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 POST 026

Page 1

26

白先勇 曾道雄 林麗珍 以生命刻劃出 藝術之道


總監的話

Being, Soul, Core 今年歌劇院「遇見巨人」系列以 Being 、 Soul 及 Core 三面向來標籤我們將遇見的巨人。

Being 說「大師之為大師,是無畏而有為」, 4 檔製作的核心人物:白先勇、曾道雄、白建宇與林 麗珍,儘管已「人生 70 ,從心所欲」多年,仍不斷提出創見。本期《大劇報》讓大家看白先勇老師 「大寫」人生,曾道雄老師懷抱初衷半世紀,以及林麗珍老師「化平凡為創意」的百寶格! 以 Soul 喻「直指初心、澄透的作品」也有 4 檔,探訪年輕藝術家們自由心靈的歌劇《波希米亞人》; 因 思 念 而 寫 下《 如 此 美 好 》( 王 靖 惇 ), 以 神 寓 眾 生 相 的《 鯤 鯓 平 卷 》( 明 華 園 總 團 ), 以 及鄭宗 龍從古佛「錠光」發展新作《定光》 (雲門)。在本期雜誌,我們不僅打開明華園總團的老店新戲箱, 更窺見鄭宗龍手機裡私房相簿! 每 年「 遇 見 巨 人 」 總 有「 從 經 典 出 走, 以 衝 撞 表 達 當 代 視 角 」 的 作 品, 我 稱 之 Core , 這 樣 的 作 品 總讓我們再三檢視「經典作品核心價值之所在」。 3 個來自歐洲的劇團:以人與冰塊偶共演的法國 交界劇團《隨處─伊底帕斯的旅途》,捨棄劇場導演,由演員共創經典新繹的比利時無.名劇團《櫻 桃園》,以及廣受好評的肢體劇場法國大網路之子劇團《魚缸小天地》,不論展演形式如何,他們 不羈形式、無懼傳統束縛,說出自我觀點才是王道的當代作品。 有如電影情節、戲劇性起伏的 2020 年讓我們更確知「生活裡不能沒有劇場」、「臺灣創意人才濟濟」 ……讓我們一起遇見「臺灣的巨人」!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26

CONTENTS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報 NTT POST》

中華民國 109 年 9 月出刊

〔遇見巨人〕

〔焦元溥瘋歌劇〕

4

32

從《孽子》到崑曲

我在白先勇老師身邊的日子 8

半個世紀的承諾

曾道雄的西班牙法雅驚奇 12

搖種子 執稻穗 穿著老織錦

為什麼常有荒謬的歌劇製作? 〔一起來歌劇院〕

34

在自然與非自然間 我手拍我思

散寫,鄭宗龍 22

總團長領路 打開明華園總團戲箱

從繪本拉近孩子和表演藝術的距離

閱讀小劇點 親子共讀零句點

林麗珍 物人合一召喚文化身體 16

歌劇導演在想什麼

〔誰是小劇人〕

36

跳脫框架 想像無極限

用創意引觀眾入場的行銷高手

陳勝福揭祕舞台大道具 〔世藝之窗〕

26

從異軍突起到站在城市中心迎接浪潮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發行單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臺中國家歌劇院 發行人|邱瑗 製作統籌|汪虹 張瀞方 謝宜庭 高履芳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 101 號 官網| www.npac-ntt.org 信箱| service@npac-ntt.org 讀者與廣告服務專線| (04) 2251-1777

填問卷 抽大獎

編輯製作|臺灣赫斯特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營運長暨發行人|楊欣怡 編輯總監|葉小綺 特約主編|錢麗安 主編|林婕馨 執編|鄧惟心 封面設計|黃志勳 美術設計|生形設計有限公司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8 樓 電話| (02)7747-1688 印刷|順立印商業設計有限公司 本刊版權所有 . 翻版必究


以生命刻劃出藝術之道

白先勇 曾道雄 林麗珍

2


術的道路有多長?以《台北人》一書奠下華人文學地位的白先勇,40 年前出版的《孽子》

震驚華人世界,40 年來,作品不因時間消褪,反而不斷被翻譯成不同語言,搬演成電視劇、

舞台劇,甚至入選法國媒體的年度全球百大經典書單;從美國教職退休後,他更以一己之力,投 身崑曲的推動,在臺大「白先勇文學講座」教授畢生研究的紅樓夢,更參與《孽子》舞台劇版的 製作,藝術火花四射。 今年 81 歲的音樂家曾道雄,半世紀前為追尋鍾愛的作曲家法雅,毅然踏上西班牙逐夢,向法雅

的妹妹許下承諾,回臺將致力於推動法雅音樂;50 年過去,曾道雄不因時間久遠而淡忘,他孜

孜矻矻於音樂路上,也信守承諾,透過各種形式在臺灣演出法雅的作品。即便年初受困於疫情, 仍以線上直播方式演出《法雅:迷靈之戀

短促的人生》,9 月則再度於歌劇院重演。

20 幾歲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有靈性舞團」的林麗珍,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她從生活日常裡 體驗、自然遞嬗中領悟,一點一滴積累、粹化,形塑出無垢的身體美學,再以臺灣的民間信仰、 宗教儀式為元素,採擷轉化為舞台上深沉、凝鍊、撼動人心的舞作,25 年來只發表《醮》、《花 神祭》、《觀》、《潮》4 部作品,卻以舞超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豔驚世界。

今年,「NTT 遇見巨人」邀請大家與 3 位大師的作品相遇,他們各自以生命演繹藝術,激盪出 無可比擬的藝術震撼。

3


40 年前,白先勇以《孽子》一書在華人文化圈投下震 撼彈;40 年後,《孽子》已被翻譯成 7 國語言,改編 為電視劇、舞台劇,2019 年入選法國《世界報》(Le Monde )100 本世界名著推薦名單。今年正逢《孽子》 出版 40 週年,原訂的舞台劇一度因疫情被迫取消,幸 而在疫情趨緩後得以再度上演。與白老師相交 16 年, 一起攜手推廣崑曲的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 將和讀者分享她眼中的白先勇。

© 白先勇提供 (左)白先勇;(右)陳怡蓁

從《孽子》到崑曲

我在白先勇老師身邊的日子 文 / 陳怡蓁

© Getty Images © 許培鴻 《孽子》劇照

4


一次讀白先勇老師的《孽子》時,

於 是 當 青 春 版《 牡 丹 亭 》 在 南 京 演 出

兩位能幹的秘書,去西方傳經(不是取

我就讀臺大中文系,當時每天追

時,我便專程前往,並且邀請趨勢科技

經喔),一路上妖魔鬼怪還真不少,幸

著《聯合報》副刊的連載讀;在此之前,

在南京的 300 多位工程師一起去觀賞。

好真有菩薩保佑,貴人相助,許多華僑

他早以《臺北人》一書,奠定在華人文

坦白說,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崑曲原來那

觀眾紛紛挺身幫忙宣傳售票、安排新聞

學界的崇高地位,也因為創辦《現代文

麼美,將傳統文化在舞台上展現出來。

採訪、提供宵夜、慶功宴等等,在美國

學》,而成為文壇的領袖之一。《孽子》

我流淚了!那原是我的舊愛,我的初心

連演 1 個月,竟然場場爆滿,順利又轟

的出現格外受到矚目,在藝文圈炸得沸

啊,為何多年來創業,離鄉背井跑天下,

動,完全沒出差錯,而且演出口碑大好。

沸揚揚,那時「同性戀」仍是禁忌的話

離它那麼遠?

觀眾一半是華人,一半是美國戲劇界的

名師、學生、劇評家……我看到他們的

題,以白先勇當時的文學地位,加上又 是將軍之子,卻勇於誠實面對自己,為 同志發聲,讓我對他除了文學的崇拜, 更添一層對他人格的敬佩。從此我成為 他忠實的粉絲。

白老師水袖召喚 攜手將崑曲推向世界

白老師說他推廣崑曲不是為了演一齣

震撼與感動,深覺藝術是超越了國籍與

戲,而是想藉由崑曲的推動,讓大家重

民族,引領人回歸對於真善美的追求。

新認識中華文化,而融合了文學、音樂、 舞 蹈 與 戲 曲 之 美 的 崑 曲, 直 接 觸 動 人

接著在 2008 年,我們又去英國倫敦沙

心;尤其是湯顯祖的《牡丹亭》愛得死

德勒之井戲院演出,挑戰莎士比亞;去

去又活來,也同時傳達了中華民族的情

希臘演出,挑戰古希臘戲劇。歐洲劇評

與美,一往而深,他說:「我承襲古典,

人的嚴苛眾所周知,首演時我們真的很

大學畢業後,我赴美留學,轉讀資訊科

原汁原味,但是引入現代劇場的觀念。

緊張,不知道劇評家會如何評價,沒想

學,後來與先生張明正一起創辦趨勢科

我要創造一個藝術的高標準,讓觀眾建

到隔天一片好評,第 2 週的票瞬間搶購

技,文學已經變成遙遠的夢。誰知老天

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我聽了真是感

一空。這次的巡演,讓我發現開一扇窗,

總是巧安排,就在 2004 年,白老師拋

慨萬千,我們這一代的知識分子,年少

讓歐美人士看見東方藝術的重要。我總

出崑曲的水袖,將我一步步引回古遠的

時多數聽的是西洋流行歌曲,看的是好

相信這個世界必須東西平衡,而這兩、

夢境中。那年在余秋雨首次來臺演講的

萊塢電影,說話還要摻雜幾句英語才顯

三百年來已經嚴重傾向西方。

場合裡,白老師受邀擔任引言人,我有

得有水準,似乎覺得自家的文化不入流;

幸被安排坐在他旁邊。那是我第一次看

後來去美國讀書、定居,急於融入西方

我跟著白老師,想把中華民族的藝術、

見偶像,差點沒跪下向文學大師朝拜!

社會,追求西方所謂的時尚,忘了自家

文化與哲學介紹給西方,或許有助於扳

我趕緊捉住機會表達傾慕之情,並且自

後院有好大一個寶藏呢!

回一些平衡。這些年來,我也總是在趨

趨勢科技是做防毒軟體的。」當下真有

青春版《牡丹亭》讓我徹底體悟到,如

國家的員工與客戶,介紹中華文化藝術,

受寵若驚的感覺,而且驚訝於老師的與

果沒有機會接觸,就不知道崑曲是這麼

有時講述莊子的寓言故事,有時現場請

時俱進,如此 update !連當時最新的

美,而且是東方獨具的美。帶著一股贖

音樂家彈奏南管音樂,也曾把京劇《三

軟體科技都知道。

罪或說反省的心理,我主動跟白老師提

岔口》帶去新加坡和日本演出,總是博

議, 希 望 協 助 他 把 崑 曲 推 到 全 世 界 演

得滿堂彩。

我介紹。誰料白老師竟然說:「我知道,

勢科技的全球大會上,向來自 60 多個

我問白老師,為何《樹猶如此》之後未

出。 我 們 將 目 標 鎖 定 歐 美, 第 一 站 就

見新作?他說:「有啊,我編輯出版了

是 美 國 加 州 大 學 的 4 所 分 校, 包 括:

有位法國同事告訴我,不需要藉助英文

一本《牡丹還魂》,我寄給妳看看。」

UCLA、UC Berkeley、UC Irvine, 以 及

字幕,單就聲音與動作展現的情感,就

接著熱情地述說他推動崑曲青春版《牡

白 老 師 任 教 的 UC Santa Barbara, 我

令人深受感動。因為那個美就在眼前,

丹 亭 》 的 演 出, 忽 然 來 一 句「 妳 不 是

和白老師帶著簡報檔和精華演出影片,

超越語言,直搗人心。

中 文 系 畢 業 的 嗎? 你 一 定 會 喜 歡 崑 曲

一一拜會各校劇場經理,一搭一唱,加

的!」我又再次心驚,怎麼他都知道?

上加州大學楊祖佑校長的斡旋,終於克

後 來 白 老 師 果 然 寄 了 簽 名 的「 牡 丹 還

服萬難,排定連續 4 週的演出。然而辛

魂」一書給我,他重然諾,從不忘記答

苦的事還在後頭,帶著 80 幾個人的大

應過的事。

戲班子出國巡演,他們大都是一輩子在 蘇州,從未出過國的年輕演員、樂手與 行政人員,辦護照、搭飛機、克服時差,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 200 場之後,白 老師決定放手讓蘇州崑劇院自立更生, 繼續保持高水準演出,我們也暫時輕鬆 了一些。但我依舊時時纏著白老師,他 身上有太多動人的元素,總想把它挖出 來,跟更多人分享,傳承下去。

還 要 提 防 著 有 人 偷 跑 …… 狀 況 多 不 勝 數,白老師像唐三藏帶著屬猴的我,與 5


© 許培鴻 《孽子》劇照

© 許培鴻 © 天作之合劇場

6

《孽子》劇照,張耀仁


白先勇文學講座 留駐紅學大師經典

重演《孽子》體驗真摯永恆之情

我與白老師都是獅子座,農曆生日相差

從創立《現代文學》、復興崑曲到發揚

2019 年臺灣通過同婚法案,同年法國

7 天,那幾年的暑假,我總是從洛杉磯

紅學,不管做什麼事,總有一群人圍繞

《 世 界 報 》(Le Monde ) 挑 選 了 100

開車去聖塔芭芭拉,與老師一起在海邊

著白老師,心甘情願順著他的心意去共

本世界名著,《孽子》名列其中;今年

餐廳吃海鮮、喝白酒慶生。有一次看到

同完成夢想。他是明月,眾星拱繞,但

則是《孽子》出版 40 週年。這本誕生

他家倉庫裡堆滿了書報雜誌與講義,靈

他永遠把功勞歸給共事的夥伴們,從來

於 40 年前的書,如今已被譯為 7 種語

機一動,討求他在加州大學講授 29 年

不 會 遺 漏 任 一 個 感 謝 的 對 象, 真 心 誠

言發行,也分別改編成電視劇、舞台劇

的《紅樓夢》講義,想要帶回臺灣出版。

意,讓人覺得一切付出都不是付出,而

演出,我也從當年大學生出於對同志世

誰知他說他退休那天上完最後一堂課

是收穫。

界的好奇,經過歲月的淘洗,讀出白老 師的《孽子》,書寫的其實不僅是同志

後,覺得從此海闊天空,自由了,要全 心去復興崑曲了,就把紅樓夢手寫講義

白老師常說,文學是「大寫」的,因為

之愛,而是人類普世的情感,包括父子

如天女散花般撒了一地,後來也不知道

文學能夠讓人產生反省,對生命有所省

之情、朋友之情、手足之情,乃至於文

思,明白此生為何而來。與他認識 16

中攝影師、教頭等,對青春鳥的憐愛之

年,我充分感受到他對文學、崑曲、對

情。

丟哪兒去了,著實令人扼腕啊。 白 老 師 總 愛 調 侃 我 說,「 怡 蓁 很 能 成

一切美好事物的堅持,連帶也影響我在

事,想做的事沒有做不到的。」我可不

趨勢教育基金會的策劃方向。

2014 年《孽子》舞台劇首演,奚淞老師 就說此劇實為「借他人的靈堂,哭自己

想辜負了自己在他心中的這個評價,於 是在臺大捐贈「白先勇文學講座」,我

以崑曲來說,為了培養年輕藝術家們,

的滄桑。」當年我也是每看必哭,特別

跟白老師說,你在美國教洋學生《紅樓

白 老 師 當 年 在 製 作 青 春 版《 牡 丹 亭 》

是劇中父親喪禮那一場戲,總讓我思念

夢》,反倒是臺灣學生都沒機會受教,

時,邀集了臺灣一時之選的各領域藝術

起往生的慈父。今年經過疫情之亂,幸

硬是邀請白老師回臺教授《紅樓夢》,

家──奚淞、董陽孜、王童、王孟超等

好又能順利上演,我想帶著年輕的朋友

整整 120 回、連續 3 學期,每堂課除了

人,共同協助、培育蘇州崑劇院;現在

一起去觀賞,享受文學的洗禮,領會悲

滿額 400 名的正式學生,還有許多校外

趨勢教育基金會也特別著重扶植臺灣在

天憫人的真情。

旁聽生,包括周美青女士。不僅留下完

地的青年藝術家,比如三個人樂團、隨

整的影音紀錄,放上影音平台,也集結

心所欲國樂團,戲曲方面有國光劇團青

白先勇總也不老,因為他的情與美是永

出版;後來還促成時報出版社隆重出版

年軍、興傳奇青年劇場、唐美雲歌仔戲

恆的動人。

了程乙版《紅樓夢》全本 3 書,以及《白

團的閃耀青年團,以及薪傳歌仔戲劇團

先勇細說紅樓夢》。

的子弟團等年輕團隊,都是我們合作的 對象,我希望學習白老師無私的精神, 讓青年藝術家成長,讓美好的在地藝術 發光發亮。

NTT 遇見巨人 白先勇《孽子》2020 經典重返 10.3 Sat. 14:30 10.4 Sun. 14:30 大劇院

© 許培鴻 《孽子》劇照

7


半個世紀的承諾

曾道雄的 西班牙法雅驚奇 文 / 李伯儀

半世紀前,當臺灣人對「西班牙」的認識大抵停留在作家三 毛的大鬍子老公荷西時,大學剛畢業的曾道雄便迫不及待地 奔往西班牙,追尋鍾愛的作曲家法雅的身影。短短一年的留 學,種下他日後 50 年致力推動法雅音樂的種子。

8

© 台北歌劇劇場提供


19

69 年的西班牙,還不是臺灣人

法雅領路 奇蹟發生

留學的熱門國家,但是現年 81

歲的國家文藝獎得主曾道雄,一心嚮往

曾道雄說,自己是先寫好《法雅傳》,

曾道雄說,那天他和所有的遊客一樣,

能夠追尋他所鍾愛的作曲家法雅,便於

帶著一種求證的心情,到西班牙皇家馬

到旅遊中心詢問法雅的家在哪裡,「他

大三開始學習西班牙文,醞釀前往這個

德里音樂學院留學,「當時我帶的錢很

們要我去戶政事務所問比較清楚,結果

神祕國度的旅程。

少,語言也不是那麼流利,但還是想去,

我真的跑到戶政事務所詢問,找到一間

而一切的奇蹟就這麼發生了。」

鐘錶店,和法雅是遠房親戚,接著才再

他說自己年少時,就對西班牙充滿了幻

找到法雅胞妹的家。」

想,但大部分的印象,還是從電影而來,

1969 年,曾道雄抵達西班牙南部安達魯

「那時在電影裡看見佛朗明哥舞蹈、鬥

西亞後,先到加的斯大教堂地下的法雅

法雅的妹妹名為卡門,當時已是行動不

牛士,都非常喜歡,等到我發現偉大作

墳墓,「去憑弔我景仰的大師,當下非

便、80 多歲的老太太,起初,曾道雄求

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 y Matheu,

常感動,我在那裡告訴他,總有一天,

見,沒獲得允許,後來他拿出他所寫的

1876 - 1946)的時候,我才看見西班牙

我要在臺灣演出他的作品,後來我輾轉

《法雅傳》,法雅家族的人很感動,因

真正的經典,他的音樂在 20 世紀裡,

到一座充滿酒香的城市赫雷斯,沒想到

此協助安排他和法雅的妹妹見面。

可說是獨領風騷。」

有機會遇見法雅的妹妹。」

© 陳柏瑋 法雅舞劇《迷靈之戀》(El Amor Brujo )

9


一生一次的會面 和音樂的約定

藝術家必須在舞台上打磨

「我永遠記得,她年紀很大了,卻還是

法雅的《迷靈之戀》和《短促的人生》

有限,沒有太多玩樂的時間,但我永遠

盛裝打扮與我見面,我走進他們家,看

可聽見法雅廣大的胸懷,「裡面有西班

記得從音樂學院放學回家,會經過的西

到桌上有杜卡(Paul Abraham Dukas,

牙佛朗明哥、民族音樂,還有北非人、

班牙廣場、皇宮,看見唐吉軻德(的雕

法 國 作 曲 家 1865 - 1935)、 德 布 西

吉普賽人的音樂,大家認為的佛朗明

像),沿途走著的整潔風景,還烙印在

(Achille-Claude Debussy,法國作曲家

哥,就只是單一的佛朗明哥,但是其中

我的腦海裡。」

1862 - 1918)送給法雅的禮物,都擺在

卻有很大的創造性,在傳統裡蘊含著現

那裡,這種音樂的交流與傳承,感覺很

代元素,並融入真實生活,還有很多即

特別,也很感動。」當下,曾道雄向法

興的成分。」

對西班牙留學經歷輕描淡寫的曾道雄, 卻被那一年和法雅妹妹的會面,深深地 烙印了一生。

雅的妹妹許下承諾,希望將來若有能力, 要在臺灣演出法雅的作品,「她年紀很

在西班牙求學的曾道雄,雖然僅有短短

大了,見面時間不長,我也一時忘了要

一年,但他說自己在那一年,非常專注

拍照,但這件事一直記在我心裡。」

地學習,「我知道自己在西班牙的時間

當晚曾道雄坐了 12 小時的慢車,回到馬 德里。法雅的妹妹在和曾道雄見面過後 兩年,於 1971 年離世。而對法雅和他 妹妹的承諾,曾道雄不曾因為時間久遠 而淡忘,反倒成為他一生的信念——推 廣法雅歌劇作品,真正演出一名作曲家 的作品,因此顯得意義非凡。 曾道雄說,他始終相信,音樂必須要實 踐,製作法雅歌劇,除了實踐對法雅胞 妹的承諾,同時能提供演出者一個磨練 實力的平台,「所有的藝術家都要在舞 台上成長,這是我 50 年來從事指揮、歌 劇工作的信念,透過一次次的排練、表 演,打磨作品和累積實力。」

NTT 遇見巨人 法雅歌劇《迷靈之戀 短促的人生》 9.26 Sat. 19:30 9.27 Sun. 14:30 大劇院 © 陳柏瑋

10


搭公車 鑽小巷 就有魔法

薛喻鮮的馬德里不思議 文 / 李伯儀

在《迷靈之戀》劇中飾演女主角的舞者薛喻鮮,畢業於西 班牙馬德里皇家舞蹈學院,她說,不管是《迷靈之戀》還 是《短促的人生》,故事劇情聽來非常不可思議、不符合 邏輯,但一切卻又有可能真正發生,反應了吉普賽式的狂 想,以及西班牙南方風情,更凝鍊成濃得化不開的西班牙 獨特音樂與舞蹈。 © 精靈幻舞舞團提供

12 歲就到西班牙留學的薛喻鮮,在西

說,整座城市最讓她著迷之處,在於小

班牙 8 年期間,因年紀太小需要有合法

巷弄。 薛喻鮮說,在巷弄之外,她最喜歡馬德

監護人,為此,她輾轉搬了 9 次家,寄 人籬下的日子,讓她更加保持專注,生 活就是上學、練舞、跳舞。

舞蹈裡的跺腳、頓地都是生活

到跳蚤市場探險 收藏回憶

巷弄裡遇見小確幸

里週日的跳蚤市場,「跳蚤市場的排隊 人潮非常長,其中有一條街,專門賣藝

「我很喜歡西班牙的小巷子,在特殊的

術品、雕塑品、古老的畫作,或新生代

設計之下,整座城市的巷弄都連結在一

創作者的畫作,什麼都有,價格也合

起,四通八達,很適合散步和走路,一

理。」薛喻鮮說,每回到跳蚤市場,都

「一開始語言不通,一切不是那麼順

鑽進去,很可能會遇見小藝廊、小咖啡

是媽媽到馬德里看她,她才有機會去逛

遂,無法表達自己要什麼,加上親人朋

廳,很舒坦。」

逛,「我有很多收藏品,都是來自西班

友都不在身旁,卻也逼出生存的潛能,

牙跳蚤市場,裡面有我和媽媽一起的回

學著融入環境,想要什麼,盡力開口說

薛喻鮮說,自己在異鄉並沒有太多朋

出來!」薛喻鮮說,她把想家的情緒放

友,多半時候都是獨處,因此,有更多

在跳舞上,特別是西班牙舞蹈,需要跺

感受馬德里的機會,「有次週末,我突

馬德里教會薛喻鮮的事,除了西班牙傳

腳、頓地的動作,讓她可以宣洩生活上

發奇想,搭上巴士在馬德里繞了一圈又

統舞蹈,還有真實的生活,熱情如火又

的不順,也從中更加體會到西班牙舞蹈

一圈,覺得好驚奇、好開心,可以看見

感性的藝術,與真切的現實,都是薛喻

的精髓,就存在生活的喜怒哀樂裡。

這座城市不同的角度和風景,這樣繞呀

鮮的體會。她說:「我在學校裡看見如

憶。」

繞的感覺,像是在為馬德里搔癢,我覺 「很少有人願意擔保 12 歲未成年少女,

何做一名真正專業的舞者,老師們讓我

得很開心,但是媽媽聽到覺得很難過,

看見他們身上有一種面對舞蹈,專業而

我感覺自己像顆皮球般被踢來踢去,一

心疼我用這種極簡的方式旅遊,但我覺

謹慎的優雅氣質,是一種此生無論如

直住在別人家,我學會把自己管理得

得這樣很好,當下非常快樂。」

何,都會與舞蹈同在的狀態;另外在找

很好,被迫長大,不希望成為別人的麻

工作的過程中,幫同學代教舞蹈課、到

煩。」

舞團跳舞,更體會到要讓別人認可你的 專業,最重要的就是持續累積經驗,踏

在西班牙的薛喻鮮很少煮飯,她把飲食

實地打磨自己,才有真正的實力,那才

降到最簡單,「一套現成的沙拉、橄

是作為一名舞者無可取代的事。」

欖油、鹽巴和醋,就可以吃一餐,或 是麵條加上番茄醬罐頭,長條麵包加雞 肉片,簡單卻美味。」因到處搬家,薛

© 陳柏瑋

喻鮮幾乎住過馬德里大部分的地方,她

法雅排練照

11


搖種子 執稻穗 穿著老織錦

林麗珍 物人合一召喚文化身體 編舞家林麗珍創立無垢舞蹈劇場後,推出的每一齣舞作都躍登國際重要舞台,令歐美人士驚豔並認識她獨特的 東方美學。《花神祭》取材來自大自然,與生命中的各細節,這位與靈魂直接對話的重量級編舞大師林麗珍, 與無垢舞蹈劇場,將首度到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 文 / 羅苑韶

進林麗珍的住家,很輕易便被色

收藏老布織品 種子 銀飾

望山看雲 靈感湧現

彩和聲音包圍,待上幾刻鐘,感官

與物對話 啟動想像力

打鼓 吟唱 自創語言

展現的彩色天地、編舞家手搖種子、口

林麗珍打開一件一件來自中國少數民族

聲音對她來說,一直很重要。「我對聲

中頌念吟唱,或打手鼓傳出的聲響,攪

的收藏服飾,引導人欣賞,自己一面禁

音很有感覺。在我生命中,影像、聲音

動人們內裡蠢蠢欲動的原欲情感,讓人

不住讚「美啊!」在這些衣裙縫製手法

會自動跳出來浮現意識。」她說:「做

體會她訓練舞者除了肢體,還在召喚釋

中可看到智慧、文化,有時可能因材料

《觀》(2009)的時候,一直有聲音盤

放個人內在,擺脫制約,催化本我成形。

不足逕行拼接混搭,就地取材、因地制

旋,在周圍一直轉。」她彷彿重回自己

宜。這些收藏在她身邊 20 多年的麻料

創造的那個亙古的世界,祖靈和兩兄弟

自動受啟發。那些難以複製的老布織錦

被 歐 洲 文 化 電 視 台(ARTE) 在 2002

絲織衣飾,浮現少見的圖騰式線條;在

說話,弟弟 Samo 決定為了白鳥和哥哥

年推舉為世上最重要的編舞家之一、國

繽紛色彩中圖案組合方式充滿眾多令人

對抗,「Imagu(林麗珍自創語言)你

家文藝獎得主林麗珍,對訪客展示收藏

讚嘆的細節。她不時取出摩挲欣賞,還

忘了你的誓言嗎?」林麗珍敘事時聲音

的老布織品,好幾件千褶以上的百褶

說每次拿出來看,都能刺激不同感受,

起伏變化,有演廣播劇的張力。她自創

裙,被編舞家用在作品《觀》、隨舞團

穿上後「一邊開心、一邊跳舞」,與美

的語言那樣有說服力,幾乎讓人誤以為

應邀到巴黎演出時,讓國立夏佑宮劇院

麗收藏物對話,啟發無窮想像力。

是她早年到原住民部落親近原民音樂舞

(Théâtre National de Chaillot)負責服

蹈時學來的。其實,《觀》舞作裡所有

裝的工作人員驚呼「犯規」,大嘆這根

「我的舞用『物』來帶人,物已成為一

本是應收藏在博物館的物件。

個角色。舞者面對物件要謙虛,不然會 被物控制,整個人沒法靈活。要達到靈

語言對話都是她創造出來的。 說到《觀》的音樂是她在永和住家發展

活,舞者和物二者融在一起,有加乘好

出來的,從 8 樓眺望出去的視野,看得

幾倍的功效。」林麗珍自己擔綱負責舞

見遠方山線、雲的變化,「到了傍晚,

者造型視覺設計,一件染色漿挺的百褶

高高低低的飛鳥像音符。」她對著山吟

裙,讓她翻轉繫在頭上作為頭飾,珍藏

唱,靈感源源不絕。感覺來了,需要相

的物件在舞台上成為獨一無二的角色。

對應的音樂。這時,她起身走向一面老 鼓,拍打邊鼓一面說,鼓的聲音會帶著

她兩手隨意不知從哪裡各取來不同種

你走。她唱起彷彿遠古人類的吟唱,要

子,一串黃花夾竹桃的種子變成節奏聲

帶人走向遠方,她隨時可在身邊營造出

響、一把豆科植物種子搖起來發出細碎

一個小劇場。

聲,林麗珍把脖子上的領巾綁在額頭 上,搖擺碎步跳起舞,像薩滿(註一),嘴 裡發起不知名聲響「Pa—Sa—。」 12


© 詹朝智

© 詹朝智

少年時立志學舞,林麗珍所有專業訓練

© 詹朝智

養成都在臺灣。她先以個人編舞家的身 分發表作品,亦曾擔任電影編舞。1995 年 成 立 無 垢 舞 蹈 劇 場,1998 年《 醮 》 躍上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正式邀請節目;

2000 年《花神祭》在臺北國家戲劇院首 演,同年應邀到法國里昂雙年國際舞蹈 節,而後陸續巡演西班牙、義大利、德 國、奧地利、墨西哥等地;《觀》在臺北

© 詹朝智

首演後,去了巴黎夏佑宮和俄羅斯契訶 夫國際劇場藝術節等地;契訶夫藝術節 去年又邀請《潮》 (2017),《潮》赴俄前 已到過加拿大演出。無垢每個作品在海 外演出的場次不亞於在臺灣的演出。 創出獨特舞步和個人美學風格,林麗珍 年輕時亦曾困惑,思索我們的身體究竟 失去了什麼?進而追索文化身體的面貌。 她描繪的文化意義較像蓋亞(註二) ,所有 人來自同一祖靈,只是在每個區域出現 各別文化形式。當她欣賞、並和來自地 球另一角落的手藝品(Artifact)對話時, 她體會到職人的態度和安靜;撫摸這些 手工織品時,感受到時間流和動人的生 命力,從中獲得文化力量的挹注。

註一:薩滿被視為是掌握神祕知識的人, 有能力與屬靈世界溝通,能揭示疾病和 厄運來由。 註二:蓋亞是古希臘神話重要女神,是 諸神及包括人類的萬物之母。蓋亞現在 常被拿來作為地球的擬人化。

© 詹朝智

13


把自己視同種子

向大自然說謝謝

找到身體適合施展的方式

《花神祭》引人思考生命與環境

她看待身體的方式,強調「要很誠懇的

作和音樂的不同聲響,形容現場野性迸

國 表 藝 3 館 今 年 共 同 主 辦 巡 演《 花 神

面對身體裡面的聲音」。舉種子為例,

發,那是她自大自然召喚來的神奇力量

祭》,令林麗珍回想起《花神祭》創作

每顆種子各有其表情體態,種子誠懇地

嗎?不是的,她說:「這是舞者召喚自己

發想階段,她當時感覺臺灣的氣味,應

慢慢打開,各自發展成不同植物,各自

內在,激發出身體裡原始的部分,打開

該要有花香,於是設想跟植物有關的作

成為世間的美。她說身體不應落入既定

並釋放自己。」打破既有模式,超乎個

品,依循四季講生命輪迴,花開花落之

模式,而我們應當把自己視同種子,找

人意識,是最難的部分,但編舞家堅持,

時祭典開始,「這是向大自然致謝的祭

到合宜的施展方式,像種子找到適合的

要打破舞者自身原本的拘泥,讓他們真

典」。她透露原本想提議重演《醮》,

土地、適合的環境和氣候,才能豐滿、

正自在,練就十足的專注力,才能真心

回歸到舞團的初始開端;或「天地人三

有朝氣長得好。

揣摩角色,將角色淋漓盡致表現出來。

部曲」的終篇《觀》,但國表藝 3 場館

她要求舞者的素質要「有感覺」,「身體

舞者訓練如此重視感官開發,沉靜的林

發全球疫情、人類不得不檢視和自然環

只是四肢運作,讓你有感情的是所有生

麗珍同時重視舞者要建構包括個人身體

境的關係之後,林麗珍恍然明白為什麼

活片段小細節,而生活就在大自然裡。」

及生活層面的秩序。舞者要了解脊椎,

是《花神祭》。她以《花神祭》向大自

從尾閭、尾椎、薦椎、腰椎、胃椎、胸 從訓練舞者的方法,可看出林麗珍的劇

然說謝謝的心願,此時對應環境問題讓

椎、頸椎到頭,動作延伸到四肢,然後

場哲學。她著重訓練舞者的空間感,以

世人更容易暴露險境的現實,凸顯出人

連結到外在空間,身體的波動才能在空

及對環境細節的感受,直接帶舞者到樹

在大自然裡應學會謙卑的重要性。她也

間裡伸展開來。

不約而同選上《花神祭》,自從春天爆

林,舞者穿越樹林的過程,周圍有樹、 腳下有石頭、草,動作必須因應周圍實

偌大的舞台,林麗珍以直接訴求靈魂的

物。經歷這番訓練,舞者手伸出去時動

溝通方式,打造一個魔幻世界。她說,

作會有質感和感情,同時能體會空間感。 © Marinette Delanné

觀看舞蹈或其他劇場演出,最棒的不是

著手為 2020 版本 調整一些細節,盼能 集中祭典的力道,引人思考生命流轉之 間,人無法留住什麼,唯一可以留下的遺 緒,是讓環境更乾淨。

了解台上故事,「故事在劇場不重要, 《花神祭》則是帶舞者去海邊。利用晚

林麗珍今年 70 歲,從首發作品至今創作

重要的是要能觸動台下觀眾,讓他們走

上,在沙灘上升起營火。海潮拍岸聲響

50 載。大自然一直是支持她創作靈感和

進那個時空,自行創造出抽象的想像空

很大,林麗珍自己打鼓,琵琶樂手也在

取材來源,她謙稱持續向大自然學習,

間。台上台下靈魂交融,一起進入時光

大海浪潮聲中彈琴。鼓聲、浪潮聲、加

面對大自然這個創作者,只有讚嘆再讚

軌道,這是最好的狀態。」

嘆。再次以種子做比喻,她說,如同種

上土地溫度的醞釀,眾舞者在沙地裡跑 到接近瘋狂,又叫、又哭、打滾。樂手 將琵琶弦都彈斷了,手上還繼續彈撥動 作……林麗珍口中發出很多描述節奏動

子隨時間改變風貌,無垢的舞蹈也一樣, 隨時間進行有層次的改變,這是在日夜 恆常節奏下,緩慢累積質地的轉變。這 位將時間感印刻在心裡和身體裡的編舞 家帶領的無垢,身體質地隨空間、隨大 自然演變,到底那會是什麼樣貌呢?細 微的感受就在舞者步行和呼吸間。

NTT 遇見巨人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11.28 Sat. 14:30 11.29 Sun. 14:30 大劇院 14


© 金成財 《花神祭》〈春芽〉

15


在自然與非自然間 我手拍我思

散寫,鄭宗龍 文 / 陶維均

鄭宗龍愛拍照,曾買專業相機拍個不 停,現在卻單純僅用手機,他拍工作、 排練、巡演路上風光;拍不工作時吆 喝朋友深夜上山,躺在大自然裡感受 到的樹、水、雲影,再以修圖軟體修 出當下心境。新作《定光》有取自錠 光佛的寓意,也暗含自然光影的因子; 這一期,我們從攝影,窺看鄭宗龍的 日常手拍,積累成可觀的創作養分。

「我

最近把房子賣了。」鄭宗龍說。

鄭宗龍的舞作時常探討身

聲如何在場

舞作取名《定光》,他卻決心挑

上 發 生,《 十 三 聲 》 舞 者 甚 至 曾 懷 疑

戰居無「定」所的生活,長租三芝山上民

自 己 真 能 在 台 上 亂 吼 亂 跳?「 但 我 心

宿,離最近的便利商店 10 分鐘車程。每

裡 想 的 其 實 是 小 時 候 看《 百 戰 天 龍 》

天順著山路滑水道般滑進燈紅酒綠大染

(MacGyver )的身體經驗。每次片尾曲

缸;入夜,像巡狩收操的鷹回到山腰的

出來,我就會自創歌舞在電視前吼跳。」

巢,甩甩翅膀,乾濕分離回到暫時的家。

童年經驗影響,小時往自然跑所以現在 嚮往山海,從山居生活找自己;小時愛

個性矛盾 時不時找石頭砸自己的缸 鄭宗龍愛水也怕水。愛水,常將水光瀲 灩做為劇場燈光效果,與林強論創作也 常約八里渡船上;怕水,恐餘生身陷染

自編唱跳,長大成了職業編舞家,仍未 忘童年無拘束唱遊,原來每齣舞作其實 都是部尋龍記,最核心的命題是尋找。

新作《定光》讓舞者從爬山開始

缸,因此像幼年司馬光上山找石頭,砸 自己生活的缸。

「有人說我的舞作跟音樂關聯很強,其 實我不會任何樂器,唯一會的鋼琴曲是

「我想測試自己能不能接受山居生活,

學聲樂的姊姊手把手教的《愛的羅曼史》

住到更自然的地方自給自足。」鄭宗龍

(Romance De Amor )。小時候,父母

逐漸厭倦每天按大廈電梯、收包裹、訂

下班後擁有電視的完全管治權,我跟著

外賣反反覆覆的日子,「我認同『心遠

老爸看了好幾年《豬哥亮歌廳秀》,文

地自偏』這句話,但自知程度不到,在

夏、豬哥亮、洪一峰……這些人的身體

都市像跑圈圈的老鼠。當然,經營一座

和聲音一直在我心中。」雙親雖忙,但

劇院舞團沒辦法說走就走,但我渴望創

絕對把最珍貴的時光留給家人相伴,每

作和我嚮往的生活能接軌……。」自承

次過年訪完親戚就開車玩臺灣,「我爸

個性矛盾,境與人,自由與限制,從眾

開一台老福特,車上插兩支麥克風,沿

或獨行,「比如說住山上其實超不環保,

路邊唱 1970、1980 年代閩南語歌曲邊

不開車根本上不去,但電動車目前我也

環島。可能因此我長輩緣很好吧,老歌

買不起……我就這樣來回矛盾。」

我都很熟。」

聽愛山人說過,上山不難,難的是決心

《定光》除了實驗更多元的舞蹈發聲

下山。鄭宗龍知道自己在山路上,上或

生方式,鄭宗龍更希望舞者跟他一起找

下還未明朗,但他真心愛大自然,山居

各種可能。進排練場,舞者第一項功課

歲月也多少減緩了心裡那股實驗室跑圈

是坐著聽,其他干擾都迴避,等心漸靜,

圈老鼠的焦慮,「我最近很愛聽大自然

NTT 遇見巨人 雲門舞集 鄭宗龍《定光》

引大家聲音冥想,圍圈發聲對應像複音

的聲音,不像聽一般音樂隨著旋律變化

梵唱。鄭宗龍也讓舞者練習模仿自然聲,

心境,自然聲沒負擔。有時吃完晚飯,

10.24 Sat. 14:30 10.25 Sun. 14:30 大劇院

「大家眼歪嘴斜,試著模仿自然裡的蟲

坐在民宿院子聽整晚蟬叫,分辨不同蟬

鳴鳥叫,閉眼一聽,真的很像置身自然

種,問自己這時該跳什麼舞?」

裡。」

© 陳藝堂

16


© 張元植 雲門舞者為新作《定光》 一起爬合歡山 ,向自然學習,尋找新身體。

《定光》也帶舞者爬合歡北峰。一方面

己體力好像變好了,回城市之後恍若隔

國駐村,把半年補助存作旅費,從東岸

許多舞者的工作因疫情暫停,較有時間

世好幾天。」

開車到西岸體驗傑可.凱魯亞克的《在

參與排練場外的活動,再來因鄭宗龍認

路上》,「到大峽谷的時候一拿起相機,

為向自然學習有其必要。一輩子跳舞的

「我習慣一個流域釣一兩隻,就往下個

突然發現一路上都在取景、找角度、拍

身體穿上限制頗多的登山鞋、攀岩鞋,

流域移動,逆流而上溯溪而釣。某次急

照,好像錯過了當下真實的體驗。於是

反而能在障礙中尋找新身體;穿過艱困

著趕路,被魚鉤纏住手指,是最深刻的

我把相機收進背包,回臺灣就送給同事,

地形看到的開闊風景,也讓舞者得以重

回憶。」鄭宗龍難以抹滅的溪釣經歷不

從此沒再擁有相機。」

新思考動作

是漁獲,而是面對自然的恐懼,「天黑

舞蹈之於自己的關係。

了,周遭溪水林聲轟鳴,插進食指的倒

現在他用手機隨拍,特愛反覆修圖的過

大山大海給身體的感受與在都市排練完

鉤卻怎麼都拔不出來,搞了十幾分鐘才

程,把實境變想像畫面。「我會先用內

全不同,這點鄭宗龍從小就知道。

脫身,手指也脫了一層皮。」無論走山

建軟體、再用 Instagram 修一遍,好像自

游海,印象至深的卻是揮之不去的恐懼,

己能『干預』什麼的感覺。」他也嘗試

出走,與自己、大地對話 有次演出結束,自己織了一張心網把自 己困住,狀況不好,訂了臺東的民宿狂 睡 3 天,睡醒,執意徒步走到花蓮。先 走臺 9 線,從臺東到瑞穗,跨過海岸山

「縱使那條我 15 歲就跟爸走的古道,現

關閉社群媒體,但現在身處自然,行為

在每次打頭陣走第一,還是怕;野營時

自然而然,他用社群記錄生活,也像線

我喜歡躺樹幹休憩,睡前也總是一陣害

上攝影展,「我編舞不會從攝影角度思

怕;站在磯石海釣,大浪撲來儘管離我

考,但劇場原本就是個框架,演出在框

一段距離,好恐懼。」

架中流動、發光,無論作品內裡的光或 場景實際的光,這是我不斷思考的。」

脈,再沿著臺 11 線到花蓮,一雙破鞋、

「為何害怕自然?除了敬畏,更怕自己

一雙眼睛,一支拐杖、一支手機。「沿

太渺小吧。」

途我跑去秀姑巒溪泛舟,因為只有自己, 所以必須和陌生的一家人同船,他們也

這次的音樂設計林強與張玹,跟鄭宗龍 一樣習佛許久。他們在佛書讀到一尊出

從框內到框外 用修圖反應當下心境

納悶這人孑然一身是怎麼了。」鄭宗龍 笑說,「衝到溪口一出海,一座石碑寫

鄭宗龍關鍵字如果要挑一個反白粗體標

著『人定勝天』,我心裡想的卻是『莫

記──矛盾。愛自然與怕自然不違背,越

與天爭』。」

是默念「心靜自然涼」反而越靜不下來越 燥熱。「我常自我矛盾,生活跟創作能否

「我的野營裝備就是睡墊和睡袋睡覺用,

更真實靠在一起?其實很羨慕農民日出而

衛生紙和沙拉油生火用;釣竿是必備,

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不被時鐘限制

缺一把獵刀還在找。」鄭爸喜歡釣魚,

而是根據節氣運作。農人作息並非休閒,

一家人常去鄭媽老家附近滿月圓園區的

而是將勞動做為工作換取生存所需。無論

近山野營。鄭宗龍大學加入登山社,但

透過編舞或是其他方式,比如搬到山裡,

童年全家入山溪釣的回憶依然是最容易

我的職業能不能跟大自然有更深的連結?

上鉤的回憶之魚,「我是野溪掛的,沒

但現實面我早已習慣都市生活的一切,工

有水就好像少了什麼。溪谷很美,風景

作型態也無法遠距離。」

轉個彎就不同,甚至攀上一顆石頭看見 的地貌就截然不同。我現在每年仍維持 5

高中選修攝影課,第一台單眼第一張黑

次以上的溯溪釣魚,背二十幾斤覺得自

白底片拍的是陽明山彩色玫瑰花。後來

生時大放光明的古佛「錠光」,決定以 祂為舞名,拿掉「金」邊以示對神祉的 尊重,「取名《定光》,希望能有『在 當下透過肢體和聲音綻放自我的光亮』、 活在當下的感覺。」鄭宗龍努力找,每 部創作都是一齣尋龍記,我在創作裡跟 在自然裡能不能是同個我?在生活中與 工作中能不能是同個我?老鼠跑圈圈, 如果每一圈都能跑出自己獨特的風采, 每圈都跑出不同的成績,老鼠是否能自 信於所作所想,自傲告訴世間自己精采 活過?敢作決定的人必定是克服了後悔。 「我真正在找的,是那種真實活著的感 覺。」 馬蓋仙片尾曲下。

他買了徠卡黑白底片機,一路拍到去美 17


生活無處不劇場

18


© 鄭宗龍 花瓶

© 鄭宗龍 臺中國家歌劇院

© 鄭宗龍 宜蘭 南方澳漁港

19


© 鄭宗龍 冰島

20


世界・視界

© 鄭宗龍 澳洲,雪梨

© 鄭宗龍 丹麥,哥本哈根

© 鄭宗龍 法國 Le Conquet 的一處教堂

21


總團長領路 打開明華園總團戲箱

陳勝福揭祕 舞台大道具 成立於日治時期的明華園,再過 9 年就是百年劇團了。從野台到劇場、戶 外到室內,再從國內到國際,明華園不僅累積了龐大的觀眾群,每年製作 至少 1 部新戲的傳統,也讓明華園總團累積下驚人的道具、服裝與布景, 分別儲藏在全臺 3 個倉庫。這一期,我們來到明華園總團的新家,探訪從 未對外曝光的道具間,以及由總團長陳勝福親自設計、各種不會說話卻深 植人心的大型道具。 © 詹朝智

文 / 李郁淳

剛從萬華搬到新莊的明華園總團,

動輒都是 8、9 百公斤重,得用 25 噸的

1、2 樓的空間已布置得井然有序。

卡車運送才行。」陳勝福指著身旁的青

2 樓是服裝道具間,陣容龐大猶如國家

牛,瑩綠色毛皮配上火眼金睛看來十分

級館藏,卻還只是全臺 3 個倉庫中的其

駭人,牠是《蓬萊大仙》裡太上老君的

中 1 個,裡頭的物件,是過去 20 齣製

座騎,和李鐵拐有對手戲。「最早是找

作點滴累積的成果。「我們是第 1 個在

© 詹朝智

人披上灰布扮牛,後來逐漸改良形狀,

歌仔戲舞台上,成功製作出虎頭鍘的。」

又覺得頭跟身體比例不對,這已經是第

總團長陳勝福指著高處,語氣裡掩不住

5 代作品。」陳勝福說。這隻牛需要 2

的得意。或許因為他恪守了父親的遺訓

位壯丁駕馭,牛腳的肌肉以海綿做成,

之一,做什麼,像什麼,這不僅適用舞

關節處則是用布連接以便移動。「這牛

台上的演員,連一同登台的物件也不能

背上還得坐人,扮牛的演員體力要很好 才行。」

馬虎。 © 詹朝智

陳勝福在成為明華園總團長之前,曾在

這時一旁的大蜘蛛突然嗤嗤噴氣,長腳

電影圈打滾 12 年,製作過《大地勇士》、

輪番踢動,背上凸起的瘤塊幾可亂真,

《人肉戰車》、《女學生與機關槍》等

把我們嚇了一跳。這隻蜘蛛在《劍神呂

經典作品。這樣的經歷,讓他把電影元

洞賓》裡和呂洞賓纏鬥許久。「這蜘蛛

素 與 現 代 劇 場 的 概 念 帶 進 歌 仔 戲 裡,

精可以噴出二氧化碳,眼睛會射出紅、

「升級」後的明華園總團以大型道具、

綠、白光以表現情緒,還會忽左、忽右

逼真場景、華麗劇情擄獲海內外觀眾的

跟呂洞賓對打。」陳勝福說。道具之所

心。除了飛天、淹水等橋段,最吸睛的

以傳神,全靠這些時而擬真、時而誇張

莫過歷年來那些大型動物道具。

的元素為觀眾帶來衝擊。陳勝福回憶在 父 親 陳 明 吉 時 代, 儘 管 資 源 與 經 驗 有

龐大製作 營造最強效果

限,但當時白蛇傳的道具蛇可是會衝到

1 樓的工作人員正忙碌、吆喝著,協力

台下把小孩一口咬住拖走的,戲劇效果

把大型動物道具從架上搬下來。「這些

22

© 頑劇場

© 詹朝智

十足;到他這一代,打造出栩栩如生的 大蜘蛛,也是剛好而已。


© 詹朝智

© 詹朝智

23


最精采、最耗費工程的莫過於《超炫白

新作《鯤鯓平卷》

蛇傳》裡的三頭龍了。原版故事裡的白

重新演繹五府千歲傳奇

素貞為了救許仙想盜靈芝,路上被鶴鹿 二仙阻撓而展開大亂鬥。但陳勝福覺得

運營超過 90 年的明華園,可說是臺灣

「這齣戲跨越時空兩百年,如何換上新

鶴鹿的舞台效果不夠強,得要怪獸等級

歌仔戲的活資產,陳勝福在守護傳統之

風貌呢?明華園總團的任務就是對它提

才有張力,於是他編導大筆一揮,把鶴

餘,更醉心於創新,讓老故事也有不同

出更深一層的剖析。」陳勝福微笑賣關

鹿改成了三頭龍登場。龍的頭可以 360

年代的氣味。目前劇團正如火如荼籌備

子,只透露這次將會動員整個總團藝術

度轉,也可伸縮自如。「這龍原本身體

秋天上檔的新作《鯤鯓平卷》——代天

家族,出演這場人海對戰戲。他並透露,

是綠色,但後來發現綠色在舞台上太暗

巡守.鯤島傳奇。陳勝福說:「很多戲

這次的動物元素有牛、狗與黃雀,以及

不搶眼,於是改成現在的紅黃色。」龍

代代相傳下來,在不同政治氛圍下,同

天兵天將與陰兵陰將大鬥法的壯觀場

的身體由鋼鐵、保麗龍和二氧化碳噴氣

樣的故事被不同的解讀,唯一不變的是

面。《鯤鯓平卷》除了在國家表演藝術

管組成,造價高達 80 萬,當它矗立在

戲中神明的地位。」《鯤鯓平卷》根據

中心 3 場館巡迴,也會在五府千歲的「主

10 米高的舞台,和青、白二蛇天上地下

民間傳說「五府千歲」(或稱「五王」)

場」—— 臺南市文化中心演出。雖然尚

地互戰,在戶外場地時甚至會噴火,再

延伸而來,5 位從唐朝開國功臣升化而

無法一窺《鯤鯓平卷》的精采道具,但

配上精心搭配的乾冰、燈光與水漫金山

來的神明,在執行玉皇大帝指派的「代

根據明華園以往的製作規模可以推知,

寺等橋段,讓《超炫白蛇傳》一次到位,

天巡狩」任務之時,遇上了牧童亡魂「囝

舞台上勢必會出現新的驚喜大製作,和

成為風靡海內外的經典劇作。

仔公」,雙方為爭奪風水寶地展開陰陽

青牛、蜘蛛精與三頭龍,一同成為明華

互鬥的「神鬼大戰」。從天上、人間到

園總團的動物台柱。

這些道具和演員一樣,都是明華園總團

地府,這場僵持究竟會如何收尾?

的台柱。陳勝福說每年都得把它們從倉 庫搬到太陽下晒一晒,順便除蟲,才能 維持它們的外觀與機動性。它們是陳勝 福在毫無前例可循的情況下,發想、設 計出來,陪著八仙與白蛇征戰無數大舞 台, 和 辦 公 室 牆 上 的 歷 代 作 品 海 報 一 樣,成為明華園總團編年史的一部分。

© 詹朝智

NTT 遇見巨人 明華園戲劇總團《鯤鯓平卷》 11.7 Sat. 14:30 11.8 Sun. 14:30 大劇院 24

© 詹朝智



世藝之窗

從異軍突起到站在城市中心迎接浪潮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 如果你是歐陸劇場的忠誠粉絲,對德國導演托馬斯.歐 斯特麥耶與列寧廣場劇院一定不陌生,來臺演出的 5 部 作品不僅一票難求,更帶來劇場界廣泛且持久的討論。 這一期,我們就來一探這個由電影城改建的私人劇院, 如何在德國劇場界引領時代潮流。 文 / 陳成婷

所有非官方營運的德語劇院中,柏林邵賓納—列寧 廣 場 劇 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以下

簡稱列寧廣場劇院)可說是國際藝壇上能見度非常高的劇 場,這自然是得力於現任藝術總監托馬斯.歐斯特麥耶 (Thomas Ostermeier)與執行總監托比亞斯.費特(Tobias

Veit)大力推動的國際巡演計畫。直至 2020 年底,該劇院 的製作總共有 5 部作品曾在臺灣上演(註一)。這個被華語世 界的戲迷們暱稱為「邵賓納」(Schaubühne,德文音譯) 的劇院,自從 1999 年歐斯特麥耶以 31 歲之齡接掌了藝術 總監,被視為是又一個德語劇場世代更迭的象徵。他的導 演作品曾經十分地「前衛」,以搖滾樂灌入莎劇,灌入對 當代政治局勢與社會的反思,極其用力地想要灌出更清晰 的集體意識。他認為,這是上一輩學運世代尚未達成的目 標。20 個年頭過去了,這一度被神話的劇場傳奇與他的王 國,經歷了哪些變化?當我們談論起列寧廣場劇院的過去 與未來,似乎也能略窺德語區劇場與當代歐洲史的輪廓與 脈絡。

1932 年的劇場外觀

26

了解更多


© Brigitte Lacombe 藝術總監 Thomas Ostermeier

© Gianmarco Bresadola

27


世藝之窗

從電影城變身劇院

改建後的劇場採用高規格的劇場技術系

III )便是專門為這個新空間打造的演出。

坐擁超先進劇場設備

統,流線式的現代建築由幾棟不同大樓

該劇舞台設計暨劇院技術設備總監揚.

組 成, 當 時 的 商 店 街 被 改 建 為 劇 院 大

帕佩爾巴姆(Jan Pappelbaum)畢業於

廳、售票處與咖啡廳,原本電影院的空

威瑪的包浩斯學院建築系,甫出校門就

間改為 3 個演出廳:Saal A、B、C,總

與歐斯特麥耶相識,並持續了將近 30 年

列寧廣場劇院位於前西柏林威爾默斯多 夫區(Wilmersdorf)的名店街——選帝 侯路堤(Kurfürstendamm)上的列寧廣

長 100 米,寬 40 米,高 12 米,既可以

的合作關係,其舞台作品擅長藉由解構

場,該區以修復眾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間隔為各自獨立的演出空間,也可以合

建築,重新組織空間與觀眾視角相互關

的歷史建築著稱,其中也包括了列寧廣

併;舞台面可同時或分離式地升降,觀

係的變化與延伸,並以極簡與冷冽的質

眾席、燈桿、音響與其他技術設備可以

地凸顯舞台材質與劇中角色情感,乃至

場劇院。今日所見的建築是 1928 年,由 艾里希.孟德爾頌(Erich Mendelsohn)

配合演出形式的需求靈活搭建,在當時

戲劇動作的連結,是近代德語劇場史中,

設計的環球電影院,混合了商店街、住

既創新,又展現了對巴洛克式或古典風

相當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宅區與網球場,可能是當時最早的現代

格劇院建築的一種反叛。

融古創今的批判精神

主義影城。建築於二戰時嚴重損毀,隨 後於 1978 - 1981 年間全面改建,成為

2014 年,建築前端的 Saal C 被改建成

一座觀眾席形式與舞台大小皆可調整的

一個半圓形的獨立演出空間,不再與其

開放式劇場空間,並由當時還駐在十字山

它空間合併,挑高的舞台面、弧形高牆

區河畔(Kreuzberg, Hallesches Ufer)、

與高疊的觀眾座位,是參照莎士比亞的

劇場導演彼得.史坦(Peter Stein)領軍

環球劇場形式而建,意圖重建當年舞台

Schitthelm)於 1962 年創立,在德國學

的青年劇團 「邵賓納劇團」(當時的名

與觀眾群近距離、高度互動的氛圍,因

運世代崛起的背景下,以當代視角演繹

稱為 Schaubühne am Halleschen Ufer)

而 命 名 為「 環 球 」(Globe)。 歐 斯 特

經典劇目,以明諭暗諷形式批判時事,

入駐營運。

麥耶執導的莎劇《理查三世》(Richard

開創德語劇場新風格 1969 年進駐列寧廣場劇院的邵賓納劇 團,是由尤爾根.斯特海爾姆(Jürgen

開創德語劇場與時俱進的新格局。1970

© Arno Declair 理查三世劇照與新建的環球廳

28


© Siegfried Büker 劇場大廳

至 1980 年代,全球面對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興起

本的改寫與翻譯,以更貼近當下政治與社會脈動、

和經濟大蕭條,列寧廣場劇院不改其風,在爭議下

批判與影射當權與既得利益者,這 40 多年傳承下來

持續著反思社會與政治的創作路線,同時堅持學院

一貫的堅持,媒體與劇評人將之暱稱為「邵賓納風

的道路:專業的表演與聲音、台詞訓練,重視文本

格」(Schaubühne stil)。今年 51 歲的歐斯特麥耶

翻譯,無論搬演的是契訶夫或莎士比亞,每字每句

在 5 月接受義大利羅馬劇院(Teatro di Roma)線上

皆必須符合德語的音韻與涵義。但隨著 1990 年代

訪談時提到,「我們老是在搬演莎士比亞,所以我

兩德統一,文化與經濟的差距,使得社會處於高度

們知道他們 (意指機構、財團與政客) 究竟在搞甚

磨合期,緊接而來的全球化與面對千禧年的不確定

麼,他們會以疫情為藉口,制定更合乎他們利益的

感,更令大眾對於重複「泛政治化」吶喊的作品逐

法律。」(註二)

漸感到疲乏。 歐斯特麥耶與他主持的列寧廣場劇院,在文化語境 值此時期,列寧廣場劇院也開始嘗試美學上的精

與歷史脈絡都極為複雜的柏林,從反叛先驅到站穩

進,由編舞家沙夏.瓦茲(Sasha Waltz)以及其舞

腳步,成為音量宏大的批判者,更躋身掌握厚實資

團(Sasha Waltz & Guests)事業的搭檔約亨.桑迪

源的私營文化機構與文化品牌。以 2018

(Jochen Sandig)、 戲 劇 顧 問 彥 斯.希 列(Jens

出季為例,有近 230 名全職雇員、95% 的上座率,

Hillje),和歐斯特麥耶組成的藝術團隊接掌了劇團

並且在 53 場德國內外的客座巡演中吸引了 173,000

與劇院,新的演出季由瓦茲的舞蹈劇場作品《身體》

名觀眾進場。該年度自製的「FIND 藝術節」,則有

(Körper )開幕,該舞作拋開傳統敘事,將舞者身

98% 的上座率。由此可見,各界的目光、支持與政

體冷冽地物化解構的同時又充滿著情感張力,衝突

府文化預算的注入,一直是源源不絕的。

2019 演

而飽滿的美學驚豔一時,也再次開啟了一個世代的 風氣。這樣的列寧廣場劇院僅持續 5 年,領軍的藝

以藝術節串流世界

術團隊便因預算分配上的歧異分道揚鑣。

譜寫劇場全球史

2009 年起,歐斯特麥耶成為該劇院唯一的藝術總

FIND 藝術節原名為「國際新戲劇藝術節」(Festival

監。由史坦到歐斯特麥耶,大量莎士比亞與易卜生

Internationale Neue Dramatik),自 2000 年開啟,

的搬演,大量經典劇目的當代演繹,並極其重視文

藝術團隊一方面藉世界各地巡演交流之便,發掘並 29


世藝之窗

© Siegfried Büker 劇場內部空間全景

表 的 後 移 民 劇 場(Postmigrantisches

界精英的過程,列寧廣場劇院在變化劇

也透過這樣的長期經營,描繪出一幅當

Theater),從千禧年初期漸漸成為柏林

烈的當下環境中,對於現實的映射與批

代重要劇作的「全景」。中國導演李建

藝術界最「當下」的議題,然新移民現

判深思,還有多少與時俱進的力道,短

軍的作品《大眾力學》,2019 年在烏鎮

象早在 1960 年代的土耳其和東歐移工

時間內雖未能有定論,卻是值得持續觀

藝術節演出後,立即受邀至柏林演出;

潮中便逐漸顯現,1970、1980 年代的

察的,畢竟,下個世代的聲音,總是比

有些則是藝術節委託製作,後來成為劇

越南政治與經濟難民的湧入,乃至近年

我們想像中還快。

院的定目劇,如出身前南斯拉夫的導演

因總理梅克爾的難民政策而得以生活在

桑 雅. 米 托 維 奇(Sanja Mitrović) 以

德國的大量難民,都讓社會發生不同程

新移民為題材執導的半紀錄式作品《謝

度的變動、衝突。民族間的磨合,尤其

謝德國》(Danke Deutschland – Cảm

在文化、語言、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的差

ơn nước Đức )。2020 年,FIND 藝 術

異,都給了當代劇場許多可以傳遞和演

節原訂 3 月 11 日開幕,但受到嚴重特

繹的使命與素材。

邀演不同文化與議題的當代劇場作品,

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的影響,政府部門臨 時宣布大型演出活動禁止舉行,原訂 42

在這股風潮中,列寧廣場劇院扮演的雖

齣已就緒的國際邀演節目被迫取消,劇

非先驅者角色,仍持續提供新秀舞台與

院蒙受巨大損失。

資源,同時與其它頗負盛名的歐陸導演

柏林的戲劇氛圍在近 20 年來有些明顯

門. 麥 克 柏 尼(Simon McBurney)、

的變化, 其 中 之 一 便 是 新 移 民 族 群 的

凱蒂.米謝爾(Katie Mitchell)與福克.

成 熟 與 外 來 人 口 的 激 增。 以 柏 林 瑙 寧

李 希 特(Falk Richter) 等 人 的 作 品 都

街劇院(Ballhaus Naunynstraße)和高

持續推出。不同的世代對於劇場的「真

爾基劇院(Maxim Gorki Theater)為代

實」有著不同期待與實踐,從叛逆到業

30

合作,諸如米洛.勞(Milo Rau)、賽 註一:由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自製或共製,並曾在臺灣 演出過的作品,分別是 2006 年《玩偶之家 - 娜拉》 與《點歌時間》、2010 年《哈姆雷特》、2017 年《茱 莉小姐》以及 2018 年《同情的罪》。

ve always 註二:引述本人在訪談中的原文為:「We’ directing Shakespeare, so we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they are taking the crisis as an excuse to install their laws.」



焦元溥瘋歌劇

© Alexander Shcherbak / TASS via Getty Images 《茶花女》(La traviata )

© Bayreuther Festspiele / Enrico Nawrath 《羅恩格林》(Lohengrin ),Bayreuth Festival 2014

歌劇導演在想什麼

為什麼常有荒謬的歌劇製作? 文 / 焦元溥

雖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詮釋藝術的觀 點與手法,但不可諱言地,今日有一 些歌劇製作,為製造行銷話題,以匪 夷所思的手法呈現,超越歌劇的本質 ──音樂,面對這樣的歌劇製作,身 為觀眾的你我,該如何面對?

於在臺灣的我們,提到歌劇,一

在另一齣華格納歌劇,他讓群眾穿上老

般人心中的直接反應,可能是富

鼠裝,還是做工細膩的老鼠裝。想到歌

麗堂皇的音樂廳、絢麗繁複的舞台,以

劇製作費大量耗在這裡,買票觀眾可能

及服裝雍容華貴且體重不輕的聲樂家

會倒抽一口寒氣。

(咦!),然而對西方,尤其是歐洲觀 眾而言,歌劇,現在往往還有另一個形

「歐洲垃圾」型歌劇

象,就是語不驚人誓不休。

音樂放一邊 話題才是王道

歐洲歌劇製作新風潮

我常有機會欣賞這類製作,心裡總為音

導演語不驚人誓不休

樂家抱屈。畢竟戲劇呈現固然重要,歌 劇真正的價值仍在於音樂。歌劇可以只

雖說很多歌劇在首演之時可謂非常前

靠 音 樂 存 在, 卻 沒 有 單 憑 舞 台 演 出 立

衛, 例 如《 茶 花 女 》(La traviata ),

足 的 道 理( 那 叫 話 劇 )。 把 另 類 當 常

但 這 裡 的 嚇 人 形 象, 倒 不 是 指 新 創 歌

態, 視 顛 覆 為 正 道, 對 歌 劇 真 是 好 事

劇,而是歌劇導演與製作。尤其在把歌

嗎?這樣的困惑顯然不只我才有。這類

劇 視 為 音 樂 劇 場(Muzik-Theater) 的

歌劇現在有個外號,叫做「歐洲垃圾」

德國,導演甚至比指揮還重要,掌握歌

(European trash)。有位音樂家友人,

劇製作主控權。

這裡就暫隱其名吧(暫=永遠),直接 說:「歐洲人就是太安逸、日子過得太

因此,我們就可以常常見到許多極為駭

好,好東西吃膩了,現在才會改吃屎。」

人的詮釋觀點。比方說某導演為了不讓

經過這次慘烈疫情,或許,歐洲的歌劇

《阿伊達》(Aida )中的凱旋場景讓人

製作也會稍微回到傳統吧。

聯想到納粹,於是讓群眾全部穿上烤雞

32

裝,「這樣就絕對不會聯想到軍國主義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類嚇人製作呢?就實

啦!」唉,這個理由聽起來很廉價。如

際考量來說,即使是歐洲,一般觀眾的

果真要聯想,看到冰箱裡的一排蛋,不

審美能力與藝術涵養也在下降。要討論

也可以聯想到納粹?但他就是這樣導。

指揮的音樂詮釋,歌手的角色塑造與聲


© Lieberenz / 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弄臣》(Rigoletto )

© David Ebener 《羅恩格林》(Lohengrin ),Bayreuth Festival 2013

你發問 我回答 關於歌劇,你想知道什麼? 歡迎來信提問,讓我們一起了解歌劇、愛上歌劇。

樂表現,其實愈來愈難。很多觀眾只要

於讓導演能以現在觀點重新審視過去價

面對荒謬製作

聽到高音與大聲就叫好,也只想聽到高

值, 透 過 演 出 持 續 和 社 會 進 行 觀 念 溝

用噓聲跟導演溝通吧

音與大聲,不管咬字、語韻與句法。既

通。

然如此,導演手法與製作概念,就成了

即使 21 世紀已過了 20 年,許多傳統觀

比方說「誘姦」。這個中文對應的英文

點,像是「殺人者死」,仍然「天經地

任何理解,誰都可以討論烤雞該不該出

是 Seduction,在今日,如果對象不是

義」,彷彿光是討論就會動搖國本、人

現在《阿伊達》,而話題永遠是最好的

法律上的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

倫滅絕。最近完成的通姦刑事除罪化修

行銷。

人,「誘姦」要在何種情況下才算成立?

法,過程中所面對的種種障礙,到現在

如果我們不把貞操當成可交易的財貨,

都未真正平息。但這恰巧是歌劇製作的

歌劇導演的終極挑戰

理解感情與情慾之流動變化,每個人都

著力點,讓我們不斷審視舊觀念。《弄

讓舊文本產生新意義

是自主的獨立個體,那麼「誘姦」是否

臣》、《茶花女》、《卡門》、《蝴蝶

仍然存在?

夫人》……因為它們經典,所以深入人

最容易的話題。畢竟,不需要對原作有

不過如此製作只有譁眾取寵的功能嗎? 倒也不盡然。歌劇製作和一般舞台劇的

心;因為深入人心,所以經得起顛覆與 一 個 好 例 子 是 威 爾 第 的《 弄 臣 》

再詮釋,也能以此進行社會溝通。

不同,在於頂多可以刪減段落或以翻譯

(Rigoletto ):好色俊帥公爵假扮學生

語文演出,口語對白可以因時地制宜,

引 誘 弄 臣 之 女 吉 爾 達, 後 者 獻 身 公 爵

我仍然認為音樂才是歌劇的核心,但對

但對於原作,不能更改唱詞。這個大原

後,雖知其獵豔無度依舊痴心喜愛,甚

於令人瞠目結舌、甚至不堪入目的歌劇

則雖然目前也有鬆動跡象,但目前絕大

至不惜犧牲生命搭救。這改編自雨果作

製作,或許,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耐心與

多數製作仍然維持。畢竟,如果連歌詞

品的歌劇,若不想把女主角視為憨愚蠢

膽量。真的氣不過,歡迎大家在謝幕時

都改,那應該譜寫新作,而非沿用舊作。

貨,觀者多少得進入 19 世紀中期的性

狂噓導演──拜託,都敢硬塞給你烤雞

(蘇聯做過這種事,但那是極權政體,

別位階與道德觀念,否則任誰看到最後

和老鼠了,我們又何必溫良恭儉讓。社

我們才不要學。)因此這也成為導演的

吉爾達宛如吳鳳的殉身(騎馬穿紅衣的

會溝通就是這樣開始,而歌劇院可以是

嚴峻考驗:如何在充滿限制的設定中,

那個,不是土耳其裔電視主持人喔!),

最好的起點,期待大家一同參與!

讓舊文本產生新意義。然而如此限制,

除了可能的同情之外,會不會伴隨相當

其實也是難得的機會。歌劇,以其多數

程度的不解與嘲笑呢?

較為傳統並簡單的劇情,較現下戲劇更 大量保存一百至兩百年前的價值觀,等

33


一起來歌劇院

從繪本拉近孩子和表演藝術的距離

閱讀小劇點 親子共讀零句點 文 / 張雅琳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歌劇院人潮來來 往 往, 戶 外 聚 集 了 拍 畢 業 紀 念 照 的 莘莘學子、打卡旅人,室內有從各地 來看表演,或是信步閒逛的老少,在 歌劇院,人人都能找到心有所屬的角 落。在今年初,一個令人驚喜的小空 間 —— 位於歌劇院小劇場前廳的「閱 讀小劇點」誕生了!這新地標被疫情 冷落了大半年,現在終能如願成為小 小孩們和閱讀與表演藝術的橋梁。

養一個看戲的觀眾,並不簡單,尤其現代人被各種類型的娛樂分散注意力, 又或走進了劇場或博物館,卻不知道該從何看起,也可能入寶山空手而歸;

因此,如何邀請不同年齡層的人接近表演藝術,是歌劇院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拾階而下來到位於歌劇院 B2 的小劇場,原本空曠的前廳,如今以「閱讀小劇點」 的全新面貌迎接來往人群,這是歌劇院首度為兒童打造的專屬空間,7 座木頭書架 擺放近百本國內外繪本,讓人眼前一亮;5 座小巧的帳篷,可作為小朋友與自己獨 處,或和父母共享的閱讀角落。「2020 親子閱讀主題書展」邀請「小大繪本館」講 師莊世瑩和童書推廣者朱靜容擔任策展人,每季依據不同主題選書,結合導讀與活 動,希望這個空間能為孩子創造美好經驗,種下藝術的種籽在未來發芽。

主題書單 給孩子的寶藏 莊世瑩透露,一開始的構想比較靜態,書單聚焦歌劇院的舞蹈、音樂、戲劇等表演 藝術,也擴及建築等方面,「書單擬定之後,開始發想:這份書單可不可以延伸做 更多有趣的事情?」集思廣益,進而發展跟故事主題扣合的活動。像是朱靜容導讀 的《阿利的紅斗篷》,小朋友不光是看著主角阿利從剪羊毛、紡紗一步步完成斗篷, 也可以自己動手設計衣服;莊世瑩則挑選了互動趣味很高的《從頭動到腳》,帶著 孩子們感知自己身體的力量。

© 陳晉生 (左)莊世瑩;(右)朱靜容

有趣的是,像擔心被畫錯重點似的,兩位策展人異口同聲呼籲:「書才是核心,是 這個空間的出發原點。」活動的規劃,是為了引導孩子更親近書、愛書。長期投入 繪本創作和推廣閱讀,兩人自然對選書有一定的要求。文圖搭配和諧是莊世瑩認為 一本好書基本應該要有的質地,但更重要是故事呈現的「兒童觀」,她強調:「一 定要讓小朋友覺得有趣,不是那麼功利性、要拿書來傳遞什麼意義;是尊重孩子, 不是成人為了賣弄自己的文學或圖畫技巧而編寫的書。」 朱靜容也補充,「教科書式」的內容是她們最害怕的,「我會希望這本書裡頭的東 西,不是提供制式的標準答案,而是允許各種可能、更開放性的。」每次為孩子選 書,其實都在拓寬成人早已被侷限的疆界,每次和孩子一來一往對答,也常讓她驚 覺自己還是會不小心用既有的框架去看待他人,「我們從孩子的身上,重新看見這 個世界是如此多元。」一個好的繪本,可以引發討論,可以平等對話,朱靜容說:「誠 摯地希望每個孩子聽完導讀後,都能帶著問題回家。」 訪談間,兩位策展人不時向書架的方向投以關愛眼神,畢竟能像這樣把單一主題的 繪本大量選齊、陳列出來,在圖書館或一般閱讀空間是很難得一見的,莊世瑩笑說: 「對於一個熱愛閱讀的人真的會感到很幸福。」

© 陳晉生

34


© 臺中國家歌劇院

建立關係 製造美好回憶 不同故事,有不同的導讀展現手法,重點在於呈現文本的原汁原味,將有如藝術品 般的繪本帶到孩子面前。莊世瑩強調,導讀除了尊重故事原創想傳達的心意,也是 希望「親子共讀」能進到每個家庭裡,變成一件很生活的事情,「要讓這個行為能 夠細水長流,首先就要讓爸爸媽媽覺得這是容易操作的,即使今天不會說學逗唱、 沒有任何特殊才藝,我也可以為我的孩子讀這本書。」 繪本大師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的經典代表作《田鼠阿佛》(Frederick ), 兩位老師一致認同「朗讀」就是最單純直接展現其精采的方式。書中最後一段,當 其他田鼠讚嘆阿佛是個詩人時,阿佛紅著臉、鞠了個躬,害羞著說「我知道」,莊 世瑩形容自己每次講到這三個字,全身都像是有電流通過,這份感動不會因為講超 過 100 次而消減。一旁,朱靜容連連點頭附和,「就好像那個瞬間,自己也被認可 是個詩人。」 說故事的過程,不是一種「給予」,兩位老師不約而同提及,每次面對新的聽眾都 是學習,反而從中得到許多回饋。莊世瑩回憶,有段時間為育幼院的孩子講故事, 那麼多來自不同原生家庭背景的小孩,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傷痛,面對初來乍到的 訪客,也顯得格外拘謹怕生。神奇的是,從說故事建立起來的信任,讓孩子慢慢地 願意與她們靠近,甚至到了最後是故事講著講著,孩子就坐到莊世瑩腿上來了。「我 是抱著他講故事的,那種身體的接觸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珍貴的經驗。」她有 感而發地說。

持之以恆 培養終生讀者 莊世瑩提到,時下很多藝文場館都強調友善平權,希望讓更多不同的族群都能進到 這些空間,「閱讀小劇點」的設置,就是真心要服務兒童這一塊。她笑說當收到開 書單的要求時,心想應該是「玩真的」,特別是歌劇院因應她們對硬體設備提出的 疑慮逐一調整,像是將原本偏暗的燈光調整為適合閱讀的亮度,書架也針對小朋友 方便拿取書本的高度來考量,將環境布置得雅致舒適,讓書和兒童自然成為這個空 間的主體,諸多細節,都讓她和朱靜容格外感動。

© 陳晉生

對兩位老師來說,說故事得到最大的快樂、之所以能夠一直持之以恆朝「故事奶奶」 前進,就是為了孩子們閃閃發亮的眼睛。閱讀是 0 到 99 歲的進行式,她們也期待透 過「閱讀小劇點」,將親子共讀化為一天天的日常。閱讀,沒有句點,就像歌劇院 致力於推廣表演藝術,也永無止境。

© 陳晉生

35


誰是小劇人

跳脫框架 想像無極限

用創意引觀眾入場的行銷高手 她們擁有一雙慧眼,能在演出題材中找到吸睛亮點,化為宣傳素材;她們嗅覺敏銳,分秒追蹤火紅話題,炒熱 行銷熱度;她們腦袋靈活,不管是什麼個性、喜好的人,都能推薦最適合的表演節目……這群把節目內化為具 體點子、吸引觀眾買票進場的行銷高手,正是臺中國家歌劇院節目行銷 7 人團隊。 文 / 陳怡如 插畫 / kin lee

像一位金牌推銷員,事前做足功課摸清商品,再分

即使節目題材有些冷僻,還是創下完售佳績,「很多連

析特色找到對的受眾,最終讓消費者買單!只不過

結常常是在一開始規劃時想不到的,但邊做火花就邊冒

這個行銷團隊賣的商品是「節目」。每年,歌劇院節目

出來,所以每次都要試盡各種方法,不放棄任何機會。」

行銷組須經手超過 7 萬張票券,接近 8,000 萬元的票房 壓力,在節目開演前一年就要開始準備,為的就是找出

有時也考驗組員們的應變能力。另一位行銷專員何宜芳

「鉤子」,「想辦法找到觀眾會覺得有趣或是有共鳴的

曾在宣傳一檔偶戲節目時,赫然發現演出當天剛好撞上

點,把觀眾『鉤』進來。」節目行銷專員孫云姿說。

全國學生戲劇比賽偶戲類組,「剛開始很挫折,那就不 能推給這些學生了嗎?」但她立刻靈機一動,提出「藝

有時這個任務並不簡單。孫云姿還記得,她曾負責一檔

術輕旅行」的概念,讓各地學生在彰化比賽完後,再請

以「特爾西琴」為創意發想的表演節目,這款神奇稀有

老師帶隊來看演出,最後促成了不少團票。

的樂器,演奏時完全不用雙手碰觸,而是透過舞者的肢 體動作與樂器間的距離感應發出聲音,但已絕版的特爾

對藝術的熱情讓組員們練就了一身在各種細微線索中,

西琴,卻只能在博物館見到。

發現行銷機會的本領,「有時候真的是想推節目想瘋 了!」專員蔡欣迪笑著說。她曾到偏遠書店舉辦講座,

36

面對看不到實體琴身、樂器又不是大眾熟知的行銷難題,

因為地點太遠,現場竟沒有半個聽眾,最後好不容易說

孫云姿絞盡腦汁。在爬梳資料的過程中,她發現另一款

服現場兩位遊客參加。孫云姿則笑稱自己好像「算命

同樣也是隔空演奏、至今仍有販售的「特雷門琴」,「這

師」,「有時候在電梯間遇見其他部門同事,聊天之餘,

種『隔空彈琴』的特質,就是我給觀眾的連結。」

會判斷他們的個性適合什麼節目,問他們要不要看。」

她先是聯絡賣琴的店家,沒想到在老闆牽線下,又認識

「在完售之前,我們都會試盡各種方法,即使票房已到

會彈奏特雷門琴的老師,於是她舉辦講座請來老師分享,

9 成,還是想讓剩下的票也賣光。」何宜芳說。當演出

而這神奇的彈琴方式,也果真引起許多觀眾興趣。原先

團隊抵達歌劇院、節目行銷團隊成員便火速邀請藝術家

她只鎖定音樂系或舞蹈系的學生,最後竟不斷向外擴散,

錄製跟觀眾打招呼的影片,快剪在社群媒體露出,繼續


衝票房;甚至在第一場演出 結束立即分享現場觀眾迴響, 期待該檔節目票房完售。心中的 大石直到演出順利完成的那一刻,才 能真正放下。 但賣票的意義不只是為了票房。蔡欣迪記得,有次在宣 傳活動結束後,有位觀眾特別過來向她致謝,因為之前 聽了她的推薦,才踏入歌劇院看表演,看完後也非常喜 歡,「那一刻才發現,原來我真的把一個好作品推薦給 別人,覺得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對這群金牌推銷員來說,多賣一張票的意義不在增加一 筆收入,而是讓更多好的節目被觀眾認識,更何況許多 觀眾因為她們的推薦,而第一次踏入劇場。在完售之前, 她們不放棄任何可能,努力搭起表演節目和觀眾之間的 橋梁,「就好像撒種,有一天就在誰的心中發芽了。」 孫云姿說。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