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大世界】新進讀劇展演場刊

Page 1

各位觀眾:

為求令表演者及觀眾不致受到騷擾,請關掉手提電話、其他響鬧及發光裝置。 同時請勿在場內飲

食或擅自攝影、錄音或錄影。 多謝合作。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及表演者的權利。 《大屋》The Villa 演出長約 1小時3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基地》The Foundation 演出長約 2小時25分鐘,包含10分鐘中場休息。

遲到者須待節目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演出問卷

感謝各位觀眾對【文本大世界:戲劇與社會】的支持,盼望您在欣賞演出後可以填寫以下問卷。 給予我們寶貴的意見。

藝術總監的話

一直喜歡看不同地方的劇本,因為劇本與其社會文 化的關係密不可分。一個好劇本給我的滿足感,或許

源於情節吸引,人物描寫細膩,或者風格獨特,更重 要的是它本身便是叮噹(我不喜歡後來改用的「多啦

A夢」)的隨意門,只要翻開書頁,我便進入了另一個

國度,另一個時空,不需花錢買機票已能領會異國風

情。這想法並不新鮮,已是老生常談,不過漸漸好像 被人忘記了,開展 【文本大世界:戲劇與社會】 這系

列,便是想再次強調戲劇與社會關係,讓同好觀看演 出或閱讀劇本時有更多一層的享受。

張秉權博士 曾經領導致群劇社,說以戲劇觀照社會, 他們絕對是我學習的榜樣,因此這計劃的頭炮講座

便邀請了張博士與今次兩位戲劇文學顧問 查國林 和 劉浩翔,交流探討戲劇與社會的關係。

多年前聽聞 表演講( Performance Lecture)這名詞, 覺得很有趣,到底是如何結合表演與演講的呢?我近

年喜歡紀錄劇場,不時會聽到意見認為資料太多,不 過我一直覺得資料豐富不是問題,只是如何呈現的 問題,因此很希望嘗試表演講這種模式,感謝今次參

與的年輕藝術家發揮創意,讓我及觀眾看見這個標 籤的不同可能性。

當然,這次計劃的焦點始終是劇本,因此最後會以演 讀形式來呈現兩個劇本。兩個戲分別來自西班牙與 智利,都不是本地觀眾熟悉的地方,本地劇場更少有

這兩個國家的劇本翻譯過來上演。兩個劇本有其獨 特的戲劇趣味外,它們本身都與當時當地的歷史文 化息息相關,讀過後令我想更進一步了解西班牙與 智利的歷史及社會,觀照自己身處地方的歷史與發 展,又別有一番體會。

一直希望演出落幕並不是你我相遇的終結,而是讓 演出成為橋樑,把我與觀眾兩個世界連結起來。

【文本大世界:戲劇與社會】是我們的新嘗試,真的

希望聽到大家的意見,誠望大家以不同渠道(例如問 卷、電郵或社交媒體)表達您的意見感受,在此先衷 心感謝!

胡海輝

25 MAR (SAT)

2:30pm, 7:30pm

《大屋》 The Villa

智利郊區一間大屋,今天已經蔓草叢生,廢棄荒蕪,原來曾經是整肅異己、拷問政治犯的恐怖刑場。當

獨裁暴政覆亡,民主自由重臨,三位女士被委以重任,要決定大屋的未來,但三人與大屋到底有何相 干?大屋應該保留原貌,還是索性砍掉重建?到底該如何處置這所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屋,才能給歷史

《大屋》是智利當紅劇作家 Guillermo Calderón 嘔心瀝血之作,他成長於智利軍政強人皮諾 契特獨裁時代,見證智利步向民主,對社會與個人如何看待記憶與歷史深有所感,寫下《大屋》,

原文西班牙版本及英語譯本曾在全球多地上演。

編劇: Guillermo Calderón

英語翻譯: William Gregory

粵語翻譯: 胡海輝

戲劇文學顧問: 胡海輝、查國林

導演: 蒙潔

演員: 成栩萾 飾 Carla, Anguse

呂烺均 飾 Macarena, Michelle

張嘉敏 飾 Francisca, Emiliano

舞台監督: 鄺梓珊

燈光設計: 李定達

平面設計: Circle Yau

監製: 潘藹婷

助理監製: 杜卓頤、麥嘉聰、鄭皓諺

一個最恰當的位置?

找到那顆種子

看著看著,四位「大屋」的導演及演員在資料庫中不斷地埋頭鑽研或默默作業,又為了一個議題或創作 反覆討論、唇槍舌劍—番,這個似曾熟悉的氛圍…,霎時間讓我憶起昔日唸讀戲劇學院的一些些景貌, 碎片一幅幅自動組裝。

其中,記得最常蹓躂的是圖書館,另一個文本大世界,當年除了因貪婪,欲飽覽這個戲劇世界的所有文 本外,更多時候是功課作業、排演需要,於是一頭栽入書架中去,搜羅劇本有關的資料。期間印象深刻 的是老師的一番話:不少作家,小說劇作也好,都有一顆種子,就是會有很強烈很強烈的一句話一個語 境,想為那句話那個語境把故事寫出來,而不是先有故事才有文字。

是的。無論是被什麼樣的故事打動,有時候並不在於說了什麼,而是發生在裡面的某一句話,某個描述 的場景,或是一種氛圍,這些都是需要從文字的角度切入,牽引出文本到劇本的脈絡。即如當年李安的 電影《飲食男女》,當中的一句話「餐桌是個充滿傷害的地方」,令我至今都回味不已!

今天,每在閱讀文本時,會試圖尋找文本裡那樣的一句話,那顆種子,跳開故事不要被它困住,把那些 第一時間的感覺留住。

查國林
戲劇文學顧問的話

導賞文章

「投票」能否真正表達你所想?

蒙潔

現今社會,選擇很多,群體很多,用投票來作出選擇

的機會也很多。班上由哪一位同學做班長?假期時

數個家庭一同到哪裏晚膳?週年旅行公司上下希望

到哪個國家?我們都慣常以投票作決定。隨著現代

科技進步,投票形式已不再局限於以紙筆或舉手投

票,通訊軟件以至社交媒體也會提供「投票」步驟,讓

大家可以輕易予一個特定群組發出投票;甚至製作

投票網站,讓大眾可不受時間和距離限制,表達自己

意向。投票已很普遍,制度和形式也彷彿很完善,但 「投票」究竟能否真正表達到你心中所想?

究竟投票從何而來?上網搜尋資料,選舉在歷史上早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就被使用,但不妨再翻到舊一點

時間,「許多早期的部落社會是民主的,因為他們選 舉他們的領袖或國王。許多人甚至選舉了長老會。在

所謂的原始社會中,選舉和民主有著悠久的歷史。」

可見,投票這種形式,是一群受眾(現在又稱為「持份

者」)對一項需要決策的議題作出意向表達或選擇,

從而達到集體決定的一個程序。

值得留意,對一項與自身有關係的議題,面對不同選

擇,持份者藉著投票來表達意向,但是它提供了足夠

的選擇嗎?受影響的人是否都有充分權利去表達意

向?投票過程又是否合理?

選擇

先說說「選擇」,以選班長來說的話,老師先作提議人 選,再邀請有興趣的同學自薦,以及同儕間推舉合適 人選,這樣得出來的選擇,當然充足;可是大型群體 的話,所提供的選擇未必能夠這樣全面。最常見的辦 法,是由該群組選舉出來的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 由他們去擬訂選擇,或許舉辦諮詢大會,或以其他形 式,收集群組成員的意見(但不代表一定能轉化成選 擇)。最不同的是,對「選班長」彼此都有一個基本概 念 ─ 選出班中模範的人;但若然要決定的是一套執 行模式、一個全新的情境,或只是單純的喜好,所面 對的情況則複雜得多,可是提供的選擇總不能沒有 上限,而實際卻又難以確保所提供的選擇足以反映 所有投票者的意願。如此一來,若在一個欠缺你意願 選擇的情況之下作出投票,那麼,從之而得出來的表 決,於你來說,其實頂多表達了你的意向,並不真正 表達你所想。

投票權

在古希臘時代的雅典,投票權是精英階層的特權之 一,婦女、奴隸和移民都不能投票;欠稅、在戰場上遺 失矛盾、違反贍養義務者,也無權投票,就算你是良 好的雅典公民,都只有資格在民眾集會中投票,或就 法律和政策問題以及作為陪審員投票,若然是選舉, 則只有三個最高階層的公民才可以投票。現代呢? 男女平等了,也沒有了階級界限,只要你是群組內的 持份者,不論種族、信仰、經濟狀況還是地位,都可以 和其他人一樣,擁有投票權──除非仍未到達法定 投票年齡,或精神無行為能力之人,否則,一人一票 (One man, One Vote),每名選民的選票價值相同 ,

可以在同一個程序下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投票 權公平了,但也不代表你的票能完全反映你的意願。

間接民主

同樣套用學校作例子,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可在沒有 老師的影響下選班會,而這個由班中一人一票選出 來的班會主席,往往便成為班別全體的代表。及後,

若學校有事項邀請各班表達意見,班會主席便代表 班中各人的意見向校方反映。但誰能保證主席的聲 音能代表班中每個人的想法?或許他也有自己的想

法?有沒有充分諮詢全班?

這種形式的間接民主 (Indirect democracy) 充斥在日

常生活之中,因為人類這種群居生物數量越來越多,

每個人所牽涉的群組也就更多,為了方便管理和執

行,在面對各類型成本之下,個人意願似乎不得不作

退讓 ……

抗議投票

若只能有單一獲勝選項的情況,除了常見的二元投 票制,還有排序、孔多塞制 (Condorcet voting)、計分

等等不同等投票方式,各種方式都有其優點,可是當

所有選項非投票者所想時,又有沒有「反對」這個選

項?

不論以放棄投票、投白票或是投棄權票(如有)去處

理,皆不能完全代表反對,因可以是代表「無法從數

個合意的選項中作出選擇」或「根本無法抽空去投 票」等等,正因為選票並不須要列明選擇原因,因此

上述等方式雖可表示反對,卻無積極作用,並無法反 映此舉背後,是基於尚有選項,比現有的更合適。

除了上述各項,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同儕壓力、少數 或弱勢群體、賄賂與舞弊、宣傳與資金,甚至是如何 標記及計算選票、將選票轉化為選舉結果等等,都可 以影響投票結果。無論如何,撇除所有因素,若果希 望你的一票能真正反映你的意願,應當參與其中,對 需要投票的議題及選擇有著認識及理解,不妨跟朋 友討論,加以思考,你的意願才會存在。在《大屋》一 劇中,雖然討論的不是「投票」,但卻因為當中的投 票,讓我重新思考,在「少數服從多數」之下,「多數」 又有否「尊重少數」。

I 維基百科 - Elec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ion#Lack_of_open_political_debate_or_an_informed_electorate

II A Short History of Voting in the Ancient World

https://classicalwisdom.com/politics/a-short-history-ofvoting-in-the-ancient-world/

III《公民投票之理論》第六頁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414/5/ 61002105 pdf

IV 維基百科 - Elec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ion#Lack_of_open_political_debate_or_an_informed_electorate

V 維基百科 Electoral System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E6%8A%95%E7%A5% A8%E5%88%B6%E5%BA%A6

VI 詳見維基百科 – Electoral System各細分項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 民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4%B8%BB

2. 大英百科全書 – Functions of elections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election-political-science/Functions-of-elections

3. 維基百科 – Electoral Syste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A%95%E7%A5%A8 %E5%88%B6%E5%BA%A6

4.《公民投票之理論》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414/5/ 61002105 pdf

5.《人人平等的投票,很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民主制度》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2538

Marichiweu? 馬普切人的百年之戰

馬普切人,意即大地的子民,是智利境內最大的原住 民族群,總數達175萬人。他們自數千年前已生活於 南美洲伊塔塔河及托爾滕河一帶(今智利中南部), 現主要居於智利阿勞卡尼亞,亦有散居於聖地牙哥

及鄰國阿根廷。多年來,他們與其他民族的衝突從 未間斷,至今仍然在為族人們的權益努力奮戰。《大

屋》劇中反覆出現的「Marichiweu」,意為十戰十勝,

正是馬普切人為奪回土地而戰時叫陣呼喊的口號。

馬普切人的歷史發展與土地爭議

十六世紀,馬普切人主要以農耕及狩獵

維生。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北部的印加帝

國後,南下擴張,卻遭遇馬普切人的頑強 抵抗,而其他印第安部族則相繼被擊潰。

權。馬普切族群維持了超過260年的獨立。

十九世紀之初,智利爭取獨立,在西班牙和 智利新政府的協商中,智利新政府認為馬 普切民族及其領土應歸智利管轄,反而西班 牙繼續承認他們長久以來的土地和自治權。

十九世紀中期,馬普切人的社區已甚具規模。智利 政府透過教育及宣傳手段,在社會建構馬普切人 的蠻夷、落後的印象,並鼓勵人民開發和滲透其的 領土,以租地和非法入侵等方式殖民阿勞卡尼亞。 及後,智利政府頒布法令,將該地區列為國有地。

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馬普切人與 智利軍隊爆發戰爭,經歷強迫安置及土地整 縮後,馬普切人聚居在僅50萬公頃的保護區內 (約原領土的5%),土地和自治權同遭掠奪。

被邊緣化的馬普切族群

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間,馬普切人經 歷了安置過程中的種種暴力,成為智利社會中的 邊緣族群。在制度層面上,智利政府成立的原住 民安置委員會透過立法和製造土地糾紛以大幅 縮減馬普切人的領土,並削弱其族人間的聯繫。

十七世紀,馬普切人多次成功抵禦西班牙

的入侵,殖民當局最終與其簽訂條約,承

認他們在阿勞卡尼亞的領土及政治自主

在土地劃分上,政府要求馬普切人無償撥出土 地,又以土地拍賣將阿勞卡尼亞的土地分配給非 原住民私人發展方,進一步衍生土地界線爭議和 武力糾紛,另亦有約三分一馬普切人從未獲得委 員會安置。原本依賴畜牧、農業及貿易支撐經濟 的馬普切人在失去了土地後,陷入了跨代貧窮。 此外,智利政府更試圖透過傳教來消除馬普切 人自身的文化,以達至同化馬普切族群的目的。

成栩萾

除制度層面上的侵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亦受到 諸多極不人道的對待,常有智利殖民者為奪取

土地而殺害原住民的事件發生。例如,在1918年 弗拉維大屠殺中,有超過25名原住民及其孩童

被關在草屋中燒死。人們亦會切傷馬普切人的耳 朵、或以火燙傷其軀體,以留下用作辨認的標記。

持續的抗爭;和解的可能?

過百年來,馬普切人一直堅持反抗,組織起權益關

注團體,發起過無數抗議活動、示威遊行,甚至武裝

抗爭,但過程困難重重,且充滿波折。大量馬普切

人因抗議發展方耗用天然資源、要求智利政府歸還

先祖的土地,及爭取自治等固有權益時遭到強烈壓

制。1934年蘭基爾大屠殺中,阿勞卡尼亞比奧比奧

河區域的工人發起了對木材工廠管理者的反抗,智

利政府介入平亂,最後軍隊屠殺近500名工人,另約

500人被捕,當中大部分為馬普切人。其後在1968至

1973年間,馬普切族群曾與時任總統阿連德就推行

土地改革達成協議,收回一小部分被奪去的土地(約

13萬公頃),惜在1973年軍事政變後,皮諾切特政府

對馬普切人的鎮壓轉趨嚴厲。《歷史真相委員會與原

住民新政報吿書》指出,近140名馬普切人在軍政府

時期遭殺害或被失蹤,曾受酷刑或監禁更不計其數。

在後皮諾切特的民主化時代,智利官方在1993 年對馬普切人的民族地位、語言及文化的予以

承認,時任總統巴舍萊在2017年亦為歷史問題

公開道歉。但另一邊廂,智利政府仍以極權時期 遺留下來的反恐法扣押及處置原住民運動的抗 爭者,甚至時有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發生,在千 禧年間就有至少5位年輕示威者遭政權加害。

馬普切族群要求正義的聲音,至今仍未得

到智利政府的真誠傾聽,每天要與不公不 義搏鬥。「 Marichiweu 」是在阿勞卡尼亞迴

盪了幾個世紀的吶喊,但馬普切人仍要拼 命地一直叫下去,只因勝利尚是遙遙無期。

參考資料:

1. 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0). 歷史真相委員會與原住 民族新政報告書

2. Amnesty International (1992) . “Extreme cruelty”: The plight of the Mapuche Indians during the years of military rule

3. Badilla, Manuela & Clark, J. Renée & Mason, Robert (2022). Heritage from below in Latin America: Urban protests and the struggle for Human Rights

4. Carruthers, David & Rodriguez, Patricia (2009). Mapuche Protest, Environmental Conflict and Social Movement Linkage in Chile

5. Dillehay, Tom D. & Rothhammer, Francisco (2013) . Quest for the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Rights of the Mapuche in the Southern Cone of South America

6. Eichler, Jessika & Barnier-Khawam, Pablo (2022) Criminalization, Securitiz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Illegalizing Indigenous Contestations in Chile: Responses from Constitutional Law and Inter-American Jurisprudence on Mapuche People’s Rights

7. Waldman, Gilda M. (2012) . Historical memory and present-day oblivion: The Mapuche conflict in post-dictatorial Chile

— 下

作為文化和社會的載體,

博物館是否應該呈現有爭議性的歷史?

方都有令人信服的論據,而回應會因個人經歷和觀 點而異。最終,博物館必須深入思考如何以合乎道德 的方式處理此類敏感話題,即使可能沒有就最佳方 法達成普遍共識。

呂烺均

對於博物館是否應該呈現「有爭議性的歷史」,由古

至今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我們先由呈現與否的優 缺點來對比一下,然後再嘗試作各方面的深入探討。

首先先講述呈現「有爭議性的歷史」的潛在缺點:爭 議的歷史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可能過於生動、令人不 安或冒犯。博物館必須考慮參觀者的進入和舒適度。

再加上呈現「有爭議性的歷史」會存在為了自身利益 而引起爭議或僅僅為了震撼價值而關注禁忌話題的 風險。 對於以上風險,必須以適當和尊重的方式處理 敏感主題。而且,對於有爭議的歷史如何描繪,以及 對事件的相互競爭的敘述和解釋,可能存在分歧。博 物館的確很難公平地代表多種觀點。

然而呈現「有爭議性的歷史」亦有其功能性的優點:

博物館有責任準確地描繪歷史,即使其中包含有爭 議或令人不安的話題。「自我審查歷史」有粉飾過去

和不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風險。另外,有爭議的歷史 可以引發重要的對話和辯論,他們揭示了經常被忽 視的邊緣化群體和故事。

以林伍德文化中心1921年塔爾薩種族大屠殺展覽的 爭議為例:展覽包括大屠殺後黑體的圖形圖像。一些

人認為有必要傳達事件的殘酷性,但另一些人則認 為它令人痛苦或無端。這場辯論突出了圍繞如何在 博物館中表現有爭議或暴力的歷史的緊張局勢。雙

若要選擇「呈現爭議性的歷史」,綜合優缺點才能作 出適當的呈現方式。博物館呈現有爭議的歷史需要 廣泛的研究才能更準確、更公正地描述事件。而且更 需要尋求多種觀點並驗證事實。展品應精心設計,關 注人類體驗和聲音。他們可以以一種強而有力的、相 關的方式傳達事件對個人的影響和後果。社區參與 和反饋很重要。博物館可以與主題專家和受所展示 歷史影響的社區成員合作,以確保敏感性和準確性。

並且要提供時間段的背景並承認歷史的複雜性。有 爭議的歷史往往涉及許多方面和因素,因此在介紹 時的廣度和細微差別很有價值。

但另值得思考的一點是:這間博物館背後的意識形態 是什麼?它們背後的立場會否阻礙了傳播訊息的準 確性或討論的空間導向?

如果博物館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偏見,它可能會呈現 出對歷史、科學或藝術的扭曲或有限的看法。它可能 會審查某些觀點或不提供公開辯論的空間。雖然博 物館通常旨在成為中立、客觀的機構,但資助和營運 博物館的人的利益和價值觀仍然會影響其重點和信 息傳遞。因此,反思博物館背後的意識形態立場是值 得的。

另外亦需要思考:誰資助博物館?私人捐助者或公司 可能有自己的議程或優先事項,這些議程或優先事 項會影響博物館的內容/重點。誰管理博物館?博物

館工作人員的背景/經歷可以反映出某些偏見,即使 是無意的。博物館如何與不同的社區互動?它是包容

不同的觀點,還是排斥某些群體?博物館如何解決有 爭議的話題?它願意面對困難的歷史/問題,還是迴 避它們?當考慮這些類型的問題是揭示了意識形態 對該博物館的影響。

總體而言,重要的是要考慮博物館的意識形態立場、 資金來源和其他因素如何影響其傳達的信息或主持 的討論的準確性、客觀性或包容性。雖然博物館可以

成為有價值的文化機構,但它們仍然是人為創造的, 並不完美。以批判的眼光接近他們可以提高對潛在 偏見或議程的認識,並推動改進以更好地服務於公 眾理解。

民選左翼總統阿葉德,展開為期17年的獨裁統治。根 據「智利國家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簡稱真和會)及「

國家政治監禁與凌虐委員會」的調查報告,軍政府強 力鎮壓左翼分子,曾造成至少3,000人死亡或失蹤, 超過35,000人被監禁或嚴刑拷問,無數智利人流亡 海外。智利軍政府更聯同南美多國展開暗殺左翼行 動。秘密警察把死屍捆綁在鐵軌鋼材上,從直升機投 進海洋、冰川、沙漠,甚至火山口之中,無名屍體不時 出現在公路上或浮到海面上。獨裁政府對付異見份 子的 殘 暴冷血手段,令社會人心惶惶,噤若寒蟬。

直至1990年皮諾切特下台,智利才回歸民主政治,甫 上任的艾爾文總統旋即成立真和會,調查人權侵害 案件。往後多屆政府亦成立不同機構作進一步調查, 並賠償受害者與其家屬。值得一提的是,《大屋》一劇

智利的轉型正義 張嘉敏

甚麼是轉型正義?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有以

下定義,「轉型正義是一個社會在民主轉型之後,對 過去威權獨裁體制的政治壓迫、以及因壓迫而導致 的社會(政治的、族群的、或種族的)分裂,所做的善 後工作。」具體工作包括:還原歷史真相、對受害者與 其家屬加以賠償,並追究加害者的責任,還受害者一

個公道。世界上不少民主國家都正面對威權時期遺 留下來的人權侵害問題,例如:台灣的二二八事件、 南韓的五一八光州事件、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的 種族滅絕等。而另一例子,則是《大屋》一劇背後蘊藏 着的一段智利軍政府獨裁統治的黑暗歷史。

1973年9月11日,智利軍人皮諾切特發動政變,推翻

中曾提及的智利前女總統 Michelle Bachelet 也是倖 存者之一,因其父親是效忠於左翼總統阿葉德的空 軍將領,她與母親被送到集中營遭監禁和折磨。她於 2010年創立了「智利記憶與人權博物館」,目的記錄 歷史真相和捍衛受害者的尊嚴。此外,民間亦有不少 由受害者家屬組成的團體和人權組織,致力推動轉 型正義。有些受害者家屬仍在尋找失蹤近五十年的 親人的遺骸;有些已知親人死亡的家屬則在追究加 害者的法律責任;有些人自籌保存監禁場所的原貌, 更充當義工向參觀者講述歷史;亦有些人每月定期 聚會,互相交流和療傷。智利新生代藝術家則透過紀 錄片、舞台劇等不同形式,讓更多智利人重新審視這 段歷史。《大屋》的劇作家 Guillermo Calderón 便是

其中一例,此劇更曾在2011年於聖地亞哥一個前酷 刑所上演。

不過智利的轉型正義仍未能稱得上為成功,有關還 原真相、追究加害者等工作依然面對不少阻礙。其一

是皮諾切特掌權17年之久,不少親身經歷過這段恐 怖歷史的智利人,長年保持沈默,很多記憶和真相已

被時間淹沒。有些受害者家屬至今仍活在恐懼和創

傷之中,害怕說出真相,因此不少後代對此一無所 知。即使在民主轉型後,越來越多人勇敢地站出來尋

求真相,但政府至今仍未能公開真相的全部,包括政 變的真相、加害者的身分等。甚至有受害者沒被政府

列入調查報告中,因此其家屬從未獲得賠償。另一原

因則是,皮諾切特在位期間所制定的憲法和特赦法,

為其本人及軍人建立了法律的保護傘,加上司法界

的保守態度,很多加害者都未受到懲罰,部份人更早 已移民海外,逃之夭夭。雖然有些人近年陸續遭到起

訴,秘密警察頭子更被判500年以上監獄徒刑,但皮

諾切特本人到死前從未接受過審判,其喪禮更是哀 榮之極,至今還擁有不少支持者。當真相未有得到還

原,公義仍未得到伸張,倖存者與受害者家屬的心理 創傷便難以癒合,對智利社會亦持續造成嚴重的分 裂和衝突。

世界上不同國家在轉型正義的路上,似乎也面對著 類似的難題。只有正視歷史創傷,而不是選擇忽視和

遺忘,社會的撕裂才有望得到消弭,達到真正的和

解。藉此亦能警惕後代不能重蹈覆轍,避免歷史悲劇 重演,從而建立一個更人道、正義和民主的社會。

參考資料:

。取自 https://taiwantrc.org/transitional-justice/

石雅如(2014)。<拉丁美洲轉型正義概況>。《台灣國際

研究季刊》,2,107-28。取自 http://www.tisanet.org/ quarterly/10-2-5.pdf

黄莉玲(2021年6月29日)。《【專題報道】專訪聯合國人權 高專、智利首位女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聯合國新聞》。

取自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6/1087022

王逸群(2016)。《智利歷史記憶與人權博物館暨人權相關

文化場所考察報告》。台灣: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取自 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0402940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無日期)。〈什麼是轉型正義〉

製作人員簡介

Guillermo Calderón

Playwright, screenwriter and director Guillermo Calderón was born in Santiago de Chile. After studying acting in Chile and film in New York, he founded a theater company and received worldwide recognition with their first production NEVA. Since then, his productions have successfully toured to all major festivals in South Americ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Calderón has written numerous commissioned plays, including for the Düsseldorfer Schauspielhaus, Theater Basel, HAU Berlin, the Royal Court, London, Center Theater Group in Los Angeles and the Public Theater in NYC, most of whose productions he directed himself. In the fall of 2017, his play “B” premiered at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in London, directed by Sam Pritchard. With his group “Teatro en el blanco” he staged “Dragón” in 2020, a production that toured internationally. He wrote and directed his last production “BAVARIA” for the Residenztheater in Munich. He was the screenwriter for “Neruda,” directed by Pablo Larrain, which was presented at the 2016 Cannes Film Festival. In 2022 he wrote and directed his first feature film “Maquillame Otra vez” for fabula in Mexico.

William Gregory

William Gregory trained as an actor at Drama Studio London and the Escuela Navarra de Teatro (Navarra theatre school, Spain), and read Spanish and French at Trinity Hall, Cambridge. Productions of his translations include A Fight Against… by Pablo Manzi (Royal Court, London), B by Guillermo Calderón (Royal Court); Cuzco by Víctor Sánchez Rodríguez (Theatre503, London), Chamaco by Abel González Melo (HOME, Manchester), I’d Rather Goya Robbed Me of My Sleep than Some Other Arsehole by Rodrigo García (Gate, London), The Concert by Ulises Rodríguez Febles (Royal Court; BBC), and various plays for Out of the Wings (London) and the Royal Court’s Arena México and New Plays from Chile seasons. He was an inaugural Translator in Residence at the British Centr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a finalist in the Valle-Inclán Award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Spanish for The Obero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Spanish Plays. Other published work includes The Uncapturable by Rubén Szuchmacher (Methuen), The Widow of Apablaza by Germán Luco Cruchaga (Inti Press), An American Life by Lucía Carballal (Ediciones Antígona), and contributions to Mexican Plays (Nick Hern) and The Obero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Argentinian Plays. Originally from Grimsby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he now lives in London.

英語翻譯 原著

胡海輝

戲劇文學顧問及粵語翻譯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0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戲劇及語言學院碩士, 同年夏天獲亞洲文化協會基金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研究。現為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近年銳意發展紀錄劇 場。

胡氏為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亦為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兼職講師。2017年胡氏 獲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以表揚對紀錄劇場的貢獻。

查國林

戲劇文學顧問

2001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現為自由身戲劇工作者。在學期間曾獲得渣打銀行慈善 基金及鍾溥紀念獎學金。校內 參與的戲劇演出有:《獵日記》、《童謠謀殺案》、《情敵》及《玩偶之家》。曾受聘 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匯知中學及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任戲劇科老師。

蒙潔

導演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高級文憑。曾參與 香港話劇團、同流、7A班戲劇組、中英劇團、劇場工作室、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夢飛行合家歡劇團、創典舞台、 方外無式、焦媛實驗劇團、致群劇社、斷片劇場及三角關係的製作,亦曾為香港話劇團、香港藝術節、劇場 工作室、7A班戲劇組、中英劇團、種子藝術劇團及六四舞台之學校巡迴演出擔任演員、編劇或導演職務。於 2016-2017年為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全職演教員,及於2018-2021擔任 劇場工作室教育拓展經理。現為自由身演員及戲劇導師。

成栩萾

演員

2021年香港大學英文文學碩士畢業,本科主修德法雙語。現為自由身演員及歌唱導師。

近期演出包括:一條褲製作《變變變新大陸》(首演及重演);香港演藝學院《編劇碩士畢業作品讀劇展演 —— 都是羊男害的》;新域劇團「 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XVI」《得》;蛋炸饅頭劇場《係邊個盜?》;大館《動戲 •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香港歌德學院《塗人》。影視方面,曾主演電影《DID I》、劇情短片及音樂錄像(馮允謙、 黃妍),亦曾為法國數碼十一月創作錄像。此外,曾演出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青年2021」《島 • 聚》及香港 藝術節《小心輕放》,並於新約舞流「藝意啟航」小型演出編創《Between Us》。

呂烺均

2022年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應屆畢業生,獲戲劇藝術學士( 榮譽) 學位( 主修表演) 。2017-2018 年PTI 一年制專業形體劇場青年訓練課程。現為自由身演員。校內演出包括《群盲》、《海灘上的安蒂岡妮》、《飛吧! 臨流鳥,飛吧!》等等。在校期間,憑《群盲》獲傑出演員獎,亦憑《群盲》獲第13屆香港小劇場獎 最佳整體演 出。在校期間獲頒鍾溥紀念獎學金,及憑《飛吧!臨流鳥,飛吧!》赴台灣出席廣藝廳黑盒子藝術節《香港週》。 近期曾參與不同劇團演出,包括:普劇場、7A班戲劇組、製作劇場、大細路劇團、藝君子劇團等等。

張嘉敏

演員

現為自由身演員。早期曾完成香港理工大學服裝及紡織(榮譽)學士學位課程,畢業後從事雜誌及社交媒體 編輯工作;及後進修三年表演藝術,分別為榞劇場及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之畢業生。

過往演出包括:一條褲製作《同行尋光》關於社工的人種誌劇場、戲劇全球視野系列《美國蝦》演讀劇場、《長 夜守燈—臨終照顧者》;加戲工作室《離境大堂》紀錄劇場;同流 X 榞劇場《精讀契訶夫》;六四舞台《5月35 日》等。

演員

《基地》 The Foundation

24 M AR (FRI) 7:30pm

26 M AR (SUN) 2:30pm

一所現代研究基地之中,小說家 Thomas 可以閉關潛心創作,有不同領域的研究同僚作室友,閒來又 有愛人來訪,基地提供一切所需,本來生活好不愜意,可是一天他的伊甸園開始崩壞,古怪事件接連發 生,到底是世界驟變,還是他的思想作怪?

Antonio Buero Vallejo 是西班牙現代戲劇之父,曾獲塞萬提斯文學獎、國家戲劇獎及終身成就 獎。本團於2000年曾上演他的名作《黑暗燃燒》,早前更重新作演讀,相隔廿年,懾人劇力仍然不

減,而《基地》則是他另一享負盛名之作。西班牙內戰結束後,Vallejo 寧願留在國內面對極權,

繼續創作,他深明世界如何改變,人的思想仍是最難控制,《基地》創作於1974年,翌年獨裁強人 Francisco Franco 去世,西班牙得以邁向民主,Vallejo 以《基地》明志,是藝術家對強權暴政最 堅決的控訴書。

編劇: Antonio Buero Vallejo

英語翻譯: Marion Peter Holt

粵語翻譯: 胡海輝

戲劇文學顧問: 胡海輝、劉浩翔 ^

導演: 薛海暉

舞台監督: 鄺梓珊

燈光設計: 李定達

平面設計: Circle Yau

監製: 潘藹婷

助理監製: 杜卓頤、麥嘉聰、鄭皓諺

李耀祺 飾 Tulio

房俊文 飾 Asel

吳榮燊 飾 Thomas

黄家峻 飾 Max

廖浩雯 飾 Berta

蔡雨田 飾 Linus

鄧振炫 飾 主官/男人

^承蒙iStage批准參與是次製作

演員:

YouTube、抖音等速食文化,似乎已佔據我們生活每一部份,題材之廣泛、觀賞之便利,的確令人難以 抗拒。幾年的疫情,劇場試過多次關閉,我自己亦被迫留在家中,看 YouTube 的時間亦倍增。網路上資

訊極其全面、實時的直播讓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全世界。

獲邀作戲劇文學顧問時,不禁在想,文本,真的可以擴闊視野,讓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嗎?

直至參與排練時,看到一班年輕人,對文本、訊息、寓意有著如此熱切的討論、研究,我相信答案是正 面的。也許今次演出所看的「世界」,不只限於具象的實體世界,而是身處大時代的我們,如何從不同 的作品中,尋找自身與「世界」的連繫。

期望演員與導演們,保持著對文本、對劇場的這份熱情,也期望一條褲製作恆常地舉辦這類演出,讓大 眾稍稍脫離電子屏幕,尋找新媒體以外的大世界。

劉浩翔
戲劇文學顧問的話

導賞文章

共舞一段佛蘭明高:

弗朗哥主政下西班牙劇作的可能與不可能

薛海暉

強西班牙人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二、審查的實踐

早在1936年內戰爆發初期,新聞媒體已受新成立的 「報刊暨宣傳處」嚴格的軍事審查,以防不利實踐統

一大業的資訊廣泛流通。隨著年月流轉,執行審查的 機構時有更迭,至1939年,對新聞和文藝作品進行審 查的權力,撥歸新成立的「新聞暨觀光部」。審查機構 的執法基礎主要為:

一、前言

1939年,軍人世家出身的弗朗哥( Francisco Franco)帶

領著國民軍在內戰中勝出,正式就任國家元首,開展 了其三十餘年的軍事專制統治。在西班牙右翼及保

守勢力支持下,弗朗哥針對戰敗的共和政府,展開了

連串的清算行動,以各種政治、思想犯罪之名,或監

禁或處決大量政治犯;面對大量西班牙人因而流亡

海外,弗朗哥則一舉註銷其西班牙國籍,使他們終生 不能回國。

肅清了國內其他所有政黨後,為著統一內戰後四分

五裂的局面、撕裂的社會氛圍,弗朗哥政權推出了不 少的文化政策(同時包括好些審查制度),期望通過 強調:

一)西班牙帝國時期輝煌歷史;

二)現執政黨於內戰獲勝;

三)獨尊卡斯蒂利亞( Castilla )文化;

四)天主教傳統價值觀;

並鎮壓國內多元文化的表現(包括政治、語言和文

化),期望能促進少數族群文化效忠的轉移,同時增

一)1938年所頒布的「新聞法」( Ley de la Prensa ): 法例規定,全國報紙的「組織、監督、控制」權力全歸國 家,且對出版的發行及數量、社長任免、新聞活動、記 者執行職務時的權責等,皆有嚴格的檢查和控制權。

二)1939年所頒布的「政治責任法」( Law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ies ):

法例訂明,無論是出於「故意」還是「疏忽」,只要被告 人「協助或支持顛覆活動」,可視為「政治罪行」。而 且,這條法例不單針對內戰期間的行為,更包括內戰 前各工會、政黨領袖及成員的行為,所以「凡參與組 織1936年的選舉,及在1936年議會中曾參與競爭政 府職務者」[ [1] 「在1934年至1936年間曾參加顛覆活 動者」,基本上都會被認為有罪 [2] 。此外,還特設政治 責任國民法庭,專職處理相關案件。

審查委員會的組成包括作家協會代表、電影公司代 表、宗教人員、長槍黨黨員( Falange Española de las Juntas de Ofensiva Nacional Sindicalista / Falangista )[3]、軍人、家長等(他們的名字一律不作公 開),負責判斷作品容是否與:

一)國家政治理念;

二)天主教教義;

三)倫理道德,

有所違背,如:內容直接或間接破壞國家或政府威 信、嘲笑或反宗教、涉及同性戀或墮胎、批評弗朗哥 政權等,基本上一律禁止出版。

實際運作上,就表演藝術而言,劇本、戲服和表演者

名單,均須接受審查批核。地方審查代表亦會出席每

一場表演的綵排及首演。但是,即使通過審查,如演 出令群眾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時,也可能即時禁

演。另外,任何作品均不能使用區域情感色彩豐富的 音樂,以免激發區域意識,影響西班牙統一;歌詞亦 需審查,外國影片必須以西班牙文來配音。

許多在內戰期間支持共和政府的新聞雜誌業者、作 家、藝術家、音樂家和著名的運動員都被判處死刑, 或遭監禁、整肅及流放。而未能通過評審的作品則會 查禁或改寫,不一而足。

三、審查下的各種取態

從上文可見,文藝創作無論在內容上或呈現形式上,

都受到了許多的制肘。而基於條文定明,無論是故意

還是疏忽都同有罪責,逐漸養成了創作人的自我審 查機制。

Casona1962年,文化審查開始鬆綁之際重返西班牙, 然而,評論者指出,作者這時期的作品對社會現況的 批判力度,已不及當年。

二)服從審查制度

這批劇作家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是認同弗朗哥政 權的意識形態、公開擁抱政權理想,其二是不願離開 西班牙、半推半就下迎合審查需要。不過,無論出發 點為何,客觀效果就是這類型的作品都會避開敏感 議題,純粹以娛樂大眾為目的,形式則多為融入音樂 元素的喜劇。

三)鑽審查的空子

另一批劇作家嘗試以創新的寫作策略,或規避或挑 戰審查委員會的監督。當然,他們就要面對遭禁演、 刑責等風險。

四、Posibilismo vs Imposibilismo

《基地》( La Fundación )的作者安東尼奧.比羅.瓦

列霍(Antonio Buero Vallejo)在大部份的評論者 眼中,都給歸類為上文提及的第三個取向的作家。然 而,與他同代的劇作家 Alfonso Sastre 卻不予苟同。

其實,Vallejo 與 Sastre 基本上分享著好些共同信仰,

包括:對西班牙專制政權下的民生與政治狀態感到 不滿、蔑視文藝創作的政治審查、希望促進西班牙劇 場的發展。

面對以上的情況,當時出現了三種不同取態的創作人:

一)流亡海外

當時有不少的知名劇作家離開西班牙 [4],繼續自由地

創作抨擊西班牙弗朗哥政權的作品。其中 Alejandro

可是,在1962年2月,當 Alfonso Paso 於期刊 Primer Acto 發表文章,呼籲業界團結一致,向弗朗哥政權妥 協,以保護及培育新進編劇,進而確保未來西班牙劇 場的發展,這就引來 Sastre 於緊接的一期期刊發文

反駁。Sastre 於文中指出,Paso 所提倡的是不可能的 劇場( imposibilismo ),因為劇本創作不應受限於審 查制度,相反,該是劇作者可獨立自主地按其思想意 識,創作出具社會意義的作品,只有這樣,才能突顯 劇場這個藝術媒介的時代價值。Sastre 進而申論,劇 作家不應「自動自覺」地進行自我審查,時刻考慮甚 至「主動假設」甚麼才是「可說的」,這樣只會窒礙劇 場的發展。簡而言之,Sastre 提倡完全摒棄自我審查 的念頭。Sastre 的文章更直指 Vallejo 的作品,正正

就是自我審查下的產物。這又讓 Vallejo 於再下一期 期刊撰文回應。Vallejo 承認,他的確在創作的過程 中自我設限。但 Vallejo 同時指出,在當時的西班牙,

任何希望發表的作品,包括 Sastre 的作品,都必須送

審,而如果劇場的終極目的是與觀眾分享的話,為 能讓作品通過審查而自我設限,就是個務實的做法。

因此,這種「在體制內寫作」的方式,才是可能的劇場 ( posibilismo )。當然,這並非意味 Vallejo 摒棄了對

社會、對獨裁政權的鞭撻。事實上,他的作品選擇通 過聚焦人物在高壓環境下的生存狀態,側寫極權統 治對人性的扭曲。

今天回看﹐這兩位地位舉足輕重的劇作家,在戲劇 藝術的社會功能方面,理念可謂一致,爭拗點就在

「如何執行、實踐」:到底誰的做法,更有利於劇場以

至社會的發展?Sastre 的相對進取,讓他能通過審 查的可能大打折扣,但的確有助��清審查準則,並把

那紅線往後挪開了一點;Vallejo 憑藉作品相對高的 人氣及對審查制度的拿捏,提升了作品面世的可能,

但同樣有批評稱,以他當時的地位與名聲,他該「做

得更多」。孰是孰非,或許是行事喜好、美學取向;要 是以結果論/論結果的方向出發,則兩者面對嚴厲

的審查制度﹐都只能飾演被動的角色,分別就只在 於躁動地還是沉著地待著「皇恩大赦」 那麼,那

許許多多的「討論」(還是互相指責?!),最有價值的 地方,或許就是真實地紀錄了,極權統治是如何有效 地把人民對立起來,而令人忘記了真正要面對/挑 戰/解決的問題的癥結所在。

五、結語:佛蘭明高的啟示

佛蘭明高( Flamenco ),早已成了西班牙文化的代 表,是一種集歌曲、音樂及舞蹈於一身的藝術形式。

相傳,佛蘭明高本義就是「逃亡的農民」,是15世紀安 達盧西亞地區的摩爾人農民戰敗後,為逃避流放或 被逼皈依基督教,就假裝作羅姆人蟄伏在社群之中, 因而得以保存下來並繼續發揚光大的傳統表演藝術。

摩爾人把戰敗的恥辱、戰勝者對其信仰以至民族身 份的壓逼,並把身邊不同族群的經驗與美學,共冶在 蘊藏悲憤、抗爭、希望與民族自豪感的佛蘭明高裏。

至2010年,西班牙政府申請成功,令佛蘭明高躋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而當時西班牙政府上呈的申請原因之一正是:「佛蘭 明高能促進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它集結了不同文 化的精髓 充分展現出對不同社群、族群以至個 人的尊重。」[5] 在政治與文化壓逼下所成長的表演藝

術,卻因為其展現著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而獲得表 掦, 是成就,也是諷刺。

經歷了戰爭、政權更迭、群族鬥爭、政治與文化壓逼/ 清洗/審查,佛蘭明高都不至失傳,反能踏上世界舞 台,是純然的運氣?還是承傳者的韌性與堅持、藝術 中所盛載的真實的情感與血哭?直面黑暗,感受絕 望,爬梳縫隙,螯伏以待 或許就是佛蘭明高給予

Vallejo、Sastre 以至後世所有藝術工作者的啟示吧!

參考資料:

1. 皮埃爾.布魯埃、艾米爾.泰米姆合著,龔義哲譯, 1961:《西班牙革命與內戰》。 擷取自網頁:中文馬克思 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broue/1961/ index.htm

2. 戴光伶,2002:《西班牙文化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南 華大學,嘉義,台灣)。

3. Erik Christopher Ladner, 2006: The Limits of Posibilismo: The Censors and Antonio Burero Vallejo.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USA).

[1] 1936年西班牙進行大選,結果左翼聯盟險勝,其勢 力不足以把前朝右翼政客及軍隊完全掃除。及後,兩 派勢力的衝突,由政治舞台延伸至街頭,促成了及後 為期約三年的內戰。

[ 2] 皮埃爾.勃魯埃,艾米爾.泰米姆合著,龔義哲 譯,1961:《西班牙革命與內戰》。第二部第十八章。

[3] 當時唯一合法政黨。

[4] 計有 Max Abu, Fernando Arrabal, Rafael Alberti 及 Jacinto Grau 等。

[5] https://ich.unesco.org/doc/src/07533-EN.pdf

安東尼奧.布埃羅.巴耶豪的寫作特色 李耀祺

「一二三,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相信大家小時候 也有玩過「紅綠燈」這個遊戲吧?在避免發現的同時 前進,同時完成自己的目標。那大家能夠想像一邊玩 這個遊戲,一邊寫作嗎?西班牙現代戲劇大師安東尼 奧.布埃羅.巴耶豪 Antonio Buero Vallejo(下稱巴 耶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一個又一個精彩 而又富有意義的劇本。

巴耶豪出生於1916年,自小受藝術及文學薰陶,大學 時期修讀美術,經歷西班牙內戰後入獄,期滿後開始

創作劇本。(關於作者的生平,詳見《論劇作家自身經 歷與《基地》的構作》,關於西班牙內戰詳見《西班牙 內戰弗朗哥時期對後世的影響》)其時,於內戰勝出 的法蘭西斯科.弗 朗哥 Francisco Franco 政權審查 風氣盛行,對文學、戲劇、電影等大眾媒體更是絕不 手軟。但巴耶豪卻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在「紅綠燈」的 框架內創作能夠發表而又有意思的作品,不單受到 民眾的歡迎,甚至為他帶來國家戲劇獎及塞萬提斯獎 (相當於西班牙語世界的諾貝爾獎)等,一個又一個 的國內外獎項。

儘管寫作環境困難重重,很多文學家及藝術家都流 亡海外,但巴耶豪仍然留在西班牙境內創作,因為他 關心的是人,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者,自第一個作品 《樓梯的故事》Story of a Stairway 西語:Historia de una escalera )開始,其作品都是在關心人所身處

的社會,以及探索人在困境之中應該如何自處,讓西 班牙人,甚至全世界的人產生共鳴,反思自己等生活 環境。而令他的作品可以成功面世的(在 弗 朗哥時期

提交的19個劇本當中只有兩個不獲通過審查),是他 所主張的是一種可能主義 Possibilism

(西語:Posibilismo ),亦即是在體制容許的範圍內

積極書寫,思考可以能夠通過審查的內容,去發表自

己對人類的關懷。對於自我審查,他曾說「有時候自

我審查不是變形,而是尋求交流,甚至是完善一段文 字」“ A veces autocensurarse no es deformarse, sino buscar comunicación, incluso mejorar un texto ”以 可能使用的文字,配合象徵手法、視覺效果、聲音效 果、寓言手法,以整體體驗盡可能去接觸觀眾,讓他 們感受主題,從而產生思考。

巴耶豪的寫作手法偏向自然主義,戲劇世界充滿悲 劇色彩,他認為只有最困苦的情況才能產生出最耀 眼的希望。因此他的主人翁通常都是身處困苦之中,

渴望改變現狀的異類。巴耶豪擅於運用比喻與象徵, 例如他的場景經常設於監獄、地牢、學校等密閉的空 間,又例如他經常以失明(《黑暗燃燒》The Burning Darkness 西語:En la ardiente oscuridad )、失聰( 《瓦爾米醫生的雙重故事》The double-case history of Doctor Valmy 西語: La doble historia del doctor Valmy,甚至精神幻覺(《基地》 The Foundation 西 語:La Fundación )等等的身體殘疾,去比喻視而不

見,或充耳不聞,甚至自欺欺人的人們,然後再利用 全黑的舞台、消失的台詞、佈景的變換等舞台手法, 突破自然主義,去達到一種沉浸式效果 immersion effect 讓觀眾設身處地體驗以上的殘缺當中,明白代 入主人翁去感受和思考,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他對 希望的渴求亦展示於他的佈景設計,他筆下人物身 處的空間,即使密閉仍然會發現一點光,例如《基地》 當中主人翁 Thomas 看到的一扇窗,或地牢中暗示窗

的存在的一道光線,去代表希望永遠存在,即使在不 可能有窗的牢房,窗仍然存在於主人角的精神幻覺 當中,以上種種都是希望讓觀眾獲得鼓勵,不要放棄 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安東尼奧.布埃羅.巴耶豪與德國戲劇大師貝托爾 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一樣,認為劇院的存在不

應該只是為了娛樂大眾,更應該激發觀眾的批判性 思考。除了以上的手法之外,巴耶豪的作品多數以開 放性( Open-ended )的形式作結,觀眾代入主角的情 境之後,由於故事沒有給予答案,便會與朋友溝通交 流,令思考更為深入,引發對主題的討論,產生屬於 自己的思考。而避免為故事定下結論的另一個原因, 就是為了通過審查,一個故事的結局很多時會被解 讀成作者的訊息,甚至被過分解讀。而其作品一個比 一個進取,最終捱過 弗 朗哥的统治時期,為西班牙戲 劇寫下新的一頁。

巴耶豪關懷的是人,西班牙人以至全世界的人,他 希望大家生活的同時不要停止思考與自身所在環 境的關係,不單止支持了西班牙人,最終亦得到國 內外觀眾的支持和肯定。對安東尼奧.布埃羅.巴 耶豪來說,一個可能讓大眾有所體驗的演出,遠比 高舉理想但不可能面世的作品來得重要。個人認 為,對他來說,弗 朗哥的統治與審查更像是對劇場 藝術的創作力挑戰,而非痛苦的壓力與限制,好像 在玩一場又一場鬥智鬥力鬥創意的「紅綠燈」遊戲。

參考資料:

1. Windows of Wonder in the Theater of Antonio Buero Vallejo

https://gato-docs.its.txst.edu/jcr:b1e1e2d9-9504-44eb-

bbb6-15b2b25cb7eb/mcsorley.pdf

2. The limits of Posibilismo : the censors and Antonio Buero Vallejo https://repositories.lib.utexas.edu/handle/2152/13054?show=full

3 西班牙現代戲劇大師安東尼奧.布埃羅.巴耶豪 https://issuu.com/pantstheatreproduction/docs/220729_hp

作為西班牙中的大多數

房俊文

《基地》係一份西班牙劇本,大家可能對西班牙嘅印 象就係足球同鬥牛。不如我哋嚟玩下角色扮演,感受 一下作為一個西班牙人係點。

其實西班牙人同我哋嘅分別冇想像中咁大,可能你 仲會覺得似曾相識。

西班牙的忌妒並非表現在「想跟鄰居開一樣的車」, 而是「想盡辦法讓鄰居沒有車」。

—胡立歐.崁巴

你可能會話,西班牙人比人嘅感覺咁熱情,香港人先 唔會對人咁熱情。

時間返到六百年前,你出生喺一個天主教國家,而土

地仲有猶太人同穆斯林居住,佢哋都比你撈得風生 水起,開局你只係一個平民,食嘅住嘅甚至係耕田

嗰塊地都係教會嘅。呢個時候你哋嘅女王伊莎貝拉 想賺多啲錢,決定將目標放喺猶太人身上(邊個叫佢 哋咁搵得)。不過女王唔係走去問佢哋點賺錢,而係

開咗個叫「宗教法庭」嘅東西,唔係天主教嘅人就留 低啲錢之後扯!你本身都心地善良,不過每個禮拜都

要去嘅彌撒同佈道,啲神職人員不停鼓勵你燒左猶 太人嘅屋企,拉啲猶太人遊街,因為猶太人背叛咗耶 穌。好快啲猶太人就被驅逐,財產全部充公,不過伊 莎貝拉嫌賺得唔夠,就開始向其他人入手,異教徒、 同性戀、褻瀆者,總之一切唔啱天主教教義嘅人都一 律歡迎舉報!

你見被舉報嘅人都十死冇生,你開始動歪腦筋,隔離 屋黃生你討厭左好耐,佢冇理由搵咁多錢,你開始懷 疑佢係咪猶太人,你嘗試告發佢,不過佢攞出證據話 自己唔係。但係比起鐵證如山嘅證據,你內心嘅妒忌 大過一切,你污衊佢。之後你再見唔到黃生,原來喺 嗰個年代話係就係。不過你可以告發人,人地都可以 告發你。咁可以點算?你可以做嘅就係鬥大聲,鬥熱 情,睇下邊個更加信上帝,只要你越誇張,越唔理性 就越好,因為咁樣就冇人可以懷疑你,你都做到咁嘅 份上,懷疑你咪即係懷疑上帝?

時間過咗三百年,呢三百年間都係以君主制加天主 教統治呢個國家,不過好嘅君主少之又少,要數有幾 壞反而有得數。其實平民嘅不滿一直都喺度,有增無 減,只係教會控制人民嘅教育,教會要你諗咩就諗 咩,加上重有「宗教法庭」存在。不過,一位人兄喺呢 個世紀橫空出世,唔單止影響左西班牙,可以話係影 響咗全世界,佢就係馬克思。佢提出嘅社會主義喺 歐洲吹起左名為「自由」嘅革命風潮,而呢股風潮開 始吹到西班牙呢邊。如果有人話比你聽除咗君主制 之外有第二個選擇,一個共和國嘅概念。你可能唔知 咩叫共和國,但係土地重新分配、建立真正嘅教育系 統、生產工業化,聽落係咪比君主制好?其他人都係 咁諗(除咗王室同教會),於是一個叫做普里姆將軍就 帶領人民革命,推翻王室建立咗西班牙第一共和國。

好景不常,呢位將軍同其他位高權重嘅人要嘅唔係

真正嘅共和國,只係借革命做藉口,將王室嘅權力交

移到自己手。結果西班牙第一共和國只係維持咗一

年,呢場鬧劇受苦嘅又係邊個?咪又係我哋呢啲平 民。

你見識過呢次對「自由」嘅實驗之後,唔知你覺得點, 但係大部分平民百姓都覺得自由嘅代價太高,只求 三餐溫飽都唔容易。不過馬克思左派思想嘅風潮冇 停,反而越吹越勁。左派開始組織起嚟,有工會,黨派 嘅成立,同保皇派、教會等右派打對台,不過個陣變 左做君主立憲制,實際上都係右派掌權。不過有一就 有二,共和有佢第二次機會。時間再過多幾十年,你 嘅第唔知幾世轉生, 見證到君主立憲制自己玩禍咗, 越嚟越少人支持君主制,係1931年嘅一場選舉,將會 係一場揀「君主制」定「共和制」嘅全民公投。

身為平民嘅你會將手上呢票投比邊一邊?結果相信

大家都好清楚,共和制大勝,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

我哋一定會汲取第一共和國嘅經驗,唔會有事嘅!重

新分配土地所有權、終結貪污、提高勞工生活水平、改

革軍隊、加強基礎教育、政教分離,西班牙要走向光

明啦!佢地嘅出發點係好嘅,但年輕(西班牙第二共和

國)免不了心急。咁短嘅角色扮演未比你了解到教會對

你做過啲咩,但係議會班人憎教會憎到不得了,西班

牙第二共和國成立冇耐所有政策都針對住教會,好似

想將天主教由西班牙抽走,從來都冇存在過一樣。但

係咁激進嘅政策引起反彈,雖然教會係做過啲唔好嘅

嘢,但係大部分平民對教會嘅憎恨未去到咁深,咁激 進嘅政策反而破壞咗一直以嚟嘅傳統同習慣(你知啦,

個陣冇手機冇網絡,傳統活動對維持人民向心力好重

要㗎,而更重要嘅係傳統伴隨嘅利益)。於是教會同軍

隊領袖串通,意圖發動政變,推翻左派政府。

1936 年 7 月 17 日,卡洛斯黨、長槍黨等右派發動軍 事起義。如果係你,你會選擇支持右派國民軍捍衛王 權及教會地位,定係加入左派執政嘅政府共和軍,建 立一個民主社會主義國家?

點都好,當時冇人會估到呢場精心設計諗住速戰速 決嘅政變,會演變成一場維持三年嘅激烈戰爭。

平民百姓更估唔到嘅係,原來除咗君主制同共和制, 仲有第三種出路等緊佢地,而且持續咗四十年。

好戲依家先開始,如果你揀咗加入政府國民軍,你估 有乜嘢喺度等緊你?

基地見。

論劇作家自身經歷與《基地》的構作

若然看過美劇《 Sherlock 》、《 You 》,其中令人嘆為觀 止的是主角如何觀察、分析一個人,從而獲得多方面 的資訊,而研究劇本是異曲同工,只是從人變成文字 而已。研究一份劇本就像參與一場解謎遊戲,從文本 中尋找蛛絲馬跡、回溯劇本的時代背景、檢視劇作家 的一生,再透過詢問不同的「為何」來推測劇作家的 思想。《基地》的劇作家 Antonio Buero Vallejo (下 稱安) 是第一位獲頒⻄班牙文學獎的劇作家,他的一

生都為⻄班牙文學作出貢獻,其作品與時代息息相 關。不論是題材、當中的隱喻,劇作家的見聞、自身經 歷,都滲透在《基地》中。

吳榮燊

《基地》中的舞台指示是非常嚴謹且詳盡的,對於其 內部的描述、轉變是這份劇本重要的一環。當中環 境細膩的描述亦與安的自身經歷有關。思想上靠近 馬克斯主義的安在⻄班牙內戰中支持著左翼的共產

黨,當右翼的國 民 軍勝出⻄班牙內戰、弗 朗哥正式成

立獨裁政權時,大部份的異見者不是逃到國外便是 被監禁,當中安就開展了他的監獄生涯。他被囚禁的 頭八個月是被判死刑,在這段時期他看著身邊的人 一去不返,不停的懷疑何時成為下一名被處決的人。

在不知何時終結的等待下,不斷找堅持前進的理由。

到後來被改判監禁三十年,他才發覺意想不到的事 情總是會發生。經歷了漫長的八個月,加深了他對於

生命、希望的反思。讀者讀畢《基地》後就會發現這基 地實質是一座監獄,一個安待了六年的地方。根據安

的親述,在《基地》中對於監獄生活的描述在很大程 度上也是基於自己的觀察,構成作品的角色也不全 是他自身,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生活寫照,他只是在寫 現實而已。在劇本中的角色衝突、內心掙扎、行動,也 是安在監獄生活的反思。他曾經在獄中協助了一次 越獄嘗試,也經歴過質疑、互相猜忌,成為了他日後 創作《基地》的養分。

行勞動工作,並置身於極惡劣的環境下,每天都經 歷著飢餓、寒冷。雖然安幸運的捱過被監禁的六年, 卻見證著身邊的同志一個又一個的離去,當中⻄班 牙詩人及劇作家 Miguel Hernandez 的離世影響安 最深。Miguel Hernandez 是當時以文學作品批判社

會的先鋒,在內戰時認識安並深交、一同被捕至集中 營。在關押期間,二人互相扶持,創作出不同的文學 作品,安為他的摯友畫了一幅著名的肖像,可惜因為 長期處於異常惡劣的環境下患上肺炎及支氣管炎, 死於斑疹傷寒和肺結核。《基地》中躺在床上的男人, 也影射著安摯友的身影。安經歷過不同的離去,影響 著他對生活意義的自由、社會不公的看法。這些經歷 亦支持著安在獲釋後的創作,透過他的文字反映獨 裁政權下的現實,藉此希望人 民 醒覺。

在安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他對暴力的批評,包括酷刑、 飢餓、謀殺等,在《基地》中也存在這些議題,而他也 在不同時間經歷、目擊這些對異見者的暴行。他的 父親在內戰時遭 弗

朗哥支持者逮捕並將其槍殺,引

致他從被家人反對而沒有在內戰時加入前線,到父 親死後才決心參軍加入步兵營抵抗右翼。他在訪問 中曾表示,他從未在內戰中殺過敵方,只是擔任醫 療兵,因為他不認同暴力能解決問題。內戰後,右翼 政府對異見人士的打壓,被捕後關進集中營被迫進

《基地》中探討的議題也包括現實跟虛構的對比,而 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如何逃避審查又能在劇本中作 出隱喻是劇作家要面對的問題。安在出獄後便開始 他的戲劇創作,他的象徵性劇場,含蓄地帶出他想表 達的議題,如利用角色的局限性、畫作等。在《基地》 裡,他特意用不同的畫作令讀者產生聯想。安除了寫 作內,繪畫也是他的一個專業。小時候的他已很喜歡 繪畫,直到大學全家搬到馬德里就是為了他去修讀 繪畫藝術。他利用不同畫作帶出的感覺,帶出基地裡 的封閉及對未來的想像。讀者未必了解畫作,但在這 些細節的背後,是不同的政治隱喻。他將自己的思想 埋藏在畫作內,亦巧妙地逃過嚴謹的審查。他的藝術 造詣使他能在審查制度下創作,在 弗 朗哥統治下一

共創作出多達18部作品,在黑暗的時代下尋找表達 自己的方式,創造生機。他的戲劇不僅反映現實有多 嚴峻,也反映了總有光明的希望。

Antonio Buero Vallejo 被喻為⻄班牙二戰後最重要 的劇作家,他的一生都為⻄班牙文學貢獻,到晚年拿 過不同的文學獎、受人尊敬,背後推動他的是無數痛 苦的經歷以及一顆為人 民 付出的心。

以西班牙當代社會環境為基礎,

探討《基地》內的生活環境

在1931年西班牙君主制被廢除後,西班牙經歷過數 次的政權選舉,受到全球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思潮 影響,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正式成立。新政府的成立並 無制止人民之間的撕裂,與之相反,在第二共和國上 台後,一直以來被剝削的農工階層也開始了一連串 反宗教、反傳統主義的行為,例如焚燒教會、搶奪農 地、對異見人士的逼害。最終,右派選擇發動叛亂,內 戰亦正式展開。

黄家峻

《基地》這份劇本創作於1964年,並於1974年正式 在西班牙進行公開表演。《基地》作為安東尼奧最

具代表性的劇本之一,其透過文本重點刻劃了於後 西班牙內戰時期的社會環境以及人民之間的深層 次矛盾。

在這篇導賞文章中,我們會簡單描述西班牙內戰時

期及 弗 朗哥時期的社會環境,當中包括當時社會的 主要衝突以及人民的生活模式,並從中對《基地》內 的生活進行聯想。

西班牙內戰是西班牙發生自1936年至1939年發生 的一場內戰。當時的西班牙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

以及廢除君主立憲制,整個西班牙的社會動盪不穩。

當時的西班牙為農民社會,整體生 產以農業為主。而

第一次世界大戰令到西班牙的農業受挫,經濟陷入

衰退。西班牙作為宗教國家,社會上大部分的資源都

集中了在權貴及宗教人士手中,與之相反當時的工

人階級及農民階級往往過著過於貧困,甚至難以生 存的環境,例如有些時候工作了一個月都未必能獲 薪資。在如此嚴重的貧富懸殊成為了社會動盪和政 治動亂的引子。

而內戰過後,右派在 弗 朗哥的領導下獲勝,弗 朗哥時

期亦正式開始。施行法西斯主義的 弗 朗哥政府成立, 其針對反對派實施一連串的通緝及追捕,務求趕盡 殺絕,並設立集中營,囚禁異見人士,當時有接近四 十萬人被囚禁。

在其統治下,普通民眾生活在非常困難的條件多數 人的生活水平很低,資源稀缺和貧困很普遍。對比當 年能進行全民投票,這時的西班牙幾乎沒有政治自 由或異議。鎮壓和審查制度很普遍。另一方面,工會 被取締,工幾乎沒有權力維護自己的權利,此外更壓 制區域文化和語言,以支持中央集權的民族文化。作 為虔誠天主教徒的 弗 朗哥更放權於教會,令天主教 會對社會政策、教育等有重大影響。 然而,在其統治

下,西班牙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未有具體參與, 故此 一些經濟增長和現代化確實發生在 弗 朗哥政權的後 幾十年。

在本次的文本中曾多次提及社會上流社會及反對派 的生活,而在現實中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呢?

在 弗 朗哥時期,所有的資源重新流向上流階層,例 如在一些資源貧乏的地區,作為上流階層能優先獲

得稀有資源,並且 弗 朗哥的民生政策亦對他們更 能受惠。

而作為當時的大多數反對派(左派)在內戰後都被囚 禁在監獄中,並作為政治犯與其他罪犯分開囚禁。而 監獄中的衛生環境惡劣,食物資源貧乏,而對他們身 體實施的酷刑更是司空見慣。

監獄內人滿為患,接近二萬人的政治犯被囚禁一個 監獄中。當中更有不少的教會或修道院內建有監獄 囚禁異見人士。為了控制數量眾多的政治犯,酷刑手 段在監獄中更是家常便飯。在文本中亦曾提及監獄 人員會對被囚者施暴。而這些常見的施暴手法有最 基本的毆打及電刑。另外對於犯人的心理迫害也是 常見的處罰,例如利用濕布覆蓋在臉上模擬溺水、強 迫犯人維持固定姿勢一段很長的時間。

那些未被追捕的反對派,大多都選擇逃亡外地。而未 留在西班牙境內的反對派大多都選擇隱姓埋名地生 活在 弗 朗哥專制的統治下。然而亦有小部分人士依

然以有限的力量進行反抗。例如他們會刻意消極工

作,拖慢社會發展,類似於現代社會的躺平,又或是 進行一些非法的文化印刷,嘗試發表禁書。雖然在 弗 朗哥政府的監視下,這些行動的影響並不足以撼動

其地位,但仍然有一小撮人在暗地反對這個專制的 政權。

而到了1975年 弗 朗哥政權在 弗 朗哥去世後才正式完

結,許多對於社會各方面的審查及控制才得到解放。

而《基地》中所指向的那個光明的夢,或許在這之後 才正式開始。

《基地》與它的藝術 廖浩雯

Antonio Buero Vallejo 創作的戲劇常運用不同的藝 術來呈現劇本中的世界。究竟《基地》中的音樂與繪 畫對文本產生了什麼作用?Vallejo 又為何在茫茫人

海中,挑選了那幾位藝術家和作品於文本中討論?在 這篇文中,會簡述劇中提及過的藝術品及歷史,探討 作者與藝術的關係。讓讀者從音樂與繪畫的觀點出 發,自行詮釋它們與劇本、20世紀西班牙的社會,甚 至乎與現今社會的關係。

「 Rossini 」是《基地》的第一句台詞,由劇中主 角 Thomas 說出的第一句對白。Rossini 是誰?Rossini

(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 1792-1868 )是一位 義大利作曲家。他生前創作了39部歌劇、宗教音樂和 室內音樂。Vallejo 在戲本的開端和結尾都選擇了由 Rossini 作曲的歌劇《威廉.泰爾》中的序曲來引領觀 眾體驗他的文本世界。

歌劇《威廉.泰爾》的誕生,是在1829年法國大革命 的氛圍感染下,由兩位法國劇作家 Étienne de Jouy 及 Hippolyte Bis 根據德國文豪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的同名作品以法語改編而成。作品以瑞士 獨立英雄威廉.泰爾的傳說創作。背景是瑞士受到奧 地利哈普斯堡家統治時期,在壞總督傑斯勒的暴政 下人民生活困苦,民眾醞釀了一股反抗的獨立勢力, 歷經各項挑戰和囚禁,最後威廉.泰爾把傑斯勒射 殺,眾人與攻陷城堡的愛國志士高聲歡呼,天空透出 自由瑞士的美麗晨光。作家們藉此歌劇來反映當時 的義大利人民要求擺脫外族壓迫的願望和獲得自由 的願景。

《威廉.泰爾》序曲共有四部分,Vallejo 則選取了當

中的 Ranz des vaches 來作此劇的首尾呼應。Ranz des vaches 是一首旋律簡單的古老牧民歌曲,傳統上由瑞 士阿爾卑斯牧民在趕牛進出牧場時用號角演奏。

Thomas 在劇的開端向臥病在床的男人形容序曲旋

律如“晨光般溫暖舒服”。可是,男病人身體疲倦虛 弱,似乎得了一種病。那又會否跟此曲有關呢?

此類歌曲曾引發的鄉愁,被稱為 Schweizerheimweh

“ 瑞士鄉愁”。在二百年前,鄉愁( Nostalgia )被視為

一種心理障礙。當時的瑞士僱傭軍在遠離家鄉時會 唱起這些歌曲來鼓舞他們萎靡不振的精神。但是,這 些旋律似乎導致軍中的年輕人產生思鄉之情。若情 況嚴重,更使他們陷入“伴隨著失眠、厭食、高燒、心 律不正、虛弱、胃痛和憂鬱”,最終可導致死亡。也許

透過此曲,Vallejo 表達了對西班牙內戰前,社會走向 共產主義的一種懷念以及對未來獲得自由的期許。

除了運用音樂來刺激觀眾想象和表達幻象和希 望,Vallejo 更藉著畫作借代來加強劇情及主題。劇 中討論過的畫作當中,又以 Vermeer( Jan Vermeer. 1632-1675 )於1660年代完成的巔峰之作《油畫寓言》 ( Allegory of Painting or The Art of Painting )為 主軸。

Vermeer 是一位17世紀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 的畫家,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取材於市民的日常。 他的繪畫整體呈現出溫馨、舒適的感覺。他善於精細 地描繪一個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物體的光影及人物 的真實感。其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而《 油畫寓言》描繪的是一間有黑白間格地板的房間,房 內掛著一塊紋樣華麗的厚窗簾。窗簾一旁,有一位畫

家穿著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他坐在畫架前, 對著模特寫生。模特是一名女性,身穿藍色衣服,頭 戴橄欖枝環,右手持著長號,左手捧著一本厚書,側 著身子。牆上是一幅有摺痕的巨大荷蘭地圖,兩邊有 些小型風景畫。在屋頂上有一豪華銅吊燈懸掛著。

《油畫寓言》中呈現的光線、空間與線條,以至於物 件都可在《基地》佈景設置的描寫中有跡可尋。細節 如“巨大的窗簾,綁在畫的左邊 左方,有一個由 上空吊下來的巨大燈飾 …… 春日和煦的陽光灑滿外

頭景色;有點不真實的耀目亮光滲入房中”等。

《油畫寓言》中的女模特形象則作為其中一個重要 的符號。她源自於凱撒.里帕創作的《聖像》一書中的 一段描述歷史女神克莉歐的文字:“她頭戴桂冠,拿 著一隻小喇叭和一本書,桂冠象徵和平及勝利,喇叭 象徵名譽,書本代表對歷史的記錄。”此外,畫中的畫 家的服裝、牆上的地圖和屋頂上的吊燈亦屬於比作 畫時更早的時期,深深表達出 Vermeer 對舊時代的緬 懷。那麼舊時代發生了什麼事?

畫中的地圖所展現的其實是荷蘭過去的版圖。地圖 中間一道深深的摺痕顯示了1568年至1648年荷蘭 起義期間,宗教衝突導致尼德蘭分裂成新教聯邦和 南部天主教的情況。荷蘭原屬於西班牙統轄的低地 行省。可是,連年的苛稅使荷蘭人極為不滿。加上西 班牙實施嚴格的羅馬天主教會統轄政策,使社會頻 頻出現宗教改革運動。荷蘭人為了追求信仰等自由, 起而反抗宗主國。1568年,戰爭爆發,整整打了八十 年。而這段戰爭歷史的因由則與1936年至1939年的 西班牙內戰尤其相似。

此外,Vermeer 描繪畫中的畫室其實不是寫實的, 而是經過他精心設計的。17世紀的畫室多以工藝形

態存在,不會如此華麗;模特擺姿勢時,一般不會拿 著厚重的書和小號;畫家更不會穿著華麗的衣服在 沒有防護的大理石地面上作畫。畫中的佈置是因為 Vermeer 想表現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對於畫家生活 狀態的理想想像。在17世紀的荷蘭,一個人的社會地

位主要取決於收入,而現實中的 Vermeer 卻是負債纍 纍。某呈度上也像 Vallejo 所寫的 Thomas 一樣,活於 幻象中,設法逃避現實。

由此種種,我們可見 Vermeer 將他的歷史認知和美學

理念,融入到畫室內那些看似如實描摹的事物中。通 過重新部署這些具象徵意義的事物,為其賦予新的 個人意義。除了體現出他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

人文素養,也使他有別於同時期那些致力於忠實描 繪自然和提高社會地位的畫家。這正是 Vermeer 對畫 家身份自我認知的獨特之處。猶如 Vallejo,他運用 了對音樂與繪畫的知識來創作《基地》等劇本。在極 權的審查制度下,透過各種具象徵性的人、事、物來 反諷弗朗哥獨裁統治,反映當時社會狀況及其個人 感受。更藉著 Vermeer 的創作意念,以主角 Tomas 的

心理狀況,呈現西班牙人活在獨裁政權製造的美好

謊言的幻象下,對真相熟視無睹。而《油畫寓言》的繪

畫結構亦影響著 Vallejo 呈現《基地》的美學。再者, 當閱讀畫作的細節時,更可發現當中某些符號與西 班牙內戰相似,還涉及在 弗 朗哥極權統治下未能探 討的敏感話題。由此可見,Vallejo 的戲劇世界中,音 樂、繪畫,甚至藝術家的背景都有著重要的角色。

內戰後對自由的想像 蔡雨田

1978年西班牙憲法公投後實施了西班牙「基本法」, 結束了軍政府獨裁時期,西班牙正式走向民主體制 的重要時刻。憲法規定西班牙的國家主權屬於全體 西班牙人民,設立參議院和眾議院獨立互相制衡,結 束了民主轉型。直至現在西班牙仍然抱著「去中心 化」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回溯歷史,一場腥風血雨 的內戰,造成了西班牙不能磨滅的教訓。

西班牙內戰發生在1936年,基於當時社會氣氛混亂, 政局動盪之際,弗 朗哥帶領長槍黨和國民軍發動叛 亂,而西班牙共和軍與人民陣線等一同反抗。縱使只 是本土的內戰,但各國的加入不同的陣營變得戰爭 使更為複雜。弗 朗哥得到德國和意大利的幫忙;共和 軍得到蘇聯的支持,及世界各地工人組織都紛紛加 入人民陣線一同支援。經歷了三年的時間,弗 朗哥最 終左1939年取得勝利,結束內戰。西班牙隨即進入獨 裁政府的統治。對於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絕對是 一大沉重的打擊。內戰亦證明暴力血腥最終也會獲 得勝利。

接近40年的 弗 朗哥政權下,民主盪然無存。為了擁護

和建立政權,他不斷打擊自由民主,社會主義和共和 國分子等等被標籤為外來勢力,必須以維護「正統」

為由剷除異己。當中共和政府更成為眾矢之的,指控 他們為蘇聯的共產政府效力,進行逮捕、監禁、流放, 令大量民眾逃離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控制與文化活

動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其中的審查制度,美其 名強調西班牙歷史傳統文化,去除現代化思想,恢復 傳統社會秩序,目的就是控制文化活動抑制西班牙 的多元文化發展,藉此達到的政局持久和穩定。

如果你是生於當時的西班牙人,面對極權時代,你還 會選擇相信未來有自由民主?

這次讀劇《基地》中,劇作家描寫主角 Thomas 選擇相 信自己的信念,即使面對一個封閉的環境,在困境中

也抱著一絲的希望。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環境下如何

左右別人的思想,就有如體制下我們如何被影響,主 角當前的空間是如何被塑造,有機會是在某種情況

下呈現的假象。從旁觀者角度觀看,站在一個全知的 角度下俯瞰這個處境,無疑地我們很快就可以判斷

出事情的虛與實。但換著是角色設身處地在身處的 空間,他只能全然地相信眼前的景象就是真實存在。

故事一直發展下去,當 Thomas 越來越接近真實,將

一層層的幻象揭開,彷彿重新揭示自己身處的環境, 他開始知道其他人的身份,知道自己為什麼被困在 這裡,知道一切的反抗也是徒然。正如西班牙內戰後 的人民陣線本來抱著的希望,渴望的自由民主制度, 最終被淹沒。隨之而來的暴力打壓,思想控制,進一

步將「自由」這個概念縮小,變成了不能被言喻的詞

彙以及思想。劇作家筆下的角色,經歷了不同程度上 的逃避,被出賣,不同角色也作出了各自的選擇。最

終的故事情節不在此劇透,但可以說明的是人在面 對逆境下,甚麼事情會讓你選擇繼續堅持自己的信 念,又會因為甚麼原因導致你會放棄當初的選擇,最

後又會因為什麼理由而活下去。

不要以為自由是隨手可得的東西,他是經過長年累

月,不同的抗爭,用血和淚換取的。內戰直到現在的 影響,給予西班牙人民一個很大的警醒。

西班牙內戰弗朗哥時期對後世的影響 鄧振炫

西班牙內戰是20世紀初期歐洲歷史上最為嚴重的 內戰之一,它對西班牙人民和西班牙的政治、社會、 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國民政 府和反叛軍之間的對立,以及弗朗哥政權的建立和 統治,直接影響了西班牙的發展方向和未來走向,同 時也對西班牙以及世界各地的政治和社會產生了影 響。

首先,西班牙內戰對西班牙政治和社會產生了巨大 的影響。內戰期間,國民政府和反叛軍在西班牙各地 展開了激烈的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大量的人員傷 亡和社會動盪。戰爭結束後,弗朗哥政權建立了極權 主義政府,並且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和壓制。這個政府

對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對反對 者實行了鎮壓和迫害,從而對西班牙的政治和社會 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班牙政治和社會的發展 被這個政府壓抑,進步和自由主義思想被打壓,造成 了西班牙社會的停滯和落後。

其次,西班牙內戰和弗朗哥時期對西班牙經濟和文 化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內戰期間,西班牙經濟遭受 了重創,許多城市和鄉村的經濟基礎被破壞,這對西 班牙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 影響。而在弗朗哥時期, 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保護主義政策,限制了外國企

業進入西班牙市場 ,從而限制了西班牙經濟的發展。

同時,在文化方面,弗朗哥政權實行了嚴格的文化管

制,禁止了許多自由主義、進步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文 化形式,如電影、音樂、文學和藝術等,對西班牙的文 化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弗朗哥時期的恐怖統治。我

看過相關報導,弗朗哥時期在學校裡經常受到政府 的宣傳,強調共產主義和進步主義的危險性。而且,

政府會派遣人員到學校裡進行監控和鼓勵學生舉報 不忠於政府的老師和同學。這種極權主義和警察國 家的氛圍,讓許多人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聲音,這 對當時的西班牙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當然,在文化方面,弗朗哥時期的藝術和文學活動被 強行壓制,一些知名的文化人物被迫流亡或遭受打 壓和迫害,這對西班牙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造成了很 大的阻礙。然而,正是這種壓制和打壓,激發了人們 的創作熱情,許多作家和藝術家在遭受政治迫害的 同時,仍然堅持創作,以表達自己對自由和人權的追 求。這種創作熱情和對自由的追求,也對後來的西班 牙文學和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許多地方的社會運動,都是為爭取民主和自由而

進行的大規模抗爭,它體現了人民對自由和民主的 渴求,這些運動也讓人們想起了弗朗哥時期對西班 牙社會的壓迫和鎮壓,那個時期, 人民的基本自由和 權利都被剝奪,政治迫害和審查成為家常便飯。這些

歷史的陰影對於現在的西班牙社會仍然存在一定的 影響,使得人們更加珍惜並努力捍衛自由、人權和民 主。 類似地,香港也經歷過殖民統治和政治迫害的歷 史,這些歷史的陰影也影響著現在的香港社會。在這 些運動中,香港人通過示威和抗爭,表達了對民主和 自由的渴求。

但是,正是這樣的社會運動和抗爭,讓人們更加意識 到自由、人權和民主的重要性,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 認識到弗朗哥時期對西班牙社會和整個國際社會的 影響。弗朗哥時期的政治迫害和專制統治,以及現代 社會的自由和民主運動,都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 示和警醒。只有通過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 夠實現人權、民主和自由的理想,創造更加美好的未 來。

在很多地方國家的歷史上,與弗朗哥時期對比會發 現驚人的相似。或許,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 從來都不接受教訓。但我們不能就此放棄,而是不斷 地去提醒我們,警示後代,讓這些歷史停留在歷史。

製作人員簡介

Antonio Buero-Vallejo

Antonio Buero-Vallejo was Spain’s most important playwright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first play, Story of a Stairway, was performed in Madrid in 1949 and brought promise of a rebirth of serious drama in his homeland.

In 1950, his In the Burning Darkness introduced in tentative form two of the theatrical devices that would become fundamental to much of his subsequent work: musical or other sound motifs that comment on the dramatic action and “immersion effects,” through which the audience experiences the mental or physical condition (blindness, deafness, color-blindness) of a character or a crucial dramatic situation with intensified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as the third wall is bridged and the theatre itself becomes an adjunct to the stage. In 1958, Buero began a cycle of plays based on historical characters and events as a means of commenting on contemporary conditions through dramatic parallels.

The fourth of these plays, The Sleep of Reason, reached the stage in 1970, and in the next two decades was performed in many languages in theatr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cluding Baltimore’s Center Stage, theWilma Theatre in Philadelphia, and Chicago’s Bailiwick Repertory. Productions have been directed by such major directors as Andrezj Wajda, Liviu Ciulei, and Blanka Zizka. The Foundation, first performed in 1974, is set in a political prison and is the only work by Buero that draws on his own experiences while incarcerated at the end of the Spanish Civil War. For many critics it is his finest achievement.

Buero continued to write new plays during the next two decades. His final work, Mission to the Deserted Village, opened in Madrid only months before his death in April, 2000. It is the sole play by Buero that addresses directly events of the war.

原著

Marion Peter Holt,PhD

Marion Peter Holt (1916 - 2021) was a writer and a translator of contemporary Spanish and Catalan theatre. His translations of plays by Buero-Vallejo, López Rubio, Skármeta, and other dramatists have been staged in New York and London, and by regional and university theatre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Baltimore’s Center Stage, the Wilma Theatre, Chicago’s Bailiwick Repertory, the Atlanta Alliance Theatre, the San Jose Repertory Company, and the San Diego Repertory. In June, 2010, his translation of Sergi Belbel’s Blood had its Australian premiere at TheatreWorks-Melbourne. His most recent translations are Belbel’s Offside and Guillem Clua’s acclaimed Marburg, was the featured play in the spring 2011 issue of TheatreForum. His most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Benet i Jornet: Two Plays (Fleeting and Stages) and Barcelona Plays, a co-edited collection in which his translations of Benet i Jornet’s Salamander and Lluïsa Cunille’s Barcelona, Map of Shadows appear. He was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Theatre at the CUNY Graduate Center and had been a visiting lecturer at the Yale School of Drama, Hunter College, and Barcelona’s Institut del Teatre. Dr. Holt was a member of the Dramatists Guild.

胡海輝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0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戲劇及語言學院碩士, 同年夏天獲亞洲文化協會基金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研究。現為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近年銳意發展紀錄劇 場。

胡氏為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亦為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兼職講師。2017年胡氏 獲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以表揚對紀錄劇場的貢獻。

劉浩翔

英語翻譯 戲劇文學顧問

超過三十年的舞台經驗,少數涉獵編、導、演三方面的舞台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 榮譽)學位,主修表演。1997年至2007年期間任職中英劇團為全職演員。回復自由身後成立iStage劇團,現 為iStage藝術總監、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導師、香港舞台劇獎評審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

編劇作品方面,憑《冇CUE用》、《走音大聯萌》、《二度告白》、《20,000赫茲的說話》、《美麗誘罪》、《相聚21 克》獲七度提名香港舞台劇獎及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憑《獨坐婚姻介紹所》榮獲「第十七屆香港舞台 劇獎最佳劇本」,該劇曾於台灣、澳門、上海及首爾演出,更獲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

戲劇文學顧問及粵語翻譯

薛海暉 導演

先後畢業於香港教育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頒中學教育(甲級榮譽)學士學位及藝術學士(榮 譽)學位(主修表演)。畢業後以編、導、演及藝術教育工作者身份,遊走於劇場及大、中、小學之間進行創作 及教學。曾獲提名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悲/正劇)、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曾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 主角、IATC(HK)劇評人獎年度演員獎。現為自由身演員。

李耀祺

自由身戲劇工作者,曾擔任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全職演教員(2019-2022)。2019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 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2010年修畢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組織傳播主修)。在演藝學院 修讀期間,獲頒發傑出學生獎丶鍾溥紀念獎學金(由鍾景輝博士捐贈)、演藝學院友誼社獎學金及香港特區 政府外展體驗獎,並到英國、美國及台灣進行交流。

近期參與演出: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老婦還鄉記》、《一齣如夢幻的戲劇》、《暴風雨》、《異例與法則》。

房俊文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21-2022畢業生(主修表演)。目標做一個Theatremaker,a.k.a劇場萬事屋,承包 演、編、導、後台、前台。尤其鐘情寫嘢,有咩搞作可以摻埋我玩!不限於演員!

IG :fcm_8629(我啲作品及聯絡方式)

吳榮燊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一級榮譽)學位,主修表演。在學期間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 府獎學基金—— 外展體驗獎。

近期演出包括:香港話劇團《天下第一樓》、《中女7號》;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香港戲劇 協會「香港編劇系列」讀劇《落地開花》(網上放映);劇場空間《夢綣塘西》;香港話劇團讀戲劇場《愛的實驗》 ;綠葉劇團《北//一個關於北面的故事》;以巴衝突專題《七個猶太小孩-一個加沙的故事》;香港演藝學院《 大刀王五》、《傾城無方 —— 殘存》、《穿Kenzo的女人》,其中憑《大刀王五》獲得傑出演員獎。

演員 演員
演員

黄家峻

演員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22年應屆畢業生,主修表演。校內演出包括《群盲》、《最好先生Charlie Brown》、 《飛吧!臨流鳥,飛吧!》等,並憑《飛吧!臨流鳥,飛吧!》隨戲劇學院赴台灣出席廣藝廳黑盒子藝術節《香港 週》。

在校期間,憑《群盲》獲頒第13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整體演出。

廖浩雯

浩雯現為創作演員和戲劇導師。於18年完成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的專業形體訓練。翌年在美國Dell”Art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Physical Theatre 進修。回港後於黄俊達老師的Physical Acting Lab受練。

曾參演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掂行掂過》、《摩訶婆羅多》讀劇及《熟女脫獨嘉年華》、Siren Ensemble《A Woman’s Journey》、加戲工作室《離境大堂》及《奇蹟男孩》、大細路劇團《小黑》、《阿爾的故事》、澳門國 際青年戲劇節《仲夏夜之夢》、香港戲劇協會《礦井下的彩虹》等。亦參演拍攝文藝微電影等項目。

蔡雨田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戲劇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現為自由身表演者。近期演出包括:進念二 十面體《驚夢》、《驚夢二三事》、《庚子驚夢》。曾參與校內演出《群盲》(榮獲傑出演員獎及第十三屆香港小劇 場獎最佳整體演出)、《海灘上的安蒂岡妮》。

鄧振炫

香港演藝學院畢業,性別男,最鍾意嘅食物係串燒,愛好係學習英文。

演員 演員 演員

後台及前台製作人員簡介

鄺梓珊

舞台監督

自由身舞台工作者。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 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專修舞台及項目管理。曾 參與不同製作, 如 香港演藝學院《 You’re a good man, Charlie Brown》《大刀王五》《記憶之書1.0》《陳 蕾 Orange & Blue Concert》、劇場空間《夢綣塘西》、香港話劇團《原則》、戲劇農莊《留守太平間》、一路青 空《馬騮俠》《雜果兵團》重演、一條褲製作《父子母女一場 》《中間人》《Gweilo》《黃面佬》等。

另外亦參與其他短片及微電影等拍攝製作。

李定達 潘藹婷

燈光設計

現就讀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燈光設計。 近期校內作品有《無病呻吟》、演藝編舞工作坊二“Flux”和“Another Dimension”,校外作品《編劇工場10 − 大衛抬起我的頭》及個人燈光作品“Reflect”和“Bloom”。

IN A WORLD SO DARK | @dat.theory

監製

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過往曾擔任雜誌編輯、藝術活動統籌等工作,並先後於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香 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藝術中心工作。2014 年獲「藝術行政人員海外培訓計劃」資助,於澳洲「阿德萊德藝術 節中心」實習。近年參與製作包括﹕《同行尋光》、《父子母女一場……》(首演及重演)、《時代記錄者》、《戲 劇與社會︰紀錄劇場節》、《回溯重構﹕1967》、《流徙之女》(上海重演)、《金童子》(重演)、《讀癮起》演讀劇 場系列及《一個人的政治:長毛》。

杜卓頤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修創意媒體。最近參與製作:路過北角參與式互動劇場《變變變新 大陸》、《同行尋光》、《愛的實驗》、《最危險的時候》、《長夜守燈》、《黑暗燃燒》及第三屆紀錄劇場節-新進 紀錄劇場讀劇展演及《流徙之女》(四度重演)。

麥嘉聰

助理監製 助理監製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及電視專修,白紙一張,不諳世事。最近參與製作:《最危險的時候》、《長夜守燈》、 《黑暗燃燒》、第三屆紀錄劇場節-新進紀錄劇場讀劇展演及《流徙之女》(四度重演)。

鄭皓諺

助理監製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主修新媒體及影視創意寫作。現職一條褲製作行政。近年參與製作包括:一條褲製作 《同行尋光》、《愛的實驗》、《最危險的時候》、《長夜守燈》、《黑暗燃燒》、第三屆紀錄劇場節-新進紀錄劇 場讀劇展演及《流徙之女》(四度重演)。

Doug Wright

一筆成魔,一念墮落

斬草除根,還是開導寬容? 性虐始祖薩德侯爵以血試法

粵語演出 In Cantonese

21-22.4.2023 (五至六)7:30pm

22-23.4.2023 (六至日)2:30pm

$350*, $280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設有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憑一條褲之友會員證於城市售票網售票處購買正價$350門票即可享九折優惠。

www.pants.org.hk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有權保留更改節目及表演者的權利

graphics terrenz chang @ atVis | photography keith hiro
一條褲製作 Pants Theatre Production 主辦及製作 資助 宣傳伙伴
翻譯及導演 胡海輝 李景昌 魯文傑 喬寶忠 羅正心 茵 @ 榞 敏 ^ ^承蒙 iStage
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關於一條褲製作

董事局主席 周偉強

董事局成員

李浩儀、黃婉萍、簡淑明、劉天明

成立於1995年12月,2012年重組,邁向成為全職劇團, 在2019年躍升為藝發局三年資助藝團,更於2022年成 為上環文娛中心場地伙伴。一條褲製作秉承多年來開拓 的成績與方向,本著「立足舞台,放眼社會」的精神,全 面投入本地劇壇,推出更多內容與形式同樣鮮活而有意 義的作品,期盼以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會。劇團現正 朝著三個主要方向發展:演出、應用戲劇及研究與保存, 以所知所長,令本地劇壇更百花齊放。

劇團近年致力發展「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及「人種誌戲劇」(Ethnotheatre),更大膽嘗試將 此創作方式應用至本地議題上,成為本地劇壇先鋒,現 正籌辦第三屆的「紀錄劇場節」,進一步令戲劇藝術與社 會產生更緊密的關係。

杜卓頤 、
graphics terrenz chang @ atVis | photography keith hiro
藝術總監 胡海輝 行政經理 潘藹婷 行政主任 鄭皓諺 藝術行政見習員
麥嘉聰

支持一條褲 成為一條褲之友

一條褲製作本著「立足舞台,放眼社會」的精神,期盼 以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會。您的支持將有助本團

更全面地發展「戲劇演出」、「應用戲劇」及「研究與保 存」三大方向。

- 捐款 HK$500 或以上者:

我們將於同年的各演出場刊中作特別鳴謝

- 捐款 HK$100 或以上者:

將獲發捐款收據申請扣稅

- *您亦可指定捐款贊助本團「學生專場」門票,令更

多本地學生能夠接觸戲劇藝術。

歡迎閣下致電 2419 9006;或傳真至 2419 9789;

或電郵至 info@pants.org.hk 聯絡本團向我們 捐助。

入會費用全免!會員盡享優惠包括:

-定期透過電郵收取一條褲製作的最新資訊及優惠

- 憑「一條褲之友」會員卡於城市售票處購買本團主 辦之演出門票,即享指定折扣優惠

-會員參加本團舉辦的工作坊可專享指定折扣優惠

登記方法

1) 請填妥問卷下方的表格並以電郵、傳真或

郵寄方式交回,或

2) 掃描以上QR code填妥申請表格,或

3) 到www.pants.org.hk填妥網上入會表格。

本團將於七日內回覆確認,會員卡將會於兩星 期內郵寄予閣下。

一 條 褲 製 作 為 藝 發 局 資 助 團 體 主辦 資助 宣傳伙伴 (粵 語 演 出)

鳴謝

- 鄧潔蓮

排名不分先後

- CHAN LUNG FUNG

- Scarlette Chan & Sammy Chan

- 一與異作邦

- 普 劇場

- 香港話劇團

- 風車草劇團

- 香港獨立媒體網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 香港戲劇協會

- 上環文娛中心

- iStage

- 各擺放單張及海報的書店、咖啡室、餐廳及商舖

網頁:www.pants.org.hk 電郵:info@pants.org.hk 一條褲製作 Pants Theatre Productio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