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NTT遇見巨人—江之翠劇場《行過洛津》

Page 1

1




清末洛津(今日的鹿港)商通繁華,大街長三里許, 港口帆 檣林立,貨物南來北往,熱鬧非凡, 曲巷裡文人集聚,絲竹 唱和,繁華一時。

2


二 〇 一 九

二 〇 一 八

二 〇 一 七

入 選 法 國 外 亞 維 儂 藝 術 節 臺 灣 季 代 ) 表 臺 團 北 隊 年 會 新 作 甄 選

臺 北 臺 灣 戲 曲 中 心 、 鹿 港 龍 山 寺 兩 地 真 情 上 演

松 菸

二 〇 二 〇 入 選 美 國 國 際 表 演 藝 術 協 會 (

新 主 藝 、 今 秋 藝 術 節 演 出 節 目

《行過洛津》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歷史書寫鉅作「台 灣三部曲」之首部小說。 本齣作品係以泉州七子戲班抵臺演出轟動閩南的民間故事《陳 三五娘》中〈留傘〉一折為脊樑、再以對台的《行過洛津》 諸多角色做為血肉,將小說與戲文相互映照,以不可能相戀 的悲劇對應心心相印的歡樂結局。泉州七子戲班小旦許情為核 心人物,從泉州話、鹿港話到華語的對白轉換,呈現出清官統 治下的臺灣移民社會中,錯綜複雜、難分難解的權力結構與男 色情慾。 舞台上兩方戲台搬演、呼應、串連,細密編織一幅錯綜複雜的 常民樣貌,從以小搏大的歷史關懷角度,窺探嘉慶咸豐年間人 們於鹿港的生活境遇,並透過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交織,呈 現、重複、呼應與拆解著戲裡戲外、台上台下的長嘆短吁,讓 百年前流轉的往時風華,於獨具韻味的南管聲調中繚繞不絕。

3


原 著 的 話

施 叔 青

SHIH Shu-ching

施叔青早年擅寫怪誕、畸零,以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式描寫 夢魘與瘋癲著稱。 1980 年代書寫一系列香港故事,1990 年代旅居香港十年的 施叔青轉向歷史傳奇書寫,創作了《香港三部曲》:《她 名叫蝴蝶》(1993)、《遍山洋紫荊》(1995)、《寂寞雲 園 》(1997)。2003 年 之 後 陸 續 發 表 的《 臺 灣 三 部 曲 》 展 現施叔青重寫台灣國家歷史的宏圖。一部曲《行過洛津》 (2003)探討早期漢人移民與原住民及清國的關係。二部曲 《風前塵埃》(2008)刻劃日治時期「理蕃」政策下東部原 住民、客家人與日本的關係。三部曲《三世人》(2010)描 寫 1920 ∼ 1930 年代臺灣的社會、文化、民族運動。整體而 言,施叔青中期以前,風格與題材多變、騷動不安;中期之 後,小說展現跨國文化視野、深刻的歷史關懷與社會批判。 劉亮雅

資料來源:

施叔青 主題數位館

4

台灣文學館


《行過洛津》到亞維儂—施叔青

2014 年師範大學應華系聘請我當駐校作家,系上接到電話, 江之翠劇團有意改編我台灣三部曲的第一部: 《行過洛津》, 當時正巧碰上簡瑛瑛教授籌備:施叔青國際學術研討會, 她建議在會議上演出片段,但因劇團製作經費無著而作罷。 結束師大聘約 , 回紐約後江之翠的劉宛頤直接和我聯繫, 希望我簽下授權同意書,我欣然同意表示全力支持。沒多 久被告知將在飛頁書餐廳舉辦劇本讀演,兩場五十分鐘的 讀劇還開賣票。久居海外對台灣小劇場所知甚少,沒想到 還有讀劇這一齣。

泉州七子戲班反串的小旦許情在鏡子前驚覺假男為女只是一 種裝扮表演,決定要以小生扮相回復自己的真面目在他心儀 的阿婠面前現身,豢養他的烏秋擔心許情青春期變聲失去童 嗓,為了躲避被閹割的危機,許情但願能夠偕同阿婠一起逃 離洛津。 劇本中的對白依照小說文本宜說,濃得化不開來,這對原作 者而言也許是一種殊榮,然而,舞台上的對白應該要比較口 語化吧 ? 讀劇我沒能在現場,倒是後來見了製作人劉宛頤,她是法文 系的碩士生,喜歡南管,加入江之翠多年,還曾赴泉州研習 梨園戲的身段做工,編劇吳明倫畢業於台大戲劇研究所,曾 得台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導演陳煜典年紀極輕,卻有想豐 富的小劇場導演經驗,實在是後生可畏。

5


演戲 2017 年傳來喜訊。松山文創園區創意實驗室將主辦演出三場, 我去看彩排,反串許情的廖家輝畢業於藝術大學戲劇系,學過 歌仔戲,看他高大的身材,真難以想像假男為女會是何種光 景?後來看到彩色海報,滿頭珠翠垂眉低眼的扮相 ,還真女氣 十足,楚楚可憐。 導演從繁雜的小說情節中取七子戲班到洛津敷演《荔鏡記》, 陳三五娘的戲中戲作為改編的切入點,他選了《陳三五嫂》 劇中《益春留傘》這段折子戲,認為它具備小說、戲曲文本 的雙重性,以對台去映照兩個文本的異同,設計了兩個小戲 台,一台演小說改編的劇情。另一台演益春留傘,讓現代實 驗劇場與傳統南管戲曲交織、結合呼應與拆解著戲裡戲外, 台上台下的長嘆短吁。 創意新穎的分設兩個舞台的演出不僅得到主辦單位的肯定, 更是票房連場爆滿。 落成不久的臺灣戲曲中心舉辦一系列的戲曲演出,《行過洛津》 因南管樂曲伴奏也應邀演出,我參加了五月的座談會,暢談創 寫這本小說的心路歷程。八月大熱天的演出我還是缺席了,聽 劉宛頤說對白還有英文翻譯,文友廖玉蕙看了演出 ,很遺憾沒 能和她並坐在設備先進的劇場欣賞這戲。

入港 去年底彰化文化局在鹿港—古名洛津主辦展現歷史風華的 傳統戲劇節,廖家輝反串的劇照搶盡彩色海報的的版面。這 是《行過洛津》第二次在鹿港演出,上一回東寧樂府施瑞樓 主辦的《鹿港囝仔》,廖家輝就在龍山寺戲台演了半個小時。

6


這次在故鄉的全本演出意義非凡, 我請姊姊施淑代替我回去 看戲,她來信形容: 滿滿一個中庭觀眾,在舊戲台搬演,場地音效燈光不盡理想, 不過在清風月光中看戲,味道真的特別,散戲後穿行大街小 巷,快十年沒在鹿港過夜……

亞維儂藝術節 早在松菸首場演出,宛頤便揚言有朝一日一定率團參加亞維 儂、愛丁堡藝術節,沒料夢想成真,今年年初傳來喜訊,七月 參加外亞維儂藝術節,經過詢問才知道這聞名全球的藝術節分 兩部分:一個由法國官方出資舉辦,參加團隊或個人多半在國 內外具有相當盛名,是為邀請演出。另一個外亞維濃藝術節由 民間獨立申辦,意在給予新生前衛實驗藝術家更多機會,台灣 每年遴選幾個表演團隊由文化部出資前往參與盛會。 今年《行過洛津》與其他三個團隊代表台灣作為文化輸出。 錯過先前幾次演出,我決定飛往亞維儂看戲,臨行前長榮航 空機員罷工,劇團十幾個成員改航空公司輾轉換機才到巴黎 與我們會合搭火車南下,碰上南去熱浪逼人, 折騰了大半 天,抵達亞維儂已是黃昏。 這座始建於羅馬時期的古城,至今黃褐色堅固的城牆依然保 存完整這在法國極為少見,這裡曾經是羅馬天主教的教都, 中世紀有七個教皇在此居住,而今教宗皇宮仍然屹立,每年 在皇宮一帶舉行的藝術節不僅歷史悠久,更是舉世聞名。 趁著劇團進劇院裝台,頂著三十八度高溫到普羅旺斯的阿爾 踏尋梵谷生前作畫的行路,回到亞維農,本來空盪的古城一

7


下子塞滿了人,個個人手一冊捧著和電話簿一樣厚的節目介 紹,從四面八方湧進的各個劇團宣傳即將上演的節目,五顏 六色的海報貼滿了街面,牆上餐廳,甚至洗手間都不漏過, 原本樸素安靜的古城,霎時陷入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彩色中, 廖家輝滿頭珠翠的男旦扮相在整牆的海報中十分吸睛。 不僅是靜態的海報宣傳,穿著戲服的劇中人更是滿街游走, 尚未至劇場演戲,先在街上遊街示眾,吸引觀眾。江之翠劇 團不甘人後,個個身著戲服,打著褐色油紙傘吹吹打打彩街、 亞維儂裡裡外外滿城皆是表演。

藝術分派給台灣團隊的劇場是古城巷中一個圓型的小劇院, 七月四日彩排,跨上劇院的台階,人還沒進去,聽到歌聲三 絃齊鳴,樂音舒緩清凉,心安靜了下來,霎時署氣全消,整 個人精神氣爽,端坐幕後吹彈的南管樂師、紅燈籠、骨董桌 椅道具,時光倒流,把紅漆椅當觀眾的我拉回到《行過洛津》 的年代氣氛。 彩排結束後的大遊行。劇團著朱筆「御前清客」四個大字的 燈籠走在前頭,彷如回到清朝年間泉州南管樂隊車著皇帝遇 的匾額出巡的陣勢。 隔天正式演出招徠了不少買票看戲的觀眾。散戲後我接受法 國記者的訪問,什麼樣的動機促使我以男旦來擔任故事的主 角?我對纏足在台灣社會中的父權現象有何看法?原著中似 乎帶有政治意味,像是捍衛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少數族群,戲 子、女性、小人物,是否影射出當世中國面對台灣態度的批 判?為何對洛津這城市從繁榮破敗的轉折感到興趣?最後問

8


我蔡英文總統不諱言我是她最喜歡的作家,這件事有影響到 我什麼嗎? 我回答蔡總統的確在《聯合文學》雜誌的閱讀訪談如是說,我 不認識她,女作家在大河小說中一向缺席,也許她讀了我的香 港、台灣兩部三部曲才會有這樣的感受吧,我小說裡重視台灣 人的主體性應該與她理念相合吧。

法國

整齣戲為一場音樂盛宴……以劇中劇的手法指涉當前的社會 議題,劇本帶有政治指向……江之翠劇場無疑為表演藝術領 域之瑰寶。 —《馬賽劇評人報》 《行過洛律》的文本敘事中凸顯台灣社會中的權力問題,以 及性別議題,四位身著古裝的演員,形成鏡像對稱的空間安 排,兩兩共同詮釋這齣愛情悲劇,呈現了遠東劇場的新表現 形式。—《法國普羅旺斯報》 ……故事不安縈繞人心,同時也十分迷人 ,導演選擇梨園戲 的古典元素與素雅的場景布置,投影下的對白成為無聲的敘 事者,四位樂師伴著戲子們吟唱……這齣戲同時處理了攸關 性別、身分認可等多重議題…… —《法國表演藝術評論》

9


劇 團 簡 介

江 之 翠 劇 場

江之翠劇場創立於 1993 年。創團團長周逸昌先生 2016 年於 印尼求藝途中驟然離世。現由資深團員陳佳雯擔任現任團 長,2018 年受臺灣戲曲中心邀請,於夏日生活週演出復團之 作《行過洛津》,也於隔年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劇團 重啟營運後,不僅延續前團長探索表演美學的理念,在浸潤

Gang -a Tsui Theater

於南管之美的同時,致力賦予傳統藝術當代精神。除了肩負 推廣南管與梨園戲的使命,也期盼在不違背其藝術本質精神 的原則下,於傳統藝術與現代劇場的融合裡,激發表演美學 新火花。

10


導 演 的 話

臺北藝術

2019 - 2020 年

港 、 術、

臺北藝術節

表新 代表臺灣

2018 年

Imaginary Fish 協

選臺北藝 Animator 、

年入選 2016 - 2017 年松菸 Lab 新主藝

關於改編劇本《行過洛津》閱讀至今吸引我的部分為「歷史」、 「之間」、「同時」: 施叔青女士所著《行過洛津》,已有多位學者照其主張:「以 小說來架構一段歷史」探究虛構與真實面向,而林芳玫教授 的兩篇期刊:〈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 份地理學〉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5 期:259 - 288。)與〈文 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 (《文史臺灣學報》 第 1 期:181 - 205)至為精彩,其中兩點論述影響我構思本 次製作: 選 法

1 2

一 、

入、

11

陳 煜 典

CHEN Yu-dien

作、2019 年 國外亞維儂藝術節


閱讀原著時,依循著眾角色(許情、烏秋、同知朱仕光、石 煙城、瘋輝仔、珍珠點、妙音阿婠)在不同位置上的轉換、 周遭所面對的人事,界定了當下的他

她是誰。文料與史實、

官府與地方郊商、移民與原住民、歷史與虛構等對位條件, 在作者的導引下遂成「選擇」與「選擇之外」的場域。除了 將凝止的百年洛津停留在這樣的「局」(空間)下供觀者凝 視之外,還能瞥見了某人事在這段記錄中被抹除、消失的過 程。這次導演將此概念延伸至南管梨園戲《陳三五娘》與改 編劇本《行過洛津》。利用「演出」的同異特質來搭建這兩者 的「局」。 「音樂本身的特質就是時間的流逝,傳統史書以文字固定時 間;施叔青一方面將時間空間化,又以音樂來恢復歷史的時 間性。」 — 林芳玫〈文學與歷史 : 分析《行過洛津》 中的消逝主題〉 《行過洛津》原著小說裡,交織著斷裂時空並使用史料撐高 文本厚度,時間則是所有生命的共同條件。在一個半小時演 出內,我們該提供什麼樣的選擇

選擇之外?以〈陳三五娘〉

選折與南管梨園科母程式作為最厚實的「歷史」基底,而許 情故事線則以現代戲劇手法去構造一個較梨園戲,再更靠近 當下血肉人物的「之間」,最終兩者「同時」搬演,意圖完 整呈現選折、改編及原著,三者紛陳的 —終何謂真實 的那一邊。

12


1952 年,福建省晉江市(今屬泉州市)的新藝文工作者, 據梨園戲七子班老藝人蔡尤本師傅等人的口述整理出全劇 二十二齣《陳三五娘》,而 1952 - 1954 年福建省文化事業管 理局把該劇邀請藝文工工作者整理刪改成十齣的劇本(華東 版,為參加戲曲匯演),以「有情人經歷磨難,終成眷屬」為 主題,敷演全本約三個小時。為了符合時下禮教刪去了益春 領陳三與五娘燕好〈私會〉與陳三要納益春為妾,五娘同意 的〈簪花〉,且新增了一段黃父〈訓女〉建立封建制度下受壓 迫的五娘,亦刪除第一齣〈送哥嫂〉企圖淡化陳三官佳富貴 子弟背景,以樹立陳三五娘之愛情衝破階級,使得圓滿。 在原著小說《行過洛津》中,同知朱仕光親睹台下觀戲灼灼 出神目光,深知戲劇影響台民生活之深,故要書吏將〈荔鏡 記〉內不雅文句、土俗哩話盡數刪除,亦要塑造五娘為深知 女德的大家閨秀,視佳人私奔甚是為恥,要寫出敘別發配、 不得團圓的潔本荔鏡記,作為在台政績。 由此可見,掌握話語權者試圖以陳三五娘為之代言,同時,也 可觀察到後退消失、抹去自身痕跡的從屬者視角(被排除後, 刪除的段落), 因此,在本次製作的呈現上,也將著墨「歷史 由菁英階級掌握」,將〈陳三五娘〉現傳本視為歷史正典,藉 由符合脈絡的選折,去對應《行過洛津》下被消匿的行跡。

13


「貓婆按照他的身材比例縫出來的女服,穿起來很是合身, 好像是他身體的一部份似的,絳紅浮暗花的女襖,下身一條 水藍色牙子飾邊的大襠褲。許情覺得是衣服在穿他,而不是 他在穿衣服。」—施叔青《行過洛津》 泉州七子戲班小旦許情的主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許情並不 是認同特定男女性別,而是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去迎合、 抵抗他身處所觸及的事物,去「認識」他能夠掌握的主動性。 不論是在母親病危,班主不准告假,戲台上皆以傀儡戲的「七

14


步癲」表現他的傷心欲絕;或是遭毒打虐待、同知強壓時, 將自己化身為全身上下三十六條線的無感傀儡;或是看見阿 婠除下腳布的金蓮,從外在傾羨到內在慾望盈握。作為上下 社會的中介,如何詮釋許情這個人物,端看他與哪些人物並 列比較。 將距離拉開、視角遠放至書中的各個人物,提供中介觀點的 角色,於小說內多屬備有藝術能力者(許情、玉芙蓉、珍珠 點、阿婠、蔡尋、瘋輝仔、粘孝景、粘繡),除身體性別, 另體現了側重描寫的主題:魂魄,此觀察由林芳玫教授提出:

15


「還有魂魄,構成了活生生的身體、半死不活的身體、失去 魂魄的身體、失去身體的魂魄各種樣態。」各角色皆切身經 歷關於身體劫難(扮演、虐待、鴉片癮、裹腳、昏厥、瘋癲、 自縊),敏銳的感知與無法以技藝改善自身、訴說自聲。藝 術令其成為受苦的魂魄。 在戲劇呈現上,本製作全劇將僅有一男角(生理男性飾演許 情),其餘角色皆為女性角色現身戲台。以樂器、樂師(男聲) 演繹畫外聲(曲、科白、台詞),試圖描繪依附著男性權勢下 的許情身體受限於「性別事實」所面對的心境。

、選

外、

、真

「《行過洛津》是一本關於書寫的小說,同時也包含了表演、 音樂、繪畫、口述故事等多重媒體的再現方式。這些再現方 式都在呈現一個共同主題:當事人擁有純熟的再現技藝,然 而生命中的處境反而無法以自己擅長的技藝來表達,最後以 寫不出來、畫不出來的處境打造一個消逝的場景,這消逝的 場景正是來自一個不斷推移變化,產生新興現象的社會:書 寫、吟唱或繪畫只成就了更多的空白與落差。」 — 林芳玫〈文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 「同時」,出現在閱讀施叔青《行過洛津》中一段萬合行老闆 石煙城對於梨園七子戲四連班的描述:「廟場前搭了一座又長 又深的大戲棚,在皎潔如白晝的月光下,只見戲棚上由四枝

16


竹竿區隔成四個表演場地,各懸班燈標誌著四個戲班的班名, 卻只有一個樂隊,一位白頭老師傅右腳壓在南鼓上壓腳司鼓, 嗩吶、三弦、笛聲齊揚,戲棚下擠滿了觀眾。……隨著鼓聲 輕重起承轉合,四個戲班的童伶一舉手、一投足,同起同落、 詠唱道白、喜怒哀樂同聲同息,整齊劃一絲毫不差,科白、 唱腔皆無一差異,不同師傅教習同一劇目,竟如出一徹。」 在初讀這段文字時,不免想像是多麼令人懾服的畫面。梨園 七子戲在每一個程式化的語言動作執行出表裡完滿的呈現, 情緒、甚至呼吸,在這精彩表演背面是無數肉身雕塑。而這 重疊之下真的有完整的唯「一」可言嗎? 此刻,回到前述兩項導演概念,意圖以第三點來呈現前兩者: 以「同時」在劇場呈現「歷史」、「之間」—對台形式。 本製作中,兩台戲將以〈陳三五娘〉為珍珠串線貫之,皆會 搬演陳三五娘作為劇目 , 但兩台折子則有異同, 將那些選 擇、選擇之外一併列入,「之間」是無法被歸類在正反,顛 倒於中介,而位在戲台「之間」處,是往來的觀眾,當他 們選擇了一個位置、面向、視線,「同時」令身體也經歷了 空間,做「一」選擇,而身為「過客」的我,是否也能透 過觀賞,「長出」對性別與土地的安身感。

17


編 劇 的 話

吳 明 倫

WU Ming -lun

臺 藝術

團X

藝術 、 年

2019 - 2020 年

團 作

兩 年 、

、臺灣

改編《行過洛津》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首先是如何將涵蓋 社會形態與階級、信仰民情、多元族群等素材的宏大視野, 濃縮在只有九十分鐘篇幅的戲劇之中,因此在創作初期就決 定先以故事的核心人物許情三次來到洛津的心境與遭遇作為 劇情主軸,忍痛割捨原作中多線、複調,追求先能夠掌握「七 子戲班男扮女裝小旦」、「邊緣人物」、「身不由己」這幾個 關鍵字,同時並需兼顧呈現梨園戲之美。 接著面臨的挑戰則是語言的使用與選擇,決定了放棄以寫實 方式呈現清代台灣語境,而是以華語、泉州話、鹿港腔台語 等多種語言來演繹這個故事,其中華語的使用,一方面企圖 製造出角色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想藉此多保留一 些原作中的敘事方式。

18


在 2016 年底初次讀劇與松菸 Lab 新主藝首演之間的劇本又經 過了多次調整,關鍵之處在於導演煜典的加入,對劇中梨園戲 比例的調整以及將樂師置於舞台正中央的選擇,都讓「並陳」 和「去中心化」的視覺效果更加強烈,因此我個人在看過這 麼多次的演出之後,每每都仍能夠享受到舞台上不同角落同 時發生各種有聲或無聲事件時,那種目不暇給的輝煌。印象 最深的演出則是本劇才剛略具雛形便來到鹿港的演出。在書 中,許情一次次行過洛津,在龍山寺八卦藻井下,我們讓許 情的旅程再實現了一次,像是故意分不清小說與歷史,也不 在乎虛構與現實,心中認定那是許情的「第四次來到洛津」。 雖然乍看之下,《行過洛津》劇中的戲曲與劇場像是在打對 台一般,但其實更像是兩者之間有來有往的對話,一如改編 也是小說與劇本的對話,希望這齣戲也能讓這個故事、這些 角色與觀眾們建立這樣的互動關係。

19


製 作 人 的 話

劉 宛 頤

臺北藝術

LIU Wan-yi

作團隊 真

臺北 中

團、

、國

藝 、

團、

團、 港 中

此物原來本是鐵,亦能變化得成金 。 這是 2017 年進行松菸新主藝競演時,導演求得的其中一張籤 詩,恰恰精準地說中這幾年,在面對江之翠劇場重整、《行 過洛津》這個製作中,我心境上的千迴百轉。 這個節目最早可以推至 2012 年,那是我入團後的一年,在施 老師將手稿捐贈給師大圖書館的研討會上,初步向她提出改 編作品的邀請,然而當時的劇團實在負擔不起如此龐大的開 銷,這項計畫只能暫時擱置一旁。 2014 年是江之翠劇場作為扶植團隊的最後一年,2016 年春, 傳來創團團長周逸昌先生過世的噩耗,就在一切看似快到了 谷底之時,漸漸地老團員們慢慢聚集起來,希望讓這塊表演 藝術的烏托邦不要那麼快凋零,就在這樣的機緣下,2016 年 末,明倫拿了改編好的劇本初稿,在飛頁書餐廳邀請下,做 了第一次讀劇。

20


2017 年很幸運地在今秋藝術節團隊與松菸新主藝工作團隊支 持之下,讓我們能夠與煜典導演和優秀的現代劇場演員們家 輝、馥瑄和榆丹一起完成這個演出,順利在龍山寺呈現,並 松菸 LAB 首演,同年,江之翠劇場於臺北市重新立案,就這 樣透過一齣戲,劇團繼續往下走了。 彷彿像最大靜摩擦力定律似的,一剛開始得花很大的力氣去 推動齒輪,頭過身就過,轉動後的動能就持續到現在。2018 年,從臺北的戲曲中心小表演廳再一路演回龍山寺,冥冥之 中,似乎有股力量牽引著我們前行,也感謝國立傳統藝術中 心及彰化縣文化局情義相挺,為這齣作品注入營養補給品, 讓它繼續成長茁壯。 在疫情爆發前的 2019 年夏天,洛津成功抵達法國亞維儂演 出,2021 年的現在,再回頭看看行進軌跡,我自己都覺得很 不可思議。劇場是一門集結眾人之力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再 次鄭重感謝一路走來,所有工作團隊及貴人們的幫助,我不 敢說這是顆最完美的果實,只期盼江之翠能夠堅定地繼續緩 緩前進,僅將這把合起來的傘獻給所有過去、現在還有未來 與江之翠劇場結緣的朋友們。 最後,我想對來看戲的觀眾說,歡迎你來與我們共謀一齣戲。 汝看,吹一口氣,伊等一下就活起來啊!

21


情 七

演 員 介 紹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近年參與 製作:阮劇團《城市戀歌進行曲》、 《熱天酣眠》、

情 【廖家輝】 飾 LIAO Jia-huew

《嫁妝一牛車》;金枝演社《可愛冤仇人》、 《仲夏夜夢》、《祭特洛伊》;江之翠劇場《行 過洛津》。

Performer

秋 、九

山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

秋 【詹馥瑄】 飾 CHAN Fu-hsuan

演碩士,近年參與製作 : 阮劇團《Proof 》、 《馬克白》、《ㄞ國 Party》、《家的妄想》、《愛 錢 A 恰恰》;臺北海鷗劇團《暗戀養老院之沒 事找麻煩》;兩廳院跨國製作狄奧多羅斯.特 爾左布勒斯《酒神的女信徒》。

曲 藝 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近年參 與 製 作: 山 喊 商 行《 狂 睡 五 百 年 》、《 壁! 咚!!》;河床劇團《停格》。 【李尉慈】 飾 LI Wei-cih

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攝影

陳建豪

地 戲 高雄鳳山人,現居新竹。劇場工作者。近年參 與製作:尼可樂表演藝術《六月:當我們在 2023 號房醒來》;劉淑娟「聽她娓娓道來— 【辜泳妍】 飾 KU Yung-yen

22

《茉莉花》新北走走」計畫;再現劇團《城中 之獸》、《物怪之里》; 江之翠劇場《行過洛


津》;盜火劇團《台北筆記》、《請讓我進去》; 阮劇團《馬克白》;木子遊藝室《製造女孩》、 《老師的秘密》、《親愛的!乳房》;創劇團《在 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日常之歌》等。

1993 年加入江之翠劇場,在國家文化藝術基 金會委託「南管梨園戲傳習計劃」專攻南管音 樂與生角。傳統戲曲演出外,更與多位現代劇 【魏美慧】 飾 WEI Mei-hui

場導演合作,跨足環境劇場、紀實互動劇場、 舞蹈等多樣演出形式。

真心

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同年加入江之翠 實驗劇場,習旦科及南管彈撥樂器,跟隨泉州 與國內老藝師習藝。後加入以塗抹嬰兒油舞蹈 【陳彥希】 飾 CHEN Yan-xi

的知名現代舞團「光環舞集」,也曾任雲門舞 蹈教室的老師。現為芳療及音頻治療師。 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攝影

陳建豪

畢業於北藝大傳音系南管組,目前就讀於北藝 大舞蹈碩士班。從事身心動作教育與南管音樂 的身體力動研究。江之翠劇場、南薰閣成員。 【董旭芳】 飾 TUNG Hsu-fang

23


【陳佳雯】 CHEN Chia-wen

樂 師 介 紹

江之翠劇場現任團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畢, 同校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自 1999 年加入江之翠劇 場,曾赴福建泉州與梨園戲大師陳濟民學習南鼓。多年 來經常與友團合作,擔任南鼓、北管打擊樂等演奏。

Musician

【王瓊琦】 WANG Chiung-chi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曾參加北藝大水舞台南 北管樂團演出。南管演出以洞簫為主、梨園戲演出以後 場鑼仔拍為主,曾多次參與南管音樂及梨園戲的演出。

【賴虹綾】 LAI Hong-ling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傳 統 音 樂 系 南 管 組,2010 加 入 江 之 翠劇場學習梨園戲與南管音樂,南管主攻琵琶、二絃。 2012 年曾隨漢唐樂府至北京演出,就學期間表現亮眼, 參與學校國內外交流。師事蔡青源老師。

【廖于濘】 LIAO Yu-ning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南管組、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高雄人,自幼喜愛音樂, 十 歲 進 入 復 興 劇 校 就 讀 劇 藝 音 樂 科,2002 年 進 入 江 之 翠劇場學習,多次隨團赴國內外演出並執行校園推廣及 主持活動。於江之翠劇場主司南管音樂及梨園戲足鼓, 2007 年赴泉州學習,師承泉州梨園劇團鼓師陳濟民。

24


【陳曉音】 CHEN Hsiao-yi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畢業。2005 年加入嘉 義鳳聲閣,師事蔡青源老師,多次參與國內館閣交流, 同時於校園進行南管傳承工作。2019 年擔任江之翠劇場 《行過洛津》法國演出之後場樂師。

【林世連】 LIN Shih-Lian 現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音樂戲曲碩士,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南管組。 前江之翠劇場後場樂師, 在團期間多次隨團出國巡演。

【劉孟翎】 LIU Meng-ling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目前就讀臺灣 國立藝術大學國樂系研究所,主修笛,現於主修老師陳 俊憲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現為臺北市立國樂團附屬學院 國樂團團員。在學期間曾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箏樂團、 小巨人絲竹樂團、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濁水溪藝術舞 蹈團出國演出,演出足跡遍布中、日、韓、歐洲。接觸 的音樂種類豐富,近年也與江之翠劇場合作,學習南管 音樂,參與傳統戲與現代劇場演出。

25


【林仕倫】 LIN Shih-lun

製 作 群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舞台設計主修。風格沈穩細

Creative Team

界劇場展空間設計《做掉她》等。

膩,洞悉劇本本質,作品多有一種溫柔清冷的質感。近年創 作:2021 TIFA《 我 為 你 押 韻

— 情 歌 Revival》、2019 PQ

布拉格劇場設計展臺灣國家館《寶島浮沉》、 2017 WSD 世

【王天宏】 WANG Tien-hung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從事燈光設計與視覺設計,自 2020 年開始與台灣各表演團體合作。參與燈光設計的多部 製作榮獲台新藝術獎。相關作品:莎妹劇團《膚色の時光》、 《殘》、《親愛的人生》、 1/2Q 劇場《亂紅》、無獨有偶《雪 王子》、世紀當代舞團《春之祭》、《婚禮》、《孵夢》、江之 翠劇場《朱文走鬼》、人力飛行劇團《時光電影院》、國光 劇團《繡繻夢》、《費特兒》、舊金山歌劇院《紅樓夢》英文 版歌劇、沙丁龐客劇團《白蛇?!》、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 《苔痕》。各種表演形式燈光設計作品多達百件。

【蔡浩天】 TSAI Hao-tien (Erichaolic) 畢業於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服裝設計學系,2015 年成立個人 品牌工作室 ERICHAOLIC 豐織設計。近期活躍於劇場服裝 設計 ,合作對象包括圓劇團、烏犬劇場、壞鞋子舞蹈劇場, 及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年度展演等。

【張哲綸】 CHANG Che-lun 2006 年始接觸傳統戲曲,並向劇校老師傅孫阿德先生學習 傳統戲曲容妝及造型,至今已屆十五年。曾參與「水磨曲集

26


崑劇團」、「蘭庭崑劇團」、「臺灣崑劇團」、「臺北崑曲研 習社」、「風城崑劇團」、「蓬瀛曲集」、「江之翠劇場」、「挽 仙桃戲班」、「臺大崑曲社」、「政大崑曲社」、「雙溪崑曲 清唱雅集」、「淡水南北軒」、「臺北共樂軒」、「彰化梨春園」 等團體演出之容妝工作;曾受邀於多所大專院校、高中、國中 等舉辦戲曲容妝講座。

【藍靖婷】 LAN Chin-ting 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2017 WSD 世界劇場設計展新銳設計組燈光設計金獎得主,常任舞台監 督、燈光設計、策展人、專案企劃等,現為不二擊製作人暨技 術統籌。近年合作對象:不二擊、不二容戲劇工作室、微光製 造、闖劇場、壞鞋子舞蹈劇場、 EX-亞洲劇團、 臺北海鷗劇 場、狂想劇場、阮劇團、 十貳劇場、夾腳拖劇團等。

作協

【張月華】 CHANG Yueh-hwa 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系廣播組。劇場行政經歷:河洛歌子戲團《順 天 1786》、《呂蒙正》。劇場行銷經歷:故事工廠《明晚,空中 見》、《一夜新娘》、《小兒子》、《偽婚男女》、《莊子兵法》、 《男言之隱》、《3 個諸葛亮》。

【惠中布衣工作室】 Huichung Textiles and Clothing Company 惠中布衣走中性、極簡、乾淨,但又帶著有溫度及份量感的輪 廓線,巧妙的使用西方洋裁技巧,來詮釋經典的東方風格,少 了現代女裝裡的 S 型線條,也消弭了男裝裡的陽剛線條,充分 留下身體和衣服之間的空間,身材不同的人,可以穿同一尺寸 的衣服,呈現不同的樣貌;同一個人,也可以穿三種不同尺寸 的衣服,各有不同的特色。

27


Passage to Lo-Jin 演出

作團隊

原著

施叔青

導演

陳煜典

製作人

劉宛頤

編劇

吳明倫

演員

魏美慧、陳彥希、廖家輝、詹馥瑄、李尉慈、辜泳妍、董旭芳

樂師

陳佳雯、廖于濘、賴虹綾、王瓊琦、林世連、劉孟翎、陳曉音

舞台設計

林仕倫

舞台技術指導

劉柏言

燈光設計

王天宏

燈光技術指導

王芳寧

造型設計

張哲綸

服裝設計

蔡浩天(Erichaolic)

服裝協力

惠中布衣工作室

字幕執行

黃彥勳、蔡政霖

舞台監督

藍靖婷

音響技術統籌

雷正光

製作協力

張月華

舞台技術執行

周冠志、葉岫穎、藍舸方、曾擇弘

燈光技術執行

郭蕙瑜、劉怡彤、朱薇婷、蘇筱筠(臺中場) 陶曉慧、陳俊賢(高雄場)

音響技術執行

劉東信(臺中場)、林威蒼(高雄場)

團員協力

葉依婷

平面美術設計

賴佳韋工作室

設計協力

趙子翔、黃郁惠

江之翠劇場 Facebook 粉絲團



30


31




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