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12 MOP 25
|二〇一五冬季號 Winter 2015 |十二月 December|
© 吳俊
當藝術
走向社區
推 車 仔 現 本 土 特 色|聖 心 中 學 周 邊 的 社 區 沿 革|香 港「 藝 術 到 家 」社 區 藝 術|李 銳 奮 X 葉 穎 雯 訪 談|風 盒子 社 區 藝 術 發 展 協 會|藝 術 家 楊 秀 卓|專 訪 陶 藝 家 李 舜 如| 2 0 1 5 O F F | S I T E |非 營 利 獨 立 空 間 之 定 位 與 發 展 概 況| E X i M 2 0 1 5
12
牛杂 ox magazine
Issue
12
二〇一五冬季號 Winter 2015 十二月 December
ox magazine
編輯 平面設計 文/訪問 攝影 校對 宣傳 行政 贊助 出版 印刷
地址
施援程
鄭志偉 @ Somethingmoon.com 楊冠瑩 黑黑 Mr. 海 林翊捷 施援程 黑黑 吳俊 Mr. 海 施明坤 郝元春
周寶玲 劉嘉欣 張楚誠 澳門基金會 民政總署 牛房倉庫
華輝印刷有限公司
澳門美副將大馬路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
3
編輯的話
專訪
5
推車仔現本土特色――尋找社區寶藏之《流動創意車 》工作坊
9
聖心中學周邊的社區沿革 林翊捷
11
與社區發言人上課――社區尋寶(校園版 )行動日誌
15
以藝術成就有意義的事――香港「藝術到家 」社區藝術的想像與實踐
21
當藝術進入社區與社群――李銳奮與葉穎雯訪談
24
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專訪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27
藝術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專訪社群藝術家楊秀卓
電話
+853 2853 0026
32
雕塑自己的人生――專訪陶藝家李舜如
傳真
+853 2853 3047 oxwarehouse@gmail.com
36
2015 OFF | SITE• 在場環境劇場演出
電郵 網址
http://oxwarehouse.blogspot.com
39
淺談非營利獨立空間之定位與發展概況
43
EXiM 及各地區 EX 計劃概況
http://oxwarehouse.mysinablog.com/ Facebook
牛房倉庫 / Oxwarehouse 牛� / OxMagzine
ISSN 2227-0337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定價
25元
本刊所刊出之圖文內容皆屬版權所有,未經同意或授權,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部份單 元之圖文,其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牛杂 ox magazine 12 Copyright 2015 OX Ware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牛房活動
46
EXiM 2015 ――香港實驗影像活動
47
脂肪――許叢個人攝影展
48
傀儡三味 II 《方方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製作 : 牛房劇季 2015
50
澳門國際行為藝術節 2015
51
牛房倉庫 2016 年 1-3 月活動
��的�
3
編輯的話 �:�援�
如果 藝 術 空 間位 於民 眾常出入的地區,並 且歡
人士對她說,我們這種人怎麼有資格接觸藝術!
迎任 何 對藝 術有興 趣的人士來參 觀,甚至參與
民間對於藝 術的錯誤 理 解真的根深蒂固。我們
相關活動,這已是有社區成份的藝術空間。牛房
有必 要做 更多與 社區 及社群 有關 的活 動,令 大
倉庫位 於 北區 與 望 廈山交匯,建 築 物 前 方為罅
眾接受到藝術的不同層次及方向,以社區為例,
些喇提督馬路,繁忙的雙行線馬路,向北可往筷
我們需要街頭塗鴉,我們需要戶外雕塑/裝置,
子基、青洲、台山、關閘及黑沙灣,往西是新橋、
我 們需 要 街頭表 演者,這些 最 普及化的社區 藝
沙梨頭、司打口、下環及西灣,牛房旁邊為通往
術,在澳門很缺乏。
東南的美副將大馬路,可到望廈及東望洋等地。 雖 然 牛房倉庫 不至 於被 民 居包圍,但它位 於 密
社區藝術一直是牛房的主要項目之一,今年以發
集民居的出入口處,在居民日常往來工作/學校
掘牛房周邊的寶 藏 為題,並 且以 創 意 流 動 車的
/購物/娛樂與居家之間,牛房是一個交雜點,
形式巡展,與以往的社區活動不同,今年不是以
聽 過 無 數次 來牛房 參 觀 的市民 說,差不多 每天
藝術家出發,而是面向大眾及學校,舉辦公開班
都經過這裡,但還是頭一次進來。
及 到學 校 做 講解 和工作坊。與 社區 周邊 有連 結 的 藝 術創 作比 起 純 粹 藝 術困 難,因為內容 涉及
社 會因商 業作主導,令 到大 眾 誤以為商 業藝 術
歷史、環境和人物,但因其特色能引起觀眾/街
就是所有的藝術,是有價值、只可觀不可碰的貴
坊共鳴,使人們更容易明白這是什麼一回事。
價商品。而真正的藝術並不一定指作品,亦可指 個人的精神及追求,具有獨特性,然而人天生就
今 年牛房邀 請「藝 術到家 」來做 社區藝 術推 廣
有這種本質,我們長大後再重新學習藝術,根本
及導師,而負 責 人 兼 導師 Peggy 說 她 們將來在
就是在尋找及發掘本質。大部份人都不相信自己
香 港 推 廣 藝 術 也 是以社區作方向,在 香 港越 來
有藝術感,因為教育、因為環境、因為身份,他
越多藝 術團 體 都 在做 有關社區 項目,包括 邀 請
們覺得離藝術很遠,聽風盒子的 Mandy 說她們
風盒子參加香港觸感藝 術展 覽的社區文化發 展
當初為 視障 人士 做口述 劇 場及 展 覽,很多 視障
中心。相反澳門仍沒有這種風氣,而文化局前兩
12
牛杂 ox magazine
4
��的�
當藝術走向社區
年開始推 廣的「藝 術在 社區 計劃 」或多或少都
容易分散注意力及多說話的人,可這個工作坊完
會影響到更多團體參與,可是在不一定每年都能
全感受不到她是這樣的人,相反感受到她的熱情
拿到資助之下,對於沒有牛房般穩健的營運團體
及專注,如楊 sir 說從藝術產生關懷,已是藝術
來說,要每年都持續發展社區項目是困難的事。
生活,作品對阿玲來說已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 在過程中心靈更多的得著,期望阿玲可以接觸到
藝術作為軟性的治療及表達,走向不同的群眾都
更多她喜歡的創作。
會有一定的影響,楊秀卓喜歡教不同特性的人做 創作,除了讓人知道其實所有人都有創作及接觸
所以說,藝術,真的有必要覆蓋所有人群,當人
藝術的權利外,大家也能享受到藝術的樂趣,而
人 是 藝 術家,都 有一 顆 關 懷 人 民 的 心,熱 情 的
且作品更能表達到對社會的訴求,對他來說作品
投入所做的事,得到平靜及愉悅的心境,可從混
能為 社會帶來 改善 都是 好 作品,正 如觸 感藝 術
亂、荒誕及繁囂的世界裡得到平衡。
除了是一個展覽外,還集不同人士(視障/精神 康復者 )的作品在一起,而使大眾更認識,甚至 接觸到不同的群眾。而更深層對藝術的理解,楊 sir 說:「能 夠 對人 產 生 關 懷,已 經 是 一 種 藝 術 生活,在這樣的前提下,做不做作品都不太重要 了。」
參加由風盒子舉辦,李舜如做導師的「觸感藝術 工作坊 」視障 班 裡的阿 玲,由第一堂開始就 說 做陶泥好好玩,她每堂都在計算還有多少堂,每 堂都說幾次好好玩,有時做得較分心,但有人輔 導一下又再投入下去,之後才得知阿玲原來是很
牛杂 ox magazine
12
�車�現�土���
5
推車仔現本土地特色 尋找社區寶藏之 ── 《流動創意車 》工作坊
牛房今年的社區計劃,運用「推車仔 」這種民間 運輸工具,融入不同創意元素,將牛房倉庫附近
「隱藏 」的具有社區文化、創意元素特色的「寶 藏 」連 成一 線,讓 大 眾 加 深 對社區的了解。從 策劃、參與到檢視目前整個計劃過程,策展人李 銳奮提出了他的想法。
文:楊冠瑩 攝影:吳俊/潘靜賢
十多名的學員分成5組做了五架流動車從牛房倉庫出發。
12
牛杂 ox magazine
6
�車�現�土���
當藝術走向社區
李銳奮(左):牛房倉庫藝術總監及活動策劃人,與學員一起參與《流動創意車》工作坊。
受訪者:李銳奮=F 訪問:楊冠瑩=S
S:牛房今 年的社區計劃,為什麼會想用流 動車 仔,它的理念是?
F:之前牛房已 經和「藝 術 到家 」合作 過,當時
看到他們用推 車仔這個形式 讓 我覺 得 很有趣。
和交流該處的歷史背景與故事;第二天,學員則
需要完成作品(流動車仔 ),再推車仔遊 街並各 自介紹作品,也藉此機會跟路上的民眾交流。然
而,學員們都認為工作坊的時間有些緊迫,為何 會有如此安排?
F:如果有兩個週末確實會比較 好的,課程雖然
比較匆忙,不過這次主要是一個實驗,吸取經驗
他們一開始的想法是不想約束在固定的地方,希 望把作品帶出去,後來就有了這樣的形式,並且 持續地做下去,還到學校辦工作坊,像是去年的 《尋找海岸線 》藝術教育計劃。有鑒於此,希望 邀請他們來辦工作坊並分享經驗。因此在八月辦 了一個公開給大眾報名參加的工作坊,作為初次 的實驗且從中吸取經驗,然後也會進入校園辦工 作坊。
S:八月的「尋找社區寶藏之《流動創意車 》工作
坊 」分為兩天,第一天主要是導師的經驗分享, 隨後也 和學員一起 在牛房附 近的幾處 景點遊 覽
牛杂 ox magazine
12
先實地考察了牛房周邊的特色地方。
�車�現�土���
7
其中一組以廟宇做題材,更安排其中一人坐在廟裡,沿途派 發平安符給街坊,外國人很好奇的問這是什麼。
這組學員用鮮花放在斜面表達墳墓的意念
以後會帶入學校或再辦公開的工作坊,如此才有 更具體的概念去安排。
S:工作坊那兩天 你都有在現場紀 錄,當中哪些
組別的車仔是你印象深刻的?
F:有一組的車仔是做 成一個斜面的墳墓,上面
F:這 是 無 法計算的,當 然 我不贊同只 是「圍 威
喂 」 完 成 一 個 活 動。 我 把 這 次 活 動 當 作 開 始, 一個實驗性質的活動,先操作一次,認識過程。 因為有些事很難一下子做到的,就這樣出去走一 圈,跟民眾說幾句,很難有明顯的效果。但活動 的整個過程,包括宣傳設計、工作坊、拍攝、媒 體訪問和牛雜等,這些會紀錄下來,然後外面的
擺放著花圈。組員是我以前的學生,跟她聊了一
人就知道有這件事的發生。當下(遊街過程 )那
下,她覺得這次工作坊使她重新思考、重新回看
一兩個小 時 很 難 形成一些事,反而 我想 用 紀 錄
創作,更認識到社區活動,從車仔的製作到推出
的形式擴散出去。然後當我們經驗多了,下次再
社區 有 很 大的收 獲。彼德 廟 那組也有 很多意 外
做時會更成熟,吸引更多人參與。
收獲,坐在裏面那位可能大家不知道是誰,但我 常看見他。他很熱心參與藝術活動,有次在路環 辦活動他都有過來。我覺得有人坐在車仔上面也 頗有趣的,沿途還跟路人交流。
S:這次工作坊 對學員來 說收穫良多,然而車仔 遊街的時間只有一個多鐘頭,加上路線地點不太
容易讓學員與社區民眾作更多的交流。所以這個 社區活動對民眾而言,是否也達到相對的收穫?
S:那麼預期的目標有達到嗎? F:基 本的預期是有達到的,但整體的設計還不
夠完善。日後希望繼續舉辦這樣的社區活動,讓 牛房成 為 社區 裏 面的連 結點,比如形成 和附 近 的團體、組織的聯繫。或有別的形式,而社區活 動是其中一種。
12
牛杂 ox magazine
8
�車�現�土���
當藝術走向社區
兩天的工作坊中,學員要在幾個小時內完成作品。
大家都做出不同風格,有社區特色的作品。
S:第一天導師和學員一起在牛房附近遊覽和交
F:是的。這次 路線中有好幾處是很值得說說她
流時,由於「藝術到家 」的導師來自香港,加上
的歷史故事的,像是有一帶現在是社屋,以前是
景點的歷史背景和故事似乎不太熟悉。如果能夠
在的對比,讓學員知道走這個路線的意義,以及
本地學員也不一定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大家對 配合社區的在地居民作口述歷史,或請一些了解 地方故事的田野工作者來分享,如此是否更有成 效?
兵營,如果可以透過這個活動,做一個過去和現
認識 到發生在澳門的種種⋯⋯你可以說 是 破壞 也好,對歷史文化的一個重新思考也好,那都算 是一種歷史演進脈絡下的現象吧。
無 論 如何,這 次 工作 坊作 為 初探 的 一 個 實驗,從中 發 現 流 動車仔工作 坊 對於社區的 一種可能 性,
累積 經 驗,為下一次的社區活動作更 好的準備。期待透 過 這樣的社區活動,讓 直接與間接的參與
者和民 眾能 夠聽 見看見,或 從 想像中進而感受 歷 史 文化的底蘊,對於自己生活與成長的地方所 知 不再蒼白,而是有厚度、有故事、有情感的一方社會,這 是保存 與傳承集體記憶的價值 所在。
牛杂 ox magazine
12
��中���的���革
9
聖心中學周邊 的社區沿革
文:林翊捷 攝影:黑黑
1921年的澳門半島地圖
12
牛杂 ox magazine
10
��中���的���革
當藝術走向社區
以澳門一個四百多年歷史的城市而言,聖心女子 中學周邊的社區 歷 史 其實 並不長,根據 地 圖資 料顯示,十九世紀末 到二十世紀初期,雅 廉訪、 美 副將 等馬 路 都尚未 開 通 至 聖心中學 校址,地 圖上也未顯示有任何建築物,可以推測聖心中學 周邊在二十世紀初期之前,都是作農業用途的耕 地。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尋找社區寶藏之《流動創意車》入了聖心中學做工作坊,除了有 「藝術到家」的成員做導師外,第一堂還邀請了城規會委員林翊捷講有關望廈區的歴史。
根 據 歷 史 記 載,在二十 世 紀 初 期之 前,周 邊 最
衛,至今,觀音古廟側仍有一座城隍廟,廟中供
大的社區,是以觀音堂為中心的望廈村,因此聖
奉有張王爺,張王爺不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
心中學 現 址相信是當時 村民 的 耕 地,是 望 廈村
是 清 末 洋 務派 代 表 人物之一 ― ― 張 之 洞,張 之
的一部分。聖心附近最古老的建築是觀音古廟,
洞曾任兩廣總督,直接處理澳門事宜,知道望廈
一 般 俗稱 觀音 仔,以便 於與同街同村的觀音 堂
村 村民仍 然 效 忠,曾向北京上奏望 廈村 村民 義
――普濟禪院作識別。在農業社會,一村一廟屬
舉。更有趣的是,城隍廟建於一九零八年,而張
常態,較 大或 較富裕的村 落 有一村多廟也 屬正
之洞則卒於一九零九年,然則張公尚未離世,已
常,但同一村落有兩座供奉同一個神祇的廟,就
被村民奉為神靈。
不是常見的 情 況。一 般認 為 觀音古廟 的歷 史 比 較早,王文達先生在《澳門掌故 》中指出,觀音
正因上 述情 況,直 到 1912 年的 澳 門 地 圖上,美
古廟應該在明朝啟年之前,就已存在,陳煒恆先
副將大馬路依然無法貫通望廈村,此後二十年,
生 於《澳 門 廟 宇 叢 考 》中認 為,觀音古廟 應 在
該區才慢慢被城市化,逐漸成為一個社區。聖心
明朝中葉已存在,兩論並無矛盾。觀音堂則建廟
中學於雅廉訪建校,對周邊的社區形成起了重要
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相傳正正是因為原本定
的 作用,聖心中學於 1939 年 落成,當 時 該 區依
居望廈村附近的居民,在觀音古廟的祭祀上,與
然是澳門的市郊,除了原有的望廈村,就是新建
後來的閩、潮兩地移民起了衝突,於是這批「新
的單棟工務員宿舍,學校的建築連同 1936 年落
移民 」就另建一觀音廟,形成分庭亢禮的局面。
成的紅街市,令整個社區的機能逐漸完整。另一 方面,由於該 區已屬「市 郊 」,容 納了一些 無法
在 鴉 片戰爭之前,望 廈村 並不是 澳 門城 的 一 部
建 於市內的 設 施,聖心中學西北 的 提 督馬 路兩
分。自 1601 年葡荷戰爭爆發,1622 年澳門戰役,
側,建有運動場 ( 蓮峰 )、檢疫設施 ( 牛房 ) 以至
葡人險 勝 荷蘭,即於 大炮台與 現 時山頂醫院 所
殯儀館等等。到了六、七十年代,區內逐漸建起
在的若憲山之間,修築城牆,自此二百多年,葡
了五至七層高的樓宇,原本「市郊 」的景象漸漸
人的活 動大部分 都只侷限 於 城 牆以南,望 廈村
消失,八十年代後,更逐漸出現高層大廈,從原
一直歸明、清兩代中國政府管轄。直到 1849 年,
本鄉村、市郊變成一個生活社區,居民也不再稱
阿馬喇 總督被 刺 殺,葡 界 才 遷 至今日關 閘 的 位
該區為「望廈 」,改稱「雅廉訪 」、「美副將 」。然
置,望廈村不再得到當時的清政 府保護。然而,
而,「望廈 」這個地名卻沒有消失,而被用到更
村民依 然 堅 持 不向澳葡 政 府屈服,組 織 民 團自
北面的社區,那就是另一段社區故事了。
牛杂 ox magazine
12
������上�
11
與社區發言人上課 社 區 尋 寶 (校園版 ) ── 行動日誌
11 月的第一 個星 期二,牛房工作人 員、香 港「藝
術到家 」導師 Peggy,還有當天的客席導師犀牛 (林翊捷 ) ,一行三人一同前往聖心中學,這一天, 是牛房舉辦的社區藝術工作坊「尋找社區的寶藏 」 Part II 部份,入學校進行工作坊的第一天。
文:黑黑 攝影:施援程/黑黑
於培正中學小六班做的講座,同學有活力及熱情,勇於表達自己對社區的印象。
12
牛杂 ox magazine
12
������上�
當藝術走向社區
學生於望廈聖方濟各堂考察,可惜一旁的嘉諾撤修院正在進行 拆卸工程,用作興建三十二米高的新校舍。
社區是什麼?藝術是什麼?
人 大 開 眼 界,原 來,從 前 美 副 將馬 路 十足像 外 國的街道,低矮的葡式洋房,寬濶的馬路,高挺
入到聖心中學的視藝室,真是感慨,齊全的設備
的樹幹,大家都醉了,而背後的歷史故事,更聽
和充足的空間,學生接觸到的藝術媒材看來也多
得學生們十分入迷。接著,「藝術到家 」的導師
種多樣,真是幸福的一代。這個課後的視藝興趣
Peggy 便開始跟同學 們介 紹去年他們在 香 港一
班由不同級別的中學生組成,由初二至高三的學
個有趣的社區計劃「尋找海岸線 」,講解那些由
生都有,共三十多人。
香 港 學 生 創作的作品是 怎樣 誕 生的,以 及社區 藝術背後的意義等。
第一課,我 們請犀 牛為同學 們先介 紹聖心 和牛 房所處 的「望 廈 區 」的 掌 故,多 張 歷 史 圖 片使
美副將大馬路故事真多
環繞著牛房與聖心學校的美副將馬路上其實充 滿了故事。我 們把這段 路上 幾 處 甚 有來 頭的地 點資料找了出來,發現真是不得了,包括:就在 聖 心中學 後 面,叱 咤 一 時 的 天 虹 製 衣 廠、1939 年 興 建 的 12 間 葡 式 洋 房,還 有 被 稱 為「鬼 屋 」 的幸福樓,當然還少不了城隍廟、觀音古廟、普 濟禪院、康真君廟,以及望廈聖方濟各堂等。美 副將大 馬 路更 是古 村 落「望 廈村 」的其中一處 所在,是當時最多華人聚居的村落之一,由古村 落逐漸發展到現在同時包含葡式民房建築與教 會建 築的馬路,可 說 是 澳門殖民歷 史的一 個縮 影。 聖心學生到幸福樓考察,原來內藏很多奇異故事。
牛杂 ox magazine
12
������上�
13
聖心學生開始製作,好期待她們一月份後完成的作品。
第二課,我 們把找來的各種 文字 資料做 成 教學
社區移形換影大法
PPT,再跟學生介紹,學生在這些地點中找出自 己想做的主題,最後,學生們分成三組,分別選
另一間參與了是次計劃的學校為瑪大肋納嘉諾
了葡式洋房、幸福樓,以及望廈聖方濟各堂。我
撒學校的小五年級學生。當日由於利用原來上課
們分別與三組同學一同出發往 這三處地方進行
時間,比較緊張,導師 Peggy 準備了一些小手工
實 地考察,發 現 大家 對 每天都會走 過的這些 街
讓 小朋友在短時間中也可以領 略社區藝 術創作
區建築,實在了解不多,也因為變成日常風景而
的樂趣。她先介紹香港有趣的推車仔作品,再開
少了好奇心,這次的社區之旅,讓同學嘗試以不
始引導小朋友在不同社區地點的圖片上思考,然
同的角度 走 近 建 築,尤 其在了解故事 和背景之
後加以裁剪和拼貼出自己心目中的社區面貌來,
後,走 近的心情又自然不同,接下來的課堂中,
鼓勵小朋友天馬行空,自由地創作。課堂上小朋
學生將開始著手製作草圖,組織好自己的想法, 然後便動手製作自己的車仔了。
學 生在幸 福樓門前 討 論 這個地方的傳說,觀看 建築細節,看到人去樓空後的野生植物嚇一跳。 當天 還 遇 到一 位 路過 放狗的街 坊,告訴 我 們多 一個細節,說在幸福樓的後花園(這座大廈竟然 還有後花園?!)種有一棵超巨大超美的芒果樹, 還引領我 們從 另一邊 的 鐵 閘 隙 縫中看 進去,果 然,真的有一棵好夢幻的芒果樹!到底,學生們 會 如何 把 這 些 元 素 放 進作品之中,作為對 這個 神秘荒墟的一種想像與解讀,作品還在進行中, 一月才看到成果。
瑪大肋納嘉諾撒學校
12
牛杂 ox magazine
14
������上�
當藝術走向社區
培正小六學生發表自己對社區想有什麼改變
友本就活潑地提出各種問題,現在更雀躍了,不
時,他們的想像也很有內容,有些小朋友在手推
要 看 他們年紀 小 小,很多地 方都 能 說出名字 和
車上放上自己喜歡的社區店舖,有些放動物,有
印 象 來,一 點 也 不迷 糊。有小 朋 友 說 要 畫 一 個
些放瀕臨絕種的動物上去,還有放了樹等的,與
公園,有小朋友開始拼貼加上樹、動物和畫上裝
瑪大肋的小學生一樣,我們大人以為小孩子可能
飾,在短短的時間之內,他們已把建築物挪移出
對街區沒有太多感覺,但通過這幾次到訪學校,
不一樣的、更符合自己想像的社區景象來。
與學 生直接互 動 後,卻 發 現 其實他們對 社區的 感受和想像,還要比許多大人來得直接和深刻。
另一 個參與計劃的學 校 是 培正中學。分別有 初
可惜 這 幾 課 的 時 間不夠充裕,只能 權作一 個入
二年級和小六年級的學生參與。在早上的初二年
門式的介紹與啟發,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與
級中,一共有 80 位學生上課。當天由 Peggy 和
學 生們進行更多社區 藝 術的 教 育 課程,玩 更多
另一位香港藝術家張才生 Samson,為學生介紹
好玩的遊戲,一起創作。其實,小孩才是社區的
香港、台灣等地的作品,以及不同的創作理念。
最 大 發言人,社區 藝 術 也 是藝 術 教 育 裡 重 要的 一塊,可以讓小孩把創作與自己生活的環境有多
下午的小學 生 六 年 班,整 個活力和 投 入程 度 與
點 連 結與 想像,為 社區的未 來蘊 釀 一些 改 變的
初中生真的有差。對 於社區 這個話 題的熱 情反
可能。
應,令人喜出望外,而且一下就抓住重點,一個 小男生搶著說最不喜歡這個社區的廢氣,太多車 太多廢氣,另一同學說最喜歡這區的茶餐廳,還 有超大雞扒,小學生們的社區經驗,與嗅覺味覺 相關,皆是十分直接的身體感受。在做創作遊戲
牛杂 ox magazine
12
以��成���義的事
15
以藝術成就有意義的事 香港「藝術到家 」 ── 社區藝術的想像與實踐
文/採訪/整理:黑黑 受訪者:陳佩玲(Peggy Chan) 攝影:施援程及由「藝術到家」提供
Tape! Gogo膠紙塗鴉藝術行動
12
牛杂 ox magazine
16
以��成���義的事
當藝術走向社區
陳佩玲:出生於澳門,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主修繪畫。現居香 港,工作室設於牛棚藝術村,陳氏作品以裝置、攝影、繪畫等多媒介來創作,多以日常生活體 驗與想像為題,表達自身、城市及自然三者之關係。近年以古老的顯影方法(藍曬印相法), 利 用 陽 光 和 時 間 創 作 , 把 城 市 風 景 再 次 構 想 。 曾 參 與2 0 1 5 年 北 京 中 央 美 術 學 院 美 術 館 《 第 二 屆CAFAM未來展》,2015年油街實現《火花!一百之後》、2014年《DMZ韓國戶外國際藝術 節》等,其作品曾於巴黎、韓國、香港、澳門及北京等地展出。個人展覽包括:2011年獲藝術 發展局新苗資助計劃,於香港舉辦首個個展-《我們你們他們》、2013年於法國十三區區府比 艾 佛 展 廳 舉 行 個 人 作 品 展 、2 0 1 4 年 於 香 港 藝 穗 會 舉 辦 的 個 展 - 《 藍 色 彼 丘 》 及2 0 1 5 年 《 天 外 天》Lucie Chang Fine Arts;作品入選2014-15年傑出亞洲藝術獎,及入選第二届CAFAM未來 展;其作品部份被私人收藏。2008年成立慈善團體「藝術到家」,致力藝術教育及社區推廣。 www.peggychan.info
今年牛房倉庫開展了一項「尋找社區寶藏 」的藝
「藝術到家 」成立源起
術 活動,意義在 於 鼓 勵大眾發 掘身邊社區的潛 藏『寶藏 』,那可以是任何事物,包括社區歷史、
來自香港的「藝術到家 」於 2008 年成立,2013
傳說故事、店舖、建築、樹木、風 土人情等,凡
年正式成為非牟利慈善機構 ,旨在營造多元平
是找到當中獨特之處的,便是寶物,再通過藝術
台,鼓 勵 不同 層 面 的 藝 術創 作,把 藝 術 帶 進 生
「車仔檔 」的形式表現出來,把平時不經意的元
活。「學習以多角度思考,和關懷 身邊的人、事、
素 放 大,讓參與者 和公眾 重新 發 現 身邊社區事
物,凝聚輕 鬆融合的永續生活空間 」就是他們
物之美好。而藝術「車仔檔 」這個表現形式,就
的目標。成立以來,曾與多個香港藝術團體、社
是 香港「藝 術到家 」曾使 用的一種 社區藝 術 形
服機構、教育單位、政府部門等,合辦不同類型
式,這 次專門邀 請 他們來澳 進行 經 驗分享 與合
的藝 術活動、展 覽、課程、工作坊、講座,亦積
作。
極與鄰近地區合作,進行社區藝術活動,分享經 驗。
「尋找社區寶藏 」這個計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 是公眾工作坊《流動創意車 》,已於八月的一個
「藝術到家 」由 8 位藝術工作者組成(鄭怡敏﹣
周 末 完 成。第 二 部份 是 進 入學 校 進 行工作 坊。
阿金/張嘉莉 clara /陳佩玲/吳狄殷/翁志孝
十一月開始,牛房倉庫與香港「藝術到家 」的藝
/張震揚/曾劍華/梁詠珊 ),成員來自不同界
術家進入聖心、瑪大肋、培正這幾間學校,與學
別:如 藝 術家、策 展 人、藝 術行政、教師、畫室
生進行多場工作坊、講座,有部份學校更參與創
老闆、社 工、工程師、攝 影師、旅行家、慢 行團
作,做出自己的作品,而參與的學生則由小學至
發起人等,各有所長。
初中、高中都有。
牛杂 ox magazine
12
以��成���義的事
17
2010年「藝術到家」首次以車仔概念做的展覽「《求生術》裝置藝術展覽」就在牛房倉庫展 出,以及在澳門街頭推動他們自己做的手推車作品。
今次 來澳 主持「尋找社區的寶藏 」導師陳佩 玲
教育特殊兒童的深刻體驗
(Peggy),除了是「 藝 術 到 家 」 的 創 辦人 之一, 亦是行政總監,她本身與澳門的淵源亦甚深。她
預科畢業後,Peggy 下定決心,人生一定要做些
是在澳門出生,小學後才移居至香港。在澳門讀
自己喜歡和有意義的事。她不計較金錢,主動去
小學時,在校內跟隨一位專業藝術老師學畫,打
找社福 機 構 的工作,不是 讀 社 工出身 的她便 應
下了基礎,後來到香港升學,每年班級籌辦的話
徵活動助理,幸運地被一個機構聘請,服務特殊
劇演出,開發了她對舞台空間的好奇心,但無奈
兒童,如自閉症、讀寫障礙、唐氏、專注力失調
在當時的學校裡,她沒有機會接受藝術教育,對
/ 過度活躍症等兒童,該機構更有幼稚園、物理
這 方 面知 識 愈發 充滿渴求,到升讀 預科 時 終於
治療、言語治療等服務,使她對自閉和特殊需要
遇到扭轉人生的機會。
的兒童和家長,有更多了解和接觸,短短幾個月 的工作,給剛踏足社會的她留下很深刻體驗。
「可能是命運安排,遇上一位新入職的老師,將 一 個很前 衛的劇 團 教 育 計劃帶入學 校,讓 我 們
在機構中,Peggy 負責勞作班、繪畫班和協助導
認 識!嘩!看 過後,有 如在 荒 漠 遇 上甘 露!那是
師等工作,班上的小朋友儘管有不同能力障礙,
我第一次接觸『進念二十面體 』,第一次接觸到
然而她發現他們都可以畫畫,藝術真的可以打破
『文本創作 』、『裝置藝術 』、『多媒體藝術 』等的
文字和語言能力的界限。「我覺得小朋友是與生
名詞,還有星級藝術導師指導,使我著迷!而且
俱來已懂畫畫,不需 要 技巧,亦沒有美醜分別,
還有機會將所學和創作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現,令
在過程中,他們很自然地畫出心中所想!特別在
我有 莫 大的成 就感。這 次機會也 打 開了我 追求
自閉兒童身上,這可能是他們表達自己的另一方
藝術的大門,使我一步步實現夢想。」
式。」
12
牛杂 ox magazine
18
以��成���義的事
當藝術走向社區
「尋找海岸線」藝術巡遊教育計劃
那時中心的姑娘常鼓勵她去讀社工,本來也有動
這些經驗使 Peggy 更積極思考藝術與社會的關
心,但她看到社工們對文件時間多過對服務對象
係:藝 術 到 底 可以做 什 麼?一 個 藝 術 機 構 可以
便猶豫著。每逢學校假期,Peggy 都會到劇團幫
做 什 麼?怎 樣 的 藝 術 行 動 才 更 有 意 義?「 藝 術
忙,擔任一些有關藝術教育的職務,亦同時接觸
到家 」就是在這些思考當中成立了,得到阿金、
到「牛棚 」另一範疇的藝術。
Clara 等多位藝術家支持,大家抱持著一個簡單 而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以藝術來做一些有意義
「牛棚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也是萌生
的事 」。
成立『藝術到家 』的地方。」 以藝術連結學校與社區 她 到了「 牛 棚 」 內 一 個 藝 術 機 構「 藝 術 公 社 」 做兼職,接觸到不同的香港藝術家,認識了現時
多年來,「藝術到家 」開展了多項與社區、學校
機 構 的 上司:阿金 和 CLARA。他 們 鼓 勵 和 推 薦
合作的藝術教育計劃,在有限的資源和人手中,
Peggy 去 修 讀 純 藝 術 學 士 課 程,更 加 確 切 的 訂
計劃雖不算十分大型,但亦進行了很多不同的新
立了她在藝術發 展的方向,阿金和 CLARA 後來
嘗試。
更成了「藝術到家 」創辦成員之一。 去年,他們曾開 展「尋 找 海 岸 線 」藝 術 巡 遊 教 唸 書 期 間 Peggy 在「藝 術 公社 」兼 職,負 責 展
育計劃,思考城市發展的變遷與價值。當時計劃
覽籌辦等工作,因此對藝術行政運作比較熟悉。
的對象不只是學生,更包括一般公眾、藝術家及
另一方面,對藝術機構接觸多了,亦逐漸察覺到
社區居民。該計劃利用藝術巡遊的方式,主動帶
機構中一些說不出的制肘及問題。
著 藝 術品接 近觀 眾,以吸引大眾 對 該 議 題的 關
牛杂 ox magazine
12
以��成���義的事
19
由鵝頸橋出發,「漫」遊銅鑼灣之旅,開幕邀請藝術家介紹自己的作品。
「漫話鵝頸」雄仔叔叔講故事
注。他們與五間中學合作,邀請藝術家駐校與學
Smith 到 香 港 教 育 學 院,與 學 生 以 縐 紋 膠 紙 為
生一同創作。過程中還著意加入文化歷史研究部
材,創作出配合校園環境的膠紙藝術壁畫。
分,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協助做研究 小組,進行社區訪問,資料搜集等,整合相關資
他們又 將 TAPE ART 帶入「牛 棚 」進行創作,在
料,製作出一套教材,讓參與學生更深入的去認
位於藝術村與馬頭 角道休憩空間之間的一道圍
識相關社區,了解過去歷史,多角度去思考城市
牆上創作壁畫。他們在「牛棚 」內舉辦一場為藝
的發展。
術教師而設的工作坊,邀請教師創作,並參與公 開展 覽,以推 廣 Tape Art 這極 具創意的藝 術媒
該計劃得到很好的回響,其後,他們便把「流動
介,同時亦吸引更多街坊在休憩空間流連,以及
車 」的概 念帶到澳門和台北,與兩地 的藝 術機
主動參觀藝術村。
構合作,澳門是牛房倉庫,台北是水谷藝術。下 一 個 階段,他們將 把「尋 找 海 岸 線 」計 劃 推 廣
12 月中他們將進行的「漫話鵝頸橋裝藝術計劃 」 ,
至更多學校,期待以更多元的藝術媒介來呈現該
以漫 畫生 動 連 結 社區公眾。邀 請五位香 港 漫 畫
文化議題。
及 插畫家,以 銅 鑼 灣 故事或歷 史為題 繪畫漫 畫 及插畫,呈現銅鑼灣的獨特文化氣息,以此擴闊
此 外,他 們 還 進 行 過「Tape! Gogo 膠 紙 塗 鴉 藝
公眾對「鵝頸橋 」這公共空間的想像,讓公眾了
術 行 動 」(Tape Art Graffiti Action) 及「 膠 紙
解更多那附近一帶的歷史文化。
壁 畫 藝 術 展 覽 及 教 育 計 劃 」(Tape Art Mural Exhibition & Education Project)。 邀 請 美 國 著
同時,他們正籌備於明年 1 月進行「源野生活節
名 Tape Art 藝 術 家 Michael Townsend 和 Leah
( SUSTAINABLE FEST )2016 」。 這 是 一 個 有 關
12
牛杂 ox magazine
20
以��成���義的事
當藝術走向社區
還原基本的永續概念活動,將以「技術承傳,資
有一次和深水埗區街坊合作一個藝術計劃,在一
源,食物,身 體,動物,自然,心靈 」七個環環
條已 人去 留空,兩旁唐樓都已 被收 購 的 街 道 上
相扣的元 素為主題,體 驗 生活中實踐 永 續 理 念
玩 TAPE ART,在 地 舖 的大 閘 貼 上 膠 紙。初 時 參
的各種可能,通過直接的分享和參與,讓人們找
加者自由想像 用 膠 紙勾出圖像,出來的 效 果 很
回對生命的尊重,找尋適合自己的永續生活。兩
抗爭,出現了大字控訴、推土機等比較負面的情
天的節慶中計劃有地攤、舞蹈、音樂、創作、閒
緒,但和他們討論後,設定了一些規則:不能直
談和工作坊 等,喚 起 人們與自然 共 存的美 好記
接 使 用文字,以 及 必須 加入自己的身 體 形態 在
憶,重拾人與大地的關係。
圖像內。就這兩個簡單的規則,卻大大改變了膠 紙創作的題材和方法。如加入自己身體,怎樣加
針對學校特別設計工作坊
呢?便需要合作,一個人站在大閘前擺出不同姿 態,另一個人幫忙用膠紙勾畫他的形態,於是,
「入學校和社區的難度各有不同,入學校對我們
人的形態便出現在店舖的大閘上,待參加者掌握
團隊來說,困難並不是太大,因為我們大部份成
了竅門,便用膠紙愈畫愈多,好像重現了被清拆
員也在不同院校中任教,另外,『藝術到家 』亦
前,昔日的社區鄰里情懷。在過程中,小朋友更
會不時 推出專 為 學 校 而 設計 的工作坊,和學 校
在 街 道 上 用 膠 紙勾勒出自己設計 的跳 飛 機,其
聯繫緊密。」
他經過的小孩還加入一起玩。
「在策劃教育活動時,我們會針對學校的需求來
未來計劃:土地議題
設計,好讓學校在行政處理上較易協調,並邀請 經 驗 豐富的 藝 術家 指 導,令學 生 更易於投 入參
未來, 「藝術到家 」的計劃,仍然以專注社區和
與,這樣自然受學校歡迎。學生方面,我們會鼓
教育項目為主,亦開展海外交流,深入外地社區。
勵他們主動參與,親身體驗,走出校院,走入社 區,訪問或考察,讓他們有更多感受和了解,引 導學生多思考、多想像。」
「我們還有很多計劃想做,也很關注生活的永續 發 展 和 土 地 問 題,這 亦是 香 港人切 身 的 問 題。 我們思考如何與土地共生,不破壞不佔有,實踐
使用易於操作的藝術媒介很重要
『自然創作體驗,編織地景藝術 』。『地景藝術 』 在 世界各地已 廣泛 推行,唯 香 港欠缺 具規模 及
「至於社區面向,我們多會以社區關注或社區特
持續推行的教育及計劃。」
點 來 作 切 入 點,配 合 創 意,與 眾 同 樂。 在 策 劃 上,會選擇參加者易於操作、容易接觸的藝術媒
至於 Peggy 本人未來也有很多計劃,除兼顧「藝
介。例如膠紙藝術(TAPE ART)就是一個很好的
術到家 」的工作,來年 她可能 會 在畫 廊進行 作
例子,沒有語言文字界限,只要有一卷膠紙,便
品展,以及延續個人的「100 樣生態 」系列,計
可勾出自己想要的圖案,創作過程又可增加人與
劃於不同地方設置研究工作室,透過觀察取材再
人的溝通和合作。『流動車 』亦是一個不錯的媒
塑造,並陳設該區被塑造的非自然物象。
介,能與觀眾直接溝通。」
牛杂 ox magazine
12
當���入�����
21
當藝術進入社區與社群 李銳奮與葉穎雯訪談 ──
牛房倉庫長年以來推動過不少社區活動,其中包括青洲、雀仔園、十月初五街及牛房周邊等社區。 同時也希望了解其他關心社區與服務社群的社團組織如何進行其計劃。因此有了這次與風盒子社區 藝術發展協會的聯繫,並以對話方式的討論。
對談人:李銳奮=F 葉穎雯=M 紀錄:
楊冠瑩=S
S:能否談談牛房/風盒子策劃的社區、社群活動 的緣起?
F:當年從婆仔屋搬 到現在牛房,她的位置比起
婆仔屋較為偏僻的,而且是室內的地方。如果展 覽和活動只在牛房裏面舉辦,一來觀眾群會比較 受限,二來外界對她的認識會很固定。所以我們 開始想一些別的做法,後來就開始了社區活動, 希望藉此打破大眾對牛房的既定印象。期間,嘗 試了多種形式,錄像、攝影、演出、田野調查或
文/攝影:楊冠瑩
左:李銳奮,牛房倉庫藝術總監,右:葉穎雯,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
12
牛杂 ox magazine
22
當���入�����
當藝術走向社區
口述歷史等。關於地區的歷史和文化,沒有人去
叔叔,他本身認識很多不同的社群,所以我們會
發掘、去再現,這些事情就沒有人在意,然後逐
有較 簡單的途 徑 去接 觸不同社群。又 比如我 們
漸被遺忘。同時,當我們把一些藝術元素以各種
的前藝術顧問古英元,他對手語很有興趣,於是
形式帶進社區,社區民眾也許一開始不太明白,
衍 生了有關 聽 障 社群的計劃,像 是今 年的聾 人
然而會感受 到原 來藝 術 和生 活是 很靠 近的,不
電影工作坊。而其他的社群也希望接觸,奈何一
是他們心中所不能攀及的東西,從而讓他們與文
來 是資金有限,二來 是 現在 接 觸 的社群 我 們仍
化藝術有連結。
在摸索當中,一步步向前走著。未來希望可以和
M:一開始阿 J(李銳俊 )他們最 先接觸的社群
是一班戒毒的朋友,這是在我本來的生活中沒有
出現過的社群。起初對他們的印像是很陌生的, 會不會是 皮 黃 骨 瘦的 啊。之後在 戒 毒中心見 到 的卻是 一班很陽 光 氣 息的少男。加上後 來 聽 到 了很多他們的故事,發現到吸毒這個問題,並不
不同社群合作,並且連結各類社群。
S:牛房的社區 活 動 會以甚麼形式 持 續?有考慮 過活化和重建的方向嗎?
F:這方面我們沒有固定的形式。人手始終有限, 很難以固定的形式去做。牛房有很多項目,社區
單純是他們對藥物把持不住,或者貪得意,可能
只是其中一個。若能有一個小組,成員專注在社
是跟澳門的教育系統、工作種類狹窄也有關係。
區方面的,那樣比較能夠持續做下去。
這也使我對社會對環境多了思考,吸毒不是個人 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卻被我們忽略了。因為 認識多了,產生同理心,所以之後接觸其他社群 時,都會記得要先了解對方,不要先入為主。而 多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對於之後彼此之間的 合作也有幫助。
F:風盒子的計劃會持續發展下去嗎? M:會的。其實風盒子非常希望集結不同的力量 一起去做,如此這般,乘數效應才是最大的。持
續 策 劃活 動 的同時,會 邀 請各社群的朋友一起
S:那要如何選定一 個社區 /社群來推行 你們的 計劃?當中有甚麼考量?
F:這 沒 有 硬 性 規 定。 比 如 雀 仔 園( 的 社 區 活
參與策劃的部分,希望到最後,我們不一定是主 辦方的角色,可能是中間人的角色,連結不同的 資源和人脈,然後由他們自己來策劃專屬他們文 化的活動。另外,除了辦展覽和活動,其實更想 這裡成為一個社區設施,不一定藝術相關,學生
動 ),我 們 的 成 員 GIGI( 李 綺 琪 ) 是 住 在 那 區
來温習、看書也可以。希望營造一個氣氛,讓附
的,原來那裡 是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地方,
近街坊覺得這裡是平易近人且開放給大家的。
是當 時 葡國政 府 規 劃出來的區,不是自然 形成 的。而今年的社區活動就用了推車仔的形式,且 在牛房附近進行。
M:主要和我們成員的背景有關,目前的主要成
員大部分都是藝文工作者,比如我們的會長人仔
牛杂 ox magazine
12
F:可以介紹一下風盒子的計劃嗎? M:有兩個計劃要介紹。首先是《啓點 》,它是風
盒子和 教 育機 構 青 年挑 戰一起合辦的畫 展。當 中的內容牽涉到另一個計劃,即文化局和社工局
當���入�����
23
的計劃-「文化特攻 」,結合文化藝術和戒毒的
過甚麼事,原來經過了一條那麼黑暗的路。曾有
形式,是新型的治療方法。通過藝術培訓,包括
位家長說,自己的兒子吸毒了幾年卻懵然不知,
戲劇、電影賞析、繪畫和文物修復等,使他們多
看了戲之後,也許就知道當中有甚麼徵兆可以察
學一樣技能,增強自信心,擴闊就業機會。部分
覺,也更關心子女。我們希望透過各類活動喚起
學員修畢相 關 課程後,現 時 在 文化局 從事文物
公眾的關注,不單止關注社群本身,而是更關注
修復、圖書管理等工作。
它引伸出來的問題。
當他們形成了一個興趣,跟以往無所事事、被動
F:我有一點 擔心,當學員 辦過 展 覽也 獲得了一
地上課是很不同的,他們有了感興趣的事情,會 主動找途 徑持 續學習。所以 某 程 度 上他們還 是 要靠自己,不能選一條路逼他們走。我們只能提 供方法、途徑,願不願意試,還是要看他們。
些外界的讚賞後,會否給了他們一個幻想,誤導 了他們,某方面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M:這個我們也有擔心過。在宣傳時,我們不會
標 籤 他們是 哪個群體,因為公眾 是 最客 觀持 平
所以,如果沒有人為弱勢社群製造文化參與的機
的。由於我們認識他們,給評語時會比較 婉轉,
會,他們可能到人生的不知第幾個年頭才遇上自
不想打擊他們,欣賞他們一路走過來的過程,未
己感興趣的事,即使社會忽略他們,甚至他們自
必是作品本身。所以 展出前,我們都會問學員,
己也不重視自己,那也希望他們除了生存或賺錢
這些作品要不要展出?有足夠自信去面對公眾的
糊口之外,在生活上還有其他的方向和樂趣。
評價了嗎?
S:這同時也增加了他們與人和社會的連結吧?
希望 大家 用一 個公平的 眼 光去對 待,不想觀 眾
M:這是絕對的。當他們做作品時,有的是表達
好,因為這只是另一種歧視,帶著同情去看,可
因為知道這些作品是特殊社群做的就覺得特別
自己,有的是回應社會議題,會在作品中反映出
能並不是真的欣賞,只是想給予鼓勵。首先,不
來,也希望因此形成一個對話。另外一個和社會
想觀眾帶著有色眼光去看作品,另一方面,希望
連結非常明顯的例子是《其實我們 》,這是一班
他們擺脫自己一直以來的標籤,不要總想著自己
青少年用戲劇的形式去敍述自己的故事,而這個
是一個輪椅使用者、聽障人士或某個社群。他們
演出不單是給予他們表演平台,更重要的是使更
的經 歷一定 是 最容 易成 為一 個賣點的,但 風 盒
多人,尤其是家長,了解到他們的子女曾經發生
子不想消費他們的弱勢,這沒有意思。
弱勢 社群在社會上常常不 被 受關注,所需資 源也 相當缺乏,這樣的問題長 久以 來一直被 忽略。另
一方面,社區的文化 和故事也因為缺乏系統 化的紀 錄 及 欠缺 有效傳承而將可能被 歲月所遺 忘。檢
視 上 述 問 題,往 往 需要 借助民 間 力 量 來 介入 與 扶 持,但 受 限 於 種 種 因 素 導 致 改善 過 程 緩 慢 且不
甚完善。事實上,扶助弱勢和活 絡 社區本來就 應該 是 一 個社會需要做的事,且不是 一時三刻就能
獲得成 效的事情,而是需要經年累 月地持 續 進行,難 得 在澳門還有一群人甘之 如飴,默 默耕 耘與 付出,期待 往後能夠集結更多的力量以 持續深 耕下去。
12
牛杂 ox magazine
24
��都可以成為���
當藝術走向社區
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專訪風盒子 ── 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文:Mr.海 攝影:Mr.海、joein及由風盒子提供
其實我們IV:《其實我們》由一班戒毒青年演出。
牛杂 ox magazine
12
��都可以成為���
25
年紀輕輕的Mandy在風盒子裡,上至代表發言,下至搬搬抬 抬皆一腳踼親力親為。
當初接觸「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是六月
同領域的人與事,豐富生命歷程,也藉由聯合文
時,阿 J 找我為一個由他們策劃的全體演員均由
化、創意、藝術、表演等領域裡各方有心人微弱
曾經 濫 藥的邊 緣 青 年參與演出的劇場《其實 我
的力量,讓 一些 有 意義 的 事情得以被 發 生 或 開
們 IV》擔 任 攝 影工作,而這個工作 更 讓 我有 機
展。當我問起她工作的苦與樂時,她卻以平常心
會走進青年挑戰中心,跟正在戒毒的青年朋友們
回應,即使自己從事的工作不被社會大眾理解或
拍攝 個人 照 片及替 他們記 錄 排 練和演出花絮。
不被 欣 賞,但 只要能 走在一 個正確 的方向默 默
這個由津文導演的劇場表演已經是第四屆了,表
努力,能讓自己產生熱情投入地積極工作,這本
演形式相當多元、創新,而且感人,學員們在沒
身就可以說是一種小確幸了。
有受過長期專業訓練下,能做到座無虛席,大獲 觀眾的好評確實很不簡單,相當鼓舞人心。而阿 J 和津文,正正都是「風盒子」的藝術顧問。
「風盒子」向來主張「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 強調藝術本無高低之分,不同界別障礙或不同能 力的人自然應該要有接觸、參與、甚或進行藝術
「風 盒子 」 由 會長 人仔 叔 叔和 另外 兩 位 藝 文 工
創作的 基 本 權利。無論是 透 過 接 觸了解不同的
作 者 共 同 籌 組 創 辦,成 立已 經 超 過兩 年,過 去
藝術媒介和形式去富豐生活或自身生命,或是藉
至今一直 致力組 織 及 策 劃不同藝 術 活 動,連 結
由藝術創作,自我療癒並提昇心靈的層次,這些
不同社 群及不同能力人士。協會 負 責 人 葉 穎 雯
都是再 美 好不過的事情。不過 她強 調 協會本 身
Mandy 當初辭掉安 穩 熟 悉的工作,投 身這個對
只 是一 個建 立 連 結和提 供協助的平台,作為一
她 來說全 然陌生的環 境 進行 獨立、又 具開創性
個橋樑的角色,展開各項工作後,長遠還是希望
的藝術行政工作,心裡其實不是沒有感到不安,
服務對象可以憑 各自的專長獨立飛 翔在藝 術的
而且 至今 仍 覺 得工作 很富挑 戰 性。懷 著 一 顆同
天空裡。
理心的她卻說自己本著多認識、多理解、多學習 的心態不斷摸 索前 行。與 其 繼 續之前那份 安 穩
除了上面提及的項目外,風盒子也在努力細化各
而沒有 熱 情 的工作,還不 如 讓自己 接 觸 更多不
項社區 藝 術 活 動,比如協會正在 計劃製作一 份
12
牛杂 ox magazine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年 月 成 立 於 2013 7 ,主 力 推 動 共 融 藝 術 ,構 建 不 同 社 群 之 間 的 藝 術 網 絡 ,建 立 以 文 化 藝 術 融 入 社 會 的 平 台 。
︻ 使 命 ︼推 廣 共 融 藝 術 ,使 ﹁ 人 人 都 是 藝 術 家 ﹂。
︻ 主 要 活 動 ︼ 包 括 : * 表 演 藝 術 ︵ 劇 場 演 出 及 培 圳 ︶* 觸 感 藝 術 ︵ 培
故 事 、社 區 音 樂 ︶* 兒 童 及 青 少 年 文 化 藝 術 課 程
12
牛杂 ox magazine
圳 工 作 坊 及 展 覽 ︶* 口 述 影 像 ︵ 視 覺 及 表 演 藝 術 ︶* 社 區 藝 術 ︵ 社 區
老店連 結起 來,讓 原 來彼 此關係 冷 漠的社區 顯
得更有人情味;之後更會為視障人士推出「有聲
書 」服務。另外,營運資金和人力資源同樣缺乏
的「風盒子」正在招募志同道合的義工,同時也
視覺展覽提供口述影像等。
提供場地租借服務,歡迎有意者與協會聯繫。
︻ 口 述 影 像 服 務 ︼ 本 會 致 力 拓 展 口 述 影 像 服 務 ,過 往 曾 為 劇 場 表 演 、
社區地 圖,想把周邊 有意思 的小店 或傳 統 工 藝
當藝術走向社區
��都可以成為���
26
《人人都是藝術家――Nelson油畫展》早前在風盒子展出。
��其��是一種生活�式
27
藝術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專訪社群藝術家楊秀卓 ──
文:Mr.海 攝影:施援程及由楊秀卓提供
楊秀卓:畢業於香港大港藝術系。曾於八、九十年代是一名活躍的藝術家。人到中年,返回大學讀書。然後投身視藝教育十八年。一直把持著「藝術介入社會」 的信念,由創作到教學,相信藝術可以改變世界。現已退休,但教學熱誠未減,仍參予多項與藝術教育有關的活動。 12
牛杂 ox magazine
28
��其��是一種生活�式
當藝術走向社區
楊秀卓作品:heads acrylic / 2006 / 4' x 8'
留著 一頭銀白色長髮束著馬尾退而不休的香港
和一般的藝術有什麼不同?兩者的魅力和功能性
社 群 藝 術 家 楊 秀卓 那天 要 求 我 戴 上 全 黑 眼 罩,
又在哪 裡?楊 老師 耐心 地 跟 我解 釋 社區 藝 術的
我和幾位 觸感藝 術工作坊的學員們於是在暫時
特點在於藝術家或其藝術創作要和社區有連結,
失去視覺下被他帶到陌生的社區在黑暗的國度
而且這些連結不是從天而降一次性的,是可以持
裡 漫 遊,他 企 圖透 過 這樣的方式引領我 們直接
續 發 展的,同時 也強 調 藝 術家和社區 居民 間的
感 受和了解 視 障 人士的世界 和真實生 活。作為
互 動,作品或活 動 最 終 能否為 社區帶來積 極 正
採訪者的我,其實可以不參與這個速成體驗的,
面的作用進而達 成 改善 社區的目的尤 其重要。
而且我多年前曾看過香 港十大傑出青 年莊陳的
社群藝術則可以說是由社區藝術細化後衍生出
著作《我看不見,但⋯⋯》,對失明人士所要面對
來的,社群 藝 術顧名思 義 就 是 針 對某 些社群的
的真實世界甚至他們的內心世界並非毫無了解,
藝 術,比如針 對視障人士而 設的觸 感藝 術就 是
但我還是主動要求這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導師讓
社群 藝 術的 一種。觸 感藝 術 讓 視障 人士可以透
我加入一起參與,索性趁著這個機會實實在在地
過觸摸感受作品的姿態、質感、肌理、溫度等誘
親身體驗一下。失去視覺後的我們隨即也失去了
發想像力,從而走進藝術的世界,延伸思考或反
方向感,只能憑著自己的肢體、聽覺和觸覺去探
思 生活,而它的美學正 正 就 在 於可以 啟 動 無限
索這趟漆黑旅程。事後我們甚至發現很多原來不
可能的想像力。楊 秀卓 就 是 應 風 盒子社區 藝 術
曾注意的細節忽然都一一被察覺到了,聽覺在沒
發 展協會之 邀 請,前來澳門開 辦並教 導觸 感藝
有 視 覺 干擾 下變 得更為專注 而敏 銳,安 全意 識
術工作坊的。
亦 讓 我們每走一步路 都 格 外 小 心。其實只要 用 心去感受,就會發現更多細節,恢復視覺後更明
楊 秀卓在 專 訪 期間跟 我提 到,年 輕 時並不喜 歡
白到真實世界和想像世界 其實存在著很大的落
自己 土生土長的香 港,當年他 覺 得在 這 座城 市
差。
不但 人 文 氣 息非常糟 糕,而且在 這 裡 生 活的人 大多都很功利無趣,文化生活沒有生氣,藝術方
很多人可能 搞不清 楚社區藝 術或社群 藝 術到底
牛杂 ox magazine
12
面更是異常貧乏。所以他那時候總是盼望著自己
��其��是一種生活�式
29
可以早日離開香港,後來有一天他真的背起了行
他這麼多年來一直走在藝術的道路上默默努力,
囊,懷著逃離香港的心情到歐洲流浪了一年零三
不過年輕時當了十多年藝術家後,他慢慢意識到
個月。期間在巴黎旅居了半年,又走遍了東歐和
企 圖透 過作品改 變社會以 至 改 變 世界,其實 並
西歐多個國家,他笑說這十五個月是他人生裡最
沒有想像中容易,而他自己所處身的社會不但沒
快 樂的時光,身在歐 洲時 他 幾 乎 每天都瘋狂地
有變得更好,而且感覺還變得更糟,這讓他有種
大量接觸各種各樣的藝術,古典的、當代的、唯
無力感。失意沮喪是難免的,然而每當他回想在
美的、理論的、另類的、前衛的、概念性的、後
歐洲旅行時,看到很多傑出優秀的社區藝術家,
現代的,確實感到震撼和大開眼界。然而經過這
那 些 偉 大 的 作品 被 廣 泛 地 高 度 關 注 和 肯 定 時,
樣的藝 術 洗禮 後,我問熱愛藝 術的他當時 有否
看到那些作品和企劃如何為他們的社區帶來改
想 過留下來在歐 洲生 活,他卻 跟 我 說自己 享受
善,他知道自己並不孤獨,那些國家的社區藝術
是享受,但其實一直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而且
乃至社群藝術之所以能夠如此普及和受到肯定,
他 心裡明白這 並不只是由於語言障礙或文化差
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家過去必然努力
異而造成的,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根不在那片土地
耕 耘了很多年 才 能 開出稱 心的花 朵 來。香 港 這
上,所以不管他如何努力去適應或企圖更貼近當
裡的社群藝術才剛起步不久,怎麼能夠輕易抱怨
地 人的生 活 文化,他 感 覺 還 是 無法輕 易建 立 連
未成氣候呢?再說,他當初想要改善社會的本意
結,眼前所見美好是美好,但他的生活卻總是過
和美 善之心並 沒有減 退,他 反而很 早就 覺 悟 到
得虛 而不實,然 後 他 竟 然 開始 想 念 起 那個曾被
唯有先透 過教育改變了人,才有機會改變社會,
自己憎恨和討厭的香港。
這就是為何當時已經中年的他會選擇由藝 術家 轉型 變 成 教師,離 開階 級化的藝 術館走 進 大眾
回到香 港 後 他 變 得 很愛 香 港,早 期白天從事會
化的教室去繼續他的「革命 」。
計工作,晚上邊進修藝術課程邊進行創作,期間 還 發 表了不少 蠻具爭 議 性的 作品。後 來 索 性辭
他 過去曾發表 過不少具爭議性和社會 批判的作
掉會計工作,專注創作和藝術教育,三十九歲那
品,比 如 比 較 膾炙 人口的 作品,是 1987 年的 行
年他 更 進 入 港大修讀 藝 術與 比 較 文學,四十三
為藝術《人與籠 》——藝術家自囚四十八小時,
歲到粉嶺一間中學 擔 任視 藝 科 老師,一 教 就 是
作為香 港和個人 處 境的比喻。在他 的個人觀 念
十八年。其實早在教育生涯以前,他就是一位藝
裡,他向來認為作品的社會意識尤其重要,所以
術家,舉凡油畫、雕塑、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都
他 的美學 往往包含了社會 批判與 控訴、政 治意
有涉獵,並以藝術批判社會而被廣泛認知,同時
識 等多重功 能。能夠為 社群 以至社會帶來 改善
他亦是積極的社會運動參與者。當我問起他,當
與幫助的作品,都會是有價值的好作品。我問他
初是 懷著 什麼心情和信念從事這些工作以及當
對 藝 術 和 時 間的 關係 有何看 法時,他卻 說自己
中有什麼 苦與 樂 時,一直相信 藝 術 可以 改 變 社
沒有去多想這些,但他卻不太認同傑出的藝術作
會的他跟我說,自己從來就不覺得苦,相反能夠
品就 是 永恆的,覺 得沒有必 要 去 把一些 藝 術家
把自己所相信的 事情 做出來,藉 著 藝 術改 變 生
的作品神性化。
命,再讓生命改變世界,這些都是再美好不過的 事情,也是他最大的收獲,而且比什麼都還要可
我問他過去策劃過什麼社群藝術活動讓他印象
貴,過程中自然也能充滿喜樂地活出自己。
最 深刻難 忘,他 說多年 前 香 港 電台曾找他做 過 一個藝術計劃,要求他帶領並教導二十四位不同
12
牛杂 ox magazine
30
��其��是一種生活�式
當藝術走向社區
楊冠瑩《熱帶風情下午茶》(澳門)
林美意《母愛的聯想》
范世康《風》(澳門)
葉鳳桃《生命》
風盒子成員與參加觸感藝術工作坊的學員一起參加「第三屆香港觸感藝術節」展覽開幕式,今年展出場地大作品多,除了作品可以模外,有些還可以聽及嗅。
牛杂 ox magazine
12
��其��是一種生活�式
31
楊秀卓作品:SARS acrylic / 2013 / 8' x 15'
能力的弱能人士共同創作一幅巨型作品,學員包
下然後一臉從容的跟我說:「生活中的美固然重
括智障人士、自閉症患者、唐氏綜合症患者、聾
要,但美不是衡量藝術作品好壞的唯一標準。而
啞人士、肢體障礙者、腦麻痺患者等多種不同身
有關藝術,我先不談論本質,但我覺得藝術其實
心 功 能 障礙 人士,他 想了很 久才 想 到一 個巧妙
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簡單來說,能夠對人產生關
的方法,他分別發給每個學員相同尺寸大小的木
懷,已經是一種藝術生活,在這樣的前提下,做
板,然 後 指 導他們利用版 畫 轆 把不同顏色的乳
不做作品都不太重要了。」
膠 彩直 接 壓在 木 板 上,結果 每 個學員 按 照各自 獨特的審美和深淺不一的力度和用色,壓出了層 層疊疊的色塊,而每小塊獨一無二自成一體的作 品,最終經導師悉心合拼成一個完整作品後,整 體 效 果 卻出奇地協 調 融合,各種 差 異之間彼 此 交互碰擊出來的色彩之美,更是出乎他的意料, 這個藝 術 作品至今一直被 放在香港中央圖書 館 裡,它有著和諧共融的象徵意義。
每次專訪時我幾乎都必然會問受訪者一些很本 質的問題,比如我會問藝術家什麼是藝術?問攝 影家什麼樣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問設計師什麼設 計才是好設計?這次我也不例外,當我問楊秀卓 美重不重要以及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時,他想了一
12
牛杂 ox magazine
32
��自己的�生
當藝術走向社區
雕塑自己的人生 專訪陶藝家李舜如 ──
文:Mr.海 攝影:施援程及由李舜如提供
由風盒子舉辦的《觸感藝術》工作坊,導師李舜如與視障學生一起摸泥,感受一下陶泥究竟是什麼。
牛杂 ox magazine
12
��自己的�生
33
李舜如:生於香港,198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 系 。 1 991 年 赴 美 攻 讀 藝 術 課 程 。 1 997 年 於 美 國 休 士 頓 大 學 取 得人文學碩士。2003年在休士頓大學完成純美術碩士學位, 主修雕塑.
2004年來澳門定居。2005年建立原作坊工作室,
現從事雕塑及陶藝教育工作。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突然失去視覺,我們將會 面對一個怎樣的世界?聽過觸感藝術嗎?什麼是
不釋 手,她 太享受 用自己雙 手由 零 開 始 一點一
觸感藝術?觸感藝術顧名思意是和觸感有關的,
滴地去完成什麼的那種感覺了,而且在創作過程
這是近年在強調藝術平權的前提下發展出來的
中,心裡不知為何感覺總是如此平靜而愉悅。如
一項 比 較 新的藝 術 形式。繪畫或攝 影 等 視 覺 藝
果真有所 謂天命,我想 陶 藝大概 就 是 她 個人的
術往往 是 以視 覺 主導的,而大部分 的雕 塑 或陶
藝術生命。
藝展出幾 乎 都不會 讓 觀 眾去 觸 摸,這樣 可供 視 障人士欣 賞的藝 術 空間變 得十 分 缺 少。觸感藝
從事雕塑及陶藝教育工作多年的她參加過美國、
術強調觸感,允許觀眾透過親自觸摸作品,直接
日本、韓國以及兩岸四地的多個展覽,兩年前更
感 受 作品的 肌 理、質 感、溫 度 與 形 狀 等 各種 細
曾在牛房倉庫舉辦過一個名叫《假如屋子裏住進
節,藉此引發不同的聯想或感受,豐富整個感官
一棵樹 》的雕 塑裝置展。李舜如懷著一顆平常
體驗。
心跟我說,她也是第一次接觸視障人士並向他們 教授陶藝課程,但與其說她教導他們什麼,倒不
香港出生在澳門生活多年的陶藝家李 舜如跟我
如說自己在這個全新領域裡,在視障學員們身上
說,她大學時是念商科的,畢業後從事了好幾年
學到了很多陌生而 寶 貴的 經 驗 還 更恰 當。比 如
會計工作,但因為辦公室工作過於刻板沉悶,而
說失去了視覺的他們反而不會被視覺主導或干
讓 她 開始認真思考自己今後的人生該要 如何度
擾自己,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他們甚至比健視者
過才更有意思。幾 經考慮 最後 她 選擇前 往 美國
還更專注,而且往往也更能自然流露自己的特質
深造尋夢去,在休士頓大學先後完成了人文學和
和個人風格,很快就做到了一般人很難做到的隨
純美術兩個碩士學位,然後留在美國生活工作了
意自然 感。他們不會 被視 覺 框框 所 帶來的既有
一段時 間,當時已 經 有 畫 廊代 理出售 她 創 作的
的刻板 印象 所 束 縛,單純依 賴 觸覺去創作不但
雕塑作品了。她跟我說,自己在學校接觸過各種
更能享受過程中的每個當下,而且做出來的東西
藝 術媒介後,發 現自己對陶 藝 最 有熱 情並 且愛
有時反而 更 純 粹 也 更有力度。李 舜 如萬萬沒 想
12
牛杂 ox magazine
34
��自己的�生
當藝術走向社區
教視障人士除了用語言說明外,都要給同學們摸一摸是什麼樣子。陶泥本身是天然物質,現在用來做陶藝都是工業合成的泥, 它是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捏在手裡,完全能感受到重量、質感及大小,很適合視障人士去接觸的創作,感覺之間是如此親 近。
到的是,他們的學習進 度 竟 然 比預 期要 快 上很
認 真 地 創 造 著自己 要 想的東 西,感 受 著陶 泥的
多,可能由於他們高度投入的關係,原來兩個半
質感和溫 度,享受 投 入 創作的那份 熱 情以 及 人
小時的課程有時兩個小時內就提前完成了,讓她
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從旁觀看
喜出望外。
不過 是 短 短的時光,卻能 感 到他們彼 此 靠 近和 互相接納的喜樂,藝術彷彿是一道橋,可以令人
我問她 教學過程中有 會否遇 困 難,她 說 比 較不 好掌握拿捏的是學員們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一切 教學說明語言部分不得不更精準更具體,每教一 個新的東 西 要傳 給他們逐一觸 摸。比 如 有天 她 教學員們做星球,步驟頗繁雜,有同學捏出了裂 痕,她說不要緊,那是一條河流,有同學捏得不 夠圓,她又說星球就是凹凸不平的。一百個人很 可能就有一百種審美觀,而「怎樣才是美 」跟當 事人接觸的環境和自身美學經驗的累積有密切 關係,所以人人都有權去重新定義美。其實默默
牛杂 ox magazine
12
與人的溝通更融洽。
��自己的�生
35
視障人士(梁嘉俊、張健佳、范森玲、盧燕玲、周國傑及植耀洪)做的作品參加了「第三屆香港觸感藝術節」展覽,放在靠窗 的位置剛剛好。
附註:參與是次觸感藝術工 作坊的學員作品會在本年12 月4日起在香港JCCAC賽馬
會創意藝術中心 L0 L1 藝廊
《第三屆香港觸感藝術節》
展出,2016年也會在澳門展 出。
12
牛杂 ox magazine
36
2015 OFF | SITE‧在場���場��
當藝術走向社區
‧場 2015 OFF | SITE在 環境劇場演出
文:Mr.海 攝影:Mr.海/KBT Photography/Nick Pun
郭瑞萍在很有特色的新美安大廈內演出,很容易令觀眾忽略她的表演,幸好她常有與觀眾近距離貼近的交流,在這樣古舊雜亂的場景裡,眼神的直接對望,顯得 凝重及詭異。 牛杂 ox magazine
12
37
2015 OFF | SITE‧在場���場��
Kitt選在祐漢區最平凡的街頭演出,完全融入當中,扮演一位拾荒人士,她叫觀眾與她一起執 街上的垃圾及分類。在其中一個三叉路口分派紙皮要大家躺下,感受一下寧靜,這些最普通不 過的事,原來身在這個喧嘩的澳門裡,我們平日很難感受得到,她的作品最能喚醒都市人應關 注的事情。
誰說看演出一定要走進劇院?《2015 OFF|SITE•
市的章節,聆聽舊街區居民們日常生活的聲音和
在場環境 劇場演出 》就是一個走進社區,實地
不為人 所 關注的社區 歷 史和瑣碎 故事,原 來不
感 受 當 下民 生百 態 的 流 動 演 出,其 實 "OFF" 正
起眼的既熟 悉又陌生的生活場景逐一在演出者
正 意 指 非 正 式 的 劇 場 演 出 場 地,而 "SITE" 則
力度 十足的舞 蹈中活 化起 來,讓 演出者 和 現 場
代 表 working on site 在 地 創 作。 我 們 的 城 市
參與的觀眾延續各自的記憶。
不斷 地 發 展和被 改 造的同時,舊 社區 文化的保 育亦不容忽視,本地舞蹈藝 術家郭瑞萍 (Candy
本人觀賞了當中 Route A 的演出,由蓮峯廟集合
Kuok) 自 2013 年 開 始 策 劃 及 舉 辦《OFF|SITE 在
一起步行到祐漢社區其中一座擁有巨型天井建
場 》計劃,企圖透 過以藝 術創作的行為引起 大
築 美 學設計 的平民住宅 新 美 安 大 廈,我 們被引
眾對舊社區文化保育的關注。
領 走進大廈內的長方環型走道裡看舞者以肢體 舞 動 與 老 舊住宅空間無聲地 對話,而背景就 是
此活 動 邀 請了不同媒介 的本 地 藝 術家,以澳 門
數百戶 活 生 生的尋 常百姓 家 庭。當 時 不少居民
舊街區為範圍,由參與的藝術家在街區範圍內自
也從屋裡走了出來站在自家門前,遠觀郭瑞萍充
選 地 點,並 於 該 街 區 獨 有的地 景 和文化中尋 找
滿張力和想像力、沉重同時又不忘幽默一下的演
創作靈感,進行在地創作,發掘生活環境之美。
出。在場觀 眾一邊 感受當下左 鄰 右里間的樸 拙
而本年度的《OFF|SITE》國際著名丹麥藝術家姬
氣息,邊默默解讀著舞者的肢體語言,想著自己
特 • 約翰遜 (Kitt Johnson) 除了擔任整個演出的
的過去和未來,確實是一次難忘的觀演體驗。
聯合導演外,同時自己亦發表了個人在地創作參 與演出,另外還帶領了兩場《身體條件訓練 》工
接 著我 們被引領 到祐漢街 市附 近,隔 著 一 條 馬
作坊。
路遠觀裝扮成拾荒者的表演藝術家 Kitt 完全融 入社區的即 興 演出。期間她 推著 放 滿紙 皮的 手
七 位表 演 藝 術 愛 好者將分兩次,遊 走在不同的
推 車,邊 走 邊在街上替 我 們的城 市 撿 拾 細瑣垃
舊 街 區 路 線 A 和 B,貼 近 生 活 地 以 身 體 書 寫 城
圾,又隨 意把手套 和膠 袋 發 給幾 名在場觀 眾要
12
牛杂 ox magazine
38
2015 OFF | SITE‧在場���場��
當藝術走向社區
莫倩婷在大型工地前奮力扎掙,再帶觀眾到車水馬龍的馬路對岸觀看她更撕裂的動作,無奈觀眾被周遭的汽車阻擋,被對岸的風 貌吸引,彷似這是她對小城的無奈表達!
求他們跟 她一起 潔 淨城 市。後 來我 們來 到鬧市 中一處面積不大但有 植樹 的空 地,她 發 給觀 眾 一人一塊人身大的紙皮,好讓我們平躺在地上。 每位觀眾都 獲發一個由藝術家預先錄好自然音 樂和聲音導航的 mp3 播放器,裡面的音樂和語 音帶我們脫離現實走到鳥語花香的水邊草地去, 藝 術 家 要 我 們 全 然 放 鬆 地 享受 虛 構 的 大自然, 讓我們坐上時空機回到祐漢社區數十年前尚未 被開 發 時的原 始面 貌 和悅目風 景。她 的整 個演 出,彷彿已經脫離了演出本身,她的存在變成了 社區裡真實的一個部分。 表演藝術愛好者林嘉碧和另外三位由表演藝術家Kitt負責指導的學員鄺天樂、
最後一位演出者莫倩婷穿上勞工衣 服 頭 戴安全 帽,雙手還被鐵鏈鎖著,她在手推式鏟泥車上起 舞,然 後 又移動 到豪宅 試 範 單位的廣 告看板 前 試著用身 體語言向貧富懸殊的城市提出控訴和 質疑,她要我們嗅著海水的氣息,隔著四條行車 線,見證她如何為這座荒謬狂妄的賭城節哀,並 好好把時間記掛在心上。
牛杂 ox magazine
12
張娜燕和張楚誠,被安排於Route B路線上演另一個不同版本的藝術遊街在場 創作。
淺���利獨立�間�������況
39
淺談非營利獨立空間 之定位與發展概況
文:楊冠瑩
今年十月,牛房策展人吳方洲代表牛房倉庫,分 別參與了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視 盟,AVAT) 主 辦 的 台 灣 藝 術 家 博 覽 會(藝博 ), 以及在深圳畫院美術館進行的「空間意識形態 」 獨立空間文獻展。 已邁入第 14 屆的台灣藝術家博覽會,邀請了多 個台灣和海外包括日本、北京、香港、越南、澳 門和韓 國的藝 術 空間,以國際 規模的博覽會型 態開放分享給和視盟同樣在替代/另類 空間經 營上 努力的藝 術 空間 一 個展區,並 將藝 術機 構 個別獨特的生機展演內容介 紹給廣大藝術群 眾。而由何香凝美術館主辦,在深圳畫院美術館 進行的文獻展,則有來自北京、香港、澳門、上 海、台北 和英國曼 徹 斯 特 等 具代 表 性的十五個 獨立藝 術 空間展出其創 辦歷 史、曾舉 行的代 表 性學術展覽、活動和文獻資料等。藉此機會,牛 房倉庫 以澳門非 牟 利民 間藝 術 組 織 的角色,對 外展示自己對藝術空間的經營理念與活動特色。
吳方洲對非營利獨立空間所應該具備的特質提 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坦言,非營利獨立空間最重 要的是 思 想獨立,包括不會 被任 何敏 感 事情 或
牛房策展人吳方洲代表牛房倉庫,於10月18日參加了由深圳何香凝美術館主辦 的「獨立藝術空間的生存方式」及「空間意識形態」獨立空間文獻展,介紹牛 房的營運及展示相關活動。
12
牛杂 ox magazine
40
淺���利獨立�間�������況
當藝術走向社區
「空間意識形態」獨立空間文獻展,牛房倉庫展示部份。
主題所箝制,要以自由與開放的思想態度,直接
在實 行計 劃 項目時 接受國 際基金的資 助,但 這
面對這些東西,不應該有自我審查、藝術審查。
些 組 織 依 然以「獨 立 」的 藝 術 空 間自居,所以
實 際 上,獨立 組 織 都 希望可以做自己 想做 的東
界定獨立與非獨立是相對的。若要按照「獨立 」
西。當然,非營利性質的組織團體都要生存,當
的最高標準,即完全不收取任何資助,這是非常
提到資金問題,他認為如果接受贊助,理論上已
困難且理想化的,畢竟經營藝術空間需要經費,
經不是 一 個完全 獨立的組 織。因為當一 個組 織
接受資助生存的組織應該要做到不被資金來源
接受了某 方的 資 助 或 利益,其他 人就 可以 質 疑
所影響、不被贊助方左右自己的計劃,具備獨立
它,質疑受資助的活動是否仍具備其獨立性。
精神的條件,只要能夠做到這個準則,就已算是 達到「獨立 」定義的基本指標了。對此,吳方洲
各地區獨立空間的情況及界定
進一步地分享說,在深圳當地,主辦單位原本也 找不到符合 獨立 空間條 件的對象,後 來 遇 到一
在 深 圳文 獻 展中,主辦單位 對各 個地區的 獨立
間由一 位非 從事藝 術行業的女 士創立的空間。
藝 術 空間做了詳 細資料 搜 索 與實 地考 察,比如
這位 女 士對藝 術很 感興 趣,也 找到願 意資助的
在上海,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找尋對象,結果
人,這些資金足夠她租下一個空間,並幫助她做
發 現符合條 件的非營利獨立 空間並沒有 很多。
自己想做的事,如此情況也符合了獨立空間的原
而由於在北京的洋人相對較多,所以相形之下,
則。
獨立藝術空間也更普遍繁盛。雖然如此,主辦方 在搜尋過程卻也花了不少時間,因為比起多元藝
國外方面,英國的非營利空間與本區域一般認知
術活動空間,北京的畫廊相對比較多,加上部分
的 有所 不同,他們的 獨立 空間有些 是 幾 層樓 高
非營利空間開發了銷售市場,故此,這類藝術空
的中心,運作費用也非常充足。另外,他們同時
間就不會成為他們邀請的對象。
包含商業 元 素,比如以出租咖 啡室 等 方式 取得 部分經費,是資源與設備齊全的豪華藝術中心,
然而,符合條件的獨立組織當中,也有許多仍會
牛杂 ox magazine
12
當然也是個很專業的藝術中心。即使如此,他們
淺���利獨立�間�������況
41
的組 織 也 以獨立藝 術 空間作定位。比起中國或
己的方向來運行。總體而言,獨立藝術空間的界
鄰近區域見到的所謂獨立空間,像是牛房,空間
定在不同地區或許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吳方洲
和資金皆來自政府,但規模相對小,以至於對非
認為,堅持獨立精神才是最關鍵的指標。
營利獨立空間的印象和想像截然不同。 台灣藝術團體聯盟 台灣方面符合條件的獨立組織相當多,可以說, 台灣 獨立 空間的 發 展一向來都很 蓬 勃,並以各
至 於台灣 的藝 術家 博覽會,有別於商業的博覽
種不同模式出現。歷史最悠久、深具影響力的要
會形式,為了避免大眾對其公平性產生疑慮,以
數伊通公園。相對的,牛房也是歷史悠久的,其
及從中獲利的遐思,當中並沒有銷售行為。台灣
獨立性,最起碼有精神上的獨立,或實際操作也
是自由民主的社會,大家對公平性會主動提出質
都一直在 維 持 這 樣的立場,基 本上 是 遵 循著自
疑,因為視盟是非營利團體,所以在這方面,吳
牛房策展人吳方洲代表牛房倉庫,於9月30日參加了由視盟主辦的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12
牛杂 ox magazine
42
淺���利獨立�間�������況
當藝術走向社區
這次台灣藝術家博覽會,牛房倉庫這次邀請到李少莊、唐重、李綺琪、吳方洲、施援程、蔣靜華、郝元春等七位藝術家。
方洲認為主辦單位會自動自發迴避,盡可能不涉 及商業行為,以維護非營利的準則和形象。
房 是 一 個社區 型的非營利獨立 空間,它的所處 地點確定了牛房的其中一個方向,就是要和社區 (緊密扣合 )發生關係。與此同時,在藝術脈動
視盟是一個擁有超 過八百多位個人或團體會員
上所要貫徹的重點則在於成為青年藝術家與當
的全台灣 藝 術團 體 聯盟,運作經 費 獲得民 間 基
代藝術的交流平台,這是牛房一直堅持的事。另
金 會和政 府的支 持與幫助。今 年他們以台北 花
一方面,牛房也做兒童藝術,有別於傳統的兒童
博公園的爭 艷 館作為展場,挑 戰 超 過 六千 平方
工作坊及作品展,牛房的兒童藝術較為「實驗 」,
米的展出空間,是 視 盟 歷 屆藝博 規模 最 大的 一
包括導 師的 教學方 式 和 展 覽的呈 現 形式,皆 抱
次。比 較 於 參與一 般 博覽會所 需 要 繳付的驚人
持著開放的態度,以啓發兒童為理念。
相比一些目標明確且方向集中的獨立空間,吳方 洲表 示 並不介 意牛房 被 認 為 是 旗 幟不鮮明,他
牛房倉庫的定位
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受邀參與空間
台灣:么八二空間、水谷藝 術、文賢油漆工程行、海馬
迴光畫館、草埕文化藝術工 作室、絕對空間、齁空間、 伊通生活空間、竹圍工作
費用,視盟給予的條件較有親和力,而牛房也足 以應付,作為對外宣傳是個良機。
備註:
室、奧賽德工廠、新樂園藝
術空間、臺北市藝術創作者 職業工會
認 為那是實際 環 境的因素 與 特色,之間存 有差
海外:TAKIB 藝術文化基
異 性,彼 此各 有 堅 持 和 存 在價 值。而 牛房 除了
坊會、Sàn Art、牛房倉
金會、藝述館、活化廳街 庫、Open Space Bae
儘管牛房給人的獨立空間形象不是很鮮明,或者
展覽、演出、講座,還有各種類別的工作坊和課
對這個獨立空間所辦的活動項目太多元面向,而
程,這些項目不局限在藝術上的某條單向路線,
深圳「空間意識形態」獨立
不確定牛房的確切方向和立意為何,這或許只是
對 象也 不只鎖 定藝 術家們,而是 開 放 給任 何 有
空間文獻展
牛房對於外界不算非常活躍所致。為此,這次積
需要和對項目活動感興趣的普羅大眾。因此,牛
極參與了兩個宣傳牛房的活動,旨在推廣及讓更
房是多功能型態的空間,受眾層面廣闊多樣,既
受邀參與空間
多人知道這個空間。
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亦使藝術推廣更為有效。
北京的 I:project space、 香港Para Site、英國曼徹
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香 港錄映太奇、澳門牛房倉
在 活 動 展 場上,吳 方洲希望自己 盡 可能 以 更準 確而簡短的文字去形容和介紹牛房,他強調,牛
牛杂 ox magazine
12
庫、上海上午藝術空間、台
北當代藝術中心等十五家藝 術機構。
43
EXiM
EXiM 及各地區
專 注 於 推 動 實 驗 影 像 的「EXiM (Experimental Moving Images in Macao)— — 澳門實 驗 動態影像活 動 」已邁 入 第 五 屆。自 2011 年至 今,EXiM 先 後以 亞 洲 各 區包 括 台灣、韓
計劃概況 EX
國、中國內地的實驗影像為主題,以地區的形式邀請當地的 策展人作節目策劃,受邀參與的都是實驗影像範疇的核心人 物,期望藉此了解該地區的實驗 錄 像或者實驗片的情況。此 活動不僅 成 為了牛房倉庫的年度計劃,同時開展了澳門在實 驗影像創作方面與其他地區的緊密聯繫和互相持續交流。
文:楊冠瑩 攝影:施援程
文晶瑩策劃的節目以「藝術與社會」為題,選了八部以獨特形式紀錄或敍說去年香港雨傘運動的作品,吸引了很多觀眾來看。
12
牛杂 ox magazine
44
EXiM
當藝術走向社區
EXiM 2015—香港實驗影像活動 (Hong
以很視乎場地、預算,因為他們競爭很大,申請
Kong Experimental Video Festival in Macao)
資助難。所以每個地方都不同,都有各自面對的 問題。」
今 年,EXiM 策 劃 人李 少 莊(Bianca) 邀 請 來 自 「EX」計劃在各地區的概況
香港的文晶瑩和黎肖嫻負責這次以香港實驗影 像為主題的節目策劃。其中,文晶瑩策劃的節目 以「藝術與社會 」為題,選擇了八部以獨特形式
EXiS
紀錄 或 敍 說去年香 港雨傘 運 動 的作品。而黎肖 嫻就精選香港創意媒體學院學生實驗錄像作品,
要 說 到「EX」 計 劃 的 源 頭, 先 從 EXiS 說 起。
以「凝神、界外:香港創意媒體學院學生實驗錄
2009 年,韓 國首 爾 舉 辦了第一屆的「EXiS -韓
像書寫選作 」為題,展示 新 一 代 創 作人的活力
國實驗 電影和錄像 活動 」,展開了「EX」活動。
和 視 野。另外,Bianca 覺 得兩 位 的 作品 豐富 而
被喻為亞洲最盛大的實驗 媒體活動,EXiS 的活
獨特,於是親自擔任她們的策展人,將她們的影
動項目確實非常豐富多樣。於 2015 年進行的單
像作品個別發 展 成獨立的藝 術家專題 放映。文
元 包括:「EX-NOW」,以公 開 徵件的方 式,收 集
晶瑩的八部錄 像作品是 有關 於 性、性 別和社會
全 球各地 的實驗 影 像作品,觀 摩 現今 各地 人 文
議題,也有對媒體特性的探索等等,無論題材和
色 彩 帶來的視 覺 衝擊,其中參與的有超 過十 個
手法 都 顯示出她 創 作的多樣 性。而 黎肖嫻 的三
國家或地區,除了鄰近的港台日,也包括東南亞
部作品,則以一種斷裂的連結方式去對身處空間
及 歐 美 各 國;「EX-RETRO」 及「EX-CHOICE」 旨
的人與事作出各種滲透性的解讀。與此同時,有
在回顧重温大師偉人經典之作;「INDIE-VISUAL」
多媒體音樂人蔡世豪帶來多媒體電音聲影演出,
單 元 為 導 演 林 洪 順(IM HEUNG-SOON)的 個 人
成為這次活動另一個亮點。
專場放映,作品以紀錄的形式,透過影像從不同 角度了解 韓 國當地 的歷 史和社 會狀 況,及 演 進
走在邊緣的實驗電影
至今對人事物帶來的變化和影響;「EX-IN」中則 邀請了日韓兩地導演的錄像作品作放映,分別反
在推動實驗 錄像的過程中,Bianca 坦誠那是件
映了日本社會生活型態和韓國的文化與歷史。
很 不 容 易的 事,因為澳 門沒有一 個團 體專門做 這樣的事。曾跟台灣和香港的策劃人談起,他們
EX!T
覺得實驗錄像是很邊緣的。「我們在做實驗性的 東 西,自然就 會 很 邊 緣,但他們(香 港、台灣 )
由吳俊 輝 策 劃的「EX!T 台灣國際實驗 媒體 藝 術
地方大,人多,所以感覺上在這方面的人比例也
展 」,於 2010 年展開。首屆節目內容 相當豐富,
比較多,但是去年在香港進行活動的時候,也會
規劃了亞洲、國際、台灣三大單元節目,集結亞
擔心觀眾不多的問題,大家始終覺得實驗片是邊
洲及國際的實驗媒體藝術創作。其中,「台灣單
緣 的作品,會覺 得那跟去 戲 院看戲 的觀 感 很 不
元 」節目除了導演專題,另外針對台灣當地實驗
同。而 EX 會在亞洲做一個聯繫就是希望互相幫
影像創作者以公開徵件方式收集作品,期望形成
助,變成一個連結。彼此之間的影展形式都各有
發表、交流的平台,亦透過國際與亞洲策展人的
不同,比如馬來西亞是喜歡收集作品的,徵集形
協助,將台灣實驗媒體藝術創作帶到國際舞台。
式的。那香港方面,我想是因為去年才開始,所
牛杂 ox magazine
12
45
EXiM
每場放影完畢均設有座談會。
值得一提 的 是 第二屆的 EX!T,當 時 的 策 展 人 劉
香港則在去年(2014)舉辦了第一屆的香港亞洲
永 晧 只 選 擇 了一 位 台 灣 導 演 高 重 黎 的 一 部 電
實驗錄像節(HKEX),由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
影 作品 及 三件「電 影文件 」作 為 整 個影展 的展
學院主辦,以「掀動社會 」為主題,展示和研究
出內容,在 影展中只 放 映 一 部影片是當 時 的首
在 亞 洲 與 社 會 相 關 的 實 驗 錄 像。今 年則 以「概
例,這打破了一般對於影展的普遍認知與常態。
覽 」為題,節目由來自八個國家的八位策 展人,
自此 之 後,EX!T 主 要以 地 區 或個 人為 主 題。像
策 劃具代 表 性的主題錄像藝術節目,放映共 45
是 今 年 第 六 屆 的【 居 所 與 他 方 Habitation and
位藝術家的作品,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錄像節
Elsewhere】EX!T 6,策 展 人 郭 昭 蘭 把 整 個 影 展
目以展覽形式放映,觀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加入觀
重點聚 焦在一個地區 及一位導演/創作者的作
看。
品上。「居所與他方 」策 展計劃,是 馬來西亞藝 術家區秀詒以其出生地馬來西亞的精神地 理學
結語
為導向的影像測量計劃。 上述各區的 EX 活動凝聚了亞洲實驗媒體藝術的 KLEX
力量,連結各地的有志之士,對實驗影像現況和 發展、影像與其他媒體跨域結合的多元化擴展、
首 屆「KLEX(KL Experimental Film and Video
亞洲實驗媒體在國際環境的定位展開更進一步,
Festival) —— 吉 隆 坡 實 驗 電 影 節 」 與 台 灣 同
甚至深層的探討和交流。
樣在 2010 年展 開。每年有固定的節目內容,其 中 單 元 包 括「Open Programme」,透 過 公 開 徵 件 方 式 收 集 當 地 及 國 外 作 品 並 經 過 挑 選,因 應 適 合 的 主 題 播 放;「Guest Programme」,邀 請 國 際 策 展 人 進 行 選 片 放 映;「Audio Visual Performances」,混 合 聲 音 和 影 像 的 跨 媒 體 演 出,是 除了實 驗 影片之 外 的另一 個不 可 或缺 的 單元,後來更於 2015 年將活動名稱改為“Kuala Lumpur Experimental Film, Video & Music Festival "。 此 外,還 有「Pre-Festival Events」, 作為一系列的映前熱身活動。 HKEX 李少莊,牛房倉庫策劃人
12
牛杂 ox magazine
牛���2016年1~3月活動
51
牛房倉庫 2016 年 1~3 月活動
展覽
「印」――藝術計劃展覽 12/12/2015 - 21/2/2016 牛房大倉
集體創作展 19/12/2015 - 31/1/2016 牛房二樓 藝術新人類計劃 2016 ――蔣詩慧個展 20/2 - 27/3/2016 牛房二樓
「寫真發情 」――公雞攝影同人誌展 12/3 - 1/5/2016 牛房大倉
活動更新將會在以下網址公佈: oxwarehouse.blogspot.com
12
牛杂 ox magazine
© KBT Photography
「 2015 OFF|SITE•在場環境劇場」
12
牛杂 ox magazine
走向社區
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