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Page 1




CONTENTS 目錄

客家建築 44

閩南建築

九如三山國王廟 崇蘭蕭氏家廟 屏東書院 阿猴城門

08

萬丹萬泉寺 四林朝林宮 石頭營聖蹟亭 林邊鄭氏古厝 北勢寮保安宮 恆春古城

10 13 16 20 23 26 30 33 36 40

46 50 麟洛徐家祖堂 53 內埔天后宮 56 老埤三座相連廟宇 59 杜君英庄界 62 新北勢庄東柵門 65 五溝水劉氏宗祠 69 五溝水聚落 72 建功村東柵門 75 佳冬楊氏宗祠 78 佳冬西柵門 81 佳冬蕭宅 84 滿州敬字亭 87 宗聖公祠

邱家忠實第


外來建築 102

原住民建築 90

好茶舊社 老七佳聚落 出火

92 95 98

104 108 崇仁、勝利眷舍 111 空軍招待所 114 縣長官邸 118 阿緱神社遺址 121 光復紀念碑 124 末廣稻荷神社 127 屏東武德殿 130 屏東糖廠 133 屏師校長官舍 137 牛疫紀念碑 140 高雄州農業試驗場 143 潮州庄役場 146 來義二峰圳 150 萬金聖母聖殿 154 溪北國小校舍 157 征南待機紀念碑 160 溪北國小神社遺跡 163 東港天主堂 166 大鵬灣營區遺構 169 玉光村防空洞群 174 林邊水塔 177 琉球藩民墓 180 西鄉督都遺蹟紀念碑 184 忠魂碑 188 討番軍本營遺址 191 恆春民謠館 195 聯福磚窯廠 198 鵝鑾鼻燈塔 202 下淡水溪大鐵橋 將軍之屋


縣長 序 為古蹟立傳 ‧ 啟後覺懷遠 屏東縣地處南陬,山川形勝,綿亙百里, 不僅有農漁之盛,尤富人文之勝。三百年前明鄭驅荷開台以還,定都府 城,寓兵於農,即遣軍士渡下淡水溪,過金茄藤,先後墾殖麟洛以迄統 埔之屏東平原全境,誠如延平郡王手書「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 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奠定了三百年來屏東人文厚基,山川形勝。 其後雖歷經清領與日據以迄民國之統治,在艱彌勵,愈挫愈奮,於是而 有今日之繁榮富庶。 於此期間;屏東全境皆留下了各個時期的人文遺跡,建築殘址留待 後人追索,畢竟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爾或墳典散佚,難以認知。有司~ 縣府文化處懍於責無旁貸,徵詢鄉鎮於先,繼之博採眾議,總得縣境文 化古蹟五十七處,委之江敬業先生膺此艱鉅,賴其傾力之灌注,復以其 對建築、古蹟與文史之深厚素養,嘔心瀝血,日以繼夜,終得寫成「屏 東縣歷史建物溯往」一書,並以「大浪淘沙」為名,是言浪花淘盡千古 人物,時光荏苒,今睹物思舊,振衣繼往開來之路口,益感先人拓墾之 艱辛,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實有以也。 作者~江敬業生先為學有專擅之藝術家,不僅對文史、古蹟、建築 等方面涉獵頗深,詩詞文學尤見底蘊,無論口述筆寫皆如行雲流水。其 對文化古蹟與建築之浸潤已久,並非只屏東一境,乃至全台各地均著功 甚深,劍及履及,故以其大歷史之格局重觀屏東史蹟,自有其獨到之處。 其所積篇佚盈筐累篋,他日得緣,或可繼「大浪淘沙」後再出續篇,是 所盈望也!


處長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5

序 波瀾詩人米瓦許說:“記憶是我們共同的力量”誠然;人與人之間 最值得珍惜的,常常是那些共同走過的痕跡,所以地方史蹟文化的保存, 不僅提供了民眾知性的一面,更是關係到整個國族的認同與維繫。 屏東縣幅員遼闊,族群多元,再加上位處島嶼之南,三面環繞著台 灣海峽、巴士海峽、太平洋,因位於海洋航路的要衝,在近世大航海時 代肇興後常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因此在數百年來的紛擾中,留下了為 數眾多的史蹟遺構,那些悲歡交集的斑斑血淚,如今都成了豐富這塊土 地的因子。職自上任屏東縣文化處長以來,莫不以發掘屏東縣境多元文 化歷史為職志,幸賴潘縣長孟安亦將保存屏東縣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視為 任內重要施政方針,自去歲以來,縣府在文化資產保護上的積極作為歷 歷可指,諸如收回被占用了七十年的屏東武德殿、屏東公園消防紀念碑 碑文的重現、重啟東港共和新村的調查與保護、探勘天主教道明會在沿 山地帶的佈教遺構等等,收穫至豐,也讓人重新體認到屏東這塊土地上 的文化價值。 江敬業先生著墨於文史研究甚深,以其藝術家之眼光審視歷史,自 有其細膩與獨到之處,其在航空科學方面亦有斐然之成就,在本書中有 著為數眾多的鳥瞰視野,亦為此書之一大特色,透過了高度,吾人更可 了解聚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傳統居民的佈局,建築形式等等。 屏東縣境有許多的第一在這兒發生,此間的文史與之台灣其他縣市 相較,不但毫不遜色而更有過之,因此;本處乃針對縣境的十八處古蹟、 三十一處歷史建物、二處聚落,共計五十七處史蹟彙編此一專書,盼望 經由深度的剖析及介紹,能為屏東縣多元多采的文史留下紀錄,也可讓 國人更加了解屏東文化的可貴之處。


緣起 臺灣位處於海空航線的幅湊,地居要津,自從十六世 紀大航海時代以降,總是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而屏東位 於島嶼之南,地位更是險中之要,在屏東縣境發生的戰事 與紛擾再再地改變了近代國際歷史,在今日承平時期自是 無法感受到昔日戰火煙硝的肅殺之氣,但過去幾百年間的 斑斑血淚,卻為屏東縣留下為數眾多的人文史蹟,這些史 蹟有的被指定保護,有的卻遺失在荒煙蔓草之間。 近年來,屏東縣政府藉由積極的作為,戮力尋覓散逸 在縣境各地的歷史遺物,得古蹟十三處,聚落二處,歷史 建物三十餘處,成果不可謂不豐。 透過這些史蹟遺物的串連,臺灣四百年來的歷史也就 漸漸如卷軸般地在眼前鋪陳開來,過去在這塊土地上 曾有 的悲喜,經過了時間的淘洗,如今都成了引人入勝的歷史 故事,每當讀及,而或拍案狂喜,而或掩卷三嘆…令我們

6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7

訝異的,是屏東的歷史竟如此的豐富,屏東的歷史主導了 臺灣的歷史,臺灣的歷史又主導了東亞的國際歷史。 承蒙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不棄,委敬業執筆“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物溯往”一書,敬業酷愛臺灣文史,始自十七 歲弱冠之年,至今也竟累近三十年之功,洋洋灑灑,迤邐 迂迴,初時僅為自己喜愛,便隻身走遍臺灣各角落,尋覓 古蹟殘影芳 踪,並未奢想累牘成冊,今日有此機會將數十 年之心得筆記與大眾分享,可謂至欣至喜!敬業之文史研 究是以建築出發,所以此次書寫之屏東歷史建物介紹均對 各史蹟的建築形制著墨甚多,可為此書之特色。 另外,敬業自幼亦熱愛飛行,至今亦累三十餘年,自 十數年前即自行設計空中載具,駝載攝影器材自空中鳥瞰古 蹟,傳統建築首重形制、格局、風水,以高處觀之其理自明, 所以書中所載錄之鳥瞰影像,亦為本書之另一特點。 敬業自知才學尚淺,今以拙筆簡介屏東文史,心中實 不免惶惶,深盼各界先進前輩不吝指教,是所希冀。


閩南建築

屏東縣境內的漢人拓墾史中,閩 南族群是較早進入的,在早期漢人與 原住民爭鬥、閩粵械鬥、外來勢力入 侵的諸多紛擾中,可以看到先民們為 了安身立命,“與天鬥、與人鬥”的 精神依然活生生地存留在這些建築遺 物中,屏東縣的閩南傳統建築,廣泛 地分佈在縣境的每一個鄉鎮之中,每 一棟都有著獨特的人文風情,訴說著 昔日斑斑的拓墾辛酸…

8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9


九如三山國王廟 屏東縣九如鄉的三山國王廟,相傳創建於明代永歷年 間,至今已然三百餘年的歷史,咸信為全臺首建之三山國 王廟。九如鄉原名九塊厝,九塊厝的三山國王廟不但是臺 灣歷史最悠久三山國王廟,亦是保存最完整客家廟宇,早 期由客家人奉祀,如今成為閩南人的信仰中心,此廟並擁 有「十三庄」結盟地位,是九塊厝地區重要的標誌象徵, 見證了屏東平原的開發歷史,意義不言可諭。 「三山」原指廣東潮州府附近的巾山、明山、獨山三 座名山,三山國王是鎮山之神,因為顯靈庇民獲國而被封 為護國公王。民間相傳在宋太宗興國四年 (979 年 ),宋太 宗率兵親征劉繼元,到大原城下時,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 馳馬前往助陣,乃致王師大捷,所以宋太宗乃下詔賜封: 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獨山為

屏東縣九如鄉之三山國王廟共有三殿二護室,現今所見之建物是日治時期昭和 4 年 ( 西元 1929 年 ) 整修後的樣貌

10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11

惠威弘應豐國王,並賜封廟額曰:「明貺」( 音同況;賜予 之意 ),逮明清之時客家人移墾臺灣,多以三山國王為守護 之神。

屏東縣九如鄉之三山國王廟共有三殿二護室,現今所 見之建物是日治時期昭和 4 年 (1929 年 ) 整修後的風貌, 殿宇雖為近代重修,但整體不失早期先民拓墾時期的質樸 精神。豐富的建築裝飾如三川殿、木雕、彩繪、剪貼及門 神彩繪等珍貴文物都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廟內並保存了四 塊古碑,見證了此廟歷史之延革: 一、乾隆 39 年 (1774 年 ) 廟地定界石碑 二、嘉慶元年 (1795 年 ) 購置廟產石碑 三、同治 5 年 (1866 年 ) 廟宇重修碑 除了悠久的歷史之外,九如三山國王廟還有為民間一 直津津樂道的王爺奶奶傳說;故事與其衍生之祭祀風俗亦 為此廟增添不少獨具之文化風貌。清嘉慶 24 年(1819 年) 間,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中的大王爺與麟洛鄉姑娘徐秀 桃「人神聯姻」的傳說,至今仍在兩鄉流傳著:每年農曆 元月十二日王爺奶奶都要回娘家省親,先由麟洛鄉信眾前 往三山國王廟迎接王爺奶奶回麟洛的娘家;元月十六日時, 再由九如鄉三山國王廟信眾再前往麟洛鄉恭請王爺奶奶回 駕,巡男丁的儀式也就在這時展開。


出男孫丁活動亦 為整個回娘家活動中 的重頭戲,神轎陣頭 伴隨繞境祈褔,出巡 前,當年家中有生男 丁者,會到廟裡添燈 ( 閩客語中添丁之意 )。 十六日當天,男孫母親背著男孩提燈,持香跟隨王爺 奶奶神轎繞境,男頭孫 ( 即前年十六日隨王爺奶出巡回廟 後第一個生產男嬰 ),須請鼓吹團酬謝。目前男孫燈則演變 為一律放在車上,跟隨著王爺奶奶神轎而行。

屏北九如鄉是以三山國王廟為中心,向外發展出來的聚落 王爺奶奶回娘家是屏北地區珍貴獨有的文化民俗活動, 屏東縣政府亦為此活動舉辦文化祭活動,緣是由此, 整個九如三山國王廟所保存的包括硬體的廟宇建築及軟性的風俗祭禮, 都是臺灣少有成套的活史蹟。

12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13

崇蘭蕭氏家廟

崇蘭蕭家的來台開基祖蕭維天,生於清康熙 54 年 ( 西 元 1715 年 ),原是廣東惠州人士。蕭維天在乾隆年間隻身 來台;落腳於鳳山縣港西中里崇蘭庄,也就是現在的屏東市 崇蘭里。除了務農之外;還兼著做起砂糖的買賣,蕭維天 所創立的珍記商號由於經營得法,不久便成為屏東地區屈 指可數的大戶人家。當時擁有的良田多達上百公頃 ,,並在 屏東長治鄉及高雄的大樹鄉亦有可觀的家業。蕭家不但經 商有成,並且相當重視自身與地方的教育發展及社會公益。

清光緒 6 年 (1880 年 ),蕭家族人在當時蕭維天故居的舊址上興築了蕭氏家廟


嘉慶 20 年 ( 西 元 1815 年 ),鳳山 知縣吳性誠倡建屏 東書院,崇蘭蕭家 的蕭觀與蕭啟德即 擔任捐首,肇建了 屏東書院。日治時 期蕭家在家廟旁再 設有“課餘軒”, 由族親教授漢文。台灣光復後,蕭家再免費提供空間供農 會辦學,以期減輕崇蘭地區學童就學的負擔,蕭家二百餘 年來對屏東的文教貢獻可謂有目共睹。 清光緒 6 年 ( 西元 1880 年 ),蕭家族人便建在當時蕭 維天故居的舊址上興築了蕭氏家廟,廟宇從肇建至今已有 一百三十年,是屏東市現存少見的清代遺跡。在清代;阿 猴城的規模並不大,經濟規模與人口數量也相當有限。當 時大型華麗的建築原本就不多,再加上日治時期日人有心 或無意的剷除,屏東市區現存的清代史蹟也不過就是阿猴 城東門、崇蘭蕭氏家廟和被拆遷過的屏東書院三者。由此 可見蕭氏家廟的珍稀之處,它的存在不僅提供了建築學者 研究的實例,其歷史亦可說明屏東市崇蘭地區的發展軌跡。 崇蘭蕭氏家廟現存的廟體仍保持著肇建時的風格:其 格局是採用簡易的兩殿式,也就是正殿配置前殿,兩者之 間以廊道相連。這種狀似民居的格局,是台灣最為常見的 廟宇格局,如淡水鄞山寺、艋舺清水嚴等均是類似之格局。

14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15

蕭氏家廟是一座相當樸素的廟宇;其素簡的外觀可從而得 知其祖先期以示儉的用意。蕭氏家廟格局優雅、比例正確, 平凡中益見其嚴僅方正。前廳最為醒目的便是那兩方巨大 的書卷窗,崇蘭蕭家崇文重道的精神隱然已喻,其精神與 價質觀處處舉目可見。 蕭氏家廟屋頂僅鋪以素燒覆瓦,未施瓦筒與雨簾。前 殿是向內收縮的凹壽形式;除了一對蓮花吊筒、一對附壁 柱外,不見任何的木雕與石雕。一般廟宇所常見的龍柱、 石鼓、石獅等裝飾物件在此均付之闕如,這使得蕭氏家廟 更接近民宅,正廳僅素雅地供奉著先祖的牌位,亦無神龕 神像,這使得蕭氏家廟益顯平凡而可親,沒有一般廟宇的 震懾之氣。 蕭家後人蕭永忠先生於民國 91 年成立蕭珍記文化藝術 基金會,多年來積極推廣社區藝術文活動,令人耳目一新。 蕭家在十餘年前將蕭氏家廟與課餘軒之間的幼兒園樓房拆 除,結束了幼兒園的業務換來的是大片的草地,讓人們有了 可以欣賞其山牆的可視空間。但令人遺憾的是民國 100 年 時,建在其後蓋起了大批的新式住宅,使得蕭氏家廟的天 際線景觀大壞, 逼近廟體的新 建物也讓空間 更為侷促。


屏東書院 屏東書院創建於清嘉慶 20 年 ( 西元 1815 年 ),距今已 有兩百年的歷史。當時是由鳳山知縣吳性誠所創建,吳性 誠知縣對於台灣的文化教育多有建樹,鳳山的鳳儀書院和 新竹的淡水廳文廟也是其所創建,幸運的是屏東書院、鳳 儀書院與新竹孔廟現都尚存,歲月悠悠時光荏苒;這些地 方如今都成了地方上重要的歷史文蹟,紀錄著先民早期的 崇儒重道的精神。

屏東書院建於清嘉慶 20 年 (1815 年 )

屏東書院原本的位置在現今的屏東公園內, 位於阿猴城東門朝陽門附近。 昭和 12 年 ( 西元 1937 年 ) 日本人為了執行新的都市計畫, 乃將屏東書院遷建於現址, 算是從阿猴城的城內遷至城外。

16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17

正殿兩側附建有單坡迴廊,一般較為少見,疑是轎廳之類的作法

嘉慶 20 年 ( 西元 1815 年 ),鳳山知縣吳性誠與阿猴地方士紳郭萃、 林夢陽、蕭啟德、江啟源等人議定好了書院的用地,費時一年興築完成。 當時由於經費不足,只初步完成了建築本體,並未施加彩繪油漆,其後 再由阿里港縣丞劉蔭再與崇蘭蕭家商議,募得了足夠的款項繼續施工; 使有今日之規模。當年極盛之時的規模有房間三十六間之多,前為講堂; 後為祭祀空間。祭祀的是文昌帝君、二程和周子,台灣的書院也大抵如 是。


清光緒 3 年 ( 西元 1877 年 ),屏東書院經歷了第一次 的重修,當時重修為了彰顯先賢創建之功,特別將當年公 議所設的條規勒石於書院內。此碑現仍鑲嵌於今日之照壁 九仞宮牆之內側,甚為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西元 1895 年日人據台之後,沿用了此 地阿猴社的原名,成立了阿猴廳的行政單位。其後因嫌猴 字文采不彰,乃去其犭部改為糹部,成了阿緱(音溝)廳。 到了昭和 8 年 ( 西元 1933 年 ),日人又將阿緱二字改為屏東。 時人多以為屏東二字乃日人所命提,實則不然;所謂屏東: 意即半屏山東麓之地,屏東一名在清代便已出現,在屏東 書院現存光緒 3 年的石碑上便可見到,實為屏東之名最有 力的證據。 昭和 12 年 ( 西元 1937 年 ) 適值日未考古學者藤島彥 治來台進行文物調查,藤島在考察完屏東書院後說道:“臺 島仍依原形保存的書院,只有屏東書院和澎湖文石書院而 已。若改築;必依舊制,是所切望!”。時任屏東市役所 所長之宗藤大陸崇尚儒學,對屏東書院甚為重視,乃撥助 日元一萬圓,依原樣拆遷重建至現址。 藤島彥治給了澎湖文石書院和屏東書院極高的評價, 但這兩座書院後來卻都不約而同地被改建成孔廟,民國 66 年 ( 西元 1977 年 ),屏東縣長柯文福委請建築學者漢寶德 主持整修,並將屏東書院改為孔廟。此舉以現在的眼光來 看或有非議,但在當時的政治時空,政府推行中華文化復 興運動,意欲與中共的文化大革命相較,以台灣成為延續 中華文化正統之地,舉凡台灣沒有孔廟的地方便要覓得一

18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19

處可以崇儒祀孔之所。地方的書院古蹟便成了不二之選, 1977 年的整建,將正廳講堂向前挪移四公尺,改為大成殿; 後殿改為崇聖祠,入口山門並添加兩只小型燕尾脊,前方 再增築照壁,書曰“九仞宮牆”,形成今日之景觀。 在屏東書院的建築結構方面:山門為磚木混造,呈現 傳統祭祀空間的格局,正廳的中軸線則呈現左右精準的對 稱。因此,駐足其間可見羅列整齊的柱位,遠邁唐宋古風。 在正殿兩側附建有單坡迴廊,一般較為少見,疑是轎廳之 類的作法。 屏東書院的存在証明了屏東地區兩百年來文教的昌興; 屏東地區從此絃歌不絕、人才輩出, 實與屏東書院的肇建有著莫大的關係。 山門為磚木混造,呈現傳統祭祀空間的格局,正廳的中軸線則呈現左右對稱


阿猴城東門 屏東市在漢人進駐拓墾之前,是平埔族阿猴社世居之 地。清康熙 22 年 ( 西元 1683 年 ),清朝領有台灣之後,將 此地分屬鳳山縣管轄。漢人乃越過下淡水溪 ( 今之高屏溪 ) 進入屏東平原從事拓墾,逐走了此地原有的阿猴社番,伐 木闢荒,建立了漢人的聚落。 清康熙 42 年 ( 西元 1703 年 ),由福建澄海的方、江、 李三姓人家為拓墾首領,舉招募丁勇來此拓墾。到了乾隆 6 年 ( 西元 1741 年 ) 時,屏東市一帶已由村落發展成為小具 規模的市街,稱之為“阿猴街”。乾隆 50 年 ( 西元 1785 年 ), 屏東的大湖、公館、阿猴、歸來、崇蘭等諸庄皆已成形, 於是鳳山縣乃在此設置“下淡水縣丞署”

由於屏東地區早期是獲罪之人流放之地,加上平埔族生番時有 侵擾,阿猴街的治安頗為不佳,時常有盜匪出沒。再加上屏東地區 的民風強悍,苟有爭端;動輒以大型械鬥相向,讓居住於此地的黎 民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在道光 16 年 ( 西元 1836 年 ),下淡水縣丞沈 長棻、員生陳玨、武生蕭登陽,協同地方士紳陳瑞泰、張福順等, 官民合力建築了阿猴城。當時主要的經費來源,都是由民間所募集 而來。

20

閩南建築


大浪淘沙

屏東歷史建築溯往

21

朝陽門城高 3.6 公尺,周圍 27.5 公尺,城門壁體採用石塊堆疊而成

由於阿猴城不是屬於官方所興築的城池,所以清代的地方勝志史冊 中均無相關的記載,城池的規模、周長、命名、型制的資料均付之闕如, 讓今日研究阿猴城歷史時倍感不易。現今僅略知阿猴城設有東西南北四 門,並在城牆外側加植種上刺竹。刺竹具有高大、竹桿密集叢生的特性, 以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而得名。且耐乾旱容易生長,自古以來常 被用來作為防禦工事的植物,藉以抵禦外敵。 台灣歷來的城門命名大都以南主文運;命名常與文氣有關。西門因 臨著大海;往往與海洋有關,祁求波瀾不興。北方則與北極星方位關係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