵入伍服役。儘管當時即有中 央民代奔走營救,並向蔣介石總統當面報告冤情,但操辦 此案的台灣保安司令部悍然拒絕重審,政府領導人亦顧慮 公開平反有損國際形象,造成政府困擾而無意深究,甚至 「期以反攻大陸再辦」,最後僅致贈兩位校長遺族慰問金 了事,甚至對刑訊逼供的軍官追究刑責亦以不了了之。被 迫服役的流亡學生隨後又因退伍遙遙無期而在 1955 年發 生台中火車站前跪坐請願事件,再次遭受迫害,直到 1959 年後始能集體退役復學。儘管蒙冤師生日後在各行各業皆 有所成就,本案也在解嚴民主化之後獲得正式平反補償並 立碑紀念,但事件責任歸屬的追究仍有努力空間。
許建榮
〈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
本文運用大量口述訪談紀錄及相關新聞報導,以留美學生
學生的監控:以美國為
為具體個案,探討戒嚴時期國民黨政權對台灣留美學生的
例〉,收入:張炎憲、陳美
監控及情蒐問題,首先從返台尋覓教職和更新護照受到的
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色恐
刁難與阻礙說起,由此溯及留學生在海外面臨職業學生及
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
特務監視,必須掩蓋身分,隱身幕後及使用化名,特務在
北:台灣歷史學會、吳三連
美國從親臨現場蒐證、人身恐嚇到竊取批判黨國報刊、介
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
入書報訂閱的種種活動樣態,乃至國府招募「愛國工作」
323-362
的管道、價碼及工作表格,而後討論美國媒體對國府海外 校園間諜活動的揭露,以及陳文成返台遇害後美國國會及 安全部門對國府校園特務的全面調查及警告。本文同時參 照阿根廷、東德及其他國家的人權迫害與轉型正義經驗, 認為台灣轉型正義始終只侷限於金錢賠償,在「向前看」 「拚經濟」口號中敷衍了事,未曾努力追查歷史真相,甚 至阻礙檔案開放立法的現狀,主張人民團結一致要求政府 面對威權時期人權迫害問題,以落實轉型正義,達成真正 的和解與寬恕。
許雪姬
〈滿洲經驗與白色恐怖─
本文主要在探討曾就讀於「滿洲建國大學」的台灣學生當
「滿洲建大等案」的實與
中,部分在 1948 年涉案被捕的案件。此外,也討論了具
20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虛〉 ,收入:許雪姬編, 《 「戒
有滿洲經驗者所牽涉的其他政治案件。除前言與結論,作
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
者依序討論了「滿洲建大案」與「滿洲建大案的涉案分
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
析」。作者認為,在滿洲建大案(愛國青年會案)當中,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涉案者看了不少左翼書籍,而給了政府作為羅織「愛國青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年會」相關人士的藉口。另外,作者在「滿洲經驗者所涉
償基金會,2003,頁 1-39
及的其他政治案件」當中,則討論了湯守仁、黃溫恭、鍾 謙順、謝秋臨、林恩魁等其他個案。
許進發
〈左傾知識青年的肅清:學
本文以隸屬於中共華東局的「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生工
生工作委員會案〉,收入:
作委員會(省工委學委會)相關案件為對象,探討知識青
張炎憲、陳美蓉主編, 《戒
年在二二八事件之後由關切時局逐步投入地下組織,試圖
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
以行動對抗國民黨統治,以社會主義理想改變台灣處境的
義論文集》,台北:台灣歷
過程,以及隨之而來的殘酷鎮壓。檔案資料顯示,學委會
史學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
自 1947 年下半年開始運作後,起初以台灣大學、師範學
金會,2009,頁 97-136
院為主要範圍,以學生自治會為公開組織,透過聯誼、服 務等活動擴大影響力並展開時局宣傳,隨後利用學生實際 需求展開抗爭,並組成社團吸收成員以擴大力量,1949 年「四六事件」後校園控制緊縮,此後集中於地下組織活 動。隨著成員畢業返鄉或被追捕逃亡,學委會組織也延伸 到中南部地區,以在地組織及宣傳工作為主,但在地方上 的聚會串連卻引起情治單位側目而引發多起案件,1950 年 5 月多位重要領導幹部被捕,供出組織後,學委會隨之 瓦解,總統蔣介石不僅親自關切判決結果,更指示從重量 刑,結果共有 11 人被槍決,且連帶追究任職公務機關涉 案人的主管、介紹人及保證人之連帶責任,株連甚廣。在 國共內戰氛圍下,不滿國民黨統治的青年當下似乎只能選 擇共產黨,但在倖免於難,時移事易之後,仍有可能走出 國共之外的第三條路:逃過鎮壓後赴美留學,開展海外台 灣獨立運動的林榮勳即為一例。
許瑞浩
〈從官方檔案看統治當局
本文主要以國防部相關檔案為中心,分析統治當局處理
處理「雷震案」的態度與決
1960 年的「雷震案」之態度與決策過程。除前言與結語
策─以國防部檔案為中
外,作者先後討論了「『雷震案』發生的背景」 、 「逮捕」、
心〉 ,收入:胡健國(主編) , 「偵訊與起訴」 、 「審判」等。作者指考察統治當局處理「雷 《20 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
震案」的態度,發現當局之「決策與執行決不粗糙,是經
7 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
過精心策劃與理性算計的政治行動」。
集》 ,台北:國史館,2004, 頁 319-406 陳世宏
〈戒嚴時期對民主運動的
本文主要探討 1960 年代政經局勢轉變之後,反對力量集
20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壓制〉 ,收入:張炎憲、陳
結挑戰黨國威權體制的四次民主運動及其遭受的鎮壓,包
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
括:1960 年雷震與《自由中國》雜誌同仁試圖組織反對
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黨,被當局誣以「知匪不報」 「為匪宣傳」 「顛覆政府」等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吳
罪鎮壓的雷震案,雷震在獄中所撰文稿更被扣留銷毀,僅
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存日記部分;1975 年白雅燦參選增額立委,質問蔣經國
2009,頁 267-296
家產、政治特權,挑戰反共基本國策,被控「顛覆政府」 判處無期徒刑;1979 年高雄黨外元老余登發父子被誣以 「知匪不報」 、 「為匪宣傳」逮捕問罪,引起黨外人士南下 橋頭遊行示威,隨後率領遊行的桃園縣長許信良遭彈劾, 促成黨外人士進一步集結;及其後余登發案激化的黨外與 當局對立,最終爆發為鼓山事件及美麗島事件的警民衝 突,以及林義雄一家慘遭滅門的政治謀殺事件。作者認 為,1960 年的雷震案使民主運動遭受重挫,但隨後因增 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而產生零星案件,部分在野與統治者 相激相盪。美麗島政團也是在威權體制壓制下逐步凝聚激 化的,儘管最後遭受慘烈鎮壓,但被捕菁英們對民主、自 由、人權、法治等理念的奉獻,反而帶動 1980 年代民主 運動的高潮,促成民主轉型。
陳君愷、
〈威權統治時期校園政治
威權統治時期的校園,在國民黨一黨獨大、以黨領政的體
蘇瑞鏘
案件中的人權侵害初探〉,
制下,受到嚴密的控制,也發生了多起校園政治案件。而
收入:陳志龍、邱榮舉、倪
與同時期其他政治案件一般,對於諸如人身自由、言論自
子修總編輯, 《台灣人權與
由、思想學術自由、集會結社自由等等人權,無不受到嚴
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台
重的侵害;此外,尤其是特別權力義務關係的規範,不僅
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侵奪了教師與學生的訴願等等權利,甚至對可以討論或實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踐的自治權,也不被國民黨所接受。這些斲喪台灣校園元
基金會,2006,頁 303-321
氣的人權侵害,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匪諜條例」廢止是否即
本文以古文奇補償案的爭議為例,討論「匪諜條例」廢止
無「內亂罪」之成立?〉,
是否即無「內亂罪」成立之問題。1951 年,古文奇被以
收入:陳志龍總編輯, 《戒
叛亂為由加以感化,日後申請補償,補償基機會以其叛亂
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
確有實據而不予補償,於是古文奇提起行政訴訟。2001
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
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依現行法律,類似古文奇匪
增減》 ,台北:財團法人戒
諜的行為已經不罰;依現行證據法則,也難認定其有匪諜
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
之實據,因此,判定應予補償。
陳志龍
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2, 除前言與結論外,本文依序討論「 『惡司法』與『惡立法』 頁 3-46
之歸責問題」 、 「廢除懲治叛亂條例、修改刑法第一百條之 立法變遷」 、「『間諜』與『內亂罪』或『外患罪』的構成 要件關連」 、 「懲治叛亂條例§5、§7、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
20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例與刑法§100 購成要件之關係」 、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89 年訴字第 2315 號判決)對於「內亂」與「匪諜」之構成 要件的理解」等等。
陳志龍、
〈補償基金會案件審查之
本文主要針對「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
王永壯、
實質與程序(第一部分:實質
金會」所審查之案件,其審查之實質進行討論。除前言與
張天欽
部分)〉,收入:倪子修總編
結論外,作者依序討論了「立法經過」 、 「案件類型」 、 「當
輯,《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
時審判的審理重點(主要的審理重點)」、「基金會審理補
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
償之類型及准予補償之理由的類型化」 、 「基金會不予補償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
之主要理由」 、「爭議案件之處理」等。
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頁 242-297 陳志龍、
〈補償基金會案件審查之
本文主要針對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檢討進行歷史意義的
林明德、
實質與程序(第三部份:戒
探索。本文前言指出:「就歷史而言,為何存在有如此長
徐良容
嚴時期政治案件檢討之歷
期的『非常時期』,而在此時期中,政府的組織犯罪行為
史意義)〉 ,收入:倪子修總
之情況,有深入探討之必要」。第二部份為「統治者對被
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統治者所施加之控制」,分別討論了「直接訴諸於軍事統
之法律與歷史探討》
治」、「思想教育」,以及「透過司法加以強化」等三個面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向。第三部份則討論「被統治者的服順」。結論則對台灣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
如何出現真正的民主法治社會提出反思。
補償基金會,2001,頁 331-337 陳志龍、
〈補償基金會案件審查之
本文主要針對德國在納粹時代受到恣意司法的被害人之
徐良容
實質與程序(第四部份:德
事件所進行的檢討,並對此一時期法律人的思想與人格進
(譯)
國「恣意司法的被害人」
行剖析。除首段「緣起」外,本文依序討論了「『特別時
)〉 ,收入:倪子修總編輯, 代』與『特別法制』」 、「屠殺行動的司法機器」 、「言論箝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
制」,以及「為何要檢討納粹司法犯行?」等。對於轉型
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
正義,提供國外經驗的探討。
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 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會,2001,頁 339-343 陳芳明
〈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
本文比較了葉石濤與藍博洲兩位政治立場不同的作家,其
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台灣
筆下的白色恐怖歷史所呈現的差異。
50 年代〉 ,收入:陳芳明著, 作者依序討論了「五○年代的兩種路線」、「五○年代史實 《典範的追求》,台北:聯
的解釋」 、 「葉石濤的《台灣男子簡阿淘》 」 、 「藍博洲的《愰
合文學出版公司,1994,頁
馬車之歌》 」 ,以及「台灣人共同記憶的重估」等等。並指
280-304
出是否有鮮明的「意識先行」,是兩位作家寫作態度的差 異之一。
21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陳美蓉
〈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
本文透過首次政黨輪替後大量解密之國安局、外交部、國
學生的監控:以日本為
防部、地方警察局相關檔案,探討國民黨政權於 1960 年
例〉,收入:張炎憲、陳美
代監控海外留學生,打擊台灣獨立運動的一連串策略,以
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色恐
及在吊銷護照使參與運動者被逐出境之外,與日本政府秘
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
密協議進行「誘捕」 「遣返」的行動。並以 1968 年「台灣
北:台灣歷史學會、吳三連
青年獨立聯盟」成員柳文卿被捕遣返,1969 年留日學生
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
陳中統返台完婚被捕判刑兩案為具體事例,說明國民黨政
363-381
府對留日學生及其家屬的監控蒐證情形,與日本政府「以 煙毒犯換政治犯」的秘密協議,以及柳文卿事件引發日本 輿論譴責使強制遣返模式失效後,改採強化偵監蒐證並趁 留學生返台時予以逮捕的消極防堵手段。黨國體制這一長 期監控,操控留學生入出境自由及返鄉權利的防堵策略, 導致所謂「海外黑名單」問題,即使在解嚴後仍然存續, 遲至 1990 年代中期始正式解除。
陳翠蓮
〈台灣戒嚴時期的特務統
本文所探討的是造成「人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自我言行
治與白色恐怖氛圍〉 ,收
審查氛圍的威權時期特務統治。本文從國府統治中國大陸
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 時期的中統、軍統兩大特務機構始末切入,探討國府敗退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
來台後,為了整合及加強情報工作,首先成立政治行動委
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台
員會,隨後改為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逐步統一情治工作
灣歷史學會、吳三連台灣史
指揮。1955 年國家安全局成立後,軍事、行政部門及國
料基金會,2009,頁 43-69
民黨內部的情治工作整併終告完成,透過層層疊疊縱橫交 錯的情報網路全面監控島內人民,並及於海外僑民及留學 生。透過布建「細胞」長期監視,郵電檢查監聽、安全資 料蒐集、海外黑名單境管、公務機關人事查核,以及鼓勵 密告檢舉匪諜並頒發獎金,不僅產生大量冤假錯案,更使 台灣社會人心惶惶,人際信任破壞無遺。作者認為影響所 及,即使解嚴已超過二十年,台灣多數民眾仍普遍自私趨 利且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
陳翠蓮
〈情治機關內部鬥爭所引
本文討論的是國府撤台,情報系統整併完成之後,專司國
起的白色恐怖政治案件〉
內安全及保防業務的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在 1960 到 1970
,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
年代沈之岳擔任局長期間發生的一連串「匪諜 」案件。
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
自 1965 年調查局第四處處長范子文夫婦以「知匪不報」
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
被捕,1966 年第一處副處長李世傑,簡任秘書蔣海溶先
:台灣歷史學會、吳三連台
後被捕,並在酷刑下牽連多位新聞界友人之後,為數可觀
灣史料基金會,2009,頁
的資深情報人員獲罪淪為「匪諜」。作者認為究其實質,
253-265
仍源於國府統治中國大陸期間即已明爭暗鬥的軍統、中統 兩大系統,在遷台整併後的持續鬥爭,而由出身軍統的局
21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長沈之岳大規模迫害中統出身人員,以及人事鬥爭中與其 對立者,最後連福建籍的軍統系人員也遭到大批逮捕整 肅。作者應用事件倖存者的資料,認為:先前曾與中統系 結怨,整併情報系統時大量擢用軍統系人員的蔣經國,乃 是運用且放任沈之岳製造冤案的最主要責任者。
陳翠蓮
〈戒嚴時期台灣的情治機
本文主要是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對戒嚴時期台灣的情治機
關─以美麗島事件為例〉
關所進行的研究成果。作者嘗試歸納戒嚴時期台灣情治機
,收入:胡健國主編, 《20
關的特性與角色,以及分析特務統治的效果。除前言外,
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 7 屆
作者依序討論了「戒嚴時期台灣情治機關的建立」與「美
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麗島事件中的情治機關」,結論則討論了「特務統治及其
》,台北:國史館,2004,
效果」 。
頁 145-176 陳儀深
〈戒嚴時期台獨政治案件
本文透過相關史料分析,對 1960 年代起持續增加的台灣
研究導論〉 ,收入:張炎憲、 獨立相關政治案件依照時序進行初步分類:包括海外台獨 陳美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
組織牽連案件(如廖文毅「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與史明
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
「獨立台灣會」) ,青少年政治犯案件(如施明德、張茂雄
集》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等軍校生涉嫌台獨案),思想啟蒙案件(如彭明敏、謝聰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敏「台灣自救宣言」案),知識青年參政案件(如「全國
2009,頁 209-220
青年團結促進會」案),武裝革命案件(如蘇東啟案,泰 源監獄暴動,王幸男郵包炸彈案等),以及結合群眾的民 主運動(如美麗島事件)。作者認為,戒嚴時期黨國體制 對人權的侵害是全面的,台獨與共匪皆足以威脅政權安 定,因此皆屬叛亂(甚至可一併劃為三合一敵人),台獨 案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不僅具有文字獄、壓制民主、刑 求逼供等人權迫害的一般性,更在過程中逐步結合「獨立」 與「民主」目標而展現特殊性。
陳儀深
陳儀深
〈虛擬革命與真實叛亂
本文主要針對 1961 年著名台獨政治案件蘇東啟案,所進
─1961 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的
行的初步研究。作者依序討論了「1960 年前後的台灣」、
初步研究〉,收入:倪子修
「雷震→高玉樹、李萬居→蘇東啟」 、 「流產的『武裝革命』
總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
(三九事件) 」 、「其他方面涉案人的角色」等。
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
作者認為,若要深入了解本案,必須:(一)「回到 1960
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年前後國民黨政權的威權統治性質,以及蠢蠢欲動的民間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反抗力量」 ;(二)「相關人士的訪談比對」以及「相關檔
基金會,2001,頁 105-116
案資料的出土」。
〈白色恐怖的檔案解讀〉,
本文主要在分析檔案管理局所藏的白色恐怖檔案的意
收入:陳儀深主編, 《走自
義。首先,以「白色恐怖釋義」與「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
己的台灣路─北社系列講
白色恐怖」作為背景說明。其次,介紹了「《檔案法》與
21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座》,台北:社團法人台灣
檔案管理局」的概況。作者相當重視檔案與口述之間存在
北社,2004,頁 121-157
的落差問題,分析時並注意到比對、考證的基本工。本文 並以蘇東啟事件與泰源事件為例,進行深入的討論。
陳儀深
〈泰源監獄事件研究〉,收
本文主要是針對 1970 年泰源監獄事件所進行的研究成
入:許雪姬編, 《 「戒嚴時期
果。除前言與結論外,作者依序討論了「事件背景與原
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
因」 、 「主要人物與事件經過」 、 「口述資料與政府檔案的對
暨口述歷史紀錄》,台北:
照」等主題。本文指出,泰源監獄事件不只是一件犯人越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
獄的事件,而是一件帶著政治主張的集體行動。作者也認
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
為,就學術研究而論,若要力求完備,除了還需多做口述
金會,2003,頁 75-94
訪談外,官方收藏更多相關的檔案解密、開放,也是重要 的因素。
陳儀深
〈美麗島事件研究─背景、
本文乃是針對 1979 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其背景、經過
經過與影響〉 ,收入:胡健
與影響所進行的研究成果。其所利用的材料,包括民間的
國主編, 《20 世紀台灣民主
研究成果與口述史料,以及政府公開的檔案。除前言與結
發展:第 7 屆中華民國史專
語,作者依序討論了「背景」 、 「事件經過」 、 「影響」等等。
題論文集》 ,台北:國史館, 本文認為,1979 年 12 月 10 日發生在高雄的警民衝突,
陳繼盛
2004,頁 435-466
包含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的因素。
〈司法倫理與政治審判〉
本文認為,戒嚴時期不當審判案件,裁判官未能嚴守職業
,收入:倪子修總編輯, 《戒
倫理,為其原因之一。作者認為,審判官進行一般審判時
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
必須具備的倫理原則,包括應有獨立審判的堅持、應處於
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
中立的立場、應給當事人充分陳述的機會、應以證據及交
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
互辯論為裁判依據、應詳述判決理由。尤其在審判政治案
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件時,還需嚴守以下倫理原則,包括:不應屬於任何政黨
2001,頁 9-11
或派系、不應有政治信仰之偏激、不應有政治利益之欲 念。然而,戒嚴時期不當審判案件,雖有法制面向的問題, 然其間審判者未能堅持正義的信念、嚴守應有的職業倫 理、發揮該有的道德勇氣,當為原因之一。
陳顯武
〈補償條例之法條邏輯結
本文主要針對 1998 年公佈施行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
構分析〉,收入:倪子修總
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法條邏輯,進行結構分析。作
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者依序討論了「規則衝突」 、 「前向式之分析方式」 、 「法律
之法律與歷史探討》 ,台北
效果之前向式分析」、「後向式之分析方式」,以及「補償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
條例與相關法規之條文引用關係」等等。
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頁 219-241 曾品滄
〈1960 年代知識青年的政
本文試圖透過 1967 年發生的的「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
治反對運動─以「全國青年
為例,研究其發生與影響,來檢視 1960 年代台灣政治運
團結促進會」為例〉 ,收入: 動的發展,以及青年知識分子投入反對運動的背景、動機 21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胡健國主編, 《20 世紀台灣
以其策略等等。除前言與結論外,作者依序討論了「60
民主發展:第 7 屆中華民國
年代台灣的社經與政治景觀」 、 「反對運動的新生─以全國
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
青年團結促進會為例」 、 「民主歷程的曲折─全國青年團結
史館,2004,頁 407-434
促進會遭鎮壓」等等。
曾建元、
〈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
本文主要在分析 1945-1955 年之間,與台灣大學有關的政
曾薰慧
台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
治案件。除前言與結語,作者依序討論了「台大創校簡
究〉,收入:陳志龍、邱榮
史」、「戰後台大校風與學生政治活動」 ,以及「戰後初期
舉、倪子修總編輯, 《台灣
鎮壓學生運動的三大政治事件」─包括二二八事件、四六
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
事件以及 1950 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其中,1950 年代白色
會》,台北:財團法人戒嚴
恐怖案件,包括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大法學
時期不當叛亂曁匪諜審判
院、工學院與醫學院等支部等相關案件。
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頁 332-373 〈女性與白色恐怖政治事
本文主要在分析白色恐怖時期女性政治案件,進行性別、
件〉,收入:陳志龍、邱榮
人權與政治等多重視角切入的論述,進而探究國民黨政權
舉、倪子修總編輯, 《台灣
的父權體質。除前言與結論外,作者依序討論了「消失的
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
足音─被槍決的女性政治受難者」 、 「男性政治鬥爭下的女
會》,台北:財團法人戒嚴
性冤獄─以『女青年大隊』黃玨、黃正姐妹為例」 、 「監獄
時期不當叛亂曁匪諜審判
中的女性身體」 ,以及「姐妹‧母女─監獄中的女性情誼」
案件補償基金會,2006,頁
等等。最後,作者還整理了兩個附錄,分別是白色恐怖時
411-452
期被槍決與被判徒刑的女性政治犯名單。
〈法學理論與實踐─以修正
本文主要以刑法第一百條內亂罪為例,進行法學理論與實
刑法第一百條內亂罪為
踐的討論。首先,作者指出 1935 年制定的刑法內亂罪,
例〉,收入:林山田教授退
在立法與司法兩方面均有缺失的情況下,造成若干冤獄。
休祝賀論文編輯委員會編
其次,作者分析了「政治言論自由與內亂罪」以及「政治
輯, 《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
犯與沒收財產」等問題。再者,本文討論舊刑法一百條的
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
爭議,以及「一○○行動聯盟」以「市民不服從對抗」舊
,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刑法內亂罪的過程與意義。最後,並針對現行刑法一百條
2004,頁 3-16
的缺失進行分析。
蔡清彥、
〈補償基金會案件審查之
本文主要針對「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
倪子修、
實質與程序(第二部份:程
金會」所審查之案件,其審查之程序進行討論。作者依序
劉衡慶
序部分)〉 ,收入:倪子修總
討論了「本基金會受理案件數量」、「補償金核發標準訂
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修)定時間與理由大要」 、 「有利於受補償人之程序修正
之法律與歷史探討》
與理由」 、 「補償金核發作業流程表」 、 「案件審查進度」 、 「劉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副執行長衡慶對強化案件審查作業之報告」 、 「倪執行長子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
修對於基金會之業務報告」 、 「蔡董事長清彥對基金會的回
補償基金會,2001,頁
顧與前瞻」等。
楊翠
劉幸義
21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299-330 鄭逸哲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
本文主要在討論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諜審判案件補償決定─具有
決定的定位問題。作者依序討論了幾個面向,包括: 「『戒
司法意義的行政處分〉
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具有對台灣
,收入:倪子修總編輯, 《戒
『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司法的『歷史判決』意義」、「『戒
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
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存在所以事
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
由」、「『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
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
存在必要性」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
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條例』的立法妥當性」 ,最後以「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
2001,頁 171-185
諜審判案件補償決定』─具有司法意義的行政處分」作為 結論。
薛化元
〈威權體制的建立〉 ,收
本文探討的對象是作為白色恐怖案件制度背景的國民黨
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 威權體制,由動員戡亂、戒嚴、反共、黨國體制及司法五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
個面向探討這一體制建構過程及人權侵害實況。戰後台灣
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台
威權體制雖以強人意志為關鍵,但為維持「自由中國」形
灣歷史學會、吳三連台灣史
式憲政體制的門面,仍需在行憲後建購非常體制的憲政依
料基金會,2009,頁 15-42
據,以「惡法亦法」壓制人權。而以戰時總動員體制為基 礎發展而成的動員戡亂體制,輔以接戰地域實施的戒嚴 令,皆使國家機器得以運用行政命令限制人權,軍事單位 及軍法系統更能直接侵害人民基本權利。而在美軍介入台 海,台灣相對安全的 1950 年代,強人威權體制持續高壓 統治的憑藉,除了反攻復國的宣傳, 「懲治叛亂條例」 「檢 肅匪諜條例」等特別刑法的箝制也是重要的因素;同時在 蔣氏父子主導下改造的國民黨,也透過特種黨部及政工制 度直接掌握從政黨員及控制軍隊,威權體制下的司法制度 更在強人意志下放棄保障人權的職能,對軍法機關侵奪司 法權的行徑消極無作為,甚至透過大法官釋憲積極為人權 侵害建立「合法性」依據。儘管奉總統命令組成的「總統 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對總動員體制之適用範圍及人權 保障皆曾提出多項建議,但最蔣介石總統無意實施改革方 案,成效相當有限。
謝聰敏
〈白色恐怖補償兩法案立
本文主要在討論作者親身參與的白色恐怖補償兩法案之
法過程之探討〉,收入:倪
立法過程。本文分為五個部份,在「一、立法緣由」當中,
子修總編輯, 《戒嚴時期政
作者討論了戒嚴時期處置政治犯的惡法,與解嚴後關於補
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
償白色恐怖政治犯相關法案的提出過程。在「二、戒嚴時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
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的審查」當中,作者討論了該條
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例的審查與制訂的過程(該條例於 1995 年公佈施行) 。在
21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件補償基金會,2001,頁
「三、被掐死的國安法第九條第二款修正案」當中,作者
186-200
說明該修正案原本已通過朝野協商,最後卻被國民黨書記 長推翻、終被否決的過程。在「四、戒嚴時期不當政治審 判補償條例的提出」當中,作者討論了該條例制訂的過 程。最後則討論「政治案件的平反與補償」。
謝聰敏
鍾鳳玲
〈在白色恐怖中算帳—劉
本文主要針對企業家劉明在戰後初期的活動,特別在白色
明〉,收入:楊振隆總編輯
恐怖時期被控「資匪」而遭判刑、且財產被沒收的案例進
,《大國霸權 or 小國人權:
行探討。此外,作者也認為 1949 年當局發佈的戒嚴,認
二二八事件 61 週年國際學
為無論在程序上或實質上都是違憲的戒嚴。除此之外,作
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下
者並檢討了 1987 年制訂的「國家安全法」 ,剝奪了原本「戒
冊) 》 ,台北:二二八事件紀
嚴法」規定解嚴以後遭到軍法審判的平民政治犯可以上訴
念基金會,2009,頁 891-925
的權利問題。
〈懲治叛亂條例參加叛亂
本文乃針對大法官釋字第 68、80、129 號解釋,其所引發
組織罪之研究〉,收入:林
的懲治叛亂條例中參加叛亂組織罪、特別是該罪的繼續性
山田主編, 《法律學研究(3) 等問題,所做的探討。 「懲治叛亂條例」第 5 條規定: 「參 ─特別刑法論文選輯》,台
加叛亂之組織或集會者,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
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
刑」。首先,作者討論了大法官解釋、各國立法例,以及
所,1986,頁 145-162
我國立法沿革。接著,作者針對參加叛亂組織罪的構成要 件與繼續性的問題進行探討。最後,作者也針對參加叛亂 組織罪的其他問題加以分析,包括審判機關、舉證責任之 分配與無罪推定、自首、刑度等等。
藍博洲
〈一九四九年四六慘案始
本文主要在探討 1949 年 4 月 6 日爆發的「四六慘案」之
末〉 ,收入:藍博洲, 《天未
始末。此事緣於台灣大學與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的兩名學生
亮─追憶 1949 年四六事件
共騎一輛腳踏車,而被警察拘押所引發的政治事件。作者
(師院部分) 》 ,台北:晨星
依序討論了「搶救被拘禁的同學」 、 「遊行抗議警察暴行」 、
出版公司,2000,頁 7-79
「兩校學生敬告各界」 、 「警員投書反駁學生」 、 「如何看待 青年運動」 、 「三‧二九的營火晚會」 、 「從南京飄來的血腥 氣」 、 「四月六日的大逮捕」 、 「整頓中上學校學風」 、 「陳誠 的兩手策略」 、 「香港《大公報》與島內學生的聲援」 、 「師 院學生的營救行動」 、 「台大學生的營救行動」 、 「分批釋放 學生」 、「師院的整頓過程」 、「恐怖的延續」等。
(四) 學位論文(76 筆)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王妙花
〈簡吉《獄中日記》研究〉,
本研究以台灣農民運動組織者簡吉(1903-1951)為主
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
角,以昭和四年(1929)簡吉因「二‧一二大檢肅」被捕
21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系碩士論文,2011
入獄,在台北、台中刑務所服刑一年期間寫下的《獄中 日記》及往來書信為分析對象,探討日治時期台灣左翼 反抗運動的發展軌跡,受刑人在獄中的生活狀況,以及 入獄經歷對受刑人日後信念及行動的影響。本研究經由 《獄中日記》及相關書信的記載,將日治時期各地監獄 生活作息及管理方式的差異,受刑人置身獄中的身心狀 態,以及對親情、理念的反思清楚呈現出來,但對有心 處理的台灣左翼運動歷史軌跡則著墨較少。往後簡吉因 「台共大逮捕」二度入獄服刑十年,二戰後協助國民政 府接收及維持地方秩序,卻在「二二八事件」後被通緝, 再次投入中共地下工作,最終罹難於「省工委山地工作 委員會案」的歷程,則由作者訪談簡氏外甥予以補充。
王宗仁
〈曹開新詩研究〉,台北:玄
(註):本論文已結集出版。王宗仁, 《白色煉獄─曹開新
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
詩研究》,台中:晨星,2007。
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王漢威
〈戰後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是戰後中國共產黨潛
作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
台的核心組織,1950 年代初期被台灣的國民黨當局破
(1946-1950)〉,彰化:國立彰
獲並殲滅。本文旨在分析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的組織結構,以及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組織
士論文,2011
運作與衰亡。另外,本文也從實證法和自然法的角度, 反省國民黨政府鎮壓該委員會的過程,是否合乎公平與 正義的原則。
古淑芳
〈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
作者以美麗島事件作為劃分,將黨外運動分為前後兩
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
期,前期從中壢事件開始,黨外人士看到群眾的力量,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於是走群眾抗爭路線,最後導致美麗島事件的爆發;美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麗島事件之後,康寧祥領導的溫和路線抬頭,改走議會 政治路線,不過黨外的溫和路線被年輕世代所反對,因 此後來又逐漸走回群眾路線。另外,黨外運動和台灣本 土意識的關係,在前期並沒有那麼明顯,黨外的主要訴 求是以爭民主為主,對社會運動的議題也比較少碰觸。 黨外後期的議會路線,也慢慢將黨外運動的「組黨」目 標確立,也使黨外運動漸趨組織化,最後於 1986 年突 破黨禁,組成民主進步黨,也結束了「黨外」運動。
史峻
〈台灣白色恐怖的創傷研
本文主要以陳映真、鄭清文與李昂等人的作品,以及高
究:一個奠基於「族裔反霸權
一生的歷史作為分析的文本,對戰後台灣白色恐怖的創
主義敘述」的觀點〉,嘉義:
傷所進行的研究。本文處理的主要問題包括:不同的歷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史記憶對書寫台灣有何重要性?從後殖民主義/去殖民
21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所碩士論文,2010
化的視角切入,文化創傷與台灣的歷史記憶究竟有何關 係?另外,當代台灣歷史記憶的象徵怎樣被反霸權主義 的論述加以利用?
朱高影
〈威權體制下的諍臣─陶百川
本文旨在探究陶百川在威權體制下,如何透過其監委職
的政治生涯 1949-1986〉,嘉
權,對政府進行糾正,企圖透過合法的、正當的程序,
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使國民黨政府以民主化的方式,重新建構起在台統治的
博士論文,2001
法統根據。本文提及白色恐佈時期的案件有三:孫立人 案、雷震案、美麗島案。前兩案著重於陶百川透過其監 委職權對此二案所進行的調查、糾正,而美麗島案則側 重於對該案受刑人的援救行動。由於陶百川耿直的性 格,與屢屢在言論上傾向黨外,由是引起黨內激進人士 的不滿,因而飽受抨擊。文中在討論雷震案的糾正案 時,用力頗深,對於陶百川的調查過程及其發表之聲 明、調查報告,有簡要的記敘與討論。
江子揚
〈俄羅斯與台灣轉型正義之
本文指出,自由民主啟蒙價值的廣泛推廣、激盪,促使
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
許多原本不民主的國家通過政治轉型期,成為現代民主
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
國家。而對過往專制時期所衍發的種種系統性人權斲傷
文,2010
行為,通過調查、挖掘與重建等步驟,逐次理清、盤整 歷史真相,進而達成正義價值的確立與重構,為「轉型 正義」之基本價值與意涵。內文中,作者「主要透過新 制度主義研究途徑以探析『轉型正義』行為模式之創制 與發展,並循比較政治研究途徑對俄羅斯及台灣於『轉 型正義』作為之追尋、實踐等層次上,所表現之徵候、 特殊性進行異同比較。」。 作者耙梳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以及考察國際間曾進行 的轉型正義經驗,而歸納出現今世界各國在處理轉型正 義議題時,主要通過三個途徑模式進行:(一)刑事訴責 途徑,泰半中東歐國家皆循此徑;(二)祛記憶途徑,此 以西班牙的案例最具代表性;(三)真相委員會途徑,此 為絕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以及南非處理轉型正義的模 式,其中,尤以南非所創制的真相委員會更具制度性運 作,並為此途徑的典範模式。 作者通過「體制層面」 、 「威權統治經驗」 、 「民主轉型經 驗層面」 、 「政府作為與侷限層面」 、 「制度與結構性約制 層面」等分析架構對俄羅斯與台灣的轉型正義作為進行 研究,指出「歷經民主轉型,俄羅斯發生轉型正義之動 因乃為深化與維持民主體系,並擇取『祛記憶』
21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disremembering) 途徑以行進,在實踐作為層面則因普 遍刻意遺卻與政治冷漠,而遭所侷限」,而「台灣發生 轉型正義之動因乃為深化與維持民主體系,,在實踐作 為層面則受到國家認同與族群分立等羈絆情境所制 約。」 。
江詩菁
〈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
(註):本論文已結集出版。《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
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
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台北:
1989)〉,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稻鄉,2007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吳丞祐
〈余登發與戰後台灣民主運
本文在探討余登發在高雄縣政壇的發展,及其於戰後台
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灣民主運動的參與。文中對余登發政治勢力(余家班、
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黑派)的發展,與民主運動投入的描述甚深,對於了解
2010
余登發個人與高雄黑派發展是很有啟發的。本文中對於 白色恐怖案件的探討,主要放在吳泰安匪諜案與余登發 命案。
吳宥霖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補償
本文主要在討論關於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包括二二八事
與平反─以「二二八基金會」
件及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補償與平反。論文的重心有
與「補償基金會」為中心〉,
二:第一,政府處置這些政治案件有無違反正當法律程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
序之處?第二,政府對於這些政治案件如何補償與平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反?主要篇章包括:戰後台灣政治案件與正當法律程 序、政府對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善後措施、戰後台灣政 治案件之補償、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平反等等。
吳政勳
〈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
本文利用薩伊德的後殖民理論來檢視本土作家陳映真
薩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台
作品中的政治批判,作者認為陳映真早年的作品,充滿
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
著反抗精神,主要的對象為日本的殖民主義、美國的資
究所碩士論文,2005
本帝國主義和當時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而對國民黨的批 判,也和他自身遭遇白色恐怖被捕入獄的經歷有關。作 者以陳映真的〈趙南棟〉 、 〈鈴鐺花〉 、 〈山路〉和〈夜霧〉 四篇小說為例,刻畫出身處白色恐怖威權統治下的台灣 人的心情。但由於陳映真在文化傾向上認同中國,支持 統一,也因此在之後的台灣文學論戰中,陳映真雖然打 破了國民黨建構的「想像的中國」迷思,自己卻嚮往紅 色中國,這也造成 1990 年後陳映真和獨派本土作家漸 行漸遠。
吳原智
〈我國情報制度及其監督之
本文介紹我國現有的情報組織及制度,並和國外情報組
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織比較,認為情報組織的成立多在國家危難之時,因此 21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法律所碩士論文,2008
在設立之初多無監督制度,但國家危機過去之後,情報 組織必須接受監督,不然很容易淪為國家統治階層的統 治工具。最後作者提出幾點關於情報監督的建議,包括 國會監督、總統監督或是內閣監督,務求達到「情報國 家化」 ,才能使情報組織真正為國家及人民謀求利益。 本文並未述及實際案件,以理論和現行制度介紹為主。
呂怡蓉
〈《自由中國》雜誌與台灣黨
作者以《自由中國》之「核心人物」 、 「基本理念」 、 「組
外運動發展之研究〉,台北:
黨運動」為分析架構,指出:(一) 《自由中國》的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
敗主因係由於無法超脫時代與政局的侷限;(二) 《自
究所碩士論文,2006
由中國》核心人物的言行,不僅對當代民間社會產生啟 蒙作用,更鼓舞日後的政治菁英與有識之士;(三) 《自 由中國》對抗威權政府的形象,對日後政論雜誌與黨外 運動深具示範作用;(四) 《自由中國》的組黨模式, 成為日後組織黨外運動的重要參考,並對政黨政治的發 展樹立可貴的典範。 作者在內文中除就「雷震案」的發生經過有詳細的記 述。也論證戰後國民黨政權發動白色恐怖的主要對象大 抵分為三種類型:(一)日治時期台灣第一批左翼運動 者;(二)二二八過程的積極分子,尤為曾經武裝抵抗 者;(三)共黨滲台的地下黨員。又進一步指出,台灣白 色恐怖時期被殺害者預估有三千至五千人之數,長期監 禁者則達八千人以上,其中,光 1949 年 9 月至 1953 年 12 月間,計有涉叛亂案 1,151 件,人犯 3,942 人,判 處死刑者 578 人,無期徒刑者 88 人,十五年(含)以下 有期徒刑者 2,177 人,交付感化 565 人,違反檢肅匪諜 條例者 231 人次被起訴,違反國家總動員法者近 400 人受科處,而如此的政治氛圍使得一般民眾視政治為畏 途,台灣民間社會的公共參與幾乎停滯,此即為台灣白 色恐怖時期所形塑的發展態勢。
李宛蓓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柯蔡
該論文採用口述歷史的方法,針對政治受難者柯旗化的
阿李女士生命故事探究〉,高
夫人柯蔡阿李女士親述其生命的歷程,來了解白色恐怖
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
背後的社會脈絡,以及白色恐怖對柯蔡阿李女士生活的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衝擊與影響。另外,本文也輔以文獻資料,來了解白色 恐怖下的人生遭遇,並分析政治受難者的女性家屬之時 代悲情。
沈亮
〈梅心怡(Lynn Miles)與台灣
本文以戰後台灣政治犯的救援為主題,探討從 1971 年
政治犯救援運動(1971-
至 1984 年梅心怡(Lynn Miles)居留於日本期間,以他為
22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1984)〉,台中:東海大學歷史
中心所串連的救援力量以及所發揮的救援成效。主要篇
學系碩士論文,2004
章包括:國際人權救援網絡的串連與工作方式、保衛台 灣人權國際委員會(ICDHRT)的成立及其工作、實際救 援工作的經過與成效等等。
沈超群
〈柏楊與柏楊案─從新聞評議
本文聚焦在「柏楊案」進行深入的探討,並從該案前後
到白色恐怖的探討〉,台北:
台灣的政治情勢、經濟發展、國際關係以及媒體氛圍等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面向,析論 1950-1980 年間自由主義雜誌傳承的脈絡與
文,2007
系譜。此外,作者也以柏楊的經歷與思想為視角,從其 生命歷程來觀察他的思想運作之模式。本文主要篇章包 括:柏楊案相關之台灣情勢綜述、柏楊生平與思想論 述、柏楊案經過及調查平反、柏楊案之非法爭議、柏楊 的寫作意識等等。
林世傑
〈台灣文學中的白色恐怖—
本文以「白色恐怖中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中的白
以葉石濤與陳映真及其作品
色恐怖」作為分析的基礎架構,並以葉石濤與陳映真兩
比較為主軸〉,台中:靜宜大
人的白色恐怖經歷及其相關作品之比較為主軸,依次討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論了白色恐怖下的葉石濤與陳映真、白色恐怖下葉石濤
文,2008
與陳映真作品中的左翼思想比較、寫出白色恐怖的台灣 作家:比較葉石濤與陳映真作品中的國族認同等主題。
林世華
〈一九六○年代台灣白色恐怖
本文主要在探討 1960 年代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兩個白
政治案件之研究:以興台會與
色恐怖政治案件。除了討論兩個案件的基本面貌,以及
亞細亞同盟案為例〉,台中:
勾勒出所謂叛亂組織的樣貌,也利用政治犯的出庭紀錄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與答辯書等資料,論述政治犯如何辯駁的情形。主要篇
文,2008
章包括: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之受難者和被捕、興台會 與亞細亞同盟的組織面貌、法庭上的承認與反駁、判決 與答辯等等。
林淇瀁
〈意識型態,媒介與權力: 《自
本研究以《自由中國》半月刊(發行時間 1949-1960)論
由中國》與五○年代台灣政治
述為研究範圍,以批判理論為基礎,採取並用方法學
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
(methodological bracketing)與新史學歷史分析,聚焦於
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傳播、政治、歷史三個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傳播層
2002
次上,《自由中國》以自由主義核心概念批判政府,採 「漸進改革/和平理性」論述策略,獲得知識分子及本 土政治菁英認同,產生抗衡國民黨威權體制的傳播效 果,展現「自由報業」理念,既啟蒙當時社會,也啟發 1970 年代之後的知識分子。在政治層次上, 《自由中國》 雖終遭打壓,以自由主義對抗強人威權的典範卻得以確 立,其論述與實踐過程皆成為日後黨外運動的借鑑。在 歷史層次上,《自由中國》在追求言論自由、民主政治
22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及籌組新黨過程中,皆展現難得的本/外省合作模式, 深刻影響日後黨外運動的「公共領域」特色。而《自由 中國》最終遭受黨國撲殺的命運,則顯現威權體制下權 力核心掌控意識型態與媒介的不等邊、不等距、不等重 傾斜現象,絕非理想互動模式所認知的平衡互動,且黨 國威權時期的政治干預、鎮壓力量遠較日本殖民時期更 為強悍而徹底。
林惠萱
〈台灣黨外雜誌之研究─以
本文分析以蓬萊島及鐘鼓鑼系列雜誌為例,分析黨外雜
《蓬萊島》系列為例〉 ,台中: 誌對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的作用,作者分析了蓬萊島系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列的每一本雜誌,對其內容加以歸納分類,歸結出這時
論文,2001
期黨外雜誌的特色是以強烈的台灣本土意識為主,而文 章內容則不像美麗島之前的雜誌是以論理為主,慢慢走 向揭露國民黨內幕和介紹黨外人物為主的大眾化路 線,此一轉變除了因應雜誌週刊化帶來的大量稿件需求 外,諸多黨外雜誌的競爭,使黨外雜誌必須商業化也是 一個原因。但因為大量報導國民黨內幕或者醜聞,導致 黨外雜誌屢屢被查禁,也就在這樣查禁和出刊的角力 中,黨外雜誌一步步的衝撞國民黨的言論箝制,也將台 灣意識深植人民心中,使反對運動不再只是菁英階層所 為。但作者認為商業化和扒糞化的結果,也使某些人認 為黨外只批評不做事,對反對運動的拓展也有若干負面 影響。
林瑋婷
〈台灣戰後流氓控制(1945-
戰後長期由行政權主導的「流氓」控制,是攸關人權保
2009)─一個社會學的考察
障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借鏡後傅柯學者對傅柯式法律觀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的討論,對目前追溯台灣戰後流氓控制沿革的兩種史觀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自由主義學者的「人權落後史」及執法者的「防制策 略演進史」所忽略之處予以補充,尤其著重於「控制及 其批判」並存的狀態,以及法律在這一狀態中的作用。 作者指出,戰後台灣的流氓控制源自國民政府的中國戰 亂統治經驗,隨著國府退守台灣,在長期戒嚴下,流氓 控制成為戒嚴體制的一部分,特別法下的流氓控制形成 「法律掩蓋─控制─批判」的三角關係,人權批判只能 有限度牽制流氓控制擴張。1980 年代解嚴民主化前 夕,流氓控制亦必須隨之重組,〈檢肅流氓條例〉的立 法創造出新的法律空間,這一法律空間卻受到自由主義 刑事法理的限制,亦是人權批判的明顯標的,終於在 1990 年代逐步瓦解。但強調毋枉毋縱的「好人人權」
22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與反對國家侵害個人的「普遍人權」在民主化時期的分 化與矛盾,則使流氓控制以「保障人民」之名取得一定 程度的正當性,同時阻礙了廢除惡法的批判,以至於〈檢 肅流氓條例〉遲至 2009 年才被廢止。本研究指出法律 並非獨立自存的不變實體,而是特定歷史社會條件下力 量關係的組成部分之一,並對台灣學者借用傅柯及後傅 柯學者的概念自我理解歷史及社會發展的可行方式提 出反思。
邱太三
〈台灣政治民主化下刑事人
本研究透過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權力系譜學角度,
權法制之立法變遷〉,台北:
分析解嚴前後台灣社會有關個人自由法律權力的配置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在刑事法制的變化,檢視解嚴國會改造後大法官會議對
所碩士論文,2008
刑事人權各項重要解釋,及立法院制定、修正羈押與拘 提、搜索與扣押、通訊自由、二二八事件處理賠償條例 等法案攻防過程,探討民主化社會中權力運作之背景與 轉折。研究顯示:憲法對於人民自由與權利雖有進步規 定,但在台灣解嚴前始終受黨國威權強力干預而流於具 文;民主轉型時期,法律條文內部的現代法律精神隨著 政經、社會力量的發展,浮現個體自由空間,大法官解 釋亦有助於個人自由尺度持續壓縮社會秩序的集體規 範,使法治精神得以經由程序正義達成實質正義得到落 實。但威權轉型期間仍掌握國會多數的舊勢力卻具有控 制立法走向,塑造法律形式合法性的力量,因此法律、 政治與正義陷入曠日廢時的漫長政治爭論,反使舊體制 法律體系得以延續並取得正當性,在符合現代法治觀 念,以「人權」為本的法律體系重建完成之前,威權體 制追求「安定」的管制權力仍充斥於法律中,至今 20 餘年的刑事法制變革也一再引起「過度保障人權」與「治 安下降」的論斷,「治亂世用重典」聲浪仍不時出現。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平反與賠償,以至於蘇建 和案、陸正案引起的爭議,不僅在具體層次上顯現調解 個人自由與凝聚集體社會秩序原則的兩難,也暴露出威 權政治文化形塑而成的司法體制保守心態,至今仍盤據 於行政、立法、偵查、審判乃至釋憲的法律實踐過程中。 因此,人權保障的落實仍是有待持續追求的使命。
邱月亭
〈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
本文以「我們為什麼不歌唱」 、 「白色見證」以及「春天
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
─許金玉的故事」等幾部「白色恐怖」相關的紀錄片為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
文本,試圖分析解嚴後台灣「白色恐怖」的創傷敘事與
22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記憶政治,了解它們是如何透過紀錄片的特定形式加以 呈現。主要篇章包括:「白色恐怖」與「紀錄片」的台 灣經驗、左翼民族主義的認同敘事、創傷敘事的白色記 憶考古學、女性與歷史等等。
邱仙賜
〈我國警察對聚眾活動的處
本文所探討之案例都是解嚴之後的群眾運動,所關切者
置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
為集會遊行法施行成效,及警察執行集會遊行法的方式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班碩
與技巧的討論。
士論文,2002 邱張瑜
〈郭雨新與國內外台灣政治
本文論述郭雨新自擔任省議員起,至遠赴美國投身海外
運動(1977-1985)〉,台北:國
台灣人運動的政治活動。對於郭雨新一生投入黨外運動
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
的論述著力甚深,並剖析郭雨新在國內、國外的政治活
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動,及其與海外台灣人運動人士間的政治摩擦與合作。
2009 邱騰緯
〈蔣經國人格特質與台灣政
本文與白色恐怖相關討論,主要在第四章「蔣經國人格
治發展(1972-1988)〉,台北:
特質與政治自由化」中,作者以《自由中國》 、 〈台灣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
民自救運動宣言〉 、 「中壢事件」以及「美麗島事件」等
究所博士論文,2008
為例進行探討。在《自由中國》的案例中,由於雷震等 人參與籌組「中國民主黨」觸碰到執政層峰的底限,1960 年 9 月 4 日,遭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為由拘捕,雷震被 羅織「知匪不報」與「為匪宣傳」的罪名,判刑十年徒 刑。而對「中國民主黨」的組黨失敗,作者歸納出幾項 可能因素:(一)1958 年爆發的「八二三砲戰」 , 「有助於 政府採取緊縮政策」;(二)台灣當時仍屬農業社會,追 求 Maslow 需求理論的最低階需求為人民的第一要務, 無暇思及政治議題;(三)當時中產階級數量有限,缺乏 支持自由民主的群眾結構,導致組黨運動的失敗;(四) 政府進行土地改革後,國民黨政府贏得貧下中農的支 持,而原本主導本土反對勢力的士紳階級則影響力大 減。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的案例中,1964 年 台大教授彭明敏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共同起草〈台 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質疑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彭 明敏等三人於 1964 年 9 月 20 日被捕,其中,彭明敏被 控「以非法手段圖謀推翻政府」判刑八年,1970 年並 在友人幫助下,逃離台灣開始長達 20 年的流亡。 「中壢 事件」的背景係在 1977 年的台灣五項地方公職人員選 舉中,許信良以無黨籍身分參選桃園縣長,而導火線係 19 日上午所發生的選務糾紛,當日下午不滿群眾即開
22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始衝進中壢警察分局的辦公大樓,並放火焚燒警察局。 「美麗島事件」係在 1979 年 12 月 10 日,美麗島事件 雜誌社為紀念世界人權日而舉辦的遊行過程中肇發,後 《美麗島》雜誌社要員皆受逮捕,雜誌也隨之停刊。在 「美麗島事件」中,叛亂罪起訴的 8 人,施明德判處無 期徒刑、黃信介判處 14 年有期徒刑,其餘 6 名被告(姚 嘉文、林義雄、張俊宏、呂秀蓮、陳菊與林弘宣等)皆 判處 12 年有期徒刑。其後,軍事法庭亦以藏匿(施明 德)罪判處長老教會總幹事高俊明等 9 人,最高 6 年的 徒刑。
金啟恩
〈台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
本文主要是針對台灣的美麗島事件與韓國的光州事件
較分析─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
進行的比較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有二:其一,在台灣
事件為中心〉,台北:國立台
與韓國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一般民眾在政治事件中的
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政治參與及貢獻為何?其二,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有
論文,2005
哪些異同?本文主要篇章包括:戰後台灣的政治史與美 麗島事件,戰後韓國的政治史與光州事件,美麗島事件 與光州事件發生之時代背景、性質及過程,美麗島事件 與光州事件發生之原因、意義及影響,比較兩國政府對 政治事件之處理等等。
洪巧樺
〈台灣黨外運動政治與社會
作者以 1970 年為限,討論了之前的反對運動及之後的
主張之研究〉,南投:國立暨
反對運動,後者俗稱黨外運動。1970 年之前的以自由
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中國為中心,兼論二二八事件,這時期的主要訴求為政
文,2004
治民主化,像是地方自治的施行和選舉的舉辦,以及反 對黨問題等等;社會訴求則是自由化,如開放報禁、解 除黨化教育等。而本文的重點黨外運動部分,主要的政 治訴求則是要求解除戒嚴與組黨自由,而社會議題部 分,則是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提出文化本土化的訴 求,另外也關懷社會弱勢團體,如榮民、勞工、農民、 原住民和婦女等。生態議題亦是黨外關注的對象,這部 分則集中在反公害及反核兩大訴求上。
洪淑華
〈台灣戒嚴時期大法官釋憲
本文指出,戰後台灣戒嚴時期大法官會議所做成的人權
與人權發展〉,台北:國立政
相關解釋案,顯得相當配合政府,並沒有發揮保障人權
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的功能。其中,本文第二章分析了「白色恐怖與繼續犯
文,2003
之認定」 ,與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法律解釋有密切的關 係。該章深入探討「懲治叛亂條例與軍司法之劃分」與 「大法官會議解釋與繼續犯」兩個面向,具體說明台灣 戒嚴時期大法官的相關釋憲對人權發展的負面影響。
22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張世忠
〈論言論自由權之保障─以台
本研究以 1973 年「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前因後果為研
大哲學系事件為例〉,台北:
究範圍,首先爬梳與釐清「言論自由」及「大學自治」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
的基本概念、演進及適用範圍,而後進入「台大哲學系
文,2001
事件」本身,逐一檢證國府當局「收復」哲學系以掌控 台大,清除思想「亂源」的過程中,部分師生與情治單 位相互為用,配合屈從於威權當局的行政人員「整飭」 哲學系,以缺乏實據的抹紅指控,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 清除敢於思辨發言的教職員及學生,且不提供申訴救濟 管道的種種事例;影響所及,不僅造成黨部及軍情系統 長期駐留校園偵蒐控制師生言行,所導致的學術依附政 治現象及言論寒蟬效應,也長期斲傷台灣人文學及社會 科學發展,同時使大學校園持續受到各種政治、社會甚 至資本力量介入影響,妨礙學術自主發展。本研究並進 一步建議由政府承擔政治責任,主動並追查平反其他院 校發生的類似人權侵害事件,台大校方亦可將哲學系事 件正式寫入校史,永久記取教訓。
張兆林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政教
本文重點在於討論長老教會自傳入台灣以來的政教關
關係之演變〉,台北:真理大
係轉變,雖然文中在討論到國民黨政府時代,有言及美
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4
麗島事件與高俊明牧師,不過只是以教會的角度來看待 高牧師的行為。在戰後長老教會政教關係的討論上,相 對於對美麗島事件的論述,本文更注意長老教會發表三 次宣言時,與國民黨政府間的關係變化上。
戚毅
〈中央日報處理重大政治事
研究者曾任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二十餘年,親歷該
件內容取向之研究〉,台北:
黨黨營報紙《中央日報》自戒嚴時期第一大報走向無足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
輕重甚至泡沫化的興衰,因此試圖由該報對國內重大政
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治事件處理方式切入,探討對於經營優勢及政黨聲望之 影響。透過《中央日報》對中壢事件、高雄事件(即美 麗島事件)、解除戒嚴及政黨輪替相關報導的歸納與分 析,本研究指出,該報在政黨輪替前處理重大政治事 件,多以刊登官方新聞為主,以政府代言人姿態試圖取 信於民,其中對高雄事件大量刊載讀者投書譴責黨外暴 徒,試圖鼓動民意支持;對解嚴則在引用官方消息陳述 事實之際,強烈呼籲一般民眾守法,並警告民進黨支持 者不得妄為;政黨輪替後則以在野黨喉舌角色強烈批判 新政府施政。作者認為,戒嚴黨國體制下以黨報居於當 局代言人地位的《中央日報》,在言論處理上反因立場 而受限,無法代表民眾心聲,亦未能有效引導輿論,因
22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此逐漸失去優勢。而認為政黨輪替後則有機會運用在野 黨喉舌立場,靈活運用民生及社會公益議題為黨宣傳並 塑造新形象,以利永續經營。
曹欽榮
〈紀念博物館、記憶研究與轉
本文以台灣的 228 紀念館與綠島人權園區為實例,藉由
型正義─從國際經驗到綠島人
紀念館相關文獻、記憶研究、轉型正義研究,以及規劃
權文化園區〉,台北:國立台
設計等學術面與實務面的資源,企圖探討我國紀念館展
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
示規劃所呈現的人權與公共領域等相關課題。主要篇章
士論文,2011
包括:記憶研究、記憶和轉型正義:國際經驗、從政治 監獄到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紀念館文化:歷史見證與反 思等等。 本研究運用西方學界對於記憶、集體記憶、文化記憶、 記憶地點及轉型正義的既有研究成果,以及對世界各國 紀念館/紀念地點的實地考察所見,探討國際社會民主 化風潮下的各類型紀念館機能、發展及特色,並由他山 之石檢證台灣的二二八紀念館、綠島與景美人權園區展 覽內容,以至於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籌設過程,著重討論 歷史/記憶展演方式、記憶詮釋的衝突及大眾與展演的 互動反思等層面。本研究期許台灣的紀念館應負起忠實 而完整呈現歷史的責任,努力成為吸引各方人士對話討 論的記憶遺址,而非英雄崇拜/國家正當性的聖殿;透 過與當代社會各階層的積極互動,將反思文化落實於日 常生活中,從而在轉型正義課題始終未獲處理的台灣社 會中,超越「歷史真相」詮釋分歧所引發的紛爭糾葛, 以真正的對話和解鞏固民主與人權。
梁正杰
〈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相關政
本文透過對 1950 年代台灣省工委會相關政治案件的考
治案件之研究(1946-1961)
察,分析當時國民黨政府如何藉由製造政治案件來確立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
它在台灣的政權,以及探究 1949 年以後國民黨政府如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何在台灣塑造一個「恐共」的社會氛圍。本文主要篇章 包括: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地下組織,國民黨政府對台灣 省工作委員會之反制,對政治犯的處置等等。
莊富傑
〈拼命文章的擠壓與轉折:從
作者主要係通過《亞細亞的孤兒》 、 《無花果》 、 《台灣連
《亞細亞的孤兒》、 《無花
翹》等吳濁流的拼命文章代表作之文本分析,對吳濁流
果》 、 《台灣連翹》析論吳濁流
國族認同的轉折歷程進行探討。作者在內文中指出,吳
國族認同意識的轉移〉,彰
濁流認為「二二八事件」由一件簡單的查緝私煙案件演
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
變成省籍衝突,進而導發大屠殺,其背後應有相對因素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在操弄。在《台灣連翹》中,吳濁流對「二二八事件」 之肇因作出下述歸結:「台灣精英份子要求參政權、人
22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權保障及自由權,是遭到國民政府追殺的主因」 。除了 見證戒嚴令下軍警鎮壓的可怕,更指出而在事件過程 中, 「生死在於與「黨國」的親疏關係、不在對錯」 。吳 氏也推論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與「事件背後的複雜內幕 -派系鬥爭」關係甚密。1948 年 12 月 29 日行政院會 議通過陳誠接任台灣省主席的任命,對此,吳濁流觀察 陳誠來台後黨政軍一把抓,以及相關展開的一系列惡政 作為,並歸納出三項要點:(一)亂扣思想帽子,打擊異 議份子;(二)以「三七五減租」政策,削弱地方傳統勢 力;(三)幣制改革,犧牲弱勢。 作者在研究發現中指出, 《亞細亞的孤兒》 、 《無花果》、 《台灣連翹》 ,其架構深刻地犁繪出當代台灣社會環境 的變遷軌跡,並串聯起「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生活樣 貌、二次大戰下的恐懼焦慮、戰後的社會動盪及人心恐 慌,更是交織了祖國情、土地愛及反帝國等意識」 ,並 認為現實環境的無奈,導致吳濁流的國族意識產生轉 移,不過,「從堅若磐石的祖國意識、認同度層的孤兒 意識、歸屬台灣的本土意識,吳濁流比陳的是衣冠的批 判精神」。
許毓文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
本文主要在分析戰後台灣戒嚴時期眾多政治案件發生
補償與平反〉,台北:國立台
的背景、法律與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轉型正義的內
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涵;特別以政府制定「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論文,2007
件補償條例」在補償實務上的具體運作,以及台灣如何 推動戒嚴時期政治案件轉型正義的落實等等。本文主要 篇章包括:台灣戒嚴時期之政治發展與法政分析,轉型 正義與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補償 與平反實務,台灣戒嚴時期轉型正義之具體落實等等。
陳雨君
〈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
本研究運用文化人類學探究不同群體使用文化、形構意
事件的敘事社會學分析〉,台
義多元方式的工具箱(tool kit)概念,以報刊文獻為材
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料,從敘事社會學的角度入手,分析 1970 年代以來重
所碩士論文,2009
大政治事件中,去政治化敘事的基本模式、流變及其社 會效應。從台大哲學系事件前夕孤影《小市民的心聲》 反對全面開放自由民主的「安定繁榮敘事」,美麗島事 件後輿論一面倒譴責黨外人士的「民主法治非暴力敘 事」開始;解嚴後「民主法治非暴力」結合族群融合、 唾棄黑金政治的思維而進一步產生「否定省籍矛盾存 在」 、 「譴責選舉暴力」的論述,政治逐漸成為受到拒斥
22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的對象;2006 年紅衫軍倒扁時成形的「超越黨派」論 述,結合貪腐的道德指控將政治黑暗邪惡集於總統一 家,但持續擴大的影響力卻在「安定繁榮敘事」的反制 下消解。中正紀念堂更名/復名事件中(2007-2008),反 對轉型正義的敘事結合了否定省籍矛盾、反對政治操 弄、維護安定繁榮及經濟發展優先的多重論述,消解要 求檢討歷史錯誤,重新定位台灣的政治行動。陳雲林來 台風波(2008)前後,經濟優先敘事則結合了反對政治干 預的全球化理論、民主法治非暴力、厭惡政客及安定繁 榮等論述,將憂心主權及人權流失的不滿聲音定性為麻 煩製造者。這一系列去政治化敘事愈演變愈繁複,顯示 台灣內部政治分裂不但未曾消解,反而愈演愈烈,政黨 再次輪替及兩岸加速整合,也在去政治化造成的再政治 化中加速進行,但在政治化與去政治化論述角力的過程 中,一種更為成熟的民主信念及政治態度也在萌芽中, 台灣的去政治化未來將走向何方仍值得觀察。
陳信傑
〈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
本文旨在探討外省籍菁英在黨外走向組黨的過程中,所
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
扮演的角色,特別針對費希平、傅正、鄭南榕、林正杰、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
陶百川、胡佛、楊國樞等人分別進行討論與分析。
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宥群
〈從政府遷台後的實例論國
本研究以國府遷台後四次行使國家緊急權的個案─八
家緊急權在我國法上的實
七水災(1959)、台美斷交(1978)、蔣經國總統逝世(1989)
證〉,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
及九二一大地震(1999)為研究對象,討論緊急權制度的
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法理基礎,以及緊急權行使是否符合要件、採取措施是 否適當,是否對政府權力運作造成負面影響等課題,並 借鑑他國經驗作為我國緊急權制度完善之借鑑。結果顯 示:八七水災緊急處分內容不夠明確,易生流弊,不受 現行法令限定之獎懲亦違背「罪行法定主義」與「法律 保留原則」,配套措施雖能有效達成重建目標,但加徵 稅收則已逾越處分內容;台美斷交緊急處分雖有實際需 要,但仍有內容不明確及概括授權,導致監督困難之 弊,停止中央民代選舉則屬侵害人民基本權利之過當行 為,且未事先明訂停止期限,反而導致當局與黨外人士 衝突加劇;蔣經國總統逝世則並未構成緊急危難,不應 發布緊急處分,為禁制集會遊行、確保接班形勢而進入 緊急狀態,不僅倒果為因,違背比例原則,也證明台灣 當時尚未實現民主化。至於作為憲法增修條文「緊急命
22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令權」首次行使的九二五緊急命令,在發布時機、刑法 相關規定、內容明確與否及「空白授權」形式皆引發爭 議,從而催生大法官釋字第 543 號解釋案,以確立緊急 權運作標準並解決爭議;本研究亦以日本阪神大地震後 的法規制定,及台灣、中國 2003 年 SARS 疫情期間的 應變措施,與九二五緊急命令互相對照。最後對緊急權 運作如何進一步完善提出修憲,還原憲法緊急命令相關 規定,以及在現行法制運用下健全緊急權運用的多項建 議。
陳建傑
〈戰後台灣客家政治案件之
本文力圖剖析戰後客家族群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所扮演
研究─胡海基案之個案分
的角色。雖然論文以胡海基案為分析主體,但主要篇幅
析〉,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
卻不在此,而是回顧了幾乎所有的政治案件,直到第五
究所碩士論文,2010
章才真正切入與胡海基有關的案件之中。作者意圖從客 家族群的角度剖析這些政治案件,但重點並非族群在這 些案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而是以受難者的客家族群屬 性,作為選取研究對象的依據。
陳郁馨
〈台灣主要報紙對美麗島事
本文透過對美麗島事件及大審前後的新聞報導,探究戒
件報導之比較研究〉,台北:
嚴時代政府對媒體的控制,並希望從中了解當時五大報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紙在政府輿論控制下,政治立場差異。對此,本文花費
所碩士論文,2006
了頗多篇幅進行量化分析,以整理出不同報紙在報導取 向、詮釋的差異之處。
陳穎川
〈威權政治對宗教行非營利
本文以錫安山和法輪功兩個宗教團體為例,分析在威權
組織影響之研究─以錫安山和
時代的國民黨和共產黨體制下,宗教團體所面臨的困
與法輪功為例〉,嘉義:南華
境,文中先針對錫安山因為土地問題和行政區域被劃分
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為山地鄉,因此入山須申請入山證,造成信徒不便,因
碩士論文,2002
此反抗政府的事件做了詳細說明,並對錫安山信徒在海 外媒體對抗國民黨政權威權的經過也加以描述,後因台 灣的民主化而使錫安山事件圓滿解決,對照大陸現仍打 壓法輪功,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樣貌。
陳鴻逸
〈記憶與詩語:歷史敘事與文
本文的重點在於探討戰後世代詩人(以李敏勇、陳鴻森
化實踐的探索─以李敏勇、陳
為代表),其作品的歷史敘事與文化實踐。雖說作者意
鴻森的詩作為例〉,台中:國
圖探討這些詩作的歷史敘事,然事實上,他比較側重於
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詩作本身的文學價值,所討論的歷史敘事只是詩人們如
碩士論文,2006
何透過詩作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氛圍與社會關懷,對於歷 史事件的探討則是一筆帶過,並無法呈現出二二八或白 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狀態。
傅怡禎
〈挑戰大論述:1979-1987 台
政治小說往往運用受到爭議或是壓抑的政治事件或現 23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灣政治小說研究〉,台北:中
狀作為課題,用以突顯現實政治的黑暗面或冀以成為未
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來政治的啟示。自鄉土文學論戰後,直到解嚴之前,台
博士論文,2009
灣的政治小說一一浮現,透過對既有政治禁忌的挑戰, 打破官方大論述的霸權。本文透過男性─女性敘事觀 點、敘事手法、敘述主題等幾個角度,分析此一時期政 治小說對大論述的挑戰。本文雖提及二二八事件、保釣 運動與美麗島事件,但只將之視為政治小說在衝撞大論 述時被採用的課題,對於事件中所受的白色恐怖,則不 太關切。
曾培強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件研
本文主要針對戰後台灣戒嚴時期的「台灣民主自治同
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
盟」相關案件所進行的研究。作者從判決書等官方文獻
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中挑選出 58 件台盟案件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到台盟案 件在案件的發生年代與人數的分布等面向,都與 1950 年代政治案件的分布雷同。而有關涉案人士的刑期面 向,則有相當大的比例被處以重刑。在涉案人士的籍貫 方面,台盟案件人士主要以台中和桃竹苗地區為主。主 要篇章包括: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的成立背景,台灣民主 自治同盟案件定義與統計分析,從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 件看白色恐怖等等。
曾薰慧
〈台灣 50 年代國族想像中 「共
本文的旨趣在於探討「匪諜」的社會建構,尤其是關於
匪/匪諜」的建構〉,台中:
再現的面向:作為國民黨當局眼中罪大惡極的「他者」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
它究竟是如何被想像、建構、傳布,而形成社會大眾一
文,2000
般性的理解?甚至如何透過「抓匪諜」的國家儀式,來 認證當局防諜知識生產的正當性?本文主要篇章包 括:國家正當性的建構、再現的政治:媒體對於「他者」 的論述策略、匪諜」的建構與排除等等。
游毅然
〈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
作者透過「共識動員論」研究途徑,對美麗島軍法大審
法大審的效應─台灣民主轉型
的公開情況,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及形成的驅動力進行
的關鍵〉,台北:國立台灣師
探討,並尋求其在台灣民主發展史的定位,進而分析此
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次軍法大審對台灣政治民主化的影響幅度。作者認為國
文,2003
民黨政府除拘捕美麗島事件相關事件當事人外,亦透過 其所控制的媒體將整起美麗島事件形塑出三項重點: (一)正面愛國主義的宣揚;(二)將黨外人士定位為暴力 叛國者,並予以制裁;(三)形塑政府寬大的形象對比黨 外人士的暴力行徑,以激起人民的義憤,此即為國民黨 政府的共識動員應用。此時,值得注意的是,在美麗島 大審期間「林宅血案」的爆發,此事件的發生逐漸移轉
23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了民眾的共識基礎。林宅血案的印象強化、被告在法庭 上的理念陳述等,皆再再轉化包括檢察官、警察與社會 大眾的不忍、同情的情緒,成功將國民黨政權定位為壓 迫者的角色,同時黨外人士亦由原先國民黨所欲形塑叛 亂者、暴力者的形象,轉換成承受苦難的理念追求者, 此轉折的過程為黨外人士的共識動員呈現。作者在研究 發現中指出, 「美麗島軍法大審」的研究價值在於:(一) 此為戰後國民黨政權最後一次對政治反對運動採取大 規模的鎮壓行徑;(二)透過公開審判的模式,新聞媒體 得以將控辯雙方的交互詰辯、被告陳述等內容鉅細靡遺 地刊登報導;(三)事件鎮壓後,政治反對運動不僅未因 此消弭產生瓦解,反而更蓬勃地發展。作者並指出「美 麗島軍法大審」係驅動台灣民主化的關鍵事件,其後, 台灣的民主轉型進程已難以逆轉,而政府鎮壓無效的主 因即在於,「黨外人士透過公開的大眾媒體向人民所做 的『共識動員』成功喚起人民對黨外運動的支持與同情 所造成的」。
黃文成
〈受刑與書寫─台灣監獄文學
本研究對於日治初年到 2005 年之間多達 40 位曾有入獄
考察(1895-2005)〉,台北:中
經驗的寫作者,在獄中寫作或書寫獄中經驗的創作文
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本,結合作者個人的歷史背景脈絡進行個案分析。對於
碩士論文,2005
在日治及白色恐怖期間屢遭迫害的楊逵(1905-1985),在 綠島獄中以數理原則賦詩言志的曹開(1929-1997),因批 判威權「醬缸文化」獲罪的柏楊(1920-2008),乃至「美 麗島事件」入獄的姚嘉文(1938-)、呂秀蓮(1944-)、紀萬 生(1939-)、施明德(1941-)等人皆以專章分析,白色恐怖 及戒嚴時期入獄並留下創作的眾多「思想犯」亦各有專 論。本研究認為,日治時期監獄文學以漢詩為主,大量 傳達國族情感立場,戰後國府對思想言論壓制更甚於日 本殖民者,因此監獄書寫內容較少直接批判時事,甚至 未必與監獄經驗相關,書信、日記乃至小說、散文、兒 童文學等多種類型大量產生,1970-80 年代之後質量更 遠勝過往。或因取樣關係,本研究選取個案多為知識分 子,入獄原因與台灣政治史皆有絕對關係,威權者的思 想改造及肉體迫害皆不足以改變其思想,反抗精神仍時 時寄託於作品中,而在譴責體制高壓同時,對人性百態 則更為同情悲憫。
黃靖涵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
本文針對《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等兩部戰後台灣
232
作者
楊蕙芬
書目資料
摘要
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
「白色恐怖」的電影進行比較討論,提供高中歷史教師
《超級大國民》 、 《天公金》為
從事「白色恐怖」主題的歷史教學活動時,作為影視教
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
學資源與教學輔助資料之參考。主要篇章包括:白色恐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怖的史實與教學資源、電影的敘事模式與歷史再現、歷
2012
史教學現場與影片的實際運用等等。
〈台灣戰後前期私立學校法
本文從私校法規與實際案例的角度出發,檢視戰後國民
制與管制政策之研究(1945-
黨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管制。其中延平學院由於被認為是
1974)─以延平中學與復興小
具有地域主義與分離主義色彩,因此在二二八事件後便
學校史為例〉 ,台北:國立台
以校內藏有武器及「興華共和國」旗幟為由,將學校關
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
閉、校園查封。文中提及在日後白色恐怖時代,延平師
碩士論文,2011
生仍不能免於被追捕的命運,如朱昭陽、朱華陽因「新 生台灣建設研究會」被牽連、林水旺、林秀棟被控以加 入「匪幫」等。
葉怡君
〈白堊記憶:台灣「50 年代白
本文透過歷史研究法、口述歷史法、深度訪談法等研究
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
方法,欲探討台灣 1950 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集
甦與重建〉,台北:國立政治
體記憶」 ,其保存、復甦與建構的社會過程。本文指出: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從 1949 至 1987 年間,台灣在戒嚴體制的控制下,白色
2000
恐怖的集體記憶長期受到消音與抹黑。當時的政治受難 者及相關團體在此一記憶的保存上,扮演關鍵性的角 色。他們透過私下的集結和聯絡,鞏固了此一記憶的保 存。
裘佩恩
〈戰後台灣政治犯的法律處
本論文上篇各章皆分為時代背景敘述、處置政治犯的相
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
關法律,以及相關法律的實際適用等三部分,將國民黨
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當局處置政治犯的相關法律及其實際適用置於時代環 境中來考察;下篇各章則分別剖析「案件類型的演變分 析」,以及由「時間局勢變化」來觀察「政治案件中法 律所扮演的角色」。
詹嘉雯
〈中壢事件與台灣政治轉型
作者指出,台灣的政治情勢在 1977 年後呈現多元化政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黨政治的趨勢,此後,1980 年代台灣政治轉型工程的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啟動,即係由國際情勢、黨外與執政勢力的消長以及黨 外力量所主導的反對運動所構成,因此,作者嘗試「由 『中壢事件』之始末來探討黨外勢力的組織化,並進一 步分析黨外勢力所造成的局勢,瞭解『中壢事件』的爆 發和台灣八○年代政治轉型的關係」 ,並通過 Smelser 提 出之價值累加論(value-added theory)的檢驗,以理解「中 壢事件」發生的歷史社會學問題,而藉此對當代社會運 作與變遷之態勢進行探析。作者整理各方關於中壢事件
23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發生原因的記載,歸納出兩個共同點:(一)中壢事件係 一件導因於選務糾紛,所衍發民眾包圍警局,進而發展 成焚燒警局的集體行動;(二)中壢事件之肇發,主要係 由於選民懷疑監票人員有舞弊行為,然政府卻未作出公 允的適當處理,遂導致「選民對抗公權力-警局-的暴 力事件」 。作者在研究發現中指出,中壢事件之肇發, 實為源自 1970 年代以降社會意識累積的結果。首先, 在外交層次,台灣喪失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又面臨 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法統」地位的不支持,種種情況 所導致的國際地位孤立遂使得國民政府受到外在極大 的壓力;次之,經濟層面,由於中產階級的興起,並帶 領著反對力量進行抗爭,此舉逼迫政府開始思考政治改 革之可能;再者,文化層面,知識份子在鄉土文學論戰 中的重新定位,突顯了本土化與台灣化的重要性。同 時,長老教會藉由宗教的力量發聲,聲援台灣反對勢力 的政治主張,又自由民主思潮與反叛文化透過越戰輸入 台灣,上述幾項因素的累加間接觸發中壢事件的發生, 並驅動著國民黨內部的改革調整,進而影響台灣往後的 政治變遷軌跡。
劉人豪
〈集會無理,遊行有罪─集會
本篇論文由法律史的角度來看集會遊行限制的歷史,由
遊行管制的歷史形塑與法律
戒嚴令的下達開始直到現行集遊法的爭議。文中對於歷
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次對於體制的衝撞事件均有詳細的描述,自《自由中國》
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中關於人民集會結社自由的文章,到國民黨在選舉期間 適度開放的「民主假期」 ,再到 1979 年黨外人士舉行一 系列的非選期間遊行訴求,最後到美麗島事件。由政府 對這些案件違法人員的判決中看出,民主人士一步一步 的鬆動了對於集會遊行的管制令。另作者也由法制史著 手,談論 1988 年集會遊行法修法的過程,以及民進黨 及國民黨兩黨先後對集遊法的不滿,但卻在執政之後並 不修改法條的原因,是在於集遊法是執政黨箝制反對力 量集結的重要工具。作者引用了大量關於集遊法的法律 判決,發現現行的集遊法對於社會底層人士的不友善之 處,以及在法官心目中,集遊法訴訟已逐漸傾向保障集 會結社自由的一方,但未來仍須朝修法的方向努力。
劉定昌
〈論緊急狀態下軍隊之動用
作者主要係對處於緊急狀態下軍隊的動用情形,包括武
法則〉,台北:國立國防管理
力及非武力的動用進行探討。並透過台灣歷年包含戒
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台海危機、九二一地震、SARS 等具代表性的緊急
23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2007
事件,首先介紹緊急狀態下動用軍隊的實踐案例,進而 對該舉在程序面及相關監督機制進行析論。 作者認為緊急狀態下軍隊之動用,應符合必要性、有限 性、被動性及法律保留等原則適用,而除國家防衛的核 心任務外,亦應本於職務協助定位進行相關所需之協 助。作者認為戒嚴制度係過時的國家緊急應變機制,其 合理正當性已大幅降低,本於比例原則、採取彈性之因 應作為,應為現代國家在行使緊急權之依歸,建議可參 酌德國所採行的緊急狀態類型化區分模式。另方面,亦 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只要有影響人民自由權的情形發 生,尤其是生命自由,即須受司法介入審查,而縱使牽 涉到國家元首的行政統治裁量權亦無例外。 作者結論中對國家處於緊急狀態下動用軍隊的準則特 指出:首先,國家若發生緊急危難,緊急權之行使應由 法制與民意共同監督;二者,現代民主國家的緊急法 制,係為「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之最大公因數」 ;三者、 國家緊急狀態下軍隊之動用,因軍隊係屬行政權,基於 實踐權力分立原則,本應在立法權及司法權的監督制衡 下運作;四者、歷年台灣緊急狀態下的軍隊動用事例, 最大之問題在於「軍隊使用程序不明與監督程序不 備」,因此,應明確規範動用之時機、程序、模式與範 圍,並據此建備一套合適的緊急法制。
劉建佑
〈戰後台灣言論叛亂除罪化
本文指出:1992 年修正之前的中華民國《刑法》內亂
的確立〉,台北:國立台灣大
罪章,在法律條文的制定上有著構成要件不明確的問
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
題。該法僅僅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
文,2004
法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然何謂著 手實行,該條文並未規定。而且,意圖存乎人心,當欠 缺客觀事實能夠予以佐證的前提下,該法條可能成為當 局可以彈性運用的條文。如此一來,即可能會嚴重侵害 人民的言論自由。直到《自由時代》事件與「獨立台灣 會」案促成該法條的修正,張燦鍙的「台灣獨立聯盟」 案則標示言論內亂罪走入終點。本文主要篇章包括:政 治性言論與內亂罪、《中華民國刑法》內亂罪及《懲治 叛亂條例》之制定經過、白色恐怖與言亂叛亂政治案 件、抗爭與修法等等。
蔡西濱
〈中共地下黨「台灣省工作委
本文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為
員會」(1946-1950)—以台北市
研究對象。1946 年,該組織領導機構轉移來台,以蔡
23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地區為研究中心〉,台北:淡
孝乾為書記,從事顛覆國民黨政權的工作。本文聚焦於
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46-1950 年間,台北市地下黨的發展狀況。本文主要
2009
篇章包括:時代背景,台北市地下黨組織脈絡,台北市 地區共黨黨員、組織策略與客觀環境等等。
蔡佳翰
〈警察對人口身份查訪、辨
作者嘗試回顧警察維持治安的歷史,並以傅柯的牧領權
識、通報之研究〉,嘉義:南
力論為基礎,通過權力分析途徑,對國家制定法律係保
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
障抑是侵害人民生命,又其對個體所產生之影響為何進
所碩士論文,2009
行探討。國府遷台後,台灣省警備總部所頒佈的第一號 令即為 1949 年的「戒嚴令」 ,此舉使得政府合法獲取管 制、監控人民的權限。其後,國民黨政府逐漸擴充軍警 控制一般民眾的權力,除偵查權外亦具審理權。當時所 運作的犯罪管控機制,基本上,仍延續日治時期所採行 的「犯罪即決制」,意旨縱為輕微的違規行徑,亦可藉 由即決的手續進行處分,無須經過一般的法定程序辦 理。由於根據《違警罰法》 ,人民的任何行為只要被警 方視為違法行徑即可強制取締,因此,逐漸形塑出警察 無所不管的「警察國家體制」,另方面,戒嚴令的頒布 亦宣告警政制度回復日治後期的戰時體制,「採取『戶 (政)警合一』和警消合一」的統治模式。 作者認為國家基於安全、秩序與管控所建構之通報機 制,對個體人身而言,雖係「保護卻也是限制基本權利 的開始」 ,而當保護機制發展成對人身自由的限制時, 其即為「實以隱藏式暴力壓制的方式解決社會上有問題 人口身份的思想與行為」 。作者並指出, 「查訪、通報機 制」雖可引導生命個體回歸正軌,但對社會底層的弱勢 人民而言,「卻不是一種生命救助,反而是一種生命生 活行為的限制與剝奪而已」 。
蔡芬芳
〈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高
葉石濤的文學生涯,因其在白色恐怖期間入獄而有很大
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
的轉折,由日治時代以日文寫作的浪漫風格,慢慢轉為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重視台灣鄉土的寫實風。入獄也中斷了葉石濤的寫作生 涯,自認膽小的他有十四年未再發表作品,1965 年葉 石濤復出,致力於台灣鄉土文學的發展,並隱隱透露出 對國民黨政權和白色恐怖對文學打壓的不滿。解嚴以後 的葉石濤認為將白色恐怖的經歷寫出來是他的使命,這 段時間他也沒有放下對於台灣文學的支持,並以《台灣 文學史綱》一書表達其對鄉土文學的看法。
蔡裕仁
〈黃信介與戰後台灣民主運
本文依時間來剖析黃信介的政治生涯,及其和台灣民主
23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
化之間的關係。黃信介家境富裕,後決心從政加入國民
系碩士論文,2002
黨,在五○年代為國民黨候選人助選,後自身也當選台 北市議員;六○年代的黃信介走向黨外運動,並為高玉 樹競選台北市長助選,並參加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當 選立法委員;七○年代黨外運動走向高峰,黃信介成為 黨外龍頭,但因美麗島事件入獄服刑,出獄後民主進步 黨已成立,黃信介加入民進黨並當選黨主席。在台灣民 主運動史上,黃信介以其群眾魅力和領導力整合黨外反 對勢力對抗國民黨,並一步步往組黨的方向邁進,為其 一大貢獻;而九○年代當選民進黨主席後,雖引發多起 爭議,但仍無損其做為反對黨領袖為台灣民主化所做的 貢獻。
鄭余豪
〈從美國聯邦調查局之組織
本文認為政治偵防和犯罪調查之間,政治偵防著重在事
探討我國政治偵防與犯罪調
前的情報蒐集及預防;而犯罪調查則是必須等到犯罪事
查之劃分〉,中國文化大學法
實產生後才能行動,但兩者皆以國家安全為出發點。不
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過在台灣,主管政治偵防的調查局和國安局,由於政治 偵防和犯罪調查之間一些重疊的灰色地帶,假犯罪調查 之名行政治偵防之實,作者以美國聯邦調查局為例,認 為我國之調查局和美國聯邦調查局並不能相提並論。作 者最後並根據情報理論提出修改目前主管政治偵防及 犯罪調查之主管機關和法源的建議。本文以情報理論為 主,未涉及實際案件。
盧昭伶
〈《歐巴桑》和《辛酸六十年》 本文意圖透過小川樂與鍾逸人的自傳體小說,探討有別 中的歷史、記憶與創傷〉,新
於官方視野下的歷史。經由兩位作者的小說,以記憶來
竹: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
陳述傷痛與被壓迫的歷史(小川樂的《歐巴桑》係述說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8
加拿大政府在二戰期間對日裔的壓迫;鍾逸人的《辛酸 六十年》則是描述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的遭遇),並借以 彰顯政府的不義與壓迫。從歷史、記憶與創傷作為探討 的主線,回顧這兩段不同的歷史,甚或可說這兩部小說 是喚醒這兩段被迫遺忘的歷史的方式。全文以英文寫 作。
盧柏儒
〈葉石濤及其小說中的殖
作者將主軸置於葉石濤的小說著作,並探討其所處的時
民、性別與地方感探析〉,台
代背景、創作歷程,並檢視其小說的內涵。作者指出,
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
戰後葉石濤的小說創作係以二二八事件為分水嶺,此
論文,2008
後,葉石濤的小說書寫即呈現出「一段又一段先民抵抗 奴役、殖民、壓迫的歷史故事來警惕當權統治者」 。對 葉石濤而言,殖民經驗係生命中最悲痛的記憶。日治時
23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期,其對殖民的反應較不明顯,族群認同的混淆是主要 的象徵,其後,處於國府統治下,歷經二二八事件及白 色恐怖,「尤其是白色恐怖的壓迫,葉石濤表現出較明 顯的被殖民焦慮」。作者指出,「葉石濤的霸權抵抗意 識,來自於 228 事件的經歷與白色恐怖的壓迫,使他體 認到統治系統可怕」 ,另方面, 「因國共戰爭的牽連而身 陷牢獄,而獄後備受監視的生活,更讓他心力交瘁」。 葉石濤在復出創作後,其小說書寫呈現出三個階段的特 徵:第一階段係表現反日去殖民化的傾向,同時去殖民 化亦「隱含對國府霸權統治反抗的影射」 ;第二階段則 係對二二八事件所產生的族群衝突,以及白色恐怖時期 的思想箝制進行批判;第三階段的主軸則置於,表現殖 民特殊歷史籠罩台灣的影響。綜述言之,葉石濤小說所 陳述的是,反對「以『殖民』為藉口,推行帝國主義、 民族主義的統治霸權,假『殖民』之名行奴役之實的統 治」,葉石濤身為殖民過程的受害者,對霸權統治的排 斥與批判,則深刻地形塑為其小說書寫之中心思想。
蕭伶伃
〈走進「白色家庭」 :一九五○
本文是一本以 1950 年代台籍政治受難者的家屬為主
年代政治受難者家屬生命歷
體,所進行的歷史社會學研究成果。作者透過口述訪談
程探究〉,新竹:國立清華大
與文獻分析,試圖解答以下問題:在白色恐怖期間,在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家暴力與社會壓力之下,政治受難者的家屬如何能夠
2009
生存下來、進而重建「白色家庭」?另外,如果國家暴 力確實存在,那麼它的具體的戰術與操作的內涵則是什 麼?本文主要篇章包括:白色家庭的誕生、掙扎與成 長:三個政治犯及其家屬的故事,白色生活:日常的國 家暴力, 「我們還是走了過來」─家屬的生存策略等等。
賴叡泰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研究─
本文透過歷史研究途徑和文獻分析法,以「美麗島事件」
以 美 麗 島 事 件 為 中 心 〉, 台
為中心,分析國民黨政權處理政治異議人士的模式。並
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
比較「美麗島事件」前後的處理模式的差異,來了解「美
究所碩士論文,2006
麗島事件」對戰後台灣政治所造成的的影響。本文主要 篇章包括:國民黨政權與戰後台灣政治案件 (1945-2000),國民黨政權之「注意」策略,國民黨政權 之「拉攏」策略,國民黨政權之「設計」策略,國民黨 政權之「打壓」策略等等。
謝孟達
〈生死之間:戒嚴時期政治案
戰後台灣戒嚴時期,有上萬人因叛亂或匪諜嫌疑被逮捕
件死刑判決之研究〉,台北:
與判處重刑,其中至少有八百人被處死。本文藉由相關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判決檔案,分析軍事法官對政治案件如何進行判案,特
23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所碩士論文,2012
別是將人民判處死刑。透過研究發現若干事實,作者認 為將可作為檢討這些軍法官的刑事與道德責任之基 礎。本文主要篇章包括:受害者與法官身分及法律架 構,死刑案件的類型,判決不正義的初探等。
鍾雅蓬
〈政論雜誌與台灣民主化:
作者認為對傳播媒介與公共領域發展深刻影響台灣民
「自由中國」個案研究〉,嘉
主化歷程,同時並扮演催化、引導與組織的角色。具體
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
言之,《自由中國》通過對自自由民主價值的論述,溝
碩士論文,2005
通並抒發台籍菁英對政治環境之要求,另方面,藉此平 台匯集本省、外省菁英的共識,啟發戰後首次的反對黨 運動,不過,此舉亦逐漸招致國民黨政權的壓抑。 就雷震被捕之事,作者認為籌組「中國民主黨」僅為整 起雷震案的引爆點,而其真正原因在於,「知識分子挑 戰統治階級的領導意識所造成的」 ,此舉直接威脅到蔣 介石政權,並促使蔣介石於 1960 年 9 月 3 日直接下令 拘捕雷震。 作者在研究發現中指出:首先,《自由中國》籌組中國 民主黨意味著「媒介在反對運動中成為權威或者是發動 的角色」 ,即對事件有能力發動且進行控制,甚而妥善 管制資訊流向,而成為整起運動的關鍵角色。二者, 《自 由中國》 「先雜誌,後政治活動」的模式發展,成為其 後黨外運動仿效的典範,並進而形塑戰後台灣民主轉型 過程中,以媒介及民間力量為主軸的準則。三者,《自 由中國》通過「意見領袖將公共領域逐漸向外開展,並 獲得社會本土菁英支持的『擴溢』現象」 。最終, 《自由 中國》因缺乏「合法暴力權力」,其所欲建立的公共領 域受外在環境影響,導致相關資訊在一般菁英份子間停 滯,而限縮「自我理念的外溢效果,終被國家機器以合 法暴力處理之」。
顏司音
〈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生命
本文以顏大樹與陳英泰兩位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政治受
意義之探索〉,嘉義:南華大
難者受到政治壓迫的生命歷程為中心,透過敘事研究的
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法,嘗試了解白色恐怖時期所發生的不當處置,以及
2009
對政治受難者的生命經驗所造成的衝擊,並分析政治受 難者經歷政治苦難後所展現的生命力,來探究政治受難 者的生命意義。此外,進一步以此來探究政治受難者「遇 難」和「直視苦難」之生命態度。
羅元德
〈《中國論壇》半月刊與戰後
作者透過對《中國論壇》的言論內容分析,以探討 1970
台灣自由民主之路(1975-
至 1980 年代期間,台灣自由派學者對各項政治議題的
23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199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
具體看法,特別是相關自由民主理念置於現實政治脈絡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的實踐問題。內文中作者特就戰後台灣自由主義,由《自 由中國》 、 《文星》 、 《大學雜誌》以至《中國論壇》以及 1990 年代後自由派學者所組織的「澄社」 ,此一系列的 發展過程進行回顧。作者在研究發現中指出,從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至 1986 年民進黨成立,基本上,戰後 台灣的政治反對運動皆「圍繞在政論雜誌中展開的」, 自由主義思想發展軌跡係濫觴於《自由中國》。而《中 國論壇》則為報團結合知識份子進行論政的模式首開先 河,進而過渡至「具社會參與度的『論政社團』 」 。並依 《中國論壇》 「主張溫和漸進式的體制內改革」的傾向, 將其歸類為中間派、具有國民黨改革色彩的政論刊物。 作者認為《中國論壇》宣揚憲政改革、解除戒嚴、廢除 報禁與黨禁、推動政黨政治、終止動員戡亂條款、促使 國會全面改選等,皆在思想啟迪與驅動社會力量興起產 生激發之效應。另方面,《中國論壇》爭取言論自由卻 排斥台獨思想的情況,應與其早期「『揚統批獨』的社 論風格,以及內部學者『民主優先於統獨』的立場有 關」,而這樣的發展態勢,係與近代中國從自由主義傳 入後,雖與民族主義總呈現拉鋸的情形,然而,多數時 間皆為民族主義站具優勢之脈絡不謀而合。
蘇正沛
〈支配與反抗─自由中國事件
作者通過「國際政治環境」 、 「國民黨政權」以及「反對
與 美 麗 島 事 件 之 比 較 〉, 高
運動」等三項分析架構,探討自由中國事件與美麗島事
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件的發展歷程,並比較兩波反對運動之結構面,釐清二
碩士論文,2006
者與台灣民主化間之關係。 《自由中國》時期的反對運動係以籌組「中國民主黨」 為具體呈現。1960 年 9 月 4 日警備總部以「知匪不報」 以及「為匪宣傳」的罪名,拘捕雷震與編輯傅正等人, 此舉不僅使得《自由中國》為之停刊,籌組新黨的運動 亦隨之瓦解。美麗島事件則為《美麗島》為紀念世界人 權日,於 1979 年 12 月 10 日在高雄舉辦大規模的群眾 運動,在軍警強勢壓制下發生的。美麗島事件發生後, 國民黨當局即決心展開大規模的逮捕行動,並以軍法審 判、以儆效尤。12 月 13 日,新聞局處分《美麗島》停 刊一年,並查扣所有的出版品,並以叛亂罪名逮捕雜誌 社要員。作者認為「自由中國事件」發生時,美國因反 共戰略支持蔣介石政權,而國民黨政府亦因美國的支持
24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強化對台之控制,並逐漸建立其支配結構,而不利於反 對運動發展;「美麗島事件」則處於甫喪失聯合國中國 代表權,國際地位逐漸孤立所產生的「法統」削弱危機, 因此,國民黨在無法取得外部正當性下,轉向尋求內部 台灣民間社會的支持,而逐漸鬆脫其控制力,此情況有 利於反對運動發展。作者也指出,《自由中國》反對運 動係源於菁英的整合行動,而《美麗島》反對運動則為 群眾動員的型態。
蘇瑞鏘
〈台灣政治案件之處置
戰後台灣於 1940 年代後期至 1990 年代初期之間,曾出
(1949-1992)〉 ,台北:國立政
現大量政治案件。本文想討論的主要問題是:這些政治
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案件在不同的處置流程中究竟如何被處置?尤其是如
,2010
何被不當、甚至不法地處置?人權又是如何在這些處置 的過程中受到侵害?並思考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 出不窮的結構因素。本文分別就體制、法制、偵辦、審 判、核覆,以及執行等面向/流程加以深入探討。其中, 「強人威權黨國體制」是製造政治案件的核心體制。當 局以此背離民主人權要求的體制作為發動機,於是在白 色恐怖時期製造出眾多恣意立法、恣意行政與恣意司 (軍)法下的政治案件,這正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層 出不窮的結構性因素。 另外,白色恐怖的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其中,對於人身 自由、表現自由,以及集會結社自由等人權面向的侵 害,尤為直接而明顯。本文也相當關注人權在這些不當 處置與不法的處置的過程中如何受到侵害的情形。
蘇慶軒
〈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
本文關注的焦點是五○年代初期,台灣政治案件形成的
年代初期台灣政治案件形成
原因。作者認為,形成政治案件的結構性因素,乃是國
之原因〉,台北:國立台灣大
民黨在台灣進行「國家建制」工程所致。另外,解釋無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辜的政治犯被迫害的情形,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2008
241
三、一般性論著 (一) 專書(28 筆)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尹家民
《蔣介石與他的特務們》
本書講述蔣介石在中國大陸時代的特務組織發展與內
,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
爭,就內文來看,屬於紀實文學一類的作品,且內容
公司,1993
不涉及蔣介石在台灣時代特務組織的發展,並無關於 白色恐怖方面的記述。
王御風等人
《走出六堆的暗夜:白色封印
本書以六堆地區發生的諸多白色恐怖案件為主軸,敘
故事》 ,屏東:屏東縣政府,
述各相關受害者的故事。在知識菁英部分,書中所提
2012
及的蕭道應、林獻香、鍾國輝、鄭團麟等人,多是牽 涉到省工會相關案件(基隆中學案、重整省工會案、省 工會佳冬支部案);平民百姓部分,所提及青樂班、結 婚會、賴登水、戴常山,則多是因為組織人民團體而 遭到無端迫害;傳統書香世家所提及的李松盛、邱慶 隆、溫興春等人,則是因為四六事件而成為情治單位 鎖定的目標。另外,本書第四部分則提及受難者第二 代的境遇。
王曉寒
《白色恐怖下的新聞工作
本書為作者的回憶錄,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記述其從
者:兼談人生的甘苦》 ,台北: 事新聞業時代的瑣事,下卷則是記載其病中生活。在 健行文化出版,2000
上卷中方有提及白色恐怖時代的新聞業內幕,但因作 者本人並非受害者,因此著文重點不在於個別事件, 而是零碎地提及白色恐怖時代,政府單位種種荒謬的 新聞控制,對於新聞記者在報導上與媒體操作上的干 預。
王霓
《走過恐怖的時代》 ,台北:
這是一本以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代為背景的小說。王
前衛出版社,2000
霓,本名黃發槐,出生於中國貴州。曾是青年軍軍官, 因孫立人案而成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之一。本書是他 以個人的經歷為基礎所寫成的小說,雖是小說體,也 是他個人以及白色恐怖時代的歷史。
王歡
《烈火的青春:五○年代白色
作者王歡是位記者,本書主要是他所採訪的關於白色
恐怖證言》,台北:人間出版
恐怖下的倖存者的報導文學。本書共計 14 篇,寫作的
社:1999
對象包括張棟材、林麗鋒、陳明忠、馮守娥、黃英武、 許火炎、吳澍培、許金玉、謝秋波、盧燦圭、蔡榮守、 陳金柱、郭鐘宜、郭錕銘等 14 人。其中,唯有張棟材 一篇是報導被槍決的政治犯。該文由張棟材的家屬提 供資料、陳映真執筆而成。 24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江南
《蔣經國傳》 ,台北:李敖出
本書為江南(劉宜良)所撰之蔣經國傳,內容記載了蔣經
版社,1988
國自出生至 1970 年代的生平。書中對於蔣經國的早年 經歷及參政過程有頗為詳細的描述,特別在於蔣經國 在掌握軍隊政工及特務系統的部分。書中提及諸多政 治案件,特別是吳國楨事件、孫立人案、雷震案均有 專章提及,至於其他白色恐怖時代的政治案件,如殷 海光案、柏陽案、李敖案等,也略有述及。
李文
《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
本書為呂秀蓮的傳記,因此在內容中均是以呂秀蓮為
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
敘事中心,對於呂秀蓮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對突出。本
業公司,1996
書涉及白色恐怖時代的政治案件主要是呂秀蓮親身參 與的美麗島事件,其中詳敘了美麗島雜誌的創辦、興 起,與高雄美麗島事件的發生、軍警對美麗島人士的 搜捕、刑訊、美麗島大審的過程,以及審判後的監禁 過程。
李世傑
《調查局研究》,台北:李敖
本書為前調查局幹部李世傑在被指控為匪諜坐牢後,
出版社,1995
以其自身在調查局的多年經驗、聽聞,論述調查局的 黑幕作品。書中以他所知的調查局歷史,以及李世傑 所經手的幾個調查局案件如廖文毅案,還有調查局和 軍統局的內鬥如劉戈青、陳慶元案等等為主,另加上 一些對調查局高階幹部的八卦消息。
李昂
《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
本書為施明德前半生的傳記,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
出版社,1993
分為其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第二部分則由其因台獨組 織入獄到被減刑釋放,第三部分為其出獄後的黨外活 動及生活,再來則是他參與美麗島事件的經過和高雄 事件;最後則是施明德逃亡及受審的經過。其中第三 和第四部份關於黨外運動和美麗島事件的部分是和這 次盤點案比較相關的部分。
周婉窈
《面向過去而生─芬陀利室散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與政治案件有關的篇章包括〈面
文集》 ,台北:允晨文化,2009
向過去而生〉與〈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沉默的時代─ 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等。 〈面向過去而生〉 一文當中,作者寫到呂秋鎮、黃華、王世一、柯旗化 等幾位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的點點滴滴。然貫串全文 的主軸,卻是對「面向過去而生」態度的深刻反思。 至於〈高一生、家父和那被迫沉默的時代——在追思 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一文,乃 2008 年作者發表於 「高一生誕辰 100 周年國際紀念研討會」(日本天理大 學)的演講稿。作者認為數十年的白色恐怖/威權統治
24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對人們精神層面的剝奪,「造成我們今天精神上的貧 乏、空洞、虛無,而這和解嚴後台灣社會不斷向下沉 淪的現象恐怕有密切的關係」。
林樹枝
《良心犯的血淚史》 ,台北:
這是一本關於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的紀
前衛出版社,1989
錄。內容以個案為主,主要包括鹿窟事件、台灣省工 委會郵電總支部案、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新竹治安 維持會案、台灣省工委會鐵路支部案、台灣省工委會 下營支部案、台灣省工委會台北司機公會案、柯旗化 案、台灣共和國傳單事件、筆劍會事件、陳作民案、 楊自新案、丁勇聲案、楊金盈案、王春台案、泰源事 件等等。
孫立人、江
《孫立人冤案平反》 ,台北:
作者認為「孫立人案」的正確名稱應為「郭廷亮匪諜
南等人
新梅出版社,1988
案的案外案」 ,繼而對造成孫立人受國民黨政府軟禁數
(著),鄧維賢
十年的「郭廷亮匪諜案」進行述說。1955 年 5 月 25 日,
(編)
郭廷亮被以匪諜罪嫌,連同妻子在高雄鳳山被逮捕; 1955 年 6 月 6 日,郭廷亮被送至國防部情報局偵防組, 而其妻子則拘於位於北市延平南路的保安處;1955 年 9 月 10 日, 「郭廷亮匪諜案」調查委員王雲五在國防部 軍法局約談郭廷亮;1956 年 9 月,經軍法局審判終結, 郭廷亮初審死刑,後覆判改為無期徒刑;1975 年 7 月 14 日,郭廷亮依六十四年減刑條例,獲減刑為十五年, 並從桃園情報局看守所(臥龍山莊)獲釋。
孫家麒
《蔣經國建立台灣特務系統
本書是一位國民黨當局來台初期任職於情治中樞的孫
秘辛》 ,出版地不詳:出版者
家麒,對於當時蔣經國與台灣特務系統的回憶。作者
不詳,1961
自稱「在國民黨特務圈裏混了二十多年」 ,曾任「政治 行動委員會」秘書、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其後又奉 派至香港負責「聯戰」工作。據作者自述,從 1949 年 到 1953 年的四年間,他任職於「政治行動委員會」(按: 1950 年 3 月,蔣介石「復行視事」總統一職。 「政治行 動委員會」則從體制外的機構轉而為「總統府機要室 資料組」 ,以蔣經國為主任,所有情報業務皆歸他指揮 管轄)。他在本書(特別是第三章「蔣經國怎樣建立特務 組織」)當中,對國民黨當局來台初期的情治中樞與蔣 經國等重要情治首腦的作為,有著第一手的描述。
徐桂峰
《台灣集會遊行十年記事
本書主旨為討論集會遊行法此一法條設立的前後始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9
末,由 1979 年的橋頭示威遊行到 1988 年集遊法實施 後第一次合法的「車隊示威遊行」 ,整整十年間圍繞著
24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人民是否能合法集會遊行」一事所進行的努力。自 1979 年以來,示威遊行成為了對政府不滿的民眾們的 一種宣洩管道,國民黨政府一開始積極鎮壓這些示威 民眾,但到 1987 解嚴之後,執政黨喪失了鎮壓示威的 法源依據。而新成立的反對黨民進黨也希望能讓集會 遊行合法化,於是集會遊行法的創制勢在必行,而兩 黨之間對於集會遊行鬆緊程度的不同,也成了立法院 攻防的焦點。最後執政黨版的集遊法通過,民進黨雖 不滿意,但自此之後民眾有一定程度的集會遊行自由。
馬璧
《關於『自由中國』雜誌的問
此書為一般性專著資料。作者出身政戰系統,主要係
題》 ,台北:大陸出版社,1960
以 1960 年代,所爆發的「 《自由中國》事件」為評述 主題。內文中,作者主要係對《自由中國》的相關言 論,以及後續社長雷震因叛亂罪嫌被捕入獄的種種經 過進行描述,並進而就其中所突顯的若干問題進行討 論。
高金郎
《泰源風雲》 ,台北:前衛出
本書是一本敘述並討論泰源事件的專書。泰源事件發
版社,1991
生在 1970 年台東縣的泰源監獄,是一場由追求台灣獨 立的政治犯所主導的武裝台獨起義事件,但旋即被統 治當局鎮壓而歸失敗。事件發生時,本書作者高金郎 也被囚禁在泰源監獄,這本《泰源風雲》即是高金郎 蒐集相關資料撰寫而成。本書除詳細敘述該事件的來 龍去脈,也對該事件進行回顧與檢討。
崔蓉芝
《江南事件海外檔案》,台
此書為一般性專著資料。本書編輯主要係羅搜「海外
等人
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7
華文報刊對江南命案」之相關報導,包括美國《台灣 與世界》、香港《百姓半月刊》、 《九十年代》、 《中報月 刊》、 《爭鳴》等期刊。對於江南被槍殺一案,崔蓉芝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明確表示「這是很有計畫的行動, 沒有任何其他被害的理由,只有政治上的原因。」由 於作家江南具美國公民身分,因此,國民黨政府在偵 辦此案時獲得不少國外壓力,最終,就相關涉嫌人判 刑如下:1985 年 4 月 9 日, 「台北地方法院以『共同殺 人,妨礙秩序及違反槍砲條例』罪名判處陳啟禮無期 徒刑並褫奪公權終身。吳敦則以『殺人及妨礙秩序』 罪名判處無期徒刑、禠奪公權終身」;另外,策劃此回 刺殺行動的政府情報人員亦被課刑,汪希苓依「公務 人員假借職務的機會共同殺人」罪名,判處無期徒刑、 禠奪公權終身,陳虎門及胡儀敏則被控告「幫助殺人
24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罪」,各處以兩年半有期徒刑。
陳婉真
《啊!黑名單》,台北:前衛
此書為一般性專著資料。關於所謂「黑名單」,作者以
出版社,1991
身為受害當事人做出註解: 「和『萬年國會』一般, 『黑 名單』是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獨有的殘酷手段。連封建 時代的皇帝要將官吏流放,也必需先先下詔書或命 令,而且也有歸期,只有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不必 經過任何法定程序,可以任意禁止國家主人返鄉」 。全 書編定,作者主要係集合,其對於若干名在「黑名單」 系列的異議份子之訪問而成。相關訪談人有:連根藤、 張國興、張良澤、莊秋雄、吳秀惠、楊宗昌、李瑞木、 王秋森、李應元黃月桂夫婦、李界木、郭倍宏、郭清 江、羅益世、吳銘輝、李憲榮、蔡正隆等,並詳實記 載渠等理念主張、以及被國民黨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 物之經過。在訪問相關「黑名單」人士後,同時亦身 列此中的作者,對於被迫離去、有家歸不得的禁錮, 進一步指出: 「我更深刻感覺到,這許許多多優秀的台 灣子弟,多數都是在出國之後,才有機會獨立思考, 並獲致台灣必須獨立的共識」。
陳儀深
《為台灣辯護:陳儀深政論
本書為作者之政論集著。在「輕言寬恕反而是一種傲
集》,台北:台灣北社出版,
慢-與施明德先生商榷面對歷史的態度」中提到, 「歷史
2004
事件常是一連串因果的累積」 ,白色恐怖籠罩下的台灣 從《自由中國》事件、蘇東啟叛亂案,到彭明敏師生 三人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案,到美麗島事件等, 台灣政治案件的發生皆環環相扣,並有其關聯性,而 難以特定獨立的角度視之。在「泰源事件三十二週 年」,則提到其之發生係由於 1970 年關押在台東泰源 國防部感訓監獄的受刑人,因對台獨理念的追尋而在 是年 2 月 8 日所醞釀爆發,事後,六名主事者除鄭正 成外皆在同年 5 月 30 日處以極刑,而「泰源事件的歷 史,所見證的是『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 。在「戒 嚴庇蔭下的台灣廣電事業」中,作者從「全省民營廣 播電台主管人員忠貞分析調查表」發現, 「除了少數負 責人是無黨籍,於廿三位負責人皆是國民黨籍……省 籍方面,除了一位屏東人,其餘全是外省人」的事實, 並指出半世紀以降的台灣,政府僅為防堵「一旦遭受 非法利用,則叛亂立即傳佈全國」的理由,國民黨政 府對台灣的言論、思想、新聞等進行嚴密管制。此外,
24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作者亦指出現今台灣強勢媒體仍然強勢的原因,即為 國民黨政權長期戒嚴下國語政策所導致的結果。在「觸 摸白色恐怖的歷史」中,作者對台灣戒嚴時代的政治 案件發生,更進一步指陳「蔣介石一人可以指揮黨政 軍以對付一家雜誌和幾個讀書人,政治犯的刑度高低 要由他來准駁」。
陳儀深
《誰的民進黨?:九○年代台
本書雖主軸置於九○年代台灣反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
灣反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
批判,不過,內文中針對「受難者、受害者還是受益
判》,台北:前衛出版,1995
者?─評論李登輝為今年二二八創造的註解」議題,作 者仍對二二八事件與後續白色恐怖時期的連結、區隔 進行若干探討,並進而指出「二二八事件有其特殊的 原因、過程、結果,不應和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混為一 談」 ,二二八事件係由緝菸開始,後續更衍發一系列的 清鄉、肅反等鎮壓屠殺。「而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是 在國民黨『中央』政府遷台以後,主要針對左翼、赤 色人士所作的肅清行動」 。在「反對黨不等於反對運動 ─最近文化界批判民進黨的意義」中提到,台灣現處於 體制再構、社會價值重建的階段,而民進黨過早進入 與國民黨的選局賽局中,則是件令人堪慮的事。並且 愛台灣不等於愛民進黨,反之亦然,而「反對黨不等 於反對運動,兩者應該而且事實上已經有所區別」。
黃順興
《走不完的路》,台北:自立
此書為一般性專著資料。作者以親自經歷的角度,回
晚報社,1989
溯戰後台灣歷史上的重大政治案件。首先對於「二二 八事件」 ,作者回憶:在高雄市混戰最具劇烈的火車站 廣場一地,我親眼見到有人死傷,還聽說在市警局一 帶民房,有幾家百姓全家大小藏於床下被入侵的國軍 用機槍掃射紗絕……還有一批批被捕的年輕人被八股 鐵線串通手掌,用卡車運到海邊到入海裏成批淹 死……」 。次之, 「《自由中國》事件」後, 「早欲置《公 論報》於死地的國民黨……運用其黨員台北市議會議 長張祥傳與李老的關係,貸給一筆鉅款,限期償 還。……等期限已到,報社還不起錢,李老就被告到 法院,繼而申請執行查封報社」。再者,就「美麗島事 件」當時,究竟係「先暴後鎮」抑是「先震後報」的 問題,指出「從樓上俯瞰得一清二楚。手持木棍站在 羣眾最前排的穿著有特殊記號背心的好幾個青年 人,……跑向部隊作『攻擊』的姿勢,但接近憲兵人員
24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時,揮起來的棒卻只輕輕地打在盾牌上,根本未傷到 人身。這些人顯然是國民黨雇用的打手,欲引誘毫無 察覺的激憤羣眾跟著上陣,以便挑起事端。……事後 我們獲得消息說,警備人員以每人三千─五千的代價僱 用黑色會流氓五百名混入羣眾隊伍,那些有記號跑在 前面叫喊舞棒者即是這批職業打手。」作者亦回憶受 到的特務監視的狀況, 「我在朋友間的大小聚會上的一 些言論,都有被偷偷地記錄上報的迹象。……信件的 檢查、行蹤的監控、電話的竊聽等等更不在話下 了。……特務們不僅對我個人,連對出入我住處的人們 也加以嚴密的監視,通常採用的方式是拍照和記下他 們乘用車輛的牌號……即足以使得一些客人再也不敢 來訪。」。
楊清海
《調查局的真面目》 ,台北:
此書為一般性專著資料。內文,主要分成作者自述受
另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冤被捕經過,及以身為調查局一員的身分,揭發調查
司,1999
局的種種不法事項兩個部份為主軸,而構成本書之全 貌。首先,作者回述其在 1981 年 6 月 23 日被押至新 店安坑軍人監獄,後隨即進行三場偵訊:第一場偵訊 的內容包括作者「打麻將、去北投喝花酒、洩漏加油 站偵辦案情給中時記者莊坤松、聯合報記者王震邦等 等」;第二場偵訊,則要求作者「承認同情叛國份子鄭 余鎮、洩漏內線名單給匪諜份子王津平,對國大代表 周清玉恐嚇、性騷擾」 ,同時並要求作者供出所有喝花 酒的調查員名單;第三場偵訊,審訊人員嘗試使得楊 清海供認下述事項, 「如何與陰謀份子張德銘、康寧祥 認識,如何與叛國份子陳永興勾結,為什麼要殺害林 義雄母女」 ,並指控作者夥同聯合報記者王震邦向淡水 鎮長、農會總幹事進行恐嚇取財。最後,並依「內規」, 將楊清海送至 澎湖馬公的安全局管訓所─「五德新村」 的地方進行歷時兩百一十天的管訓改造。再者,楊清 海以調查員自身經歷,描述該局對政治案受刑人所進 行的種種刑求逼供手法,並提及李登輝在留美學成歸 國,任農復會農業經濟組組長時,關押在警總軍法處, 一段為時四個月的祕密約談經過,主要係涉及兩個部 份:一、因李登輝在台大求學時,曾與許遠東等人組 讀書會,因此被認為有涉諜之嫌;二、質疑李登輝在 美期間與台獨份子黃文雄、鄭自才等互動頻繁。又以
24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陳文輝案為例,對所謂存於調查局內「AB 檔案」進行 介紹說明。
楊渡
《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
此書為一般性專著資料。作者主要係以《簡吉日記》
詩》,台北:南方家園,2009
與相關親友之訪談為材料撰寫此書,書中記述簡吉從 日領時期到戰後的台灣,一脈帶領農民運動之歷程。 簡吉晚年,處於國民黨政府嚴加通緝與掃蕩的情況 下,遂將其據點移至山區,並與高一生、湯守仁等原 住民互動頻繁,進而組織「蓬萊民族解放委員會」。簡 吉在 1950 年 4 月 25 日被捕,並於次年 1951 年 3 月 7 日清晨 6 點送赴刑場,結束其 48 年的生命。對此過程, 簡吉之子-簡敬回述道︰「母親到馬場町,只見到父 親冰冷的屍體。……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為了怕影 響孩子的未來,她要簡敬不要出聲說話,……辦完後 事,才帶著骨灰,回到台南故鄉。…回到家,她只交 代了幾句話,便進到她自己的房間裡,關起了門。然 後,簡敬才聽到她那壓抑的哭聲,慢慢釋放出來,變 成無法遏止的哭泣……」 。而簡道夫與簡明仁兩兄弟對 於那段經歷,亦回憶道︰「在白色恐怖的氛圍裡,兩 位年長的哥哥因為政治犯家屬,父親是匪諜,工作難 找,生計困難。背負這樣的陰影,更沒有人敢和他們 多交往。」。
楊碧川
《政治犯史─台灣獨立運動
本書是一本側重台灣獨立觀點下的政治犯史。全書有
史》,台北:台灣政治受難者
歷史結構的分析,也有個別案件的討論。共分為六章,
聯誼總會,1995
包括「戒嚴體制下的台灣」 、「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迫 害」 、 「台灣獨立運動的展開」 、 「1960-1970 年代反抗運 動的激進期」 、「1970-1979 年代反抗運動的轉型期」, 以及「改革開放時代」等等。最後還附有一篇「戰後 台灣反抗運動史年表」。
葉柏祥
《黃信介前傳》,台北:月旦
此書為一般性專著資料。作者在書中回述黃信介的一
出版社,1994
生經歷,並分章述說,主要內容有「家世篇」、 「求學 篇」、 「市議會篇」、 「立法院篇」、 「美麗島政團」 、「高 雄事件」、 「監獄生活」等篇章。其中,對於該時警總 對「高雄事件」政治犯的偵訊經過,記述如下: 「警總 逮捕黃信介之後,將他送到調查局安坑招待所偵 訊,……偵查時間長達四十多天」 ,同時對於當時黃信 介在偵訊過程中所受到的刑求逼供,亦記載道「被強 烈的燈光照射,…如果他睡意上湧,會被硬物夾在雙
24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腿,痛楚會讓大腦自然清醒過來,有時有會被人用手 捏住背後麻筋,反覆施為。……刑求期間,他曾有七、 八天沒有睡覺,對調查員而言,這樣的偵訊叫做『疲 勞審問』。」後來,在軍事法庭上,黃信介即表示雖然 自白說的供詞是他所寫,然其內容卻為調查局所擬, 當時黃信介不願簽名,「帶他們恐嚇說,要把黃天福及 女兒黃文柔抓來,陪他一起簽名,使他不得不簽。」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偵訊時刑求黃信介的調查員, 據黃信介的回憶,該員即為曾任北市府交通局長、建 設局長的譚木盛。
廖中山
《芋仔‧蕃薯‧島國情》
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發展的人文述說,主要置於第一部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台灣社會關懷」 。而貫穿此間的理念則係,作者認為 應超脫省籍框架,而以是否認同、愛護台灣這塊土地 為宗旨,即作者強調「這塊土地不屬於我們,是我們 屬於這塊土地」之謂。而對於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記 憶,作者指出「四十年來,台灣整個政經的支配權都 掌握在外省人手中,而從二二八延續下來的,是多年 的白色怨情,絕大部分民眾看到的,是一種利奪和迫 害,……台灣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籍貫是外省人,只有 百分之五的外省人享有特權,……外省人在此不僅未 受特別照顧,在遭受懷疑時,境遇較本省人更為淒涼, 白色恐怖四十年中,外省人受迫害、被屠殺、無端失 蹤的例子亦無可計數。」。
戴獨行
《白色角落》 ,台北:人間出
作者以案件當事人出發描述 1957 年「劉自然事件」(亦
版社,1998
稱五二四事件)發生後,所發生的「媒體界匪諜案」之 親身經過。6 月 26 日當天,作者居住於台北市中正路 1700 號的中華日報宿舍, 「那天清晨六點鐘左右,我被 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起床開門,門口站著兩個陌 生人,出示好像是台北地檢處的傳票,說有事要傳訊 我,問完話就回來」,然而,此後,作者被控以「知匪 不報」罪名,整整入獄五年後方獲釋,而作者同學林 振霆更是被判無期徒刑,入獄二十七年。就此案之肇 發,作者認為「國民黨當時所以將文化人大肆入獄, 是鑒於大陸失守,是出自文人和媒體宣傳之痛」 。作者 並回憶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的社會氛圍,當時「報紙上 三天兩頭便登出轟動的『匪諜案』 ,……數不清的在機 關、學校、軍中、社團破獲的各種大小匪諜案,…簡
25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直回到『偶語棄市』的古代帝黃極權時代!……當時 大街小巷到處貼滿的口號標語,除了『反共抗俄』 、 『殺 朱拔毛』外,還有『保密防諜』、 『檢舉匪諜,人人有 責』 、 『知匪不報,與匪同罪』 、 『匪諜就在你身邊』…… 等標語,加上午夜宵禁,白天也有臨時戒嚴封鎖交通, 整個社會沉浸在警察國家的恐怖氛圍中。」。
魏廷朝
《人權報告書(1949-1996)
本書分成九章,以 1945-1995 年這段時間為年限,就戰
》,台北:文英社,1997
後台灣的人權相關議題與政治案件進行探討。首章, 作者先釐清、確認關於台灣人權問題之特殊背景,如 「有人治無法治的傳統」以及「秘密拘禁與刑求逼供」 等。接續的第二章至第九章則分期討論台灣各時刻的 人權概況,與當時代表性的政治案件;第二章「大整 肅時期」的時間軸係置於 1946-1956 年間;第三章「自 由中國時期」 ,時間軸係置於 1957-1960 年間,並以 1960 年所發生的「 《自由中國》事件」(即「雷震案」)為主 體進行討論;第四章「台獨蔓延時期」,時間軸置於 1961-1970 年間,作者並指出「本期以前,政治案件以 『紅帽子』為主,無論是捏造事實,追究的內容多少 牽連到共產黨。自從雷震案以後,情況開始逆轉。新 案件以『白帽子』居多,或組織,或宣傳,或受國外 主張台獨人士的牽連。」 ,如 1961 年的蘇東啟案、1964 年的彭明敏案等;第五章「紅白並進時期」,時間軸置 於 1971-1975 年間,此時刻由於中華民國逐漸喪失在國 際上的地位與認可,導致共嫌傾向為主的紅帽子案件 有增長的趨勢;第六章「黨外運動時期」 ,時間軸置於 1976-1980 年間,主要政治案件有 1977 年的「中壢事 件」、1978 年的「余登發與吳泰安案」、1979 年的「美 麗島事件(高雄事件)」等;第七章「黨外運動後期」 , 時間軸置於 1981-1986 年,主要政治案件有 1981 年的 「陳文成案」 、1983 年的「盧修一案」 、1984 年的「江 南命案」 、1985 年的「錫安事件」等;第八章「威權統 治時代的結束」,時間軸置於 1987-1991 年主要政治案 件有 1987 年的「蔡有全、許曹德案」、1988 年的「五 二 0 農民抗爭事件」 、1989 年的「鄭南榕自焚事件」、 1990 年的「黃華案」;第九章「李登輝時代」 ,時間軸 置於 1992-1996 年,此段時間政治案件逐漸凋謝,同時 亦對《整治叛亂條例》與「刑法第一百條」進行修繕,
25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以符合民主法治國家之體制。
(二) 期刊文章(35 筆)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于珊珊
〈我們的牢不會白坐!─放棄
黃天福、陳水扁、李逸洋在《蓬萊島》雜誌揭露馮滬
上訴入監記者會〉, 《東北
祥《新馬克思主義批判》一書,乃是以翻譯代替著作
風》,33 期(1985.01)
一事,因而為馮滬祥控訴毀謗。雖然黃天福、陳水扁、 李逸洋等人舉證歷歷,但法院仍不加採信。本文便是 黃天福、陳水扁、李逸洋等人面對此一司法不公下, 決定放棄上訴,入監服刑前的記者會實錄。在此記者 會中,黃天福、陳水扁、李逸洋等人將原本於法庭中 所披露的證據重新公開,一一列舉馮滬祥抄襲的事 實,陳水扁並強調律師、市議員的資格可以放棄,但 言論自由卻不能放棄,更不會接受檢方為了緩和民 怨,而提起上訴以減輕其刑度的政治策略。
台灣地區政
〈白色恐怖受害人春季慰靈
本文藉由對白色恐怖受害者的慰靈祭,發表對於反白
治受難人互
祭聲明〉, 《海峽評論》,64 期
色恐怖活動的見解,要求政府與社會均應重視這段歷
助會
(1996.04),頁 53
史,給予受害者及其家屬平反與補償,並對 1995 年所 通過的《間諜法》提出看法,認為《間諜法》將間諜 定意在為大陸工作的人身上,似對兩岸關係有不正常 的心態,且該會認為此法之規範十分模糊,應當心產 生新白色恐怖的可能,故而呼籲民眾應慎加警惕。
何文振
〈七二八台中事件真相〉 , 《美
本文內容在記述 1979 年 7 月 28 日台中市警局與憲兵
麗島》 ,1 卷 1 期(1979.08),頁
單位,針對手無寸鐵、參與集會的群眾,所進行的鎮
73
壓行動之過程。本文所述事件,乃戒嚴時代下對人民 集會遊行權力的壓制,但因全文並無提及事件原因及 後過,僅知此次群眾集會遭到警憲以強力驅散的過程。
吳澍培
〈白色恐怖政治下之台灣政
本文回顧自二二八以來,政府透過戒嚴令、實施軍事
治犯 〉, 《海峽評論》,95 期
管制、頒佈《懲治叛亂條例》與《戡亂時期檢肅匪諜
(1998.11),頁 34-36
條例》等,以黨、政、軍、警、特等機關,造成白色 恐怖,使大量異議人士因而成為政治犯。在戒嚴體制 下,各種違法逮捕、偵訊、審判、執刑等,無不都在 軍、警、特不按法律程序下,以非法、不法行為所執 行。出獄後的政治犯也被社會烙上思想有問題的印 記,,且仍為軍、警、特的監視下,而難以重返正常 生活之中。因此至 1987 年起方有獨派政治犯組織「政
25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治受難者聯誼總會」 ,作者因主張統一,因而於隔年組 織「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 ,以作為推動政治犯 平反及照顧的組織。
宋炯
〈海軍派系與白色恐怖真相─
由於本文旨在補充李能宏一文之不足,起頭敘及海軍
李能宏「海軍白色恐怖內幕」
派系之形成與派別,之後才轉入正題,提到自桂永清
一文補闕〉, 《中外雜誌》,81
以陸軍上將入主海軍後,因外行領導內行與派系之
卷 2 期(2007.02),頁 93-97、
爭,而對閩系海軍大加整飭,因而造成海軍白色恐怖。
91-92
文中提及在桂永清主導下所造成的案子有林祥光、魏 濟民、鄧兆祥三案,不過此三案件俱是大陸時期發生 的案件,與 50 年代在台灣對海軍官兵進行大規模的白 色恐怖案件,沒有直接關係。
李筱峰
〈這是一則台灣人一定要聽
本文主要在說明早年為「祖國」犧牲奉獻的李友邦,
的故事:李友邦的悲情
最後竟諷刺地死在「祖國」的懷抱裡。日治時期,李
〉, 《台灣文藝》,3 期
友邦因不滿日本統治,而赴中國發展。戰後在台出任
(1994.06),頁 35-41
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三青團)在台最高負責 人、 《台灣新生報》董事長、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副主委、 台灣省政府委員等要職。然 1951 年卻遭當局以參加匪 幫、掩護匪諜之名逮捕並槍決。
柏楊
〈從白色恐怖到綠島垂淚
本篇為柏楊先生在綠島垂淚碑動土時所發表的談話,
碑〉 , 《新世紀智庫論壇》 ,4 期
文中以失憶症、創傷恐懼症等三個小故事為出發點,
(1998.11),頁 38-39
說明歷史不能被遺忘,歷史教訓會存在人的血脈當 中,不會被忘記。而過去綠島作為監禁政治犯的場所, 這個記憶也將藉由垂淚碑永久保存下來。
馬之驌
〈憶苦受感化歲月兼記親友
本文是雷震案當中一起被逮捕的馬之驌,日後回憶他
故舊〉 ,《歷史月刊》 ,184 期
在生教所(台灣省生產教育實驗所)接受感化,以及對幾
(2003.05),頁 117-124
位親友故舊對他的關懷。1960 年 9 月 4 日上午,警備 總部以「涉嫌叛亂」為由,拘捕了《自由中國》半月 刊的發行人雷震、編輯傅正、經理馬之驌以及離職職 員劉子英等 4 人,史稱雷震案。10 月 8 日警備總部高 等軍事審判庭宣判: 「馬之驌預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 府,處有期徒刑 5 年」(按:其後經覆判,馬氏罪刑部 份被撤銷,改為交付感化 3 年)。馬之驌在本文當中, 對他在生教所三年感化生活的點點滴滴,有著生動的 回憶。此外,他在文中也感謝蕭一山、侯紹文、王秀 林、梅志潔、李仁山、金承藝,以及岳母全家,對他 的關懷。
張玉法
〈從雷震回憶錄被焚談現代
作者開卷即從雷震回憶錄被軍事機關恣意焚毀乙事出
253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史料保存問題〉, 《歷史月
發指出, 「雷震生前在獄中所撰寫的四百萬字回憶錄,
刊》,8 期(1988.09),頁 26-28
被軍事單位以行政命令焚毀……主事者不了解問題的 嚴重性,以那無知無識的態度說:那是職權範圍以內 的事,燒就燒了,誰也管不了。」進行批判,針對此 事,作者認為其不僅係對現代史料保存的傷害,亦係 對個人權利之侵害,因「雷震回憶錄屬私有財產、私 人著作,……雷震出獄時沒有發還,……竟變成公文 書。」繼而,作者認為近代史料難尋的原因在於:(一) 國內機關檔案,泰半皆藏於原單位,且甚少開放給學 術機構、研究者用;(二)個人檔案則絕大多數慣於蒐藏 家俬;(三)中國近代各界要人,幾乎皆無撰寫回憶錄的 習慣,此或許與中國傳統謙遜文化有關;(四)新聞自 由、新聞倫理在近代中國,大多時候呈現空位情況, 記者往往無法獲取真實訊息,又縱使採訪到真實消 息,編輯部可能也懼於刊出。進而就檔案之保存,作 者亦提出呼籲:(一)希望國內各機關能將舊檔案,作為 史料處理,或交由研究機關整理保存、應用;(二)敦請 立法院制定檔案保存法規,務使各機關視檔案為公共 財;(三)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大專歷史系所以及研究 機關等,能計畫性訪問各界要員,記錄、整理其經歷, 而為日後歷史研究之用;(四)俾使檔案資料能有效蒐 藏、保存與應用,期盼能將家藏檔案委託研究機關保 管。
張忠棟
〈夏道平與殷海光─《自由中
作者指出,夏道平與殷海光是《自由中國》的存續期
國》的兩支健筆(上)〉 ,《當
間裡,始終為該刊的撰稿人,兩者所撰寫之文章都在
代》,121 期(1997.09),頁
百篇以上,因此有其代表性,同時,亦由於夏道平與
84-103
殷海光二人的文章,有許多皆對國民黨政府政策、社 會情況以及現勢政治提出批判,筆鋒精闢且銳利,遂 稱之為「《自由中國》的兩支健筆」。作者指出,殷海 光與夏道平皆為湖北人,而殷海光學術專長在邏輯推 論,為文措詞嚴厲,往往係「語不驚人死不休」 ;夏道 平專攻經濟,其為文主要皆係針對個別事件或議題, 通過嚴謹的檢證,重視證據、強調「一分證據一分話」 的治學態度,而對相關問題提出改善之道。
張忠棟
〈夏道平與殷海光─《自由中
承繼〈夏道平與殷海光─《自由中國》的兩支健筆(上)〉
國》的兩支健筆(下)〉 ,《當
的脈絡,在後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係介紹殷海光與夏
代》,122 期(1997.10),頁
道平對自由的見解、思考理路,並對其進行歸納比較。
254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116-129
作者認為主攻邏輯學的殷海光,善於分析、推理,並 由於受到羅素、海耶克等自由主義者的影響,殷海光 對於自由的處理模式,泰半為思維上的辨證與邏輯分 析;而夏道平則持續研究米塞斯奧國學派的自由經濟 理論,並系統化將其譯著、引進台灣學界,此舉「不 外乎向國人說明經濟學是人的行為學之一,……是以 有血有肉而享有自由的『人』為中心。」 。再者,面對 自由與平等間之議題時,殷海光係通過思想層次分 析,「把自由的觀念引到平等的問題上來」;而夏道平 則善盡其主修經濟的背景, 「從具體問題下手,討論到 自由經濟,也討論到平等與經濟平等」。
張炎憲(主
〈受難與昇華的創作對話─歐
本文為 2008 年 8 月 18 日「夏季學校」第 11 回「探源
持),
陽文與陳武鎮座談紀實〉 , 《台
與形塑─台灣美術與文化運動研習營」座談會內容,由
莊錦津(記
灣史料研究》 ,32 期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張炎憲主持,兩位出身不
錄)
(2008.12),頁 161-192
同世代,曾在白色恐怖中遭到迫害的畫家─歐陽文 (1924-2012)、陳武鎮(1949-)與會分享自身受難經驗與 見聞,以及將這些創傷經驗、見聞與感受在自身創作 中加以具象化的心路歷程,並與出席學員討論交流; 主持人則適時補充相關歷史事件、地點的具體資訊, 並從不同世代間歷史經驗斷裂的現況切入,建議出席 學員把握機會從前輩親歷者身上瞭解歷史,將自身學 習、思考歷史的過程持續傳播,並一同努力從人民和 土地的角度重建台灣歷史。
張英哲
〈自許為民主的人士應如何
作者透過近年解密的一份白色恐怖檔案─1955 年葉城
看待孫立人將軍〉 , 《台灣史料
松等 28 人叛亂案簽呈,重新檢視身受冤屈軟禁三十餘
研究》 ,37 期(2011.06),頁
年的孫立人將軍在 1950 年代白色恐怖時期扮演的角
139-143
色,以及將孫氏的冤屈與其他受難者的遭遇並列,一 併要求平反甚至緬懷紀念的適切性。檔案顯示,時任 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與總統府秘書長張羣在複 核、審批所謂叛亂案件時,均積極建議蔣介石從重量 刑,以現役軍人身分干預軍法審判、破壞司法權。作 者認為,這份檔案既然僅是孫氏參軍長任內參與簽呈 的其中一份文件,由此種積極參與迫害的表現觀之, 則為孫氏鳴冤者所稱許之「民主素養」 「軍隊國家化主 張」乃屬子虛烏有,孫氏之冤屈實為統治集團內鬥之 結果,作為干預司法、迫害人權的積極共犯,今日自 許民主之人士豈可同情呼冤,乃至設館紀念?
255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張高杰
〈《自由中國》與 1950 年代的
本文以《自由中國》雜誌為中心,簡述 1950 年代自由
台灣社會〉 , 《新聞傳播》 ,5 期
主義知識分子在台灣的活動與影響,從胡適與雷震共
(2011),頁 189-190
同創辦《自由中國》雜誌,宣揚自由民主反對共產極 權說起,直到《自由中國》為堅持自由民主理念而與 蔣氏政權漸行漸遠,終於轉向批判,最終因籌組反對 黨而遭到鎮壓為止;後半則專題介紹以邏輯實證論宣 揚自由主義,經由撰寫《自由中國》的一系列評論發 揚五四精神的殷海光,最後將《自由中國》與 1920 年 代的《努力》周刊、 《新月》雜誌,1930 年代《獨立評 論》及 1940 年代《觀察》雜誌連繫在一起,認為這一 條中國近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系譜,為日後台灣的 政治轉型提供強大的精神資源。但篇幅短小,參考文 獻不多,屬於概論性質。
陳建傑
〈胡海基與白色恐怖政治案
本文是對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也是第一位以個
件〉, 《歷史月刊》,254 期
人力量捐建民主英烈公園的胡海基先生(1930-)晚年七
(2009.03),頁 98-102
封記述生平手稿之初步整理結果。透過胡氏的記述可 知,他在二二八事件後產生台灣意識,在就讀台中商 專時投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進入白毛山武裝基 地,在軍警攻破基地時倖免一死,最後自首生還,但 同學摯友卻有多人死難或被判重刑;在中部地區另外 兩件大案「治安維持會李建章案」及「苗栗油廠彭新 貴案」中,胡氏也有多位摯友甚至親人遭波及死難或 繫獄。本文注意到受難倖存者的口述記錄與官方檔案 紀錄存在的巨大落差,以及進一步探討的空間,並參 照今日研究台灣白色恐怖的三種觀點─擁抱紅色祖 國、別無選擇的左傾,以及日治以降社會主義傳統的 延續,認為胡氏與其他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是台灣知識 青年在由日治到國統的轉折期中,以各種不同思維尋 找台灣前途的先行者。
陳建傑
〈台灣白色恐怖客家政治案
本文主要以 1950 年代政治受難者胡海基為個案分析的
件─苗栗胡海基之個案研
對象,作為了解戰後台灣白色恐怖客家政治案件的一
究〉, 《傳記文學》,96 卷 2 期
個面向。首先,本文分析胡海基的成長背景與其政治
(2010.02),頁 100-111
思想。其次,本文討論了胡海基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回 憶。接下來,本文探討了胡海基與白色恐怖時期政治 案件的關係,包括台中事件、治安維持會李建章案、 苗栗油廠彭新貴案等。
陳素貞
〈台灣原住民在白色恐怖時
本文為期刊文章資料。內文主要係以戰後台灣白色恐
256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代的受難者〉 ,《台灣文藝》 ,
怖期間的「原住民族」為主體,並列舉出五十年代相
153 期(1996.02),頁 104-105
關政治受難者,並詳敘期(族)群屬、姓名、刑期以及被 捕時職業等。如在 1951 年被台省保安司令部指控「窩 藏匪諜」及「貪污」的罪名的高一生,即為阿里山鄒 族,並曾任鄉長、校長等職,以及同為阿里山鄒族, 曾任巡官的湯守仁等總計五十人次的白色恐怖政治審 判紀錄。
陶英惠
〈王世杰與兩航案真相─王雪
此文討論主體為,1953 年 11 月 17 日,時任總統府秘
艇先生百年冥誕紀念〉
書長的王世杰,因「兩航案」(兩航即:中國航空公司、
,《傳記文學》 ,56 卷 4 期
中央航空公司)而被蔣介石以「矇混舞弊、不盡職守」
(1990.04),頁 14-17
之由免職。而對此段經過,王世杰在民國 52 年 1 月 23 日有所記載: 「嗣經少谷查出余於前年致彼之函(謂總統 已批准緩追),乃謂余當時在公文上錄其不詳,意存矇 混,免余秘書長職。實則余及總統府秘書人員無絲毫 矇混之意,蔣先生亦或明白;惟蔣先生既先已辱呵葉、 嚴諸人,乃不得不以余為『替死羊』耳。」台灣在威 權時期,許多政策決定與人士任免,通常為在上位者 一意也,相關法治及程序概念蕩然無存,而籠罩在白 色恐怖下的台灣社會,多起叛亂案件、匪諜案之發生, 往往亦由兩蔣總統親自下令定奪。
傅正
〈雷震《回憶錄》的歷史意
此文為同為 1950 年代「自由中國事件」受害者的傅正,
義〉 , 《當代》 ,29 期(1988.09), 對同案受害者且亦為「自由中國事件」整肅的主要目 頁 74-92
標-雷震,其於獄中十年所撰寫之回憶錄的歷史意 義,以及被沒收、搶佔經過予以描述。對於雷震獄中 回憶錄遭沒收一事,作者指出「《回憶錄》,儘管還沒 有出版,居然就在坐滿十年黑牢理該依法恢復自由前 一個月,也就是一九七○年七月廿三日,為軍監非法侵 佔。而且,當時根本沒有法律地位的警備總部,還進 於八月廿一日就在軍監開庭,就《回憶錄》進行偵訊, 企圖再給雷先生扣上一向紅帽子。」。
彭歌
〈歷劫幾遭情多深─柏楊當
黨國資深作家彭歌(1926-)在這篇回憶文章中,紀錄了
年〉, 《文訊》 ,257 期
1950 年代來台初期同屬「冀魯豫大同鄉」 ,又是春台文
(2007.03),頁 59-61(是否要
友的柏楊(1920-2008)年輕時代的點滴,包括愛說笑的
刪除)
性格,以及前後兩段不幸福的婚姻。其後柏楊因大力 水手漫畫惹禍,入獄九年又二十六天,作者認為「無 論怎麼解釋,都太沉重了」 ,出獄後以一己之力翻譯《資 治通鑑》 ,嚴厲譴責白色恐怖而對兩岸「權威統治」皆
257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不留情,這兩項成就最為作者稱道;但柏楊全盤否定 中國傳統「醬缸」文化的極端言論,卻令信奉詩教「溫 柔敦厚」 ,力求中道的作者深感不以為然,連帶對於政 黨輪替後柏楊期許新政權「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發 言頗有微詞,而在回想過往今昔之際感到「欲哭無淚 的辛酸」。
彭懷恩
〈四十多年來曲折多變的台
本文回顧了自 1950 年代以來,4 個十年的台灣民主政
灣反對運動〉 ,《當代》 ,9 期
治與反對運動的發展,作者將之依十年分為四個時
(1987),頁 29-37
期:50 年代的權威重組時期、60 年代的威權控制時期、 70 年代的威權危機時期與 80 年代的威權分化時期,並 透過對國內、國外與中共三種因素,探討這四個時期 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差異與歷程。文中分就不同時期 討論了幾件比較重要的政治案件,比如在 50 年代時提 及了「中國民主黨」的組黨運動及雷震案、在 60 年代 則提到彭明敏事件與《文星》雜誌停刊這兩件案子、 在 70 年代提及了中壢事件與美麗島事件、80 年代則關 注於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作者在經由四個時期、三個 影響因素的分析後,認為「台灣反對運動並不呈現一 直線的運動路線,領導精英也不是薪火相承,政治理 念也非一以貫之」 ,這些反對運動「只是對威權當局一 元化威權控制的反動」而已。
曾咨翔
〈中華民國外交檔案中對「雷
本文以 1960 年爆發的雷震案作為討論的對象,論述重
震案」報導〉 , 《台史珠璣》 ,2
點在於:利用現階段中華民國外交部所開放的檔案,
期(2009.12),頁 59-86
觀察各國(特別是美國)對該案的立場,也觀察國外媒體 的言論對台灣政府有何影響?尤其是這些媒體的報導 對「雷震案」造成哪些影響?除前言與結論,作者依 序分析了「 『雷震案』官方定調與中華民國外交檔案中 『雷震案』的美國反應」、「外交部檔案中國外報紙媒 體的評論」,以及「各國的『雷震案』反應」等。
馮朝霖
〈教育的白色恐怖心態〉 , 《財
本文並非對於白色恐怖時期相關政治案件的討論,而
訊》,146 期(1994.05)
是對解嚴後台灣教育界仍然沿用恐嚇、威脅、限制人
,頁 152-153
身自由及體罰等手段對付學童的「白色恐怖心態」 ,以 及此種心態對社會文明的傷害進行全盤檢討批判。並 以 1994 年屏東娃娃車關死幼童命案為切入點,探討台 灣教育現場慣用關廁所、關教室等「限制自由」手段 恐嚇學童,不但對兒童成長所不可或缺的安全感造成 剝奪與創傷,推而廣之,更在「體罰是必要之舉」的
258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思維中,形成「教導恐慌」的教育。作者認為,若不 能正視此種白色恐怖心態,繼而從教育及一切領域中 及早予以驅除,兒童人格及心智的創傷與扭曲終將由 整個社會付出代價。
新井一二三
〈「白色恐怖」成了「後現
日籍作家新井一二三透過在台的採訪經歷,發現台灣
代」?─台灣人的歷史觀〉 , 《九
社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對前時間的白色恐怖的感受與
十年代》 ,315 期(1996.04),頁
意象,逐漸產生特殊之發展。作者以其在台採訪,所
96-99
觀察之心得指出﹕「多元化的台灣。年輕一點的人早 就不記得『白色恐怖時代』 ,反而把它當作『後現代』 的新鮮事物……對中年以上的台灣人來說, 『白色恐怖 時代』也已經開始從『過去的經驗』變成『歷史上的 一段時期』了」 ,並認為「白色恐怖時代」對台灣社會 的特殊意義在於,其「不僅僅是政治上的一段時間, 而且是包羅生活各方面的、整體性的、很全面的概 念」,不過,對現今台灣社會的主觀感覺上,『白色恐 怖時代』離『現在』特別遠…當台灣人用這個詞兒的 時候,語感有點像歷史上的『中世紀』 」。
楊家安
〈灰色的「言論叛亂罪」─專
本文受訪者黃榮堅指出,現行刑法涵攝內亂罪主要包
(採訪整理)
訪黃榮堅談刑法一百條〉 , 《中
括三個法條:一、第一百條是普通內亂罪;二、第一
國論壇》 ,31 卷 9 期(1991.06), 百零一條為暴動內亂罪;三、第一百零二條則是規定 頁 78-81
預備或陰謀犯自首之減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 事實上而言, 「『叛亂』兩字是懲治叛亂條例上的用詞, 刑法並未規定用『叛亂』兩字」 。而就客觀事實與法理 進化論而言,黃榮堅建議應將刑法第一百條與一百零 一調整併為: 「意圖以強暴或以強暴脅迫之手段,非法 破壞團體,竊據國土、變更國憲,或顛覆政府,而著 手實行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 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楊家宜
〈白色檔案四十年〉 , 《中國論
本文主要依時間序列,將民國 17 年 3 月迄至民國 80
壇》,31 卷 9 期(1991.06),頁
年 5 月,相關重要政治案件之時間、案名、涉案人、
68-77
判決罪名與事由等進行盤點與整理,如「四六事件」 、 「光明報事件」、「台北事件」、「和平宣言案」、「麻豆 事件」 、 「學委事件」 、 「台中事件」 、 「李友邦事件」 、 「雷 震案」 、「蘇東啟案」 、「台獨聯盟案」、 「彭明敏事件」 、 「林顏事件」 、「民主台灣聯盟事件」、 「統中會事件」 、 「郭衣洞案」 、 「崔小萍案」 「成大事件」 、 「白雅燦案」、 「王幸男案」 、 「余登發案」 、 「美麗島事件」 「蔡(蔡有全)
259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許(曹德)案」 、 「黃華案」 、 「獨台會案」與其他等三十二 起政治迫害案件。
劉新
〈聽!聽!那肅殺的白色恐
本文為 1993 年 7 月 17 日在立法院召開,由台灣地區
(整理)
怖:五○年代白色恐怖事件善
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及新國會雜誌社主辦,立法委員林
後事宜處理公聽會記錄〉 , 《海
正杰、洪秀柱、謝聰敏、蔡式淵辦公室協辦的「五○年
峽評論》,32 期(1993.08),頁
代白色恐怖事件善後事宜處理公聽會」紀要。出席會
34-44
議的互助會會長林書揚將 1950 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界定 為美蘇冷戰的全球性產物,由內戰失敗退守台灣的國 民黨當局擴大株連而成,以「國家暴力的超制度行使」 迫害數以萬計的人民,造成社會凝聚力喪失、思想文 化貧乏、知識人及工農的噤聲失語,以至仇共恨共心 態甚至台獨意識/台灣國族論產生等後果,並提出開 放檔案、賠償冤案、補償法外迫害、停止歧視待遇、 將六張犁受難者墓地設為紀念地等五項要求,以及廢 除國家安全法的主張;謝聰敏、王曉波、洪秀柱,以 及賴澤涵、呂正惠、劉文超等與會人士也分別從受難 者、受難者家屬及研究者的觀點,探討白色恐怖的擴 大株連性質、受難者的各種樣態(實際投入反抗、思想 獲罪、無辜受累)、受難者及其家屬承受的社會歧視, 並參照德國追究納粹罪行的經驗,對進一步的公布真 相、賠償/補償及究責立法提出具體建議。
蔡文甫
〈「豬狗同盟」的風波─記我遭
本文為小說家蔡文甫(1926-)晚年追記 1966 年 4 月因所
遇的「白色恐怖」 〉, 《文訊月
著小說〈豬狗同盟〉刊載於《新文藝》月刊「恭祝總
刊》 ,177 期(2000.07),頁 86-87
統連任專號」首篇,而被檢舉影射元首,險遭迫害的 經歷,對於當時主編月刊,同樣遭遇此事的政工官員 王璞憶述事件的輕描淡寫部分多有補正。這篇以報章 所載母狗餵養小豬的奇聞改寫而成的寓言,最初只是 應付邀稿的輕鬆、趣味之作,結尾亦是溫馨勵志,卻 因蔣介石總統二度當選連任,該刊臨時改為恭祝連任 專號,而以蔡文甫寓言為首篇,且題為「豬狗同盟」 , 因此遭求功心切的保防人員檢舉為涉嫌「污衊元首」 , 蒐羅罪證準備嚴辦;後因田原、朱西寧等外省軍人作 家以對岸文革為戒極力勸阻,始得化險為夷。此事發 生在柏楊因大力水手漫畫得罪落難綠島之前,透過當 事人的回顧,戒嚴時期文網之嚴密躍然紙上,令人怵 目。
蔡其達
〈「白色恐怖」題解 〉 , 《中國
作者回顧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認為當時種種肅清的
260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論壇》 ,31 卷 9 期(1991.06),
行徑,對戰後台灣社會所產生之影響主要如下:一、
頁 66-67
白色恐怖期間,由於國民黨政府實施「懲治叛亂條例」 與「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等法令,而由於渠等所 涵蓋法條層面過於廣泛籠統,因此, 「有法令等於沒有 法令」 ;二、至於白色恐怖期間,其對台灣社會發展的 主要斲害為,對人權之侵損,政治犯動輒判處死刑、 無期徒刑與十年以上之重刑,此舉「除傳統的報復式 懲治外,根本無法收到『改造』的實效」 。再者,白色 恐怖所造成之最大遺害則在於,往後台灣社會「思想 的禁錮、心靈活動的枯涸,以及一般人民對政治的漠 然」。
蔡惠萍
〈一份機密文件透露的─雷震
作者指陳一份 1959 年的警備總部極機密文件曝光,文
案秘辛〉 , 《歷史月刊》 ,167 期
件中顯示雷震與《自由中國》即將受到政府嚴厲的制
(2001.12),頁 128-130
裁,並透露出雷震案爆發的前兩年,警備總部即以「田 雨」專案研擬羅織雷震罪名與查禁《自由中國》的計 畫。而由於此份機密的官方檔案出土,關於雷震係受 構陷入獄,過去受各界質疑終獲證實。此份被列為「極 機密」的檔案文件中,記載著總統府為《自由中國》 召開軍事會議所進行之報告,其中,警備總部政治部 即表示《自由中國》 「發表反攻無望論,態度瘋狂,公 然污衊國家元首,內容煽惑軍心,分化內部,破壞軍 譽,用意非常惡毒」 。一年半載後,雷震即以「知匪不 報」、「為匪宣傳」之罪名遭受逮捕,判處有期徒刑十 年,而風行台灣近十一載的《自由中國》亦就此告終。 文末,作者亦對台灣戒嚴時期,政府相關檔案維護的 作為,提出質疑。就雷震檔案而言, 「國家高度機密文 件照理應該隨著黃杰卸任總司令而移交,結果……成 為私人所有,可見當時檔案資料管理上確實存在一些 問題」 。
錢永祥(主
〈從影像反思白色恐怖的記
本文為「從影像反思白色恐怖的記憶政治座談會」引
持),
憶政治座談會〉 , 《台灣社會研
言人的發言記錄與座談會與談人的結語。這當中反應
沈昌鎮(整
究》,61 期(2006.03),頁
了藍博洲、謝金蓉、簡錫堦、范雲、江宜樺、張釗維
理)
247-281
等人對白色恐怖及白色恐怖記錄片的看法。
謝仕淵
〈囚禁與求生─柯旗化獄中家
本文作者運用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獄中家書:柯
書所見之戰後台灣「白色恐
旗化坐監書信集》,探討獄中家書作為史料的特殊性
怖」 〉, 《歷史台灣》 ,4 期
質,以及顯現於字裡行間的政治犯遭受迫害當時的求
(2012.01),頁 147-175
生策略與心境轉折。獄中的檢查制度,甚至不同立場
261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的犯人雜處,都使得家書絕無可能暢所欲言,寫作過 程也就成了寫作者、讀者與檢查者的三方對話,撰寫 家書的政治犯一方面試圖在受限的空間裡以隱晦曲折 的寫作傳達情感、調適心境並訂立未來目標,一方面 則以口號教條的複誦與檢查者交涉,爭取較合理的待 遇甚至早日減刑。因此,獄中家書所展現的是與記載 案件經過的官方檔案,以及痛陳苦難折磨、控訴加害 者罪惡的當事人回憶與口述歷史有所不同的面向,它 反映的是受刑人在獄中的生活狀態、心境及生存策 略,以及家屬在獄外的處境,這同樣是白色恐怖歷史 不可輕忽的部分。 本文主要在討論美麗島事件的軍法大審,特別聚焦於
謝長廷
〈軍法大審與人權發展〉 , 《高
(演講)
市文獻》 ,13 卷 3 期(2000.07), 軍法大審與人權侵害的關係。當時在法庭中,辯護律 頁 1-14
師之一的謝長廷質問審判長: 「被告都不是軍人,根據 憲法第 9 條規定,除了現役軍人以外,都不受軍法審 判,為什麼他們來這裡接受軍法審判」?審判長說是 根據「戒嚴法」 。謝又說: 「戒嚴有好幾個戒嚴令,…… 到底要根據幾年幾月幾日的戒嚴令,請審判長告訴我 們,我們才能辯護,不然今天老百姓突然到軍事機關 來覺得很奇怪」。
謝聰敏
〈白色恐怖受難人抗爭有理─
謝聰敏以任立委期間,提案親歷人之經驗憶述「戒嚴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
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本
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立法始末
條例)之立法經過與其法源援引依據由來。首先,白色
及依據〉 , 《海峽評論》 ,106 期
恐怖受難者請願之法源依據,係爰依「二二八事件處
(1999.10),頁 51-52
裡及補償條例之精神」 ,而制定《戒嚴時期不當政治審 判補償條例草案》(立法院總第一五八二號,委員提案 第一七四二號)。而立法院司法國防委員會制秘書處函 亦特指: 「補償原則皆比照二二八事件補償條例規定」 (台八十七司法發字第○二號)。再者,本條例提案案由 特別聲明依《二二八事件補償條例》精神,整起審查 過程中,並無反對者拒絕適用二二八事件補償標準, 事實上,司法院國防兩委員會送秘書處移送院會審查 之公文,亦特別舉出自作者在委員會之發言: 「補償原 則比照二二八補償條例規定」 。更重要的是,為比照《二 二八事件補償條例》法條內容,本條例刪除前者不符 合白色恐怖情節之文字,而保留其餘文字。
蘇瑞鏘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平反
戰後台灣長達數十年的的「白色恐怖」時代,直到 1998
262
作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與救濟─轉型正義的觀點〉 ,
年立法院才制訂「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
《人本教育札記》,267 期
補償條例」 ,並依此條例成立「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2011.09),頁 87-89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承辦政治受難者的 補償作業;2004 年,陳水扁總統更頒發「回復名譽證 書」給政治受難者。透過上述種種措施,才給予這些 政治受難者某種程度的救濟。然這些政治犯的救濟措 施並不究竟,例如, 「戒嚴法」第 10 條原本規定,戒 嚴時期犯內亂外患等罪者解嚴後可依法上訴,然在解 嚴前夕立法院通過「國家安全法」(1987 年),其中第 9 條卻剝奪解嚴後政治犯可以上訴的權利。
263
四、回憶資料 (一) 專書(45 筆)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王培五
《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
本書為山東煙台聯中校長張敏之的夫人王培五所口述
(口述)
人回憶錄》,台北:文經社,
之回憶錄,主要在敘述山東煙台聯中案的發生始末。王
高惠宇、
1999
培五提到最初山東煙台聯中透過關係與澎防部司令李
劉台平
振清搭上線,允許山東煙台聯中八千師生前往澎湖落
(整理)
腳。本來雙方議定及齡男學生一半時間接受軍訓,一半 時間維持課業。但當抵達澎湖後,因澎防部司令李振 清、師長韓鳳儀有意以此八千師生為擴充部隊的兵源, 故食言將及齡男學生大部編入軍中。校長張敏之、鄒鑑 等人抗議,並透過關係竭力營救。從而引起李、韓等人 的不外,遂羅織共諜罪名,將張、鄒等人下獄,在轉送 台灣後,張、鄒等人遂為情治單位屈打成招,被判處死 刑,雖王培五等多方透過關係陳情,然主事的陳誠、彭 孟緝未予理會,仍依判將張、鄒等校長處決。
丘念台
《我的奮鬥史(原名『嶺海微
丘念台作為半山的代表性人物,在這本回憶錄中,其對
飆』)》,台北:中華日報社,
二二八事件,提供了個人經歷的過程,並檢討了戰後初
1980
期國民黨當局欲以漢奸罪嫌處理日本統治下台灣人 士,的問題,以及其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政府遷台之後, 其在本書批判左派的台灣民主促進會與右派的台灣民 主獨立黨之外,並在書中詳述其與這兩派人馬交手、對 抗的經歷。
余登發
《余登發獄中自述─我的政治
1979 年 1 月 21 日,余登發與其子余瑞言被當局以涉嫌
生涯》 ,高雄:余陳月瑛出版, 參與匪諜吳泰安叛亂的罪名逮捕入獄,本書是他在獄中 1979
的自述。本書內容是敘述余登發從日治到戰後三十多年 來的政治生涯,最後一段以「今遭誣攀(按:指因吳泰 安路訪竟招來牢獄之災),雖不懼死,但難瞑目也」最 為結尾。書末附錄收錄輔佐人余陳月瑛的意見狀,以及 辯護律師姚嘉文的辯護理由要旨等等。
吳聲潤
《一個六龜人的故事─白色恐
本書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吳聲潤的回憶錄。據吳聲潤回
怖受難者吳聲潤創業手記》,
憶,他在 1940 年代後期,基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滿,而
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與傅慶華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1950 年被
2009
捕,1964 年出獄。書中對該案的來龍去脈與他所經歷 的幾個監獄(如綠島與新店軍人監獄)的生活情形,有著 清楚的描述。 264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呂國民、
《信守承諾:呂國民、呂洪淑
1967 年,呂國民因籌組「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 ,而被
呂洪淑女作
女獄中家書選輯》,新北市:
國民黨以「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罪名判處十五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1
年有期徒刑,後因蔣介石過世獲減刑而減刑為十年,並 歷經警總軍法處看守所、六張犁看守所、景美看守所、 綠島監獄,以及台灣仁愛教育實驗所等。本書之編著, 係由呂洪淑女所捐贈的 579 封書信中,選錄出其中的 309 封;時間編排方面,則從 1967 年 2 月 28 日至 1977 年 8 月 23 日共十年多的歲日,同時,並分成「入獄前」 、 「景美看守所時期」 、 「綠島時期」 、 「台灣仁愛教育實驗 所時期」,以及「重獲自由」等五階段,並附錄「呂國 民大事年表」及刊載「呂國民判決書」等文件,提供讀 者對呂國民更多的認識與參考。 由於谷正文長期任職於特務系統,本書作為其回憶錄,
谷正文
《 白 色 恐 怖 祕 密 檔 案 》, 台
(口述)
北:獨家出版社,1995;台北: 因此提及自國共內戰以來由他直接或間接參與的許多
許俊榮、
書華出版事業公司,1997
政治案件,其中亦不乏因特務機關彼此爭功而釀成的
黃志明、
冤、錯、假案,包括《光明報》案、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公小穎
案、吳石案、劉晉鈺案、李友邦案、竹子坑武裝基地案、
(整理)
鹿窟事件、觀音山武裝基地案、段澐案、孫立人案、克 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五○年代海軍白色恐怖、暗殺白崇 禧等。本書是谷正文對其特務生涯的回憶,文中對於其 所從事的活動,有十分生動的描述,但就其內容而言, 不知是出於記憶上的疏漏,或是刻意的誇大,其內容有 時太過於戲劇性,,在運用上必須謹慎。
施明德
《 施 明 德 的 政 治 遺 囑 》, 台
本書主要部分是由施明德在獄中針對美麗島大審所撰
北:前衛出版社,1988,
之答辯文,內容在於陳述個人的背景與政治理念,對於 案件本身的著墨不多。施明德在本書倡談其政治主張, 認為台灣問題是一人權問題,台灣問題(台灣的地位)的 解決,當以非武力的方式,透過台灣全體公民進行選 擇,而非以少數人的私意來決定。
施明德
《囚室之春》,高雄:敦理出
本書為施明德的散文集,計分為兩個部分:囚室之春與
版社,1989
我只帶來信心。囚室之春主要收錄施明德被囚期間的相 關瑣憶文章,其中包括描述了余登發案的發生經過、對 高俊明牧師案拒絕作證的聲明等相關散文。
唐柱國
《最高機密─高階諜報員首度
本書乃高階諜報員唐柱國(本名粟明德)在 1990 年代所
公 開 國 民 黨 情 報 密 史 》, 台
公開的國民黨情報密史。本書的重點包括:情治系統(如
北:新新聞出版公司,1997
總統府資料組、國家安全局等)的組織架構,情治首腦 (如蔣經國、毛人鳳、葉翔之、沈之岳、鄭介民等)的類 265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型與人際互動,情治人員如何處理政治案件(如蔡孝乾 事件、光明報案、李朋案、袁錦濤案)等等。
崔小萍
《崔小萍獄中記(上冊)》
本書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崔小萍的獄中記錄。
,台北:耕者出版社,1989
1968 年,時為中國廣播公司廣播劇導演的崔小萍,遭 調查局人員逮捕。隨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以叛亂為由, 將他判處 14 年有期徒刑,1977 年出獄。本冊包括判決 書、相片集,以及獄中日記(記錄 1968 年 5 月 27 日─1970 年 12 月 31 日)。
崔小萍
《崔小萍獄中記(下冊)》,台
內容同上冊
北:耕者出版社,1989 崔小萍
《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
本書為資深媒體人崔小萍的回憶錄,本書主要涉及的即
萍的天堂與煉獄》,台北:天
崔小萍冤獄案。崔小萍為中廣知名的編劇,遷台初期其
下遠見出版社,2001
所編的廣播劇曾風靡一時,但後因被懷疑涉及民航機爆 炸案而入獄。本書前半段講述其在廣播圈的生涯,後半 則以其獄中見聞為主。
張俊宏
《張俊宏獄中家書》,台北:
本書為美麗島事件政治犯張俊宏在獄中和其子女與妹
前衛出版社,2001
妹通信的書信集,多為家庭私事,涉及政治相關部分不 多。
梁肅戎
《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
本書為前立法院院長梁肅戎的回憶錄,梁院長自訴其對
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事
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和他一生的政治路,以及和前後三
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位總統之間的恩怨情仇,並對當時國民黨分裂的情況作 出評斷。書中和台灣民主化較相關的部份是在第六到十 章,梁院長自訴其在律師期間為八德鄉冤案、雷震和彭 明敏擔任辯護律師,另外也在立法院中為言論自由法案 和人權法案催生。本書內容與同年國史館出版的《梁肅 戎訪談錄》,內容相同。
許秋暘、
《台灣紳士許遠東》,台北:
作者回憶其父-許遠東,帶領台灣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
盧世祥
允晨文化,2010
暴中幾乎全身而退的央行總裁的種種事蹟。書中對許遠 東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經過,記載道︰「父親台大政 治系的同學吳振祥被保密局抓去後,被保密局收買,一 一報上了同學的名單,……一九四九年九月二日深 夜,…父親臉上被蒙上黑布,雙手扣上手鐐」,「父親先 是被抓到保密局,三星期後同班同學,患難摯友鄭舜茂 先生亦進了保密局。……離開保密局後,父親和舜茂伯 父被送到當時在中華商場附近的倉庫一個多月後,再被 移送到限位於喜來登飯店渡面的軍法處。……一九五○ 年五月,父親和一群患難之友們在軍法處折磨了倆個多 266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月後,被送到現在的內湖國小」。而在被拘禁期間,許 遠東亦遭受刑求逼供,「父親曾說用煙頭觸大腿,用針 頭插手指間逼他招供是常事,……他常會拍著他的右大 腿說︰『這只是肉體,精神才是不朽的。』我現在想起 來,為何他常拍著那右大腿,那右大腿該就是當初他受 刑的肉體。」。籠罩在白色恐怖陰影下的台灣,若有曾 受逮捕的經歷,往往不僅禁錮著個人往後發展,其對家 庭生活亦會受到牽連,作者憶述「父親在公職生涯中, 每每遇到有陞遷或出國的機會,那張年輕時代的黑名單 都往往成了絆腳石。」。
許曹德
《許曹德回憶錄》,台北:自
許曹德,一位身歷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的見證者,在
由時代出版社,1989
此書中,以第一人稱回述戰後台灣,處於國民黨戒嚴制 度底下,人民受壓迫與侵害的種種行徑。許曹德回憶被 捕之後,起初係關押至六張犁的調查處,其後在 1968 年 4 月初,被送至新店安坑軍人監獄,此處短暫停留後 再轉送西寧南路的東本願寺,三個月後,又移監至景美 軍法處看守所,1972 年 5 月 1 日在調送綠島接受管訓, 後直至 1974 年 5 月底才因心臟病發,而後送回台東八 一三醫院治療,最終,在 1975 年蔣介石去世, 《全國減 刑條例》,方才離開了第一次的黑獄生涯。許曹德第二 次入獄係肇因於公開主張台灣應該獨立。對二次入獄之 經過,許曹德回憶道:一九八七年八月三十日,「我應 邀出席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總會成立大會,……公開 主張『應該獨立』 ,……國民黨下令逮捕四人,蔡有全、 許曹德、鄭南榕、江蓋世。」,之後高檢處在政治考量 下,僅拘捕蔡有全與許曹德,並於同年 10 月 20 日二度 入獄。
陳三興
《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
此書為作者陳三興為其一生歷經叛亂罪嫌入獄,直至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1996 年方獲平反之回憶紀實。1957 年 5 月 19 日,包括 陳三興在內的六位雄中學生,因體會到當時台灣所處局 勢的危艱,遂籌組「興台會」,並以「台灣成為永久中 立國」為其宗旨。1963 年 4 月 3 日,即被國民黨政府 以「著手顛覆政府」之名,將陳三興等十一名被告判刑, 其中,陳三興被判處無期徒刑,係為六名雄中學生裡最 重之判決。1977 年陳三興獲釋後,旋即復學並於 1983 年在高師大畢業後考上書記官,隔年在考上觀護人,不 過,由於曾犯「叛亂罪」紀錄,遂一一被撤銷資格,同
267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時亦被屏除於教師、律師、會計師等所謂師級職業外。
陳中統
《生命的關懷》,台北:印刻
作者陳中統,在 1969 年被依「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
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
第一項起訴,並判決 15 年有期徒刑。1969 年 2 月 21
司,2010
日,陳中統受傳喚至管區派出所;1969 年 3 月 12 日, 被轉送至位於北市博愛路的保安處看守所;同年 5 月 8 日,移監至警總景美看守所,後直至 1979 年獲釋,作 者從 32 到 42 歲共計 10 年的歲月,皆在黑牢中度過。 作者回憶,在 1969 年年初完婚後即開始受到特務跟 監,「不論我與憲子搭乘公路局金馬班車,或是貨車及 計程車,我總是絕得有某些人士在跟蹤,大多數穿著便 衣。……而且,在計程車後視鏡,我總看到中警部一輛 吉普車,緊緊跟隨在後。」。而入獄後,白色恐怖之壓 迫,不僅落在陳中統個人身上,其親友亦遭受大小程度 不一的侵害,陳中統描述道:「姊夫邱明財本來在水利 會,已是中階股長級的公務員,……七年以來,縱然有 缺可升,輪不到他……幾位妹妹要去美國、或日本,總 會遭到百般刁難,……阿爸要去日本,拜會拜會他當年 留學日本的朋友,一率不準」。
陳廷裕
《走過大時代─陳廷裕回憶
這是一本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的回憶錄。全書共分
(口述)
錄》,台北:作者印行,1996
15 章,其中「生命中的最黑暗處─白色恐怖」一章,談
陳秀琴
到個人在白色恐怖的遭遇。作者回憶大學時代開始研究
(記錄整理)
馬克思,其後參加讀書會,並負責《光明日報》刻鋼版 與郵寄的工作。讀書會有人被捕後,作者出面向情治單 位自首。然而,幾年後卻仍被情治單位傳訊並被關押, 最後幸運被保釋。
陳婉真
《陳婉真和她的兄弟們:囚犯
《陳婉真和她的兄弟們:囚犯日記及信函》之編輯,前
日記及信函》,台北:前衛出
半部主要係以陳婉真自 1992 年 2 月 8 日被逮捕、拘禁
版社,1992
於台中看守所起,到同年 5 月 18 日獲釋,此約莫百天 的時間中,與同窗弟兄、獄外親友、與獨子久哥的書信 往訪匯集。後半部,則係記載陳婉真在獄期間的日記, 其內容包括對親友之思念、對政局之看法,以及對獄政 種種侵害人權與不法行誼之觀察。
陳鵬雲
《2328 陳鵬雲的台灣白色恐
這是政治受難者陳鵬雲關於白色恐怖遭遇的回憶錄。作
怖回憶錄》 ,台北:作者出版, 者因參加「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台北市工作委員會街頭支 2006
部案」 ,而於 1950 年遭逮捕入獄,判刑 15 年,之後被 送到綠島關押。 「2328」是作者在 1953 年從綠島被送回 新店軍人監獄時的編號。1966 年出獄。
268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書中特別著墨的重點包括:1950 年代的蔣政權如何利 用特務進行政治整肅?以及政治良心犯在獄中如何受 到凌虐、出獄後又是遭受何等不堪的處境?
傅正
《傅正文選(3):為中國民主
本書當中收錄政治受難者傅正,在入獄期間與出獄之後
黨‧民主進步黨戰鬥─台灣唯
的若干文件。1960 年「雷震案」中,傅正被裁定感化 3
一跨越兩次組黨活動的民主
年。1963 年,傅正感化 3 年屆滿,然台灣警備總司令
鬥士「紀錄」 》
部卻又以傅正「於感訓期間,拒不接受教育,思想傾匪
,台北:傅正發行,1989
如故,且迭次發表反動荒謬言論」為由,聲請並裁定將 他再度感化,直到 1966 年,傅正才恢復自由。 本書收錄傅正〈組黨救國下獄的第一天─1960 年 9 月 4 日〉與〈憑什麼將我連續兩次感化?─對國民黨的一點 公開控訴〉等文章。另外,則是感化期間軍事法庭對傅 正的感化聲請書與裁定書,以及傅正的答辯書與抗告書 等一手文獻。
傅正
《雷震全集(3):雷震風波─雷
1960 年 9 月 4 日,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為由,拘
(主編)
案始末(1)》,台北:桂冠圖書
捕了《自由中國》的發行人雷震、編輯傅正、經理馬之
公司,1989
驌以及離職職員劉子英等 4 人。其後以「意圖以非法之 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 、 「明知為匪諜而不告密檢 舉」 、 「連續以文字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 、 「與匪之統戰 策略相呼應,便利匪幫之叫囂」等罪名判處有期徒刑或 裁定感化,史稱雷震案或雷案。本書是匯集雷震案發當 時,各報刊對該案的相關報導共有三冊。第一冊依序分 為以下幾類,包括:警總非法製造雷案、法院袒護警總 拒絕提審聲請、雷震受押於警總軍法處看守所、雷震夫 人宋英的努力營救、雷案引起舉世關注與抨擊、雷震夫 人宋英繼續為雷案抗爭、雷震由警總軍法處起訴與聲 請、警總宣佈非法審理雷案等等。
傅正
《雷震全集(4):雷震風波─雷
本書是匯集雷震案發當時,各報刊對該案的相關報導共
(主編)
案始末(2)》,台北:桂冠圖書
有三冊。第二冊依序分為以下幾類,包括:警總公然玩
公司,1989
弄非法審理手法、香港文化界向聯合國緊急呼籲、警總 對雷案枉法宣判、雷案判決引起的震撼、雷案當事人聲 請覆判、國民黨鎮壓評論雷案的三部曲、 〈公論報〉愈 挫愈勇、殷海光等不甘緘默等等。
傅正
《雷震全集(5):雷震風波─雷
本書是匯集雷震案發當時,各報刊對該案的相關報導共
(主編)
案始末(3)》 ,台北:桂冠圖書
有三冊。第三冊依序分為以下幾類,包括:等待覆判期
公司,1989
間的幾項插曲、國防部對雷案枉法覆判、雷案當事人火 速發監執行、監察院調查小組展開正面調查、國民黨又
269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重彈所謂團結舊調、製造雷案的一石兩鳥狠計得逞、雷 震依法爭取法律救濟落空、監察院調查小組的法外補 救、各界名流請求特赦雷震落空、雷震唯一辯護人梁肅 戎無妄之災、傅正感化期滿仍繼續坐牢的連續感化、雷 震刑期屆滿幾乎不能出獄的風波、傅正敲開平反雷案之 門等等。
傅正
《雷震全集(6):雷案風波─雷
本書接續《雷震全集(3-5):雷震風波─雷案始末》,別
(主編)
案震驚海內外》,台北:桂冠
為冊名,但性質相近,皆是匯集雷震案發當時,國內外
圖書公司,1990
各報刊對該案的相關報導。本書依序分為以下幾類,包 括:台灣各界的強烈反應、香港各界的強烈反應、國外 各界的強烈反應等等。
傅正
《雷震全集(11):雷震回憶錄─
本書主要是匯集雷震出獄後所撰寫主要關於雷案的回
(主編)
雷案回憶(1)》 ,台北:桂冠圖
憶文章,共分為兩冊。本書為第一冊一共收錄〈蔣中正
書公司,1989
所謂雷震案與反對黨無關〉 、 〈且看所謂匪諜劉子英〉等 文章共計 15 篇。
傅正
《雷震全集(12):雷震回憶錄─
本書主要是匯集雷震出獄後所撰寫主要關於雷案的回
(主編)
雷案回憶(2)》 ,台北:桂冠圖
憶文章,共分為兩冊。本書為第二冊一共收錄〈 《自由
書公司,1989
中國》撰稿人的聲明與抗議〉 、 〈殷海光為雷案說公道話〉 等文章共計 21 篇。
傅正
《雷震全集(29):雷震書信集─
本書主要是匯集雷震在獄中所撰寫的家書。1960 年 9
(主編)
獄中家書》,台北:桂冠圖書
月 4 日,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為由,拘捕了《自由
公司,1989
中國》的發行人雷震、編輯傅正、經理馬之驌以及離職 職員劉子英等 4 人。其後以「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 府,而著手實行」 、 「明知為匪諜而不告密檢舉」 、 「連續 以文字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與匪之統戰策略相呼 應,便利匪幫之叫囂」」等罪名判處有期徒刑或裁定感 化,史稱雷震案或雷案。本書一共收錄雷震家書共計 248 篇,大部分是雷震寫給夫人宋英的信,只有少數是 雷夫人或子女寫給雷震的信。
傅正
《 雷 震 全 集 (36) : 雷 震 日 記
「獄中十年」主要是匯集雷震在獄中所撰寫的日記,在
(主編)
(1961 年)─獄中十年(1)》,台
《雷震全集)》中共有六冊。《雷震全集(36):雷震日記
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1961 年)─獄中十年(1)》。本書為第一冊所收錄的雷震 日記,起迄時間從 1961 年 1 月 1 日─1961 年 12 月 31 日。
傅正
《 雷 震 全 集 (37) : 雷 震 日 記
「獄中十年」主要是匯集雷震在獄中所撰寫的日記,在
(主編)
(1962 年)─獄中十年(2)》,台
《雷震全集)》中共有六冊。《雷震全集(36):雷震日記
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1961 年)─獄中十年(1)》。本書為第二冊所收錄的雷震 270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日記,起迄時間從 1962 年 1 月 1 日─1962 年 12 月 31 日。
傅正
《 雷 震 全 集 (41) : 雷 震 日 記
「獄中十年」主要是匯集雷震在獄中所撰寫的日記,在
(主編)
(1962 年─1964 年)─獄中十年
《雷震全集)》中共有六冊。《雷震全集(36):雷震日記
(3)》,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61 年)─獄中十年(1)》。本書為第三冊所收錄的雷震
1990
日記,起迄時間從 1963 年 1 月 1 日─1964 年 12 月 31 日。
傅正(主編)
《 雷 震 全 集 (42) : 雷 震 日 記
「獄中十年」主要是匯集雷震在獄中所撰寫的日記,在
(1965 年─1966 年)─獄中十年
《雷震全集)》中共有六冊。《雷震全集(36):雷震日記
(4)》,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61 年)─獄中十年(1)》。本書為第四冊所收錄的雷震
1990
日記,起迄時間從 1965 年 1 月 1 日─1966 年 12 月 31 日。
傅正
《 雷 震 全 集 (43) : 雷 震 日 記
「獄中十年」主要是匯集雷震在獄中所撰寫的日記,在
(主編)
(1967 年─1968 年)─獄中十年
《雷震全集)》中共有六冊。《雷震全集(36):雷震日記
(5)》,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61 年)─獄中十年(1)》。本書為第五冊所收錄的雷震
1990
日記,,起迄時間從 1967 年 1 月 1 日─1968 年 12 月 31 日。
傅正
《 雷 震 全 集 (44) : 雷 震 日 記
「獄中十年」主要是匯集雷震在獄中所撰寫的日記,在
(主編)
(1969 年─1970 年)─獄中十年
《雷震全集)》中共有六冊。《雷震全集(36):雷震日記
(6)》,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61 年)─獄中十年(1)》。本書為第六冊所收錄的雷震
1990
日記,所收錄的雷震日記,起迄時間從 1969 年 1 月 1 日─1970 年 12 月 31 日(按:1970 年 9 月 5 日以後的日 記,屬出獄後的部份)。
彭瑞金
《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
曾在南台灣高雄創建民主灘頭堡的余登發,其一生曾兩
發》,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度因「政治」而入獄。第一次係因執意支持黃友人參選,
1995
以及公開宣布將競選 1972 年的高雄市長選舉,此舉無 疑將對國民黨構成實質威脅,因而被國民黨舊案重提, 被以「凌堯舜公地放領」一案被控瀆職,在 1973 年 4 月 5 日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確定。第二次則係在 1979 年 1 月 22 日,余登發父子因涉嫌吳泰安匪諜案而被捕, 同年 4 月 16 日,經軍事法庭裁決,余登發涉及「知匪 不報」與「為匪宣傳」而處有期徒刑八年;另方面,余 瑞言則以「知匪不報」判處兩年有期徒刑,一年緩刑。
曾永賢
《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
受訪者曾永賢係因「重整後台灣省工作委員會」一案,
(口述)
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於 1952 年 4 月被捕,並經過一年一個月的調查局留質
張炎憲、
2009
室的拘禁後,因向政府自新而獲釋,派至調查局第二處
許瑞浩
任科員。關於本書的訪談內容,主要分成三個部份:首 271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訪問)
摘要 先,係曾永賢描述其在日本及台灣參加共產運動之經過 與實況;二者,則回述被逮捕後,因向政府自新而安排 至調查局研究處工作,前後從事 37 年的匪情研究與教 學之過程;三者,主要係回顧其在調查局退休後,在總 統府擔任參議、國策顧問、與資政等十多年的歲月生活。
黃秀華
《武漢大旅社:白色恐怖下最
本書主要是作者以親身經歷,回憶 1959 年 7 月 18 日,
曲折離奇冤獄案》,台北:前
所發生的武漢大旅社姚嘉薦命案。後七名被告:黃學
衛出版社,1996
文、林祖簪、游全球、王藹雲等四人判處死刑;吳亮、 陳華洲判處無期徒刑;楊薰春判處六年徒刑。黃學文在 書中回憶道這段歷程,「因我們無辜七人被打慘叫之 聲,會影響其他在押之人……就將我們押出原來關押的 台北市三張黎調查局刑房,將我等在蒙上眼布,壓到淡 水河邊一棟刑房拷打」 ,總計受到的刑求方式有: 「強光 照射」 、 「被迫跪磚塊」 、 「十腳(手)趾縫插入角竹旋轉」、 「手指甲穿針」等,並且亦受到辦案人員強迫簽各項編 供,如「迫認檢察官蔡炳福等受惠包庇殺姚」與「迫認 楊姓女法官判案受賄」等。
黃秀華
《人間煉獄四月天》,台北:
作者在書中,對於台灣白色恐怖在解嚴後的處置,提出
前衛出版社,2001
幾項建議:一、台灣對白色恐怖案件處置的簡化、淡化 乃至氣化的傾向,係特意對人權的漠視,而忘卻歷史則 為國民黨維繫黨政權之一貫手法。二、調查局的權力逐 漸擴充,使人聯想到調查局為與刑警大隊爭奪辦案權, 遂編織出「武漢大旅社冤案」。 三、歷經民主化後的台灣,若司法機關仍換湯不換藥, 相關執法者持續製造社會不公義的事情,那麼目前台灣 黑道猖狂的情況,即係白色恐怖的後遺症。四、台灣的 白色恐怖主要呈現出幾項重點: 「受害者眾」 、 「酷刑」、 「暴力凶殺」 、 「漫長的恐怖時期」等。而為使台灣社會 能健康化、正常化發展,唯有將白色恐怖相關檔案坦承 公開,世人對威權時期的種種暴力、人權侵害行為方能 瞭解,進而重建社會的和諧發展。
黃紀男
《 黃 紀 男 泣 血 夢 迴 錄 》, 台
受訪者回顧其幾經政治案件入獄, 「泣血夢迴」的一生。
(口述)
北:獨家出版社,1991
1950 年 5 月 14 日,黃紀男憶述首度被逮捕,先押至中
黃玲珠
壢市警局,後轉送位於台北的刑總總隊看守所,1950
(執筆)
年 7 月 29 日,因涉及「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 府而著手進行」罪嫌,被依《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 一項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關押至台北監獄,1952 年 2
272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月 1 日,移監至綠島,三年多後,1955 年 10 月再移監 至新店安坑軍人監獄;第二次入獄,則在 1962 年 1 月 26 日被捕,因受指控「陰謀暗殺蔣經國」而判處死刑, 後因「廖文毅返台案」被蔣介石特赦;1972 年 6 月 12 日,再度因「意圖謀殺蔣經國」而被捕入獄,並於 1973 年 9 月 19 日,依《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三項「預 備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同 年底,移送至綠島國防部感訓監獄服刑,1979 年 6 月 再移監至土城仁愛教育所,並在此處渡過剩餘刑期,直 至 1982 年 6 月 13 日方始獲釋。
黃美之
《傷痕》,台北:躍昇文化,
作者黃美之(原名黃正)憶述其與胞姊黄珏,因「孫立人
1994
案」入獄十年的經過,以及獄中點點滴滴生活之記載。 黃美之姐妹係以「過失洩露軍機」罪名,判處十年有期 徒刑係,並在 1950 年 3 月 25 日始扣押於台北保安司令 部,後移監位於桃園南崁的感訓所,歷時十年終在 1960 年獲釋,而當時的開釋具保者則為趙恆惕、曾寶蓀、黃 少谷等三人。
黃華
《別無選擇─革命掙扎》
作者以自身的真實經驗,述說「一九四五-一九九二台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
灣歷史真實故事」。作者總共因政治案件入獄四回,前 後累計刑期 23 年。首次入獄,係由於組織「中國自由 黨」 、參選基隆市議員,而在 1963 年 12 月 19 日被帶進 基隆市警察總局拘留所,翌日晚(20 日)即遣送小琉球以 「甲級流氓」名,管訓兩年半。第二次入獄,係因組織 「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 ,而在 1967 年 8 月 20 日早晨, 被管區警員及另外六位調查局組員逮捕,後遭以「叛亂 罪」判處十年有期徒刑。黃華被捕後,先是被送到台北 六張犁;同年 11 月 30 日早晨被移送至位於青島東路三 號的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一個多月後再被遷至新店 安坑軍監;1969 年 7 月再度移監至景美警總軍法處看 守所;最後,並在 1972 年 6 月,遣送至離島─綠島的 國防感訓監獄,此後,即在綠島服刑直到 1975 年蔣介 石過世,根據《全國減刑條例》獲釋。第三次入獄,則 係由於擔任《台灣政論》副總編輯,而在度被以「叛亂 罪」判處十二年一個月有期徒刑,1976 年 7 月 26 日清 晨,黃華在內江街居所被調查局與管區警員逮捕,並送 至新店安坑山間的調查局偵訊所,審訊後,再移監景美 軍法處看守所四十三號房(按﹕「景美軍法處看守所的
273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43 號房,是死刑犯牢房。王幸男、施明德、黃華都被 關過 43 房。」);同年 10 月 19 日,國防部副判決確定 十二年一個月的判決;1977 年 4 月 20 日,黃華二度被 送至綠島國防感訓監獄。最後一次入獄,則係因發動「新 國家運動」,並以「總統民選」、「制憲」為其主張,而 在 1990 年 12 月 8 日,再遭「叛亂罪」判處十年有期徒 刑。
劉峰松
《黑獄風光:劉峰松獄中回憶
本書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劉峰松的獄中回憶錄。
錄》 ,高雄:第一出版社,1985
1980 年,劉峰松參選國大代表,被控「煽惑內亂」 ,而 於 1981 年被捕,後遭判刑 3 年又 6 個月,1984 年出獄。 本書共計 22 篇,乃作者記錄他在監獄期間所見、所聞、 所感的文章所組成。如「李敖在獄中」 、 「父子同囚」 、 「談 監牢暴行」、 「冤枉誰人知」等。
盧修一
《獄中沈思錄》,台北:前衛
本書是政治受難者盧修一在獄中的作品。1983 年,時
出版社,1989
任文化大學政治系系主任的盧修一,遭調查局以涉嫌叛 亂為由加以逮捕,其後被裁定感化三年,1986 年出獄。 本書是作者被關押在台北土城「台灣仁愛教育實驗所」 期間,被要求每週要繳交的「自反自勉」作業,所輯成 的文集,呈現作者在獄中的心情紀錄與心路歷程。
高明輝
《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
高明輝是前調查局副局長,後因在獨台會案中進入校園
(口述)
自述》,台北:商周文化事業
逮捕學生,引發喧然大波後辭職,本書為其口述歷史。
范立達
公司,1995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高明輝親身參與的重大案
(整理)
件始末,第二部分為高明輝所了解的調查局運作過程, 最後則是高明輝個人對於情治單位的一些心得感想。和 此次盤點案較相關的是第一部分高明輝有參與調查的 案件,包括了彭明敏出境事件、蔣經國行刺事件、東風 百貨事件、余登發叛亂案、美麗島事件、施明德逮捕事 件、獨台會案等等。
(二) 口述歷 史專書(22 筆)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陳儀深訪
《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10
本輯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主訪,收錄 1961
問;王景玲
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年發生在雲林的蘇東啟案 19 名關聯者的口述訪談紀
等紀錄)
錄,包括「案主」縣議員蘇東啟親屬,同案的另一位黨 外縣議員蔡光武及其親屬,在西螺、虎尾等地開設電影 院及照相館吸收串連部隊台籍士兵的行動者,以及參與
274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計畫的陸軍、空軍及陸戰隊台籍充員兵,還有在獄中服 刑期間得知事件全貌的台獨案受刑人莊寬裕(本姓 蔡),以及計畫中預定領導全局向國際發聲的黨外政治 家高玉樹等人。透過受訪者們的追述,這個初具雛型卻 難以實行的政變計畫從發想、串連、行動中止到當局收 網逮捕的全過程,已可在一定程度上描繪出輪廓。本案 多位受刑人在獄中都曾與「軍校台獨案」的施明德相處 過,施明德出獄後也曾為重獲自由的蘇東啟及其妻蘇洪 月嬌助選,因此本輯訪談中亦不時浮現對於施明德「感 情債」及日後政治資本累積過程的反感;而蘇洪月嬌與 蘇東啟長女蘇治芬的訪談不只呈現了案發後妻子為救 丈夫而再三被捕,子女顛沛流離的辛酸史,蘇東啟出獄 仍遭壓迫連遺骨也不得安寧,以及蘇洪月嬌與子女們政 治價值取向分歧的點滴,亦清晰可見。本輯還收錄了「口 述歷史進階研習營」座談會上,對於口述訪談各項規範 及法律責任的熱烈討論,以及山東流亡學生對於澎湖煙 台聯中案(1949)相關記載的勘誤。
陳儀深訪
《口述歷史:泰源監獄事件專
本輯由陳儀深副研究員主訪,收錄 1970 年 2 月 8 日泰
問;潘彥蓉
輯》 ,11 期,台北:中研院近
源監獄事件 13 位相關人士的口述訪談,包括舉事六人
等紀錄
史所,2002
中唯一倖存的鄭正成,殉難者江炳興、謝東榮的家屬, 以及多名分屬內監、外役的參與者與知情者。按照諸位 當事人的記述,結交警衛部隊伺機發動的越獄計劃,早 在這些先後因多次軍中「叛亂」案、蘇東啟案(1961)入 獄的政治犯囚禁於新店軍人監獄時即已蘊釀,移監到台 東泰源監獄後繼續進行;但泰源監獄孤絕的地理位置卻 大大提高行動的困難度,最後決定的行動與其說是革命 計畫,毋寧說是,佔領電台向世界發出宣言,以命相拚 的自殺行動(是否與彭明敏成功出逃有關則未見定 論),又因倉卒發動而未能引起武裝革命。內監及外役 參與者對於事件的不同計畫內容,統派「紅帽子」與獨 派「白帽子」囚犯思想對立卻又協助掩護的微妙互動, 被刻意架空的部分知名政治犯(如:柯旗化),施明德的 領導作用及相關爭議,以至於舉事六人出逃到陸續被捕 的行蹤,獄方極力掩護事態控制損害的操作,及日後移 監綠島的見聞,在本輯中皆有詳實敘述。對於部分親歷 者見聞失實之處(如:高金郎《泰源風雲》),亦有當事 人逐一列舉澄清。主訪者則在序言中提出軍方檔案的訪
275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查結果,說明事後警衛官兵的大規模株連甚至秘密處決 並未發生。本輯亦收入美麗島事件後在美國與國際特赦 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 AI)共同救援呂秀蓮的旅美台 灣人張希典,以及身為蘇東啟政治前輩,堅持興辦《公 論報》為民喉舌的李萬居(1901-1966)三位子女的訪談紀 錄,其中次子李南雄關於「蘇東啟違背與國民黨交換條 件,參選縣長而被捕入罪」的說法,引起蘇氏遺孀蘇洪 月嬌嚴厲駁斥並提出法律訴訟,附載於本刊 12 期「美 麗島事件專輯」。
陳 儀 深 訪
《口述歷史:美麗島事件專
本輯由陳儀深副研究員主訪,收錄 1979 年 12 月 10 日
問;林東璟
輯》,12 期,2004 年 4 月
高雄美麗島事件相關人士的口述訪談 14 篇,包括當晚
等紀錄
上台演說而被捕的黨外運動家呂秀蓮、姚嘉文,負責《美 麗島》雜誌服務處營運的周平德、楊青矗、蔡有全,事 件後參與協助施明德逃亡的吳文牧師,趕到現場登上宣 傳車指揮群眾的黃昭輝,以及事件後在海外營救施明德 的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 、意外捲入林宅血案的訪 問學人家博(Bruce Jacobs) 、軍法大審期間義務為黨外 政治犯辯護的李勝雄、鄭勝助律師,事件當晚目擊現場 狀況保存傳單的市民呂寅生,自海外回國提出「未鎮先 暴,鎮而後暴」論斷為政治犯請命的小說家陳若曦,和 當時在警總軍法處負責監所業務照料政治犯,解嚴後出 任「戒嚴時期不當審判補償基金會」代執行長的劉衡慶 等人。透過當事人的記述,黨外力量在中壢事件、橋頭 事件後持續匯聚,藉由《美麗島》雜誌成立而形成「沒 有黨名的黨」 ,和當局之間的摩擦張力不斷升高,而在 鼓山事件率先擦槍走火的一系列演變,美麗島服務處的 營運情況與事件之夜籌劃與指揮的諸多扞格混亂乃至 人際不合之處(蔡有全稱之為「革命馬戲團演出」) ,遊 行、軍警威嚇與街頭衝突的現場目擊,事件後相關人士 的逃亡與落網,在押訊問情形及軍法大審集體翻供,海 外政治犯救援與知名文人在蔣經國面前仗義執言,乃至 林義雄在押期間慘遭滅門之禍並牽連外籍人士的全部 過程,皆有第一手的記述;而施明德遭到原政治犯難友 出賣的經驗,事發當夜高雄黑幫打手為當局所用激化事 端的作為(相關人士之一後來成為與藍營長期合作的知 名地方政治人物),以及訪問學人險遭構陷成為滅門凶 手的驚魂記,更令人怵目驚心。當時負責監所業務的軍
276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法官解嚴後負責不當審判補償業務時,仍堅稱戒嚴為必 要措施,只能針對不適當的審判程序作「補償」 ,無法 推翻當時有效的法律所作判決之論調,也使人深思台灣 的轉型正義工作始終不得落實的癥結為何。本輯同時收 錄台大法律系林鈺雄教授對於口述歷史所涉誹謗罪責 的分析,以及蘇東啟遺孀蘇洪月嬌及雲林縣黨外議員薛 萬針對李萬居次子李南雄口述訪談所言「蘇東啟違背與 國民黨承諾以至被捕入獄」一事的公開駁斥。
張志群
《從中國革命少年到台灣建
本書為張志群先生的口述歷史,張志群先生由一名貨真
(口述)
國老兵:張志群先生口述歷
價實的共黨份子到外獨會中提倡台獨的急先鋒,其人生
范姜提昂
史》,台北:玉山社,2011
轉折甚大。張先生以共黨身分來台,等待上級指示以「解
(採訪、撰文)
放」台灣,卻始終等不到指令,期間也遭遇了被抓監禁, 出獄後便像一般人一般生活,直到回大陸探親為止,回 到大陸後,張先生對共黨政府徹底失望,又有感於在台 灣期間,受到台灣民眾的熱情招待,於是轉為支持台獨 運動。
張炎憲、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
這是一部記錄由廖文毅主導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胡慧玲、
共和國(上冊)》 ,台北:吳三連
從出現到落幕的口述訪談與相關資料彙編的專書,共分
曾秋美
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
為上、下兩冊。本書為上冊主要口訪了廖文毅案的政治
(採訪記錄)
犯,包括:廖史豪、黃紀男、許朝卿、許劍雄、偕約瑟、 鄭瓜瓞等人。
張炎憲、胡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
這是一部記錄由廖文毅主導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慧玲、曾秋
共和國(下冊)》 ,台北:吳三連
從出現到落幕的口述訪談與相關資料彙編的專書,共分
美(採訪記
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
為上、下兩冊。本書為下冊主要口訪了廖文毅案的政治 犯,包括:林奉恩、郭振坤、陳火桐、張勝濱,以及與
錄)
廖文毅有關的若菜正義、廖史眼、廖菊香、林益謙等人。 另外,也訪問了牽涉海軍台獨案的政治犯許昭榮與張幹 男。再者,還訪問了曾參加廖文毅台獨組織的盧伯毅之 妻(丁韻仙)女(盧靜綠)。附錄還收錄廖文毅案的判決 書、海軍台獨案的判決書、廖文毅家族關係表、台灣共 和國臨時憲法、台灣共和國相關記事等等。 張炎憲、高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台
此書之主要係以對「鹿窟事件」發生的相關人物口述訪
淑媛(採訪記
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問為主體所匯編而成。內文計有:陳春陽、劉阿美、陳
錄)
新發、謝谷、謝美、廖德勝、廖德金、陳送來、廖鄭秀、 蕭一郎、廖紅棗、高筆能、方賀田、李石城、陳久雄、 王本、鄭金英、高陳腰、高水木、高榕樹、曾來、廖有 福、陳談、陳論、黃王、楊添丁、蕭尾、蔡炳、陳振宇、
277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陳有義等訪問紀錄等。此外,並羅列出「鹿窟事件受難 者資料統計表」 、 「鹿窟事件判決書」以及「鹿窟事件受 難者被押送台北路線圖」等相關史料。
張炎憲、
《 100 行 動 聯 盟 與 言 論 自
本書是關於 1991 年成立的「100 行動聯盟」重要成員
陳鳳華
由》,台北:國史館,2008
為主的訪談紀錄。1991 年 9 月 21 日,中研院院士李鎮
(訪問)
源,以及台大教授林山田、張忠棟、陳師孟、瞿海源等
陳鳳華
學術菁英,號召成立「100 行動聯盟」 ,該聯盟強調「刑
(整理)
法」第 100 條違背憲法對基本人權的保障,主張必須徹 底廢止。本書訪問了陳師孟、林山田、廖宜恩、林逢慶、 簡錫堦、林宗正、陳正然、羅文嘉與鍾佳濱等人。
張炎憲
《風中的哭泣:五○年代新竹
這是一部記錄 1950 年代發生於新竹地區重要政治案件
(等作)
政治案件(上冊)》 ,新竹:新竹
的口述訪談與相關資料彙編的專書,共分為上、下兩冊。
市政府出版,2002
本書為上冊,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政治案件的受難者 或受難者家屬的訪談紀錄: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竹 東水泥廠案、工委會新竹鐵路支部案、工礦公司新竹紡 織廠案、黃樹滋讀書會等案。
張炎憲
《風中的哭泣:五○年代新竹
這是一部記錄 1950 年代發生於新竹地區重要政治案件
(等作)
政治案件(下冊)》 ,新竹:新竹
的口述訪談與相關資料彙編的專書,共分為上、下兩冊。
市政府出版,2002
本書為下冊,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政治案件的受難者 或受難者家屬的訪談紀錄:中國石油新竹研究所案、施 儒珍相關案、新農會案、其他個案,以及附錄。附錄收 錄若干判決書與政治案件相關的法令。 本書是由 1995 年海洋國家電台每週兩小時的「口述歷
張昭仁、
《噤聲五十年:台灣人民口述
謝立信(編)
歷史》 ,台北:海洋國家文化, 史」節目中,精選十位來自學術界、政治運動者及一般 1996
庶民的口述訪談紀錄,試圖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面向,重 建半世紀以來受到漠視而與台灣人民抽離的台灣近代 史圖像。學者篇共有四位:李鎮源院士(1915-2001)日本 統治時代即投身醫學研究,二二八到白色恐怖期間眼見 多位台大醫院同事受難,為提升台灣學術地位而埋首研 究數十年不問政治,直到 1990 年終於因聲援獨台會案 領導「一百行動」爭取廢除刑法一百條,並參與反閱兵 靜坐,自此以餘生為獨立建國奔走,呼籲由醫界優良傳 統提升台灣民族精神。高俊明牧師(1929-)自原住民部落 傳道開始為主做工,台灣被逐出聯合國之後,作為長老 教會總幹事先後三次發表「國是聲明」,呼籲建立「新 而獨立的國家」而成為當局眼中釘,終於因美麗島事件 發生後為「照顧走投無路的人」協助施明德逃亡而被捕
278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入獄,在獄中見證社會百態而更戮力於建設公義、和 平、真愛的新國家。出身書香名門的歷史學者鄭欽仁 (1936-)成長過程中見證了填鴨教育和黨國特權,日本留 學期間深受學生運動刺激,感受到「別人的民族在奮 鬥,而台灣還無法獨立」,也在接觸更多國際政治資訊 之後,瞭解台灣人長期受蒙蔽而昧於外情,從而主張先 瞭解國際局勢及自身處境,再做必要的努力與奮鬥,是 這一代台灣人的共同責任。數學家楊維哲(1939-)從童年 學習經驗中領悟家世尋根、同情弱勢的重要性,主張應 以讚美、鼓勵及益智遊戲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正 視青少年的性需求,並且勇敢結交朋友,選定人生目標 以鍛鍊自信。身為「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的召集 人,楊教授也呼籲學者專家努力編纂教材,讓全國年輕 人瞭解台灣近代史,明辨是非並確立奮鬥目標。 政治人物有兩位。史明自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因信仰社會 主義,反抗殖民而前往中國參加八路軍,卻在瞭解中共 個人獨裁性質,目睹分化台灣兵手段之後設法逃回台 灣,欲以武裝暴動暗殺蔣介石不成,遠走日本四十多 年,在自力更生之餘寫成《台灣人四百年史》 ,成立「獨 立台灣會」繼續對國民黨鬥爭,解嚴後返台仍堅持為台 灣獨立奔走,宣揚台灣民族主義。洪文慶日本時代曾當 過警察,戰後到二二八期間親身體驗文化差距及中國黨 政軍的殘暴,隨後因「台灣民主同盟案」被捕判處無期 徒刑,在十五年牢獄歲月中磨練意志,認清三民主義本 質,出獄後組織「全國老人總會」爭取敬老津貼及老人 活動中心,並努力宣傳反獨裁及台獨理念。庶民篇的代 表包含出身苗栗竹南的林玉雲女士,她自祖母處得知清 朝統治時期(同治、光緒年間)至日本統治初期的社會變 遷,自身則經歷日治後期的都市計畫、戰爭動員、物資 配給與美軍轟炸等事件,以及戰後回歸種種亂象及二二 八的鎮壓傷痛,由物資匱乏、土地掠取、思想箝制等體 驗袪除中國人的想像認同,要求落實「主權在民」。麵 包店老闆魏志明的父親在二二八事件中倖免於難,卻因 參與反抗而長期受監控四處流浪,導致他小學畢業即失 學投入職場,歷盡艱辛終能成家養家,懷抱海洋國家理 想的麵店老闆魏志明(1951-)。Lyiking Yuma 在族群歧視 中成長,留學馬來亞時接觸與國內不同的資訊而喚起反
279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思,從否認原住民身分到重新肯定原住民意識,返台後 奔走原住民運動,透過田野調查直面原住民在土地、求 職、文化、歷史各面向所受的壓迫,並在新竹部落深耕 族群文化的林水妹女士。幼年即舉家隨父親來到台北打 拚,小學畢業後輟學工作成為裁縫,在兩代人的辛勞刻 苦及親眼所見的越戰年代酒吧小姐際遇中,親眼見證台 灣「經濟奇蹟」是如何由全體人民的腁手胝足以及酒吧 小姐的血汗點滴打造而成。從學界耆宿到底層勞動者, 從政治運動者到基督教傳道人,從漢人、客家人到原住 民,從政治受難者到嫌疑者家屬,這十位受訪者的人生 經歷,從來自土地的各個不同面向,將台灣人民半世紀 以來的共同記憶重新拼湊起來。
梁肅戎
《梁肅戎訪談錄》,台北:國
本書為前立法院院長梁肅戎的回憶錄,梁院長自訴其對
(口述)
史館,1995
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和他一生的政治路,以及和前後三
劉鳳翰、
位總統之間的恩怨情仇,並對當時國民黨分裂的情況作
何智霖
出評斷。書中和台灣民主化較相關的部份是在第六到十
(訪問)
章,梁院長自訴其在律師期間為八德鄉冤案、雷震和彭
何智霖
明敏擔任辯護律師,另外也在立法院中為言論自由法案
(記錄整理)
和人權法案催生。不過本書與《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 錄》內容相同
許文堂
《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
本書是對 1949 年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被誣為匪諜,
(訪問)
史》,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遭到逮捕、刑求甚至殺害的冤案進行的口述訪談紀錄,
鐘玉霞、
2012
這些訪談在 1999-2004 年間陸續完成,2012 年終於出
簡佳慧、
版問世。透過十二名倖存者的敘述,這一群山東流亡學
辛明芳、
生自抗戰勝利後即與共黨勢力拉鋸,而後隨著國府敗退
王景玲、
而一路向南流亡,進入澎湖之後卻因堅持求學不願被編
周維朋
兵而遭羅織入罪,甚至耳聞目睹師友罹難的經過;儘管
(紀錄)
裝入麻袋沉海甚至秘密槍決似乎皆屬風聞,詳細的死 難、入獄及強迫入伍名單如今已有案可查,嚴刑拷打對 身心的傷害卻是終身無法抹滅,長期不得退伍復學更在 六年後引發「台中靜坐事件」,即使退伍就業或繼續從 軍,職業生涯也不免蒙上陰影。本案在 2000 年之後雖 經平反賠償,並在澎湖海岸立碑紀念,但加害者責任仍 未見釐清或追究;受訪者則普遍表現出隨遇而安,認命 放下的心情,只期望平反賠償讓後人記取教訓,對政治 則失望到無意再過問。至於冤案發生的責任,受訪者多 半歸咎於澎防部 39 師師長韓鳳儀及執行刑訊的政工人
280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員,最多上溯到陳誠或彭孟緝;澎防部司令李振清雖有 指揮迫害之責,但事後既向當局承認此案實有冤屈之 處,對編入部隊的流亡學生亦多加照顧,因此受訪者對 其亦表示寬容。(主訪本書的許文堂研究員撰寫的序言 〈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冤案始末〉 ,2009 年已收入張 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 文集中。)
許美智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年
本書所紀錄者,為白色恐怖時期宜蘭地區兩大案件:蘭
(編輯)
代 白 色 恐 怖 訪 談 紀 錄 》, 宜
陽地區工委會案(1950 年,又稱蘇澳水泥廠案)及羅東紙
蘭:宜蘭縣史館,2005
廠案(1952 年),兩案牽連人數多達 50 餘人。除了受難 者及家屬的口述訪談,也收入受難者自陳蒙冤經過的書 面自述,以及相關座談會紀要,座談及訪談時間多半集 中於 1998-1999 年,部分完成於 2005 年。書中同時收 入兩案官方判決書,以及受難者在台北及綠島被監禁地 點的相關地圖,提供研究者還原地理位置,將官方說法 和民間聲音交相比對的空間。
許雪姬、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
本書主要是以補償基金會於 2002 年召開的「戒嚴時期
黃美滋、
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
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的論文與研討會紀錄,以及相關
薛化元
錄》,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
訪談紀錄集結而成。論文共計三篇,包括:許雪姬, 〈滿
(訪問)
期不當審判暨匪諜審判案件
洲經驗與白色恐怖─「滿洲建大等案」的實與虛〉;薛
補償基金會,2003
化元、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新聞管制體制之形成─ 以一九五○、六○年代為中心的探討〉;陳儀深, 〈泰源 監獄事件研究〉等。相關訪談紀錄共計九篇,訪談對象 包括:莊泗川、胡學古、張金爵、林書揚、董自得、蘇 鎮和、宋李金葉、陳三望、劉金獅等人。
陳存恭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
1955 年,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將軍(1900-1990)
(訪問)
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因部屬被控涉嫌叛亂而去職軟禁,軍中受牽連整肅者多
萬麗鵑、
2007
達數百人,直到解嚴後才獲得平反。本書所收錄的八名
蔡惠如、
孫氏舊部的訪談紀錄,在解嚴後不久即已完成(1988-
高惠君、
1992 之間),卻因故延到 2007 年始行出版問世。受訪
吳美慧
者包括孫立人身邊的幾位親近參謀,被控謀叛的基層連
(紀錄)
隊主官及參謀官,還有一位女青年隊學員;他們對於孫 立人自抗日、勘亂戰爭以來的功勛,以及來台後躬親練 兵,支持軍隊國家化的理念提供了許多見證,同時指出 對孫立人的構陷自 1950 年即已開始,當時試圖以輾轉 來台的被俘部屬李鴻等人為突破口,事未成而傾軋不 止,1955 年始以郭廷亮「兵變」案羅織成獄。對於此
281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一政治迫害事件,受訪者皆以蔣經國及其政工體系為始 作俑者,而堅信最高領袖蔣介石對孫立人賞識愛護,容 許孫案發生實因接班形勢所限;對於蔣經國處理孫氏舊 部打壓與提拔並用的策略,甚至部分孫氏親信被捕後的 不同處境與行動,亦有敘述。中研院近史所王樹槐教授 的父親也是本書受訪者之一(原陸總總務處長王筠),王 教授為父親作的傳記,以及受訪者歷次聲請非常審判的 紀錄與陳情書列入本書附件。
楊翠
《秋蟬的悲鳴:白色恐怖受難
本書是在白色恐怖受難者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歷時
(等作)
文集(第一輯)》 ,新北市:國家
三個月從受難者及家屬的邀稿、採訪編纂而成。全書分
陳銘城
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2
為受難者家屬記述的「傷心話親人」,受難者自述遭遇
(主編)
的「現身說法」,以及研究者述說受難者故事的「受難 者側寫」。受難者家屬追憶親人的十篇文章,包括作家 楊逵的孫女楊翠教授記述祖父被捕判刑十二年的「和平 宣言案」(1949),父親一輩的人生因楊逵入獄造成的挫 傷甚至早夭,以及父親(楊逵次子楊建)與同是受難者家 屬的母親董芳蘭(「省工委高雄工委會案」(1949)受刑人 董登源之女)結髮的過程。 「省工委燕巢支部案」(1952) 被領袖蔣介石親筆改判死刑的黃溫恭醫師幼女黃春 蘭,記述父親的五封遺書被國民黨政府扣押超過半世 紀,幾經爭取才得以於近年歸還的遭遇,由此省思轉型 正義的種種未盡之處。在調查局內鬥的「蔣海溶、李世 傑案」(1966)中同時受難的新生報記者姚勇來、沈嫄璋 夫婦(姚判刑十年,沈慘死獄中)的幼女姚沐棋追憶父母 被誘捕的實況,在父親介紹下與政治受難者的獄中婚 禮,以及在社會與婚姻雙重壓力下一度精神崩潰的經 歷。「成大共產黨案」(1971)受難者吳俊宏紀念亡妻陳 美虹(1953-1992)的傳記,訴說生父為「大安印刷廠案」 (1952)死難者劉耀廷,養父陳顯榮一家則在嘉義二二八 事變和白色恐怖中家破人亡的妻子坎坷的一生,令人動 容。小學教師李瑩君作為非婚生女與母親飽受鄰里歧 視,受到「省工委會張明顯案」(1952)受刑人黃至超照 顧接納而獲得家庭溫暖的故事,並附上黃至超憶述鐵窗 歲月的訪談摘要。因台獨案三度入獄的黃紀男 (1915-2003)長女黃素心,不僅記述父親的受難歷程,更 對成長過程中一家相依為命的親情,以及師友的支持深 深感念,包括勞軍團同學沈野協助上書蔣經國救父逃過
282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死劫。 「學生工委案」(1950)受刑人顏世鴻大妹顏一秀 記述親眼目擊的校園搜捕之恐怖,思想犯家屬遭受的監 控與歧視,以及兄長因拒絕行賄被延長刑期的遭遇。施 明德長女施雪蕙回憶父親缺席只能探監面會,社會偏見 及排斥如影隨形的成長過程。 「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 (1967)受難者呂國民(1937-1991)遺孀呂洪淑女追想這 對患難夫妻在新婚前慘遭拆散,丈夫坐牢期間,她為工 作餬口而不得不申請離婚,卻透過鞋子(真離婚)與帽子 (假離婚)的暗號讓丈夫明白情意堅貞,最終盼得出獄破 鏡重圓的愛情故事。媒體人陳玲芳記述姑姑陳月娥兩任 丈夫先後在二二八及白色恐怖中死難的「雙重受害」前 半生,最終在娘家及信仰依靠下度過平靜後半生的生命 故事。受難者現身說法的八篇文章,包括因投共同袍附 筆問候而被牽連的海軍白色恐怖受難者胡子丹,在鳳山 招待所囚禁期間被押上死囚車險遭槍決的體驗。郵電案 受難者王文清憶述綠島第一批政治犯的生活點滴,以及 出獄後刻苦求生的奮鬥。因「連續參加叛亂之集會」被 判無期徒刑的郭振純,敘述從高砂鐵工廠到軍法處看守 所(所謂「仁愛之家」)等待判決的日子,以及與女戰友 意外的重逢。因讀書會牽連受禍的蔡焜霖回憶少年時的 改朝換代,火燒島牢獄生涯,以及創辦雜誌,投身廣告 事業的後半生。台籍黃埔軍官吳鍾靈,記述從保安司令 部帶兵官到投入台獨反蔣被捕判刑的心路歷程。台獨案 受難者蔡寬裕回想二二八鎮壓對一整代台灣青年的巨 大衝擊,同時追憶軍法處看守所幾位外省籍難友的遺願 與遺憾;參與蘇東啟案(1961)台獨武裝行動計畫被捕入 獄的陳世鑑,記述在泰源監獄為自殺的外省難友收屍安 葬的「土公仔」經驗。以及被羅織涉入「花旗銀行,美 國新聞處爆炸案」(1971)受刑入獄的劉辰旦記述如何自 修中國書畫,自成一家的學習歷程。受難者側寫部分, 則由本書主編陳銘城等人採訪執筆,記述先後因「台灣 同鄉互助會案」(1960)和「亞細亞同盟案」(1962)被捕 的吳炳坤及其兄弟、家族所受的牽連迫害──大哥被囚 兩年、吳炳坤精神失常後慘死於療養院,么弟退伍回家 離奇摔落火車死亡,二哥亦鬱鬱以終;以及回族軍統特 工達飛 1949 年後滯留中國,以國特罪名入獄勞改,獲 釋來台後卻又被控叛亂,坐牢直到解嚴的坎坷際遇。
283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劉金獅等
《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
本書的十五篇訪問紀錄包含十二名受難者、兩名受難者
(口述)
關人物口述歷史(第一輯)》 ,新
家屬,以及一位軍法處看守所所長,牽涉案件都在 1960
黃龍興
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
年之後,屬於戒嚴後期,包含匪諜及台獨兩種類型。十
(策劃編輯)
處,2011
二位受訪的政治受難者中,包括「興台會案」(1963)被 捕的劉金獅、因鼓動學潮而揹上叛亂、恐嚇兩罪的楊碧 川(飛虹會案,1970)、以及美麗島事件(1979)入獄的黨 外運動者姚嘉文、涉入「方鳳揚等叛亂案」(1963)的李 吉村、涉入「黃建榮等叛亂案」(1966)的簡中生、涉入 「台灣大眾幸福黨」(1968)的劉炳煌、涉入「朱子超等 叛亂案」(1976)的辛俊明、以及涉入「吳泰安叛亂案」 的余素貞等人,則因參與聚會、議論時政,甚至與被捕 者相識而遭牽連入獄;軍法官曾勝賢由於將重要案件紀 錄轉交魏廷朝而被控「預備顛覆政府」入獄(1971);至 於「世界書局案」(1966)的蕭振文、被捲入「台南美新 處爆炸案」(1971)又被羅織參與共黨組織的馬來西亞僑 生陳欽生、甚至自中國「投奔自由」來台卻被套話構陷 入獄(1965)的漁民陳松,則是被特務機構炮製而成的冤 罪。受難者家屬則訪問了謝聰敏之妹謝秀美與姚嘉文之 妻周清玉。謝秀美在二哥被捕之後刊登聲明啟事而遭到 檢調約談,自此投身政治受難者救援工作;周清玉則在 丈夫被捕後從專業社工毅然從政。本書最終篇的受訪人 物,則是由政戰體系轉入憲兵,美麗島事件期間出任軍 法處看守所所長的台籍軍官黃福周。
盧兆麟等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白色
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白色恐怖紀錄。本書分為幾個部
(口述)
恐怖(1950)》 ,台北:國家人權
份,其一是時任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主任李永熾的
林世煜、
博物館籌備處,2003
「出版序」 : 〈人權:歷史文明的終極關懷〉 ;其二是「圖
胡慧玲
片特輯」,包括若干監獄與刑場的圖片;其三是「人權
(採訪紀錄)
證言」,包括盧兆麟、涂南山、張金爵、郭振純、顏世 鴻、陳英泰等人的口述訪談;其四是「歷史檔案」,內 容是「省工委會命運紀實」 ;其五是「青春祭」 ,內容是 「五○年代白色恐怖死難者遺影」 。
賴澤涵
《台灣地區五○年代政治案件
本書主要內容,是有關 1949 年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
(計畫主持)
史料彙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
六事件」的資料採編。1996 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
吳文星
「四六事件」 》 ,南投:台灣省
立「四六事件研究小組」,隔年該小組提出研究報告。
(採編)
文獻委員會,2001
本書籍是以上述研究報告作為基礎,致力於耙梳此一事 件的相關資料,並擴大口述訪談。期待藉此究明該事件 的來龍去脈,檢討當局處理該事件是否適當及其影響,
284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讓吾人能了解該事件的真相與歷史意義。本書的整理了 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前身)「四六事 件」的資料,包括政府檔案、當時輿論、相關人士的口 述紀錄、近年來出版的回憶文字等等。附錄則收錄相關 的檔案(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議事紀錄(台灣省議會)、 報紙、訪問紀錄等等。
賴澤涵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年代
本書分為兩部份,一是關於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的檔
(計畫主持)
政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期
案目錄,一是關於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的口述歷史。
黃富三、
台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
關於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的檔案目錄部分,包括中文
吳文星、
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的「蔣中正總統檔案」 、 「行政院秘書處檔案」 、 「地方政
許雪姬
會,2001
府檔案」,以及外文的「英國公文書館檔案」、「台灣政
(採編)
治經濟報告書檔案」(英國公文書館所藏)、「美國國務 院機密檔案」等等。本書另一部分則是訪談紀錄與相關 資料的彙編,包括楊建、李培燦、黃紀男等人的訪問紀 錄,以及黃紀男的照片與判決書等資料。
藍博洲
《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
該調查研究是受台北市政府(陳水扁主政時期)委託所
(計畫主持)
案件調查研究》,台北:台北
完成,內容是 1950 年代台北地區白色恐怖案件的調查。
市文獻委員會,1998
該調查研究分為六大部分,依序是「歷史背景」 、 「台北 市的重大案例」 、 「血染的青春」(按:主要是學運)、 「遺 孀的悲情」、 「犧牲者列傳」 ,以及「歷史的平反」等單 元。
藍博洲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年代白
本書分成兩部分。上篇「歷史的背景」首先歸納二二八
色恐怖民眾史》,高雄:高雄
事件及其後白色恐怖鎮壓的歷史背景,作者認為二二八
縣政府,1997
的官民武力衝突與戒嚴令下的白色恐怖肅清並不相同, 前者是抗暴,不難平反咎責,不易動搖政權合法性,後 者則是中國共產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戰爭)的延伸,在 反共國策未改之前難以翻案;同時從世界史脈絡將台灣 的白色恐怖定義為國共內戰與美蘇冷戰下,作為美國戰 略夥伴的國民黨政權實施的恐共肅清,導致台灣社會長 期以來的政治恐懼病變。下篇「歷史的證言」則實地調 查研究相關案件,除了高雄縣(當時轄區包含高雄、屏 東)在地發生的重大案件,還包括高雄縣籍民眾在外地 涉入案件,或外地涉案者在高雄縣境內被捕的案件,前 者包括彌陀案(1950 年)、省工委燕巢支部案(1952 年), 後者則有基隆中學光明報案(1949 年)、松山第六機廠傅 慶華案(1950 年),以及眾多涉入其他案件而死難或繫獄 的高雄籍人士,卷末補述二二八事件期間岡山地區的三
285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名死難者。各案件均有案情摘要及彙整官方檔案而成的 涉案人資料,而以作者訪談而得的相關人物「證言」互 相參照(採報導文學書寫方式,死難者生平以第三人稱 紀錄,倖存者及親友證言則以第一人稱自傳體書寫)。 所採訪的人物多半具有階級覺悟與抵抗意識,甚至曾親 身參與地下組織,自認無辜受累者較少,倖存者證言則 以坐牢三十餘年,出獄後積極提倡實踐社會主義,「一 個中國」「台胞治台」的陳明忠(1929-)作為壓卷。 本系列口述訪談由中研院近史所在 1998-1999 年間完
呂芳上、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
黃克武、
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台北: 成,合計訪問一百多名白色恐怖受刑人,20 名家屬及
許雪姬、
中研院近史所,1999
12 位相關見證人,選擇標準為受訪者及其後人設籍於
許文堂、
[註]本計畫係由台北市文獻委
台北市,或涉入發生於台北地區政治案件之相關人士。
沈懷玉
員會委託,同年度該會亦出版
全系列以第一部分,即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相關
(訪問)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
案件人數最多(篇幅亦最多),一二兩輯全屬之,其他
丘慧君、
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共兩
部分尚有外圍組織、台獨案、吳聲達案、蘇藝林案、國
李郁青、
冊),內容與中研院近史所出
防醫學院案、四六事件相關案件及其他個別案件等。受
潘國華、
版本相同,但中研院近史所版
訪者名單則屬隨機取樣,由台北市文獻會及民間組織
曹如君、
校對更為仔細。
(受難者互助團體)提供人選,徵得同意後完成訪談,
鐘玉霞、
「並不具備全面性或代表性」,但仍可一窺白色恐怖網
林秀貞
羅牽連影響之廣闊。第一輯包括省工委相關案件的「台
(紀錄)
北市工委會案(1950)」 、 「台北街頭支部案(1950)」 、 「台 北市工委木工支部王忠賢案(1954)」 、「基隆市工委會 案(1949) 」,以及「桃園龜山支部案(1951) 」、 「桃園 街頭支部案(1950) 」、 「桃園大溪支部郭成相關案 (1951)」 、 「新竹市工委會案(1951) 」 、 「竹南區委會李 建章案(1951)」 、 「斗六地區工委林內案(1952) 」 、 「台 南市工委會李媽兜案(1952)」 、「台南玉井支部楊鬧雲 案(1950)」 、 「高雄市工委會案(1949) 」及「省工委殘 餘組織案(1950) 」 。受訪者被捕大多是由於所牽涉組織 的領導人被捕後交出組織關係所致,但他們卻表示和組 織領導甚至其他同案被告多半不甚相識,甚至僅有一面 之緣,實屬飛來橫禍。另一部分受訪者則對光復及二二 八事件之後的時局有所不滿,但自問行動僅限於閱讀左 派書刊及議論時政,因此被捕受刑長期入獄,則屬屈打 成招且比例失衡。這些受刑人多半被送往綠島的「新生 訓導處」接受思想與勞動改造,部分人員更因「表現不 佳」而被送回軍人監獄險遭槍決,或在刑滿後因故被延
286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長關押。 (基隆市工委會案即「基隆中學光明報案」 ,可 與藍博洲的相關論著參看。) 第二輯則包括中共台灣省工委領導下的「學生工委會案
黃克武、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
陳儀深、
、 「台大法學院支部案(1954)」 、 「學術研究會 件口述歷史》第二輯,台北: (1950)」
許文堂、
中研院近史所,1999
案(1952) 」 、 「郵電總支部案(1950) 」 、 「台南郵電支部
沈懷玉
案(1954) 」 、 「台北電信局支部案(1950)」 、 「鐵路部分
(訪問)
組織案(1950)」 、 「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1950) 」 、 「台
李郁青、
北司機公會支部案(1953)」 、 「山地工委會案(1950)」、
潘國華、
「山地武裝組織南投、草屯支部案(1950)」及「鹿窟
曹如君、
基地案(1952)」 。如同第一輯,受訪者們多半經歷日治
鐘玉霞、
末期,受到異族殖民者的歧視與差別對待而心向祖國,
(紀錄)
但光復到二二八事件以來貪腐而暴虐,對台灣人仍差別 對待的政局,卻讓他們對祖國大失所望,從而期待另一 條出路;儘管大多數受訪者仍表示自己只有議論時政、 閱讀(被查禁前曾一度風行的)左翼書刊,甚至未曾加 入組織,但也有受訪者承認曾加入地下組織,對於被捕 判刑有所覺悟,並對於解嚴後的不當審判補償將共產黨 人排除在外表示不以為然,認為當時大多數青年左傾乃 是時勢所趨,由此對白色恐怖的理解與平反提出另一層 次的質問。台大法學院支部案死難者張璧坤兩個妹妹的 訪談,以及山地工委會案死難者黃天之女黃秋爽的訪 談,則具體而微地呈現出家屬對死難者所涉及地下工作 的隔膜,以及因思想罪名被社會劃入另冊的坎坷求生歷 程,亦還原了部分地下黨領導人物逃亡期間及被捕後的 面目。 (鹿窟武裝基地案部分,可與張炎憲教授的口述 訪談紀錄《鹿窟事件調查研究》互相參照。) 第三輯包括省工委外圍組織「台灣民主自治聯盟案
黃克武、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
賴惠敏、
、 「台灣青年會案(1950) 」 、 「台盟竹南支部曾 件口述歷史》第三輯,台北: (1949)」
陳儀深、
中研院近史所,1999
文章案(1951)」 、「台盟台中武裝組織王再龔案
胡國台、
(1950)」 、 「台盟宜蘭中興紙廠案(1952)」 、 「台盟曾維
許文堂、
成等案(1955)」 、 「台灣人民同盟案(1952) 」 、 「台灣民
沈懷玉
主同盟案(1953) 」 ,台獨相關的「台灣前鋒青年協會案
(訪問)
(1952)」 、「李朝熙、劉梅璿等案(1962)」 ,以及自成
丘慧君、
一類的「台南工學院吳聲達案(1950) 」、 「蘇藝林共諜
李郁青、
案(1950) 」 、 「國防醫學院霍振江案(1951) 」 、 「四六事
潘國華、
件相關案件(1950 之後) 」 ,和「周坤如案(1949) 」 、 「中
曹如君、
國青年反共大同盟案(1949)」 、 「貝萊案(1950) 」 、 「徐
287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鐘玉霞、
克明案(1950)」 、「盧兆麟案(1950) 」、 「吳乃光案
林秀貞
(1950)」 、「大安印刷廠案(1949)」 、「王清圳案
(紀錄)
(1952)」 、 「黃廣海案(1954)」 、 「吳孟學案(1955)」、 「王信案(1959) 」 、 「雷正彬案(1959)」 、 「青島警察解 放委員會案(1963) 」 、 「張隱約案(1971)」等個別案件。 以上這些案件部分確有地下組織關係可循(如中央社會 部蘇藝林共諜案、國防醫學院霍振江案) ,亦有許多或 因其他受刑人牽連,或因閒談牢騷遭人告發,屈打湊合 而成為組織,甚至「一人組織」;個別案件則有不少大 陸來台人士因言論、書信、塗鴉,甚至證件冒名頂替而 惹禍上身;此時也已出現個別台灣獨立相關案件,但與 海外台獨運動(如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無 聯繫,行動亦僅限於沿街發放傳單。外省籍受難者多半 將自身遭遇視為中國苦難歷史的縮影,在期望平反補償 之際,對祖國富強統一亦有期許;還有許多入獄前對共 產主義和左翼理念不甚了了的受難者,經過綠島、泰 源、新店軍監等地動輒十餘年的牢獄生涯之後,反而從 難友的互相切磋,甚至獄方的中共批判材料裡認識了共 產主義和左派理念的真實內容,從而強化了對新中國的 認同與期許,這部分也形成了今日積極宣揚祖國統一的 一大力量。
(三) 單篇文章(75 筆)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卓遵宏、劉筱
〈馬之驌先生訪談紀錄:生教
本文是雷震案當中一起被逮捕的馬之驌,日後回憶他在
齡(訪問),許
所的悲歡歲月〉, 《國史館館
生教所(台灣省生產教育實驗所)接受感化的訪問紀錄。
伸弘(紀錄整
刊》 ,復刊 35 期(2003.12),頁
1960 年 9 月 4 日上午,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為由,
理),許瑞浩
235
拘捕了《自由中國》半月刊的發行人雷震、編輯傅正、
(修訂)
經理馬之驌以及離職職員劉子英等 4 人,史稱雷震案。 10 月 8 日警備總部高等軍事審判庭宣判: 「馬之驌預備 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處有期徒刑 5 年」(按:其後 經覆判,馬氏罪刑部份被撤銷,改為交付感化 3 年)。 馬之驌在本文當中,對他在生教所三年感化生活的點點 滴滴,有著生動的回憶。馬之驌回憶在感化期間能夠「隨 遇而安,服從命令,……結果一切都很順利」,3 年屆 滿就重獲自由,1 天也沒增加。
288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張翠梧
〈白色恐怖黑牢外的家屬生
本文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回憶政治犯繫獄直到出獄
活點滴〉 , 《台灣文學評論》 ,7
之後,親人在社會上生活點滴的紀錄。事件主角是就讀
卷 3 期(2007.07),頁 167-179
台中高商期間,因參與學校讀書會而被控「參與匪偽組 織,意圖顛覆政府」判刑十二年的張振騰。對於骨肉分 離的傷痛、親人音訊全無(而後得知囚於綠島,遠隔海 洋)的焦慮,以及政治犯家屬在社會上面對的差別待 遇,本文都有詳盡的敘述,對於這一切苦難始作俑者的 國民黨政權自是難掩憤恨;但這篇敘述最令人動容的, 仍是跨越波濤阻隔及人為的冷漠與敵視,始終互相支持 照顧的親情牽絆,最終讓這一家人得以在歷盡摧殘之 後,還能幸運獲得團圓,繼續被耽誤的人生。
陳俐甫
〈一位跨越兩個時代的台灣
此文係以口述歷史為體裁的期刊文章資料。〈歐黃漳先
警察─歐黃漳先生口述歷
生口述歷史〉則係根據作者於 1996 年 4 月 10 日進行之
史〉, 《台北文獻》,126 期
訪問紀錄整理而成。受訪者歐黃漳指出泰半跨越日治時
(1998.12),頁 247-258
期與國民黨時期的警員,在往後國民政府主政下皆難有 公平的升遷機會,而當時白色恐怖的肅清亦涉及至台灣 警界,「二二八事件後與白色恐怖時期陸續有因思想理 由被捕的,台籍警察大都由台北方面派來的警察到當地 直接以叫去台北開會方式補走,咸信是送到林頂立等相 關的軍統情治機關被審訊,幸運者是突然消失幾個月後 回來,免職回家了事,不幸者就被判刑入獄甚至犧牲性 命,四、五○年代的白色恐怖在台灣警界也造成一股風 聲鶴唳,人人自危的氣氛。」。
藍博洲
〈白色恐怖的掘墓人─曾梅
本文是以口述訪談為基礎撰寫而成的第一人稱傳記,從
蘭〉, 《客家》 ,(上)、(中)
白色恐怖受難者曾梅蘭(1930-)的角度,敘述他和胞兄徐
、(下),74 期-76 期
慶蘭(1924-1952)的故事。前半段從兩人自日治末年到戰
(1996.08-1996.10),頁 38-41、 後的成長背景,先後捲入白色恐怖案件的過程及所受刑 70-73、66-69
訊(徐慶蘭涉入「苗栗地區工委會銅鑼支部案」 ,被捕後 一度逃走,再次被捕後遭槍決;曾梅蘭受人之託送信遭 告發,以參加組織罪名判刑十年),在軍法處的兄弟重 逢與死別,以及曾梅蘭在安坑軍人監獄服刑期間聽聞的 胞兄逃亡生活;後半段則是曾氏出獄後一面以泥水匠工 作謀生,一面謹記父母心願在大台北地區持續尋找胞兄 屍骨下落,終於在 1993 年 5 月透過熟識的撿骨師協助, 意外在六張犁尋獲徐慶蘭及大批政治受難者的墓塚,並 在政治受難者互助會支援下找出 201 個受難者墓塚,由 當年經手人證實收葬過程無誤,最終將胞兄歸葬的歷
289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程。
陳英泰
〈期待正義的天光〉 ,收入:
這是 1950 年代政治受難者陳英泰為《人權之路 2008
人權之路編輯小組主編,《人
新版─台灣民主人權回顧》所撰寫的序言。本文言簡意
權之路 2008 新版─台灣民主
賅地描述白色恐怖時期關於他個人、乃至一般政治受難
人權回顧》,台北:陳文成博
者相當普遍的遭遇,包括入獄與出獄後的處境。最後,
士紀念基金會,2008,頁 2-5
他期待本書「對於幫助世人認清白色恐怖、維護人權價 值、儘早使台灣完成轉型正義而還社會以公道,能做出 重要的貢獻」 。
楊碧川
〈暴力的美學〉,收入:李禎
這是政治受難者楊碧川為《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
祥編撰, 《人權之路:台灣民
顧》一書所寫的序言。作者指出:「暴力的可怕,就在
。又說: 「政治犯面對的是永恆的 主人權回顧》 ,台北:玉山社, 於讓一個人永遠恐懼」 2002,頁 8-10
暴力。監獄不過是一道圍牆,鐵窗外的世界更加恐怖。」 作者最後對「權力者」做出如下的分析:「權力者以為 用恐怖暴力可以永坐鐵桶江山,其實他們的內心充滿了 恐懼。」
廖中山
〈少年台灣與台灣少年〉
本文是為「興台會案」政治犯陳三興的回憶錄《少年政
,收入:陳三興著, 《少年政
治犯非常回憶錄》所作的序言。本文先介紹背景:1957
治犯非常回憶錄》,台北:前
年,6 名高雄中學初中部二年級的學生組成「興台會」;
衛出版社,1999,頁 11-14
1959 年,進而成立「台灣獨立聯盟」;1962 年, 「興台 會案」爆發,陳三興等人成了少年政治犯。此外,本文 指出:「『政治犯』是中國歷史上永續經營的事業」 ,其 中以無辜牽連者為最多。再者,作者將戰後台灣的政治 犯區分為「中國的/紅帽子/匪諜」與「台灣的/白帽子/ 台獨」兩大類。更指出:「在大中國意識主導下的各種 媒體,對有關白色恐怖的解釋權,幾乎全部交付給『中 國的政治犯』 ;這對真正的『台灣人(非中國人)是不 公平的,且有誤導『台灣歷史』之嫌。」不過,針對此 一現象,作者也指出:「當然,台灣人也有努力不夠之 責」。
陳儀深
〈高玉樹先生訪問記錄〉 , 《口
高玉樹先生的訪談紀錄,過程中,高玉樹主要是就仿間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在「蘇東啟案」中,對其相關的評判與敘述,進行釐清
王景玲、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與辯駁。首先,高玉樹提到:「至於判決書說要在聯合
朱怡婷
所,2000 年 12 月,頁 280-292
國開會期間舉事,我是頭一次聽到,之前完成不知道。
(記錄)
另外,宣稱派林東鏗到台北來找我的事情,我也忘記 了,完成沒有印象。」 ,再者,關於「情報單位要辦蘇 東啟,順便用這件事情陷害我,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回 事,我之前也未曾看過警備總部的判決書,他們在判決
290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書用『XXX』代表高玉樹,哪有公文書用『XXX』代 表人名的作法?」 ,另外, 「至於蘇洪月嬌所說,因為我 與當時警總的副總司令李立柏是好朋友,因他的通風報 信,並且勸我自首,我才未被抓走云云,並非實情。」。
陳儀深
〈蘇洪月嬌女士(蘇東啟之妻)
蘇洪月嬌 1930 年出生於雲林縣北港鎮,18 遂與蘇東啟
(訪問)
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 10
訂婚,隔年結為連理。1961 年,對於雷震被捕乙案,
王景玲
期: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 ,
蘇東啟在雲林縣議會提案要求釋放雷震,該案獲全體議
(記錄)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員通過,當晚蘇東啟與蘇洪月交即被逮捕。蘇洪月嬌被
年 12 月,頁 13-40
北送至台北青島東路的軍法處看守所,後即以「知匪不 報」罪名起訴,判刑兩年。入獄期間,蘇洪月嬌被四抓 三放,最後一次則關押至警總軍法處軍人看守所前後近 三年,其中,由於家中幼子無人照顧,遂將當時四個月 大的蘇治原代入監獄照顧,歷時兩年三個月。同時,整 起訪談過程,蘇洪月嬌亦提及,蘇東啟起先是被警總關 押至台北昆明街的警總保安處看守所,起訴後,轉送至 位於青島東路的警總軍法處看守所,等到正式判決成 立,又送往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再逕送台東泰源監獄, 二十八天後則又用專機送回新店安坑軍人監獄。
陳儀深
〈蘇治芬女士(蘇東啟之女)訪
蘇治芬為蘇東啟之女,1953 年出生於雲林縣北港鎮,
(訪問)
問紀錄〉, 《口述歷史 10 期:
在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對於蘇東啟乙案,蘇治芬
王景玲
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台
在訪談中憶述,1961 年 9 月 19 日凌晨,警調系統的情
(記錄)
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年
治人員即衝進家中,並將蘇東啟與蘇洪月嬌帶走。在雙
12 月,頁 41-53
親被逮捕後,蘇治芬與其兄弟姐妹即開始漂泊顛沛的日 子,後直至 1976 年蘇東啟出獄,一家人才又團圓。蘇 東啟晚年,在歷經多年牢獄的折磨,出獄後身體變得很 差,並且情緒很容易激動,動不動就會流眼淚,而最後 的日子中,蘇東啟更是在高血壓、糖尿病以及中風中渡 過。
陳儀深
〈蔡光武先生訪問記錄〉 , 《口
蔡光武是在大正十五年(1926 年),出生於雲林縣林內鄉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烏麻園仔,二二八期間,由於僅當任志願兵小隊長,非
王景玲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要角,因而逃過一劫。後來,逐漸步入政壇,當時,在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54-65
雲林縣議會與蘇東啟、蔡誅、薛外並稱「四大金剛」。 蔡光武先生回憶到,當時「蘇東啟先遭逮捕,一九六一 年九月間(在中秋節前後) ,我亦以『預備以非法之方 法顛覆政府』罪名被捕。他們先將我送到台北市西寧南 路警備總部的軍法處囚禁,……半年後,我被送往青島 東路的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兩、三個
291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月後,我又被送回西寧南路上的軍法處監禁,……後 來,判決確定為十二年徒刑後,再被轉送到新店看守所 監禁,最後至台東縣泰源仁監服刑」 。另外,蔡光武亦 提到,當時受牽連入獄的人數不下於美麗島事件,許多 人皆被判處無期徒刑與十二年有期徒刑,而蔡光武則是 在上訴後改判七年有期徒刑。
陳儀深
〈蔡二煌先生(蔡光武之子)訪
蔡二煌為蔡光武的長子,蔡光武被捕時就讀林中國小五
(訪問)
問記錄〉, 《口述歷史 10 期:
年級。對於蔡光武被捕,蔡二煌回憶:「中秋節傍晚,
王景玲
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台
父親剛剛從後門進來,準備與我門一起吃晚飯,馬上有
(記錄)
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年
三、四個便衣破前門而入,帶走了他」 。另方面,對於
12 月,頁 66-82
蔡光武的入獄,蔡二煌亦在訪談中提到,「父親坐牢只 是行為受到限制,卻『不愁吃穿』。但我們這些家屬, 不但要煩惱如何生存下去,還需承受外面加諸於精神上 的打擊與磨難」,如其胞弟蔡三志,在擔任職業軍人期 間,即不斷受到打壓,除在升遷管道受到壓迫,後更被 迫退伍。
陳儀深
〈張茂鐘先生訪問記錄〉 , 《口
張茂鐘於 1925 年出生於嘉義市。張茂鐘回憶其入獄經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過:1969 年 9 月 19 日,先是被嘉義民雄派出所警員約
王景玲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談,後即北送至西南南路的保安處,再逕送青島東路三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01-114
號的軍法處等待判決。起初,張茂鐘被以「發動武裝革 命,從事台灣獨立」為由判處死刑,後經上訴改判無期 徒刑,而判決裁定後,張茂鐘即被關押至新店安坑軍人 監獄的信監,一年多後,再後送台東泰源監獄,服刑期 間則因故,於服刑期滿後,繼續被留置感訓三年。
陳儀深
〈張世欽先生訪問記錄〉 , 《口
張世欽是 1928 年 1 月 25 日出生於台北下奎府町(現在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的台北市建成區),並在太平公學校就讀,在蘇東啟案
王景玲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中,張世欽主要是擔任聯絡事宜的工作。張世欽是在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42-153
1962 年 3 月 12 日,同李慶斌、詹益仁等十二名涉案人, 於台北青島東路的軍法處受審後即被押,三、四年後轉 送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後再逕送台東泰源監獄,在泰源 監獄期間由於爆發泰源事件,被送至綠島,最後則是在 土城的生產教育實驗所出獄。
陳儀深
〈詹益豐(詹益仁之弟)訪問紀
詹益豐出生於 1944 年,家中詹益仁為長子,而詹益豐
(訪問)
錄〉, 《口述歷史 10 期:蘇東
則為么兒。詹益豐憶即,由於詹益人在虎尾開設「國際
朱怡婷
啟政治案件專輯》,台北:中
照相館」 ,因此,如張茂鐘、林東鏗、黃樹琳、李慶斌、
(記錄)
研院近史所,2000 年 12 月,
陳金全、張世欽、陳火城、王茂己、蘇映、沈坤等相關
頁 83-100
蘇東啟涉案人,當時,晚上常在「國際照相館」聚集。
292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關於詹益仁被捕經過,詹益豐提及,1961 年 9 月,首 先是蘇東啟在自宅被捕,同日下午林東鏗在黃金戲院被 捕,張茂鐘則在民雄落網,而詹益仁是自己投案後,經 過七個月後才被逮捕。與詹益仁相同,投案經過一段時 間才被捕者,計有:黃樹琳、李慶斌、陳金全、張世欽、 陳火城、蘇映、沈坤、廖景星、黃德賢、王茂己、廖炎 林、廖阿祈等。另關於詹益仁的移監經過,詹益豐指出, 先是被帶到台北西寧南路警總保安處,後移至青島東路 軍法處看守所,再逕送新店安坑軍人監獄,最後則移送 綠島。
陳儀深
〈王錦春先生訪問記錄〉 , 《口
王錦春於 1938 年出生在雲林縣虎尾鎮,而據其所述會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加入台獨運動,則是因為詹益仁的牽線。王錦春回憶其
朱怡婷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被逮捕的經過:「九月十八日案發,九月底我就被約談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32-141
了,……我被約談過一次之後,一直到隔年(即一九六 一年)的五月才被逮捕入獄。當時虎尾當地的調查人員 陪同我們一行人一起上台北,共有江柱、沈坤、張世欽、 李 慶 斌 和 我 , …… 後 來 到 警 總 軍 法 赤 就 被 關 起 來 了,……待了將近兩年」 。而王錦春在五年刑期確判後, 即送至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後再被移監到台東泰源監 獄,直至期滿出獄。
陳儀深
〈林光庸先生訪問記錄〉 , 《口
林光庸是在 1934 年 12 月 12 日,出生於雲林縣斗六鎮,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後因雲林縣長選舉而認識蘇東啟。林光庸回憶被捕當天
朱怡婷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的經 過:「一下班 便有兩個人 將我拉到虎 尾一間茶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54-165
室,……回到家時我剛把門關上,『砰』地一聲門又被 打開,外面已被警察團團圍住,…後來便將我帶到警察 局。……到保安處後,我被單獨關在一間密室,不讓我 和別人有交談的機會。……問訊之後被移送至軍法處看 守所,四個月後便首次判決。」 。林光庸初審判處十二 年有期徒刑,覆判後以二條一改判七年,確判後即移送 台東泰源監獄關押。
陳儀深
〈張邦彥先生訪問記錄〉 , 《口
張邦彥是雲林縣連內鄉人,出生於 1939 年,而依其所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述,會涉入蘇東啟案是因蔡光武的緣故。張邦彥是在服
朱怡婷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役期間被捕,並關押至台北警總保安處,後確判七年有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83-191
情徒刑,在青島東路的軍法處出獄。
陳儀深
〈鄭清田先生訪問記錄〉 , 《口
鄭清田是在 1938 年 3 月 23 日出生於九份。鄭正成被捕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是在部隊移防鳳山後,總計海軍陸戰隊被捕者除鄭清田
朱怡婷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外,有陳庚辛、鄭金河、莊來明、詹天增、吳進來、林
293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231-248
江波、鄭正成、洪才榮等九人,鄭清田回憶被捕當天: 「那天晚上,輔導長臨時要我出公差,……結果一去就 被憲乒用槍押著往外走」 。之後鄭清田被移送台北青島 東路的軍法處看守所,再逕送新店安坑軍人監獄,確判 十二年有期徒刑定讞後,即關押至台東泰源監獄,後因 「泰源事件」被移送綠島,並多關了三年的時間。
陳儀深
〈林東鏗先生訪問記錄〉 , 《口
此訪談過程,由於受訪者處於中風復建的情況,言語較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為困難,因此,過程即以問答方式進行,而現場除林東
林東璟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鏗夫妻外,亦有難友王錦春作陪。林東鏗於 1924 年出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15-131
生於雲林縣西螺鎮,年少時曾參與過二二八事件,婚 後,即在雲林虎尾的黃金戲院工作。就蘇東啟案最為關 鍵的部份「林東鏗北上敦請高玉樹出面領導,雖不果, 仍於歸途中打電報通知雲林的同志如其行動」乙事,林 東鏗表示,當時是蘇東啟帶他一道去高玉樹家請高玉樹 參加領導,過程中,高玉樹表示「回去連絡看看,如果 事成,他隨後會出手幫忙」 。再者,關於當時未明確獲 得高玉樹首肯,即先行通知雲林同志「訂貨須照其交」 的行動暗語乙事,林東鏗認為「不管怎樣,一定要拼一 場!而且一定會成功。我知道中國軍隊的特性,一旦發 生事情,大頭一定先跑。是我們自己人手不夠,有些人 沒來,空軍的、鄉下人沒來,配合度不夠!」 。此外, 林東鏗並指出「蘇東啟認為時機很成熟,他和我說了兩 次,第二次還帶我去見李萬居」 。而對於自己的入獄經 過,林東鏗回憶,先是在 1961 年 9 月 19 日被捕後,即 移送台北青島東路的保安處,判刑十五年後,再送至新 店安坑軍人監獄,最後轉至景美並在此出獄。
陳儀深
〈黃錫琅先生訪問記錄〉 , 《口
黃錫琅出生於雲林縣斗六鎮,家中排行第二,台大法律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系畢業,祖父是清朝秀才,父親則為古坑郵局局長,而
林東璟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其受牽連是因林光庸的關係。黃錫琅回憶被捕過程, 「有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66-174
一天,我在古坑中學教書的時候,來了一輛警察局的車 輛,……就把我載到警察局,然後用火車送我到台 北。」 。黃錫琅起初是被送至警總保安處,兩、三個月 後再被送到青島東路三號的軍法處看守所。初判是以 「陰謀叛亂」處以五年徒刑,覆判時則改以「參加叛亂 組織」判刑五年有期徒刑,確判後,即被關押至新店安 坑軍人監獄,半年後轉送臺東泰源監獄直至期滿。黃錫 琅提到,在其出獄時並無獲得「服刑期滿證明書」 ,也
294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沒有任何的書面文件,並對整起事件指出「我認為,所 謂虎尾造反事件,很多都是警總加油添醋,事情原本並 沒有那麼嚴重。」。
陳儀深
〈顏錦福先生訪問記錄〉 , 《口
顏錦福於 1937 年出生在嘉義,而其與蘇東啟的結識,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是透過許錦亭的介紹。顏錦福是在蘇東啟被捕的兩天後
林東璟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遭到逮捕,回憶被補當天情形:「半夜一點鐘,我在嘉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92-206
義的住處被憲兵包圍,強力探照燈四處都是,我開門後 被兩個人制伏…就被帶走了……早上八九點到達西寧 南路的保安處」,後再逕送青島東路的軍法處,並被判 處兩年有期徒刑,此後,顏錦福即被關押在軍法處,直 至刑滿出獄。
陳儀深
〈李志元先生訪問記錄〉 , 《口
李志元是在 1939 年出生於雲林縣北港鎮,在虎尾空軍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訓練中心服役,蘇東啟三兄蘇東賢之子蘇聰毅是其嘉義
林東璟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高職同學,曾為蘇東啟助選過雲林縣長,並透過許錦亭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207-216
而認識顏錦福。李志元被捕後旋即送至台北西寧南路的 保安處,後相繼轉囚台灣各監獄,依其所述「台灣關政 治犯的地方我大都去過」,最後是關押至台東泰源監 獄。李志元初審判處八年有期徒刑,後覆判則以「默許 參加」改處七年有期徒刑。
陳儀深
〈鄭正成先生訪問記錄〉 , 《口
1938 年,鄭正成出生於台北泰山,後在林口長大。由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於,鄭正成同為「蘇東啟案」與「泰源監獄事件」的重
林東璟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要關係人,因此,關於鄭正成的訪談可分為兩個脈絡來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217-230
看:首先,在「蘇東啟案」中,據鄭正成所述,其與蘇 東啟、蔡光武等人事前並不認識,是直到案發後才認 識,並指出「那時有五十多人被抓,後來放了三、四人, 最後是四十七人到五十人左右被起訴」 ;而在「泰源監 獄事件」 ,鄭正成為當時逃獄六人中唯一未被判處死刑 者,對整起事件經過鄭正成回憶:「鄭金河用銼刀磨成 武器,殺了警衛,奪了武器,我因病在身,沒有參加, 但事發後,我也無法脫離關係,只好各自逃到山裡面」 。 而之所以未被判處死刑,鄭正成指出「有人說我是裝瘋 賣傻。但是重點不在於此,重點是:『心動則意動,意 動則謂之著手進行。』」 。鄭正成因蘇東啟案」判處時按 年有期徒刑,因「泰源監獄事件」判處十六年六個月有 期徒刑,總計二十八年六個月,並實際執行刑期十八年 三個月。另外,被關押過的地方,則包括台北青島東路 軍法處看守所、台東泰源監獄、新店安坑軍人監獄、綠
295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島監獄以及土城看守所等地
陳儀深
〈莊寬裕先生訪問記錄〉 , 《口
莊(蔡)寬裕出生於 1933 年的台北,後在台中長大。
(訪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莊(蔡)寬裕原是被關押在新店安坑軍人監獄,1964
林東璟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年 3 月才轉監至台東泰源監獄,1970 年 2 月 8 日爆發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249-279
「泰源事件」 ,隔年即被送至綠島新生訓導處。而關於 「泰源事件」的前因後果,莊(蔡)寬裕指出其實當時 獄友與獄方其實算的上是「命運共同體」 ,並回憶當天 情況:輔導長「也不下令抓人,反而還對那六人說: 『快 走!快走!』而鄭金河也不願意殺輔導長,因為輔導長 雖不是支持者,但至少是同情者,大家平常都很聊得 來,意識型態也相符合」。
陳儀深(訪
〈陳世鑑先生訪問記錄〉 , 《口
陳世鑑是雲林縣斗六鎮重光里人,出生於 1933 年 6 月
問)
述歷史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
5 日,並在黃錫琅家中透過林光庸介紹而認識蘇東啟。
簡佳慧
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史
陳世鑑回憶被捕經過:「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便
(記錄)
所,2000 年 12 月,頁 175-182
衣特務開了兩台吉普車進入校園,……便把我銬走 了。……後來我被帶到特務事務所,不久,就把我載到 台中車站旁的警備總部遊查組,……在眾目睽睽之下, 將我銬著一路到台北。」 。陳世鑑起初是被關押至台北 西寧南路的保安處,後再逕送青島東路三號的警總看守 所,判刑五年確定後,即移監台東泰源監獄直至服刑期 滿。
陳儀深(訪
〈謝東隆先生訪問紀錄〉 , 《口
謝東隆出生於一九四0年,出生後即過繼給養父謝車,
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並與胞弟謝東榮就讀六腳國校,而因家住許世賢隔壁,
王景玲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養父與許世賢、張進通夫婦友好。謝東隆回憶謝東榮的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62-77
被捕經過:「他是在湖口當裝甲兵。他因說了軍隊是人 民公社之類的話,就被判刑了。……他的個性很愛打抱 不平,可能在軍中看不慣輔導長的作風,…輔導長想要 整他,才陷害他的。」 。謝東榮被槍決之後,即埋葬在 台北辛亥路旁的墓園,若干年進行撿骨後,才移葬回六 腳鄉。此外,由於當時受謝東榮被槍決的影響,「那時 調查局、警總的人都會跟著我,不論要找工作或創業都 碰壁……家裡有政治犯的背景,就算想出國也出不去」 。
陳儀深
〈李萬章先生訪問紀錄〉 , 《口
李萬章是 1948 年出生於高雄,被捕時左營新兵訓練中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心服役。回憶被捕經過,李萬章指出:「民國五十六年
王景玲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67 年)間被抓以後,我先被關在左營的海軍看守所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190-200
內,前後將近一年。然後被宣判有期徒刑七年,經上訴 就直接用海軍的專車送去泰源監獄」 。 「泰源事件」發生
296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後,李萬章及背後送綠島監獄,並與柯旗化關押在一 起,而在七年刑期服滿後,被留訓逕送至綠島監獄旁的 新生訓導處。
陳儀深
〈陳明發先生訪問紀錄〉 , 《口
陳明發是 1940 年,出生於高雄苓雅五權街。回憶被捕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經過,陳明發指出:「當局原本要拿二二八事件的帽子
王景玲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給我戴,後因戴不下去才又藉陳清鍛事件,以籌組秘密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241-264
政府的罪名抓我入獄,……當初抓我的是高雄第五分 局,…問了口供,就送我去台北市西寧南路(東本願寺) 保安處羈押。後來又被關在青島東路的警備總部軍法處 一段時間,……被判十年……判決確定後,才送我們去 安坑監獄正式發監服刑。」 ,後在 1967 年移送台東泰源 監獄。而就泰源事件的起因,陳明發認為有兩項主因: 一、認為國民政府一點改進、革新都沒有;二、響應彭 明敏逃亡海外。
陳儀深
〈鄭正成先生訪問紀錄〉 , 《口
在《口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專輯》中,鄭正成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特別在前回「蘇東啟案」中若干事件的過程進行補述。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鄭正成指出:一、泰源監獄的發生原因確與彭明敏逃去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9-36
外國有關;二、泰源事件的發生並與江炳興的調來有很 大關係;三、「整起計畫是由外役扮演主動的角色,押 房裡的人則必須等到外役控制情勢後才配合行動」; 四、原先舉事的時間訂於正月初一(國歷二月六日)行 動,後因武器準備不及,才延至正月初三(國曆二月八 日)進行;五、當時,原本鄭正成是與鄭金河共同擊殺 連長,後因連長不在監獄內而未果;六、逃亡過程,一 開始是採分組逃亡,其中,陳良、詹天增與江炳興同組, 而鄭金和則與謝東榮一組。
陳儀深
〈江月慧女士訪問紀錄〉 , 《口
江月慧是民國四十二年出生於台中縣大里塗城,家中共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有七個兄弟姊妹,江炳興排行老大,而江月慧則排第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四。江月慧回憶:「大哥是在民國五十二年被抓,那年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37-61
我才十歲,足歲九歲……我哥哥和吳俊輝是台中一中高 中部的同學,因為兩人常在一起討論事情,所以引起學 校的注意。」 。江炳興被槍決後,先就近安葬在木柵公 墓,民國七十年,撿骨完才移回台中大里的仁化公墓, 民國八十幾年再遷至五福公墓,最後在民國九十年農曆 十月,移葬至南投的萬丹鄉公墓。另外,在泰源事件發 生後,家中在半夜或凌晨的時間,警察常常跑來查,甚 至連床底下也搜。
297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陳儀深
〈蔡寬裕先生訪問紀錄〉 , 《口
蔡寬裕認為「泰源事件」發生的近因在於,「由島內發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聲,要支持人在海外的彭教授,……如果國民政府退出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聯合國,就意味著美國不支持台灣,這樣台灣會發生危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78-118
險,基於此台灣必須有獨立的行動」 ;另方面,則由於 廖文毅投降回台後,台獨運動即漸趨沉寂,因此,若無 人來發動,則台獨將會變得沒有聲音,這是泰源事件發 生的遠因。而整起計畫之所以轉趨積極,主要有兩個原 因:一、江炳興來到泰源監獄後,才開始積極推動計畫, 這是屬於人的因素。二、監獄警衛隊調動頻繁,因此, 若不積極推動,則舉事機會渺茫,這是內部因素,而與 警衛隊的聯繫,主要是由鄭金河與江炳興負責。此外, 蔡寬裕並指出,泰源事件的主導者是鄭金河,而目標則 為攻佔「中廣台東台」 ,並藉此發出台獨的聲音,而要 播送聲音的錄音帶共有北京語、河洛語、英語及日語四 種版本,此部分則依賴東河鄉北源村天主堂神父的支 援。最後,對於整起事件未繼續擴大,蔡寬裕則推測: 「因為獄方認為事態嚴重,所以在情治單位接管之前, 這些證據已經事先被毀滅,這六個人以二條一『叛亂罪 起訴』 ,如果有搜到這些證據,一定會牽連到更多人」。
陳儀深
〈高金郎先生訪問紀錄〉 , 《口
高金郎是民國二十九年,出生於雲林縣口湖鄉下崙。並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從民國五十三年五月起坐牢,直到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十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四日減刑出獄,前後共入監十二年三個多月。高金郎提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119-143
及,之所以被捕是受「廖文毅台獨案」而入獄,最初, 是被關押在基隆的一個山洞裡,後被送至台北大直的海 軍總部,最後在民國五十三年五月確判,旋即移送台東 泰源監獄。關於整起舉事經過,高金郎表示主要人物有 外役的鄭金河與江炳興、仁監的陳三興以及義監的吳俊 輝與高金郎本身,並且當時主要是採「集體領導」 。當 時游說警衛連工作的主要是江炳興與鄭金河,而整個警 衛連中,加入舉事的約有二十五至三十人,山地青年約 有三十人,同時仁監與義監加起來約有五十人參與。另 外,高金郎並特別指出:「蘇東啟案與泰源監獄事件並 沒有特別的關連,事後五個被槍殺的人當中有三個人的 背景屬蘇案,我認為這是一個偶然。」。
陳儀深(訪
〈陳三興先生訪問紀錄〉 , 《口
陳三興是 1942 年在恆春出生,父母親是澎湖人,後搬
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至高雄定居。陳三興回憶被捕經過:「我先是被送到高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雄市警察局,大約一個禮拜之後轉送到台北板橋分局,
298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144-167
三、五天之後,在高雄被抓到的人都一起送到位於青島 東路的軍法處」。確判無期徒刑後,陳三興先是待在軍 法處,後送至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再轉送泰源監獄,後 因泰源事件爆發而後送綠島,最後則於台北土城仁愛教 育實驗所出獄。對於「泰源事件」的發生,陳三興指出 幾個關鍵的部分,首先,鄭金河所謂警衛連連長支持一 事,事實上並非正式的承諾,因而,最後警衛連並沒有 支持舉事行動;再者,就響應彭明敏一事,在陳三興的 回憶中,泰源舉事並沒有特別要響應誰。
陳儀深
〈林明永先生訪問紀錄〉 , 《口
林明永是民國二十九年,出生於台中潭子鄉,並在服役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時被捕入獄。林明永首先在關押在大直海軍總部,判刑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十年確定後,旋即送至台東泰源監獄,後因「泰源事件」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201-225
爆發,再移送至綠島監獄。林明永回憶舉事經過,「正 月初三(二月八日)行動當天,我和(李)萬章到外面負 責接應,………當天我們藉口要包水餃,到廚房拿了兩 支菜刀,……目的是要拿鑰匙放人,把其他不必要的人 關在押房裡,我們的人放出來。……行動主要是靠外役 和警衛連,不是靠押房裡的人」。
陳儀深
〈林金煌先生訪問紀錄〉 , 《口
林金煌是民國十七年,出生於台中縣烏日鄉前竹村,後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因蘇東啟案受牽連而入獄。林金煌回憶被捕過程:「我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在自家的診所中被捕,首先送去西寧南路的保安處,之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265-280
後送去位於青島東路的軍法處看守所」 ,後判刑十年定 讞,刑期的最後兩年被送至台東泰源監獄,而在刑滿 後,又因泰源事件延訓兩年,並後送綠島。對於延訓原 因,林金煌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泰源事件的牽連緣故, 此為最主要;二、台灣退出聯合國。
陳儀深
〈黃金島先生訪問紀錄〉 , 《口
黃金島是於民國十五年,出生於台中南屯,曾於二二八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事件中參與由謝雪紅所領導的二七部隊,失敗後即展開
潘彥蓉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多年的隱姓埋名生活,後在民國四十年因古瑞明的關係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281-311
被捕,判處無期徒刑。對於關押的處所,無論是保密局、 軍法處、新店安坑軍人監獄、綠島新生訓導處、台東泰 源監獄、綠島感訓監獄等,黃金島都曾待過,總計關押 時間達二十四年之久。對於泰源事件舉事經過,黃金島 回憶:「他們打算舉事後,要切斷監獄的通訊,釋放犯 人,計畫佔領電台,要向國際傳遞台灣人有獨立的意 願,證明蔣介石說台灣沒有政治犯,是不正確的。」。
陳儀深
〈在美國救援呂秀蓮的臺灣
張希典先生出生於 1943 年的嘉義,並因柯麟的關係而 299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訪問)
人:張希典先生訪問紀錄〉 ,
經營電影院,曾因二二八事件受到波及,台大電機系畢
潘彥蓉
《口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
業後赴美留學並取得博士學位。張希典並提到,當初台
(紀錄)
事件專輯》,台北:中研院近
灣爆發「美麗島事件」時之所以會選擇呂秀蓮為救援對
史所,2002 年 8 月,頁 312-337
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呂秀蓮的女性身分;二、呂 秀蓮是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對美國人而言具有親切感; 三、呂秀蓮當時罹患甲狀腺癌。
陳儀深
〈李萬居先生的子女:李南輝
李南輝出生於 1935 的上海,是李萬居的長子,底下尚
(訪問)
先生(長子)訪問紀錄〉, 《口述
有大弟李南雄、二弟李少禹及妹妹李湘如。李南輝回憶
潘彥蓉
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專
「雷震案」爆發時,「當時有報紙報導說,雷震、殷海
(紀錄)
輯》,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光和李萬居等人,都在逮捕的名單之列。但是當時我們
2002 年 8 月,頁 338-352
從報社得到的消息是,蔣介石曾做一批示說『此人(李 萬居)愛國』,所以只捉了雷震」,不過,國民黨仍下令 「所有的機關不許訂閱《公論報》、不許在《公論報》 登廣告、不能協助推銷」 ,後《公論報》終於 1961 年易 手。
陳儀深
〈李萬居先生的子女:李南雄
李南雄於 1940 年在香港出生,為李萬居次子。李南雄
(訪問)
先生(次子)訪問紀錄〉, 《口述
回憶李萬居遭受政治迫害的經驗,主要有兩次:首先,
潘彥蓉
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專
在二二八的時候,「有一天早上十點鐘左右,有一輛載
(紀錄)
輯》,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滿阿兵哥的公共汽車來找父親,一群軍人將父親圍住,
2002 年 8 月,頁 353-368
並將父親身上配掛的國大代表徽章扯掉,還打他耳 光。……後來聽人提起,說那次本來要抓父親去槍 斃。」 ;再者,則是「蘇東啟案」爆發時, 「蘇東啟案是 國民黨為了釜底抽薪,藉此可以削弱我父親的基礎」。
陳儀深
〈李萬居先生的子女:李湘如
李湘如出生於南京,是李萬居的長女。對於來台後,李
(訪問)
女士(長女)訪問紀錄〉, 《口述
萬居的種種事蹟,李湘如印象最深刻的是「瀞園火災事
辛明芳
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專
件」,並指出當時「大約已晚上十點多,……這時候突
(紀錄)
輯》,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然來了一通不知名的電話,……正說著,家裡就傳出失
2002 年 8 月,頁 369-384
火了,我急著跟通話的對方說我家裡發生火災了,…… 請他掛掉,但對方卻沒有掛掉,也不再出聲,而電話因 此無法撥出去,……當時救火員的態度,居然絲毫不緊 張,還一面救火、一面談笑,在火燒完之後警察就來了, 第一件事就是以『火災肇事』為由要抓我父親」 。
陳儀深
〈吳俊輝先生訪問紀錄〉 , 《口
吳俊輝是 1939 年出生於台中市。並回憶當時被捕經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過, 「1963 年 6 月初,我大學二年級期考時,在台中家
簡佳慧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裡被調查局人員抓走,起初被關在台中復興路調查站接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168-189
受疲勞審訊,……待了三、四天之後,他們又把我送到 台北三張犁調查局留質室……1964 年 2 月 4 日被送往 300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警總看守所(台北市青島東路三段),至 6 月尚未起訴, 因而轉送警總的保安處重新調查。……中秋節剛過,我 被轉送至六張犁一處過去日本人監禁及審問間諜的地 方」。關於「泰源事件」的發生,吳俊輝認為有幾個原 因:首先,因刑期過長,受刑人遇到機會即想一拼;二 者,獄友間皆清楚,縱使回到社會,這一生也會受到情 治人員侵擾,因此能拼則拼;三者,一方面覺得台灣人 的心生在國際上被埋沒,另方面痛心台灣人所受到的歧 視與壓迫。
陳儀深
〈鄭清田先生訪問紀錄〉 , 《口
鄭清田出生在台北縣,1963 年因蘇東啟案被判處十二
(訪問)
述歷史 11 期:泰源監獄事件
年有期徒刑,後旋即從台北青島東路警總軍法處移監至
簡佳慧
專輯》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台東泰源監獄。鄭清田回憶舉事經過,「原本江炳興和
(紀錄)
2002 年 8 月,頁 226-240
鄭金河決定要在十月展開行動,後來考慮要看聯合國開 會的結果如何在行事……鄭金河原本計劃要在 2 月 6 日(正月初一)晚上起義行動,但那天有些要配合行動的 士官兵放假回家,才又延到2月8日(正月初三)」 。而 關於獄方態度,鄭清田亦指出:事發當天台籍紀輔導長 「不斷勸阻鄭金河,如果發動暴動,這裡會死很多人, 而且不到半個鐘頭部隊和直昇機都圍過來,逃也逃不 掉,要他們趕快走,退入山區」。
〈謝新傑先生訪問紀錄〉 , 《戒
謝新傑(1920-) ,桃園中壢客家人,台北高等商業學校
問、王玉蘭、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東亞經濟專修科畢業,二戰期間曾在日本駐菲律賓軍政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監部工作,對日治時代的認知是日人與台人各行其是、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互不干涉,在海外亦無差別待遇。戰後僥倖生還台灣,
年 6 月),5-18
二二八事件時目擊軍隊在圓環打殺群眾,隨後進入華南
沈 懷 玉 訪
鐘玉霞紀錄
銀行任存款課課員,與邱永漢同事;因商校同學劉英 德、吳義雄、吳金堂(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自首) ,及 朋友帶來聚會討論的友人謝湧鏡(槍決)等人牽連,1950 年 2 月被保密局逮捕,移送軍法處,以「參加叛亂組織 為叛徒工作」罪名判刑十五年,在綠島服刑十四年,是 第一批被送往綠島的「新生」之一,出獄後仍長期遭監 視及社會排斥。 沈 懷 玉 訪
〈高明柏先生訪問紀錄〉 , 《戒
高明柏(1930-) ,台北人,因家庭薰陶而產生漢民族意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識,戰後就讀開南商工時受教於「學生工作委員會案」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案首李水井(1920-1950) ,得以接觸左翼書刊及社會主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義思想;隨後轉學延平學院,在台北市稅捐稽徵處工
年 6 月),19-34
讀,1950 年 5 月因李水井指認曾參加讀書會而被保密
301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局逮捕,先後監禁於保密局南所、北所(高砂鐵工廠)、 軍法處,以「參加叛亂組織並吸收他人加入」判刑十二 年,隔年解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在綠島所受的政治 教育反而深化對共產黨的認識,與「學委會案」入獄的 台大醫院醫師胡鑫麟、林恩魁、胡寶珍等患難相助。出 獄後一度求職困難,先與難友合夥作生意,後進入美 商、日商公司才得以穩定工作。期望「不當政治審判條 例」能還自己清白。
沈 懷 玉 訪
〈林義旭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林義旭(1923-) ,台北人,第二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
問、王玉蘭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小學,在日治時期求學就業皆感受到強烈差別待遇。戰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後對國府接收後之社會問題感受深刻,並親眼目睹二二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八事件初期之街頭衝突。隨後加入校內讀書會研讀左翼
年 6 月),35-48
書刊以瞭解大陸局勢,並介紹邱奎壁、黃昆彬加入,儘 管只參與兩次,但已察覺讀書會不歡迎未受邀者。1950 年 5 月因參與讀書會一事被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 密局南所、北所及軍法處,以「參加叛亂組織並介紹他 人加入」判刑十二年;隔年移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 刑滿再被送往小琉球「第三職訓總隊」強迫勞動兩年。 出獄後以私校教師及家庭教師維生。
沈 懷 玉 訪
〈陳勤女士訪問紀錄〉 , 《戒嚴
陳勤(1922-) ,台北公館人,第三高女畢業後成為小學
問、曹如君紀
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
教師,戰後任教福星國小,負責指導合唱團及兒童才藝
錄
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
教育。在第三高女校友林雪嬌(即「台北市工委會案」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年 6
案首郭琇琮遺孀林至潔。亦因台北市工委會案被捕,判
月),49-79
刑十年)介紹加入鄉土藝術團,並提議加入社會改革討 論,雖經本人婉謝,1950 年 5 月仍因林雪嬌指認而被 保密局逮捕,關押於保密局南所、北所及軍法處,判刑 五年。交保生產後入獄,先在台北監獄服刑,隨後移送 綠島新生訓導處,1954 年遣返土城「生產教育實驗 所」,刑滿延遲半年始得出獄。隨後重拾教職,但在小 學任教期間仍長期遭受歧視對待及密告困擾。
沈 懷 玉 訪
〈林麗南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林麗南(1922-) ,嘉義人,台北工業學校機械科畢業,
問、鐘玉霞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日治後期因差別待遇及同事戰場見聞而逐漸產生漢民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族意識。戰後任職於公賣局,仍感受到本省與外省員工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的差別待遇。其弟林麗鏘在二二八事件時遇害,因事件
年 6 月),
刺激而開始閱讀左翼書刊,反思內戰局勢,1950 年 5
80-95
月受前同事高添丁(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槍決)、學長 陳海清牽連而被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南所、
302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北所及軍法處,以參與所謂「台北市工委會菸酒公賣局 支部」 , 「意圖顛覆政府並著手實行」罪名判刑十二年。 隨後由軍人監獄解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刑滿延遲兩 個月始獲釋放。出獄後創業有成,晚年積極投入街頭運 動,爭取白色恐怖受難者賠償及平反。
沈 懷 玉 訪
〈陳海清、陳素英父女訪問紀
陳海清(1921-) ,台北人,台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畢
問、鐘玉霞紀
錄〉 ,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
業,服務於專賣局,戰後繼續在公賣局任職技士。二二
錄
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台
八事件前夕曾號召員工組織工會,請願要求改善待遇,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事件後因此被憲兵隊關押一週。1950 年 5 月遭保密局
所,1999 年 6 月),96-109
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南所、北所、新店舊戲院監獄 及軍法處,被控由學弟林麗南介紹參加叛亂組織,判刑 十年,解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出獄後任職於保力達 及可爾必思公司。本輯亦訪問陳氏次女陳素英(1949 年生) ,敘述父親被捕之後母親耗盡家財四處尋夫的艱 辛,在職場上為歧視與耳語所困,卻堅持拉拔三個孩子 長大的努力,以及一家團圓之後全家長期受心靈創傷拖 磨的煎熬。
沈 懷 玉 訪
〈吳定國先生訪問紀錄〉 , 《戒
吳定國(1922-) ,台北艋舺人,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光
問、鐘玉霞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復後在台灣菸酒公賣局第二酒廠擔任倉儲員。1950 年 5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月遭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南所、北所及軍法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處,被控「參加叛亂組織」 「反對政府」 ,判刑五年,與
年 6 月),110-116
高添丁、陳海清同案;由內湖新生總隊解送綠島新生訓 導處服刑兩年後,因感訓成績不佳被送回新店軍人監 獄,刑滿時因「家人不可作保」延後四個月獲釋。出獄 後騎三輪車沿街販賣雜貨,長期受到員警監控。天性樂 觀安貧,將冤獄五載視為人生劫數。
沈 懷 玉 訪
〈呂聰明先生訪問紀錄〉 , 《戒
呂聰明(1925-) ,台北東園人,公學校畢業後回家務農,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在雙園地區耕作,田地與楊成吳、潘水匱鄰接,又結識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常到附近釣魚的朱耀珈醫師(死刑) ,因此受到牽連,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1950 年 5 月被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南所、
年 6 月),117-127
北所及軍法處,以「參加叛亂組織,吸收潘水匱加入, 受朱耀珈指示宣傳囤積糧食保護工廠」罪名判刑十五 年,解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刑滿後因尋找保人延遲 兩個月獲釋。出獄後在馬達工廠工作,由於自身受難經 驗而告誡下一代不參與政治,凡事看開就好。
沈 懷 玉 訪
〈楊成吳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楊成吳(1927-) ,台北東園人,公學校畢業後繼續就讀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東園青年學校,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受祖父影響而有祖
303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國意識,但在二二八事件中親見祖國軍隊殘殺平民而氣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憤填膺。任職太懋公司時曾與李蒼降(「基隆市工委會
年 6 月),128-137
案」槍決)同事,離職回家務農後,李蒼降又常與朱耀 珈前來艋舺河岸釣魚,因此亦結識田地鄰近的潘水匱、 呂聰明等人。1950 年 5 月和呂聰明、潘水匱同時被保 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南所、北所及軍法處,被 控由朱耀珈吸收「參加三次非法集會」 ,判刑十二年, 解送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刑滿後延遲一個月獲釋。出 獄後在太太協助下開藥房,晚年參與受難者關懷協會, 積極爭取白色恐怖受難者賠償與平反。
沈 懷 玉 訪
〈潘水匱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潘水匱(1925-) ,台北東園人,與楊成吳為鄰居,東園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青年學校畢業,曾在漢藥房工作,二戰後回家務農。1950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年 5 月遭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南所、北所及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軍法處,被控由種田隔鄰的呂聰明及常來釣魚的朱耀珈
年 6 月),138-143
吸收「參加叛亂組織」 ,判刑十年,自新店軍人監獄送 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論及婚嫁的女友在服刑期間嫁 給特務,出獄後一度與難友賣雞維生,後來從事大宗水 果批發,長期受到警察監控。由於綠島服刑時的政治教 育才真正認識共產黨。
沈 懷 玉 訪
〈吳振壽先生訪問紀錄〉 , 《戒
吳振壽(1928-) ,台北士林人,公學校畢業後進入士林
問、鐘玉霞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電機廠擔任技工,因幫助同事沈招檳的李姓友人修理收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音機,1950 年 5 月被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南所、北所及軍法處,以受沈招檳介紹「參加叛亂組織」
年 6 月),144-150
罪名判刑五年,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刑滿出獄。 出獄後在電器行、工廠電機部門工作,隨後為外國人家 庭當園丁直到退休。
沈 懷 玉 訪
〈胡寶珍先生訪問紀錄〉 , 《戒
胡寶珍(1924-) ,台南人,考入台北帝國大學醫科,光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復後繼續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完成學業,進入台大醫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院擔任皮膚科住院醫師。學生時代親身感受日本人對台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灣人的不平等待遇,戰後因忙於學業而無暇顧及社會議
年 6 月),151-159
題,1949 年底與台北帝大學長郭琇琮(台北市工作委 員會案槍決)及南二中學長吳調和(即吳思漢,槍決) 重逢,卻在 1950 年 5 月與許強(槍決) 、胡鑫麟、蘇友 鵬等同院醫師同時遭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南 所、北所及軍法處,以「參加叛亂組織,無其他活動表 現」為由「從輕」判刑十年,成為第一批送往綠島的「新 生」,刑滿時也是第一批從綠島獲釋的受刑人。出獄後
304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在新營開業行醫。
沈 懷 玉 訪
〈蘇友鵬先生訪問紀錄〉 , 《戒
蘇友鵬(1926-) ,台南人,台北帝大預科醫學部、台灣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大學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就讀帝大預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科期間,在士林教會陳泗治牧師的「協志會」中結識郭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琇琮與胡寶珍,二二八事件期間加入郭琇琮組織的「學
年 6 月),160-184
生聯盟」預備攻打景尾軍火庫,卻因約定共同行動的烏 來原住民未到而中止。但蘇氏涉入台北市工委會案並非 受到醫院同事牽連,而是因借閱同鄉王耀勳(台北市工 作委員會案槍決)所藏 30 年代左翼禁書,被控由王耀 勳吸收「參加叛亂組織」 ,而在 1950 年 5 月與許強、胡 鑫麟、胡寶珍等醫師同時被保密局逮捕,先後監禁於保 密局南所、北所及軍法處,判刑十年。解送綠島新生訓 導處服刑,於醫務所輪值,因陋就簡照料病人。刑滿出 獄後到鐵路醫院耳鼻喉科服務,1972 年一度遭調查局 拘留審問,險遭黃紀男案牽連,升遷與出國開會亦受阻 礙,退休後仍持續開業行醫。
許 文 堂 訪
〈陳鵬雲先生訪問紀錄〉 , 《戒
陳鵬雲(1927-) ,台北大龍峒人,大橋公學校畢業後奉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召擔任志願兵。戰後回家做生意,就讀成淵中學夜校,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親見接收到二二八事件之間的種種橫暴失序,偶與同窗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聚會討論批判。1950 年 9 月被憲兵司令部逮捕,關押
年 6 月),186-197
於保安處(東本願寺)時曾遭刑求,移送軍法處後被控 在張秀伯(台北街頭支部案判刑十年,服刑期間意外死 於綠島)領導下由同窗高銓清吸收「參加叛亂組織」, 判刑十五年,自內湖新生總隊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 刑,其間又因「獄中再叛亂案」牽連被押回軍法處再審, 囚於新店軍人監獄,之後再送回綠島,刑滿後延遲三、 四個月才獲釋。出獄後從事會計,而後自行創業,在化 工、建築、皮革與塗料業皆有成績,後任「五○年代白 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會長。
沈 懷 玉 訪
〈楊老朝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楊老朝(1924-) ,台北社子人,士林青年學校畢業後考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上農業指導員,戰爭期間到菲律賓農場工作,戰後輾轉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經由日本被遣送返台。由於經營渡船,住處地點隱密,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郭琇琮、王忠賢、林樑材、廖瑞發等「台共」領導人物
年 6 月),198-218
都曾在楊家聚會,逃亡時亦藏身其中。又因小學同學余 大和(台北街頭支部案槍決)介紹而為逃往大陸的台共 相關人物看管房屋,兩度遭遇保密局抓人都順利脫身。 但在余大和被捕招供,台共分子大量被捕或自新之後,
305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曾在楊家聚會藏匿的事實曝光,終究在 1950 年 10 月被 憲兵隊逮捕刑訊,以「參加叛亂組織」判刑十五年,自 內湖新生總隊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在綠島因參與 八德坡崖壁刻字而獲封「克難英雄」 ,隨後又因台共人 員自新而被送回保密局對質,由特務谷正文親自拷問, 但並未進一步入罪。軍人監獄服刑期間又因同房牽累而 送回軍法處,在工程隊擔任外役直到刑滿出獄,常藉外 役機會為難友傳遞消息。出獄後任職南寶樹脂,研發出 「八一五水泥漆」,對建築界特殊防水及油漆工程頗有 貢獻。畢生景仰孫中山,以救人為天職,立志作個安樂 人。
沈 懷 玉 訪
〈許貴標先生訪問紀錄〉 , 《戒
許貴標(1927-) ,台北景尾人,國民中學畢業後被日本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政府徵調為學徒兵,戰後由代用教員成為小學教師,隨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後轉任公職,在景美農會擔任供銷部主任。1954 年 5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月因曾到家中施工卻未完成的王忠賢(台北市工委會木
年 6 月),220-229
工支部王忠賢案,槍決)牽連,被保密局逮捕。先後拘 禁於保密局南所、北所及軍法處,以「知情不報」罪名 判刑七年,在安坑軍人監獄擔任外役,服刑五年後假釋 出獄。出獄後生活及就業難免遭受社會排斥,最後自行 開設玻璃行營生。
黃 克 武 訪
〈戴傳李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戴傳李(1926-) ,宜蘭人,為日治時期台灣抗日運動家
問、李郁青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蔣渭水(1891-1931)外甥。戰後進入台灣大學法學院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就讀。 1946 年由台北二中學長吳克泰(一名吳國泰)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介紹加入中共在台地下組織。自述在台大校內擔任小組
年 6 月),231-245
長,「並不完全是為了信仰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對社會 狀況不滿所致」 ,將照顧人民的希望寄託於共產黨。1949 年 8 月與台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林榮勳等人同時在南部 被保密局逮捕,共產黨員身分暴露,,自保密局移送內 湖「新生總隊」及綠島新生訓導處感訓兩年後,因蔣渭 川(1896-1975)力保而獲釋。出獄後成立電影公司拍 攝台語電影,最後任職於國華高爾夫球場。對於基隆市 工委會案多位同案的遭遇皆有近身觀察,認為應對戒嚴 時期政府非法逮捕判刑的受難者進行平反。
黃 克 武 訪
〈連世貴先生訪問紀錄〉 , 《戒
連世貴(1931-) ,台北雙溪人,祖父在日本時代曾任警
問、李郁青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察和保正,以「國語家庭」子弟身分考入台北州立中學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即戰後的基隆中學),戰後繼續就讀於基隆中學,不滿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國民黨政府及軍隊胡作非為而加入共產黨組織,二二八
306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年 6 月),246-257
事件前亦參與基隆各校學生五四紀念遊行。「基隆中學 光明報案」發生後,於 1949 年 9 月和多位基中同學同 時在校內被保密局逮捕,先後拘禁於保密局、軍法處; 由於國府撤台之初對台籍政治犯的區別處理策略,在內 湖感訓一年半後獲釋。出獄後以中學學歷擔任小學教 師,退休後經營交通工程。認為自己並未被冤枉,儘管 時移事易,仍肯定共產主義理想,堅守為國為民不惜犧 牲的信念。
黃 克 武 訪
〈張女士訪問紀錄〉 , 《戒嚴時
受訪者生於 1946 年,為「基隆市工委會案」被捕槍決
問、李郁青紀
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
的基隆中學教務主任方弢與基隆中學教師張奕明夫婦
錄
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
的女兒。小學時即已發現自己是養女,但始終不知實
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年 6
情,商專畢業後任職於政府部門;1989 年才由同案槍
月),258-265
決的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遺孀蔣碧玉(1921-1995)告 知親生父母身分,並與大陸親友取得聯繫,但對父母身 世及涉案實情既不瞭解亦不願深究,以免遭受二度傷 害,受訪時亦不願公開姓名。
黃 克 武 訪
〈基隆中學畢業校友訪談紀
此次座談會於 1998 年 3 月 11 日在基隆中學舉行,共有
問、李郁青紀
錄〉 ,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
11 位台北州立中學/基隆中學歷屆畢業校友參與座
錄
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台
談,包括兩位「基隆市工委會案」涉案者(學生江德龍、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陳德潛) ,及一位其他政治案件受刑人(王春長) 。他們
所,1999 年 6 月),266-283
分別從在校學生、教職員,以及與教職員往來密切的醫 生角度,憶述所見的鍾浩東校長、方弢主任、教師藍明 谷、張國維等工委會案死難教職員,以及其他涉案師生 的日常生活與師生互動,戰後初年基中的自由開明學風 與進步/左傾思想言論,政治案件爆發後的學風整肅, 基隆人對基中評價在案發前後的翻轉,甚至此案在瑞芳 侯硐地區的株連情形(基中校友、侯硐國小教師陳淵清 被捕,判刑十年)。
黃 克 武 訪
〈陳德潛先生訪問紀錄〉 , 《戒
陳德潛為基隆中學第十六屆學生,就讀基中期間曾因參
問、李郁青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與 1946 年各校學生五四紀念遊行而被警察逮捕。鍾浩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東校長上任後照顧有加,並協助轉學到建國中學,日後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自台大畢業進入審計部任職,但仍因參與學運經歷而被
年 6 月),284-291
長期監控,升遷受阻。對於被牽連逮捕甚至判刑的基中 同屆同學王春長、張源爵、連世貴等人也提供許多資 料,甚至點出可能告發他們的人名。
沈 懷 玉 訪
〈簡明信(簡萬子)先生訪問
簡明信(1925-) ,桃園龜山人,在龜山街上開店從事西
問、鐘玉霞紀
紀錄〉 ,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
裝裁縫。曾被陌生人客問及時局感言,並未表態,卻與
307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錄
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台
街坊鄰居劉欽發、曾添財等十餘人同遭保密局逮捕,先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關押於保密局北所(高砂鐵工廠),被特務誘騙「簽名
所,1999 年 6 月),293-304
畫押後管訓三個月即可回家」,簽名後移送軍法處,以 「參加叛亂組織」判刑五年(另有五人判死刑,兩人判 十年,判刑五年及交付感訓各十餘人) ,送往綠島新生 訓導處服刑。出獄後仍遭警方及警總長期監控,一再逼 問來往友人名單,兩個兒子也因急需賺錢養家而失學。
沈 懷 玉 訪
〈陳文福先生訪問紀錄〉 , 《戒
陳文福(1927-) ,台北人,公學校學歷,在桃園興農鐵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工廠擔任鐵工。1949 年經友人蔡清海(桃園街頭支部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案判刑十二年)介紹認識林清發(槍決) ,並加入「工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友會」 ,1950 年 12 月因此被保密局逮捕,指「工友會」
年 6 月),306-317
為共黨外圍組織,先後關押於保密局北所及軍法處,以 「參加叛亂組織」判刑十年。判決後先送往新店舊戲院 監獄,再由內湖新生總隊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在 綠島期間學會國語、略懂英語,也學到忍讓眼前不平以 計畫未來生活。出獄後繼續從事鐵工。
沈 懷 玉 訪
〈黃石貴先生訪問紀錄〉 , 《戒
黃石貴(1928-) ,桃園人,公學校畢業後在村中當石匠,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也和朋友組織獅陣。因不滿時政而與朋友議論,遭人「為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兩百斤米的獎金密告」 ,被捕送往保安司令部刑訊,移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送軍法處,被控與同村人郭成等人同夥「參加叛亂組
年 6 月),319-333
織」,判刑十年,自內湖新生總隊解送綠島新生訓導處 服刑。刑滿出獄後四處做工維生,曾在家鄉多次當選「好 人好事代表」 ,晚年以受難者平反為第一要務,加入「五 ○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平反促進會」擔任志工。
沈 懷 玉 訪
〈楊金輝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楊金輝(1919-) ,新竹香山人,日本時代任職於新竹州
問、曹如君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廳,與同鄉施儒珍(新竹市工作委員會相關案逃亡,藏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匿於自宅夾牆內,最後病死其中)相識,因有意投奔祖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國參加抗戰,而捲入「新竹事件」被日本當局逮捕,判
年 6 月),335-345
刑兩年。戰後創辦「大新營造廠」 ,1951 年 7 月被軍統 人員許德輝逮捕,先後關押於保密局北所、南所及軍法 處,被控協助施儒珍逃亡,以「知情不報」判刑五年, 移送新店軍人監獄服刑,三年後遇特赦出獄。營造廠因 入獄而破敗,獲釋後與他人合夥繼續從事營造業。
呂 芳 上 訪
〈吳揚水先生訪問紀錄〉 , 《戒
吳揚水(1929-) ,苗栗大湖人,新竹商校畢業後成為代
問、潘國華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用教師,任教於獅潭豐林國小。1951 年 2 月被保密局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逮捕,先後關押於保密局南所、軍法處,受李建章(新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竹地區竹南區委會李建章案,槍決)牽連而以「參加叛
308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年 6 月),347-356
亂組織」判刑十年。先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隨後送回 新店軍人監獄服刑直到刑滿。出獄後曾擔任會計,之後 在台北經營日本料理店。對於滿心期待的祖國施加於自 己的苦難深感痛心,除了要求平反與補償,也盼望個人 自由能真正落實,不要重演「交個朋友就被判十年」的 憾事。
呂 芳 上 訪
〈吳瑞炯先生訪問紀錄〉 , 《戒
吳瑞炯(1929-) ,苗栗人,為吳揚水堂弟,開南工業學
問、潘國華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校畢業後擔任代用教師,透過鄰居詹俊英(新竹地區竹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南區委會李建章案槍決)結識本案案首李建章,見過兩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三次面,讀過李所介紹的書籍。1951 年農曆年堂兄吳
年 6 月),357-361
揚水被捕,吳瑞炯逃匿一段時間後被警方誘導投案,先 後關押於保密局、軍法處,以「參加叛亂組織」判刑十 年,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一年後,再被送回新店軍 人監獄關押到刑滿。出獄後與難友合夥作生意,卻不甚 順遂。至今對當年認識一個人被判十年仍憤憤不平,認 為「好國民不談政治」一語正反應台灣的悲哀。
許 文 堂 訪
〈楊學甲先生訪問紀錄〉 , 《戒
楊學甲(1929-) ,雲林林內人,斗南農業專校畢業後成
問、潘國華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為林內國小教員,常與學校同事及興建斗六大圳的水利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局工作人員一同偷聽中共的日語廣播,閱讀漢文、日文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的左派書籍。1952 年 1 月與張天經(斗六地區工作委
年 6 月),363-372
員會林內案槍決)多位學校同事先後被捕,在斗六警局 地下室遭受刑訊後送往嘉義保安司令部分部,隨後押解 台北保安司令部,再移送軍法處關押。自述或因同案吳 景星(判刑七年)妹婿張萬枝(台北市工委松山第六機 廠傅慶華案,後另案遭槍決)牽連,雖經家人向保密局 特務林頂立疏通,仍以「知情不報」被判刑三年,自新 店軍人監獄解送金門,編入金防部突擊大隊服役三月, 返台後調往空軍總部服外役,出獄後仍被監視長達十年 之久。由於無法重拾教鞭而北上創業,生活不甚順利。 不希望因自己遭遇的時代悲劇引起仇恨對立,只盼執政 當局早日為受難者平反補償。
許 雪 姬 訪
〈方陳淑貞女士訪問紀錄〉,
受訪者出生於 1950 年 7 月,對於 1952 年被捕,隔年遭
問、丘慧君紀
《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
槍決的生父李媽兜原無印象,直到 1993 年,才在同父
錄
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台北: 異母的大姐重病臨終前,得知父親的相關資訊。李媽兜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逃亡期間,保密局(受訪者稱作調查局,似誤)曾將其
1999 年 6 月) ,374-383
妻逮捕關押,直到李媽兜落網才釋放,卻仍嚴密監控李 妻及子女,使親友街坊紛紛迴避,於是在子女獲得收養
309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後全家搬到台南市謀生。保密局特務更曾收買受訪者的 大姐和舅舅(李氏妻弟) ,由他們指認曾與李媽兜來往 的人,加以囚禁甚至槍決,並因舅舅告密且帶領李氏妻 兒前往安平港勸說,而使試圖偷渡出海的李媽兜為顧全 妻兒自願就逮,最終遭槍決。
沈 懷 玉 訪
〈陳錫忠先生訪問紀錄〉 , 《戒
陳錫忠(1921-) ,台北大龍峒人,公學校高等科輟學後
問、鐘玉霞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半工半讀,曾在台灣總督府菸草工廠、台北州衛生課擔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任雇員,戰後由衛生稽查員轉任西藥公會書記,晚上則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在延平學校經濟組就讀,獲得數學老師林秀棟(台南玉
年 6 月),387-396
井支部楊鬧雲案判刑十年)借閱《大眾哲學》等左翼書 刊。1950 年 8 月在上班時被捕,在刑事警察局刑訊一 週後,轉往保密局、軍法處關押,向老師借書一事被坐 實為加入組織,而以「參加叛亂組織但未為其工作」判 刑五年,先後在新店看守所、內湖新生總隊及綠島新生 訓導處服刑,一度感染痢疾,在難友慷慨施藥下獲救。 出獄後求職屢受監控而挫折,最後在染織廠工作。其妻 黃粧則是台北衛生院護士,1950 年 10 月亦因友人張金 爵(「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案」判刑十五年)北上拜訪, 而被捲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案」逮捕,且以陳錫忠加 入共黨外圍讀書會造成其妻思想惡化為由,判感訓處分 八個月,亦曾在綠島服刑。
沈 懷 玉 訪
〈蔡國智先生訪問紀錄〉 , 《戒
蔡國智(1924-) ,台南麻豆人,台南工業專門學校畢業
問、潘國華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後進入台灣機械高雄廠工作,親見日人在教育、薪資及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物資取得上對台灣人的歧視,產生強烈的漢民族意識;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但光復後的劫收與二二八鎮壓卻使他失望,轉而寄希望
年 6 月),399-409
於內戰的另一方共產黨,認為「共產黨也不會比國民黨 更壞」 。戰後插班台大機械系,畢業後到高雄台肥第三 廠主管修理廠,經同事黃有智(高雄市工作委員會案五 年徒刑)介紹認識李份(槍決),卻在 1949 年 10 月底 下班與李份相約見面時雙雙被捕,在保密局遭受刑訊, 先後拘禁於蘆竹四合院監獄及軍法處。受審時與李份、 黃有智的來往被認定為受李份指示保護工廠,共軍登陸 時裡應外合,判刑十年,先羈押於軍人監獄,而後送往 綠島新生訓導處,又被送回新店軍人監獄。刑滿後又因 「抓耙子」密告,再被送往小琉球第三職訓總隊延押一 年八個多月。出獄後一度擺攤為生,隨後進入東元電 機,卻因出國屢遭刁難而被迫離職,仍到鐵工廠工作。
310
作者/編者
書目資料
摘要
黃 克 武 訪
〈張雲霖先生訪問紀錄〉 , 《戒
張雲霖(1925-) ,新竹關西客家人,公學校就學期間因
問、林秀貞紀
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
家長抗日意識強烈而未繼續升學,在花蓮幫農兩年後考
錄
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央
取花蓮廳立工業學校機械科,又保送台北州立工業學校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機械科,在學期間親身體驗日人暴力與歧視。戰後進入
年 6 月),411-435
大同公司負責修復火車頭,1949 年返鄉娶妻,預定前 往石光國小分校任教,卻在報到時被特務逮捕,先後在 刑警總隊、保安司令部受到審問刑訊,再送往保密局南 所、北所及軍法處關押;因同鄉傅賴會(「台北市工委 會案」判刑十二年)指認曾參加讀書會,以「參加叛亂 組織但無實際工作」判刑十年。在南所監禁期間曾與吳 克泰(詹世平)之父詹阿龍(感訓六月) ,基隆中學案 的方弢(槍決) ,以及新竹水泥廠案案首鄭香廷(槍決) 同房,對他們記憶頗深。隨後由內湖新生總隊送往綠島 新生訓導處服刑,以沉默少言力求自保,刑滿後延遲一 個月才獲釋。出獄後返鄉種植水果,隨後重返大同公司 任職,受董事長林挺生器重,由工人、職員升到經理, 退休後與友人合夥經營鐵工廠。
311
五、研究計畫(32 筆)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台大四六事
《台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
該報告為史料彙編資料。本書關於「台大四六事件」的
件資料蒐集
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
資料羅搜,主要透過包括《中央日報》 、 《新生報》與《公
小組
委託單位:台灣大學
論報》等媒體報導;台大校方行政會議紀錄及相關文
時間:1997 年
件;相關人士的口述歷史訪談紀;相關政府部門的檔案 等四個部份。同時並將當時被因此案被逮捕的學生名單 列表紀錄,包括以下各者:「四六事件時警總首批欲逮 捕之台大學生名單(共二十一名)」、「未列入警總欲逮 捕名單,但四六事件時因妨礙執行公務而被逮捕之台大 學生名單」 、 「四六事件發生當葉因住宿師院宿舍而被逮 捕之台大學生名單」 、 「四六事件時警總首批欲逮捕之師 院學生名單(共七名)」 。此外,口述歷史訪談並分成四 個部份進行,分別為:一、四六事件當事人:訪問朱實、 陳雪卿、盧兆麟等六人;通訊聯絡歐龍雲一人,共計七 人次;二、四六事件當事人的關係人:訪問文崇一、康 有德、陳重光、辜寬敏、蔡德本、蕭翔文等八人;通訊 聯絡樊軍一人,共計十五人次;三、台灣歷史及政經相 關學者:訪問史明、吳聰敏、楊碧川等三人;四、當時 台大校方及相關行政人員:訪問林參、那廉君等兩人。
台灣游藝設
《2010 人權史蹟史料蒐集調
報告內容主要係調查戒嚴時期具典藏的相關人權史蹟
計工程公司
查研究及出版委託專業服務
史料的,並進行建檔造冊,而在計畫的執行方面,則分
勞務採購案結案成果報告書》 成「口述採訪政治受難者」及「口述採訪綠島居民」等 委託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
兩個層面進行。首先,就「受難者、家屬及相關人物」
館
的部份,報告詳載包括「邱採霞」、「鍾明星」「林樹 欉」、「鍾興福」「樓牧雲」、「曾聖賢」「張燦生」、 「陳水清」、「陳海清」、「陳素英」「林秀峰」、「陳 欽生」「徐文贊」、「簡萬坤」、「陳銀菊」、「蕭振 文」「高英傑」、「湯進賢」「劉啟山」、「黃秋爽」、 「郭振純」、「盧慶秀」「陳深景」、「蔡焜霖」、「陳 孟和」等 25 人次的訪談紀錄。再者,「綠島人」部分, 亦完成「陳儀星談摘要整理」、「陳天印、田和春、田 瑞鴻訪談摘要整理」、「林偉豐訪談摘要整理」、「洪 嘉璘談摘要整理」、「田能進談摘要整理」、「林登榮 談摘要整理」等訪談紀錄。
吳乃德
《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受難者
本計畫宗旨係對戰後臺灣威權時期,相關政治案件受難
訪談計畫》
人之經歷進行採訪,並將其以訪談記錄方式呈現。此計 312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畫總計訪談 11 人次,依序為:許萬財先生訪談紀錄、 蔡再修先生訪談紀錄、李榮源先生訪談紀錄、陳敬賢先 生訪談紀錄、黃至超先生訪談紀錄、趙玉基先生訪談紀 錄、(李)曾碧麗女士訪談紀錄、李熒台先生訪談紀錄、 沈伯晃先生訪談紀錄、陳鏘先生訪談紀錄、林向榮先生 訪談紀錄等。
吳乃德(計
《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
本報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團隊),第二章
畫主持人)
影響之研究》
「國外的轉型正義發展潮流與相關組織概況」(葉虹
吳志光、
委託單位:檔案管理局
靈),第三章「外國對轉型期歷史正義相關檔案應用機
吳叡人、
時間:2007 年 6 月至 2008 年
制」(陳慧雯),第四章「對我國轉型期歷史正義相關
顏厥安(協
2月
檔案應用機制之建議」(團隊、林世煜),第五章「打
同主持人),
開歷史之窗—探討口述與檔案」 (曹欽榮),第六章「結
中研院社科
論」。最後還有四個附錄,附錄一:期初評審會議記錄,
院
附錄二:「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影響之研究」座談 會記錄,附錄三:口述與訪談記錄,附錄四:受訪者之 判決書,附錄五:前東德國家安全局文件法(德文)。 最後是參考書目。
曹欽榮
〈打開歷史之窗─探討口述與
作者認為,處於民主轉型期的台灣,若能夠獲得白色恐
檔案〉,收入:吳乃德(主持
怖時期政治受害者的口述歷史資料,除可平反史實、建
人) , 《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
構正確史觀外,更可彰顯台灣社會在建構歷史正義的層
用影響之研究(研究報告) 》
面上,所付出之努力與代價,因此,口述歷史檔案之積 累,即為轉型正義的實踐步驟。作者之研究標的主要聚 焦在五十年代的七起政治案件: 「張添丁等十二人案」, 受訪者為蔡焜霖;「劉占睿等五人案」、「劉茂己等六人 案」 ,受訪者為陳孟和; 「郭振純等五人案」 、 「翁文禮等 三人案」,受訪者為郭振純;「李永井等四十五人案」, 受訪者為顏世鴻、張瑛珏(張碧江之妹) ; 「葉城松等十 九人案」,受訪者為張瑛珏(張璧坤之妹)。 作者在文末後續建議中指出,一妥善之檔案應用開放模 式,須依相關檔案而進行下述幾項作業步驟: 一、歷年政治案件統計表;二、各案件之基本資料表; 三、描述案件經過之統計表;四、判決書電子化永久保 存作業;五、依案件名對檔案分類;六、整合歷史與社 會科學之跨學門研究,進行多元、豐富的檔案解讀與口 述。
吳乃德(計
「2009 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
計畫宗旨主要係對戰後臺灣戒嚴時期,相關人士受到政
畫主持
訪談計畫」
治迫害的經歷進行採訪,並將其以訪談記錄方式呈現。
313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人),台灣民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此計畫總計訪談 8 人次,依序為:洪武雄先生訪談紀
間真相與和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錄、康貽芳先生訪談紀錄、鍾宏銘先生訪談紀錄、楊鴻
解促進會
償基金會
儒先生訪談紀錄、先生訪談紀錄、劉天順先生訪談紀
時間:2009 年 2 月 20 日至 12
錄、周立軍先生訪談紀錄、周順吉先生訪談紀錄等。
月 19 日 李禎祥、
《臺北市六張犁「戒嚴時期政
1993 年,政治受難者曾梅蘭於六張犁崇德街示範公墓
李坤龍
治受難者紀念公園」歷史遺跡
旁的亂葬崗,發現其兄徐慶蘭之墓,使世人注意到這個
調查計畫》
埋葬數百名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場域。本研究主要蒐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羅埋骨於六張犁的 365 位受難者的詳細資料,並針對白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色恐怖時期的死刑流程進行說明(包括死刑宣告、槍
償基金會
決、遺體處理、死亡公告、死亡通知、沒收財產、贖屍
時間:2011 年 8 月 1 日至 11
金,及解剖遺體等)。該計畫並根據此 365 筆資料,針
月 30 日
對受難者的性別、年齡、省籍、職業,以及執行槍決時 期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顯示,受難者高達 97%為 男性、以青年世代(35 歲以下)居多數,佔 75%、外 省籍略多於本省籍,共佔 58%、以低收入者(包括工、 農、無業)佔多數,共 42%、槍決時間大多集中在 1950 至 1953 年,共佔 74%。
法律組: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研究
本計畫共有七份研究成果,分別是陳志龍、倪子修撰寫
陳志龍
(1949-1987)研究計畫案》
的〈戒嚴時期司法獨立與辦案獎金〉、鄭逸哲的〈論「自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新份子」〉 、江如蓉、謝芙美、王治華的〈擊斃之探討——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白色恐怖時期的擊斃思想與反法治國人權〉、陳顯武的
償基金會
〈戒嚴時期刑事審判案件與判決核覆制度之法律政治
時間:2007 年 3 月 1 日至 12
分析〉、王兆鵬的〈戒嚴時期刑事案件之自白與證據法
月 31 日
則〉、張炎憲的〈戒嚴初期不當審判與改判研究——鹿 窟事件個案研究〉,與黃朝義的〈戒嚴時期死刑案件與 公平正義〉。
政治組: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研究
本研究報告共分為兩個部分,甲類為專案研究計畫,主
蔡政文
(1949-1987)研究計畫案》
題為「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之數量與類型」,除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相關座談會記錄外,並有戴寶村針對「數量」,張炎憲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針對「類型」的研究成果。乙類為專題座談會的會議紀
償基金會
錄,包含「轉型正義理論與實務」、「戰後台灣政治案
時間:2007 年 10 月 1 日至 2008
件檔案資料」、「綠島集中營與政治案件受難者」,以
年 7 月 31 日
及「校園政治事件」四場座談會的會議紀錄。張炎憲的 研究指出,1950 年至 1953 年是政治案件最多的時期, 也是中共組織活動最活躍的時期。如限縮在 1950 至 1952 年間的判決書資料,則以參加省工委會組織者為
314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最大宗,約佔 65.66%,主要為公務員、工人、農民或 軍人、死刑 409 人,10 年以上未滿 15 年者,共 567 人, 居多數,其中台籍人士佔 84.71%,遠超過外省人。
邱榮舉(計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數量與
本計畫宗旨係在通過對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類型研
畫主持人)
類 型 分 析 (1949-1987) 研 究 計
究,梳理「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所涉及的關鍵基本問題」,
張炎憲、
畫》
以及勾勒出白色恐怖時期威權政府對人權之侵害經過
戴寶村(協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與具體事例,並進一步藉此反省、遏止政治迫害事件的
同主持人)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再發。
償基金會
之數量與類型之分析」的研究,並分成「戰後臺灣政治
時間:2008 年 9 月 1 日至 2009
案件數量」與「戰後臺灣政治案件類型」兩軸線進行分
年 6 月 30 日
析。而在計畫內容規畫方面,則分成三項主題重點分別
此研究計畫主要係進行「戰後臺灣政治案件
為:一、 由戴寶村教授負責,對於「戰後臺灣政治案 件之數量分析(1949-1987)及其問題」之探討;二、 由 張炎憲教授負責,對於「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類型分析 (1949-1987)-以判決書為中心」之分析;三、 由邱榮 舉教授負責,對於「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專題座談-以轉 型正義之落實為中心」的討論。 邱榮舉、
《美麗島事件研究》
此為補償基金會委託學者所完成的關於 1979 年「美麗
葉振輝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島事件」之專題研究成果。該研究分為七章,第一章「緒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論」,第二章「美麗島事件再戰後臺灣政治史上之定
償基金會
位」,第三章「美麗島事件發生之背景、原因及過程」,
時間:2003 年 7 月 1 日至 2004
第四章「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與軍法大審」,第五章
年 4 月 30 日
「美麗島事件重要爭議之解析」,第六章「美麗島事件 之探討的大方向與重點」,第七章「結論」。該研究主 要發現如下:該事件是戰後台灣民主化的分水嶺,該事 件與中壢事件有所關聯,該事件是中國國民黨與美麗島 政團雙方相互較量所激盪出的政治衝突,該事件是一個 政治事件、而非法律事件。
采薈軒文創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汪希苓
本報告涉及發生於 1984 年 10 月 15 日的作家劉宜良謀
美學有限公
軟禁區空間調查研究及展示
殺案(即俗稱的「江南案」),並自此出發,以涉嫌謀殺
司
規劃書圖設計案結案報告》
後被判處無期徒刑區的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為中心進
委託單位: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行探討,而其當時關押處,即在今日的國家人權博物館 籌備處景美園內。報告內容除詳載「汪希苓先生軍法審 判相關文件」、「汪希苓戒護就醫紀錄概要」、「時任 參謀總長郝柏村日記中有關汪案記載摘要」等文件外, 另方面,亦對涉案人之一的陳虎門,以及其他 16 位相 關人士進行訪談。
315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張炎憲、
《台灣戒嚴時期校園政治案
本計畫的研究目的在探討「臺灣戒嚴時期校園政治案件
邱榮舉
件》
之真相為何?何謂校園政治案件?有哪些較著名的校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園政治案件?它們是發生在那一個年代?哪些地方?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有哪些政治受難者?其政治受難狀況如何?在大學、中
償基金會
學、小學的校園裡狀況如何?有何影響?為什麼會發生
時間:2010 年 1 月至 12 月
這些政治案件?在整個戰後臺灣的政治案件中,校園政 治案件有何重要性?」。二者,研究主軸係「以『財團 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的 檔案資料為主,針對『校園政治案件』受判決情形、涉 案人的牽涉案件之案名與類型,及審查結果,進行總體 分析」。三者,在文獻取材部分,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 蒐集:一、補償基金會現存之相關檔案;二、政府部門 相關檔案文件;三、既有的研究成果。四者,計畫內容 之架構主要分成三個層次的探討,對校園政治案件之界 定;戰後臺灣校園政治案件的總體分析;戰後臺灣校園 政治案件的個體分析,此部分並包括台灣大學案、基隆 中學案、山東流亡學生案等 20 起校園政治案件。
許雪姬
《日治時期臺灣左翼人士與
本計畫的研究對象是以政治案件相關人士當中有「滿洲
戰後政治案件的關聯—白色
經驗者」為中心。該結案報告所收錄的訪問紀錄,包括:
、林恩魁先生(本 恐怖中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 簡文純先生(兄長簡文宣被判處死刑)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人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謝秋臨先生(本人被判處無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期徒刑)、林水清先生(本人被判處二年有期徒刑,附
償基金會
錄:〈東北八年回憶錄〉)、高英傑先生(父親高一生
時間:2007 年 5 月 1 日至 2008
被判處死刑)、湯進賢先生(父親湯守仁被判處死刑)
年 8 月 31 日
與湯石月女士(湯進賢之妻)、黃一舟先生(父親黃森 榮被交付感化)等等。
許雪姬
〈日治時期台灣左翼人士與
本文主要在討論:台灣日治時期的左翼人士,到了戰
戰 後 政 治 案 件 的 關 聯 〉, 收
後,他們與政治案件有何關聯?本文藉由《台灣總督府
入:許雪姬(主持人),《「日
警察沿革誌》等書的資料,整理出日治時期被日本政府
治時期台灣左翼人士與戰後
視為左翼份子的名單,進而觀察他們在戰後二二八事件
政治案件的關聯─白色恐怖中
與白色恐怖當中的參與情形。本文整理出八百多名左翼
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研究計
人士,在戰後有六十多人因案而被國民黨政府處以極刑
劃》
或徒刑。另外,透過本文的討論也可看出,日治時期左 翼人士在進行階級革命時,未必都會為主義而捐軀,有 些甚至轉向、和盤托出黨員同志。而且越到後來,這些 左翼人士也並不完全傾向紅色祖國,有些人也主張台灣 獨立,可見人的思想與行為並不必然會始終一貫。
316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吳叡人
〈戰前與戰後台灣左翼思想
本文主要以台共人士為研究的對象,旨在探討這些人從
之連續、斷裂與變形:以台共
戰前到戰後初期思想的發展,包括連續、斷裂與變形。
為觀察對象〉,收入:許雪姬
然而,本文論及戰後政治案件的部份,主要在最後「毛
(主持人),《「日治時期台灣
澤東路線在台灣—從判決書觀察白色恐怖涉案之戰前
左翼人士與戰後政治案件的
左翼人士思想」一段。作者列出一份「白色恐怖左翼案
關聯─白色恐怖中的左翼人士
件閱讀整理」的書單,以此來理解「新一代的左翼思想
及其思想」研究計劃》
以及中國民族主義思想形成」。
薛化元、
〈日治時期台灣赤色救援會
1930 年代初期,赤色救援會遭日本政府鎮壓,其成員
蘇瑞鏘
與戰後白色恐怖案件之研
多人被捕;到了 1950 年代初期,這些人當中又有不少
究〉 ,收入:許雪姬(主持人) , 人遭國民黨政府逮捕。本文即是針對這些日治時期赤色 《「日治時期台灣左翼人士與
救援會成員與戰後白色恐佈之間的關連進行探討,分析
戰後政治案件的關聯─白色恐
的對象包括蔡添丁、蔡西涵、張溜、陳越、陳崑崙、蘇
怖中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研
清江、賴象、顏錦華、張行、張庚申、吳博、張信義等
究計劃》
12 位。本文從人脈的關連、思想的關連、判決的關連, 針對日治時期台灣赤色救援會與戰後白色恐怖案件之 關連進行探討。
許雪姬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相關人
這是一本針對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相關人士所進行的口
士口述訪問計畫件》
述訪問計畫。該計畫一共進行九篇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相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關人士的口述訪問,包括:莊泗川、胡學古、張金爵、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林書揚、董自得、蘇鎮和、宋李金葉、陳三旺、劉金獅
償基金會
等人。該計畫的內容已收入:許雪姬(編),《「戒嚴
時間:2002 年 7 月 1 日至 12
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臺
月 31 日
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3)一書當中。
陳君愷
《戒嚴時期台灣民主自治同
本計畫研究主題為戒嚴時期臺灣人民被以「臺灣民主自
盟案研究報告》
治同盟」為由而遭到起訴、審判的案件。從該研究可以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看出,涉及臺盟案的受裁判者多屬非有實據,可知臺盟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案的判決過程以及結果,都問題重重,乃屬不當審判之
償基金會
重要典型。
時間:2009 年 4 月至 12 月 陳佳宏
《戒嚴時期台灣獨立運動案
該研究主要是針對戒嚴時期涉及「臺灣獨立運動」的案
研究調查報告》
件所做的研究調查。全書分為三冊,上冊分為六章。第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一章:導論,第二章:戒嚴時期「臺灣獨立運動案」之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背景,第三章:戒嚴時期「臺灣獨立運動案」受裁判者
償基金會
之案件類型,第四章:戒嚴時期「臺灣獨立運動案」受
時間:2009 年 4 月至 12 月
裁判者之判決結果類型分析,第五章:戒嚴時期「臺灣 獨立運動案」受裁判者之補償情形分析,第六章:結論。
317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中冊與下冊主要是針對個案所做的基本資料彙編,共計 967 頁。
陳梅卿、
《政治受難者「顏世鴻」調查
報告內容以結合靜態文本分析與動態影像記錄的方
吳淑華、
研究案結案報告書》
式,具體呈現相關研究成果。本報告係以政治受難者顏
吳宏翔
委託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籌
世鴻為研究主體,進而開展整起計畫的調查進行。內文
備處
首先對「學生工作委員會案」(學委案)進行回顧與簡 述,再者,就相關研究成果則分為「顏世鴻大事紀」、 「顏世鴻著作表」、「顏世鴻相關譜系」、「口述歷史」 四個部份,其中,在「口述歷史」的內容又分為「顏世 鴻口述歷史」(共計六次)、「顏一秀口述歷史」(共 四次)、「林武成夫妻口述歷史」、「綠島與小琉球之 訪查」、「仁愛之家同人口數歷史」等,最終,並對影 片《霜降》與《上海‧上海》進行整理研究。
陳翠蓮
《80 年代台灣政治案件調查
本計畫主要分成兩個部份:「政治案件研究調查報告」
研究暨展示腳本計畫案》
及「展示腳本」。「展示腳本」的部份,主要係以「林
委託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籌
宅血案」與「江南案」為主題,並依此設計、規劃相關
備處
的史料展示腳本。至於「政治案件研究調查報告」部分, 則是應用官方檔案、國內外新聞報導、相關書籍等出版 品、已出版的口述資料、黨外雜誌報導、相關照片、圖 像、影音資料、公私部門調查報告、有關文學作品,以 及計畫團隊所進行的口述訪問紀錄等文獻資料,對「戰 後台灣威權統治的內外結構」、「情治機關」、「軍統 歷史與特工傳統」、「八0年代前後台灣政治情勢」、 「林宅血案的經過與影響」、「江南案的經過與影響」 等子題,進行調查研究。
而清點計畫團隊所作的口
述訪問,主要採訪對象有:李勝雄、江春男、林世煜、 謝長廷、林濁水、高俊明、許天賢、鄭兒玉、田秋堇等 9 人次。 陳顯武
《戒嚴時期(1947-1952)叛亂
本研究主要以補償基金會、檔案管理局所開放的各類官
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上)》 方檔案為基本文獻,嘗試從社會整體的角度觀察白色恐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怖政治案件的生成背景。該研究認為,白色恐怖中國家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暴力所發揮的最大作用,除了藉由逮捕殺戮對「肅清匪
償基金會
諜」、「安定秩序」的直接效果外,更可能是讓各階層
時間:2008 年 2 月至 12 月
產生心理上的「自律」作用。而國家暴力從一開始的虛 張聲勢,到「偶然」由一系列相關案件的破獲,所展現 出國家權力的有效,導致民眾、官僚、軍人開始願意服 從國家權力,反使國家權力在集體社會的「自律」心理
318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下獲得鞏固。該研究認為,歷經此過程,國家權力已脫 離傳統國家的分權化與家產化狀態,而這也可視為解嚴 後,中華民國威權轉型得以順利進行的一項重要根源。
陳翠蓮
《戒嚴時期(1953-1958)叛亂
本調查報告共六冊,2,589 頁,主要輯錄補償基金會 1999
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中)》 年 4 月 1 日至 2008 年 11 月 30 日止,受理申請發生於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1953 年至 1958 年止,獲得補償之冤、錯、假之叛亂案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件,共 2,372 件,並按照姓名(包括化名)、性別、出
償基金會
生年月日、案發時年齡、籍貫、職業類別、原始身份資
時間:2008 年 2 月至 12 月
料、事件名稱、送案機關、裁判機關、裁判年度、裁判 字號、罪名、宣告刑、案情摘要、審判官、軍事檢察官、 書記官、辯護人、羈押日、執行刑、羈押暨執行處所、 釋放日、申請日期、補償日期、補償理由、補償基數、 資料來源、備註等 29 項欄位,予以分類標示。該報告 最後一冊另收錄姓名索引,以便檢索。
戴寶村
《戒嚴時期(1959-1991)叛亂
該調查報告共四冊,1,889 頁,主要輯錄補償基金會 1999
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下)》 年 4 月 1 日至 2008 年 11 月 30 日止,受理申請發生於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1959 年至 1991 年止,獲得補償之冤、錯、假之叛亂案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件,共 1,750 件,並按照姓名(包括化名)、性別、出
償基金會
生年月日、案發時年齡、籍貫、職業類別、原始身份資
時間:2008 年 2 月至 12 月
料、事件名稱、送案機關、裁判機關、裁判年度、裁判 字號、罪名、宣告刑、案情摘要、審判官、軍事檢察官、 書記官、辯護人、羈押日、執行刑、羈押暨執行處所、 釋放日、申請日期、補償日期、補償理由、補償基數、 資料來源、備註等 29 項欄位,予以分類標示。該報告 最後一冊另收錄姓名索引,以便檢索。
陳儀深(主
《戒嚴時期軍事審判制度之
本計畫係就「戒嚴時期軍事審判制度之沉痾」、「戒嚴
持人)、
研究──以景美軍法看守所為
時期對政治犯之處置流程」、「景美軍法處看守所之沿
陳翠蓮(協
例》
革」、「代表性政治犯對景美軍法處看守所的回憶」、
同主持人)
委託單位:行政院文建會中部
「一九六八年後台灣的重大政治案件」等議題進行探討
辦公室
研究。內文中歸納該時政治犯處置流程主要有三個步
時間:2002 年 5 月至 12 月 31
驟:逮捕/刑求、軍法起訴/審判以及判決確定/執行
日
等,並載述相關單位與地理位置,如執行死刑處主要係 在萬華馬場町與新店安坑;發監執行處則為新店軍人監 獄、台東泰源監獄與綠島監獄等;感化教育則規劃有土 城生產教育實驗所(生教所),與土城仁愛教育實驗所 (1960 年以後)兩處。再者,列舉若干具代表性政治 犯如李敖、魏廷朝、柏楊、李世傑、高俊明,渠等對景
319
執行單位
書目資料
摘要 美軍法處看守所回述憶往,最終,並舉例一九六八年後 所發生在台灣的重大政治案件,計有「余登發叛亂案」、 「黃信介等叛亂案」、「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城 固專案」、「馬正海叛亂案」、「陳玉璽、柳文卿案」、 「柏楊案」、「民主台灣聯盟案」、「美國花旗銀行爆 炸案」、「成功大學共產黨案」、「白雅燦案」等。
另
外,計畫內容亦載有對李勝雄、鄭勝助、姚嘉文、陳志 龍、陳若曦、呂秀蓮、王幸男與劉恆慶等「美麗島事件」 相關人士進行口述訪談的紀錄。 陳儀深(計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
本計畫一方面從《口述歷史第 10 期:蘇東啟政治案件
畫主持人)
莊(八卦樓)文史資料調查研
專輯》、《口述歷史第 11 期:泰源事件專輯》、《台
許文堂、
究」成果報告》
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 、 《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 、
蔡寬裕、
委託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白色封印》、《許曹德回憶錄》、《泰源風雲》、《白
洪隆邦(協
員會、文資總管理處籌備處
色恐怖X檔案》 、 《煉獄餘生錄:坐牢二十七年回憶錄》 、
同主持人)
時間:2007 年 12 月 31 日至
《台灣人權報告書 1949~1996》、《在綠島政治犯被國
2008 年 4 月 30 日
民黨外來政權摧殘迫害其悽慘苦難實錄》、《火燒島》、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相關文史資料蒐調暨運用計劃」 規劃案期中報告書》、《「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相關文史 資料蒐調暨運用計劃」規劃案期末報告書》等專書中, 整理相關對綠洲山莊的敘述。另一方面則完成「王幸男 先生訪問紀錄」、「高金財先生訪問紀錄」、「黃坤能 先生訪問紀錄」、「蔡寬裕先生訪問紀錄」、「」簡中 生先訪問紀錄、「賴明烈先生訪問紀錄」、「前輩重訪 綠洲山莊綜合紀錄(包括林水泉、高金財、黃華、蔡寬 裕、簡中生)」等訪談。
蔡墩銘
《戒嚴時期之惡法與審判—
本計畫利用 60 個案例討論了戒嚴時期之判決,並檢討
以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
了「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以及「刑法」
為主》
第 100 條等「恐怖主義立法」;也討論了軍事審判制度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之存廢問題。然而,該著作的討論多集中在立法與審判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的討論,且多以補償基金會內部的個案為討論基礎。
償基金會 時間:2003 年至 2004 年 鄭文中
《轉型正義之國際經驗》
本計畫主要研究轉型正義的處置內涵,並援引國際間著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名國家經驗進行總體分析,從而探討人權紀念館的作用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與義務,及所可能面臨之挑戰。
償基金會
(補)償制度」與「歷史真相與記憶政治-人權紀念館」
時間:2010 年 3 月 1 日至 11
兩部分,並分別回顧德國、智利、柬埔寨、南非、前蘇
320
計畫架構分為「賠
執行單位
鄭文中
書目資料
摘要
月 30 日
聯、美國、波蘭、阿根廷等具體實踐之國際案例。
《戒嚴時期人民因判決遭沒
本研究主要針對「懲治叛亂條例」與「戡亂時期檢肅匪
收財產發還之研究》
諜條例」沒收財產之規定,以及俄羅斯、克羅埃西亞、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保加利亞、波蘭、德國等國關於請求財產歸還或補償的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規定,進行探討,並對台灣請求財產返還的相關規定,
償基金會
進行實務性的探討。該研究指出,無論是「戒嚴時期不
時間:2009 年 11 月 20 日至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或是「戒嚴時期人民
12 月 19 日
受損權利回復條例」對於權利受損人亡故後,對擁有法 律請求權的家屬、繼承者的法定權利的保障皆付之闕 如,有重新審視之必要。
鄭冠宇、陳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
計畫研究目的主要在於,首先,查驗「補償條例之修法
志龍
審判案件補償條例修法暨財
建議及具體條文內容」,以提供立法院作條例修法參
產沒收案件之調查研究》
考;再者,並盤點相關叛亂、匪諜案件沒收財產的資料;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最終,則藉此補正現行條文闕漏、增進條例完整性,進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而貫徹轉型正義。而關於資料文獻之取材,則分成「補
償基金會
償申請案及補償基金會既存資料」、「政府卷證、公函
時間:2010 年 1 月至 12 月
等檔案」、「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口述歷史,與回憶著 作」、「國際間官民兩方推動轉型正義經驗文獻記載」 等四個部分。
薛化元(計
《白色恐怖文物調查計畫—
該計畫主要針對白色恐怖文物進行調查,內容分為四個
畫主持人)
以 1950 年代為中心》
部份:一,基本資料。共計 8 頁。每條資料分別以「資
委託單位:財團法人戒嚴時期
料性質」、「文物內容摘要」,以及「出處」來呈現。
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二,個人資料。共計 429 頁。每條資料分別以「人名」、
償基金會
「案名」、「時間」、「資料性質」、「文物內容摘要」,
時間:2005 年 9 月 15 日至 2006
以及「出處」來呈現。三,訪談資料。共計 4 頁。分別
年 6 月 14(延長至 2006 年 8 月
為石錫勳、曾錦堂、柯旗化、楊逵等人。四,附圖。共
31 日)
計 10 頁。
321
參、報紙資料初步清查 一、中央日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中央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28.2-2000
中央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研圖
紙本
1994.1-2006.5
中央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1991-1993 (整理中,不提供閱覽)
中央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醫圖
紙本
1998-
中央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51.1-1994.12, 1991.1-2002.6
中央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縮印本
1949.8-1976.12
中央日報
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
紙本
1949-1997
中央日報
中研院
電子資料庫
1928-2006/5
中央日報
國家圖書館
微縮
2000.2-2090.12
中央日報
國家圖書館
縮印本
1949-1976
中央日報
國家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49.3.12-
中央日報
政大圖書館
縮印本
1949.3-1985.12
中央日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2001.01-2006.05 1949.03-1949.08,1949.12-1950.04,
中央日報
政大圖書館
微縮
1950.06,1950.08-1950.09,1950.112002.12
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
師大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原國立台中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96.1-2000.3
紙本
1981-2006.6
中央日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50.1-2006.5
中央日報
成大圖書館
縮印本
1949.3-1985.12
中央日報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51.1-1994
中央日報
台中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28.02-1995
館藏狀況
二、中華日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中華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紙本
中華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322
1994.1-2011.10(缺期:2006.2.5, 2011.7.30, 2012.07.28) 1991-1993 (整理中,不提供閱覽)
中華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46.2.20-1991.12.31
中華日報
國家圖書館
紙本
2006.1-2008.12
中華日報
中研院人社中心
微縮
1946.02-1991.12
中華日報
政大圖書館
微縮
1946:02/20-1991:12/3
中華日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91:01-2012:10
中華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微縮
1946.2-1996.12
中華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紙本
1981.2-1997.12
中華日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96-2003;2007-2008
中華日報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68-1988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46-1991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68-1988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61.1-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台灣新生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45.10.26-1988.12.31
台灣新生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研圖
紙本
台灣新生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醫圖
紙本
台灣新生報 中研院人社中心
微縮
台灣新生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中華日報南 部版 中華日報北 部版 中華日報
三、台灣新生報 報刊名
館藏地
1991-2004.12 (2005 年起只保留當月) 19981945.10.26-1951.12.31,1967.1.1-19 71.12.31 1955.8-1958.12,1960.1-1989.5.15,1 989.5.17-1993.12 1945.10.26-1945.11.13,1946.2-194 6.9,1946.11-1946.12,1947.4-1947.8
台灣新生報 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
紙本
,1947.11,1948.1-1948.6,1948.8-195 0.6,1951.2-1951.4,1951.7-1960.6,1 960.8-1961.8,1961.10-1961.11,196 2.1-1967.6
台灣新生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89:01-2012:10
台灣新生報 政大圖書館
微縮
1945:10/26-1988:12/31
台灣新生報 師大圖書館
微縮
1945:10/26-1949.9.30
台灣新生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紙本
1981.1-2010.12
台灣新生報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45-1988
台灣新生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61.1-
323
四、聯合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聯合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51.9.16-2000.12.31
聯合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紙本
1994.1-2012.10
聯合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法社分圖
紙本
聯合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1991-1993 (整理中,不提供閱覽)
聯合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醫圖
紙本
1998-
聯合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縮印本
1957.7-1960.12
聯合報
國家圖書館
紙本
2006.01-2008.12
國家圖書館
紙本
1964.1-
國家圖書館
縮印本
1951.9-1961.12
聯合報 國外航空版 聯合報
2010.12 (本報紙法社分館僅保留 一年份)
1955.4-9.30,1995.10.2-1996.5.15,1 996.5.17-1996.8.29,1996.9.2-1997. 聯合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2.9,1997.2.11-1997.4.24,1997.4.261997.9.21,1997.9.23-1998.1.27,199 8.2.1-1999.2.24,1999.2.26-2000.12
聯合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97:01-2001:12
聯合報
政大圖書館
微縮
1951:09/16-2001:12
聯合報
政大圖書館
縮印本
1951.9-1980.12
聯合報
師大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93.1-2007.12
聯合報
師大圖書館
縮印本
1951-1956
聯合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合訂本光碟版 (電子資料庫)
1962-1981 1952.8-今,缺 1952.9-10,
聯合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紙本
1957.7 ,1957.9 , 1962.2 ,1979.7 ,1982.3 ,1987.7
聯合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54.1-
聯合報
成大圖書館
縮印本
1951.9-1980.12
聯合報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64-1995 聯合報、經濟日報、民生報 (1988/1/1-2006/11/30)、聯合晚
聯合知識庫 政大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報、星報(1999/9/1-2006/10/31)、 Upaper、美洲世界日報、歐洲日報 (2000/2/1-2009/8/31)
324
聯合知識庫 --影像圖庫
政大圖書館
聯合知識庫 台灣大學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電子資料庫
聯合知識庫. 原版報紙資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料庫
五、中國時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法社分館
電子資料庫
1950.10.2-2010.12.31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50.10.2-2010.12.31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法社分館
紙本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紙本
1994.1-2012.10(缺 2012.6.24)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1991-1993 (整理中,不提供閱覽)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醫圖
紙本
1998-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50.10.2-1968.9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56.8-1968.6
國家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2001
中國時報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中期密庫
紙本
1951.01-1990.12
中國時報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中文期庫
紙本
1991.01-2004.12
中國時報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報紙合訂本
紙本
2005.01-2010.06
中國時報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報紙散裝區
紙本
2010.07-
中國時報
國家圖書館 縮影資料室
微捲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中期密庫
紙本
1975.10-1976.07,1976.09-1976.12
國家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50-1999
中國時報 北市版
徵信新聞 北市版 徵信新聞 地方版 中國時報影 像資料庫
中國時報 海外航空版 中國時報
2010.12(本報紙法社分館僅保留 一年份) 1968.9-2002.1 1968.9.1-12.31, 1992.1.1-10.31, 1993.1.1-2000.12.31
1950.10-1950.12,1987.01-1999.12. 31
1968.9-1976.2,1976.4-1989.1.30,19 中國時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89.2-1996.8.30,1996.9-1997.2.9,19 97.2.11-1997.2.17,1997.2.19-1997.
325
2.28,1997.3.2-1997.4.26,1997.4.282000.12 徵信新聞
中研院人社中心
微縮
1967.1.1-1971.12.31
中國時報
中研院
電子資料庫
1950-1999
中國時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96:01-2001:04
中國時報
政大圖書館
微縮
1950:10/2-1975:6,1975:10-1994:06
徵信新聞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61:10-1961:11
中國時報
政大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中國時報
政大圖書館
中國時報
師大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96.1-2007.12
中國時報
師大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50-1968
台中圖書館
微縮
1989.9-1998.12
中國時報 地方版
電子資料庫 (單機版)
索引:1950-1995 影像:1991-1995 1950-1990, 1996-
1968.9-今, 缺﹕1970.12, 中國時報
台中圖書館
紙本
1974.9 ,1984.2, 1987.7, 1988.1, 1992.5
中國時報
台中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91-1999
中國時報
台中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50-1999
中國時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68.9-
中國時報
成大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50-2012
326
六、公論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公論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49.6-1954.2
公論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47.10-1965.12 1948.07,1951.01-1954.12,1955.021955.12,1956.06-1960.12,1961.01-
公論報
國家圖書館
微縮
1961.02,1961.10-1961.12,1962.01, 1962.08-1962.12,1963.01-1963.12, 1964.02,1965.04-1965.12,1966.01, 1966.03,1966.05-1966.07,1966.09
公論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公論報
中研院人社中心
微縮
公論報
政大圖書館
微縮
1960.1-1961.2,1961.7-1961.12 1947.10-1959.8,1960.4-1961.2,196 1.8-12,1965.5-12 1947:10-1959:08,1960:04-1961:02, 1961:08-1961:12,1965:05-10 1952.3-1963.10, (缺﹕1952.1-2,
公論報
台中圖書館
紙本
1952.4-11, 1953.3, 1954.2-3, 1954.5-6, 1954.10, 1954.12, 1961.2-5)
公論報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47.10-1959.8, 1960.4-12, 1961.1-2, 1961.8-12, 1965.5-12
七、自立晚 報、自立早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自立早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研圖
紙本
1991.1-1998.2
自立早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醫圖
紙本
1998-
自立晚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微縮
1947.10.10-1987.6.30 1991.1-2003:03.10(缺
自立晚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研圖
紙本
期:1992.4.1-1992.4.16,2001.10.3-2 002.5.31)
自立晚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醫圖
紙本
1998-
自立早報
國家圖書館
紙本
1947.10-2003.03.10 民 43.12; 37.4; 44.1-8; 44.11-12;
自立晚報
國家圖書館
微縮
45.1-12; 47.2-12; 48-51; 52.1-6; 52.8-12; 53.1-3; 53.5-12; 54.4-12;
327
55-59; 60.1-6; 60.8-12; 61.1-88.12 自立早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1988.1.21-1993.12
自立晚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1960.1-1961.12,1984.6-1993.12
自立早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88:01-1999:01
自立晚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自立晚報
政大圖書館
微縮
自立晚報
政大圖書館
縮印本
1947-1987
自立晚報
師大圖書館
紙本
1947.10-
自立晚報
台中圖書館
紙本
1957, 1992.5-2001.9, 缺:1992.1-4
自立早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88.4-1999.1.21
自立晚報
成大圖書館
微縮
1947-1987
自立晚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93.7-2001.9.16
1984:07,1987:01-1987:02,1987:072001:08 1947:10/10-1948:04/30,1950:02-19 87:06
1947-1961(缺:1947.10.18, 1948.1.2-3, 1948.2.10-11, 1948.3.30, 1948.5-12, 1949, 1950.1, 1950.2.16-17, 1950.3.11, 1950.3.17, 1950.3.21, 1950.3.25, 1950.3.28, 1950.4.2-3, 1950.4.14, 1950.4.24, 1950.5.5, 1950.5.11, 1950.5.17, 1950.5.20, 1950.5.21(二 版), 1950.11.17-1951.9.22, 1951.10.4, 1951.10.9, 1951.10.11-12, 1951.10.23, 自立晚報
成大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1952.1.2, 1952.1.27-29, 1953.1.1, 1953.1.12, 1953.2.14-16, 1953.3.21, 1953.4.8-14, 1953.10.19-1954.1.18, 1954.2.3-5, 1954.2.28, 1954.3.29, 1954.12.8, 1955.1.2, 1955.1.24-26, 1955.12.12-16, 1955.12.24, 1956.1.2, 1956.2.11-14, 1956.2.29, 1956.5.29, 1956.10.17, 1956.10.22, 1956.11.13, 1956.11.17,1956.11.29, 1957.1.2, 1957.1.31, 1957.2.1-2, 1957.5.12, 1957.7.21, 1957.8.11, 1957.9.8,
328
1957.9.10, 1957.12.20, 1958.1.2-6, 1958.1.15, 1958.2.17-20, 1958.2.22, 1958.9.12, 1958.9.30, 1958.11.20, 1958.11.25, 1958.12.6-7, 1959.1.2, 1959.1.12, 1959.2.8-10, 1959.2.13, 1959.2.26, 1959.6.18, 1959.7.2, 1959.7.12, 1959.7.17-18, 1959.7.20, 1960.1.2, 1960.1.28-30, 1960.6.8, 1960.6.13, 1960.6.18, 1960.6.29, 1961.1.2, 1961.1.6, 1961.2.15-17, 1961.8.2-3, 1961.10.7, 1961.12.10)
八、台灣日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1994.1-2006.6.(缺:2005.11.11-12,2
台灣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紙本
005.11.28,2005.12.1,2005.12.12-13 ,2006.1.3,2006.1.9,2006.1.11,2006. 1.17,2006.1.23,2006.6.7-30) 2005.9-2006.6.6
台灣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法社分圖
紙本
台灣日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台灣日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1967.9-1974.5,1978.5-1988.8
台灣日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65:02-2005:09
1991-1993(缺:1993.4.16-30) (整理 中,不提供閱覽)
1955, 1965.1-2006.6, 缺﹕ 台灣日報
台中圖書館
紙本
1955.5-7, 1968.8-12 ,1975.5 ,1978.12
台灣日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2004.1-2006.6.6
館藏狀況
九、台灣時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台灣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紙本
1991-2011.10 (缺:1993.4.16-30,2011.6.19,8.23) 1991-1993(缺
台灣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期:1993.4.16-1993.4.30) (整理中, 不提供閱覽)
329
1980.4-1988:4,1988.6-1990.3.31,19 90.6.2-1991.1.31,1991.5.1-1991.5.1 台灣時報 高雄版
5,1991.5.17-1991.5.31,1991.6.2-19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91.8.31,1991.9.3-1991.10.30,1991. 11.1-1991.12.14,1991.12.6-1992.5. 17,1992.5.1-1992.5.30,1992.6.1-19 92.8.15,1992.8.17-1993.12
台灣時報
1986.7-1986.8,1986.10-1988.5,198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台灣時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台灣時報
台中圖書館
紙本
台灣時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2004.1-
台北版
8.7-1988.8 1972:01-08,1980:10-1987:08,1988: 05-2012:10 1979.1-1980.12, 缺:1979.2, 1979.11 ,1980.1, 1980.5, 1980.9
十、民眾日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館藏狀況
民眾日報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 中期密庫
紙本
1992.01-2003.12
合訂本
2004.01-2008.06
紙本
2008.07-
民眾日報
民眾日報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 報紙合訂本 區 國家圖書館 期刊室 報紙合散裝 區
1968.03,1968.07-1968.08,1968.11-19 民眾日報
國家圖書館 縮影資料室
微捲
69.08,1969.12-1971.04,1971.08-1971 .10,1971.12-1973.08,1977.01-1978.0 9,1979.01-1999.12.31
民眾日報
台大圖書館 法社分館
紙本
民眾日報
台大圖書館
紙本
民眾日報
台大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2008.121994.1-2011.10- (缺 期:2007.9.8,2011.6.19) 1991-1993 (整理中,不提供閱覽) 1988.02-1988.08,1994.01-1995.04,19 95.05.02-1997.01.24,1997.02.01-199 7.02.06,1997:.02.11-1997.08.27,1997.
民眾日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08.30-1997.09.05,1997.09.07-1997.1 1.27,1997.11.29-1998.01.27,1998.02. 02-1998.02.04,1998.02.06-1998.03.2 0,1998.03.22-1998.03.31,1998.04.16-
330
1998.05.28,1998.05.30-1999.02.15,19 99.02.20-1999.11.03,1999.11.05-200 0.12
1965:01-1974:02,1979:03-06,1980:03
民眾日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民眾日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1985.01-2005.12
館藏狀況
-1989:09,1989:11-2012:10-
十一、自由時報 報刊名
館藏地
館藏種類
自由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法社分館
紙本
自由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舊總圖書庫
紙本
1991-1993 (整理中,不提供閱覽)
自由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醫圖
紙本
1998-
自由時報
台灣大學圖書館
紙本
1994.1-2012.10
自由時報
國家圖書館
紙本
2005.1-2008.12
2010.12- (本報紙法社分館僅保留 一年份)
1988.2-1994.9.30,1994.10.2-1996.1 .31,1996.2.16-1996.11.30,1996.12. 11-1996.12.31,1997.1.2-1997.6.15, 1997.6.21-1997.2.9,1997.2.11-1997 .7.5,1997.7.7-1998.1.25,1998.1.271998.1.28,1998.1.30,1998.2-2001.4 自由時報
中研院郭廷以圖書館
紙本
.3,2001.4.5-2001.9.16,2001.9.19-20 03.11.1,2003.11.3-2004.1.21,2004. 1.26-2004.10.6, 2004.10.8-2004.10.15,2004.10.17-2 004.10.23,2004.10.25-2005.2.8, 2005.2.13-2005.2.20,2005.2.22-200 7.12
自由日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81:01-1981:10,1981:12-1987:12
自由時報
政大圖書館
紙本
1988:01-2012:10
自由時報
台中圖書館
紙本
1988.7-今
自由時報
成大圖書館
紙本
2004.1-
電子資料庫
2005-
自由新聞網 政大圖書館
331
自由新聞網 台灣大學圖書館
電子資料庫
332
2005-
附錄:研究成果清查 一、史料彙編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王正華(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史料彙編(一)》 王正華(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荊蓀案 史料彙編(二)》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歷史初稿》 台北: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1
(編輯)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共匪對台陰謀活動》,第 1 輯
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61
◎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要案紀實》,第 1 輯
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3
◎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要案紀實》,第 2 輯
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4
◎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要案紀實》,第 3 輯
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5
◎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要案紀實》,第 4 輯
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6
◎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要案紀實》,第 5 輯
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1977
◎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防諜資料蒐集與處理》
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保防 教材編纂委員會,1969
保防教材編纂委員 會(編輯) 何鳳嬌(編)
《政府接收台灣史料彙編》
台北縣新店:國史館,1990
◎
何鳳嬌(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史料彙編(一)》 何鳳嬌(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湯守仁案 史料彙編(二)》
周美華(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陳中統案 史料彙編》
周琇環(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白雅燦案 史料彙編》
高素蘭(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駱神助案 史料彙編》
張炎憲,許芳庭(編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林日高案
輯)
史料彙編》
許進發(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學生工作 委員會史料彙編》
許進發(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簡吉案史
333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料彙編》 程玉凰(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台北:國史館、文建會,2008
◎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
史料彙編(一)》 程玉凰(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沈鎮南案 史料彙編(二)》
葉惠芬(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武忠案 史料彙編》
歐素瑛(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李媽兜案 史料彙編》
蔡盛琦(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張化民案 史料彙編》
蕭李居(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 史料彙編(一)》
蕭李居(編輯)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 史料彙編(二)》
李宣鋒等(主編)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政 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
李宣鋒等(主編)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政 治案件史料彙編(二)個案資料》
李宣鋒等(主編)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政 治案件史料彙編(三)個案資料》
李宣鋒等(主編)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政 治案件史料彙編(四)個案資料》
李宣鋒等(主編)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 50 年代政 治案件史料彙編(五)附錄》
李敖(審定)
《安全局機密文件(上)、(下):
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一輯、第二 輯》 薛月順、曾品滄、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許瑞浩(編註)
(一):從戒嚴到解嚴》
周琇環、陳世宏(編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註)
(二):組黨運動》
陳世宏、張建隆(編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註)
(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
胡璞玉
《防諜欺敵史例第二集》
台北:國防部史政局,1974
倪子修
《化解仇恨 超越悲情─補償基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334
台北:國史館,2000
◎
台北:國史館,2000
◎
台北:國史館,2001
◎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總編輯)
金會成果專輯(1999-2004)》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備註
會,2005 倪子修(總編輯)
《走過十年 迎向未來:補償基金
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會十週年紀念專書:1999-2009》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
會,2009 秦孝儀(主編)
《光復台灣之籌劃與接收》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
黨史委員會,1990 國家安全局(編)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 1 輯
台北:國家安全局,1959
◎
國家安全局(編)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 2 輯
台北:國家安全局,1959
◎
國家安全局(編)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 3 輯
台北:國家安全局,1959
◎
張博宇(編)
《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
陳世宏、張世瑛、
《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
台北:國史館,2002
◎
許瑞浩、薛月順
選輯》
台北:國史館,2002
◎
台北:國史館,2003
◎
台北:國史館,2003
◎
(編) 陳世宏、張世瑛、
《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
許瑞浩、薛月順
稿》
(編) 陳世宏、張世瑛、
《雷震案史料彙編:黃杰警總日
許瑞浩、薛月順
記選輯》
(編) 陳世宏、張世瑛、
《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回憶錄
許瑞浩、薛月順
焚毀案》
(編) 黃富三(編著)
《美麗島事件》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
葉振輝(編輯)
《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
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9
◎
監察院國防及情報
《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
台北:監察院,2004
◎
賴澤涵計畫主持
《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
南投:省文獻會,2001
◎
人 ; 朱德蘭主編 ;
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
委員會(編印)
許雪姬,黃富三, 吳文星共同編輯
二、學術性論著 (一)專書
335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史明
《台灣四百年史》
台北:蓬島文化公司,1980
王宗仁
《白色煉獄─曹開新詩研究》
台中:晨星,2007
◎
任育德
《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
臺北 :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
展 》
1999 年
朱德蘭
《崔小萍事件》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
江詩菁
《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
台北:稻鄉,2007
◎
◎
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 (1975-1989)》 李敖
《雷震研究》
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
李敖
《論定蔣經國》
台北:李敖出版社,1989
李筱峰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林子儀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台北:月旦出版社,1993
林崇熙、廖世冠、
《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 雲林蘇
臺北:玉山社,2011
劉明俊、蔡金鼎
家傳記》
姜天陸
《南瀛白色恐怖誌》
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2
胡平
《風雨靈旗──台灣的白色恐怖
香港:利文出版社,2010
◎
◎
與紅色革命》 茅家琦(主編)
《台灣 30 年(1949~1979)》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倪子修(總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
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歷史探討》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會,2001
倪炎元
《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
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
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 唐耐心(Nancy
《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
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Bronkopf Tucker)
美國(一九四五~一九九二)》
1995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年代白
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年
(著),新新聞編譯 小組(譯) 高雄縣政府(編輯)
色恐怖史》 張忠棟
《胡適、雷震、殷海光:自由主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
義人物畫像》 張炎憲、李福鐘
《揭穿中華百年真相》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11 年
◎
張炎憲、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
陳美蓉(主編)
義論文集》
會、台灣歷史學會,2009
張清榮(主編)
《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國際學
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
(主編)
336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術研討會論文集》
研究所,2012
張炎憲(主編)
《二二八事件辭典》
台北:國史館,2008
◎
張劍寒
《戒嚴法研究》
台北:漢苑出版社,1976
◎
許雪姬
《林正亨的生與死》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
許雪姬
《愛・希望與和平:二二八事件
高雄:高市史博館,2000
◎
在高雄紀念專輯》 陳志龍(總編輯)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會,2002 陳志龍、倪子修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總編輯)
判案件之受裁判者家屬身分認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定》
會,2007
《 山 東 流 亡 學 生 研 究 :
台北:山東文獻雜誌社,1998
陳芸娟
◎
1945-1962》 陳俐甫
《禁忌、原罪、悲劇》
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
陳儀深
《漂流台灣虛擬執政》
臺北市 : 前衛出版 : 紅螞蟻
◎
總經銷,2008 年 陳儀深
《誰的民進黨? : 九〇年代台灣
臺北市 : 前衛,1995 年
反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判》 彭懷恩
《台灣政黨體系的分析(1950~
台北:洞察出版社,1989
1986)》 彭懷恩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
黃富三(編著)
《美麗島事件》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
楊渡
《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
臺北:南方家園,2009
楊錦麟
《李萬居評傳》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葉怡君
《島嶼軌跡》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
臺灣口述歷史書目
《臺灣口述歷史書目彙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彙編編輯組編輯、
(1953-2009)》
所,2009 年 8 月
《台灣光復初期歷史》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
許雪姬主編 賴澤涵(編)
究所,1993 戴國煇(著)、
《台灣總體相》
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薛化元、林果顯、
《 戰 後 臺 灣 人 權 年 表 .
新北市 : 國史館、文建會,
楊秀菁(編)
1945-1960 》
2008 年
魏廷朝(譯)
337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薛化元、陳翠蓮、
《戰後台灣人權史》
台北 :國家人權 紀念館籌 備
◎
處,2003
吳鯤魯、李福鐘、 楊秀菁 瞿海源
《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藍博洲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
臺北:聯合文學,2001。
影》 藍博洲
《消失的臺灣醫界良心──50 年
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
代白色恐怖下受難的高貴靈魂》 蘇瑞鏘
《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
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
◎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
◎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 蘇瑞鏘
《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 正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
(二)期刊論文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備註
Chen,
"Disciplining Taiwan: The Kuomintang's
《台灣國際研究季
4卷4期
◎
Ketty W.
Methods of Control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刊》
13 期
◎
3期
◎
《臺灣政治學刊》
1期
◎
《臺灣社會研究季
2卷1期
◎
Era (1947-1987) " 毛知礪
〈台灣戒嚴初期民主政論的初探
《國立政治大學歷
(1949-1960)-以雷震與《自由中國》半月
史學報》
刊為例〉 王文仁
〈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
《東華中國文學研
創作──兼論臺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
究》
題〉 王甫昌
〈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 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
王振寰
〈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
刊》 王德威
〈從吞恨到感恩:見證白色恐怖〉
《中正漢學研究》
19 期
◎
任育德
〈從口述史看 1950 年代政治案件的女性
《近代中國》
154 期
◎
《思與言》
37 卷 1 期
◎
《台灣風物》
49 卷 2 期
◎
受刑人〉 任育德
〈1950 年代雷震憲政思想的發展-以「中 央政體」與「反對黨」為例〉
任育德
〈1960 年〈「中國民主黨」創立宣言〉之 初探〉
338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備註
江如蓉
〈戒嚴時期違反法治國原則的國家行為
《國家發展研究》
5卷1期
◎
〈五O年代台灣組動運動之重挫:記胎死
《北台灣通識學
4期
◎
腹中的中國民主黨〉
報》
〈黨化教育 vs 公共教育:《自由中國》的
《思與言》
49 卷 1 期
◎
《思想》
2期
◎
《嘉義大學通識學
9期
◎
《當代》
234 期
◎
《當代》
235 期
◎
49 卷 2 期
◎
──以叛亂犯之死亡案件為例〉 江
燦
騰、陳正 茂 何卓恩
教育論述〉 吳乃德
〈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 竟之業〉
吳昆財
〈白色恐怖時期下的原住民湯守仁〉
報》 吳叡人
〈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台灣民族運動與 戰後《自由中國》集團政治論述(上)〉
吳叡人
〈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台灣民族運動與 戰後《自由中國》集團政治論述(下)〉
吳鯤魯
〈多元社會下的公共治理:以《自由中國》 《思與言》 雜誌為指引〉
呂培苓
〈冤冤枉枉兩代人:高雄縣旗山的王獅、
《台灣史料研究》
3期
《彰中學報》
24 期
《法令月刊》
21 卷 14
王天煌父子〉 呂興忠
〈早凋的青春,黎明的輓歌--五○年代白色
◎
恐怖下被犧牲的台灣青年曾錦堂〉 汪禕成
〈二十年來台灣地區軍法與司法機關刑事 審判權之劃分〉
沈超群
期
〈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
《史轍》
3期
◎
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 林山田
〈論政治犯罪〉
《刑事法雜誌》
34 卷 3 期
◎
林山田
〈論內亂罪〉
《法學叢刊》
158 期
◎
林正慧
〈1950 年代左翼政治案件探討——以省
《台灣文獻》
60 卷 1 期
◎
《國史館學術集
12 期
◎
工委會及台盟相關案件為中心〉 侯坤宏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論析〉
刊》 姜 天 陸
〈鐵骨農者:下營農組與下營事件〉
《臺灣史料研究》
9期
〈從白色恐怖到綠島垂淚碑〉
《新世紀智庫論
4期
◎
8期
◎
採 訪 紀 錄 柏楊
壇》 張玉法
〈從雷震回憶錄被焚談現代史料保存問 339
《歷史月刊》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備註
《竹塹文獻雜誌》
20 期
◎
《台灣風物》
61 卷 4 期
◎
《台灣史料研究》
32 期
◎
《當代》
121 期
◎
《當代》
122 期
◎
《台灣史料研究》
37 期
◎
《台灣學研究》
13 期
◎
題〉 張炎憲
〈風中的哭泣--五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 件〉
張炎憲
〈白色恐怖時期農、工、學相關政治案件 量化分析〉
張 炎 憲 主持
;
〈受難與昇華的創作對話--歐陽文與陳武 鎮座談紀實 〉
莊 錦 津 記錄 張忠棟
〈夏道平與殷海光─《自由中國》的兩支 健筆(上)〉
張忠棟
〈夏道平與殷海光─《自由中國》的兩支 健筆(下)〉
張英哲
〈自許為民主的人士應如何看待孫立人將 軍〉
張素玢
〈世變下的北斗林家〉
張高杰
〈《自由中國》與 1950 年代的台灣社會〉 《新聞傳播》
5期
◎
張翠梧
〈白色恐怖黑牢外的家屬生活點滴〉
《台灣文學評論》
7卷3期
◎
曹欽榮
〈歷史交響詩--白色恐怖口述與跨領域研
《中華人文社會學
8期
◎
究初探〉
報》
〈歷史紀念館的展示敘述:身體、紀念與
《民俗曲藝》
161 期
◎
《文史台灣學報》
1期
◎
〈記光復初期中共在台之地下組織:「台
《北台灣科技學院
5期
灣省工作委員會」〉
通識學報》
陳志龍
〈曲解內亂罪竟五十年〉
《律師通訊》
141 期
◎
陳志龍
〈白色恐怖補償修法方向--就二000年
《法學叢刊》
46 卷 4 期
◎
《萬國法律》
115 期
◎
《台灣文學評論》
9卷3期
《高中歷史教學與
4期
◎
254 期
◎
曹欽榮
歷史關聯的初步探討〉 許建榮
〈國府統治時期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 美國為例〉
陳正茂
補償條例增修條文之評析 〉 陳志龍
〈「惡立法」或「惡司法」──探究刑法§100 的詮釋與立法問題〉
陳明成
〈白色檔案.黑色故事--陳映真在「陳中 統案」的角色爭議及該案所反映的政治文 化〉
陳芸娟
〈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案〉
研究》 陳建傑
〈胡海基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
《歷史月刊》 340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備註
陳建傑
〈台灣白色恐怖客家政治案件--苗栗胡海
《傳記文學》
96 卷 2 期
◎
《東吳政治學報》
5期
◎
《東吳政治學報》
2期
◎
〈台灣 CEDAW 的初次國家報告與人權的
《台灣國際法季
8卷2期
◎
監督機制--一個聯合國體系之外的獨特案
刊》
《台灣史研究》
10 卷 1 期
◎
基之個案研究〉 陳瑞崇
〈論述作為一種觀看方式論《自由中國》 政治論述場域的重建〉
陳瑞崇
〈《自由中國》半月刊中關於憲政論述的歷 史分析〉
陳瑤華
例〉 陳儀深
〈台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一九六一年蘇 東啟政治案件研究 〉
陳儀深
〈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
《臺灣史研究》
17 卷 2 期
◎
陳儀深
〈彭明敏與海外臺獨運動(1964-1972)-從
《國史館學術集
10 期
◎
外交部檔案看到的面向〉
刊》
〈法律的政治分析──論戒嚴時期的政治
《國家發展研究》
6卷2期
◎
《當代》
9期
◎
陳顯武
刑法〉 彭懷恩
〈四十多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
曾咨翔
〈中華民國外交檔案中對「雷震案」報導〉 《台史珠璣》
2期
◎
曾建元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評陳
《中華人文社會學
2期
◎
泰英,《回憶--見證白色恐怖》]〉
報》
〈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
《竹塹文獻》
20 期
〈書寫「異己」--五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
《淡江人文社會學
5期
「匪諜」之象徵分析 〉
刊》
〈1950 年「沈鎮南資匪案」探析〉
《東海大學文學院
曾
美
容、傅麗 燕 曾薰慧
程玉鳳
47 期
◎
學報》 覃思齊
〈「搞怪」的新竹刺客︰專訪黃文雄先生〉 《竹塹文獻》
14 期
黃翔瑜
〈山東流亡師生冤獄案的發生及處理經過
《台灣文獻》
60 卷 2 期
◎
《台灣文獻》
56 卷 2 期
◎
《萬能學報》
31 期
(1949-1955)〉 劉育嘉
〈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審判結果之 研究--就已知二百二十個案件的分析〉
劉明憲
〈恐懼的傷痕--民國 40 年代桃園縣之 白色恐怖〉
劉熙明
〈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 《台灣史研究》
6卷2期
◎
12 期
◎
中的角色〉 歐素瑛
〈四六事件對台灣大學之衝擊〉
《台灣學研究》 341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備註
歐素瑛
〈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以李媽兜案為
《台灣史研究》
15 卷 2 期
◎
《高縣文獻》
17 期
例〉 潘炎聰
〈五 0 年代臺灣省工委會燕巢支部案:呂 從周、呂碧全先生訪問錄〉
潘國正
〈經歷兩個時代白色恐怖:鄭萬成〉
《竹塹文獻》
6期
潘國正
〈白色恐怖與癌細胞:陳水泉〉
《竹塹文獻》
6期
潘國正
〈「竹風俱樂部」瓦解於白色恐怖:溫來
《竹塹文獻》
6期
傳〉 潘國正
〈張貼反動標語被追捕:葉榮富〉
《竹塹文獻》
6期
潘國正
〈走過白色恐怖:陳廷裕〉
《竹塹文獻》
6期
蔡惠萍
〈一份機密文件透露的-雷震案秘辛〉
《歷史月刊》
167 期
駒 込 武
〈布施辰治與簡吉 〉
《台灣風物》
56 卷 3 期
錢 永 祥
〈從影像反思白色恐怖的記憶政治[座談
《台灣社會研究》
61 期
◎
主持、沈
會] 〉
《台灣風物》
45 卷 4 期
◎
《法政學報》
5期
※
《思與言》
34 卷 3 期
※
◎
著、蔣智 揚譯
昌 鎮 整 理 薛化元
〈《自由中國》「反對黨」主張的歷史考 察〉
薛化元
〈從「反共擁蔣」掛帥到人權意識的抬頭《自由中國》與執政當局互動關係的一個 歷史考察〉
薛化元
〈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 (1949-60):以反對黨問題為中心〉
謝仕淵
〈簡介《獄中家書 柯旗化坐監書信集》〉 《台灣教育史研究
68 期
會通訊》 謝仕淵
〈囚禁與求生--柯旗化獄中家書所見之戰
《歷史台灣》
4期
◎
後台灣「白色恐怖」〉 謝欣純
〈郭國基與中國民主黨籌組歷程之始末〉
《復中學報》
2期
謝開平
〈內亂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輔仁法學》
22 期
藍 博 洲
〈怎麼可以這樣亂抓人:烏蔚庭的證言〉
《歷史月刊》
159 期
〈從黃海到麥浪:陳錢潮的證言〉
《歷史月刊》
88 期
〈戰後台灣歷史發展「動因」與「脈絡」
《現代學術研究》
13 期
◎
採訪 藍 博 洲 採訪 蘇瑞鏘
的再思考-以「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 342
◎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備註
《彰中學報》
24 期
◎
〈從雷震案論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
《國史館學術集
15 期
◎
置對人權的侵害〉
刊》
蘇瑞鏘
〈戰後台灣處置政治案件的相關法制〉
《台灣史學雜誌》
9期
◎
蘇瑞鏘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審判──主要罪名
《中華人文社會學
14 期
◎
與處分型態〉
報》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偵辦──以情治單
《中華人文社會學
14 期
◎
位的不法與不當偵辦為中心〉
報》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審判過程中的不法與
《台灣風物》
61 卷 3 期
◎
《台灣史料研究》
39 期
◎
《傳記文學》
100 卷 1
◎
中心〉 蘇瑞鏘
〈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戰後台灣政治 人權侵害案件的研究意義與相關資料介 紹〉
蘇瑞鏘
蘇瑞鏘
蘇瑞鏘
不當〉 蘇瑞鏘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相關史 料的採集與運用〉
蘇瑞鏘
〈政治犯的歸宿——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 期的刑場、監獄和「獄外獄」〉
期 《輔仁歷史學報》
30 期
◎
《臺灣文獻》
63 卷 4 期
◎
《人本教育札記》
267 期
◎
闞正宗、 〈台南開元寺僧證光(高執德)的「白色恐
《中華人文社會學
2期
◎
蘇瑞鏘
報》
蘇瑞鏘
〈強人威權黨國體制與戰後臺灣政治案 件〉
蘇瑞鏘
〈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不當核覆初 探——以蔣介石為中心的討論〉
蘇瑞鏘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的平反與救濟──轉 型正義的觀點〉
怖」公案再探〉
(三)專書論文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朱浤源
〈再論孫立人與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郭廷亮「匪諜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叛亂暨匪諜審
案」〉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朱浤源、 〈孫立人與高雄
黃俊傑
《 高雄 歷史與 文化 論集
高雄:高雄市文
沈克勤
(主編)
(輯四)》
化局,1997
「郭廷亮匪諜
343
備註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台北:財團法人
學術研討會》
戒嚴時期不當
備註
案」真相〉 如
〈探討戒嚴時期
陳
蓉、翁大
國家權力濫用行
龍、邱榮
鈞
為〉
舉、倪子
叛亂暨匪諜審
修 總 編
判案件補償基
輯
金會,2006
江
吳乃德
志
志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台北:戒嚴時期
學術研討會》
不當叛亂暨匪
〈珍惜民主資
陳
產,告別威權年
龍、邱榮
代:轉型正義和
舉、倪子
諜審判案件補
歷史記憶〉
修 總 編
償基金會,2006
◎
◎
輯 吳叡人
〈國家建構、內
人 權 之
《人權之路 2008 新版──
臺北:財團法人
部 殖 民 與 冷
路 編 輯
臺灣民主人權回顧》
陳文成博士紀
戰——戰後台灣
小組
國家暴力的歷史
(主編)
◎
念基金會,2008
脈絡〉 吳叡人
〈「台灣高山族
許 雪 姬
《二二八事件 60 週年紀
台北:台北市政
殺人事件」─高一
編
念論文集》
府文化局、台北
生、湯守仁、林
二 二 八 紀 念
瑞昌事件之政治
館,2008
◎
史的初步重建〉 呂興忠
李永熾
台北:財團法人
學術研討會》
戒嚴時期不當
陳
早凋的青春─曾
龍、邱榮
錦堂獄中書信遺
舉、倪子
叛亂曁匪諜審
稿初探〉
修 總 編
判案件補償基
輯
金會,2006
〈一九五 0、六 0
志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黎明的輓歌‧
澄社(編)
年代的台灣工會
《 台灣 民主自 由的 曲折
台北:自立晚報
歷程》
社,1987
《安全局機密文件──歷
臺北:李敖出版
◎
組織〉 李敖
〈安全局機密文
李敖
件——「歷年辦
(審定) 年辦理匪案彙編(上冊)》
◎
社,1991
理匪案彙編」序〉 李筱峰
〈台灣戒嚴時期
張
炎
政治犯的遭遇與
憲、陳美
處境:政治受難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吳三連台
轉型正義論文集》
灣 史 料 基 金 會、台灣歷史學 會,2009
者的經驗見證〉
344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李筱峰
〈台灣戒嚴時期
倪 子 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政治案件的類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備註 ◎
叛亂暨匪諜審
型〉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沈超群
〈檔案開放與柏
黃 翔 瑜
《戰後檔案與歷史研
台北:國史館,
楊案的平議〉
編
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
2008
◎
題論文集》 周婉窈
〈面向過去而生
周婉窈
─芬陀利室散文
《 面 向 過 去 而 生 —— 芬
臺北:允晨文
陀利室散文集》
化,2009 年
《 面 向 過 去 而 生 —— 芬
臺北:允晨文
陀利室散文集》
化,2010 年
◎
集〉 周婉窈
〈高一生、家父
周婉窈
和那被迫沉默的 時代——在追思 中思考我們的歷 史命題〉 周馥儀
〈從保密局到土
范 情 等
《女人屐痕Ⅱ:台灣女性
臺北:草根出版
城生教所——踏
著
文化地標》
公司&國家文
◎
化總會,2008
尋女性政治犯足 跡〉 林正慧
〈1950 年代親共
張
炎
或左翼政治案
憲、陳美
件〉
蓉主編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林正慧
〈1950 年代「台
黃 翔 瑜
《戰後檔案與歷史研
台北:國史館,
灣民主自治同
編
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
2008
◎
題論文集》
盟」相關案件試 析〉 林書揚
〈析論臺灣五 〇
林書揚
年代白色恐怖──
《 從二 二八到 五 〇 年代
臺北:時報出版
白色恐怖》
公司,1993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台北:財團法人
學術研討會》
戒嚴時期不當
◎
意義與實態〉 邱榮裕
〈戰後台灣客家
陳
志
典型白色恐怖政
龍、邱榮
治事件之研究—
舉、倪子
叛亂曁匪諜審
以 1950 年代客家
修 總 編
判案件補償基
中壢事件為個案
輯
金會,2006
分析〉 345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邱榮舉
〈論台灣戒嚴時
倪 子 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期政治案件〉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備註 ◎
叛亂暨匪諜審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邱榮舉、 〈美麗島事件之
陳
謝欣如
龍、邱榮
政治解析〉
志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台北:財團法人
學術研討會》
戒嚴時期不當
舉、倪子
叛亂暨匪諜審
修 總 編
判案件補償基
輯
金會,2006
邱榮舉、 〈戰後台灣客家
台 灣 省
《「台灣民主的興起與變
台中:台灣省諮
謝欣如
菁英與白色恐怖
諮 議 會
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
議會,2007
政治事件─解析
編印
人物與事件論文集》
◎
◎
許信良與三個重 要政治事件之關 係〉 侯坤宏、 〈文字言論媒體
張
炎
王正華
控制:台灣白色
憲、陳美
恐怖重大政治案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件〉 姚嘉文
◎
〈從法政制度看
倪 子 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白色恐怖〉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
叛亂暨匪諜審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范燕秋
〈原住民菁英的
張
炎
整肅:湯守仁等
憲、陳美
叛亂案〉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范燕秋
〈樂信‧瓦旦與
許 雪 姬
《二二八事件 60 週年紀
台北:台北市政
二二八事件中泰
編
念論文集》
府文化局、台北
雅族的動態─探
二 二 八 紀 念
尋戰後初期台灣
館,2008
◎
原住民菁英的政 治實踐〉 倪子修、 〈戒嚴時期處置
陳
吳祚丞
龍、邱榮
叛亂犯之特別實
志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台北:財團法人
學術研討會》
戒嚴時期不當
346
◎
作者
張炎憲
篇名
編者
書名
體法及程序法〉
舉、倪子
叛亂暨匪諜審
修 總 編
判案件補償基
輯
金會,2006
〈鹿窟事件與歷
張
炎
史真相的追究〉
憲、陳美
出版項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備註
◎
灣 史 料 基 金
蓉主編
會,2009 張炎憲
〈寒村的哭泣-
倪 子 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鹿窟事件〉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
叛亂暨匪諜審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張炎憲
〈風中的哭泣:
張炎憲、 《風中的哭泣:50 年代新
新竹:新竹市政
50 年代新竹政治
許明薰、 竹政治案件(上冊)》
府,2002
案件〉
楊雅慧、
◎
陳鳳華 張炎憲
張炎憲
廖文毅、台灣共
張炎憲、 《 台 灣 獨 立 運 動 的 先
臺北:財團法人
和國與島內活
胡慧玲、 聲:台灣共和國》
吳三連台灣史
動〉
曾秋美
料基金會,2000
〈導言:白色恐
張
怖與轉型正義〉
憲、陳美
炎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
◎
灣 史 料 基 金
蓉主編
會,2009 張炎憲
〈免於恐懼的自
高素蘭
由〉
(編輯) 神助案史料彙編》
文建會,2008
家
〈軟禁問題之補
陳 志 龍
《 戒嚴 時期不 當叛 亂暨
台北:財團法人
琦、倪子
償──孫立人案〉
(總編輯)
匪 諜審 判案件 補償 基數
戒嚴時期不當
之認定與增減》
叛亂暨匪諜審
張
修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駱
臺北:國史館&
◎
◎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2 曹欽榮
許文堂
〈打開歷史之窗
吳乃德
《 轉型 正義對 檔案 開放
臺北:檔案管理
──探討口述與檔
( 主 持
應用影響之研究(研究報
局,2007
案〉
人)
告)》
〈澎湖山東煙台
張
聯中師生冤案始
憲、陳美
末〉
蓉主編
炎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347
◎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許雪姬
〈滿洲經驗與白
許雪姬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台北:財團法人
色恐怖──「滿洲
(編)
專 題研 討會論 文暨 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
歷史紀錄》
叛亂暨匪諜審
建大等案」的實
出版項
備註 ◎
判案件補償基
與虛〉
金會,2003 許進發
〈人間交叉線上
許進發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學
台北:國史館、
的理想社會主義
(編輯)
生工作委員會史料彙編》 文建會,2008
者〉 許進發
〈左傾知識青年
張
炎
的肅清:學生工
憲、陳美
作委員會案〉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許建榮
〈國府統治時期
張
炎
對海外留學生的
憲、陳美
監控:以美國為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例〉 許瑞浩
◎
《 20 世 紀 台 灣 民 主 發
〈從官方檔案看
胡 健 國
統治當局處理
(主編) 展:第 7 屆中華民國史專
「雷震案」的態
台北:國史館,
◎
2004
題論文集》
度與決策─以國 防部檔案為中 心〉 陳世宏
〈戒嚴時期對民
張
炎
主運動的壓制〉
憲、陳美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
灣 史 料 基 金
蓉主編
會,2009 陳志龍
〈「匪諜條例」
陳志龍
《 戒嚴 時期不 當叛 亂暨
台北:財團法人
廢止是否即無
(總編輯)
匪 諜審 判案件 補償 基數
戒嚴時期不當
之認定與增減》
叛亂暨匪諜審
「內亂罪」之成
◎
判案件補償基
立?〉
金會,2002 陳志龍、 〈補償基金會案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王永壯、 件審查之實質與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張天欽
程序(第一部分:
叛亂暨匪諜審
實質部分)〉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348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清
〈補償基金會案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彥、倪子
件審查之實質與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修、劉衡
程序(第二部份:
叛亂暨匪諜審
慶
程序部分)〉
判案件補償基
蔡
備註 ◎
金會,2001 陳志龍、 〈補償基金會案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林明德、 件審查之實質與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徐良容
程序(第三部份:
叛亂暨匪諜審
戒嚴時期政治案
判案件補償基
件檢討之歷史意
金會,2001
◎
義)〉 陳志龍、 〈補償基金會案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徐良容
件審查之實質與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譯)
程序(第四部份:
叛亂暨匪諜審
德國「恣意司法
判案件補償基
的被害人」)〉
金會,2001
陳芳明
〈白色歷史與白
陳芳明
《典範的追求》
臺北:聯合文學
◎
◎
出版公司,1994
色文學:葉石濤 與藍博洲筆下的 臺灣 50 年代〉 陳英泰
〈期待正義的天
人 權 之
《人權之路 2008 新版──
臺北市:陳文成
光〉
路 編 輯
台灣民主人權回顧》
博士紀念基金
◎
會,2008
小組(主 編) 陳美蓉
〈國府統治時期
張
炎
對海外留學生的
憲、陳美
監控:以日本為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例〉 陳翠蓮
◎
〈台灣戒嚴時期
張
炎
的特務統治與白
憲、陳美
色恐怖氛圍〉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陳翠蓮
〈情治機關內部
張
炎
鬥爭所引起的白
憲、陳美
色恐怖政治案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灣史料基金 會,2009
件〉
349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陳翠蓮
〈戒嚴時期台灣
胡 健 國
《20 世紀台灣民主發
台北:國史館,
的情治機關─以
主編
展:第 7 屆中華民國史專
2004
美麗島事件為
備註 ◎
題論文集》
例〉 陳儀深
〈虛擬革命與真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實叛亂--1961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年蘇東啟政治案
叛亂暨匪諜審
件的初步研究〉
判案件補償基
◎
金會,2001 陳儀深
〈戒嚴時期台獨
張
炎
政治案件研究導
憲、陳美
論〉
蓉主編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
灣 史 料 基 金 會,2009
陳儀深
陳儀深
〈白色恐怖的檔
陳儀深
《走自己的臺灣路──北
臺北:社團法人
案解讀〉
(主編) 社系列講座》
臺灣北社,2004
〈泰源監獄事件
許 雪 姬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台北:財團法人
研究〉
編
專 題研 討會論 文暨 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
歷史紀錄》
叛亂暨匪諜審
◎
◎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3 陳儀深
〈美麗島事件研
胡 健 國
《 20 世 紀 台 灣 民 主 發
台北:國史館,
究─背景、經過與
主編
展:第 7 屆中華民國史專
2004
影響〉 陳繼盛
◎
題論文集》
〈司法倫理與政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治審判〉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
叛亂暨匪諜審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陳顯武
〈補償條例之法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條邏輯結構分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
叛亂暨匪諜審
析〉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曾品滄
〈1960 年代知識
胡 健 國
《 20 世 紀 台 灣 民 主 發
台北:國史館,
青年的政治反對
主編
展:第 7 屆中華民國史專
2004
運動─以「全國青
題論文集》
年團結促進會」 350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台北:財團法人
學術研討會》
戒嚴時期不當
備註
為例〉
曾建元、 〈青春戰鬥曲—
陳
曾薰慧
戰後國立台灣大
龍、邱榮
學政治事件之研
舉、倪子
叛亂曁匪諜審
究〉
修 總 編
判案件補償基
輯
金會,2006
楊碧川
〈暴力的美學〉
志
李禎祥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
(編撰) 權回顧》 楊翠
楊翠
劉幸義
臺北:玉山社,
◎
2002
〈不離島的離島
東 海 大
《 戰後 初期台 灣文 學與
台北:文津出版
文學──試論楊逵
學 中 文
思潮》
社,2005
「綠島家書」〉
系(主編)
〈女性與白色恐
陳
《 台灣 人權與 政治 事件
台北:財團法人
怖政治事件〉
龍、邱榮
學術研討會》
戒嚴時期不當
志
◎
舉、倪子
叛亂曁匪諜審
修 總 編
判案件補償基
輯
金會,2006
〈法學理論與實
林 山 田
《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
台北:元照出版
踐─以修正刑法
教 授 退
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
公司,2004
第一百條內亂罪
休 祝 賀
為例〉
論 文 編
《 少年 政治犯 非常 回憶
臺北:前衛出版
錄》
社,1999
◎
◎
輯 委 員 會編輯 廖中山
〈少年台灣與台
陳三興
灣少年〉 鄭逸哲
薛化元
〈戒嚴時期不當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叛亂暨匪諜審判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案件補償決定-
叛亂暨匪諜審
-具有司法意義
判案件補償基
的行政處分〉
金會,2001
〈威權體制的建
張
炎
立〉
憲、陳美
《 戒嚴 時期白 色恐 怖與
台北:台灣歷史
轉型正義論文集》
學會、吳三連台 灣 史 料 基 金
蓉主編
會,2009
351
◎
◎
◎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化
〈日治時期台灣
許雪姬
《「日治時期台灣左翼人
臺北:財團法人
元、蘇瑞
赤色救援會與戰
( 主 持
士 與戰 後政治 案件 的關
戒嚴時期不當
鏘
後白色恐怖案件
人)
聯──白色恐怖中的左翼
叛亂暨匪諜審
人 士及 其思想 」研 究計
判案件補償基
劃》
金會,2008
薛
之研究〉
吳叡人
謝聰敏
〈戰前與戰後台
許 雪 姬
《「日治時期台灣左翼人
臺北:財團法人
灣左翼思想之連
( 主 持
士 與戰 後政治 案件 的關
戒嚴時期不當
續、斷裂與變
人)
聯─ 白 色恐怖 中的 左翼
叛亂暨匪諜審
形:以台共為觀
人 士及 其思想 」研 究計
判案件補償基
察對象〉
劃》
金會,2008
〈白色恐怖補償
倪子修
《 戒嚴 時期政 治案 件之
台北:財團法人
兩法案立法過程
(總編輯)
法律與歷史探討》
戒嚴時期不當
備註 ◎
◎
◎
叛亂暨匪諜審
之探討〉
判案件補償基 金會,2001 謝聰敏
〈在白色恐怖中
楊 振 隆
《 大 國 霸 權 or 小 國 人
台北:二二八事
算帳—劉明〉
總編輯
權:二二八事件 61 週年
件 紀 念 基 金
國 際學 術研討 會學 術論
會,2009
◎
文集(下冊) 》 鍾鳳玲
〈懲治叛亂條例
林山田
《法律學研究(3)──特別
台北:國立政治
參加叛亂組織罪
(主編)
刑法論文選輯》
大學法律研究 所,1986
之研究〉 藍博洲
〈一九四九年四
◎
藍博洲
六慘案始末〉
《天未亮──追憶 1949 年
臺北:晨星出版
◎
四六事件(師院部分)》 公司,2000
(四)會議論文(未出版) 作者
篇名
主辦單位
會議名稱
會議時間
王兆鵬
〈立法與司法淪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為暴政者的幫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凶〉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
基金會,國立台
論文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352
備註
作者
篇名
主辦單位
會議名稱
會議時間
江如蓉、 〈擊斃之探討──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謝芙美、 白色恐怖時期的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王治華
擊斃思想與反法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治國人權〉
基金會,國立台
會》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李酉潭、 〈戒嚴時期校園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翁栢萱
政治案件之分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析:以政治大學
諜審判案件補償
為例〉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林惺嶽
林惺嶽
〈一位來自台灣
台灣美術館 (主
台灣美術史探討系列
1999 年 8 月
的唐山人——略
辦)
研討會─劉錦堂、張秋
20 日
論劉錦堂的生平
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
及藝術 〉
討會論文專輯
〈從凱綏.珂勒
行政院文化建設
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
台中: 國
惠支說起——探
委員會(主辦);國
術研討會論文集
立台灣美
索一段台灣左翼
立台灣美術館(策
術 館 ,
美術的滄桑史〉
劃承辦)
2000/12/012000/12/03
邱榮舉、 〈戰後台灣人權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謝欣如
發展與政治事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件〉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
基金會,國立台
論文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邱榮舉; 〈台灣客家與義
中央大學客家學
96 年度補助大學校院
2008 年 6 月
邱榮裕
院 (主辦)
暨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6日
民中學政治案件 研究〉
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 集
夏福樂
〈國際社會對台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灣戒嚴時期的態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度〉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基金會,國立台
會》
353
備註
作者
篇名
主辦單位
會議名稱
會議時間
備註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張炎憲
〈鹿窟事件與歷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史真相的追究〉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基金會,國立台
會》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張炎憲
〈台灣知識份子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的戒嚴記憶〉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基金會,國立台
會》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陳君愷、 〈威權統治時期
陳志龍、邱榮
《台灣人權與政治事
蘇瑞鏘
校園政治案件中
舉、倪子修(總
件學術研討會》
的人權侵害初
編輯)
2006 年
探〉 陳志龍、 〈戒嚴時期司法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倪子修、 辦案獎金與獨立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鄭文中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會議
基金會,國立台
論文
審判〉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陳志龍、 〈戒嚴時期司法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倪子修、 辦案獎金與獨立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鄭文中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基金會,國立台
會》
審判〉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354
◎
作者
篇名
主辦單位
會議名稱
會議時間
陳翠蓮
〈戰後初期保密
中央研究院臺灣
2012 年「戰後臺灣歷
2012 年 12
局在臺灣的開
史研究所(主辦) 史的多元鑲嵌與主體
展—以陳達元為
創造」工作坊(三)-
中心〉
人脈篇
陳儀深
備註
月8日
〈從蔣介石日記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看到的「白色恐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怖」蛛絲馬跡〉
諜審判案件補償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陳顯武
〈我國解嚴後克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服過去與刑事補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償規範變遷之法
諜審判案件補償
律政治分析〉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陳顯武、 〈戒嚴時期刑事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陳銀欉、 審判案件與判決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謝立功
核覆制度之法律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政治分析〉
基金會,國立台
會》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曾咨翔
〈雷震案的再審
台灣歷史學會、
2008 全國研究生歷史
2008 年 5 月
視:一個外交觀
國立政治大學台
學論文發表會
2日
點的嘗試〉
灣史研究所(主 辦)
曾建元、 〈戒嚴時期叛亂
國立臺灣大學國
「司法改革與人權保
2011 年 12
蘇瑞鏘
與匪諜案件之賠
家發展研究所
障」學術研討會論文
月 17 日
償與補償〉
(主辦)
〈五○年代國家
台灣社會研究學
「批判的新生代論文
台北:台灣
正當性的建構與
會(主辦)
發表會」
大學,2000
〈沈鎮南案真相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再探〉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曾薰慧
形成:從日常生 活策略談起〉 程玉鳳
諜審判案件補償 355
※
作者
篇名
主辦單位
會議名稱
會議時間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黃富三
〈國民政府威權
中央研究院台灣
威權體制的變遷──解
1999 年 4 月
統治的轉捩點──
史研究所籌備處
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
1-3 日
美麗島事件的歷
(主辦)
會
〈戒嚴時期死刑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案件的公平正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義〉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基金會,國立台
會》
史意義〉 黃朝義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葛祥林
〈戒嚴法制之不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法與不當〉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基金會,國立台
會》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歐素瑛
〈國立臺灣大學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與四六事件〉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諜審判案件補償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潘秀菊
〈論戒嚴法令之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沿革變化及其衝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擊〉
諜審判案件補償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鄭逸哲
〈論「自新份
財團法人戒嚴時
《台灣解嚴 20 週年國
2007 年 11
子」〉
期不當叛亂暨匪
際學術研討會──人權
月 24-25 日
諜審判案件補償
與政治事件探討研討
基金會,國立台
會》
356
備註
作者
篇名
主辦單位
會議名稱
會議時間
備註
灣大學社會科學 院、法律學院(主 辦)
藍博洲
〈白色恐怖受難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家族的痛苦與悲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哀〉
諜審判案件補償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蘇芳瑩
蘇瑞鏘
〈論白色恐怖時
公益信託雷震民
「2009 雷震公益信託
2009 年 7 月
期的根本惡〉
主人權基金會(主
獎學金論文發表」會議
31 日
辦)
論文
〈台灣戒嚴時期
日本東京大學大
「第二屆近代中國思
政治案件中「非
學院總合文化研
想與制度學術討論會」 紀 念 館 ,
軍人交付軍事審
究科、國立政治
會議論文
2005
判」之爭議——
大學歷史學系、
以雷震案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台
〈戰後台灣政治
台灣歷史學會第 9 次
2008 年 6 月
案件與人權侵
研究例會論文
27 日
台北:國父
※
灣史研究所、國 立政治大學文學 院中國近代史研 究中心、國立國 父紀念館(主辦) 蘇瑞鏘
※
害——以軍事審 判為中心〉 蘇瑞鏘
〈戰後臺灣政治
財團法人戒嚴時
《戒嚴時期政治事件
2010 年 11
案件核覆機制之
期不當叛亂暨匪
衝擊與回顧研討會》
月 13 日
研究——以蔣介
諜審判案件補償
石為中心〉
基金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
(五)學位論文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357
備註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王妙花
《簡吉《獄中日記》研究》
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
備註 ◎
文,2011 王宗仁
《曹開新詩研究》
台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
◎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王漢威
古方雄
古淑方
史峻
《戰後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會的組織與運作(1946-1950)》
碩士論文,2010
《反對勢力政論雜誌言論主題之研
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學研究所
究》
碩士論文,1986
《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
士論文,1999
《台灣白色恐怖的創傷研究:一個奠
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
◎
◎
◎
基於「族裔反霸權主義敘述」的觀點》 士論文,2010 曲兆祥
《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 士論文,1989
朱高影
江子揚
江啟元
《威權體制下的諍臣-陶百川的政治
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
生涯 1949-1986》
文,2001
《俄羅斯與台灣轉型正義之比較研
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
究》
論文,2010
《解嚴後台灣地區政治穩定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
碩士論文,1992 江詩菁
池煥德
何振盛
余國正
《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
台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
之文化爭奪(1975~1989)》
士論文,2003
《「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
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
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
文,1996
《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
治發展:國民黨與反對團體之互動》
士論文,1988
《台灣民主化前後國家社會互動與
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
國 家 機 關 職 能 關 係 之 研 究
系碩士論文,2001
◎
(1949-2000)》 吳丁宏
《緊急處分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5
吳介民
吳丞祐
《政體轉形期的社會抗議:台灣 1980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年代》
論文,1990
《余登發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
碩士論文,2010 吳妍亭
《反白盒子_台灣人權紀念館》
台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
358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備註
文,2010 吳明時
《邊緣台獨的「構框」與運動參與》
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 文,1998
吳勇正
《戰後台灣戶政變革之研究──從「接
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
收復員」到「清鄉戒嚴」(1945-1949)》 文,2005 吳宥霖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補償與平
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反——以「二二八基金會」與「補償
所碩士論文,2006
◎
基金會」為中心》 吳政勳
吳原智
《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薩
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
士論文,2005
《我國情報制度及其監督之研究》
嘉義: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
◎
2008 吳紹民
《戰後初期台灣文教政策之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1945-1951)―以「台灣省參議會」問
文,2008
政與提案為中心的探討》 吳煥章
呂正中
呂怡蓉
呂東熹
李佳徽
李宛蓓
李念祖
李英毅
《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策略互動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分析(1949~1997)》
論文,1998
《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立法過
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
程之研究》
士論文,1989
《《自由中國》雜誌與台灣黨外運動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發展之研究》
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台灣戰後民營報業發展的歷史結
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
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
士論文,2001
《知己?異己?港台知識人李萬居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
與李南雄父子的中國認識》
究所碩士論文,2010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柯蔡阿李女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
士生命故事探究》
所碩士論文,2008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我國憲
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
法上之地位》
文,1980
《集會自由的概念及限制之研究》
台北: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
◎
◎
文,1990 李悅肇
《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4
沈亮
《梅心怡(Lynn Miles)與台灣政治犯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救援運動(1971-1984)》
文,2004
359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沈素華
《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合研究--以台
台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灣的兒女系列為例》
碩士論文,2010
《柏楊與柏楊案──從新聞評議到白
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色恐怖的探討》
論文,2007
《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制定過
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
程之研究》
士論文,1989
《台灣文學中的白色恐怖——以葉
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石濤與陳映真及其作品比較為主軸》
士論文,2008
《一九六 〇 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政治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案件之研究:以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
文,2008
沈超群
宗秀英
林世傑
林世華
備註
◎
◎
◎
案為例》 林國文
林淇瀁
《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執行功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效之研究》
士論文,1988
《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
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
◎
國》與五○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 文,2002 林惠萱
林瑋婷
林慧姃
林魏立
《台灣黨外雜誌之研究--以《蓬萊島》 台 中 : 中 興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碩 士 論 系列為例》
文,2001
《 台 灣 戰 後 流 氓 控 制 (1945-2009)—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一個社會學的考察》
論文,2010
《吳新榮研究- 一個台灣知識分子的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精神歷程》
文,1994
《反對勢力中的「台獨意識」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
--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
士論文,1989
◎
◎
六月民進黨各案分析》 林麗娟
邱太三
邱月亭
邱仙賜
邱張瑜
邱婓琳
《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
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
文,2003
《台灣政治民主化下刑事人權法制
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之立法變遷》
士論文,2008
《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
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
敘事與記憶政治》
士論文,2009
《我國警察對聚眾活動的處置之研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究》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郭雨新與國內外台灣政治運動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
(1977~1985)》
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我國立法院議事行為之研究-動員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個案分析》
所碩士論文,1989
360
※
◎
◎
◎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邱騰緯
《蔣經國人格特質與台灣政治發展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972-1988)》
博士論文,2007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金惟純
備註 ◎
論文,1979 金啟恩
《台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較分析
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
──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為中心》 士論文,2005 施逸銘
《政治抗議策略之分析》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0
洪巧樺
洪淑華
胡興梅
唐怡德
徐文祥
秦鳳英
《台灣黨外運動政治與社會主張之
台北: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研究(1977-1986)》
碩士論文,2004
《台灣戒嚴時期大法官釋憲與人權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發展》
文,2003
《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二年)》
所碩士論文,1995
《從黨外到民進黨的政治抗爭策略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研究》
論文,1992
《台灣地區學生運動之研究(民國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
38-83 年)》
所博士論文,1995
《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
響研究--台灣「大學雜誌」個案分
士論文,1992
◎
◎
析》 馬利引
《國民黨政府與台灣政治發展》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8
馬逸飛
《英譯藍博洲《幌馬車之歌》》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1
高淑媛
張文隆
張世忠
張正莉
《吳三連與台灣光復初期的政治發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展(1945-1954)》
文,1992
《郭雨新(1908~1985)與戰後台灣黨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外民主運動》
碩士論文,1994
《論言論自由權之保障——以台大
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
哲學系事件為例》
文,2001
《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
論文,1993 張兆林
張佑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之演
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
變》
文,2004
《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遷——一九八○年代》
論文,1990 361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張志相
《張深切及其著作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
備註
士論文,1992 張浴美
張清榮
《「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之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
研究》
士論文,1987
《簡吉《獄中日記》研究》
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2011
張瑞玲
《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9
張嘉政
《人民集會遊行權利之規範與保障─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
我國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的檢
文,1989
討》 張夢和
張錫煌
戚毅
曹欽榮
《電視新聞意識形態之分析--以「獨
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
立台灣會」案之報導為例》
士論文,1991
《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之研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
究》
所碩士論文,1989
《中央日報處理重大政治事件內容
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
取向之研究》
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 紀念博物館、記憶研究與轉型正
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義-從國際經驗到綠島人權文化園
碩士論文,2010
區 梁正杰
梁欽堯
莊富傑
◎
◎
》
《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相關政治案件
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之研究(1946-1961)》
論文,2008
《政治發展與政黨轉型:中國國民黨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民主化之研究》
論文,1989
《拼命文章的擠壓與轉折:從《亞細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
所碩士論文,2012
◎
◎
翹》析論吳濁流國族認同意識的轉 移》 許忠逸
《階級型構與官僚威權體制的政經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轉化:台灣發展過程之分析(1959~
論文,1992
1979)》 許博彥
《集會遊行在我國憲法之地位》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0
許毓文
郭正亮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補償與
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平反》
士論文,2007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88)》
論文,1988 362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郭紀舟
《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夏潮』雜誌研究》
論文,1996
《重建台灣殖民記憶-葉石濤小說特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
質探究》
文,2009
《台灣五○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
--以『文星』為例》
文,1985
《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變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1945-2000)》
論文,2004
《台灣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之研
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究》
文,1996
《我國國家安全與國家緊急權之研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
究》
所碩士論文,1988
《去政治化的政治:台灣政治事件的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敘事社會學分析》
論文,2009
《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分子所扮演的角色》
碩士論文,2000
《從政府遷台後的實例論國家緊急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權在我國法上的實證》
碩士論文,2002
《戰後台灣客家政治案件之研究-胡
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
海基案之個案分析 》
文,2010
《台灣主要報紙對美麗島事件報導
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之比較研究》
士論文,2006
《碼頭工人—台灣戒嚴時期中的勞
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
工行動》
士論文,2010
《階級結構的轉型與台灣政治反對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運動(1950~1993)》
所碩士論文,1994
《呂赫若的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郭漢辰
陳正然
陳佳宏
陳孟元
陳武雄
陳雨君
陳信傑
陳宥群
陳建傑
陳郁馨
陳婉娥
陳嘉宏
陳黎珍
備註
◎
◎
◎
◎
◎
◎
1992 陳穎川
陳鴻逸
《威權政治對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影
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
響之研究-以錫安山與法輪功為例》
究所碩士論文,2002
《記憶與詩語:歷史敘事與文化實踐
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
的探索──以李敏勇、陳鴻森的詩作為
士論文,2006
◎
◎
例》 傅怡禎
曾士榮
《挑戰大敘述:1979-1987 台灣政治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小說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9
《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
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
363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曾培強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案件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備註 ◎
論文,2010 曾薰慧
游毅然
黃文成
黃年
《台灣五○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
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匪諜」的建構》
論文,2000
《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
的效應---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
所,2003
《受刑與書寫—台灣監獄文學考察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1895—2005)》
所碩士論文,2005
《政治衝突的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
◎
◎
論文,1981 黃靖涵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
所碩士論文,2012
◎
民》、《天公金》為中心》 黃德福
《暴力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0
黃麗芬
楊秀菁
《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變遷─以
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
「外獨會」為例》
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
文,2002 楊秀菁
楊東連
《 新 聞 自 由 論 述 在 台 灣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
(1945-1987) 》
文,2012
《論非常態憲政法制及其限制》
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9
楊蕙芬
《台灣戰後前期私立學校法制與管
台北: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
制政策之研究(1945-1974)-以延平
所碩士論文,2011
◎
中學與復興中小學校史為例》 葉怡君
葉晨聲
《白堊記憶:台灣「50 年代白色恐怖」 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重建》
文,2000
《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學校的個案研究
2003
◎
※
(1872-1956)》 董砡娟
《鍾肇政小說中反殖民意識之研究--
台東: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2007
以《台灣人三部曲》、《怒濤》為例》 裘佩恩
《戰後台灣政治犯的法律處置》
台北:台灣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
◎
文,1997 詹嘉雯
《中壢事件與台灣政治轉型》
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
364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備註
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廖益興
《台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制》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3
管永仲
《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
台北:華梵工學院人文學類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
劉人豪
劉定昌
《集會無理?遊行有罪!—集會遊
台北: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行管制的歷史形塑與法律實踐—》
論文,2011
《論緊急狀態下軍隊之動用法制》
台北: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
◎
◎
士論文,2007 劉金元
劉建佑
《中華民國戒嚴時期之政治發展(一
桃園: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
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七年)》
士論文,1995
《戰後台灣言論叛亂除罪化的確立》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
所碩士論文,2004 劉政宏
《葉石濤小說社會意識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文,2012
劉壽琦
《「美國與中共建交」前後我國對外
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
宣傳刊物內容之研究--以「自由中國
論文,1980
週刊」為例》 劉維群
蔡西濱
《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實施之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研究》
碩士論文,1989
《中共地下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1946-1950)—— 以 台 北 市 地 區 為 研
文,2009
◎
究中心》 蔡佳翰
蔡宗翰
蔡芬芳
《警察對人口身份查訪、辨識、通報
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
之研究》
究所碩士論為,2009
《 花 蓮 縣 政 治 反 對 之 研 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1987-2000﹚》
碩士論文,2001
《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
◎
◎
論文,2002 蔡雨真
蔡裕仁
《台灣民主學運的演變─以野百合學
台南: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
運和野草莓學運為中心》
文,2009
《黃信介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
文,2002 鄭余豪
《從美國聯邦調查局之組織探討我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國政治偵防與犯罪偵查之劃分》
碩士論文,2002
365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盧昭伶
《《歐巴桑》和《辛酸六十年》中的
新竹: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
歷史、記憶與創傷》
論文,1998
《葉石濤及其小說中的殖民、性別與
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地方感探析》
文,2008
《走進「白色家庭」:一九五〇年代
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政治受難者家屬生命歷程探究》
論文,2009
《戰後台灣政治案件之研究-以美
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麗島事件為中心》
士論文,2006
《生死之間:戒嚴時期政治案件死刑
台北: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判決之研究》
士論文,2012
《政論雜誌與台灣民主化:「自由中
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
國」個案研究》
文,2004
《台灣醫師詩人的文化抵抗-試論曾
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貴海、江自得、鄭烱明的現實詩作及
所碩士論文,2005
盧柏儒
蕭伶伃
賴叡泰
謝孟達
鍾雅蓬
簡俊安
備註 ◎
◎
◎
◎
◎
◎
其風格》 簡慧樺
藍鳳貞
《國家權力與農民抗爭-以 1895 年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
至 1980 年代台灣農民運動為例》
文,1997
《吳濁流與台灣文學發展之研究》
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
※
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顏司音
顏志榮
顏志榮
顏淑芳
《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生命意義之
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
探索》
論文,2009
《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驗:一九七
台北:政治大學三主義研究所碩士
二~一九八三》
論文,1986
《光復後台籍民選菁英政治反對之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
研究(一九四五~一九六九)》
士論文,1993
《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碩士論文,1989 魏誠
羅元德
蘇正沛
蘇瑞鏘
《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
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主張》
文,1984
《《中國論壇》半月刊與戰後台灣自
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由民主之路(1975-1990)》
文,2003
《支配與反抗-『自由中國』事件與『美
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
麗島』事件之比較》
士論文,2005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所
◎
◎
碩士論文,1995 蘇瑞鏘
《台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 士論文,2010
366
◎
作者
論文名稱
出版項
蘇慶軒
《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〇年代初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期台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
論文,2008
《 移 入 政 府 的 滲 透 能 力 (1950 ~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
論文,1995
龔宜君
形式與鞏固》
367
備註 ◎
三、一般性論著 (一)專書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人權之路編輯
《人權之路 2008 新版──台灣民主
台北: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
小組(主編)
人權回顧》
念基金會,2008
八十年代出版
《自由中國選集:反對黨問題》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89
卜少夫
《蔣經國浮雕》
台北:群倫出版社,1987
中央民意代表
《講沒完的政見》
台北:拓荒者出版,1979
《台灣戰後五十年》
台北:中國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備註
社(編)
選舉黨外候選 人聯誼會(提供) 中國時報文化
公司編輯部,1995
出版事業公司 編輯部(編輯) 中國論壇編輯
《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
台北:中國論壇出版社,1989
《蔣介石與他的特務們》
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
委員會 尹家民
◎
司,1993 王作榮
《政黨與政府:通往民主的道路》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0
王育德
《台灣‧苦悶的歷史》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王美琇(編輯)
《夢想台灣國:張燦鍙三十年的台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獨運動生涯》 王御風(等)
《走出六堆的暗夜:白色封印故事》 屏東:屏東縣政府,2012
◎
王義雄
《不流血的社會革命》
台北:久博圖書公司,1989
王曉波
《走出台灣歷史的陰影》
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86
王曉波(編)
《台灣殖民地的傷痕》
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85
王曉寒
《白色恐怖下的新聞工作者:兼談
台北:健行文化出版,2000
◎
◎
人生的甘苦》 王霓
《走過恐怖的時代》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王麗美
《報人王惕吾:聯合報的故事》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4
王歡
《烈火的青春:五○年代白色恐怖證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
言》 包斯文
《黨外人士何去何從?》
台北:四季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1980
史明
《台灣民族革命與社會主義》 368
台北:台灣文化草根協會,1993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台灣建國聯合
《二二八林義雄事件專輯》
New York: Woodside,1980
《美麗島事件專輯》
New York: Woodside,1980
《衝越驚濤的年代》
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社,1990
《傅正先生悼念文集》
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備註
陣線 台灣建國聯合 陣線 台灣新生報出 版社(編輯) 民主進步黨中
1991
央黨部(編輯) 民眾日報社(編)
《美麗島事件始末》
台北:民眾日報台北管理處, 1980
白瑄
《全民公敵調查局:破解宋楚瑜老
台北縣三重市:作者出版,1999
爪耙仔迫害集團》 吉田勝次著,葉
《囋!囋!民主進步黨:爆發的台
高雄:第一出版社,1990
寄民節譯
灣人力量》
朱伴耘
《七論反對黨》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江南
《蔣經國傳》
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
江蓋世
《鐵窗筆墨》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江蓋世
《我走過的台灣路》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江鵬堅
《選票代替子彈》
台北:作者出版,1986
江鵬堅
《江鵬堅的歷史參與和前瞻》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艾琳達
《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吳濁流
《菠茨坦科長》
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吳濁流著,鍾肇
《台灣連翹:台灣的歷史見證》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吳聰敏(主編)
《艱困的民主道路》
台北:允晨出版社,1999
呂秀蓮
《台灣的過去與未來》
台北:拓荒者出版,1979
呂秀蓮
《海外看台灣:台灣春秋政論選》
高雄:南冠出版社,1988
呂秀蓮
《重審美麗島》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呂政達
《謝長廷人生這條路》
台北:大村文化出版社,1995
宋重陽
《台灣獨立運動私語》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李文
《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
政譯
◎
司,1996 李世傑
《台灣共和國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
末》 李世傑
《調查局研究》
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
李旺台
《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
高雄:五千年出版社,1993
369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李昂
《施明德前傳》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
李林
《黨外黨工的崛起與流變》
台北:前進每周一書,1984
李松林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
李界木
《還我生存權》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李敖
《白色恐怖述奇》
台北:李敖出版社,2002
李筱峰
《叛徒的告白》
台北:四季出版社,1981
李筱峰
《恐龍的傳人》
台北:四季出版社,1981
李禎祥(編撰)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
台北:玉山社,2002
汪紹銘
《法庭 AB 檔案》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汪彝定
《走過關鍵年代》
台北:商周文化事業有限股份 公司,1991
到獨立之路編
《到獨立之路:新潮流與台灣獨立》 台北:新潮流辦公室,1991
輯小組(編輯) 卓榮德
《邁向歷史的刀鋒》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
杭之
《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
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
下)》 林文義
《菅芒離土:郭倍宏傳奇》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林本炫
《台灣的政教衝突》
台北縣板橋:稻鄉出版社,1990
林美挪(編)
《憤怒的野百合》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林倖一
《對政治人物之諍言》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林書揚
《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司,1993
林崇熙、廖世
《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
冠、劉明俊、蔡
傳記》
台北:玉山社,2011
金鼎 林莊生
《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個時代》 林義雄
《從蘭陽到霧峰:瞧這個省議會》
台北:林義雄律師事務所,1978
林義雄、姚嘉文
《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 台北:林義雄律師事務所,1977
林樹枝
《良心犯的血淚史》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林樹枝
《白色恐怖 X 檔案》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林濁水
《林濁水文集 5:路是這樣走出來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的》 林雙不
《雪峰半月》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
邱國禎
《近代台灣慘史檔案》
台北:前衛,2007
南方朔
《民主不是夢》
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370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1989 姜天陸
《南瀛白色恐怖誌》
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2
姜敬寬
《新聞反思集:一個時代週刊資深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記者的心路歷程》
司,1997
《民主、自決、救台灣》
台北: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
姚嘉文
司,1988 姚嘉文
《台灣辯護人》
台北:前衛出版社,992
政治評論社(主
《反對黨問題》
台北:帕米爾書店,1960
《白色恐怖黑暗時代:台灣人受難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編) 施明雄
史》 施敏輝(陳芳
《台灣意識論戰選集》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明)(編) 胡民祥(編輯)
《燭火闖關:蔡正隆博士紀念文集》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胡慧玲
《我喜歡這樣想你》
臺北:玉山社,1995
風雲論壇編輯
《透視黨外組織》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6
《化解仇恨 超越悲情──補償基金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會成果專輯(1999-2004)》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委員會(編) 倪子修(總編輯)
會,2005 倪子修(總編輯)
《走過十年 迎向未來:補償基金會
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十週年紀念專書:1999-2009》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會,2009
唐柱國
《最高機密:高階諜報員首度公開
台北汐止:新新聞文化事業公
國民黨情報密史》
司文化,1997
孫家麒
《蔣經國建立臺灣特務系統秘辛》
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61
徐正光、宋文里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徐君慧
《文字之禍:殺人盈野白色恐怖》
台北:牧村出版社,1996
徐桂峰
《台灣集會遊行十年記事》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9
徐策
《九○年代台灣前途主導人物民進
台北:天相出版,1989
◎
◎
(合編)
◎
黨篇》 徐璐
《非暴力鬥爭的一一○種方法》
台北:民進黨黨部,1987
馬之驌
《雷震與蔣介石》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
馬璧
《關於『自由中國』雜誌的問題》
台北:大陸出版社,1960
◎
高金郎
《泰源風雲》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
371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崔蓉芝等
《江南事件海外檔案》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7
◎
張炎憲、李福鐘
《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
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11
◎
張俊宏
《台灣的危機與轉機》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9
張俊宏
《執政大道:中道提升》
台北:唐山出版社,1991
張俊宏(主編)
《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
台北:南方出版社,1989
(主編)
的理論與實際》 張俊雄
《新黨.政治責任.軍人干政》
高雄:作者出版,1986
張昭仁
《噤聲五十年》
台北:海洋文化國家出版社, 1996
情報知識編輯
《國際共諜工作實錄》
台北:情報知識出版社,1985
曹永洋
《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梅樂斯
《另一種戰爭(節譯本)》
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68
莊淇銘
《衝擊》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許世楷
《台灣獨立黨回歸祖國》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許信良
《風雨之聲》
台北:許信良總統選舉後援
委員會(編)
會,1995 許信良、鐘碧霞
《許信良言論選集》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許昭榮
《台籍老兵的血淚恨》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許唯民等(編)
《台灣生存之戰:國民黨遷台四十
台北:群倫出版社,1987
合著
陳芳明
編
年十大危機》 陳文茜策劃,劉
《給台灣一個機會》
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1995
振祥主編 陳芳明(編)
《楊逵的文學生涯》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陳婉真
《垂簾聽政》
台中:新企業世界出版社,1977
陳婉真
《勇者不懼》
台北:長橋出版社,1978
陳婉真
《啊!黑名單》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陳婉真
《草山小蛇與民進黨的頭人們》
台北:揚智文化,1997
陳朝平
《記者眼中的民主荊棘路》
台北:久大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1987
陳菊
《橄欖的美夢》
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 司,1996
陳陽德
《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
372
台北:四季出版社,1981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陳毓鈞
《到民主之路》
台北:永然出版社,1989
陳銘城等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陳銘誠
《海外獨立運動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陳儀深
《為台灣辯護 : 陳儀深政論集》
臺北市 : 臺灣北社出版 : 前
備註
◎
衛發行, 2004 年 陳儀深
《誰的民進黨?:九○年代台灣反
台北:前衛出版,1995
◎
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判》 陶百川
臺北 : 東大出版 : 三民總經
《困勉強狷八十年》
銷,1984 陶百川
臺北 : 東大發行 : 三民總經
《困強回憶又十年 》
銷,1995 陶百川
《辨寃白謗第一天理》
台北市 : 著者,1973
陶百川
《政治玉連環》
台北:杯水車薪基金,1986
陶百川
《走向天堂也向地獄》
台北:杯水車薪基金,1987
彭明敏文教基
《彭明敏看台灣》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彭懷恩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游錫堃
《民主路、鄉土情》
宜蘭羅東:作者出版,1989
黃文雄
《豬狗牛:中國沙豬、日本狗、台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金會(編輯)
灣牛》 黃年
《黨外和高雄事件》
台北:大時代出版社,1980
黃順興
《走不完的路》
台北:自立晚報社,1989
黃嘉樹
《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
台北:大秦出版社,1994
新新聞周刊編
《美麗島十年風雲》
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1989
輯部(編) 新新聞周刊編
◎
《劇變時代:新新聞對話錄 1》
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1989
輯部(編) 楊旭聲
《透視黨外勢力》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7
楊青矗(編)
《許信良風暴》
高雄:敦理出版社,1989
楊清海
《調查局的真面目》
台北:另眼文化公司,1999
◎
楊渡
《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
台北:南方家園,2009
◎
楊逸舟著,張良
《受難者》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政治犯史──台灣獨立運動史》
台北: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
澤譯 楊碧川
會,1995 楊澤(編)
《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373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司,1994 萬亞剛
《國共鬥爭的見聞》
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
葉明勳
《滌去的陰影》
台北:財團法人大同文化基金 會,1992
葉明勳
《憶事懷人》
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2
葉柏祥
《黃信介前傳》
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葉榮鐘著、李南
《台灣人物群像》
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85
《台灣起革命的日子》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廖中山
《芋仔‧蕃薯‧島國情》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廖永來
《台灣的愛》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監察院國防及
《郭衣洞叛亂案調查報告》
臺北:監察院,2004
趙曉生
《中壢夜話》
台北:方正國,1979
劉峰松
《台灣的黑暗時代》
高雄:第一出版社,1986
蔡啟清
《選舉與選舉行為》
台北:徐氏出版,1986
蔡詩萍
《誰怕政治》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蔡德本
《蕃薯仔哀歌》
台北:遠景出版社,1997
蔡憲崇
《鑼聲若響:台灣島上的反對黨》
台北:作者出版,1983
鄭文聰(主編)
《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鄭先祐(編)
《台灣生命的心聲》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鄭南榕
《時代觀點(第一卷)》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6
鄭南榕
《時代觀點(第二、三卷)》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7
鄭鴻生
《荒島遺事 : 一個左翼靑年在綠
新北市:INK 印刻,2005
◎
衡編 鈴木明原著、黃 文明譯訂 ◎
◎
情報委員會(編 印)
島的自我追尋》 鄭鴻生
《青春之歌 : 追憶 1970 年代臺灣
臺北市:聨經,2002 年
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 鄧維賢(編),孫
《孫立人冤案平反》
台北:新梅出版社,1988
盧建榮
《分裂的國族認同》
台北:麥田出版,1999
盧修一
《出頭天》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賴士羽(編)
《審判國民黨》
台北:台灣文藝出版社,1987
應大偉
《台灣人檔案(一):浮沈半世的影
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1995
立人、江南等著
374
◎
著(編)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像與回憶》 戴國煇
《台灣結與中國結》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戴獨行
《白色角落》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
謝長廷
《黨外黨》
台北:關懷之聲,1983
謝長廷
《民主進步黨》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6
謝聰敏
《出外人看台灣政治》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
謝聰敏(梁山)
《談景美軍法看守所(第一集)》
台北:大橋出版社,1981
藍美津
《拆掉蔣經國的芻像》
台北:作者出版,1989
藍博洲
《白色恐怖》
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3
藍博洲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
藍博洲
《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
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
◎
件(師院部分)》 藍博洲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
台北:聯合文學,2001
藍博洲
《麥浪歌詠隊──追憶 1949 年四六
台北:晨星出版公司,2001
事件(台大部分)》 藍博洲
《台灣好女人》
台北:聯合文學,2001
藍博洲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
台北:聯合文學,2001
藍博洲
《大河悲歌:苗栗縣三灣鄉大河村
台北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白色恐怖的調查研究與口述歷史寫
2002
作》 藍博洲
《紅色客家人》
台北:晨星出版公司,2003
藍博洲
《幌馬車之歌》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4
藍博洲
《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50 年代
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
白色恐怖下受難的高貴靈魂》 魏廷朝
《人權報告書(1949~1996)》
台北:文英社,1997
◎
嚴演存
《早年之台灣》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司,1989
(二)期刊文章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民主天地週
〈雷震致蔣經國的萬言書〉
《民主天地週刊》
1期
〈中國民主黨政綱草案初稿〉
《民主天地週刊》
1期
刊》雜誌社 《民主天地週 刊》雜誌社
375
備註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發展週刊》資
《「總統,你教我的臉往哪裡擺?」 《發展週刊》
料室
-胡適日記裡的震震案》
八十年代雜誌
〈立法委員康寧祥對余登發案件判
社
決的聲明〉
卜國光 于珊珊
卷期
備註
24 期
《八十年代》
1卷2期
〈我也遭受過白色恐怖 〉
《六堆風雲》
129 期
〈我們的牢不會白坐!--放棄上
《東北風》
33 期
《中國一周》
542 期
《中華雜誌》
198 期
《海峽評論》
64 期
◎
訴入監記者會〉 中華日報社論
〈揭發「自由中國」半月刊乖謬言 論〉
中華雜誌社
〈社論:論高雄美麗島暴力毆傷憲 警事件〉
台灣地區政治
〈白色恐怖受害人春季慰靈祭聲
受難人互助會
明〉
仁湘
〈國家安全與白色恐怖 〉
《統領雜誌》
124 期
文德
〈雷震.胡適.中國民主黨-記近
《八十年代》
1卷3期
◎
代台灣民主運動的一段歷史並悼念 雷震先生〉 方素敏
〈盼望〉
《八十年代》
2卷3期
方素敏
〈這一年來〉
《八十年代》
2卷3期
王世勛
〈人間的歷史豈容捏造?--「H
《台灣新文化》
9期
《海峽評論》
167 期
隊長」黃金島先生訪問〉 王曉波
〈「白色恐怖」與台灣愛國主義傳 統--兼論當前台灣愛國主義的歷史 任務〉
田秋堇
〈小熊不要哭〉
《八十年代》
2卷3期
田新彬
〈優游於中西文學之間--專訪孫康
《文訊》
256 期
宜〉 朱文伯
〈哀『自由中國』雜誌〉
《前瞻月刊》
1期
何文振
〈七二八台中事件真相〉
《美麗島》
1卷1期
吳泰豪
〈黨外與選舉-從「自由中國」到
《前瞻月刊》
1期
◎
「中壢事件」〉 吳澍培
〈白色恐怖政治下之台灣政治犯 〉 《海峽評論》
95 期
◎
宋炯
〈海軍派系與白色恐怖真相--李能
81 卷 2
◎
《中外雜誌》
宏「海軍白色恐怖內幕」一文補闕〉
期
李天白
〈何謂白色恐怖 〉
《財訊》
172 期
李松盛
〈白色恐怖的餘悸 〉
《六堆風雲》
72 期
376
◎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李俊仁.王立甫
〈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
《建築師》
34 卷 10
建築師事務所 李能宏
李茗洋
期 〈幸有三身--軍人.商人.報人(5): 《中外雜誌》
79 卷 6
海軍白色恐怖內幕〉
期
〈受政治力影響的台灣美術圈(戰
《國民教育》
後到 1960 年代)〉
50 卷 3 期
李清如
〈林中斌的白色恐怖與愛情故事〉
《新新聞》
698 期
李筱峰
〈這是一則台灣人一定要聽的故
《台灣文藝》
3期
《政治家》
24 期
〈陳定南:白色恐怖已經過去!〉
《典藏藝術》
25 期
〈雷聲若響,民主震醒-以身殉道
《歷史月刊》
253 期
《亞洲人》
1卷2期
《台灣美術》
80 期
《藝術學》
26 期
《海峽評論》
74 期
《財訊》
205 期
《亞洲人》
1卷2期
事:李友邦的悲情〉 李寧(採訪)
〈雷震逝世三週年紀念-紀念雷震 先生專訪 蓋棺三年話雷震〉
典藏藝術雜誌 編輯部 周茂春
的雷震〉 林南窗
〈最長的一日--記林義雄先生家 門慘變〉
林振莖
〈白色恐怖年代裡的堅定左派畫家 --試析吳耀忠的生平、思想與藝術作 品 〉
林振莖
〈白色恐怖年代裡的堅定左派畫家 --試析吳耀忠的生平、思想與藝術 品〉
林書揚
〈析論台灣五0年代白色恐怖--虛 構的國家安全如何踐踏人權〉
林瑩秋
〈白色恐怖下的三個台灣女人-- 林至潔、辜顏碧霞、黃竹櫻「同窗」 故事〉
林濁水
〈牆裡--高雄事件主要被告小 傳〉
社評
〈論雷震案與法律效果〉
《中國一周》
547 期
邱銘輝
〈白色恐怖賠償難產--劉和謙出
《新新聞》
654 期
《海峽評論》
31 期
《台灣文藝》
153 期
馬求救〉 政治受難人互
〈「白色恐怖」的歷史見證:發現
助會
五○年代政治肅清中被刑殺者英塚 的聲明 〉
施明雄
備註
〈走過白色恐怖〉 377
◎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柏夷
〈自決地震--國民黨的「最高指
《生根》
4期
備註
令」〉 柏楊
〈從白色恐怖到綠島垂淚碑〉
《新世紀智庫論壇》 4 期
柏楊
〈母親不再哭泣--台灣人權的奮
《光華》
鬥〉
25 卷 10 期
洪王俞萍
〈時代之殤--紀念柯旗化先生 〉
《島語》
2期
韋洪武
〈這一頁歷史還是掀不開〉
《新新聞》
1988 期
孫國棟
〈不一樣的「綠島之夜」:記五○
《海峽評論》
40 期
《財訊》
172 期
《歷史月刊》
145 期
年代白色恐怖受難人文藝晚會〉 孫樸圓
〈捉、關、打、砸,查、禁、懲、罰 --言論出版界的白色恐怖與黑色恐 怖 〉
馬之驌
〈雷震案發生的經過--白色恐怖 時期的感受〉
馬之驌
〈憶苦受感化歲月兼記親友故舊〉
《歷史月刊》
184 期
馬英九
〈台灣光復與「白色恐怖」--講於五
《海峽評論》
155 期
《海峽評論》
167 期
《Best 生涯智謀》
13 期
◎
0年代政治受難人秋祭〉 馬英九
〈愛鄉 愛國 改造社會--二○○四年 「白色恐怖」受難人秋祭講稿〉
逄煥雯
〈李鎮源--從蛇毒研究到白色恐 怖終結者〉
張文彥
〈訪陳若曦談美麗島事件〉
《中報月刊》
2期
張振騰
〈白色恐怖十二年冤獄--受刑人回
《台灣文學評論》
7卷2期
《 Taiwan News 財
119 期
憶錄 〉 張國城
〈清算白色恐怖〉
經.文化周刊》 許倬雲
〈讓我們替這件悲劇舉行一場哀悼
《新新聞週刊》
96 期
《高雄醫師會誌》
55 期
《八十年代》
2卷3期
《新新聞》
464 期
《台北文獻》
126 期
儀式〉 陳永興
〈許強醫師--白色恐怖時代台灣知 識份子的悲劇〉
陳在君(編)
〈雷震先生年譜簡編--紀念雷震 先生逝世二週年〉
陳怡真
〈蔣仲苓曾承諾王清峰儘速清點白 色恐怖史料〉
陳俐甫
〈一位跨越兩個時代的台灣警察- -歐黃漳先生口述歷史〉
378
◎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陳建忠
〈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
《中外文學》
32 卷 4
記憶政治〉 陳建傑
期
〈台灣白色恐怖客家政治案件──
《傳記文學》
苗栗胡海基之個案研究〉 陳映真
備註
96 卷 2
◎
期
〈在白色恐怖歷史的證人席上發言
《海峽評論》
102 期
《藝術評論》
12 期
《台灣文藝》
153 期
--序王歡先生「烈火的青春」〉 陳玲玲
〈被迫遺忘--從創作年代管窺「X 小 姐」〉
陳素貞
〈台灣原住民在白色恐怖時代的受
◎
難者〉 陳啟成
〈阻擋組黨--組黨戰爭記實〉
《八十年代》
98 期
陳清喜
〈那一段「台獨」即是「黑牢」的
《新新聞週刊》
12 期
《文訊》
318 期
《海峽評論》
118 期
陳毓鈞
〈紀念美麗島,必忘「白色恐怖」〉 《海峽評論》
109 期
陶英惠
〈王世杰與兩航案真相--王雪艇
56 卷 4
日子〉 陳新吉
〈再說「白色恐怖」的世代故事-閱讀《回歸現實》之感言〉
陳毓鈞
〈民主無法和自由、法治分割-- 評白色恐怖的政治偵防〉
《傳記文學》
先生百年冥誕紀念〉 傅正
◎
期
〈「自由中國」與中國民主黨(1949
《八十年代》
4卷1期
~60)〉 傅正
〈雷震《回憶錄》的歷史意義〉
《當代》
29 期
傅正(主講)
〈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台
《八十年代》
4卷1期
◎
灣部分(1946~81)座談會Ⅲ:「自由 中國」與中國民主黨〉 彭歌
〈歷劫幾遭情多深--柏楊當年〉
《文訊》
257 期
曾心儀(訪問)、
〈第一次公開當事人談「鼓山事
《關懷》
7期
邱勝雄(述)
件」〉
馮朝霖
〈教育的白色恐怖心態 〉
《財訊》
146 期
◎
新井一二三
〈「白色恐怖」成了「後現代」?
《九十年代》
315 期
◎
◎
--台灣人的歷史觀〉 楊永乾
〈憶雷震先生〉
《亞洲人》
2卷4期
楊家安(採訪整
〈灰色的「言論叛亂罪」--專訪
《中國論壇》
31 卷 9
理)
黃榮堅談刑法一百條〉
楊家宜
〈白色檔案四十年〉
◎
期 《中國論壇》
31 卷 9 期
379
◎
作者
篇名
期刊名
楊螢
〈白色恐怖受難 收屍還要子彈費〉 《 Taiwan News 財
卷期
備註
178 期
經.文化周刊》 楊鎮宇 ;黃怡
〈後二二八白色恐怖中的兩位英文
《人本教育札記》
248 期
名師--蔡德本、柯旗化的故事〉 甄伯牙
〈「美麗島」的最後一夜〉
《大時代》
7期
劉新整理
〈聽!聽!那肅殺的白色恐怖:五○
《海峽評論》
32 期
◎
年代白色恐怖事件善後事宜處理公 聽會記錄〉 潘國正
〈白色恐怖〉
《竹塹文化雜誌》
6期
蔡文甫
〈「豬狗同盟」的風波--記我遭
《文訊月刊》
177 期
◎
《中國論壇》
31 卷 9
◎
遇的「白色恐怖」〉 蔡其達
〈「白色恐怖」題解 〉
期 謝長廷(演講)
〈軍法大審與人權發展〉
《高市文獻》
13 卷 3
◎
期 謝柏宏
〈正義遲來四十年‧白色恐怖受害
《新新聞》
604 期
《光華》
25 卷 1
者仍待抗爭〉 謝淑芬(文)、薛
〈從此孤島不夜泣--台灣人權里
繼光(圖)
程碑〉
謝聰敏
〈白色恐怖受難人抗爭有理--
期 《海峽評論》
106 期
◎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條例」立法始末及依據〉 鍾紀東
〈鴨母坑的槍聲 〉
《苗栗文獻》
9期
藍芸
〈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醫界圖像-
《醫望》
12 期
《客家》
74
-許強醫師〉 藍博洲
〈白色恐怖的掘墓人--曾梅蘭〉
期
-76 期 藍博洲
〈台灣白色恐怖帶給受害者家族的
《海峽評論》
117 期
苦痛與悲哀〉 魏良科
〈動人心弦的「美麗島」之夜〉
《美麗島》
1卷4期
羅融
〈台灣的白色恐怖受害者,得到了
《人本教育札記》
234 期
〈陳英泰:白色恐怖,寫給你知!〉 《人本教育札記》
240 期
什麼補償? 〉 羅融
380
◎
四、回憶資料 (一)回憶錄 、傳記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王培五(口述),
《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
台北:文經社,1999
◎
高惠宇、劉台平
錄》
(整理) 王曉寒
《白色恐怖下的新聞工作者:兼談人
台北:健行文化出版,2000
生的甘苦》 王燈岸
《磺溪一老人》
彰化:作者自印,1980
丘念台
《我的奮鬥史(原名『嶺海微飆』)》
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
朱介凡
《壽堂雜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朱文伯
《朱文伯回憶錄》
台北:民主潮社,1985
朱昭陽(口述),
《朱昭陽回憶錄》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江蓋世
《我走過的台灣路》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余登發
《余登發獄中自述──我的政治生涯》 高雄:余陳月瑛出版,1979
吳三連
《吳三連回憶錄》
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吳新榮
《吳新榮回憶錄(原名『震瀛回憶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
吳君瑩(紀錄), 林忠勝(撰述)
◎
錄』)》 吳聲潤
《一個六龜人的故事──白色恐怖受
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難者吳聲潤創業手記》
2009
呂國民,呂洪淑
《信守承諾 : 呂國民、呂洪淑女獄中
新北市 :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
女作
家書選輯》
備處,2011 年
李世傑
《調查局黑牢 345 天》
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
李敖
《李敖回憶錄》
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
◎
◎
1997 李鎮洲
汪士淳
《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一個白色恐怖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受難者的回憶》
司,1994
《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1999
谷正文(口述),
《白色恐怖祕密檔案》
台北縣新店市:獨家出版社, ◎
許俊榮、黃志
1995;台北:書華出版事業公
明、公小穎(整
司,1997
理) 381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林山田
《抗爭一〇〇: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抗
台北:出版者不詳,1992
備註
爭札記》 林坤元
《九十隨筆》
鹿港:作者自刊,1991
林恩魁
《荊棘‧冠冕‧動蕩歲月:林恩魁傳》 台北:草根出版公司,2008
林衡道口述;陳
《林衡道先生訪問記錄》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
三井、許雪姬訪
1992
問;楊明哲記錄 姜天陸
《南瀛白色恐怖誌》
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2
施明雄
《施家三兄弟的故事》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施明德
《施明德的政治遺囑》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
施明德
《囚室之春》
高雄:敦理出版社,1989
◎
柯旗化
《母親的悲願》
台北:笠詩刊社,1990
柯旗化
《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
高雄:第一出版社,2002
柏楊(口述),周
《柏楊回憶錄》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
洪文慶
《雞婆伯故事集錦》
台北:作者印行,1998
胡子丹
《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 3212 天》 臺北:國際翻譯社,2009
胡慧玲
《島嶼愛戀》
台北:玉山社,1995
唐柱國
《最高機密——高階諜報員首度公開
台北:新新聞出版公司,1997
碧瑟(執筆)
◎
國民黨情報密史》 秦漢光
《我在綠島三千兩百一十二天》
台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 1990
郝柏村
《八年參謀總長日記》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事業公 司,2000
高俊明
《獄中書簡》
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
高俊明、高李麗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 台北:望春風文化公司,2001
珍(口述),胡慧 玲(撰文) 高麗娟
《從覺民到覺醒──開花的猶大》
台北:玉山社,2008
國史館(編印)
《國史館口述歷史叢書(一):汪敬煦
台北:國史館,1993
先生訪問錄》 崔小萍
《崔小萍獄中記(上冊)》
台北:耕者出版社,1989
◎
崔小萍
《崔小萍獄中記(下冊)》
台北:耕者出版社,1989
◎
崔小萍
《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1
◎
堂與煉獄》 張四平
《屘春風:張四平回憶錄》 382
台北:望春風,2011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張俊宏
《張俊宏獄中家書》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
張振騰、張翠梧
《綠島集中營》
台北:前衛出版社,2011
曹昭蘇
《十年綠島命殘留》
台北:曹祁碧愛出版,2000
梁肅戎
《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事業股份
◎
有限公司,1995 許秋暘、盧世祥
《台灣紳士許遠東》
台北:允晨文化,2010
◎
許曹德
《許曹德回憶錄》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
◎
郭拔山
《郭國基選壇馳騁錄》
高雄:大舞台書苑出版社, 1977
郭雨新
《議談二十年》
台北:作者出版,1969
郭雨新
《議談縱橫集》
台北:作者出版,1972
陳三興
《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
陳中統
《生命的關懷》
台北:INK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
出版有限公司,2010 年 12 月 陳廷裕(口述),
《走過大時代──陳廷裕回憶錄》
台北:作者印行,1996
陳英泰
《回憶──見證白色恐怖》
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
陳英泰
《再說白色恐怖》
台北:唐山出版社,2009
陳婉真
《陳婉真和她的兄弟們:囚犯日記及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年 9
信函》
月
陳紹英
《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
台北:玉山社,2005
陳鵬雲
《2328 陳鵬雲的台灣白色恐怖回憶
台北:作者出版,2006
◎
陳秀琴(記錄整 理)
◎
◎
錄》 陸鏗
《陸鏗回憶與懺悔錄》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司,1997
陶百川
《困勉強狷八十年》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陶百川
《陶百川全集》
台北:三民書局,1992
傅正
《傅正文選(3):為中國民主黨‧民
台北:傅正發行, 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主進步黨戰鬥──台灣唯一跨越兩次 組黨活動的民主鬥士「紀錄」》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3):雷震風波──雷案 始末(1)》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4):雷震風波──雷案 始末(2)》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5):雷震風波──雷案
383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
始末(3)》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6):雷案風波──雷案 震驚海內外》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11):雷震回憶錄── 雷案回憶(1)》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12):雷震回憶錄── 雷案回憶(2)》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29):雷震書信集── 獄中家書》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36):雷震日記(1961 年)──獄中十年(1)》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37):雷震日記(1962 年)──獄中十年(2)》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41):雷震日記(1962 年~1964 年)──獄中十年(3)》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42):雷震日記(1965 年~1966 年)──獄中十年(4)》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43):雷震日記(1967 年~1968 年)──獄中十年(5)》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44):雷震日記(1969 年~1970 年)──獄中十年(6)》
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彭明敏
《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彭瑞金
《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5
◎
曾永賢(口述),
《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
台北:國史館,2009
◎
張炎憲、許瑞浩
錄》
(訪問) 馮馮
《霧航──媽媽不要哭》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黃秀華
《武漢大旅社:白色恐怖下最曲折離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
◎
奇冤獄案》 黃秀華
《人間煉獄四月天》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黃武東
《黃武東回憶錄:台灣長老教會史》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黃紀男口述、
《黃紀男泣血夢迴錄》
新店:獨家出版社,1991
◎
黃美之
《傷痕》
台北:躍昇文化,1994
◎
黃華
《別無選擇──革命掙扎》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
◎
黃玲珠執筆
384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黃華昌
《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
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
新台灣研究文
《珍藏美麗島:沒有黨名的黨》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珍藏美麗島:走向美麗島》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珍藏美麗島:暴力與詩歌》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珍藏美麗島:歷史的凝結》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楊金虎
《七十回憶》
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楊青矗(口述原
《楊青矗與美麗島事件》
台北:國史館,2007
《雙鄉記──葉盛吉傳》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梅花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
備註
教基金會、美麗 島事件口述歷 史 編 輯小組 (編) 新台灣研究文 教基金會、美麗 島事件口述歷 史 編 輯小組 (編) 新台灣研究文 教基金會、美麗 島事件口述歷 史 編 輯小組 (編) 新台灣研究文 教基金會、美麗 島事件口述歷 史 編 輯小組 (編)
著), 陳世宏(訪 問編註) 楊威理(著),陳 映真(譯) 楊祖珺
司,1992 楊國宇
《68×68─楊國宇對弈人生》
台北:商訊文化,2007
楊肇嘉
《楊肇嘉回憶錄》
台北:三民書局,1978
葉石濤
《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 50 年代》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趙天儀(編著)
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
台北:花孩兒,1979
業學生」事件談起 劉峰松
《黑獄風光:劉峰松獄中回憶錄》
高雄:第一出版社,1985
鄭新民
《十七歲:火燒島最年輕的政治犯》
台北:允晨文化,2006
鄭新民
《青春部落──我島的秘密生活》
台北:允晨文化,2006
385
◎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鄭鴻生
《青春之歌 : 追憶 1970 年代台灣左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2001
備註
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盧修一
《獄中沈思錄》
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鍾逸人
《辛酸六十年》(上冊)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
鍾逸人
《辛酸六十年》(下冊)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
鍾興福
《無奈的山頂人》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10
鍾謙順
《煉獄餘生錄:坐獄二十七年回憶錄》 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5
韓石泉
《六十回憶》
台南:自刊本,1956
顏世鴻
《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
台北:啟動文化,2012
◎
灣的荒謬年代》 顧正秋(資料提
《休戀逝水—— 顧正秋回憶錄》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
供),季季(整理 撰寫)
(二)口述歷 史專書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中研院近史所編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著
士口述歷史(下冊)》
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著
士口述歷史(上冊)》
年
吳文星、許雪姬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編
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年
吳文星採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 年
呂 芳 上 、 黃 克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年 ◎ 武、許雪姬、許 史(第一輯)》 文堂、沈懷玉訪 問,丘慧君、李 郁青、潘國華、 曹如君、鐘玉 霞、林秀貞紀錄 谷正文口述,許 《白色恐怖秘密檔案》
臺北:獨家,1995 年
俊榮、黃志明、 公小穎整理 林世煜、胡慧玲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白色恐怖 1950》臺 北 : 國 家 人 權 博 物 館 籌 備 採訪紀錄
處,2003 年 386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林高雪貞口述, 《荊帕中的百合花:林高雪貞女士口述 臺北:臺灣神學院,2008 年 謝大立、廖慧如 實錄》 整理紀錄 林惠玉、梁鴻彬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0年代白色恐 宜蘭:宜蘭縣史館,2005 年 訪談紀錄 柏楊(口述),周
怖訪談紀錄》 臺北市 : 遠流出版社,1996
《柏楊回憶錄》
碧瑟(執筆) 高明輝(口述),
年 《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 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
1995 年
范立達(整理) 張志群(口述)、
《從中國革命少年到台灣建國老兵:
范姜提昂(採
張志群先生口述歷史》
台北:玉山社,2011 年
◎
◎
訪.撰文) 張炎憲,胡慧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
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
玲,曾秋美採訪
(上冊)》
會出版、 臺北縣中和市:吳 氏總經銷 ,2000 年
記錄 張炎憲,胡慧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
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
玲,曾秋美採訪
(下冊)》
會出版、 臺北縣中和市:吳
◎
氏總經銷 ,2000 年
記錄 張炎憲、高淑媛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
採訪紀錄
年
張炎憲、陳鳳華
《100 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
台北:國史館,2008 年 5 月
◎
訪問,陳鳳華整 理 張炎憲主編、蔡 《民主崛起:1980's 臺灣民主化運動訪 臺北:國史館,2008 年 盛琦編輯
談錄(1)》
張炎憲主編、薛 《民主崛起:1980's 臺灣民主化運動訪 臺北:國史館,2008 年 月順編輯 張炎憲等作
張炎憲等作
談錄(2)》 《風中的哭泣:五 0 年代新竹政治案
新竹市:新竹市政府出版;竹
件(上冊) 》
塹文化發行,2002 年
《風中的哭泣:五 0 年代新竹政治案
新竹市:新竹市政府出版;竹
件(下冊) 》
塹文化發行,2002 年
張昭仁、謝立信 《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口述歷史》
◎
◎
臺北:海洋國家文化,1996 年 ◎
編 梁肅戎口述,劉
《梁肅戎訪談錄》
新店:國史館,1995
鳳翰、何智霖訪 問,何智霖記錄 整理 387
◎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許文堂訪問,鐘
《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史》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
年 12 月
玉霞、簡佳慧、 辛明芳、王景玲 周維朋紀錄 許美智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年代白色
(編輯)
恐怖訪談紀錄》
宜蘭:宜蘭縣史館,2005
◎
許 雪 姬 、 黃 美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 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 ◎ 滋、薛化元等訪 文暨口述歷史紀錄》
審判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問
會,2003 年
陳存恭訪問,萬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7 年 ◎
麗鵑、蔡惠如、 高惠君、吳美慧 紀錄 陳儀深訪問,林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續
東璟、鄭毓嫻、 篇》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年
吳佩謙、周維 朋、簡佳慧、曾 韋禎紀錄 陳儀深訪問,簡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9 年
佳慧、周維朋、 鄭毓嫻、林東 璟、潘彥蓉、吳 佩謙紀錄 2004 年 4 月
◎
《口述歷史 11:泰源監獄事件專輯》 2002 年 8 月
◎
陳儀深訪問;王
《口述歷史 10:蘇東啟政治案件專
◎
景玲等紀錄
輯》
曾永賢(口述),
《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
張炎憲、許瑞浩
錄》
陳儀深訪問;林
《口述歷史 12:美麗島事件專輯》
東璟等紀錄 陳儀深訪問;潘 彥蓉等紀錄 2000 年 12 月
台北:國史館,2009 年
(訪問) 曾品滄、許瑞浩 《1960 年代的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促 臺北:國史館,2004 年 訪問,曾品滄紀 進會事件訪問錄》 錄 黃 克 武 、 陳 儀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年 ◎ 深、許文堂、沈 史(第二輯)》 388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懷玉訪問,李郁 青、潘國華、曹 如君、鐘玉霞紀 錄 黃 克 武 、 賴 慧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年 ◎ 敏、陳儀深、胡 史(第三輯)》 國台、許文堂、 沈懷玉訪問,丘 慧君、李郁青、 潘國華、曹如 君、鐘玉霞、林 秀貞紀錄 黃紀男口述、黃 《老牌臺獨:黃紀男泣血夢迴路》
臺北:獨家,1991 年
玲珠執筆 黃富三採編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0年代政治案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件史料彙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檔 年 案與口述歷史》
楊直矗口述、陳 《楊青矗與美麗島事件》
臺北:國史館,2007 年
世宏訪問編註 楊翠等作;陳銘
《秋蟬的悲鳴 : 白色恐怖受難文集
新北市 :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
城主編
第一輯》
備處,2012 年 12 月
劉 金 獅 等 口
《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
新北市 :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
述 ;黃龍興策
口述歷史(第一輯)》
備處,2011 年
◎
◎
劃編輯 蕭銘祥主編
《走過從前迎向新世紀:慶祝臺灣光復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五十周年口述歷史專輯》
年
藍博洲計畫主持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 查研究》 藍博洲著
年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年代白色恐怖 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年
◎
民眾史》 盧兆麟等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白色恐怖 台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 ◎
(口述)
(1950)》
處,2003 年
林世煜、 胡慧玲 (採訪紀錄) 賴澤涵
《台灣地區五○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
(計畫主持)
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 年 389
(編)著者
書名
出版項
備註
吳文星 (採編) 賴澤涵
《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年代政治案件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
(計畫主持)
史料彙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 年
黃富三、
與口述歷史》
吳文星、 許雪姬 (採編)
(三)口述歷 史專書文章 作者
篇名
編者
書名
出版項
林至潔訪問、 〈 張 金 爵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林至潔訪問、 〈 林 書 揚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張茂雄訪問、 〈 董 自 得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張茂雄訪問、 〈 蘇 鎮 和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張茂雄訪問、 〈宋李金葉訪問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390
備註
張茂雄訪問、 〈 陳 三 旺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錄〉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張茂雄訪問、 〈 劉 金 獅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錄〉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許雪姬訪問、 〈 莊 泗 川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黃美滋紀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錄〉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薛化元採訪紀 〈 胡 學 古 訪 問 紀 許雪姬等著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臺北:財團法人 錄
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戒嚴時期不當審
錄〉
歷史紀錄》
判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2003 年
曾品滄、許瑞 〈林水泉先生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劉佳欽先生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劉盧照淑女士訪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談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林欽添先生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許曹德先生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徐秀蘭女士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曾品滄紀錄
錄〉
問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391
曾品滄、許瑞 〈呂洪淑女士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林中禮先生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高慶曄女士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
錄〉
問
曾品滄紀錄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顏尹謨先生訪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紀錄
錄〉
問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曾品滄、許瑞 〈 黃 華 先 生 訪 談 曾品滄等訪 《 1960 年 代 的 獨 立 運 臺北:國史館, 浩訪問紀錄
錄〉
問
動:全國青年團促進會事 2004 年 件訪問錄》
藍博洲計畫主 〈日據末期的台北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學運: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ㄧ-顏永賢〉
藍博洲計畫主 〈 澀 谷 事 件 與 一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二 ‧ 一 二 反 美 示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威:歷史證言之二 -陳炳基〉
藍博洲計畫主 〈沈崇事件與一‧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九反美遊行:歷史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證言之三-陳炳 基〉
藍博洲計畫主 〈二‧二八當時的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台北學運:歷史證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言之四-葉紀東〉
藍博洲計畫主 〈 兩 條 戰 線 的 鬥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爭:歷史證言之五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吳克泰〉
藍博洲計畫主 〈 兩 條 戰 線 的 鬥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爭:歷史證言之六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陳炳基〉
392
藍博洲計畫主 〈三月二日的學生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大學: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七-陳炳基〉
藍博洲計畫主 〈進步學生的武裝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運動: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八-陳炳基〉
藍博洲計畫主 〈進步學生的武裝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運動: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九-蘇友鵬〉
藍博洲計畫主 〈進步學生的武裝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運動: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十-陳炳基〉
藍博洲計畫主 〈進步學生的武裝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運動: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十一-葉紀東〉
藍博洲計畫主 〈師院的「反飢餓」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鬥爭: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十二-鄭鴻溪〉
藍博洲計畫主 〈師院的「反飢餓」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鬥爭: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十三-涂炳郎〉
藍博洲計畫主 〈師院的「反飢餓」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鬥爭:歷史證言之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十四-朱商彝〉
藍博洲計畫主 〈臺灣大學的麥浪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歌詠隊:歷史證言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之十五-方生〉
藍博洲計畫主 〈臺灣大學的麥浪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歌詠隊:歷史證言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之十六-張以淮〉
393
藍博洲計畫主 〈臺灣大學的麥浪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歌詠隊:歷史證言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之十七-周韻香〉
藍博洲計畫主 〈臺灣大學的麥浪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歌詠隊:歷史證言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之十八-殷葆宗〉
藍博洲計畫主 〈工學聯盟:歷史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證言之十九-許金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玉〉
藍博洲計畫主 〈全學聯:歷史證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言之廿-盧兆麟〉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藍博洲計畫主 〈全學聯:歷史證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言 之 廿 一 - 朱 商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彝〉
藍博洲計畫主 〈全學聯:歷史證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言 之 廿 二 - 陳 炳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基〉
藍博洲計畫主 〈四六事件:歷史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證言之廿三-盧兆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麟〉
藍博洲計畫主 〈四六事件:歷史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證言之廿四-李松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盛〉
藍博洲計畫主 〈四六事件:歷史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證言之廿五-陳丁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旺〉
藍博洲計畫主 〈四六事件:歷史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證言之廿六-朱商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彝〉
藍博洲計畫主 〈四六事件:歷史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證言之廿七-張以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淮〉
藍博洲計畫主 〈染血的青春:歷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史證言之廿八-謝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培元〉
394
藍博洲計畫主 〈染血的青春:歷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史證言之廿九-路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統信〉
藍博洲計畫主 〈染血的青春:歷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史證言之三十-盧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兆麟〉
藍博洲計畫主 〈染血的青春:歷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史證言之三十一-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張以淮〉
藍博洲計畫主 〈染血的青春:歷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史證言之三十二-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胡寶珍〉
藍博洲計畫主 〈染血的青春:歷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史證言之三十三-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蘇友鵬〉
藍博洲計畫主 〈染血的青春:歷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史證言之三十四-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顏世鴻〉
藍博洲計畫主 〈王耀勳的遺孀: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陳棗〉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藍博洲計畫主 〈謝桂林的遺孀: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林素愛〉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藍博洲計畫主 〈許強的遺孀:許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順娣〉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藍博洲計畫主 〈郭琇琮的遺孀: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林至潔〉
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藍博洲計畫主 〈 白 色 恐 怖 掘 墓 藍博洲計畫 《五0年代白色恐怖臺 臺北:臺北市文 持
人:曾梅蘭的證言〉主持
北地區案件調查研究》
獻委員會,1998 年
張炎憲、陳世 〈顏錦福先生訪問 張炎憲主編 《民主崛起:1980's 臺灣 臺北:國史館, 宏訪問,
錄〉
民主化運動訪談錄(1)》 2008 年
許芳庭、薛月 順紀錄整理
395
張炎憲、陳世 〈周清玉先生訪問 張炎憲主編 《民主崛起:1980's 臺灣 臺北:國史館, 宏訪問,
民主化運動訪談錄(1)》 2008 年
錄〉
許芳庭、薛月 順紀錄整理 張炎憲、陳世 〈許榮淑女士訪問 張炎憲主編 《民主崛起:1980's 臺灣 臺北:國史館, 宏訪問,
民主化運動訪談錄(2)》 2008 年
錄〉
許芳庭紀錄整 理 張炎憲、陳世 〈 陳 菊 女 士 訪 問 張炎憲主編 《民主崛起:1980's 臺灣 臺北:國史館, 宏訪問,
民主化運動訪談錄(2)》 2008 年
錄〉
蔡盛琦紀錄整 理 林世煜、滕兆 〈天生反骨的獨行 林世煜等採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 臺北:國家人權 鏘採訪,
俠:郭振純口述史〉訪
白色恐怖 1950》
博物館籌備處, 2003 年
胡慧玲、林世 煜紀錄
胡慧玲、林世 〈爭取平反.終結 林世煜等採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 臺北:國家人權 煜採訪紀錄
迫害:盧兆麟口述 訪
白色恐怖 1950》
博物館籌備處, 2003 年
史〉
胡慧玲、林世 〈煉獄與天堂:涂 林世煜等採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 臺北:國家人權 煜採訪紀錄
南山口述史〉
訪
白色恐怖 1950》
博物館籌備處, 2003 年
胡慧玲、林世 〈 省 工 委 風 雲 之 林世煜等採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 臺北:國家人權 煜採訪紀錄
女:張金爵口述史〉訪
白色恐怖 1950》
博物館籌備處, 2003 年
胡慧玲、林世 〈塵世霜白.鴻雁 林世煜等採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 臺北:國家人權 煜採訪紀錄
丹心:顏世鴻口述 訪
白色恐怖 1950》
博物館籌備處, 2003 年
史〉
胡慧玲、林世 〈黑獄鬥士.冰心 林世煜等採 《白色封印:人權奮鬥: 臺北:國家人權 煜採訪紀錄
志堅:陳英泰口述 訪
白色恐怖 1950》
博物館籌備處, 2003 年
史〉
呂芳上訪問、 〈吳揚水先生訪問 呂方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呂芳上訪問、 〈吳瑞炯先生訪問 呂方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396
沈懷玉採訪, 〈謝新傑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王玉蘭、鐘玉 紀錄〉
問
霞紀錄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高明伯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林義旭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王玉蘭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陳勤女士訪問紀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林麗南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 陳 海 清 ' 陳 素 英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鐘玉霞紀錄
父女訪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吳定國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呂聰明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楊成吳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潘水匱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吳振壽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蘇友鵬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楊老朝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397
輯)》 沈懷玉採訪, 〈許貴標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簡明信(簡萬子)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鐘玉霞紀錄
先生訪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陳文福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黃石貴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楊金輝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陳錫忠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蔡國智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胡寶珍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陳鵬雲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楊學甲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許雪姬訪問、 〈方陳淑貞女士訪 呂方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丘慧君紀錄
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戴傳李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李郁青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398
黃克武訪問、 〈連世貴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李郁青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 張 女 士 訪 問 紀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李郁青紀錄
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基隆中學畢業校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李郁青紀錄
友訪談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張雲霖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林秀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陳德潛先生訪問 呂芳上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 李郁青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一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曾文華、曾詹足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夫婦訪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黃玉坤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呂錫寬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陳子元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江源茂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王乃信、劉麗蓉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夫婦訪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黃金和、黃郁文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母子訪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鄭素娟女士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399
輯)》 沈懷玉採訪, 〈張白鶴、張緞姊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妹訪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陳孟和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陳玉藤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蔡焜霖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林鏡明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陳景通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嚴鄭來發女士訪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王碧雲女士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李金火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宋世興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雷水湶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吳聲潤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400
許文堂訪問, 〈周碧霞女士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胡萬發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洪黃秋爽女士訪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問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洪其中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劉樟木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汪來長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陳儀深訪問, 〈王康旼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林榮輝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王春長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李郁青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黃華昌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林榮輝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吳昌惠、王寶玉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李郁青紀錄
夫婦先生訪問紀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二 史所,1999 年
錄〉
輯)》
沈懷玉採訪, 〈施顯華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401
輯)》 沈懷玉採訪, 〈吳萬福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朱華陽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廖天欣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遊麗雲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曾玉靄女士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黃祖權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鄧昌富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鄭若萍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王雍澤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盧兆麟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王清圳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沈懷玉採訪, 〈丁傳固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402
沈懷玉採訪紀 〈高文章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沈懷 〈郭以仁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玉訪問,
紀錄〉
問
李郁青紀錄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陳紹英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李榮宗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何朝興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許文堂訪問, 〈吳孟學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鐘玉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陳儀深訪問, 〈羅明懋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陳儀深訪問, 〈李朝熙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石小岑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林秀貞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吳殿魁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周世英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張象濟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周坤如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曹如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403
輯)》 黃克武訪問、 〈黃廣海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李郁青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陳貽穀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黃克武訪問、 〈宗元魁先生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潘國華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賴惠敏採訪、 〈劉美蜺女士訪問 黃克武等訪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 臺北:中研院近 丘慧君紀錄
紀錄〉
問
治 案 件 口 述 歷 史 ( 第 三 史所,1999 年 輯)》
吳政恆撰文
莫光華撰文
陳文達撰文
〈光復前後臺灣布 蕭銘祥主編 《 走 過 從 前 迎 向 新 世 南投:臺灣省文 袋戲之發展:黃俊
紀:慶祝臺灣光復五十周 獻委員會,1995
雄先生口述〉
年口述歷史專輯》
〈光復五十周年歌 蕭銘祥編
《 走 過 從 前 迎 向 新 世 南投:臺灣省文
仔細回顧與展望:
紀:慶祝臺灣光復五十周 獻委員會,1995
陳明吉先生口述〉
年口述歷史專輯》
年
年
光復五十、回顧過 蕭銘祥主編 《 走 過 從 前 迎 向 新 世 南投:臺灣省文 去、疼惜臺灣:黃
紀:慶祝臺灣光復五十周 獻委員會,1995
玉嬌女士(省府顧
年口述歷史專輯》
年
問)口述 陳存恭、吳美 〈李獻琨女士訪問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慧訪問,
紀錄〉
問紀錄》
史所,2007 年
吳美慧紀錄 陳存恭訪問, 〈陳良壎先生訪問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蔡惠如、高惠 紀錄〉
問紀錄》
史所,2007 年
君紀錄 陳存恭訪問, 〈張茂群先生訪問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蔡惠如、高惠 紀錄〉
問紀錄》
史所,2007 年
君紀錄 陳存恭訪問、 〈周以德先生訪問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萬麗娟紀錄
紀錄〉
問紀錄》
史所,2007 年
陳存恭訪問、 〈潘德輝先生訪問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萬麗娟紀錄
紀錄〉
問紀錄》 404
史所,2007 年
陳存恭訪問、 〈王霖先生訪問紀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蔡惠如紀錄
錄〉
問紀錄》
史所,2007 年
陳存恭訪問、 〈王學斌先生訪問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蔡惠如紀錄
紀錄〉
問紀錄》
史所,2007 年
陳存恭訪問、 〈王筠先生訪問紀 陳存恭訪問 《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 臺北:中研院近 萬麗娟紀錄
錄〉
問紀錄》
史所,2007 年
陳儀深訪問, 〈鄭自才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林東璟、周維 紀錄〉
物口述史》
朋紀錄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侯榮邦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簡佳慧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許世楷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周維朋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黃文雄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簡佳慧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盧主義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鄭毓嫻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翁進治女士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鄭毓嫻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楊東傑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簡佳慧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周烒明先生與吳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潘彥蓉紀錄
秀惠女士訪問紀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錄〉
陳儀深訪問、 〈楊宗昌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簡佳慧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洪基隆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鄭毓嫻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陳都先生訪問紀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周維朋紀錄
錄〉
物口述史》 405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莊秋雄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周維朋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劉聰德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簡佳慧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陳隆先生訪問紀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周維朋紀錄
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許永華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鄭毓嫻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 韋 傑 理 (Gerrit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吳佩謙紀錄
van der Wees)先生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訪問紀錄〉
陳儀深訪問、 〈張宗鼎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周維朋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何康美女士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簡佳慧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陳儀深訪問、 〈張維嘉先生訪問 陳儀深訪問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 台北:中研院近 林東璟紀錄
紀錄〉
物口述史》
史所,2009 年4 月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遺孀蔣碧玉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弟弟鍾理和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弟弟鍾理義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表弟李南鋒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遺孀張阿冬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二弟李河民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406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藍博洲採訪
三弟藍微貯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藍博洲採訪
府,1997 年
〈數學老師李旺輝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的證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出納組長鍾里義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的證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同案吳聲潤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同窗鍾炳金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同鄉楊運登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外甥劉玉雄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姪女傅春妹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難友李旺輝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弟弟蔡清科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從騎白馬到戴紅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帽的政治犯:陳明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忠〉 藍博洲採訪、 〈李玉蘭的證言〉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弟弟陳廷淵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感訓者呂碧全的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證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遺孀林素愛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哥哥吳東輝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現在參加」的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共產黨」:林賜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安〉 藍博洲採訪、 〈 拾 穗 長 大 的 孩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子:林拾〉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407
府,1997 年
藍博洲採訪、 〈流亡鳳山厝山上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的陳瑞庚〉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 岡 山 的 外 科 醫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生:林恩魁〉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弟弟黃仁與同案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李裁的證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藍博洲採訪、 〈兒子張中誠的證 藍博洲著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 高雄:高雄縣政
林靈錄音整理 言〉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
府,1997 年
李石城、張炎 〈 高 水 木 訪 問 紀 張炎憲、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憲、楊順德、 錄〉
高淑媛訪問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府,1997 年
文化中心,1998 年
高淑媛訪問, 高淑媛紀錄 李石城、楊順 〈 陳 新 發 訪 問 紀 張炎憲、 德、張炎憲、 錄〉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高淑媛訪問
臺北:臺北縣立 文化中心,1998 年
高淑媛訪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徐世 〈 楊 添 丁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通、徐世通、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鄭清溪、高淑 媛訪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徐世 〈黃王訪問紀錄〉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問
文化中心,1998
通、高淑媛訪
年
問,高淑媛紀 錄 張炎憲、高淑 〈謝谷訪問紀錄〉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高淑 〈謝美訪問紀錄〉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高淑 〈 廖 德 勝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錄〉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高淑 〈 廖 德 金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錄〉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408
張炎憲、高淑 〈 廖 鄭 秀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錄〉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高淑 〈 廖 紅 棗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錄〉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高淑 〈王本訪問紀錄〉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高淑 〈 高 陳 腰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
文化中心,1998
錄〉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高淑 〈 陳 送 來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媛訪問,高淑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媛紀錄
年
張炎憲、陳忠 〈 高 筆 能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騰、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陳忠 〈 方 賀 田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騰、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高淑媛紀 錄 張炎憲、陳春 〈蔡炳訪問紀錄〉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問
文化中心,1998
陽、楊順德、
年
高淑媛訪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 陳 春 陽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 蕭 一 郎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 李 石 城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409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 陳 久 雄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 高 榕 樹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 廖 有 福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陳談、陳論訪問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紀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 陳 振 宇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張炎憲、楊順 〈曾來訪問紀錄〉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問
文化中心,1998
德、高淑媛訪
年
問,高淑媛紀 錄 張炎憲、楊順 〈蕭尾訪問紀錄〉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德訪問,
文化中心,1998
問
高淑媛紀錄
年
張炎憲、鄭清 〈 劉 阿 美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溪、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陳久雄、張炎 〈 鄭 金 英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憲、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410
陳久雄、張炎 〈 陳 有 義 訪 問 紀 張炎憲等訪 《鹿窟事件調查研究》
臺北:臺北縣立
憲、高淑媛訪 錄〉
文化中心,1998
問
年
問, 高淑媛紀錄
林惠玉、梁鴻 〈林田德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紀錄〉
談紀錄
林惠玉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林惠玉、梁鴻 〈盧盛坤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紀錄〉
談紀錄
林惠玉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林惠玉、梁鴻 〈盧駱香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紀錄〉
談紀錄
林惠玉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林惠玉、梁鴻 〈陳文章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紀錄〉
談紀錄
林惠玉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林惠玉、梁鴻 〈陳林阿蒜女士訪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談紀錄〉
談紀錄
林惠玉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林惠玉、梁鴻 〈吳長先生訪談紀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錄〉
談紀錄
林惠玉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林惠玉、梁鴻 〈吳博文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紀錄〉
談紀錄
林惠玉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林惠玉、梁鴻 〈馮守娥女士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
紀錄〉
談紀錄
梁鴻彬整理,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許美智增補 林惠玉、梁鴻 〈石阿泉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林惠 紀錄〉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玉紀錄
林惠玉、梁鴻 〈蕭素梅女士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彬訪談,梁鴻 紀錄〉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彬紀錄
林惠玉訪談紀 〈陳錦灶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錄
紀錄〉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411
張文義主持、 〈「暗夜迷蹤:羅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林惠玉紀錄
東紙廠案」耆老座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談會〉
錄》
梁鴻彬訪談紀 〈游阿蔭女士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錄
紀錄〉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梁鴻彬訪談紀 〈游祥華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錄
紀錄〉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許美智訪談紀 〈簡聰德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錄
紀錄〉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許美智訪談紀 〈簡仁德先生訪談 林惠玉等訪 《暗夜迷蹤:宜蘭地區五 宜蘭:宜蘭縣史 錄
紀錄〉
談紀錄
0年代白色恐怖訪談紀 館,2005 年 錄》
吳文星訪問
〈蔡伯壎先生〉
林淑華紀錄
吳文星、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許雪姬編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吳文星訪問
〈林茂雄家屬:林 吳文星、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程佳惠紀錄
吳不碟女士等〉
許雪姬編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余光弘先生〉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王美雪、張慧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貞紀錄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潘昭江先生〉 王美雪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顏世鴻先生〉 張慧貞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江源茂先生〉 張慧貞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412
史》 許雪姬訪問、 〈胡保榮先生〉 張慧貞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陳在佳先生〉 王美雪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林長興先生〉 王美雪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陳榮濱先生〉 張慧貞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許雪姬訪問、 〈邱德星先生〉 王美雪紀錄
吳文星等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 獻委員會,2001 期臺灣政治案件口述歷 年 史》
吳文星訪問
〈附件三之ㄧ:涂 吳文星採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鄭玩香紀錄
炳榔先生訪問紀
治案件史料彙編:臺灣省 獻委員會,2001
錄〉
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年
吳文星訪問、 〈附件三之二:李 吳文星採編 《臺灣地區五0年代政 南投:臺灣省文 鄭玩香紀錄
淑德女士訪問紀
治案件史料彙編:臺灣省 獻委員會,2001
錄〉
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年
黃富三主持、 〈楊建先生訪問紀 黃富三採編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 南投:臺灣省文 楊翠訪問整稿 錄〉
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 獻委員會,2001 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案 年 件口述歷史》
黃富三訪談, 〈李培燦先生訪談 黃富三採編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 南投:臺灣省文 李翠萍、黃照 紀錄〉
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 獻委員會,2001
明錄音整理
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案 年 件口述歷史》
413
黃富三訪談, 〈黃紀男先生訪談 黃富三採編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 南投:臺灣省文 李翠萍、黃照 紀錄〉
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 獻委員會,2001
明錄音整理
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案 年 件口述歷史》
張昭仁、謝立 〈高俊明〉
張昭仁等編 《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 臺北:海洋國家
信訪談
口述歷史》
張昭仁、謝立 〈史明〉
文化,1996 年
張昭仁等編 《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 臺北:海洋國家
信訪談
口述歷史》
張昭仁、謝立 〈洪文慶〉
文化,1996 年
張昭仁等編 《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 臺北:海洋國家
信訪談
口述歷史》
張昭仁、謝立 〈魏志明〉
文化,1996 年
張昭仁等編 《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 臺北:海洋國家
信訪談
口述歷史》
文化,1996 年
張昭仁、謝立 〈Lyiking Yuma〉 張昭仁等編 《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 臺北:海洋國家 信訪談
口述歷史》
文化,1996 年
(四)口述歷 史期刊文章 編(著)者 任育德
篇名
期刊名
〈從口述史看 1950 年代政治案件 《近代中國》
卷期 154
出刊日 3月6日
的女性受刑人〉 呂培苓
〈冤冤枉枉兩代人:高雄縣旗山的 《 台 灣 史 料 研 3 王獅、王天煌父子〉
1994 年 2 月
究》
卓尊宏、劉筱 〈馬之驌先生訪談記錄:生教所的 《國史館館刊》 35
2003 年 12 月
齡訪問,許坤 悲歡歲月〉 弘紀錄、許瑞 浩修訂 林朝鵬訪問、 〈白色恐怖的省思:呂碧全先生訪 《高縣文獻》
23
2004 年 1 月
潘炎聰訪問紀 問紀錄〉 錄 姜天陸採訪紀 〈鐵骨農者:下營農組與下營事件〉《 臺 灣 史 料 研 9 錄 胡子丹
究》 〈在綠島,我們拒絕刺青--「白色
《傳記文學》
101:3
恐怖」紀事之三〉 胡子丹
1997 年 5 月
2012 年 9 月
〈坐牢的另一個名字是容忍--「白 色恐怖」紀事之四〉
《傳記文學》
101:4
2012 年 10 月
414
備註
編(著)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出刊日
胡子丹
〈和周聯華牧師的五次見面--「白
《傳記文學》
101:5
2012 年 11
色恐怖」紀事之五〉 胡子丹
月
〈掛狗頭賣羊肉--「白色恐怖」紀
《傳記文學》
102:3
事之九〉 胡子丹
2013 年 3 月
〈陪客--「白色恐怖」紀事之一〉 《傳記文學》
100:5
2012 年 5 月
胡子丹
〈綠島也有春天--「白色恐怖」紀
《傳記文學》
101:6
事之六〉 胡子丹
月
〈綠島的吃人樹--「白色恐怖」紀
《傳記文學》
102:2
事之八〉 胡子丹
〈綠島的兩次大起解--「白色恐
《傳記文學》
102:1
〈悲歡歲月-挨抓.感化.喜從
《中外雜誌》
45:5
〈憶苦受感化歲月兼記親友故
《歷史月刊》
184
1993 年 8 月
究》
張炎憲、高淑 〈鹿窟事件.長老的見證:高筆能 《北縣文化》 媛訪問紀錄
2003 年 5 月
張炎憲、高淑 〈一個老台共的心路歷程:莊春火 《 臺 灣 史 料 研 2 訪問紀錄〉
1989 年 5 月
舊〉
媛訪問紀錄
2013 年 1 月
天降〉 馬之驌
2013 年 2 月
怖」紀事之七 〉 馬之驌
2012 年 12
51
1997 年 1 月
20
2001 年 7 月
先生訪談紀錄〉
張炎憲、許明 〈黃樹滋讀書會案:李喬松訪問紀 《竹塹文獻》 薰、陳鳳華訪 錄〉 問,楊雅會訪 問整理
張炎憲主持、 〈受難與昇華的創作對話:歐陽文 《 臺 灣 史 料 研 32 莊錦霖紀錄
與陳武鎮座談紀實〉
究》
陳儀深訪問、 〈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女士訪 《口述歷史:美 12 周維朋紀錄
問紀錄〉
2008 年 12 月
2004 年 4 月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吳文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潘彥蓉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呂寅生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簡佳慧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415
2004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備註
編(著)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陳儀深訪問、 〈李勝雄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林東璟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周平德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潘彥蓉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姚嘉文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林東璟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 家博(Bruce Jacobs) 先生訪 問紀 《口述歷史:美 12 簡佳慧紀錄
錄〉
《口述歷史:美 12
周維朋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楊青矗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潘彥蓉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蔡有全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周維朋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鄭勝助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美 12
林東璟紀錄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在美國救援呂秀蓮的臺灣人:張 《口述歷史:泰 11 希典先生訪問紀錄〉
備註
2004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麗島事件專輯》
陳儀深訪問、 〈黃昭輝先生訪問紀錄〉
潘彥蓉紀錄
出刊日
2004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江月慧女士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吳俊輝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簡佳慧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李萬居先生的子女:李南雄先生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次子)訪問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李萬居先生的子女:李南輝先生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長子)訪問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416
編(著)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陳儀深訪問、 〈李萬章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王景玲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出刊日
備註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2002 年 8 月
◎
輯》 陳儀深訪問、 〈林明永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林金煌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高金郎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陳三興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陳明發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王景玲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黃金島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蔡寬裕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鄭正成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潘彥蓉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鄭清田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簡佳慧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謝東隆先生訪問紀錄〉
《口述歷史:泰 11
王景玲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李萬居先生的子女:李湘如女士 《口述歷史:泰 11 辛明芳紀錄
(長女)訪問紀錄〉
源監獄事件專 輯》
417
編(著)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陳儀深訪問、
《口述歷史:蘇 10
王景玲、朱怡 〈高玉樹先生訪問記錄〉
東啟政治案件專
婷記錄
輯》
陳儀深訪問、 〈蘇洪月嬌女士(蘇東啟之妻)訪問 王景玲記錄
紀錄〉
陳儀深訪問、 王景玲記錄
錄〉
陳儀深訪問、 王景玲記錄
陳儀深訪問、 王景玲記錄
陳儀深訪問、 朱怡婷記錄
陳儀深訪問、 朱怡婷記錄
陳儀深訪問、 朱怡婷記錄
陳儀深訪問、 朱怡婷記錄
陳儀深訪問、 朱怡婷記錄
2000 年 12 月 ◎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口述歷史:蘇 10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蔡光武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陳儀深訪問、 〈蔡二煌先生(蔡光武之子)訪問記 王景玲記錄
備註
輯》
陳儀深訪問、 〈蘇治芬女士(蘇東啟之女)訪問紀 王景玲記錄
《口述歷史:蘇 10
出刊日
錄〉
《口述歷史:蘇 10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張茂鐘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張世欽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2000 年 12 月 ◎
〈詹益豐(詹益仁之弟)訪問紀錄〉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王錦春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林光庸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張邦彥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鄭清田先生訪問記錄〉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418
2000 年 12 月 ◎
編(著)者 陳儀深訪問、 林東璟記錄
陳儀深訪問、 林東璟記錄
陳儀深訪問、 林東璟記錄
陳儀深訪問、 林東璟記錄
陳儀深訪問、 林東璟記錄
陳儀深訪問、 林東璟記錄
陳儀深訪問、 簡佳慧記錄 曾美容、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口述歷史:蘇 10 〈林東鏗先生訪問記錄〉
出刊日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黃錫琅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顏錦福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李志元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鄭正成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莊寬裕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口述歷史:蘇 10
〈陳世鑑先生訪問記錄〉
2000 年 12 月 ◎
東啟政治案件專 輯》 《竹塹文獻》
20
2001 年 7 月
〈「搞怪」的新竹刺客︰專訪黃文 《竹塹文獻》
14
2000 年 1 月
5
1994 年 6
〈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
傅麗燕 覃思齊
雄先生〉 楊 蘭 洲 口
〈楊蘭洲先生訪問記錄〉
《口述歷史》
述,
月
許 雪 姬 訪 問, 吳美慧、曾 金蘭記錄 潘炎聰
〈五 0 年代臺灣省工委會燕巢支部 《高縣文獻》
17
1997 年 11 月
6
1998 年 1 月
案:呂從周、呂碧全先生訪問錄〉 潘國正
備註
〈「竹風俱樂部」瓦解於白色恐怖:《竹塹文獻》 溫來傳〉
419
編(著)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出刊日
潘國正
〈白色恐怖與癌細胞:陳水泉〉
《竹塹文獻》
6
1998 年 1 月
潘國正
〈走過白色恐怖:陳廷裕〉
《竹塹文獻》
6
1998 年 1 月
潘國正
〈張貼反動標語被追捕:葉榮富〉 《竹塹文獻》
6
1998 年 1 月
潘國正
〈經歷兩個時代白色恐怖:鄭萬成〉《竹塹文獻》
6
1998 年 1 月
蔡 西 坤 口
〈蔡西坤先生訪問記錄〉
《口述歷史》
5
述,許雪姬
備註
1994 年 6 月
訪問,吳美 慧記錄 藍博洲採訪
〈怎麼可以這樣亂抓人:烏蔚庭的 《歷史月刊》
159
2001 年 4 月
88
1995 年 5 月
證言〉 藍博洲採訪
〈從黃海到麥浪:陳錢潮的證言〉 《歷史月刊》
(五)單篇文章 編(著)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卓遵宏、劉筱齡
〈馬之驌先生訪談紀
《國史館館刊》 復 刊 35
(訪問),許伸
錄:生教所的悲歡歲月〉
出刊日
備註
2003 年 12 月
◎
期
弘(紀錄整 理) ,許瑞浩(修 訂) 林朝鵬訪問;潘
〈白色恐怖的省思--呂
炎聰訪問紀錄
碧全先生訪問紀錄〉
胡子丹
〈陪客--「白色恐怖」紀
《高縣文獻》
23 期
2004 年 12 月
《傳記文學》
100 卷 5
2012 年 5 月
事之一〉 胡子丹
〈在綠島,我們拒絕刺
期 《傳記文學》
青--「白色恐怖」紀事之
101 卷 3 期
三〉
420
2012 年 9 月
編(著)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
出刊日
胡子丹
〈坐牢的另一個名字是
《傳記文學》
101 卷 4
2012 年 10 月
容忍--「白色恐怖」紀事
期
之四〉 胡子丹
〈和周聯華牧師的五次
《傳記文學》
見面--「白色恐怖」紀事
101 卷 5
2012 年 11 月
期
之五〉 胡子丹
〈綠島也有春天--「白色
《傳記文學》
恐怖」紀事之六〉 胡子丹
〈綠島的兩次大起解--
101 眷 6
2012 年 12 月
期 《傳記文學》
102 卷 1
2013 年 1 月
期
「白色恐怖」紀事之 七 〉 胡子丹
〈綠島的吃人樹--「白色
《傳記文學》
恐怖」紀事之八〉 胡子丹
〈掛狗頭賣羊肉--「白色
〈憶苦受感化歲月兼記
2013 年 2 月
期 《傳記文學》
恐怖」紀事之九〉 馬之驌
102 卷 2
102 卷 3
2013 年 3 月
期 《歷史月刊》
184
2003 年 5 月
《中外雜誌》
45 卷 5 期
1989 年 5 月
2期
1993 年 8 月
親友故舊〉 馬之驌
〈悲歡歲月-挨抓.感 化.喜從天降〉
張炎憲、高淑媛
〈一個老台共的心路歷
《臺灣史料研
訪問紀錄
程:莊春火訪問紀錄〉
究》
張炎憲、高淑媛
〈鹿窟事件.長老的見
《北縣文化》
51 期
1997 年 1 月
訪問紀錄
證:高筆能先生訪談紀
《竹塹文獻》
20 期
2001 年 7 月
《口述歷史》
5期
1994 年 6 月
《口述歷史》
5期
1994 年 6 月
錄〉 張 炎 憲 、 許明
〈黃樹滋讀書會案:李
薰 、 陳 鳳 華訪
喬松訪問紀錄〉
問,楊雅會訪問 整理 楊蘭洲口述,許
〈楊蘭洲先生訪問記
雪姬訪問,吳美
錄〉
慧、曾金蘭記錄 蔡西坤口述,許
〈蔡西坤先生訪問記
雪姬訪問,吳美
錄〉
慧記錄
五、研究計畫 421
備註
執行單位
計畫名稱
起迄時間
台大四六事件
《台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
資料蒐集小組
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
台大哲學系事
《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
委託機構
備註
台北:台灣大學,1997
◎
台北:編者刊行,1995
件調查小組 (編) 台灣民間真相
《「2009 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
98 年 2 月 20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與和解促進會
訪談計畫」》
日 至 12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19 日
件補償基金會
(吳乃德) 台灣游藝設計
《2010 人權史蹟史料蒐集調
工程公司
查研究及出版委託專業服務勞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
務採購案結案成果報告書》 吳乃德
《威權時期政治案件受難者訪
97 年 3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談計畫》
日 至 97 年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12 月 31 日
件補償基金會 檔案管理局
◎
◎
吳乃德(計畫
《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影
96 年 6 月至
主持人);
響之研究 》
97 年 2 月
李禎祥、李坤
《臺北市六張犁「戒嚴時期政
100 年 8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龍
治受難者紀念公園」歷史遺跡
日至 100 年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調查計畫》
11 月 30 日
件補償基金會
法律組-陳志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研究
96 年 3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龍
(1949-1987)研究計畫案,分別
日 至 96 年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從政治面、法律面與歷史面進
12 月 31 日
件補償基金會
吳志光,吳叡 人,顏厥安(協 同主持人)
◎
行研究。執行時間為 10 個月》 邱榮舉(計畫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數量與類
97 年 9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主持人),張炎
型分析(1949-1987)研究計畫》
日至 98 年 6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月 30 日
件補償基金會
92 年 7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日至 93 年 4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月 30 日
件補償基金會
憲、戴寶村(協
◎
同主持人) 邱榮舉、葉振
《美麗島事件研究》
輝
采薈軒文創美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汪希苓軟
學有限公司
禁區空間調查研究及展示規劃 書圖設計案結案報告》
422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
◎
執行單位
計畫名稱
起迄時間
委託機構
備註
政治組-蔡政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研究
96 年 10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
文
(1949-1987)研究計畫案,分別
日至 97 年 7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從政治面、法律面與歷史面進
月 31 日
件補償基金會
《臺北市「六張犁戒嚴時期政
100 年 6 月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治受難者紀念公園」歷史遺跡
至 10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行研究。執行時間為 10 個月》 洪維健
件補償基金會
保存影音紀錄片》 張炎憲、邱榮
《台灣戒嚴時期 校園政治 案
99 年 1 月至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舉
件》
12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
件補償基金會 許雪姬
許雪姬
《日治時期臺灣左翼人士與戰
96 年 5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後政治案件的關聯—白色恐怖
日至 97 年 8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中的左翼人士及其思想》
月 31 日
件補償基金會
《戒嚴時期台灣地區政治案件
95 年 6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相關人士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日至 96 年 2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以有「滿洲經驗者」為中心》
月 28 日(延
件補償基金會
◎
◎
長至 96 年 4 月 30 日) 許雪姬
陳君愷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相關人士
91 年 7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口述訪問計畫件》
日 至 91 年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12 月 31 日
件補償基金會
《「戒嚴時期台灣民主自治同
98 年 4 月至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盟案研究報告」》
12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
◎
件補償基金會 陳佳宏
《「戒嚴時期台灣獨立運動案
98 年 4 月至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研究調查報告」》
12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
件補償基金會 陳梅卿、林瑞
《政治受難者「顏世鴻」調查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
明、吳淑華、
研究案結案報告書》
處
《80 年代台灣政治案件調查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
研究暨展示腳本計畫案》
處
◎
吳宏翔 陳翠蓮
陳翠蓮
《「戒嚴時期(1953-1958)叛
97 年 2 月至
亂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 (中)》 12 月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
◎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陳儀深(主持
《戒嚴時期軍事審判制度之研
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
人)、陳翠蓮
究──以景美軍法看守所為例》
公室委託研究案第一
423
◎
執行單位
計畫名稱
起迄時間
(協同主持
委託機構
備註
次期末報告,2002
人) 陳儀深(計畫
《綠洲山莊(八卦樓)文史資
2007 年 1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主持人),許
料調查研究成果報告》
月 31 日至
會‧文資總管理處籌備
文堂、蔡寬
2008 年 4 月
處
裕、洪隆邦(協
30 日
◎
同主持人) 陳顯武
《「戒嚴時期(1947-1952)叛
97 年 2 月至
亂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 (上)》 12 月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趙永茂
蔡墩銘
《「1950 年代臺灣政治案件之
99 年 5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政經背景」》
日 至 12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31 日
件補償基金會
《戒嚴時期之惡法與審判—以
92 年 至 93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不當 叛亂暨匪諜 審判案件 為
年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鄭文中
◎
件補償基金會
主》 鄭文中
◎
99 年 3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日 至 11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30 日
件補償基金會
《「戒嚴時期人民因判決遭沒
98 年 11 月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收財產發還之研究」》
20 日 至 12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月 19 日
件補償基金會
《「轉型正義之國際經驗」》
鄭冠宇、陳志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
99 年 1 月至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龍
判案件補償條例修法暨財產沒
12 月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
◎
◎
件補償基金會
收案件之調查研究》 歷史組-許雪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研究
96 年 5 月 1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姬
(1949-1987)研究計畫案,分別
日至 97 年 2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從政治面、法律面與歷史面進
月 28 日(延
件補償基金會
◎
行研究。執行時間為 10 個月》 長至 97 年 8 月 31 日) 戴寶村
《「戒嚴時期(1959-1991)叛
97 年 2 月至
亂暨匪諜案件調查報告」 (下)》 12 月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件補償基金會
薛化元
《白色恐怖文物調查計畫—以
94 年 9 月 15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
1950 年代為中心》
日至 95 年 6
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
月 14( 延 長
件補償基金會
至 95 年 8 月 424
◎
執行單位
計畫名稱
起迄時間 31 日)
曹欽榮
《台北市 228 紀念館開館企 劃、室內設計/97 年開館印刷 品設計》
1996 年 9 月 至 1997 年 2 月
曹欽榮
《陳文成博士紀念室室內/展
1997 年
示設計》 曹欽榮
《台北市 228 紀念館展示內
1998 年 1 月
容、影片、軟體規劃、設計》
至 1998 年 7 月
曹欽榮
《鄭南榕紀念館、紀念室室內
1999 年
/展示設計》 曹欽榮
《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建
2000 年
築、景觀、室內、展示、CI 整 合設計》 承辦單位:財
《總統府「人權之路-台灣民
團法人陳文成
主人權回顧展」展示空間規
博士紀念基金
劃、展示軟體設計》
2001 年 11 月至 12 月
會 曹欽榮
《交通部觀光局委託承辦「綠 島人權紀念園區規劃案」》
2001 年 6 月 15~2002 年 12 月 14 日
承辦單位:財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
團法人陳文成
莊先期開放展示工程》
至 2002 年
博士紀念基金
12 月
會 承辦單位:財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人
團法人陳文成
權證言影像記錄》
2002 年 11 月 至 2002
博士紀念基金
年 12 月
會 曹欽榮
2002 年 7 月
《宜蘭「慈林民主運動館」室
2002 年
內規劃設計/展示軟體設計》 承辦單位:財
《文建會「 『戰火浮生‧台灣人
團法人陳文成
去打仗』」台灣兵影像文物展」》
博士紀念基金
2003 年 9 月 至 2003 年 11 月
會
425
委託機構
備註
執行單位
計畫名稱
起迄時間
曹欽榮
《「總統府-歷任總統文物展」 2003 年 展示硬體設計/展示軟體設 計》
曹欽榮
《台灣總督府文物特展室裝修
2003 年
工程規劃設計監造》 曹欽榮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相關文史 資料蒐調暨運用規劃案》
曹欽榮
2004 年 6 月 至 12 月
《「不堪回首戒嚴路-戒嚴時
2005 年
期政治案件展」暨「巡迴展」 展示空間規劃、展示軟體設計》 曹欽榮
《國家台灣文學館「鐵蒺藜邊
2005 年
的玫瑰-戒嚴時代受難作家群 像」》 曹欽榮
《綠島人權紀念園整體規劃
2006 年 1 月
案》
至 2005 年 8 月
承辦單位:財
《戒嚴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
團法人陳文成
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
博士紀念基金
計畫【匪諜案】》
月 至 2006 年 5 月 31 日
會 承辦單位:財
《台東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文史
團法人陳文成
資料調查與研究計畫(第二期)
博士紀念基金
案》
2006 年 2 月 至 2006 年 10 月
會 曹欽榮
2005 年 11
《「台灣人權景美園區」開園
2007 年
小冊編緝、製作/開園特展編 輯、製作》 曹欽榮
《「再見 蔣總統 反共.民主. 2007 年 4 月 台灣路」 (台灣民主紀念館)展 至5月 示空間規劃、展示軟體設計製 作、印刷品規劃》
曹欽榮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新生訓 導處第三大隊展示規劃暨製
2008 年 ~ 2009 年
作」案》 曹欽榮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導覽手 冊及摺頁企劃、設計暨印刷計
426
2007 年 12 月 至 2008
委託機構
備註
執行單位
曹欽榮
計畫名稱
起迄時間
畫」案》
年5月
《綠島文化園區人權史蹟史料
2008 年 11
調查蒐集、企劃展示規劃製
月至 2009
作、和平博物館論壇暨人權藝 術季委託專業服務案》 曹欽榮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政治受 難者及其相關人物獄中生活口 述歷史暨文史調查」 (第一期) 計畫》
曹欽榮
《2010 人權史蹟史料蒐集調
2010 年 10 月至 2010 年 12 月 2010 年 7 月
查研究及出版委託專業服務
至 2010 年
案》 曹欽榮
年9月
12 月
《2010 綠島人權藝術季委託
2010 年 3 月
專業服務案》
至 2010 年 至 12 月
曹欽榮
《2011 綠島人權藝術季系列活 動委託專業服務案》
2011 年 3 月 至 2011 年 12 月
◎:有摘要 ※:有撰寫摘要,未納入摘要中
427
委託機構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