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0 | 1 | 2 |
NTT-TIFA
焦元溥瘋歌劇
臺中新風土
不藏私講堂
空間即劇場 你還不認識的歌劇院空間
為什麼 歌劇劇情都很蠢?
在臺中 相遇世界頂尖圖像藝術
生活美學 達人不藏私 在歌劇院跨藝品生活
科 技 ╳ 表 演 藝 術
用科技說出 好故事
22
no.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 NTT POST》 中華民國 109 年 1 月出刊
CONTENTS 廣藝基金會
〔封面故事〕
02
27
科技+表演藝術 能發生什麼事?
〔焦元溥瘋歌劇〕
30
流動•無疆界 空間即劇場
32
《微輻∞ 》與《星光行進中—微輻∞ 實驗室》 以 AR 探索舞蹈新視角
蘇威嘉:透過科技,大家一起來跳舞! 穿越時空撫拭生命中的遺憾
荷蘭全才導演米歇爾 • 馮德艾《消逝》 24
早安,歌劇院
在晨光中聆聽樹的故事
在歌劇院 打開一片星空
21
為什麼歌劇劇情都很蠢? 〔一起來歌劇院〕
你還不認識的歌劇院空間
18
穿越、聯結 From Middle to Middle
當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發展與多元形變
〔NTT-TIFA〕
15
34
在臺中 相遇世界頂尖圖像藝術!
數位科技 點亮表演藝術新世界
12
©
〔臺中新風土〕
科藝說出好故事 06
30
陳健豪
24
© Shutterstock
21
© Søren Meisner
© Charis Akrividiadis
︽萬有引力的下午︾
2
〔特別報導〕
34
生活美學 達人不藏私
在歌劇院 跨藝品生活
普適運算時代的親密性
北歐野獸舞團《奪愛最終回》
發行單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臺中國家歌劇院 發行人|邱瑗 編輯顧問|吳家恆 製作統籌|汪虹 張瀞方 林珈安 高履芳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 101 號 官網| www.npac-ntt.org 信箱| service@npac-ntt.org 讀者與廣告服務專線| (04) 2251-1777
編輯製作|臺灣赫斯特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營運長暨發行人|楊欣怡 編輯總監|葉小綺 特約主編|錢麗安 主編|林婕馨 執編|鄧惟心 美術設計|傅柏鈞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8 樓 電話| (02)7747-1688 印刷|順立印商業設計有限公司
填問卷 抽大獎
本刊版權所有 . 翻版必究
22
總監的話
改變觀看的視角 文 / 邱瑗
劇院 2018 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NTT-TIFA)首次以「科技藝術」為主題,許多令人耳目
歌
一新的跨域演出、新的劇場體驗至今仍令人難忘。2020 年的 NTT-TIFA,延續「科技藝術」
的主軸,在背後有幾個想法:從歌劇院到臺中科學園區,開車只需 10 分鐘;中部匯集了許多在 全世界居於頂尖地位的製造業,而竹科離臺中也只有半小時的高鐵車程,加上坐落在臺中的國立 美術館也以科技藝術為其策展重心之一,所以中台灣有一個貼近科技的精神與環境。 當國表藝中心三場館(兩廳院
臺北、歌劇院
臺中、衛武營
高雄)在形塑各自的展演特色時,
「掌握臺灣科技發展的脈動、促成科技在藝術創作上的運用」就成了歌劇院發展的重心之一。過 去兩年中,歌劇院在文化部的特別支持下,更有朝向科技藝術發展的條件。 節目要能引起觀眾共鳴,就要讓觀眾在歌劇院也能接收到日常熟悉的數位經驗(像是電玩、穿戴 式虛擬實境)。不論是從數位技術發展出來的展演作品,或是以數位科技做為藝術表現的方式, 都要保有人性,而不是受制於科技,才是能感動人的 Live 劇場作品。這也是 2020 NTT-TIFA 節 目規畫的走向,這些節目儘管有明顯的科技意涵,但都可以看到情感的闡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連結。 當我們看北歐野獸舞團的《奪愛最終回》,舊愛與新歡之間的「對戰」,我們不禁啞然失笑,「新 歡」第三者竟是數位裝置上的虛擬人物,立刻能對應到數位時代中我們每日生活的處境:科技侵 蝕了人的情感、家庭……周東彥的《光年紀事:台北—哥本哈根》與馮德艾的歌劇《消逝》透過 全像投影傳遞父子或母子親情。生在世間的親人與活在思念中逝去的親人,借助先進科技的全像 投影、4D Box,模糊了現實與回憶、生與死的界線。 就轉換觀看角度這一點,蘇文琪的《微輻∞ 》與蘇威嘉的《看見你的自由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展與演透過科技裝置,讓觀眾在觀展時也參與了作品的成型,改變觀賞的視角。在許多文化傳統 中,包括古希臘劇場在內,觀眾一直是戲劇演出的一部分,可以在演出的當下回應或表達對劇中 人事物的觀察。只是後來鏡框式劇場舞台的發展疏遠了觀眾與舞台的距離,但是科技介入藝術, 卻又拉近了彼此的隔閡。 也或許,橫看成嶺側成峰,觀眾與劇場之間的距離從來都沒有改變,純粹是角度問題。種種科技 的發展與便利,改變了我們觀看的方式與角度,也因而有了不同的新體驗。
1
科技+表演藝術 能發生什麼事?
科藝說出好故事 文 / 吳季娟 圖片提供 / 廣藝基金會、狠劇場
科技的進步,不只改變了你我的生活習慣,甚至,也影響了表演藝術 的敘事方式。近年來,喜愛表演藝術的觀眾一定發現了,不管是國內 外節目,似乎興起一股「科技風」,有人驚訝於科技為表演藝術帶來 的創造性,但也不乏對冰冷科技呈現劇場最重要的──「人的溫度」 抱持質疑態度。為此,本期大劇報特別規劃「用科技,說好聽的故事」
我
與科技表演藝術的第一次接觸 是 2010 年, 那 年 廣 藝 基 金 會
在桃園龜山總部啟動,推出了「廣藝 科技表演藝術節」 ,與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的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合作, 並邀請藝術與科技中心與科技藝術研
專題,從科技怎麼切入藝術、國內外發展現況,以及熱門的新媒體大
究所的師生共同參與。當時我擔任北
解密,讓我們一起感受科技與表演藝術磨合後,迸發的無限創意與能
藝風專案經理,除了輔導創作者創業
量。首篇登場的,是隨著資深表演藝術製作人,也是臺灣科技藝術重
(團),也做為與校外異業
要參與者吳季娟──她自稱是「誤入科技藝術的劇場人」,一步步體
作的窗口。
驗科技藝術的魔魅能量。
產學合
至 今, 我 還 記 得 在 藝 科 中 心 的 辦 公 室,王俊傑老師試著向我說明何謂科 技藝術,介紹了許多國外案例,並提 出要製作一齣結合科技與表演藝術的
2
陳又維
©
22
封面故事 1
陳冠宇
©
王俊傑、王嘉明《萬有引力的下午》
作品──《萬有引力的下午》。
狠劇場、周書毅《空的記憶》
在活動開始前,更規劃了「科技藝術
與周東彥攜手
實驗室」,把北藝大科藝所的學生和
共探科技與表藝精髓
科技與表演藝術
廣達電腦工程師組隊,與國外科技藝
的確需要「翻譯」
術家帶領的科技藝術工作坊進行交
隔年,劇場影像導演周東彥申請文建
流。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科
會(文化部前身)「表演藝術團隊創
除了劇場節目,廣達電腦總部的戶外
技藝術家要花半天才能完成的程式,
作科技跨界作品補助」,以兩年時間
廣場上,還規劃了聲音派對,以及名
工程師不到半小時就輕鬆完成。當時
創作出《空的記憶》 ,透過劇場、影
為《天際線》的光雕投影──就投影
還是研究生、現為新媒體藝術家的王
像展現對記憶和空間的探索。他邀請
在廣場上的頂棚上。為此,要調集 20
新仁,就曾驚呼「他們(指工程師)
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創作,以「空」和
台一萬流明的投影機,這個現在看來
真的不用一天,就能完成我們想做、
「記憶」為核心發展主軸,運用環景
並不困難的任務,在當時簡直就是不
花了好幾個月想破頭還是達不到的
攝影、即時影像處理 、感測器與無線
可能的任務。此外,廣達電腦的大廳
事!」那也是我第一回見識到工程師
舞台裝置等技術之整合,試圖創造出
裡,還有許多國外的藝術裝置,以及
和藝術家之間是需要「翻譯」的。而
一個虛實並存之「空的空間」;並藉
國內科技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作品。
後,我幾乎就是扮演翻譯的角色。
由表演者驅動外在物質世界的變形,
3
22
封面故事 1
狠劇場《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
唐健哲
©
Kao BG
TANG Chien Che
高秉均
©
呼應其內在抽象的心理狀態,呈現出
日常風景;並在演出過程中,透過手
文浩、邱誌勇、王俊傑、張博智、梁
一幅幅心靈景觀的有機流動。
機通訊軟體與台下觀眾交談,邀請他
基爵(香港)、王連晟、王仲堃、姚
們上台與演員共享一段咖啡時光。
仲涵、李柏廷等。
表演作品的創作核心與製作過程,也
接下規劃執行任務
這些團隊或個人的背後,其實還隱藏
更清楚看見藝術與科技創作者間的鴻
見證跨國科技與藝術的磨合、融合
著許多這些年在臺灣科技劇場裡發光
那是我第一次完整深入一齣科技結合
發熱的各類型創作者,我在這些規劃
溝,以及需要翻譯的空間,需要透過 理解與同理心,重新建構創作方式, 才能繼續往前走。 為了實現科技表演藝術作品也能輕巧 好帶的想法,2014 年製作了《我和我 的午茶時光》 ,這個作品最初是周東 彥參與「超親密小戲節」自編自導自 演的 20 分鐘作品,我看完演出後跟 他說:「這好像可以發展成另一個科 技表演作品。」沒想到周東彥真的做 到了,日後這個作品帶著我們去了國
2012 年,我開始規劃執行由文化部主
執行過程中,看見科技與表演如何透
辦,廣藝基金會承辦的「數位表演藝
過各種不同的語彙、做事邏輯,慢慢
術節」 ,包括 2012 年的「雲端冒險」、
建立起雙方都理解的方法,讓我深覺
2013 年 的「 數 位 啟 示 錄 」、2014 年
有幸誤入了這個浩瀚無垠的科技海,
的「象限•穿越」、2015—2016 年的
與這些同步成長的創作者成為夥伴,
臺灣科技藝術節「潮」,幾乎接觸了
創造不一樣的製作方式與精采作品。
當時國內外最精采、結合科技與表演 的創作者與團隊,像是安娜琪舞蹈劇
科技與藝術相遇
場、一當代舞團、帝凱互動科技、狠
「彼此瞭解」是不二法門
主流
狠劇場、北藝大藝科中心、模
仿狗劇團(英國)、SIRO-A(日本)、
2016—2018 年周東彥與丹麥埃爾西諾
當代傳奇劇場、豪華朗機工、HH、
文化庭院(The Culture Yard)合製的
外許多城市。這個作品說穿了,只是
體相舞蹈劇場、噪咖、何理互動設計、
《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則又
運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件:手機和
富 貴 列 車、FabLab Dynamic、 黑 色
開啟了另一段不只跨界,更是跨國的
平板電腦,將它們在舞台上透過即時
流明、Recoil Performance Group(丹
製作旅程。這個計畫獲得文化部跨域
投影與兩名演員的互動,創造出一段
麥)、山豬影像、臺南人劇團以及黃
合創的補助,在兩地兩年互相駐地創
4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作的時光裡,我們看見了丹麥夥伴如
了極大的精力去實踐。這也對於後來
但我知道,努力想讓觀眾靠近一點,
何建構所謂科技表演劇場,也見識到
在思考科技加入表演藝術時,我們多
理解多一些,是不變的初衷。所以,
屬於臺灣團隊的韌性。也更確認了一
了一套邏輯思考,不再輕易地用慣用
我們沒有那麼多硬梆梆的思想,我們
個作品的誕生,絕對不可能急就章,
的劇場思維去溝通或執行一個創作,
只想著「進來的人,可以佇足留步,
尤其是科技結合表演的創作,它需要
反而會站在比較不一樣的觀點來彼此
不會被嚇跑。」這是林強給我整場活
一 段 彼 此 瞭 解 的 過 程, 然 後 才 能 創
交流與互換想法。
動企畫最重要的提醒,也變成往後規
造,進而創作。這也就牽扯了更多需 要被討論的議題。 在《空的記憶》這本書裡,我曾寫了 一篇文章〈浮雲白日 山川莊嚴溫柔〉 記錄了作品在製作過程中的點滴,有 一段很能表現這幾年我在面對科技結 合表演作品的思考: 人的問題,最大在於科技與藝術之間 的對話。過往製作上的習慣,還是會 圍繞在劇場人之間,頂多有個跨界參
劃、設計、製作節目的圭臬。
一起見證科技+表演藝術 「其實最後就是一齣利用了更多科技
會發生什麼事
元素、好看好聽的故事。」是這幾年
2017 年兩廳院 30 週年的廣場慶祝活
我最常回應大家詢問我什麼是科技表
動《眾聲之所》,邀請聲音藝術家林
演藝術作品的答案。它真的沒有太多
強製作一場科技表演體驗節目。林強
該深究的道理,回到劇場,回到舞台
把人們印象裡生冷的電子聲音(音樂)
上,每個參與創作的人思思念念觀眾
用溫暖的元素包裝,進行一場不同以
可以笑了、感動了、帶走了或留下了,
往 的 聲 音 演 出。 除 了 聲 音 藝 術 家,
就是了。
這場演出還邀集不同媒材的影像創作
與者,都還能在同一種邏輯上,彼此
者,共同在 30 米的 LED 牆面進行呈
適應和建立工作模式,但這次卻在遇
現。從企劃到實踐,坦白說我還是無
見科技時,有了個很大的學習。最重
法那麼確認這是怎樣的一場科技表演
要的學習,也就是彼此語彙溝通上的
活動,即便我已經有了 7 年相關經驗,
差異和習慣模式。這點學習,幾乎用
所有溝通都還是從「瞭解彼此」開始。
5
「不用刻意帶著放大鏡來找科技是什 麼?進到劇場,看演出就是了!」
當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 發展與多元形變
數位科技 點亮表演藝術新世界 文 / 邱誌勇 圖片提供 / 廣藝基金會、狠劇場、故事巢
6 安娜琪舞蹈劇場《第七感官 2—感官事件》
22
封面故事 2
說起科技藝術好像是近代的事,其實兩千多年前的希臘悲劇,早就應用了 「機器神」的手法來表現;時至今日,數位科技益發新穎、進步,在表演 藝術的運用上也更多元。數位表演如何興起,有哪些高端的技術?臺灣的 數位表演發展有哪些特色?本次封面故事邀來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科技 藝術教授邱誌勇,分享數位表演的精采與發展。
數位表演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前衛藝術,但卻尚未完成歷史
由此可發現,「科技」在當代數位藝術的創作中展現出極
上前衛藝術對於重大社會變遷與改變「藝術在社會當中的
致動能,無論是資訊、虛擬、電傳視訊科技等「高」科技
作用」的關懷。
的應用;抑或投影機、攝影機等「低」科技的創作媒材, 科技始終是當代藝術創作的形式,尤以跨領域數位表演的
──史蒂夫•狄克森,《數位表演》
創作為然,亦體現出數位表演藝術作品中的三個本質── 「科技性」、「數位性」與「互動性」。因為資訊媒體科
劇
場、舞蹈與表演藝術一直以來都是屬於跨領域的,或
技的介入,方能在數位表演藝術作品中創造出互動性;因
是「多媒體」(multimedia)的形式。舞蹈不僅與音
為虛擬科技才能創造出虛擬空間體驗;因為電傳科技才能
樂發展出極為密切的關係,同時也與視覺元素,像是場景、
讓我們見識到身臨其境卻遠在天邊的時空錯置感;更因為
道具、服裝、燈光脫離不了關係,這些視覺元素強化了身
各種高低科技的交互應用,才顯現出數位表演藝術創作的
體在空間中的效果。數個世紀以來,劇場很快的就認知到、
多元型態。
而且也開始使用新科技的戲劇性與美學的可能性。回溯歷 史,科技表演可追溯從希臘的「機器神」(the God from
數位藝術時代 電腦科技從輔助變身關鍵要角
the Machine)到華格納的「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 概念。
「數位表演」一詞看似啟人疑竇,其實是因為「數位」這 個詞在當代科技文明中已變得相對鬆散,甚至可以應用到
商用電腦問世 為表演藝術注入科技養分
任何與晶片有關的應用產品上;同樣地,「表演」這個詞
1950 年第一台商業用電腦 ERA1101 問世以來,人類世界
也被大量使用到與表演藝術有關或無關的活動上。相較於
逐步地進入到科技文明;藝術創作的形式與內涵亦伴隨
傳統表演藝術,數位表演藝術乃是透過電腦數據化的精確
著人類社會與科技發明的狀態而產生變化。1966 年,比
計算,在極短的時間中運算出精準的美學質感。根據國際
利•克魯弗(Billy Klüver)與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經驗,「數位表演」(digital performance)與「跨領域表演」
Rauschenberg)更以跨領域合作的姿態於紐約「軍械庫」
(interdisciplinary performance)成為指涉此一新藝術表演
(Regiment Armoury) 共 同 創 辦 了 藝 術 節「 九 個 夜 晚:
類型的專有名詞。從 2000 年開始,「數位表演」一詞已成
劇場與工程」(9 Evenings: Theatre and Engineering),
為一個受到高度使用、研究並認可的詞彙。史蒂夫•狄克
策展方向便是以藝術家與工程師共同合作的概念為主軸,
森(Steve Dixon)在《數位表演:劇場、舞蹈、表演藝術
召 集 紐 約 的 藝 術 家 與 工 程 師 共 同 參 與, 並 於 同 年 11 月
與裝置的新媒體史》Digital Performance: A History of New
30 日 成 立「 藝 術 與 科 技 實 驗 」(Experiments in Art and
Media in Theater, Dance, Performance Art, and Installation
Technology, E.A.T. )團體,致力於藝術家與工程師的媒
一書中,將「數位表演」一詞定義為泛指由「電腦科技在
合。時至 1980 年代,因個人電腦的快速普及與精進,藝術
其中扮演極其『關鍵角色』的表演」,而非只是作為內容
家可輕易地應用電腦科技創造多樣化的藝術造型與美學內
的輔助工具,或是傳送形式。
涵。
7
22
「數位」一詞是一個更純粹的科技概念,其源頭相當狹隘,
封面故事 2
數位技術大解密 一次看懂數位藝術
但應用的範圍卻極廣泛。它是一種描繪真實世界的特殊方 法,一種將感官資料(影像、聲音、音樂、運動、習慣
在當今媒體科技被應用到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趨勢之
等)加以編碼與運算的特殊技術,且讓資訊可以被傳送、
中,有幾個常見的科技:
被轉換、被操作,最後被詮釋。它是一種「賦能」的概念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
(enabling concept), 且 涵 蓋 某 種 程 度 超 媒 體(trans-
media)與互動性(interactivity)的底蘊。因此,「數位表 演」涵蓋了「科技劇場」(techno-theatre)與「科技舞蹈」
又被稱為虛擬真實,其成像技術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空經
(techno-dance)等表演藝術形式,更擴及以「虛擬實境」
歷看似為真的三維影像,是當今透過電腦運算、頭戴顯示
(virtual reality)為形式的表演,使用電腦感應
裝置、耳機與手持控制設備,最具有沉浸感的實境技術。
啟動裝置
或電傳視訊科技的藝術裝置或劇場表演,同時也包括透過
所謂的沉浸感(total immersion)是讓使用者因感覺到非常
電腦螢幕與網路活動(像是虛擬世界、網路遊戲等)進行
真實而忘記虛擬人造的環境,並使之與被創造出如現實世
表演的作品。
界般的真實場景互動。虛擬實境經驗的主要元素包含:一 個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讓人在心理上與身體上有「沉
綜上而論,當代的跨域數位表演藝術形式已被重新架構,
浸氛圍」、各種刺激所產生的「感知回饋」,以及即時的「互
以致於表演不僅可以發生在文本的互文性之間(即文本的
動性」。由美國音樂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意義由其他文本所構成),更讓觀眾可以將自我的行為經
與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所共同創作的《沙中房間》,
驗投射到文本上。顯然,數位表演藝術正在挑戰強韌的傳
正是利用虛擬實境技術所創作的國際得獎作品;陶亞倫一
統詮釋界線,重新發現新美學形式;然而,在科技與表演
系列的「虛擬藝術」創作也以動力機械裝置結合虛擬實境
藝術之間仍需要持續進行歷史性的相互對話,倘若我們不
技術而成。
將跨領域數位藝術表演視為身處於封閉藝術範疇中的概念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
敘說者,而是動態的觀看者和數位科技時代新思維的創造 者,可以發現隨著不同藝術形式的跨域運用,並涵納當代 數位科技的元素,挑戰了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表演
最早應用在軍事與商業電視上,是一種將數位資訊附加其
空間的概念,以及空間作為表演者與文本之間的關係。或
上,擴展實體世界的科技。與虛擬實境不同的是,擴增實
許,這樣的景況更有可能說明,他們將新意注入解釋時所
境並不是創造一個全然人工的環境,或以虛擬世界取代真
採取的實踐策略與創意巧思,而這也是當代數位表演藝術
實世界,而是在真實環境中增加聲音、影像、圖像,使之
與傳統劇場的區隔所在,亦是重新將媒體科技安置在獨特
出現不同的影像層次。簡言之,擴增實境是將數位動畫連
發展歷史脈絡之中的重要意義。
結到特殊的標記,或透過行動裝置中 GPS 功能來精確定
數位 表藝
2010
@ Taiwan
● 第一屆數位表演藝術節「感.動」:
由文化部(前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 術結合旗艦計畫」推動,邀請包括義大
臺灣數位表演藝術發展近況
利「T.P.O. 視覺劇場」《義大利的祕密
在臺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創作形式可追溯至 2010 年,由文化部(前文建會)
花園》、日籍音樂製作人櫻井弘二與臺
提陳「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透過「辦理數位表演藝術節」、「徵選
灣導演黎煥雄合作《銀河鉄道の夜》、
表演藝術團隊創作跨界作品」,以及「成立表演藝術與科技跨界工作小組」三大
國內舞團「舞蹈空間」《長鏡頭》,以
工作項目,培育跨界創作人才、推廣優質數位表演藝術、增加藝術欣賞人口,以
及國內劇團「動見体劇團」《1:0》。
及促進經驗觀摩交流。而在臺灣,「數位表演藝術」、「數位藝術表演」、「科
●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黃翊與科技
技表演藝術」等名詞則是基於特定文化政策,或是特殊創作思維,呈現出詞彙不
藝術家王仲堃共創的《交響樂計畫—
斷浮動的現象,但其所指涉的內涵皆是透過融合新媒體或電腦科技為媒材基礎,
壹、機械提琴》獲得首獎。
進行數位技術的運作手法與藝術美學的呈現方式,展現作品的核心意念。
8
蘿瑞 • 安德森+黃心健《沙中房間》虛擬實境頭戴裝置、手持控制器、電腦、虛擬實境影像,2016
黃翊、王仲堃《交響樂計畫—壹、機械提琴》
黃翊工作室
©
2011
● 第 二 屆 數 位 表 演 藝 術 節「 滲 透
「XOR」 創作的《死亡的過程》獲得首
Penetration」:邀請日本明和電機、法
獎,它也是第一個入選數位表演藝術節
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
與臺北數位藝術節的作品。
+
《光音交響曲》、日本藝術家高木正勝 與廣藝愛樂跨國合創《ULBU》。此外,
● 廣 藝 科 技 表 演 藝 術 節「 超 未 來
Transfuture」:廣藝基金會自籌主辦,
臺灣參與的團隊有「外表坊時驗團」
機械操偶《蕭賀文》計畫
《OVERLOAD》、「 玟 舞 擊 」《 紙 境
領導團隊製作大型跨領域作品《萬有引
計畫,以及「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美
力的下午》,被稱為是臺灣最早結合數
麗沉睡者》。 ● 第二屆數 位 藝 術 表 演 獎: 由 臺 北 藝
藝術創作。
術大學研究生組成之跨領域創作團隊
9
| ET@T
位科技媒體與當代劇場表演的數位表演
©
在地實驗
新媒體藝術家王俊傑與臺灣導演王嘉明
+2》、「在地實驗」機械操偶《蕭賀文》
22
封面故事 2
© Carl Emil Carlsen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數位 表藝
@ Taiwan
2012
● 第三屆數位表演藝術節「雲端冒險」:
2013
● 第四屆數位表演藝術節「數位啟示
克》2.0
錄」:由王俊傑領導的科技媒體無人劇
ver.、狠劇場《空的記憶》、英國模仿狗
場《 罪 惡 之 城 》、 當 代 傳 奇 劇 場《 蛻
劇團《謀殺克雷曼》、安娜琪舞蹈劇場
變》,以及來自日本的 SIRO-A《迷幻樂
引薦香港梁基爵的《電紫兔
《第七感官 2—感官事件》,以及一當
園》,這三齣劇碼不僅展現出各種數位
代舞團《身體輿圖》等,從傳統舞台戲
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正全面滲透至日常生
劇到前衛的劇場表現、從單一感官到多
活中,更深刻影響了人的感官刺激、思
重感官融通的表演類型,展現國內外多
維與經驗。
種型態的跨域表演創作。
● 第四屆數位藝術表演獎:由新媒體藝
● 第三屆數位藝術表演獎:臺灣編舞家
術家王連晟領銜的「Allergen 團隊」《錯
黃翊的《黃翊與庫卡》獲得首獎。
置現象—擊樂科技表演結合計畫》獲得
安娜琪舞蹈劇場《第七感官》
首獎。
10
位,將數位生成影像強行置入在真實世界中,在環境脈絡
把影像反射到人的眼睛,使影像彷彿浮空出現,創造出所
中擴增,藉此改變了感知真實的方式。例如:紐約現代美
處空間的新影像視覺經驗。因此,肉眼所見的影像實質上
術館的計畫「We AR in MoMA」,或是像軟體公司 Niantic
是虛像,最為著名的例子是在電影《阿凡達》或《鋼鐵人》
與遊戲公司任天堂合作開發的 Pokémon GO 便是以擴增實
系列中所看到的前衛影像科技展現。
境技術策劃、設計的手機遊戲。 最後,聲音裝置應用在劇場上有多元的呈現方式,目前多 4D Box
數運用電腦程式運算,結合互動感測裝置,透過表演者或
為跨領域與跨媒體表演的舞台技術,由丹麥埃爾西諾文化
變化,使舞台上的表演者不僅展現肢體動作的動態感,更
庭院(The Culture Yard)所開發的全新藝術媒介,它不僅
融入視覺影像或裝置的互動,展現出表演的多樣性。此外,
打破現實表演與 3D 圖形生成世界之間的邊界,更挑戰古
聲音裝置不只以聽覺呈現,更經常結合各種感官運用,例
典戲劇的界限。它是透過特殊互動 3D 軟體創建的新媒體
如透過視覺輔助,透過聲音視覺化的原理,使聲音展現出
技術,利用 Kinect 驅動的 2D 和 3D 互動媒體和眼線技術
造型性。著名的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便
(eyeliner technology),並結合先進的聲音技術和現場表
開發出動態捕捉技術,透過捕捉舞者動作數據組合而成聲
演,所成就的統整性跨媒體數位現場舞台。基於投影技術
音圖譜,創作音樂,藉著音樂與舞者的身體相互滲透、混
領域的最新技術,4D Box 可以製成任何尺寸和形狀,其
淆,實現以「舞台編曲」為概念的全新表演形式。
參與者的參與產生聲響,或是透過聲音控制影像的生成與
聲音和媒體設計藝術家得以在實體舞台上設計一個虛擬宇 宙,其中包括 3D 浮空投影的影像;透過 Kinect 驅動的追 蹤系統,表演者的動作能夠控制整體聲音和視覺的表現。 由周東彥導演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跨國合創的科技劇 場作品──《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是當前最為成 功的應用案例。 浮空投影(Floating Projection)
主要技術奠基於全像攝影術(holograms)將承載 2D 影像 © GettyImages
的介面轉化為 3D 的視覺經驗,如今更進展到全 3D 立體顯 像(volumetric display)的技術。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線反 射與 3D 影像特效,將動態影像藉由特殊的光幕作為介面, Pokémon GO
2014
2015
幾年下來,臺灣的數位表演藝術已有相當
● 臺灣科技藝術節:文化部將每年舉
豐碩的成果,例如:一當代舞團《微輻 W.
越」:將策展方向以拉回「原點」的概念,
辦的「數位表演藝術節」改為兩年一次
A. V. E. 》與《身體輿圖》、狠劇場《空的
提出梳理過去 4 年「科技與表演藝術結
的「臺灣科技藝術節」,由承辦數位表
記憶》、《我和我的午茶時光》與《光年
合旗艦計畫」所累積的經驗。受邀團體
演藝術節專案已有 4 年的廣藝基金會接
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安娜琪舞蹈劇
與作品分別為 HH 的《同步感染》、狠
續辦理,以「潮:2015 臺灣科技藝術展
場《第七感官》與《 Second Body》、黃翊
劇場的《我和我的午茶時光》、《空的
示會」與「潮:2016 臺灣科技藝術節」
的《黃翊與庫卡》,或是在地實驗的機械
記憶》、體相舞蹈劇場的《Mr.R》、一
的形式呈現,藉由科技、時尚、流行音
操偶《蕭賀文》計畫都已是國際上知名的
當代舞團的《微輻 W.A.V.E.》。
樂、藝術跨界之相互激盪為主軸,展現
跨領域科技藝術跨域表演的成熟作品。
● 第 五 屆 數 位 表 演 藝 術 節「 象 限•穿
臺灣科技藝術發展趨勢、彙整跨領域之 成果。
11
22
NTT-TIFA
流動 • 無疆界 空間即劇場
你還不認識的歌劇院空間 文 / 陶維均 攝影 / 劉煜仕
「哇,好美的建築!」許多人第一眼看到臺中國家歌劇院都會發出如此讚嘆,走入 建築空間後,更是驚呼連連。曲牆、涵洞取代傳統冷硬梁柱直牆建築體,不僅賦予 表演空間新的語彙,更成為許多團隊的創意繆思,進而將演出延伸到這些「非劇場 空間」,開創出更多觀看與互動的可能。 這些非劇場空間在藝術家眼中有何魅力?可以如何運用?今年 NTT-TIFA 藝術家對 歌劇院空間做更多探索,包括蘇文琪 × 一當代舞團、蘇威嘉的「自由步十年計畫」, 如何把科技、表演與空間做更創新的運用?《大劇報》帶讀者先一睹為快。 12
日
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曾在臺中
期許活化地域場景,發掘不為民眾所
國家歌劇院開幕座談表示,人
知的歌劇院之美。
類最原始的居住地是洞窟,把歌劇院 蓋得像一座巢穴,是希望民眾能走出
如水般流動於每個空間
現代都市中充滿幾何隔間的硬框架,
發揮場館的公共性
在這棟內外相通的建築中探尋自我內 在與自然外在的連結,「歌劇院幾乎
「人力飛行劇團」藝術總監黎煥雄曾
所有的水平垂直面都能互相連通,雖
在歌劇院舉辦多次演出與講座,也曾
然有的洞被玻璃帷幕包覆,若是把帷
與無人機團隊合作過結合燈光、地景
幕拿掉就會發現空間就像人體。從體
的戶外展演,認為歌劇院是他目前看
外看,人的孔洞比如眼睛、鼻子都是
到臺灣中、大型場館,最充滿各類實
分 開 的, 但 從 體 內 看 每 個 器 官 都 相
驗互動展演可能的場地,「我印象最
連。人透過五官與大自然接觸,我想
深是 2018 年 4 月,泰國導演阿比查
做的建築也是這樣。」
邦.韋拉斯塔古的《熱室》,觀眾最 後才發現自己其實坐在大劇院舞台,
伊東豊雄在歌劇院的設計裡,徹底實
整個觀演動線安排充滿驚喜且迷人,
踐他對建築無邊無形的流動想像,精
我覺得歌劇院未來可以此為參考做空
細計算所有天光與人潮動線的組合,
間導覽的規劃。」黎煥雄信手便指出
打造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建築劇
至少 5 處歌劇院建築內適合展演的
場。遍布室內外的曲面、不規則幾何
空間,其中兩處在他腦中甚至已有走
零碎空間處處有戲,日光灑落如歌,
位畫面,「若要我挑選場域做展演,
樹影搖曳若舞,不需滴答時鐘提醒,
我會選擇大階梯底下的休憩區與大階
在建築裡自然地體會光陰流轉、人間
梯本身,兩者互為對方的舞台與觀眾
剎那皆有美,實踐了伊東豊雄「希望
席,能提供繁複的、充滿戲劇感的觀
建築本身就是一座處處是戲的劇場」
看角度。另外,從 1 樓往大階梯的後
的設計理念。
面走,有一座半封閉的電梯間,從 2 樓搭電梯下來一出門會看到一非常小
然 而, 當 建 築 師 打 造 的 空 間 無 處 不
的封閉空間,是真正的涵洞,能作觀
戲,又處在這以沉浸互動、跨界多媒
眾數極少的親密體驗展演。」
為創作顯學、強調體驗經濟的大策展
李舲、謝依容、凌天《你的城色》 為 2019 年新藝計畫作品之一,於凸凸廳展出。
時代,如何克服空間的軟硬體限制,
曾因歌劇院戶外展演場勘而踏遍整棟
讓歌劇院每個角落都能落實無處不劇
建築各個角落的黎煥雄,也有個人專
場的精神,對歌劇院與藝術家確實頗
愛的歌劇院私景點,「中劇院的後台,
具挑戰。如此得天獨厚的劇場建築,
有一座被兩層樓高的半弧形化妝間圍
就像一座超大型的密室冒險遊戲場,
繞著的天井中庭,每個化妝間都有通
秉持「歌劇院屬於民眾」的經營理念,
往中庭的門。有某種強烈的聚落感,
經營團隊不斷邀請藝術家造訪空間,
也是充滿想像的展演空間,不過一般
13
22
黎煥雄建議歌劇院嘗試定時定點的快
館,但從開幕以來
閃 短 篇 幅 展 演, 讓 演 出 在 建 築 內 流
就不斷透過不同形
竄,觀眾也能隨演出走過、發現少有
式的演出,鼓勵藝
人跡的歌劇院角落。另外,歌劇院門
術家挑戰非劇場空
口親民的噴水池設計,或許也能邀請
間,同時也透過駐
藝術家針對「水」的元素特質,創作
館藝術家的設置,
適合親子或孩子的體驗展演。讓藝術
邀請非傳統表演藝
深度介入民眾,由場館主動規劃而產
術領域的藝術家,
生公共空間的「公共性」,是黎煥雄
打破空間的限制,
期許歌劇院未來能發展的方向。
從不同專業角度提 出更多元的使用方
©
拉風
出而打造的專業場
臺中國家歌劇院
觀眾可能少有機會進去。」關於未來,
NTT-TIFA
曲牆為歌劇院建築特色,為館內創造出多元空間,引發想像。
不拘泥「表演」框架
法。2019 年 的 駐
因地制宜激盪創意
館藝術家、從事科技藝術創作的莊志
限眼界先入為主覺得空間難以使用,
維,就對這個空間提出不同的解讀。
「民眾的眼睛是相對新穎的,他們對
經常受邀前來歌劇院主持講座與工作
空間的想法也許截然不同,能讓我們
坊的「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鴻鴻
他從竣工圖開始回溯建物還是毛胚的
認為,歌劇院許多封閉曲面空間非常
樣貌,盤點出劇院幾乎所有的畸零空
適合做大型視覺投影或雕塑裝置的沉
間,「歌劇院作為機能建築,大中小
浸 展 演, 也 許 能 參 考 國 外 許 多 類 似
劇院存在是必然的,但我認為伊東豊
建 築 風 格 的 美 術 館 或 博 物 館, 找 尋
雄在非劇場空間裡也藏有他創作的
「展」、「演」之間與空間更多有機
核 心; 也 許,10 年 後 劇 場 創 作 不 在
生長的可能。鴻鴻曾在歌劇院策畫過
常規的劇場空間而在其他地方,我把
一檔華格納音樂劇展覽,除了用展版
這樣的想法當作駐館創作的起點。」
區隔空間、用透明玻璃窗展示最大幅
莊志維舉辦多場對大眾開放的空間探
邊際或限制不只存在藝術家心中,也
畫面,身為人父的他特別注意體驗展
索工作坊,藉民眾的眼睛提供藝術家
在 媒 材 與 媒 材 之 間, 在 建 築 與 人 之
演的親子元素,也在展場尾端架設了
新的展演動力,「我帶大家去走那些
間。所謂的牆,不只是區分歌劇院大
兒童遊憩區,「我甚至曾想過把凸凸
平常不會去的空間,布景工廠、洗衣
中小劇院的隔間曲面,不只是硬體的
廳變成充氣泡泡廳,但那樣的話電梯
房 …… 試 圖 跳 脫 個 人 局 限, 蒐 羅 集
邊際,更包括軟體的、思維面的邊界,
應該會被人潮擠爆吧!」鴻鴻笑說,
體大眾對空間整合性觀點的第一感
人與人的、行政單位與藝術家的、甚
「我尤其對歌劇院的『水』感興趣,
受。」他嘗試將空間動態作為創作素
至歌劇院與民眾之間的邊界。如何善
比如門口噴水池能做歌劇快閃、建築
材,計畫在駐館期間創作一將民眾動
用歌劇院裡的非常規空間,需要跨越
內大廳地上的流水小溪能做現地舞
線從二維平面變三維立體的動線雕
邊界不斷的溝通與協調。當空間本身
蹈。雖對傳統的劇場創作者來說,歌
塑,並在最後利用展覽呈現工作坊至
即是劇場,同時也開展藝術家對未來
劇院的非常規空間並不易作展演用
今蒐集到空間使用經驗成果。
尚未碰觸創作領域的嶄新想像。當藝
途,但利空就是利多,歌劇院或許可
能學到不同的觀看角度。空間『難以 使用』已經是現實了,但目前世上曲 面的建築設計會愈來愈常見,作為藝 術家的我們能否改變思考模式,克服 空間的限制?」
藝術家走出廳堂 空間即劇場
術家走出廳堂、涉足歌劇院非常規空
以參考國外美術館或實驗藝廊的經營
「曲面建築是一種數位建築的風格,
間,用創作與伊東豊雄的建築相互對
模式,舉辦不依靠傳統文本敘事的創
而這樣的建築語彙其實很難符合劇場
話唱和,提供民眾空間與展演的雙重
意展覽。」
所需的功能性,也就是所謂空間『難
體驗享受。當藝術家利用創作不斷探
以使用』,然而,『難以使用』是對
索未知的邊際,在限制中體現自由,
藝術家而言,對民眾而言呢?」莊志
相信民眾也能藉藝術家之眼探索建
拋掉限制 用觀眾角度看空間
維認為創作者可能因多年學習與創作 臺中國家歌劇院雖然是為表演藝術演
經驗導致思維模式固定,被馴化的局
14
築,在空間中體會真正的自由。
《微輻∞ 》與 《星光行進中—微輻∞ 實驗室》
在歌劇院 打開一片星空 文 / 樊香君 圖片提供 / 一當代舞團
陳又維
©
「科技表現藝術、藝術運用科技」已成了現今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無可迴避的課題,臺灣中生代編舞 家蘇文琪,從 2011 年起,結合新媒材藝術家,共同創作出《微輻 W.A.V.E.》,今年將首度來臺中,在 既有的基礎上,開展科技與舞蹈結合的更多可能性。並於演出前,透過為期兩個月在凸凸廳裝置展中 將觀眾與裝置互動的成果,納入為未來演出的運用素材之一。
談
起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凸凸廳架設的裝置展《星光
置設計者張永達、葉彥伯(何理互動設計)共同討論,想
行進中—微輻∞ 實驗室》,與小劇場演出的《微輻∞ 》
創造一個獨立型態:將劇場燈光、音響、裝置動態等,整
之前,以思慮冷靜清晰見長的編舞家蘇文琪先說起 9 年前
合成只需透過電腦控制,就能達到現場擷取影像、剪輯、
一個有點瘋狂的夢想。
即時投影等各種功能,也就是一個「全控制的劇場」,藉 此來試探、挖掘表演藝術與新媒體的溝通語言。
從一個瘋狂的想法出發──全控制劇場
2011 年的《微輻 W.A.V.E.》就是夢想的第一步,作品推出
那是臺灣新媒體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家躍躍跨界的年代,然
後引發廣泛討論與好評,帶動德國、中國爭相開發此一領
而科技藝術所需的資金門檻,與對新語彙和技術的未知,
域;負責機具技術的何理互動設計更因此受邀為劉德華演
讓藝術創作者始終不敢觸碰太深。當時的蘇文琪與聲音裝
唱會設計規模更大的裝置。
15
22
NTT-TIFA
然而,最讓蘇文琪惦記的,是演出後不斷收到觀眾的熱情
希望裝置與觀眾互動達到什麼效果,或是擦撞出什麼火
詢問,「可否上舞台感受裝置」的渴望心情,也讓她開始
花?蘇文琪浪漫地說:「就像在一個繁忙都會中心打開一
構思讓觀眾直接與光點裝置互動的可能性。2014 年,《微
片星空。」她表示,以往觀眾在欣賞作品時,往往是頭腦
輻 W.A.V.E.》應邀於兩廳院新點子舞展演出,可惜礙於時
判斷先於身體感受,這次的互動設計則是讓觀眾置身裝置
間限制,願望未能實現。
底下,透過由下往上如同觀星的視角,讓身體先感受整個 環境氛圍,「每個人感受不同,也許會覺得自己在這樣的
在繁忙都會中心 打開一片星空
時空感變得渺小,或產生漂浮、迷失,尋找定位的錯覺。」
5 年後,臺中國家歌劇院認為這個作品還有更多的發展面
最特別的是,在凸凸廳白色空間的裝置展與歌劇院小劇場
向,以及與觀眾互動的潛能,於是向蘇文琪提出重製《微
的演出,參與者感知裝置的運動狀態是不一樣的。蘇文琪
輻 W.A.V.E.》邀請。「歌劇院小劇場的內部結構堅固,觀
說,在小劇場演出時,會在地上放上軟墊,觀眾或坐或躺
眾置身裝置底下互動安全可行。」蘇文琪開心地表示,
著欣賞,屆時 81 顆光點的液態性會更突顯,「像是一朵資
今 年 4 月《 微 輻 ∞ 》 上 演 之 前,81 顆 光 點 的 裝 置 將 在 歌
訊雲在運動」;而在凸凸廳的白色空間中,則比較像是裝
劇院凸凸廳展出 2 個月,除了與大眾分享 2011 年《微輻
置帶領著整個空間的運動。當觀眾身處裝置下時,將不只
W.A.V.E.》到 2020 年《微輻∞ 》,一路走來的創作細節與
近距離感受到裝置升降的刺激感,更可以近聽見每顆光點
理念,更藉此機會蒐集觀眾與裝置互動的實驗資訊,作為
附設的兩顆小喇叭,不斷傳遞著裝置的運動速度,那些窸
4 月演出的部分設計研發參照。
窸窣窣的白噪音細節,有時聽來像蟲鳴,有時則像碎浪拍 打著細沙,或者一片巨大森林,各種幻覺與現實的交織, 隱隱探問著人工虛擬與大自然之間的模糊界線。
藝術家不是要追求高科技 而是要找到地方「駭客」 兼具科學家與藝術家心靈的蘇文琪笑說,因憧憬著全控制 劇場的完美機器,因而有了《微輻 W.A.V.E.》,「我們做 到了,但也累垮了,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次的實作經驗, 讓我原本對科技全面相信的信念開始動搖。」同年,福島 輻射外洩事件更撼動了團隊原本認為科技可能創建美好未 來的信念。 「剛做完《微輻 W.A.V.E.》其實是很悲觀的。」蘇文琪說: 「身為身體工作者,當你跟新媒體工作久了,會產生一些 質疑。」因為新媒材機具的開發需要仰賴軟、硬體的建構, 不僅耗時、費用高昂,而且機器需要等待。「這從人工智 慧就可以看得出來,好比一個機器人要會拿杯子,就要學 習非常久。」相對地,身體是這麼有彈性,「人的身體就 是一個極端複雜的機具,但舞者卻拿這麼少的錢。」蘇文 琪坦言,整個創作過程,提供藝術家一個非常好的反思機 會,讓她從全然相信科技的美好,慢慢看到科技不甚美好 的一面。 藝術家之於科技的可能採取什麼位置?透過藝術家的心與 眼,可以如何思考科技背後的哲學觀?透過這次的創作經 驗,蘇文琪認為,「身為藝術家不是要發展新科技,追求 高科技,而是要找到地方『駭客』」。也就是說,藝術家 可以著力的地方不是研發新科技,而是透過手中有的科技
許斌
©
資源做另類思考。她以作品《人類黑區》舉例:「科技如
16
展覽 《星光行進中—微輻∞ 實驗室》 即日起 - 2.16 Sun. 凸凸廳
2020 NTT-TIFA 蘇文琪 × 一當代舞團《微輻∞ 》 4.24 Fri. 19:30 4.25 Sat. 14:30 17:00 19:30 4.26 Sun. 14:30 17:00 小劇場
何講一個全球暖化的危機?」而以《微輻∞ 》來說,則是試
象化,亦即更清楚表現各種媒介,如聲音、燈光、舞者動
圖超越虛擬與現實的掙扎,看向科技如何延伸人類身體感
態之間的交織。譬如她思考著如何透過裝置擷取舞者動態,
知,思考藏著時空祕密的宇宙。
再將舞者動態轉化為抽象的粒子圖像或聲波圖像,最後藉 由投影揮灑於空間中,擴大原本 81 顆光點的空間感。
以身體為起點 科技為介面 舊機具 新挑戰 談到舞者在作品中的位置,蘇文琪不假思索地說:「一切 從身體而來,透過人的內部虛擬空間,創造外部的真實空
幾年下來,蘇文琪早已意識到科技的東西,不可能一蹴而
間。」她以身體概念思考作品中各媒材,實驗「內部身體」
及,是得分成好幾年的計畫實驗與發展。即便 WAVE 的概
與「外部身體」如何彼此貫穿。如同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念與機具將於臺灣第三刷,但每一次的科技藝術創作對她
Besson)的電影《露西》LUCY,那幕資訊傳遞充斥生活
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光是舊機具與新軟體之間如何銜接溝
的場景,在蘇文琪的想像中,整個空間也充斥著許多巨大
通就已經非常燒腦。另一方面,由於這回觀眾將或躺或坐
波狀物不停碰撞,她企圖在劇場中捕捉看不見卻無處不在
於 81 顆光點下,觀看視角也挑戰著蘇文琪與團隊設計思維
的能量場,呈現一個人與機具交織的巨大能量場。而不斷
的轉換。
幻化的 81 顆光點裝置,隱喻的可能是洞穴、金字塔、海浪 或人工養殖場,但不管如何變化,這個液態空間始終是呼 應著舞者身體的動態。 今年的《微輻∞ 》,她希望將這些波紋之間的穿透性更具
許斌
©
但無論如何,可以分享當年大夥兒工作到夜深人靜時,躺 在裝置底下的奇妙感受,又可以滿足觀眾體驗裝置的渴求, 蘇文琪眼中閃爍著赤子般的神情,直呼:「真是刺激好玩 又很美!」
22
NTT-TIFA
以 AR 探索舞蹈新視角
蘇威嘉:透過科技, 大家一起來跳舞! 文 / 張懿文 圖片提供 / 驫舞劇場
呂國瑋
©
7 年前,蘇威嘉把「跳舞跳著跳著覺得很喘」的抽象感,轉化成為《自由步》十年編舞計畫, 展開對身體的一連串探索,2020 年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作,更打破單一觀看舞蹈的方式,積 極創造隨處跳舞、隨處看舞的可能性。
013 年,編舞者蘇威嘉推出「《自
2
匙,用自己的方式去看舞,「不喜歡
如何被感知和欣賞,並透過這樣的形
由步》十年編舞計畫」。在短短
不代表看不懂,只是沒有緣分,但可
式與溝通,讓舞蹈相遇更多有緣人。
數年之間,已經發展出 8 個作品,創
以再去看看其他人的作品。」《自由
作背後的想法很簡單,「想知道在當
步》計畫主要在展現蘇威嘉對舞蹈的
以舞者為創作重心
代身體已經有許多不同表述跟實驗的
提問,以及對當代舞蹈與編舞形式的
留下精湛身體紀錄
方式之下,身體到底還能怎麼樣?」
思考。意即:回歸舞者及其身體質地
蘇威嘉表示,舞蹈有無數種不同的樣
為素材,以舞者為中心出發,細密刻
蘇威嘉表示,相較於視覺藝術,舞蹈
貌,而看舞的方式應該也有無數種,
畫每位舞者的身體形狀;再以一種十
似乎更難欣賞,回溯舞蹈的歷史,會
他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看舞的鑰
分古典而純粹的方式,探問舞蹈可以
發現人的舞動都被鮮活留存在古老的
18
展覽
2020 NTT-TIFA 驫舞劇場 《看見你的自由步》 4.11 Sat. - 5.24 Sun. 週二至週日 11:30-20:00
1、2 樓多處空間及 凸凸廳
跳了 8 小時的《自由步-日光、軌跡、
狀』是會說話的,很多人看不懂舞蹈,
身影》,舞者一度跳到吐,吐完回來
是因為對『舞蹈的形狀』不了解。」
再繼續跳。蘇威嘉表示,當舞動的過
因此他在《自由步》計畫創作中,從
程 持 續 到 一 個 程 度, 身 體 感 就 改 變
「點」的移動聯想為出發,慢慢進入
了,精神與精力也會隨之改變,這種
「身體」在空間中的雕塑。
狀態很像是修行。
《自由步》十年計畫的另一特點是,
而從劇場進入美術館或藝廊最大的挑
以「舞者」為重心來編作。從舞蹈史
戰在於:如何處理不同的空間。「畫
的脈絡來看,芭蕾明星消失了,光環
廊和美術館的時間性與劇場不一樣,
卻跑到編舞者身上,在臺灣被人所知
劇 場 節 奏 很 快, 只 要 1 小 時 表 演 就
的都是編舞者,可是卻不知道舞者的
結束了,而視覺藝術空間的時間性不
名字,蘇威嘉認為,舞者才是奉獻最
一樣,美術館或展覽的時間是放在那
多的那個人,「如果舞者很棒,根本
裡,在展期結束之前趨近永恆。」
©
攝影 陳韋勝 後 / 製 簡靖慈
山洞壁畫上。「在編舞者眼中,『形
不會有不好看的舞或是不好看的編 舞」、「舞者才是一首舞作成功的關
與歌劇院合作 為作品注入科技
鍵」,所以他希望透過《自由步》計 畫,把重心拉回舞者身上。這次計畫
「和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合作是特別的
特別跟陳武康、周書毅、張建明、李
緣分,很感謝歌劇院可以讓過往不曾
尹 櫻、 吳 孟 珂、 方 妤 婷 等 6 位 舞 者
做 過 科 技 案 演 出 的 我, 有 機 會 可 以
合作,留下精湛的身體紀錄。因此,
實踐新的理想──不為科技而科技的
他針對每個舞者的特質量身編舞,並
理想。」蘇威嘉表示,在反覆思索表
讓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這些舞者的獨
演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可以帶來什麼改
舞,感受舞者的喘息和脈動。
變,他逐漸悟出,推廣舞蹈有更多被 大家遇到的機會,是他創作的重要動
讓舞蹈跳出劇場
力,因此這次在歌劇院多處空間與凸
挑戰不同的時間性
凸廳展出的作品,希望透過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鼓勵參
2017 年蘇威嘉第一次將作品《自由
與者親近舞蹈,甚至與舞蹈互動,藉
步-聽身變位》以錄像形式,參與國
由手機而帶入舞蹈的可能。
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空 氣草-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展出,
「《 看 見 你 的 自 由 步 》 採 用 擴 增 實
與法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境 而 非 虛 擬 實 境(Virtual Reality,
Dauby)的作品探索聲音、空間、影
VR),一方面是因為 VR 所需的資金
像與舞蹈的各種關聯,開啟他以劇場
與技術成本比較高,另一方面是參與
作品結合展覽的創作嘗試。2018 年,
者使用身體的方式不一樣。」蘇威嘉
蘇威嘉讓舞者在高雄「弔詭畫廊」 連
表示,VR 在空間上限制參與者配戴
19
「數位科技」製作過程最難的部分? 蘇威嘉說:第一次嘗試舞蹈與科技的 AR 創作,有很多事情無法掌握在創作者的 手上,因為已經不是他跟舞者的事情而 已。在溝通時,他必須努力跟上科技的 語言,調整彼此工作的習性,還好團隊 的其他成員都肯用「人話」(相對於科 技術語),不厭其煩地解釋,讓彼此溝 通更為順暢。最近發生的困擾是:「畫 質 vs 檔案大小 vs 下載速度 vs 手機讀取 速度之間的取捨。」
器具,而且只能在既定的範圍內行動;
解決這個問題。」蘇威嘉說,錄影出
實境技術,讓觀者手持平板或手機裝
AR 卻可讓參與者在空間中自由移動,
來之後,舞蹈留下來的形狀開始比較
置在空間中遊走,找尋屬於自己的數
而且 AR 與手機的搭配也很符合當代
精準一點,但還是有所遺漏,因為錄
位觀看自由式,打破「觀」與「演」
人日常生活的經驗,這樣的自由才是
影和剪輯的人,決定了影片觀看的方
的 時 空 限 制, 重 新 定 義 舞 蹈 觀 看 方
他 想 要 讓 觀 眾 與 作 品 互 動 的 方 式。
式,而 AR 在某些程度上解決了這個
式。也就是說,AR 提供了一個即時
「我想要透過這樣的模式建置出一個
問題,因為可以用很多台攝影機來記
的環境,觀眾可以隨時進入「畫框」
系統,可以進一步引用到檔案教學研
錄人的移動,而觀賞角度的權力也因
之中,一起跳舞。
究,成為可以延伸擴大舞蹈溝通的觸
此還給觀賞的人。觀賞者可以決定要
角。」
往右走、往左走、從哪個方向來觀看
「我希望這個作品未來可以達到一個
舞蹈,透過 AR 把過程最好的部分記
隨處跳舞、隨地看舞的可能。」蘇威
錄下來之後,再把觀看的權力還給觀
嘉表示,希望大家能來玩玩,一起感
擴增實境 把觀看權還給觀眾
眾,牽涉到紀錄形式的改變。 數位技術還沒發展之前,舞蹈只能透
覺舞蹈,一起進到手機裡面和 AR 影 像 跳 舞, 感 受 看 與 被 看 的 新 舞 蹈 經
過圖畫、照片或文字留下紀錄,例如
因此,蘇威嘉將《看見你的自由步》
描述俄國芭蕾舞家尼金斯基(Vaslav
定調為一個「觀看的計畫」,透過 16
Nijinsky)的轉圈次數等,但這些文字
架攝影機,塑造出半圓的空間,再以
描述始終讓蘇威嘉懷疑其真實性,但
空間定位的方式,結合歌劇院特殊的
是,「用真實影像的紀錄的方式則可
涵洞線條來編創身體風景,融合擴增
驗。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蘇威嘉《自由步》作品
2015 年 《自由步-蘇威嘉最色的想像》 2017 年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自由步-沉浸式曲線》 《自由步-聽身變位》 2018 年 《自由步-日光、軌跡、身影》 2019 年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 《自由步-臺澳共創階段性呈現》 《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 攝影 陳長志 舞 / 者 陳武康
©
20
22
NTT-TIFA
穿越時空撫拭生命中的遺憾
荷蘭全才導演米歇爾•馮德艾《消逝》 文 / 林慈音
當歌劇遇上現代科技,是式微還是浴火變身?身兼作曲家、電影導演、影像設計與多媒體設 計的荷蘭藝術家米歇爾•馮德艾,將 3D 鏡頭技術運用在歌劇創作中,令真人與影像展開多 層次的對話,讓觀眾如剝洋蔥般感受生命的遞嬗。
© Charis Akrividiadis
21
22
NTT-TIFA
劇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從 16 世紀末至今,四百多年
馮德艾於 2016 年創作的歌劇《消逝》Blank Out,由荷蘭
的歷史演變中,這個古老的表演形式,面對各種新興
國家歌劇院首演,故事靈感來自南非女詩人英格麗•瓊寇
的表演媒體、影音刺激,看似即將式微,卻總是能因其無
(Ingrid Jonker)的生平和作品,藉此呈現一個母親與孩
限的可能性和想像力,在表演藝術史上一次又一次激起新
子之間的關係與糾葛、創傷和重建。劇情雖然以瓊寇的爭
的火花,而在 21 世紀的今天,在科技與媒體技術更為緊密
議人生作為發想,但並非傳記式的敘事,劇中人物的關聯,
融合的現在,歌劇藝術也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也多出自馮德艾依照詩作中的暗示而自我發想而成。馮德
歌
艾將瓊寇的詩句,從破碎、不知所以的斷句,漸漸重組成
荷蘭全方位藝術家 以非洲女詩人故事為創意靈感
有意義的句子,一步步讓觀眾了解劇中母親和兒子之間的 關係,並透過 3D 影像,讓觀眾彷彿置身舞台上母親所建構
米歇爾•馮德艾(Michel van der Aa)是一位全方位的荷
的內心世界,但同時又能以局外人的角度窺探她的生活。
蘭作曲家,事實上,除了作曲家之外,他同時也身兼電影 導演、劇作家、音響設計、影像設計、多媒體設計,過著
英格麗•瓊寇是南非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她以南非語寫詩,
超級斜槓的人生。他出生於荷蘭,在海牙皇家藝術學院主
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一生無論是在親情或愛情上,都
修錄音工程,同時也學作曲,如此學習經歷,使得他的作
經歷許多波折。父母從小離異,瓊寇與祖母和母親十分親
品在聲響效果上,特別具有實驗性質,不論是高科技音效
近,直到她 10 歲那年母親過世之後,父親將她和姊姊接回
或日常聲響,他都能細膩地組合運用。此外,馮德艾對於
家,與祖母分開,終結了她的童年和家庭生活。
影片的剪輯和設計也有獨到的想法和技術,也因此他的作 瓊寇與父親間的關係很緊張,從小具有語言與文字天賦的
品無法勉強歸類,不如視之為一種整體的藝術表現形式。
© Charis Akrividiadis
22
2020 NTT-TIFA 米歇爾•馮德艾《消逝》 3.7 Sat. 14:30 3.8 Sun. 14:30 中劇院
© Marco Borggreve
米歇爾•馮德艾
她,6 歲就開始寫作,13 歲便出版詩集;同樣是作家的父
溺死,影片裡的男人與舞台上的女人互相唱著,觀眾也逐
親則在國會擔任藝術、出版以及娛樂審查主委,立場和她
漸明白,我們參與的是一個療傷的過程,一個重新面對記
背道而馳。瓊寇從小被信仰虔誠但思想自由的祖母和母親
憶的過程,在與逝去母親與自身對話當中,男人終於能夠
教養,她們總是鼓勵瓊寇表達心中的想法,不要受限於世
接受,放下,並哀悼生命中的遺憾。
俗的眼光;因此,她反對父親的言論審查制度,對政治的 看法也與父親產生嚴重分歧,她的父親甚至為此公開切割
《消逝》中混合各種媒材與科技,或許在其他劇場形式分
父女關係。
別被運用,但是在歌劇作品上還是創舉,而以馮德艾的背 景和經歷,運用這些科技再自然也不過。《消逝》是一部 在感情生活上,瓊寇的作風也不為當時保守
室內樂歌劇,演出人員少,也不需要大樂團,反而更能掌
的南非社會所接受,她有兩個情人,懷孕後
控多媒體技術,架設一個充滿氣氛的舞台,拜現代科技所
墮胎,然而當時在南非墮胎是非法的。受到
賜,歌手本身不但能與影片的人物互動,更可以與自己的
父親拒絕以及墮胎雙重打擊的她因此嚴重憂
分身對話,使得角色的層次感更多更深。
鬱,不得不住進療養院,即便如此,她在院
歌劇不死 創意無限
中依舊持續創作並出版詩集,出院後更積極 地寫作。只是 1965 年的夏夜,32 歲的她,
馮德艾不是前衛的作曲家,意思是他不挑戰調性
還是在開普敦市郊的海濱尋短,溺斃身亡。
非調性
音樂寫作的問題,事實上,他的音樂在和聲與曲式上相對 傳統,他更關注音樂能帶給觀眾的效果。就這方面來說,
3D 影像、虛實之間 讓生命故事更顯溫度
他更像是一位配樂家,使用電子音樂、傳統樂器、錄音機 作為一齣歌劇的題材,瓊寇的故事自然有它
等,製造出彷彿跨時空的幻境,在復古和新潮當中搖擺。
的吸引力,然而馮德艾不是把女詩人的生平
值得一提的是人聲合唱的運用,原本他只想用電子和機器
原封不動的搬上舞台,而是以此作為靈感,
的聲響做音樂,但他總覺得少了一點「人味」,尤其是飾
並透過女詩人的眼光,看待人們如何面對生
演兒子的男中音出現時,人聲合唱豐富了和聲和音場,既
命的困境及難題。
空靈又飽滿,製造出無比的張力。
歌劇開始時,我們看到女高音拿著攝影機自
歌劇原本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除了歌和劇之外,還有很
拍,同時整理著家中的擺設,透過 3D 影像,
大的發展空間,可以融入新的音樂、新的科技、新的想法。
我們彷彿也走進女主角家中,跟著她的視角
只要人的創意不死,歌劇就會繼續存活。歌劇不只歌詠貴
改變周遭一切,馮德艾以電子音樂製造懸疑
族或英雄的故事,更是能探討生命或死亡的藝術形式。人
不安的氣氛,重複的節奏逐漸加重力道;透
類如何面對記憶和創傷?是真實或是虛幻?《消逝》便是
過女高音的敘述得知她講的故事,是關於她
這樣一部讓我們檢視自身的作品。
7 歲的兒子,在 1976 年游泳時溺水,此時 預錄的影片出現一個男人,說著另一件事, 說的是他的母親在 1976 年為了救他一命而
23
普適運算時代的親密性
北歐野獸舞團 《奪愛最終回》 文 / 王柏偉 圖片提供 /The Nordic Beasts
我們常說數位科技為 21 世紀的人類生活展 開新頁,社群媒體更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互 動模式,但究竟有哪些變化、影響有多深 遠?北歐年輕編舞家諾拉 • 漢努拉(Noora
Hannula)透過系列創作以舞蹈與肢體表 現,探索網路社群平台所帶來的衝擊。
拉•漢 努 拉(Noora Hannula), 活 躍 於 北 歐 的 舞
時,語言已經無法承擔溝通的責任,所以在 2015 年的《挑
者暨編舞家,2012 年出道隨即在隔年以《白噪音》
戰》Utmaningar 中,漢努拉發展了一套肢體表現系統,帶
Whitenoise 贏得比利時安特衛普 Toneelhuis 劇院 The Best
領現場觀眾設想不同的情境,找尋語言之外,一套由身體
Original Solo Dancer 比賽「最佳舞者」的殊榮。她不僅建
所創造的形象性或接觸式的溝通方案。
諾
立、推廣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奔跑的野獸」表演訓練課 恰恰是從這個基本的問題出發,她意識到舞蹈不是單純的
程,還創立「北歐野獸」(The Nordic Beasts)舞團,以
藝術表現方式,而是生活中時時刻刻發生的人際關係的重
強烈的視覺風格、不滲入過多情緒的編舞方式、與對於數
新思考,這除了讓她開始發展「奔跑的野獸」肢體訓練課
位時代諸多現象的關切,拓展新的舞蹈型態、創建相關的
程之外,也讓她重新審視人際關係中身體動態發展的基本
國際交流及連結平台。
結構。
透過舞蹈思考跨個體的關係
在以非洲班圖語命名的《信任》IMANI,漢努拉在意的是人 際互動中,引發互動可能性的基礎──信任。她與體操選
雖然諾拉•漢努拉開始創作迄今不到十年,但她敏銳地捕
手延伸了跳馬、翻滾與蹦床等許多基本體操動作,透過跨
捉到這個世代使用科技所帶動的社會狀態。在早期的雙人
個體信任關係的嘗試與傳遞,建立起個體之間及群體性的
舞獲獎作品《買我的城市》Buy My City 中,藉由簡單的對
信任與肢體溝通模式。
話與動作形式,她展現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區位,與個體使 用方式之間所產生的可能落差,凸顯了不同於集體性設想
社群媒體上 人際關係模式的改變
下的個體樣態。或許正是在這種集體與個體間落差的狀況 下,在面對不同集體間的差異,甚至個體間立場截然不同
2016 年,漢努拉發現社群媒體的廣泛使用對這個時代人
24
22
NTT-TIFA
© Søren Meisner
際互動影響十分深遠,便開始系列性地透過舞蹈與肢體表
中,將對資訊時代生活的思考,擴大到國族認同的建構層
現,探索社群媒體平台所帶來的衝擊。迄今「社群媒體系
面;《沒有能力者出現的時代》關心的則是近幾年世界各
列」(SoMe)有 3 件作品,分別是 2016 年的《喀喳自拍,
國都十分關注的假新聞問題。為了促使觀眾反思這個現象,
20231 個讚》Snap Me 20231 LIKES、2017 年的《團火》
北歐野獸團隊設計了一個明星般的宣傳與走秀活動,利用
The Whole Fire 與 2019 年 的《 沒 有 能 力 者 出 現 的 時 代 》
紀錄性的影像、積極使用社群媒體與符合鏡頭語言的動作
The Era of No Talent Rising。
設計,將自己塑造成明星,不過,這在螢幕上看起來煞有 其事的事件,在現實世界中卻都未曾發生。
《喀喳自拍,20231 個讚》談的是自拍與按讚的連結關係, 漢努拉與創作夥伴、舞者 Pietar Kaerki 各自在社交平台上
「數位愛情」系列三聯作
建 立 了 @ fuck_my_fashion 與 @ pietaku_kochebi 兩 個 角 色,隨時上傳符合角色的自拍照,並與按讚的線上觀眾積
2018 年以來,漢努拉觀察到資訊時代的親密關係變遷,
極互動;在舞台上表演時,漢努拉創造了夜店式的空間,
已經無法不從數位技術的發展來加以思考,於是在「社群
不僅有現場音樂與 VJ 式投影,兩位舞者以設定好的角色造
媒體」系列之外,啟動了「數位愛情」的系列性探索。對
型出現,展現為符合形象而刻意製造的動作,以及後製編
漢努拉來說,這個時代的親密關係是「建構性的親密性」
輯設計自我形象的操作。透過這個作品,展現編舞家對於
(constructed intimacy),是一種技術中介的(而且往往
「按讚數量」與自拍衝動的反思,以及這個世代在自我設
是數位媒介技術中介的)親密性建構工程,不只在物質性
計上的思考與形象建構的產業狀態。
的層面,愈來愈大幅利用快速方便的 3D 列印技術、小型
2017 年是芬蘭脫離俄國獨立建國百年,漢努拉在《團火》
(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等影像技術迅速誘發慾望
動力機械及嵌入式系統來製造新的情趣物件,或者透過 VR
25
2020 NTT-TIFA 北歐野獸舞團《奪愛最終回》 3.27 Fri. 19:30 3.28 Sat. 14:30 19:30 3.29 Sun. 14:30 中劇院
©Søren Meisner
流動,甚至連親密關係的對象,也從過往無法被取代的人
在後人類的擴增實境年代裡,社會場域的結構與人際關
類,因 AI 人工智慧工程的快速進展,發展出 3D 虛擬女友
係的模態發生了整體性變化,隨數位網路技術的出現,
或是機器人女友。原本被認為是最私密的、與個人感知最
大 量 資 訊 流 使 個 人 的 注 意 力 嚴 重 超 載, 造 成 萊 克 維 茲
貼近的、幾乎無法被任何物件或技術所取代的親密關係,
(Andreas Reckwitz)所謂的「獨異性社會」(society of
在數位科技的發展下重新改變了它的疆域。
singularities)。獨異性社會中的親密關係都在社群媒體平 台上被熟人、甚至是陌生人所窺視,這些順著各種數位網
普適運算世界中的虛實推移
路技術來到我們身旁的各種關係,無法被擋在外。
漢努拉敏銳地觀察到的現象,其實是數位網路技術所帶來
漢努拉在《奪愛最終回》浮空投影出虛擬人物「索瑪」,
的諸多改變中的一個環節。2007 年迄今,移動性數位載具
她與索瑪以「快打旋風」的方式對打,不只閃避索瑪的進
如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大量使用,讓馬克•維瑟(Mark
攻,還必須還擊;這樣的對打看似虛擬卻又真實不過,因
Weiser)所提倡的普適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更貼
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都與各式各樣的數位化身往來
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建構。恰恰是數位網路技術從個人
對抗。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以遠距蒞臨現場、甚至匿名地與
電腦時代的「線上虛擬世界
離線現實世界」轉變成普適
他人親密往來,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他人」到底還是不
運算時代的「後人類時代」,擴增實境成了我們的日常。
是個「人」。這樣一種來自數位網路中介的日常生活之中,
「現實」不再分裂成線上與離線兩個世界,相反地,數位
與數位分身之間飽含慾望投射的親密關係,是我們這個時
網絡的資訊性現實疊加在物理性的日常生活之上,兩者相
代的特質。
互交纏觸發,我們幾乎無法再將資訊性的現實從物理性的 現實當中抽離開來。
26
22
臺中新風土
穿越、聯結 From Middle to Middle
在臺中 相遇世界頂尖圖像藝術! 文 / 吳家恆 圖片提供 / 大塊文化
時序進入 2020 年,歌劇院 5 樓「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從去年 10 月開幕,幾米、 鄭問、松本大洋……每個月都有好幾個主題,超過 50 場講座活動,將每週五、六、 日都排滿,一棒接一棒,由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率先開講,林懷民、插畫家李 瑾倫、廣播人馬世芳、漫畫家麥人杰……輪番登場。
由
於「image3 非 常 圖 像 空 間 」 的 誕 生, 大 塊 文 化 郝
郝明義謙稱他這一點還沒有想得很清楚,「但是我感覺到
明義董事長創下紀錄的將高鐵當捷運密集地往返臺
有一件事情應該做:如何讓聽完音樂會的人上 5 樓來。這 很關鍵。」
北、臺中之間,出了高鐵站一台計程車把郝明義連同他的 代步車載到歌劇院,代步車幾乎無聲,穿過寬敞平坦的大 廳,進電梯直上 5 樓書店,一路倒也無礙。問郝明義這幾
11 月 16 日,非常圖像空間安排了樂評人焦元溥分享新書
個月透過書店,跟臺中的讀者「搏感情」有什麼感想,他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很不巧地,那天剛好
笑說感觸最深的是歌劇院無障礙設施做得非常好。不管是
與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的音樂會撞個正著。這
在樓層的空間穿梭,還是出入電梯、洗手間,郝明義都覺
場音樂會是「巨人系列」的重頭戲之一,樂迷早已買好音
得通行無阻。
樂會的票,自然也無法分身參加講座。但是音樂會結束之 後,還是有不少音樂會的聽眾到 5 樓來看看,跟作者打招
多主題+講座 召喚臺中人的藝術魂
呼、要簽名,結束營業前半小時的業績,居然超過一整天!
「非常圖像空間」每個月的主題都有更換,而且不只一個。
郝明義也鼓勵各級學校在週間到非常圖像空間參觀,他甚
比方說去年 11 月主打鄭問《阿鼻劍》出版 30 週年,但同時,
至會在週五提早到臺中,親自為學生進行導覽解說,對象
規模和重要性各不相同,講究的是層次有別,而且彼此呼
從小學到大學都有,而郝明義對圖像出版的闡述,也因而
應互補。
更加完整生動。
相應地,活動的內容也就會不同,有講座、有對談、有穿
打造「文字腿」與「圖像腿」的併陳空間
插現場演出。此外,現場展售的商品組合時時都在調整, 書籍陳列的方式、擺放的櫃位、甚至書櫃的位置,都處於
「文字與圖像就像人的兩條腿,如何讓這兩條腿均衡發展,
變動不拘的狀態,試圖與讀者產生最通暢的互動。
是很重要的。」郝明義的觀察是,臺灣的教育偏文字這條 腿,不重視圖像腿。文字腿在升學考試壓力下不斷鍛鍊,
經過這 3 個月來不斷地調整、嘗試,郝明義還在摸索臺中
負擔太大的結果,導致肌腱斷裂。很多人經過這番摧折,
人的胃口、還在認識臺中讀者與藝術愛好者的面貌。「第
聽到「文字」就很害怕,不能、或再也不想使用文字腿。
一個月在習慣、了解歌劇院這個空間的地理位置與資源。」
27
22
川貝母繪《吞下宇宙的男孩》
臺中新風土
蘇西•李《海浪》
幾年前,曾有一位文華高中的高一同學寫信給郝明義,讓
主要內容之一,是「旅行的色相」,包括許多和旅行相關
他讚嘆於這位同學表達精準之餘也很感嘆:「在升學主義
的圖像書。
的巨浪中載浮載沉的難民,抱著的只有讀書這塊浮木…… 沒有人會想在呼吸自由空氣的時候,觸碰那被考試浸得腐
此外,郝明義因為經營圖像出版多年,是義大利中部波隆
朽的木頭。」
納童書展的常客,也藉此機會提出 From Middle to Middle(從 中部到中部)的構想。
那麼圖像腿呢?大人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看繪本,等到 小學三、四年級之後識字多了,就「過橋拆圖」,以文字
譬如,義大利中部除了有深厚的人文、藝術、美食,也是
做為學習的主要媒介,學校跟父母都不鼓勵鍛鍊圖像腿,
義大利的產業重鎮,包括法拉利、瑪莎拉蒂、藍寶堅尼等
孩子也不屑使用。「若是偶爾使用,那就只有看漫畫而已。
跑車製造商的總部或工廠都在這個地區。郝明義說他看到
不重視圖像腿的結果,導致肌肉萎縮。一條腿受傷,一條
臺灣中部也有類似之處,除了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教
腿萎縮,行動不便,當然只好坐汽車,也就是依靠網路。」
育資源之外,也有著堅實的產業基礎。
郝明義創設「非常圖像空間」的基本想法不變,就是要讓
他想要跨越地域,把義大利中部與臺灣中部聯想也連結在
文字腿與圖像腿都要用到且相輔相成,並且讓讀者在圖像
一起。
語言上不要只有片斷的認知,譬如談起「繪本」就想到「童 書」;談起「漫畫」就想到「日漫」;談起「視覺美學」
跨國、重量級藝術家輪番登場
就想到「那是藝術家的事」。
在臺中與世界頂尖圖像作品相遇 所以,1 月份,他想呈現 From Middle to Middle 的臺中篇,
「穿越」與「聯結」 連結臺中、義大利
展示主要以出身臺中地區的漫畫家、插畫家為主的作品,
經過幾個月的反覆闡述與發展,他把今年 1、2 月的主題訂
包括老家在彰化的蔡志忠、在萬和宮附近度過童年的麥人
為──「穿越」與「聯結」。
杰、《80 年代事件簿》的小莊,還有川貝母、徐至宏、阿 尼默等人。
「穿越」的形式有很多種,旅行是其中之一。所以展出的
2 月的主題是「聯結」。因為 2 月有情人節,所以展出的
28
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 1 月主題 From Middle to Middle 臺中篇 - 穿越 2 月主題 From Middle to Middle 義大利篇 - 以愛之名
主要內容之一,是「以愛之名」系列,有許多和愛情相關
2 月還有松本大洋的《羅浮宮的貓》。這是松本大洋受羅
的圖像創作。
浮宮之邀,參與「BD Louvre 計劃」(當羅浮宮遇見漫畫), 能在羅浮宮閉館後自由走動,甚至進入一些平常不開放的
另一個主要內容,則是呈現 From Middle to Middle 的義大利
展廳。
篇。每年到了臺北國際書展,都會有好些重量級的各國出 版人來訪,今年的國際書展剛好在 2 月(4 日- 9 日),國際
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是一項新穎的實驗,在短暫的交會中,
知名的義大利插畫家桑納(Alessandro Sanna)新書《如同
調集各種資源,作最大程度的綻放。以這點而言,非常圖
此石》在 2 月首發,桑納會現身非常圖像空間與讀者互動。
像空間從概念到實作,都讓發生在歌劇院的事情更加多元, 也豐富了臺中在地的文化生活。
屆時也會集中其他許多義大利圖像創作者、寫作者的精采 作品一起展現。包括兩位義大利國寶級作家莫那利(Bruno
Munari)和羅大里(Gianni Rodari),還有義大利駐臺代表 紀大為(Davide Giglio)親自來談斐蘭德(Elena Ferrante) 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新作匯聚 看明日圖像趨勢 1、2 月除了「穿越」和「聯結」的主題之外,也會介紹一 些作家的新作。
1 月會有《山中》作者馬爾索(Manuel Marsol)風格完全不 同的新作《烈日下的對決》、《愛麗絲幻遊奇境》作者蘇西. 李(Suzy Lee)也和前作大異其趣的新作《海浪》。 同時,還有「交換日記」系列作者之一的張妙如新著《歐 美隱藏版》。 阿尼默《小輓》
29
桑納《如同此石》
22
焦元溥瘋歌劇
為什麼 歌劇劇情都很蠢? 文 / 焦元溥 圖片提供 / Getty Images、Shutterstock
© Alastair Muir
《聯隊之花》La fille du régiment,2014 年於倫敦皇家歌劇院演出劇照。
有人說,歌劇是一種極端的藝術,愛者沉醉在其跨世紀的經典與永恆的藝術性,討厭者 認為其過時、老調,避之唯恐不及。你,是哪一種呢?歌劇為何能跨越四百年仍歷久彌 新?其中有何奧祕?從本期起,《大劇報》新闢「焦元溥瘋歌劇」專欄,邀請樂評、音 樂製作人與專欄作家焦元溥,以每期一問的方式,解答歌劇的各種相關問題,也歡迎讀 者一起來提問!
有
人說,歌劇是已經過時的藝術。
揄的一個。「歌劇情節荒謬,讓人難起共鳴。」不僅一般
此話一出,正反雙方總是爭論不休。但無論是否過
人感覺如此,就連鋼琴家、指揮家阿胥肯納吉(Vladimir
時,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歌劇仍在上演,作曲家也持續
Ashkenazy)之所以不演出歌劇,理由也是如此。的確,
寫作。因此這個問題或許更該反過來問:為什麼這個藝術
不合常理的歌劇所在多有,故意耍寶耍笨的也不少,以下
形式能夠存活至今?人們又為了什麼喜愛歌劇?
被我拿來當例子的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聯隊 之花》La fille du régiment,就是蠢到極點的傻戲。
從這期開始,我將試著為大家回答關於歌劇的種種問題(包 括質疑),看看關於這門藝術的這些那些,究竟有沒有道
這是作曲家以法文譜曲,專為巴黎市場打造的首部作品。
理。
董尼采第志在必得,《聯隊之花》也就寫得精采無比── 當然,這是音樂,不是劇情。孤兒瑪麗被聯隊軍官扶養長
歌劇劇情真的都很蠢?
大,天天和哥兒們相處也就變成女漢子,因緣際會下與救 她一命的鄉間青年東尼陷入情網。當東尼為了愛情加入聯
在這第一篇,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大問題:為什麼歌劇
隊,瑪麗生母卻突然現身──原來瑪麗實是貴族私生女。
劇情都很蠢?
母親為了補償過錯,決定為女兒安排豪門婚姻,許她一個 吃喝不愁的下半生。
這大概是討厭歌劇的諸多理由中,最常被拿出來討論或揶
30
你發問 我回答 關於歌劇,你想知道什麼?歡迎來信提 問,讓我們一起了解歌劇、愛上歌劇。
NTT+ 歌劇院沙龍 《焦元溥瘋歌劇》
故事很滑稽,劇中安排瑪麗接受貴族教育「改造課程」, 硬要把女漢子扭轉成乖閨女,更是可笑中的可笑。但大家 欣賞此劇,不見得是看搞笑,而是聽縱橫全場的唱技。瑪
3.16 3.23 3.30 Mon. 19:30
麗得唱折死人的花腔,東尼更是恐怖,居然要在詠嘆調〈多
小劇場
麼快樂的一天〉一連飆出 9 個高音 C !當年帕華洛帝就是 因為挑戰成功,一舉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不難想像要 完美唱好何其不易。近 10 年來秘魯男高音佛洛瑞茲(Juan
Diego Florez)以此稱霸樂壇,所到之處無不風靡。當他和
歌劇版確有漏洞,但加上音樂,就會發現普契尼其實早已
法國花腔天后迪賽(Natalie Dessay)合演此劇,還到了我
補足:不用多加描述,他華美但誠摯的曲調,就充分描繪
求學所在的城市,說什麼都得去看。
出原是牧羊女的歌劇紅伶托斯卡天真、善妒又勇敢,為愛 果決付出的鮮明個性;無須繁瑣的教育背景與政治立場交
這是了不起的好製作,掌握喜劇精神又能翻新創意。迪賽
代,光是第二幕卡瓦拉多西那句莽撞又血脈賁湧的〈勝利
歌喉雖過了全盛期,演技仍然爐火純青,加上佛洛瑞茲青
啊!勝利! 〉Vittoria! Vittoria!,我們也能知道,這畫家是
春熱情的明亮嗓音,一如預期,劇院都快被掌聲掀翻。9
支持革命的自由主義豪邁男兒。若說歌劇版交代不清,恐
個高音 C 唱完,女主角裝瘋賣傻花腔飆完,期待要項一一
怕是只看不聽。
滿足,我默默在心裡邊聽邊打勾,《聯隊之花》不就這樣 了嗎?正以為好戲就要結束,這時佛洛瑞茲單膝跪下,對
只要演出情感是真的 一切就是真的
瑪麗唱出求婚詠歎調。 第二,無論故事有多荒謬,情節如何不可思議,只要演出 然後我就哭了。
中的情感是真的,一切就是真的。這是舞台藝術的終極魅 力與魔力,而那甚至和絢麗花腔和嘹亮高音無關。畢竟,
到現在我都說不清楚,究竟為何掉眼淚。但我清楚記得,
聲樂是人與生俱來的樂器,特技終究不比真心。話說回來,
正當我為這莫名其妙的反應感到不好意思,回神一瞧,前
我們也別笑舞台故事誇張離奇。打開電視,看看報紙,現
座兩位老太太居然也拿出手帕。再看看四周,全場竟哭成
在上演的一切,究竟又有哪件事沒有比歌劇更不合理?日
一團!
常生活如此,卻要歌劇處處順人心意,按照完美邏輯,這 樣的要求,是不是也很不可思議?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歌劇看到哭,卻是第一次不是為劇情而 哭。世上真有如此癡情傻子,為了粗手粗腳的笨女孩自願
有人說,歌劇是已經過時的藝術。我說,只要人類還會唱
從軍,還追到貴族宅邸一表真心?但佛洛瑞茲唱得那麼真
歌,聲音裡還有感情,歌劇就永遠不會被淘汰。你如果不
誠,彷彿台上的迪賽就是命中註定的伴侶。那歌聲裡沒有
相信,歡迎到臺中國家歌劇院來找答案,也歡迎給本專欄
一絲假,聽了怎能讓人不掉眼淚?
丟問題。
文字說不清的 音樂交代得清清楚楚
台詞情節真的很差的作品外,一般覺得歌劇
© Erich Auerbach
在那一刻,我真正領悟到兩件事。第一,除了 蠢,其實是犯了「只看唱詞,忽略音樂」的謬 誤。歌劇,本來就是戲劇(文字)加上音樂。 很多人逐字逐句分析歌劇劇本,發現角色平板 單調,人格特質不明。但人物是什麼個性,前 後心理有何轉折,只要是傑出作曲家,都用音 樂交代得清清楚楚。文字說不清楚之處,只要 一聽音樂,困惑幾乎都能迎刃而解。 以普契尼的《托斯卡》Tosca 為例,戲劇原作
5 幕 23 角,歌劇版刪為 3 幕 9 角,自得捨棄 不少原作精心鋪排的背景脈絡。若僅看唱詞, 帕華洛帝曾演出《聯隊之花》
31
22
一起來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
©
早安,歌劇院
在晨光中聆聽樹的故事 文 / 賴韋廷 攝影 / 劉煜仕
樣的場所展開序幕的時刻。然而臺中國家歌劇院並
「
非如此,由園藝團隊悉心維持的植被環境營造出
奮地說。他從事房屋仲介,今年 1 月才被公司派到臺中服
清新綠意,讓沐浴在晨光中的歌劇院流露出慢活氛
務,平日多在辦公室所在地的北屯與太平區活動。這一天
圍,值得市民前來體驗。
清晨,他在長跑同好的推薦下,第一次到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一般印象中,華燈初上之際,才是「歌劇院」這
今天真的不虛此行,這邊和想像中太不一樣了。」住 在崇德路、愛好晨跑的 Mars 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興
32
體驗戶外植栽導覽,原以為自己是園藝門外漢,也許會對
沉浸在慢活氣氛中的他,甚至已有了邀請親友前來小旅行
導覽無感,沒想到卻是一聽入迷。
的構想:周末的清晨先來一趟植栽環境導覽;再一起換裝, 以慢跑來享受這片蒼翠的綠意;結束後大夥兒再到歌劇院
好鄰居促成「綠劇人」計畫
1 樓的咖啡店,在落地窗前,享受豐盛美好的早午餐來展 開一天的活動,「他們來了一定也會和我一樣驚喜,覺得
「本來覺得只會聽到『這棵樹的樹齡是 N 年』這種制式的
歌劇院原來是這麼親切的地方。」Mars 笑說。
資訊,實際上聽到的卻是整個環境和周邊住民的故事。」 這個故事要從 2017 年說起,當時一些附近的居民對歌劇院 四周的植被環境「看不順眼」,他們彼此串聯,主動向歌 劇院提案,表示願意協助找尋園藝專家與相關資源來美化 環境。歌劇院從善如流,請來園藝專家擔任顧問,並且組
《早安!歌劇院》導覽體驗 每月不定期推出,敬請期待! 集合時間:AM 7:15-7:30 集合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1 樓 7 號門報到
建園藝團隊,展開了「綠劇人」計畫。兩年過後,如今歌 劇院的四周綠意盎然,歌劇院更邀請園藝專家在一大早進 行植物導覽,分享背後的故事。 除了周邊居民一起提案來綠化環境的善念令人印象深刻之
綠劇人植栽語音導覽機 開放租借時間:每週二至日 11:30-18:00
外,這片綠地的美感還來自整體景觀的設計美學與環保理
報名租借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1 樓顧客服務臺
念。Mars 也感覺到,「這些樹要和歌劇院的建築物搭起來 看,它們是一個完整的面貌。」歌劇院的建築師伊東豊雄 獲知歌劇院綠化周邊環境的計畫後,便提出建議,為求不 影響建築體的美感,他認為植栽必須挑選「兩公尺以下為 裸幹,且花與葉均不至太過繁盛者」,園藝專家不僅做到 伊東豊雄的要求,還讓符合條件的樹種混合搭配,或選種 氣味強烈者穿插其間,來達到天然驅蟲的效果。
慢活氛圍 慢跑、散步一樣安心自在 「聽到這整排樹木和草地,這麼美觀卻完全沒有用藥,真 Mars 認真聽著歌劇院的戶外植栽導覽員專業解說。
的很佩服,聽說松鼠和黑冠麻鷺也會來這裡溜達。」聆聽 導覽讓 Mars 對歌劇院周遭的綠地益發心生嚮往,導覽結束 後,他迫不及待地換上運動衣與跑鞋,和許多附近的居民 一樣,在樹叢篩落的陽光下愉悅地跑了起來。 「綠地有高度起伏,但沒有上下階梯,可以鍛鍊到跑者, 又不用擔心跌倒受傷;廊道和綠地也夠寬敞,跑起來不用 閃避人和車,很舒服。」Mars 有 9 年的跑齡,平日上班前 也會在宿舍附近晨跑,還曾參加國外的馬拉松比賽,不乏 路跑經驗的他如此肯定歌劇院周遭綠地,原因來自於氛圍, 「平常壓力太大了,連晨跑都在想工作,但來到這裡,這 個環境讓我非常放鬆。」
換上運動衣與跑鞋,Mars 說在這裡晨跑「讓我非常放鬆」。
33
更多資訊
22
特別報導
生活美學 達人不藏私
在歌劇院 跨藝品生活 文 / 陳怡如
你對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想像是什麼?如果還停留在 「看表演」,那就有點 Lag 囉!去年春天,歌劇院 藝術教育部以 NTT +為品牌,設計符合大眾、親 子、學校與專業人士的活動,其中「不藏私講堂」, 聚集了全臺各領域高手,將他們在專業領域上展現 的生活品味無私地公開,於是歌劇院不只是藝術的 匯聚地,也成為生活美學的 Party 區。朋友,一起 到歌劇院品生活吧!
新
人走入藝術的世界。
院 活 動 的 想 像 是 什 麼? 從 2019 年 5
「對觀眾來說,歌劇院不是一個只能
州、首位入圍葛萊美獎的華人專輯包
月開始,這些跨出表演藝術領域的多
看節目的地方,同時還能吸收不同的
裝設計師蕭青陽,以及打造新東方花
元講座,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不藏
生活養分,透過釋出更多方式,與觀
藝美學的凌宗湧。
私講堂」跨界開講。
眾有所連結。」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
媒體、紀錄片、美感教育、社 會創生……你對臺中國家歌劇
德、透過網路新媒體翻轉學習的臺灣 吧、獲金馬獎肯定的紀錄片導演楊力
教育部創意發展專員林婉瑜說。也因 為了拉近表演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
此,每月舉辦一次的不藏私講堂,沒
離,歌劇院建立 NTT+ 品牌,希望在
有年齡限制,免費參與。
以季節為軸 三大主題輪番登場 接續去年精采的講師陣容,今年不藏 私講堂規劃了三大主題,以「季節」
表演藝術之外,以更全面、完整、多 元的內容規劃,吸引不同的類型的民
林婉瑜表示,當初伊東豊雄設計歌劇
區 分, 呼 應 歌 劇 院 和 自 然 共 生 的 定
眾接觸表演藝術,不藏私講堂正是計
院時,就希望這棟建築可以和人文、
位。1 到 4 月登場的是「逆襲,後青
畫其中一環。
自然和諧共生,也因此不藏私講堂緊
春風潮」主題系列。林婉瑜笑說,青
扣生活風格的內容主軸,更體現伊東
春不只是生命中的一段時光,而是一
豊 雄 的 設 計 理 念。「 現 在 歌 劇 院 定
種心理狀態,在橫跨冬天和春天的時
位為『一座藝術與生活的劇場』(A
節裡,透過「逆襲,後青春風潮」的
Theater for Arts and Lifestyle), 這
講者與講題,帶給大家一整年勇氣跟
歌劇院不直接談表演藝術,而是把範
裡不僅是表演藝術的殿堂,也要融入
動力,「我們常說老青春,其實人要
圍擴大,從生活風格、職人美學、品
大家的生活!」
愈老愈青春!」
人分享。歌劇院把觸角延伸到更多的
不藏私講堂至今已邀請了許多精采達
「後青春」的講者,年紀都在 45 歲
領域,也讓大家對於表演藝術有更開
人,像是《通靈少女》共同編劇林孟
以 上, 他 們 所 投 注 熱 情 與 關 注 的 議
闊的想像,從生活面入手,吸引更多
寰、 深 耕 美 感 教 育 的 交 大 教 授 曾 成
題,也是歷久彌新的老事物。像是在
從生活風格切入 降低藝術欣賞門檻
味文化等面向切入,邀請各領域的達
34
陳建豪
©
1 月的團圓時節,請來鑽研臺菜的美
賽斯(Versace)首席印花設計師黃
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分享食安與歸農
食作家黃婉玲,分享老臺菜的年節記
偉 豪(Daniel Wong), 還 有 專 注 親
議題,還有投入老屋新生、改造都市
憶;2 月則是堅持傳統榫接工法,投
子教養的作家番紅花,談論如何在自
面容的建築師吳聲明。
注 17 年時光打造夢想之屋的木構家
己身為人母與子女的夢想間取得平
居自造者楊三二。緊接著還有把熟齡
衡,以及如何陪伴子女追夢。
獨具,各自擁有不同領域的支持者。
歲月活得精采,同時開創臺灣第一個 創意高齡平台「安可人生」的創辦人
12 位講師一字排開,主題多樣,魅力
藉由多元主題 吸引不同觀眾面孔
林婉瑜觀察,不藏私講堂自去年 5 月 登場後,的確發現不少性格迥異的新
李正雄;以及近年投入推廣青少年戲 秋風漸起的 9 到 12 月則是屬於收穫
面孔。像是臺灣吧的分享,就吸引許
跟沉澱的時刻,林婉瑜說,這個季節
多二十來歲的網路世代到場,不同於
從 5 到 8 月,迎來活力無限的夏季風
希望讓大家放緩腳步,收起夏日的奔
常 來 歌 劇 院 欣 賞 表 演 藝 術 的 群 眾,
光,此時最適合邁開腳步,勇敢追夢,
放心情,低頭看看自己所在的土地和
「也許這是他們第一次踏進歌劇院,
因此主題訂為「夢想,前進方程式」,
環境,關心正在改變社會的人事物,
但透過這個機會,興許能挑起他們的
「我們常說人因夢想而偉大,其實夢
好好為自己儲備過冬的能量,因此主
好奇,繼續來歌劇院參加活動、欣賞
想無關乎大小,只要你有夢想,就有
題為「改變,從腳下開始」。「改變
節目。」
每天往前進的動力。」林婉瑜說。
其實不難,凡事都可以從眼前的小處
劇教育的金鐘影后王琄。
圍繞著夢想核心,講師也都是精采的
開始做起,但關鍵是要長期堅持,才
不藏私講堂像是一座橋梁,讓人與藝
可以發生改變。」
術之間多了一個連結的管道,透過生
追 夢 者, 包 括 曾 獲 法 國 時 尚 品 牌 路
活養分的分享與滋潤,無形之中也提
易. 威 登(Louis Vuitton) 藝 術 首 獎
也因此,這一季邀請的講師全都體現
升對藝術、美感和品味的鑑賞,透過
的剪紙藝術家吳耿禎、運用部落智慧
了堅持與改變的力量。像是回收玻璃
不藏私講堂,發現品生活也是一種藝
進而辯證創作的阿美族雕塑家拉黑
發展循環經濟的春池玻璃、長期關注
術體現。
子.達立夫、曾任義大利時尚品牌凡
臺灣文化環境的台灣好基金會、創立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