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藝術在大專 Community Arts in the Tertiary Institute
長夜守燈 ── 臨終照顧者 End of Life Carers
創作 札記 長夜守燈 ⸺e 臨終照顧者網頁 www.elcarers.hk
一條褲製作 pants theatre production
人種誌戲劇
《長夜守燈》
演出資料:
「死亡就係你永遠估唔到,你唔會知㗎嘛。」 紓緩治療科李醫生
「你日日都喺度 to be or not to be, 但係最慘嘅係,後果唔係由我去承擔, 而係病者去承擔。」 Emily,照顧者
「社區嘅支援,就算有,我哋畀到幾多啲照顧者呢?」 寧養服務梁醫生
「香港,你話佢冇資源冇服務咩? 唔係喎。但係你話係咪個個都享用到呢, 咁答案一定係 no 囉。」 Charlotte,職業治療師
「當我媽媽覺得佢係時候要走喇⋯⋯ 嘩,喺個呼吸裡邊,完完全全聽到佢嘅⋯⋯ 同我嘅溝通。」 天明,照顧者
「廣義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照顧者,也是被照顧者。」 葉麗珊,《照顧無價》
年屆七十的蠟梅,天天晚上靜靜守護一盞孤燈,老伴
心感奇怪,但也不便打擾,招來久未回家的女婿,商 討如何照顧蠟梅,結果原來需要照顧的另有其人。
一條褲製作自去年起,以應用戲劇手法探討臨終照顧
這議題,來到壓軸一章:人種誌戲劇演出《長夜守燈》。 創作團隊走訪了曾作臨終照顧的過來人、醫護界及社 福界人士,由獲獎編劇鄭廸琪融會梳理,繼《棉絮飄 飄》後,全新創作另一齣以臨終照顧為主題的《長夜 守燈》,九月演讀琢磨後,首度完整呈現。 製作人員名單: 編劇
: 鄭廸琪
佈景設計
: 孫詠君
導演
服裝設計 燈光設計
: 胡海輝 : 程凱雯 : 鄭可聆
音樂及音響設計 : 何子洋 演出
: 余文軒、何凱琳、查國林、施穎怡、 張嘉敏、許芷悅、黃兆輝、黎玉清、 劉紫騫、譚安婷 *
*「藝術人才培育計劃」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演出場刊:https://bit.ly/3rpWsZ2
計劃資料:
照顧者往往是香港社會被忽略的一群。在香港的醫療體系中,
計劃網址:
承擔的身心壓力並沒有明確的被關注。
同的應用戲劇手法及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以藝術介入「臨終 照顧者」社群的經驗,讓「臨終照顧者」的聲音獲得重視。 是次計劃亦設有相關網頁,除發佈活動內容外,亦簡介應用 戲劇方式和種類,以及探討臨終照顧者的角色和困難等有用 資訊。
有相關的措施治療病患者。然而,照顧者在照料病患者期間所 「長夜守燈-臨終照顧者」以臨終照顧者為主題,由專業戲劇
工作者帶領大專學生,以六個階段,透過工作坊、講座、展覽、 讀劇及演出的活動,以紀錄 / 人種誌劇場形式,輔以其他應用戲
劇手法,了解及關心「臨終照顧者」這社群,為他們與大學生 以至社會搭建親和友善的溝通平台,累積藝術介入社群 / 社區的 經驗,探索戲劇藝術與醫護 / 社福界別合作的可能性。
為期兩年的《長夜守燈—臨終照顧者》計劃,本團引介了不
www.elcarers.hk
創作 人員 札記 3
編劇鄭廸琪 (琪琪)
創作人員札記
作為編劇,作為寫劇本的,對我來說, 我不喜歡標籤,下筆前把劇本標籤,是 甚麼「紀錄劇場」,甚麼「應用戲劇」 固步自封,完成後把劇本標籤,是限 都是 nothing,都是多餘的。《長夜守 制觀眾的想像。不過,人總喜歡分門別 燈》是紀錄劇場嗎?是應用戲劇嗎?是 類,或許能令生活井井有條,但生命需 人種誌嗎?我不知道,我也從來沒有這 要的是 think out of the box。 個意圖去規範他,我只是一個以劇本說 正如你看這個計劃,是哪個天才想出 故事的人,《長夜守燈》是一個劇本, 「臨終照顧者」這個名詞?假設某人一 劇本就是劇本而已,極其量它就是「人 直照顧家人,不幸某人的家人生病了, 類誌」,因為我要寫的不是某類人種, 然後家人病了好幾個月後,醫生宣判治 而是所有人種,那稱為「人類誌」或「人 療無效,只餘三個月命。那麼某人起初 類劇場」可能會適合一點,而我所寫的 是「一般照顧者」,然後是「初期病患 其實是人類的感情,而劇場不正正是探 照顧者」,接着是「嚴重病患照顧者」, 究人類的感情嗎?(其實我也想探究非 最後是「臨終照顧者」。噢,奇蹟發生 人類的感情)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所有 了,某人的家人活長過三個月,六個 劇本都是「人類誌」啊。 月,一年,兩年,十年⋯⋯我想到了, 談到所謂的紀錄劇場,好了,要有資料 某人就成了「臨終後奇蹟生還但未知何 搜集,要來自真實素材,well,作為編 時臨終照顧者」。 劇,你寫什麼劇本也好,也會去做一做 看來我說得太多廢話了。標奇立異,故 資料搜集吧,問題是多與少,若然不用 弄玄虛。算吧,玩弄文字的人都是口水 做太多,那只因為個人已經歷太多,個 多過茶。 人就是那個真實的資料庫。那麼天馬行 空寫的劇本又是怎樣呢?天馬行空也不 是從石頭爆出來,從石頭爆出來也要有 塊真實的石頭,故事是假,情感是真。 我愚昧的想法是,所有劇本也是紀錄劇 場。
入正題⋯⋯創作過程是無奈、憤怒、憂 鬱⋯⋯說起來像哀悼的幾個階段:否 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但 真正經歷過死亡的人,就知道箇中的情 感千絲萬縷,如果所有事也能簡化如 此,人生應該會美好一點。
寫劇本是孤獨的,創作時沒人理會你 (除了催促你交劇本外),到排練如火如 荼時,你已經靜靜地開始下一個劇本的 構思。你十月懷胎誕下劇本(《長夜守 燈》是早產嬰,應該是廿四週嘛,幸好 不用入氧氣箱),然後就要狠下心腸交 給導演和演員撫養成人,從那刻起,劇 本某程度上不再屬於你(請注意版權仍 屬編劇,請尊重編劇,不要自行改劇 本),因為正正是劇本,所以注定你不 能獨自完成,劇本終歸是要放上台嘛, 不然你寫小說好了。你控制不了他的進 程,就如生命的軌跡,也不是你可以計 算的。 寫到這裡,想起老師說,編劇沒什麼可 以教,你可以讀經典,可以學手法,但 最終論高低,還是看個人修為。我想我 還是道行未夠,多說無益,就此作罷。
專業演員黎玉清 (阿清)
創作人員札記
這次《長夜守燈》演出是我第一次正式 參與紀錄劇場創作,而這其中最大的 挑戰在於如何真實呈現受訪者於觀眾眼 前。我自己一直有參與一人一故事劇 場(Playback theatre) 的 創 作, 觀 眾 會在演出中即時聽到分享者真人講述自 己的故事,再由演員以戲劇的形式呈現 該故事作為回饋給分享者。但在紀錄劇 場中,我們無法在演出時看到受訪者真 人,觀眾只能靠演員去重現他們的形 象。礙於舞台劇的演出距離和藝術處 理,我們需要適當地作出藝術加工及放 大,即我們不可以自然主義、寫實地完 全複製受訪者的語氣來演繹。這裡需要 思考的,是演繹的分寸。再者,將故事 搬上舞台並不像電視般有大特寫去觀看 真人的現身說法,所以我們作為演員應 該如何配合導演的調度,又不失紀錄劇 場的那種建基於真人真事的特色,是我 仍然在拿捏的課題。 另一個大挑戰在於我自己的角色呈現和 演繹。這齣戲我會稱之為有兩條故事 線:一個關於一家人臨終照顧的故事中 不斷穿插著受訪者的訪問內容。而我在 這兩條線當中分別飾演不同角色,其中 一個更是老人角色,七十多歲的照顧 者。我覺得今時今日飾演老人家愈來愈 有挑戰性,因為現在的長者懂得保養、 養生,根本不太會有明顯的老態;就像 我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但從走路的姿 態以至速度都沒有大分別,所以現在飾 演老角的分寸是愈來愈難拿捏的。我對 上一次飾演老人角色已經是在演藝學院 讀書的時候,所以這次的角色對我而言 是非常有趣。 除此之外,我非常喜歡這次的劇本,當 中我最深刻的部份是一位受訪者講述自 己不能經歷親人臨終的一段獨白。其實 我自己並沒有類似的經歷,但是那位受 訪者的那種痛和遺憾,正正提醒我,可
以成為照顧者某程度上也是一種福氣, 因為你可以有預警地面對至親的死亡, 而不是要束手無策地面對突如其來的噩 耗。排練時,我亦會常常憶起自己過身 的父親。當時,我以剛剛畢業、需要在 事業上打拼為理由推搪責任,其實是做 了照顧者的逃兵—我沒有真正參與和經 歷爸爸臨終的一段路,到了現在就只能 追悔。這一齣戲其實就像一個水晶球, 讓我回顧過去,面對將來。我相信無論 是照顧人還是被人照顧,每個人都有機 會經歷到這種事,這亦使我回想起自己 被照顧的經歷。我曾經試過因受傷而需 要住院,根本不能下病床,需要媽媽的 照顧。我非常明白被照顧者不想麻煩親 人的那種糾結心情,但自己又無能為力 的無奈感,再加上肉體上的痛苦,是多 重的煎熬。這個劇本提醒了我,將來無 論是做被照顧者或者是照顧者的角色, 都要有多一份體諒,提醒自己:無論如 何,在這個過程中都要好好表達愛。 正正因為自己錯過父親臨終的經歷,劇 中陸樹楓在太太臨終時覺得自己沒有 做好自己的責任的這種遺憾深深打動了 我。如果可以和他說一句話,我會告訴 他,我很明白那種只能追悔、無法補救 的痛,以及內疚的心情是很痛苦,甚至 成為人一輩子都難以磨滅的傷口;但這 個傷口、這種痛,是要來提醒自己,不 要再製造新的傷口、新的痛、新的遺 憾—這個傷口自會有它的價值。陸樹楓 在劇中照顧黃蠟梅其實很不容易,無論 是在關係上還是實質操作上皆是,同時 還有對於藍葉榕的照顧。當然在故事中 的這個家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重擔 和面對的困境,但陸樹楓作為一個後輩 背負著多一重的壓力,他能夠如此繼續 擔起這個責任其實是相當勇敢,我亦相 信他有這個能力去避免新的傷口出現, 讓生命缺口長出更多枝葉。
5
專業演員譚安婷 (
創作人員札記
人種誌戲劇系列,每次都令我可以更加 深入地了解某一個行業或者某一種類的 人,如一條褲較早前的作品《時代記錄 者》由眾多記者的訪問編作而成,讓我 了解前線記者所思所感,一窺傳媒生 態;《中間人》收集地產界行業獨有的 故事,揭示行業最鮮為人知的一面。同 樣,是次作品《長夜守燈》則讓我能夠 進入醫療界的世界,讓我認識到「臨終 照顧」一詞,透過每個醫護訪問,更可 以得知香港醫療體制的不足與無奈,探 討生存與死亡的意義,愛與責任之間該 如何平衡?
) Pearlmi
劇本完成之前,演員們都需要參與訪問 階段,除了向受訪者提問之外,還得記 住他們獨有的小動作、說話的語氣與表 情,方便演出時模仿。記得有一次訪問 林 國 嬿 小 姐(Molin), 她 除 了 分 享 兒 童善終服務工作經歷之外,亦都提到自 己加入臨終照顧行列的初心,是源自於 一次捐骨髓的經驗。她曾經捐骨髓給一 位癌症小孩,誰知小孩受贈之後出現排 斥,身體皮膚變差甚至腐爛,去世的過 程相當痛苦,令 Molin 反思自己究竟是 為他燃點了生命的希望,還是加快結束 他短暫的生命呢?小孩雖已回到天國, 但他的影響力卻深深地留在 Molin 的 心 裡, 從 此 Molin 下 定 決 心 加 入 兒 童 臨終照顧行列,好讓她可以善別每一位 小天使。那次的訪問深深撼動了我, 從 Molin 與小孩身上完全可以體驗何謂 「生命影響生命」。當你以為一個人的離 去,就如落葉跌入塵土之中,安靜又無 聲,也許剛剛相反,就如「片石仔」(打 水漂) ,不但在水面上會發出「咚咚」 的聲音,石的影響力還可以如同漣漪般 散開,「片得很遠」。Molin 提到希望可 以重遇小孩的父母,她一定會捉緊他們 的雙手道謝。我即時在想,這個重遇的 畫面一定是個非常浪漫和美麗的時刻, 假若我可以回答 Molin 內心的提問,我 會說 Molin 雖然延續不了小孩的生命, 但卻燃點起其他有著同樣經歷家庭的希 望。
劇本成形後,演員們開始與編劇、導演 進行討論,一同為作品建立一個共識。 我在劇中飾演一個虛構故事情節中患癌 的少女—藍花楹,雖則是虛構角色, 但戲內的情緒變化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 大的挑戰,特別是角色在故事中出現譫 妄症的時候,我嘗試體驗病人的痛苦與 掙扎,而飾演藍花楹丈夫的演員,也表 現出作為旁觀照顧者的無奈。我們永遠 都無法完全代入病者與照顧者的世界, 即使作為演員也只可以從外到內以一齣 戲的時間去感受,但我相信真正的臨終 照顧者所經歷的考驗更漫長,也更寂 寞。正正如此,《長夜守燈》更加可以 直接向現今香港醫療制度作出叩問,臨 終服務可以如何改進與完善呢?病人逝 世之後實為「解脫」,相反留下來的才 是我們最難以照顧的人。
劇中有一段編劇的獨白,描述當天編劇 父親離別的境況,提到是否我們都願意
當照顧者就必然可以成為照顧者呢?原 來答案是「不」。字裡行間流露出編劇 對父親的依依不捨,與及對「突然」離 去有一種強烈的「愛得太遲」之感, 令我想起十多年前外公離世的一刻。我 的外公同樣是突發地離去,在他心臟病 發前兩天,我才跟他到了他最喜愛的日 本居酒屋吃過生日飯,然後過幾天便是 我的生日,沒想到只有我為他奉上生日 蛋糕,而他卻沒有替我點起十歲生日蠟 燭。對於親人離世我們未能善別確實令 人難以釋懷,難道我們都總是失去了才 知道「珍惜」的重要嗎?如果家人或朋 友因疾病而設下生命倒數期限,或許我 們會更主動抓緊相處時光,但相反「好 人好姐,冇事冇幹」的人,我們都會 「下次食飯」。這類老掉牙的故事,人們 卻永遠不會牢牢記住。 如果現在我可以跟外公說一句話:「我 已經識揸車喇,等我車你周圍去,上大 帽山睇日出呀!但應承我喺山頂唔可以 食煙㗎。」 (外公生前是一名職業旅遊巴 司機)
7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總幹事、 照顧照顧者平台成員團體)
鍾婉儀小姐
觀眾回應
觀眾 回應
真的有點慨嘆這套關於照顧者的劇,與 照顧者的命很相似:就是默默地付出但 別人未必看到!
但作為少量可以現場觀賞的觀眾,我覺 得真的要讓這套劇再上演,這劇的內容 真的好到肉,做了很多資料搜集,若能 夠在照顧者面前去演一次,相信共鳴是 十分之大的。再者,不只集中在藝術面 向上,更有一種社會性,若能夠透過這 劇喚醒公眾對照顧者的關注,也提醒照 顧者,知道自己本身並不孤單,在社會 改進方面,帶起重大的作用。
這劇的設計,有直接與觀眾交流的部 分,單從錄影是難以進行交流的。這不 只是一齣戲,更是一種倡議手法,現場 互動是不可或缺的。
自那次跟胡海輝分享作為臨終照顧者的 經驗過後,心情竟然輕鬆了一點,直到 入劇場欣賞完整個演出,最記得的,是 臨終的一幕,演員們真摯得把時空都凝 住了,彷彿帶我回到爸媽離世的那刻, 收拾慌張忐忑的心情,呼一口氣,放下 了心頭大石,已經再沒有甚麼遺憾。
(兒童紓緩治療科護士)
林國嬿
也正因為這樣,我發現劇場美善的力 量。那是超越認知層面的,是入心入肺 的衝動與洞見。
劇中內容正是我日常的工作,原本以為 已習以為常,但是當平凡的故事在舞台 上戲劇化呈現時,特別細膩,很能打動 人心。我相信這就是戲劇藝術的力量, 此劇很值得實體重演。 尤其今次主題關於死亡,我們每個人都 會遇上,無論是自己、親人或者不認識 的人,但是一般人未必特別思考死亡。 比起觀看錄影,現場觀賞可讓人更專注 其中,帶來更強烈的感受,引發更深入 的思考。 兩個多小時的劇目,看似很長,但是時 間過得很快,因為實在精彩動人,希望 真的有機會重演,我必定推薦給朋友、 家人或同事觀看。
觀眾回應
紀錄劇場引人入勝的地方,不是因為劇 情有幾艱澀,而是穿梭耳邊的不同持份 者的故事,給我作為觀眾的,有一個澄 明的思考空間,疏理和消化真實的經 驗。故事情節勾起了熟悉的情緒經驗, 但撩撥感受的,是直白冰冷的政策與社 會制度,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更值得努 力開拓更包容,更多愛的社會。
(賽馬會善寧之家駐院醫生)
認真的,眼睜睜望著自己爸爸媽媽離 世,心情的複雜程度,像是即將崩塌的 堤壩,很脆弱,但又未潰散,無力但又 好像在撐住甚麼的。
梁文聰醫生
觀眾回應
(照顧者)
天明
觀眾回應
一直好抗拒欣賞情緒太澎湃的演出,因 為生命本來已經有好多感受要消化,吸 收過多反而是種負擔。
這個演出值得重演,因為演出精細刻劃 出病人和家人面對死亡的心態,反映了 他們那種無奈和恐懼,以致有不同的反 應。這套劇能引起大眾的關注和思考自 己和身邊人的死亡,原來死亡是那麼 近,也是每個人都必要面對的。 這個演出更值得現場觀看,因為现場觀 眾能更專心融入整齣劇的氛圍,與台上 的演員有心靈的交流,更能投入感受劇 中主角的心情。
9
graphics: terrenz chang @ atVis
主辦︰
一條褲製作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