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 鍾浩東昆仲百歲紀念學術研討會專輯

Page 1



鍾理和‧鍾浩東昆仲百歲紀念 學術研討會專輯 目 一、論鍾浩東對鍾理和之影響

錄 傅含章教授

P.1

二、論藍博洲《幌馬車之歌》所呈現的鍾浩東形象

三、鍾理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蔡慧崑教授

P.12

鍾榮富教授

P.38

邱春美教授

P.44

四、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父親角色 ---由鍾理和對立民的情感感受


論鍾浩東對鍾理和之影響 傅含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鍾理和與鍾浩東為同父異母兄弟,早年在求學路上的交錯,即預示了兩人未 來迥異的人生道路,他們一位埋首於文學創作、一位熱衷於政治活動,其日後的 成就可謂鍾家雙傑。兩兄弟生前雖然聚少離多,鍾理和對鍾浩東的著墨也很有限, 但從字裡行間仍可感受到彼此濃厚的關懷情誼。尤其對鍾理和而言,鍾浩東不僅 啟發了他對文學創作的嘗試,也開啟了他對原鄉情懷的嚮往,鍾浩東之死更影響 了他對政治氛圍的噤口不語,體察鍾理和一生的行事軌跡,鍾浩東其實都扮演了 相當關鍵的腳色,他是鍾理和血膿於水的胞弟、提供人生方向的益友、更是內心 企慕的偶像,可以說沒有鍾浩東,就沒有現在的鍾理和。 關鍵詞:鍾理和、鍾浩東、鍾和鳴、〈原鄉人〉、《幌馬車之歌》

1

1


一、前言 鍾理和與鍾浩東(本名和鳴,浩東是在對日抗戰參加東區服務隊時,由丘念 台為他取的名字)為同父異母兄弟,早年在求學路上的一個交錯,即預示了兩人 未來迥異的人生道路,他們一位埋首於文學創作、一位熱衷於政治活動,其日後 的成就可謂鍾家雙傑。然而,兩人在歿後多年的歲月裡卻受到不同的待遇:鍾理 和雖然是過世後才逐漸受到世人矚目,但其創作早在七十年代的文學界已獲得普 遍重視,並躋身於台灣鄉土文學作家的傑出代表,其後不僅探勘鍾理和文學發展 史的期刊、論文、書籍相繼問世,他的每部作品也都因與台灣殖民地歷史無法分 割的特性而備受肯定。相較於鍾理和,鍾浩東其實是長期被大眾漠視的,直到 1991 年藍博洲出版《幌馬車之歌》一書後,其事蹟才真正被世人所認識、理解, 這本書運用鍾理和作品聯繫起鍾浩東以及他們兄弟所曾共處的歷史情境;2004 年新版《幌》更把鍾理和化為文中的口述者,意在將鍾理和設定為白色恐怖歷史 的見證人,以及因著兄弟受難而成為歷史的參與者。可貴的是,《幌》的編排方 式,促使讀者再次審視鍾理和作品中的「二哥」時,鍾浩東的形象才逐漸鮮明起 來;兩兄弟生前雖然聚少離多,鍾理和對鍾浩東的著墨也很有限,但從字裡行間 仍可感受到彼此濃厚的關懷情誼。尤其對鍾理和而言,鍾浩東不僅啟發了他對文 學創作的嘗試,也開啟了他對原鄉情懷的嚮往,鍾浩東之死更影響了他對政治氛 圍的噤口不語,體察鍾理和一生的行事軌跡,鍾浩東其實都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腳 色,他是鍾理和血膿於水的胞弟、提供人生方向的益友、更是內心企慕的偶像, 可以說沒有鍾浩東,就沒有現在的鍾理和。以下本文將依「鍾浩東的鼓勵:激發 對文學創作的興趣」 、 「鍾浩東的行事:開啟對原鄉情懷的嚮往」和「鍾浩東的死 亡:造成對政治氛圍的隱忍」來分述鍾浩東對鍾理和人生中三個層面的不同影響, 希望以此建構出鍾理和作品中的鍾浩東形象,以及鍾浩東在鍾理和心目中舉足輕 重的地位。

2

2


二、鍾浩東的鼓勵:激發對文學創作的興趣 西元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屏東高樹鄉廣興村(舊稱新大路關)的鍾家誕生了 兩名男嬰,一位是二房劉水妹所生的第二個男孩—鍾理和,另一位是大房李氏所 生的第一個男孩—鍾浩東,兩人出生前後相差不過二十幾天,而這位同父異母的 同庚弟弟,便成了日後鍾理和作品中的「二哥」。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曾去私塾 跟著「原鄉」來的先生學習漢文,這段非正式的漢文啟蒙教育,開始引發鍾理和 對古文閱讀的興趣,八歲時,兩人才一起進入鹽埔公學校正式接受日本教育。 在今天看來,鍾理和走上中文作家之路固然有許多因緣使然,但根據他在〈我 學習寫作的經過〉一文中的自述,我們大致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求學道路上與兄弟們的分道揚鑣。鍾理和曾說:

我少時有三個好友,其中一個是我異母兄弟,我們都有良好的理想。我們 四個人中,三個人順利地昇學了,一個人名落孫山,這個人就是我。這是 給我的刺激很大,它深深地刺傷我的心,我私下抱起決定,由別種途徑趕 上他們趕過他們的野心。這是最初的動機,但尚未定型。1

少時的三位好友即包含鍾浩東、姑表兄邱連球和叔伯堂兄弟鍾九河,他們公學校 畢業後都考上高雄中學,只有鍾理和因體檢沒通過,未能報考學校,而進入長治 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即成失學的孤雁,其落寞心情不難想見,他們的友誼也從 這里分岔,從此走出完全不同的生命情調。2相較於鍾理和,鍾浩東的確很早就 展現出聰慧和衝動的性格,據鍾里義(浩東弟)回憶,當初在私塾背漢書時,鍾 浩東因不滿漏背一字而挨罰,就向先生丟書並抗議不公,先生不僅不再處罰他,

1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 《鍾理和全集.我學習寫作的經過》 (臺北:客委會,2003 年) ,冊 6, 頁 217-218。 2 參見彭瑞金:《鍾理和傳》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年) ,頁 4。 3

3


還特地請鍾鎮榮要好好培育鍾浩東這個人才,3後來鍾浩東果然先後接受保送進 入台北高校,又以同等學歷考進日本明治大學,由此可知,鍾浩東的優秀是有目 共睹的。看到弟弟的優秀,自尊心強的鍾理和便暗下決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另闢天 地超越兄弟,來證明自己的能耐,即便這個想法還尚未定型,方向也未確立,但 心意卻很堅定。 第二個階段是對中國新、舊文學的大量涉獵。一九三○年,十六歲的鍾理和 從長治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進入村裡的私塾唸漢文,鍾理和曾自言村塾對他後 來的寫作幫助並不大,4反而是這段一年半的課外時光讓他得以大量閱讀愛好的 文學作品。他提到:

入村塾後,閱讀能力增高,隨著閱讀範圍也增廣,舉凡當時能夠蒐羅到手 的古體小說,莫不廣加涉獵。後來更由高雄嘉義等地購讀新體小說,當時 大陸上正是五四之後,新文學風起雲湧,北新版的魯迅、巴金、郁達夫、 張資平等人的選集,在台灣也可以買到。這些作品幾乎令我廢寢忘食,在 熱愛之餘,偶爾也拿起筆來隨便亂畫。不過那時並不曾打算當作家,只是 藉此滿足模仿的本能而已。5

由此可知,這段時期對中國新舊文學的涉獵累積,已足以讓鍾理和清楚地體認到 自己的興趣在文藝,雖然當作家的想望仍未出現,但舊文學的根柢加上新文學的 思潮,讓正處於探尋人生價值的青年時代的鍾理和,完全沉浸在新文學的世界幾 達廢寢忘食的地步,魯迅、巴金、郁達夫等人的寫作手法和反封建思想,不僅讓 鍾理和有了見賢思齊、學習模仿的意念,6甚至也潛在地影響了他未來的創作方 向,只是目前的他還未意識到而已。 3 4 5 6

參見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2004 年),頁 30-31。 參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我學習寫作的經過》 ,冊 6,頁 217。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我學習寫作的經過》 ,冊 6,頁 218。 參見陳兆珍:《鍾理和思想及其小說研究》 ,頁 111。 4

4


第三個階段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即受到鍾浩東的支持與鼓勵。雖然鍾理和在 初期寫作時,只當作一種娛樂性質的模仿,但某次的隨性之作,竟獲得鍾浩東的 認同,才讓他正式思索起當作家的可能性,如他所描述的:

有一次,我把改作後的第一篇短文拿給我那位兄弟看。他默默看過後忽然 對我說,也許我可以寫小說。我不明白他這句話究出于無心抑或所感而言。 他對我來說,卻是一句極為可怕的話。以後他便由台北,後來到日本時便 由日本源源寄來世界文學,及有關文學理論的書籍--都是日文--給我。 他的話不一定打動我的心,但他的這種作法使我不斷和文藝發生關係則是 事實。我之從事文藝工作,他的鼓勵大有關係。7

在鍾理和的心目中,鍾浩東一直是他很重視的弟弟兼摯友,他所說的話自然給鍾 理和很大的信心,因為鍾浩東所指引的,恰巧是鍾理和從童年來的第一次挫敗中, 亟待尋思另闢成功蹊徑、趕上昔日好友的願望是相契合的。8而且以鍾浩東在高 雄中學、台北高校乃至於日本明治大學的接觸和見識,他自然會介紹許多帶有新 思潮的書籍給鍾理和,這種不斷寄書給愛好文藝的兄長的作法,促使鍾理和無形 中接受了更多文學思想的洗禮,豐富了他未來在文學創作上的視野和手法。加之 鍾理和在十九歲那年愛上了農場女工鍾台妹,同姓之婚的阻礙和苦悶幾乎壓得他 喘不過氣, 「這時候我兄弟那句話開始對我發生影響了,我想藉筆來發洩蘊藏在 心中的感情的暴風。這思想把我更深的趨向文藝。由此時起要做作家的願望開始 在心裡萌芽起來。」9文學本是苦悶的象徵,鍾理和是直到戀愛受阻時,才真正 感受到鍾浩東的鼓勵對他來說不啻為一盞明燈,為他照亮了苦悶的內心,也堅定 了他人生的方向。即便鍾理和後來也指出: 「做中國的作家,已經是一個不幸,

7 8 9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我學習寫作的經過》 ,冊 6,頁 218-219。 參見彭瑞金:《鍾理和傳》 ,頁 5。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我學習寫作的經過》 ,冊 6,頁 219。 5

5


何況在當時異族統治下,臺灣那種環境要想以中文立身,那是怎樣的輕妄,他似 乎並沒有想到。我們無異在企圖不可能的事情。當然,臺灣的光復是不在計算範 圍內的。」10但當時面對傳統封建勢力的壓迫,年輕的鍾理和亟需尋求一個明確 的武器來對抗,此時他想到弟弟的鼓勵,想到真正靠寫作來進行思想上的抗爭, 日後也證明,鍾理和的堅持是對的,而鍾浩東的眼光和支持更是精準無誤的。

三、鍾浩東的行事:開啟對原鄉情懷的嚮往 鍾理和之所以會在一九四○年偕妻逃往「原鄉」,主要動機自然是為了實現 和鍾台妹的「同姓之婚」,但他在選擇「原鄉」作為奔逃的地點前,其實很早就 埋下了對中國嚮往與期待的種子;鍾理和自幼即接觸過原鄉人,也從奶奶「假黎 婆」口中得知祖先來自於原鄉的事實,但一開始仍處於懵懂階段;年紀漸長,了 解原鄉即「中國」 ,在日據時代中國變成了「支那」 ,雖然日本老師常有醜化「支 那」的言談,卻依然無法阻止鍾理和對原鄉的好奇與情感,這種憧憬後來多源自 於父親鍾鎮榮的事業見聞,更多則是受到弟弟鍾浩東的行事思想影響。誠如鍾理 和所自述:「父親和二哥則自不同的方向影響我。」11鍾理和少年時代,鍾鎮榮 在中國的投資極大, 「每年都要去巡視一趟。他的足跡遍及沿海各省,上自青島、 膠州灣,下至海南島。他對中國的見聞很廣,這些見聞有得自閱讀,有得自親身 經歷。村人們喜歡聽父親敘述中國的事情。」12「後來父親對海南島大感興趣, 曾有和族人集體移民到榆林去捕魚的計劃。」13由此可知,鍾鎮榮擁有雄才大略、 徜徉四海之志,是當時罕見的農村企業家。即便鍾鎮榮對中國的變化感到失望: 「父親敘述中國時,……帶了二分嘲笑、三分尊敬、五分嘆息。因而這裡就有不 滿、有驕傲、有傷感。」14後來又經歷中國生意失敗, 「(父親)那是又暴躁、又

10 11 12 13 14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 《鍾理和全集.致廖清秀函(民 46 年 10 月 30 日)》 ,冊 6,頁 218-219。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8。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8。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9。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8。 6

6


生氣、又傷心,言笑之間失去了往日快樂和藹的神采,經過很久才得恢復常態。」 15

但鍾鎮榮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經歷與識見為整個家族成員開了一扇窗,帶動

兒子們欲一探原鄉的強烈渴望:鍾浩東在高雄中學二年級就已不假赴中國遊歷一 個多月,差點以「行為不正」遭到退學處分;16鍾理和為了擺脫同姓不婚的宗族 鎖鏈,逃至中國,一去八年;鍾理和的弟弟鍾理志,也曾趕到中國去投靠哥哥。 他們的舉措雖然都曾使鍾鎮榮傷透了心,但也得見他對孩子們的影響力是很深遠 的。 尤其是鍾浩東,初始便積極用行動力展現對中國的極度傾慕: 「我這位二哥, 少時即有一種可說是與生俱來的強烈傾向-傾慕祖國大陸。」17在高雄中學讀書 時,就曾因閱讀「三民主義」和五四時代作品受到日籍老師的羞辱,鍾浩東不堪 其辱,與日師發生衝突,還被校方通知家長到校約談。在原鄉情愫日益滋長的情 況下,鍾浩東在雄中二年級時即提出欲赴大陸留學的計劃,父親一開始以大陸教 育不比台灣發達為由拒絕,後來拗不過鍾浩東,終讓他去南京、上海等地暢遊了 一個多月,帶回了一部留聲機,和許多蘇州、西湖等名勝古蹟的照片;在透過留 聲機接觸到許多來自「原鄉」的歌曲後,鍾理和不諱言地說:

粵曲使我著迷;它所有的那低迴激盪,纏綿悱惻的情調聽得我如醉如癡, 不知己身之何在。這些曲子,再加上那賞心悅目的名勝風景,大大的觸發 了我的想像,加深了我對海峽對岸的嚮往。18

鍾浩東頻頻接觸、引進中國事物的行為,不時刺激著鍾理和對中國的想像,然而 鍾理和幾次央求父親讓他到大陸念中學,皆因父親對中國灰心而遭到拒絕。不過, 父親的想法卻絲毫無法阻止民族意識強烈的鍾浩東,七七事變爆發後,鍾浩東自 15 16 17 18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9。 參見藍博洲:《幌馬車之歌》,頁 36-38。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9。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10。 7

7


日本匆匆返台,東奔西跑,常約青年朋友聚談,話中常提到「文化協會」 、 「六十 三條」 、 「中國」 、 「民族」 、 「殖民地」等事,鍾理和雖然曾參與類似聚會,但他彼 時似懂非懂、也不感興趣;反而是鍾浩東為此曾和父親起爭執,父親認為「你讀 書人只管讀書,不要管國家大事。」但鍾浩東卻充耳不聞、心事重重的回日本去 了,當他再度返台後,國民政府已遷移重慶,決意長期抗戰到底,時局漸呈膠著 狀態,鍾浩東便決定將學業暫時放下,預備去大陸追隨國民政府抗戰,父親也不 再固執己見,但也不表高興。當鍾浩東出發赴廣東之際,鍾理和和表兄弟送鍾浩 東到高雄時,正逢送新兵入伍的場面,他們唱著日本陸軍進行曲: 「替天討彼不 義,我三軍忠勇無比……」正是一種強烈的反諷,此時鍾理和終於按捺不住,將 長期醞釀而發酵的原鄉情感脫口而出:

二哥深深地埋身車座裡,表情嚴肅,緘默不語。我平日欽仰二哥,此時更 意識到他的軒昂超越。我告訴他我也要去大陸。二哥微露笑意,靜靜低低 地說:好,好,我歡迎你來。19

看著鍾浩東為了理想,罔顧危險前進中國,讓鍾理和既不捨又欽佩,他雖然是鍾 浩東的兄長,但在人生旅途上,卻一直想跟隨著弟弟的腳步去原鄉看看,只是苦 無機會一償宿願。而且鍾浩東遠赴中國後,就失去音訊、下落不明,少了這位知 音弟弟,鍾理和更覺生活宛如被抽去內容,一切都顯得空虛無意義,因此想追尋 鍾浩東的心情日益強烈:「我覺得我是應該跟去的;我好像覺得他一直在什麼地 方等候我。 『歡迎你來!歡迎你來!』二哥的聲音在我耳畔一直縈繞不絕。」20終於, 在遇到同姓婚姻的阻力下,驅使鍾理和不得不逃向原鄉-他夢寐以求之地,即便 後來在大陸的生活經歷使他對原鄉的印象完全幻滅,但當初的他的確是懷著「原 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的激昂想法前往大陸,強調「二哥如 19 20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12。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原鄉人》 ,冊 2,頁 14。 8

8


此,我亦沒有例外」 ,由此可見,對當時的鍾理和、鍾浩東兩兄弟而言,他們始 終覺得原鄉才是他們的根、才是他們應該回去的地方;而鍾浩東一連串傾慕中國 的積極行動,正是開啟鍾理和認同原鄉的契機,無形中也成了他「奔逃」原鄉的 幕後推手。

四、鍾浩東的死亡:造成對政治氛圍的隱忍 鍾理和雖然不像鍾浩東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但以他身為知識份子的自覺,對 於國家、政治還是相當關心的,只是他和鍾浩東表現的形式有別,鍾浩東則是走 在革命運動的最前線,拿性命安危為理想奮戰,在中國抗日時如此,返臺後反國 民政府時亦如此;鍾理和是將民族意識和批判精神隱藏在筆鋒之中,以文字訴諸 大眾。 鍾理和批判精神的體現,我們可從他旅中八年的作品裡讀到, (泰東旅館)、 (新生) 、 (薄芒) 、 (夾竹桃)等中短篇小說,都是批判力道極健的作品,在看似 尖銳冷諷的筆觸下,實則隱藏著熱血青年在理想幻滅後,對原鄉濃烈糾纏、愛憎 難名的矛盾情結。而(祖國歸來) 、 (白薯的悲哀)等作品,更可得見他對中國民 族、政權的批判,換言之,鍾理和對時政和民族總抱持著高度的觀察與反省,所 以常見其諷刺精神溢於言外;然而,這樣的直言態度卻在鍾浩東被捕槍決後,不 得不強迫轉為低調的隱忍。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台灣剛脫離異國統治,但新來接收的國民政府卻與台 灣人民處處扞格,導致心結日深,而鍾浩東早在抗戰後期即已不滿國民政府黨部 高層奢靡逸樂的歪風,返台後便積極獻身投入地下組織的工作。21在鍾浩東任職 基隆中學校長職內,也找來不少六堆青年任教基中如邱連球、鍾國輝、李南峰、 林獻春、李旺輝,以及鍾理和在北平時的摯友藍明谷。鍾理和亦曾到基中擔任總 務主任,並教授國文課,但由於身體狀況惡化,於一九四七年離開基中,住進台

21

參見藍博洲:《幌馬車之歌》,頁 134。 9

9


大醫院,並恰巧在院中目睹二二八政治風暴。暴動事件剛發生,鍾浩東便主張採 謹慎抗議措施,並未因此事件受到牽連;但在一九五○年基隆中學「光明報」事 件爆發後,便難逃逮捕厄運,幾乎鍾理和周圍的親朋好友都在此一事件中受到牽 連而犧牲生命。一九五○年十月十四日,正是鍾理和手術成功重新提筆來寫日記 的第一天,原本正在慶幸自己「不但居然沒有死掉,而且似乎還再一次獲得了生 命」 、 「我要好好的抓住和保重自己的健康,切不可浪費」 ,但也在他高呼: 「這是 我的新生!」22的同一天,日記後方卻用粗黑的筆寫道:「和鳴死!」鍾浩東恰 好就是在這一天被槍決的。這三個字顯然是鍾理和稍後才補上去的,命運似乎有 意地作弄了他,讓他最要好的同年兄弟在他慶幸再生的同一天被剝奪了生命。三 個字底下同時也代表了鍾理和那無言、無盡的抗議,爾後直到出院,鍾理和的日 記沒有再寫下一個字。23 自鍾浩東死後,鍾理和的作品明顯不復見其批判色彩,反倒轉向書寫美濃鄉 土,並著手撰寫以台灣歷史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鍾理和的隱忍行為,除了個 性使然,即是嚴峻的白色恐怖背景,讓他在文學形式上不得不選擇以隱忍的方式 來表達。矛盾的是,生活可以忍,文學是要訴諸讀者以求得接受與欣賞的、是要 見光的,但在政治高壓的年代,為了自身性命,文學的功能也只能「隱忍」下來 了。尤其,一如鍾鐵民所言,因為叔叔鍾浩東的因素,警察動輒找鍾理和翻身體 檢查,面對國家暴力的屈辱與警告,想要活下去,似乎只有選擇隱忍以對才是保 身之道。不過,在政治陰影的氛圍下,仍然抑止不了鍾理和對弟弟的想念,一九 五八年二月二十二日,鍾理和日記上記載著:

第二封信是西奧(梵谷的兄弟)寄來的:「素描畫得很好,我將盡我所能 賣掉它們。附上去阿姆斯特丹的路費二十法郎。祝你成功,老孩子。」——

22 23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日記(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十四日)》 ,冊 5,頁 140。 參見彭瑞金:《鍾理和傳》 ,頁 91-92。 10

10


抄自史東著《梵谷傳》啊啊!和鳴!你在那裡?24

又同年二月二十三日寫道:

那麼,文生還有什麼可說呢,他是這樣幸福的!畢竟他還有一個徹底瞭解、 同情、和愛他的好兄弟呢!而我?啊啊!和鳴,你在那裡呀?25

距離鍾浩東被槍決已經過八年時光,但其身份仍屬敏感人物,所以鍾理和在言及 弟弟時不免謹言慎行,然而他卻止不住對鍾浩東的懷想,以至於在小說、日記中, 我們仍可尋到描述鍾浩東的零星片段,雖然整體而言並不算多,但也足以讓讀者 感受到鍾理和與鍾浩東之間的兄弟情誼,所以鍾浩東之死帶給鍾理和的,除了對 政治氛圍的相對隱忍、對社會時事的噤聲不語之外,其餘就只剩下無盡的悲痛與 思念了。

五、結語 在鍾理和眼中,鍾浩東一直是個有遠大抱負、思想堅定、熱血澎湃之人,他 不僅具有濃厚的民族思想,還是個會把思想化為行動的實踐家。這麼一個積極熱 切的胞弟,對應到溫和斯文的鍾理和,自然是極具魅力的,所以鍾浩東的一言一 行,始終影響著鍾理和的人生方向;他不僅激發鍾理和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對原 鄉情懷的嚮往,甚至他的死亡也使鍾理和不時處於悲痛和隱忍的情緒之中。由此 可見,鍾浩東對鍾理和的影響是深遠的,沒有鍾浩東的鼓舞,就不會有鍾理和的 文學生命;而沒有鍾理和的文字,我們也無法得知鍾浩東在其生命中的意義價 值。

24 25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 《鍾理和全集.日記(民國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 》 ,冊 5,頁 250。 見鍾理和著,鍾鐵民編: 《鍾理和全集.日記(民國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 ,冊 5,頁 251。 11

1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