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12.2021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關於社工的人種誌劇場― Ethnotheatre on Social Workers 粵語演出 In Cantonese
尋找心中那明滅不定
卻始終如初的一點光
鳴謝(排名不分先後) 眾受訪者 蘇珍珍 陳潔潔 白卷出版社 孫勵生 策馬文創有限公司 莫慶聯 一小步 易汶健 香港 01 Diverse City Studio 中英劇團 唯獨舞台 糊塗戲班 小伙子理想空間 見一步行兩步製作 BHT Theatre 劇場空間 風車草劇團 奇想偶戲劇團 各擺放單張的書店和咖啡室
各位觀眾:為求令表演者及觀眾不致受到騷擾,請關掉手提電話、其他響鬧及發光裝置。同時請勿在場內飲食或擅自攝影、錄音或錄影。多謝合作。 節目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改節目及表演者的權利。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導演的話
自己少年時不算叛逆,學校成績蠻可以,也沒去青少年中心流
連,所以對社工的印象很模糊,只知道他們:「幫人囉!」成長 以後,也沒親朋戚友當社工,因而很少接觸他們。近年因為戲
劇而認識了一些社工,或許因為戲劇與社工都是關心「人」,而 且戲劇教育漸趨流行,戲劇的確是很好的方法,發揮增權的功
能,達到社工的目標 — 助人自助,所以不少社工也學習戲劇 或積極參與戲劇活動。相識之後,聽到不少對社福界的埋怨, 甚至這演出遴選時,有多位社工來了參加,當中有過半表示打 算轉工,為甚麼社福界有這麼大怨氣?尋找答案是我每次做紀 錄劇場創作的動機。
紀錄劇場當初吸引我,全因它與社會息息相關。社會工作者, 每天處理社會的不同問題,由微細的個人身心靈至宏觀的社會
制度,包羅萬象。如果我想了解社會,聆聽他們的說話最直接
不過。他們對香港人、香港社會,甚至自身,到底有甚麼感
慨與感言?經歷了這次創作,不敢說對社福界瞭如指掌,但 是的確解答了我不少問題,令我對香港人與這地方又認識深了 一層。
感謝坦誠與我們分享的受訪者,以光為記,讓我們得力繼續 同行。 胡海輝
1
4. 接納 (Acceptance)
文章分享
除了訪問不同社工,創作團隊也翻閱了不少關於社工的文獻資料,《我 係社工,搵人輔導下我唔該》(白卷出版社,2019 年)深入淺出,讓我 們對社工工作有基本認識,承蒙原作者批准,我們引用了其中兩篇文 章,與各位分享。
社工與服務使用者
〈社工個案工作七大原則〉
蘇珍珍 及 陳潔潔
相信每一個社會工作者在求學時期一定學習過個案工作的七大原則,這 猶如社工的《葵花寶典》,協助我們在輔導關係中打通案主的任督二脈, 達致真氣能量運行周身,血脈暢通,諸病遠離。 究竟甚麼是七大原則呢?其實這是貝斯提克神父 (Rev. Felix P. Biestek S.J.) 在他的著作《個案工作關係》(The Casework Relationship) 中提 出的,他指出「個案工作關係」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協助案主達到個人 與環境較佳的調適的一種個案工作者與案主之間,在態度與情緒上的動 態互動」。而對這互動,必須具備以下七大原則: 1. 個別化 (Individualization)
每個案主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希望被貼上標籤和比較,不論是 生理、心理、環境因素、成長背景等方面,案主都是獨一無二的,社工 在面對案主時,無論案主背景或經歷與其他人如何相似,社工都要了解 每個個案的特質,並運用專業知識和技巧,為每個案主量身訂做只屬於 他的服務計劃。 2. 有目的的情感表達 (Purposeful Expression of Feeling)
與案主面談時,社工須專注及有目的地聆聽、不打斷或責備案主發言, 並且接納案主展示的敵意或負面的情緒。輔導時,社工應該儘量建立一 個舒適的氣氛與環境,鼓勵案主暢所欲言,並專心凝視案主,適當分析、 判斷及釐清案主傳遞的訊息及感受,讓案主感到工作員了解自己。 3. 有控制的情緒涉入 (Controlled Emotional Involvement)
最佳的溝通是互動及雙向的,在面談過程時,社工適當的情感介入,能 給予案主心理上的支持,讓案主有安全感。而工作員對案主的觀察及聆 聽尤其重要,因為部分案主可能不願意表達某些事情,但通過工作員細 心的觀察和聆聽,便可加以引導及鼓勵,讓輔導過程更為順暢。 2
不論案主的行為如何,工作員應無條件地接納案主,讓案主可以自在地 在工作員面前展現出來。工作員可以解釋、釐清案主行為背後的原因與 動機,但絕不帶有任何批判的意味,不評論案主行為的對錯,但接納並 不代表贊同,而是讓案主可以毫無包袱地暢所欲言及接受社工的協助。 5. 非判斷的態度 (Non-judgmental Attitude)
工作員應儘量理解案主,不批判案主是對是錯,也不會對案主的情感、 思想、行為的是非、好壞或應負責之程度,做價值的評斷,採取中立的 態度,設身處地體會案主的感受,用客觀的角度給予案主適當的幫助, 協助他處理問題。 6. 案主自決 (Client Self-determination)
每個人都有權力及能力為自己做決定,所以工作員必須避免給予案主不 適當的承諾跟建議,誤導案主的抉擇。要讓案主面對自己的問題和負起 抉擇後所要承擔的責任,才能使案主達到自我成長。 7. 保密的原則 (Confidentiality)
在輔導的過程中,案主通常十分信任社工,會向社工透露許多個人的資 訊,因此工作員需要完全保密這些資訊,尊重案主的私隱,即使案主沒 有要求保密,也應該遵守專業守則,這也是案主的法定權利,這才能使 案主願意並放心傾談。 此七項個案工作原則成為往後社會/輔導個案工作者建立專業關係的準 則。這工作原則雖不等同於社會工作者之專業守則或專業關係的準則, 但卻在輔導關係中協助工作者與案主建立良好關係,提供更為適切及人 性化的服務。
社工與社工
〈我係社工,搵人輔導下我唔該〉
蘇珍珍 及 陳潔潔
做個案工作最孤寂、最無力亦最傷感的地方是:終歸發現有些個案、有 些生命,縱然你已用盡一切努力方法去嘗試改變,對於他們的苦痛的惡 化,你是無力制止亦無力緩減,你只能眼白白的見證他們的情況重重覆 覆地跌入萬劫不復的境況。 你只是其中一位見證人。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最無力的是看著那些被打得體無完膚但在醫院一日就回家重投虐打者懷 抱的婦女、那些被利用甚至被頂罪仍相信「大佬」的年青人、那些因毒 品失去一切仍無法戒毒的吸毒者、那些被男友利用仍千依百順的少女、 那些被有賭癮兒子害到傾家蕩產仍為他向高利貸借錢的父母一步一步失 去自己。你知道他們的脆弱,亦在他們最危機的時候伸出援手,可是你 無法阻止他們重投令他們萬劫不復的困境,縱然你再聲嘶力竭,仍是無 能為力。 最傷感的是一切在你預計之中,即是你最不想見到的情況發生:被虐者 有永久傷殘、年青人被判十年八載、吸毒者吸食過量而身亡、少女被迫 出賣身體、父母被迫出精神狀況更要流浪街頭,傷感的是你知道有些創 傷是不能逆轉。
最孤寂的是你難以向人傾訴你的傷感與無力。身邊的人是關心你,但 「唔好咁上心啦」、 「你盡哂力啦」的安慰說辭無法令你釋懷。「唔上心?」 是不可能的,人心肉做何以能無動於衷。「盡哂力?」你時刻質疑是否 已盡一切努力,因為真正盡力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可更盡力。 當然你無法停下傷感,因為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你只能在每天放 工回家的途中,想起每一個你無能為力的個案。 社工許多時候需要為服務使用者提供情緒支援,但我們自己的情緒,又 有誰會關顧和理解呢? 社工經常都要處理突發危機,做邊緣青年外展的,個案自殺、墮胎、過 量吸毒、打架等問題十常八九;做精神復康的,案主情緒不穩鬧自殺也 是常有的事;老人服務也要面對服務使用者離世等問題;即使相對穩定 的家庭服務,也很大機會需要調解家庭糾紛或家暴。 當我們面對突發危機,運用社工的專業知識與技巧冷靜處理完畢後,有 時自己的情緒也會浮現出來。 我們或許會為案主感到傷心、難過,或許會愧疚自己的不足,不斷反思 自己的決定是否最為妥當。 這時,我們的內心都極需要被安撫,希望得到安慰與理解。
但是迫於現實,我們多數都要立即投入到其他個案工作或文件處理中, 沒有一絲空間喘息和穩定自己的情緒。更遑論向同事、上司分享,獲取 分析與支持了。 許多時候,我們都是硬撐過去的。
社工也是人,即使受過專業訓練,面對危機,我們也會怯、會緊張、會 焦慮,事情過後,我們都需要時間去緩和、去冷靜,才能有更好狀態投 入到服務中。 希望有天,機構的管理層能夠更愛惜我們這班承載生命的社工,而非只 視我們為跑個案跑計劃的工具。
社工與制度 2001 年,政府推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改以整筆撥款形式向社福機構 發放撥款,員工薪酬與政府薪酬計算方法脫鈎,對社福界影響深遠。 2021 年 7 月,專責小組完成檢討,決定保留制度,並且提出優化建議, 易汶健在 7 月 12 日的《香港 01》周報撰文回應(原文 連結:https://ebook.hk01.com) ,承蒙作者及周報批 准,轉載如下。
整筆撥款制「病根」未解 社工 受助人續成輸家 易汶健
政府是眾多社會服務機構的主要撥款者,兩者歷年都就撥款和監管問題 爭議不休。政府為此於 2017 年 11 月成立「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 討專責小組」(下稱「專責小組」),經歷 14 次會議後於上周一(2021 年 7 月 5 日)發表檢討報告,然而當中大部份建議只屬小修小補,例 如建議向社福機構中央行政撥款、要求透明化人手和高層薪酬待遇等, 但最核心的中點薪金撥款基準卻絲毫不動。 整筆撥款制度在 2001 年推行,目標是給社會服務機構靈活調配人手和 資源發展服務,配合不斷轉變的需要,鼓勵機構和員工主動創新,同時 讓政府為撥款額做好預算,以便控制開支。獲資助機構的薪酬架構與公 務員架構脫鈎,但會按各機構截至 2000 年 4 月的人手編制根據公務員 薪級表中點薪金來計算資助額。除了要滿足「資助及服務協議」及「服 務質素標準」列明的要求外,機構可以自行制定其後的人手編制和服務 策略。 維持撥款機制 社工資歷續被忽視
今次專責小組的檢討工作源自特首林鄭月娥的競選承諾,原訂於 2019 年就能夠完成,但受反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影響,報告延至本月才發 表。專責小組針對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提出了 30 項建議,但只要稍為細 心閱讀具體內容,就會發現小組建議只是小修小補,連優化也談不上。 報告焦點在於撥款分配方式有否改善,並且明言「維持中點薪金撥款基 準」,讓機構可繼續靈活聘用人手,迅速回應服務需要及有效率地提供 福利服務,又引述顧問公司指沒有數據顯示社署中點薪金撥款不足夠應 付機構薪酬支出。
3
中點薪金的撥款基準一直被前線社工詬病。為了控制員工的支出,大部 分機構都把公務員同等職業的薪級表中點薪金定為內部員工的頂薪,而 在如此「封頂」之後職級高於中位薪點的員工又不獲增加薪點,導致員 工轉職後職級薪酬往往要重頭計算。再者,因為人手編制沒有統一規 管,機構愈來愈流行低薪聘用新人。長此下來,資深社工便被視為機構 包袱,年資不再獲得機構認受,最後結果便是他們選擇轉職到薪酬待遇 穩定的學校、醫管局和社署,這點也獲檢討報告確認。
至於聲稱相關問題不存在的顧問公司,其數據僅來自 146 種服務協議 單位中的 17 種,其代表性似乎有相當限制。它的推論過程也有商榷空 間,因為相關數據只反映出員工在現職機構的年資,而非其從事社工的 總計年資,但其估算薪酬支出仍能與社署中點薪金撥款大致相若,正 好揭示有資歷深的社工被刻意壓低薪金。倘若機構跟足公務員薪級表支 薪,估算薪酬支出肯定會超出社署撥款。 更令業界氣憤的是,機構管理層一方面稱要儲錢應付未來新增服務、薪 酬開支或其他不時之需,因而限制人手擴張和未有改善現職員工待遇, 另一方面卻被揭儲備比率超過 25% 上限,甚至有能力向最高層支付 高於社署副署長水平,年薪近 230 萬的薪酬,反映機構內部「肥上瘦 下」。整筆撥款制度的初衷是讓業界能靈活調配人手和資源,結果反而 加劇了員工和管理層的矛盾。
專責小組認為,資訊透明化會加強機構問責性,並鼓勵機構慎用撥款, 遂建議機構須披露最高三層管理人員的薪酬,周年財務報告、整筆撥款 儲備,以及各常設職位的薪酬架構和起薪點。誠然,資訊透明比封閉 好,但社福機構勞資權力關係不比其他界別均等,公布機構財政、職級 薪酬和職位資料與促使機構善用撥款亦無直接關係,未必真正能令「肥 上瘦下」情況有所收斂。 況且,社福機構管理層處理撥款不善,員工對薪酬待遇感到不公,其影 響不至於業界內部紛爭,而是可能禍延社會。畢竟社工服務對象是身心 生活遇上困難的市民,若相關機構撥款封頂導致留不住員工,長遠將因 人手緊張而令受助者接受輔導和個案跟進的時間減少,例如嚴重弱智人 士家長協會就曾指出嚴重智障者的適應力弱,跟進社工不宜隨時轉換, 否則可能影響他們的情緒和健康。
4
致惡性競爭投標 難提供穩定服務
另一方面,報告儘管舉列多項眾多建議,卻獨獨遺留了以下一項:檢討 業界投標機制。儘管社署在 1999 年已經引入競投外判福利服務,時間 上早於整筆撥款制度,但這跟業界現時在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的惡性投 標風氣有本質上的不同。 服務競投的原意是促進界別內部競爭,減省成本,提升服務產出的效 率。社會服務機構眾多,機構透過公平競爭投得服務,亦可避免私相授 受,避免個別機構長期佔有服務。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和商人出錢出力解 決社會問題,亦吸引機構投標。 然而,受制於整筆撥款的資助額不足,機構透過申請各式各樣基金的短 期計劃以獲得新資金,社工和輔助職系同事亦要靠這些計劃生存,甚或 要同時兼顧恆常和合約職務,以助機構減省員工開支。而要在競爭中勝 出,機構往往須壓低開支,誇大承諾,滿足社署以至其他慈善基金對服 務人數多和效果明顯的期望。這正是服務競投在業界變得惡性的原因。
服務競投或許有一定好處,例如受助者較快透過社福機構的項目得到支 援,但質素就難以保證,例如當計劃年期太短,支援就不能持續;或者 當社工需要不斷「跑數」,尋找新參加者以滿足要求,跟進每名參加者 狀況的時間和得到的資助額就會減少,前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曾經批評過 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不時重新招標,體弱長者難以不斷適應 陌生的家務助理,人際連繫難以穩定,政府在業界反對下才取消外判合 約安排,惟服務競投的缺點仍然廣泛浮現在其他服務範疇。一天整筆撥 款制度不改革,機構和社工難以拒絕參加服務競投。 整筆撥款制度的關鍵問題是撥款封頂,當報告一錘定音提出維持中點薪 金撥款基準,其他檢討的意義也變得不大。政府堅持提高靈活性、控制 成本為撥款給社福機構的首要考慮,但社會服務與醫療教育一樣,不能 事事講求成本,靈活性亦應體現在服務而非硬套在撥款和人手上。社工 難以留在業界穩定發展,受害的最終是廣大服務使用者。
整筆撥款制度實施二十年,批評之聲不絕於耳,多數亦有合理根據,無 奈始終難以說服官員改革制度。昔日實施整筆撥款的時任社署署長、現 任特首林鄭月娥,到上任及現任的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和羅致光,對於維 持現有制度態度都相當強硬,但其實社會服務界別當中只有少數要求 完全推倒整個制度,更多的是具體去除制度缺點而已,例如撥款基準考 慮累積年資,提升撥款基準,以及讓個別小型機構選擇離開整筆撥款制 度。假若政府能夠加以採納,再配合檢討報告的其他建議,相信足以化 解大部分業界內部和其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讓雙方攜手專注改善服務, 為受助者謀福祉。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哇,40 年前的港英政府是如此開明的嗎?
社工與社會 社區發展是社會工作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曾在這方面工作及教學多年的 莫慶聯,於 2015 年接受【一小步】網頁(www.littlepost.hk)訪問, 梳理了社區發展的軌跡,承蒙網站及莫 Sir 批准,轉載於此,供各位 參考。
莫慶聯: 追尋社工和社區發展的根本連結 Dydy
由錦田,土瓜灣,到觀塘;一步又一步,我們從藝術手法開始,到開舖 建立故事館等等,慢慢探索各種社區營造的方式、建立羣體的故事。
在進行這些訪問的同時,我們發覺必須好好追溯「社區營造」在香港的 歷史進程,這才知道未來將要走怎樣的路。其中,不可不說的,是社工 曾經在早期「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簡稱 CD)擔當 的重要位置—香港 70、80 年代的社區營造,曾經是由一羣行內稱為 「CD 佬」,專門組織街坊、周身刀的社工們推動。 但為什麼,在 2015 年,當我們各類型的社區正面對多方衝擊,卻再 不見太多社工參與在迫切的「社區營造」上?為什麼這個社會工作 (Social Work)的傳統好像無以為繼,只能靠其他專業人士參與?
我們找來了社工老師、元老級「CD 佬」莫慶聯(莫 Sir),跟我們回顧 歷史,再找尋前面的「社區路」。 莫 Sir 於 1981 年在社工系畢業,一出來就做 CD。「70 至 80 年代,是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也是社工參與社區發展的高潮期。」莫 Sir 說。 「最 高峯時,全港有 54 隊政府資助的社工做 NLCDP。」
NLCDP,全名 Neighbourhood Leve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中文是「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它是一個由殖民地政府於 1978 年 開展的「社區發展」計劃。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資助的「社 區營造」計劃,會聘請社工到偏遠或低收入地區,組織街坊,為他們 爭取福利、改善環境等等。 「這批社工不是去搞吓興趣班、做吓託管 咁簡單,他們是真的可以組織街坊做抗爭,與官員對話。」莫 Sir 說, 「其實在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香港已有人開始做社區組織的工作。 最早的機構應該是社區組織協會(SoCO) ,在 1971 年成立,不依靠政 府資助。但要到 1978 年,政府才首次開始這類型的社會工作計劃。」
「唔,那是他們一個聰明的政治手段,也是機緣巧合。」莫 Sir 說,笑笑。 70 年代末,香港仍被 67 暴動的陰霾籠罩着,港英政府一方面相當敏感 和緊張,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檢討管治策略。此時,剛好遇着內地大饑荒 湧來的移民潮,山邊的木屋區像一個個不規則的堡壘,高峯期有超過 70 萬人住在這些沒電沒自來水的房子,社會壓力很大。 加上一羣於戰後出生的青年人,開始對香港產生歸屬感,受西方人權運 動影響,經歷保衞釣魚台運動、金禧事件、反貪污等學生運動,亦思考 自己在英國政府統治下的處境。 如此種種,交匯出一個時代的臨界點。
70 – 80 年代:用社區發展面對社會矛盾
「簡單來說,就是社會整體都很躁動,矛盾愈來愈尖銳。」莫 Sir 說,其 實跟 2015 的香港,也有不少共通之處。「新移民潮、學生運動(當年 亦有勞工運動等),在殖民地政府眼中,都是產生壓力團體、暴亂的溫 牀。他們是覺得要立刻處理。」 英國人的「處理」,是先做了一個報告,判定其中一個社會當前要面對 的問題是:官民溝通不足。市民不了解政府施政方針,有資源的人無法 提供意見,低下階層連自己擁有什麼福利也不曉得。面對社會精英,殖 民地政府面運用「行政吸納政治」,把他們納入到各類型的諮詢會,讓 他們的意見(和情緒)有渠道紓解。 那低下階層又如何?「他們聰明地運用社工,去安頓和安撫他們。」
政府開始取締木屋區,但受影響的人實在太多,即使他們已經在做十年 建屋計劃,都不能把所有人安置在公屋,那就惟有把居民安置到不同 的臨時房屋區(或稱安置區、臨屋區、徙置區)。把貧苦人都聚集在小 區,可能出現難以控制的狀況。於是政府就辦了 NLCDP,招募一批社 工系畢業生走入社區,訪貧問苦。
「當時港大學生會會長麥海華,畢業出來,第一份工就是去鄰舍輔導會 工作,派去鑽石山大磡邨做社區工作。那一代做社區工作的人,大部分 都有學運的背景。因為社區發展工作,在社會工作裏面,是最有社會改 革面向的。它提供一個機會,給曾經參與學運,希望推動激進社會改革 的學生,讓他們可以找到工作養家,同時亦能實踐他們想做的理想。」
5
那政府不怕他們會「搞事」嗎?
「他們被分派去的,都是過渡性社區,是暫時性的,」莫 Sir 說,摸摸下 巴,「再加上居民當時都是低下階層,是比較實用主義的,基本上是很 難 politically 建立成一種力量。」這批 CD 社工,通常是 3、4 人一個 小隊,就處理一個 10,000 人的社區。 「你咩都要做囉,小朋友託管、 家庭調解呀、搞大旅行呀、幫手申請上公屋、組織街坊要求改善環境 呀……一腳踢,但我們不介意,因為是真實地在解決人的問題。」 沒有區議員、沒有蛇齋餅糉的年代,所謂「社區工作」 ,就落到「社會 工作者」身上。
「回看 70 年代的 NLCDP,它其實是在填補兩個 gaps,一是 service gap,當時市民對於福利、社會服務資源不太掌握,社工就可以幫他 們解決,幫小朋友補習呀、搞親子活動呀。另一個是 political gap, NLCDP 也是一個政治措施,是一個疏導的渠道,去穩定社會。」 「我只能說,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很聰明。」莫 Sir 說。
90 年代:由社區發展到帶領貧苦者抗爭
但重建、拆遷,很容易會連上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社區發展,到最後 還是會連繫到自由、公義、尊嚴,甚至民主等議題。這個「聰明的」殖 民地政府,到了 90 年代,終於要面對連串抗爭。
90 年代起,有一批社工眼見示威、遊行,對政府的影響漸少,開始想 採取一些較激進的行動方式去表達訴求,這批人被稱為「新社會行動」。
「他們不會跟從以往的規範去做社會行動,他們主張解決社區問題,是 要由大家一齊坐低平等討論;只要大家有共識,是可以不順着議程討 論,例如明明講緊某個住屋問題,一下跳去講警權過大又得。如果有警 察來查,要求查看負責人的身分證,他們會話我們這裏個個也是負責 人。」 那不就跟上年的……「是的,他們的理念,甚至行動方式,和雨傘運動 好相似。」莫 Sir 說。
1993 年,房委會強行推出富戶政策,不同社區組織組成「反公屋富戶 政策大聯盟」,在 3 月 25 日於港督府門外的上亞厘畢道馬路上靜坐堵 路,要求新任港督彭定康接信,最終 27 人被捕。據參與者稱,聯盟內
6
正是實驗由下而上參與民主,行動方向、立場等,都是由所有人共同即 場決策。1994 年 12 月,荃灣合一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工與荃灣德仁樓、 卓明樓天台屋居民,帶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煮食爐、石油氣罐等等「瞓 馬路」,抗議當局清拆他們的住所但卻沒有作出合理安置,結果社工與 居民被警方拘捕。
「合一中心是和社區組織協會差不多同時期開始的民間 CD,但前者走 一個比較激烈的路線。它並不是唯一走『新社會行動』的機構。事實上, 當時社會行動是和社工分不開的,這是他們工作一部分。不像現在,因 為社工專業化,他們的參與就愈來愈少,社會行動就交給文化研究呀、 社會學的人去處理啦。」 回歸前後:社工專業化,從社區發展退場
「合一事件」以後,政府停了 NLCDP。社會上曾經有很多聲音反抗,甚 至行政會的成員也不支持停止社區發展。然而最後,經過改名、修訂 服務內容和規定等等,搞了好幾年,NLCDP 還是沒有延續下來。本身 有做開的社區,可以繼續,但不會再接受任何新申請。根據社署資料, 2012 年,全港只剩下 17 隊 NLCDP 社工。 「他們大都在較偏遠的離島、新界。這些地方的鄉紳勢力大,根本不用 政府出手就可以控制他們,很難做到組織街坊。」莫 Sir 說。 但政府不資助,還是可以由民間做起呀,不是嗎?「沒有資源,也就沒 有機構願意投身這個範疇。社會福利署 evaluate 機構的指標,都是很 量化很數字的,但做社區營造是很難達到這個標準。基本上政府是揑住 了社福機構的經濟來源,無錢真的無人敢做。」
而為了迎合政府或公營機構的標準,社工形象和訓練亦要走向「專業 化」。「所謂『專業化』就是強調個人性、治療性,而且必須維持社工的 社會地位,不可以做爛仔,要強調自己的專業獨特性—而抗議示威並 不是我們的獨特專長,因為抗議人人都做得啦。」
「所以,並不是一個單獨因素,令社工在社區發展和社會行動上退場。 90 年代的抗爭事件、社工專業化,加上跟政府之間的利益糾纏,令大 家也很難有發展空間。」 雨傘以後:社工運動可以復興嗎?
社工退場了,不代表社區發展不可以走下去。由利東街開始,社區發展 的議題開始由各種背景的專業人士,聯同街坊共同策劃、參與。莫 Sir 覺得這樣絕不是壞事,反倒令社區發展的方向更闊更廣。他坦言,今天 的社區發展,「唔好再旨意社工」。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社工界的工作有 3 大方向:solve the problem, prevent the problem, community development。而好明顯我們現時只是在做頭兩項,青年 人升唔到學喎,我們就搞更多的升學就業計劃,等他們可以盡快投入資 本家的剝削裏面;又或者係濫藥喎,我們就搞個計劃去防止濫藥。」
「也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現時社工的專業化訓練裏面,只注重教人怎 樣見 case,點開小組,但對於文化批判,社會脈絡的分析、政治環境 的影響,是沒有太多討論。呢啲嘢,交畀社會學啦、文化研究啦。我們 講社區營造,已經不是只講人在社區內的生活問題,而是落入一個更大 型,抗拒單一發展主義、新自由主義的抗爭裏面。而現時社工本身的訓 練並沒有這樣的視點。」 「社工是最叻建立關係,但最後想透過這些關係帶出一個怎樣的信息, 是沒有太多的反省。」 可是,在雨傘運動期間,許多社工也積極以個人身分參與,他們本身對 社會運動也有很強的投入感,不是嗎?
「當然當然,問題是回到工作崗位後,他們完全沒法滲入這些理念。如 果你是以社工身分去參與一場運動,你就要發揮這個專業的獨特性,例 如你會帶領街坊和長者,一齊去了解這場社會運動,陪他們去明白或者 觀察;又或者是把這個議題帶回你的小組,讓公公婆婆都可以討論和了 解。」 「無嘅,如果我哋返工只係同佢哋唱生日歌,放工就自己支持佔領,咁 即係咩意思呢? You yourself can be very radical, but the profession itself is very conservative. 我們教學會講社工要重視人權和自由,要做 到 liberation and empowerment of the people,但真正可以在職場 實踐多少?」 莫 Sir 強調,他對社區發展並不悲觀,他只是對社工行業繼續依賴政府 資源,覺得悲觀。但與此同時,由一批社工於 2013 年開始的「社工復 興運動」,於雨傘運動後出版網上雜誌《社福街 15 號》,推動社工界與 社會運動更多連結,「讓社會工作者重拾智性工作的習慣,以深耕細作 形式逆權抗爭」。
「我的立足點是悲觀的,但仍要有盼望。或許,當我們集結到一定的數 目,我們就能推動改變。」他說。
社工的初衷 《給社工老師的信》(策馬文創有限公司,2016 年)以書信形式,表達 了一群社工畢業生對社工教育和老師的觀感,當中包含了不同感受與觀 點,貫穿其中是他們對自己投身社工初心的反思,書的結尾邀請了多位 資深社工作回應,承蒙原作者及編者批准,我們轉載了孫勵生先生這篇 與大家分享。
〈給社工老師的信.回應篇〉 孫勵生 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幹事
門生心聲
閱罷這二十五篇寫給社工老師的心聲,憂喜之情,驀然湧上心頭。所憂 者是感受到畢業學生們的迷失或乏力,可喜的是發現大家都不忘初衷。
書信中盡有相通之處,大致包括: 一、懷念昔日學習之樂 二、感謝老師教育之恩 三、理想不容於現實的迷惘 四、行而後知不足的覺悟 五、力圖突破現狀的反思(包括微觀介入的不足、新津貼制度的遺害等) 還有,就是在字裡行間默默流露學子對恩師的關心與祝福;也有幾位勇 敢進言,倡議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這一切,盡見這班學子的真與誠,對自己、對老師、對服務使用者、對 專業、對社福機構、對社會,都在反思、在上下求索,不甘認命、理想 仍在、使命不滅、熱情未褪。 今天做個好社工不容易
籠統地說,今天的社工相比我入職的八十年代,難度高了兩倍:一倍在 於今天的個人、家庭、社會問題比從前更複雜糾結;另一倍在於今天的 機構(僱主)管治比從前增添了不少規範、問責及行政事務,有時誇張 得予人「社工不務正業」的感覺。這二十五封書信中,幾乎每位社工都 吐露「喘不過氣、心力交瘁」的苦水。我作為機構的總幹事,知道普遍 機構在行政上確有諸般要求,很能想像現今社工面對的難處及苦況。
7
「整筆撥款制度」真的是萬惡之源嗎? 2000 年後入職的社工大多視這 制度為罪魁禍首,我的看法卻是這制度只是當時社會大趨勢下的中途 產品,它繼續張牙舞爪,但元兇卻是九十年代末開始在港盛行的社會問 責文化、被捧上天的管理新風(引進商管的全面品質管理模式〔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以及高唱入雲的「小政府、大社會」 主旋律。至於非政府機構最終不敵長官意志,半信半疑、半推半就地接 受了整筆撥款制度(也有少數堅信不疑的大好友),身不由己地淪為「幫 兇兼受害人」的後續發展,卻是始料不及、後悔已晚的後期事態了。 認清問題根源,有助我們從過去的錯誤中清醒,勿再隨波逐流,更要敏 察「糖衣毒藥」,批判陋習,勇於改革,回歸根本。想起當年我也一度 人云亦云地高舉全面品質管理甚麼的,並在機構早年「誤入歧途」時, 缺乏見識與勇氣去揭穿種種迷人神話,實在汗顏!
最大受害者不是整筆撥款制度推行後入職的同工,而是整個社福界及社 工專業的持續發展,當然也波及服務使用者的福祉。可不是嗎?社福界 身不由己地(卻以為自主地)走了近二十年迷宮,新舊制社工都困惑迷 惘。機構變得面目模糊,社工老師們身心交瘁,整個業界無復當年的齊 心團結,人人在火燒眼眉—只顧眼下的短視中,對香港社會劣質化現 象或視而不見、或有心無力,到了今天,只餘「白頭宮女話當年」式的 緬懷當年志願機構及社工如何勇猛,如何成為批判時弊的先知、如何擔 當服務創新的先鋒,如何成為社會的明燈北斗⋯⋯,卻有何用! 我的衷心期望
(民國・吳芳吉) 對前線社工(尤其新世代社工)—「行囊羞澀都無恨」 同工們,可能你正感到內外交困,前景迷濛,但我相信你們矢志成為好 社工的理想沒有幻滅,你要保守這心志,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你能否真 的做個好社工,將取決於能否矢志不忘。 我也期望你切勿貶低臨床/專業技巧的重要性,更要操練中觀和宏觀的 視角及介入技巧,尤其是今天的香港,制度之惡、政策不善,已非個人 層面的問題,因此,在社會分析方面,勿只靠借來的理論及模式,放膽 去建立屬於我們社工獨具的分析架構和助人模式吧!要有自信,相比其 他專業或政客,我們更明白在不義制度下弱勢群體及基層市民的苦況與 需要。 同工們,敢於造夢吧!並主動與你機構的同事(包括上級)分享交流, 一同織夢。 同工們,敢於改革吧!只要具建設性,你的上級同工沒理由會拒絕。
8
對社工老師 —「三日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民國・吳芳吉)
我深信各位不會甘於躲在象牙塔中消磨時日,從學生給你的書信中,你 當欣賞及珍惜自己曾在他/她們生命中撒下的種子是多麼可貴。作為老 師,解惑授業是本份,是理所當然的。此外,各位作為知識分子,對今 天敗壞的社會,更應揭竿而起、當仁不讓的承擔,你的知識學養,你的 健筆、你的口才,都可以成為濁世清音,發人深省,並繼續成為你的學 生們的好榜樣,勿放棄啊!
(宋・辛棄疾)、 對機構主管及領䄂 —「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會挽鵰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蘇軾)
我相信社工價值觀仍深藏你心,更相信你不是貪慕功名之輩,辛棄疾所 說的「真儒事」,就是以知識才幹,藉權位之便去幹一番不負使命的事 業,現今歪政當道,浮雲閉日,非政府機構不敢當志願機構(無志向、 無願景),正是我們學習蘇軾當年不甘就此老去與消沉,反而是重振志 願機構雄風的良機,共勉之! 結語
社工是漁夫(老師是師傅),機構是漁船,漁夫與漁船的天職是往水深 處去,不是躲在避風塘裡貪圖安逸,否則有負救人於水深火熱、得魚於 深處的初衷。 變革為蒼生,這是不變的道理,任何改革的最終受惠者若不是普羅百姓 而只是一小撮人,或只是搔不著癢處的小修小補,算是那門子改革?小 心啊!自私的市場,因循的政府,不知何時又會披著幼滑的羊皮跟你握 手,你能不保持警覺嗎?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社工 A:「社工係乜?係北斗星!」 社工 B:「係月亮!」 社工 C:「黏合劑!」
社工 D:「最後一條繩!」 ˙ ˙ ˙
社工∞:「有乜嘢唔係社工?!」
一條褲製作曾經以人種誌戲劇的精神,創作《中間人》及《時
代記錄者》,分別聚焦地產代理及記者兩個與香港息息相關的行 業,為本地劇壇少見。社會工作者站在社會最前線,每天面對 社會不同階層,這次將以他們的目光來檢視香港社會與社會工 作的關係與發展,期望為同行的香港人提燈引路。
近年香港社會變化,無論是制度,或者工作環境,社會工作者 都面對重重挑戰。自本年初起,一條褲走訪不同年代與背景的
社會工作者,聆聽他們的心聲與故事,理解他們如何處理自身、 服務使用者及社會的種種問題,期望與他們並肩同行,尋找心 中那明滅不定、卻始終如初的一點光。
9
分場表 序章:社工是⋯⋯
第一場:社工與服務使用者 第二場:社工與社工 第三場:社工與制度 第四場:社工與社會 結語:社工也是⋯⋯ 尾聲:初衷
節目長約 2 小時 40 分鐘, 包括 15 分鐘中場休息, 遲到者須待節目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10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創作團隊 創作/導演
: 胡海輝
創作/演出
: 查國林、黎浩然、胡偉宝、徐諾謙、 張嘉敏、何佩欣、霍佩霜
編舞及形體指導 : 梁儉豐 佈景設計
: 阮漢威
燈光設計
: 鄭可聆
服裝設計
: 程凱雯
音樂及音響設計 : 何子洋 創作/導演助理 : 譚安婷 監製
: 黃懿雯
平面設計
: 張惠淳
助理監製 宣傳攝影
行政及票務 舞台監督
: 潘藹婷 : Keith Hiro
: 梁永冲、杜卓頤、鄭皓諺 ^ : 張惠婷
執行舞台監督 : 劉世偉 助理舞台監督 : 黃嘉恩 舞台助理
: 梁銘浩
化妝師
: 鄭翠萍、梁思琳
服裝主管 燈光技師 舞台技師
: 李若曦 : 葉俊霖
: 梁銘浩、謝民權、詹文龍
^ 藝術行政人員實習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11
創作人員簡介 胡海輝 創作/導演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08 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戲劇及語言學院碩士,同年夏天獲亞 洲文化協會基金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研究。現為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近年銳意發展紀錄劇場。胡氏為康樂及文化事務 署藝術節小組委員、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亦為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兼職講師。 2017 年胡氏獲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以表揚他對紀錄劇場的貢獻。
查國林 創作/演出
2001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現為自由身戲劇工作者。
在學期間曾獲得渣打銀行慈善基金及鍾溥紀念獎學金。校內參與的戲劇演出有:《獵日記》 、 《童謠謀殺案》 、《情敵》及 《玩偶之家》。曾受聘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匯知中學及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任戲劇科老師。2004 至 2006 年為香港演藝 學院 EXCEL 課程轄下之「演藝戲籽兒童劇團」和「敢言小人類」擔任導師。並從 02 年至今一直出任「香港學校戲劇節」 中小學組的評判。 曾參與之演出有:《寒江釣雪》、《錦獸豪庭》;7A 班戲劇組《童謠追魂曲》、《弒君 2012》、《灰闌》、讀劇《學會呼吸》;一 條褲製作《美國蝦》、 《野孩子》、 《猥褻—三審王爾德》、 《本來沒有菜園村》、 《1967》(首演及重演)、 《十一騷動—1967 的短句零章》、《同志少年虐殺事件》、《時代記錄者》、《中間人》、《一個人的政治:長毛》、《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長 夜守燈》及《捌次二〇四七》等。 現為自由身戲劇工作者。
黎浩然 創作/演出
舞台劇演員、廣告製作人及業餘外野手。2003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 近期演出: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暴風雨》、《卡夫卡的七個箱子》(香港、上海、北京、澳門、台北及香港 2017 版演出)、 《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香港、北京及 2019 版)、《百年孤寂》(香港及北京演出)、《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 《十方一念》(香港、上海、台北及北京演出)及《香港三姊妹》(香港及愛丁堡演出)等。
胡偉宝 創作/演出
土生土長香港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校內曾獲不同獎學金及獎項。 舞台演出包括:一條褲製作《2047 的上半場與下半場》、《教育有戲》、《讀癮起》;香港話劇團《餘燼》、同流《巴黎公社 的日子》、《哈姆雷特機器》、演戲家族《路比和嫲嫲的鐵路五號》、《一水南天》(讀劇版)、《老子駕到》;唯獨舞台《唯獨 祢是王 II》 ;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会社人間》 ;香港藝術節《金錢世界》 ;窮人誌《真實的謊言》 ;中英劇團《大龍鳳》(重 演)、英皇娛樂《奪命証人》及 PROJECT ROUNDABOUT「不日上演」讀戲劇場《教授》等。 舞台演出外,亦積極參與電影電視及廣告等拍攝,包括 ViuTV 及香港電台電視節目。 IG: vvidaww 12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徐諾謙 創作/演出
現為自由身演員,並從事戲劇教育工作。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創意電影製作(表演),以及榞劇場全日制全方位 進階課程(二年制)。近年演出:榞劇場《人造動物園》 ;同流 x 榞劇場《精讀契訶夫》 ;六四舞台《5 月 35 日》 (首演及重演) ; 三點水創作《牛頭馬面拯救隊》;演戲家族 x 香港青年協會《拾光盛宴》。
張嘉敏 創作/演出
現為自由身演員。早期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服裝及紡織學系,獲學士(榮譽)學位。畢業後從事雜誌及社交媒體編輯工 作;及後分別於榞劇場及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修畢三年表演藝術課程。近期演出包括:大細路劇團《小黑》 、《阿爾的故事》 ; 一條褲製作《美國蝦》、《長夜守燈》 ;香港話劇團《仲夏夜之夢》 ;同流 x 榞劇場《精讀契訶夫》 ;六四舞台《5 月 35 日》、 《榞·創系列之——人造動物園》等。除參演舞台劇外,亦曾參與舞蹈演出、學校故事劇場巡迴演出及擔任學校戲劇班 導師。
何佩欣 創作/演出
現職音樂導師及自由身表演工作者,亦有參於劇場攝影。曾參與演出包括:《潘源良 2 次唱作》音樂會;愛麗絲劇場 實驗室《渴求海鷗》;馬戲班《離境大堂》;劇道場《十誡》;攝影工作包括:《漂泊居留所》、《一齣如夢幻的戲劇》、 舞可能《DIP3》等。
霍佩霜 創作/演出
《自由劇團 Freeatre》團員,曾受訓於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專業形體戲劇青年訓練課程》。現於非牟利機構從事青年工作, 擔任中學駐校社工。喜歡以一人一故事劇場及戲劇為媒介,用有趣的方法與其他人互動交流,探討社會議題。
13
梁儉豐 編舞及形體指導
香港獨立編舞、舞者,藝團 Common Ground 的創團成員,先後畢業於香港演藝術學院舞蹈學院,主修中國舞,以及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主修表演。在台期間,曾加入臺灣玫舞擊舞蹈團及紙風車劇團為專業舞者。回港後,積 極與本地舞團與編舞家合作,如 Victor Fung Dance Company、Room 9 Dance Theatre、Y-Space 等,演出足跡遍及世 界各地。梁氏同時積極發展個人創作,委約創作單位包括香港藝術節、馬來西亞 DPAD 藝術節、臺灣 8213 肢體舞蹈劇場 等。作品包括《風的悲鳴聲》、《旮旯》、I Don’t Belong Here。 近年亦開始介入於不同領域,策劃不同的跨界平台,包括受西九文化區委約策劃 non-genre battle 跨界競技平台《戰鬥 圖騰》,以及與策展人顏汝翎合作的《身體印記 II:眾觀》展覽/演出。
阮漢威 佈景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獲藝術學士學位,主修佈景及服裝設計,曾獲香港賽馬會獎學金及成龍海外獎學金赴英 國 Stephen Joseph Theatre 實習。舞台設計作品達二百個,更憑演戲家族《四川好人》獲第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 服裝設計」。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及劇場教育工作者、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香港演藝學院駐院藝術家(設計)(2015)。 同時亦為舞台攝影師,為不同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擔任攝影師,其舞台攝影作品曾分別在台灣及日本隨藝團展覽。2017 年 開始獲委任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員(戲劇界別)。08 年開始個人攝影計劃《Black List》 ,並於 2010 年 7 月展覽及出版。 阮氏曾六度獲香港小劇場奬及香港舞蹈年奬提名「最佳舞台效果獎」。2017 年憑《金龍》獲第二十六屆香港舞台劇獎「最 佳舞台設計」。2018 年憑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對倒.時光》獲 IATC(HK)劇評人獎頒發年度舞台科藝/美術獎。2020 年憑《夏娃》獲第二十九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
程凱雯 服裝設計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並獲取創意媒體學院理學士學位,隨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舞台佈景及服裝設計。
近期參與設計作品:一路青空《丑小怪》;中英劇團《她生》;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夏季演出《COVEN》。其他佈景/ 服裝設計作品包括:香港藝術節《鼠疫》;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死人的手機》;一條褲製作《長夜守燈》、《回溯重構: 1967》;香港中樂團《音樂尋寶記 3 - 誰在竹林裡唱歌》 ;天邊外劇場「新導演運動」《傷逝如她》;三角關係《Old Sea Food》等。執行/助理設計作品包括:PROJECT ROUNDABOUT《親親麗南》;香港話劇團《驕傲》、《結婚》(重演)、 《俏紅娘 Hello! Dolly》;香港舞蹈團《鬍鬚爺爺之詩遊記》;任白慈善基金《蝶影紅梨記》(2018 澳門站)。現為自由身舞 台工作者。
鄭可聆 燈光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獲一級榮譽學士學位,主修舞台燈光設計。校內曾獲頒發華道賢校長伉儷獎學金及演藝 學院友誼社獎學金。曾代表學院到捷克參與布拉格劇場四年展。
燈光設計作品包括:香港戲劇協會及香港演藝學院《馬克白》 ;中英劇團 x 黑幕劇團《關你啤事》 ;香港演藝學院《兒欺》 ; 演戲家族《老子駕到》:一條褲製作《2047 的上半場與下半場》、《捌次二〇四七》、《流徙之女》、《長夜守燈》;香港戲劇 協會《兒欺 2020》等。
14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何子洋 音樂及音響設計
聲音藝術家、聲響設計師及混音工程師,2012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音響設計。曾參與劇場、獨立電影、動畫、 編曲等不同範疇的音響設計。個人作品多探索聲音與空間的關係,以不同的聲音素材,建構獨特的聲音空間,締造獨一 無二的聽覺體驗。
譚安婷 創作/導演助理
2018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在校時憑《嚎叫》獲得「最傑出演員獎」 (團 體)。2019 年 7 月開始加入一條褲製作成為駐團實習演員,參演作品包括《長夜守燈》、《流徙之女》(重演)、互動劇場 《棉絮飄飄》、《捌次二〇四七》、《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2047 的上半場與下半場》等。編劇方面曾參加普劇場主辦的 「第三屆心之河土壤栽培計劃」,並憑《不避風的港》獲優異劇本獎,亦曾擔任電影編劇助理。 現為一條褲製作駐團實習演員、中學戲劇課導師、編劇。 FB: Pearlmi Tam 譚安婷
黃懿雯 監製
先後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語文及商業學系,獲文學士學位,主修德文,以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 學位,主修表演。2018 年再考取香港教育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企業行政人員文學碩士。 近年演出作品包括: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卡夫卡的七個箱子》、《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iStage《獨坐婚姻介紹所第二 部》等,並憑《侍女》獲第二屆香港小劇場獎優秀女演員獎。
黃氏曾為多個演出擔任監製,合作機構包括:一條褲製作、無人地帶、香港藝術節、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役者和戲、一 路青空、Pleroma Theatre、六覺工房、新光中國戲曲文化、香港戲劇協會、六四舞台、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及奇想偶戲 劇團等,並憑《5 月 35 日》獲第二十九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製作。 黃氏亦曾擔任多個製作的節目統籌,包括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華文戲劇節及紀錄劇場節等。現為自由身演員、藝術行 政人員、香港戲劇協會幹事、一路青空行政總監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
潘藹婷 助理監製
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過往曾擔任雜誌編輯、藝術活動統籌等工作,並先後於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香港藝術發展 局及香港藝術中心工作。2014 年獲「藝術行政人員海外培訓計劃」資助,於澳洲「阿德萊德藝術節中心」實習。
近年參與製作包括:《父子母女一場……》(首演及重演)、《時代記錄者》、《戲劇與社會︰紀錄劇場節》、《回溯重構﹕ 1967》、 《流徙之女》(上海重演)、 《金童子》(重演)、 《讀癮起》演讀劇場系列、 《一個人的政治:長毛》及《長夜守燈》。
15
張惠婷 舞台監督
先後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社會科學碩士學位,主修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以及香港演藝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 位,主修藝術、項目及舞台管理。
為本地及海外製作擔任製作經理及舞台監督逾多年,成立獨立組織探討藝術於社區的各樣可能,並曾任香港大學文化管 理助理技術經理。現為自由身藝術工作者、舞台監督、製作經理、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主席,以及香港大學及香港 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劉世偉 執行舞台監督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舞台及項目管理。
近期參與製作包括:orleanlaiproject《告不可報》 ;香港歌劇院《蝴蝶夫人》、 《卡普里特與蒙塔古家族》 ;天邊外劇場《假 音雙姝》、《2042 世界望鄉之旅》;Rhythm & Tempo《男人 show 得吧》;香港天籟敦煌樂團《一畫一妙音》 。 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黃嘉恩 助理舞台監督
畢業於香港職業訓練局多媒體設計及娛樂科,獲高級文憑學位。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曾參與製作包括:一條褲製 作《十一騷動—1967 的短句零章》、《同志少年虐殺事件》、《重見真相—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流徙之女》、《黃面 佬》、《Gweilo》、《時代記錄者》、《回溯重構:1967》、《父子母女一場⋯⋯》、《一個人的政治:長毛》、《2047 的上半場與 下半場》、《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及《捌次二〇四七》。
16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第三屆紀錄劇場節 一條褲製作在 2017 年及 2019 年先後舉辦了首兩屆紀錄劇場節,引起本地及
各界不少關注。2021-22 年將會舉行第三屆,希望繼續推動本地紀錄劇場的
發展。秉承以往紀錄劇場節多姿多彩的特色,本屆節目同樣包含考察、大師 班、研討會、展演、原創劇目等,嘗試從不同角度入手,探索紀錄劇場這種 獨特的戲劇形式。
戲劇與社會關係緊密,紀錄劇場更加是緊扣社會的戲劇類型。當社會發生戲
劇性事件,以紀錄劇場回應是其中一種適切的方式。過去幾年,世界及香港 社會歷經變化,不少香港觀眾與藝術家都希望以戲劇回應社會的情況。本團 致力推廣的紀錄劇場因而漸為受落,不同題材及形式的紀錄劇場作品出現, 讓本地及外地觀眾以劇場為媒介,了解香港;藝術家及觀眾通過了解別人的 紀錄劇場,又可以窺探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
本屆紀錄劇場節將以「社會的戲劇」為題,繼續以紀錄劇場為媒介,切入本 地社會的同時,亦聚焦其他華文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台灣、澳門、新加 坡等紀錄劇場的發展,希望匯聚交流華文地區的經驗,探索紀錄劇場如何在
華文地區落戶發展;還有放眼世界,探索香港觀眾較陌生的地區,例如希臘、 捷克、西班牙等地的紀錄劇場發展。
(有關紀錄劇場節資料,請瀏覽網站︰ www.docutheatrefest.hk)
17
關於一條褲製作 成立於 1995 年 12 月,2012 年重組,邁向成為全職劇團,更於 2019 年躍升為藝發 局三年資助藝團。一條褲製作秉承多年來開拓的成績與方向,本著「立足舞台,放眼 社會」的精神,全面投入本地劇壇,推出更多內容與形式同樣鮮活而有意義的作品, 期盼以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會。劇團現正朝著三個主要方向發展:演出、應用戲 劇及研究與保存,以所知所長,令本地劇壇更百花齊放。
劇 團 近 年 致 力 發 展「 紀 錄 劇 場 」(Documentary Theatre) 及「 人 種 誌 戲 劇 」 (Ethnotheatre),更大膽嘗試將此創作方式應用至本地議題上,成為本地劇壇先鋒, 並於 2017 年及 2019 籌辦了兩屆香港的「紀錄劇場節」,進一步令戲劇藝術與社會產 生更緊密的關係。 董事局主席 : 董事局成員 : 藝術總監 : 行政經理 : 行政主任 : 社區藝術統籌 : 駐團實習演員 :
周偉強 李浩儀、黃婉萍、簡淑明、劉天明 胡海輝 潘藹婷 鄭皓諺 ^ 杜卓頤 譚安婷
^ 藝術行政人員實習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網頁:www.pants.org.hk
電郵:info@pants.org.hk
一條褲製作 pants theatre production
18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同行尋光》Together, in Search of Light
支持一條褲製作 一條褲製作本著「立足舞台,放眼社會」的精神,期盼以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會。 您的支持將有助本團更全面地發展「戲劇演出」、「應用戲劇」及「研究與保存」三大方向。 捐款 HK$500 或以上者:我們將於同年的各演出場刊中作特別鳴謝 捐款 HK$100 或以上者:將獲發捐款收據申請扣稅 * 您亦可指定捐款贊助本團「學生專場」門票,令更多本地學生能夠接觸戲劇藝術。
歡迎閣下致電 2419-9006;或傳真至 2419-9789;或電郵至 info@pants.org.hk 聯絡本團向我們捐助。
成為一條褲之友
入會費用全免!會員盡享優惠包括: - 定期透過電郵收取一條褲製作的最新資訊及優惠 - 憑「一條褲之友」會員卡於城市售票處購買本團主辦之演出門票,即享指定折扣優惠 - 會員參加本團舉辦的工作坊可專享指定折扣優惠 登記方法: 1) 請填妥問卷下方的表格,或 2) 到 www.pants.org.hk 填妥網上入會表格。 本團將於七日內回覆確認,會員卡將會於兩星期內郵寄予閣下。
19
我們與超過100個本地及外國著名藝團合作 專注為文化藝術及舞台表演提供宣傳策劃與推廣服務
HOC PRODUCTION LIMITED
。文化推廣 。活動策劃 。公關宣傳 。廣告設計 。錄像製作 。門票預售
熱線:3599 6963 網站:www.chasing-culture.com
主辦及製作
感謝各位觀眾對《同行尋光》的支持,盼望您在欣賞演出後可以填寫以下問題,給予我們寶貴的意見。
項目計劃資助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宣傳伙伴
graphics terrenz chang @ atVis | photography keith hiro
演出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